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肝水泡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1-04-20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肝、腎長水泡會變成癌嗎?醫解析囊腫、腫瘤區別
「醫生,我的肝臟長水泡,會不會是長了壞東西?」門診間,常見患者拿著健檢報告、一臉愁苦地就醫;究竟,肝、腎長水泡, 需要處理嗎?肝臟長水泡 多為先天性肝膽腸胃科醫師江明峰表示,肝臟長水泡的患者比例並不低,醫學數據上保守估計大約有5~10%的罹患率。肝臟水泡其實就是長在肝臟裡的水泡,醫學上稱為「肝囊腫」,至於為什麼肝臟會長水泡目前醫學尚未發現原因,大多是先天性的,隨著年紀增長,水球裡積了一些類似血漿的液體,慢慢變大,形狀也變得圓滾滾的。大多數的肝水泡屬於「單純性囊腫」,可能是單顆或多顆同時存在,數量不多,大多在10個以下,大小也不一定,大約都在1~10公分之間。肝水泡多無害但要追蹤 肝囊腺瘤會惡化成癌 肝囊腫一般不會有症狀,大多是健康檢查時照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不過,聽到囊腫,總讓人懷疑跟腫瘤有關,不論良性或惡性,總會讓患者憂心忡忡,但江明峰強調,肝水泡絕大多數無害,許多人終其一生與它和平共處。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能抑制肝水泡的生長或使肝水泡縮減,肝水泡也不會惡化,更不會演變成肝癌,只是若水泡太大,可能壓迫到其他器官,引發身體不適,必要時抽取囊腫液,或是採硬化治療,使其不再分泌液體。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腫瘤,例如「肝囊腺瘤」,長得很像水泡,雖然罕見,但卻可能惡性變化為肝囊腺癌。因此,建議有肝水泡者,仍需要每年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 以觀察水泡是否異常,若發現有囊壁變厚或內部結構改變的情形,就可能不是單純的肝囊腫,需要進一步做影像醫學或切片判斷。肝水泡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結果 多發性囊腫要注意另外,也有人擔心肝水泡會不會影響肝臟疾病的鑑別,江明峰指出,由於超音波的透水性相當強,肝水泡顧名思義含液體較多,因此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此外,肝水泡也不會造成血液檢查異常、不會影響肝指數,被稱為「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也不會上升,和B、C肝炎更沒有關係,總括來說,並不會引起其他肝臟疾病的併發症;即便多發性肝囊腫,在肝臟上長了密密麻麻的水泡,只要水泡不會壓迫其他組織及器官,仍是可以不需要處理的。只是多發性肝囊腫的患者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需要特別小心。「多發性囊腫」已知和基因變異有關,屬於遺傳疾病,因此這類患者本身也容易罹患多發性腎囊腫。年紀愈大 腎囊腫比例高多發性腎囊腫可不像多發性肝囊腫這麼好對付。江明峰說明,單純的腎囊腫和肝囊腫一樣,相當常見,長腎水泡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性或後天造成,先天性的原因不明,目前只知道大多數是腎小管異常發育的結果,至於為何會異常發育就不得而知,而後天性的則有可能是外傷發炎或手術後引起,數量極少超過10個以上。一般年紀愈大,有腎臟囊腫的比例愈高,根據統計,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為20%,60歲 以上則高達33~50%。男性的發生機會約是女性的2~3倍。腎臟囊腫 5種情況需治療單純性也大多是良性的,從超音波可見位於腎臟也是出現圓形囊腫,壁薄而平滑,像水球般長在腎臟內或突出腎皮質,大小不一,從零點幾公分到10幾公分都有,也大多沒有症狀, 因此也多是每年追蹤檢查即可, 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形,則需接受治療:1.經常發生疼痛。2.引起出血。3.合併結石。4.壓迫到血管或腎臟引起高血壓。5.壓迫到腎盂或輸尿管造成腎水腫。多發性腎囊腫具遺傳性 嚴重恐洗腎多發性腎囊腫則可能演變成血尿、高血壓、尿毒、腎衰竭等。江明峰提及,多發性腎囊腫的患者通常腎臟變得很大,而且兩側都滿布大大小小的水囊,這類疾病具遺傳性,家人發病的機率約一半,男女都有。因此,當家人中有一 人經診斷為多囊腎,最好其它家族成員也趕緊 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查。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 不亂吃藥、飲食要「三少」多囊腎及多囊肝患者必須比一般人更注重保養。由於國人愛吃藥,而藥物多經由肝腎代謝,因此,應遵守用藥的「5不原則」:1.不聽別人推薦的藥。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4.不吃別人贈送的藥。5.不推薦藥給別人。另外,平日飲食也要三少,「少鹽、少油與 少糖」,並盡量多喝水、攝取多蔬果、纖維多等新鮮食物,避免加工品,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不憋尿,並且定期追蹤腎功能,才能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的時間。延伸閱讀: ·5大症狀小心是「多囊腎」! 1條件會加速惡化,延緩洗腎要多喝水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 醫示警:有三高風險暴增
-
2021-01-30 科別.消化系統
60歲婦人吃幾口飯就飽 竟是腹中出現「排球大小水泡」
南投60歲陳姓婦女容易脹氣、上腹悶痛,吃一點東西就覺得很飽。近日發燒,右上腹劇痛、噁心,到南投醫院急診,醫師檢查發現陳女罹患膽結石,加上膽囊炎引起急性腹痛,也發現她肝臟有顆直徑22公分的肝囊腫,經腹腔鏡切除肝囊腫及膽囊,解決腹痛問題,她的飲食也恢復正常。有些人吃點東西就有飽足感,讓人羨慕。陳姓女病患到南投醫院檢查時,醫師發現她腹脹和飽足感,竟是腹中有顆直徑22公分的水泡,如同一顆小排球壓在腹部,導致周遭器官產生腹脹、腹痛。南投醫院外科醫師廖師賢說,肝囊腫俗稱肝水泡,是囊腫裡頭充滿液體,為良性肝臟疾患,可能是先天或外傷導致。但跟「肝腫瘤」有極大的區別,許多病患擔心會不會惡化成肝腫瘤,廖師賢說,根據目前文獻資料,沒有跡象顯示肝囊腫會變成惡性腫瘤。而肝囊腫可能為一個或多個,大小也不一定,可的小於0.2公分,也可能大至20公分。肝囊腫如果無症狀,一般不需要處置,定期追蹤即可。如果囊腫過大或持續長大,則需進一步治療甚至切除。肝囊腫體積過大除了壓迫周遭器官產生腹脹、腹痛、噁心或嘔吐,也容易受到外力壓迫而破裂,導致肝臟出血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陳姓病患水泡大小達22公分,簡直像顆小排球,所以會出現食慾變差、容易腹脹等不適感。經腹腔鏡實施肝囊腫及膽囊切除術,腹腔鏡手術傷口較小、復原較快,她接受腹腔鏡手術後,除解決了膽囊炎造成的反覆腹痛,胃口也有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