2024-10-0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自助旅行
共找到
32
筆 文章
-
-
2024-04-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攔截骨折骨鬆!劉有漢翻轉中老年人輪椅文化
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是骨科權威,弘大在他帶領下,26年來朝向骨科專科醫院發展,以「成為社區民眾值得信賴的骨科、健康促進醫院」為使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踩飛輪騎單車 168飲食養生劉有漢喜歡踩飛輪健身,每周3天踩飛輪,以較劇烈、高強度的運動發汗,強化心肺功能並培養肌力,天氣好也會和朋友一起騎單車走錫隘隧道。生活作息規律的他,每天清晨5、6點起床騎單車晨運,7點回來,晚上11點就寢,中午一定午休約1小時。近年開始以蔬食為主、少吃肉,對澱粉量攝取特別節制,維持168的飲食方式。旅遊、爬山、散步、小酌,都是劉有漢的抒壓方式。每年他會安排和家人一起出國自助旅行,旅遊地點以歐洲為主,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特色,因此每次只選一個國家,像去義大利看教堂藝術,或到西班牙看城堡。平日偶爾會與友人小酌,周日則陪伴家人,與子女參加活動,有空就爬山、散步。三代行醫 他服務苗栗鄉親劉有漢的祖父、父親都是醫師,祖父是台北日本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父親在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學醫,他從小傳承將來要當醫師、行醫救人的觀念,早已認定當醫師是他人生必走之路。高醫畢業、服役結束後,劉有漢即到日本東京大學攻讀骨科專業,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由於他個性比較傾向當外科醫師,因此選擇走骨科專科。返台後,他在中國醫藥大學、高醫大擔任骨科副教授一段時間。30多年前他回到苗栗家鄉行醫,並且在老家的土地上創設弘大醫院,服務鄉親至今已26年,對他來說特別有成就感。骨科聯合照護 獲國際認證劉有漢訂定的醫院發展目標,是打造弘大成為以骨科為重點的優質醫院,目前院內骨科醫師有6位,還有其他不同科別醫師搭配。除骨科要持續精進,弘大也率先在苗栗加入「骨科聯合照護計畫」並取得國際認證,同時有跨科別團隊介入評估,一起「攔截骨折骨鬆」,希望在病患發生骨折前就提供防護。苗栗老年人口已近20%,弘大去年成立「健走杖推廣中心」及「弘大不倒翁學校」,希望藉由健走杖運動推展和練習,循序漸進,讓老人「站起來、走得穩」,翻轉中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問題及輪椅文化。2022年,劉有漢獲頒「日本整形外科學會」認證整形外科專門醫,成為台灣唯一擁有日本整形外科學會頒發的證書,相當於台灣骨科醫學會頒發的骨科專科醫師證書。他解釋,日語所謂的整形外科,並非一般人認知的美容外科,其實就是骨科。「醫病醫心」的核心價值,劉有漢認為,醫師要懂得關心病患,心中有「仁」,眼中才會有病患這個人,病人知道醫師是真心關心他的病痛、肯傾聽他的話,醫師能把關心傳達出去,病患真的會好起來,醫療一個人不只醫表面上的病,用心治療病人,就能得到正向回饋的快樂。劉有漢每周都會安排一次「總查房」,帶各科主治醫師一起查房關心病患,也要求院內醫師參加學會汲取新的醫療技術,每年還提供2名員工以公假騎單車環島,一些「抽中」的員工往往會認為不可能完成環島行程,但最後都通過挑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退休後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須自己規畫行程與玩法
退休後,許多人以為可以過輕鬆愜意的生活,但根據英國經濟事務研究院報告,平均退休兩年後,生病、憂鬱、失能等風險上升,YouTuber章新(本名張炳文)以過來人身分談退休和預期不同的地方,沒算到的大筆支出有哪些?以及他的頻道如何成功變現?同時提供專家看法。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指出,YouTuber章新的退休規畫符合日前他在「二○二三退休力論壇─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論壇提出的安全感、新鮮感、重要性、連結感、成長與貢獻等六大心理需求,「章新把原有能力延伸到退休的新生活,成功開創人生第二曲線」。退休後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朱仲翔以出國旅行來比喻退休,退休前就像是跟團,跟著或帶著團隊一起走,過程和目的地都很明確;退休後變成一個人的自助旅行,必須自己規畫目標、行程與玩法,有些人會忽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一名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以往全部心力都放在工作,事業上很有成就,退休後常跟朋友出國打高爾夫球,卻漸漸感到生活單調,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另外有一名在公部門上班的女性,五十多歲被迫提前退休,雖經濟無虞,但遊山玩水兩個月後開始感到心慌。我的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朱仲翔指出,職場很容易找到目標,退休前以工作為重心安排生活即可,但退休規畫要把重心擺回自己身上,不妨自問:「我的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上述的高階主管個案,因為太忙忽略健康、家庭關係疏離,可以定為新的生活重點,而被迫退休的五十歲女性,可以學習新的才藝,為自己帶來新的感覺。「退休後卡住的是心態不是方法,只要願意嘗試,就算是有進展。」朱仲翔舉例,大家都知道可以去社大上課,有些人卻覺得這不是一百分的作法而作罷,但他提醒,如果目前的滿足感是零分,只要評估有十分就應該去嘗試,就像章新開頻道的初衷是找事做,假設事前評估不值得而不做,就不會獲得如今的回響。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睡前忍不住滑手機 醫:3C影響睡眠恐惡性循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6 焦點.元氣新聞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愛去中國旅遊?網友精闢點破:怕去了就回不來!隨便個罪名就關起來了
疫情解封後,國人紛紛開始出國旅行,但可發現,多數年輕人普遍不不愛去中國旅遊,偏好去日本、南韓、泰國...國家玩。對此,就有網友好奇原因,明明中國的風景、古蹟、美食也不輸日韓泰,為什麼多數年輕人不愛去?他在網路上發問「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愛去中國旅遊?」,引發網友熱議,分享對去中國旅遊的觀點。年輕人不愛去中國旅遊... 是因為哪些原因?針對現代現在年輕人不愛去中國旅遊的現象,一派網友表示中國風景優美,喜愛去中國旅遊。「我週邊朋友愛去,看古色古香的風景」、「中國的風景很美我很喜歡去!我50+」、「我就超想去走走,看風景吃美食,去看人家發展多美好,比我們台灣好很多」、「去中國大陸旅遊,是非常棒的(祖國)」、「大陸超漂亮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先進又乾淨,我看很多人去旅遊啊」、「只要兩岸開放,到處走走,增廣見識,增加寬廣視野。」、「我自助深度旅行三次,遍及13個省,人民大都友善,今年會再去,大陸太大,走不完的路……」、「中國現在進步的非常快,台灣已跟不上喔!而且名勝古蹟風景優美,是渡假的好選擇」、「大陸現在比台灣先進很多大開眼界」、「中國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去了會想一直去」、「去過,就愛上了中國風的魅力及現代感十足」、「我週邊朋友愛去,看古色古香的風景」。也有另一派網友表示不愛去中國旅遊,原因是怕去了會回不來。「去了危險啊,聽說得罪過習近平的都會被調查」、「怕去了就回不來阿!隨便個罪名就關起來了」、「不要去到處都是匪諜,小心被抓」、「整天飛機滿天飛,打從心裡認為,大陸官方就對台灣人没有善意!一天到晚搞兩面手法!願意去的人除了老一輩人的懷舊、探親!太商業化觀光景點,對年輕人没吸引力!」、「小心,隨時被羈押,回不了台灣,已有台灣多個案例了,太可怕!」、「因為中國共產黨在控制,去了等著死亡」、「中國導遊現實,有消費才有好臉色」、「對共產黨國家沒興趣,怕有去無回」、「中國有地溝油、毒奶粉,食安堪憂」、「怕去了後會被消失」、「有其他地方可以選擇,為什麽一定要去落後沒人權的地方」、「中國素質差!光看陸客來台就知道了」、「政治立場顯明者才不敢去,怕去玩還沒玩就壓入大牢」。但也有網友點出其他不去的原因,「不是不想去吧,應該是沒多餘的錢!」、「不去的是有色彩的問題,最關鍵是還要有錢才能去啊」。年輕人不愛去中國旅遊的原因 主要有2點顧慮根據以上網友們的觀點,年輕人不愛去中國旅遊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政治因素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一些年輕人可能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和言論自由的限制感到不滿,擔心在中國可能受到監控或限制。此外,中國政治環境的不穩定性、對於人權的關切,以及宣傳中國的形象可能也影響了年輕人的旅遊選擇。另一方面,一些網友對安全方面有所擔憂。對於中國政府的控制和一些具體的事件,可能讓人感到在中國旅遊時有風險,或者擔心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受到不公平對待。除此之外,商業化觀光景點、對待旅客的態度等因素也是原因。一些人可能覺得中國的旅遊經驗,相對於其他國家缺乏吸引力,或者在服務水平上有差距。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持相反的觀點,認為中國擁有優美的風景、歷史文化底蘊,並且對中國的發展表示讚譽,會在空閒時去中國旅遊,不會有安全上的擔憂。你是喜愛去中國旅行的人嗎?還是不敢去中國旅行的人?不管去哪一個國家旅遊,務必謹慎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保護個人隱私和安全,同時尊重當地文化,如此一來,才能夠提高旅行的順利程度並減少潛在的風險。延伸閱讀:.為什麼出門旅行時容易便秘?醫曝4關鍵原因及預防方式助排便.旅平險有包含醫療嗎?不便險又是保障什麼?出國必備4保險轉移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09-12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便宜機票?專家傳授成功買低價機票攻略,照著做幫你省下機票錢
如何買到便宜機票?把所有歷年行程攤開費用比,旅費占比最大通常是機票費用,通常一趟來回機票都要上萬台幣,飛往歐洲更是高達兩到三萬,如何省下航空交通費用,就等於省下主要龐大費用。訂閱偏好的航空公司動態習慣把台灣出發的航空公司官方社群帳號都設為優先關注,同時訂閱該航空公司的電子報,通常第一時間航空公司特價訊息就會出現在社群媒體清單以及電子信箱裡面,例如台北到東京來回一般價位是一萬多台幣,瞬間看到特價六千,時間檔期也可以,這時候就二話不說馬上拿出信用卡下訂。 關注機票達人社群的訊息社群媒體我會關注幾個熱衷分享機票的專業達人,例如「機票達人布萊N」、「A+哩程玩家」、「台灣航空福利社」,也加入專門在討論機票的私密社團,除了可以獲得第一手便宜機票資訊外,同時可腦補不少航空資訊,與航空會員哩程兌換 。 善用機票搜尋網站並開啟提醒小鈴鐺平時我就會常使用 Skyscanner 與Google Flights兩個網站做機票查詢,透過幾種出發的搜尋技巧方式,也可以變身小眾機票達人,查出實惠又特別的票價。 1.以最低價格搜尋票價機票搜尋網站有一個功能,你可以不確定目的地,以「世界各地」為抵達目的,以月份為時間區間,系統就會跳出該區間價格最低的票價在前幾筆,依照目的地再搜尋當地旅遊景點,作為是否購買的依據。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2.驚喜組合城市票價 機票搜尋網站可利用多航點進行組合比對,例如從台灣到新加坡、新加坡到杜拜、杜拜再接西班牙巴塞隆納,巴塞隆納再飛紐約,紐約再飛洛杉磯,洛杉磯再飛回日本成田機場。一趟環遊組合機票最低只需要五萬多台幣。過去我也曾查詢過類似的小環球機票只要二萬多台幣,缺點是等待時間非常長,銜接航空公司規定都不太一樣,而且起飛時間固定,不宜更改,適合真的空閒喜歡搭飛機的人。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3.從外站出發,省下機票錢,多出數次行程所謂的外站票,也就是在第三方起飛。舉例,以台灣旅客來說,只要非本地機場起飛,從香港、曼谷、其他城市機場起飛的航班,並中停台灣任一機場,皆可以稱為外站票。 為何外站票會有票價折扣優勢?主因,轉機票價通常比直飛票價便宜。所謂直飛,類似台北飛往巴黎這種點對點的行程,A城市飛往B城市來回對飛,由於省時直達,票價相對高。而轉機票,類似曼谷飛往巴黎,中間停了台北的行程,在A城市飛往B城市點對點之間,拉了一個C機場中轉。 為何轉機票會比較便宜?因為航空公司售票的目標族群為第三方城市的旅客,藉由折扣吸引該城市的旅客從A地飛往B地之間,在C地轉機(Transfer)或是中停(Stopover),以增加該航空運輸量。 與直飛不同,就會牽涉到三個專有名詞,轉機(Transfer)、中停(Stopover)跟開口(Open-Jaw)。所謂轉機(Transfer),是經過第三地到目的地不超過24小時,而中停(Stopover),允許在轉機城市停留超過24小時的優勢,開口(Open-Jaw)就是抵達跟出發的城市不同。 購票者就可以透過中停(Stopover),將A城市到B城市、中停城市的一張票價,轉換成三到四段旅程,例如A-C、C-B、B-C、C-A,或A-B、B-C、C-B。 搜尋者在機票搜尋平台只需要將來回起點設定為同一個機場,中間設定同一個機場,設定同一家航空公司執飛,就可能會有驚喜的外站票價格出現。外站票開法適合時間彈性、喜好飛行、價格敏感的旅客,畢竟你必須先飛往外站開啟旅程後,才能有後續的三段旅行。以台灣來說,香港是一個很好的外站點。 以下這張票是2023年初從吉隆坡、台北、米蘭的外站票,四段加起來21,846,不過倘若是台北米蘭來回機票約莫就要三萬多,不過,前提是你必須先行飛到吉隆坡開啟第一張機票,然後最後一段也要從吉隆坡買回來,加上得來回機票跟外站食宿成本,其實並沒有比較便宜(外站票規則請依該航空公司規定為主)。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大多數人會問:「我可以直接放棄最後一段飛吉隆坡的機票嗎?」答案是:「部分航空公司針對NO SHOW乘客,除了會有懲罰金額外,還可能列為航空黑名單。」 4.選對轉機點,銜接不同廉價航空多數人認為乘坐長途線的飛機,票價一定很貴,不過透過中停某些城市,或是選對航空公司路線,也是有甜死人不償命的價格。之前就有人搭某間廉價航空從台灣經新加坡到柏林,來回只要八千台幣。 選對轉機城市、抵達城市,一樣可以讓機票出現驚喜折扣價舉例來說,以台灣飛往歐洲最佳的轉點站就是香港、北京、上海、新加坡跟曼谷,眾多航空公司通常會有大轉機點的促銷機票,例如台北飛慕尼黑來回最低三萬,香港飛慕尼黑來回就變成一萬五,不同起飛城市會有不同價格,只需要補上台灣香港來回機票,價格會非常划算。 另外某些航空公司為了促銷轉機點到歐洲、美洲航點機票,會直接贈送台北銜接該轉機點的機位,以增加航班的滿座率,例如某年的廈門航空就有台北飛洛杉磯不到萬元台幣的價位。 以廉價航空做區域銜接,省下更多費用廉價航空是以各區域為主進行短程飛行,例如台北飛東京段,廉價航空的價格比一般航空就多了價格競爭力。而歐洲則可能在多家廉價航空競爭下,價差更明顯,例如倫敦飛布拉格選定一般航空價格在五千台幣左右,廉價航空則可能低到只有一千台幣。跨洲可選擇一般航空搭乘,抵達當地再以廉價航空串接,就可以省下不少機票錢。 不過現在也有不少廉價航空開始做長程航班,例如酷航就開了新加坡飛往雅典、柏林航班,不時會出現不錯的單程促銷價格。 是否靠廉價航空的便宜機票串起環遊世界的機票呢?答案是「可以」。如果你是輕裝背包客,就非常適合用不同特價的短程機票串聯世界各地的城市,我曾經買過最低的歐洲瑞安航空(Ryanair)單程機票,從捷克布拉格→英國倫敦是277元台幣,賽普勒斯帕福斯→馬爾他則是台幣174元。 世界各區域都有不同的廉價航空公司,可以事先查詢機票起降,只要提早起飛規劃,偶爾都會飛出讓人意外的驚喜價格。 5.開啟小鈴鐺,隨時掌握機票價格的浮動 部分機票搜尋網站都附有票價提醒功能,查詢某段機票價格後設定「獲取價格通知」,當此段價格產生變化時,網站就會用電子郵件訊息通知你,畢竟航空價格屬於彈性波動,每日票價都有可能重新計算,等到機票價格落在可下手區間時,就毫不猶豫的上網購買吧! 6.訂票付款該怎麼選擇線上旅行社(OTA)使用機票搜尋網站,確定時段、航段跟艙位之後,系統會自動導向到多家線上旅行社以及航空公司官網,價格差距不大之下,請第一優先跟航空公司官網訂票,再來第二請選擇有中文客服的線上旅遊社預定,最後則是有信譽跟評價良好的國外線上旅行社。盡量避開完全沒聽過的線上旅行社,不然就是在預定時必須詳細閱讀所有條款,以免到時候發生問題找不到窗口求助。 刷卡訂票完成後通常會有一封預定信寄到電子信箱,裡面會有預定代碼以及詳細起飛降落資訊,建議可以將起降日列在行事曆中,因為錯過航班大多是無法退款跟更改。 另外,使用信用卡付機票費用前,可上網比較各家信用卡公司所附贈的旅平險與不便險,大部分只有保障搭乘公共交通運輸期間,越高等級卡別所贈送的額度越高。還有一點,倘若購買機票屬於海外消費項目,建議就使用海外刷卡比例回饋高的信用卡,除了抵海外刷卡手續費外,還能小賺一點回饋金額。 旅行社機加酒優惠模式 國內多半旅行社跟航空公司都有推出半自助國外旅行機加酒的商業模式,折衷跟團跟自助兩者之間,配合當地飯店的活動促銷,結合航空公司的團體機票,往往折扣下來比自己預定機票跟住宿還要便宜。 這種半配套方案,也可以額外與當地旅行社加訂活動方案,比起排定好的團體旅行,行程彈性自由許多,適合不太想動腦,假期有限,而且對於區段時間要求沒有太高的旅客。 可遇不可求的Bug票與神祕機票 買到一張Bug票,就像中了樂透彩般。2018年我就買了土耳其航空Bug票,從菲律賓馬尼拉飛到哥倫比亞波哥大,來回含稅只要 8200台幣。 什麼叫做航空Bug票?為什麼會有Bug票的產生?起因是航空公司在網路販售平台上標錯價格,例如原本要5萬美金,突然變成50元美金,這種異常的價格絕非促銷檔期會出現,訂票者趁著系統漏洞尚未修補前購入標價錯誤的機票,等航空公司系統修正錯誤後,某些航空公司就會認賠期間所賣的疏失Bug機票,於是買到的人就等於賺到。不過也不少航空公司選擇不認賠,直接退費。 另外還有一種賠本賣的機票叫做「神祕機票」,主因是旅行社與航空公司購買的團體包機來回票有多餘機位空缺,有點類似最後一分鐘的概念,畢竟倘若沒有任何人搭乘,整張機票作廢,不如以低價販賣換取現金。神秘機票特性就是來回程都不能改期,需要旅行社專人到現場辦理登機手續。 玩轉航空會員里程計算,購票開出驚喜價格 全球航空公司又分成三大航空聯盟,天合聯盟、星空聯盟與寰宇一家,旗下不同聯盟的航空公司都有屬於自己的飛行常客計畫,會員可以透過實際搭乘、信用卡等不同方法累積點數,累積到一定點數,就可以直接航空公司兌換機票跟住宿等福利。 不過航空哩程累積兌換是有期限,而且哩程換票規則蠻複雜,必須航空公司有釋放哩程機位才能兌換,適合常飛客、信用卡點數累積旅客以及商務出差旅客,容易累積到免費機票以及各種航空升等優惠。 機票購買最佳時間點為何時? 無論是一般航空還是廉價航空,提前購買機票通常都比較便宜,當天購買機票是最貴的。機位販售日期又分成淡旺兩季,旺季通常指寒暑假、國定假期跟特定節日,機票價格會鎖死在最高位,由於需求量大,不需要特別降價促銷。淡季則大約落在過年後、暑假後、溫度最糟糕的季節,為了讓航班機位能補滿,就會有不同的促銷活動,此時買起來會特別划算。 倘若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建議把整年度的連續假期都匡列出來,例如春節、清明、中秋假期,提早半年以上訂票,並選擇在特價期間下手,偶爾也是會有很不錯的機票價格出現。倘若你是自由業,那麼選擇淡季出門,機票價格就可以省下一大筆支出。 每次航空機票大促銷時都搶不到,該怎麼搶才比較好? 我常說,搶機票如同搶熱門演唱會門票,絕對是需要眼明手快、心思縝密,也提供四招給各位: 1.確認假期,時段,以及價格區間 倘若確認隔年春節要自助出國,從數月前就要確認旅遊地點,尋找航班時段。當航空公司釋放特價票時,立馬搶上機位絕不手軟,畢竟大多數航空公司所謂促銷,通常不會放滿全部位置,都是限額特價,必須立馬搜索時段,確認完直接購票。 2.準備搶票三寶:護照、信用卡跟電子信箱 預定最後一個步驟就是付款。系統會請旅客輸入乘坐人的英文姓名、出生日期、護照號碼、護照有效日期等基本資訊,以及聯絡人信箱。倘若你是幫家族訂票,請直接把所有人的資料先填好在旁邊文字檔案中,以複製貼上輸入,最後使用信用卡付款,一旦超過填寫時間,系統會判定不成立,並將限額位置重新釋出。 3.網速不卡,機位就不卡 每逢航空公司釋放出特價機位時,流量寬頻都會塞爆,連上網後常會有跑不動的跡象,或是等待的警示語,那如何快速登入搜尋畫面搶購呢?簡單來說就是找一個網速快的電腦或區域,就不會被卡住囉! 4.淡季、平日出發,搶票沒有壓力 最難搶機票的區間日期是連續國定假期,此時原本價格就比平常還貴,就算有特價,釋放的份額也是最少。反倒是選擇淡季、平日出發回來,相對選擇區間跟價位就比較多跟好。 到底要選擇廉價航空還是一般航空,哪個比較好? 廉價航空跟一般航空基本上都是航天運輸公司,同樣可以讓你從A城市機場飛到B城市機場,其中差異在於附加服務的質量。 廉價航空的服務大多不包含機上餐點、託運行李、機上娛樂設施、茶水點心、選位以及刷卡手續費,需額外加購。有些歐洲廉價航空規定嚴格,規定乘客必須自行列印機票、事前辦理線上登機,否則會收取高額的現場手續費。另外上機手提行李也有長寬高公分與重量、件數限制,登機前,航空地勤人員會針對每一個遊客刻意檢查,倘若超過規定,必須現場補差價方能登機。 廉價航空的特性是單程計價、點對點航程需分開訂,機票採浮動價格,服務分項計價。付款確認後,更改名字、行程、退票皆要付費,以各家廉航規定,比較適合有「主動性」、「計畫性」、「獨立性」旅遊的旅遊者。 一般航空限制就沒這麼多,幾乎所有項目都含括在票價裡面,所以當你疊加這些附加服務時,就會發現廉價航空的機票其實也沒有特別便宜,除非你真的可以什麼服務都不要,千萬不能以一般航空的規格去要求廉價航空全包都有,就像經濟艙跟商務艙的規格就是不同。 自助旅行搭乘飛機注意事項 多數人首次搭飛機都會感到戒慎恐懼,深怕一個環節沒注意就趕不上飛機,到了國外機場看不懂英語標示,也害怕通關時移民官問自己問題,自己無法用英文回答。 基本上各國機場以及登機流程都是一樣的,提前兩小時抵達機場、航空公司地勤劃位與託運行李,辦理隨身行李檢查、離境手續,在起飛三十分鐘前抵達登機口,隨時注意警示板登機口是否有更替時間或是艙口。入境他國之後辦理入境手續,提領行李,然後出關。 如果發生問題,例如趕不上登機、護照有問題、跟航勤櫃台無法溝通,可以詢問機場的服務櫃台,或航空公司服務櫃台,大部分都有多語系服務人員在現場處理。 延伸閱讀:.愛犬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帶爸媽旅行一同創造回憶!旅遊專家授「帶長輩出國6攻略」.沒錢但想出國旅行怎麼辦?旅遊專家授「省錢旅行4指南」本文節錄:《每一次出發都有意義》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7 養生.人生智慧
帶著爸媽去旅行,一同創造珍貴回憶!旅遊專家傳授「帶長輩出國旅行6攻略」
陪伴父母去旅行,是一種修行,更是回憶。2018年開始,我固定每年都會帶家人出國旅行,這幾年帶了爸媽去日本、韓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南美、瑞士跟斯里蘭卡,每一次訂機票之前,都會問自己:「真的嗎?」畢竟帶家人自助跟獨自出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人崩潰跟一家人崩潰,我寧可選前者,但是,有些事情不做,以後都不會做。 帶長輩出國旅行6攻略1.首先經過家人的同意,先行訂購機票並確定出行旅遊日期。2.再來規劃大致的行程與交通方式,盡量以最難搞的家人作息時間、個人偏好與生活習慣為制定方針,不要一廂情願帶入個人喜好去安排,事前查好景點資料、預定住宿與餐廳名單,最好有第二跟第三種備案選擇。 3.出發之前必須再三叮嚀外出不比家裡,務必收斂脾氣與壞習慣,請入境隨俗不要任意喧嘩張揚。4.外出之後也要提醒各國文化差異,請勿做出逾矩行為,盡量約法三章,出國旅行與國內旅行不同,翻臉也不行馬上回家。 5.出門前說明景點以及交通距離,隨時注意時間並提醒不要等到尿急才上廁所,準備溫水瓶與零食點心,提醒走路不要太急,勿逞強,累了就休息。6.多找位置可以坐著歇息,景點安排順暢,盡量不趕時間,三餐飲食正常並配合用餐習慣,作息時間依照父母的習慣調整,如果能睡個午覺就更好。並隨時提供景點資訊與文化資訊,讓長輩可以隨時調配體力進行旅遊。 獨自旅行跟帶父母去旅行的差別在哪? 一個人去旅行,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選擇幾點睡,可以一整天哪裡都不去,選一間咖啡館就好好發呆。帶父母去旅行,要配合家人早起跟早睡,有固定的作息,沒有咖啡廳,沒有商店街,只有景點、餐廳跟住宿三個點。 一個人去旅行,自助功課可以做一半,反正到時候再想辦法,不能去的就直接放棄算了。帶父母去旅行,事先要查好所有景點、交通跟備案,做好每個人口味調查,吃飯吃麵吃泡麵吃便當,不能吃的就不要碰。 一個人去旅行,可以一整天不說話,帶父母去旅行,要聽家人說整天話,有些話你不想聽,也不能不聽。一個人旅行,會打扮的漂漂亮亮拍照,什麼地方都想要自拍,想要上傳到社群媒體。帶父母去旅行,完全不想拍照,你忙著顧他們,根本沒時間裝扮自己。 一個人去旅行很自由 帶父母去旅行是不想有遺憾 老實話,我還是喜歡一個人勝過帶父母去旅行,但阿姨說,有人總是在父母過世後才發現,自己失去了他們,後悔當初怎麼沒有做什麼。 爸爸說,隔壁的鄰居上週進了醫院後到現在還沒出來,這個年紀看了太多失去,也怕哪天就輪到自己。也告訴我,賺了一輩子的錢也帶不進棺材裡,為了旅行,他會好好保養身體。年紀越大,更明白父母親不見得可以陪伴終生,再老一點,或許誰都走不動,不想等到哪天白髮斑駁,徒留原地的遺憾。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同,也並非真的帶出去旅遊才叫做孝順,只是剛好家人看我一年到頭四處旅行,也想體驗自助旅行的感受。我認為父母跟成年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是階級式的關係,彼此互相尊重與包容,而不是誰應該為誰做些什麼。你能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有遺憾就好。 我也跟父母收錢,帶他們去旅行 許多人誤解,我帶爸媽去旅行全程費用由女兒買單,我告訴他們:「帶爸媽去旅行,我會跟父母收錢,這是我們家的習慣。」由我規劃自助行程內容,也交給我處理機票跟訂房雜項,最終全部費用各自均攤,沒有親情折扣價碼,偶爾我媽還會請我吃飯。親子旅遊出國明算帳,不會造成兒女經濟上額外的壓力,這樣子女也更願意帶他們出門旅行! 帶家人去旅行,是一種緣分的延續,記憶的延伸 隨年紀逐漸明白,帶家人去旅行這件事,唯有自己入火坑,也沒有人能逼我入火坑,雖然每次帶長輩出門都會握緊拳頭、眉頭緊鎖、心力交瘁,不過一趟好的旅行,可以讓他們增廣見聞,並能跟左鄰右舍說嘴很久,這是久待在家裡不會有的新鮮感受。 我常笑說,一個人旅行,你會活得像自己,帶爸媽去旅行,你會完全失去自我。但這就是一家人阿!吵吵鬧鬧才是正常。 我告訴爸爸,未來荷包有多餘的錢我們就買機票出去玩,車子舊了可以使用就好,衣服夠穿就好,能帶你跟媽媽出門,是一種記憶的延續。人生沒有太多以後,也不想老了才後悔,趁著彼此身體健康出門,沒有遺憾活著就好。 延伸閱讀:.愛犬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熟齡族自由行怎麼準備?專家:做好「幾件事」減少糾紛.沒錢但想出國旅行怎麼辦?旅遊專家授「省錢旅行4指南」本文節錄:《每一次出發都有意義》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5 養生.人生智慧
沒有錢但想出國旅行怎麼辦? 旅遊專家傳授自助新手「省錢旅行4指南」
以前碰到有人問:「口袋沒有錢,好想去旅行,該怎麼辦?」內心就會打個十足大問號,你沒錢關我什麼事?畢竟問神明本期樂透彩中獎號碼,祂也不會明著把正確數字告訴你。 沒錢但想旅行怎麼辦? 後來就轉念釋懷,大多數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出國很貴」,卻不知道貴在哪裡,也不知網路旅行社(OTA)可以直接購買便宜機票,還有各地青年旅館跟普通餐廳可以替代選擇。 錢,是多數自助新手出發旅行前的心魔,怕花費太多會錢包耗竭,而遲遲不敢下定決心。事實上,一切都跟個人選擇有關。同樣的旅費,有人一週花得精光不剩,也有人善用規劃與工具能一年出國好幾趟。我屬於後者,而累積多年的經驗跟心得,在後面的章節中將會把這些方法都告訴各位。 自助新手如何準備第一筆費用出國旅行自助新手該如何開始著手準備第一筆費用出國旅行?首先要選擇品質等級。簡易來說,所謂國外自助旅行就是自行購買機票到不同國家生活幾天,仔細區分下來有很多不同類型。機票有一般航空、廉價航空,住宿有五星級店跟青年旅館,景點有付費遊樂園跟免費的公園,餐食有米其林等級飯店跟路邊小吃攤,當地交通有火車巴士或計程車,也可以選擇健康免錢的徒步健行。 不同的價格就代表不同服務等級水準,費用則是取決你的選擇,倘若想要奢華享受,保證所費不貲,倘若只是想走馬看花,也能便宜行事,如果只是想要最低預算的出國旅行,就可以用窮遊方法出走,想要不花一毛錢去旅行,那就必須承擔其風險與難度。 曾經我就遇過幾個不花半毛錢環遊世界的旅人,利用搭便車 、沙發衝浪 、換宿 ,節省交通跟住宿費用,以及打臨時工或街頭賣藝負擔生活開銷,問他們有沒有想回家,或是回家賺錢後再出來旅行?他們都搖搖頭說「會用這種方式繼續走下去」。 沒錢有沒錢的方式旅行,也能生活在他處,但絕對不是:「因為沒錢,所以我沒辦法出國。」的一句話否定帶過。 如何選擇平價的國家為出發的首站呢? 我最常被問到:「雪兒,我沒出過國,英文很弱,錢也不多?該怎麼選第一個國家呢?」我會建議你用以下幾點為考量重點:物價、語言、機票價格、天數。 A.各國物價水平一日消費 以台灣的生活水平來說,日韓的物價是比較接近,東南亞生活消費則相對便宜,香港、新加坡屬於高物價國家。出發之前選定國家就等於占去大半的旅費。我認為出發前了解周遭國家的地理位置、物價、生活水平是基本功課,大多數人第一次自助旅行不愉快,便是因為沒有入境隨俗而鬧出各種笑話,或著聽取別人建議去了國外,卻跟原本想像都不同。 B.機票價格取決航空公司與服務內容 以台灣出發為例,一般國籍航空費用占比最高,可選廉價航空優惠期間,折扣價格非常有吸引力,票價取決市場供需原則,淡季時會有促銷,旺季時價格會提高,長程線比較貴,短程線比較便宜。想找便宜的機票就必須掌握促銷、淡季、航線等原則。 C.語言請善用肢體與網路翻譯 大多數人害怕出國是擔心無法與當地人溝通,事實上,隨著科技發達,手機翻譯功能已經強大到能解決大部分問題。而且常在世界走跳的旅人,真正實用的英文就是那幾句,而所需的語言學習也沒有想像中困難,只是使用熟悉度高或低而已。過去在路上我也常遇見一句英文都不會說的旅伴,他們絕非膽識過人,而是明白語言只是出走時使用的其一工具,絕非必要工具。 D.實際費用高低取決旅行的天數 該怎麼抓一趟出國的旅費?通常扣除機票費用,我會以計算一天生活費為主,生活費由住宿、餐食跟交通組成。東南亞國家平均旅費大約落在一千到兩千台幣之間,東北亞及歐美則落在兩千到三千之間,景點門票額外計算,如此而來就能抓出一趟五天四夜的旅程花費大概是多少,相信大多數人不是口袋沒錢,而是沒有準備好旅行出發的錢。當然你會說有這麼便宜嗎?一天生活組成就是吃跟交通,交通省不了,餐廳價格絕對可以有選擇性。 當然,準備好錢仍然還是不夠的,自助旅行的定義就是凡事都要自己處理,包括購買機票、預定住宿、查交通時刻表,這些雜項如何在旅途中順利的完成?事實上在大千網路世界裡,書店的旅遊專櫃裡,許多「第一次去**就上手」的書籍,只要經歷一次,下次就不會害怕。 踏出去不一定都會成功,失敗是必然的 有錢的人也會思考如何玩出精緻趣味的旅途,沒錢的人也可以把窮遊當作一個訓練的跳板。出發前請選擇挑戰某個項目當作目標,例如想去滑雪、想去迪士尼樂園、想爬萬里長城。千萬不要「這個好像也不錯」、「那個好像也很好玩」,最後哪裡都沒去,所有夢想都變化為泡沫。 我總告訴讀者,出國旅行是跳脫現實最快的途徑,但並不能解決現實生活的困境,只能短暫讓人抽離某個環境的情緒。讓你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開始改變的契機,經歷不同旅人跟風景的洗禮,會慢慢明白自己的底線以及方向,這些不見得都可以在旅行中馬上找到,但卻可以成為日後你反芻的養分。 旅行是養分,但必須踏出去才能為日後的記憶施肥。 延伸閱讀:.愛犬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熟齡族自由行怎麼準備?專家:做好「幾件事」減少糾紛.誰說熟齡不能獨旅!「大人的冒險」是挑戰也是享受本文節錄:《每一次出發都有意義》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8 養生.抗老養生
學會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 葉金川:老後生活安排必要2件事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老年生活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難免有毛病,體能也衰退,退休後要能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2件事……「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多年以來,我們認定的「健康」一直依循著這個概念,但年紀漸長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個理想;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防範與避免。尤其是上了年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及面臨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我們都需要學習與疾病共處、跟衰老共活!健康不是生活的目的完全沒有疾病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都會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難免有小毛病,體能也衰退,要能夠與老化後的身體狀況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要達到活力生活,除了身體健康外,心靈自由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規劃、學習,有動機和有毅力,讓自己享受生活,每一天充滿希望、快樂與活力。所以,退休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有戶外活動嗜好,不論是什麼樣的運動都可以,但要是戶外活動,並且與社會有所連結;另一個是靜態嗜好活動,不論是繪畫、插花、琴棋書畫……,重要的是戶外與室內嗜好,兩者必須兼有且持續,才能真正享受活力生活的趣味。(延伸閱讀:別等肌少症、骨鬆才補救 延緩衰弱和防治疾病一樣重要)最健康的阿嬤我的太太張媚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正值孩子長大離家,生活重心順位也因此從工作、家庭調整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有一次,她覺得生為台灣人,一生之中應該要攀登過一次玉山!她原來其實有在運動,只是不是定期定量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她先練習走我們家後面的小山,每天走5公里,逐漸增加到走10公里。訓練一個月後,她當日來回、花了十小時多就完成單攻玉山。她相當有成就感,同時也能享受登高望遠的壯麗美景,自此之後就養成健行、登山的習慣。今年一月,我和她到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內我們走遍都市、郊區、海濱、國家公園的步道,合計走了快300公里,她絲毫沒有顯現疲累的感覺。(延伸閱讀:七十歲的背包客)我的小兒子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候無法照顧孩子,想請我太太幫忙照顧幾天,還曾因此「遊說」我太太說:「媽媽,妳是我看過最健康的老人!」太太跟我說:「我70歲了,要我幫忙看孫子,救急可以,要長期照顧孫子,門都沒有!」脱胎換骨登大霸我有一群山友,經常相約登山,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往往會分成三組:A組是完登組,B組目標則是爬一半折返,而C組是只參加登完山後的聚餐。一位以前在醫政處工作的同僚陳美蓉原本都是參加B組,中年之後,她想要改變,所以先參加健身房的有氧舞蹈課程,體能增進之後,登山她已經可以參加A組了,前一陣子,她還完登大霸尖山,當成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她的故事因此也激勵了她的幾個姊妹淘,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的,開始相約訓練,以登上百岳的閂山、鈴鳴山為目標。癌後登山重生楊德嘉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他在70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開刀治療後,體能衰退、元氣大傷,他原本只待在埔里家中寫書法、畫國畫,我建議他多到戶外走走,藉此恢復體力。因此,他開始走步道,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老山友,對方帶著他探訪了南投各式各樣的步道。(延伸閱讀:攝護腺癌術後健走登山復健 拿回身心主導權)持續走了五年,他因此走出心得,還開始寫文章分享自己走過的步道,向大眾介紹適合老人、全家健行,兩、三小時就可以走完的「樂齡步道」。最近他更跨越居住的縣市,開始走台中、彰化地區的步道了。此外,為了讓文章吸引人,他也開始學拍照,希望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增加閱讀性。(延伸閱讀: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 親子遊的森林步道)自行車勇闖花東慈濟大學前公衛系主任蕭正光教授,多年前我認識他的時候,50多歲的他並沒有運動習慣。有一回,我邀他和我們一群車友們一起從太魯閣長春祠騎到天祥,路程大約17公里上坡,ㄧ般來說,我們大約騎一小時就會到達天祥晶英酒店前的廣場休息、喝咖啡,但是那次我們騎到那裏,又等了三十分鐘後,他才終於出現,車友們就開他玩笑,怎麼年紀不算大、還騎這麼慢。他因此發憤圖強,找兒子一起每周練騎。最近和他碰面時,他說,剛完成了洄瀾自行車挑戰賽,在24小時內騎完300公里,換言之,平均一小時至少要騎15公里,速度不但要快,也只能短暫休息。真沒想到,十年前被嘲笑騎車太慢的他,現在已經成為自行車高手。(延伸閱讀:有慢性病的銀髮族,可以做哪些運動?)七十歲開始全球六大馬幾年前我在走我家後山崇德街的步道時,結識了跑馬拉松的知名好手林觀芝,他是退休後開始跑步而跑出興趣,很積極參與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延伸閱讀:跑步跑出「鐵腿」?DIY按壓穴道來緩解)他70歲的時候,他的女兒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跑馬拉松,就資助他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他第一次到國外參賽後,更著迷參與賽事,因此每年都報名參加國際性的馬拉松,到75歲時已經取得象徵馬拉松甜甜圈的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了。他今年已經78歲,在國內各大賽事仍可見到他身影。(延伸閱讀:想參加馬拉松,如何自我訓練?) ㄧ年半完成小百岳我以前的同事,前健保局局長戴桂英在65歲時退休,當時她的運動嗜好主要是登山,也完成許多座百岳。她先生相當熱衷跑馬拉松,因此鼓勵她一起陪跑。從陪跑5公里開始,她逐漸增加跑步距離,經過了五、六年,原本只能參加親子組、健走組的她,變成完成了100個半馬,並且參加過20、30場全程馬拉松,而且還經常獲獎。幾年前,她先生完成百岳之後,想要挑戰完登台灣小百岳,邀她一起參加,自此開始他們跑遍台灣各地、甚至到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等地爬郊山,很有毅力與鬥志,花了一年半時間達成完登小百岳的目標。問她,接下來的目標呢?她說:「就再完登一次小百岳吧!」(延伸閱讀:50歲後爬山,怎麼避免上下坡吃力?)活力樂齡 人人做得到上述分享的都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都不是什麼體育好手,多是從40、50、60歲才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因為不同的動機像是樂趣、生病後要復健、覺得自己太弱要雪恥、或自覺要保持體力而開始運動,加上有同伴的引導,進而成為能持久、終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健康」當作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應該是要過著享受能走、能跑、能騎、能划……,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有品質的生活。不論是否有身體健康問題或生活上的其他困難,不需要是天選之人、也不需要具備特殊才華,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有意志與毅力,追求活力生活,人人都做得到!(延伸閱讀:倒退走舒緩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更建議4項改善膝痛的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放鬆心靈珍惜當下
戴著一顆碩大的眼球出場,身為跨界藝術家的眼球先生介紹,這是創作理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並非消極的態度,反而是要看開,貼切地反映在照顧罹患腦癌父親的歷程,他從接獲到訊息時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過程中更加深深地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的珍貴與重要。父親在70多歲時罹癌,他形容是趟「生命教育旅程」,記得父親開完刀、摘除腫瘤後,感覺氣色都好轉,他心中希望在父親人生最後階段能留下珍貴的回憶,因此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照顧爸爸這幾年的經驗,讓眼球先生認識到要有隨手可得能放鬆心靈的招數,鼓勵照顧者們,可以聽音樂、靜心冥想,他也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精油薰香,自我放鬆更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眼球先生現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開設「藝術心療癒」,同時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牽線,在五間醫院的癌症病房妝點彩繪,期盼自己創作能溫暖更多病患及家屬。👉🏻【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0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聚焦癌友身心、新藥發展引熱議
2023癌症高峰論壇今年第五屆,為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行,此屆主題「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癌症高峰論壇為與「聯合報」共同舉辦,自第一屆討論癌症治療方法、精準防癌以來,逐漸了解癌症不只是醫療問題,還包括患者心理、家庭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癌症論壇藉由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為國人主要死因,這次論壇進行全方位討論,協助病友及家屬處理癌症帶來的問題,今年論壇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面對癌症觀念,不只是面對癌症治療,更需要關照癌症病患、家人及照顧者,因癌症不僅對病人帶來衝擊,更讓家人、照顧者面對許多挑戰,相信論壇提供的資訊,可以讓病友、照顧者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及找到解方。游美月說,為期兩天論壇將從如何預防癌症、治療後如何避免癌症再復發,以及癌症術後照顧時,如何解決經濟與財務負擔等方面進行研討,在議題主軸方面為癌友身心、癌症新藥新發展、癌症預防、經濟負擔共四個面向進行討論。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今天上午論壇講者有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長石崇良、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癌症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多個年頭,癌症時鐘連年加快,109年已來到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直接切除,第二種是化學藥物、放射線、賀爾蒙及標靶治療等外部介入的方式,達到「毒殺癌細胞」、「減緩癌細胞生長」。司徒惠康從「癌症治療面面觀」分析,目前研究走向「誘發體內既有的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等;國衛院、中研院、成大醫院已啟動合作計畫,並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研究「樹突細胞免疫療法」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健保署長石崇良主講「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時指出,去年癌症就診病患83萬人,健保癌症醫療花費達1300多億元,約占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其中癌藥費用支出達400多億元,每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約為10%,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僅約4%,因此,癌症藥費成長率已高於總額成長率,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多達248億元。因此,癌藥如何透過醫療科技評估給予給付,或經病人使用後研判可能療效不佳,而必須退出健保格外重要。石崇良說,面對癌症治療的挑戰及展望,於短期策略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長期策略是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險更到位,面對高價新藥健保署擬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以及投保上限及額度有上限限制,這些必須一一與外界溝通研議解決方案。至於,在降低癌友高自殺風險方面,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曾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一般而言,癌症自殺死亡率約一般人兩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近年政府雖開始推動癌友的心理照護,但仍嚴重力不足。方俊凱說,國健署雖在103年有醫院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但每家醫師僅一名心理師來負責癌友心理照護,面對龐大癌症病人,非常不夠,學會曾算過,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每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需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上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當罹患癌症後,病友、照顧者所面臨的心理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說,其實「照顧者面對患者有很大的責任,但誰來照顧他們?」因照顧者時間安排以癌友為主,但外界又寄予厚望,導致照顧者生、心理面臨挑戰,如睡眠、食慾、工作等常受到影響,也深陷焦慮、疲倦、委屈等情緒,進而反映在與癌友的互動,惡化雙方關係。「悲傷是起於失落,失落則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史莊敬說,當照顧者需求沒有獲得回應,心聲不受重視,就會感到失落,因此除了外界增加資源,分擔照顧壓力,照顧者也須傾聽內在的感受,並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才有動力繼續照顧癌友,溫暖雙方的心靈與情感。癌友營養攝取方面,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防癌,且預防再罹癌,地中海飲食原則為「餐餐攝食豐富蔬果全榖乾豆」、「天天不忘有牛奶及堅果」、「每周有適量優質蛋白」與「每月偶爾才吃甜食、紅肉」,適量優質蛋白指海鮮與豆類至少2份、雞蛋2到4個與白肉2份。針對保健食品,癌友若蔬果攝取不足,選一般人營養建議攝取量即可,避免多重補充或高量補充,以免干擾治療。「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乳癌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來就緊張的心情,又因為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說,「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該替之「賦能」,讓罹患乳癌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乳癌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夠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今年癌症論壇邀請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請他談談照顧罹患腦癌父親時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趟「生命教育旅程」,從接獲訊息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他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最珍貴、重要,也因此在父親最後的人生,他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這也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身為癌症家屬的他也鼓勵著照顧者們,要有隨手可得放鬆心靈的招數,可以是聽音樂或靜心冥想,他當時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薰香,除了自我放鬆也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3-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病人照護與醫學教育同步進行的經驗分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護、家屬、習醫者對生命末期的體驗」。一位專科護理師敘述自己的母親在生命末期的遭遇以及自己與醫療團隊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經驗。一位熱心醫學教育的安寧療護專科醫師敘述如何處理這種困難的臨床情境,同時也分享他如何幫忙習醫者在臨床實習階段參加病人的照護,成為有經驗的醫師。一位資深安寧療護專科醫師在詳讀這兩篇文章後,分享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照護心得,並說出「病人、家屬與各科醫療團隊,就像合作無間的交響樂團,讓病人的人生樂章,可以畫下完美的休止符。」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當醫療人員成為家屬那天照顧杏莉母親的過程,就像陪伴天使走過人間。我超級謝謝杏莉願意在仍處於哀傷的時刻,回首這段歷程。藉由照顧張媽媽,讓我個人以及我的學生們,感受到醫病互信的溫暖感動。坦白講,照顧這麼細膩又身手不凡的安寧同道的母親,是有點壓力,但更多的是使命感與情誼。壓力的部分,我相信對團隊來說一定不小,但藉由杏莉溫暖卻又睿智的眼睛,我們也能藉機檢視團隊照顧的每個環節,而得到成長。而情誼來自於,杏莉與哥哥都是我們醫療同道,張媽媽又是我們安寧居家的病人。雖然因為一時陰錯陽差讓張媽媽得到了原本不想要的呼吸器與心肺復甦術,但現在家人都齊聚了,正好幸運的我們有空床,我們怎能不提供一個有尊嚴的空間,讓張媽媽的家人一起陪伴她這段時光?所以我們決定讓張媽媽立即來緩和病房,並在下午四點幫忙移除原不該屬於她的呼吸器。我很高興三位醫學生以及一位年輕PGY醫師,一起看到了在急診討論安寧住院的過程,他們也學到了撤管前的準備工作、藥物的使用,如何藉由一些照顧的細節,讓病人撤除呼吸器之後可以比較舒服。也看到了主治醫師的小技巧,如何在作好事之餘,藉由與團隊之間的溝通,讓接緊急病人的負擔能夠平均的分擔,而不要讓任何同事太過辛苦與承受太多壓力。曾經被詢問,我們如何讓病人家屬願意協助未來醫師的養成?我個人會先從同理心思考——每個人無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顧。當我們成為病人及家屬而走進教學醫院,都知道會有各職類學生的存在,理性上也知道培育下一代的好醫師是重要的。但我們都不能接受因為教學的需要,而讓摯愛的家人得到不安全的照顧,甚至犧牲隱私與尊嚴。所以這是我們當老師時首先要確保的事項。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在教學醫院工作多年的醫師也知道,正因為有充滿活力、易感又好學的醫學生、PGY醫師及住院醫師的存在,病人會得到更多的關照,在優秀心靈的刺激中,主治醫師也會更周延的求真、求實、求好,而達到更好的病人照顧。以我個人而言,越是帶著更多醫學生的時刻,越會讓自己更慎思明辨,並努力做到學生的好榜樣。所以我在臨床教學與病人照顧時,會帶著以上兩點認識。從這兩個出發點延伸,我大概會注意以下幾個小細節:一、讓病人及家屬習慣醫學生的存在:例如我從急診與病房會診就會帶著醫學生。病人及家屬也會知道醫學生及住院醫師都是照顧團隊的一分子,而且病家也會知道,我會要求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在我查房前要先看過並掌握病人的情況。二、化整為零:我自己在當醫學生的時候就覺得老師請一群醫學生輪番去摸摸病人的病灶是超級困窘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每個醫學生都有自己主責照顧的病人,就像從觀光團變成了自助旅行,那過程就會深入而自然許多。如果是身體診察有特殊發現,要讓其他非主責的學生聽,我會先徵求病人的同意,許多時候也委屈同學們輪流用我的聽診器聽,以避免「一擁而上」那種突兀又尷尬的感覺。如果是隱私部位的診察,我會詢問病人是否允許醫學生們待在圍簾裡。三、讓醫學生成為自己的左右手:我喜歡在病人及家屬面前稱讚醫學生,我會努力背同學的名字,病床邊就直接喊名字——某某可以幫我先聽一下病人的呼吸音嗎?可以幫我扣診腹部嗎?幫我看一下瞳孔大小好嗎……我會利用同學們檢查的時間跟病人或家屬詢問其他事情,以免同學壓力太大。然後我會確認並在病家面前稱讚肯定學生的發現(如果有漏掉的地方我會出去病室之後才跟學生說)。四、保持耐心、循序漸進:有些病人比較敏感,或者有些病人還沒建立比較深層而互信的醫病關係。那我會讓醫學生先照顧已經建立有信任關係的病人。這樣才能把那個信任傳遞給醫學生。醫學生也比較容易在醫病互動中取得成就感,而喜歡去病床邊學習。最後我想分享一位醫學生在學習心得裡對當天這段歷程的描述:「其中也遇到有臨終病人的家屬,有醫療與安寧背景,病人送進來安寧病房準備拔 endo(氣管插管)讓病人比較舒服。阿葆醫師面對家屬的監督下,仍然應對的非常自然和遊刃有餘,他一邊體面的安撫著家屬的心情,一邊非常優雅的跟護理師和PGY學姊說著醫囑完成任務,讓我不禁感嘆老師的交際能力和應對技巧。而在病人善終後,隔天老師也有收到來自家屬的感謝訊息,肯定了老師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專業和溝通的技術,讓我十分敬佩,也希望終有一天我也可以像阿葆醫師一樣,可以盡可能以客觀中立的方式,跟病人和家屬討論病情,讓他們在支持的氛圍下作決定,又同時安慰病人與家屬的心情。」我想謝謝每一位低谷中的病人與其至親們,允許我們年輕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們一起參與這些生命中甘苦與神聖的時刻。在這歷程中,我個人漸漸成為成熟的醫師與老師,一起帶著年輕醫者圓滿傳承了醫療專業及醫學之愛。
-
2022-09-26 癌症.肺癌
「肺癌咳嗽」和「一般咳嗽」,有什麼不一樣?輕微的咳嗽怎會成為大憾?
多數人都是這樣的:狂咳起來才會想去看醫生,輕微咳嗽卻常常不以為意 去年春節期間,一名38歲的家庭主婦陳媽媽,輕咳了4個多月,2個月前她照過肺部X光病無異常發現,因此她以為是跟小孩一樣犯過敏,最後還是女兒的同學蕭媽媽注意到而關心,帶她來找我再檢查。 陳媽媽一天只煮一頓晚餐,先生不吸菸,也沒有二手菸環境。結果,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竟是位於心臟後方約3.5公分大小腫瘤,經確診,是惡性肺腺癌第四期。 這就是所謂人生的大逆轉?跟同齡晚婚生子的朋友相比,陳媽媽已有一位12歲的女兒,再8年就獨立成人。本來還計畫屆時可以跟老公來一趟屬於兩個人的自助旅行,令人稱羨,卻沒想到,這種毫不影響生活的「咳嗽」,會跟肺腺癌晚期畫上等號? 由於腫瘤已轉移淋巴,位置鄰近心臟無法開刀,長得又快,標靶用藥無效,陳媽媽撐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肺癌已經連續3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更僅次於大腸癌成為國人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因之冠。 由於7成以上的肺癌早期都沒症狀。等到有症狀來就診,通常多為晚期且治癒率低。類似令人錯愕的畫面經常上演。許多人常把咳嗽視為感冒,就像陳媽媽則誤把輕咳當成過敏輕忽。 咳嗽跟肺癌有什麼關係?輕微的咳嗽怎會成為大憾?其實,肺癌從腫瘤發生的位置來看,臨床上會有咳嗽症狀的較多位於肺門附近。長在氣管或大支氣管內,易阻塞氣體的出入,進而刺激支氣管壁縮造成咳嗽,嚴重甚至咳血或阻塞支氣管引起性阻塞肺炎等。 另一種生長於肺臟周圍,幾乎沒有症狀,也是肺腺癌常被發現的位置。通常等到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出現胸痛、呼吸困難。 約有5~10%位於周邊肺癌患者,甚至已確定診斷時仍無臨床表徵。 要從肺癌症狀自我提高警覺,就得從肺癌常見的症狀觀察。因為肺癌症狀不具特異性,易被輕忽。多數肺癌無任何症狀,最常見的徵兆為咳嗽、胸痛、氣促。其中,咳嗽常為乾咳,久咳不癒、特別是超過2週的咳嗽,或者咳嗽治療後也不見減緩,甚至演變成肺炎,都是肺癌的可能危險訊號。 想提醒大家,肺癌多數仍是無症狀,根據多國健署資料,一年發生肺癌患者約1萬1千多名,因咳嗽發現的肺癌僅上千名,若您、家人、朋友有久咳不癒,千萬不要輕忽。請用那一份警覺積極尋找久咳的原因, 說不定能救人,救己,根本王道建議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定期檢查早期發現。 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地震發生先關電源、關瓦斯?躲在「黃金三角」?錯!真的能保命的第一反應是...
-
2022-01-1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滿分 健康明顯偏低
上網填寫「退休準備指標2.0」加強版,測出結果是77分,在退休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滿分100分,財務85分,健康56.5,我是安老族,很慶幸測試退休力是動物之王「獅子」。去年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還是想辦法學習,與朋友互動,參加了塔羅牌班、手機拍攝剪輯及YouTuber班,自拍影片及剪輯,成立自己的YouTube平台。九月至台東Longstay二個月,學習烹煮咖啡、原住民餐、製作裝置藝術及導覽等課程,遊遍台東景點、吃遍美食,結交許多新朋友。退休後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以做公益為主,在非營利國際組織Servas、任林教育基金會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擔任志工。發展人文交流的自助旅行及寫作,常演講分享經驗,進而成立社團,在國內推廣孝親餐及孝親旅行,疫後將至國外進行文化、廚藝交流及義診。開創了退休後的第三人生。目前財務部分,缺少長期看護保險、預防醫療照護諮商及善終安排,因此要加保長照保險及預立醫療決定。健康分數明顯偏低,因疫情嚴峻,限制外出,運動量不足,又因腰椎舊疾,只能在床上做復健運動,體重過重,健康亮紅燈,於是重新擬定健康計畫,每日散步及瑜伽運動,飲食減糖,維持正常體重,才能繼續保持王者獅子的退休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46歲被判肺腺癌末、老婆也罹大腸癌3期!他們做這些事,竟實現5%存活奇蹟
袁相杰46歲那年被診斷肺腺癌末期,陪他看診的家人哭倒在地,他反而冷靜問醫生:「你建議我如何治療?」抗癌5年多,今年初回診,腫瘤標記指數維持在正常標準值3,成為5年不到5%存活的少數幸運兒。「很多人問我:『你做了什麼,讓病好了?』我認為應該要問:你沒做什麼?」「有些人會煩惱自己會不會死掉?藥會不會沒有效果?我沒有煩惱這些事,我不去想。」袁相杰笑著說。 袁相杰2014年赴中國工作,2015年回到台灣,擔任遊樂園籌備開發顧問,接中國的案子,「那幾年兩岸跑,真的蠻累的。」 事情發生在2016年過年,住了15年的舊家重新裝修,他忙著清理和搬運東西,「大年初二晚上,我忽然腰痛到無法入睡。」 1年爆瘦10公斤,竟是肺腺癌末期轉移腰椎 赴醫院掛急診,照完胸部和腹部X光後,醫院打電話要他回診,「我永遠記得那天是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大年初七,也是周日,我在外縣市,傍晚趕回台北,就趕到醫院做胸部電腦斷層。」 醫生告訴他確定罹患肺腺癌,因為已經轉移到腰椎,在醫學上判定是第四期。 「那時我天真的問醫生:『請問還有第五期、第六期嗎?』他說:『沒有,這是最後一期了。』」 接下來,醫生不等他詢問就回答:「不要問我還能活幾年?可能是1~2個月,也有可能是十幾年。」 保險理賠金下來,第一件事買哈雷 袁相杰回憶那幾年,因工作忙碌,體重從原本的77公斤,一年內瘦了10公斤,「我還沾沾自喜自己瘦下來,更帥了。」卻沒想到,癌症找上門。他開始為期半年的化療療程。 「我的壽險有重大疾病會理賠一半金額,領了70幾萬元,我告訴老婆我出院後,想買台重機圓自己的夢。」他一直夢想能擁有《魔鬼終結者2》阿諾史瓦辛格騎的哈雷機車。 「老婆說,這個錢是理賠出來給你看病、吃藥的。我很瀟灑地說,我保證一定把自己顧好,不會動到這筆錢。」 買了哈雷後,添購帥氣的皮衣、衣褲、皮手套,和大學同學及好友們四處車遊,車友邀請他騎車環島,他沒想太多,收拾行李立刻出發,2016年底,一行人4天騎了1千多公里。 「這台車有種魔力讓我拋開壓力,騎上它吹風就能忘卻所有煩惱,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回來後,事情會回來一些,但不會累積在心裡,有部分消失不見了。」 他化療住院,老婆又被判大腸癌3期 只是禍不單行,袁相杰老婆在2015年底公司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血便,2月底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當時我正在住院化療,她要看報告,護理師要求家屬陪同,我當下覺得不對勁。」 果真,醫生宣判她得到大腸癌第三期,「我自己罹癌都沒有哭,聽到老婆的事,當下就掉眼淚。」 「這對我實在太震驚。」他一方面擔心老婆受苦,也害怕2個小孩是否就這樣沒了父母。老婆小他6歲,那年不過40歲,如此年輕就得到癌症,他認為是下午茶文化,「同事們會點手搖飲、炸物、甜點等外送,那些食物真的對身體不好,後來我嚴格禁止她吃。」 2016年兩人輪流住院化療,空檔就出國 夫妻倆輪流住院化療,他感嘆:「2016年是我們家多災多難的一年,我還去問師父,是不是家中風水不好?」 幸好,兩人天性樂觀,能自在面對化療後的身體不適,甚至利用空檔全家到沖繩旅行,他還和太太赴新加坡遊玩。 旅行不可思議的治療力,讓他們決定展開環遊世界計劃。就在兩人結束半年的化療後,隔年就帶著小孩和母親到澳洲自助旅行。 夫妻倆另外安排2次甜蜜旅行,分別到京都與新潟,2019年更赴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過年。他說:「旅行時什麼可以不要管,就用心玩,能夠徹底放鬆,而且在生病後更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 他也邀請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同事來家中聚會,「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並提醒大家要注意身體。」他強調:「我沒有把它當作告別,只是找名目邀大家來聚會。」 癌細胞轉移腦部,幸運靠標靶藥控制 化療結束後,袁相杰透過朋友轉介到國泰醫院,開始吃標靶藥。一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3顆腫瘤。幸好,更換新的標靶藥,腫瘤就神奇消失。「有一段時間我的腫瘤標記指數降很慢,吃了藥、隔1個月回診,指數從60~70降到10~20,今年降到3。」 「我問醫生這是痊癒嗎?他說是『控制』,還是要持續吃藥。」現在,老婆的病情也得到控制,兩人都活得很健康。 今年初他和朋友合夥,在中部經營露營場地、辦活動。思考未來,他想經營個人頻道,「也許當個YouTuber,我想要談自己的興趣,30年的攝影、聽了20多年的黑膠唱片、騎重機等。」 「命運讓我在這個時間生病,應該是想讓我重新檢視自己,要放慢腳步,多留一點時間自己和家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70%肝癌都它引起,台灣盛行率竟世界第一!醫師:出現這些症狀,及早治療莫拖延.50後,抱持「死亡隨時會來」的心態過活!就讓我們更專注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人生.一場父女爭執後,齊柏林選擇偷哭...失去庇護的兒女們說:別守著我們,在天上做想做的事吧!
-
2021-12-02 養生.人生智慧
為過半人生趕玩進度 中醫師夫妻高空彈跳、跳傘樣樣來
快樂是什麼?行醫35年、今年61歲的彰化中醫師莊松濤,與小8歲的妻子林幸宜,大半輩子受事業與子女牽絆,直到孩子可以自立,從54歲開始,兩人才第一次出國,為了趕進度,至今已出國13次,後來索性自己規劃行程,自駕去玩,高空跳傘、高空彈跳都來,「把以前沒玩的,都玩回來 」。莊松濤的牽手林幸宜果然是天生一對,他們卻都很會玩,愛接近大自然,生活簡單卻也不吝惜將時間與金錢,花在能讓自己快樂的身上;他們平時就很重視運動,每周都要安排二到三次游泳,常保身心健康,行有餘力去追逐快樂。為了快樂,他們玩得很瘋,像去紐西蘭自駕,除了背水肺潛水外,很多年輕人都不敢嘗試的高空彈跳、高空跳傘,他們卻不畏縮,認為不玩就是白來一趟。當凌空一躍,急速下墜的感覺,是否會覺得害怕?參加高空跳傘的林幸宜說:「當時腦子裡,只記得教練很帥」,莊松濤高空彈跳就只有一個「爽」字來形容。一般人常會擔心英文不很好,不敢自助出國旅行,甚至自駕旅遊,莊松濤說,一開始隨旅行團,二、三次以後,就覺得自助旅行可以安排行程,更自在地看、玩,像到到日本及紐西蘭等7次行程,都是自助及自駕,要不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讓他們少玩了好幾次。他說,一開始自助旅行時,真的很緊張,但後來發現其實這沒有什麼難的,因為現在網路發達,只要先做足功課,自己安排交通與食宿,加上一支手機在手,有方便的語言翻譯機,甚至比手畫腳,都可以克服語言問題。在國內,他們也一樣玩得盡興,3年多前,甚至將不太開的轎車賣掉,買了一輛180西西的重機,兩人一有空,就把診所鐵門拉下,踩上油門,上山下海,視野更大,更能享受追風馳騁的樂趣,甚至翻越中央山脈去花東,自在又逍遙。莊松濤從高中時就愛攝影,從底片時代拍到現在的數位,林幸宜則直到最近幾年,也發現攝影的樂趣,還去上課學攝影技巧,莊松濤不得不承認:「她很有天分,很用功,早已青出於藍。」兩人共乘機車,沿路用鏡頭捕捉好風景,為快樂人生做紀錄。他們愛玩敢玩,卻從來沒有退休的打算,他說,開診所就有個好處,「不用跟老闆請假」,只要公告一下,拉下鐵門去玩,休個一周、兩周,再回來認真工作,年紀大了,就縮短看診時間,只要身體尚可,就可以「一路玩到掛」。莊松濤三代中醫懸壺濟世逾百年,儘管向來都尊重三名兒女的興趣,以及對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不過,莊松濤及林幸宜仍存有唯一的「期待」,就是鼓勵他們學中醫,好繼承衣缽。無奈的是,孩子跟他們一樣都是不受羈絆,絲毫無法打動。其中兩個女兒都已台大畢業,兒子更是準醫生,不過學的卻是西醫。林幸宜說,過去忙於工作與孩子,現在既然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不相互打擾。他們更打算把錢花玩,不用留給子女,用在能讓自己開心的地方,也要努力維持好的身體,老了甚至還打算搬到花東,離醫院越遠越好的地方。莊松濤、林幸宜的觀念裡,人生苦短,就要好好把握,準備收割,追逐快樂。林幸宜早已懷抱著夢想,列有人生的清單要實現,在高空跳傘實現後,下一個清單就是去看極光,然後,再下一個的清單,可能又會冒出來,因為快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立志當醫師卻先成病人!走過焦慮、埋怨…周孟樂鼓舞癲癇患活出一片天
從高中開始,我就想以後成為一位醫師,只是從沒想過,在當醫師之前,會先成為一名病人。高二那年,隔天就是奧林匹亞化學競賽,下課鐘響,我正跟坐在前面的同學聊天,聊不到兩句,一陣窒息感襲來,就像是海水淹沒頭頂,我不能呼吸,馬上感受到雙眼上吊,眼前一片黑,四肢不聽使喚,用力顫抖。再聽到龐大的聲響,是我站不穩撞倒周邊桌椅,整個過程不到半分鐘,我還來不及求救,醒來時已經在醫院。我摸不著頭緒,不知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高中首發病 以為壓力太大醫師告訴我,突然抽搐的原因有好幾種,可能是壓力太大引發過度換氣,也可能是癲癇等。我腦中沒有把「癲癇」這兩個字吸收進去,自認應該就是壓力太大引起。家人幫我辦出院,我隔天照舊參加比賽,可能發病耗盡所有的力量,果然成了陪榜的參賽者。回到課堂上,同學紛紛拿起當天錄下來的影片給我看,好嚇人,原來當天抽搐得這麼嚴重。從第一次倒下到第二次發作,間隔大約十多天。第二次發作後,我深深確信得到癲癇,不是過度換氣也不是壓力。只記得當時好迷惘,癲癇是我過去沒有聽過的病,上網查資料也看不懂,到底為什麼我會生這種病?腦子出了什麼變化?統統不清楚。但緊接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發作,升旗時在全校師生面前倒下、補習班上課途中抽搐,從第一次發作起的一年半間,每周、每月不定時發作二到三次。每次發病前都一樣,先被毫無預警的窒息感淹沒,下一秒就是被疾病的黑暗吞噬,反覆發生。我曾怨懟老天爺怎麼會這樣對我,我跟其他病患一樣都曾埋怨過。走過迷惘、焦慮、埋怨 當醫師志向卻更堅定每天擔心受怕,讓我在高中後半段生活處於極其恐懼、害怕、焦慮的情緒中,雖然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生病了,只是正值青春期,老是想著不認識的路人怎麼在背後講我,一度情緒潰堤,有陣子必須靠精神科醫師協助,使用抗焦慮藥物才順利度過那段艱難時刻。雖然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我從未退縮,照常去補習班、上課,我喜歡動腦,學習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沒有生病前,我的目標就是醫學系,高中時期,我就想過以後會當一位醫師,生病後更加強我的決心。因為,頻繁發作的那一年半,我看了好多醫師,每位醫師對我的病況解釋都不太一樣,後來才知道,同樣是醫師,有些醫師直接告訴你,吃這款藥就對了,無暇說明副作用,初期常搞不懂,現在的症狀是癲癇還是藥物引起。尋尋覓覓終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量,進入大學二年都沒有再發作。對抗疾病也「對抗」父母 爭自助旅行證明可獨立生病過程中,除了對抗疾病,還得「對抗」爸媽。爸媽很保護我,不准我騎腳踏車、不准獨自外出,下課只能回家;怕我累,總叮囑我不要熬夜,任何事情都不准做,甚至因為我選填醫學系而憂心,擔心課業過重讓我過勞。我不斷證明自己可以獨立,默默在心中許下願望:「上了大學,我一定要自己去旅行」!原訂大一出發,與爸媽抗爭到大三才成行,我獨自去日本自助旅行九天八夜,那是我初次感受到在疾病之下的獨立。當時做足準備,告訴爸媽「我可以」,第一個條件是已經長達兩年多未發病,二是自助旅行所到之處都查好就醫資訊,在背包內準備好指示,一旦發作,路人可立即提供幫助。如今我自助出國旅行數十次了,雖然都在東南亞,疫情過後,希望能走訪歐美,開開眼界。我現擔任成大附醫神經部住院醫師,接觸很多癲癇患者,其中好幾位跟我一樣年輕時就發作,也看到很多家屬比患者更焦慮,擔心用藥影響腦部發展、擔心帶孩子出門會麻煩或被人講閒話,最後過度保護孩子,導致很多患者明明有很強能力,卻只能做簡單的工作。我盡可能用自身經驗告訴患者及家長,用藥與不用藥的好與壞,即使罹患癲癇也能活出一片天,就像我一樣。距離自己上次發作是三年前,那時用藥滿兩年,嘗試減藥,但一減馬上發作,於是恢復劑量,到現在都沒有再發作。蒐集百位患者故事 盼社會理解癲癇我知道生病很痛苦,也知道癲癇患者面對很多挑戰,計畫蒐集100位癲癇患者的故事,從他們第一次發作開始的歷程,我希望能寫成一本書。我想讓大家知道,癲癇分很多種,不是只有在大家印象中,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有時候突然斷片、意識清楚但腳會突然用力抽動,也可能是癲癇的症狀。最重要的是,希望社會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癲癇,患者只要好好服藥,或發作時度過那幾分鐘,其他時間都跟正常人一樣,家長不該過度保護,大家也不用投以可憐的目光,希望可以透過相互理解,讓癲癇患者生活得更自在,也希望患者如果有需要,不要認為求救是可恥的事,我跟所有的病友團體、醫師,都在身邊。周孟樂小檔案年齡:28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專長:癲癇治療、日文、翻譯興趣:自助旅行現職: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住院醫師經歷:• 台灣神經學學會會員• 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第十屆癲癇楷模• 第十三屆亞洲及大洋洲癲癇大會金燈獎• 2021年國際癲癇局金燈獎
-
2021-11-03 養生.人生智慧
「那些年,我們的故事....」 不斷堆疊的經驗,豐厚了我們的人生!
「人不輕狂枉少年。」年輕的時候憑藉著一股衝勁,用力燃燒熱情,在生活與工作,甚至在交友上,多方面的嘗試、摸索和體驗。正因為擁有這樣的體驗,讓我們得以從經驗中慢慢瞭解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對自己的深入認識,需要經過「歲月」的淬鍊和沉澱,才能展現屬於自己的生命厚度。那些年,我們的故事……年輕時,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與概念,進入社會後,開始有機會在生活裡驗證,同時因為生活裡有越來越多可以自主的空間,便形成了個別化,逐漸在生活裡塑造個人的興趣、價值,以及個性的展現、行事的風格。當然,也包括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模式。第一組化妝品、第一台機車、第一份薪水、第一次自助旅行、那個讓自己痛徹心扉的失戀、曾經熱血綻放的堅持……,這些過去的故事,都是我們經歷過的深刻經驗。如果讓這些經驗在我們的生命裡單純路過,那麼生活就只是事件的堆疊,過往的傷口依然隱隱作痛,而曾有的光彩卻可能早已褪色。如果可以,當你慢慢學會回頭整理那些歷程,體會當中所帶來的感受,進而瞭解這些經驗對自己所帶來的轉化,當時來不及完成的事、說不出口的話,或者不想面對的人事物,如今再次檢視,能重新給出新的詮釋,豐厚了我們的生命。在探索自己的過程裡,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在經驗中塑造自己,這也就是我們在講「我」的內涵,它不是一個線性的狀態,而是一個整體性、多面向的綜合。從過往的事件中整理自己,而這樣的經驗,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移轉到各種不同的情境中。舉個例子,在求學的階段,大家多少都有臨時抱佛腳的經驗吧!遇到考試才會趕緊唸書,一邊唸書,一邊後悔之前沒有好好複習,焦慮與懊悔的心情凌遲著正在準備考試的信念。「這次考試之後,我一定要好好複習功課,不要再臨時抱佛腳!」然而,這些約定往往也隨著考試的結束而煙消雲散,直到下一次考試前,這種拉扯的焦慮又開始湧現,再次悔不當初。某一次的痛定思痛後,開始改變了自己的唸書習慣,終於在面對考試時,不再有那麼大的焦慮與懊悔的壓力,課業成績也逐漸有了起色。於是,這段經驗裡,有對考試的情緒反應、有對唸書模式的反省、有開始行動的掙扎與突破,還有希望自己能夠考出好成績的期許。像這樣把一個看似平常的經驗,深入探究當中更細微的自己,看見當時潛藏的訊息與內心的聲音,還有承受壓力的韌力,以及反轉逆境的潛力。就這樣,在整理自我的那一刻,同時用第一視角見證了過往的自己,而看見自己突破的價值。不斷堆疊的經驗,豐厚人生我們有時候會說:「他經歷過生命的歷練,所以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大風大浪,相信都有能力可以應對。」當生命的經歷增加之後,我們就用這些累積的經驗來豐厚自己,去因應目前遇到的困難或變化。人生的一些經驗是可以移轉應用的,當我們靜下心來將過去的經驗做一個整理,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自己認識每一個生命的轉折、自己的價值、抉擇模式,或者壓力的涵容,人生歷練就成為探索自我的指引,也就是所謂的「用經驗塑造自己」。經驗可以陪伴自己,也可以分享。當你和別人分享你的經驗或想法時,得到的回饋是人與人之間的知識與情感的交流,同時,也增加別人對你的瞭解,減少了人際間的疏離而創造了親近的友誼。人際關係的改善增加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得到一份支持,讓生活更活躍,更有動力。當然,自己的某些經歷、想法或者感受,並不適合透露給別人知道,你會選擇放在心裡面,屬於自己的世界,適合在獨處的時候,試著用對話的方式來感受深層的自我。我們與朋友相約在咖啡廳裡閒聊,不管是陳年往事、豐功偉業,或是不久前剛經歷的一段旅行,聊著聊著話匣子就打開了。當話語之間總是提到「以前、曾經」時,代表那件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可是它依然對你產生影響,這個影響可能帶來一種與事件發生的當下,不一樣的全新體會與感受。例如,當年那一段談得轟轟烈烈、義無反顧的感情,過幾年再回頭去看,成為和朋友談笑的話題:「真不知道我當時看上他哪一點?」然而,對當時的你來說,走出這段感情的傷痛是很痛苦磨人的過程。也許在幾年前這段感情造成的傷痛還沒有痊癒,但在自我對話的沉澱之後,才能敞開心房,對信任的友人娓娓道出當時心中的百轉千迴。此外,當再次碰觸喪親、悲傷的失落經驗,或是某一個人生當中的創傷經驗時,也會有類似的體會,已經走過的,會成為生命的底蘊,展現韌力。看見傷痛,珍惜獨一無二的經驗在經歷創傷時刻,我們通常會把事情、感受放在內心,此時的生命故事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別人無從得知,尤其在面對這類的失落時,容易故作堅強,不去談自我的感受、看法,也不願去聽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見解,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裡。等到認為自己可以從傷痛中走出來時,才會一點一點跟信任、親近的人說,聽聽他人的反應,再回到自己的窩裡舔拭尚未完全癒合的傷口。直到自己準備好之後,再試著談更多自己的狀態。慢慢地發現,大家對這件事的反應有著不同的觀點或評價,可能是鼓勵,也或許是輕描淡寫回應,抑或是表達共鳴。也許會有人跟你說:「可以體會你的心情,因為這是大家都有的經歷。」沒錯,誰沒有失落的經驗呢?誰沒有體會過挫折?誰不會經歷考試失利的沮喪及自責?任誰都有跌倒過,但即便如此,那個經驗對自己而言,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必抹煞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當我們能從中找到一個支撐的力量時,自我的開放度就出來了,甚至偶爾談起,還會開玩笑或是自嘲:「那時候怎麼這麼笨?」或是:「如果可以回到當初,我一定不會怎麼樣……。」就像很多人感嘆虛擲人生,若青春可以再來一次的話,也許就不會選擇荒度歲月,而懂得為人生負責的道理。※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
2021-06-26 養生.人生智慧
江育誠當背包客,拋開職場牽絆 4個熟齡大叔以畫會友北美追楓!
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是江育誠的生活哲學。自嘉裕西服退休後,卸下總經理職銜回歸自我角色,為了驗收學畫一萬個小時的成果,背起畫架去旅行,並號召三位朋友同行。四個熟齡大叔飛越北半球到加拿大追楓,30天的自助旅行換來無可取代的成就感,合拍旅伴成就最美好的回憶。你曾規畫過兼具學習與旅行的人生壯遊嗎?今年68歲的江育誠,是一位出色的專業經理人,工程師出身,曾參與飛羚汽車的研發設計,擔任過裕隆籃球隊協理,62歲時自嘉裕西服總經理一職退休。人生在66歲時轉了個彎,他嘗試自助旅行,結果第一次當背包客就上手,不僅玩得盡興,也跳脫制式景點動線,在旅途中遇見更好的自己。50歲初拾畫筆 一萬小時圓夢說起熟齡步入菜鳥背包客的契機,他笑說是因為繪畫。「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電視上播出知名藝術家冉茂芹的示範手繪,決定拜入門下。」江育誠自訂了一萬個小時的圓夢計畫,鞭策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練就信手拈來的畫功。50歲時,初到畫室即許下「成為大師」的夢想,憑著一股執著傻勁重複練習,從初階班晉級到高階班,後來在八里開設免費的社區繪畫課,分享繪畫的喜悅。在學畫過程中,江育誠認識無私交流的同好,培養出亦師亦友般的情誼,「畫室同學臥虎藏龍,大家以畫會友,傾囊相授經驗和技法,惠我良多。」跳脫職場的競爭比較,能在半百之年交到知心好友,實屬難能可貴。江育誠深信,興趣可以讓退休生活更精彩,提早規畫練習自己的嗜好和技能,才不至於失去未來生活重心。繪畫開啟了江育誠藝術創作與鑑賞的潛能,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從事相同興趣,人生因有夢想而充滿動力。嚮往自助旅行 暢遊特色市集江育誠把繪畫當志業般看待,總是充滿熱情和幹勁,經常相約同好外出寫生。2018年10月,與三位畫友結伴,計畫加拿大蒙特婁追楓之旅,一行人分工合作,從財務、交通、旅宿到路線安排,充分享受自由行的樂趣。「以前因為工作因素,只能利用休假空檔出國,最多十來天的歐美團,時間、行程受限制,景點和餐食幾乎千篇一律,遇到喜歡的市集想多停留一會兒也不行。」江育誠十分嚮往自助旅行,不受限制地四處玩,這個想法在心中正巧萌芽。「以前跟團旅遊,經過跳蚤市場或當地特色市集時,腳步只能跟上導遊領隊,心裡滿是遺憾。」江育誠非常喜愛在跳蚤市場間穿梭尋寶,找到一見鍾情的古玩舊貨,走過、路過、錯過,著實扼腕不已。他舉參觀羅浮宮的例子,總是迅速看完「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和「蒙娜麗莎」三大鎮館之寶,接著又開始趕行程,每家旅行社幾乎千篇一律。當有機會自主決定旅遊路線,當然要好好安排心中嚮往的景點、愛停多久就停多久,深入體驗當地生活的各種面貌。 邊畫邊玩上癮 下次目標歐陸從決定到出發,這趟加拿大寫生之旅花了3個月規畫打理,江育誠和郭建疆、傅彥熹、許進風一行四人在2018年10月如期飛往蒙特婁,駕車追著漫天楓紅移動。能與好友結伴一邊畫畫、一邊旅遊,夢寐以求的寫生體驗讓所有人身心靈全然放鬆,盡情沉浸大自然的饗宴。「每天起床,我們就開著廂型車尋覓寫生地點,一整天除了隨興野餐外,其他時間都各自專心畫畫,彼此怡然自得。」江育誠滿足地分享旅遊回憶。浪漫的北國楓紅景象,化為眼前的一方畫布,繽紛色彩讓人忘了戶外低溫,揮筆後就停不下來。江育誠述說四個人的繪畫速度各異,但自己程度較差,常在一天的尾聲被提醒「慢慢來」,但其實就是要你「收了啦!」的意思,大家用詼諧的方式互動,展現風度和幽默。在蒙特婁住了二周後,接著前往魁北克市旅遊三天,最後再南下紐約,整整30天的旅程讓這群畫家們玩上癮,還未踏上歸途,已在計畫著下一趟歐陸寫生之旅。志趣相投拉近彼此距離 放下自己旅伴對了就好玩談起這次北美自助旅行的收穫,江育誠恣意逛遊喜愛的跳蚤市場、看遍博物館和美術館,除了繪畫技巧進步之外,更重要的是增進朋友情誼。「很多人說熟齡難再交到知心朋友,更遑論退休之後?」他很慶幸因為興趣踏入畫室,認識志趣相投的畫友;因為旅遊拉近彼此距離,共度一個月的北美生活再次重溫學生時代的感覺。「我何其幸運能遇到脾氣好、人品好、畫技好的朋友,天天吃住在一起,完全沒吵過架!」江育誠讚賞同行友人的個性,大家都很謙虛讓著他決定事情,彼此相互尊重,凡事以團體利益為考量。包括延伸的紐約行程,也是江育誠的私心,想要造訪古根漢美術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結果幾個熟齡男子像大男孩一般興奮,驅車直呼:「我們要去紐約了!」回到單純玩樂的心,帶著學習的態度、交友的真誠,江育誠認為只要旅伴對了,去哪裡都好玩。這趟北美追楓寫生之旅,開拓了眼界,也讓友誼更親密。江育誠說:「熟齡世代來臨,背包客自由行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愈玩愈年輕。」與友自助遊5提醒1.學習當個服從者,行前盡量表達意見,出發後遵照約定協議。2.備足資料,行前討論分工,出遊期間保持彈性,凡事好商量。3.共同分攤餐費或事先繳公基金,統一分配管理各支出。4.以和諧為主,遇到突發狀況放下個人喜好,配合團體表決。5.評估體力安排景點,出國前可先健檢,了解健康狀況。如何選擇好旅伴?「志同道合」很重要,從日常相處就可知道彼此合不合得來。適合做朋友不一定適合一起旅行,避開NG旅伴才不至於傷了和氣。北美自助之旅解密食:至賣場採買食材,午餐戶外野餐或野炊,晚餐回旅宿開伙或到餐廳吃簡餐。衣:加拿大的成衣很便宜,不帶過多行李,到當地購買或到市集買二手衣物。住:蒙特婁借助同行的友人家,魁北克市下榻普通旅館,紐約則入住只接受藝術家的「布魯克林藝棧」。行:委請旅行社買機票,當地租車載畫具和炊具,開到紐約轉乘地鐵,步行暢遊景點。育:安排想去的美術館、博物館,準備特殊相機拍攝畫作局部細節,學習光影和筆觸。樂:到骨董市場挖寶,尤其是周末假日,四處探險,參加高級住宅拍賣活動。
-
2021-02-14 養生.無退休時代
結婚50年,點一碗麵來吃就是最棒慶祝!陶傳正:把每一天過好,人生就沒遺憾
編按:若生命中充滿意料之外,如何微笑以對?因為接觸戲劇表演,而從企業家跨足演員、廣播DJ、專欄作家的「奇哥」創辦人陶傳正,曾經歷公司欠下上億債務的經營危機、與另一半先後陷入憂鬱低潮,面對人生種種境遇,他像不挑劇本的演員,既然走上舞台,就扮演好此刻的角色,盡興就好。若說「人生如戲」,那麼人稱「陶爸」的陶傳正手裡拿到的劇本,肯定屬於高難度演出。身為傳產第二代,陶傳正看似啣著金湯匙出生,卻並非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反而更多了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起伏波折。在他25歲、39歲和46歲時,都遭逢了足以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如今在他口中說起來,卻是一派雲淡風輕。獨自闖蕩異地 練膽量也愛上旅行畢業退伍後就進入家族企業的陶傳正,為了拓展公司業務,曾隨著外貿協會組團一起到中南美洲招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早早練習自己獨立行動,找出可行辦法的珍貴經驗。「當時在中南美洲做生意真的不容易,出貨之後對方要30天、90天才付款是稀鬆平常,有時候錢還不一定收得回來。」有次陶傳正路過一處小巷,聽到裡頭傳出音樂聲,他好奇走近一看,是幾個人組成小樂團,旁邊圍著一群人跳舞,他覺得有趣,就站在旁邊看了一會。晚上陶傳正提起白天的遭遇,當地華僑都幫他捏了一把冷汗,原來那邊是治安很差的貧民窟,平時華僑害怕被搶,都不敢接近。「在外面闖蕩,其實就是練膽子。」年輕時跨過半個地球闖蕩江湖,除了為他日後創辦「奇哥」鋪路,更讓他從此愛上自助旅行,幾十年來他幾乎走遍世界各個角落,還寫了10年的旅遊專欄,而太太就是最好的旅伴。曾因父親負債15億 體會人情冷暖 早早結婚、接下家族事業,陶傳正對自己的人生其實沒有太多選擇:「人成家了以後,好像就會有一種自覺,應該要安定下來,不太可能在這時說要去留學幹嘛的,況且公司狀況不穩,你只能趕快上工幫忙。」對於父親公司的經營狀況,陶傳正心裡早就有底,「我父親解決債務的方法,就是開更多新公司,希望藉此賺錢還債,結果愈補愈大洞,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來的信心,往往勸到最後都是吵架。」陶傳正苦笑說。「到後來嚴重的程度是,賺的錢連利息都不夠還,只有把公司賣掉才能止血,但我父親不願意。」陶傳正39歲時,長久累積的財務危機終於爆發,債務總額高達15億。由於金額過於龐大,陶傳正必須要跟債權人做債務協商,擬定還款計畫。「這讓我學會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事情,今天如果是我被人家欠錢,一定不開心的嘛!所以要讓人家覺得你有誠意處理,而且真的有具體方法。」因為負債、還債,陶傳正切身體會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現實。「以前很多跟你稱兄道弟,說如何情義相挺的,結果翻臉翻得最徹底;反而是有些素不相識,甚至是有點江湖背景的人,只要說得出口,他都可以和你談。」有今天就有明天 日子還是要過我們問陶爸,背負這麼龐大的債務重擔,如何挺過內心壓力?「坦白說,數字大到一個程度以後,你的感覺就開始麻痺了。最主要是這並非一夕之間發生的意外,是10幾年來你眼看債務慢慢滾雪球,滾到最後就是在硬撐,多少有些心理準備,哪天撐不下去就是垮掉。」經過協商之後,債務分成6期,每2年從10%、15%逐漸加到25%,每年到了要清償債務的期限,就是陶爸最難熬的日子。「那個時候我就只能想著:過完今天、就能過明天,過完明天就能再過後天,總有過得去的辦法。」漸漸地,債權人慢慢不再整天上門查勤,「一開始他們可能擔心我跑路,到後來大概看我真的有在還錢,有人還會偶爾帶水果、點心,順便聊個幾句。」有興致的時候,陶爸還會偶爾去看電影或是音樂會,「我太太看到都傻眼,問我:你怎麼還看得下去?但我覺得該吃飯睡覺、該過的日子還是要過啊。」相較於陶爸的淡定,在公司欠下鉅額債務後,決定也跳下來幫忙處理帳務的「陶媽」應小萍,就沒這麼能適應。「因為我太太是軍人家庭出身,習慣每個月領固定薪水過活,我們這種整天軋票、調頭寸的日子,對她來講就像走鋼索一樣。」伴妻度過憂鬱 結婚50年一起吃碗麵就是最大幸福陶爸和陶媽是大學時候認識的班對,彼此都是對方的初戀,一畢業就步入結婚禮堂,結縭數十年,一直是周遭朋友欣羨的神仙眷侶。然而,陶媽凡事認真、容易緊張的個性,跟陶爸的奔放灑脫完全相反。陶傳正和父親常常因為經營方針不同產生衝突,陶媽夾在父子倆要兩頭做和事佬,加上日日面對公司財務壓力,長久下來,逐漸成為身心的重擔。2005年,陶爸終於發現陶媽狀況不對勁,在陶媽開始看身心科之後,陶爸也調整過去愛開玩笑、愛挖苦的相處態度,不再總是用無心言語傷人。據陶媽的說法,「就像是換了一個老公!」沒想到,因為相處模式突然得改變,「很多話到嘴邊要硬生生吞回去,生怕惹她不開心」,加上不明白「老婆怎麼會得憂鬱症」的自責和糾結,陶媽病情好轉之後,竟換成陶爸在家裡鬱鬱寡歡、不想見人也不想出門,這個狀況持續一年才慢慢好轉。前後2年,2人先後經歷情緒困擾,這個考驗卻也讓彼此的心更貼近,「在一起這麼久,該磨的稜稜角角也都磨圓了,現在就是彼此陪伴、過老夫老妻的日子。」2020年是兩人結婚50年,很多朋友問陶爸陶媽怎麼慶祝?陶爸笑答:「沒什麼,就一人叫一碗麵吃而已。」攜手走過大半輩子,此刻彼此都明白,一起度過平凡的日常,就是最幸福的事。在戲裡體會不同人生 既有趣也舒壓 在企業家身分之外,陶爸在46歲時因為太太的社團活動而認識賴聲川和表演工作坊,第一齣戲就和李立群、鄧安寧2位資深戲精共同演出。當時公司的債務還沒還完,白天他在公司為了籌錢焦頭爛額,晚上排戲,反而得以暫時抽離現實中的種種煩惱。「真實生活中,我一進公司就是主管、老闆,只有在演戲的時候,我可以當那個罵老闆的人(笑)。演戲的時候,沒有人會管你在外面是什麼人,演得好有鼓勵、演得不好,導演檢討時間就是開罵了。」陶傳正笑說。誤打誤撞踏入戲劇圈,曾說自己「演戲是正事、董事長是副業」的陶傳正說,他從小愛看小說、看電影,喜歡身心沉浸在故事裡的感覺,至今他已經演出超過300場舞台劇,還曾3度入圍金鐘獎。不只在舞台上演出心得,年輕時就喜歡抱著吉他彈彈唱唱的陶傳正,也因為踏入戲劇表演領域,除了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介紹經典西洋金曲,更和資深樂評馬世芳合開音樂節目,在節目尾聲一展歌喉,一圓自己的音樂夢。14歲開始學吉他的陶爸說,因為表演,讓他更有自信心。「我考上建中初中部時原本很神氣,沒想到進去以後發現程度差太多,念到第2年就吊車尾留級。幸好因為會彈吉他、會唱歌,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都跟別人說,學到我這個程度只需要3個月,但可以自娛娛人一輩子。」旅行、戲劇和音樂,是陶爸大半輩子的最愛,其他物質慾望反而愈來愈低。70歲準時退休後,原先2人說好要繼續旅行,但陶媽近年因為身體不適,變得不喜歡出門,有時陶爸會拉著她到河堤散步,有時到三芝的農莊住個幾天。「如果計畫趕不上變化,那至少把自己照顧好、不要給孩子負擔。」正因走過種種風浪,愈讓陶爸懂得豁達看待人生,「很多人說我把日子過得很精彩,但其實我只是遇到事情,就想辦法把它完成而已。剩下無法控制的,就交給老天爺吧!」原文:結婚50年,點一碗麵來吃就是最棒慶祝!陶傳正:把每一天過好,人生就沒遺憾
-
2021-02-13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年人多不缺錢不缺時間,但對錢很沒安全感!他們6年有400天坐船遊列國:趁健康錢用力花
出國玩不只有搭飛機一個選項!退休達人老黑從2013年就開始了郵輪旅遊,他發現,旅遊廣度大、房間不用換、時差衝擊小,真的太適合中年人,於是他6年來共有400天都在船上度過!旅遊經驗豐富的他,當然也曾遇過罷工、景點不如預期等失落,他是如何面對呢? 一般人出國玩直接聯想到搭飛機,但對老黑來說,搭飛機舟車勞頓,反而郵輪的輕鬆愜意更適合他!老黑這6年來共有一年多的時間在郵輪上度過,但還有人比他更狂熱,「我看過幾個70、80歲的老爺爺老奶奶,跟我說下船之後,他要直接上另外一艘郵輪!他們一年有200天是在郵輪上度過的。」 為什麼老黑這麼喜歡郵輪旅遊?因為相同的旅遊品質比飛機划算、旅遊廣度大、時差衝擊小、行李整理只需要2次、一覺醒來就到另個國家等,但最適合中年人旅遊的原因還有這個。 老黑悄悄地說:「郵輪上像搖籃很好睡,看我老婆,陸地旅館總睡不好,一上郵輪就睡得跟豬一樣!」且郵輪上還能看秀、有健身房、游泳池、圖書館,有些還有卡拉OK呢!而老黑最喜歡在甲板上迎著海風、傍著日落悠閒看書。 雖然郵輪旅遊輕鬆寫意,但一下了船,就等同是自助旅行,面對旅途中的不確定因素,該注意的事情一樣也不能少! 觀光客只有「看到」,旅行者可以「看見」 外出旅遊只需掌握兩大點:小心安全、注意健康。 「世界上沒有什麼地方是安全的!錢財不要帶太多,盡量留在郵輪上,外出也別忘記帶感冒藥、腸胃藥,國外看醫生很貴的!」老黑就曾因為腸胃不舒服在郵輪上躺了好幾天,埃及古文明近在眼前,他卻痛到沒辦法上岸,後來老婆Olivia替他玩了一輪,上船與他分享照片。 除了自己能掌握的因素外,旅途中還有很多變動因素。例如老黑就曾遇過歐洲鐵路大罷工,當時他一到車站看到全面停擺,眼看行程快要延誤,不免覺得不習慣、好麻煩,後來他趕緊找替代方案,才成功抵達,「旅行發生越多超出你控制的事情,你的旅遊應變能力就會越豐富!所以後來我就學會別把行程排太滿,也較能習慣,錯過一兩個景點沒什麼啦。」 「觀光客只能看到他想看的東西,而旅行者會『看見』他看到的東西。」對於「觀光客」來說,看到表定上的景點是最重要的,陰錯陽差沒看到或不如預期就容易有失望、失落等情緒;但對於「旅行者」來說,就算迷了路、景點設施正在維修,都是旅途中的驚喜。 旅途中的陰錯陽差,提供未來精彩回顧 「有次到北京想去天安門,就隨便抓了個人來問,他說『天安門就在前面,走4個路口就到了。』那4個路口我走了一個半小時!」老黑哈哈大笑,其實那人也沒講錯,的確是4個路口,而老黑也走到了天安門,這些「陰錯陽差」的笑料,都是替未來日子增加豐富調味的必需品。 所以,旅途中不可預期的事情,正是旅行的樂趣之一,「後來我發現,就算旅途中生病了,也不要看你少玩了幾天,而是要看你還有幾天可以玩。」隨遇而安,就不會有太多抱怨。 另外,若你不知道該搭著郵輪去哪裡旅遊,也許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下輩子你想在國家出生?」若你能回答,就代表你憧憬那個地方的生活方式,當然要趁老了之前去看看! 老黑說:「我想過這個問題,我想在愛爾蘭出生、想去澳洲生活。」而這2個地方,老黑都去過了。 「有許多中年人不缺錢也不缺時間,但對錢很沒有安全感,對時間利用也完全沒有想法,只想把錢省下來給小孩花。」他提到,40、50歲之後,身體只能往下坡路走,趁著中年身體還健康,趕快往你夢想中的國家出發吧!
-
2021-0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2019年我像似無意中做了超前部署,安排了多次國內外旅遊。3月中旬參加台大醫學院我們班畢業五十週年的台灣環島旅行。我們包了二部遊覽車從台北出發。行程中台南至台東,以及花蓮至台北的兩段路程還安排改搭台鐵環島之星觀光列車。大家都非常珍惜這次的重逢,藉此機會大家暢談從大一開始,將近六十年來的往事。緊接著,4月初跟一些朋友組團去歐洲,行程特別安排去看舉世聞名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庫肯霍夫(Keukenhof)花園。 7月初,在我的兒女及孫子們的安排策畫下,包括兒子、女兒三家共10人,我們走了一趟加拿大洛磯山脈自助旅行。之前我去過幾次加拿大洛磯山脈,但都是跟團。這次是家人為我做八十祝壽的旅遊。在路易斯湖邊的(Lake Louis)路易斯酒店(Chateau Lake Louis)咖啡廳,我向兒孫們講述我的生涯故事,別有一番風味。行程的最後,我們去溫哥華拜訪親友。由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張理滄和她先生潘立中安排,得以和我們的親人楊正昭醫師見面。他們在溫哥華非常用心的為當地社區奉獻。潘立中夫婦在2019年捐了百萬加幣改善溫哥華的癌症醫療設施。楊正昭醫師在許多年前,聯合當地的台灣人醫療人員捐贈第一台葉克膜給當地的兒童醫院。楊醫師是我的大前輩,算是台大畢業最早定居在溫哥華的婦產科醫師。不少台灣後輩醫師去溫哥華進修時,都曾獲得他的照顧。楊醫師最讓我敬佩的是,雖然患了非典型肌萎縮側索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既所謂漸凍人)及數種癌症,仍然積極正面看待人生。加拿大之旅後,11月又跟著教會的年長者去日本走了一趟賞楓之旅。 2020年全世界籠罩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下,國外旅遊可說幾忽是停擺。可是這一年我在神學院開的課,比往年增加了。在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為一所超教派獨立神學院),在2月和7月分別開了三個寒暑假密集班外,2至6月學期中也分別於台北和台南開課。密集班的課有「精神診斷與DSM-5」及「物質成癮與處遇」,學期中開的課是「精神藥物學」。另外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神學院的推廣教育班,我也於9月開始的學期,在台中開了一門課「聖經人物的心靈探索」。這些課程需要整合精神醫學與基督教信仰。我之所以會在教會系統開這些課,想起來也算是另類無意中的超前部署。我在醫學院大一時讀了一本瑞士精神科醫師Paul Tournier的書,提到他搭配教會的牧師幫助人處理心靈需求的故事。當時心裡有一個感動,這就是我想走的路,也因此決定畢業後選擇走精神科。為了此志向,1990年代我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修讀台灣神學院的信徒神學系課程,1998年修完神學士課程。2001年利用台灣大學教授休假一年的機會報考台灣神學院,進入台灣神學院修讀文學碩士課程。先當一年全時間學生,然後分段研修,於2005年完成此課程,圓了我修讀神學的夢。2004年我在台大精神科部為我辦的歡送會上說,我沒有退休,只是換了跑道。除了保留參與住院醫師的精神藥物治療學的討論會,我不再維持臨床工作。一直到現在,我持續在神學院及教會開課,講授基督信仰與精神醫學相關的題材,這多少實現了我大一時的夢。在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任職期間,我自知自己資質平平,我能做的最好服務是選擇未來有需要,但當時還待發展的領域。這就是早年我踏入精神藥物學、司法精神醫學和老人精神醫學的原委。至於後期投入精神醫學與神學領域,乃是出於個人的信仰。 2020年我的另一件重要記事是我的右眼第五度接受手術。1989年底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不幸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因而又連續二次進手術室。2016年第四度進手術室。以前治療視網膜剝離放置在鞏膜上的扣環(buckle)因日積月累材質變化變成許許多多的碎片脫落,在右眼中到處亂闖,只好進手術室清除碎片。可是之後仍然斷斷續續會跑出碎片。到了2020年的9月情況變得嚴重,右眼頻繁出血。經請教眼科教授,認為以前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碎片,所以無法徹底清理。於是10月19日在全身麻醉下將右眼裏面的碎片及其他放置的異物全數清除。感謝上帝,到現在已術後三個月,一切情況良好。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醫師變成病人時,醫師的生病故事 — 骨質疏鬆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在過去三十年,我因為罹患肌無力症而投身神經科的故事,已經寫了好幾回。現在我要講的,是從2013年起開始影響我的另一個故事。我一向體型較瘦,工作較趕時也沒認真吃午餐,所以體重長年無法增加;就算那幾年看中醫調理,使用一些開胃的藥物,體重也大約都在42-43公斤上下。大約2013年左右,不定時雙腿和腰部會有些痠痛,而且位置跑來跑去,例如前幾天右邊膝蓋旁酸痛、隔幾天換成左腳踝痛,有時甚至延伸到腰部、臀部。而電腦打久了,手指關節也會腫痛。我起初自認為是足底筋膜炎、或合併其他地方的關節筋膜痛,開始嘗試足底或全身按摩。這些方法確實稍微可緩解一些緊繃痠痛,但卻無法完全改善。因為許多免疫系統疾病都可以用跑來跑去的痠痛表現,加上以前罹患的肌無力症也算是免疫系統異常,我去掛了過敏免疫風濕科。抽血檢驗了一些免疫數值,我的ANA(某項常見的自體免疫抗體)偏高,而且驗尿發現有蛋白尿,過敏免疫風濕科綜合了我的各項數據與臨床表現,給了我「紅斑性狼瘡」的診斷!真是晴天霹靂!當天我在臉書上悲憤的寫下了一段話:「過去二十幾年,我就像不死鳥一般,經歷一個又一個大病小病,但總能化險為夷。現在,我要迎接人生另外一個挑戰了!」不可諱言的,我不願意接受這個打擊,但還是聽話的嚐試類固醇與針對紅斑性狼瘡的免疫抑制劑,但試了幾個月,痠痛症狀並未因用藥好轉。用類固醇那幾個月,全身免疫力差到極點。例如我以前皮膚就有濕疹、脂漏性皮膚炎,季節變化時常會搔癢;某天不小心抓癢破皮,過兩天上臂腫,且深夜開始發燒。上班時學長看我不對勁,堅持要我住院。除了打抗生素,我也請整形外科的同學來幫忙,幫我上臂劃出一個小口,居然可以擠出膿。我太太比較殘忍,像擰毛巾一樣用力把我上臂掐著,花了一番功夫擠出許多膿,擠到上臂變軟為止。那些膿培養出的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表皮常見的細菌,但通常是免疫力差的人才會感染的。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某天修剪指甲不小心剪太短,過兩天居然變成甲溝炎,又冒出膿!那段時間常跑皮膚科,我只好自嘲是「與膿共舞」的男人(註:劉德華有一部電影叫「與龍共舞」)。 後來因為腎盂腎炎住院。但包括感染科、腎臟科、和新陳代謝科等同事都不認為我的症狀像是紅斑性狼瘡;我也對於吃類固醇並無法改善我的轉移性肌肉痛、卻出現許多併發症而苦惱不已。於是我央求腎臟科醫師幫我做腎臟切片以釐清診斷。結果除了蛋白尿以及免疫抗體較高仍沒辦法解釋外,腎臟切片並沒見到典型的紅斑性狼瘡變化,因此我和眾位醫師討論,既然無法證實是紅斑性狼瘡,就停掉類固醇了。我每天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上班,也曾在天雨路滑時重心不穩而跌倒過,不變的是腰背與腿部肌肉的痠痛,讓我走路費力;後來查房時索性撐著單腳拐杖走。患者曾偷偷問護理師,我是不是「怪醫豪斯」?聽來哭笑不得。院內有同事關心的問我,會不會是神經科疾病?例如腰椎神經根壓迫?我搖頭苦笑:「我自己是神經科專科醫師,這點判斷還是有的。這可能是其他怪病,但絕不會是神經科的病!」但心裡隱約覺得,查了那麼久,或許只剩下髖關節的問題導致下盤肌肉力量不穩引起的疼痛了。那年十月我早已請了八天休假,預計跟旅行團出國。旅遊兼攝影是我釋放壓力的來源,也是樂趣所在;行動不便沒有讓我放棄此趟旅程。我有預感,症狀遲遲沒改善,回來後萬一當真診斷出嚴重的病,可能得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了!因此我決定趁還能走,好好拍照一番。八天團的路線選擇很多,我最初考慮去中國雲南或遼寧。考量遼寧行程須爬坡的路較少(只有一個虎山長城須爬山),又適逢紅葉季節,故決定去遼寧。太太也知道我的想法,默默地陪我去。遼寧的紅葉美不勝收,不愧是「中國紅葉種類最多的地方」,我也拍了不少美照。但我過去自喻「勇腳馬」,走遠還是下半身痠痛,落在隊伍後半段。虎山長城是萬里長城裡很有看頭的一段,車停在第七座碉堡,遊客可以連續上坡爬到第一座碉堡,然而我爬到第四座碉堡就決定折返了。面對團員的疑惑眼神,我也不解釋了!但不禁回憶起三十多年前初罹患肌無力症的無奈感,「似曾相識」。只好期盼以後有機會再訪遼寧吧!結束遼寧旅遊之後,我去掛了骨科裡專攻髖關節的醫師,詳述我近一年的曲折與懷疑。骨科醫師有同感,幫我照了髖關節,赫然發現兩側髖關節處都已有骨折,且看來有明顯的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很驚訝的說,沒看過有人雙腿都骨折,還能這樣在醫院走來走去、查房看診。他安排了骨質密度檢查,我的兩側關關節測起來都是-5.5、而腰椎的骨密度則為-4.3 (骨密度低於-2.5以下就算是骨質疏鬆症了)。骨科醫師比喻,骨密度-5.5 就算沒有跌倒骨折,可能只要搬物品甚至打個大噴嚏,骨頭就會自發性像土石流一樣的裂開;他實在很難想像我是如何撐過這幾個月的?至於我為何會骨質疏鬆症?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是三十年前持續吃了一年半的類固醇、加上數月前因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而吃了兩三個月類固醇就造成如此慘狀嗎?或者其他藥物的後遺症?沒人知道。至於危險因子,我既不抽菸、不喝酒或咖啡,危險因子清單上只有體重過輕、及較少運動這兩項符合。大家最後只能以「免疫失調」結案。骨科醫師建議盡早手術,我也從善如流安排住院,同日進行兩邊髖關節骨折手術。好消息是股骨頭沒壞死,不用置換關節,只需打釘子;但骨科提醒凡是髖關節骨折、又吃過類固醇的人,以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會比常人高。聽見這風險,我也只能苦笑!手術前一天我看完門診才去辦理住院,術前術後有許多同事及長官來關心。學妹建議我乾脆休養一陣子甚至留職停薪,被我婉拒了。那時我不好啟齒的另一個原因是,剛確定我家夫人懷了老三,他雖是在我最落魄的時候意外報到,總是喜事一件。我是家裡的經濟支柱,今後擔子更重了,只能督促自己堅持樂觀。我的體重在開始跛腳那幾個月,從42公斤掉到只剩36公斤,是我工作二十餘年來最弱不禁風的時期。平日腋下撐著兩支拐杖以防跌倒,但還是有一次在夜裡下班途中天雨路滑,拐杖不偏不倚的插進水溝孔,整個人跪坐地上導致多處擦傷,四下無人還是只好靠自己慢慢撐起來;也曾在家因兩歲的二兒子熱情撲過來撒嬌而被他撞倒;更曾於某次颱風天走在大樓的騎樓,後面突然一陣狂風而害我向前仆倒……原來「瘦到被風吹走」是真實發生的事,我領教了。前幾次我跌倒,都趕緊回去骨科門診追蹤,幸好都沒再發生骨折。但復健實在是條漫長的路。很難想像關節手術後少走了不到一星期就出現腿部肌肉消瘦,太瘦就會沒有支撐力。後來幾個月搭公車時跨不上去,得單手先持兩支拐杖站好,然後費力攀上三級階梯(幸好後來醫院的交通車都配置了車頭降低功能以便老人家跨上去);但我還是能開車,因休旅車底盤較高,下車時我能慢慢站立後再從車內拿拐杖出來行走,所以農曆年仍能開車從林口回中部;但騎腳踏車是直到術後半年後才開始嘗試,因為要上下腳踏車得靠單腳支撐,另一腳跨過座位,很難維持平衡。復健超過半年,我才敢放掉拐杖獨自走路上下班,但很少抱我的三兒子,照顧小孩重擔更是全落在我家夫人身上,以一打三,實在難為她了。在2015年下半年,就是術後兩年多,我終於鼓起勇氣在夫人及小舅子(專業日本線導遊)及舍弟陪同下,再次揹著兩台相機到日本東北自助旅行,不須拐杖。此趟行程規劃及駕駛完全由小舅子包辦,我只需當個散客吃飯,拍照。那是我重新出發的一刻,恍如隔世!我期待盡快恢復體能,能繼續玩、繼續攝影。至於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最初我是使用口服雙磷酸藥物。這種藥物一星期口服一次,只是規矩較多,起床後要空腹吃,而且吃完不能太快躺下以免食道損傷;較常聽說的後遺症是顎骨頭壞死。這藥物我吃過一段時間,胃裡翻江倒海十分不適,因此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後,改用皮下注射藥物。皮下注射藥物種類繁多,機轉各自不同,醫師建議我使用的是半年注射一次的藥物,使用上方便得多,也不太容易感覺副作用;只是要追蹤腎臟功能。打骨鬆藥幾年來,腰椎骨密度從-4.7變成-3.2,雖然仍糟糕但已有進展。運氣不佳的是,幼年時修補的蛀牙陸續崩壞,甚至有幾顆只能考慮植牙。牙科醫師的觀點,只要骨鬆仍在治療中就不建議植牙,因失敗率高;但新陳代謝科覺得骨密度有持續進步,應該仍可進行植牙,兩派各有立場。後來在我堅持下,牙醫勉為其難幫我植牙。沒辦法,我一口爛牙,總是還想多吃點東西啊!但已經少了很多口福了。口腔清潔得更認真才行。這些年經過復健及中醫調理脾胃後,體重慢慢回到45公斤。走路雖然恢復以前速度,但跑步也追不上兒子;至於核心肌群乏力造成的腰腿部痠痛,應該是會一直伴隨我了,至今還是得抽空拉筋、按摩。這幾年的經歷讓我又有了另一番體悟,特別是步入中年但小孩尚幼——無論多麼重視興趣與成就,都得有健康做後盾才行。
-
2020-11-29 養生.樂活人生
自己行動不便,帶86歲失智母遊歐100日!遲慧芳:說走就走,人生會改變
編按:拄著拐杖行動不便,人生就此受限?年老之後,就很難再去長途旅行?50+讀者63歲的遲慧芳,帶著86歲的失智媽媽,幾年前壯遊歐洲,後來去了第二次,總共近100天!可見,身體不是限制,而是人的想法。本來不睦的2人,也透過旅程得到人生的和解。旅行可以為心靈帶來自由,當旅行將生命與視野拓寬,是否更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結和解?7月中「50+愛旅行」社團有篇文章引起近5,000人按讚,迴響熱烈。這是50+讀者遲慧芳分享的旅行心得――她因自幼小兒麻痺而行動不便,卻能拄著拐杖,已環遊世界共20個國家。其中,還曾帶著母女關係向來緊張的80多歲老母親遊歐洲2次,近100日!她曾在「50+愛旅行」舉辦的分享會說道:「我們一老一殘,都能辦到了」可見,一般「往外走」的限制條件:身體與年齡,其實都不是難處。人的限制,只在自己的心。她如此寫下其中一次的旅行經驗:2017年,60歲以電動輪椅代步的自己,帶著高齡83歲的母親自助遊歐45天,是人生成就解鎖,更是「人生中最痛苦、也最有意義的旅行。」小兒麻痺限制行走速度 卻阻擋不了她圓夢遲慧芳出生4個月時,即罹患小兒麻痺。從小喪父、由盲人母親帶大的遲媽媽,對於迎來的第一個孩子竟有缺陷,遺憾又惱怒,常罵她是「跛腳」。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使遲慧芳成為家中「娘不愛」的那一位。她記得,媽媽每次賭輸,往往會以她當出氣筒。高中開始,遲慧芳就到外地住宿,但每次回家,一定和媽媽鬧不愉快到哭著離開。生命的開端,是上帝決定的;但之後,她卻靠著努力與信念,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30出頭時,她就用標會的10萬元,開始人生第一次自助旅行,自此信心大增,「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都能安全回台,人生還有什麼好怕的!」原是補教老師的她,為了實現財富與生活自由,後來轉行進入保險業,騎著三輪機車跑業務;後來,靠著投資,財務無虞,人生下半場她決定要能說走就走,四處旅行。她回想起,「從前跟我媽討個文具難如登天,現在有能力了,想出國買張機票就飛了。」她有感而發打趣地說:「女孩子一定要有錢,有錢才有膽!」第一次母女壯遊衝突不斷 認清彼此真的很不同然而,母愛卻一直是她生命中的缺憾。過往為避免衝突,她與母親一年總盡量少碰面。中年後,因學習家族與戲劇治療,遲慧芳體悟,「熟齡心靈的提升,應該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整理人生上半場的關係,尤其是家人。」第一次母女歐洲壯遊的契機,是2014年遲慧芳賣掉爸媽天母的住屋,將母親接來就近照顧的適應期。那時見媽媽鬱鬱寡歡,便帶她出國散心,卻沒想到這52天的朝夕相處,讓原本就不和睦的2人,衝突不斷。「我們的習慣、喜好與觀念真的差太多,我喜歡往安靜的郊外走,她則喜歡往人多熱鬧跑。」遲慧芳回憶有次在瑞士,坐了好幾個鐘頭的纜車終於抵達山頂,正打算好好欣賞美景,母親就嚷著無聊想離開。遲慧芳喜歡隨興遊,旅行時不排行程,總是到當地、甚至當天才決定下一步,卻也因此放大了母親的不安全感,2人時常硬碰硬。「歐洲有些地方通常晚上6點商店就關門、週末也不營業,我會先買好食物,她還以為我是愛花錢。有次被罵煩了索性不買,讓她餓肚子。」一路上的大小不斷爭執,加上行動不便,讓遲慧芳身心俱疲,當時想著,「這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一次長途旅行了。」後來1、2年,遲慧芳依舊習慣一人旅行,只是內心深處開始出現一個聲音,「如果媽媽能一起看見這片風景該有多好。」即使堅強獨立,親情依舊是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多一點信任及體諒 與母親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3年後遲慧芳鼓起勇氣再次帶著母親同遊歐洲,走了捷克布拉格、丹麥哥本哈根、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史特勞斯堡到德國等城市。這45天成為她心中「最驕傲也最深具意義的旅程」。好奇故事怎會有如此的轉折,她說,「應該是我們之間開始有了信任。」她分析,這幾年做為媽媽的主要照顧者,自己其實換位成了「母親」的角色。回想第一次壯遊,壓力大且焦慮,媽媽的許多行為在她眼裡都像是孩子般無理取鬧,「我只希望她能好好聽我的,不要囉嗦。」那時她不理解媽媽也有她的焦慮。「後來朋友點醒我,身處異鄉又跟著行動不便的女兒,人老了什麼事想幫也幫不上,其實很無力。但又不懂得處理這樣的無力感,所以就只能抱怨或唱反調。」有人說過,關係就像萬花筒,轉動一次就會有新的發現。第二次母女旅行,因為有了經驗,媽媽明白女兒的習性與能耐,配合度變高,而遲慧芳也能稍微了解媽媽的擔心不安。「我就安排自己去過、熟悉的景點,一天也只排一個行程,讓旅行的壓力變小、她的焦慮也減少。」原來多一點點的理解,就能打破關係的僵局。雖然第二次遊歐,媽媽因出現失智症徵兆時常迷路,還是讓遲慧芳疲於奔命,但她卻認為是此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因為媽媽已經更老了、且病了,卻仍有難得的機會看風景,這是何等寶貴的經驗。「我永遠記得回程飛機上母親第一次跟我說:『謝謝妳,一路照顧我。』我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她想起,2009年離世的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母親只有一個,是永遠無法取代的。」曾經拚了命想逃離,然而她此刻終於了解:放下過去,與母親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帶年長父母無障礙旅行 3個訣竅玩得盡興無論是自己或帶母親出國,遲慧芳都選擇自助。她說,過去因為工作關係,雖常有機會跟團出國,但是因爲身體狀況,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不便,團體行動始終無法盡興。自助的話,不必配合誰,才真的享受旅遊的樂趣。她不喜歡預先規劃行程,通常只訂入境後2天的住宿,便跟著感覺想去哪就到哪兒。稱自己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查路線、訂飯店、火車票通通難不倒,「只要有手機與網路,世界就任我遨遊。」旅行,可提升自我解決事情的能力與自信,遲慧芳也從無數次旅遊經驗,歸納出無障礙可以放心玩的秘訣,也很適合想帶高齡父母出遊的朋友參考:1. 選擇友善的無障礙旅遊環境歐洲通常是她旅行的首選,除了風景優美、文化豐富,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尤其是火車對身障者相當方便,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對身障人士相當尊重及禮遇。2. 透過Airbnb 找尋合適民宿一定要留意備有無障礙設施、且輪椅出入方便!盡量找附設廚房的民宿,一方面解決飲食問題,也能深度體驗當地文化。她坦言,每次換到新的住宿前都非常忐忑,擔心硬體無法合乎需求,建議輪椅使用者盡早抵達住宿處,萬一空間不能如意才能早點做出應變。3. 行程安排要鬆且彈性坐電動車出遊或帶長輩出遊一定得考慮體力。這便是為什麼她總是不先排行程,而是視當日天氣、體力與心情決定去哪兒。相較於有些人擔心錯過知名景點的焦慮,遲慧芳心態倒從容,反正每個地方都是沒去過的,看到都是賺到,何必擔心沒看到的!難怪她一路旅行無所畏懼,因為她懂得保留許多應變的空間給自己,不做超出負荷的安排,更有悠遊的餘裕。多看世界一點 個性變可愛一點經過旅行的洗禮,遲慧芳與母親的關係有了進展,但或許是過去的傷還藏得太深,她坦言:「修補還需要時間。」然而有了一起的旅行回憶,彼此能看著照片聊天,也增加了許多相處時光。「很多人說老人家個性難改,但我覺得,我媽改變得比我多!變可愛了,也更懂得感激,去旅行看過世界真的會不一樣!」最近,她向母親問起等疫情過去再去趟歐洲好嗎?「以前我媽都嘴硬說不要,但這次她居然立刻點頭說好!」如今的她,一手負起照顧媽媽的責任;因疫情無法出國,她們還是會在島內旅行,到白河賞木棉花,去礁溪泡溫泉;就算不出遠門,遲慧芳也每天帶著母親往河濱公園散步。「我不知道失智的她什麼時候會不記得我,我能做的,就是盡力讓她最後的記憶都是美好的。」陪著母親養老,遲慧芳也思考自己的老後。單身的她,走過人生低谷,唯一遺憾是自己沒有結婚生子,她很豁達:「遺憾既然無法改變,那就讓心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有人問遲慧芳,活到現在,最滿意人生哪個階段,她說是現在。「你看,我現在很自由,沒有過多牽絆,想去哪就去哪兒。」活在當下,想做什麼就去做,便是她最理想的熟年生活。原文:自己行動不便,帶86歲失智母遊歐100日!遲慧芳:說走就走,人生會改變
-
2020-09-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洗腎人生不黑白!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不寧腿症狀 」
「啊~你洗腰子,一世人就沒去啊。」這是傳統對洗腎病人的印象,覺得一旦洗腎,人生就此黑白。50歲的黃先生已經洗腎3年,現在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不只能出國自助旅行,還改善了洗腎常出現的不寧腿症狀,睡眠不再被干擾,黃先生說:「洗腎病人心理調適很重要,我們還是可以工作,也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三高腎友 安排國內外旅遊黃先生有三高問題,六、七年前被檢查出腎絲球硬化,「當時心情很糟,但也覺得總有一天會洗腎,就開始把工作時間調整成更彈性的狀況,因此,三年前開始洗腎時,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就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現在他洗腎的時間可以排在白天,去年還安排去捷克自助旅行16天,今年下半年計畫要環島。腿不斷抖動 影響睡眠雖然生活已經盡量不受洗腎影響,但洗腎的副作用還是困擾著黃先生,「可能我在國外洗得不夠徹底,毒素無法清除,開始出現不寧腿症狀,腳會不斷抖動,我搭高鐵南北出差,幾乎坐不住,晚上睡覺時也躺不住,頻繁起床;臉上更是出現了粉刺、毛囊炎。」經由汐止田安診所院長陳孟浩幫黃先生改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大中分子的毒素清除率變高,治療約兩周後,臉部毛囊炎、皮膚搔癢,還有不寧腿的症狀改善很多。黃先生說,洗完後身體變得很輕鬆,尤其不會因為腿部不斷地抖動而影響睡眠品質。洗腎病人發生不寧腿症狀的比率約兩成左右,它是一種運動感覺神經症狀的慢性疾病,可能是因體內大中分子的毒物累積造成。這些毒素長期沉積體內,包括皮膚、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臟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影響。天天跳舞 看不出她洗腎康寧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馬紹銘指出,台灣洗腎品質已經不錯,但傳統洗腎技術的極限大約可以過濾掉大中分子的比率約70%,現在有了新一代的人工腎臟,透過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大約可以再提高15%,而大中分子的毒素清除率變高後,期能減少慢性腎衰竭的併發症如心血管併發症。馬紹銘指出,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使用一般HD機器就行,腎友無需等待特定床位進行治療,較為方便。陳孟浩也提及,目前除了可以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的方式之外,透析的水質也是愈乾淨愈好,才能維持洗腎患者的品質,有位女性患者天天去跳舞,也沒人知道她是洗腎病人。台灣存活率約60% 世界第二馬紹銘強調,台灣洗腎病人平均5年存活率約60%,在全世界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日本,美國則不到50%。隨著糖尿病人口增加產生併發症,需要洗腎的病人年齡愈來愈大,但醫療發展不只讓患者活著就好,而是看不出「我是洗腎病人」,減少併發症,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不只增加自我肯定,甚至能回饋社會,貢獻生產力。
-
2020-08-30 養生.樂活人生
退休後往山裡去!詹偉雄:中年後別平凡得一塌糊塗,要讓身體爽過
編按:「人到中年,你該問自己,這輩子有沒有爽過?」資深媒體人詹偉雄,向我們提出這句直接的話。台灣的50世代,多半前半輩子照著社會期待的路線走,讀書讀得多,卻少了許多「身體」的體驗。他在退休後投入登山,從山中感受到言語難以表述的靈性、詩性的滿足,也參加搖滾音樂祭,淋雨再所不惜,從諸種新開發的「身體感」,一點一滴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新的人。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被稱為「社會觀察家」的詹偉雄,過去擅長探究人類所建構的文明結晶:文化、音樂、美學設計。在退休之後,他花了更多的時間泡在台灣大小山岳裡,有時一待就是一星期、10天之久。為什麼會在中年之後迷上登山?詹偉雄的答案再簡單不過:「因為在山裡,能讓我擁有巨大的快樂。」最初的山林印象 來自閱讀與身體記憶詹偉雄的山岳啟蒙,最早源自於任職林務局的父母。「我從小就有身處深山裡的經驗,那個年代很多山區有管制,一般人進不去。」他至今對兒時所感受的山留有些許印象:「那個空間很吸引我。山很安靜、沒有人,空氣中的濕潤感、山間的雲霧,有一種遙遠、荒涼的感覺。」當時詹偉雄的母親負責管理局內的閱報室,他因而接觸了許多與山林有關的雜誌、圖書。從小擅長寫作,國中後成了文藝少年的詹偉雄,則是在散文、小說和詩集中認識台灣的山。「當年鄭愁予的詩很紅,但很少人知道他同時也是一個登山愛好者,還當過台灣青年登山協會的常務理事,所以他寫過一系列和台灣山岳有關的詩。」詹偉雄曾讀過一首名為《浪子麻沁》的詩,描寫一位出身部落、擔任高山嚮導的青年麻沁,某天忽然失蹤的傳說故事。——「他對自然空間的描寫有一種靈性,讓我感到非常著迷。」中年後親山的起點 無人的冰島旅行如此在成長時期和山岳緣分不淺,詹偉雄考進台大之後,也曾加入登山社。但隨後發生中美斷交、解嚴等時代大事,他的雜誌生涯從體制外做到體制內、後來也投入廣告、文化創意領域,登山這件事慢慢被推到心裡的一個角落,直到他準備退休。2012年,詹偉雄毅然決定結束掉手上經營的幾本小眾雜誌。「那個時候我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有一種厭惡感,就想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為何對人有厭惡感?詹偉雄笑說:「其實我一直是喜歡獨處多於和別人相處的人。我當總編輯的時候,最痛苦的就是穿西裝出席各種社交場子,沒事也硬要和別人哈拉找話題。」於是,那年詹偉雄和太太2個人用了10天,到冰島自助旅行。「那真是一個多數時間你很難看到人的地方,一個小鎮人口只有幾十人,小孩的學校可能離家有30公里。」因為太喜歡冰島,隔年詹偉雄又帶著2個兒子走了一趟。這次不僅是開車環島,還會停在一個定點露營個3、5天,然後到附近山區健行。「當時買了很多裝備,回來之後覺得放著也可惜,就從台灣的郊山開始走,慢慢進階到登山。」不是走入山中 而是讓山走入心中詹偉雄說,爬山對不同人來說,有2種樂趣:一種是登頂達成目標的滿足感、另一種是登山過程中的感受,他屬於後者。「登頂是一種可以量化、社會容易理解的成就,在山下可以跟別人比較百岳誰收集得多。但我從不認為登山是征服一座山,而應該是山允許了你。」比起單獨攀登一座山,詹偉雄更喜愛橫跨不同山區的「縱走」行程,因為沿途的地形、路線變化跟感受更為豐富。「在城市裡,你接觸不到太多自然,大多時候人待在冷氣房裡,可能連四季變化的感受都不太明顯;走入山裡,你才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原來這麼巨大,對照出人的世界裡,很多事物其實小得可以。」詹偉雄說,人在自然裡會感到自己的渺小,但感官卻會被放大、變得敏銳。「就算只是一片葉子、一道光線或是吹過身上的風,如果你的速度夠緩慢,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神秘和詩性。」2019年,詹偉雄甚至在海拔3,422公尺的合歡北峰,主持了一場「高山讀書會」,導讀蘇格蘭女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在二戰時期所著的自然文學經典《山之生》。「這本書的作者幾乎花了畢生的時間在探索一座蘇格蘭高地,她得到的不只是感官的體驗、更是超脫世俗的心靈自由。這感覺只有親自走入山裡的人才得以體會,即便走過無數次,在大自然的領域裡,永遠可以遇見無數的未知,那是一種感性的磨練,會讓身心都長出智慧。」山的美麗與危險 讓身體和心都打開對許多登山愛好者而言,山之所以令人著迷,另一層意義在於它具有一定的風險:美麗的大自然,可能轉眼間成為凶險之境。「因為身處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環境,所以必須對它有全神貫注的敬意。有人喜歡輕輕鬆鬆走步道,到山頂拍張大合照,然後下山吃個土雞泡溫泉回家,那不是我嚮往的模式。」台灣的地質年齡只有600萬年,所以山都很年輕,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所以很容易遇到山高水深、腳下不遠處就是斷崖深淵。「那樣的環境,會喚起某種原始的本能,如果要追求是零風險的話,那上健身房、坡度調一下就好啦。」詹偉雄笑說。今年山齡邁入7年的詹偉雄,在今年有個目標:完成百岳。「我並沒有刻意設定這個目標,剛好今年數一數發現自己已經爬了87座,就想計畫把它完成。完成之後,我也還是會繼續往山上走。」為了培養登山足夠的體能,詹偉雄也開始減重健身。「身體的動作都要靠肌肉帶動,但脂肪沒有力氣、只有重量。身體太重就像背著沙包走路,會很吃力。」如今,他身形比過往精瘦結實不少,精神也好得多,算是意料之外的收穫。對於許多待在安全地帶大半輩子的人,要如何跨出冒險的第一步?「其實你只需要讓身體嘗到甜頭,就很難忘記。」他帶著身邊許多好友走入山中,幾年下來,有7、8成的人都「一試成主顧」,也開始愛上登山。別再只照著社會的期待走 找到過癮的那一味除了開啟身心靈的全新視野,中年之後走進山岳,讓詹偉雄的人生觀也有了變化。「以前你會認為,為了某件事情準備、計畫之後,就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結果,但在山裡不一定是這樣。有時候你遇到天氣不好、身體狀況不好,就是得暫停、撤退,下次再來。」「現在我比較能在事情不如所願的時候接納它,甚至去感謝那個失落,因為那也是一種結果,或是因此看到自己的極限,下次也許再往前推進一點點。」詹偉雄鼓勵50+的讀者們,應該跳脫平日生活的慣性,活化感官的觸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想所做的事,大部分都是熟悉的,身體細胞有90%是沉睡的狀態。蘇格拉底有講過一句話:沒有檢驗過(examined)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我去爬山之後,慢慢覺得這個是指身體的體驗。」「我坦白講一句話,我們5年級生以上的,很多人這一輩子根本沒爽過!」「很多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一輩子照著社會或別人期待的路線走,鮮少用自己的意志選擇或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過什麼,說白一點,就是平凡得一塌糊塗,沒有起伏節奏、沒有滋味。」作為資深樂迷的詹偉雄,就很推薦每年在日本舉辦的富士搖滾音樂祭(Fuji Rock)。「音樂節感覺好像是年輕人在玩的場合,其實在日本很多中年大叔都是年年參加,就是為了在365天裡,過3天他們平常沒辦法過的日子,或是緬懷年少時曾經有過的純真時光。」「要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得要喚醒自己的身體經驗,人生才得以追求各種變大、變得立體的可能。50歲之後是一個 reborn(重生)的時機,從內心深處,一點一滴感覺到自己變成一個新的人。」詹偉雄說。原文:退休後往山裡去!詹偉雄:中年後別平凡得一塌糊塗,要讓身體爽過
-
2020-06-23 橘世代.好學橘
名醫劉榮森:圓夢不用等退休!騎重機、烘咖啡還樂當寶石鑑定師
若不知道劉榮森年紀,會覺得他就像少年一樣,奔馳在天地之間。兩趟公路之旅,是挑戰、是圓夢,也是心靈的寧靜,未來他說還會騎下去,直到騎不動的那天為止。「我老婆在車庫發現我新買的重機後,氣到三天不跟我講話。大部分老婆都不願讓老公騎重機,其實只要注重安全、保持專注,騎重機是很有趣的休閒運動。」溫文儒雅的劉榮森,是國泰綜合醫院的胸腔外科主任,同時他也是臺灣治療肺癌與食道癌的專家。現在履行「漸進式退休」的劉榮森,是一本閱歷豐富的活字典,享受生命、逐夢踏實,喜愛研究、具有學者風範的他,看似不疾不徐,卻更有投入勁風疾雨的冒險精神。他在2017年騎重機暢遊加拿大8天3000公里,2019年又以12天的時間,長征美國六大州5000公里!去年與一群愛唱歌的好朋友舉辦了一場售票慈善演唱會,今年二月底又要第五度登上國家音樂廳與管弦樂團一起演出,他的精彩人生,仍像是蓄勢待發,隨時乘風而起。脫下醫師袍享受咖啡,還成為一名寶石鑑定師「我一旦有興趣,就會深入了解。喜歡咖啡,我就買生豆、自己烘培、參觀咖啡園......喜歡地質結晶,去各個地方旅遊,我就會細心觀察。後來有朋友約我去寶石鑑定班,我一聽就說好呀!因為我有興趣。對我而言就像收藏標本一般,收集了一百多種寶石,也成為寶石鑑定師。」將醫療工作重心轉移到對醫學院學生及住院醫師的教學、並縮減門診量的劉榮森,生活卻不減忙碌,日子依然過得充實,他口中雖說隨遇而安,卻總把興趣發展到「高手」的境界。「我原來就喜歡礦石結晶的東西,並且會研究它們的物理學的特性,每種石頭都有身分證,特別是當作首飾的桂寶石,像是鑽石、藍寶、電氣石、石榴石、祖母綠等,它們的硬度、比重、折射率都不一樣, 以上三種數據都對了,即可以確認寶石的種類。」「在顯微鏡下觀察晶體的內含物又是另外一片世界了。我女兒小學時,我也曾帶他們班同學去台北觀音山『採礦』,收集火山岩標本,研究觀音山火山系的噴發歷史,揭開觀音山的神秘面紗。」他累積涵養的知識容量,從不是一閃即逝,如同他所愛的結晶礦石,隨著時間越益發光成為寶藏。擁有高度專注力的他,也將這份謹慎應用在生命的追尋。乘著美好重機夢,一不小心跨越美國六大州「我年輕時就喜歡騎重機,但會開展橫跨美國、加拿大的重機之旅,起始於一個緣份。」劉榮森笑說,有一天帶著住院醫師去查病房,原來是一位名建築師騎重機摔斷了肋骨,劉榮森和他說:「希望你很快復原,等你好了,我們一起騎重機。」這一邀請,雖然令對方的太太一度生氣,覺得這醫師不但沒勸他不要騎,還鼓勵她先生繼續;可是卻促成了劉榮森加入了建築師公會的車隊,才有後來同遊加拿大、美國的壯舉。「每種運動都有它的危險性,先了解它的風險,再謹慎小心去控制風險,而不是一味躲避風險。注意安全是首要,但最重要是,不要超過自己的極限。」許多人直覺騎重機是很危險的活動,但他並不這樣認為;在60歲後,能與重機同好跨越北美,需要相當大的體力,可是他想要挑戰自己的能耐到底在哪裡。「這麼多天的長途重機旅行,是全新的體驗。國外的景色跟台灣很不一樣,且沿途的景色不只是美不勝收,而是經常全然不同。大峽谷、草原、冰河、大都市......我們還去拉斯維加斯住一晚。在加拿大的感受又很不一樣,我們沿途全景都是大自然,地廣人稀裡,你能看到更多自然景色:湖泊、山陵、冰原......還能看到許多野生動物。」若不知道劉榮森年紀,會覺得他就像少年一樣,奔馳在天地之間。兩趟公路之旅,是挑戰、是圓夢,也是心靈的寧靜,未來他說還會騎下去,直到騎不動的那天為止。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唱歌是健康第一順位劉榮森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合唱團的團長。就讀台中一中時,他便加入合唱團,得到全國合唱比賽優等,而後因為醫務繁忙而先放下對唱歌的愛好,直到八年前,他又加入了合唱團,而今將第五次(2020年2月27日)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我看到許多報導都稱「唱歌」是促成長壽原因的第一位。因為唱歌能訓練肺活量、訓練智力,不會讓你衰老;再來出來唱歌,能跟大家互動、交新朋友,情緒與情感不會孤立。大部分的老化,是從『自我隔離』 開始。退休後,不能沒有朋友、沒有興趣、沒有嗜好。」他提到唱歌有樂譜,能夠訓練腦力,又讓心情變好,退休後不知道做什麼好的人,就來唱歌吧!去年在國軍英雄館舉行的慈善演唱會,售票所得全數捐給弱勢團體,唱歌兼行善得到了數百位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鼓勵。問他為何能不斷圓夢,他說自己並不會特別規劃,而是「順著生命的河流走」,無論做什麼事,可以給自己目標,但要減少給自己壓力。研究帶來無限喜悅,找到人生的興趣享受它!其實劉榮森小時候的夢想是做一位飛行員,後來雖因為近視而無法如願,但其他像是騎重機、到美國F1賽車道試乘、去日本賽道觀賞賽車,近距離感受風馳電擎的震撼,他一個個達成;日常更培養許多「靜態」的興趣,除了懂咖啡、鑽研寶石,他還收集手錶與鋼筆。「我的個性興趣都跟小時候有關。我父親是開工廠生產引擎零件,在我小時候,他常拿著汽機車引擎對我解釋內燃機原理,寒暑假時我也會進工廠操作車床。現在收集手錶,我喜歡把機械錶拆解;清洗保養後再將手錶組合起來,很細微的組裝是在顯微鏡底下巧妙的操作特殊工具。」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訪談中,劉榮森信手捻來都是學問,將看似艱難的學理,像是地質學、基因學、樂理等,化繁為簡成簡單的科普知識。連談及日前在看的書籍《基因社會》,他的眼神仍舊充滿光芒,言談間仍是如沐春風。「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基因,其實是基因擁有我們,我們只是基因的載體。」劉榮森讓我們了解到一點:幸福就是投入喜歡做的事情裡。人生的成就,不在於達成目標,而是在於過程的每個片刻,你是否能「享受」其中,並盡其在我!這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喜悅,要如何活得輕鬆自在?流露在臉上的笑容,騙不了人!本文摘自《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不依賴子女、獨立生活去哪都行!退休建築師熱愛自助旅行,自創流浪式玩法吸引鐵粉跟團60歲後體力更好!退休教師開發私房行程、自組「祕境探險隊」,玩出快樂第二人生勇闖南非看野生動物、訪土耳其探索歷史文化!桂冠董事長「畫」出快樂第二人生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07 橘世代.愛玩橘
收藏成癮!權威醫師熱愛「杯子」10年下來樂此不疲
國內川崎症權威郭和昌醫師常赴海外參加國際會議,每次行旅不只交流醫學新知,另項私密「任務」是收藏星巴克杯,這些看似樸實無華的杯子,每個都蘊藏著他遠行的精彩記憶,意外的是,有些杯子停產絕版後,行情竟水漲船高,成為天上掉下來的財富。高雄長庚醫院川崎症中心主任郭和昌近年積極為病童營造「沒有哭聲的診間」,暖心之舉讓人津津樂道。鮮少人知,這個大暖男還是個收藏控,15年前他在夏威夷買了第一個星巴克杯後,欲罷不能,家裡滿牆的櫥櫃、妻子婦產科診所裡的陳列櫃,全都擺滿他遠征海外的「戰利品」。2005那年他到美國開會,在夏威夷的星巴克隨手買個隨行杯,回國後帶著這個杯子到星巴克買咖啡,符合環保時尚又有折價優惠,結果女店員看到杯子後,驚嘆好特別,直問是哪兒買的? 原來這只隨行杯印製著夏威夷英文字樣,還有當地建築圖騰,極具城市特色,自此後他到海外每個城市,就想買當地星巴克杯。「收藏真的好好玩」,滿懷赤子之心的郭和昌表示,這些杯子多屬「城市限定版」,一定得要到那個城市或國家才買得到,不論是隨行杯或馬克杯,圖騰都是當地城市意象,每收藏一個就象徵一次遠行的足跡,所有的記憶全浮上心頭。當收藏成為一種癮頭,真的是一發不可收拾。郭和昌笑說,後來他出國開會或旅遊,每到一個城市就是先找星巴克買杯子,不過能否買到,得碰運氣,像北歐國家不太時興美式咖啡,他在哥本哈根找了好久才買到星巴克杯,價錢也貴;丹麥也一樣,隨行杯的價格是台灣的4倍!但有次他到日本東京中目黑的星巴克旗艦店,發現全是限定版,認為機不可失,一口氣買了6個回來。10幾年下來,郭和昌家裡約收藏300多個星巴克杯,有的遠自海德堡、祕魯等國集得。不少是親朋好友或病患買回來送他,他總會細心在杯底註記每一段情誼。馬克杯外觀其實普普,不過當收藏變成一種習慣後,會發現背後那份執著的可貴。郭和昌說,每個人珍藏物品的價值觀不同,他獨鍾樸實無華的星巴克杯,後來發現自己眼中這些「珍寶」並非毫無價值,有些停產的星巴克杯,原價3、400元,絕版後行情飆漲到3、5千元,而更大的價值,是它承載著自己許多人生的記憶,因而樂此不疲。【熟齡精選延伸閱讀↘↘↘】。46歲栽入微縮模型 用迷你人生拉進世界和台灣的距離!。用手沖咖啡傳遞家的溫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60歲也斜槓!「出書、攝影、做公益」夢想永不嫌晚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後疫情時代這個行業恐雪崩式消失 公衛專業人才崛起
後疫情時代,那個職業會快速消失?那個職業會興起?104人力銀行指出,疫情如同雙面刃,加速旅遊產業當中「領隊」的沒落,但卻帶動防疫相關:如生物專業、公共衛生相關專業人員的崛起。後疫情時代,《104職務白皮書》 也針對資料庫中超過四百個職務進行為期五年的總體檢。結果發現,疫情如同雙面刃,加速旅遊產業當中「領隊」的沒落,但卻帶動防疫相關:如生物專業、公共衛生相關專業人員的崛起。104人力銀行,根據《104職務白皮書》揭示的「十大消失職缺」排行榜,領隊排名第五,跌破不少人眼鏡。細究原因,受到近年廉航興起、海外自助旅行風氣日盛的影響,旅行社對領隊的需求已經下降。2019年平均每月只有196個工作機會,比2015年的267個,五年減少26.9%。這次疫情禁止出團更嚴重衝擊旅遊產業,目前領隊工作機會只剩67個、導遊只剩55個,相較去年同期呈現雪崩式下滑逾70%。相反的,「十大稀缺排行榜」中排名第九的生物學研究專業人才,在這次疫情中更顯得奇貨可居。58%的企業和公部門搶才多鎖定碩博士以上學歷,限定生物學、醫學系、醫藥衛生等,最近五年的職缺不多,但五年來需求成長37.2%,薪資排名為前五分之一,平均月薪可達5.1萬元,疫苗研發、抗疫藥物、病毒檢驗都和他有關,公共衛生等相關產業同受矚目。
-
2020-04-21 橘世代.好學橘
運動一輩子!62歲每周帶友爬山 征服谷關七雄
62歲陳信仲是運動好手,原本打高爾夫球30多年表現得相當出色,近年因享受跑步時團體的歡樂氣氛,每年都參加2、30場馬拉松,最自豪的是不曾有運動傷害,他在鹿港跑團「二鹿夜跑」帶領跑者運動,即便今年因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團友相邀爬山,3個月從就征服了谷關七雄。陳信仲首場馬拉松是參加2014年田中馬拉松,為了第一次「全馬」就完賽,有計畫性的練跑2個月,從早晚各5公里加碼到各10公里,一個月就累計跑了400公里,他說,跑步當天前半段一度受氣氛影響衝太快,幸好有跑友提醒,讓他恢復正常配速,順利挺過兩段爬坡後,順利完賽。此後,陳信仲熱中馬拉松,也依規劃在2018年完成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累積上百場賽事經驗,甚至出國「跑旅」,陳信仲說,每年大約有1個月時間在日本邊跑步邊自助旅行,參加過富士山、北海道、德島、青森等多場馬拉松,對當地居民自發準備的補給印象深刻,「一碗簡單味增湯就充滿滿滿人情味。」陳信仲從念書時期就熱愛運動,打羽毛球、籃球、排球,但時常受傷,曾因撞傷頭縫了9針,也因此出社會運動格外注意身體狀況,「運動用的是頭腦策略」陳信仲說,即便是跑步,也要研究路線、高度表,考量當天的天氣、體力,有規劃的配速,才可不受傷的完賽。現在本該是馬拉松旺季,卻因疫情全都停擺,從今年2月開始,陳信仲每周帶著團友爬山,4月初挑戰完谷關七雄,他說,這裡的步道每500公尺就有一個木樁,跑友體力不一,他會告訴同伴在下一處木樁相等,鼓舞大家依序完成,「下山有時比上山艱難」,山路石路需要眼睛頭腦並用,一不踩穩就會摔傷。陳信仲說,運動讓他獲得許多樂趣,也賺得友誼與尊敬,最重要的是身體維持健康,他鼓勵每個人依自己的體能運動,最重要的是秉持不與人較勁的態度,才能走得長久。【更多精彩人生2.0↘↘↘】。退休老師未忘網球情 14年投身教學培養更多小國手。退休校長熱愛體育40年 盼帶給學生終生運動習慣。不要求每場贏!「奧運銀腕」郭李建夫帶隊,練韌性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