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 橘世代.時尚橘
搜尋
耳朵
共找到
434
筆 文章
-
-
2020-06-13 橘世代.健康橘
遺物整理師廖心筠:留下回憶就夠了,空間留給活著的人。
當至親離世,留下來的東西,每一件都化身為他,讓我們痛得無法面對。要如何開始整理,如何把空間留給生者、把祝福送給亡者?遺物整理師廖心筠走進無數的家,在往生者留在這個世界最後的物品間,聽到看到感受到屬於這個家的傷心、寂寞與故事。表面上是整理遺物,實際上卻在撫慰家屬,找到另一種思念摯愛的方法。滿滿遺物 傳達往生者想說的事廖心筠接過事隔最久的遺物整理案子是10年。委託人是亡者的女兒,過去10年都沒有勇氣踏進媽媽的家。整理塵封超過10年的舊物,廖心筠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小屋子裡有5個衣櫃,滿滿的衣服,奇怪的是,多數衣服連吊牌都未拆。「她真的很愛亂買!」女兒見狀氣憤地說,並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媽媽是小三,不孕的媽媽為了留住爸爸,收養了她和姊姊,但是爸爸依舊不歸,失落傷心的媽媽會打女兒出氣,有次打耳光出手太重,她有隻耳朵從此聽不清楚。從小覺得家裡沒有愛,讓她和姊姊都在18歲就離家北上自立,不再回家。即便如此,她們依然每個月寄生活費給媽媽,沒想到媽媽竟然拿來買根本不穿的衣服!接著,她們在衣櫃裡發現好多乾淨的少女及男性內褲。愈整理,媽媽生前的生活愈清晰:原來媽媽一直在等待,等先生、等女兒回家,準備好足夠的貼身衣物,希望家人只要直接回來就好,什麼行李都不用帶。但是沒有任何人回來,寂寞的媽媽開始逛街,和櫃姐聊天,買了大量用不到的衣服和鞋子。最後,他們打開媽媽的化妝台抽屜,看見一張泛黃的全家福照片。女兒一陣鼻酸,眼淚掉了下來:「原來媽媽那麼寂寞、那麼想念我們!」清完媽媽的家,女兒了解了媽媽生前想要表達卻始終沒有機會說的情感,她原諒了媽媽,也從那個不被愛的角色中走出來。廖心筠說,她是遺物的送行者,透過亡者留下的東西,找到他想要表達的訊息。只留回憶 把空間留給活著的人另一戶人家,則是因為爸爸車禍驟逝後陷入悲傷,覺得任何東西都和爸爸有關、都不能丟,兩年下來,家裡每間房間都成了倉庫,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當天清出了好多垃圾,整理到爸爸房間時,發現抽屜有包車禍現場的證物,裝著爸爸的證件、錢包及鑰匙,原本勉強振作的一家人,看見證物後想起當時情境,又陷入愁雲慘霧中。廖心筠在全家人面前將那包證物撕掉:「爸爸已經離開了,不會再回來了!就算他再回來,他回到你心裡、你夢裡,也用不到這些東西。」整理完後,哥哥擁有了一間自己的房間,並且在書桌上放了一張照片,是姊姊還是個小寶寶時,爸爸抱著她的照片。大家看見清出來的空間,以及那張可以想念爸爸的照片都覺得好感動。「留下回憶就夠了,空間留給活著的人。」這是廖心筠常常對案主說的話。幾年前,她整理外公的遺物,只留下了一本日文古書,以及外公的老花眼鏡,「因為那是開啟我對外公回憶的按鈕。」拋開糾結 徹底放下對物的執著另一個案主是個失去媽媽的女孩。她帶著媽媽的遺物離開原來的家,搬家時貨運不小心將媽媽生前很珍愛的烤箱摔壞,看著無法修理的烤箱,嗚嗚嗚地哭到停不下來,她問廖心筠:「怎麼辦?這是媽媽很重要的東西。」廖心筠跟她說,烤箱是媽媽的,媽媽過世了上天堂了,烤箱壞掉了也會跟著主人去天堂。接著,廖心筠用媽媽的語氣,傳了一則訊息給女孩:「女兒,烤箱我已經收到,雖然門壞掉了,但是在天國還是可以用的。」女孩破涕為笑,跟廖心筠說謝謝。從事遺物整理師的工作超過8年,對廖心筠來說,最難的從來不是整理技巧,而是理解與溝通。理解這個人的生命全貌,以做出比較好的判斷;溝通「物品使用過的軌跡不代表這個人」這件事。在亡者留在世間最後的物品裡,有著他們想要傳遞給至親的訊息,廖心筠就是那個在人間的轉譯者。【何謂遺物整理師?】遺物整理師,顧名思義是受到家屬邀請,整理已經離世的人留在世間的遺物的職業。這個職業在日本與韓國行之有年,在台灣需求卻很少被提及。一直到8年前,廖心筠在協助一位案主整理完屋子後,案主邀請她整理離世的媽媽的房子,開始了廖心筠的遺物整理生涯。廖心筠是目前台灣做最久,也是唯一搜尋得到的遺物整理師。這個職業在國內並無核可單位或是證照資格,只要案主有需求,而收納師也願意到府整理,都可以稱之為遺物整理師。【只留下最有意義的 3步驟清空裝滿傷痛屋子】廖心筠分享,在她的經驗裡,至親過世至少半年後才有辦法從傷痛走出,有能力整理遺物。她提醒,整理遺物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慢慢來、不要急,有些東西或許你現在仍無法割捨,不要勉強自己,先用箱子留著,過陣子再拿出來整理,或許會有不同的決定。著手整理遺物,可以分成3個步驟:1.先丟掉無關緊要的、已經壞掉的物品:發霉的食物、壞掉的鞋子、過期的洗髮精等垃圾類。2.清空大型家電、家具:抽屜已壞的書桌,陳年的冰箱、電視等。即便物品仍可用,廖心筠還是建議送人或是捐贈,一來避免觸景傷情,二來也不會因為勉強使用和原來家中擺飾格格不入。3.回憶類物品:像是相片、卡片、小紀念品等。這類物品整理起來最耗時,她建議只留下最有意義的,能夠開啟你對亡者回憶的按鈕的紀念物即可。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2 科別.皮膚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爺爺每次從我身旁走過去,就飄來一陣臭味,不知道該不該跟他說?」老人家身上那股味道,究竟要如何改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老人臭」的問題卻困擾很多家庭成員,這有辦法解決嗎?老人臭並非每位老人家都會發生,因人而異。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幼華分析指出,老化是造成老人臭發生的主因,人從4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不平衡,四肢和軀幹的皮膚出油量減少,皮膚乾澀,臉部和胸前等部位的皮脂腺卻大量分泌,導致皮脂腺中有某種脂肪酸與過氧化脂質結合成「2-nonenal」物質,形成一股油膩味,是導致老人臭的主因。男女都可能發生老人臭,尤其50、60歲之後更明顯。有些老人家的衛生習慣不好,不愛洗澡,覺得自己沒出門,沒流什麼汗,就不洗澡,因此累積異味;而老人的皮膚角質代謝差,易在腳底或手肘部位角質增生,形成厚皮,如果沒有適度清潔就易散發臭味,若受到黴菌感染,合併香港腳更臭。此外,老人家的腸胃功能退化,如果不注重飲食,消化不良或排便不暢,或睡眠不足、火氣大,一開口就會散出臭味;其免疫力較弱,罹患代謝疾病的機率高,或是糖尿病患因末稍血液循環不好,血路不通,傷口難以痊癒,就可能因照顧不當而化膿潰爛,散出「腐臭味」。李幼華指出,老人臭的主要原因,以「油脂分泌」異常為大宗,因此,在皮脂腺會分泌大量油脂的臉部、額頭、頭皮和胸前等部分,更容易產生異味。分泌油性液體的頂漿腺(apocrine)分布在耳朵前後,也容易產生氣味,加上大多數人常常忘記清洗這個地方,耳後臭味也形成老人臭較明顯之處。體臭與飲食有關,研究顯示,常吃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質食物較易散發體臭,如果在老人家身上就形成老人臭。李幼華說,肉類和起司等乳製品食物,含有動物性蛋白質,會導致皮脂腺分泌更為活躍,以致於有人說吃肉的人較易有體味,就是這個原因。而部分油炸物以氫化油烹調,形成氫化脂肪,是人體難以代謝的物質,囤積在體內易造成荷爾蒙失調,讓油脂分泌變得異常,因此,少吃油炸物,也是減少體臭的方法。平日除注意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其中的抗氧化成分有助延緩老化;同時要注意適度的清潔和保養,留意身體健康,因為身體的異味可能自己聞不出來,如果有人提醒就要注意是否有疾病產生,不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更要注意睡眠品質,除了早睡早起,並要睡足7小時,讓身體有充分休息和修復,能有效避免老人臭上身。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5-28 新聞.生命智慧
父親的眼淚
母親因腦梗死住院,去的時候已呈昏迷狀態。醫生看父親上了年紀,就對父親隱瞞了母親的病情,直接把母親的病危通知書給了我們兄弟倆。父親從醫生的行為中隱約感到有些不對勁兒,就纏著醫生詢問,並反覆向醫生保證,他能夠承受一切結果。那天中午,也許醫生剛好遇到什麼急事,就徑直跟我們兄弟倆說起母親的病情,當時父親離我們只有幾步遠。他支棱著耳朵幾步躥了過來,瞪大眼睛牢牢地盯住醫生,醫生想收口也來不及,只好實話實說。聽到醫生說母親可能時日無多時,父親的身子哧溜一下就歪斜了下去,幸虧我和哥哥眼疾手快,將他攔腰抱住,扶著他就近坐在走廊的病床上。護士很快拿來了生理鹽水。父親喝了幾口生理鹽水,我們以為他緩過勁兒來了。沒想到父親突然猛號一聲,像受傷的狼一樣哭號起來,聲音之大讓旁邊的人吃了一驚。父親的眼淚也如潰堤的河水,洶湧奔騰,在滿是皺紋的臉上肆意流淌,順著下巴吧嗒吧嗒地往地上掉。父親哭得癱倒在病床上,好像要休克過去。突然,他又猛地爬起來,拉住路過的一個醫生的袖子哀求道:「醫生,醫生,求求你救救她。」那份急切宛如溺水的人抓到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好像一鬆手,所有的希望都將隨之消失。哭號一陣之後,父親的聲音逐漸弱下去,但眼淚還是在臉上縱橫奔流。那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我看到父親剛強的外表之下那顆滿懷柔情而又脆弱的心。後來,母親經過治療,終於掙脫了死神的魔爪。父親的眼淚絲毫沒有影響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反倒拉近了我們和他的距離。那以後的日子裡,溝壑不再橫在我們兄弟和父親之間,家庭的溫馨環繞著一家人。在經歷了許多風雨後,我終於理解了「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句話。(本文摘錄自2020年出版《讀者》五月號)
-
2020-05-26 橘世代.好學橘
勇敢追夢不會晚!60歲,移居金門「開間書店」送自己
本來是家庭主婦的林秀惠,在2018年60歲那年,送給自己一個大禮物,從台灣飛到金門開書店,雖然在金門開「舊事書坊」書店已1年多,但她笑笑地說,終於實現多年來的夢想,雖然沒有賺到錢,倒是賺到很多朋友。「我喜歡看書,很愛亂寫,長久以來的夢想就是想開書店,開一家純粹的書店..」林秀惠談起書店,總是眼神散發著光芒,對她而言,這家書店除是她長久的夢想,也是她激勵老公的「藥引」。林秀惠說,她的先生是職業軍人,退休後某天在家裡出了意外,從樓上摔下來顱內出血,耳朵因此失聰,個性變得很封閉,不喜歡與人交往,為讓先生學會獨立,她遠離家鄉,選擇到金門來圓夢。因為女兒在金門大學唸書,林秀惠常常聽她抱怨金門沒有書店,加上先生以前老愛分享昔日在金門當兵的過往,林秀惠毅然決然從南投到金門逐夢,她說,剛開始先生不太贊成,很擔心開店很「燒錢」,但她用客人「口碑」向先生證明,自己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先生後來也知道她的用心,告訴她,他是軍人,會自己站起來!「舊事書坊」裡面除有暢銷書還有2千多本的二手書,林秀惠說,「希望二手書有生命在」,所以店內的二手書都免費出借,也因為這樣,很多朋友都會偷偷把書捐給她,甚至有時候門口常會出現一堆書,讓她直說「金門人真的很可愛!」店內除書外,還兼賣簡餐,但都是限量的無菜單料理,煮的一手好菜的林秀惠說,「自己只是很愛煮,對味道的靈敏度很高」,林秀惠鼓勵大家要吃食物的原形與原味,所以她的餐沒有過度的調味,都是「簡單的味道」,就是這份對烹調的堅持,讓她開店至今不但沒賺錢,反而還燒錢燒了快80萬。每到用餐時間,店內總是坐得滿滿的,還有不少人早早預訂便當,就是希望能吃到林秀惠的好手藝,消費客群以公教、藝文人士居多,很多從台灣過來金門工作或唸書的人,都愛聚在這裡打屁聊天,這裡儼然成為他們的中繼站,大家都把這當第二個家。林秀惠說,她最早是從先生講的故事中認識金門,當時的她覺得先生講的,都是天方夜譚、奇奇怪怪的,但她來到金門後,就很喜歡金門,喜愛建築的她,更是徹底愛上金門的老房子與碉堡,現在只要放假,她就是穿街走巷拍歷史建築,也打算籌設「金門說故事協會」,把屬於金門的故事蒐集記錄下來。【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用手沖咖啡傳遞家的溫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寄情書海不畏苦!賣房借款只為「生活再忙也要讀書」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5 科別.腦部.神經
這種發燒會傷害腦部!致命腦膜炎,早期症狀像流感
過去你可能會聽長輩說過,某個街坊鄰居的小孩發燒之後,就「燒壞腦袋」,從此智力停留在四五歲,或是有些地方動的不好!遇過這些狀況後,大家聽到「發燒」總會很緊張。然而,其實問題不是那個燒直接把腦袋燒到壞掉,而是造成發燒的原因 – 通常是「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讓環繞著腦部組織和脊髓組織的「腦膜」發炎感染,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腦膜炎」。腦膜是包覆腦組織與脊髓的細緻構造,腦膜炎則代表腦膜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感染發炎。腦膜炎容易發生於年紀很小(小於5歲)的小孩身上,十幾歲的青少年到25歲以前的年輕人也會,再來就是超過6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本身有些慢性病,免疫功能不全,或是沒有脾臟(像是曾經車禍脾臟破裂出血而移除脾臟者),也比較容易罹患腦膜炎。(關於腦膜,可以看「顱內出血有四種,每一種都很要命」這篇,了解腦膜分層與不同的顱內出血)病毒感染造成的腦膜炎比較常見,但通常比較沒有細菌性腦膜炎那麼嚴重。我們常聽到的「腸病毒」可能導致腦膜炎,另外,單純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也是可能的致病病毒。 細菌性的腦膜炎是很嚴重的,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幾天內患者就死亡了。通常是細菌跑進血液裡,然後侵犯腦部和脊髓導致細菌性腦膜炎。耳朵或鼻竇的感染則會讓細菌直接侵犯腦膜引發感染。以下三個細菌一定要認識:●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B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b型流感嗜血桿菌曾經是小孩細菌性腦膜炎的最常見原因,現在小嬰兒有接受疫苗注射後,罹患這種腦膜炎的機會就大幅減少。腦膜炎的早期症狀和流感很像,患者可能會突然發高燒,頸部變得僵硬,如果已經是能表達的年紀,會抱怨頭非常痛,且與過去的頭痛感覺不同、伴隨噁心嘔吐,變得對光敏感,沒辦法專心,意識變得模糊或混亂,或根本很嗜睡,幾乎難以被旁人叫醒,食慾變得很差,有這些狀況一定要非常小心,趕緊就醫。接下來我們專門來看看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感染,這個腦膜炎會很嚴重,即使接受治療,每一百個患者中還是有10到15人會因此死亡,很容易影響十幾歲的青少年。近年來美國大專學校有幾次的疫情爆發。有些患者即使後來康復,仍留有永久性的神經損傷,腦部受損、耳朵聽不到、肢體動作變差。腦膜炎雙球菌平常會出現在哪呢?其實有些人是腦膜炎雙球菌的健康帶原者,鼻腔、喉嚨裡就長著腦膜炎雙球菌,但不會造成這個人有什麼症狀,這些沒有症狀的帶原者可以透過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口水來傳播細菌給他人。腦膜炎雙球菌會通常會需要較親密和長時間的接觸,像是親吻、咳嗽、使用同一個杯子,比較容易傳播。 因此,如果處在密集的生活型態,像住在宿舍這樣的機構,會讓腦膜炎雙球菌更容易傳播,因此大學剛開始住宿的新鮮人,剛進去訓練的新兵,監獄的囚犯、長期照護中心的居住者,都屬於較容易染上腦膜炎雙球菌的族群。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潛伏期約為3到4天,患者會開始出現上述的腦膜炎症狀。我們可以根據抗原性和莢膜化學組成,分成腦膜炎雙球菌不同的血清型。其中六個血清型,分別是A,B,C,W,X,Y,會有造成流行感染的潛力。想要減少感染機會的話,最好要打疫苗。目前台灣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結合型疫苗或4價多醣體疫苗,可以預防四個亞型(A,C,W,Y),接種疫苗的7到10天後就可以產生保護力,建議本身有脾臟缺損、補體缺損、或準備去高風險地區(非洲)旅行的話,最好要先施打疫苗。而剛提到美國的大專院校曾發生過幾次腦膜炎流行,主要是亞型B的腦膜炎雙球菌,現在美國有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台灣沒有。如果要去美國念書,年紀介於16到23歲之間,建議要到美國打疫苗。原文:
-
2020-05-25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原因有哪些?醫籲及早檢查
年紀大了,或多或少都有聽力衰退情形,如果聽力檢查測出的分貝數在25分貝以上,就已是聽力受損。25至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一般人在輕度聽損階段較難察覺,往往會拖到中度聽損以上才做聽力檢查,時間拖久了,除了聽力變差外,要找出聽力受損的時間點、原因以及後續的治療也是難上加難。聽力治療師黃妤茜表示,聽力受損的原因不是只有先天性遺傳,後天的環境跟人為影響也會造成聽力受損。常見聽力受損的原因,包括噪音或長時間戴耳機;挖耳朵若用力不當,也有可能傷到耳膜;外力撞擊下,也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耳朵的組織;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感冒等疾病,都有可能侵犯腦神經,讓聽力受損;緊張、壓力過大或是睡眠不足,也是造成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老化更是聽力衰退主因,台灣的高齡人口中,三位至少有一位有退化型聽損;還有遺傳會造成聽力受損。聽力受損的檢測方式,包括耳鏡檢查,可以了解耳道耳垢過多、發炎、耳膜破洞等情況;純音聽力檢查,則是檢查受檢者純音聽力各頻率最小聽閾值,利用不同頻率的純音,檢測對聲音的敏感度,能夠正確測量聽力分貝數;而語音聽力檢查,是用於助聽器使用者的評估和復健,了解言語清晰度。此外,還有新生兒聽力篩檢,則是因為嬰幼兒無法表達,所以需要做嬰幼兒專門的聽力檢查。
-
2020-05-24 新聞.私房新聞
比醫師還神?這位「醫師」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
全宇宙哪個醫師最強?懂得最多?答案應該是谷歌(Google)醫師,愈來愈多病人在就醫前,先上網搜尋資訊,做好功課,但這也可能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甚至氣到內傷。上網搜尋 自我診斷一名復健科醫師說,最近一兩年來,診間愈來愈像是考場,而醫師就像是考生,參加一場一場考試。不少病人先在家裡做好功課、蒐集資料,一進入診間,架式十足,殺氣逼人,坐下來後,逕自從包包拿出一疊影印資料,一副「已做好準備,別呼弄我」態勢,看診期間,不斷發問、質疑,引經據典,就想考倒醫師。谷歌(Google)醫師影響深遠,對於年輕世代更是如此,堅信不已,就有16歲高中生上網搜尋資料,自覺膝蓋痛,就是髕骨軟化,進了診間,摸著膝蓋,自己就當起醫師,講了病因,及致病原因,要求接受核磁共振等高階檢查。醫師氣到翻白眼「到底誰才是醫師?」盡管有點氣,但醫師還是忍住性子,問診、觸診,講解分析可能病因,但小男生卻跳針式地重複說,「在網路搜尋關鍵字,看過文章,一定不會錯。」最後醫師使出絕招,如果真的想做核磁共振,那就得自費,要8000元。一聽到這個數字,小男生從椅子跳了起來,質問「為何要自費?我爸幫我繳了健保費,為何還要我出錢?」類似場景在診間不斷上演,傳統醫病關係也是失衡,醫師總高高在上,心情好時,就跟病人多聊兩句,要是心情不好,就懶得多說,直接開藥,病人多問幾句,就不耐煩。少部分醫師更是誇張,病人問了些問題,他頭也不抬,一手指著診間櫃上的書本說,「別問那麼多,想知道答案,就去買我的書」。有醫師則講話更酸,「你出門都不帶耳朵?」年輕世代 迷信網路隨著網路爆料管道眾多,不耐煩的醫師收斂許多,情勢彼長我消,由谷歌大神養大的網路世代們,只要在搜尋引擎打上關鍵字,就能蒐集許多資料,自己當起了醫師,到了診間,就order一些高規檢驗,指定要做哪些治療。例如,肩膀痠痛,手臂無法抬高,就說是這應該是鈣化肌腱炎,必須做「超音波導引的震波治療」,還說已經打聽好了,健保已有給付,要求醫師就這樣處理。有些病人則屬於對號入座、疑心生暗鬼類型,例如,頭痛、胸悶,上網查關鍵字,就看到「猝死」、「心肌梗塞」等新聞,心生恐懼,直覺自己快死了,得了急重症,到了診間,要求醫師安排磁震造影等高階影像檢查。醫師自嘲 快沒工作就有醫師自嘲說,谷歌醫師如此神奇,自己應該快沒工作了。患者就醫前,作好功課,擬好問題,這是一個好病人應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但請不要拿網路新聞、訊息來考醫師,要求做哪些檢查、做哪些治療。
-
2020-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大製作口罩減壓墊 連新加坡醫護都來索取
防疫期間醫護人員辛苦,特別是長時間配戴口罩,不僅臉上都是壓痕,耳朵也會疼痛,成大Maker Factory創客工廠蒐集國外「口罩減壓墊」的設計加以改良,以3D列印方式生產,提供給醫護人員使用,效果相當不錯,甚至還有新加坡的醫院來索取。目前成大Maker Factory創客工廠免費開放3D列印原始碼在官方網站上,供各地創客工廠下載,號召大家一同加入3D印製行列,協助辛苦的醫療人員度過艱辛時刻。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趨緩,但口罩減壓墊對於需要長期配戴口罩的醫護人員來說依然是一件非常有用的物品。為了克服產量和成本的問題,成大Maker Factory創客工廠執行長林天柱正規畫未來要開模製作。林天柱指出,口罩減壓墊在3D列印技術沒有問題,但如何增進速度有待克服。一台機台一次可列印3個口罩減壓墊,但需2個半小時的時間。然而從3月份網路表單開放填寫申請開始,短短4天全台就有100多家醫療單位登記,總需求量超過2000片,甚至還有收到從新加坡填寫來的表單。每一版的口罩減壓墊製作出來後都會先給醫護人員試用,再從醫護人員給的回饋中做改良,目前口罩減壓墊已修改過4、5個版本。最初的設計,掛勾是尖形突起,醫護人員試用之後反應使用起來有點危險,有時候還會割斷口罩綁線,而修改為圓弧形狀。寬度上也有再做調整,雖然寬度越寬越好固定,但列印製作時間就會拉長。如何減少製作時間,又能達到舒適設計,是最費心處。目前口罩減壓墊片需求仍搶手,歡迎全台創客一起加入製作行列。
-
2020-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招運動在家就可做 舒緩規律運動KO肩頸痠痛
新冠肺炎期間,部分民眾待在家上班,一位30歲的女性上班族即遇上宅在家的遠距工作,但過度使用電腦的結果,卻引起肩頸痠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若未治療或適度運動,有可能出現頸因性的問題,輕則頭痛,重則引起頸椎退化,專業物理治療師張藝薰並示範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改善肩頸痠痛並兼顧防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不要小看肩頸痠痛,這症狀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若是覺得休息就會好而忽略,長此以往,反覆出現的結果,輕則易出現頸因性頭痛,重則還會引起頸椎提早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增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張藝薰物理治療師指出,這起病例幸好經過楊院長建議她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牽引等,漸漸獲得改善。因考量防疫,民眾選擇減少外出或少去健身房運動,宅在家的機會增加,張藝薰物理治療師特別示範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肩頸痠痛,對於3C產品的高度依賴者、上班族及考生等,亦都很適用。第一招【收下巴運動】,坐椅子上,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手指輕微扶下巴做輔助,記住千萬不要抬頭或低頭,這樣的姿勢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次,總共進行15次。此運動可以將椎間盤歸位,還能伸展頸部緊繃的小肌肉。第二招【聳肩運動】,坐椅子上,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維持10秒後放鬆,共做10次。此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第三招【體側伸展運動】,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雙手伸直向上,掌心向左,身體彎曲向左側,維持姿勢20秒後換邊,每邊各做20次。此運動可促進肩頸周圍的血液循環。
-
2020-05-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改善頭痛、經痛、腸胃不適 中醫師6耳穴位教你保健操
常常和大家分享很多穴位按摩,但其實除了身體部位外,我們耳朵上的穴位也是相當豐富,透過適當的耳穴按摩也可以幫助改善不適症狀。至於要用什麼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運用你的雙手。在按摩的同時大家也可以摸看看耳朵有沒有哪邊出現異常疼痛或腫塊,當作一個基本的檢查方式。下面我也幫大家整理了三個常見的疾病問題,可以對照著看。1. 改善頭痛平常容易頭痛的朋友們,建議可以按壓耳神門,能鎮靜安神,另外按壓 #皮質下,也可以調節神經平衡,幫助緩解疼痛。2. 改善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容易脹氣的人,可以加強小腸 部位的按壓,若是排便不順容易便秘的人,則可以按壓三焦,增加腸胃蠕動。3. 改善經痛每個月容易經痛的女生們,建議按壓內生殖器、交感,在月經快來前和月經來的時候,可以加強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經痛。最後也再提醒大家,穴道按摩的力道因人而異,以沒有不適感為前提,不宜過度刺激,若出現破皮或紅腫疼痛等現象,請暫停按摩並就診治療。來源出處郭大維醫師粉專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防疫在家上班肩頸痠痛 收下巴聳肩體側伸展運動可改善
疫情期間有些民眾得在家遠距上班,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長期宅在家工作,過度使用電腦而引起肩頸痠痛,醫師提醒 ,若未治療或適度運動,有可能出現頸因性的問題,輕則頭痛,重則引起頸椎退化。專業物理治療師示範在家就可做 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包括收下巴、聳肩、體側伸展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並兼顧防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不要小看肩頸痠痛,這症狀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若是覺得休息就會好而忽略,長此以往,輕則易出現頸因性頭痛,重則還會引起頸椎提早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增生。後來建議這名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牽引等,症狀漸漸獲得改善。物理治療師張藝薰指出,因為防疫,民眾選擇減少外出或少去健身房運動,宅在家的機會增加,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肩頸痠痛,對於3C產品的高度依賴者、上班族及考生等,也都很適用。第一招是「收下巴運動」,坐椅子上,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手指輕微扶下巴做輔助,記住千萬不要抬頭或低頭,這樣的姿勢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次,總共進行15次。此運動可以將椎間盤歸位,還能伸展頸部緊繃的小肌肉。張藝薰說,第二招是「聳肩運動」,坐在椅子上,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維持10秒後放鬆,共做10方次;此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第三招為「體側伸展運動」,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雙手伸直向上, 掌心向左,身體彎曲向左側,維持姿勢20秒後換邊,每邊各做20次;此運動可促進肩頸周圍的血液循環。
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