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膽固醇
共找到
1682
筆 文章
-
-
2022-07-31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預防膽結石 飲食三低一高
久未謀面的離職助理阿金回診所探望我,昔日豐滿的身材明顯小了一號。「林醫師,我現在已經變成無膽之徒了。」原來阿金因為膽結石造成嚴重疼痛而切除膽囊,手術後重新審視飲食生活,除了漸進式的減重,並改善不良飲食習慣。低膽固醇、低脂及低糖飲食,同時增加纖維質攝取,「三低一高」是遠離膽結石的四大絕招。海鮮&彩椒青醬全麥螺旋麵(4人份)低膽固醇的飲食要求,竟然也能夠享用蝦子、透抽等海鮮餐點?其實只要避開內臟部位,就不必擔心攝取過多膽固醇。尤其海鮮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熱量比肉類低。只要將蝦子的頭、腸泥去除,透抽清洗時一併去除內臟,生猛海鮮瞬間就變成低膽固醇食材。食材:全麥螺旋麵250克、蝦子16隻、透抽1隻、紫洋蔥1/2個、舞菇1包、紅黃甜椒各160克、白酒2大匙、山茼蒿1把、蒜頭5瓣、無調味堅果30克、鹽和黑胡椒適量、橄欖油50毫升作法:1. 螺旋麵煮熟、蝦子剝殼去泥腸、透抽切花、紫洋蔥切小塊、甜椒切小塊、蒜頭切末、堅果研磨成粉狀。2. 山茼蒿青醬做法:平底鍋以小火炒香蒜頭及堅果,放入山茼蒿炒至水分蒸發,再放入鹽與黑胡椒調味即可熄火。接著放入調理機並倒入橄欖油,打成泥即完成。3. 鍋中開中小火,先放入紫洋蔥、舞菇及紅黃彩椒稍微翻炒,接著放入透抽及蝦子,以鹽巴及黑胡椒調味,再倒入白酒稍微悶熟。4. 將煮好的螺旋麵倒入作法1的山茼蒿青醬並均勻混合,放入作法2的食材。雞肉&蛤蠣清酒彩蔬炊飯(4人份)過多脂肪會刺激膽囊收縮,增加膽囊疾病發作,但低油飲食又索然無味?美味與健康其實可以智慧調節。帶皮雞腿肉以小火煎,仍保香酥氣味,卻遠比炸雞健康許多。不過雞皮屬飽和脂肪酸淺嘗即可,與低熱量、高蛋白、少脂肪且有助降膽固醇、血糖的蛤蠣搭配,並以富含膳食纖維的糙米作為澱粉來源,可促進膽汁排泄及降低膽固醇。食材:去骨雞腿1支、蛤蠣500克、洋蔥1/2個、蒜頭2瓣、乾香菇5朵、胡蘿蔔1/2根、四季豆200克、糙米300克、清酒100cc、味醂1大匙作法:1. 糙米先浸泡4小時以上。洋蔥切丁、蒜頭切末、乾香菇泡水後切末、胡蘿蔔切末、四季豆氽燙並切丁。2.浸泡過後的蛤蠣洗淨放入鍋中,倒入清酒煮到蛤蠣全開即熄火,並將蛤蠣與蛤蠣汁分開。3. 雞腿表面撒少許鹽,雞皮朝下放入平底鍋,煎至金黃色取出並切塊。4. 利用鍋中的油分,放入蒜末、洋蔥、胡蘿蔔及香菇炒至香味四溢。5. 浸泡後的糙米加入蛤蠣汁、味醂及香菇水共約300~350cc。接著將作法3及4的食材鋪上,並在電鍋中烹煮。6.煮好後放入蛤蠣及四季豆即完成。南瓜&豆漿雞蛋布丁(6人份)過多的糖分會轉化成脂肪,限制糖分的攝取,也可以預防膽結石。本料理添加了膳食纖維豐富的南瓜,將牛奶更換為無糖豆漿。牛奶雖然營養豐富,但其中的脂肪消化需要膽汁,所以飲用牛奶會加重膽囊負擔。以藍莓果醬作為畫龍點睛食材,是纖維及維他命C的好來源。食材:南瓜300克、豆漿500cc、雞蛋4個、砂糖50克、藍莓300克、砂糖50克、檸檬1/2粒、小番茄10粒、奇異果1粒作法:1. 南瓜不去皮蒸熟、雞蛋打匀過篩、檸檬擠汁、小番茄剖半、奇異果切片。2. 藍莓果醬做法:藍莓加入檸檬汁及砂糖,靜置至少30分鐘。出水後稍微壓碎,以小火加熱5~6分鐘即可。3. 南瓜與豆漿及雞蛋液都放入果汁機攪打成泥。4. 將作法3南瓜泥倒入布丁模型,放入烤箱(先預熱且烤盤內加適量的水,以150度隔水烘烤約50分鐘),烤熟後待稍凉即可放入冰箱冷藏。5. 冷卻後的南瓜布丁,再加上草莓果醬及水果擺飾。● 素食者可將蛋去除,加上葛粉(約20-30克)或蓮藕粉煮至黏稠後冷藏,無需烘焙也一樣美味。
-
2022-07-3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起司獲取蛋白質非明智之舉?營養師解析蛋白質攝取4大迷思
近年健身、肌力鍛鍊成為顯學,蛋白質在肌肉的生成扮演關鍵角色,就連生酮飲食等減肥法,也與蛋白質息息相關。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有許多身體無法合成的胺基酸,需要藉由蛋白質食物獲得。但你的身體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關於蛋白質攝取常見的迷思,美國《預防》雜誌請來專家解答。迷思1:蛋白質沒有過多的問題。真相:即使身體健康的人,高蛋白飲食仍存在風險。人體利用蛋白質時,血液中的廢物會增加,腎臟則負責將其排出體外。當你吃得比身體需求多時,腎臟負擔過重,可能導致損傷。華盛頓營養學家Ruby Lathon認為,較嚴重的問題出在使用生酮飲食的人身上,這類飲食包含大量肉類和雞蛋,往往含有高膽固醇,增加心臟病和癌症風險。有人把蛋白質當成減肥的靈丹妙藥,Ruby Lathon博士提醒,儘管卡路里是來自肉類等蛋白質,但跟你吃米飯一樣,多餘的卡路里都會轉化成糖,最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迷思2:人體無法從植物中獲取足夠的蛋白質。真相:可以。過去專家認為,必須將某些植物蛋白搭配食用,才能獲得完整蛋白質。2019年一項研究發現,吃富含蛋白質食物的素食者,可以獲得足夠且完整的胺基酸。現在我們知道,不用在一餐內做特定植物組合,只要多元攝取各種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類、堅果和種子,就可以滿足日常需求,和動物性蛋白質無異。例如,每100公克毛豆就有13.8克的蛋白質,甚至超越雞蛋的含量。蔬菜的蛋白質含量普遍來說較少,但如綠花椰菜、豆芽、青豆和菠菜則屬於蛋白質含量較多的蔬菜。迷思3:吃起司是獲取蛋白質的好方法。真相:雖然起司富含蛋白質(1.5盎司的切達乳酪有10克),但它也同時含有大量的鈉、卡路里和飽和脂肪。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將每日飽和脂肪攝取限制在13克(以每天2000大卡的飲食計算)、鈉則應控制在2300毫克,而1.5盎司、大約三個骰子大小的切達乳酪,就等於吃了一天飽和脂肪建議攝取量的一半、10%的鈉建議攝取量。營養師Ginger Hultin說,最好選擇較低脂的乳酪,如羊乳酪、馬札瑞拉(mozzarella)或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但無論如何,起司都不該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迷思4:動物蛋白質會導致癌症真相:這不是絕對的連結,肉類與癌症的關係,多數指的是紅肉和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和肉乾。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加工肉品是第一類致癌物,已有證據顯示會導致結腸癌發生;牛肉、豬肉、羊肉等則被標記為第二類致癌物,研究顯示會增加致癌風險。國際心肺修復研究所所長Steven Gundry醫學博士建議,要從動物攝取蛋白質,建議以魚類、貝類、雞肉、鴨肉和雞蛋為主,並且搭配大量蔬果,就可以將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43%。植物蛋白的優質來源1.毛豆等大豆類大豆(包含黃豆、黑豆、毛豆)是唯一含有八種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食物,也是纖維、鐵、鈣、鋅和B群維生素的極佳來源2.豆腐富含蛋白質的黃豆製品,板豆腐含有比嫩豆腐更多的蛋白質。3.扁豆適合拿來取代米飯等穀物,除了蛋白質含量高,更富含葉酸、鉀和銅。4.麵筋在素食中,由小麥粉製成的麵筋常被用來取代肉類。但乳糜瀉、麩質過敏者不宜食用。5.燕麥燕麥是一種高蛋白穀物,且富含纖維,適合替代白白米、白麵等精緻澱粉。6.馬鈴薯被視為澱粉炸彈的馬鈴薯含有大量蛋白質,紅皮的品種更是其中之最。7.藜麥藜麥含蛋白質,且屬於無麩質的穀物,非常適合搭配沙拉食用,也能增添飽足感。8.青豆仁(豌豆)被網友唾棄的「三色豆」之一,其實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2-07-28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主題館【代謝症候群】中年肥胖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
「最近好像變胖了,可是天氣熱好想喝手搖飲!」「下班好累,點鹹酥雞來吃,療癒一下」,你是美食愛好者嗎?上班族必須久坐?或是有一點年紀後,小腹總是不聽話呢?據國健署109年成人健檢資料顯示,國內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105萬人,其中逾50萬人有代謝症候群,亦即代謝症候群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增加,變成慢性病人。其中原因,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占20%。護理師曾文莉表示,如何發現是否有代謝症候群?除了做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檢查,腹部肥胖也是判定標準之一。但肥胖不只是表面而已,體態看起來纖瘦的人也需注意。身體內潛藏的內臟脂肪過多,也可能成為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易有慢性病纏身或誘發癌症風險,還會影響身體免疫力。因此,如何避免肥胖且降低內臟脂肪堆積、維持適當的體重,將身體的免疫調整到穩定狀態很重要。想要知道如何避免內臟脂肪過度堆積,避免成為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嗎?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於8月20日下午4時30分在南港瓶蓋工廠將舉辦「慢病好日子沙龍」,現場有護理師曾文莉為您解惑,教您如何保持理想體重、增強身體免疫力小撇步,遠離慢性病的威脅。【慢病好日子沙龍】講座中年肥胖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主講:護理師曾文莉時間:8月20日(六)下午4時30分至6時地點:南港瓶蓋工廠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十三號A1棟2樓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5871、2974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重磅研究造假風波 學者:阿茲海默研究4大瓶頸不變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近期揭露,200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刊登、轟動一時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結果,疑似造假,震撼全球學術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召開線上記者會說明其影響,兩位學者都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鄭菡若表示,現在調查報告還沒出來,沒人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就算是假,上千篇研究奠定阿茲海默症最重要的「類澱粉假說」也未受影響。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表示,這篇研究沒有撼動整個學界的研究,卻會重創一個人的聲譽,若證實造假,研究第一作者的學術生涯可說是全毀了,還要面臨未知的求償和懲罰。希望台灣年輕學者引以為鑒、嚴肅看待科學求真的精神,建立好的素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鄭菡若表示,其他學術單位近10年從這篇問題論文衍生的研究發表,只有20到30篇,當中也有報告說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包括阿茲海默研究圈聲譽卓著的哈佛學者,就發表了兩篇。因此,這篇研究雖於2006年造成轟動,後來已逐漸退燒,「要不是這個新聞出來,我都已經快要忘記它了。」無論此研究有沒有造假,都不會改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面臨的四大瓶頸。陳韻如表示,首先是現在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學界都認同早期偵測很重要,但誰能在10年前就偵測到一個完全正常的人之後會發病呢?早在無症狀、行為正常的時候,類澱粉就已經在堆積,等症狀出現而就醫時,腦中病癥幾乎都已經完成了。第二個瓶頸是神經細胞不會再生,死了就死了,愈死愈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神經細胞傳導,導致一區一區接連發生不可逆的崩壞。第三個瓶頸是,藥物該如何通透到人腦?就算在小鼠做得到,但遇上有血腦障壁的人腦,又是困難重重。鄭菡若表示,第四個瓶頸是病人共病特別多,個體差異大且複雜,是動物實驗難以模擬的。因此即便發現了有潛力的藥物,收案上萬人,可能只對某些人有用、對某些人沒用。該如何找出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是不是要鎖定某些基因型別,還是要排除某些共病?這些都還需要很多臨床研究去找答案。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很多,最近因為疫情,又多了一個潛在可能,就是「長新冠」。陳韻如表示,阿茲海默症已知的重要危險因子是糖尿病,糖尿病病患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很多,高膽固醇者也比較容易失智。過去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可能透過影響腦部發炎反應,提高失智風險,新冠疫情正導致大量人口面臨「長新冠」後遺症,是否也埋下失智隱憂?值得密切觀察。該如何遠離失智風險,陳韻如表示,活用大腦很重要,而且這與教育程度並無明顯相關性,只要能經常處於比較多元的環境,刺激不同腦區工作,對於延緩大腦老化是非常有幫助的。應鼓勵長者多嘗試新事物,多社交、與人交談,都是過去國際研究大會上被學者推薦為非常有效的方式。
-
2022-07-27 養生.聰明飲食
7大降膽固醇好食物,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第一名是燕麥,苦瓜、芝麻都上榜
增加好膽固醇的超級食材以下是一些具有科學根據,能防治代謝症候群的食材,也可以降壞膽固醇,提升好膽固醇,非常值得參考:❶燕麥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β-glucan,可吸附消化道之膽鹽(由肝臟之膽固醇轉化而來,而從肝臟分泌到小腸),阻止膽鹽被再吸收回肝臟,而由糞便中排出體外,因此能降低血液與肝臟中之膽固醇。❷小番茄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消除誘發老化和許多疾病的自由基,防止紫外線傷害皮膚、增強免疫力和抑制癌症的發生、降低血清膽固醇,以及可延緩低密度脂蛋白內所含不飽和油的氧化,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❸苦瓜苦瓜在傳統民間療法中被認為可改善糖尿病與高血壓,近10年來它被發現含有很好可活化人體內的PPARs,進而影響相關基因的活性,而改善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與高血脂的異常現象。❹橄欖油橄欖油與芥花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因此與其他食用油比較時,相對較不會升高血清中之膽固醇,也較不易被氧化。 ❺芝麻許多人體與動物實驗均顯示,攝取芝麻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性,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攝取芝麻可能要留意的是它含有重量一半的油脂,屬於高熱量食物,因此如攝取較大量的芝麻時,原則上須取代一天飲食中的其他油脂。 ❻低脂優格由於乳品中的油脂屬較飽和的脂肪酸,因此營養學家大多推薦攝取「低脂」或「脫脂」之乳製品。美國得舒飲食、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也都特別強調低脂、脫脂乳製品的攝取。 ❼大豆大豆所含的異黃酮,被發現具有近似雌激素的保健功能,除可降低更年期的諸多不適外,更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延伸閱讀: 。好膽固醇多一點防猝死和中風,美國心臟學會公開飲食4原則 。「聽說」吃小麥會過敏、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
2022-07-24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癌症發生、增加骨質密度 吃洋蔥6大好處一次看
「有洋蔥」被拿來形容催淚的事物;而飲食中「有洋蔥」,不僅增添食物美味,更會讓你扎實得到健康的益處。以下六大好處,看完以後快讓你的餐桌多點洋蔥。● 洋蔥含豐富抗氧化劑一個中等洋蔥熱量約44大卡,可提供人體每日所需維生素C的20%,以及5%至10%的維生素B6、葉酸、鉀和錳。洋蔥所含的抗氧化劑有數十種類型,其中的槲皮素,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化合物。而洋蔥的外層具有最大的抗氧化作用。● 預防癌症發生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一項研究,科學家觀察了義大利人和瑞士人吃洋蔥及蔥屬植物(大蒜)的頻率,發現這些蔬菜的食用頻率,和幾種常見癌症風險之間存在負相關,也就是說,洋蔥和大蒜吃得愈多,罹癌的機率愈低。● 增加骨質密度一項針對50歲以上、停經前後高加索婦女的研究發現,食用洋蔥和骨骼健康有關聯。和不吃洋蔥的女性相比,經常吃洋蔥的女性骨質密度更高,髖部骨折的風險降低了20%以上。● 有助腸胃道健康洋蔥含有菊糖(inulin,又稱菊苣纖維),屬於一種益生元,可作為益生菌的食物,幫助益生菌在腸道繁衍。菊糖還能預防便祕、改善血糖調節、促進營養吸收。● 有助降低膽固醇一項針對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超重或肥胖女性的研究,患者被隨機分配到高洋蔥或低洋蔥飲食。八周後,研究人員發現,兩組的膽固醇都下降,但高洋蔥組的下降幅度更大。● 與番茄共食,有利茄紅素吸收。食物中有所謂的協同作用(Food synergy),指的是兩種特定食物一起吃,好處會超過個別食用。洋蔥和番茄就是這樣的關係,科學家認為,洋蔥中的硫化合物可以促進茄紅素吸收,茄紅素是番茄中所含的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和心臟病。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7-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懂得養生防癌 90歲還能玩股票
去病房探視90歲病人,只見她在病床上,眼睛看著螢幕,執筆在紙上書寫個不停。「自從兩眼開了白內障之後,電視上股票數字看清楚得多了,不必再問小孩,也不會看錯而買錯股票了!」家人在旁邊插嘴:「阿嬤腦筋粉清楚,這是她最大嗜好!」我問阿嬤:「那妳投資的錢哪裡來?」她說:「沒錢都跟女兒拿呀!女兒比較孝順!」「那賺的錢呢?」「賺的錢當私房錢,這樣他們知道我有私房錢,才會來看我呀!」生活的智慧很重要,其實養生保健的智慧更重要。年紀大了,許多器官自然會退化,但退化速度的快慢,與養生之道有關。例如到了90歲,腦筋還粉清楚會玩股票,表示頭腦保養得很好,頭腦保養好不好,除了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腦瘤之外,會退化基本上是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除了體質之外,膽固醇的控制很重要,因此要飲食清淡,血管才不會硬化、狹窄,血壓控制得好,腦血管才不會受影響,也不會腦中風。腦袋的保養之道,與心臟的保養之道是相似的。心臟是人體的發電機,如果心律不整,或心血管不通,心肌梗塞可能中年,不到老年就致命了,當然不會到90歲還能玩股票。至於肝臟保養,就是不要傷肝,可以偶爾傷心。不要傷肝第一要件是不可酗酒,不可隨便吃有的沒的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以免變成猛爆性肝炎。此外,最重要的是至少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知道你的肝臟或腎臟或胰臟是否長了東西而不自知,如有B、C肝更要每半年「超」一次。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用在醫學上說:「防癌之心不可無。」中年以上隨時都會長癌症出來,因此聰明養生防癌之道,也是疫情中必備的國民常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名醫減19公斤的瘦身早餐菜單 常見這3 種食材與3 種調味料
瘦身時,攝取優質蛋白質與油脂很重要,因此我的早餐菜單中,有幾樣必備的食材,一週會出現好幾次,最常看到的就是水煮鮪魚罐頭、水煮蛋或茶葉蛋、香蕉,調味料最常見的就是辣椒、胡椒粉、馬告。食材 1 》水煮鮪魚罐頭 快速攝取優質蛋白質與油脂為何鮪魚罐頭會常出現在我的菜單中呢?曾經看過日本節目《全民家庭醫學》中,有減肥者為防止肌肉減少,每天都會吃上一罐鮪魚罐頭。對外食族或不善料理的人來說,比起去市場買新鮮的魚回家還得烹煮,鮪魚罐頭打開就能吃,且超市及便利商店隨時都可以買得到。因此,從 2018 年開始認真減肥後,水煮鮪魚罐頭就成了我隨時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方便食用又好取得。大家都知道鮪魚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富含 EPA 和 DHA,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的發生機會,還能活化腦細胞提高專注力,也有大量的維生素 A、B6 和 E,具有肌膚保健、提高免疫力等功能。那麼鮪魚有這麼好的油脂,怎麼不選油漬而選水煮的呢?原因在於油漬的鮪魚是水煮後額外加入大豆油之類的一般油脂,並非鮪魚本身的油脂。另外,只選水煮鮪魚而不是茄汁或其他調味的鯖魚,也是因為罐頭會額外加上調味及不知來源的油脂。因此,為了安心起見,我只選擇水煮鮪魚罐頭當自己的料理食材,料理時,也只需要淋上自家的好油,就能輕鬆開吃,不只解決我的不安,還能快速吃到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食材 2 》水煮蛋、茶葉蛋 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水煮蛋幾乎天天出現在我的菜單上,雞蛋被公認是「全營養食物」之一。一顆雞蛋含有 220∼250 毫克的膽固醇,雖然吃太多雞蛋是否會增加過多膽固醇,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曾引起廣泛討論,也曾讓包括成長中的青少年或慢性病的長者,都認為蛋是讓人又愛又怕的食物。不過 2016 年元月,美國衛生部與農業部聯合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布的《美國 2015∼2020 年最新飲食指南》中,已取消每日攝取膽固醇的上限,並證實膽固醇的增加只有 2 成是來自於外來食物,剩下大約有 8 成是身體所自行製造的。而衛福部建議膽固醇一天攝取量為 300 毫克以下,而一顆蛋大約是 200 毫克左右,因此,每日一顆蛋是不用怕膽固醇過高,可以放心攝取。蛋白和蛋黃,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很多人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然而蛋白雖然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但它九成都是水分,不含醣類及脂肪,因此熱量很低,每 100 公克,熱量不到 50 大卡,而蛋黃的營養就相當豐富,幾乎是蛋的營養成分來源,含有醣類和脂肪,但相對熱量較高,每 100 公克,熱量有 330 大卡,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蛋黃不僅是脂溶性維生素 A、D、E 的良好來源,也富含維生素 B2、B6、B12、葉酸、泛酸和膽鹼等營養素,硒、鋅、鐵、磷等礦物質含量也很高,還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等護眼營養素。因此,要吃蛋也要把蛋黃吃下肚,才能攝取蛋的全營養素。食材 3 》香蕉 營養又解憂但仍須計較熱量至於香蕉也常出現在我的菜單中,依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記載,100 公克的香蕉熱量 91 卡,其中所含的礦物質更高於其他水果,例如鉀 290 毫克、鈣及鎂各 23 毫克,還有菸鹼酸及鋅,且鈉含量很低,尤其香蕉是所有水果中鉀含量最高的食物,鉀的最大功用就是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維持人體的循環代謝、調控水分平衡,也有助改善肌肉和神經系統,成了心臟科醫師口中對心血管疾病相當好的食物,但相對的,需要控制鉀含量的腎臟病患者則需要小心。另外,香蕉鈣含量也高,是運動選手補充營養的最佳食物之一,在民眾的認知裡除了有「抽筋要吃香蕉」的常識;幫助排便也是一般人對香蕉的認識,對於消化不好、以及容易便祕的人而言是很好的水果。因為香蕉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及果膠、果寡糖,可增強腸內有益細菌(乳酸菌)的活力,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改善腸道菌叢生態。而香蕉含有的維他命 B2 和檸檬酸,可分解人體的疲勞因子。精神科醫師都知道香蕉是個讓人快樂的水果,可以抗憂鬱,甚至有句諺語說,「失戀要吃香蕉皮」。香蕉不只富含有助振奮精神的鎂,能改善憂鬱、焦慮感的生物鹼,還有維生素 B6 和豐富的色胺酸。香蕉每 100 公克中有 12 毫克色胺酸,幾乎為水果之冠,能幫助穩定情緒、抗憂鬱。這是它常出現在我的減肥食譜裡的最大原因。「憂鬱」除了心理上長期面臨壓力外,當大腦缺乏「血清素」時,也會造成情緒低落,而血清素是一種能夠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當人體血清素濃度增高時,就會產生愉快的感覺,因而也有「快樂荷爾蒙」之稱。因此,當血清素濃度偏低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甚至失眠、記憶力衰退。而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就是色胺酸,色胺酸能夠合成褪黑激素,誘發睡意並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色胺酸無法在人體內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因此,常看到醫師或營養師會建議民眾多吃香蕉,或睡前喝一杯牛奶,就因為這兩種食物色胺酸含量較高。此外,香蕉不只是熟成營養價值高,青香蕉更含有豐富的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是一種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澱粉,與膳食纖維具有相同的功效,可阻止葡萄糖進入腸道,抑制餐後血糖升高;另有研究指出,抗性澱粉還可增加脂肪代謝速率、促進礦物質吸收及增進益生菌等功效。不過,青香蕉是指未熟成的生澀香蕉,比較不好入口,口感喜好因人而異。雖然一週有五天吃香蕉,但減肥食譜裡的香蕉,幾乎每次都是半根而已,還是需要計算熱量。(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20 醫療.心臟血管
酷暑注意! 26歲運匠一要命動作 心肌梗塞險死
近日連日高溫,台中一名26歲男送貨司機正中午送完貨後,回車上將冷氣調到最低,好涼快一下,沒想到頓感胸部悶痛、冒冷汗,且上氣不接下氣,他嚇得直衝中港澄清醫院掛急診,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經手術搶救打通血管,揀回一命。這名運匠回想,當天中午因卸完貨全身覺得很熱,一回到車內便將冷氣溫度調到最低,想好好涼快一下,沒想到只是開冷氣的這小小的動作,竟險些害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孫德光說,戶外持續高溫,溫差過大是誘發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車內氣溫突降,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恐長期造成心臟負荷加重,這名運匠有三高,送貨工作又需頻繁進出車內外,冷氣低溫與車外炎熱天氣,使身體如此反覆承受劇烈溫差的加乘作用,更易引發心肌梗塞風險。孫德光說明,這名運匠到院後,經心電圖、X光、心臟超音波等檢查,會診心臟內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其右冠狀動脈因血栓形成導致完全堵塞,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經進行血栓抽吸術、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入術後,打通完全堵塞的右冠狀動脈,於90分鐘內重獲血液順暢循環,幸運撿回一命。孫德光指出,患者年僅26歲,但心血管老化嚴重程度,宛如七、八十多歲長者,研判動脈硬化猝發心肌梗塞的致命風險達九成。患者身高158公分,體重90公斤,又有吸菸與熬夜習慣,自身飲食偏愛甜食且未加節制,是典型三高族群,更是好發心肌梗塞的高風險者。孫德光強調,近年發現心肌梗塞已有年輕化趨勢,每8名心肌梗塞患者,就有一名年輕人,凡吸菸、肥胖、三高族群、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甚至有遺傳性家族病史,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若民眾常感胸部悶痛、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內科醫師診治。
-
2022-07-1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容易有糖尿病、高血脂嗎?醫曝皆因2大壞習慣導致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互為「共病」,臨床上,許多病患容易同時罹患三高疾病,大部分原因與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多數人通常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會發現血壓、血糖、膽固醇已經偏高或過高,或是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出來。3高導致血管壁硬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病人,發生高血壓的關聯性比較高;但罹患高血壓的人,不一定會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問題,且因果關係比較難以界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血糖及膽固醇過高,會導致血管壁硬化,造成血壓飆升。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頭暈、頭脹就醫,一量發現血壓很高,抽血又發現血糖、膽固醇都偏高,以為是高血壓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症。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病患可能是先前就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膽固醇的問題,導致慢性血管壁硬化,但是,身體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才沒有發現,直到血管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才出現高血壓的症狀。頭脹、酸痛恐高血壓徵兆,嚴重會危及生命陳玠宇說明,大多數的高血壓病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病人會經常感覺到頭暈、頭脹脹的,有些病人還會伴隨肩頸酸痛,或是肩頸僵硬的問題,可能會以為是最近身體比較疲勞;另外,還有的病人則出現走路會喘、胸悶、心悸、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等非典型症狀,此時通常代表血壓已經飆高。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可分為「慢性危及性」及「立即危及性」,如果高血壓病情非常嚴重,更可能造成胸悶、胸痛、沒有活動也會喘,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器官受傷所致,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心血管發生缺血、缺氧,胸悶、胸痛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當血壓飆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出現立即性的危害,引發腎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是腦中風,出現眼歪嘴斜、單側肢體麻痺無力、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 。4種人要注意!!高血壓可能隨時找上你,這族群3個就有1人血壓高 。約1/5中風患者都有「1問題」,男女腰圍最好維持在「2數字」內,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
2022-07-17 失智.大腦健康
李艷秋:工作認真未必有收穫 但運動一定有
以前的我每天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樣過了二十幾年,那時的壓力真的很可怕,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退休後我天天運動、練重訓,對現在生活最滿意的是,我能掌控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不再被任何事牽著鼻子走。退休後開始重訓,養成運動習慣,說來很無奈。以前工作時根本沒時間運動,怎麼可能要同事等我一下,我先去外面跑個半小時,回來再繼續開會?所以我放棄運動,唯一比較認真做的就是每天早上,我跟李濤會要求自己從地下停車場一路爬樓梯到十樓辦公室,這是一天中唯一的運動時間。但現在有自己的時間,我就想,是否該對自己好一點?過去公司每年安排健檢,如果有紅字,我通常略過算了,從來沒有好好對待我的身體。現在我會很認真看待,希望能積極改善、把自己料理好。我跟李濤選擇重訓,是因為知道很多長輩肌無力,走路、爬樓梯都吃力,所以我們想建立好肌力。身為連跑步機都不會用的菜鳥,我們找了教練協助,安全地展開訓練。這很重要,因為一受傷就會退縮、不敢運動,我們希望避免受傷,慢慢進步,建立自信。2019年,我的健檢報告上面寫著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只有41。但2021年我的壞膽固醇明顯下降,只剩87,而好膽固醇幾乎翻倍上升,來到75。雖然開始運動第一天就是撞牆期,但我和李濤總會互相砥礪、分享成就感。其中一個人遲疑今天要不要去運動,另一個就會說「去啦,還是去一下」,就這樣走下去。運動是「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不付出就得不到任何東西」的事,這點讓我覺得很划算,因為工作不見得認真就有收穫,但運動一定有。找一個離家近的健身房,颳風下雨你想不去都沒藉口,把外在條件設定好,你就會越來越少藉口,唯一的藉口就是你懶了。現在我只要今天沒動,就會沒精神,這表示運動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運動給我信心,讓我能走更遠的路、完成很多過去體能上完成不了的事,也能玩得更加開心。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溫和又能改善心肺 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
跑步的好處?●讓人愉悅、改善睡眠、增肺活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醫師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D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跑步適合什麼年齡層?●全齡運動,依年齡層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跑步是全齡運動,各年齡層都有其適合的跑法與強度,應依個人體力負荷範圍從事運動,安全且能長久維持。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而言,強度完全不同,無論年齡層都要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年輕人可以做到心跳率每分鐘達130下;中老年人則可以「十級運動自覺量表」作為參考,建議四到六級之間,勿逞強。「二次不嫌少,三次恰恰好。」建議每周保持二至三次、每次至少持續20至30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跑步的正確姿勢?●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各種型態的走或跑,只要姿勢不對,就會造成運動傷害。無論快走、慢跑或超慢跑,起跑首要就是鞋帶要綁緊,鞋子活動空間要有一根手指寬度,鞋帶一旦鬆了或鞋子太大,都可能導致鞋子在運動過程中掉落,進而造成傷害。跑步要全身放鬆,不要過度緊繃,抬頭挺胸,呈現最自在、最舒適的活動幅度,直視前方、抬起下巴,肩膀保持自然下垂,手臂前後擺動時不超過身體,手肘保持在約90度角的彎曲狀態,效率加倍,「不握拳」以免增加上半身張力。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跑步前後如何暖身與伸展?●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先低速跑或快走後,再進行伸展。起跑前應進行五至十分鐘暖身,包括下肢髖、膝和踝的關節運動,及大腿股四頭肌、內收肌、大腿後肌、小腿後肌和跟腱等下肢肌肉群與足底筋膜伸展等。慢慢熱身,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才能有效避免大、小腿後肌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跑者需進行五至十分鐘低速跑、快走,接著再做靜態伸展收操,放鬆因運動而緊繃的肌肉,除可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發生心臟問題。關節不適者或有膝關節退化、腳踝扭傷等舊傷,更應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冰敷,降低關節發炎反應。跑步需什麼配備?●排汗衣褲,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跑步配備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謝文逸說,一般棉質衣服會吸汗但無法排汗,應選擇排汗衫,著彈力運動褲、襪。白天可選擇抗UV材質衣著;夜跑要穿具反光飾條的裝備。依不同跑步場地,穿著不同鞋底硬度的跑鞋,不過主要仍以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為主,勿穿板鞋、籃球鞋或網球鞋;另,扁平足要選「加強穩定」,高足弓則要穿「注重緩衝」的鞋款。場地選擇更重要,如在籃球場,場地不大、範圍受限,會使腳部受力不均,應在直線且開放式的場地跑步。超慢跑怎麼跑步幅小、距離長 超慢跑不易疲累近年流行的「超慢跑」,在國外也稱作「長距離慢跑(Long Slow Distance)」,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超慢跑綜合「快要跑起來」、「踮腳尖」、「小踱步」等跑法,且步幅比慢跑小,較不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等效果。實驗也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復健科主任謝文逸、專業健身教練江炫胤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每周4到6次、每次30分鐘 健走降血壓還能預防骨鬆
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健走的好處?●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健走運動適合誰?●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健走需要先暖身嗎?●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健走的正確姿勢?●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健走須什麼配備?●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
2022-07-15 養生.聰明飲食
遵循1多3少飲食原則預防中風 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跟著降
正所謂病從口入,中風也是吃出來的。康寧醫院營養失陳詩婷說,愛吃重鹹、油炸物、含糖飲料攝取過多,都會加重中風的風險,特別是平時有吃消夜習慣的人,以及喜愛泡麵、加工品、零食、甜食的人。衛福部建議,每人一天鈉攝取量2400毫克,相當於6克鹽,但目前台灣成人每日鹽攝取量平均9~11克,超過建議量的一倍;要知道「鈉在哪,水就跟到哪」,一旦鹽分攝取過多,身體會本能累積水分來平衡滲透壓,就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台灣人吃太鹹,增加心臟負擔再來是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譬如動物油、油炸物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研究發現與心血管疾病成明顯的正相關;食用過多的話,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內壁增厚、彈性降低,進而讓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大腦較容易出現血栓,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會大幅提升。這是因含糖飲料會增加罹患肥胖和糖尿病的機率,而肥胖、糖尿病易引發中風。1多3少飲食原則,預防中風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攝取:減少動物性脂肪如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方法也儘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跟炒。減少精製糖攝取:攝取過多糖類,會使得體內的三酸甘油酯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平時應少吃甜食,避免過胖,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吃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的好處。另外,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延伸閱讀: 。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風術後觀察中,旁人出現3狀況,FAST口訣念起來,把握黃金3小時把傷害降到最低 。腦中風幾乎0前兆!醫列「8大奪命因子」 中3項極危險
-
2022-07-14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推薦「6食材」:打通血管預防中風,其中1項很多台灣人不敢吃
想要全身的血液流通順暢、血管壁健康有彈性,除了戒掉上一篇提到的壞習慣之外,也可以從三餐吃的食物做起。1.黑木耳黑木耳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稱,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稼洺表示,在中醫的領域中,黑木耳被認為有活血、通血路的功效,有助於預防腦中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也說,現代醫學發現,黑木耳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以及脂肪酸,減少血栓的機會,同時有助於降低醣類的吸收,還能減少血小板的凝集,被認為有助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吃?陳稼洺說,黑木耳因為屬性較寒,建議體質虛寒的人,可以跟薑一起煮,譬如薑絲涼拌黑木耳,或是調理成薑汁黑木耳飲,當成平時的飲用水喝。2.蓮藕《本草綱目》提到,藕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陳稼洺說,這是因為蓮藕性寒,生吃能清熱降腦壓,有助清內熱,達到預防中風的作用。如何吃?蓮藕性寒,若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若要食用,可將蓮藕煮熟,可達到健脾開胃,益血補髓,並具安神健腦的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則說,蓮藕本身屬於主食類,吃多仍有血糖過高、肥胖的問題,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之風險。3.燕麥片燕麥片富含β-聚葡萄糖,是一種水溶性纖維,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壓、血糖、血膽固醇,能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另外,因為燕麥片吸水後會膨脹,可以增加飽足感,並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還能預防便秘的發生。如何吃?燕麥片可以直接加在牛奶或稀飯裡,若腸胃功能比較不好的人,建議以開水煮軟,比較不會造成腸胃負擔。另外,燕麥是屬於會升糖的主食類,若有額外吃,應扣除當餐的白米飯或白麵條,否則吃多的話,會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4.海帶研究發現,海帶、海帶芽等藻類,含有昆布胺酸、褐藻酸等營養素,有助降低血壓、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血中膽固醇等好處。如何吃?海帶也是屬於屬性較寒的食材,體質虛寒者,仍建議與薑一起烹煮,才能降低其寒性。5.紅麴紅麴含有HMG-CoA還原酵素之抑制劑――紅麴菌素K(MonacolinK),它是一種可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的成分;Monacolin K還能同時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產生,能夠幫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生成。如何吃?注意,吃紅麴米、紅麴醬、紅糟肉等紅麴菌發酵製品時,不可與葡萄柚汁一起食用,否則可能會產生不良交互作用。6.納豆納豆是黃豆經過納豆菌發酵後產生的,是一種帶有黏性物質的黃豆發酵食品。陳詩婷說,原本大豆蛋白就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而經過發酵之後產生的納豆,含有特殊成分「納豆酵素」,是一種天然的血栓溶解劑,有助溶解血栓,預防中風的發生,如何吃?納豆可拌飯、單吃都可以,只不過納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K,進入體內會中和掉抗凝血劑的作用,所以服用抗凝血劑的人應避免吃納豆,否則反而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 。你以為坐著就沒事嗎?每50分鐘要起身動一下,否則「1疾病」恐找上門 。不只有腦中風,3部位也常發生中風,把握180天復健黃金期,降低身體殘障程度
-
2022-07-13 醫療.婦產科
子宮肌瘤=不孕?一定要摘除整個子宮?關於「子宮肌瘤」你該知道的事
在生育年齡的婦女中,子宮肌瘤的發生率約為20%,而年紀愈大的婦女,比率愈高,在更年期前後,發生率約佔40-50%。但是很幸運的,這些長在子宮上的肌瘤大多是良性,惡性的比例不到1%。因此,患有子宮肌瘤的媽媽們不要過度焦慮生育問題。「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於三十歲、四十歲以上的婦女。主要與卵巢雌激素有關,經年累月下,雌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肌肉纖維肥厚,腫瘤也隨之增加。婦產科醫師指出,受到家族基因遺傳影響,若家族中媽媽、姐姐們患有子宮肌瘤,這時候的妳就比別人容易患有子宮肌瘤。婦產科醫師進一步解釋,西式食物的引進,吃進過於油膩物、膽固醇攝取過量,造成女性肥胖,刺激雌激素的增加,更年期後就容易患有子宮肌瘤。另外,未懷孕的三十五歲以上婦女,也是容易患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臨床症狀.大多沒有什麼症狀 子宮肌瘤的存在不一定會產生臨床症狀,端看肌瘤生長的位置、大小、是否懷孕的狀態。.經期出血量多 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如月經週期出血天數突然延長,月經出血量過多,容易造成病人貧血。.壓迫症狀 當子宮肌瘤壓迫到周圍器官時,可能引起頻尿、小便失禁及輸尿管水腫等症狀,此外也可能會造成便秘、下肢水腫等症狀。.扭轉症狀 有蒂的肌瘤若發生扭轉現象,可引起急性腹痛。子宮肌瘤好發部位依據子宮肌瘤生長部位,臨床上可分為三種類型:1.漿膜下肌瘤由子宮往腹腔內生長,通常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能要長到相當大才有症狀出現。2.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臨床症狀較明顯,常常以經血量增加來表現。3.肌層內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是最常見的肌瘤型態。有子宮肌瘤,會影響受孕機會嗎?懷孕期間若發現有子宮肌瘤,往往造成心中的恐懼與疑慮,但先別急著擔心,婦產科醫師解釋,子宮肌瘤是屬於良性肌瘤,會病變成惡性肌瘤的機率如中樂透一般少之又少,但懷孕時併發子宮肌瘤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懷孕時併發子宮肌瘤的影響1.胎盤的位置太接近或直接覆蓋在子宮肌瘤上,較易引起流產、早產、胎盤早期剝離、產後大量出血、生產遲滯及低出生體重。2.較大的子宮肌瘤易引起胎位不正及早產。3.有莖的肌瘤可能產生扭轉而引起孕婦腹痛,此時須採取剖腹探查。4.若肌瘤長的過快、過大,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肌瘤變性或壞死,此時僅能以保守性的症狀治療和安胎治療直到胎兒成熟。於生產時,若是採取剖腹生產,除了有莖的肌瘤以外,一概不予處理。子宮肌瘤≠不孕一般來說引起不孕的原因很多,仍然也有子宮肌瘤的婦女順利自然受孕,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肌瘤會造成婦女不孕,但是機率小,甚至有婦女不知道自己已懷孕,經期間出血量過多而流產,卻渾然不知。因此不能馬上斷定子宮肌瘤是不孕的主因,但若經期週期異常、出血量過多,要及早就診檢查,以防日後懷孕及生產困難。婦產科醫師提醒,懷孕期間子宮肌瘤不需要處理也不能處理,與醫師配合做定期觀察,懷孕初期卵巢雌激素增加,導致肌瘤變大,到懷孕中、後期,肌瘤不太會變大,也許也會萎縮,但說法不一也無定論。有子宮肌瘤,該如何治療?「經期出血量太多,怎麼辦?」「好像不能懷孕,怎麼辦?」「我的小孩已經五歲大,突診斷出有子宮肌瘤,怎麼辦?」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的治療方式端看個人需求,可以採取保守性的藥物治療,也可以手術把肌瘤切除,甚至一併把子宮摘除。>>吃藥vs.開刀藥物治療若只是想治療出血量,或是改善不孕,一般皆可用藥物來控制,可以減小肌瘤體積,但是停藥後肌瘤又會再度長大,復發性高,是屬於暫時性的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對於沒有懷孕考量的婦女,婦產科醫師建議,可以完全切除掉肌瘤與子宮,不但可以解決臨床症狀,且不會再復發;若有計畫要懷孕者,則可施行肌瘤切除術,可以保有子宮的功能,但是切除後,肌瘤仍有再生的可能性。※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子宮肌瘤=不孕?一定要摘除整個子宮?關於「子宮肌瘤」你該知道的事※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7-13 焦點.健康知識+
10大「長輩常見疾病」知多少? 「阿茲海默症」排行首位,若出現行為異常速就醫
在不久後的未來,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逐漸超過總比例20%,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銀髮生活將成為常態,防範老化症狀也成為人人都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為了家中長輩能夠健康無虞,也為了將來自己能夠放心享受人生,以下這些「長輩常見疾病」值得提前細心注意!《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長輩常見疾病」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長輩常見疾病有哪些。注意「阿茲海默症」前兆 行為異常速就醫觀察近期關於長輩常見疾病的討論,可以發現「阿茲海默症」是網友討論度最高的疾病,阿茲海默症不僅會干擾患者記憶與情緒控管能力,也可能造成退化性失智。有網友列舉患症親人的徵兆,如「家父以前很重視服裝儀容,但某陣子突然就不注重了,後來才知道是前兆」、「患者會一直講重複的話,因為真的會忘記自己講過」等,並提醒網友,倘若發現家中長輩行為異常,建議儘速求診檢查。長輩罹患「三高」機率高 網友分享照顧經驗而「糖尿病」又被稱為「高血糖」,名列「三高」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會影響體內胰島素代謝,主要症狀包括頻尿、傷口不易癒合與視力模糊等,嚴重者更可能導致全身病變。有網友即詢問「糖尿病有多可怕?」便有人回覆,由於一般人得到糖尿病的機率較高且難以治癒,因此是高齡長輩的常見疾病,此外也建議「好好控制飲食,做好血糖控管」就能減低糖尿病帶來的健康風險。同屬「三高」的第3名「高血壓」與第4名「高血脂」也頗受網友關注,前者是指血壓高於常值,後者則是指血液中總膽固醇過高,導致血脂異常等情形。由於這些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回診,即有網友請益「家中大人患有高血壓和高血脂」,請其他人推薦親切、可溝通的醫生,讓長輩看診時較無心理負擔。留言也分享照顧家中三高長輩的經驗,提醒患者應注意忌口、保持情緒平穩,並且按時就診吃藥等。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然而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卻也經常忽視健康的重要性。為了日後生活能夠幸福長久,不如從現在開始好好調整生活作息,注意運動、飲食和保健習慣,迎接樂活人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用燕麥代替飯!兩道低GI高蛋白燕麥粥
燕麥片還在泡牛奶或豆漿?減肥好夥伴的燕麥也能變出新化樣喔!今天讓YouTuber「美姚 MirandaYao」教你2道超豐盛的高蛋白鹹食燕麥粥,只要在食材多加變化,就能營養又健康!燕麥裡富含膳食纖維、鐵,鋅,硒和鎂多種營養素,功效不僅僅是減肥,還能有效降低血壓、血糖以及膽固醇。但是,要注意燕麥本身的熱量並不低,還是要適量食用,才不會有反效果!影片中的兩道高蛋白燕麥粥,分別是牛肉干貝滑蛋燕麥粥和鮪魚蝦仁滑蛋燕麥粥,牛肉干貝滑蛋燕麥粥要準備的食材有燕麥、牛肉、干貝、雞蛋、蔥花以及三色蔬菜豆,作法很簡單,只要先將干貝和牛肉先分別煎熟,再將其他食材倒入燕麥粥裡煮熟即可,詳細作法都在影片中,快點開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高蛋白的餐點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吃出健康好身材!原始影片美姚 MirandaYao YT美姚 MirandaYao FB美姚 MirandaYao Instagram:yao______6.8延伸閱讀想吃得健康又不知道怎麼煮嗎?七道冰箱常備菜每天換著吃不重複!低碳新選擇!10分鐘低碳高蛋白食譜「墨西哥風味雞肉花椰菜炒飯」「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9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吃素可以減肥嗎?挑戰50天吃素減重,改善糖尿病、痛風不復發
近年來由於環保、健康、動物權利等等原因而由葷轉素的人不少,更多人為了瘦身而改吃素(蔬食),雖然現在有許多研究證實吃素可以減重,但面對市面上那麼多的素食品,到底應該要怎麼吃才能真正達到減肥效果又兼具健康?原則重點該注意哪些?追求美味素食、打破你對傳統素食觀念的夠維根Go Vegan主持人小樹和白龍,特別訪問了由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和輔仁大學一起合辦的蔬食減重班學員,經由學員親身實證,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素食飲食觀念,讓更多人了解素食對健康的好處。快點開影片看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是由一群對素食有興趣的專業醫療人員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 參與減重班的學員原本都是葷食者,他們在不用計算熱量,又可以吃得飽的條件下挑戰吃素50天的課程。在不太運動的狀態下,原本被醫生宣告要終生打胰島素的學員,受試結果不僅減重6、7公斤,還降低了糖尿病的血色素,連膽固醇都恢復標準值;另一個學員則從105公斤減到98公斤,原本有痛風不敢吃很喜歡的豆類的他,上了這個課後打破迷思,了解豆製品對痛風其實沒有絕對關係,他的痛風不僅沒有復發,還得到改善。素(蔬)食者的營養主要來自蔬菜、水果、全穀類,還有需要一些蛋白質。影片中輔大營養學系的老師補充,研究發現植物性蛋白比動物性蛋白更能夠預防很多慢性病,降低死亡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營養的飲食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蔬食吃起來,瘦身又健康!原始影片夠維根Go Vegan FB夠維根Go Vegan IG延伸閱讀純素低醣減脂料理,無澱粉有飽足感的花椰菜米炒飯全素減脂餐,簡單快速上手的娃娃菜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8 養生.運動健身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
因為膽固醇、血脂過高來醫院門診的病人相當多,除了飲食的控制之外,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等,往往會叫病人多運動,運動為什麼可以降低膽固醇跟血脂肪呢?運動達30分鐘以上,脂肪消耗量越多我們要先有一個概念,運動的強度與時間長短,會消耗身體不同的能量。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剛開始運動時,身體主要是從肌肉儲存的肝醣當成能量來源,接著提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及肝臟的肝糖,大約運動半小時後,肝糖跟葡萄糖的量不夠時,才開始提取血液中的脂肪當成能量來源。也就是說,運動初期是以消耗醣類為主,脂肪為輔;大約持續運動半小時後,身體中的醣類開始慢慢不足之後,才以消耗脂肪為主,醣類為輔。舉例來說,開始快走時,醣類與脂肪消耗的比例大約是6:4,運動半小時後,醣類與脂肪的消耗大約是1:1,所以,運動的時間越長,脂肪消耗的量就越多。先知道這個概念後,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運動有助降低血脂肪與血膽固醇了。陳詩婷說明,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讓血中的脂肪轉化為能量,供應人體活動消耗,慢慢的就連肝臟儲存的脂肪及膽固醇,也會漸漸被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血膽固醇與血脂肪的效果,進而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不是所有運動都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的作用,必須要是「有氧運動」才行。為什麼?因為只有在有氧的狀況下運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細胞,才能讓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脂肪轉化成能量消耗,進而消耗膽固醇。已有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脂肪濃度、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好的膽固醇等好處。其中,若能堅持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低9%總膽固醇、15%三酸甘油酯、提高好的膽固醇15%,要知道每增加1毫克好膽固醇,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1.健走健走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最好的運動,因為走路隨時可以進行、困難度低、安全性也高,每跨走一步,可以活動到全身高達95%的肌肉,優於其他有氧運動。其中,走路的步數與好的膽固醇數值相當密切,就有一份研究追蹤了60位女性,她們每週快走5天,每天走3公里,所有參與者好的膽固醇,約提升了至少6%。如何執行研究發現,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消耗熱量、提高心肺能力、以及提高體適能;不過我們大可不必那麼麻煩計算健走的步數,只要以理想的速度快走30分鐘,大概3000~4000步,堅持每週5天,每次半小時,即可達到降血脂、降膽固醇的效果。2、慢跑慢跑是一種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慢跑可以提高脂解酶的活性,從而促進脂肪的氧化分解,使三酸甘油酯代謝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合成增加,進而達到調節血脂的作用。慢跑雖有眾多好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若有膝關節退化、嚴重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人,必須經由醫師建議後,再進行慢跑較為適合。如何執行想要藉由慢跑減脂,重點是要堅持。建議每次慢跑前先做暖身運動5分鐘,拉拉筋後,等到身體開始暖和、拉筋角度變大後,再開始慢跑。每次至少要超過20~30分鐘以上,因為運動30分鐘後,脂肪才開始被當成主要能源燃燒。而慢跑的頻率,建議每星期固定4~5天,持續3~5個月,就能漸漸看出成效。3、游泳游泳也是降低血脂肪、膽固醇很好的運動。如果你本身有骨骼關節方面的問題,譬如有膝關節退化、軟骨受傷等狀況,就很適合以游泳來當成主要的運動。因為水可使人的體重被浮力所抵銷,大大減少關節、軟骨、韌帶的運動傷害。最棒的是,游泳對於身材雕塑的效果很好,眾多身材保持很好的人,詢問之下,幾乎都有游泳的習慣。如何執行游泳的最佳時間是以每次40分鐘以上最佳,原因如同前面所談,運動剛開始能量消耗是以醣分為主,30分鐘之後,脂肪開始分解並提供能量。由於游泳強度較低,要達到減脂、降低膽固醇,建議每次至少40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5天。注意!避免飯前或飯後一小時內游泳,因為空腹游泳容易影響食慾,飯後游泳會引起消化不良、嘔吐等狀況。4、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降低壞的膽固醇、提升好的膽固醇。而且,騎自行車有點類似游泳,不必負擔自己的體重,膝蓋的負擔也較少,比較適合膝關節不好、年紀大的人。如何執行剛開始騎車時,最好先在平坦的地形上騎,然後漸漸增加時間,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每週5天的效果最好;當然如果身體與時間允許,還能把時間提高到每天45~60分鐘;最好是把騎車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譬如養成騎自行車上下班。5、太極拳太極拳有助降低血壓、血脂與血膽固醇,這對難以進行強烈運動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運動的新選擇。一份針對太極拳與對照組所做的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為62.1歲,平均血壓為135.5/80.5 mmHg,每次太極拳大約打 61.1分鐘,每週2.9次,共20.6週。在此期間,太極拳組收縮壓平均降低6mmHg,舒張壓降低3mmHg。如何執行每週從事太極拳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就能看到成效。其他像是有氧舞蹈、跳舞類的運動,也都適用於慢性疾病患者。延伸閱讀: 。健檢報告「1欄位」常出現紅字,「7食物」可以變回正常值,其中「1食材」連皮吃更有效 。別以為「瘦」就不會膽固醇過高,「2件事」沒做到位,變成「泡芙人」
-
2022-07-06 醫療.新陳代謝
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 對抗慢性病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六倍,而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攜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遠離代謝症候群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經基層院所醫師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再依個人化健康管理,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與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了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改善,讓民眾遠離慢性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受檢民眾超過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或有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或好膽固醇過低等,五項危險因子中若有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代謝症候群,為阻斷慢性病與降低健康危害的關鍵。台北榮總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主任胡啟民與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2000至2018年數據,患者平均追蹤6.75年,發現單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每年每千人9.91人,但若又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22.68人,風險約增2.3倍;單純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每年每千人21.14人,但若又合併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25.22人,風險約增加1.2倍。胡啟民說,糖尿病與高血壓都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過去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2.5倍,國內約2成5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依健保數據顯示,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後,不可再得到另一項疾病,其中又以高血壓危害高於糖尿病,因此一定要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除菸酒、常量血壓及規律回診及用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胡啟民說,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民眾可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監控代謝症候群,這是便民的做法,有助降低慢性病發生機率。
-
2022-07-05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引發三高、心臟病 衛福部推防治計畫救健康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患者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依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有效改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藉由基層院所醫師協助,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進而依個人化健康管理需求,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瞭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已改善;期許民眾做到早期健檢、早期管理、避免慢性病的健康守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健檢民眾,超過3成7檢查出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好的膽固醇過低等,這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好代謝症候群,是阻斷發生慢性疾病與降低民眾健康危害的不二法門。吳昭軍表示,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但罹患代謝症候群民眾常因平時沒有明顯不適症狀,所以輕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進而錯失遠離慢性病的良機,國健署呼籲,40歲以上民眾多加善用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了解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及早在醫師指導下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即可重拾健康,避免慢性病發生。
-
2022-07-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最近有項有趣的研究發表在「日本動脈硬化與血栓雜誌(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2022 April 20,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發現睡眠干擾(定義為起夜頻率)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有關,並探索可能的性別差異。這項研究是我與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建安、陳怡伶,及環職部醫師陳宗延一起完成。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我們邀請1,368名19至70歲成年人,於2008至2012年,在台大醫院進行生活方式及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研究。進行多因素邏輯氏回歸分析,發現每晚起夜3次或以上者,增加血脂異常風險1.96(1.17-3.28)倍,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較高(non-HDL 160mg/dL)風險為1.78(1.09-2.89)倍。與男性相比,女性有較高的起夜頻率,且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增加有關。如果女性失眠且同時每晚有2次或以上起夜者,經多變因調整後,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值較高或高膽固醇值(200mg/dL)的相對風險,分別為3.05(1.27-7.34)和4.01(1.29-12.45)。總而言之,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台灣成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這項研究為睡眠干擾增加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另一個證據。起夜(夜間醒來)可能的原因如下:1. 疼痛,特別是關節炎,心臟衰竭,貧血或癌症。2. 哮喘、支氣管炎或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3. 消化問題,特別是胃酸逆流引起的疼痛和咳嗽,或腸躁動症候群。4. 經期或更年期對女性的影響,如潮熱和盜汗。5. 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6. 由於白天喝大量液體,或由於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疾病或膀胱炎症(前列腺肥大或尿路感染)而導致的頻尿。7. 壓力和其他精神障礙,包括焦慮症、躁鬱症、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8. 在晚餐或睡前食用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咖啡、茶、酒精或水果。9. 環境因素,如天氣非常炎熱或寒冷,潮濕或吵雜,空氣品質差,環境太暗或太亮。可能有潛在疾病、睡眠紊亂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因此,起夜頻率表明許多潛在疾病或生理狀況、生活習慣或睡眠環境紊亂的常見現象,導致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隨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起居生活與飲食習慣,皆會明顯影響我們的血脂異常。這項研究重要之處,雜誌認為「起夜」是新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是很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反映出血脂異常的表現,也連結到睡眠品質與心血管的相關性。研究也指出,晚上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運動與作息,皆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晚餐不要超過8至9點,減少利尿水果、蔬菜、湯品以及飲料,例如咖啡、茶、酒或果汁攝取,應酬也不要太晚,別超過9至10點。運動時間不宜太晚,例如九點以後,睡前不宜劇烈運動等。找到失眠原因並解決,睡得好是最好的健康密碼。為失眠困擾的人,應可從本文研究,找到失眠的原因或根源,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好就是人類最好的健康密碼。心血管健康就在生活中實踐,所謂的生活醫學中求健康。黃帝內經從自然界的角度論述了養生內容:「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一日有四時「春夏秋冬」,晚上九點以後是進入冬天,所謂秋收冬藏,盡量不要在此時有過多的活動及進食。晚上九點以後就準備睡覺,子時十一點之前睡著,心血管、內分泌代謝及神經系統,皆能充分休息,以減少不良血脂症的風險,才能養心護血管。參考文獻:Association between Wakeup Frequency at Night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Evidence for Sex Differences
-
2022-07-03 養生.聰明飲食
對男性影響明顯!研究:常喝濃縮咖啡可能使總膽固醇升高
【研究亮點】● 每天喝三到五杯espresso濃縮咖啡,與較高的總膽固醇有關,在男性身上尤其明顯。● 咖啡含有與總膽固醇數值升高相關的化合物。● 研究數據顯示,煮咖啡的方式會影響化合物的殘留量。許多關於咖啡的研究,多對其帶來的健康益處持正面態度。不過儘管咖啡被視為好物,但因為沖泡方式不同,可能影響咖啡對人體的益處。最近發表在《Open Heart》期刊的研究發現,未經過濾器過濾的咖啡如義式濃縮咖啡(espresso)、濾壓咖啡(Plunger coffee),其中所含化學物質雙萜類,如咖啡醇、咖啡豆醇等較高,恐提高體內血清總膽固醇數值(S-TC),對男性的影響尤其明顯。這項研究中,使用居住在挪威北部特洛姆瑟(Tromsø)的21,083名40歲以上族群的相關數據,挪威的咖啡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二。研究發現,與不喝濃縮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三到五杯濃縮咖啡的人,總膽固醇明顯升高,在男性的身上尤其明顯,平均而言,男性血液膽固醇升高0.16mmol/l,女性升高0.09mmol/l;而不論男女,喝濾壓咖啡也與總膽固醇值上升相關;至於喝過濾式咖啡(filtered coffee),會造成女性膽固醇上升,在男性身上則無此現象。咖啡含有雙萜類,是影響總膽固醇數值上升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咖啡煮法是影響雙萜含量的最重要因素,已知濾壓咖啡的咖啡醇和咖啡豆醇含量高於過濾咖啡;過去關於義式濃縮咖啡與膽固醇關聯的研究很少,這次的研究證實濃縮咖啡與總膽固醇值增加有顯著相關。除了烹煮方式,咖啡豆也是關鍵,一般義式濃縮咖啡常用不同品種的咖啡豆混合製作,更容易殘留咖啡醇、咖啡豆醇等雙萜類物質。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2022-07-02 養生.聰明飲食
5大慢性病族群吃得對動得好,養生不養病!復健科醫師教你用1把椅子學5個居家運動
當進入熟齡族時,身體活力下降,加上現代飲食精緻,容易造成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及痛風問題,營養師建議慢性病5大族群飲食原則,搭配復健科醫師的居家運動,只要一把椅子,不用出門,也能簡單活動筋骨。據國民健康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為38.3%、34.1%及16.4%,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而適當的飲食與體能活動,可以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列出慢性病5大族群飲食原則,糖尿病應遵守三低一高,避免攝取直接影響血糖的食物,比如冬粉、根莖類食物(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山藥等)、勾芡、糯米類等高升糖指數食物,皆須注意食用量;高血壓患者勿攝取過多高鹽分食物,如多醬汁烹調的料理及滷汁、醃製品等,若有合併糖尿病,水果一天要控制在2個拳頭大。有腎臟病的患者,陳煌其表示,需遵守低蛋白飲食原則,避免吃過多的滷汁、醃製品等高鹽分食物,以及含有較多磷的加工類食品等;高膽固醇血症的民眾,建議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食物,比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以及精緻澱粉;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則要少攝取油炸、精製糖及酒精類等食物。另外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患者最重要就是要避免飲酒,因為容易造成尿酸的堆積,導致急性痛風。1把椅 5動作 必學居家運動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楊凱傑分享5個居家運動,只需要一把穩固的椅子就可以進行。1.坐姿伸膝坐椅子上,腳底平踩在地面,一隻腳足尖朝上,大腿伸直,雙手向前平舉與肩膀同高。一邊20至30秒,然後換邊,做3至6組。大腿前側肌肉用力,腹部收緊,保持呼吸。2.坐姿抬腿坐椅子上,一隻腳踩地面,一隻膝蓋彎曲抬高(約在肚臍位置),雙手向兩側平舉至肩膀同高。視肌力調整秒數,一邊20至30秒後換邊,做3到6組。大腿前側肌肉用力,腹部收緊,保持呼吸。3.直腿後抬雙腳與肩同寬,身體站直,手扶在椅背上,臀部肌肉收緊將大腿向後抬起。可視個人肌力情況調整,一邊20至30秒,然後換邊,一邊做3到6組。4.向上伸展兩手手掌交叉,掌心向上伸展,背脊打直,感覺到緊繃時停止,保持姿勢,配合呼吸,維持10秒後休息。5.左右伸展兩手手掌交叉,掌心向上伸展,身體向側邊彎曲,感受到緊繃時停止。一邊進行10秒後,換另一邊。
-
2022-06-28 醫療.泌尿腎臟
女子健身後肌肉痠痛噁心嘔吐 竟是橫紋肌溶解症找上身
30歲林姓女子因疫情暫停平日的運動習慣已有一陣子,近來又回健身房運動且時間超過1小時,但隔天出現大腿痠痛、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症狀,急診發現她的肌酸磷化酶指數明顯上升、輕度肝腎功能受損及電解質不平衡,醫師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經輸液和電解質補充,症狀漸緩解。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橫紋肌溶解症是指當骨骼橫紋肌細胞的肌纖維受到傷害,造成肌肉細胞內的物質對身體組織產生毒性,並且產生有毒的生化反應,有時甚至會造成致命性的急性腎衰竭。他指出,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就是運動過度造成肌肉損傷;另外,也曾遇過服用statin類降膽固醇藥物治療的病人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因此需特別留意。其他發生的可能原因包括外傷、中暑、感染、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電解質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等。輕度的橫紋肌溶解症會出現肌肉痠痛或尿液呈深褐色的症狀,只需多喝水及打點滴就能緩解;但若肌肉細胞受損嚴重,就需給予大量輸液及利尿劑,以減少肌球蛋白對腎臟的損害。另外,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症如造成急性腎衰竭且併發水分滯留、高血鉀、代謝性酸中毒時,就必須緊急接受透析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狀況。李明彰提醒,現正值夏天,是橫紋肌溶解症好發季節,民眾運動要量力而為,並記得補充足夠水分,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時,務必盡快就醫治療。
-
2022-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婦人突然不會穿褲、裝藥盒 查出是患急性梗塞型腦中風
1名54歲婦人有一天突然不知道如何穿褲子、想要把藥放進藥盒也不太會放,就醫檢查發現是急性梗塞型腦中風,醫師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經藥物治療和復健,再搭配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兩周後終於恢復正常。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以臨床觀點來看,患者的行為表現為失用症,也就是突然間不會做日常生活的事,是腦中風的症狀之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梗塞的位置在右邊大腦頂葉跟顳葉附近,腦內的多處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屬於梗塞型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她說,患者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的還不錯,但相對年輕卻有多處血管狹窄算是不太尋常,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簡稱LDL)是偏向小顆粒的LDL(sdLDL,俗稱超壞膽固醇),比起大顆粒的LDL,產生血管硬化及狹窄的風險更高,再合併慢性病,有可能就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陳惠萱說,查出危險因子後,建議以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靜脈雷射是一種低能量雷射,可以提升紅血球變形能力、減少血液黏稠及自由基傷害,也能活化粒線體功能,讓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加,可幫助腦梗塞患者的神經修復。且研究顯示對於改善三高、減緩疼痛、傷口修復、失眠疲倦等也有幫助。而靜脈營養可以加強抗氧化的能力,來改善身體發炎的狀態。她提醒,若有「突發性」的半邊身體無力或麻木、臉歪口斜流口水、吞嚥困難、走路會偏移、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腦血管的問題,應盡速就醫。
-
2022-06-27 醫療.心臟血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會造成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如果沒有控制好血脂肪,就有可能在全身上下造成各種併發症,產生嚴重的後果。根據不同的脂肪成份,高血脂症又分為高三酸甘油脂症(Hypertriglyceridemia)和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其中,高膽固醇血症比高三酸甘油脂症更容易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因此有效地控制血中膽固醇含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篇文章會簡介我們常常聽到的膽固醇究竟是什麼、膽固醇控制的標準以及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時機。膽固醇是什麼?一般人聽到膽固醇的第一反應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膽固醇其實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必須物質,也是許多體內激素的製造原料,例如我們熟知的腎上腺素、性賀爾蒙、膽酸及維生素D。在正常情況下,膽固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當膽固醇過多時,身體會無法承受,在血管內皮沈積,造成動脈硬化,進而產生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膽固醇是脂溶性的物質,不溶於水,因此膽固醇在血液中需要形成特殊的型態,才能溶於水並運輸至其他細胞利用。這種型態稱之為「脂蛋白」(Lipoprotein),脂蛋白包含了許多成分,例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質等脂肪成分與蛋白質。根據攜帶的脂肪密度高低,形成不同的脂蛋白,也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的是由LDL攜帶的膽固醇,因為膽固醇英文是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為LDL-C,是造成動脈硬化的最大元兇。高血脂、高血壓、吸菸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發血管內皮慢性發炎,LDL會鑽到受傷的血管內皮下面,與發炎細胞共同作用,產生動脈硬化斑塊,縮小血管管徑。上述情況發生在腦部即是中風、在心臟是心肌梗塞、在四肢是周邊動脈阻塞。若醫師提醒您抽血的膽固醇偏高,通常指的是LDL-C。因為血中LDL-C過高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LDL-C又被許多醫師稱之為「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的是由HDL攜帶的膽固醇,又稱為HDL-C。與LDL-C不同,HDL-C的數值是越高越好,LDL-C則是數值越高越危險。因為HDL的功能是把組織及血管壁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算是體內的清道夫。如果把脂蛋白想像成公車,LDL就是把膽固醇載到身體各處堆積,成為體內的亂源,HDL則是負責把膽固醇載回代謝工廠的肝臟回收,清掉體內多餘的垃圾。因此,HDL-C被醫師稱為「好」膽固醇,越多越有保護器官的效果,數值太低反而不好。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膽固醇不像血壓、血糖一樣有統一的標準值,標準值會隨著年紀、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有所差異。年紀越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越多,膽固醇要控制更嚴格。膽固醇控制標準(參考臺灣108年修訂之全民健康保險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1.高血壓2.男性≧45歲、女性≧55歲或停經者 3.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 4.HDL-C
-
2022-06-26 養生.聰明飲食
鴻時代/用廚房取代藥房 抗疫與美味的關係
前年9月開始回到母校明新科大教書,重回校園生活,除了和學弟妹分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態度,就是跟著社區媽媽一起學習新菜色。鄰近學校後門的「快樂小吃」店,宛如學校附設的「保姆餐廳」,在同學推薦下前往,我觀察到老闆娘陳惠妙經常使用中藥材或藥膳食材入菜。在疫情當下,我特別開了一堂「抗疫食堂」課程,邀請妙妙阿姨示範養生料理,希望推廣「用廚房取代藥房」的概念。魚腥草燉雞湯,當紅草本植物,來自老祖宗的智慧。在東南亞工作期間,我常問大馬朋友「肉骨茶」的由來,有人認為是從「十全大補」變成「十不全」;也有人認為這是祖傳的配方,眾說紛紜但每一個都有道理。後來我在快樂小吃店找到「正解」,有一回晚餐到訪,妙妙阿姨準備了藥膳雞湯,上了一天課、說了一天話的我,正是需要滋潤提神的時候,管它三七二十一,一股腦兒全部都下肚,好喝極了。沒想到這不是一般的藥膳,是用魚腥草曬乾後熬煮出來的,原色就像客家人的藍染技術,直接滲透到雞腿肉塊上。魚腥草客家人叫「狗貼耳」,一般用狗貼耳來煲涼茶,把曬乾的魚腥草加水煮茶來喝,也可以跟雞肉一起燉雞湯。「魚腥草燉雞湯」湯鮮味美、入口回甘,不靠任何調味料就鮮甜美味,這道色澤「暗黑」的料理,是老祖宗的智慧,他們早就懂得用天然藥膳來照顧身體。從文獻資料得知,魚腥草含有槲皮甙等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臨床實踐證明,魚腥草對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慢性氣管炎、慢性宮頸炎、百日咳等均有療效;還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增加白血球吞噬能力。近期在防疫上立大功的「清冠1號」,魚腥草就是成分之一。至於雞肉,是把從小去勢的閹雞、經過足夠時間熟成,肉質特別彈牙、吮指有味,不是一般靠顏值的小鮮肉可以等量齊觀,只有在純樸鄉鎮比較有機會吃到這種農業技術,是一百零一分媽媽的味道。抗氧化的黑豆、紅麴,也能做出中西合璧、美味兼具的料理。妙妙阿姨的防疫態度,是運用老祖先的智慧,達到現代預防醫學的效果,從養生食療下功夫。她常用的養生食材,還有富含花青素、可以抗氧化的黑豆,可以煮茶喝,也可以燉豬腳黑豆養生湯,是很滋補美味的一道料理。而福州人、客家人傳統飲食習慣入菜的紅麴,有降血壓、降膽固醇及抗氧化的保健功效,拿來拌青菜或炒飯可以增色、增香。妙妙阿姨信手拈來,把滷豆干再多用一道紅麴滷的程序,做出獨特的養生滋味。我則在課堂上示範兩道紅麴料理,用新竹在地自製紅麴醬,以中西合璧手法,做出「紅麴歐姆蛋漢堡」和「紅麴起司鮭魚炒飯」兩樣簡單的養生料理, 材料取得容易,製作也快速方便,鼓勵學生在家裡自己動手做,吃得健康自然能增強免疫力。以食養的方式,滿足口腹之欲、照顧五臟六腑。雖然對抗病株的疫苗已普遍在全球量產,期待早日解封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思考,坊間這麼多要價不菲的健康食品,是否真的對人體有幫助,還是花錢買安心?如今證實有效防疫的「清冠1號」,成分都是來自草本,而研發西藥發展最久的德國人,有專業的調茶師,就像中醫師的科學中藥一樣,根據各種草本的特性、黃金配比,研發出針對性解決身體不同問題的茶飲,秉持嚴謹的控管,將「食用的保養品」融入生活。經歷了一場全球性的疫情,看見東西方都致力於如何正本清源,用廚房取代藥房,以食養的方式,除了滿足口腹之欲,還可以照顧到五臟六腑、增強免疫一舉兩得。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臟腑之間傳遞著相輔相成的機能性,人類藉由食養文化,用在地的食材獲得生命密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造物者的神奇,抑或是人類智慧了不起?我們先要學會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從眼耳鼻舌身五感喚醒對食物特性的敏銳,你會發現,最好的醫師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