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科別.皮膚
搜尋
肝臟
共找到
1639
筆 文章
-
-
2021-02-0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不論是萊牛或萊豬,從來都不是食安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個人只是覺得台灣有更多更重要更值得全民關心,真正攸關全民健康的議題,如健保改革,卻因為政黨對立,而消耗了這麽多民意代表、政府官員的時間和精力,真相反而越來越不明。必須澄清錯誤的資訊我當然知道一扯上政治,就沒有理性討論的餘地。只是,最近有人說,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下降,是因為吃了20年萊牛萊豬的關係,這就未免太離譜了!全民健康是我長年關心的議題,我不希望錯誤的資訊誤導民眾,甚至導致錯誤的政策,因此,必須在此做個澄清。心臟病、癌症死亡率降低心臟病及癌症一直是美國死因的前兩位。因為,醫療的進步,從1980年至2014年中間,美國心臟病的死亡率下降一半,是所有疾病死亡率下降最多的。癌症則自1990年開始平均每年下降1.5%,2016年至2017年之間更下降了2.2%,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降幅。既然,美國兩大死因之首,心臟病及癌症的死亡率都減少,為什麼近三年美國人平均壽命卻下降呢?根據研究數據,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我們看到美國在凶殺致死率、鴉片類藥物過量致死率、自殺致死率及交通事故致死率等方面,都顯著的高出不少。凶殺、服藥、自殺等提高我們不難想像,凶殺案使用槍枝的應該是多數,在美國槍枝的擁有是基本人權,所以,槍枝的取得太容易,凶殺的死亡率就遠高於其他國家,死亡者也偏向是年輕人,就會拉下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近幾十年來,在美國,上癮性止痛藥品的濫用已經是很大的問題,今天,鴉片類藥物過量致死率是1990年的十倍。再者是,自殺致死。美國槍枝的容易取得,也助長了美國的自殺率。另外,交通事故的意外死亡也是偏向年輕人,因而降低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談到交通事故,當然跟飲酒過量有很大的關聯性,而酒精過量也造成不少肝臟疾病引起的高死亡率。對人生感到絶望引起綜觀上述死因,不論是凶殺、酒精、上癮藥品過量、交通事故或自殺致死,都與人的精神狀態有關,更直白地說,就是對人生感到絶望所引起的。當個人缺乏基本生活的資源,看不到更好的前途時,恐懼、焦慮在所難免,這些人吸菸、酗酒、吸毒、暴力的行為就變成日常。如今,美國從超過一個世紀平均壽命持續的延長,轉而開始下降,顯然是一個很大的警訊。這半個世紀以來,因為數位科技革命,經濟的全球化,國家政策的失當,造成貧富差距懸殊,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多數人民無法安居樂業,而陷入痛苦的深淵。應致力拉近貧富差距今天,曾經是全球最富強的美國,首當其衝。「川普現象」給了美國的菁英階級一個當頭棒喝。新任總統拜登任重道遠,必須大刀闊斧做出國家政策的巨大變革,致力拉近貧富差距,提升全民的身心健康,才能再度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美國夢。台灣政府也要超前部署,設法降低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社會衝擊。
-
2021-02-01 新聞.健康知識+
醫病天地/喝酒取暖 小心適得其反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冷得多,麻油雞、薑母鴨熱銷,但是要小心裡面的酒精。部立桃園醫院營養師周柏潁指出,喝了酒會讓末梢的血管擴張,熱藉由血管擴張散發到手腳,有溫暖舒服的感覺,但血管擴張會削弱生理保護的功能。周柏潁說,身體遇寒冷末梢血管收縮,是保護核心溫度不要下降過快,酒精恰恰讓這個保護機制變弱,剛喝下去時,雖然全身暖烘烘,但是時間久了或是保暖沒做好,反而覺得更冷;如果又到戶外,可能加劇熱量散失或是血管收縮,對老人家或有慢性疾病者是一大威脅。一杯好入眠?周柏潁強調是假象,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的抑制劑,感覺上比較容易入睡,但入睡以後大腦都處在淺眠階段,容易多夢,常常有起床後覺得睡不飽,睡眠品質差,萬一過量造成惡性循環,還會對肝臟造成負擔,甚至衍生肝硬化,肝癌。喝酒會臉紅的人要特別注意,周柏潁指出,亞洲人對於酒精分解能力不比西方人,酒精分解不完全,容易產生乙醛一級致癌物,喝酒臉會紅的人應該要避免,台灣人47%以上缺乏代謝酒精的酶,不得不小心。周柏潁強調最好避免酒,讓身體暖度的方式很多,薑湯、芝麻糊、熱豆漿、熱牛奶、濃度較高的熱可可都是好的選擇,熱牛奶、芝麻糊、燕麥奶還有幫助睡眠的效果。
-
2021-01-30 科別.消化系統
60歲婦人吃幾口飯就飽 竟是腹中出現「排球大小水泡」
南投60歲陳姓婦女容易脹氣、上腹悶痛,吃一點東西就覺得很飽。近日發燒,右上腹劇痛、噁心,到南投醫院急診,醫師檢查發現陳女罹患膽結石,加上膽囊炎引起急性腹痛,也發現她肝臟有顆直徑22公分的肝囊腫,經腹腔鏡切除肝囊腫及膽囊,解決腹痛問題,她的飲食也恢復正常。有些人吃點東西就有飽足感,讓人羨慕。陳姓女病患到南投醫院檢查時,醫師發現她腹脹和飽足感,竟是腹中有顆直徑22公分的水泡,如同一顆小排球壓在腹部,導致周遭器官產生腹脹、腹痛。南投醫院外科醫師廖師賢說,肝囊腫俗稱肝水泡,是囊腫裡頭充滿液體,為良性肝臟疾患,可能是先天或外傷導致。但跟「肝腫瘤」有極大的區別,許多病患擔心會不會惡化成肝腫瘤,廖師賢說,根據目前文獻資料,沒有跡象顯示肝囊腫會變成惡性腫瘤。而肝囊腫可能為一個或多個,大小也不一定,可的小於0.2公分,也可能大至20公分。肝囊腫如果無症狀,一般不需要處置,定期追蹤即可。如果囊腫過大或持續長大,則需進一步治療甚至切除。肝囊腫體積過大除了壓迫周遭器官產生腹脹、腹痛、噁心或嘔吐,也容易受到外力壓迫而破裂,導致肝臟出血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陳姓病患水泡大小達22公分,簡直像顆小排球,所以會出現食慾變差、容易腹脹等不適感。經腹腔鏡實施肝囊腫及膽囊切除術,腹腔鏡手術傷口較小、復原較快,她接受腹腔鏡手術後,除解決了膽囊炎造成的反覆腹痛,胃口也有明顯改善。
-
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6類營養素超級比一比 專家教你吃這些食物調節免疫力!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都繃緊神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無論是何種病毒、細菌來襲,自身的免疫力永遠是第1道防線!不當飲食、心理壓力、空汙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裡的氧化壓力,引起發炎,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曬足太陽、攝取維生素D食物 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1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若要補充維生素D,可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幫助體內合成。但要提醒大家,就算陽光再強烈,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仍是無效的,因為UVB光無法穿透玻璃,也就無法幫助維生素D的產生。因此建議1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且不擦防曬乳,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冬季天氣陰冷時,可受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加上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提醒,此時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當中也含有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且魚油對體內抗發炎也有益處,攝取不足反而會使免疫功能受損。其餘如蛋黃、乳品(起司等)、內臟類(肝臟等)及蕈菇類(黑木耳、香菇等)也都含有維生素D。飲食搭配蔬果、辛香料 自體防禦更提升食品營養中心說明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不同的「植化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天然物質,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可輔助免疫功能調節。許惠玉舉例2010年發表於《醫學的分子視角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的研究: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所含的「異硫氰酸酯」,能夠抗癌以及降低ROS(活性含氧物)所造成的發炎性傷害。而葡萄、藍莓、覆盆子、桑葚等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能促進細胞的「自噬作用」,降低發炎性傷害,對於調節免疫功能相當有幫助。許惠玉提醒,香辛料也含多種植化素,例如大蒜、蔥及洋蔥等蔥屬植物所含的「有機硫化物」可抗氧化、降低發炎,讓免疫力更加分。2018年刊登於《分子學Molecules》的義大利研究指出,咖哩粉中常見的「薑黃素」能提升血清中的抗體、減少促發炎細胞激素的分泌,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並增加抵禦病原菌的抗體,有利於調節免疫力。從飲食、戶外活動著手 保固自身抵抗力國際免疫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mmunonutrition, ISIN)於2020年發出聲明,建議飲食中要吃得多樣化、吃得均衡,特別是各色的蔬菜及水果,才能支持免疫功能。董氏基金會呼籲,防疫期間要特別注意攝取優質營養,應每天攝取足量的各式新鮮蔬果,以及適量高油脂魚類、肉類、雞蛋、乳品等蛋白質食物,再搭配大蒜、蔥、薑黃等辛香料一起烹調,幫助抵抗外來病原體。而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經常只能吃到特定營養素,不如天然食物中多元,建議還是從原態食物來做補充。最後提醒,想預防感染、抗疫,除了勤洗手、注意均衡飲食外,也要記得到戶外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身體活動並保持社交距離,顧好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全民超起來 人人好心肝
老婆:「你今年超了沒?」老公:「昨天晚上才被妳操得半死,怎問這句話?」老婆:「是問你今年做超音波沒?」老公:「人好好的,做什麼超音波?我不是班超,也不是曹操,也不是蔣光超,在學校也不是文『抄』公……」。老婆:「難道你要當國父?要讓我守寡或再嫁給別人?」「國父那年代就是沒有超音波,肝的膽管癌發現太晚才死的。」老公:「我又不是國父…,我雖然有B肝,但人好好的,別詛咒我!」老公:「公司體檢都有抽血,也都正常!我每天跑三千公尺,周末還打高爾夫球!」老婆:「可是你沒『超』!沒做腹部超音波!光抽血不夠的!抽血看得出來都太晚了!」老公:「妳變成大長今了!大腸抽筋了!別瞎掰!」老婆:「真的,不信你去看肝基會的網站!看你要我當寡婦,或你要先寫遺囑,把財產都給我,我再去找第二春!」老婆說得對,肝癌是不長眼睛的。台灣的成年人每人都有可能得肝癌 。肝癌是台灣男人癌症的第一把交椅,女性癌症的第二、三把交椅。尤其因為肝臟內部缺乏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肝臟還正常,就感覺良好,不會有任何症狀。因此,通常都是等症狀出現,例如黃疸出現、肚子大了起來或人瘦了下去,才去求醫,但那時候肝癌通常很大了。因此,台灣成年人每年至少要「超一次」,有B、C肝就要半年一次。「你今年超了沒?」是新年新口號,希望能蔚為風潮,讓全民「超」起來,讓人人有好心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30 科別.骨科.復健
會呼吸的痛! 隨著年紀增長,「肋骨骨折」每多斷一根死亡率增加
喜愛騎自行車運動的王先生一天在閃避突然轉彎的大車時摔了一跤,初時不以為意,後來發現胸部痛了起來,回家睡了一覺後起身發現幾乎痛到無法呼吸,急急忙忙到醫院急診掛診,照完X光後,醫師告訴他右側肋骨斷了4根,不用住院但要門診追蹤,他痛到無法想太多,去結帳領藥時只想著,我忘了問醫師我多久會好,還能騎自行車嗎...肋骨骨折是胸腔外傷最常見的疾病,任何胸腔的撞擊力,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都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在19-64歲之胸部外傷成年人肋骨骨折約占50%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的胸部外傷病人肋骨骨折發生率則高達65%,更可怕的是跟隨著年紀增長,每多斷了一根,死亡率就會增加。因此肋骨骨折並非想像中的那麼單純。以下根據肋骨骨折的相關問題,治療方式做一簡介。肋骨骨折造成的問題有哪些?肋骨骨折除了呼吸疼痛以外,有時也會合併著肺部挫傷、氣血胸,更嚴重的外傷病人也可能合併有腹部實質器官的受傷(肝臟、脾臟撕裂傷等)。肺部挫傷輕微的話,一般在72小時內會改善,但嚴重的肺部挫傷會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甚至到急性呼吸衰竭,這種狀況則需要呼吸內管插管接受呼吸器輔助,最嚴重的狀況考慮葉克膜支撐。這類病人一定要到大醫院由外傷團隊評估處理方能保障安全。 由於肋骨骨折下緣有肋間神經及血管,肋間神經是胸壁感覺神經來源之一,不管肋骨斷裂的位置以外,疼痛的位置會沿著神經的走向表現。因此呼吸時疼痛加劇,有兩個原因:一、因為肋骨骨折導致胸壁不穩定,骨折斷面磨擦造成,二、骨折後肋間神經刺激導致的疼痛。每個人對疼痛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疼痛會影響到呼吸的深度、咳嗽、翻身活動睡覺等,如果太痛了反而不敢深呼吸,肺擴張因此而受限,嚴重的話會造成肺塌陷,差的狀況是肺炎及呼吸衰竭,所以肋骨骨折後疼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氣血胸是怎麼來的呢? 胸腔裡面本身是沒有空氣的,肋骨斷裂常常會有微量的空氣在骨折周圍,通常這種微量的氣胸在X光是看不到的,通常是只有在電腦斷層檢查之下,才會發現這樣的氣胸。 明顯的氣胸是因為胸腔撞擊力較大,造成肺撕裂傷、甚至肋骨骨折嚴重錯位插進肺本身造成漏氣。明顯的氣胸通常會在第一時間需要放置胸管引流,但是持續漏氣無法改善的情形則需手術探查做修補。最嚴重的則是氣管支氣管裂傷及食道裂傷,會有生命危險。肋骨骨折伴隨的血胸多數的原因是胸壁肋間肌肉滲血留到胸腔內,大部分會自行停止,但是也可能因為呼吸起伏的關係,發生延遲性出血。除了胸壁肌肉流血的原因,肋間動脈斷裂、肋骨穿刺傷到肺、嚴重的肺部撕裂傷、肺動脈靜脈受傷等因素造成的血胸,如果一開始表現為出血性休克,放了胸管還是持續在流血,則需緊急開刀止血。 肋骨骨折怎麼治療?肋骨骨折的治療,重點是在於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所以肋骨骨折治療的第一個守則是疼痛控制。疼痛藥物首選是口服的止痛藥,譬如普拿疼即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 (如Diclofenac, ibuprofen 等),急性期需要加強止痛則可使用靜脈注射的止痛藥及嗎啡藥品,通常急性期過了,大多數可以靠一般止痛藥控制疼痛。但是少數病人對 NSAID藥物過敏,也有些病人服用NSAID伴隨著胃痛、胃潰瘍,瑪啡類藥物也容易頭暈、噁心、全身搔癢及造成藥物依賴性的問題,因此除了口服及靜脈注射的藥品,還有神經阻斷的方式。 神經阻斷有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胸椎硬腦膜外止痛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TEA),基本上是將麻醉藥物注射在脊髓的硬腦膜外的空間,止痛效果很好而且可以很精準的控制疼痛的範圍,可放入導管的狀況下可以接上自控式止痛,但是比較容易有低血壓及頭痛的併發症。 ◎另外一種神經阻斷的方式則是胸椎旁神經阻斷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在胸椎旁的背部肌肉下施打麻藥,使肋間神經浸潤在藥物中達到止痛的效果。 優點是這個方式不需要進到脊髓的空間因而可避免TEA伴隨的併發症,止痛效果能維持大約24小時,缺點是沒有辦法像TEA這麼精準且目前沒有可以裝入導管上接自控式止痛,但是現在都利用超音波導引下,效果及精準度也上升許多。對於嚴重且有合併症的肋骨骨折,早期做肋骨骨折固定手術是目前的醫療趨勢;將錯位的肋骨盡可能復位及使用純鈦合金的板子及螺絲固定住。手術適應症包含有下列說明 ◎連枷胸◎至少三根以上肋骨骨折及錯位◎併發呼吸衰竭時困難脫離呼吸器◎持續氣血胸及懷疑肋骨斷面夾到肺(lung entrapment)◎肋骨癒骨折疼痛經過非手術性治療無法達到改善◎胸腔輪廓畸形及美觀考量手術通常會配合著胸腔鏡及3D影像處理,可以縮短病人的恢復期,更能大幅改病人止痛藥使用,改善病人的活動,減少肺塌陷及肺炎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期間,減少急性胸腔外傷併發症。 結論胸腔外傷造成的肋骨骨折除了疼痛,同時也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處理效果不佳會有後遺症。到大醫院接受外傷團隊專家的評估治療,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可以減緩呼吸的疼痛及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編按:當生命走到盡頭,該如何面對?前高雄民生醫院院長蘇健裕,48歲那年確診第4期大腸癌。積極抗癌4年,仍無法完全治癒。太太尹亞蘭決定幫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向這輩子最重要的親朋好友道謝、道愛,不留遺憾。「大家好,我是蘇健裕。蘇東坡的蘇,健康的健,富裕的裕。從姓名大家可以知道父母對我的期待,……很可惜我的健康沒有做好,但我覺得我心靈相當富有。」2018年的春天,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在服務22年的醫院舉辦了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人生結束前的最後一週,和親人、朋友好好說再見。55年次的蘇健裕是泌尿科醫師,他32歲成為泌尿科主任,46歲就當上市立醫院院長,原有大好的前途。然而,48歲那年,上天卻對他開了個玩笑。他確診大腸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一生皆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乃至於死亡?抗癌4年動大手術6次 從「努力活下來」到「希望能好走」太太尹亞蘭回憶,其實早在確診前,先生的病就已有徵兆。蘇健裕熱愛美食,假日常帶孩子們上餐廳享用大餐。牛肉、燒烤、火鍋、炸雞,都是他的心頭好。醫師工作壓力大,他平時很少喝水,也不太運動。當腹瀉等早期大腸癌症狀出現時,他仍不以為意,一直到大量血便才驚覺事態嚴重。尹亞蘭還記得,蘇健裕到直腸外科初診那天,是夫妻倆原先預計展開遊輪旅行的前夕。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直徑3公分的息肉腫瘤。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大腸癌是最嚴重的第4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接下來的日子,遊輪之旅變成了醫院之旅。尹亞蘭細數近4年的抗癌時間,先生打過數不清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接受了6次大型手術。隨著病況惡化,他的直腸、肝、肺都開過刀。幾乎是能開的刀都開了、能用的藥都用了,但仍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即使是醫師,在病痛面前也和常人一樣脆弱。尹亞蘭提到,某些癌症治療藥物會引發嚴重副作用。治療期間,蘇健裕的雙腳曾長滿水泡,腳掌一接觸地面就疼痛,連洗澡都只能用爬行前進。痛到流淚的他曾忍不住問:「這種日子還要過多久?」讓家人心疼不已。「他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卻要過這樣的生活。」尹亞蘭說。到了癌症後期,先生的突發狀況愈來愈多:藥物副作用導致嚴重出血、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他開始頻繁發燒、出院不久就再度住院,甚至一度昏迷失去意識。最後一次回診,醫師提到日本有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問他想不想自費接受治療?蘇健裕婉拒了。根據醫學統計,第4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9個月,而當時他已經抗癌超過40個月。「他努力過了。」尹亞蘭說。辦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送給家人最後的禮物從事護理工作的尹亞蘭,本身也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對安寧療護相當熟悉。平時在家,夫妻倆就不時會討論臨終議題。2017年,在化療副作用最嚴重那段日子,蘇健裕曾告訴太太:「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骨灰要跟阿公阿嬤放在一起。」他也提到想開同學會,再見一次人生各階段的好友。2018年2月,蘇健裕的癌症治療告一段落,轉入安寧病房。但當尹亞蘭提議舉行生前告別式時,蘇健裕卻反而猶豫了起來:「不要啦,同學分散在台灣各處,還要麻煩人家大費周章來看我。」正好當時,電影《與神同行》在台灣火紅。故事提到,人死後要到陰間受審。遺憾都圓滿了,才能順利轉世。尹亞蘭以此勸進先生:「你幫別人那麼多,卻沒給人家機會道謝。如果有人遺憾怎麼辦?他以後可能沒辦法上天堂!」同事也加入說服的行列:「院長,喪禮都是穿黑色衣服,生前告別式才可以穿美美的。要為我們這些愛漂亮的人著想呀!」費了一番工夫,才改變蘇建裕的想法。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後,尹亞蘭動員家族中的孩子分頭進行準備。她負責借場地、聯繫朋友、收集舊照片、獎狀。孩子們則發揮所長,有人寫流程、有人買點心、有人負責做影片、建立群組……。告別式的主題則訂為「快轉人生」,帶大家回顧蘇健裕短暫卻精采的一生。生前告別式當天,現場來了200多人,包括蘇健裕從國中到大學的同學、醫院共事過的同事。大家一一上台,和他分享往事,說出最後的感謝。會場也貼心設置了卡片區,讓無法到場、不好意思開口的人以文字表達心情。此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自然少不了畢業證書。尹亞蘭認為,先生此生不論是學業、事業、愛情、家庭,都有好成績。唯一不及格的就只有健康學分。經過近4年的積極補考,家人決定予以通過。這份畢業證書由公婆在典禮上親自頒發,代表家人認可他的努力,也接受他即將離開的事實。「不是只有要離開的人會遺憾,家人也會。」尹亞蘭說。她在安寧病房常看到懊悔的家屬,平時忙於工作、學業,無法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到了臨終階段,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患者就已經要走了。在籌備生前告別式的過程中,一家人同心協力,孩子們也能為爸爸盡自己的心力。另外,即使親如家人,彼此仍有不知道的事。尹亞蘭說,在告別式上,先生從小到大的好友都來了。人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緣分所組成。「我們大學認識,他過去的人生我沒參與到。透過健裕的朋友,我們才知道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完整地理解他。」這場告別式,其實是屬於全家人的寶貴回憶。人生並不總是「還有時間」 把握每個當下道歉、道愛、道謝尹亞蘭說,在先生罹癌以前,一家5口各有生活重心。想做什麼事,總覺得「還有時間」,不必急於一時。一場大病,讓全家人意識到「快沒時間」,感情更加緊密。她形容,過往蘇健裕個性有些急躁、說一不二,也常和父母吵架。但罹癌後,他們搬回家與公婆同住,先生的脾氣變得柔軟許多。他開始喜歡陪在爸媽身邊,就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一起看連續劇閒聊也開心。有次病危送醫,他在上救護車前特地握住爸媽的手,說:「我這次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沒有辦法照顧爸爸媽媽,很抱歉。」父母也體諒地回答:「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生命剩餘的時間愈來愈少,讓平凡的日常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尹亞蘭回憶,先生常嫌她開車技術不佳,卻每次都愛念又愛跟。有次她載女兒回大學宿舍。女兒下車後,先生特別叮嚀她晚點再離開:「我要看著我女兒走那段路。」夫妻倆就這樣待在車上,看著女兒微笑說再見,背影慢慢地走遠。為人父母的愛,盡在無言之中。尹亞蘭也笑說,先生生病後更常對她道謝了。「醫學系的學生都很聰明,他以前都覺得我很笨!」生病前,家中大小事都是先生負責,其他人只要配合即可。然而,一場病改變了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了照顧先生,尹亞蘭選擇留職停薪。三餐、盥洗、推輪椅,全部親力親為。「生病後,健裕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生前告別式的最後,蘇健裕在安寧照顧團隊的鼓勵下上台獻花給太太,謝謝她長期以來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心情也很激動。對先生來說,人生最後沒有感謝我,他會遺憾吧!」尹亞蘭說。告別式後的一個禮拜,蘇健裕就在睡夢中安詳離開了。此生最後一句話,是對太太說:「我好愛你。」人無法決定生死間的長度 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很多人認為,癌症到了末期無法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也只是「等死」。但尹亞蘭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朝死亡邁進不是嗎?」人無法控制生與死之間的長度,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她說起蘇健裕人生最後一段日子,「他想做什麼,我們都盡量支持。」好比,先生因藥物副作用腳掌水泡、不良於行那段期間,仍堅持到醫院看診。儘管公婆不贊同,尹亞蘭仍每天接送先生往返醫院,甚至推著輪椅送他去開會。即使是在病中,也能貢獻專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大腸癌的患者裝上人工腸造口後很難自行沖澡。但在蘇健裕生前最後一年,全家一起去了趟家族旅行,造訪台南關子嶺的溫泉旅館。尹亞蘭幫他以塑膠袋包裹腹部的造口,讓他完成沖澡、泡湯的夢想。「連溫泉都讓他泡了,他最後的願望應該都實現了。」她笑說。當然,還是有來不及的事情。2人當年安排好的遊輪之旅,始終沒有機會成行;結婚時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承諾已無法履行。「人生的遺憾只能盡量減少,不可能完全沒有。」尹亞蘭說,「但現在的遺憾,也許能讓我們以後更努力。」蘇健裕過世後,尹亞蘭開始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伴患者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有人想到日本旅行卻無法出國,志工們就放風景影片讓他觀賞。有人惦記著失聯多年的兒子,最終靠著一紙存證信函才找到人。尹亞蘭感歎,在安寧病房,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你今天才想到要做什麼事,他可能明天就出院了。」對現在的她而言,圓滿的人生就是「該做的事趕快做」。人生來到下半場,工作退休、先生走了、孩子也大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她不必照顧任何人,生活多了不少空閒。走過低潮,她整理先生的日記和自身做為照顧者的心得,集結成書發表,希望能提供病友參考。她也笑說以前總是依賴先生,從沒考慮過自己想做什麼。現在,「我要踏出去,開始找自己。」她說起最後一次夢到先生的情景,「他變得又高、又帥。我想踮起腳尖看他,他說:『我都長高了,妳也要加油喔!』」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無從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屬於她的生命旅程才正要展開。原文: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
2021-01-2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抗SARS醫因肝癌逝世15年 女兒撰書憶父籲全民定期篩檢
曾參與抗SARS的台大內科主治醫師廖永祥,今天是他因肝癌逝世15周年的日子,他的女兒們將對父親的思念及父親的生命故事紀錄成書,出版「打開時光膠囊的生命對話」;廖永祥生前的好人緣,其友人用他的名字成立廖永祥醫師之友會,未來將更名為社團法人廖永祥醫師生命教育協會,關懷走不出生死之痛的民眾,除了關懷勉勵家屬,同時也要推廣癌友正確的生命觀。22年前,廖永祥擔任台大內科主治醫師時,某天他替病人做腹部超音波時,隨手往自己的肚子靠,竟意外檢查出有10公分大的肝腫瘤。發現肝腫瘤的2天後,他進入開刀房切除腫瘤,那次,他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肝臟。5個月後,廖永祥僅存的三分之一肝臟,再度長出腫瘤。此時,他毅然再接受治療,儘管醫學專業告訴他,自己可能只剩半年壽命。在上主恩典、醫療協助、家人關懷、自己努力下,廖永祥多活了7個年頭。逝世時,廖永祥僅45歲,他的兩個女兒都還僅是小學生。父親逝世15年了,兩個女兒把與父親相處過程及思念化為文字。小女兒廖翊如說,父親過世後,在生命歷程中頻頻找尋父親的身影,當時的打擊對於一位小學生而言,是如此的強大,但父親曾在2001年寫過一段話給她「Lu Lu人生的路途上,難免會跌到,但跌倒,不是哭嚎,不是自憐自艾,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再爬起來,該縫的還是要縫。」讓她重新振作。大女兒廖翊安則說,父親總是會留下文字勉勵她和妹妹,現在回首這些文字,對於即將邁入30歲的自己而言,仍舊是適時地給予她人生的體悟,安慰了這趟人生旅程。廖永祥的遺孀鄭愛柔(惠霙)說,先生一直致力於治療患者,17年前SARS期間,他待在醫院內悉心照料SARS患者,當時的社會氛圍不佳,先生怕返家帶回病毒,一直不敢回來。看著他照料病人的身影,自己全力支持,也沒有任何怨言。只是沒想到先生自己忙著照料別人,卻忘了自己,鄭愛柔(惠霙)說,先生是一位B肝患者,每年皆有抽血檢查,最後仍舊疏忽了,進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自己協助廖永祥診斷肝癌的醫師,當年若是有推崇每年皆做腹部超音波,並且提早篩檢,也許廖醫師現在仍健在。根據統計,台灣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B、C肝,許金川表示,除了定期抽血檢查以外,也得同時做腹部超音波。他說,他也倡議4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每年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他稱為「腹超運動」,也呼籲民眾今年春節遇到親友時,可以詢問彼此今年「超」了沒,強化提早做肝病的檢查,避免延宕最佳的治療時機。
-
2021-01-27 癌症.胃癌
男子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就醫 正子造影揪出腫瘤源頭
58歲吳姓男子患有糖尿病,因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到急診就醫,經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左葉有顆5公分大的病灶,懷疑是肝膿瘍或是膽管癌,經醫師建議接受正子造影全身檢查,發現不僅肝臟有腫瘤,在胃及大腸也各有一顆腫瘤及瘜肉,讓他驚訝不已,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健康。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劉信誠說明,病患的症狀原懷疑為肝膿瘍,但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一直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且患者吃東西如果太大口,吞嚥常會卡卡不舒服,食量也變少,因此建議他自費接受正子造影檢查確認有無其他惡性腫瘤,經正子造影檢查結果懷疑胃有腫瘤且合併肝轉移,在接受胃鏡檢查後,證實為胃腺癌。劉信誠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病患全胃及肝臟左葉腫瘤,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肝臟腫瘤確實為胃腺癌轉移,與正子造影檢查的推論吻合。另外,正子造影檢查發現的大腸瘜肉經大腸鏡切除後,也發現有輕中度的細胞變性,還好及早發現切除,免除後患。大千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趙剛宏指出,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比正常細胞旺盛,會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因此正子造影檢查利用此一特性,讓檢查者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藥劑後,觀察體內是否有葡萄糖攝取異常增高的部位,進而可以找到惡性病灶。他表示,藉由正子造影檢查不僅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更可讓病人獲得適合的治療方式;現行健保可給付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不包含腦癌)、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子宮頸癌等,若罹患其他癌症或來源不明的惡性腫瘤,可選擇自費檢查,及早揪出病灶,讓癌症無所遁形。
-
2021-01-27 科別.消化系統
為什麼一吃完飯就想上廁所?《Nature》找到原因
不少人吃完飯後容易覺得肚子不太舒服要上廁所,甚至會腹痛。為什麼會不舒服?人們很容易想到理由,像是吃撐了、吃壞了、或是吃了什麼過敏的東西?但是去醫院檢查,往往查不出腸胃本身有什麼問題。本期《Nature》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提醒我們不要忽視這一現象。這種腸胃不適的確是種疾病,簡單來說,當你在某次吃壞肚子時,身體可能把所有當下肚子中的食物都視為「敵人」,即使這些食物無害,未來再吃下去時,身體還是會出現肚子痛的反應,希望儘快將敵人排出體外。研究人員提出假說:身體將食物也視為敵人疼痛這種感覺是人類演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醒我們哪裡出現了損傷,引起我們的警惕。那麼為什麼一吃飯就容易肚子痛呢?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一個新穎的概念:我們的免疫系統把食物殘渣當作了細菌或是病毒一類的危險入侵者。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健康的個體對吃進去的食物有一定耐受性,除非發生過敏,不然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相反,如果是細菌或是病毒,身體就會對它們的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發動攻擊。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在接觸大量細菌的同時,又接觸到了來自食物的抗原,會不會讓火力過猛的免疫系統,而把食物也視作是外來的威脅?小鼠實驗證實:與污染物一同吃下的食物也會被身體記得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先在小鼠中設計了一個實驗。如果單獨給它們投餵雞蛋裡的卵清蛋白,並不會引起什麼問題。但倘若一開始讓這些小鼠感染囓齒檸檬酸桿菌,並同時投餵卵清蛋白,小鼠的免疫系統就會出現混淆,把食物抗原視作為威脅。即便從細菌感染中康復,這些小鼠在吃到卵清蛋白時,也會出現結直腸膨脹和腹部收縮的現象,表明它們肚子疼。此外,這些小鼠的腸壁也變得不再嚴密,腸子裡的內容物會接觸到腸壁之下的組織,引起免疫反應,並刺激到神經。研究人員們還發現,這些小鼠的腸子裡出現了針對卵清蛋白的抗體。有意思的是,如果通過基因編輯方法讓它們無法產生這些抗體,或是用其他方法抑制抗體的活性,小鼠的腸道不適現象就能得到減輕。相反,即便是沒有感染過囓齒檸檬酸桿菌的小鼠,只要在它們腸道引入針對卵清蛋白的抗體,就會引起它們的腸道疼痛。這些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免疫系統誤把食物視作外來威脅的觀點。抑制相關疼痛通路,有望緩解不適隨後,科學家們在人類志願者身上檢驗這一理論。他們招募了12名患有腸躁症的志願者,他們在進食後常有肚子痛或嚴重不適的症狀,同時招募了8名健康志願者作為對照。研究人員將大豆、麩質、牛奶等容易引起腸道不適的物質注入他們的結直腸。果不其然,所有12名腸躁症患者體內都出現了明顯的免疫反應,而8名健康志願者裡只有2人出現類似的反應。此外,有23%的腸躁症患者,糞便裡出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健康志願者裡的這一數字僅為9%,表明過去的感染可能與進食後的腸道不適有關。順著這個線索,論文還指出,如果抑制相關疼痛通路,就可以緩解不適。整體來看,在這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模型:由於腸道感染,被活化的免疫系統同時將這一時期攝入的食物當作了危險的異物。即便感染已經中止,免疫系統依舊記住了這些食物的樣子,從而在下一次吃同樣的食物時,會誘發免疫反應,引起不適。當然,這一研究涉及的人類志願者數量較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人員們也正計劃大型臨床試驗,用抗組胺藥物減少免疫系統對食物的反應,改善病情。「很多醫生不會認真對待這些腸胃不適的患者,並會以沒有過敏現象為由,認為這只是患者的心理作用。他們的腸道生理學也的確沒有問題,」本研究的通訊作者Guy Boeckxstaens教授說道,「透過這些新的洞見,我們提供了證據,表明我們面對的是一種真實的疾病。了解背後的機制,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參考資料:Local immune response to food antigens drives meal-induced abdominal pain延伸閱讀:《Nature》子刊:果糖促進糞便菌入血!導致炎症增多、肝臟脂肪變性
-
2021-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尾牙過量飲酒傷身 小心隔夜醉
又到歲末年終因飲酒身體出現狀況的高峰期。每逢尾牙宴、過年圍爐等聚會活動過後,常有患者在飲酒後腸胃不適前來求診,過量飲酒對肝臟、胰臟等器官會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帶來相關疾病或引發宿疾,不可不慎。在門診中,常見部分患者聲稱自己沒有喝混酒也沒有喝烈酒,以為身體不適是因喝混酒造成的,但其實混酒本身並不會導致喝醉,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是酒精攝取總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另一方面,許多人覺得酒後睡一覺,頭不暈即可開車上路,但其實這是陷自己與他人於危險之中而不自知。酒精代謝與乙醇脫氫酶及乙醛脫氫酶有關,過多的乙醛累積在體內就會造成所謂的「宿醉」。而所謂的隔夜醉對行車安全依然會造成危險,因此謹記千萬不要宿醉駕車,請改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工具或是計程車。當人喝酒後,酒精進到體內後即開始代謝作業,約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公克)的酒精,而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影響,所以學習如何計算正確「酒精攝取量」,可以避免飲酒過量造成健康傷害。另外,酒精進入到人體後,則會對腸胃產生刺激,尤其酒精在接觸到胃黏膜即會被吸收至血液中,血液中酒精濃度高就會有酒醉感。想要避免酒醉不適,切記不要空腹喝酒,飲酒前建議吃點蔬果、澱粉、蛋白質和肉,這樣有助於緩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未成年及孕婦也千萬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如何正確計算酒精攝取量?喝下的c.c數或ml數 × (酒精度數/100) × 0.8(酒精比重) =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01-27 癌症.頭頸癌
脖子腫大不痛不癢竟是鼻咽癌轉移?當心不確定的感冒症狀,3大症狀更是警訊
柯先生發現左下頦有腫塊,既不會痛也不會癢,只是感覺喉嚨有點乾痛,猜想應該是感冒,便隨便找了家附近的內兒科診所拿了一般感冒藥和消炎藥吃,感覺腫塊好像有消了一些,覺得不會痛便沒再去看了。 後來又感覺有感冒症狀,醫師說可能是感冒引起淋巴腫大,再吃了一些藥,感冒症狀沒了,也因為工作忙碌就沒再去看診了。 又過了半年,他一直覺得腰痛,老是在吃止痛藥,家人發現他脖子腫大那麼久都沒好,要他到大醫院檢查,等到醫師用鼻咽內視鏡檢查,才發現是鼻咽癌,因為有頸部淋巴轉移還有骨盆腔骨轉移,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鼻咽癌了。 ▍上頸部無痛腫大最危險 「上頸部如果有不痛不癢的腫塊,一定要高度懷疑鼻咽癌!」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提醒,臺灣約有70%到80%以上的鼻咽癌病人是以無痛性的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表現。 一般無論是感冒或是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一定都會有疼痛感,所以如果發現脖子上部「有腫大而且不痛不癢」,一定要提高警覺;絕不會是普通的感冒! 侯勝博表示,鼻咽癌有三大症狀:一是無痛性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二是患者都有鼻涕中有血絲,或是早上起床後倒吸一口的痰中有血絲;第三是有單側耳朵被塞住悶悶的症狀。 其他的症狀還包括不確定的感冒症狀,患者可能會有鼻塞、流鼻涕有血絲等現象,大多數患者都會以為是一般的小感冒,當然有鼻塞或流鼻涕有血絲的人,大多數都不會是鼻咽癌。 可是如果同時伴隨著有「早上第一口痰中有血絲」,這種症狀一週內至少有兩三次的話,就要提高警覺。 ▍鼻咽癌位置深處很難早期發現不過當發現脖子有無痛淋巴結腫大時,已經是轉移病灶,而且頸部淋巴結很豐富,一有淋巴結轉移,很容易轉移全身,像是骨骼、肺臟、肝臟等。 侯勝博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很深,在鼻腔後方與口咽上方,很難直接看到,必須使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等特殊工具才能看得到,而且早期的症狀真的就是像小感冒一樣很不明顯。 他行醫多年中,看過原位未轉移的鼻咽癌的病例數只有個位數,而患者都是因為看別的病,不小心同時發現有鼻咽癌,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中晚期才發現。 不過即使發現已經有轉移,患者也不必太灰心,侯勝博表示,鼻咽癌因為位置在顱腔正中,開刀很難清楚完全,所以放射治療為第一線療法。 由於鼻咽癌對放射線敏感性強,治療的反應很好,第一期及二期A的患者在單純使用放射治療,治療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一般是每天照射,連續治療七至八週,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 二期B後的患者則建議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對化學藥物反應良好的患者,存活率也可以提高,所以患者不要恐懼,尋求正規療法可以爭取更多時間。
-
2021-01-26 名人.好食課
滴雞精有功效嗎?營養師解密「總支鏈胺基酸」是關鍵
雞精是長久以來抗疲勞、提升免疫的保健飲品,滴雞精的醇韻口感更深受消費者喜歡!不過,從市場攤販自己滴煉到大品牌,市面上已經超過10家滴雞精品牌,這些滴雞精都有功效嗎?玲瑯滿目的滴雞精又該認明哪些成分呢?這次營養師就要來解密滴雞精的成分與功效,教你怎麼挑才對!滴雞精的支鏈胺基酸能對抗疲累滴雞精能對抗疲累疲勞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因性的疲勞,又稱為中樞神經疲勞讓人感受到疲累。另外一種則是肌肉的疲累無力感。而目前滴雞精對這兩種疲勞都有功效,相關研究與學術基礎都與支鏈胺基酸有關。當腦部的色胺酸增加時會讓血清素升高,因此產生想睡覺與疲累感,而血液中的色胺酸與支鏈胺基酸會競爭進入腦部,因此血液中若有較多的支鏈胺基酸,可以降低進入腦部的色胺酸含量而有對抗中樞神經疲勞的功效!在肌肉疲勞方面,動物研究發現補充滴雞精的實驗動物中,肌肉和肝臟有較高的肝醣含量,而肝醣是運動時主要消耗的能量,因此具有較高的肝醣含量就可以提高運動表現。另外也同時發現補充滴雞精可以降低這些實驗動物在運動後血液乳酸的含量,因此可以降低肌肉疲勞感(連結),達到對抗肌肉疲勞的效果!滴雞精能幫助病人促進食慾與提振精神生病臥床的親友,是不是常常食慾不振或者精神不佳呢?其實是與發炎反應有關!生病通常伴隨著發炎,而這些發炎物質會進入腦部中就容易引起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等等問題,連帶也使食慾降低。然而,生病的人需要補充足夠營養才能幫助身體修復!食慾低落的問題就可能會讓病情更加重!過去有些消費者的反應指出,喝滴雞精後感覺食慾有變好,所以病患若是可進食,未有特殊限制狀況下,可以攝取滴雞精來促進食慾,再加上滴雞精所含的支鏈胺基酸、肌肽等營養素可以提振精神,所以可以讓病人可以攝取足夠食物來補充營養!營養師推薦這樣挑滴雞精選滴雞精可認明「總支鏈胺基酸」與「游離胺基酸」含量過去研究都指出支鏈胺基酸是滴雞精的重要營養素,而在相關健康食品認證的指標成分上也是支鏈胺基酸,因此在購買滴雞精時可以認明總支鏈胺基酸含量。但市面上並非每一家業者都有標出總支鏈胺基酸含量,有些僅列出「游離胺基酸」或「單一支鏈胺基酸」,這並非代表「總支鏈胺基酸量」,因此建議要購買滴雞精先認明「總支鏈胺基酸」含量!備註:胺基酸有18種之多,而支鏈胺基酸為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這三種的總稱,因此總支鏈胺基酸應為這三種胺基酸的含量加總!總支鏈胺基酸(mg/100 ml)= 白胺酸 + 異白胺酸 + 纈胺酸不僅如此,但由於每個品牌的包裝容量不一,所在選購時不只是要看每百克含量,更是要看單包總含量,這樣才能確保買到的是總支鏈胺基酸含量最高的商品。紅羽土雞的風味、營養等綜合表現最佳現在消費者在購買時非常著重於「真材實料」和「風味」,而雞隻來源就是重點!2016年中興動科所的碩士論文做了雞種與風味、口感、營養價值的研究,結果發現用「土雞種」滴雞精的膠原蛋白高於白肉雞與蛋雞,膠原蛋白會影響入口的醇韻、黏稠口感,讓口感更「厚實」。這代表紅羽土雞與黑羽土雞的滴雞精口感會相對醇韻厚實,所以也可以挑選有標示膠原蛋白含量的商品。在風味方面,紅羽土雞與黑羽土雞滴出的滴雞精,鮮味、肉香味也高於其他雞種,這也可能是土雞滴出來的雞精更受消費者喜歡的原因(連結)。在營養方面,紅羽土雞所滴出來的游離胺基酸含量最高,且牛磺酸(taurine)、肌肽(carnosine)及甲肌肽 (anserine)等與抗疲勞有關營養成分的含量,也高於黑羽土雞、蛋雞等其他雞種。公雞與母雞滴出的品質也會有差異!2014年嘉義大學動科所的碩士論文以不同性別與週齡(13與56週齡)的紅羽土雞進行滴煉,結果發現週齡大的雞隻,感官品評接受度較高,精胺酸含量也較高。除此之外,公雞製成的滴雞精,所含的麩胺酸、甘胺酸含量更高,代表鮮味更好!除了雞種以外,有些商家的滴煉包含了內臟甚至是使用邊角料,這也會大大影響滴雞精的風味與品質,這也是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注意的!有產銷履歷更安心產銷履歷是指食品原料、製作過程可被追溯的驗證系統,這也代表著品牌廠商可以完整掌握原料、加工、運送與販賣,可以給消費者更好的食安與品質保障。目前市面上也有著產銷履歷的滴雞精商品,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將具有產銷履歷標章,列為購買的原則之一!滴雞精適合誰喝呢?備孕、孕婦、產婦喝滴雞精能補充體力,舒緩壓力站在營養師的觀點,因為孕婦、產婦的生活型態改變、眾多壓力等,產婦可能又要兼顧餵母乳和半夜無法好好睡覺,因此需要有可以補充體力,對抗疲勞的營養品,所以營養師推薦孕婦、產婦可以補充滴雞精。另外,情緒與壓力也是懷孕是否成功的重點,過去有研究指出雞精類商品可以降低焦慮狀況,所以想要懷孕的新人們,也可能可以試著喝點滴雞精補充體力和舒緩壓力,放寬心來增加受孕機會!病患喝滴雞精能保養身體過去常會帶著雞湯去探望親友,希望可以透過雞湯來讓親友保養身體,但雞湯的營養素濃度較低,倒不如直接吃雞肉,且可能因為佔據了胃空間而降低攝取其他食物的機會。此時,滴雞精就是不錯的保養品,具有支鏈胺基酸、肌肽等營養素以外,又不會讓病人太飽而影響攝取營養的狀況!而滴雞精所含的支鏈胺基酸、肌肽等營養素,也有提振精神、促進食慾的效果,所以大病初癒、食慾不佳的病患親友,喝滴雞精是不錯的選擇!上班族喝滴雞精能對抗疲勞、對抗焦慮上班族的壓力、工時是疲勞的來源!滴雞精可以作為提振精神、補充體力的營養品。除此之外,過去有發現雞精的成分可以降低焦慮指數,但雞精的味道較為難以入口,此時可以喝喝看滴雞精,也有可能獲得同樣功效!這次的專欄,和大家介紹了滴雞精的營養價值與功效,也分享了挑選的要訣,接下來也即將進入過年採買年節禮品的時候,可以認明雞種和產銷履歷,並以總支鏈胺基酸作為購買標準,買到最有效的商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滴雞精有功效嗎?市售品牌這麼多該怎麼挑?營養師解密「總支鏈胺基酸」是關鍵!】
-
2021-01-25 科別.精神.身心
女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 檢查才知嚴重缺乏維生素D
新竹一名30歲女子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原先接受抗鬱劑治療一年多,更換數次抗鬱藥物治療效果皆不盡理想。直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建議抽血檢驗,發現該女嚴重缺乏維生素D,血中維生素D或者稱骨化二醇,濃度介於20ng/ml到30ng/mL被認為不足,理想值為30-80ng/mL,因此除原先的藥物治療,並協助女子搭配額外的維生素D營養品補充,讓女子的憂鬱症在藥物與營養品的雙重治療下大幅改善。鄭映芝曾在2020國際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發表「維生素 D補充劑用於憂鬱情緒的統合分析」,統合過往25個使用維他命d在治療憂鬱症狀的研究,共有7534名受試者,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幫助減少負向情緒,尤其針對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且伴隨有憂鬱症的人來說,補充維他命D的效果與反應最佳。因此,有憂鬱症跡象的個案,可考慮先到門診檢驗維生素D濃度,瞭解維生素D高低,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加強日曬或是需要應該額外補充維生素D。鄭映芝建議,一般人每天至少補充劑量應大於2000國際單位,若單想從日曬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3,條件為不防曬,必須要曝曬在波長290nm~315nm之間的陽光下,皮膚才能將陽光轉換成維他命D,通常是曬正午的陽光才有辦法吸收到的波長,建議日正當中(約早上10點至下午2點)、躺下、身體大面積曝曬、約15-30分鐘。但在這種狀態下曝曬陽光,須注意紫外線A(占95%陽光紫外線)對人體產生皮膚癌的風險。因此適度從膳食,富含維生素D食物來源,如肝臟、魚肝油、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Vitamin D3)、菇類(Vitamin D2)等)或是營養品補充可能會比加強日曬來的方便與安全。鄭映芝說,冬天濕冷的天氣,會造人部分民眾有所謂的季節性情緒失調,國外將這種病症俗稱為「冬季憂鬱症」,症狀包含憂鬱、渾身無力、疲倦、沒精神、體重增加等。若是以上症狀,建議可跟醫師討論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
2021-01-24 科別.皮膚
曬多久太陽才足夠補充維生素D?美國皮膚科學會的建議讓人意外
陽光顯然既可傷人,也有療癒效果。在現代的討論中,這種雙重性質在大家對維生素D的困惑上最為明顯。雖然陽光會破壞皮膚,但我們對維生素D的大部分需求也有賴陽光提供,防曬可能導致維生素D不足。約旦是全球日照最充足的國家之一,但五分之四的當地婦女缺乏維生素D,因為伊斯蘭教的服裝遮住了許多婦女的皮膚。相較之下,僅不到五分之一的當地男性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在必需營養素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大多是透過皮膚取得,而不是飲食。更令人困惑的是,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實不是維生素,而是一種荷爾蒙。它在人體中對鈣、磷酸鹽、其他礦物質的調節,扮演重要的角色。缺乏維生素D所引起的疾病,證明了維生素D是支持骨礦化(bone mineralization)的關鍵:軟骨病(和佝僂病,亦即它的兒童形式)患者的骨頭會變軟,容易彎曲折斷,肌肉也會變弱。這種病的影響不限於骨骼與肌肉,人體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而且有新的證據顯示,這種激素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防癌,甚至心理健康。雖然避免維生素D不足很重要,但這種分子也不像一些人標榜的那樣是治療各種疾病的萬靈丹。維生素D補充劑對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療效的整體證據,目前看來很不一致。皮膚是維生素D的工廠,UVB在那裡透過兩階段的流程來製造維生素D(但UVB也是破壞DNA及致癌的光波)。首先,紫外線把皮膚中的前驅物分子(稱為「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分解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熱量立刻把它進一步分解為維生素D3。然後,這種分子會進入肝臟與腎臟,在那裡轉化為活性型維生素D,並在全身執行重要的功能。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取得。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油性魚類與強化乳製品,但是光從飲食難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想在不曬太陽下獲得足量的每日維生素D,幾乎一定得透過保健品補充。如果你曾經覺得,我們從雙重管道吸收這種維生素有點奇怪,寵物在這方面比我們更強。牠們也是透過皮膚與飲食來獲得陽光維生素,但方式不同。貓與狗都會把含有膽固醇的油從皮膚分泌到毛髮上。牠們曝曬陽光時,油中的膽固醇化合物會轉化為維生素D。但那種維生素D只能透過口腔進入動物體內,所以這是寵物不斷舔毛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這種看似迂迴的維生素D取得方式,可能是因為牠們的皮膚上有厚厚的皮毛,隔絕了陽光。世界各地有許多人維生素D不足,但是與此同時,全球皮膚癌的發生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為了在我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和太陽對皮膚的傷害之間拿捏平衡,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接受多少陽光?在一年的多數時間,我們確實可以只透過皮膚取得必要的維生素D需求。這有一個好處是,維生素D不會有過量的問題,因為皮膚會移除過量的維生素D。對於住在北歐與美國北部各州的人來說,四月到九月之間,每週兩三次,從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把前臂、手、腿暴露在太陽下十到三十分鐘(大約是皮膚變紅所需時間的一半),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不過,這個建議有兩個重要的但書。首先,這種機制要看許多變數而定,包括緯度、雲量、空氣汙染、皮膚色素沉著、衣著、防曬霜的使用,以及記憶力與紀律。第二,即使曝曬時間很短,也可能導致DNA損傷,日積月累下來也可能導致皮膚癌。就像前面提過的「這世上沒有健康的古銅色皮膚」,日曬也沒有公認的「安全」限度。美國皮膚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受到世界上許多醫療機構的支持,它建議大家「不要主動尋求陽光」。由於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及保健品獲得需要的維生素D,而且又沒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定期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一種合理的作法。美國醫學研究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一歲以下的嬰兒每天補充400 IU的維生素D,一歲到七十歲之間每天補充600 IU的維生素D,七十歲以上每天補充800 IU的維生素D。同時,英國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ssion)也建議,全年從天然與強化食品以及保健品中每天攝入400 IU的維生素D。關於維生素D與陽光傷害這個難題,合理的答案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我們可以透過食物、保健品、有防護的陽光曝曬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我們每天應該花時間到戶外走走,以獲得快樂、休息與運動,但沒有必要主動去尋求陽光來「補充」維生素D。避免曬黑與曬傷極其重要,透過膳食來補充維生素D是安全的,也有益健康,尤其對許多缺乏維生素D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的皮膚就像伊卡洛斯的父親那樣,教導我們走中庸之道:不要離太陽太近,也不要離太陽太遠。※ 本文摘自《皮膚大解密》。《皮膚大解密》作者:蒙蒂・萊曼譯者:洪慧芳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07
-
2021-01-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鮪魚肚易有脂肪肝 趕快超一下
餐敘。某君很多菜都不吃,眾人問原因。他不疾不徐的說:「我挑菜不挑老婆!」還好,太座不在場,才敢這麼說。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當作熱量的來源,人就會慢慢枯萎死去。古代食物匱乏飢荒時,很多人熱量不足而亡,所以古書有「易子而食」的悲劇。但反之,目前豐衣足食,吃不飽的人幾乎不存在,反而是吃太多、吃太油、吃太甜、熱量消耗少引起的疾病成為顯學。目前坊間超商賣的飲料幾乎都含糖,聽說沒有糖的飲料賣不好,這是國人糖尿病友越來越多的主因之一。此外,超商提供的便當大概不是量多、油多,就是熱量多,加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四體不動」的上班族多,吃得多,動得少,肥胖者越來越多。多餘的熱量在肚子形成鮪魚肚,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因此,許多中年人油腸肥肚,雖只是一個表象,但卻是健康的警訊。因為多餘的熱量會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會存在心血管、腦血管,形成動脈硬化,造成心臟病或腦中風。脂肪肝是歐美國家最多的肝病,脂肪肝會引起肝發炎,醫學上稱為脂肪性肝炎,嚴重者會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古語說:「過猶不及」,從養生而言,適當的熱量與營養,少油少鹽,少糖,不吃生食,不酗酒,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包括健康食品,是保肝養肝的不二原則。此外,至少每年做一次肝臟超音波,確定肝臟沒有脂肪肝、沒有肝腫瘤,沒有肝膿瘍,沒有肝硬化,同時也看看膽囊有沒有結石,其他器官有沒有長出壞東西,這些都是腹部超音波同時可以看到的部分。「全民超起來!至少每年一超」是新年新希望,全民保肝最重要的課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2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老一輩彼此見面時常說:「吃飽沒?」「吃」是每天的大事,更是人生要事,所謂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據估計,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的毛病,此外,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受腸胃疾病所苦。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廣義的腸胃科而言,泛指消化內科之胃、腸、肝、膽、胰等器官。 沒減肥體重卻掉5% 可能有大問題 腸胃不舒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著大大學問。吳明賢進一步說明,常見的上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單純的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但也可能是膽結石,甚至胃癌、肝癌、胰臟癌等惡性腫瘤。 有時甚至吃些腸胃藥也能緩解,他提醒,若合併出現飲食行為(如吞嚥困難、疼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切勿自行診斷(編註:過去6∼12個月,無刻意節食,體重卻減少5%,則是有臨床意義的體重減輕)。 一般而言,就醫後醫師會給予身體檢查,有時會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必要時會再針對胃腸或肝膽胰等問題,安排腸胃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此就能大致釐清哪個器官出現毛病。 吳明賢表示,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扣除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幽門螺旋桿菌外,與飲食最為相關,如有一餐沒一餐、一餐當兩餐吃,喜歡低纖、高脂、高醣飲食,甚至菸、酒、檳榔等,都是極為典型的「病從口入」! 腸道是第2大腦 帕金森氏症與失衡也有關 腸道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淋巴有70%以上分布在腸道,除了淋巴球外,腸道內的菌數更高達100兆,相當於人體細胞總數目的10 倍。 吳明賢說:「這些腸道菌不僅與營養、代謝相關,也影響著免疫功能,腸道還有第2個大腦之稱呢!」如今,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若沒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慢性發炎將一觸即發,他以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為例,就是細菌導致疾病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也和腸道菌失衡有關,或許你無法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關聯?吳明賢解釋,腸道內的神經會經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聯絡。當腸道菌失衡後,會透過 腸道的迷走神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免疫機轉,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也會誘發腦部疾病。 他提醒,便秘、腹瀉是腸道菌失衡或飲食失衡的一個基礎表徵!但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腸道症狀都會造成遠端器官傷害,得進一步評估失衡的嚴重度。 從便便看健康 形狀、顏色都是線索 想知道腸子是否健康,每天解便後可別急著沖馬桶,你可以從大便中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 吳明賢說,在醫學上將大便的形狀依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為7類: 第1型: 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第2型: 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第3型: 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第4型: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 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一般來說,第1型和第2型表示有「便秘」狀況;第3型和第4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至於,第5至第7型則有「腹瀉」的可能。 除了形狀外,顏色也是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大便因為含有膽汁所轉化來的色素,呈現黃色或金黃色。「若糞便呈現其他顏色, 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了。」吳明賢提醒。 飲食6字訣 翻轉3高1低 俗話說,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該如何保養?吳明賢認為,就疾病而言,扣除傳染病, 絕大多數的病症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都與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就是影響生活習慣最大因素。現代飲食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飲食最重要 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 的能量及維護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進出得平衡。 但現代人生活形態偏 靜,卻又經常採取「3高1低」飲食法,即高熱量、高脂肪、高醣、低纖維,都大大影響腸胃健康。 他以「腸漏症」為例,長期低纖飲食,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平衡,間接造成腸道受損,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的上皮黏膜,滲漏到血液、淋巴,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及遠端器官的慢性發炎反應! 另一大問題是飲食失序,進食必須依照生物時鐘,早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現代人卻愛吃早午餐、晚餐又特別豐盛,以至於胃食道逆流、肥胖,處處耳聞。 吳明賢提醒,現代人習慣把藥物(如保健品)當食物吃,而不是把食物當藥物吃,但藥物畢竟還是化學品,人們應該重新學會將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想用藥物來取代食物。 藉由透過好的飲食可以保護腸胃道,甚至全身性的健康。 他進一步提出飲食4大原則──高纖、低脂、低醣、熱量則要適當,6種重要的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用心安排,總結而言,「多樣、均衡、節制」的飲食外,也要與工作形態結合,例如勞動者需要較高的熱量、蛋白質,而靜態工作者熱量就要相對的少。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菸、酒、檳榔、熬夜都要禁止。 心情好壞可以透過大腦、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而改變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學會利用聽音樂、看書、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旅遊等,隨時為自己解壓,讓大腦放鬆。 少食、慢食、樂食、感恩食 1.減少每餐食量: 搭配平衡食譜,尤其晚上最好避免吃到飽的場合,以免大量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 2.餐後不要躺下或趴睡: 臨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3.避免多吃脂肪或油膩食品: 胃腸最適合的是溫和食物,太過辛辣、冰、燙的食物最好敬而遠之。 4.少吃不易消化的問題食品: 有人吃糯米會腹脹,有人吃蔥椒會不舒服,吳明賢提醒,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盡量避免。此外,盛夏時, 食物容易腐敗,不熟的生冷食物若無法確認新鮮度,最好不要食用。 5.多吃新鮮蔬果: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亦可多喝優酪乳,特別是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有大腸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如此。 6.放鬆心情用餐: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才能讓食物更易消化。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台商在大陸,同大陸人士聊天。台商:「我們台灣健保粉棒!舉世聞名!」「我朋友得了肝癌回台灣手術,肝臟切了一大塊,出院時只要幾千元台幣!」大陸人士:「那有什麼!我們在這裡手術,肝臟可以切得更大,開完刀,許多藥商都會供各種保肝品給病人參考!」「這還不稀奇,萬一手術不成功,人尚未走,大法師已經來到病房邊幫你超渡一番了!」說得也是,台灣健保雖有一些缺失逐漸浮現,但生了病不會因為醫療費付不起而家破人亡,是一項德政。但健保只給付生了病的治療費用,事前的健康防護,健保是不給付的。反觀政府對於車子的政策就好多了,目前政策不是等車子出了問題,政府才要求你去檢查,而是五萬公里以上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保養一番,是全面檢查。但可惜對國人的肝病預防而言,政府的措施就未臻完善了!肝臟因為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許多B、C肝朋友就不會定期去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驗胎兒蛋白,都是等到人瘦了下去,或肚子痛了起來,或皮膚黃、眼睛黃,才去求醫檢查,如果這些症狀是肝不好引起的,通常就太晚了!可能是肝癌很大了,或者已經長到門靜脈或轉移出去了!因此,凡我全國愛肝人士,照顧您的身體一定要養成像照顧你家中的車子一樣,定期去做個腹部超音波檢查,這樣萬一不幸肝臟長了腫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手麻腳麻有針刺感當心維生素B12不足 不時感覺手麻、腳麻或有針刺感,同時身體又有無力感等變化,大多數人可能會與血液循環不良作聯想,然而這些肢體末端的神經症狀,都可能是與缺乏維生素B12有關。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陳龍醫師指出,維生素B12是人體神經傳導所需物質,影響神經傳導的速度。當維生素B12不足時可能會產生「脫髓鞘」,因此出現觸覺反應變慢、手指有發麻、刺痛感等症狀。 另外,維生素B12也與血球形成有關,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引起大血球變異,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惡性貧血。若再加上神經傳導有問題,甚至會影響認知功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等失智現象。 哪些人是維生素B12不足高風險族群? 陳龍醫師提醒,較容易出現維生素B12吸收不佳的族群,包括飲食不均衡、曾經做過胃部手術、自體免疫疾病、高齡銀髮族群。醫師表示,維生素B12含量較高的食物是肝臟、海鮮,如果連蛋、奶都不吃,較容易發生攝取不取。 動過胃部手術的人,因為胃中的內生因子會影響維生素B12吸收,容易發生攝取不足。銀髮族群因年齡增長,也要注意維生素B12吸收不佳的風險。整體而言,維生素B12缺乏易與飲食攝取不足、特定原因造成吸收能力差或年紀增長導致吸收下降有關。 維生素B12不足應該如何補充? 陳龍醫師指出,維生素B12主要來源以天然食物為主,若發現缺乏維生素B12,平日飲食仍應盡量補充。當發麻、痠痛等症狀明顯時,會施打高濃度的維生素B12針劑局部施打以迅速緩解。 醫師提醒,修復神經的黃金治療期為3-6周,提早在時間內接受治療、補充維生素B12,有利於盡可能幫助神經恢復。尤其要在短期內要讓神經修復,高濃度的維生素B12效果會比低濃度維生素B12好,建議在早期發現症狀時就及時補充。 及早發現維生素B12不足 爭取神經修復機會 維生素B12缺乏若未及時治療,引發的神經症狀可能持續惡化。陳龍醫師提醒,若屬於維生素B12高風險族群,應多注意是否手麻、舌苔扁平,特別是手指末端往上蔓延的痛麻感。老人家出現認知功能問題如反覆提問、記憶力減退等,也可能是維生素B12不足引起,建議盡快至神經科就醫檢查,爭取神經修復的寶貴時間。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是血液循環出問題?4動作保養腳未改善速就醫 .缺乏維生素A易眼乾疲憊 6大情況要注意,營養來源報你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3 新聞.健康知識+
掉髮、鼻炎好不了…這13種狀況都是鋅不足 醫師教你缺鋅吃什麼
鼻炎好不了,沒「鋅」可能是關鍵!曾經有患者向我反應,雖然外觀看不出異常,卻感覺「舌頭灼痛」。這種症狀過去稱為「口腔灼熱症候群」,被歸類在身心疾病,而現在則是屬於味覺障礙的一種,有可能是缺乏微量礦物質「鋅」的緣故。患有舌頭灼痛的患者有併發鼻炎的可能,如果是男性,還會因為前列腺肥大壓迫到膀胱而導致頻尿。有的人在下顎內側或上顎正中央有骨頭突出,或是指甲上有白色斑點,像這樣的狀況,大多也是缺鋅所導致。當體內的鋅含量不夠,會造成醣類代謝異常,以及變得會磨牙。除了攝取鋅之外,適量減少醣類的攝取,也有助於防止交感神經在睡眠期間活化,緩和磨牙的情況。此外,與外界空氣接觸的鼻黏膜也是積極進行細胞分裂,必須頻繁代謝的部位。如果因為鋅不足造成細胞分裂速度變慢的話,受到刺激而受傷的黏膜就會維持原樣繼續使用,導致鼻炎遲遲無法痊癒。雖然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廣告都說男性要補鋅,但其實女性也很容易缺乏鋅。除了保健食品外,也建議透過飲食積極補充。鋅對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素。蛋白質是由RNA(核糖核酸)將DNA轉錄而製造出來。RNA減少,細胞分裂速度就會變慢,引起異常的話就會變成癌細胞。而製造這個RNA的,就是鋅。鋅大量存在於前列腺、骨頭及骨髓、眼睛的脈絡膜、肌肉、皮膚等部位。酵素蛋白質等高分子化合物在結合的安定性上,也與鋅息息相關。據說光是與鋅有關聯的酵素,大約就有兩百種以上。鋅的作用消除活性氧讓細胞分裂正常進行保護皮膚(抗過敏)讓視覺、味覺、嗅覺運作鋅一日的必須攝取量(60mg)牡蠣(養殖、生)約23個(1個20g)牛肉(牛肩肉、瘦肉)約1050g鯷魚乾 約150隻(1隻5g)當鋅不足……・煩躁感・容易疲憊・腸胃障礙・皮膚粗糙・掉髮・味覺異常・體力衰退・發育遲緩鋅主要的生理機能□讓細胞分裂正常進行□消除活性氧□保護皮膚(抗過敏)鋅是讓細胞正常成長、分化、增殖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鋅進入體內之後,主要是由十二指腸吸收,吸收率約為30%。吸收後的鋅會在肝門靜脈與蛋白質結合,運送至肝臟。雖然原則上建議成人每日攝取十至十五毫克的鋅,但是因為近年來食品加工和精製越來越發達,食品中的鋅含量降低,再加上飲食中的酒精、飲料、垃圾食物,以及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食物,都會造成鋅的流失,所以必須更積極攝取。經常在喝完酒隔天出現嘔吐反射(刷牙過程中出現噁心感)的人,正是因為鋅不足造成黏膜過度敏感或是反應變得不好。之前我有個患者深深為此感到困擾,因為他不論去哪間牙醫看診,都因為強烈的嘔吐反射而沒辦法讓醫生將器具放入口腔中。演變到最後,光是靠在診療椅上面就覺得想吐。我請這名患者服用鋅兩個月後才終於能夠順利治療牙齒。患者本人也對於狀況的改善感到非常驚訝。喉嚨容易乾燥咳嗽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鋅不足導致咽黏膜出問題。除此之外,鋅不足會讓醣質代謝變差,因胰島素儲存脂肪造成肥胖或內臟脂肪堆積,導致肚子變大。在充滿精神壓力的現代社會中,職場、家庭、環境、減重等各式因素造成的精神壓力,都會增加鋅從尿液中排出的量,結果導致身體變得更容易疲憊。鋅不足的症狀□容易感到疲勞、容易感冒□沒有食欲□掉髮□皮膚症狀(潰爛、水泡、乾燥、膿痂疹)□指甲裡有白色斑點□傷口痊癒速度慢□生殖能力衰退□拉肚子□敏感性牙齒□精神、神經症狀(性慾下降、情緒不穩、行動異常、發抖、記憶變差)□缺鐵性貧血□身體會氧化□血糖調節異常如果發現了這些症狀,不要單純認為一定是缺乏鋅所造成,還要參考與銅之間的比率。理想的銅鋅比例為一比一(0.85)。如果缺少銅,也會對精神狀態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書籍介紹書名: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重鹹」真的是健康頭號殺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15種NG飲食害你提早死亡,比抽菸更嚴重
-
2021-01-11 癌症.肺癌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62歲上班族男子連續四年做胸部X光檢查,都未發現異常,他聽說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可以發現早期肺癌,因有長年抽菸習慣而「試試看」,沒想到竟然在右上肺葉找到一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肺癌。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學影像科醫師洪盈盈說明,胸部X光敏感度有所限制,有時候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這名上班族表示,他從2016年開始,每年定期做一般健康檢查,因為有抽菸的關係,都會加選胸部X光,皆無異常發現。在2018年時,因為公司有健檢補助,於是自費做了肺部電腦斷層,發現了因為長年抽菸而產生的肺氣腫、局部纖維化、小結節和毛玻璃狀病灶。這名上班族指出,醫師建議隔年要再用電腦斷層進行追蹤,但他隔年只用X光檢查,結果仍然是無異常發現,直到去年底,懷著試試看的心理做了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時,原本局部纖維化的右上肺葉已長出一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肺癌,後轉到澄清醫院胸腔外科手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洪盈盈說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目前醫界公認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除了單次暴露輻射量較低之外,檢查時間短,可在一次的憋氣內(10到15秒)完成全肺臟的掃描,也大大的突破過去胸部X光篩檢敏感度不足的限制。洪盈盈指出,一般民眾的迷思認為「定期胸部X光檢查,就可以發現早期肺癌」,事實上,「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很難發現」。有時候,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此個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很多肺癌早期生長時密度很低,呈現出來的毛玻璃影像看起來淡淡的,也有可能藏在胸椎、心臟、肋骨、橫膈膜或肝臟前後方,這些皆是X光影像的死角。
-
2021-01-11 養生.聰明飲食
食在營養/抗氧化力強、熱量低 一份草莓滿足維生素C攝取量
草莓季到了,嬌豔鮮紅的草莓,有香甜微酸的幸福滋味,深受許多人喜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草莓維生素C含量極高,富含鞣花酸、阿魏酸等植化素,抗氧化力強,熱量低,可說是超級抗氧化水果,有「水果皇后」的美譽。草莓含高維生素C,也含有維生素A、E、鐵、鉀等營養素。劉怡里說,每100克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69.2毫克,人體一天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是100毫克,每天吃160克草莓,約大型草莓10顆、中小型草莓16顆,也就是1份水果,即可達到一天維生素C攝取量。草莓富含酚酸類的鞣花酸、阿魏酸等植化素,這是存於漿果類水果中的植化素,具抗氧化功能。鞣花酸可以吸附、抑制致癌物質的破壞,阿魏酸可以抗老化,有助於腦部保養,因此草莓有助防癌,也對保護肝臟健康有益。草莓熱量不高,屬中膳食纖維水果,也含有果膠,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但劉怡里提醒,草莓是高鉀水果,可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但草酸過多,建議腎功能不好、草酸鈣結石的人,不宜吃太多,尤其不要榨成草莓汁飲用。
-
2021-01-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西醫遇上中藥?會不會是羅密歐遇見祝英台!
在臺灣,許多長輩都在服用慢性病藥物。對慢性病患而言,除了遵循醫囑,按時服藥之外,最重要就是「注意用藥安全」。像秋冬進補,民眾常吃藥膳,當西藥遇到中藥是否會產生影響,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教授侯鈺琪為民眾進一步說明。中、西藥或食品,吃進身體一視同仁「坊間存在一種說法,認為中藥和西藥不同,即使都吃也不妨礙,這是偏差的觀念。」侯鈺琪教授指出,從身體的角度,中、西藥與食品並無差別,全是外來物(Xenobiotics)。她以烹調手法為例,同樣的食材,分別用西餐與中餐手法烹調,吃進肚子後,身體不會分辨這是西餐或中餐,因此,啟動的消化吸收機制是相同的。中藥、西藥同時服用,可能會有風險食藥署提醒,服用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或慢性肝炎等慢性病用藥時,若同時食用中藥或不適合之食品,可能使藥效打折或加重,影響到用藥安全。像吃藥時應搭配溫開水,避免與葡萄柚汁共服,主要是因為葡萄柚汁含有影響肝臟代謝和藥物運送蛋白的成分,使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起藥物不良反應。侯教授提醒民眾:「中藥裡也有與葡萄柚類似基原的藥材,如:枳實、枳殼與化橘紅,當藥方中有此類藥材,就應避免與西藥併用。」享受美食,注意內容、用量與頻率冬季來臨,民眾喜歡各種藥膳補品,侯教授建議食用前,要注意「內容」、「用量」與「頻率」。以當歸鴨而言,其中的當歸、川芎都是活血類的中藥材,當它們與抗凝血藥(Warfarin)併用時,就有可能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因此,「鴨肉可以淺嚐,湯建議不要喝,享受香氣即可,才可避免副作用的風險。」此外,侯教授強調,食用頻率也是關鍵,再好的東西也不要常吃或過量。食藥署叮囑,若對服用的中藥或食材有疑慮,可在領藥時諮詢藥師,評估是否適合一併使用,才能確保用藥療效與安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病人做了腦部核磁共振。「醫生,我腦袋有問題嗎?」醫生:「你腦袋看起來滿好的,好像全新的,沒有什麼用過!」上了年紀最怕腦中風,最怕腦長腫瘤,最怕帕金森氏症,最怕……,腦袋是人的中樞控制系統,好像電腦的CPU,CPU壞了,電腦也就跑不動了。許多坐輪椅的病人,除了脊髓損傷之外,大多是腦中風或腦部其他問題所引起的。會引起腦中風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或腦血管動脈硬化,血管塞住了。天氣冷,腦血管容易收縮,因此腦中風病友也多起來。血壓高的一個常見症狀就是頭痛,尤其後腦杓緊緊的,如果劇烈頭痛,通常是血壓很高,或腦血管瘤破裂,或腦袋長了腫瘤,會頭痛的原因是因為頭殼是固定的體積,當腦內容物增加時,腦壓增加,頭就痛了起來。比起腦袋來,肝臟是柔軟的,外面沒有硬殼包住,因此肝臟內長了腫瘤,不會劇痛,但肝臟外面有一層包膜,包膜上有神經,當肝腫瘤很大、破裂了,血流到腹腔內刺激腹膜,就會引起劇痛,這時候肝腫瘤通常很大了。因此,肝的部分不痛,並不表示肝臟內部沒有長腫瘤。肝好不好,有沒有長腫瘤,就要靠檢查,尤其是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年新希望,凡我國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年口號 ──「你今年超了沒?」是給朋友最好的新年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06 科別.血液.淋巴
皮膚極度搔癢宛如酷刑 原來他罹患了這種疾病
最近一兩年來,75歲陳先生飽受皮膚搔癢之苦,癢到受不了,也睡不好,以致體力差,胃口不佳,至皮膚科就醫,服用抗組織胺,也擦了藥膏,但狀況未見好轉,且逐漸惡化。血液檢查發現,貧血及血小板數目異常,轉介至血液科,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許多人聽過肝臟纖維化、肌肉纖維化,其實骨髓也可能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提醒,65歲以上民眾如果持續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皮膚搔癢等症狀,又找不出原因,應至血液科接受檢查血液及骨髓等檢查,確診是否為骨髓纖維化。「骨髓猶如人體的造血工廠」林建嶔說,一旦骨髓發生病變,造血功能異常,則嚴重影響全身健康,全台每年約新增100至200名骨髓纖維化患者,好發年齡為65歲以上銀髮族。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為基因突變造成骨髓內細胞異常增生,並持續發炎而逐漸纖維化;後者則是從其他骨髓增生性腫瘤演變而來,包括血小板增多症或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骨髓一旦纖維化,無法正常運作,造血工作則交由脾臟或肝臟等器官接手,此時,脾臟功能逐漸受損,變得腫大,壓迫周遭器官,造成腹部不適、食慾不振。此外,脾臟、肝臟的造血功能有限,患者容易貧血,少部分則會變成急性白血病,增加死亡風險。林建嶔提出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由於這些症狀易與身體老化搞混,患者常延誤就醫。國內一項相關研究發現,超過半數(57%)的患者無法從自身症狀連結到疾病,超過3成(31%)患者認為自己並無相關症狀。彰化秀傳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提醒,民眾若發現自身符合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應儘速至血液腫瘤科就醫。現階段除了傳統的口服化療藥物,也有阻斷疾病基因突變訊號的口服標靶藥物,能改善症狀,並延長存活期。
-
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冬季水果/柑橘水果富含維生素C跟P可抗氧化,飯後吃有助鐵質吸收 但3種人吃之前要留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記者張嘉芳、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11-28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橘子、金桔等柑橘類食物,讓人馬上聯想到「酸」,不少民眾偏好這種「酸中帶甜」味道。其實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維他命P抗氧化 增血管彈性柳丁、橘子、柚子、葡萄柚、檸檬、黃萊姆等柑橘類水果,屬於高C含量水果,每100公克約有30到40毫克不等的維他命C,比起西瓜、葡萄、蘋果、香蕉等水果,其維他命C含量還高出數倍,民眾貧血食用紅肉補充鐵質時,若能在飯後吃高C含量的柑橘類,將有助鐵質吸收。維他命C除具皮膚美白功效外,對身體重要的肝臟解毒酵素「麩胱甘月太」也有助益,維他命C、E可將酵素還原、排毒。另外,柑橘類亦含有俗稱「維他命P」的生物類黃酮,它與維他命C共同存在,能達到互補增強效果,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對身體傷害,避免關節骨頭磨損發炎及皮下結締組織耗損,並增加血管彈性、避免粥狀血管硬化、眼睛遭受紫外線傷害等。鼻腔濕濕水水 陳皮茶保養振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許毓芬:柑橘類的橘子,其皮洗淨、風乾後,可製成陳皮,陳皮具「理氣化痰、減輕腹脹、減少痰濕」功效,若鼻腔常出現濕濕水水症狀者,陳皮可作為身體保養茶飲,只要取3錢陳皮,並加入600cc熱水飲用;或將1/4橘皮洗淨後,陰乾2至3天,加熱水600cc飲用,不僅可改善體質偏寒所造成的痰濕問題,陳皮還能放鬆肌肉氣管平滑肌,舒緩神經緊張度,並幫助消化、肚脹排氣。且柑橘類水果的味道較酸,若能與肉類一起烹煮,例如加入檸檬汁等,不僅可讓肉質變軟,還能幫助消化,去除油膩感。快感冒了喝金桔 缺實證研究因柑橘類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諾貝爾獎得主Linus Pauling曾利用高劑量維他命C進行抗癌研究,發現可以提高天然免疫系統,成為人體的一道自然防線,因此,很多人常在快感冒前,飲用一杯熱的金桔檸檬等柑橘類果汁,預防感冒發生。不過,許毓芬強調,維他命C是否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目前仍缺乏實證研究數據。會刺激胃酸分泌 不要空腹吃柑橘類的味道酸,其酸味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最好不要空腹食用,以免胃部受刺激,導致胃酸增多、胃痛,並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因此,除非是腸道很健康的人,否則不建議空腹飲用檸檬汁等柑橘果汁。服用高血壓藥物 別吃葡萄柚此外,同樣屬於柑橘類的葡萄柚,若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人,也不建議服藥同時飲用葡萄柚汁,以免抑制肝臟代謝酵素,延緩藥物代謝時間。若體質較寒或氣管不佳者,想補充大量維他命C,建議切勿直接吃柳丁、橘子等柑橘類水果,而可改服用「補充錠劑」。體寒咳嗽喉痛 禁食柑橘類不過,由於柑橘類水果偏寒,如果本身對溫度冷熱較敏感,體質較寒、氣管不佳者,或有氣喘、咳嗽、正在生病感冒的人,皆不適合食用柑橘類食物,以免刺激咳嗽的症狀加劇。此外,金桔、檸檬的味道及口感偏酸,若喉嚨紅腫、又吃酸性食物,恐將造成喉嚨更乾癢;且病患如果發燒,喉嚨痰液呈現黃色、濃稠者,也不適合食用柑橘類水果。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柑橘類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邱明琴:退休主婦天然養生30年,為了子女的健康努力料理,用愛烹菜、道道養生,堅持少油、少肉、少調味,堅信食材愈自然愈健康。 1.紅棗陳皮茶材料:紅棗30個、陳皮5片(蜜餞行買鹽醃、可含食的),酸梅6顆、水1500cc作法:1.紅棗洗淨,和陳皮、酸梅放在水中一起煮沸,關小火再煮約20分鐘,悶蓋15分鐘後,即可取出飲用。2.待湯水剩約1/3時,再用600~800cc水第二次煮沸,約煮10分鐘、悶蓋5分鐘,第二次煮湯茶一樣美味。TIPS:鍋內食材全可食用,尤其紅棗可挑出、放於碗中,讓小朋友當甜食吃,不但可補充鐵質,還可促進腸子蠕動,是治療便秘的祕方。達人建議:這個時節是橘子盛產季,可自製陳皮。首先將橘皮留下,置於冰箱,讓橘皮自動脫水全部乾燥後,收藏於密封的袋中。若家裡有人咳嗽,則可煮水加鹽飲用。但保存時不可碰到水,否則會發霉,保存好則可像達人家的陳皮一樣,存放18年!2.冰鎮潤喉脆金桔材料:宜蘭金桔1斤、冰糖6~8兩、酸梅3顆、甘草片4片、鹽1/3茶匙作法:1.前一晚,先將新鮮金桔帶梗洗淨晾乾(用布或餐巾紙將外皮擦乾淨),去梗留蒂頭。2.將金桔對切,果粒較大者可切成三片。3.放入鍋中,加甘草、酸梅、冰糖、鹽稍微晃勻,加蓋放入冰箱,等冰糖完全呈現液體狀便可食用。TIPS:1.取用時,不可碰到水。2.若沒吃完,可裝罐放上3個月不會變味。3.湯汁可用來泡茶。3.陳皮五花肉材料:五花肉1塊(約300g)、米酒半碗、水半碗、醬油1碗、冰糖1湯匙、蛋10個(鴨蛋更好);中藥鋪買桂葉、小茴香、陳皮共三樣少許,用滷包袋裝好作法:1.五花肉洗淨,米酒、醬油、水、冰糖和香料一起滷,水開後關小火悶蓋滷40分鐘。2.掀蓋看滷汁,若已剩下約1/2碗的量,便關火悶約10分鐘。3.取出切成薄片狀,佐小黃瓜涼拌或蘿蔔絲涼拌(利用盛產期,自己動手做,更是美味)。4.蛋煮熟、去殼,一起下鍋滷即可。TIPS:1.陳皮可讓肉質轉嫩且更滑口,其他香料和米酒的香氣,則可使五花肉的油膩和腥味變不見。2.這鍋的滷蛋,可以擺在滷汁中,隔夜更入味。3.若買黑豬肉,滷肉的時間則要1小時以上。
-
2021-01-02 科別.腦部.神經
喝很少不代表就不會醉,「微醺酒駕」最危險! 反應變慢0.1秒就與死神擦身而過
又到了一年一度歲末年終的歡慶時刻,尾牙宴、過年圍爐等團聚活動隨之到來,出門參加各種聚會,與親朋好友慶祝佳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飲酒助興的機會也大幅提升。外科醫師呼籲提醒,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酒駕零容忍! 每年酒駕違規仍超過9萬件在聚會結束後,如何安全地返家是關係個人生命安全重要的決定,大多數民眾都明白酒後駕車是不被允許的,事先安排規劃好返家路線,搭乘計程車、大眾運輸亦或是選擇指定駕駛都是正確的決定。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在近幾年大力推廣「酒駕零容忍、酒前酒後不開車」的觀念,拒絕酒後駕車的觀念也在大多數人心中紮根,因酒駕違規而被取締的數字也逐年下降。但是,根據2019年內政部警政署的相關資料顯示,整年全國累積取締的酒駕違規依然超過9萬件,平均每天取締高達250件酒駕違規。酒駕悲劇就發生在那0.1秒! 酒精降低人的應變速度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醫師簡立建指出,酒後駕車時,人對周遭的追蹤力與注意力均減弱,反應力也變慢,容易會做出錯誤的舉動,遇到突發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不可逆的悲劇。簡立建強調,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因此,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酒駕所導致的外傷也比其他狀況導致的外傷,更缺乏保護機制,因此也更加危險。簡立建強調,根據台灣外傷醫學會所蒐集登錄的外傷資料顯示,從酒測值數據中更觀察到,微醺狀態酒駕最危險,因為酒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此時酒精對身體的影響則是在情緒亢奮、自信心增強等心理狀態上變化的階段,許多人會高估自己判斷能力,因此反而造成的外傷情形最嚴重。宿醉也有可能酒駕! 酒精未代謝完上路超危險另一方面,許多人則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馬上開車上班,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完畢,也容易觸犯酒駕的法律責任。北醫附醫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飲酒後隔天一大早開車,會有「隔夜醉」的情形,那是由於身體累積了過多的乙醛,導致第3天較容易宿醉,大多數人對隔夜醉的不適抱持輕忽的態度,這也是容易造成危險的關鍵。喝很少不代表就不會醉! 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關鍵方冠傑也說,普遍人認為在喝酒時只要有所節制,飲酒完後可多喝些糖水或蜂蜜水,或是運動就能幫助新陳代謝,但事實上「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量多寡的關鍵。酒精在進到人體內後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接續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方冠傑補充,有患者喝酒後出現腸胃不適來求診,皆表示自己並沒有喝很多或是很烈的酒,但很多民眾不知道的是酒精攝取量才是會不會喝醉的關鍵,喝下的c.c數或ml數 × (酒精度數/100) × 0.8(酒精比重) =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因素影響,但平均而言,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公克)的酒精,所以學會計算酒精量才是真正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方冠傑醫師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也明確指出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則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僑胞回國,描述當地醫療情形。「有一個外科醫師,病人很多!」「一天開了十個病人,死了九個,有一個還活著!」「因為他逃跑了!」雖然有點誇張,卻也說明了某些落後地區醫療水準還差強人意。醫療的進步,使以前不能治療的病可以治療,以前不能開的刀可以開。以肝癌為例,幾十年前因為沒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因此肝臟長了腫瘤都是等到肚子大了起來,眼睛黃了或人瘦了下去,才去求醫,這時肝癌都很大了,通常不能開刀,即使勉強開了刀也很容易復發或轉移,或發生肝衰竭,因此開刀成功率很低,就很可能發生開刀十個死九個的情形。近幾十年來,由於超音波掃描的普遍及發達,只要定期追蹤,即使肝臟不幸長了腫瘤,通常體積都不大,大都可以切除,預後結果也大為進步,這時就成了開十個九個成功,只有一個死亡的狀況,死的就是體積太大了,勉強開刀手術失敗的例子。目前科技發達,有各種偵測系統可以發現火警、可偵測空氣品質欠佳,但對於人的肉身,當初造物者設計時欠缺考慮,也不知肝臟這個器官容易感染B、C肝,而變成肝硬化及肝癌,在轉變時,人體內沒有偵測系統,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還在,就可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因此等到症狀出現大都為時已晚。為了彌補先天造物者這些缺陷,挽救自己的生命,只能靠後天的偵測系統,即定期抽血驗胎兒蛋白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此一來,萬一肝臟長了腫瘤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