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肺腺癌
共找到
240
筆 文章
-
-
2021-11-09 癌症.肺癌
老菸槍罹最難纏肺癌 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腫瘤幾乎消失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劉旭崇說,小細胞肺癌因不易治癒且預後差,有「最難纏肺癌」的恐怖稱號。台中62歲男子菸齡40多年,因咳嗽、呼吸喘、及上半身水腫等症狀就醫,發現右下肺有一顆約六公分腫瘤,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癌轉移到骨頭以及腦部,為擴散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積極抗癌,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至今一年半,全身腫瘤消失不見達到臨床上完全緩解。劉旭崇說明,肺癌四大病理分類為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特性為惡性度高、增生快、具有神經內分泌的特性,診斷時九成以上的病人無法手術切除,病患即使接受化療或放療反應率高但易復發及抗藥,是很難對付的癌症。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在過去30年間都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況。以往擴散期的治療,僅能接受化療,即使積極治療病患往往預後還不是很理想。2019年國際上發表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免疫療法應用於小細胞肺癌,擴散期病患若接受化治療合併免疫治療,預後較佳,約五成病患存活超過一年,這一新的治療選擇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劉旭崇說明,患者配合接受此合併治療,一兩個療程後,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均改善很多,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亦繼續接受免疫治療,至今持續超過一年半,後續追蹤發現全身腫瘤幾乎全消失,達臨床上完全緩解的狀態。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有幾個特色,抽菸關聯性高、診斷時通常已經有遠端轉移而且無法手術切除、癌細胞增生快速以及復發的機會很高、預後差。近年免疫治療開啟了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曙光,和化學治療併用更能加強治療效果,顯著延長病患存活期。建議民眾不抽菸、立即戒菸,才能預防小細胞肺癌。
-
2021-11-09 癌症.肺癌
不菸酒無家族史 42歲男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出肺腺癌
42歲邱姓男子不菸不酒,但有20年癌症病史,他每3個月定期回醫院抽血檢查,某天開車時偶然聽到廣播節目分享「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檢查經驗,意識到自身已多年未安排胸腔檢查,今年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竟見左上肺0.6公分病灶,經手術後證實為肺腺癌第一期,現仍持續追蹤治療中。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葉政男表示,據衛福部統計109年國人因癌症死亡有5萬多人,其中55歲以上占8成。肺癌已多年蟬聯癌症死因第一位,近年發現無吸菸史之肺癌患者比例明顯增加,顯示肺癌已成我國嚴重的健康議題。肺癌病人初期有7成沒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就醫的病人,逾6成已是晚期,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可查出異常處,還能發現細微病灶,及一般不易察覺的部位,有效找出肺癌早期徵兆,因此目前肺癌篩檢工具中,僅「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降低2成死亡率。葉政男建議,肺癌應篩檢族群為55至74歲重度吸菸者(抽菸量超過每年30包、目前仍有抽菸習慣或戒菸時間未達15年的民眾)、特殊職業接觸者 ,如廚師或頻繁接觸氡、石綿之職業等、長期處於抽風設備不良環境、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或對肺癌有疑慮者,每年都應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
2021-11-03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病友願部分負擔:想守護我的家與孩子
細細數著28顆救命藥,她罹患肺癌第四期。據說,一顆原本要價1萬4千元,因著健保給付,她每次回診只要付近百元的醫療費用。「沒有健保的話,我就算賣房子也吃不起抗癌藥。」如今抗癌一年半,看著高三兒子跟國小龍鳳胎逐漸長大,一個家庭的小小幸福得以持續被守護。45歲的Eva,一年半前是位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主婦,因長時間腰痠背痛,加上經期不順,為求謹慎而就醫檢查,診斷結果竟是肺腺癌四期,醫師在Eva右側肺部發現一顆3.5公分的腫瘤,且已發生骨轉移,癌細胞蔓延全身骨骼,這是她骨頭痠痛的真兇。初聞確診消息,Eva回憶,自己一滴淚也沒落下,直到和陪伴她看診的丈夫坐回車內,眼淚才潰堤。「醫師說,肺癌四期已經無法治癒,只能想辦法延續生命。」罹癌一事對Eva而言,實在太震撼、太難以接受。過去,因治療武器欠缺,晚期肺癌患者平均存活期僅有數月,確診的當下,患者往往需要開始準備與家人道別。幾經思量,Eva選擇先告訴當時就讀高二的大兒子(後稱哥哥),「萬一我走了,他要和爸爸一起承擔起這個家。」Eva敲門進房告知大兒子自己罹患肺癌,且已是四期。她說,「那是永生難忘的一幕」,哥哥聽她說完後,低下頭靜靜地流下淚,「從那一刻起,高中還在叛逆期的他,彷彿一夜長大。」此後的日子裡,哥哥宛如成熟的小大人。想到暱稱為「雙寶」的龍鳳胎剛上小學三年級,Eva糾結不已,「身為人母,最放不下的一定是孩子。」Eva透露,至今仍瞞著才九歲的一對龍鳳胎,「他們還那麼小,要怎麼理解『肺癌』跟普通生病不一樣,可能帶走媽媽?」告知是一個好難好難的功課。幸運的是,在Eva確診肺癌的二〇二〇年初,新一代肺癌癌症藥物恰好通過健保給付。藉由新一代的藥物,肺癌患者的存活期有機會可延長。若未納入健保,患者須自費使用,每月藥費可高達42萬。然而,此藥物健保給付的門檻很高,患者須符合特定基因突變條件,且不能有腦轉移。Eva把一切希望寄託於此健保藥物上,等待基因檢測結果的兩週時間中,備嚐煎熬,她坦言,「想到有可能要自費,心裡非常不安,甚至跟丈夫商量過要賣房子籌錢。」檢測結果出爐,Eva符合給付標準,得以在不拖垮經濟的前提下,使用肺癌藥物。她說,每次回診領藥都非常緊張,仔細地計算藥袋中的藥丸數量,深怕漏拿了;走在路上,更是緊抱著裝著藥物的皮包,她笑稱,「你(指歹徒)可以搶我的錢包、手機,可千萬別搶走我的救命藥。」擔心自己罹患肺癌,孩子也可能帶有遺傳基因,增加罹癌風險,Eva替家中三個孩子,重新檢視保險方案,為的是若有需要的那天到來,孩子不必因無法負擔高昂藥費而錯失治療機會。Eva每天陪著孩子上學、溫習功課,得以持續守護著家庭,如此平淡而溫馨的小日子,是在健保守護的大傘下,得以遮風避雨。看著新聞不斷重複著「健保破產」,她也十分憂心,若真如新聞所言,有一天健保會垮台,未來須完全自費負擔藥費,甚至因為健保財務困窘,而難以引進價位較高的治療藥物,Eva說,現在每次看診只需負擔不到千元的金額,「我願意平常就多付一點健保費,有一天當我需要的時候,請幫助我。」Eva深知,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她的身體將對現在使用的肺癌藥物產生抗藥性。屆時,她需要的更新一代的肺癌癌症藥物,目前仍不知在何處。這是Eva心中潛伏的恐懼,每當想起此事,罹癌至今心境已轉趨樂觀的她,想到孩子仍會忍不住紅了眼眶。癌症患者近年愈趨年輕,適時的新藥治療能幫助癌友,依然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及社會貢獻。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Eva是台灣癌症基金會服務的病友,她非常幸運,能使用到健保署快速通過的標靶藥物,然而肺癌為台灣新國病,沒有基因突變的肺癌病友約佔了四成之多,這群病人無法使用標靶藥物,而必須有其他的用藥選擇,像是免疫治療,然而健保因資源有限,不得不限縮給付條件。為幫助癌友更快獲得新藥的健保給付,不致落於「全有或全無」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於2019年啟動「新藥與新科技部分負擔民眾願付價格」研究,研究發現, 72% 的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每個月負擔2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羽化成醫師的醫學生:因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慶幸初入臨床即遇見這個家庭,好好挫一挫這名五年級醫學生(clerk)的銳氣,如今即將從醫學院畢業,接受「畢業後」(PGY)訓練,終於下定決心好好把故事寫下來。「那天,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差勁,在休息室裡頭坐著哭,晚上十點猶豫許久還是拿起公務機播給NP(專科護理師)學姊,那種不知所措的窘境,幸好早早就經歷。」回首來時路,當初的光景依舊歷歷在目。「41歲女性,原居英國,久咳不癒,懷疑肺癌,父母與腫瘤科醫師認識,剛從英國回來,要做非常多檢查進行確診以及分期,有人想負責嗎?」憑著已在大學醫院一般內科接過兩、三名病人的經驗,我自告奮勇晚上留下來負責這名病人。晚上我走入病房打聲招呼,與病人和其母相談甚歡,過程中還於電話中和弟媳說明未來幾天安排的檢查,讓遠在英國的先生及其他家人了解目前的醫治情形,我深知clerk的身份不能對病家進行病解,所以關於病情告知我直接建議家屬趁主治醫師查房時撥越洋電話一併聽病解。電話掛掉後,整個氣氛有些不大對勁,病人的父親進來了,然我不以為意地繼續跟病人問著病史,結果問沒有幾句,病人父親直指我們缺乏記錄造成過多人詢問,於是我退而求其次轉而向父母問病史,問到家族史時,當我問到案弟有沒有結婚,然後多問了一句有沒有孩子,這一句話挑動了爸爸的神經,他劈頭嚴厲質問我:「這個很重要嗎?」為了化解尷尬,我仍從喉頭迸出文字慢慢向父親解釋,那眼神裡的殺氣才消了一些些。雖然主要問的是父母,病人偶爾還是會補充幾句,結果就在我接著問上一兩句後,病人突然間咳了起來,一聲聲咳嗽響徹了父親心頭的鐘,晃的撕心裂肺,我與同學被憤怒地驅逐:「好了好了不能再問了!她都咳嗽咳成這樣,你們趕快走吧,不准再來了!」匆忙之際,迸出什麼樣的道歉詞都不奇怪,留下了殘缺的病史詢問以及零進度的身體診察。回到護理站,同行以及埋首打病歷的同學給了我不少意見,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焦急完成任務的心似乎造成病人及家屬一些傷害,違背Do No Harm的天條。回到休息室後,我有些擔心隔天查房的狀況,混亂的思緒使病歷變得支離破碎,怎麼也打不完整。看了看手錶,我深怕自己的不禮貌明日殃及NP學姊,於是晚間十點左右鼓起勇氣播出電話,我一邊闡述被方才場面震懾的經過,一邊流淚,更覺得自己做得很爛,話筒另一頭的學姊默默地聽我説完,接著關心我是不是很挫折或不太敢負責這名病人……確實,當下我的信心的確受大了大大打擊。先前六週的訓練,與病人的相處都十分圓融且溫暖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被病家掃地出門,然而這也令我反思:「或許我應該更早離開?或許我應該再精簡一點?」 「或許我以為輕鬆的聊天,在病人父親眼中卻是廢話,更妨礙了休息時間……」仔細一想,當天病人晚飯其實還剩下一些沒吃完,且病人已經做了兩個大檢查,身心俱疲,此外嚴重的肋膜積水造成講話會喘,並且時不時會咳嗽,這樣的狀況實在不適合久久問診。父親方面的情緒應當也十分複雜,全力栽培孩子到國外公司擔任商業經理,此時卻被宣判得了癌症,心中必定滿是焦急,但是病人母親已為此悲痛哭泣,一家之主的矜持使其必須嚴肅地表現堅強。雖然僅是猜測,但慌張跟經驗不足的我,冷靜下來後才能好好替病人多想一些……後來我與學姊討論出一個折衷方案,訪視病人我都與學姊一同前往減少打擾病家次數,而在學姊陪同之下,我也能完整而無壓力做完每日身體診察及問診,病人父親也不會嚴肅對待。經過了一連串檢查,病人為右下肺肺腺癌肺內轉移,並有多處肺外轉移(肝臟、骨、腎上腺、腎臟),後來申請新藥crizotinib進行標靶治療,住院過程也接受肋膜穿刺引流胸水緩解喘的症狀,慢慢地她能走出病房繞著護理站散步,慢慢地父親對我的態度逐漸軟化,開始跟我有一些日常對話。病人住院已近兩週,各式檢查及治療方向也告一段落,那天我發現病人去散步了,我有禮貌地詢問父母是否能陪病人一起散步聊聊,而他們也同意了。我們在長廊上談了許多跟病情無關的事情,她說她好想回去陪孩子,最近女兒在英國參加科展,之前只要有比賽總是由她陪同,現在連要看先生與孩子都只能透過視訊。她也反問我是哪裡人?醫學系辛苦嗎?為什麼選醫學系?這些日常對談在初入病房那天看來是多麼遙不可及,如今我們在午後暖陽的沐浴下談笑著,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放棄負責這名病人,才讓枝芽蔓過牆,開了花。離開這醫院前,我又翻了她近期回診的病歷,多出來的腦部影像檢查即使報告還沒出爐,我也能從中嗅出一些不尋常之處。謝謝您帶給我的考驗以及成長,也希望您能好好的陪伴身旁的親人,面對病人時我不僅在知識方面需要努力,許多臨床上的應對及體諒都得繼續磨鍊,期許自己畢業接受PGY訓練後,能在忙碌之餘好好面對交到自己手上的病人。「生命的脆弱,值得我們好好呵護;生命的堅強,等待久了也會看見的吧!」
-
2021-10-15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復發別絕望 最新研究:免疫+化療帶來曙光
過去,三陰性乳癌被醫師視為棘手的癌症,具有高復發、高轉移、高死亡率的特性,病患一確診宛如被判刑。醫師表示,隨著免疫療法的進展,針對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若能及早檢測出PD-L1的生物表現量,配合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期,國內也已通過免疫療法合併化學療法運用於復發轉移三陰性乳癌的治療。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指出,乳癌亞型眾多,若是病患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皆為陰性,即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以國內2018年癌症登記的1萬300名乳癌患者估算,其中一成二到一成五為三陰性乳癌,也就是國內一年將近有1500到2000名新診斷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三陰性乳癌 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在門診中,乳癌病患一得知是三陰性乳癌,往往聞之色變。這是因為部分三陰性乳癌具有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此外,在過去的治療策略中,給予各類荷爾蒙治療是無效的,抗HER2的藥物也不會有效,由於治療的選擇少,目前多以傳統的化學治療為主,可是經過標準療程的化學治療,仍有三成的患者在三年內復發。近年來發現,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病患中,有四成的PD-L1表現量高、一成與BRCA基因變異有關、二到三成與PI3K基因變異有關。其中占比最高的是PD-L1表現量高的三陰性乳癌病患,曾令民進一步解釋,癌細胞會藉由偽裝,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達到免疫逃脫,而這樣狡猾的免疫逃脫的機制,就是藉著癌細胞的PD-L1與人體的免疫細胞PD-1結合,將人體本來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煞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重啟免疫細胞功能為了重新啟動免疫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藉由PD-1或PD-L1結合的特性,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功能,讓免疫細胞發揮功能,目前也運用在治療黑色素細胞癌、肺腺癌、腎細胞癌,國內日前也通過將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運用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治療。曾令民說,免疫治療用以轉移復發三陰性乳癌病患,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將腫瘤全部消除的比例提高,顯著延長存活率。而根據最新國際大型研究指出,PD-L1表現量佳的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約可提升到23個月,相較單用化療的存活期僅16個月,足足多了約7個月,甚至有少部分病患可以長期存活。復發患者應檢測PD-L1 免疫+化療效果顯著一名48歲女性三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後,腫瘤已消除。不料,去年復發,不僅乳房出現超過兩公分的腫瘤,在肝臟與肺臟也有遠端轉移,對病患不啻為一大打擊。但曾令民為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反應顯著,目前已看不到腫瘤。曾令民說,對於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應積極尋求檢測PD-L1生物表現量,生物表現量較高的患者,使用免疫製劑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過,免疫療法治療三陰性乳癌,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對病患確實是沈重負擔。曾令民呼籲,過去病患對三陰性乳癌存有刻板印象,一但確診就宛如判刑,「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情形了,大家對於三陰性乳癌應該要有新的、正確的認知。」初期診斷的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的存活率差不多,早期發現非常重要,而即使發生轉移,治療的方法也越來越多,透過精準區分出不同分型的三陰性乳癌,採用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延長生命。
-
2021-10-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命中最後一哩路的重量 在家人圍繞的告別聲裡落幕!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我是中途接手照顧F先生的,第一時間驚訝於他的年輕,本該是邁向事業巔峰的階段,但肺部腫瘤帶來的種種負荷已然超過他所能忍受,只能無力地躺在病床上,必須依賴鼻導管維持血氧濃度,眼神透露著疲倦。還記得第一次與他四目相對,我看出他眼底的疑惑,於是我便簡短地介紹了一下自己。「我是新來的實習醫學生,接下來的住院期間我會和團隊的成員一起照顧您!」這是我和他說的第一句話。他表現得很友善,似乎很快就接受了我這個毛頭小子的闖入,我詢問他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咳嗽似乎是一件相當困擾他的事,他會因此沒有辦法好好入眠,也無法好好進食;我也幫他做了簡單的肺部聽診,那時候的我還不懂得怎麼和癌症病人對話,擔心多說多錯的情況下我很快就離開了病房。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除了每天關心他咳嗽的改善情形,也鼓勵他多做深呼吸訓練,叮囑他每天跟我回報進步了多少,還記得他的吐氣容積第一次從一千多跨到兩千多毫升的時候,我剛進病房他就開心地說:「覺得蠻有成就感的!」我聽到的當下只覺得,他真的很努力地想要活下去。然而他的病情持續惡化著,胸水抽掉很快又漲起來,右上肺本來沒有被腫瘤侵犯也因此塌陷,但持續地引流又會讓他整體的營養狀況掉得更快,團隊開始討論要不要聯絡胸腔外科幫他做肋膜黏連術,讓水不至於積得太快,也讓右上肺葉有機會張開。因為病人的肺腺癌沒辦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標的又只有15%,後續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限,我們只得和病人家屬討論召開家庭會議。家庭會議當天讓我驚訝的是來了不少人,我大概沒辦法一一細數了,但據病人的姊姊說親屬們出席主要希望在經濟上提供一些協助,我們找來了腫瘤科還有胸腔外科的醫師一起向家屬們解釋接下來的治療計劃,話說得很直白,只能延長存活時間,但沒辦法治癒,病人的腫瘤已經有肋膜、對側以及骨頭轉移,如果免疫療法用下去效果不好的話最多也只剩下半年,而且時間長短很不好說。本以為會七嘴八舌的局面,出席的人們都異常的安靜,只記得似乎最後是病人的舅舅出口問了一句:「所以治癒的機會不大,但還是要試試看對吧?」決定照我們的想法去做。病人沒有直接參與家庭會議的進行,但胸腔外科的劉醫師還是堅持要跟病人面對面解釋,認為病人對於接下來的治療和預後有知的權利,那時候的我也很認可這一點。F先生躺在病床上默默地聽完,那時候的他因為不再咳嗽,接連兩天吃的狀況也改善了不少,面色和氧氣需求量都好了許多,他的嘴角牽扯出一絲笑容,覺得自己應該試一試,那時候的病房圍滿了關心著他的人,我不知道那個笑容是眾人期待眼神下的樂觀,還是他也覺得那是一個希望。病人後來就轉去外科,我在他從恢復室回到病房的第一時間去看了他,他跟我抱怨開刀的位置疼痛,但臉上依舊掛著笑容,謝謝我一直這樣頻繁地來看他。其實整個訓練期間六個月,我只勤奮地去看他一人,包括他出院後每次回來打化療,我也會想去跟他打聲招呼,他是三位孩子的父親,最小的才出生滿一年多,不過說是這麼說,其實最小的兒子對他來說是一個意外,和前兩個孩子出生的年紀中間隔了十年以上,我後來從其他同學口中聽到他似乎格外寵那位小兒子,同學和我說的時候似乎是在調侃那位父親比較疼兒子,但我想或許是因為對另外兩個孩子,他父親的角色已經扮演完了,卻很有可能沒辦法陪小兒子走過完整的童年,或許是這樣的遺憾讓他決定把自己最後的時光多分給他一些。他後來因為急性氣喘再次入院,那時候的他已經接受過四次化療,也嘗試過免疫治療,但腫瘤並沒有就此消退,多處的骨轉移讓他不得不依靠電療來控制疼痛,我在被同學告知後去看了他最後一次,走進房間的時候看見他的面色有些蠟黃,喘的程度似乎又回到當初第一次見面那樣,他看見我,即使中間隔了兩個月的疫情分艙限制沒有見面,還是一眼認出了我。「你來了啊!」他又露出他那具有標誌性的笑容,手支撐著身體往上面挪了挪。「好久不見了,我現在在外科,內科的同學跟我說你的狀況不太好。」時隔多月,我說話已經不再瞻前顧後,事前已經和內科同學確認過後續治療計劃和病情告知程度,團隊已經在談轉介安寧照護的安排。「對啊……全身上下很多地方都在痛 ……」他拍了拍右側肩膀銜接頸部的位置以及右側大腿,「晚上都睡不太好。」我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不應該多聊,因為我已經不是主要照顧他的人了,儘管種種感觸讓我想要跟他說更多,但我也不想造成原團隊的困擾。「照顧你的同學我認識,是一個相當細心的人,我相信他們可以把你的症狀處理好。」我已經沒辦法再說出疾病改善,在踏入病房的門之前我便在心裡反覆說服了自己無數次。我最後並沒有說那是我最後一次去看他,當他在我離開前說出那句「謝謝你一直來看我欸」,我幾乎看不清眼前的路,我不知道是眼眶裡面的淚水,還是那句話給我帶來的衝擊太大,以至於我的頭有些短暫的暈眩。「…………」我沒有再去看過他。「…………」書寫著這段文字的當下我正坐在病房,F先生已經被轉給緩和科醫師照顧,我當下有一股想要去看他的衝動,但就像當初走出病房門決定的那樣,在他最後一段生命裡留下記憶的人不該是我,我甚至不認識生病前的他,我只在或許是最煎熬的那段日子裡無意闖入,而他的人生應該在家人圍繞的告別聲裡落幕,那一刻可以有他的小兒子,可以有愛他的妻子和姊姊,可以有他的摯友,但不應有一位匆匆的過客。在我看來,這對彼此的負擔都太過沈重。
-
2021-09-24 癌症.肺癌
52歲公務員「不抽菸」 健檢發現惡性腫瘤
苗栗縣52歲不抽菸的張姓公務員過去並無病史,半年前他做全身健康檢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右下肺葉有顆約1公分淡淡毛玻璃病灶,日前回診檢查發現,毛玻璃病灶並未不見,密度反而加深,趕緊求助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經安排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恢復順利,住院3天後出院,持續於門診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病患半年前在別家醫院健檢時,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病灶病變,轉而至部苗胸腔外科求診。經檢查,他判斷是惡性腫瘤,建議手術切除,但病患猶豫不決,日前回診檢查後,毛玻璃病灶並未消失且密度反而加深,經說明後,病患同意手術,術前使用甲基藍定位,術中送冰凍切片,確診為肺腺癌Ia期,所幸及早發現切除,只需持續在門診接受追蹤,不需追加化療或放射線治療。連允昌指出,早期肺癌發現不易,因此臨床上較微小病灶大多是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一般小於0.5公分基本上只需追蹤;大於1公分就需要積極介入,建議切片檢查或開刀切除。治療上,目前可透過胸腔鏡微創手術,使傷口更小、疼痛明顯減輕,並提升術後恢復幅度、減少住院天數,助患者及早恢復日常生活。他提醒,肺器官內大部份是空氣,民眾針對沒症狀的腫瘤,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清楚發現,若有症況可透過胸腔內科門診或以健檢方式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偵測肺部小結節,早期治療,改善罹患肺癌風險的死亡率。
-
2021-09-20 名人.精華區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健保署年初邀請癌症專家舉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專家會議」,討論攸關癌症診療的新一代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模式。癌症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模式,關鍵時機進行NGS檢測,有助醫師幫助癌友規畫治療計畫,在全球癌症新藥的研究版圖上,也能避免台灣的競爭力流失危機。過去癌症治療不外乎放療、手術、化療,乳癌和攝護腺癌還可使用荷爾蒙治療。西元二千年起,癌細胞強勢生長的特性被破解,有的善於利用能源,有的促進血管新生,有的逃避免疫攻擊,醫界於是發展出各種標靶療法,攻擊癌細胞特有的生長能力,達到療效。確定基因突變 更能精準治肺癌最早的成功案例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淋巴癌抗體治療,再來就是肺癌。在台灣參與及主導的大型臨床試驗一再證實,東亞不抽菸肺腺癌病人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抗癌效果明顯優於化療。肺癌是精準醫療最好的例子,過去百年來,肺癌在顯微鏡下被認為是同一個疾病,但從基因來看,有EGFR突變病人使用的標靶藥物,與ALK基因突變的病人完全不同,肺癌已知的關鍵基因突變已有十來種,確定癌細胞分子主要基因的突變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癌症生物學上觀念的重大突破。不過,同一基因突變在不同癌症,扮演角色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同一個KRas基因突變點發生在肺癌,控制了整個細胞的生長,但在大腸癌卻可能只是輔助角色,所以使用同樣的標靶藥物,效果卻不同。找出不同癌症的關鍵基因突變,才能找到治療方法,但基因檢驗昂貴,什麼癌該找哪些基因,用什麼方法最符合成本效益,是接下來的難題。次世代基因分析 快速對症下藥如果一次驗一個基因,檢體組織很快就不夠,而每次大約一萬元,找十個基因就要十萬元,相當不敷成本。更不用說病人需要趕快治療,而不是一直在等檢驗結果。所以,一次檢驗多個重要基因的次世代基因分析相當重要。以前基因檢驗不普遍,為了找到病人參與臨床試驗,由藥廠負責檢驗。現在藥廠認為這是醫療體系應提供的資訊,試驗單位必須自己找出適合的病人。而臨床試驗缺乏納入條件的資訊,就不容易找到適合的病人了,藥廠於是相對不願意來台新藥試驗,國人得到免費新藥的機會就變少了。目前接受NGS檢測得自費十幾萬元,對很多患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更何況接受基因檢查,也未必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這讓許多患者不敢花錢,最後能付錢檢測的多是較無經濟壓力的人,他們成為最有機會使用實驗新藥的一群;經濟弱勢患者往往無法負擔基因檢測,參加試驗的機會更少了,造成另一種社會不公平。需NGS檢測之癌症 健保應補助國內基因檢測普及率低於日、韓,NGS在日、韓有健保給付,但民眾必須部分負擔30%至50%。針對一定要用到基因檢測的癌症,例如肺癌,健保應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困難者,也可考慮透過部分負擔設計,讓更多人有機會檢測,進而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檢查和治療。
-
2021-08-14 養生.人生智慧
寫自己的故事/踏進安寧病房該怎麼道別?親愛的,我們黃泉再相遇
3C時代來臨後,彼此的交流愈來愈快速,手機打打字、幾張LINE貼圖,就可以輕鬆與遠方親友搭上線,但碎片的字句卻常難以描繪出心中真摯的心情,或是想要好好描述,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橘世代》邀請知名寫作專家鄭緯筌老師,展開「寫自己的故事」系列線上寫作課程,教大家從零開始學習寫作,把自己最珍貴的回憶,動手寫下來,優秀作品獲選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將以雙周連載方式與讀者分享一系列動人故事。當生命邁向天黑之際作者/Amanda我們相識在空大修課之際,在來去匆匆的成人教育裡要建立同窗之誼似乎很難,但不知何時起,在每年的聖誕節都會接到她的賀年卡,每年的賀卡有著祝福、敘舊。一年又一年,即便是3C時代來臨依舊如此。那年收到她的賀卡,又正面臨自己與死神搏鬥時,她的問候確實讓我嚎啕大哭,說不出要與她道別的勇氣。於是我們開始了定期的書信往返,不是用LINE、E-mail而是用傳統的寫信貼上郵票,然後等候她的回信,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最近的幾封信告知腰痛得厲害,好像吃補藥補過頭,醫生看了說沒問題,但腰痛好像沒減緩。心裡納悶:不是只有補過頭嗎?為什麼痛得厲害?這不對啊?在忙碌了一段時間後驚覺好久沒接到她的回信了。忍不住問:怎麼了?她說:早上做了核磁共振,醫生剛過來說腰的痛是肺腺癌第四期引起的,癌細胞已經蔓延開了,化療、標靶都來不及了,好友!要向妳道別了。我的心裡已經有準備,妳不用傷心。在驚訝、不可思議的狀況下來到榮總的安寧病房,嗎啡止住你的痛讓你安慰我,人生很多無常,雖然來得意外但這一輩子過得幸福、無憾,希望這一天能趕快來到。握著你的手,不知要如何道別?當你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見面時,當生命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時,對不起!我說不出,一路好走!親愛的好友!面對人生天黑之際、懷抱感恩、無怨、無悔。令人感動,也謝謝你!相伴三十多年的情誼,多年後若能在黃泉相遇,希望我們還是好朋友、好姊妹。祝福了!後記:這故事發生在幾年前,在我生命中留下很深的印記,從沒想過,無常來得如此的快;無常也發生在我身邊,讓我久久無法平復。但隨著時日的過往,想到朋友說的:在生命過程中,會有無數的車站,從起站說是永恆,從終站說是短暫…。打從生下來,就是不斷的揮手道別,一路向前,也一路向死亡前進。感謝她,在我生命中曾經給了我如此美好的回憶!老師回饋本篇文章的感情非常真摯,看得出對當事人留下很深的想念,整體文章架構完整,具有很好的可讀性。文章主角的描述,若能增加更多細節,會讓人物角色有更鮮明的印象,例如:主角的生活背景、怎麼認識的,以及個性等加以描繪,可為文章更添色彩與溫度。講師介紹 專欄作家 鄭緯筌經歷:《經濟日報》專欄作家《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著作:《慢讀秒懂:Vista的數位好文案分析時間》《內容感動行銷:用FAB法則套公式,「無痛」寫出超亮點!》「寫自己的故事」6堂課教您寫生命故事,報名請洽02-7721-6909按2
-
2021-07-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令人懷念的劉惠敏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從事醫師這職業已超過半世紀,加上自己的年齡,見過的死亡應該比一般人多,應該更能「從容以對」。但事實不然,當我獲悉「醫病平台」工作夥伴惠敏的離世,雖然是「意料中」,但這才知道她的永別是這麼難接受的事實,而她留給我這麼多難忘的記憶。當2016 年我們決定成立「醫病平台」,讓醫療團隊與一般社會大眾有一個共同園地,彼此平起平坐地發表對醫療方面的看法,而透過這園地,醫病雙方可以了解彼此的感受,進而促成台灣醫病關係的改善。同時我們也希望因為醫病關係的改善,台灣才能繼續吸引有能力有愛心有理想的年輕人選擇醫療這條路,我們才能繼續擁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透過我們的夥伴柳林瑋醫師的推薦,我見到了這位資深醫療記者劉惠敏,她的氣質與自信吸引了我們的團隊,而她的經驗也幫忙了我們在開創初期建立信心。想不到她後來因為頭痛而就醫,而我身為神經內科醫師,在電話中親自見證了她短暫的「失語」,而懷疑她可能左側大腦發生問題,接著聽到她被證實腦瘤,而後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大腦。最後她不得不離開醫病平台的工作,全心勇敢踏上抗癌的漫漫長路。我最感動的片刻是看到他們一群年輕人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出版《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的新書發表會。我非常高興看到了久違的她,亮麗的外表,開朗的笑容以及聽到她充滿智慧與感性的話。尤其當天出現的「神秘嘉賓」惠敏的中學老師感人的話語以及他們師生擁抱的鏡頭、惠敏的驚喜與滿足的笑容給我非常難忘的記憶。在得知惠敏過世之後,我有機會重讀惠敏過去在「醫病平台」所寫的生病前陪伴罹病的親友,以及自己淪為病人之後的親身體驗,她對醫界的箴言,尤其是這幾句對於「同理心」的呼籲,一直縈繞我心:「在疾病之前,無論醫病皆知識貧乏。醫師必須從病人獲知資訊,才能依據其多年的知識經驗診斷。醫、病必須合作,才能獲知最多的資訊,做最適合的診斷及醫療建議。對病人及其親友而言,不再因尋求醫療協助而獲致更大的壓力,包括來自醫師合理的病情告知或醫療建議,不是基於知識,而是出自於同理的態度。」「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惠敏,我會把你這幾句由衷之言忠實地轉達給更多的醫護朋友與學生。你的人生絕對不會留白。同時,我也要與你分享我自己對生命的看法:隨著年齡與行醫經驗的增長,我發現生命不能用歲月的長短來「量」化,而應以生命得到的經驗、成果以及對別人的影響來決定它的「質」。惠敏,你這趟人生是賺到了,雖然時間不夠長,但卻是非常優質,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非常羨慕妳有這麼「非常有效率的投資」!
-
2021-07-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在世上有苦難,在主裡面有平安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醫病平台開始於2016年6月,在這不久前我才認識惠敏,每次開會的時候我都會偷看她茂密的長睫毛,又羨慕她天生就有漂亮的波浪頭髮。身為資深醫藥記者的她,從自己和朋友的經驗看到醫病是不對等的關係,態度是決定醫病關係的第一步,知識貧乏也許會讓病人跟家屬不安,那就更需要醫師有同理心,藉由雙方溝通、建立信任,才會有和諧的醫病關係。和惠敏共事不到兩年,惠敏就從文字工作者變成了病人。但在她生病之後,卻像朋友般更多的連絡與比較深入的談話。在那之前,我催稿催得辛苦,民報的窗口也跟我反應,改好的文稿常有疏漏。事後回想,這應該都跟肺癌轉移到腦部有關,只是惠敏自己還沒有發現。剛開始惠敏連話都講不清楚,不過隨著水腫消失,很快就恢復了溝通能力。經過標靶藥物、放射治療,惠敏一直都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治療與不舒服、變醜等副作用。沒想到療程告一段落,新長出來的睫毛比原來更長更捲!這大概是治療後唯一讓人高興的事了。我跟她有一樣的信仰,生病後讓她與神更親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她禱告。治療後一度好轉,這段時間讓她解開了一些心結、恢復了一些關係,應該也少了一些傷痛。她總是很平淡的敘述附有激動情緒的故事,可能是怕人擔心,所以總展現出正向、樂觀、充滿希望的一面,為了可以給大家留下好的回憶。但看她描寫自己就醫經驗,希望醫事人員能多點同理心的時候,還是很揪心。醫院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難道不能把病人當「人」看嗎?在腫瘤與副作用影響都可控制的情況下,惠敏開始在癌症希望基金會工作,錄製了教學影片、參與開發專為肺癌病友治療而設計的數位工具APP,後來更與癌友及癌友家屬出了一本關於處理情緒的書,《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但在這段期間,惠敏身體又發生變化,除了繼續服用標靶藥物,還需要化療與放療。雖然環境讓她十分灰心,但她哭完又繼續奮鬥!在治療期間,惠敏又遇到房東要收回房子,經過找到新房子、原房東又可以繼續租給她的一番折騰,得知我進了一趟手術室後,惠敏還有餘力關心我的狀況。但我那個小手術遠遠不及她受得苦。對於最後這段時間,惠敏說:「雖然還是可能繼續挫折,暫時無法參透『破關』,但可學會如何面對生命多采多姿,至少,可以學習勇敢、原來還是可以更勇敢。」所以得知惠敏過世的時候,我的情緒很複雜。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相熟的人離世,一方面位她的離開感到哀痛,也為不論她多麼堅強的想要戰勝癌症,卻還是不敵病魔感到辛酸。但另一面又覺得應該為她高興,因為基督徒不是死了、只是睡了,息了地上的勞苦,不會再覺得疲累也沒有病痛,是到主那裡去,與主永遠同在。
-
2021-07-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對AZ和莫德納過敏可混打高端? 陳時中:現無混打資料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召開會議,同意開放AZ疫苗混打mRNA疫苗。但外界關心,如果對AZ或mRNA疫苗都發生不良反應者是否可打高端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高端目前沒有可混打的資料,如果對AZ或mRNA疫苗都過敏,要打第三個不同製程的高端是可以,但仍要尊重醫師臨床判斷。而有肺腺癌癌末患者投訴表示,因為血栓指數較高不能打AZ疫苗只能打莫德納疫苗,但因為數量有限一直等不到。陳時中表示,會再了解相關個案問題,而混打的順序基本是是「AZ+mRNA」。另有教師反應,教育部之前頒布暑假期間老師到學校,若無打疫苗須每七天快篩,但中小學老師對於打AZ有疑慮,品牌上想要選擇,但又擔心如果現在不願意打AZ疫苗,未來開學是否無法回到學校上課?陳時中則表示,規定上還是要尊重教育部,「我是勸說除非有生理問題,選擇疫苗對於自己健康保護不見得更好」,有些人不想接種,用檢驗代替疫苗也是不得已的方式。
-
2021-07-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她相信自己的罹癌可以帶來意義——奔向理想、永不止息的記者劉惠敏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從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畢業的惠敏,畢業後轉任聯合報醫藥記者,離職後在投身多元社會工作領域,也協助了賴其萬教授「醫病平台」推動。2017年12月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四期、轉移腦部。在惠敏抗癌的歷程中,稍微有體力的日子裡,仍去練太極、瑜伽,恢復寫作、拍片、執行醫藥和環境相關研究案,還到「癌症希望基金會」每週工作三天,展現了強大意志力。事實上,她經常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第一階段的標靶藥物妥復克,帶來劇烈的副作用,她的美麗捲髮掉光,圓圓的頭上破皮結疤流血,在寒冷的冬日裡,她忍痛但靜靜地靠在沙發上,看護為她清理傷口時,她只是緊緊地抓住浴缸把手或床鋪,很少喊痛。與癌症正式開戰,她已展現讓人不捨的勇敢。但她相信自己的罹癌可以帶來意義。2019年她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國民健康署等團體共同設計的數位工具《肺癌攻略》研發,協助癌友面對生病困境。她甚至與其他癌友及癌友家屬共同撰寫《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一書。發表會上,她一襲白衣,談病症、也談人們怎麼跟孤單、憤怒及憂鬱等情緒共存到合解的練習,這是她祝福人們身心愉悅的生命禮物。新書發表會後,她對朋友說:「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箴言3:6)」這是要歷經多大劫難才能懂得的智慧。在與病痛同行的日子裡,她從來不只是自我療傷。惠敏一直是多元運動者。無論學運、工運、環運、性別平權、反戰、反資本主義全球化……哪裡有不公義,哪裡就有惠敏。她是世新大學「邊緣地帶社」的幹部,看見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付出高昂代價就讀私校,卻得不到公立大學水準的教育資源,因而投身反高學費運動;看見核能產業鏈從生到死(鈾礦開採到核廢料處理),都是對環境與弱勢人民的傷害與壓迫,她從此成為堅定的反核運動者,也長期參與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身為新聞系學生,她也沒浪費自己的好文筆,大學時就投入社運團體「連結雜誌社/工人民主協會」、「苦勞網」,針對各種議題發聲,提出左翼的進步觀點。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壓迫無國界,反抗也要跨國界。惠敏曾代表「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FOG),前往中南美洲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計畫」,串聯當地工會和工運團體,抗議台商剝削;近來飽受極權摧殘的香港,惠敏也是常客,200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在香港舉行,20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全球貧窮化陣線」舉辦人民論壇,邀請惠敏等5位台灣社運人士參與,卻被號稱「自由港」的香港拒絕入境,在香港機場拘留一晚被強制遣返。她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支持同志平權運動、學生時期也曾參與公娼自救會的抗爭,身體力行實踐上帝的愛,終生都為打造一個公義國度而努力。總是在各個團體奔走,生活無比忙碌,把44歲的人生,活出88歲以上的精彩。2000年,她共同參與創設環境組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擔任專職工作者,參與垃圾處理、焚化爐興建、河川污染、反對核電等議題。時值台灣社會處於城市化、工業化之後的發展困境,資本主義下生產與消費的極大化正是環境問題的根源,惠敏與戰友一起為理想而努力,持續撰寫環境專欄直到2015年才停止,在媒體任職的同時,也長年擔任綠盟的理事,成為終身的環境志工。2016年她以《海島核事—台灣反核運動的那些年、那些人》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的文學創作補助,寫作已接近完成,將由春山出版社編輯出版,直到生命的最後,惠敏依然牽掛著反核史的出版是否順利。擔任媒體記者期間,惠敏在記者室的總是安安靜靜、話不多,即使重大新聞現場,仍然維持一貫的淡定、泰然處之,沒有一般記者總顯得腎上腺素發達的十足緊繃感,面對新聞工作任勞任怨、認真嚴謹,有同業回憶,惠敏常是最晚離開記者室的記者之一。過往參與社運累積的視野與人脈,讓她常能跳脫傳統思維框架,新聞選材多元活潑,昔日同事回憶,惠敏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個報導「布衛生棉」的記者。抗癌三年半,歷經標靶藥物、放射線治療、多次化療,最終惠敏的體力明顯走下坡,肺水腫壓迫呼吸,她更頻繁進出醫院。在醫院安寧的最後時光,弟弟惠強轉述她在睡夢中說出:「可以的,不用擔心。」在生命終點前,她還是貼心著不捨她的人。2021年6月29日,惠敏選在晴朗有風的日子啓程遠行。她征戰的肉身,有美麗的靈魂。她用44年人生提醒我們:死亡不是終點,要努力讓生命活出意義。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嚴峻!癌症接力治療刻不容緩 三大學會籲肺癌患者盡快施打疫苗
5月中旬爆發本土大規模疫情,儘管醫院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但許多癌友仍擔心感染而不敢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國揚表示,癌症治療有如一場棒球比賽,除了慎選先發投手(第一線藥物)、中繼投手(第二線藥物),更重要的是,球賽不能中途喊卡,否則人生恐提早出局。黃國揚說,晚期EGFR肺癌病友如採用「接續型雙標靶」接力治療,能拉長整體存活時間,就像棒球比賽取決優質的先發投手,讓後續優秀的中繼投手接替上場,終局能贏得球賽。前台灣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楊泮池所率領研究團隊,於今年1月發表一項台灣本土大規模研究成果,分析1.2萬名55至75歲、胸部X光正常的受試者,儘管不抽菸或已戒菸逾15年,仍有2.6%檢出肺癌,遠高於美國1.1%及歐洲的0.9%。在300多名被確診為肺癌的受試者中,96.5%為零期或第一期病患。黃國揚指出,該項研究點出了我國四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分別為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接觸二手菸、有慢性肺疾病史及烹飪時沒有使用抽油煙機者。在治療上,因為篩檢儀器的進步,加上國人健診意願較高,愈來愈多早期肺癌病患能夠接受手術切除,不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依然多於早期。在討論治療策略時,大部分晚期肺癌病患關注於治療的整體存活期有多長、藥物有效的時間、治療副作用,及健保有無提供給付,如何降低經濟負擔。肺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不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似乎更高,所幸在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統計發現,亞洲族群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比率達55%,而歐美族群僅有20%到30%,顯示更多亞洲癌友適合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以70歲張奶奶為例,幾年前因呼吸急喘而就醫,意外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肋膜積水,所幸她基因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在醫師評估下,第一線治療採取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逐漸縮小。但持續用藥兩年後,腫瘤復發,出現抗藥性,不幸中的大幸是,張奶奶的抗藥性屬於EGFR的T790M基因突變,還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超過3年,只需定期回診拿藥,如同治療慢性病。黃國揚表示,張奶奶治療策略為「接續型雙標靶」組合,於第一線治療時先採用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如為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一棒接一棒接力治療。臨床數據顯示,亞洲人總存活期中位數為44.8個月。「晚期肺癌治療就像一場棒球比賽」黃國揚說,第一線藥物治療的選擇,如同在棒球賽裡的先發投手,盡可能地讓對方打不到球,創造贏面。待先發投手疲乏,藥物失效時,中繼投手登場,投予第二線藥物治療,此時接力治療追求目標為延長整體存活期,盼在九局下半的局面裡取得漂亮分數,而關鍵就取決於先發投手的強弱。黃國揚指出,部分年長病患在選擇藥物時,在乎副作用問題,建議確診晚期肺癌時,癌友應考量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溝通,擬定最佳治療策略,積極抗癌。爆發本土大規模社區感染後,許多癌友未能定期就醫,依照原訂的治療策略用藥,黃國揚表示,這就像是棒球場上突然掀起一股巨風亂流,提醒患者務必固定回診,不可中斷治療。由於肺癌病人染疫後容易惡化為肺炎重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齊聲呼籲,肺癌病友應該醫師評估下,盡速接種疫苗。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可在任何時間接種疫苗。如擔心化學治療副作用與疫苗副作用不容易區別,可以錯開施打的時間。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0 癌症.肺癌
未吸菸者、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 國健署:自我防護7要點
吸菸、二手菸是導致肺癌主因之一,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建議民眾拒吸二手、三手菸;烹煮時開啟排油煙機,減少油煙;烹煮食物多採水煮、清蒸;外出戴口罩,進入室內時需洗手洗臉、清潔鼻腔、適當關閉門窗;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等。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國內數據,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女性中,高達9成並未吸菸。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除了拒吸二手菸、三手菸;為減少油煙,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為降低空汙對健康的危害,林莉茹建議,民眾外出要戴口罩,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 2.5);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除了日常保健,林莉茹指出,了解肺部「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7種常見肺部警訊包括,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由於上述症狀有可能不是肺癌所引起,林莉茹建議,民眾還是應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才能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振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楊明松則建議,肺部沒有神經,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建議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身體有明顯不適時,通常已是肺癌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治療效果較不佳。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22 癌症.肺癌
增強肺癌免疫療法新曙光 台大估兩年後進臨床試驗
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一名,高達九成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幾乎都是肺腺癌,超過四成診斷時都是晚期。大約一半肺癌病人有EGFR基因突變,可用標靶藥,但另外一半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高達七成都對傳統免疫療法反應不佳,只剩下化療一途。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幸真團隊發表的最新研究,為病人帶來一線生機。研究人員精選最強悍的一支「伽瑪-德爾塔T細胞(γδ T細胞)」,以專利技術讓細胞數量在14天內擴增500到1000倍,再打回體內,同時以去甲基化藥物(Decitabine)增強γδ T細胞對癌細胞的毒殺作用,成功提高肺癌小鼠存活率。台大醫院預計最快兩年後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可望大幅提升肺癌治療成效。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肺癌治療方法、藥物很多,各有適用對象,可惜有些人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不是特別好。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對於免疫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人,未來如果先以去甲基化藥物處理過癌細胞,加上細胞擴增技術助攻,可能就會變為有效。蔡幸真表示,γδ T細胞毒殺癌細胞,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γδ T細胞要能辨識癌細胞,第二個步驟是γδ T細胞和癌細胞之間要建立夠多、結構夠強的免疫突觸,第三個步驟是γδ T細胞釋放穿孔素和顆粒溶解酶,注入癌細胞,造成癌細胞凋亡。蔡幸真團隊的研究是針對第二個步驟,發現原先用於血癌的Decitabine,可以讓幾乎每一顆癌細胞都與γδ T細胞形成強化且結構完整的免疫突觸,增強毒殺效果。在細胞實驗,只要30分鐘到120分鐘,癌細胞就會死亡。這是全球首度有醫學研究將去甲基化藥物應用於增強免疫治療,並且完整呈現其機轉、找到相關基因印記,今年4月12日發表於知名期刊《自然通訊》。蔡幸真表示,這項新療法將來不只能應用於肺癌,目前在大腸癌、卵巢癌初步測試都有不錯效果。此外,γδ T細胞也是少數可以做異體移植的免疫細胞,還能利用基因重組工程,讓現有毒殺能力更升級。施金元表示,目前免疫治療都放在後線,未來如果經過確效,可望逐步拉到第一、二線使用,效果會更好。
-
2021-04-20 癌症.肺癌
七旬男得肺癌2次仍能打高球 醫:早發現、個人化治療
一名71歲男性注重生活品質、喜愛運動,8年前首次確診1期肺癌,切除右下肺葉,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定期追蹤,於5年後再次確診1期肺腺癌,原打算切除完整左上肺葉,但經醫師綜合評估患者活動能力與疾病狀態等,最後僅切除一半,術後復健不到1個月,如今就時常運動、打高爾夫球,身體狀況良好。新光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益誠指出,原發性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得到第2次肺癌機率為10%至15%,若希望治療成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並採個人化治療。肺癌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張益誠指出,肺癌致病原因包括個人體質,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最佳選擇,但高齡肺癌病人與第2次罹患肺癌的病人生理條件較差,為減少手術對身體的衝擊,手術前需優化身體狀態,再進行「廣義」的胸腔微創手術。張益誠說,術前做好運動訓練、補充營養、控制好內科疾病及戒除菸酒,可以儲備身體接受手術傷害的本錢;術後復健與營養補給需至少持續到術後1個月,才能加速復原身體功能。原發性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得到第2次肺癌機率為10%至15%,張益誠說,若希望治療成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並採個人化治療。張益誠表示,每位病人的病史、癌症期別及身體狀況都不同,醫師會與病人討論個別病情,如是否要開刀還是觀察、麻醉方式、開刀方式、切除多少、是否需要術後化療、自費項目等,綜合考量後,再作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張益誠分享,之前收治過一名39歲罹患微侵潤肺腺癌的女性,其癌細胞約6公釐,疾病嚴重程度較不高,且患者年紀輕,本可以再多觀察,不用動手術,但因其準備懷孕,綜合評估後遂動手術切除。另一名95歲老先生身體硬朗,前一年才動完大腸癌手術,隔年就罹患肺癌,張益誠表示,考量患者年紀大,本無意動手術,但老先生想延長生存時間、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綜合評估後施做手術,目前狀況穩定,仍在追蹤。
-
2021-04-1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癌症治療武器愈來愈多,晚期肺癌治療考慮抗藥性,治療策略要「超前部署」。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說,以肺腺癌來說,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經「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後,能大幅延長整體存活期,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需依據未來可能發生的抗藥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臨床最新治療等,在晚期肺癌治療上亦分享諸多臨床治療經驗。黃俊耀表示,肺癌的治療已跳脫以往,不僅要確定細胞型態,當前還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若能使用上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預後較好,且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要布局。以肺腺癌且檢測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來說,在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失效後,有7成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此時便能於第二線治療時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時間。此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策略,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在全球包含台灣、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0國參與的研究中,針對亞洲病患的整體存活期表現將近4年,且在韓國族群中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研究顯示,整體存活期更有超過4年的臨床表現,有望在未來帶給病患更大的治療曙光。黃俊耀說,每一位肺癌病患的狀況不同,治療朝向客製化,鼓勵病患跟醫師詳盡溝通,設計出自己獨特的治療策略,讓治療能像跑大隊接力般,一棒接一棒,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4-16 癌症.肺癌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走路經常喘不過氣,61歲的李先生就醫後確診晚期肺癌,並已併發肺部轉移及肋膜積水。他積極接受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致癌關鍵EGFR基因突變後,採取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克服了抗藥性基因,持續治療7年多,腫瘤穩定控制。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會中癌症病友亦分享抗癌經歷。罹患肺癌的李先生至今穩定治療,只要定期回診拿藥、接受檢查,與一般人無異,直呼不敢相信。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李先生罹患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當初擬定治療策略時率先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是EGFR基因突變,並預想之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了克服藥物失效問題,希望能接續用藥,在第一線治療時便使用了第二代標靶藥物,之後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王金洲說,晚期肺腺癌的致癌驅動基因中,EGFR基因突變約占六成,在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在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患最常出現的是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此基因突變的出現,提供了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的契機,能延長每一段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讓晚期治療走向慢性病化」。王金洲說,肺癌治療策略的擬定,要看病患對治療能忍受的幅度而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鼓勵病患維持正向態度,根據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
2021-04-10 癌症.肺癌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日前診治68歲胡姓患者,發現肺部有直徑2公分腫瘤,檢查確診肺腺癌一期,經手術切除肺葉,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名、只輸北韓,每年約1萬3000個新增個案,抽菸、環境污染、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子。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肺癌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女性則居首位,台灣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每10萬人口36人),僅次於北韓(每10萬人口36.2人),全球排名第15名,肺癌被譽為台灣「新國病」。楊崇安指出,肺是人類換氣最重要器官,容易接觸大自然中許多致癌源,如空汙、病毒、細菌;研究顯示,每天抽菸者得肺癌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且近年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楊崇安表示,肺癌症狀有咳嗽、咳血、氣促、胸痛、肋膜積水、聲音沙啞等,但大部分病人無臨床症狀,皆是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建議年齡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等,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楊崇安說,早期靠胸部x光篩檢肺部腫瘤,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是晚期,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低輻射曝露,可偵測到0.3-0.5公分大小的腫瘤。肺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大多為單側小型腫瘤,存活率多為八成以上;第二期為腫瘤擴大,約略有五成機率存活;第三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存活率為三成;第四期腫瘤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此時存活率1成以下。第三、四期因不能接受手術,可透過精準醫學檢測,決定治療方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08 癌症.肺癌
不抽菸無不良嗜好的她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突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新北市一名40多歲女性不抽菸,無不良嗜好,平時對人總是輕聲細語、脾氣溫和。但去年底突性情大變,從溫文儒雅變得反應冷漠,且常常面無表情猶如撲克臉,家人起初以為是憂鬱症,帶她至三峽恩主公醫院就醫,這才檢查是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會出現的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院方立刻安排放射線治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過程順利,腦內腫瘤消失,腫瘤指數也大幅下降,病人也找回笑容。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自民國99年起每年皆有超過一萬名國人新診斷為肺癌,而肺癌年輕化及不抽菸的肺癌病人變多,2018年更超過6000多名女性罹患肺癌,其中9成是肺腺癌。恩主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鍾道生表示,該病人腦部有轉移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認源自於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肺癌細胞基因檢測有上皮細胞因子(EGFR)突變。因這名患者多發性腦轉移長在兩側雙側額葉,考慮病人年紀較輕,故安排以直線加速器進行弧形調控放射治療及腦部海馬迴迴避技術,避開記憶區域照射保護正常腦部,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症狀奪得大幅改善。鍾道生指出,額葉在腦部有如控制中心抑制較基本的情緒,這部分出問題會讓人變得冷漠、性情大變、喪失意志。而過去醫界對於多顆腦腫瘤,全腦放射治療是標準治療,但是對記憶力、語言等神經功能影響較大,特別是腦部海馬迴負責認知及執行能力的管控,現在他們藉由新一代影像導引弧形放射治療可降低海馬迴的放射劑量,減少對記憶及認知功能傷害,讓腦轉移得控制同時讓病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近年患者 多與二手菸、廚房油煙、空汙相關鍾道生提醒,以往患者多是有家族有肺癌病史、粉塵、抽菸習慣者,但近年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或受到空汙影響導致罹癌的患者逐漸增多,建議民眾除了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若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1-04-06 癌症.肺癌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50歲女子不菸不酒,咳嗽一個多月到醫院檢查,卻發現肺部長出數十個大小不一的結節,開刀切除約兩成多的肺部,確定10個是同時長出來原發性的肺癌,奇美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蘇英傑今天報告這個特殊的病例,他表示,臨床上多發性肺癌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原因不明。一個人同時長出10個肺癌,這名50歲的家庭主婦去年因為慢性咳嗽而到奇美醫院的胸腔內科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左側胸腔有微小的陰影,醫師開給抗生素治療但並沒有改善,之後再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在兩側的肺部發現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低密度肺結節,就轉往外科治療,經雙側胸腔鏡手術切除,共確診有10顆惡性程度不一的原發性肺癌(並不是一個肺癌擴散到其他),目前仍在門診追蹤治療。病患並沒有特殊的生活習慣,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一口氣長出這麼多肺癌,原因並不清楚。蘇英傑表示,2018年至今年3月的手術經驗發現,在此期間治療的106位肺癌確診病人中,竟有近四分之一(26位病人)是多發性及雙側肺癌病灶(12位病人),顯見多發性肺癌並不少見。在這近四分之一多發性肺癌病人之中,平均每人有2.9顆腫瘤,且單側及雙側分布的病人約各佔一半。他指出,過去認為肺癌與抽菸有關,但是近年與抽菸有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比率下降,幾乎95%都是肺腺癌,而且女性罹患的機率大約是六到七成,比男性多,是否與煮飯的油煙有關,或者是空汙,目前都還不清楚。而且臨床發現,多發性的患者、也就是肺部同時長出好幾個原發性肺癌,比例越來越多,蘇英傑表示,許多早期的肺癌從X光影像上很難被發現,必須要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來。奇美醫院健檢中心表示,目前願意自費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民眾越來越多, 10年前一年大約有400人,但是現在一年大約有2000人,成長五倍。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外科名醫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他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 陳晉興是知名的肺癌外科醫師,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都是他的病人,同時他也是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的大推手,與朋友聊天,總不忘敦促提醒:「有沒有去做,LDCT掃描的肺癌篩檢?」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初心》病患家屬求救 讓他力推早期篩檢 關於LDCT的肺癌篩檢,雖然各專家看法有些許的不同。陳晉興說他心裡清楚:「除了經費的考量,大家最擔心的是偽陽性的問題。」但是他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確是診斷早期肺癌最佳的工具。」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身為肺癌的外科名醫,每天面對的都是為此求診的病人。有一年在診間,來了一對年輕夫妻,老婆抱著小孩,哭著對陳晉興說:「陳醫師,你一定要救救我先生,我希望他能看著孩子長大。」先生在一旁安靜無語,因為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4期(晚期),根本沒有辦法手術。 「如果診斷選擇可以重來,你會不會想早一點發現問題?」這是看遍生死,經歷過即使名醫也無法力挽狂瀾之後,陳晉興力推檢測預防的初心。「我現在已經53歲多了,也要開始下半場人生,我希望可以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透過篩檢早一點找到這群病人,緊接著找出原因,為什麼這些人會罹患肺癌,唯有知道彼此因果關係,也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起點》病中悔悟貪玩 為父親重考上台大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陳晉興的父親原是王功國小的老師,後來應徵上了二林國中,「全家也跟著父親從王功村搬到二林鎮,二林沒有高中,鎮上成績還不錯的人,幾乎都選擇參加北區聯考,我考上了建中。」 北上來到台北市南海路,15歲的陳晉興像是被釋放的籠中鳥,高一、高二都在玩耍,打撞球、溜冰、排球、籃球、網球、跳土風舞⋯⋯,就是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直到升高三那年因為生病,有一周的時間沒辦法去上課,母親特地來宿舍照顧,「我突然明白,得好好念書。」大學聯考放榜,分數只能上牙醫系,為了父親總是常說:「我們家族要是能夠有一位醫師,不知該有多好!」他決定重考。 「在南陽街的補習班,認識了我太太,我們都是高四生,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爸爸要是沒有重考,就沒有你們2個。」隔年,陳晉興如願考上台大醫科。「那年代,在鄉下,有人考上了醫學系,那可是天大不得了的大事,除了放鞭炮還會宴客,我們家席開8桌,同學考上北醫,他們家請了30桌,」榮耀了父親,陳晉興笑得燦爛。 進入台大醫科就讀,陳晉興暗暗地打定主意選擇外科,這和他的臨床導師、當時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教授朱樹勳(編按: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有很大的關係,「就在大四那年,朱樹勳完成國內首例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報紙以斗大標題登出,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像老師一樣厲害。」 雖然早就選定外科領域,但畢業後因為兵役的問題,沒有辦法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他先到省立台北醫院當了1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才重回台大,而且回來的第一年,還得「降級」從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朱樹勳教授跟我說,省立醫院和醫學中心訓練等級不一樣,擔心我會跟不上進度⋯⋯。」 精進》以外科為志業 緊抓任何開刀機會 陳晉興決心趁機把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他很清楚,外科醫師的醫術與口碑是建立在開刀房,「開刀是不能有分毫的閃失。」他認為,「外科的養成不能紙上談兵,『做中學、喜歡做』很重要。」因此,他總是跟學長姊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藉此緊抓機會,不斷精練技術。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不想與人爭的陳晉興,最後選擇了冷門的胸腔外科。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貴在那多1年的時間——重考時遇見了人生旅途上重要的『牽手』,也因為重考,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的優秀,班上有高中念2年就進來台大醫學系;在省立台北醫院的那一年,莊世明主任無私、熱忱地教導我,即使他知道我不會留下來,他讓我更篤定一生願意走外科這份志業。」 現在,莊世明的兒子莊仁豪來到台大癌症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陳晉興一起工作,「這就是人生的緣分,誰都猜不準的。」陳晉興也打算以同樣熱忱的傳承,回報莊世明的兒子。 身為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名醫,陳晉興平均每個月約100台刀,加上每周五節門診超時看診,以及去年8月起,接下台大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工作更加忙碌,他依舊精神奕奕:「歌手開演唱會時,他會不會覺得累?」那種被需要、被當偶像的感覺,是他成就感的泉源,直言「這份成就感就是『蠻牛』,雖然不能喝,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我在開刀時不能有音樂、聊天,非常非常的serious(嚴肅),因為每個病人都不能出事,每個病人都是很大的託付,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正因為醫者仁心,陳晉興說:「當我順利完成一台刀,心裡就會非常的感謝。」 跟著陳晉興五年多的助理說:「外科醫師通常脾氣都不太好,但陳副院長不太一樣,他是『念』,會一再提醒,希望團隊按照他的步驟做事。」例如在開刀房,護理師幫他戴手套時,一定記得覆誦:「右手7碼,左手7碼。」(編按:再次確認手套尺寸,避免戴錯浪費)助理又說:「陳醫師會送《肺與肺病》給每一位開刀的病人,還會幫病人將要看的重點摺起來,也是再三地提醒一定要閱讀。」 台大醫院專任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允中形容,陳晉興是具有智仁勇特性的醫師,他說:「陳醫師有很大的胸襟可以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例如讓肺癌病人可以在同一間手術室完成腫瘤的定位和開刀,減少病人等待的焦慮;門診一節看了近百位病人,完全沒有外科醫師的大架子。」 陳晉興除了出國以外,就連假日,每天總是一早7點就到病房巡房,一周有2個整天開刀日,五節的門診,另外半天負責教學。診間、開刀房、病房、研究室幾乎填滿了生活,太太張馥芳說:「他只走3條路:徐州路、林森南路、台大醫院的景福通道,不是通往病房、診間、開刀房,就是在研究室。」 暖醫》把電話留給病人 互動更有溫度 病人多、醫術好的醫師很多,有溫度的醫師卻未必多,陳晉興卻是其中之一,打從2009年起,他就因為住院病人一句「陳醫師你不在時,我們很像孤兒」,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病人,「我發現從此和病人的互動反而更好。」即使如今他又接下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行政與管理工作更多更忙,他還是把手機號碼留給病人。 陳晉興的理由很簡單,進行胸腔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你知道有人麻醉後就再也醒不過來……,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等,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麼會不把電話給他呢?」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可以在台大看診、開刀、教學、研究,還能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那份快樂、成就感,被需要,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呢?」陳晉興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28 癌症.肺癌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前主播揪出0期肺腺癌!沒抽菸也會得,留意5不明顯症狀。 近日前主播蕭彤雯傳出確診肺腺癌的消息,她指出於今年一月健檢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第一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就確認罹癌,並確幸發現得早,為0期肺腺癌。目前正接受治療,一切狀況良好。 沒抽菸也會得,肺腺癌常見危險因子。 肺癌發生率相當高,在十大癌症位居第二,肺腺癌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患者往往是沒有抽菸習慣的族群。癌症治療越早發現治療越有利。提醒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定期檢查。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黃柏瑞醫師指出,肺癌當中肺腺癌的比例就約占5成,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要來得高,特別是亞洲女性,且患者有很大的比例是沒有抽菸習慣的。醫師表示,肺腺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肺腺癌病史外,最主要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常見包括工廠及車輛廢氣等室外空氣污染,以及烹飪時的油煙、常見於老房的石棉瓦、家中敬神祭祖的線香等室內空氣汙染。而抽菸雖然在這些風險因素當中並未特別突出,但抽菸這個習慣本身就是肺癌、各種癌症的風險因子,也大意不得。 及早發現肺腺癌,治癒成功率高達9成。 黃柏瑞醫師指出,蕭彤雯能在0期就檢查出來確實是非常好的消息,因為肺腺癌的初期症狀其實相當不明顯,幾乎可說是沒有症狀,在0期就發現成功治癒的機率可達到9成以上,運氣相當不錯。第1期,成功治癒率也約占有8~9成左右,第2期也還有約7~8成,第三期開始則可能有淋巴等處受到癌細胞侵犯的情況,成功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第四期開始則著重在癌轉移,計算的是延長患者存活機會,若治療情況樂觀,還是可以以像是治療慢性病一般持續治療。 肺腺癌初期不明顯,留意咳、累、喘等5症狀。 即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黃柏瑞醫師還是指出藏在細節中的魔鬼。醫師表示,平常在沒有減肥等任何情況下出現不明體重下降、沒有食慾就需稍微提高警覺。若出現了咳、累、喘等情況更要多加注意,特別是超過兩周的久咳不癒。因為這些雖然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現,但確實也是肺腺癌的不明顯症狀。不論是否為肺腺癌,都不是好事。 當肺腺癌進入了轉移階段,就有可能出現更另人不適的症狀。肺腺癌常見轉移至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等處,轉移至該處,便容易出現相關症狀,如頭暈、頭痛等,或是出現骨頭疼痛的情況。肝臟、腎上腺則較少出現相關症狀。 男胸痛確診肺腺癌,檢查驚見肋骨像被啃。 黃柏瑞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男性案例,他是在胸口疼痛的情況下前往檢查,因有抽菸的習慣,原本推測其可能為另一個惡性度更高的小細胞肺癌,經檢查後確診為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肋骨,像被啃食般佈滿不少坑洞,因此才會才會感覺到疼痛。提醒民眾務必留意生活中異常的蛛絲馬跡,若有察覺不對勁盡早檢查,等到痛才檢查風險相當高。 防範空汙預防肺腺癌,40歲開始宜定期檢查! 防範肺腺癌除了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異常情況,黃柏瑞醫師指出最重要的就是遠離風險因子,並定期作相關檢查。包括避免抽菸、二手菸,烹飪時應開抽油煙機,外出時盡量戴口罩,情況允許的話在室內最好開空氣清淨機,以過濾戶外飄進來的PM2.5。 高風險族群建議從40歲開始就可以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其為相當詳盡的肺部檢查,檢查若沒有問題可三至五年進行追蹤,若檢查有所疑慮,其也可能為其他肺部問題,但還是不可大意,建議三個月定期追蹤,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健康檢查時也可以特別針對肺部做相關檢查,雖未像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盡,但也還是有可能發現到異狀,如蕭彤雯前主播據綜媒消息就是在做健檢時檢查出來的。提醒民眾平時做好相關防範,並提高警覺,如此更有助防範。 《延伸閱讀》 .喝咖啡有利防範肺癌?營養師:關鍵在怎麼吃! .南台肺癌機率高出15倍,5成患者不曾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4 癌症.癌友加油站
肺腺癌術前寫一封信好好道別 劉真離開給蕭彤雯的體悟
前主播蕭彤雯在臉書透露罹患肺腺癌零期,她公開病情希望提醒大家對身體狀況多一點警覺,也提到決定動手術之前,她一直在想到底有沒有需要交代家人什麼?「萬一有什麼差錯,我什麼話都沒留給家人,這樣好嗎?」她於是決定要寫一封信給孩子。「剛好這兩天是劉真羽化一年的日子⋯我相信當時也沒人想到她竟就這樣再也沒醒來。」蕭彤雯想到,「如果我是她,在不能改變最終結果的前提下,若能回到手術前做一件事,我想我會選擇寫一封信好好跟孩子道別,讓孩子知道媽媽多麽的愛她,而且會用另一種方式永遠照看陪伴著她。」所以,基於這樣的心情,她明知手術其實也沒那麼危險的情況下,還是在手機記事本裡打了兩封信,一封給小兒子,可能因為孩子還小,無法寫太多,所以她的情緒還算平穩。但第二封信給大女兒,她居然只寫了:「親愛的…」就大崩潰,哭到不行。後來不知道是怎麼打完的,從頭崩潰到尾。現在動完手術蕭彤雯謝謝老天爺,讓她的兒女不用看到這兩封信。但也讓她有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體悟,「一般我們認為要隨時做好準備,以免意外發生時家裡亂了陣腳,所以會交代的多半是跟資產有關的事,但那些事終究是能透過某些辦法解決的,唯一無法有人幫你解決的,是對家人的情感,而這也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蕭彤雯從住院到手術到出院,總共六天,出院那天她雖然疲累,但好想看到孩子們,所以在先生跟婆婆的陪伴下去接兩個孩子下課。女兒下課時,先生把車停在學校附近,她突然開了車門要下車,老公問妳幹嘛?她說沒什麼,就只是想下車走走,其實她是想在路邊等女兒,讓她能一眼看到媽媽出院了來接她。後來一堆孩子們過馬路時,她聽到女兒大喊:「馬麻~~~」朝她飛奔過來,她邊忙著閃女兒的飛撲,怕女兒不知道她開刀撞到傷口,邊笑著說:「馬麻回來囉!」蕭彤雯說,還好那時天很黑,沒人看到她眼裡都是淚水。
-
2021-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前主播蕭彤雯驚曝罹患肺腺癌 打噴嚏像被卡車輾過
前主播蕭彤雯今在臉書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零期,她今年1月做健檢,意外發現左肺葉有一個0.9cm大小的陰影,而且是醫生比較不樂見的「毛玻璃狀結節」,確診後她16日就進行手術,現在已出院返家,而她也決定把自己的病情公開,希望能提醒大家對身體狀況多一點警覺,她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在早期就發現,目前也會好好休養身體。蕭彤雯說,發現罹癌時也曾覺得不解,因為自己「從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沒有明顯二手菸危害、不焚香拜拜、也不是天天下廚」,肺腺癌卻還是找上她,而她也發現,身邊罹患肺腺癌的幾乎大多是女性,而她很幸運的是,X光能照到的肺部癌變常常已是二期以上,只有LCT/低劑量電腦斷層抓得到初期病變。「我人生第一次照LCT就中獎,你說我是幸還不幸?我自己覺得我超幸運der,能在這麼初期就治療好~」人生下半場可以繼續精彩!」她表示手術順利,只是現在打個噴嚏都像被卡車輾過,這次生病也讓她有更多的體悟,她甚至還在手術前給給兒女各寫了一封信,「這我都不敢跟醫生說,怕他笑我想太多~但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意外啊⋯有準備總比沒準備的好,你們說是嗎?」而她現在下廚,也會盡量戴口罩,多使用蒸煮的方式,避免接觸太多油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