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腎臟
共找到
2256
筆 文章
-
-
2022-04-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0中重症 50歲男打3劑染疫死 1國小女童中症低血氧
國內今新增1萬1974例本土個案,包括2例死亡個案,另新增3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29例中症、1例重症。1例重症患者為80多歲女性,曾施打3劑疫苗,過去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確診後引發肺炎併呼吸窘迫,目前住加護病房使用氧氣面罩跟瑞德西韋,狀況穩定需持續觀察。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29例中症個案,年齡從10至90歲皆有,最小的為10多歲國小女童,沒有施打疫苗,過去有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史,有肺炎、血氧低、瑞德西韋,目前判定無須住院。羅一鈞表示,今新增2名死亡案例,包括1例重症、1例中症轉重症,過去皆曾公佈過個案,但不包括4月24日確診死亡的基隆60多歲陳姓女子在內。羅一鈞說,死亡個案包括,80多歲男性,原先是中症,後續變重症而死亡,曾打過2劑疫苗,有腎臟病史、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未插管使用呼吸器,有用瑞德西韋藥物,4月18日確診,4月23日死亡。羅一鈞指出,另一名死亡個案為50多歲男性,打過3劑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史、長期臥床,死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未插管使用呼吸器,有用瑞德西韋藥物,4月21日確診,4月24日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截至目前為止,本土確診個案為6萬3006人,輕症無症狀62817人,比率99.70%;中症增加29人,重症增加2人,中症率0.27%、重症0.03%,目前累計解除隔離46人。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怕結石,才應該吃鈣!膽結石、泌尿道結石、痛風石…營養師解析人體3大種類結石
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泌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前陣子遇到朋友A詢問「長結石是否能就不能吃鈣」,剛好隔沒多久,朋友B也問了類似的問題「是否鈣吃太多會造成結石」…原來,很多人會把結石=石頭=鈣間畫上等號,故會產生上述有關結石與鈣的疑惑。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常見的結石,以及到底有結石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到底可不可以吃鈣呢?膽結石、泌尿道結石和痛風石…你結的是什麼石?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泌尿道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由於不同部位的結石成因不同,所以會長膽結石,不代表就會長泌尿道結石或有痛風石。另外,因為不同部位的結石,石頭的組成不同,故結石患者的飲食該如何吃、是否需要限制某營養素,端視結石種類而異。所以,在詢問如何預防結石,或結石飲食該如何吃前,要先知道指的的是「哪種結石」![結石解碼] 認識人體常見結石!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主要)、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汁內含膽固醇、膽紅素、電解質、水等成分,正常的情況下各組成會維持在穩定狀態,而不會產生結石。但當飲食不良、肝臟和膽汁代謝出問題、膽汁滯留或膽道發生細菌感染等時,可能會讓膽汁成分發生較大的變化,當該成分因過飽和而析出時就會形成結石。.膽結石因石頭組成不同而有膽固醇結石、膽紅素結石,和混合性結石之別。其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是由膽固醇和少量的膽紅素及鈣鹽所構成,這也是為什麼講到膽結石時會提到的飲食要點是避免高脂、高膽固醇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泌尿道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膀胱結石.泌尿道的石頭其實是在腎臟形成,只是依照石頭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並因而有不同症狀。例如腎結石若塞住輸尿管出口時會引起腎絞痛(劇烈腰痛);若石頭掉落入輸尿管的話,除激烈腰痛外,還可能刮傷黏膜而出現血尿,並影響排尿或解不出尿。.泌尿道結石中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約佔75%~80%),其成因為尿中草酸或鈣含量太高所致,故提到泌尿道結石時常會提到飲食草酸和鈣這兩個問題。痛風石:痛風石是尿酸鈉的結晶.尿酸是普林代謝後的產物,血中普林主要來自身體分解代謝(約佔八成)及食物(約佔兩成)。在體內,普林會經肝臟代謝形成尿酸,在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普林攝取或製造過多,或腎臟排出量減少,就會造成血中尿酸過高,而尿酸若過飽和會在血中析出,形成尿酸鈉結晶。這些結晶可能沉積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引起白血球攻擊而出現發炎(紅、腫、脹、痛的症狀)。.痛風石的組成主要為尿酸鈉,故限制普林攝取為飲食的主要方向。常見問答Q:泌尿道結石到底可否吃鈣片?吃鈣片是否會導致泌尿道結石?A:可以攝取鈣片,原因有三:一. 泌尿道結石最常見為草酸鈣結石,其中草酸對結石的影響遠勝於鈣,故關鍵點在於限制草酸而非鈣;二. 鈣對人體非常重要,身體會透過副甲狀腺素、活性維生素D3和抑鈣素等的調節,將其精準地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血鈣之所以會過高是因上述調節機轉出問題(疾病),而非飲食鈣攝取過高。三. 事實上,每日攝取足量的鈣(1000毫克)反而有助結石的預防。這是因為當食物中的鈣和草酸結合在一起時,會讓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因而降低草酸和鈣進入血液的機會,故能避免因草酸過高而增加結石的風險。總結來說,泌尿道結石可以攝取鈣,正常攝取下,鈣片並不會導致尿道結石,反倒是低鈣飲食會增加結石的風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235位老人的人生智慧,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字
-
2022-04-2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省兩千!6500劑黃熱病疫苗將屆效5月開放免費施打
因COVID-19國際疫情出國旅客減少,黃熱病疫苗使用量低,五月將有6500劑黃熱病疫苗屆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5月1日起至5月31日期間開放出國民眾免費施打。為使國內儲備疫苗能充分發揮效益,民眾可至國內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等旅遊醫學門診,接種黃熱病疫苗,免收疫苗藥品費。自5月1日起至5月31日期間,如有接種該項疫苗需求者,請攜帶健保卡、護照(或影本)前往掛號,由醫師評估後接種,並開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若屆效疫苗如提早接種完畢,將啟用新批號疫苗並恢復收費,每劑新臺幣2152元。疾管署說明,黃熱病是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約為3至6天,典型症狀包括猝發性冷顫、頭痛、全身肌肉痛、噁心、嘔吐;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天後進入中毒期,會有發燒、黃疸、蛋白尿及出血徵候,甚至出現肝臟或腎臟衰竭而導致無尿等情形。進入中毒期的病人7至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黃熱病目前並無特效藥物可治療,接種疫苗及落實防蚊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黃熱病疫苗保護力自接種日10日後生效,且終身有效,故不需例行追加接種。疾管署提醒,規劃前往非洲及拉丁美洲等黃熱病高風險地區的旅客,建議赴旅醫門診經醫師評估後接種黃熱病疫苗,並於黃皮書登載,以備入境國政府查驗。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要選直的還是彎的?帶斑點香蕉還能吃?專家告訴你香蕉的好處/壞處有哪些
Q1:彎的香蕉吃起來比較甜而且更營養,是真的嗎?食藥署表示,不管外型是直或是彎的香蕉,營養價值均相同!1、香蕉會有彎曲的弧度,是因為陽光照射的緣故。一串香蕉裡有很多根香蕉聚集在一起,陽光沒辦法均勻的照射到所有果實。香蕉果實為了多照到陽光而向上生長,香蕉的形狀就變成彎的。2、香蕉不論是彎的或直的營養價值跟甜度都相同,但不同熟度的香蕉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綠蕉含多量澱粉,食用具有飽足感;顏色開始轉黃變熟的香蕉營養價值相對較高。3、購買時香蕉小訣竅,可挑選成熟斑點少的香蕉,這類香蕉貯藏的時間就久,可避免香蕉快速催熟變黑。Q2:褐色斑點香蕉能抗癌,這是真的嗎?根據目前研究,尚無一致性結果,切勿延誤治療,飲食仍以均衡飲食為主!香蕉皮產生褐色斑點為香蕉成熟後自然氧化所造成,只要內部果肉完好沒腐敗,依然可以安心食用。目前部分研究指出褐斑香蕉可能刺激免疫系統,增加白血球,但此項研究仍是動物研究而非人體研究結果,尚待更多實證研究支持。食藥署提醒,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香蕉營養成分,包括:熱量、膳食纖維、鉀、葉酸每100公克熱量有85Kcal,膳食纖維含1.6公克,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排便。每100公克含368毫克鉀,具有血壓調節的作用,不過對於腎臟病患者來說,由於排除體內廢物能力受到影響,食用上要注意,建議可先確認體內鉀離子濃度後,再斟酌食用量。每100公克含葉酸15.7微克,有助於紅血球的生成、核酸與核蛋白的形成。一但缺乏,有可能影響氣色、體力,在孕媽咪維持胎兒發育更是重要,因此不論是孕媽咪還是一般成人,日常生活中都必須適時補充葉酸。此外,陳文君營養師談到,依據目前的研究顯示,葉酸有預防心臟病的功能,而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每天攝取400微克葉酸,可以從飲食中的蔬菜(由別是綠色蔬菜)、水果、堅果、雞蛋中攝取。西瓜超甜,但熱量竟墊底!?....https://bit.ly/3IHcKVG
-
2022-04-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新冠疫苗差一點洗腎? 醫籲有四症狀趕快檢查
注射COVID-19疫苗會不會有副作用?彰化縣60歲陳姓婦女、45歲李姓婦女在注射後約兩個月,各自出現泡泡尿、水腫、血壓異常上升等症狀,確診為「A型免疫球蛋白型」急性腎絲球腎炎。衛福部彰化醫院副院長陳殷正今天表示,注射COVID-19疫苗後要注意水腫、泡泡尿、血尿、血壓異常上升等4種症狀,可能是少見的腎臟併發症。陳殷正說,這兩起個案的共通之處是不久前打過新冠肺炎疫苗,陳婦只注射一劑BNT、李婦完整注射三劑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而根據患者的切片結果,都是和免疫反應有關的「A型免疫球蛋白型」腎絲球腎炎,兩名患者懷疑是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腎臟內科醫師黃耀宣引用國際醫學期刊資料,指出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出現腎臟病變的個案以3類人居多,包括自體免疫疾病者、癌症患者及腎功能較差者,彰化醫院這兩起個案恰好是屬於這3類。陳姓婦女罹患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在免疫風濕科就診追蹤,病情穩定,日前發現雙小腿及腳掌有水腫現象,尿尿冒泡,因身體沒有不舒服就沒理會,過了幾周水腫也沒消退才就醫,抽血發現腎絲球過濾率竟僅有10(正常值100~120),和她兩個月前的免疫風濕科門診檢驗數值60相比,腎功能急遽衰退,差一點需要洗腎。45歲李婦有腎臟病史,因血尿、泡泡尿和血壓異常上升,就醫後也確診為「A型免疫球蛋白型」腎絲球腎炎,治療後已回穩。陳婦雖同樣發生A型免疫球蛋白型的腎絲球腎炎,造成急性腎損傷,經過緊急治療也腎功能慢慢回穩。黃耀宣說,國際醫學期刊曾發表疫苗副作用的論文,急性腎絲球腎炎病例在全球都有,但比例很低,出現症狀就及早治療的結果都還不錯,民眾不用過度擔心,整體而言,施打疫苗還是必須的,畢竟發生較大副作用的比例很低。黃耀宣又說,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A型免疫球蛋白型」是最常見的一種,可能原因是某些不明機轉或免疫性因素造成,當腎絲球被破壞後,導致大量的蛋白質進入腎小管,使得尿液呈現泡沫狀,被稱為蛋白尿,俗稱為泡泡尿,可能併隨出現臉部及四肢浮腫、血尿、高血壓等4種常見症狀。
-
2022-04-28 癌症.抗癌新知
要價不菲 細胞療法治癌 注意三要點
受癌症病患矚目的免疫療法,除了免疫藥物,細胞療法也備受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育庭提醒,衛福部已核准通過的細胞療法,屬於輔助治療的一部分,由於價格不菲,建議病患謹記三要點:治療前與醫療團隊討論、了解收費狀況、選擇政府認證的GTP實驗室。利用自己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是免疫療法原理,李育庭指出,目前細胞療法有兩種,一為基因改造的T細胞稱為CAR-T,可用於血液性癌症,但技術門檻高,屬於精準導彈療法;另一種是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再輸回病人體內,目前以CIK免疫細胞為主,是利用免疫細胞大軍的人海戰術來殺敵。細胞療法是從病人的周邊血液中,分離純化出單核白血球細胞,逐漸活化並增殖成CIK細胞,當達到治療劑量後,盡快收集並回輸病患體內,用以對抗癌症,被核准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目前衛福部已通過全台十餘家醫院,以細胞療法用於癌症治療,國內醫療院所多與生技公司合作,提供第4期實體癌「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沛爾生醫合作,嘉基內科部長李明陽指出,病患應深入了解該醫院所合作的生技公司是否合格,並有取得GTP認證,以及培養自體CIK免疫細胞的能力,才能更全面了解細胞療法。嘉基取得的適應項目含括了台灣常見的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子宮頸癌、腎臟癌、膠質母細胞瘤、鼻咽癌、食道癌,可治療的癌別廣泛。由於CIK細胞壽命有限,因此需要反覆多次輸注,而且價格並不便宜。目前,衛福部也要求醫院需與病人詳細說明收費方式。以嘉基為例,細胞療法會進行六次輸入治療,每次施打後再付款。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每10位新冠確診者1人成糖友
糖尿病患者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為重症或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過去沒有糖尿病史的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恐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專家呼籲,糖尿病患者在疫情流行期間,仍要定期回診追蹤及檢查,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也應追蹤血糖值。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未控制好,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的病變,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合併症發生,合併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侵害個人的健康。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成合併腎臟疾病,需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及時防範。但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糖尿病患者眼底檢查率為44.7%,相較109年為46.6%些微下降;尿液微量白蛋白為67.5%,推測是疫情導致部分糖尿病患者擔心受到感染,而沒有定期接受檢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美國過去2、3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有無追蹤用藥及胰島素施打,直接影響病患的預後及死亡。若不規則追蹤,有可能引起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等。王治元指出,有統計資料發現,美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新冠肺炎第一波感染期間,因封城而無法回院看診,許多因發生急性高血糖而致死,死亡率增加40至60%。除了急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有慢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蛋白尿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讓病況惡化。王志源說,依照國外報告資料發現,原先沒有糖尿病的人,一但確診新冠肺炎,約有20至30%機率會新確診糖尿病,其中有4成經過一段時間會改善,但仍有6成會轉為糖尿病,等於國外每10名新冠肺炎確診者,就有1人有罹患糖尿病風險。王治元說,過去的確有發生病毒感染後,產生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比例比沒感染病毒者更高的狀況,導致胰島素敏感度更差、血糖更不穩定,雖糖尿病尚未列為新冠肺炎後遺症之一,但依目前證據顯示,確診新冠肺炎後產生血糖異常機率的確高於沒有確診的人。王治元提醒,台灣新冠肺炎,糖尿病患者建議每3到6個月定期做併發症檢查,如糖化血色素、肝腎功能、膽固醇、酸甘油脂等,及驗尿蛋白、神經病變追蹤,至少1年做1次眼底及足部檢查;若沒有糖尿病但不幸確診新冠肺炎的民眾,建議定期追蹤血糖,避免病情惡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糖友們在防疫作為上,日常生活除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外,更應重視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4-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20分鐘內測出腎臟病 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研發快篩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表示,研發團隊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跨院校合作,開發出一款無血式、無痛式慢性腎臟病快篩試劑,只要15至20分鐘即可知結果,可避免病情延誤,降低染疫風險。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這款無血式、無痛式慢性腎臟病快篩試劑,是由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楊閎蔚團隊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田祐霖團隊合作開發,只要15至20分鐘即可知道結果。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合組的研發團隊指出,人的腸道微生物會將吃的紅肉等食物生成三甲胺(TMA),並被肝臟轉化成氧化三甲胺(TMAO),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診斷慢性腎臟病人時,TMAO更被認為是高血壓產生的尿毒素之一。但研發團隊表示,近年來大量研究文獻指出,更快速、更靈敏的檢測方式是檢測體內的胱蛋白C(Cystatin C)來偵測早期慢性腎臟疾病,且不受腎小管再吸收干擾,也不會因為年齡、性別、體重和肌肉比重有所差異,對慢性腎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重要意義。楊閎蔚說,這款快篩是以微針貼片抽取皮下組織液,並結合側向流試片(即驗孕棒式試片)進行無血式、無痛式的快篩,只要將抽完組織液的微針壓在試片上,再滴入緩衝液,約15至20分鐘即可判讀胱蛋白C相對濃度,及早警示患者。楊閎蔚指出,這項快篩技術已在動物試驗上得到良好成效,研發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Biosensors andBioelectronics刊登,目前跨校團隊正進行人體試驗規劃,未來可望應用於慢性腎臟病的居家定期監控。
-
2022-04-26 新聞.元氣新聞
20分鐘可測出腎臟病!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研發居家快篩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楊閎蔚團隊,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田祐霖團隊,跨院校合作開發出一款無血式、無痛式慢性腎臟病快篩試劑,只要15至20分鐘即可知道結果,可避免病情延誤,降低染疫風險。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合組的研發團隊指出,人的腸道微生物會將所吃的紅肉等食物生成三甲胺(TMA),並被肝臟轉化成氧化三甲胺(TMAO),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診斷慢性腎臟病人時,TMAO 更被認為是參與高血壓產生的尿毒素之一。而近幾年來大量的研究文獻指出,比 Creatinine GFR 更快速、更靈敏的檢測方式,是檢測體內的胱蛋白C(Cystatin C) 來偵測早期慢性腎臟疾病,且不受腎小管再吸收的干擾,也不會因為年齡、性別、體重和肌肉比重有所差異。因此,胱蛋白C(Cystatin C)的檢測和相對定量,對於慢性腎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重要意義。楊閎蔚表示,這款快篩是以微針貼片抽取皮下組織液,並結合側向流試片(即驗孕棒式試片),進行無血式、無痛式的快篩,「只要直接將抽完組織液的微針壓在試片上,再滴入緩衝液,約15至20分鐘即可判讀皮下組織液中的胱蛋白C相對濃度,及早警示患者。」楊閎蔚說,這項快篩技術已在動物試驗上得到良好成效,無論在準確度、靈敏度、專一度,皆可媲美於臨床 ELISA 分析方法。研發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刊登,目前跨校團隊正進行人體試驗規畫,未來可望應用於慢性腎臟病的居家定期監控。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特聘教授郭紹偉(共同通訊作者)、醫學科技研究所碩士生陳怡君、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博士候選人許盈培、醫學科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李南熺、龎浩翰。研究 刊載於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6566322002743?via%3Dihub
-
2022-04-26 該看哪科.中醫
春末乾眼症患者增多 中醫教以茶飲、按摩減緩不適
● 氣候乾燥、空汙、熬夜,眼睛易乾澀不適● 起床後熱毛巾敷眼,緩解眼睛乾澀● 眼睛問題忌吃辛辣食物和冰品,可多吃蔬果食療春天氣溫變化大,四月天漸熱,氣候乾燥、紫外線強,空氣品質不好,易使眼睛分泌淚水不足,乾眼症患者激增。許多人常熬夜追劇、玩線上遊戲,導致睡眠不足而虛火、肝火上升,紛紛出現乾澀、癢、疲勞等乾眼症症狀。在春末時節,中醫門診因乾眼症求診患者增加。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指出,此時節氣候乾燥,陽光紫外線強,加上空汙影響、眼睛過敏,常滑手機藍光刺激傷眼,又睡眠不足、體內缺水,容易使眼睛乾澀、疲勞。因此,應避免過度用眼外,春天宜養肝,可以透過茶飲、按摩護眼穴位等方式,緩解改善乾眼症狀。熬夜肝腎陰虛 眼睛易不適隨著每個人體質不同,乾眼症會眼睛乾澀,也常出現眼睛紅、癢、畏光、流淚、刺痛、眼皮重、流眼油等症狀。黃中瑀認為,眼睛問題受肝經和腎經影響最多,肝腎陰虛都會出現乾眼症。肝陰虛,多半是熬夜失眠造成,「肝開竅於目」,「肝受血,目能視」,肝血充足,眼睛會明亮才看得清楚;體液、淚液受腎臟控制,常熬夜,腎陰虛、腎水不充足,尤其更年期的人因腎氣匱乏而肝陰不足,眼睛易乾澀不適。熱毛巾或手搓熱 熱敷眼睛中醫改善乾眼症有方法,眼睛穴位按摩是重要方式之一。黃中瑀建議,早晨起床後,可先以40℃熱毛巾熱敷眼睛三分鐘,或是用雙手掌心搓熱再摀住眼睛熱敷,之後再輕按壓眼周的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四白、太陽等穴位,可以讓眼皮鬆弛,血液循環更好,幫助淚液代謝,緩解眼睛乾澀、恢復疲勞。菊花枸杞決明子茶 可改善飲食上,眼睛問題最忌吃辛辣食物和冰品,黃中瑀建議,可以多吃蔬果食療,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葡萄及深綠色蔬菜等,多吃魚和雞蛋,更要多喝水補充水分。中藥茶飲也可以改善乾眼症狀,黃中瑀推薦,可以飲用「菊花枸杞決明子茶」,以適量菊花、枸杞和決明子沖泡熱水五分鐘後即可飲用,對改善眼睛乾澀、口乾舌燥、降血壓及眼壓有效,由於這是輕熱茶飲,傍晚後就不建議飲用,避免影響睡眠。
-
2022-04-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4月25日疫情整理包/今本土增5108例再創新高 新北+1861「指數型暴增」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今本土增5108例再創新高!雙北破千 中重症增16人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持續破五千人,國內今天新增5108本土個案,其中新北市、台北市確診人數破千;另新增113例境外移入,其中106例為落地採檢陽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和昨天相比成長率低,但還要觀察是否為禮拜天的效應。more...新增16人中重症 創單日新高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持續增加,今天新增一例重症個案、15例中症,創單日新高;迄今,中重症累計112例。新增重症個案為80多歲男性,本身有腎臟和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兩劑疫苗。因肺炎併呼吸窘迫,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以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正於加護病房治療中。more...確診學生+827 再創單日新高 全國1210所校園因疫停課新冠疫情燒進校園,教育部今晚公布最新統計,截至今日下午三時,全國共有21縣市、計292所校園採全校停課,918所校園採「部分班級」暫停實體課程;目前全國確診學生累計6227例,較昨日新增827例,其中本土病例5516例、境外移入個案711例。more...台北+1050 全市一半行政區確診數破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市今新增1050例本土及51例境外移入,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之間,491名男性,609名女性,1名調查中,其中大安、士林、中山、萬華、信義、文山等6個行政區個案數均破百例,其餘數量在27至92例之間。more...新北+1861例「指數型暴增」 侯友宜將提居隔轉型計畫新北今日新增確診1861例,新北侯友宜今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居家隔離人數屢創新高,且呈現指數型成長,認為居隔轉型是下一步要做的,並透露上午新北跟中央開會時,已跟中央建議將居隔轉成居家快篩與自主健康管理,新北會將試辦計畫報給中央,盼中央盡快核定。more...桃園+696!和碩累計694確診 鄭文燦籲職場定期快篩桃園今天新增696例本土案例,和碩聯合龜山廠群聚持續擴大,今再新增105例,累計694例。市長鄭文燦表示,該群聚案幾乎為無症狀,員工及企業雙方都不知情,透過快篩後才發現確診,因此呼籲各大職場應建立定期快篩制度,避免造成群聚感染。more...新竹市+43 又見參加阿妹演唱會個案新竹市今天新增43名確診個案,其中4例居家隔離期間採檢陰轉陽,22例為確診個案的接觸者,17例新增個案疫調中。竹市今年以來所累積357名確診個案中,100%皆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尚無重症者。more...新竹縣+65不再公布足跡 隔離人數破2千新竹縣今天新增65例感染個案,更有1歲嬰兒確診,衛生局考量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激增足跡已到處都是,今起停止公布確診足跡,居家隔離人數更已破2千人,新竹縣府呼籲民眾務必做好自身防疫措施,盡快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以維持正常生活。more...苗栗+29確診為這波疫情最多 夜市、高鐵有足跡苗栗縣今天新增29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這波疫情最多,遍及9個鄉鎮市,夜市、高鐵等地都有足跡,所涉公共場域已完成清消,持續疫調中,並開設社區篩檢站。more...台中+201例 健身房、羽球館各兩家有足跡台中市今本土個案新增201例,包括北區五權國中新增確診7例(3例教練、4例選手);大里某長照機構新增7例,累積11例確診;某大學旅遊群聚新增4例確診;阿妹演唱會新增1例,台中累計42例。more...彰化+53曝12處足跡 今起調查學童意願5月打疫苗彰化縣政府今天公布彰化縣新增5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針對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縣長王惠美宣布,自今天起,由各校開始意願調查,預定5月進入校園接種;原本到4月底暫緩跨縣市校外教學、畢業旅行、隔宿露營措施,王惠美宣布將再延到本學期結束。more...南投縣+18例確診數破百 職場外縣市感染占10例最多南投縣陷於職場及家庭群聚感染,今天一口氣公布18例確診個案,特別是職場感染個案今日10例中,有5例是外縣市感染,追溯個案接觸史,發現確診者是與與同事長時間接觸,同餐共食,加上用餐時無法戴好口罩,且彼此近距離邊吃飯邊聊天,因此感染新冠病毒,皆已收治集中檢疫所收治隔離。more...雲林+14例 3例不明確診者找到傳染源雲林縣今天本土確診個案增加14例,斗六7例,虎尾2例,斗南1例,褒忠1例,土庫1例,二崙1例,東勢1例;境外確診增加1例。其中有7人無症狀,其餘7人為輕症,有咳嗽、喉嚨癢或痛等症狀,少數出現發燒、鼻塞、流鼻水、頭痛、和肌肉痠痛症狀。more...嘉市+9這兩傳播鏈各增2例 市府:不再公布足跡嘉義市今天新增9例確診個案,有2人為歌神KTV唱歌確診者的接觸者、2人為嘉縣太保工廠群聚確診者的接觸者,其餘4案有北部旅遊史、1案與外縣市確診友人聚餐,無公布足跡;市府今宣布,明起住宿型的長照機構禁止探視,建議家屬以電話或視訊代替,例外情形須經機構同意,並視疫情狀況滾動式調整。more...嘉義縣+13例確診 縣府擴大醫療量能嘉縣今公布13人確診,3案為昨日公布工廠確診案(案58679、58682、58683),今日新增10例,分別為工廠案確診同住家人7例(案58684、61246、61247、61249、61250),2例案號未出,另3案(案58681、61248、61251)為主動篩檢確診。more...台南+63確診 多一處軍營傳播鏈台南市今天新增63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其中31人感染源疫調中,新出現1處軍營傳播鏈共5人確診,舊有傳播鏈中則以火鍋店職場衍生5名個案較多。more...高雄今+123例 陳其邁:疫調仍可有效控管並找出感染源高雄市今天新增123例本土確診個案,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隔離期間應轉陽25例,外縣市旅遊史7例,特定娛樂場所共5例,密切接觸者86例,共123例;陳強調,高雄現有的疫調量能,尚可以有效控管社區感染,都能找出感染源。more...高雄市府公布足跡 KTV、小吃部、健身房仍是夯點高雄市今天新增123例本土確診個案,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隔離期間應轉陽25例,外縣市旅遊史7例,特定娛樂場所共5例,密切接觸者86例,共123例; 市府公布五大張包括KTV、釣蝦場、小吃部、賣場、健身房等確診者海量足跡。more...屏東+33!5學童居隔陰轉陽 國中小生累計43人確診疫情升溫,屏東縣府今公布新增33例本土確診,其中有5名國小學童是在居隔期間陰轉陽。屏東縣國中小學童確診累計43人,其中9名解除隔離;居家照護計畫部分,累計接獲通報個案有97案,經醫療團隊評估有68案符合居家照護。more...澎湖+5例 4人為在地舞蹈社成員感染源待釐清澎湖縣政府今天公布,新增5起確診案例;縣府指出,5例當中,4人為舞蹈社團成員及1名飲料送貨員,均屬輕症,病況穩定。截至目前為止,島上已累計21名確診患者,縣府已指示環保局清消,同時鼓勵民眾加快接種第三劑疫苗的速度。more...金門+3皆打過兩劑以上疫苗 迎城隍活動停辦或延期金門疫情持續發展,金門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新增3名確診者,縣長楊鎮浯表示,病患目前都已收治部立金門醫院專責病房,金門雖仍為低風險,但請民眾注意防疫,東西半島將各設置快篩站供民眾使用。另外,金門迎城隍文化觀光季活動因應疫情,所有官方活動皆停辦或延期。more...基隆+337確診人數飆升讓專責病床吃緊 空床剩14%明增設40床基隆市今天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新增337例,再創單日新高。全市專責病房107床,僅剩15個空床數。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下午說,明天起會增設40個專責病床,因應疫情變化及患者住院需求。more...宜蘭+317 移民署收容所208人集體染疫宜蘭今天新增317名確診個案,比昨天的確診122案,翻倍飆升,確診者大多來自於移民署宜蘭收容所群聚案增加208名個案,縣府將持續提供足夠的醫療照護與生活支持,幫助確診者早日恢復健康。more...花蓮+151 今起不公布足跡僅提供染疫熱點花蓮新增151確診,累計1455人染疫,花蓮縣府表示,衛福部已定調,未來不會再有足跡與確診案號,因此從今天起不再公布足跡,僅提供染疫熱點和時間,請足跡重疊者前往快篩。縣長徐榛蔚指出,由於染疫人數太多,疫調跟不上病毒傳播,預告確診者提供居隔名單等,讓匡列速度加快。more...台東+35 美髮沙龍、早餐店、迴轉壽司都有足跡台東縣今日新增35名確診者,從疫調結果初步推論,有17例成功地區活動足跡者、6例為小吃部足跡重疊者延伸至同住家人、5例為同校或同工作場域同行唱歌感染、外縣市旅遊足跡及衍生有2例、1例與外縣市確診者接觸傳染、1例為台東軍人到外縣市受訓感染、3例感染源待釐清。more...國軍將領首例!中將傳染疫 國防部:按規定清消國防部一名中將新冠肺炎PRC檢測陽性,今(25)日引發部內大舉實施核酸檢測(PCR),傳國防部長邱國正也在篩檢之列。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今天表示,國防部已依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進行清消,但不便說明確診者身份。more...「天下第一院」2法警快篩陽性 15名「菜鳥」一上班就居家辦公北部地區法警人力荒,法官學院本月針對全國新進法警展開為期2周訓練,15名新鮮人今天向台北地方法院報到,「入伍」前先快篩,結果2人快篩呈陽性,法院方面認為,他們不宜直接上陣,要求全數居家辦公,可能下周「重新」報到。more...總統府再爆6案 新增5憲兵、1車籍管理員工確診總統府再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天表示,總統府新增6名確診案例,分別為5名隸屬總統府憲兵營的憲兵及1名總統府負責車籍管理的員工。這6名確診案例近期與總統、副總統及總統府、國安會等官員和員工皆無接觸史。總統府也已實施全面清消作業。more...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增16人中重症 創單日新高
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持續增加,今天新增一例重症個案、15例中症,創單日新高;迄今,中重症累計112例。新增重症個案為80多歲男性,本身有腎臟和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兩劑疫苗。因肺炎併呼吸窘迫,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以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正於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輕症個案為3萬1350例,占99.64%、中症103人,占0.33%、重症9人,占0.03%,其中重症患者已解隔離。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15例中症病患介於20至90多歲,其中六人接種過三劑疫苗、七人接種兩劑、一人接種一劑、一人未接種疫苗。其中,有兩名20多歲年輕人為中症個案。一為2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出現血氧低落和肺炎症狀,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另一名2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未接種疫苗,出現血氧低落症狀、無肺炎,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
-
2022-04-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發燒畏寒還腰痛 25歲女上班喝水少又憋尿引發腎臟炎
1名25歲女性日前因為工作忙碌,水喝不多並憋尿,隔天早上就覺得尿尿痛痛的,到了晚上開始有發燒、右腰痛和畏寒發抖的狀況,情況越來越嚴重,只好到急診就診,檢查發現是腎臟發炎,經抗生素治療後已無大礙。長安醫院腎臟科醫師楊雅斐表示,憋尿成習慣,長久下來不只影響泌尿系統,甚至會造成腎臟傷害,因此不論再怎麼忙,有尿就要上、不要憋。楊雅斐說,這名患者因為憋尿引發泌尿道感染,進而造成腎臟發炎。泌尿道感染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名易受感染的器官,人體的泌尿道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尿液是腎臟從血液中過濾掉的廢物和毒素所形成,經由輸尿管匯集在膀胱後,再通過尿道排出,當泌尿道出現被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時,就稱為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多由尿道炎或膀胱炎開始,叫下泌尿道感染,常見的症狀有解尿疼痛、頻尿、尿液混濁、下腹痛及血尿,嚴重時會向上發展成腎臟感染,叫上泌尿道感染,會出現發燒、畏寒、腰痛、噁心嘔吐,若沒及時處理有可能會有敗血症甚至腎臟化膿。她說,女性、衛生習慣不良、使用導尿管的人、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尿路結石或攝護腺肥大等泌尿道患者、免疫力低下、泌尿道手術、先天性泌尿道構造異常,都是泌尿道感染好發族群。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時間從3至14天不等,如果病人沒有水分的禁忌,可以大量飲水加快痊癒的速度。使用抗生素治療需要遵照醫囑完成療程,避免治療不完全復發及日後產生抗藥性問題。楊雅斐指出,泌尿道感染過的患者若不改變危險因子,復發率相當高,多喝水、不憋尿、注重個人清潔衛生、避免穿過緊的褲子等是預防復發的不二法門 。另也提醒,尿道炎或膀胱炎在有症狀時,不要輕忽、盡早治療,千萬不要等到惡化到腎臟發炎才就醫,以避免影響到腎臟功能。
-
2022-04-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長時間久站久坐?簡單三招舒緩下肢水腫
下肢水腫是上班族、久坐族的通病,「生生優動」將提供你三招在家就能做的下肢運動,快跟著一起做來舒緩水腫問題。水腫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很多人聽到水腫會認為跟喝水有關,以為少喝點水就不會水腫了,但這其實是個嚴重的錯誤觀念,實際上水腫並非水分過多造成,反而是身體的排水(代謝)出了問題喔!提醒大家,若水腫問題一直無法緩解,建議還是至家醫科或腎臟科就診,對於因水腫就醫的患者,醫師會從問診、聽診,必要時配合血液、尿液檢驗,或加上胸部X光,即可判別病因是屬於局部或全身性問題。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生生優動 YT: 點我看 生生優動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2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勃起功能障礙影響房事,傳宗接代拉警報!中醫:陽痿早洩調理分5大類型,多吃這些食物助改善
男歡女愛的最高境界,就是雙方都能達到高潮,但如果小弟弟無法順利進入且持久度不足,就相當煞風景了!許多男性往往為了重振雄風,又礙於男人的面子難以啟齒,而選擇民間偏方或胡亂服用壯陽藥酒或藥物等,到頭來還可能傷身;中醫在治療陽痿早洩,認為應該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達到治本的效果。勃起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房事」 連傳宗接代也拉警報根據1項跨國研究統計顯示,40至70歲的男性,約有一半人數有不舉的困擾,多數沒有及早就醫改善,不但影響婚姻生活和家庭美滿,甚至傳宗接代也成了問題。楊永榮中醫師曾收治1名30歲的張先生,結婚5年,太太還未生育,近年來因為事業不如意壓力大,加上操勞過渡,近2年來每遇行房時,總是心有餘而力不從心,剛開始還能進得去,而小弟弟很快就微軟不堅硬,平時食慾不佳,每天覺得頭暈目眩,身心疲憊,記憶力差,容易作夢,常自覺腰酸腹脹,經常腹瀉。進一步診脈後發現脈象沈細無力,診斷為思慮傷脾、心脾兩虛型陽萎,適合調補心脾,滋腎興陽,以加味歸脾湯加巴戟天、淫羊藿、仙茅,配服蛤蚧三鞭丸,開處方調理30天後。經過1個月後複診,頭暈心悸、腹瀉、食慾不佳獲得改善,陽萎症狀也改善很多,再調理2個月後已恢復正常性生活,不久之後太太就順利懷孕。陽痿早洩成因多 中醫調理分5大類型陽痿早洩常令男人感到自卑、工作生活中缺乏自信,而陽痿發生的成因包括抽菸、飲酒過量、熬夜、缺乏運動、手淫過度、營養失調、性荷爾蒙不足、亂服成藥與壯陽藥物以及糖尿病等;而中醫理論認為造成陽痿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情緒壓力、煩惱過度而磨損心脾,導致陰虛火旺及肝氣鬱結、氣虛無力引起。楊永榮強調,中醫治療陽痿對症治療可細分5大類型:1.命門火衰型:男性生殖器萎軟不硬且不舉,精水清冷稀少,臉色蒼白,精神委靡,腰膝酸軟,四肢冰冷無力,容易滑精早洩,夜間頻尿,頭昏耳孔鳴,整日感覺無精打採,畏寒怕冷,整天嗜睡。舌淡苔白,脈象沈細無力。治療需溫腎扶陽,採用壯陽起萎丸治療。2.思慮傷脾型:人若用腦過多操煩過度,不僅會影響食慾,日久還會傷腎氣,小弟弟雖可勃起,但萎軟不堅硬,精神易疲勞,夜晚睡不安寧。舌淡脈沈細,需要補益心脾。治療以歸脾湯加巴戢天、淫羊藿、蛇床子、仙茅、葫蘆巴 、沙苑蒺藜等藥治之。3.肝氣鬱結型:肝氣鬱結會引起性冷感或小弟弟舉而不堅,經常心情鬱卒,煩躁易怒,怒氣傷肝,胸悶不適,食慾減退。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療以加味柴胡疏肝湯配服五十味起陽丹治療。4.陰精虧損型:少年遺精夢洩沒有好好治療,造成陰精虧損引起小弟弟不舉,或有時舉而不堅,經常出現頭暈耳鳴,失眠盜汗,腰膝酸軟,時常精液自遺,排便不正常,有時乾燥便秘,小便混濁泔黃。舌紅少苔,脈細數。以龍牡固腎湯治療。5.濕熱下注型:多數是曾因腎臟發炎、膀胱炎、尿道炎服用很多藥物,引起小弟弟萎軟不舉,性冷感沒有性慾,陰囊潮濕脹痛,有時會有異味奇癢難受,尿道口不斷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有時兼有精液流出,小便黃赤,下肢酸軟無力。舌紅苔膩,脈弦滑。宜清熱利濕養精益腎,以瀉肝固腎湯治療。中醫搭配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 改善不舉多管齊下楊永榮提醒,陽痿經中藥調理後能獲得改善,但患者平日仍應避免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少菸酒,多運動,此外,飲食少油膩,應限制咖啡、甜食、乳製品,多食用優質蛋白質,以及牡蠣、蛋、瘦肉等含鋅食物。另外,有研究指出,藍莓、草莓、黑莓、黑醋栗、櫻桃、葡萄、蘋果等富含類黃酮(flavanoids)和花青素,猶如天然的威而剛,也有助改善不舉的困擾。
-
2022-04-23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可以喝幾杯咖啡?咖啡因過量症狀有哪些?睡眠、情緒、口渴、頻尿!
咖啡是上班族手上必備的飲品,上班總需要來杯提神醒腦!但是,過多的咖啡因可能對身體有負面的影響。那麼,每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其攝取量又依族群年齡而有所不同,成人每天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12-18歲的青少年則應在100毫克以內,12歲以下孩童記得要避免,以免影響成長。咖啡因攝取過多的8種症狀當咖啡因攝取超標,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快點檢視自己日常中有沒有出現下列症狀吧!咖啡因攝取過多的症狀包括:頭痛、焦慮、睡眠障礙、易怒、心跳加快、口渴、頻尿、胸痛1.頭痛:咖啡因是一種精神興奮劑,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早上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來提神。咖啡因會引發所謂的“咖啡因反彈”。這意味著飲用大量咖啡因後,可能會在最初的好處消失後出現戒斷症狀。總體來說,適量攝入咖啡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經常頭痛,最好避免每天使用。2.焦慮:影響情緒,適量的咖啡因可以帶來幸福感,但喝兩到六杯咖啡會反而會帶來焦慮。焦慮會呈現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或張不安的感覺。不過每個人可以承受的咖啡因含量不同。3.睡眠困難:當接近睡前食用時,100-200毫克以上的咖啡因可能會有輕微的睡眠障礙。睡前攝取咖啡因會降低睡眠的時間和品質,也更難以入睡!建議在睡前六個小時內不要攝取含咖啡因飲品。4.易怒:攝取咖啡因容易有煩躁感,主要會影響大量攝取咖啡因者。如果在攝入咖啡因後生氣或情緒容易激動,表示需要減少咖啡因攝取量。5.心跳加快:咖啡因對心臟有不同的影響。有些人喝兩三杯咖啡後,咖啡因代謝較慢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而代謝快者,在攝取相同數量的咖啡因時對心臟影響較小。心跳加快也可能是對咖啡因過敏、敏感或是其他健康問題。當咖啡因影響心臟,建議減少咖啡因攝取量。6.口渴增加:有研究顯示,即便是攝取少量咖啡因也可能會增加口渴情形。7.尿頻: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咖啡因會增加腎臟的血流量,並直接影響在過濾血液時重新吸收鹽和水的能力,導致膀胱中的尿液增加。隨著尿液的流失,營養素也會隨著流失。研究發現,喝大約四杯咖啡會導致硫胺素、維生素B12、鈣、鎂、鈉、磷酸鹽、氯化物和鉀的含量減少。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8.胸痛:當流向心臟的血流受阻時會出現胸痛。隨著體內咖啡因含量增加,血液流動阻力也會增加。所以,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導致胸痛。不過引起胸痛所需的咖啡因含量很高,如果每天只喝一到三杯,發生胸痛的情形較低。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降低食慾、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增加基礎代謝率的效果,若能把握正確喝咖啡的原則,將有助於能量的消耗...... https://bit.ly/3JiUent
-
2022-04-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疲憊感、翻轉生活
●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為腎友「充電」●生活品質測量是腎友長期存活重要指標●調整透析模式,縮短體力恢復時間「先前洗腎完就像被強迫關機,疲倦到斷電、打瞌睡,開車常出車禍。」48歲的陳先生從事科技軟體業,兩年多前開始血液透析治療,每到洗腎日除了透析四小時,其餘的時間只能用來補眠,一周等於有三天的時間都被蒸發,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調整治療模式 洗腎後上工一年後經轉診至台北透析診所,調整治療模式,採用延展性血液透析術至今一年多,每次在診所洗腎時都用筆記型電腦遠距工作,透析後也可以像擁有「勁量電池」般立即上工,透析不再是時間小偷,翻轉他的洗腎人生。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表示,在血液透析腎友中陳先生並不是特例,像他一樣深受透析後疲憊之苦的患者不少。他分享英國腎臟協會(RA, The Renal Association)在2019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對腎友最困擾的透析症狀,排名第一就是虛弱疲憊,接續是活動力喪失、疼痛、失眠、搔癢、食欲不振等症狀。腎友活力愈好 存活率亦高李孟鴻說,這項調查結果顯示了長期血液透析的腎友心聲,真正困擾腎友的不只是醫師眼中的血液檢查數據、透析共病症、住院率等,腎友更在乎的是疾病對生活中帶來的限制或影響,例如與日常相關的瑣事,透析後的體力恢復、精神狀態,體力能否獨立生活、實現家庭生活、工作能力、移動旅行等,而腎友的透析生活品質QoL(Quality of Life)測量是重要指標,當腎友的活力愈好,長期存活率亦有正向相關。陳先生正值壯年,有更高維持生活品質的需求,李孟鴻說,2021年一項最新發表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顯示,使用新一代延展性血液透析術,對透析後恢復時間有顯著的幫助。因此當陳先生來求助時,經評估患者生理數據並充分溝通後,調整採用新的治療模式,改善疲憊感,縮短透析後恢復時間。新法改善皮膚癢、不寧腿李孟鴻解釋,此種治療術可以提升血液中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除有助於縮短透析後恢復時間,對減少皮膚搔癢、不寧腿等症狀有明顯助益,改善洗腎共病症,亦能降低住院率,減少後續醫療負擔。無論腎友是中壯年或是高齡,對增進透析生活品質、縮短疲勞恢復時間,都有正向幫助的連鎖反應。李孟鴻說,血液透析腎友的症狀困擾常會依個人感受而不同,文獻統計,超過80%以上的病患都深受三個甚至更多的症狀困擾,因此最佳治療模式都必須透過醫病間良好的互動,深入了解再規畫個人化治療。數位醫療 追蹤居家生理以李孟鴻的腎臟照護團隊來說,除了透析時的各項專業醫療配備,還搭配數位醫療科技,即時追蹤腎友居家生理參數,快速調整治療計畫,「我們照顧的不只是洗腎當下的四個小時,還有腎友透析外的生活日常。」陳先生感受很深,「我很鼓勵其他腎友跟我一樣,為自己健康負責,有不舒服的症狀,就主動了解可以怎麼解決,經濟能力所及範圍內,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模式可以嘗試,改善生活品質,畢竟生命只有一回。」
-
2022-04-2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控制對痛風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教授這麼說
讀者Shaun昨天(2022-4-18)在大腸水療,宋美齡長壽秘訣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這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痛風是人體內尿酸新陳代謝異常所引起的急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了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首要建議多吃蔬食,因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能降低尿素的再吸收,尤其多數蔬果為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請問這種說法有依據嗎?謝謝您!」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發表在元氣網的文章,標題是:「痛風怎麼吃才不會營養失調?專家教如何減少痛風發作」。作者是一位牙醫師,也就是標題裡所說的專家。有關「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我在2016年發表了鹼回命,在2017年發表了蚊子專咬酸性體質?,在2018年發表了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和又一個治癌胡扯,然後在2019年又發表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在這五篇文章裡我都會重複說:「只要你的腎臟及肺臟功能是正常,你的血液的酸鹼度就會永遠維持在7.35到7.45之間,不管你是做任何事情或吃任何食物。」真沒想到,今天又需要再重複一次,而且還是針對「專家」。不過,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到PubMed用alkaline、food、diet、gout做搜索,結果真的是搜不到有任何論文可以支持「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這樣的說法。至於這位專家所說的維他命C能減少痛風發作,我有搜到一篇2021-2-22發表的Role of Vitamin C in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Gout-A Literature Review(維他命C在痛風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文獻綜述)。它說:「來自體外和動物研究的報告似乎很有希望,並且可以解釋維他命 C 和尿酸之間的生理關係。 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維他命 C 攝入量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儘管有正面的觀察,但觀察性和干預性的研究卻很少,而且它們的結果並沒有明確定義每天大量攝入維他命C 在預防痛風發展和復發方面的益處。」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它有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在預防和治療痛風方面的敘述是:「儘管觀察性研究表明補充維他命 C 可能有助於預防痛風事件和復發性痛風,但迄今為止進行的干預研究尚未證明這一點。 此外,目前幾乎沒有證據支持維他命 C 在痛風患者管理中的作用。」至於那位專家所說的「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我有搜到下面這四篇論文:2017-1-1:Dietary Management of Gout: What is the Evidence?(痛風的飲食管理:證據是什麼?)。它說:「我們有注意到,只有 3 項隨機對照試驗檢查了飲食干預對已確診痛風患者的作用,但沒有一項顯示出益處。 2014 年發表的 Cochrane 評價報告表明,沒有高質量的試驗來支持或反駁使用生活方式干預來治療急性或慢性痛風。」2018-9-10: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gout: An update from clinical epidemiology(痛風的營養建議:臨床流行病學的現況)。它說:「痛風的營養建議通常是基於低質量證據。 就減肥作為一種管理策略而言,現有證據支持超重/肥胖痛風患者減肥。 然而,目前的證據僅包含少數方法學質量低的研究(主要是觀察性的)。」2021-7-1 :Dietary and Lifestyle-Centered Approach in Gout Care and Prevention(以飲食和生活方式為中心的痛風護理和預防方法)。它說:「通常建議痛風患者遵循低嘌呤(即低蛋白)飲食以避免嘌呤負荷。 然而,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取增加,進而導致代謝綜合徵,隨後升高血清尿酸鹽水平並導致不良心血管後果。」2021-11-19:Role of diet in hyperuricemia and gout(飲食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風中的作用)。它說:「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專門評估各種飲食方法對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特異性結局的影響。總體而言,飲食因素似乎對血清尿酸水平的影響較小,其對痛風長期臨床病程的影響尚不確定。有限的證據表明,避免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降低痛風發作的頻率。降尿酸治療仍然是治療的主要方法。飲食因素在痛風的治療中發揮的作用有限。」所以,那位專家所說的「鹼性食物能減少痛風發作」,是缺乏科學證據,而【「維他命C」和「飲食控制」能減少痛風發作】,則只是基於薄弱的科學證據。原文:鹼性食物能減少痛風發作嗎
-
2022-04-18 醫療.新陳代謝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前言糖尿病腎臟病變,對於不管是第一型糖尿病病變或第二型糖尿病病變,都是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美國腎醫學會統計,台灣的洗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參考資料1),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與台灣人糖尿病盛行率較高有關(參考資料2),因此是每一位糖尿病病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腎臟的功能在學時學到腎臟是個排除廢物以及製造尿液的地方,但若覺得腎臟只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太小看腎臟了。腎臟除了排出身體代謝所製造的含氮廢物以外,還參與了我們身體體液的恆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各種離子的平衡。鈉、鉀、鈣、鎂這四個離子都是會影響我們意識的離子,都與腎臟的恆定功能息息相關。腎臟甚至會影響血壓,在遠曲小管與腎絲球的交界有一群特殊的細胞會偵測血壓的高低,如果太低會啟動礦物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與活化,刺激腎臟遠曲小管留鈉排鉀,維持身體血壓的恆定。不只如此,維生素D的活化,腎臟也起了關鍵性的角色,進而影響我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腎臟會分泌紅血球增生素(EPO),促進紅血球的增生,增加我們身體血液的吸氧量,基本上生活大小事,都跟腎臟脫不了關係。糖尿病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血糖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過濾能力,並影響腎臟移出身體廢物及過多水分的能力。時間一久,就會逐漸降低病人的腎功能。不過臨床上醫師們常跟病人說腎臟是個無聲的器官,逐漸降低的腎功能在前期並不太會造成病人明顯的症狀,也很難讓病人察覺,直到很嚴重的狀況,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因為腎功能的破壞造成維持身體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逐漸流失,如果這時候製造白蛋白的肝臟來不及補充,就會造成身體水分從微小管流出,流到身體各地的第三腔室(身體內的一些血管外空間),造成四肢水腫、高血壓或甚至肺水腫而影響病人的呼吸。▸糖尿病造成蛋白質流失,肝臟會努力代償生產白蛋白,同時三酸甘油酯的分泌增加,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造成身體高血脂,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出現心血管相關病變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也會導致周邊血管的狹窄,影響周邊血液循環的不足,讓身體周圍組織長期處於缺氧狀況。▸腎功能的破壞很可能造成腎臟留鈉離子、排鉀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高血鉀的發生,而血鉀太高則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進而導致猝死,是個不能不輕忽的症狀。▸腎功能的缺失也會造成血中尿素氮(BUN)排出受阻,造成尿毒症,嚴重的時候會影響病人的意識以及容易疲勞。▸因為腎臟排水的功能降低,造成身體體液難以排除,進而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腎臟除了排除廢物及液體功能外,還在造血刺激上有很大的角色。而相對的,腎臟功能的破壞也會導致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造成身體紅血球生成不足,而有貧血的症狀。▸腎臟也在活化維生素D的機轉上佔有相當巨大的角色,而糖尿病造成腎臟功能的破壞也同樣會造成維生素D無法活化,影響腸道吸收鈣離子的能力,造成鈣離子不足,而鈣離子也是我們骨頭的主要組成成分,長期鈣離子缺失會造成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臨床上我們通常用抽血驗肌酸酐(creatinine)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做腎功能的判斷。糖尿病腎病變剛開始的時候,腎臟會先出現腎絲球過濾率提高,大部分這階段會維持約五年,隨之而來的就是腎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這期間,腎功能雖然逐漸下降,但身體代償的能力也會增加,讓病人幾乎無法察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然而,當腎絲球過濾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小於15ml/min,通常就會開始有上述臨床症狀發生,比如疲累、尿毒症、水腫等等。這時候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做腎臟移植的評估或血液透析治療了。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的病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一些族群發生腎病變的幾率會提升:1.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2.高血壓的病友3.抽菸者4.高血脂5.肥胖者6.家族病史有糖尿病與腎病變者如何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想要降低自己因為糖尿病而讓腎臟功能缺失,醫師建議以下幾點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做到:1.固定追蹤自己的血糖:自己把關自己的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高血糖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上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6.5%以下。2.固定門診追蹤自己的糖尿病與腎功能:讓醫師能隨時因應病友的血糖狀況做藥物調整,且固定抽血檢查腎功能,才能及早預防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3.高血壓控制:因為腎臟對高血壓其實相當敏感,故定時量自己的血壓,若血壓高盡快與自己的門診醫師反應做控制。醫生通常會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4.不要亂吃藥:很多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影響腎功能,若不經醫師評估亂吃反而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5.維持健康體重:減緩糖尿病病程一個很大的原因跟體重有相關,維持良好體態,才能過得健康又好看。6.不要抽菸:臨床上有非常多嚴重疾病都證實與抽菸高度相關,且抽菸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若有戒菸上的困難,也可跟醫師詢問戒菸門診或藥物輔助戒菸的評估。總而言之,最佳避免或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就是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血糖控制及避免高血壓。早期發現糖尿病且減緩糖尿病的病程,亦可減少腎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疾病 — 糖友如何遠離洗腎】
-
2022-04-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延伸閱讀》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Omicron在台灣延燒,多日確診數破百,在大規模確診的新疫情時代,雖普遍知道此病毒多為輕症,但也還是有重症的可能性不可大意。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表示,未來人人有獎會是個可能的發展趨勢,雖不必緊張,但該有的心理準備、防疫準備要有,萬不可已染疫、病情已開始往中重度發展還毫無警覺。 Omicron大多無症狀、輕症,哪些情況要自行快篩?篩幾次? 黃軒醫師表示,Omicron和先前的病毒有所不同,主要攻擊上呼吸道,較難也較少進入下呼吸道,因此才多為無症狀、輕症,現主要多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但普遍無症狀、輕症不代表無所謂,也要先為中、重症的可能性先作準備,並且保護身旁的高風險族群,心裡要有個底。 一般人可維持正常防疫生活即可,但若身處熱區、足跡重疊、出現輕症這三種情況,就建議開始居家檢疫10日並自行快篩,快篩也並非篩一次就好,為避免陰轉陽,建議在第3、5、10日進行,並在後續7日自主健康管理中再進行2次。醫師解釋,據研究,Omicron在第10天左右通常就難以測到,換句話說免疫系統能殺死病毒約落在10天左右,不過也難免會有意外,因此後續還需再進行兩次快篩。 若發現為陽性、確定病例也不必緊張,落實居家隔離10日,注意轉中重症的症狀,並於第5-7日、10日,及後續自主健康管理的第2、4日自行快篩,共4次。 Omicron中重症不可輕忽,3大症狀立即通報就醫! 黃軒醫師表示,Omicron轉中重症機率極低,但以台灣現況來看還是約有0.2%的可能,因此這段時間若有出現呼吸急促、胸悶胸痛,以及嘴巴、指甲、臉色等顏色改變,這三種症狀就要留意可能正往中重症發展,建議立即通報並尋求協助就醫為佳。 較容易往中重症發展的族群,主要為免疫低下者,如年長者、三高、糖尿病、腎臟病、各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族群,而年長者、慢性病這些也可說是每個家庭中都有的成員,建議多留意。另一方面若家中有小朋友,各界專家普遍認為12歲是免疫較為健全,中重症的可能性較低,但5歲以下的幼童免疫系統正在發展、尚不健全,中重症的可能性就相對來得高,因此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一樣需要注意。 至於因先前病毒的「隱形缺氧」引起關注的血氧機,最近也再度引起討論,黃軒醫師則認為雖然有可能往中重症發展,但畢竟算是少數,是否先準備血氧機,可先視家庭成員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若都健康狀況皆良好,必要性便不高;若家庭成員大多免疫低下,則可斟酌先行準備。 黃軒醫師再三提醒,現在可說是台灣疫情發展的轉捩點,是守住醫療量能、大家與病毒共存、正常的過生活,還是醫療量能不堪負荷、死亡率增加,需靠每個人在維持生活下,持續作好防疫。 《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躲好躲滿就沒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防疫關鍵,疫苗要打好打滿
「診間並不少見老人家對疫苗猶豫,認為自己能躲好躲滿。」心臟外科權威、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新冠疫情持續在各國延燒,近期以東亞最嚴重,截至二月底統計,韓國單日確診22萬人,香港每日確診破萬、死亡數三位數起跳冠全球之首,當中三成都是未完整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資深公民」。完整接種 防醫療體系崩潰邱冠明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與80歲以上的長者皆是染疫高風險族群,只要在門診遇到「一劑都沒打」的老人家,寧願花時間也要說服。在台灣逐步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目標下,他也坦白告訴病患2022年恐怕躲不過病毒找上門。近月亞洲國家新冠疫情嚴峻,邱冠明指出,香港每日死亡數高達三位數,且90%都是老人家,剖析其中原因,包括65歲以上民眾完整接種率差、追加劑(第三劑)比率難提升等,都是讓香港確診數、死亡數暴增的致命點。邱冠明表示,台灣在嚴守邊境管制下,加上國民防疫意識高,積極配合戴口罩、打疫苗,很幸運地擁有「時間差」,能領略他國在防疫上的「答案卷」。以全球施打第三劑比率,截至三月新加坡超過六成、韓國已達五成,台灣也逾五成,即便如此,韓國一天仍有20幾萬確診數,代表施打疫苗無法避免感染,但可以防止醫療崩壞。他強調,若已接種疫苗卻不幸確診,目前也有新冠藥物可治療,能避免重症發生的風險。非染疫死亡 人數也增加邱冠明指出,疫情期間因醫療資源、人員調度、挪移、安置等都以防疫為優先,導致常規醫療處置無法正常運作。快篩、PCR核酸檢測也使等待就醫的時間增加,加上民眾害怕前往醫院就診等,醫療可近性降低,形成「醫療排擠」。如慢性病患者因害怕染疫而停止回診領藥、癌症的早期診斷或需定期治療的患者也可能因不願前往醫院而中斷,疫情期間非染疫死亡人數自然也增加。邱冠明強調,病患對於醫療剛性需求不應該被犧牲,眼下最希望的是完整接種疫苗率提高,建立防止國家醫療體系崩壞的防護網,使長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能安心前往醫院,恢復過去的定期回診的就醫習慣。慢性病患者 應恢復回診邱冠明說,以目前國內外資料顯示,新冠病毒針對全身性多系統攻擊,發炎反應影響面向廣泛,雖尚未有充足資料顯示病毒是否透過血管媒介,但已知會攻擊肺部、呼吸道,及造成心血管、腦部、腎臟、腸胃道等全面性影響。邱冠明提醒,心臟外科病人大多開過心臟手術,與長者皆屬染疫重症高風險群,且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更是新冠肺炎易感染族群,除了個人生活作息、行為模式需改變,內部防護包括營養攝取充分、完整接種疫苗、保持原先藥物使用習慣以及定期回診等基本功,都要於生活中落實。
-
2022-04-15 養生.聰明飲食
好想吃鹹酥雞怎麼辦?鹹酥雞熱量表全圖解,5技巧聰明吃減負擔
鹹酥雞是許多人宵夜、點心的美食清單之一,但林雨薇營養師提醒,油炸過後的鹹酥雞,是「吸滿油」的食材且熱量爆高,吃太多不只很快就會發胖,還會增加脂肪在肝臟囤積的機會,延伸後續可能的急慢性疾病發生,甚至提高罹癌風險。衛福部國建署發布,「國人膳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性每日熱量建議2400大卡,成年女性每日熱量建議1900大卡,而這些熱量通常是平均分配在我們的早午晚三餐及點心中,能幫助我們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生理代謝所需體力。鹹酥雞熱量表全圖解!營養師教你這樣挑減負擔提醒愛吃鹹酥雞的朋友們,鹹酥雞的高油、高鈉又高熱量,若經常食用不僅過多的熱量很可能會轉變成脂肪,囤積在手臂、腰圍、腹部、臀部。另外,還會增加肝臟脂肪囤積,也可能延伸後續急慢性疾病,甚至提高罹癌風險。這次營養師整理列出鹹酥雞攤常見選項清單,並將所有品項依照熱量分成三類,供各位參考,查查看你究竟把多少熱量吃下肚?是不是光吃鹹酥雞,熱量就逼近我們一日所需的熱量了呢?第1類 》300kcal以上(建議選1種,不宜過多)雞排-622kcal三角骨-587kcal 鹹酥雞-312kcal 雞米花-351kcal 百頁豆腐-497kcal雞蛋豆腐-321kcal 豆干*3-342kcal 炸豆包-316kcal 銀絲卷-352kcal 第2類 》300-160kcal(建議適量選1-2種,加工食品不宜多)小熱狗*3-298kcal 雞肉香腸*3-297kcal 小肉豆-219kcal 地瓜條-295kcal 薯條-248kcal 魷魚-270kcal 雞皮-268kcal 七里香-249kcal 貢丸*3-236kcal 花枝丸*3-215kcal 湯圓-247kcal 甜不辣*2-248kcal 米血-290kcal 糯米腸-218kcal 芋頭簽-198kcal 魚板*1-186kcal 雞心-163kcal 柳葉魚*3-255kcal 第3類 》160大卡以下(熱量最低組,但蔬菜吸油力強,吃多更危害腸道及心血管健康)雞胗-108kcal 雞脖子*2-130kcal 四季豆-131kcal 玉米筍-136kcal 杏鮑菇-145kcal 青花菜-150kcal 青椒-140kcal 別小看鹹酥雞熱量!每週只吃一次連續一個月就胖1公斤稍微看一下,如果你點了1片雞排(622kcal)+1份百頁豆腐(497kcal)+1份炸銀絲卷(352kcal)+1份地瓜條(295kcal)+1串七里香(249kcal),熱量共2015kcal,就超過一個成年女性整日的1900大卡熱量攝取了。如果將白天早中晚餐吃的熱量算進去,整日的熱量更是大幅爆表,這也難怪油炸鹹酥雞吃多,會讓體重直線上升!營養師初步估算,假使你一次吃完上面的鹹酥雞,而且每週只吃一次就好,連續吃一個月,你的體重很可能就會增加1公斤!(1950*4=8060大卡,理論上:身體每攝取7700大卡會增加1公斤體重)這還不包含你吃鹹酥雞配的飲料,若加上飲料,吃到的熱量就不只這樣囉。每次站在鹹酥雞攤前,面對琳瑯滿目的食材,是不是總讓你食慾大開,一不小心就愈點愈多呢?林耘彤攝圖/每次站在鹹酥雞攤前,面對琳瑯滿目的食材,是不是總讓你食慾大開,一不小心就愈點愈多呢?林耘彤攝好想吃鹹酥雞怎麼辦?5個簡單技巧減少身體負擔也因此鹹酥雞被大家視為讓減肥破功的罪魁禍首之一,不過人難免有嘴饞的時候,如果真的很想吃鹹酥雞,不妨可以試試以下5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技巧,來幫助減少熱量攝取、降低身體負擔:1. 使用餐巾紙吸附可見油脂在食物入口前我們可以再讓自己吃到更少不好的回鍋油。使用餐巾紙趁墊鹹酥雞以外,吃之前我們可以再以紙巾按壓炸物,特別是在炸物起鍋一段時間後,食物表面容易泛油光,此時用紙巾吸附食物油脂,更能減少油量的過度攝取,減少熱量吃得比較健康,也更不容易長胖。2. 胡椒鹽減半許多鹹酥雞攤商灑胡椒鹽相當大方豪邁,想當然食物吃起來更香,口味比較重,但也會把食材原始風味掩蓋,更可能吃到過量的鹽。造成血管及腎臟負擔。3. 補充一份水果(約1飯碗份量)首選芭樂、柳丁、奇異果、鳳梨等維生素C的水果搭配使用,不僅抗氧化減少油炸油可能產生的自由基氧化反應,水果本身含有分解脂肪的酵素,能幫助腸道分解油脂,避免大量油炸食物引起胃悶腹脹,影響消化機能。4. 不吃油炸蔬菜,改吃沙拉均衡一下通常一份100g蔬菜熱量約20-35大卡左右,蔬菜油炸脫去水份,讓蔬菜口感脆口,愈嚼愈香,油炸蔬菜吸附油脂能力比肉類高,讓你在吃的過程完全不感覺油膩的同時,又因為卻不知已經吃進不少油脂,舉例:汆燙青花菜(100g)熱量僅28大卡,經過油炸後,原本低熱量高纖的青花菜,瞬間熱量整整多出5倍。不僅如此,高溫烹煮後的蔬菜,原本蔬菜原有的植物營養素也跟著減少,所以建議吃鹹酥雞時,除點肉類、豆製品及少量加工製品以外,盡量不吃油炸蔬菜,改以生菜搭配鹹酥雞一起吃。5. 補充魚油或亞麻仁油吃油炸食物會吃到較多ω-6型式脂肪酸,攝取太多ω-6脂肪酸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下,特別容易引起3高代謝疾病,也可能導致中風、癱瘓等後果。所以如果你晚餐或消夜吃鹹酥雞這類炸物,建議補充能抑制ω-6脂肪酸作用的脂肪酸ω-3型式脂肪酸,ω-3脂肪酸主要存在海鮮魚類,及部分植物性食物。可簡單吃一手掌心大鯖魚、鮭魚或者直接補充魚油軟膠囊都是很好方法,對於素食者而言,則可選擇亞麻仁油、芥花油做為補充ω-3型式脂肪酸來源。提醒大家~享受美食當前~還是留意選擇好點的吃法,當然能夠管住嘴,就盡量不吃吧!如果真的還是很想吃,那就找人一起共享美食,或選擇2-3種喜歡的種類吃,千萬別一次點太多,每樣都吃一點,淺嚐享用每種口味的鹹酥雞是比較好的吃法。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林雨薇 營養師】/【Instagram:林雨薇 營養師】(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744飆史上最高 陳時中:破萬有可能
本土個案昨增七四四例,創下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來的單日新高紀錄,境外移入增一八九例,單日累計增九三三例個案,直逼千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疫情發展趨勢,「現在還算初期發展」,國內新冠肺炎有效再生數(Rt值)為二,疫情發展會很迅速,「破萬例有可能,要看疫情發展」。柯文哲估 防疫仗四個月陳時中分析最近疫情走向,連續三天單日四百多例,接著五百多例,昨日增七百多例,「往上趨勢一定的,但高點在哪很難預測,任何都有可能性。」台北市長柯文哲則估計這場防疫仗起碼要打四個月。昨傳出台北市一名染疫國小學童病情嚴重,住進加護病房,可能是全台首例中重症兒童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校方依規定執行防疫措施,採取必要停課,該個案可能仍在審查研判階段,「是否住進加護,病童家長知道就好,其他家長不需要知道」。國小學童因沒打疫苗讓家長對最新停課標準有疑慮,部分縣市更表明不跟進,立委蔣萬安昨要求衛福部提出配套,研議五至十一歲孩童接種疫苗。陳時中表示,近日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幼兒接種疫苗,並透露幼兒劑型疫苗採購已進入最後談判階段。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證實,食藥署正審查輝瑞疫苗(五至十一歲)、莫德納疫苗(六至十一歲)的緊急使用授權。本土破千 新北不公布足跡昨新增本土個案分布十九縣市,新北增二六四例最多,市府昨天也表示,如果全國每日本土破千例確診,新北將不公布足跡,其他較多縣市包括台北一四一例、桃園六十五例、基隆五十六例、高雄五十例。陳時中表示,九成九確診者屬於無症狀及輕症,不過,昨新增三例八十多歲的中重症患者,罹患中度肺炎,狀況穩定,國內累計十八人為中重症患者。指揮中心統計,六十五歲以上第一劑接種率為八成四,第二劑為七成九,追加劑六成四。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說,國內七點七萬名洗腎患者免疫力低下,近三萬人未打追加劑,染疫後重症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十倍。入境檢疫減天數 時機未到是否再縮短入境檢疫天數?陳時中說,時機還沒到,這要看雙方疫情對等性,「如果該國疫情跟我們一樣或更輕,可考量再放寬」。歌手張惠妹演唱會累計十一人確診,仍剩三場次,外界擔心疫情擴散,陳時中表示,還在可控範圍內,若工作人員確診,必須換掉才能繼續開演,不考慮限制觀眾觀賞;呼籲國人盡快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方便疫調,並建立防護網,自我保護。
-
2022-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重症風險 感染科醫師提醒家長注意
全台單日COVID-19確診人數攀升,其中不乏12歲以下無接種疫苗的兒童。花蓮慈濟醫院醫師指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若感染病毒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Omicron變異株較Delta變異株的重症率低,但當體內並無抗體的兒童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有先天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或是肺部、神經和代謝等相關疾病,都是病情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尤其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若不幸感染病毒,也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何愉懷指出,據目前已知的個案表現,染疫兒童與成人的症狀反應有些不同,較容易出現發燒、嘔吐、腸胃道症狀,也有部分個案有肌肉痠痛的情形。在感染後的2至6週,染疫兒童有可能會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會持續發燒3天以上難以退燒,且進一步影響到中樞神經和血管以及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多系統的炎症反應。不過家長們不必太過擔心,COVID-19引起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機率並不高,若是家中的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何愉懷表示,感染Omicron後的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絕大多數的案例為輕症,而在部分兒童可能出現高燒至攝氏39、40度,以及嘔吐和肌肉痠痛的情形,推測與孩童沒有接種疫苗、體內並無抗體有關,因此染疫後反應較為激烈。去年中的本土疫情,兒童染疫比例較今年這波還低,何愉懷表示,可能和不同病毒株的傳播速度與強度差異有關,Omicron的多輕症、高傳染性特徵,使疫情在學齡孩童之間蔓延開來。何愉懷提醒,最重要的仍然是勤洗手、戴口罩,盡量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潔,在外不便則可以多利用酒精消毒,降低前往多人場所的頻率,減少染病風險。
-
2022-04-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台7.7萬洗腎者追加劑不到七成 醫學會促催打
本土疫情單日暴增,其中國內有7.7萬名洗腎患者免疫力低下、發生重症死亡率高,比一般人高十倍,尤其血液透析病人被匡列隔離,造成無法持續洗腎,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呼籲,洗腎病人應要盡快施打疫苗。黃尚志表示,國內透析病人接種疫苗一至三劑疫苗狀況,有93%患者為血液透析、7-8%患者選擇腹膜透析,其中65歲以上佔55-60%,其中感染風較一般人高5-20倍,而重症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10倍以上。他說,因老人共病多照顧較困難,一個禮拜要進入院所三次每次三到四小時,是感染高危險群。前年政府要求病患要查驗身份和體溫洗腎,最重要的還是要接種疫苗,去年六月中旬,多數患者施打AZ疫苗,也說服力患者施打。根據去年調查有714醫療機構回覆,7.7萬名洗腎患者施打覆蓋率中,第一劑覆蓋率為85.5%,第二劑為80.1%,但第三劑比較遺憾只有65.2%,黃尚志表示,第三劑沒打是目前的隱憂,而病人拒絕接種仍是最大原因,有接近三萬名洗腎病人還沒打第三劑,希望加強推展第三劑施打率。他強調,洗腎病人高齡共病多,一但確診後匡列死亡風險增加,此外也會導致照顧者及醫療人員被匡列隔離,使專業人力短缺也難以替代運作困難,再次鄭重呼籲透析單位、洗腎病人、醫療從業人員完整接種三劑,減少重症死亡。
-
2022-04-13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癌症生物學——你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癌症是細胞異常、不受控制複製增殖的結果。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細胞會依正確速率按表操課、複製分裂,這是細胞內複雜的基因網絡相互制衡的成果。有些基因會促進細胞增殖,這些基因有時會被稱為「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在前幾章的圖表中,這些基因以「+」符號標示。其他基因則會牽制細胞,避免細胞過度複製;這些基因稱為「腫瘤抑制基因」(tumoursuppressors),於圖表中以「-」符號表示。從本質上來說,原致癌基因與腫瘤抑制基因並非絕對好或絕對壞;然而當調節這些基因的網絡出錯時,細胞增殖也會跟著出錯。假如原致癌基因變得過度活躍,可能將細胞推向癌化狀態;相反的,若腫瘤抑制基因遭到不活化,它就無法再扮演煞車的角色、阻止細胞分裂。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相同的結果:細胞開始快速增生,複製分裂。但癌症不只是細胞分裂太多太快這麼簡單。假如細胞分裂過快,其餘一切正常,那麼這群細胞只會構成「良性瘤」。這些良性瘤也許外觀難看、也許造成生理不適,但除非它們壓迫重要器官、影響器官功能,否則良性瘤本身大多不致命。但失控的癌細胞可不只太常分裂而已。它們不僅不正常,還會侵犯其他組織。「痣」就是一種良性瘤。大腸腸腔冒出的小突起也是,名喚「息肉」。痣跟息肉本身都沒有危險性。問題是這些玩意兒如果愈冒愈多,難保其中一個不會來到下一步、出現異常,導致細胞朝全面失控的癌化路徑前進。這指出另一個更重要、也有大量研究報告佐證的事實:癌症並非偶發或一次性事件。癌症是多步驟過程,並且每一步都讓細胞朝惡性腫瘤愈來愈靠攏。就算是先天遺傳傾向(罹癌傾向)極強的個體也一樣。其中一個例子是「停經前乳癌」(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某些家族有這種癌症遺傳。女性若遺傳到突變的BRCA1 基因拷貝,不僅早期發病風險極高(侵犯型乳癌),也很難有效治療。這種癌症的病程進展耗時多年,因為必須同時累積其他缺陷才會發病。因此,細胞一邊累積缺陷,一邊大步朝癌化靠攏;這些缺陷必定是由親代細胞傳給子代細胞,否則早就在細胞分裂時消失了。這些缺陷在癌症發展進程中,必須是可遺傳的。長久以來,學界大多把注意力擺在尋找與癌症發展有關的基因突變,這點不難理解。科學家費心尋找變動過的基因密碼,全神貫注在基礎藍圖上;其中,他們對腫瘤抑制基因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基因在遺傳型癌症症候群病例身上常會發生突變。人類的腫瘤抑制基因通常成對存在,跟體染色體上所載的大多數基因(對偶基因)一樣。當細胞癌化程度驟升,幾個關鍵的腫瘤抑制基因常會被關閉,兩份拷貝都不活化。許多病例顯示,這可能是癌細胞內的腫瘤抑制基因已發生突變所致。這種現象稱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s),發生在體細胞正常生命歷程中的某個時間點。這種突變之所以稱為體細胞突變,是為了與「生殖系基因突變」(germline mutations)區隔,生殖系基因突變會遺傳,能從親代傳遞給子代。而不活化腫瘤抑制對偶基因的突變形式多變,琳琅滿目:有些可能只是改變胺基酸序列,導致基因再也無法製造正常具功能的蛋白質;另一些則是在癌化過程中,染色體失去與功能性蛋白相關的部分。病患身上某特定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方式可能是一份拷貝的胺基酸序列改變,對偶的另一份拷貝則出現「微缺損」(micro-deletion)。這種情況顯然確實會發生,而且發生頻率頗高;不過,一般很難明確斷定腫瘤抑制基因以何種方式突變。十五年來,我們慢慢理解腫瘤抑制基因還有另一種不活化方式:透過表觀遺傳調控令其「噤聲」。如果啟動子的DNA嚴重甲基化、或組蛋白覆滿抑制型調控物質,腫瘤抑制基因即因此關閉。這些基因無需改變根本藍圖就能被不活化。▍癌症的表觀遺傳發展現況不少實驗室都已在各種癌症研究中,明確找到前述狀況存在的證據。首批發表的報告中,有一篇是研究「亮細胞癌」(clear-cell renal carcinoma)這種腎臟腫瘤。在亮細胞癌的發展過程中,關鍵之一是不活化「VHL」此特定腫瘤抑制基因。一九九四年,醫界權威——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e)史提芬.貝林(Stephen Baylin)——領導的團隊分析VHL 基因前端的 CpG 模組。在他們分析的亮細胞癌檢體中,有百分之十九的檢體CpG 模組高度甲基化,這個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亦因此關閉;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肯定是大事一樁。啟動子甲基化的現象不只限於VHL 腫瘤抑制基因和腎臟腫瘤。貝林團隊接著分析乳癌的BRCA1 腫瘤抑制基因:他們分析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的病例,以及並非由前段討論的BRCA1 突變所導致的乳癌病例。在這些散發型乳癌患者中,有百分之十三的病例BRCA1 基因 CpG 模組高度甲基化。來自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與史提芬.貝林合作的尚皮耶.伊薩(Jean-Pierre Issa)也發表報告,提出癌細胞有廣泛且異常的DNA甲基化現象。兩團隊的合作成果顯示,結腸癌病例中有超過兩成患者出現多個不同基因的啟動子DNA同時高度甲基化的現象。後續研究顯示,癌細胞不只DNA甲基化發生變化。另外還有直接證據顯示,組蛋白修飾導致腫瘤抑制基因被抑制。舉例來說,在乳癌患者身上,與組蛋白有關的ARHI 腫瘤抑制基因的乙醯化程度偏低。另一個腫瘤抑制基因PER1 和肺臟腫瘤「非小細胞瘤」(non-small cell carcinoma)也有類似關聯。在這兩種病例中,組蛋白乙醯化的程度與腫瘤抑制基因的表現程度互有關聯― 乙醯化程度愈低,基因表現程度也愈低。因為這兩個基因都屬於腫瘤抑制基因,故表現程度降低即表示細胞將更難控制、遏止細胞分裂。腫瘤抑制基因常受制於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因而不表現——這項領悟在學界引起不小震撼,因為這代表他們找到可能可以治療癌症的新方式:如果能重新啟動一個或好幾個腫瘤抑制基因,我們就有機會與癌細胞一搏,控制那些瘋狂分裂的細胞,失控的火車也許就不會太快脫軌翻覆。過去,科學家認為突變或缺損是導致腫瘤抑制基因不活化的原因,若想重新啟動基因,我們幾乎沒有太多選擇。目前有不少臨床試驗正在測試基因治療能否達到這個目標。在某些狀況下,基因療法最終可能證實可行,但並非絕對。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基因療法在一開始就不容易燃起希望;因為要把基因送進正確細胞已相當困難,送進細胞後還得讓基因啟動,更是難上加難。就算有辦法做到這一步,科學家常發現細胞似乎會甩掉多出來的基因,導致一開始打的如意算盤全部失效。還有一些相對罕見的案例顯示,基因治療本身竟會引發癌症,因治療本身帶有某些不明確的效應、導致細胞異常增殖。目前學界還未放棄基因療法,而且在某些條件下,基因療法說不定可證實是最佳選擇。不過對於像癌症這種疾病,由於治療人數眾多,基因療法不僅昂貴且實行困難。這就是開發表觀遺傳藥物來治療癌症何以令人振奮的原因。就定義來看,表觀遺傳調控並不會改變原本的DNA密碼。誠如先前所見,有些病人的腫瘤抑制基因的其中一份拷貝,在表觀遺傳酵素作用下遭關閉。這些病患原本正常的表觀遺傳基因密碼並未因突變受損。因此,他們可能可以利用合適的表觀遺傳藥物,將DNA異常甲基化或組蛋白異常乙醯化的模式逆轉回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正常的腫瘤抑制基因即可再度開啟,協助癌細胞從失控狀態恢復正常。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兩種可抑制 DNMT1 的藥物作臨床使用,治療癌症,分別是5-氮胞苷(商品名Vidaza)和結構極相似的「去氧雜氮胞苷」(2-aza-5’-deoxycytidine,商品名Dacogen)。另有兩種HDAC抑制藥物也核准使用,分別是稍早提過的SAHA(商品名Zolinza),以及一種叫「羅米地辛」(romidepsin,商品名Istodax)的藥物。羅米地辛的化學結構和SAHA差異極大,但羅米地辛也能抑制HDAC。彼得.瓊斯成功解開5 -氮胞苷的角色之謎後,他和史提芬.貝林、尚皮耶.伊薩在將5 -氮胞苷從實驗室一路推上臨床試驗、終至核准過關的三十年來,已成為該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維多莉亞.李瓊在推動SAHA上市應用的過程中,也同樣位居要角。這四種抗癌藥物(對付兩種截然不同的酵素)通過許可、核准上市,對整個表觀遺傳治療領域不啻為一劑強心針。不過目前還無法證明,這些藥物是不是仙丹妙藥、抗癌萬靈丹。※ 本文摘自《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黎湛平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2-04-12 癌症.其他癌症
不明原因胸悶心悸不在意 急診才發現有罕見嗜鉻細胞瘤
新北一名林女士平時就不定時心悸,日前不舒服掛急診,才發現是腎上腺有顆罕見嗜鉻細胞瘤作祟。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許竣凱表示,當時立即安排林女士手術摘除,術後恢復良好,不再被不定時心悸所擾;呼籲民眾平時要有警覺,若有不明原因胸悶心悸等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新北一名52歲林女士本身有輕微的高血壓,經規律服藥控制良好,雖偶有胸悶、心悸等情形,但因發作時間短暫,不以為意,日前她心悸再次發作且伴隨嚴重盜汗及發燒,被家人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林女士許多指數都超標,經斷層掃描發現,林女士的腎上腺有一顆10公分的罕見嗜鉻細胞瘤,腫瘤已幾乎要比腎臟還大,若放任不管隨時可能造成血壓暴增及心悸,甚至心衰竭,因此立即安排手術摘除腫瘤。許竣凱說明,腎上腺腫瘤治療中,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考量林女士當時腫瘤太大,且屬於輕微觸碰就會造成血壓飆升的嗜鉻細胞瘤,加上腫瘤緊貼大血管,稍有不慎恐致大出血,故以開腹方式手術,確保有足夠空間及視野。過程中由林女士腹部中線下刀,撥開大血管後精細分離腫瘤與沾黏組織,過程密切監測血壓;歷經兩個小時,在未傷到血管及觸發血壓飆升的情況下,順利將巨大腫瘤摘除,術後8天順利出院,定期回診追蹤,恢復情況良好,不再被不定時的心悸所擾。許竣凱補充,嗜鉻細胞瘤則是一種極罕見的功能性腎上腺腫瘤,發生率僅十萬分之一,平時沒有症狀,一旦受觸發便會猛發性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使患者心跳加速,進入亢奮的戰鬥狀態,產生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其他功能性腎上腺腫瘤,如醛固酮增多症、庫欣氏症等,則會出現水牛肩、月亮臉等顯著症狀,多能在2公分內就被發現並得到診治;嗜鉻細胞瘤卻因發作時間短暫,且症狀缺乏特殊性,往往被忽略或誤診而延誤治療。許竣凱呼籲,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須盡早就醫接受診治,避免病情惡化。
-
2022-04-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全台每8人就1人慢性腎臟病! 逾半數無感,5點自測你的腎好嗎?
台灣大約八個人會有一個人有慢性腎臟病,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並不知道,初期的腎臟病,其實一般人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另,糖尿病、高血壓、血脂較高、尿酸、心臟病等,都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應定期到醫院看診,早點發現、早點治療,防治慢性腎臟病。洗腎病人快速成長 健保支出項目第一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依據國民健保署統計,臺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不,每年需定期接受透析人數約9萬人,且每年洗腎病人以逾萬人的速度成長,2020年,治療腎臟疾病的健保費用為562億元,名列健保支出項目第一;當中有84%都是支付末期腎衰竭患者的洗腎費用,金額達472億元。(推薦閱讀: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慢性腎臟病 初期症狀不明顯林慶雄指出,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忽略未定期追蹤,一旦有症狀就醫時,常已經進展到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甚至是末期腎臟病出現尿毒症狀,必須依賴透析或腎臟移植,進而影響病患及家庭生活品質;建議可以藉由40歲以上3年1次及65歲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沒有罹患腎臟病。(推薦閱讀:多數人渾然不知「7個」腎臟病警訊! 醫點名:常亂服成藥者當心)加強腎臟健康 自身腎功能自我檢測這樣做如何加強腎臟病防治與自我健康管理?彰基腎臟內科主任邱炳芳醫師分析,包括三高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控制及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多喝水、不抽菸、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及定期檢查腎功能等,做好腎臟保健的觀念。(推薦閱讀:「常吃這些東西」恐害腎臟纖維化! 醫示警「超無感徵兆」:尿色深不妙了)此外,也可利用「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 (倦怠) 」作為自身腎功能的初步自我檢測。延伸閱讀: ·「貪食1物」恐害以後要洗腎! 出現厭食、倦怠、褐色尿快就診 ·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 醫解答「透析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