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肺結核
共找到
146
筆 文章
-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我跟阿公講話,阿公都不理我。」七旬男子因聽力退化導致反應慢半拍,逐漸被朋友冷落,就連孫子也不和他交流,讓他非常失落。同樣是七旬的女子,發現女兒對她講話愈來愈大聲、幾乎失去耐心,不解對方「為何態度這麼壞」,經耳鼻喉科醫院轉介後,由專業人士建議配戴助聽器,才逐漸改善母女倆的相處方式。90%以上成人屬感音神經性聽損,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臨床上建議聽力損失超過25分貝者配戴助聽器。」科林儀器主任聽力師蔡鋕鑫表示,除了部分傳導性聽力障礙可靠手術恢復,約90%以上的成人聽損都是感音神經性聽損,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若聽力損失過大,則可透過手術植入電子耳。至於助聽器種類,蔡鋕鑫觀察,傳統的口袋型助聽器體積大,市面上已越來越少;目前聽損者配戴耳掛型、微型耳掛助聽器居多,由於掛在耳背上,體積雖然小,外觀卻較明顯。耳掛式、耳道型助聽器,依聽損程度與需求而選配。耳內型助聽器包括體積更小的耳道型助聽器、深耳道型助聽器,需要依靠聽損者的耳膜形狀客製化,配戴在耳殼及耳道外側,體積較微型耳掛助聽器更小,外觀較不明顯。蔡鋕鑫說,學齡前的嬰幼兒、學齡後的兒童,由於尚在發育階段,通常建議配戴耳掛型助聽器,隨著身體成長,只須更換助聽器與耳朵的連接端,又稱耳模。至於還在工作的青壯年、退休的老年,會以方便性為出發點,多以微型耳掛式,或依靠耳膜形狀客製化、體積較小的耳內型助聽器為主要選項。聽損已久不習慣聲音,可從一天戴2小時開始適應。由於每個人聽損持續的時間不同,有的老年族群可能長達數年處在寂靜的環境中,聽不到翻報紙、拖鞋磨地、開水龍頭的聲音,一旦配戴助聽器後,反而可能會覺得是噪音而無法接受。為了讓聽損者逐漸適應助聽器,習慣充滿不同聲音的環境,蔡鋕鑫建議,採循序漸進配戴方式,在第一個月的第一周單天戴2小時;第二周單天戴3至4小時;第三周單天戴4至6小時;第四周單天戴8至10小時或更長。聽損者重拾社交生活,能避免失智、減少孤獨感。愈來愈多文獻調查發現,聽損會導致孤獨感、憂鬱感,也和失智症有關。以往的助聽器功能較差、體積也大,難免讓人有「顯老」的感受;不過現在助聽器體積小,功能、舒適度上也不斷精進。蔡鋕鑫說,聽損很像近視,因為度數不同而有差異,老年族群難免覺得聽損是正常老化現象,不當一回事,直到不自覺地將電視聲音開得很大、交流都不回應,家人發現後才就醫並說服配戴助聽器。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高漲、檢查的意願升高,不論是聽損者主動察覺,還是經家人發現,都有增加趨勢。配戴助聽器改善生活品質,也減少家人溝通衝突。上述案例中的男子,原本社交活動多采多姿,因中度聽損加劇孤獨感,所幸經朋友提醒,到耳鼻喉科醫院檢查後,戴上微型耳掛式助聽器,重拾朋友、祖孫情誼。在配戴助聽器一年後,他詢問蔡鋕鑫,「我的助聽器是不是進水了?」蔡鋕鑫才發現,原來他已習慣助聽器在耳朵上的感覺,連洗澡時都忘記取下。另一個案例的七旬女性,因為聽力退化不太敢去菜市場買菜,女兒發現媽媽「怎麼聊天都沒有回應」,導致母女關係緊張。還好心思敏銳的女兒懷疑媽媽可能是因為聽力退化導致反應慢半拍,在戴助聽器後,她才發現對生活幫助很大,也解開與女兒相處上的誤會。助聽器不是愈貴愈好 雙耳戴能平衡音感助聽器價格通常以功能多寡為主要差異,蔡鋕鑫坦言,並非越貴越好,會以聽損者的需求、體驗感受當作挑選指標。除了聽不聽得到,聽不聽得懂也很重要,若聽損問題太嚴重,助聽器雖然能幫助聽到聲音,但對聽懂意思的幫助有限。有些人預算有限,只想配戴單邊助聽器,但蔡鋕鑫指出,雙耳佩戴助聽器,除了幫助身體平衡音感、精準定位聲源,進而幫助識別危險,成為過馬路時對車流、喇叭的來向判斷依據,及遭遇危險時的防禦機制。選配過程中,會讓聽損者知道單耳、雙耳助聽器的優缺點,若只想配戴單邊助聽器,也會尊重對方意願。助聽器常見類型耳掛型助聽器.好操作、不受耳型限制.外觀較明顯.適合所有聽損者耳內型助聽器.外觀較隱匿,需配合耳型客製化訂製.聲音易反饋產生嗶嗶聲.適合輕、中、中重度聽損者耳道型助聽器.在耳道深部幾乎看不見.聲較不適合濕耳患者,選配及維修都比較麻煩.適合輕、中、中重度聽損者聽損不只發生在老年族群,年輕人也容易因為工作、興趣、習慣而導致聽力退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聽力受損的程度分為四個等級,聽力損失小於25分貝者為正常,若在26至40分貝為輕度、41至60分貝為中度、61至80分貝為重度,大於80分貝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患者最多,屬大腦聽覺中樞神經問題。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聽損分為感音神經性聽損、傳導性聽損、混合性聽損,其中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內耳或大腦聽覺中樞神經問題;傳導性聽損源於外耳或中耳的構造異常或損害;混合性聽損則為感音神經性聽損、傳導性聽損的結合。若依照發生時間區分,聽損分為先天性、後天性。力博宏說,遺傳的聽力障礙是基因突變導致,有些病毒、疾病也可能導致先天性聽損,包括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螺旋菌感染,或胎兒在母體生產時缺氧與窒息、新生兒高黃疸、聽小骨硬化症、先天性耳道閉鎖(小耳症)。力博宏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研究:聽力受損每惡化10分貝,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後天性聽損則為胎兒出生後,因種種原因導致的聽障,包括腦膜炎、中耳炎、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或因為外力受傷、噪音刺激、精神壓力、食品藥物作用,包括酒精中毒、化療藥物、抗生素等,及最常見的老化。力博宏表示,一般來說,男性45歲、女性55歲開始,聽力會開始明顯退化,這樣的年齡差距,是因為男女的荷爾蒙差異,女性的荷爾蒙較有保護聽神經的作用。英國的《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指出,失智症的12大危險因子包括:頭部受傷、聽力受損、年幼失學、吸菸、飲酒過量、憂鬱、社交疏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其中聽力受損每惡化10分貝,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指南包括,體能活動介入、戒菸介入措施、營養介入措施、酒精使用疾患介入、認知介入措施、社交活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糖尿病管理、血脂異常管理、憂鬱症管理、聽力損失管理。勿過度沉溺聲樂場所等噪音環境中,避免聽力損傷。新生兒通常可由篩檢發現聽損,但有些後天因素造成的聽損則不易被發現。力博宏說,長期處在噪音環境,是近年導致年輕人聽損的主要因素之一,像是在工地、聲樂場所工作的職業傷害,就會使聽力提早退化;另外,常去演唱會、KTV、電影院,與戴耳機聽音樂、看影片的習慣也是危險因子。他建議,不要過度沉溺這類噪音環境中,也別輕忽平時的微小病灶,像感冒、發燒,都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依聽損程度不同,使用助聽器或電子耳。部分的傳導性聽損,如耳垢阻塞、耳膜穿孔、中耳炎、腫瘤,若症狀較輕,有可能透過手術、藥物等醫療途徑改善或恢復聽力。若為身體機能老化,導致不可逆的聽損,只能透過矯正盡可能恢復聽力,關鍵就是配戴助聽器或手術植入電子耳。力博宏說,聽損患者若可聽到70分貝以下的聲音,可配戴助聽器。助聽器是類似麥克風的輔具,可透過擴大聲音幫助配戴者聽見細微的聲音。不過,他強調,不會強硬建議患者聽損到達何種程度就要配戴助聽器,病患本身的主觀意識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若聽損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此時助聽器就成為不得不的生活必需品。人工電子耳為微創手術,術後可於24小時內開機。至於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內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衛福部近年修訂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附表二,放寬輕度聽力損失的標準,6歲以上民眾雙耳整體障礙比率45%至70%,或一耳聽力閾值超過90分貝及以上,且另一耳聽力閾值超過48分貝及以上等條件,就能被鑑定為輕度身心障礙。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莫那.瓦旦 用原民的思考邏輯推動衛教 讓少年戒酒找回自己的「影子」
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莫那.瓦旦,在地方服務近40年,身為原住民醫師的他,抓住求學習醫的機會,改變了自己生涯的軌跡,也立下公費原民醫師回到偏鄉服務的典範。不僅幫助阿美族少年戒酒找回自己的「影子」,還帶著原民醫師們一起踏上國際醫學舞台,推動訂定「原住民族健康法」。他的故事也是台灣近半世紀原民醫療的縮影。挺身提升原民健康賽德克族的莫那.瓦旦說,他其實是「都市原住民」,從小住在嘉義市,台南讀高中後,以公費生考上台北醫學院,畢業後選擇到花蓮門諾醫院實習。他觀察到原民的健康未受到重視,意外事故、飲酒、自殺是當時三大原住民的死因,深感原民的健康需要有人推動,因此他希望能以一名醫師的身分,致力於提升原住民的健康水平。40年前公費醫師制度不夠完善,缺乏住院醫師的訓練,原住民醫師畢業就直接被分配到鄉下服務,「有種沒有武器就上戰場的感覺」,因此他報考台大公衛所,且專攻肺結核防治、自殺防治、意外事故防制的相關研究,對準原民族人的需求,精進「改善原住民族人健康問題」的能力。後來他又順利考上博士班,增加原住民醫師的生涯可能性。要為病人生活著想莫那.瓦旦1985年台北醫學院畢業,1987年服完兵役後,先後在花蓮及屏東等衛生所擔任醫師,在花蓮總共服務35年,2004年起在吉安鄉衛生所服務至今。近40年行醫生涯中,有兩件事對莫那.瓦旦影響深遠。1985年,他在門諾醫院跟著小兒科醫師楊義明實習時,有一名國中二年級的血癌病童,因為住院治療而無法上學,楊醫師不希望病人因病耽誤課業,請社工師找家教來病房輔導病童功課,但後來由幾名實習醫師分配教學任務。這時他才體會到,醫師不是只負責治病,更要為病人的生活甚至未來著想,照顧病人的心情與需求。尊重原民思考邏輯衛教另一件事則要從莫那.瓦旦的妻子說起,他的妻子巴奈.母路是吉安鄉的阿美族人,長年鑽研阿美族的祭司儀式,包含戲劇、音樂、舞蹈及醫療等。他基於好奇心與醫師的身分,曾與妻子合作田野調查,當時遇到一名阿美族少年有酒精濫用問題,他嘗試用西方醫學角度,跟少年說明喝酒會影響健康,但少年似乎無法理解。妻子建議莫那.瓦旦換位思考,嘗試用阿美族語說,這樣喝酒會讓自己「沒有Adingu(影子)」,Adingu在阿美族語裡也代表著「靈魂」,這段勸說立刻讓少年如同當頭棒喝,才把醫師的建議聽進去。這件事深深震撼莫那.瓦旦,原住民有自己的思考邏輯,不僅應予尊重,如能適當加入現代醫療的知識,善加轉譯,且從病患的角度做衛教,才會更有效果。各國原民醫師交流在偏鄉行醫之外,莫那.瓦旦也嘗試走向國際醫學的舞台,16年前,他遠赴夏威夷參加泛太平洋地區原住民醫師會議,當時台灣的原住民醫師只有6人,最大的感受莫過於見識到國際級頂尖學者專家對同胞族群的深切關懷,他因此開始省思還有哪些領域可再精進,也拓展了視野、開啟了國際交流的機會。泛太平洋地區原住民醫師會議兩年舉辦一次,2014年在花蓮舉辦,當時有來自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與夏威夷等地超過300名原住民醫師參與。莫那.瓦旦不斷鼓勵其他原民醫師參加,有位原民醫師對他說:「學長謝謝你叫我去。」原來該名醫師從事原民醫療多年,對職涯發展陷入茫然,參加會議後得到許多啟發與鼓舞。幫助病人成座右銘莫那.瓦旦發表的研究不多,他期許,要盡力扮演好各種角色,例如關心病人、與病人親切互動,關注政策發展等。所以,他進修時側重醫者人文關懷,在國際參與則著重不斷求取進步,帶領台灣醫療往前走,跟上國際的腳步,設立新的價值跟標準。在行醫之餘,莫那.瓦旦與其他原住民專家學者成功推動「原住民族健康法」的立法,於2023年5月立法通過,台灣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訂定原住民健康專法的國家。他也出任衛福部衛生政策委員會委員,持續在法案制訂上貢獻專業。「成功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在於你幫助過多少人。」是莫那.瓦旦珍藏的座右銘。他認為,替病人、原住民同胞與居民服務,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對於服務奉獻,才能始終樂此不疲。莫那.瓦旦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嘉義市學 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現 職: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經 歷:屏東縣三地門鄉衛生所醫師屏東縣春日鄉衛生所醫師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醫師花蓮縣光復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主要事蹟:擔任40年地方衛生所醫師參與「原住民族健康法」制定負責籌備「山地鄉居民飲酒問題」研討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10-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田惠文守護秀林原鄉23年 五全照護成全台典範
打從國小開始,田惠文就坐在父親的摩托車後座,一同進入屏東深山為部落居民治病。自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她被派到花蓮縣秀林鄉從事巡迴醫療,率領衛生所同仁逐一處理偏鄉肺結核、肝癌、肝病、糖尿病等健康照護問題,再到完善個案管理、全人關懷,視病如親。手勢眼神克服語言不通田惠文是台東卑南族原住民,承襲父親志業,走上偏鄉行醫這條路。1997年初任秀林鄉衛生所醫師,一度短暫調到其他鄉鎮,2001年再回到秀林鄉衛生所擔任主任,守護鄉民的健康已23年。在公共衛生領域,秀林鄉一向是重要指標,秀林鄉是花蓮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人口約1萬7000人,當地結核病、B肝、C肝、糖尿病、桿菌性痢疾等疾病盛行率,都遠高於全國平均,鄉民的健康照護常是中央關注焦點。初出茅廬的田惠文努力融入這個以太魯閣族為主的原鄉,語言不通不是問題,「我有一『手』好母語」,手勢、眼神的交流,與發自內心的關懷,讓她獲得病患信任,拉近了距離。面對秀林鄉各項棘手的健康問題,田惠文的第一步是帶同仁上課,以結核病為例,她剛到部落時,不只族人,連衛生所都有同仁以為結核病是「遺傳病」。她獲得上級支持每周五停診,衛生所同仁一起上課學習肺結核知識,一個月後團隊對於肺結核有深入理解,才得以對症下藥。培訓關懷員對抗結核病第二件事是回歸到病人本身,她發現許多肺結核病情控制不佳的病患,服藥順從性很差,這是因為對疾病缺乏了解,也因為吃藥很無聊。因此她培訓在地居民成為「都治關懷員」,定時送藥到病人手中確保服下並給予關懷。很快將肺結核病人數減半,發生率下降40%、個案數下降43%,治療成功率提升到80%。2004年起,田惠文爭取健保署醫療給付效益提升(IDS)計畫,以提升秀林鄉居民就醫便利性,並與花蓮慈濟醫院共同承做。在鄉內九個部落提供巡迴醫療服務,她天天走入部落,雖然要衛教兼包藥,但從來不覺得辛苦。秀林鄉是全國第一家建立全鄉家庭健康戶口名簿的衛生所,以IDS計畫成果為基礎,於2022年轉型為全國第一個「全人整合照護計畫」,由政策推動、資源整合、醫牙共照、中西合療、分級醫療、遠距醫療共同協助下,打造出「全心、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五全照護,健保署並以秀林為典範,推廣到其他縣市。深耕成果驚豔美國學者秀林鄉衛生所團隊深耕的成果引起國際好奇,美國杜克大學兩位學者多次來交流分享經驗,看到秀林鄉衛生所將閒置空間開放給長輩聊天,還訓練員工帶活動、舞蹈,變成日托站,長輩們個個神采奕奕,讓他們相當驚豔。這幾年來,秀林鄉歷經颱風、地震、太魯閣號列車出軌、疫情等天災與事故的考驗,田惠文一次又一次率領團隊突破難關。今年(2024年)4月3日地震,當時正在所內看診的田惠文和病患被震得跌在地上,她扶著病患逃出衛生所。地震後團隊繼續留在衛生所,協助治療地震受傷的病患。當時蘇花路廊、中橫公路交通中斷,田惠文還想方設法轉介洗腎、轉運送慢性病用藥,讓病患安心。拚無人機投藥強化醫療勇於任事的她,多年來主動提出多項有助改善鄉民健康的計畫,帶領衛生所團隊,翻轉外界對秀林鄉既有的負面印象,因此獲獎無數,如今醫療奉獻獎為她輝煌閃亮的行醫生涯再添光彩。因為「想要做得更好」,田惠文持續精進,在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攻讀博士班三年,希望透過自己的研究,鼓勵民眾重視飲食和運動,更加健康。另外她也投入無人機投藥計畫,希望利用科技紓解交通不便造成的偏鄉醫療困境。從小時候陪著父親跨上摩托車,戴起聽診器走入屏東山區,到現在成為秀林鄉衛生所主任,以醫者之心陪伴關懷部落居民,田惠文似乎註定要成為偏鄉的健康守護天使。田惠文年齡:6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現職:秀林鄉衛生所主任經歷:門諾醫院醫師衛福部立花蓮醫院醫師秀林鄉衛生所主任主要事蹟:97年花蓮縣模範公務人員99年衛福部全國優良防疫公務類個人獎101年健保署偏鄉醫療服務獎101年總統頒發蘇拉颱風災害應變期間搶救有功人員106年衛福部全國防疫績優公務團體111年第14屆金所獎優等獎113年衛生福利專業獎章
-
2024-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建置南投山城醫療 張常勝坐輪椅也堅持看診「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醫事部主任醫師張常勝罹患小兒麻痺,深刻體會弱勢、病人與身障的種種艱難,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遠赴南投偏遠的山城行醫。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張常勝率先建立肺結核病房、職業傷病診療與安寧居家療護等,守護大埔里地區居民健康長達31年。一歲染小兒麻痺症 從此跛行1950至1970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台灣盛行。張常勝出生於基隆,一歲多時遭病毒感染,從此只能跛行。他認知「體能不如人,那就做好能力所及之事」,用功讀書,1980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寒暑假期間常去偏鄉服務,醫院實習時多次照顧遠從山地鄉到台北住院的病人,投入偏鄉醫療的念頭開始在心頭萌生。1987年,張常勝考進台大公衛所,鑽研職業傷病領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台大醫院與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參與照顧肺結核與塵肺症等病人。不料1992年被傳染肺結核,也成了患者的張常勝選擇繼續醫治病人,接受當時最新療法「短程治療」,半年後順利痊癒。考進台大 看見偏鄉人力匱乏防治局期間,張常勝再次感受偏鄉資源匱乏的衝擊。肺結核病人診治後需住院數周,曾有感染肺結核的婦人,從桃園山地鄉下山就醫,還拖上三、四個孩子。婦人說,小孩不能幾個禮拜沒人顧,只得帶來陪媽媽住院。這觸動張常勝學生時期的回憶,感慨就醫對偏鄉人仍然是大事,下定決心前往偏鄉。1993年,張常勝得知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沒有內科醫師,他的專長之一的肺結核在埔里極為猖獗,他斷然起而行,從台大醫院轉往埔里小山城實踐初衷。張常勝成為埔基唯一的內科醫師,負責發展加護病房和內科照護。兩年後埔基派張常勝去高雄醫學大學接受腎臟內科訓練,返院後在埔基建立慢性腎病照護,也支援山地巡迴醫療去仁愛鄉部落看診。90年代,埔基每年仍會發現一百名以上的肺結核患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件新個案。張常勝深入山地部落後發現,有些部落的居民最大死因是肺結核。肺結核痊癒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治療,需規律吃藥半年,但山地醫療人力不足,衛教宣導不易,有些病人藥吃了一兩個月,就中斷或不規律用藥,導致未能痊癒,甚至產生多重抗藥性,最終死亡。建立南投第一個肺結核病房有鑑於肺結核需要住院的重病病人很多,南投縣內卻無肺結核病房,張常勝著手規畫在埔基設置專責病房,1998年建立南投縣內第一個肺結核病房。921地震時結核病房嚴重毀損,一處小兒科病房重建為呼吸隔離病房;2003年SARS大流行,病房又再改建為可以收治SARS病人的病房。從肺結核到SARS,張常勝看顧多是高傳染性的病人。1994年,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婦人從美國返回,想要在埔里老家善終,但是她已虛弱得無法就醫,希望埔基派醫師出診。當時台灣還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張常勝挺身而出,直到老婦人去世。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課推廣安寧療護觀念,他鑽研精進,1998年組建南投縣內首個安寧居家療護團隊,2017年建立埔基安寧病房,構成完整連續的安寧療護系統。張常勝還是南投縣職業傷病診治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開始第一個職業醫學與傷病診療門診,2023年埔基設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31年駐守偏鄉 感謝妻子力挺從醫34年,有31年駐守偏鄉,張常勝最感謝的是妻子周純玟。妻子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他住進埔基宿舍,操持家務、教養孩子,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升學,妻小搬遷至台中,張常勝當時曾考慮是否該轉換跑道,但他終究心繫偏鄉,並沒有離開。偏鄉醫療人力至今依舊普遍不足,張常勝負責的安寧療護、職業傷病等科別的醫師缺口更難補足。他期望有更多醫師投入,扭轉醫院裡多數專科仍是「一個科一個人」的醫療困境。「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他說,從小到大沒想過行動不便會是問題。雖然工作時常跌倒,甚至摔斷腿,但就算打上石膏,仍能坐著輪椅看門診、值班查房、居家訪視。只要力所能及,張常勝將持續如此,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常勝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基隆市學 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公衛碩士成功大學公衛博士肄業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安寧照護科及醫事部主任醫師經 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奇美醫院胸腔內科臨床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秘書長及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臨床研究員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慢性醫學部主任主要事蹟:埔基2019年至2023年病人滿意度第一名保安宮第6屆保生醫療奉獻獎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8 養生.聰明飲食
網傳喝生乳更營養、易消化?營養師揭殘酷真相:弊大於利
抖音瘋傳喝生乳的好處:更營養、更少化學成分、更容易消化等等,果真如此嗎? 營養師首先提醒,沒經過消毒的生牛奶,好處可能不敵風險。至於營養成分,Aqualab首席食品科學家卡特賴特(Zachary Cartwright)說,生乳含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某些研究指出,高溫消毒會減少怕熱的維生素如維他命C和B,「可是,牛奶本來就不是這些維他命的重要來源,因此,總體營養的影響微乎其微。」營養師米哈子克(Maggie Michalczyk )也說,生乳也許有更多胺基酸、抗微生物劑、維他命、礦物質和脂肪酸,但是否真如此,還須進一步研究。「喝生乳也許有其營養價值,但目前我不建議大家大費周章去買生乳來喝。」微菌實驗公司( Microbac Laboratories)食品安全專家、資深主任馬丁( Sam Martin)說,經過殺菌處理的牛奶,營養價值其實沒甚麼重大變化,「好幾項研究都證實,經過消毒的牛奶,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與生乳無差,礦物質含量也幾乎不變,因為礦物質在消毒的溫度仍很穩定。維生素C會稍微減少,可是,牛奶本來就不是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他又指出,有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或無法消化乳品的人,喝生乳也沒什麼差別。最近,李斯特菌中毒的消息,時有所聞,如果你看了很擔心,那就更應該注意專家怎麼說的:喝生乳的危險,絕對不亞於吃臘肝腸等熟肉。馬丁說,生乳更易包藏危險的有機微生物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最常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病菌)、大腸桿菌(E. coli)、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造成食物中毒的病菌。生乳也可能藏有肺結核菌,是人類和牛隻結核病的病原。米哈子克強調,免疫力弱的人尤其要小心,生乳對這種人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而且後果嚴重,即使不用住院,拉肚子或嘔吐可能一兩天不止。馬丁說,生乳可能含有O157:H7型大腸桿菌(E. coli O157:H7),萬一腸道中毒,可能演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等嚴重症狀,目前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惡化,會變成腎衰竭,可能致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肺結核」潛伏多久沒人知道,待「一時機」發病!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八:肺結核【建議掛號科別】胸腔內科、感染內科肺結核歷史久遠 治療進展卻緩慢 談到歷史上與人類共存最久的疾病,絕不能跳過肺結核,早在九千年前地中海海底城市的遺骸中,就已經有結核菌的蹤跡。三千多年前,印度的文獻就開始描述相關的症狀,中國過去以癆病來稱呼這個疾病。在明清小說中,大量相關的疾病描述,像西遊記中,孫悟空被老者罵癆病鬼,就是骨瘦如柴的意思。紅樓夢裡,黛玉臉色慘白,虛弱久咳,時不時還來一口血,病程符合結核病後期的表現。王夫人說晴雯得了女兒癆,屍體要燒掉不能留,也表明了那時候有癆病是會傳染的概念。對於歷史這麼久遠的疾病,其實人類也是到近幾年來才逐漸發展出對抗的武器。 一直到不久之前,不到一百年內,肺結核的治療還是沒有什麼武器。治療的方式就是像龍貓卡通裡畫的生病媽媽一樣,隔離病人,讓病人到比較溫暖的地方休養。蓋很多療養院讓病人住,遠離人群,真的是孤單寂寞的孤疾了。這些治療方式,代表人們很清楚肺結核是可能會傳染的。1950年以前,肺結核都是需要隔離治療的,一直到印度研究證實在家裡也可以治療後,居家治療搭配公衛端探訪患者,也就是像臺灣的都治計畫,每天送藥監測,才逐漸成為主流。肺結核發病緩慢漸進 從不知不覺到虛弱、咳血 肺結核的發病是緩慢漸進的,從一開始不知不覺,可能只是咳嗽有痰,食慾不佳,慢慢進展到消瘦、虛弱、體力下降,沒走幾步就喘,甚至合併咳血的現象。這過程中,前中期很多人還是可以繼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可預期會逐漸走向死亡。在還未迎向老年之前,這樣逐漸凋零緩慢的停止在最燦爛的時刻的疾病,歷史上成為許多小說家和劇作家描述病態美感的方式。 1943年,抗結核治療終於有了劃時代的發現,抗結核藥物的出現,讓結核患者不再英年早逝,出現被治癒的可能。雖然還有許多嚴重的患者,需要手術協助。直到今日,還可以偶爾看到一些過去用乒乓球塞滿肺腔的手術病患,隨著藥物和手術方式的進展,近年來已逐漸看不太到這樣的老病人。越來越多藥物的組合被研究和應用,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和過去相比顯著在下降。以往得了肺結核,大概就只能等著生命逐漸流逝了。現在,病人被診斷肺結核,最擔心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好消息是,大部分的肺結核在目前的醫療發展下是可以治癒的。「潛伏性結核」可以潛伏很久 如何早期偵測很重要 肺結核治療突飛猛進後,人們開始逐漸發現,肺結核的傳染不是立即馬上的,他會潛伏,而且不知道會潛伏多久。有不少個案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家裡的長輩過去是有肺結核的,但可能已經過世好幾年,甚至是孩提時期接觸的了。潛伏性結核討厭的點就在這裡,在抵抗力好的人身上,不會發病,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但不知道會潛伏多久,結核菌就是躲到身體免疫不佳的時候才冒出頭來,跟帶狀皰疹有點像,不一樣的是,皮蛇皰疹痛完大部分會自己消退,結核冒出頭來,就回不去了。病程就會慢慢進展,一定要治療才行,因此怎麼樣早期偵測這些有潛伏性結核的個案,就變成現在另一個重要的新興議題。在結核病防治已逐漸穩定的國家,潛伏性結核的防治逐漸變成公衛首要任務,台灣目前對於接觸傳染性結核的接觸者會安排接觸潛伏性結核篩檢,篩檢陽性的個案會建議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投藥可以減少九成的未來發病風險,減少個案發展成肺結核的可能,就可以減少未來對同住家人的傳染風險,從潛伏期就開始預防肺結核傳播。參考文獻:1.History of World TB Day, CDC, https://www.cdc.gov/tb/worldtbday/history.htm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網路慮病症
【編者按】:本週邀請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對時下網路資訊氾濫的環境,有些誇大其詞的醫學報導引起社會大眾疑惑、精神不安的現象。希望這兩篇文章可以幫忙安定人心。如果說精神疾病是身而為人的代價,那麼「慮病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我們的「智人」(Homo sapiens)先祖,因能想像未來,而能未雨綢繆,趨吉避凶。但是這豐富的想像能力,也常常成為我們煩惱的源頭。天災人禍,在所難免,但最讓我們擔心害怕的,則正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逼使釋迦牟尼拋家棄子、苦苦修行、差點餓死在菩提樹下的「老、病、死」。「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註1)。我們一生難免常會看到周遭的人不久前還生龍活虎,幾天不見,居然身懷重症,藥石罔效。「為什麼會是他,為什麼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像她這樣健康的人都會忽然病倒,我不是更危險,更有可能矇矇矓矓、不知大限之將至?」頭痛是不是腦瘤引起的?爲什麼食慾不振?心跳為什麼時快時慢?為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喘不過氣來?我們越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就越會感覺許多來來去去、無從解釋的變化。我們為此四處求醫、做種種檢查。但是檢查做多了,必然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結果。這時候儘管醫療人員認為這些差異無足掛齒,我們心裡還是難免有點疙瘩。爲求萬全,有些人不免開始四處尋求能給我們清楚的答案的「神醫」。但是既然醫師不是、也不應是機器,他們的解釋自然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些差異讓人更混淆、更擔心,也更常去注意身體狀況的變化。長此以往,擔心變成害怕、疑神疑鬼,影響飲食、睡眠、情緒,身體的症狀也就越來越多了。由此變成惡性循環,愈陷愈深,終至無可自拔。這樣的問題,通常稱為慮病症,古今中外,隨處可見。最出名的例子,莫如莫里哀 (Moliere;1622-1673)的《無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註2)雖然還沒有客觀嚴謹的研究報告,我們不難想像,隨著網路的日趨普及,聳人聽聞、毫無實證的文章、影視報導,隨處可見,我們掉入「慮病症」的陷阱的機會,也只有越來越多。網路的資料,當然不是毫無價值。許多出名的醫學中心所製作的網站,都會提供可靠可信,「老嫗能解」的資訊。問題是即便如此,人的本性常會左右我們的注意焦點,讓我們只看到我們擔心害怕的東西。明明很多疾病非常罕見,一旦我們看到網路文章所羅列的症狀(比如疲勞、胸疼),我們很容易對號入座,越想就越害怕。這樣的病人在診間十分常見,有可能高於百分之十。他們大量消耗醫療資源,也常給繁忙的醫生帶來窮於應付的無力感。這一部分源於現代醫學與一般民眾認知的差異。當代醫學的突飛猛進,讓醫師越來越將注意力聚焦於特殊疾病的診斷,一旦病人的症狀無法用現有的醫學知識來理解時,就容易忽略病人的症狀依然存在、依然讓他們不安的事實。其實慮病症的病人也各有其不同的類型,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醫病溝通、關係良好,許多病人也還是能夠接受他們的憂慮可能與生活壓力及身心問題有關的說法,從而得到合適的治療。至於更為嚴重的慮病症患者,如果我們記得就如人生的各層面,醫學也永遠離不開「不確定性」的陰影,我們應該也會對他們對「無常」的恐懼,有比較多的理解與同情。參考資料註1:永嘉玄覺禪師(AD 665-713)參訪六祖慧能(AD 638年—713)時所說的第一句話。註2:十七世紀最出名的喜劇作家,幾乎一生都在與肺結核糾纏,但仍然創作不休。他在最後一部戲劇《無病呻吟》裡親自上陣,扮演身罹嚴重慮病症患者,在第四場公演落幕時大量咳血,不支倒地,當夜身亡。延伸閱讀2024/7/29 網路慮病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7-16 醫療.泌尿腎臟
台商返台就醫竟出現「藍綠色尿」,醫揭原因!尿液8顏色背後藏警訊
一名從越南返國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回台後就診發現是細菌性尿道炎,但驗尿時卻發現尿液呈藍綠色,原來是服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而尿液顏色不止可反應患者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深黃色代表身體缺乏水分、綠色和綠膿桿菌感染相關,如對尿液顏色有疑慮,應由泌尿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分享,有位剛從越南回來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得了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有先看診、服藥,因為不放心,回台後還是到診所就醫,還好只是細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性傳統病等都是陰性,不過仍要留意空窗期,建議3個月或出現症狀時,再回診就醫。因為這位台商尿道依舊疼痛,所以有幫他驗尿,結果尿液顏色竟呈現「藍綠色」,而非一般的黃色尿,呂謹亨指出,這是因為越南當地的醫院,開立了一款台灣沒有使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Domitazol,效果類台灣醫師常用的泌尿道感染消炎鎮痛藥物「非那吡啶」(Phenazopyridine),而這款藥會讓小便呈橘黃色。尿液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飲水是否足夠,還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呂謹亨表示,尿液含有水、鹽、尿素及腎臟分泌的黃色尿色素,因此尿液大多呈現透明淡黃色,當攝取水分足夠,尿液的顏色就會變淡;水分攝取量不足、流汗或水分流失太多時,顏色就會較濃。另外,尿液的顏色也會受到食物、藥物或疾病等因素影響;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如維生素B群會讓尿液呈亮黃綠色;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或含有這些成分的紅蘿蔔、木瓜、中藥大黃等,會導致偏深黃或橘色;吃了紅火龍果、甜菜、黑莓尿液會呈紫紅色;綠蘆筍吃過多則可能變成綠色、深褐色,如果對小便的顏色有疑慮,應盡快尋求泌尿科醫師檢查。呂謹亨表示,以下8種疾病或身體狀態,也會改變尿液顏色:深黃色代表意義:代表身體缺乏水分橘色代表意義:肝或膽管有問題粉色或紅色代表意義:血尿,如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結石、腫瘤等深褐色代表意義: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疾病,尿色可能深如醬油。綠色代表意義:感染綠膿桿菌乳白色、混濁代表意義:乳糜尿,若伴有解尿異常、腰痛、發熱,恐是泌尿道感染紫色代表意義:紫色尿袋症候群,長期放置尿管慢性感染造成黑色代表意義:罕見疾病「黑尿症」,先天代謝異常常見會使尿液顏色改變的藥物則有以下5種:黃色反應服用藥物:維他命B2、複合維他命B黑色反應服用藥物:含鐵製劑,緩瀉劑深棕色尿液反應服用藥物:抗瘧疾藥物、橘紅或橘黃色:抗凝血劑、尿路發炎藥物,如Phenazopyridine、抗凝血藥,如Warfarin、風濕免疫藥物、帕金森氏症藥,如Entacapone、鐵螫合劑與肺結核藥物紅色反應服用藥物:抗癲癇藥物、抗凝血藥、消炎止痛藥、精神穩定劑;化療藥如俗稱「小紅莓」的Doxorubicin,如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能血尿綠色或藍綠色反應服用藥物:亞甲基藍、甲基藍,如Methylene blue、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胃酸抑制劑,如Cimetidine、促腸胃蠕動藥,如Metoclopramid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ndomethacin、肌肉鬆弛劑,如Methocarbamol、抗組織胺,如Promethazine、保鉀利尿劑,如Triamterene
-
2024-06-14 癌症.肺癌
為什麼肺腺癌經常被發現就是晚期?你可能忽略這些不同部位症狀提醒
一名30多歲女性,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卻發現肺腺癌第四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控制超過8年。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癌症,因為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慢慢出現咳嗽、咳痰,常被誤以為是感冒。陶啟偉在廣播News98分享,肺癌位居癌症殺手第一名,肺癌主要可分「小細胞癌」以及「非小細胞癌」,其中,非小細胞癌又可細分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而肺腺癌好發於女性,多數患者診斷時,多已是第三或第四期。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根據研究統計,有將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的類型。陶啟偉說,肺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但是,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癌細胞再擴散時,接著頻繁氣喘或呼吸不順,甚至有咳血情況;當癌細胞轉移到大腦,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轉移到骨頭,會引發劇烈疼痛。陶啟偉提到,女性常因二手菸、油煙、拜拜焚香而沾染到致癌物質,隨呼吸道進入肺部,增加罹患癌症機率。上下班通勤戴口罩 50歲以上定期檢查LDCT日常生活中,應杜絕PM2.5,多項研究已證實肺癌與空汙的關係,上下班通勤時間一定要戴口罩,避免PM2.5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性的慢性發炎反應。另外,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陶啟偉強調,長期抽菸者要戒菸15年,體內致癌因子才會降到跟正常人一樣。陶啟偉呼籲,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檢查,尤其是長期抽菸者、家族有肺炎病史、曾患有肺結核、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常吸油煙的廚房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早發現早治療。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手術治療的成效很好,陶啟偉說,有臨床個案在一期接受微創手術,2-3天即可出院。民眾應正視健康問題,定期檢查、持續追蹤,接受LDCT檢查的結果,結節有90%為良性,不必過度緊張。如何預防肺癌⟋肺腺癌?1.戒菸:抽菸傷肺,香菸燃燒後產生的化學物質,部分會致癌,其毒素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2.預防空汙:室內減少大火快炒的飲食習慣,在戶外活動時要注意空氣品質,必要時戴口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25 醫療.消化系統
暴瘦10公斤!60歲男3度腸阻塞掛急診,醫揪出是「它」惹禍
台中一名60歲男子半年來反覆腹痛、食慾不振,甚至暴瘦10公斤,近3個月更3度腸阻塞送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切片檢出結核菌,才知道是腸結核作祟;這名男子經衛福部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緊急以抗結核藥物治療,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終結擾人的腸阻塞人生。60歲男3度腸阻塞掛急診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說,這名患者到院檢查一度懷疑腸腫瘤,檢查顯示部分腸阻塞,大、小腸交接處「末端迴腸」嚴重狹窄,切片未發現明顯異常。經治療未緩解且術後3周出現腹水,進一步化驗才發現感染結核菌,反覆腸阻塞是「末端迴腸結核」造成;幸好患者痰液並未發現結核菌,讓醫護人員跟家人鬆了一口氣。吳明駿說明,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待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近來「肺外結核」的案例有增加趨勢,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髓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出現6症狀要當心腸阻塞吳明駿表示,腸道結核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貧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診斷不易,正確診斷並不容易,提醒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盡速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才能及時獲得正確治療。吳明駿說,腸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與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式與肺結核相同,台中醫院抗結核醫療團隊會給予抗結核藥物,患者應完整接受治療,並接受追蹤性的腸鏡和影像檢查,避免復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0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意外偶見瘤(Incidentalomas)何其多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最近偶然看到一篇短文,題為「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incidentalomas?」(Applied Radiology, February 01, 2013),讓我想起已經與我共存了幾十年的兩個腫瘤,一個我猜還在我的肝臟裡,另一個則深深地定居於我的腦下垂體。肝臟的那個腫瘤是有一年回台時因腸胃不適去台大做超音波時偶然發現的,看來相當不小。所幸我並沒有任何肝病症狀,肝臟功能指數也都正常,就決定不再做進一步的動作。這腫瘤至今已存在三十多年,我的肝臟還是謹守分際、克盡職守,看來當時做的是正確的決定。幾年後,我因為頸子痛去看一位神經科朋友,X光攝影果然呈現不少頸椎骨刺。沒想到的是在緊接的頭顱上方,腦下垂體的部位,竟然看到一個不大不小的異物。雖然這個部位的腫瘤惡化的機會不大,腦下垂體可是掌控全身內分泌系統的中樞。它又正在視神經交叉的上方,隨時有可能影響視力。但是想到手術刀深入到那麽脆弱的地方,就覺得恐怖,這事懸而未決,不久也就淡忘了。前年因故做了好幾次CAT及MRI,才又「意外」發現這狀如核桃仁的「無用之物」,隨即轉診腦下垂體神經外科專家。腫瘤大小不計,既然內分泌系統功能依舊正常,視野也未受損,我們也就決定讓它繼續依存於我的腦海深處。這些在醫學文獻上被稱為意外偶見瘤的腫瘤(incidentalomas)其實相當常見。人的身體的結構運作,堪稱奇蹟,但遠非完美。疙瘩、囊腫,四處可見,隨著年齡增長,只有越積越多,最常見於肺、肝、腎臟、甲狀腺、腎上腺及腦下垂體等。它們無聲無息地存在著,與我們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是一旦住院,為了追究病因,有關無關的檢查紛至沓來 ,工具、儀器、方法愈精細、先進,意外、碰巧出現的「異常狀況」也就越多。這些發現鮮少有助於診斷與治療,卻給主治醫師帶来困擾。如果說十釐米的腫瘤才要擔心,那麼五釐米呢?八釐米呢?誰能確知界線在那裡?多年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直是預防醫學的重頭戲。這在早期疾病盛行率高、檢查方法有限的時侯,的確是非常需要的。比如在1950年代肺結核四處可見的時候,單純的X光攝影可以讓我們知道那些人不管有沒有症狀,已是感染原,需要積極治療。如今檢驗方法成千上百,基於同樣的推理,我們是不是做越多越保險?因爲這樣的需求,許多醫院紛紛推出年度健康檢查的方案,有的甚至要住院一個星期。姑不論其成本效益,也不要去考慮某些檢查方法本身的危險性(比如輻射對健康的危害),拖漁網式(fishing expedition)的健檢,本身就早已是弊大於利。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考量是「偽陽性」(false positive)無可避免的問題。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檢驗結果都不是非黑即白、非零即一,而是連續性的數據,正常與異常的判斷,取決於臨界點。用這樣的標準,每二十次檢驗就會出現一次的偽陽性結果。如果再加上檢驗儀器及人為的誤差,頻率一定更高。試想健檢如包含一百個項目,偽陽性結果的機會會有多少?這時除了受檢者不必要的焦慮外,醫師更要面對是否去作進一步、更具侵犯性的檢驗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他又將何去何從?我對所謂的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掃描(以及其他掃描方法)運用於健檢的功用、利弊尤其不解。如果許多人也跟我一樣有許多「無聲無息」、不測不知的腫瘤的話,這樣花大把錢找出來的「病變」會有多掛心呢?多少人又會因此而去作侵入性的活檢,甚或冒著生命危險去清除「偶然」發現、不至於奪命的腫瘤呢?拉雜寫了這些,並不是要澆醫師冷水,也不是提倡鴕鳥政策,有病裝沒病。但是我相信我們有必要常常提醒自己,「多」並不等於「好」。就像人生的許多面向,醫療檢測需要有其目的,而不是亂槍打鳥,先收集資料再思考它們的意義。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王蘭福控制飲食、多運動養生,「騎腳踏車」是健康祕訣
衛福部台東醫院守護後山鄉親健康128年,去年2月台南部立新營醫院副院長王蘭福轉調接掌部東,胸腔內科專長的他,盡其所能將畢生所學奉獻給偏鄉外,更要帶領這台百年醫療團隊列車,提升部東醫療服務量能。王蘭福養生祕訣管理一間百年醫院,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著實是很難勝任,王蘭福的養身之道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始終讓自己維持運動的好習慣,喜愛運動的他,尤其喜歡騎腳踏車,以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王蘭福表示,現在2個孩子都讀大學,太太工作也較不忙,所以兼顧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辛苦面已經不太常發生,反倒是工作的壓力在所難免,所以休假時他會到處旅遊走走調適心情,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緒獲得紓解,有好的身心,才能帶領團隊不斷向前邁進,更上一層。發揮所長 對抗肺結核王蘭福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是一名公費醫師,87年畢業後,幾乎都在偏鄉地區的縣市服務,包括苗栗、玉里、新營和現在的台東,就這麼巧讓他的胸腔內科專長,得以在肺結核好發的偏鄉縣市盡情發揮,治療更多鄉親。台東縣肺結核發生率居全台第三高,王蘭福表示,結核病常見「發燒、咳嗽超過2周、體重減輕」三大症狀,潛伏期雖然能長達5年但無傳染力,萬一發病只要按時服藥2周即可降低傳染率,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治療6至9個月就能痊癒。肺腺癌是國內癌症第1名,王蘭福也關注台東民眾的肺,雖然台東有乾淨的好空氣,但肺腺癌的成因與長期抽菸、廚房油煙及家族遺傳史有關,建議民眾一定要定期接受檢查。招募新血 推長照醫療對於台東偏鄉醫療,王蘭福認為,目前部東醫院的規模及設備雖不比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但就醫療體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尤其部東醫護上下團結一心,疫情期間肩負起收容重症患者的大任,近年更守護起東海岸醫療的責任,讓台東醫療不重疊浪費。部東醫院有128年歷史,歷經無數次的大樓整建及組織調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堅守台東醫療的第一線。要如何讓部東的運作更有效率和提升服務量能?王蘭福上任後積極招募新血,讓本院和成功分院陸續增加了胸腔內科、眼科、牙科、精神科、急診醫學科、麻醉科等8位專科醫師;同時優化醫院資源,與其他醫院合作引進更多資源。「未來醫院持續重視專科醫師的增加和長照的發展。」王蘭福說,目前部東精神科醫師已漸完整,也針對老人、一般成人及孩童的診療爭取更多醫師到部東服務,同時面對台東高齡化的問題,長照醫療將是他推動的重點服務之一。王蘭福小檔案年齡:51歲專長:一般胸腔疾病、肺癌、肺結核、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重症加護現職:部立台東醫院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碩士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臨床研究員;玉里榮民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部立苗栗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台南新營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照顧健康是自己的責任,唯有照顧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能做更多對自己、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紅麴為何會吃到沒命? 醫師:紅麴1狀況易生成有害物質
日本小林製薬公司的紅麴保健食品出包,檢驗出致命毒素「軟毛青黴酸」,多人出現腎臟疾病,包括死亡案例,國內二百多件採用其原料及相關產品已經回收下架,為什麼養生保健食品未吃出問題呢?台大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表示,可能是發酵條件不佳或受汙染等原因,導致生成有害物質。紅麴可調節膽固醇,但需注意禁忌紅麴中成分已被發現與降膽固醇藥物(statin)類似,對於調整血脂有保健功效。好心肝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於廣播NEWS 98分享紅麴功效與食用注意事項,她指出,紅麴在發酵過程中,紅麴菌中的成分Monacolin K,具有抑制膽固醇合成的功效,所以民眾趨之若鶩,掀起一股紅麴熱潮,紅麴米、紅麴肉、紅麴雞......出現在餐桌。市面上陸續出現各種紅麴保健食品,彌補平常飲食不足的部分,粘曉菁強調,保健食品與藥品治療疾病的功能並不同,藥品須經過嚴格的實驗室研究和動物試驗,才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紅麴萃取物雖然可以調節膽固醇,但如果與降血脂藥物、菸鹼素、抗凝血藥物一起服用,易有不良反應;若是同時飲用葡萄柚汁,會讓藥物發揮加乘效果,產生藥品過量的情形。許多人的病況還不到吃藥降膽固醇的程度,但血脂異常數值處於灰色邊界,粘曉菁提醒,先從運動、飲食下手,改善生活型態才是最重要的根本。而同樣一顆藥,每個人的反應也不同,少數人吃了降血脂藥物會出現肝功能異常、肌肉痠痛感,可與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換藥,另建議服藥三個月後要抽血檢查服藥後有無副作用。已知可能會造成肝功能異常的治療藥物1.血脂異常:Statins藥物會引起肝炎指數輕微升高。2.肺結核:抗結核藥品具有一些肝毒性,是已知的風險。3.灰指甲:口服抗黴菌藥治療可能造成肝功能異常,服用前必須先抽血檢查。紅麴產品怎麼挑?關於紅麴該怎麼挑?怎麼吃?粘曉菁說,首先要選擇獲得小綠人「健康食品」認證標章的產品,再來是注意保存期限,開封後要密蓋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環境中的細菌侵入產生不好的附屬物。紅麴在發酵過程中,如果環境衛生條件不佳,容易產生黴菌毒素,一定要挑選有標示有衛部健食字號,並留意每日食用量。有民眾提到,自製紅麴會有食安問題嗎?粘曉菁以「公賣局和私釀酒」為例,獲得認證的產品都是經過符合標準的生產產線,一般的傳統紅麴可能無法掌握材料來源,且紅麴的有效成分濃度很低,通常不會有問題,但建議製作後盡快食用完畢。
-
2024-04-05 醫聲.疫苗世代
預防結核病,嬰幼兒嬰接種卡介苗:一次了解接種時間與不良反應時間!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當結核菌侵入人體後,可在肺部、腦膜、淋巴腺、骨骼、腸道、泌尿道及生殖器官等器官引起病變,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多。罹患肺結核後,早期病人可能因沒有顯著症狀,易遭到忽略而延誤治療,之後可能出現咳嗽、咳痰、胸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結核病防治措施重要一環:嬰幼兒接種卡介苗疫苗台灣結核病防治措施,除了及早發現潛伏結核感染與結核病病人,並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之外,也包含嬰幼兒接種卡介苗疫苗。由於結核桿菌易引發結核性腦膜炎,造成腦積水、脊椎障礙、腦血管病變、腦梗塞等病變,可能導致終身殘疾等後遺症,因此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可降低結核菌感染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據統計,相較有接種卡介苗者,未接種卡介苗的幼童罹患結核性腦膜炎增加47倍風險。卡介苗疫苗的接種時間與副作用,何時該就醫?卡介苗是減毒活性疫苗,注射後可針對結核病產生抵抗力,初期症狀的預防效果約85%。台灣疾管署自105年起,將卡介苗適合接種年齡由原先的出生24小時後調整為出生滿5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至8個月,提醒家長別忘了讓您家中的嬰幼兒按時接種卡介苗,才能遠離結核病併發症威脅。有些家長可能擔心嬰幼兒施打卡介苗後會產生副作用,一般來說,嬰幼兒皮膚接種部位會隨著期程正常進展變化,有極少數個案可能發生骨炎、骨髓炎等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卡介苗不良反應平均發生年齡為接種後的6個月至2年,若發現曾接種卡介苗的幼童成長至2至3歲間,有出現骨炎、骨髓炎的症狀,如局部腫脹、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宜尋求小兒科的醫療協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名人.張金堅
「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張金堅受父影響決定執醫,奉為終身志業!
外科醫學會今年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及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表彰兩位醫界典範四十年來在乳癌治療、肝臟移植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也紀錄台灣醫療發展進步的軌跡。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 奉為終身志業 曾獲「癌聯會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典範獎」,張金堅教授在近30年前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將照護乳癌病友視為終身志業,並成立全台第一跨科別整合醫學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緊密結合關懷病友、臨床醫學,成為全方位的乳癌姊妹照護者,堪稱外科醫界典範,獲頒今年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張金堅在求學期間靠著清寒獎學金、家教收入完成學業,畢業進入職場後,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熱心教學,以「教書不要繁複,而要精簡」等原則,規畫「外科核心一百」臨床敎學方案。另編輯外科住院醫師手冊、外科急救手冊、外科臨床案例及手術圖譜,成為實習和住院外科醫師的學習教科書範本。在醫學研究方面,著重於跨領域的團隊研究,整合台大醫院、醫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研究人員,完成學界科專大型計畫的研究,6年產學合作,研發專利10項以上,技轉生醫業者,其中包括,台灣首創電腦輔助診斷軟體,促使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加速升級。此外,張金堅帶領台灣頂尖的醫學人才及物理、力學、材料學、數位資訊等專家,探討血管新生的奧秘,完成「血管新生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新技術研發」,證實腫瘤及缺血性、發炎性、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均與血管新生缺陷有關,研究成果相當具有前瞻性。家貧苦讀 力爭上游的模範生張金堅為早年台灣社會家貧苦讀、力爭上游的模範個案,他在家裡排行老五,出生於1946年,張父因只有小學畢業,謀職不易,格外重視孩子教育,鼓勵六個孩子唸書,堅信只要考上大學,才有機會翻身,脫離貧困。張父在台灣鐵路局擔任「司爐」,主要工作是將煤塊鏟進鍋爐,透過高溫燒煤,讓蒸氣火車往前行駛,因工作環境惡劣,身處封閉空間,空氣裡盡是煤灰,埋下罹患肺結核的因子。張金堅醫師就讀台中一中時,張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經常大量咳血,被強制隔離在八卦山療養所,家人只能在假日至彰化探望,交談時必須隔著玻璃。當時父親一句「如果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讓張金堅萌生了執醫意念,第一年考取台大電機系,隔年重考,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父親因病離世,所以考慮畢業後專攻胸腔內科,拯救更多肺結核患者,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矢志刀到病除 專攻乳房外科但在選科前夕,他體悟到「刀到病除」是外科醫師職人精神,對於患者的幫助更為直接,例如,切除惡性腫瘤,就能救人無數,因而換至一般外科,師承當時全台外科權威、被尊稱「雷公」的台大外科主任陳楷模,在恩師引領下,鑽研當時仍屬冷門的乳房外科。1965年考取台大醫科,至1996年晉升台大外科部主任,張金堅醫師是當時台大醫院最年輕的主任。1997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張金堅與現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師徒兩人,攜手創立「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期許癌友在基金會的陪伴和扶持下,面對衝擊(Impact)、接受全人照顧(Care),迎向飛躍重生(Revival)。同年12月,張金堅教授創立跨科別整合的「台灣乳房醫學會」。他表示,乳癌治療層面甚廣,舉凡外科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相關科別眾多,包括,乳房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唯有加強相關科別之間互動、學術交流,才能提升台灣乳房疾病治療水準,減輕癌友治療過程的奔波辛勞。台灣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 洞燭機先張金堅表示,乳房醫學會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單項疾病而成立的跨科別學會,隨著治療藥物及技術的精進,所招募的會員對象也愈來愈廣,一般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整形外科等等,而照護團隊也擴及護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心理諮商師等。從1997年迄今,歷時27年,難以想像,當時張金堅教授在癌症治療領域上,就有著如此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抗癌藥物研發精進,勢必朝向個人化精準醫療,因此,在規畫乳房醫學會時,籌組多專科團隊,高瞻遠矚、真知灼見的精闢預判及見解,著實令人敬佩。行醫逾半個世紀,始終重視乳癌病友身、心、靈,致力於全人醫療,舉辦上千場乳癌預防及篩檢活動,以及病友會、專題講座,被喻為台灣國寶級乳癌權威。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張金堅教授認為,醫師也需與時俱進,持續進修,即使行醫已50年,目前繼續看診,從事公益活動,工作忙碌,但他仍不斷吸收基因檢測、免疫療法、AI大數據應用等醫學新知。善用科技的進步 更重視人性的溫度在醫學年會上,張金堅教授以「刀起刀落的外科醫學人生──刀上救病人、刀下救地球」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數位、虛擬、AI大數據等科技確實能讓醫學跨出驚人的成長步伐,例如,精準判讀影像圖片、元宇宙醫學大幅縮短了臨床試驗時間,手術傷口從大變小,甚至術後不見疤痕,但只能將醫療科技視為輔助角色,如果全盤依賴,則有可能走火入魔,而漠視了患者的真正需求。另譬如,再過一、二十年,真正的醫療機器人應已問世,屆時醫療水準突飛猛進,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且可節省許多人力及醫療成本,但可想而知的是,醫病關係恐趨於冰冷,因為缺乏人性互動與關懷。此外,手術後的導管、耗材等醫療廢棄物愈來愈多,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等於「救了病人,卻汙染了地球」,張金堅教授強調,「醫療必須回歸人文人性」,醫界應該思考「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能否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案,既可救人,又能不增加地球負擔,必須對未來後代子孫負責。數位科技跨足至醫療,這讓張金堅教授經常反思,擔心一味地求快比好,講究快速知識,恐讓傳統的緩效知識逐漸萎縮,許多醫事人員如果學習腳步慢一點,跟不上時代腳步,很快就被淹沒。更值得討論的是,科技是離不開人性,在醫療上,仍須重視人與人(醫病)之間互動溝通。張金堅教授強調,醫師在運用數位醫療、AI大數據時,仍須保持執醫初衷,具有同理心,保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關心飽受疾病折磨的病患,不能捨棄醫學倫理、傳統文化及生活美感。即將80歲的張金堅教授對於科技新知又愛又畏,如果拒絕接觸,堅決抵抗,勢必成為「數位科技文盲」,但面對及學習時,卻又深感惶恐,因為充滿挫折與挑戰,但他深知處於不可逆的數位時代,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掌握抗癌新趨勢 更要顧及病患權益對於免疫治療、細胞療法,張金堅教授表示,這是抗癌的新趨勢,從最開始的化學治療,乃至於標靶治療,最近十年則進展至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在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等技術日趨純熟後,已被視為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突破,寄以厚望。不過,部分生技業者打著「再生醫學」旗幟,誇大幹細胞治療效果,容易招貼負面形象,不利於細胞療法的發展,張金堅教授呼籲,政府及立法院務必嚴格審議「再生醫療雙法」條文,在醫療創新與病患權益之間找出平衡點,不要讓昂貴的細胞療法成為「富人醫療」。隨著時代演進,外科早已不是醫學系學生首選科別,因為專業訓練過程艱辛,工時長且不規律,常擠壓私人領域,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再者,醫病關係緊繃,可能面對漫長的醫療糾紛或訴訟,身心備受煎熬折騰。因此,張金堅教授讚許新一代年輕外科醫師,願意勞心勞力地投入外科領域,但提醒,應時時謹記著醫師誓詞,保有救人的使命感、責任感。電影中的受人景仰、天下第一的武俠英雄,必須學習各種武藝,勤加練習,歷經時間的淬練,終底於成。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難度更高,除了擁有高超的手術技巧,雙手靈敏,還需具有高人一等的抗壓力,能在關鍵時刻做出精準正確的判斷,最重要的是,要保有熱情與善良,懂得如何與病人、家屬懇切溝通。外科醫師的訓練 學無止境一次手術成功,執刀的外科醫師當然功不可沒,但這不是單打獨鬥,背後仰賴著堅強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過程中需與麻醉科及其他專科醫師、護理師等人齊心協力。因此,如何培養出團隊合作的默契,也是外科醫師不可或缺的訓練項目。張金堅教授表示,數位科技無所不在,對於醫療及病患來說,可以是福氣,但對外科醫師而言,卻是一大挑戰,因為必須學習的事物與技巧愈來愈多且複雜,新世代外科醫師除了持續吸收新知、累積手術經驗,還應具有前瞻性思維,保持機動性、靈活度,與時間賽跑,才能在數位洪流中屹立不搖。在乳癌治療領域,張金堅教授獨具慧眼,在近30年前即預測個人化精準治療世代的到來,成立國內第一個乳癌病友協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以及跨科別整合「台灣乳房醫學會」,陪伴數萬名乳癌姊妹走過人生低潮。早期撰寫外科臨床敎學教科書,為台灣外科醫學奠定深厚根基。近年來,致力於產學合作,從臨床醫學走入實際產業運用,畢生奉獻杏林,張金堅教授獲得本屆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的同時,也頒發獎金廿萬元給張金堅,他把獎金全數捐出,其中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另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動保及友善動物的「貓咪也瘋狂公益協會」。保有熱情與善良、有同理心,還與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張金堅始終不忘的執醫初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1 醫療.呼吸胸腔
醫揭「10個原因」害你咳嗽咳不停 過敏、胃酸逆流都可能
咳嗽是一種人體自然的防禦機制,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時常見的一種反應,可以清除支氣管分泌物並消除吸入的異物。但是反覆且持續性的咳嗽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嚴重甚至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因此也是胸腔科門診病患求診常見的原因之一。 有效治療咳嗽 找出根本對症下藥 不同問題所引起的咳嗽,是由不同的原因刺激咳嗽神經所產生,它代表著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意義,不可以把所有咳嗽都等同視之,要有效治療咳嗽,必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確實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施俞寧建議患者應及早就醫,作詳細的評估及檢查,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慢性咳嗽 常見10個原因引起 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的時間持續超過8周,一項分析估計,全球成人的慢性咳嗽罹病率約為10%,主要以中年人為主,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有研究報導66%-73%的患者為女性,最常見的就診年齡為60-69歲。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隱藏著其他重大的疾病,其中一些常見的包括: 1、吸菸:長期吸菸是導致慢性咳嗽的主要因素之一。吸入菸霧會引起氣道炎症,導致咳嗽成為常見症狀。2、空氣污染: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如顆粒物、化學物質和有害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慢性咳嗽。3、過敏:對空氣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過敏可能導致慢性咳嗽。過敏性哮喘也是一個常見的原因。 4、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症狀包括咳嗽、氣促和胸悶。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的表現之一。5、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6、胃酸倒流:胃酸倒流到食道和喉部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或飲食後。7、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咳嗽,例如ACE抑制劑(用於高血壓治療的藥物)。8、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或肺癌等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9、氣候和環境因素:寒冷、乾燥或污染嚴重的氣候條件,以及暴露於化學物質或有毒氣體中,都可能引發慢性咳嗽。10、心血管問題: 心臟疾病、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延伸閱讀: ·一堆人開始狂咳! 醫強推「5護喉食物」要多吃:杏仁上榜了 ·「10大止咳食物排行」曝!常用來熬湯1食材奪冠 甜甜的蜂蜜也在內
-
2024-02-27 醫療.新陳代謝
75歲男3個月暴瘦21公斤!驗血查出是「這原因」 醫師提醒:短期內體重減輕要當心
1名75歲男性近3個月來體重從原本76公斤暴瘦到55公斤,變得虛弱無力且易喘,醫師抽血檢查發現,原因出在甲狀腺亢進,所幸經過幾個月的藥物治療,體重終於慢慢回升,曾有的心悸、失眠也獲改善。短期內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要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吳佾璇說,體重減輕是門診很常見的問題,不過有意義且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目前並沒有公認的標準。常用的定義是指體重在6個月內降低至少5%,就會視為異常。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很多,大部分都可以經由醫學檢查找出根源。她說,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為腸胃道相關疾病,惡性腫瘤則約佔四分之一。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感染或發炎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約佔所有原因的十分之一,這個觀點與中醫所說的「肝木剋脾土」不謀而合,反映了情緒對於食慾及消化功能的影響。吳佾璇說,若家中長輩暴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可能是咀嚼與吞嚥功能退化,影響食物營養攝取,或者因行動或社會問題而備餐困難。另外,老年憂鬱症也經常以身體症狀,而非情緒症狀呈現。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習慣她說,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的習慣,如出現體重減輕的症狀,可先自行評估是否有食量或進食頻率減少,或者活動量增加而無相對應的增加飲食等,若排除刻意減重,應積極就醫尋找體重下降的原因。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1 醫療.呼吸胸腔
「慢性咳嗽」常見10原因!咳嗽持續超過8周 要警惕可能隱藏重大疾病
咳嗽是一種人體自然的防禦機制,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時常見的一種反應,可以清除支氣管分泌物並消除吸入的異物。但是反覆且持續性的咳嗽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嚴重甚至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因此也是胸腔科門診病患求診常見的原因之一。咳嗽原因盡不相同 具生理與病理意義不同問題所引起的咳嗽,是由不同的原因刺激咳嗽神經所產生,它代表著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意義,不可以把所有咳嗽都等同視之,要有效治療咳嗽,必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確實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醫師施俞寧建議患者應及早就醫,作詳細的評估及檢查,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咳嗽持續超過8周 「慢性咳嗽」常見十大原因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的時間持續超過8周,一項分析估計,全球成人的慢性咳嗽罹病率約為10%,主要以中年人為主,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有研究報導66%-73%的患者為女性,最常見的就診年齡為60-69歲。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隱藏著其他重大的疾病,其中一些常見的包括: 1.吸煙:長期吸煙是導致慢性咳嗽的主要因素之一。吸入煙霧會引起氣道炎症,導致咳嗽成為常見症狀。 2.空氣污染: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如顆粒物、化學物質和有害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慢性咳嗽。 3.過敏:對空氣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過敏可能導致慢性咳嗽。過敏性哮喘也是一個常見的原因。 4.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症狀包括咳嗽、氣促和胸悶。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的表現之一。 5.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6.胃酸倒流:胃酸倒流到食道和喉部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或飲食後。 7.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咳嗽,例如ACE抑制劑(用於高血壓治療的藥物)。 8.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或肺癌等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9.氣候和環境因素:寒冷、乾燥或污染嚴重的氣候條件,以及暴露於化學物質或有毒氣體中,都可能引發慢性咳嗽。 10.心血管問題:心臟疾病、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延伸閱讀】冷氣團報到!台北馬拉松清晨開跑 運動掌握3訣竅減少心臟病、中風風險亞洲第一!中醫大附醫、Google Cloud合作 引進最新模型AI智慧醫療再升級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2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2023-10-16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謝宏榮也曾計畫移民!對「庄腳」生老病死感觸深,讓他放不下第二故鄉七股
看見謝宏榮醫師準時出現在診間,候診的鄉親開心喊道:「謝醫師,早。」謝宏榮從30歲時在台南縣七股鄉衛生所服務開始,到現在七股鄉已經改為台南市七股區,他也已經67歲,「謝宏榮診所」每天早晨八點十分開業,他幾乎仍然是第一個到的:「鄉下地方長輩早早起床,總不能讓他們等醫師吧。」謝宏榮眼神看來熠熠發光,對於偏鄉醫療還有理想,想和妻女一起努力,希望替失智症醫療盡份心力。排隊看診的病患超過8成都65歲以上,對高齡化社會,謝宏榮很有體認,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成了其中一份子,「市民卡」領了2年。難道沒想過退休?謝宏榮幾乎沒有思考,即刻嚴肅回答:「不會,做到動不了為止吧。」經歷東碇島的孤絕,而後在七股落地生根。謝宏榮是國立陽明醫學院(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第一屆公費畢業生,與前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前立委陳宜民等人是同學。當初選擇科別時,衛生署正推動家庭醫師制度,他毅然投入家庭醫學科,先在離島金門服役當醫官,再到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期間以發起人及創始成員身分,成立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學會,同時轉到台南縣七股鄉衛生所服務,後來診所也開在七股,沒離開這個大部分人認為的「庄腳所在」。謝宏榮回憶從醫生涯,覺得跟偏鄉十分有緣。服役時在金門當少尉醫官,中間還有數個月的時間派駐東碇島。東碇島位置偏僻,上下得攀爬301級石階,常因海象不佳無法運補,島上百餘位官兵跟看守燈塔的雇員只能三餐吃罐頭。醫療用品也彌足珍貴。滿滿前線戰地氣氛。謝宏榮聽學長說,之前還有阿兵哥因為踩到地雷受重傷,讓他心裡有些害怕。幸好,那段期間,頂多遇上皮肉傷縫合,沒什麼疑難雜症。經歷過東碇島的孤絕,七股偏鄉對謝宏榮「只像小菜一碟」。衛生所服務期滿未申請調動,跟阿公阿嬤繼續「搏感情」。順利退伍後,謝宏榮先到高雄市立民生醫院任住院醫師2年,再到七股鄉衛生所服務。七股是台南沿海地區最大的行政區,一眼望去不是農地就是魚塭。謝宏榮在屏東縣出生長大,對這樣的農漁村風情倒不陌生,也十分適應純樸的鄉村生活。雖然個性靦腆,但他喜歡與人互動的感覺,在衛生所的工作很快上手。2年期滿,他沒有申請調動,決定留下來繼續跟阿公阿嬤「搏感情」。民國72年,行政院衛生署為提升偏鄉醫療保健服務水準,在衛生所充實醫療設備,再由各地教學醫院支援醫師開辦門診,也就是「群體醫療執業中心」。七股是這項政策的重要據點之一。謝宏榮擔任主任的七股鄉衛生所水漲船高,不只看診水準提升,在肺結核、高血壓、糖尿病的篩檢上也有突出績效。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沈君山帶留美的大陸教授來參訪,很訝異這麼年輕的醫師願意留在資源不足的偏鄉。後來謝宏榮獲行政院頒發服務績效優良獎。對「生老病死」感觸深刻,讓他放不下「第二故鄉」。早年的七股鄉民,如果不是急症或重症,幾乎都先到衛生所就醫。一回生二回熟,謝宏榮跟病患慢慢變成「厝邊好鄰居」的關係,就算沒病痛,鄉民有時路過也會進來打個招呼,甚至把自家養殖的虱目魚、種植的紅蔥頭直接放在衛生所門口。這段期間也是謝宏榮對「生老病死」感觸最深的時期。由於衛生所醫師得支援行政相驗,常常發生前幾天還在寒暄的老人家,突然就接到過世的消息,看到家屬難過的神情,謝宏榮情緒大受影響,除了感嘆人生無常,也讓他更堅定奉獻偏鄉的意志與決心。忙於工作的謝宏榮,直到30多歲才透過相親認識了妻子黃瀞瑤。黃瀞瑤有不少親戚移居海外,謝宏榮也曾計畫移民,但心裡實在放不下七股這個第二故鄉,最後兩人決定留下。隨著全民健保在1995年開辦,謝宏榮離開工作了八年半的七股衛生所後,就在七股開設診所,換個環境繼續為鄉親服務,沒想到一晃眼又過了28 年。阿伯駕著牛車來看病,阿公說「謝醫師說的我都聽」。謝宏榮說,當初選擇家庭醫學科,就是想站在第一線,扮演民眾的健康顧問。而在七股行醫,最大的成就感正來自於醫病關係的和諧。他扳動手指頭慢慢計算,如果從衛生所醫師的時代算起,最多有一家六代人都讓他看診過。曾經還有阿伯做完農事,從田裡直接駕著牛車前來看病,牛還拴在路旁電線桿上,令人莞爾。看診的日子裡,謝宏榮診所總是一早就會有民眾前來報到,彼此認識的還會互相關心,氣氛不像看病的場所,倒似社區活動中心。謝宏榮看診相當仔細,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各面向來分析病患的狀況,有時旁敲側擊,連病患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都注意到了。病人對他信任度極高,有阿公就說:「謝醫師說的我都聽。」幾十年看診下來,謝宏榮感受到社會的變化。除了不斷增加的中高齡人口,近些年外配及移工等外籍人口也有增加的趨勢,又以印尼、越南、泰國等地最多。為了方便溝通,他整理了像是咳嗽、流鼻水、各部位疼痛、過敏等常見的病症,預先用當地語言翻譯好,看診時如果國語、英文都講不通,就拿圖表出來讓對方指認,再對症下藥。七股地區老人問題相對嚴重,除了慢性疾病,謝宏榮尤其關注失智症的問題。每次有老人家回診,他都特別觀察是否有失智徵兆。如果有異,家醫科醫師不能開立相關用藥,必須轉介給精神科醫師,但大醫院就診不那麼方便,謝宏榮呼籲政府單位適度開放權限給家醫科。謝宏榮的妻女在攻讀醫療研究所後,也積極推動以畫畫輔助,希望能對失智症治療作出貢獻。高齡化問題嚴重,關注失智、中風問題及早轉介。一般人印象中,到診所就醫通常不是大病,但診所把關做得好,卻可以提早發現疾病、降低重症機率。謝宏榮說,偏鄉地區中高齡民眾又有一種特性,通常都是很不舒服才會來看診。他就診治過許多因頭痛、胸悶就醫的人,其實已經是心肌梗塞、中風的高危險病患,在及時轉介下,透過手術等治療救回一命。因此從在衛生所當醫師的時期開始,他就大力推廣健康檢查,包括糞便潛血、子宮頸抹片、成人健檢等,不厭其煩的向上門的病患宣導,一些固執的叔伯阿姨,也在他「疲勞轟炸」下乖乖就範。當早期發現的病症獲得治癒,病患登門感謝時,總讓他覺得再累都有意義。67歲的謝宏榮固定星期一到星期六看診,從市區開車到七股,來回得花一個半小時,已出過幾次小車禍。隨著年齡增長,他體力有點下滑,有回看診到一半暈眩,醫師瞬間變病人,所幸無大礙。後來調整看診時間,多一個下午休診。但他說無論如何,診所會一直經營下去,「病人在,我就會在。」個人獎:謝宏榮年 齡:67歲出生地:屏東縣學 歷:國立陽明醫學院(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現 職:謝宏榮診所負責人經 歷: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住院醫師台南縣七股鄉衛生所主任兼醫師台南市七股區謝宏榮診所醫師主要事蹟:●擔任衛生所主任期間獲行政院研考會頒發服務績效優良獎●2013年診所獲台南市頒發年度大腸癌篩檢工作績效優良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值得懷念和學習的謝緯醫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想看本文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想看本文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當醫生的快樂不是得到金錢,而是得到患者的信賴。」── 謝緯醫生謝緯醫生,也是長老教會的牧師,因此長老教會習慣稱呼他「謝緯牧師」,但一般人稱呼他「謝緯醫生」。他是1916年的3月2日出生於南投。父親謝斌是醫生,在南投開設「大同醫院」。母親吳上忍女士的父親,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最早期吳葛傳道師的第三個女兒。她與原本信仰台灣民間宗教的謝斌醫師結婚後,引領丈夫成為基督徒,之後,全家熱心教會的服事。謝緯9歲時因為遊戲發生意外,以致發高燒,併發肋膜炎,臥病在家。身為是醫生的父親謝斌對孩子謝緯的病情也束手無策,在看來似乎已經沒辦法時,只好請南投教會吳天賜牧師前來為他禱告。吳牧師卻對謝斌夫婦說一起來向上帝許願祈禱,他們說好,於是吳牧師對謝緯說:「如果上帝聽了我們的祈禱,使你的病痊癒,你願意獻身為主所用嗎?」當時一息尚存的謝緯,以薄弱氣息點頭回答說:「好。」就這樣謝斌夫婦都跟著吳牧師祈禱,吳牧師的祈禱是以謝緯自己許願的方式祈禱,要謝緯跟著吳牧師細聲地禱告:「主啊!請赦免我,這次祢若留我的活命,讓我的病好起來,我一世人願奉獻作主作忠僕,獻身作祢差用,到死攏沒變!阿們。」禱告完,謝緯的爸爸再度為他打針,之後說也奇怪,謝緯的病情開始逐漸好轉,終於康復起來,也恢復了體力,就繼續去上學。13歲小學畢業那一年,謝緯考進「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等學校」(今國立台中一中)。原來想繼續讀大學的謝緯,連續考兩次都落榜,讓他感到相當失志,這時他父親鼓勵他,並提醒他說:「當年你生病在絕望中向上帝許願要奉獻自己,上帝聽了你的禱告。現在你若對聖工有好的計畫,若是上帝的旨意,祂豈不會像十年前一樣垂聽你的禱告?一定會的,因為你已屬於祂,不要自憂自慮。」於是,謝緯提起精神去請吳天賜牧師帶他去台南神學院。那時,神學院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因為吳天賜牧師的保證,讓當時的院長滿雄才牧師接納他入學。但當醫生一直是謝緯的願望,他始終期盼的是可以醫治病人,並藉以到處宣揚福音,當個自由傳道者。因此在神學校二年後,謝緯開始著手準備考醫學院的課程。就在神學院第三年快要畢業的時候,謝緯決定要去日本考醫學院,他要將醫療與傳道相結合。在1938年3月19日,他去日本考上了東京醫專門學校(今東京醫科大學),並在1942年畢業。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美軍大肆轟炸東京。那時已經是醫生的謝緯尚留在當地醫院服務,但卻得經常四處避難,而戰況是越來越嚴重,逼得他必須從東京逃到了仙台。有一天夜裡,他的住處隔壁被砲彈炸到,就在這炸彈爆炸所噴射出的火焰,立刻穿透他住處的牆和門。他急忙跳過後窗,躲進墳場。謝緯醫生獨自坐在一座墓碑上,眼看著房子被熊熊大火吞噬著。說也奇怪,此時他心中反而感覺有一股安寧的氣息,這氣息使他平靜地思索著:「我在逃避什麼呢?若我是在逃避人,那麼,我又如何能幫助他們呢?」那天晚上,謝緯醫生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完全交託在上帝手中,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屬於上帝。從此以後,他決定永遠不再逃避任何一項挑戰。1945年11月,謝緯醫生在日本和畢業於東京女子醫專(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楊瓊英女士結婚;她是親阿姨的女兒。兩人在戰後(1946年)隨即回到台灣。南投教會吳天賜牧師聘他當教會的傳道師,協助鄰近弱小教會。為了讓謝緯醫生能夠在醫療事工上盡心盡力,楊瓊英醫生也在醫院協助看診;她身兼妻子、母親、醫師、醫師夫人、師母(牧師娘)及媳婦等不同角色,但她很清楚一件事:要幫助先生謝緯醫生實現對上帝獻身的誓約。雖然有時覺得很累,但是她心想,若這樣子可以讓先生謝緯醫生在外面幫助需要的人,包括義診與捐款,她是很樂意分擔。1949年2月28日謝緯醫生在南投教會受封立為牧師,也因此他具有醫生和牧師的雙重身分。1950年經過介紹認識「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女士,之後隨即加入該會的山地巡迴醫療團,深入南投、台中等山區為原住民義診。而在山地巡迴醫療服務中,謝緯醫生發現原住民患肺結核病的人非常多,他需要有這方面的醫療專業訓練。在孫理蓮女士建議下,謝緯醫生在1951年10月10日前往美國東部紐約州進修外科手術三年,他也是台灣第一位接受胸腔外科手術訓練的醫生。1954年8月,謝緯醫生完成在美國的學習回來,隔年就與孫理蓮宣教師在埔里共創「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這就是今天「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並在埔里的鯉魚潭畔創辦「基督教肺病療養院」,收容治療原住民肺結核病人。這是台灣第二間專門收容肺結核病人的療養院,第一間是天主教靈醫會在羅東所建造的「丸山療養院」。 謝緯醫生行醫期間,只要病人有任何狀況,他都會立刻從南投的家裡趕往埔里去處置。他曾用很嚴肅的語句對開刀房的護理人員說:「病人在我們的手中,任何一個動作都不容錯誤的……這事輕慢不得。一旦進了開刀房,病人寶貴的生命就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即使在開刀的過程我有疏忽的地方,你們護理人員也有責任提醒醫生,因為,我們的工作都同樣重要。」他確實對護理人員要求很嚴格,但對待病人卻非常仁慈。1960年,由孫理蓮女士為幫助醫治烏腳病患,她用芥菜種會出資興建「北門憐憫之門免費診所」,邀請謝緯醫生為病患開刀,由也是出身東京醫專的王金河醫生專務照顧住院病人;王醫師早在日本就跟謝緯醫生熟悉了。這種完美的組合,謝緯夫人楊瓊英醫師說:「這真是上帝美好的安排。」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醫治烏腳病的「鐵三角」。然而,對於烏腳病患必須截肢而心感無奈且憐憫的謝緯醫生,常常感到痛心與不捨。有一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著:「今天要去北門,連續三日都沒有在家,覺得很累。但是,北門有三個烏腳病的病人要截肢。最近覺得這樣做似乎是在破壞身體,很不願意如此做,但是又沒有新的治療法。這是一件對患者好的事情,但是我的內心覺得很對不起,我的行為和我的內心有爭戰。切斷腳又不會再長出來,若是二隻腳都切,感覺非常悲慘,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新的治療法。7點工作結束,又在那裡一同用晚餐,回到南投已是10點40分了。」我想起有一次,那是1968年的某一天,學校派我和幾位同學去北門嶼烏腳病醫院實習,遇到他剛好從開刀房出來,看到我們這群神學生,他主動過來跟我們打了個招呼。我們當中有一位高年級的學長好奇地問他說:「謝牧師,你為甚麼當了醫生,還想要當牧師?而且還每個禮拜特地老遠從南投包計程車到北門嶼來『做這種沒錢工的醫生』呢?」謝緯醫生先帶我們跟著他巡視病房的每個角落,我們看到他蹲下來,跟那些被他手術鋸腿截肢、坐在小板凳上的病人握手,摸摸他們的肩膀,觀察他們手術後斷腿斷手復原的情形。隨著謝緯醫生結束病房探視之後,我們走到烏腳病院的中庭停了下來,這位學長逐一介紹我們幾位給謝緯醫生認識。謝緯醫生沒有特別表情,只是緩緩地回答這位學長的提問說:「醫生確實是可以賺很多錢,沒錯。賺錢並不是罪惡,也不是甚麼不好的事,我認為基督徒應該好好認真賺錢!」但講到這裡,他突然話鋒一轉,提高了聲調說:「但基督徒不要忘記,賺了錢,是為了甚麼?賺錢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怎樣用所賺的錢來幫助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一點才重要。不要讓錢箝制了你原本寬闊的胸襟,也不要讓錢纏絆住一個人往理想境界前進的勇氣、毅力。記住,千萬不要因為想要賺更多錢,害你墮落了,結果反成為賺錢的機器!我比較擔心的是,當人在過富裕的物質生活時,忘記了有貧窮人在身邊,這樣,就會使人忘記了上帝賜福的意義。我來這裡,其實,是向這些病人學習;他們在這樣的苦難中,尚且還會認真活著,想盡辦法要工作賺錢養家,使家人可以生活下去,這點才是生命中最可貴的地方。我比他們幸運,條件都更好,我就應該更認真工作和生活。我當醫生,家裡也開診所,確實比一般人收入要好,但來這裡當義工,等於是『付學費』學習怎樣實踐聖經的教導。」那次簡短的對話,對我來說確實相當震撼,因為第一次聽到一位醫生又是牧師,是還有這麼清楚的信仰理念,且繼續實踐著,他的話一直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房中。那時在南投、埔里、彰化,和台南北門嶼,他一直都是個備受當地的人所尊崇的醫療工作者,且從他身上就可看出是個相當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關懷者。他和羅東陳五福醫師兩人,都是當年蔣經國親自造訪,且邀請他們出來選南投、宜蘭縣長,但他們兩人都說那不是上帝給他們的使命,而辭謝了蔣經國的邀請。他對這種世上的地位、權勢確實是一點興趣也沒有。1970年4月,當長老教會召開總會推舉他當總會議長時,他人在醫院為病人看診,並沒有出席,而是有人開車去硬把他拉去亮相一下就算他就任了。這點是今天長老教會傳道者學不來的。1961年起,謝緯醫生又將自己的醫療傳道的理念延伸至彰化縣的貧窮海邊。他認為台灣的基督徒醫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站立起來,因此有責任和義務負起這項使命。謝緯醫生說:「我們應該讓外國教會信徒知道我們也會、我們也能辦基督教醫院。」於是在他呼召基督徒醫師共同努力之下,第一家由台灣本地基督徒醫師所興建的基督教醫院──「二林基督教醫院」(後來被彰化基督教醫院收編為「二林分院」),就在1964年11月3日落成,並且正式開啟醫療服務的工作。這對當時整個中部沿海地區的人民來說,是件非常重大的好消息:一則那地區醫療資源相當欠缺,如今有一所設備齊全的醫院,對沿海地區的居民來說,就醫甚為方便;二是當時謝緯醫生就是存著幫助沿海地區貧困的居民而設立此醫院,因此,在收費上遠比一般醫院診所還要低。這種精神也都是當初宣教師來台灣開辦醫院時共有的理念,讓貧困的人民也可以得到好的醫療照顧。這些宣教師所做的醫療服務工作,就是在實踐聖經的教導。二林基督教醫院創院之初,的確是有許多台灣基督徒醫師加入服務的行列,可惜的是當1970年6月17日謝緯醫生因車禍去世之後,二林醫院很快就沒落了,後來也因為沒有人接手,導致醫院關門。這也說明了當時加入的醫師當中,有許多醫師都是衝著謝緯醫生的「面子」而加入醫療服務的,並不是真正有心要投入這項「醫療奉獻」的工作。果真要在台灣找到會像謝緯醫生所說「甘願作戇人」的醫生,還真難耶!儘管從南投到二林的路途遙遠,謝緯醫生在日記中這樣寫著:「為地方上身體欠安的人來事奉,通過醫療,為了神來做工,這個幸福不是從金錢來的報酬,而是我可以通過醫療來事奉神,這個喜樂是無人可以搶奪的。」這樣的信仰告白,才是所有基督教傳道者和醫療工作者要學習傳承的。有時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要出門時,關心他的夫人都會問他:「為何不多休息?」謝緯答說:「死了,就可以休息。」其長女婿汪清醫師問他:「你的工作這麼多,你是憑什麼來完成它呢?」謝緯醫生答道:「先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當上帝和你同在時,你便能做任何工作。」謝緯醫生在1965年8月20日那天要去二林的時候,外面正好下著滂沱大雨,又夾雜雷聲閃電。妻子楊瓊英醫師擔心地對他說:「這麼壞的天氣,你就不要去了,那邊可能不會有患者。」雖然天氣如此,謝緯醫生卻認為,如果有一個患者前來就診,那麼就算冒著風雨前去,他說這也是值得的,當謝緯醫生抵達醫院時,已經有八個病人在候診著,而其中有一個是需要動手術的。謝緯醫生說了這句名除了到山地去義診之外,謝緯醫生也很善待病人,他常常將金錢偷偷塞進貧苦病人的藥袋中。他說:「不要把醫術當算術。」1970年6月17日早上7點參加家庭禮拜之後,謝緯醫生就前往埔里為患者診療。中午時分回到南投家裡的醫院接替妻子看病人。吃過午飯,回房小睡片刻。但不到一會兒,妻子即訝異地看到謝緯醫生從床上一躍而起,尚是睡眼惺忪,卻已經邊走邊穿著襪子,急著要出門。妻子見狀心裡很不捨地勸他多休息一下,並關心地問道:「你才從埔里回來不久,休息還不到10分鐘就又要出去了,這樣子不會太累嗎?」(其實他16日深夜才從北門烏腳病醫院開刀回來家裡。)謝緯答說:「不會的。我必須二點到二林。我如果慢一分鐘到醫院,病患們便多痛苦一分鐘,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痛苦。若是我能早一點到的話,甚至可以多救一條生命!」這是他留給妻子的最後一句話。那是下午1點30分,不願勞煩他人的謝緯醫生,自己一個人開著車子要前往二林醫院。很不幸地,就在南投縣名間鄉的途中發生車禍,安息,得年才55歲而已。神賜給謝緯醫生55年的人生歲月,他捨棄原來可以享受的舒適生活,卻以「甘願做戇人」的核心價值,委身醫療義診和傳道的工作,在台灣中、南部的山區與海邊,都留下了美好腳蹤。謝緯醫生雖然已死,但是其歷久彌新的醫療史事,一直在對今天的傳道者和基督徒醫療工作者講話。他對病患無私的愛與奉獻,彰顯出寶貴的醫療情──台灣需要更多的「謝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甘願做憨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想看本文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1970年6月17日下午,謝緯醫師、牧師自行駕車前往二林義診途中,不幸車禍過世。五十三年前在我快要結束預備軍官役時聽到這個消息,我實在愣住了。他是我心目中的好醫師、好牧師。他六天行醫,禮拜天還要在教會講道。他實踐耶穌的教導「要關心弱小的人」。謝緯醫師、牧師在南投自己家裡開大同醫院,但他幾乎是全時間義務在山地部落、沿海地區為貧苦大眾做醫療服務。自己家的大同醫院則由他哥哥謝經醫師及夫人楊醫師經營。謝緯醫師、牧師不只義務行醫,還常自掏腰包慰勞工作夥伴。當年以他留美接受三年外科訓練的資歷,若自己開業,一定大受歡迎。但他「甘願作憨人」,放棄一切,成為服侍人的僕人。如果讀者有機會去埔里「謝緯紀念青年營地」,就會看到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甘願作憨人」紀念謝緯醫師、牧師。他的行徑足可做為台灣醫師的典範。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來說,因為在埔里有一個謝緯紀念青年營地,所以他的名字並不陌生。但對其他的人,除了在謝緯逝世後二十二年(1992),中華民國第二屆醫療奉獻獎追贈特別獎而被介紹外,可能知道謝緯的人並不多。2001年1月台南人光出版社出版由謝大立著作的「謝緯和他的時代」這本書。書中詳細介紹謝緯的生平及行醫、生活理念。是值得向各界人士推薦的書。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將近七十年前,我跟著媽媽第一次踏進教會。我記得我們教會偶而會請外面的牧師來當主日禮拜的講員。其中有一位從南投來的牧師讓我印象深刻。他自己開車來到教會,他一下車讓我有點驚訝。我以為他應該是穿西裝或牧師服,卻沒想到他穿的是童子軍短褲,到達教會後他再換上牧師服上講台。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留學美國的外科醫師、牧師謝緯。後來我發現英籍的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為醫院其他醫師上課時也常穿童子軍短褲,我是少見多怪了。之後我有更多機會認識這兩位台灣中部有名的醫師,他們的生活起居和為人,讓我這個窮人家小孩覺得名醫也是平易近人的。謝緯的一生有計畫、有重點地完成神學與醫學訓練,為他一生忠實的拯救靈魂、醫治身體病痛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務實的面對當時台灣醫療資源欠缺地區的需要,有計畫、有重點地提出解決方案。需要別人幫助時,他能坦然接受,但卻從不忘記盡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我何其有幸,在我進入醫療領域時,遇到這麼好的良師做我的典範。 謝緯出生在醫生的家庭,母親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及宗教教育。此種家庭背景影響謝緯日後選擇以醫治心靈及身體病痛為職志。謝緯在少年時期就已隱約想要於日後以自由自給之方式做基督教傳道的工作。後來他以醫師、牧師的身份實現他的願望。謝緯念完神學院,再念醫學院。在神學院求學期間,不但奠定他基督教信仰堅實的基礎,也在音樂、文學、哲學、社會學方面獲得造就,培養出很好的人文素養。謝緯夫人說他曾寫了一些詩,可惜在二次大戰期間遺失了。他很有計畫地在台南神學院畢業就緊接著去日本學醫,1945年從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他在當年的日記中清楚記載學醫是為了可以藉醫療傳道服務人群,他說:「我不是為了要追求平安、安逸的生活才來選這條路(1938年1月25日)。」戰爭一結束,謝緯與同在日本學醫的表妹楊瓊英在日本完婚,次年一起回台灣,開始在台灣的醫療傳道工作。剛回台灣時,他接下了父親留下來的南投大同醫院的工作,並擔任教會的義務傳道職務。有一天美國孫理蓮教士對他說,山地同胞中許多窮苦的病人需要謝醫師去幫忙醫治。他欣然接受此任務。1950年到1951年他參與門諾會所舉辦的山地醫療團,巡迴於各山地部落行醫。常常要步行翻山越嶺、席地而睡,一天診治數百名原住民病人。但他認為犧牲不是折磨、痛苦,反而是快樂。逐漸地,謝緯在自己家「大同醫院」的時間愈來愈少,而把更多時間用在義務醫療工作。起初每個月醫療團補助他美金60元,幾個月後,他告訴團裡的牧師說他以後不再領此津貼了。他認為美國人到台灣行善,他若再領此錢,對上帝說不過去,對人抬不起頭,對自己也心感到不安。從此他不但不再領此錢,還常在巡迴醫療旅途中,自掏腰包,招待同行的美國青年朋友。有一次在新竹山區巡迴時,為了住宿地點的費用問題,謝緯與同行的美國牧師彼此意見不合,為此事,謝緯告訴同行的台灣牧師說:「咱蕃薯仔要自己發鬚、要自立、要覺醒,該是咱自己站起來、自己打拼出頭天的時陣了。」從這件事,我們可看到謝緯活出有尊嚴的台灣人形象。1951年10月謝緯赴美深造。他本想接受腦外科訓練,但該訓練需時七年。在考慮各種因素後,他在美三年,接受一般外科訓練。先後到過賓州大學附設醫院,紐約州的Buffalo General Hospital。謝緯赴美進修時,他的小孩均年幼。謝夫人楊瓊英醫師與謝緯結婚後,實踐諾言,放棄醫生工作,全心照顧家庭。此時她不得不再度行醫,以維持三個家庭一起生活的大家庭生計。此外,她又有一位高齡的婆婆要照顧。禮拜天經常招待鄉下來的教友在大同醫院用餐,所以都要開好幾桌才夠。而她仍然堅強負起重擔,使謝緯能在美國好好接受訓練。謝緯剛去美國時,中國共產黨叫囂得很厲害,海峽兩岸的情勢緊張、嚴重,有許多不利台灣的傳聞。當時謝緯給山地巡迴醫療團一位台灣牧師的信上說:「若台灣有什麼危險,當立即通知,我要馬上返國,因為老母親、妻兒、兄弟、朋友均在台灣,我應該與他們共患難。」謝緯留美的最後一年,開始籌措建立台灣山地肺結核療養院的事。當時一位在柏克萊的瑪喜樂太太受到謝緯感動,不只奉獻金錢,後來並來到台灣看謝緯的工作,成為謝緯的工作伙伴及英文秘書。後來她並創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照顧台灣小兒痲痺、腦性痲痺,以及老人癡呆症等弱勢族群。留美回台灣,謝緯夫婦不但沒有拿留美的招牌為自己賺錢,以補償留美期間的損失,謝緯反而全面展開醫療傳道工作。1955年他從一間竹房子開始埔里山地醫療所的工作。曾在台灣設立許多社會福利機構的孫理蓮女士,其事工的開始,謝緯就是得力的伙伴。1956年1月16日,「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開幕,這就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1958年2月開辦護理訓練學校,培養原住民護理人員。當時每位原住民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均設法由外國人認捐,學生每個月還有零用錢。1956年謝緯在埔里鯉魚潭設立肺結核療養所,收容原住民病人。另外於1960年蓋了收容平地人的療養所。謝緯為這個療養所募款的工作,其實是他在留美最後一年就開始。其間他還曾特地於1965年赴日本數月,研習新的胸腔手術,以嘉惠需要此治療方式的肺結核病人。謝緯對住進去療養的病人所安排的生活,不只是要病人只被動接受治療,更要病人參與各種活動。他讓病人參與擬伙食菜單,也鼓勵病人參加讀書會。這種訓練使病人離院回家後,知道如何注意適當的飲食,也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家中應用。此外也鼓勵病人種植蔬果或養雞,學習一些農藝。謝緯所採取的這些方法,不禁讓人佩服他那麼早就已在應用今日精神科復健治療中的職能治療。一直到謝緯去世為止,他一直不斷為此療養所付出心血。謝緯過世後,此療養所仍繼續由其弟謝倫及黃珠心醫師經營十年之久,在黃醫師去世後才結束。後來由謝緯家族將該土地奉獻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現在的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設在台南縣北門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烏腳病免費診所」,最早的名稱叫「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是由該地一位人道主義者基督徒醫師王金河開始的。後來謝緯加入,為烏腳病患者做截肢手術。謝緯每星期四從南投自己的大同醫院,帶領所有手術需要的醫護人員,自費搭二個多小時計程車到北門。除了烏腳病患外,其他各種需要外科手術的貧民亦一併免費服務。常常工作到夜深人靜才結束,接著再搭車趕回南投。這樣工作十年後,政府才接手照顧那些可憐的病人。其間王金河醫師也經歷了被誤會而差一點關閉停辦的事件。當時謝緯為了可憐病患著想,用心去了解內情,化解危機,也還給王醫師清白。筆者1966年曾以醫學生身份參加在北門的烏腳病暑期見習。當時是給台灣、日本、韓國的基督徒學生有機會學習。台大病理科的侯書文老師全程帶領我們這些學生。結束後,學生們到日月潭一遊,並由謝緯醫師在南投大同醫院親自接待我們。一位那麼忙碌的長輩,竟特別撥空來招待我們這群年輕小伙子!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之前身叫二林基督教醫院,這個醫院也是由謝緯催生的。它是在1964年11月3日開幕的。為了使二林基督教醫院能對地方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謝緯用盡心力,邀請別的醫院支援人力。並且藉由該院所開辦小兒痲痺診療中心,孕育出為小兒痲痺症兒童服務的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喜樂保育院的前身是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夫人(園兒稱她為阿媽)是美國加州人。從美國來台當謝緯醫療傳道的義工。1964年有一次到二林基督教醫院,認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小兒痲痺兒童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就決定到二林,留在該處做終生奉獻的工作。謝緯在世最後十年,最關心且操心的事工就是二林沿海地區的醫療傳道工作,對該地區的義診工作幾乎沒有中斷過。每週往返於南投與二林之間,平均每週至少一次,有時甚至多次奔跑。他如此做是為了告訴台灣人民,我們台灣同胞的需要不能永遠依賴外國的援助。他曾告訴同工:「咱番薯要發根、要自立、要自覺,該是自己辦、自己努力的時候了。」後來保育院搬出二林基督教醫院。多年來協助數百位小兒痲痺幼童站起來,並受到教育而能過獨立自主的生活。1980年起該保育院增加照顧智能發展遲緩的孩童。後來又提供對阿茲海默病患者的照顧。1970年6月17日謝緯為了趕往二林義診,在途中不幸車禍去世。後來才知道謝緯當天從埔里行醫回南投家裡時,已經很疲倦,吃過午飯本來要休息一下再去二林。但不久謝夫人就看到謝緯一臉倦容在穿衣服。他告訴夫人他早一分鐘趕到二林,病人就能早一分鐘減少痛苦。台灣的許多醫師都工作時數過長。此種超時工作的動機可能各異:有的人是為了收入、為了留住病人;有的人是因「名醫」而無法減少工作負荷。像謝緯那樣為服務而服務的可能很少。但無論如何,超時工作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私人診所、公私立醫院的醫師,我們都缺少合適的制度,使醫師能用適當的時間診治病人。合理合適的制度才能保障病患得到好的服務,也保障了醫師自己的健康。謝緯在世上雖然只有五十五年,卻活出非常豐盛有活力的生命。有人稱他是台灣的史懷哲,但筆者更期待有一天我們能以「南投的謝緯」就讓許多人知道他的事蹟。讓醫界的後輩知道,我們有一位對台灣之土地有情、對人有愛、活出台灣人尊嚴的醫界前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謝緯醫師,謝緯牧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1916年3月2日生於台灣南投,為南投名醫謝斌和母親吳上忍長老的次男。從小生長於基督教的家庭,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罹患嚴重的肋膜炎(Pleurisy),入院治療,群醫束手無策,差一點就喪命。上帝的憐憫醫治了他,重新點燃了他的新生命,他決心獻上自己,作為神的僕人。1934年畢業於日據時代台中一中,1938年 3月19日畢業於台南神學校,當他完成神學校最後一年學業的時候,日本政府已經加緊了他們對教會生活的壓制,常常受到日本秘密警察的騷擾以及種種規章的限制。他作出逃避這種枷鎖的選擇,毅然決然地決定離開故鄉,到日本東京的一所大學去硏究文學,他到了日本帝國的中樞,慶幸自己逃離了在日本殖民統治,那種皇民政策下苛薄嚴控的生活。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國內外開始全國總動員,役男有可能被徵調去當軍伕,他的伯父和父親都是醫師,世代行醫,因此他再度逃避,這回是跑進了醫學院就讀,遂於1943年畢業於日東京醫專醫科。1945年他正在東京都市郊的澁谷一家醫院服務,那時美軍B-29轟炸機開始對這個城市輪番大肆地轟炸,他服務醫院的四週,到處有炸彈在爆發,於是他決定逃避到東京都以北的仙臺市去。一開始在一家私人的小醫院擔任醫師,住在一棟舊木屋的小房間,屋後有一片墓地,日子倒過得很平靜。然後這種昌平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美軍轟炸機對準著他所居住的仙臺市也開始日夜轟炸。一天夜晚,因為尖銳的警報聲,加上俯衝的飛機以及爆破的炸彈,他的房間震盪不已,似乎這個世界已經瘋狂到極點。突然間,有一近得嚇人的碎裂聲響,緊接著一聲爆炸,帶着噴出的巨大火燄,穿透了他的門牆。他即時的反射動作,跳過後窗,衝進了墳場,呆坐在一座墓碑旁,眼看著這棟古舊的屋子陷入在火海中,一個人獨自在這火花閃爍的黒夜裡。 一種極其安寧的心情開始悄悄地溜進他的腦海裡:「謝緯,謝緯!你在逃避什麼?」當時不是上帝,但若我是在逃避人,那麼我又如何能幫助他們呢?他回到了東京,發現以前那間醫院安然無損。他再度為病人工作,並且在協助治癒他們之餘,找到了新的熱誠,由於他已經不再顧慮到自身的安全,所以他能夠更積極更長久,且更辛苦的工作而不覺疲乏。那一年的後期,戰事逐漸告終。他應邀到風光明媚的靜岡縣協助舅父醫院,巧遇到小時候即相識的表妹,她是一位醫科畢業生,年輕貌美,雙雙墮入了愛河,1945年11月與台南名醫楊雲龍的長女楊瓊英醫師在日本結婚,1946年偕夫人返台行醫傳道。1947年任職赤水教會義務傳道。1949年2月28日封立為南投教會的副牧師,成為主任牧師吳天賜的得力助手。在當時對於故鄉的改革還充滿了熱誠與理想。不過過了兩三個月後,才覺察到經過了許多年戰爭的洗禮,留下了至深的傷痕,尤其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島內經濟復興的絕望。有一夫他遇見了孫理蓮教士,她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偉大的先驅和领袖孫雅各牧師的牽手,相談之下,決心全力投入台灣偏遠地區、山區弱勢族群的醫療工作,於1949至1951年間,與美籍宣教師 Glaber,孫理蓮教士 Mrs.Lillian R. Dickson,及年輕有為的呂春長牧師等人從事台灣山地原住民部落巡廻醫療,他們四五個人一起行動,攀緣崎嶇的山徑,睡在泥濘地上,在霧中雨淋、全身溼透,他們決志要向偏遠窮困的人們傳講主的事蹟,為了祂的緣故來包紮人們的傷口,照顧衆子民的病痛,渴望與主同行,來拯救生靈。1951至1954年謝緯在孫理蓮教士協助下,赴美國賓州大學醫院接受最新外科相關醫療技術訓練,爾後再到紐約州水牛城總醫院實習,1954年返台後,與胞兄謝經,胞弟謝綸和牽手楊瓊英醫師們協力合作,在故鄉南投市開大同醫院醫療作業,服務桑梓。1953至1956年與孫理蓮教士同工,以竹子搭房舍,開始埔里山地醫療所工作,關心肺結核病患的療養事工,進一步興建埔里基督教病院,義務性訓練護理人員,奠定了埔里基督教醫院院訓「甘願作戇人」的精神基礎。1956年在各個教會,美國學生聯盟會,埔里地區社會各界人士的協助下,於南投縣鯉魚潭畔,創辦基督教肺病療養院,收容原住民和乏人照顧的肺結核病患。這個頗具遠見愛心的療養院,經過許多年的慘淡經營,已使早年肺結核的禍害,漸漸地走入歷史。謝緯醫師、牧師家屬愛心的捐獻,即是今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屬下的「謝緯牧師紀念青年營地 」。1957年應召軍中服役醫療工作,為時6月。同年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前後長達13年之久。1960年在孫理蓮教士的推薦下,與同為東京醫專畢業的王金河醫師合作,開始在台南縣北門嶼烏腳病免費診所從事每週兩次外科截肢手術,以減輕烏腳病病患的痛苦。其工作直接地影響省府委員候全城先生大力推動烏腳病防治計劃,並改善嘉義及台南縣部分地區砷含量超高的飲水問題。1961年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彰嘉雲沿海傳道醫療團,在鹿港、線西、芳苑、二林、大城、竹塘、水尾、西港尾、茄頭、龍井、三塊厝等地服務病患,大力促成二林基督教醫療中心。1964年11月3日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是全國唯一沒有差會協助而成立的醫院。宣教士瑪喜樂女士也受到謝緯醫師的感召影響,在二林成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關懐肢殘兒童。1964至1966年擔任長老教會台中中會第34、36屆議長,熱心中會事務,1968至1969年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總會議長的職位。而高俊明牧師為當年他的副議長。當時正值「新世紀宣教運動」以及國民政府分化滲透教會且強烈壓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聯(WCC)之際。1970年6月17日謝緯醫師、牧師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必須趕時間到二林,我慢了一分鐘,病人就要多受一分鐘痛苦;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痛苦。」就在前往二林基督教醫院的途中,經過名間鄉綠色隧道,不幸撞上路樹,車毀人亡,蒙主恩召,得年55歲,身後遺下師母和四子女,帳戶僅存兩萬餘元,車禍時身上的褲子是補丁的,車子也是借來的。1981年遺族將兩處療養院,捐贈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先後成立謝緯牧師紀念青年營地和松年團契營地。1992 年逝世後22年,獲頒全國最佳醫療貢獻獎。以基督為主的信仰,是謝緯醫師、牧師生命的動力,他時常用「甘心作戇人」、「不辭辛勞,不要逃避」作證道詞,他時常苦口婆心地勸勉各位弟兄姐妹,循循善導,讓人在他身上看到耶穌的樣式,他是實踐神學的篤行者,堪稱是一位躬親必盡,行為見證的絕世忠僕 。北美洲路加醫療傳道會2006年舊金山年會,筆者曾經透過演說,與席間赴會的年青世代醫療工作者,分享謝緯醫師、牧師 醫療傳道的心路歷程。同時大會同工也藉此機會贈送師母一個水晶玻璃,上面銘刻著四個字「在所不辭」,來懷念這位我們景仰的醫療傳道先驅,表達我們後輩對謝緯醫師、牧師夫婦的敬意。我用心地收集整理一些親朋們對謝緯醫師、牧師一生的註腳,與各位兄姊分享。主要是讓你我能夠學習這信仰前輩的精神,為神的國度努力作工,竭力彰顯基督無比的愛。「在我一生中最偉大的力量,乃是上帝的存在。當上帝與你同在時,你便能做任何事工,只要清楚地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謝緯醫師、牧師的名言。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30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胸悶怎麼辦?一張圖看懂胸痛主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胸痛起來總讓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問題,不過胸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可能性非常多。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主要可能原因,以及各類疼痛感受的不同之處,也提醒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高風險群。 一張圖看懂胸痛4大原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郭志東醫師指出,胸痛原因主要可分成4大類,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肌肉。民眾發生胸痛時,可以「感受、時間、位置」進行初步判別。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心血管系統如血管阻塞、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包膜炎等。與心臟、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疼痛感受,常見有如鈍痛、悶痛、有石頭或重物壓迫、領口被揪住的感覺,且時間較長。 悶痛、持續、延伸疼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就可能陸陸續續達約30分鐘,且位置模糊、會出現延伸性疼痛,疼痛範圍延伸至左肩、左背、頸部、下顎、牙痛等,甚至痛到冒冷汗,是須緊急就醫的急症,有致命危險。 刺痛、持續、擴散胸背:主動脈剝離同樣是心血管相關、急症、也有致命風險,但若是主動脈剝離,呈現的疼痛感則常見為刺痛、撕裂痛、刀割痛,時間也較長,範圍較廣、逐漸擴散,並也可能痛到冒冷汗。有別於心肌梗塞,疼痛位置常見於前胸中央或左側,以及擴散至後背,須特別注意。 悶痛、持續、位置清楚:呼吸系統如肺炎、肺部腫瘤、肺結核、肋膜發炎、氣胸等。呼吸系統引起的胸痛,通常感覺悶痛、時間較長,可能咳嗽、喘不過氣,疼痛位置較為清楚,可指出約略位置。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消化系統如胃食道逆流、食道腫瘤、胃痛等。消化系統的胸痛也常為悶痛、時間較長、位置較模糊,且常見與姿勢或飲食有關,例如胃食道逆流就可能因咖啡、甜食、躺姿引起。 刺痛、較短、位置清楚:神經、肌肉如帶狀皰疹、軟骨炎、肌肉拉傷、外傷引起的慢性疼痛等。神經肌肉引起的疼痛,多以刺痛呈現,時間較短,可能幾秒至幾分鐘就消失,且位置清楚。而肌肉相關也可能與姿勢有關,像是長時間低頭、駝背、姿勢不良,就有可能引起胸口肌肉疼痛。 胸痛原因百百種,要就醫嗎?醫呼籲3警訊即刻就醫! 郭志東醫師表示,胸痛的原因非常多,上述也僅是其中幾項,且呈現的症狀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臨床上就常見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經診斷發現是心血管問題。 有鑑於胸痛原因及症狀如此複雜,有的不要緊、有的卻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郭志東醫師建議,若是出現危險徵兆就即刻前往急診,即便診斷後不要緊,也不可錯失黃金救援時間,以免誤判釀成憾事。 3警訊即刻就醫:首先是主觀感受,當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各種疼痛或不適已經難以忍受,甚至出現「是否需要掛急診?」的想法時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冒冷汗,冒冷汗是身體處於急症、有生命危險、無法負荷時會出現的症狀。而若再更進一步出現危急症狀,例如昏倒暈厥、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等,更不可再繼續觀察。 最多觀察3-5分鐘:郭志東醫師也表示,民眾觀察胸痛也不可過久,雖然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疼痛時間較長,但也得考量黃金救援時間,拖的越長,情況往往越不樂觀,因此建議觀察胸痛最多3-5分鐘,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胸痛慎防急性心臟病、氣胸,醫指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 郭志東醫師提醒,胸痛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等可能致命的急症,主要和心血管健康有關,因此有心臟相關疾病、曾經動過心臟相關手術,或是有三高、糖尿病,以及肥胖、年長、抽菸、酗酒等血管健康堪憂民眾,還有體型高瘦較容易氣胸的族群,這些高風險者出現胸痛時觀察3-5分鐘,情況不對勁就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防心肌梗塞,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不要用別人的!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會收驚的泌尿科權威李明輝!養生靠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是泌尿科權威醫師,對於間質性膀膀炎的研究與照護貢獻卓著,擔任院長近4年,致力推動醫院朝急重症、社區醫療及長照方向努力,目前院區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放射腫瘤治療中心,期許多面向提升院內醫療量能。養生秘訣/ 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45歲時,李明輝開始避吃油炸物,每天早餐吃2個水煮蛋,中午食量較少,飲食清淡;50多歲時,他盡量早睡早起,每天清晨6點15分起床,晚間10點半就寢,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晚上他會看非自身專業的書,是他平日紓解身心的方式之一。李明輝學生時代打籃球,還是大學校隊隊長,後來打高爾夫球30多年。他認為打高爾夫球到一定程度,就是心智遊戲,落球雖離洞口僅幾尺,但一失準影響大。緊張環境可訓練控制情緒、技巧,對他操刀也有幫助,但近年打高爾夫球的時間少,多利用空閒散步運動。李明輝的生活哲學是「己所與人己愈有」,認為不要害怕多給與別人會造成自己損失,幫助別人精神、心靈更充實。到國外旅遊幾乎都是參加醫學研討會時,會多請幾天假帶妻子同行,走訪過的國家中,他喜歡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也是鍾愛的旅遊地。學過收驚 順勢走上行醫路老家在高雄橋頭的李明輝,父親在他年幼時因肺結核病逝。國小五、六年級時,他被一名國小退休校長選定「接班」傳授收驚手法,他其實不情願,但親戚都相信,學會後也只在家裡幫親戚的孩子收過驚,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時,仍認為收驚沒科學根據,心想都要當醫師了,還幫人收驚很不協調,但找他的親友反而更多。「小姨子移民紐西蘭前,小孩發燒生病多天,多處看診也不見效,拜託我收驚,我勉為其難幫忙,沒想到第二天真的就退燒,也許是巧合,但難以解釋。」李明輝說,他自小學業成績好,父親又因病早逝,加上收驚助人經驗,他順理成章選擇學醫,走向行醫人生,濟世救人。高醫畢業後,李明輝到北榮任住院醫師,選擇當泌尿科專科醫師。他說,過去皮膚泌尿科總讓外界有「花柳科」的誤解,其實泌尿、皮膚科各有不同領域,泌尿科包括男女腎臟、膀胱、腫瘤醫學及攝護腺、陰莖、性功能等男性醫學,他原可留在北榮,因妻子娘家在台中,後來轉到部立台中醫院服務,也從事泌尿科功能性的臨床研究。病友福音 提創新照護模式李明輝表示,過去間質性膀胱炎較少受關注,但這類病人生活其實很困擾,膀胱常有尿意,但排尿卻少,不解又痛苦,病患常求助無門,這類患者女性占八成,尤其結婚女性甚至因疼痛放棄性生活,影響家庭幸福,因此他進行此領域的研究,希望加強這類病患的照護。李明輝提出創新照護模式,包括結合生理、心理、社會的BPS模型,2004年發起成立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透過協會運作讓大眾知道有這種疾病,幫助病友不只在醫院有生理醫療照護,也有精神科、心理諮商師協助,並被社會接納。苗栗醫院是全縣唯一公立醫院,屬於區域醫院,苗醫發展有三大方向,第一要務是照顧民眾健康,除了要發展急重症醫療,並以雁行計畫連結社區開業醫建構醫療網路,同時強化長照。李明輝說,苗醫在癌症照護方面,開刀、化療能力都具備,但欠缺放射治療,院方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及放射腫瘤治療中心目前是「進行式」,除硬體設施外,也要推動並整合全人照護,持續為日後醫療能量播種奠基。馬惠明小檔案.專長: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疝氣、尿路結石、泌尿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現職: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學歷: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醫學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畢、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代理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台中醫院泌尿科主任、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發起人.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三大樂事:吃得下、尿得好、睡得著;當面對疾病困擾時,聖嚴法師四句話轉送病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2023-08-19 焦點.記者真心話
七夕醫界最動人的愛情…她的他 暗戀39年才說愛
【記者李樹人特稿╱原文刊於2011-11-15聯合晚報,現今人事物有變更,請多包涵】許多台灣人不知道「林媽利」是誰,但被譽為「台灣血液之母」的她,卻是國際輸血醫學界的重量級人物,除了致力人種粒腺體分析研究之外,她一手建立台灣捐血系統、輸血作業標準作業以及血庫評鑑管制,對國內血液研究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一場疾病 開啟林媽利血液研究她會以畢生之力投入冷門的血液研究,主要原因在於大學時期突如其來的一場疾病。她被診斷「再生不良性貧血」,常得輸血,又併發肝炎,膝關節嚴重出血,雙腿打上石膏,躺在病床半年之久。當時連醫生都認為沒希望,決定放棄,但林媽利的父親─台南著名外科醫生林振新不死心,將女兒接回家,親自治療,才救回一命,且開啟了林媽利對於血液研究的起點。被列入「世界名人錄」還戰勝肺結核及乳癌林媽利一生,正是台灣輸血醫學歷史與血液政策的見證。她先後被列入「世界名人錄」(WHO’S WHO)、「科學及工程世界名人錄」、「醫學及生物世界名人錄」,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推薦,成為台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 獎」的傑出女性科學家。在醫學血液領域有著非凡貢獻的林媽利,一生波折,還戰勝肺結核及乳癌。感情之路卻異常坎坷,但也充滿了傳奇。與朱樹勳結婚25年後離婚出生於台南著名醫師世家的林媽利,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高雄醫學院,學生時代的她可愛甜美,吸引很多愛慕的同學,甚至連醫生也展開熱烈追求。最後由充滿才氣、溫文爾雅的台大外科醫師朱樹勳贏得美人心。只不過,兩個對的人在一起,卻不一定就是對的事。儘管林媽利與換心權威醫師朱樹勳被醫界喻為俊才美女天作之合,甚至兩人生日還是同一天,但婚後爭吵不休,最後在結婚25 年又25天後,協議離婚。54歲 與生命中的真命天子重逢離婚那年,林媽利54歲,身心俱疲的她,一次偶然機緣,才與生命中的真命天子─郭惠二重逢。原來早在高中時期,郭惠二就暗戀林媽利,但個性保守的他始終不敢主動表白。直到考上中原化學系時,才鼓起勇氣,開始寫情書,一寫就是兩年,但始終沒有獲得隻字片語的回應。這場暗戀長達39年,從高中時期,一直延續至耳順之年。兩人第一次約會時,郭惠二已經60歲,而林媽利56歲。最後受到感動的林媽利終於說出「你是我唯一的選擇」,隔年兩人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我們無法超越過去的不幸,就看不到海闊天空的美麗及欣賞路邊小花的美麗。」這是林媽利的人生座右銘。面對過去種種的打擊,不管是身體病痛,或是婚姻失敗,她總是淡然處之,因為永遠堅信「不要失望,永遠要有希望」。【2023/08/21編註】根據厚生基金會醫療奉獻獎郭惠二專訪的近況更新:根據林媽利所述,郭惠二醫師在2016年底因意外跌倒導致身體不適,現今於三芝的安養院休養。但林媽利醫師都很常會去陪伴他。2022年3月1日,郭惠二因黃疸住院,3月7日因肝腎衰竭在淡水馬偕醫院過世,享壽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