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脊椎退化
共找到
35
筆 文章
-
-
2024-01-03 醫療.骨科.復健
跨年後迎接農曆春節!除舊布新大掃除,醫師傳授「防止痠痛4原則」
大掃除對於平常較少活動的人來說,真的很吃力,不管是打掃天花板、粉刷牆壁等,除了手部長時間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到影響;另外,刷洗廚具、窗戶等物品,若姿勢不正確,加上用力不當,都容易造成肌肉痠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高功能醫學運動中心主任陳韋任表示,大掃除對於平常較少做家務的人來說,容易超出體力和肌力負荷,過程中可能腰背受傷,輕者過幾日便好,重者可能打針、吃藥、物理治療才有辦法復原。首先、不熟悉做這件事;其次、量的問題,累積到過年一次要清理居家環境,短時間內無法負擔;第三、錯誤的姿勢或動作;第四、使用不當的工具。造成痠痛4原因❶不熟悉:上班族平日久坐,少有機會搬重物、爬上爬下,或趴地上擦拭,手腕手肘肌肉與肌腱過度使用,容易發生痠痛或閃到腰的狀況。❷量的問題:很多人覺得搬重物或爬上爬下工作量比較大,受傷或不舒服很正常,但有些人可能只是擦擦玻璃、掃掃地、清洗就感到不適,臨床有個疾病叫「重複性勞損」,雖然只是簡單的動作,單次勞動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肌肉傷害。由於短時間重複做產生累積性的損害,症狀包括痠痛、疼痛、抽痛、刺痛、肢體肌肉無力,一開始多為間歇性的不適,之後發作頻率會增多。❸錯誤的姿勢:慣性彎腰,跪著大面積擦地板,以至於身體過度傾斜,長時間下來就容易造成肩頸症候群、下背痛。為清掃大型家具底下的陳年灰塵,挪動搬移重物,容易導致下背脊柱韌帶或肌肉的拉傷,甚至是撕裂傷。❹不當的工具:清潔窗戶或是高的牆面或櫃子時,不能隨便找個抹布就擦,容易肩頸痠痛,也容易造成脖子拉傷,要尋找適當的工具,例如比較深的地方,可以使用伸縮桿或長柄刷等工具代替,避免勞重傷害。陳韋任指出,「勞動不是運動」,勞動只是出力,消耗的是體力,沒有運用動力來訓練肌肉、肌力。勞動跟運動最大的差別在於勞動過程中的姿勢通常沒有經過調節或保護,同樣的工作反覆做,持續維持不良姿勢;比方說,辦公室裡的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和維持靜態坐姿,導致全身肌肉的痠痛,回到家後感覺勞累不堪。運動是根據需求,選擇方式、強度、地點等,通常是短暫的且全身均衡的運用到身體的各個位置的目的。自我保護4原則原則1:時間不要太長洗碗、拖地、掃地、蹲這類動作,腰部會微微往前傾或彎腰,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的負擔,一旦察覺腰部有異狀要馬上休息,若需要長時間勞動,要佩戴護腰或束腹,增加對腰部的保護力。原則2:不要單兵作戰搬重物時直接彎腰或直接抬舉高處物品,是掃除NG動作,搬重物一定要兩個人,以「推動」取代「拉動」,全家動起來,一人掃地、一人拖地板、一人整理書櫃,另一人處理垃圾。原則3:小心清潔劑危害陳年汙垢不好清,只好使用各類清潔劑提高效果。清掃過程保持環境通風,做好防護,戴上口罩,避免大幅度吸入有害氣體。疏通水管、馬桶時,要戴上手套,小心肌膚直接清潔劑碰觸。此外,清潔劑避免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而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原則4:避免吸進過敏原趁著大掃除拿棉被出來曬,太陽正大時有很好的除塵蟎效果,但是拍打棉被床單,要留意被拍打出來的髒汙飄散在空氣中,若不慎吸入容易發生氣喘,戴上口罩就能避免吸進過敏原,減少氣喘風險。年終大掃除後遺症.閃到腰:陳韋任說明,門診裡最常見,通常是錯誤的動作或不良姿勢造成腰部肌肉急性拉傷,嚴重一點恐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如果因為大掃除出現痠痛,可先自行在家熱敷患部或簡單伸展,預後都不錯,多數人會自我緩解,因為腰部肌肉急性拉傷,短時間好好休息,將日常動作放慢,大約2到4周就會逐漸緩解。若出現腰椎滑膜嵌頓或急性椎間盤滑脫,初期不舒服時應立即就醫確認病因。腰椎滑膜嵌頓不論中醫或復健科,搭配外用的藥物例如藥膏或者貼布,採復健治療會做牽引、熱肌電療,採中醫治療則多搭配針灸,減少久站久坐,使用護腰與配合輕度適當運動。急性椎間盤滑脫可先採取保守治療3個月,靠復健減輕疼痛及神經持續壓迫,避免病情的進展或惡化。有民眾嘗試整脊或推拿治療,可緩解一些肌肉筋膜所造成的緊繃感,但維持時間不長久。接受整脊或推拿前,要先經過專科醫師診療,若年齡較長,需先釐清是否合併有骨質疏鬆或是較嚴重的脊椎退化狀況,診間不少民眾本來只是椎間盤滑脫,因為沒有事先檢查,推拿後反而變成韌帶斷裂。.跌落或摔傷:打掃天花板、燈具與窗戶,換洗冷氣濾網時,許多人會使用工作梯登高清潔,一不小心重心不穩,容易有跌落或摔傷等意外發生。.挫傷:輕微的挫傷,皮膚沒有破損,或只在表皮的輕度擦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又或者是出現瘀斑,壓痛明顯。嚴重的挫傷會出現肌肉的部分撕裂,局部血腫,或是受傷部位無法自在活動等。挫傷後,不少民眾習慣用紅花油或其他跌打損傷油揉搓患部,以利「活血化瘀」,實際上揉搓會增加出血,反而導致局部腫脹加重,不利於挫傷恢復。.瘀青瘀血:若出現瘀青瘀血,急性期要消炎止痛。剛發生時,進行局部加壓,短時間的冰敷,接著熱敷,用熱水袋、熱毛巾、暖暖包、電熱毯或紅外線燈皆可,讓挫傷的地方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痠痛的肌肉。建議做適當的活動,休息並不代表躺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可做一些伸展、散步,甚至是小範圍的快走,增加心肺功能,周邊肌肉的運用會加速新陳代謝跟血液的循環,有助於受傷或疲勞的回復。.網球肘:刷洗時需要重複使用手、手腕或手臂,如扭毛巾、擰拖把等動作,也會因過度用力出現肌腱拉傷,導致手肘疼痛,嚴重時甚至連開門、拿碗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沒法做,出現所謂的「 網球肘 」。運動醫學治療,協助恢復受傷部位陳韋任提醒,只要會動,都可能因為動而產生傷害,不分年齡層,從小到大、男生女生,或職業運動員、全民運動員、上班族,只要是因為動而產生的不適,都可運用運動醫學的概念來幫助大家快速回復、治療。延伸閱讀:.打掃很心累?專家教你提升掃除力妙招,搭配輔助工具更省時省力.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7 醫療.腦部.神經
手麻可能是警訊!分辨慢性或急性麻感為關鍵:這種可能是中風、血栓前兆
手麻原因百百種,有些人長期姿勢不良,或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動作,都有可能會造成手麻;較嚴重的,可能腦部出現問題的急性中風,或是多發性神經炎等。若發生手麻狀況,盡早就醫,讓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併發狀況,了解病因才能改善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說,手麻的成因複雜,可能因脊椎退化病變、手腕神經受擠壓,或周邊血管阻塞引起,也可能因患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造成。若是急性手腳麻木,也不排除是腦中風、血栓的前兆。感覺針在刺、螞蟻在爬,每個人對麻的感受不同。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麻」其實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形容詞,是一種感覺上的異常抱怨,有的人認為痠、痛,或是感覺有針在刺、螞蟻在爬,都是麻的感覺。所以依症狀學來看,病人的描述就會包含很多意思,通常會先問患者手麻的狀況是自發性或是摸東西感覺怪怪的,從部位、疼痛程度、何時發生、做哪些動作容易發生來判斷,因為可能身體其他部位也有麻的情形,只是相對輕微,病患自己並未發現。林志隆說,手麻有可能是腦部病變壓迫到神經造成,也有可能是頸椎出了問題引起,但一般都屬神經傳導的問題。他形容,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哪一段堵塞了,就會影響到以下的神經病變造成麻的現象。但是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神經壓迫造成,就像有人騎機車長時間握手把,因手上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手掌麻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低頭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初期常出現上肢麻痺。他舉例,長期低頭會使得脊椎在不正常受力之下,因頸椎椎間盤及關節面退化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會衍生骨刺形成、肌肉痠痛,以及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手臂麻痛無力。此病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病徵,初期可能只感受到頸部不適以及上肢麻痺,很容易會被認為只是肩頸肌肉及韌帶發炎。但到了中後期,則可能會出現四肢、頭、頸、肩部疼痛、無力等症狀加劇,甚至會有溫度改變的感覺,嚴重者會造成頸段以及胸段的神經損害,導致終生行動受到限制,因此若患者出現劇痛、四肢嚴重無力,都必須立刻開刀。林志隆提醒,3C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低頭族,長時間低頭會讓頸椎承受壓力變大,若是發現脖子疼痛、手麻等症狀久久未癒,而且範圍有變大的現象,則要注意是否有可能源於脊椎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分辨是慢性或急性的麻感,進一步釐清原因。除了神經狀況外,還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陳右緯指出,血液循環不好會有手腳冰冷、冬天洗手沖冰水會發紫等現象,若以腦部來說,就要進一步檢查腦幹及頸椎周邊神經有無異常,再看看是不是有合併肌肉血管的問題。神經學檢查會利用扣診槌來檢查神經反射是否出現異常;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問題,也會檢查是否因周邊韌帶肥厚形成壓迫。陳右緯表示,第一時間病人告知手麻後,會先了解症狀為何,進一步釐清原因,再做其他相關檢查,必要時會同其他科醫師一同了解。大部分來看診民眾,通常都是已經有狀況一陣子,不過並未造成生活上很大不便,或是自行去外面推拿、熱敷等,無法解決才來就診。但還是建議若真的有發現不適情形,盡快就醫了解病根復原狀況最好。陳右緯說,除了慢性問題,有些麻的狀況可能是急性的,像是急診室常見的,通常是中風的狀況,或是原本手麻只侷限在手指,但很迅速地蔓延到下臂、上臂,範圍一直擴大,這些情形也務必要注意。避免手麻先改善姿勢,五成民眾肩頸痠痛多與姿勢不良有關。誠信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信瑋說,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約五成的民眾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原因都和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等姿勢不良有關,並因頭部前傾,變成烏龜頸、駝背、圓肩。要改善這些情況,除了改善工作環境,也可以做收下巴、擴胸和頸部伸展運動,讓頸部負擔變小,肌肉得以放鬆,改善肩頸不適,也能避免因姿勢不良導致神經受壓迫而造成的手麻不適。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電腦打字姿勢是否讓手腕能釋放壓力,或是長期低頭、睡覺時頸椎是否有足夠支撐,若發現異常盡速就醫能愈快得到緩解。手麻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腕隧道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慣性屈曲引起痠痛麻木。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或姿勢,像打電腦、使用滑鼠、拉小提琴、加工廠作業員等,因為手腕上的正中神經不斷摩擦,而周邊韌帶又肥厚,就容易壓迫到神經。徐瑋璟說,民眾若是慣用手過度操勞,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發作,有患者就診時苦惱地訴說,只要使用右手腕工作,就會有一股麻刺感,握鍋鏟、騎機車時症狀更是嚴重,不僅影響到工作,就連晚上也會因為疼痛而睡不好,讓她相當困擾。他說,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拇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藥物、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多可緩解,改善姿勢最重要。腕隧道症候群若症狀輕微,徐瑋璟說,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或睡眠,便會建議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睡覺也能一夜好眠。陳右緯指出,通常及早發現並治療,都能大大改善,但常常需要提醒病患,就算疼痛緩解,也要改善自己的姿勢,避免不斷復發。使用電腦可在手腕下墊東西,讓手臂一同分擔壓力,不會只集中在手腕或肩膀。而電腦螢幕也可放置在雙眼平視的位置,避免一直低頭造成頸椎壓力,衍生出其他問題。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麻木感,三高患者須提高警覺。除了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周邊動脈阻塞也會引起手麻、感覺異常。一名婦人因罹患三高,需洗腎治療,一年前曾因腳痛就醫,後來每當休息時,手指就感到異常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雙手膚色漸漸發黑、變得冰冷,且疼痛頻率增高,才趕緊赴醫院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循環差,造成血液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手指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也就是「周邊動脈阻塞」,建議使用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打通狹窄和阻塞的血管,大幅改善疼痛感,也能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他提醒抽菸、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特別留意四肢的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卻又延誤治療,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不可不慎。改善手麻 可補充維生素B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建議,維生素B群具有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等優點,對周邊神經病變如脊椎神經根壓迫、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等造成的痠痛具有改善效果。除了從保健食品攝取外,也可由穀類、奶、蛋及深綠色蔬菜、堅果中攝取B群,有助減少手麻的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屁股痛…痛感延伸到大腿要注意!坐骨神經痛多與2原因有關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少,最常見的就是椎間盤突出、長骨刺而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這個惱人的疼痛不只是年長者專利,許多姿勢不良或時常負重的年輕人,也容易發生。許多人出現下背、屁股痛,就會認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下背和屁股有非常多關節和肌肉,並非下背痛或屁股痛就是坐骨神經痛,必須透過鑑別診斷才能確認疼痛原因,進而給予適切的治療。不良姿勢造成的疼痛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多與受傷、退化有關。塗雅雯表示,下背包括脊椎和非常多核心肌群,屁股則有薦髂關節、梨狀肌等肌肉,以及屁股下面有坐骨突(ischial tuberosity,坐骨粗隆),連著很多大腿肌肉,因此任何一個結構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附近的疼痛症狀。例如摔倒跌坐到地上,導致坐骨突腫脹,或是練瑜伽或跑步後大腿後側肌肉拉傷,也都會以屁股痛表現。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表示,不良姿勢造成的下背痛、屁股痛比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受年紀大退化或受傷造成的機會較高,例如受傷造成壓迫性骨折或椎間盤突出;年紀漸長,腰椎滑脫、腰部脊椎變形或出現骨刺壓迫神經,且背痛延伸到屁股、大腿上,比較像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梨狀肌腫大,都可能誘發。塗雅雯說,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診斷三大重點包括症狀表現、理學檢查和釐清誘發原因。症狀表現包括持續時間,確認是急性、慢性,或是斷斷續續時好時壞;誘發原因包括病人是因為跑步、瑜伽或是搬東西後突然發生等;理學檢查則是透過各種動作,例如腰部旋轉、直抬腿試驗(SLRT)判斷病人在哪個位置造成疼痛加劇或是排除髖關節問題等,以協助診斷。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塗雅雯表示,常見的有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等壓迫到坐骨神經。另外,由於坐骨神經會從梨狀肌下方通過,因此如果梨狀肌腫大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而坐骨神經離薦髂關節和小面關節(facet joint)很近,若這些關節發炎,也會以坐骨神經痛表現。當結構壓力達臨界點,一個噴嚏、起床瞬間就可能引發。塗雅雯說,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為脊椎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變形而突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較常出現在年輕人,發生原因常是忽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椎間盤本身鬆掉,加上久坐久站、連續幾天熬夜而突出。「每個人表現不同,關鍵還是外環結構是否已在臨界點。」塗雅雯說,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椎間盤早就退化,外環組織退化鬆掉,前幾天還只是腰有點痠,但某一天就突然痛起來,或是起床瞬間、打個噴嚏就不能動了。脊椎狹窄、長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較常出現在年紀較大的患者身上,通常是因為脊椎退化而滑脫,不在原本的位置,可讓神經通過的地方過於狹窄,就容易造成壓迫。坐骨神經痛看哪科?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雖然坐骨神經痛造成癱瘓的機會不大,但賴達昌表示,因容易影響站立、行動,患者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既無法出力又影響行動。且疼痛持續,肌肉會跟著緊縮,進而再度讓脊椎位置改變,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只要疼痛難以忍受,就要盡速就醫。賴達昌表示,由於坐骨神經痛牽扯到肌肉、骨頭和神經問題,因此就醫以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為主。第一線可先以止痛藥、鬆弛劑和熱敷方式,先讓肌肉放鬆,搭配復健科處理。若兩個月後仍無法改善,再看是否有滑脫或是骨折造成壓迫,以打骨釘、骨泥方式治療。要提醒的是,治療後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每天做伸展運動,避免提重物也是重要的保養、預防之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梨狀肌症候群,而且不只老年人,年輕人突然劇烈運動或姿勢不對,也可能引發。梨狀肌是臀部深層肌肉,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人體有兩塊梨狀肌位於左右臀部。李佳龍說,梨狀肌主要功能是協助大腿做外旋的動作,而次要的功能是當髖關節彎曲時,幫助髖關節做外展的動作,不論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梨狀肌都會收縮以協助人體完成動作。梨狀肌因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一旦梨狀肌受傷發炎,除了臀部深處的痠痛感,也常會出現腿麻、腳麻等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坐骨神經源自腰椎匯聚成坐骨神經,經過臀部通往下肢,而臀部最深層的梨狀肌剛好包覆在坐骨神經最上方,因此當梨狀肌受傷發炎腫脹或是過度緊繃,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就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症狀,出現的疼痛由臀部傳至大小腿後方甚至到足部,類似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骨刺壓迫神經的下肢麻痛症狀。醫師測試壓痛點加上X光檢查,可鑑別診斷。鑑別診斷需與脊椎神經壓迫區別,李佳龍表示,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常見久坐疼痛加劇、上樓疼痛加劇,躺平則可緩解。理學檢查時,可將痠痛的腿彎曲約90°,醫師按壓臀部梨狀肌的位置,如果觸發患者的疼痛,而按壓其他臀部肌肉不痛時,則可高度懷疑梨狀肌症候群。影像檢查上,可用X光檢查是否有骨盆薦骼關節炎或其他脊椎退化問題,梨狀肌症候群有時與脊椎神經壓迫、臀肌筋膜疼痛等病症不易完全區分,有些人則是同時存在以上問題。久坐過度緊繃,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為何梨狀肌症候群被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李佳龍說,現代人的生活,一天中除了躺在床上睡覺外,很長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不論是坐著上班、坐著吃飯、坐著滑手機,長時間久坐的姿勢,很容易使梨狀肌沒辦法獲得伸展而過度緊繃,而後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拉傷也會發炎引起臀部疼痛,進而刺激下方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演變成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上班族,久坐會使梨狀肌緊繃而引發相關症狀,喜歡翹二郎腿的人,梨狀肌更易緊繃而受傷。另外,也常見於假日運動員(平時不運動、假日才大量運動)身上,突然過度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臀肌及梨狀肌拉傷,引起發炎腫脹。口服藥效不佳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當梨狀肌症候群引起急性疼痛時,就應先對症消炎止痛,除了口服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外,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嚴重疼痛患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方面,可利用微波、干擾波、超音波等儀器,減輕疼痛放鬆肌肉,同時配合伸展運動與按摩放鬆肌群,運動治療都是最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可以避免復發。如何遠離梨狀肌症候群?李佳龍建議3件事:3招遠離梨狀肌症候群1.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隔30分鐘要起身活動或休息。2.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合適的桌椅高度。3.每日做適當臀部伸展運動,避免假日運動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屁股肌肉伸展操梨狀肌、膕繩肌(大腿後側的大肌肉)的伸展運動可以減輕緊繃感及舒緩坐骨神經痛,減少再受傷;臀肌鍛鍊(臀大肌、臀中肌、大腿後側肌)可以保護梨狀肌,增加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性,避免梨狀肌受傷。梨狀肌伸展動作一1. 仰臥時,雙膝彎曲,腳板平放在地上。2. 將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雙手抱著對側大腿往身體拉,並保持伸展。對另一側重覆相同的動作。動作二坐在椅子上,背挺直,一腳翹起,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將一隻手放在翹起的膝蓋上往下壓,身體同時稍微往前傾,直到感覺到臀部有拉扯的感覺,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重覆相同動作。膕繩肌伸展動作一將兩張椅子相對放置。坐在其中一張椅子,將一隻腳跟放在對面的椅子上,將身體前傾,臀部彎曲,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做。動作二仰臥時,雙腿伸直。在一隻腳上繞一條毛巾。將腿向上拉直,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每種伸展動作最初應維持5秒,然後逐漸增加到維持30秒,每日3回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0 醫療.骨科.復健
長者走幾步就膝蓋痛!光換人工膝關節沒用,靠一招助改善
膝蓋疼痛、不舒服,不一定只是關節炎問題,也可能與脊椎神經病變有關。80歲劉阿嬤,以務農為樂,去年接受膝關節退化手術後,卻感到大腿腫脹,必須彎著腰走路,走幾十步就得休息一下才能再走,以為手術沒成功,但透過影像檢查發現,阿嬤可能是脊柱狹窄造成的後遺症。脊柱狹窄釀長者跛行脊柱狹窄是老人家常見的症狀,主要特色是間歇性跛行,走不遠。因為脊椎長期退化後使神經所處的空腔縮小,神經被約束住,血液循環也變差,約有十分之一患者因脊椎神經病變造成膝蓋痛,所以,阿嬤走幾十步就必須休息,但當神經比較通暢時,她又可以繼續走。阿嬤在兩年前開始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經檢查發現右腳膝蓋內側第四級退化、外側第三級退化,先以注射玻尿酸、消炎藥緩解。但奇怪的是,阿嬤總是彎著腰走路,反而蹲坐在田裡耕作時比較輕鬆,所以懷疑她彎腰走路與腰椎有關,於是安排X光檢查。結果發現,阿嬤的腰椎第2至5節有很多明顯退化,又以第3、4節最嚴重。一般脊椎退化好發在第4、5節及薦椎第1節,會產生神經病變,也就是「坐骨神經痛」,會從大腿到小腿、足背到腳底都產生疼痛。但阿嬤是較少見的2、3及3、4節退化,因此症狀會表現在膝蓋上,包括膝蓋上方大腿附近疼痛、走不遠,坐下來或蹲著務農時,因為神經較為通暢反而能緩解。光換人工膝關節沒用一年後,阿嬤決定換人工膝關節,讓疼痛緩解,也能繼續務農,但彎腰走路、無法走遠的問題日益嚴重。影像檢查與神經阻斷的結果顯示,應該是脊椎問題造成膝蓋殘餘的問題,但阿嬤仍不太相信,怎麼可能膝蓋不舒服是因為腰椎的問題。經慢慢地解釋,總算讓阿嬤相信脊椎與膝蓋的關聯,原本她覺得年紀太大而不想開刀,還好後來接受「經皮全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開一個小傷口把壓到神經的骨刺、環韌帶清除,讓神經有空間後,阿嬤隔天就能抬頭挺胸的出院。術後的保養,則是前六周不做負重工作,可以穿著護腰正常活動。很多長輩以為脊椎退化讓腰彎了,就是要打釘子,其實,在症狀不嚴重下,可以透過快速安全的內視鏡減壓術,神經通暢了,腰部自然能夠挺直。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關節炎,有可能加上脊椎的病變,要一併處理才能同時恢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6 醫療.骨科.復健
背挺不直走路痛 長輩脊椎狹窄症候群
76歲梁伯伯有長期慢性背痛問題,過去吃止痛藥可以緩解,但逐漸地沒辦法挺直腰桿,走一小段路他的大腿和臀部就會疼痛不已,每走20公尺就得休息一下。疫情期間不出門,覺得困擾不大,但隨著國內外旅遊的開放,旅遊邀約愈來愈多,反而讓他的困擾浮現出來,很擔心出門走路跟不上大家。梁伯伯的痛是許多銀髮族共同的問題,隨著年紀的增長,脊椎會慢慢產生退化性變化,譬如椎間盤的脫水造成脊椎的高度下降,黃韌帶增生、脊椎小關節的骨刺增生,都可能造成神經壓迫,稱為「脊椎狹窄症候群」。脊椎退化初期不會很痛 長期造成神經性跛行脊椎退化症狀是經年累月慢性的變化,初期不會有很厲害的疼痛感,但是這些慢性的壓迫,卻可能壓縮到神經存在的空間和神經的血液供給,而造成神經性跛行。症狀輕微者可以透過藥物或復健來緩解患者的症狀,但如果神經壓迫得太厲害,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時,就必須進一步使用手術的方法來做脊椎的減壓。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出血少 神經損傷低以往使用傳統手術減壓雖然效果很好,但難免造成肌肉傷害,以及脊椎關節的破壞,也容易導致脊椎加速的退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內視鏡技術進步,現在脊椎的減壓手術,也可以採用內視鏡方法去除神經的壓迫。相較於傳統手術,使用內視鏡可以在小於一塊錢硬幣大小的傷口,對脊椎的壓迫做相當完整的減壓。另外,在術中因為有水壓對血管的壓迫止血,因此出血量極少,手術的視野也非常乾淨,有助於減少神經損傷的機會,術後迅速恢復。目前對於脊椎狹窄引起神經壓迫的治療,透過單通道或雙通道內視鏡手術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梁伯伯接受了雙通道內視鏡減壓手術後,手術當天傍晚就可以下床練習走路,隔天就返家休養。一個月不到就出發去日本賞櫻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7 醫療.中醫
怕開脊椎會癱瘓?中醫小針刀 治頑固型疼痛
「開脊椎是否會不良於行?會不會癱瘓?」常有檢查出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如此恐懼地詢問。與其受制於傳統刻板印象而擔心受怕,不妨運用中醫的小針刀治療,針對高壓緊繃的位置與沾黏的組織做撥離、切割與舒緩,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不少患者做過X光、核磁共振等檢查,發現脊椎退化壓迫到神經,有麻痺、疼痛、腫脹與灼熱感等症狀,但一聽到手術要開「龍骨」而害怕。「小針刀」 結合中醫針灸與西醫手術刀中醫的小針刀則是近代中醫的一項創新療法,結合針與刀的特色,兼具中醫的針灸與西醫手術的刀兩者的特性。小針刀在頂端是一個小刀鋒的構造,不僅達到傳統針灸的效果,並利用刀鋒來做進一步的治療。就像郵票旁打了一排小洞,順著小洞撕就會讓紙有比較低的張力,並且很順利撕開,而小針刀也有讓患者局部張力下降的原理。小針刀的針孔非常小,過了幾個小時後都看不到痕跡,又稱為中醫的微創療法。隨著小針刀製作技術的進步,約0.3mm到0.5mm的口徑,在治療中只有明顯的痠感,一些特別敏感的部位如手心、腳掌還是容易有痛感,但都是正常的。小針刀治療必須到合格的中醫院所找針刀專科的醫師,才能獲得專業的診斷與治療。輕症或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適合小針刀治療許多輕症或中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也可以採行小針刀治療。因為病人膝蓋內側韌帶太過緊繃,進而會磨損關節股骨的軟骨面,運用小針刀像梳子一樣可把這些緊繃的韌帶梳理開來,像是把纏繞在一塊的頭髮用梳子梳理開來,不會一直處於高脹高壓情形壓迫到軟骨組織,治療後讓韌帶放鬆了、降低局部高壓情形,就比較不會反覆的壓迫到軟骨並緩解病人疼痛與不舒服。上班族長期使用滑鼠、打字而導致手腕疼痛,也適用小針刀治療。小針刀對於局部腫脹、沾黏的這些組織,都可以達到撥離放鬆的效果,所以像五十肩、媽媽手、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等筋骨痠痛,還有長久累積性的頑固型疼痛都適合小針刀的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2-12-24 焦點.科普好健康
壓迫性骨折躺著都痛!靠微創椎體成型術緩解,縮短術後臥床時間
今年70歲的蔡老太太雙手撐腰緩慢走進診間,坐下後表情顯得相當痛苦,全身不斷冒汗。她因為搬重物而不慎跌倒,原以為沒事,沒想到腰部竟開始出現椎心刺骨的巨烈疼痛,不僅無法久坐,更無法躺平睡覺,唯有靜止不動才不會痛,折騰了兩個多月,家人見狀不妙,趕緊帶來醫院做檢查。長者骨頭脆弱 搬重物易傷從X光檢查影像中清晰可見,有骨質疏鬆困擾的蔡老太太,她的腰椎第1、2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變形,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確定為新發生的壓迫性骨折且沒有神經壓迫後,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治療方式,最後決定進行腰椎「微創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型術」。術後她的疼痛立即獲得改善,恢復行動自如,能躺、能坐、能睡,並且每半年注射骨鬆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為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以女性居多,由於停經後的更年時期女性荷爾蒙大量減少,無形中也導致鈣質慢慢流失,且隨著歲月增加,骨頭漸漸變得單薄、脆弱,容易受到外力的傷害,當搬重物、跌倒或其他外力撞擊時,最常見胸椎第12節、腰椎第1節發生壓迫性骨折,造成急性的腰背部疼痛。灌骨水泥治療 減少出血量針對骨鬆造成壓迫性骨折且沒有神經壓迫,可透過「微創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型術」治療,可增加脊椎椎體體積及強度,有明顯止痛效果,患者接受治療後疼痛減少,同時解決病人因為年紀太大、骨質疏鬆不適合開刀等問題,尤其可以縮短因為手術所造成的較大傷口、臥床時間,傷口僅0.3至0.5公分,也減少開刀過程中出血量,對骨質疏鬆而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患者來說,是一種傷害較低的治療方式。不過,如果壓迫性骨折患者有神經壓迫時,則必須採行傳統的開刀、減壓與內固定手術,解決神經壓迫問題,但手術時間長達2個多小時、傷口大(約10多公分)、出血量多、恢復較慢,須穿背架3個月以上,以確保骨頭癒合及達到保護作用。但不論是腰椎微創椎體成型術或是採傳統手術方式,術後平常生活保養必須注意,不可常彎腰或搬重物,避免再次發生壓迫性骨折。中、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或女性停經後導致的骨質疏鬆症,都會使骨質密度降低,若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容易造成脆弱的骨骼受傷,尤其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建議年輕時就要開始保骨本,平時多做游泳、健走、慢跑等負荷運動,適度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多攝取高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芝麻等,延緩骨質流失,才能降低骨折的風險。
-
2022-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沒顧好脖子,恐影響神經與血管,嚴重恐罹患「這疾病」
我們的脖子(頸椎)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所組成,這些組織關係緊密,且相互交錯,等於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功能體,並且圍繞著重要的呼吸器官、食道及甲狀腺等重要器官,只要稍稍不慎,出現任何型態或炎症等,就會影響到神經與血管,不但可能引發疼痛,甚至可能讓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內壁,出現內皮剝落而造成阻塞,形成不可逆的中風與癱瘓。 頸椎總共有7節,卻包含了8對頸椎神經,掌管著頭部以上與上肢的病變較多,如果每一節的椎間盤發生異狀時,就容易造成頸椎神經的受損,而引起相對應部位的病變。 骨頭受到傷害,脖子痠痛、手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脊椎外科主治醫師蔡宗廷表示,如果是骨頭受到傷害,會出現的問題包括脖子痠痛、手麻等現象;若是壓迫到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包括頸痛、肩痛、手臂痠痛、僵硬與無力,或者手部活動受到限制甚至手抖等。 頸椎是脊椎的最上端,也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卻最頻繁的區段。「人的頸椎必須呈現一弧形,是承載頭部的重量的關鍵。」蔡宗廷說。頸椎也是大腦神經指揮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管道,更是身體活動生命延續所需給養的通道,影響層面大,卻也往往容易因此造成誤診。 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內耳缺血頸椎病變所引發的症狀與很多病的症狀很相似,例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胸口悶等,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但卻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和內耳缺血所造成的。 不僅如此,頸椎若壓迫到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時,就會出現四肢無法自主或麻痺的現象,有時會被誤診為腦中風,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也會導致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交感神經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而被誤診。 頸椎疾病是現代社會文明病「平常很多動作都需要靠關節與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作用,來保持張力。一旦頭的重心偏向前傾,頸椎的弧度就會改變,長期以往,肌肉就容易出現疲乏而退化,進而造成頸椎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脊椎退化性病變。」蔡宗廷說明。 頸椎疾病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罹患的人數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臨床研究都指出,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層有急速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多半與經常打電腦、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閱讀姿勢錯誤、長期滑手機等不良習慣所造成。 頸椎受傷原因多,有症狀就要治療「會造成頸椎傷害的原因,除了長期不良姿勢外,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有外傷,特別是坐車繫安全帶。在門診中,經常可以發現患者是在坐車時,因車子緊急煞車,安全帶急速拉扯,而造成身體前傾,使得頸椎受傷。輕微時可能只是肌肉韌帶拉傷,嚴重時就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臼,進而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許多徵狀。」蔡宗廷表示。 蔡宗廷說,區分頸椎是退化或腫瘤、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觀察看看,如果活動時會痛,但只要休息就會改善,大部分是退化性病變。但如果無論什麼姿勢都痛,休息後也不見好轉時,就得警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轉脖子」小心害椎間盤突出! 醫曝「地雷姿勢」:看書、追劇也中 。肩膀、上手臂、脖子痛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10秒鐘完成3動作」提高救治機率
-
2022-07-1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牙醫師手術久站傷腰椎!靠著每天做這運動,疼痛幾乎不再發作
兩年前一次搬重物之後,臀部開始疼痛,檢查發現是腰椎問題,因為我長期幫病人動手術,且站姿不良所致。後來透過復健、針灸及做柔軟操,才改善疼痛,現在幾乎都不再痠痛了,建議長者每天一定要做柔軟操,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整個人會更有活力。治療病患常站立 提重物發病許多牙醫師長期低頭工作,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頸部、脊椎及手肘疾病問題,我則是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因為我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治療病患時常要站立,像顏面手術等必須採特定角度治療,會以特別的姿勢站立7至10小時。過去自覺身體健康還不錯,沒想到,兩年前一次朋友送2、3公斤重的水果,可能是拿取時姿勢不良,整個腰竟非常痠痛,才想到自口腔外科開始受訓以來,我已從事相關工作39年,長時間下來導致腰椎損傷。右邊腿臀開始痛 靠束腰減緩那次發作時,先從右邊大腿及臀部開始痛,走路走不快,而且很痛苦,痛得「坐立難安」,於是開始在手術時戴上束腰帶,希望能減輕痛苦。未料,今年4月左邊大腿及腰椎神經也出現疼痛,且愈來愈糟糕,檢查發現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等問題,西醫開藥及中醫針灸治療沒有太大改善,還發現連腰都彎不下去,「骨頭真的僵硬了」。想起小時候學校都會做晨間早操運動,我開始每天做5分鐘早操,5月起在軟墊上做柔軟操,疼痛狀況慢慢緩和,骨頭僵硬減輕了,也可以走路了,現在疼痛幾乎都不會發作。其實柔軟操都是簡單動作,包含左右轉腰、踮腳及彎腰後仰、左右甩手、交叉抬腳等動作,做20下即可,就能感覺到關節開始可以動,筋骨鬆了,身體舒暢後,心靈也放鬆,非常舒服。不過,若是手術姿勢不良時仍會發作,所以現在手術間又會穿上束腰帶,並在休息後做柔軟操及按摩穴道舒緩,「這也沒辦法,每一行一定都會有辛苦的地方。」天天做柔軟運動 關節變柔軟想當初連走路都很痛,更擔心人生就此完蛋,現在想想,「好好走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自救治好後,人生有做下去的動力」,不然本來我還想退休。建議年紀大的人要每天做柔軟操,隨著年紀增長,不管身體多健康,骨頭跟關節都會開始僵硬,產生一些傷害,可以透過柔軟運動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人會更有活力,生活比較幸福。很多癌症患者是因為飲食而生病,因此,我幾乎只吃素食、吃原型食物,人造素食或醃製類的食物都不吃。醫學辭典●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脊椎有側向的彎曲,形狀可能是S形或C形,先天性的脊椎側彎,與基因、後天姿勢不良都有關;後天的脊椎側彎,除了因為脊椎退化合併出現的側彎外,許多神經及肌肉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年輕人脊椎側彎,嚴重時會有駝背及呼吸問題。●椎間盤突出30歲以後,椎間盤可能會開始退化,水分流失時,椎間盤便變得扁平及更脆弱,包著椎間盤的堅硬纖維外殼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導致椎間盤裡面的啫喱狀物質滲出,使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產生痛、麻症狀。夏毅然小檔案現職:●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年齡:6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哈佛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口腔顎顏面區域腫瘤●顳顎關節治療●口腔顏面骨折外傷●口腔顎顏面外科矯正●唾液腺疾病●植牙手術興趣:烹飪、健走經歷:三軍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及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
-
2022-04-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65歲走路不穩、四肢沒力 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5歲李先生近期走路不穩,雙下肢力量大不如前,症狀愈發嚴重,擰毛巾、開瓶蓋等都需旁人協助,甚至得靠輪椅才能移動。就醫檢查發現,他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且嚴重壓迫脊髓,緊急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將突出椎間盤切除重建脊椎,才逐漸恢復四肢力量。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秋豪指出,李先生的四肢肌腱反射皆有異常,雙下肢感覺明顯變差,各項神經學表現顯示脊髓已出現不正常病變,接受頸部核磁共振發現,他的頸椎第五至第七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而脊髓的影像訊號也出現異常,脊髓已因壓迫而產生病變。徐秋豪表示,常見椎間盤突出、骨刺等退化疾病造成頸椎狹窄,若壓迫脊髓容易出現走路不穩、四肢肌張力上升以及感覺變遲鈍等症狀。病患走路像走在棉花上,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此外,頸椎狹窄的病患,易有下肢肌肉無力但緊繃、跨步困難且步伐變小等問題。由於該類病患通常不會出現雙手雙腳的痠、麻、痛等因脊椎退化所造成的神經症狀,常會誤以為只是單純年紀增長、功能退化,進而延誤了就醫以及診治的時間。徐秋豪指出,根據國際脊椎學術組織建議,當頸椎狹窄合併脊髓壓迫的臨床表徵時,手術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若是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等退化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從頸部前方將壓迫的軟骨及骨刺移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若是後縱韌帶鈣化,則有頸部前方直接減壓或後方間接減壓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必須評估病灶的節數長短及影響範圍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徐秋豪說,目前各大醫院已啟用複合式手術室,設有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在脊椎手術執行過程中,得以即時安排術中3D影像進行微創手術。藉此可大幅降低病患手術的風險,並減少需要在影像檢查室與手術室的轉送流程。
-
2022-03-25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下背痛 椎間盤退化 再生療法改善
50歲的T先生工作繁忙、少運動,多年前突然右下肢麻痛,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症狀仍嚴重且影響日常生活,後來藉由脊椎神經減壓手術,休息幾周及數次復健,T先生恢復正常生活,也回到工作崗位。T先生術後雖然偶有腰痠背痛,但下肢麻痛的症狀沒有再發生。未料,近幾個月,T先生在某次工作中,下背突然開始疼痛,甚至延伸至右臀,經適當休息後,症狀雖有減輕,但卻開始反覆下背疼痛,於是頻繁接受復健及中醫治療,輾轉又到醫院求診,骨科醫師為T先生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三腰椎椎間盤稍微退化並向外膨出,但退化程度不適合手術治療。根據文獻,這類型的中年椎間盤退化,在手術及保守性療法之間,尚有微侵入性的椎間盤再生治療可以選擇。常見的再生療法有幹細胞及濃縮血小板血漿療法,目前幹細胞療法臨床上仍有許多待研究的部分,濃縮血小板血漿在臨床上已被廣泛運用,但其在脊椎領域的研究相較其他骨骼肌肉系統較少,醫院針對腰椎椎間盤周邊的濃縮血小板血漿治療有設計研究。T先生在加入椎間盤再生療法計畫後,背痛改善並漸漸穩定,可正常工作及運動,脊椎退化的趨勢並沒有比同齡人更快。椎間盤再生療法無法逆勢阻止退化,卻能讓病人在脊椎退化過程中,減少失能並與老化共存,可提供中年腰椎退化的病人更多治療選擇。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真正需要的保單?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教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
2021-1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下背痛足不出戶 查出是腰椎脊椎滑脫壓迫神經
1名49歲婦人多年來飽受下背痛合併右下肢麻痛所苦,被迫躺床足不出戶,四處治療及復健並無改善,經親友介紹至骨科檢查發現是第4、5腰椎脊椎滑脫合併脊椎神經壓迫所致,經透過電腦導航系統合併「前側位脊椎減壓骨融合手術」治療,隔天即能穿著背架下床活動,終於讓她揮別了背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部醫師林琮凱指出,造成下背痛原因相當多元,包括椎間盤突出、肌肉筋膜發炎、脊椎滑脫等,其中脊椎滑脫好發於第4、5節腰椎及第5腰椎與薦骨間,加上此處活動角度最大,若是生活中坐姿不良,或經常進行彎腰、仰背、搬重物等動作,就可能造成會使脊椎受力增加,進而使得椎間盤高度下降且彈性韌度變差、脊椎關節磨耗加速、關節囊變鬆馳等退化情形,最後造成脊椎滑脫。他說,針對脊椎滑脫合併神經壓迫的患者,初期會建議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後並無法有效改善疼痛,則可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以前側位脊椎減壓骨融合手術為例,搭配醫院最新導入的電腦導航系統,可根據現場手術擺位時獲取的手術部位各解剖結構,搭配適當器械,即可於術中達到「實時且全時」手術導航,達到更精準、安全,且更少傷害之效。相較於傳統後側脊椎融合手術,出血量更少,對背部肌肉的結構破壞更小,能大幅減少對神經、血管和肌肉的損傷,又此特殊設計梯型的前側位骨融合支架能提供較好的腰椎背屈度,以及超過一般支架2倍大的底面積,就力學上更能增加脊椎融合的穩定性及背曲角度,減少一般脊椎術後長期腰背痠痛發生機會或平背症候群,部分患者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林琮凱說,脊椎滑脫容易造成神經根壓迫,會出現腰痠背痛、或延伸至臀部及大腿後側痠麻脹痛,嚴重時更有跛行的情形,往往影響生活品質,建議若有上述症狀,應積極就醫,平時也應維持適當體重,以減輕腰椎負荷,做任何動作時,採正確姿勢,才能減緩脊椎退化並預防脊椎滑脫。另因各人病情不同,術前仍應與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術前身體狀況,包括骨質密度及手術適應性等。
-
2021-11-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層靜脈栓塞像高速公路出了大車禍 醫籲單側下肢腫脹、疼痛一定要留意
「醫師,我的左腳會不會壞死啊?」躺在急診推床上的王先生一臉擔憂地說,「之前醫師說是蜂窩性組織炎,所以有吃抗生素,但是好像都沒有改善。整隻腳很脹、很痛,摸起來都硬硬的。」相較於右腿,王先生的左腿已明顯腫脹發紫。「這恐怕不是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醫師蹙起眉頭說,「你的腳有可能是血管塞住了。」「血管塞住!?那該怎麼辦?該不會需要截肢吧?」王先生緊張地問。「出現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時,一定要留意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的狀況。」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承根醫師指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我們確認他的問題並非蜂窩性組織炎,而是位於骨盆腔內部的髂靜脈血栓合併嚴重狹窄,血液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鬱積在下肢靜脈,便會產生一連串不適。由於靜脈回流受阻,也會影響表層靜脈,所以皮膚也常會出現反覆發炎的現象。」為了解決深部靜脈血栓及狹窄的問題,便安排微創方式的血管介入治療,經由導管溶栓及使用氣球擴張狹窄的靜脈,然後再置放靜脈支架把髂靜脈完全撐開,蔡承根醫師說,深部靜脈血栓及源頭狹窄的問題解決了,他的左腳便不再疼痛,也漸漸消腫,之後也比較不會再發生反覆性的蜂窩性組織炎問題了。深層靜脈栓塞恐導致猝死心臟是推動生命運轉的引擎,經由動脈將血液送往全身,維持各器官的運行,爾後血液會經由靜脈流回心臟。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且受到重力影響,回流相對困難。我們的下肢靜脈可分為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蔡承根醫師指出,淺層靜脈位在皮下肉眼可見的位置,深層靜脈則是包覆在肌肉裡面,兩者由交通支連接。當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出狀況時,會產生不太一樣的症狀。淺層靜脈在皮膚表層,發生栓塞時,可以從皮膚表面可以摸到一段腫脹、發炎、疼痛的血管,附近的皮膚也會發紅。淺層靜脈栓塞的發生,大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例如久坐、久站、創傷、使用靜脈留置針頭等。深層靜脈的管徑較粗,若出現栓塞,便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蔡承根醫師舉例,「深層靜脈栓塞就像高速公路上出了場大車禍,整條血管無法運行,影響層面較廣,併發症也比較嚴重。」下肢的血液循環靠深層靜脈進入骨盆腔,當血液不流通時,大量血液會鬱積在下肢,蔡承根醫師指出,從外觀可以見到,患者的整隻腳由腳趾頭開始往上腫脹、甚至泛紅、發紫,兩隻腳的粗細有明顯差異,而且會伴隨疼痛不適。除了腳腫、疼痛之外,鬱積的血液可能凝結成血塊,蔡承根醫師說,倘若血塊順著血液流回心臟,便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嚴重可能猝死! 盤點深層靜脈栓塞危險因子深層靜脈栓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環不良,蔡承根主任表示,久坐、久站、臥床或長期維持相同姿勢時,下肢血液停滯便容易凝固,而形成血栓。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懷孕、體重過重、抽菸、癌症、心臟衰竭、家族史、服用避孕藥等。「懷疑深層靜脈栓塞時,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測量下肢血流的狀況,並尋找血栓的位置,若血栓位置越往心臟的方向靠近,血管會鼓脹的越厲害。」蔡承根主任說,「更上游的靜脈也不能疏忽,尤其是腹部骨盆腔內的血管,因為動脈與靜脈在此交會,靜脈走在動脈後面,有部分靜脈會被動脈橫跨其上,在長期壓迫之下,位於骨盆腔的髂靜脈可能產生病變、纖維化甚至是萎縮退化,導致血管狹窄,嚴重影響下肢血液回流。」由於靜脈後面是又是脊椎,當脊椎退化產生骨刺或椎體變形,血液回流時因前方動脈反覆搏動及機械式的摩擦,前後夾擊髂靜脈的情況下,也容易使靜脈受傷,蔡承根醫師解釋,這樣的持續機械性的傷害會無聲無息地破壞靜脈管壁,使靜脈慢慢開始纖維化及萎縮。及時治療,搶通下肢血流!突然出現單側腳腫、疼痛等不適時,要盡快就醫,蔡承根醫師說,在深層靜脈栓塞初期,可以嘗試使用溶解血栓的藥物來治療,有時血栓的形成不只侷限在一處,所以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觀察。針對髂靜脈狹窄的部分,可以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利用靜脈支架來撐開靜脈的管徑,蔡承根醫師解釋,「我們會從大腿部位股靜脈或膝蓋後的膕靜脈穿刺,將導管放入髂靜脈,小心地穿過血管狹窄的部位,接著用氣球擴張血管管徑,在這個擴張的過程中即使只在狹窄部位擴張增加2至4毫米,也能讓堵塞的狀況大幅改善,增加靜脈的回流,患者的症狀就會慢慢緩解。」為了避免病變的靜脈在擴張後漸漸萎縮回原狀,我們可以在氣球擴張後置放靜脈支架,蔡承根醫師說,靜脈支架能夠將靜脈血管完全地撐開,維持靜脈暢通的狀態,減少深層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所以治療方式要把髂靜脈狹窄的源頭問題徹底處理,才是完整治標及治本的治療。回過頭來說,有些人有潛在髂靜脈的問題,早期都是先以腳腫,小腿皮膚顏色改變及皮膚搔癢,甚至是小腿有反覆潰瘍傷口呈現,這些其實都是要小心是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的特徵表現,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才不用等到演變成深部靜脈血栓的血栓性髂靜脈病變再來就醫,處理方式也就不會那麼棘手複雜了,而且長期的預後也比較好。貼心小提醒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大家要盡量避免。蔡承根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原文:
-
2021-09-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少年脊椎滑脫 槓桿矯正術重生
18歲蔡姓男子國中新生訓練時,突然背部刺痛,出現脊椎滑脫,從此稍運動就「芒刺在背」,即便四處求醫、復健,仍病況加劇,國三轉診發現第5腰椎與第1薦椎幾近100%錯位滑脫,經腹式槓桿矯正手術,住院一周,術後漸恢復活動,迄今3年,跑步、打籃球樣樣來。台中榮總副院長、骨科醫師李政鴻指出,腰椎滑脫常見腰椎椎體上下節產生前後位移,病患常出現下背痠痛無力,嚴重甚至會壓迫到神經,重度脊椎滑脫常發生在青少年,包括先天脊椎發育異常、活動大或外力創傷。李政鴻指出,台中榮總近年引進3D導航機器手臂,精準定位植入鋼釘,減少神經症狀,完成數十例嚴重滑脫,成效良好,研發的槓桿矯正法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吸引國內外脊椎外科醫師前來取經。傳統的後位脊椎融合手術治療方式是從脊椎後進入,得穿過脊椎神經堆下刀,需截骨、失血多,神經損傷風險約20%,且植入約需8到10支骨釘固定,恐會影響70%的脊椎活動。李政鴻提醒,老年人也常見脊椎退化性滑脫,建議平常要做好脊椎保健,加強核心肌群訓練。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52歲男長期負重脊椎退化 坐也痛站也痛開刀助改善痛苦
台南市52歲洪先生從事土木工程,工作要長期負重及彎腰,導致脊椎退化,坐也痛站也痛坐立難安,最近2個月出現右腿無力現象,經新營醫院骨科醫師陳亮磬診所為腰椎神經壓迫,需要開刀治療,經進行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已有明顯改善。陳亮磬醫師表示,病患經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滑脫與脊椎管狹窄壓迫腰椎神經,需要開刀治療,與討論後,病患決定接受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整個手術過程只花費3小時,術後恢復狀況良好,隔天即可下床活動,洪先生也重拾快樂的笑容,在出院前特別感謝手術及住院團隊並於院內留影。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醫師陳亮磬指出,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是常見處理脊椎退化的手術方式,透過椎間盤清除、骨刺移除、置入椎間融合器、神經減壓、最後脊椎鋼釘固定手術等步驟進行。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可縮短骨頭癒合時間、增加脊椎穩定度、術後減少背部疼痛,也可以提早恢復工作及日常生活。病人常詢問什麼是融合固定術?其實就是病人常聽到的脊椎放「珠子」、「打鋼釘」、「支架」。醫院叮嚀有症狀時,不要拖,應即早就醫,並由醫師專業評估,才能即早解除疼痛,避免讓病灶擴大、耽誤最好的治療時機。
-
2020-12-23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全身僵直 體育師罹脊椎小面關節炎
「痛到令人無法動彈。」一位40歲的楊姓體育老師,長年運動、訓練,偶爾因為下背痛到睡不著,某次搭乘捷運準備起身時,下背一陣酥麻,僵直到無法動彈,險些來不及下車,他長期服用止痛藥皆沒辦法改善,最後確診為「脊椎小面關節炎」,透過熱治療才改善症狀。台北醫學大學脊椎骨科主任吳孟晃表示,脊椎小面關節炎較難診斷,需經過神經阻斷確認病灶才能正確治療,脊椎小面關節炎屬於慢性下背痛的一種,占比約15%至45%,等於是每三至五名下背痛患者,就有一名是脊椎小面關節炎患者。吳孟晃解釋,脊椎中有72個協助人體運動的小型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就占三分之二,主要是負責脊椎的前後運動、穩定脊椎等功能,出問題時可能導致慢性背痛,脊椎退化或脊椎滑脫,嚴重時會壓迫神經影響運動功能。針對脊椎小面關節炎疼痛的病人,可採用復健、口服藥物或注射、高頻熱凝療法等治療方式,北醫附醫引進的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MRgFUS),是先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精準辨識出患處後,再提高超音波能量加熱患處組織,可有效降低病人疼痛,局部無侵入性且具高度安全性,療程約一小時,目前已成功治療7位病人,效果顯著。吳孟晃表示,現代人長期久坐、久站等處於不正確姿勢都有隱性的下背痛問題,等到症狀出現,往往都已經過了幾年,近年更是常發現運動型的下背痛患者,男性過度重訓,導致下背肌力出狀況。他呼籲,民眾久坐或是長時間滑手機之後,可以做簡易的復健姿勢,先是雙手抱著後腦勺,頭稍稍躺著,手部往前夾,久坐之後起身,做30秒,每天可以累計做100下,即可舒緩肩頸、腰部的肌肉。
-
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
診間常見60、70歲的老人家,一進來就喊:「我的腰痛、腿又麻,晚上還會一抽一抽的痠麻痛,整晚睡不好,很折騰!」經過醫師診斷之後,多半發現有坐骨神經痛的問題。 坐骨神經分布廣 脊椎老化影響大骨科醫師劉大永表示,因為坐骨神經的分布範圍很廣,在腰椎部分,只要椎間盤突出壓到其中一條神經,或是老人家的脊椎隨著年老而退化狹窄,或是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都會感覺疼痛。歸納起來,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見脊椎退化或長年骨刺造成坐骨神經痛,年輕族群的坐骨神經痛,則多半因為姿勢不正確、運動不當、搬重物或是外傷導致椎間盤突出而造成。 坐骨神經痛初期症狀像腰痛 痛麻感從腰部往下肢延伸 劉大永指出,坐骨神經痛的初期症狀很像腰痛,不過,隨著神經壓迫的程度加重,疼痛感會循序漸進往下肢延伸,像是臀部、大腿外側與後側、小腿外側、腳底板等部位,都會開始有疼痛感,大部分的病人都是當疼痛範圍擴大、坐立難安時,才會來就診。 此外,有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初期會以為是「閃到腰」而不去理會,但是,閃到腰是腰椎附近肌肉拉傷,通常休息幾天就會好轉,但坐骨神經痛則不同,會以反覆腰痛或痠麻症狀來表現,若不積極處理,即使休息個幾天也不會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坐骨神經痛開刀與否 需視個別病況而定要確認是否為坐骨神經痛,可藉由詢問病史、檢查神經傳導、照X光確診,然而,「醫生,我的坐骨神經痛到底要不要開刀?」這是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一定會詢問的問題。神經科醫師陳龍表示,要視病人的病況而定,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口服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或抗顛癇藥物等,都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2、注射藥物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有效止痛,但不能長期使用。3、復健治療:局部熱療、電療、骨盆牽引、運動治療、針灸、推拿、拔罐、徒手整背、按摩等。4、調整生活習慣:如果不調整生活習慣,包括站姿、坐姿、睡姿、搬東西的姿勢、工作姿勢等,那麼不管是口服或是注射治療的效果不會好。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要加強,尤其是老人家,緩和持續的運動,或許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5、手術治療:若症狀持續惡化,使用藥物及復健等保守療法仍無法緩解疼痛症狀時,就需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神經學檢查與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當神經根有明顯被壓迫時,例如已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應考慮開刀處理,以免發生併發症。 長骨刺不等於坐骨神經痛 骨刺並不限於脊椎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刺」這三種病名,常被混為一談,三者雖然密切相關,但不完全相等。很多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也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等於骨刺,只有少數人因時間久了,椎間盤鈣化才形成骨刺,那麼骨刺和坐骨神經痛有什麼關係呢?長骨刺就是坐骨神經痛嗎? 劉大永提及,民間常說的「長骨刺」,其實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不論是骨頭增生、骨頭週圍的贅生物、椎間盤突出等,只要壓到神經的物體就統稱為骨刺。骨刺分為「軟骨刺」和「硬骨刺」,軟骨刺即是椎間盤突出,硬骨刺就是骨頭增生物,像是有些運動員長期投球、手肘的施力點就會長骨刺,骨刺並不限於脊椎部位,只要有骨頭的地方、使力不當,就可能增生小骨刺。 脊椎退化膝蓋也受影響注意 這些族群要小心為了避免脊椎提早退化,引發坐骨神經痛、膝蓋發炎等問題,陳龍提醒,坐著的時候腰椎與臀部呈90度,腰椎容易遭受擠壓,所以,坐著時腰椎的負荷比站著的時候來得大,若坐著且背又往前傾的話,腰椎的負荷會更大。 因此,坐著時應該使用靠背支撐住腰椎,才能減緩壓力,打電腦、坐著工作的人,每隔50分鐘至少要起身活動5分鐘,不管是拉拉筋、伸個懶腰,站起來走動走動都可以。 此外,搬重物的人,如搬家工、搬運工、建築工人等,因工作常需要扛重物,腰椎受力非常大,椎間盤容易突出、長骨刺而壓迫到坐骨神經;所以,常搬重物的人要注意正確的搬重物法,要蹲下去搬而不要彎腰去搬,或要穿著護腰工作,以減少腰椎的傷害。 而體重過重的胖胖一族,腰椎的負荷大,坐著的時候對坐骨神經的壓迫也較強,所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對脊椎會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沒運動的人,腰椎週圍的肌耐力不足,如果遇到不當外力或運動姿勢不正確的話,椎間盤就容易突出,久了長骨刺壓到坐骨神經,就會疼痛。所以,平日要靠運動來強化核心肌群,強化腰椎的保護力,才能間接保護坐骨神經的健康。 另外,還有嚴重的骨鬆症患者只要咳嗽或用力不當如提重物,就可能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甚至會影響行動力,造成臥床的嚴重後果,都得特別當心。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1-13 科別.腦部.神經
脊椎退化怕麻煩不敢言 7旬老婦從愛旅遊變「宅女」
宜蘭愛出遊的73歲李姓婦人,近期寧願躲在家裡當「宅女」不願出門,家人一度以為李婦患上憂鬱症,細問之下才知道李婦步行稍遠,雙腿就會出現痠麻感,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所幸家屬安排李婦送醫後,經脊椎微創手術,痠麻感幾乎消失,現在已經可以出外活碰亂跳,不再當宅女。收治李婦的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劉恆維表示,李婦因脊椎退化,出現無法久走的間歇性跛行症狀,透過X光片與核磁造影,可發現李奶奶3至5節脊椎滑脫,且神經受到壓迫,因此只要走遠一點,雙腿就會痠麻,必須休息後才能再起身走動。李婦除了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另一方面也是憂心脊椎手術後會有癱瘓的後遺症,因此不願就醫。對此,劉恆維說,早期脊椎手術要開大傷口,術後恢復慢,確實有較高癱瘓風險;但現在微創手術已可將傷口縮小至5公分內,以李婦來說,他利用微創手術進行神經減壓,置入支架、骨釘,手術破壞小,術後恢復快,癱瘓風險幾乎降至0%。劉恆維說,宜蘭人口長者比例高,脊椎退化造成的疾病也較多,但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由微創手術完成治療;不過,並非脊椎疾病都要開刀,物理復健、藥物等方法都能緩解症狀,重要是若出現症狀,患者應經專業醫師評估、治療,避免讓病灶擴大、耽誤最好的治療時機。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2姿勢都會使腰椎提早退化!骨科醫教這個訓練很重要,年輕就要開始做
腰椎退化是老化必然的結果,該怎麼辦?樂生療養院骨科李元甫醫師指出,現代人往往會需要久坐或低頭,姿勢維持太久,都會造成脊椎周邊肌肉的緊繃跟失能,因此從年輕開始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是抗老化關鍵有效的一步,若隨著老化出現的不適及症狀,可適時求助脊椎專科醫師,就可以養生的態度面對必然而來的腰椎退化。脊椎功能重要 值得訓練與保健李元甫醫師表示,脊椎由許多節脊椎骨組成多個關節的中樞構造,除了骨頭的成分,骨頭的中央還包圍了重要的脊神經,負責掌控軀幹及四肢的感覺與運動。與骨頭共同協作的是背部的脊椎周邊肌肉,不僅重要且非常值得訓練與保健。脊椎骨雖然在X光檢查及大眾普及的知識中,常有骨刺引發坐骨神經痛的說法,但骨刺在脊椎退化的過程中,是必然會出現的結構,在退化初期往往是從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及小面關節(facet joint)開始出現變化。退化之初(20-50歲)在沒有特殊先天異常的族群中,偶爾會有因過度負重或活動超過椎間盤負載,所引發的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根病變,此即坊間所謂的坐骨神經痛(sciatica),但此病灶其實只是跟坐骨神經的支配範圍有所重疊,而有此便宜之稱。急性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巨大不適及行動困難,常讓此群健康年輕的病人非常恐懼,但除非反覆發作或演變成慢性椎間盤突出,絕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有自癒的能力,但其過程往往需要數週至數月。一旦症狀維持數月且改善有限,此時會建議病人採取手術方式,將無法恢復的突出椎間盤取出,術後大部分的病人對結果滿意,只有少部分的病人會因為復發性椎間盤突出而需要後續治療。身體適應(40-70歲)長年使用下的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開始出現功能退步的狀況,身體為了重建脊椎的穩定性,會開始藉由發炎來增生組職,此種發炎現象是身體適應的過程,但發炎造成背部痠痛常會造成日常生活的不方便,此階段仍以疼痛控制並加強核心肌群訓練為主,在急性疼痛發生時,有三種止痛治療,分別是口服止痛藥,復健科的局部治療以及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脊神經暫時阻斷是在X光下針對可能造成疼痛的神經給予藥物注射,其效果近似麻醉,且一般可維持3天左右,對於急性神經疼痛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在疼痛控制後,在中年階段核心肌群的訓練和保養是非常重要的,在步入中年後骨質密度、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都會開始退化,唯一稍微可以對抗老化趨勢的就是肌肉系統,肌肉量變少、肌力下降及肌肉間協調退步,都是隨著老化會一起發生的狀況,但只要透過刻意的訓練,可以大大減緩肌肉系統的衰退。神經惡化(60-90歲)退化過程中,經過漫長的身體適應,脊椎的穩定度被重新建立,以往的背部痠痛會有所進步,但是神經根症狀會開始發展,有些病患會有下肢的疼痛及麻木感,嚴重者會開始影響行動能力,在開始行走後一陣子,會有下肢疼痛無力的狀況,此即所謂的神經性跛行。如果僅僅下肢麻木感不影響生活品質,可採取非手術療法,並繼續維持背部訓練運動。如果有疼痛或跛行影響生活品質,可能會需要脊神經減壓手術,部分在減壓後須再穩定脊椎結構的病患,會併行脊椎融合固定術。如果其疼痛症狀與一般神經根病變有差異,會需要進行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來輔助診斷或治療。久坐、低頭肌肉緊繃 年輕就要注重核心肌群現代人因生活型態所需,往往會需要久坐或低頭,而這樣的姿勢只要維持太久,都會造成脊椎周邊肌肉的緊繃跟失能,李元甫醫師呼籲,從年輕開始就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是抗老化維持生理機能最關鍵有效的一步,在此前提下,隨著老化出現的不適及症狀,只要適時找脊椎專科醫師做諮詢及治療,就可以養生的態度面對必然而來的腰椎退化。
-
2020-09-02 科別.骨科.復健
經常腰痠背痛?物理治療師教2招背部肌力訓練
很多人的工作,需要久坐、久站或長時間行走,沉重的工作量及工作時間,往往超過身體的負荷,經常腰痠背痛,長期下來,惡性循環下,造成下背痛症狀愈來愈嚴重。在門診的復健治療病患中,下背痛的患者占了大部分,對於下背痛的原因,像是個疼痛循環,治療的首要目標就是盡快找出目前處於疼痛循環的那一個環節,控制疼痛及打斷疼痛的循環,才能防止背部的永久傷害,避免最後嚴重到需要開刀治療。疼痛循環的4大原因:1.不活動及壓力:當身體久坐或久站不動時,壓力會集中於背部,超過負荷或持續太久時背部肌肉會緊繃,這時就會開始感到痠痛,甚至伴有間歇性的肌肉攣縮。2.肌肉僵硬:持續性的肌肉緊繃及肌肉的不正常收縮,會造成肌肉僵硬,無法活動自如,這時就會造成脊椎關節活動度受限,造成脊椎退化速度變快。3.脊椎和椎間盤病變:若是忽略不理會疼痛及肌肉僵硬,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脊椎及椎間盤退化,甚至因而需要接受脊椎手術。4.休息和焦慮:某些病患會因為背部手術而長期臥床,或因術後背痛未癒而依賴止痛藥,疼痛會造成更多焦慮,而變得更不敢活動,使得疼痛循環持續。在了解造成背痛循環的原因之後,就要確實防範可能誘發疼痛循環的原因,例如長期姿勢不良、持續負重,或沒有適當休息等。平日應於維持某姿勢半小時後轉換動作,同時要適度強化體適能如肌力、肌耐力及柔軟度等,才能有效降低下背痛的產生。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脊椎融合術CP值高 使用者最多
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保守療法改善 須手術者不到一成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中央有一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每一節脊椎骨間都有一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具有緩衝壓力功用,倘若長期受力,就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疼痛。一般而言,九成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其餘未如期緩解症狀的患者,醫師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僅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治療。秀傳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胡名賢說,椎間盤切除術切開頸部肌肉,就可以進到椎體正上方,切除椎間盤、剝離組織,放鬆神經。避免突出復發 建議椎間盤全切除他進一步解釋,若遇病情輕微者,椎間盤切除術並不會完全將椎間盤切掉,只會切去壓迫處。但目前臨床上更傾向完全切除椎間盤,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復發,「因為頸椎已經開始退化,剩餘的椎間盤隨時可能又會跑出來,再次壓迫神經。」切除椎間盤後,原椎體間就變得空空如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早期尚未研發植入物,醫界都是直接讓椎體自我融合,卻容易發生脊椎狹窄,進而造成骨塌陷。直至八○至九○年代起,臨床使用脊椎融合術,以脊椎支架撐開脊椎孔,避免再次擠壓神經。脊椎融合術 增鄰近節退化風險胡名賢表示,目前臨床上人工頸椎手術多是脊椎融合術跟椎間盤切除術同時進行。這樣的習慣也在健保資料得到印證,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脊椎融合術為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共6584件,手術件數幾乎一致。但胡名賢及蔣永孝都提及,脊椎融合術有一缺點,融合節活動度受限,增加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為維持脊椎活動度,人工椎間盤問世。人工椎間盤 活動度佳 但自費高額蔣永孝說,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維持患部以往活動度,鄰近節退化慢,人工椎間盤與人工關節一樣有使用年限,全視患者脊椎退化程度,脊椎保養愈好就可使用愈久。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胡名賢認為,不論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兩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有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擺脫疼痛。由於前者脊椎支架有健保給付,僅需花費8萬元;後者人工椎間盤需全自費約26萬元,價差超過三倍。他坦言,目前國內仍以脊椎融合術使用者為多,「因為CP值較高。」醫師分析60歲以上 脊椎融合術夠用60歲以下 考慮人工椎間盤胡名賢強調,雖脊椎融合術具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但文獻指出,使用過脊椎融合術的患者僅5%需再手術,其餘九成五患者都可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維持生活品質。60歲以上患者,若脊椎關節已嚴重退化,本身活動度不佳,選擇脊椎融合術就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大小事。「60歲以下、關節不太差的患者,可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但胡名賢提醒,人工椎間盤不是萬靈丹,不運動、長時間當低頭族等生活壞習慣不改,即便使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脊椎等其他關節依然會退化,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疼痛將再次找上門。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腰痛腳麻走不動,可能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受傷了
新竹一名65歲的阿公,長期有腰痛問題,因疼痛感還在忍受範圍並未就醫,但在一次跌倒意外後,腰痛越來越嚴重,且疼痛範圍從左腰延伸到大腿及小腿、腳底麻木,甚至痛到無法行走。經醫師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阿公脊椎第4、5節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因原本年紀大脊椎退化又跌倒,將椎間盤擠出,才引起左腿疼痛,經醫師施以微創手術移除掉出來的椎間盤,改善阿公神經壓迫症狀,也恢復正常行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江忠穎表示,脊椎問題是許多長者的困擾之一,年紀大脊椎會有所變化,容易造成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都是常見退化性脊椎疾病。坐骨神經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因此,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痛的範圍可能從下背一路痛到屁股、大腿及小腿,甚至腳底,而容易有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除了年紀外,因工作關係需長期背負重物或久坐不動,都較可能罹患了坐骨神經痛。江忠穎指出,一般患者症狀為麻痛時會使用藥物治療及復健,可以透過熱敷、電療緩解疼痛,患者也可以做拉腰的動作,把神經孔拉大,讓神經放鬆,神經不被壓迫,就不會麻痛,但有2到3成的患者仍無法透過上述方法解決,必須進入開刀階段。江忠穎說,若疼痛影響到功能就一定要開刀,如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必須及早手術治療,否則拖太久再開刀也不一定能治療好,功能恢復較慢甚至無法恢復。骨質疏鬆症、肌肉缺少症也是長者常見的疾病,隨著身體老化,骨質和肌肉量會慢慢流失,且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但容易因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江忠穎說,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減緩老化,維持肌力及柔軟度,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包括平衡感及敏捷度,讓長者降低跌倒風險,並多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如牛奶及乳製品、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 。也提醒長者在生活習慣方面,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少做高度太矮的小凳子,撿東西時也應盡量放緩動作,避免直接彎腰,而是改為蹲下再撿。精選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腰痠背痛 小心肌肉痠痛或椎間盤病變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1 名人.毛琪瑛
治療痠痛像打棒球 電療徒手為一壘 少了其他只能殘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 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都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而熱敷、電療、徒手、 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目的是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 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甚至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 包括病史、評估 、理學檢查、影像檢查…。 即使看到的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 而必須立即轉介處理,這就需要醫師的專業訓練與敏感度。同時,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 , 醫師給予新的指引、 目標的設定, 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站穩一壘後,接著就是二壘的治療性的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許多患者甚至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來減輕疼痛感 。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至於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必須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 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如果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 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 需要的是治療師的專業與熱情。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恒,且在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 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提供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她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6 新聞.科普好健康
脊椎導航融合手術 成功挽救數千病患
許多病患及家屬得知脊椎疾病如骨刺或腫瘤必須開刀時,都會擔心手術風險與後遺症。其實,隨著現代精準儀器和醫療科技的進步,輔以電腦輔助虛擬神經影像加入術中導航,能讓手術更精準、傷口更小、更安全。進階虛擬實戰 術中監測 目前導航微創手術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中。就手術醫師而言,脊椎神經是需要被保護的,可以從解剖部位及可視度來辨認,藉由術中即時神經監測,偵測神經的走向與手術進程,再利用脊椎導航融合手術神經影像,就能邊導航邊操作,這也是虛擬實戰的進階醫療應用。虛擬脊椎地圖 減少迷航以往傳統脊椎手術,需要大範圍翻開肌肉、磨開龍骨,才能看清楚神經與血管,對正常組織的傷害大;而導航微創手術的特點,是傷口更小、精準度高,輔以使用病人自身影像組成的神經圖,可以像開車導航般計畫最佳手術路徑,再配合內視鏡或顯微鏡,不僅看得清晰,且可以依照虛擬的脊椎地圖,減少手術迷航。目前大約九成的脊椎病兆如脊椎退化、脊椎滑脫、脊椎內腫瘤、轉移性腫瘤、脊椎血管性病兆及感染等,皆可利用此項手術治療。三軍總醫院脊椎手術團隊自成軍以來,已獲得「3D導航定位神經脊椎微創手術」、「虛擬實戰與神同行─虛擬實境導航神經手術」、「虛引實『鏡』─ 無創完治腦瘤手術」的殊榮,此項脊椎導航融合手術,已成功的挽救數千例病患,不僅未造成病人神經損傷,且術後恢復佳,在近幾屆醫療科技展中,也獲得許多專業及頂尖醫療團隊的肯定。罕病是否適用尚無定論不過,尚未定論多大的腫瘤或罕見病兆並不適用此項技術,理論上,部分重要神經部位如脊髓或運動神經等,可能風險較高,術前應和手術團隊與執刀醫師充分溝通討論以取得共識。雖然三總脊椎手術團隊在降低風險及精準上有其優勢,但仍需要許多跨平台的整合及實作,期望能「技」升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