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腎臟移植
共找到
95
筆 文章
-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 女性為男性3~4倍
藝人李明依四月傳出罹患甲狀腺癌,報導指出她原本有甲狀腺結節,今年健檢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甲狀腺癌,所幸及時切除治療後已無大礙。資深藝人寶媽也曾在臉書上自曝,十多年前曾罹患甲狀腺癌,同樣也是健檢發現,經手術治療已回歸正常生活。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及甲狀腺癌等,都是臨床常見疾病,「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19,鎖定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帶你了解相關成因、治療,作為就醫參考。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前方兩側,製造甲狀腺素,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體內幾乎每個器官都受影響。健保署長李伯璋的太太就曾經因為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發炎,引發甲狀腺功能低下,住進加護病房,雖然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但當時花了許多時間找不到病因的心急,李伯璋記憶猶新。人數逐年成長 集中50~59歲甲狀腺疾病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結節,即腺體中出現腫塊,女性好發,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為良性。許多人擔心甲狀腺結節會變成惡性腫瘤,即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癌化的機會其實不高,但要追蹤治療。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甲狀腺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民國106年3萬8006人、民國107年4萬1397人,到了108年達4萬4788人。甲狀腺結節就醫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106年就醫總人數為25萬1383人、107年26萬8527人、108年28萬3503人。不論是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癌,患者年齡層以50歲到59歲最多,女性皆遠多於男性,近三年統計,甲狀腺結節女性就醫人數為男性4倍、甲狀腺癌約為3.7倍。結節有疑慮 進行穿刺檢查雖然甲狀腺結節癌化機會不高,但通常對結節形態有疑慮時,會進一步進行甲狀腺穿刺,評估為良性或惡性。以108年的數據來看,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結節進行甲狀腺穿刺檢查件數,分別為1526件及8萬6216件,甲狀腺結節穿刺人數較多。李伯璋解釋,這主要是因為通常在發現甲狀腺結節後,會進行穿刺檢查。甲狀腺癌 集中醫學中心治療統計顯示,108年甲狀腺結節就診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相差不大,但醫學中心略多。甲狀腺癌就診則以醫學中心為主,就醫人數為2萬9463人、件數24萬8971件;區域醫院就診人數和件數則約醫學中心的半數,顯見相較於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就醫。李伯璋表示,甲狀腺癌術後尚需進行其他治療及追蹤,醫學中心有較完整團隊。但若結節是良性,且未影響氣管或食道,不一定要切除,且甲狀腺切除是非常普遍的手術,難度不高。手術雖不難 但細節不能忽略說到甲狀腺切除手術,如今是腎臟移植專家的李伯璋提及自己年輕時「跑江湖」的經驗,他曾協助坊間醫院開過非常多甲狀腺手術。他表示,手術雖然簡單,還是有許多「眉角」要注意,例如咽喉部位有許多神經,得注意不可傷到,避免患者聲音沙啞。另外,術後血腫是常見的合併症,李伯璋表示,由於甲狀腺手術的傷口在裡頭,一旦血腫,血塊壓迫呼吸道,患者有窒息的危險,此時應畫破手術傷口,讓血液流出,再讓患者進手術室,重新縫合。
-
2020-06-0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腹膜透析洗腎 不必常跑醫院 心肺功能影響較小
慢性腎臟病連年蟬聯健保支出的十大疾病第一位,而且透析治療人口持續增加,雖然最好治療方式為腎臟移植,但器官可遇不可求,透析仍是患者必須接受的治療方法。透析治療分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腎友應該怎麼選擇呢?隨醫療發展,出現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不只可以一邊在家睡覺一邊洗腎,醫院還能從雲端掌握腎友的狀況。台灣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的人口密度占全球第一,且每年持續增長。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近五年成長上萬人,2019年已達9萬2566人,其中血液透析者占91.5%、腹膜透析者占8.5%。洗腎年齡層延後 換腎者增加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洗腎年齡層有延後的現象,近五年,55歲以下洗腎比率逐年減少到17.2%,55歲以上則成長到82.8%。而隨著政府持續推動腎臟移植相關政策,2019年換腎人數也來到歷年新高、共426人。此外,健保署統計108年每名腎友的透析和腎移植之費用,血液透析病患每人一年總花費約74萬點(1點換算約1元),腹膜透析則約68萬點,腎臟移植手術含住院費用為53萬點,抗排斥藥與術後追蹤的花費則約36萬點。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漢湘認為,醫療費用差異與就醫次數有關,原因是血液透析一周得到醫院或診所三次,腹膜透析只要每月到院追蹤一次。面對洗腎病患,醫師會依其需求和方便性給予相關治療建議。【延伸閱讀】>>洗腎方式 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該選哪一種?腹透飲食限制少 心肺功能影響小國內外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齡少血液透析10歲,台灣腹膜透析患者平均53歲,血液透析患者63歲。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紀較輕,存活率也較高,主因是腹膜透析為一種緩慢穩定的治療,飲食限制較少且血壓較穩定,對心肺功能影響也較小。但陳漢湘提醒,通常血管條件不好者,例如有的女性或小孩手臂血管很細,不易做動靜脈廔管,改用人工血管也僅能取代一段時間,因容易阻塞就不適合作血液透析。而腹部曾做過手術且影響腹膜功能,則不適合做腹膜透析。腹膜炎發生率 台灣相對低只是,台灣社會過去對腹膜透析的印象不好,原因是腎友擔心容易患有腹膜炎。但根據2019年的健保署公開資料,台灣腹膜炎發生率與其他國家比較是非常低的,平均6.7年發生一次腹膜炎。陳漢湘說,近年因醫療突破與進展,更能掌握洗腎透析條件,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療品質。例如新型腹膜透析液(Icodextrin)是一種多醣聚合物,中分子清除率較高,更能維持腹膜功能,有助血糖控制,只是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並未完全普及。全自動透析 透過雲端監控此外,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發展讓腎友睡一覺起來就完成洗腎,相當方便。新型APD還能透過雲端醫療技術,讓醫院透過雲端就能了解病患透析狀況,確認是否確實完成治療與了解脫水量狀況,讓患者在家中治療能更安全有保障。陳漢湘表示,去年國外有研究證實,新型APD加上雲端技術,讓病患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數皆明顯改善。疫情來襲時 待在家最安全今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醫療院所防疫繃緊神經。台灣腎臟醫學會發布「透析醫療院所防護新冠肺炎感染處置規範」,院所需落實人員管制,避免交叉感染,當有疑似症狀個案應立即分流,醫療人員勿先接觸個案,也應暫時勿進入洗腎室。儘管疫情趨緩,但陳漢湘提醒,這波疫情並非過了就不會再來,若出現社區感染,醫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也會增加,透析治療待在家比跑醫院安全。展望未來,疫情很可能持續存在。陳漢湘建議應善用科技,鼓勵符合腹膜透析條件的病人優先採腹膜透析,減少群聚,不只能保護病人安全,也能讓醫療院所人力和醫療負荷更加合理化。【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6-07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自主:花樣年華洗腎,照樣工作出國
東部篇 遠距照護花樣年華洗腎 照樣工作出國吉娃斯 31歲╱洗腎11年:我要工作,生活經濟能獨立自主。21歲的花樣年華,吉娃斯卻被告知洗腎人生,還來不及掉淚,她開始一連串「救腎」行動,試圖抗拒、不願洗腎。吉娃斯說,她高中時就亂吃減肥藥,出社會後作息和飲食紊亂,先是出現連續頭疼、腰痛,後來身體水腫掛急診,查無原因,直到第三次急診才被確診尿毒症,緊急洗腎,自此開始與腎病博戰。吉娃斯洗腎迄今11年,曾歷經兩次腎臟移植配對失敗,或許是運動員出身,她樂觀、韌性十足,當醫師與她討論洗腎選擇時,她掛心的是「我要工作、我要獨立自主」。因此在醫病共享決策階段,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考量她年紀尚輕,有強烈的工作企圖,並且有很好的自我照顧能力,建議她採取腹膜透析,而這個治療選擇,也讓她省去從大同鄉山區到醫院的3小時車程。如今,吉娃斯在宜蘭部落擔任生態旅遊導覽,為自己換取到更彈性的生活與工作權。她也曾與腎友們到日本旅遊,留下難忘遊記。吉娃斯說,採用腹透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機動從「機器洗」換「手動洗」,只要事先安排將藥液送到國外飯店,腎友也能在海外暢遊。陳俊達說,他有不少洗腎病患居住在山區或偏鄉,若年紀大的腎友選擇血透,當遇到颱風,就醫的路途就有風險。因此,對偏遠地區的腎友,若自我照顧能力好,或是照顧者願意支持,他多會鼓勵病患留「在地」使用腹透治療。即使有的高齡腎友行動不便,但外籍看護的語言能溝通,也能使用腹透。護理師李函穎主責吉娃斯病情,她透過雲端管理功能,便能透過手機檢視吉娃斯是否按時上機。若治療過程有異,也可從電腦或手機APP看到警示。陳俊達補充,這不僅縮短偏鄉就醫的距離,即使人在國外,也能透過雲端修改醫囑。陳俊達說,腎病照護系統主張「醫病共享決策」,醫護人員願意花時間和病患溝通血透、腹透或換腎等治療方式,希望病患接收充分資訊後再做出選擇,做出最適合的治療安排,不要過於倉促。 南部篇 偏鄉醫療自己「洗肚子」 免去艱辛洗腎旅程天光才開,那瑪夏鄉的老人家正準備下山展開洗腎旅程,說是「旅程」一點都不為過,因為上山、來到醫院、再回到山上,8到10個小時就過去了,更別說豪雨風災造成道路坍塌時,洗腎之旅就更困難。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鄭本忠手上就有不少居於偏鄉、山區的病患,老少腎友都有,「我建議他們採用腹膜透析,醫護人員透過雲端管理病況,用科技醫材克服交通問題。」鄭本忠醫師表示,考慮偏鄉與腎友需要舟車勞頓往返院所等問題,他通常會建議若符合兩項條件,一、仍有殘餘腎功能的病患;二、腎友本身具有自我照顧能力,或家屬願意提供協助者,應該優先考慮腹膜透析。但不可諱言,有些老人家聽到洗腎要自己來,難免擔憂安全問題,鄭本忠的醫病溝通經驗豐富,他會跟老人家溝通說腹膜透析是「洗肚子」,不是洗腰子,先為老人家卸除對洗腎的恐懼。鄭本忠說:「如果有一種治療可以在家做,那就代表這個治療是安全的。」接著透過專業衛教,包括指導病患與家屬了解居家透析,包括如何更換藥水步驟、清潔環境等,並配合電話或居家訪視服務,讓病患與家屬更安心。相較於血液透析一周要到醫院三次,鄭本忠說,不管是年輕人、上班族或是老人家,都愈來愈在意生活品質,腹膜透析的優點是不必勤跑醫院,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間,可以減少病患和家屬進出醫院的頻率,而像是南部有不少偏鄉、山區,可以善用腹膜透析雲端管理功能,幫助醫護人員及早獲知腎友的病況是否出現警訊。鄭本忠說,透析技術愈來愈進步,高雄長庚醫院的透析病患約有三成比率採用腹膜透析方式。除了上述提到的雲端醫療管理技術外,高長更引進「腎科植管」創新技術,結合腎臟科與外科醫療團隊,病患可在門診局部麻醉,將導管放入腹腔內,避免病患對全身麻醉的恐懼感,是治療新選擇。【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5-04 名人.黃達夫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我一直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的忠實讀者。他在新書「第二座山」中説,很多人開始爬的第一座山,都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專業上的名與利,以為有了這樣的成就,就是幸福的生活。第一座山 財富沒換來幸福結果,他自己發現,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財富,並沒有換來幸福的生活。他在追求世俗名利的過程,並沒有喜樂,反而,犧牲了婚姻,帶來憂鬱與沮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布魯克斯認識了一對夫婦,凱西與大衛。他們創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叫做「全都是我們的孩子(ALL OUR KIDS)AOK」,他們每星期四,在他們家提供晚餐,讓一些餓肚子,缺乏家人照顧的孩子,能夠圍著餐桌吃頓飯,互相交流,互相關懷,訴説各自的歡喜與苦衷,並伸出援手。第二座山 奉獻他人找到喜樂除了照顧這些孩子的溫飽,凱西與大衛還協助解決學業及就業的問題。當有個孩子須要腎臟移植來搶救生命時,他們還動員衆人,為這小孩爭取到醫療保險,大衛還把自己的一顆腎臟捐給了這個孩子。布魯克斯説,對他來說,AOK展現了第二座山的人生樣貌。那是一種為了愛、關懷與承諾而存在的人生。他有天帶他的女兒一起去參加星期四的晚餐。離開時,女兒對他說「這是我這輩子去過最有溫情的地方」。他終於在這個幫助一群年輕人成長的活動中,找到真正的喜樂。而肯定人生第二座山,不再是滿足自己而是奉獻他人。看了此書後,我不禁慶幸自己,在職業生涯的選擇時,選擇了利他的醫療志業,讓我能夠同時攀爬兩座山。一方面,在專業上,不斷地追求精進,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生涯中,站上自己的位置,經濟上也有能力照顧好家人。另一方面,有幸在優良的學習環境中,追隨令人尊敬的典範,培養了正確的價值觀。了解到,永遠把病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先的意義。回首超過50年的職業生涯,挫折固然難免,但是,我從來對於生活的目的,沒有困惑與懷疑。我深深相信只有「承諾,用心守護病人」,才能夠得到病人的信任及正面的回饋。只有尊重同僚們的專業,仰賴他們無間的合作,才能夠提供給病人完善的照護。病人感謝函 醫護的莫大喜樂過去30年,我努力營造一個讓病人安心就醫,讓醫療工作者順心執業的環境。不久之前,有位病人的先生,在他的妻子過世後,特別寫了一封感謝函給我,信上說「醫院治癌團隊的專業功能已發揮至極致,醫護人員對於病情的解釋與建議,更是鉅細靡遺,總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日常的互動中,不時噓寒問暖,表達關切,讓病人無不窩心感動」。他接著又説,「也許在您心中一定這樣想着,這是本院一貫的作為與風氣,不足掛齒!但在病人與家屬的眼裡、心中,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我們怎能不被這樣的互動所激勵與感動,而感到莫大的喜樂。(作者黃達夫為和信醫院院長)●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