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搜尋
耳朵
共找到
478
筆 文章
-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我跟阿公講話,阿公都不理我。」七旬男子因聽力退化導致反應慢半拍,逐漸被朋友冷落,就連孫子也不和他交流,讓他非常失落。同樣是七旬的女子,發現女兒對她講話愈來愈大聲、幾乎失去耐心,不解對方「為何態度這麼壞」,經耳鼻喉科醫院轉介後,由專業人士建議配戴助聽器,才逐漸改善母女倆的相處方式。90%以上成人屬感音神經性聽損,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臨床上建議聽力損失超過25分貝者配戴助聽器。」科林儀器主任聽力師蔡鋕鑫表示,除了部分傳導性聽力障礙可靠手術恢復,約90%以上的成人聽損都是感音神經性聽損,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若聽力損失過大,則可透過手術植入電子耳。至於助聽器種類,蔡鋕鑫觀察,傳統的口袋型助聽器體積大,市面上已越來越少;目前聽損者配戴耳掛型、微型耳掛助聽器居多,由於掛在耳背上,體積雖然小,外觀卻較明顯。耳掛式、耳道型助聽器,依聽損程度與需求而選配。耳內型助聽器包括體積更小的耳道型助聽器、深耳道型助聽器,需要依靠聽損者的耳膜形狀客製化,配戴在耳殼及耳道外側,體積較微型耳掛助聽器更小,外觀較不明顯。蔡鋕鑫說,學齡前的嬰幼兒、學齡後的兒童,由於尚在發育階段,通常建議配戴耳掛型助聽器,隨著身體成長,只須更換助聽器與耳朵的連接端,又稱耳模。至於還在工作的青壯年、退休的老年,會以方便性為出發點,多以微型耳掛式,或依靠耳膜形狀客製化、體積較小的耳內型助聽器為主要選項。聽損已久不習慣聲音,可從一天戴2小時開始適應。由於每個人聽損持續的時間不同,有的老年族群可能長達數年處在寂靜的環境中,聽不到翻報紙、拖鞋磨地、開水龍頭的聲音,一旦配戴助聽器後,反而可能會覺得是噪音而無法接受。為了讓聽損者逐漸適應助聽器,習慣充滿不同聲音的環境,蔡鋕鑫建議,採循序漸進配戴方式,在第一個月的第一周單天戴2小時;第二周單天戴3至4小時;第三周單天戴4至6小時;第四周單天戴8至10小時或更長。聽損者重拾社交生活,能避免失智、減少孤獨感。愈來愈多文獻調查發現,聽損會導致孤獨感、憂鬱感,也和失智症有關。以往的助聽器功能較差、體積也大,難免讓人有「顯老」的感受;不過現在助聽器體積小,功能、舒適度上也不斷精進。蔡鋕鑫說,聽損很像近視,因為度數不同而有差異,老年族群難免覺得聽損是正常老化現象,不當一回事,直到不自覺地將電視聲音開得很大、交流都不回應,家人發現後才就醫並說服配戴助聽器。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高漲、檢查的意願升高,不論是聽損者主動察覺,還是經家人發現,都有增加趨勢。配戴助聽器改善生活品質,也減少家人溝通衝突。上述案例中的男子,原本社交活動多采多姿,因中度聽損加劇孤獨感,所幸經朋友提醒,到耳鼻喉科醫院檢查後,戴上微型耳掛式助聽器,重拾朋友、祖孫情誼。在配戴助聽器一年後,他詢問蔡鋕鑫,「我的助聽器是不是進水了?」蔡鋕鑫才發現,原來他已習慣助聽器在耳朵上的感覺,連洗澡時都忘記取下。另一個案例的七旬女性,因為聽力退化不太敢去菜市場買菜,女兒發現媽媽「怎麼聊天都沒有回應」,導致母女關係緊張。還好心思敏銳的女兒懷疑媽媽可能是因為聽力退化導致反應慢半拍,在戴助聽器後,她才發現對生活幫助很大,也解開與女兒相處上的誤會。助聽器不是愈貴愈好 雙耳戴能平衡音感助聽器價格通常以功能多寡為主要差異,蔡鋕鑫坦言,並非越貴越好,會以聽損者的需求、體驗感受當作挑選指標。除了聽不聽得到,聽不聽得懂也很重要,若聽損問題太嚴重,助聽器雖然能幫助聽到聲音,但對聽懂意思的幫助有限。有些人預算有限,只想配戴單邊助聽器,但蔡鋕鑫指出,雙耳佩戴助聽器,除了幫助身體平衡音感、精準定位聲源,進而幫助識別危險,成為過馬路時對車流、喇叭的來向判斷依據,及遭遇危險時的防禦機制。選配過程中,會讓聽損者知道單耳、雙耳助聽器的優缺點,若只想配戴單邊助聽器,也會尊重對方意願。助聽器常見類型耳掛型助聽器.好操作、不受耳型限制.外觀較明顯.適合所有聽損者耳內型助聽器.外觀較隱匿,需配合耳型客製化訂製.聲音易反饋產生嗶嗶聲.適合輕、中、中重度聽損者耳道型助聽器.在耳道深部幾乎看不見.聲較不適合濕耳患者,選配及維修都比較麻煩.適合輕、中、中重度聽損者聽損不只發生在老年族群,年輕人也容易因為工作、興趣、習慣而導致聽力退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聽力受損的程度分為四個等級,聽力損失小於25分貝者為正常,若在26至40分貝為輕度、41至60分貝為中度、61至80分貝為重度,大於80分貝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患者最多,屬大腦聽覺中樞神經問題。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聽損分為感音神經性聽損、傳導性聽損、混合性聽損,其中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內耳或大腦聽覺中樞神經問題;傳導性聽損源於外耳或中耳的構造異常或損害;混合性聽損則為感音神經性聽損、傳導性聽損的結合。若依照發生時間區分,聽損分為先天性、後天性。力博宏說,遺傳的聽力障礙是基因突變導致,有些病毒、疾病也可能導致先天性聽損,包括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螺旋菌感染,或胎兒在母體生產時缺氧與窒息、新生兒高黃疸、聽小骨硬化症、先天性耳道閉鎖(小耳症)。力博宏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研究:聽力受損每惡化10分貝,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後天性聽損則為胎兒出生後,因種種原因導致的聽障,包括腦膜炎、中耳炎、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或因為外力受傷、噪音刺激、精神壓力、食品藥物作用,包括酒精中毒、化療藥物、抗生素等,及最常見的老化。力博宏表示,一般來說,男性45歲、女性55歲開始,聽力會開始明顯退化,這樣的年齡差距,是因為男女的荷爾蒙差異,女性的荷爾蒙較有保護聽神經的作用。英國的《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指出,失智症的12大危險因子包括:頭部受傷、聽力受損、年幼失學、吸菸、飲酒過量、憂鬱、社交疏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其中聽力受損每惡化10分貝,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指南包括,體能活動介入、戒菸介入措施、營養介入措施、酒精使用疾患介入、認知介入措施、社交活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糖尿病管理、血脂異常管理、憂鬱症管理、聽力損失管理。勿過度沉溺聲樂場所等噪音環境中,避免聽力損傷。新生兒通常可由篩檢發現聽損,但有些後天因素造成的聽損則不易被發現。力博宏說,長期處在噪音環境,是近年導致年輕人聽損的主要因素之一,像是在工地、聲樂場所工作的職業傷害,就會使聽力提早退化;另外,常去演唱會、KTV、電影院,與戴耳機聽音樂、看影片的習慣也是危險因子。他建議,不要過度沉溺這類噪音環境中,也別輕忽平時的微小病灶,像感冒、發燒,都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依聽損程度不同,使用助聽器或電子耳。部分的傳導性聽損,如耳垢阻塞、耳膜穿孔、中耳炎、腫瘤,若症狀較輕,有可能透過手術、藥物等醫療途徑改善或恢復聽力。若為身體機能老化,導致不可逆的聽損,只能透過矯正盡可能恢復聽力,關鍵就是配戴助聽器或手術植入電子耳。力博宏說,聽損患者若可聽到70分貝以下的聲音,可配戴助聽器。助聽器是類似麥克風的輔具,可透過擴大聲音幫助配戴者聽見細微的聲音。不過,他強調,不會強硬建議患者聽損到達何種程度就要配戴助聽器,病患本身的主觀意識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若聽損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此時助聽器就成為不得不的生活必需品。人工電子耳為微創手術,術後可於24小時內開機。至於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內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衛福部近年修訂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附表二,放寬輕度聽力損失的標準,6歲以上民眾雙耳整體障礙比率45%至70%,或一耳聽力閾值超過90分貝及以上,且另一耳聽力閾值超過48分貝及以上等條件,就能被鑑定為輕度身心障礙。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指出,聽力損失與失智症有密切關係,聽損的人可能減少或拒絕社交,大腦也需要花更多時間處理認知運作,進而加速失智症的風險。很多人認為老了退化聽不見是正常現象,因而錯失矯正聽力的最佳時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探討國內的聽損人口數與年齡分布,並提醒正視聽力問題,減少相關併發症。每年約有13萬人因聽力損失就醫,其中因神經損傷造成的聽力損失約9至10萬人,是聽損最主要的原因,與退化有關。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不少人認為聽力漸差是自然老化現象,不需要就醫,其實聽力減損是可以透過治療與輔具等改善。超高齡社會來臨,聽力改善對於維持正常社交功能、生活品質更顯重要。受疫情影響,近年聽損就醫人數較少。近年聽損就醫人數,110年11.5萬人、111年12.3萬人、112年13.7萬人,男女就醫比例相近,多好發於中老年人。石崇良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幾年聽損就醫人數較少,從統計看起來112年人數成長,但與疫情前相比,就醫人數相近,並未出現攀升現象。聽力、視力衰退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有人可能不會因此就醫,石崇良表示,健保就醫數據恐難以反映真實聽損人數,有些長輩就算耳背嚴重,但覺得自己老了自然不會「耳聰目明」,因此不願意就醫。他提醒,聽力損失的原因很多,不只有老化,也有因聲波傳導受阻造成的傳導性聽損、因內耳神經損傷導致的感音性聽損,還有混合性聽損、突發性聽損等,建議找出原因,對症治療。突發性耳聾多可逆,及早就醫很重要。石崇良表示,自己在臨床服務時,與患者的關係大多不錯,但有次跟一位患者打招呼後,對方卻沒反應。後來才知道對方因打抗生素造成腎毒性跟耳毒性,導致「突發性耳聾」,這是抗生素藥物的副作用,隨著症狀改善而停藥,聽力就逐漸好轉。聽力受損並非都是正常老化,有可能受到藥物、病毒影響,民眾不要諱疾忌醫。我國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健康台灣的目標就是建立良好的國民生活習慣。石崇良說,適當營養、運動、減少有害物質、壓力管理、睡眠品質、正向社會關係等都是重要條件;長者維持社交活動不只是正向社會關係,更是維持健康重要一環,因此,聽力照顧不可忽視。聽力影響學習,去年放寬兒童人工電子耳給付標準。健保署於106年7月1日起,給付18歲以下嚴重聽損兒童的一耳人工電子耳,石崇良指出,聽力在學習階段相對重要,給付電子耳讓聽損兒童可聽見,正常回歸學校就讀。當時推估每年嘉惠277位兒童,平均年挹注1億6,540萬元。健保署於112年7月1日起,放寬未滿18歲兒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第二耳給付。電子耳單耳要價57至58萬元,石崇良說,健保給付以前,若自費使用單邊電子耳,後來同一邊耳朵需要更換,也可以再次獲得健保給付,一人終身可獲兩組給付。近期接到耳鼻喉科醫學會建議,將研擬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給付,針對放寬3歲至18歲兒童聽損程度,也希望增加單耳全聾者納入健保給付條件;等待醫學會補件後將,將送至專家會議討論。健保快易通APP,分階段進行無障礙友善使用。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聽覺障礙者約13萬人。112年起健保署跟五大身障團體,包含聽障、視障、肢障等啟動溝通討論,希望聽取意見改善,把健保署的「健保快易通APP」打造成更無障礙友善的使用。第一階段針對視覺部分改善,例如字體顏色設計、語音朗讀等。下一階段改善規畫即是針對聽障團體的主要訴求「電話掛號」,目前正在研擬如何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串接到各醫療院所的掛號平台,目前程式開發已經完成,屬於驗證階段,預計明年上路。人工電子耳手術健保給付標準成人(18歲以上).學語後失聰且兩耳聽力損失呈≧70dB HL( 0.5、1、2、4KHz).助聽後開放式語言測試得分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19日凌晨辭世,享壽83歲,由於不久前才與好友、部屬聚餐,席間並無異狀,驟然的噩耗讓人震驚。最近天氣多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醒,環境冷熱交替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會升高,患者發病前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不適,建議民眾留意身體警訊,及時警覺與求助。最熱和最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發病前走路就不舒服衛福部統計,2021年急診20大疾病,包括頭(部)傷害、食道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泌尿系統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及肺炎,其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居第11名。洪惠風說,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其中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急性冠心病。針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洪惠風曾引述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包括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且冷比熱更可怕,兩者相差4至5倍。他也提醒,患者發病前的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心肌梗塞病情十萬火急 拖久了很多後遺症另外,胸悶、胸痛,肩部、頸部、背部,甚至是下巴痛、左手痛、耳朵痛,或呼吸困難、疲憊、冒冷汗等症狀,可能都與心肌梗塞有關,行動或運動時,不適感能更明顯。洪惠風說,也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只是突然胸悶、胸痛,接著心律不整倒地,此時若未及時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立刻送醫,很有可能因此死亡,「不是每個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救得回來。」洪惠風強調,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般十萬火急,要把握每分每秒趕快就醫,越早把血管打通,被火燒掉的房子區域就越小,甚至可以幾乎完全康復,「但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甚至死亡。」洪惠風說,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老化、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且若長期情緒不佳、壓力過大、飲食與作息不良、病毒感染、組織發炎等,發病風險就也愈高,而當心肌梗塞當下,救援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及時警覺與立刻求助,才能留住一線生機。
-
2024-11-1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領受病人不可承受之重
門診來了個中年婦女,主訴是大腿上有個約五公分的腫塊,據她說已經好幾年了,但一直不放心,終於下定決心來做切除手術。我觸診後初步判斷是單純脂肪瘤,超過九成都是良性,且病人說已存在多年,要是惡性腫瘤早就出問題了。我說,這是個可開可不開的手術,也是風險極低的小手術。「會不會是惡性腫瘤?」病人很憂心地問。「放心啦!機率很低。」我理解病人的擔心,很輕鬆地安慰他。「機率很低還是有機會囉……」病人拿著住院資料自言自語。「等手術後的病理報告就知道,況且就算是惡性的,早期切除還是可以有不錯的治療效果。」這段話是標準的腫瘤手術說明。手術當天,病人的先生很緊張地問我:「手術風險會不會很高?」「還好,這不是大手術,別擔心。」手術過程很順利,隔天就能出院,病人很緊張地問我:「良性還是惡性?」「目視應該是良性,不過最後的結果要等病理科化驗報告。」一周後病人回到門診,當我把電腦報告打開時,病人做了相當誇張但不是開完笑的動作,把眼睛與耳朵摀起來:「我不敢聽!我怕是惡性腫瘤。」「放心!早跟你說是良性的。」「真的嗎?你沒騙我?」病人情緒平復一點,但是眼角有淚水。「她這星期都睡不著覺。」病人的先生苦笑。看著他們夫妻走出去,我不禁為病人與家屬的大驚小怪搖搖頭。幾周前,我不經意摸到頸部有個硬塊,起初不以為意,但隔了幾天沒有縮小跡象,第一時間我想到幾個可能,當中包括某些惡性腫瘤。理智上應該盡快做檢查,但是心裡卻很鴕鳥,很怕檢查出什麼,就跟我常罵病人耽誤病情完全一樣。隔了幾天耐不住煎熬,直接詢問一位專精頭頸部腫瘤的同事。「這多半是良性腫瘤,不過建議做個影像檢查,最好也做個病理切片。」同事很有經驗,他只摸了一下就輕鬆地跟我說,要我放心。然而聽他這麼說,我一點也放心不下。我自己查了醫學文獻,雖說絕大多數是良性腫瘤,但確實有少數病患是惡性度極高的腫瘤。在等待檢查與切片的幾天,我吃不下也睡不好,滿腦子都是癌症的陰影。負責執行切片的影像科同事,看了切片前的超音波,也很輕鬆地跟我說:「應該是良性的!」「那也有可能不是……」這句話我沒說出口,卻在心裡揮之不去。透過院內病歷系統,我可以查自己的檢查結果,病理切片報告需要好幾天,這期間只要坐在電腦前,就會查一下。就在我覺得今天已經不會有結果,明天一早再來查的時候,下班前不死心再看最後一次,突然跳出一堆文字,那代表著化驗報告出來了,我居然下意識閉上眼睛不敢看!最後的結果雖然是虛驚一場,但這場虛驚令我吃足了苦頭。原來醫師講得一派輕鬆的事,對病人來說卻有不可承受之重,開一台刀只是我的日常,卻是病人健康的全部。
-
2024-11-05 焦點.健康知識+
「坐著也會累」車廂很舒服卻愈坐愈疲倦?醫揭3方法幫你搭車減輕負擔
新幹線是日本的高速列車,以準時、舒適著名,大幅縮短民眾通勤時間外,比起其他列車或巴士,新幹線在行駛時相對平穩,提升了旅客乘坐時的舒適度。然而,有民眾卻還是在搭乘完新幹線後覺得:「怎麼只是坐著也會累?」日本媒體網站就向整骨診所的久木(ひさき)院長請教坐車時造成疲勞的原因。久木院長表示,的確遇過有患者因為搭乘新幹線後感到不適來求醫,他指出,其實不只是新幹線,任何車種都可能對身體造成壓力,原因是車輛晃動時引起的「全身震動」,這會對身體造成四種影響,導致出現不適的情況。1.肌肉疲勞久木院長表示,有研究表明,車輛行駛間所造成的震動會使支撐身體的肌肉變得疲勞,身體甚至會變得難以活動。2.體內水分失衡有些民眾除了感到疲憊,還會出現「水腫」的情況,這也是因為車輛震動造成體內水分分佈不均,導致身體無法正常代謝廢物。3.感官系統失衡久木院長指出,平衡感主要是依靠耳朵和眼睛來感知的,在乘坐列車時,視覺上可能感受不到晃動,聽覺卻感受到了,這時大腦接受到的訊息就會有所衝突,為了修正這樣的差距,人就會感覺到疲憊。4.自律神經系統過度活躍在行駛中的車內,身體為了保持平衡會使交感神經活化,然而,長時間神經活躍會使身體無法回到原本良好的狀態,進而導致疲勞發生。因此,搭乘新幹線時就算「只是坐著」,身體卻正不斷發生各種變化,久木院長也和大家分享改善的方法和坐車時的注意事項。• 站起來走走久木院長表示:「走路可以促進血液流動,為疲勞的肌肉補充營養,並加強身體代謝。」然而,在行駛的車廂中一直站起來走動也許並不實際,因此院長建議也可以藉由調整姿勢來改善不適症狀。• 閉眼休息將頭和身體牢牢倚靠在座椅上,然後閉上眼睛休息,這樣可以緩解視覺和聽覺上的不平衡,減輕大腦和自律神經的負擔。• 深呼吸及補充水分身體會因為震動而消耗能量,調整呼吸和補充水份可以幫助身體從疲勞中恢復過來。另外,新幹線並沒有禁止民眾喝酒,久木院長提醒享受飲酒樂趣之餘也記得多補充水分,降低酒精在體內的濃度與吸收速度,但這無法完全消除酒後帶來的疲憊感,若接下來有重要行程還是盡量別碰酒精。要注意的是,不少民眾習慣在車上補眠,但久木院長就指出如果睡太久會打亂身體的生理時鐘,在座位上也容易造成脖子和腰部姿勢不良,反而越睡越累,如果要休息的話,建議小睡20分鐘就好。
-
2024-11-01 醫療.牙科
長智齒一定要拔嗎?2情況非拔不可,牙醫曝最佳拔牙時機!術後吃5食物助傷口復原
智齒位在口腔最後側是口腔中的第三大臼齒,多在16~25歲之間生長,正常情況下每人都會有4顆智齒。依個人智齒生長方向、位置及萌發狀況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年輕患者拔牙後傷⼝癒合較快、⼿術過程也相對單純。雖然拔智齒過程會施打麻醉,但是隨著術後藥效減退,常造成患者疼痛、傷口腫脹,牙醫師會開立消炎藥和止痛藥,只要按時服用藥物並搭配冰敷消腫,多能在3~5天獲得疼痛緩解。另外,博仁綜合醫院牙科部表示,拔智齒後常見6種後遺症包括輕微發燒或傷口發炎腫痛、口角炎或嘴破、智齒神經痛、智齒牙根殘留、流鼻血、乾性齒槽炎,若拔牙後3~5天出現明顯劇痛、沒有隨著時間減緩,疼痛感甚至蔓延至耳朵、眼睛、頸部就有可能是乾性齒槽炎,應儘速回診處理。拔智齒吃什麼?多久可以正常吃東西?拔牙後應2~3小時再吃東西,可以適量食用涼/冷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拔牙48小時內避免太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拔牙72小時內避免飲酒、抽菸,以免影響傷口復原。劉馥萱牙醫師與黃文龍醫師指出,拔完牙當天飲食以冷、軟及清淡為原則並推薦以下六種食物:1.布丁:布丁通常不用過度咀嚼就能吞下去,冰冰涼涼的也適合拔牙後食用。2.蘋果泥:蘋果富含維生素A和鋅,可幫助傷口癒合。3.冰淇淋:冰淇淋的溫度,可緩解傷口腫脹進而減少疼痛感。4.涼稀飯:正餐可以吃放涼的稀飯,不要搭配難咬的配菜。5.地瓜泥:地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活化免疫系統,避免傷口感染。6.豆腐:拔牙術後吃冰涼的涼拌豆腐,可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有助傷口更快復原。除了上述6種拔牙當日食物推薦之外,劉馥萱牙醫師也表示以下5種食物有助於傷口復原:1.木瓜:木瓜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維持牙齦正常功能,若不想咀嚼食物可打成木瓜牛奶,但不能用吸管喝以免造成血塊脫落導致乾性齒槽炎發生。2.牛奶:牛奶中含有的維生素A和蛋白質有助於傷口癒合,而維生素A有助於傷口的黏膜進行修復並維持免疫系統運作。3.空心菜:空心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能減少傷口發炎的機會,適合做為術後食物的選擇,若擔心卡菜渣可以打成蔬菜泥進食。4.鮭魚:鮭魚肉質柔軟較易咀嚼且富含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5.炒蛋:鬆軟的炒雞蛋容易咀嚼且蛋白質含量高,有利於加速傷口修復,不過熱食會引起拔牙區域的酸痛,應放涼後再進食。智齒一定要拔嗎?最佳拔牙時間曝許多民眾常有疑問,智齒一定要拔嗎?如果智齒生長位置端正、口腔清潔也很確實,沒有蛀牙或是牙菌斑堆積的問題是可以不用拔除的。不過隨著人類演化及飲食習慣改變,多數人因顎骨空間不⾜,導致智齒沒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而形成阻⽣⿒或是⽔平智齒,擠壓到原本的牙齒就有可能引起蛀牙或發炎情況。 牙科醫師柯佩伶撰文指出,最常見需要拔智齒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沒有對咬牙:因對面無對咬的牙齒使智齒一直往下生長,導致智齒與前一顆牙齒之間的牙縫容易卡食物殘渣,口腔清潔不易易造成牙齦腫、蛀牙,而往下生長的智齒也可能咬到下面的牙肉造成發炎。 阻生智齒:水平智齒為最常見的阻生智齒,指的是智齒無法順利生長,斜躺在最後一顆牙齒後面,通常只會看到一個白白的牙齒頭冒出來,會跟前一顆大臼齒形成一個窄縫,非常容易卡食物殘渣且不易清潔,長期下來會造成智齒本身蛀牙且連累前一顆大臼齒一起蛀,嚴重蛀牙可能需要大臼齒跟智齒兩顆一起拔掉。智齒是口腔中最晚⽣長的牙⿒,多在20歲左右萌發完成,有些⼈可能會持續⽣長⾄25歲左右。至於,拔智齒最佳年齡為何?佳里奇美醫院牙科部衛教說明,智齒最佳拔除時機應在智⿒牙根形成1/3⾄2/3時,⼤約16~20歲。 參考資料:牙柯醫生、佳里奇美醫院牙科部、台北榮總護理部、博仁綜合醫院牙科部、劉馥萱醫師 假牙贋復家庭牙醫、全民健康基金會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爬山」是一帖良藥!罹癌後存活45年...台大醫師從坐輪椅到登上玉山的奇蹟
-
2024-10-30 養生.運動健身
做不到日行萬步沒關係,步速更關鍵!調整走路5動作讓你走得更快
你走路快還是慢?有些人說這跟個性有關,個性急的人走路較快。事實上,走路速度與健康狀況關係較大。研究指出,步行愈快,對健康的好處愈大,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疾病風險,也降低早死風險。 根據2022年巴西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走路的步數越多,步速越快,動脈僵硬的可能性就越小。2011 年的一項國際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指出每分鐘 100 步相當於適度的體力活動。而中度至劇烈運動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最有益。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也曾於元氣周報撰文指出,步態速度減緩可能是認知功能減退的前兆。她舉2022 年英國的一項研究說明,每天步數越多(最多 10,000 步左右),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低,快走也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如何走得更快?因此,為了預防晚年衰弱、臥病,注意「步行速度」非常重要。那要如何讓自己走路速度變快?很多人可能覺得邁更大的步伐就可以走得快,但《哈佛醫學院》指出,這樣反而會減慢你的速度,因為你很難將身體的重量轉移到離你前面較遠的腳上,以下幾個動作可以幫助你走的更快。1.站直並伸展脊椎當你的姿勢良好並且核心肌肉被激發時,步伐會更有力。站直也有助於減輕上背部和下背部的酸痛,也可以深呼吸以獲取更多能量;並要注意保持肩膀向下,不要往耳朵方向蜷縮。2.手臂彎曲一般我們在跑步時,雙臂一定是跟著快速擺動,而不是伸直的狀態。走路也是一樣的道理。將手肘彎曲 85° 至 90°,並前後擺動手臂,而不是左右或斜跨身體。彎曲手臂時,會更容易快速揮動它們,雙腿也會加快速度以與手臂保持同步。3.腳跟著地腳跟著地並透過雙腳滾動。當你的腿向前擺動時,腳跟應該是腳第一個接觸路面的部分。著地時集中注意力保持腳趾向上。這有利於從腳跟到腳趾的行走動作,比每一步都用腳拍打地面更容易走得更快。4.、前腿伸直試著彎曲腳掌、抬起腳跟,專注於推動自己前進,想像你試圖向後面的人展示你的鞋底一般。而在腳落地到身體下方時,保持腿伸直,不要鎖在膝蓋處,這樣可以讓你的步伐更平穩。5.大步伐改成短步伐很多人可能覺得邁更大的步伐就可以走得快。其實不然,相反的,調整你的步伐更短才會更快。當你邁出下一步時,將你的前腿放在你的正下方,讓步幅滾動的更平穩,更容易將體重轉移到前腿,然後向前擺動後腿,讓步行速度更快。【參考資料】.《CNN Health》.《哈佛醫學院》.《FORTUNE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6 焦點.健康知識+
你的生理年齡幾歲?單腳站立時間就能測 每少2.2秒增長10歲
除了各項數據指標,妙佑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表示,單腳站立就能測試生理年齡,根據團隊的統計數據,50歲的人平均可以維持平衡9秒,而80歲者平均能維持3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根據妙佑醫療機構的數據,單腳站時50歲平均可維持9秒,60歲7秒、70歲4.5秒、80歲2.6秒。妙佑表示,單腳站需要身體在同一時間進行許多複雜的行為,耳朵裡有很多小器官保持平衡,眼睛提供視覺線索,身體和腿部的許多大肌群也參與其中。妙佑指出,單腳站可以測驗一個人骨骼、肌肉和神經的強壯程度,那些數據是衰弱症(frailty)的指標;衰弱會降低身體應對壓力和從疾病及跌倒中復原的能力,導致健康出問題。報導指出,妙佑診所團隊找了40位50歲至80歲的參與者進行一系列與運動相關的測試,受測者排除體重過重及患有會影響其平衡能力疾病者。在平衡測試中,受測者被要求單腳及雙腳站,雙腳站時向前看,一次睜眼一次閉眼,並將腳放在兩個測力板上,以測量腳對地面施加的力量;單腳測試時,物理治療師告訴參與者站直,雙臂以舒服的方式擺放,時間到了就用手抬起一條腿,看能維持多久。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年齡每增長十歲,一個人能單腳站立的時間會減少2.2秒,因此,若50歲的人能夠保持平衡15秒,那60歲的人能保持平衡12.8秒。除了平衡能力,受測者也進行力量和步履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走路方式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太大改變,但平衡能力、握力和膝蓋力量會隨時間流逝而有變化,隨著年齡變化最大的是單腳平衡。報導指出,這份研究的結論是研究結果能幫助優化相關訓練計劃,改善長者的平衡和力量,讓高齡的失能延後出現或得以避免。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8 癌症.頭頸癌
23歲男子右側鼻經常流鼻血 醫一查已是鼻咽癌第四期…曝早期症狀
1名23歲男性去年12月起,右側鼻子經常反覆流鼻血,且症狀持續。醫師診斷他罹患「鼻咽癌第四期」,於是採取「化學放射治療」與「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所幸逐漸康復且無殘存癌細胞,目前仍定期在門診追蹤中。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一般在診療過程中,大部分的鼻咽癌病患接受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後,病情都會獲得明顯改善,但這名男性特別。他在接受8周的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又接續輔助化學治療3個月,腫瘤依然存在,且往同側翼顎窩侵犯。因此,他建議病患接受免疫藥物治療,3個月後的影像學檢查及病毒抗體價位才皆轉為正常。他說,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台灣一年約新增1千5百名患者、6百多人因此死亡,成因至今不明。有家族史、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又稱EB病毒)感染者為高危險群,好發於50、60歲,男性罹病及死亡率是女性的3、4倍。賴文森說,鼻咽癌早期症狀以頸部腫塊最常見,且通常不會疼痛,另外也會出現流鼻血或是鼻涕、痰中帶有血絲,以及有耳鳴、聽力減退、耳朵有閉塞感等症狀。由於許多鼻咽癌患者沒有菸、酒、檳榔的習慣,覺得不會罹癌而掉以輕心,等到頸部腫塊變多、變大才就查出已是中晚期,延誤診斷和就醫的黃金期。賴文森說,若有單側耳悶、反覆流鼻血、頸部腫塊,都是鼻咽癌早期症狀,若發現單側間斷性流鼻血或鼻血不止都是警訊,應盡快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
2024-09-16 醫療.腦部.神經
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是中風還顏面神經麻痺?醫教最簡單判斷方式
一名70多歲有三高的阿嬤,早上起來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家人擔心可能是中風了,緊急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是帶狀疱疹引起了「顏面神經麻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勇評指出,病毒感染容易引發顏面神經麻痺,容易跟中風混淆,最簡單的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會影響到手跟腳。常見因病毒感染 好發於春秋黃勇評表示,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局限於臉部,包含眼皮下垂、眼淚一直流、法令紋消失、水會從患者側嘴角流出、舌頭麻不適等,有的人還會出現耳朵後面疼痛的前驅症狀;腦中風則有「臨微不亂」的判斷準則,「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兩者最大差異,就是顏面神經麻痺不會影響到手跟腳。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秋兩季,常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如疱疹病毒、帶狀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同時與免疫力低下或疫苗接種等有關。黃勇評說,通常患者容易在一早發現,尤其是刷牙、洗臉等照鏡子時,會注意到單側臉部出現眼歪嘴斜等狀況。每10萬人約有25人會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好發族群為免疫力差者、懷孕婦女、年長者等。「顏面神經不治療也可自行恢復,但需要8到12周才會痊癒。」黃勇評說,治療可以加速復元,年輕人復元較快,4周就會復元得差不多。黃勇評說,該名70多歲阿嬤因有出現耳朵後疼痛的前驅症狀,加上免疫力較差,治療時間比較久,耗時4周以上、回診2次,給予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治療才痊癒。針灸、電流刺激 可加速復元另有一名做房地產仲介的壯年男子,交際應酬壓力大,平常菸酒不離手,早上起來出門前發現自己眼歪嘴斜,趕快上網查資料,一到診間就跟醫師說自己「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檢查確診,後來給予類固醇治療,一、兩周之後就痊癒了。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黃勇評說,通常第一周會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對抗顏面神經發炎、加速復元。然而,顏面神經麻痺會伴隨其他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必須同步處理感染問題,否則顏面神經也很難單獨治好。此外,針灸、復健電流刺激等,也會加快顏面神經麻痺的恢復。雖然顏面神經麻痺不能百分百預防,但可以透過加強免疫力的方式來減少發生機率,黃勇評強調,日常生活應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同時補充維他命,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適量攝取咖啡、茶,戒菸戒酒。也提醒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可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病人珍貴的互動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的心得分享」。一般而言,在醫學院最後兩年的臨床實習都是每一到三個月就換一個臨床科,所以往往沒有機會讓學生看到病情的演變以及建立理想的醫病關係。在一所醫學生有六個月內科與外科連續實習的教學醫院實習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在病人出院後,回來看門診或再住院時,能夠與病人見面,這樣才會有機會了解「疾病」的全貌以及病人與家屬因病所苦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醫學生學到照顧病人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態度」。透過這三位醫學生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最初遭遇病人或家屬的冷漠或拒斥,透過耐心與關懷,發展出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的醫病關係,並讓學生對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原本以為實習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了解醫療決策實際上的運作,但沒想到卻在與病人的互動之間了解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而那是我在這半年學習中得到最珍貴的東西。第一次遇到H先生是在病房的過道上,那時他正站在護理站的櫃檯前方準備辦理住院程序,而我當時還不知道他就是學姐剛剛說要上來的病人,看到他時我只想著:「恩,應該是陪家人來住院的陪伴者吧!」但也不能怪我這麼想,畢竟H先生從外觀上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生病的人,他講話時總帶著燦爛的笑容,伴隨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及明顯經過鍛鍊的身材,任誰都無法將他與一個罹患癌症且全身擴散轉移的人連結在一起。因此當我要去到病房詢問病史時,一推開門看到是他坐在床上,心中的震驚如海浪般洶湧,腦海中也一直想著是不是我走錯了房間。H先生一看到我進來,便用著招牌的笑容跟中氣十足的聲音說:「嘿醫生,怎麼了嗎?」,我連忙澄清我只是醫學生,離醫生還差得很遠,他只是笑笑著說:「很快啦,你再待個幾年就是啦,好好加油啊!」。在這時我早就從震驚的情緒轉換成茫然,沒想到連病史都還沒問到,就被病人照顧了一番。當下我與H先生就開始用著近似老朋友的語氣開始聊天,同時我也開始瞭解到他的病史的離奇之處。H先生從小就是一個健康且活力十足的人,一路從屏東讀到台南最後到台北來念大學,大學畢業後就旋即投入科技業工作。過程中雖然辛苦,但也一路過關斬將地當上了主管,同時結婚後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小孩。然而這本該是幸福美滿的劇本卻在2022年的一次公司檢查有了轉折,當時報告上顯示有一項癌指數超標,他心裡想著應該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吧,但仍來到我們醫院檢查。殊不知,一查便發現肺癌已經蔓延開來,經過正子攝影後更發現癌細胞早已擴散到全身,只剩下腦部依舊是一片淨土而已。幫他做檢查的醫生十分好奇的問他,「難道你全身上下沒有地方會不舒服嗎?」H先生也是滿臉茫然地說「我完全沒有任何症狀阿,要不是健檢有紅字不然我根本不會來檢查。」。雖然H先生笑著跟我述說這段過程,但我能從他不時的停頓中感受出在得知全身轉移的當下他的心情究竟經歷了多大的起伏。H先生說他後來即使不願意接受現實,但也乖乖地接受手術及藥物治療,「畢竟我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要養呢!」H先生苦笑地跟我說,好在經過手術後H先生的疾病就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並且經過3個月的休養又能夠重新回去上班了。但或許是命運的玩笑,經過治療後的6個月,H先生在一天下班的路上發現他會看不清紅綠燈的顆數,並且耳朵不時會出現嗡嗡嗡的雜音。他當下想說會不會是最近看電腦螢幕太久了,因此就先去了家裡附近的眼科診所檢查,但醫生跟他說並沒有看到任何問題。但他的症狀卻沒有隨著時間過去緩解,反而出現的越來越頻繁,因此他最後決定要來我們醫院再檢查一次。沒想到,在核磁共振上看到他的腦部已經有許多細小的轉移,並且有一部分的癌細胞似乎早已侵入他的腦內,因此醫生連忙將他轉到我們病房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並且準備開始接受放射線治療。跟他聊完他的病史之後,H先生突然換成小心翼翼的口氣問我:「我大概最快可以多早出院阿?我很急著回去上班欸。」我當下沒想太多就回答說:「至少要先確定你的狀況並且擬定好治療計畫,應該不會太快喔。你公司最近有很多案子要急著處理嗎?」,H先生這時就面露難色的說:「也沒有啦,就你知道的,我兩個小孩現在都還在讀小學,我想說是不是能多賺點錢讓他們以後可以過得好一點。」。在那個瞬間,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閃即逝的焦慮與憂愁,並且這樣的情緒是被他深藏在心中且不輕易被別人發現的。我突然能明白為什麼他對於治療會不會影響工作那麼介意,並不是H先生對於工作有多大的熱愛或是企圖心,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一定足以看到小孩長大成人,因此更希望能藉由剩下的時間為小孩搏出一個無憂無慮的未來。了解到這件事,我強作歡笑的跟他說:「現在重點是要把病治好啦,治療完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不要讓家人擔心才重要吧」,H先生笑著說:「也是也是,是我自己太著急了,那就看你們怎麼安排囉!」。後續我又與H先生聊了很多,要離開病房前我笑著跟他說是「那先這樣啦,我明天早上再來找你啊!」他也笑著跟我揮手說好。但在走出病房後,我趕緊找了個地方坐下穩定情緒,我明白他的擔心及焦慮,但讓我不能明白的是為何他在這樣的壓力面前依舊能保持樂觀的一面對待所有人事物,難道是家人的力量讓他得以撐過這一切嗎?我苦思而不得其解,但我能知道的是,在此時此刻,他早就已經不在乎自己的生與死,他唯一在乎的就是他摯愛的妻子及兩個年幼的孩子,無論治療或工作多麼艱辛,他能義無反顧地承擔一切,只為了給他的家人撐起最後的一片天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2 醫療.耳鼻喉
經常感到頭暈?專家教你簡單2方法判斷是由哪隻耳朵所引起
許多人都有坐雲霄飛車或拉著孫子轉圈後感到頭暈的經驗,這種失衡的感覺在輕微時可能無妨,但如果不定時發生,可能是罹患「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健康網站Woman’s World報導,BPPV是導致眩暈的常見原因,在就醫者中約有20%被診斷出患有此病,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50歲及以上的人。伊利諾州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臨床聽力學家漢伯格(Ayelet Hamburger)表示,BPPV最常發生在早晨,由某些頭部動作引發,例如頭部上下轉動、從躺下坐起或在床上翻身,通常一分鐘內就會好轉。聽力專家懷斯(Virginia Wise)指出,耳朵內有聽力與平衡器官,三個半規管是內耳中主要負責偵測運動的部分;每個半規管朝不同方向,因此身體可以感知上下、左右與旋轉。她說,耳道中有許多小神經末梢,上面黏有碳酸鈣結晶;當身體移動時,重力會使結晶體往下沈,大腦便會知道在往哪個方向移動。有時這些結晶體會因脫落而飄浮,因此當身體移動時,它們也會移動;而大腦因無法區分飄浮的結晶體與真正的轉動,所以會感到眩暈。如果經常感到頭暈,懷斯建議去看醫生或聽力專家,因為高血壓、糖尿病與頭部受傷等更嚴重的問題也會導致眩暈。想知道是哪隻耳朵引起的眩暈,有兩個簡單的方法:1.翻滾測試懷斯表示,患者通常描述他們的BPPV是在床上翻身時發生的,如果向左翻滾時出現頭暈,很可能是左耳受到影響,如果向右翻滾時出現頭暈,則很可能是右耳的問題。2.福田踏步測試(Fukuda)懷斯表示,選個開闊的空間,遠離障礙物,閉上眼睛後,原地踏步約30秒或100步,身體會自然轉向受影響的耳朵。如果這些測試不能提供足夠的判斷訊息,便需由耳鼻喉科醫生或受過訓練的聽力專家協助。漢伯格說,他們可藉由Dix-Hallpike的這項測試,觀察特定的眼球運動,判斷是哪隻耳朵和哪個平衡管出現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2 養生.人生智慧
76歲廖輝英家中重摔,後腦撞地獨自掛急診!已向兒女交待遺言:晚一天知道死訊也不用難過
76歲作家廖輝英2年前喪夫後,現在一人獨居,日前她上節目自曝在家重摔撞到後腦,自己一個人去醫院急診,也透露已向兒女交代過遺言。廖輝英在「新聞挖挖哇」節目上透露,有次在家調整冷氣,結果後退時被東西絆倒,人就往後摔頭部直接撞到地板上,當時她躺在地上久久都無法起身,覺得整個人很昏,過了一陣子才能起身,接著就自己一人去醫院掛急診,後腦腫起有一個拳頭大,她痛到連耳朵都感覺快聽不到聲音,醫師檢查後提醒她要注意,如果之後腦部有出現瘀血就要開刀,所以要定期追蹤。主持人鄭弘儀提問有聯絡孩子們嗎?而廖輝英則覺得因為現在孩子們都已各自成家立業,且都還在上班,因此只告訴孩子們自己摔倒了,但是現在沒事,要孩子們不用來看她。另外廖輝英也談到自己一人獨居,就曾告訴孩子們,如果她生病要去做檢查,自己感到害怕時,會再通知他們陪同,未來若她在晚上往生,第二天他們才知道趕來,不需要感到難過,因為孩子們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她,所以就算晚一天才知道,不需要覺得沒有照顧好媽媽,而她死後就直接火化不用放在廟裡。【延伸閱讀】.撞到頭沒症狀就沒事?有這些情況需儘速就醫.阿嬤說「頭撞腫了塗麻油就對了!」 古老偏方該不該信?.沒人送終就是不幸?日學者:一個人臨終,沒問題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醫療.耳鼻喉
耳朵進水怎麼辦?用棉花棒清理當心3風險!3招有助積水排出
你曾有過泳池游泳或洗澡後耳朵進水的經歷嗎?那感覺就像是你的耳朵被堵住了,通常積水很快就能排出或自行消失,但若情況持續則非常惱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透過傾斜頭部並輕輕拉扯耳朵來將水從耳朵中排出,但也有可能出現游泳耳,或稱為外耳炎(External otitis)的耳部感染。耳朵進水怎麼辦?專家指出,游泳耳是外耳道的感染,外耳道由皮膚覆蓋的骨骼和軟骨組成,從鼓膜延伸到頭部外側。耳朵進水時可能會導致細菌或真菌感染,這些感染通常是由耳道內殘留的水引起的,因為潮濕的環境有益細菌或真菌繁殖。所幸,大多數時自己將耳朵裡的水排出通常並不困難。當耳朵進水時,可採取以下方法:1.傾斜頭部將水從耳朵中排出最快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頭偏向一邊幫助水流出。2.拉動耳朵將水從耳朵中排出的另一種簡單方法是輕輕向後或向下拉動耳垂,此時你可以輕輕左右搖頭,這通常可以移動耳道軟骨使其更直,從而促使積水流出。3.使用吹風機用吹風機吹乾耳道,只需確保使用低風量,並與皮膚保持安全距離。排除耳朵進水不該做什麼?當你試圖排除耳朵進水時,使用錯誤的方法可能會刮傷耳道或影響耳道內的耳垢。專家提醒,別將任何東西插入耳中,包括棉花棒和手指,否則恐增加以下風險:1.耳朵感染嘗試用棉花棒或手指去除耳朵積水,可能會將引起感染的細菌帶入你的耳朵。2.耳垢堵塞如果將耳垢推入耳朵深處堵塞耳道,你可能會出現耳痛和部分聽力損失。3.刺破鼓膜鼓膜將外耳和中耳分開,將物體插入耳朵可能會刺穿耳膜。症狀可能包括耳朵流膿、耳痛和聽力喪失。通常如果你嘗試了幾種方法但仍然無法排除積水,建議就醫以便進行進一步評估。【資料來源】.How To Get Water Out of Your Ear.How To Steer Clear of Swimmer’s Ear.How to Get Water Out of Your Ears
-
2024-08-10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好不好看面相能知道?中醫點名「觀察4部位」能發現心臟異狀
心臟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一旦出現病徵,其實從耳朵、印堂、山根、唇舌等4大部位是能發現到心臟的異狀!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內經》指出,「心其華在面。」從面相上可以藉由中醫的望診,觀察心血管系統的好壞,及心臟功能的穩定。臉上有「冠心溝」、「懸針紋」 心臟恐面臨疾病風險吳宛容認為,一個人的疾病狀況可以透過望、聞、問、切四診來判斷,望而知之為之神!以心臟衰竭為例,患者通常會出現杵狀指,意即手指或足趾末端明顯增生、肥厚,呈現杵狀般膨大,就如同鼓棒末端,使得指(趾)端背面的皮膚與指(趾)甲構成的基底角等於或大於180度。其發生原因在於肢體末端缺氧,讓細胞認為生存受到威脅,所以造成局部組織增生,導致壓迫到原有的手指外觀。民眾要從面相判斷心臟的健康,吳宛容指出,首要觀察的地方為耳朵,當心臟冠狀動脈硬化導致供血不足時,耳垂組織會萎縮,當耳垂因沒有軟骨和韌帶支持下,會出現1條由內上方延伸至外下方的凹陷線條,中醫稱之「冠心溝」。若觀察到耳垂上有「單耳不完全」的摺線,屬於較不嚴重的狀況,其次為單耳完全性摺痕,最嚴重的是兩耳完全性對角摺線,其患有心臟疾病的機率最高。第2個要觀察的位置為印堂,吳宛容說明,通常印堂光澤平滑、沒有紋路是健康之相,但是當印堂產生縱紋,好像懸著一根針,中醫望診稱之為「懸針紋」。只要印堂出現懸針紋,無論在中央或兩側,這類人士心情通常不開朗,胸口也會憋悶,呼吸不順暢,心肺的循環也會有問題。山根也是觀察重點之一,吳宛容解釋,山根位於兩眼內側眼頭之間的鼻樑低處,是鼻子開始要隆起的地方,山根低陷或出現橫向細紋,代表平時身心壓力大,波動的情緒容易導致血壓起伏不定,上了年紀後就容易有心臟血管的問題。另外,從中醫看來,唇舌的健康很重要,當舌面或舌邊出現暗斑,捲起舌頭,舌下的靜脈色暗、腫起,甚至彎曲、唇色暗沉等,都是氣血瘀滯的現象。愛護心臟保持健康! 日常可按摩刺激3穴道中醫通常觀察到異常徵兆,都會建議患者前往醫院,由心臟專科醫師進行檢查以防範未然。吳宛容強調,中醫看的是氣血,當心臟專科醫師沒有檢查到異狀,就是屬於中醫的氣病,這時中醫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預防心血管走向崩壞的情況發生,當西醫檢查到心電圖異常、心肌缺氧、心血管阻塞,這時就是中醫所謂的血病,建議中西醫併治,以預防心肌梗塞發生。民眾日常可以按摩3個穴位,以加強心臟保健:▸隱白穴:隱白穴位於左右腳拇指指甲根部處,屬於「脾經」的出發點,因此刺激隱白穴具有「活血」的效果,能提高血液流動的流量以及質量,有助於提高血管彈性,使全身的氧氣、營養更能在體內順暢循環。▸復溜穴:高血壓會帶給心臟相當大的負擔,而刺激位於小腿內側的「復溜」穴能提高水分代謝,具有降低血壓的效果。透過按壓刺激復溜穴,可能讓身體的水分更容易排出,具有改善水腫的效果,進而可能使血壓接近正常、使心臟負擔減輕。▸內關穴:內關穴對心律不整有良好的改善效果,還能調整橫膈膜柔軟度、防止呼吸過淺,能降低心律不整的風險。內關穴意為內臟的關口,具有調節內臟、安定身心的效果,能幫助提高內臟血液流動,也可能對改善心悸問題有效。★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6 醫療.耳鼻喉
耳塞式、耳罩式、耳道式,哪種耳機比較不會損害聽力?教授這麼說
臉書朋友吳先生在2024-7-1用簡訊詢問:教授您好,想請問教授,是否有研究比較耳道式耳機和耳罩式耳機哪種形式對耳朵損害較小的?謝謝! 我是盲人,最近好不容易暫時找到工作。不過每天需要戴耳機8小時,所以希望能挑個相對部傷耳的耳機。音量是絕對會注意,非不得已(如上課用電腦(戴單耳))我不會調高音量來抗衡背景聲音。大學時上課用電腦的比例可以控制,但工作情況就不同了。我個人的感覺是耳道式耳機的傷害較小,因為它的隔音效果較好,可以使用較低的音量,但也有不同的說法,所以我需要更專業的建議。謝謝!首先,我希望大家能了解(1)研究需要經費,而臨床研究更是需要大量的經費,(2)攸關生死的健康議題,例如癌症和心臟病,比較有機會拿到研究經費;而耳機影響聽力的議題則不容易拿到經費,(3)耳機類型影響聽力的比較,在實驗上有太多難以控制的變數。所以,我看到吳先生的提問後,雖然非常希望能幫忙,但心裡已經有準備,可能要讓他失望了。我花了很多時間,反覆搜索和閱覽,最後只搜到一篇研究論文- 2007年發表的The effects of listening environment and earphone style on preferred listening levels of normal hearing adults using an MP3 player(聆聽環境和耳機形式 對聽力正常成年人使用 MP3 播放器的偏好聆聽程度的影響)。這項研究設定兩個獨立變數,一是耳機類型,二是環境。耳機類型分為耳塞式(earbud)、耳罩式(over-the-ear)、和降噪耳罩式(同款耳機帶降噪電路)。環境則分為安靜、街道噪音和多人交談。研究對象是38 名聽力正常的成年人。每位受試者聽同一首歌曲並調整音量,直到在 9 種條件下「聽起來最好」。研究的結論是:大多數MP3播放器都是以耳塞式耳機出售的。與耳罩式耳機相比,這款耳機的首選聆聽水平較高。此外,隨著環境中噪音水平的增加,使用耳塞式的人更容易受到背景噪音的影響而提高音量來克服這一點。結果是耳膜處的聲壓級增加。然而,我們的受試者選擇的等級表明 MP3 聆聽等級可能不像主流媒體最近報導的那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也閱覽了很多較有信譽的機構提供的相關文章,例如克里夫蘭診所在2022-2-14發表的The Safe Way to Rock Out With Earbuds or Headphones Without Damaging Your Hearing(使用耳塞或耳機搖滾而不損害聽力的安全方法)。它說耳機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1.耳罩式耳機將您的耳朵包裹起來,通常可以更好地消除外界噪音。更好的音質還可以讓您以更低的音量聆聽。然而,它們不如耳塞式便攜或方便存放。2.耳塞式耳機會讓更多的外部噪音進入您的耳朵,如果您在戶外、交通附近或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這可能會比較安全。然而,在環境噪音較大的地區,人們往往會將音量提高到危險水平。3.隔離耳塞式耳機的橡膠頭可以密封耳道。它們有助於阻擋外部聲音,但對於需要了解周圍環境的跑步者或騎自行車者來說可能很危險。從這些論文和文章,我得到的結論是:1.整體而言,耳罩式耳機,尤其是有降噪功能的,是最好。2.耳道型的耳機可能會將耳屎往內推擠而降低聽覺。3.就聽力損害的風險而言,決定性的因素是音量,而不是耳機類型。畢竟,不管是戴在耳朵內或是耳朵外,最後還是由施加在耳膜上的壓力來決定聽力損害的程度。不過,既然吳先生說「我個人的感覺是耳道式耳機的傷害較小,因為它的隔音效果較好,可以使用較低的音量」,那就請吳先生把我的意見當做參考就好,無需刻意改變。原文:哪種耳機比較不會損害聽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買兩條餅乾和兩粒梨子當作禮物
【編者按】:本週的兩篇文章主題是「病人送禮的面面觀」。一位關心醫病關係,經常在醫療場所幫忙病人與家屬的牧師很生動地描繪出病人感激送禮的場景令人感動。一位仁心仁術的資深醫師也有這機會表達病人、家屬送禮時帶給醫者的困擾。希望關心醫病關係的讀者可以因為這兩篇文章,而能跨過醫病之間的鴻溝,更加了解這問題。我們也希望「醫病平台」可以在這主題下邀請各方人士繼續更深入的討論。她是從鄉下來的「阿嬤」(跟診護士是這樣稱呼她),抵達候診室時還上氣接不上下氣的樣子,一直在喘著。因為她幾乎就是兩步當作一步快速地走,好不容易才抵達候診室,剛進去馬上就聽到護士叫了她的名字,原來護士在後診室等候她,因為大家都下班了,看見熟悉的護士臉孔,阿嬤一直說:「對不起、對不起,我遲到了。真失禮!」這樣的一直重複不斷直到進入診療室,看見醫生,醫生和護士小姐都要阿嬤慢慢來。這個護士口中的阿嬤年約78,她清楚記得這一天要回醫院看診,大清早就起床準備要到醫院來。兒子告訴年老的母親不用那麼緊張,是下午的診。他先去公司上班,下午二點半會回來載她去搭三點的客運。阿嬤因為住鄉下,公車班車很少,每一小時才有一班,且時間並不是很準,有時會遲到晚分,有時也會提早到站就開走。孩子只有機車,年老的母親堅持搭公車,不想讓孩子騎機車載她。也因此每次回診日子,阿嬤都會很緊張,因為她很擔心萬一沒搭上公車遲到,而醫生等不到她,下班了怎麼辦?孩子一再安撫著年老母親,說絕對來得及,不用擔心。原本約好下午2點孩子會從公司請假回來,載著母親要去客運站搭車。但老母親等到3點半了,孩子卻還沒回來,她越想越焦急,就在3點40分時,孩子趕回來,一直說公司臨時有事跑不開,然後催促著老母親快點坐上機車,載去客運停車站,老母親馬上趕孩子回去上班,她會小心,要孩子不用擔心。等孩子騎摩托車離開,阿嬤看看,還有點時間,就轉身到車站附近的雜貨店買東西,原來阿嬤不要讓兒子知道她要買「孔雀餅乾」送給醫生。因為她知道兒子的個性,不可以買這麼「俗物」當禮物送給醫生,會被醫生瞧不起。上次孩子陪她去看診時,就特地買了一盒珍貴的水果禮盒,結果在診間跟醫生「嚕」了很久,醫生才勉強收下來。因為這位醫生很清楚知道阿嬤的家境不是很好,都是這個孩子在工廠辛勞工作賺錢,母子兩人過生活。但就在她到「柑仔店」買兩條孔雀餅乾時,因為老闆娘也熟,就問東聊西的,熱情的阿嬤竟然把公車的時間給疏忽,當她說「好了好了,我要去搭車了」,就在此時,卻看到公車剛好從店門口經過,她跑出去怎樣搖手都沒有用。只好回到「柑仔店」付了錢,手中塑膠袋裡裝著兩條孔雀餅乾,走到公車站,又在水果攤上買了兩顆梨子。這一等,又是一個小時,車子來了。阿嬤心裡是焦慮又緊張:怎麼辦?也不知道怎樣打電話到醫院找醫生。等她到醫院時,已經是下午五點半過了,遲到三個小時,候診室已經沒有病人,他非常擔心醫生已經下班了。就在此時,她熟悉的護士出來候診室,看到阿嬤,叫她。因為護士小姐也跟阿嬤很熟,開口的第一句話:「阿嬤,您怎麼現在才來?醫生等您很久了喔。」阿嬤只能:「歹勢啦!歹勢啦!」走進醫生的診療室,醫生就對護士說:「我就告訴你,阿嬤一定會來。阿嬤,您是用跑的嗎?怎麼喘的這樣?先休息一下。」阿嬤不敢講她是去買禮物要送給醫生的關係。等阿嬤喘氣比較緩慢而平穩下來時,這時醫生開始非常仔細地跟她解說上次照X光,和病理檢驗出來的報告內容,逐一地解釋給她聽,並且又再檢視她的眼睛、喉嚨、耳朵、翻翻手掌,聽診器前胸後背都仔細地聽,也問了她最近一個月來,在家裡的生活,和飲食方面的情形等等,她都一五一十地清楚說給醫生聽。而每當她在講的時候,這位醫生兩隻眼睛是緊盯著她,表情看起來就是一副非常專注在傾聽的樣子,然後很快地在電腦上記下她所述說的一切,寫得非常仔細。當醫生跟這樣阿嬤說:「阿嬤,好了,我開藥給你,藥師會告訴你怎樣用藥。若是你在服藥期間,或是回去後,如有發現哪地方不舒服,請記得叫您的孩子隨即打這個電話給我(醫生拿便條紙寫著一個電話號碼給她),讓我知道喔!」聽完醫生的吩咐,阿嬤突然流下了眼淚,害醫生嚇了一跳,趕緊問她怎麼了?發生什麼事?阿嬤細微哽咽的聲音好像甚麼食物卡在咽喉,使她說不出話來的樣子,又聽到醫生緊張的問說「怎麼了」,護士也靠攏過來,雙手從身後扶在阿嬤的雙肩,輕輕地拍著,也順手從醫生的桌子上抽了兩張衛生紙給阿嬤擦拭眼淚。醫生的雙手緊緊牽著阿嬤的手,然後聽阿嬤慢慢地仔細說出這段話:「醫生,你人真好,替我看病都這麼詳細,不會因為我是『庄腳查某人』就隨便看看,而是問得如此仔細。我每次回去,我都將醫生你看病的情形,問的事,全部告訴我的孩子,也說給我鄰居的人聽。他們都很感動有你這麼好的醫生。這次我要來看您,孩子騎摩托車載我去車站搭車。我在車站臨時買了這些東西來送你,上次我就說要買這樣的東西送你,就被孩子罵過一次,這次怕又被孩子罵,說是沒有禮貌送這種東西會被醫生笑。他有說要買禮物要早一點跟他說,他會想辦法買比較好看的。他怕我買這樣的東西,醫生你會看不起我,看病會隨便。但我知道醫生你不會,因為你每次都是看得非常仔細。我就是去買這東西要送你,結果錯過了公車。很害怕你和護士小姐下班了。因此,一下車就用跑的,才會這麼喘。這些東西請你不要嫌棄。」說著說著,阿嬤伸手從袋子裡拿出一個有紅白線條的塑膠袋,裡面裝著兩條孔雀餅乾,和兩顆大梨子。聽完這位阿嬤說的話,換醫生和護士兩個人眼眶都紅了起來,又看見餅乾和梨子,卻不知道要說什麼話回阿嬤。兩個人好像被電電到了一樣,愣住了,久久說不出話來。醫生的雙手稍微在抖,他接過這份禮物,隨即跟阿嬤說:「你不應該破費買這麼好的禮物,這是我最喜歡吃的餅乾耶。阿嬤,我從小讀書媽媽就常買這種餅乾給我吃。阿嬤,哇,真的很感謝你這麼用心,你是不是有去探聽過,問人家說我喜歡吃甚麼餅乾,對不對?要不然你怎麼知道買這種餅乾?還有,你知道嗎,你買的這種梨子是台灣最好的梨子,是梨山出產的,正港的台灣梨子。真謝謝你。」阿嬤一聽到醫生這麼說,趕緊回說:「唉唷醫生啊,你都是講來安慰我的啦,你們醫生哪裡有人會吃這種粗俗的餅乾。這是『阮庄腳人』才會吃的粗俗物,真粗俗的東西,請您不要嫌棄啦。」醫生一聽,馬上回說:「你錯了,這是我最喜歡的餅乾,你帶來兩條,我等一下就把一條和一粒梨子請護士分給還在上班的護理小姐們吃,另外一條和一粒梨子,和上次一樣,一定要帶回去給我妻子吃。她一定會很高興。這真的是我收到最珍貴的禮物。」護士小姐也跟著說:「阿嬤,真謝謝您。您要不要留下來,跟我們一起吃幾片?」阿嬤說:「不,不,你們在看病都看很久,肚子會餓,吃點東西,這樣才不會餓肚子。」然後,臉上顯露出非常滿意的笑容。送走阿嬤後回到診室,醫生和護士兩人眼眶都還紅紅的,醫生洗了個臉,以免被人誤以為發生過甚麼事。這位醫生跟護士說:「這兩條餅乾和兩粒梨子,我各帶一條和一粒回家。另一份你分給還在值班的同事們吃。我一定要帶回家,讓太太知道這是我當醫生以來,收到最棒的禮物,好好跟太太一起分享。」我正好也下班要去帶查經班,在走道上遇到這位熟悉的醫生,他拉著我在走道邊告訴我這件使他心中深受感動的故事,連我也差點流下眼淚。其實,平時都會有病人送禮物給醫生,感謝醫生細心照顧,並不是因為醫師有治好了病,病人或家屬才會感謝,許多病人感謝醫生,是因為醫生細心、耐心,特別是在醫生的身上感受到一股特有的愛心。因此,病人常會懷著感謝的心,買他們認為貴重的禮物送給醫生,以表示病人對醫生的尊崇,和醫生在病人心中的地位。但甚少有病人會像這位來自鄉下的阿嬤,會買兩條孔雀餅乾和兩粒梨子當作禮物。毫無疑問的,阿嬤感恩的心情遠超過禮物的價值無數倍,也感動了這位醫生和跟診護士。對這位阿嬤來說,買兩條孔雀餅乾和兩粒梨子,已經是她能力所及的大數字,醫生和跟診護士都清楚知道這點,但阿嬤並沒有忘記要感謝醫師對她的疼惜。因為在她的經歷中,沒有像這位醫生看病是那樣仔細,而且每次都注意傾聽著她細說病況。她第二次來看診時,就曾問過醫生說:「你這個醫生看一個病人就看這樣久,一天可以看幾個?一定會『了錢』喔,這樣,醫院要怎樣『開』下去?」當她把心中的疑慮告訴醫生時,這位醫生是告訴她說:「阿嬤,妳不要擔心,上帝會給我的已經足夠,不用怕。」 其實,這位醫生自從在這醫院服務以來,經常看到有病人捐款給醫院。他也從這裡經驗到,只要醫生認真看診,讓病人知道醫生不只是看病,而是會關心著病人的家庭生活概況,病人就會感受到生命的溫暖。而醫生也會發現自己被病人和護理人員在私下或公開場合稱讚著。醫病的關係,不是商業行為,而是一種生命交織、互動、牽連的關係。台灣這幾年來的醫病關係持續惡化,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我們的國民素養並沒有因為經濟生活改善而有進步。咱台灣在經濟生活上確實改善很多,但卻因為經濟生活好轉之後,品格卻越來越是低落。有不少病人的心態是以為自己有了錢,就把醫生當作是「家醫」,或是把護理人員當作是「家僕」使喚,這都是非常錯誤的態度,真是要不得,這點從近年來一再發生有病人或家屬在醫院用暴力對待醫護人員,甚至在醫院大聲咆哮就可看出我們國民素養上的不足。有更惡劣的病人或是家屬動輒就告醫生,很少人會想到特別是急診室的醫師和護理人員,他們可說是非常辛苦,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判斷病情,有時是還來不及判斷,病人就離開了。可是我們看到法院許多被稱為「恐龍法官」,用很漫長的時間審案,但還作出錯誤的判斷,卻不用負任何責任。若是我們動輒就把醫生告官,好的醫師就會越來越少,這對整體社會都是傷害,絕對不會是好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2 醫療.腦部.神經
林肯總統也罹患這種病! 從手腳末端不斷長大,手毛腳毛增多竟與腦下垂體腫瘤有關
林肯總統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他晚年的五官突出,例如額頭變凸、眉毛深皺,鼻子肥厚、耳朵變大,手指末端也變粗,外傳他因為腦下垂體腫瘤,罹患「肢端肥大症」,彰化秀傳醫院神經腫瘤外科主任辛明泰說,「美國林肯總統是個蠻典型的例子」。辛明泰指出,「肢端肥大症」是腦下垂體腫瘤增生,導致生長激素分泌,影響所及造成體內軟組織增生變大,身體外觀明顯改變,如手部關節變大,腳趾頭變大,鞋子穿不下,前額、下巴、鼻子、嘴唇、耳朵不正常增大,且因為生長激素分泌,許多患者手毛腳毛還會狂長。辛明泰指出,發生在腦下垂體的腫瘤大部分屬良性,原因不明,約占顱內腫瘤5至10%,分為功能性腺瘤及非功能性腺瘤,其中一半以上病人並無明顯症狀。辛明泰表示,腦下垂體腫瘤好發於任何年齡層,但以成年人居多。臨床上可經由頭顱X光、腦部斷層掃描、腦部磁振造影等來診斷。舉例來說,二次世界大戰時,經解剖陣亡軍人發現,十位軍人中,就一位有腦下垂體腫瘤。為什麼沒有臨床症狀?辛明泰解釋,這些屬於非功能性腺瘤,因為腫瘤小,沒有功能性,臨床上無任何症狀,所以往往不會發現。也因此,並不是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就一定手術切除。辛明泰又舉一個非功能性腺瘤就醫個案為例,五年前,一位52歲中年男子,左眼視茫茫看不清楚長達半年,原本是視力退化,到眼科就醫未見改善。經核磁共振檢查,赫然發現眼睛左側有3公分腦下垂體腫瘤,已壓迫視神經且影響內分泌,有失明之虞。所幸經過手術治療,順利清除腫瘤,左眼視力逐漸恢復,後續僅需在內分泌科門診追蹤。辛明泰說,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難被發現,通常到了腫瘤體積大,造成壓迫,導致頭痛、視力模糊、複視、突然視力喪失或頭暈、昏厥,才發現問題。若需要手術,可進行「主流微創手術」,以雙鼻孔鼻內視鏡,經由鼻腔蝶骨竇,再到腦下垂體窩,摘除腫瘤,保留正常的腦下垂體,手術後以電腦斷層確保腫瘤是否完全切除,若有併發症,也立即處置;另外,手術室中配備的導航系統即時提供影像,輔助醫師精準徹底切除腫瘤,降低傷害周邊正常組織的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傳統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通常經單鼻孔進行,手術受腫瘤大小限制,可能僅縮小腫瘤,無法完全摘除,復發率達16%。鼻內視鏡腦下垂體雙鼻孔手術,經鼻腔進入蝶竇,外觀看不出傷口、住院時間短,跟單鼻孔手術比較,能將大於一公分甚至巨大腦垂體腫瘤徹底摘除,降低復發率。部分腦下垂體腫瘤有可能局部再生長,辛明泰提醒,術後不可掉以輕心。一般來說,治療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準則,是一定要治療,而生長激素瘤,不只是單純使生長激素分泌,身體其他荷爾蒙都有可能受影響,近年研究指出, 腦下垂體腫瘤可能造成心肌梗塞、周邊血管中風,甚至惡性腫瘤。「手術是為了降低日後風險。」辛明泰指出,罹患生長激素瘤病人,以流行病學統計死亡率高於正常人,若一直未就醫與處置,可能5年到10年就會罹患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他強調,別認為腦下垂體腫瘤,「沒有那麼惡性」,由於可能造成健康風險,「手術是第一優先」,建議患者積極處理。術後多久回診一次?辛明泰建議,起初一周先回診一次。以雙鼻孔鼻內視鏡手術腦下垂體腫瘤,經鼻手術鼻內會產生結痂,有些病人術後會聞到一股臭腥味,所以需定期清結痂,直到一、兩個月後,待比較穩定,固定回診追蹤即可。
-
2024-07-01 醫療.皮膚
痣有4種顏色,出現在「手腳這邊」的痣可能是皮膚癌!「ABCDE檢查法」判斷是否癌變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的痣,且痣和「皮膚癌(Skin cancer)」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並非所有的痣都會演變成皮膚癌。到底痣是如何生成?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又有哪些?就由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醫師告訴你。 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包括一些慢性不癒、反覆出現的腫瘤或傷口,這些腫瘤可能會出現潰瘍、流血或不正常的增生。如果一個痣或腫瘤突然快速變大或有異常變化,應該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痣是如何生成?痣的形成通常與皮膚表皮中的黑色素細胞有關。這些細胞在表皮內增生、聚集,成為我們所見的痣,且通常大多數痣都是良性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痣的成因多種多樣,可能與遺傳、陽光曝曬、荷爾蒙變化(如懷孕前後,荷爾蒙的變化會使痣變得更多或更深)有關。 至於痣的顏色,其顏色變化取決於其所在的皮膚層次: 黑色痣:痣位於較淺層,由於上面沒有表皮覆蓋,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細胞,因此痣顯得黑色。 藍色、咖啡色痣:若痣深入到真皮層,黑色素透過皮膚厚度和光線折射後,顏色可能會從黑色變為藍色,甚至咖啡色 紅色痣:通常是由血管腫瘤引起的,而非黑色素所致。例如,櫻桃狀血管瘤或老化性血管瘤就較為常見,通常出現在手臂或身體上,特別是陽光常曝曬的地方。什麼樣的痣可能懷疑是皮膚癌?許多民眾可能擔心皮膚上的黑色斑點或痣是否為皮膚癌,因此了解皮膚癌的基本判斷方法「ABCDE五點檢查法」很重要。 A(Asymmetry,對稱性):健康的痣通常是對稱的,若痣呈不對稱形狀,如多邊形或三角形,應引起注意。B(Border,邊界):健康的痣邊界清晰,若邊緣模糊或凹凸不平,需小心。C(Colour,顏色):健康的痣顏色均勻,若顏色不均或有多種顏色,需警惕。D(Diameter,直徑):健康痣直徑通常小於0.6公分(約四分之一英寸),若超過此尺寸需觀察。E(Evolution,變化):若痣在短期內快速變大或有顯著變化,需特別注意。 若懷疑皮膚上的痣有問題,可以使用手機拍照並配合尺寸記錄,定期觀察變化。雖然ABCDE檢查法主要針對黑色素瘤,但對於其他皮膚腫瘤也有一定參考價值。綜合考慮痣的對稱性、邊界、顏色、直徑和變化,可以初步判斷其良惡性。若有疑慮,及時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皮膚癌主要分為三大類,分為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又稱扁平細胞癌)、黑色素癌(melanoma)。其中「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一種,早期可能僅表現為黑色腫塊,容易被誤診。因此,早期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 基底細胞癌行為相對良性,通常局部侵犯,較少轉移,主要透過局部治療即可解決。但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患者常忽視其存在,但若發現持續數年的異常皮膚變化,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如臉部、鼻子等,應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建議。 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早期形態包括日光角化症和波紋氏症,這些原位癌變化輕微,但若發現臉部、特別是老人家的臉上有紅斑、脫屑、流血等現象,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鱗狀細胞癌的進展通常較慢,但長期未癒的皮膚異常應要注意。 黑色素癌黑色素癌是最惡性的皮膚癌,雖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後影響重大。診斷黑色素癌時,可以運用ABCDE法則判斷: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多樣(Color)、直徑超過0.6公分(Diameter)和變化性(Evolution)。典型特徵包括顏色深淺不一、形狀不規則、邊緣模糊、顏色多樣等。若發現這些特徵,應立即就醫。 另外,使用免疫抑制劑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使用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控制疾病,但也可能降低對癌症的偵測能力;此外,曾經接觸過輻射,或有慢性不良傷口、嚴重疤痕或燙傷病史的人,特別是鱗狀細胞癌患者,風險也會增加。對於黑色素癌,急性曬傷尤其危險。如果曾經曬傷到起水泡,黑色素癌的風險會顯著上升。此外,使用日曬機(如健身房中的日曬設備)也會增加黑色素癌的風險。平時如何預防皮膚癌?皮膚癌的主要風險因子,都可能與陽光曝曬有密切關係。因此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曬工作非常重要。 1.陰天也要防曬:防曬要積極且謹慎,即使在陰天也不能忽視防曬。對於不喜歡使用防曬乳、覺得黏膩的族群,可以選擇戴帽子、穿袖套等。此外,去海邊玩時也要注意防曬,避免曬傷起水泡,因為這會增加罹患黑色素癌的風險。 2.防曬乳的選擇:建議民眾選擇「物理性防曬」,並確保SPF值至少為30,建議選擇PA++以上的防曬產品。 物理性防曬乳的成分通常包括二氧化碳或氧化鋅,它們能直接阻擋、反射或折射陽光。相比之下,化學性防曬乳會吸收紫外線,然後被代謝成其他物質,但這些物質可能殘留在皮膚上,對健康有潛在風險。儘管物理性防曬乳較為黏膩,因此市場上的防曬乳通常混合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但建議優先選擇物理性防曬乳,並挑選質地不黏膩的產品。 3.防曬乳的使用厚度:一般來說,臉部應塗抹相當於十塊硬幣大小的防曬乳。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或去海邊時,需要經常補擦,因為水或汗水會沖掉防曬乳。即使在室內,通常每四個小時補一次;若有運動或流汗,則每兩個小時補一次。在高山或雪地等紫外線特別強的環境中,需更加頻繁地補擦。 4.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包括脖子、後頸部、肩膀和耳朵。髮量較少的人也應注意頭頂的防曬。 5.防曬乳的使用時間:過去建議出門前30分鐘塗抹,但現在大部分防曬乳的成分即時有效,因此可以在出門時攜帶防曬乳隨時補擦。 關於防曬乳的形式,無論是噴霧型還是乳液型,都需根據個人偏好和使用感受來選擇。重要的是選擇成分以物理性防曬為主的產品。對於嬰幼兒,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小孩,建議使用物理性遮蔽如帽子、袖套,而避免使用防曬乳。使用噴霧型防曬乳時,應注意避免吸入,特別是對小朋友。 延伸閱讀: 月經來就頭痛怎麼辦?竟是「這激素」過低導致!醫點名「經期偏頭痛」7大改善法:先待在涼爽、黑暗房間內
-
2024-06-2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就要吃西瓜!農民教你選購成熟清甜的西瓜
夏天正是大啖西瓜的季節,來片甜而多汁的西瓜清涼又解暑,但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在超市或賣場看著眼前成堆的西瓜,無法決定該挑哪個才好;有時回到家切開一看,瓜肉是令人失望的淺粉色,一點也不甜。為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食譜網站Simply Recipes撰稿人狄羅娜多(Mary Jo DiLonardo)表示,她詢問了成立於1965年、三代種植西瓜的萊格父子(Leger and Son)農場銷售總監卡特(Jordan Carter);該農場位於自詡「世界西瓜之都」的喬治亞州科迪爾(Cordele),「他們瞭解自己種的西瓜」。卡特指出,判斷西瓜是否成熟的最佳方法是,拿起西瓜看底部是否有淡黃色的斑點。他說,若瓜皮顏色較深、腹部或底部有乳黃色的斑點,證明西瓜是長在地上、在日照充足環境下成熟的。卡特表示,這個部位通常被稱為「田斑」(field spot)或「地斑」(ground spot),如果西瓜已經成熟,顏色應呈淡淡的奶油黃;若這個區域是淺綠或白色,說明還沒完全熟。拿起西瓜放入購物車時,也要掂掂它的重量。卡特說,西瓜有92%是水分,不論大小,應該都很沉;如果不確定,可以再拿一個同樣大小的,感覺更重的就是更成熟的。有些人建議,可以用手拍打西瓜來判斷成熟度,儘管這可能不是最科學的方法,且需有靈敏的耳朵,但還是有一定道理。卡特說,成熟的西瓜會發出沈悶空洞的聲音,未成熟的則會發出較清脆的乒乓聲。還有其他指標可以幫助挑選成熟的西瓜,首先,看瓜皮上的紋路。瓜皮上的深色紋路最好翠綠鮮豔、均勻整齊;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有些人認為紋路是授粉造成的,紋路越多,西瓜可能越甜、越熟。接著可用指甲輕刮西瓜表面,如果外皮容易脫落,露出下面的白綠色部分,說明西瓜已經成熟。據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農業與環境科學學院的說法,如果西瓜沒有成熟,刮它只會留下凹痕與深色的線。最後是挑選沒有切口、凹痕或明顯碰傷的西瓜,但有輕微刮痕沒關係。卡特說,刮痕通常來自於人為,因為採摘需要人力;大部分刮痕會在包裝分級時去除,但如果零售時刮痕仍在,那也只是表面,不必太在意。(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6-26 焦點.健康知識+
比馬桶還髒!重症醫盤點「10大生活用品」是細菌溫床,你每天會碰幾項?
你以為每天觸碰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很乾淨嗎?其實有些物品表面看似乾淨無菌,卻是細菌的溫床!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警示細菌無所不在,盤點天天接觸卻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日常10大生活用品」,若長期不清潔可能導致感染風險!日常10大超髒生活用品黃軒盤點每天常接觸10大生活用品,其實超滿細菌髒到不行,有些甚至比馬桶髒:1.蓮蓬頭每天洗澡時都會使用蓮蓬頭,但你知道嗎?蓮蓬頭的「出水孔」容易累積污垢,內藏大量細菌。根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指出,蓮蓬頭的出水孔每隔3個月就會積聚水垢,而未經清潔的蓮蓬頭,其細菌含量比較馬桶水更多,即等同於用馬桶水洗澡!這些細菌可能會透過蓮蓬頭噴出的自來水,滲入身體皮膚、頭髮、耳朵和眼睛,成為感染細菌的途徑。尤其是對於老人、孕婦和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等健康風險。改善方法:5招保持蓮蓬頭清潔專家建議試試以下5方法,保持蓮蓬頭清潔,讓沐浴更健康:1.使用一個臉盆,注入溫水或熱水。2.加入一匙「過碳酸鈉」(也叫活氧漂白粉或氧系漂白粉)。3.待「過碳酸鈉」溶解後,放入蓮蓬頭浸泡約30分鐘。4.使用舊牙刷清除附近的污垢。5.最後用清水沖洗即可。2.洗衣機洗衣機內藏細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指出,洗衣機內部佈滿細菌。如果不定時清洗洗衣機,有機會在洗衣服時令衣物沾染細菌,造成交叉感染。研究更發現清洗內衣褲後,洗衣機內會沾染約1億個大腸桿菌。洗衣機的污垢主要來自洗衣液使用過量,超量的洗衣液殘留在洗衣機內,形成污垢,尤其在洗衣機夾層和底盤。這些污垢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多,甚至比廁所馬桶的細菌還多!改善方法:5方法DIY洗衣機清潔保持洗衣機清潔,讓你的衣服真正乾淨,衣服才不會越洗越髒!洗衣機清潔5方法:1.槽洗淨功能:使用槽洗淨或一般清洗模式,開到最高水位。2.加洗衣機清潔劑:市售洗衣機清洗劑或過碳酸鈉,溶於溫水後倒入洗衣機。3.中途暫停撈污垢:若污垢多中間暫停一下,撈乾淨再繼續洗。4.擦拭污垢:槽洗淨脫水後,用濕毛巾擦拭底部污垢。5.持續清洗:再用滿水位的洗衣模式繼續清洗,直到幾乎沒有污垢為止。3.手機手機上的細菌不容小覷!現代人手機不離身,不論是導航、拍照,甚至上廁所時也不會放下手機。但你知道嗎?手機上的細菌可能比你想像中多,手機螢幕的細菌比馬桶污糟多400倍!根據研究,手機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其中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可能引起皮膚過敏。.金黃色葡萄球菌:有18%的機率導致敗血症、壞死性筋膜炎.大腸桿菌:有16%的機率導致食物中毒。改善方法:3種情況DIY清潔手機為避免手機成為細菌的溫床,請在3種情況下定期清潔手機:1.從戶外回到家中時2.用餐前3.如廁後4.滑鼠和鍵盤你的鍵盤可能成為「鍵盤腸胃病」的溫床,藏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不速之客。美國研究人員測試了鍵盤,驚人發現鍵盤上的細菌比馬桶墊多出20,598倍!滑鼠上的細菌更是比廁所的沖水把手多出45,670倍!也許我們應該更重視它的清潔。改善方法:2方法DIY清潔滑鼠和鍵盤用酒精擦拭和棉花棒,以保持這些電子產品衛生的2方法:1.鍵盤:用酒精棉片或抹布擦拭鍵盤表面,並用棉花棒清理按鍵底下的灰塵。2.滑鼠:同樣使用酒精擦拭滑鼠表面,注意清理滾輪和按鍵間的縫隙。5.浴巾/毛巾毛巾一週不洗藏菌過億!你的毛巾通常多久清洗一次?是每天、每三天、每週,甚至是每個月?根據研究,毛巾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其中包括:.大腸桿菌:使用1天後含菌量多了近90倍,達1,700萬細菌之多.金黃色葡萄球菌:用了3日的毛巾細菌含量繼續暴增至8,700萬個.念珠菌:用了1星期的毛巾細菌含量達9,400萬個改善方法:定期清洗毛巾做好3件事為了避免毛巾成為細菌的溫床,請記得做好3件事遠離細菌:1.每週至少洗一次毛巾,或更換乾淨的毛巾。2.若毛巾習慣掛浴室內,確保浴室通風、排濕功能良好。3.用後應在有陽光或通風處晾乾,避免毛巾濕著滋生細菌。6.牙刷你知道嗎?牙刷上的細菌比馬桶還多,甚至高達千萬個!為什麼牙刷這麼骯髒?主要原因是細菌滋生,浴室潮濕不通風,牙刷成為細菌的溫床。另一原因是不正確清潔,洗牙刷時攪一攪、搓一搓根本不夠,牙菌斑黏附在刷毛上。改善方法:5招正確清潔牙刷5招正確清洗牙刷,保持口腔健康,遠離細菌的侵害:1.每6-8周更換牙刷,即便刷毛沒有變形。2.刷完牙後,徹底清洗刷頭上的食物殘渣和牙膏。3.直立擺放牙刷,讓它自然風乾。4.牙刷根部若變色,立即更換,代表污垢累積過多。5.超音波洗牙刷杯:使用超音波清潔刷頭,讓牙刷保持乾燥。7.砧板根據研究,一般家庭使用砧板7天後,每平方公分的病菌高達20萬個以上,而使用2個月的木頭砧板,上面的總生菌數更是馬桶的12倍!換言之,在砧板上切菜,甚至比在馬桶上來得更髒。改善方法:9招注意使用衛生與清潔砧板易孳生細菌,建議生熟分開,定期更換,並正確清潔:【使用砧板注意事項】1.生食與熟食應使用不同砧板,並用完後立即清潔。2.砧板使用避免太多劃痕,否則不易清洗,應該及時汰換。3.木頭砧板容易吸水、發霉,不可長時間泡水。4.塑膠砧板易留下刀痕,損傷嚴重需更換。5.不銹鋼砧板易清洗,但需注意刀具磨損。【正確清潔方法】1.使用洗碗精、沙拉脫等食品用洗潔劑刷洗,避免使用鋼刷。2.不要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因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3.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避免發霉。4.若想額外消毒,可用75%酒精或200 ppm的漂白水8.抹布袜布可能比你想像中更骯髒,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一項英國研究發現,袜布上的細菌含量高達每平方公分8.75億個,甚至比馬桶更多!這些細菌包括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改善方法:清潔袜布3步驟正確清潔袜布的3步驟,如果袜布變黃、出現黑點,立即丟棄,保持健康和衛生!1.浸泡:將袜布浸泡於稀釋漂白水(10毫升漂白水混和於1公升清水內),或用滾水煮過。2.擰乾:用手擰乾袜布。3.曝曬:讓袜布在陽光下曝曬,細菌無法抵擋太陽的力量。9.冰箱門把手在繁忙的辦公室生活中,茶水間是休息、聊天和泡茶的地方。然而英國科學家最近發出了一項警告,茶水間可能是危險的,因為這裡的一些地方可能存在著危險的細菌。而冰箱門把手被認為是茶水間最骯髒的地方!科學家在調查中發現,這裡存在大量危險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和假單胞菌。假單胞菌是一種通過糞便傳播的細菌,可能導致肺炎等疾病。對於易感染的人而言,這些細菌可能會增加生病的風險。改善方法:保持3好習慣降低風險為了保持良好的衛生,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勤洗手:上完廁所後,應該進行徹底的手部清潔,以避免細菌傳播。2.定期清潔:定期清潔冰箱門把手,避免細菌滋生。3.避免接觸臉部:不用手觸摸臉部,以減少細菌傳播風險。10.電燈開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電燈開關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物品之一。然而,這些看似普通的開關可能成為了細菌和病毒的溫床。電燈開關經常被我們的手指觸摸,因此容易沾染細菌。特別是「浴室的電燈開關」,由於我們在外面接觸了許多物品,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所以觸摸浴室電燈開關的手可能會很髒。但是,只需輕輕用橡皮擦擦拭,就可以迅速恢復乾淨。改善方法:2招清潔電燈開關1.每週擦拭:使用消毒濕紙巾定期擦拭電燈開關的表面,並在擦完一個區域後就丟棄紙巾,避免重複使用。2.避免接觸臉部:不用手觸摸臉部,以減少細菌傳播的風險。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遠離細菌的侵害!看完以上黃軒盤點的「10大超髒常用的生活必需品」,外表看似乾淨,實際上卻比馬桶還髒好幾百倍的細菌溫床,務必參照上述黃軒提醒的「改善方法」,避免被細菌侵害人體健康,造成感染風險!延伸閱讀:.衣服洗後有異味、愈洗愈髒?專家授清洗洗衣機6步驟.內褲不是不能用手洗!婦產科醫師提醒2問題沒注意,恐滋生細菌.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
-
2024-06-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如何緩解飛行中的不適感?一次看懂身體在飛機上會發生什麼事及如何保持健康
你喜歡搭乘飛機嗎?有些人認為在機艙內數小時是長途旅行中最難以忍受的環節。專家指出,搭機時身體其實會產生一系列生理適應。【延伸閱讀:搭飛機別喝酒助眠 研究揭3大風險因素結合可能傷害心臟健康】身體在飛機上會發生什麼事?當你身處35000英尺的高度時,飛機內的氧氣含量非常低,如果沒有內建的機艙增壓系統,我們很快就會失去意識。為了讓機組人員和乘客能夠舒適地呼吸,飛機會維持我們在大約6000至8000英尺的高度所經歷的壓力。事實上,絕大多數時機艙內是極為安全的環境,出現不良健康事件相當罕見,但以下這些因素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它們偶爾會發生。1.大腦由於起飛後氣壓降低,可能會導致輕度缺氧。它可能影響我們的思考能力、記憶力和情緒,增加焦慮和緊張等負面情緒。2.耳朵隨著我們進入大氣層較高處,周圍的氣壓減少。為了均衡這種壓力,耳朵會自行調整以釋放中耳和鼻竇的空氣。3.口鼻由於濕度下降,你的眼睛和鼻子可能會感到乾燥,你可能也會感到口乾,導致味蕾對鹽和甜的敏感度降低。4.腸胃由於氣壓較低,大多數人會感到腹脹,同時體內的氧氣含量減少,這會減慢體內的消化速度。5.雙腿在機艙內長時間坐著會增加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有研究表明,經過四個小時以上的長途飛行後,患病風險會增加兩到三倍。6.皮膚飛機上的濕度通常低於20%,而台灣各地的平均濕度為70%以上,因此你的皮膚可能會感覺比平常更乾燥。如何在飛機上保持健康?1.補充水分由於機艙中空氣的濕度僅約10%至20%,在長途飛行中你可能會因此流失體內的水分。專家建議,每小時喝大約250毫升左右的水,以減輕脫水可能造成的不適。 此外,飛機上的氣壓變化是會影響消化系統,導致腸道內產生過多的氣體,而機艙壓力的變化和脫水的結合會影響排便,有時會引發便秘。適當的補水也有助於維持腸道蠕動。2.經常洗手在低濕度環境中待幾個小時,鼻腔會變得乾燥,可能會增加感染病菌的機會。另外,機艙內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的環境,病菌更容易通過空氣中的顆粒或接觸受汙染的表面傳播。為了降低風險,專家建議在飛機上定期洗手,盡量避免用手觸摸臉部。3.四處走動保持血液循環飛機上長時間久坐會導致血液在下肢靜脈中積聚並停滯,影響身體的血液循環,伸展雙腿可能會暫時改善血液流動,但不會持續很久。因此專家建議,搭機時時不時起身走動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讓小腿肌肉將血液泵回心臟。【資料來源】.What happens to your body on a plane – and how to stay healthy.衛生福利部疾管署:飛航旅行的注意事項
-
2024-06-18 醫療.精神.身心
吞嚥困難,鄭弘儀懷疑自己得咽喉癌!看了兩家結果檢查出「這種病」
主持人鄭弘儀日前在「新聞挖挖哇」節目驚吐曾懷疑自己罹患咽喉癌,看了二個醫生,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得了焦慮症。他吃了9個月的藥,中間又一度復發,現在總算康復。吞嚥困難以為咽喉癌 看了兩家醫院才知是焦慮症鄭弘儀在節目中指出,之前他因為吞嚥困難,「吃葡萄或竹筍,到這邊都吞不下去…」。加上他們有咽喉癌家族病史,家裡阿公曾罹患咽喉癌,所以鄭弘儀說,當他出現吞嚥困難時,第一時間就想到自己是不是也罹癌了。後來鄭弘儀就醫檢查,醫生檢查了他的頭、鼻子、耳朵和喉嚨,甚至還有心臟,卻都沒查出任何問題。醫生說他得的應該是焦慮症,鄭弘儀卻跟醫生說「我想說你應該是看錯了」。鄭弘儀又去另一家看,也說他是焦慮症。看了兩家後,「我就確定了。」鄭弘儀坦言,身為公眾人物到精神科就醫是很大的壓力,後來吃了9個月的藥,中間曾經又一度復發,但他表示現在焦慮症已經康復。咽喉癌屬於頭頸癌 被稱「最短命的癌症」咽喉癌泛指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台北榮總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曾受訪指出,其他癌症好發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後,但頭頸癌發生時間更早,近年來,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中壯年。台灣男性罹患頭頸癌的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因發病年齡較輕,平均餘命比起一般男性國人減少近18.3歲,又稱為「最短命的癌症」。【延伸閱讀】最短命癌症!醫:頭頸癌發病時間早 死亡平均59歲現代人罹癌的比率之高,家族史更是不少人的夢魘,因此現在有些人會透過基因檢測,看有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藉此預防及調整生活。以鼻咽癌而言,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人得鼻咽癌,家人得鼻咽癌的機率會高出6-10倍,若是一等親有人得鼻咽癌,機率升高至60-100倍。焦慮症可試著靠腹式呼吸、瑜伽改善所幸鄭弘儀得的不是癌症,是焦慮症!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煩躁易怒、心悸、呼吸困難等。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也可改善焦慮病症。【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焦慮症【參考資料】.《新聞挖挖哇!》YouTube .台中榮總.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5 寵物.寵物疾病
狗狗發抖怎麼辦?獸醫師警示原因不只1種,常見5種毛孩發抖原因一次看
雖然身上都是毛,為何狗狗還是會瑟瑟發抖?獸醫師提醒,如果狗狗身體異常,持續發抖,可不能等閒視之,必須觀察是否還有其他症狀,並在短時間送至動物醫院,查出原因。5種狗狗常見發抖原因獸醫師蔡志鴻表示,當狗狗興奮、緊張、氣溫過低、疾病疼痛、中毒時都會發抖,飼主必須釐清愛犬發抖原因,如果不是太冷,或是興奮,就應該聯想到疾病或中毒。以下整理出5種狗狗常見發抖原因:1.興奮、開心:狗狗開心時,會跟人類一樣開心,全身發抖等。2.緊張恐懼:狗狗就會時發抖,例如,遇到吠叫的大狗、被抱到動物診所的看診台、或是聽到打雷聲及煙火鞭炮聲,以及強震,此時,狗狗耳朵尾巴下垂、身體蜷曲、身體發抖,還可能亂竄,不少狗狗都是在這種情況走失。3.氣溫太低:氣溫過低,狗狗跟人一樣,遇到低溫時會透過發抖產生熱能。4.生病:狗狗一邊發抖,一邊身體不舒服,例如,肚子發硬、一摸就哀叫,這可能是腸胃炎。如果不想走動,疲勞、嗜睡、虛弱,則可能腎臟病、神經疾病、關節疼痛,心血管疾病。5.中毒:狗狗如果誤食有毒物質,就會發抖、抽搐、全身無力、嘔吐,以及不停地流口水。蔡志鴻說,如果狗狗發抖,又合併其他症狀,務必緊急送到寵物醫院,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4 醫療.呼吸胸腔
久咳超過8周就是「慢性咳嗽」 胃酸、過敏都可能造成咳不停
咳嗽,是一般民眾最常拿來認定為生病的表徵之一。俗話說:「醫師怕治嗽,土水師怕抓漏」,可見老祖宗們早就發現咳嗽背後存在許多錯綜複雜的致病原因。醫學上,以咳嗽持續超過8星期作為「慢性咳嗽」定義。有些人長年咳嗽,有時好轉有時嚴重,因此僅依據咳嗽時間來定義慢性咳嗽有時並不準確。常見慢性咳嗽病人就醫原因,包括惡心嘔吐、疲憊、睡眠受干擾、社交場合感到尷尬、說話困難以及尿失禁等。咳嗽嚴重時,不僅會降低生活品質,還會影響人際關係。咳嗽是人體防止異物進入肺部的重要保護機制,是一種迷走神經反射。其感受器主要位於喉嚨和氣道,有時也可能在肺部、咽喉、食道甚至耳朵。慢性咳嗽病人常會對特定的「刺激」引起咳嗽過度敏感現象,像胃酸、香菸、煙霧、微粒、溫度等,都容易引發咳嗽。慢性咳嗽致病原因,包括氣喘性咳嗽與嗜酸性細胞性支氣管炎、逆流性咳嗽、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鼻涕倒流症候群)、醫源性咳嗽、不明原因或慢性難治性咳嗽、其他疾病的慢性咳嗽等。大部分病人是單一病因造成慢性咳嗽,25~42%有雙病因,3~17%有三項以上病因。治療慢性咳嗽前,一般先詢問病人有沒有吸菸、用藥習慣及疾病史,安排胸部X光和肺功能檢查,甚至進一步檢查是否有氣喘、嗜酸性細胞支氣管炎、胃酸逆流和食道運動障礙及鼻竇炎。單靠肺功能變化,無法確定咳嗽是否由氣喘引起。對於上呼吸道咳嗽症患者,不建議常規進行喉鏡、鼻鏡或鼻竇電腦斷層檢查;建議吸菸者戒菸,過敏體質者要特別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乾燥,避免塵蟎黴菌滋生;每年建議要接種流感疫苗,或輔以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預防流感和下呼吸道感染。一般而言,大部分胸部X光正常的慢性咳嗽是可以治癒或明顯改善,但在老年慢性咳嗽的病人中,有20%患者經診療後仍無法完全改善其症狀。隨著人口老化,全球慢性咳嗽的發病率增加,醫師診斷時會仔細詢問病史及臨床檢查,也會先嘗試用藥,觀察治療結果來確立咳嗽原因。近年醫藥進步,對於慢性咳嗽的致病機轉了解更多,期待未來能對不明原因或慢性難治性咳嗽治療有更多的進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1 寵物.寵物疾病
貓狗一直哈氣好可愛?獸醫提醒飼主要警覺,嚴重恐引發腎衰竭、死亡
今年夏天異常高溫,衛福部熱傷害通報個案明顯增加,各地頻傳中暑致死案例,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提醒,寵物身上披滿毛皮,如果久處高溫環境,容易熱傷害、中暑,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腎衰竭、死亡。犬貓中暑時勿直接泡水 應採3步驟急救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獸醫師陳縈語表示,中暑、熱衰竭原因為體內的調節中樞無法及時反應氣溫的變化所造成,犬貓因汗腺不發達,無法排汗散熱,多靠舌頭、唾液散熱,熱傷害風險更高。貓狗中暑主要症狀為「過度喘氣」,飼主務必提高警覺,如果發現毛小孩「哈」個不停,就應該立即幫牠補充水分,灑水降溫。如果症狀惡化,脈搏加速、大量流口水、嘔吐或四肢無力、步伐異常或昏迷,就必須立即就醫。另外,毛小孩如果食慾不振,耳朵、鼻子發熱,皮膚出現血斑,四肢冰冷,牙齦呈藍紫色或亮紅色等症狀,則可能是中暑引發脫水,也應尋求獸醫師協助。毛小孩如果中暑,飼主該如何急救?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組長謝侑達提出3大步驟:▸1.首先移至陰涼處,以電扇或冷氣來降溫。 ▸2.將毛巾浸泡在常溫水,再給予濕敷。不建議將貓狗直接放進裝滿水的浴缸,這樣可能造成毛小孩驚訝,更容易休克。▸3.等情況好一點,立即送至動物醫院,接受輸液治療,降低體溫。避免寵物中暑 民眾夏日應多注意謝侑達提醒飼主,高溫酷暑,容易造成毛寶貝中暑熱衰竭,外出散步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並適度休息、補充水分,切忌將毛寶貝留在密閉不通風空間,尤其是空調或通風差的車內,悶熱的車內如同烤爐一般,容易使耐熱度差的毛寶貝中暑,甚者致死。以下提供毛小孩消暑5妙招:▸1.注意室內溫度:室內保持通風,可以選擇開電風扇或是冷氣。▸2.補充水分:炙熱天氣再加上毛寶貝運動,容易因過熱導致脫水,補充水分可幫助散熱。▸3.利用水氣降溫:可用濕毛巾或是純水紙巾擦拭牠們的肉球、腹部及耳朵等容易感受到熱的部位,透過水氣蒸發帶走身體散發出的熱量,更能快速達到消暑的效果。▸4.選購消暑配備:依家中毛寶貝的喜好需求選擇合適的像是涼蓆、竹蓆、涼墊等商品。▸5.整理毛髮:梳理清除毛寶貝身上的廢毛,增加透氣。剃腳底毛讓肉球有更多涼爽的面積散熱,也能防止跑跳時打滑。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6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護理師揪感心
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5月6-12日是美國「國家護理師周」。 醫院也舉辦徵文及短影音競賽, 值得好好慶祝一番。沒生過病的人,不知道護理師的存在多麼重要。年輕時我生過重病,彼時印象深刻:醫師嚴肅,比較像神;護理師親切,才是真的人。護理師是生病時為數不多的祝福。醫師把診斷弄清楚,做出專業決定,開完醫囑,便忙别的病人去了。輪到護理師上場,直視我的眼睛說話,細心為我釋疑,介紹住院要進行的檢查,一步步領我進入狀況。醫師開刀給藥,做的是醫療中的「大事」;護理師全天輪班守候,成為我在黑暗異域的眼睛和耳朵,用偉大的愛,做一點一滴改變我命運的「小事」。術前護理師輕柔的為我蓋上被子,把病歷放在我的身上,緩緩推動我的擔架床,往電梯移動:「別擔心,你會睡一覺,然後醒過來,一切都會沒事的。」護理師是我術後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人,第一道希望的光芒 。麻藥褪去神智錯亂渾身疼痛的無助時分,他們天使般的聲音幫我定位,使我心思鎮定。住院期間,護理師與我朝夕相處,照顧傷口,打針給藥,再累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藥物不足以使我的住院夜睡得安穩,護理師簡單的善意卻能做到,我舒適進入夢鄉 。後來病癒,當了30多年兒科醫師,有幸與護理師一起服務病患。儘管孩子血管細微,護理師總能妥貼迅速的打上點滴,採到檢體。他們輕聲的安撫,耐心的陪伴,使孩子重拾歡顏,使我無後顧之憂 。疫情來襲,護理師默默守在醫療最前線,把病人擺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體力推向極限。疲憊和恐懼在他們的面罩邊緣刻下了烙印。護理師何嘗不會害怕?但他們優先考慮患者、家人和朋友,而不是自己。他們的心裝滿了把病人治癒的熱情。在壓力下,他們展現超人的專注和優雅。在層層過濾的無菌病房裡,密不透風的防護衣下,護理師安靜的移動,高效率的工作。偶爾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來,但隨即取而代之的是堅定的微笑。護理師知道透過病患的眼睛看世界。病人的每個問題都值得重視,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他們是親力親為的實踐者,也是偉大的協調家,把醫院的每一份子緊緊的凝聚在一起,為病人的利益而戰。醫院是一個家庭,所有的病人都是孩子,醫師像不苟言笑的父親,護理師就是如和煦春風的母親,可以堅強到容忍任何事,也可以柔軟到理解任何人。可是當你詢問患者,他們是誰的病人時,他們總是說出醫師的名字。其實真正的無名英雄是護理師,他們「做代誌頂真」,收拾不少爛攤子,拯救醫師於水火之中。聰明的醫師會聽護理師的話。醫療環境惡化,過勞的工時,不合宜的護病比,無理患者的言語辱罵和身體暴力……使護理師正在滅絕中,這是何等悲劇。不吝給身邊的護理師適時的讚美和肯定吧。我們要盡一切努力,吸引年輕下一代重新燃起熱情,回歸這地球上最崇高的職業。
-
2024-05-14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脖子卡卡是「落枕」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動作」緩解脖頸不舒服!
很多人都有「落枕」經驗,一覺醒來脖子痠痛,卡卡無法轉動,甚至影響一天生活。中正脊椎骨科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林冠寧提醒,長期姿勢不正確、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缺乏運動、緊張、壓力都可能落枕。她也分享3個簡單的伸展與拉筋的方法,有效緩解落枕疼痛。什麼是「落枕」?醫學稱呼是什麼?多久才會改善?林冠寧表示,落枕在醫學上稱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的是頸部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等軟組織受損後,產生發炎、痙攣、疼痛,好發於早上起床或長時間固定姿勢後。落枕的原因如果是肌肉拉傷,會使頸部在運動因肌肉拉扯,產生疼痛且活動受限,適度休息一周就能改善;如果是頸椎小面關節受傷,任何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疼痛,需一、兩周時間才能改善,如果疼痛遲未緩解,要盡早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發生落枕可使用熱敷來放鬆緊繃的組織,也藉由伸展操和拉筋運動來緩解疼痛:林冠寧也分享3個伸展與拉筋的方法:動作一「縮下巴」:眼睛直視前方,肩膀勿聳肩,做縮下巴的運動,重複10至20次,要注意不是做低頭動作。動作二「側彎」:做耳朵碰對側肩膀的動作,以伸展頸部側邊上斜方肌,重複10次。動作三「旋轉」:一手放在後腦杓,一手放在下巴,頸部做旋轉,重複10至20下。落枕該如何預防?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詹益承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如果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參考資料:聯合知識網:「落枕」脖子卡卡好惱人 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落枕疼痛元氣網: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