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肌力訓練
共找到
473
筆 文章
-
-
2020-03-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水最遠可以噴2公尺 新冠肺炎期間如何運動不中標?
合作撰寫:好痛痛(粉絲頁)、林杏青復健科醫師(專欄連結)好痛痛的讀者群大多是喜愛運動的鄉民朋友們,一日不深蹲、不跑步,便覺面目可贈。但是新冠肺炎 (中國武漢肺炎) 期間很害怕出門運動會中標,畢竟日本已經有健身房感染的案例了,那在台灣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讓林杏青復健科醫師來告訴你!人的口水最遠可以噴兩公尺,如何降低武漢肺炎中標風險先講結論,台灣目前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因此只要避免去人擠人的地方,加上勤洗手、不要亂摸口鼻,大致上算是安全的,不用過度焦慮。根據目前的資訊告訴我們病毒會經由飛沫傳染,但還沒有證據會經由空氣傳染。意思是如果你有病毒,你講話噴口水到別人鼻子、嘴巴上,別人把口水吃進去可能會中標,或是飛沫噴到某個東西上,你摸了東西之後輾轉把病毒吃下肚才會中標。但是你們不會因為很靠近、呼吸一樣的空氣就傳染。世界紀錄吐口水的距離是兩公尺多,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遠那麼厲害,一起登山、幾個人一起去路跑,或是在通風良好人數沒有很多的健身房健身,只要衛生習慣良好,危險性不大。但是要注意那些隨地吐痰、打噴嚏或咳嗽不遮嘴、不愛洗手、不愛洗澡的人,這些人風險比較高。所以面對武漢肺炎,你不必像反應過度的某些人一樣,以為跟人說話、接觸就會變殭屍。你應該在外出後用肥皂洗手、用餐前後用肥皂洗手、出入密閉空間例如捷運和公車的時候戴口罩,基本上不用過度操心。那防疫期間該怎麼運動呢?我會建議健康的人還是盡可能維持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以及每週兩天的阻力訓練。可以選擇通風良好、開放式的運動環境。基本上健身房不要向公車、捷運一樣擠,且有好的空調設備,傳染機率不會那麼大,但不代表就絕對安全,也有可能感染者的口水噴到槓片上,你拿了槓片之後沒洗手又去吃東西,就間接中標了。如果擔心公共場所或交通環境中不夠安全,可以在家裡使用啞鈴、壺鈴、彈力繩等取代健身房的儀器訓練,減少出門頻率。根據研究,肌力訓練的間隔拉長到兩週,也還是可以維持住肌力與肌肥大不要退步。所以不用太擔心肌力衰退的問題,而面目可憎大是心理作用句多。作為一個喜愛運動、參加巴西柔術公開賽的醫師,我很懂這個感覺。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08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因此容易感到疲勞,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專家教你在步入下個人生階段時,如何找回身體主導權,健康面對新生活。【肌力隨年齡減少 身體穩定性變差】世界健身(World Gym)的專業教練Jacko就提到,許多熟齡的人常覺得身體各處痠痛,有極大部分可能是肌力不足所導致。他以自身教學多年的經驗觀察到,很多熟齡的民眾因為肌力退化,活動時都會產生「代償」作用,例如若是手臂力量不足,搬運重物時,肩膀上的斜方肌就會跟著出力,由於穩定度不足,很容易受傷或是感到痠痛。所以,當這些民眾來尋求運動建議時,他都會建議,要從活動關節開始,讓身體先習慣如何正確的使用,之後再藉由其他方式來增加肌力。【肌力運動好處多多 預防變胖與其他病變】根據「台灣健康運動管理協會」的研究指出,想擁有健康有活力的樂齡生活,不能忽略肌力訓練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帶給身體諸多好處,包括「增加骨質密度」、「提高基礎代謝率」、「強化結締組織」等。Jacko教練也表示,最怕就是不願意活動,讓原本因代償受傷的肌肉部分產生「沾黏」。所以他在教學時,多半會以鼓勵的方式進行,無論是靜態伸展結合肌力訓練,都是希望先找回身體的柔軟度為主要目的。【藉由機器判斷肌肉量 輔以重訓增加肌力】要判斷肌肉量是否不足,可以到國民健身中心或是健身房,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來判斷。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偏少就要思考如何增加,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肌力不足的情況發生。增加肌力方式很多種,包括了游泳、慢跑、跳舞都能有助肌肉增加,但有氧運動的效果有限。Jacko教練建議,當身體習慣運動頻率之後,就能以器材輔助不同部位的「重量訓練」,這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他以李濤、李艷秋夫婦的經驗為例,兩人也藉由健身運動來讓人生產生正向的劇變。【不只是重量訓練 日常生活也能鍛鍊】維持了運動習慣後,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是戶外才能運動,Jakco說,在家也能夠做簡單訓練,以常見的「棒式」、「鳥狗式」來強化核心肌群。因為核心也就是腹部的肌肉穩定身體軀幹重要的力量,搭配「腹式呼吸法」效果更好,建議在重訓或其他運動之外,1周能操作3到4次為佳。【更多熟齡運動大指南↘↘↘】。50歲才開始練跑,還是能像運動員一樣敏捷。「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7 橘世代.健康橘
筋肉媽媽:「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
這裡有個有趣的數字:「歐洲老人去世前平均臥床時間為14天,日本人3年以上。台灣人呢?答案竟然為7年以上。」我想說,「運動」本身就是一種「預防醫學」。有動都是好的,但不一定「真正效率好」!慢跑、拍手功、元極舞這些運動都是以低強度的心肺訓練為主,不容易達到肌力、柔軟度、心肺能力、平衡的均衡發展。想要有健康的身體,運動時要盡可能包含以下要素:柔軟度訓練:讓身體關節活動度變好,避免日常與運動傷害發生。心肺能力:藉此鍛鍊你的心臟與血管,擺脫高膽固醇,讓代謝循環變好。肌力訓練:有助增加骨本和控制血糖的能力,生活中關節不再卡卡痛痛。加強平衡與核心訓練:有效預防跌倒。不用把運動想得很困難,你只是需要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身體,隨時隨地的使用它,讓身體常保如新。首先,用正確的方式,多一點使用臀部與腿後肌群,去走路或是爬樓梯,或是站起來與坐下。接著,每天用15分鐘學習新運動。目標設定,關係到能否實踐運動人生,現在請你拿出紙筆,寫下3件事:1.1到3個月期間可以達成的目標。像是:減少點體脂,或者膝蓋不要再發出喀拉喀拉聲響。2.半年之後可以達成的目標。譬如說:參加第1場馬拉松路跑,或是能夠單手抱起孫子,甚至可以讓體檢數字,一片綠油油都合格。3.持續運動下想達到的終極目標。舉例:醫生說我的老毛病康復了、想和老伴手牽手去環遊世界啦,或是可以參加健美壯年組的比賽!把目標放在明顯看到的地方,好比在冰箱上貼著、床旁邊掛著,或是貼在馬桶旁,時刻提醒自己,達到有效的督促。由簡單運動開始,一起動起來吧!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3-01 科別.骨科.復健
陪中風家人復健 態度很重要
家屬的錯誤陪伴 影響復健療效「我的家人中風了!」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常常看到家屬是抱持著以下幾種不同的態度:1. 放牛吃草,不聞不問只有在門診的第一天會看到孩子陪伴,之後漫長的復健過程中,孩子就不曾再露臉。每次看到的就是年老的父母親拄著拐杖,旁邊跟著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換的外勞,老人家臉上常見的是滿面愁容。來做復健時,只有感受到醫師、治療師和病友們的溫暖支持鼓勵,才會看到他們一絲靦腆的笑容,很令人不捨。2. 亦步亦趨,捧在手心家人中風後,家屬全心呵護,絲毫不敢放鬆。病人腳稍微抬起,立刻蹲下去幫他穿鞋;病人手一伸出,茶水立刻奉上。病人試著要站起來,他就死命地拉著肩膀,還可能不小心把病人給弄傷了!不僅是自己如此,也要求外勞要一樣做到,不可有任何閃失。這樣的病人通常進步最慢,復健療效也最有限。3. 耳提面命,緊迫盯人這樣的家屬通常個性很急,求好心切。第一天看診就會問:「他什麼時候才會好?」在復健治療時,總會在病人旁邊碎碎念:「趕快把手伸出去。」「趕快把腳抬高。」「人家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行?」還抱怨治療師:「還在床上做復健?不能趕快讓他下來走嗎?!」看到病人做得滿臉通紅,一臉沮喪,醫療人員還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重建他的自信心。聽聽醫師怎麼說對於中風的家人,好的陪伴很重要,請你要做到下列幾項:● 急性期穩定後,黃金恢復期6個月到一年,一定要用心陪伴,努力復健。● 千萬不要一味要求病人趕快會走,基本功(軀幹穩定,平衡控制)最重要。萬一步態錯誤定了型,以後很難改,而且常常會引起後續關節疼痛的問題。● 日常生活(進食、刷牙洗臉、移位)鼓勵病人只要能力所及,盡量自己來。適當輔具的協助可以降低難度,讓病人重新找回獨立自主的能力,進而有成就感。建立自信很重要。● 在復健治療中,多結識其他病友與家屬,彼此分享經歷,互相支持鼓勵,看到別人走過的歷程,不致徬徨沮喪。● 神經恢復穩定時,並不代表病人的功能進步也就此打住。復健科醫師會協助病人在不同階段,透過評估,設定合理目標。記得多和醫師聯繫溝通。● 不要比較,不要碎碎念。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擁抱,一個微笑往往更有效。● 別忘了,你自己也是需要被支持的。必要時的喘息服務,讓你走得更遠哦!需要支援,可以聯絡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中風的病人家屬是復健醫療很重要的團隊夥伴。積極正向的態度,避免過與不及的對待方式,密切與復健醫療團隊的溝通都很重要。別忘了也要把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定」讓病人安心,適切的鼓勵讓病人有信心。從「臥→坐→站→走」 循序漸進做復健如我們所知,小嬰兒的動作發展「七坐八爬」,慢慢地扶著東西站起來,逐步鬆開手之後,邁開生命中的第一步,然後越來越穩,能跑能跳。患者其實就如同小嬰兒一樣,要先從躺到坐開始訓練,坐穩再開始練站姿,能站穩且適當重心位移後,行走也就有機會了。也就是說依程度從最差到最好為「臥→坐→站→走」漸進的階段。即使長者只能躺在床上,還是有許多復健運動可以開始做。當他發現自己雖然肢體動作受限,可是已經可以開始為未來的復原作準備,對他的心理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躺姿訓練-舉棍抬膝訓練目的:臥床期間,可開始啟動臀部、下肢肌力訓練、肩關節、髖關節與腰部的活動度和延展度。 (若無棍子,可用雨傘代替)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期出不了門運動?醫師、治療師教你怎麼在家訓練
阻力、有氧訓練椅子運動
-
2020-02-25 科別.骨科.復健
別以為30歲還年輕!這幾種症狀不解決,困擾一輩子
你知道嗎,關節每天所承受的壓力有多重?其實除了平躺時,其他時候膝蓋都在負重。有研究指出,走路時膝蓋所承受的重量是體重的1~2倍,上樓梯時則變成3倍,跑步時,要承受4倍重量,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關節在長期承受壓力及運動下,表面的軟骨會逐漸失去彈性,而且因不斷地磨損,使軟骨厚度減少,關節間隙會變得狹窄,當行走或運動時,所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逐漸使之產生變化,甚至壞死。人類自出生以來,關節軟骨就持續進行著新陳代謝。16歲前,新生骨頭的速度比退化來得快;16~18歲時,骨頭的新生與退化速率達到平衡;年過30歲,由於經年累月所造成的磨損,就逐漸走向退化之路;60歲以上可說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峰期。但若運動過度、關節曾受傷或過度肥胖,關節則會提早老化,像田徑(跑、跳運動)選手,常會有膝關節提早耗損的問題;體操選手,則是有脊椎提早退化現象。最易退化的3個關節膝關節膝關節可以說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宗,門診中患者常見的主述症狀如下:⑴ 疼痛加上軟痠及卡住的感覺,多屬半月軟骨的問題。⑵ 下樓梯時膝蓋痠軟,多屬髕骨軟化,以女性居多。⑶ 從坐姿站起時兩腿感到痠軟,通常屬於骨小樑退化。⑷ 關節感到卡卡的,且無法伸直或彎曲,則是半月板破裂。 治療:一般來說,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兩腳都會發生,但病變的程度不一定是相同的。膝部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復健治療外,也會以藥物來緩解疼痛。此外,於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也被證實能改善症狀。當上述保守療法無法解決疼痛,才考慮施以手術治療,年輕患者主要是透過關節鏡手術清除清除異物及病灶,年紀大者會施予人工關節置換術。髖關節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是髖部僵硬感覺疼痛,以致行動不便。疼痛部位一般是在鼠蹊的外側或大腿的內側,也有的人會覺得疼痛來自於膝關節的內側或大腿的遠端,部分患者主述臀部或坐骨處會感覺疼痛。 治療:初期以復健及藥物緩解疼痛,當這些方法均無法有效緩解時,則會建議施予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脊椎脊椎部位的退化性關節炎,不適症狀包括疼痛、僵硬感,以及兩側下肢無力、痠麻,可能來自脊椎間軟骨突出、週圍的韌帶、關節囊組織增加,壓迫神經根所引起。在神經根部分可分為以下幾個部位:⑴ 頸椎:患者會感覺頸部疼痛,甚至擴及肩部、上肢遠端,嚴重時手掌及手臂會有無力感。⑵ 胸椎:比較不會有退化的現象,如有胸椎疼痛,必須懷疑可能是其他疾病,例如心絞痛、膽囊炎、肺膜炎等。⑶ 腰椎:明顯的下背部疼痛或痠麻,痛感往下至臀部、腿部及足部,下肢及運動功能會受到影響。當咳嗽或腰腹部用力時,疼痛感會加劇。一般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腰椎第四、五節間或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因退化而產生脊椎位移或軟骨突出,壓迫神經後造成坐骨神經痛,多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 治療:脊椎部位的退化性關節炎主要以肌力訓練、復健及藥物緩解不適,除非是嚴重影響行動者,才會進行清瘡或減壓手術。若更嚴重到脊椎位移,除施予清瘡或減壓手術,可能還需要植骨或鋼釘固定術。但術後行動顯著僵直,活動範圍也會受限,效果並不好,目前臨床上嚴重到需要進行植骨手術者並不多。延伸閱讀:破解關節痛5迷思風寒濕熱入侵,引發關節疼痛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好睡飽提升免疫力還不夠?研究建議多做這件事更佳
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根據2016年《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另2008年《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的義大利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增加生活品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運動有做就有效,有氧和肌力兩種運動搭配效果最好。除了能提升抵抗力,還有許多好處,如預防三高、降低體脂、增加肌力、預防骨鬆、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延緩大腦退化、讓心情變好和預防失智等;而銀髮族、三高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易受細菌病毒侵害。但體育署108年調查發現,銀髮族大多是做有氧運動,卻常忽略了肌力訓練。許惠玉引述《運動醫學研究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追蹤銀髮族運動狀況八個月後發現,只要有做運動,對降低體脂肪、血脂和提升肌力都有幫助,但合併有氧和肌力運動的組別,降低血脂的狀況最好(三酸甘油脂可降低19%、總膽固醇可降低14.7%);另同期刊2018年發表的研究亦顯示,銀髮族實施12週的有氧搭配肌力運動後,可顯著提昇下肢肌力、腿部力量及步行速度,有助於降低跌倒、住院風險及死亡率。許惠玉建議,銀髮族每週5天做半小時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珈、重訓等。不過,在疫情期間,應避免人潮密集的團體課程,可至較空曠的戶外或郊區健行,以增強自我防禦能力,降低感染風險。延伸閱讀: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 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身體出現5症狀 告訴你可能是免疫力失調了 老被身邊的人傳染感冒? 多吃10種食物提高身體免疫力
-
2020-02-12 養生.抗老養生
不動易致病!3居家運動有助提升防疫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在家中也能適度運動,避免久坐少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肺炎疫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含勞務、家務、交通及休閒活動等)不足為全球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約有21-25%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對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適度運動的3個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1、伸展或肌力訓練:如瑜珈、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彈力球或彈力帶,或是客廳來回走動、原地扭腰擺臀和家人一起跳舞。2、利用室內運動器材:如室內腳踏車或跑步機等來維持身體活動與運動。3、做健康操:兒童及青少年選擇有趣的親子活動,進行快樂體操和遊戲;成年人可做上班族健康操;老年人則可以在家打太極拳、八段錦、高齡長者健康操,或從居家的身體活動,如步行、曬衣服、提物、站姿或坐姿等日常活動,強化身體的平衡力、肌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等,促進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此外,居家主動健身,也要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 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
2020-02-09 養生.運動天地
以為「運動=減肥」?專家:女性瘦子更需要運動增肌
瘦子更需要運動增肌想要擺脫肥胖,肌肉訓練與有氧運動二者皆很重要。事實上對許多女性而言,會讓她們驚覺必須運動」的契機,應該就是減肥。希望身材變得更好看,覺得胖胖的很丟臉,這些都是很多女性的共同心聲,因此才會有愈來愈多人,以為「運動=減肥」。結果現在反倒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身材纖瘦的女性以為「自己不胖所以不需要做運動」。東方女性與歐美女性相較之下,瘦子確實比較多。這大概是因為體質不容易發胖,而且不容易長肌肉的女性比例較高的關係。這些身材纖瘦的女性,認為自己不需要做運動也無妨,長時間缺乏運動之下,上了年紀之後會發生什麼情形呢?根據研究指出,人類的肌肉量在三十幾歲之後,每年大約會減少1%左右。若是沒有養成運動習慣,將使得原本就已經夠少的肌肉量,持續不斷地減少,很有可能會演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可能連站立或行走等基本動作,都會出現障礙,那麼未來臥床不起的機率也勢必將大幅增加。養成肌肉的三大原則不胖的女性,更需要做肌肉訓練好好培養肌肉。然而,愈是這類型的女性,體質上愈難長出肌肉來。女性的肌肉量,本來就不像男性那麼容易增加,這是因為在肌纖維變粗的過程中,男性荷爾蒙會發揮極大影響力。所以說,男性荷爾蒙量較少的女性,即便做了肌肉訓練,還是很難長出肌肉。具備這種體質的女性,想要藉由運動增加肌肉量時,建議最好在事前深入了解一下肌肉生長的機制。接下來介紹的三大原則,雖然偏向專業知識,但是想要練出肌肉的人一定都要知道。1.過負荷的原則。2.漸進性的原則。3.持續性的原則。第一項「過負荷的原則」,意指必須給予肌肉超出日常生活的負荷,這樣肌肉才會成長。舉例來說,一名上班族每天提著裝有電腦,重達三公斤的包包來來去去,如果他用500公克的啞鈴鍛鍊手臂,無法將肌肉練壯。所以說,就算多走一個車站的距離,假使只用和平時一樣的速度步行的話,也還是無法長出肌肉來。人類的身體,在進行相同動作時,會選擇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動作,盡可能避免消耗能量。所以若運動的負荷如同平常生活所負荷的一樣,甚至是更低,如此一來肌肉當然不會長得更大。縱使持續進行有氧運動,但運動強度一直沒有加重的話,最終還是看不出成效。總是搭乘手扶梯或升降梯的人,只要開始改爬樓梯上上下下,相信沒多久就能練出肌肉,心肺功能也會提升。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爬樓梯變成天天在做的事,負荷就會變得不足,所以肌肉也就不會再長出來了。其次,所謂的「漸進性的原則」,意思是說必須逐漸增加負荷,肌肉才會增長。培養出肌力之後,若以一開始的訓練強度及負荷做運動,會開始覺得很輕鬆。這證明體力及肌力都有所提升了,但是想要獲得更好的訓練成效,就必須將強度拉高。不過有一點要請大家留意,突然過度拉高強度的話,受傷的風險將會升高。話雖如此,強度提升的幅度太小時,又無法滿足漸進性的原則。「持續性的原則」顧名思義,就是必須持續做運動才能看出成效。運動並不是只做一次的活動,切記要養成習慣。所以做些自己能樂在其中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事。皮下脂肪型肥胖對症運動 下半身肌肉訓練抬臀(單腳)1仰躺下來雙膝立起,單腳靠在另一隻腳的膝蓋上。慢慢數4下的同時,運用大腿後側及臀部肌肉,將臀部往上抬高。2抬高至身體呈一直線後,再數4下同時慢慢將臀部放下。以20次×2組為目標。左右腳換邊也以相同方式進行。扶椅單腳深蹲1站在椅子後方,雙手放在椅背上。單腳往後跨一大步, 呈現前傾姿勢。使體重落在前腳。2維持體重落在前腳的姿勢,花4秒鐘將膝蓋打直後使腰部抬高。接下來,再花4秒鐘回到動作1 的姿勢。以20次×2組為目標。左右腳換邊以相同方式進行。
-
2020-01-26 養生.運動天地
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50歲美女醫師教你解痛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作者金修然】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女性年過四十會受荷爾蒙影響四十三歲的女性來到診間。「我渾身疼痛,全身上下都在痛。」接著她臉部漲紅,隱忍的委屈湧上心頭,眼淚彷彿一下子就會潰堤。了解患者身體的疼痛是我的工作,但是理解患者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這點我也沒有忘記,所以我會盡可能地從頭到尾傾聽他們的故事。「我的兩個兒子是高三準考生。」「嗯?兩個兒子一起應試嗎?」「是的,老大去年沒有考到理想分數,所以現在正在重修中。」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後,她突然看著我的臉好像要告白似地說:「大考結束後我也要接受治療!」兩個兒子和先生應該將媽媽當作女王一樣對待,可是這群無情的男人們卻完全不在意她。即使媽媽痛得叫苦連天,他們也只會說一句「去看醫生!」要是先生生病了,她會抓藥給他吃,並且照顧他;如果兩個兒子發燒了,她會熬夜照料他們,然而卻沒有任何人照顧她。「院長啊,家裡的男人們有關心我嗎?如果我老了、病了,也許會像舊皮箱一樣被拋棄也說不定,從現在起我要更關心自己的身體。」雖然是半開玩笑半認真說的話,但是冷靜想想卻是事實。為兒子和先生犧牲卻忽略照顧自己的身體,最後年老生病,即使治療也不見效,將會讓家人被迫承受更大的犧牲。嚴格來說,如果自己沒有好好注意身體,家人就要一肩扛下所有責任。看著她充滿信心地大喊:「現在我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我也不知不覺地面露微笑。大考結束後,她果真來了,且對我說:「我的手腕痛到無法洗碗,腳踝也痛到無法走路。」四十歲後,肌肉量和代謝率都會開始下降人的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老化,沒有歇息的一刻。膝蓋軟骨消失導致關節炎、脊椎有椎間盤退化症、手腕有腕隧道症候群等,這些都是老化所帶來的自然現象。一旦到了四十歲,不僅肌肉量減少,肌肉的力量也會以飛快的速度驟降,因此基礎代謝量也會隨之下降。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從更年期開始,女性荷爾蒙便會逐漸消失,腹部肥胖的問題也會日漸嚴重,所以女性荷爾蒙十分重要,為此更要運動,避免肌肉量減少。你或許會反問:「一把年紀了還運動?」然而,只要六十歲做適合六十歲的運動,八十歲做適合八十歲的運動即可。兒子大考結束後,她為了正式做好健康管理而前來看診,並且開始做增肌運動,後來不但身體年齡減輕了,也擺脫疼痛問題。Doctor's talk初經及更年期前後,女性要好好照顧身體!在健康方面,女性有所謂的重要時期,那就是初次月經前後與更年期。這時,受到荷爾蒙劇烈變化的影響,身體也會發生變化。性荷爾蒙會迅速增加,不僅是身體上的發育,心靈和思想等一切事物也會產生劇烈變化。近來受到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規律所影響,更年期提早的情況日益增多。一般來說,更年期約莫始於五十歲出頭,月經逐漸減少、生理期變短為其徵兆。為了避免女性荷爾蒙量急遽驟降,需要做強化肌肉的運動。運動能掌控荷爾蒙,為身體帶來活力。解痛伸展操-強化全身肌肉的運動下犬式抬臀【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舒緩大腿後側、小腿和上半身的背部肌肉,也能提升腳踝周圍肌群的活動力。1. 身體呈三角形,雙臂伸直貼地,膝蓋盡量打直。2. 踮腳使臀部向上抬起,延展上半身。腳後跟抬起來5 秒後,再放下回到原位。 Point 努力維持打直的狀態,避免背部或膝蓋彎曲。俯趴側抬腿【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能找到骨盆的平衡感,鍛鍊臀部肌肉,具有打造美麗臀線的效果。1. 呈四足跪姿,雙膝打開至與骨盆同寬,雙手打開與肩膀同寬。2. 右腳彎曲呈90度,左腳直接往旁邊抬起,維持5 秒後再放下,並換邊動作。Point 這時要避免將另一側的骨盆推向旁邊。抬不起來的那一腳可增加運動次數。
-
2020-01-22 養生.運動天地
迎向人生第二高峰 專家建議每天空出一點時間做2件事
文/藥師陳岐漢阿岷在健身房向一位體態鍛鍊得很好的大哥請教,沒想到他看起來年紀大約50多歲,竟然已經62歲了,讓阿岷驚呼完全看不出來!這位大哥表示自己從50歲後,就清楚感受到自己身體的狀況快速地在走下坡,於是下定決心要開始認真養成運動的習慣來恢復體力,沒想到循序漸進的持續鍛鍊後,他不但體格變強壯、體力精神變好,甚至連皮膚和氣色都有不小的轉變,讓他直說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後,真的為他帶來了人生的第二高峰!上面的例子應該可以讓你清楚了解到,其實培養運動習慣任何階段都不嫌晚,就只怕你不開始而已。根據統計顯示,正常30歲的壯年人口,全身的肌肉量大約有20-30公斤,但如果沒有進行適當強度的鍛鍊,那從30歲開始,肌肉就會以每年8%的速度流失,慢慢地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且隨著時間越來越深且廣,舉凡我們所有的活動、興趣、旅行計畫等等,都會連帶著被影響到。所以無論如何,你一定要每天都空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好好地動一動,這樣對你100%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散步、快走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散步。如果你說你沒辦法劇烈運動,那散步總做得到了吧?只要你肯開始,真的連散步都可以幫助你維持、恢復基本的肌力與耐力。做到持續2個禮拜都去散步後,你就會很清楚這樣的改變對你的轉變有多大!不過,當然也不要突然就卯起來走很遠,一天就固定走30-40分鐘就好。你可以慢慢地加快散步走路的速度,但不需要一直加長距離,因為這樣反而可能會對骨骼關節產生負擔,造成反效果的話就得不償失了!適當的肌力刺激訓練無論年輕或年長,很多人其實對鍛鍊肌肉有很大的誤解,都說怕自己練成肌肉男或金剛芭比,但實際上你若沒有付出極大的努力和大量的訓練,再加上精密的飲食規劃,你根本就不可能練出那樣的成果。坦白說,甚至你很認真想練成那樣,給你幾年的時間你也不見得能增加3公斤的肌肉,這才是真實的狀況。肌肉量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就會增加,連要維持住,都需要持續的用心鍛鍊才能做到,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持續地給肌肉刺激和訓練的原因。不過,這麼努力想留住肌肉的原因和好處,到底是什麼呢?最主要就是因為,骨骼漸漸老化是必然的。那肌肉就要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去輔助骨骼,一起提供我們身體需要的強健支撐,不然骨骼退化、肌肉又不夠力的狀況下,就會害你每天都負荷過重,造成你經常性地腰酸背痛、全身無力,這邊痛那邊痛的。最後,關於肌力與肌耐力的訓練,會建議你在剛開始進行時,先請專業的教練來替你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規劃,接著再進行自主訓練會比較好,可以避免受傷發生的可能並建立正確的觀念。延伸閱讀: 上班每天都很累? 告訴你超簡單卻會讓你大改變的幾個方法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那你必須先從「吃對」做起 因為禍不只從口出,也會從口入! 
-
2020-01-20 養生.運動天地
逐夢馬拉松 長輩從健走、深蹲練起
新竹市馬拉松2月23日舉行,今年5.6公里休閒組有一群從未參加過跑步的長輩們參與,他們去年12月中起每周三訓練跑步,學習調整氣息、跟著節拍器練腳步節奏,逐漸從散步到健走,這場不老馬拉松激勵了身旁親友,人數從原本18人增加到30多人,他們相約要一起奔跑,追逐馬拉松夢想。「抬頭挺胸、肩膀不縮,腳跟要著地喔!」上課的第一天,72歲的林金針跟著教練腳步,擺動手臂,費力地跟上節奏,練完後直呼「腳很痠!」但隨著訓練量的累積,林金針發覺身體越來越輕鬆,他表示,「從未參加過馬拉松,感覺到自己慢慢的進步,滿有成就感的。」他最後雖沒有報名上馬拉松比賽,仍持續跟著團隊練習。這堂「熟齡精準運動課程」來自於社會企業老玩客與清華大學攜手合作,在社區關懷據點舉辦,將清大的科技、研究與運動科學專業的能量結合老玩客對於熟齡族群的認識,首度於新竹地區推展。老玩客執行長廖健妤表示,這次以長輩較能接受的健走項目,搭上他們普遍缺乏的肌力訓練課程,並由清大體育系教授林貴福協助設計課程,有系統的帶領深蹲、正確健走和運動的相關知識。剛開始有18位長輩參與,與老玩客團隊5位年輕人一起報名馬拉松,未料,開課以後,在長輩圈風行,一個拉一個,親友們也加入,最後大約有30多人上課,年齡層在50歲到70多歲。由於部分的學員來不及報名馬拉松,因此老玩客也以6月的龍舟賽為目標,希望能一起參加比賽,讓練習更有動力。參與學員、61歲李永振曾參加過馬拉松,他笑稱「剛開始覺得很奇怪,健走哪裡還需要人教?」他陪著妻子參與,發現原來到60多歲,運動還是需要做到有強度才有效,從中建立運動概念與肌力訓練。在教練循序漸進地增加課表強度下,李永振說「健走原來可以很累,有運動的效果,很有收穫」。廖健妤也表示,這次以參與賽事為目標,邀請長輩們一同參與馬拉松,也加入年輕人玩運動的元素,當天長輩會一起打扮,例如頭上戴花、穿著好看等,她告訴長輩「重點不是走不走得完,而是享受在其中」。
-
2020-01-12 橘世代.健康橘
2020跑起來!專業教練破迷思 跑步並不傷膝蓋
又是嶄新的一年,許多熟齡族為了健康、興趣,或是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安排,而重拾運動習慣,但坊間流傳「跑步傷膝蓋」讓許多熟齡族打退堂鼓。事實上,跑步是相對起來容易執行的運動,也較不受時、地的限制,只要找到對的方法、養成習慣,相信你一定能看到跑步對你的健康、外型及心態上的正面影響。針對熟齡族常會有「跑步傷膝蓋」的迷思,兼具醫護、教練研究所學歷,現為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系副教授吳志銘表示,其實與「肌力不足」有關,隨年歲增長,會因為賀爾蒙改變造成骨骼肌比例下降,再加上缺乏肌力訓練,對關節軟組織造成衝擊。因此,若運動強度與運動量未經評量調整的話,很容易會產生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發炎現象。吳志銘建議,初學者一開始還是循序漸進,例如先從快走目標30分鐘開始,也可以每10分鐘一趟,緩和累積至半小時,過一陣子覺得身體適應了,再往上加到每周3天,慢慢來、勿躁進,才跑得長久。吳志銘提醒,許多人靠跑步來維持健康、減重,但務必適量為主,而且最好是搭配肌力訓練,甚至是針對跑步的肌力訓練,才不易發生運動傷害,運動才能長久。要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吳志銘提醒,運動前後的暖身與收操絕對不能少。跑前暖身,是為了要肌肉「暖機」,否則很容易造成拉傷,尤其天冷;許多人跑完步沒收操就趕著回家,其實是很容易累積疲勞,甚至造成運動傷害,無法維持規律的跑步,讓跑步對促進健康的效果大打折扣。。單車族看這篇: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0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媽媽手、滑鼠手怎麼分? 復健科醫師教你用一招判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農曆春節腳步接近,家家戶戶打掃除,平常忙於家事、工作,過度或不當使用拇指及手腕,造成疼痛腫脹、無法使力,當心長期下來形成「肌腱滑膜炎」,俗稱為「媽媽手」;同時易與手部出現麻痛感的「腕隧道症候群」,大家常說的「滑鼠手」混淆不清。彰基復健醫學部部長劉森永醫師指出,只要透過一招自我簡測方式,就能分辨惱人的「媽媽手」與「滑鼠手」之間的差異性。劉森永醫師說明,「媽媽手」疼痛點位於大姆指,只要姆指向下彎曲,用另外四隻手指頭包覆住按壓,會有明顯的痛感,就有可能是肌腱滑膜炎;而手心向上,用另一隻手敲打手腕部位,若出現疼痛感,則當心為正中神經遭到壓迫。過去使用傳統神經傳導檢查,現在以「骨骼肌肉超音波」,能清楚檢視肌腱、韌帶及肌肉構造,協助醫師進行診斷。若已經有媽媽手,劉醫師說應適時讓手部休息,但也不要長期不動,造成手部發炎物質堆積導致症狀加劇。在急性疼痛發作時,最好冰敷24小時;進入慢性疼痛期,可以熱敷或浸泡38度至42度左右的熱水,並於醫師及治療師指導下,搭配局部按摩及適量牽拉與肌力訓練,如下列四大居家運動項目。一、肌肉拉長伸展運動:維持活動度並增進循環Step1.以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Step2.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0-20秒,接著放鬆休息;重覆10-20次,一天做3回。二、拇指關節運動:增進關節活動度Step 1.練習拇指屈曲及伸直動作。Step 2.練習拇指外展及內收的動作。三、肌力訓練:維持肌力及增進肌耐力Step1.先以橡皮筋套在手指上。Step2.用力將手指向外張開,直到有繃緊的感覺,維持10-2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5-10次,一天2-3回。四、可使用道具進行肌力訓練Step1.使用啞鈴或罐子,Step2.姆指套上彈性帶作拉伸動作媽媽手臨床上如何治療?劉森永醫師表示,現在比較流行增生療法,或血小板注射。另外也有人使用震波療法,但傳統上仍以物理治療為主,包括超音波、甚至做一些微電流的刺激,減緩疼痛,再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達到舒緩效果。最好在手部已出現局部不適及疼痛現象時,儘早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除舊布新做到一身痛? 物理治療師6個叮嚀遠離痠痛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坐月子上下樓梯 竟罹退化性關節炎
多年前生小孩回澎湖坐月子,因為娘家是三層樓透天屋,我的房間在三樓,所以不時會上下樓梯活動。那時候媽媽經常對我耳提面命:「坐月子要好好保養身體,不要動不動就上下樓梯,這樣會傷膝蓋的」。那時候年輕氣盛、凡事不上心的我,不但不把媽媽的話放心上,而且還覺得她的觀念食古不化,跟不上時代,因而依然故我地在樓層間上上下下,開心自在的過活,我心想「哪有這麼嚴重,我年輕、身體好好的,才不會傷到膝關節呢。」「不聽老人言,不一定會吃虧在眼前,但有可能會吃虧在若干年後。」果不其然,在45歲某一天,我突然發現爬樓梯膝關節痛痛卡卡的,下樓梯時痛感更加劇,心裡不信邪的我,覺得可能過一下子就會好,沒想到卻是一個夢魘的開始,我甚至連蹲下去都發生困難。後來不得已,只好去看醫師,醫師說這是退化性關節炎,最好不要去爬山,上下樓梯要慢慢來,以免病情加重。於是我接受醫生的診療及醫護人員的復健一段時間,也學會保健與愛護身體之道,例如不要勉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身體發出疼痛警訊,就是警告我們要學會緩慢與放下。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膝蓋的痛感才逐日解除。壞習慣會肇致終生的悔恨,病痛讓我後悔當年沒把媽媽的話聽進去。專業觀點懷孕期間 關節韌帶會鬆弛許多長輩會告誡年輕孕婦好好養生、好好坐月子,別跑上跑下以免傷膝蓋,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女性在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骨盆韌帶變鬆變軟、增加骨盆伸縮性以容納寶寶,而身體其他部位的關節韌帶也會鬆弛、支撐力減弱,因而使孕婦容易腰痠背痛;倘若這個階段讓膝蓋承受過度的負擔,理論上有可能在未來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鬆弛素的分泌量在臨盆前達到高峰,產後則逐漸下降,關節韌帶的緊實度也將慢慢恢復正常。因此,女性懷孕期間至產後數月到半年,建議別過度使用膝蓋,像是爬樓梯、爬山、做需要站蹲交錯的家事等均應減少,但仍可做其他溫和運動與肌力訓練。就一般人而言,要預防退化性關節,就得避免過度使用膝蓋,但也不是完全不用使用。由於關節中的軟骨沒有血管,只能藉由運動刺激,獲得關節液取得營養,因此人還是需要規律且適度的運動;運動還能提升肌力、控制體重,連帶減少關節的負擔,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風險。(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整理╱記者羅真)
-
2020-01-08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只要7500步 降低死亡率
肌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銀髮族容易出現下半身肌力不足,適度肌力訓練可增加肌肉及增強肌力,減少骨質流失並預防跌倒。專家建議,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而言,步行是較容易接受的中等強度生理活動,研究也發現,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即使分次進行也有效。老年臥床與慢性疾病、身體衰弱、肌力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有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但衰弱、肌少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對銀髮族來說,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尤其是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類等,除分配在三餐,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日本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研究顯示,飲食多樣化的銀髮族,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較佳,可預防失智。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天吃的食物種類要15種以上。另外,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六個銀髮族就有一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肌力不足是跌倒常見原因之一,許惠玉建議,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可從步行開始,提升下肢及背部肌群之肌力,增加主要關節柔軟度,甚至可以增強平衡能力,對預防跌倒也有幫助。根據「JAMA Internal Medicine」去年發表研究,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之後趨於穩定,這7500步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
-
2020-01-07 養生.抗老養生
老人無故跌倒 要靠有氧肌力訓練
長命不一定好命,台灣人在晚年,平均有將近10年的時間,深受身心疾病所苦!董氏基金會6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許多銀髮族無緣無故跌倒,原因在於衰弱症和肌少症,但兩種疾病都無藥可醫,只能靠飲食和運動預防,在飲食方面必須均衡且多樣化,至於運動方面,有氧和肌力訓練缺一不可。老人別怕蘿蔔腿「若是65歲以上的老人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很有可能是衰弱症的前兆!」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台灣65歲以上衰弱症的盛行率為7.8%,而「肌少症」為衰弱症的其中一項表徵,肌肉量不足會造成老人無緣無故跌倒,據統計,六分之一的銀髮族在一年內有跌倒經驗,輕則骨折,重則失能、甚至撒手人寰。對此,詹鼎正提供3個衰弱症和肌少症簡易的檢測方法,第一,「老人胖未必是壞事」,若體重在半年內減輕5%或3公斤,則要留意是否有衰弱的傾向,而65歲以上正常的BMI為27至30。第二,「別怕蘿蔔腿」,因小腿的皮下脂肪較少,可呈現較真實的肌肉量,將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圍成一個圓,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有空隙就是肌肉流失的警訊。第三,男性的「握力」最好高於26公斤,女性則是18公斤。飲食運動缺一不可「衰弱和肌少症目前無藥可醫,最有效的方式是飲食和運動!」詹鼎正表示。在飲食方面,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蔬菜、豆魚蛋肉、乳品、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每一類食物都要多樣化,每天攝取15種以上的食物(不包括零食)。據統計,8成7的銀髮族未達標。65歲之後每年會逐漸流失1至2%的肌肉量,許惠玉強調,65歲以上老人更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防肌肉流失,最好是「兩個掌心大的肉加上一顆蛋」。此外,熱量也必須攝取足夠,才得以維持肌肉量。在運動方面,許惠玉強調「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兩者缺一不可,她建議每周最好從事5天以上有氧運動以及2天的肌力訓練,每次最少30分鐘,前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等風險,後者可預防衰弱症與肌少症。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陳淑麗示範適合老人的肌力訓練,這個運動不只訓練到股四頭肌(大腿前側),也伸展到背闊肌。(Photo by 林祐任/台灣醒報)【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1-07 養生.抗老養生
不想早死 建議每天步行7500步 分次走完也行
老年臥床除了慢性疾病,大都與身體衰弱、肌力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有感覺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然而衰弱、肌少目前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對銀髮族而言,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的幫忙,尤其是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類等,除了分配在三餐外,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日本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研究顯示,飲食較多樣化的銀髮族,其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較佳,可預防失智。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天吃的食物種類要15種以上。另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六個銀髮族就有一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肌肉易隨著年齡增加而漸漸減少,一般銀髮族容易有下半身肌力不足的問題,適度的肌力訓練是增加肌肉及增強肌力最有效的方法,及減少骨質流失並預防跌倒。根據2019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一項針對62歲以上婦女的研究顯示,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其死亡率最低,之後便趨於穩定,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因此,許惠玉也建議,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而言,步行是較容易接受的中等強度生理活動,可以提升下肢及背部肌群之肌力,增加主要關節之柔軟度,甚至可以增強平衡能力,對預防跌倒也有幫助。
-
2020-01-03 養生.抗老養生
銀髮族對抗肌少症 環狀運動器材來相助
北市社會局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引進「銀髮環狀運動器材」,在士林老人日照中心試辦,讓長輩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提升身體機能,健康慢老。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與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率先引進「銀髮環狀運動器材」,將士林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做為實驗試辦場域,將運動器材以環狀排列,每位長輩得以面對面拉近彼此,增加彼此的互動,搭配教練帶領不同器材訓練肌力,提升身體機能,讓長輩動起來、對抗肌少症。智能化運動設備以4台等速肌力訓練環狀器材為基礎,可涵蓋上肢、下肢與核心部位的訓練,而每名長輩會有一張個人化運動卡,記錄肌耐力、心跳等,可打造客製訓練處方,也利於治療師調整運動菜單。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長輩可多利用敬老卡至運動中心,使用游泳池、健身房、桌球、壁球、羽球與撞球等設施,都可用敬老卡點數折抵消費,鼓勵長輩們多運動、顧健康。
-
2019-12-31 養生.抗老養生
別等問題發生才來補救!營養師提醒「保骨」關鍵時刻
根據統計,退化性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發生的年齡正逐年下降,若不好好照顧,人生就提前「卡關」。而40歲正是「保骨」的關鍵時刻,及早保養骨質密度及關節靈活,人生才會持續精彩。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約有81至97%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不足,而男、女性的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50至70%,鈣質攝取明顯過低,使得骨質流失狀況提早發生。此外,與骨質健康正相關的就是關節軟骨,隨著熱衷運動的風潮興起,及工作久坐造成肌力降低等原因,導致關節退化情形也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而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不可不慎!營養師顏敏恆表示,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不容小覷。當骨質逐漸流失,遇到嚴重跌倒或重力撞擊時,骨折風險將大幅提升;而關節軟骨的退化,則會使關節僵硬、無力、疼痛不適等,行動力受到限制。顏敏恆提醒,骨質和關節保健應提早開始,早日建立日常保養觀念,才能有助於延緩骨質流失及關節退化等症狀發生,別等問題發生才來補救,只是亡羊補牢、徒勞無功罷了!保骨關鍵1 運動增肌力骨骼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脆弱,研究證實,利用負重運動,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促進骨細胞的增生,並有助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此外,運動能夠強壯關節周邊肌肉,降低關節負擔,也能促進關節組織血液循環,供給關節潤滑的養分,維持關節活動度。保骨關鍵2 營養多補充顏敏恆說,多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像是深海魚類,如鮭魚、鮪魚等,並搭配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奶製品、豆腐、豆干、小魚乾等;關節保養則可選擇有添加葡萄糖胺的營養品中攝取,或每天飲用機能型牛奶2杯。
-
2019-12-29 橘世代.健康橘
正視肌耐力退化!醫師:退休族重拾運動別硬撐!
LINE突然跳出久違老友的邀約,原來高中時期的班長,主動要辦睽違20年的同學會,訊息中還提醒「酒足飯飽後要來一場籃球聯誼會」,60歲的阿勇興奮地買了整套運動服,連續好幾個晚上到球場「暖機」,沒想到同學會那天,為了閃避老同學抄球,瞬間軟腳當場跪地,就醫後確認前十字韌帶破裂。「人千萬要服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科達很感慨,因為他正是「不服老」的受害者之一,分析起來,運動傷害男性又比女性還要嚴重。阿勇醫學院畢業後,他全心投入工作,大學時期熱愛的羽球幾乎停擺,前2年開始有時間運動,重拾球拍時,步伐明顯不再年輕,不但容易累,每次打完都會嚴重肌肉痠痛,當下不是身體的痛,是聽見自己內心滿滿的心碎,「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老了」。陳科達說,民眾都知道運動很重要,重拾運動常以自己過去接觸過的運動為首選,特別年紀稍長眾,要重新學新的運動,常常會拉不下臉,不願接受他人的指導,加上不願服老,直接憑藉著年輕時在運動場上最常玩的運動項目,重新回到運動場上,往往忽略身體已經跟不上了,上場時硬撐,反而造成運動傷害。陳科達表示,學生時期後就再也沒運動的民眾,核心肌群、肌力、關節耐力都退化,以男學生最常接觸的籃球為例,需高度肌力、爆發力,籃球有很多閃躲、跳躍、停頓的動作,特別是突然「煞車」,大腿股四頭肌撐不住體重,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因扭轉出現「啵」的聲音,前十字韌帶破裂,嚴重者連半月板都裂開。除了籃球,排球、羽球、騎腳踏車等,都需要核心及強健的股四頭肌協助。陳科達說,想要重拾年輕時熱愛的運動不是不可能,但得先給自己至少3個月的準備期,重新訓練核心肌群,特別是腹部核心、背部及腿部的肌群。陳科達說,訓練腿部肌群,建議不要練習深蹲,雖然深蹲是訓練大腿核心的好運動,但是深蹲會讓膝蓋承受很大的壓力,可能肌肉還沒訓練出來,膝蓋先磨損。想安全訓練肌群,可以做抬腳運動,平躺在地,雙腿向上抬,腳掌往身體壓,讓小腿肚緊繃,撐10秒再讓腳掌恢復原來位置為一個循環,每天可做400個循環;大腿訓練則是一樣躺著抬腳但屈膝朝身體,同樣10秒,連續做400個循環,若想加強強度,可在小腿掛沙袋等增加重量。3個月的運動處方,建議可以1天做有氧運動,如跑步、跳舞等,隔天做無氧運動,如肌力訓練等。秉持國健署建議的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接著就能開始嘗試年輕時的運動,進而避免運動傷害。近年常會有運動場猝死的訊息,他呼籲許久沒有運動者,且伴隨有抽菸習慣、A型人格、年紀大、BMI值過重、男性,突然想回廠運動,千萬要注意,容易會有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要做劇烈運動之前,一定要讓身體準備後之後再上場才能避免嚴重運動傷害。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7 橘世代.健康橘
還在沒時間運動? 小心肌少症找上門!
運動對身心健康有益,也能因著肌力增加預防跌倒失能,但不少人總是感嘆「沒時間」。「怎麼會沒時間?」64歲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每日上班前步行虎、豹、獅、象等四獸山,走1圈約1個多鐘頭,腳程比許多年輕人快;若當天早上事情多,可能改至下班後再爬。衛福部國健署提倡「每日1萬步,健康有保固」,簡文仁則日行約17000步,還加上一套自創的肌力訓練體操。他說,運動益處多,特別是銀髮族肌肉與行動力佳,才能談獨立快樂生活,因此在尚未退休的年紀,就應該為預防肌少症作點準備。許多人感嘆沒時間運動,其實,每天爬山時也可以想工作、規畫事情、甚至接聽電話,「時間不會浪費的!」有些人的工作或生活型態無法撥出完整的一、兩小時來運動,「那也沒關係,就將肌力訓練融入生活當中」。簡文仁說,訓練肌力必須要作阻力運動,阻力運動簡單來說就是讓肌肉能用力收縮的運動,「散步太慢不算,游泳每划一下就漂很久也不算,得有點速度」。平日裡,可將步行速度加快、走路墊腳尖走、在廚房作菜洗碗時微微半蹲著作、邊看電視邊深蹲,如此均能訓練到小腿與大腿肌力。核心肌群的訓練同樣重要,核心肌群包括背肌與腹肌,沒有練好容易腰酸背痛、體態走樣。要練腹肌,平日可找點空檔練習仰臥起坐,邊看電視邊坐在椅子上將雙腳平行舉高與放下,邊看電視邊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踩腳踏車般轉動,入睡前躺在床上將雙腳平行舉高與放下,「最簡單的就是走路縮小腹、隨時縮小腹,不僅練到腹肌,還能修飾體態!」簡文仁提醒,要提升身體肌肉量,除了訓練肌力,還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素食者與節食者尤須注意。依據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熱量需求在1500大卡、1800大卡、2000大卡的人,豆魚蛋肉類食物所需份量分別為4份、5份與6份。●一份豆魚蛋肉類是多少?= 黃豆(20公克)或 毛豆(50 公克)或 黑豆(25公克)或 無糖豆漿1杯= 傳統豆腐3格(80公克) 或 嫩豆腐半盒(140公克 )或 小方豆干 1又1/4 片= 魚(35公克)或 蝦仁 (50公克)= 牡蠣(65公克 )或 文蛤(160 公克)= 雞蛋1個= 去皮雞胸肉(30公克)或 鴨肉、豬小里肌肉、羊肉、牛腱(35公克)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