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9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胸悶
共找到
1050
筆 文章
-
-
2024-07-16 醫療.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易中風、增心臟衰竭風險 北榮脈衝場導管消融術救命
心房顫動引發心律不整不可以輕忽,患者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3至5倍,也會增加心臟衰竭風險,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倍。53歲任職於科技業的劉先生因陣發性心房顫動,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仍然頻繁發作,經轉至台北榮總就醫,六月中接受最新的脈衝場導管消融術,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最常見的是心律不整,年紀愈大產生機會愈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1至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等,但有些患者並無症狀。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引發血栓,進而增加中風、心衰竭及死亡風險。羅力瑋指出,劉先生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以智慧型手表近一、二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10至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經接受脈衝場導管消融術治療,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一個月,在智慧型手表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治療心房顫動以抗心律不整藥物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羅力瑋說,若病人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較高齡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甚至是已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目前國內常見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羅力瑋表示,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至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三至六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台北榮總心律不整中心引進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是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
-
2024-07-0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我都不會喘,怎麼會有氣喘?變異型氣喘症狀多元,夜咳、晨咳都是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二:不喘的氣喘【建議掛號科別】胸腔內科「醫師,可是我都不會喘啊!」二十幾歲的設計師不可置信看著醫生,堅決不相相信自己有氣喘。這位年輕的先生穿著黑色襯衫,全身都是名牌的行頭,是一間設計工作室的老闆,平常接案量很多,工作時間不是很固定,最近兩個月咳嗽一直不會好。常常半夜咳到醒過來,吵得女朋友難以入睡,才來看門診。仔細詢問起來,這位先生小時候並沒有氣喘病史,但是一感冒就會咳很久,以至於對咳嗽咳很久這件事情習以為常,要不是女朋友威脅他再不看醫生,他就自己準備去睡客廳,他也覺得沒甚麼大不了,不過是乾咳,再過一陣子就會好了。因為工作壓力不小,他偶爾會有胸悶的症狀,通常離開工作室去運動一下就會改善,對於自己體能很有自信,怎麼都不敢相信自己有氣喘。「醫生,我運動是跑全馬都不會喘耶!怎麼可能有氣喘啦!」「你們家有其他人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或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嗎?」「我媽媽是有過敏性鼻炎、我自己有一點,但最近鼻子都還好!」我詳細的告知這位先生異位性體質的遺傳性,以及氣喘呼吸道敏感性和時常變化的特質,這些狀況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好的時候跟正常人一模一樣,但只要一開始咳嗽就會反覆久咳不癒。最後,再解釋了肺功能報告,先生做得是支氣管擴張試驗,我問:「你剛剛噴了支氣管擴張劑,吹第二次時,有沒有覺得咳嗽比較沒那麼緊,呼吸比較順?」這位設計師想了想,點點頭,確實覺得比較舒服,他才接受氣喘這個診斷。氣喘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病患對自己疾病的理解和遵從醫囑的用藥,用藥兩周後,他的咳嗽症狀緩解,不再會半夜乾咳醒來,也少有胸悶的情況,他才跟醫師說,他去年感冒看不好,診所醫師也跟他說氣喘,他不信,所以其實用兩天藥就不用了,但這次終於了解原來氣喘真的可以只有咳嗽,看來是他錯怪前一位醫師了。咳嗽變異型氣喘症狀表現多元,不一定會喘咳嗽變異型氣喘,在許多氣喘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以看到以夜咳、清晨咳嗽、乾咳、胸悶症狀表現,不一定會有喘的症狀。這些症狀嚴重性發作與否會隨時間變化,常有季節性、地域性,甚至和工作環境有關,有些患者只要一離開公司就不會咳,代表他可能對公司環境某些物質過敏。氣喘的環境過敏原不只是塵螨、蟑螂、花粉之類的東西,有些人對溫度濕度也一樣敏感,所以有些患者一搬到國外,症狀就完全好了。當然氣喘也和壓力有關,高壓的工作和生活都可能會讓氣喘容易發作。異位性過敏體質通常是氣喘遺傳原因,父母若有一方有過敏體質,小孩子有一半的機會會有,如果父母都有,則小孩子會有八成的機會有,這裡的異位性過敏體質包含:氣喘、過敏性鼻炎或是異位性皮膚炎。也就是說,爸爸氣喘,小孩子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者過敏性鼻炎,不一定是同一個疾病。這是因為這些過敏體質共用了一些相似的機轉,只是過敏的位置不一樣,過敏性鼻炎顧名思義就是鼻子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過敏,而氣喘就是呼吸道的過敏。氣喘治療兩大精神:風險管理和症狀控制因為是過敏,如果沒有相應過敏原誘發時,很多人都會是沒有症狀的狀態,過敏原可以是病毒細菌引起的感染後持續過敏狀態,或是剛剛提過的環境過敏原以及溫度濕度敏感,也有一些人是運動誘發,或是吃到一些特殊藥物。每個人過敏的原因不盡相同,因此氣喘治療的兩大精神就風險管理和症狀控制,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過敏原,良好規律的用藥習慣,減少其他共病的因子。慢性咳嗽的三大可能,氣喘、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本身也常常是同時存在的共病,患者如果三個問題都有,只處理其中一樣,常常無法解決他的症狀。症狀控制部分則是醫師會根據不同氣喘的嚴重度,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達到良好的氣喘控制,這部分患者的是否規律用藥有很大的影響。其實氣喘治療最大的障礙,往往是患者對這個疾病的認知,當患者不認為自己有氣喘時,通常不太可能配合治療。這在臨床非常常見,因為大部分的氣喘患者沒有發作時,跟常人是沒有兩樣的,就像是過敏性鼻炎沒發作時,也不會有人意識到自己有鼻子有問題。然而,氣喘本身即便沒有明顯發作,呼吸道還是持續在發炎和過敏,因此對於肺功能已經有改變,或臨床症狀明顯的病人,規律用藥相當重要,而要讓患者理解這些重要性,詳細的衛教和讓病人提高對自己疾病認知的健康識能,是首要之務!(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8 醫療.一般內科
小暑過後躲冷氣房,恐「冷中暑」或「陰暑」 找上門,留意2件事可避免
節氣小暑過後,氣象預報幾乎每天飆至35度以上,持續高溫炎熱的天氣,全台熱傷害人數不斷創新高。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近期高溫轟炸,民眾要做好防曬、預防熱傷害。長期待在冷氣房也會有「冷中暑」的問題不過,長期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也會出現類似熱傷害的「冷中暑」。柳朋馳說,處於25-26度的舒適環境,因為身體沒有排汗,容易一整天都不覺得口渴,忽略喝水的重要性,導致身體發生「隱性脫水」。夏季天氣炎熱,大量排汗導致體液流失的速度加快,會讓體內血液變得濃稠,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體溫不易散發出去,因而產生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疲倦、四肢無力等症狀,引發中暑危機,同時也增加心臟負擔,產生心血管疾病。冷中暑的成因有哪些?室內「冷中暑」的主因除了喝水不足,還有頻繁進出室內外,溫差導致皮膚毛孔和血管的急速收縮,熱氣散發不佳。柳朋馳強調,接近5-10度的劇烈溫差,會有頭痛、頭暈、頭部脹痛、噁心感、疲倦等症狀,甚至出現輕微腹瀉。柳朋馳表示,夏季常有熱傷害、冷氣房中暑的民眾求診,雖然機轉不一樣,前者是散熱不及,後者是室內外溫差導致散熱不佳,都會影響身體調節控溫。另外,夏天的「熱感冒也很容易跟中暑混淆。熱感冒除了身體發熱、體溫升高,另伴隨鼻塞、咳嗽、流鼻涕等症狀。柳朋馳提醒:進出冷氣房內,要隨身帶件小外套,幫助身體適應溫差,另要記得攝取水分。戶外工作者,更要定時補水,避免身體缺水使血液變得濃稠;大量流汗者,可適時喝運動飲料平衡電解質。預防熱傷害、冷中暑,柳朋馳建議多喝水打底,還要特別注意下列4件事1.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悶熱的環境,趁空檔到通風處、陰涼處休息。2.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在戶外活動,外出要穿著透氣的輕薄長袖衣物。3.不要頻繁進出冷氣房,或是加件小外套,幫助身體適應溫差。尤其是支氣管敏感族群,溫差大易誘發易喘反應。4.保持運動習慣,夏天一樣要適度流汗幫助身體散熱,以自己感覺舒適的強度為主。中醫師認為久坐冷氣房體虛,可能會發生「陰暑」至於「陰暑」,則是四季都有可能發生,類似濕熱型感冒,陳信宏說,大多會發生在很少運動,久坐冷氣房的人身上,尤其體虛者、熬夜、睡眠不足的人更是好發,建議維持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如果長期待冷氣房,可穿薄外套禦寒,並減少冷飲、冷食。陳信宏提醒,夏日許多人愛吃冰涼食物,但冰品性味屬於大寒,長時間食用,不利於脾胃的功能運作,建議民眾可以在家中自製綠豆湯、愛玉或仙草,不僅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又能袪濕利水。此外,喝熱的薄荷茶或是菊花茶,也有助於疏散風熱。如何分辨陽暑與陰暑?●陽暑:好發於夏日在外奔走工作者,身體喪失調節溫度功能,出現熱傷害,包括不出汗、體溫升高、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口渴等,甚至出現神智不清、暈倒、休克等症狀。●陰暑:四季都可能發生,好發族群包括少運動、久坐冷氣房、體質虛弱、熬夜、睡眠不足者,出現冒冷汗、體溫通常不高、呼吸急促、嘔吐、無力倦怠、全身痠痛、胸悶、口渴、頭暈、食欲不振、腸胃不適等症狀。資料來源/中醫師陳信宏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4 醫療.消化系統
難怪會脹氣!中醫指3大原因,別再吃飯配話
脹氣在門診相當常見,輕微者可能只是吃飽後些微脹氣,打嗝或排氣即可緩解;嚴重的常會脹到沒有胃口,甚至導致疼痛睡不著覺。澄品中醫陳詩潔中醫師表示,脹氣其實在中醫來看可分成3種型態,症狀和治療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平時也可以透過3種方法改善脹氣! 難怪會脹氣!中醫指3大原因。別再吃飯配話、吃飯不專心! 脹氣的常見族群與因素:陳詩潔中醫師表示,脹氣常常發生在上班族、學生族、外食族、應酬族等人身上,影響因素可如久坐少動、情緒壓力、用餐習慣不佳等。用餐習慣不佳像是三餐不定、吃飯狼吞虎嚥、吃飯配話、處於壓力狀態下用餐、太晚用餐等,這些都將容易導致「一肚子悶氣」。 脹氣和脾、胃、肝有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脹氣主要與脾胃中焦氣機不暢有關。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之間使體內氣機順暢,反之導致氣機阻塞,也就容易出現脹氣。除此之外,壓力和情緒因素所導致的氣機逆亂、升降不利、肝失調達,也會加重脹氣。因此治療上多會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為主。 中醫看脹氣可分3證型,症狀、治療方向各不同! 陳詩潔中醫師也更進一步說明,從中醫角度看脹氣,可分成飲食積滯型、肝鬱氣滯型、脾胃虛弱型3大證型,症狀、治療方向都會有所不同。 飲食積滯型:飲食積滯型常見胸悶、腹悶,感覺阻塞不舒服,伴隨噁心想吐,也可能有胃食道逆流、大便不順暢,肚子按壓之後會感覺不舒服,以及各種消化不良的症狀。治療方向就會需要消導和胃,保和丸是常見方藥,並視體質加減其他中藥材。 肝鬱氣滯型:肝鬱氣滯型除了胸悶、腹悶、阻塞不舒服,也常會心煩易怒、經常嘆氣,通常因為壓力情緒所引起,脹氣位置也可能擴及到兩肋之間。治療方向就會需要疏肝解鬱、理氣消滯,多以柴胡疏肝湯、越鞠丸,並依體質加減各藥材。 脾胃虛弱型:脾胃虛弱型在胸腹脹悶以外,常見沒有胃口、食不下嚥、容易疲倦、大便偏軟或是腹瀉,通常症狀時好時壞,熱敷腹部可以緩解症狀。這種情況治療方向會以補氣健脾為主,升清降濁,常見以補中益氣湯加減其他藥材作為方藥。 改善脹氣從日常生活著手!好好吃飯、舒緩壓力、多多運動 常會脹氣的族群,除了可以尋求中醫改善,陳詩潔中醫師也建議平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細嚼慢嚥、專心吃飯、三餐定時,避免狼吞虎嚥、邊吃邊說話或邊做其他事情、晚餐也別吃太飽,且最好在八點前結束。而適度的運動有助腸道蠕動、減少壓力,也是很好的防範方式。 少吃或別一次吃「易脹氣食物」:平常也建議少吃容易脹氣的食物,例如碳酸飲料、麵包、蛋糕等甜食,以及較難消化、容易停留在腸道產氣的高油脂、炸物等。乳製品及豆製品,以及高麗菜、甘藍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食物,還有大量澱粉的地瓜、芋頭、馬鈴薯等根莖類也盡量少吃,這些雖然有其營養,但對容易脹氣的族群而言較有負擔,可從其他食材攝取營養,或是留意避免同時一次吃。 也提醒,若脹氣情況遲遲沒有改善,應盡早檢查,以排除相關潛在疾病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脹氣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3情況盡早就醫。 .逾5成上班族胃脹氣!醫教3招救腸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7-03 醫療.心臟血管
別等口渴才喝水!高溫脫水竟也會「傷心」致死,2徵兆要注意
夏日高溫難耐,總是全身汗涔涔,流太多汗易脫水、引發中暑,也會導致凝血「傷心」。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氣溫高升,身體會藉由擴張血管來增加排熱,若水分補充不足,血液會變濃稠,進而產生血栓,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機會。適時補充水分 別等口渴才喝水林謂文表示,天氣冷影響血管收縮、天氣熱血管擴張,兩者機制不同,但是都會發生心肌梗塞。高溫會增加每日排汗量,讓體內水分蒸發,若不適時補水,血液會因脫水而變得濃稠,影響到血管內的流動。另外,脫水會降低血液循環量,加重心臟運作負擔,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血液中超過90%是水,適時補水非常重要,林謂文強調,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避免身體處在「微脫水」狀態中。多喝水,除了防止心臟功能受損,也能降低夏日熱衰竭、熱中暑等急症。如果是外勤人員或須常在戶外高溫下工作者,建議適度補給鹽分或運動飲料,平衡身體的電解質。吹冷氣溫差大 心悸胸悶要注意氣溫節節上升,幾乎冷氣開整天,林謂文提醒,從室外35℃高溫進到22℃涼爽的室內,溫差足足13℃,刺激著交感神經,會使心臟的冠狀動脈收縮,有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的感覺。過大的溫差變化,也會造成心腦血管意外發生,應試著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啟動體溫調節反應。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林謂文呼籲,民眾應從日常飲食、運動著手改善,少吃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且戒除抽菸、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他觀察,心臟疾病不是老年人專利,已經年輕化且年齡範圍廣,有三高、家族史、糖尿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健康檢查年齡應提前,30歲開始接受定期檢查,揪出隱藏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2 醫療.心臟血管
17歲羽球新星猝逝 醫師分析5情況:年輕人最要小心「突發性心律不整」
6月30日於印尼舉行的2024年亞洲青少年羽球錦標賽傳出噩耗,中國男單小將張志傑在比賽中突然抽搐約10秒,被救護車送到醫院,但搶救後不治身亡。猝逝原因還未正式公告,有傳言是心肌梗塞、中暑,死因仍待釐清。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指出,年僅17歲的年輕運動員,在場上突然昏厥,極有可能是心血管問題。他分析下列五種情況:一、心肌梗塞高強度運動、劇烈運動會誘發心肌梗塞及心臟猝死的風險,其原因是血流受到阻斷,導致心臟缺氧。心肌梗塞有跡可循,包括胸悶、心絞痛、呼吸困難,最大徵兆為如重物壓在胸口般的悶痛,所以常可看到患者會摸著左前胸,然後全身無力倒地。袁明琦強調,動脈硬化是造成心肌梗塞的主因,較常出現在患有三高、缺乏運動的45-50歲族群身上。二、腎上腺素飆高因為參加大型比賽,緊張、壓力導致腎上腺素飆高,血壓、心跳也跟著上升,身體來不及反應,心臟瞬間打不出去血液,造成全身無力。因此出現心因性的暈厥,如果不能恢復心律,就可能引起猝死。三、體內缺水室內的悶濕環境,加上身體大量排汗、缺水,使血液變得濃稠、血管容易阻塞,心臟功能受到影響。袁明琦提醒,夏季進行活動時,會產生大量體熱,當體溫升高到40度時,會口乾舌燥、力不從心、喘不過氣。四、先天性血管疾病心臟原本就有潛在性的問題,運動員的猝死常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例如心肌症、心肌異常、心臟功能異常等。因為平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可能在一次激烈運動下猝死,來得非常突然。五、突發性心律不整年輕人猝死,大多是因為「心跳搶拍或慢拍」,導致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袁明琦說,劇烈運動大量流失汗水,讓體內的鈉、鉀過低,再加上電解質失衡,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過度運動,或是超過身體負荷的運動,要小心手腳發軟、不聽使喚等症狀。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十大死因趨勢中,心臟疾病續居前二名,袁明琦提醒,夏天運動要掌握三要點,預防高溫熱傷害,也降低對心臟的威脅。夏天運動注意事項1.注意環境:注意是否通風涼快,有助於排除體熱。2.做好暖身:運動前一定要暖身,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心臟的壓力。3.補充熱量及水分:可先吃香蕉、蘇打餅乾,減少蛋白質耗損與肌肉損傷。先喝500cc的常溫水,避免運動中水分大量流失的脫水危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28 醫聲.Podcast
🎧|咖啡這樣喝不僅養身還能促進好菌,這「5種人」要小心不能亂喝
現代人咖啡成癮已不是新鮮事,截至2023年為止,台灣一年賣約28.5億杯咖啡,驚人的黑金經濟,顯見大眾的熱愛。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至多喝三杯;尤其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化療期間也可飲用,不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適量飲用咖啡益處多,「黑金」還能降低罹癌風險張金堅指出,近十年來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尤其許多癌症患者,擔心罹癌後是否不能飲用咖啡?他表示,乳癌患者治療後可以適量喝咖啡,特別是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人,不會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咖啡對大腸癌、肝癌等癌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化療期間也可適度飲用咖啡。「過去我從不喝咖啡,學生時代喝過一次,不僅胸悶還肚痛,後來只喝茶和白開水。沒想到退休後,因經常搭高鐵,在高鐵上聞到那股咖啡的濃醇香,喝下竟感覺神清氣爽,就這樣一試成主顧。」張金堅豪爽地說道,強調自己退而不休,生活依舊十分忙碌。自從愛上咖啡後,他不僅品嚐咖啡,還深入研究咖啡的成分和其對健康的影響,發現咖啡中有超過一千種成分,其中咖啡因僅佔1.5%,更含有綠原酸、咖啡酸和奎寧酸等酚酸類成分,是人類攝取抗氧化物的最大來源;抗氧化物還能中和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的損害,有助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咖啡中的多酚和益生原,能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對乳酸桿菌的生長效果更好。這「五類人」要小心飲用咖啡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張金堅也提醒,有以下症狀或疾病的患者,應慎重飲用咖啡:1.心血管疾病患者: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導致心悸或血壓升高。2.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患者: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加重症狀。3.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咖啡會增加腸道蠕動,可能加重症狀。4.失眠症患者:咖啡因會干擾睡眠,應避免在下午或晚上飲用咖啡。5.孕婦和12歲以下兒童:孕婦應控制咖啡攝取量;兒童因生長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咖啡。而大家最擔心的「咖啡因」是否會攝取過量?張金堅建議,每天喝兩至三杯咖啡最適宜,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尤其可以儘量在早上十點及下午三點時飲用咖啡;適量的咖啡能夠提振精神,但要避免在晚上或臨睡前喝咖啡,容易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導致失眠。他也提醒,咖啡雖然有很多健康益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量且適時飲用才是關鍵。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腦盲no、腦明yes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想看本文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眼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同事,各個嘻嘻哈哈,好像人生就這麼的灑脫。不過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壯度調查,卻仍然發現有20~30%左右的人,忍受著種種的精神困擾:不是常常覺得身心不舒服(焦慮、憂鬱、失眠等),就是心理不安全、或者自我的人生失去了意義,也有感到家庭無溫暖的。更有25%的人正處在孤寂的生活中。這正是我常常擔心的,在看似歡樂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台灣社會精神生活的冰山現象。懂得自我關心的朋友,就會鼓起勇氣或者會知道自己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來做諮詢、診斷或治療。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案例,不論男女老少,忍受種種精神(生活困境相關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睡眠、胃口、體力等生命的動力)的困擾,都會在俗事煩心的磨難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例如一位退休的先生,長期為兒女的婚姻不順整天困擾,又得協助忙於工作兒女照顧孫子,與太太不時意見不合而易惱怒。退休生活的期待完成落空,不只失眠,也得常跑醫院做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檢查,失去人生意義。另有正準備把一生苦心經營的事業交接專業經理人,但是時間多了和太太相處卻出了種種的困擾,不知道怎麼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感到挫折,且夫婦感情發生困擾,失去人生意義。也有整天忙於事業的經理人,困擾於被老闆無止盡地年年增加業務量、年年增加推銷的客戶數而身心俱疲,家庭兒女之情、夫妻之樂,離他那麼遠,人生何用。另有,大學生、高中生因為精神不集中、總是睡眠不夠,課業表現不如預期,父母不諒解,再加上男女朋友的困擾,而造成人生意義貧乏,生不如死的精神狀態。在此人生場景,若生活周遭又沒有人能夠予以關心與鼓勵,就會落入孤軍奮戰的人生孤寂狀態,在每天的人生苦戰中,發生精神負性發展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促發精神疾病的發生,也可能在不定時的、不定地點的生活環境中,偶爾就有我們政府用心經營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出來,發現一些讓我們心痛的、干擾社會安寧的事件,而呈現了我們社會不可預期的冰山效應,這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議題。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亦即「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失去應對人生挑戰的充沛腦力」。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困擾,都能對人生的不如意,妥善的處理,因而人生照樣可以是日日為好日,擁有平常幸福的人生。然而,上述那退休病人,失眠、忙於應付兒女婚姻難題和孫子照顧、與太太緊張易怒的個案。他生性性急、做事講究效率,他並不自覺有此個性特質,當然就不能認識那是他「頭腦的反應特性」。他持續急急、勞碌地煩惱兒女婚姻爭議,不知這煩惱正是「製造腦的負荷與壓力反應」,產生過高的焦慮情緒、失去那份有效思考、判斷所需的安定與沈著,腦能力已經無法「寧靜致遠」的思考,也無法盤算有效行動。處在不安、焦慮狀態,那是一種病理性(非常態)的「腦功能的精神狀態」,是腦生理上的一個高度警覺, 病人也不自知、不能察覺那個過度高張的「腦警覺」(arousal)狀態 。這種狀態是一種全身總動員的狀況,是腦功能所造成的一種病理性的精神功能狀態:在身體上,會同時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因而為連帶發生種種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失眠、呼吸的緊迫感、心跳快、胸悶、腸胃不適、身體冷熱不舒。處在高度警覺狀況的他,會進一步對身體的不舒服感到焦慮不安,因此生活上的困擾就形成「身體不舒服與心理擔心」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日常生活中,每日精神發展的負性循環的開端。此外,這種高度警覺狀態的腦—精神功能狀況,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裡面,包括身體的不舒服,兒女的婚姻問題,孫子的照顧問題。也就是病人把所有的「精神能量」集中在這些焦點問題上。這種精神能量的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會促使腦結構的變化,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煩惱、擔心、焦慮的神經迴路,這相當於生活上為佛家所說的執念太強,也是基督教義中,無法把生命交給上帝、走上帝的路的情況。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相應地限縮他原來優良、有彈性的腦—精神功能水準,使他失去了原來變通的腦力、失去了靱性、耐性與幽默感。他易怒、對事事看不順眼,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緊張的氣氛,對兒女也顯得不耐煩。在社交上也不想出去了,他沒辦法尋求他人的參考意見,生活型態與生活感受越形孤寂,值得重視的是,在精神上感受孤寂生活的時候,腦功能就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充滿負面情緒,越來越失去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人生就觸發了一切很寥然的感受,終至,產生要結束生命的念頭。總之,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當事者盲目於腦在人生面對種種不如意事情的角色與功能。他不知道什麼是「腦」,不知道腦的功能就是處理人生大小事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生命驅動力」的精神功能。因此,他不能善加利用精神功能在日常不如意事情的處理上,他除了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也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因而腦力一直耗損,精神能量一直減低,頭腦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所需要應用的神經生理訊息,越來越偏差,失去應對人生大小事所需要的充沛腦力。 在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他的人際關係,他應對生活環境的種種事情的能力,就每況愈下,形成孤寂狀態,孤軍奮戰,在生活失序與失能的情況下,就會折損人生的意義,而致一病不起。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生平安、幸福和意義衍生於「腦明」,亦即「懂得腦力的功能、日常生活就要保養頭腦、天天腦力充沛,能有效應對、跨越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出光明亮麗的人生新方向。」下面是一個常見的、追求「腦明」的案例。一位年近70的長者,陪著大病初癒的太太來門診做常規追蹤診療。在太太完成看診,離開診間以後,他近似羞怯的訴說:「我不只不好入眠,每天還得和那內在火山快噴發的情緒搏鬥!」聽了,真令人動容。他確實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當下腦力不足的生活狀況。他敞開心,在腦力不足的邊緣狀態,敍說人生的驕傲與無奈,他找醫師傾訴,他不孤寂。身體健壯的他,從企業主管退休後和太太平安過日子,兒女均有優異成就,且均在國外成家立業,言談間頗能展現他人生成就之氣勢。近一年來,太太時常抱怨身體不舒,不只緊湊地到醫院做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查,也常抱怨睡覺睡不好,而且變得不好相處,一直訴苦她的人生沒有意義。太太在身體檢查顯示沒有什麼身體相關的疾病,在內科醫師的建議下,他就陪同太太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醫治她的憂鬱症。他因此很清楚腦功能的障礙,會引發憂鬱症,而且是需要藥物的治療,他更知道引發憂鬱的腦功能障礙,會有種種不恰當的情緒感受、思考的偏差以及行為上的失能,更有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他豐富的腦科學與精神功能知識使他照顧有病的太太之後,有豐富的腦科學的生活常識。雖然太太憂鬱症治癒了,但是身為照顧太太的他,卻一直「不好入眠,每天動不動就要發怒」。內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怨氣,怨嘆子女有成,卻不在身邊。怨三餐要自己下廚準備。看到台灣社會政治的吵鬧更覺生氣,社會應有的禮義廉恥,不見了,令他失望。他訴說這股源源不絕的內在怨氣,明確展露他在腦力不足狀態下,精神功能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傾向。在敍說他這精神困擾的過程中,他能清楚他已失去腦力的水準(「腦明」的重要成分),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想追尋保養頭腦的方法,不只期待助眠藥物治療,也希望能夠用什麼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瘉的方法,找回原來情緒穩定的腦功能,能夠不亂發脾氣,期盼能夠有安定、安靜的情緒,重尋他應對三餐、應對那份對社會的擔心與不滿的負面精神能量。他在精神醫療過程中,除了有效應用助眠劑恢復常態而足夠的睡眠,也逐步回復他規律生活型態、使每日醒來感受精神飽滿,熟悉每天行程中操練「求定得靜」的腦—精神功能的身心放鬆方法,保存腦的實力,不再於日常生活中慌慌張張的濫用腦力,他也開始,不時與他人互動、岀外活動,不故步自封。除了關心太太的健康和一起出外活動以外,也能與親戚有所互動、偶爾聚會共餐,並且開始和過去好同事以line互相聊聊、敍說自己人生努力的場景,也多少關心老朋友的生活近況。他也豁達地看待,兒女的人生發展,有他們的人生道路,自己和太太要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章。他逐日地恢復他的生理驅動力,吃得飽、睡得好、有好體力,找到精神上的那一股幽默和樂趣,享有美好的日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他對腦-精神功能的了解,為了避開他所處生活環境的挑戰,所可能產生的精神困擾的陷阱,實踐了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步驟,建立一個累增精神健壯度的生活方式。他獲得了「腦明」的精神生活狀態。總之,這個案例的醫療過程,清楚地顯示「腦明」的功夫,這種「腦明」的功夫不限於使用人的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必要學習的功夫。應對人生不如意事,並不只是出現在哪一個人身上,幾乎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可能出現,所以也可以說這種「腦明」的功課,每一個人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多加操練。這種「腦明」的功夫,讓瀕臨精神困擾的人,成功避開那精神困擾的陷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要去完成。有不少人就因此陷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腦的精神功能,不懂得保養頭腦,不懂得維持充沛的腦力,一直在濫用腦力,而不懂得善用腦力來處理人生的功課與挑戰。因此,無法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 這個臨床的個案,顯示我們在人生接受挑戰,而有輕度精神困擾的狀況下,如何能夠根據我們對頭腦的了解,了解腦力在現實中,應對人生大小事時的有限性,進而對腦-精神功能能明確的的掌握,能夠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即時充沛腦力,然後發揮我們頭腦銳利的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必要的時候,在精神科醫生的處方下,接受精神藥物治療。然後,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充沛那已是虛弱邊緣的腦力,逐步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狀態。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如何創造、如何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知道如何培養「腦明」,就能夠有長足的「腦明」的腦—精神功能狀態。就有足夠充沛的腦力,就可以發展「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精神能量,跨越現實生活的挑戰,而進入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創造新的人生格局。所以說,要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必須要有「腦明」,而相反的,「腦盲」就會逐步引導一個人,走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2024/6/26 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看診,為什麼醫師都不說話?
話說,有一位醫師醫術很好,獨門絕技,病患很多,但病人常抱怨,看診時病人問醫師,醫師都不說話。有一位病人終於忍不住發難了。「再好再高明的醫師也應該視病猶親,回答病友的問題啊!」「我到底得了什麼病?」只見這位醫師,拿起印章來在空白的紙上蓋了幾個字,開了藥就將他打發回去,想不到,藥還真有效,診斷完全正確,真是神醫啊!但病人還是憤憤不平。這時醫師娘出來說話了。「你去恩主公求神拜拜,恩主公內的諸神有跟你說話嗎?」他給你的診斷就是籤詩上面的答案啊,你一次看不好,再來看,他會給你另一張籤詩治病啊!古人說:「望聞問切」,的確,厲害醫師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是什麼病,如加上聞一聞嗅覺診斷,不必開口問你,大概也就心中有譜了。話雖如此,有些疾病的正確診斷需要問診、觸診,醫師在您身上摸一摸或進一步檢查一下才能知道答案的。有些人會說話會溝通,也有些人不愛說話,惜話如金。事實上人體內的器官也類似現象。人體的各器官布滿神經系統,其中最敏感的器官就是眼角膜,「情人眼裡容不了一粒細沙!」一粒小沙子在眼睛裡任何人都受不了,會趕快求醫,此外,生殖器官也會很敏感,這是造物者為了幫助人類繁殖後代而設計的。肚子吃壞了會上吐下瀉,因為腐敗的食物會刺激胃黏膜,刺激腸黏膜,將食物吐出去或拉出去;心肌缺氧,會胸悶、胸痛,感冒會喉嚨痛、會咳嗽,都是因為心臟及呼吸道有神經。但號稱為國病─肝病,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它的警報系統就不好了。肝臟的包膜才有痛覺神經,內部沒有什麼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肝長了番石榴大的腫瘤,通常是不知不覺,不會痛的。因此,肝癌會痛,常常是長在肝表面或破掉了才會痛。這時才求醫就太晚了。因此,面對家人或朋友話不多時,我們要內修,察言觀色,碰到醫師不說話,我們把他當神像看待,拿著他給你的籤詩─處方箋,問醫師娘或診助,就可以得到真相。至於我們人體的器官,如肝臟沒有痛覺神經的,我們更要注意定期去檢查,求醫師診斷才不會誤了大事。●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6-22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照顧失智父母,更懂得為病患醫心!台大牙醫師李正喆鼓勵病患治療
高齡父親與母親先後罹患重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在漫長陪病過程中,體會到照顧生病長者就像照顧小孩,除了醫病、更要醫心,看診時多了關心病友家人的時間,也會主動查找藥歷,避免老人家吃多了藥物造成交互作用。李正喆的父親失智後,也出現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肺炎,同時罹患膽囊癌及攝護腺癌,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某次跌倒導致脊椎骨折,手術後發現骨質疏鬆,必須定期回診施打保骨針,更因膽囊發炎引發敗血症,驚險送醫急診救治。父母同時失智 當小孩在顧雙親生病後都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李正喆可以就近照顧。近期父親又住院了,必須使用鼻胃管,解尿須由旁人協助,雖聘請看護,但考量長者需要親情慰藉,他與妻子、哥哥、大嫂四人會在下班後輪流陪伴。「父親這次住院,測量血氧數值低於70%。」李正喆說,父親有嚴重心臟病,但受失智症影響,即使呼吸變喘也難表達,抽出肺積水近1公升,但他年事已高,不適合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僅採支持性療法,「我們不要求什麼,只希望父親在生命的尾聲能夠舒服一些。」至於攝護腺癌、膽囊癌,則使用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標靶藥物治療控制。李正喆從事骨質疏鬆患者的牙科治療多年,有些骨鬆患者因施打治療針劑,導致罕見的顎骨壞死症,不少患者因擔心持續施打針劑會造成類似副作用,而中斷骨鬆治療。以媽媽為例 鼓勵病患治療有次李正喆帶母親回診,巧遇自己一位高齡患者,與母親是同一位主治醫師,便藉機以母親仍在接受骨鬆治療,說服對方不必擔心副作用,應積極接受治療。骨鬆病人日益增多,李正喆建議,患者用藥前,應定期至牙科追蹤,向牙醫師說明用藥情形,醫師在拔牙、植牙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副作用產生,否則一旦造成口腔顎骨感染,患部會化膿、出血、疼痛,生活品質受影響,營養失調等情況也會出現,嚴重甚至敗血性休克,有死亡風險。老年人就醫問題多,李正喆說,父母行動不便,就醫要預約長照車往返,且要預估回程時間,如果候診太久,除了長照車時間對不上,長者也不耐久坐,必須躺下或肚子餓要使用鼻胃管灌食,加上醫院感染風險高,需要配戴口罩,但長者心肺功能不好,戴口罩容易呼吸不順,處處都是難題。更懂患者苦 查藥歷幫把關在照顧雙親的過程中,李正喆更了解長者就醫的難處,為了減少長者來回醫院的次數,他會盡量安排患者一次做完所有檢查。患者治療後需要進行口腔傷口沖洗,過去常要求病人每一、二周回診沖洗一次傷口,但發現長者除了移動不易外,還有吞嚥問題,沖洗傷口容易造成嗆咳,因此他會再調整沖洗次數。「父母罹患多種疾病,在不同科別就醫,處方藥物琳瑯滿目,十多顆藥物一次吃下肚,會不會有交互作用顯得重要。」也因為有陪病經驗,李正喆在為年長病患開藥前,會先查看健保雲端藥歷,或院內的藥歷系統,確保長者服用的藥物之間不會互相干擾。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陪病過程中的重要體悟。李正喆說,老人家就像小孩一樣,需要旁人的關注與陪伴,長者看病除了拿藥治療,也希望有人關心他,他在診間會試圖關心患者的家庭狀況,多問一句孫子高中考得如何,患者都會感到開心,下次更願意回診就醫,「心情快樂,疾病好像好了三分之一。」李正喆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膽囊癌及攝護腺癌;母親失智症、骨鬆、膽囊炎、泌尿道發炎●發病時間:父親89歲發病,現年92歲母親89歲發病,現年91歲●症狀:父親失智、行動不便、尿失禁、解尿困難、呼吸困難、胸悶、肺積水;母親失智、行動不便、脊椎壓迫性骨折、尿失禁、解尿疼痛●治療:父親使用失智症藥物、荷爾蒙針劑及標靶藥物治療;母親施打保骨針劑●陪病心得:照顧生病長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精神需求。老人家的生活照顧,除了需要看護幫忙,兄弟姊妹應分工合作、互相支援,減少個別的負擔。應善用長照資源,包括喘息服務、居家復健指導及陪伴、長照車接送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菜豆是蔬菜類還是豆類?營養師教簡易方法辨別哪些豆子屬於「蔬菜豆」
蔬菜有益健康,有人把各種豆子當作吃蔬菜,有些賣場也把豆類放在蔬菜區。然而豆子種類多,屬於蔬菜的只有一部分。有些豆子主成分是蛋白質,有些大多澱粉,吃錯了反而變胖、血糖飆升,到底哪些豆類才是蔬菜呢?常見的蔬菜豆:甜豆〡荷蘭豆〡四季豆〡豇豆〡粉豆〡醜豆。四季豆、甜豌豆、豇豆等,口感明顯與澱粉豆不同。蔬菜除了容易分辨的葉菜類,還有花葉、果菜與各種菇類。豆類蔬菜是歸屬蔬菜的豆科植物,富含膳食纖維、低熱量。許多人分不清楚吃的是什麼豆、算不算蔬菜。奇美醫學中心營養師洪嘉享表示,還是有簡易方法判斷,例如菜豆、荷蘭豆、四季豆、豇豆、甜豌豆等,豆莢等部位鮮嫩、吃起來爽脆清甜的應該就是蔬菜,尤其通常「具有鮮脆的口感且富含水分,吃起來帶有自然的鮮甜味」。除了營養成分,在口感上跟「全穀雜糧類」的乾豆類例如紅豆、綠豆,及「豆魚蛋肉類」的豆類例如黃豆,都可明顯區別。市場菜豆名稱多樣、果莢不同,都屬於高纖一族。許多菜市場容易買到的條狀菜豆,看起來都很像,很多人都管它叫四季豆,但真正學名是「菜豆」。包括敏豆、豆角、玉豆、刀豆、芸豆、粉豆、醜豆等都歸類於「菜豆屬」,又因果莢外型差異而有不同名稱。醜豆果莢扁長,側邊曲線扭曲,豆仁圓且凸起,因不美觀被稱醜豆,不過醜豆果莢肉質厚又軟嫩。民眾常用台語稱呼「敏豆仔」的豆子,則是一種淡綠色圓莢四季豆,豆莢細長,種子較不突出,表面較平順,口感清脆帶甜,也是高纖一族蔬菜。而菜市場攤販經常叫賣的「菜豆仔」,在植物學上的歸類其實不是菜豆,而是「豇豆」。豇豆果莢圓直形,有青皮、白皮、紫紅皮等品種。細長形狀約30到50公分長,又稱作長豆,和一般20公分左右的菜豆大不同,很好分辨。富含多種營養素,對穩定血糖、血壓都有幫助。豆類蔬菜除了口感佳,也富含多種營養,像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與各種礦物質(鐵、鉀、鎂),對於血糖及血壓的穩定都有幫助,不過對於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則要適當攝取。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蔬菜攝取量為三份,一份約生重100公克,豆類蔬菜可搭配其他類蔬菜食用,以達每日建議攝取量。豆類蔬菜膳食纖維高、熱量低,能增加腸道內益菌活動,促進腸道蠕動、軟化糞便,預防及紓緩便祕,幫助排除腸道廢物,間接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料理前去除豆莢側面筋絲,才不會影響美味。洪嘉享指出,豆類蔬菜也因富含膳食纖維,需較長時間咀嚼,能增加飽足感、降低食欲,相對有助飲食控制和減重。而水溶性纖維也可延緩胃排空、降低葡萄糖吸收速度,避免飯後血糖急速上升。還可與膽汁結合排出體外,有助降低膽固醇合成,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林姓主廚表示,料理豆莢類的蔬菜如敏豆、荷蘭豆、甜豆、醜豆等,要讓食材更好入口,清洗下鍋前還是要先去掉豆莢側面堅韌的「筋絲」,可以先將蒂頭折下一小塊,由上而下順著兩側邊緣把粗纖維撕掉,避免影響口感。蔬菜豆安全吃Q:豆類蔬菜易殘留農藥,如何避免吃進農藥?1.浸泡後以流動水清洗營養師洪嘉享指出,豆類蔬菜屬「連續採收作物」,較容易受到害蟲侵襲,常以農藥防治,農藥殘留風險較高。為避免殘留農藥吃下肚,烹調前務必要徹底清洗,以免危害身體。建議先浸泡在水中10分鐘,再用流動的水沖洗,過程重複2~3次。2.汆燙後再清炒豆類蔬菜的烹調方法多樣,可以清炒、燉煮或加入湯品。油炒前可先滾水汆燙一遍,去除殘留藥物,炒完後鍋底的水濾掉,只吃撈起的菜豆。Q:四季豆未煮熟透,吃了會中毒嗎?坊間流傳多年的說法:未煮熟透的四季豆(菜豆)吃了會中毒!食藥署回應疑問指出,四季豆確實含有毒成分:主要為菜豆毒素、皂苷(皂素)和胰蛋白酶抑制物。但這些有毒物質只要持續高溫就可破壞,民眾不用過於擔心。食藥署表示,四季豆必須徹底加熱到「内外熟透,色變豆熟」才可安全食用。顏色未變或還有豆菁味,就千萬別吃。吃了不熟的四季豆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胃部燒灼、腹脹,腹瀉等腸胃症狀,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冷汗、畏寒、四肢麻木等輕度神經症狀。部分還有心慌、胸悶、無力,少數造成溶血性貧血,但病程很短,一般1到2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出國要帶什麼?超實用出國旅遊必備物品藥品清單 懶人免煩惱!
暑假即將到來,又是出國旅遊高峰。外出遊玩要玩的盡興,事前準備不可少。出國要帶什麼?行前準備事項有哪些?《元氣網》為您整理必備物品清單。常備及備用藥品1.上呼吸道疾病:綜合感冒藥、解熱止痛藥出去玩最怕身體突然出狀況,尤其如果是老人或小孩隨行,情況可能又更麻煩。而且出國就醫不方便又貴,所以最好自備一些備用藥品,如果有小問題吃點藥可以緩解症狀。2.腸胃疾病:胃酸抑制劑、腸胃藥、止瀉劑旅遊疾病中以吃壞肚子最常見,因此常聽見「旅遊者腹瀉」的名詞。人體到了新環境,會因為當地的水質、土質不同而出現反應,症狀輕微,只需要多休息補充水分,若是嚴重到嘔吐、水瀉,一定要盡速到醫院就醫。3.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病症:抗組胺劑、吸入劑…有過敏史民眾,到國內外旅遊的過敏病症,分為食物過敏、花粉過敏、環境過敏。食物過敏通常會呈現在皮膚,出現紅疹、皮膚癢等狀況;花粉過敏則會出現鼻塞、流鼻涕、胸悶等問題;環境過敏可能是天氣太冷或是環境太髒,同樣會有皮膚癢、流鼻涕等症狀。建議民眾攜帶抗組胺劑、吸入劑和腎上腺素注射器,可在問題發生後立即用藥。4.失眠、時差問題:習慣的枕頭、安眠藥有些人出去住飯店旅館會認床而失眠,若有認床問題的民眾,可以攜帶習慣的枕頭一起旅遊,或是睡前泡熱水澡。若是長期有失眠問題,事前記得找尋醫師開立安眠藥的處方。5.暈車藥容易暈車、暈船、暈機的人,應在上車、上船前半個小時到一小時先吃藥預防。6.慢性病用藥:長期控制病情的慢性病,尤其像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出國前須備足夠藥量,建議可多帶幾天份藥量,以免遺失或其他突然狀況。7.高山疾病:丹木斯、威而鋼如要去國外爬高山,一定注意預防高山症發作。常見用藥有丹木斯(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和威而鋼(Sildenafil)等。以上藥品皆須由醫師謹慎評估後處方,建議行前先掛醫院旅遊醫學門診,確實依醫囑指示服用。8.登革熱:如果到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國家,止瀉藥、防蚊液備著比較安心。旅遊保險旅途中狀況難料,一般都會建議行前購買保險。建議的旅遊險包括:1.旅行險:最基本的就是旅行平安保險。2.旅平險+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保障旅遊期間受傷就醫衍生的醫療費用支出風險。3.旅平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保障在海外因突發疾病住院、門診或急診診療所需之費用風險。4.旅行不便險:保障因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及旅行文件損失等相關風險。防疫用品近期新冠疫情再度捲土重來,Omicron變異株流行;而國人最常去的日本,最近「鏈球菌中毒休克症候群」患者也大增,致死率高達30%至70%。因此出遊若到人多的地方,仍要注意,口罩、酒精、乾洗手等用品最好隨身帶著。特別要提醒的是,酒精棉片或是濕紙巾如果要放到手提行李中,一樣受液體限制規定,建議只要帶會使用的數量就好,其他的需放入託運行李中。打疫苗如果你要到非洲國家,如肯亞觀賞動物大遷徙,可能需要先接種黃熱病疫苗、腦脊髓膜炎疫苗、傷寒疫苗、瘧疾預防用藥,通常人體需要大約二週的時間才能產生完整的抵抗力,建議提前做好準備。如不清楚欲前往的國家是否有流行疾病或疫情,是否需要施打疫苗,可先至疾管署查詢「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再評估是否前往,及行前注意事項。個人衛生用品近來環保意識盛行,有些旅館不提供衛生用品,因此牙刷、牙膏、刮鬍刀等最好備齊。還有免洗褲、個人慣用的化粧用品也不要忘記。個人安全防護用具去治安較差的國家,別忘了帶著個人安全警報器、防狼噴霧器,以備不時之需。其他防曬乳、曬後修復霜、行動電源、小型急救包、雨具等,不要漏了。務必注意,行動電源或鋰電池不可託運,請放隨身行李攜帶!出去玩還是有許多無法預期的事可能發生,出去國外也總是不像在國內方便,做最周全的準備,才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參考資料及實用旅遊資訊】.《疾管署》國際旅遊與健康.《疾管署》國際旅遊保健資訊.《外交部領事局》旅外安全.《桃園國際機場》出國便利貼.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4 癌症.肺癌
為什麼肺腺癌經常被發現就是晚期?你可能忽略這些不同部位症狀提醒
一名30多歲女性,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卻發現肺腺癌第四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控制超過8年。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癌症,因為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慢慢出現咳嗽、咳痰,常被誤以為是感冒。陶啟偉在廣播News98分享,肺癌位居癌症殺手第一名,肺癌主要可分「小細胞癌」以及「非小細胞癌」,其中,非小細胞癌又可細分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而肺腺癌好發於女性,多數患者診斷時,多已是第三或第四期。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根據研究統計,有將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的類型。陶啟偉說,肺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但是,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癌細胞再擴散時,接著頻繁氣喘或呼吸不順,甚至有咳血情況;當癌細胞轉移到大腦,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轉移到骨頭,會引發劇烈疼痛。陶啟偉提到,女性常因二手菸、油煙、拜拜焚香而沾染到致癌物質,隨呼吸道進入肺部,增加罹患癌症機率。上下班通勤戴口罩 50歲以上定期檢查LDCT日常生活中,應杜絕PM2.5,多項研究已證實肺癌與空汙的關係,上下班通勤時間一定要戴口罩,避免PM2.5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性的慢性發炎反應。另外,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陶啟偉強調,長期抽菸者要戒菸15年,體內致癌因子才會降到跟正常人一樣。陶啟偉呼籲,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檢查,尤其是長期抽菸者、家族有肺炎病史、曾患有肺結核、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常吸油煙的廚房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早發現早治療。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手術治療的成效很好,陶啟偉說,有臨床個案在一期接受微創手術,2-3天即可出院。民眾應正視健康問題,定期檢查、持續追蹤,接受LDCT檢查的結果,結節有90%為良性,不必過度緊張。如何預防肺癌⟋肺腺癌?1.戒菸:抽菸傷肺,香菸燃燒後產生的化學物質,部分會致癌,其毒素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2.預防空汙:室內減少大火快炒的飲食習慣,在戶外活動時要注意空氣品質,必要時戴口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3 焦點.健康知識+
陳奕迅打球中暑跌倒,下巴縫30幾針!刮痧消暑氣,1張圖看你病得多嚴重
陳奕迅打球熱到中暑,跌倒下巴縫30幾針,端午節後,天氣變得好熱,夏天正式來臨,運動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才能避免中暑。 好熱哦!我的頭好暈,有點想吐,全身無力⋯⋯」,一名在戶外頂著大太陽跑業務的業務員,不禁打電話向同事求救。夏天往往天氣燥熱,動輒飆出攝氏30多度的高溫,人體一時間無法適應高溫,同時無法立即補充脫失的水分,不能有效散熱,就可能會出現類似中暑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胸悶、心悸、食慾不振等情況。碰到有人中暑,一般人可能會採取傳統民俗療法中「刮痧」急救方法,刮痧可以說是中暑的救星! 刮痧來治療中暑的原理中暑在中醫上可稱為「傷暑」、「中熱」,又俗稱「發痧」、「著痧」。如果未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度休息與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則有可能出現血壓下降、呼吸急促、肌肉痙攣等現象,必須迅速送醫救治,否則容易進入熱衰竭,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危險。 中醫所說的「痧」,即是身體內部的疾病反應在身體外部皮膚上的表現,而刮痧就是以物理的方式將「痧」刮出來,能疏通氣血、發汗散寒、活絡肋骨,不讓「痧」繼續留存體內,這也就是利用刮痧來治療中暑的原理。 觀察痧色得知疾病嚴重度 延伸閱讀: 。中暑刮痧小心刮出壞死性筋膜炎!中醫曝「3忌」 這些人危險了 。全身都是汗喝冰水也會中暑! 專家曝「中了徵兆」:症狀跟長新冠很像
-
2024-06-03 醫療.心臟血管
血壓多少算正常?醫:控制在「這數值」減3成心血管疾病
80歲李奶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最近因為氣溫巨幅變化,開始感到容易頭暈、胸悶、肩頸僵硬痠痛、容易疲倦等症狀,起初以為是感冒,然而在服藥後依舊未見改善,某天甚至在家中昏倒,家人驚覺事態不對,緊急送醫治療。就醫時發現李奶奶血壓飆破200/120毫米汞柱,且檢查發現高血壓同時誘發中風及心肌梗塞發作⋯⋯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很多人聽到高血壓以為只是醫學專有名詞,認為它與自身毫無相干,其實它離我們很近。在過往,高血壓常被認為跟年長者畫上等號,但近年因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再加上年輕族群喜愛重油、重鹹、重口味、高熱量甜食等食物的關係,高血壓已走向年輕化。高血壓為慢性疾病共病因子根據2022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顯示,國人與高血壓密不可分之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在前10大死因中佔第2位、第5位及第7位,合計1年就有超過4.4萬人死亡,總和年增率高達20.8%。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輸出時,在動脈管壁內所產生的壓力,同時也會受到年齡、運動、體重、抽菸或情緒等因素影響。當血管壁愈硬化、狹窄或愈緊繃時,血壓也會愈高,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以及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共病危險因子。高血壓診斷數值根據美國2017年高血壓指引,正式將高血壓診斷數值下修到130/80毫米汞柱,起因於此數值下修可以得到臨床上較多好處的心血管死亡與併發症風險下降。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心臟學會在歷經多次文獻分析與專家討論後,也採用「130/8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診斷的準則,並且強調居家血壓量測的重要性。居家量測血壓的方式採用「7-2-2」準則法: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2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高血壓研究:收縮壓控制130毫米以下根據2021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老年高血壓研究指出,針對60~80歲華裔族群,若血壓嚴格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根據2021年的白袍性高血壓研究數據,白袍性高血壓(診間高壓、居家低壓),若發現未給予治療的這類病患,增加36%心臟病風險、增加33%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則增加109%;隱匿性高血壓(診間低壓、居家高壓),增加1.88倍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的中風風險,以及增加183%的死亡風險。根據2023年西班牙前瞻性研究,發現針對收縮壓在130以上之年齡相對年輕(平均年齡44.8歲)之無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收縮壓介於130~139毫米汞柱族群與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族群相比,後續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度增加65%,而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的族群與小於120毫米汞柱相比則風險度增加82%。此外,研究發現在收縮壓介於130~139毫米汞柱族群中,一開始心血管風險度較高者較風險度較低者,後續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度增加3.85倍,心血管併發症及全因性死亡風險度則增加3.43倍,也因此,嚴格將收縮壓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也具長期預後臨床價值。陳玠宇指出,平日若無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點察覺高血壓的存在,但傷害卻往往累積於無形,一旦當持續累積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產生明顯的症狀與併發症,甚至導致無可挽回的結局,因此,維持血壓標準穩定很重要。【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695.html】
-
2024-05-31 醫療.心臟血管
半夜如廁昏倒 心臟罷工當心猝死
一名60多歲男子,有規律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之後回復意識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醫檢查發現是「房室傳導阻滯」,醫師指出,若是心跳過慢(每分鐘搏動小於60下)或不穩定、頻繁心搏暫停,就會有猝死的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屬慢速心律不整 無明顯症狀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房室傳導阻滯」是慢速心律不整的一種,平時無明顯症狀,當心跳過慢或暫停時,會忽然出現暈眩狀況。這名患者曾被診斷有第二度心室傳導阻滯、偶發性心室早期收縮,及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輕度狹窄,僅接受血脂藥物治療並追蹤。因患者有相關病史,特別進行連續三天的心電圖檢查,竟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三天內發生逾80次心搏暫停,清醒時最長暫停4.29秒,睡眠時最長暫停8.48秒。立即轉診心臟科,進行手術置放人工心臟節律器,目前症狀穩定。房室傳導阻滯分三度 第三度較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可分為三度,第一度是指心搏脈衝傳導阻滯要比正常心搏慢,大多不會引發症狀,不用治療;第二度是因有部分心房脈衝無法傳到心室,導致脈搏變得不規則,會依據是否有症狀給予人工心臟節律器治療;第三度是脈衝無法傳導,心室單獨繼續搏動,與竇房結及心房跳動完全無關。潘俊伸說,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又稱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症狀嚴重也較危險,會有頭痛、低血壓、昏厥,甚至併發心臟衰竭、Adam-Stokes症候群(突發心律異常,可能會出現意識喪失、昏厥、抽搐和腦缺血等症狀)等;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以各種原因造成的心肌炎症最常見。潘俊伸提醒,當出現心律不整、胸悶、暈眩時,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詳細檢查找出原因。「房室傳導阻滯」可由問診及一般心電圖檢查發現,但有時患者症狀不明顯,且一般心電圖檢查也不一定有異常,可安排長天期的24小時心電圖檢查幫助診斷。
-
2024-05-30 醫療.中醫
洗完熱水澡後「按摩5大穴位」,加強排毒、促進體內環保
為了加強人體自行解毒的能力,流傳千年的中醫養生之道,研究出經絡按摩的獨特妙方。 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都是指貫穿人體全身臟器與肢體的通道,《黃帝內經》的「經脈篇」指出經絡掌握有人生死、健康與治病的大權,如同西醫的血管、淋巴系統循環週身的道理雷同。人體共有12條正經與8條奇經,各有屬於各自的管轄區域與運行時間,如手陽明大腸經運行時間是早上5點到7點,這個時段排便對於腸胃道是最好的解毒,而足厥陰肝經是凌晨1點到3點運行,此時熟睡可幫助肝臟進行排毒工作。穴位就是經絡運行的氣息出入的孔道,根據統計,人體穴位至少有超過1000個,而常用的大約有350個,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表示,透過穴位按摩或是針灸等方式,能達到調理經絡、疏通氣血的效果,而且還有一些特別穴位,能夠加強排毒、促進體內環保。少府穴(排除心臟毒素)位置:第4、5掌骨之間的手掌心,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功效:寧神志、調心氣,主要可以治療各式各樣的心臟疾患。按摩方法:用一隻手的四指輕握另一隻手的手背,大拇指彎曲,用指尖按壓穴位直到有痠脹的感覺(用小指甲尖輕輕掐按有刺痛感),每天早晚左右兩手的穴位各揉按1次,每次約3~5分鐘。太衝穴(排除肝臟毒素)位置:腳背第一趾骨與第二趾骨接合處前的凹陷處。功效:滅肝火,改善因肝火旺盛而濕熱的症狀,如發炎、腰痛、胸悶、腹脹、踝痛、頭痛、急躁和焦慮等。按摩方法:對著穴位往下按約0.5~1寸,按壓時會有痠痛的感覺。每次按5秒後休息5秒,再按1次,總共20次循環。三陰交穴(排除脾臟毒素)位置: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經絡交會之處,在脛骨後緣,內踝骨往上約3寸的地方。功效:是氣血兩補的要穴,能滋補脾胃、幫助血氣運行、活絡經脈。三陰交穴還有「婦科三陰交」的別稱,主治婦科各症,內科、勞雜症等,皆能透過三陰交穴而獲得改善,鎮靜、退熱功效顯著。按摩方法:同太衝穴,按壓時有痠痛感,向下按壓0.5~1寸。每次按5秒後休息5秒,每天20次循環。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壓曲池穴(排除肺臟毒素)位置:手肘輕輕彎曲時,手肘關節側面肌肉凸起最高的地方。功效:與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具清肺腸之熱及消炎作用,經常按壓可幫助清除肺腸的積熱,達到排毒減壓的作用。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肘曲池穴50下後,再換左手拇指捏拿右肘曲池穴50下。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壓涌泉穴(排除腎臟毒素)位置:5個足趾屈曲,在足掌心前正中出現的凹窩處。功效:腎經起源處,主治腎虛體虧、促進血液循環、強壯身體、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另外,末梢循環障礙性疾病或是手腳冰冷,也可藉由按壓湧泉穴而獲得改善。按摩方法:向下按約0.5~0.8寸,按壓5秒有痠感之後,休息5秒再按壓,一共20次。長期按摩,才可見效 其實按摩穴道並不難,但是要長期按摩才會有效。最好按摩的時機點是泡澡之後,因為此時血液循環暢通,穴位按摩更能見效,而平時按摩建議先將雙手浸泡熱水,或是兩手摩擦生熱後再按壓、揉搓,更能加速穴位刺激。一般晚上休息之前,都可以利用穴位輕柔的按壓,達到排毒效果。另外,刮痧、針灸等中醫療法,也是輔助體內排毒的很好辦法。針灸是穴位按摩的深入版,能夠更深層地刺激穴道,排毒效果自然更順利。局部刮痧則是藉由皮下出血,號召體內白血球來搬運淤積在刮痧部位的毒素,但因為刮痧會造成表皮微血管破損,形成血紅色的斑塊,約一星期左右才會完全消散,所以,不建議經常使用。陳潮宗提醒,不論是按摩、刮痧或是針灸等,都是輔助體內排毒的一種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要檢視生活與飲食習慣,盡量減少毒素進入體內,並讓身體自然的解毒能力發揮最大的功能,才能確保身體不受毒物傷害,永保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8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為何常會突然找上門?心臟醫指「關鍵」,籲守好第一道防線!
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往往遠超乎預期,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卻常見「突然找上門」,讓人措手不及。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關鍵,並教大家守好第一道防線! 高血壓為何常會突然找上門?醫指關鍵,風險族群要注意! 高血壓盛行,卻好像與我無關?陳玠宇醫師表示,隨國人飲食西化,偏好重油、重鹹、重口味、高熱量甜食等,高血壓也逐漸盛行。據統計,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其中45歲以下約佔7%。不過,高血壓對許多人而言相當有距離感,就像「其他人有,但與我無關」一般。實際情況和民眾認知會有如此落差,恐怕和「沒有測量血壓習慣」有關。 常見嚴重了才發現:陳玠宇醫師說明,影響血壓的因素可包含年齡老化、體重過重、長期抽菸、長期酗酒、情緒起伏較大、各慢性疾病等。當血管壁逐漸硬化、狹窄、緊繃,血壓會越來越高,但大部分的人不會有明顯症狀,平日若沒有測量血壓的習慣,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察覺有高血壓的存在。然而,傷害在體內累積於無形,持續累積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產生明顯的症狀、併發症。對於民眾而言,就像是明明好好的、但高血壓突然找上門一般。 十大死因有3個和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共病危險因子,若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罹患腦中風的機率可增加40%、心血管疾病可增約25%、腎衰竭機率則增約10%。而據衛福部2022年統計,因高血壓引起死亡的十大死因當中,就包含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分別佔第2位、第5位、第7位。提醒前述提到的風險族群,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 高血壓是正常老化現象?不用太嚴格?她中風、心肌梗塞後才發現血壓破表。 陳玠宇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位80歲的案例,平時身體硬朗,但因天氣變化時常感覺頭暈、胸悶、肩膀僵硬痠痛、容易疲倦,某次在家中昏倒送醫後才發現血壓已飆破200/120mmHg,同時又發中風和心肌梗塞。所幸後續經治療無大礙。與家人討論了解,該案例平時會測量血壓,數值在150/90mmHg,不過因認為老人家測量血壓不用太嚴格,甚至認為高血壓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於此事件發生後,案例及家人也才了解準確觀測血壓的重要性。 防高血壓守好第一道防線!「722準則」準確測量血壓。 什麼是722準則?民眾定期居家測量血壓並非有測就好、看看數據就好,陳玠宇醫師表示,測量血壓需掌握「722準則」,各別代表著連續測量7天;一天測量2次,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各一次;每次測量2遍。 數值多少要看醫生?觀測數據正常值為120/80mmHg,收縮壓和舒張壓皆需達標。當居家測量血壓高於130/80 mmHg,收縮壓或舒張壓任一符合即為高血壓,台灣和美國專家皆建議以至少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為基準進行觀測,原因在於可得到臨床上更多好處,包括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併發症風險下降等。這也是當前多數國際準則認定的高血壓數值,起於美國在2017年修改的高血壓指引,也經台灣高血壓學會和心臟學會多次文獻分析及討論後採用。 各國研究不謀而合:據2021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跨國多中心研究(STEP trial),發現針對60-80歲的華裔族群,較常發現變動的收縮壓,若嚴格控制在110-130mmHg與130-150mmHg相比,前者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這項結果也和2015年美國發表的多中心研究(SPRINT trial),嚴格控制於120mmHg與140mmHg相比可減少25%心血管事件風險、27%全因死亡率的結果可說是不謀而合。各國也有不少研究,也紛紛指向相似的結果。 提醒民眾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自覺已是高血壓風險族群,應養成定期居家測量血壓的習慣,若發現血壓已超過「130/80」則盡早至醫院檢查治療,以利確保健康安全。 《延伸閱讀》 .後面那個血壓變低會怎樣嗎?心臟醫教6方向改善,留意「低舒張壓」! .男生要注意硬度不足!三高恐已上身!醫籲及早治療避免不舉危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白天晚上都巡房,那有時間行房?
病人問醫師:「我看你白天也巡房,晚上也巡房,真辛苦,那你怎麼有時間行房?」醫病關係真好,病人還關心醫師的房事!病人生病常千變萬化,何時出狀況不一定,因此定時或不定時查房成了醫師常規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看在外人的眼裡,尤其準時上下班人的眼裡,就會讓人擔心醫師的家庭生活—性生活,怎麼辦?需要醫師緊急停止「行房」,趕快去醫院「巡房」的情況有哪些呢?第一種大概是懷疑腦出血,須緊急手術處理以免腦壓升高,影響呼吸心跳,危及生命。此外,就是腦血管突然塞住,血流不過,半身癱了,例如心律不整、心房震顫忘了吃抗凝血劑,心臟的血塊跑到腦袋內引起腦中風,此時就必須動手術將血塊取出,或用導管將血塊夾出,以挽救生命。腦部以外,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應該是心臟疾病了,心血管不通、堵住了,心臟沒血流供應,引起胸悶胸痛,不緊急處理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此時醫師需放下一切、穿好褲子,到醫院緊急幫病人做心導管檢查,把心血管打通或放支架,以搶救生命。除了以上心及腦的疾病之外,突然大吐血,血壓降低者,可能肝硬化、引發靜脈瘤破裂出血,此時也需醫師緊急做內視鏡,將出血的血管給紮起來或打強力膠將血管凝固,否則可能因出血過多引起休克死亡。此外,就是各種外傷例如槍傷或交通事故引發各種內出血,例如心包膜出血或肺挫傷大量出血或脾臟破裂出血或肝臟破裂出血或四肢受傷,骨頭斷了等這些都需要醫師緊急拋下一切,緊急上陣。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突然右上腹痛厲害,人昏厥過去,這種情形在以前常碰到,通常是肝癌太大,破裂出血,血壓降低,此時除了緊急輸血之外,也需要請放射科醫師及時做血管栓塞,將肝癌的血管堵住,以免繼續出血,同時將營養肝癌的血管堵起來,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總而言之,不少醫師的工作就像是打火兄弟,一有狀況就必須緊急動起來,拋下新婚妻子,拋下啼哭的幼兒,紮緊褲帶,穿上綠衣,戴上綠帽,趕緊去救人,雖然工作上不至於像打火兄弟一樣出生入死,甚至犧牲生命,但醫師常為了救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例如因血壓太高在開刀房倒下去的,有B肝而疏於定期檢查等肝癌末期才發現而往生者,或從未做過大腸鏡而死於大腸癌者時有所聞。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不要說「行房」、「巡房」,可能就是醫師自己躺在「病房」與死神搏鬥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5-10 養生.抗老養生
夏季宜養心、健脾、排濕! 小心暑熱型感冒,中醫師推薦「生脈飲」化濕行氣
立夏節氣後,夏天正式來臨,天氣漸漸變得愈來越愈炎熱,「濕氣」與「暑氣」讓身體感到疲乏沉重。台北慈濟醫院中藥局藥師陳昭元在廣播「名醫時間」中分享,中醫養生強調跟著四時變化規律,依寒熱涼溫而調整。夏季養生要掌握養心、健脾,避免濕邪導致暑熱型感冒。立夏保養著重於「養心」陳昭元以「黃帝內經」為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健康養生的根本,立夏之後,要順應晝長夜短的變化,作息晚睡早起,多增加戶外活動排汗,並增加適當的午休養心。夏天屬火,中醫認為火氣通心,保養著重於「養心」,如果舌尖偏紅、暗黑,代表心火太旺,要多吃清心瀉火的食物。如果感到心氣煩躁,可以按壓膻中穴,用指腹輕揉人體前正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中點位置,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夏天為什麼會心火過旺?陳昭元提到,夏天濕氣重,容易造成暑症,中醫把暑症分成傷暑、中暑,同樣都會讓人感到心煩,有面紅耳赤、脈搏跳動加快等現象。傷暑與中暑的差異傷暑: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胸悶等,口渴喜歡喝飲料;治療以祛暑解表為主。中暑:頭暈、身熱、煩躁、無汗、突然暈倒、手足發冷、脈大而虛;治療宜用芳香開竅,醒後用甘寒清熱。中醫師推薦「生脈飲」 可化濕行氣過度炎熱的天氣,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出現中暑的現象,陳昭元推薦「生脈飲」,人參、麥門冬各3錢,五味子1.5錢,使用1000c.c的水小火煮30分鐘,放涼後當水喝。夏天煮生脈飲宜用白參涼補;有高血壓、易失眠與煩躁的人,人參可減量。腸胃不好的人,可酌量添加砂仁、白朮,可化濕行氣,顧好腸胃病提升吸收能力。夏天炎熱易讓人體毛細孔張開,流汗後吃下寒冷食物或吹冷氣,把暑邪、寒邪、濕氣都帶進體內,就引起「寒濕挾寒型」的暑熱型感冒。中醫可藉由食療達到緩和病症及治療的效果,推薦清暑湯、酸梅汁、綠豆薏仁湯,同時補充水分。.清暑湯:菊花、白銀花、白扁豆,可抗病毒、去除體內濕氣。.酸梅汁:酸梅、山楂、白朮,具有健脾胃及幫助消化。.綠豆薏仁湯:綠豆、薏仁、生甘草,可清熱、健脾、祛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
李伯伯身體總是出現不明的痠痛,而到骨科或復健科檢查,但都沒獲得緩解。王大哥長期莫名胸悶、喘不過氣,跑了許多科,甚至在身心科就醫,嘗試吃藥解決症狀。林小姐每天都肚子痛甚至腹瀉,至腸胃科或內科求診,仍天天都飽受腸胃煎熬。陳阿姨時常頭痛、耳鳴,甚至懷疑自己得了腦癌,跑去醫院照斷層掃描。以上面對這些情境的患者,都治療或持續追蹤超過了半年,卻得不到改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提醒,若出現影響肢體的動作障礙、類似自律神經失調與睡眠障礙等症狀,卻持續找不到病因或是已接受長期治療也未見起色,可到就近的神經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了解是否是巴金森病所引起的前兆。手抖就是巴金森病?3成病人沒出現抖動症狀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包含:📌靜止型顫抖📌日常動作遲緩📌關節僵硬📌步態異常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等動作障礙現象,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他們出現的是常被誤以為是壓力大、作息不穩,甚至直接忽略的非動作障礙。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頭暈📌胸悶📌疼痛📌喉嚨有異物感📌便秘📌噁心📌手麻📌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情緒障礙📌泌尿系統與性功能障礙等超過5成巴金森病人 從泌尿系統開始有異狀根據台灣本土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超過半數會出現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的情況,而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吳瑞美提醒,若觀察自己或家人同時出現多種非動作障礙與動作障礙症狀,就須考慮罹患巴金森病的可能,一旦輕忽或於各科診間徘徊,導致延誤就醫,治療成效更是大打折扣。她舉例,如快速動眼期是我們睡眠中最淺的階段,大腦處於活躍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會出現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的狀況,而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另外,憂鬱症也高比率會演變為巴金森病。有位50幾歲民眾自從家人過世後,便罹患憂鬱症,兩年後被精神科醫師發現有神情呆滯、動作緩慢、體態改變的傾向,最終確診合併巴金森病。走路落後 寫字螞蟻字 及早正確就醫放慢退化速度巴金森病延緩退化速度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早期治療,吳瑞美也建議平時在家可做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的手指檢測,或反覆抓握、翻轉手掌等動作自我檢測。由於巴金森病是因為神經退化所引起,因人而異,會有許多不同的前兆,吳瑞美表示,若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或寫字越來越小。建議可做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的手指檢測,或反覆抓握、翻轉手掌等動作檢測;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睡眠障礙等,接受治療後成效不佳,也可考慮到神經內科就醫做詳細檢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5-04 醫療.精神.身心
恐慌症當下怎麼辦?怎改善?醫教6招應對,真的不行就「躺平」
恐慌發作、恐慌症發生時,總是讓人相當的不舒服,且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徬徨無助、甚至感覺像是生命安全正受到威脅。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教自救方法,也建議有相關經驗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利改善。突然恐慌發作?是恐慌症?醫教觀察,也可能另有原因 恐慌症4大因素:楊聰財醫師表示,恐慌症是一種焦慮障礙,會反覆出現各種不適感,相關因素繁多,不過大致可分為4大因素。若家族中有恐慌症家族史,個人也可能發展出恐慌症。生物因素則如大腦或荷爾蒙等出現相關異常或失衡等。環境壓力則可如生活中的重大變化、事件、創傷經歷。心理因素則如個人性格特徵、經歷、思維等。雖說有些人恐慌發作也可能難以發現明顯的原因,不過大致而言可從上述四點觀察,這幾點也都可能環環相扣。 可以觀察一下是恐慌症?或其他原因引恐慌發作?楊聰財醫師更進一步指出,「恐慌發作」和「恐慌症」兩者很像,但兩者有所不同,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許多疾病皆可能觸發恐慌發作,特定情況下會診斷為恐慌症,民眾可依此參考。 恐慌症相關症狀:從症狀來看,恐慌發作時可能出現心悸、心跳加快。出汗。發抖、顫慄。呼吸短促、透不過氣。感覺哽塞。胸悶胸痛等不適。噁心、腹部不適。頭暈、感覺快要暈倒。冷顫或發熱的感覺。出現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失去現實感或自我感。害怕即將失控或即將發狂。害怕即將死去。症狀雖然通常鮮少超過一小時,但通常幾分鐘內就會達到高峰,也可能非常嚴重。 恐慌症4大診斷依據:上述這些症狀在恐慌發作期間出現4個或以上;且擔心發作時可能造成不良後果、或作出不恰當的舉動,達到一個月或以上;並且無法歸因於其他如毒品、藥物、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肺功能障礙等因素,或是無法以其他身心疾病作出更好的解釋,如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病、分離焦慮症等,就相當有可能是恐慌症。反之,若未符合,則可能為其他原因造成恐慌發作。不過確切還是得經專業醫師診斷。 恐慌症、恐慌發作時怎麼辦?醫教6自救方式助脫離恐懼 不論是恐慌發作或是恐慌症,都讓人相當不舒服,楊聰財醫師也提出6種自救方式,讓民眾在事態發生時當下能夠做出相關應對。 留在原地:許多人會離開現場,可以是一種選擇,但建議留在原地,讓自己習慣、克服當下這實際不具威脅的恐懼。若正在行車,則靠邊停車以策安全。 集中注意:建議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例如手錶上的時間、深呼吸等,清楚明白恐慌感終究會流失,讓恐慌隨時間減緩。 深呼吸:深呼吸每次吸氣時數到三再吐氣,如此也可如前述轉移注意力,並且深呼吸也有助放鬆緊張恐慌的情緒。 創造視覺:恐慌發作的期間腦海會有很多畫面,例如當前害怕的景象,可試著想像創造出放鬆、自在、平靜的景象,並集中注意力在這個畫面。 挑戰恐懼:挑戰恐懼也是一種方法,可試著找出害怕的根源並挑戰,不斷的提醒自己擔心的事物並不是真實的。 放棄抵抗:若發現前述這些方式都做不到的話,可以選擇放棄抵抗,避免因抵抗失敗產生更大的恐慌感。遇到挑戰,「精神躺平」也可以是一種選擇,就讓時間帶走恐慌,注意安全即可。 恐慌症/發作如何治療、改善?醫教6大方向多管齊下 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面對恐慌症、恐慌發作的困擾,楊聰財醫師建議盡早檢查治療,治療方面可包含藥物治療,例如抗憂鬱藥物等,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或強度。以及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識別恐慌、改變引起恐慌的思維及行為模式,更有效的控制恐慌情緒,並做出因應作為,是個效果顯著的治療方式。 良好生活、飲食改善:日常也可透過培養運動習慣、保持健康飲食、良好的睡眠及作息等幫助改善,像是牛奶等乳製品可攝取色胺酸及鈣、曬過的香菇可攝取維生素D、全穀類及深綠色蔬菜可攝取維生素B群、香蕉可攝取得到鎂,這些都是有助情緒穩定的食材。若容易情緒起伏,建議避免咖啡因、甜食、炸物等。 恐慌日記、支持團體:恐慌發作之後,也可透過日記紀錄人事時地物,以及推測可能的觸發因素、身體反應等,將更有利觀察確切的原因以及針對性治療。另外,也鼓勵建立支持網絡,例如家人、朋友、教會、支持性團體等,提供情感支持、減少孤立。 練習挑戰恐懼來源:正如前述提到的「留在原地」,可嘗試在安全、受到控制的情況之下,逐步的面對、挑戰引起恐慌的情境,也有助逐漸降低恐慌感。 《延伸閱讀》 .創傷後留意4大症狀早檢查,防急性壓力障礙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真正走出陰霾!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9 醫療.中醫
地震後易驚慌?「柴胡桂枝乾薑湯」助緩解心悸、胸悶、失眠
403花蓮地震後,陸續發生好幾起大規模地震,且都在半夜時段,許多人被震到驚醒。重大災難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會讓人產生心悸、失眠、變得敏感、易受驚嚇、情緒不穩等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這些症狀屬於驚悸、怔忡、不寐,可以用中藥複方調節五臟氣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地震後的創傷後症候群,常見肝氣鬱結,主要是情緒起伏不斷,易合併胸悶、心悸、失眠,「柴胡桂枝乾薑湯」有助於緩解心悸亢進、不眠症。林舜穀表示,一項日本的隨機對照試驗,針對2011東日本大地震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受害者,持續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二星期,創傷事件影響測量表分數顯著下降,也較少有過度警覺的表現,地震當下的驚嚇畫面比較不會在腦中盤旋不去。若是被最近頻繁的餘震嚇到,或是大地震陰影久久未去,可以諮詢中醫師緩解心理煎熬。柴胡桂枝乾薑湯材料:柴胡24克(8兩)桂枝去皮9克(3兩)乾薑6克(2兩)黃芩9克(3兩)栝蔞根12克(4兩)牡蠣熬6克(2兩)炙甘草6克(2兩)另一項針對2008年四川地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對照試驗,以中藥消痰解鬱方治療後,明顯改善焦慮、憂鬱以及睡眠品質。消痰解鬱方以兩個著名的方劑:逍遙散與二陳湯為核心,再加入石菖蒲芳香開竅而寧心神,大黃與黃連苦寒清熱而瀉心火、龍骨與牡蠣潛降陽氣而鎮心神。逍遙散的成分有柴胡、薄荷、白芍、白朮、茯苓、甘草等,疏肝解鬱加上調理脾胃的功效,是中醫常用來減輕焦慮的處方;二陳湯有半夏、陳皮、茯苓等藥材組合,可理氣、燥濕。林舜穀提醒,中醫治療可以改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生理與心理過度反應,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其劑量應遵守醫師指示服用,建議可先就診諮詢,依據體質診斷後調劑給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睡眠呼吸中止症有3種類型 診斷與治療方式一次看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時常被枕邊人抱怨打呼很吵,且打呼聲時而大、時而無聲,恐怕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大致上分有「阻塞型」、「中樞型」、「混合型」,且涉及耳鼻喉科、胸腔科以及神經內科,患者通常無法自覺,若沒有枕邊人提醒,現在市售許多穿戴式裝置,能夠監測身體數據,透過血氧、血壓變化也可以自我警覺。肥胖、過敏兒組織增生,造成呼吸道狹窄。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眠過程中,因為身體組織、大腦神經病變造成呼吸道不暢通,或是呼吸系統無法正常作用。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致顯表示,人體睡眠時肌肉會放鬆,上呼吸道肌肉也會有一定程度塌陷,若沒有阻塞呼吸道等結構問題,就不會造成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但若是肥胖、過敏兒等族群,會造成組織增生,連帶呼吸道狹窄,一旦空氣流經組織因此震動,就會發出打呼聲響。會造成腦部缺氧、白天精神不濟,加重三高等慢性病。「有打呼聲代表患者還有空氣可以呼吸。」劉致顯指出,若組織太過腫脹,呼吸道整個塌陷、沒有氣流經過,就成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一般人身體疲憊時,睡眠時呼吸道肌肉太放鬆,也會造成塌陷、打呼,只要沒有阻塞到造成呼吸中止,打呼都算正常生理現象,沒有干擾到生活就無需醫療介入;但大多數患者都是枕邊人反應「打呼聲很大,又會突然沒有聲音」,這時就會高度懷疑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劉顯致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腦部缺氧,若不治療,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若合併有三高等慢性病,可能連帶影響病況。三種類型最常見「阻塞型」,主要是上呼吸道空間狹窄。1.阻塞型劉致顯表示,大多數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屬於「阻塞型」,主要是上呼吸道空間狹窄導致的呼吸中止,可能是鼻腔、軟顎、舌根位置異常,屬於耳鼻喉科專業;有時則是下呼吸道、胸腔出現問題,屬於肺部、胸腔科領域。2.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是身體組織導致的疾病,可能也和「腦疾」有關。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指出,人體大腦有一套控制呼吸的系統,平時24小時無須思考即可運作,但部分患者因為腦損傷、腦腫瘤、基因或自體免疫疾病因素,呼吸系統受損,就會導致「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風患者若發作腦區在下視丘或是大面積腦中風,皆可能有影響。劉一宏表示,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白天透過肌肉張力還可以維持呼吸系統運作,但睡覺時一旦放鬆,隨時都可能發作。但目前相關案例相對少,僅佔整體睡眠呼吸中止症的5%。3.混合型同時患有阻塞型與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察覺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1.至醫院睡眠中心檢查若要確認自己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目前需經由各大醫院的睡眠中心診斷,得在醫院睡一整晚,以監測睡眠情形。但國人睡眠問題嚴重,要在醫院睡這一覺,通常得排隊數月甚至半年、一年。劉顯致說,監測睡眠狀況是為了判斷嚴重程度,若平均下來一小時內呼吸中止5次,就會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即為重度患者。另外,也可用睡眠內視鏡,透過藥物誘導模擬患者睡眠時的狀況,但主要是監測組織震動狀況。2.居家睡眠檢查裝置民眾若排不到睡眠中心,部分呼吸器廠商也有提供居家睡眠檢查裝置,可以當做初步篩檢。3.智能手錶協助察覺現在許多科技廠研發出智能手錶等穿戴式裝置,其實也可以幫助民眾自我警覺。劉顯致說,若民眾的穿戴式裝置可確實監測生理數據,也可以輔助民眾自我判斷。由於睡眠呼吸中止會造成缺氧,體內氧氣濃度下降,身體就會開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若發現這些數據變化,可懷疑是否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但不論是使用呼吸器居家檢查,還是穿戴式裝置,最終還是得夠過睡眠中心的詳盡檢查,才能確認睡眠呼吸中止的實際嚴重度、發生情形等等。側睡、戴呼吸器病因多樣,治療方式個人化。長期睡眠呼吸中止,大腦缺氧、休息不足,白天昏昏沉沉精神不濟,但睡眠呼吸中止症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睡眠品質。醫師表示,近年臨床發現,慢性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之間相互影響,更容易造成三高等慢性病患者病況難以控制。若疾病已經影響到生活,特別是高危險工作者如司機、建築工人等,一定要趕緊接受治療。胸腔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都可能收治相關患者。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致顯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可能在胸腔科、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部分患者是因為感覺吸不到氣、胸悶等症狀出現後,先到胸腔科就診;但部分過敏、肥胖患者,也會因為呼吸不順到耳鼻喉科求醫;有些民眾發現自己睡眠品質不佳,也可能直接到醫院睡眠中心掛號。「即使是輕微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建議治療。」劉致顯指出,主要得看患者的生活型態,有些人是司機、工地工人,若白天嗜睡、精神不濟,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建議一定要接受治療;但也有中重度患者,因為是退休族或是自覺生活影響程度不高,因此覺得無需接受治療。睡眠呼吸中止合併三高,慢性病控制更困難。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有合併症狀,也建議要接受治療。劉致顯說,醫界近期發現慢性疾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聯,統計發現患者的三高問題,特別是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慢性病控制更加困難;因此建議有心臟、代謝、腦部等慢性疾病患者,務必接受治療。劉致顯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相當客製化,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若在耳鼻喉科領域,發現患者上呼吸道組織增生造成狹窄,例如鼻息肉、軟顎肥厚,若相當嚴重就會透過手術介入治療;部分則是患者天生短下巴、舌頭肥厚,或是睡覺時舌根後倒所致,通常透過睡眠時戴「正壓呼吸器」控制。治療個人化,包括減重、側睡、口咽肌肉訓練、戴呼吸器等。患者若不想配戴呼吸器,也有其他方式可替代。劉致顯說,若民眾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肥胖問題,會建議進行減重。也有人在睡眠檢查後發現,患者平躺時才會舌根後倒,就會建議睡覺姿勢改為側睡。國外則流行「口咽肌肉訓練」,透過口腔肌群訓練,讓舌根有力,睡覺時就不容易後倒。但要先確定自己的病因,經由醫師、復健師、語言治療師評估後,才能決定治療方式,且仰賴病患自主配合。中樞型以呼吸器治療為主,另有酸鹼刺激治療法等。若是中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表示,由於腦神經的睡眠呼吸中止隨時都可能發生,白天可以肌肉控制,但晚上發作就無法控制,第一線治療還是以呼吸器為主。其餘則有酸鹼刺激治療法,由於血液二氧化碳濃度較高,身體會透過呼吸速率來調節,加快呼吸排出二氧化碳,以降低血液酸度,若讓血液酸一點,就可以刺激腦神經,改善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後則是膈神經刺激法,橫膈膜是負責呼吸的肌肉,透過控制橫膈膜縮放也可改善。使用止鼾牙套、鼻貼、鼻噴劑……改善打呼,更要找出病因。若要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日常生活要養成好習慣。劉致顯表示,組織結構性的問題無法預防,許多纖瘦的患者睡覺也會打呼,但若是肥胖導致的組織肥厚,就得控制好體重;同時,血壓、血糖、血脂及其他慢性病也要控制好,依照醫囑服藥,避免相互影響。市售的許多產品都說可以改善打呼,是否真的有效?劉致顯建議,只要沒有副作用,民眾其實都可以嘗試看看,但大多數來到診間的患者,通常都嘗試過止鼾牙套、鼻貼、鼻噴劑等各式各樣產品,但還是會打呼、睡不好;他說,若是鼻中隔彎曲導致打呼,卻戴止鼾牙套,沒有對症下藥,還是沒辦法解決。建議經過確切的檢查,才有辦法確認阻塞位置、病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7 醫療.消化系統
滿肚子氣卻放不出來怎麼辦?小心「這幾種脹氣」恐是疾病警訊
阿平最近的胃腸也有點不對勁,好像消化不良一樣,總感覺吃進去的食物都堆在肚子裡,即使一段時間不吃東西,但是餓的時候,肚子似乎仍然鼓鼓脹脹的,食慾也跟著變差,就連以往喜歡吃的菜色都提不起興趣,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居然是胰臟癌。很多人以為脹氣只是小毛病,時間過去就好了,但它卻可能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警訊,如果改變飲食習慣仍無法改善,建議最好讓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氣」是怎麼來的?到底為什麼會脹氣,這些氣體又是從何而來?中醫師黃裕昌指出,脹氣是一般人最常見的症狀,大部分的氣體是從外而來,可能在說話、吃東西、喝飲料時進入體內。如果狼吞虎嚥、邊吃東西邊說話,這時吃進的空氣可能比食物還多,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食物在體內異常發酵所產生的額外氣體。由於吃下食物之後,經過消化系統內的各種消化酵素的分解,有近9成的食物會被消化完成,在小腸內被吸收,而其他未被小腸吸收的食物,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的細菌分解利用,當細菌分解食物時,就會產生氣體,這些氣體包括氮氣、氫氣、二氧化碳及甲烷等。這些氣體,部分會由血液吸收後經由肺部排放,其餘的會以放屁、打嗝的方式排出體外。而正常人滯留在腸胃道的氣體約有100~150毫升左右,大部分都集中在胃與腸道之中,但形成的原因卻不太一樣。【胃脹氣】黃裕昌說,胃脹氣比較侷限於胃的位置,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胃就像一個袋子,是有進出口的,食物進入胃中應該要往下,但當輸送功能出現問題,產生的氣就會往上跑,或者上下出口過於狹窄或堵塞,讓其無法向上或向下通氣時,也會造成脹氣,更會讓附近器官出現疼痛現象。【腸脹氣】小腸則比較少脹氣,大多數的脹氣都出現在大腸,可能的原因是長了壞東西、蠕動不良、氣體過多,或者是因為受到其他器官的壓迫等種種原因,而出現脹氣問題。而當進入體內的氣體總量超過腸胃道所吸收與排出的氣體總量時,肚子就會出現鼓脹的感覺,往上,就會打嗝,往下,就是排氣(放屁)了。不尋常的脹氣,重病前兆雖然脹氣是人體常見的現象,卻也可能是許多嚴重疾病的前兆。黃裕昌提醒,許多胃腸道的疾病如急性慢性胃炎、潰瘍、胃下垂、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胃酸缺乏、胃癌等,都有可能出現脹氣。此外,肝炎、肝硬化、膽結石、胰腺炎、肝癌等,與肝、膽、胰腺等疾病也要特別注意,甚至某些心血管疾病、感染或腹膜疾病,也會出現類似腹脹的症狀。因此,如果有脹氣又同時出現異常現象時,就千萬不能輕忽。黃裕昌解釋,脹氣歸屬於脾胃肝膽的問題,但除了肝膽本身的問題之外,其他如肝硬化、肝腫大、膽發炎等都會造成脹氣,這是因為肝本主疏泄,疏泄不通自然出現脹氣,且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時,也會反映在腸胃、脾胃上,這些表現都可能只是單純的脹氣。甚至連心臟出現問題時也是,另外,子宮卵巢等所造成的壓迫,也會脹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懷孕。脹氣有時非常主觀,甚至有些人特別感覺容易脹氣,即使只是小小的脹氣都不舒服,但也有人總覺得腹部脹脹的,卻不是單純的脹氣問題,而是上述疾病在作祟。如果脹氣情形連續出現3天以上,長期且反覆發作,若消除了食物因素之外,仍持續發生時,或者伴隨嚴重的腹部疼痛、腹瀉、血便、胸悶等,最好找專業醫師做進一步診斷治療。黃裕昌從中醫的觀點指出,腹脹也有虛實之分,治療上也會從肝膽方面著手,通常會以運脾化痰濕、加疏肝理氣、降氣、消導等藥物著手,例如溫膽湯、柴胡疏肝湯等,但器質性病變,則必須仍從治療主因為主。單純的脹氣大部分來自於飲食、情緒壓力,所以,會以消脹氣、理氣的藥物下手。他也提醒,如果飲食習慣開始改變,經常吃不下飯,或者一吃就吐、持續脹氣不舒服,或有胃部持續上頂的問題,都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覺胸悶氣喘?「肺動脈高壓」惡化可能右心衰竭致死
一位68歲阿姨,有紅斑性狼瘡及氣喘病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但氣喘、咳嗽、下肢水腫反覆發作,她曾至心臟內科檢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治療後未見顯著改善,再到醫學中心接受詳細檢查,發現竟是「肺動脈高壓(CTD-PAH)」疾病作祟,經藥物調整後,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惡化會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胸悶、喘、咳血、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發紺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大致分5大類型:肺高壓5大類型1.肺動脈高壓:因遺傳、風濕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特殊藥物、肝硬化門脈高壓、愛滋病、血吸蟲病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5.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這5型中,以第2型及第3型最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他3種型態則較少,必須仰賴有相關照護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以及精準治療。據台灣資料統計,紅斑性狼瘡所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年內死亡率為20%,因此須謹慎面對。心臟超音波發現右心擴大等異常需警覺診斷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依據不同病況安排相關的檢查,而肺功能、心臟超音波、核醫掃描和右心導管檢查為重要的診斷工具。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每秒大於2.8米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診肺高壓,須判斷其種類成因對應治療,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檢視治療前後之療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寒假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想看本文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花東縱谷的美景是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也因為地廣人稀、南北狹長的特性,讓醫療的可近性成為在地醫療提供者的重大挑戰與使命從2008年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受訓及服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轉折點,莫過於在2013年時有機會接待從美國威斯康辛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Wisconsin)來訪的青少年醫學科教授Professor Susan Jay。在跟她互動的幾天中,深刻了解到青少年醫學的核心服務架構,需要有多專業的團隊:青少年醫學醫師、婦產科醫師、兒心醫師、心理師及社工師,互相補位一起撐住有需要的青少年朋友,這正是台灣在青少年醫療照顧中不足的一塊拼圖;而協助青少年族群的臨床工作,也再次喚醒自己在學生時期對於人際互動、心理與精神健康的興趣。然而當時台灣並未有此次專科訓練,於是大膽地向Dr. Jay提出到威斯康辛兒童醫院,接受青少年醫學次專科臨床與研究訓練的請求,也受到她的支持與歡迎。在那一年半的訓練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雖然東西方有著不同社會價值觀與文化差異,然而青少年朋友眾多的醫療照護議題,都是跟他們所處的家庭、學校、社區、社會文化與大環境的變動習習相關。當2017年初回到台灣,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在台灣推動屬於我們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很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這是我們在建構「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時,首先要回應的問題。花蓮慈濟醫院位處於東台灣,以往我們在醫院兒科門診所接觸到的青少年,大多數就醫的原因是急性身體不適,如感染性疾病、頭痛、胸悶/胸痛、腹痛、睡眠問題、外傷等,這些生理上的病痛,是家長及青少年本身認為需要就醫的主要因素。然而,一般青少年在成長中會經歷的議題,包括:青少年生理發展、生殖健康、心理健康、人際互動和同儕關係,高健康風險的行為如菸、酒、藥物濫用與不安全性行為所衍伸的健康危害,都不是家長優先帶青少年到醫療院所就醫的重要因素。期待身為兒科醫師的我們,在醫療上能提供青少年需要的協助並回答他們的疑問,協助評估與轉介適當的醫療資源。這樣的觀察就此埋下了走出醫院、進入社區的動機:青少年來不了醫院,醫療就走向他們。在因緣際會下,接續老師林俊松醫師的棒子,到秀林衛生所提供偏鄉巡迴醫療,每週二的嬰幼兒預防保健及疫苗接種服務,以兒科醫師的角度來分享兒童常見疾病的處理、兒童生長發育、親職教養、兒童青少年體位改善等議題。在門診中能遇到許多年輕媽媽帶著嬰幼兒來打疫苗,藉著這樣的機會提供他們育兒觀念的指導、了解家庭中照顧孩子的支持系統、年輕媽媽的避孕指導、協助連結社會資源,希望讓她們的育兒道路走的更穩健。除了提供必要的藥物與檢查外,更重要的是給與照顧者適當的疾病衛教,讓家長可以在家安心處理孩子們的身體不適:如何退燒?如何補充水份和食物?如何判斷危險徵狀而必須提早帶回就醫,這些服務模式,明顯的降低家長的焦慮與困擾,也降低了不必要的就醫奔波。這樣的服務據點除了提高就醫可近性外,也更進一步連結醫學中心的資源進入社區,讓秀林衛生所成為鄉內兒童青少年健康評估與轉介的樞紐,讓鄰近的秀林國小、秀林國中與原住民兒童少年之家的學童們及家長們,得到更便利的整合性醫療服務。在此想分享這幾年社區服務中印象深刻的個案,來呈現花蓮慈濟醫院與秀林衛生所,大家串在一起動起來後,對孩子們及家庭的改變!因為有一群人正努力的讓偏鄉不再是偏鄉。從2022年七月開始,藉由花蓮慈濟醫院承辦的衛福部中央健保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開始在秀林鄉崇德村和佳民村衛生室開設「兒童生長巡迴特別門診」,由筆者帶著兒童腸胃科及青少年醫學科的專業知能,走進社區、走進部落;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在參與花蓮縣學童健檢這十幾年來,包括崇德村在內的偏遠地區中,有一定比例學童呈現的體位異常是兩極化:過輕體位約有7-9%;在小學四年級以後,體位過重或肥胖加起來約為25-30%。這些學童的生長發育是需要花時間評估,也需要讓照顧者意識到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的必要,尤其飲食習慣可造成營養不良或肥胖問題,更是需要從小重視的。因此,藉由衛生室的地段護理師或校護,將這些孩子從學校轉介到衛生室的門診,透過照顧者協助改變家中飲食、運動、睡眠等習慣,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讓家長受益。印象很深的是一名十歲本應進入青春期的女童,經由校護和地段護理師的多次訪視和評估,被轉介到「兒童生長巡迴特別門診」,在崇德衛生室初次與小女生及母親聊天時,發現孩子其實從小就略嫌瘦小,家長雖然在意也找不到好的策略。評估起來主要是每日營養熱量不足、再加上活動量大及晚睡,漸漸的就比同年齡的玩伴瘦小,當時四年級的她身高僅有118公分、體重14.5公斤,看起來就像六、七歲的瘦小女孩;在衛生室跟母親及女孩詳細說明,並衛教每日的飲食攝取策略及營養品補充,並建議轉介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做生長賀爾蒙及骨齡等相關檢查以確認狀況,於是當場與院內小兒內分泌周威志醫師通電話,並開立檢查單及回慈濟醫院就醫的轉診單,而崇德衛生室的護理師也隨即跟家長約定空腹抽血的日期,讓孩子下次到醫院回診時,已有需要的檢驗結果,減少就醫的奔波。回診時周醫師評估發現這位十歲女童的骨齡只有7.5歲,身體評估也尚未進入青春期的乳房發育,所幸相關內分泌及營養指標都在正常範圍的低標內,只要好好的追蹤營養攝取、睡眠與活動,應該就能慢慢追上應有的生長狀況。接下來一年多的追蹤過程,看到了媽媽的積極配合與孩子為了長高而主動參與,在六個月內體重增加了3.3公斤、身高增加4.5公分,至少已與該年紀正常生長曲線的下限相當;在12個月內身高已達正常值的下限、體重亦接近正常值、性徵也開始發育,伴隨而來的是更有自信的孩子、笑容也變得更燦爛。雖然這個「兒童生長巡迴特別門診」,看似只派出醫師到衛生室的單兵作戰模式,但要把小兒專科門診從醫院搬到社區,其實背後是需要多個團隊的跨領域合作,其中特別感謝花蓮慈院醫事室團隊居中協調聯繫把每個環節串好、秀林鄉衛生所田惠文主任站在孩子與家庭的需求上全力支持、崇德衛生室筱君護理師的積極協助,透過這樣的方式一起找出適合的服務及轉介模式,讓我們能為守護偏遠地區孩童與家庭的健康更往前邁進一步。在筆者築夢踏實的過程中,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當一個能幫兒童與青少年「轉譯及代言的實務工作者」,讓他們及身邊的重要他人能看見彼此,增進關係融洽,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自我與歸屬感」。在回到台灣七年後的現在,腦海中已有清晰屬於我們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期待自己持續站在青少年健康照護的崗位上,走出花蓮並連結有志於成為青少年重要他人的專業人士,共同投入這個領域,將持續推動「進校諮詢醫師」服務:提供青少年健康評估與諮詢,並與學輔資源分工提供互補性的醫療服務,啟動必要的轉介來銜接後續醫療服務,提高醫療可近性並滿足青少年族群的需求,形成在「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延伸閱讀:4/22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23 醫療.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會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 醫師提醒中風率比一般人高5倍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臟科醫師指出,長期處於心房顫動將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紀增長愈來愈高,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即使沒有症狀,也必須積極追蹤治療。70歲吳先生患慢性肺病,被診斷重度二尖瓣逆流與心房顫動,須手術治療,但擔心開胸手術,只使用藥物治療,後續卻出現心臟衰竭症狀加劇,因此住進加護病房緊急插管治療。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表示,患者經由「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治療」,同時解決二尖瓣逆流的問題,及關閉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術後順利恢復,狀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葉集孝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的肌肉會像顫抖一般紊亂抽動,無法有效收縮,而讓心房失去功能,導致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但亦可能無明顯症狀。心房顫動會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也是該疾病棘手之處。葉集孝說,長期處於心房顫動將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此外,滯留在心房內的血液可能會形成斑塊,剝落後可能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腎臟中風、肢體中風等狀況發生,危及生命,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葉集孝說,心房顫動治療包括矯正心律及使用藥物來預防中風,矯正心律可以嘗試口服藥物或電燒手術,降低心房顫動發作的機會。對於中風危險較高的心房顫動患者、服用抗凝血劑仍反覆中風的患者、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可考慮接受左心耳關閉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9 醫療.中醫
中醫止咳專方! 「新冠止咳一號」有效對治新冠後遺症
不少人確診新冠一號康復後,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數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由麻黃、杏仁、紫蘇葉10餘種藥材組成,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於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治療一周即對新冠肺炎後期病患的症狀展現療效,提供治療的另一個選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王健豪昨指出,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的突發性症狀,由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所引起,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新冠止咳一號」有效對治新冠後遺症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精準醫療建構小組主任委員林展弘表示,許多康復的病患仍受咳嗽後遺症困擾,因此小組研擬由麻黃、杏仁、紫蘇葉、麥門冬、桑葉、枇杷葉、石膏、黨參、紅棗、甘草、浙貝母等藥材,組成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林展弘說,「新冠止咳一號」的臨床應用,能夠消炎、排痰,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肺泡血循環,增強肺換氣功能,主治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等疾病。執行上是至少每周1診次的中醫門診,不過病毒感染引發咳嗽的急性期實證、胃食道逆流、藥物引起等,以及服藥後出現心悸或小便困難者並不適用。林展弘表示,2023年4月1日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即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截至10月6日,共有19位醫師參與臨床治療,共治療428人次,在一周內即對新冠肺炎後期病患的症狀,展現顯著治療效果。按壓穴位保健止咳除了止咳專方「新冠止咳一號」外,也可以按壓穴位保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建議,可按壓3個穴道:「尺澤-魚際」,可宣暢肺氣、降低支氣管發炎程度;「天突-膻中」,可平息喘促、增加胸部氧氣灌流量;「大椎-肺俞」,可退肺熱、也是三伏貼穴位之一,可增加免疫力。每組穴位按壓30秒,重複三次的頻率。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