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膝蓋
共找到
1009
筆 文章
-
-
2020-02-09 養生.運動天地
以為「運動=減肥」?專家:女性瘦子更需要運動增肌
瘦子更需要運動增肌想要擺脫肥胖,肌肉訓練與有氧運動二者皆很重要。事實上對許多女性而言,會讓她們驚覺必須運動」的契機,應該就是減肥。希望身材變得更好看,覺得胖胖的很丟臉,這些都是很多女性的共同心聲,因此才會有愈來愈多人,以為「運動=減肥」。結果現在反倒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身材纖瘦的女性以為「自己不胖所以不需要做運動」。東方女性與歐美女性相較之下,瘦子確實比較多。這大概是因為體質不容易發胖,而且不容易長肌肉的女性比例較高的關係。這些身材纖瘦的女性,認為自己不需要做運動也無妨,長時間缺乏運動之下,上了年紀之後會發生什麼情形呢?根據研究指出,人類的肌肉量在三十幾歲之後,每年大約會減少1%左右。若是沒有養成運動習慣,將使得原本就已經夠少的肌肉量,持續不斷地減少,很有可能會演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可能連站立或行走等基本動作,都會出現障礙,那麼未來臥床不起的機率也勢必將大幅增加。養成肌肉的三大原則不胖的女性,更需要做肌肉訓練好好培養肌肉。然而,愈是這類型的女性,體質上愈難長出肌肉來。女性的肌肉量,本來就不像男性那麼容易增加,這是因為在肌纖維變粗的過程中,男性荷爾蒙會發揮極大影響力。所以說,男性荷爾蒙量較少的女性,即便做了肌肉訓練,還是很難長出肌肉。具備這種體質的女性,想要藉由運動增加肌肉量時,建議最好在事前深入了解一下肌肉生長的機制。接下來介紹的三大原則,雖然偏向專業知識,但是想要練出肌肉的人一定都要知道。1.過負荷的原則。2.漸進性的原則。3.持續性的原則。第一項「過負荷的原則」,意指必須給予肌肉超出日常生活的負荷,這樣肌肉才會成長。舉例來說,一名上班族每天提著裝有電腦,重達三公斤的包包來來去去,如果他用500公克的啞鈴鍛鍊手臂,無法將肌肉練壯。所以說,就算多走一個車站的距離,假使只用和平時一樣的速度步行的話,也還是無法長出肌肉來。人類的身體,在進行相同動作時,會選擇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動作,盡可能避免消耗能量。所以若運動的負荷如同平常生活所負荷的一樣,甚至是更低,如此一來肌肉當然不會長得更大。縱使持續進行有氧運動,但運動強度一直沒有加重的話,最終還是看不出成效。總是搭乘手扶梯或升降梯的人,只要開始改爬樓梯上上下下,相信沒多久就能練出肌肉,心肺功能也會提升。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爬樓梯變成天天在做的事,負荷就會變得不足,所以肌肉也就不會再長出來了。其次,所謂的「漸進性的原則」,意思是說必須逐漸增加負荷,肌肉才會增長。培養出肌力之後,若以一開始的訓練強度及負荷做運動,會開始覺得很輕鬆。這證明體力及肌力都有所提升了,但是想要獲得更好的訓練成效,就必須將強度拉高。不過有一點要請大家留意,突然過度拉高強度的話,受傷的風險將會升高。話雖如此,強度提升的幅度太小時,又無法滿足漸進性的原則。「持續性的原則」顧名思義,就是必須持續做運動才能看出成效。運動並不是只做一次的活動,切記要養成習慣。所以做些自己能樂在其中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事。皮下脂肪型肥胖對症運動 下半身肌肉訓練抬臀(單腳)1仰躺下來雙膝立起,單腳靠在另一隻腳的膝蓋上。慢慢數4下的同時,運用大腿後側及臀部肌肉,將臀部往上抬高。2抬高至身體呈一直線後,再數4下同時慢慢將臀部放下。以20次×2組為目標。左右腳換邊也以相同方式進行。扶椅單腳深蹲1站在椅子後方,雙手放在椅背上。單腳往後跨一大步, 呈現前傾姿勢。使體重落在前腳。2維持體重落在前腳的姿勢,花4秒鐘將膝蓋打直後使腰部抬高。接下來,再花4秒鐘回到動作1 的姿勢。以20次×2組為目標。左右腳換邊以相同方式進行。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
很多人新年一開始總會訂定新年新希望,如開始慢跑、瘦下3公斤,穿上你最愛的那件洋裝,不管目標為何,你決定開始改變。遺憾的是,往往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該怎麼辦?你並不孤單,許多人和你一樣,在健身和癱在沙發上掙扎,最後往往是沙發贏了。其實,有些方法讓你的目標實現。首先、不需要動用動機,也不需要動用意志力,先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樣的人會穿什麼、會吃什麼以及會做什麼事。運動心理學家歐科納(Eddie O'Connor)接受《預防》誌採訪時說,如果你問如何有動機運動?你已經輸了。因為動機不持久,不管你想瘦兩公斤、想增強體力,當你第一次需要費盡心力克服偷懶一下的慾望,動機就開始遠離。歐科納建議,與其想如何才有動機運動,還不如給自己一個清新的圖像,想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要瘦下來並不具體,例如我想成為健康的人更有力量。」因此,想想健康的人怎麼做、怎麼吃。歐科納以自己為例,以前他也會懶得去跑步或做其他訓練,直到他自覺,自己是個混合健身(Crossfit)教練,就要像個教練的樣子,也要吃得像個健身教練,然後和健身社群互動後,更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執行目標的過程中,如果障礙出現,歐科納建議,「告訴自己這是達到目標必須有的代價,」以為可以輕輕鬆鬆達到目標是愚蠢的,所以他建議,擁抱過程中所有的挑戰,並相信自己可以突破,這會讓你在看到成果後更有成就感。目標砍半為健康網站Web MD 執筆的營養師卡茱伽(Sally Kuzemchak)建議,對自己期望低一點,反而能達成目標且持續下去。例如設定每天深蹲五下,每天都會達到目標,如果設定每天深蹲30下,就會想算了,何必這麼累?當你達到目標,就給自己小小的獎勵,如享受Spa、買一件新的上衣等,當作自己恭喜自己。只給自己5分鐘卡茱伽也提供自己另一個方法。如果不想運動,她會設定鬧鐘,只運動5分鐘,如果運動了五分鐘後還是不想運動,就停止。但她運動五分鐘後,百分之百會繼續運動,對她而言,這是讓自己起身動起來的小技巧。讓運動容易點如果開始覺得沒有動機運動,或必須逼迫自己,表示你沒有享受運動。例如你討厭跑步機,覺得在跑步機上跑步很無聊,就改去公園快走或去上堂舞蹈課,選擇同樣加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有很多選擇,沒必要讓自己痛苦,也就難以持續。專注在運動後的感受每次提到運動後的獎勵,歐卡納認為,「運動後的感受就是最大的獎勵,」很多人持續運動,成為運動咖,就是因為運動後更放鬆、更有活力、更正面,覺得世界真美好,希望人生裡持續有這樣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是需要獎勵的那種人,也建議不要將運動後的獎勵和美食連結,以免功虧一簣。相信什麼,得到什麼,就是這麼簡單。最適當的運動強度是,運動完,想著明天還要運動。去嘗試任何你不討厭的運動,不管什麼都好,如果沒有任何想法,穿上最舒適的鞋子、輕便的衣服,出門走路就好。從散步到快走,從10分鐘到20分鐘,到半小時,覺得快走有點無聊了,就開始慢跑,跑五百公尺,到跑一公里,一直到3公里,一天一天、一週一週,你會欣喜地發現,體力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往後你更可以挑戰各種你想要挑戰的運動,成為別人眼中的運動咖。每天早上10 分鐘,神清氣爽一整天如果你沒有時間走出大門運動,下面還有來自瑜伽的體位法可供選擇。每天早上十分鐘,練習完後再靜坐調勻呼吸,回到身體,就能神清氣爽地出門去。雨刷式 放鬆髖關節採躺姿。雙腳與瑜伽墊同寬,隨著呼吸,雙膝左右倒,如同雨刷,意識停留在髖關節的活動,練習5 次。下犬式強化手臂和大腿從四足跪姿開始,手腕在肩膀下方、臀部在膝蓋上方。腳指頭捲進來,肚子接近大腿,吸氣、膝蓋離地,吐氣、大腿出力,將臀部往斜後方延伸,初學者可以維持膝蓋彎、腳跟顛起,停留5 個呼吸。平板式(或稱棒式) 強化核心從跪姿開始。兩腳往後踩,腳球往後頂,手臂和腳指撐起身體,大腿繃緊、核心收穩,肚臍往上收,身體中段不要拱起或下垂,視線往前,保持脊椎延伸。維持這個姿勢直到想休息。但切記這個動作不該造成腰酸或腰痛,量而為。寧可10 秒、10 秒累積幾次,也不要一次過長時間造成腰傷。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延伸/慢老教主最新作品《不減肥才能瘦》】。從慢老到不減肥,黃惠如的優雅生活學。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
農曆年才剛過完,從現在起奮發向上執行今年的新目標還不算太晚!不論你的目標是要看起來更年輕、維持健康,還是要去各式各樣的地方旅行,「騎單車」絕對是一兼數得的方式,就讓專業單車教練告訴熟齡族,單車能帶來的種種美好。騎健康或極限任君選經營LAGA六角運動教室的單車教練吳佳珮觀察指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熟齡族投入單車運動,這群人工作相對穩定,更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休閒、退休生活,而單車相較跑步來說,對膝蓋衝擊較低,而且可以到達更遠的地方,短則20公里,長則如一日北高,動輒380公里,進可攻、退可守,不論為了健康而騎車,或是有意挑戰自己極限的人來說,都很適合。運動+旅遊 單車遊正夯吳佳珮補充,騎的距離長,也意味著能到達更多地方、欣賞更多風景,因此結合「旅遊」性質也是單車運動的特點之一,因此也吸引許多人相約單車環島遊,甚至是出國來趟單車壯遊,用雙輪拼成世界地圖。相揪騎得更遠騎車除了兼顧高年級生注重健康及愛玩的需求,吳佳珮也說,通常單車都是成群結隊行動的,剛開始接觸單車的人,都是親朋好友邀進來一起騎車,因此也滿足了熟齡族想積極拓展人際關係的需求。對於有意用單車為自己開展出燦爛的人生下半場的熟齡族,吳佳珮也有以下3點建議:能阻礙你運動的永遠是自己騎車對下肢負擔較輕,對關節不好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單車運動可有效增加心肺耐力,對於預防心血管相關疾病及減重等,都有一定的幫助,他也鼓勵熟齡族不要因舊傷、舊疾而害怕運動,只要經醫生專業評估後,循序漸進養成運動習慣,對身體一定是有利的。此外,吳佳珮也說,心理上的障礙往往才是阻撓人運動的最大門檻,這時候就有賴周邊親朋好友的力量,跟著親友或同好一起出發,你將會發現更不一樣的自己。從地形決定裝備吳佳珮也提醒初學者,在選購車及裝備時,首要考量的是自己最常騎的環境是什麼,例如公路、登山還是城市代步,再來是預算考量,最好選擇離家近的且信賴的車行購買。以公路車為例,路線多為平坦的柏油路面,有上、下坡,路邊常有樹枝,因此貼身的車衣不僅能減少風阻,也能盡量避免被樹枝勾到等,而安全帽也是必備的裝備;若為城市路線,則以輕鬆休閒為主,不需太緊繃,現在市面上也有非連身,兼具日常穿搭及旅行移動功能的單車用運動長褲可供挑選。暖身、緩和絕不能省許多熟齡族抗拒運動,是擔心運動恐帶來更多的運動傷害,但吳佳珮指出,其實運動傷害往往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生活型態不佳及運動習慣等綜合因素導致。要盡可能降低運動傷害發生,運動前的暖身及運動後的緩和收操就要確實。以騎車來說,暖身通常是要以有點喘、但還能說話的速度騎個10分鐘,提升體溫。騎車過程中也要留意自身狀況,騎不動也不要勉強,下來牽車漫步欣賞沿途美景也能留下美好回憶。緩和收操則是單車族最容易忽略的細節,千萬不要到家下車後就休息,包括頸部、手臂、腰部、大腿及小腿等部位的伸展都要確實,才能活到老動到老。【熟齡運動特輯】。熟齡健身風潮正夯!存肌力讓體力自由 運動不怕老。用跑步讓自己更年輕! 專家建議這樣做。6個小技巧每天只要10分鐘 讓你擁有「謎齡肌」!。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2 橘世代.時尚橘
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
修杰楷和賈靜雯與女兒咘咘、Bo妞一家人的互動受到許多粉絲關注,為了維持這份幸福、陪伴孩子們更長久,夫妻倆都很注重養生,過去是肌肉型男的修杰楷,成為奶爸後笑稱,現在做的運動都比較像在「復健」,不會刻意做重訓,雖然肌肉線條不如以往,體脂也變比較高,但好處是比較不怕冷了。修杰楷提到,以前沉迷健身,幾乎天天上健身房,體脂很低,所以也很怕冷;且這兩年身體出現一些毛病,包括膝蓋積水、肩膀抬不起來,可能都是過去的運動傷害造成,因此也不適合做太激烈的運動,現在開始較常做伸展、筋膜放鬆的動作,並找教練一對一針對問題上課。對於飲食方面,修杰楷說自己一直都有早起喝溫水的習慣,最近更會和賈靜雯一起煮薑茶喝,上市場買竹薑後回家自己煮,且完全不加糖。喝薑茶好處多,包括祛寒、健胃、活血、養顏、解毒等,修杰楷則聽說薑茶能護肝,因此開始飲用。此外,修杰楷本來就不太吃糖,覺得戒糖也是很重要的養生,因糖是很多癌細胞的養分,更不會喝手搖杯。但他認為戒任何飲食也都不能太激烈,例如他有段時間都不吃澱粉,結果心情變很差、容易暴怒。。延伸/關於人生2.0—沈文程:我不是變老,只是繼續長大。延伸/蝴蝶姐姐童顏秘訣大公開:一直在演藝圈,到80歲都沒問題!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常熬夜的人罹癌率高4成!日本睡眠醫師:再晚也不要超過這時間睡
晚上12點前上床,疾病不上身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生理時鐘的週期,早就銘刻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當中。隨著文明的進步、電燈的發明,讓夜晚變得和白晝一樣明亮,也只是這百餘年來的事,所以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急遽的改變。 若是持續過著日夜顛倒,或者是半夜二、三點還不睡覺的生活,就會打亂身體本來的節奏,而埋下疾病的禍源。其實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理所當然,因為健康的基礎就在良好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配合正常的生理時鐘,在可以發揮健康機能的時段,取得適當的睡眠長度。為了有效發揮身體的修復功能,第一步就是在晚上12點之前就寢。 身體裡本來就有一套體內平衡(homeostasis,又稱恆定狀態)的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保持體內環境維持在舒適、安定狀態中的機制,例如維持體溫、血壓,排除病原體等異物,及修復傷口等作用,都是這個機制中的一環。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就能將這個機制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讓身體保持美好狀態,引導我們挺進健康之路。 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會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超過凌晨3點後,身體就不再製造生長激素;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無法在對的時間進入深層睡眠,生長激素也不再分泌。另外,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褪黑激素也不會分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會輾轉難眠外,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 生活不規律、到了深夜還不睡的不良習慣,會妨礙身體原有的功能,造成體能狀態不佳的結果。我這麼說,一點都不言過其實,只要想想,人生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但一般人通常只思考清醒時的事,卻毫不在乎睡眠的好壞。可是,只要充實這1/3的睡眠時間,就可以讓其餘的2/3有更完美的表現,也就是在睡眠時好好修復身體,就能在清醒時讓大腦的功能、身體的體能發揮得更好,進而擁有健康、充實的人生。 總而言之,隔天可以做的事情,就不要逞強在半夜做,過了半夜12點不睡覺,還在日光燈下看電視、打電腦的習慣,就阻礙身體本來具備的健康機制。 修復身體、提高免疫力,消除大腦和身體疲勞的機能,主要是在睡眠期間運作,我們要尊重身體的力量,並且讓這些力量發揮最大功效,就必須在晚上12點之前上床睡覺。 夏夜一樣睡得舒服的方法 難入睡、睡不著,再碰到夏天就更棘手了。例如,熱帶地區的夜晚,溫度、溼度都很高,漫漫長夜很容易讓人睡不著。如果一整晚都開著冷氣,就算把溫度調高一點,半夜還是會冷醒;若是設定一段時間後自動關掉冷氣,隨著室溫慢慢升高,又有可能被熱醒。所以,夏夜是最容易因為睡睡醒醒,而睡眠不足的天氣。 夏天因為平均氣溫、溼度都較高,造成睡覺時深層體溫不容易散熱,人就會輾轉難眠、不好入睡。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環境,可以巧妙運用電器用品,幫助我們一夜好眠。讓夏天也有優質睡眠的方法,就是睡前兩個小時先開冷氣,設定溫度為攝氏29度,降低房間裡的牆壁溫度。 大多數人在睡前都可以忍耐悶熱的天氣,上床後才會開冷氣。但是,這麼做只有房間裡的空氣是冷的,一旦定時關掉冷氣後,停滯在牆壁裡的熱氣就會釋放出來,讓房間裡的溫度急速上升,教人難以入睡。如果能夠事先降低牆壁的溫度,上床就寢後二、三個小時,定時設定再關掉冷氣,就能保持舒服的室溫,直到凌晨四點左右。 而身體在體溫最低的凌晨兩點到4點的睡意最強,之後體溫就會緩緩上升。所以凌晨4點後,為了要順利清醒,會慢慢提高體溫,不再讓身體冰冰涼涼的。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可以讓室溫在凌晨4點後才慢慢上升,不會妨礙到體溫上升,我們就能輕鬆醒來。 只要花一點點心思,我們就可以在難以入睡的夏夜擁有舒適的睡眠,徹底擺脫睡眠不足的煩惱。因此,了解人體的結構,絕對有助於取得良好的睡眠。 延伸閱讀: 5個月瘦15公斤,水腫消失、膝蓋不痛了!韓國肥胖醫師:每天一杯茶,替身體「除痰濕」●書籍簡介 修復身體的黃金7小時:養顏瘦身 × 提升免疫力 × 自癒百病, 拯救上萬人的名醫教你日日好眠,擺脫所有文明病!万病をふせぐ眠り方作者: 宮崎總一郎 譯者: 劉錦秀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29語言:繁體中文 宮崎總一郎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1979年畢業於秋田大學醫學系,1985年完成秋田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 現為日本睡眠學會理事、日本睡眠學會認可醫師(certified physician of sleep medicine,JSSR),並於滋賀醫科大學擔任睡眠學講座的特任教授(specially approved visiting professor),及在其附屬醫院擔任特約睡眠門診醫師。 他除了為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進行診察、治療外,更透過「睡眠森林」機構推廣睡眠知識,並培育專業的睡眠指導員,傳達世人睡眠的重要性。著有《對大腦有用的「睡眠學」》(角川SS溝通出版)、《成長中孩子的睡眠學》、《給快速入睡家族的建議》(皆為恒星社厚生閣出版)。
-
2020-01-27 養生.運動天地
總是全身痠痛卻找不到原因?美女醫教你伸展戰勝疼痛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作者金修然】原因不明,總是全身痠痛?痛點越多,越可能是「纖維肌痛症」在大邱經營蘋果園的四十多歲女性來到我們醫院,那份痛楚該有多麼苦不堪言呢?「疼痛感好像在我身上的每個角落跑來跑去,頸部、背部和腰部覺得刺痛,某天開始連膝蓋和腿也跟著痛了起來。因為在經營蘋果園,經常要開車,所以不論去哪裡我總是將礦泉水瓶靠在背上,由於實在太痛了,這樣做有指壓的效果,就會稍微舒服些。」她如此說著。經常感到不明疼痛的症狀稱為「纖維肌痛症」。曾有二十多歲的大學生因纖維肌痛症太嚴重而休學,也有三十多歲的職業婦女為此辭掉工作,年齡層十分廣泛。他們全都訴苦「全身痠痛」、「吃藥也沒用」。「壓力」會引發疼痛,產生痛點一般來說,疼痛誘發點中只要有四到五個地方會痛,就會確診為「纖維肌痛症」。它通常會形成包覆肌肉的筋膜和在肌肉部位引起疼痛的堅硬組織,稱為「疼痛誘發點」。壓力是纖維肌痛症的起因,一旦有壓力,肌肉用力時會收縮,這時由於血液循環不佳,便會產生疼痛感。即使照了X 光,也做了血液檢查,大多數會得到「沒有異狀」的結論。由於經常感到疼痛,因此患者總是將「全身痠痛」掛在嘴邊。如果活著都沒有壓力該有多好,然而我們的人生卻與壓力密不可分。我既是職業婦女,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每天都要與壓力打交道,如果沒辦法排除壓力,當壓力出現時,身體會如何反應正是問題所在。舉例來說,有人在零下十度時沒辦法外出;反之,卻有人能外出,並吸著冷空氣哼唱。在零下十度這樣的外在壓力環境下,有些人具有與之抗衡的能力,有些人則沒有,我們稱之為免疫力。換言之,打造對外部壓力有反應的體力相當重要。身為醫師,我詳細地為病患解說:「肌肉被薄薄的筋膜包覆著,而那裡形成會引起疼痛的堅硬組織。舉例來說,有壓力時筋膜會收縮, 同時刺激疼痛誘發點。」雖然不至於痛不欲生,但是摸到或按到肌肉部位的堅硬組織,疼痛感會加劇。而且不只有按壓處會痛,距離較遠的部位也會出現疼痛感。如果想擺脫疼痛,必須透過伸展操來舒緩肌肉、改善筋膜。為此,我開了能強健深層肌肉的運動處方箋給她。一個月後,她的痛楚逐漸消失,氣色也變好了。如果你正在為不明原因的痛楚、每天都全身痠痛的症狀而受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透過伸展,打造能戰勝壓力的身體。Doctor's talk一旦出現疼痛誘發點,會使肌肉功能弱化通常會形成包覆肌肉的筋膜和在肌肉部位引起疼痛的堅硬組織,我們將它稱為疼痛誘發點,是因為肌肉過度緊張和氧氣不足而發生。疼痛誘發點會發生在一塊或多塊肌肉上,可能會出現肌痙攣、運動範圍變小、肌肉弱化、自主神經系統異常等各式症狀。解痛伸展操-消除纖維肌痛症的運動放鬆伸展【每次10秒,反覆10次】功效:藉由手腳拉長的動作,伸展側腹部,放鬆身體。1. 十指緊扣,手臂向上舉高。2. 雙腿交叉,膝蓋不彎曲,手臂往前腿的對角線方向伸展,延展側腹部。3. 換邊伸展,雙手、雙腳盡量拉直,以延展身體。彎腰抓腳尖【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伸展腿部內側肌肉、背部和腰部。1. 坐姿,雙腳盡量打開,上半身抬頭挺胸,腳尖朝向身體。2. 大腿用力,避免膝蓋騰空,並同時彎腰抓左腳尖,停留5 秒。3. 換邊動作,用雙手抓右腳尖。
-
2020-01-26 橘世代.健康橘
「沒本錢受傷」 給高年級重訓新生入門3提醒
近年來運動風潮盛行,愈來愈多人進健身房訓練自己的體態,不只年輕人,中年人更急需重訓,因為已經中年人已經沒有本錢受傷,以下是50+健身薈健身教練陳少偉給想入門重訓的高年級生三個提醒:身體痠痛只做物理治療 治標不治本熟齡族群身體痠痛,大多會去尋求物理治療,但健身教練陳少偉說,因肌肉量不足導致的身體痠痛,若是僅做物理治療治標不治本。陳少偉說,4、50歲以上族群,已經沒有本錢受傷,他們不像年輕人受傷,自主恢復能力快,4、50歲以上族群,例如腰受傷,待身體自主恢復需要2至3周,因此更需要練正確的肌肉量,去保護你的腰。陳少偉說,當熟齡族的右腳膝蓋痛,人體會啟動保護機制,會刻意不用右腳去踩地,而開始使用左腳,但當左腳使用過多,容易造成骨盆歪斜,當骨盆歪斜,肩膀也歪斜,最後導致腰也受傷。陳少偉說,或許有人會認為,右腳膝蓋痛,就去做物理治療,但那只是暫時性的治療,因為身體的肌力不足,會再受傷僅是時間與機率的問題。不要只做器材 徒手訓練也很重要陳少偉說,中年以上的族群,不是為了要練多漂亮的肌肉而進健身房,大多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而來,因此做重訓,不一定要純粹只做器材。熟齡族群最常有的困擾是因為肌力不足,一些功能性的動作做不到,例如,躺在床上想要用手把身體撐起來可能很吃力,或是彎腰撿東西容易受傷,因此若是只進健身房練固定器材,只會訓練到單一肌肉群,無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陳少偉教授的重訓課,入門的課程不一定會使用到器材。陳少偉會為他的高年級學員設計深蹲、伏地挺身、捲腹、棒式等徒手訓練的課程,之後再針對個人肌肉較弱的地方,以器材訓練,例如有的學員臀大肌較沒力,會用器材加強訓練他的臀部。大約需練習重訓多久可以看得出效果?陳少偉說,他的高年級學員1個月上4堂課,他會請學員們回家練習,等於一周運動8次,3個月開始身體就會有感覺。高年級生練重訓最忌姿勢不正確陳少偉說,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熟齡族群,盡量避免自己看著影片練重量訓練,因為很容易姿勢不正確,造成運動傷害,最好的方式是請專業的健身教練教你一次,再回家自己練習。例如膝蓋的受傷周期大約2至3個月,若是用不正確的姿勢深蹲好幾下,膝蓋不會立即感覺疼痛,但若用不正確的姿勢,持續深蹲、磨損膝蓋,磨到第101次就會受傷。陳少偉說,在教練專業的帶領下做重量訓練導致受傷的可能性較小,因許多熟齡族在做動作時,會腰桿打不直,無法挺胸,這樣長期下來容易傷害腰部,嚴重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因此熟齡族群要注意,在做每個重訓動作時,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彎腰駝背。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26 養生.運動天地
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50歲美女醫師教你解痛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作者金修然】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女性年過四十會受荷爾蒙影響四十三歲的女性來到診間。「我渾身疼痛,全身上下都在痛。」接著她臉部漲紅,隱忍的委屈湧上心頭,眼淚彷彿一下子就會潰堤。了解患者身體的疼痛是我的工作,但是理解患者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這點我也沒有忘記,所以我會盡可能地從頭到尾傾聽他們的故事。「我的兩個兒子是高三準考生。」「嗯?兩個兒子一起應試嗎?」「是的,老大去年沒有考到理想分數,所以現在正在重修中。」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後,她突然看著我的臉好像要告白似地說:「大考結束後我也要接受治療!」兩個兒子和先生應該將媽媽當作女王一樣對待,可是這群無情的男人們卻完全不在意她。即使媽媽痛得叫苦連天,他們也只會說一句「去看醫生!」要是先生生病了,她會抓藥給他吃,並且照顧他;如果兩個兒子發燒了,她會熬夜照料他們,然而卻沒有任何人照顧她。「院長啊,家裡的男人們有關心我嗎?如果我老了、病了,也許會像舊皮箱一樣被拋棄也說不定,從現在起我要更關心自己的身體。」雖然是半開玩笑半認真說的話,但是冷靜想想卻是事實。為兒子和先生犧牲卻忽略照顧自己的身體,最後年老生病,即使治療也不見效,將會讓家人被迫承受更大的犧牲。嚴格來說,如果自己沒有好好注意身體,家人就要一肩扛下所有責任。看著她充滿信心地大喊:「現在我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我也不知不覺地面露微笑。大考結束後,她果真來了,且對我說:「我的手腕痛到無法洗碗,腳踝也痛到無法走路。」四十歲後,肌肉量和代謝率都會開始下降人的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老化,沒有歇息的一刻。膝蓋軟骨消失導致關節炎、脊椎有椎間盤退化症、手腕有腕隧道症候群等,這些都是老化所帶來的自然現象。一旦到了四十歲,不僅肌肉量減少,肌肉的力量也會以飛快的速度驟降,因此基礎代謝量也會隨之下降。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從更年期開始,女性荷爾蒙便會逐漸消失,腹部肥胖的問題也會日漸嚴重,所以女性荷爾蒙十分重要,為此更要運動,避免肌肉量減少。你或許會反問:「一把年紀了還運動?」然而,只要六十歲做適合六十歲的運動,八十歲做適合八十歲的運動即可。兒子大考結束後,她為了正式做好健康管理而前來看診,並且開始做增肌運動,後來不但身體年齡減輕了,也擺脫疼痛問題。Doctor's talk初經及更年期前後,女性要好好照顧身體!在健康方面,女性有所謂的重要時期,那就是初次月經前後與更年期。這時,受到荷爾蒙劇烈變化的影響,身體也會發生變化。性荷爾蒙會迅速增加,不僅是身體上的發育,心靈和思想等一切事物也會產生劇烈變化。近來受到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規律所影響,更年期提早的情況日益增多。一般來說,更年期約莫始於五十歲出頭,月經逐漸減少、生理期變短為其徵兆。為了避免女性荷爾蒙量急遽驟降,需要做強化肌肉的運動。運動能掌控荷爾蒙,為身體帶來活力。解痛伸展操-強化全身肌肉的運動下犬式抬臀【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舒緩大腿後側、小腿和上半身的背部肌肉,也能提升腳踝周圍肌群的活動力。1. 身體呈三角形,雙臂伸直貼地,膝蓋盡量打直。2. 踮腳使臀部向上抬起,延展上半身。腳後跟抬起來5 秒後,再放下回到原位。 Point 努力維持打直的狀態,避免背部或膝蓋彎曲。俯趴側抬腿【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能找到骨盆的平衡感,鍛鍊臀部肌肉,具有打造美麗臀線的效果。1. 呈四足跪姿,雙膝打開至與骨盆同寬,雙手打開與肩膀同寬。2. 右腳彎曲呈90度,左腳直接往旁邊抬起,維持5 秒後再放下,並換邊動作。Point 這時要避免將另一側的骨盆推向旁邊。抬不起來的那一腳可增加運動次數。
-
2020-01-21 養生.抗老養生
選後3招 心平氣和迎新年
在中醫的角度看,情緒無論大悲大怒或憂思過度都無益養生,而今年的選戰結束後緊接著就要過年,假如情緒尚未調適再加上年節大魚大肉,對身體可說是雙重負擔。中醫經典素問.舉痛論中提到:「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悲則心系急…故氣消矣。恐則精卻…故氣不行矣。」意思是說,過度情緒會反應在身體的氣血狀態,因此,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是養生重要的一環,以下介紹一些調理情緒的小撇步跟大家分享。適當曬太陽 親近大自然秋冬陽光較少,適當曬太陽可以增加人體中的血清素,使人有歡欣感,如果覺得憂思不妨多出門走走,親近大自然,也可避免城市中的空氣汙染對呼吸道的不良影響。另外,運動也能增加血清素,所以到近郊的山林步道快走或登山可說是一舉兩得。不過,有膝蓋或腰腿不適的朋友需考量自身狀況,不要勉強爬太陡的坡以免增加關節負擔。戒高糖高油 高鹽也注意再來食物方面,選舉時大家很愛把請吃雞排珍珠奶茶掛在嘴邊,不過這些高糖高油的食物都容易增加身體負擔,因為精緻糖如手搖飲添加的果糖是俗稱的「空熱量」,造成血糖陡升陡降,加上茶飲中的咖啡因造成短暫亢奮,代謝後人體會感覺更疲累。油炸或辣的食物會造成腸胃不適,導致情緒更加低落。建議大家在預備過年的待客零嘴時,儘量用原型食物代替精緻糖果餅乾,如:杏仁小魚、無調味堅果、無額外加糖的水果乾等。年菜選擇也要加上新鮮蔬菜均衡大魚大肉的油膩和重口味,如用菇類、肉片代替火鍋中的餃類、丸子類等再製品,以免高鹽分食材讓血壓上升。易多思憂心 中藥茶安神最後提供兩道寧心安神的中藥茶,分量均為以500cc熱水沖泡飲用,可用保溫杯悶泡20分鐘後飲用更佳。補氣寧心茶適合用腦過多,多思憂心、感覺疲累時使用,平時保養亦可。過度叫喊、講話導致聲音沙啞、咽喉乾痛的人則可以飲用疏肝潤喉茶。茶飲僅為養生,如果情緒已影響到生活起居或者產生不適症狀還是建議諮詢專科醫師。
-
2020-01-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為什麼身體免疫力會下降?中醫認為跟這兩者有關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特效中草藥足浴》,作者吳宏乾】增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可以算是搜尋網站上數一數二熱門的關鍵字,但免疫力究竟是什麼?免疫力可以說是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統稱,在體內的功能不外乎是防禦、偵測外來的入侵者,諸如:細菌、病毒、過敏原等等,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健康必然也會亮起紅燈。但現代人由於事務繁忙,而且凡事要求效率的情形下,無論是飲食習慣、生理時鐘、運動等常常都違背自然規律,例如進食不規律、常常暴飲暴食、運動時間減少、工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等等,很容易造成免疫力失去平衡。根據統計,台灣屬於感冒人口偏多的國家,這也是免疫力逐漸下滑的例證之一。影響免疫力的因素,除了基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性別以及生活習慣。女性的免疫力通常低於男性,所以很多先天性免疫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流行病學上的患者都以女性偏多。排除性別因素,改善生活習慣便可以明顯地提升免疫力,平常多食用蔬菜水果、穀類、豆類等避免二次加工的食物,規律的適度運動,維持正常的睡眠,就可以讓免疫系統處在最佳狀態。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足浴來增加免疫力,當人體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形,中醫認為這樣的狀況與「氣」和「虛」兩者息息相關。調氣型「百病皆生於氣」,「氣」是負責身體多項功能的能量載體,若「氣」流通不暢,身體機能便會下降。所以通過「調氣」的方式來疏通氣瘀,便可加強人體的免疫力。《增強免疫力》足浴配方柴胡 30 克夜交藤 30 克當歸30 克川楝子 30 克陳皮 30 克《增強免疫力》穴道按摩【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三寸。簡單的取穴法是以膝外眼處下量四橫指,小指下緣與脛骨前緣附近肌肉最豐厚處的交會處。【委中穴】位於膝蓋膕窩、膕橫紋的中點。取穴時我們可以屈膝或坐下,摸到膝蓋後方會有兩條大筋,大筋的中間即是委中穴。《增強免疫力》反射區按摩【肝臟反射區】位右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大腦反射區】位於雙腳大拇趾趾腹。【額竇反射區】位於雙腳五根腳趾的趾尖。【腦垂體反射區】位於雙腳大拇趾趾腹的中心點。調虛型在「虛」的方面,虛可以分成「表虛」和「裡虛」兩個部分。「表虛」指的是人體的衛氣不固,也就是體表的防禦功能減弱了,外部的邪氣便會輕易的影響人體,人就會變得容易感冒。而「裡虛」就是體內臟器變得虛弱,只要有一點點的外邪,身體的反應就會很大,不適症狀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明顯。故我們可以利用足浴來滋補臟器,藉此提高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足浴配方淫羊藿30 克白芍30 克丹參30 克當歸60 克《增強免疫力》穴道按摩【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上三寸。一般來說,我們可將四指併攏,小指下緣放在內踝尖的上方,食指上緣與脛骨後緣的交會點就是三陰交了。【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方的凹陷處,是內踝尖和阿基里斯腱連線的中點。《增強免疫力》反射區按摩【腎臟反射區】位在雙腳腳板彎曲時,產生的人字線後方區域。【脾反射區】位於左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接近腳板二分之一處。【心反射區】位於左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
-
2020-01-16 新聞.健康知識+
盤腿坐是疾病摧毀者 還是膝蓋摧毀者?
讀者Shaun提問:林教授您好,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談到盤坐對身體的壞處。因為最近在考慮到底要不要去學習打坐 (單盤、雙盤、散盤…etc),可以麻煩您針對打坐這件事情comment一下嗎?感恩您!! 我想,現代人大概只有在這三種情況下會盤坐:瑜伽、冥想、和宗教信仰。盤坐就是盤腿而坐,而所謂的散盤,就是盤坐時兩個腳背都碰到地面,單盤則是一個腳背碰到地面,另一個腳背放在另一隻腳的小腿上(也有放在大腿上的,但較困難)。雙盤坐時,是將兩個腳背各放在另一隻腳的小腿上(也有放在大腿上的,但較困難)。散盤最輕鬆,人人做得到,單盤較困難,需要一段時間練習,雙盤則是更困難,只有少數人能做得到。盤坐對健康的影響,一方面是心靈上的,另一方面則是肢體上的。我今天就只講有關肢體上的,尤其是只講有關單盤及雙盤對肢體上的影響。但是,我需要先說,這方面的科學證據絕大多數是來自瑜伽練習受傷的案例報告或個案調查,而非特別針對盤坐的臨床研究。這些案例報告或個案調查目前是有被匯集在下面這兩篇論文裡。2012年:Yoga in Australia: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在澳洲的瑜伽:一項全國調查的結果)。這項調查總共募集到兩千五百多位瑜伽練習者的資料,而它們顯示最常造成傷害的姿勢是(1)頭部倒立,佔7.4%,(2)肩部倒立,佔6.3%,(3)單盤和雙盤,佔5.3%,(4)前彎,佔4.8%,(5)後彎,佔3.1%,和(6)雙手倒立,佔2.5%。2013年: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yog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case reports and case series(與瑜伽相關的不良事件:對已發表案例報告和案例系列的系統評價)。這項系統評價總共收集到35個案例報告以及兩個含有76個案例報告的系列(即總共111個案例報告),而最常造成傷害的姿勢是頭部倒立,肩部倒立,和盤坐。和盤坐相關的傷害分別是股外側皮神經病變(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opathy),坐骨神經病變(Sciatic neuropathy),以及遠端脛骨骨骺骨折分離(Epiphyseal fracture-separation of the distal tibia)。英國報紙Telegraph 在2010-12-23發表Yoga bad for your knees, Indian doctor warns(印度醫生警告說瑜伽對膝蓋有害)。它說,印度醫生Ashok Rajgopal表示他已經對許多居於領導地位的瑜伽大師進行過膝關節置換手術,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極端拉筋會對關節造成嚴重的壓力,從而導致關節炎。瑜伽期刊Yoga Journal 在2019-2-5發表How to Protect the Knees in Lotus and Related Postures(如何保護盤坐及相關姿勢中的膝蓋)。它說,強迫雙腿盤坐是瑜伽中最危險的事情之一。 每年,許多瑜伽士都以這種方式嚴重傷害膝蓋。有35年經驗的瑜伽老師Bernie Clark在《國際瑜伽Yoga International》網站發表Lotus Pose: Destroyer of Disease, or Destroyer of Knees?(盤坐:疾病摧毀者,還是膝蓋摧毀者?)。他之所以會用《摧毀者》這個詞,是因為瑜伽聖經Pradipika裡有這麼一句話:「盤坐是所有疾病的摧毀者……只有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掌握!」。但是,Bernie Clark卻說:「就如所有古代精神和宗教著作一樣,Pradipika的作者並無需對廣告是否屬實負責。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盤坐是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姿勢:如果臀部緊繃,壓力就會轉移到膝蓋」。我想,上過瑜伽課的人都會有這種經驗,總以為越是能做高難度動作或姿勢的人,就是越厲害,越有道行。可是事實上,關節的旋轉度以及伸展度是因人而異(只能怪投錯胎),而且也都會隨著年紀而降低,所以,如果老是羨慕那些“高手”而強迫自己做所謂的高級動作或姿勢,那當然也就容易受傷,反而是得不償失。事實上有一些關節特別能彎的人是因為他們患有一種叫做《過動型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Hypermobility Ehlers-Danlos syndrome)的遺傳性疾病。所以,下次當你在瑜伽課裡看到“高手”時,也就沒必要覺得相形自慚了。縱然是在佛教或道教的教義裡,也一樣是不要求一定要做單盤或雙盤。如果心裡只老是掛念著要做高檔次的動作,反而就失去修行的真正意義了。原文:盤坐對身體有害嗎
-
2020-01-16 養生.運動天地
走路千萬不要用「腳趾抓地」 專家告訴你正確走路姿勢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作者松尾タカシ】腳掌、膝蓋、臀部的連動才是重點我是一名臀部運動專家,當初會開始關注腳掌,是因為我的腳掌感覺怪怪的,還有臀部運動效果不彰的緣故。我將臀部形容成引擎,能產生強大的力量,將腳掌用輪胎來解釋,可將這股強大力量傳達至地面。想要走得穩,必須將臀部產生的力量,從腳掌有效率地傳達至地面。而且臀部還能「吸收步行時來自地面的衝擊力,保護髖關節及膝蓋關節」,腳掌則可以「維持步行時的平衡感」,將「臀部力量傳達至地面」。想要充分發揮這些功能,包含臀部、膝蓋至腳掌,都得位於正確位置才行。比起足關節及髖關節,膝蓋原本就是可動性較差的關節,因此如果膝蓋彎曲時朝內或朝外的話,將帶給膝蓋多餘的負擔。腳掌、膝蓋、臀部位於正確位置腳掌至膝蓋及臀部的線條須呈一直線,否則會在膝蓋及腰部等部位,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走路時腳掌(腳跟)→膝蓋→臀部的線條呈一直線,才可以有效率地傳達力量,以及吸收衝擊力膝蓋彎曲時膝蓋不能朝內(也就是所謂的X型腳)。單靠內側,而不是以三角構面支撐身體,將造成膝蓋關節內側的負擔膝蓋彎曲時膝蓋朝外的話,就會變成單靠外側在支撐身體(也就是所謂的O型腳)。這樣會造成膝蓋關節外側的負擔Column 千萬不要用「腳趾抓地」「腳趾抓地」,就是腳趾彎曲抓著地面或地板以保持身體平衡的狀態,這個動作最常在單腳站立時發生。沒用腳掌的三角構面支撐身體的人,會不自覺地用腳趾抓地以保持平衡。單腳站立時,需要極佳的平衡感才能保持平衡。我們在走路時,一定會有一瞬間以單腳的三角構面支撐身體,所以在這種狀態下會用腳趾抓地的人,步行時可能已經習慣用腳趾抓地了。再次重申,腳趾抓地會破壞足底筋膜(覆蓋在腳掌上的膜)的柔軟度,使得步行時吸收雙腳衝擊的能力變差,所以腳趾抓地並不可取。否則最後將導致足底筋膜發炎,導致腳底出現疼痛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想要避免腳趾抓地成為一種習慣,最有效的作法,就是放鬆由小腿肚延伸至腳尖的肌肉。建議大家養成「入浴時自我按摩」的習慣,同時持續做腳掌運動來逐步改善。
-
2020-01-15 養生.運動天地
棒式運動不是撐著就有效 治療師教你這樣健身才正確
健身興起,不少民眾會透過網路學習,其中棒式運動(Plank)因在家就能做,而大受歡迎,但衛福部南投醫院提醒,健身姿勢不正確恐適得其反,棒式也不是撐著就有效果,若姿勢有誤、手肘或肩膀關節受傷者進行棒式,恐對關節造成負擔。南投醫院指出,棒式運動是一個只藉由前臂和腳尖接觸地面,將身體撐起,像一塊板子的基礎訓練動作,又可以稱為肘撐、平板撐等,透過持續且循環進行,能增強核心肌群,也能降低韌帶和關節受傷的風險,同時改善身體平衡感、改善駝背等外觀姿勢。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吳政軒說,棒式看似簡單,但是消耗體能的全身運動,對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腿部、背部、臀部等肌肉群都能充分鍛鍊,適合練核心肌群,自主訓練雖方便,卻也易犯錯而不自知。正確的棒式是頭部在脊椎延伸線上,但民眾易過度抬頭或低頭,手臂過度用力導致上背部過於往上拱起,誤把全身力量放腰後出現下背腰後下凹等情形,恐讓訓練做白工,且對關節有一定負擔,因此手肘或肩膀關節受傷不適合做棒式。吳也提醒,正確棒式做法為,手撐地板垂直剛好90度,腹部出力、夾緊臀部、骨盆後傾,注意力放在腰、腹,腳尖併攏與肩同寬,不憋氣且自然呼吸,感受到全身肌肉達緊繃狀態時就對了。若上述動作做不來,可改以換膝蓋著地來完成。
-
2020-01-12 橘世代.健康橘
2020跑起來!專業教練破迷思 跑步並不傷膝蓋
又是嶄新的一年,許多熟齡族為了健康、興趣,或是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安排,而重拾運動習慣,但坊間流傳「跑步傷膝蓋」讓許多熟齡族打退堂鼓。事實上,跑步是相對起來容易執行的運動,也較不受時、地的限制,只要找到對的方法、養成習慣,相信你一定能看到跑步對你的健康、外型及心態上的正面影響。針對熟齡族常會有「跑步傷膝蓋」的迷思,兼具醫護、教練研究所學歷,現為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系副教授吳志銘表示,其實與「肌力不足」有關,隨年歲增長,會因為賀爾蒙改變造成骨骼肌比例下降,再加上缺乏肌力訓練,對關節軟組織造成衝擊。因此,若運動強度與運動量未經評量調整的話,很容易會產生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發炎現象。吳志銘建議,初學者一開始還是循序漸進,例如先從快走目標30分鐘開始,也可以每10分鐘一趟,緩和累積至半小時,過一陣子覺得身體適應了,再往上加到每周3天,慢慢來、勿躁進,才跑得長久。吳志銘提醒,許多人靠跑步來維持健康、減重,但務必適量為主,而且最好是搭配肌力訓練,甚至是針對跑步的肌力訓練,才不易發生運動傷害,運動才能長久。要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吳志銘提醒,運動前後的暖身與收操絕對不能少。跑前暖身,是為了要肌肉「暖機」,否則很容易造成拉傷,尤其天冷;許多人跑完步沒收操就趕著回家,其實是很容易累積疲勞,甚至造成運動傷害,無法維持規律的跑步,讓跑步對促進健康的效果大打折扣。。單車族看這篇: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坐月子上下樓梯 竟罹退化性關節炎
多年前生小孩回澎湖坐月子,因為娘家是三層樓透天屋,我的房間在三樓,所以不時會上下樓梯活動。那時候媽媽經常對我耳提面命:「坐月子要好好保養身體,不要動不動就上下樓梯,這樣會傷膝蓋的」。那時候年輕氣盛、凡事不上心的我,不但不把媽媽的話放心上,而且還覺得她的觀念食古不化,跟不上時代,因而依然故我地在樓層間上上下下,開心自在的過活,我心想「哪有這麼嚴重,我年輕、身體好好的,才不會傷到膝關節呢。」「不聽老人言,不一定會吃虧在眼前,但有可能會吃虧在若干年後。」果不其然,在45歲某一天,我突然發現爬樓梯膝關節痛痛卡卡的,下樓梯時痛感更加劇,心裡不信邪的我,覺得可能過一下子就會好,沒想到卻是一個夢魘的開始,我甚至連蹲下去都發生困難。後來不得已,只好去看醫師,醫師說這是退化性關節炎,最好不要去爬山,上下樓梯要慢慢來,以免病情加重。於是我接受醫生的診療及醫護人員的復健一段時間,也學會保健與愛護身體之道,例如不要勉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身體發出疼痛警訊,就是警告我們要學會緩慢與放下。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膝蓋的痛感才逐日解除。壞習慣會肇致終生的悔恨,病痛讓我後悔當年沒把媽媽的話聽進去。專業觀點懷孕期間 關節韌帶會鬆弛許多長輩會告誡年輕孕婦好好養生、好好坐月子,別跑上跑下以免傷膝蓋,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女性在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骨盆韌帶變鬆變軟、增加骨盆伸縮性以容納寶寶,而身體其他部位的關節韌帶也會鬆弛、支撐力減弱,因而使孕婦容易腰痠背痛;倘若這個階段讓膝蓋承受過度的負擔,理論上有可能在未來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鬆弛素的分泌量在臨盆前達到高峰,產後則逐漸下降,關節韌帶的緊實度也將慢慢恢復正常。因此,女性懷孕期間至產後數月到半年,建議別過度使用膝蓋,像是爬樓梯、爬山、做需要站蹲交錯的家事等均應減少,但仍可做其他溫和運動與肌力訓練。就一般人而言,要預防退化性關節,就得避免過度使用膝蓋,但也不是完全不用使用。由於關節中的軟骨沒有血管,只能藉由運動刺激,獲得關節液取得營養,因此人還是需要規律且適度的運動;運動還能提升肌力、控制體重,連帶減少關節的負擔,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風險。(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整理╱記者羅真)
-
2020-01-04 新聞.健康知識+
年前大掃除NG姿勢讓你全身酸痛!醫教預防小訣竅
居家環境清潔常需要爬上爬下,對於平常勞動較少的人來說,真的是件超級苦差事。像是要打掃天花板或高處角落,甚至是粉刷等等,除了手得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影響;或是刷洗廚具、窗戶、被單等物品,如果清掃姿勢NG,再加上用力不當,就可能造成肌肉勞損而導致酸痛,每年大掃除勞損症狀的排行榜有哪些?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民萱剖析如下: 勞損症狀1:肩頸疼痛◎肩頸好酸痛,手也開始麻就羅民萱的觀察,肩頸疼痛是每到年節掃除時,婆婆媽媽們最常見的勞損症狀。因為大掃除時,長時間低頭整理或刷洗,容易造成上斜方肌的緊繃疼痛,若是合併頸椎椎間盤突出者,更可能伴隨著神經壓迫,而產生手麻的感覺,除了需藉由復健來治療,也必須改變姿勢,才能真正改善疼痛。 預防小訣竅:髖屈代替低頭、平視好輕鬆 :  如果要整理的東西位於低處,建議可利用髖部屈曲,身體和脖子維持一直線,代替低頭彎腰;或是拿個椅子坐下來,把需要整理的目標物,放在目光可平視的位置。尤其是頸椎前伸這種類似「烏龜頸」的姿勢,會使得頸椎壓力變成原本的數倍之多。 羅民萱指出,光是隨時注意自己頸椎的姿勢,就能有效避免肩頸疼痛,如果已經疼痛難耐,甚至出現手臂的酸麻,就得搭配復健的熱敷電療、牽引、運動伸展等項目,甚至是施以增生注射治療,才能即時對症處置。 ◎肩膀夾擊,上抬就痛!?「肩膀夾擊症候群」也是年節掃除時常見的肩部疼痛問題。羅民萱解釋,「主要是因為清潔時,肩膀重複外展抬高,例如準備年菜時,抬著平底鍋炒菜的動作,容易造成肩峰與旋轉肌袖肌腱的反覆摩擦、夾擊,進而導致肌腱疼痛發炎。肩膀高舉過頭的動作,也是造成肩膀夾擊的危險因子,例如掃除時,整理比較高的櫥櫃、天花板或是擦洗窗戶玻璃、取下高處的重物等。」 預防小訣竅:手肘垂放兩邊,避免高舉過頭 :   針對肩膀夾擊症候群,羅民萱建議,可以讓手肘儘量靠近身體兩側,再做大掃除等家務,避免肩膀手肘重複外展抬高;當拿高處物品時,則建議踩在穩固的椅子上再取用,避免肩膀手肘高舉過頭的動作。勞損症狀2:手部問題◎手指麻,手肘痛:腕隧道症候群及肘部問題大掃除症候群的第二個常見疼痛部位就是手部,羅民萱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在過度使用手腕者身上,由於發炎或沾黏造成手腕的正中神經壓迫,導致手指一到四指的麻痛。」 另外,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雖然痛的位置在手肘外側和內側,實際原因卻和手腕的過度使用有關。網球肘是手腕過度使用翹手腕的動作,如網球的反手拍;而高爾夫球肘則是反覆手腕下壓,如打高爾夫球的姿勢。由於控制手腕的肌腱附著於肘關節處,進而導致此處的肌肉發炎或疼痛,都可能在大掃除期間加劇。 預防小訣竅:手腕持平放鬆,配戴副木舒緩 :   由於這三種疼痛都與手腕過度使用有關,所以,除了打掃時,盡可能讓手腕維持平放伸直,與手臂維持一直線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長時間彎折或負重;清掃完之後,可以利用伸展和熱敷休息等方式,來幫助手腕放鬆。 羅民萱提醒,「如果已經感覺疼痛,甚至是手麻,建議儘速至復健科治療,可搭配『副木』把手腕固定在正確姿勢,以舒緩被壓迫的神經,對改善腕隧道症候群很有幫助;也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增生注射』,可使正中神經和旁邊的組織分離,並能解除壓迫,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拇指痛,手指打不開:媽媽手、板機指大家都聽過的媽媽手,這可不只是新手媽媽的專利!羅民萱表示,媽媽手主要症狀是在拇指靠近手腕處的疼痛,通常跟拇指過度的外展或反覆使用有關,例如擰毛巾、洗衣服或用拇指滑手機等。 至於板機指則是一種手指劍鞘的發炎,當過度使用手指,造成手指肌腱和劍鞘滑車反覆摩擦後的沾黏腫脹,使得手指變得卡卡的,握拳後要聽到咖」的一聲,手指才會彈開,就像扣板機一樣。 「如果已經產生板機指,就應該要休息並熱敷按摩,適度幫手指拉筋伸展,程度嚴重者應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了。」羅民萱提醒。 預防小訣竅:避免手指小關節反覆抓握,多用手臂和身體力量帶動 :   要避免拇指過度外展、張大,並減少反覆使用單一小關節出力,可以善用洗衣機、脫水機、掃地機器人等,適度取代一些手部要很出力的家務,可別凡事都親力親為。 如果堅持一定要親手擦地,不妨盡量使用手臂和身體的力量,去帶動擦拭的動作,或改以整個手掌施力,就能避免過度傷害。勞損症狀3:腰酸背痛,腳也麻很多人常會在大掃除期間不小心閃到腰,感覺像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已經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了。羅民萱解釋,突然性的彎腰及負重,可能因為瞬間用力時,導致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如果剛好壓迫到附近腰薦椎的神經,還可能伴隨麻痛,一路從屁股到大腿、小腿或足底,導致坐骨神經痛而坐立難安。 如果已經有椎間盤突出的人,打掃時更要注意避免彎腰的動作,平常也最好不要坐矮椅子。應尋求復健科醫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進行儀器復健、牽引與核心肌群的訓練。那麼自己有空就去拉拉單槓可以嗎?羅民萱特別提醒,很多有腰椎疼痛問題的人,會想藉由拉單槓伸展舒緩脊椎,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醫師,指導正確的伸展動作,或使用儀器牽引治療,才不會拉到不該拉的部位,反而造成肩膀及旋轉肌袖的受傷。 預防小訣竅:用蹲姿搬重物、弓箭步打掃 :   大掃除搬重物時,不要直接彎腰負重,因為力矩變長,會使得腰椎負荷變成原本的數倍,千萬要盡量避免。建議可利用上身保持直立的蹲姿,將重物靠近身體之後,再用身體和大腿的力氣站起來,亦可用弓箭步的方式蹲下後再搬重物。 此外,也要避免一直彎腰掃地,羅民萱建議,不妨改以弓箭步掃地,就能減輕腰背的負擔。 勞損症狀4:膝關節疼痛大掃除時,婆婆媽媽們常蹲著洗東西、跪著擦地板等動作,羅民萱提醒,「膝關節於蹲跪姿之下,所承受的壓力會比上下樓梯、跑步登山來得大很多。」長時間使用蹲、跪姿擦地板,是非常傷膝蓋的行為。跪姿也可能造成膝蓋前方的滑囊發炎,導致局部膝蓋產生紅腫熱痛的狀況,又被稱為「女傭膝」 ( h o u s e m a i d ´ sknee)。 預防小訣竅:善用家事幫手,避免蹲跪姿 :   羅民萱建議辛苦的婆婆媽媽們,務必善用易操作的踩踏型拖把、吸塵器、掃拖地機器人等現代科技家事好幫手。不要再跪著擦地板,讓過勞的膝蓋變成女傭膝或退化膝,真的是得不償失。 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羅民萱表示,針對以上骨關節、肌腱韌帶,甚至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勞損和疼痛,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像是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就是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找到受損或發炎的位置,並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 不同於傳統施打類固醇只是消炎止痛,這種增生療法可以幫助組織增生修復,達到治療的目的。再輔以正確姿勢和復健,即可有效改善,並能避免再度復發。 每到年底,居家清潔人員因為打掃工作造成的「職業傷害」問題也不可小覷!羅民萱分享,有位病患是從事鐘點清潔的工作,她的手麻症狀已經長達四年,由於農曆年前工作量增加,只要當天清掃工作一多,晚上還會麻到睡不著。」後來經過理學、神經及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叮囑該病患調整打掃時的姿勢及動作外,也製作副木提供她睡覺時固定手腕姿勢,並且施以四次神經解套注射,同時搭配復健療程,才讓她困擾不已的手麻症狀逐漸改善。 羅民萱提醒,每到年節一忙起來就把自身體疼痛先擺在一邊的婆婆媽媽們,一旦掃除症候群上身,務必即時復健治療和了解正確的打掃姿勢,才能大痛化小、小痛化無,開心過個好年。延伸閱讀: 掌握6技巧,酸痛不上身 天然妙方,打掃廚房亮晶晶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19-12-29 橘世代.健康橘
正視肌耐力退化!醫師:退休族重拾運動別硬撐!
LINE突然跳出久違老友的邀約,原來高中時期的班長,主動要辦睽違20年的同學會,訊息中還提醒「酒足飯飽後要來一場籃球聯誼會」,60歲的阿勇興奮地買了整套運動服,連續好幾個晚上到球場「暖機」,沒想到同學會那天,為了閃避老同學抄球,瞬間軟腳當場跪地,就醫後確認前十字韌帶破裂。「人千萬要服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科達很感慨,因為他正是「不服老」的受害者之一,分析起來,運動傷害男性又比女性還要嚴重。阿勇醫學院畢業後,他全心投入工作,大學時期熱愛的羽球幾乎停擺,前2年開始有時間運動,重拾球拍時,步伐明顯不再年輕,不但容易累,每次打完都會嚴重肌肉痠痛,當下不是身體的痛,是聽見自己內心滿滿的心碎,「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老了」。陳科達說,民眾都知道運動很重要,重拾運動常以自己過去接觸過的運動為首選,特別年紀稍長眾,要重新學新的運動,常常會拉不下臉,不願接受他人的指導,加上不願服老,直接憑藉著年輕時在運動場上最常玩的運動項目,重新回到運動場上,往往忽略身體已經跟不上了,上場時硬撐,反而造成運動傷害。陳科達表示,學生時期後就再也沒運動的民眾,核心肌群、肌力、關節耐力都退化,以男學生最常接觸的籃球為例,需高度肌力、爆發力,籃球有很多閃躲、跳躍、停頓的動作,特別是突然「煞車」,大腿股四頭肌撐不住體重,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因扭轉出現「啵」的聲音,前十字韌帶破裂,嚴重者連半月板都裂開。除了籃球,排球、羽球、騎腳踏車等,都需要核心及強健的股四頭肌協助。陳科達說,想要重拾年輕時熱愛的運動不是不可能,但得先給自己至少3個月的準備期,重新訓練核心肌群,特別是腹部核心、背部及腿部的肌群。陳科達說,訓練腿部肌群,建議不要練習深蹲,雖然深蹲是訓練大腿核心的好運動,但是深蹲會讓膝蓋承受很大的壓力,可能肌肉還沒訓練出來,膝蓋先磨損。想安全訓練肌群,可以做抬腳運動,平躺在地,雙腿向上抬,腳掌往身體壓,讓小腿肚緊繃,撐10秒再讓腳掌恢復原來位置為一個循環,每天可做400個循環;大腿訓練則是一樣躺著抬腳但屈膝朝身體,同樣10秒,連續做400個循環,若想加強強度,可在小腿掛沙袋等增加重量。3個月的運動處方,建議可以1天做有氧運動,如跑步、跳舞等,隔天做無氧運動,如肌力訓練等。秉持國健署建議的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接著就能開始嘗試年輕時的運動,進而避免運動傷害。近年常會有運動場猝死的訊息,他呼籲許久沒有運動者,且伴隨有抽菸習慣、A型人格、年紀大、BMI值過重、男性,突然想回廠運動,千萬要注意,容易會有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要做劇烈運動之前,一定要讓身體準備後之後再上場才能避免嚴重運動傷害。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膝關節痛腫2周以上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名年約50歲的眼鏡行老闆,數月前膝蓋關節腫痛,四處求醫未找出病因,持續服用止痛藥,症狀卻惡化,痛到不良於行,得依靠輪椅代步。最後轉診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關節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若延誤就醫,關節會嚴重變形導致失能,甚至引發心血管、肺部病變等致命併發症。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關節炎、運動傷害、痛風類似,容易延誤就醫。翁孟玉表示,若有關節對稱發炎、早上起床特別僵便、疼痛的「晨僵」現象,且持續兩三周以上,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釐清病因。在治療上,翁孟玉說,第一線藥物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抗風濕藥物等,若效果不彰則考慮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眾多,可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口服藥物的生物製劑,依患者個別情況用藥。翁孟玉以「從木棒變原子彈」比喻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的進步,療效顯著、副作用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依照醫囑治療,有機會達到「幾乎感覺不到疾病存在」的目標。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停經後婦女,正好是骨鬆症高危險群,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加速骨質流失,骨折機率大增,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20%,不可不慎。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關節紅腫熱痛持續兩周以上 小心得了這個棘手疾病
一名年約50歲的眼鏡行老闆,幾個月前膝蓋關節腫痛,四處求醫未找出病因,持續服用止痛藥,症狀卻惡化,痛到不良於行,得依靠輪椅代步。最後轉診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關節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若延誤就醫,關節嚴重變形,導致失能,甚至引發心血管、肺部病變等致命併發症。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關節炎、運動傷害、痛風類似,容易延誤就醫。翁孟玉提醒,若有關節對稱發炎、以及早上起床特別僵便、疼痛的「晨僵」現象,持續兩三周以上,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釐清病因。在治療上,翁孟玉說,第一線藥物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及抗風濕藥物等。若效果不彰或疾病來勢凶猛,則考慮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生物製劑眾多,例如可以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口服藥物的生物製劑,醫師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選擇用藥。翁孟玉以「從木棒變原子彈」來比喻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的進步,療效顯著,且副作用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患者「達標治療」不是夢,只要依照醫囑治療,都有機會達到「幾乎感覺不到疾病存在」的目標。翁孟玉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停經後婦女,正好是骨鬆症高危險群,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加速骨質流失,骨折機率大增,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不可不慎。
-
2019-12-23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遠離手臂痠痛? 只要「三步驟」!
痠痛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造成,雖然它不是病,卻困擾著多數人。平時痠痛忍忍就過去,但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誘發身體疾病。瞬間撞擊與慢性勞損導致筋傷中醫統稱的筋,也是西方醫學的肌筋膜系統。皮膚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而第二道防線就是筋膜。深層筋膜固定各個器官位置,保護五臟六腑;分離及連結各肌肉群,讓每一區域的肌肉,優化運動表現力。皮膚底下的表層筋膜,則承受與抵銷外來閃撲跌撞的大小撞擊。當撞擊產生,肌筋膜會分泌少量潤滑液,調節防衛,吸收撞擊力然後消化掉。但是當瞬間承受巨大撞擊或是慢性勞損,身體無法代償時,疼痛即產生。例如大家都不陌生的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板機指等,都是常見案例。尤其當身體面臨壓力,無法有效休息,加上食慾不佳或營養不夠時,筋傷的好發即開始。最好的例子就是五十肩,學名是沾黏性關節囊炎,或稱冷凍肩、凝固肩,其名稱由來是肩關節的筋傷累積到50歲上下發作。另一個例子是媽媽手,學名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當媽媽後常常用到大拇指的肌肉群,例如擠奶、擰毛巾等,導致肌肉腫脹至發炎,壓迫到神經導致疼痛。放鬆身體 反向伸展慣性使用的肌群如何避免產生這些筋痛,首要之務是訓練身體覺察力。我們大腦會幫身體做好許多設定,例如用固定的手刷牙、炒菜、抱小孩等。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性動作,就像快速鍵,讓你不用做任何思考。仔細觀察自己的手與腳,會發現慣用的一邊肌肉較另一邊粗大。我們需要訓練的是打破習慣動作,例如走路時,觀察自己是哪一隻腳先行,然後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識覺察生活上零星的小動作,有助於減少筋痛的產生。工作時我們往往只會固定使用同一種肌肉群,所以要經常反向伸展工作時使用的肌群。另外,肌力運動也很重要,找自己喜歡的並持之以恆地運動。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調整運動姿勢,運動姿勢如果不對,更會傷害關節,例如前陣子流行深蹲,但蹲的位置不對,會傷害膝蓋。運用小工具鬆筋保養 加速疼痛改善另外,這裡要教大家運用一些日常生活小工具來輔助放鬆整個手臂。操作前,先做一些大肌群的伸展操,例如拉手臂後肌群、擴胸運動、抱胸運動、手上舉等。接著找一個舒服的座位,有桌面能支撐手肘處。觀察手臂的組成規則,一個關節加一群肌肉,以下類推,如肩關節加上臂、肘關節加前臂、腕關節加手掌、指關節加指間肌肉,都是我們要保養的位置。準備的器物先避開塑膠製品,最好用大自然的原料,如黑水牛角、木頭、能量石頭等,千萬不要拿原子筆、錢幣等來操作。另外,要用鬆筋(按摩)油當介質,可促進循環,避免造成皮膚的二度傷害。不要想一次做到好,1星期1~2次即可。鬆筋保養目的是提高身體自癒力,需要時間讓身體自行代謝,間隔做比較好。此外,當疼痛產生時,先感受它的位置,第一步確認是否是意外閃撲跌撞導致,或是累積成勞。如無法確認,先看復健科或家庭醫生診斷,若確認是筋膜等軟組織的問題,依照上述的方法,將會加速改善,讓疼痛遠離。手臂放鬆3步驟1.首先塗按摩油於皮膚表層,建議由上而下,用關節與關節間分區塊來操作。2.像刮痧一樣,用鬆筋棒平面處輕輕摩擦皮膚表層,建立表層的循環,大約3 ∼5次來回,皮膚表面微紅即停止。這一步是將表層放鬆後,才進行到下一層肌肉及肌筋膜層。3.接著使用鬆筋棒的尖頭,於皮膚表面痛點處緩慢下壓,默數3∼5秒即離開,然後反覆3次,避免過度刺激。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19年09月出版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2 科別.骨科.復健
睡醒發現手老是舉高高?醫師:得這病機會大大增加
上交叉症候群〡姿勢不良與頸椎病的關係要如何解釋姿勢不良、肌肉與頸椎病的關係?我們就用上交叉症候群(Upper Crossed Syndrome)來為大家說明,這個詞彙在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瑜伽老師,常常會談到,在國外也被當作很基礎的問題在討論。你可以注意一下身旁左右同事或家人的姿勢,是不是頭向前伸、肩膀聳起,像個彎腰駝背的老人?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使肩頸肌肉失去平衡,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是肩頸痠痛的元凶,又稱「上交叉症候群」。老人彎腰駝背的樣子,其實就是典型上交叉症候群的外在表現,只是現在的上交叉症候群也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而不是像過去是老年人的專利。簡單來說,就是錯誤的姿勢造成肌肉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上半身頸肩的肌肉痠痛、手臂有麻痺感、進而導致頭痛、頭暈、呼吸不順暢,嚴重還有其他壓迫神經產生的頸椎病症狀。在診療室裡常見造成上交叉症候群的原因,大多是長時間在辦公桌前低頭工作、或是長時間使用3C,形成頭向前傾、肩胛骨聳起的不良姿勢。通常人們會感覺到,下顎與背部的肌肉會無力、後頸與前胸的肌肉會緊繃。如果長期維持這樣的姿勢,把緊繃的肌肉當正常,它會越來越緊。導致頸椎的曲度減少或消失、胸椎曲度逐漸增加,也就是頸椎、胸椎變形。另外,在骨盆和腰部的肌肉關係上,還有下交叉症候群(Lower Cross Syndrome),會造成腰椎、膝蓋、髖關節等地方的痠痛。退化進行式:頸椎骨刺怎麼長出來頸椎遭受的壓力會隨著低頭的角度增加,頸部的彎曲角度越大,頸椎承重也就越大,長此以往將導致頸椎退化長骨刺。睡醒手舉高 小心頸椎病!頸椎痛的人的有一套特殊就醫模式:到醫院看了好多科,然後怎麼看都看不好,搞不懂自己到底生了什麼病,即使作了好多檢查都說是正常。但是他就是覺得不舒服,然後他的不舒服似乎要了他的命,例如晚上沒辦法睡,動不動就頭暈、頭痛、時常感到口乾舌燥、喉嚨老是卡著異物、心悸胸悶。其實頸椎病有一個很方便的自我檢測方式,就是把手舉起來,做類似投降的動作,身體就會特別舒服,這個檢測方法尤其適用於睡姿。如果睡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手老是舉高高,那你得了頸椎病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了。頸椎病症狀出現了嗎?根據最近6 個月的身體實際狀況勾選○我的頭、頸、肩膀,經常覺得緊繃、僵硬、沉重,而且有特定的壓痛點。○我的肩頸感到疼痛時,痛感會向肩膀和上肢延伸。○在肩頸僵硬、痠痛時,雖然在安排按摩或者熱敷後,也可以緩解,但是過沒多久又會再犯。○我曾發生過上臂和手指突然感到無力,手中拿的物品無預期掉落的情況。○我的上臂或手指經常感覺痠痛、麻木,有時還有觸電感。○不定時的頭暈、頭痛讓我有點擔心,有時還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常常耳鳴。○我常覺得眼睛乾澀,容易流眼淚或視線模糊。○為了放鬆,我會轉轉頭頸,活動一下,這時會出現啪啪之類的彈響聲,而且轉動困難,活動角度變小。○脖子轉到某個角度會特別不舒服,感覺緊繃,好像轉不過去。○自認身體虛弱,在冬天常感冒,到夏天常中暑。○脖子怕冷,冷氣吹到我的頭頸後面,就感覺背脊涼起來,回家還會感冒。○每次感冒時,幾乎都會頭痛、頭暈 。○我不討厭工作或是讀書,但是一坐下來就覺得累,精神萎靡。○常常情緒低落,不想理人,凡事都提不起勁。○有時忽然感到煩躁不安、沒耐心、易怒。○早上起來會落枕。○有心跳加速或胸前悶痛的感覺,但是我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我的頸部過去曾經因車禍、運動傷害、跌倒或其他意外而受過傷。○我最近在走路或站著的時候,突然有輕飄飄、重心不穩的感覺。○以前還好,最近覺得工作識別證、領帶掛在脖子上很重。說明1.如果你有3項以上回答YES,請開始注意頸椎日常防護。2.如果你有5項以上回答YES,而且經過注意仍未改善,有可能已經罹患頸椎病,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少了這項營養素加速老化!研究顯示年長男性最易缺乏
我們都知道攝取各種維他命有益人體健康,但是維他命的種類繁多,更有幾種特別容易被忽略。波士頓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負責「維他命K實驗室」的莎拉.布斯博士說:「年長者,特別是年長的男性,是攝取維他命K最少的年齡層。」研究顯示,缺乏維他命K容易加速幾個老化現象,如認知能力、心血管功能及行動能力等。密西根大學Samuel and Jean Frankel心血管中心心臟科醫師巴恩說:「維他命K和凝血息息相關。」除此之外,蛋白質也相當重要,可以強健老化的骨骼及心血管,布斯說:「避免組織鈣化對老年人非常重要,比如說膝蓋的軟骨鈣化經常導致關節炎,而維他命K正是避免鈣化、生成組織的關鍵元素。」美國營養與飲食協會發言人茱莉.史特凡斯基表示,維他命K分為K1和K2,深綠色蔬菜中通常含有豐富的維他命K1,而維他命K2可以從蛋黃、牛肉等肉品及發酵食品中攝取。維他命K建議的攝取量男性為120微克(mcg),女性為90微克,通常一杯深綠色的蔬菜就足夠一天的維他命K攝取量。史特凡斯基提醒,吃蔬菜加些健康油脂,更能幫助體內維他命K的吸收,因此建議烹調蔬菜時使用橄欖油等健康油品。抗凝血劑Warfarin可以預防心血管栓塞,但也會影響維他命K在體內的作用。因此專家建議,定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要調節攝取維他命K的分量,然而這不代表要完全避免攝取維他命K,因為維他命K含有其他成分如抗氧化劑、纖維、葉酸和鉀。
-
2019-12-19 科別.消化系統
打嗝不停好尷尬!學會6招不求人,比被嚇更有用
「嗝嗝嗝」幾乎每個人都有打嗝的經驗,如果剛好在跟客戶談案子,或是向老闆報告明年的年度預算,卻打嗝打不停,每次開口就擔心突然來一個嗝,不但糗得不得了,又讓人覺得沒有禮貌,且缺乏專業的感覺。 國泰綜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江技坤表示,打嗝是由於位在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膈膜肌與肋間肌,產生不自主的間斷性痙攣,肌肉收縮造成瞬間吸入空氣,當氣體急速通過時,喉嚨的聲門猛然關閉,就會發出無法控制的「嗝嗝嗝」聲音。引起橫膈肌群收縮的原因,大多是由於膈神經,或迷走神經受刺激時,發生的一種神經反射,且部分受中樞神經的影響。 所以,打嗝本來就為正常的生理現象,用來幫助消除「一肚子氣」的自然反應,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打嗝的經驗,尤其以短暫性的打嗝最為常見,短暫性打嗝多半是由於吃太撐、吃東西時連帶將空氣吃進去,或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有關 在正常情況下,於48小時內會自動停止,不要過於擔心。坊間出現許多止嗝的小訣竅,到底這些方法正不正確呢? 1、打嗝時往上跳,腳跟著地法:這個方法是江技坤的獨門絕招,在打嗝的同時,突然往上跳,讓腳跟先著地,也有助阻斷打嗝的神經反射。2、憋氣法:暫時停止呼吸,憋氣數秒,或摀住口鼻吐氣。3、快速喝一杯或連續喝冰水法:邊憋氣,邊連續喝冰水。4、咽喉刺激法:例如以棉花棒刺激咽喉,止住打嗝的神經反射。5、搔癢法:尤其特別適用於兒童的打嗝,因為人被搔癢時,容易忘記打嗝,進而阻斷打嗝的神經反射。6、壓迫胸部法:將膝蓋彎曲拉向前胸,或將上半身往前傾壓迫胸部,也有助阻斷打嗝的神經反射。 延伸閱讀: 不只吃太飽會打嗝! 4部位生病也與打嗝扯上關係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
2019-12-18 橘世代.健康橘
天冷如何正確保暖? 中醫師教你「藏」好身體4大部位
最近氣溫陡降,路上行人圍巾、厚外套紛紛出籠,深怕一不小心就感冒,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容易覺得不舒服。中醫師表示,這個時節的養生要訣在於「藏」,最好把自己「從頭到腳」包暖,適時以中藥食材「進補」,暖暖身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時近過年,寒意日漸明顯,一不小心寒邪之氣就會侵入身體,此時的養生要訣就在「藏」字,從頭到腳幾個重點部位務必包緊保暖。一、頭部:頭是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但是頭部卻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因此天愈冷愈要做好頭部保暖。a. 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能蓋住前額。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到室內慢慢消汗後再脫帽。b. 耳朵容易散發熱量,最好戴上耳包,或用圍巾遮住耳朵。每天早、中、晚也可搓揉耳廓5至10分鐘,讓耳朵快速回暖。二、背部:背是「陽中之陽」,若是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入侵,損耗陽氣使免疫功能下降。陳潮宗建議,冬天時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或是用熱水、熱敷墊、加熱燈等使背部有熱流通過,讓全身更舒服。三、腰部:腰是「腎之腑,喜溫惡寒」,一旦覺得冷,男性會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痛經等,因此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受寒。平時也可雙手搓腰,搓一陣子後緊按腰眼處,溫敷一下,以收暢達氣血之效。四、腳部: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但因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使足部保暖能力較差。a. 可選擇保暖透氣、吸濕性好的鞋襪做好足部保暖。b. 每天用熱水泡腳,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以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暖和起來。c. 按摩「湧泉穴」和「足三里穴」,可以讓下肢溫暖並且調理脾胃,尤其湧泉穴適合怕冷、精神不振的老年人。湧泉穴位於腳掌前三分之一凹陷處,足三里穴則位於膝蓋外側下緣凹陷處往下三指到四指寬的地方。除了做好保暖,也可以適時地食用薑母鴨、麻油雞或十全大補湯等來暖身子,其中十全大補湯因有祛寒補血的中藥材,冬季時更適合用來進補。陳潮宗表示,大部份的民眾都可以食用十全大補湯,但若是有喉嚨痛、長青春痘,以及痔瘡、便秘者則避免食用,以免引起發炎反應。●十全大補湯藥材:當歸、熟地、芍藥、川芎、人蔘、茯苓、白朮、甘草、桂枝、黃耆。功效:補氣血:當歸、熟地、芍藥、川芎、人蔘、茯苓、白朮、甘草祛寒:桂枝,怕冷的人可以多加桂枝用量。補氣:黃耆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8 橘世代.好學橘
單車達人陳忠利:「單車是肢體的延伸!」橘世代最能感受台灣用騎的最美
「台灣,用騎的最美!」55歲單車達人陳忠利十幾年前原為汽車銷售員,也一度胖到82公斤,身體也出現許多病痛,為了讓身體健康及減重,他開始騎車上下班,騎一個月大約降3、4公斤,為了維持下去,也將妻子Toby拉進來,兩人開始騎車旅遊,深入台灣各個角落,並規畫出各個主題路線。陳忠利說,騎車環島能看見台灣的輪廓,騎到山上能看見台灣的高度;騎訪部落則可以看見台灣的深度。陳忠利從一開始騎車健身,到如今深度探訪台灣,共歷經了十幾年的時間。他說,步入中年後體力變差、常常閃到腰,「真正開始轉變是身體變差,中年人會有的病,我都有,開始運動後發現,確實可以改變很多。」剛開始騎車是為了運動提升體力,之後加入文化跟探索、走深度旅行,規畫美食之旅、媽祖廟之旅等主題型路線,而不單單只有吃喝玩樂。他分享騎單車看風景與騎機車、開車不同,以騎士角度去看部落事物,內化成單車文化,還跟同好分享,不再只是照著環島路線騎,慢慢體會出「台灣,用騎的最美」這句話。談到這十幾年來單車旅行,陳忠利興奮地說,最愛的是「原鄉單車縱貫線」,因看電影《賽德克·巴萊》,最後一幕是莫那魯道帶著族人走過彩虹橋回到聚落,這一個畫面深深烙印在腦海。他與老婆從霧社出發騎到翠峰,途中因緣際會下必須趕到廬山溫泉,恰巧遇東北季風增強。當時感受到一陣強風,一片雲飄來,剛好夕陽西下,頓時眼前出現一道很大的彩虹,「我與妻子都感動地落淚,老婆說,『我看到賽德克巴萊的彩虹橋了,好感動!太值得了!』」他強調,一定是夫妻倆很認真走路線,大自然才讓他們看到這般美景。陳忠利建議初學者仍應從運動切入,把單車當作運動器材,謹記不要只是當成運輸工具,否則施力點錯誤就會受傷,騎單車是有強度的運動,若身體沒有「到位」就容易受傷。他舉例,單車座椅高度很重要,若沒當成運動,容易忽略,造成膝蓋受,等到熟悉狀況後,「就會發現單車是你肢體的延伸!」對有些中年人、銀髮族想嘗試騎單車卻又害怕「太老」,陳忠利說明,只要在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下,基本上都是可以的,加入單車運動不受年齡影響,一開始一定要找到對的教練,或正確資訊,學會如何選擇單車尺寸、調整座墊高度,如何正確的用力、適時補充能量和水分等知識,「單車是以運動器材角度切入才對。」陳忠利笑說,人們常說騎車後「變年輕」是真的,當跨越過那個門檻,體力一定會變好,所以第一步很重要,有個目標就是把單車當成運動器材,跨過後就有全新角度去看待單車,「單車可以讓你動得更快、爬得更高、看得更遠,台灣環境再適合不過。」他也用圖文、影音等分享騎車的美好,吸引更多人成為車友。「路是人走出來的。」陳忠利說,扣掉大雨、下雪等影響,就算冬季也適合騎單車,只要適當暖身,即使在雙北這種都會區也很方便,像從台北騎到石門水庫,大約一百公里全是自行車道,以騎士的角度來看台灣,最大特色是很短距離裡有很大的變化,不但有高山、森林生態等,也有豐富的文化,「騎單車會發現,台灣的山不是個障礙,剛好是我們的優勢。」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16 新聞.健康知識+
關節比氣象台還準! 身體這3地方變天就容易跟著痛
關節就像氣象台,天氣一變冷,就會痠痛、刺痛報給你知。彎腰、轉身、連小小活動關節都可以喀喀響,這到底是不是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危害人體健康的三大殺手,骨關節毛病與癌症、心血管疾病並列。尤其現代社會平均壽命增長,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幾乎人人都逃不過,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行動不便之苦。膝痛、髖關節痛、腕關節痛……,天天面對病人各樣疼痛問題的骨科醫師蔡凱宙表示,關節問題最大宗是在下半身的關節疼痛,包括膝關節、髖關節的疼痛,都會造成行動困難,且越怕痛、越不敢動,問題越嚴重。關節疼痛、關節炎的發生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大相逕庭。首要是分析症狀、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以及預防保健、緩解疼痛不適,最常見的是這3大原因:1.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退化性關節炎,關鍵因素便是老化,多發生在膝關節、髖關節等這些平時支撐全身重量的重要關節上。不過,若是關節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或缺乏運動的話,也可能會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一般來說,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男性多,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因缺乏雌激素保護,罹病機會比同齡男性高。2.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性疾病,身體任何關節都可能被侵犯,也可能多個關節出現症狀,包括腫脹、疼痛及僵硬等,最常出現的是掌指關節、手腕關節近手掌的近端指間關節,常容易左右對稱性關節一起出問題。其很可能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僵硬疼痛,極可能超過一小時。也可能感到身體不適、疲勞,有時會發熱,長期下來很可能造成嚴重的關節損傷。3. 痛風關節炎痛風關節炎是代謝問題疾病。因體內累積過多尿酸,引起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多數痛風患者第一次發作在大腳趾,「痛起來要人命」,症狀還可能會出現在腳、膝、腕及手指、手肘等部位;通常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慢性腎病變,以及攝取過多肉類、海鮮、酒精有關。長期放任痛風反覆發作,極可能讓尿酸結晶在關節慢慢沉積,造成「痛風結石」,導致關節不正常凸出變形,影響美觀,甚至手、腳功能。高尿酸還會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功能,尤其尿酸造成的痛風結石會沉積在腎小管內,影響腎功能,嚴重可能導致洗腎。現代人常久坐、肌肉無力、骨骼歪斜,也是造成關節磨損或提早老化的原因。保養關節,蔡凱宙推薦所有的病人、老年人,都可做「扶桌正踏」運動,利用扶桌及重覆踏步,鍛練大腿、腹部的肌肉,可穩定上半身、改善膝蓋不適,強化心肺功能:扶桌正踏運動動作:1.將雙手扶在桌面上,雙腿在地面上、與骨盆同寬。2.雙腿像平時走路一般、原地踏步,力量平均分散於四肢、肩膀。3.重覆踏步300下,也可以慢慢增加頻率、次數,最好是每天踏1,000下,可分段進行。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19-1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憎恨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那天我支援另外一家小醫院on call(待命、隨傳隨到),傍晚我正準備打開電視,看選舉開票的結果,結果電話就響了起來,醫院的急診室打電話給我,說有一個病人需要我幫忙緊急插管,一般這種小醫院急診室並不會叫我幫他們插管,所以當他們需要我幫忙的時候,表示真的出事了,病人一定傷的非常嚴重,情急之下我拿了摩托車鑰匙就要出門,那時候天色昏暗,感覺就要下雨,我閃過要開車出門的念頭,但是我的車剛好停在我媽媽家那邊,我也沒有時間再過去拿鑰匙。結果我騎車騎到半途的時候,果然就下起雨來,在一個十字路口,前方的摩托車因為紅燈緊急煞車,我臨時煞車不及,整個車輛打滑,我整個人就這樣摔在地上,我在摔車前腦海裡閃過好幾個念頭,我想我絕對不能用腳去撐住摩托車,前一陣子我的同事才因為摔車的時候,用腳去撐著摩托車,結果整個膝蓋的十字韌帶因為扭力太大而斷裂,我又提醒自己,倒地的時候不能用手去撐地,因為用手去稱地,瞬間的力道太大的話,腕骨就會骨折,於是那幾秒鐘,我在腦海裡上演了好幾種落地的方式,最後我整個人跟車就像電影上演的摔車情節一樣飛出去,人車分離,我在地板上滾了好幾圈。我倒地之後,馬上又躍身跳起,扶正摩托車就要走,路人問我要不要叫救護車送我去急診室,我心裡嘀咕了幾下,想說我現在就是要去急診室,雖然搭救護車去急診室可能比我騎車還要快一點,但是我假如真的搭救護車去,就會變成我躺在需要插管的病人旁邊,然後要幫病人插管的麻醉科醫師因為受傷躺在另一張病床上,兩個人躺在一起,光想到那種畫面就覺得好笑!我忍著摔車的疼痛繼續飛車去醫院,到醫院門口的時候,看到一輛救護車已經停在醫院門口等待,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將病人轉診到另外一家大醫院去,就等著我幫病人插管,我那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幫病人插完管後,再把病人轉院,另外一個是直接把病人轉院,反正我自己也已經身負重傷,我看了一下病人,頸椎斷裂、顏面創傷、身體多處骨折、一邊瞳孔已經放大,瞳孔放大表示腦部有潛在性的出血,呼吸的時候胸部凹陷、腹部隆起,這種樣子我們稱之paradoxic movement,表示病人因為頸椎受傷或是腦部的呼吸中樞受傷,負責呼吸的橫膈肌已經無法正常收縮,現在都是用輔助肌肉勉強維持呼吸,反正就是一個垂死的病人,我看了之後,覺得這種病人果然不是急診科醫師有辦法插管的,難怪他們要叫我去,就算將病人轉診到大醫院也是需要麻醉科醫師插管,這中間又要浪費一大堆時間,所以我還是覺得插完管再過去也是比較安全。病人的口鼻裡面都是鮮血,完全看不到氣管開口在哪裡,我掙扎了幾次管子都放不進去,我開始想像管子假如放不進去,該怎麼樣讓病人活到另外一家醫院去,瞬間我腦海又閃過好幾個念頭,我乾脆就直接跟病人跳上救護車,幫病人扣著面罩,一路扣到另一家醫院,或者我就直接在這裡,幫病人做氣切,建立呼吸道,免得鮮血一直流入氣管,最後導致吸入性肺炎。我覺得這一切都好不真實,這就好像只有在電影急診室的春天裡才會上演的情節,不過就在我內心上演無數劇場的同時,管子最後還是給我插上了,我把病人送上救護車,想說這個病人應該有救了,另外一家大醫院的值班醫師可就有得忙了。把病人送走之後,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卸下全身的防備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全身多處關節,都因為剛剛摔車而隱隱作痛,衣服包裹下的身子應該有多處擦傷,我覺得我自己都應該掛急診處理一下傷口才是,但是前來支援插管的麻醉科醫師最後自己要掛急診,這想起來也覺得可笑,所以我穿上外套就往急診室大門外走去。大門外聚集了滿滿的家屬,其中一個年輕人正用手機打電話,從他講電話的口氣可以知道,病人投完了票就開始喝酒,喝醉之後又騎著摩托車出門,然後外面正下著大雨,最後就變成這樣……。在這個鄉下地方酒駕是很平常的事。當一個醫生情感是很複雜的,我們既捨不得病人死去,也不忍心把他救活,我幫病人保留了一口氣,讓他有機會可以活著轉送到下一個醫院去,但是我內心一點喜悅也沒有,我跟他都一樣,才剛剛因為騎車摔傷,只是我運氣比他好一點,我有自己爬起來但是他沒有,假如我倒地的時候,後面有一輛車追撞,從我身上碾過,躺在這裡需要插管的就是我了,而他也永遠等不到我幫他插管了,有時候人生離死亡比想像中還要近很多。當我看著救護車離去的時候,我開始想像著假如這個病人知道以後所要面臨的狀況,那他會想要我們救他嗎?頸椎斷裂可能一生都沒辦法脫離呼吸器,腦部出血,就算開刀移除血塊,可能還是會癱瘓、臥床甚至變成植物人,假如是我自己,我是寧可這樣死去也不願意活著,但是我還是盡全力救他了,假若他醒來之後,發現自己動彈不得,靠著機器維生,那他會因為這樣恨我們嗎?
-
2019-12-11 養生.聰明飲食
維他命K可助減緩老化 老年人應多攝取這些食物
我們都知道攝取各種維他命有益人體健康,但是維他命的種類繁多,更有幾種特別容易被忽略;波士頓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負責「維他命K實驗室」的莎拉‧布斯(Sarah Booth)博士說:「年長者,特別是年長的男性,是攝取維他命K最少的年齡層。」研究顯示,缺乏維他命K容易加速幾個老化現象,如認知能力、心血管功能及行動能力等;密西根大學Samuel and Jean Frankel心血管中心心臟科醫生巴恩(Geoffrey Barnes)說:「維他命K和凝血息息相關。」。除此之外,蛋白質也相當重要,可以強健老化的骨骼及心血管,布斯說:「避免組織鈣化對老年人非常重要,比如說膝蓋的軟骨鈣化經常導致關節炎,而維他命K正是避免鈣化、生成組織的關鍵元素。」美國營養與飲食協會發言人茱莉‧史特凡斯基(Julie Stefanski)表示,維他命K分為K1和K2,深綠色蔬菜中通常含有豐富的維他命K1,而維他命K2可以從蛋黃、牛肉等肉品及發酵食品中攝取。維他命K建議的攝取量男性為120微克(mcg),女性為90微克,通常一杯深綠色的蔬菜就足夠一天的維他命K攝取量。史特凡斯基提醒,吃蔬菜加些健康油脂,更能幫助體內維他命K的吸收,因此建議烹調蔬菜時使用橄欖油等健康油品。抗凝血劑Warfarin可以預防心血管栓塞,但也會影響維他命K在體內的作用,因此專家建議,定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要調節攝取維他命K的分量;然而這不代表要完全避免攝取維他命K,因為維他命K含有其他成分如抗氧化劑、纖維、葉酸和鉀。
-
2019-12-09 科別.骨科.復健
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
在網路上搜尋「深蹲」,許多文章推崇這是個簡單又有許多好處的動作,形成一股健身潮流,然而,蹲這個姿勢不是很傷膝蓋嗎?究竟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36歲的李小姐是上班族,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最近和同事一起加入健身房參加團體有氧課,課程中有些快速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她上了幾堂課後,右邊的膝蓋就不行了,走路也怪怪的,上下樓梯更不舒服,於是來復健科就診。X光檢查發現骨頭沒有異常,超音波下關節則有少量積水,膝蓋穩定度正常,但膝蓋前方髕骨周圍疼痛。醫師建議李小姐先減少運動量,尤其是先避免蹲的動作,接受幾天消炎止痛藥和復健儀器治療,疼痛漸漸改善後,配合運動治療增強肌力,再逐漸恢復運動。像李小姐這樣的案例,其診斷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又稱為「跑者膝」。發生原因可能是本身下肢骨頭排列角度、肌力不足或肌力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膝蓋在彎曲時髕骨移動軌跡異常。另外,蹲的姿勢不正確、加上短期內活動量上升,髕骨軟骨壓力增加,造成磨損而導致發炎疼痛。常見症狀為膝蓋前方、髕骨周遭不適,容易在跑步、蹲、久坐和上下樓梯時引發疼痛。蹲姿時膝關節承受8倍體重壓力蹲這個動作就是膝關節彎曲,而膝關節彎曲的角度會影響關節內的壓力,包含股骨脛骨和髕骨股骨接觸面的壓力都會增加。根據過去力學的研究,走路時膝關節會承受1~2倍體重壓力;爬樓梯會承受3~4倍體重壓力;蹲跪則膝關節會承受8倍體重壓力;而髕股關節則是在膝蓋彎曲60~90度時,壓力達到最大。這也是一般所謂蹲會傷膝蓋的原因,長時間的膝蓋彎曲、過高壓力下,是有可能造成關節間的軟骨磨損或退化,所以會建議減少長時間的蹲、跪姿,例如:跪著擦地板的習慣。不過,除非如同上述案例的李小姐,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又刻意短時間內做了很多蹲下去又站起來的動作,一般情況下膝關節並沒有這麼脆弱,不需要太過綁手綁腳過度擔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動作,例如從坐到站、蹲下去綁鞋帶等,都需要彎曲膝蓋,不會因為膝蓋壓力增加個幾秒鐘就會受傷。在膝蓋沒有受傷疼痛的情況下,適度給膝關節壓力,可以訓練膝關節周邊的組織、強化膝關節穩定度,避免將來膝蓋退化或受傷。一旦因為過度頻繁採蹲姿而傷膝蓋,受傷的部位可能包括關節軟骨和肌腱、韌帶等。因為膝蓋在彎曲時,膝關節內的關節軟骨、半月板壓力會增加,長期不當使用、沒有足夠休息和復原的情況下,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和退化;此外,膝關節的構造除了關節軟骨之外,還有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橫跨關節的許多肌腱等,在蹲的過程中,其實這些構造都會受力,因此,如果姿勢錯誤或過度使用,除了關節軟骨,上述韌帶、肌腱都有可能受傷。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近年來健身界很流行深蹲,這個動作有哪些優點?又該注意什麼? 雖然膝蓋彎曲角度增加會讓關節內壓力增加,甚至造成軟骨磨損,但是所謂深蹲並不是只有膝蓋彎曲而已,深蹲會使用到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下背、臀肌到大腿股四頭肌、腿後肌群、以及小腿肌群,跨過整個髖、膝、踝關節,還牽涉到下肢的肌肉神經控制、協調和平衡能力。所以在正確的訓練下,是可以增加核心肌群和下肢肌力及穩定度。深蹲不需要器材,沒有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深蹲是比較複合式的運動,自己做很容易姿勢錯誤而產生疼痛,因為深蹲姿勢錯誤而來門診求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有不適請先停止深蹲,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如教練、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本身髖關節、膝關節和腳踝的活動度有限制,或原本就有疼痛,可能不適合深蹲,建議可以從單一關節的訓練開始,比較不容易受傷。例如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坐在椅子上,將要訓練的腳伸直離開椅面,腳板背屈往上勾,再用腳畫圓15次(如圖一),可自行增減,但是要讓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覺得酸酸的才有效。平常如果較少運動,筋也會比較緊,可以先做背部、髖、膝還有踝關節的伸展,再來做深蹲比較安全,也降低受傷的機會。如果一開始肌力不足或平衡不佳,也可以先從靠牆蹲開始,站在牆壁前約大腿長度的距離,背靠著牆,向下蹲至大腿平行地板。(如圖二)或是深蹲時放椅子在屁股後面作輔助,一方面做為姿勢的引導:臀部向下、髖關節先啟動;一方面如果不小心往後倒,可作為安全措施。至於一般生活上的蹲姿動作,如前面所述,一般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太過拘泥膝蓋彎曲角度,如果有膝關節退化或曾受傷,可以提醒自己先站穩、身體保持平衡再蹲下,動作可以放慢一些,膝蓋對準第二腳趾的方向,不過度偏移並維持穩定,不要在膝蓋彎曲的過程中扭轉,這樣可以避免受傷。 深蹲、半蹲、蹲馬步有何不同? 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此時臀肌的出力較多;而半蹲是在膝蓋大約彎曲90度左右的蹲姿,在這個角度下,出力比較多的是大腿前上方的股四頭肌。而蹲馬步是武術的基本功,可以穩固下盤,訓練平衡,不同派別也許蹲的姿勢稍稍不同,有些雙腳間距大、有些較窄,蹲姿有些是半蹲有些是蹲到大腿平行於地板;蹲馬步和健身的深蹲、半蹲最大的差異是蹲馬步注重持久,可能是以5分鐘、10分鐘為目標,因此蹲馬步的訓練以肌耐力、平衡為主,而健身的深蹲、半蹲一般來說一次只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可以逐漸增加負重,是以訓練肌力為主。 深蹲注意事項: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1 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或微向外開,腳底踩穩。2 核心收好穩定脊椎,脊椎保持中立。3 臀部往後坐。4 注意膝蓋朝向第二腳趾頭,不內夾,否則容易傷到內側副韌帶。5 下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6 應避免重心過度向前、膝蓋超過腳尖太多,這樣會使得壓力集中在膝蓋。7 一次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8期(2019-04-15出版),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