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新聞.食安拉警報
搜尋
腹瀉
共找到
1510
筆 文章
-
-
2019-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健檢報告有看沒懂?這樣看懂你的尿液檢查報告寫什麼
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尿液檢查報告LIST一、 比重(Sp.Gr):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05~1.025(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A)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8)(A)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 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測定泌尿道系統是否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 蛋白質(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A)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B)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C)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 尿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出現陽性( )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 酮尿(KETON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
-
2019-11-27 性愛.性病防治
影/愛滋感染者的親密戰友 個案管理師助克服低潮
「感染愛滋後感受最深是我的個管師,不是隨隨便便敷衍,是真的在關心我們。」世界愛滋日前夕,感染愛滋十年的小薇(化名)透過錄音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提到如何克服感染愛滋的低潮,除了家人溫暖接納外,個案管理師的貼心陪伴也是重要的關鍵。在愛滋治療中,除了醫師之外,愛滋個管師可說是感染者「最親密的戰友」。從確診開始,個管師就開始患者肩負用藥狀況的追蹤,還要支援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並且陪伴他們。林媚慧因為個管師身份,經常要陪伴愛滋感染者與其親友。當感染者一確診,個管師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他們信任,林媚慧表示,她總是要使出十八般武藝,但最重要的是讓感染者知道,她會一直與他們在一起。她便分享,許多感染者遇到的難關便是要不要向家人或是另一半坦白。但林媚慧總是先和感染者一起沙盤推演,推演告知之後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像是有些感染者被家人知道,在滂沱大雨中被趕出家門,至今十年從未踏入家門一步;也有感染者告知另一半後被反咬一口,對簿公堂,「八點檔這麼煽情,但這裡常常上演」,林媚慧這麼說。「身為個管師除了傾聽心聲外,更重要是了解感染者的需求,與醫師一起協助感染者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林媚慧說,早期愛滋藥物副作用極大,有些感染者甚至工作時會無預警腹瀉,拉在褲子上,因此放棄治療;也有患者為了不讓家人發現自己感染愛滋,堅持不住院,中間只回來一兩次拿了藥就走,之後再得知消息已經離開人世,因此她都要求病人不要離開個管師太遠。個管師是扶持感染者走過治療,尤其是初期治療的重要角色,給予感染者心理支持和衛教協助。林媚慧說,自己的角色就像「囉唆的媽媽」,但希望能夠解除感染者的疑惑,讓每個感染者都活得更好。
-
2019-11-27 橘世代.健康橘
事倍功半的3種錯誤排毒觀念
資訊爆炸時代,排毒方法彷彿沒有標準答案,從古老的祖傳秘方到似是而非的偽科學理論。不管標榜的效果有多神奇,若不經過驗證就照單全收,不僅浪費時間、精力,盲目追求看不到實際效果,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的網路專欄「健康營家」,最新主題「小心這些荒謬的排毒理論」中,邀請芒果社企營養中心執行長、營養師林雅恩介紹錯誤的排毒觀念,快跟營養師一起檢查,坊間流的排毒方法到底對不對。Q:血糖平衡才能排毒?A: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最自然的排毒,就是讓身體原有的生理系統做該做的事,如腸胃道排泄、泌尿、排汗等。事實上,排毒器官和血糖調節關聯,並非那麼直接。換句話說,人體不會因血糖高低起伏就不流汗、不排泄。所以「一定要在,血糖平衡狀況,肝臟才有能力排毒」說法,是沒有科學基礎,肝臟是很活躍的器官,掌管很多生理代謝功能,不會1次只做1件事,參與血糖調節同時,也還是會進行解毒程序,所以血糖有沒有平衡,與肝臟是否有能力解毒是兩回事。Q:肝臟排毒過程,需要很多氨基酸,要多吃蛋白質的食物,如大骨湯、蛋白粉等,才能幫助肝臟排毒?A:對肝臟而言,最常見的毒素是藥物及人體不需要的化學物質,如酒精、咖啡因等。肝臟解毒須經2兩步驟,首先將毒素分解,就像丟垃圾前要先分類;再者是將這些分解的代謝物和其他化合物接合,身體才知道要將打包好的垃圾查出去丟掉。肝臟就像大工廠,同時好幾條生產線運作,這些生產線都需要不同原料、加速器和包裝材料。也就是各式營養素參與,除氨基酸,還有維生素B群、葉酸、錳、鋅、膽鹼等。這些營養素並非單從蛋白質食物取來,必須搭配足夠蔬果、全穀類等多樣食物,若不是在處於缺乏營養素的狀況下,貿然大量補充蛋白質也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多餘的負擔,排毒不成反而增加肝臟的工作量。Q:有人說,排毒過程會上好幾次廁所,軟便、腹瀉是正常排毒過程?A:規律排便習慣是天生人體排毒中重要一環,如身體沒這樣的好習慣,應找營養師檢視目飲食、生活、運動,慢慢調整腸胃蠕動狀況,才是正確排毒清宿便觀念。坊間很多標榜清宿便的產品,要小心是否有輕瀉劑成份,長期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失去原有蠕動規律。另外,如是標榜富含纖維的產品,也要看清楚是可溶性還是非可溶性纖維,並搭配足夠水分攝取,才不會一堆難消化的纖維進入,反而造成腸胃道的負擔,常有營養師遇到住院患者,都是使用太多纖維質,卻沒有攝取足夠水分,造成腸阻塞危機。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7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腹瀉以為是腸躁症?當心罹「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十年,都會建議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追蹤腸道黏膜狀況。潰瘍性結腸炎若能及早控制發炎,多數患者的生活品質皆可與常人無異,及早治療也可減少併發症產生,避免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而造成遺憾。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王俊偉醫師強調,生活規律很重要,可減少免疫系統絮亂,有助病情的穩定。至於飲食部分,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當補充水分,因患者腸道較敏感,對某些食物耐受度較低,過於刺激性、油膩或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此外,每個患者對食物敏感度、耐受性不同,醫師建議應確實紀錄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食物,日後盡量避免攝取。 有些患者因腸道長期發炎已造成貧血,建議可多補充鐵質、葉酸(如動物內臟、貝類和綠色蔬菜);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助腸黏膜修復。若有抽菸、喝酒、檳榔等習慣應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習慣不只對腸道有害,對其他器官也會有影響。醫師貼心小提醒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症狀與腸躁症、腸胃炎類似,但若長期有慢性腹瀉、甚至偶有解血便的情形,務必盡早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才會較佳。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終身疾病,倘若確診罹病,也請務必配合醫師持續治療,切莫擅自停藥,如此一來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併發症產生,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原文: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圖文解說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7 科別.精神.身心
疼痛難解…恐是憂鬱症訊號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憂鬱症是本世紀三大黑死病之一,近年來社會逐漸接受憂鬱症的患者及治療,大家不再將憂鬱症視為洪水猛獸,也不會輕視憂鬱症患者了。然而,憂鬱症並不只是單純心情不好,已被公認為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因為憂鬱症患者全身都會出現不舒服症狀。曾有位75歲老先生坐輪椅來門診,他主訴因為雙腳疼痛已八年,很多醫師都覺得腳沒問題。老先生情緒不好,也沒辦法確認是情緒不好還是疼痛多年影響心情。不過,給了抗憂鬱劑及安眠藥治療後,睡眠及情緒明顯改善。老先生下次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他感謝我們在一周內解決了他多年的問題。一般人了解的憂鬱症是情緒低落,然而,憂鬱症合併很多身體症狀,最重要的是,這些症狀往往被稱為「醫療上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如果有這些在醫療上無法被解釋的症狀,可能要懷疑是憂鬱症。下面七個在憂鬱症最常合併出現的身體症狀,往往被忽略,必須提高警覺:1.總覺得容易疲勞,沒力氣跟能量:情緒不好的時候,常常提不起精神,而很多人並不會注意到情緒變化,反而是關注到身體不適。2.疼痛的耐受度降低:可能變得不耐煩,對於一些瑣碎小事,覺得特別不舒服,除了覺得身體疲勞外,也有輕微的疼痛感,如果本來有疼痛,這時疼痛可能加劇。3.肩頸及背部疼痛:這很常見,情緒焦慮、睡眠品質不佳時,就會覺得這些部位疼痛,很多人去看神經內科、骨科,甚至不斷地做復健或按摩,但效果都很短暫。4.頭痛:頭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很多人的疼痛並不一定是真的痛,只是覺得頭發脹,這些症狀都沒辦法查出原因或是被合理解釋。5.覺得眼睛乾澀或是視力下降:覺得視力模糊,這往往是因為情緒變化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6.胃痛、腹部不適、腹瀉及便祕:腸胃道主要是受迷走神經控制,而迷走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一部分,情緒變化往往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因此腸胃道症狀是常見症狀,患者不斷地吃制酸劑或是腸胃藥,但是效果都不好。7.胸悶心悸: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時常覺得胸悶,有時候心跳很快,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後,交感神經被活化出現的症狀,而在臨床上,卻無法用特定疾病去解釋這些情況。英國研究顯示,疼痛如果無法被醫療原因解釋,往往就與憂鬱或焦慮有關。進一步研究,如果一個人同時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症狀合併發生,憂鬱或焦慮症機率高達70%。如果長年被疼痛困擾,但醫師束手無策,或許可考慮求助身心科。
-
2019-11-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測不到病毒即無傳染力 愛滋感染者自然懷孕生產
民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該改改了。國外大型研究證實,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且測不到病毒量超過6個月,將無法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國內也有愛滋感染者因此自然懷孕生下健康寶寶。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今天舉辦記者會,發表台灣首部改編自女性感染者真實故事的愛滋微電影「愛,一直都在」,片中女主角小薇(化名)感染HIV病毒超過10年,看見社會大眾對愛滋的偏見與歧視,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外界看見更多愛的樣貌。10年前,還是學生的小薇因昏倒送醫,反覆不斷地發燒、肺炎,經一連串檢查竟發現感染HIV病毒。小薇回憶,確診當下她整個人不知所措,封閉自己,拒絕所有人的關心,從未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男友、家人可以接受嗎」、「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會很快死掉嗎」種種問題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終於她鼓起勇氣把這個秘密告訴閨蜜,換來的卻是逐步的疏離,令她心灰意冷,所幸爸爸、男友始終陪伴在身邊,陪她度過最難熬的時期。在家人、男友支持下,小薇規律用藥,病毒量早已低到測不到,但後來每當她確認一段感情關係,都會坦承自己是感染者的身分,對方也都願意和小薇一起努力看看,如今她不僅結了婚,也自然受孕生下健康寶寶,先生至今也沒有感染HIV病毒。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表示,愛滋病毒主要有3大傳染途徑,包括體液(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血液或母乳傳染,多數患者都是因危險性行為、共用針具、輸入被HIV病毒汙染的血液或是母子垂直感染。今天記者會中披露今年8月30日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投藥、保險套已是預防愛滋病毒傳染的3大重要策略;國外大型研究也發現,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血液中測不到病毒量且穩定長達6個月以上時,能100%預防透過性行為的途徑傳染給他人,也就是「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桃園醫院愛滋病照護中心個管師林媚慧指出,她陪伴愛滋感染者與其親友多年,深深體會接受、認同愛滋感染身分的不易,且早年愛滋藥物副作用極大,有些感染者工作時會無預警腹瀉、拉在褲子上,許多人因此放棄治療。愛滋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低副作用也愈來愈少,隨醫療進步,抗愛滋藥物只需每天1顆,持續服藥控制,就能將體內病毒控制到完全測不到;但愛滋的汙名跟網路錯誤的訊息,還是阻礙了感染者的治療之路。台灣感染誌協會理事鄭孝忱呼籲,台灣已逐步翻轉愛滋疫情,適切的治療藥物、友善的環境、最新的預防資訊,對愛滋感染者而言至關重要,也希望透過U=U,減低社會對愛滋的恐懼與對感染者的歧視。
-
2019-11-25 癌症.卵巢.子宮
為參加女兒畢典 晚期卵巢癌撐十幾年
過去晚期卵巢癌患者僅可接受化療,七成癌友用藥一至兩年就產生抗藥性而復發。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一項研究發現,卵巢癌基因變異癌友在化療後,接續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一線用藥,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原本單用化療的13.8個月,可延長到41個月以上,六成患者於三年內不復發。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22日起在新加坡展開癌症治療研討會,居里癌症中心教授謝惠光(John Chia)針對卵巢癌治療進行專題演講,他指出,原本PARP抑制劑只適用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最新研究發現,HRD陽性患者也適用,明顯提高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進一步分析,如為第二線用藥,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從5.5個月延長到19.1個月;如用於第一線時,作為化療後的「維持療法」,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13.8個月延長到41個月以上,患者常見副作用為暈眩、疲倦、嘔吐、貧血及腹瀉。前來新加坡參與年會的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許世典表示,台灣每年新增1500名卵巢癌病人,因盛行率較低,且偽陽性偏高,迄今並無有效篩檢方式,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腹瀉、腹痛,都已經晚期,約六、七成癌友確診時無法手術,僅剩化療可用,一旦復發,還是只能化療。台中榮總曾收治一名30多歲晚期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女兒才剛念幼稚園,支持她活下去的動力就是參加女兒幼兒園畢業,於是她展開「化療、轉移、化療」的治療歷程,撐了十幾年,不僅參加女兒幼稚園,也參加了小學等畢業典禮,前後經70多次化療。許世典預估,全國每年約100至120名卵巢癌晚期患者BRCA基因變異,如依治療建議,持續用藥兩年,約需7000多萬元,但能有效延續無疾病存活期。由於新藥昂貴,呼籲健保考慮給付,造福癌友。
-
2019-11-24 癌症.其他癌症
護理師健檢發現胰臟異物 竟是神經內分泌瘤
如有莫名心悸、腹部腫脹、低血糖等情形,小心可能是長了神經內分泌腫瘤。35歲王姓護理師,三年前在醫院員工健檢時發現胰臟頭部長腫瘤,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所幸為第一期且腫瘤小於兩公分,經醫師判斷建議下,選擇以定期回診追蹤方式觀察,今年10月底回診檢查,腫瘤並無擴大。腫瘤科醫師呼籲,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腸胃道及胰臟等部位,且八成會轉移至肝臟,若民眾常出現心悸、腹痛、低血糖、氣喘、盜汗等現象即為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仍未明,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目前認為有家族史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罹患;而其中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但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有可能生長。在年紀上通常好發於40至60歲成人,平均每10萬人中約三人會罹患,全台一年新增病例不超過1500人,但因症狀不明顯加上診斷不易,平均確診時間需五至七年,使得多數患者一發現時就是晚期。陳明晃說,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臨床上依是否發生症狀,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功能性腫瘤會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導致出現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反而容易檢查。而非功能性腫瘤,則初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多半為患者進行腸胃道手術,或健檢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但此時腫瘤多已變大,甚至轉移並壓迫到腸胃、神經等部位而造成疼痛、腹瀉等不適。神經內分泌腫瘤在治療上,陳明晃說,得依腫瘤大小、生長位置、是否已轉移和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一般來說,若為早期腫瘤小、尚未轉移,以手術方式來局部或全部切除為主,如像長在肝臟,可以電燒方式來局部控制,並可搭配荷爾蒙治療。他說,若為腫瘤已轉移,則以化療、標靶藥物、放療等方式來控制症狀並減輕疼痛感為主。像王護理師雖是早期又小於兩公分,但因位置在胰臟頭,切除部分胰臟而控制成功機會僅五成,故討論後決定先以定期回診觀察,若腫瘤有變大趨勢再行手術。陳明晃說,上述十大警訊中,低血糖較為特殊。若民眾在無慢性病史下出現低血糖數周時,就該提高警覺,可先到腸胃內科、內分泌科或血液腫瘤科,透過X光等影像、尿液、病理切片等方式做進一步檢查。
-
2019-11-23 癌症.卵巢.子宮
為參加女兒畢業典禮 晚期卵巢癌媽媽忍痛化療70多次
近十幾、廿年來,晚期卵巢癌患者僅可使用化療,但七成癌友用藥一至兩年就產生抗藥性,一旦復發,淪入重複化療、復發等困境,直到病逝為止。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一項研究發現,基因變異癌友在化療後,接續使用標靶口服新藥,作用一線用藥,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原本單用化療的13.8個月,延長到41個月以上,且六成患者於三年內不會復發。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22日起在新加坡展開一連串癌症治療研討會,居里癌症中心教授謝惠光(John Chia)針對卵巢癌治療進行專題演講,發表研究數據。謝惠光說,原本PARP抑制劑只適用於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比率僅占一成至一成二,最新研究發現,HRD陽性患者也適用該標靶藥物,明顯提高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進一步分析治療效果,如為第二線用藥,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則從5.5個月延長到19.1個月;最新研究顯示,如用於第一線時,作為化療後的「維持療法」,反應更好,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從13.8個月延長到41個月以上。前來新加坡參與這項年會的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許世典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500名卵巢癌病人,因盛行率較低,且偽陽性偏高,迄今並無有效篩檢方式,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腹瀉、腹痛,都已到晚期,約六、七成癌友確診時無法手術,僅剩化療可用,一旦復發,還是只能化療,病情好一點,又再復發。台中榮總曾收治一名30多歲晚期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女兒才剛念幼稚園,當時支持她活下去的動力,就是參加女兒幼稚園畢業,為此,她身陷「化療、轉移、化療」惡夢中,撐了十幾年,參加女兒幼稚園、小學等畢業典禮,最後仍不幸死亡,但前後70多次化療,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許世典預估,全國每年約100至120名卵巢癌晚期患者BRCA基因變異,如依治療建議,持續用藥兩年,約需7000多萬元,但能有效延續患者無疾病存活期,相當值得。由於新藥極為昂貴,呼籲健保盡快給付,造福癌友。
共
5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