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肛門
共找到
447
筆 文章
-
-
2022-0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5/迎向曙光前的鬼門關:出院前的大出血
開刀後一直被提醒著要早點下床走路,從每天5分鐘到早晚各30分鐘,能多走兩步路都是病程好轉的現象。但人生總有那麼點曲折,老天爺的考驗正要開始……開刀後第10天,一早護理師高興地說,「妳稀飯吃得還不錯,我等等問一下總醫師,可否改低渣飲食了……」我們倆相視而笑,因為吃了低渣飲食就代表離出院不遠了,心情雀躍不已。以為離出院不遠了,馬桶裡卻出現淡紅色。中午過後,護理師還沒能問到正在開刀的醫師,下午我就出事了。當時坐在馬桶上想要解便,用點力「噗」了一聲,以為是放屁,心想真不錯,「腸胃道蠕動還蠻正常的」。但站在旁邊的老公驚呼一聲,為何馬桶裡的水是淡紅色?心裡有點不安,為了方便護理人員觀察,我立刻穿上尿布,接下來的一小時,又解了兩次, 尿布上滿滿的鮮血,我震驚地無法相信,這是怎麼一回事?護理長立刻連絡正在開刀的主治醫師,不斷地嘀咕著,「怎麼會這樣?」、「有吃到什麼東西嗎?」我怯怯地回答,「我應該沒有吃到什麼不對的食物……」大家心裡都有點明白,我的傷口處可能出血了。剛下刀的主治醫師梁金銅主任急忙趕來病房,看著血便,皺著眉頭要我立刻躺床進行檢查(肛診)。「啊!傷口脗合處出血了……先給止血針,驗血紅素、輸血,再給左旋麩醯胺酸,然後開始禁食。」醫師診斷傷口出血了,點滴架上的血袋沒停過。看到醫師明快的診斷,心理踏實了點,但警鈴聲也開始響起,到了晚上六點多,點滴架上已掛上血袋,躺在床上實在不好上廁所,「你可以扶著我一下嗎?我要下床尿尿。」老公有點擔心的看著我,「千萬別勉強,不行,我們就在床上使用便盆就好。」當我吃力的坐在床邊時,立刻意識到狀況並不好,開始頭暈目眩下不了床,沮喪地躺回床上,不斷自我安慰,「沒關係,藥已經開始打了,血也開始輸,應該等一下就停了。」但信心喊話是沒用的,出血仍持續著,異常冷靜的老公,每隔兩小時就拿著滿是便血的尿布去秤重,不斷在紀錄單上寫下重量,一疊疊的數字壓在心裡像個大石頭,暫時還搬不走。醫護人員進進出出,直到半夜時分,總醫師都還放心不下再回來病房處理。半夜被緊急推去照電腦斷層,點滴架上的血袋從沒停過,一袋接一袋,自己都忘了從白天到黑夜輸了多少血液,夜班護理師憂心地說,「我擔心輸血速度趕不上妳的出血。」肛門加壓止血不成,病房擠滿醫護人員。檢查結果證實,腸子內的縫合處就是出血點,醫師嘗試將紗布球塞入肛門內進行加壓止血,但始終無法成功。自己開始覺得疲憊不堪,每次睜開眼,都期望窗簾縫隙間能透出一點光,到了凌晨5點左右,那道光終於出來了,我安慰著一夜沒睡的老公,「白天來了,希望就來了!」整個晚上醫療團隊不斷討論,如何在傷害最小的情形下處理傷口。天才剛亮,總醫師又出現在病房,「梁醫師認為有兩種解決方式,第一種利用大腸鏡進行傷口縫補,但這醫師也沒試過;若失敗則要開腹再縫一次,先做暫時性人工肛門,等腸內傷口癒合後,再將人工肛門關閉。」血壓慢慢下降,我再度被送入開刀房。就在總醫師連絡完開刀房,等候第一台刀通知時,我的病房內再度擠滿了人,剛交完班的醫護人員全衝進來,一時間所有人不斷問,「妳頭會暈嗎?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我只有頭有點暈而已。」這時,我才知道我的血壓已慢慢下降,但我仍意識清楚地看著周遭的醫護人員,幫忙打點滴、通知血庫、連絡開刀房……這讓我想到30年前當護理師的急救現場,一樣的井然有序、一樣的不慌不忙,只為了搶救一個生命。血壓回穩後,護理人員用跑的推著病床,以最快的時間將我送進開刀房。醒來時,我又在加護病房了,這時才早上十點半,我幸運的用了相對簡單的方式把傷口處理好。再次重生,感謝幸運之神,感謝強大的醫護團隊!
-
2022-0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燒聲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點名10症狀,搞懂腸胃生了什麼病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一、打嗝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二、放屁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❶多屁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❷臭屁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三、脹氣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四、便祕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五、腹瀉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六、腸鳴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七、厭食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①突然開始挑食。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④體重極速劇減。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八、暴食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九、燒聲、久咳不癒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十、大便出血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書籍介紹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2-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痔瘡病人倍增 五旬男坐立難安只能犯民俗忌諱求醫
新春期間民眾大吃大喝,一般認為較容易發生急腸胃疾病,二林基督教醫院的痔瘡病號卻倍增,醫師診治發現多名患者平常沒症狀,過年改變生活作息和食量、食物種類,導致肛門皮膚微血管血流不順,導致突發痔瘡,痛得受不了,只好過年到醫院求治。彰化縣二林鎮55歲林姓鎮民大年初三突發痔瘡,民間習俗認為過年最好別看醫師,他忍耐一天,實在痛到坐立難安也睡不好,大年初四求醫診治,經醫師檢查肛門微血管出現急性血栓形成痔瘡,緊急手術切除部分痔瘡,返家休養5天,目前控制良好。二林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劉佑碩指出,農曆春節連假9天,民眾增加娛樂活動享受年節歡樂氣氛,坐著上網、看電視、玩遊戲,坐著時間比平日長又幾乎每天晚睡晚睡,食物種類以肉類居多,高油、高鹽烹煮,這些行為都會造成痔瘡形成,二基平日每月2至3名痔瘡患者求治,今年春節迄今平均每周1至2人掛號治療痔瘡。「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每個人多少有一點痔瘡。」劉佑碩說,以前人類高度勞動,出門走路沒搭車,吃五穀根莖類食物多於肉類,現代人完全相反,很少出力氣勞動,吃肉比吃蔬果還多,如果久坐沒經常運動,較容易發生痔瘡,春節連假期間坐更久、吃肉吃更多,熬夜該睡不睡,肛門微血管像人體溫度計,用突發痔瘡當作警示。常見的痔瘡症狀是肛門皮膚腫起來,有異物感、疼痛,若反覆摩擦腫脹皮膚或解便時壓力過大,微血管破裂即出血。劉佑碩表示,感覺肛門好像長痔瘡,感覺不舒服,越早處理越好,洗澡時臀部浸泡在攝氏40度溫水裡,每次10至15鐘,不適症狀改善就不必再坐浴,同時請醫師開立藥膏防治。若急性發作疼痛難當甚至出血,患者趕快求醫,醫師局部麻醉,手術切除部分痔瘡或結紮內痔,休息3至5天即可復原。肛門直腸位在人體的下半部,血流不易回流,如果保持坐著或站著的姿勢過久,沒運動活絡血液流通,肛門微血管一直承受壓力就易導致充血及肌肉纖維破裂,劉佑碩建議民眾,維持規律作息和運動習慣,充分喝水,食用蔬果等高纖食物多於肉類,可降低痔瘡發生機率。
-
2022-02-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常見便秘5大原因 誤以為要每天大也是其一!醫師教如何改善
便秘問題日常相當常見,而女性也因荷爾蒙等因素,更容易形成此問題,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在社群分享,指出常見5大原因,改善重點不盡相同,並提醒正在使用解便藥物者應避免長期用藥。 三天大一次是便秘嗎?醫:順暢才是重點! 鍾雲霓醫師表示,便秘的定義相當廣泛,並非三天解一次就算便秘,有的人腸子動得快,一天可排三次;有的人較慢,三天排一次,但每次都是感覺到了,坐在馬桶上約5~7分鐘就完成,這即便三天排一次,也屬排便順暢;也有些人會每天都上廁所,但需要坐上半個小時並使出全力,或是大出來的總是刮痛肛門的羊屎便,這情況即便是天天上,其實也是便秘。 醫師表示,診間常有詢問,自己雖然順暢,不過不像家人可以一天排三次,但每個人的排便規律不同,重點在排便順暢與否,而非盲目追求次數。 常見便秘5大原因,醫:誤以為要每天大也在其中!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便秘原因,除了缺乏蔬果及水以外,也包括荷爾蒙影響、肌力不足、錯誤認知及用藥、忍便等。 水和蔬果不足:醫師指出,蔬菜和水果以及水,都是排便不可或缺的關鍵,若不足將使得腸內環境不佳,壞菌多、好菌少、腸子少蠕動,腸內環境如同不循環、不流動的死水一般,是常見的便秘原因之一。這類型往往多攝取水和蔬果便可改善,也建議可多吃些空心菜、菠菜、花椰菜、地瓜葉等纖維較高的食材;水份除了飲水外,也可以從仙草、愛玉等晶凍類水份攝取,更有機會替腸道中的糞便保水。 荷爾蒙影響:女性常會因為雌激素、黃體素等荷爾蒙形成便秘,例如生理期前、懷孕期間就常會有便秘的情況出現。此情況較難以其他方式改善,建議別排斥處方軟便劑,透過藥物協助改善。 肌力不足:有些體型較瘦的女生平時、產後缺乏運動,肌肉量、協調性、力道都會不足,而排便又是骨盆腔肌肉與腹肌協調的動作,即便腸道順暢,缺少肌肉的輔助,成果也會差強人意,容易有便秘的情形發生。此族群建議可以培養運動習慣、或是多作些簡單的運動,例如通勤提早一兩站下車步行,而像是和朋友逛街逛一整天也是個很好的運動。 習慣忍便:許多人因為趕上班、接小孩等原因需要忍便,一兩次無妨,但若經常如此,刻意忽略便意的訊號,日久就會變得不敏感。此類型建議除了可多攝取蔬果外,也建議安排排便時間,如早上趕上班,建議可先提早一小時起床,喝一大杯水幫助催便,可配合軟便處方,一有便意就抓緊機會排便,通常約一兩個月便可找回便意。 錯誤認知及用藥:許多民眾平常排便順暢,但會因誤以為每天都需要排便,或是幾天沒排便,心理會莫名有一股「沒有大便的壓力」,進而自己購買市售的瀉藥達每天排便的效果。對此醫師表示,正如前述每個人的排便節奏不同,排便順暢即可,不應要求在每日的次數上,若以瀉藥等方式越俎代庖、代替腸道作排便的功課,日久腸道蠕動也會變差,這也是為什麼瀉劑等藥物總是越來越沒效果。 如何解決便秘問題?醫:天然才是改善之道! 鍾雲霓醫師表示,改善便秘的最佳方式還是以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水為主,其次是酵素等人造營養食品或補充品,若真的不行可尋求醫師協助,以處方軟便劑或緩瀉劑改善,而浣腸、瀉藥等則是下下之策。如前述所提到的,錯用藥物久了,將使得腸道蠕動越來越差,藥劑也越來越沒效果,若已經在此循環當中,建議以處方取代瀉藥,以酵素等營養食品輔助漸漸停下處方,循序漸進的回到以天然蔬果及水為主的解便方式,如此更有助改善便秘情況。 《延伸閱讀》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排便之計在於晨,把握解便黃金時段,中醫2招助改善便秘!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春節連假玩9天 痔瘡患者遠離3大NG行為保遊興
今年的農曆春節有9天連假,民眾作息會跟平常大不相同,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叮嚀痔瘡病人,避免三大NG行為,包括不狂吃油炸食物、避免熬夜久坐、不猛喝酒精,並遵守節制飲食等四大原則,就能健康開始新的一年。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說,今年元旦跨年後,曾有位中年男性病人,坐立難安的來就醫,仔細詢問原來是跟朋友暢飲慶跨年,喝到不省人事,隔天如廁發現屁股腫起來異常疼痛。檢查確認是痔瘡發作,衛教病人溫水坐浴、塗抹痔瘡藥膏及止痛藥,慢慢減緩症狀。但接下來的假期全部泡湯,打壞休假好心情。林北江說,避免春節期間,再有人重演痔瘡發作慘劇,千萬避免三大NG行為,首先,不要狂吃炸物、辛辣食物,刺激腸胃道;其次是避免熬夜久坐打牌、追劇及上網;最後是不要猛灌酒精及吃薑母鴨、燒酒雞等容易上火的飲品食物。林北江提醒,痔瘡病人放長假,作息混亂時,往往是痔瘡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曾有國中學生放假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玩網路遊戲,同一個姿勢時間太長,身體不正常壓擠,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他提供痔瘡病人平安過春節的4項健康原則,第一、節制飲食不忘補充水分、纖維;二、含酒精飲品適可而止;三、規律作息並適時活動筋骨;四、注意日夜溫差須做好保暖措施。他說,痔瘡患者萬一已出現肛門不適症狀,可以溫水泡盆緩解部份症狀,但最好還是求助醫師確認病症,做最有效處理。
-
2022-02-0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放任腸道發炎恐讓癌症提早上身 醫詳解潰瘍性大腸炎症狀、治療與保養重點
五十多歲李先生在4年多前因為持續拉肚子而發現潰瘍性大腸炎,但是由於工作忙碌,所以沒有規則接受治療。「在長期追蹤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只要他有按時用藥、定期回診,抽血的指數就都非常好,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鄭屹喬醫師回憶,「但是如果他有一陣子沒有回診,後續抽血檢查就會發現貧血的狀況,營養指數、白蛋白也都不夠,甚至體重下降,變得面黃肌瘦。」李先生也因為一直沒有穩定接受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的狀況時好時壞,後來追蹤大腸鏡時,發現大腸裡已經產生癌症病變,只好安排手術切除。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個大家較陌生的疾病,很多患者誤以為只要用了藥,把症狀控制下來就可以停藥,結果卻導致病情反反覆覆。鄭屹喬醫師指出,其實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點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持續治療的目的是將病情控制穩定,避免進展到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併發症,因此不可以在藥物產生反應後,就擅自把藥物停掉。隨著生物製劑的發展,發炎性腸道疾病已可獲得良好控制,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鄭屹喬醫師說,如今也有腸道專一型生物製劑,能夠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病友與醫師好好配合,可以減少併發症,降低需要手術治療的機會。放任腸道持續發炎,形成瘻管問題多多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成「潰瘍性大腸炎」與「克隆氏症」,兩種疾病的病程演進有些不同。潰瘍性大腸炎主要影響直腸、結腸,剛開始的症狀通常以血便為主,大多數病人都是因為解血便,做大腸鏡檢查意外發現。潰瘍性大腸炎剛開始的症狀比較輕微,但是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可能就會產生大量的血便,拉肚子的次數會從一天三、四次,變成一天二、三十次,且營養狀況變差、體重下降,甚至有發燒、感染的風險。克隆氏症則會影響整個消化道,各處都有可能出現病灶,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且由於症狀多變,較難診斷。持續發炎的腸道可能漸漸形成瘻管。瘻管是一個不正常的通道,可能從腸道通往皮膚或鄰近器官。腸道是消化食物形成糞便的通道,如果瘻管通往皮膚,形成腸皮瘻管、肛門瘻管,會有流出糞水、分泌物,或反覆發炎化膿;如果瘻管通往膀胱,解尿時就會排出空氣,或是糞渣,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瘻管通往子宮、陰道,就會出現異常分泌物,因為陰道開口與尿道很接近,所以也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影響生理,也會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鄭屹喬醫師說,「因為頻繁拉肚子,會影響生活、睡眠,也會影響工作、社交,使患者承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穩定接受治療,提升生活品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除了改善症狀,更希望達到腸黏膜癒合的目標,鄭屹喬醫師說,因為大腸、小腸發炎時,可能產生膿瘍,漸漸形成瘻管,或者是在反覆發炎之後,腸道可能變得狹窄,而且長期發炎,也會使癌症風險增加。因此治療的目標就是讓腸道不要反覆發炎,並使腸黏膜能夠癒合,才能夠避免後續併發症,而進展到需要手術的狀況。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傳統治療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較新的生物製劑,研究顯示早期使用有助降低腸道黏膜反覆發炎的狀況,也可以減少日後手術的機會,且能幫助病友擁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目前的生物製劑,可分成「全身型」和「腸道專一型」,鄭屹喬醫師分析,「全身型」生物製劑對全身都有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外症狀;「腸道專一型」生物製劑,適合用於沒有腸道外症狀的病患,可以針對腸道發揮作用,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發生機率。「使用生物製劑對大多數病人而言蠻安全的,醫師也會密切監測治療反應以及可能的副作用。」鄭屹喬醫師說,「由於台灣仍有肺結核,所以在使用生物製劑時,需要注意是否有肺部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重點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日常生活中有幾個部分要特別注意。首先務必要戒菸,因為抽菸會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復發的風險,鄭屹喬醫師說,有些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跟壓力有關係,所以這類病患的生活作息盡量正常、避免熬夜,降低生活中的壓力,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復發情況。飲食多元且均衡,才有足夠的營養來對抗疾病。因為需要長期治療,病友應跟醫師討論,根據病情及個人的狀況調整藥物的種類、劑型、使用方式等,以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與照護品質。貼心小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單純的拉肚子。鄭屹喬醫師說,如果出現腹瀉、腹痛、血便、體重減輕等狀況,一定要就醫檢查。生物製劑的發展,讓發炎性腸道疾病可以得到穩定的控制。規則接受治療,能夠避免出現腸道穿孔、狹窄、瘻管等棘手的併發症,降低手術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原文:
-
2022-01-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不論手排或自排 都要做大腸鏡
醫師愛開玩笑。病人:「我排便困難!」醫師:「是手排還是自排?」病人:「現在車子都嘛自排!」醫師:「你排便是自己排的?或要用手去挖?或要用塞劑才能排?」病人:「喔!便祕有一、兩年了,常常要用手排才能排!」便祕或排便不順是一般人常見的症狀,幾千年前孟子就有便便的感慨,他說:「吾豈好『便』哉?吾不得已也!」孟子常常拉肚子,常常要去上洗手間,等候洗手間的人頗有怨言,因此有些感慨!正常人的生理運作,一天排一次便,因為食物由嘴巴入口,經胃、小腸消化吸收,剩下的「廚餘」到大腸裡面,大腸將「廚餘」中的水分吸收乾淨,再由肛門排出去。這個人體內的腸蠕動及排空動作是自動控制系統,任何一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會頻便或便祕。例如吃了壞東西,細菌在腸子內分泌毒素,刺激腸子的蠕動就會使腸子嘰哩呱啦,把腸子裡面的壞東西排出去。最怕的是大腸內長了壞東西,這個壞東西堵住了,大便不容易通過去,因此「廚餘」在腸子內積了很久,水分就吸收得一乾二淨,大便又粗又硬,就會有便難排的現象。或者,由於大腸長了東西,有潰爛或出血,刺激腸子的蠕動,大便習慣也變得不規則,此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檢查大腸是否長東西,最簡單無痛的檢查就是做大便潛血檢查,但陽性也不一定是大腸長東西,陰性也不代表沒問題。最精準的方法就是內視鏡(大腸鏡)檢查,看到病變也可以直接做切片。以前麻醉不發達時,做大腸鏡常痛苦難堪,病人哇哇叫,近幾年來發展的無痛麻醉內視鏡檢查,一覺醒來就檢查完畢,蔚為風潮,不少病人覺得麻醉後醒來常覺得睡得舒適還不過癮呢!大腸癌是國人近年來超越肝癌、肺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管你是「手排」或「自排」、家族中有人有大腸癌,或以前大腸有息肉,一定要追蹤大腸鏡檢查,即使未做過不知道,也要有第一次讓醫師看看你的大腸(連胃一起看),才不會到了末期腸子不通了或血便厲害,或肚子大了起來,那時的大腸癌大都不是初期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26 醫療.消化系統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速懂腹瀉常見原因及休養緩解方式
腹瀉是常見的腸道問題之一,不過有些人一腹瀉往往就是好幾天,甚至好一陣子,或出現其他症狀。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呼籲,腹瀉看似平凡,但未必只是單純的腸胃不佳或吃壞肚子,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例如腸癌的少數不明顯症狀也包括腹瀉。 為什麼常腹瀉、拉肚子?醫:未必是腸胃問題! 王威傑醫師指出,腹瀉主要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可依14天作為分界點區分。急性的成因包括了病毒、細菌、原蟲感染等,也就是常聽到的腸胃炎、食物中毒,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也可能出現噁心、想吐、發燒。另外,受到等藥物影響的醫源性因素也可能造成,例如化療、使用抗生素等,像是安養院的病人,常會有泌尿道感染而需服用抗生素,長期可能改變腸道菌叢生態,便容易腹瀉,可視為副作用的一種。 慢性的種類及成因就更為廣泛,如腸躁症,主要受到壓力、睡眠、情緒影響,患者除了腹瀉以外,也常合併便祕絞痛、脹氣、腹鳴等。發炎性腸道疾病則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常伴隨血便、微燒、體重減經、想大卻大不出來等。而吸收不良則常見受胃切除術、胰功能不全、小腸疾病、雙醣體缺乏等影響,此族群的根源主要來自腸胃上端,常會有體重減輕、糞便呈現油狀、惡臭等情況。滴蟲或阿米巴原蟲感染等,若超過14天則可視為慢性感染,也容易出現有血便、發燒等症狀。而內分泌問題則如甲狀腺亢進、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另外肛門括約肌鬆弛等肌肉問題,也可能出現腹瀉,常見於脊髓損傷者身上。而民眾常關心的癌症也在其中,如大腸癌、直腸癌等,在腫瘤壓迫、腫瘤分泌物質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因此造成腹瀉,也常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是可觀察的少數症狀。 常常腹瀉、拉肚子?醫:6情況盡早檢查! 從上述可見,腹瀉有時不單只是吃壞肚子,王威傑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合併嚴重腹痛、排便疼痛應盡早就醫,其他情況也及早檢查,包括腹瀉連續超過三天,或高燒超過38.5度、脫水、血便、體重減輕等。特別是體重減輕、血便這兩種情況通常都較為不妙,如民眾所擔心的腸癌。而即便沒有出現上述的情況,有些民眾會持續腹瀉好一段時間,雖然大多情況為與功能相關的腸躁症有關,但還是應從各項症狀檢查評估,以避免自己誤判,腸癌在初期也未必會有血便。 腹瀉、拉肚子該如何休養?醫:飲食清淡但不要多吃! 若經檢查無礙,王威傑醫師建議後續保養可使用口服電解液、清淡飲食或禁食、補充鋅或益生菌等做休養。許多民眾會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不過運動飲料通常電解質較少、含糖量較高,容易造成脹氣、腹脹等,但若真的身邊沒有口服電解液還是可以使用。飲食方面,可吃白吐司、饅頭、粥等,不過也有民眾會擔心營養不良不利康復,醫師提醒,此時因腸道狀態不佳,吃多僅是徒增腸道負擔,應避免飢餓即可,若能禁食讓腸道休息是最好的。在良好的休養下,急性腹瀉通常三天內就會逐漸康復。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0 性愛.性病防治
不只菸酒檳榔!「口愛」性行為染HPV恐致頭頸癌
抽菸、喝酒、吃檳榔容易引發頭頸癌,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導致頭頸癌,且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醫師呼籲,民眾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女性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且須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頭頸癌中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約九成以上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而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也可能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可能有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醫界發現,與HPV相關的頭頸癌有上升趨勢,在美國有7成的口咽癌是由HPV感染,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在台灣也有成長趨勢,約3成的頭頸癌與HPV有關。朱本元表示,過去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臨床上發現,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患者口腔採檢到HPV。「很多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難接受自己罹患頭頸癌!」朱本元指出,民眾被診斷出頭頸癌往往多是晚期,民眾一但確診,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人外觀與社交能力。且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民眾容易輕忽,建議民眾若有症狀超過兩周未改善,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台灣現無常規口腔HPV篩檢,朱本元表示,不論男女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亦可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全台有超過270間HPV衛教友善場所,民眾可直接前往諮詢。也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兩性共同預防HPV。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指出,為強化民眾對於HPV相關頭頸癌的認知,並提高預防意識,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以「癌從口入」為核心概念,推出「口愛不口癌 69號愛的私廚」主題活動,和外送平台首度合作打造pandamart熊貓超市「愛的有機無毒」專區,呼籲民眾享受口愛同時也要注意HPV感染風險,另特別邀請廚佛瑞德 Fred親身示範如何運用有機無毒食材製作愛的參度料理,和另一半一起做料理、吃美食也要愛的健康,共同預防HPV。
-
2021-12-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腳底就是身體的「解毒地圖」!足部按摩師的「超級排毒穴道」:一天10分鐘,分解體內脂肪
痠痛、生病、手腳冰冷全是因為體內氣血不暢、毒素堆積所造成,而「腳底穴位」,集中了全身臟腑組織對應的反射區,也是打通氣血、讓堆積的毒素能徹底排出的重要開關!編按: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若有感到疼痛,或是發現有硬硬的腫塊,所對應到的就是你身上器官變得虛弱的信號。只要按對與臟器連接的位置,就能輕鬆排出潛藏的毒素,改善不適症狀,不需要特殊工具,只要按壓穴位10次,一天10分鐘,就能養出超強抗病力!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那就是「腳底穴道」。刺激穴道後為什麼能改善身體狀況呢?所謂穴道,指的是位於骨頭附近,末梢神經集中的部分。只要刺激位於皮膚深處的穴道,就會透過末梢神經傳達至與那個穴道相對應的臟器,因此能達到活化該臟器的功能。此外,藉由刺激穴道,能夠促使腳部血液與淋巴液的肌肉幫浦作用效能提高,也能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地將堆積在體內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推除。再加上,Matty式腳底按摩一開始會先刺激與解毒息息相關的腎臟與膀胱對應的穴道,在那之後,再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刺激相對應的穴道。若腎臟或膀胱的功能變弱,即使好不容易刺激了穴道,也很難將不必要的老廢物給排出體外。但若事先刺激腎臟與膀胱的穴道,就能以尿液的方式將它快速的排出體外。實際上,在我按壓這些穴道或進行按摩後,透過尿液來達到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量,比一般狀況下的排出量還要提升許多的實驗數據。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身體狀況的高度效果。除此之外,用這個方式也能有效改善水腫、促進分解體內多餘的脂肪,所以也有打造身體曲線的效果。請務必利用按壓腳底穴道,維持健康與保持美麗吧!超級排毒藉由按壓所有的解毒器官來瘦身!總是瘦不下來,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代謝產物堆積在體內所致。這裡,就要用這個「超級排毒」來刺激身體與解毒相關的所有器官的對應穴道,打造成為易瘦的身體。此按摩會將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完全排出,也能達到健康與美肌效果。按壓順序左腳開始: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❹小腸 ❺左腳的橫結腸 ❻降結腸 ❼乙狀結腸 ❽肛門 ❾輸尿管 ❿直腸接著換右腳: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❸肝臟 ❹小腸 ⓫上行結腸 ⓬右腳的橫結腸 ❾輸尿管 ❿直腸從左腳開始進行按壓!❶大腦:由上往下刺激腳的大拇趾趾腹位於腳底大拇趾趾腹的就是大腦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將大拇趾以縱向分成4個區塊,各區塊重複按壓10次。❷腦下垂體:大拇趾趾腹中央按壓到底為止位於腳趾拇趾趾腹正中央的就是腦下垂體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外側對準穴道, 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左腳時,做完步驟❷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❹❸肝臟(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位於右腳小趾的延長線上,腳趾根部的骨頭下方,手指拇指指腹對準的範圍就是肝臟的穴道。將此處縱向分成2個區塊,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處對準穴道,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上往下滑動。❹小腸:用2根手指的第2關節按壓著滑動將腳底按照長度分成約4等分,從上面數來第3個區塊,以中趾為延長線分成一半,位於外側的就是小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與中指第2關節,對準穴道往腳跟方向按壓著滑動至腳跟前方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⓫❺橫結腸(按壓左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內側往外側按壓著滑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左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內側往外側滑動至小趾根部的骨頭下方。❻降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從步驟5橫結腸的穴道右端開始,至腳跟硬的部分上方,手指自然停止的位置為止,就是降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5的按壓方式,由上按壓著往下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❼乙狀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6降結腸的穴道下端開始,至內側腳踝下方的膀胱穴道前方為止的區塊就是乙狀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6的按壓方式,由外側按壓著往內側滑動。❽肛門(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垂直按壓到底為止位於步驟7最後抵達的乙狀結腸穴道左端的就是肛門的穴道。此處沿用步驟7的手勢,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❾輸尿管: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從膀胱穴道的上方開始,至內側腳踝的後方凹陷處為止的範圍就是尿道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❿直腸:從內側腳踝開始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至腳踝上方10公分處從內側腳踝上方開始到上方10公分處為止是直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至此,左腳按摩結束後,再換右腳按照步驟❶〜❹、⓫⓬、❾❿順序進行按摩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從這裡開始!⓫上行結腸(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右腳的小趾延長線上,從腳跟的上方開始往腳趾方向前進,到手指自然停止位置的範圍就是上行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由下按壓著往上滑動。⓬橫結腸(按壓右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11上行結腸穴道的上方開始,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為止的範圍,就是橫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並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外側往內側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 最後在右腳進行步驟❾❿解毒小建議依照吃飯時的姿勢與水分的攝取方式來左右是否不易變胖在吃飯時,稍微用一點技巧,就能讓自己不易變胖。首先就是姿勢。若用往前頃的姿勢吃飯,就會壓迫到肚子(胃),讓消化變得不良,胃消化的食物停留在為中,導致變胖。吃飯時,要將肚子伸直。此外,若在吃飯時攝取過多水分,會造成唾液分泌減少,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吃飯時儘量不要攝取水分,若要攝取的話,建議在飯前或飯後再飲用。書籍介紹腳底按摩 身體排毒地圖 :一目了然的反射區對症按壓圖典,治痠解痛、修復臟器,從頭到腳改善所有不適與常見病症!作者:Matty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8/26作者簡介Matty:腳底按摩師。在台灣學習腳底按摩,有20年以上經歷。以台式腳底按摩為基礎,融合世界各國的腳底護理方法,發展出獨特的「Matty式腳底按摩」,可以快速而有效解決現代人常有的腳底問題。讓許多人認識腳底的奧祕,也經常傳授各種在家就可以做的健康小祕訣,深受日本眾多女明星及演藝人員的信賴。經常各種透過演講與課程,面對面教授各種可以幫自己按摩腳底和腳底護理的方法。著有《Matty式足穴10分鐘解毒按摩》《看DVD學Matty式足穴解毒按摩》等。延伸閱讀: 孤獨死指南》妹妹獨自一人在家中過世...呂秋遠:決定「獨居一輩子」該做的10個準備
-
2021-12-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她激烈減重暴瘦竟是癌上身!聽醫師話抗癌成功
50歲洪姓女子5年前採激烈減重手段,吃了很多西藥減重,多次出現右下腹局部痛以為是急性胃炎掛急診,打了止痛藥後回家,拖了一年,直到2017年2月因惡心、嘔吐 、暴瘦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她選擇相信醫師,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囑調整飲食、運動,一年多前經歷淋巴癌轉移復發,她持續抗癌,如今身上沒有發現癌細胞,病況獲控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科病友會「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今天推出「腸腸久久常在我心」智慧整合衛教平台,讓病友透過互動方式即時獲得疾病知識、腸癌用藥、手術方式、傷口照護以及飲食等資訊,避免因錯誤訊息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邀請中國附醫大腸直腸科主任柯道維、醫師黃晟瑋談腸癌治療,以及洪姓女病患現身說法。柯道維說,洪姓女病患因右側升結腸有約4公分的腫瘤,因此初期症狀不明顯,即便腫瘤造成部分腸道阻塞,也是以便祕表現,直到後期因腫瘤造成腸阻塞、會痛,已經是三期,因此建議民眾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師黃晟瑋說,他印象很深刻曾有40多歲黃金單身男性被診斷為第三期腸癌,因擔心手術台上的風險,拒絕接受正規治療,寧可每月花費10萬到20幾萬費用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一年後腫瘤持續生長惡化穿刺出肚皮,體重只剩下30多公斤,仍不願意手術.最後只能在遺憾中離世。柯道維認為,近年癌症治療「量身定制」,不只癌症分期,還會依年紀、體能、是否有共病,腫瘤位置、基因型態等因素決定治療方式;至於民眾擔心手術無法保留肛門,以中國附醫患者為例,約95%大腸癌患者術後可以保留肛門。二期以前的五年存活率逾九成、三期有八成,呼籲癌友對自己跟醫師要有信心。
-
2021-11-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夾屁股忍便意小心釀成便秘! 醫警告「5症狀中2」快就醫:零食別吃太多
4歲的妮妮常因為無法順利排便而哭鬧,這天妮妮媽媽注意到,妮妮在客廳玩耍到一半時滿臉漲紅、走路扭扭捏捏看起來怪怪的,問了妮妮才知道,因為每次大便都很痛、很不舒服、很可怕,所以想便便時,就會夾屁屁,帶妮妮到廁所培養便意後,妮妮哇哇大哭喊屁股很痛,媽媽一瞧流血了,趕緊帶妮妮至醫院就診,才順利解便。兒童便秘 多因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所致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兒科陳亮君醫師表示,兒童便秘大多是由於不當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的變動所造成,常見孩子常因吃蛋糕餅乾精緻飲食或油炸食物等,因為吃零食就飽了,進而降低或甚至拒絕吃正餐中的蔬菜水果,導致蔬果攝取量不足而增加便秘的可能;在兒童腸胃門診中,有2至3成的兒童都是因為便秘至門診就醫。 多數屬功能性便秘 兩項症狀持續1個月要注意陳亮君進一步說明, 大多數的兒童便秘屬於功能性便秘,少數是因為腸道神經發育不良而引起蠕動障礙所產生的便秘。一般來說,不同年齡層的排便次數不同,依照兒童的便秘診斷,家長可以留意兒童是否有以下其中兩項的症狀並有持續一個月以上:一週排便少於2次、一週大於一次的滲便、有過憋住大便的姿勢或意圖、排便疼痛或困難、有直徑過於粗大(可能阻塞馬桶)的糞便。(推薦閱讀:排便時常很用力、出血、像羊便? 一張圖評估是不是功能性便秘) 溫和軟便劑清宿便 合併這些問題需就醫兒童排便困難多數經過調整飲食與排便習慣,就能改善;若仍便祕,就需要藥物的介入來幫助孩子,一般以溫和的軟便劑幫助孩子先排掉宿便,後續再搭配飲食及排便習慣的養成來改善便秘,但是服用藥物後需要一段時間讓藥效發揮才有利便的效果,若孩子嚴重便秘有時也會用甘油球灌腸來快速刺激排便,當孩子合併有嚴重腹脹、生長遲滯、體重偏輕等問題時,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推薦閱讀: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預防便祕 養成4個好習慣長期便祕除了會造成孩子們成長發育受限之外,也會因為影響到生活而對家長跟孩子都造成心理上的負擔,陳亮君提供告別便秘的生活好習慣:1、適量攝取水分,多吃穀類、蔬菜、水果等多纖食物。2、培養孩子每天固定時間上大號的排便習慣。3、上廁所時,嚴禁孩子邊玩玩具、平板與智慧型手機等會分心的物品。4、鼓勵孩子在上大號時避免用力硬擠,避免孩子將排便跟流血疼痛連結在一起而更加逃避與排斥排便;若因便秘合併疼痛甚至肛裂出血的孩子,則需要給予肛門黏膜復原的時間,排便訓練才有機會成功。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無糖優酪乳仍有糖?乳糖不耐症可以喝? 營養師解「3QA」:搭1物排便效果加乘 
-
2021-11-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67歲阿伯因便秘困擾多年 醫:高血壓長者易誘發心臟病
67歲的阿華伯被便秘困擾數十年,隨著年紀越大,症狀就更嚴重,甚至在上廁所時發生頭暈、胸悶等不適,衛福部台北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曾柏鈞提醒,有七成的長者排便困難,若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曾患有冠心病、腦梗塞,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曾柏鈞解釋,年紀越大,腸道部分肌肉蠕動能力越是下降,腸道的神經叢反應變遲鈍,直腸與肛門接受排便的訊號不佳,導致排便狀況不如以往順暢,長期的便秘也會影響進食的情況,甚至噁心嘔吐及腹痛,所以很多長輩就都有便秘問題,只要增加活動量、控制血糖與均衡飲食,都能夠在生活中逐漸改善,若嚴重可就醫協助改善。但若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曾患有冠心病、腦梗塞,就一定要重視便秘與血壓的問題。曾柏鈞說明,有上述症狀的長輩,一定要多注意排便方式,當越發力排便時,感到心胸部越是悶痛,就是血壓急速上升的表徵,此時腹腔內壓力增加,只有少量血液回流到心臟,停止發力時,血壓又突然回到正常,在便秘發力與發力停止之間短時間、迅速且重覆的血壓波動,最容易誘發心臟病;而血管壓力的迅速變化,也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灌流不足,嚴重甚至會造成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曾柏鈞建議,高血壓長者的便秘狀況可從日常生活調整,如飲食、運動、習慣、情緒及按摩等。長者應攝取均衡且健康的食物,可用糙米飯取代白米飯,多吃富有纖維量、易消化的蔬果,並充分咀嚼,例如菠菜、空心菜、胡蘿蔔、櫛瓜等,不要吃太油,也不要完全不攝取油類,油過多易產生腹瀉,而完全無油也不容易排便。走路是最簡單也最適合長輩的運動,飯後進行簡單且低強度的運動,有助於腸胃蠕動及減除體內多餘的脂肪;盡量培養同一天固定時間如廁的習慣,每天都排便一次。只要有便意,就儘快上廁所;也要保持穩定放鬆的心情,減少焦慮與抑鬱,若身體許可,可多走出門參與一些長輩鄰里社團活動;另外如有需要,可以肚臍為中心,手指腹用順時鐘的方式輕按肚臍周圍3公分處,可以幫助腸胃蠕動。
-
2021-1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致萎縮?醫揭憋尿傷害
憋尿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對身體都不好,不僅可能造成尿道感染,甚至更進一步傷害到腎臟,特別是對於女性更是常見。星幸福美學診所院長曾郁文醫師提醒,不論再忙都應記得上廁所,以避免感染情況發生。 憋尿容易細菌感染,女性更為常見要注意! 憋尿的短期影響 曾郁文醫師表示,憋尿對身體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使得下泌尿道感染,引起尿道炎,進而出現尿道疼痛、灼熱等不適。而女性的尿道至膀胱僅約有3~4公分的距離,相較男性約17~18公分短了不少,因此細菌感染的風險將對來得更高。若情況沒有改善,細菌也會在體內不斷增長,甚至向上感染,引起膀胱炎,患者便可能有血尿、下腹疼痛等症狀出現。再更進一步則會形成腎盂腎炎,患者則會出現腰痛、血尿、甚至發燒等症狀,這在性別比例上來看,女性明顯比男性常見。 憋尿的長期影響 憋尿對身體的影響,若是從長期來看,有可能會使得膀胱出現不自主收縮的情況,頻尿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且隨年齡增加愈加嚴重,形成「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提醒,若在沒有額外多喝水的情況下,排尿頻率約每一小時就上一次廁所,或甚至更多,且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超過2次,或是一有尿意就無法忍耐、漏尿等,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的徵兆,建議盡早檢查,以避免情況加劇。 有尿就上膀胱會萎縮?醫:並不會。 許多人認為,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造成膀胱萎縮,對此曾郁文醫師則認為並不至於,腎臟每小時約可製造70~100c.c的水分,膀胱儲存量則約350~500c.c不等,水喝多的情況下,約一小時會上一次廁所是正常的。因此有尿意就上並無妨,反之則需留意膀胱過動症。簡單「膀胱訓練」有助改善膀胱過動症! 民眾若確診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建議在檢查之後,可透過「膀胱訓練」的方式改善情況,方法很簡單,讓自己維持每日飲水量2000c.c,不過時間上分開攝取,例如分十次200c.c,如有尿意,可適度延後半小時,藉此訓練膀胱儲水能力,隨情況日益改善,可再適度調整半小時。不過也提醒注意,此訓練並非憋尿,時間調整不宜過多,且不可不喝水,否則不僅無法訓練膀胱,還可能增加尿道感染風險。 防範私密處感染,醫教4招有助保養! 防範泌尿道等私密處感染,除了本此討論的別憋尿,以及前述所提及的多喝水外,曾郁文醫師也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蔓越莓,其對於防範尿道感染有不少幫助,雖不在於可以殺菌,但花青素可使壞菌不易附著泌尿道黏膜,藉此有助預防細菌感染,不過畢竟是食物,因此沒有治療效果。 女性方面,曾郁文醫師也建議留意小便後的擦拭方式,以往大多鼓勵女性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位於後端肛門一帶的細菌往前帶。隨醫學進步,資訊也得更新,現多提倡女性擦拭尿道時以定點吸附的方式進行,約沾3~5秒便可換一張衛生紙,如此更有助避免擦拭行為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女性私密處保養也包括了陰道,陰道保養可適度攝取益生菌,因為陰道一帶的好菌與乳酸菌息息相關,可補充洛德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幫助陰道維持在弱酸性,幫助益菌增長,對於防範陰道感染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陰道感染有異味搔癢如何分辨?醫師建議「事前清洗」更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是什麼原因?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圖表詳解痔瘡1至4級症狀
● 久坐久站、作息不正常,易痔瘡發作● 分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多喝水、多吃高纖蔬果、溫水坐浴古人云「十人九痔」所言不假,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痔瘡困擾,端看「何時發作」。大腸直腸科醫師提醒,除了天生人體構造因素外,久坐久站、飲食作息不正常的人,都可能誘發痔瘡發作。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生成原因,包括久坐、久站、因便祕常用力排便、懷孕導致腹壓增加、肛門括約肌功能過分亢進,需很用力才能排便等,都可能隨著每次排便,讓這些血管組織逐步向外突出,形成痔瘡。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徐弘表示,痔瘡屬於天生,以人類胚胎發育歷程來看,直腸末端連接肛門處有3條動脈,等於已存在3個內痔,分別在肛門順時鐘方向的3點、7點及11點等3處。即便每個人都有內痔,但不一定發作,台灣痔瘡盛行率不超過5%,大部分人一輩子不會有痔瘡困擾。久站肛門靜脈血管膨脹易發作痔瘡發作與靜脈構造有關。靜脈分兩種,包括有瓣膜及無瓣膜,人類過去是四條腿走路,身體軀幹與地面平行,因此手腳靜脈有靜脈瓣,包括小指頭、小腿等,靜脈瓣可防止血液逆流,讓血液可對抗地心引力,順利回流心臟。而心臟、腹腔等內臟血管沒有靜脈瓣,無法防止血液逆流,當人久站時,血液容易往下沉積,造成肛門靜脈血管膨脹、積血滯留,進而引起痔瘡發作。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徐弘指出,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內痔以嚴重程度區分為四級,第一級是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第二級是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第三級是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口內;第四級是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外痔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外痔急性發作時,外痔內的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距甚大。拒辛辣熬夜 如廁速戰速決不良的飲食生活作息,可能讓痔瘡發作。徐弘表示,經常久站的行業如超商店員、老師、理髮師等,或是民眾放長假頻繁出遊、嗜吃辛辣食物、過度飲酒、熬夜打牌等,都可能增加急性痔瘡發作機率。建議民眾應避免久坐或久站,維持健康飲食,有適當活動,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痔瘡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多喝水、多吃高纖維蔬果、溫水坐浴、局部塗抹痔瘡藥膏,徐弘指出,若患者解便輕度流血,會給予肛門塞劑或藥包,由患者自行塞進肛門,但若塞的角度不正確,藥劑或塞管恐戳破直腸壁,導致肛門膿瘍,用藥需非常小心。臨床上內痔常用橡皮圈結紮,痔瘡根部綁起阻斷血液循環,讓組織壞死自然脫落。外痔或嚴重混合痔需視情況開刀,復元時間也較久,須交由臨床醫師判斷。徐弘提醒,民眾常因解便流血,才發覺痔瘡問題,政府推行四大免費癌症篩檢,呼籲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篩檢,若發現大腸長息肉、糞便潛血陽性等,應儘早近一步檢查,尤其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應及早發現。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0-28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不一定得裝人工肛門 大腸支架解決腸阻塞困擾
南投80多歲廖性阿嬤將近一周無法排便,因為覺得腹脹、腹痛難受,前往急診就醫,檢查為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糞便受到腫瘤的阻擋而無法排出,過去手術後常會安裝人工肛門,但醫師以大腸支架取代,解決阿麻排便問題。南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說,阿嬤腸阻塞是因為左側降結腸腫瘤壓迫,擋住了食物的通道,使得糞便無法順利從肛門排出。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嘔吐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置,可能會造成腸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大腸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目標,不過腸阻塞患者腹脹較嚴重,需要透過兩個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進行暫時性人工肛門手術,減輕腹部壓力,待腸道阻塞、腫脹狀況緩解之後,再安排第二階段腫瘤切除。許多患者對於安裝人工肛門較抗拒,擔心影響外觀與生活,部分患者因為年紀較大、心肺功能不佳,對手術的麻醉風險有所顧慮。廖師賢說,經評估病人的狀況後,可以選擇裝置大腸支架,以內視鏡於阻塞的腸道中裝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緩解排便問題,患者不需全身麻醉,在解決了患者腸阻塞症狀之後,可以爭取營養補充時間,在體力恢復後,再進行腹腔鏡腫瘤切除手術等後續癌症相關治療,提升生活品質。但是大腸支架可能會產生刺激、穿孔、出血、疼痛及滑脫等風險,仍需評估患者腫瘤部位等狀況,視情況討論與制訂適合的治療方式。廖師賢提醒,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等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臨床實習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傾聽病人說話!林育靖投入安寧緩和醫學,守護尊嚴至善終
嘉義大林,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台灣西部第一座慢城。十多年來,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育靖住在這座小鎮裡,度過悠然自得的時光。而今她將行醫重心聚焦在安寧居家訪視,游刃於文學創作,以自在的生活步調陪伴孩子成長,實現兼顧家庭、寫作與醫學專業的夢想。少女情懷文學夢林育靖自幼喜愛閱讀,吟詠詩詞歌賦和《國語日報》文章詩句。國中時,國文老師彭美嬌開拓了她的文學視野,讓她特別喜歡國文課。讀到徐志摩的作品,彭老師就會談起這位浪漫詩人的愛情故事;上文言文課時,她會讓同學上台演戲,把各種元素融入課文,讓國文課變得生動有趣。「那時,每次上完文言文課,全班同學都笑得很開心。」林育靖眼神發亮地說,文學帶給她滿滿的感動,不但讓她喜歡寫作,更嚮往文學世界。於是,林育靖開始寫詩和小說自娛,自認「身上流的是文學的血液,臍帶相連的是魂牽夢縈的文字」。到了高中,雖忙於課業,但仍利用作文課寫小說。「其實,爸媽和老師都知道我喜歡寫作,對文學充滿興趣,但他們總認為寫作當興趣就好,不一定要念文組。」林育靖說,母親還特別買了侯文詠、歐陽林等醫師作家的書籍,鼓勵她當醫生後還是可以繼續寫作。父親林信義則對她說:「等你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我們說的沒錯。」林信義在年少時曾夢想當畫家,但最後還是聽從祖父林初生的話,成為內科醫師。因此,他總是以自身為例,勸女兒:「我現在愛怎麼畫就怎麼畫,等你當了醫生後也可以隨興盡情的閱讀寫作。」由於母親每天煮三餐、照顧及接送小孩,林育靖看到爸媽感情融洽又幸福,從小就憧憬家庭主婦的生活,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照顧和陪伴他們長大。高中時,老師曾詢問班上同學未來志願,林育靖一開口就說:「我立志將來要當家庭主婦。」結果全班同學聽了笑翻。「那是我人生中最單純的夢想,當時我心想只要念到大學畢業就好,就可以結婚生子,當個家庭主婦。」林育靖以為自己的人生只要當媽媽就滿足,長大後才知道一個人必須要有專業,才能與社會接軌。出身醫師世家的宿命在台灣,醫學系長期是熱門科系,若又出身醫生世家,功課好的孩子很容易被期待要繼承衣缽,並無太多出路可選擇。林育靖也不例外。她的家鄉嘉義盛產醫生,她的家族歷代行醫,超過二十人從醫。她的曾祖父林敦成是受過正式訓練的西醫,在嘉義市中正路創辦「仁壽醫院」,姑婆、叔公也自醫科畢業。她的父親及父親的堂兄弟,約有半數成為醫生。而她的堂哥、堂姊也都是醫生。林育靖形容,套句母親常對父親說的話:「提起你們家的醫生,像拎一掛粽子。」從小學在班上名列前茅起,林育靖就悄悄被設定將來要走醫學之路。十多歲的她對習醫並無好感,也不相信自己承受得住生死關鍵決策的壓力,挺得過夜復一夜無眠的值班。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時,她依然熱愛文學。林育靖坦言:「高二時,我常念書念到很煩,甚至發脾氣。我又不是真的很想當醫生,而且又重視睡眠,當醫生要值班,犧牲睡眠。我對自己的抗壓力也沒信心。既然對當醫生沒有熱忱,也沒有自信能當個好醫生,卻又必須走這條路,內心一直很掙扎。」高中三年,林育靖不時有些小小的抗議。她深愛文學,卻明白醫學終將是她的宿命。因此,她盤算著念完七年不當醫生,自由自在去過她的生活。同學問:「為什麼?這樣不是很浪費嗎?」她聳聳肩回答:「反正是爸媽要我念的。」醫學生歲月,慘淡而苦澀但林育靖還是半推半就走上醫學之路。原以為上了大學後,可以海闊天空追逐文學夢;然而,醫學院的課程與資源,鮮少能滿足她對人文的渴望。一年又一年過去,林育靖並沒有逐漸愛上醫學,只是日益習慣如此苦澀的青春歲月。每天嚼著醫學書裡蹩腳的翻譯字句,含淚埋首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背誦著身體構造與機能、心電圖的波形判讀。結果,勉強吞了一肚子醫學知識,或將零碎的知識硬塞入腦中,卻拼湊不出一個人的樣貌。因選擇的醫學科系並非基於喜愛,她讀起來意興闌珊,於是一度以為自己不適合學醫。醫學系入學時要寫自傳,林育靖寫下:「我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兼顧當醫生、家庭主婦及寫作。當醫生是養家餬口的必要工作,家庭主婦是兒時夢想,寫作是畢生興趣。」可是,隨著課業愈來愈繁重,夢想愈來愈遙遠,這股寫作的熱忱也快要被澆熄了。她說,念醫學系時,雖然寫作不輟,但可能因人生歷練少,無法創作出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文學作品,「我有投稿、參加文學比賽,卻始終石沉大海。只能自己寫、自己讀,卻沒有讀者,總覺得好像應該放棄這條路。」林育靖的內心並未真正接納醫學課程,而她喜歡的寫作又被世界否定。然後,她的大學生活就這麼慘慘淡淡。沒想到,反而是在這樣的低潮中,她才開始體悟人生。馬偕醫院實習,轉念愛上行醫醫學養成教育和執行醫療業務間有極大差距,喜歡習醫者不一定能享受行醫,而林育靖偏好的是後者。醫學生念到大五時,必須開始到醫院見實習。林育靖選擇馬偕紀念醫院。這是她父親當年受訓的醫院,也是她出生的地方。「這是我行醫之路的重要轉捩點。」林育靖說,大五時從基礎醫學轉換到臨床實習,前者以生理、生化科目為主,只看到人的身體內部構造,拼湊不出整個人的樣貌;後者偏重應用層面,讓她能學以致用,漸漸摸索出「病」與「病人」大不相同。馬偕醫院安排外國傳教士帶領實習醫生幫病人檢查、問病史、寫病歷,除了醫學檢查注意事項外,還注重人性關懷層面。她回憶說:「在傳教士多次帶領下,我感受到當一個醫生的愛。到馬偕醫院實習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當醫生的價值和快樂。」當年還是使用呼叫器(BB Call),實習醫師常會被護理師呼叫,協助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例如病人抱怨睡不著、身體疼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林育靖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來傾聽病人說話,儘管她只是個實習醫生,但帶給病人的溫暖撫慰,超過藥物的治療。原來,當醫生並非她想像的那麼冰冷、無趣。之前的學習雖然枯燥乏味,卻是必要的基礎,讓她能擁有醫學專業知識,照顧病人。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她體會到:「其實我喜歡當醫師,也很適合當醫師,在過去從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轉折。」某些科別如急診、外科,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下快速做出明確且果斷的決策。而林育靖除了醫學外,還對人文方面深感興趣。家醫科訓練過程能接觸形形色色的患者,從急症到慢性病,從出生到瀕死。面對不同的病人,醫生處理方式應該有所不同,家醫科能提供這方面最深最廣的學習機會。因此,她選擇家醫科,之後再慢慢將重心轉移至安寧緩和醫學。食指大動,緩解病人困擾一開始,林育靖覺得自己是迫於無奈走上醫學這條路,念醫學院時也不開心。可是,真正接觸病人後,她發現,能運用個人特長,照顧病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當實習醫師值班時,某個寒冬夜裡,電話鈴聲響起,護理人員說:「林醫師,妳可不可以幫病人digital(肛診)一下?阿媽已經三天沒解便了,現在肚子脹得很不舒服。」林育靖掙扎著張開雙眼,天啊!凌晨三點,「digital?現在嗎?可不可以等早上啊?」她不死心地問,抱著一線可以繼續賴在被窩裡的希望。護理人員回說:「可是阿媽現在肚子脹得睡不著覺,一直按鈴。」林育靖只好不情願地起床,右手戴著三隻手套、臉上掛著兩層口罩,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病榻旁邊。然後,塗上潤滑膏,將食指深入阿媽的肛門,再費力的挖出那一顆顆無力排出,停留在肛門口太久而變硬的宿便。當糞便落到便盆裡,阿媽虛弱地點點頭,笑了,眉頭鬆開。林育靖見到阿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那一瞬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醫生。不靠機器,不靠藥物,就用一根食指,加上手套、口罩及潤滑膏,讓一對老夫妻笑了。那是她當實習醫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因大腸癌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Makiyo媽媽、劇場大師李國修、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等,還有漫威英雄片「黑豹」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1萬5千例案例,連續十三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 「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醫師提醒,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篩檢,而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國人飲食西化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更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報導如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 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將大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檢查過程中透過影像傳遞至電腦,醫師可即時診斷大腸內壁有否異常或病變。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21-10-22 醫聲.疫苗世代
台灣癌症基金會:加強社會教育 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會引起子宮頸癌,還會引發口咽癌、肛門癌等多種癌症,且男性感染機率較女性高。近年來全球HPV防治策略重心,也開始關注男性。推動HPV疫苗防癌多年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指出,台灣男性HPV陽性之頭頸癌發生率正快速成長,所以男性HPV防治及衛教刻不容緩。賴基銘指出,HPV主要感染途徑是性行為,根據國際研究結果,男性一生中感染HPV之機率超過91%,女性則為84%。國內研究則顯示,HPV引起之口咽癌與頭頸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十倍以上,且發生率成長速度大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既然HPV感染不只與子宮頸癌有關,透過性行為引起的其它癌症或疾病,『兩性』都有責任共同防治。」賴基銘強調,面對HPV男性更為「弱勢」,因為男性一旦感染HPV,較不易產生抗體,不易清除病毒,且重複感染機率較高,四十五至七十歲男性持續性感染HPV之機率超過50%。賴基銘認為,受HPV威脅的男性,更應該接受HPV疫苗保護。蔡麗娟則指出,全球已有43個國家及地區實施男女共同施打,主要集中於歐洲及中南美洲;澳洲則是在2013年調整接種政策,全面為男女性施打HPV疫苗,以期提前在2028年達成世界衛生組織所揭示「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根據國內婦癌專家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之研究,本土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國內HPV-31、33、52、58四型別較為特別,與國外常見之HPV-16、18型不同。蔡麗娟說,故國內施打之「疫苗型別要涵蓋更多,保護力才能更全面。」台灣癌症基金會整合相關醫學會之專家意見,亦凝聚出「應接軌國際趨勢,施打涵蓋型別更廣之疫苗並提升抹片篩檢率」之共識。男性接種HPV疫苗,要從衛教做起。蔡麗娟說,「需要社會溝通對話,讓家長有認知、有警覺心,為孩子健康做好把關。」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串連全台及離島共250家診所,成為「HPV衛教友善診所」,診所內備妥HPV衛教文宣、提供醫護完善的HPV防治教育,確保民眾就醫時獲得最正確的HPV相關資訊。台灣癌症基金會亦積極舉辦HPV衛教之公務人員研習課程、醫事人員教育訓練等,並持續倡議HPV疫苗防治政策與國際接軌,同時建議建立智慧疫苗施打接種登錄,以其完整瞭解國內疫苗施打與未來癌症風險之相關趨勢。蔡麗娟期望,透過更多社會溝通,民間團體與政府共同推動HPV防治,「公衛表現亮眼的台灣,在HPV防治策略及成果上,也能在國際舞台上再現台灣之光。」
-
2021-10-20 醫聲.疫苗世代
曾志仁:男性罹HPV風險高,疫苗「家庭接種」為原則
近十年來,哪些癌症盛行率增加幅度最快?答案是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有關的口腔癌、咽喉癌,且以男性為主。婦癌腫瘤權威、中山附醫副院長曾志仁表示,HPV嚴重威脅男性健康,呼籲政府將小男生納入HPV公費接種對象。 曾志仁表示,十年幾前,HPV疫苗問世時,常被稱之「子宮頸癌疫苗」、「菜花疫苗」,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HPV有關的癌症類別,比一般人想像還要多,除了女性專有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還可能誘發口咽癌、肛門癌等。 臨床顯示,HPV疫苗對於婦癌預防效果相當優異,接種後可減少八成八的罹癌風險,先進國家大規模接種後,子宮頸癌新增人數明顯下降,自2018年起,全球HPV所引起的口咽癌(頭頸癌)人數已超過子宮頸癌。 「男生不要再以為HPV與我無關」曾志仁說,世衛組織今年5月公布一項重要數據,全球感染HPV所導致的相關癌症人數中,男生多於女生,也就是HPV對於男性健康生命威脅,已超過女性。 研究發現,女性在感染HPV後,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與一般人的18倍,而男性罹癌機率更高,高達50倍。曾志仁指出,「家庭接種」為HPV疫苗施打原則之一,夫妻、情侶應該一起接種,保護自己及另一半。 臨床則發現,男性感染HPV風險更高,除了性行為之外,抽菸、喝酒、檳榔、過熱飲食、與刺激食物等等會刺激增加口腔咽喉罹患癌症的風險。男性一旦感染HPV, 難以單靠體內免疫系統清除病毒。 全球196個國家中,已有23個國家提供青少年HPV疫苗公費接種,小女生、小男生均可接種疫苗,遠離罹癌風險。2018年起,衛福部實施HPV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為國一女生,接種兩價型的HPV疫苗,但小男生仍排除在外。 為降低HPV感染機率,有效預防HPV相關癌症,達成世衛組織2030清除HPV最終目標,曾志仁說,「HPV無所不在」,男生感染後風險更高,所以男女都應要有接種HPV 疫苗的意識、公費疫苗接種對象也是新國際趨勢。
-
2021-10-19 醫聲.疫苗世代
婁培人:HPV口咽癌超越子宮頸癌,男女接種疫苗以達群體免疫
許多人一聽到人類乳突病毒(HPV),直接聯想到子宮頸癌,不過,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研究證實,2020年人類乳突病毒(HPV)引發口咽癌的人數已超越子宮頸癌,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國內臨床觀察則發現,男性口咽癌病友社經地位、教育水準,普遍高於檳榔引起的口咽癌病友。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表示,口咽癌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的HPV相關癌症,年度新增人數已經超越子宮頸癌。研究顯示,HPV引起的口咽癌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平均年輕五到十歲。婁培人說,若兩性同時感染HPV,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產生抗體,較難清除病毒,承受更大的風險,除了口咽癌之外,還可能引發其他頭頸癌以及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強調,HPV所引起的口咽癌,對男性威脅更大,且男生感染HPV後,宛如攜帶病毒的行動硬碟、USB,只要與任何一台電腦「連結」,都可能讓電腦中毒、當機,因此,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透過疫苗接種,降低男性感染機率,將有助於降低HPV對於人類的危害。婁培人建議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如果男女共同接種,會比起只有女性接種,更容易達成群體免疫效果。目前國健署僅提供國一女生接種兩價劑型HPV疫苗。婁培人說,台灣HPV感染以16型機率最高,這也是引發子宮頸癌的主要類型病毒,其次為58型,不論頭頸癌、子宮頸癌,皆有極高比率係因58型HPV感染所致。但兩價、四價疫苗並無法預防58型HPV感染,需接種九價HPV疫苗,才能降低感染風險。繼美國之後,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核發九價疫苗頭頸癌之適應症的國家,且男女皆可施打,年齡為九歲至四十五歲。婁培人說,這對國人來說,可是一大福音。不過,HPV疫苗價位偏高,為推動疫苗接種、預防癌症的最大阻力,婁培人建議,政府可採取「定額式補助」,讓民眾自由選擇不同價數的HPV疫苗接種,再提供不同額度的費用減免。婁培人建議,如果在經濟能力許可,家長應讓兒子、女兒接種HPV疫苗,自家兩個兒子都打了疫苗,因為妻子認為「孩子很乖,也無法得知未來的伴侶,在人生經歷中,是否不小心感染過HPV。」此外,不要再稱「子宮頸癌疫苗」,而稱之「HPV疫苗」,否則許多男生直覺「我又不是女生,為何要打子宮頸癌疫苗?」,忽略了HPV病毒對於男生的致癌風險。
-
2021-10-18 醫聲.疫苗世代
賴瓊慧:擴大公費HPV疫苗接種 高中生、產婦都要打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於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國內自2018年對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林口長庚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賴瓊慧直言,「以國內目前的接種策略,是不可能根除子宮頸癌的。」她指出,公費HPV疫苗應擴及高中女生、產後婦女,鼓勵19到25歲成年女性自費接種,並建議兩年後將國一男生納入公費接種對象,才有可能達到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要因子,賴瓊慧指出,HPV感染將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等女性癌症,名列女性十大死因的子宮頸癌,更是HPV導致的女性癌症之首,根據國際上的研究,HPV-16、18、52、58為高致癌型別。根據賴瓊慧的最新研究「結合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 DNA檢測之子宮頸癌篩檢」,進行國內超過一萬人次的篩檢,結果發現,結合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檢測,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及子宮頸中重度皮內瘤的女性感染HPV可達97.2%;而其中最常見的型別依序HPV-52、18、58。擴大疫苗接種年齡、性別,有過性行為也應施打2018年起,國內目前僅針對國一女生接種公費HPV疫苗,賴瓊慧建議,公費疫苗接種對象應補種16至18歲的高中女性,同時鼓勵19至25歲成年女性,自費接種HPV疫苗;針對未接種HPV疫苗的產婦,她則建議以「支持生育」為出發點,公費補助其產後接種HPV疫苗。藉由「多年齡世代」的接種策略,擴大HPV保護力。即便是已發生過性行為者,賴瓊慧建議仍應接種HPV疫苗。她解釋,HPV型別超過百種,台灣常見型別也有四十種以上,即便不幸已感染某一型別,接種疫苗仍可降低未來感染其他HPV型別的機率。賴瓊慧補充,根據研究,曾經感染過HPV的帶原者,再度感染不同型別的機率,是非帶原者的三倍之多,意即存在「易感體質」。故不論已感染過HPV的帶原者、已有過性行為者,都可以考慮「接種疫苗,把對其他型別的保護力補齊」。過去各界多認為HPV感染僅與女性有關,事實上,男性與女性同受HPV威脅,反覆感染將造成口咽癌、肛門癌及陰莖癌。要翻轉成見,賴瓊慧認為,應從教育著手。除對民眾進行衛教,也應於與HPV男性癌症相關的泌尿科、耳鼻喉科、直腸外科等醫學會,開設教育課程,深化醫療服務提供者「男性接種HPV」之觀念。衛教施行兩年後,賴瓊慧說,基於性別平等,男性應有施打HPV疫苗保護自己的選擇,社會對於HPV男性癌症的衛教較普及後,可以從國一開始為男性公費施打疫苗。疫苗應涵蓋台灣常見之HPV 52、58型賴瓊慧解釋,目前公費的二價疫苗僅涵蓋16、18兩型,四價疫苗雖多了6、11兩型,卻仍未包含國內子宮頸癌高致癌風險的HPV 52、58兩型。若要獲得HPV 52、58型之保護力,就必須接種九價疫苗。她說,「目前,九價疫苗的型別範圍最廣,已可涵蓋九成以上在台灣容易導致癌症的HPV型別。」不過由於九價HPV疫苗價格較高,而政府預算有限,目前仍無法公費施打,「大家真的應該來思考,該怎麼做。」
-
2021-10-13 性愛.性病防治
「連結」對象不固定 小心菜花朵朵開
25歲小陳,前不久透過社交軟體和前女友重逢,久別勝新婚,很快就相約「連結」了。不料幾周之後發現生殖器長了好幾顆像花椰菜的東西,像極了一支花束,雖不會痛但愈來愈大,他緊急就醫,褲子一脫,就「花」現了,是「菜花」無誤,馬上安排手術燒除。菜花如延誤治療,有可能病變成陰莖癌,女性則會提高子宮頸癌風險。俗稱菜花的尖形濕疣,是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導致,主要是藉由性接觸感染,或經由被患者分泌物汙染的器物(如三溫暖、游泳池、泡溫泉的共用毛巾、馬桶坐墊)而間接傳染。這些贅肉可能單獨長或叢生聚在一起,就像小朵花椰菜長在皮膚或黏膜上,男女都有機會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可能接觸到病毒的任何部位,包括肛門、耳朵、嘴角甚至口腔內,都有可能長菜花。很多病患說他們都有戴套,為什麼還會感染?其實只要是和患者親密接觸就是高風險的行為,因為性行為的前戲大都不會使用保險套,且保險套也只能保護陰莖部位,陰囊及其他會陰部也是感染風險區。也有病人說他結婚後單一性伴侶、沒在外捻花惹草,但為何還是中標?別忘了病人本身或是另一半,婚前的生活有可能「相當精彩」。據統計,80%的50歲成人都曾感染HPV,但都沒有症狀且能藉由人體免疫系統自行清除病毒。但若發病,潛伏期依病毒量與被感染者的免疫能力有所差異,大約三周到八、九個月,平均約三個月,而且潛伏期時即有傳染力。菜花的診斷,主要是肉眼先看到,手術檢體的病理診斷最為可靠。一旦確診,可用藥物治療、手術、電燒、冷凍、雷射療法等,但治療後常復發,所以病人也常需接受多次或多種的治療。想要預防感染菜花,可考慮施打HPV疫苗,有研究指出,已感染者確實清除菜花病灶之後施打疫苗,仍約有50%的保護力。避免「連結」對象不固定,建議單一性伴侶並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是預防性傳染病的不二法門。如果一方已罹病,性伴侶也應接受檢查和治療,以免反覆傳染。
-
2021-10-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怎麼辦,會自己好嗎? 10大造成原因、9招預防方法一次看!
上完洗手間後,發現自己的衛生紙上有紅色血絲?那很有可能是痔瘡找上門了!痔瘡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常會讓病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作息。 什麼是痔瘡? 長痔瘡的人,會感覺肛門口上有一塊息肉,誤以為是額外長出來的,但其實痔瘡並不是後天增長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組織,以往我們可能認為痔瘡只是靜脈曲張或病變而衍生的小肉球,但目前醫學上支持的觀念為「肛門軟墊 (anal cushions)」學說,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這三個結構所組成。 在肛門內部有兩個主要肌群,稱為內、外括約肌,肛門即使在內、外括約肌完全收縮的情況下,也無法完全封閉,若肛門沒有關好,液態糞便或氣體便可能溢出人體。 而痔瘡組織就扮演著「軟墊」的作用,它在內括約肌內襯協助封閉肛門。一般我們所談論的痔瘡,算是已產生症狀的病態痔瘡。 當肛門墊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如靜脈回流減少,就會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因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半部,血液回流本來就不容易,這種狀況較易發生在久站、久坐族群身上。經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就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的情況,導致痔瘡充血。 【延伸閱讀: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哪些是痔瘡的高危險族群? 平時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是造就痔瘡的原因。 ◎便祕、腹瀉,不良的排便習慣 ◎熬夜、作息不正常 ◎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愛吃辛辣食物 ◎久站、久坐、咳嗽,使腹部壓力增加 ◎從事激烈運動 ◎有吸菸習慣 ◎有潰瘍病史者 ◎酗酒及肝病病人 另外,懷孕的婦女,因腹部壓力增加,得到痔瘡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 痔瘡會有哪些症狀?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 ◎觸痛或持續性疼痛 ◎搔癢感、灼熱感 ◎痔瘡可分成四級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痔瘡有哪些種類? 痔瘡依據生長的位置,可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內痔:內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因此可能從外表看不出來。一般而言排便會出血,但疼痛度較不明顯,因為生長位置的神經較少。 外痔:外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下,除了會出血,疼痛感及異物感較重,讓人坐立難安。如果外痔的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則會形成血栓性的外痔(Thrombosed hemorrhoids)。 混合痔:混合痔是肛門齒狀線上、下都有痔瘡。 如何預防?◎避免久站、久坐,上班族可定時起身活動。◎避免排便時間過久:很多人上廁所會看書、玩手機,一坐可能就是20、30分鐘,肛門壓力增加,更容易引發痔瘡。如廁建議5~10分鐘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便後可用清水沖洗肛門。◎避免熬夜,以及飲酒或辛辣類等刺激食物。◎充足的飲水量,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30毫升」。◎多吃高纖蔬果,如奇異果、香蕉、花椰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使大便鬆軟,預防便秘。◎可以從事較為緩和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9-30 癌症.攝護腺癌
一家三兄弟全得攝護腺癌 醫師:有家族史別輕忽!長效型荷爾蒙控制病情 減少就醫奔波
文/洪素卿 「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很重要,假如父親有的話、罹癌機會就比別人高。假如兄弟有的話、那機會就更高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李經家主任曾接獲多起兄弟都得攝護腺癌症的案例,其中一起讓他印象很深刻,案例中的大哥一開始是到醫院照顧攝護腺癌轉移住院的二弟,順便做了檢查、沒想到結果數據也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攝護腺癌,最終轉到高醫接受手術。 結果三弟一聽也來做檢查,竟然真的也罹癌,大哥與三弟因早期發現、還來得及手術治療。但最早發病的二弟因為發現時已轉移,最後不敵癌症。 李經家主任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很多年長者有頻尿、急尿、夜尿、尿不乾淨、小便變細,甚至產生血尿等排尿異常症狀。部分人自覺這是「老化」自然現象,並沒有特別在意,但這些症狀卻也是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共同可能出現的症狀。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應該交給專業醫師鑑別診斷。醫師會藉由肛門指診,抽血檢驗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甚至加上直腸超音波,協助揪出早期攝護腺癌。 「早期診斷很重要!」李經家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如果在三期以內都有機會接受手術、根本解決。傳統開刀因為容易流血、術後可能留下尿失禁或是性功能異常等後遺症,部分患者聞之卻步。不過,近年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包括民眾熟知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等,不僅讓手術變得簡單、而且能夠保留神經、保留括約肌。手術成效良好,平均三期內病人五年存活超過九成。 「但是一旦跨過第三期,到第四期轉移之後,存活率就大幅降低。」李經家指出,因為腫瘤可能轉移到淋巴或是骨頭,手術無法將腫瘤拿乾淨,這時候就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 李經家指出,睪固酮、也就是所謂的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滋生的促進因子,透過荷爾蒙治療,把睪固酮降到最低,讓攝護腺癌少了刺激因子,腫瘤就會穩定、甚至慢慢崩解。 荷爾蒙治療是一個使用很久的治療,但是效果還是非常好,近年除了有第二代荷爾蒙問世,主力第一代荷爾蒙也發展出長效劑型。讓患者不需要每個月到醫院打針,可以三個月打一次、甚至可以六個月打一次。 一般來說,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如果血中的PSA數值穩定維持在0.1以內,就會建議他不妨三個月來一次、減少往返奔波。 尤其是交通不便、住得比較遠的,李經家醫師說,「像是我個人門診就有從離島、澎湖、七美,甚至在東南亞工作的台商。因為不方便每個月就醫、對他們來說,三個月到醫院一次就變成非常方便。」「尤其攝護腺癌罹病族群很多都已經七、八十歲,甚至八、九十歲,常常需要全家勞師動眾一起陪病,如果說家屬還要上班,也很適合三個月打一次。」 「最近這一年多因為肺炎疫情,有不少患者擔心頻繁進出醫院被感染,甚至也會跟醫師提起是不是能夠不要每個月來醫院一次!這時候三個月劑型就提供了非常大的助益。」 李經家主任指出,近年也陸續接獲四十多歲就罹患攝護腺癌症案例,提醒民眾,如果家族裡有父執輩或是兄弟有病史,五十歲以上健康檢查時別漏了攝護腺。另外,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區域除了淋巴之外、就是骨頭轉移,「如果沒有特別受傷、骨頭常常有一個點固定疼痛,可能也要多注意!」 《延伸閱讀》 .男性隱藏殺手?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高低風險治療大不同? .攝護腺出問題非開刀不可?攝護腺癌分數愈高愈危險,晚期轉移如何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私密處搔癢不舒服怎麼辦?養成5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助改善
夏秋之際,天氣悶熱潮濕,女性私密處容易搔癢不舒服!根據統計,私密處感染發炎問題,是最常求診婦產科的疾病之一。雖是小毛病,但若羞於啟齒,可能釀成大問題。一般而言,陰道在正常狀態下呈弱酸性,利於乳酸桿菌等好菌生長,但若因過度清潔、生活習慣改變、荷爾蒙變動等,可能會破壞陰道酸鹼平衡,造成感染、反覆發炎等問題。食藥署提醒女性朋友私密處感染時須注意以下事項 :⑴ 遵照醫師、藥師指示用藥 若是私密處出現搔癢、灼熱、疼痛、分泌物異常等症狀,可能是私密處感染,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醫師通常會依細菌、黴菌或滴蟲等不同感染原因,開立口服或陰道用(栓劑、錠劑、乳膏)等合適的處方藥,因藥品不同,療程約在3-14天左右。若是曾由醫師診斷為黴菌(多為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陰道炎復發的病人,可至藥局經藥事人員指示購買陰道用指示藥品。⑵ 治療期間不可自行停藥 私密處感染不易根治且易復發,切勿自行停藥,須依醫師、藥師指示完成療程,以免影響療效。使用指示藥品前,應按照仿單(藥品說明書)及藥師指示使用,若治療7天後未改善或產生不良反應,請立即停止使用,並儘速就醫。⑶ 陰道用栓劑、錠劑與乳膏的使用須知 陰道用「栓劑」通常呈子彈形狀;「錠劑」則像比較大顆的橢圓形藥丸;「乳膏」通常會附上管狀的「輔助給藥器」,協助將藥膏推進至陰道內。三者皆建議於睡前使用,使用前應先洗淨雙手,平躺且將雙腿弓起,將栓劑、錠劑或乳膏推入陰道中約一個指節深度。投藥後應避免走動,以免藥品滑出。其中,栓劑極易軟化,請置於孩童不可取得之室溫陰涼乾燥處避光儲存。女性私密處的保養秘訣 想避免私密處感染或發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①避免穿太過貼身的褲子,建議穿棉質衣物,並保持私密處乾爽與通風。②不需特別使用陰道灌洗產品,過度沖洗反而會破壞陰道酸鹼環境恆定。③如廁後,應該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肛門細菌帶到陰道。④均衡飲食,避免高糖食物與精緻甜點,並保持良好作息,提升免疫力。⑤感染期間避免泡澡,儘量使用淋浴。 食藥署小叮嚀:隨著女性的生理週期變化,有時會有透明至白色的分泌物,只要不感到搔癢或有特殊味道,都屬正常現象。若私密處感染,應有耐心依照醫師、藥師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勿因害羞而延誤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私密處是女人第二張臉 國內首間婦科美學診所開幕
全國第一間整合女性身心的私密健康照顧診所於今天成立,婦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婦科私密領域的健康照顧涵蓋了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和肛門外科,在歐美國家逐漸形成婦產科次專科領域,叫做「婦科美學」(gynecological aesthetics),解決女性朋友從青春期到產後、更年期、停經期等問題。鄭丞傑表示,該診所的核心理念為「當妳的閨蜜」,除了婦產科醫師照顧女性私密健康,還提供性諮商、性治療,成為國內第一家整合了身心照顧的「婦科美學」診所。「私密處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鄭丞傑說,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女生私密處問題伴隨一生,從美觀氣味顏色,至先天異常、產後的局部恢復、產後尿失禁、痔瘡、產後下腹部鬆垮、妊娠紋、大齡女子生育功能檢測、卵巢老化功能檢測與預防、萎縮性陰道炎、陰道痙攣症、性交疼痛、性欲低落,以及等更年期障礙,希望透過「婦科美學」全方位照顧18到88歲的女性整合性的私密健康。目前看診婦科醫師均為女性,不過,部分患者希望由男醫師看診,鄭丞傑表示,絕對沒有歧視男性,事實上,男性也有私密問題,為了照顧婦女朋友的男朋友或丈夫,該診所將邀請泌尿科醫師,一起來照顧男性的私密健康。鄭丞傑表示,該診所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舉辦「造福雙百位女性」公益活動,一為提供一百個可以改善產後尿失禁及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能力的「G動椅」免費體驗療程,一為在女性私密保養品牌贊助下,提供免費施打九價子宮頸疫苗,攜手做公益一起呵護女性健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的健康問題,因為不好意思而羞於求助,提醒女性應該更重視私密處的健康保養和照顧,加強性健康的教育,這樣才能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健康。今天特別到場祝賀和鼓勵的監察委員陳景峻表示,他是醫學的門外漢,但是特別欣賞鄭丞傑的醫德醫術和對普羅大眾做健康教育傳播的能耐,這次看到他鋪陳了這樣的一個舞台,讓年輕一輩的醫師來發揮,來照顧婦女的私密健康,同時又做了公益活動,表示非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