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肺動脈高壓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4-09-29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持續惡化 經濟負擔壓力山大
「有些菜瓜布肺患者反覆急診、住院,身心飽受折磨,一旦需要住院,每個月的部分負擔也要上萬元。」菜瓜布肺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周昆達沉重地指出,菜瓜布肺病患若沒接受治療,很快會走向呼吸衰竭,在此過程中,往往頻繁急診、住院,花費持續累積,若列為健保「重大傷病」,病患經濟壓力方能大幅減輕。估計有二、三千位潛在病患未確診、用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及罕見肺疾病委員會召集委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系主任林鴻銓與多位胸重醫學會專家呼籲,根據健保資料,台灣的特發性肺纖維化病患約一千多人,但據全球盛行率推估,應有二、三千位潛在病患沒有確診、用藥,病患常隨著病情惡化而醫療花費增多,加上不少為高齡族群,生活更是辛苦,因此除了病患需要及早治療、延緩惡化,若能列為重大傷病,病患較不會因經濟壓力而逃避就醫。對於菜瓜布肺的治療,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可供使用,而藥物主要在幫助延緩惡化,若有肺氣腫、肺動脈高壓等共病現象,病患的呼吸喘、乾咳、胸悶等症狀容易加重,用藥控制菜瓜布肺,也能讓共病治療更有效率。及早接受治療,仍可過有品質的生活。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的「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肺纖維化衛教講座上,有一位80歲簡女士分享道,她在接受治療後,每天穩定用藥,且進行肺部復健治療,前兩年,她與先生在台灣北海岸騎腳踏車騎了20公里,現在常帶兩歲孫女活動,生活充滿活力。與會專家認為,不少菜瓜布肺的病患一運動、一爬樓梯就喘,飽受體力不濟、慢性咳嗽之苦,像簡女士這樣的例子,十分難能可貴,這也代表及早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7-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62歲退休翁征服海內外高山!行前就醫評估,備妥「1物」再出發
62歲的洪先生已退休,平時有運動及登山習慣,這次與朋友相約去非洲旅遊,準備挑戰海拔高達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他在出發前特別就醫諮詢需準備的藥品,經醫師詳細詢問過去病史、過往登山症狀、身體檢查及行程評估後,詳細衛教預防高山症的方法,並建議使用預防性高山症用藥,同時依據當地疫情資訊,提供疫苗接種及其他用藥之指示。爬山前注意預防高海拔疾病 醫: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近年登山運動盛行,出國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機會增加,民眾在出發前,可先確定目的地是否為高海拔的地區,事先做好準備。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蔡瑋情表示,高海拔疾病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常見高海拔疾病目前主要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蔡瑋情指出,民眾處於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高山症,特別是海拔2750m以上的區域,如果過去曾有高山症的病史,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動脈高壓等病人有較高危險性,需要特別注意。高山症預防藥物有哪些? 登山前可就醫諮詢高山症預防藥物是醫師處方用藥,根據疾管署公告的旅遊保健資訊,在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上,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而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針對預防高海拔肺水腫,民眾則可根據醫師建議,準備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等藥品。蔡瑋情強調,民眾登山前,可先至家醫科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是否需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依醫師指示服用。最後,蔡瑋情提醒民眾,安排登山時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高海拔地區也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並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等),如有症狀發生應盡快降低高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2 醫療.呼吸胸腔
中榮間質性肺病整合中心舉辦病友會 9科室共照助病友抗肺纖維化
肺纖維化(菜瓜布肺)病因眾多,包含自體免疫疾病、抽菸、環境暴露等,常見症狀則有喘、咳、累等,患者易被誤診為感冒、氣喘等疾病,因而延誤治療,也易合併肺動脈高壓,根據統計,從診斷到死亡僅2年半。今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間質性肺病(ILD)整合照護中心(下稱中心)病友會,吸引近80位病友參與,甚至有桃園病友一早搭高鐵南下出席,感謝團隊的細心照護,副院長傅雲慶表示,中心不僅是全台首間整合9個科室共同照護肺纖維化的醫療機構,收案量也居全台之冠,可為患者爭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在內的最先進治療。當肺部反覆發炎、癒合形成疤痕,將漸趨僵硬,影響氣體交換,形成間質性肺病,患者將出現喘、咳、累、杵狀指、肺囉音等症狀,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導致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國家近年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其中,約有7%的篩檢結果可能有肺纖維化風險,因此除了電腦斷層,也需透過肺功能檢查、X光才能診斷。因該疾病成因眾多,如自體免疫疾病、抽菸、家族史等,又會影響其他器官,傅彬貴表示,患者需要胸腔內科、心臟內科、免疫風濕科、復健科、放射科、醫學研究部、胸腔外科、病理檢驗部、護理部等9個科室的整合照護。「雖然疾病不可逆,但及早診斷、治療,仍能有效控制病況。」傅彬貴表示,中心已與基層診所合作,若患者有相關症狀,醫師將啟動轉診流程,讓患者及時接受診治。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說,去年底健保擴大給付抗纖維化藥物,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疾病,若再加上基層診所及時轉介,有望縮短診治時程。今天遠從桃園來參加病友會的曾先生也分享,他在台北確診後、某次出國前,突然出現嚴重咳、喘,醫師建議不宜搭飛機,且須購買氧氣機使用,「當時我感到沮喪,難道人生要開始用氧氣機嗎?真的很不甘心。」於是上網找資料發現中心,進而就醫。當時傅彬貴表示,他肺纖維化尚不嚴重,只需接受類固醇治療,仍能上飛機,「有醫療團隊在背後支持,至今身體狀況穩定,即使下週再出國也不擔心。」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肺纖維化成因之一是自體免疫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彥如說,自體免疫疾病裡,高達五成全身性硬化症患者合併間質性肺病,皮肌炎五成六,類風濕性關節炎三成三;治療方法除了抗纖維化藥物,也可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來控制肺部發炎。肺纖維化也會導致肺動脈出現不正常收縮、阻塞或狹窄,進一步提高血壓,迫使右心室因更費力打血進去肺部而負荷過量,增加心衰竭猝死風險。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林維文說,一般會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診斷肺動脈高壓,一旦確診,患者不僅要控制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以降低心肺負擔,也須避免服用偏方,並依照醫囑接種疫苗;傅彬貴則建議,肺病患者最需接種肺炎鏈球菌、流感、百日咳、新冠XBB、帶狀疱疹、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疫苗,避免出現重症,惡化肺部功能。雖然肺病易使患者感到喘、累,但復健醫學部主任程遠揚表示,運動與藥物一樣重要,維持肌耐力等身體所需能力,才能減少依賴他人。心肺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卓俐吟則分享,當患者感到喘時,可以站姿找椅子或桌子,身體向前傾,放鬆脖子、橫膈肌肉,或以坐姿抱著枕頭向前傾,慢慢呼氣、吐氣,無抱枕則把手肘放在膝上;平時也應習慣腹式呼吸法,幫助放鬆身體。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前10大中國附醫/到醫院睡不著 可帶機器回家檢測「到睡眠中心就醫的病人,以睡眠呼吸中止症為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患者多主訴「打呼聲干擾同住者」或「同住者看到呼吸停止」覺得很可怕。杭良文指出,患者以40至50歲為最高峰,因為這個階段會碰到年紀漸長、大肌肉變得無力、體重增加等相關因子。但近年也觀察到國人因體重增加等因素,睡眠呼吸中止症出現年輕化趨勢,10幾到20歲患者變多,「這是更麻煩的族群,這群人即使做完檢查都不覺得自己生病。」睡眠中心針對肥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只偵測睡眠的氧氣變化,還偵測二氧化碳變化,這些病人往往是發生「開車開到睡著」等狀況才到醫院報到。雖然醫療成本增加,但卻能找出這類呼吸中止症狀不嚴重,但二氧化碳堆積嚴重的患者。杭良文表示,有些病人在家睡不好,到醫院更睡不好,隨人工智慧發展,現在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睡眠品質檢測系統,患者把儀器帶回家、貼在胸前測一晚,隔天回醫院由醫師判讀;如果沒有打呼等症狀,卻又強烈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則可透過健康檢查,用超音波檢視相關風險。區域醫院前10大台北附醫/到醫院睡一晚 需要多科別協助診斷推估台灣約有40多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實際就醫的人數恐僅有五分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判斷是否有「打呼、肥胖、睡不飽」三大典型症狀以外,還得到醫院睡一晚,經多頻道睡眠診斷才能確診。李信謙表示,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背後有多重因素,因此治療得結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協助。北醫附醫於2005年成立睡眠呼吸門診,結合多科別提供對應的治療方式。像舌頭沒有擺對位置的阻塞型,就得透過職能治療逐步復健,調整舌頭擺放位置,如果找錯科別就無法對症下藥。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計算,如果把全台醫院提供可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床位加總,診斷全數可能罹病的患者,大約需要10年才能做完,如果碰上類似新冠疫情,診斷的效益也會跟著下降。李信謙表示,過去5到10年全球都在推動「居家睡眠診斷」,透過居家睡眠數據與醫院多頻道睡眠診斷的「金標準」做比對,達到輔助診斷的效果。目前北醫附醫也導入非侵入式居家睡眠檢測,幫助不適應在醫院睡一晚,或移動困難的民眾,達到同樣診斷效果。地區醫院前10大土城醫院/藥物引導支氣管鏡 適用特定族群病況評估土城醫院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人數多,胸腔內科科主任鍾福財表示,該院有藥物引導支氣管鏡等特色治療,加上跨科治療有助及早發現病人、設備較新且等候時間較短,受病人青睞。鍾福財說,除胸腔科主要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外,新陳代謝科也會合併減重治療因過重導致呼吸悶喘的肺動脈高壓患者,耳鼻喉科則治療鼻息肉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整形外科治療氣道受影響的患者。跨科合作利用睡眠中心等資源檢查,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病情。鍾福財表示,有一群病人適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在以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前,先確認開刀效果,若經醫師評估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使用近年陸續開發上市的生物製劑,對於嚴重氣喘、鼻息肉患者,不論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均有療效。土城醫院的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之一,是藥物引導的支氣管鏡。醫院由長庚醫療體系經營,近10年來,以鎮靜藥物誘導進行內視鏡、胸腔鏡檢查,讓病人在睡著情況下,同時監測血壓、血氧等數值,進行生理結構呼吸中止症評估的輔助工具,用以尋求最佳診斷及治療方式。基層診所前10大樂田耳鼻喉科診所/內視鏡、睡眠檢測 協助患者做初步診斷新北市樂田耳鼻喉科診所收治不少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院長陳佳弘說,因過去在台大醫院4年、亞東醫院16年,一直投入呼吸道領域,近5年開設診所,口耳相傳下,很多病患會先到診所初步診斷,若患者決定開刀,他也能在亞東醫院幫忙做手術。陳佳弘說,睡眠時呼吸,從鼻子吸氣進來,經喉嚨進到肺部再吐出來,排出過程遇到阻塞,致咽喉部震動就會發出打呼聲。而阻塞原因很多,包括睡覺時咽喉較鬆弛、下巴構造較短或過敏、扁桃腺發炎等,都會使呼氣不順。一小時5次呼吸中斷,便可判定為呼吸中止症。樂田跟其他耳鼻喉科診所不同之處,在於專注睡眠呼吸中止症領域,診所透過內視鏡檢查、居家睡眠檢測,了解患者一小時呼吸中斷幾次、血氧量數據等,判斷屬輕、中、重度,從而建議不同治療方式。陳佳弘說,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百百種,輕症患者可透過小手術,如開鼻子、喉嚨、懸壅垂改善問題,他在亞東醫院還有診,可以為患者開刀;部分中重度患者開刀也無法根治,則可搭配正壓呼吸器改善睡眠氧氣不足,避免睡了一整晚、白天還是精神不濟。睡眠呼吸中止症門診及住院人數10大院所
-
2024-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覺胸悶氣喘?「肺動脈高壓」惡化可能右心衰竭致死
一位68歲阿姨,有紅斑性狼瘡及氣喘病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但氣喘、咳嗽、下肢水腫反覆發作,她曾至心臟內科檢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治療後未見顯著改善,再到醫學中心接受詳細檢查,發現竟是「肺動脈高壓(CTD-PAH)」疾病作祟,經藥物調整後,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惡化會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胸悶、喘、咳血、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發紺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大致分5大類型:肺高壓5大類型1.肺動脈高壓:因遺傳、風濕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特殊藥物、肝硬化門脈高壓、愛滋病、血吸蟲病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5.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這5型中,以第2型及第3型最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他3種型態則較少,必須仰賴有相關照護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以及精準治療。據台灣資料統計,紅斑性狼瘡所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年內死亡率為20%,因此須謹慎面對。心臟超音波發現右心擴大等異常需警覺診斷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依據不同病況安排相關的檢查,而肺功能、心臟超音波、核醫掃描和右心導管檢查為重要的診斷工具。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每秒大於2.8米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診肺高壓,須判斷其種類成因對應治療,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檢視治療前後之療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2 醫療.呼吸胸腔
長途搭機、臥床恐增肺栓塞風險!肺栓塞症狀嚴重度取決於血栓大小
肺栓塞是一種由血栓導致的急性疾病,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肺栓塞發生在肺動脈,通常當位於腿部深層靜脈的血栓掉下來又往上飄動到肺部,且發生血管阻塞時,就會引發肺栓塞。肺栓塞如何造成?有哪些症狀?最常見的肺栓塞是因深層靜脈血栓造成,其他罕見原因包括空氣泡、脂肪栓塞(常來自嚴重骨折)、腫瘤等。有些族群也容易形成血栓,包括癌症、家族中有血栓或凝血疾病的病史、心臟病、曾有過血栓或凝血疾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替代療法。某些特殊情境如分娩、心臟病發作、長途飛行或長時間臥床,也可能增加罹患肺栓塞的風險。肺栓塞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取決於血栓的大小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血流逐漸受阻,症狀可能包括咳嗽、帶血的痰、眩暈、心悸、心臟急速跳動、腿部疼痛或腫脹、胸痛、呼吸急促,且伴隨著運動時加劇的情形。未經治療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心律不整、肋膜腔積液、肺動脈高壓和肺梗塞,即肺部組織壞死,在極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經歷多次小型肺栓塞,逐漸形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如何診斷及治療確診肺栓塞的檢查,包括血液檢查,以檢測凝血風險及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胸部X光,分析心臟和肺部的大小及異常變化;電腦斷層肺動脈造影,能清楚看到大塊的肺動脈主幹血栓;都普勒超音波檢查,以檢測下肢的深層靜脈血栓;心臟超聲波能查看心臟結構和血管,以及測量右心室收縮壓力。肺栓塞的預後關鍵,取決於是否有快速的診斷和治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藥物,包括溶解血栓的藥物或抗凝血藥物。但如果血栓範圍太大,會通過導管的方式將血栓清除,導管經大腿的靜脈引導至肺動脈,使用特殊儀器來破壞血栓或將其抽出或溶解。一些很難清除的血栓,有時需要手術治療。為防止更多血栓從腿部或其他地方飄到肺動脈,會暫時安裝下腔靜脈過濾器,該靜脈是將血液從腿部送往心臟的主要靜脈,過濾器有助於捕捉部分血栓,防止其流向心臟或肺部。當一些急性血栓慢慢轉變為纖維化的慢性血栓,肺動脈擴張術可以通過充氣擴張動脈內的氣球,打開阻塞的血管,以恢復肺部血流。【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肺栓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5 醫療.心臟血管
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在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可達3%,嚴重會導致肝、腎衰竭,速懂相關症狀、疾病發展與治療
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在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可達3%,隨者年齡上升,盛行率亦會倍數增加。嚴重症狀會因血液逆流至肝臟、腎臟,恐導致患者發生肝、腎衰竭。台大醫院2023年12月13日公布一例82歲長者接受「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治療,此術式可用於治療無法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高齡患者,術後恢復時間也較傳統開心手術為短。心臟的瓣膜有哪些?什麼是「三尖瓣閉鎖不全」?病情會如何發展?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虞希禹說明:心臟有三尖瓣、肺動脈瓣、二尖瓣(僧帽瓣)和主動脈瓣等4個瓣膜。三尖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心臟瓣膜,在英文以「被遺忘的瓣膜(The Forgotten Valve)」形容。「三尖瓣是右心房、右心室之間的閘門」,能夠控制心臟中血液的進出方向,當閘門無法正常的關閉時,部分血液產生逆流,此時就稱為「三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疾病發展:★輕度、中度三尖瓣閉鎖不全: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僅有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等不明顯症狀,容易被患者所忽略。★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心臟會因為頻繁的逆流而漸漸擴大,患者稍微運動就容易發生喘氣、疲累等狀況,醫師有可能以「運動耐受性不良」說明,此時心臟功能已明顯衰退。★合併右心衰竭:三尖瓣閉鎖不全嚴重且合併其他疾病會發生,血液會逆流回肝臟、腎臟,導致患者出現黃疸腹水、心腎症候群等問題,嚴重時會引起肝臟衰竭、腎衰竭,增加治療的複雜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江君揚指出輕度或中度的三尖瓣閉鎖不全,大部分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65歲以上的族群,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的盛行率可達到3%,70、80歲更上看5%、6%,隨著年齡增加而顯著提高。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成因有哪些?能治療嗎?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副教授林茂欣指出三尖瓣膜閉鎖不全的成因:包括先天性缺損與發育不全;此外,後天的疾病也會引起,常見的疾病或問題有:心內膜炎、外傷、慢性心房顫動、肺動脈高壓、心律調節器置放等原因導致。虞希禹指出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治療,輕症患者通常只要通過藥物針對症狀治療改善,如治療肺病、降血壓、利尿劑,中度患者通常也不需開刀,當自然病程風險超過手術風險,才會由保守治療轉為外科手術治療。患者不只有中度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情況外,另有其他的心臟疾病通常會一起做手術修補,以預防後續病情惡化,至於重度以上的患者就一定需要手術治療,而通常會優先考慮傳統開心手術,依據患者病況進行風險評估。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切開胸骨看到整個心臟情況下進行手術,傷口長達20幾公分,多數患者對於必須鋸開胸骨也會相當抗拒。目前已有胸腔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只要從右邊胸壁上開4到5公分的傷口,加上幾個輔助的小傷口,就能完成心臟瓣膜修補或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大大減少開刀後的疼痛及出血量,傷口感染的機率也降低。林茂欣提到患者如果年紀較高,或同時患有多重內科疾病,如肺動脈高壓等狀況,手術風險較高,無法使用開心手術治療,這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與瓶頸,即使能夠先以藥物治療,「但結構問題仍須以結構方式解決。」重度「三尖瓣膜閉鎖不全」患者年齡高,合併多重疾病時,治療還有選擇?曾任職核電廠的82歲周先生,罹患重度三尖瓣膜閉鎖不全,合併右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心衰竭症狀仍未改善,每走幾步就氣喘吁吁。某天起床感到心臟劇痛,一度做好離開世界的準備,台大收治他後,首次執行創新治療方式「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術後他體力恢復良好,已能與朋友打桌球。「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承襲傳統手術的好處,且傷口小、不必使用體外循環,手術時間僅需2小時,且病人恢復時間比傳統手術快上許多,根據國外研究,此術式全球已有200多例個案完成手術,手術成功率可達95%。患者經此術式治療後,心臟會比常人多出2個瓣膜。能顯著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但台灣沒有前例。台大醫院引進一項創新醫材,以鎳鈦合金金屬支架結合牛隻的心瓣膜組織構成,且有不同尺寸能夠挑選。林茂欣指出,周先生術後6個月觀察,雖然血液逆流情況仍存在,心臟衰竭程度已顯著改善,電腦斷層顯示,因瘀血變少,右心室體積明顯縮小。另外,因傷口較小,病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活動,精神食欲也有顯著進步。目前本醫材尚未獲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如果評估患者需要接受此項治療,台大醫院的程序是經跨科評估後,送至醫院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查,符合醫學倫理就可執行,再送至食藥署申請專案進口,患者須自費約130萬元。因仍屬新型醫材,醫材使用年限尚無相關臨床證據,國外患者使用至今歷時一、二年均恢復良好。延伸閱讀:聯合新聞網:8旬翁罹三尖瓣閉鎖不全一度快翹掉 台大創新術式救命聯合新聞網:被遺忘瓣膜 長者三尖瓣閉鎖不全盛行率高 恐致肝腎衰竭元氣網:靜脈曲張逾10年治不好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搞鬼
-
2023-11-0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肥大怎麼保養?營養師教4飲食方針避免惡化成心臟衰竭
心臟肥大原因複雜,舉凡血壓過高、心肌病變、肺動脈高壓等都是危險因子,會出現心悸、胸悶、心律不整等症狀。一般而言,生理性的心臟肥大會自行恢復,可是疾病引起心臟肥大都需要透過醫療手段介入,才能有效改善,並防止惡化成心臟衰竭。心臟肥大的患者:4種對心臟有益的飲食方針1.控制鹽分心臟肥大、衰竭、高血壓與體內鈉離子超標有關。鹽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有心臟肥大、高血壓的民眾,鹽分就不能攝取過量,因為一旦血液的鈉增加,身體會滯留較多的水分,血管承受的壓力就會增加。正常人一日鹽分攝取量建議不要超過6公克,心臟肥大、高血壓患者則應控制在4公克以內較為理想。習慣用調味料的民眾,也要一併將其鹽分計算進去,避免過量攝取鈉離子。陳詩婷營養師的減鈉小技巧:∎增加酸味:醋或檸檬的酸味,有助提升鹽巴的鹹味。例如,可在醬油沾醬裡加點醋,味道會更明顯。∎增加嗆辣味:利用黑胡椒、白胡椒的嗆麻感,增加味道的層次。∎增加鮮味:利用香菇、柴魚片等天然食材,增加食物的鮮味。∎運用辛香料:蔥、薑、蒜、九層塔、香菜、洋蔥、迷迭香、茴香等。2.限制反式脂肪攝取反式脂肪及品質差的飽和脂肪會在體內生成膽固醇,是高血壓、血管阻塞與肥胖的元兇。脂肪的攝取有「黃金比例」,品質好的飽和脂肪酸(如冷壓初榨椰子油、草飼奶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等),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亞麻仁油、紫蘇油等),每日攝取量比例應為1:1:1,如此便可攝取到身體維持細胞正常功能所需的各種脂肪酸。3.魚油、堅果適量吃魚油是保護心血管的好油之一,鯖魚、秋刀魚、鮭魚、鱈魚、土魠魚等都是非常好的魚油來源。一條鯖魚大約是2至3兩魚肉,相當於75至110公克重,約含5公克的魚油,所以每周吃兩至三次小型深海魚,保養已足夠。不過,最近日本的核廢料排放問題,讓許多人不敢吃魚貨,除了選擇其他海域的魚貨外,也可以改吃淡水魚或養殖魚,譬如鰻魚、香魚、虱目魚、石斑魚,同樣含有豐富的魚油。堅果類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植物固醇,可幫助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累積,並防止血管形成斑塊的機會。建議選擇無調味、低溫烘焙的堅果,較為健康。4.纖維每日至少30克膳食纖維是血管的清道夫,可以吸附脂肪、糖分和有毒物質,藉由糞便排出體外,還可以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因為膳食纖維能與膽酸鹽結合排出體外,等於減少了體內膽固醇的原料,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研究發現,成人每日纖維量至少達到30公克,才能有助降低血中膽固醇與有毒物質的好處。這樣的量,約是每天要吃到三碗熟的青菜量,生菜則是三個手掌攤開的份量。建議各種顏色蔬菜要輪流吃,以得到不同蔬菜的營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紅斑性狼瘡治療特色院所
治療人數No.1中國附醫/參與制定SLE診療建議 病友優先使用新藥健保統計,紅斑狼瘡門診治療人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3,602人居全國第一名。中國附醫風濕免疫中心副院長陳得源說,風濕免疫中心團隊提供優質跨領域照護,就醫病友眾多,且為跨國新藥試驗的首選醫學中心,讓病友優先使用新藥,收案數與品質居冠。中心也代表我國參與制定亞太SLE診療建議(Lancet Rheumatology 2022),期望病友達標治療。SLE真正病因仍不清楚,目前已知免疫調節異常、遺傳、感染、荷爾蒙、食物、紫外線及空汙等因素,都可造成病症。陳得源說,SLE症狀因人而異,包括臉上蝴蝶狀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盤狀丘疹、關節痛、腎臟病變、神經精神異常、血液異常、抗核抗體(ANA)陽性及免疫檢測異常,當出現上述症狀中四項(含)以上,應高度懷疑SLE,未達四項也應注意,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另須注意嚴重合併症「肺動脈高壓」。SLE嚴重度也因人而異,治療藥物選擇常因「時」因「症」而異,即為「個人化」治療。因對致病機轉的了解與生醫科技進展,新型藥物日益增多,包括新穎免疫抑制藥、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可快速緩解SLE病情及改善預後。治療人數No.2台中榮總/創新診斷工具 即將成立整合照護中心健保數據顯示,因紅斑性狼瘡就醫的患者人數,台中榮總以3,370人居全國第二。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該院過敏免疫風濕專科設立於1982年,是全國最早。共有18名風濕專科醫師與護理師、醫檢師及個管師組成照護團隊,2009年商業週刊評選百大良醫,共有13名風濕科醫師入選,其中台中榮總就占了4人。更於2017年榮獲亞太風濕病醫學會認證,是全國第一間風濕病卓越中心。今年將成立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整合照護中心。過敏免疫風濕科每年臨床照護病患數超過12萬人次,建立全國最大的紅斑性狼瘡世代研究,也與國外接軌合作,致力於建立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低疾病活動度的達標治療。照護有三大特色:1.創新診斷工具:獨特的抗核抗體(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篩檢檢查)人工智慧判讀系統,提供快速正確的診斷。2.達標治療個案管理:從收案到每三個月評估達標與否,每年評估器官損傷及生活品質。3.數位化品質管理:全國首創照護指標儀表板及病患生活品質手機自評系統,照護團隊討論決定紅斑性狼瘡照護指標達成策略,每季評估並持續執行、改善策略。治療人數No.4台北榮總/擁有龐大病患資料庫 分析工具助精確診斷健保署最新統計,台北榮總111年紅斑性狼瘡患者門診就醫人數2,678人,名列全國第四。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北榮為醫學中心,許多患有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人都會前來求醫。院內治療過敏風濕免疫相關疾病領域有三項特色。1.北榮在過敏風濕免疫相關疾病治療領域發展悠久,醫師訓練、疾病診斷及治療均有很好的傳承,可說是目前全國各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的發源地。2.風濕免疫科醫師訓練有素,看診經驗豐富有耐心。許多紅斑性狼瘡病人年紀較輕,一旦病情嚴重,侵犯到腦、肺等器官,甚至可能造成肺出血,病情十分複雜,醫師會努力將重症病人救回來、不放棄。北榮同時擁有龐大的紅斑性狼瘡病患資料庫,近年來過敏風濕免疫方面基礎研究也做得很好,針對不同的病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式。3.擁有特別的免疫細胞偵測及分析工具與方法,藉此工具可以偵測病人的疾病活性及嚴重度,做更準確的診斷。北榮也不斷參與國際臨床試驗,讓有需要的病人嘗試更先進的治療方法,獲得控制疾病的機會。治療人數No.5台大醫院/治療選擇增加 十年存活率已破九成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111年紅斑性狼瘡患者門診就醫人數2,508人,在全台醫療院所中排名第五。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鄭喬峯說,患者聽到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多會相當緊張,不少人到醫學中心詢問第二意見。症狀嚴重的患者,常有併發症、影響重要器官,不少病人因此被轉至醫學中心緊急處理,或希望留在大醫接受完整治療。紅斑性狼瘡過去預後不佳,十年存活率僅二至三成,現已突破九成。預後變佳的同時,病人持續定期回診追蹤,人數累積,也是門診人數較多的原因。至於患者樣態,因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台大醫院門診病人亦呈現女多於男,比例約8:2。他表示,目前治療選項,依國際指引多建議使用奎寧作為基本藥物,能讓病人免疫狀況穩定、減少疾病復發。另一常見藥物是類固醇,對急性控制有效;若疾病演變為慢性,則會使用類固醇維持疾病穩定。鄭喬峯指出,臨床上也會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紅斑性狼瘡患者;針對重症病人,也會提供化療藥物,但減低劑量。此外,國際上越來越常使用生物製劑,近期一項生物製劑也獲得健保給付。免疫抑制劑也能用於治療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炎。
-
2023-07-12 醫療.呼吸胸腔
「既難、又重、且罕」1疾病9科室共同診治 中榮首揭肺纖維化台灣本土研究數據
一位固定於風濕免疫科追蹤的皮肌炎患者,今年3月開始出現容易喘的症狀前往胸腔科就醫,經追蹤發現,患者右下肺部已發生纖維化病變,需要持續使用氧氣治療。隨即將患者納入台中榮總在2021年設立、全台首家「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有了跨專科團隊的治療照護,加上個管師即時關心患者病況、提醒回診及復健情形等,該名患者現已不必配戴氧氣管,且肺功能進步超過一成。台中榮總醫院間質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是一高死亡率、須由多專科共同治療照護的疾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只會出現乾咳、呼吸急促等症狀。而間質性肺病成因眾多,目前已知:1.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由於自體抗體的全身性攻擊,導致肺部受損。2.特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且沒有明確致病原因。3.其他原因:尚有環境暴露、藥物副作用、淋巴與肺實質產生纖維化病變等上百種原因。傅彬貴說,部分種類的間質性肺病更可能發展成「漸進性肺纖維化」,患者若未妥善治療與追蹤,一旦出現「菜瓜布肺」,不僅不可逆,恐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間質性肺病棘手 成立中心照護病患遠離致死風險台中榮總在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推動急、重、難、罕疾病的照護優化,院方表示間質性肺病「既難、又重、且罕」。治療相對困難、疾病嚴重度高、雖然看似發生率低,但很多都是未能早期診斷所致。故2021年十月正式成立全台首創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至今累計收案360餘人。傅彬貴分享,2016年曾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考察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的模式,歸國後在院內與其他在該領域有興趣的醫師組成跨專科「同好會」,為正式成立照護中心奠定基礎,發展照護模式:📍建立團隊及基層醫療間緊密的合作關係,接受基層醫師與其他中小型醫院的轉介。📍患者在中榮團隊能接受多專科醫師的共同照護。📍有專任的個案管理師及研究助理進行追蹤。📍藥物申請與新藥治療的評估。📍患者若出現急性發作狀況也能即時透過個管師得到專業的醫療建議,並協助安排到院就醫,大幅降低病人與家屬的恐懼與不安。及早治療與追蹤為關鍵 整合照護已成國際趨勢「間質性肺病對台灣醫界來說是全新領域,且過去並無有效治療方式,直到2016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研發成功,間質性肺病治療才出現曙光。」傅彬貴表示,隨著臨床試驗的進展,目前健保給付特發性肺纖維化、硬皮病所致的間質性肺病。未來漸進性肺纖維化,也有機會獲得健保給付藥物使用,但要得到比較好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及「持續性個案管理追蹤」,才能早期治療,並依照疾病發展的趨勢,給予病人新藥臨床試驗、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以及肺臟移植的建議與安排,而這樣的照護模式,只靠一人一科是無法達成的,在國際上,多專科團隊照護已是主流趨勢。傅彬貴表示,國際上大型醫療院所針對間質性肺病皆採取整合照護模式,澳洲的墨爾本大學的間質性肺病多專科團隊模式,更納入醫療院所間的連結,地區醫院可將疑似間質性肺病患者轉送到墨爾本大學,由專業團隊進行診斷與評估。他指出,據澳洲經驗,在多專科團隊專業評估後,診斷的正確率大幅提升,並讓病人更早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提高存活率。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肺纖維化治療曙光除提供臨床照護外,中心也積極進行本土研究。傅彬貴受訪時首次揭露一項本土研究結果:台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高達46%,若患者合併肺動脈高壓死亡率上升2.24倍。研究結果也指出,間質性肺病患者肺部電腦斷層(CT)若觀察到網狀病變,或肺部病變面積大於一成者,追蹤3年發現,即使患者已接受治療,死亡率仍高達25%;體重太低的病人也會增加死亡風險。傅彬貴指出,此研究係與七家醫學中心合作進行,整理全台300多筆間質性肺病個案資料,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間質性肺病本土研究數據資料庫。他表示,團隊也積極加入國際肺纖維化新藥臨床試驗,目前有兩項第三期新藥臨床試驗進行中,並預計於112年底引進肺纖維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為罹患棘手的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帶來一線曙光。整合全院共9科室 個人化追蹤診治「從病人、疾病的角度出發,中心共整合了9個相關科室。」傅彬貴說,中榮醫院成立病人照護中心,旨在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集結了胸腔內科、免疫風濕科、心臟科、復健科、營養師、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專業人才,為患者提供全面照護。復健科:考慮到患者運動能力下降,易發生肌少症的情況,復健科的參與尤為必要。該科室將為患者提供持續的肺復健。營養師:制定適合患者的飲食建議,以提升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放射科:由於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較高,且間質性肺病的診斷需要影像學的正確判讀,因此團隊中包含三位專任放射科醫師,以提供最及時的協助和影像判讀。病理科:在面對間質性肺病中需要病理診斷的困難情況下,病理科的專業知識成為最終的依據,因此該科室也被納入中心的範疇。胸腔外科:中心致力於積極發展肺移植任務,因此胸腔外科醫師的加入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提供肺臟切片的協助,還在中榮肺移植的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個管師:患者一進到照護系統中,個管師就會透過通訊軟體建立溝通管道,回診的時間、復健安排及數值追蹤,都由個管師一手包辦,並安排醫療團隊的跨科會議,商討患者最新病況及療程安排。整合照護教育訓練 吸引全台醫師參加傅彬貴表示,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模式,受到全台醫院的重視,由台中榮總每月舉辦的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教育訓練,透過線上會議模式,除了院內以及中部地區外,也邀請金門、澎湖等離島地區的醫師同好參加。目前的課程包含國際治療新知、影像判讀、病理判讀以及治療指引分享等,2年內舉辦近20場的教育訓練以及一場國際研討會,許多來自北部、中南部、花東等地區的醫師,都給予課程非常高度的肯定與回饋。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與肺纖維化的病友同在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以病人為中心發展多專科服務為使命,包括:●早期診斷篩檢●照護流程客製化●心肺共病評估標準化●血清生物標記開發●國際臨床試驗導入發展幹細胞●再生醫療及肺移植照護治療「始終與肺纖維化病友並肩作戰、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與個案追蹤管理,讓肺纖維化病友能重新找回自在呼吸的健康。」傅彬貴分享來自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的勉勵,他也說,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團隊將持續在這個領域耕耘,為病友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提升台灣在這個領域的國際能見度。【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05-14 醫療.新陳代謝
研究揭糖尿病恐與夜間光害有關 如何避免睡覺受人造光危害?
城市中的街燈、廣告招牌等都是造成光害的兇手之一,光害不只會讓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看不見夜空中的星星,還會影響動植物的自然生活規律,破壞整個生態。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光害會危害人體健康,而且不只傷害眼睛,還與糖尿病有關。有國外研究團隊針對近10萬名中國成年人與光害影響進行分析發現,若在暴露於室外人造光的環境下睡覺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並指出中國擁有超過900萬糖尿病人口,可能就是光害造成的。國外研究證實 夜間人造光有「這些」影響先前,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晝夜節律和睡眠醫學中心主任吉伊(Phyllis Zee)與其研究團隊已發表一項研究,調查睡眠時的光線對20多歲的健康成年族群有哪些影響。研究團隊讓受試者在關閉聲音的電視機等昏暗的燈光下進行睡眠實驗,他們發現只睡一晚就會讓年輕族群的血糖、心率升高,並表示夜間人造光與體重增加、肥胖、代謝功能紊亂胰島素分泌等相關。經由這項研究,研究團隊認為,夜間人造光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發展具有關聯性。而近日,他們利用中國的疾病監測數據進行研究分析,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並將新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醫學雜誌《糖尿病學(Diabetologia)》。吉伊(Phyllis Zee)與其研究團隊使用2010年中國非傳染性疾病監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並取得中國各地共98,658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血液樣本,了解他們空腹、餐後血糖數值,再配合衛星圖了解每個人居住的區域其平均人照光暴露數值後,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造光暴露數值最高的區域比最低的區域,多了28%的糖尿病患者,平均每42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中國超過900萬糖尿病人口可能是光害造成的,而且隨著越來越多人搬進城市,數字可能會再增加。如何避免睡覺受光危害? 注意光線類型、位置吉伊(Phyllis Zee)在《CNN》報導中提到,民眾要注意人造光的危害,也要注意光線類型,尤其藍光是最刺激的光線,臥室裡最好禁止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電視等任何會發出藍色光譜光線的電子設備。若必須要使用電腦、手機等,應將螢幕燈光改為波長更長的橙色、琥珀色燈光。她也提到,床的位置最好遠離窗戶,並使用遮光窗簾,而晚上睡覺時,至少在睡前2-3小時就將環境燈光調暗。如果基於夜間安全考量,必須要開燈睡覺的時候,她建議,將光線調暗,並將燈光改為偏紅或偏棕的色調,此外,夜燈的高度位置不要與床齊平、靠近眼睛,可以放置在地上,利用地面反射光線,以避免增加更多的光源。人造光對於人的健康有些影響,尤其在夜間更要特別注意。不過,吉伊(Phyllis Zee)也提醒,白天的光線是必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白天照光,因為日光有益身體健康。【延伸閱讀】過馬路老是比小綠人慢一步?當心「肺動脈高壓」致死率高時下最夯「彩虹選食法」 提升免疫力要吃哪5種顏色?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754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9 醫療.呼吸胸腔
金馬獎導演疑高原肺氣腫驚傳去世!平常健康的人,登高山也會有高海拔疾病?
據新浪娛樂報導,執導過多部藏族題材的影片,代表作有「撞死了一隻羊」、「塔洛」、「老狗」…等,並曾以「塔洛」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著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驚傳去世,享年53歲。據報導,萬瑪才旦在藏區拍片,疑似突然發生高原肺氣腫,送醫搶救無效。高山症常見三類型許多人登高山後會產生高山症,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旅遊保健資訊指出,高山症即「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是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一般而言,海拔3000公尺的氧氣濃度,只有平地的7成左右,而海拔超過2100公尺以上,就可能發生高山症。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分為三類:1.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症狀(但少數患者沒有頭痛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給予妥善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就要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心衰竭、肺動脈高壓、貧血…高山症高危險群由於高山環境特殊,專家建議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都應先諮詢醫師才知道是否適合上到高地活動。此外,懷孕及糖尿病患也應留意。此外,之前也有病例自身有貧血而不自知,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書田診所特約主治醫師周明文曾受訪指出,要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先自行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而若仍發生高山症,應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平常很健康,登高山會產生高海拔疾病嗎?而許多人以為自己平常很健康,擔心到高海拔地區會不會出現高海拔疾病?疾管署指出,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環境就會對人體機能有些許影響,只要沒有適當的安排登高速度,在身體未適應的情形下就到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海拔疾病,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而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台灣最高峰玉山為3,952m,西藏拉薩高度有3,660m,聖母峰「珠穆朗瑪峰頂」則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86公尺。【參考資料】.快訊/金馬導演離世享年53歲 3月底才殺青新片.衛福部疾管署.貧血不自知 她赴西藏高山症狀超嚴重
-
2023-05-04 醫療.呼吸胸腔
30~40歲女性注意!易疲倦、呼吸喘,當心潛藏「心臟癌症」肺動脈高壓危機
30歲小姐呼吸喘、易疲倦 確診肺動脈高壓容易疲倦、呼吸喘,小心潛藏肺動脈高壓危機。30歲的小瑩4年前赴日本蜜月之旅,出發前有些食慾不振,沒想到日本知名火車站景點拍照時,眼見火車朝她駛來,她卻卡在路上氣喘吁吁,叫老公「趕快走別等我」,返台後更從腳底一路腫到大腿,整隻腳看不見血管宛如「麵龜」,原擔心腎臟出問題,就醫檢查時竟當場昏倒被送往急診,後續診斷心臟衰竭,轉診專科醫師才確診肺動脈高壓。「肺動脈壓力」須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確認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暨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民眾居家測量的血壓數值,是血液從左心臟流出,衝擊血管壁的壓力;不過「肺動脈壓力」是血液回流至右心臟,須就醫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才能確認。正常人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為14mmHg,一旦超過20mmHg即為肺動脈高壓,此時供應血流至肺動脈的右心室會更用力收縮,長期導致右心室負荷過重、逐漸擴大,增加心臟衰竭、猝死風險。出現5大症狀 應積極就醫治療肺動脈高壓患者因肺部血液回流不足,難以順利進行氣體交換,導致病友處於缺氧狀態,容易出現疲倦、呼吸容易喘、運動時呼吸困難或運動耐受度變差等症狀。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肺高壓介入醫學科主任吳懿哲表示,如果民眾出現5大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咳(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或運動耐受度明顯下降,或是過馬路時走輸小綠人,應積極至心臟專科就醫治療。30至40歲女性 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好發肺動脈高壓族群,包括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其他疾病續發導致,而不當使用特定藥物或毒物,像是減肥藥芬芬、甲基安非他命等,也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另根據國內外臨床統計,30至40歲女性也是好發族群。黃偉春指出,原發性肺高壓有15%屬於遺傳因子,可透過每年固定篩檢、及早治療,但80%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找不出原因。黃偉春指出,按照盛行率估計,全台約有200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若包括紅斑性狼瘡等次發性患者約有2000人,但依舊有許多患者尚未被正確診斷,根據研究指出,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要花3.9年,若肺動脈高壓未接受治療,病友確診後3年存活率不到4成,致死率高於某些癌症,因此該病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透過藥物治療 存活率增至7成以上肺動脈高壓因無法治癒,早期沒有好的藥物治療時,病人只能等待肺移植,黃偉春說,除了等捐肺很困難,也會面臨移植排斥問題,換肺預後並不佳。隨著醫療發展,現在透過藥物治療,可協助8至9成病人控制疾病,以10年存活率來看,過去不到3成,現在增至7成以上,但也有部分病人治療後,因為原有疾病問題或是未正確診斷、未遵從醫囑服藥,使得病情惡化,因此長期穩定服藥控制非常重要。部分病人誤以為,因為病情嚴重才需要一次使用多種藥物,吳懿哲表示,近年肺動脈高壓合併治療,已是國際趨勢,以新版治療為例,醫師會依據患者確診時的風險狀態,一開始就決定合併2或3種藥物治療,一旦治療反應不佳,或治療期間狀態變差,再進一步增加或改變用藥。延伸閱讀:.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喘、咳、血、腫、暈5症狀,恐是肺動脈高壓,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北榮經導管「夾緊」心臟瓣膜救命 三尖瓣膜逆流有哪些症狀?
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導致急性心衰竭,經導管修補成功救命。85歲林先生,長期罹患心房顫動,近20年前因心血管堵塞,曾接受心繞道手術,近年檢查發現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但今年農曆年節,出現胸悶、喘、下肢腫脹症狀,診斷為三尖瓣膜重度逆流致心衰竭,緊急住院治療。台北榮總心臟瓣膜團隊考量患者高齡,且有多重慢性病,再次開心手術風險極高,而進行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林先生術後第二天即康復出院。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喬博說,三尖瓣膜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間,健康狀況下應可正常開合和關閉,但隨著心律不整等疾病,導致心房、心室擴大,讓三尖瓣膜無法正常關閉,導致三尖瓣膜逆流。輕微三尖瓣膜逆流持續追蹤即可許喬博說,據統計,輕微三尖瓣膜逆流於超音波檢查十分常見,一般持續觀察、追蹤即可,而中度以上三尖瓣膜逆流在一般人口盛行率約3至4%,大於70歲高齡患者盛行率則上升到5至6%。三尖瓣膜逆流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約15%病患屬原發性,為三尖瓣膜本身出問題,85%屬次發性,通常是瓣膜外原因造成,如二尖瓣膜逆流或狹窄、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所致,考慮到手術風險,三尖瓣逆流治療一般都以達重度逆流才會採取手術。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慶威表示,早期三尖瓣膜重度逆流主要症狀為以喘和腳腫,這時很容易被利尿劑控制,也導致病患雖已有嚴重三尖瓣逆流,卻往往忽略,沒有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一旦病情進展至重度三尖瓣逆流並致心衰竭時,病患常合併黃疸、腹水,甚至肝衰竭。特別是天冷時,血壓容易上升,容易造成心臟瓣膜壓力,讓原先已有的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此時就應盡速就醫治療。三尖瓣膜逆流症狀有哪些?.疲勞.心率異常(心律不整).頸部脈動.活動時呼吸急促.腹部、腿部或頸部靜脈腫脹許喬博說,開心手術雖是重度三尖瓣逆流標準治療,但手術風險相對提升,依美國資料顯示,三尖瓣膜逆流手術死亡率約10%甚至更高,如何早期治療重度三尖瓣膜逆流為國際間非常重要的議題。開心手術是重度三尖瓣逆流標準治療宋思賢指出,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技術,全程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心肺機,不需停止心臟,且無傷口,對於高齡高開刀風險的病患,可以更安全有效治療三尖瓣膜逆流。根據美國相關研究,7成病患1年內術後可維持中度以下的三尖瓣逆流,不但可大幅改善心衰竭症狀,也減少了心衰竭再住院的比例,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宋思賢說,對於三尖瓣膜逆流等複雜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因無手術傷口、風險低、恢復快,術後復原良好,並需要以病人為中心的跨團隊合作共同評估,才能提供病人最佳治療選擇,但此手術無健保給付,需要自費治療。林先生說,今年1月29日在家中吃完晚餐後,感覺喘的症狀變得嚴重,太太「感覺不太對勁」,而到北榮急診就醫,診斷是血壓高,並可能有心衰竭情形,隔天進行詳細檢查,判斷是重度三尖瓣膜逆流,他是理智考慮病情,尊重醫師專業,如果治療需要手術,就進行手術,術後目前恢復良好,最近太太因為腳受傷,就醫時都必須坐著輪椅,也都是他幫忙推輪椅都沒有問題。為照顧心臟瓣膜疾病患者,北榮有兩組心臟瓣膜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醫師、護理師及超音波醫師共同組成,至目前為止,已完成500例以上各式經導管主動脈瓣膜、二尖瓣膜以及三尖瓣膜治療,手術成功率高達95%,成功減輕病患症狀與疾病嚴重程度,並與國外先進一流醫學中心成效相當,同時給予復健、營養等全方位的治療照護,協助患者重返健康人生。【資料來源】.Mayo Clinic: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1-09 焦點.生死議題
「一路好走是很棒的祝福!」手不能動的她用「眼控」一字字完成預立醫療
編按:疾病是一種失去,但也創造生命與愛的契機。小青女士罹患肌萎縮性脊隨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她與家人一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即使疾病令她的身體已無法自由移動,生活完全依賴他人,仍堅持以眼控滑鼠打字,一字一句寫下她的心情。2019年2月,我41歲,迎來人生最大的震撼—漸凍症。就是跟霍金一樣的那個漸凍症,全身逐漸癱瘓但意識清楚,最後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呼吸衰竭而死亡的罕見疾病,俗稱漸凍人。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世界各國統計平均存活時間都在3-5年之間,在照顧品質良好的狀況下,存活時間可以延長到十年以上……,這些網路上可以查到的訊息提醒我沒有太多好手好腳時間了。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在心裡把這件事消化一遍,才接受這真的發生在我身上,有一種「橫豎都是死,那更要把剩下的日子過得加倍幸福快樂」的決心。我在心裡把生命未完成的清單列出來,發現我沒什麼錢,所以不用擔心怎麼安排,省了一件事;我一向目光短淺,沒有什麼夢想,當然也就沒有未完成的問題,又省了一件事;想來想去我的清單裡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人」。從小到大我都靠著樂觀幽默、善良、活潑風趣的個性在江湖上走跳,漸凍症是老天爺知道我的才華故意給我的功課,提前告訴我我的生命正逐漸衰弱、慢慢死去,讓我來得及和我最在意的人們好好道別並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是醫療相關工作人員,工作的關係我有幸有很多機會陪伴病人和家屬走過治療的辛苦歷程,也包含走到生命最後一段路。對我來說死亡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有那一天,活著時候的感受才是更值得花心思的課題。我不在意能活多久,我要的是活得舒服、開心、有尊嚴,我害怕苟活更甚死亡。心裡有了明確的想法還不夠,我需要得到家人的認同,才能在最後告別的時刻讓每個人都沒有遺憾地覺得「這樣走了也好」。2020年9月,我接到高醫罕病個管師的通知,病人自主研究中心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補助全台罕病家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提供病友本人和2位親屬免費諮商。我很快地約了我老公、我姊姊和我兩個弟弟一起到高醫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接受諮商。諮商的環境就像家裡的客廳一樣舒適輕鬆,家醫科吳建誼醫師透過投影片,有系統地跟我們介紹病主法與預立醫療的意義與實質的內涵。那些內容其實我都懂,也很符合我不想苟活的觀點,但當我知道自己很快要面臨這些抉擇時,我無法平心靜氣地和家人詳細陳述細節。透過諮商,我和家人一起把這個「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議題完整想一遍,總算有機會好好地聊聊彼此對生命的想法。那次諮商後,我們五個人都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我可以確定最重要的親人都了解我的心意,也一定會支持我的決定。漸凍症確診三年多,我和家人間慢慢有一個具體的共識,如果不能講話或是過得不開心了,就不要繼續延長無意義的生命。不怕死並不是想死,不能好好活的時候,一路好走其實是很棒的祝福。我希望我的兩個孩子長大以後回想媽媽最後這幾年的日子,可以會心一笑,心裡沒有遺憾,會記得他們的媽媽這一輩子過得很充實很開心,就算早早就離開也很精彩繽紛。而不是「媽媽最後那幾年躺在床上,什麼都做不了,好可憐,我們看她那樣也很心疼」之類的回憶。病主法通過也有一段時間了,即便像我這樣罹患存活時間有限的罕病的醫療人員,對於進行諮商這件事,仍然有種「事情還不到緊要關頭」的拖延心態,我很幸運在那時候有機會接受諮商。感謝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罕見疾病基金會與高醫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的協助,讓我們及早在心裡面埋下病主觀念的種子,隨著時間的前進,在我們心中逐漸萌芽成一個明確篤定的信念──一路好走其實是很棒的祝福。何謂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亞洲第一部維護病人善終自主權的專法,於108年1月6日開始實施,民眾可經由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並註記在健保卡,事先要求符合末期病人等五大狀況時,是否要撤除維生醫療或管灌餵食,或委由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預立醫療諮商要收費嗎?‧預立醫療諮商(ACP):民眾可至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機構,進行預立醫療諮商,諮商參與者除本人,還須至少一名二等親內親屬陪同,若有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也須找來一同接受諮商,經意願人同意的親屬也可參加。依據病主法,醫療委任代理人可以是家屬出任,但不能是意願人的受遺贈人、意願人遺體或器官指定受贈人、其他因意願人死亡而獲得利益的人,但意願人的繼承人除外。‧諮商要收費嗎?衛福部醫事司表示,諮商費用以小時為計算單位,每小時上限不超過3500元,並鼓勵全家一同前往。根據過去試辦計畫的經驗,每組諮商時間約在60分鐘至90分鐘,但若民眾提前做好功課、想清楚,到現場僅簽署,就能省下較多費用,衛福部也鼓勵醫療院所不要向諮商時間極短的民眾收費。須符合5臨床條件才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醫療決定(AD):根據病主法,20歲以上且具完全行為能力,就能預立醫療決定,簽署後可隨時以書面撤回或變更。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是考量未來面對生命末期、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失智程度極嚴重無法自理、或符合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重症時,要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適用五大特定臨床條件:1.末期病人2.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3.永久植物人狀態4.極重度失智5.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疾病,包括多發性系統萎縮症、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及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等。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病友故事/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病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半層樓梯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一層半樓梯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解密1/什麼是肺高壓?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解密2/肺高壓會有多嚴重?依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 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 第二級:爬樓梯會喘● 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 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解密3/肺高壓有哪些種類?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肺高壓是指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心肺衰竭猝死。常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肺高壓其中有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過去沒藥醫平均活不到三年,現在有三大類藥物可使用,十年存活率高達八成,還有新療法正在研發中,提醒五種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病友案例40多歲的A小姐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醫師解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彥宏表示,上述個案起因於未能及時診斷並接受治療,導致肺高壓症狀急速惡化,造成心肺衰竭和猝死。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症狀輕微時是運動才喘,嚴重時可能連坐著都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就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1-09-22 養生.人生智慧
日吞10多顆藥、針打到手化膿 16歲男的願望:想考藥劑系
台中市16歲高一男學生阿政(化名)在小學四年級確診為罕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每天都要吞服10多顆的口服標靶合併治療藥物及搭配皮下注射前列腺素,雙手打到紅腫化膿改從肚皮給藥與疾病賽跑,但他樂觀以對,在父親和醫師戴以信鼓勵下,考取第一志願高中,他除了感恩家人與醫療的支持,也期望大學能考取藥劑系,研發新藥,幫助更多患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說,阿政在小學三年級發病,隔年確診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阿政開始加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他即向國健署申請罕病資格審查,往返多年終於取得罕病資格,得以向健保署申請藥物後,才讓阿政家裡的經濟重擔恢復平衡。戴以信指出,阿政的爸爸有信仰支持,一路獨自扛著經濟壓力與陪伴孩子,並鼓勵阿政「我們不會放棄任何治癒的機會」,期盼世界上能發展出更新的藥物治療。戴以信說,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案例極少,發生率百萬分之2到3,由於肺部小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阻力增加,導致右心室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肺部,患者因缺氧出現疲倦、喘、運動呼吸困難,甚至心臟衰竭猝死。阿政接受中國附醫次世代全外顯子定序檢測,確實發現肺動脈高壓的特定基因突變。他指出,治療上以多種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延緩心臟衰竭,一旦藥物劑量使用到最大限度,接下來只能接受肺臟移植。標靶藥物有三大類,阿政三種都已經用上,其中兩種已達最高劑量,只剩前列腺素還有調整空間,所幸這一年以來病情控制得相當穩定。戴以信強調,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當父母發覺孩童有呼吸喘促、體力下滑、腳水腫、疲倦、暈厥、胸痛、心悸等症狀時,務必立即就診兒童心臟科進行詳盡的檢查以找出病因。
-
2021-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不只造成味覺嗅覺異常 醫師:「五感」恐再少一項
一名 45 歲的男性出現了新冠病毒相關的症狀,症狀開始後的第十天,狀況惡化而需住院治療,由於呼吸狀況越來越差,他接受了插管並且入住加護病房。在插管的三十天內,發生了雙側肺栓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動脈高壓和貧血。經過瑞德西韋、靜脈注射類固醇和血漿置換治療,他的病況慢慢好轉,拔除呼吸管並從加護病房轉出。轉出後,他才注意到自己有左側耳鳴和聽力喪失,在得到新冠肺炎之前,他的聽力和耳朵狀況都是正常的。回顧了他的病史,除了一點氣喘之外身體很健康,在住院過程中也沒有使用耳毒性藥物。耳鏡檢查發現他的耳道是通暢的、沒有發炎、耳膜完好。聽力檢查結果是左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這是「突發性耳聾」!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有極少數的機會會發生突發性耳聾,目前在全世界還是零星案例,但是一旦發生,會造成病人生活明顯的不便,而且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為無法清楚表達,聽力喪失可能會被忽略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突發性耳聾是指,在短時間內(3天內),聽力突然變差(連續3個頻率,降低30分貝的聽力),而且是感音性的聽力障礙,經常會伴隨耳鳴或頭暈。如果是突發性聽障,千萬不能輕忽,需要儘速求診,並且盡快開始治療。大約10萬人中,有5至27人會發生。不分年齡、性別,大家都會發生,但是以40到55歲發生比率最高。通常是不明原因的,有以下幾個可能的理論:1. 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進而造成內耳或聽神經發炎。2. 血管問題(Vascular compromise):內耳對於血液供應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有人把突發性聽障稱為耳中風。3. 耳蝸內膜破裂(Intracochlear membrane rupture)4. 內耳免疫問題(Immune inner ear disease)2020年4月,Sriwijitalai 和 Wiwanitkit(泰國)發表了第一篇提到新冠病毒和聽力喪失可能有關的研究,之後全世界就有零星的個案報告。有多位伊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發生突發性耳聾合併眩暈。一名埃及患者診斷突發性耳聾而無其他症狀,新冠病毒檢驗為陽性。他接受了口服類固醇及其後的鼓室內類固醇治療,結果有所改善。患者之前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其他可歸因於突發性耳聾的原因。此患者認為口服類固醇的益處最大,而鼓室內注射類固醇沒有進一步的進步。埃及的另一篇研究測量了20名無症狀感染者和20名對照者的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高頻聽力及TEOAE振幅明顯較差,這表示新冠病毒與耳蝸損傷之間存在潛在關係。前述故事中是一名英國患者,在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後,他接受了鼓室內類固醇注射,追蹤的純音聽力圖顯示出部分改善。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和ACE-2受體相關。ACE-2受體出現在肺泡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最近的研究也在小鼠的中耳上皮細胞以及血管紋(stria vascularis)和螺旋神經節(spiral ganglion)中發現ACE-2受體。此外,新冠病毒會引起發炎反應以及增加細胞發炎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 1 and interleukin 6),這些因子直接進入耳蝸或是發炎導致的細胞壓力都可能造成感音性聽力損失。目前的疫苗不良事件報告沒有發現突發性聽力損失與疫苗接種之間存在相關。接種疫苗的人的突發性耳聾發生機率似乎更低,但因個案數過少,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為什麼會突然聽力喪失?什麼是突發性耳聾?世界各地的案例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造成突發性耳聾?新冠病毒「疫苗」會造成聽力喪失嗎? 【延伸閱讀】 泌尿道感染、發炎症狀有哪些?反覆感染怎麼辦?醫師教妳預防保養超級食物是減重仙丹?一文看清背後原理防疫期間缺運動,肩頸痠痛真要命!四大重點痠痛理療,全身好利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4-24 新聞.科普好健康
呼吸困難要當心! 醫:4類疾病為常見症狀,重則有生命威脅
呼吸是重要的生理功能,藉由呼吸,人體可以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維持人體功能的恆定。當有呼吸功能障礙時,輕則胸部不適,影響日常活動,重則有生命威脅,必須謹慎因應,給予適當的診斷與治療,不可輕忽。呼吸困難是4大類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發生呼吸困難時,應該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診斷及治療。呼吸道疾病:氣喘、肺阻塞呼吸道疾病包括氣喘、肺阻塞及支氣管擴張等,常伴隨咳嗽,特別是氣喘,好發於夜間及清晨,影響睡眠。台灣氣喘的盛行率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很多慢性咳嗽或常感冒的病人,經詳細問診及檢查,才知道過去一直困擾的症狀是來自氣喘。目前氣喘的藥物治療進步,以吸入型的藥物為主,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少;嚴重氣喘患者,也有許多生物製劑可以選擇,除有效減少急性發作、改善症狀,大部分嚴重氣喘的病人可以避免或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及其伴隨的副作用。肺阻塞(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因為吸菸所造成的疾病,建議40歲以上,曾每天抽菸一包超過10年以上的病人,如果有慢性咳嗽、有痰或會喘的現象,應找專業醫師,給予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同樣是以吸入型藥物治療為主,方便且療效良好。這類呼吸道疾病的診斷,除病史外,都需要肺功能檢查加以確認,並作為未來監測診療的重要工具。肺纖維化:菜瓜布肺肺纖維化是一個診斷困難且不容易治療的疾病,主要症狀包含咳嗽與呼吸困難,部分病人會有體重降低的現象。造成肺纖維化的原因很複雜,包括藥物、環境因素及自體免疫疾病等,需從病史、身體、影像及肺功能檢查等綜合評估,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接受切片檢查以確診。這當中有一部分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菜瓜布肺」,病人在臨床及高解析度斷層掃描影像上有特殊的表現,但沒有明確的誘發因素,通常預後不好。近年來抗纖維化的藥物有長足的進步,可以改善肺部纖維化的病程,協助病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其他肺病:肺炎、肺結核肺炎及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常以咳嗽有痰為主要的臨床表現,但也會造成呼吸困難等症狀,不可輕忽。此外,罕見疾病如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及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也多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都需要專業醫師給予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心臟及其他疾病心臟衰竭病人也會出現呼吸困難狀況,常會有肺水腫,必須仔細調控水分的攝取。這部分則需仰賴心臟科專家協助診療。此外,精神焦慮也常造成換氣過度,因呼吸困難到門診或急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1-04-1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喉嚨異物感與哪些疾病有關? 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是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表示,有許多疾病會造成此症狀,包含喉嚨發炎、扁桃腺結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誤食異物、胃食道逆流、胃酸咽喉逆流症、消化道疾病、頭頸部腫瘤、頭頸部肌肉骨骼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身心科方面疾病(壓力、焦慮、憂鬱)等都會造成喉嚨異物感,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及胃酸咽喉逆流症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 喉嚨卡卡與癌症有關?出現異狀儘早就醫 王俞鈞醫師說明,診斷時會先了解症狀,也會詢問過去病史、家族史及菸酒檳榔使用狀況等,除了基本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醫師強調患者身上可能同時並存多個疾病造成喉嚨異物感,治療方式會因應不同疾病,適當地作轉介。 王俞鈞醫師分享,一位患者因喉嚨卡卡持續數月,原以為是魚刺卡在喉嚨裡,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左側舌根有腫塊,經過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已是口咽癌第四期。由於口咽癌最常見症狀為頸部腫塊,且早期不易發現,若發現身體異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才會有相對好的預後。 還有一位因喉嚨異物感持續半年就診,患者併有聲音沙啞、咳濃痰、鼻塞等症狀,檢查後發現同時有慢性鼻竇炎及聲帶節結,詳細討論後先治療慢性鼻竇炎,手術後除了症狀改善,也發現患者清喉嚨次數減少,聲音沙啞改善,持續追蹤後聲帶節結狀況也消失。 戒菸檳酒 良好生活助改善 面對喉嚨卡卡等問題,首先還是須經醫師專業診斷,不同疾病會有不同治療方式。王俞鈞醫師提醒平時應培養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包含戒菸、戒酒、少吃油炸和甜食,如接受治療後沒有改善,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以利確定病因再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心臟癌症」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3 新聞.生命智慧
「他在手術檯上,連心臟都沒有,這16天也叫做活著嗎?」全球首例無心人,衝擊柯文哲生死觀
手術檯上的無心跳病人,連心臟都被摘掉了,但透過葉克膜的支持,再加上心臟移植手術,竟然還可以再活過來。這讓我不由得思考,到底什麼叫做死,什麼叫做活?每救一個病人,無論成敗,累積的病歷都是厚厚一疊。在這些紀錄裡,有必須視為前車之鑑,永遠不可以再犯的教訓,也有可以繼續深入研究,說不定能延伸出全新治療的新思路。心跳沒了,人就死了?無心人不僅是全球首例和台灣奇蹟,也因為這個病例改變了我對於生死與人生的看法。這個案例發生在2008年,病人56歲,家住南部。據說他在這次生病之前,健保卡一次也沒用過,結果第一次被送進醫院就是一場大病,還差點要了他的命。他因為蛀牙,細菌侵入血液,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心臟,演變成細菌性心內膜炎。住院後,很快就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外院緊急為病人的心臟進行清創手術,修修剪剪的結果,把整顆心臟給拿掉,只好替患者裝上兩台葉克膜,轉送到台大醫院,看有沒有機會做心臟移植。病人運氣非常好,等到第16天,居然得到了一顆心臟。移植手術也很成功,他在醫院裡休養一段時間後就康復出院。這樣敘述起來,好像整個過程都很順利,但其實在心臟移植前,我們非常猶豫要不要進行手術。試想,一個人被摘掉了心臟,裝上葉克膜,等了16天,這16天裡我們為了防止他中途醒來掙扎,或是昏迷中亂動導致管線鬆脫,於是給他下了大量止痛、鎮定及肌肉鬆弛的藥物。從外表看來病人一點反應也沒有,難以預料除了心臟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併發症。我們擔心就算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把人救回來,但萬一成了植物人、不會醒過來,那要怎麼辦?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先幫病患做了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可見的腦中風或出血,然後大家就豁出去了,替他做移植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時,把病人的胸腔打開一看,原本該是心臟的位置什麼也沒有,只看見幾條塑膠管子連接到外面的葉克膜機器。這個景象實在詭異!心臟移植手術後,病患意識清醒且復原狀況良好。其他人看到這則新聞,只覺得是醫學奇蹟,殊不知它徹底衝擊傳統的生死觀念。在傳統醫學的認知裡,心跳沒了,人就死了。可是手術檯上的無心跳病人, 連心臟都被摘掉了, 但透過葉克膜的支持, 再加上心臟移植手術, 竟然還可以再活過來。這讓我不由得思考, 到底什麼叫做死, 什麼叫做活?人生又是什麼?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想通了,人遲早都會死的, 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只是一個過程, 在過程當中,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當然,奇蹟會出現,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所以葉克膜才會如此被重視和發展;不過實際上,失敗的經驗往往更是慘烈。很多時候看著病患裝葉克膜裝到最後,全身水腫、併發感染或器官衰竭,我知道他一定會死,但什麼時候關機?怎麼跟家屬溝通說明?每一個案例都不一樣,每一步都是醫師的考驗。每個病人都是不可取代的唯一有位剛生產的女性病患,因為肺動脈高壓,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後來她雖然等到肺臟,卻因為移植手術失敗而過世。她臨終的遺願,是將眼角膜捐出來,我們最後也幫她完成了心願。半年後,病患的丈夫寫了封信給我。 柯醫師你好,也許你已經忘記,我是去年11月因為肺臟移植去世的病人XXX的先生。時間匆匆已過半年多,這半年來我一直想提筆,感謝你在最後的時刻為我老婆做的總總。只是一觸及內心的創痛,總是無法下筆。今夜又是一個人面對這個靜靜黑夜,我想應該寫信謝謝你,在我太太漫漫苦等的最後日子裡,給了我們希望。雖然結果是那麼令人失望痛苦,但我和我老婆還是衷心感謝你對病人的付出。 還記得我第一次靦腆地去請求你幫助,想不到你竟在百忙之中立刻撥空去看我老婆。那時我和太太都非常驚訝,因為這與我倆在醫院那麼久的經驗和認知不符。我和太太都心想,手術後最要感謝的人是你,讓我們在等待中有了一絲光明。 對醫療,身為病患與病患家屬,實在無任何資格要求過多的關心與照顧。畢竟醫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沉重的壓力讓醫生們臉上不容易露出笑容,也不容易傾聽病人及家屬的心聲。畢竟有那麼多的事情要處理,不可能對單一的case 付出太多的心力。 但我常想,如果照顧的是自己最親最摯愛的親人,那又是如何?如果身為醫師能深刻體認到,或許自己多一些關懷,就可以讓一個原本快樂安詳的家庭, 免受親人離散; 讓一個出世未久, 還不會叫媽媽的小孩, 有母親溫暖懷抱可依; 讓一個伴同愛侶相知相惜走過十一年頭的年輕人,能更有希望地走向未來⋯⋯相信醫師們就能更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他們做的不只是救一個人,還有那個人背後傷心無助的家庭。 我太太手術前告訴我,萬一手術失敗,就把她所有可用的器官捐贈出去,因為她不願意有別的家庭,再有如我們般痛苦的等待與無助。看著她眼角流血,我的心也跟著滴血。我想人生無常,有機會可幫助別人的時候,我也會捐出全身器官,畢竟這可為多少瀕臨絕望的家庭,帶來多少的歡樂與希望。 寫這封信,除了感謝還是感謝。你為病人的付出,相信許多人都默默記在心裡。每次當你拖著疲憊的身心在巡房時,請了解我和太太以及每一位受你幫助的人都感念在心頭。也希望每位醫師都能有你的影子。謝謝你。這封信給我很深的感觸。對醫師來說, 每天看診的病人實在太多了, 所以每個病人不過是眾多病人的其中之一。但是對於病患家屬來說, 這個病患是唯一的、無可取代的, 她可能是丈夫深愛的妻子, 也可能是嬰兒依賴的母親。以前我當醫師時,住院醫師都知道柯P最好拜託。有時候我回到家已是半夜,躺下去睡沒幾個鐘頭,就接到住院醫師打來的緊急電話:「柯P,病人胸導管已引流1,500CC的血,怎麼辦?」我實在累得爬不起來,很想跟他說就繼續輸血,其他明早再說。但我總是會想起那句話:「他們做的不只是救一個人,還有那個人背後傷心無助的家庭。」想到那封信,我再怎麼累還是會奮力起床,黑夜中騎著腳踏車趕去醫院看病人。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葉克膜的傲人成績,以及各方面的醫療進步,彷彿有葉克膜的存在,就能扭轉生死的命運。無疑的,葉克膜確實衝擊了一般人對生死的想像,然而生死是不可能改變的。做為急重症醫師,即使醫學再怎麼昌明、我們擁有那麼多的尖端醫療技術,但至今還是沒有人可以百分百確定哪個病人會活、哪個病人會死。我曾經歷多次眼看病人狀況好轉,隔天就可以離開加護病房,但當晚發生一個誰也沒料想到的意外,就直接掉落瀕死邊緣。也有那種送進加護病房時,我們都覺得希望渺茫的病人,結果卻慢慢一點一點好了起來。所以我常說,凡事盡力就好,不要問結果。可是,回歸人性,我會自問,除了盡力,我還能為病患或家屬多做點什麼?這是我站在醫療第一線多年,從生死中領悟到的真理;即便後來從政,我始終沒有改變這樣的初衷。書籍介紹書名: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作者: 柯文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26作者簡介/柯文哲台北市長。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2019年成立台灣民眾黨。相關著作:《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2020-12-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斑馬線走不完?自體免疫疾病當心肺動脈高壓 行走能力與心肺健康息息相關,同時可能是反映潛在疾病的指標。一旦自覺走不遠、走路容易喘,甚至過馬路時無法在小綠人倒數前走完斑馬線,且本身是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就要當心是否為「肺動脈高壓」所致。患有硬皮症的林姓女子指出,10年前因多次咳嗽暈倒,送醫後赫然發現已併發肺動脈高壓,回想當時還以為是老化導致行走能力下降。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切勿輕忽肺動脈高壓危機。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指出,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的自體免疫疾病族群,諸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當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時,免疫細胞會聚集並攻擊血管周遭,造成血管發炎、變硬、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窄,導致心臟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輸送血液,因而形成肺動脈高壓。 蔡長祐說明,肺動脈高壓的症狀喘、咳、疲憊等,對於年紀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特異性不高,不容易於返診時與醫師討論,若醫師沒有追問或進一步轉診安排侵入性的檢查也很難評估或確診,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在日常就對於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等有所警覺。 肺動脈高壓如心臟癌症 看小綠人注意警訊 一般人的行走速率大約是1秒1.2公尺以上,國內主管單位所設計的過馬路小綠人,是以每秒0.8至1公尺為準,一般人照正常步行速度,都可在時限內通過馬路。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利用過馬路小綠人為基準,當發現步行能力突然衰退且易氣喘吁吁,表示心肺功能可能有問題。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再加上肺動脈高壓會持續惡化、五年存活率較乳癌、大腸癌更不理想,素有「心臟癌症」之稱。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平日若有喘、咳、疲憊等症狀,需立即與免疫風濕科醫師反應,或轉介心臟內科進一步檢查。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溼科12月14日起設置「PK小綠人」專區,提醒病友及家屬,注意肺動脈高壓警訊。 自體免疫疾病族群 當心喘咳血腫暈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宋思賢主治醫師解釋,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最後造成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死亡。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因此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因微血管破裂而導致咳血、腳部血液難流回而造成水腫、甚至運動時肺壓上升過度而造成活動性的暈厥。 一旦出現「喘、咳、血、腫、暈」五大症狀,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疾病患者,更應盡早和風免科醫師討論,轉介至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除了利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X光片等檢視患者是否有右心肥厚、擴大外,還需要透過右心導管 來確診。由於血壓計無法測量右心的肺動脈血壓,因此無論喘不喘,高風險者都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常敏之教授補充說明,肺動脈高壓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前者的發病原因不明,後者則是由疾病、藥物、毒素或感染等所引發。在缺乏適當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將近一半的病患可能在三年內死亡 。積極治療肺動脈高壓,雖然不見得能將肺壓控制到完全正常,但只要有效將肺壓降低,生活品質可望和常人相同。 《延伸閱讀》 .過馬路走輸小綠人?小心肺動脈高壓,煞肺又苦心 .發燒咳嗽喘不過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當心肺纖維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新型貼片心電圖 AI穿戴防猝死
近來心因性猝死事件頻傳,台北榮總和三總合作將智慧醫療導入醫學影像與心電圖進行分析,藉由AI人工智慧判讀大量心電圖波形,辨識有問題的訊號,並與穿戴式裝置結合運用,能更有效即時偵測心律不整,進一步預防猝死。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表示,北榮與三總合作近十年,將AI人工智慧醫療與穿戴式裝置運用,研發新型貼片式心電圖,即便是遠距,也可以快速精準測出問題。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打趣說,「以後我去立法院都要戴,看前後心律有沒有差別」。陳適安指出,通常心律不整為陣發型,僅連續偵測24小時,若當下未發生心律不整,就難以偵測發現。如果能夠連續測十天,診斷正確率可到80%,但通常檢測工具太大或病患不願意配戴這麼久的時間。新型的裝置輕巧,貼在左前胸,續電力可高達兩周,病人可回家連續配戴14天後再拿回醫院判讀,或住院病人貼在胸前,可將監測資料無線傳輸到病房中控儀表板,隨時監控。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羅力瑋則表示,由於14天且24小時連續監測,有非常多資訊必須分析,AI則幫助減少至少三分之二的時間。北榮目前利用六萬多位病人、約22萬張心電圖和超音波配對,開發心電圖AI預測模型,已完成布魯格達症候群及肺動脈高壓預測模型,準確率最高可達九成,可進一步預防猝死。羅力瑋以肺動脈高壓為例,過去難以早期偵測,民眾出現喘的症狀才來就診,病情已是中度以上。若過去曾有胸悶痛、心悸、昏厥,卻無法被確診者,可使用AI人工智慧醫療與穿戴式裝置,從心電圖波形準確判讀出有相關問題,及早給予藥物治療。馮世寬說,希望未來可將此新技術引進榮家和軍方,若是新兵有心臟問題,可提前預防,避免訓練中途發生猝死。
-
2020-11-0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晨間手指僵硬、腫痛別輕忽! 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人易好發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製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 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 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手部關節為主 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 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 把握治療黃金期 避免關節變形 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 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 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腫痛別再忍!醫籲:快就醫找病因,別錯過治療黃金期!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 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
-
2020-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勿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
【編者按】「性別與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本週卻是「醫病平台」首次以這主題刊登三篇文章。張博淵教授以其心臟科的專長提出醫學數據,呼籲醫界及社會大眾不容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有時會有「非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另外我們在此發表有關「代孕母立法」的兩種不同看法,一位在專業方面深受尊敬的藥師長年以本身是子宮發育不全的病人,挺身呼籲「代孕解禁」的推動;一位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意見領袖卻因擔心女性可能因代孕合法化而造成女性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科技不能解決的社會文化問題」惟有在社會大眾透過理性的對話,了解事實並屏除誤解,才能達到共識。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統計,台灣女性在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分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與第四位,估計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多名女性因此喪命,總死亡人數是婦女癌症(乳癌、子宮頸癌、子宮癌、卵巢癌等)的3到4倍。然而在社會大眾的印象之中,往往認為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專屬,鮮少了解心血管疾病徵狀與用藥上的性別差異。長期關心婦女心血管疾病的NGO團體「台灣女人連線」曾有調查指出,全國只有約2成5的女性知道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會高於婦女癌症。即使在心臟病高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的美國,婦女也始終認為婦女癌症是威脅她們健康的最大殺手,個中思維令人費解。不僅如此,知道更年期後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則不到半數。女性荷爾蒙有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作用,能使血管功能較為健康。50歲之前女性的三高發生率普遍低於同年齡男性,但更年期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發生的比率卻大幅增長超越男性。在更年期後,少了荷爾蒙這項保護因子,罹患心血管風險便呈直線上升。平均來說女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齡比男性晚十年。從學理上來看,似乎更年期後的荷爾蒙補充能夠改善女性的健康,然而,補充女性荷爾蒙雖可改善更年期症狀,卻也有可能增加血栓的風險。除了靜脈血栓外,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因性死亡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目前國際的治療指引並不建議常規補充女性荷爾蒙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二十多年前,美國開始對其高居死因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進行性別差異的分析,結果發現除了疾病的風險因子有性別差異之外,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的表現也與男性不盡相同。以心絞痛的表現來說,典型症狀是胸痛、冒冷汗、放射性疼痛,可是約有3至4成的女性患者是消化不良、頭暈、疲倦、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容易被忽略造成求診延遲,整體的處置比較會超過治療黃金期。此外,由於症狀不典型,女性接受心導管檢查的比率比男性低15%。也因為較少接受這類檢查,以致接受手術治療的比率更低,女性接受心導管治療或繞道手術的比率比男性低35%。女性在治療後發生局部缺血或因胸痛再次住院的比率高於男性。雖然醫界並非都一致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但是醫學文獻提供許多活生生的數據卻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心臟學會也正式將此性別差異寫入心臟病的治療指引(practice guideline)中。在疾病預後方面,過去國外統計急性心肌梗塞的在院死亡率,女性為16.7%較男性11.5%為高。此差異主要發生在較為年輕的族群,女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較男性高,一直要到74歲以上,男女死亡率才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的分析指出,發生心肌梗塞的女性,除了平均年齡較高之外,罹患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的比例也較男性為高。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從三高的防治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做起。女性腰圍應維持在80公分以下,並定期測量血壓,平時應避免高油、高鹽的飲食,且不要吸菸,以降低心肌梗塞風險。若發生無法解釋原因的症狀,如無端消化不良、頭暈、疲倦等,也要想到會不會是心血管疾病的不典型症狀,建議應儘速就醫檢查。停經期的女性,每1~2年應檢查心臟血管相關的危險因子如血糖,血壓,血脂肪,有問題儘早處理,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心絞痛及心肌梗塞以外,有一些民眾比較不熟悉的疾病也存有性別的差異,如「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是一種心臟、肺臟及血管系統嚴重的病變,發生率約每百萬人中有15 至50人,好發於36至50歲女性,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4倍。初期症狀也極「不典型」,例如喘不過氣、咳嗽、咳血、手腳水腫、頭暈,患者常常誤以為是運動量不足,或是工作疲累,因此第一時間難被發現,常經過2至3年才能確診。若未經妥適治療,平均存活期不到3年,存活率甚至比大腸癌還低,故被稱為是「心臟的癌症」。由於女性的死亡率比比男性還高,進入中年的女性更要提高警覺!性別議題除有賴教育演講來宣導之外,長遠來看,政府及醫療單位更應針對心血管疾病之性別差異,擬定「女性健康」的政策,落實醫療體系及醫護同仁對性別差異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對女性心臟病及相關危險因子的重視及預防,才能真正照顧女性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