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1 該看哪科.婦科
搜尋
肛門
共找到
447
筆 文章
-
-
2021-04-0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體重破百直腸科名醫陪兒路跑甩肉20公斤 病患以為看錯醫師
「妳掛錯科了吧,不是這個醫師啦。」一名癌後一年追蹤一次的老太太,對著媳婦質疑再三。我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建志,五年前開始減重,用了一年半時間,破百體重甩掉了20公斤,前後判若兩人,在門診中常有病人懷疑掛錯醫師。減重的動機很單純。2016年,要升小一的兒子央求我陪他完成1公里的路跑,1公里看似短程,但我長期過重、膝蓋在大學時又受傷開過刀,一上跑步機才跑300公尺,就喘到受不了。心律不整 靠服藥改善其實,兒子還沒許願的前一年,我就因一場莫名嚴重的心律不整,警覺到自己也是人,也會變病人,當時心顫到會心慌,住院做了各種影像檢查,找不到問題,最後靠著持續服藥控制病情。出院後,一位愛路跑的好友建議多運動,「來跑步吧!」我直覺怎麼可能,但也動起「等我體重減輕一點好了」念頭,因工作忙,決定先從「吃少」下手,結果半年下來根本沒效,常在挨餓,餓起來脾氣更差。兒子短短1公里的號召,竟成為我一路靠運動減重的支撐。由於騎飛輪對膝蓋的傷害僅次於游泳,社區樓下正好有兩台,符合不用出門也能動的懶性,但第一次節食減重失敗,這次信心也不是很足夠,僅小聲的跟自己說「每天騎30分鐘就好」,三個月若沒效再說吧。用App天天記錄體重,不管再忙都會去騎,才一個月,體重竟然掉了5公斤,耐受力也變好了,因此騎飛輪時間拉長到45分鐘,看著體重數字節節下降,開始期待運動,成為工作以外的重心。減重期間,不再少吃或不吃,而是調整飲食內容與作息,現在大幅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晚上七點半後不再飲食,直到隔天早上六點多早餐,雖然沒有「168」,卻戒除消夜習慣。建肌力 舉啞鈴做伏地挺身瘦下來的過程,脂肪沒了,皮都皺鬆了,開始建立肌力,讓肉長出來才能撐起皮膚,在周一到周五,每天利用早上送完小孩上學後的短短10至15分鐘做核心運動,像仰臥起坐10個、伏地挺身10個、棒式10個,啞鈴舉幾下,周六、日休息,逐漸感覺肌肉變結實,腰痠背痛問題也減緩。2017年底,身體狀況都準備好似的,不僅陪兒子完成路跑,還可以跑到10公里。現在假日常跟太太帶小孩爬郊山,走走戶外,對我來說,這在以前是天方夜譚!找回健康 脾氣也變好了運動減重讓我找回健康,心律不整的藥從三顆、兩顆到停藥,血壓從130毫米汞柱降為110毫米汞柱,脾氣變好,不那麼急躁,過去睡覺打呼得很嚴重,現在消失了,睡眠品質更好。我的運動時間不長但穩定,符合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心跳超過130下),我常建議朋友,不能把體重設定看得過度壓力,應從小目標達成開始,才容易成功,並內化為生活日常的設定,如果很勉強的做到,一定維持不久。我的體質像老爸,但後天才是造成肥胖主因,大學重考那年壓力超大,不動又愛吃,就來到96公斤,後來醫師訓練期間直接破百,長達13年,「過重」不能怪爸媽,自己責任比較大。我兒子好像也有肥胖體質,但現在我跟太太盯著他,要求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包括:不喝含糖飲料、三餐定時定量、多運動。「好的生活習慣被建立,絕對離譜不到哪裡去。」陳建志小檔案現職: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年齡:49歲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大腸直腸癌症手術大腸直腸內視鏡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肛門疾病及相關手術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直腸癌症家族史相關諮詢興趣:爬山經歷: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 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及北榮外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
2021-04-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直腸癌肛門全切除?器官保留治療術讓他不須裝人工肛門
70歲林先生去年在醫學中心診斷出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病灶在肛門上方4公分,判定為癌症臨床分期第三期B,評估需做肛門全切除手術。林先生抗拒永久人工肛門,於是自行尋求傳統草藥治療,後來病況仍然惡化,因此到聯新國際醫院求診。聯新國際醫院為林先生進行3D定位電腦斷層檢查,腫瘤在短短兩個月變得比一個拳頭大,甚至侵犯攝護腺及附近淋巴結。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放射腫瘤科團隊,幫林先生進行「器官保留治療」,醫治癌症同時兼顧肛門的保留。放射腫瘤科主任賴易成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治療癌症常常犧牲某些器官,現在藉由「器官保留」整合性治療,針對不同病人客製化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透過放療、化療合併手術,讓器官得以完整保留,甚至保有功能與外觀,臨床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指出,醫療團隊為林先生規畫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的肛門保留治療,先進行多次放射線照射合併口服化學藥物療程,使腫瘤縮小,再評估實施「肛門括約肌保留手術」,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並做腸吻合,等腸吻合處癒合,再以手術關閉暫時性腸造口,讓肛門恢復正常功能。林先生在日前完成療程,也已恢復正常排便,之後將再接受輔助性化療與門診持續追蹤。賴易成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由於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等發現腫瘤恐為時已晚,甚至面臨全肛門切除手術,不少病人望之卻步放棄積極治療,很可惜。「器官保留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除了直腸癌或肛門癌,也可運用在鼻腔腫瘤、舌癌、喉癌或下咽癌、乳癌、膀胱癌、骨肉瘤等治療,對於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都有相當好的成效。賴易成提醒,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台灣的發生率隨著人口老化而提高,建議民眾定期做篩檢與監測,養成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與精緻加工類食品,持續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酗酒、熬夜、吃宵夜,才能避免大腸直腸癌上身,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4-05 癌症.攝護腺癌
男性40歲後頻尿 小心「男人癌」上身 少吃高脂肪食物
40多歲林姓男子日前出現頻尿、尿急症狀,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至醫院泌尿外科就診,經檢查發現攝護腺肥大,抽血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異常升高,確診為攝護腺癌,幸未轉移,經腹腔鏡攝護腺切除手術後,目前身體狀況穩定並定期追蹤,醫師提醒男性40歲後應特別注意。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癌症之一,衛生福利部108年統計資料,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攝護腺癌排名第六名,在台灣男性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攝護腺癌為第三,已成為男性常見泌尿道癌症,因此又稱「男人癌」,台灣男性近四成發現時已在第三、四期,死亡率相對高,好發年齡多在40歲後。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泌尿外科主任賴谷順表示,攝護腺癌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且擴散慢,攝護腺的位置於恥骨後方,膀胱接連著尿道中間這地方,為一個腺體。許多患者都是出現排尿困難、頻尿、尿急等症狀就診才發現。賴谷順建議,40歲以上男性,年紀越高,發生率則大幅提升;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者,宜定期至泌尿外科門診檢查。檢測方式有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攝護腺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攝影等。賴谷順表示,通常癌細胞進展、擴散較慢,而且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根治機率相當高,攝護腺癌為早期、屬於根除性的,可透過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積極監控等;當來到中期或是已有轉移的現象,則會使用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若是晚期則會利用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合併標靶治療或是化學治療等。賴谷順說,攝護腺癌主要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老化、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多數研究顯示,常吃或是過量高脂肪食物,會提升攝護腺癌發生率。
-
2021-04-0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我的大便健康嗎?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 排便的型態主要可從「布里斯托排便分類法」分類出7大型態,包括了「硬球狀」、「表面凹凸的長條狀」、「表面有裂痕的長條狀」、「表面光滑的長條狀」、「鬆軟的顆粒狀」、「軟泥狀」、「水狀」七種。七種排便型態若以簡單的分類,可歸納成三大類。前兩者為便祕型,中間兩者為正常型,後三者為腹瀉型。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正常的情況下,糞便會先從小腸出發至大腸,大腸吸收水份,進程越往後排便會逐漸變乾,最後形成表面有裂痕的長條狀,或是表面光滑的長條狀的正常、健康糞便。 因此若腸道水份不夠,或吸水過度,就會出現較乾的情況,也就容易出現的硬球狀、表面凹凸的長條狀,形似岩石般;若腸道發炎、受到刺激,出現分泌組織液或無法正常吸收水份等情況,就會容易形成鬆軟的顆粒狀、軟泥狀」,甚至是水狀。 大便太硬或太軟,如何讓恢復正常? 想改善排便情況,鍾雲霓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改善,不論排便型態為何,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及益生菌,達到改善腸道健康及排便型態。 益生菌則可從多多、優酪乳等攝取,有助養出好菌,改善腸道環境。膳食纖維則可滋養益生菌,並協助糞便成形,其也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非水溶性常見於蔬菜、豆類、全穀類等,可行成糞便蓬鬆的「骨架」;水溶性則常見於水果類、藻類等黏滑食材上,形成糞便時將以晶體的形式鑲嵌在糞便的骨架中。兩者均衡攝取便可讓糞便呈現不軟也不硬,形體正常的漂亮大便。兩者相輔相乘便有助改善腸道和糞便。 什麼樣的大便要看醫生?醫:4種情況盡早檢查。 鍾雲霓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排便型態,若沒有造成身體不適或生活不便,看醫生與否道是無妨。但是,若是出現了4種情況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一是長期處於便秘的情況且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可能為腸道太長導致水份吸收過度,或者因腸道中存在不良的菌種使得腸道無法活化所致。過硬的糞便容易引起痔瘡、肛裂等問題,應盡早改善為佳。 其次是長期處於腹瀉的情況,時間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往往代表著腸道有慢性發炎的情況,又或是可能飲食中常吃下讓自己出現輕微過敏反應的食物,但因為不嚴重而不自知,反應在腸道上。 特別注意第三和第四點,不論是便秘或腹瀉,若是排便型態改變就應特別留意,「排便型態改變」常見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之一,例如原本常常處於便祕的情況,突然改變成腹瀉,若時間長達三個月,建議及早檢查釐清原因。而第四個情況,就是出現血便。 血便是痔瘡?大腸癌?醫:最好都檢查,是痔瘡更要小心! 腸癌以糞便的方式做為表現,最典型的症狀也包括血便,不過這個症狀卻也和常見的痔瘡非常相似。鍾雲霓醫師指出,兩者不易分辨,雖說多數顏色較暗、混在糞便中,但腸癌可位於前、中、後段,前述暗色即處於前段,若為處於後段直腸處的直腸癌,距離肛門口都不遠,表現方式和痔瘡差不多,容易混淆。 因此鍾雲霓醫師建議,若發現血便,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看個醫生確認為佳,以避免自己誤認為痔瘡或肛裂,結果反而是腸癌延誤就醫。也建議最好定期做檢查,因為也有一種情況並不罕見,那就是痔瘡的患者因自知有痔瘡,這點反倒忽略了腸癌的血便,將其誤認為自己痔瘡的血便而延誤就醫。不論何種情況,若有發現血便建議都檢查為佳。 50歲起腸癌機率攀升 定期相關檢查有助防範 鍾雲霓醫師指出,不論是排便型態不佳,或是出現前述4大排便危險警訊,都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做詳細的檢查。 健保給付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兩年一次,若檢查為陽性,便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年齡開始大腸癌的罹患機率將大幅提高,能先做好檢查確認無礙自然是最好的。若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後續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即可。如果檢查時發現息肉,則應遵照醫師指示做後續檢查追蹤。而若發現大腸癌則依照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當然,如果在50歲前就發現不對勁,或有所疑慮,自然就別等健保給付了,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31 養生.健康瘦身
國中女吃棉花減重 腸道阻塞
15歲女國中生常被家人嫌胖、大腿粗,讓女學生十分在意,誤信「吃棉花減重法」,一年下來,竟吃下一條厚棉被與鋪棉外套,導致嘔吐、腸道阻塞,經手術才將塞滿腸道的棉花由肛門擠出,未來可能有腸沾黏後遺症。衛福部統計,國內一成以上的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肥胖問題。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臨床上看到許多青少年對肥胖有錯誤見解、不了解自己正常體位的數值,導致健康亮紅燈。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楊俊仁說,收治過一名16歲的患者,身高172公分、體重高達139.4公斤,BMI值飆到47.12,屬於極度肥胖患者,不但有三高,也有脂肪肝、肝臟輕微纖維化。為方便家長、小孩共同管理體位,維持身體健康,國健署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只要輸入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即可算出該年齡層建議的BMI,快速檢定體位是否正常。不同於成人BMI大於24即過重、大於27有肥胖問題,楊俊仁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年齡層均有不同標準,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以上,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以上時,則為肥胖。許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若兒童體位已達到肥胖、極度肥胖,李宏昌建議,應就醫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並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從預防到早篩 殲滅癌威脅
病毒感染引發的癌症最具代表性的是肝癌及子宮頸癌,在政府推出早期篩檢及疫苗政策下,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下降。而為了消滅國病肝癌,可以利用影像檢查搭配微創消融手術,在第一時間就將癌細胞殲滅;至於子宮頸癌,除了WHO的消除計畫,專家建議考量性別平權,疫苗政策應有更廣泛的溝通。目前針對肝癌高危險群族,進行甲型胎兒蛋白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但準確性受限,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日本已將甲型胎兒蛋白、PIVKA-II等列入肝癌腫瘤指標,台灣最近才將PIVKA-II納入健保給付。腹部超音波對於極小的腫瘤無法提供清晰影像,容易錯失早期病人。黃凱文指出,肝癌細胞不會吸收特異性顯影劑,利用MRI檢查有機會發現早期患者,即單一腫瘤小於5公分或腫瘤2到3顆,小於3公分,若患者不能進行傳統手術,微創消融手術有機會清除腫瘤。微創消融手術難度高,必需將細針穿刺進入腫瘤,利用各種能量清除癌細胞。黃凱文說,現在可利用軟體模擬虛擬實境,術中再經由導航指引,讓醫師準確的位置,清除癌細胞,讓治療靠科學,並非靠醫師運氣。WHO已宣布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目前有三方案,十五歲女性施打HPV疫苗覆蓋率達9成;子宮頸抺片或HPV檢測,35歲到45歲女性達7成覆蓋率;篩檢異常者9成能做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實際上台灣已逐漸達標,以抹片篩檢為例,推廣之初就達7成,如今望更進一步。賴瓊慧指出,新診斷的子宮頸癌患者4成4一生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怎麼找出未做子宮頸抹片的患者非常重要。國健署已與各大醫院進行子宮頸抹片加HPV病毒檢測計畫,希望找出隱藏的個案。除了利用早期篩檢找出患者,HPV疫苗也有助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賴瓊慧認為,HPV與子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外陰癌、口咽癌都有關。在歐美四國進行研究中,接種四價疫苗,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及生殖器疣發生率都降低;蘇格蘭施打二價疫苗後,HPV感染盛行率及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發生率也降低。在國家政策上,賴瓊慧建議,需建立女性多年齡世代HPV疫苗接種策略,將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篩檢系統,由於疫苗也減少生殖器疣,陰莖癌及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可以預期,對減少頭頸癌也有間接證據,男性接種也有一定的效益,建議建立性別平權的疫苗接種政策。
-
2021-03-30 該看哪科.兒科
家長嫌太胖 國中女信偏方吃「棉花」減重釀嚴重腸沾黏
體重過重、過輕都不好,然許多兒童、青少年不知正常體位標準,常常不該減重卻減重,應該減重卻不知。身形纖細的15歲女國中生,身高、體重、BMI數值均正常,但家長卻常嫌棄女兒胖、大腿粗,不該吃宵夜,讓女學生十分在意,誤信網路謠言「吃棉花減重法」,一年下來,竟吃下整整一條厚棉被與鋪棉外套,導致嘔吐不已、腸道阻塞,經手術,才將塞滿腸道的棉花由肛門擠出,但未來仍可能有腸沾黏後遺症。4月4日兒童節即將到來,台灣兒科醫學會今舉辦「支持與鼓勵推動體重管理記者會」,呼籲家長、小朋友都應對體位有正確的認知,平時生活習慣維持「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避免慢性病上身。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肥胖問題者超過一成,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雖逐年下降,但臨床上也看到許多青少年對肥胖有錯誤見解、不了解自己正常體位的數值,導致健康亮紅燈。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楊俊仁說,之前收治過一名16歲的患者,食量比同齡學童大出許多,但家長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並無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發現身高172公分、體重卻高達139.4公斤,BMI值飆高到47.12,屬於極度肥胖,連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另也有脂肪肝、肝臟輕微纖維化。為方便家長、小孩共同管理體位,維持身體健康,國民健康署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只要輸入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即可算出該年齡層建議的BMI,快速檢定體位是否正常。不同於成人BMI大於24即過重,大於27則有肥胖問題,楊俊仁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年齡層均有不同標準,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以上,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以上時,則為肥胖。李宏昌表示,有愈來愈多實證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臨床上發現,許多有體位管理困難的兒童、青少年,很多都是因為家長對於體位管理沒有正確認知,對兒女的言語也會影響他們的減重心態。若兒童體位已達到肥胖、極度肥胖,李宏昌建議,應帶小孩就醫,兒科醫師會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等,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https://km.hpa.gov.tw/ChildBMI/ChildBMI.html●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792
-
2021-03-29 該看哪科.婦科
漏尿、尿失禁易泌尿感染 7招預防私密處老化
更年期後的泌尿道疾病 女性年輕時會分泌足夠的雌激素,使陰道、尿道及膀胱的肌肉都充滿膠原蛋白,緊實有彈性,待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量下滑,不但陰道會開始逐漸乾澀,就連尿道、膀胱的肌力都會開始萎縮,膀胱一旦失去彈性就無法儲存大量尿液,導致頻尿的狀況,而尿道彈性不佳,稍微用力就會產生漏尿的問題。 常理而言,膀胱可以存留 300cc 左右的尿量,每次排尿約排出 250cc-300cc 的尿液,而無彈性的膀胱及尿道能貯存及排出的尿量皆減少,因此就會使人頻頻想要找洗手間。另外當尿液無法排除乾淨時,就很容易滋生細菌,引發尿道感染,情況嚴重時更可能影響膀胱及腎臟的健康。時常造成泌尿道炎的元凶是位於直腸肛門周遭的大腸桿菌,當雌激素正常分泌時尿道外緣會有一層黏膜保護,能阻擋大腸桿菌的侵入,而更年期後缺發雌激素,黏膜變薄、尿道長度萎縮,便容易發生反覆感染。 更年期的泌尿道困擾該怎麼改善 許多更年期的媽媽有尿失禁或尿道反覆感染的困擾卻不好意思就診治療,直到忍無可忍的緊急狀態才看醫生,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醫學上有很多改善漏尿、尿失禁及泌尿系統感染的方法! 藥物塗抹:局部使用雌激素。 口服藥物治療:口服雌激素、交感神經作用、膽鹼性藥物。 手術治療:陰道雷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第三代單孔尿失禁懸吊手術。 行為治療:養成固定如廁習慣、進行凱格爾運動。 7大重點預防私密老化困擾 當然,尿失禁、漏尿或是泌尿道感染並非是更年期婦女獨有的專利!女性朋友從年輕時就應該要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正確觀念: 勤運動:做凱格爾運動,鍛鍊骨盆腔肌力。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 不憋尿:每 2 小時至少小解一次。 增加尿液酸度:補充蔓越莓。 排尿後擦拭方法:如廁後將衛生紙貼在「尿道口」約5~10秒時間,使尿液吸附於紙上即可。 性行為注意:性行為前多補充水分,性行為後馬上解尿。 不適立即就醫:聽從醫師指示,確實執行完整療程。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約有40%的更年期女性有泌尿道不適的困擾,長期的頻尿、漏尿會對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產生足不出戶、放棄社交等問題,進而引發情緒失調。 而年輕女性也會產生頻尿的狀況則是因長期憋尿所致,憋尿的行為造成膀胱肌肉疲乏,進而也同樣會引發感染問題,因此呼籲女孩兒們如果有憋尿的習慣,一定要改掉唷! 《延伸閱讀》 .醫教4方法改善陰道乾澀 避免偏方發炎感染 .中斷排尿能改善漏尿問題?凱格爾運動全方位鍛鍊骨盆肌!
-
2021-03-28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相信很多人擔心大腸鏡檢查所造成的疼痛感,遲遲不敢就醫,甚至痛到受不了檢查到一半喊卡!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如果擔心疼痛感,可以考慮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即在檢查前施打麻醉劑,並在睡眠中進行檢查,不用擔心過程中的不適感,如有需要可以在安排檢查時詢問醫師。大腸鏡的功用? 檢查結腸內部黏膜病變黃任嫻表示,大腸鏡是由包裹著光纖的1.6公尺軟管組成,前端帶有可錄像的攝影鏡頭,經由肛門深入,檢查直腸及結腸內壁黏膜是否有腫瘤、瘜肉、發炎、出血等病變。檢查中如有發現瘜肉或黏膜有異常,可同時從鏡頭旁的孔徑深入器械執行切片或瘜肉切除的動作。大腸鏡適合誰做? 8種情況需特別注意關於大腸鏡的檢查對象,黃任嫻提到,如有血便、不明原因貧血、排便習慣改變,包含便祕、腹瀉、解便後有解不乾淨感、大便形狀如筆般細長,慢性腹痛腹脹大於三個月、食慾不振、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糞便潛血陽性反應、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病患(即二等親內親屬有大腸癌病史)等情況的民眾,建議可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需要多久? 大約10-15分鐘
-
2021-03-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便秘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不少人用盡各種方法,往往卻只蹦出幾個屁。醫師指出,改善便秘的方法其實很多,最簡單的像是改變排便姿勢,往往就有所幫助。 排便多久一次算便秘?多久算嚴重便秘?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一般情況下,排便次數從一天3次到三天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超過3天沒有排便,或是每次排便的時間都需要花費到7分鐘或以上的時間,就會懷疑有排便不順或是便秘的可能。若是長達一周或以上沒有排便,就需留意有嚴重便秘的情況。而也有許多人排便次數較為頻繁,醫師指出,一天當中3次都還算正常,但若超過3次或甚至多以腹瀉為主,則可能有腸躁症的情況。 腸道與健康息息相關,長期便秘應盡早改善。 鍾雲霓醫師提醒,腸道狀況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也互為因果,不論是便秘或是排便次數過多,都建議檢查釐清背後的問題為何,以利改善。 舉例來說,便秘時所排出的糞便通常因為已經在腸道中有段時間,水份已被過度吸收,結構也就會相對較硬,往往容易引起痔瘡或造成撕裂形成肛裂。肛門出現傷口,加上附近細菌較多,也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如肛門腺體發炎、廔管等。且糞便長期堆積在腸道,對腸道而言是一種刺激,容易引起慢性發炎,腸道出現息肉、病變、癌變等風險也可能增加。 沉思者排便法,把腳墊高更有助排便。 改善便秘的方法很多,包括從排便姿勢進行改善,鍾雲霓醫師指出,像是模仿「沉思者」的姿勢進行排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鍾雲霓醫師表示,糞便在排出人體前,會先經過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到達直腸後從肛門排出,排便不順常常就是發生在乙狀結腸那一段,原因就在於乙狀結腸長的就類似像個「乙」字,可試想滑水道的最後段突然有個轉角,通行自然相對不會那麼順暢。 沉思者排便法,就是以墊腳、踩板凳、踩厚物等方式改變身體的弧度,常見約為35度左右,使乙狀結腸出現稍微伸直的狀態,達到讓糞便順利通行的目的。不過鍾雲霓醫師也表示,每個人的腸道都長得不一樣,需要改變的角度幅度也會有所不同,未必會是35度,可以多加嘗試,找出適合自己排便的角度。 7招從改善便秘,醫:多吃蔬果、多運動! 除了沉思者排便法外,也有其他的方式有助排便。像是適當的按摩腹部、原地單腳跳等,也有助於改善。相對的,上廁所時應避免過久,避免超過3分鐘,許多人上廁所時會習慣一邊使用手機,就是個不好的習慣,應盡量避免。不過,上述主要是有助「推出糞便」的方法,對於改善便秘而言算為其次,最重要的是從根本改善。 鍾雲霓醫師表示,想要排便順暢,攝取足夠的纖維是必要的,日常應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如常見於水果類或是藻類等黏滑類型食材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或是蔬菜類、豆類、全穀類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等,皆有助改善便秘問題。 除此之外,良好的運動習慣也相當重要,腸腦關係密切,運動時活化腦部,也會活化腸道,腸道工作情況自然也會更加勤奮。相反的,若長期久坐,腸道也會跟著慵懶,自然也就容易便秘。 另外,也可以適度的給予腸道些微的刺激,像是早上睡醒時可以喝一杯常溫水,刺激一下腸道,其後再吃個早餐,往往便意就來了。因此也建議飽受便秘之苦的人,可以調整生活作息,讓自己早上醒來後有可以先喝水、吃早餐、上廁所的習慣,別錯過了排便的黃金時間。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子宮頸癌/2021癌症論壇:HPV疫苗 保護男女下生殖道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是醫學史上重要發明,可降低HPV感染率,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由於HPV也會感染男女性的下生殖道,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疫苗能減少生殖器疣(菜花)發生,對陰莖癌、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預期有降低發生的可能;因此,疫苗政策需要性別中性,男女都施打才能互相保護。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100%相關。HPV目前已知有40個型別會感染男女性的下生殖道。賴瓊慧指出,目前已知有多個癌症與HPV相關,子宮頸癌是100%有關,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較有關的肛門癌88%、口咽癌則是70%。HPV疫苗2001年在全球發表,已有相當多研究發表,美國、澳洲與丹麥進行的研究分析,接種HPV疫苗後,除了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與生殖器疣的發生率都下降。澳洲是第一個施打四價疫苗的國家,從2007年開始針對女性施打,在男性無公費接種的狀況,仍因群聚保護效果看到菜花發生率明顯下降。到2011年時,小於21歲的族群,菜花發生率大幅下降九成。澳洲從2013年起也將男性列入施打對象。WHO已宣誓在2030年要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要降低至10萬分之4,目前2017年台灣的癌登資料子宮頸癌發生率是10萬分之7.9。男女皆施打疫苗,保護才能更全面。賴瓊慧認為,要消除子宮頸癌就需提早找出癌症病人,台灣抺片檢查做得不錯,六年內有做的比率達67%,但仍有人不願篩檢。台大曾調查新診斷個案有44%一生未做過抹片,尤其長輩認為已無性行為不需要篩檢,但HPV感染後病毒不會自動消除,仍有機會變癌症。目前國健署與國內12家醫院合作,進行抹片及HPV檢測,預計至少篩檢6,000名婦女,希望更積極的找到早期患者。在國家整體政策上,國健署提供國一女生施打疫苗。賴瓊慧則建議,需要多年齡世代的政策,補打16-18歲女孩,鼓勵19-25歲女性自費施打及產後HPV疫苗接種;將HPV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系統,利用自我採樣增加篩檢覆蓋率;至於男性施打疫苗,需透過更多衛教管道與各界溝通,建立性別中性的疫苗施打。給癌友的一句話:醫學隨時有新突破,一定要把病情穩住,才有嘗試新治療的機會。
-
2021-03-20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 2021癌症論壇:HPV疫苗,保護男女下生殖道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是醫學史上重要發明,可降低HPV感染率,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由於HPV也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疫苗能減少生殖器疣(菜花)發生,對陰莖癌、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預期有降低發生的可能;因此,疫苗政策需要性別中性,男女都施打才能互相保護。HPV目前已知有40個型別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賴瓊慧指出,目前已知有多個癌症與HPV相關,子宮頸癌是100%有關,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較有關的肛門癌88%、口咽癌則是70%。子宮頸癌主要由第16、18型引起,其他型別58、33、52、31也有不同佔比。而第6、11型是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但致癌機率相對小。HPV疫苗2001年在全球發表,已有相當多研究發表,美國、澳洲與丹麥進行的研究分析,接種HPV疫苗後,除了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與生殖器疣的發生率都下降。澳洲是第一個施打四價疫苗的國家,從2007年開始針對女性施打,在男性無公費接種的狀況,仍因群聚保護效果看到菜花發生率明顯下降,到2011年時小於21歲的族群,菜花發生率大幅下降九成。澳洲從2013年起也將男性列入施打對象。至於蘇格蘭施打公費兩價疫苗的調查,HPV16及HPV18感染率都下降很多,也間接保護了33型及31型,但無法降低生殖器疣的發生。WHO已宣誓在2030年要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要降低至10萬分之4,目前2017年的台灣癌登資料子宮頸癌發生率是10萬分之7.9。賴瓊慧認為,要消除子宮頸癌就必需提早找出癌症病人,台灣抺片檢查已做得不錯,6年內有做的比例達67%,但仍有人不願篩檢,台大曾調查新診斷個案有44%一生未做過抹片;尤其長輩認為已無性行為不需要篩檢,但HPV感染後病毒不會自動消除,仍有機會變成癌症。目前國健署與國內12家醫院合作,進行抹片及HPV檢測,預計至少篩檢6,000名婦女,希望更積極的找到早期患者。在國家整體政策上,國健署提供國一女性施打疫苗。賴瓊慧則建議,需要多年齡世代的政策,補打16-18歲女孩,鼓勵19-25歲女性自費施打及產後HPV疫苗接種;將HPV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系統,利用自我採樣增加篩檢覆蓋率;至於男性施打疫苗,需透過更多衛教管道與各界溝通,建立性別中性的施打策略。●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學天天都在進步,昨天還沒辦法的病可能明天就有新的突破,即使罹癌、轉移、再發這些打擊也要勇敢面對,一定要和主治醫師合作把病情穩住,才有嘗試新治療的機會。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 https://bit.ly/3lvSNah 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3:癌症疫苗
利用疫苗降低病毒感染導致的癌症是醫療史上重大的發明,最早是B肝疫苗,可大幅降低B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癌。B型肝炎疫苗1981年全球上市,台灣領先全球1984年推出施打計畫,1986年7月起,全面推動所有的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第二支疫苗就是人類乳突(HPV)疫苗,人類乳突病毒型有40個以上型別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因此也與多個癌症有關連性,其中子宮頸癌關連性最強是100%的致病因子、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有關的肛門癌為88%、口咽癌70%。2001年HPV疫苗全球上市,台灣核准三種(二價、四價、九價)上市,目前政府也提供國一女生公費施打。三種疫苗皆可預防最重要的第16型及第18型引起的子宮頸癌,保護力約10年,四價及九價男性也可施打。想知道更多「癌症疫苗」的訊息,請鎖定3月28日(日)上午11時10分至25分,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癌症.皮膚癌
摳不掉以為濕疹差點癌變 北榮光動力療法抗皮膚癌利器
一名68歲白人男性,頭頂上原有數十個微癢紅色皮疹, 起初以為是濕疹,自行買藥擦不見好轉,隨著皮疹逐漸擴大,呈現粗糙鱗屑不規則的灰色斑塊,「摳都摳不掉」,才來皮膚科求診,切片確診為「日光性角化症」,因病灶數量多、範圍大、邊緣界線也不清楚,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光動力療法,經過兩次治療後,病灶明顯改善,皮膚也恢復以往的健康。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何翊芯表示,日光性角化症好發中老年人,在台灣65歲以上罹患皮膚癌的族群中,日光角化症約占20%至30%,盛行率約0.1%,是皮膚科相當常見的癌前病變,主要跟慢性陽光照射有關,由於男性不愛防曬,盛行率多於女性,大部分沒症狀僅略有稍癢感,常被誤以為濕疹。傳統上,治療日光角化症多透過冷凍、電燒、汽化雷射或是手術切除,但何翊芯說,若患處範圍大、邊界不清楚或長在耳朵、眼睛、私密處等不易治療的部位,就可考慮光動力療法,已獲美國食藥署核可,歐盟也視為皮膚原位癌及多種表淺皮膚癌的第一線治療準則。光動力療法主要包含三大元素:感光劑、光、氧,何翊芯示範,先在患處塗上感光藥物,在遮蔽光的前提下先等藥物累積2-3小時,再利用伍氏燈確認病灶有無確實吸收後進入照光階段,以特定波長激發感光藥物讓氧分子引發反應,將可殺死對細胞有毒性的單態氧、自由基,因為對正常細胞傷害小,副作用輕,療程只要15-30分鐘,不需麻醉、住院,當天即可回復正常作息。光動力療法自去年導入北榮臨床約一年多,目前有八名病患接受此療法,何翊芯表示,除了兩名日光角化症,也有砷中毒引發皮膚癌病患,包括一名70多歲的嘉義阿嬤,長期食用深井水導致慢性砷中毒,在手腳、四肢甚至肛門出現皮膚病兆後確診,還有長期服用來路不名中藥導致砷中毒引發鱗狀上皮細胞癌。除了皮膚癌,光動力療法也適用難治的青春痘或病毒疣,何翊芯表示,此療法雖然沒有健保給付,但藥費約兩萬多,療程一次約八千元,兩週後通常會進行第二次治療,接下來就是三個月的追蹤,整體花費平均3萬左右,病患不用承受傳統侵入療法帶來的痛苦,也可搭配手術、放療化療合併使用,除了光敏感、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建議外,不失是相關皮膚病患者一個安全、舒適、有效選擇。
-
2021-03-18 科別.消化系統
鮭魚團注意了!女童愛吃生魚片 肛門拉出260公分絛蟲
壽司郎今明兩天推出活動,只要名為「鮭魚」,吃壽司整桌免費,意外掀起改名風潮,各種姓氏的鮭魚、極品鮭魚等名字紛紛出籠,新北市一名男子更是挑戰36字的鮭魚姓名,鮭魚之亂還引發內政部關注,呼籲民眾注意改名次數。不過,學者呼籲,大量吃進生魚料理,恐增加感染日本海裂頭絛蟲、廣頭裂頭絛蟲等風險,這類寄生蟲最長可達10公尺,並吸取人體內維生素B12,導致宿主嚴重貧血。為了吃免費鮭魚、壽司,改名鮭魚竟成了期間限定運動。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教授、國際熱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范家堃說,「只要是吃生食,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台灣近年有不少起因為嗜吃生魚片,體內發現絛蟲的案例,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有位30多歲的工程師排便時自行拉出絛蟲。該名工程師幾乎天天吃生魚片,某日排便時意外發現有白色的條狀物,往下一拉且愈拉愈長,一度拉到斷掉,嚇到趕緊就醫後,後續還拉出2公尺長的廣頭裂頭絛蟲。三軍總醫院也於2017年時發現,一位8歲女童平常愛吃生魚片,家長也未阻止,某天發現肛門搔癢,檢查發現蟲在蠕動,醫師協助拉出2.6公尺長的廣頭裂頭絛蟲。范家堃表示,日本海裂頭絛蟲以及廣頭裂頭絛蟲是相當相似的寄生蟲,日本海裂頭絛蟲多存在於日本周邊海域的鮭魚體內,廣頭裂頭絛蟲多存在於北美、阿拉斯加洋流一代的鮭魚體內。被這兩種絛蟲感染,有可能會直接被排出,不過通常被感染者都是大量食用、長期食用而被感染。范家堃表示,兩種絛蟲都會寄生在人體的小腸、十二指腸中,可長三到五公尺,最長可達10公尺,只要一個月就能長成成蟲,絛蟲是吸取人體內的維生素B12維生,當缺乏B12時就可能引發貧血,患者可能會因為貧血才意外被發現,不過通常會是絛蟲的節片掉落,排便時意外發現,少部分人因為嚴重腹痛才被發覺。范家堃表示,治療寄生蟲都是投以寄生蟲藥,約2個星期會見效,不過,絛蟲的頭節若沒有在體內打開,即使投藥也可能無法根除,頭節仍有生發細胞,會使絛蟲再次重生。他說,寄生蟲在台灣仍舊少見,但也可能是沒有通報,有被低估感染的可能。范家堃表示,很多人會以為寄生蟲冷凍後就會死掉,這是錯誤的想法,要杜絕絛蟲必須要將其煮熟才能完全避免,也呼籲國人減少食用生食。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6 癌症.攝護腺癌
健診數據PSA升高,就是罹患攝護腺癌?專科醫師給答案
66歲的林先生,自從健檢發現PSA偏高,便開始定期追蹤,很長一段時間均無異狀。去年追蹤,PSA為7.12 ng/ml,游離與總量比例為7%,攝護腺超音波檢查有黑影,進行攝護腺切片,幸好一切正常。 59歲的陳先生,過去曾有PSA升高病史,但沒有不適,就沒再追蹤,去年底因排尿困難就醫,PSA高達271.33ng/ml,肛門指診摸到明顯腫塊,攝護腺超音波顯示攝護腺巨大且邊緣不平整,攝護腺切片為攝護腺癌,後續安排治療。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PSA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簡稱,是攝護腺細胞所產生的一種蛋白質(醣蛋白),主要是幫助精液液化和分解子宮頸上皮黏液,使精蟲能自由的移動順利進入子宮。 PSA與攝護腺癌的關係 正常情況下PSA<4ng/ml,研究指出,當PSA介於4~10ng/ml時,有25%可能罹患攝護腺癌;PSA>10ng/ml則50%機率有攝護腺癌;但經攝護腺切片,確診為攝護腺癌者,有15%的PSA<4ng/ml。 因此,他提醒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當PSA>2.5ng/ml,就應特別注意並持續追蹤變化。 PSA升高一定是罹癌? PSA升高一定是罹癌?周固說,除了罹患攝護腺癌,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例如:年齡、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接受內視鏡檢查及手術等,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 他直言,是否罹患攝護腺癌,不能只看PSA。當PSA數質異常時,最好進行相關檢查,如肛門指診,以了解攝護腺大小、有無壓痛及硬塊;攝護腺超音波或磁振造影,可以辨認攝護腺大小、變化及邊緣狀況;攝護腺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切片沒有,不代表一定沒有,仍要積極追蹤。 攝護腺癌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接近100%,但已有轉移擴散,五年存活率降至30%,因此,早期發現造期治療相當重要。周固提醒,養成定期健檢習慣,當檢查發現PSA升高時,應找泌尿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確認是否有異,若一切正常建議仍須積極定期追蹤。
-
2021-03-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屁股疼痛誤認為得痔瘡 75歲阿嬤就醫才發現肛門長皮蛇
南投75歲廖姓阿嬤肛門疼痛難耐,坐立難安,她懷疑得痔瘡,求醫師開痔瘡藥膏,醫師建議肛門指診檢查,阿嬤相當排斥拒絕,直到醫師詳細說明才同意檢查,結果醫師發現她肛門右邊長一顆顆紅色小水泡延伸至會陰部,就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診,幸好及時治療,未發生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說,人體免疫力較低時,曾感染水痘民眾很容易引發帶狀疱疹。帶狀疱疹身體單側可能會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呈現擴散蔓延的樣態,是由帶狀疱疹病毒(VZV)所引起,多沿著神經分枝分佈的皮節長水痘。帶狀泡疹長在不同的部位,若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不同的併發症,例如發生在顏面時,可能造成視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在耳朵附近會影響聽力;長在生殖器或肛門周邊時恐造成大小便失禁。廖師賢說,一般人肛門疼痛常以為是痔瘡,但肛裂、直腸腫瘤、帶狀皰疹、皮膚疾病及感染等可能造成肛門疼痛,但因為發生在私密部位,常有民眾因為羞於啟齒不願就醫。廖姓阿嬤就因為肛門疼痛相當尷尬,不願讓醫師檢查,只想以痔瘡藥膏治療,還好再三說明,她同意檢查,確診罹患帶狀泡疹,醫師安排住院並藥物治療,沒有留下後遺症。呼籲民眾身體私密處出現病症,還是得就醫治療確認病因,勿自行購買成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導致身體受損。
-
2021-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肛篩「讓人壓力大」!南韓:中方同意不對南韓入境民眾實施
繼北京後,包括上海等多個城市也開始對部分入境旅客採肛門拭子檢測。該項檢測被指讓人「壓力極大」,繼美方提出抗議後,日方也進行交涉,要求日本公民免除肛拭子檢測。南韓外交部2日也發出通知,中方檢疫人員將不對入境的南韓人民「直接」實施肛拭子檢測採樣,改採以由本人親自採樣的折中方案。韓聯社報導,中方對外國人實施肛拭子檢測引起了旅華韓人不滿,南韓外交部發言人崔泳杉2日表示,中方檢疫人員將不對入境南韓公民直接實施肛拭子檢測採樣,從今年年初開始,南韓民眾入境中國時採取自己動手採樣提交糞便標本。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並不是第一個採用肛拭子檢測的國家,今年1月底,西班牙媒體報導,該檢測方式在西班牙北部的加利西亞使用,但主要適用於病情嚴重、無法採集鼻咽樣本的插管病人。中方表示肛拭子檢測只對重點人群適用,包括外國入境的酒店隔離人士及來自中國個別高風險地區的人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退休教授李敦表示,學界尚無有力數據支持肛拭子檢測的準確性高於鼻咽拭子,他認為中方的做法缺少科學性,如果要從肛門取樣的話,應該是說其他部位的樣本拿不到(才可以肛拭子檢測),或者人體病毒只有在那個部位才可以檢測出」,但現在沒有看到這樣的報告。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認為,中國對外國入境人士實行肛拭子檢測,主要原因是試圖「甩鍋」,中國不斷地說已經沒有本土病例了,全是輸入病例,所以加強對外來人員更嚴厲的檢測。
-
2021-03-03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女性要保護好自己! 如何減少或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 醫:確實做好3件事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有1,500人,因子宮頸癌死亡的個案約650人,分別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感染後多數會自行痊癒,但仍有部分女性會持續感染,可能會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而子宮頸癌初期無聲無息,等到有出血相關症狀時大多已經晚期,所以施打疫苗、抹片檢查就格外重要。子宮頸癌發生原因子宮頸的細胞因感染高危險型HPV,長期受到刺激之下,子宮頸細胞會因此變得異常增生,近而可能轉變成子宮頸癌細胞。而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接觸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HPV的物品而感染。HPV可造成6癌1病,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癌6種癌症;低致癌風險如HPV 6、11型不易演變成癌症,但可能造成性病菜花。誰容易感染HPV?男性經由性行為感染HPV相當普遍,多數不會有明顯症狀或不適,而不易發現;女性一生中約有5-7成機會感染HPV。通常9成HPV感染會在一年內消失,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菜花或生殖器病變。HPV病毒的自清能力跟免疫力高低息息相關,一旦免疫力低下,長期反覆感染病毒,易致細胞病變癌化,進而演變成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大幅增加罹患子宮頸癌風險。近年台灣發生親密接觸性行為的年齡層逐年下降,一旦感染HPV可能導致細胞病變,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大增,臨床上發生子宮頸癌或子宮頸癌前病變有年輕化趨勢。認識HPV疫苗HPV疫苗為不活化疫苗,可誘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預防七成子宮頸癌發生,然而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仍是必須的。目前子宮頸癌疫苗有二價、四價、九價三種,不論施打哪一種疫苗,皆能防護高致癌性的16及18型病毒,保護力約十年。美國、澳洲、歐盟等國均建議應針對青少女推動全面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有些國家更建議男性也應施打。子宮頸抹片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定期規律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若抹片報告異常並不代表一定有細胞病變或罹癌,應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病變程度。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未滿30歲但已有性行為三年以上的年輕女性,可考慮選擇自費檢查,以確保健康。由於HPV感染後,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已無性生活或停經,仍須定期作抹片檢查。提醒您,為自己的健康也為了愛您的家人,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如何減少或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避免過早性行為,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可以減少感染HPV的機會。◎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及充足營養,可維持較佳的免疫力,使身體清除病毒,避免反覆受到感染以及持續感染。◎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做前段的預防及自我防護,加上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2-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肺炎全球最新情報 以色列大型實測輝瑞疫苗老少均有效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流行,紐約出現令人憂心新變異病毒,約占12%病例;東奧聖火傳遞允許民眾圍觀,籲戴口罩拍手代加油;以色列大型實測,輝瑞疫苗老少均有效。法新社彙整官方數據顯示,截至台灣26日凌晨1時30分,全球至少250萬172人染疫死亡,至少1億1261萬8488例確診。以下為全球各地過去24小時的疫情與相關發展:※ 亞洲●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台灣25日新增5例個案,均為菲律賓籍女性移工,入境都無症狀,檢疫期滿採檢也陰性,且都沒症狀,自費採檢才確診。台灣3月後鬆綁外籍人士來台禁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說,會規劃觀光泡泡,小規模、有限度執行;另針對機組員檢疫,傾向縮短居家檢疫天數。體育署25日宣布,已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奧、亞運培訓隊與單項運動賽事選手若需出國參賽,可與第一順位維持醫療量能的醫事人員相同,優先施打疫苗。台灣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有成,有助經濟快速復甦。摩根大通25日表示,台灣是受益於中國經濟反彈的北亞國家之一,今年經濟預計成長5.9%,比去年成長率高近一倍。● 中國中國24日新增7例確診,都是境外移入病例,當天沒有新增本土確診。VICE世界新聞引述美國國務院24日表示,美國已針對外交官在中國須接受肛門拭子檢測一事,向中國外交部抗議。中國外交部則稱,外交官豁免於這項檢測,形容之前的事件是「弄錯了」。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5日再火速批准兩款COVID-19疫苗附條件上市,使得獲准在中國大陸上市的COVID-19疫苗增為4款,而且全部都是國產疫苗。● 香港香港官方宣布,25日新增13例確診,其中3例為源頭不明的本土病例。目前累積確診達1萬927例。為因應中國大陸疫情發展,公告並稱,從26日起取消針對14日內到訪陝西省的人士,抵港派發病毒測試樣本瓶的規定,不過若未獲豁免檢疫,抵港後仍必須在指定地點接受14天強制檢疫。至於過去14日曾到訪黑龍江省、北京、河北省、吉林省及上海,並從陸路口岸抵港的人士,維持派發樣本瓶。● 日本日本發生跟疫情有關的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症狀,目前都已痊癒。日本小兒科學會等呼籲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如果孩子有染疫或家人染疫等情況,必須注意觀察數週。東京奧運聖火傳遞3月25日起跑,東奧組委會本月25日公布防疫措施,包括呼籲沿途觀眾戴口罩、以拍手取代喊加油;人潮密集時將中斷聖火傳遞;名人跑者在可控管人數處進行等。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在野黨令和新選組參議員木村英子確診,這是日本第11名確診染疫的國會議員。● 韓國韓國26日起實施疫苗接種,希望藉此加速遏制疫情,不過,想要放寬防疫規範、恢復疫情前的日常生活,大概至少要等到5、6月。韓國26日開始施打疫苗,但廣受關注的由誰第一個接種疫苗一事爭議不斷,疾病管理廳25日宣布不指定特定對象,在全國同時開始接種。● 印尼印尼西爪哇萬丹省一間醫院日前有20多名醫護人員與實習生確診,其中部分人已完成疫苗接種,即已施打兩劑疫苗。這是印尼傳出第一起醫護人員注射疫苗後確診的案例。● 越南越南衛生部表示,越南預計在2022年底前收到來自國內外共計約1.5億劑的疫苗,並列出7批收到疫苗的時間表與劑量。越南有4支國產疫苗正在研發中。此外,越南官方先前表示,正加緊與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莫德納(Moderna)和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疫苗生產商洽購疫苗,確保今年能訂購1.5億劑的疫苗總量,在2022年底前全部交付,以覆蓋越南全國9800萬人口的7成。● 印度印度5省每天新冠肺炎病例持續激增,其中最嚴重的馬哈拉什特拉省24日更出現129天以來單日最高新增案例,新德里在內許多省市,也對疫情嚴重地區旅行者採取限制措施。印度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克勒拉省(Kerala)、恰蒂斯加爾省(Chhattisgarh)、 馬德雅省(Madhya Pradesh)和旁遮普省(Punjab)最近每天確診病例激增,5省過去一週占全印度單日新增病例的86%。專家擔憂第二波疫情可能來襲。● 以色列以色列一項大型實測研究顯示,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不但保護力高,且對16歲以上所有年齡層都有效,包括60歲以上年長族群。「華爾街日報」指出,由以色列「克拉利特研究所」(Clalit Research Institute)與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所做的這份研究顯示,輝瑞&BNT疫苗接種第2劑後1週,16歲以上所有年齡層的受測者保護力可達94%。● 巴林巴林國家衛生監督局(NHRA)25日表示,國內已批准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研發的單劑疫苗以作緊急使用,寫下全球首例。● 土耳其土耳其計劃5月底前對超過5000萬人進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衛生部長克扎25日指出,將可取得總計至少1億500萬劑疫苗。※ 歐洲● 英國94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99歲的夫婿菲立浦親王今年1月接種了疫苗第一劑。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女王23日在視訊會議中分享了這段經驗,表示「一點也不痛」,呼籲民眾勇於接種。● 德國根據德國捷孚凱集團(GfK)25日公布的調查數據,德國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5個月來首見回升,反映出德國民眾期待政府未來幾週將放寬防疫限制措施。● 匈牙利匈牙利醫師24日開始使用中國研發的疫苗,使得匈牙利成為第一個使用中國疫苗的歐盟國家,但民調顯示只有27%民眾願意接種。● 俄羅斯俄羅斯25日通報在過去24小時新增1萬1198人確診,其中莫斯科就有1406人染疫,確診總數達421萬2100人。另外,又有446人不治,病故人數達8萬4876人。※ 美洲●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24日表示,去年11月在紐約採集的樣本中,首度發現新變異病毒株,到2月中旬已占紐約病例數約12%。這個名為B.1.526的新變異病毒株與南非發現的變異病毒株有部分類似處,更具傳染性且更棘手。白宮防疫協調官齊安茲(Jeff Zients)24日表示,拜登政府將從下個月開始發放2500萬個布口罩,作為抗疫措施的一環。副總統賀錦麗在同日呼籲非裔美國人接種疫苗。阿拉斯加州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辦公室24日表示,鄧利維確診,症狀輕微的他正在家休養。美國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 Inc.)24日表示,針對南非冠狀病毒變異病毒株的新候選疫苗,已經送至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測試。● 巴西巴西染疫死亡人數在25日破25萬大關。巴西是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第2多的國家。● 阿根廷「去年我錯過下課時間,永遠都不想再離開教室。」阿根廷地方政府與教師工會協商後,採分流方式上課,首都開學首日有37萬學子報到,有學生童言童語寫下激動心情。
-
2021-02-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媒:中國承諾 美外交官豁免於肛拭子檢測
VICE世界新聞引述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已針對外交官在中國須接受肛門拭子檢測一事,向中國外交部抗議。中國外交部則稱,外交官豁免於這項檢測,形容之前的事件是「弄錯了」。中國北京自1月底開始,對部分出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社區居民,進行肛拭子檢測。一些海外入境者也被要求接受這項檢測,華盛頓郵報之前報導,其中包括一些美國外交官。報導引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24日表示,他們從未同意過肛拭子檢測,在獲知有美國外交官接受這項檢測後,已直接向中國外交部抗議。這名發言人說,中國向美國保證,這項檢測是「弄錯了」(in error),並指外交人員豁免肛拭子檢測。他說,美國已指示自己的外交官拒絕接受這項檢測。VICE就此事詢問中國外交部,但未獲回應。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強調,國務院致力於維護外交官和他們家人的「尊嚴」,以符合「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等其他外交法規定。報導指,目前不清楚有多少美國外交官或他們的家人已接受過這項檢測。據中國官方和醫學專家指出,之所以採用肛拭子檢測,是因COVID-19病毒在部分染疫者腸道中存活的時間,比在呼吸道中更久,這種檢測可降低漏診的風險。
-
2021-02-24 癌症.攝護腺癌
兩男命運大不同 PSA升高=攝護腺癌?應定期追蹤保健康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名,其中,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數值之一,超出正常值至少有4成機率罹癌。林先生發現PSA偏高,多年定期追蹤後,進行攝護腺切片檢查,幸好一切正常;陳先生之前PSA數值高,卻未追蹤,直到有症狀才來看診,卻已是攝護腺癌。兩案PSA數值升高,命運卻大不相同,醫師說明,PSA數值高不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檢查前發生性行為或是騎車、騎馬攝護腺有多次摩擦,均可能導致數值偏高,可待3至4星期後再次追蹤,若數值仍高,應定期追蹤。PSA是攝護腺細胞產生的一種醣蛋白,正常情況下,PSA會少於4ng/ml,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研究指出,當PSA介於4至10ng/ml時,罹患攝護腺癌機會有4成;大於10ng/ml,有一半的機率罹患攝護腺癌。他提醒,對於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PSA大於2.5ng/ml就應特別注意並追蹤。然PSA升高不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攝護腺好的或是惡性的細胞均,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生治療。周固說明,年齡較大,PSA升高;當攝護腺肥大程度已引起症狀者,通常會升高;攝護腺發炎使得攝護腺細胞受損害,也會導致PSA上升,通常在治療後會逐漸降低,甚至恢復正常數值。判斷有無罹患攝護腺癌,不能單憑PSA,周固表示,PSA數質異常時,最好進行相關檢查,肛門指診以了解攝護腺大小、有無壓痛及硬塊;攝護腺超音波或磁振造影,可以辨認攝護腺大小、變化及邊緣狀況;攝護腺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切片沒有,不代表一定沒有,仍要積極追蹤。周固說,早期發現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接近100%,但若已有癌細胞轉移擴散,五年存活率驟降至3成,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59歲陳先生,過去曾有PSA升高病史,但因未有不適,就沒再追蹤,去年底因排尿困難就醫,PSA竟高達271.33ng/ml,遠高於正常值4ng/ml;經肛門指診,摸到明顯腫塊,攝護腺超音波顯示攝護腺巨大且邊緣不平整,攝護腺切片為攝護腺癌,後續安排治療。周固表示,個案之前PSA數值高,卻未追蹤,直到有症狀才來看診,後來各項報告都發現是攝護腺癌。66歲林先生,自從體檢發現PSA偏高,便開始定期追蹤,在100年至108年間,PSA數值常介於4到6ng/ml,高於正常值4ng/ml,經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偶爾見到黑影,但大多是正常,肛門指診也無異狀。去年定期追蹤時,PSA為7.12 ng/ml,較以往高,游離與總量比例為7%,低於2成則攝護腺癌機率上升,經攝護腺超音波檢查有不清楚黑影,因此進行攝護腺切片,幸好一切正常。周固提醒,影響PSA的因素多且PSA代謝慢,一般民眾檢查數值若偏高,可隔3至4個月檢查,若數值仍高,需定期追蹤。異常行為如射精,恐致PSA數值較高,建議過3至4星期再追蹤,中間需控制影響數值的其他因素,如不要去騎腳踏車、馬拉松比賽等摩擦攝護腺的活動,避免影響檢查結果。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連年舉辦國際論壇 陳自諒「別人視為葵花寶典,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
「Patient first,Patient care」,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的口頭禪。他以這句話勉勵醫護人員,務必時時刻刻將病人放在心上,妥善照顧,建立「病人優先」文化。同仁表現優異就讚美表揚在管理上,陳自諒「充分授權」,認為領導人應該是激勵屬下的老師,而不是控制員工的主管,尊重部屬建議和創意,互相溝通,「催生創意,容許犯錯的空間,但不能再犯第二次。」他更講求效率,開會重點應是「解決問題」,因此當同仁在「鋪梗」報告,他會打斷直問「你要表達的是什麼?你的建議是什麼?講重點。」「醫護行政同仁是醫院最大的資產,因為他們努力堅守崗位,中醫大新竹附醫才能得到鄉親肯定,持續守護健康。」陳自諒認為,只要同仁表現優異,他都會公開讚美,連續兩年舉辦最佳醫護行政人員表揚,肯定同仁,激勵士氣,凝聚共識。連年辦大腸直腸國際論壇陳自諒是國內傑出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在他領軍下,團隊以3D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保肛高達9成5,傷口小,病患恢復快。自2010年起,他連續11年舉辦國際大腸直腸外科論壇,鼓勵實習醫師免費參加,同時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參與,透過連線直播微創手術,讓世界看見台灣日益精進的醫療技術。「別人視為葵花寶典或獨家祕方,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這是陳自諒的大器。「唯有新進的醫療設備,才能治療病患。」陳自諒於是在兩年間,陸續成立癌症中心、腦中風中心、心血管中心、健檢中心、生殖醫學中心、血友病中心,且通過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鄉親健康。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他期許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深耕在地醫療,目前已引進「正子電腦斷層攝影」,可早期診斷和疾病追蹤,「放射治療設備直線加速器」則提供便利的放射治療服務,也購置了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未來規劃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建置微創手術中心、乳房健康照護中心、急重症中心、婦幼中心、早期療育中心,以及眼科的黃斑部治療中心、乾眼症治療中心。陳自諒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腹腔鏡微創大腸直腸手術、肛門良性疾患手術、無痛大腸鏡檢查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外科部部主任、國際醫療中心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醫療人員,參與醫療,醫病共享。
-
2021-02-18 科別.婦科
更年期婦女易泌尿道感染 醫護:應加強私密處衛生清潔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日前一名67歲婦女前來就醫,自述時常下腹疼痛,甚至嚴重時伴隨發燒、血尿的情形,頻率高的時候幾乎每個月就會發作1次,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醫護就提醒,更年期婦女由於體質改變,女性賀爾蒙降低,使私密處黏膜較為乾澀與脆弱,容易造成細菌滋生,進而增加泌尿道感染,因此更應該注意清潔衛生。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護理師呂惠芬就指出,女性的尿道口離陰道及肛門相當近,平均約只有3公分距離,所以容易在如廁後清潔不當或經由性行為,容易把陰道或肛門附近的細菌帶進尿道,也因此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原因除了有每天飲水量不足、長時間憋尿,或是性行為等,都是造成感染的可能,尤其最常見的是有些女性在如廁後,因擦拭方向誤將陰道或肛門裡的細菌帶進尿道,進而引起尿道發炎感染,也有女性是更年期過後,女性賀爾蒙降低,使得尿道黏膜較為乾澀與脆弱,一滋生細菌就容易反覆感染。呂惠芬就建議,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的水,定時排尿且如廁後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清潔,即由前向後擦拭,同時避免穿過緊的褲子,以免通風不良,造成細菌滋生,在性行為前也要注意雙方清潔,也可以依照醫師建議食用特定的保健食品,以預防泌尿道感染的發生。但除了個人衛生清潔,過度濫用抗生素也會破壞腸胃道的菌叢生態,進而降低人體免疫力,她則提醒民眾如果有泌尿道感染,千萬不要自行至藥局買藥服用,以免造成驗尿及細菌培養失準,進而導致醫師在選藥與治療上的困難。
-
2021-02-18 科別.消化系統
一天放幾次屁正常?胃腸科醫師:不放屁才要當心!5建議觀察
●胃脹氣症狀:常放響屁、臭屁、飯後連續打嗝●響屁族要少吃產氣食物、少喝碳酸飲料、吃飯細嚼慢嚥●易脹氣族群:飲食習慣不良、便祕、乳糖不耐症或臥病在床的人許多人的生活飽受胃脹氣困擾,時常響屁、臭屁放不停,常在酒足飯飽後連續打嗝,這可能是腸胃道健康亮紅燈的警訊。胃腸科醫師提醒,要留意發生的原因,並且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腸健胃妙方,才能讓生活不生「氣」。連連放響屁 少吃產氣食物放屁是正常的生理行為,完全沒有放屁就要當心,可能腸道阻塞或是腸蠕動消失。台南市安南醫院副院長、胃腸專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正常人平均每天放屁五到十次,約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氣體。當屁量多於平常時,可能是有消化不良、乳糖不耐症、慢性胰臟炎、膽汁不足、腸胃炎等疾病;但如果無屁放出並伴隨有劇烈的腸絞痛,注意可能有腸阻塞,要趕快就醫治療。對於放屁連連的「響屁族」,許秉毅建議,少吃豆類、花生、地瓜、高麗菜等產氣食物;少喝汽水、啤酒等含碳酸飲料,以避免「吞吃」大量氣體;吃飯要細嚼慢嚥,不要狼吞虎嚥,以促進唾液分泌,幫助消化;可以吃益生菌或喝優酪乳,來增加腸道內益菌,減少產氣菌的生長。此外,要留意喝牛奶後,肚子會不會發脹,放屁不斷,若有此情形,可能是有「乳糖不耐症」,應避免喝牛奶及吃乳製品。建生理時鐘 一股作氣放屁至於飽受「臭屁」所苦的人,許秉毅提醒,要少吃蛋、肉類、起司、花椰菜、甘藍菜、啤酒等含有「硫化物」的食品;大蒜、洋蔥、韭菜、柚子、榴槤等味道較重的食物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在經腸胃道消化代謝後,所產生的殘渣會充斥著難聞的臭味。許秉毅認為,常放屁的人應在每天早上出門前及午休時,固定去蹲廁所,訓練自己的腸道及肛門擴約肌,建立放屁的生理時鐘,而能適時地「一股作氣」將屁放出來。打嗝逾兩天 找醫生檢查經常性打嗝也是疾病信號?許秉毅指出,打嗝是身體的一種生理反應,當胃吃得太撐或橫膈膜受到刺激,就會將訊息傳至腦幹,誘發打嗝。一般打嗝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有時也可能長達數小時不等,如果打嗝超過兩天以上,最好能就醫檢查,找出原因。過去曾有肝癌、胃癌及胰臟癌病患,因腫瘤頂到橫膈膜,而連續打嗝48小時以上。脹氣是十分常見的胃腸問題,主要是因產氣太多或胃腸蠕動過慢所引起。許秉毅說,飲食習慣不良、便祕、乳糖不耐症或臥病在床的人,特別容易脹氣。有「一肚子氣」的人,建議少吃產氣性食物,要多運動及散步,以活絡消化系統,喚醒腸胃道的功能。為什麼會放屁?當食物進入口腔時,經過咀嚼後變成小顆粒進入食道,再傳送到胃部;胃部將食物充分研磨並初步分解蛋白質後,將其送入小腸;食物在小腸被充分消化吸收後,剩下的食物殘渣會被送入大腸。大腸可將食物殘渣所含的水分作適度吸收,而後將糞便自肛門排出;大腸內有許多腸內菌,以食物殘渣為食,會分解殘渣產生氣體,如果這些氣體往下自肛門排出,便會發生「放屁」的生理現象。
-
2021-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早上這時間是最佳排便時刻!四招讓你改善便秘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便秘成為不少人難以啟齒的困擾。那麼,該如何科學防治便秘呢?最佳排便時間與姿勢早上5點~7點,氣血流注於大腸經,大腸蠕動,此時最宜排便。因此,建議晨起後喝杯溫開水,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排便。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3分鐘~5分鐘,以防痔瘡等疾病的發生或加重。如廁姿勢還是蹲位好,相對於坐位排便,蹲位排便能促使肛直角完全打開,降低恥骨直腸肌對於直腸的影響,如同解除約束在便便頭上的“緊箍咒”。如果採用坐便器,可通過抬高下肢,借助踏腳凳來調整排便姿勢。此外,每日充足的睡眠對正常排便是很重要的。充足的睡眠是氣血旺盛的基礎,氣血足,則大便通。4種方法可改善便秘飲食調整1.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推薦每天1.5升~2升液體攝入。適當多飲水,多喝茶,有助於排濁降火。2.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保證每天至少20克~30克膳食纖維。此外,優質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是正常排便的保障,如全穀物飲食。3.少吃令人誘惑的食物,甜食、肉製品、乳製品、精加工的食物、速食等都會加重便秘症狀。4.多吃助排便食物,如火龍果、獼猴桃、香蕉、蜂蜜、蘋果、紅薯、芹菜、粗糧、優酪乳、韭菜、南瓜、梨、西瓜、核桃、菠菜、筍、燕麥、雞蛋、橙、葡萄、馬鈴薯、黑芝麻等,營養豐富又助排便。按摩腹部所謂常運動,“腸”年輕,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利於腸蠕動,促進排便。中醫傳統摩腹手法能夠幫助腸道活躍起來。方法: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取仰臥,雙手重疊至於右下腹部,沿著結腸走向進行。由慢到快,從輕到重,以加快腸蠕動,促進排便,每次至少堅持10分鐘。穴位療法穴位療法同樣能促進腸道蠕動,如隔薑灸天樞穴、足三裡敲打等。.天樞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主治:便秘,腸鳴,腹脹,消化不良。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炷隔物灸(例如隔姜,薑切片,上面紮孔)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足三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可用敲打法,每天敲打200次。灸法:艾條灸5~15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凱格爾提肛運動訓練第一步:躺著,選擇自己最舒服、最容易放鬆的體位。第二步:訓練開始前先放鬆10~15分鐘,閉上雙眼,完全放鬆思緒。第三步:縮緊肛門,提升盆底,每次收緊最好保持6~10秒,然後放鬆10秒,再重複(手腳、肚子等其他地方儘量不要用力)。保證一組10次,每天3次,上述方法可改善腹肌、盆底肌的肌耐力及協調能力。其實,每個人的便秘症狀不盡相同,治療也應該個體化,有些患者只需要糾正生活方式便可改善,有些患者則需要系統的規範治療,少數程度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嚴重便秘患者應前往正規醫院接受系統檢查及治療,切莫自行用藥。
-
2021-02-14 科別.泌尿腎臟
三類食物都是引起小腸黏膜發炎的元兇! 醫:守護腸道健康你須這樣吃
三種食物一定要注意! 腸道是直接接觸食物的臟器,食物經口進入體內,通過食道和胃,來到大小腸。食物從進入口腔到排出肛門,猶如經過一條水管。從水龍頭注入的水,一定會接觸水管內壁,進入腸道的食物也是如此。雖然消化、吸收的過程都在體內運作,本質上卻如同在體外發生,因為是直接接觸食物,所以腸胃道也可視為外部器官。 正因為如此,把那些會直接傷害腸黏膜的食物「拒於門外」,就變得非常重要。那麼,哪些是守護腸道健康所不能容忍的有害物呢?大家只要記住這三樣就好。 1.避免食用「麩質蛋白」(小麥製品所含蛋白質) 2.避免食用「酪蛋白」(乳製品所含蛋白質) 3.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和甜食的攝取 你或許聽說過「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減醣飲食」,用意其實和右邊列出的三種「拒於門外」的食物是同樣的。這三類食物都是引起小腸黏膜發炎的元兇,腎上腺為了抑制發炎而卯足了勁分泌可體松,所以它們也是無端浪費可體松的禍首。喜歡吃麵包、牛奶的你務必要知道! 首先針對「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加以說明。含「麩質蛋白」的食物包括麵包、義大利麵、披薩、烏龍麵、拉麵等麵食類,還有即食穀物麥片(Cereal)、咖哩的醬料塊、餃子皮、大阪燒、天婦羅等油炸物的麵衣、餅乾和蛋糕、甜甜圈……含「酪蛋白」的食物有牛奶、起司、優格、鮮奶油等乳製品。 以上每一種都是孩子們喜愛的食物,所以我經常會面對家長的質疑:「這樣孩子豈不是沒東西吃了嗎」、「我們家孩子最愛麵包、義大利麵,他能受得了嗎?」 有些父母認為,「我家孩子天天吃也沒事」、「不給孩子吃最愛的食物,孩子好可憐。」然而,檢驗結果發現,越是愛吃麵包、麵食,而且幾乎餐餐都吃的孩子,或是最喜歡吃牛奶、起司、優格的孩子,體內問題越多。讓他們試著停止攝取麵粉類食物二至三週,症狀即獲得改善,專注力有所提升。 孩子對麩質蛋白與酪蛋白欲罷不能,其實是有原因的。麩質蛋白內含有「麥醇溶蛋白」(Gliadin)成分,這是一種致癮性的蛋白質,具有強烈成癮作用,會令人越吃越想吃。同樣的,酪蛋白裡的嗎啡素(Casomorphin),是一種鴉片樣肽,化學結構與嗎啡類似,成癮性高。 事實上,實行「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對日本人來說並不困難。只不過是不吃麵包,盡量吃米食罷了(但米飯是碳水化合物,適量攝取即可)。 比方說,早餐原本吃吐司配牛奶或優格,改吃米飯配味噌湯;晚餐不吃麵食,改吃飯糰;以豆製品取代乳製品;三餐以日本傳統和食為主。比起以麵包、義大利麵、披薩為主食的歐美人,我們實行「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是不是容易多了呢?雖然學齡兒童上小學以後,中午得吃學校的供餐。但只要早餐和晚餐把關得宜,一樣可以見到孩子的進步。 甜點零食餵養腸道裡的黴菌 醣類也和麩質蛋白、酪蛋白一樣,會餵養腸道裡的黴菌,損害腸黏膜。這裡的醣類是指碳水化合物和甜食。過量攝取醣類,將擾亂腸道菌叢生態,助長腸道裡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白色念珠菌是人體的常在菌,當腸道裡的菌叢生態平衡時,它只是安分的待著,一旦甜食(醣類)吃多,它們就壯大起來,開始作亂。 白色念珠菌最愛甜食,醣類一多,它們就大肆繁殖。三餐未吃到十足飯量的情況下,肚子卻飽脹難消,通常就是白色念珠菌在腸道裡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在肚子裡養了很多白色念珠菌的人,放屁特別臭,這也是白色念珠菌助長了腸內其他惡菌發酵的緣故。腸道健康以後,胃腸不再鬧情緒,排便和排氣就不會散發惡臭。 大量的白色念珠菌會導致腸道吸收力變差,所以當白色念珠菌得到控制以後,小腸吸收力提升,身體也會強壯起來。 現在,各位應該已經知道如何擊退白色念珠菌了吧!沒錯,就是盡量不吃甜食、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不讓白色念珠菌有大餐可吃。尤其小朋友最愛花式麵包、巧克力、含糖飲料,三餐又喜歡吃白米飯、烏龍麵、拉麵、炒麵等。每天吃著吃著,在不自覺間餵養腸道裡的黴菌,侵蝕腸黏膜。 第一章談到,腸道裡的黴菌孳生,會波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這些黴菌助長了體內草酸鹽增多,容易引發情緒不安。要求一般人三餐飲食完全不攝取醣類,未免不切實際,但少碰甜食、減少攝取次數,是值得努力的目標。正餐的米飯等主食,則留待最後適量攝取即可,不必求多。 「吃乳酸菌健全腸道」是錯誤解讀 全力守護孩子腸道健康的家長,往往會毫不吝惜的購買號稱「有益腸道」、「健全消化道」的保健食品給孩子服用。比方說,吃內含乳酸菌的優格。然而家長不知道的是,此舉連同酪蛋白也一起吃下肚,最終得到反效果。 同樣道理,消化道不健康的孩子不適合食用發酵食品,因為發酵食品全是黴菌!孩子就是因為肚子裡黴菌太多,才會出狀況,再送來另一種黴菌也無法解決問題。 腸道不健康的孩子,多半不喜歡發酵食品,他們會本能的拒絕更多黴菌進到肚子裡。所以我們治療這些孩子的時候,也會要求暫停食用發酵食品。腸道黴菌過多的孩子,就連味噌湯也不愛。但是隨著療程進展,腸道健康改善,黴菌減少以後,他們就能接受味噌湯和發酵食品的口味。 食用寡醣(Oligosaccharides,又稱低聚醣)的弊端,和吃乳酸菌的問題大同小異。雖然都說有益腸道健康,但寡醣不只是益菌的食物,它同時也是壞菌的營養,會讓腸道內的細菌量暴增。腸道不健康的人尤其要注意。 想要健胃整腸,「把關」比「引進」更重要。將好東西「吃進來」以前,先把壞東西「拒於門外」更為關鍵。※本文摘自《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 《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作者:本間良子、本間龍介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0 新聞.健康知識+
下面好像有點濕濕的 那些難以啟齒的漏尿困擾
當開始有漏尿的現象出現時,就不得不懷疑自己是否是真的老了。但是,根據花王公司的調查(請參照下頁的圖表),三十多歲女性就有二三%出現漏尿現象,四十多歲女性則增加到三○%,六十多歲後達到三五%,七十歲世代竟然不增反減占三四%,可見得漏尿人口並非愈老愈多。女性的漏尿徵狀其實早在年輕時就已經出現,但是直到年紀大了之後,才敢和他人談論漏尿困擾,而發現原來別人也有同樣遭遇,因此誤以為大家都是老了才漏尿。另一方面,三十歲世代的男性,有漏尿問題的比例不過一○%,到了七十歲世代,竟然高達四五%,代表年齡因素對男性的影響非常顯著。我自己就深有感受,隨著年紀漸增,小解變得不痛快。 尿失禁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其一是「腹壓性尿失禁」咳嗽、打噴嚏、大笑、提重物或是起身時,腹壓會加大,尿液就突然滲出。這種狀況以女性為多,主要是因為控制排尿的相關肌肉無力。其二是「迫切性尿失禁」突然無法忍耐的強烈尿意,接著就大量漏出。這是由於膀胱肌肉過度亢進,或是收縮力不足所引起。其三是「溢流性尿失禁」膀胱儲存過多尿液,溢入尿道,想尿卻無法順暢排乾淨,時不時地滲出。像是男性「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之一,就是在小便斗前解不乾淨,等你穿好褲子卻又漏了出來。這也是「溢流性尿失禁」。而男性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攝護腺肥大」。預防漏尿的第一步,是鍛鍊控制排尿的肌肉。大家都聽過的「骨盆底肌訓練」,就可以改善及預防漏尿。訓練方法很簡單,首先臉朝上仰躺,雙腿屈膝立起,全身放鬆。使勁收縮肛門和尿道口(女性連同陰道口),並向腹部內側提起,維持緊縮約三十秒。一天可以做十次左右。做「排尿記錄」也是改善策略之一。之前的章節也曾提到,隨時想到就去小解,容易養成膀胱儲尿只有一點也要跑廁所的習慣,這會造成憋尿的能力變差、排尿週期紊亂。排尿記錄的內容包括何時、攝取多少水分,何時排尿,會在何時、何種狀況下漏尿。連續記錄三至四天,就可以找出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容易漏尿。接受泌尿科診療時,拿給醫生參考,可以協助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