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胰腺癌
共找到
31
筆 文章
-
-
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糖是胰臟癌元兇?中研院研究被過度解讀?醫透露一結論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標題「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但中研院當時公開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提到「過往研究只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傳言「首度證實」為易誤導的說法。 (2)中研院新聞稿還提到「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傳言「元兇」的說法誇大、易造成誤解。 (3)中研院的研究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但都不是人體實驗,專家建議,像這樣還不是人體臨床實驗的研究結果,民眾不必恐慌、也不要不當一回事,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管有無胰臟癌家族史、有無糖尿病,都應該飲食減糖、以利健康。網傳「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等相關影片及文章,提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其實和糖有關係」,餵給實驗鼠高油高糖,發現胰臟細胞會產生DNA損傷,國人飲食應儘量少糖、比較能減低胰臟損傷的程度。但專家表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胰腺癌,醫界已知三者之間本來就有關係,中研院的研究進一步鞏固因果、細節,專家提醒民眾,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有 KRAS 基因異常,但能夠很明確知道是不是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更加特別小心糖的控制,因為如果又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則高糖飲食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會加重影響性、增加風險,糖尿病患在無法確知是否帶有 KRAS 異常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知不知道、有或沒有 KRAS 異常,都能減醣飲食,不但有利控制糖尿病、降低可能的胰臟癌風險,也能兼有預防其他的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以及肥胖等等的效果。 中研院證實糖是胰臟癌元兇? 原始謠傳版本: 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報導影片與訊息: 查證解釋:傳言報導提到「黑老鼠動物實驗模擬人體,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實驗組吃高糖高油」,而 MyGoPen 查詢中研院官網「預防癌中之癌「胰腺癌」找上門 少糖就對了!」則提到研究團隊採集、檢驗四種細胞,分為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未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這些病患的未癌化正常胰臟組織、以及鄰近胰臟的小腸組織交叉條件共四組。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細胞實驗、傳言版本提到動物實驗,相關內容過於簡略、跳躍,MyGoPen 查詢該論文 2019 年登載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原始出處「高血糖透過關鍵酶的 O-GlcNA 酰化引發核苷酸失衡並誘導胰腺細胞中的 KRAS 突變」,並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中研院團隊一系列相關研究 之前之後都曾發表柳朋馳表示,中研院的研究先從細胞實驗開始,從胰臟癌患者取得細胞組織,再分成二組,一組合併有糖尿病、一組則沒有糖尿病,然後去看這兩組裡面的細胞訊息、基因段,哪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會導致不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跟本身患有糖尿病有關,發現糖尿病組的胰臟切片中,DNA 損傷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組,而小腸切片則沒有差異。 醫界早知糖尿病與胰臟癌有關 中研院進一步證實「糖」是關鍵原因 柳朋馳指出,就像中研院自己在新聞稿中公開說明的一樣,過去醫界已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是因果並不清楚,而這個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以胰腺癌患者的檢體為實驗標的,KRAS 基因突變卻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幾乎 94% 的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 KRAS 基因突變,但其他組的細胞卻沒有。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濃度劑量的糖,發現處在高糖環境的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易發生錯誤、良率大幅降低而最終可能導致胰臟細胞癌化。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上述的結果,又進行小鼠實驗,餵食高糖、高脂飲食變成糖尿病,然後收集胰臟、小腸、結腸、肝臟、肺臟和腎臟的組織樣本,發現糖尿病組的小鼠優先(preferentially )促進胰臟 DNA 損傷。MyGoPen 查詢發現該研究團隊在更早之前的 2015 年也曾發表抗體 IL-17RB 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而之後也於 2022 年發表了「胰臟導管腺癌中葡萄糖代謝與 KRAS 突變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回顧性相關研究。 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並非人體 可供參考但不用過度恐慌 柳朋馳指出,人體的細胞拿出來在實驗室進行,這樣的細胞實驗已經不是人體內的生物環境,而動物實驗並不是人體,人體相較於實驗鼠畢竟複雜太多,民眾不用因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恐慌,但是也不能說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就對一般民眾就沒意義,比較持平、正面的態度是將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作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用誇大聳動、也不要不當一回事。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就像該論文於摘要的結語中提到「將糖代謝與包括胰臟細胞基因突變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聯繫(link)起來的直接證據尚未確定」,就像很多研究論文都會在語末提到「尚待更多研究佐證」,這些都是學術文獻的常用語,就是醫學界仍須繼續努力的意思,柳朋馳以 AGE 為例,醫學界已知高血糖會導致「進階性的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emic End Product,AGE) 累積,2020 年國際上曾有研究將有 KRAS 基因缺陷的實驗鼠分為三組,第一組不餵高糖分、正常健康的食物當作對照組,第二組餵高糖分食物,而且還會再給藥物,讓 AGE 抵消、下降,第三組則是給高糖食物、不給藥。動物實驗常用AGE 人體卻不好用 12 周後解剖發現,第一組正常飲食組的雖然有 KRAS 的基因異常,但發生胰臟癌的機率只有 8% 左右;第二組高糖但因為有給藥,胰臟癌比例大約 25% 左右,而第三組高糖沒給藥的最嚴重、高達 75%,這項研究透過動物實驗很清楚地提醒人類,如果本身有 KRAS 基因異常,就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不要高糖飲食,即便吃藥控制會有幫助、但是風險還是很大,KRAS 加上高糖飲食會有 1 加 1 大於 2 的影響效果。 柳朋馳指出,上述研究夠淺顯明確的在動物實驗看到高糖飲食、AGE、胰臟癌的關係,但是 AGE 至今仍然不是臨床上糖尿病患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為很多的研究發現 AGE 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切點,超過哪個數值糖尿病的風險會到多高,AGE 有相關性、但卻不是一個確效好用的指標,所以 AGE 常用在動物研究,時間短易操作、容易比較數據高低,但是一到人體就無法突破、還沒辦法找到作為疾病診斷標準的方式。從 AGE 的例子就能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和人體的距離很難說到底是多少。柳朋馳解釋,中研院的論文研究、媒體的轉載報導,加起來可能會讓民眾眼花撩亂、難以理解,其實結論可以簡單說明為:醫界已知糖尿病族群比非糖尿病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本來就會比較高,而中研院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族群如果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又吃高糖飲食,則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又會加重影響性。但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尿病患通常不會去驗 KRAS,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KRAS基因異常,即使知道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也未必都是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的基因異常還包括 BRCA1、BRCA2 等,所以實務上對民眾而言,第一道關卡就是有沒有糖尿病、這個問題民眾自己會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KRAS 基因異常的問題,KRAS 會讓糖尿病人雪上加霜;而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包括衛福部、醫師們的衛教建議也是低糖飲食,不管有沒有糖尿病、甚至不管有沒有 KRAS 基因異常,通通都低糖飲食準沒錯。 柳朋馳從流行病學解釋,有糖尿病的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就跟肥胖的概念一樣,吃糖就容易胖、胖就容易罹患胰臟癌,或許民眾會疑問,難道避開高糖、就不會有胰臟癌嗎?答案也不是,柳朋馳強調,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各種癌症都是多重因素的,只是既然知道高糖飲食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而且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那就盡量避開高糖飲食、以免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所以傳言標題「元凶」 說法太過武斷,糖可以說是「影響因子」,元凶指的是主要的兇手,其他不重要,但事實上一大堆因素都有關係,例如上述第一組實驗鼠,即使正常飲食、也因為帶有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風險仍有 8%,所以並不是只要做到低糖飲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可以完全避免風險,傳言「元兇」的說法易誤解。結論 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內容中都提到,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但是已知有高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脂飲食,或是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家族史,或是糖尿病病患等等。此外,中研院在該研究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導「過往研究只知 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由上述資料可知,後續相關報導、傳言版本「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元兇」、「首度證實」等說法易誤導。 專家也表示,如果糖代謝異常是一,糖尿病是二,胰腺癌是三,醫界已知二和三有關,而一和二有關也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中研院的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確認一和三之間的關係,一可以說成是三的原因、關鍵原因,但傳言說成「元兇」、「首度證實」過於誇大、武斷,易造成民眾誤解。衛教資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知識館 - 胰臟癌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research.html)
-
2024-05-15 癌症.抗癌新知
你的體型易致癌嗎?重症醫曝身形符合「2大特徵」罹癌風險更高,高個子也有風險?
你覺得你健康嗎?你知道怎樣的身材容易罹患癌症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身形符合2大特徵者患癌症的風險更高。哪些身材易患癌症?黃軒表示,根據一項33萬人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現不同的體型與整體癌症的發病風險有關。該研究涉及近33萬人,大部分年齡在35歲至65歲之間。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體重指數(BMI)、身高、體重、腰臀比、腰圍、臀圍,將他們大致歸納為四種體型:.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第2組: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身形符合2大特徵者 患癌症風險更高經過15年的跟蹤隨訪,有超過4.7萬人患上了癌症,研究人員分析這些人的身材,發現有兩組身材患癌風險更高就是:「高個子和大肚腩者」。.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10%,與10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這些癌症包括:子宮癌、食道(腺)癌、肝癌、腎癌、膽囊癌、胰腺癌、骨髓瘤、乳腺癌(絕經後)、結腸癌、直腸癌。.第2組(個子高,全身性肥胖)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3%。與甲狀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腦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等5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12%。與食管癌、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此外,這些身材的人還與食管鱗狀細胞癌、口腔癌、咽癌、肺癌等癌症風險有較高的關聯。.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沒有升高。黃軒精簡了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1.全身性肥胖(包含大肚腩):罹癌風險升高了10%2.個子高,腹型肥胖(大肚腩):罹癌風險,更升高了13%3.這兩種肥胖身材,只要併有「大肚腩」,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以上4.這次研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現,「大肚腩」同時併有「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為什麼身材跟癌症有關聯?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得出結論,身材中存在這兩個特點「大肚腩和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脂肪分布、體重指數、腹圍和臀圍等因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對於降低患癌症的風險非常重要。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大肚腩的「腹型肥胖」與癌症風險的聯繫更為緊密。腹型肥胖的典型特徵是大肚腩,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脂肪主要沈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一項發表在《BMC醫學》上的研究發現,腰圍越粗,患癌風險越大。研究人員對350萬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時間隨訪研究,發現有超過27萬的人最終罹患癌症。根據這些參與者的數據,體重指數(BMI)和腰圍(WC)與罹患癌症的幾率有很大關係。另一項針對2000多人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上,同樣得出類似結果,無論男女,身高越高相對患癌風險越高。這些研究結果共同強調了「體型與癌症」風險之間的緊密聯繫,提醒我們重視體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常3大習慣 有效預防大多數癌症2021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刊發了一篇文章,文中詳細列舉了一系列日常習慣,強調遵循這些建議能有效預防大多數癌症的發生。研究顯示,體重管理是預防癌症的關鍵因素之一,過重或肥胖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世界衞生組織呼籲,通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來維持適當的體重,對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至關重要!以下是這些建議的體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簡要概括:1.營養的平衡維持健康體重首要步驟是,攝取均衡的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如果營養足夠,可幫助維持體重,從而更好地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量的體重也能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活力,對身體的復原有著積極的影響。2.運動的重要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且可以直接影響癌症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根據香港大學癌症專家研究建議:癌症康復者,應該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有效控制體重3.飲食的控制除了運動,飲食控制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部分。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選擇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並減少癌症風險。研究表明,減輕體重可以顯著降低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率最後,黃軒提醒,其實很多高風險易罹癌,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肥胖」所導致!我們應該積極維持健康的體重,為自己的身材營造一個健康有益的「防癌環境」。體重管理防癌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透過飲食控制、均衡營養、適當運動,不僅能夠減少癌症的風險,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5-0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生長擴散速度快 可能3個月內急遽惡化!AI輔助揪出早期腫瘤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於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首次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前十大,而致死率也是目前癌症中最高;在美國,胰臟癌是排名第二大死亡的癌症,僅次於肺癌。胰臟癌無早期症狀 生長及擴散速度快台大內視鏡光學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無早期症狀,且生長及擴散速度快,發現時多已經是晚期,不能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僅10%。廖偉智於台中榮總所舉辦的「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分享,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包含初期症狀不明顯、CT影像難以肉眼辨識,因為有些檢查顯示跟良性病變相似。而且胰臟位在人體臟器正中間,導致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早揪出病灶,常錯過寶貴的治療時間。廖偉智強調,胰臟癌來勢洶洶,可能在3個月內就急遽惡化,從早期演變為晚期無法治療的棘手狀況,癌細胞快速轉移到周圍組織、遠端器官。近年台大醫院開發世界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可偵測到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偵測率高達9成,人工智慧輔助讓篩檢工具大躍進。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 可偵測小於2公分腫瘤胰臟癌需要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一旦腫瘤超過2公分,要先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再進行切除,可藉由手術得到根治的機會。廖偉智提醒,抽菸、喝酒、家族遺傳、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都是誘發癌症的危險因子。尤其菸酒會增加胰臟發炎機率,若經常發炎,則容易產生癌病變。糖尿病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廖偉智呼籲,日常要做好體重控制、血糖管理,避免胰臟快速或大量分泌胰島素,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增加胰臟負擔。疾病百科/胰臟癌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百科
-
2024-02-25 癌症.其他癌症
沉默殺手胰臟癌2大奪命關鍵 台大醫提醒這些人50至55歲該篩檢
胰臟癌因為初期往往無聲無息,有「沉默殺手」之稱,日前高雄就有名員警,本身不菸不酒且有規律運動,卻在確診胰臟癌1個月內病逝。家族史為胰臟癌的危險因子醫師指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和胰臟癌風險因子的連結尚未確定,但「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等,則是確定的危險因子,建議如有家族史的民眾,可在家族中首位發病者年齡「減去5至10歲」時先進行篩檢。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為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症狀包括無力、體重減輕、腹痛、黃疸、背痛等。為什麼胰臟癌不一定有症狀?有些病人會問,「沒有這些症狀,為什麼是胰臟癌?」專長胰臟癌治療的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說,胰臟癌「有沒有症狀」,其實要看癌細胞長在哪個位置,因為胰臟本身是不對稱結構,並有胰頭及胰尾之分,長在胰頭的腫瘤占60%至70%,其餘則在體部和尾部,如位置接近消化道,會導致阻塞、出現消化道相關症狀;接近神經叢會肚子痛;在膽道附近則是以黃疸表現。吳健暉表示,胰臟癌的病程,在所有癌症中的進展速度快,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34%、第二期21%、第三期11%,且並非所有腫瘤都可以切除,依照治療方式和解剖構造分成可切除、可切除性未明、局部侵犯嚴重不可切除和轉移等。有些人認為罹患胰臟癌就是「沒藥醫」了,吳健暉說,臨床上的「有藥醫」,指的是疾病可以控制、腫瘤能夠縮小,化學治療就是有效的治療,但控制3個月、半年、一年等,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但只要可以控制,對病人來說就有意義,例如可以好好安排身後事、和家人相處等。有家族病史何時該篩檢胰臟癌?據了解,在分局擔任民防組長的54歲李姓警官,原本身體無異樣,但1月中旬上班時,突然感到身體不明原因疼痛,分局同事見狀請他先休假就醫檢查,1月24日住院後,被診斷胰臟癌末期,由院方安排化療卻仍不敵病魔,從診斷至過世,僅短短不到1個月。吳健暉指出,病人未滿55歲,屬於早發性胰臟癌,目前證實風險倍率增加最高的為,「家族性胰臟癌病史」,以及「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如果家族中有1名以上胰臟癌患者,就會請其他家人定期追蹤腫瘤指標、進行核磁共振等早期篩檢。美國相關指引建議,可在家族中首位發病者發病年齡減去5至10歲時進行篩檢。吳健暉解釋,如家族中首位發病者在60歲時發病,就建議家人在50至55歲時篩檢;實務上,60歲歲發病的病人,小孩大多介於3、40歲,因為碰上親人罹癌,不少人會特別積極進行早期篩檢,有些人則視自身經濟狀況,也許每年、每2至3年,或在結婚、生子等人生重大事件發生時進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3 養生.運動健身
研究:步行達「這天數」罹癌風險少20% 為何走路可防癌?專家分析3原因
運動對健康有很大的益處,而且研究證實運動可以預防癌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PO文表示,有研究指出,未罹癌前運動可以降低20%罹癌風險,而且簡單的一個步行就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風險。 每週步行5天罹癌風險低20% 為什麼步行可防癌?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144萬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信息。 研究人員發現,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低20%,而且風險降低的效果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 不過,為什麼步行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呢?黃軒醫師說明,研究人員認為步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癌症風險,包括: 降低體重: 肥胖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步行可以幫助人們減肥或維持健康體重。 改善免疫系統 步行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更好地抵禦癌症。 減少發炎反應: 「發炎」是癌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步行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反應。 黃軒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結果表明,步行是一種簡單、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建議成年人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而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簡單、方便,又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增加有氧健康效益更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成人每週應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强度或75分鐘高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黃軒醫師表示,這也就是說高等強度有氧運動1分鐘相當於中等強度的2分鐘。因此民眾可以將以下中等强度、高等強度有氧運動互相搭配,調整運動時間、項目: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快步行、水上運動、打網球(雙打)、在平路上踏單車、包含接與投的運動(例如排球和棒球) 高等強度有氧運動: 緩步跑、快速游泳、跳快舞、跳繩、打網球(單打)、打籃球、踢足球 不過,黃軒醫師提醒,150分鐘只是最低標準而已,世界衛生組織最後還提到,成人應盡量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週300分鐘中等强度,或每週150分鐘高强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者是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以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67326461532025&set=a.504904411107568&locale=zh_TW 【延伸閱讀】運動30分鐘VS.分段累積 運動、減重效果一樣!如何選擇強度、分段累積?美運動指南3招小撇步 日常活動就可運動!別再用「忙碌」當藉口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6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2024-01-19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可防癌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助抗癌,散步、慢跑、腳踏車都算
癌症是讓多數人害怕的疾病之一,會想透過各種方式來預防/延緩癌症發生。對於防癌方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在你健康狀況下,「運動」是防癌的有效工具之一,而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復發風險,他呼籲空閒時刻別只會滑手機,每周養生運動習慣可降低罹癌風險。未罹癌前運動,可降低罹癌風險20%運動可以預防癌症!一項針對144萬人連續追蹤11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與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相比,癌症發生率要低20%。這項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144萬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信息。研究人員發現,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低20%.降低風險效果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步行」可降低癌症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步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降低癌症風險,包括:1.降低體重:肥胖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步行可助人們減肥或維持健康體重。2.改善免疫系統:步行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更好地抵禦癌症。3.減少發炎反應:發炎,是癌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步行可助減少發炎反應。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步行」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成年人每週至少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簡單、方便,且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高等強度有氧運動是什麼?黃軒補充說明,WHO建議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强度或是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換句話說,高強度有氧運動1分鐘相當於中等強度的2分鐘。所以每周如果有10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再加上2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就有達到於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標準了(100 + 25x2 = 150),這就是所謂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不過150分鐘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低標準而已,他們最後還提到,為了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應盡量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周300分鐘中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鐘高强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是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快步行、水上運動、打網球(雙打)、在平路上踏單車、包含接與投的運動(例如排球和棒球).高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緩步跑、快速游泳、跳快舞、跳繩、打網球(單打)、打籃球、踢足球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復發風險.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31%:英國一項針對8萬名30歲以上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每週進行兩次以上肌肉訓練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23%,因癌症死亡的風險降低了31%。.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復發風險:對於女性大腸癌患者來說,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運動的類型可以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根據一項針對女性大腸癌患者的調查確診後,病人的運動量越大,存活率會越高,復發的幾率也會降低。甚至運動量最大的一組比起最少的一組存活率提高了50%。適度「肌肉訓練」 對於降低死亡風險和抗癌有益以有過罹癌經驗的人為對象進行的另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每週進行一次以上肌肉訓練的人群與不參加訓練的人群相比,生存週期更長,包括癌症在內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 了33%。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周進行2次重量訓練和適度的有氧運動,適度的肌肉訓練,對於降低死亡風險和抗癌有益。然而另一項研究指出,過度訓練超過130至140分鐘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提高步行效果的小技巧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可降低癌症風險。黃軒分享3個提高步行習慣的小技巧。1.找一個伴侶一起步行,可以增加樂趣和動力。2.在步行時,可以聽音樂或播放有聲書,可以幫助分散注意力。3.在步行時,可以嘗試改變步伐或走路方式,可以提高運動效果。說起有益健康的運動,很多人會想到散步跟慢跑等有氧運動,而除了上述2種運動,伏地挺身、深蹲等肌力訓練,也是預防癌症的有效手段。但黃軒提醒,如果你已經罹癌,運動並不能治癒癌,卻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幫助已經罹癌患者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更重要,在你健康狀況下,運動可是防癌的有效工具之一!所以空閒時間與其一直滑手機,不如我們一起去運動,讓身體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08-18 癌症.抗癌新知
將9種癌症風險最高降低40% 研究揭一部位健康可能有助防癌
良好的心肺功能不只對身體健康有益,一項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大型研究表明,心肺系統健康的男性,可以將九種不同形式的癌症的風險降低高達40%,受影響的癌症包括頭部、頸部、肺部、腎臟和腸胃系統的癌症。心肺健康是指一個人進行有氧運動的能力,例如持續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甚至爬樓梯。眾所周知,它與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有關,但較少有針對多個癌症部位的長期研究。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瑞典超過100萬年輕男性進行了平均33年的追踪調查,從他們參加軍事體能測試開始,直到2010年為止。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這些男性的癌症診斷率,並將其與軍事測試中記錄的健康狀況進行比較。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的體能測試結果,將參與者區分為低、中和高三個級別的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或稱心肺耐力,這是衡量一個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向肌肉供氧能力的指標。在分析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較高的心肺適能與較低的患九種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其中尤以腸胃道癌症中最為明顯:.直腸癌風險降低5%.胰腺癌風險降低12%.腸癌風險降低18%.頭頸癌風險降低19%.腎臟癌風險降低20%.胃癌風險降低21%.食道癌風險降低39%.肝癌風險降低40%.肺癌風險降低42%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較高的心肺適能與增加7%的前列腺癌風險及31%的皮膚癌風險之間也存在關聯。研究人員推測,健康的男性也更容易篩查前列腺癌和皮膚病變,從而導致更多病例和更早診斷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兒科系博士後研究員Aron Onerup博士表示,良好的健康水平似乎能夠降低許多類型的癌症風險,同時在接受癌症治療時更容易獲得成功的結果。這些研究結果強化了建立健康習慣以提高健康水平的論點,並且應該從小開始。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並未證明較佳的心肺能力會降低患這些類型癌症的風險,它只是發現了一種關聯。此外,該研究僅針對男性,因此尚不清楚女性的結果是否相似。【資料來源】.Good fitness levels in youth linked to lower cancer risk.Being in good physical shape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nine types of cancer, study finds.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Linked to 40% Lower Cancer Risk.Goo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ssociated with up to 40% lower risk of 9 cancers
-
2023-04-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 教授舉西醫實證研究這麼說
讀者翁先生在2023-4-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非常欽佩尊敬您,感謝您為綱友及眾多讀者解惑各種似是而非的保健知識、健康資訊,也深刻的了解到什麼是實證醫學,真實的科學根據。我也購買您3本有關偽科學的大著,讓家人知道正確的科學保健知識。我一直有每天早上喝一杯黑咖啡的習慣(約400~500ml),而且都是空腹,然後就出外去運動,已經3、4年了,感覺很好,也無任何不適。在台灣也有非常多的人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最近有在網路上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一位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真的很聳動,也很嚇人,而且是名中醫。但在網路上也有日本及國内的研究喝咖啡可以降低胰臟癌及其他癌症,資訊很混亂。想請教林教授是否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或實證醫學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期待並感謝林教授能解惑,謝謝。」這位讀者雖然有說「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但卻沒有提供該視頻,所以我就用「咖啡」和「胰臟癌」做搜索。我搜到一篇標題是喝咖啡過量小心胰臟癌的文章,而裡面有倪海廈中醫師2004年寫的評論:「我不知道已經說過千百遍 , 喝咖啡一定會導致胰臟癌,諸位讀者可以參看我以前的論文,因為咖啡是酸性飲料,不單是會引起胰臟癌也會引起胃癌及淋巴癌,這時只有中醫可以治療,我相信病人會死於胰臟癌的很少,死於西醫的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的很多,讀者請安心,只要找到優秀的中醫必然可以治療的。以上的這位得到胰臟癌的女子,可以準備後事了,因為她接受西醫治療,最多半年可活,我不知道台灣有何中醫可以治好胰臟癌的,但是只要是非常熟練於運用傷寒論及金匱的中醫師,要治療此病絕非難事,可能有的,還有台灣西醫到現在仍然不確定因何會得到胰臟癌,還要引用外國的研究,實在可憐。我們第一線的臨床醫師不但早已治好此病,而且早已確定是由於喝過多咖啡造成的,因為咖啡為強酸性飲料,而且不只是咖啡還有市面上販賣的甜點都是發生胰臟癌的危險因素,因為它們都是使用人工糖去製造的,而人工糖就是酸性的,吃多了,不但會胃酸過多,引發胃癌及淋巴癌,而且就是胰臟癌的主要來源,這些閉門造車的西醫學研究者,還很蒙蔽在可能或也許或大概之中,外面人們已經都翹辮子了,他們還在埋頭苦幹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以拯救天下人為己任,好像很偉大,其實不知道已經害死多少不該死的人了。」註:上面這段文章兩次提到酸性飲料或食物會導致癌症,但創造這個說法的人在2018年被法院判監並罰款一億美金。請看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有關倪海廈,我在網站成立不久後(2016-5-25)就發表牛奶致癌?,引用他2010年的論述:「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敢出面替牛奶商打廣告,想說服民眾多喝牛奶時,你要注意,我會將你放進白目醫療人員區,因為你在害人生病中,這種行為必須被制止。如果你看完這篇研究報告後,還是繼續堅持每天都喝牛奶的話,我已無言可說了。只有祝福你不要得癌症了。」維基百科有記載倪海廈的生平,而有關死因的部分是:2012年1月29日夜晚在台北家中昏迷,送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急救,2012年1月31日於台北醫學大學醫院病逝(註:享年58歲),診斷是心肺衰竭。(註:一個畢生痛恨西醫的人,臨終前卻被送到西醫做急救,想必是一大憾事。)維基百科也有列舉一些關於倪海廈的爭議,包括:咖啡為強酸並造成胃癌血癌是吃西藥造成,且四周完治血癌子宮頸癌成因是因為月經積在子宮頸所造成帕金森氏症由西藥所引起糖尿病足的成因是因為西藥讓血糖沉在腳底我也搜到一個新唐人電視台在2012-11-20發表的影片【名醫故事】(二)李時珍/喝咖啡會導致胰臟癌嗎?,而所謂的名醫是胡乃文中醫師。新唐人電視台的總部是設於美國紐約市,而胡乃文是在台灣執業,所以雖然影片的標題是簡體字,但卻非出自大陸。還有,有關新唐人電視台,維基百科有一個小標題Promotion of misinformation and conspiracy theories(宣傳錯誤信息和陰謀論)。這個影片長24分08秒,而有關胰臟癌的談論是在22分29秒開始。主持人問胡乃文:「在您看來,這個胰臟要預防它病變,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胡乃文回答:「胰臟依據統計,大部分是抽菸,吃咖啡之類造成的,尤其是咖啡。我曾經有一位學生,他是一位外國人。這個洋人他們都有一個教,就是他們都有信宗教,所以他從小就有個教母啊什麼教父之類的。他的教母就是胰臟癌。他當時問我怎麼辦。我說,唉,她是喝咖啡造成的。結果他跟我,非常有趣的,他說,喔,我的教母她根本就是每天都吃咖啡,然後她把咖啡當作早餐,中餐,晚餐吃,所以她得胰臟癌。」就影片和粉絲數量而言,胡乃文的確是位名醫,但是就我所看過他的影片,例如「刷牙也能使白髮變黑」,我只能說,他的醫學論述實在是讓我哭笑不得,感慨萬千。我發表過下面幾篇咖啡致癌或抗癌的文章:咖啡致癌,幕後推手咖啡致癌?加州逆轉咖啡致癌,金耶?咖啡抗癌,讀者質疑我現在把所有有關咖啡與胰臟癌關聯性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1年: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tea,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analysis of two Italian case-control studies(咖啡、脫咖啡因咖啡、茶和胰臟癌風險:兩項意大利病例對照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咖啡與胰臟癌之間缺乏因果關係,與劑量和持續時間之間缺乏相關性,這與該問題的大多數證據一致。2011年:Coffee drinking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喝咖啡與胰腺癌風險: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的結果表明,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反比關係。2012年:A meta-analysis of 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咖啡消費與胰臟癌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提供了定量證據,顯示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沒有明顯相關性,即使攝入量很高。2012年:Coffee, tea, and sugar-sweetened carbonated soft drink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of 14 cohort studies(咖啡、茶和含糖碳酸軟飲料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14 項隊列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總體而言,未觀察到成年期咖啡或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2013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gastric and pancreatic cance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胃癌和胰臟癌的風險——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結論:我們沒有發現咖啡消費與胃癌和/或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2013年:Intake of 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or tea does not affec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Nutrition and Cancer Study(攝入咖啡、脫咖啡因咖啡或茶不會影響患胰臟癌的風險:歐洲營養與癌症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結論:根據對歐洲營養與癌症隊列前瞻性調查數據的分析,咖啡總量、脫咖啡因咖啡和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的風險無關。2015年: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ffee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的前瞻性研究:來自 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的結果)。結論:在一項迄今為止胰臟癌病例數最多的咖啡攝入量前瞻性研究中,我們沒有觀察到總咖啡因、含咖啡因或脫咖啡因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之間的關聯。2016年:Coffee intake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前瞻性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劑量反應分析表明,咖啡攝入量每增加 1 杯,胰臟癌風險增加 1%。 不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發表偏倚。 喝咖啡可能會微弱地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2016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n Update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隊列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大量飲用咖啡與胰臟癌風險降低有關。 然而,應謹慎接受結果,因為不能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和偏差。 需要進一步精心設計的研究來證實這一發現。2019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一項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咖啡消費被確定為與胰臟癌風險增加有關,並且呈劑量反應關係。 然而,需要進一步的機理研究來澄清有關問題。2019年:Coffe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mong never-smokers in the UK prospective Million Women Study(英國前瞻性百萬女性研究中從不吸煙者的咖啡和胰臟癌風險)。結論:對此一隊列和 3 項較小的前瞻性研究的結果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對於從不吸煙的人來說,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幾乎沒有或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2020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的元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咖啡消費習慣與胰臟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 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無統計學意義。原文: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名中醫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8 焦點.長期照護
「跟家人圍餐桌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獨身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臨終贈與全部遺產
【本文重點】這是篇來自日本「女兒屋」的故事,述說著一位長照看護員的經歷,她求職四處碰壁,最後在懇求下才得到照護老人的試用機會,她如女兒般的用心照護獨居或病痛的老人成為金牌照護員,自己也從照護過程中得到快樂與自信。--by ChatGPT到家政服務介紹所找「陪護」的工作走出家政服務介紹所的玄關時,幸枝被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搭話:「能認識一下嗎…不會耽誤你太久的。」他五十來歲,比幸枝稍矮一些。儘管他其貌不揚,但幸枝作為女人來說體型又高又胖,容貌在常人之下,且長年忙於家務和打工,看上去比三十八歲的實際年齡更老,應該不會被陌生男人搭訕。「我想跟你談一下工作的事…」那個男人彬彬有禮,幸枝被他邀請去了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她剛從家政服務介紹所失意而出,聽到「工作」二字不可能無動於衷。她想在家政或陪護服務介紹所登記,可是走到哪裡都被問道:「已婚了吧?丈夫是做什麼的?孩子呢?家裡還有誰?」更氣人的是被理所當然地問道:「身分擔保人是你丈夫吧?」每到這時,幸枝便垂頭喪氣。既然抱著自立的決心離家,就不可再有絲毫依靠丈夫之意,況且她還必須盡量不留痕跡,不讓丈夫知道自己的消息。「你果真是這種情況呀…」那個男人喝了一口咖啡,滿含同情地點點頭。面對男人的提問,幸枝不得不把自己的窘境如實告訴他。她低頭看著手裡的名片,上面寫著「石山家政陪護服務介紹所有限公司所長石山六郎」。「我瞭解你的情況了。你就在我這裡登記吧…當然,本來是要有身分擔保人的,畢竟是到人家家裡去工作,所以馬虎不得。」石山所長一本正經地盯著幸枝看,「不過,像你這樣的情況就不必了,為了謹慎起見,你提供一個戶口本複印件就行了。另外,本介紹所有完備的住宿條件…我們這就去所裡吧。」幸枝起身深深鞠躬,寒酸的所長在她眼中突然變得高大起來。『女兒屋』為老人提供陪護服務 把對方當作親生父母盡孝介紹所在兩站路外站前商店街背面的一座五層公寓裡,兩張辦公桌和待客用的沙發局促地擠在一個單室套間裡。「你有陪護病人的經驗嗎?」剛在沙發上落座,石山所長便問。「有的。母親去世前,我在青森的醫院裡陪護了兩個來月…那是結婚前的事了。」「那就好。照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那就沒話說了。」他在沙發上坐直,前傾著矮小的身體緩緩說道:「我們介紹所在業界有一個別稱叫『女兒屋』…主要為老人提供陪護服務,我們的員工堪稱他們的親生女兒。你明白嗎?」所長飽含熱情地強調了「親生女兒」這幾個字。「請你在陪護時把自己當成對方的親生女兒,把工作當成盡孝心,時時溫情脈脈地叫他們爸爸媽媽。老人無論說什麼,你都要認真地傾聽,時不時用手輕輕撫摸他們。可以嗎?」所長的眼睛不知不覺間紅了,幸枝抬眼看著石山所長頻頻點頭,眼睛也濕潤了。幸枝開始陪護工作-當老人的「親生女兒」「宿舍」就在辦公室隔壁,單室套間裡放著兩張雙層床,靠裡處只有帶鎖的衣櫃和一個小電視機。只隔了一天,她就立刻投入工作當中。「一位臥床在家的老人需要照顧三天,這段時間由你去當他的『女兒』吧。」所長把一張寫有地址的便條遞給幸枝,「另外,希望你千萬注意不要違反合同裡的條款。」前一天,在介紹所辦完登記手續後,她在一份印好的合同上簽名蓋章了。所有條款都是常規內容,只是在報酬那一條的末尾多了一句:「規定報酬之外的報酬─小費及其他從客戶處獲取的收入,無論金額大小,均須如實申報,並與本所對半分成。」◎83歲渴望被聆聽的「爸爸」第一份工作的對象是一位八十三歲的「爸爸」,他一個人躺在郊外新建住宅區的一座房子的最裡間。在約定的上午九點到他家時,老人的家人已經全都出去了,他用微弱的聲音回應道:「…哦,我在等著你呢,來這裡吧。」老人皮包骨頭,蒼白的身體躺在床上,敞著睡衣,露出了尿布。他眼珠向上看著幸枝說:「哎呀,不是以前那位了嗎…啊,無所謂啦,我腰疼得受不了了。」他的聲音好似哀求。幸枝奔上前說:「好的好的,我來看看,爸爸。是長褥瘡了…真遭罪呀。」她說得很自然,沒有絲毫膽怯或害羞,跪在床邊立刻開始工作。老人安心地吐了口氣。老人的話題源源不斷,包括少年時代的回憶、與亡妻新婚時的生活、在銀行工作時的事情等等。這些話他不知說過多少遍,身邊的人大概早已聽煩了,但幸枝卻覺得新鮮,聽得津津有味。這十多年來,幸枝在家都沒有認真聽過人說話。對幸枝來說,跟老人在一起的三天過得很安穩,有一種久違的平靜。她覺得自己能打心眼裡善待老人。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到了第三天,老人含著眼淚依依惜別:「你下次還要來呀。我跟你在一起就像跟女兒在一起一樣。謝謝你。」他從枕下拿出一個餐巾紙包著的東西悄悄塞到幸枝手中。幸枝打開一看,裡面是一張皺巴巴的一萬日元紙幣。她總算明白合同裡為什麼會有那項條款了。◎73歲獨身癌末的「爸爸」三天後又有了新工作。「這位老人已在醫院住了很久,現在醫院允許他回家一趟,可是家裡一個人也沒有,他想讓我們照顧兩天…你去當他的『女兒』吧。」所長囑咐後把地址交給幸枝。這是一位七十三歲的獨身老人,住在一室一廳的公建房裡。住院半年間,他沒回過家,加上平時疏於打掃,家裡積滿了灰塵。在老人回家前,幸枝提前過去把家裡打掃乾淨。「您回來啦…爸爸。」老人一到家,穿著圍裙的幸枝就到玄關迎接。老人睜圓了眼呆立在被水沖得乾乾淨淨的水泥地上。「爸爸,洗澡水燒好了。」身材瘦削的老人端坐在房間一隅,如同在別人家一樣拘謹。幸枝催他脫了外衣,就像催自己的父親一樣。「來,讓我幫您沖沖背吧。」老人像孩子似的縮著脖子,他泡在浴缸裡呆呆地看著幸枝,低聲嘀咕道:「啊,世上還有這種生活呀。」晚飯時餐桌上擺著一小罐啤酒,老人看著菜餚開心地說:「就像做夢一樣。我一直想這樣跟家人一起圍著餐桌吃飯…哪怕一輩子只有一次也好…」一點點啤酒就讓老人有了醉意,不等幸枝問,他就沒完沒了地回憶起自己長年的獨身生活。他三十歲復員回來就一直獨居,家裡人全死於空襲。兩個人隔著拉門而寢,半夜裡幸枝聽到輕輕的嗚咽聲。第二天早上,老人帶著開心的笑容,對送他到玄關的幸枝說:「謝謝你。你掃清了壓在我心頭四十三年的陰霾…我不會再回這個家了。」他用平靜的語氣告訴幸枝自己已是胰腺癌晚期,說完坐上了來接他的計程車。幸枝半天喘不過氣來,呆立在那裡,連一聲「再見」都沒能說出口。◎72歲想當好婆婆的「媽媽」離家出走已經超過三個月了,其間幸枝當過十二位老人的「女兒」,他們也並非全是病人,其中有幾位另類的「媽媽」。「兒媳回娘家了,就今天一天…你啥也不用做,坐在這裡就行。」幸枝剛到客戶家,這位七十二歲的老婦人就開講了。從上午九點到晚上七點,老婦人滔滔不絕地講了十個小時,一直在說兒媳的壞話。「啊,這下心裡痛快了…下半年我可以裝出個好婆婆的樣子來了。半年後你還得來喲。」幸枝一直坐著聽她說,最後起身時腿麻打了個趔趄。◎70歲渴望女兒關心的「媽媽」還有一位「媽媽」指定幸枝前去的地方很特別,既不是家裡也不是醫院。「是氡溫泉…電車站前有免費巴士接送,你馬上就能找到。」根據石山所長的指示,幸枝前往郊外「媽媽」所在的溫泉。溫泉療養中心裡,老人們在溫泉裡泡澡,在大通間裡吃著水果點心暢聊。這裡還設置了舞臺,老人們一個個登臺表演又唱又跳。「謝謝你來這兒…來,咱們一起泡澡。」一位七十歲的老婦人在前臺等著,興奮地牽著幸枝的手走進了大通間,對著裡面一群老人說:「各位,這是我的小女兒。」她介紹時的聲音非常歡快。大家鼓掌歡迎幸枝,幸枝也像女兒一樣把老婦人事先囑咐要帶來的香蕉和點心遞給了她。「傻閨女,不用帶東西來嘛。你呀,不管長多大都不開竅,這些東西店裡都能買到的嘛。」老婦人說這話時一副很意外的樣子,然後把東西分給各位老人。大家對幸枝交口稱讚,紛紛表示感謝。「我有三個女兒,可是個個都像陌生人一樣不理我。」泡在泛著泡沫的溫泉中,老婦人悄聲對幸枝說,在別人眼裡儼然母女倆親密地在說悄悄話。「我一直想要在這裡的夥伴們面前顯擺一次,讓他們看看我也有個好閨女…今天做到啦。」出了溫泉回大通間時,老婦人突然不耐煩似的趕幸枝走:「行了,你回去吧。閨女在這裡,我跟大家玩不開。」幸枝朝著老人們鞠躬說:「請各位多多關照我媽媽。」再三拜託後她才離去。73歲癌末「爸爸」臨終前立遺囑 把遺產留給幸枝回到離開十天的宿舍,石山所長便迫不及待地把幸枝叫到介紹所。「你還記得來這裡後照顧的第二位老人嗎?」被這麼一問,幸枝立刻想起那位長年獨居在公建房裡的「爸爸」。「他三天前去世了。」幸枝腦海裡浮現出老人說自己胰腺癌晚期時的表情。「離開後我還幾次寫信問候過他…去世了啊。」「他沒有親人,所以後事是政府按規定辦的…不過,遺物裡有一份遺囑。」那是一份正式的臨終遺言,由主治醫師和兩位護士作為證人,其中說到要把全部財產贈予幸枝。「說是全部財產,聽說也就是四十多萬日元的存款…還有留在公建房裡的家具。」所長的一對小眼睛微微發光,窺視著幸枝的表情,那目光似乎是在提醒幸枝別忘了合同的規定。「明白了。容我好好想一想…作為『親生女兒』,就必須考慮今後祭祀供奉的事情了。」幸枝想:作為唯一的「家屬」,必須想好如何把他留下的錢用於對他的供奉。本想照顧老人 反被老人的幫助和安慰「這個工作你好像已經得心應手了,今後還打算繼續幹下去嗎?」片刻後,所長像是要收復失地似的,表情嚴肅地問道,「怎麼樣,不想回家嗎?已經出來四個月了。」那種拐彎抹角的語氣無疑是要確認幸枝的真實想法。「所長,這四個月裡我本是想來照顧老人的,結果卻覺得恰恰相反…倒像自己受到了老人的幫助和安慰。」幸枝這話說得誠心誠意,石山所長聽得直點頭。「沒想到自己對素不相識的人能比對自己的家人還要好。這種事雖然奇怪,卻是真的。儘管有時確實感到空虛,可我還是繼續留在女兒屋吧。」「是嗎?也好…這個時代很快就不僅僅需要女兒屋了,一定還會需要母親屋、祖母屋的。」所長在沙發上探起身來,語氣變得像往常那樣富有激情,「所以,你可以作為本所的金牌員工一直幹下去…等你哪天老得幹不動了,本所會給你安排一個最出色的『親生女兒』。」(本文摘自《譯林》2023年第1期,《讀者》雜誌節選)延伸閱讀:.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老伴、長女、么兒相繼離開…失智母卻不悲傷!有時候,忘了也很好!.照顧失智父母,「3個法律觀念」照顧者不可不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含糖飲料」不只讓你胖,還促進癌症的死亡風險
含糖飲不僅是現代人肥胖的重要原因,據研究發現,它竟然和癌症死亡也有很大的相關性!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經常食用含糖飲料恐增加大腸直腸癌和腎癌死亡風險,而且即使愛喝含糖飲的人身形不胖,癌症死亡風險也一樣大增,研究刊登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與預防雜誌》。 人造甜味劑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前曾有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中含有玉米糖漿等人造甜味劑,是引起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一。而據美國CDC分析自1982年至2016年,共934,777名健康男、女性的各種數據,包括攝取多少含糖飲料和人工甜味飲料的訊息,統計到2016年,研究對象中有135,093人死於癌症。分析顯示,攝取含糖飲料與大腸直腸癌和腎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且在調整過BMI(身體質量指數)後仍然存在。研究分析發現,和每天飲用超過2杯含糖飲有關的癌症,主要是和肥胖相關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腎臟癌,研究也發現,人造甜味劑也和胰腺癌的風險上升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之間的關聯。 含糖飲多種癌症有關其實,過去醫界就發現含糖飲的人工甜味劑比起單純的蔗糖,更容易誘發大腸息肉、腸癌,尤其是青春期的13到18歲的成長和發展重要時期,每天喝1份240c.c.的含糖飲料,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會增加32%! 除了腸癌,含糖飲還會影響其他癌症風險,除了腸癌和乳癌的風險因子有關聯性,愛喝含糖飲的女性,更要小心含糖飲也會增加停經前罹患乳癌的風險。而且玉米甜漿等人工甜味劑會促使三酸甘油酯快速上升,恐會增加脂肪肝的風險。目前不只在台灣,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都發現,脂肪肝已經成為肝癌新的危險病因,含糖飲真的還是少喝為妙!延伸閱讀: 。泡奶茶要先加「牛奶or紅茶」? 專家揭「正確順序」...必加1物藏健康陷阱。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0-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研究:一天一根綠色香蕉 降低高風險者罹患消化道癌症機率
一項研究指出,一天吃一根綠色香蕉,對某些具有高遺傳性癌症風險的人,可能因此降低罹癌機率。其關鍵在於綠色香蕉富含的「抗性澱粉」。對抗遺傳性消化道癌症,關鍵在「抗性澱粉」。這項由英國專家領導的研究,追蹤近千名「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患者,這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疾病,也被稱為「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HNPCC)」,由於基因問題,這類患者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研究中,一組參與者平均每天服用固定抗性澱粉劑量(相當於一根未成熟香蕉),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持續兩年。研究人員預計治療階段結束後,會有更長期的影響,因此進行長時間隨訪。在隨訪期間,服用抗性澱粉的463名參與者中,只有5例新發上消化道癌病例,而服用安慰劑的455名參與者中,有21例新發上消化道癌。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人類營養學專家John Mathers教授說,雖然並沒有因此降低腸癌的風險,但確實將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風險降低了60%。這種保護作用對消化道癌症特別明顯,包括食道癌、胃癌、膽道癌、胰腺癌和十二指腸癌等不易發現的癌症。在停止服用抗性澱粉補充劑後,研究人員觀察到保護作用仍持續10年。抵達大腸中才發酵,能為益菌提供食物。抗性澱粉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含量尤其豐富(如綠色香蕉),抗性澱粉也存在燕麥、穀類和豆類等食物中。實驗中使用的劑量相當於每天吃一根未成熟香蕉,香蕉中的澱粉會抵抗分解並到達腸道,改變腸道的菌種類型。研究人員推測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易被消化,而是在大腸中發酵,為益菌提供食物,改變膽酸的產生。研究人員表示,抗性澱粉對消化道的保護超出預期,但仍須更多進一步研究來支持這個發現,不只是林奇氏症患者,也希望能對一般人有助益。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8-13 焦點.元氣新聞
金馬影后蕭芳芳「電視圈教父」丈夫離世 悲痛對外證實
金馬影后蕭芳芳坐擁多項影后大獎,與第二任丈夫張正甫結褵42年,依舊恩愛如昔,不過今(12日)傳出噩耗,張正甫於11日安詳離世,享壽82歲,蕭芳芳也對外證實此事,並說「頓失支柱,悲痛萬分」,告別式也將低調舉行。港媒指出,蕭芳芳證實丈夫在睡夢中離世,「張正甫是新聞界的重量級人物,也是蕭芳芳生命中的『定海神針』,芳芳頓失支柱,悲痛萬分」。其實,張正甫5月確診胰臟癌,入院動了2次手術,3天前病情惡化,後事將低調以私人喪禮進行。張正甫有「張公」之名,昔對香港電視界、廣播界貢獻良多,不僅是亞洲衛星電視的開創者,更建立明確的香港新聞制度,被譽為「電視界教父」。不僅如此,張正甫更開創華語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引進衛星技術,讓香港能接收世界各地新聞,國際觀大增。蕭芳芳曾與秦祥林有過3年短暫婚姻,最後離婚收場,直到與張正甫相戀、結婚,兩人相知相惜,因此痛失丈夫,格外傷心。疾病百科/胰臟癌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更多
-
2022-06-20 癌症.抗癌新知
海扶刀精準度大躍進!國衛院模擬技術縮短40倍手術時間
癌症長達4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標靶藥、外科手術、放射治療的共同精進目標都是「專殺癌細胞、保護正常細胞」,像是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手術(海扶刀)、射頻灼燒術,都是特別適用於乳癌、肝癌、肺癌這類實體腫瘤的新技術,但還要靠精準的術前模擬,才能在最短時間殺光腫瘤,又不傷無辜正常細胞。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克沁所研發的術前評估數學模型,模擬結果具有優越的一致性,可達成更準確的定位、計算出剛剛好的熱能強度參數,近年陸續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與《Computers & Fluids》。馬克沁表示,與傳統的手術、放射性化療相比,海扶刀是將適當的溫度集中在局部腫瘤區域,使腫瘤壞死,具有非侵入性、非游離性、治療後併發症少等優點,可以用於大範圍的給除性治療,是沒有傷口的無創手術。可用於良性和惡性腫瘤的治療,例如 前列腺腫瘤、肌瘤、乳腺癌、骨癌、腦癌、肝癌、胰腺癌。馬克沁表示,因為人體組織很複雜,海扶刀仍可能造成健康組織的傷害,因為治療的精準度,會受到皮下脂肪厚度、病灶深度位置和大小、皮下脂肪厚度、周邊血管組織分佈的影響。事先模擬治療時組織受熱的範圍和溫度,可精準畫定治療區、計算出最佳治療參數,包括輸出能量、治療時間、治療路徑。馬克沁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根據他所研發的數學運算模型進行術前模擬,可將手術操作時間縮短10到40倍,即從數小時縮短到數分鐘。國衛院醫學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峯輝表示,過去可能要畫比較大範圍,才比較安心有處理到整個腫瘤,但就會犧牲到交界處的一些正常的組織。馬克沁的模擬技術可幫助醫師事先知道手術時病灶及周遭溫度會到什麼程度,畫定誤差更小的治療範圍,有助完整殺死癌細胞、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並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林峯輝表示,這項技術可發展為搭配各種治療儀器的商業軟體。比方說,如果海扶刀儀器廠商擁有這項技術授權,就能透過提升自家儀器的治療效果、提升競爭優勢,現在已有國內廠商正在洽談。針對常用於肝癌的射頻燒灼術,馬克沁另有開發出模擬模型,也即將在台大醫院進入測試階段。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全力支持精準醫療研究,為了提升分析技術,今年買了六台超級電腦,也請華碩電腦技術人員進駐協助,希望促成理論研究逐步進入臨床試驗、完成技術轉移。林峯輝表示,馬克沁是超音波、流體力學、計算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所以特別聘請他到國衛院,已發表多項領先國際的重要研究,也持續申請專利。馬克沁來台12年,今年歸化為台灣公民、在台灣結婚,是國衛院生醫工程領域的重要人才。
-
2022-03-2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是什麼?前兆、症狀、成因、如何預防,一次詳解告訴你
近來綜橫演藝圈近一甲子的藝人因胰臟癌離世。胰臟癌要如何早期發現?胰臟位在後腹膜腔,發生病變時多半沒有症狀。因此,早期的胰臟癌是沒有什麼症狀的。隨著腫瘤漸漸擴大,就會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噁心及噁吐等症狀。胰臟癌5大症狀:1、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2、腹部、背部疼痛:隨著腫瘤長大,會開始壓迫附近器官,引發疼痛。3、體重減輕、食慾不佳:患者通常胃口不佳。4、噁心和嘔吐:腫瘤也可能壓迫周圍的器官,阻礙消化道並造成胃排空困難造成。5、糖尿病:會導致血糖出現變化,藉由血液檢查可知。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分為三種,可改變、不可改變及風險尚未明確的因子4個可改變的危險因子:1、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會增加20%罹患胰臟癌的風險。2、抽菸:與從未抽菸者相比,抽菸者患胰臟癌的風險大約是其兩倍。3、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風險高。4、工作接觸特殊化學品:工作中大量接觸乾洗和金屬加工行業中使用的某些化學品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3個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1、年齡:罹患胰臟癌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多數的患者超過65歲。2、性別:男性罹患胰臟癌的可能性略高於女性。3、家族史:家族成員有人患胰臟癌,那麼患病風險會增加。5個風險尚未明確(仍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的因子:1、飲食:含有紅肉、加工肉類(如香腸和培根)和飽和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含糖飲料也可能增加風險。2、身體缺乏活動:缺乏運動可能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規律運動可能有助於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3、咖啡:較早的研究發現,喝咖啡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4、酒精:大量飲酒還會導致慢性胰臟炎,而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5、感染:胃部感染引起潰瘍的幽門螺桿菌或感染乙型肝炎,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如何預防胰臟癌?從5個面向著手1、戒菸:抽菸是胰臟癌最重要且可避免危險因素。戒菸有助於降低風險。2、注意飲食、體重和運動: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有助於降低風險。規律運動可幫助維持理想的體重,還可以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3、加工紅肉和含糖飲料可能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美國癌症協會建議遵循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限製或避免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和高度加工的食物。4、避免飲酒:大量飲酒還會導致慢性胰腺炎等疾病。最好不要喝酒。如果要喝酒,女性每天不應超過1杯,男性每天不應超過2杯。5、限制在工作場所接觸某些化學品:避免工作場所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可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協會(ACS)
-
2022-02-18 癌症.其他癌症
巴戈胰臟癌逝世 醫揭「癌王」恐怖之處,半年恐奪命
「癌王」胰臟癌再奪命,資深藝人巴戈昨晚因胰臟癌辭世,享壽67歲,過去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台灣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皆飽受胰臟癌所苦,醫師提醒,胰臟癌難早期發現,一但出現症狀時多半為晚期,從確診到離開「不超過半年」,呼籲民眾平時應該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三高、酗酒及肥胖。板橋新光健檢中心院長朱光恩表示,胰臟位於後腹腔、躲在胃的後面,常用腹部超音波來檢查胰臟,約七、八成的人能順利檢查到胰臟,但部分民眾因胃脹氣或脂肪過多,擋住音波無法看到胰臟。朱光恩指出,由於後腹腔空間大,若胰臟不幸長腫瘤,恐讓腫瘤有空間長大,等到腫瘤大到某程度、壓迫神經或周邊組織,產生症狀時才就醫,通常已經是胰臟癌第二期、第三期,「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因為從診斷到離開,最多不超過半年」。易好發胰臟癌的年齡多半在40歲以上,朱光恩表示,其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長期酗酒、肥胖、家族疾病史等,尤其糖尿病長期未控制血糖、或是喝酒導致慢性胰臟炎等,都需要特別注意。朱光恩說,胰臟主要是分泌胰液,協助人體消化食物,如果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液,恐影響消化,若出現不明原因上腹痛、腹瀉、黃疸、體重大幅減輕或憂鬱、疲憊、全身無力,就有可能是胰臟癌,但症狀出現時多半也難救治。朱光恩指出,許多癌症可事先檢查、預防,像子宮頸癌用子宮抹片檢查、乳癌以乳房超音波攝影、大腸癌用糞便潛血檢查等,但胰臟癌難預防,若有肥胖、酗酒、家族史等,只能透過多次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學檢查,平常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控制血糖,才能遠離胰臟癌威脅。
-
2022-02-17 新聞.科普好健康
巴戈胰臟癌逝/五年存活率不到5% 為何胰臟癌成無聲殺手?
編按:巴戈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令外界相當震驚。走在街上,不時會見到人手一支蘋果手機。很難想像帶給手機革命性改變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已因胰臟癌去世十年之久,享年56歲。賈伯斯於檢查治療腎結石中意外發現罹患胰臟癌,一開始他未接受正規手術化學治療,而選擇替代療法,但於九個月後證實遠端轉移。診斷困難檢查難發現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惡性腫瘤已連續39年高居國人死亡原因首位。每10萬人口中,因胰臟癌死亡為10.4人,胰臟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人口的第七位,但是胰臟癌卻不易被檢查發現,因為沒有好的篩檢工具,症狀不明確,診斷及治療困難,而且預後為所有癌症之末,五年存活率不到5%。胰臟癌沒有典型症狀胰臟位於後腹腔,處在眾多「交流道」之間,包括胃部往小腸的食物運送道路、膽道及胰道送往消化道的酵素運送道路、腸道的血液往肝臟的運送道路,以及上腸繫膜動脈的血液供應腸道血流的運送道路。胰臟癌大多數是腺癌且位於胰臟頭部,好發於老年人、肥胖、抽菸、喝酒、糖尿病,與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的族群。胰臟癌並沒有典型的症狀,症狀取決於哪條「交流道」被影響,常見症狀包括腹部背部疼痛、黃疸、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血糖控制困難等。目前一般抽血與超音波檢查並不能很敏感的偵測到胰臟腫瘤,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為最敏感且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由於症狀不明確,一般檢查很難偵測,所以胰臟癌被發現時都很後期。手術+化療 延長存活率胰臟癌手術後平均存活26個月,「手術加上化學治療,是目前唯一可延長胰臟癌病患五年存活率至30%的方法。」約三成的胰臟癌患者初診斷時為早期或局部侵犯,經過醫師評估後約六成的病患可接受根除性的手術治療,以及術後的輔助性化療或放療。胰臟頭部腫瘤切除手術,包括腫瘤附近器官(部分胃部、十二指腸、膽囊、總膽管與胰臟頭)切除與重建。這項手術為吻合多、複雜性最高的手術,手術死亡率約2%,手術併發症約30至40%。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內視鏡及機器手臂也逐漸被運用到這項手術上。相對於傳統長達20公分的傷口,內視鏡及機器手臂可以透過幾個小傷口完成同樣的手術,醫師能精細地清除癌症組織以及輕鬆地完成平均0.1至0.2公分直徑的膽胰系統重建。研究發現,內視鏡機器手臂可以減少手術出血量,淋巴清除更多,但是手術耗時較長、手術花費較高,但兩者術後長期存活率並無顯著差異。
-
2022-02-17 新聞.元氣新聞
資深藝人巴戈67歲癌逝!胰臟癌高度惡性,好發吸菸及慢性病患者
巴戈今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剛台灣生命優質協會祕書長紀寶如向媒體證實他死訊,令外界相當震驚。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只是他後來因為聲援高凌風,向華視爭取藝人福利,卻慘遭華視封殺,他輾轉到了台視,先後主持「強棒出擊」與「綜藝出擊」,其中「綜藝出擊」因收視不理想,後來遭到「就在今夜」取代。而他近年曾在「女力報到」演出,也多把重心放在公益上,積極參與紀寶如推動的台灣優質生命協會活動。他在演藝高峰時,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卻想不到突然撒手人寰,讓人不勝唏噓。【元氣網整理】認識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
-
2022-01-06 該看哪科.牙科
99%成人有牙周病!研究:恐致陽痿、心臟病、癌症上身
牙齦疾病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一生的牙周健康,而男性牙周病發病率(56.4%)高於女性(38.4%),研究發現牙周病的後遺症不只是無牙而已,恐衍生多重併發症…… 女性牙齦疾病與賀爾蒙有關女性體內的賀爾蒙變化,與牙齦健康息息相關,在不同時期,女性會出現下列牙齦問題…..1. 青春期因荷爾蒙水平升高,導致牙齦血液循環增加,可能會造成牙齦的敏感性提高,對任何刺激(包括:食物殘渣、牙菌斑)產生更大的反應,在此期間,牙齦可能會出現腫脹、變紅並感覺脆弱。2. 經期部分女性會出現月經性牙齦炎的情況,可能會有牙齦出血、牙齦紅腫和臉頰內側潰瘍…等症狀;月經性牙齦炎通常發生在女性來月經之前,並在月經開始後消失。3. 懷孕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和血流量增加,可能會使女性更容易罹患牙齦疾病;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患有牙周病的孕婦,可能更容易生出早產和過輕的嬰兒。4. 更年期和絕經後更年期或絕經後的女性可能會經歷口腔變化,出現口乾、牙齦組織疼痛和燒灼感以及味道改變(尤其是鹹味、胡椒味或酸味)等症狀。 男性牙齦疾病引起的4大併發症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罹患牙周病的機率大於女性,若忽視牙周病帶來的4大併發症,嚴重恐猝死…..1. 前列腺健康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是一種在前列腺中產生的酶,通常分泌量非常少。然而,當前列腺發炎、感染或受到癌症影響時,PSA水平會升高,研究發現,同時患有牙周病和前列腺炎男性的PSA水平,高於僅患有一種疾病的男性,這表示前列腺健康可能與牙周健康有關。2. 心臟疾病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患有牙周病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兩種疾病都是慢性炎症,研究認為炎症是牙齦疾病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繫,由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臟病,因此保持牙周健康是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方法之一。3. 陽痿研究發現,患有牙周病的男性,尤其是30歲以下或70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陽痿的風險增加。推測原因可能與炎症有關,長期慢性炎症(牙周病)會損害血管,進而導致陽痿的發生。 4. 癌症研究發現,有牙齦疾病史的男性,罹患癌症的可能性比牙齦健康的男性高 14%。另外,有牙周病的男性罹患腎癌的可能性比女性高49%,罹患胰腺癌的可能性高54%,罹患血癌的可能性高30%。(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餐後、睡前刷牙,為何還有口臭? 醫揭「6大症狀」小心是牙周病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
2021-10-13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抗癌是真的!最新研究發現: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
在許多成功抗癌的患者經歷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運動」!運動真的能抗癌嗎?很多人並不清楚,甚至很難說出原因。近日,一篇最新的研究證實: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2021年9月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給身體內創造一個抑癌環境!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10名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齡73歲)進行為期12週的運動干預,患者每週累積300分鐘的運動量。包括針對上半身和下半身主要肌肉群5到9次的抗阻訓練,每次1到4組,最大強度重複6到12次,每次鍛煉持續約1小時,以及5-10分鐘的有氧熱身和放鬆。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不能說明肌細胞因子與前列腺癌細胞系生長之間的直接關係,但從靜息狀態患者提取的干預後血清顯著降低了癌細胞的生長,長期運動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抑制癌症的環境。他們的抗癌經驗,均離不開運動!案例一:肺癌晚期只剩3個月,他用61場馬拉松跑出生命奇蹟!在癌症病友圈和馬拉松長跑圈,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名字——賀明,他也被大家稱為“跑馬抗癌鬥士”。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最多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那一年賀明才53歲;他不願意就這麼倒下,選擇了積極治療。歷經9個月、33次化療之後,賀明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就在他差點要放棄時,他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開始做康復訓練,從行走,到慢跑再到爬山;慢慢的,賀明愛上了運動。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要舉辦馬拉松的活動廣告,心裡突然湧起了一股衝動,他強烈地想要跑一場馬拉松賽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瞞著家人報名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用了2小時17分。跑完之後,他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征戰馬拉松;於是,他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為了完成馬拉松賽事,賀明一邊做抗癌治療,一邊跑步訓練。2017年,他完成了首個半馬,隨後決定挑戰100場馬拉松。從第1場全馬,到2020年1月5日跑完廈門馬拉松的第61場。賀明說,自己不想就這麼輕易倒下,他要證明,自己一個癌症晚期患者都能跑馬拉松,健康的人也應該動起來。2020年6月5日,賀明在安徽淮南病逝,享年57歲,他的百場馬拉松夢想最終停留在了61場。相比醫生的預期,他多活了近4年。他捐獻了眼角膜,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也要拓寬生命的寬度。案例二:腫瘤專家推薦的抗癌秘訣,竟是游泳!2018年,央視一檔節目中,講述了一位醫療工作者與癌症抗爭二十年,只堅持一件事——游泳,最終治癒的故事。20年前,40多歲的張雷被查出癌症,手術就做了三次,醫生曾委婉告知: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後來,雖然病痛給她的身心打擊巨大,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去游泳鍛煉,“跟癌症死磕”。她通過游泳不僅讓癌症20多年沒有復發,而且最終痊癒。運動,就是最好的抗癌“處方”其實,「運動抗癌」這件事,得到很多業界腫瘤專家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在其出版的《消滅與改造並舉》一書中介紹,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全身性改造很重要,提出“消滅”與“改造”並舉。“改造”包含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對機體的改造,主要是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游泳可以做為抗癌處方?我認為是可行的。”我們實驗表明,身患肝癌的老鼠,沒有游泳的活了60天,適度游泳的活了70天,過度游泳的活了50天。湯釗猷認為,在此實驗中,神經系統起了重要作用。適度游泳升高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抑制腫瘤,但是過度游泳降低多巴胺分泌。因此,進行適度的運動很重要。記得2009年,當我在醫院的辦公室裡,一位病人來我這複查,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但他說他也是一個病人,我以為他是一個診斷錯了的病人。看了報告才知道,他2001確診為肝癌,第二年手術切除後再次復發,切除後復發,2004後治療後,第二年再次復發,無奈,患者找到了我,我給他建議:要堅持游泳,這樣才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而游泳掌握方法後,也不需要像其他運動那樣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就這樣,我的病人在2009年後再复查,而檢查的結果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復發。他說除了按時吃藥之外,他還嚴格按照我的指示游泳。他堅持每天游泳20-30分鐘,感覺身體越來越好,不害怕寒冷。事實上,這個病人並不是我病人中的個例,“游泳”已成為癌症患者最好的“藥方”。在醫學上,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游泳可以起到人體的生理作用。游泳可以刺激體內乾擾素的產生,從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和復發。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榮譽院長,腫瘤專家徐克成2017年在《徐克成癌症康復每日談》一文中介紹,“我清楚記得:那是9月的一天,來自上海的企業家宋先生在我的廣州辦公室,講了自己的近乎不可能發生的神奇故事。2013年,他突然不想吃飯,看到食物就厭惡,接著背部疼痛,日益加重,體重一下子掉了10公斤。他去到2家三甲醫院,都被診斷為胰腺癌,已經不能手術切除。他拒絕了放化療,半年後疼痛逐漸消失、胃口恢復、體重增加。”我看著他講話神情,就像在聽一位前線歸來的戰地記者講述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問:“你做了什麼?”宋先生揮著手,堅定的說。停了幾秒鐘,他眼睛一亮,看著我,說:“哦!我有一個訣竅:游泳。”他說,在胃口恢復、疼痛減輕後,就開始游泳,每天堅持至少1小時,常常2小時,直到現在,堅持不懈。他說:“我能活下來,是個奇蹟。游泳對於我的康復,也是功不可沒。”最後,大家運動一定要堅持;不管是防癌還是抗癌,不管選擇什麼運動方式,運動一定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鍛煉方式對於防癌抗癌意義不大。只有長期堅持運動,才能夠真正起到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體質,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6-05 癌症.乳癌
AZ晚期乳癌藥Lynparza 早期患者也有效
「新英格蘭醫學」(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網路期刊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的一項跨國研究發現,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公司 (AstraZeneca PLC) 與美國藥廠默克公司 (Merck & Co.) 銷售的藥物Lynparza,可減少早期具侵襲性乳癌女性患者的癌症復發機率。這項長期研究是遺傳性癌症治療的最新發展,為人類對抗遺傳性乳癌增添生力軍;也證明製藥業花在新型藥物PARP抑製劑方面的昂貴投資,是值得的。Lynparza藥在美國定價為每位患者每月1萬4449元,是阿斯特捷利康公司最暢銷產品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晚期BRCA基因突變乳癌;去年銷售額達18億元。其競爭對手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2019年斥資逾50億元收購另一款PARP抑製劑Tesaro製藥廠。阿斯特捷利康癌症部門執行副總裁弗雷德里克森(David Fredrickson)表示,阿斯特捷利康將把研究數據提交監管機構,請求批准將Lynparza用於早期BRCA基因突變乳癌治療。PARP抑製劑的作用是截斷癌細胞修復自身DNA能力,並導致癌細胞死亡。近年來,衛生監管機構已批准此類藥物用於治療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目前發現這些藥物對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癌症,特別有用。有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更高且通常更年輕。基因突變約占美國每年確診28萬1000椿乳癌病例的5%。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乳癌是女性罹癌死亡第二大原因,每年在美國造成約4萬3600人死亡。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在2018年批准使用Lynparza治療晚期的BRCA基因突變乳癌。治療3年 近86%未復發此項研究從2014年開始,在美國和其他22個國家/地區有1836名罹患早期BRCA1或 BRCA2乳癌的女性,在參加研究前均接受過切除腫瘤手術,並在手術前後接受防止腫瘤復發的化療。根據腫瘤大小或存在於淋巴結的癌症情況,她們的復發風險都很高。研究隨機分配一半女性每天服用Lynparza藥劑一年,另一半服用安慰劑;研究人員發現,治療開始後2年半的中位隨訪期內,與安慰劑相比,Lynparza降低了42%癌症復發或任何原因死亡的綜合風險。治療三年後,接受Lynparza治療的女性85.9%沒有復發,接受安慰劑的女性77.1%未復發。
-
2021-01-24 新聞.健康知識+
以油漱口助「排毒」?教授批:毫無依據的壞科學
我在2016-10-17發表口腔細菌,大腸癌,胰腺癌,然後又在2018-6-11發表口腔細菌與大腸癌關係密切,都是在報導最新的研究發現口腔裡的一些壞菌可能會引發大腸癌和胰腺癌。讀者Lance Wang 2020-1-8在口腔細菌與大腸癌關係密切回應:教授您好,"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一書中提及口腔細菌等大多是脂溶性,建議以油漱口去除,以避免細菌等經由根管治療處、假牙縫隙、傷口及淋巴系統處影響全身,想請問教授對此的看法如何? 是否有科學根據? 謝謝!讀者提到的這本書是2015-3-28出版,全名是《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毒理學博士的高成功另類療法關鍵報告》。其實,你只要看到《另類療法》就可以肯定這是一本《偽科學》。不過,儘管我私底下跟這位讀者這麼說,他還是不願意接受,因為他認為作者是毒理學博士,怎麼可能會宣傳偽科學。好,我們再看一次這本書的標題。它的意思就是說,正規的癌症醫療是會殺死你,而這本書提供的另類療法才是能救人的。這種利用民眾害怕化療、電療的心理而來騙取信任和金錢的書籍和偏方,是多如過街老鼠,早已見怪不怪。例如,請看我在2019-3-15發表的謀財害命的醫生。不管如何,為了滿足這位讀者的要求,也讓其他讀者能見識到另類療法的虛偽,我就來分析這個叫做《以油漱口》的另類療法。我們先來看這本書裡的原文:「口腔毒素主要分為油溶性毒與水溶性毒,以油漱口能幫助排除前者,而高克痢是含黏土的止瀉藥,黏土能吸附帶正電的重金屬離子與帶正電的其他毒素。口腔毒素多但勤漱口者在一個禮拜內往往會發現頭腦變清楚了,這是我透過教學所得到、屢試不爽的回饋事實。」《以油漱口》是源自古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醫學/養生觀念,原名是kavala或gundusha,而英文是oil pulling。這個英文名稱可以解讀為《用油來拔除口腔裡的毒素》,也可以解讀為《用油來拔除全身的毒素》。就全身的作用而言,另類療法的推廣者聲稱《以油漱口》能治療約30種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皮膚炎,偏頭痛等等。《以油漱口》目前最常用的油是椰子油,而做法是將一大匙(tablespoon)油放入口腔,然後用漱口的方式在齒縫間沖刷,持續約20分鐘後,將油吐掉,然後用清水漱口。(註:網路上有人說試了一兩次後就放棄,因為把有味道的油含在嘴裡20分鐘,實在很難受)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醫療節目Dr. Oz Show在2014年介紹oil pulling,從而導致全國各地的牙醫診所被民眾問爆了,所以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立即做出回應。它說:「目前沒有可靠的科學研究表明oil pulling可減少蛀牙,增白牙齒或改善口腔健康。 基於缺乏科學證據,美國牙科協會不建議將oil pulling作為牙齒衛生措施。 美國牙科協會繼續建議您為保持良好的牙齒健康,每天用氟化物牙膏刷牙兩次,持續兩分鐘,每天用牙線清潔齒縫一次,不要吸煙。」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oil pulling做搜索,看到30篇論文,幾乎全都是發表在一些阿里不搭的期刊。例如一篇2020年發表的綜述論文The effect of oil pulling with coconut oil to improve dental hygiene and or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評估:椰子油漱口對改善牙齒衛生和口腔健康的作用)。它是發表在一個我從未見過的期刊,名叫Heliyon,影響因子只有0.4。儘管這篇論文的作者發現「數據不足以得出結論性發現,研究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偏見的風險很高」,但是他們的結論竟然是「有限的證據表明,用椰子油漱口可能對改善口腔健康和牙齒衛生具有有益的作用」。有一篇2018年發表在《英國牙科期刊》的評論很直接了當地就用這樣的標題:BAD SCIENCE: Oil pulling(壞科學:以油漱口)。美國有一個專門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它在2014-3-12發表Oil Pulling Your Leg(油拉你的腿),結論是:「油拉(以油漱口)是暗示性的錯誤稱謂,暗示從嘴裡拉出一些有害物質(毒素和細菌)。…用於一般健康或任何其他適應症,油拉(以油漱口)純粹是偽科學。 它的排毒聲明就跟所有排毒聲明一樣,都是毫無依據。 除了作為口腔護理的不良替代品外,沒有任何證據或合理的理由要推薦油拉(以油漱口)。」所以,陳XX博士在他書裡所說的《口腔毒素多但勤漱口者在一個禮拜內往往會發現頭腦變清楚了,這是我透過教學所得到、屢試不爽的回饋事實》,您還會相信嗎?註:有關《排毒》的胡扯鳥蛋,請看我發表的文章「排毒」到底是啥東西,或是演講影片排毒是排啥毒。後記1:這篇文章發表約11小時之後,讀者ChunChuan回應:「感謝教授提供的資訊,“油漱”這個亂象曾在台灣芳療業猖獗過一段時間,有些賣植物油的業者,在開課教民眾以各種植物油漱口,還標榜用不同植物油漱,會有不同功效,那時不少人信以為真。直到後來新聞媒體報導,有民眾長期用植物油長時間漱口,結果引發牙周病,也出現不少人口腔牙齒狀況變差的情形,甚至因漱口時間過久,造成口腔肌肉纖維化(不確定用詞是否正確,但就是口腔肌肉受損),這個“油漱”歪風才漸漸的退燒。如今回想,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某些賣植物油的業者搞出來的促銷花招。」後記2:這篇文章發表後隔天,讀者Michelle回應:「謝謝林教授,看完這一篇太痛快啦!多年前我也曾相信油漱的功效,以第一道冷壓橄欖油進行油漱,嘗試兩次皆以牙齦發炎腫痛收場,證明油漱非但無法帶走口腔細菌,反而可能把細菌帶進原來就不夠健康的牙齒/牙齦(例如裝了牙套的牙),使口腔環境更惡化。」原文:以油漱口?排毒?
-
2020-11-26 癌症.其他癌症
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 小心胰臟癌找上門
62歲劉姓婦人因連續幾天出現上腹痛和小便呈茶色的情況而就醫,檢查發現她的黃疸和胰臟腫瘤指數偏高、膽管和胰管都阻塞,且胰臟頭有腫瘤,經切片檢查確診胰臟癌;由於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一旦確診大多為晚期,胰臟癌的3大典型症狀包括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指標。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胰臟癌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黃疸、上腹痛及體重減輕,且胰臟癌很容易轉移、擴散及侵犯重要血管,其中85至95%的病人為胰腺癌,不但預後差,復發率也很高,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但因多數病人發現晚,在臨床上只有15%病人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其餘多只能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與治療,才是對抗胰臟癌的重要關鍵。他指出,目前胰臟癌發生原因仍不明確,但可歸納出高風險族群,包括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者、家族內一等親有2人)以上罹患胰臟癌者、有慢性胰臟炎或胰臟內有水瘤的病人、肥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逾50歲才罹患糖尿病的病人。洪吉來建議上述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及早揪出胰臟癌,胰臟癌雖是相當難纏的癌症,但高危險族群如能定期接受檢查,並留意胰臟癌的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功對抗胰臟癌的威脅。
-
2020-11-11 癌症.飲食與癌症
黃豆到底能不能吃?教授告訴你黃豆是致癌還是抗癌
讀者Wen-chung在2020-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網頁上的分析以及提供知識的分享,受益良多~ 最近注意到黃豆的成分裡的營養素似乎很理想,所以覺得那黃豆似乎很適合拿來當主食啊~ …結果發現炒豆子似乎不好消化,…。那這樣營養素能吸收嗎? 所以又繼續搜尋網路上黃豆的相關資訊,看到這篇反對的文章以及這個報導。這位讀者有附上兩篇文章的網路連結,而為了避免把大家搞糊塗了,我決定把這兩篇文章分開來討論。今天要討論的是一篇2020-8-22發表在《Yahoo!早安健康》的文章,標題是:黃豆吃多恐致胰臟癌!? 日本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這篇文章所說的《日本最新研究》是一篇今年6月發表的論文Soy Food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黃豆食物攝入與胰腺癌風險:基於日本公共衛生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這項研究是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民眾攝入大豆製品的種類和數量的資料。可是,問卷調查本身並不是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研究方法,畢竟問卷調查的對象如果沒有據實以報,或是記錯了,那調查所得到的結論就會是錯的。很諷刺的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也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Shoichiro Tsugane醫生在今年7月個人單獨發表一篇綜述論文,而他在這篇論文裡非但完全沒提到黃豆會增加胰腺癌的風險,反而還把日本人的長壽歸功於攝取較多的黃豆。請看Why has Japan become the world’s most long-lived country: insights from a food and nutrition perspective(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家:從食物和營養的角度來看)。Shoichiro Tsugane醫生說:「黃豆主要是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被食用,並且是異黃酮的唯一來源,而異黃酮是具有抗癌和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在亞洲人群中異黃酮的攝入量與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較低有關。在日本,相對較高的黃豆攝入量可以解釋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低死亡率。黃豆和異黃酮的攝入也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的風險呈負相關性。」註:網路上也流傳著大量的《黃豆製品會促進乳癌》的說法,例如2013-4-8發表在TVBS的男大生罹乳癌! 醫疑豆漿當水喝過量。只不過,事實上,醫學證據是一面倒地認為黃豆製品可以預防或抑制乳癌。請看我在2019-1-9發表的木瓜,豆漿,乳癌不能吃?。事實上,《Yahoo!早安健康》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裡有說:「歐美疾病學相關研究中,也有研究發現,食用四季豆、扁豆、豌豆、黃豆等,攝取豆類食物能讓胰臟癌風險降低」。那,既然已經知道有研究發現《攝取黃豆等豆類食物能讓胰臟癌風險降低》,為什麼文章的標題偏偏卻是《黃豆吃多恐致胰臟癌!? 日本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難道說《歐美疾病學相關研究》都是騙人的,都是害人的?難道說《日本最新研究》才是唯一值得相信的,才是唯一憑良心做出來的?《恐致癌》又是什麼意思?《恐》到底是媒體常拿來忽攏民眾的《恐怕》,還是媒體常用來散播《恐怖》的口頭禪?原文:黃豆「恐」致癌
-
2020-09-12 癌症.抗癌新知
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 家庭成員誰得肺癌你最危險?答案出人意料
胰腺癌被人們封為癌症之王,但肺癌身為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實力同樣不可小覷。2018年,全世界11.6%的新發癌症是肺癌,相當於有210萬人不幸患病;同時全世界有18.4%的癌症死亡皆因肺癌,相當於176萬人,是第二名結直腸癌的2倍。最近發表在Lung Cancer的研究專門評估了肺癌家族史和肺癌風險的關係,結論是「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這究竟是基因要背鍋,還是全家人一起吃了啥不該吃的?這項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健康學院的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共納入了84項研究,其中包括19個隊列研究和66項病例-對照研究;50項研究來自於歐美國家,35項研究來自於亞洲。總體而言,只有5項研究沒有發現肺癌家族史與肺癌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其餘>95%的研究都在告訴你:家裡的親戚得肺癌,你除了去探望他,可能也要關心關心你自己!匯總所有的研究的結果再次強調了這發現,具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其肺癌風險可能會增加85%。亞洲人在肺癌的問題上顯得更加“相親相愛”:來自亞洲人群的研究發現,家裡有人得肺癌可能意味著你的肺癌風險會翻番,但在西方人群中這一風險的增幅則為73%。不過,男女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倒不是很大。家裡誰得肺癌最危險?父母一方得肺癌,你的風險增加60%;具體說來,爸爸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65%;媽媽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兄弟姐妹得肺癌,你的風險增加78%;具體說來,兄弟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39%;姐妹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93%。而如果你的兒女得了肺癌,你不但要擔心他能不能把病治好,同時還會發現自己的肺癌風險原來近乎翻番。家裡得肺癌的人愈多,說明家族成員可能真的天生就容易得肺癌:1名家人得肺癌,其他人的風險會上升55%,2名或以上家人得肺癌,風險則會飆升到2.72倍。越早發生肺癌,可能意味著家裡肺癌的“種子”更容易生根發芽:如果家人在60歲以上才被診斷出肺癌,其他人的肺癌風險可能並不會有明顯的上升,但如果家裡有人在60歲以下就不幸被診斷為肺癌,那麼全家可就都要提高警惕了。在亞洲人群中,女性、年輕人、從不吸煙的人群、父母患有肺癌的人群風險更高。研究人員認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一家人住在一起也可能受到同一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取暖和烹飪所導致的家庭空氣污染可能會導致一家人都一起得肺癌,而經常做飯的媽媽們可能更是深受其害,吸完二手煙還要吸油煙,肺癌的風險怎麼降得下來!結論是什麼呢?你雖然無法選擇家人,但你可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能無法改變遺傳,但你可以戒菸對身邊人好一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8 科別.消化系統
大便可以告訴你的5件健康事 長這樣代表胃腸道在出血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你的大便可以告訴你是否生病了!排便是人體消化食物後排除廢物的重要方式,你吃進的食物與你的糞便息息相關,你是否曾細心觀察過你的糞便,因為它可以告訴你身體一些重要的疾病徵兆,有時醫師也會請病人進行糞便檢查,幫助診斷病情。快來看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醫師教你如何從糞便顏色辨認警訊。堅硬如岩石糞便的外觀堅硬且形狀像小石頭或小卵石,可能是便秘的徵兆。即使你仍然可以排便,還是便秘的一種。大腸通過吸收水分來濃縮廢物,如果大腸中的肌肉無法收縮,則結腸中殘留的廢物將變得更加濃縮,導致大便變硬。顏色變化「我從患者那裡聽到的最普遍的擔憂之一,就是擔心糞便顏色改變了。」Linda Lee醫師表示,糞便的顏色會受到您所吃食物和大腸中細菌種類的影響。尤其人們的飲食中添加了許多食用色素,所以糞便的顏色也會隨之改變。「當我進行大腸腸鏡檢查時,我甚至可以告訴他們平時都愛喝什麼飲料。」糞便顏色的變化通常不會使患者提高警覺,除非它看起來是黑色或帶血,這代表消化系統可能發生問題。黑色焦油狀最常出現黑色焦油狀的原因,是服用鐵劑補給品或者含鉍的藥物。但是,這可能代表胃腸道某處發生內出血(例如胃或小腸)。油膩粘稠狀如果糞便看起來很油膩、黏稠且難以沖洗,則可能是您的身體無法正常消化脂肪。黏稠的變化可能是由於感染,乳糜瀉造成的消化不良或胰腺問題(如胰腺癌或胰腺炎)而無法消化營養引起的。糞便極細長如果糞便只是偶爾才如「鉛筆」般細長,可能是大腸肌肉運動所致,不用太過擔心。但若突然糞便那一陣子都成細長狀,小心可能是結腸阻塞,應就醫求助。參考資料:5 Things Your Poop Can Tell You About Your Health(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便常黏馬桶,生病了嗎?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
2020-06-30 癌症.其他癌症
「癌中之王」該怎麼防?生活中這些細節要注意
胃痛胃脹、腰酸背痛、血糖不穩定、皮膚發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症狀都可能指向胰腺癌。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它的很多症狀往往會和其它情況混淆,使得患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一經發現已是晚期。就是這麼一個隱藏得很深,讓人生死都在“胰腺”之間的病,人們對它卻是所知甚少。今天就來專門說說胰腺癌的一些常識,掌握「胰腺生機」。胰腺癌為什麼會被稱為「癌王」?因為,胰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019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胰腺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為1比0.89,可謂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近年來,隨著民眾的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很多人說「患了胰腺癌就真沒救了」,真的是這樣嗎?確實,像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相對療效好的癌症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二十年等,但胰腺癌因為其惡性程度,我們常以1年、2年、5年的生存期計算。目前,全球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9%,預計到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僅次於肺癌。但大家也要清楚,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腺癌,5年生存期還是可以高達50%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早期診斷胰腺癌呢?當出現胃脹、腰酸、黃疸、血糖不穩定等症狀時,千萬別忘記再多加一個腹部增強CT(電腦斷層)檢查胰腺,不要輕易自判疾病或求助非醫學專業人士。哪些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40歲以上的人群。2.常年菸酒。吸煙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胰腺癌發病高危因素。國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吸煙的胰腺癌患者與非吸煙者死亡的危險比在1.6-3.1比1;實驗研究已證明,菸葉中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變。胰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常有吸煙史,因此必須注意戒菸,尤其要重視二手煙的危害,減少去煙霧繚繞的棋牌室等場所的次數。3.不健康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總結了飲食與胰腺癌關係,認為富含紅肉(豬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險性,而通過攝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可預防33%-50%的胰腺癌發病率。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也幾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發現患糖尿病時,除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外,還要查胰腺癌。5.胰腺炎。反復發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或結石性胰腺炎具有癌變傾向,可以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6.遺傳因素。胰腺癌的發病,有家族史者是無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發病,其他家庭成員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人發病則升至12倍,3人發病則高達40倍。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孫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出現頻率非常高。生活中有效預防胰腺癌的方法?防治胰腺癌不單是醫務工作者的事,主動權更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助你遠離胰腺癌。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3.提高對自己身體的警惕,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腹部增強CT和腫瘤標記物(尤其是CA19-9腫瘤標記)的檢查也不可少。4.如果影像學有異常,及時就醫,密切隨訪,必要時加做超聲內鏡加以明確。(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2 癌症.抗癌新知
突然胃脹、血糖不穩定要留神! 糖尿病患者得這個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2倍
胃痛胃脹、腰酸背痛、血糖不穩定、皮膚發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症狀都可能指向了「胰腺癌」。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它的很多症狀往往會和其它情況混淆,使得患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一經發現已是晚期。就是這麼一個隱藏得很深,讓人生死都在「胰腺」之間的病,人們對它卻是所知甚少。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權威專家,了解「胰腺癌」,掌握「胰腺生機」。胰腺癌為什麼會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019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胰腺癌發病例數和死亡例數分別為9.5萬和8.5萬,位居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為1:0.89,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目前胰腺癌的總體發病率高嗎?胰腺癌的發病率大約是多少?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胰腺癌位居我國人群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9位,大約是7/10萬。很多人都說「患了胰腺癌就真沒救了」,真的是這樣嗎?像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相對療效好的癌症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二十年等,但胰腺癌因為其惡性程度,我們常以1年、2年、5年的生存期計算。目前,全球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9%,預測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僅次於肺癌。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腺癌,5年生存期還是可以高達50%。如何才能早期診斷胰腺癌?當出現胃脹、腰酸、黃疸、血糖不穩定等症狀時,千萬別忘記再多加一個腹部增強CT檢查胰腺,不要輕易自判疾病或求助非醫學專業人士。哪些人會是患上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40歲以上的人群2、常年菸酒。吸煙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胰腺癌發病高危因素。國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吸煙的胰腺癌患者與非吸煙者死亡的危險比在1.6-3.1:1。實驗研究已證明,菸葉中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變。胰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常有吸煙史,因此必須注意戒菸,尤其要重視二手煙的危害,減少去煙霧繚繞的休閒娛樂場所。3、不健康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總結了飲食與胰腺癌關係,認為富含紅肉(豬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險性,而通過攝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可預防33%-50%的胰腺癌發病率。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也幾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發現患糖尿病時,除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外,還要查胰腺。5、胰腺炎反復發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或結石性胰腺炎具有癌變傾向,可以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6、遺傳因素胰腺癌的發病,有家族史者是無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發病,其他家庭成員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人發病則升至12倍,3人發病則高達40倍。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孫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出現頻率非常高。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有效預防胰腺癌的光顧?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3、提高對自己身體的警惕,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腹部增強CT和腫瘤標記物(尤其是CA199)的檢查不可少。4、如影像學有異常,及時就醫,密切隨訪,必要時加做超聲內鏡加以明確。防治胰腺癌不單是醫務工作者的事,主動權更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助你遠離胰腺癌的洶湧來襲。(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07 新聞.健康知識+
腿長乳癌易上身?美國研究:4個身體特徵,暗藏健康密碼!
身體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比例,可能提供我們是否處於某種疾病風險的線索。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癌症。光是手指的長度,就與40種疾病和人格特質有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女性(一般認為暴露於雌激素中),更年期晚於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某些身體部位的大小,取決於子宮內或兒童時期生長的影響,有些則是成年後因生活方式造成。以下是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測量,結果可作為部分健康線索。1.腿與軀幹比例(LBR)如何測量:首先測量身高,然後坐下,測量軀幹的長度,從頭頂到屁股與椅子交會處。以身高減去軀幹長度,即可得出腿長,再算出腿與軀幹的比例。潛在健康風險: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與上身軀幹相比,腿較短的人可能容易有肥胖、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等風險。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學者指出,攝護腺癌、睪丸癌及更年期前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更有可能發生在腿長相對較長的人群中。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項研究顯示,腿比軀幹長很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20%。為什麼會這樣?:與軀幹長度相比,較長的腿代表兒童時期快速生長和營養良好,而相對較短的腿則意味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利的環境因素,包括不良飲食、貧窮和孕婦吸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上寫道:「腿長是兒童期營養標誌,它能賦予大腦儲備更多細胞,預防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腿長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小,腿短的罹病風險則增20%。其中一項理論認為,生命發展初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長期問題,從而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使糖尿病發生。2.頭圍尺寸如何測量:以皮尺纏繞在前額眉骨上最突出的地方,繞到後腦勺最寬的地方。男性平均頭圍是58.4公分,女性56公分。潛在健康風險:較小的頭圍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項針對2500名老年人的研究,頭部相對較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增加2.1倍。刊登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誌(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上的研究發現,頭圍較小且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高四倍。為什麼會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在6歲時,大腦發育已達93%,早期的良好腦細胞發育,能為未來的各種腦部問題提供緩衝。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較小的頭圍代表較小的顱骨體積,阻礙大腦成熟,從而影響認知儲備能力的健全發展,這種儲備能力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因子。3.腰臀比如何測量:分別量好腰圍和臀圍,將腰圍除以臀圍。例如,腰圍為30吋,臀部為38吋,腰臀比為0.78。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女性的健康腰臀比率為0.85或更低,男性為0.9或更低。這種比率與「蘋果型」身材相關,即腰部較粗、腹部凸出的體型,比屁股大於腰圍的體型(梨型),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腰部脂肪堆積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風險提高。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梨型身材、腰臀比率低的婦女的孩子,表現較好。根據加州大學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母親的腰臀比率下降0.01,會使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提高0.061分。根據高麗大學對4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起單靠體重判斷,腰臀比率可能是更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狹窄風險的線索。為什麼會這樣?:關於蘋果型身材為何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理論之一是腰部的脂肪細胞非常活躍,產生的化合物會破壞人體調節血糖的系統。至於梨型身材女人的孩子為何腦袋較好,推測與囤積在臀部脂肪中的脂肪酸有關,因為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4.身高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國際組織的研究,一個人越高,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越大。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高、體重與乳腺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以42萬4千名停經後婦女為基礎,其中3000名婦女在14年內罹患乳腺癌,該研究顯示,乳腺癌死亡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增加。5英尺6英寸(約167公分)以上的女性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比5英尺(約152公分)以下的女性高64%。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另一項研究則指出,身材高大和攝護腺癌之間存在關聯。牛津大學一項針對40萬人的研究顯示,胰腺癌的風險與身高體重都有關係,研究中最高的人比最矮的人罹患疾病風險高74%。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身高超過6呎1吋(約185公分)的男人,比5呎7吋(約170公分)以下的男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低35%。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子宮和兒童期所接觸的基因、營養和荷爾蒙,不僅會影響身高,也會影響體內所有細胞的生長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