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肺功能
共找到
657
筆 文章
-
-
2020-01-16 養生.運動天地
影/簡文仁教你鼠年推如意操 四招強化心肺、協調平衡
下周就是農曆春節了,鼠年到來,民眾年節期間難免大魚大肉,如果不運動下、活動筋骨,體重很難不增加。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民眾可多做運動,透過小跑步、伸展等姿勢來強化心肺,協調平衡,健康開心一整年。身為知名治療師,簡文仁每到農曆新年都會推出當年的生肖健康操,今年迎接十二生肖之首鼠年也不意外,推出「鼠年如意操」,也是他推動生肖健康操的第20年。簡文仁現場示範如意操動作之餘,也「自爆」說今年應該是他最後一年推生肖健康操,他在今年10月就屆齡退休,生肖健康操恐「成為絕響」,因此他格外珍惜。簡文仁說,運動對身心健康有益,若民眾適逢太歲年,更要多做運動,增進平衡、反應力來健康身體;特別是年長者或熟齡族,常有筋骨、肩頸痠痛、神經壓迫等症狀,也可透過熱敷、運動來舒緩、增進行動力且預防肌少症,退休後才能獨立快樂生活。鼠年如意操共有4招8式,包含鼠來非寶、鼠膽非小、鼠體最巧、鼠年最好,簡文仁解說如下。一、鼠來非寶 快跑 衛生要好動作上,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膝微彎,雙臂大開上下擺動飛翔狀,小跑步,身體站直,雙手在面前洗手狀(衛生),雙臂往前比讚前弓後箭步(要好)。作用部分,則為雙臂上下飛翔可強化臂力,小跑步強化心肺功能,比讚向前弓箭步可強化及伸展腰背及下半身。二、鼠膽非小 怕吵 安全要保動作上,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膝微彎,五指併攏指向右胸下(鼠膽),再微跳起雙腳併攏,身體微蹲,雙手握拳彎肘,放身體兩側(非小),雙手掩耳扭頭(怕吵),再雙手兩旁平伸,手腕向下彎,右腳從後跨過左腳,雙膝微彎(安),右腳收回分開,雙手交叉抱後肩轉動(要保)。作用部分,讓身體微彎,跳起,雙腳併攏,雙手雙腳變化,是考驗反應能力;而雙手雙腳開合,扭身、抱肩,則有強化腰部、肩部及下肢的功能。三、鼠體最巧 用腦 運動要角作法上,先雙腳併攏站直,雙手高舉頭上,再從頭頂、頸後,前胸,後背,臀部,腿後,一路沿著身體摸到腳(鼠體),抬起右腳繞到左膝上半蹲,單腳站穩,雙手向前盡量伸直(最巧),雙手在頭旁繞圈圈(用腦),再換成右弓左箭步,右手高舉右上方,左手伸直左後方,再迅速轉成左弓右箭步腰部挺直(運動要角)。作用部分:從頭頂摸到腳下,做全身性的伸展按摩,微蹲單腳站立,是考驗身體平衡的能力,及下肢的肌力;以弓箭步配合雙手大開、腰部挺直,是強化肩背及腰臀部並訓練挺拔最好的姿勢。四、鼠年最好 挖寶 開運要早作法上,雙腳併攏站直,雙手交握向前拜年狀(鼠年最好),雙腳打開雙手向前鏟土狀,雙臂向旁平伸,掌心向上(開運),右腳抬起擱平左腿上,雙手於頭頂上圈起(早)。作用部分,透過身體站直,打躬作揖,可以伸展上背、強化軀幹;身體大字型打開,伸展全身、單腳站立、雙手頭上合圓的動作,可以訓練平衡功能及肩膀的靈活性,同時確保挺拔的姿勢不走樣。簡文仁今年今年10月滿65歲將辦理退休,對於退休後有何打算?簡文仁不改樂觀個性,笑說「先遊山玩水啊!」他說從1980年就在國泰醫院服務至今,助患者復健、推廣運動40年如一日,退休後他暫無開工作室規畫,應仍會保留國泰的診,作息上一樣規律,維持早起先運動後上班的模式;而在相關節目、演講等健康推廣方面,應會以一年100場演講為主,也留些時間給自己與家人。
-
2020-01-15 癌症.肺癌
台大肺癌手術 免插管、傷口小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得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菸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親等到三親等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5 癌症.肺癌
早期肺癌切除免插管 台大讓肺癌門診手術可行性增加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的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煙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等親到三等親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一分鐘手部按摩操 助你緩頭暈、消疼痛
本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一分鐘手部拍打按摩操》在中醫經絡的概念裡,人體有12條主要的經絡,大多都是左右對稱,故全身共有24條經絡。在這些經絡裡,有一半的經絡經過雙手,共6條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部經絡與免疫力的關聯這6條手部經絡則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經絡不通順時就有可能引發與免疫力相關的問題或症狀。先來了解途經人體正面(即掌心側)的3條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若從名稱來看,肺、心、心包皆是和人體的心肺功能有關,所以當這3條經絡出問題時,便會出現心悸、胸悶、怔忡不安、心律不整等症狀,而這類的人通常也會有神經系統的問題,像是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就像一台機器,當某個地方出問題時,就會連帶影響其他有所關聯的系統或器官,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會讓精神方面出現狀況,進而產生焦慮、抑鬱、煩躁、焦躁不安等,而這又會影響到睡眠情形。如果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不好,睡眠狀況應該也不會太好,例如難以入睡、睡了又容易醒、淺眠、睡眠質量不佳都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此外有些人甚至會有睡太沉而很難醒過來,就算睡醒也一樣感到很疲倦,上述的狀況都是肺經、心經、心包經不通暢時會出現的症狀。當一個人的心肺功能、神經系統、睡眠狀況都低下時,自然就會使免疫力下降;而免疫力一差便會連帶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又更低落。如此的惡性循環下,身體便會產生更多問題和毛病。另外3條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排泄,與人體的消化、排泄系統有關,當上述系統功能不佳時,體內的營養吸收都會受到影響,就算攝取再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人體本身都無法順利製造免疫細胞,進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統瀕臨崩潰。理解經絡的原理,仔細梳理其脈絡後,可以得知手部經絡與免疫力具有非常緊密的關連。因此若能好好地按摩手部相關經絡,一定能改善免疫力的平衡。在了解手部的6條經絡與免疫力的因果關係後,次頁會詳細剖析這6條經絡的起迄位置以及當各經絡不順時,有可能產生的影響。經過手部的6條經絡1手太陰肺經為人體12經絡的起始經脈,與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的肺臟相連,始於肺臟附近的中府穴,從肺臟開始沿著氣管往上,經過腋下前方、手臂前,終於大拇指內側的少商穴。肺經主要和肺、大腸、喉嚨等器官有關,當肺經出現異常、不順時,相關疾病就比較有可能出現。2手少陰心經從心臟附近為起始的心經,就是與心臟、心情有關的經絡,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便說明了五臟六腑中的心,對於人體有多重要。若心經有異常、不順時,通常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也會相對受影響,而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3手厥陰心包經從胸口附近的天池穴起始,經過手臂內側,往中指內側尖端的中衝穴為止。「心包」顧名思義,就像是個將心臟包住的膜一樣,包裹、保護著心臟,讓心臟不會立即受到邪氣的侵擾。既然心包經與心經有關,當心包經異常、不順時,也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同樣會受影響。4手陽明大腸經在食指與手太陰肺經銜接,並從食指的商陽穴起始,沿著手臂側面外側往肩膀,再到鼻側的迎香穴。大腸經主要和人體的淋巴系統有關,若時常刺激大腸經的相關穴位,對於人體的免疫力有不錯的效果。此外,大腸經裡有個「合谷」穴,當遇到身體不舒服時,按壓此穴或多或少都會有緩解效果。5手太陽小腸經在小指與手少陰心經銜接,並從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臂後方,途經手肘尖端凹陷處的小海穴,再往上直到耳屏前方的聽宮穴。在中醫的觀念裡,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小腸經是依靠心經供應氣血,若心臟方面有問題,小腸經通常會先有徵兆。在疾病方面,若小腸經異常、不順,通常途經的部位,如耳部、下顎、後肩等會反應出不舒服感。6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背面尖端的關衝穴,沿著手臂往上,並途經耳後,終於眉毛外側緣眉稍凹陷處的絲竹空。三焦經與其他經絡不同,並沒有相對應的臟腑,但三焦經被視為貫通全身的水溝,具有疏通水道、運送水液的作用。當三焦經異常、不順時,會引起體內的氣化功能失調,而影響各臟腑間的機能。一分鐘手部按摩 緩頭暈消疼痛一般的頭暈,指腦袋昏昏沉沉,有時候連站都站不穩,眼睛看出去的世界都帶有漂浮感;嚴重的頭暈就稱為暈眩了,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疾病。也許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所以女性的發生機會也高於男性。|症狀原理|頭暈並不是女性的專利,但是女性的發生機率會多於男性,常因為貧血的關係,久蹲後站立,甚至肚餓難忍、血糖過低都會有暈眩情形;而女性荷爾蒙也讓女性暈眩的機會大增;男性也會有頭暈症狀,主要是肇因於身體的平衡機制出問題,例如主管平衡的內耳或者是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或受傷都有可能引起暈眩。但是以上的頭暈都不會危及生命,另一種僅占案例的5%至15%的中樞型暈眩比較危險,可能是由腦幹或者小腦所引起,疾病成因為腫瘤、血液循環以至於腦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大約與俗稱的「中風」症狀相偕而至,這時候不能輕忽,可以到神經內科求診,以頸動脈超音波來確定血管有無阻塞。|按摩原理|穴 位︰按壓位於大腸經的合谷穴可以治療頭部疾患;而屬於心經的神門穴、心包經的中衝穴,則可以舒緩因緊張、壓力所引起的精神不佳情緒,進而可以緩解頭暈。反射區︰按摩頭部、耳朵反射區為主。耳朵反射區可有效緩解因內耳不平衡而導致的暈眩症狀。|按摩手法|合谷穴位置:位於手背,在第一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也就是俗稱的虎口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神門穴位置:位於手腕,在手內側的手腕橫紋的尺側端,也就是小指與無名指縫往下延伸至手腕橫紋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中衝穴位置:位於指尖,中指末端最高點,也就是中指指尖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頭部反射區位置:位於手掌,五根手指的第一指節前端約1/3處。手法:點揉法 揉擦法耳朵反射區位置:共有二個區塊1. 位於手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頭部反射區的下方。 2.位於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區塊。手法:揉擦法 滑擦法
-
2020-01-02 養生.抗老養生
風雨無阻堅持跑步23年 70歲的他從不生病
近年跑馬拉松成時尚,許多長者也都激起濃烈興趣,很多年紀近70歲者,全馬可以跑進3小時內,讓多數年輕人望塵莫及。風雨無阻 跑60多場全馬今年70歲的北京人關景學就是其中一例,23年來他跑了60多場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他參加過15屆(次)的北京馬拉松,4次獲年齡組第一,3次獲年齡組第二,全馬個人最好成績2小時56分。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持續不懈的練習有關,關景學堅持跑步23年風雨無阻,即使零下三、四攝氏度,他清晨5點天還沒黑,就開始在公園熱身了。關景學「個頭不高,精瘦、硬朗,沒有肚腩和一絲贅肉,尤其是腿部的肌肉繃得緊緊的,輪廓分明,只是有一頭白髮」。量力而為 跑步前先體檢關景學說,他跑步20多年,從不生病,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會與跑步結緣是在1996年,他當時是紡織廠工人,但身體很差,跑個步就累得氣喘吁吁,遇到運動場上常來跑步年紀與他一樣大的老孟,在老孟帶動下,開始有規律的長跑, 一開始,他只能跟在隊伍後面,幾公里下來,腿抽筋,肌肉疼得連自行車都騎不了,只好推著車走回家,這樣日復一日終於逐漸嘗到成績突破的果實。如今他已跑過大陸各城市和美國波士頓等地的著名馬拉松,也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2012年的廈門馬拉松,63歲的他跑出個人最好成績2小時56分42秒,2013至2018年的北京馬拉松上,他四次獲年齡組第一;今年的北馬,70歲的他以3小時1分55秒,取得65歲以上年齡組第二名。有運動專家稱,很多老年人最先開始跑步的目的都是為了鍛鍊身體丶增強體質,後來才把跑步當成一種樂趣和一種生活狀態。但專家也提醒馬拉松對運動能力是一個極大挑戰,中老年人參加需要量力而行。在跑步健身前,要做一個全面體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專家建議,年齡在60歲以上、零運動基礎的老年人,可以先從走路開始,每天走2公里、3公里、4公里……,逐漸地增加走路的距離。堅持走步一段時間後,感覺到有一定體力了,腿部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了,再從慢走變為快走,逐漸增加速度。待體能有增長之後,還可以增加一些小力量練習,比如腰肯肌拉伸、小蹲步等,爬山也是不錯的鍛鍊選擇。跑步時一定要先做好熱身,可以保持配速在每公里8分鐘左右,跑步的距離循序漸進地增加。跑者長壽 歸功心肺變強根據一些醫學文獻,跑馬拉松的人壽命會比較長,主要是:一、心肺功能變強。長期堅持跑步的人,心臟跳動頻率和功效都大大提高,心跳、血壓和血管壁的彈性也隨著升高。二、新陳代謝增快。通過跑步,肌肉肝糖原的儲存量從350克上升到600克,同時線粒體的數量也會上升,讓身體代謝功能更佳。三、意志力提升。長期堅持長跑的人,體力、耐力和堅定的信念都會提高。看看這些依然在奔跑的長者,永遠別說自己現在開始太晚。只要堅持跑步,永遠不嫌晚!
-
2019-12-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幼童也可貼!中醫三九貼 改善虛寒過敏體質
國小高年級的林姓學童,從小就是過敏性體質,只要天冷「鼻水就像水龍頭一樣留不停」,每天衛生紙不離身,後來求診中醫,接受夏季三伏貼與內服中藥治療後,鼻過敏症狀改善許多,去年冬季也進行了三九貼的治療,讓呼吸道症狀控制得更為良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鄒曉玲指出,中醫學認為人體和自然環境相互呼應,把握特定節氣在身體相應治療部位進行中藥穴位貼敷,達到治療與預防保健的效果,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夏季三伏貼」與「冬季三九貼」。冬季是整年度最冷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在這段期間常感覺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等,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許多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患者的症狀常在冬季變嚴重,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或遺尿遺精等症狀。三九天是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以此類推。「三九天灸」就是在三九天的時間配合使用麻黃、細辛、白芥子等辛散溫熱的中藥材,敷貼在人體背部的穴位,可趨除寒邪並提高身體的抗病力,是傳統醫學對於慢性、虛寒性疾病的保養方法。鄒曉玲也提醒,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孩接受,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另外,敷貼當日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若皮膚起紅腫、搔癢,應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的消炎藥膏。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癮君子洗腎猝倒見異象 醫護救回一命決定戒菸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今天為一位在醫院洗腎的病友「慶生」,主治醫師吳靜如和醫護人員送上向日葵,祝他離開黑暗,迎向重生及美好的未來,更能如同向日葵般開心地有著微笑人生。男子洗腎時猝倒無心跳呼吸,經急救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後恢復良好。他透露急救和手術過程中失去意識和意識不清的時候,一度看見「異象」,包括過去洗腎時熟識的醫護人員,當時這些人不在他身邊,從鬼門關前掉頭命被救回來,他決定徹底戒菸。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吳靜如醫師表示,這位男性病患53歲,長期吸菸,有洗腎、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曾因冠狀動脈疾病合併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支架置放手術。患者洗腎時突然失去意識無心跳呼吸,醫師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經心肺復甦術急救後,心電圖顯示有惡性心室顫動,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心臟內外科團隊立即搶救,緊急置放經皮心肺功能維生輔助系統(小葉克膜)後,接從桃園分院轉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也順利脫離呼吸器及心肺維生輔助系統,目前仍在桃園分院常規洗腎中。吳靜如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最近10多年心臟疾病持續盤踞國人10大死因之第2位,107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1569人,較106年上升4.5%。國人普遍瞭解吸菸可能導致癌症,但不可輕忽的是,吸菸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吳靜如說,香菸含有許多可能危害心血管疾病的物質,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以及自由基等,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血管栓塞的機率。根據統計,吸菸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吸菸的人增加50%,吸菸者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未來再次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戒菸者的近三。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若戒菸,也可減少36%死亡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病患中,74.5%曾經吸菸,在發病後仍持續吸菸者更高達38.5%。若病患能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立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能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戒菸對於降低心肌梗塞之復發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一般民眾忽略。吳靜如醫師建議心血管病患戒菸,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友,可至各醫療院所之戒菸門診就診,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二代戒菸服務,或政府設立之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關懷諮詢,提高戒菸成功率。吳靜如醫師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再次叮嚀有菸癮的民眾,吸菸傷肺又傷心,戒菸,要從「心開始」。
-
2019-12-26 科別.呼吸胸腔
吸藥不確實 半數肺阻塞患者方式不正確療效打折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台灣第七大死因,其中八成是肺阻塞(COPD)患者,急性惡化是其致死主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肺阻塞急性惡化與用藥情形息息相關,不過醫學會今年度調查顯示,高達半數患者並未將藥物吸到下肺部,可能因此療效不彰。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王鶴健表示,肺阻塞為常見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初期症狀「咳、喘、痰」容易和感冒混淆而被忽視,因此超過八成患者確診時已是中重度。用藥順從性高的患者可降低四成四的急性惡化風險,正確用藥的患者可降低逾兩成死亡率。肺阻塞主要藉由吸入性藥物治療與控制,不過患者用藥方式經常不正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168名患者進行用藥調查,導入電子儀器觀察病人吸藥方式、吸氣流速與藥物沉積肺部結果。結果發現,近五成二患者未將藥物吸到下肺部,近四成患者沒有在吸藥前先把氣吐完,近兩成吸藥後憋氣時間未達五秒,三成三患者並未在按壓吸入器的同時吸藥,其中多數為確診三年以內的「新手」。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國欽表示,正確使用吸入器的方式是,先把肺部的氣慢慢吐掉,如此等會吸藥才有足夠吸氣量。接著按壓吸入器,同時吸藥。他說,謹記要閉氣五秒,倘若馬上吐掉,可能使藥物尚未均勻分布在呼吸道就被吐出,導致療效不彰。如果患者肺功能不佳,可考慮選用主動噴入式的吸入器。除了用藥規律性,環境與宿主本身條件也與急性惡化風險有關。邱國欽表示,沙塵暴、空氣品質不佳、溫差變大、流感流行期、免疫力低落等,均是肺阻塞急性惡化的影響因子。提醒患者注意空品監測資訊,空品不佳時盡量減少出門,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在家時可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等。
-
2019-12-24 癌症.肺癌
55歲婦沒抽煙也無家族病史 左右肺竟有「2個肺癌」
「我沒抽煙,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這樣?」53歲張姓女子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健康檢查,卻發現左、右肺部出現毛玻璃狀病變,前往胸腔外科門診,胸腔外科醫師鍾政錦懷疑為「多發性肺癌」,透過胸腔內視鏡手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張女康復後,持續門診追蹤。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台灣每年有超過9千人死於肺癌,每年新診斷罹患肺癌者約有1萬3千人。隨著生活形態與空氣品質改變,肺癌好發族群也不再僅是菸癮者及具肺癌家族史者。鍾政錦說明,民眾健檢意識提升,加上篩檢工具普遍,近一兩年診斷出罹患多發性肺癌的患者日益增加。鍾政錦表示,過往若在病人肺部發現2處以上的病灶,多視其為轉移性末期癌症,僅能透過化療、放療等內科保守療法治療,5年存活率小於10%,但醫學觀念日益進步,近年發現在同樣的致癌因子和基因下,左、右肺有極大可能同時出現病變。鍾政錦指出,常見肺癌細胞的組織型態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胸腔科醫師評估電腦斷層與正子攝影等影像,若無擴散,便會透過胸腔鏡切除病灶進行化驗,許多病患在病理化驗後,若發現2處病灶為不同癌症型態或同為癌前病變、第一期肺癌等原位癌時,便可確定為多發性肺癌,此時如能將腫瘤徹底切除,將可有效提升5成以上存活率。現今肺癌手術以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主,醫師會考量術後肺功能的保留,視多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及期別,選擇楔狀切除、肺節切除、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鐘政錦表示,有別於傳統胸腔鏡手術至少需要2至3個小傷口才能完成手術,此技術需經由肋骨間隙或劍突下進入胸腔,一個傷口便可在一次手術中,同時切除左肺與右肺的病灶,雖然難度較高,但傷口小、組織傷害少、疼痛度低且復原時間快,讓病人可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鍾政錦提醒,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並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後,因此無須過度擔心,至於55歲以上的肺癌高危險群患者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部病變,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19-12-23 科別.心臟血管
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
心臟血管科5問 許寬立教授專業解答. Q:健檢時發現有心室早期收縮,需要治療嗎?A:心臟跳動由一套傳導系統指揮,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就是心臟的總司令,放電後讓心房先收縮,把血液打到心室,然後電訊傳到位於心房、心室之間的「房室結」是副總司令,再放電讓心室收縮,把血液打到大動脈或肺動脈,這樣依序收縮所打出來的血液量,才能最有效率地讓身體利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期前收縮,意指心室還沒等到上級傳來的命令就先跳出來,如同合唱時有人先搶拍,因此打出來的血液量比正常來得少,效率就不好,會有心跳空虛感,按脈搏可能覺察不到有在跳,這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在早期收縮後,與下次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較長,回到心臟的血液量較多,因此下一次恢復正常的心搏,打出來的血液量變多,會讓人感覺特別強,而有心悸的感覺。 期前收縮源自心室的電位不穩定,未必是心臟的構造或機能有問題,比如交感神經太興奮時就可能導致電位不穩定,因此熬夜、壓力大時可能發生,或是有飲用茶或咖啡,也容易刺激交感神經,這時首要是調整生活習慣。 醫師還會觀察心臟功能,若有高血壓或有心肌缺氧等問題,應該針對這類明顯病因去處理。若心臟功能沒有異常,但心律不整發生的次數很頻繁,且病患有不適感,也會給予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尤其若連續出現3個以上的心室早期收縮,稱為心室頻脈,患者不僅明顯不適,甚至會暈倒,一定要接受治療。 Q:什麼狀況下需要做運動心電圖?A:運動心電圖的目的是增加心臟的耗氧量,來揪出心臟在休息狀態時沒有出現的問題,最常運用的時機是懷疑有心肌缺氧,也就是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一般來說,冠狀動脈血管要阻塞達75%以上,血流量才會減少,但即使塞到這麼多,若消耗不夠多,未必會顯現血流量不足的症狀,好比一個人收入變少了,但如果支出也不多,可能不會一下子察覺得錢不夠用。運動心電圖就是要增加心臟負擔,如同逼一個人多支出,才知道他的口袋到底有多深,也就是確認供應的血流量是否不足。Q:當活動時出現胸悶、喘的症狀,一定是心血管有問題嗎?A:許多人出現這樣的症狀甚至感覺虛弱無力,就自認是一定心血管有問題,固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但這並非唯一答案,比如貧血患者因為血色素不夠,無法攜帶足夠氧氣到身體各處,也會產生胸悶,並非心血管有問題;此外,肺部的問題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容易引起胸悶與喘的症狀。有的人心肺功能正常,但平時少鍛鍊,臨時遭遇額外的負擔,例如一下子爬上四樓,也會氣喘吁吁。 臨床上不少患者主訴「心臟無力」,醫師檢查排除心臟問題後,卻不相信醫師的診斷,堅持有人告訴他是心臟有問題,甚至「指導」醫師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這並非正確的態度,要做什麼檢查與診斷,應該要信任醫師專業的意見。 Q:天氣轉冷,降血壓藥物需要調整劑量嗎?A:調整降血壓藥物要視病患的情況,且應該先與醫師討論,不要自己隨便調整,因此病患定時在家量血壓的長期紀錄非常重要,醫師也必須以此為依據才調整劑量。 影響血壓變化的因素不只是天氣,有些病患可能因為最近事情多,忙碌時血壓稍微高一些,但事情過後就降下來,不見得是當下這個劑量不適合這個病患,所以病患要負起長期記錄的責任,回診時提供給醫師作為用藥參考。 Q: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A:建議民眾自覺心跳快的時候,可以先測量脈搏,最好是用手指按壓的方式,除了量測一分鐘跳幾下,還要注意心跳是否規則,並且記錄下來。 自己感覺心跳快得有點怪,其實未必是真的跳得快,一發生時就量測並記錄下來,透過數據知道是自己感覺快、還是心跳真的快。即使心跳有時真的偏快,若跳動是規則的,多半源自壓力大等因素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比較不用太擔心;然而若心跳不規則,建議進一步至心臟科就醫檢查。關於許寬立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學經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輔大醫院心血管醫療副院長兼心血管中心主任、內科部部長。曾任義大醫學院副教授ˋ臺大醫學院助理教授、義大醫院內科部部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專長:內科、高血壓、心臟內科、心血管疾病。【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3期(2016-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17 醫療.呼吸胸腔
一張表了解身體缺氧12種症狀,慢性缺氧原因大小事分享
胸悶、氣短、心慌,經常性頭暈頭痛,要麼睡不著、要麼睡不醒……有沒有一款症狀特別“適合”你?偶爾休個假、散散心,暫時逃離繁忙的工作,人一下子又變得精神起來。如果你對此感同身受,那麼請注意: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處於慢性缺氧狀態了。沒有食物,人可以堅持十幾天甚至幾十天;沒有水,人能活7天;但若一個人完全斷氧,只要3分鐘就會腦死亡。相較於極度缺氧,人體慢性缺氧的危害不容小覷,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解讀慢性缺氧的危害及防範措施。很多慢病與缺氧相關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萊文博士曾說過:“缺氧是造成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如果人體慢性缺氧,那麼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人體是由50萬億~75萬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是一台小型機器,可使氧氣和燃料(葡萄糖)在發電機(線粒體)中轉換成能量,用於運動、思考等活動。雖然細胞在無氧條件下也能產生能量,但其效率比有氧條件下要低得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楊晶介紹說,慢性缺氧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反過來,人體細胞老化又會直接造成攝氧量、運送或利用氧的能力降低,使各組織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形成惡性循環。而由於大腦是人體中對氧需求量最大的器官,往往它最先受到傷害。正常人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3%,耗氧量卻佔人體總耗氧量的20%~30%以上,佔心臟輸出血液中含氧量的1/6,身體其他部位的氧氣全部利用起來也只能供應大腦使用不超過4分鐘;再加上腦組織不能儲存氧氣和葡萄糖,完全依靠血液攜帶的氧氣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大腦對缺氧的反應極為敏感。而腦缺氧導致的損傷程度與缺氧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剛開始缺氧時,人體會做出代償性的保護反應,如呼吸加深、加快等,此階段若能有效補充氧氣,即可避免或減少損傷;◆倘若代償性反應不能滿足機體需要,腦細胞損傷便難以恢復,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會相繼出現一系列病變。但對一些“壞細胞”來說,慢性缺氧會為它們的肆虐提供良好機會,例如腫瘤細胞。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適應低氧水平時會變得更具侵略性,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重新供氧,原發性腫瘤中暴露於低氧的細胞仍能保持侵襲性。事實上,早在1930年,德國生物化學家奧托·沃伯格就發現了缺氧與癌症間的關係:大多數腫瘤細胞通過糖酵解作用供能,不需要氧氣和線粒體參與;惡性、生長速度快的腫瘤細胞糖酵解率比正常組織高200倍。由於腫瘤細胞“霸占”大量葡萄糖,人體的正常運轉受阻礙,導致病情蔓延。自測:身體缺氧的12個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呼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缺氧了多喘幾口氣就可以。事實上,氧氣從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再到被血液運送到各組織器官,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造成慢性缺氧。缺氧按照誘因可分為三大類:1. 環境性缺氧即空氣含氧量不足等造成的攝氧量不足,進而導致缺氧,多數人的慢性缺氧由環境造成。比如,海拔高、霧霾天氣、 睡覺時緊閉門窗、屋內人多又不注意通風等情況,都會導致空氣氧含量降低。2. 生理性缺氧隨著年齡增長,組織器官退行性改變導致機體供氧能力不足,這類缺氧是不可抗拒的。3. 病理性缺氧因心肺疾病導致吸入氧氣、攜氧能力不足造成缺氧。◆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對血管影響非常大,如不重視,即使吃藥控制相關指標,只要誘發因素持續存在,仍會傷害血管,導致血流量或血氧含量降低,滿足不了各組織器官的氧氣需求;◆ 長期緊張、壓力大、熬夜、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人,也易慢性缺氧。 楊晶表示,偶爾輕微缺氧不可怕,但頻繁缺氧就要提高警惕。可根據12 項症狀判斷身體是否缺氧:判斷身體缺氧的12項症狀其中,每項包含多種症狀,若只有1~2 種症狀積0.5 分,多於2種積1 分。總分為1~4 分錶示體內含氧量有不足跡象;5~8 分為輕度缺氧;9 分以上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氧症候。慢性缺氧風險較高的患者一定要儘早到醫院檢查,若是器質性病變、心理問題等導致缺氧,應先解決問題根源,症狀會得到改善;若是單純慢性缺氧,早期給予常壓氧療或高壓氧療等,症狀完全可逆。但患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市場上的製氧機、氧氣呼吸機等補氧產品。一些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肺交換氣體能力差,的確需要持續吸氧,用這類產品可能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並不能起治療效果,建議先到醫院糾正缺氧情況至一定程度後,再依靠這類產品維持。4招讓身體補足“氧”氧氣既廉價,又昂貴。人從降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開始,肺組織首次打開,空氣進入體內開始進行交換,一直到生命結束,氧氣都時刻相伴,不用交一分錢。可一旦遇到猝死、一氧化碳中毒等突發情況需要緊急吸氧,或是慢性缺氧導致組織器官受損無法挽回時,其代價就是昂貴的。因此,預防慢性缺氧十分重要。工作間歇深呼吸在緊張、忙碌、長時間工作學習等狀態下,大腦耗氧量加大,很容易出現供氧不足。建議至少每兩個小時休息10分鐘,可以活動頭頸、聳聳肩、扭扭腰、抬抬腿,或在窗邊眺望,做做深呼吸。同時,日常也可適量加強運動次數,如慢跑、游泳、快步走、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三類食物助補氧很多人節食減肥或因為患病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影響機體的攝氧能力。可以適當吃些改善肺功能、提高血紅蛋白或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食物。例如:◆梨、銀耳、山藥、百合、枇杷等有清肺潤肺功效,有助改善肺功能而加大氧的吸入;◆動物肝臟、瘦肉、雞蛋等富含鐵,新鮮蔬果含葉酸和維生素B12 ,有助血紅蛋白生成,可增強運氧能力;◆番茄、綠茶、蒜等含有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受損,保證氧的代謝能力。定期檢查肺功能上了年紀後,生理功能衰退,肺、支氣管等常會出現病變,因此要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及時了解機體變化,早診早治有助減少慢性缺氧現象。 此外,去高原地區前要進行全面檢查並做預處理,避免發生智力下降、腦水腫等缺氧性腦損害。睡覺打鼾要注意睡覺時是缺氧高峰期,尤其是睡覺打鼾者,自身氣道通氣出現障礙,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引起反復發作的夜間低氧,建議高度重視,儘早到醫院檢查。多數打鼾情況與睡姿有關,建議這類人保持正常體重,減少脂肪在咽部軟組織間的堆積;同時改為側臥睡,可在背後放個網球,有助強制性保持側臥睡姿。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過敏性疾病好幫手 中醫師:三九貼可除寒邪
每年中氣溫最寒冷的三天稱為三九天,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部長黃升騰今天說,這三天人體陽氣始發,皮膚乾燥毛孔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如能在這段期間利用辛散溫熱中藥敷貼於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陽氣,藉由穴位及經絡走向和特性,除可趨除寒邪,還能提高身體抗病力。黃升騰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這時如果在皮膚上貼敷辛散溫熱藥物,藥物滲入體內效果較平時好,可選擇一些辛熱藥物,白芥子、附子、乾薑、細辛等,在特定穴位上貼敷,用以治療寒症。這種特有的治法稱為三九貼。三九貼日期為今年12月31日、明年1月9日及1月17日。黃升騰說,臨床上利用藥物有元胡、細辛、白芥子等,加上生薑汁調製成膏狀,在背部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進行敷貼,對抗寒冷氣候對人體影響。另一方面針對虛寒性體質或寒濕久留者,黃升騰表示,可以提振陽氣、溫通陽氣,加強驅除寒濕邪氣、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寒性風濕性關節痛發作頻率,另外容易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也適合穴位敷貼。黃升騰說,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兒接受;貼敷法可使藥物持續。必須注意孕婦、兩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不適合此法治療。三九貼後應注意事項敷貼當天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如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消炎藥膏改善。
-
2019-12-16 新聞.健康知識+
關節比氣象台還準! 身體這3地方變天就容易跟著痛
關節就像氣象台,天氣一變冷,就會痠痛、刺痛報給你知。彎腰、轉身、連小小活動關節都可以喀喀響,這到底是不是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危害人體健康的三大殺手,骨關節毛病與癌症、心血管疾病並列。尤其現代社會平均壽命增長,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幾乎人人都逃不過,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行動不便之苦。膝痛、髖關節痛、腕關節痛……,天天面對病人各樣疼痛問題的骨科醫師蔡凱宙表示,關節問題最大宗是在下半身的關節疼痛,包括膝關節、髖關節的疼痛,都會造成行動困難,且越怕痛、越不敢動,問題越嚴重。關節疼痛、關節炎的發生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大相逕庭。首要是分析症狀、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以及預防保健、緩解疼痛不適,最常見的是這3大原因:1.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退化性關節炎,關鍵因素便是老化,多發生在膝關節、髖關節等這些平時支撐全身重量的重要關節上。不過,若是關節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或缺乏運動的話,也可能會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一般來說,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男性多,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因缺乏雌激素保護,罹病機會比同齡男性高。2.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性疾病,身體任何關節都可能被侵犯,也可能多個關節出現症狀,包括腫脹、疼痛及僵硬等,最常出現的是掌指關節、手腕關節近手掌的近端指間關節,常容易左右對稱性關節一起出問題。其很可能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僵硬疼痛,極可能超過一小時。也可能感到身體不適、疲勞,有時會發熱,長期下來很可能造成嚴重的關節損傷。3. 痛風關節炎痛風關節炎是代謝問題疾病。因體內累積過多尿酸,引起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多數痛風患者第一次發作在大腳趾,「痛起來要人命」,症狀還可能會出現在腳、膝、腕及手指、手肘等部位;通常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慢性腎病變,以及攝取過多肉類、海鮮、酒精有關。長期放任痛風反覆發作,極可能讓尿酸結晶在關節慢慢沉積,造成「痛風結石」,導致關節不正常凸出變形,影響美觀,甚至手、腳功能。高尿酸還會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功能,尤其尿酸造成的痛風結石會沉積在腎小管內,影響腎功能,嚴重可能導致洗腎。現代人常久坐、肌肉無力、骨骼歪斜,也是造成關節磨損或提早老化的原因。保養關節,蔡凱宙推薦所有的病人、老年人,都可做「扶桌正踏」運動,利用扶桌及重覆踏步,鍛練大腿、腹部的肌肉,可穩定上半身、改善膝蓋不適,強化心肺功能:扶桌正踏運動動作:1.將雙手扶在桌面上,雙腿在地面上、與骨盆同寬。2.雙腿像平時走路一般、原地踏步,力量平均分散於四肢、肩膀。3.重覆踏步300下,也可以慢慢增加頻率、次數,最好是每天踏1,000下,可分段進行。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19-12-1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鼻水流不停? 跟著中醫師這樣做緩解鼻過敏
冬季是整年度天氣最冷的時候,中醫學認為人體和自然環境相互呼應,因此冬季也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此時也是許多鼻過敏病人症狀好發的時節,在這段期間常感覺身體的能量不足、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等,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徐偉展表示,冬至及夏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折點,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遺尿、遺精等症狀。而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如夏季的「三伏貼」、冬季的「三九貼」。 三九天是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第三個九天稱「三九」。「三九天灸」就是在三九天的時間配合使用溫補通經散寒的中藥敷貼在人體背部的大椎、肺俞、膏肓、定喘等穴,可驅除寒邪並提高身體的抗病力,減緩疾病在冬日發作所帶來的困擾,更進一步來改善呼吸道疾病和體虛易感冒的體質。 徐偉展說,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法,其作用機轉是藉著藥物對局部組織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且透過藥物敷貼於特定的穴位,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脈與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因而提高抗過敏能力,並可改善臨床症狀。傳統天灸依選用的藥物不同有很多種類,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蓮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而目前中醫界較廣泛應用的是白芥子灸法。 由於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兒接受,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在使用三九貼後,徐偉展提醒,敷貼當日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若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之消炎藥膏。 延伸閱讀: 鼻涕倒流,怎麼回事? 噴嚏、鼻水停不住  是感冒還是過敏?
-
2019-12-10 養生.抗老養生
動錯又吃錯 肌少症纏上熟齡族
銀髮族是最愛運動的一群人,但肌少症依然嚴重。高齡醫學專家分析,只有氧不練肌力、過度強調養生的粗茶淡飯,是熟齡族保不住肌肉的兩大原因。只有氧不負重 留不住肌肉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體育署2018年運動現況調查,50歲以上民眾因健康而運動的比率高達八成,逾七成熟齡運動者最喜歡散步走路,其次是慢跑、爬山、伸展、練功。詹鼎正表示,上述運動屬於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但因缺乏負重,沒有增肌效果,無法預防肌少症,連帶衍生骨質疏鬆、行動力減弱、跌倒、失能等健康風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創辦人陳亮恭表示,少數年輕族群有肌少症,主因是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疾病、神經肌肉病變等疾病,影響身體能量利用,或是因為過度減重導致肌肉流失。50歲以後 看腿圍知肌力但他提醒,大部分肌少症都發生在50歲以後,因為人體肌肉量在25歲達高峰,之後遞減,65歲後每年減少1.5到2%。當肌肉量低到同齡後段班,就是肌少症,50歲以上平均10人就有1人、80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走路變慢、握力下降、坐站動作變慢等症狀,也會導致各種疾病預後較差、死亡風險較高。陳亮恭表示,根據亞洲人體型制訂的肌少症共識,男性小腿最粗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腿最粗圍小於33公分,站在預防醫學立場,不用等到65歲,50歲就應自我檢視。如果50歲就腿圍低於上述標準,最好就要就醫釐清是否有疾病造成營養快速流失,同時檢視生活型態是否需調整。持續動 75歲前都能增肌生活調整中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和飲食。陳亮恭說,肌肉量的儲蓄是可以一直增加的,只要持續運動,75歲以前都還可以增肌。建議每周五天,每次進行有氧運動20分鐘和阻抗運動20分鐘。阻抗運動可以使用寶特瓶、啞鈴、彈力帶等小道具,上下肢都要能夠均衡訓練。詹鼎正說,為了健康而調整飲食,過猶不及反而減掉健康。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表示,50歲以上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取至少5到6份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每份大約是手掌心大小,如果希望積極增肌,建議每天要吃到7到8份蛋白質,根據體重,每人每公斤體重至少0.8公克蛋白質,若能吃到每公斤1.2公克會更好。
-
2019-12-06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只練上半身使血管硬化?教授解析日本研究
讀者詢問:林教授您好,敝人是重訓的愛好者,不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到上半身的重訓會導致血管硬化??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麻煩您幫敝人解惑,感恩您!! 擷取內文: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帶起健身風潮,但有些人只注意局部訓練,調查發現近5成男大生只練上半身,但根據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再加上動作施力不當或出力時閉氣習慣,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這段文章雖然有提到「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但卻沒有提供可資查證的論文,而其餘的段落雖然有引用某某大學教授,但卻還是一樣沒有提供任何可以查證的資料。所以,這樣的文章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搜尋,有找到一篇「日本研究」。它是發表於2007年,標題是Resistance training in me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blood pressure but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endothelial function as measured by arterial reactivity to the cold pressor test(通過冷壓試驗測量動脈反應來衡量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不會對血管內皮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項研究是日本人做的,又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所以應當就是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項研究裡,男性的阻力訓練是全身性的,而非那篇文章所說的「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所以,我不得不懷疑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有的話,那就請把它搬上檯面。不管如何,雖然這篇我找到的「日本研究」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是它卻也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並不影響血管功能。所以,研究人員還特別這麼說:「鑑於阻力訓練的功能性和生理性益處,我們應該強調,不應該叫人家不要做阻力訓練」(Given these func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we should emphasize that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還有,這項研究只調查了12位做阻力訓練的男性,所以實在很難就這樣下定論,說阻力訓練會導致血管硬化,血壓上升。「只要大胸肌!5成男大生重訓只練上半身」,這一點我有同感。在運動俱樂部裡我經常看到年輕人赤裸上半身,對著鏡子扭肩擠胸,一副自我憐愛的樣子。雖然好笑,但可以完全理解。畢竟,胸肌是男性體魄的表徵。不過,胸肌大並不表示身體就健康。我曾經看過一位大胸肌年輕人在跑步機上慢跑,連兩分鐘都撐不下去。這就表示,他太專注於練胸肌,而把更重要的心肺功能給忽略了。我在什麽是最好的運動裡有說,運動最好是(1)持續的,(2)均衡的,以及(3)有適當強度的。我也在重力訓練的必要性裡引用一位哈佛大學的醫生說,光是做有氧運動是不夠的;除非是做重力訓練,否則你會變得虛弱,缺乏功能。所以,我自己一向是重力訓練和體力訓練輪流交替。那篇文章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它所說的「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恐怕是沒有科學證據。原文:上半身重訓導致血管硬化?
-
2019-12-05 橘世代.健康橘
必讀!橘世代登山準備4招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擔心關節退化不敢爬山,但山雲白袍健康顧問公司醫師、《瘋高山》的作者王士豪表示,若是準備充足並做好健康評估,非常建議橘世代到山林裡樂活。王士豪說,中老年人登山最大威脅是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到了山上,面臨氣溫驟降或是氣壓改變,可能導致突發狀況。若是要挑戰高山或是到出國長時間的登山,最好能到特別的門診,如旅遊門診、高山醫學門診進行評估是否適合這次的旅行。另外,就算只是在近郊的山區走走,也建議能夠定期健檢,了解自身的心肺功能和骨頭關節狀況再去爬山。王士豪說,出發爬山前,也要先鍛煉基本的體能。可以從事跑步、健行等有氧運動來訓練心肺耐力,利用登階訓練來熟悉爬山時的步伐和步態。登階訓練可以走樓梯上樓、坐電梯下樓,或是到簡易的登山步道訓練。但是到登山步道進行登階訓練時,下坡時一定要配合登山杖。王士豪建議,若是要挑戰台灣的百岳,可先至陽明山、七星山等步道練習,了解自己的實力是否足以負荷;欲挑戰國外的高山,則建議先爬過合歡山。爬山之前一定要做足暖身,避免忽然較劇烈的運動對心血管的刺激太大,且最好結伴而行,並將路線和預計下山的時間告知家人,或是搭配穿戴式裝置讓留守的人掌握行蹤。若是不幸發生意外才能在第一時間通報,進行救援、避免遺憾。王士豪表示,若是出發前1個月有急性發作或是慢性病控制不佳的狀況,則建議取消此次行程。因為「山永遠都在」,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才能一輩子安全的爬山。橘世代登山準備●務必搭配登山杖並熟悉使用技巧,例如上坡縮短、下坡放長。●戴毛帽,注意頭部保暖●三層穿搭法,從裡到外為排汗層、保暖層、防風防雨的阻絕層;勿穿牛仔褲和棉質內衣●搭配護膝、護踝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手術改微創 縮短病人恢復期
傳統心臟瓣膜手術需經由胸部正中切開進行,傷口動輒20公分,又需切開胸骨,但此類病患常因心臟衰竭導致肺功能下降,又有年紀大、骨質疏鬆等問題,胸骨切開後會影響病患的活動能力,拉長術後復原時間。許多病患及家屬一聽到傷口大又要切開胸骨,非常擔憂,常常因此拒絕手術而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心臟衰竭。胸骨及肋骨的穩定度,對心臟手術術後疼痛有極大影響,減少病患術後疼痛能提升病患的肺活量、促使病患早期下床活動,縮短病患恢復日常生活的時間。內視鏡輔助的微創心臟手術不需切開胸骨、肋骨,也不需用撐開器造成肋骨傷害,透過內視鏡提供的影像,只需一個四到六公分的主要傷口即能完成,不只美觀的考量,更降低傷口疼痛,讓病患快速度過術後恢復期。一位72歲病患,因為二尖瓣重度狹窄合併心律不整,一年內已超過三次突然昏厥倒地,內視鏡提供清楚的手術視野,將鈣化的二尖瓣完整切除,裝入人工瓣膜,並完成心律不整的心房隔間手術。還有78歲病患,在20年前接受過傳統二尖瓣手術,近年因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右側心臟嚴重擴大,無法平躺睡覺,有右心衰竭、鬱血性肝病變、黃疸、腹水等併發症。若再次進行傳統手術,需剝離沾粘組織而延長手術及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也增加出血及心臟受損風險。現經由內視鏡輔助手術,即使原來手術部位沾黏,也能在極少的出血量下順利完成三尖瓣手術。筆者曾赴德國柏林心臟中心進修,並多次出國參加微創手術研習,目前已運用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與陳柏霖醫師完成二尖瓣修補、二尖瓣置換、三尖瓣置換、黏液瘤切除等多種術式,其中不乏為已開過傳統心臟手術的病患所進行的二次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使用器械是一般器械的兩倍長,主刀醫師看著內視鏡的影像操作,技術比傳統手術來得困難,且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微創手術,需要先做完整身體檢查,瞭解心臟功能、瓣膜結構及心臟血管等解剖構造,才能在不影響手術安全性的前提下用小傷口完成複雜的心臟手術。台北榮總已發展各種心臟瓣膜微創手術,有經導管主動脈置換手術、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術,也有達文西機械手臂瓣膜手術,如何能針對個別病患的疾病、身體狀況及經濟考量,同時兼顧手術完成度、降低併發症等風險,需仰賴心臟外科醫師縝密的術前評估,才能在傳統與各式微創手術中做出對病患最有利、最合適的選擇。
-
2019-12-04 橘世代.健康橘
注意!肌少症的危險因子
年過50歲的熟齡族,因活動力降低,得開始留意肌肉量是否充足。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表示,熟齡族或老年人因飲食量、荷爾蒙減少,若運動量也缺乏,可能會有肌少症問題,建議就醫透過進一步檢測確認,並攝取均衡飲食、運動來改善。彭莉甯說,肌少症是一種老年人肌肉流失,進而影響身體機能的疾病。年過40歲後身體機能就會逐漸退化,而年長者胃口普遍比年輕時差,若加上蛋白質、肉類等攝取不夠,會造成肌肉量下降,容易造成四肢無力、膝蓋關節疼痛,甚至連擰毛巾的力氣都沒有,跌倒、骨折等受傷風險增加。而在危險因子上,民眾若有慢性疾病史、過瘦或過胖、營養攝取不均、曾有跌倒紀錄、缺乏運動、長期臥床等,都可能出現肌少症,必須特別留意。而在飲食營養補充上,彭莉甯說,熟齡者應攝取足夠熱量及蛋白質,如豆漿、起司、蛋類、雞肉、魚肉等,並多補充維生素D的食物,如黑木耳、鮭魚、菇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每周應固定走出戶外多曬曬太陽,也可獲取維生素D。而在運動部分,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建議,熟齡族若覺得肌肉量不足,可做有氧運動來加強心肺功能,也提升肌耐力,或透過慢跑、散步、游泳等中等強度的運動來提升,但建議採循序漸進方式,以免負荷不了。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飯+運動 胖爸年甩50公斤
嘉義市民謝志成原本體重130公斤,去年與兒子打羽球時頻頻漏接,決心減重,他透過白飯減量、慢跑和重訓等方式減重,一年後成功甩掉50公斤肥肉,從大叔變回型男,拿下「2019嘉義市瘦身王挑戰賽」性感健美組冠軍。38歲的謝志成穿上未減重前的褲子,竟可以塞下家裡的貴賓犬。妻子蔡旻娟說,以前雙手環抱不了他的腰,現在可以緊緊抱住真好,「好像交了一個新男友」。謝志成與有氧老師蔡旻娟結婚20年,蔡總是苦口婆心地叮嚀減重,但他都沒下定決心,直到與國中羽球校隊的兒子練打,發現完全跟不上,兒子還表示「教練說要跑得快才打得到球」,謝志成才意識到須減重。蔡旻娟表示,丈夫原本食量大,每餐白飯都吃3碗以上,加上吃得快,常常過量,減重從減少食量開始,白飯減到只吃一碗,就明顯看到效果,至於垃圾食物、手搖飲等都盡量避免,並根據國健署「我的餐盤」來飲食。謝志成從跳階梯有氧著手,避免下半身負荷過重,傷到膝蓋、關節,再做有氧舞蹈和飛輪有氧加強心肺功能,體重較輕後再嘗試慢跑、重訓,全家也一同慢跑、打羽球和騎腳踏車,成功瘦身。
-
2019-11-29 科別.呼吸胸腔
台商久咳不癒竟是肺癌 醫師:久咳超過8週應盡速就醫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患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其實,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因此,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久嗽沒好日子過8週以上 沒改善應找出原因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嗽至昏倒、肋骨斷裂等,故過度咳嗽時應盡快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筆者於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例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血壓藥和血糖藥所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筆者認為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除上述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以下警示症狀要注意病患就診時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是否有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
-
2019-11-28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流感一周內,不可劇烈運動與過勞
藝人高以翔於27日凌晨在中國錄製「追我吧」節目時、劇烈運動時心跳停止昏倒,送醫搶救十小時後最終宣告不治。朋友指出高以翔在25日出席活動時,身體已經有些感冒的症狀,但他並未休息,第二天隨即前往中國寧波錄製節目,從開工直到凌晨1時發生意外,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其實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流感或感冒期間,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期。2018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就發現,在罹患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一周內,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平時的六倍!(上圖紅色條狀);超過七天,心肌梗塞風險則可以恢復正常 (上圖綠色條狀)。 這篇研究來自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學者篩選了在2009-2014年期間148,307份流感檢查樣本,對照之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發現,流感的一周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時間。據好友透露,高以翔在週一(25日)身體已有了感冒症狀,但高以翔沒有休息第二天就到寧波錄製節目,連續工作17個小時,加上節目安排的劇烈運動。加上錄製節目當天的寧波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圖中紅色框)而雪上加霜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圖中藍色框)。此時他的心肺功能因為感冒流感第二天,正處於相當不穩定的狀態了,又過勞不休息、連續17小時的錄製節目,加上天氣冷合併嚴重的空氣污染使身體已經到了無法負荷的狀態了...此時節目又進行高強度的激烈運動,不斷的增加高以翔的心臟負擔,另一方面又因為運動而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發炎形成血液凝固心肌缺氧的狀態。高以翔在感冒+過勞+天氣冷+嚴重空氣汙染+劇烈運動,五大健康殺手同時圍攻之下,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可能在此時出問題。如果當天又因為過勞而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或咖啡,都會再次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急性心肌梗塞風險。而美國心臟學會(AHA)與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CC)都提出建議,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病人都應施打流感疫苗,降低流感併發症的發生。蘇一峰醫師在這裡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罹患流感或感冒的一周內,絕對不可以過勞,應該在家好好休息!」如果本身是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也應該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預防憾事的發生!!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2019-11-28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天氣冷空汙嚴重時,進行激烈運動:其實與自殺無異!
昨日(28日)的頭條大新聞,應該是形象良好又陽光健康的男模明星高以翔,凌晨在中國大陸錄製節目《追我吧》時突然倒下,心跳一度停止送醫搶救,上午十時許浙江新聞證實,高以翔搶救無效去世。男星正當青壯年時期,平時也無心臟病史,為何會突然倒下心跳停止,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而背後的隱藏殺手很有可能就是:當天的氣溫+空氣污染指數!!我時常強調,很多人不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這樣子其實跟自殺差不多」我們一天不運動時的呼吸換氣量就有1萬公升,當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髒汙超乎想像。以下這是浙江寧波當天的即時空氣指數可以得知當天的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圖中紅色框)而更慘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圖中藍色框)此時的心肺功能都已經因為天氣冷+空氣污染來到緊繃的狀態了!如果此時又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一面增加心臟負擔,另一面又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系統極大的負擔,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有可能在此時突然出問題!如果當天又是熬夜的過勞狀態,加上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會大幅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編輯推薦:跨國研究發現只吸一天空氣污染會怎樣?答案是:會死!)NEJM的這一篇研究告訴我們,只有一天的空氣污染就能立即地造成心肺死因的增加!許多人對於空氣污染仍存有姑息的心態,想說只是短短吸一下髒空氣會怎樣嗎?而在八月22刊登在世界最頂尖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上的跨國研究告訴你『如果只吸一天髒空氣會怎樣嗎?』NEJM研究回答:『可能會死!』分析的結果發現,每天的空氣汙染指數平均PM2.5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68%PM10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44%簡單來說你本來住在台北,PM2.5平均只有15你飛到某個PM2.5平均95的國家大城市去旅遊 or 發大財此時你每天的死亡率會增加 8*0.68% = 5.44%空氣太差,別在戶外運動!雖然空氣汙染幾乎無所不在,但在戶外活動仍有自保的方法:1. 戴口罩:蘇醫師建議大家平日戴醫療外科口罩就行,不要戴棉布或不織布材質的口罩,因為完全無法抵禦PM2.5;另外,活性碳口罩也不建議,因為其原理是吸附,但汙染粒子太多,一下口罩就「吸滿」了。2. 挑對時間、地點運動:台灣近年興起路跑、馬拉松風潮,但當心挑錯時間跑,可能不僅與運動帶來的好處抵銷,甚至還對身體有害。蘇一峰醫師強調,我們一天的呼吸換氣量有1萬公升,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懸浮微粒數量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空氣污染嚴重時,還是想要好好運動,該怎麼辦?蘇一峰醫師建議,可改成在室內運動,如果要在室外則建議選擇空氣較好的地方,例如:公園,才不會還沒獲得運動的好處,反而傷了身體。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2019-11-28 科別.呼吸胸腔
高以翔死亡背後真正原因 胸腔醫師認為是這個
藝人高以翔在大陸參加節目時突然倒地不治,震驚各方,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認為,表面看起來是心肌梗塞,背後的隱藏殺手很有可能是當天的氣溫+空氣污染指數。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發文指出:男星正當青壯年時期,平時也無心臟病史,為何會突然倒下心跳停止,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而背後的隱藏殺手很有可能就是:當天的氣溫+空氣污染指數!!我時常強調,很多人不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這樣子其實跟自殺差不多」我們一天不運動時的呼吸換氣量就有1萬公升,當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髒汙超乎想像。從浙江寧波當天的即時空氣指數,可以得知當天的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而更慘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此時的心肺功能都已經因為天氣冷+空氣污染來到緊繃的狀態了!如果此時又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一面增加心臟負擔,另一面又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系統極大的負擔,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有可能在此時突然出問題!如果當天又是熬夜的過勞狀態,加上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會大幅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國外研究告訴我們,只有一天的空氣污染就能立即地造成心肺死因的增加!許多人對於空氣污染仍存有姑息的心態,想說只是短短吸一下髒空氣會怎樣嗎?而在八月22刊登在世界最頂尖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上的跨國研究告訴你,如果只吸一天髒空氣會怎樣嗎?NEJM研究回答:『可能會死!』分析的結果發現,每天的空氣汙染指數平均PM2.5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68%,PM10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44%簡單來說你本來住在台北,PM2.5平均只有15,你飛到某個PM2.5平均95的國家大城市去旅遊 or 發大財,此時你每天的死亡率會增加 8*0.68% = 5.44%空氣太差,別在戶外運動!雖然空氣汙染幾乎無所不在,但在戶外活動仍有自保的方法:1.戴口罩:蘇醫師建議大家平日戴醫療外科口罩就行,不要戴棉布或不織布材質的口罩,因為完全無法抵禦PM2.5;另外,活性碳口罩也不建議,因為其原理是吸附,但汙染粒子太多,一下口罩就「吸滿」了。2. 挑對時間、地點運動:台灣近年興起路跑、馬拉松風潮,但當心挑錯時間跑,可能不僅與運動帶來的好處抵銷,甚至還對身體有害。我們一天的呼吸換氣量有1萬公升,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懸浮微粒數量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空氣污染嚴重時,還是想要好好運動,該怎麼辦?蘇一峰建議,可改成在室內運動,如果要在室外則建議選擇空氣較好的地方,例如:公園,才不會還沒獲得運動的好處,反而傷了身體。
-
2019-11-28 科別.百病漫談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現年69歲張先生,身體狀況一向很好,退休後仍天天下田照顧果園,沒想到日前開始覺得活動時越來越容易喘,雙腳也越來越腫,檢查確診為心臟衰竭;住院後接受心導管治療隔天,復健部主治醫師就到床邊評估,建議開始進行心肺復健運動,但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認為一活動就會喘,是要怎麼做運動?都心臟衰竭了,不是應該好好休息?運動會不會有危險?目前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臟衰竭病人也需長期接受藥物及飲食控制,除了定期回心臟科追蹤吃藥控制之外,進行心肺復健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經研究顯示: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進而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讓病人「很有感」。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肺運動能降低死亡率與住院率、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且一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一併控制。那麼該如何進行有效且安全的運動?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龔聖淳指出,完整的心臟衰竭治療計畫須包含心臟科醫師的藥方及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兩者缺一不可;開立運動處方就如同開藥方,會依每個人狀況不同做調整。何時適合開始心肺復健?其實在住院期間,甚至在加護病房內,只要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就可以開始。心肺復健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急性住院期由物理治療師教導緩和、漸進式運動,從床上運動開始,逐步進展為坐、站、以至行走甚至爬樓梯;避免病人因臥床太久而肌力萎縮或併發肺炎。同時衛教病人及家屬運動的好處,以及回家後如何安全進行運動。第二階段:亞急性門診復健+居家活動期延續第一階段運動,依個人狀況從低強度運動漸增為中強度,由於此時身體狀況尚未很穩定,至門診復健可依心肺運動測試評估運動風險、並在運動時同步監測心臟狀況;治療師也會繼續衛教安全居家運動方式、並給予心理支持。此階段目標是順利讓病人回歸職場、勝任多數日常生活活動、甚至休閒娛樂,同時培養運動習慣。第三階段:居家維持期目標為繼續維持體能,並養成每周運動至少三次之良好習慣。龔聖淳再次強調,心肺復健已被證實為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不僅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更能降低心衰病人的憂鬱、焦慮,可說是同時提升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特效藥。延伸閱讀: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心臟最怕溫差大! 養成5習慣防心血管遭偷襲
-
2019-11-25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如廁心肌梗塞發作 鄰居CPR、救護員接手電擊救了他
家住高雄的一名52歲男性,日前趁著連假陪太太回台中的娘家,卻在清晨如廁時因心肌梗塞暈厥,所幸鄰居趕來,緊急施以心肺復甦術,直到救護車緊急醫療技術員接手,送醫後再施以連串醫療措施搶救,終於把他從鬼門關救回來。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施昇宏說,在緊急救護案件當中,急救後回復自發性心跳,進而住院治療的比例約10至20%左右,而能夠存活出院的人數則低於5%。因此,當遇到這類患者盡快進行心肺復甦術及可能適當的電擊治療,增加回復心臟停止後恢復自發性循環的機會。他說,這名男性送院途中,曾受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電擊,一度恢復心跳,急診處置過程中,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心臟內科團隊於是啟動心導管治療,並完成血管的疏通和給予主動脈內氣球幫浦的置放,以提供心臟更好的循環。心導管治療之後,因患者仍處於重度的昏迷,醫師與家屬討論病情後給予維期2天的低溫治療,生命徵象才趨於穩定,並逐漸恢復意識,且身體狀況良好。透過神經學理學及影像檢查均無明顯缺損,在一般病房觀察無明顯不適後,已出院返回高雄。施昇宏說,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是指任何原因造成心臟停止運作,接著引發身體一連串因組織器官缺氧而來的反應。造成心肺功能停止最多的原因還是與心臟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或其它如肺部的問題如氣喘、呼吸道阻塞、肺栓塞等,都可能引發心肺停止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