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192
筆 文章
-
-
2023-12-15 癌症.肝癌
吃到含黃麴毒素食物會怎樣?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及預防方法?
食物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然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黴菌可能潛在其中,對人體長期健康造成影響,其中黃麴毒素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例如近期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就發生驗出含有黃麴毒素超標事件,到底黃麴毒素是什麼?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吃到會怎樣?黃麴毒素又該怎麼預防?黃麴毒素是什麼?黴菌毒素是由某些類型的黴菌自然產生的有毒化合物。能夠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生長在許多食物上,例如穀物、乾果、堅果和香料。黴菌生長可能發生在收穫前或收穫後、儲存期間、食物本身/內部,通常在溫暖、潮濕和潮濕的條件下。大多數黴菌毒素化學性質穩定,可以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倖存下來。黃麴毒素是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由生長在土壤、腐爛植被、乾草和穀物中的某些黴菌(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產生。大劑量的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通常會損害肝臟,進而危及生命。黃麴毒素也被證明具有基因毒性,這意味著它們會損害DNA並導致動物癌症,也有證據顯示它們會導致人類肝癌。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菌、寄生麴菌的孢子能透過空氣、風力、水流、人和動物等方式來傳播。當環境溫度30至38°C、相對溼度80%以上,或穀物飼料水分超過15%以上時,黃麴菌容易大量滋生並產生黃麴毒素。市售的花生粉、花生糖是最容易發現有黃麴毒素超標的食品,很大的因素就是台灣的氣候高溫潮濕,適合黃麴菌生長而導致。其他容易受黃麴毒素影響的食物還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奶類、南北乾貨類、醃漬類罐頭食品、地瓜粉、麵粉及咖啡豆等食材,甚至中藥材也曾有遭受波及。若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保存封好,都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汙染。除此之外,以受汙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可能導致間接攝入黃麴毒素而不自知,對健康產生威脅。甚至連乳製品中也有黃麴毒素,毒性雖較弱,但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加工乳酪,還是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然而黃麴毒素十分耐高溫,需加熱至260°C以上才可被破壞,難以一般的水煮、火炒、炊煮等烹煮方式去除,這也是黃麴毒素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吃到黃麴毒素有哪些症狀?吃過量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包括:.慢性: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黃麴毒素的毒性作用還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長期食用易導致肝細胞突變,造成肝癌的發生,尤其會使長期飲酒者、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能從外觀判斷有無黃麴毒素汙染嗎?事實上,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汙染無法以肉眼觀察到,最多只能判斷有無發霉現象產生,但無法辨識有無毒素的產生。一般來說,若發現食物有發黴、蟲咬痕跡、吃起來苦苦或食物變色的情況,最好不要食用以策安全。 另外,富含油脂的花生偶爾會有油耗味產生,可能被與黃麴毒素產生聯想,但油耗味與黃麴毒素產生完全是兩回事。油耗味為花生所含油脂長期接觸氧氣,產生氧化之自然現象,只要是富含油脂的食品超過儲存期限都會產生此現象,但由於油脂氧化過程常伴隨自由基及過氧化物產生,仍然會增加人體健康負擔,因此仍然建議購買產品時宜先確認其保存期限,並於開封後儘快吃完。如何預防黃麴毒素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作物和食品上生長,並且可以深入食品內部,而不僅僅是在表面生長。黴菌通常不會在適當乾燥和儲存的食品中生長,因此有效乾燥商品並保持乾燥狀態或適當儲存是防止黴菌生長和黴菌毒素產生的有效措施。為了盡量減少黴菌毒素對健康的風險,WHO建議:.檢查經常受黃麴毒素汙染的全穀物(特別是玉米、高粱、小麥、稻米)、乾無花果和堅果(如花生、開心果、杏仁、核桃、椰子、巴西堅果和榛果)是否有黴菌,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乾癟。.避免在乾燥前、乾燥過程中以及儲存過程中對穀物造成損壞,因為損壞的穀物更容易受到黴菌的侵襲,從而受到黴菌毒素污染。.盡可能購買新鮮的穀物和堅果。.確保食物存放得當-避免昆蟲、乾燥且溫度不要太高。.食品在使用前不要長時間保存。.確保飲食多樣化—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黴菌毒素的暴露,還可以改善營養。【資料來源】.WHO: Mycotoxins.食藥好文網:食品中黃麴毒素從何而來?如何避免吃下肚?.彰化基督教醫院:認識黃麴毒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認識黃麴毒素.彰化縣衛生局:認識食品中的黃麴毒素.農業主題館:花生臭油ㄞ味=黃麴毒素?國產花生最有保障
-
2023-12-13 癌症.抗癌新知
一生感染機率高達80%!北市率六都之先明年開放,國中男生公費HPV疫苗逾8千人受惠
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起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北市率六都之先,明年起加碼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衛生局預估約8000位國中男生受惠,每年推動經費約2千至3千萬元。HPV一生感染機率高達80%衛生局指出,不分性別,HPV一生感染機率高達80%,醫學研究提及女性子宮頸癌、男性頭頸癌等癌症,與HPV感染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90%女性15歲前接種HPV疫苗,並將男性列為第二接種順位。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北市2021年入學國中女生接種率已達91%,明年參照WHO建議,將男性納入接種對象,同年9月起推動112年入學北市國中男生接種公費9價HPV疫苗,將在93所校園設站提供服務,北市115家特約醫療院所也合作可補接種。陳彥元說,以今年入學男生逾1萬人、接種率7至8成來算,約8千至9千位明年升8年級可與女學生一起施打,預估每年經費為2000至3000萬元。除了性行為 口水也會傳染HPV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李秉穎醫師指出,很多人以為HPV是性行為感染,潔身自愛就不會得到是錯誤觀念。台灣5至10%女性、約10%男生口水含HPV,他行醫曾有新生兒屁股長菜花,後來發現嬰兒皮膚因尿布疹而有傷口,家長邊換尿布邊講話的口水沾染所致。李秉穎說,HPV疫苗是單純、安全且有效的蛋白疫苗,沒有很大副作用,他樂見政府將HPV疫苗列入男性必須接種的對象,「因為我是男生,我也想要打。」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陳贈成醫師表示,若持續感染HPV,女性可能導致子宮頸癌、陰道癌,男性則是頭頸癌、肛門癌等,加上病毒特性,男性被感染HPV機率比女性高,不容易產生抗體且較難清除病毒,鼓勵男女性應採取預防HPV感染措施。早日施打HPV疫苗 降低罹癌機率養育2名小孩的家長何小姐表示,現在自費打HPV9價疫苗3劑大約要1萬8000元左右,可以預防多種癌症、人類乳凸病毒。過往為了預防子宮頸癌,只有女生可以免費打,如今男生也納入保障,提早施打預防力也會更好,未來若學校要打,也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參與,除了省下大筆經費,還保障身體健康,降低罹癌機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癌症.頭頸癌
口交會傳染癌症!口愛前千萬別刷牙、避免口爆...做好6件事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許多伴侶在性行為的前戲喜歡先用口交開場,認為在被口交時,會有種對方為自己犧牲奉獻的征服感,因此很享受被口交的感覺。有人認為口交較不會得病,那其實是錯誤觀念,人的口腔即使刷牙過,所含的細菌也超過洗過的陰莖,且女性陰道一般也含有細菌、黴菌。也有外國研究表示,愛好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根據澳洲期刊《Science Alert》報導,西方罹患口咽癌的人數近幾年迅速增加,甚至有人稱之為流行病。這是由於一種稱為口咽癌(扁桃體和喉嚨後部區域)的特定類型喉癌的大幅增加。這種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乳突病毒(HPV),這也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口咽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一生性伴侶的數量,尤其是口交若一生有超過6個或更多口交伴侶的人,他罹患口咽癌的機率比不進行口交的人高出8.5倍。認識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一般而言,約90%的人HPV在體內可自行清除,但在免疫力差時,HPV病毒則會在體內持續感染。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共有150多種不同的基因型,感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由性經驗感染,除了在生殖器上會出現白色凸起物,偶爾也侵犯到眼、鼻、口腔及咽喉黏膜,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確認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若感染到部分基因型的HPV可能會惡化成子宮頸癌,也可能增加口腔癌、肛門癌、陰莖癌的機會。女性男性都應接種HPV疫苗為了預防子宮頸癌,許多國家已對年輕女孩實施HPV疫苗接種。而HPV疫苗不僅可預防子宮頸癌,有間接證據表示,施打此疫苗能有阻斷HPV病毒的傳播,達到預防口咽癌的效果。更有研究表明,在女性疫苗接種率超過85%的國家,男性會受到「群體免疫」的保護,可望在數十年內減少口咽癌的發生機率。但在這個是盛行國際旅行的時代,若與來自疫苗覆蓋率低的國家人民發生性行為,同樣會有罹口腔癌的風險。例如在女孩疫苗覆蓋率較低的美國,在2020年只有54.3%的13至15歲青少年接種了兩到三劑HPV疫苗,疫苗覆蓋率低導致罹患口咽癌的人數大幅上升。對此,英國、澳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性別中立的疫苗接種政策」,開始擴大HPV疫苗的建議接種對象,除了年輕女性,年輕男性也要施打疫苗,希望透過提高疫苗覆蓋率,來降低人民的罹癌風險。口交前做好6件事 避免感染性病及癌症只要沒有戴保險套,就不是安全的性行為,就會有性行為中的體液交換(血液、精液、和男女性生殖道分泌物)。若有任何一方的體液中有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例如淋病、梅毒、愛滋病毒⋯等,就有可能讓對方感染性病。幫伴侶口交前,做好以下6件事避免感染:1.戴保險套口交保險套能有效阻擋體液接觸,因此要預防性病,請全程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2.口交前不能刷牙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3.嘴內有傷口避免口交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4.口交前觀察陰莖有無異狀在準備口交前,先將男性的包皮翻開看有無破皮傷口,若有異味、流膿、摸起來異物感,對方可能染有性病,應拒絕口交行為。5.避免口爆行為(精液入口)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若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可能是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6.施打HPV疫苗若你的年齡介於9~45歲,不論男女都建議接種HPV疫苗來預防菜花,以及由HPV所引發的癌症。看完以上口交可能造成的風險,你還敢進行口交嗎?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建議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施打HPV疫苗,才能有效防止HPV病毒。而預防口腔癌,最重要的還是避免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習慣,保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注意安全性行為,減少感染HPV病毒風險。延伸閱讀:.陰道敏感帶只有兩個地方!專家傳授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常見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自慰.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參考資料:.口交未必安全 喉癌成美國「風土病」.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Science Alert-Throat Cancer Is Becoming an Epidemic, And Our Sex Lives Could Be Behind It
-
2023-12-08 醫療.中醫
舌苔刷不掉怎麼辦?異常舌苔3型態 中醫師教按穴位、泡腳助改善!
許多人日常受厚重舌苔、口臭所困擾,想刷也刷不掉,這種問題常聽到是因為火氣大所引起,其實並不然。澄觀中醫診所吳淳惠院長指出異常3大型態、原因及治療方式,有舌苔困擾的民眾日常也可透過按摩等方式改善。 刷不掉的舌苔主要3種型態,中醫院長:黑灰色小心癌症。 一般正常的舌苔:吳淳惠院長表示,一般正常的舌苔是舌頭上的苔狀物,主要是由舌頭的上皮細胞、口腔細菌、食物碎屑等所組成,顏色是薄白而濕潤。舌苔出現異常影響因素可包含飲食、咀嚼、身體狀態等,例如最常見的就是腸胃功能出問題。當然,也可能受食物或藥物染色所影響。 異常舌苔3大型態:異常的舌苔大方向而言可為3種型態,包括了黃色、白厚、黑灰色。黃色的舌苔、甚至黃色厚重的舌苔,常見的原因就是火氣大,也就是西醫指的發炎,可能因熬夜、感冒、生病等所致。而白色厚重的舌苔則常見為濕氣較重、痰濕體質,這多半與消化、代謝、循環不佳有關。至於黑灰色的舌苔除了可能受食物或藥物染色之外,需留意可能和嚴重疾病有關,上火、發炎情況較嚴重,例如慢性腎病、癌症等,不過此情況較為少見。 從舌頭看身體對應部位,異常舌苔留意腎、脾、胃、腸。 為什麼舌苔刷不掉?吳淳惠院長表示,舌苔在一般情況下是刷得掉的,用軟毛牙刷輕刷即可,不過其實也不需要特別去刷。而刷不掉的舌苔多半就會和上述原因有關,可視為一種「症狀」,因此會很難刷掉,頂多少刷掉一點點,但很快又會恢復原狀。 舌苔的位置代表著?院長也指出,其實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舌頭可對應身體部位,舌尖對應心肺、舌頭中間是脾胃、舌根則為腎、兩側為肝膽。舌苔常見出現在舌根至舌頭中間一帶,器官也會影響鄰近器官,因此若有發現厚重或異常舌苔,建議多留意腎、脾、胃、腸。 中醫如何治療異常的舌苔?院長例舉3方向對症下藥! 吳淳惠院長建議,民眾若發現舌苔可輕刷嘗試清除,但若都刷不掉,自然得找出這個症狀的原因,到中醫診所看舌苔會先了解舌苔的狀態,並予以對應的治療。 白厚的舌苔:厚重白色的舌苔,因濕氣較重、痰濕體虛所引起,背後原因也可能包括消化功能不佳、代謝水分功能不佳等,吳淳惠院長就會以四神湯等健脾利濕的藥膳幫助患者改善。並也會透過針灸於虎口的合谷穴、肚臍上方的中脘穴、肚臍兩側的天樞穴、於膝蓋外側下方的足三里穴等進行治療,以提升代謝能力。這些穴位民眾日常也可多按摩。飲食方面常見多和口味較重或是生食太多等因素有關,影響到腸胃功能所引起,就會建議飲食清淡、避免生食及重口味等。 黃色的舌苔:黃色舌苔常見為熬夜、火氣大、感冒、生病等身體健康狀態不佳時所引起,吳淳惠院長就會視情況可能使用四神湯,或熱象較明顯時使用二神湯、溫膽湯等。穴位方面,除了上述提升代謝、利濕的穴位,另也包括位於大拇指的魚際穴,可幫助減緩感冒引起的黃痰、喉嚨痛、清熱、洩火等。飲食方面則建議以好消化、清熱利火的食材,例如冬瓜、絲瓜、苦瓜、大白菜等,搭配充足睡眠、多加喝水,避免甜食以減少生痰化熱。 黑灰的舌苔:至於黑色舌苔,治療上就會特別針對背後的疾病進行治療,例如針對慢性腎病、癌症等進行治療。 舌苔異常也可以泡泡腳!吳淳惠院長表示,舌苔除了黑色以外,雖然治療視情況而有所不同,不過通常都有腸胃狀態不佳或基礎代謝不佳的狀況,建議可以用溫熱水泡腳,提升身體循環、腸胃整體循環,對於改善舌苔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為什麼舌苔刷不掉?醫:常見是「這裡」出問題,4方式助改善! .舌苔怎麼刷?如何看舌苔健康?西醫詳解:2罹癌警訊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8 癌症.攝護腺癌
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初診即確診攝護腺癌末期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攝護腺癌成為男性十大好發癌症中第五名。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發現,病患踏入診間就醫時,已有三成患者為末期患者,存活率偏低。60歲的鄭先生某日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但其實是血尿,直到半夜頻尿才到泌尿科報到,沒想到直接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排尿異常、背痛才就診 可能已攝護腺癌骨轉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今日舉行「守護前腺 掌握自由關鍵」衛教記者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背痛」後才踏入診間,但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找出BRCA致病性基因缺陷 突破被宣告的存活期60歲的鄭先生今年已經和攝護腺癌共處4年,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起初還以為不是大事,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2年的存活期,但他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我沒有感覺我在抗癌,我就是每天過正常的生活。」鄭先生今日出席記者會,他相當樂觀,得知確診時的第一反應是「要趕快留下照片」,他說,生病這件事情不可逆,既然遇到了就是要面對;也相當感謝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替他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具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郭威廷表示,鄭先生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治療上只能採取「圍城策略」,讓病情不要再惡化,並維持患者的基本生活,11月起健保擴大給付的PRAP抑制劑治療,一年約有210人符合使用資格,鄭先生是治療成效相當好的個案。具BRCA基因突變者 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較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攝護腺癌如何預防?.定期健康檢查、直腸指診、抽血篩檢(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以期早期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前列腺情況。.控制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多食用豆類食品和蔬菜,尤其是番茄、橘子等,可以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食物中攝入足量的硒,人體血液中硒濃度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會低至4~5倍。.規律性行為,能減低前列腺癌風險。》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8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痛苦又虛弱,為什麼還要運動?詳解運動對癌友有什麼好處
「我都已經得癌症,痛苦又虛弱,還要運什麼動啊?」許多癌友聽到「運動處方」,第一個念頭就是:我需要嗎?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提供「運動處方」,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副教授朱奕華表示,目前主要針對「度過治療,處於穩定狀態」的癌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指出,希望建立指引,幫忙癌友生活復原。罹癌後且身體明顯虛弱時該運動嗎?癌症病患在經過治療後,身體明顯虛弱,連帶影響心理狀況,限制了病友活動的體能與意願。許多研究顯示,在經歷過細胞破壞的療程後,適當的運動可以增進癌友體能,也有助於紓壓。運動對癌友有什麼好處?可以增強肌力、訓練平衡感、減低疲憊感,還可以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及生活品質。癌友若缺乏運動,身體可能愈來愈虛弱,間接影響食欲、免疫力與情緒,甚至導致療程中斷,造成更負面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定期運動與癌症診斷後預期壽命的延長有關,在許多情況下是透過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來實現的。研究表明運動有助改善「癌疲憊」化療、放療和骨髓移植等癌症治療會造成身體虛弱的原因,在於抗癌藥物在攻擊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攻擊健康細胞,包括紅血球。患者可能會出現貧血問題,導致他們感到疲勞。雖然癌疲憊通常在治療結束後減輕或停止,但這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研究表明,經常運動的癌症患者的疲勞程度減少了40%至50%。因此,雖然一開始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站起來並四處走動,但運動將提供減少癌疲憊的長期好處。治療結束後的癌友該如何運動?謝政毅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很好,癌友應如何開始?選擇什麼運動?HOPE展開癌友運動處方計畫,先以治療結束後的癌友為對象,在過往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十二周運動處方,希望建立指引,建議多樣化的運動選擇;未來也希望連結社區、社會等運動資源,進行推廣,幫助癌友持續運動。「HOPE癌友運動處方」先由職能治療師與營養師為癌友進行身體生理評估;接著是個人化的運動及營養介入,會設計成不同模組,分初、中、高階;然後由運動教練帶領,課程設計包括:核心伸展、肌力訓練等;並透過評估生理監測指標、營養指標等,評估效益。癌友運動處方應注意「初學者效應」謝政毅說,最初也想過,應該是運動處方?還是運動菜單?最後決定用「處方」,這表示依個人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建議。運動作為一個處方,需要嚴肅以待,針對癌友提供個人化建議,設定強度與次數,也就是要有「劑量」的概念。讓癌友持續、主動且愉快的參與,建立自覺,再養成習慣持之以恆。 上了課程的癌友大多給予正向回饋,包括睡眠狀況改善、比較有活力、有精神等,但謝政毅也提醒注意「初學者效應」,初學者效應是指不管從事什麼事情,都會在最初行動的三個月內得到好處和成就,但這是「短暫的歡樂」,必須持續,設定目標,有毅力維持下去。不同癌別、期數有不同運動方式在身體方面,癌友接受治療一定會留下痕跡,例如乳癌病友可能動過乳房切除手術、大腸癌患者腹部有傷口、有人體內還裝設人工血管、接受電療後心肺功能較差,但這些並非運動的限制,而是應該依個人狀況考量運動方式和強度。在心理方面,治療後如同重生,癌友通常對人生更珍惜。謝政毅指出,病友其實都很脆弱,自信心也不足,例如有些乳癌病友術後因為接受輔助性療法、荷爾蒙治療,體型改變,連原來的衣服都穿不回去,看見鏡子裡的自己都傷心,需要鼓勵與建立自信。第四期的癌友可否運動?謝政毅說,「當然可以」,但此時癌症治療目標是控制病情,注意維持運動量,避免強度過高,避免體力不足,也因為可能出現骨頭轉移等,出現疼痛等狀況,必須視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癌症治療期間要做什麼運動?一般運動指南建議,每週五天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其中三天包括至少2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訓練,以及每週2到3次阻力訓練。然而,對正在接受治療且可能已有數年沒有運動的癌症患者來說,並不建議這樣做。朱奕華表示,癌友要開始運動,可以先由一天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30分鐘以上;原則上一周至少3次,運動的效果是累積的,一次完成一周所需的運動量,反而易肌肉痠痛或造成運動傷害,使運動計畫無法持之以恆。如果覺得以上還是很難做到,沒關係,到附近走走路,也是一個開始。病友的錯誤觀念是自我設限,覺得身體不行、做不到,乾脆不要開始了。這樣的觀念要改變,運動不是要做到多累才有效,只要放心踏出一小步,即使只是走個10到20分鐘,持之以恆,仍會看到改善。朱奕華表示,在癌友的運動課程中,最受歡迎的是核心肌力、瑜伽等課程,遇到的多是較年輕的病友。她想了解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癌友走出來接受運動處方的意願?初步看有些病友是因身體健康影響了自信心,也擔心運動導致更疲累。不同癌別的病友可以選擇不同的運動處方,像乳癌患者切除患側不一樣,有些上肢訓練不能做,會由教練評估後再給予安全指引。癌友理想的運動方案是什麼?對於那些正在考慮開始進一步運動的癌友,無論是步行、騎自行車還是瑜伽都是可行的。重點是循序漸進慢慢開始,並且以每週三天,每天10到15分鐘的頻率進行,這將非常有益。在運動持續兩週以後,可以考慮每週增加一天或每天增加運動的持續時間,然後考慮用騎自行車代替步行,或用阻力訓練代替步行來代替某一天或活動,並繼續混合運動的持續時間、形式和強度。如果你的目標是改善生活品質或緩解疲勞,伸展運動像是瑜珈和其他任何類型的運動對癌症患者都有益,因為治療對身體的影響通常包括肌肉和神經損傷,透過瑜珈來保持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是非常有益的。總的來說,盡可能嘗試進行身體活動。若你一天的體力活動達到日行萬步,並不代表你當天不需要運動。兩者帶來的生理益處非常不同,因此請嘗試兩者都做。【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hould You Exercise When You Have Cancer?.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How Exercise Can Help Treat and Prevent Cancer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7 癌症.肺癌
撞球名將楊清順45歲肺癌離世「確實有點早」 醫:年輕患者要釐清2問題
台灣撞球名將楊清順今天上午因肺癌過世,享年45歲。醫師提醒,年輕肺癌患者要釐清家族史與空氣汙染問題,就算自己不抽菸,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中也會增加罹癌風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曾兩度奪得亞運金牌的「撞球之子」楊清順在今天上午病逝,享年45歲。撞壇人士透露,楊清順去年中因身體不適看病,發現肺部腫瘤,因當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動脈,只能採取保守治療,而第1次化療的經驗讓楊清順覺得太痛苦,因此過去1年改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今年病情曾一度好轉,在與病魔對抗1年多後於今天上午病逝。楊清順45歲就因肺癌病逝 「確實有點早」肺癌是無聲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自台灣發布癌症登記報告28年來,肺癌今年首度登上榜首,確診年齡中位數為67歲,發生率每10萬人口39.7人。楊清順年僅45歲就因肺癌病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告訴中央社記者,「確實有點早」,越年輕的患者要釐清家族史,還有空氣汙染問題。周百謙指出,家族史包括2大層面,一個是基因的問題,包括家中有多少人在比較年輕就罹癌等,第2是家族共同存在的汙染問題,如地下水、重金屬等。早期肺癌風險因子:空汙、菸害不過,周百謙表示,40幾歲確診,可能30幾歲就已有早期肺癌,所以最大問題還是空氣汙染等風險因子,尤其是否曝露在抽菸環境中,就算自己不抽菸,二手菸、三手菸所造成風險也須注意。他以楊清順為例說明,撞球場是室內,若空氣不夠對流,致癌物的濃度會高很多,加上二手菸等空氣汙染源沒有解決,都會使得致癌物暴露比例大增。另外,居家是否有空氣汙染也要留意。周百謙重申,重點是好好篩檢,很多人以為肺癌初期會胸痛、咳血跟喘,其實並不是,根據肺癌的位置,會在不同地方造成不同症狀,往往有症狀都已是晚期,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周百謙提醒,台灣抽菸人口一直下降,近期更多患者是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女性,當不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族群增加,就要考慮到空氣汙染問題,無論是火力發電廠、工業區、霧霾,或是工作接觸等,都可能使風險增加。衛生福利部去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台灣第5癌篩檢,補助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者,為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重度吸菸史,為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或戒菸未達15年。肺癌如何預防?1.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2.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3.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4.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5.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看完整百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外國研究:「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其中一種許多人天天當早餐吃
外國期刊(Nutrient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攝取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增加人們患結大腸癌(CRC)的風險。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39種飲食因素及其對罹患大腸癌風險的影響。研究對象包括11萬8210名長期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研究的人,填寫關於他們所攝取食物的線上問卷。經過平均12.8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證實八種食物會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該研究發現,若撇開遺傳因素,酒精與白麵包這兩種食物會增加罹癌風險。過去的研究也證明,酒精與罹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該研究指出,任何類型酒精飲料中的乙醇,已知是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因為其初級代謝產物乙醛已被國際研究機構評定為人類致癌物。研究人員表示,白麵包的罹癌風險也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營養素食物 助降低大腸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全穀物是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酚類等植化素的主要來源,這些營養成分具有抗癌特性,並能透過多種潛在機制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研究人員還發現,攝取其他六種膳食元素纖維、鈣、鎂、磷、錳和碳水化合物,也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餘食物則未顯示出對罹患大腸癌風險有影響。在對家族病史、年齡、性別、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等因素進行調整後,結論依然不變。限制飲酒+多吃富含高纖維食物助抗癌位於加州爾灣的橘縣倫納基金會癌症中心(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 Lennar Foundation Cancer Center)腫瘤與大腸癌專家卡瑞米(Misagh Karimi)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限制飲酒和選擇富含高纖維食物的飲食,以降低罹癌風險。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項重要的局限性。卡瑞米指出,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分析僅限於歐洲人;為了確保這些發現適用於不同的族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更廣泛的族群中驗證這些結果。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1 醫療.皮膚
染髮會致癌嗎?染髮後護髮有用嗎?皮膚科醫師一次破解染髮「10大迷思」
染髮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無論是把變白的頭髮染成黑色,或是染成時下最流行的灰藍色、灰紫色。只要想改變造型,「染髮」是常見的選項之一。但圍繞著染髮常有各式各樣的疑問,尤其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染髮到底會不會致癌?多久染一次頭髮比較好?太常染髮會禿頭嗎?關於這些染髮的常見疑問,《良醫健康網》採訪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同時蒐羅可信資料,一次解析民眾常見的十大迷思:一、染髮會增加致癌風險嗎?科學家還在研究中,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資料顯示會增加人體的致癌機率。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目前將染髮劑歸為第3級致癌物,與人們經常飲用的咖啡為同一級,意思是:「目前尚無足夠的動物或人體的實證資料,據以分類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並指出染髮與罹癌之關聯性可能與皮膚直接接觸或長期的職業暴露有關,一般染髮的狀況不用太擔心。美國防癌協會(ACS)也表示,1980年後製造之染髮劑已移除包含芳香胺(Aromatic amines)等證實會致癌的化學物質,無證據顯示非永久性染髮會增加罹癌風險。二、聽說染髮前一天不洗頭髮,可以保護頭皮,是真的嗎?錯誤,頭皮的分泌物沒有辦法保護頭皮不受染劑傷害。染髮前一天要不要洗頭髮都可以,但洗頭髮跟染劑是否傷頭皮沒有關係。三、染髮後多久要洗頭?以頭皮的健康來說,染髮後什麼時候洗頭髮都沒有影響。但是洗頭是否影響染髮的效果,可能視染劑而定,建議與設計師討論。四、長期染髮、燙髮會影響頭皮健康嗎?會。因為染燙髮使用的都是化學藥劑,太頻繁接觸都會傷害頭皮健康。因為染燙髮使用的都是化學藥劑,太頻繁接觸都會傷害頭皮健康。五、聽說「漂髮」很傷髮質,是真的嗎?是真的,因為漂法會讓毛髮中的黑色素整個消失,的確對頭髮的影響比較大。至於頭皮的健康,只要化學藥劑有碰到頭皮,多少都會受影響。所以醫師會建議不論染髮、燙髮,這些化學藥劑都盡量不要碰到頭皮。六、聽說太常染髮會禿頭,是真的嗎?錯誤,禿頭的原因很多,例如遺傳、壓力、化療。但是在染頭髮的時候,只有染表面的頭髮,而毛囊是在頭皮的深層,不會被染劑傷害到。所以禿頭跟染髮沒有關係。七、染髮後常做護髮有用嗎?多少會有幫助,可以讓頭髮的毛鱗片排列比較整齊,頭髮比較柔順。但頭皮、頭髮的健康來說,醫師會建議最好還是不要去做染燙。八、多久染一次頭髮比較好?建議不要太常染髮,間隔三個月到半年比較好。九、孕婦可以染髮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哺乳媽媽使用染髮劑或燙髮劑對哺乳寶寶有影響。使用在頭皮上的用品就像使用在其他皮膚上的藥品一樣,吸收到體內的量很少,對哺乳寶寶的影響很少。如果媽媽的頭皮是健康以及完整的,比起頭皮有抓裂傷的媽媽,染髮劑吸收的量更少。對哺乳媽媽燙髮或染髮有以下幾點建議: 選擇專業合格的美髮師 告訴美髮師您正在哺餵母乳 輕柔的洗頭,勿抓傷頭皮 選擇天然成分的燙染產品 染燙髮時注意通風 請美髮師盡可能不讓藥劑接觸頭皮。皮膚科醫師建議,染髮時最好不要讓染劑接觸頭皮。十、染頭髮時要注意什麼?衛生福利部曾提出「染前選」、「髮健康」、「要看明」、「安全染」、「全注意」的五個要點,在染髮前、中、後可注意以下地方: 染前選︰選購有衛福部許可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 髮健康︰確認頭髮周圍的皮膚及頭皮是否健康,有傷口時千萬不要染髮。 要看明︰看清楚染髮產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以確保使用安全。 安全染︰正確安全使用染髮產品,不得以洗髮方式進行染髮。 全注意︰全心注意染後皮膚狀況,每次染髮必須間隔三個月以上。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對染劑的成分過敏,因此第一次染髮時,可以塗一些染劑在耳朵後面的皮膚,試試看會不會過敏。如果不會過敏就可以使用染劑。提醒大家,染髮時仍須避免染髮劑與皮膚直接接觸,並注意頭皮毛囊健康狀況,頭皮有傷口或過敏症狀時千萬不能染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 - 「染髮5撇步,安全又美麗」正確染髮及選購染髮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健康九九網站【延伸閱讀】 「不吃餓死算了!」長大才懂,曾以為的惡毒,是媽媽撐起家庭的堅強
-
2023-11-29 癌症.癌友故事
沒有抽菸史、以為只是痔瘡出血…常發生的十大癌症類型讓人掉以輕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台人十大死因中第一位為「癌症」,蟬聯多年國人死亡原因冠軍,讓人聞之喪膽,因此我們就針對「癌症」相關話題進行觀測,一起了解網友熱議的癌症類型有哪些。《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癌症」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癌症類型排行。「肺癌」成新一代「癌王」奪命於無形 觀察近一年內網友針對「癌症」相關話題的討論,發現「肺癌」成為最多網友熱議的焦點,且從2021年開始,肺癌就擠下「大腸癌」成為癌症死因中的第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近期就表示「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史」、「呼籲政府成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能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認為肺癌在台發生率極高,且多數患者並無抽菸等不良習慣,希望能夠透過機構的成立,幫助降低肺癌發生機率。就有網友提到家人罹患肺癌的經驗,說道「我爸爸也是上個月檢查出肺腺癌四期,他不菸不酒,甚至每個禮拜都去爬山騎腳踏車」,表示「怎麼想都想不通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他身上」,可見肺癌並非只會發生在長年有不良習慣的民眾身上,即使生活規律、健康,也需要時時留意身體狀況,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女性需定期檢查乳房避免「乳癌」而「乳癌」也是許多人議論的癌症類型。乳癌已經連續多年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醫師指出,若出現「乳房腫塊」、「腋下淋巴腺腫大」、「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皮膚變化」、「乳房左右不對稱、大小形狀改變」等異常症狀,就需要即時就醫檢查,了解發生的原因,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討論區則有人分享道「(我)32歲做了全身健康檢查,檢查到乳房有鈣化點,化驗後發現是惡性細胞」、「醫生建議就開刀切除+放療、定期追蹤」,提到自己年紀尚輕就罹患了乳癌,同時也建議「身為女性不管有沒有摸到什麼,都建議定期做乳房檢查」,認為定期接受專業檢查能夠較安心地排除罹癌的可能性,若檢查出異常也能即時介入治療。大腸直腸癌常被以為只是「吃壞肚子、痔瘡出血」此外,「大腸直腸癌」也是國人常見的癌症類型,曾經連續15年為台灣的「癌王」。醫師點出,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型態改變、貧血、裹急後重(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便)、血便、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症狀,千萬別大意,應儘速安排檢查。同時也提到,許多人會認為自己是「吃壞肚子、痔瘡出血」等輕症導致以上症狀而延遲就醫,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提醒民眾對身體發出警訊謹慎看待,別掉以輕心。雖然癌症一詞讓人聞風喪膽,甚至不敢面對,但現代醫療已相當進步,相信只要即時就醫,並且配合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就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安心過生活!(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3-11-20 癌症.肺癌
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
11月是肺癌篩檢月,衛福部國健署上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台灣新癌王。去年起,國健署針對肺癌高危險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LDCT)計畫,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不抽菸肺癌進行篩檢的國家。誰是肺癌高危險群?誰符合免費篩檢條件?以下帶您了解LDCT檢查怎麼做,以及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性。第1站 高危險群Q:我是肺癌高危險群嗎?若不是高危險群,也需要做篩檢嗎?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若有健檢計畫,建議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第2站 早期發現Q:國內的LDCT篩檢,為什麼特別針對有肺癌家族史者?目前篩檢成效如何?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提供重度菸癮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及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LDCT篩檢至今超過一年。截至今年6月30日,已完成篩檢4萬9千餘人,找出531位肺癌病人,其中85%都是第0期、第1期患者,這些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就能恢復正常,因為篩檢,得以治癒疾病。台灣肺癌特性與國際不同,只有三分之一患者有抽菸。台灣在1990年代就開始施行菸害防制法,成人吸菸比率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情況卻不減反升,尤其肺腺癌更是直線上升,與抽菸關聯性較高的肺鱗癌,罹癌人數則有下降,所以國健署肺癌篩檢策略,一定要針對不抽菸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其中最明確的危險因子就是家族史。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癌,其後代累積10年內罹患肺癌的比率是4.5%。LDCT篩檢推動是奠基於肺癌家族史研究,除上述追蹤研究以外,亦根據「台灣肺癌篩檢計畫(TALENT)」,2015年起針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環境暴露、廚房油煙者進行篩檢,結果發現家族史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原因,故將重度吸菸、肺癌家族史列為兩大篩檢對象。肺癌已知的環境致癌因子,包括空氣汙染、石棉等裝潢材料、二手菸、廚房油煙等,但就國內而言,環境因素導致肺癌的機會,仍不如家族史高。目前已知20至30個基因與不抽菸肺癌有關,然而,因為肺癌是多基因影響,個別基因貢獻度並不高,只是累積起來很高,足見肺癌是多基因影響的癌症,具有基因變異的患者,比較容易受到環境致癌因子影響,導致癌症發生。觀察一年後,確實發現LDCT列入癌症篩檢後,找出的家族史肺癌病人,遠比吸菸者高。LDCT篩檢篩出肺癌患者的比率是1.1%,但具家族史的病人比率為1.5%,重度吸菸者比率僅為0.6%,同時具有重度菸癮、肺癌家族史雙重危險因子者,檢出肺癌比率為0.9%,可見家族史仍是肺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由於罹癌者逐年上升,國家透過健保預算編列,支應肺癌治療的費用占比也逐漸提升,用掉國家最多資源。細究原因,是因為半數以上肺癌患者,診斷確立時,期別已是第四期,晚期肺癌存活率更是剩下12.6%。若能翻轉肺癌罹癌期別分布曲線,讓多數比人在第一期就被診斷出來,因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治療效果較佳。新藥新科技引進雖能改善晚期病人存活率,但早期診斷是翻轉肺癌死亡曲線的重要方式,能夠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病人也不必活得痛苦。備註: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則為30包-年)第3站 認識LDCTQ:什麼是低劑量電腦斷層?跟肺功能檢查一樣嗎?肺癌篩檢方式,早年靠X光,但人體胸腔不只有肺臟,尚有肌肉、肋骨、心臟、大血管、氣管等組織,在重疊投影下,病灶易被遮蔽;LDCT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據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LDCT對早期肺癌篩檢是有效的,X光只能在有明顯病兆的病人或晚期才看得到,無法取代LDCT。以肺癌第四期病患一年一百萬元的醫療費計算,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療經濟效益是划算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由於肺部內都是肺泡,空氣較多、穿透性佳,低劑量的放射線就能取得足夠清晰的影像,找出肺部結節或其他異常病變。另外,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也逐漸受國人重視,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第4站 到哪篩檢Q:我要去哪裡做肺癌篩檢?政府有補助嗎?什麼層級的醫療院所可以做肺癌篩檢?國健署未限定篩檢醫院層級,民眾符合受檢資格,可至網站查詢「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排檢。自去年7月至今年9月底,已補助約6.4萬人受檢。若有家族史者,應攜帶肺癌家屬診斷證明及親屬關係證明文件,若無證明可備罹患肺癌家屬之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填列聲明書。如受檢者目前有吸菸,則檢查前須接受戒菸治療或衛教。符合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資格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如受檢者使用戒菸服務或篩檢結果疑似異常須回診,須支付掛號費等費用,自費篩檢費用依各醫院規範收取。第5站 篩檢風險Q:肺癌篩檢會有輻射或其他風險嗎?有沒有可能發生過度診斷的情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有其好處,同時也有風險。就吸菸高風險族群來說,肺癌篩檢的好處和風險如下:肺癌篩檢好處1.降低死亡率:美國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歐洲試驗結果顯示,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達24%,女性降低更多。2.早期發現肺癌:肺癌篩檢能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連帶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3.早期診斷其他疾病:可同時發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鈣化等。4.輻射量暴露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暴露低於常規的斷層掃描。肺癌篩檢風險1.過度診斷:少數惡化緩慢的肺癌,就算不接受篩檢,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多診斷、多治療。2.產生焦慮:若篩檢出陽性,於確認後續檢查結果前,會帶來等待的焦慮。3.陽性率結果:約95%篩檢出的肺部結節是良性,陽性率問題會造成心理壓力,衍生後續追蹤、侵入性診斷,與相關併發症。4.偽陰性結果:並非所有肺癌都可以藉由肺癌篩檢而及早診斷。5.仍有低輻射量暴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台灣一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第6站 報告異常Q:篩檢後多久可看到報告?顯示異常怎麼做?怎麼避免偽陽性問題?推動肺癌普篩,陽性率問題曾引發專家擔憂。LDCT看到結節,未必是惡性腫瘤,要視結節是否會成長。若LDCT檢測出肺部結節,放射科訂有判讀條件,會依照結節大小判斷,加上醫師雙重確認,就能降低偽陽性率。篩檢後約一周後可以收到檢查報告,重點是拿到報告後,若顯示異常,建議回到受檢醫院找胸腔內外科醫師依病兆態樣專業判讀、診斷、期別判定等。若檢查無異常,建議多久追蹤一次?國內研究發現,具肺癌家族史罹肺癌機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多發性(一次長很多地方)高達17%,女性遺傳機率更高。因此建議,具肺癌家族史可依衛福部建議,每兩年做一次LDCT篩檢。第7站 結節追蹤Q:什麼是結節?結節怎麼分辨好壞?需要多久追蹤一次?根據「台灣肺結節處置共識」指引,小於0.6公分的結節不需要馬上手術,建議可6至12個月追蹤1次,而0.6至0.8公分建議3至6個月要追蹤1次,0.8公分視為惡性處置。常聽到「小結節定期追蹤就好」,但有的受檢者想開刀一勞永逸,又擔心挨了不必要的刀,怎麼辦?目前臨床上會以AI輔助檢視毛玻璃樣病灶的腫瘤密度、亂度,對於非常焦慮的受檢者3個月回診追蹤,清楚判斷結節有無形態變化,若無變化可拉長到半年追蹤一次,再來就可拉長到一年一次。第8站 公費篩檢追蹤Q:符合國健署補助肺癌篩檢對象,檢查結果有小結節後續要如何追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而健保署依「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執行LDCT篩檢後,後續檢查追蹤或確診程序,相關費用由健保給付。今年度醫院總額也新增「因應肺癌篩檢疑似陽性個案後續健保費用擴增」專款項目10億元,用於支應肺癌篩檢後,疑似陽性個案後續確診費用。依健保署統計,罹患肺癌人數自107年6.6萬人,上升至111年8.7萬人,醫療費用也從107年149.81億點,上升至111年223.73億點。依國健署資料顯示,肺癌個案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109年肺癌確診個案,高達51.1%被診斷為4期,若延誤治療到第四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健保署與國健署共同合作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並於今年6月1日開啟主動追陽模式。自6月至7月止,參與醫療院所數及服務人數分別為137家、3194人。至於自費進行LDCT篩檢的民眾,雖然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上傳醫療影像包括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造影(MRI)、胃鏡等,提供其他院所調閱,但目前並未強制規定醫院一定要上傳,若醫院主動將自費檢查結果上傳,或是民眾主動請醫事機構上傳自費健檢資料,有需要時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第9站 自費篩檢追蹤Q:我是自費篩檢陽性,沒有政府協助追蹤,後續該怎麼辦?符合國健署免費LDCT篩檢對象,若篩檢出腫瘤,個管師將介入;自費篩檢若檢查出腫瘤,醫師就是患者的個管師,會協助治療並給予方針。一般而言,自費做LDCT可以分兩種,一是到門診,自訴有高風險病史,可自費做LDCT,等待檢查報告出爐後,回診看報告;另一種是自費做健康檢查,其中包含LDCT的項目,同樣會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檢查報告,如果自費篩檢醫院沒有給予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也會有建議治療的報告,可主動向醫院詢問。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該檢測分為0到4級,其中第4級又分為4A、4B、4X,如果報告結果在3級以上,顯示需要緊急追蹤與介入治療,民眾可持健康檢查報告到任一醫院就醫,醫療費用則是依健保規定支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11-19 癌症.肺癌
至親陸續罹肺癌,她從家屬變癌友!鍾沛君相信醫療團隊勇敢迎戰肺癌
坐在會議室裡,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談著她3年前發現肺癌的情形,嘻笑聲傳遍整個室內。問她,天性就這麼樂觀嗎?「應該算是吧!十幾年前經歷過媽媽、阿姨因肺癌過世,24歲時開始認知到自己是高危險者,因此,發現罹癌後,自己的信念就是相信醫療團隊,趕快回歸生活,加上家人給予的支持,讓自己能從低谷爬起來……」鍾沛君認真地說。媽媽、阿姨接連因肺癌過世,她心有準備卻仍難以接受。親人們接二連三罹患肺癌,讓鍾沛君警鈴大響,自從知道成為肺癌候選人後,就開始定期檢查。2019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時,發現肺部有一個0.5-0.6公分的結節。「當時醫師認為先進行追蹤,但一年後結節開始有了變化,心裡知道肺癌可能找上門,原以為自己做好準備了,但確診的那一刻還是崩潰了……」鍾沛君說,當天她開了好幾小時的車才從北投回到民生社區的家。發現異常到確診的一年,漫長不確定的等待,最是折磨。談到過程中讓她最煎熬的是什麼事?鍾沛君直說,就是2019年發現異常到2020年確診的那一年,漫長的等待真是折磨人,心情的起伏就隨著回診起起落落。「尤其醫師盯著電腦螢幕,看著影像畫面隨著滑鼠滾動不斷地變化,還沒給出答案前的那30秒,空氣瞬間凝結,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時至今日一年回診一次,這種心臟要爆開的感受還是偶爾存在。」鍾沛君學著醫師看診的模樣,又是哈哈大笑。相信醫療團隊能化解焦慮,心態改變讓自己好過一點。過往的經驗讓鍾沛君理解到,相信醫療團隊就是了,在擬定治療計畫後,也讓她靜心了。與肺癌這個疾病交手多次,讓她把經歷的過程化為黑色幽默劇本的一環。其實,鍾沛君對於等到結果的那一刻並沒有比較豁達,有的只是她的信念。鍾沛君認為,要化解這份焦慮的方式就是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那麼緊張,若有需要可以尋求第二意見,讓自己比較知道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心態改變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若不幸確診為肺癌,鍾沛君認為現在醫療技術很進步,她進行微創手術6天就出院了,重點在早期發現,治癒的機會就相當高。心理調適報告異常別憂心 遵醫囑、配合追蹤最重要報告結果異常、等待的過程最煎熬,面對LDCT篩檢肺癌可能帶來的偽陽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經過統計,LDCT肺癌篩檢發現異常的陽性率約9%,其中確診為肺癌的比率約1.1%,這與國健署現行肺癌篩檢政策的1.6%差不多,這代表陽性率不等於偵測率,多數檢查異常的人都是正常的狀況。民眾可能認為拿到異常的報告,就代表自己是高風險者,憂心不已,有些人可能想說乾脆開刀算了,但若是正常,不就白挨一刀嗎?王正旭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聽醫師的話,需要定期追蹤者就要記得回診,隨時注意變化。王正旭建議,病友可以藉由科技幫自己的忙,癌症希望基金會利用APP、LINE推出實用「肺癌攻略」,對疾病的治療及照護有更多的介紹,還有「就醫問診單」,協助病友有條理的與醫師溝通;「希望照護」則是自己記錄治療的細節,隨身攜帶跨科別跨區域的與治療團隊溝通。至於癌後該如何保養?王正旭認為運動很重要,可以阻止復發的可能,減少疲憊感及更好的心理狀態,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癌症希望基金會近年在北中南推出癌友運動專班,結果有八成的癌友課程結束後仍可維持運動習慣,這不只能控制病情,還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3-11-19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失志還是憂鬱?罹癌後的心理調適該怎麼做?
美如是一位國小老師,長期有睡眠困擾。退休前曾問我,不工作是不是就沒有壓力,焦慮症也會跟著好起來,再也不用吃藥?「有機會減藥,但要有配套措施。」正當我開始在有限的門診時間,逐次跟她討論退休計畫,某次回診,她驚魂甫定地告訴我:先生罹患大腸癌,已火速完成外科治療,同時決定提早退休。「開完刀無法回到職場?」「倒也不是,只是先生一直很健康,像牛一樣地辛勤工作,健檢意外發現早期大腸癌,被嚇壞了。幸好開刀一切順利,醫師也說將來定期追蹤就好。」聽美如這麼說,我反而更擔心,罹癌後的心理調適,現在才開始……果不其然,美如之後門診談話的主題,變成如何照顧罹癌後的先生。當她從老師無縫接軌成全職看護,天天跟先生「楚囚相對」,更加絕望,「明明每次回診,醫師都說一切正常,他卻成天疑神疑鬼,擔心癌症復發,連出門買個菜,都會接到他的電話,催我趕快回家。」我建議美如帶先生來看我,如果他不肯,讓他以家屬的身分陪同就醫也好,「我才有機會跟他談談,給出更具體的建議。」雖不意外,美如回報先生拒絕妻子任何提議,只肯回到開刀醫院追蹤癌症。太太出門時奪命連環扣還有擔心復發的言行雖有收斂,卻成天宅在家,變成一個過一天算一天,對生活沒有盼望的人,「看他這樣,我好難過,要怎樣讓他振作起來啊?」「看來,他可能『失志』了」「癡呆了?」美如大驚失色。我連忙解釋,不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是失去生命目標,比較接近葉啟田《愛拚才會贏》歌詞裡的「失志」,是近年腫瘤心理學關注的焦點。「要怎麼幫先生找回生命的目標?可以帶他去教會嗎?」美如是虔誠的基督徒。「信仰要看機緣,可以鼓勵,但不要勉強。記得你曾提過,因為先生始終不願意跟你去做禮拜,覺得不完滿。」我提醒美如。最近一次門診,美如帶來一本書,問我可不可以給先生看。我瞄一下書封,正好我也讀過,是全球知名的日本音樂人坂本龍一的第二部口述自傳《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我是從電影《末代皇帝》知道有坂本這麼了不起的人,我還看過他的第一本自傳《音樂使人自由》,前陣子得知他因大腸癌病逝,覺得好可惜。後來看到這本書,更覺得他很了不起,我把『在治療的同時盡可能持續工作下去』這句話用螢光筆框起來,希望先生看了受啟發。癌細胞多處轉移的人都不放棄自己……」「等一下、等一下」,我連忙打斷美如,提醒她幾件事。首先,先生是否已能坦然面對復發?如果只是放在心裡,看到這本書有可能重燃復發的恐懼。其次是全書讀來,坂本從頭到尾毫無失志的跡象,他反而在確認自己來日無多,將有限的生命能量,毫不吝惜用在其他的事物---繼續做音樂,享受生活的美好。「我不確定妳先生現在這樣,到底是失志還是憂鬱比較多,而憂鬱症病人不只忌諱比較,也不喜歡別人要他感恩、知足……」「對!上周末我大姑來看他,跟他說要感恩我全心全意的照顧,先生當場回敬一個臭臉,把他姊姊氣壞了……」【推薦閱讀】《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 麥田出版社╱202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8 養生.人生智慧
60歲李連杰面臨3次生死關頭!用25年參透生死:生命無常要及時行善「化小我為大我」
60歲的國際武打影星李連杰,為新書「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來臺灣宣傳。他2013年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後續用藥卻造成發胖、心臟不適等後遺症...身體屢傳異樣,甚至被傳了不少烏龍死訊;昨天(16)出席大愛講座,看起來氣色不錯,一開口便幽默地闢謠「我還沒死」,更分享自己的人生觀。經歷過3次生死關頭 李連杰用25年參透生死李連杰出席講座時,一出場就先幽默地闢謠說:「我還沒死,最近還在被傳在大陸說我已經死了10年了,還有1000多萬人關注,有人說死了那麼多次都沒死。」,他表示許多人知道自己練武術、拍電影、做公益,但不是太多人知道我用了25年「在努力了解生死是什麼」,皈依佛法後已看淡事俗紛擾。李連杰透露,前幾年疫情混亂全球,有感於壓力瀰漫社會,決心把多次面臨身死關頭的經驗分享出來,包括遭遇南亞海嘯、拍攝《霍元甲》從12呎台上摔下、在高山上發生很嚴重的高山症,經歷過3次生死關頭讓自己感嘆生命無常。原本打算若60歲退休後就開始行善、學佛法,卻在40歲時卻面臨衝擊,令他意識到「隨時可能面臨生死、來不及等待」。在自然災害當中,每個人再有權利、名利,當天災來臨時,無論是海嘯還是地震,誰也走不掉,「大自然的無情,大家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要趕快去改變人生,從「小我轉成大我」,李連杰開始做公益、做慈善。由於從小練武,對道家的思想很熟悉,覺得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100%對和100%錯,因為在太極裡,黑的有可能百分比再轉成白,白的又可能轉成黑的,所以在相對的世界裡,萬物一定都在改變著旋轉著。他以佛教的說法比喻「萬物都在動,萬物無常」,但無常不是負面,亦非正面,就是一切都在變動中改變著。他說明修行佛教有3階段「小我、大我、無我」,各種宗教教法都是喚醒你心裡已經圓滿的本性。把每一個負面想法轉為正面 轉煩惱為菩提李連杰表示,「了解相對地生活的真相,以及了解宇宙的真相,這就是佛法,跟穿什麼、喝什麼、做什麼,不一定要限制住,我喜歡每時每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跟佛法融入。」他坦言2013年曾誤會罹癌,結果確診甲狀腺機能亢進,至近仍每天靠藥物控制,接著分享轉念的道理,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
-
2023-11-12 名人.劉秀枝
「如果有人問我幾歲,答案看當時的心境!」名醫劉秀枝活躍的老年生活是怎麼做到的?
年齡是個資,除非自己願意透露,或公務、就醫等所需,不能隨意問。例如我很滿足,活到75歲還能獨立自主,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但如果有人問我幾歲,那麼我的答案就是看當時的心境囉。前天我才跟團從日本旅遊回來,逛景點時有位陌生的中年女士走過來問我:「妳今年幾歲了?」我脫口而出:「90歲。」她看來有點訝異,身邊的好友們都忍住笑而不言。知道這位女士其實是在稱讚: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出國,走得動呢。就如同我們看到可愛的小孩,會問幾歲了,稱讚小朋友好乖好棒一樣。但是,老人不是老小孩,就好像當年我在醫學院上小兒學科時,老師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小孩不是大人的縮小版,藥的劑量也不是酌量減一減就可以了。」所以老人也不是個年齡較大的小孩。約30年前,大姊陪著同是80歲的雙親到中部小鎮的銀行辦事,坐著等號時,一位老婦人(也許沒想像中的老)問父親幾歲,父親毫不猶豫地說:「100歲。」老婦人又問坐在旁邊,看來年輕許多的母親:「妳是不是貪他家有錢,才嫁給大妳許多歲的人呢?」母親樂不可支,大姊不敢笑出聲,後來也常笑說父親會掰。30年後,我才恍然領悟,父親當時的幽默、自嘲,其實也帶點了慍意。日前在停車場的電梯裡看到一位不相識的中年男士,帶著高爾夫球具,忍不住問:「請問要去哪個球場打球?」他回答後,客氣地反問滿頭白髮的我:「妳以前也打高爾夫球嗎?」我腦海裡閃過好幾個念頭,至少可推出3個答案,最後決定平實回答:「這個球場好打,高低起伏不大,我最近也去打過。」不過,我是否有點反應過度?一般人對老年有刻板觀念,例如年老體衰、動作遲緩、記憶減退、頑固執著,不會用也不肯學習使用3C產品等等。其實,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一樣,有些老年人即使身上有不少病痛或動過手術,但都治療成功或控制得宜,生活功能很好且很活躍。例如不久之前我們6位醫學院同學去探望一位因罹患癌症而在接受免疫療法的同學,其中3位都曾罹癌但治療成功,生活也多采多姿,並且有兩位仍繼續在看診。一位67歲好友的8歲孫子,在暑期作業的「祖孫情」文章裡寫著:「我的阿嬤雖然年紀很大,但是她很健康,會去上課、爬山、還會上網,會策畫兩天一夜的太平山旅遊。希望阿嬤經常活動,永遠健康,帶我們活到一百歲。」讓我們互相期許,做個活躍、自強、自信、自珍的現代老人吧!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
2023-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睡不好嗎?睡眠專家建議穿上「襪子」睡覺!睡前暖腳可睡得更久更好
研究表明,穿著襪子睡覺或使用其他足部保暖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入睡,睡眠的時間也更長。許多人有睡眠困擾,睡得不好真的是很多身心問題的根源,討論改善睡眠,有很多眾所周知的技巧,例如:規律的就寢時間、使用遮光窗簾、學習放鬆、避免使用電子產品等。現在還有專家提出一個辦法,較少人討論,那就是:幫自己穿上襪子吧!穿襪子讓你睡得更久更好美國維吉尼亞州國家睡眠基金會稱,一些研究表明,穿著襪子睡覺,或使用其他足部保暖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入睡,睡眠的時間也更長。舊金山的生物醫學科學家Biquan Luo博士則分享了她的見解,解釋為什麼暖腳可以幫助你睡得更久,也睡得更好,她說:「對許多人來說,暖腳可以對睡眠產生積極影響,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降低核心體溫,並且讓人放鬆。」她認為核心體溫在睡眠週期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使用加熱墊、洗熱水澡、泡腳或穿著襪子來溫暖腳部,可以使腳部的血管擴張,使它們容納更多血液。這種擴張可以讓更多的血液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流到腳部。因此,它可以幫助散發身體熱量,並降低核心體溫。對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特別有助益當雙腳溫暖,可以讓人感覺舒緩和放鬆,因此更容易入睡。Biquan Luo博士補充說,這麼做對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特別有助益,因為雙腳的血液流動減少,會導致寒冷和麻木感。在這種情況下,溫暖雙腳可以透過增加血液流動和減輕不適來緩解疼痛,進一步幫助他們入睡。儘管暖腳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但醫生指出個人喜好各不相同,對一個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對其他人無效。有些人在睡覺時可能喜歡維持腳部涼爽,如果腳部有悶熱感溫會擾亂他們的睡眠。」睡前暖腳可能是改善睡眠的一個有用技巧,但這種方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因此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舒適度和睡眠偏好。睡不好的人,可以先試試穿著較透氣的襪子試試看,說不定這對改善你的睡眠狀況非常有效!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年十大癌症/1原因讓癌王變「肺癌」!胰臟癌首進前10
國健署今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另外,癌症時鐘和2020年相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2021年十大癌症依照發生人數依序為:2021年十大癌症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2021年十大癌症 肺癌躍升至首位2021年的十大癌症排序,肺癌從2020年的第二位躍升從首位;而大腸癌則從2020年首位降到2021年的第二位,脫離蟬聯15年癌王 ;胰臟癌則成擠進前十名,其餘排名不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 762人,較2020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2020年下降4.8人。202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202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202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早的癌別,分別為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男大腸癌居首 女乳癌2021年十大癌症排序若依男女來看,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2020年減少5.4人;202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2020年減少4.4人。男性十大癌症排序排序與前一年統序位相同。而女性十大癌症排序排序中,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前一年序位相同。男性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口腔癌(含口咽、下咽)4.肝癌5.攝護腺癌6.食道癌7.胃癌8.皮膚癌9.白血病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女性十大癌症排序1.乳癌2.肺癌3.大腸癌4.甲狀腺癌5.子宮體癌6.肝癌7.卵巢癌8.皮膚癌9.胃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析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其中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與11.4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民眾健康意識提升主動篩檢 反讓肺癌發生數竄升至第一 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其中癌王換肺癌,大腸癌擺脫蟬聯15年榜,首居次位。國建署長吳昭軍分析主因,為大腸癌下降趨勢以及民眾自發肺癌篩檢。林莉茹也說,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連續2年下降,危險因子包含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肥胖及菸酒、老化。而肺癌近5年新發個案數約1萬多人,但是早期發現比率高,推測是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危險因子包括菸害及二手菸、家族史、肺部疾病、空氣污染等。吳昭軍表示,大腸癌有下降趨勢,加上民眾自發性健檢檢查肺癌,健康意識提升讓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發生人數首位。希望繼續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讓肺癌發生率早點達到高峰並反轉,同時也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加入。肺癌的低劑電腦斷層檢查,針對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以及肺癌家族史者(男性50至74歲、女性45至74歲),可以降低重度吸菸者兩成肺癌死亡率。胰臟癌首度進入發生數前10名 尚無篩檢工具 另外,林莉茹也說,今年首度進入發生數前10名的胰臟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胰臟癌進行篩檢,呼籲若察覺自身有異常症狀,請儘早就醫。其餘常見癌症如,攝護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等目前沒有效篩檢工具,民眾可留意相關症狀,如下: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胰臟癌: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明原因發燒發燒38°C以上、6個月內體重減輕達10%、夜間盜汗、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癌症腫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什麼是癌症復健?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何時該接受癌症復健?
什麼是癌症復健?長期以來,復健一直被認為是心臟病發作或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癌症復健(cancer rehabilitation?)則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由於癌症及其治療通常會導致身體、活動能力和認知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日常活動、重返工作崗位或繼續癌症治療變得更加困難,並且對你的健康和整體生活品質產生持久影響。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癌症復健是一項支持性醫療保健計畫,其目標包括:.幫助你盡可能保持活躍並參與家庭、工作和其他生活角色。.減輕癌症及其治療的副作用和症狀。.幫助你盡可能保持獨立。.提高你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由受過訓練的復健專業人員提供協助,你可以在治療、後續護理或長期存活階段與他們合作。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癌症復健與癌症倖存者密切相關。癌症倖存者為任何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從診斷之日起直到生命結束。癌症存活期並非在治療完成時才開始,而是在診斷時就開始了。它涉及在癌症診斷期間、癌症診斷過程中以及癌症診斷之後的生活。因此,癌症復健可以在癌症診斷後的任何時間開始。它適用任何類型的癌症患者,並且對於從早期到晚期癌症有不同預後(藉疾病的發展與症狀預測疾病的過程與結果)的癌症患者都可能有所幫助。什麼時候該接受癌症復健?當你注意到任何使你活動能力下降或使日常任務更加困難的變化時,請與你的醫療團隊討論癌症復健事宜。你可以自問是否出現以下狀況:.出遊是否更加困難?.是否有疼痛、虛弱或其他症狀?.是否難以清晰地思考?儘早解決你注意到的變化非常重要,這樣它們就不會惡化。例如關節些許僵硬問體可能使你無法伸手過頭,從而使你的手臂活動減少。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手臂可能變得更虛弱和僵硬。您也可以向你的醫療團隊詢問,是否可以在癌症治療開始前接受癌症復健團隊的協助。復健專業人員可以在問題出現之前測量你的力量、行動能力和日常活動情況。在問題出現前為你提供適當的建議,以幫助您在身體和心理上為癌症治療做好準備。在治療過程中及其後後,他們會持續監測您的狀況,以便在問題嚴重之前發現並解決。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減少可能影響你生活的症狀和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協助解決哪些身體問題?癌症和癌症治療會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身體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其中許多問題,包括:.疼痛疼痛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晚期患者中極為常見,疼痛會降低生活品質並導致憂鬱。.疲憊癌症疲勞或稱癌疲憊,這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即便是早期癌症也可能在治療完成後持續數年。.淋巴水腫淋巴水腫在患有乳癌的人中很常見,尤其是在淋巴結清除手術或前哨淋巴結切片術(sentinel node biopsy)後。它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許多癌症患者身上。.週邊神經病變週邊神經病變,即手指和腳趾常見的疼痛、麻木和刺痛,是化療令人困擾的長期副作用之一。雖然神經病變通常無法治愈,但有許多方法可以減輕疼痛。治療還可以減少與神經病變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跌倒。.認知問題化療以及其他癌症治療後常見認知變化,例如記憶力下降、難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以及「腦霧」等症狀,例如接受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治療乳癌的女性,也被發現會經歷認知變化。.纖維化手術可能會造成纖維化(疤痕組織形成),而纖維化也是放射線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之一。儘管不如其他治療副作用那麼常被談論,但因乳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及治療所引起的纖維化不適,可能會降低你的生活品質。.憂鬱憂鬱症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患者中非常常見,而且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也令人擔憂,因此解決憂鬱問題很重要。.壓力和焦慮焦慮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無論你的腫瘤是否處於活動狀態,或者你沒有疾病證據但擔心復發,焦慮都是正常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有癌症的人覺得他們處理日常壓力的能力比罹癌之前更差,即使是輕微的壓力。.飲食問題營養諮詢可以幫助解決癌症治療中許多常見副作用,幫助人們應對體重上升或下降的各種變化,可能有助於更好的治療效果。.睡眠問題睡眠問題常見於癌症治療後,睡眠障礙不僅會影響你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影響治療的存活率。哪些專家可以提供癌症復健服務?癌症復健關注癌症倖存者面臨的具體問題,但也專注於一般生活方式和運動干預措施,盡可能促進倖存者最好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的醫療成員可能包括腫瘤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淋巴水腫治療師、營養師、身心科醫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個案管理師及語言治療師等。【資料來源】.Cancer.Net: 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華人癌症資訊網:癌後復健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11-02 癌症.卵巢.子宮
「媽,別鬧了!」導演陳慧翎子宮頸癌逝!預防子宮頸癌5重點 能否早期發現跟一件事大相關
比莉、賈靜雯等藝人合演的喜劇「媽,別鬧了!」,該劇導演陳慧翎昨(1日)驚傳癌逝,享年48歲。陳慧翎於2013年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即使不斷復發,她仍樂觀面對,不斷拍出優質戲劇。依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去年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中,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體癌症,排名第8。知名婦產科醫師、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說,子宮頸癌能否早期發現,與有無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息息相關。子宮頸癌防治有成2大要素 鄭丞傑說,30多年前,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可進行手術人數,一年約為2000人,現在已降至一年500人以下,可見子宮頸癌防治有成,其中最重要的兩大因素,包括30多年來,政府積極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及自2006年開始推廣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讓子宮頸癌患者有所減少。「但現在國內罹患子宮頸癌的病人,多半認為自己不是高危險群,長年沒有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鄭丞傑說,國內女性每年進行抹片檢查者,約占女性人口的3~4成,3年才進行一次抹片檢查者,高達5~6成,無形增加罹癌風險,成為罹患子宮頸癌的候選人。鄭丞傑指出,目前國內子宮頸癌患者分為兩大類,一是年輕人多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讓輕度、中度的早期病人增加,可以及早手術治療,另一類患者則多為60、70歲的末期患者,原因是沒有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造成延誤治療。國健署呼籲,「凡有性生活者」應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鄭丞傑說,這句話應改為「凡曾有性生活者」都應進行檢查。因此,只要是曾經有性經驗者都應進行檢查。子宮頸癌早期發現、治療,第一期5年存活率可達90~95%,第二期為70%、 第三期60%、第四期存活率僅剩20%。子宮頸癌5大防治重點1. 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國中女生已可公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女性成年人也可自費接種,其中2價疫苗保護力為70%,9價疫苗保護力達96%。3.進行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許多女性認為,每年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很麻煩,建議可到醫療院所自費約1000元,進行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若篩檢為陽性,就需每年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但如果是陰性,每3年再做一次即可。4.性行為時,男性務必使用保險套:以防傳播人類乳突病毒,並可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70%。5.不要隨意服用偏方:許多人聞癌色變,不願意接受西醫治療而尋求偏方,如此卻可能延誤病情,因此,確定罹癌後,應接受正規的治療。最後,鄭丞傑提醒,子宮頸癌幾乎沒有症狀,如果性行為後,或不明原因出現陰道出血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子宮頸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9 焦點.元氣新聞
挺過胃癌及主動脈剝離 資深體育主播卻腦溢血驟逝!詹怡宜痛別摯愛兄長
資深體育主播詹啟聖驚傳腦溢血過世,享年58歲。他是知名主播詹怡宜的哥哥,詹怡宜今天在臉書上公布這則憾事,向廣大球迷報告詹啟聖昨已安息主懷。【延伸閱讀】・腦出血多是長期高血壓所致 醫籲出現3大警訊快打119詹怡宜臉書全文如下:多年來「陪觀眾看球賽」的體育主播、我親愛的哥哥詹啟聖,昨天安息主懷了。上個星期天,我們全家才愉快聚會,照例聊個不停。週二早上接到嫂嫂電話,哥哥突然腦出血昏迷,沒有再醒來。給了我們四天驚愕與告別的時間。我看著這張從小熟悉的臉,總覺得下一刻他的嘴角會忽然揚起來、鼻孔會忽然大起來,就像他慣常的,以得意表情給我們一個驚喜。畢竟他是一個喜歡帶給人歡樂的人。我和妹妹總笑他,哥的得意或搞鬼是藏不住的,鼻孔一放大就知道。觀察那種表情曾帶給我們好多好多的樂趣。那是一種暗示著「注意喔,接下來會很精彩喔!」的特殊神情。哥的人生可能比一般人更常出現那種表情。它代表著:「要講笑話了」、「有趣的故事發生了」、「驚喜的來囉」、「峰迴路轉了」、「之前是捉弄你們的,其實只是如何如何…」。記得20多年前他在全家聚會中告訴我們罹患胃癌的消息時,我竟然也在當時悲傷的氣氛下看到那種神情。後來我私訊他說,那個表情讓我覺得他仍是那個最後會讓我們放心的哥哥。當時他回覆:這次並不胸有成竹,胃癌末期,醫生說6-9個月。結果證明,我並沒有看錯那個表情,兩次胃癌全胃切除後,他還是開開心心活了22年,一直是那個花樣很多、給人驚喜、讓人放心的我哥詹啟聖。罹癌後這22年,他在星巴克做過企劃經理、愛迪達擔任運動行銷、後來在博斯體育台播網球、美式足球,每個工作都玩得很起勁。特別是播球期間,他享受每一場比賽,常常三更半夜獨自轉播溫布頓或各種有時差的比賽,說自己只是個「陪觀眾看球的人」,珍惜球賽過程中各種喜怒哀樂,並分享他所知道的一點人物故事與感想。看球剛好是他最喜歡的事:無法預知結果,跟觀眾一起享受驚喜與精彩。很幸運,他用這種心情陪伴球迷們好多年。今年初,猝不及防的主動脈剝離,經歷一場大手術搶救。整整九個月的復健,我們看著哥從學習呼吸、一小口一小口吃飯、站立、邁開步伐,慢慢進步到能散步、能寫作、能開車,甚至規劃要重新工作了。從他的好轉中,我們又再次經歷一次「詹啟聖式」峰迴路轉的驚喜。週日我們全家一起在爸爸的墓園裡懷念31年前過世的父親,最後媽媽要哥帶領全家禱告。那天哥在禱告中提到「我們的爸爸很開心的與神一同在天上」,我對那句「開心」很有印象,的確我們的爸爸總是很開心,哥哥也是。他總是會找到開心,並露出那一抹笑容的。這次我們「讓人猜不透的上帝」(God of Surprise 我哥翻譯的靈命日糧書名)又給了我哥一次出人意外的驚奇,58歲的他迅速結束了他的復健、抗癌、工作規劃,快速的告別他摯愛的嫂嫂、三個情感緊密的兒女、極度不捨的母親和兩個一直以他為榮的妹妹,彷彿越是驚訝,留下的精彩的懷念越多。我哥也真的太精彩了。我回憶不完。廣播主持人的妹妹詹怡嘉去年曾採訪他,分享他成長過程中喜歡的音樂與想法,留下一集令人懷念的兄妹對話。他自己也勤於分享,那個「愛運動但跑不動」部落格寫了十幾年,分享他的運動專業、信仰、生活,特別是抗癌經驗。點進去任何一篇,就像他還在,可以繼續聽他講話。只比我大一歲,但一生中有這個哥哥,讓我從小到大都感到幸運與放心。86歲的媽媽說,神給每個人不同的時間。我們只有平靜順服接受神的安排。只是,好想念他。【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
-
2023-10-28 焦點.元氣新聞
童言童語!兒安親班被同學撞到「重要部位」,好友親筆信關懷:你的雞雞還會痛嗎?
孩子們想法單純直接,童言童語又摻雜些小大人的正經,實在可愛!小時候,和同學們總會亂傳小紙條,講些好笑的或相約下課玩耍、去福利社,而孩子們的友情,也是如此簡單純粹。媽媽融化分享一位媽媽在臉書社團「家有男孩崩潰日常」分享,自己兒子在安親班跟同學打鬧,被同學撞到小雞雞;據媽媽的留言描述,兒當下痛到哭,老師還特地打電話來告知。「然後他就收到另一位同學關心的紙條,這位小彥彥同學實在是太可愛了啦!」原PO備註表示,小彥彥並非肇事者本人。來自小彥彥的親筆信小彥彥用作業紙寫下關心:「小黃(旁邊畫了書名號)你的雞雞還會痛嗎?你要好好的休息喔;祝你早日康復,小彥彥筆。」年紀雖小卻將直式書信格式運用得很好。(小編邊看邊點頭:是懂事又有認真上課的孩子)接著還沒完,作業紙翻到背面,小彥彥還有話要說:「我跟你還是好朋友對不對?提醒你...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太衝動,要好好保護自己喔!」幾句話將當媽媽想說的話都說完了,好樣的!網友:好貼心的小彥彥看完信,不僅原PO媽媽覺得可愛,小編和網友們都露出了姨母微笑:「真好友!」、「還有用書名號、標點符號用的位置也正確,這孩子有認真學習」、「小彥彥同學一本正經的寫著很白爛的內容,好可愛喔!」「小孩的單純,好可愛」、「小彥彥真棒」、「這樣的同學好友希望我兒子也能有一打」、「小彥彥是因為感同身受的痛嗎?」、「這些孩子太好笑了。」學生時期的友情,真的很珍貴,尤其現在都用手機、電腦打字,那些手寫書信的日子,也變得好遙遠。希望孩子們都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盡情體驗人生。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0-28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舌苔刷不掉?醫:一般舌苔輕刷就刷得掉,刷不掉是「這裡」出問題,4方式助改善
舌苔不少人都有,不過有些人刷得掉、有些人卻刷不掉,一般認為是因為火氣大,不過「火氣大」實際上對舌苔的影響究竟是什麼?國泰醫院內科專長/現任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柏堯指出原因,並教如何真的清除舌苔。 舌苔可依深淺略分3大類 正常是淡淡一層人人都有 一般的舌苔:黃柏堯醫師指出,從西醫的觀點來看,舌苔大多是因為舌頭的上皮細胞加上口腔細菌、口水分泌、食物殘渣等累積所組成,幾乎人人都有,一般正常的舌苔呈現淺白色,多少還是可看得見舌頭的肉色。 厚重的舌苔:不少人是呈現較重的白色或米黃色,有得甚至厚重到看不到舌頭的肉色,這種情況就是屬於較不健康、不正常的舌苔,常見與身體發炎有關,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火氣大」,發炎部位在消化道,這在現代人相當常見,也容易出現口臭。 醫師指出,消化道其實不單只有腸胃,是從口腔到食道、胃、腸、肛門一體的,腸胃道發炎、不健康、有胃部或腸道疾病等,都有可能在口腔以舌苔呈現異樣,例如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腸道菌叢失衡等。除此之外,感冒等部分疾病感染、念球菌感染於舌頭也可能以較厚重的舌苔呈現。 完全沒有舌苔:另也有一種情況是完全沒有舌苔,沒有舌苔並不代表是健康的狀態,這通常是意味著吸收不良、營養不良、萎縮性舌頭炎等。此族群味覺一般會比常人來的差,口味也會比較重,臨床上在年長者較為常見,也需要多加留意。 一般舌苔其實輕刷就刷得掉,刷不掉的建議檢查找出原因! 一般輕刷即可:舌苔有些人刷得掉、有些人刷不掉,黃柏堯醫師表示通常就和前面所說的身體疾病有很大的關連。一般而言,像是喝牛奶、食物殘渣、細菌、唾液等堆積形成的舌苔,是可以輕易地就刷掉,甚至不必使用舌苔刷,用一般的牙刷輕刷即可。且有刷牙、漱口習慣者,通常不用特別處理舌苔也不會累積太多。 刷不掉用漱口水也沒用:不過若是舌苔刷不掉,就很有可能是有上述提到的消化道疾病、營養不良、生病、感染等問題,這種情況因為使舌苔出現的原因還存在,因此再怎麼刷多半也沒什麼用。建議可前往檢查,了解是否有相關問題,從根本改善,而非單單去除舌苔。同樣的道理,專門去除舌苔的漱口水、口腔清潔的漱口水等清潔用品,自然效果也不大。 不要硬刷:醫師也特別提醒,這種刷不掉的舌苔就不要硬刷、硬是要想辦法把舌苔刷掉,否則容易使舌頭受傷,口腔細菌多,若在舌頭上形成傷口、造成感染,不但舌苔問題沒解決,反倒又多一個麻煩。 舌苔刷不掉該怎麼辦?醫教4方法有助改善! 改善舌苔除了一般的舌苔可輕刷、不正常的舌苔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外,黃柏堯醫師也建議可嘗試調整飲食習慣、細嚼慢嚥,少吃高油、高鹽、高糖等容易使身體發炎的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適度的補充益生菌等,幫助改善腸胃道。而睡眠作息也和腸胃健康有關,因此也建議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睡眠不足。腸胃道健康了,通常對於改善因消化道不健康所形成的舌苔也多有所幫助。 《延伸閱讀》 .舌苔怎麼刷?如何看舌苔健康?西醫詳解:2罹癌警訊速就醫! .口臭也能靠泡腳改善?中醫指常見口臭6大問題與改善方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0-27 養生.聰明飲食
無籽西瓜、無籽葡萄是基改水果嗎?吃多會不會容易罹癌?
你可以先知道: (1)無籽西瓜是用「秋水仙素」刺激父系或母系其中一方的親本,消費者吃到的是子代的西瓜,在栽培過程中不會用藥,不會有藥劑殘留問題。 (2)台灣以藥劑誘變葡萄無籽並不普遍,目前多以傳統育種、選育無籽品種。 (3)中國大陸有關無籽水果的謠言流傳多年,中國政府、官媒曾闢謠澄清,葡萄使用的生長激素毒性低、降解快,甚至無殘留標準。 網傳「無籽西瓜、葡萄 打死也不要吃」影片,片中指出無籽西瓜是雜交的特殊品種,無籽水果是三倍體雜交的結果,或是使用激素藥物,可能造成人體免疫反應、誘發癌症。但台灣專業媒體曾採訪農改場專家、大學教授等,說明各種無籽水果的技術。此外中國各級政府即官媒也曾因當地流傳無籽水果會害人不孕、有害健康而出面闢謠,澄清無籽葡萄使用的植物激素是植物原本自身就會產生的、即使「用了人工合成的也對人體無害」;而無籽西瓜則是利用雜交技術,讓西瓜沒有籽不具有繁殖能力,該技術「並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無籽西瓜、葡萄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無籽西瓜 & 葡萄 打死也不要吃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通訊軟體與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無籽西瓜從爸媽下手 子代不會用藥 MyGoPen查詢相關公開資料,根據《上下游News & Market》於2022年的報導,「無籽水果解密》鳳梨結果免交配,無籽西瓜是畸形兒,無籽是基改嗎?怎麼生後代?」提到,西瓜的無籽品種是藉由「秋水仙素」等藥劑刺激父系或母系其中一方的親本,讓產出的子代果實沒有種子,該文採訪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黃圓滿,他表示西瓜只有親本需要用到藥劑,消費者吃到的子代在栽培過程中不會用藥,長出的果實自然會種子萎縮,不會有藥劑殘留問題。 該文也採訪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葉文彬,他解釋葡萄開花時,會施用「激勃素」可讓葡萄沒有授粉就開始膨大果實、獲得無籽的葡萄,部分日本無籽葡萄就是用這種方法;葉文彬強調,市售的無籽葡萄也有自然環境出現的無籽品種,並非都需使用藥劑誘導無籽,而台灣以藥劑誘變葡萄無籽並不普遍,目前也以傳統育種選育無籽品種,而且他也強調,藥劑誘變葡萄無籽,使用時必須符合用藥規範,「食用時不會有傷害人體的疑慮」。 無籽葡萄分2種 台灣葡萄選育無籽品種 該文內容提及,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副教授許富鈞補充表示,誘導水果無籽的藥劑多屬於植物本身就有的生長調節劑,原理是代替種子提供刺激果實發育的化學物質,而且通常是在開花前期施用,只要合乎用藥規範,果實採收前藥劑都會消退、可以安心食用。 此外,《食力》於 2018 年報導「吃葡萄不吐葡萄籽,無籽葡萄怎麼來的?」,文中提到目前有 3 種方法可以產生無籽水果:第1種是使用外源性的植物激素;第 2 種方法則是透過雜交手段;第 3 種是尋找突變株,例如種子不育、自身卻能夠產生足夠植物激素的;其中無籽葡萄就是使用第1種和第 3 種,無籽西瓜則是採用第 2 種;文中甚至還指出,種子會產生出加速水果變質的物質,因此無籽水果可以增加果實的保存期限。 此傳言影片為簡體字版、推測應來自中國大陸,MyGoPen 查詢中國網路上相關資料,無籽水果對健康有害的謠言流傳多年,包括中國官媒新華網於 2016 年 9 月報導「農業部專家闢謠:無籽葡萄與避孕藥無關 可放心食用」,當時網路流傳一段葡萄農說無籽葡萄是抹了避孕藥的影片導致葡萄滯銷,該報導澄清謠言、並引述中國農業部專家指出,無籽葡萄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天然無籽葡萄,有些品種是單性結實所以沒有籽,最常見的曬葡萄乾所用的無籽白葡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一種則是在葡萄開花期施用合法的植物生長激素抑制種子發育,坊間謠傳吃無籽葡萄會造成不孕的說法「很荒謬」,葡萄用的是「植物激素」,人類的避孕藥是動物激素,兩者完全不一樣。 中國流傳多年 部會、官媒已澄清 至於無籽西瓜則分別於 2014 年、2020 年等於中國大陸網路上都傳出「無籽西瓜是擦了避孕藥才結不出籽」的傳言,包括中國政府各級單位都曾出面闢謠。中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在2020年於官網的「科普天地」公開「無籽水果是因為用了避孕藥麼?」一文,表示無籽西瓜是透過雜交,使原本能夠產生種子的二倍體植物轉變為不能產生種子的三倍體植物;而無籽葡萄有二種,一是利用植物激素處理,抑制種子生長而促進果實發育,二是透過自身產生的種子不育、但又能夠產生植物激素的植物突變種而得到無籽葡萄,該文甚至強調葡萄用的植物激素「赤黴素」毒性低、降解快,包括美國等都列入豁免名單而不必限制使用,也不需要訂定殘留限量。而由中國科學技術部主管的「中國科普網」於 2021 年發表「無籽西瓜是用避孕藥處理的?」,澄清表示「無籽西瓜是人工採用雜交的方式培育而成」。 結論 傳言影片為簡體字版、推測應來自中國大陸,但包括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科技部、官媒新華網都曾公開闢謠,表示無籽葡萄、無籽西瓜和人用避孕藥無關,所使用的農業技術也不會對吃水果的人造成健康危害。過去有關專家及教授,都解釋過無籽西瓜、無籽葡萄等各種無籽水果的培育技術,並且指出「這些方式都不是基因改造」、無籽水果並非基改水果。 資料來源: .《上下游News & Market》無籽水果解密》鳳梨結果免交配,無籽西瓜是畸形兒,無籽是基改嗎?怎麼生後代? .《食力》吃葡萄不吐葡萄籽,無籽葡萄怎麼來的? .中國新華網 - 農業部專家闢謠:無籽葡萄與避孕藥無關 可放心食用 .中國農業農村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 - 無籽水果是因為用了避孕藥麼? .中國科學技術部 - 無籽西瓜是用避孕藥處理的?(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watermelo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1 活動.精彩回顧
南山人壽聯手丞舞製作團隊舉行公益展演 推動年輕世代本土藝術人才培育
南山人壽力贊助台灣職業現代舞團「丞舞製作團隊」攜手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舉辦「南山60.舞出公益」,於2023年10月12日在城市舞台演繹專屬於南山人壽之舞碼——《藝綻浮花》,引領近千名觀眾感受藝術的動人力量。南山人壽也將門票收入扣除行政成本後,全數投入「南山舞動列車」計畫,明年將前進校園進行舞蹈藝術紮根推廣活動,發展國內藝術教育,培力台灣年輕世代的藝術人才。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親自出席活動,他表示,今年是南山人壽成立60週年,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用專業的保險職能跟溫暖服務,守護這片土地一甲子。藝術人文是台灣寶貴的文化資產,今年南山人壽將藝文演出、藝術教育與公益結合,除了力挺本土藝術人文,也將會把展演所得用於推動國內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育工作,實踐公益服務業的精神。此外,本次更首度邀請60位南山人壽業務夥伴和保戶一起參與演出,這60位素人舞者,在接受丞舞製作團隊近兩個月的專業指導排練下,過程中克服許多困難,最後攜手舞出感動人心的《藝綻浮花》。本次演出的60位素人舞者,分別是由30位南山業務夥伴與30位南山保戶一同參與本次公益演出。他們來自嘉義、桃園、台北等地,年齡更橫跨15歲至74歲,多數人原先並沒有舞蹈經驗,但在丞舞製作團隊的帶領下,歷經近兩個月的專業訓練,順利完成本次精彩的公演。每一位舞者都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其中,有一位年過七旬的罹癌保戶,雖然已罹患癌症三期,仍然堅持和孫子來跳舞。該位保戶表示,當初是受到業務員熱情的鼓勵,讓她義無反顧參與演出,在跳舞過程中,更深刻感受南山人壽的生命力,讓她得以暫時忘卻病痛,感受滿滿愛的能量。此外,一位在南山人壽服務7年的業務夥伴表示,今年是她作為舞者的第20年,可以結合人生的職業和志趣,發揮影響力,是深具意義的一件事。演出的舞碼《藝綻浮花》,改編自蔡博丞總監的經典作品《浮花》,是丞舞製作團隊特別為南山人壽60週年編創的專屬舞碼,以水的意象表現肢體律動的力與美,充滿詩意與生命力度,舞者們像是在水面上浮動,呈現生命力與希望的象徵,時而優美,時而激昂的舞蹈動作,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更呼應了南山人壽「以人為本」的精神相互共鳴。為了深化藝術教育紮根,就所有門票收入在扣除行政支出後,南山人壽將會全數投入在台灣藝術人才的培育工作,預計於2024年啟動「南山舞動列車」,與藝文公益團體合作,前進校園進行舞蹈藝術紮根推廣活動,推動年輕世代的藝術舞蹈人才培育,並邀請樂齡舞者及青年舞者駐地創作,共同促進台灣本土藝文舞蹈產業發展,讓藝術融入民眾生活。丞舞製作團隊為台灣職業現代舞團,由原生編舞家蔡博丞於2014年創辦,其曾獲法國表演藝術專業評論協會頒發「年度最具前瞻性編舞家」等獎項肯定。創立至今,致力推展台灣年輕世代原創表演藝術,在國際間的交流與演出遍佈27個國家、95個城市、270場的足跡,並深耕拓展歐陸市場,積極活絡國際網絡線,為現今台灣藝術生態注入一股清新的潮流思想,使藝文產業多元發酵。
-
2023-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奉獻心力!蔡東翰18年堅持每周往返澎湖看診
執業的27年裡,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蔡東翰有18年過著每周往返澎湖、台灣的日子。「醫師動、病人不動」是他不變的堅持,從軍醫畢業第一天起,就投入離島醫療,完成研究所學業後,開始在澎湖開設門診。退伍後,他在家鄉高雄落腳,仍堅持往返澎湖開診,也透過撰寫書籍、經營社群媒體,向大眾宣導神經醫學知識。「對離島服務有熱忱,必須回溯到在小金門黃厝醫院服務的那段時間。」蔡東翰說,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剛拿到醫師執照,還沒開始住院醫師訓練,就被派駐到小金門衛生連轄下的黃厝醫院擔任院長,「此前都在台北讀書、受訓,從不知道台灣竟有一個地方,醫療資源如此貧瘠。」小金門醫院由教室改造,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在戰地前線,小金門醫院原設於坑道中,後來遷至一處報廢國小,即黃厝醫院。蔡東翰說,國小建物呈L型,醫院所需空間都由一間間小教室改造:一年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病房,此克難情景令蔡東翰大受衝擊。當時健保才剛開辦,他心想,「同樣繳交健保費,為何離島居民獲得的醫療與本島差異這麼大?」懷著滿腔熱血,蔡東翰決定,在小金門的時間,要全力改善當地的醫療窘境。小金門人口外流嚴重,留在島上的幾乎都是高齡長者,他們重視民間傳統,習慣「落葉歸根」,一定要在家中過世;當地肝癌盛行率高,罹癌到臨終前有一段時間要受疾病所苦。蔡東翰在當地展開長照服務、在宅醫療及臨終關懷,每6小時到患者家中為其打點滴、加藥、量血壓,讓患者身體症狀舒緩,能夠安然離世。家屬請醫師幫往生者穿壽衣,被視為很大的福報。「當時許多往生者的壽衣都是我們幫忙穿的。」蔡東翰說,醫師到病人家中所培養出的醫病關係,情感深厚,與在門診中短暫的問診大不同。根據民間習俗,為往生者著壽衣「是很大的福報」,且鮮少由外人協助,「家屬願意把福報給我們,既感動也很珍惜。」因是健保開辦第一年,當時的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赴小金門巡視,國防部軍醫局也派員隨行。蔡東翰抓住機會備齊資料,向健保、軍醫二局說明小金門的醫療困境,爭取強化急診設備,「醫療環境要整體改善非一蹴可幾,但至少要先能救急。」後來,健保局撥款逾百萬元,軍醫局也將設備由本島送至小金門;黃厝醫院所屬的陸軍步兵158師師長也聽見蔡東翰的呼求,透過工兵招標,投入資源擴建急診室。「在小金門服務,讓我知道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我們奉獻心力。」蔡東翰表示,當年國防醫學院畢業,除了下部隊的選項,也可以選擇到非洲查德行醫,但自己認為未必要遠赴非洲才是貢獻,台灣也有醫療資源稀缺之處,離島就是一例。蔡東翰結束在小金門部隊的服務,回到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進修,當時共同指導老師、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神經外科出身,也是脊椎手術權威。蔡東翰碩士班畢業,至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受訓六年。結訓後,他第一次踏上澎湖土地。腦傷與脊椎外傷患者多,等待後送常不及救治。在民國95年以前,澎湖醫療資源稀缺,但隨著觀光起飛,常有遊客因頭部或脊椎外傷急需手術救命,對神經外科醫師需求很大。其他疾病患者還能後送回本島治療,但腦傷病人生命與時間賽跑,若再等待專機後送,不少患者送到台灣已過世。若是澎湖當地居民,甚至有飛機再將其遺體原路送回澎湖的慘事。澎湖縣政府因而與三軍總醫院簽約,在三總完成訓練、取得神經外科專科執照的主治醫師,第一年必須派駐澎湖海軍醫院,藉此確保當地神經外科醫師來源。完成受訓的蔡東翰於是成為派駐澎湖的神經外科醫師。但後續出現狀況。蔡東翰回憶,受東北季風影響,飛往澎湖的班機常遇亂流,加上復興航空、中華航空接連在澎湖一帶發生空難,醫師們知道要支援澎湖門診時,常常人心惶惶,加以蔡東翰的下一屆正好沒有學弟選擇神經外科,後繼無人,派駐一年期滿的蔡東翰自願支援每周一天的門診。蔡東翰自己也沒想到,在澎湖的門診,一開就是18年,更因此在2023年2月獲澎湖縣長陳光復頒贈榮譽縣民證。秉持「醫師動、病人不動」的初衷,蔡東翰在支援澎湖的奔波中,不得不屢屢錯過陪伴家中四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暢通微創手術流程,拯救無數居民危急時刻。蔡東翰剛到澎湖,就做了一件基礎的變革。他把微創手術所需器械整理成「手術器材包」,並讓微創手術流程制式化,突破了第一刀難關,第二刀、第三刀相對容易,後進醫師要在澎湖動脊椎、腰椎微創手術,器械不必再東拼西湊,更有信心。在澎湖服務期間,蔡東翰拯救過無數居民的生命。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因救人而墜崖的消防志工。這位志工名叫郭文凱,是澎湖鳳凰志工隊的成員,從小立志要當消防救護員。一日有遊客跌落山崖,他獲報前往搶救,卻也不慎摔落,導致腦部硬膜上出血。這是頭部外傷最緊急的情況,必須搶時間,及時取出腦內血塊,哪怕只是慢一分鐘,都可能讓患者變成植物人。眾人都很焦急,蔡東翰直接進入電腦斷層室,同步觀看掃描結果,一看到是硬膜上出血,即刻聯繫手術室準備。把郭文凱推至開刀房後,連手術包布都來不及鋪,先為郭文凱理光頭髮,塗上消毒液,在頭顱開口讓血塊流出,確認得救了,才補上其他常規動作。來自清寒家庭的郭文凱,痊癒後重考了三次,終於考上消防員,目前在高雄任職。蔡東翰回憶,當時郭文凱的媽媽裝了一大袋自家種的花生當謝禮,「裝花生的塑膠袋又皺又舊,卻是我至今吃過最美味的花生。」蔡東翰在澎湖的18年,只有第一年是受指派,其餘17年,都是自願為之,每周都要搭機往返台澎二地。計程車司機成了老友,每周五一早就在機場等待,往醫院途中一家台式早餐店,則預備好他習慣的餐點,他下車取了再奔往醫院。軍醫退伍後,蔡東翰曾在嘉義陽明醫院執業一年。因嘉義飛往澎湖的班機與門診時間對不上,他必須清晨四時許起床出門,從嘉義經國道三號驅車至台南機場,在澎湖看完診,再搭傍晚班機回台南,開車到嘉義後他堅持還要查房才放心,返家已接近午夜。他坦言,那是最接近放棄的一年,好在妻子力挺,終於撐了過來。返鄉服務未中斷澎湖門診,精進技術、更寫書上網衛教。如今回到家鄉高雄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任職,蔡東翰每周在澎湖的門診沒有中斷,也利用時間持續精進手術技術,與學界合作發明3D列印的微創脊椎手術輔助器具等多項醫療器材,讓手術過程更安全可靠。光是在七賢脊椎外科執業期間,他至少開了五百檯手術;蔡東翰也是危險性低的「清醒腰椎手術」專家。如此忙碌的蔡東翰還寫書,出版四本神經相關衛教書籍,並在臉書成立「啄木鳥醫師」粉絲專頁,分享病患個案故事及衛教資訊。為什麼稱「啄木鳥」?他笑說,神經外科醫師問診時,總會拿著三角造型的「神經槌」東敲西敲,確認患者的神經功能哪裡出了問題,與啄木鳥在樹木上敲擊鳥喙的動作,有異曲同功之妙。不論寫書、寫臉書貼文,蔡東翰都是希望民眾更了解常見的神經症狀,能正確並及時就醫。蔡東翰就讀省立鳳山高中(現國立鳳山高中)時,組樂團擔任吉他手,功課不是特別好,花了一年時間補習、重考,一般大學仍沒考好;國防院校聯合招募,他排在國防醫學院備取十多名,相當忐忑,所幸最終成功錄取。他很感恩,認為「是我撿到的。出來混就要還,所以我盡力奉獻。」「若來不及在有生之年付出,我大概會死不瞑目。」蔡東翰謙稱,與其等到退休再來貢獻社會,自己選擇在行醫的第一日就開始奉獻,「我不是做很偉大的事情,但願意堅持做、默默做。」每周奉獻一天到澎湖看診,是他持續貢獻醫療專業的方式,也是對自己行醫助人初衷不曾間斷的提醒。個人獎:蔡東翰年 齡:53歲出生地:高雄市學 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現 職: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經 歷:陸軍158師黃厝醫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主任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醫院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嘉義陽明醫院主治醫師主要事蹟:●澎湖縣政府榮譽縣民證●國防部一星寶星獎章●三軍總醫院青年優良研究論著個人獎第三名【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7 醫聲.癌症防治
找癌症治療、飲食、輔具、就業資訊?可以找「這3個」管道!
癌症蟬聯41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但醫療科技進步,癌友存活率延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友自醫院返回社區,可透過「癌症資源中心」與104家合作醫療院所進行諮詢,也可藉「台灣癌症資源網」查詢相關治療、飲食、輔具及就業資訊,盼在資訊提供、心理支持、資源取得三大面向,讓癌友返家盡速恢復正常生活。2022年衛福部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人數約5.2萬人,占總體死亡人數25%,其中87%罹癌死亡者為55歲以上。不過,隨全球藥物及醫療科技的進步,罹癌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全國罹癌者5年存活率從2005至2009年約50%,提高到2016年至2020年約62%。癌症患者存活率延長,也凸顯出如何協助癌友重返回家中及社區的議題。林莉茹表示,癌友及家屬可至台灣癌症資源網,依照個人的需求查找有關治療、副作用、假髮或補助的資訊。國健署也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共推癌症資源中心,現有104家醫療院所參與,每年有超過12萬癌友家庭使用服務。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友要能順利完成治療並返回社區,重點在於了解疾病、治療時間及副作用及如何照顧的「資訊提供面」、接受罹癌心理衝擊的「心理支持面」,以及適應經濟與生活改變的「資源取得面」。盼提供相關照護資源與服務,讓癌症患者可順利返回社區,提升生活品質。林莉茹也說,癌症患者及家屬可至合作的醫療單位詢問,希望能對癌友在治療或回歸社區上能有所幫助。癌症資源中心名單:https://pse.is/3lqz36 台灣癌症資源網:https://www.crm.org.tw/癌症希望基金會線上諮詢:https://pse.is/3lvaue
-
2023-10-16 醫聲.癌症防治
腫瘤縮小卻花光家產 肺鱗癌病友復發只能靠健保化療
一名男性病患,妻子十多年前罹患肺癌癌,且檢測出的癌症突變型態當時無藥可醫,存活3年多即離世,全家仍在陰影之中,他卻被檢出罹患比肺腺癌更難治療的肺鱗癌。經檢測後屬可用免疫治療族群,但不符健保用藥資格,獨生女決定盡力搶救。使用免疫治療併用化療2月後,影像學檢測可見腫瘤明顯縮小,但因金錢耗盡,被迫中斷治療。停藥後僅維持三、四個月腫瘤便復發變大,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已無明顯效果。收治該病患的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醫師遇到類似情境往往相當懊惱,明明治療已見成效,卻受限健保給付規定,加上病人經濟困境而無法用藥。肺鱗癌罹癌病人多為老菸槍、藍領階級,健保給付卻以20年前化療藥物為主,國際治療指引已把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併用化療列為一線使用,讓弱勢病人獲得治療機會。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少 半數病患活不過一年從各媒體可見,肺癌治療近年已大有進展,但嘉義長庚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林裕清說,肺癌治療進展多在肺腺癌,晚期肺鱗癌五年存活率卻大幅落後肺腺癌達3倍。故每收到病人病理報告,若是肺鱗癌「心就沉下去」,是肺腺癌則會向病人說明,好險是肺腺癌,有許多治療選項,足見兩者治療水平差距甚遠。林裕清表示,衛福部國健署雖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卻仍有54%病人確診罹癌時已是晚期,近四成肺癌患者沒有致癌驅動基因突變,不符標靶藥物給付資格。經免疫檢查點(PDL1)檢測後符合免疫治療者更少,且中南部不少病人因經濟困境無法自費用藥,其中肺鱗癌患者處境更嚴峻,不到10%病人符合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的條件。在只能單用化療的情況下,半數晚期肺鱗癌病人活不過一年。國外列免疫治療併用化療為第一線 國內健保治療條件嚴格林裕清也說,國外治療指引如美國的NCCN癌症治療指引等,均把化學治療併用免疫治療列為晚期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五年存活率提升近2倍;台灣各大醫學會治療指引也把免疫併用化療列為第一線使用。目前健保規定須病人難以承受化療,或第一線化療無效才能使用免疫治療,但以醫學常理而言,第一線治療失效,第二線「再如何追加也難有療效」。歐美各國、韓國及香港等地,均把免疫治療併用化療列為肺鱗癌病友第一線治療。林裕清表示,若健保署願意放寬給付限制,將免疫治療列為晚期肺鱗癌第一線用藥,估算台灣病人每年約300人是用藥有效的族群,人數不高、不會造成太大財務衝擊,希望健保多為這群弱勢病人做點事情。賴俊良表示,肺鱗癌免疫治療併用化療的組合國際上5年前就在使用,鄰國韓國、日本也已比照歐美納入給付,但台灣遲未有進展,除了讓弱勢病人更弱勢,也因缺乏曾接受國際指引治療的病人,難以參與國際臨床試驗,長久以往也將損害台灣醫療軟實力、降低國際能見度。(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0-16 養生.聰明飲食
白胡椒跟黑胡椒一樣嗎?黑、白胡椒使用時機及營養價值一次看
胡椒的種類市售常見黑胡椒及白胡椒,聯新國際醫院中醫師陳藝文表示,白胡椒就是黑胡椒脫去外殼,其中黑胡椒所含的胡椒鹼較多,因此黑胡椒的香氣及嗆味較重。綠胡椒則是未成熟的果實直接製作,氣味跟黑胡椒相比溫和許多。紅胡椒是採收已成熟的胡椒,乾燥不去殼,帶點甘甜。胡椒的營養價值陳藝文指出,胡椒的營養價值主要是胡椒鹼,加上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等,可以溫暖腸胃,解除油膩、幫助消化。胡椒除了是食材外,也有一些醫療價值,最近中醫有研究指出胡椒有助穩定血糖,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沒那麼大,並對於脂肪肝有幫助。胡椒怎麼吃最有益陳藝文表示,黑胡椒可以在烹調前後使用,而白胡椒建議烹調後再加。主要因為黑胡椒味道較重,可以醃肉去腥,且胡椒鹼含量較高,烹調後透過高溫,能讓胡椒的香氣更加釋放。反觀白胡椒若烹調前加,較容易產生苦味。胡椒食用禁忌不過胡椒吃多了也會上火,陳藝文說,胃熱且容易口乾舌燥、長痘痘及痔瘡的人,就較不適合,可能會刺激腸胃。而腸胃虛寒、吃東西會脹氣的人則可多吃。胡椒挑選原則天晟醫院營養師李昌儒說,胡椒粒和胡椒粉在挑選上會建議選擇胡椒粒,因為胡椒粉的精油揮發後,香氣就會減低,要使用時再研磨,香氣會較足。李昌儒表示,市售的胡椒會添加一些合法的抗凝結劑,提醒民眾在購買時要注意查看成分,有沒有亂添加一些奇怪的東西。胡椒保存方式陳藝文指出,胡椒保存不需冷藏,放在密封罐中,置於陰涼處就好,避免產生黃麴毒素,吃下肚反而有罹癌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