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腹部超音波
共找到
266
筆 文章
-
-
2021-09-09 癌症.其他癌症
照超音波前喝奶茶有助檢查出胰臟癌?醫師這麼說
日本醫界發現,照超音波前喝奶茶,有助早期檢查出胰臟癌。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喝奶茶能讓腸胃充滿水分,方便做超音波檢查時看到後腹腔的胰臟;但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提醒,喝奶茶會使膽囊收縮、擠出膽汁,無法檢查到膽囊,建議民眾做肝膽相關檢查時,還是空腹前來。胰臟癌是「癌中之王」,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有症狀時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排名第7。近日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醫界找到及早檢驗出胰臟癌的妙招,就是在照超音波前,讓患者先喝一罐日本某知名飲料品牌的奶茶,使得檢出胰臟癌的患者中,約7成得以早期發現。吳秉修說,胰臟位於後腹腔,前有胃、十二指腸和部分小腸,超音波檢驗可以看到水但不能穿透空氣,如果腸胃有太多空氣,便難以看到腸胃後方的胰臟。為了檢查到完整的胰臟,一般會請民眾檢查前先喝水,擠掉腸胃裡的空氣,才能看到胰臟的內部結構,而奶茶一樣是液體,也有擠掉空氣之用。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吳秉修指出,由於胰臟癌目前成因不明,若想預防患病,平常生活應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並定期健康檢查。上腹痛除可能是胃部或十二指腸出現問題,也可能是胰臟的警訊,陳皇光強調,切勿輕忽早期症狀,應就醫照胃鏡、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以及早發現與治療。但喝奶茶會使膽囊收縮、擠出膽汁,反而無法檢查到膽囊,建議仍應空腹做肝膽相關檢查。當出現長期腹痛、食欲不振、眼睛黃、體重莫名下降2到3公斤、黃疸等症狀時,通常已是癌症晚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
2021-09-01 癌症.肝癌
萬人迷王光輝過世 專家: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
前兄弟象總教練、有「萬人迷」之稱的王光輝前天癌逝,王光輝去年確診肝癌末期,肝癌初期無症狀,當出現腹脹腹痛、疲倦、食慾不振、黃疸、腹水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醫師提醒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他說,癌症連續39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肝癌為癌症死亡率第2位,患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易被忽略,被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肝癌因此稱為「沉默殺手」。不過醫學進步,肝癌治療多元,晚期病人仍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成效,別輕言放棄。洪弘昌說,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酗酒、代謝性疾病、長期攝入黃麴毒素及肝癌家族史等皆是肝癌的危險因子。高危險群可以透過定期返診,利用腹部超音波掃描、血液檢查(甲型胎兒球蛋白)來篩檢肝癌。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手術切除是目前最主要及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不過並非每個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不適合開刀時,會依個人的病情及腫瘤的狀況來安排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治療方式。洪弘昌也提醒平時應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不飲酒、不熬夜、注意營養均衡攝取,減輕肝臟的負擔。
-
2021-08-30 癌症.肝癌
王光輝肝癌病逝/早期通常沒症狀 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如何避免?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癌症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很高,且不少人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一起來看懶人包!這裡要討論的肝癌,是指「原發自肝臟細胞的癌症」,而不是指從大腸癌、乳癌、胰臟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癌」。肝癌的症狀在肝癌的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能在肝癌早期就發現自己罹癌者,很多是從健康檢查得知,而非因為不舒服就診。當肝癌繼續長大時,患者可能會感覺:● 右上腹痛● 腹脹●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 食慾欠佳 ● 疲憊● 黃疸● 茶色尿● 發燒肝癌的危險因子如果有下面幾項危險因子,你或許該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健康檢查,以免已有肝臟腫瘤卻不知道。● 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這幾乎是肝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了!兩者都是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經由母嬰垂直感染、共用針頭、輸血等方式得到肝炎。病毒性肝炎會持續的破壞肝臟細胞,肝細胞病變演變成癌症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肝硬化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受損後,肝臟會企圖自我修復,但過程中會產生疤痕,因而變硬、變形,這些漸進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會讓肝臟失去原有功能,也讓肝細胞病變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增加。肝癌的危險因子接下來的肝癌危險因子,則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嚴重酒癮若天天飲用大量酒品,且保持過量飲酒習慣多年,罹患肝癌的機會就較大●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質,當花生、黃豆、玉米等五穀雜糧在濕熱天氣下發霉後,會產生黃麴毒素,像花生粉、花生醬、豆腐乳、棗類中藥材等保存不當時都可能有黃麴毒素,且即使加熱到攝氏一百度烹煮也無法去除,吃下肚後黃麴毒素會攻擊肝臟細胞,引發肝細胞病變,甚至導致肝癌。● 糖尿病也會增加肝癌的機會。● 體重過重檢驗肝癌當然,我們一定會很關心要如何檢驗出肝癌呢?若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肝癌的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胎兒蛋白,若上升則須懷疑是否有肝癌,抽血同時也要了解現在的肝功能指數。若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建議每六個月應該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若已經確定是有肝硬化的病患,那建議每三個月抽血檢查血清甲型胎兒蛋白。假使定期抽血檢查時發現這指數是異常的,或指數一直持續上升,就要小心肝癌的可能。當然,並非所有肝癌病患的胎兒蛋白指數都會上升,抽血結果即使是正常的,也不代表一定沒有肝癌。肝癌的影像檢查一般來說,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做為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建議罹患B型肝炎者、C型肝炎者、及肝硬化者至少四到六個月應該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肝癌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都是能用來檢查肝癌的影像工具。肝臟切片代表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化驗,可用於確診是否為肝癌。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時,須要打顯影劑,以便了解腫瘤的分布位置、數量、及大小,醫師會再配合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決定適合的治療手段。若發現的夠早,選擇「手術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有機會治癒肝癌。其餘治療方式包括了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就端看個人病情及腫瘤狀況來決定了!原文:
-
2021-08-27 癌症.其他癌症
童腹瀉變瘦 以為患新冠 腹部竟長瘤
年紀不到10歲的女童,日前因咳嗽、腹瀉、食欲不振就診,媽媽說「女兒最近一直拉,瘦了2公斤」,且下腹部硬硬的,擔心得了新冠肺炎。排除是病毒感染後,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簡睦旼觸診,按壓女童腹部認為「怪怪的」,透過電腦斷層與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一個長了近20公分的生殖細胞瘤,目前透過手術切除,後續追蹤女童健康。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兒童生殖細胞瘤一年約有60名新增案例,是兒童常見的腫瘤。生殖細胞瘤通常不會有症狀,女童非常幸運,因為腸胃型感冒就診而提早發現,通常這類患者都已經嚴重影響泌尿系統,如嚴重便祕或腹瀉、腹部嚴重腫脹,才會被發現。劉彥麟說,生殖細胞瘤大多發生在0到17歲兒童青少年,根據研究,東亞國家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特別是日本人,有研究顯示他們帶有特殊的基因,部分兒童容易發生生殖細胞瘤。生殖細胞瘤是因為胚胎發育時,生殖細胞迷路掉到不該掉落的地方,讓生殖細胞長在性腺之外,如中樞神經、薦椎、尾椎、腹腔等。通常生殖細胞瘤屬於良性,但少部分屬於惡性,必須開刀切片檢查才知道。劉彥麟指出,生殖細胞瘤會不斷長大,長在腹腔內的腫瘤就會擠壓到其他器官,影響生長。生殖細胞瘤若能及早發現,手術切除得愈乾淨,愈能降低復發率,術後2到3年沒有復發,5年存活率將可達到9成,不影響日後成長。簡睦旼表示,這位女童真的非常幸運,腫瘤被膜包覆未破裂,透過外科手術切除,完整取出腫瘤,目前術後狀況良好。提醒家長,孩童若排尿或排便突然出現異常,如尿不出來、突然腹瀉或便祕,且腹部腫脹等,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確認。
-
2021-08-26 醫療.消化系統
C肝症狀容易遭忽視 醫:不只傷肝還有肝外病變
「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倍!」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說:「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後,會發生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導致『細胞激素風暴』,破壞包含肝臟在內的全身器官。有鑑於肝硬化患者正常的肝細胞比正常人少很多,只要有一點損害就可能使肝功能惡化,進展成器官衰竭,增加重症及增加死亡風險。」高嘉宏教授說,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C型肝炎治療刻不容緩。但因為疫情影響,民眾進行肝炎篩檢、治療C型肝炎積極度銳減,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我國有高達12萬名還沒有治療C型肝炎的患者,暴露於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病變與感染新冠死亡風險提升的危機中。高嘉宏教授說,為了幫助國人快速擺脫C型肝炎糾纏,政府特編預算,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不僅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治療更僅需要2個月或3個月,領藥最少只需要3次。疫情期間,其短療程特性更可幫助減輕患者回診的焦慮感,治療也不影響疫苗施打。高嘉宏教授鼓勵:「45歲至79歲的國人(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應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機會,確認自己是否感染C型肝炎。若確認也無須擔心,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全口服新藥可幫助患者快速治癒C型肝炎。」C肝治療不能等!感染C型肝炎後,患者可能出現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麻煩的是,C型肝炎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持續反覆發炎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漸漸演變成肝硬化,肝臟功能越來越差。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凝血功能變差,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的「肝腦病變」。長期處於慢性肝炎的狀態下,還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病程惡化。高嘉宏教授解釋,「C型肝炎病毒會持續破壞肝臟,一旦進入肝硬化,每一年約有3%-5%患者會產生肝癌。如果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話,患者的存活或生活品質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除了積極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每3至6個月應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腫瘤。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部分患者追蹤的間隔可能會拉長,高嘉宏教授提醒,肝炎檢查切莫拖延超過3至6個月,以免在這段期間裡,小顆肝癌長出來而不自知。C型肝炎病毒除了會傷害肝臟之外,還可能導致多種肝外病變(extra-hepatic disease),高嘉宏教授分析,C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增加多種疾病發生的機會,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認知障礙等,次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例如:口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面對疫情,C肝患者掌握健康關鍵分析「除了由國民健康署免費肝炎檢測機會,如臺大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也都響應政策,在院內執行召回計畫。把醫院裡面曾經檢驗到C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患者名單列出來,由肝炎個案管理師聯繫把患者找回來,到胃腸肝膽科接受治療。」高嘉宏教授說,「鼓勵患者若接到相關篩檢或召回電話,應積極配合篩檢及回診治療!」高嘉宏教授說,近年來C型肝炎治療以全口服新藥為主,療程大約2個月或3個月,若能完成整個療程,治癒率可達98%。因為是口服藥,患者服藥也相當便利。對於新冠疫苗施打也不會造成影響,已經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不須擔心療程會延誤疫苗施打時間。高嘉宏教授提醒,接受C型肝炎治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就任意停藥,若隨意停藥不僅會使治療成功率降低、甚至失敗,還會可能衍生許多治療問題。高嘉宏教授也叮嚀,根除C型肝炎病毒後,記得定期追蹤。因為清除病毒後,肝硬化依舊存在,患者還是需要定期回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等肝癌篩檢。日常生活中,請勿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等可能沾到血液的器具,要避免飲酒,並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透過積極治療及日常生活管理,才能雙管齊下擺脫「肝」苦人生。原文:C肝不治染新冠死亡風險增加,切莫拖延篩檢及治療!肝炎專家圖文解析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8-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染疫後才體會到的愛!同島一肺、同島一肝都是生活必備
二男士得了新冠肺炎。出院後二對夫妻聚會。王先生:「住院期間,老婆無怨無悔貼心照顧,感激在心。」王太太:「就這樣一句感激在心而已?」王先生:「之後與老婆的連結只會更緊密!」老婆聽了,開心的笑了。張先生:「住院期間,我才真正的體會到真正愛我的是我的老婆,感激不盡!」張太太:「就這樣,感激不盡而已?」張先生:「我與老婆永遠同床一命!」說得更具體,張太太笑得好燦爛開心!人在生命垂危之際,才會深深體會到有人在你身邊用心呵護關心的重要,也才體會到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新冠肺炎防不勝防,盡心盡力了,有時還是會意外的感染,但有預防,做好防護,例如戴口罩及施打疫苗,就可以大大地避免感染,以免造成不幸。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它是一些生化物質所構成的有機體,需要睡覺充電,需要進食攝取能量。人體不是鋼筋水泥,怕外傷,人的發電機馬達 ──心臟也要一直跳動,否則不到幾分鐘,大腦沒有氧氣,人就會昏迷死亡。人要呼吸,吸入氧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將廢氣排出,將氧氣送到全身。感染新冠肺炎或其他肺炎,肺部失去功能,人也會死亡。肝臟這個化學工廠,每日處理人體消化完的養分,又合成人體的蛋白質送到血液,也合成凝血因子,讓傷口可以止血。同時它也可以發揮解毒功能,將廢物排除到膽汁內,它也可以殺死細菌,避免感染。總之,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後勤系統,沒有肝臟就沒有生命。對抗新冠肺炎,要防護要打疫苗,保護肝臟,也要防護,就是不要傷肝,不要酗酒,不亂服來路不明的藥物、偏方。此外,要施打A肝及B肝疫苗,如果還沒抗體的話。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要常挖鼻子做PCR;肝好不好,要定期抽血驗B、C肝,驗肝功能,並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同器官的保養之道不同,但知道如何保護我們的肉身,保護我們的的肺臟及肝臟,「同島一肺」「同島一肝」都是亂世之中與親人可以快樂生活的必備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0 該看哪科.兒科
女童肚子痛了1年 醫師用腹部超音波看出了問題
一名10歲女童上腹部痛了一年,原本以為是面臨課業壓力導致,曾就診治療未獲改善,且疼痛加劇,後來經過部立台中醫院兒科醫師陳錦江使用「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女童左側水腎症狀嚴重,且經核醫檢查發現左側腎功能下降,最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腎盂輸尿管接合處阻塞,終於揪出上腹部疼痛真凶。經對症治療後,已解除少女腹痛的夢魘。陳錦江說,少女的症狀屬於非典型肚子痛,而會引起上述腹痛的疾病包括心臟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神經學疾病、腎臟疾病、泌尿生殖疾病以及毒物與藥物中毒引起等。由於兒童通常無法正確表達不舒服的症狀,如果沒有做正確的檢查,會導致診斷不正確,而延誤就醫。陳錦江指出,腹部超音波檢查利用超高頻率聲波傳遞,藉由組織不同,而對聲波反射程度不同,進而推算組織構造異常之處。在小兒診察、新生兒健康檢查應用非常廣泛,尤其腹腔內的實質器官 肝、膽、脾、胰、腎臟、胃、腸等中空器官及骨盆腔疾病,超音波的檢查特點是可以清晰的看清楚身體內部的器官,彷彿「透視之眼」,更能由不同角度器官構造看仔細,甚至還可以局部放大看清楚,而且是非侵襲性、沒有放射線暴露的疑慮與副作用,是健康檢查的一大利器。他呼籲,父母親平時注意到孩子有腹痛症狀時,可以跟醫師請教有沒有做腹部超音波的必要性,早期治療及追蹤,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2021-08-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抽血肝指數正常 未必肝沒事
老員外及夫人選女婿,出了對聯。上聯:「一山難容二虎!」三位男士分別對了下聯。第一位:「除非男生是紙老虎!」員外看了搖搖頭:「這個男孩子沒骨氣!」第二位:「除非女生是母老虎!」員外夫人看了搖搖頭:「我女兒不是這種人,不及格!」第三位:「除非是一公一母!」老員外及夫人看了頭頭稱是:「這個男的有智慧!」選女婿需要智慧,處理家事、國事需要智慧,而攸關病人生命安全的醫事,更需要智慧。醫療的智慧,除了不斷吸收醫學新知,面對疑難雜症或某些疾病初期,要能正確診斷,需要慎思熟慮,思前想後,才不會延誤病情。例如抽血檢驗,一個不顯眼的數字異常,可能隱藏許多玄機。國人常見抽血檢驗肝功能,肝指數GOT及GPT(現改稱為AST及ALT),正常指數大概在35以下,如果其中一或兩項異常,就要仔細查原因。如果體重過胖,超音波看起來有明顯脂肪肝,那麼肝指數升高,可能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導致肝細胞發炎壞死引起,此時,藉由運動、飲食控制,肝指數也會因此回復正常。如果體形不胖,超音波檢查有脂肪肝,又有喝酒,可能是酒精傷害引起,要及早戒酒,脂肪肝可能消失,肝指數也會回復正常。如果有B肝或C肝,肝指數不正常,如沒有上述因素,那肝指數升高可能是B、C肝病毒引起,此時醫師會進一步檢查,必要時服用抗B、C肝藥物治療,肝指數就會回復正常。但如果沒喝酒也不胖,也沒有B、C肝,但肝指數不正常就要特別查原因了,可能是自體免疫引起,就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肝細胞,使肝細胞發炎壞死,久之甚至形成肝硬化。診斷上,通常會做各種自體免疫血清檢驗,最後確切診斷當然要靠病理切片。有不少朋友,他們平常體檢只有簡單抽血,沒有做腹部超音波,這很危險,因為肝指數正常,可能肝臟已經硬化或長了肝癌而不自知,等到肝指數升高,再想做超音波找原因,此時肝硬化可能很厲害或肝癌很大了。了解健檢報告數字的意義,多跟醫師請教,養成定期檢查身體習慣,才能保持健康,保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8-05 癌症.肝癌
免疫治療+抗血管新生標靶 醫揭晚期肝癌組合療法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名列前茅,每年約有一萬名新診斷的肝癌患者。很多人都誤以為肝癌是B型肝炎、C型肝炎的專利,其實,所有慢性肝炎都可能導致肝硬化,並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例如很常見的脂肪肝、飲酒過量、糖尿病、抽菸、體重過重,或較少見的代謝性疾病(鐵沈著症、威爾遜氏症)等,都要提高警覺,小心防範「肝炎、肝硬化、肝癌」這樣的肝病三部曲。由於肝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有許多肝癌患者在發現時便已是肝癌晚期,腫瘤可能已侵犯肝門靜脈、轉移到淋巴結、或轉移到遠端器官。晚期肝癌可能出現腹脹、腹痛、水腫、體重減輕等症狀。針對肝癌,目前已有多項治療工具,但是在治療肝癌時,還必須將肝臟殘存功能納入考量。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需要負責處理多項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由於肝癌患者經常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在肝功能較差的狀況下,一方面要處理肝臟腫瘤,一方面還要盡量保留肝臟功能,讓肝癌治療充滿挑戰。晚期肝癌的組合療法,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臨床上常會使用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簡稱BCLC stage)」來替肝癌分期,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會將患者全身健康狀態、肝癌腫瘤數量及性質、肝臟殘存功能分級納入考量。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中的BCLC stage 0為極早期肝癌,BCLC stage A為早期肝癌,BCLC stage B為中期肝癌,BCLC stage C為晚期肝癌,BCLC stage D為末期肝癌。較早期的肝癌可以考慮手術切除、酒精注射、動脈栓塞、射頻消融術等治療。中期肝癌、晚期肝癌的患者,因為已有多顆腫瘤,且可能已侵犯肝門靜脈、轉移到淋巴結、或轉移到遠端器官,所以會需要全身性治療。傳統藥物治療的反應率較低、副作用較嚴重,且對僅存肝臟功能的影響較大,很多患者恐怕無法承受。目前,「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已成為對抗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選擇。免疫治療是運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於1990年代發現免疫檢查點PD-1,如今免疫治療已被應用於癌症治療。免疫系統的T細胞上具有免疫檢查點PD-1,如果癌細胞上具有PD-L1,便能與T細胞上的PD-1對接,如此一來便能抑制免疫反應,讓癌細胞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能夠與T細胞上的PD-1或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阻止PD-1與PD-L1對接,免疫系統就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另一方面,當腫瘤持續長大時,勢必需要消耗越來越多的氧氣及養份,因此腫瘤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簡稱VEGF),促使周遭組織長出新生血管,以獲得更豐富的血液循環。而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治療機轉就是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合,抑制腫瘤周遭長出新生血管。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組合療法,結合了不同的機轉對抗肝癌。納入17個國家的大規模臨床研究發現,組合療法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維持生活品質。巴塞隆納肝癌分期C或D的患者若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時,可與醫師討論,考慮使用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貼心小叮嚀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需要藉助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有辦法偵測到較小顆的腫瘤。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如果有抽菸、脂肪肝、飲酒過量、體重過重、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的民眾,都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夠及早發現。提醒您,並非所有的肝癌都會讓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AFP)指數上升,所以不能只靠抽血檢驗喔!面對棘手的晚期肝癌,目前已可使用結合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的組合療法進行全身性治療,利用不同的治療機轉對抗癌細胞,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並維持較佳之生活品質。原文:
-
2021-07-27 癌症.其他癌症
唐慧琳胰臟癌早逝 醫師:高危險群可這樣揪出早期病變
新北議員唐慧琳最近因為胰臟癌去世,年僅49歲,讓許多人不捨,也關注到胰臟癌這個「無聲的殺手」,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胰臟癌不容易早期發現,9成患者在發病1年內過世,但其實針對有家族史、糖尿病等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想要早期發現,建議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依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台灣每一年約有2500人因胰癌癌過世,在2019年一舉超越了胃癌,成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不少名人都是死於胰臟癌,例如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及有「時尚老佛爺」之稱的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他表示,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很容易侵犯到周遭的血管,由於胰臟隱身在胃的後方,不容易用超音波做完整的檢查,發現腫瘤時大多已大於3公分,無法開刀治療了。研究顯示,高達85%之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經無法開刀,9成的患者會在1年之內會死亡。胰臟癌三大症狀 :1. 上腹痛 : 一般是產生上腹悶痛,常常飯後會比較嚴重,有時會痛到背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2. 黃疸 : 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會壓迫到總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3. 體重減輕:腫瘤會掠奪病患的體內的營養素,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造成患者的體重減輕。許秉毅表示,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多已大於3公分,有周邊血管的侵犯或轉移到遠處的器官,無法作開刀治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1. 新診斷的糖尿病: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新診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3%有胰臟癌。2. 胰臟癌家族史:家族內有兩位以上的一等親有胰臟癌。3. 慢性胰臟炎4. 酗酒者5. 胰臟囊腫6. 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者:具有此基因突變的人罹患胰臟癌、卵巢癌、乳癌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他表示,篩檢胰臟癌的目標是找出2公分以下的腫瘤,因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8成以上是可以手術治療的。不過目前醫界並沒有良好的篩檢工具可以找出這麼小的腫瘤。雖然CA-199是健檢中心常抽血檢驗的「胰臟癌指標」,但是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不到3成此一指標會高。腹部超音波也常用來篩檢胰臟癌,但常受腸胃氣體的干擾,無法完整的胰臟檢查。磁振造影檢查可能是較準確的胰臟癌檢查工具,優點是可找出2公分以下的腫瘤,無輻射線,但費用昂貴是其作篩檢工具的缺點。目前醫界並未把磁振造影檢查列入一般人的胰臟癌的篩檢工具,不過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患者,如果想要找出小於2公分以下的腫瘤,可以考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
-
2021-07-25 癌症.其他癌症
唐慧琳難敵「癌王」胰臟癌病逝 醫:注意7高風險群
新北市議員唐慧琳去年被爆出罹患「癌王」胰臟癌第三期,一年來努力治療,未料今晨仍不敵病魔,享年49歲。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賴冠宏說,若想預防患病,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患病高風險族群有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尤需注意。唐慧琳年紀不大,怎麼會罹患胰臟癌?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年紀愈大,胰臟癌發生率愈高,但近年的偶發個案中,40幾歲女性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相關個案並不少見,發現時都是晚期,五年存活率通常不到1成,且「預後都很差」。吳秉修說,近期有名42歲年輕女性,沒有相關危險因子,只得過一次胰臟炎、有長期喝酒習慣,最後診斷卻已是胰臟癌第三期,「令人相當難過」,將進行切片檢查,釐清腫瘤細胞類型,再做後續治療。●最新十大癌症死因 胰臟癌排名第7根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7,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5。●為何胰臟癌這麼可怕?胰臟癌是「癌中之王」, 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等到有症狀時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為此,賴冠宏提醒,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睛黃、長期腹痛、發燒等症狀,即應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晚期發現時,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也極低。賴冠宏表示,若發現時已有臟器轉移,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百機率約為1%。第三期若有血管、淋巴結轉移,五年存活率平均低於13%。●7高風險族群需注意除了遺傳因素以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提升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賴冠宏指出, 有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是胰臟癌高風險族群。由於疾病之初,難有症狀協助發現癌變,賴冠宏建議,預防胰臟癌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一般民眾則每1至2年1次即可。健康檢查時,會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血液檢查、症狀詢問、理學檢查等。綜合各項指標,若腫瘤指數不尋常、有經常性腹痛等,會視情況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檢查,以作診斷。飲食部分,賴冠宏表示,要少吃油炸類食物,避免高澱粉、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並多吃蔬菜類。
-
2021-07-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肺癌危險群 定期照低劑量電腦斷層
甲:「疫情警戒在月底有可能由三級降為二級,你會高興嗎?」乙:「不會,我已經習慣在三級警戒中看三級片過日子!」習慣久了會成自然,例如習慣吃大魚大肉,假如有一天心臟出了問題,醫師要求縮衣節食、飲食清淡,反而不習慣。疫情之前,戴口罩去超商,尤其晚上,店員會緊張,以為是歹徒來搶劫,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戴口罩進不了超商,戴口罩成為每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例如平常習慣抽菸、喝酒,一旦要戒菸、戒酒,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此外,小學教科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看似老生常談,但對身體長壽而言是個好習慣。延年益壽除了飲食清淡,保持規則運動,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及各種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是基本之道。此外,也要了解身體結構,例如人生了病,會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這些警報系統通常不夠靈敏,如果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是癌症引起的,可能是肝癌末期了,也有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癌末期引起的。又如常見的發燒症狀,通常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得了淋巴癌,但如果是老人家,得了肺炎通常不會發燒,因反應較弱,可能只是有點嗜睡或精神不好,等到肺炎厲害,整個人喘起來,趕快求醫,才知肺炎很厲害了。因此,針對人體警報系統的缺失,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就顯得很重要了,好比開了五萬公里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進廠保養檢查一樣。如果中年以上或有B、C肝,要養成每半年抽一次血,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免長了肝癌而不自知。此外,現在肺癌成為第一國病,因此有抽菸者或肺癌家族史者,養成定期照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習慣;中年以上也最好照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及做一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大腸息肉,更要養成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腸鏡的習慣,以免得了大腸癌才發現太晚,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19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症狀神經內分泌瘤難查覺 醫建議勤作健檢早發現
一名69歲男子日前健康檢查時發現在胃壁上有一顆約1公分的突起病灶,經切片報告診斷為神經內分泌瘤。所幸檢查細胞分化良好且無轉移的跡象,肝膽腸胃科醫師蔡松茂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將腫瘤完整切除,經化驗也是良性,患者才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松茂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腫瘤,據統計,每10萬人中有1.51人罹患,好發於男性、平均年齡為57.9歲。好發部位為直腸、肺部、胃、胰臟及大腸,又稱為類癌,主因在於它在細胞型態上無法判斷是良性或惡性,一般會潛伏很多年才會成形,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病逝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蔡松茂說,神經內分泌瘤分為有症狀的「功能性腫瘤」和無症狀的「非功能性腫瘤」兩種,患者屬於後者。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常見10大症狀為皮膚炎、慢性腹瀉、氣喘、反覆消化性潰瘍、咳嗽、盜汗、臉潮紅、發熱、低血糖、心悸。因症狀無特異性,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蔡松茂提醒,有近60%的病患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惡化的傾向,建議定期成人健檢時加做胃鏡、大腸鏡及腹部超音波,如果發現久治不癒的10大症狀,就要有所警覺,及早就醫、積極治療。
-
2021-07-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腹痛別輕忽,嬤發燒3天膽囊破裂!一表分辨腹痛位置可能疾病
每個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如果突然發生腹痛,身體是出了什麼問題?腹部涵蓋範圍很廣,不同部位疼痛、疼痛的時間長短不一,可能罹患不同的疾病。一名80多歲阿嬤因腹痛難耐,急診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肝膿瘍」、膽囊破裂,連膽汁都流到肚子裡,醫師問診才得知,阿嬤已在家發燒3天,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院就診,選擇吃止痛藥舒緩腹痛的不適感,經治療後才痊癒。所謂腹痛,是指胸部以下、骨盆以上的腹部位置發生疼痛,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腹痛成因多元,嚴重度差異甚大,每人對疼痛的感受也有所差距。若是輕微肚子痛,可能只是腹部肌肉受損;但如果腹痛嚴重,則可能腹部內臟出現感染性問題。不同部位的疼痛,對應可能罹患的疾病不同,吳秉修說,可以右上腹、上腹、左上腹、肚臍周圍、右下腹、恥骨上方、左下腹及任一部位作區隔。其中,胰臟發炎、盲腸炎、消化性潰瘍、憩室炎等引起的腹痛,若未及時處置治療,易惡化為腹膜炎,或導致腸穿孔、膽囊破裂等,建議若發燒38℃以上、持續劇烈腹痛半小時,應盡速就醫治療。吳秉修指出,對於就醫的腹痛患者,會先詢問病史,並進行抽血及相關理學檢查,了解何時開始疼痛、發作型式、斷續性、強度、位置、與腸道功能的關係、情緒、時間或是姿勢等問題,以便進一步安排後續檢查。吳秉修說,抽血可看白血球與紅血球之數值,釐清是否有感染與出血問題,並觀察肝臟、膽囊酵素數值是否異常,藉此判斷病情;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腹部,則可確認是否有結石、囊泡、腫瘤等,診斷有無大腸、小腸及婦科問題。如果有「解黑便」,要慎防罹患胃癌,吳秉修指出,若有此病癥時,應進行胃鏡檢查,直接觀察胃部狀況,若發現有病變組織即切片採檢。造成腹痛的成因多元,治療需對症下藥,才有機會痊癒。吳秉修指出,平時若覺腹部不適,宜飲食清淡、避免油膩、太硬的食物及奶製品,可吃低纖維與熟食,以免促進腸道收縮,導致病況惡化。
-
2021-07-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對付新冠疫情 也要注意肝檢查
男女朋友吵架。女:「我只是你的玩具!」「生理需求出口的玩具!」男:「我只是妳的工具!」「賺錢給妳花的工具!」吵架時,即使多好的男女朋友,不堪入耳的話也會說出來!越常吵架,雙方感情越來越不好,是造成分手的原因。男女交往,甚至結為連理,本來雙方在擇偶上都有講條件,尤其以前媒妁之言、相親的年代,交往之後加上日久生情,感情因素加上去,婚姻才能維持長久。就是孫子兵法所謂的「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的道理。事實上,用在養生保健上,這話也是真理。每個人健康時都忘了,事實上不論是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我們都只有使用權,沒有永久權,因此造物者造「人」應該是精密設計者,例如小時喜歡爸爸媽媽,青春期喜歡異性,老了喜歡孫子,這些不同時期的人性表現,都是造物者在人的基因密碼老早就設計好的,到了不同時期才表現出來而已。又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時間到,肚子自然會餓,這也是生理時鐘的控制,因此,了解自己身體的規律,順天而行,是長壽的祕訣之一。對人體各個器官如何使用,如何保養也是很重要,例如飲食清淡,避免大魚大肉,呼吸新鮮空氣,不喝酒,不抽菸,年輕時容易以為是老生常談,不予重視,等到年紀大了,器官出了問題,才知道這些老生常談的重要性,才知道要花錢努力保健康。此外,對人體的天敵──外來的細菌及病毒,例如最近危害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除了避免傳染的被動防範之外,當然是施打疫苗,而注射疫苗可以抵抗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原理,是基於造物者在人體內早已安置了一套精緻的免疫系統,只是需要驅動而已。注射小兒麻痺疫苗可以避免小兒麻痺,B肝疫苗可以預防B肝病毒的危害,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治新冠肺炎,這是公認的事實。可是,能研發出這些疫苗,也是需要許多科學家不眠不休的努力,背後所付出的心血及代價,就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不管如何,在亂世時代,除了對付目前的新冠疫情之外,也許幾個月或更久之後,回到正常的生活之際,不要忘了每人都要照顧好你的好心肝,沒有B肝帶原及抗體者,趕快注射疫苗,有了B、C肝,記得每半年定期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這樣才不會等到肝癌末期,症狀出現才想要打疫苗或尋求治療,就來不及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0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發燒未必染新冠 強制退燒恐掩病情
新冠疫情流行期,當自己、身旁的親友或不認識的人「發燒」了,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新冠肺炎!做了新冠病毒的快篩或PCR呈「陰性」,就可以安心了嗎?當然不是。發燒是身體發出來的警訊,相關潛藏在身體裡的問題,可能是一些致命的疾病,忽略發燒或僅用退燒藥物處理,將會延誤病情,甚至危及性命。若有TOCC風險 就要篩檢當我們發燒了,要如何處置是比較正確安心的做法?首先考慮本身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即所謂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如果有這些風險,就要趕快去做新冠病毒篩檢;其次是重要的生命徵象如何?生命徵象包括血壓、呼吸及神智反應,如果血壓偏低、呼吸偏快、神智不清,二話不說,直接掛急診求助。如果發燒時,沒有新冠病毒接觸的風險,也沒有生命徵象不穩定,此時要留意身體有沒有免疫受損的狀況?例如癌症、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腎臟病等,或使用化療、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以及是否為老年人。如果有這些狀況,就算人看起來還好,生命徵象穩定,建議盡快就醫評估。不知病因 恐延誤治療如果自身原來的健康狀況良好,可以先觀察,要多喝水或吃普拿疼,緩和不適,但不要貿然服用抗生素。如果發燒一天比一天明顯,不建議要求醫師給強效退燒藥或退燒針劑,發燒可能暫時退了,但恐怕會掩蓋病情,延誤治療。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但是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甚至藥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引起發燒。因此,持續的發燒不適,應與醫師討論,抽血檢驗全血球、發炎指數、肝腎功能,也可考慮做血液細菌培養,安排基本的影像檢查,包括胸部X光及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找出可能發燒的原因。健康出問題 發燒是警訊在新冠肺炎流行期,發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外,當發燒伴隨生命徵象不穩定時,即使新冠病毒篩檢陰性,也要趕快就醫進一步評估。老年人或免疫受損者的發燒也不能輕忽,因為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惡化成敗血症。找不出原因的發燒,不可以只依賴退燒藥,也不應一直服用抗生素。發燒是身體求救的訊號,提醒病人及醫師好好去察覺身體被忽略的健康問題。
-
2021-06-25 癌症.頭頸癌
男吞嚥困難 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
51歲王姓男子吞嚥困難與疼痛,但因疫情升溫,遲遲不敢就醫,直到病癥出現半年,吞嚥疼痛到受不了,才到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門診就醫,經醫師檢查後,發現病人頸部右側腫塊為扁桃腺腫瘤轉移,疑似惡性腫瘤,術後進行放療與化療。醫師呼籲,疫情升溫,但癌症腫瘤進程無法停止,該治療還是必須要治療,否則腫瘤愈長愈大,甚至無法治療反而更糟。王男發現自己吞嚥困難與疼痛,卻害怕疫情期間就醫。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門診時發現王男右頸部腫塊,合併症狀出現半年多,不能再拖。王男PCR採檢確認為陰性後,辦理入院,經胃鏡、腹部超音波、核磁共振、骨骼掃描等檢查,排除食道癌、肝轉移可能性後,執行頭頸部手術,病理報告確認為扁桃腺癌,順利繼續進行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吳弘斌說,不同期別的口腔癌病人,可以搭配疫情狀況做相對應調整。例如病人如果是惡性前期,則建議可將手術延期,並透過電訪追蹤即可。但如果是惡性早期,仍建議趕快在治療黃金期手術,避免腫瘤變大後續難以處理。晚期口腔癌病人就一定要手術治療,可以在等待手術時,先作前導性化療,為手術切除病灶做準備。不只口腔癌,其他癌症與重大疾病也都有治療黃金期,癌症變化不會等人。吳弘斌呼籲大家配合政府宣導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但有任何身體不適還是要立即就醫檢查,進行必要治療,千萬別因恐懼,腫瘤拖到無法處理。
-
2021-06-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端午節粽子吃太多「脹氣」怎麼辦? 腸胃科醫師教你解決辦法
端午節快到了,除了開心的放假過節,過節食用的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會開始吃粽子等高油膩的食物。吃完後總覺得肚子鼓鼓脹脹的,很不舒服,腸胃科門診常常遇到抱怨肚子脹氣,排便不順等等的問題。所以,到底脹氣是什麼呢?什麼是脹氣?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脹氣?顧名思義,脹氣就是腸胃道充滿空氣導致的不適感。裡面的氣體99%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氮、氧氣、二氧化碳、氫氣、還有甲烷(CH4))另外1%微稀有氣體且具有臭味。肚子脹氣有以下原因◎飲食導致,除了我們吃的食物外,吃的習慣,生活作息都會影響到。快速的吞嚥進食,攝取含有氣體的碳酸飲料、啤酒等,腸道細菌與食物的化學作用、發酵。高油膩的食物也會減緩胃的排空,使氣體積聚在腸道內。◎另外可能藏有的背後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糖尿病、腸道腫瘤甚至腸阻塞等等問題也會使腸內有過多的氣體積聚。過多腸道氣體除了令人不適之外,也會增加腹內壓力,影響橫膈膜肌肉的協調。正常的情況下會有生理機轉,以打嗝或是排氣的方式,把過多的氣體排出來 要如何解決令人困擾的脹氣問題?藥物的部分,醫師們常常會開Gascon這類的藥物,目的是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除了藥物以外,可以在飲食習慣上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酸飲料及高油脂高纖維醣類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飯後運動走路,或是按摩腹部(以順時鐘方式按壓)都可以改善腸道氣體滯留。何時要去看醫師?能做什麼呢?如果上述的方式都無法改善,就必須找出根本的原因。除了腹脹之外是否有其他症狀呢?有沒有水腫、嘔吐、腹瀉、解血便、體重減輕、發燒、是否有糖尿病、有無開過刀等相關病史、是否有服用某些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請盡早尋求醫師做診斷。肚子鼓脹,首先得先確定肚子裡脹脹的是水是空氣呢?其實在門診裡,理學檢查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區分。我們只要隔著手指輕敲肚子,高頻的聲音就代表空氣,低頻的聲音就代表水。不過這水可不是在腸子裡而是在腸道外的腹水。抽血以及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都可以幫助醫師做診斷。另外,腹部X光攝影也可以協助判斷腹內氣體分布情況,而腹部超音波一般在檢查腸胃道的功能受限於空氣的關係,無法精確的診斷,但仍可以診斷腹腔是否有其他問題。總結腸內的空氣要怎麼控制,有太多的變因,最基本的還是飲食控制,畢竟大部分的氣體都是吃進去的,而吃進去的食物與腸內細菌的發酵,把握均衡飲食很重要。粽子是高熱量、高油脂、高澱粉的食物,在端午節,還是適量就好。如果仍然有反覆的脹氣症狀,可進一步尋求醫師及營養師的諮詢。參考資料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th
-
2021-05-11 養生.健康瘦身
男子間歇性斷食 人沒瘦到還得了急性膽囊炎
30歲的莊先生為了減重瘦身,嘗試近日非常流行的間歇性斷食,不過施行2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診斷為急性膽囊炎,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術後莊先生恢復良好,3天後平安出院。莊先生曾因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患有膽結石,不過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近期為了減重瘦身,嘗試間歇性斷食,增加空腹時間,未料卻引起腹部劇烈疼痛。張健輝指出,膽汁由肝臟製造存於膽囊,用來分泌油脂。吃過多油膩食物,會使膽汁過度濃稠形成結石,高油飲食也會刺激膽囊急遽收縮,使原先已存在的結石,因擠壓而堵塞造成發炎。張健輝也說,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一樣會讓膽汁蓄積在膽囊裡的時間拉長,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多數的膽結石沒有症狀,僅需遵從定時、定量、低油的飲食原則並定期追蹤即可,但因此輕忽,飲食不規律或吃得太油,則恐引發膽道炎、胰臟炎等急性發炎,若延誤就醫,更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張健輝表示,膽囊僅為暫存膽汁,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不過整個膽道、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即使膽囊切除後,也可能錯誤飲食習慣,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張健輝說,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膽結石多在檢查才發現!醫指16個風險族群多留意
文/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 錢政弘醫師 很多人是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出現?通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先將可能的原因整理出來,讓大家回憶看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為,以免石頭越長越大。 除了年紀大和女性這兩個危險因子之外,以下族群要特別留意,得到膽結石的機率比較高,常常腹痛的話,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高油脂飲食有近80%的膽結石是膽固醇結石,石頭是黃色的,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飲食中攝取過多的油和脂肪,會造成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形成結石。所以結石是油脂食物吃太多,不是水喝太少,水喝太少是得腎結石。 缺乏運動、日常活動量少的人我最常遇的職業是會計,他們必須長時間做著辦公,整天下來缺乏活動會使得腸胃蠕動變差,膽囊也跟著不收縮。另外運動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是膽酸的前驅物,膽酸合成增加可以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運動還會誘發身體釋放神經賀爾蒙,促使膽囊收縮排空膽汁。有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5小時,就會增加結石發生的機率,所以坐太久的朋友,要找時間站起來動一動! 三餐不定時的人長時間禁食(沒吃東西,兩餐隔太久),沒有食物進入胃和十二指腸就無法啟動「膽囊收縮素」分泌,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會促使小腸分泌膽囊收縮素,通知膽囊排出膽汁,這樣才能消化食物!如果太久沒有吃東西,膽汁淤積在膽囊內,結石會容易形成。所以工作太忙碌,三餐不定時的人,例如銷售員,警消,媒體從業人員,醫護⋯等,自己要找時間吃東西喔! 懷孕、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最近我才遇到一位37歲的媽媽,沒有三高,身材也標準,但是膽結石已經有三公分,他是生完雙胞胎之後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統計起來,懷孕會增加膽結石的機率,因為雌激素會減少膽鹽的分泌,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黃體素則會造成膽囊收縮蠕動減少,使膽汁淤積。懷孕的時候,大約有30 %的孕婦有膽沙,2%有膽結石。在生產完之後,60%-70%的膽沙會消失,20%-30%的膽結石會消失。懷孕時或生產完後,常常上腹痛要小心是膽結石出現了! 體重迅速下降特別在減重手術後會發生,這是因為卡路里攝取減少促使膽汁淤積,脂肪的溶解也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所以瘦太快的時候,也要小心膽結石出現。 肥胖肥胖的人膽固醇合成的量較多,分泌至膽汁中的量也多。特別肥胖的女性,得到膽結石的機率可以高達七倍,而且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男性的話機率就小一點。 糖尿病和有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血中胰島素上升會促使肝臟接收膽固醇,進一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另外會減少膽酸的分泌。 血脂肪異常多數的研究發現血脂肪異常跟膽結石有關,例如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非高密度膽固醇過高。不過還是會看到有些人血脂肪都正常,但仍然有膽結石。 肝硬化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色素結石(石頭是黑色的),有15%有膽固醇結石。因為肝臟代謝異常的關係,膽汁中的膽色素增加,膽酸分泌減少,膽囊的蠕動變差造成。 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紅血球溶血會導致膽色素增加,膽色素增加會形成色素結石。 膽道發炎在膽道中有細菌感染容易造成色素結石形成(顏色是棕色的)。十二指腸有憩室也容易有色素結石產生。 發炎性腸炎克隆氏症患者,常合併小腸末端病灶,影響膽酸的吸收,得到膽結石會高兩到三倍。 脊椎損傷機率高兩倍,原因不明,可能跟膽囊收縮調控有關。 脂肪肝有脂肪肝的人同時有膽結石的比率較高,有多1.5倍。兩者也許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我想應該是跟少活動和飲食有關。 使用特定藥物特定的降血脂藥、抗生素、全靜脈營養注等會增加膽結石發生率。 膽結石家族史有些家族不只一位成員有膽結石,可能跟家族的飲食習慣有關,或是遺傳性肝臟酵素缺損,使膽酸合成不足所致。 《延伸閱讀》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防範胰臟發炎,別吃太油、喝太多酒,醫:3大族群要小心。
-
2021-05-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護心肝寶貝 定期做腹超
旅客到阿拉伯遊玩,到了清真寺。旅客問導遊:「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膜拜?又看不到阿拉在哪裡?」導遊:「阿拉無所不在!」有些東西是人眼看不見的,例如不可見光;有些東西是人耳聽不到的,例如超音波。人體很多器官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例如手、腳、眼睛、耳朵;有些是看不到但感覺得到的,例如我們會感覺心臟的跳動,會感覺肺部幫我們呼吸,會感覺尿道幫我們尿尿,大腸幫我們排便。但有些內臟器官深藏人體裡,看不到、摸不到、感覺不到,只有當它生病的時候,才發覺它的重要性。這其中,肝臟是個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它平常摸不到,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小便像茶葉色,眼睛黃了,或肚子大了起來,才發現原來是心「肝」寶貝出了問題。肝臟功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它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器官,肝不好,會水腫,會有腹水,因為肝臟合成的蛋白不成。它也會合成凝血因子,肝不好,這些凝血所需的因子缺乏,因此肝硬化厲害或猛爆性肝炎,容易瘀青、易出血。肝也是人體解毒的器官,肝不好,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毒素無法排除,此時,蛋白質代謝的廢物淤積在血液內,流到腦部,造成肝昏迷,甚至死亡。肝這個器官也是B、C肝炎病毒愛好攻擊的標的,人體一旦感染B、C肝,輕則纖維化,重則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逼人於死,人癌雙亡。面對感覺不到它存在的阿拉也好,肝臟也好,知道如何培養智慧,讓它可以為我們保平安是很重要的,對肝臟而言,最重要的是養成定期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的習慣,才能擁有好心肝,也才能到中東地區旅遊,拜見阿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揭:脂肪肝有2種 愛吃甜點不喝酒也傷「肝」是這種
1名30歲的工程師包先生,因平時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享受美味的甜點零食來紓解壓力。這樣的型態長久下來,外型看起來僅算是中等身材,直到包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才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也指出肝功能已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更震驚的是看似常見的脂肪肝,若不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及改善飲食習慣,恐讓自己越來越靠近肝病3部曲。包先生看著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呈現白色霧濛濛,沒有飲酒習慣的他也不禁詢問醫生,為何自己還很年輕也沒有飲酒習慣,但肝臟卻已發生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 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頻頻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包先生為例就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長久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4人就有1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至41%。梁程超副院長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因常見而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即所謂的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梁程超副院長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脂肪肝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已是中、重度脂肪肝,建議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可更完整觀察肝臟狀態、彌補超音波可能存在的死角,達到更準確的判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女同志病人一定沒有過插入式性行為? 面對多元性別病患,該如何落實性別友善的醫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多元性別」。一位遠在溫哥華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癌末病人到臨終仍無法得到父親接受他是男同志的悲劇;一位醫學院退休教授敘述一位婦產科醫師如何展現醫師對女同志性活動的理解與知識,提供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最後一位專攻藝術領域的女同志分享她的故事,說出非常感人的一句話,「幸而身在人權立國的臺灣,同性婚姻專法讓我和伴侶終於能在配偶欄裡,真誠地填上彼此的姓名,成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台灣大多女性提及要去看婦產科,多少會猶疑不前。那麼對女同志而言,婦產科更是門檻比較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心理困難。台灣同志運動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宣傳與教育,2019年立法院通過同志可以依照專法結婚。經過多年的多元性別教育以及同婚法律的頒佈,醫界成員在臨床上也有很多新的認知與作法。這裡我以女同志到婦產科就診的醫病互動為例。下面是一段,我個人參與腳本的討論,以及出現在影片最後做評論的醫學系教學影片大致內容,就是要說明「性別友善」的醫療門診,一般人都以為醫生要有和藹可親的態度,這叫「性別友善」。其實這還不夠。請看下面的討論。筱玲35歲,來自恆春,離鄉背井至大都市任職外商公司企劃。她與她的女伴安瑜同居。一天,晚餐後,筱玲提出月經來,時間很久,都差不多二週了,還是會繼續小小點點地出血,而且這不是頭一回,之前也有過二次,覺得很奇怪,但又不喜歡看醫師。經過安瑜的規勸與建議,二人相約有空的時間,去掛一位女醫師的診。在診間中筱鈴告訴醫師:「這陣子的月經都來很久,大概拖上兩個禮拜左右。大概有過三次了,不過也不是每個月都這樣。這幾年這樣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有時候經痛會痛到四、五天,如果受不了我就會吃止痛藥。」醫師進一步問:「那是怎麼樣一個出血狀況呢?」在旁陪伴的安瑜此時插話:「醫生,她最近有時候起床,床單會有血。」這時,醫師應該猜得出來安瑜與筱鈴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了,可能是同志伴侶。醫師:「好,那接下來我會問一些比較隱私的問題,然後也可能會需要做內診。那朋友要繼續陪你嗎?」醫師仔細說明內診要檢查外陰部,陰道和骨盆腔。筱鈴聽完後,想了想,就請女伴到外面去等候。醫師要與病人討論病人的隱私議題(特別是性生活的部分),一般會問這樣的問題。有時讓病人自己決定要不要讓陪診的親友繼續陪伴,有時醫師會意識到陪伴的家長或長輩可能不適合留下,故也會建議離開診間(例如,年輕未婚女性的性經驗)。安瑜離開後,醫師問筱鈴:「請問一下,你是否有過性行為,那最近性行為有沒有出血的問題,或者是像激烈運動或腹部用力的時候有沒有出血的情形?」筱鈴認為自己的性行為,與出血無關。因為……欲言又止。醫師看出她的遲疑。進一步說明:「沒有關係,因為這些問題主要是讓我們了解不正常出血的原因,要做後續的診斷。」遲疑的筱鈴想了想,才緩緩說出:「喔,因為我跟我的伴侶不會有插入式的性行為,所以我覺得應該跟出血無關。」醫師:「喔!所以剛才那位是你的伴侶?」筱鈴「嗯」了一下。醫師的猜測是正確的。接下來,醫師展現了她對女同志性活動的理解與知識,這是很重要的,可以讓醫師對病徵做進一步的理解。醫師:「OK,那我還是要想請問一下,就是說那你有沒有曾經有過插入式的性行為?其實兩根以上的手指頭或者是情趣用品都算。」筱鈴搖頭否定。醫師:「如果你之前沒有這種插入式性行為的話,因為處女膜還在,所以我們就先安排腹部超音波,你覺得這樣如何呢?」沒有插入式性行為,就以腹部超音波來檢查。這樣可以讓這位病人有一種身體經驗被尊重的感覺。檢查報告出來了,發現筱鈴右邊卵巢有一個大概6公分左右的腫瘤,看起來應該像是子宮內膜異位瘤,那這應該是造成異常出血跟經痛的主要原因。醫師建議手術治療,然後,後續還會有六個月的藥物治療。可是筱鈴的家人都在外地無法過來照顧。此時,安瑜提出問題:「一定要家人陪伴嗎?我陪她可以嗎?」醫師:「你們兩個都是成年人,原則上只要妳(筱鈴)簽字同意,然後妳(安瑜)當見證人就可以了。不過因為開刀是大事,所以還是讓家人知道一下,特別是父母。」在這個大約四分鐘的教學影片中,我們看到幾個重要的性別友善面相。一、醫師需要對同志的性行為有一些理解與知識。在問診的時候,對女同志的性行為並沒有刻板印象。譬如說,女同志病人即使目前的性伴侶是女性,不要假設她一定沒有過插入式性行為,也不要假設她從來沒有過這男性伴侶,甚至是沒有生過小孩,或者是沒有罹患過性病。即使都沒有,還應該理解她與女伴有沒有手指插入或者是使用情趣用品造成的傷口。醫師越認識同志,問診會越加仔細,有助於病徵的認定。二、成年人手術同意書與麻醉同意書簽署。法律上的關係人可以是病人的同居人,不分性別的伴侶或者是摯友,不一定是需要有血緣關係或者是婚姻關。若是與生命攸關的大手術,過去醫界有習慣傾向請有血緣關係的家人簽字。其實法律上,前述關係人都是可以簽字的。如今,同婚通過,遇到大手術,醫界會不會有所改變,接受同居伴侶簽署?三、腳本沒有提及的「病人稱呼」,參與影片製作的婦產科醫師最後還特別指出:「不同的性取向,我們應該要平等的看待,運用他們所用的語言來稱呼他們。如果不確定要如何稱呼這一段關係的話,那你可以直接詢問病人,看她喜歡用什麼樣的描述,來形容她跟伴侶之間的關係。」真是好溫馨的提醒啊!我要指出,「性別友善的醫療」這幾個字,除了上述尊重多元性別的作法外,醫護人員最好還要有關於同志的性行為或次文化的足夠知識。這樣才是有深度、有厚度的性別友善門診。
-
2021-04-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的瘦不是真的瘦?醫師提醒,這器官胖起來恐會要你命!
肥胖在全球已是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發出警告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根據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顯示,有七項與肥胖有關。且許多研究顯示,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與肥胖脫不了干係。 老是吃不胖!但可能這器官已經發福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除了用肉眼從體型、體重數字或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還有一項潛藏於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是外型纖瘦都可能有的「脂肪肝」。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稱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一定很健康。 但在進行健診後,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自己已有輕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自恃吃不胖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不離手,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有關。 醫師建議他,應立即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脂肪肝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梁程超表示,當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時,容易在體內轉換為脂肪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據調查,在台灣的成人約三分之一有脂肪肝,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脂肪肝發生的原因為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酒精、饑餓及蛋白質營養不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基因遺傳及不明原因,其中,以體重超標為最常見的原因。 梁程超說,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早期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患有脂肪肝;進展至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明顯症狀。 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者的死亡風險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 梁程超提醒,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而且並非肥胖者的專利,就算是天生瘦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不可不慎! 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的攝取,並培養運動習慣、積極控制體重。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 而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是否有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有可疑陰影,再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
-
2021-04-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感染B、C肝 定檢避免癌變
哥哥想養小狗,妹妹想養小貓。老媽:「我們家裡只能養兩個畜生!如果有了小狗,哥哥就出去;如果有了小貓,妹妹就出去;如果小狗小貓都養,哥哥妹妹都出去!」哥哥妹妹聽了從此不敢再提養貓狗的事。事實上,人類與癌症互動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道理。人體長了癌症,如果不去之而後快,人可能被癌細胞吞噬,後來就沒有了生命。把癌細胞滅了,人才能活命!但是去掉癌症要發現得早,問題是大部分的癌症早期都沒症狀,因此如何未雨綢繆,避免癌細胞上身就很重要。例如肝癌的發生大都起因於感染B、C肝,因此不要感染B、C肝是預防得肝癌最重要的方法。但過去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出生時由母親垂直感染得到了B肝,而C肝則是在日常生活中因身體皮膚黏膜有傷口而得到的,例如理髮、美容、針灸、刺青或看牙或醫療行為中無意感染到的。而有B、C肝就容易發生肝癌,問題是如果肝癌發現得早可以及早切除或電燒治療,治癒機會很大,但如果不做定期檢查,等到症狀出現再求醫就來不及了,即使目前有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新穎療法問世,但痊癒的機會就很小了。因此,有B、C肝的民眾就要定期每半年做一次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教育孩子要有智慧,保護自己的肉身更要有智慧,「世事洞察皆學問」,就是這個道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4-20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肝、腎長水泡會變成癌嗎?醫解析囊腫、腫瘤區別
「醫生,我的肝臟長水泡,會不會是長了壞東西?」門診間,常見患者拿著健檢報告、一臉愁苦地就醫;究竟,肝、腎長水泡, 需要處理嗎?肝臟長水泡 多為先天性肝膽腸胃科醫師江明峰表示,肝臟長水泡的患者比例並不低,醫學數據上保守估計大約有5~10%的罹患率。肝臟水泡其實就是長在肝臟裡的水泡,醫學上稱為「肝囊腫」,至於為什麼肝臟會長水泡目前醫學尚未發現原因,大多是先天性的,隨著年紀增長,水球裡積了一些類似血漿的液體,慢慢變大,形狀也變得圓滾滾的。大多數的肝水泡屬於「單純性囊腫」,可能是單顆或多顆同時存在,數量不多,大多在10個以下,大小也不一定,大約都在1~10公分之間。肝水泡多無害但要追蹤 肝囊腺瘤會惡化成癌 肝囊腫一般不會有症狀,大多是健康檢查時照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不過,聽到囊腫,總讓人懷疑跟腫瘤有關,不論良性或惡性,總會讓患者憂心忡忡,但江明峰強調,肝水泡絕大多數無害,許多人終其一生與它和平共處。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能抑制肝水泡的生長或使肝水泡縮減,肝水泡也不會惡化,更不會演變成肝癌,只是若水泡太大,可能壓迫到其他器官,引發身體不適,必要時抽取囊腫液,或是採硬化治療,使其不再分泌液體。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腫瘤,例如「肝囊腺瘤」,長得很像水泡,雖然罕見,但卻可能惡性變化為肝囊腺癌。因此,建議有肝水泡者,仍需要每年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 以觀察水泡是否異常,若發現有囊壁變厚或內部結構改變的情形,就可能不是單純的肝囊腫,需要進一步做影像醫學或切片判斷。肝水泡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結果 多發性囊腫要注意另外,也有人擔心肝水泡會不會影響肝臟疾病的鑑別,江明峰指出,由於超音波的透水性相當強,肝水泡顧名思義含液體較多,因此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此外,肝水泡也不會造成血液檢查異常、不會影響肝指數,被稱為「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也不會上升,和B、C肝炎更沒有關係,總括來說,並不會引起其他肝臟疾病的併發症;即便多發性肝囊腫,在肝臟上長了密密麻麻的水泡,只要水泡不會壓迫其他組織及器官,仍是可以不需要處理的。只是多發性肝囊腫的患者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需要特別小心。「多發性囊腫」已知和基因變異有關,屬於遺傳疾病,因此這類患者本身也容易罹患多發性腎囊腫。年紀愈大 腎囊腫比例高多發性腎囊腫可不像多發性肝囊腫這麼好對付。江明峰說明,單純的腎囊腫和肝囊腫一樣,相當常見,長腎水泡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性或後天造成,先天性的原因不明,目前只知道大多數是腎小管異常發育的結果,至於為何會異常發育就不得而知,而後天性的則有可能是外傷發炎或手術後引起,數量極少超過10個以上。一般年紀愈大,有腎臟囊腫的比例愈高,根據統計,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為20%,60歲 以上則高達33~50%。男性的發生機會約是女性的2~3倍。腎臟囊腫 5種情況需治療單純性也大多是良性的,從超音波可見位於腎臟也是出現圓形囊腫,壁薄而平滑,像水球般長在腎臟內或突出腎皮質,大小不一,從零點幾公分到10幾公分都有,也大多沒有症狀, 因此也多是每年追蹤檢查即可, 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形,則需接受治療:1.經常發生疼痛。2.引起出血。3.合併結石。4.壓迫到血管或腎臟引起高血壓。5.壓迫到腎盂或輸尿管造成腎水腫。多發性腎囊腫具遺傳性 嚴重恐洗腎多發性腎囊腫則可能演變成血尿、高血壓、尿毒、腎衰竭等。江明峰提及,多發性腎囊腫的患者通常腎臟變得很大,而且兩側都滿布大大小小的水囊,這類疾病具遺傳性,家人發病的機率約一半,男女都有。因此,當家人中有一 人經診斷為多囊腎,最好其它家族成員也趕緊 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查。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 不亂吃藥、飲食要「三少」多囊腎及多囊肝患者必須比一般人更注重保養。由於國人愛吃藥,而藥物多經由肝腎代謝,因此,應遵守用藥的「5不原則」:1.不聽別人推薦的藥。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4.不吃別人贈送的藥。5.不推薦藥給別人。另外,平日飲食也要三少,「少鹽、少油與 少糖」,並盡量多喝水、攝取多蔬果、纖維多等新鮮食物,避免加工品,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不憋尿,並且定期追蹤腎功能,才能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的時間。延伸閱讀: ·5大症狀小心是「多囊腎」! 1條件會加速惡化,延緩洗腎要多喝水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 醫示警:有三高風險暴增
-
2021-04-17 該看哪科.兒科
與腸胃炎症狀相似,初期易被誤判!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是「腸套疊」
七個月大的小新出生以來,吃好、睡好、發育好,是個健康的男寶寶。某天夜裡,原本睡得香甜的小新突然嚎啕大哭,爸媽努力安撫後才慢慢緩解下來。但隔不到半小時,哭鬧不安又再次出現,父母不禁開始納悶,尿布也幫他換了,倒是餵奶給他喝也不喝。症狀後續又反覆發作數次,焦急的爸媽將小新帶至急診,當下竟吐出黃綠色嘔吐物,並在尿布上看到紅色草莓果醬樣的大便。兒科急診醫師檢查後發現,在小新的右上腹有摸到一腫塊,後續以腹部超音波檢查,察覺腫塊處是呈現靶心形狀的重疊腸壁,最後小新被確診為腸套疊。何謂腸套疊小兒腸套疊常被戲稱為「大腸包小腸」,外形就像長筒天文望遠鏡縮起來時一樣,一段遠端的腸子套住另一段近端的腸子,當腸子套在一起時,供給腸道的血管會受壓迫,進而引發淋巴回流受阻、腸道壁水腫、腸道阻塞、腸壁缺血、腸道壞死等情況,如果沒及時處置,最嚴重可能因腸壞死併發嚴重感染,甚至休克死亡。腸套疊最常發生的年齡在3個月至3歲,通常男生發生機率比女生多四倍,平均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左右。腸套疊的成因實際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提出的相關機轉是因病毒感染後(如感冒或腸胃道感染),造成腸道周圍淋巴結腫大,形成一個類似卡榫的點(Leading point),使近端腸子容易卡進遠端腸子而被套住。但也有極少數的病人因腸子結構問題,而形成引導點(Leading point)。最常見的腸套疊發生位置在大腸和小腸交界處,但仍有少數病人是小腸套小腸或大腸套大腸。臨床上,如果發現套疊不在最常見的位置時,需小心有其他腸道結構的異常。腸套疊的症狀對於嬰幼兒腸套疊,因孩子不會表達,加上不一定有典型症狀,所以診斷上仍有一定難度,初期容易被誤認為腸胃炎。一般常見的典型症狀,包括: 陣發性腹痛(通常是間隔15至 30分鐘發生)、哭鬧不安難以安撫、食慾下降、腹脹、嘔吐,如果發現寶寶哭啼時沒有眼淚,尿布更換的頻率大幅減少時,就要懷疑是脫水了,而草莓果醬樣血便,則暗示腸道黏膜受損,必須儘速就醫,避免變成腸壞死。腸套疊的診斷方式身體檢查時,可能在寶寶右上腹摸到腸套疊的香腸狀腫塊。而臨床上,醫師還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因其相對安全,無侵入性、無輻射線,操作也相對簡便快速,是輔助診斷的利器,超音波下套住的腸子,橫切面呈現同心圓標靶狀(Target sign),斜切面則類似腎臟的樣子,稱偽腎臟樣(Pseudokidney sign)。 腸套疊的治療 若寶寶生命徵象穩定,且無脫水、腸壞死的可能性時,症狀若發生在48小時內,醫師會優先進行非手術的灌腸復位。目前灌腸有三種: 看當下所在醫院的醫材選取,分別有顯影劑、空氣或食鹽水,醫師會將上述物品從寶寶直腸灌入,在放射線攝影的幫助下,確認腸套疊處有被灌通。灌腸復位的好處是快速、安全、有效,成功率約八成,但灌通後仍有約一成會再復發。但若套疊時間過久、灌腸復位失敗、懷疑腸道破裂,則要考慮採取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大部分以腹腔鏡操作,用器械將套住的兩段腸道拉開。如果有腸道破裂或腸壞死,則有可能要縫補或切除腸段,統計上手術復位的復發率較低,約百分之三左右。成功復位後灌腸復位成功的小孩,需留意腸套疊再復發,約三分之一發生在復位後的24 小時內,因此若再出現類似症狀,則需就醫。一般在腸道功能恢復後,就能進食,一開始最好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儘可能避免冰涼、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
2021-04-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門診。女病人一進來,一臉委屈:「醫師,那天去做超音波,感覺非常不好!」「怎麼了?擔心什麼嗎?」我看了一下她的超音波報告:「還好,肝沒有什麼腫瘤!」「那個年輕醫師看到我,叫我上床去,態度不友善,我男朋友要我上床都比他客氣多了!」「我做完了超音波,問他怎麼了,他都不回答,然後塞給我幾張紙,叫我自己擦,然後頭也不回就走了!感覺就像被強暴一樣!」這是真實的故事。醫療風氣不良,除了醫師的人文教育外,醫療給付制度也有關係。有些醫師看病仔細,關心病人,態度好,但與看病時間短、對病人不太關心的醫師,拿到的健保給付是一樣的。尤其腹部超音波檢查正確與否,除了醫師的經驗之外,醫師有沒有用心做檢查,好好關心你是很重要的。因為超音波是手工的,用心掃描肝臟的每一個角落才不會誤診,這與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是不一樣的,因為後二者是機器以固定方式做檢查,完全自動化,但問題出在判讀,尤其後二者片子動輒上百張,判讀費時費力,雖然目前有AI可協助,但最後還是要仰賴人腦的判讀。話說回來,腹部超音波相當於肚子的聽診器,它對腹部器官,尤其肝臟、腎臟、胰臟、膽囊等器官的檢查重要性,比聽診器對於心肺疾病診斷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COVID-19疫情仍緊繃,但春日鳥語花香即將來臨,國人在漸漸放鬆心情之際,千萬不忘要「你今年超了沒?」──你今年做了腹部超音波了沒?●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