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膳食纖維
共找到
1395
筆 文章
-
-
2021-01-2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老一輩彼此見面時常說:「吃飽沒?」「吃」是每天的大事,更是人生要事,所謂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據估計,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的毛病,此外,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受腸胃疾病所苦。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廣義的腸胃科而言,泛指消化內科之胃、腸、肝、膽、胰等器官。 沒減肥體重卻掉5% 可能有大問題 腸胃不舒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著大大學問。吳明賢進一步說明,常見的上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單純的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但也可能是膽結石,甚至胃癌、肝癌、胰臟癌等惡性腫瘤。 有時甚至吃些腸胃藥也能緩解,他提醒,若合併出現飲食行為(如吞嚥困難、疼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切勿自行診斷(編註:過去6∼12個月,無刻意節食,體重卻減少5%,則是有臨床意義的體重減輕)。 一般而言,就醫後醫師會給予身體檢查,有時會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必要時會再針對胃腸或肝膽胰等問題,安排腸胃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此就能大致釐清哪個器官出現毛病。 吳明賢表示,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扣除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幽門螺旋桿菌外,與飲食最為相關,如有一餐沒一餐、一餐當兩餐吃,喜歡低纖、高脂、高醣飲食,甚至菸、酒、檳榔等,都是極為典型的「病從口入」! 腸道是第2大腦 帕金森氏症與失衡也有關 腸道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淋巴有70%以上分布在腸道,除了淋巴球外,腸道內的菌數更高達100兆,相當於人體細胞總數目的10 倍。 吳明賢說:「這些腸道菌不僅與營養、代謝相關,也影響著免疫功能,腸道還有第2個大腦之稱呢!」如今,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若沒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慢性發炎將一觸即發,他以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為例,就是細菌導致疾病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也和腸道菌失衡有關,或許你無法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關聯?吳明賢解釋,腸道內的神經會經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聯絡。當腸道菌失衡後,會透過 腸道的迷走神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免疫機轉,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也會誘發腦部疾病。 他提醒,便秘、腹瀉是腸道菌失衡或飲食失衡的一個基礎表徵!但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腸道症狀都會造成遠端器官傷害,得進一步評估失衡的嚴重度。 從便便看健康 形狀、顏色都是線索 想知道腸子是否健康,每天解便後可別急著沖馬桶,你可以從大便中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 吳明賢說,在醫學上將大便的形狀依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為7類: 第1型: 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第2型: 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第3型: 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第4型: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 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一般來說,第1型和第2型表示有「便秘」狀況;第3型和第4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至於,第5至第7型則有「腹瀉」的可能。 除了形狀外,顏色也是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大便因為含有膽汁所轉化來的色素,呈現黃色或金黃色。「若糞便呈現其他顏色, 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了。」吳明賢提醒。 飲食6字訣 翻轉3高1低 俗話說,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該如何保養?吳明賢認為,就疾病而言,扣除傳染病, 絕大多數的病症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都與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就是影響生活習慣最大因素。現代飲食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飲食最重要 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 的能量及維護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進出得平衡。 但現代人生活形態偏 靜,卻又經常採取「3高1低」飲食法,即高熱量、高脂肪、高醣、低纖維,都大大影響腸胃健康。 他以「腸漏症」為例,長期低纖飲食,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平衡,間接造成腸道受損,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的上皮黏膜,滲漏到血液、淋巴,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及遠端器官的慢性發炎反應! 另一大問題是飲食失序,進食必須依照生物時鐘,早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現代人卻愛吃早午餐、晚餐又特別豐盛,以至於胃食道逆流、肥胖,處處耳聞。 吳明賢提醒,現代人習慣把藥物(如保健品)當食物吃,而不是把食物當藥物吃,但藥物畢竟還是化學品,人們應該重新學會將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想用藥物來取代食物。 藉由透過好的飲食可以保護腸胃道,甚至全身性的健康。 他進一步提出飲食4大原則──高纖、低脂、低醣、熱量則要適當,6種重要的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用心安排,總結而言,「多樣、均衡、節制」的飲食外,也要與工作形態結合,例如勞動者需要較高的熱量、蛋白質,而靜態工作者熱量就要相對的少。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菸、酒、檳榔、熬夜都要禁止。 心情好壞可以透過大腦、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而改變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學會利用聽音樂、看書、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旅遊等,隨時為自己解壓,讓大腦放鬆。 少食、慢食、樂食、感恩食 1.減少每餐食量: 搭配平衡食譜,尤其晚上最好避免吃到飽的場合,以免大量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 2.餐後不要躺下或趴睡: 臨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3.避免多吃脂肪或油膩食品: 胃腸最適合的是溫和食物,太過辛辣、冰、燙的食物最好敬而遠之。 4.少吃不易消化的問題食品: 有人吃糯米會腹脹,有人吃蔥椒會不舒服,吳明賢提醒,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盡量避免。此外,盛夏時, 食物容易腐敗,不熟的生冷食物若無法確認新鮮度,最好不要食用。 5.多吃新鮮蔬果: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亦可多喝優酪乳,特別是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有大腸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如此。 6.放鬆心情用餐: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才能讓食物更易消化。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16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營養補充怎麼選? 看懂標示諮詢營養師準沒錯!
面對控制糖尿病,除規律按照醫生指示服用藥物,嚴格控制飲食保持血糖穩定外,目前市面上已有多款營養補充產品,能夠輔助糖尿病患者。不過,不同產品有配方差異,因此不同病況的患者應按照自身狀況,選擇合適營養的補充產品,購買前必須與營養師諮詢,讓營養師調整時,也將營養補充產品納入考慮,任意食用對身體不一定好。 鉻增加胰島素敏感度 1天分批攝取到足量新光醫院營養科股長營養師許為捷表示,市面上許多糖尿病營養補充品,都會放入鉻(Cr:毗啶甲基鉻)元素,協助身體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針對鉻建議的攝取量,一般人1天約20至200微克,糖尿病患者約50至200微克,由於不同品牌的糖尿病營養補充品鉻含量會有不同,飲用或購買前一定要看包裝標示。許為捷提醒,目前市售糖尿病營養補充品,每瓶鉻含量約20到120微克,需要民眾應該按照自身需求,1天分批飲用到足夠量即可,然而並非飲食沒控制好,就要增加鉻攝取量,糖尿病患者飲食維持好,額外攝取鉻,對於血糖控管才有加分,如果飲食沒有把關好,想要提高鉻攝入來穩定血糖,大多效用不大。膳食纖維降低膽固醇吸收 輔酶減少發炎反應另外2項營養素,水溶膳食纖維與輔酶Q10也經常出現在糖尿病營養補充品。許為捷解釋,水溶性膳食纖維經常在白木耳等食物出現,會溶出水裡呈現濃稠狀,在腸道中會減緩膽固醇吸收,有助於控制血糖;同時水溶性膳食纖維也是腸道益菌食物,可以增加腸道好菌數量,對身體有相當益處。輔酶Q10則是很強的抗發炎物質,能夠協助降低慢性發炎,原本應該在細胞內就能生成,20歲開始輔酶Q10產量開始減少,如果糖尿病前期,生成量更是快速下滑,不利於身體控制最後造成慢性發炎。而輔酶Q10可以藉由食物額外補充,例如蛋類、魚肉、黃豆等,然而糖尿病患需不需要額外攝取,來源是什麼,最好經由營養師評估。 糖尿病營養補充品熱量須考慮 配合正餐勿超標面對市面上許多糖尿病營養補充品,該怎麼選擇才好?許為捷解釋,每1罐內含的熱量至關重要,市售糖尿病營養補充品熱量都有不同,250至300大卡都有。由於糖尿病患單日總熱量攝取必須嚴格控制,購買糖尿病營養補充品前,必須讓營養師知道會飲用,由營養師判斷最合適的產品,同時放入每日的熱量計算。許為捷強調,糖尿病營養補充品千萬不能當點心,如果想喝就喝很可能讓單日攝取熱量超標,也不能完全取代正餐與藥物。最好的飲用時間在吃完正餐後,如果上午比較晚吃早餐,例如10時才吃早餐,12時又要吃中餐,第2罐就可以14時飲用,晚餐則要恢復正常,在吃完晚餐後再飲用。 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藥物與食物 營養標示要看好許為捷再次提醒,糖尿病營養補充品絕對無法取代藥物與一般食物,糖尿病藥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血糖吸收能力,必須經由醫生嚴格控制,營養補充品幾乎無法有同等效果。另外,天然食物擁有各式各樣人體必要的養分,1罐營養補充品,營養素不可能包山包海,各種營養仍然需要一般食物才能取得。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經常擁有其他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就很常見,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須控制油脂攝取量,如果一天消耗2000大卡熱量,油脂攝取就不能超過67公克;慢性腎臟病患者則是要選擇優質蛋白質。許為捷建議,糖尿病患者選擇營養補充品時,一定要按照自身狀況,仔細看營養標示。許為捷也說,市面上糖尿病營養補充品,升糖指數(GI)大多會在55以下,如果糖尿病狀況比較不佳,可以選擇升糖指數(GI)在35以下產品,同時糖尿病營養補充品滲透壓也要謹慎考慮,市面上產品滲透壓200至500mOsm/kg都有,臨床上不建議年長者使用400 mOsm/kg以上產品,選擇低滲透壓的補充品較好。 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陳敬哲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
「健康飲食」 不是針對一頓飯任何一種食物,都會提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營養指南中所說的「健康飲食」,是指一個人攝取的所有飲食是否符合人體的需求─需要得多,就吃得多;需要得少,就吃得少。只有「整體的食譜」,才能談得上「健康」還是「不健康」。這個「整體」,至少是針對一天而言,甚至可以是以幾天為時間範圍。所以,針對一份食物或者一頓飯來談論是不是「健康」,意義很有限。通常所說的「不健康食品」甚至「垃圾食品」,其實並不含「有毒有害」的成分,只是因為它們所富含的營養成分人們很容易獲得,因此導致攝入得太多。同樣,所謂的「健康食品」也並非含有什麼神奇的「健康成分」,而是它們富含的營養成分往往在許多人的飲食中有所欠缺。外賣食物的特點「外賣」並不是一種新型食物,而是新的餐飲服務方式。傳統的餐飲是從灶台送到餐館內的桌子上,外賣只是擴大了送餐的距離,可能送到幾公里之外。食物還是那些食物,擴大了送餐的距離、延長了從製作到食用的時間,對於食物的營養幾乎沒有影響。不過,因為出鍋和食用之間的時間延長了,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發生明顯變化。而為了加快食物製作的速度、降低成本,還有一些外賣食物是用半成品的「料理包」製作的,其味道和口感跟用新鮮食材製作的比會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對食物的營養價值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會影響到我們對它的接受度。對大多數人來說,「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品質。所以,點外賣的時候,就會點那些「延時」之後依然好吃的食物,比如肉類和根莖類的食材,或以紅燒、油炸等比較「重口味」的方式烹飪的食物。而對蔬菜、粗糧等食材,以及清炒、白灼等方式製作的菜式就相當無感。所以,雖然營養師會孜孜不倦地倡導大家要點「葷素搭配」「口味清淡」的外賣,大家在理智上也能夠很好地理解,但真正點的時候,還是會傾向於那些「不健康」的。如何讓外賣成為「健康飲食」的組成部分「不健康食物」之所以不健康,是因為它們的營養成分太容易獲得。只要在其他的食物中「取長補短」,它們也就不再是「不健康食物」,從而成為健康飲食的組成部分。比如,如果中午的那一頓吃外賣,點了紅燒肉或者炸雞腿,或者魚香肉絲,或者宮保雞丁,外加米飯,在許多營養專家看來,這樣的午餐肉多、鹽多、碳水化合物多,但缺少蔬菜、水果和粗糧。如果要給這一頓午餐的營養價值「打分」,只能打一個低分。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除了這頓午餐,你還要吃早餐、晚餐,甚至零食和宵夜。只要在其他那幾頓飯中注意補上蔬菜、水果、粗糧,注意控制鹽和糖,也完全可以構成「健康飲食」。熬夜族應該怎樣點餐這個年代有很多熬夜族群。他們睡得很晚,往往需要在晚餐之後、睡覺之前再吃一頓宵夜。這樣的人,更適合輕食、簡餐,不必在意傳統的「一日三餐」。「好好吃飯」的根本,是獲得全面均衡的營養,而不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吃飯模式」。所以,吃幾頓、什麼時候吃,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吃什麼、吃多少,才是關鍵。對於這樣的人群,首先應該考慮的是,一天之中的「主餐」在什麼時候?如何解決?對於大多數人,午餐和晚餐是最重要的,會吃下一天之中的多數食物。所以,首先應確定這兩頓該如何解決。按照很多人的習慣,中午點外賣,晚餐自己做或者去餐館。那麼,外賣那一頓,就可以盡情點自己喜歡吃的,比如前面說的:以米飯(或者麵食)為主食,吃重口味的肉類或者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這些食物受外賣形式的影響不大,可以讓人吃得很滿足。但是,依然要注意控制總量。如果這一頓占用了太多的碳水化合物、肉類和鹽的份額,那麼在另一頓主餐─晚餐的時候,就需要吃清淡的,比如輕烹飪的綠色蔬菜或者蔬菜沙拉,以及一些膳食纖維豐富的穀物、薯類。此外還有水果,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時候吃,作為零食,或者餐後甜點。另外,還可以帶一小把堅果。這樣,一天中的午餐、晚餐和零食,基本上就能涵蓋主要的營養成分和食物種類。此外,還有早餐和宵夜需要考慮。早餐需要有一些碳水化合物和優質蛋白,所以燕麥片(或者粗糧代餐粉)加上牛奶(或者雞蛋)是最方便快捷的選擇。如果喜歡,也可以加一點堅果或者水果。最後是宵夜。宵夜不能吃得太多(否則熱量太高),也沒有必要餓著肚子(否則睡不好)。一杯牛奶(或者一小杯優酪乳),加一塊粗糧餅乾(或者其他粗糧零食),也就夠了。這樣,基本上該有的營養成分都有了。另外,要稍微注意,「不要吃撐,八九分飽即可」。不管你是運動達人還是宅著懶得動的人,都要記住:運動能讓身體機能更好,但控制體重的關鍵還是飲食。在前面所說的「好好吃飯」的基礎上,對體重影響最大的就是飲料─一大杯奶茶,你運動一個小時都未必能夠消耗掉其熱量。所以,把任何含糖的飲料換成白水、純茶、黑咖啡、檸檬水都可以。如果實在需要甜味的慰藉,那麼代糖的碳酸飲料、氣泡水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鮮榨果汁、網紅奶茶、三合一咖啡、冰茶涼茶、果汁飲料等等,實在要喝的話,就想想要用食物中的哪一部分去替換吧。除了控糖,控鹽也是「好好吃飯」「健康飲食」的重點。控鹽最有效的方式是盡量少喝湯,外賣也不要點湯。一般而言,一碗200毫升你覺得「好喝」的湯,通常會含有2到3克的鹽─而一天的鹽限額,也才6克而已。盡量少喝湯,就可以把鹽的份額留給其他食物。最後,好好吃飯並不難,「吃好」也並不意味著不健康─關鍵在於:你得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營養,如何透過飲食去實現。
-
2021-01-11 養生.聰明飲食
食在營養/抗氧化力強、熱量低 一份草莓滿足維生素C攝取量
草莓季到了,嬌豔鮮紅的草莓,有香甜微酸的幸福滋味,深受許多人喜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草莓維生素C含量極高,富含鞣花酸、阿魏酸等植化素,抗氧化力強,熱量低,可說是超級抗氧化水果,有「水果皇后」的美譽。草莓含高維生素C,也含有維生素A、E、鐵、鉀等營養素。劉怡里說,每100克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69.2毫克,人體一天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是100毫克,每天吃160克草莓,約大型草莓10顆、中小型草莓16顆,也就是1份水果,即可達到一天維生素C攝取量。草莓富含酚酸類的鞣花酸、阿魏酸等植化素,這是存於漿果類水果中的植化素,具抗氧化功能。鞣花酸可以吸附、抑制致癌物質的破壞,阿魏酸可以抗老化,有助於腦部保養,因此草莓有助防癌,也對保護肝臟健康有益。草莓熱量不高,屬中膳食纖維水果,也含有果膠,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但劉怡里提醒,草莓是高鉀水果,可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但草酸過多,建議腎功能不好、草酸鈣結石的人,不宜吃太多,尤其不要榨成草莓汁飲用。
-
2021-01-11 科別.消化系統
天冷特別容易便秘?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寒冷冬天,你是不是坐在馬桶上、釋放出最大的吃奶力氣,全身緊繃到臉紅耳赤,便便依舊固執地不肯冒出頭來;甚至為了擠出便便,擠到眼睛血管爆裂、充血、肛門破裂出血或痔瘡復發等?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 即為便秘根據統計,約有80%的民眾曾受便秘困擾,便秘可以說是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一般來說,每天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是正常的排便次數,如果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或是解便時感到不順,就算千呼萬喚仍「屎」不出來,就是「便秘」。天冷活動、飲水量少 便便不順暢為什麼冬季會影響排便呢?事實上,冬季發生便秘的原因跟我們不常活動確實有關。由於冬天氣候寒冷,減少了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導致排汗量比較少,連帶影響喝水量的降低,因此,糞便中的含水量便跟著降低,造成不容易排出的乾硬大便;另外,家中若有開暖爐或是電暖器的習慣,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下,會加速體液的散失,體內水分愈發不足,排便更形困難。如果再加上寒流來襲,窩在溫暖家中比出門運動更吸引人,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因此暫停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因為天氣冷就更懶得運動,在久坐不動的 狀況之下,腸胃蠕動會趨於減緩,這些都是冬天便秘情況惡化的原因。便秘原因多 9個常見因素要留意1、纖維、水分攝取太少: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蔬果吃得少,開水喝得少,都會造成便秘發生。2、纖維質攝取過多,水喝太少:纖維攝取過量,但是,水分吸收得太少,是許多成年人便秘的原因。3、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甲狀腺疾病、尿毒症、高血鈣 症、硬皮症、中風、胃腸蠕動不良、大腸 激躁症、大腸腫瘤等,都會引發便秘。4、藥物副作用:例如降血壓藥物、鎮靜劑、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藥、鈣片、 含鐵劑的補充物、含鋁胃藥、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藥或咳嗽藥等。5、濫用瀉藥:有些人以為每天都需要排便才健康,或是為了減肥而長期濫用瀉藥,影響腸道的自然蠕動功能,從而降低對糞便壓力反應的敏感性,產生藥物依賴性,繼而造成「頑固性便秘」或是「習慣性便秘」。6、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腸道蠕動功能將受到影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久越乾燥,以致便秘發生。7、腸道老化:因人體自然老化導致腸道益菌減少、蠕動減緩,排便反射也會變弱,加上老年人活動量少,容易造成便秘。8、油脂攝取不足:很多人怕胖而限制油脂攝取,糞便不夠滑潤,也可能引發便秘。9、孕期:因胎兒壓迫,孕婦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改善便秘 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改善便秘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若因為疾病或藥物引起,應向醫師反應,依據身體狀況給予適當治療或更換藥物,通常能有效改善;而針對大部分非器質性的便 秘,若症狀不嚴重,可考慮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改變,如培養運動習慣,能幫助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或養成固定時間排便,腸道也會每天在固定時間蠕動,就能排便暢通。最重要的還是增加纖維質及水分攝取,多喝水是增加水分最有效率的方法;而膳食纖維可從含量豐富的地瓜、蘋果、燕麥、竹筍、芭 樂、芹菜、菌菇等天然食材中取得;此外,適量補充益生菌或是酵素,食物中味增、泡菜中也存在一些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白藜蘆醇、茄紅素是護心好成分? 營養師破解真相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呢?許多人認為,除了吃藥,更容易而安全的健康投資是吃保健品,也因此使得訴求具有通血路、顧心臟的成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本次,邀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剖析白藜蘆醇、茄紅素真的對護心有幫助嗎?白藜蘆醇 許多人都知道,適量喝紅酒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降血壓,甚至被美國心臟科醫學會認可的護心食物之一。而之所以有此效用,來自於紅酒中含有「白藜蘆醇」(Resveratrol)這成分。白藜蘆醇是一種植物多酚,普遍存在於紅酒、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藍莓、小紅莓、覆盆子、花生中。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具有極佳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抵禦並幫助修復自由基造成的傷害,並預防人體內慢性發炎致使的損傷。黃淑惠提到,白藜蘆醇之所以被認為有護心效果,是因為其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減緩體內發炎激素,或高血糖引發的血管內皮傷害,以及擴張血管來降低凝血,幫助血管暢通,達到降血壓之效。她進一步說明,但事實上,目前關於白藜蘆醇用於「保護心血管」,其研究尚不充足,因此,不建議用於防護心血管疾病之發生。茄紅素「蕃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茄紅素(Lycopenemia)是一種植化素,為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具有極強的抗氧化力,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因此,可以預防癌症、維護攝護腺健康、對抗衰老、養顏美容等功效。黃淑惠直言,茄紅素用於保健食品,大家最熟知的,是對於男性攝護腺的好處,但,茄紅素到底能不能「護心」呢?1997年Fuhrman等人研究茄紅素如何影響巨噬細胞合成膽固醇的機制,結果指出,茄紅素可以抑制HMG-CoA還原脢的活性,對巨噬細胞合成膽固醇dose-dependent的抑制效果;研究也證實,茄紅素也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接受體的活性,更進一步清除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以色列Michael Aviram博士也發現,多重茄元素可保護低密度脂蛋白對抗氧化作用。所謂「多重茄元素」是茄紅素、類胡蘿蔔素及其他活性植物營養素的複合物,可大幅提升低密度膽固醇抵抗氧化作用,讓血管有彈性、避免硬化。此外,茄紅素也能幫助降血壓,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研究指出,45~60歲的高血壓患者,在服用多重茄元素4週後,舒張壓可明顯改善;服用6週後,收縮壓可顯著改善;服用12週後,血壓降至標準值內。黃淑惠建議,建議每天食用1~2顆的牛蕃茄,不但能補充營養,也能同時攝取到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一舉數得。她提醒,茄紅素在經過加熱後,更提高人體吸收率,且加入油脂一起烹調,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諮詢專家/郵政醫院暨癌症關懷基金會資深營養師 黃淑惠
-
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不斤斤計較的佛系塑身
「您最近體重是否有增加?」在牙科門診忍不住問了患者林先生,雖然我心中已有答案。他靦腆地說:「這半年來增加了快10公斤!」理由竟然是因為牙周病治療後利於咀嚼,食欲大開。他又說,這個年紀發福根本就是災難,本來血壓、血糖、血脂勉強在及格邊緣,現在已出現紅字了。哈佛大學歷時15年研究,依照現代人飲食習慣設計出的「健康飲食餐盤」,經證實能降低三到四成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及死亡率。健康餐盤對每類食物分配均有明確建議及比例,如優質蛋白質食物占1/4盤,新鮮蔬菜水果占1/2盤(其中蔬菜占2/3,水果僅1/3),而全穀類澱粉食物占1/4盤等。減重更深層的意義是「增肌塑身」,如果減肥過程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一定也會下降,之後復胖的機率會提高。怎樣吃才能增肌塑身又健康呢?哈佛健康餐飲提供了最佳答案,就是以蔬菜為主食,而蛋白質是最亮眼重要的角色,全穀類澱粉不過是配角。今天要談的「佛系塑身」,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減重態度,以追求身心健康為宗旨,而非過於鬆散,或汲汲營營計較體重機上的數字。地瓜&洋蔥雞肉漢堡套餐不必擔心雞胸肉口感乾柴,當它與炒得柔嫩香甜的洋蔥一起揉混成漢堡後,就變得多汁有味了。地瓜擔任澱粉類主要的來源,營養豐富,GI值低、膳食纖維含量也很高。食材(2人份):雞胸肉300克、洋蔥1/2顆、全麥麵粉1大匙、薑泥1茶匙、鹽適量、地瓜1條、玉米筍6支、花椰菜8小朵、牛番茄1粒、蘆筍70克和風蘿蔔醬:山茶茸150克切丁、白蘿蔔120克磨成泥、清酒、醬油、味醂各2大匙、水120毫升、太白粉1茶匙(與水一比一混合)作法:1. 雞胸肉剁成泥狀,洋蔥切末,地瓜切片蒸熟,玉米筍、花椰菜汆燙,牛番茄切片,蘆筍切段汆燙。2. 雞肉漢堡排作法:先將洋蔥炒至透明備用。碗內放入雞絞肉、鹽及薑泥,攪拌至有黏度再放入洋蔥均勻混合。捏成橢圓扁平形並沾上麵粉,以小火煎至兩面金黃。3. 開小火,鍋裡放入清酒、味醂、醬油及水並放入金針菇、白蘿蔔汁,水滾後倒入白蘿蔔泥,攪拌後熄火。4. 倒入太白粉水並攪拌,小火煮至有光澤度,放入漢堡排沾好醬汁再裝盤、擺盤。香菇豬絞肉&彩蔬炊飯不像一般傳統肉燥香氣來自於豬油,本料理香氣則由洋蔥、紅蔥酥、香菇等食材來發揮。選用脂肪較少的腰內肉作為蛋白質來源。食材(4人份):豬腰內絞肉500克、蝦米30克、紅蔥頭5粒、乾香菇8朵、胡蘿蔔1根、洋蔥1/2個、白果30粒、四季豆150克、茄子2條、糙米150克、無調味低溫烘焙堅果20克、薄鹽醬油1大匙、鹽適量作法:1. 蝦米浸泡,紅蔥頭切末,乾香菇浸軟切末,胡蘿蔔切末,洋蔥切末,白果先浸泡1小時再氽燙約10分鐘,四季豆氽燙後切段,茄子切片微波2分鐘,糙米先浸泡8小時以上,堅果壓碎。2. 開小火,鍋內放入一大匙的橄欖油,放洋蔥及紅蔥頭炒至香氣四溢,接著再放入香菇、蝦仁及胡蘿蔔,炒到洋蔥變透明。最後放入豬絞肉炒到變色,加入鹽、醬油及50c.c.的水煮約5分鐘後熄火。3. 電鍋內先放入洗淨的米及約一杯的水,再鋪上作法2食材,蓋上鍋蓋。(外鍋兩杯水)4. 糙米飯煮好後趁熱加入茄子、四季豆及白果等食材稍微攪拌,最後撒上堅果。● 糙米與水的比例約1:1.2~1.3,但因食材本身會出水,所以加入糙米的水可稍微減少。低GI蔬果佐香草卡特基乳酪沙拉研究證實酪梨是高營養密度水果,尢其富含Omega-3優質脂肪,不但可增加飽足感,同時也可以取代其他不良脂肪的吸收。卡特基乳酪(即茅屋起司cottage)是蛋白質高而卡路里最低的乳酪,容易帶來飽足感,還榮登消脂食物排行榜。食材(3人份):萵苣3片、酪梨1/2顆、番茄100克、藍莓50克、黃色奇異果1粒、小黃瓜1條、蘋果1/2個、水梨1/4個卡特基乳酪材料:牛奶500c.c.、檸檬汁50c.c.、椰糖10克、薄荷5片作法:1. 番茄剖半,其他蔬果切小塊。2. 卡特基乳酪製作:將牛奶倒入鍋中開小火加熱到約50~60度C。立即熄火加入現榨的檸檬汁,並攪拌均勻。靜置5分鐘凝固。倒入鋪上紗布的另一碗內,靜置半小時後完成過濾,把剩下的水分擠出來。紗布內是乳酪,而碗內是過濾出來的乳清(營養豐富可食用)。3. 將卡特基乳酪加入椰糖及切碎的薄荷並攪拌均勻。接著放入作法1的所有食材及藍莓(可將乳酪放入剖開的番茄內)。
-
2021-01-03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吃了很多高纖的食物,卻還是排便不順?了解排便警訊 解除身體未爆彈通常食物被消化後的非營養物質,進入消化道30~48小時後,就會形成糞便。便秘形成的問題,不能單從補充足夠的纖維質來看,營養師林容安指出,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則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腸中,因為纖維質具有吸水而膨脹的特性,在大腸運作過程中能增加糞便的體積,每1公克的膳食纖維,可以促使糞便體積增加約20倍左右,有了充足的糞便體積,就能促進腸道肌肉的蠕動,以利將糞便推送出體外。除此之外,纖維質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就比較容易順利排出,不過,由於膳食纖維與水分具有互相牽引的作用,一旦吃進過多的纖維質,水分卻不能同步補充足夠時,反而會出現便秘的反效果。膳食纖維攝取足夠還便秘 當心是水喝太少若你有長期的宿便困擾,但平日食物攝取量與膳食纖維攝取都很充足,林容安表示,這就是水分補充得太少。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可以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應補充35c.c.的水分,因此,若是每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但是喝水量卻不足的話,就容易有宿便的情況發生。除了要補充水分之外,當宿便情況持續時,也可以補充像是絲瓜、冬瓜、木耳、 胡蘿蔔、黃瓜、大黃瓜等水溶性的纖維質。另外,最好也要減少攝取肉類食物,可以多吃些水果,林容安說明,大多數的水果都富含水溶性纖維質,只是要注意適量,因為水果所含的糖分容易導致肥胖的問題,每日2 份(2平碗)就足夠了。林容安提醒,吃筍子或是牛蒡會容易便秘的人,有可能是少數腸道比較彎曲者,自己要特別小心注意,食物要先切細,不能吃太大塊的,並且要經過充分烹調處理為質地柔軟,才會比較好消化吸收,排便也會比較順暢。排便偏黏有殘便感 恐是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當發現便便狀況有些偏黏的情形,或是常常覺得有排不乾淨的殘便感時,則有可 能表示體內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林容安指出,這種情況就應該增加含有較多非水溶性的粗纖維蔬菜,例如葉菜類、花椰菜、高麗菜等,同時應減少肉類的攝取,補充足量的水分,才能幫助便便的情況恢復正常。飲食上可以再做一些調整,例如可以把主食類的白米飯改為全穀根莖類如糙米或 五穀米等。因為1碗全穀類米飯所含纖維量相當於1份蔬菜(半碗煮熟的青菜);白米飯中幾乎沒有纖維質,1碗白飯的纖維質含量不到0.5克,若是吃習慣白米飯的人,建議可以在飯中加些薏仁、紅豆、綠豆等, 來增加主食的纖維質的含量。吃對纖維質 有助輕體順暢膳食纖維其實包含了非水溶性的粗纖維及水溶性纖維質,基本上每種蔬菜水果 中,都同時會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纖維,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林容安建議,平日纖維質吃不多的人,最好是慢慢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不要一次吃太多,最好是適度的增量,維持2~3天之後,等腸胃適應之後, 再逐步往上增加攝取量,至於高纖食物的選擇以及吃的技巧,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自行加以改善。延伸閱讀: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02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良伴山茼蒿,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粗纖維 高纖飽足不發胖!
山茼蒿是冬季蔬菜,也是火鍋必備菜餚。山茼蒿除了美味,還有哪些營養價值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山茼蒿富含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且纖維含量高,適量食用有助潤腸通便,維護身體健康。山茼蒿又稱為裂葉茼蒿,是冬日火鍋良伴。山茼蒿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粗纖維,適量食用可增加飽足感,亦有助促進蠕動代謝,有益健康。維生素B群有安定神經之效,可改善疲勞、舒緩緊張的情緒。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有助視力保健、預防高血壓。維生素C是良好的抗氧化成份,可維繫皮膚健康、強化抵抗力,亦有助膠原蛋白合成。鈣、維生素K有助骨骼生成、維持骨骼健康。鐵質則有助於造血,以改善貧血問題。此外,山茼蒿也富含膳食纖維,多吃可增加飽足感,亦有助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問題。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1-01 科別.消化系統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當辣椒的刺激感在味蕾綻開,不論寒暑、男女,都愛上那種吃了滿頭大汗、大呼過癮的感覺,「辣」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多數人生活離不開的味道。但怎麼吃太辣會引起痔瘡出血呢? 辣吃過量 增加腸胃負擔、引發痔瘡許多文章卻指出,吃辣有可能會引起痔瘡發生的可能,針對這樣的問題,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抱持不同的看法。他說明,痔瘡乃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一種組織,所以,吃辣並不會引起痔瘡,只是,若病患本 的痔瘡已有癢、腫痛,甚至是出血的症狀時,這個時候若還吃過量的辣,就會加劇痔瘡的病況。另外,許多人吃辣會感覺腸胃道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指出,雖然辣椒中富含抗氧化成分,但其實辣椒不管對食道或是腸胃道的黏膜,都是一個很大的刺激,若辣吃過量,研究指出,除了引起腹 部絞痛、腹瀉外,也可能會加重胃炎、胃 潰瘍的病情,同時對食道也是一大傷害。 吃辣優點多 8個好處報你知除了排毒的好處之外,吃辣的優點真的很多,諸如開胃、養顏美容、促進血液循 環等,但到底辣是否真能排毒、養顏美容呢?以下集結國內外研究,說明吃辣椒的益處:1、排毒:因為辣椒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維生素含量也相當豐富,諸如脂溶性維生素 A、E、K,及水溶性維生素C及B群等,有 排掉身體的自由基,達到排毒的功效。 2、開胃:辣椒能夠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 3、驅寒:辣椒是一種溫熱的食物,中醫學上說能溫暖脾胃,若遇寒時,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症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有助緩解不適的症狀。 4、促進血液循環:以中醫學來講,辣椒能「除風發汗、行痰、除濕」,指的就是辣椒能讓身體發汗、除去濕寒,進而促進血液循環。 5、養顏美容:辣椒能促進體內激素分泌,適當攝取有助改善肌膚的狀況。 6、降脂減肥:辣椒中的辣椒素能加速脂肪分解,其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7、增加新陳代謝:美國研究發現,長期攝取含辣椒素的食物,像是咖哩、辣椒等,可提高體內新陳代謝,有防止老化的功效。 8、使人心情愉快: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辣椒素能激發人體口腔內的「疼痛感受器」,繼而向大腦發出一種信號,使大腦分泌出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緩和辣味帶給人的刺激,而且能有效改善人的情緒,使人心情愉悅。 吃辣要適量 出現胃悶應適可而止 至於有人就會疑問:「吃多少算是適量?」答案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都不同,有些人一點點辣就受不了,有些人大把的吃辣椒也忍受得住。所以,吃辣量的拿捏實在無法明確定量,但若發現在吃辣時,胃出現有點悶悶的感覺,就應該適可而止了。 正確排毒 攝取膳食纖維、多喝水、運動是根本 陳巧明指出,吃辣雖可增加腸胃的蠕動,達到排便、排毒的功效,但因辣是一種刺激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過量攝取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因此,建議若想要排毒,應透過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好菌, 及喝足夠的水。除了飲食之外,沈明宏建議,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讓毒素由皮膚排出去,才是排毒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 痔瘡要不要開刀? 依症狀分4個階段!醫師解析用藥、手術時機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
2020-12-3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想出門,在家吃調理包!營養師教3招安心吃
這幾天來自北極的強烈冷氣團襲台,新冠肺炎疫情亦仍不斷蔓延,為了做好防疫勤洗手、戴口罩早已成為大家的日常,為了避免與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人因此減少了外食用餐的頻率,多半選擇在家自行烹煮,但也因為現代人生活忙碌,不少民眾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準備食材來料理三餐,因而選擇口味眾多的調理包來救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調理包是一種加工食品,難免還是會擔心將過度的加工品吃下肚,對健康是不是有不好的影響呢?把營養師的這三招學起來,吃得健康又安心。第1招:營養成分標示看仔細購買時調理包時,要看清楚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並且多加以比較選擇,大多加工食品因為了保存或保留食品的風味,會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較多的調味料或添加物。在選擇上應避免選擇太多添加物在內,並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調理包內成分常見的是鈉含量偏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是食鹽6克,因為長期吃下過多鈉,恐怕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2招:優先選擇冷凍鮮食調理包常見的調理包大致可分為冷凍、耐高溫軟袋包裝、罐頭等方式當作保存方法。冷凍包裝的食物有水餃、咖哩雞、燉煮牛肉、排骨湯等,通常為了防止食物變質,冷凍包裝的保存期限會較短,食材上也會比較新鮮。 常溫料理包通常可在常溫環境下放置1~2年,製造方式不需添加防腐劑,而是經過高溫殺菌後真空密封包裝,才能夠保存這麼久的時間,但也因經過高溫殺菌的處理,過程中也使部分營養素流失較多。潘富子提醒,不管哪一種包裝的食品,主要還是得依照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做為優先篩選條件。第3招:別忘了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市售的調理包口味大多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若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菜、水果、乳品類等營養素,所以吃的時候要記得搭配新鮮蔬菜,才能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及鈣質。若是用肉類食品料理包,除了蔬果、乳品類之外,也別忘了可以搭配適量的澱粉,如飯、麵、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來當作主食。延伸閱讀: 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食慾旺盛易飢餓 吃點粗糧粥不胖又營養!
冬天很容易食慾旺盛,有些人總是有餓的感覺。確實,冬天既要保證營養,又想保持體型,這一矛盾如何破解?用粗糧替換部分主食是答案之一。傳統上把穀物分為細糧與粗糧,細糧是指大米、白麵(小麥麵)等,粗糧就是相對細糧以外,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高粱、燕麥、蕎麥、青稞等。關於粗糧和細糧的劃分,還有一種分法就是根據穀類的加工程度。過度加工出來的糧食屬於細糧,如精白米,一般粗製加工的糧食屬於粗糧,如糙米等。實際上,粗糧和細糧在等量的前提下,兩者所含的能量是一樣的。但是粗糧的優勢在於膳食纖維的含量偏高,吃粗糧以後可以更快、更多地增加飽腹感,這樣對於之後食物的攝入就會產生輕微限制,再吃進去的食物量就會變少了。比如,有人可能一天要吃五兩細糧,換成粗糧以後可能吃三兩就夠了,這個過程中,總能量下降,所以粗糧對控制總攝入量是有幫助的。《中國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天攝入主食的量是生重250g-400g,粗糧跟細糧的比例是1∶3。按照這個標準,一天至少吃50g粗糧。粗糧怎麼吃:玉米燕麥粥吃粗糧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喝粗糧粥。很多粗糧都可以混搭著煮粥,家裡可以多備一些各種種類的粗糧,每次煮粥隨機抓幾種,簡單又實用。比如玉米燕麥粥,就是不錯的選擇:玉米裡含有一種獨特的抗癌因子「穀胱甘肽」,這種物質能夠把致癌物控制住,使它失去毒性,然後再通過消化道排出體外。玉米中還含有硒和鈣,硒能加速體內氧化物的分解,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燕麥富含膳食纖維,既有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可溶性纖維,也有不溶於水的不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可以幫助人體減少吸收外界攝入的膽固醇、油和糖。不溶性纖維能夠加速腸道蠕動,使大便成形,容易排便,減少便秘、腸道炎症甚至腸癌的發生。煮粥的時候可以將25g玉米糝和25g燕麥一起煮。當然,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調節比例。糖尿病患者要這樣吃如果患有糖尿病,就盡量不要單純喝粥,可以先吃點其他主食,再喝小半碗粥。吃飯要乾、稀搭配,而且「乾」的要放在前面吃。當然,如果沒有血糖高的問題,晚上單喝點粥,那沒問題。別把太多食材往粥裡加有些朋友煮粥時喜歡加很多其他東西,比如枸杞、百合、蓮子、紅棗等,能加的都加進去,最後變成了一鍋“大雜燴”,覺得營養全面。其實粥就是粥,粥是把固態主食變成半流質或者流質主食的過程,不要給粥賦予過多的責任,比如希望通過喝粥來達到營養的平衡、全面,粥沒有這麼大的作用。在粥裡添加很多糧食以外的東西不是不行,但首先,它們不見得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還有可能造成麻煩,加的食材太雜,萬一喝粥引起肚子脹,都不知道是哪一種東西造成的。(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28 養生.聰明飲食
中年缺鈣藏危機 南投營養師大推芝麻奶簡單補鈣
根據台師大研究顯示,國人骨質密度不合格比例,50歲以上女性達92%,男性達80%,中部地區更高達82%,缺鈣問題須正視改善,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和衛福部南投醫院積極宣導「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深入社區帶著長輩認識高鈣食物。南投醫院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2013至 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內65歲以上老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約0.4至0.7杯,遠遠不足建議量的1.5杯,導致缺鈣問題嚴重必須重視。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因此串聯南投醫院等醫療院所的營養師資源,陸續安排巡迴全縣13鄉鎮市,已赴名間弓鞋社區及集集八張社區推動辦理「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宣導活動,帶年長者認識高鈣食物,並DIY製作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鈣質進入人體需透過維生素D轉化才能被儲存吸收,因此除均衡飲食,並曬太陽才能協助涉入鈣,但年長者常因鈣質攝取不足、運動量減少、太少曬陽光而缺乏維生素D,導致骨質漸流失,跌倒骨折風險機率大增。而為協助長輩加強補充鈣質,南投醫院營養師團隊因此指導自製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營養師黃淑敏說,1湯匙約15克的黑芝麻、3湯匙麥片,再加入1杯約240cc牛奶,當早餐飲用,就能補充生活上需要的鈣質,簡單又營養。黃表示,因麥片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易產生飽足感,可以當主食,而芝麻牛奶麥片就高達400毫克的鈣,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成,同時含有蛋白質及油脂,且芝麻味道很香,因此喝起來風味好、不會胖、會飽又很營養,很適合長輩。
-
2020-12-26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尿不準小心是攝護腺肥大! 別只補鋅,保養攝護腺「6種食物」趁年輕要多吃
只要是男人,都免不了中年以後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尤其是容易打斷睡眠的「夜尿」,讓男人們最受不了。然而,受到飲食西化,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趨勢,因此,男性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著手,以期能預防攝護腺肥大症,乃至攝護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發生,否則等到發生時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究竟該如何保養攝護腺呢?飲食高油、高脂、紅肉 易誘發攝護腺癌 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另外,加工食品包括火腿、香腸、糕餅等,也都含有增加癌症發生的物質,而且通常愛吃肉、加工食品者,比較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僅容易肥胖,更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 攝取含鋅食物 預防攝護腺疾病所以,最好營養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蔬果攝取量,能夠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幫助降低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同時也建議適量攝取含有鋅的食物,攝護腺液中含有高量的微量元素—鋅,臨床研究發現,患有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患者,其體內的鋅含量明顯低於健康的人,因此,補充鋅有助於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包括牡蠣、南瓜籽、蛋、全穀類或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鋅。含有鋅的食物之外,含硒的食物也不錯,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而且還參與了攝護腺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建議可多吃大蒜、洋蔥、綠色花椰菜、黃豆、黑豆等各式豆類,鮪魚、香菇、芝麻、全穀類等食物。 茄紅素減緩攝護腺肥大 豆類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屬於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疾病也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減緩攝護腺肥大及預防攝護腺癌。茄紅素多存在於番茄及其相關製品、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另外,如黃豆等各種豆類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可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其他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的蔬果,都能抑制細胞氧化形成腫瘤病變,有預防癌症的效果。 南瓜好處多 南瓜籽改善攝護腺增生另外,南瓜含豐富的纖維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玉米黃素,對於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都有抑制作用;南瓜籽則可以改善攝護腺增生問題,以及提高精蟲品質。 改善性功能服用瑪卡 2種人需事前諮詢醫師而根據統計,台灣40~60歲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發生勃起障礙,其中卻有8成民眾未接受專科醫師診治,理由包括不想承認、害怕、羞愧等。因此,有越來越多男性自行至藥局購買增強體力、重振雄風的保健食品,然而這些保健食品真的適合每個人嗎?以常被用於增加男性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中—瑪卡為例,其富含鈣、鎂、鉀、鐵、磷、鋅等礦物質,以及多種植物固醇、必需脂肪酸、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及胺基酸,但其屬複合性的高蛋白食物,蛋白質與礦物質含量較高,若為腎臟病患或腎功能較差者,在使用前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 韭菜籽壯陽固精 蕈菇類、辛香料提高一氧化氮活性而針對人體內原本就有一氧化氮,擔任細胞傳遞信息和指令的重要分子,更是調節血液循環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現在也能在助陽保健食品當中看到其身影。當體內一氧化氮不足時,可藉有氧運動來提升巨噬細胞的一氧化氮產量,或適量補充金針菇等蕈菇類、大蒜、洋蔥等辛香料,也能提高一氧化氮的活性。另外,常聽到的韭菜籽又被稱為「起陽子」,含有豐富礦物質與維生素,以及與男性性功能較相關的成分──蒜素與鋅,蒜素能擴張血管,鋅則是製造精液所需要的成分;在一般日常飲食中增加韭菜或含蒜素的食物種類,不僅可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能在補充過程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增加飽足感。 攝護腺肥大不會變攝護腺癌 出現異常應盡快就醫 許多人認為攝護腺肥大就等於攝護腺癌,其實是錯誤的認知。攝護腺肥大不會變成攝護腺癌,也不是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雖然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極為相似,都是會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小便無力等尿路症候群,但兩者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因此,最好的辨別還是當出現這些自覺症狀時,盡快就醫檢查,以確定病況並接受治療。延伸閱讀: 攝護腺肥大可以喝水、做愛嗎? 答案出乎意料!醫師點名生活中必做「5個保養行為」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
2020-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鮮香菇、乾香菇哪種食材更營養? 營養師提醒3種人吃之前要當心
香菇的風味獨特,可清炒也可燉湯,葷食、素食皆宜,但乾香菇與鮮香菇的營養價值有何不同?哪種食材更營養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其實乾香菇與鮮香菇的營養價值差異不大,但乾香菇經過日曬處理,除了香氣更明顯之外,維生素D的含量也較高,有助於促進人體生理代謝、幫助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和牙齒健康。 網路流傳「乾香菇比鮮香菇更具營養價值」,真的是這樣嗎?從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資料來看,香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鈣、鐵、葉酸、維生素B、C等營養成分,而100g的乾香菇的營養的確較鮮香菇更高,但廖嘉音營養師指出,由於鮮香菇的水分含量高,因此相同重量之下,乾香菇的營養成分的確更為濃縮,若乾香菇泡發後,兩者的營養成分則是差異不大。 然而,廖嘉音營養師也補充,其實香菇與乾香菇最大的差異在於風味以及維生素D的含量。廖營養師解釋,乾香菇經過日曬之後會產生一種「香菇香精 (Lenthionine)」,也就是乾香菇的香氣來源,尤其在燉煮湯品時,香味會溶於水中而增添食物風味。此外,日曬後的乾香菇也會增加維生素D的營養成分含量,適量食用有助於人體鈣質的吸收、運用,有助強化牙齒及骨骼健康。 廖嘉音營養師提醒,香菇雖然高纖、低熱量,但仍建議適量食用為佳,尤其若有尿酸過高、痛風患者或有腎臟疾病者最好先諮詢營養師的建議以瞭解合適的攝取量,方能兼顧口腹與健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1 養生.營養食譜
胖不是吃太多,而是腸內毒素堆積!日診所院長的祕訣:「優格+味噌」這樣搭配,大瘦10公斤
前些日子在日本節目上有款食物受到大眾矚目,媒體也爭相報導,它是「優格味噌醃菜」!優格味噌醃菜是醫學博士、光武診所院長光武和彥的獨門吃法,而且他幫助來看診的3,000人成功減肥,其中有接近半數的1,314名患者減10公斤!腸道不健康,竟讓脂肪細胞慢慢長大光武和彥解釋,照理來說,我們吃下的營養,會通過消化、吸收、最後排泄出去,而有被吸收進身體的營養則會經由血液運送供給至全身的細胞。但是如果常常因為減肥不吃某些食物、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下,就恐讓吃進身體的營養素無法消化,以致堆積在腸道內,最終讓腸道變差。腸道內的無法消化的堆積物發酵,導致毒素產生,而可能會經由消化道流入肝臟。但是老化、脂肪肝等肝功能較差的狀況下,肝臟無法順利解毒,無法被解毒的水溶性的毒素會經由腎臟排出,但是無法被排除的脂溶性毒素,就有可能會進入血液之中,雖然血液也有解毒功能,但若毒素過多、處理不及,毒素就可能堆積在脂肪細胞之中。雖然一般會認為肥胖,是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導致。但其實不盡然,不管嘗試各種飲食法還是瘦不下來,就有可能是因為脂溶性毒素增加,吸收毒素的脂肪細胞漸漸變大,進而導致肥胖。因此要預防脂溶性毒素,先要阻止營養堆積在腸道內!因此光武和彥推薦吃「優格味噌醃菜」,打造完美的腸道。吃優格味噌醃菜的好處優格味噌醃菜中,優格豐富的乳酸菌,和富含酵母的味噌,再加上蔬菜的膳食纖維、寡糖、酵素等等,一次得到各種營養,還可讓腸內益菌增加。優格和味噌進入腸道中能成為益菌的餌食,並使益菌能夠分泌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具備抑制脂肪吸收的效果,有助防止血脂過高,同時還能提高代謝、促進燃脂,具備良好減肥效果,在近年研究中甚至被稱作「瘦酸」;且用優格味噌來醃漬蔬菜能使蔬菜發酵,還能再提高蔬菜的營養價值。而優格味噌醃菜還能使腸道的益菌,會透過分解膳食纖維製造出「瘦酸」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具有抑制脂肪吸收的效果,還可以促進熱量消耗,提高全身的代謝,預防脂肪囤積。另外,長庚醫訊中顯示,近幾年的研究也發現短鏈脂肪酸不僅能調控發炎性腸道疾病,與發炎性肺部疾病也有相關性,例如:過敏性氣喘,國外動物實驗指出給予較多的膳食纖維,能增加小鼠腸道內的短鏈脂肪酸,並使其肺部發炎情形減緩。而光武和彥表示,自己的患者在持續食用後都非常有感,比起高價位的營養補充品效果要來得更好。優格味噌醃菜作法材料:原味優格…200g、味噌…100g、喜歡的蔬菜…300g、鹽…適量作法:❶蔬菜切大塊,把鹽搓在切好的蔬菜上10~20分鐘後,把滲出來的水瀝乾。❷將優格和味噌放在同一容器內攪拌均勻。(可另外加寡糖和蜂蜜各一大匙,可以使乳酸菌及酵母更容易活性化)❸將①和②裝入有鏈保鮮袋內,冰入冰箱內1~2天即完成。*另外,加入一大匙寡糖或蜂蜜,還可活化乳酸菌、增加益菌生成。資料來源:【ヨーグルト味噌漬けとは】ダイエット外来の食事療法でも採用 肥満の原因となる腸の腐敗を防ぐ注目の食べ物【ぬか漬けより簡単】ヨーグルト味噌漬けの基本の作り方&腸内の“やせ酸”を増やす効果的な作り方を紹介延伸閱讀: 頭髮本來就是「白色」 專家:8招讓你常保黑髮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健腦長肌 專家建議你這樣吃
地中海飲食是公認對健腦有助的飲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地中海飲食有豐富的蔬果、全榖類澱粉、海鮮與魚、堅果與橄欖油等。充足蔬果證實能提升抗氧化能力,魚則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不需吃深海大型魚,一般白肉魚就可以。紅肉飽和脂肪多,增心血管疾病、大腸癌風險。想要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足夠的肌肉量是要件之一,為預防肌肉流失,應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方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吃蛋白質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平均分散在三餐,白天新陳代謝旺盛,效果比集中於晚餐好;運動後該馬上吃,比較容易修補和轉化成肌肉。許惠玉指出,像牛奶、蛋與雞肉是很好的蛋白質攝取來源,胺基酸組成比例佳、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若要預防肌萎性肥胖,應優先挑選脂肪較低、蛋白質較高的雞、魚等,但切勿過量,以免在體內轉化成脂肪。肉不只攝取量要剛好,也要選擇合適的肉類,許惠玉提醒,紅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培養「多白肉、少紅肉」的飲食習慣。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預防癌症,一周煮熟紅肉食用量不應超過350至500克;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每天攝取紅肉100克,大腸癌風險可能增加17%。銀髮族普遍遇到咀嚼、吞嚥等牙口能力退化問題,容易養成只吃脂肪較高的控肉、肉燥等。許惠玉建議,熟齡族除改變烹調方式,可選用肌肉纖維較短,較豬牛羊肉更容易咀嚼的雞肉。也可以改變食物質地,將雞腿切絲或將雞里肌變成絞肉來烹調,或可以加入豆腐、胡蘿蔔、洋蔥、雞蛋等軟質食物配著吃,每日攝取豆魚蛋肉類食物6份,平均分配在三餐中。每天兩碗燙青菜補B群,鯖魚、蛋黃增維生素D。素食者若想攝取足夠蛋白質,豆漿、豆腐是好選擇,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若可以吃蛋,效果會更好。不管吃葷或素,建議飲食多樣化,從不同食物攝取不同營養。除蛋白質,熟齡者應多加補充維生素B群,以協助合成蛋白質、維生素D、膳食纖維。劉怡里表示,每天可吃1碗半到2碗的燙青菜補充B群,建議長輩可多出外曬太陽,或吃鯖魚、秋刀魚、蛋黃等,補充維生素D。此外,許多長輩腸道蠕動慢,雖需補充膳食纖維,但切記同一餐不可攝取過多,不然可能導致脹氣。調查分析中壯年營養攝取佳 較有危機意識2020退休準備大調查顯示,30到59歲中壯年營養攝取行為優於年輕族群與年長者。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可能是中壯年負擔家庭主要責任,較有危機意識,加上要照顧孩子,所以注意營養攝取。至於年長者營養攝取行為優於年輕族群,就金錢與獲得食物的方便性來說,銀髮族較節省,但缺乏體力;年輕族群則是沒有經濟能力,也較為慵懶,兩者都較少出去購買食物。針對攝取蔬果、穀類主食等行為,60到64歲熟齡者比率高於其他年齡層,許惠玉認為,穀類方便取得,價格便宜,再加上老年人「吃軟不吃硬」,穀類攝取較多,且老年人重視養生,蔬果攝取量也較高。女性營養攝取行為優於男性,許惠玉會心一笑,女性確實較男性重視養生,男性頗有「不見棺材不掉淚」之感;實務上,舉辦健康講座都發現女性參加為多,少數男性參加多是被迫,或因至親好友患病,有切身感受而來吸取相關知識。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由於不同族群、地區有不同營養攝取行為,對營養認知也不盡相同,都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例如有些民眾不知山藥、地瓜及米飯皆屬於主食類,可能因此攝取過多澱粉。羅素英表示,國健署以「人」為中心,正在做不同族群的痛點分析,偏鄉地區若因食物不易取得而營養不足,計畫以行動菜車支援。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我們把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力想得太大 醫: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
「江醫師,我爸媽都有糖尿病,我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會比較高嗎?」「江醫師,我家族中有幾個長輩患有肺癌,我需要特別安排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檢查嗎?」一直以來,許多人會用基因、家族史的角度來檢視與預測自身的健康表現,當罹病時也就順理成章推基因出來當作生病的罪魁禍首。不過,基因對健康的影響真有這麼大?我們把基因的影響力想得太大了點二○一三年五月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投書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My Medical Choice」的公開信,在文中她清楚表示自己有著BRCA1基因缺陷,他的醫生認為她有八十七%的乳癌風險以及五十%的卵巢癌風險。為此,她進行了雙乳切除手術,把乳癌風險降至五%。二○一五年三月她又再次接受了預防性手術,切除了輸卵管及卵巢。裘莉的舉動引起全球世人的關注與討論,反應兩極。有人認為這揭示了基因革命時代的來臨,面對癌症與疾病,人類擺脫相對被動的角色,終於可以主動出擊,並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雖然基因是與生俱來的,但後天的環境、飲食、運動、毒物等等對基因啟動或關閉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樣的預防手段顯得過度激烈。以「表觀基因學」的概念來說,基因並無法一手遮天,環境可以使基因表現或不表現;有許多科學家也透過實驗證實:基因的影響力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關鍵、那麼深遠。●鐵證:針對乳癌來說,基因引發只有四分之一;對總體癌症來說,基因占不到二%二○一五年《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英國外科雜誌)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為二千八百五十名乳癌患者,這些女性都是未滿四十一歲,有的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研究發現,有家族史的女性因乳癌死亡的機率與沒有這種家族病史的女性相同。首席研究員黛安娜埃克爾斯教授說:有沒有家族史對於治療後癌症復發率也沒有差異。另外,雜誌中也提及南安普頓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的進一步解說,那就是遺傳因素被認為貢獻了所有乳癌病例的四分之一,但它們對預後沒有任何影響。試想,如果基因這麼關鍵,那麼合理推測帶有基因的患者其復發率或者死亡率,應該明顯比沒有基因的患者來得高才對。但實驗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乳癌還是癌症中受基因影響較嚴重的,但對總體癌症來說,基因所引發的占不到二%。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當然,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力並非零,這也是事實;只不過科學家同時指出,我們不能控制自己遺傳了什麼基因,但我們可以控制基因的表現,只要透過飲食和環境的變化,就可以「覆蓋」增加癌症發生率的基因錯誤。換句話說,即便傳承了不好的基因,也不意味著被判刑。二○一三年《Nutrition and Cancer》(營養與癌症)指出.: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遺傳學被表觀遺傳學所打破,表觀遺傳學涉及可重寫DNA編碼的外部影響。儘管環境因素也起作用,但最重要的影響是飲食,特別是富含生物活性物質(如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的食物。另外,一個人自身的新陳代謝也影響著飲食和環境的影響。● 鐵證1:食物影響九十%的基因表現二○一六年《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刊登了劍橋大學馬庫斯‧拉瑟(Markus Ralser)發表的研究.,研究顯示基因固然可以影響我們代謝食物的方式,可是食物會影響到九十%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我們的生物網路(指細胞內各種分子如DNA、RNA、蛋白質等交互作用所組成的網路)。● 鐵證2:以大腸癌發生率來說,食物遠勝基因所造成的影響二○一七年《Science Report》(科學報告)登載了西班牙的研究.,研究者分析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大腸癌病患與二千七百四十四個正常人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結果發現其攝取的紅肉量以及蔬菜量,對大腸癌發生率造成的影響遠勝於基因所造成的影響。 總結來說,從表觀遺傳學的觀點以及各醫學研究,我們知道基因遺傳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但我們可以透過後天調控(特別是食物)來影響基因的表現,降低疾病發生率並維持健康狀態。誰說藥物才有療效,食物沒有食物不僅可以扭轉基因的表現,食物也具有療效,表現不比藥物差,甚至比藥物更好(無副作用衍伸的相關問題)。這絕對不是我隨口胡謅,許多研究可以證實並支撐這項說法。● 鐵證一:高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以改善六十%胰島素敏感度,藥物只有十三%二○○二年肯‧思古瑞(Ken C Chui)等醫學博士即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中發表其研究.,研究顯示主要降血糖藥物Metformin只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十三%,而高的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以改善六十%胰島素敏感度。由此可見,營養素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效果比藥物還好。江醫師小講堂天然植物是生物活性的寶庫:所謂生物活性物質,指的是進入體內後,對機體會產生各種效應的物質,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鹼、甙類……,我們常聽到多醣、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元素等都屬於生物活性物質。一般在天然植物中可發現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 鐵證二:每天飲用咖啡,罹患肝癌機率大幅降低一半二○○五年東京九萬人的研究,證實中年以上的人喝咖啡可以降低肝癌五十%(Inoue, 2005)。這是由東京國家癌病中心所進行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他們分別分析了過去十年間從不或幾乎不喝咖啡的人,與每天喝咖啡的人其罹患肝癌的比率。研究分析發現,每天喝咖啡者罹患肝癌的比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二百一十四‧六人;而幾乎不碰咖啡者罹患肝癌的比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五百四十七‧二人。研究結果發現每天飲用咖啡,罹患肝癌的機率大幅降低一半。另外,研究也告訴我們每天喝一.二杯咖啡,就能有保護作用。倘若每天喝四杯咖啡,保護作用則可達到七十五%。後來二○一○年二月,台灣大學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至於藥物效果,病毒性肝炎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使用八年約只可以降低肝硬化三十六%,肝癌五十%,遠不如四杯咖啡。● 鐵證三:每天吃一個蘋果,等於降血脂藥物救的生命數二○一三年世界級權威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一篇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研究人員表示,使用數學模型模擬,在英國若超過五十歲的人口中,有七十%每天吃一個蘋果,每年可以減少八千五百人死於心臟病:如果服用他汀類藥物(降血脂藥物),則可以挽救九千四百人的生命。因此,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每天吃一個蘋果應該是五十歲以上每個人的必修課。因為與他汀類藥物相比,蘋果每年可以挽救相似數量的生命,並且沒有引發白內障、糖尿病和肌肉疾病的副作用。調整飲食等生活型態,才是治病的根本以上研究都是食物、營養素具有預防、降低罹病率強而有力的證明。接著我分享一個來自身邊的案例。我曾經有個得力助手,因為爸爸失智選擇暫時離開職場,回到家裡全心照顧這個行動力依舊自如,但腦袋瓜子退化中的老小孩。老小孩因為失智出現妄想,一天到晚懷疑有人要偷他的錢,甚至認為大家都想害他,因而對老伴暴力相向。後來我讓助手老爸吃薑黃,每天半碗,一個月後失智情況改善,他不僅不再打罵人,沒有妄想,甚至恢復到可以溝通的狀態。實際上,在美國醫師們很重視生活型態對疾病的影響,認為不正確的生活型態在致病因子中占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三高等慢性病。當確診罹病後,醫師們會要求患者從生活型態調整起。然而,在台灣這觀念與做法至今未臻成熟,我著實感到遺憾。關於「藥物才能治病,食物沒有療效」的說法,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再多想想。(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體內毒素積多百病生! 最強TOP 5「排毒水果」大公開
毒素在體內累積過多,除了會導致疾病之外,也會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代謝平衡、臟腑功能、精神狀態、皮膚氣色,甚至會加速人體老化;因此,如何有效抵禦外毒並排除內毒,成為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以下介紹的5種平日常見的水果,讓你可以排毒、養生、美顏又強身健體: ◎梅子近幾年來,梅子加工製品相當多,也很熱銷,其實梅子和其加工品,都是很好的排毒食物。梅子含有的檸檬酸和兒茶素,有抗菌、整腸、解毒的作用,能夠消除食物的病原菌與毒素。另外,因為梅子含大量有機酸,能使小腸裡的環境暫時變成酸性,因此,侵入體內的細菌不容易繁殖,最後被逐漸消滅;而梅子對於解除具有輻射能的毒素也有效,人體只要攝取大量含有檸檬酸的食物,即使輻射侵入體內,也會與檸檬酸結合而排出體外。 ◎蘋果蘋果含多酚和黃酮類,是天然化學抗氧化物質,可清除體內的「垃圾」,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鈣質則有助於代謝體內鹽分;蘋果酸則可代謝熱量,防止下半身肥胖;可溶性纖維——果膠,能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胃腸道中的鉛、汞、錳的排放,調節機體血糖的平穩,吸收水分的效果也很好,能把消化後的殘渣軟化,防便祕。 ◎草莓草莓的營養成分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是上火,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除了可以預防壞血病之外,對於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有積極的預防作用。此外,草莓中的果膠及纖維素,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預防痔瘡和腸癌的發生,對於運動量少的上班族,也有幫助。 ◎芭樂以前芭樂只有在冬天比較常見,現在經過品種改良之後,幾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芭樂的膳食纖維豐富,常吃可促進排便,芭樂皮中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因此,建議吃芭樂不需要削皮;若是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可以放在清水中約10分鍾,再以流動的水沖洗即可。 ◎鳳梨鳳梨可幫助解決消化吸收的問題,因為鳳梨中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對於食用過多肉類及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來說,可使肉質滑嫩好消化。而鳳梨的膳食纖維,還可以讓消化更順暢,餐後食用鳳梨,可以使腸內的穢物排出,消除便祕、讓新陳代謝恢復正常,達到預防腸癌的功效。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嫌橘子太酸? 專家「1撇步」瞬間變超甜
每年秋冬是吃橘子的季節,橘子多汁又富含維他命C,是不少人喜歡吃的水果,但有時不免會吃到特別酸的橘子,日本專家就分享小撇步,簡單幾個步驟就能讓橘子瞬間變甜。日本電視節目《新!生活好吃驚》日前分享橘子的相關知識,水果店老闆杉村和夫表示,準備一鍋約40℃熱水,不需要剝橘子皮,把橘子整顆泡在熱水裡10分鐘,就會讓橘子果肉內的「檸檬酸」被熱水分解,也因為酸味被分解掉,橘子的甜味就會更加突出。若想追求口感更好的橘子,可以把泡過熱水的橘子,再泡進冰水或冷水裡,藉由熱漲冷縮的效果,能在剝橘子皮時,輕易的把果肉表面的白絲去除,吃起來口感會更為爽口滑嫩,節目也稱,讓橘子變好吃的「小撇步」只有約3成日本人知道。許多人討厭吃橘子果肉上的白絲,據了解,橘子果肉上的白絲,其實叫做「橘絡」或「白絡」,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通絡化痰的功用,還能增加飽足感,且有助於控制進食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因此若排除口感問題,食用橘子的白絡有助於身體健康。
-
2020-12-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柳丁助血壓控制、緩熱性感冒解便祕 但有3種人要節制!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柳丁不只能直接食用、榨汁,還能入菜,增添風味、豐富視覺。柳丁皮裡有豐富的精油,拿來泡澡,可以省下買精油的錢;自己動手曬乾,還能做成陳皮,也是很好的芳香除臭劑。另外,柳丁皮還能用來清除油漬,是很好的天然清潔劑。【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9-12-20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柳丁也叫柳橙,在台灣產期很長,每年11月到翌年1月是柳丁盛產期,是當令美味又便宜實惠的水果之一。柳丁維生素C含量豐富,也富含膳食纖維,具有促養顏美容、進新陳代謝、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一日兩顆 纖維多、C足夠振興醫院營養師鍾子雯:一顆一般大小的柳丁,纖維質含量就有3.5公克,在水果界裡,堪稱排名前五位,只比柿子、芭樂、西洋梨跟奇異果等水果略少一點。按衛生署建議,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公克,吃兩顆柳丁,就有7公克,已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成八。柳丁維生素C含量也很突出,一顆就有60毫克,每天吃兩顆柳丁,就可吃足每日100毫克的建議攝取量。控制熱量 整顆吃最營養柳丁甜度高,熱量也不算太低,一顆柳丁的熱量大約是60大卡,250cc的柳丁純汁,大約是5顆柳丁、250到300大卡的熱量,每天喝一杯,一個月下來就會增胖一公斤。柳丁盛產時非常便宜,不少民眾整箱買回家榨汁喝。要想完全攝取柳丁纖維質,減少維生素C耗損,又不想吃進太多熱量,最好切塊吃,沒有血糖偏高、腎疾的上班族,每天帶兩顆柳丁到辦公室,切塊或剝皮吃,既能幫助果農、吃到柳丁的保健效果,也不會增加身體負擔。甜品加橙汁 補氣又健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柳丁性偏涼、味酸中帶甘,柳丁含有大量維生素C,以及俗稱維生素P的生物類黃酮,食用富含纖維質的柳丁果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刺激食欲、助消化。不只如此,飯後來一顆柳丁,有助解油膩,柳丁汁則能利尿、解酒。柳丁去皮後切成塊,與蓮子煮成熱甜湯,甜中帶有微酸的口感,可以健脾開胃,促進食欲。在湯圓甜品裡擠進柳丁汁,也有補氣、健脾功效。要想同時攝取維生素C的人,最好熄火後再加入柳丁塊或柳丁汁,以免高溫把維生素C破壞殆盡。經期暫別吃 皮可除霉臭發燒、喉嚨痛的熱性感冒患者,可以多吃柳丁,補充維生素C、緩解不適,畏寒的寒性感冒患者則相反,最好暫時不要吃柳丁。有些人月經來會感到疼痛不適,加強保暖或吃溫熱食物就能改善疼痛的女性,經期間暫不吃柳丁,可減少不適。柳丁不只果肉能吃,柳丁皮也別隨意丟棄。不只橘子,柳丁皮曬乾後,也能做成陳皮,化痰止渴。曬乾的柳丁皮,放在易容易發霉處,還能去除霉臭味。有3種人吃柳丁要節制不只是維生素C、膳食纖維,柳丁還富含鉀,血壓高的人吃柳丁、喝柳丁汁,可以補充鉀離子,幫助鈉排出體外。柳丁營養價值雖然高,但對於部分必須限制鉀離子攝取量的腎病、心臟病患,一天一顆就好,再搭配蘋果、西洋梨、鳳梨等鉀含量較低的水果。另外,還須控制柳丁攝取量的是糖尿病患。建議糖尿病患每天吃三份水果,一份水果約拳頭大小,所以每天最多可吃兩到三顆柳丁,可切片食用,但建議一次吃一顆,每天吃兩到三次,不要一次全部吃下肚,不建議喝柳丁汁,以避免攝取過多醣類。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2顆柳丁預防感冒、解便秘! 營養師列7大意想不到的好處
台灣柳丁的產期很長,愛吃柳丁的人很有口福,而且熱量不高,又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其磷、鉀、鈣、鎂、維生素C、菸鹼素、葉酸、類黃酮素、果膠等營養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巨球性貧血、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 多汁柳丁纖維多、抗老化 類黃酮素是苦味主因營養師劉純君說明,柳丁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每天只要吃兩顆,就達到營養師所建議的「每天100毫克的攝取量」,能保護細胞對抗自由基,以及幫助皮膚加速修復;其高鉀有助調節血壓;而富含的果膠,能吸附食物中的脂肪,加速食物通過腸道,減少膽固醇合成的原料,進而降低血脂肪,還有避免膽酸的二級產物堆積,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其富含的類黃酮素及各種植化素,則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癌症。而柳丁的類黃酮素是造成果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它也有舒張血管、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抗血栓的作用;葉酸則讓DNA穩定,能養顏美容。 產季初期皮呈青色屬正常 綠皮柳丁有這些好處台灣柳丁的特別之處,在於柳丁產區集中在台南、嘉義、雲林、南投等中南部地區,柑桔類在較寒涼產地完全成熟時,果皮外層的葉綠素會逐漸分解而呈現橙黃色,就像台灣產的檸檬多為綠色,而外國檸檬(萊姆)會呈現黃色。台灣南部在冬季柳丁成熟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葉綠素無法順利分解,所以初期會以「青皮柳丁」供應,等到天氣真正轉涼,柳丁才會變黃,所以,產季初期的成熟柳丁外觀上有點青黃青黃的樣子,是正常的。市場上也有「綠皮柳丁」,大多以其跟優酪乳打汁或醃漬發酵成酵素來吃,要注意的是,綠皮柳丁是未熟透的柳丁,與青皮柳丁兩者是不同的,綠皮柳丁雖然較酸澀,但是含有各種植化素,如檸檬酸(Citric acid)、辛弗林(Synephrine)、橙皮(Hesperidine)、柚皮等;劉純君指出,辛弗林可促進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累積,橙皮可抗發炎、健胃、鎮咳、利尿,是很強的抗氧化劑,柚皮有降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手感沉甸、外形橢圓最佳 放冰箱可延長存放2星期挑選柳丁時,最好選擇皮嫩心硬、果皮油胞細緻光滑,手握可感覺沈重紮實,香氣越濃郁越甜,形狀呈橢圓蛋型,顏色均勻,9月為青皮、12月為微黃,1月則呈金黃色。劉純君提醒,柳丁保存時間雖然比一般水果久,但是買回家先不要用水洗,否則會縮短保存期限,食用前徹底清洗後再削切即可,若要連皮入菜,最好先用流動水連續沖5分鐘,把農藥洗掉;存放時,在通風處可放5~7天,放冰箱保存可多延長1~2週,如果要更長時間保存,可做成柳橙果醬、柳丁醋等。延伸閱讀: 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是真的!但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
2020-12-08 科別.心臟血管
為什麼吃素還會中風? 醫師曝常犯的飲食地雷
有不少人因為擔憂疾病上身,不敢再天天大魚大肉,希望以吃素預防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更有不少機關、學校響應每週一天的無肉日,讓素食風愈來愈盛行。但吃素卻可能潛藏健康危機,不少人會發現吃素後,腰圍反而愈來愈寬,健檢報告中,血脂、血壓等數字仍是「滿江紅」。吃素預防心血管疾病 健康素食才有用國內曾有研究顯示,吃素可以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脂肪,但前提必須是健康素食,要注意烹調的方式。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說,站在醫師的觀點,只要能夠減少肉類攝取量,吃素並非絕對必要,同時要注意的是,膽固醇過高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一半可能來自遺傳因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僧侶即使長年吃素,仍可能有三高的原因之一。 吃素降血壓效果顯著 改善三酸甘油脂不明顯吃素是將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從肉類改為由豆製品中攝取,因為豆製品不含膽固醇及動物性脂肪,因此不會導致血脂過高、血管硬化。不過,王宗道指出,因為吃素時攝取大量蔬果,蔬果中含有鉀離子,降低體內對鈉離子的敏感性,因此,吃素對於降低血壓的效果較為顯著,至於降低三酸甘油酯部分則較為不明顯。攝取量及烹調方式是關鍵 精緻糖應節制食用若想要藉由吃素預防心血管疾病,仍有先決條件。營養師曹長安提及,吃素須注意不能攝取過多熱量,否則就會「破功」,例如即使是採用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但烹調時用油量若太高,仍可能於血管中堆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還有些人怕吃素吃不飽,為求飽足感,不知不覺每餐多吃了半碗飯而使總熱量增加,尤其是精緻的糖類應盡量節制食用,如含有果糖、蔗糖的飲料,各式甜食、糖果、糕餅,不僅熱量高,也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上升。用油選擇、食材挑選不馬虎 得舒飲食概念納入三餐 曹長安建議,素食調理可以比照降血壓的「得舒飲食」的概念,得舒飲食指的是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多以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節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因此,藉由吃大量蔬果,可攝取到高鉀離子,以糙米、燕麥、麥片等全穀類增加對鎂的攝取量,用油上則以沙拉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取代牛油、豬油、奶油等。在烹煮時,可盡量選擇清蒸、清燉、水煮、烤、滷等調理方式。曹長安舉例,油煎的茄子就比油炸處理過的含油量低。盡量不要加太多的油、鹽,若擔心素食的味道過於單調,可以利用香菜、九層塔、水果等天然的食材提味,否則過度追求口感,過多調味料,或是重油、高鹽,反而因此吃進過多的油脂、鈉,掩蓋了吃素的優點。 素食加工品不宜多吃 天然食材更健康除了從用油的選擇,食材的挑選上也要下點功夫,才能健康吃素。曹長安說,坊間為了增加素食料理的風味以及變化,有許多素雞、素鴨、素火腿、素魚等加工品,但因為經過油炸、煙燻等多道手續調理,鈉含量較高,更可能因此攝取過量的食品添加物,不建議常吃,最好多選擇天然蔬果、以及低加工的大豆蛋白製品,像是豆干、豆腐、豆皮、凍豆腐、百頁豆腐等。 長期吃素恐缺乏維生素B12 定期健檢不可忽略王宗道強調,長期吃全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需適時補充維生素,建議從海帶、裙帶菜、紫菜等藻類、以及香菇、杏鮑菇、珊瑚菇等菇類富含維生素B12蔬菜中攝取。不過,吃素後定期的健康檢查仍不可偏廢,特別是不少人覺得自己吃素以後,就能跟心血管疾病「絕緣」,甚至於本來固定的用藥,也自認吃素後三高一定會改善,擔心長期服藥會傷身,而自行減藥、停藥,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也可能因為三高未妥善控制,導致病情加重。要遠離心血管疾病,王宗道提醒,從「吃素」進行飲食調整僅是其中一環,其他包括定期健檢、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運動習慣,每週應運動3次以上、癮君子一定要戒菸等,都是掌握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延伸閱讀: 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密切相關! 吃素降三酸甘油酯? 別傻了!3習慣是大元凶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
2020-12-08 養生.聰明飲食
嫩薑老薑哪個營養?喝薑茶抗寒 中醫:一狀況最好別碰
薑是生活上相當常見的食材,也是廚房不可或缺的配料,秋冬之後,許多民眾會吃薑來防寒,近日便有民眾大嗑熱騰騰的薑母鴨來補身。而南投縣所種植的生薑的產量是全台之冠,薑的好處多多,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師及營養師來說明薑對人體的好處。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中醫師建議這樣喝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主任表示,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足冰冷,預防感冒,女性生理期時,亦可改善下腹悶脹不適。如果不喜歡單喝薑茶的民眾,顏素美主任表示可以搭配紅糖、大棗來增加其風味。薑茶是抗寒的好選擇,不過薑味辛,較刺激,因此患有胃疾者,特別是胃部有傷口者則不適合飲用。另外顏素美主任建議民眾也可將黃耆、當歸沖泡熱水飲用,能夠補血、補氣,也可以加些枸杞來保養眼睛。少量吃薑片 補充維生素薑的栽種季節,北部2-4月,中南部12-4月。嫩薑:薑栽植至4個月,老薑:栽植滿10個月。市售的薑母,是栽種1-2年的老薑,冬季是老薑的盛產期,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表示,少量吃點薑片或是薑茶可以減少噁心嘔吐感。薑含有少量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A及膳食纖維等。隨著薑的成長,含水量較低,所含營養素的量相較會較豐富,但較特別的是嫩薑中所含的維生素C比老薑多一些。許多研究中,發現各種植物性食物的抗氧化效果,生薑的抗氧化效力最高,比多數的蔬菜水果都高。蔡秀雯營養師建議民眾不妨可以購買當季的新鮮生薑,洗淨後切片晒乾保存,需要的時候可以用保溫杯或悶燒罐裝熱水,再放入適量薑片,利用保溫杯保溫兼具悶煮的功能,可免去熬煮的費時,又可以隨時喝到熱呼呼的薑茶,健康又美味,一舉數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好像快感冒了! 該喝薑茶還是吃維他命C? 薑、花生、地瓜、紅蘿蔔發芽都能吃! 除馬鈴薯外,這3種食物發芽後還更營養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從食物中獲得最佳保護力 專家教你完整攝取植物營養素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獲得最佳保護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所攝取的每一分熱量,都有助於健康與治療。幸運的是,植物性食物是飲食中一貫對健康有益成分的濃縮來源。植物提供了抗氧化成分、植化素、植物固醇、膳食纖維、酶、益生質、益生菌、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這些化合物就像是交響樂,互相合作以關閉促進疾病的基因、減少發炎、提升免疫功能、平衡激素、增強解毒酶、維持血糖濃度、控制血壓與血膽固醇濃度,以及支持身體所有的系統。雖然這些成分通常都會被分離出來,並且以補充劑的形式銷售,但一般而言,補充劑的效果總是令人失望。證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有益效果,有賴於多種保護性化合物之間所存在的複雜協同作用。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包含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平衡與交互作用,對於促進與維持健康非常關鍵。其他在植物性食物中的保護性化合物:植化素、酶、植物固醇與益生質,則會輔助這些營養素。雖然這些化合物被認為不是必需營養素,但在促進健康福祉,以及幫助人們抵禦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上,都有非常可靠的優良記錄。植化素所有植物為了要增進自身的存活率,都會產生稱為植化素(phytochemical,phyto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植物」)的化合物。一些植化素決定了植物的顏色、味道、質地和香氣,並且在吸引授粉者與播種者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他植化素則發揮了內部防禦系統的作用,保護植物不受病蟲害與潛在惡劣環境的侵擾。由於個別植物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可能有多達10萬種不同類型的植化素;通常在單一植物中,可以發現100種以上不同植化素的數千份拷貝。幸運的是,當我們吃下植物,植化素會繼續在人體中發揮它的魔力。無論是作為抗氧化成分、模擬荷爾蒙、減少發炎、防止腫瘤形成、根除致癌物質、刺激酶的形成,或者摧毀細菌,植化素都具有數百種機制,來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對抗現有的疾病。許多因素可能都會影響食物中植化素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率。舉例來說,像是土壤、水質、氣候與化學物質的使用等農業因素,就會影響植化素的含量。有機種植的農產品,會比噴灑化學農藥的農產品發展出對抗攻擊更強大的防禦力,因此植化素含量相對地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收成後的儲存方法也可能會降低植化素的濃度。精製食物的方法會大幅度減少植化素含量,特別是當植物中富含最多植化素的部分(例如小麥粒中的胚芽和麩皮)被去除,或者當加工過程會暴露在刺激性化學物質、高溫或壓力下的時候。而食物的調理過程,例如烹煮、發芽、發酵、攪打、榨汁與打碎等,都可能會對植化素的含量與生物利用率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多數的植化素在生食時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舉例而言,生的十字花科蔬菜中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的吸收率,明顯要比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高很多。一般來說,烹調往往會降低植化素的含量;加熱的強度愈高、時間愈久,植化素的損失就愈大。而且毫無意外地,水溶性的植化素在食物煮沸並倒掉煮過的水時,最容易流失。但另一方面,烹調會軟化或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身體更容易提取和吸收某些類型的植化素,特別是類胡蘿蔔素。舉例而言,煮熟番茄的番茄紅素,比生番茄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煮熟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也比生胡蘿蔔的生物利用率更高。而無論是生食或熟食,加入少量的脂肪,例如酪梨、中東芝麻醬或橄欖油,都能改善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食中的植化素,可以藉由縮減食物顆粒大小與增加表面積(切碎、煮爛、打碎、磨碎、打成泥、刨碎,或者仔細咀嚼)來獲得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榨汁是更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個過程去除了植物的細胞壁,而細胞壁包含了纖維以及其他已知會降低營養素和植化素生物利用率的成分。一些類胡蘿蔔素,像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在蔬菜汁中似乎比生食或熟食的蔬菜都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想要提升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的攝取量,又不想增加飲食量的話,飲用蔬果汁是個可行的方法。發芽與發酵顯著提高了植物性食物的植化素含量。科學研究顯示,將多種植物性食物催芽後,會使其植化素明顯增加。植化素含量之所以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生植物的生命需要依賴這些化合物的支持與保護。綠花椰菜苗(青花菜苗)就是個著名的例子,其蘿蔔硫苷(一種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蘿蔔硫素的前體)的含量,是成熟綠花椰菜的10∼100倍。蘿蔔硫素(一種異硫氰酸鹽)是種人體在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的強效天然誘導劑,可以處理並除去致癌物質。研究顯示,蘿蔔硫素也是一種優秀的抗微生物劑,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與胃癌有關的感染性細菌)非常有效。最近的證據也顯示,綠花椰菜苗可能會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蘿蔔硫素似乎可以減少與許多疾病相關的氧化壓力與組織損傷。實際意義:要攝取最多植化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各種色彩豐富的植物性食物擺滿餐盤。其中也包括了發芽與發酵食品在內,可以進一步提升植化素含量,選擇有機品種具有同樣的功效。雖然蔬果通常都被認為是植化素的主要供應來源,但這些化合物在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中的含量都很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植化素超級巨星,就是深綠色的葉菜類(例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與菠菜)、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綠花椰菜、高麗菜與抱子甘藍)、蔬菜苗(特別是綠花椰菜苗)、紫色與藍色水果(例如藍莓、黑莓與葡萄)、蔥屬蔬菜(特別是大蒜)、香草與辛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大蒜、薑、奧勒岡與薑黃)、豆類(特別是大豆、小紅豆與其他深色豆類)、堅果與種子(例如胡桃、核桃與亞麻仁籽)、可可豆、柑橘類水果、茶和番茄。酵素存在於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的酵素,能在兩個方面促進健康:它能幫助特定的植化素轉化成活性形式,也能幫助消化。至少有兩個植物家族中的酵素,能把植化素轉化成高度有益的活性形式。第一個是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蕪菁)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黑芥子酶會將硫配糖體轉化成異硫氰酸鹽,而異硫氰酸鹽最有價值的,就是能誘發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第二個則是蔥屬蔬菜(包括洋蔥與大蒜家族)中的蒜胺酸酶(alliinase)。蒜胺酸酶會將蒜胺酸(alliin)轉化成大蒜素(allicin),也就是它的活化形式。大蒜素能對抗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與真菌感染,減少血液凝塊和降低血脂濃度,防止關節炎與癌細胞活動,並幫助誘導第二階段解毒酵素。黑芥子酶與蒜胺酸酶會在植物組織被破壞時釋放出來,例如當食物被切碎、搗成泥、煮爛或咀嚼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將高麗菜榨成汁,會使蔬菜汁中的黑芥子酶活性變高,而菜渣中所殘留的變少。)在釋放出來後,植化素就會開始酶轉化的過程,轉化成其活性形式。烹調會破壞部分甚至所有的酶,破壞程度則取決於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因此食用一些生的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能提供一些健康上的益處。透過打碎或嚼碎來進一步分解植物性食物,植物酶就可以對消化過程做出一些小貢獻。這個過程會在食物停留在胃的上半部時持續進行(在進食後,食物可以在那裡停留20∼60分鐘,才會和胃酸徹底混合)。這個消化前的階段,對整個消化過程的重要性還無法確知。然而,絕大多數食物的消化過程都發生在小腸中,因此相比之下,食物酶對人類消化的可能影響被認為是較小的。一旦食物落入胃的下半部,並與胃酸接觸時,酸鹼值就會降到1.3∼2.5左右;在這樣的酸鹼值下,食物酶大致上會變質或失去活性,因此通常無法在小腸內存活。最有機會在胃酸中存活,並完好無損抵達小腸的食物酶,是包覆在能存活下來的微生物中的那些酶,例如發酵食品。關於進一步的資訊,詳見戴維斯與梅琳娜的《邁向生食純素飲食》(Becoming Raw)。實際意義:要獲得最多蔬果中所含的食物酶,最好生吃,並且混合一些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添加各種芽菜和發酵食物,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酶的含量與功能。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包含了固醇與其對應的飽和形式—甾烷醇)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必要成分,正如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中的必要成分一樣。植物固醇具有雙重的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由於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因此會與動物性食物中的飲食膽固醇互相爭取吸收管道,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此外,植物固醇也能阻止會加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途徑。植物固醇的攝取量,直接與飲食中植物性食物的份量成正比。雖然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都是植物固醇的來源,但濃度最高的自然來源為種子、堅果、豆類、小麥胚芽、酪梨、芽菜與蔬菜油。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飲食富含植物性食物,提供了高達每日1 g的植物固醇。時至今日,混合飲食所得的每日平均植物固醇攝取量,則是150∼450 mg不等。素食中的植物固醇通常比混合飲食中要高,而純素飲食所提供的最多。一份報告指出,參與研究的生食純素飲食者,每天提供了從500到超過1,200 mg的植物固醇。研究建議,每天攝取2 g的植物固醇,能為那些血膽固醇濃度高的人降低約9∼15%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這個攝取量的值,與使用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有關。由於可降低膽固醇的相關特性,食品工業如今都會在一些產品中添加植物固醇。添加植物固醇的食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些人造奶油、美乃滋、早餐穀物麥片、沙拉醬、豆漿、穀物棒和果汁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允許製造商在這些產品的食品標示中,加入關於植物固醇益處的健康聲明。雖然植物固醇強化產品可能會為高膽固醇的葷食者提供一些好處,不過為了提高植物固醇攝取量而在飲食中加入不健康的食物,卻是荒謬之舉。已經採行健康飲食的純素食者,所攝取的植物固醇遠比其他飲食族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的飲食中不含膽固醇,因此血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低了。對於那些實際上服用植物固醇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的人,每天超過2 g的攝取量並未顯示出額外的好處;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愈高的攝取量反而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實際意義:要增加植物固醇攝取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全食物純素飲食,包含芽菜與高脂植物性食物,例如種子、堅果、小麥胚芽與酪梨等。純素食者並不需要攝取額外添加植物固醇的加工食品。益生質與益生菌腸道存在有數兆的微生物。雖然全部至少有400∼500種不同物種是腸道的常見居民,但其中99%的數量都同屬於30∼40種微生物種。住在腸道裡(主要是大腸)的微生物群體,統稱為腸道菌群或腸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這些細菌約占了糞便的50%。)雖然身體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絕大部分是互惠的,但有些客人會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友善的細菌提供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優勢。舉例來說,它們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來抵抗有害細菌。在小腸裡,益菌藉由增強幾種營養素的吸收、氮循環、維持胺基酸儲存與合成某些維生素(維生素K與生物素),來提高營養狀態。佇留在大腸中的細菌配備有能夠分解纖維的酶。纖維對人體消化酶具有抗性,因此無法在之前的階段被消化。細菌消化纖維後的副產品中,包含了短鏈脂肪酸,能提供日常所需熱量的10%以上,有利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還可預防大腸直腸癌。除此之外,益菌還支持了免疫系統功能、防止食物過敏,並在腸道組織的發育及成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道細菌與腸壁內的細胞會持續地雙向交流。如果友善的腸道菌群沒有被充分支持,致病的細菌就可能在身體中立足並繁殖。這些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會產生損害腸道內壁的毒素(使其更具滲透性,或者「滲漏」)、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慢性低度發炎、產生感染、破壞新陳代謝,並且造成過重或肥胖。食物的選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整體平衡,不管是對人體是友善還是有害的菌群。含有友善微生物群的食物或補充劑,被稱為益生菌(probiotic);而支持這些健康微生物群的食物,則稱為益生質(prebiotic)。以植物為基礎的高纖飲食會維持益菌的存在,而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則會助長致病細菌繁殖。雖然目標並非徹底根除有害細菌(人體也會需要其中一些細菌),但益生菌與益生質都有助於把平衡帶向對健康更有益的比例上。益生菌是以活性形式到達腸道的活微生物群,能發揮有益健康的效果。發酵食品或補充劑都可以提供益生菌。一些益生菌的最佳素食來源,包括了非乳製優格(杏仁、椰子或大豆優格)、發酵豆類製品(例如天貝與味噌)、發酵堅果或種子乳酪、發酵蔬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發酵穀物(回春水),以及某幾種茶等。益生質則提供了難以消化的可發酵食物成分,能刺激益菌的生長與活性,通常是作為益菌的食物供應。益生質在含有無法被胃酶分解的醣類食物中特別的高,尤其是生食(例如菊苣、菊芋、大蒜、洋蔥、韭蔥、香蕉、蘆筍和地瓜)以及益生質強化的食物(例如果聚醣〔菊糖與果寡醣〕)。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已經意識到益生菌和益生質的價值,如今也得到了研究的強力支持。研究已經證明,益生菌能夠預防或減少跟某些類型的腹瀉、乳糖不耐症以及腸躁症相關的問題。益生菌能減少促進癌症的酶與壞菌所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並且似乎也能促進和保護腸道健康,減少跟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它還能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與流感)、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以及嬰兒的過敏和皮膚疾病。也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在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防止自體免疫疾病與牙齒健康方面,都扮演了有益的角色。每種益生菌的菌株都有特定的健康效果。線上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在治療特定的疾病上,哪種菌株是最有效的;益生菌補充劑的標示包含了屬、種與菌株。專家建議,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就應儘快服用益生菌,並在療程結束後持續服用幾天。一般而言,包含多種微生物的產品比單一類型的更加有效。大多數的益生菌都需要冷藏,而且有效期限也很重要;不論是哪種菌株,一旦微生物死亡,就不再是益生菌了。典型劑量隨產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而言,劑量愈高(兒童為每日50∼100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簡稱CFU〕,成人則為每日100∼200億CFU),效果愈好。實際意義:規劃良好的純素飲食,自然會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與不易消化的醣,能夠提供現成的益生質來源,成為健康腸道菌群的有力支持。而嚴重依賴加工與精製食品的純素飲食,在這方面則會顯得不足。食用大量生鮮蔬果,同時在飲食中添加一些發酵食品,有助於恢復不是那麼理想的腸道菌群,定期服用多種類菌株的益生菌也有同樣的效果。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一個健康的人體內,有超過10~30兆的益生菌和酵母,腸胃道保健,就靠益生菌,不過,市面上益生菌的種類那麼多,每個產品標榜的優點也都不相同,有些標榜菌量數量多、有些則可以耐胃酸、有些有晶球包覆,有些則添加果寡糖,琳瑯滿目的產品,該怎麼選、怎麼吃,才能達到最佳功效?吃益生菌無效 恐是吃錯時間營養師程涵宇說,益生菌是否能順利到達腸道駐紮,與其接觸胃酸pH值高低有顯著的關係。營養師敖立燕說,人體飯前胃部的pH值大約為2,進食後胃酸受食物中和作用影響,pH值會上升,飯後1小時pH值逐漸下降,尤其在飯後2小時pH值低於2;但絕大多數的益生菌都不耐酸,所以,益生菌是否能通過胃酸與膽鹼的考驗,是決定產品好壞的關鍵。有些市售益生菌產品具有特殊技術(包埋技術、特殊耐酸菌種)等,能夠耐酸耐鹼,不受胃酸與膽汁的破壞,如果是這類產品,建議飯前使用,原因在於空腹時,胃部排空約1小時,益生菌能較快速到達腸道駐紮,達到整腸的作用;另一方面,不耐酸的益生菌產品不耐酸,則建議在飯前30分鐘或與飯中使用,其存活率較高。不過,敖立燕說明,益生菌產品包裝上都有標示食用方法及適合時間,建議參考產品說明最為保險。 益生菌不耐高溫 加熱沖泡會降低活菌數然而,益生菌並不耐高溫,別把它當成沖泡飲品來喝。程涵宇說,益生菌受到高溫會抑制其活性,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如果天冷不想喝冷飲,建議先放在室溫下稍微退涼,即使想加熱,也不要超過40℃,以免降低益生菌的活菌數。益生菌最好單獨服用 服用抗生素最好間隔2小時 假使在吃益生菌產品的同時,也使用抗生素,則會將吃進肚的好菌通通殺光,徒勞無功。敖立燕表示,抗生素的功能為抑制細菌的生長,針對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的人,建議使用益生菌產品時,必須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以上,否則會干擾益生菌的活性。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產品與咖啡、汽水、含糖飲料或果汁等飲品一同食用,都會降低其活性;因此,益生菌產品最好單獨食用,僅配服常溫白開水就好。 只吃菌不吃蔬果 依然無法達到保健效果益生菌的補充固然重要,但敖立燕提醒,別忘了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質」(Prebiotics),所謂的益生質指得是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物質,也就是益生菌最喜歡的食物「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以及「寡糖」(Oligosaccharide)等醣類食物,適量與益生菌一起服用,能增加益生菌的定殖存活機會。因此,若只有補充益生菌,平時飲食卻少蔬果,沒有提供益生菌的食物,仍然無法讓益生菌充分繁殖,達到保健的好處。 自製益生菌 應嚴格注意操作細節近年來流行自製益生菌產品,許多人會購買優酪乳及牛奶,自行在家製作優格等益生菌食物,雖然方法沒有錯,但不少專家表示,自行在家培養菌種,難以達到安全的保障,反而因為操作上的限制,可能使菌種遭受破壞,危害食用的安全性。自製優酪乳或優格要特別注意益生菌的來源可不可靠、正確的做法為何,製作之後也必須迅速冷藏保存,且要盡快吃完。特別提醒的是,自己製作成優酪乳或優格的保存期限,仍和原來的乳品保存期限相同,切勿以為製成優酪乳或優格產品後的保存期限可拉長,它還是會腐壞的。另一方面,自製優酪乳或優格在加熱時,要嚴格注意菌種的耐熱度,否則可能會殺死益生菌、減少益生菌的活菌數,還可能造成其他乳品成分發酵、腐壞。 食用益生菌產品 避免油炸、燒烤物油炸、燒烤等食物,都會使免疫系統的紊亂,進而誘發過敏反應,若與益生菌產品一同食用,反而削弱了益生菌的活性。而加工肉品因為含有致癌物亞硝酸鹽,其若在酸性的環境下,就成了致癌物質亞硝酸胺。因此,食用益生菌產品時,不要吃油炸、燒烤或是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免得原本為了身體健康而補充的優酪乳、優格,反而成了毒害身體的幫手。 加強益生菌的活性與數量 日常這些食物要多吃益生菌利用蔬果的纖維繁殖,同時也可以生長有機酸,才能維持腸道的酸性環境。因為酸性環境是對抗壞菌最有力的武器,同時還能促進腸道黏膜細胞的正常代謝、維持黏膜屏障,對於人體免疫功能有好處。相反的,蛋白質和脂肪則是壞菌喜愛的食物。程涵宇說,雖然蛋白質與脂肪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但若過量食用,反而成為幫助腸道壞菌繁殖的兇手;另外,精緻澱粉、零食餅乾、蛋糕、麵包等,也會讓腸胃道的菌種變壞,除了使腸內環境惡化,同時也不利於益生菌的生存。若要加強益生菌的活性與數量,程涵宇建議,日常飲食中,應經常攝取富含膳食纖維及果寡糖的食物,比如全穀根莖類、味噌湯、豆類、海藻類、蕈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同時適量攝取蛋白質和脂肪,幫助益生菌在腸道的繁殖。 延伸閱讀: 吃益生菌可改善過敏? 資深主治醫師告訴你真相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兩者這樣區分!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
2020-12-03 科別.牙科
沒刷牙吃早餐,等同每天吃進10公克大便!牙醫:3個關於口腔你不知道的秘密
沒刷牙吃早餐,等同吃進十公克的糞便人在睡眠期間,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會處於活絡的優位狀態,造成口腔唾液分泌量減少。所以如果睡覺的時候嘴巴打開,就更容易口乾舌燥。之前還曾經流行過將膠帶貼在嘴上,以確保睡眠時嘴唇能保持閉合的方法。但是白天就不一樣了,若一直張著嘴巴,口水就會多到流出來,這是因為換成負責活動的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的關係,透過增加唾液的分泌,讓口腔內保持濕潤。也就是說,身體會在必要的時候出現必要的反應。假設睡著時唾液還在不斷分泌,積在口腔內就會被嗆到,因此副交感神經才會抑制唾液的生成,跟嘴巴張不張開沒有關係。如果說睡覺時口腔乾燥是必要的機制,那麼與其努力防止口渴,不如思考在口渴的狀況下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口腔乾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口腔中的沖洗作用會降低,造成細菌肆意增殖。根據研究,每天晚上睡覺當中,細菌增殖的量大約會達到等同於十公克糞便的細菌量。不刷牙就直接吃早餐的人,相當於吃進了十公克的糞便。前面章節提過,細菌和人體是相互共生的關係,但在乾燥環境下不斷增殖的大多是壞菌。這些壞菌會助長胃部虛弱的問題,並隨著食物一起進入胃後,再直接抵達腸道,造成腸道菌叢平衡的惡化。若腸道菌叢平衡被打亂,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血清素分泌異常。早期社會因為精緻或加工技術較少,每天的飲食中多半混合一些較硬的食物,可以藉由咀嚼清除堆積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牙菌斑停留在牙齒表面時間越長,惡化程度就越高,因此需要反覆清除。但是反觀現代的飲食習慣,幾乎都是柔軟、不需要費力咀嚼的食物,不僅沒辦法清除牙菌斑,反而還助長牙菌斑堆積,完全無法達到口腔自淨作用。養成飯前飯後刷牙的習慣建議大家不論早午晚餐,最好都在吃飯前,先刷牙去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白天因為工作與學校帶來的壓力,我們的唾液會在交感神經的作用下變得黏稠,造成唾液的細菌沖洗作用降低,使細菌增殖。而到了傍晚,一整天又是喝咖啡又是吃巧克力,在飲食中累積的汙垢也會大量附著在牙齒上,這點從我每天下午看診的經驗中完全得到證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突然吃晚餐,大量的細菌就會跟著一起被吃下肚。因此,建議在吃飯前先稍微刷個牙,只靠漱口的話,沒辦法將堆積了一段時間的牙菌斑清除。不乾淨的口腔,讓你離癌症更近!在過去的認知中,便秘容易導致大腸癌,因此建議大量攝取膳食纖維。但最近卻在多數大腸癌患者的腸道內發現「具核梭桿菌」,是一種時常存在口腔中的菌種。因為沒有保持口腔清潔,導致口腔內的細菌進入腸道,大幅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我在得知這個事實的瞬間非常震驚。如果能更輕鬆做好口腔保健就好了,只要將牙齒間的大量具核梭桿菌確實清除乾淨,就可以降低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在這裡強烈建議大家,必須使用牙線保持口腔清潔。很多人認為用牙線很麻煩,但就算是以「今天只清理上顎右半部,明天清理下顎左半部」,或是「深處的牙齒每天用牙線,前端的牙齒偶爾用牙線就好」的分段方式也沒關係,請開始使用牙線吧!這是養成口腔保健習慣的第一步。「只要用牙線,牙齦就會出血」說這句話的人,並非使用牙線傷到了牙齦流血,而是因為牙齦中已經有發炎症狀,血管的滲透性急遽提高,隨時處於充血狀態,才會受到牙線稍微刺激一下就出血。使用牙線不要太大力,以免將牙線深入到牙齒之間時感到疼痛。牙齒與牙齒之間的牙齦,被稱為「牙間乳頭」,對刺激的承受度較弱。若用力將牙線擠入牙齦中,可能會造成牙齦腫脹。因此,在使用牙線深入齒縫間清潔的時候要小心。注意,使用包覆蠟膜的牙線輕輕滑過齒間,就不致於造成出血。刷牙也是,稍微在牙刷上施加一點點的力道就好。有些人覺得不使勁刷沒辦法將牙齒刷乾淨,但刷牙其實不是刷地板,而是像掃地般將髒汙去除乾淨。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使用牙刷,就能將髒汙清除乾淨。牙刷推薦選擇小刷頭、軟毛的款式,較容易在口腔中移動,而且即使用力也不會造成口腔受傷。若習慣的話,使用電動牙刷也無妨,我也是使用電動牙刷來潔牙。牙刷若以五隻手指緊緊握住很難靈活移動,因此如同握筆一般,用兩隻手指拿著就好。刷的時候力道很輕,即使是柔軟刷頭的刷毛尖端也不會彎曲。每次講到這個話題,大家都對刷牙力道這點感到震驚。但是,透過齒垢染色劑驗證,的確可以清楚看到牙垢轉眼間被清除乾淨。反而是使勁用力刷的情況,會因為牙刷尖端被壓平,變成只是拂過牙齒,無法將髒汙掃掉,也會傷到牙齒的琺瑯質。如果是牙齦比牙齒更凸出的人,很容易因為刷牙太大力導致牙齦受損,造成牙齦萎縮或敏感性牙齒等症狀。此外,也請確實清潔舌頭。造成口臭的原因,有25%是舌頭沒有清潔乾淨。舌頭是由肌肉組成的塊狀物,在靈活活動時是不會長苔蘚的。但是換句話說,若舌頭不動(說話減少或老化狀態),就會增加舌苔附著的機會。再加上乾燥或低營養的狀態,造成舌乳頭的皺褶加深,髒汙就更容易停留在舌頭上,導致細菌增殖、舌苔附著等結果,最後引發口臭。我指導患者們用這套方式刷牙之後,許多人在這幾年之中再也沒有過一顆蛀牙。比起花時間刷牙造成的壓力,讓口腔長期處於細菌容易繁殖的環境下造成的影響才更令人擔心。整頓口腔菌叢的刷牙方式①用拿筷子的方式握牙刷。②用刷毛尖端不會彎曲的力道,輕柔地在牙齒表面以一次移動2mm左右的小幅度刷牙。③沿著牙齒圓弧以左右→斜角→上下的方式,每面來回刷10次,將髒汙徹底清除乾淨。④刷到1/4左右時,用衛生紙將牙刷毛間的髒汙擦乾淨之後再繼續刷。書籍介紹書名: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2-02 養生.聰明飲食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上班、上課時間漫長、壓力緊張,時常不定時吃飯,或是在短時間內狼吞虎嚥、 嗑光便當,又加上喜愛喝咖啡、吃甜食?你也有這些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嗎?小心很容易就患有胃潰瘍;然而,吃也痛、不吃也痛,胃潰瘍患者到底該怎麼吃才好?胃潰瘍推測是受幽門桿菌感染 嚴重恐致胃癌引起胃潰瘍的主因,過去醫學上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所導致,營養師程涵宇表 示,目前專家們則是偏向以幽門桿菌感染為主。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患有胃潰瘍的患者,半數以上都可在胃裡發現幽門桿菌的感染,若沒有適當治療,情況輕微可能僅是胃部慢性發炎,嚴重的話,會導致腸胃道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甚至是胃癌的發生。至於症狀表現,胃潰瘍最直接的不適,就是上腹部的燒灼痛、悶痛,而且通常發生在空腹時,有些人在吃飽後會稍微緩解,但若疼痛持續超過一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急性期、慢性期飲食法不同 持續到無症狀急性胃潰瘍與慢性胃潰瘍,兩者治療方式不同,飲食守則也各自不相同。程涵宇說,胃潰瘍急性期飲食因患者劇烈疼痛,合併有胃黏膜發炎充血、浮腫和滲出物的產生,甚至可能有局部糜爛出血的現象,這時候應以禁食為佳,目的是為了減少胃酸的分泌;等到症狀減輕後,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攝取米湯或稀飯,一次大約2~3匙即可,絕對不能吃 到有飽足感。此外,可視情況攝取纖維結構細緻的蔬菜,例如冬瓜、沒有梗的葉菜類,並煮到 軟爛,較好消化,必要時可補充營養劑。至於胃潰瘍慢性期飲食,當急性期症狀緩解後,這時不會再有劇烈的疼痛,胃穿孔或出血的症狀也明顯得到緩解,可能伴隨偶爾的上腹部痛,或者進食時胃會痛,這時候可以攝取的食物就比較多了,但大前提仍然是不能吃到飽,並且要選擇好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攝取稀飯或白飯:視個人情況 將一碗稀飯分多餐攝取,但不建議吃難消化的全穀類食物,除非是打成糙米漿、五穀漿等。●適量攝取蔬菜:蔬菜的挑選仍然以纖維細緻的為主,可加上花椰菜、去皮南瓜、 地瓜等,烹調方式一樣煮到軟爛好消化,帶粗梗的不好消化的葉菜類先避免,例如空心菜、牛蒡等。●適量攝取水果:可攝取甜度低、好消化的水果,例如香蕉、木瓜、去皮水蜜桃等;同時避免太甜、難消化的水果,例如 西瓜、葡萄、番茄、火龍果、柚子等。至於這些飲食方式要維持多久?程涵宇說,目前沒有定論,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各 不相同,但大前提是維持到胃部沒有疼痛感為止,且日常保養一樣要避免任何刺激性飲食,例如忌菸酒、咖啡因、酸辣、甜 食、暴飲暴食等習慣,同時維持每餐6~7分飽為佳。 胃潰瘍年輕化 平日應該這樣吃程涵宇建議,胃功能較為敏感者, 除了早睡早起外,飲食方面應定時定量,每餐約7~8分飽,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胃的負擔、不抽菸、少喝酒、少甜食,因為甜食會引發胃酸分泌,此外,多蔬菜、適量水果,蔬菜應咀嚼爛一些再吞下肚;太甜水果應適量。最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習慣,並找到紓壓的方法,尤其人處在緊張壓力的情緒下,特別容易分泌胃酸,應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高纖維食物適量吃 別拒絕酸口的水果除了遵照日常正確飲食法,胃潰瘍患者對於保養胃部方法,總有一些困惑,怕胃 二度受傷,不敢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導致便秘、痔瘡等症狀上身;或是擔心口感酸酸的水果很傷胃,但其實,若是拒絕攝取,恐怕會因為營養攝取不均而使得身體 亮紅燈。因為高纖維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為了避免胃腸道受到刺激,建議少量攝取,並要充分咀嚼到爛再吞下;若真的喜歡吃高纖維的食物,可以將食物的體積 縮小後再攝取,比如將燕麥打成燕麥奶、 糙米飯打成糙米漿等作法,可避免胃酸分泌過多。此外,很多人以為,胃功能不好就應拒絕檸檬、奇異果等酸類的食物,其實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空腹喝檸檬汁雖然會刺激胃,引起胃的不舒服,但若稀釋為檸檬水(建議以檸檬與水的比例為1:10),研究顯示,並不會造成胃潰瘍,也不會影響 康復,若不喜歡檸檬水的味道,也可柳丁汁以1:1的比例稀釋,但若合併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則柑橘類水果皆不適合。 保護胃 山藥比秋葵適合黏黏滑滑的秋葵因富含黏液蛋白,這 種黏液蛋白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對腸胃壁 具有保護的作用,可幫助修復胃黏膜、降低胃酸的產生,適量攝取有助胃潰瘍的緩 解,這種果膠類食物除了秋葵外,也很推 薦山藥。不過,要提醒的是,秋葵表面綠綠的皮,因膳食纖維含量較高,一定要煮得軟爛些再進食,山藥則是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再者,花椰菜也是不錯的選擇,曾有研究指出,因花椰菜含有一種異硫氰酸鹽的成分,在小鼠體內發現具有穩定對抗幽門桿菌的能力,建議攝取時,應烹調至軟爛較為合適。 空腹喝芥花油不能治療胃潰瘍 喝牛奶易產生脹氣油脂雖然具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但也是營養素中消化速率最慢的,所以,空腹喝 芥花油,會讓食物滯留在胃部,反而可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危險,加重胃潰瘍的 症狀;因此,建議胃潰瘍患者,飲食方面還是以少油為主,任何多餘的油脂都不利於胃部修復。早期會建議胃潰瘍病患喝牛奶,原因是牛奶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油脂,具 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但後來發現,其鈣質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如此就不利於潰瘍組織的修復,而且因為牛奶屬於容易產氣的食物,使得胃脹氣的可能性增加。延伸閱讀: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胃潰瘍、胃痛多吃胃藥可顧胃? 這些潛在風險先看懂!改善症狀具備5觀念才對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