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名人.精華區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29
筆 文章
-
-
2021-11-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健康吃愛運動,卻被宣告肺腺癌!她月花20萬抗癌不喪志,罹癌後發現這些事超重要!
2019年5月,Magritte因為久咳,被家人要求去醫院拍X光片,沒想到醫生竟然告訴她:「妳得了肺腺癌,而且是第3期或第4期。」聽到自己得到癌症,她沒有驚慌失措或情緒失控大哭,只跟醫生說:「不可思議!」 樂觀、活潑的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罹癌,「第一時間,我覺得自己很健康,平時我吃得健康,有做瑜珈的習慣,很愛走路,精神和心情都蠻豐富的。」 她和家人決定尋求第二意見,於是前往台大醫院。她回憶那一天在診間,看到醫生的嚴肅表情,已經有心理準備:應該就是癌症吧,「第一時間我在想,遺產要怎麼分配?房子要給誰?」停住話題,她感嘆:「反正一切都是天注定。」 「我本來就覺得生、老、病、死是很一般的事情;確診的當下,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就這樣接受了。」她說:「我也很訝異自己的沒感覺,可能是因為這幾年都有修佛,想說這就是修行,它就找到我了。」 分析罹癌的原因,她認為可能是過去太愛吃冰,「從小我媽就一直勸我,不要吃冰,但我太愛吃了,無法忌口,每半年都會感冒一次。」那一回,實在是因為咳太久,才不得不到醫院檢查。 辛苦化療,笑說自己腦袋都星星 「那天,醫生一看到我的X光片,立刻交待助理,要我馬上住院。」她進入台大醫院化療,「第一次住院14天,安裝人工血管、注射化療藥物,最大的困擾是經常腸胃不舒服,有時候覺得腳好腫,抽過好幾次水。」她說:「腳會腫是因為肺部積水,後來,我的心瓣膜也積水。」 因為肺腺癌轉移到腦部,她做了16~18次電療,「現在我的腦都是星星,但不會影響記憶及說話,只是會緩慢一些,有時記性不太好。」她苦笑道:「腦部被癌症侵襲後,不會變好,電療只能控制,並保持原狀。」 離婚沒小孩又單身,幸有家人朋友支持 「在這段過程中,家人的支持是很大的力量。」離婚、沒有小孩,單身的Magritte,很幸運有愛她的親友。「一位大學同學經常來陪我,張羅東、張羅西,有時候我會笑她:『妳是我媽』,真的超級熱心!」 另外一位單身的女性好友,有空時也會來陪伴她。這位好友身體很健康,前陣子忽然在運動中過世,讓她體悟,生命真的很無常。 她很少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只有當家人和朋友偶爾忙碌到沒和她聯絡,才會比較低盪。「不過,我覺得宗教的支持力量很大,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念經。」多年前,她開始學佛,「現在我的心情可以很平靜,要感謝宗教。」 10年前退休,財務已做足準備 罹癌,除了面對死亡,另一個關卡就是財務。幸好,5年級的Magritte向來很有理財想法。10年前就已經退休的她,靠著工作存下來的錢,在海外置產,租金加上儲蓄險,每月至少有2~3萬元被動收入。只是,生病後,她才發現,這遠遠不夠。 「我曾經在保險公司上班,很慶幸當年買了壽險和醫療險。」20多年前,她投保終生癌症險,當時,她將重點放在住院,「除了住院的那幾天,前、後也會支付費用,平均住院一天,包含營養費等,可以拿到1萬元左右。」 不過,她的實支實付一次最多只能給付4.5萬元,「在確診之前,保險業務有問我:『要不要再加?』但壽險公司沒有核可。」 「生病已經快2年,我覺得保險太重要了,它是一個保護傘,不見得要買很多,但要足夠。」她說:「現在,我很鼓勵大家要買保險,這是必要的,生病不要帶給家人負擔。」她也很感謝政府有健保。 努力吃養體力,每月要花20萬藥費 Magritte對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吃藥,造成她的四肢無法動彈,只能坐輪椅。 行動不便的她,請一位24小時看護照顧。最近,醫生讓她改吃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因為健保不給付,一顆要價近7千元,光是藥物一個月花費就超過20萬元。 「我將這間房子抵押,貸款幾百萬元,現在已經花了一大半。」生病後,不能吃太差,她在好市多買5000元的牛肉,一個月伙食費要上萬元。問她每個月整體開銷多少?她坦言:「我不敢算。」 儘管Magritte被醫生宣告癌末,她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我不覺得自己生活苦耶!可能在海外還有房產,起碼不用擔心經濟有問題。」 沒有經濟問題,她少了一半以上的心理負擔,能全心抗癌,「我只想要把每天的日子過好就好。」 懷抱希望,還要四處旅遊圓夢去 她燦爛地笑道:「我這一生可說是了無遺憾,這輩子雖然不長,但是我到處遊歷,去過很多國家,光是峇里島就去了6次,也曾到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中國等美麗的國家及地方旅行。」 「最重要的是,還有這麼多人愛我。」Magritte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完成,她期盼病好了以後,能夠四處旅遊。●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17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從事機車修理業近二十年,在台南經營車行,還拿到全台僅約千人取得的乙級機車修護技術士執照,四十五歲的阿煌哥猜想,一生投入的事業,可能是令他罹患肺癌的原因。如今,他因確診肺癌四期,每隔三週就必須南北往返,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化療、免疫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做的治療阿煌哥都努力嘗試,各項治療中,僅有化療獲健保給付。每月高達十七萬的治療費用,正啃噬著他辛苦打拼而來的積蓄。他感嘆,初罹癌時,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他也坦然接受,跟著朋友遊山玩水;誰知抗癌兩年,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他的積蓄,他現已轉念:「既然上天留我,要趁還能工作,多存點錢,留給之後治療用。」然而,看著漸漸縮水的存款、逐步逼近的商業保險給付上限,阿煌哥眼裡隱約透露著迷茫,「要是有一天,錢都花光了,我該怎麼辦?」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和主治醫師討論,藉由減低血管新生抑制劑劑量,降低每月需支付的藥費。「沒想過會罹癌」 為空汙把關卻罹肺癌二〇一九年,阿煌哥因頭痛急診住院,竟被檢出腦瘤。腦中遍佈8顆腫瘤,最大者達3.8公分,他苦笑:「當時想說,哪顆如果破掉,我大概也完蛋了。」幸好,阿煌哥自費於台北榮總接受加馬刀治療,腦瘤已萎縮消失,只剩一顆約一公分的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卻發現,腦中的腫瘤是肺部轉移而來,左側肺部靠近心臟處,有一顆近五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已是肺癌四期。「之前都想說,自己不會得癌症。」阿煌哥苦笑著說,因為車行協助執行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台南市政府也補助機車行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他卻因為覺得不會罹癌,而未赴檢查。阿煌哥說,家族中無人罹癌,反倒是機車修理的同行中,他不是唯一罹患肺癌者,不少機車行老闆、老闆娘,皆被發現罹患肺癌。他想,比起基因致癌,所處環境可能才是造成他罹癌的主要原因。未檢出致癌驅動基因 新型藥物皆需自費然而,因未檢出肺癌致癌驅動基因,阿煌哥的治療幾乎都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藥物以及化療中,僅化療可以有健保給付。阿煌哥感嘆,當時治療腦瘤的加馬刀,健保給付上限為三顆腦瘤,他腦中有八顆,故需全額自費,花了近十七萬,「那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健保幫我出三顆(腦瘤治療費用),其他五顆我可以自己出?」事實上,其他藥物亦是如此,面對健保「非全有、即全無」的給付機制,阿煌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除了加馬刀,癌症新藥價格更是高昂,他認為,若能部分負擔,健保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病友)的壓力。」阿煌哥靠著工作累積的存款,加上年輕時為支持保險業朋友而投保的商業保險,支付龐大藥費。然而,他仍擔心,這樣會不會「坐吃山空」?為付可觀藥費 重回崗位工作初罹癌那一年,阿煌哥專注於治療,將台南的機車行的業務交給妹婿及另一位師傅。阿煌哥透露,或許是他的手藝較好,也可能是老客戶在店裡看不見他的身影,誤以為店家易主,一年內收入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營業額從原先近二、三十萬,下滑至不到十萬。為穩定收入來源,阿煌哥今年開始,重新回到店裡工作,生意也才開始有了起色。不少老客戶間接得知他罹癌,看著他每天仍在店內忙進忙出,心生不忍,「他們都跟我說,都已經生病了,如果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了。」阿煌哥感激客戶的體貼,但他也說,他們不知道我的治療細節,為了支付高額藥費,甚至預先存下一些「救命基金」,很需要經濟來源,不可能放下車行不管。他說,在店裡,已不敢拿下口罩,深怕再次吸入致癌物質。近年來,吸菸造成的肺癌已逐漸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空汙環境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和阿煌哥一樣,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中的工作者、民眾,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打破全有全無疆界 病團提癌藥部分負擔新藥新科技不斷創新突破,醫師有許多更好的治療武器,然而,肺癌新藥如阿煌哥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治療等,價格極高,且給付門檻高,患者常須面對若健保沒有給付,就需全額自費,此種「非全有,即全無」之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在全有、全無之間,應研議一個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之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之多元參與形式,同時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並確保健保永續發展。」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納入癌友共同負擔機制,並推動多元參與,讓病友、健保、藥廠三方共同支付藥費,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病友經濟負擔。【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
2021-11-17 癌症.頭頸癌
《綜藝大熱門》資深樂手食道癌病逝!罹癌者9成為男性,初期無明顯症狀
資深樂手阿本老師(陳本恩)曾與許多藝人合作,更常在各大節目擔任伴奏,14日卻傳出因食道癌病逝,震驚演藝圈。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食道癌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且初期大多無症狀,若民眾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依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107年有2778人罹患食道癌及109年有195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國健署指出,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及落實健康生活,是必要的防癌步驟。目前已知的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尤其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更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除應儘速戒除,也請提醒身邊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親友,定期做健康檢查。國健署表示,近期氣溫驟降,不少民眾喜愛喝熱飲暖身,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務必注意入口食物的溫度,減少直接對食道黏膜的傷害。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也呼籲民眾勿自行上網搜尋資料,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尤其食道癌患者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平時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如有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切勿輕忽自身症狀,應提高警覺,務必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1-11-12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近年病例增加!壺腹位置特殊難發現,最常見這症狀
【2021/11/11編註】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因壺腹癌轉移病逝台大醫院,享壽六十八歲。>>相關新聞王先生覺得上腹有一點不舒服,一連跑了兩、三家診所及健檢中心,都沒有查出特別原因,後來到醫院,醫師發現他的鞏膜有點偏黃,疑似是黃疸。於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膽胰管擴大,疑壺腹周圍腫瘤。於是安排內視鏡檢查並切片,確診為「十二指腸乳頭癌」,也就是壺腹癌。王先生沒聽過這個疾病,很納悶怎麼會得這麼少見的癌症?壺腹位於十二指腸第二部分的內側腸壁,是總膽管和胰管會合處。解剖上是一個凸起、看起來像乳頭狀的構造,故又稱為十二指腸乳頭。膽汁和胰液在此匯流後,注入十二指腸,進行消化功能。看起來像乳頭 位置特殊難發現十二指腸乳頭其實是一個含括約肌的構造,為膽道和胰管的出口,平常只有進食的時候才會放鬆,讓膽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腸來消化食物。但是在沒有進食的時候,這個括約肌是關閉的。一般進行內視鏡檢查的時候,如內視鏡沒進入到十二指腸的這個部位就不易診斷,而且壺腹就像是「壁飾」一樣,掛在十二指腸的「牆壁」上,有時就算內視鏡有伸入到這個部位,由於一般內視鏡頭是往前看的,不會看到側面十二指腸壁上的位置,所以一般很難看清楚壺腹。因此初期的壺腹病灶如不細心看,是不易發現。所以過去發現這個部位罹病的時候,多已轉為癌症。不但如此,癌細胞可能已侵犯到壺腹周圍的器官,很難區分是原發的壺腹癌,或是從胰臟或膽管等壺腹周圍其他部位而來的癌症。不過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已經可以早期診斷壺腹腫瘤。黃疸是最常見症狀因為十二指腸乳頭(壺腹)只是一個十二指腸上的小構造,不像肝臟是很大的器官,而且壺腹腫瘤沒有特異症狀,加上位置很難發現,所以通常都是病變很久了,引發症狀才會被診斷出來。患者可能容易覺得肚子脹、悶痛,而這些症狀和一般的消化性潰瘍很類似。另外,有些病人是出現黃疸,再加上有腸胃症狀,所以有時一開始會以為是膽道結石。黃疸是壺腹腫瘤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因為十二指腸乳頭控管總膽管來的膽汁流向十二指腸,一旦這個部位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但有時一開始會被誤以為是膽結石阻擋膽道,而後仔細檢查才發現是十二指腸乳頭病變。而少部份患者則是因為重複胰臟發炎被發現,因為十二指腸乳頭也控管胰液出口,因此當發生腫瘤影響胰液流出,有可能會引起胰臟發炎。所以如果病患莫名發生胰臟發炎,壺腹腫瘤亦為診斷選項。近年壺腹腫瘤常透過健檢發現病人也年輕化過去發現壺腹癌時,通常比較晚期了,而且病患也比較年長,一般都是6、70歲以上。不過現在情形有一些改變。近年來因為健康檢查較普遍,有些醫師在執行內視鏡檢查時,會把內視鏡伸入到十二指腸內,檢視十二指腸乳頭是否有異狀。所以過去並不多見的壺腹腫瘤,在近十幾年來卻明顯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因為去做健檢的年齡層比較年輕,有許多病患都只有3、40歲,而且也比較早期發現壺腹腫瘤,這都要拜健康檢查普及化之賜。家族性息肉症、PJ症候群要提高警覺壺腹癌沒有什麼危險因子,男女發生的比率也相當,所以無法有具體的預防建議。不過有少數族群可能要注意,例如「家族性息肉症」,這類患者因為全身的消化道容易長很多息肉,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其次則是「PJ症候群」,全名是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種黏膜皮膚色素沉著和腸胃道缺陷瘤的症候群,屬於自體顯性遺傳或是突變而得,因為從胃到大腸整個消化道都會有大小不一的息肉分布,許多患者從小就會有反覆的腸套疊、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這類病友接受內視鏡檢查時,應注意壺腹部的變化。壺腹腺瘤有癌變機會建議切除壺腹腫瘤的嚴重度可由癌前病灶的腺瘤到癌。壺腹腺瘤放著不管,將來很可能會變成壺腹癌。壺腹腺瘤又依其變化嚴重度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有研究顯示,約有7成的壺腹癌是由腺瘤惡化演變而來,因此當發現壺腹腺瘤時,建議要切除,以預防未來演變成癌症病灶。壺腹腺瘤的切除,早期是採取如同開胰臟頭部的傳統開刀方式或局部切除方式,腹部傷口長;然而若只是腺瘤階段就開這種大刀,往往讓患者卻步。所以目前有使用內視鏡壺腹腫瘤切除術,亦即在內視鏡下,使用線圈套住壺腹腫瘤予以摘除,病人不用開腹。但若是壺腹腫瘤內含有癌變時,不建議只用內視鏡切除,因局部淋巴轉移的機會近三成,此時需進一步採用外科開刀的方式整個挖除,以免切不乾淨,未來可能復發。由於腺瘤裡面到底有沒有藏有癌細胞,有時並不容易從內視鏡檢查得知,甚至切片也不見得切得到,臺大團隊研究發現,高危險的腺瘤可以先以正子攝影檢測,如果影像顯示內部很亮,則內部可能含有癌變,藉此檢查可幫助醫師判斷是否要直接開刀還是採取內視鏡切除術。高齡者可選擇內視鏡切除術如果壺腹腫瘤已經演變成癌症,即使診斷顯示只有表淺病灶,因為怕淋巴轉移,所以一般還是得開刀,除非是病患年紀太大。若是高齡病患的癌症期別在一期內,因為臨床評估內視鏡切除的方式和開刀切除的存活率相當,所以可以採用內視鏡的方式切除。若再復發,還可以採取射頻消融或是氬氣電燒的方式治療。對於年紀太大的病患,不失為等量延長性命的治療法。另外接受內視鏡切除壺腹腫瘤要注意的是,壺腹控管膽汁和胰液的釋出,切除壺腹腫瘤後,創面必須保持開放,故出血為需要注意的內視鏡切除後併發症之一。而對於術後胰臟發炎之預防,必要時會置放胰臟支架,保持胰管暢通,一段時間後支架可能會自己脫落,不必擔心。壺腹癌生長緩慢 發現罹癌勿悲觀有些患者發現壺腹癌時,因為有心臟問題、年紀大、體力衰弱等,不適合手術治療,也可以採取症狀治療的方式;例如膽汁阻滯引起黃疸,可以在膽管置放支架,讓膽汁可以流出,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不過,與另外兩種與壺腹周邊相關癌症(膽管癌、胰臟癌)比較,壺腹癌的生長相對緩慢,其實是三者中存活率最好的。也基於這個理由,如果病人的體力許可,還是建議開刀,不要太悲觀,和醫師配合,商討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得到最好的預後。(本文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授權刊登,>>原文網址)
-
2021-11-10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我想要活下去。」在三十一歲那年,是他赴上海打拼的第五年,不僅當上主管更準備跳槽轉職,人生正預備奔向更輝煌,健檢卻發現罹患肺腺癌四期,他從不放棄治療的可能,如今,抗癌邁入第三年,因出現抗藥性,進而使用第三線藥物,並不斷尋求最新的療法。醫師告知,若再抗藥,將需要免疫治療的奧援。然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標準極嚴,屆時,付不起藥費怎麼辦?楊家豪說,「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事業風生水起 卻因罹癌被迫暫停大學甫畢業便到大陸打拼,才幾年的努力,楊家豪已是一家食品企業的中階主管,綜理該企業海外業務,他透露,當時月薪換算成台幣,有近二十萬元,已逐漸站上事業巔峰。美好的一切,卻因一次健檢結果戛然而止。楊家豪說,為配合大陸規定,台人轉換工作需要健檢,結果卻發現右側肺部X光異常,進一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電腦上的影像,讓他心涼了半截,原本應是透明的肺部,竟有一半完全「霧掉」。上海的醫師建議他,應立即回台接受診治。此時,不到半年的婚姻也因罹癌而劃下句點。抵台後的一個月內,他接受一系列檢查,正子掃描、胸腔鏡、切片檢查,醫師口中楊家豪的病況,也從最初的一期、二期,最後確診「肺腺癌四期」。楊家豪回憶,聽到四期二字,他愣住了,就這樣步出醫院,在門外呆坐許久,「當時完全不了解,肺癌四期是什麼概念。」若二度抗藥 需使用免疫治療楊家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兩年後的二〇二一年初,身體出現抗藥,必須轉換藥物,他很幸運地碰上第三線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得以接軌治療。然而,體內腫瘤蔓延至肋膜,他苦笑,那是一種「會呼吸的痛」,隨著每一次呼吸,都在牽扯著疼痛,「癌疼痛伴隨我每分每秒,晚上痛醒時,不免懷疑人生,『為何要這樣撐著。』」楊家豪在醫師建議下,同步施打另一種抗血管新生藥物。他說:「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前兩項救命藥物都獲得健保的給付。」但是,抗血管新生藥物並無健保給付,每二十一天一次的療程,藥費高達五萬元,且一旦開始施打,終生不可停藥。楊家豪說,還好年輕時投保的商業保險,付了健保無法給付的藥費。為了活下去,他用盡一切努力,接受各項治療,電腦斷層導引下實施肺部腫瘤消融術,化療藥物灌洗胸腔、腫瘤熱療法、微創切除肋膜。此時,楊家豪依舊可以綻放著陽光似的笑容,更讓人心疼。健保給付門檻高 癌友多藉「特殊管道」拿救命藥他上網了解肺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及各國醫療保險制度。他坦言,透過網路接觸的肺癌病友社群中,更多的肺癌患者得不到健保給付,經濟狀況又無法負擔高昂藥費,雖然明知有風險,仍紛紛私下轉向印度的印藥,或孟加拉的孟藥。治療中仍可持續工作 期盼免疫+化療以爭取機會「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治療中,因副作用較少,楊佳豪仍可彈性工作,在科技大廠的實驗室中,擔任兼職,以支應日常開銷所需。經歷一次抗藥,楊家豪目前已開始使用第三線標靶藥物,若再度抗藥,已無標靶藥物可用,必須轉向免疫治療,並搭配化療,楊家豪說,「免疫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可以幫末期病人再多爭取一個機會」。衛福部已於2019年起,核准癌症免疫治療通過健保給付,然而病友們唯恐擠不進給付的門,病友寧願多付一點,也不願無藥可用的呼聲越來越高。楊家豪感嘆,若擠不進健保窄門,免疫治療每月需自費將近二十萬元,商業保險已無法負擔,他因此心生赴境外治療的想法。他舉例,大陸的醫保制度中,政府支付半數藥費,病友雖須支付約三成,卻不會面臨「非全有即全無」——一旦不符給付標準,就須全額自付藥費的困境。事實上,日本與韓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中,病友的部分負擔亦分別達兩成至三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強調,癌症新藥的治療特色,是讓病友維持正常生活功能,接受治療的同時,仍可以如一般人一樣兼顧職場與家庭,甚至貢獻國家社會,青壯年病友如楊家豪,可以維持「工作、治療雙軌並行」,不至於因治療花費而債留家人。健保資源有限,仍有多項癌症新藥未能納入健保給付,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全無」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提高患者新藥可近性。不同於英國的「Cancer Drug Fund, CDF」,此制度希望解決台灣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的困境,具有三大特色: 1. 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 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 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病友願部分負擔:想守護我的家與孩子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3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病友願部分負擔:想守護我的家與孩子
細細數著28顆救命藥,她罹患肺癌第四期。據說,一顆原本要價1萬4千元,因著健保給付,她每次回診只要付近百元的醫療費用。「沒有健保的話,我就算賣房子也吃不起抗癌藥。」如今抗癌一年半,看著高三兒子跟國小龍鳳胎逐漸長大,一個家庭的小小幸福得以持續被守護。45歲的Eva,一年半前是位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主婦,因長時間腰痠背痛,加上經期不順,為求謹慎而就醫檢查,診斷結果竟是肺腺癌四期,醫師在Eva右側肺部發現一顆3.5公分的腫瘤,且已發生骨轉移,癌細胞蔓延全身骨骼,這是她骨頭痠痛的真兇。初聞確診消息,Eva回憶,自己一滴淚也沒落下,直到和陪伴她看診的丈夫坐回車內,眼淚才潰堤。「醫師說,肺癌四期已經無法治癒,只能想辦法延續生命。」罹癌一事對Eva而言,實在太震撼、太難以接受。過去,因治療武器欠缺,晚期肺癌患者平均存活期僅有數月,確診的當下,患者往往需要開始準備與家人道別。幾經思量,Eva選擇先告訴當時就讀高二的大兒子(後稱哥哥),「萬一我走了,他要和爸爸一起承擔起這個家。」Eva敲門進房告知大兒子自己罹患肺癌,且已是四期。她說,「那是永生難忘的一幕」,哥哥聽她說完後,低下頭靜靜地流下淚,「從那一刻起,高中還在叛逆期的他,彷彿一夜長大。」此後的日子裡,哥哥宛如成熟的小大人。想到暱稱為「雙寶」的龍鳳胎剛上小學三年級,Eva糾結不已,「身為人母,最放不下的一定是孩子。」Eva透露,至今仍瞞著才九歲的一對龍鳳胎,「他們還那麼小,要怎麼理解『肺癌』跟普通生病不一樣,可能帶走媽媽?」告知是一個好難好難的功課。幸運的是,在Eva確診肺癌的二〇二〇年初,新一代肺癌癌症藥物恰好通過健保給付。藉由新一代的藥物,肺癌患者的存活期有機會可延長。若未納入健保,患者須自費使用,每月藥費可高達42萬。然而,此藥物健保給付的門檻很高,患者須符合特定基因突變條件,且不能有腦轉移。Eva把一切希望寄託於此健保藥物上,等待基因檢測結果的兩週時間中,備嚐煎熬,她坦言,「想到有可能要自費,心裡非常不安,甚至跟丈夫商量過要賣房子籌錢。」檢測結果出爐,Eva符合給付標準,得以在不拖垮經濟的前提下,使用肺癌藥物。她說,每次回診領藥都非常緊張,仔細地計算藥袋中的藥丸數量,深怕漏拿了;走在路上,更是緊抱著裝著藥物的皮包,她笑稱,「你(指歹徒)可以搶我的錢包、手機,可千萬別搶走我的救命藥。」擔心自己罹患肺癌,孩子也可能帶有遺傳基因,增加罹癌風險,Eva替家中三個孩子,重新檢視保險方案,為的是若有需要的那天到來,孩子不必因無法負擔高昂藥費而錯失治療機會。Eva每天陪著孩子上學、溫習功課,得以持續守護著家庭,如此平淡而溫馨的小日子,是在健保守護的大傘下,得以遮風避雨。看著新聞不斷重複著「健保破產」,她也十分憂心,若真如新聞所言,有一天健保會垮台,未來須完全自費負擔藥費,甚至因為健保財務困窘,而難以引進價位較高的治療藥物,Eva說,現在每次看診只需負擔不到千元的金額,「我願意平常就多付一點健保費,有一天當我需要的時候,請幫助我。」Eva深知,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她的身體將對現在使用的肺癌藥物產生抗藥性。屆時,她需要的更新一代的肺癌癌症藥物,目前仍不知在何處。這是Eva心中潛伏的恐懼,每當想起此事,罹癌至今心境已轉趨樂觀的她,想到孩子仍會忍不住紅了眼眶。癌症患者近年愈趨年輕,適時的新藥治療能幫助癌友,依然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及社會貢獻。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Eva是台灣癌症基金會服務的病友,她非常幸運,能使用到健保署快速通過的標靶藥物,然而肺癌為台灣新國病,沒有基因突變的肺癌病友約佔了四成之多,這群病人無法使用標靶藥物,而必須有其他的用藥選擇,像是免疫治療,然而健保因資源有限,不得不限縮給付條件。為幫助癌友更快獲得新藥的健保給付,不致落於「全有或全無」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於2019年啟動「新藥與新科技部分負擔民眾願付價格」研究,研究發現, 72% 的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每個月負擔2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
-
2021-11-03 癌症.其他癌症
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許多人聽過膽囊結石,發作時痛到在地上打滾,但膽囊也可能長出壞東西,台灣每年就有1千多人罹患膽囊癌。膽囊位於腹腔深處,很難透過觸診發現異狀,不少患者是在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食慾與體重下降、右腹出現腫塊、黃疸等不適症狀時,就醫檢查才確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有著各種假設,例如,膽石症之慢性刺激、膽汁滯留、感染原、炎性腸道疾病,或者原先良性腺瘤惡化而來,但均未能證實。至於膽結石是否會導致膽囊癌?賴基銘指出,長期追蹤無症狀膽石症患者,僅有不到百分之1之病人罹患膽囊癌,因此這項說法是否可信,仍有待證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衛教資料則整理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女性▸年紀大於65歲▸肥胖、高血糖▸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如戴奧辛、吸菸等)▸膽囊腺瘤、膽囊鈣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膽囊慢性發炎▸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先天性膽道囊腫▸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如何診斷出膽囊癌?臨床顯示,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的最佳工具,方便可行且不具侵襲性,目前為篩檢膽囊癌的第一線工具。確診後,以手術切除為主,預後還不錯,但如果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術後還需合併放療、化療,療效較差。賴基銘表示,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都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一旦發現膽囊疾病,應積極治療,如果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則需定期追蹤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0-31 癌症.胃癌
樂天銀董事長簡明仁飽受胃癌之苦 醫曝四大致病因子
國內純網銀樂天銀行董事長簡明仁今晨12點07分左右因病辭世,享壽70歲,據報導,簡明仁之前罹患胃癌曾住院治療,可能因此最終還是不敵病魔,今天凌晨過世。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說,胃癌為國人十大癌症之一,每年約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平均每天約6至7人病逝,特別是胃癌早期不易察覺,高達6成患者確診時病程都已屬於晚期,不可不慎。方冠傑說,胃癌包括胃淋巴癌、胃間質癌及胃腺癌,其中高達9成都是胃腺癌,罹病危險因子首先為家族史,依研究統計,若一等親家人有胃癌病史,家族成員罹患胃癌風險,為沒有胃癌家族史的2至3倍;其次是性別方面,為男性罹患風險是女性的2倍,第三是飲食習慣,以及第四是為胃部有無感染幽門螺琁桿菌。方冠傑說指出,飲食若常食用香腸、熱狗等富含亞硝酸鹽食物,一旦遇到高溫環境,可能易形成亞硝胺,增加罹癌風險,另若常食用攝氏55或60度以上的高溫、刺激食物,如麻辣鍋、喝酒等,也易造成胃黏膜反覆受損引發胃癌。此外,方冠傑說,若胃部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依世界衛生組織公告,幽門螺旋桿菌為一級致癌物,當胃部遭到感染,且合併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時,就必須立即進行殺菌治療,以降低罹癌風險。方冠傑說,罹患胃癌後常見治療方式,依腫瘤期別可採用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提醒民眾若感覺胃部不適、上腹疼痛持續一周尚未緩解,應盡速就醫,但若已合併身體感覺疲勞、餐後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解黑便等症狀,就應馬上就醫,以利診斷是否罹患胃癌,早期治療。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因大腸癌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Makiyo媽媽、劇場大師李國修、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等,還有漫威英雄片「黑豹」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1萬5千例案例,連續十三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 「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醫師提醒,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篩檢,而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國人飲食西化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更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報導如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 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將大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檢查過程中透過影像傳遞至電腦,醫師可即時診斷大腸內壁有否異常或病變。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21-10-22 癌症.乳癌
年輕型乳癌易增生轉移 醫籲「抗癌3招」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年輕化,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到50歲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千人,其中「極年輕型」35歲以下者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人。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易轉移等特性,憂心新冠疫情下,更難早期發現、治療,呼籲民眾掌握「3招」,包括勇敢面對、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尋求心理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2020年乳癌患者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等特性,也憂心復發或轉移,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今年44歲的乳癌病友Tiffany,因家族史與乳房纖維囊腫,10多年來定期追蹤乳房檢查,因結婚生子暫停定期篩檢,沒想到4年前準備嘗試第3次人工試管時,竟發現確診乳癌。歷經二次乳房切除,才發現腫瘤擴散至內乳淋巴結,經過多次化療放療,今年8月又發現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面對二次侵襲,她樂觀面對,加上參與病友社團,女孩互相打氣,了解很多治療選擇,減少擔憂與害怕。曾令民表示,原本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突遇復發或轉移,在告知檢查結果時,醫護也感到相當心疼,近期受惠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的多元與進步,鼓勵年輕病友別放棄,並掌握抗癌「3招」與癌症和平共存。第一招:「勇敢面對」。經確診乳癌復發或轉移,雖難免恐懼、挫折,但「唯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現有完善醫療團隊及多元照護建議,病友若迅速整頓心態,能正向、勇敢地迎接長期抗癌作戰。第二招:「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乳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抗賀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依據不同亞型打造個人化治療計劃,有助於延緩化療時間或疾病惡化時間,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緩解經濟壓力、完成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第三招:「尋求支持」。專為年輕乳癌病友創立的「花漾女孩GOGOGO」,年輕病友對於生活、人際交友、懷孕生子、工作發展等,有更多不同的顧慮與心情。有一同作戰的夥伴相互扶持、傾訴,更多資源與經驗談分享,年輕女孩們與癌和平共存非難事。「花漾女孩GOGOGO」今年邀請金馬實力派演員郭書瑤擔任年度衛教大使,攜手年輕病友米娜、凱西與貝拉共同拍攝首支乳癌勵志衛教影片「閃耀花漾人生,我作主」,細膩闡述年輕女性於新婚、實踐夢想的路上,一旦罹癌人生計畫重新洗牌,陷入乳癌復發轉移的長期陰影與困境。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分享,許多病友正規劃結婚生子、求學工作與理想實踐,一旦遭遇乳癌復發或轉移,從原本「一期乳癌」跳級成「乳癌四期生」,被迫暫停所有規畫,面對關係改變、無法生育、經濟負擔,過去治療有限,副作用讓人苦不堪言,讓年輕病友更加重視「生命延長後的生活品質」。郭書瑤鼓勵病友面對乳癌不要害怕,透過審慎了解、積極面對自己的治療選擇,不斷更新治療趨勢的新知,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不輕易停下治療腳步,我們仍可繼續延續並閃耀自己的花漾人生,自己作主。閃耀花漾人生完整版線上看: https://youtu.be/ldgtSc8f2E4
-
2021-10-20 癌症.抗癌新知
三總「四癌篩檢周」開跑 乳癌新增患者過半能早期發現
「四癌篩檢開跑!」三總內湖院區今宣布,將展開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並於社區巡迴。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表示,疫情爆發之前,院內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開著巡迴車到社區推廣四癌篩檢,疫情後幾乎沒辦法在社區推廣,擔心疫情期間,癌症伸出魔爪,趁近期疫情趨緩,啟動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活動,盼能及早找出早期癌症患者,及早治療。三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與藝人徐乃麟今齊聲喊出「1020三總癌篩日,健康輸不起,要愛不要癌,四癌篩檢陪您WIN!」口號,宣布為期一周的活動正式開跑。戴明燊表示,四癌篩檢包含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大腸癌,這四種癌症早期發現都有高達90%以上的治癒率,特別是乳癌,若能在第0期或是第1期就發現,治癒率可以達到97%到98%之間。他表示,很多年輕女性會認為癌症與她無關,但癌症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家族中有任何親人罹患乳癌,就得密切注意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變形凹陷等異常。國健署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戴明燊表示,以乳癌為例,每年新確診個案為1.5萬人,其中有50%屬於第0期到第1期乳癌,過去幾乎很難察覺第0到1期,約3分之1屬於第2期到第3期,顯示政府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戴明燊表示,大腸癌的篩檢也很簡單,透過糞便確認糞便潛血,大多可以確認是否有罹癌的風險;近年吃檳榔的人數驟降,但仍有抽菸、喝酒的民眾,口腔癌早期發現治癒率也非常高,子宮頸癌亦是。四癌篩檢並不會花太久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後續則是等待檢驗報告即可。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項目為「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1-10-20 醫聲.疫苗世代
曾志仁:男性罹HPV風險高,疫苗「家庭接種」為原則
近十年來,哪些癌症盛行率增加幅度最快?答案是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有關的口腔癌、咽喉癌,且以男性為主。婦癌腫瘤權威、中山附醫副院長曾志仁表示,HPV嚴重威脅男性健康,呼籲政府將小男生納入HPV公費接種對象。 曾志仁表示,十年幾前,HPV疫苗問世時,常被稱之「子宮頸癌疫苗」、「菜花疫苗」,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HPV有關的癌症類別,比一般人想像還要多,除了女性專有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還可能誘發口咽癌、肛門癌等。 臨床顯示,HPV疫苗對於婦癌預防效果相當優異,接種後可減少八成八的罹癌風險,先進國家大規模接種後,子宮頸癌新增人數明顯下降,自2018年起,全球HPV所引起的口咽癌(頭頸癌)人數已超過子宮頸癌。 「男生不要再以為HPV與我無關」曾志仁說,世衛組織今年5月公布一項重要數據,全球感染HPV所導致的相關癌症人數中,男生多於女生,也就是HPV對於男性健康生命威脅,已超過女性。 研究發現,女性在感染HPV後,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與一般人的18倍,而男性罹癌機率更高,高達50倍。曾志仁指出,「家庭接種」為HPV疫苗施打原則之一,夫妻、情侶應該一起接種,保護自己及另一半。 臨床則發現,男性感染HPV風險更高,除了性行為之外,抽菸、喝酒、檳榔、過熱飲食、與刺激食物等等會刺激增加口腔咽喉罹患癌症的風險。男性一旦感染HPV, 難以單靠體內免疫系統清除病毒。 全球196個國家中,已有23個國家提供青少年HPV疫苗公費接種,小女生、小男生均可接種疫苗,遠離罹癌風險。2018年起,衛福部實施HPV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為國一女生,接種兩價型的HPV疫苗,但小男生仍排除在外。 為降低HPV感染機率,有效預防HPV相關癌症,達成世衛組織2030清除HPV最終目標,曾志仁說,「HPV無所不在」,男生感染後風險更高,所以男女都應要有接種HPV 疫苗的意識、公費疫苗接種對象也是新國際趨勢。
-
2021-10-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恐致罹癌、死亡速度增! 專家曝「5危險徵兆」:瘦子也逃不了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2成肝癌非由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主要是脂肪肝所引起。脂肪肝的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因脂肪肝無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且脂肪肝也會有肝癌三部曲的病程,即從脂肪肝漸變成肝炎,之後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千萬別輕忽脂肪肝對健康帶來的影響。罹患脂肪肝 死亡風險增1倍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約為93%),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可見脂肪肝的問題不容小覷。國民健康署表示,由於脂肪肝目前沒有很好的生物標記來協助診斷,肝切片仍是診斷標準,因此,經醫師評估下,如有需要的話,仍須接受肝切片檢查、診斷,才不會因延誤而加重病情。(推薦閱讀:肝癌有7個危險因子! 一張圖看懂「恐怖症狀」:一確診多為晚期) 國內外研究一致 肥胖是誘發脂肪肝危險因子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肥胖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子,且過重會比健康者提高1.8倍的罹患肝癌機率,文獻回顧指出,沒有多餘的身體脂肪會降低罹癌機率;另,國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證據顯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此外,體重過重、肥胖與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而食物和飲料中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儲在體內脂肪組織中,體內多餘的脂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並會降低預期壽命。(推薦閱讀:腰粗、小腹大...當心肥胖傷害! 5個身體指標測你是否為「代謝症候群」)改善脂肪肝 我的餐盤搭配規律運動脂肪肝目前並沒有合格有效的藥物,而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即均衡飲食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運動。最重要的是,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吃足六大類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推薦閱讀:愛吃水果、主餐吃飯…吃得清淡卻得脂肪肝? 原因跟你吃進的食物有關) 延伸閱讀: ·如何消除脂肪肝? 專家認證:6個常被忽略的習慣最有用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1-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葉金川:建立全民健保 致力做公衛能救最多人
提到「抗煞英雄」,葉金川三個字立刻浮現在國人腦海中,但葉金川對於自己「抗煞」的努力,強調是極度微不足道。從29歲踏上公職之路,59歲離開公職,30年的經歷談三天三夜都談不完。而他認為最辛苦的一段路是建立健保制度。全民健保 準備時間只有3天1989年,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推動「全民健保」,1991年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全民健保規畫小組」,力拚1994年施行全民健保。推動過程艱辛,直到1995年元旦,衛生署成立中央健康保險局,推派葉金川擔任第一任健保局總經理,三個月後,也就是1995年3月1日,台灣全面施行全民健保。「準備時間其實只有三天,」葉金川說。1995年2月25日,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下令,全民健保3月1日如期開辦。當時聞訊,真的嚇傻,「那時候連健保卡都還沒印出來」、「資訊系統也沒著落」,只能用火燒屁股形容。健保IC卡 推動7年才完成不過,時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收到命令臨危不亂,召集所有同仁、邀集醫師公會、私立醫院協會等醫事團體討論「如何讓全民健保順利開辦」。既然還沒有健保卡,就先用身分證看診,後續申報採用後補,支付標準先比照其他保險制度。當時還趕工做出「第一張六宮格健保卡給總統李登輝」,一個月後,兩千多萬張的健保卡成品出爐。葉金川說,健保規畫初期,就計畫設置IC卡。他曾到澎湖試辦「如何讓系統可以順利上路」,7年後才完成。也因早就開始推動資訊化,現在健保資料可以統統上雲端。健保卡就像是一張個人通行證,屬於驗證身分的卡片,重點是後台系統。老師一句話 他走上公衛之路「我大四的時候就決定要走公衛,」葉金川說,當時上陳拱北老師的課,老師說了一句「做公衛,可以一次救很多人」,他決定跟著老師一起做醫療服務。公衛的成就往往來得比較慢,但真正能影響台灣醫療的還是公共衛生。只要有能夠盡一份心力之處,必定都會有他的身影。2003年SARS爆發,他當時沒有公職身分,那時的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打了一通電話給他,說「和平醫院現在很恐慌,可不可以幫忙來鼓勵裡頭的醫護人員」。葉金川說,他只有進駐和平醫院14天,「很多人把我當作抗煞英雄,其實我真的沒有做什麼。最大的英雄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台灣需要我,我只是用我的力量愛台灣。」無論是健保制度建立、SARS、H1N1、首次以台灣官員身分代表出席WHA等,都有葉金川的身影。葉金川說,過去的人生,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絕對是彩色的。只是,人生有好幾幕,他現在走的應該是這個被稱為「葉金川人生」曲目中的「最終章」,最後一幕就該有最後一幕的色彩以及最後的故事。人生彩色 罹癌後要圓百願葉金川32歲就擔任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50歲左右事業站上巔峰,65歲罹癌之後,改變人生觀:人生的篇章不該只有事業,還要有家庭、生活以及對於生命的安排,才是一個圓滿的生命。葉金川在罹癌之後寫下「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一書,寫下罹癌後許下100個願望的實踐進度。文末他特別以「給50歲的你」為題,其中說到人生「事業的巔峰在50歲、生命的巔峰在75歲」,50歲的現在該開始拚生命的巔峰。現在葉金川長時間住在花蓮,持續完成自己寫下的100個願望清單。他租了一塊400坪的土地,當一個「種樹的男人」。「如果我去世,我不想只留下一個墓碑,我希望留下一片林地。而人生的最終章,希望可以跟太太一起過50周年的結婚紀念日。」這代表他必須努力爭取6年的生命,完成他清單上所寫的願望。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葉金川年齡:7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特任副祕書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主要事蹟:●成立全民健保籌備處,健保開辦後首任總經理●SARS期間,指揮台北和平醫院院內感染控制●開創醫療分級、評鑑及專科制度、提升山地離島醫療品質●台灣首位以衛生署署長官銜,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
2021-10-19 癌症.食道癌
50歲男子胸痛到醫院就醫 竟確診罹食道癌
苗栗縣50歲羅姓男子有喝酒和抽菸習慣,因出現胸痛到醫院就醫,經醫師以內視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食道炎,組織切片送驗顯示為下食道鱗狀細胞癌,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經胸腔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持續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斯凱表示,喝酒、抽菸、吃檳榔、常吃刺激性、醃漬類或太燙的食物,都是罹患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是導致食道癌的原因之一,由於胃液反覆由胃部逆流到食道,長時間刺激下,容易導致細胞病變引發食道癌。食道癌初期症狀為進食時覺得胸骨後或心窩處會悶脹、灼痛,吞嚥過程中會有異物感或阻塞滯留的感覺。另外,罹癌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差異,上段的食道癌大多有咽喉不適或異物感、中段則是進食時有胸骨後方或背部疼痛感、下段在進食後容易出現腹脹或悶痛,隨著病程發展,吞嚥障礙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從一開始吃乾硬食物有困難,到只能吃半流質食物,最後甚至連流質食物或水都無法食用。李斯凱表示,早期食道癌手術治療,5年治癒率高達80-85%,提醒民眾,除了要戒除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之外,也要注意症狀的發生,才能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多虧醫護提醒凍精 才能迎接寶貝降臨
9年前一通告知罹癌的電話,改變了傳勇的人生,當時他僅32歲,想都沒想過自己會得癌症。還在震撼與混亂中,醫院護理師提醒才結婚8個月的傳勇,治療副作用之一是不孕,如果考慮生育後代,就必須先做打算。傳勇至今仍十分感激這位護理師,「若不是當時的提醒,就沒有懷抱中的可愛孩子『小薯球』。」罹癌震撼中,還好有護理師告知化療可能導致不孕。傳勇罹病前,是一位熱愛運動的陽光男子,卻在一次路跑後,身體出現異狀,他除了體能變差、容易疲倦,還出現牙齦連續出血、脖子異常腫塊,在附近的醫院抽血後,驗出白血球數量異常,數值超過7萬。轉診至大醫院後安排骨髓穿刺,醫師確認他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初期先以口服化療藥控制芽細胞(異常的白血球)增生,待白血球數量降低後,開始接受化療。這個病生得那麼早、那麼突然,傳勇記憶猶新,在化療療程開始前,護理師就細心確認他的工作和婚姻狀況,並在知悉他才剛結婚、還沒生小孩後,告知他化療導致不孕的可能性與生育保存的資訊。「那時,我和太太才意識到生育的問題。」那時傳勇也抱著「買保險」的心情,在與泌尿科醫師會診後,決定冷凍精子。骨髓移植5年後進行人工生殖,享受當父親的喜悅。傳勇在初次化療完成後7個月,癌症復發,為了進行骨髓移植需要更高劑量的化療。在受盡病痛與治療折磨後,傳勇檢測後確定,已喪失生育功能,且復原的機率微乎其微。但他認為,自己很幸運遇到有生育保存觀念的醫護人員,即使療程不簡單,仍提醒他還有「選擇生育與否的權利」。骨髓移植滿5年之際,傳勇病情漸趨穩定,也開始考慮生育。與妻子討論後,他決定進行人工生殖。期間歷經一次試管療程失敗,終於在去年成功喜獲麟兒。傳勇進入產房陪產,看著得來不易的兒子「小薯球」呱呱墜地,初為人父的他不禁讚歎:「多麼漂亮的小Baby ,謝謝你成為我的寶貝兒子!」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血癌治療不能等 搶時間保留生育
為保障血液癌症病人權益,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今年起一起推動「血液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宣言」。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由於血癌治療非常急迫,且治癒率高,再加上年輕病人多,因此在展開治療前,一定要超前部署,盡早讓病人了解生育能力的風險及如何保存,才有希望搶救生育機會。保留精卵,不能在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才處理。柯博升說,血液癌症的治療方式中,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最大,因移植會同時配合使用高劑量化療或全身放射線治療,不論男女,約八到九成的病人會影響生育機會。柯博升指出,血癌病人的治療不能等,一旦確診就需立刻治療,不像乳癌等其他癌症確診後,可等上數周再做治療。因此醫師在血癌初期診斷時,就應趕在治療模式啟動前,向病人說明生育能力面臨的風險,在最短的時間內和病人討論如何保存,或配合病人想法,必要時調整治療方式。「這個時間雖然很短、很趕,但絕不能在做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才處理,到時候精子或卵子經過化療的品質已經下降,甚至取不到了。」柯博升強調。患者年紀輕、治癒率高,須考量長期計畫。保護血癌病人生育能力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血液癌症的病人年齡較輕,而且治癒率高,因此保護生育能力格外重要。柯博升表示,年輕病人有70%痊癒的機會,醫病之間應提前考慮未來長期的問題。血液及骨髓移植醫學會與血液病學會目前已完成生育保護宣言,柯博升表示,學會正著手製作做衛教單張和動畫影片,向醫護人員宣導,也要在各大移植中心加入有關生育能力保護的宣導內容。他說,多數病人確診罹癌後,第一個念頭只想到保命,不太會想到生育,但血癌是痊癒率高的疾病,學會發展宣言,正是為了在第一時間保護病人權益。幹細胞移植雖會影響生育能力,但也有女性病人在移植後順利懷孕,或男性病人的伴侶懷孕。柯博升說,他曾遇過兩三位病人,原預期移植後不易懷孕甚至沒有生育能力,但沒想到化療過後隔了一陣子竟然懷孕了,病人非常驚訝又擔心胎兒是否正常。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在懷孕期間盡可能追蹤胎兒的健康,包括羊膜穿刺、母體基因分析和多次超音波等,所幸一切正常,寶寶誕生後也很健康。給癌友的一句話:如果你年輕,在接受癌症治療之前,一定要記得向醫師詢問對生育能力的影響。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後,才發現失去生育能力 癌友生育保存應及早規畫
新婚的傳勇發現罹患白血病,多虧當時醫護提醒,化學治療可能導致生育能力喪失,他決定在治療前進行生育保存,時隔八年後,他喜獲麟兒。癌症希望基金會致力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提醒病人在治療之外,也該有為自己選擇生育保存的權利。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康復後留下遺憾。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3年即開始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希望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落實自主生育決策,在搶救癌友生命之外,同時考慮到未來「生」機。每年新診斷癌症病人中,約有18%處於育齡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說,一年新診斷癌症病人中約有18%處於育齡期,人數近2萬人,加上晚婚遲育現象普遍,面臨生育問題的癌友人數逐漸上升。癌症希望基金會分別從「醫」「病」雙方推廣生育健康概念。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在2018年大會上也提出癌症病人的生育健康權議題,與來自全球的醫師共同討論,更顯見其重要。設立「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衛教資訊。2020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力促國內七大醫學會攜手擬定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更期盼政府未來能將癌友生育保護也納入癌症照護關注重點,敦促醫院正視癌友的生育保護。另一方面,為了提供癌友及家屬完整的生育資訊,基金會亦於去年架設了「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以三大功能協助癌友及家屬完整了解癌症與生育。參與平台建置的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邱秀渝初步分析72位考慮或關注生育的癌友自我評估,發現雖然有高度生育意願,但也高度擔憂「生育與保存對癌症的影響」,明確生育規畫的比率也隨著自我評估的過程在26.4%至48.6%中變化著。自我評估結束後,18.1%確定不生育,但仍有33.3%的癌友仍在觀望中,亦即,罹癌後生育的顧慮很多,癌友其實很「糾結」。現實中,謝政毅的確看到許多癌症病人對於生育保護的「糾結」,他遇過病人因為罹癌,經過醫師提醒後,仍確定要孕育後代,「我不相信我就這樣而已,因為我生病了,更要傳承我的生命。」謝政毅強調,生育是重大決定,所以更需要癌友自我探索、反覆辯證。謝政毅回想起他曾治療過的一位年輕大腸癌病人,當癌症治療結束後,因背負夫家生子的期望,展開幾近十年的求子之路,這背後的辛苦曾讓這位病人在他面前情緒潰堤。謝政毅說:「就怕當癌症不再復發,病人迎來第二人生,想要生育後代,延續人生目標,卻發現已失去生育能力。」他指出,現今生殖醫學發達,若在治療開始之前,就能讓病人了解生育保護並決定是否要進行凍卵、凍精等生育保存措施,待病人康復後即可提供生育所用,幫助降低不孕的風險。日本今年通過「補助育齡期癌友生殖保存費用」。相較台灣癌友生育保護現況,日本在這方面的表現則遙遙領先。日本在2013年先啟動相關生育諮詢服務,邀請各方專家出版臨床診療指引,以及在各城市設置諮詢平台。2021年更通過法案,補助育齡期(15-39歲)癌友生殖保存費用,讓有生育打算的病人能安心接受治療。謝政毅表示,日本這些做法值得台灣做為未來推動政策的參考,也是癌症希望基金會持續推動癌友生育保護的努力方向。〈他山之石〉日本癌友生育保存大事紀2013年岐阜大學為日本境內第一個提出「癌症與生育諮商服務」的附設醫院,並邀岐阜縣內23間醫院與診所響應。2017年日本癌治療學會(JSCO)編著「兒童、青少年與年輕癌症病人的生育能力保護臨床診療指引」,內容包括女性生殖器、乳房、泌尿器官、兒童、造血器官、骨髓軟組織、腦以及消化器官等癌症。2018年「育齡癌友生育保護」納入日本政府第三階段癌症控制計畫:●建立學術合作系統,鼓勵癌症專科醫師提供病人癌症與生育相關訊息,並將病人轉介給生殖機構。●為AYA一代(青春期與年輕成人,15-39歲)癌症病人在47個地區設生育能力保護諮詢平台。2021年厚生勞動省副部長三原順子大力推動:在曾罹患子宮頸癌的三原順子推動下,日本政府自2021年4月起,以2017年的生育能力保護臨床診療指引為標準,對可能會因治療而影響生育能力的癌友,於治療前即提供生殖治療補助,補助總預算達22億日圓(約為新台幣5億7千萬元)。資料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資料提供/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
-
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營養師告訴你補鐵吃什麼
 一位女性就醫時主訴她最近可能咖啡或茶喝太多,造成喘不過氣心跳過快,測了脈搏心跳每分鐘達100 多下,洗頭時還發現排水孔有許多掉髮,整個人看起來也很疲倦面色蒼白,原本有運動習慣,但現在居然走路也會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身體缺體8症狀 你注意到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缺鐵是不少人常會面臨的問題,但可能沒有注意到身體的警訊:1、疲倦: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至全身器官,若鐵質不足,身體就沒辦法製造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提供給全身利用,因而容易造成疲勞、精神不濟的現象。2、掉髮:缺鐵會導致毛囊得不到充足氧氣、養分而掉髮。3、頭暈、頭疼:鐵濃度不足,最先會影響腦部的供氧不足,這時腦部血管會擴張,引發頭痛、頭暈。4、容易寒冷:紅血球缺鐵而無法有效把血氧輸送供應到全身,也會讓人容易發冷、畏寒。5、心悸:鐵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如果缺鐵導致血中氧氣不足,心臟就必須加速工作,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有更多的氧氣被輸送出去,因此就容易產生心悸的狀況。6、容易喘:若體內鐵不足,就不能正常輸送到氧氣到細胞,所以,大腦只能將氧氣充分地輸送到身體「重要」的部位。因此,不論怎麼呼吸仍會有缺氧感覺,所以在排除掉疾病的因素下,連平常走路都會喘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7、臉色發白:因為血紅蛋白會讓臉色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包括嘴唇、下眼皮內側、牙齦等部位,可以檢查這些部位,若比平常淡白許多,就可能是缺鐵的現象。8、舌頭易痛:缺鐵除了讓舌頭較無血色,也會減少紅血球中的肌紅蛋白,這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重要蛋白質。少了肌紅蛋白,舌頭會看起來異常平滑,而且因腫脹發炎而疼痛。補鐵這樣吃 搭配維生素C更容易吸收若要補充鐵質,高敏敏推薦食物:紅莧菜、肉類、豬血、鴨血等;此外,建議搭配補維生素C 可以讓鐵質更好吸收,像是芭樂、番茄、柑橘類等。(推薦閱讀: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然而,鐵是人體內許多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身體缺鐵可能會出現容易疲倦、臉色蒼白、虛弱、或是暈眩等,且不只女生要補充,現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男性缺鐵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充足適量的鐵質,對人體是很重要的。 (推薦閱讀: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10-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B群恐增肺癌風險? 營養師揭「關鍵因素」
你平時也有攝取B群的習慣嗎?許多人會透過攝取B群等營養補充品幫助補充體力,提振精神,不過近來網路上傳出一份研究,其中指出男性補充B群會提升40至50%的肺癌風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其實這份研究是來自於2017年臨床腫瘤期刊,主要發現若有抽菸又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的民眾,才可能有增加肺癌風險。 每日攝取六大類食物 不怕缺乏維生素不過何謂高劑量補充呢?根據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建議,成年人50歲以上民眾每日維生素B6攝取量為1.5mg,B12則為2.4ug。黃淑敏營養師解釋,這個建議攝取量是指每日有吃到像豆魚蛋肉、蔬菜、五穀雜糧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及乳製品等均衡飲食建議,只要每日皆有攝取到六大類食物,都能充分攝取足夠各種維生素。 透過食物補充維生素 極少量就能維持生長黃淑敏營養師說明,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及脂溶性維生素,前者是指維生素C和B群,後者則是指維生素A、D、E、K,其中B群則包括維生素B1、B2、B3、B6 、B12、葉酸等,尤其除了維生素D以外,人體幾乎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這時就須透過食物補充,且只需極少量,就可維持人體正常生長、調節生理機能等,還可幫助營養素及能量的代謝。 難透過飲食補充維生素 可適量補充品現代人忙碌,不容易每日透過飲食補充足夠維生素,尤其生病期間,則可適量補充補充品,但不建議長期或高劑量的補充。黃淑敏營養師呼籲,此研究僅指出維生素B6、B12,並無研究其他的B群,加上抽菸本來就會埋下罹癌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不用過於擔心補充維生素會導致癌症的發生,不過想要補充維生素最好的方式還是來是天然食物較佳。(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使用免疫抑制劑B肝恐復發究 北榮研登國際期刊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
2021-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止痛「穿皮貼片」,能否剪成小片貼在疼痛處?藥師教正確使用
一位李太太來電,想問因先生罹癌身體多處疼痛,能不能將止痛的穿皮貼片剪成小片貼在疼痛的地方?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穿皮貼片是特殊設計劑型不可分割,其有效成分是經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因此不需要哪裡痛貼哪裡。經常使用於癌症止痛的穿皮貼片,由於其特殊劑型設計,又屬於管制藥品,使用方式和回收規定常令病人與家屬無所適從。因此以下說明如何使用穿皮貼片以及注意事項:穿皮貼片使用前準備首先在軀幹或上手臂找一塊無刺激及放射線照射的平整皮膚表面。使用貼片前,先將貼片部位的毛髮剪除(最好是無毛髮生長的區域,勿用刮的方式剃除),並以清水潔淨貼用部位的皮膚,且讓皮膚完全乾燥,但請勿使用肥皂、油、乳液或任何其它會刺激皮膚或改變膚質的物質來清潔或塗抹於皮膚上。使用穿皮貼片使用前須檢查貼片的完整性,從密封包裝內取出貼片後,將保護層(離型紙)自貼片移除(小心不要碰到黏著面),把貼片貼上皮膚,並用手掌用力緊壓30秒,確保整片貼片完全與皮膚接觸,尤其要注意角落部位應緊密黏貼,而貼上貼片或撕下貼片後都只能用清水洗手。穿皮貼片使用注意事項穿皮貼片有專屬使用紀錄表,需正確填寫使用日期時間數量及操作人員簽名,貼上及撕下時都要填寫。穿皮貼片可連續貼足72小時再更新,移除貼片後,新的貼片須貼在與前一片不同的位置。同一部位的皮膚必須相隔數日才可再貼上一片新的貼片。穿皮貼片不會受淋浴或游泳影響,但不可暴露於直接外部熱源(例如蒸氣浴、熱水澡、電暖器,電熱毯)。且貼片不能分割、切開或以任何方式破壞。需儲存於陰涼處25℃以下且置於兒童無法觸及處。穿皮貼片副作用若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便秘、多汗、虛弱等情況,請告知醫護人員做協助處理。但若發生心跳不規則、低血壓、呼吸緩慢或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時,請立刻將穿皮貼片撕下,並以清水沖洗貼處、擦乾後,立刻通知醫師或送醫。用藥期間請避免開車、操作機械及飲酒。穿皮貼片回收之注意事項使用過的穿皮貼片應對黏後放入原包裝並放在原藥袋內,回診時請處方醫師在使用紀錄表蓋章,再將蓋完章的使用紀錄表及廢片一同繳回藥局銷毀。如未帶廢片,需請醫師協助開立「未帶吩坦尼Fentanyl貼片廢片證明單」。如有未使用之貼片應退還給藥局。(如圖一)參考資料藥品仿單:楊森多瑞喜穿皮貼片劑,吩坦尼穿皮貼片劑,全克痛穿皮貼片劑。
-
2021-10-04 癌症.癌友加油站
24歲「拳擊女王」陳念琴自曝奧運前抗癌歷程!訓練期間化療8次,終於戰勝淋巴癌
24歲台灣「拳擊女王」陳念琴2019年發現脖子忽然有腫塊且持續變大,經健康檢查,發現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癌,讓身心靈正處於最顛峰狀態的她備受衝擊,一度想放棄治療,所幸教練、醫師、防護團隊不斷鼓勵,讓她重新站起,勇於面對病魔,邊做化療邊訓練,終於戰勝癌細胞;她在臉書PO文,分享8次化療,將近兩年的抗癌過程,不向病魔低頭的勇氣與鬥志令人敬佩。【延伸閱讀:什麼是淋巴癌?症狀有哪些?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奧運前半年罹癌 陳念琴一度想先拚奧運、不治療陳念琴指出,2019年6月在一次看診時,醫生注意到她脖子上個不明腫塊,她起初不以為意,不料之後腫塊卻越來越大,經多次超音波、斷層掃描,同年11月確定罹患淋巴癌。當時她再半年就要參加奧運,位居69公斤量級世界排名第一,身心靈都處於最顛峰狀態,實在無法相信自己罹癌,原本生性樂觀的她也找不到開心的理由,甚至一度不想治療這個病症,想先拚完奧運再說。「為了夢想,願意忍耐!」隱瞞家人病情 邊化療、邊訓練只有戰勝它,才能夠站上夢寐以求的奧運舞台!陳念琴說,她選擇面對癌症,為了不讓家人、隊友擔心,也不想被當作病人看待,起初她跟教練討論後決定隱瞞病情,但緊接而來的是化療帶來的反應,她需要邊化療邊訓練,常全身沒力,連手都舉不起來,訓練到一半想吐更是家常便飯,但為了夢想,她願意忍耐。陳念琴說,原本留中長髮的她開始面臨掉髮的困擾,初期的品牌活動髮型師就發現她的髮量正在減少,她則以壓力太大回應,還偷請對方用增髮纖維粉讓頭髮看起來茂密一點,之後就決定理成短髮,但後期頭髮卻一塊一塊掉下,最後只能去訂製假髮。此外,她也開始對食物反感,加上飲食上的限制,讓她改變飲食習慣,看到食物的當下有時會反感直接吐出來,治療後期只好將自己鎖在房裡,甚至三餐都只能吃白土司。賽後的眼淚非懦弱,而是那份堅韌不拔的自信不過,陳念琴說,去年底開始她的癌細胞已全數消失,現在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就好,當她能以健康的身體挑戰奧運,對她與團隊來說,都是莫大的奇蹟,在八強戰裁判宣判落敗後,她下意識反射動作雙腳跪地並雙手合十、親吻擂台,她想向自己的專業表示最高敬意,賽後的眼淚不是懦弱,而是她戰勝所有挑戰,重新建立的那份堅韌不拔的自信。陳念琴說,她現在已完全康復,也都在定期追蹤,在大家幫助下順利完成東京奧運。突然的噩耗、停了一年訓練,重新再站上舞台,一切她都很珍惜,也覺得是老天的安排,讓奧運延期一年,讓她有時間好好接受治療後重返舞台「奧運第五名這份禮物,是天主給我最美的禮物!」陳念琴說,她的拳擊生涯就像搭雲霄飛車,最精彩時出現噩耗、最平凡時累積成就,感謝自己不曾放棄,達到巔峰確實困難,因這些困難使她成長勇敢,一次次過關。
-
2021-09-30 癌症.攝護腺癌
一家三兄弟全得攝護腺癌 醫師:有家族史別輕忽!長效型荷爾蒙控制病情 減少就醫奔波
文/洪素卿 「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很重要,假如父親有的話、罹癌機會就比別人高。假如兄弟有的話、那機會就更高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李經家主任曾接獲多起兄弟都得攝護腺癌症的案例,其中一起讓他印象很深刻,案例中的大哥一開始是到醫院照顧攝護腺癌轉移住院的二弟,順便做了檢查、沒想到結果數據也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攝護腺癌,最終轉到高醫接受手術。 結果三弟一聽也來做檢查,竟然真的也罹癌,大哥與三弟因早期發現、還來得及手術治療。但最早發病的二弟因為發現時已轉移,最後不敵癌症。 李經家主任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很多年長者有頻尿、急尿、夜尿、尿不乾淨、小便變細,甚至產生血尿等排尿異常症狀。部分人自覺這是「老化」自然現象,並沒有特別在意,但這些症狀卻也是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共同可能出現的症狀。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應該交給專業醫師鑑別診斷。醫師會藉由肛門指診,抽血檢驗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甚至加上直腸超音波,協助揪出早期攝護腺癌。 「早期診斷很重要!」李經家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如果在三期以內都有機會接受手術、根本解決。傳統開刀因為容易流血、術後可能留下尿失禁或是性功能異常等後遺症,部分患者聞之卻步。不過,近年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包括民眾熟知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等,不僅讓手術變得簡單、而且能夠保留神經、保留括約肌。手術成效良好,平均三期內病人五年存活超過九成。 「但是一旦跨過第三期,到第四期轉移之後,存活率就大幅降低。」李經家指出,因為腫瘤可能轉移到淋巴或是骨頭,手術無法將腫瘤拿乾淨,這時候就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 李經家指出,睪固酮、也就是所謂的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滋生的促進因子,透過荷爾蒙治療,把睪固酮降到最低,讓攝護腺癌少了刺激因子,腫瘤就會穩定、甚至慢慢崩解。 荷爾蒙治療是一個使用很久的治療,但是效果還是非常好,近年除了有第二代荷爾蒙問世,主力第一代荷爾蒙也發展出長效劑型。讓患者不需要每個月到醫院打針,可以三個月打一次、甚至可以六個月打一次。 一般來說,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如果血中的PSA數值穩定維持在0.1以內,就會建議他不妨三個月來一次、減少往返奔波。 尤其是交通不便、住得比較遠的,李經家醫師說,「像是我個人門診就有從離島、澎湖、七美,甚至在東南亞工作的台商。因為不方便每個月就醫、對他們來說,三個月到醫院一次就變成非常方便。」「尤其攝護腺癌罹病族群很多都已經七、八十歲,甚至八、九十歲,常常需要全家勞師動眾一起陪病,如果說家屬還要上班,也很適合三個月打一次。」 「最近這一年多因為肺炎疫情,有不少患者擔心頻繁進出醫院被感染,甚至也會跟醫師提起是不是能夠不要每個月來醫院一次!這時候三個月劑型就提供了非常大的助益。」 李經家主任指出,近年也陸續接獲四十多歲就罹患攝護腺癌症案例,提醒民眾,如果家族裡有父執輩或是兄弟有病史,五十歲以上健康檢查時別漏了攝護腺。另外,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區域除了淋巴之外、就是骨頭轉移,「如果沒有特別受傷、骨頭常常有一個點固定疼痛,可能也要多注意!」 《延伸閱讀》 .男性隱藏殺手?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高低風險治療大不同? .攝護腺出問題非開刀不可?攝護腺癌分數愈高愈危險,晚期轉移如何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8 新聞.長期照護
爸爸不知媽媽已離世 愛雅忍悲代母照顧失智父
女星愛雅媽媽離世,今年的中秋節對愛雅而言也特別難熬,她去年選擇回台發展,原本是為了照顧高齡90歲的失智爸爸,卻沒料到媽媽因為罹癌先走一步,她坦言爸爸還不知道媽媽已經離開,「本來也糾結很久要不要讓爸爸知道,我爸以為媽媽去美國玩,我們怕他知道了,病情會更加惡化。」為了避免刺激到爸爸,大家決定先不要說。【延伸閱讀:罹癌到離開僅4個月 愛雅媽媽「最心碎遺言」惹淚】愛雅說,在媽媽過世的前一天,爸爸還跟外傭說要找媽媽,「他不知道媽媽在醫院,我中間回家,問我爸你老婆呢?我爸回我說,她不是去美國了嗎?」雖然爸爸是失智狀態,但大家擔心爸爸若突然清醒,會很難接受事實,且爸爸又是高齡,「當初回來,本來是想照顧爸爸的,但沒想到…」世事無常,讓人不勝唏噓。失去媽媽後,她努力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讓她感到安慰的是,媽媽臨終時面容安詳,臉上甚至還掛著微笑。媽媽走後,她夢到媽媽2次,一次是媽媽抱著家裡的狗和她視訊,另一次是她走過去要抱媽媽,「但她一直往上飛,我們兩個就這樣被分開了,她也沒有講話。」她也還留著媽媽的手機,裡面存著媽媽生前的手稿,想媽媽的時候就拿出來看,她也代替媽媽繼續照顧爸爸,讓在天上的媽媽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