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32
筆 文章
-
-
2023-08-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愛運動、不吃燒烤油炸卻罹大腸癌!男星「貪小便宜」做一檢查救自己
曾演出鄉土劇「甘味人生」、參加歌唱選秀比賽節目「超級紅人榜」的八點檔男星涂晨洋透露自己飲食養生、不菸不酒卻罹患一期大腸癌,所幸即早發現。而早發現的關鍵,竟是因為他「貪小便宜」的個性。飲食養生每天運動,沒想到會罹癌52歲的涂晨洋日前在《健康點點名》節目中透露,今年6月份到醫院打疫苗,護理人員告知他有免費的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可做,涂晨洋一聽到「免費」兩個字立刻答應。做完不久後,他便接到醫院打電話來告知他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回診確認為大腸癌,所幸早期發現為第一期,已安排好9月做大腸鏡手術切除。不是飲食健康就不會罹癌!大腸癌致癌因子多 涂晨洋之前受訪表示,他不太吃燒烤或油炸物,平常大都吃水煮食物及大量蔬果,也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飲食上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他還每天上健身房運動,實在想不到自己竟會得大腸癌。醫師告訴他,罹癌不止因為飲食,也有可能因為基因、壓力等影響,導致體內癌症基因被誘發。其實像涂晨洋飲食養生卻仍罹癌的病例也不算少見。之前更有不少人以為吃素就比較不會得大腸癌?對此,國健署也曾闢謠指出,罹癌向來並非單一因素。大腸癌的致癌因子,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等都是危險因子,有些民眾以為吃素就是清淡飲食,若在烹調時使用過多的食用油或攝取過多素料,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哪裡做?既然飲食健康也不一定保證不會得大腸癌,定期健檢更是預防的關鍵!由於在台灣,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目前國健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 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最新特約院所名單查詢: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也不代表就是罹患大腸癌,需要再後續追蹤。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賴正大曾受訪指出,潛血檢查陽性者,代表糞便內有血液,懷疑腸胃道內有出血情形,或有息肉、腫瘤導致,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時,看到息肉多半會切除,若是腺瘤性息肉,後續可能癌化為侵襲癌,甚至大腸癌或轉移,而切除息肉產生併發症機率低於千分之一,無須過度擔心,重點是要及早切除以避免病變。大腸癌篩檢結果後續怎麼做?●陰性結果→繼續維持每2年1次定期篩檢●陽性結果→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息肉直接切除。若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可用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能疾病:腸胃道出血,或息肉、腫瘤【資料來源】.《健康點點名》YouTube.國健署大腸癌篩檢.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25 焦點.元氣新聞
工作與生命何者重要?颱風地震下的記者,蕭彤雯揭露媒體界危險職業的真實面貌
風雨交加,危險處處,這是記者工作的日常。當大家躲避颱風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挺身前往追蹤颱風的蹤跡。海邊成了我們的工作戰場,站在那裡,我們必須冒著強風,面對滔滔海浪,不斷向大家報告風勢有多大、浪高多少,同時再警告著不要靠近海邊。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公眾保持安全。蕭彤雯前主播在《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一書中道出了這份感慨,記者的工作不僅是辛苦,更是高風險的行業。我們不得不不斷面對各種危險情境,勇敢地涉入水中,拍攝那些充滿風險的畫面。這是我們作為記者必須堅守的使命,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真相,究竟背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記者的辛苦和努力?水深脖頸記者遭逢洪患考驗,攝影機跨風浪奮力求生還記得當年臺北縣汐止林肯大郡崩塌,整個社區泡在水中,我和攝影記者為了拍攝內部畫面,咬著牙涉水而過。那個水深可不是只到膝蓋或是腰部,是到達我的脖子、我的下巴!不會游泳的我真的是拚命在採訪。攝影記者跟我一樣,但他手上還多一臺超重的攝影機,必須高舉在頭上,因為機器一碰到水就泡湯了。集集大地震之夜旅館瞬變危樓,記者慌忙逃命親歷震撼一刻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我在南投採訪,住在唯一還有空房的、但已經傾斜的一家汽車旅館裡。半夜突然又來了個規模超過六的大餘震,我們嚇得奪門而出,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向一樓平地(當時南投的汽車旅館,都是一樓當車庫,房間在二樓)。等到餘震結束,我們再也不敢回去房裡,因為本來就已經傾斜的旅館,被這個大餘震震到鋁門窗整個變形,關都關不上。隔天那棟旅館就被拉起封鎖線,成了危樓。倫敦的恐慌地鐵爆炸無處不在;四川的驚魂高樓成為夢魘出國採訪一樣危機四伏。當我在倫敦採訪地鐵爆炸案時,我跟所有倫敦人一樣擔心,不知何時又會爆出下一個炸彈攻擊。當我在中國大陸的四川採訪汶川大地震時,我們跟當地人一樣,半夜在外面遊蕩,因為不敢上高樓睡覺。當我赴日採訪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時,因為所有交通幾乎全斷,我們費盡千辛萬苦,靠著沿途搭日本人的便車,終於挺進北邊災區。福島核能外洩命令撤離,東京機場躺地等航班沒想到剛進災區,立刻接到當時我在壹電視的主管─總編輯陳裕鑫的電話:「彤雯,你們趕快想辦法撤出來,因為福島發生核能電廠輻射外洩。雖然你們人在北邊,但我們還是擔心可能會有影響,所以趕快回來。」於是剛抵達海嘯重災區的我們,在拍了所有我們能拍攝到的素材後,又得想辦法回到東京,搶機位回臺灣。這趟出差整整三天、我只睡了不到八小時,其中三小時還是最後跟所有急著想離開日本的當地人,一起躺在東京機場地上,邊等候補邊睡。同行記者可能罹癌郵件通知;輻射關聯未證實但告知不過這趟日本採訪卻還沒劃下句點。兩三年過後,壹電視易手,賣給了年代集團,我最敬愛的總編輯陳裕鑫先生回到《蘋果日報》擔任即時新聞社長。某日我收到他的一封郵件,提到當初跟我一同前往日本海嘯災區採訪的《蘋果日報》記者,前陣子發現自己可能罹癌。雖然尚未確診,也無法證實與當年去日本採訪可能受到的輻射汙染有關,但他覺得還是有義務告訴我這件事。收到癌症疑慮內心揪緊;確認健康未讓家人擔憂我必須老實說,當下聽完,我有點擔心。因為當時回臺灣後,雖然我所接受的輻射檢測數值都在合格範圍,但世事難料,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好在幾天後,陳社長捎來好消息:那位同仁已經確認不是癌症,要我放心。這些事,我從未告訴我的家人,因為知道他們一定會非常擔心。身為新聞工作者,這是我必須承擔的風險。敬業有度新聞非生命代價;明天或意外,誰先來未知但年紀愈大,愈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一則新聞,是值得用命去換來的。」我仍是認真負責的新聞人,我絕對會在我能力範圍內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做滿。但我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敢沒穿防彈背心就直衝槍戰現場;敢冒著不小心滑倒就可能滅頂的危機,徒步涉水進入被淹沒的災區。看過這麼多的重大災難、接觸過無數的生離死別,我愈來愈珍惜自己的生命、愈來愈愛我的家人。因為我知道:明天和意外,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本文節錄:《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4 醫聲.癌症防治
弱勢病人 醫界:藍領頭頸癌友不是次等公民!/勞工博命難3
「外界大概很難想像,頭頸癌病人住院期間,晚上還要出去打工賺錢…」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講述了一個很日常的辛酸個案。在診間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醫師,你一定要救我,我的孩子還小。」這群患者即使生病,都要想辦法賺錢。看著病人為生計及疾病折磨,婁培人不平地說,「頭頸癌的健保給付要符合人道!」他認為,各種癌症的治療資源分配要公平,像是在癌症轉移復發上,不同癌別應該要統計整體治療上所有的資源包括標靶、化療、免疫藥物等,再進行分配,頭頸癌只有一個傳統標靶和化療,因此,治療資源應著重在證實對長期存活有效益,且是國際標準治療的免疫藥物上,讓不同癌症的患者可以受到公平對待,「頭頸癌病人不是次等公民!」婁培人建議,健保在用藥規劃上應更細膩,像是癌症免疫藥物的基本用藥週期是三個月,可以每三個月評估一次,有效繼續給付,無效再調整成自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通不使用,不給癌友治療的機會。本土研究發現,頭頸癌的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5.14倍,居各癌別之冠,肺癌、肝癌分別是4倍、2.92倍,進一步分析輕生原因,癌症治療的難易、生活品質的衝擊等,都會影響癌患的自殺意念。婁培人坦言,手術治療造成癌友的外貌改變,無法說話及進食,讓他們難以回歸社會,又因治療副作用大,得仰賴他人照護,對生活品質的衝擊很大,因此頭頸癌是自殺率最高的癌別。「如果癌友的病情未好轉,一人罹癌拖垮全家更是常見!」婁培人強調,頭頸癌病人若能及早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副作用與恢復的時間較短,他們就有機會儘速回歸職場,減少對家庭的衝擊,也能降低家庭長期照護的負擔。
-
2023-08-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永續,政府責無旁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想看本文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全民健保的重要性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嘉惠了全國的國民,在健保開辦之前,我們常常會聽到家庭中一個人生病了全家就陷入愁雲慘霧中,一個人洗腎全家立刻陷入財務危機,一個人罹癌有沒有錢去治療是決定要不要治療的關鍵。健保的開辦,過去因病而貧的狀況不再復見,台灣的醫療人員素質高,搭配健保制度,將國人的健康照顧的很好,不論哪一黨當政,健保的滿意度都是國家施政項目中滿意度最高的。「健保不能倒」是大家的共識,用白話文講,健保是維繫政權最重要的制度,相信沒有一個執政者敢讓健保倒掉的!台灣全民健保的特殊性台灣健保很特殊的是「單一保險人制度」與「總額制度」。健保是社會保險,有濟弱扶貧的性質,由單一保險人處理,政策較能統一且行政效率較高,但相對的政府的政策走向就顯得重要,政府要負的責任與制度的規劃完善與否更是重要!總額制度則讓財務的壓力能夠掌握,但相對的也限縮了先進醫療技術與藥物引進的空間,在論量計酬且沒有好好的配套之下,總額制度相對也建立在醫療人員的犧牲奉獻之上。全民健保浮現出來的問題全民健保走到現在,由於上述制度的特殊性,一些問題漸漸的浮現:.從結果面來看,民眾的健康照護許多項目在國際評比漸漸落後先進國家,例如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嬰兒死亡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等,肺癌存活率與全面健康覆蓋指標也落後日韓。.健保的費率很快會達到6%的上限。.許多藥物藥價過低,廠商不生產,甚至退出台灣市場。.新醫療科技引進的速度慢於其它國家。.一些極高貴的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例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藥物一劑4900萬)排擠了一般費用。.醫療人員收入過低,看不到未來,退出職場,尤其是護理人員。以上的問題,再加上台灣的人口開始負成長,照護人力的缺乏,也讓青壯年離開職場去照顧家人,凡此種種如果現在不好好的規劃,健保崩壞,國人健康堪慮,甚至政權倒台都是可以預期的!健保不能倒,民眾、醫療人員與政府都有責任就民眾而言,大家應珍惜健保資源有限,謹慎用之,但普羅大眾每個人的想法不同,這個責任是政府應該要擔下來的。一個強制戴安全帽的政策,不知救了多少人,省了多少錢。現在每個民眾就醫的次數我們遠大於國外,但政府都是由醫療人員端去做規範,而無法限制病人的腳。部分負擔的作用是有限的,分級醫療可以省錢大家都知道,政府應該與民眾溝通宣導後提出更具約束性的措施。就醫療人員而言,一些給付與國外相比差距甚大,大家都耳熟能詳。健保是建立在醫療人員犧牲奉獻的說法決不為過,當然醫界礙於制度常被批評衝量與不必要的醫療浪費,醫療人員除應本於道德良知去做外,政府更應掌握大數據,用極端值的管控去引導。政府該負最大的責任健保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又是全民強制納保,由上述所說,不論民眾端與醫療端,政府的責任是不能逃避的。除了制度的規劃外還是要回到財務面,就是錢。醫療保健的支出就是對健康的投資,台灣在GDP的佔比只有6.1 %,遠低於日韓與OECD的國家。研究顯示提高對健康的投資可以改善國民健康指標,提高生產力,進而增加稅收與GDP,促進經濟成長,是一個正向的循環!除了健保財務的法律限制要去修改之外,就如同「勞保不能倒,政府編列預算挹注勞保」一樣,政府應編列預算,至少先從目前違法或有疑慮的部分編列預算,跨過健保直接給付醫療端,例如:.屬於預防保健但現由健保給付的部分,例如代謝症候群。.不屬於健保給付但目前由健保給付,例如病人住院的整合照護(skill mix) 。.慢性傳染病防治照護。.依法應代位求償,但無法落實,尤其在勞保傷害案件應可由過去經驗概算出費用。.依法該調降藥費但卻未調的。.不歸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政府基於照顧弱勢,開放極貴的藥物,易造成對一般疾病排擠的藥物(例如少數極高價藥物)。.未依法執行的部分負擔比例之費用。投資健保,投資醫療保健,投資國人健康,期待政府勇於任事,在財務面上能夠解決之後,讓28年的健保漸呈現出來的窘態能夠解決,讓健保長長久久照顧國人的健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3 癌症.抗癌新知
國人最害怕的疾病 防癌險怎買?四大要訣告訴你
依據衛福部公布最新的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的癌症人數12萬1,979人,比前一年增加725例,日前聯合報「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與富邦綜合保代進行「癌症保險大家問」問卷調查,發現有69%的填答者親友罹癌,97%的人覺得防癌險很重要,大家想了解防癌險可減輕負擔的程度,可見癌症對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希望保險能協助減輕治療支出的負擔。【防癌險相關資料】立即索取防癌險資料「癌症保險大家問」問卷調查,回收150份問卷,女性佔6成8,一半以上收入4萬元以上,4成7的人都是年齡51歲的中壯年,也代表這群家中經濟支柱對癌症保險議題很關心。分析結果,發現大家已投保的保險前三名為醫療險、壽險及意外險。排名第四的防癌險也有55%的人有投保。而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防癌險很重要,高達69%的人有親友罹癌。大家重視的防癌險保障,包括自費藥費、手術費及住院費,也想了解防癌險是否足以給付治療支出、防癌險如何挑選及防癌險的理賠項目差異。針對上述民眾想要了解的問題,我們訪問了富邦綜合保代副理何嘉怡。Q1.醫療險和防癌險有何不同?給付範圍的差異?A:若以速食店的商品來舉例,醫療險就像是套餐;癌症險就是單點。醫療險屬基礎打底的醫療保障,主要針對一般疾病的門診、住院、手術為給付範圍,有分實支實付及定額給付,實支實付的理賠申請需檢附醫療收據,給付金額的多寡依投保的單位數而定,可補住院期間病房費的差額或部份自費治療;而定額給付,就是給予一筆金額。至於防癌險就是針對癌症,保單的設計通常會有初次罹癌一次性的定額給付外,還有醫療給付。一次性給付,以富邦綜合保代「抗癌達標」專案為例,如為初次罹患癌症,只需提供診斷證明書及病理切片報告,就先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50萬,針對特定癌症再增額給付50萬保險金。另外,還包含了初次罹癌使用達文西手術醫療費用保險累計最高給付50萬元、癌症標靶藥物治療費用保險累計最高300萬。另外醫療給付,包括住院費、門診追蹤、藥物費、營養品補給費、照護費等,甚至生病請假期間的薪資及生活費都可以包含在內。目前會建議,民眾以年薪的一成做為醫療保障的規劃,若個人預算充足可將醫療險與防癌險做為互補,必需提醒,給付項目及金額都需依個人的保單而定。Q2.已經有健保及醫療險了,為何還需要加保防癌險,防癌險的重要性?A:防癌險有初次罹癌一次給付的機制,對於家庭資金的運用非常重要,且癌症非短期治療,而是需要長期復健的疾病,防癌險的保單,多數有日額設計,且包含復健恢復期所要的照護及營養品補充等,這會影響到是否有更多資源可以運用在癌後復健。尤其隨著醫療科技的大幅進步,癌症的治療日新愈益,健保經費有限,很多新治療會被限縮條件給付,在癌症新治療無法獲得足夠的健保給付下,一個月自費藥費10-20萬都有可能。由於傳統的醫療險保障以一般疾病為主,針對癌症的給付大概是手術費及住院費用,若病人需額外自費使用的醫療就會陷入「錢不夠用」的情形,有一些人會被迫變賣家產解燃眉之急。而防癌險就有可能補其不足。目前醫師在與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也會參考病人是否有商業保險,能獲得給付的金額,而進行個人化醫療的規劃。Q3.如何選擇防癌險?A:市面上防癌險保單眾多,想投保的民眾須多比較,由於癌症治療會比保單設計走得更前面,因此無論是新保戶或手上已有防癌險的民眾,都需要請業務員審視保單及重新規劃,以下是注意事項:1.防癌險目前有推定期險,就是一年一約,個人可以規劃要保幾年,好處是可以隨時依個人預算而調整保險的年限,另外,保單設計有可能會依治療進展有所更新,定期約可彈性轉換保單。2.除了醫療費的給付外,通常會有一筆一次性的給付,因此,必需注意給付的條件,是否會有癌症期數的限制,留意原位癌有無給付。3.了解癌症治療方式的給付,例如新手術、新藥物,除了化療及放療外,有無較新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等。4.舊型的防癌險多設計為住院給付,但目前癌症治療已經可以在門診進行,因此要注意有無門診治療的給付。Q4.防癌險可以怎樣減輕負擔? A:生病期間最怕影響家庭功能,包括子女教育權及醫療自主權都不希望因為經濟問題而有所打折,因此,防癌險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家庭正常運作,除了讓病人安心養病外,家庭成員的日常工作及就學能不受影響。因此,規劃防癌險的時候,必須先計算家庭年支出,甚至得考慮生病後可能中斷工作的情形下仍得維持家庭功能,再搭配自己能運用的資金來設計保單。要減輕經濟及生活上的負擔,也需依不同的人生階段進行保單的審視,包括結婚生子及35-55歲的人生黃金期,都會依家庭任務的不同,得進行保單調整,自己健康得以保護,才有能力保護家人。【貼心提醒】索取防癌險相關資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3 醫聲.癌症防治
強化癌友心理支持 衛福部8月底開會擬訂心理腫瘤指引
癌症病患確診後,除了疾病造成身體不適、藥物治療副作用等,巨大的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心理腫瘤學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同時是國健署癌症防治委員,日前建議政府應針對癌症病人心理問題制定相關政策,衛福部長薛瑞元要求國健署、健保署、醫事司、心理健康司、照護司等,盤點各自現有及未來對於癌症相關政策,將於今年8月22日召開會議,朝擬訂定「心理腫瘤強化效益指引」方向,期許強化心理腫瘤照護。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現行很多醫院成立癌症資源中心、領航計畫、癌症個管員等,不過部長十分重視癌症病人心理健康照護,因此希望找各司署,統合現有政策,以國健署來說,主要做早期預防、篩檢,若篩檢出疾病後,盡快接續治療。針對心理腫瘤指引會議,預計會討論初次罹癌、罹癌過程、安寧照顧等不同階段,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補強,進行檢討以及擬改善策略,以及給付經費支持來源。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0萬人罹患癌症,吳昭軍表示,我國2003年通過癌症防治法,而癌症也屬於慢性病一種,除了急性、感染疾病屬於疾管署範疇,其餘疾病防治都屬於國健署。而4大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因子皆類似,過去是一個疾病推出一項防治計畫,但政府希望做整合,及早從慢性病開始預防。以代謝症候群來說,有5項風險因子,包括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這些危險因子可透過健康檢查找出異常數值,民眾在家也可透過皮尺、血壓計,量測腰圍及血壓。國健署與健保署去年起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凡是在20歲至64歲的民眾,可就近於基層診所,由醫療團隊針對不健康生活型態,提供戒菸、戒檳、營養、運動等專業指導,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習慣,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吳昭軍說,代謝症候群會產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如果可以早期防治,及時回頭,就能避免疾病產生,「慢性病和癌症一樣,希望不要發病,而非及早確診或治療」。
-
2023-08-23 醫療.心臟血管
超市手推車、會員卡能發現癌症、心臟病?國外研究:常買「2樣東西」潛藏罹癌風險
國外有研究發現,將心電圖偵測裝置放置在手推車上,有助隨時檢查自己心臟狀況,如果大規模應用,還可能減少心房顫動和中風死亡案例現代人生活忙碌,有些人可能沒有時間定期做健康檢查,直到中風後才知道自己罹患心房顫動。現國外有研究發現,將心電圖偵測裝置放置在手推車上,有助隨時檢查自己心臟狀況,如果大規模應用,還可能減少心房顫動和中風死亡案例。超市手推車,發現購物者的心臟問題根據《BBC》報導,一項研究試驗將超市手推車的把手上裝上特殊傳感器,可以幫助發現隱藏的心律狀況,以及潛藏的中風風險。英國利物浦的研究人員要求當地商店準備經過改造的手推車,這些手推車會掃描顧客購物時的握力脈搏,以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後來有超過2,000名購物者使用了它們,在2個月的研究中,有39人被診斷患有「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AF)」,後被轉介去看心臟科醫生。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LJMU)的首席研究員伊恩·瓊斯Ian Jones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顯示了在不擾亂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對大眾進行健康檢查的潛力。」「我們接觸的購物者中,近三分之二都樂意使用手推車,而絕大多數拒絕使用手推車的購物者都是因為匆忙,而不是擔心受到監控,這表明這個概念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且值得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進行測試。」瓊斯說。什麼是「AF」?它危險嗎?「AF」的英文的全名是Atrial Fibrillation,即「心房顫動」,指心臟跳動不規則或混亂,導致心肌在收縮之間無法正常放鬆,患者可能會有脈搏不規則、快速或心悸等症狀,但也有人沒有任何症狀,直到做健康檢查時才發現。心房顫動會增加心臟血栓的風險,進而導致中風。根據資料,心房顫動影響著英國超過100萬人和全球4000萬人的健康。試驗結果在愛丁堡舉行的歐洲心臟學會會議(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ference)上公佈,研究過程中,有10輛手柄上帶有傳感器的手推車(類似於健身房健身器材上的傳感器)被放置在4家設有藥房的超市中。購物者會被要求握住把手1分鐘,如果檢測到心律不齊,店內藥劑師會再手動檢查他們的脈搏,並記錄心電圖 (ECG) 心跡,然後由心臟病專家進行檢查。受試者共有220個,結果發現,其中有115位沒有顯示心房顫動的證據;59位被發現患有心房顫動;39位診斷不出;46位讀數不清楚。如果沒有檢測到不規則的心跳,研究人員就會手動檢查他們的脈搏,其中又有10人被發現患有心房顫動。商店會員卡竟有助發現卵巢癌!有另一項研究顯示,通過會員卡數據追蹤購物者購買的商品,可以幫助發現那些患有早期癌症跡象的人。一項研究顯示,通過會員卡數據追蹤購物者購買的商品,可以幫助發現那些患有早期癌症跡象的人。研究者發現,經常購買非處方止痛藥和消化不良藥物的人,呈現較高的卵巢癌風險。由於卵巢癌常常被診斷出時已經為晚期,沒有可靠的篩查檢測,腹脹等症狀也很容易被忽略,或是容易與其他常見、無害的病症相混淆,因此卵巢癌又被稱作「沈默殺手」。卵巢癌常見症狀包括:1.胃腫脹2.消化不良3.盆腔或腹部疼痛4.食慾不振或進食後很快感到飽5.頻繁小便菲奧娜的故事菲奧娜·墨菲 (Fiona Murphy) 25歲時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罕見的卵巢癌並接受治療。幾年來,她一直患有胃痙攣和消化不良的問題,其他醫生一再認為這可能是腸道激躁症。「在我被診斷出卵巢癌之前,我必須依賴胃藥生活,沒有胃藥我就無法離開家。」菲奧娜說。「我的症狀很模糊,但頻繁且持續。」後來經過檢查,才確診為卵巢癌。現年39歲的菲奧娜,目前一直在幫助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團隊進行相關研究。「我想幫助開展這項研究,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如果我的癌症早點發現,我可能會少做手術,並有更好的生育選擇。我想幫助那些和我處境相同的人。」菲奧娜說。資料來源Supermarket trolleys reveal heart problems in shoppersShop loyalty card data may help spot ovarian cancer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肺腺癌的兇手在廚房!譚敦慈:煮菜時多這2個動作,讓油煙不再毒害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8 醫聲.Podcast
🎧|麻醉後粉領族噁心嘔吐、老男人譫妄?北榮醫透露精準麻醉3武器緩解副作用
「麻醉術後,粉領族容易噁心嘔吐,老男人容易發生譫妄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指出,每個人對麻醉的反應不同,需仰賴醫師的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量身打造精準麻醉,減少術後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甚至是死亡的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丁乾坤引用研究表示,50歲以下、沒有抽菸、容易暈車的女性對鴉片類、吸入性麻醉藥特別敏感,是術後噁心、嘔吐的好發族群,老男人麻醉後則容易產生譫妄,出現幻覺、專注力不集中,所以醫師會事先與病患溝通,設計個人化的精準麻醉,達到病患所期望的術後成果。他舉例,曾有位30餘歲的罹癌女星不喜歡麻醉術後噁心、嘔吐,因此減少導致這些副作用的鴉片類藥物劑量,改用神經阻斷術、超音波導引神經止痛術等多模式止痛代替,最終對方反應良好;另一名105歲高齡長者的大腦退化嚴重,對麻醉十分敏感,經由精準麻醉控制後,手術一完成立即甦醒,減少躺床復原時間及譫妄症狀發生。精準麻醉3目標?不動、不知、不痛過去醫師憑藉自身經驗,觀察血壓、心跳等,或按照大規模實驗得出的建議施行麻醉,可能忽略病患本身的疾病,影響麻醉品質,出現許多術後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譫妄及認知障礙等;然而,丁乾坤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為病患量身打造的精準麻醉,能讓麻醉的深度、肌肉放鬆及止痛效果都「剛剛好」,就能降低麻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縮短術後復原的時間。丁乾坤說明,精準麻醉的目的依照重要程度有「三不」,分為不動、不知、不痛,若劑量過多或不足,會造成不同後果:1.不動:強調讓病患肌肉鬆弛,醫師透過電刺激觀察肌肉反應,了解肌肉鬆弛程度和病患狀況。👉劑量超過:病患術後需花較長時間恢復自主呼吸,容易延遲拔管時間,若是過度抑制呼吸,將造成大腦缺氧受損,甚至成為植物人或死亡。👉劑量不足:病患在手術中移動,影響手術進行及安全2.不知:強調鎮靜,醫師透過腦電波監測儀監控病患腦波型態,確認病患睡著與否、沒有記憶。👉劑量超過:病患睡很久,甚至醒不過來而死亡,或產生術後譫妄、認知功能降低等症狀,弄混人事時地物或不配合醫囑。👉劑量不足:病患會在術中甦醒,因發現自己身體不能動而有鬼壓床感,導致術後產生創傷後症候群,需要做心理諮商。3.不痛:強調止痛,醫師透過疼痛監控儀,確認止痛效果。👉劑量超過:鴉片類止痛藥物容易引起病患術後噁心、嘔吐、頭痛、頭暈、皮膚搔癢,嚴重時也會抑制呼吸。👉劑量不足:術後傷口劇痛、發炎,影響復原進度。精準麻醉3武器?麻醉醫師、監測儀器、麻醉藥物丁乾坤也表示,精準麻醉的重點在於醫師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3項武器:1.麻醉醫師在做精準麻醉術前訪視時,病患和家屬與醫師好好溝通,充分了解過程與副作用。確認麻醉施行者是否為麻醉醫師或麻醉護理師,「如果自稱是麻醉師,就得提高警覺。」2.麻醉監測儀器傳統生命監測儀器可隨時量測血壓、心跳、體溫、呼吸狀態、血氧濃度等,保證生命狀態。最新的電刺激、腦電波監測儀、疼痛監測儀,著重精確辨識病患狀態,改善麻醉品質。3.麻醉藥物依不動、不知、不痛目標,分為肌肉鬆弛劑、鎮靜藥物、止痛藥物3種。大部分藥物在上世紀就有,因此全球已近20年沒有新的麻醉藥物上市,直到近期才研發出新的鎮靜藥物。過去最常被使用的鎮靜藥物是俗稱牛奶針的丙泊酚,但若不當使用,會像流行天王麥克・傑克森一樣因呼吸抑制送命。新鎮靜藥物屬於超短效苯二氮平(BZD)一類,術中一分鐘內發揮作用,且不造成呼吸抑制,較有安全性,也可在血液中快速水解、代謝掉,不殘留在身體裡,不造成肝、腎負擔,減少譫妄發生機會,有助於醫師進行精準麻醉。不論手術、健檢大小 麻醉仍有風險不可輕忽 不論是動手術,或一般人健檢時所做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或孕婦的無痛分娩,都會牽涉到麻醉。美國麻醉醫學會根據病人狀態,將麻醉風險分為五級,第一級健康民眾的死亡率不超過0.08%,麻醉風險隨全身性疾病嚴重程度而提高,第五級的病患則已瀕危,死亡率可高達51%。丁乾坤提醒,只要有做麻醉,民眾和醫療團隊都須嚴陣以待,除了確保生命,也提升麻醉品質。丁乾坤小檔案學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活體肝臟移植麻醉進修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部定教授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麻醉學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周佩怡音訊剪輯:特約錄音室腳本撰寫:黃琬淑、周佩怡音訊錄製:特約錄音室特別感謝:臺北榮民總醫院、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08-18 癌症.癌友故事
媽卵巢癌末期,4歲男孩收到一隻有媽媽心跳的泰迪熊!媽:我想讓兒知道我努力想活著,和他在一起
美國一位媽媽罹患卵巢癌,病情嚴重,已經無法治療了,進入安寧治療。臨終關懷護理師送給4歲兒子,一隻有媽媽心跳的泰迪熊。記錄的影片讓人揪心又感動。美國一位爸爸泰勒,喜歡在他的社群帳號記錄自己生活點滴,他與妻子海莉育有一個4歲兒子溫斯頓。但30歲的妻子海莉多年前發現罹患卵巢癌,到了現在,病情嚴重,已經無法治療了,泰勒開始分享一家人的故事。泰勒和海莉從高中就開始交往,他們在婚禮前幾週發現了她罹患卵巢癌。四年後,他們將通過代理孕母生下兒子溫斯頓。但在去年10月,海莉的病況開始不樂觀了,進入癌末安寧治療階段。海莉抗癌的故事,受到網友鼓勵泰勒在發佈這樣的訊息以後,一家人受到越來越多網友關注,影片也越來越多,每段影片都以當天的日期和「海莉仍在戰鬥」(Haley is still fighting)開始。最近最受到矚目的影片,是海莉的臨終關懷護理師為一家人送上特別禮物。一隻有媽媽心跳的泰迪熊影片中,溫斯頓收到了一隻泰迪熊,而這隻熊有著海莉的心跳錄音,還有一句傷感的話,而泰勒則收到了一張印有海莉心跳的裱框圖片。這讓夫妻倆人都哭了出來。為什麼護理師會送這樣的禮物?一天,溫斯頓問媽媽為什麼要去天堂,母子進行了一次非常動人的談話。夫妻總是想辦法要讓兒子了解,接下來等待著媽媽的死亡,並讓溫斯頓可以有心理準備。在溫斯頓收到禮物時,海莉告訴他:「想媽媽的時候,你就聽聽媽媽的心跳,媽媽就在你心裡。」自從收到泰迪熊之後,溫斯頓就抱著他入睡。希望兒子知道媽媽多努力想留在他身邊海莉希望她的故事讓人們更了解卵巢癌對的對女性的危害。她提到,如果她了解這個疾病,或許就可以早點被診斷出來,「而我展示我罹病後的生活,可以警示許多人注意身體狀況,或說服不舒服的人去看醫生,這對我們一家人來說都是值得的。」多數卵巢癌初期的患者,常會把症狀歸因於經前症候群,便祕、腰背痛,或只是膀胱怪怪的而已。最重要的是,這些影片將會是溫斯頓往後的回憶,是媽媽在他心中的樣子,一個勇敢的奮鬥者!海莉說她最在乎的是,她永遠不希望溫斯頓認為她是自願離開的,「我想讓他知道我是多麼努力想活著,和他們在一起。我想讓他知道我有多努力,有多愛他和他的爸爸。」還有一點,就是「不要把你的生命視為理所當然」。泰勒表示,他將繼續發布影片,直到海莉離開。在海莉離開之後,他將努力幫助那些悲傷的人,並以單身父親的身份帶著溫斯頓度過悲傷。大家都祝福這一家人。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 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吃太營養可能會養到癌細胞?營養師破癌症飲食3大常見迷思
從確認癌症診斷到接受治療前,心中一定會有許多的不確定、擔心和害怕,不論是受疾病影響或是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將面臨的治療挑戰,都可能會造成胃口不好、吃不下飯的情況。有時也會聽到病人說:「我聽人家說,吃太飽、太營養可能會養到癌細胞,是真的嗎?」然而,對癌症病人來說,擁有好的營養狀況才有對抗疾病的本錢。以下將告訴您為什麼營養這麼重要,接受化療前又該如何儲備良好的營養狀態。為什麼好的營養狀況對癌症病人很重要?足夠的營養與我們良好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然而,癌症病人經常會因為腫瘤本身的狀況以及伴隨而來的治療,造成營養不良的問題,而不同的腫瘤部位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發生在頭頸部、胃腸道 (例如:食道、肝、膽、腸、胃、胰等) 的癌症比較容易影響飲食並引起營養問題。研究中也證實,營養不良與癌症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有關,甚至會影響住院的天數、後續的生活品質。當營養狀況好,對治療的耐受程度也會比較好,也可能降低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接受化療前如何照顧好營養?罹患癌症時,除了進食種類、進食量可能受到不適症狀 (像是嘴巴痛、吞嚥困難等) 的影響,也可能會因為某些相關檢查的飲食限制,使進食量更少,進而使體重一下子下降許多。不過,維持足夠的營養狀態和健康的體重,為接下來的治療儲備能量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飲食原則及建議:・維持正常飲食:基本上治療前這段期間,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吃,比較重要的是找到能吃得下的東西。・如果無法順利進食,可以1.調整食物的質地:嘴巴無法咀嚼的情況下,選擇細碎、軟爛的食物;食物吞不下去,則可選擇流質飲食2.諮詢營養師,選擇適當的營養品補充3.採取醫療介入措施:經醫師評估後接受靜脈營養補充、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灌食癌症飲食的誤解與迷思談到飲食、營養,總是會有很多相關的訊息,有些不容易區分對錯。但錯誤的觀念和訊息可能會影響到營養狀況,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和恐懼。以下我們來談3個常見問題。1.湯好像很營養,料吃不下沒關係,喝湯就好?我們時常在感冒、生病的時候,提到用喝的補充營養就會想到喝湯。事實上,湯汁的營養價值很低,但又容易讓人產生飽足感,其他食物就吃不下了,反而會影響到病人的營養狀況。因此,建議仍應以吃進固體食物為主。2.罹癌不能吃肉,改吃素比較好?有些人覺得吃肉容易得癌症,不過其實癌症的病因很多,並不完全與吃肉有關。此外,在癌症治療 (像是化療、電療) 期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治療的副作用、恢復的狀況都會有影響。因此,如果原本不是素食者,不會建議或鼓勵因為罹患癌症就改吃素,另一方面是食物的選擇也會受限,像是當食慾不好的時候、又沒買到想吃的,可能就會吃得更少。3.不能吃太飽、太多,可能會養到癌細胞?化療除了會去殺癌細胞,也會傷害到健康的細胞,若此時營養不夠,反而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要先顧好自身的營養狀況,才能一起去對抗癌細胞。原則上,癌症病人接受治療前沒有特別的飲食限制,主要是可以視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食物。此外,對癌症病人而言,維持好的營養狀況很重要,因此若因為疾病影響心情和食慾,建議可以適時尋求專業協助來度過較困難的期間喔!參考資料:1.Bossi P, et al. Malnutrition management in oncology: An expert view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ront Oncol. 2022; 12: 91077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曹雅姿營養師】即將接受化療,營養跟上了嗎?嘴巴痛、吃不下可以這樣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7 癌症.癌友故事
爸爸癌逝幾年後,媽媽也病逝!碧姐照顧好大弟獨子至長大結婚,完成媽臨終遺願
七○年代的後山,是什麼模樣呢?相傳那時候許多人懷抱黃金夢,蜂擁來到台東淘金,也有人相偕開墾荒地,一時,人潮聚集,盛況空前。後山尋夢,就此落戶生根碧姐的父母也跟著人群,從苗栗苑裡來到後山尋夢。他們搭建幾處茅屋遮風避雨,雖然淘金夢碎,倒是在後山開墾荒地,慢慢種植許多稻米蔬果,孩子呱呱落地後,食指浩繁,屋前屋後又畜養雞鴨牛羊,好不熱鬧!回憶兒時,永遠有忙不完的家務與農事。放學後養雞鴨剁豬食,揀乾材煮飯等等,假日則到田裡除草打雜做零工。秋收時,金黃色的稻穀,飄散的稻芒,更是刺得全身奇癢無比!看著其他同學結伴出去遊玩、烤肉,內心只能偷偷羨慕。孩子眾多,養活一家大小已經不容易,遑論讀書!而且,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也不許可。除了碧姐,其餘兄弟姊妹小學畢業或國中畢業,就必須賺錢幫忙養家。說來也是幸運,喜歡讀書的她才能順利升學。聽說,當年她是整個村莊極少數考上高中的女生,那時候鞭炮應該放了好長一串吧!雖然努力節衣縮食,可是每次到繳學費時總是湊不足。碧姐懇求爸爸讓她繼續讀書,並保證以後一定會努力工作,賺錢回報。那年代,窮苦人家的孩子想繼續升學,真是不容易。每到開學日,晚飯後,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走了約兩公里長長的石子路到村長家借錢。小路沒有路燈,夜色迷茫,蟲聲唧唧,不遠處還會傳來陣陣狗吠聲。牽著媽媽的手,走過漫漫石子路,是求學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村長是當地首富,仁厚慷慨,聽說有良田數十甲,村民任何急難都會跟他借貸。「畢業後來當我家媳婦好了。」碧姐乖巧可愛又優秀,甚得村長喜愛,村長夫人甚至對她說。想起當年這件事,她說:「那時候實在太害怕務農,農事永遠做不完,想到村長家良田數十甲,嚇得腿都軟了!只好託辭年紀還小――。」誰知道,後來村長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發展,兩位媳婦根本不需下田農務。一個是董事長夫人,一個當了官夫人,真是始料未及啊!從填寫志願書,到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碧姐笑笑說,這都是命吧!碧姐婚後在北部定居,利用閒暇進修,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也在學校授課。後來,有一陣子爸爸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醫師說是肝癌,需住院開刀治療。家人一下子亂了陣腳,大家都說碧姐書讀得多,一切交由她決定。所以住院開刀時,所有治療與填寫志願書,都是碧姐包辦簽名。那時候整個村莊很多人陸續得癌症,爸爸平日也會一一探望親友。三、四十年前的癌症疼痛,並沒有適合止痛藥物控制,所以病人回家後疼痛不已時,哀號哭泣,輾轉病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悽悽慘慘。每回爸爸探視親友返家後,心情低落,想想,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如果我得了癌症,我就切腹自殺比較快!不要拖得那麼可憐。」他曾這麼說。或許眾人一一發病,大家懷疑可能是農忙時噴灑農藥造成。由於當時資訊不普及,天氣又悶熱,灑農藥時很少戴口罩。碧姐嘆口氣:「其實曠野無邊,風向亂飄,戴一層口罩也沒有足夠保護作用。」或許,每個行業,都有潛藏的辛酸與無奈!碧姐擔心病情,常常回台東看爸爸。有次,她發現爸爸床底下藏了一把武士刀,想起爸爸曾經說過的話,內心就難掩憂傷。每次回家,總是特別留意,那把武士刀是否安然存在?幸好後來醫療進步,病情控制得宜,一直沒有派上用場。只是,不知何時,武士刀旁邊,又多放一罐農藥!她內心驚懼不已!爸爸在世最後兩年,那把武士刀,及一罐農藥,是碧姐心頭最大的噩夢。想到當時癌症病人處境艱難,床底下竟然藏著武士刀和農藥,就覺得非常不忍。隨著病情進展,一年後,爸爸的病情已經進入末期。醫師向大家解釋何謂不做侵入性急救措施,讓病人善終最好的方式。家族討論後,一致決定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讓爸爸順利好走,並公推最會念書的碧姐執筆簽名。碧姊回想當時看著意願書,心如刀割,幾度簽不下去。彷彿,自己是那個殘忍的劊子手!一筆簽下去,爸爸將永遠沒有繼續活下來的希望。眼睜睜看著爸爸從氣喘不過來,到陷入昏迷,與死神拔河。「爸爸會不會責怪她呢?」「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幾度泣不成聲,內心糾結不已!最後,伴著溫熱的淚水,才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薄薄的一張紙,淚痕未乾。這件事,一直在她心中落下很深刻的印象。爸爸安詳平靜走了。午夜夢迴,想到當時簽意願書的情景,與思念心情,就熱淚盈眶,彷彿,自己是劊子手一般!這份煎熬,一直到就讀生死學研究所,在老師循循善誘下,才釐清概念,慢慢釋懷。不過,那已經是許多年以後的事了!幾年後,媽媽住進加護病房。戴著氧氣鼻導管虛弱地喘息著。碧姐再次面臨生離死別,心痛不已。她永遠記得,為了支持女兒讀書的夢想,每學期,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摸黑走一個多小時石子路,卑微地跟村長借錢的往事!「我還不想死啊!」那日,在病房裡,媽媽流著淚,訴說內心的害怕與不捨。「如果我走了,以後,阿賢要怎麼辦?」「阿母,您放心,我會照顧。」碧姐痛心疾首,淚流滿面,緊緊握著媽媽的手,哽咽說著。延續思念,光陰不滅阿賢是大弟的獨子。大弟國中畢業後在家幫忙農務,有時候打打零工、學開怪手,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阿賢小時候,弟媳婦就走了。沒有媽的孩子,阿嬤特別心疼。爸爸癌症去世後,大弟也得了癌症,身體不適。阿賢不愛讀書,交了一群朋友,下課後經常吃喝玩樂,偶爾還會翹課,自由自在無人管束。媽媽走後,碧姐徵得大弟同意,將阿賢接到北部就讀高職,過起規律的生活。只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過慣自由自在的日子,面對正常的新生活,孩子也很不適應。有時接到老師電話,阿賢與同學爭吵糾紛,或課業跟不上。有時翹課一整天,有次甚至不告而別,跑回台東找朋友玩。真是狀況百出。為了訓練阿賢獨立,就讀高職時。托人幫他安排打工的機會,希望他能夠珍惜擁有。只是阿賢有時候覺得太辛苦,不想上班,有時睡過頭,甚至躲在網咖打電動,學校和公司打來的電話,令人疲於奔命,心力交瘁。為了這孩子,碧姐可真是操碎了心。但是,一想到媽媽臨終的淚水,就不忍心放棄這孩子。雖然經常接到學校或工廠電話通知,她只能耐住性子,始終秉著初心,一路行去。反倒是她的兩個兒子,自律獨立,沒讓她操心。回想那些年,真不知道怎麼過的。因著對媽媽的思念與承諾,費盡心思栽培阿賢。雖然積習難改,有時溝通不易,但是混著混著,也終於高職畢業。離開學校,剛開始工作不穩定,薪水太少,工作太累,老闆會罵人,沒有前途等等,理由五花八門,換了好幾個地方。有時,碧姐甚至要出面協助處理。只是,現實是會磨人的。換了幾份工作,也換了幾任女朋友。幾年下來,個性才慢慢趨於穩定,有不錯的對象。這兩年,終於開花結果。阿賢結婚那天,賓客盈門,喜氣洋洋。碧姐穿著大紅禮服,坐在主桌席,看著一對新人,內心真是感慨萬千。終於能走到這一步,總算圓滿。真是不容易啊!「阿母,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您做的。」她在心中默默告訴媽媽。「阿賢今天結婚,也有穩定的工作,您看到了嗎?」碧姐用十幾年時間,完成媽媽臨終心願,也實現對媽媽的承諾。您,看到了嗎?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身體無異狀卻罹大腸癌!每天「吃飯一習慣」就是致病關鍵
台中一名60歲的男子愛吃肉到「無肉不歡」的程度,他日前參加國健署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異常呈現陽性,自己有警覺性馬上到醫院就診,經過大甲李綜合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宇辰的建議後,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竟罹患大腸癌,自己嚇一跳,幸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每餐必吃大量的肉,很少吃青菜曾宇辰表示,患者自述平常很喜歡吃肉,幾乎每餐都一定要吃兩份以上的肉才可以,也很少吃青菜,參加國健署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呈現陽性,主動掛號到門診就診,他告訴換患者,糞便潛血呈陽性,常見的原因包括大腸息肉、腫瘤或痔瘡出血,患者一聽後,願意安排大腸鏡檢查,沒想到檢查出來,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立刻安排開刀治療。「我身體平時都沒怎麼樣,也沒有什麼徵狀,怎麼會發現腫瘤!」患者說,自己身體很硬朗,在檢查出罹患大腸癌前,也沒有任何病痛,不明白為什麼會罹癌,經過醫師追問,發現患者飲食習慣,就是愛吃肉,每一餐一定要吃大量的肉,研判蔬菜吃得太少或沒吃,造成罹癌的原因之一。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大便有異狀應留意曾宇辰說,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能夠提早發現病狀,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50歲以上的民眾,要多加利用國健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自已發現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或是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持續出現超過2周以上,應立即就診。喜歡吃肉記得多補充蔬果依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曾宇辰提醒,喜歡吃肉要記得多補充蔬果,纖維質攝取不足,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一定要正確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定期篩檢、拒絕菸酒檳,才能降低罹癌風險。9招預防大腸癌1、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2、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3、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4、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6、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7、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8、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9、不吸菸,飲酒勿過量。》疾病百科/大腸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台灣青壯癌友陷低薪 年花上看300萬+收入大減如何逆轉勝?/年輕癌友2
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服務的青壯年癌友中,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觀察到,青壯癌友每年花在自費用藥、營養補充與看護、家人照護成本上,一年多要花費100萬到300萬,加上收入大量減損,超過半數癌友每年損失36萬元以上收入,此外,不少年輕癌友還面臨低薪、低存款、少保險等「2低1少」困境,導致抗癌更艱困。不只如此,隨著青壯癌友人數逐年攀升,國家整體的醫療、社福支出也跟著增加,但癌友失去工作收入而讓稅收減少,國家勞動力也大量流失,面對癌症的步步進逼,新藥、新科技又救援不及,國家、社會都付出龐大代價。高齡化、少子女化影響 健保面臨嚴峻挑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分析,28年來,健保保費年年上漲,費率由4.25%陸續調整至5.17%,其中,65歲以上高齡長者的健保醫療費用更是不斷成長,佔39.8%,而出生率下降、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現象的交互影響,為健保財務帶來更嚴峻的挑戰。目前,健保體系是由台灣勞動力人口收入所支撐,不過,在1995年,高齡人口比率為7.6%,推估到了2040年,台灣高齡人口比率將達30.1%,形成超高齡化社會,屆時將由9名青壯年扶養1位高齡者遽減至2位青壯年扶養1位高齡者。低薪困境 導致健保大餅成長受限此外,20-64歲的青壯年罹癌病患人數由105年的42.5萬人成長至110年的47.3萬人,每月勞動力產值流失約682億,3個月癌症療程便約造成2045億生產產值的流失,一年累積下來,更達8181億元,青壯年生產能力的下降,意味健保費用的繳交,也會受到影響。劉桓睿指出,除了癌友的生產能力大受影響,回顧過去10年來,台灣人均GDP成長約30%,然而薪資中位數僅提升約6%,健保總額大餅的成長幅度,便受到很大限制。更令人憂心的是,相較於歐美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我國公部門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在GDP的比重偏低,僅佔GDP的3.9%,相較日本9.2%、英國7.8%、南韓5.0%等,比重實在偏低,而國人平均餘命較低,不健康餘命也是比較長,這代表公部門的醫療保健支出投資偏低,似乎與國人平均餘命、不健康餘命長短有所關聯。多重解方 健保系統才能永續運作為了解決上述困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發表《青年健康政策建言》,嘗試提出解方。劉桓睿解釋,由於民眾薪資所得是保費計算的母數,保費調整往往又充滿各方角力,所以若要有持續的保費成長,必須積極解決低薪問題,同時挹注政府稅收提升公部門經常性醫療支出在GDP的比重,才能從根本增加保費收入與健保總額數目,這也才是釜底抽薪之道。在論壇中,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提出《抗病保台,搶救因病流失的國家競爭力》主張,劉桓睿呼籲,在GDP的資源分配上,政府、各界應轉換思考,加強健康、醫療投資,像:癌症新藥基金的設立、商保補位健保,增加資源,同時藉由3A、3B大類藥價改革、以老藥支持新藥方式進行健保資源重新分配等,創造永續健康的社會。期待從癌友到國家、社會 創造多贏契機在實際執行層面,劉桓睿建議,應從加強前期疾病預防、提升新藥可近性著手,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給付政策,讓青壯年能擁有更好的預後生活,也有接納他們回歸的友善職場,包含「提供聘僱病友之企業賦稅優惠」、「賦予病友更多勞動法規的保障」等,如此就能保留這些因罹癌而流失的國家競爭力。每當討論到癌症新藥、新科技是否納入健保,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已成為不可或缺一環。劉桓睿認為,醫療科技評估不應只考量健保財務,也應納入其他醫療、社會成本考量,像前述所提,包含病友治療時的自費項目、營養補充、病友照護成本、收入減少的影響,以及國家勞動力與稅收減少、社福支出增加等潛在成本,都要納入考量,從癌友到社會、國家,才能真正受益,癌友也才有更多逆轉勝的機會。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47萬青壯年罹癌,被迫離職零收入,台勞動產值年損8千億/年輕癌友1
「我們有些青壯癌友是躺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證明,結果不但沒工作、沒收入,失業補助也領不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分析衛生福利部、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發現,全台20到64歲勞動人口中,罹癌人數約47萬人,當這些人因為罹癌而無法工作或被迫辭職,全台每月流失的勞動力產值達682億元,如果離開職場時間達12個月,全台流失的勞動力產值就上看8千億元。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上述青壯年癌友遭遇的情況,事實上十分普遍,由於癌友需要接受治療,加上病痛折磨,在心力交瘁當下,根本無法與資方據理力爭,也沒有體力、精神打官司,最後只好躺在病床上被迫簽自願離職證明,許多癌友是家庭經濟支柱,家庭收入也出現極大破口。癌症攻擊青壯族群 正蠶食台灣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今(112)年8月12日舉行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以「病得起的未來」為主題針對青壯年因罹癌失去經濟來源、勞動生產力,以及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健保財務挑戰等議題進行系列討論。劉桓睿指出,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每年約5萬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其中25-44歲與45-64歲的死因首位都是癌症,代表癌症正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蠶食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期待透過「加強癌症預防政策」、「增加健康投資」、「產官聯手友善病友」等解方確保健保財務永續運作,並維持國家競爭力。20多家企業 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在這次論壇當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法委員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等皆蒞臨現場。活動中,鄭文燦頒發感謝狀給二十多家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的企業代表,這些企業單位也宣告共同為打造癌友友善職場而努力,此外,鄭文燦也簽署《抗病保台,搶救國家競爭力》宣言,希望未來可更有效地預防青壯年族群罹癌,青壯年病友也可獲得最佳治療選項,且可順利回歸職場、社會。面對醫療4C挑戰 需全方位思考解方鄭文燦表示,克服癌症挑戰是人類在醫療、健康與公衛領域上的重要課題,今年政府面對醫療4C挑戰,也就是「CPI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醫療成本提高」,「Covid-19新冠後讓中西醫支出增加」、「C肝滅除計畫的政策資源挹注」與「Cancer癌症新藥、新科技的醫療支出增加」。鄭文燦進一步指出,在民國111年,癌症醫療花費已達1334億元,佔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像基因檢測、癌症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等,都是重要趨勢,未來會把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先針對新藥、新療法推動暫時性支付,之後,觀察藥品、療程效果兩年,再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進而提升藥品可近性。吳玉琴提醒,在肝炎、乳癌與大腸癌等疾病年輕化的議題上,希望未來可以下修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提高國家健康投資幅度,從前端做起,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發現癌症病灶,也能及早治療,減少後續龐大醫藥、照護支出。打造更好醫療、支持環境 才能挽救國家競爭力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表示,新藥研發日新月異,但目前政策腳步因財務限制無法跟上新藥發展趨勢,若要接軌國際腳步,相關流程的優化和病友的參與都是重要條件,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減緩國家勞動力的流失等,也都是重要課題。透過打造更好的醫療、支持環境,才能達到抗病保台、挽救國家競爭力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強調,產業界、官方應攜手合作,幫助青壯年族群積極接受篩檢、預防癌症發生,期待當青壯年族群遭遇癌症侵襲,可獲得最佳治療策略的支持,職場生涯、經濟來源也可不中斷,並擁有更具體的保障。
-
2023-08-14 癌症.頭頸癌
「象董」朱振岳口腔癌復發離世 口腔潰瘍2周未癒合恐為前兆
經營洋蔥紅酒、綽號「象董」的朱振岳是台灣中部地區知名人士,日前傳出因為口腔癌過世。其實朱早在2010年時就罹患口腔癌,如今病情復發後才因此離世。醫師表示,口腔癌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讓衛生清潔變得困難,容易導致癌症復發;民眾若口腔常有潰瘍,或有缺牙、蛀牙,未積極處置都有較高機率罹患癌症。朱振岳日前因口腔癌離世,根據媒體報導,道上人士說,當年罹口腔癌,因及時開刀治療後順利控制病情,但近年聽聞疑似癌細胞擴散,一直有傳言不大樂觀,近日就傳出口腔癌而病逝。林口長庚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蔡啟穎表示,癌症都相當容易復發,而口腔癌因為經過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當復發病灶出現時,卻因此不容易檢查到;同時也會因為口腔清潔不易維持,讓蛀牙情況更加嚴重,加上口腔黏膜纖維化,導致潰瘍不易癒合,反反覆覆之下就容易導致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復發。蔡啟穎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都是口腔癌或其他癌症的危險因子,但即使沒有以上風險行為,也有罹癌風險,許多未知因素仍在研究中;但基本上仍可把握「減少刺激性食物」的飲食原則,過燙、辣等食物盡可能不要食用;而化工食品日益增加,也難以避免當中致癌性成分,若有口腔潰瘍、破皮,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同時,口腔衛生保健也相當重要。蔡啟穎說,牙齒缺損要趕緊修補,牙齒若有破損,有時會造成口腔黏膜、頰黏膜、舌頭損傷,損傷過久容易導致傷口不易癒合,細菌又不斷攻擊下,讓細胞突變的風險增加、癌化機率提高。「口腔容易潰瘍者,罹癌風險也較高。」蔡啟穎指出,口腔容易受傷的原因繁雜,蛀牙、假牙不適配、做傳統牙齒矯正等,只要常常刺激黏膜、牙齦,加上口腔衛生沒有維持,讓細菌殘留過久,都會導致潰瘍等傷口產生。蔡啟穎建議,只要口腔有小小的潰瘍都要積極處理,收先去用漱口水去除細菌,再用口內膏保護受傷的地方,促進口腔癒合,通常2周內就會癒合,若超過2周仍未見好轉,建議到醫療院所進行詳細檢查,有時候拖到一、兩個月才來就醫的個案,癌症可能都已經發展第一、二期,甚至更嚴重的狀況了,不可輕忽。口腔癌篩檢怎麼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公費健檢中有提供口腔癌篩檢,鼓勵民眾多運用,及早發現有機會篩檢出癌前病變,經過適當處置,能有效避免發展成口腔癌,建議30歲以上有抽菸、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看更多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8-12 癌症.癌友故事
唐玲胃癌挺過8次化療!靠運動「超慢跑、滾輪按摩」走過人生低潮
2019年,女星唐玲接了舞蹈選秀節目而努力學習國標舞,在一次練舞時受傷,看診吃藥後卻覺得胃悶、脹氣,醫師建議安排照胃鏡檢查,卻沒想到診斷出胃癌!唐玲受到嚴重打擊,腦海不斷浮現:「為什麼是我?」自認是認真生活的人,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罹癌是自找的! 反省得胃癌原因唐玲說,以前總把癌症跟不治之症畫上等號,罹癌後,覺得離死亡很近,對病情充滿未知與恐懼。為了緩解心中的不安,上網搜尋各種資料,發現自己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吃加工食品,這些都是慢性胃炎及胃癌的好發原因,罹患癌症怪不了別人!螢光幕前,唐玲積極參與各種通告,尤其是需要體力、腦力的綜藝節目,包括電視戲劇演出,給人陽光、健康的正向印象。螢光幕後,唐玲投入運動、宗教信仰,對生活保持滿滿熱情。突如其來的噩耗,心想「絕對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擔心健康的形象毀了。得知罹癌消息後,仍裝作沒事般照樣上節目通告,唐玲看著台下觀眾快樂大笑的模樣,忍不住自憐自艾,引發更多負面情緒。某次,腦海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上帝會讓我獲得醫治,並希望我傳遞信仰的力量,我將是癌症治療成功的見證,一切都會好轉。死亡教我如何活 積極治療、重拾運動在省思罹癌原因後,唐玲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消沉了」,決定接受命運的考驗,歷經切胃手術、8次化療,對抗病魔期間,經常開直播與粉絲聊天,分享生活點滴趣事,慢慢讓自己的人生回到正軌。但是,2022年初,發現癌細胞轉移到左側卵巢,再次與癌症奮戰。一度抗癌成功,沒想到這次疾病來勢洶洶,癌細胞轉移惡化至第4期,聽從醫師建議切除卵巢和子宮。唐玲分享,術後幾天,出現燥熱、盜汗、失眠、恐慌等症狀,以為是更年期報到,醫師解說卵巢切除會停止分泌雌激素,後續可用低劑量的女性荷爾蒙藥物治療控制。失去卵巢和子宮後,才知道各個器官的重要性,某次跟朋友的聊天對話,啟發自己可以成為「罹癌也能活得很好」的個案,把生病當作「身體故障」,用飲食和運動幫助身體修復。從發現罹癌的震驚沮喪,到抗癌的堅強求生,如今每天都在研究如何開心生活,並學習與癌共存,不把自己當「病人」,認真過好每一天。BOX 唐玲推薦「超慢跑」運動、「滾輪按摩」紓壓唐玲熱愛運動,喜歡有氧、重訓、瑜伽,癌症治療後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容易疲勞,運動可以改善因罹癌所導致的癌因性疲憊症。低強度的超慢跑結合有氧、鍛鍊肌力、加強心肺耐力,室內、戶外都能進行,很適合癌症病友。覺得胸悶、筋骨痠痛時,使用滾輪按摩肩背,放鬆肌肉。◎超慢跑步驟1、準備節拍器或手機下載APP,調整180 bpm,頻率是每分鐘180步,跟著tempo一起跑。步驟2、用最自然的姿態慢慢跑,抬頭挺胸、收緊腹部核心,雙手跟著自然擺動,手肘稍微往後幅度多一點。步驟3、室內超慢跑原地踩踏即可,戶外可原地、可維持每分鐘180步的速度前進,每次以10分鐘為運動單位。◎滾輪按摩1.躺在瑜伽墊上,滾輪放在背部,慢慢移動部位按壓,同一個部位勿超過30分鐘。2.坐在瑜珈墊上,將滾輪放在小腿後側,一腳伸直放在滾筒上,屁股懸空來回滾動。3.進行大腿後側的放鬆,雙手打直以手掌撐住地面,臀部控制力道來回滾動。4.用趴臥的姿勢撐地,將滾筒放在大腿內側下方,來回滾動放鬆肌肉。【免費線上課程】抗癌神助攻!節拍超慢跑不傷膝 心肺、肌力一次鍛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0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陪癌友創暖心記憶
三十歲,是怎樣的流水年華?阿嘉說,三十歲那年,他的朋友大都在追逐愛情,結婚生子,喜獲麟兒。不然,就是工作穩定或積極創業,努力打拚美好的未來。只有他,永遠記得三十歲那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日子,準確來說,應該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悲傷歲月」。父親罹患大腸癌,家中陷入危機阿嘉個性溫和善良,甚得父母疼愛。退伍後找了份穩定工作,也有位不錯的女友,就這樣過了幾年平凡快樂的日子。二十七歲那年,爸爸覺得食慾不振、血便、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得了大腸癌,簡直是晴天霹靂!爸爸個性木訥、心地寬厚、孝順、具責任感,一肩挑起全家經濟,還義務擔任柔道老師,免費輔導民眾學習武術,不僅是全家支柱,也是他最崇拜的人。那時聽從醫師建議,開刀切除腫瘤,回家休養,他曾帶女友回家探視,爸爸還催著他們趕快完成終身大事,好讓他抱抱孫子。阿嘉想想,畢竟還年輕,隔幾年再看看吧!三十歲那年,爸爸慢慢感覺全身骨頭痠痛,身體虛弱。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已經癌症末期並轉移到全身骨頭了。他簡直不敢相信!原本以為自己能夠跟一般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讓爸爸享受含飴弄孫的日子,沒想到病情惡化這麼快。剛開始醫療人員為了避免病人與家屬舟車勞頓,會帶著志工到家裡探視病情,更換藥物或管路。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志工Mommy常來看看爸爸,她的幽默風趣、善良體貼,陪伴爸爸度過許多疼痛煩悶的日子,後來兩人成為好朋友,還會一起唱歌解憂!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最後,爸爸決定住進安寧病房接受專業照顧。選擇安寧,讓自己有尊嚴的走「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嗎?」「住進安寧病房,是否表示放棄一切治療呢?」「親朋好友是否會責怪兒女不孝?」儘管阿嘉心中充滿不捨與懷疑,仍是跟爸爸說:「是否再拚一拚?看看還有沒有機會?」他多麼希望爸爸能長命百歲,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爸爸卻豁達表示:「這輩子有你們,兒女孝順,夫妻感情不錯,朋友很多,我已經很滿足。手術和化療,都努力過了,不要再折騰我啦。人生最後能順心順意,有尊嚴的走,就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就這樣,爸爸生命最後那段日子,是在安寧病房平安度過的。安寧病房裡有卡拉OK中心、精油服務及高級按摩浴缸等設備。爸爸常到卡拉OK中心與志工一起歡唱,那在音樂聲中陶醉的模樣,彷彿盛年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朋友雲集時般開心快樂!記得有次安寧病房舉辦聖誕節活動,父子倆人偕同參加。主辦單位除了邀請專人表演節目,還有志工準備各式點心與水果,溫馨感人。有位護理人員幫他們拍照,父子倆同時開心比出「勝利」手勢。只是沒想到,這張珍貴的相片,卻是父子倆這輩子最後的紀念。泛黃的相片,擺放在案頭上,好似追憶難忘時光!自己意外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那陣子,在醫院陪爸爸住院時,阿嘉覺得聽力莫名減弱。「是不是太累了?」趁著爸爸午休空檔,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一檢查,疑是鼻咽癌第四期。怎麼會這樣呢?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突然的噩耗,自己也嚇呆了,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對父母啟口?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女友,訴說內心的驚恐與徬徨無依。女友聽完,竟說:「那我們結婚吧!我們一起面對。」女友的情深實在感人,可是女友的媽媽卻執意反對。天下父母心,這也不能怪她父母。他說,誰願意將女兒送入這麼艱難的未來?阿嘉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無法想像,倘若結婚後有了孩子,萬一日後病情惡化,留下孤兒寡母,沒有依靠,怎麼辦?思前想後,茫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最後乾脆心一橫,含淚斬斷情絲。無緣啊――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那女孩,找到幸福的歸宿!待醫師確診後,幫他安排四十次電療,一切,聽天由命。內心的衝擊,無望的未來,與電療造成的疼痛、飲食困難及各種副作用,那真是一段痛苦、孤單又無奈的日子!死神永遠帶走了爸爸!阿嘉永遠記得那一天是他接受第三十六次電療的日子,還有四次就可以完成整個療程。可是爸爸卻等不及他完成電療。當他做完第三十六次電療,回到家裡抱著爸爸冰冷的身體,忍不住嚎啕大哭、痛哭流涕,無法自己!爸爸已經永遠離去,而自己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只是,他記得答應過爸爸,要好好照顧逐漸失智的媽媽,這是他最重要的責任,也是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他按時回診追蹤檢查,但是日子卻過得渾渾噩噩,好似孤魂野鬼一般。有時候開車到山上亂逛,有時到海邊望著滾滾大海發呆。想找人傾訴內心的痛苦鬱悶,卻不知該說給誰聽!如今回想起來,也不知道那幾年是怎麼過去的。直到五年後醫師提醒他,體內已經完全沒有癌細胞,他才豁然驚醒――原來,還活著!彷彿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重獲新生,走入志工行列想起以前陪伴爸爸住院的日子,以及爸爸在卡拉OK中心唱歌時開心陶醉的模樣。就這樣,他走入安寧病房擔任志工,參與各項臨床服務,並每週邀請病人與家屬到卡拉OK中心歡唱解憂。算起來,在安寧病房默默當志工,也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我記得有位八十五歲的阿嬤,到卡拉OK中心來散散心,我們為她演唱好幾首閩南語老歌,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後來我問阿嬤:「有沒有特別想聽什麼歌?」她偏著頭,想了很久很久。「有一首布袋戲老歌,好像叫什麼、什麼玫瑰?」「是〈黑玫瑰〉嗎?」當年的我,也是小小布袋戲迷,每當布袋戲電視演出時間一到,我們幾個蘿蔔頭就會搬張板凳,靜靜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金光閃閃的偶像出現。那時候,真是緊張刺激,盛況空前啊!「對!對!對!」她高興地猛點頭。我記得看過方瑞娥小姐在電視上演唱〈黑玫瑰〉時痛苦的表情,傷心欲絕,令人動容。所以我努力模仿她唱歌的樣子,一副深情痛苦,悲傷得支撐不住快要倒地的模樣。不知道是我唱得太難聽,還是模仿得太好笑,只記得那位阿嬤咧著大嘴,露出閃亮亮的金牙,開心地從頭笑到尾。雖然我唱得不好聽,可是她卻熱情十足,從頭到尾一直大力鼓掌,那快樂的容貌,感染了大家的心情,全場歡笑連連。阿嬤笑著對我們說,她已經二十幾年沒有聽過這首歌了!阿嘉則在一旁癡癡楞楞地望著阿嬤,那神情彷彿看著久違的故人一般,孺慕之思溢於言表!陪伴病人和家屬,創造溫暖記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乳癌末期病人。當我看著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鼻導管,呼吸費力的她,以及陪病床上酣睡的獨生女兒時,內心實在非常捨不得。因病人虛弱怕吵,也不喜午時強烈的陽光,看護遂將落地窗的窗簾拉起來,整個病房顯得幽靜昏暗,只聽得氧氣「嘶嘶」的流聲。或許病房內的氣氛太沉悶。午後,外公牽起小孫女的手,到卡拉OK中心來逛逛。可愛的小女孩約莫十歲左右,剛開始面對許多陌生的大人,有些害羞。我們鼓勵她,不妨試試看。後來她拿起麥克風唱了好幾首歌,如五月天、張惠妹及蔡依林的歌,甚至還唱起英文歌,越唱越起勁。我們都好驚訝,小小年紀,潛力十足!她說在學校裡和補習班下課時,同學們都會一起大聲唱著許多流行歌曲。這原是屬於她的無憂歲月!「小女孩的媽媽病情如何?」阿嘉悄悄問我。我默默搖搖頭。「這女孩怎麼辦?」只記得阿嘉憂心忡忡地說。我看了他一眼,在他憂心難過的臉龐上,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即將失去父親的男孩,內心的擔憂與茫然。卡拉OK中心開放時間即將結束時,病人與家屬陸陸續續離開,回病房休息。「妳繼續點歌,想唱多久就繼續唱,沒有關係喔!」阿嘉對著小女孩說。小女孩不知道我們有休息時間,開心的點點頭,繼續一首又一首不停唱著。外面的街燈一盞一盞亮起來,黑夜漸漸籠罩黃昏!我永遠記得那個下午,寬敞的卡拉OK中心,彷彿是小女孩個人演唱會,觀眾席上除了親愛的外公,還有志工Mommy、真姐、阿嘉與我。小女孩又唱個半小時,外公才牽著她的小手回病房去。目送他們倆一大一小牽手的背影,依稀聽到小女孩甜甜撒嬌聲:「阿公,我今天好開心喔!」陪伴癌末媽媽的日子,小女孩已經許久不曾如此開心歡笑!真希望,她能一直開心歡笑、快樂無憂。當天阿嘉徵得阿公同意,錄下小女孩唱歌跳舞的影像,拿到病房讓她的媽媽看。媽媽看見女兒手執麥克風高歌快樂的模樣,一面點頭微笑,也一面流淚。「沒想到這孩子這麼會唱歌啦!」「下次我也要陪她一起去唱歌。」只是,這微小的心願,卻永遠無法完成……。天公疼憨人,療癒內在心事記得初識阿嘉,沉默寡言且不善言語,也不善歌唱(持續進步中),始終納悶他為何堅持卡拉OK服務組組長一職?某天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建立卡拉OK服務組,每週定時服務嗎?」我默默看著他,不說話。他說:「因為我爸爸住在安寧病房的時候,他最喜歡唱歌!」當年,阿嘉爸爸走得匆忙,來不及看到兒子完成終身大事,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是心頭的遺憾。至於那個無緣的女友,則是阿嘉埋藏在心底,永遠難以訴說的最大遺憾吧。無奈,佳人早已綠葉成蔭子滿枝。只能說,造化弄人啊!阿嘉相信,爸爸在天之靈的守護,他才能陪著九十歲失智的媽媽,平安度過晚年。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3 癌症.頭頸癌
60歲阿伯頸部出現腫塊,竟罹第4期下咽癌!醫師用「這方法」讓晚期頭頸癌免切全喉
頭頸癌延誤治療,小心一發不可收拾。60歲吳先生吸菸、飲酒或嚼檳榔超過20年,7年前頸部出現不明腫塊、吞嚥困難,就醫檢查竟是罹患第四期下咽癌,卻不願接受治療,直到3個月後才回診就醫,腫瘤已從「鴨蛋」變成「棒球」。頭頸癌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6成以上患者發現時都屬晚期,台北榮總採「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成為病人治療新選擇。頭頸癌為男性發生率第3位 死亡率第4位頭頸癌為國人常見癌症之一,包括口腔癌、口咽癌、鼻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每年新增病例數逾1萬人,為男性發生率第3位,死亡率第4位。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喉頭頸科主治醫師張嘉帆說,頭頸癌發生位置在人體消化及呼吸的共同通道,腫瘤及相關治療都會影響病人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到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前導式化療組合 讓晚期頭頸癌免切全喉張嘉帆表示,過去治療晚期喉癌和下咽癌,主要以全喉切除手術為主,術後病人無法自然發聲,生活品質差。近年頭頸癌的治療,有許多合併化療及放療的治療組合陸續提出,同樣達到與全喉切除手術相同的存活率,但仍有逾4成病患有口乾、吞嚥困難等副作用。吳先生確診罹癌後,在其他醫院接受氣切手術後轉診至北榮治療。張嘉帆說,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先給予吳先生「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最後再輔以術後放射線治療,病人得以保留咽喉機能,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至今並無復發跡象。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該院所研發「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是先以2至3次全身性化療後,讓咽喉癌腫瘤範圍縮小,估計約可減少腫瘤體積約8至9成,再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將殘餘的腫瘤切除,不需切除全喉,施行近10年,3年存活率可達7成,為喉癌、下咽癌及口咽癌病人的治療最佳選擇。頭頸癌6成患者有頸部腫塊症狀頭頸癌致病原因,大多和吸菸、喝酒及嚼檳榔習慣有關。張嘉帆指出,要避免罹患頭頸癌,應盡快戒除吸菸、喝酒及嚼檳榔,而頭頸癌約6成以上患者都有頸部腫塊症狀,當摸到頸部有硬塊、異狀時,應立即就醫確定診斷,及早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1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署長石崇良:商保補健保分兩階段 障礙先解決
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000億元,但是新藥昂貴且發展快速,並且仍要依靠政府撥補才能勉強維持安全準備金水位,因此難以廣大新藥給付,健保署因此建議民眾善用商業保險與健保做搭配。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商業保險補位健保有兩階段的改善目標,首先要解決現行商保的障礙。我國民眾投保商保比率高,投保人口涵蓋率超過七成,壽險業保險滲透度甚至排名全球第二,顯示多數國人在全民健保制度下,仍有購買商業健康保險需求而隨著新藥、新醫療技術等昂貴技術發展快速,健保難以全面納保,因此健保署建議民眾用商業健康保險,有效分攤醫療風險,提升醫療可近性。石崇良出席研討會指出,伴隨科技發展,市面上出現不少昂貴新藥及新產品,健保必須考量資源有限狀況下,思考是否要納入健保給付或是部分給付,因此希望透過商業保險補位全民健保的方式讓減輕民眾負擔,但是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有兩階段目標需要逐步改善。「第一階段要先檢討現行醫療保險」,石崇良說,要先看現在醫療保險在給付出現什麼障礙,例如不少保險只針對住院給付、門診並不給付,也就是「保大不保小」。然而現在治療轉向多是以「不住院」處理,例如不少癌症標靶藥物都是口服藥,原本病患期待保險是在罹癌時有醫療險給付,但卻沒辦法支應,甚至病人還要去拜託醫師想要住院,因此產生問題,不少人有醫療險、商業保險而無法申請,因此要先破除障礙。第二階段則是補位方式如何引導,石崇良表示,保險產品開發一定要評估財務風險,但是現行自費的醫療多難以掌握市場使用狀況、財務風險,只有現行健保已經給付或是有差額負擔項目的比較好掌握風險。必須考慮如何掌握自費市場的醫療規模跟交易情形,才有辦法完善規劃商保補位健保的。他認為,相關規劃仍要由政府部門引導,而不是從各自保險業者來發想。
-
2023-08-01 癌症.抗癌新知
短時間就有幫助!研究建議每天這樣動5分鐘就可降低罹癌風險
一般人都知道運動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並且也是促進健康衰老的最佳方法之一,不過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腫瘤學》(JAMA Oncology)上的研究表明,每天只要數分鐘的劇烈活動就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在該項由澳洲雪梨大學帶領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英國超過22000名自稱不運動的成年人進行了近七年的監測,他們佩戴活動追踪器來紀錄其任何活動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總共只需四分半鐘的劇烈活動,就可以將患癌症的總體風險降低18%,而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與體力活動減少高達32%。這些所謂的劇烈活動,包括劇烈的家務勞動、在雜貨店搬運沉重的購物、爆發力步行或與孩子們一起玩遊戲等活動。該研究主要作者、雪梨大學查爾斯·珀金斯中心(Charles Perkins Center)的教授Emmanuel Stamatakis表示,大多數中年人不經常運動,這會增加他們患癌症的風險,但通過隨著活動追踪器等可穿戴技術的出現,我們能夠觀察日常生活中短暫的偶然體育活動的影響。Stamatakis指出,每天只增加四到五分鐘的日常任務強度,每次大約一分鐘左右完成,就可以總體降低癌症風險。這有點像將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謂高強度間歇訓練,指反覆進行短暫劇烈的運動並穿插著短暫休息的運動類型。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並不是為了直接探索因果關係而設計的,但它的有效性有生物學解釋,例如減少慢性發炎、改善血糖和增強心肺健康。他們表示,短暫的活動為那些覺得鍛煉困難或沒有吸引力的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事實上,今年稍早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每天11分鐘,或是每週75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就足以降低患心臟病、中風和多種癌症等疾病風險。例如每週75分鐘的適度活動足以將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17%,患癌症的風險降低7%。對於某些特定癌症,風險降低幅度更大,像是頭頸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和賁門癌的風險降低了14至26%。對於其他癌症,如肺癌、肝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癌和乳腺癌,風險則降低3至11%。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會提高你的心率並使呼吸加快,但你仍然可在活動期間說話。研究人員建議,快走、打網球、騎自行車或跳舞都算是中等強度的運動範圍。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Leandro Garcia博士表示,適度的活動不一定涉及我們通常認為的鍛煉,例如運動或跑步。有時,只需改變一些習慣即可。例如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去工作或學習地點,而不是開車,或者與孩子或孫子一起積極玩耍。進行你喜歡且易於納入每週例行活動的活動是變得更加活躍的絕佳方式。【資料來源】.Short bursts of daily activity linked to reduced cancer risk.Less than five minutes of vigorous exercise a day could cut your cancer risk.Daily 11 minute brisk walk enough to reduce risk of early death, say Cambridge researchers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電腦斷層快速、急診用量最大 磁振造影清晰、骨科使用居冠
影像檢查常用來協助臨床診斷,包括各類腫瘤癌症及器官功能,每年新增10萬人罹癌,需求量節節高升。除癌症以外,台灣2025年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紀老化,共病也同時增加。醫療普及,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臨床上已廣泛運用,成為醫師診斷的好幫手。每年申報件數遞增約1%至2%,因疫情延遲就醫,111年成長8%到10%。電腦斷層檢查申報量,從107年221萬355人、108年225萬9,204人次、109年230萬1,933人次、110年239萬4,473人次,至111年增為259萬797人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過去電腦斷層每年申報量成長約1%至2%,不過110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因此影響民眾就醫,延遲的量集中到111年,因此111年成長幅度為8%。磁振造影檢查申報量,107年為84萬6,228人次、108年85萬4,618人次、109年87萬3,668人次、110年89萬2,538人次,111年則大幅成長至98萬8,111人次。劉林義表示,磁振造影過去每年成長1%至2%,一樣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10年延遲就醫的數量累積至111年,該年度成長幅度為10%。61至70歲使用量最多,電腦斷層檢查以男性居多。無論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皆以61至70歲使用量最多。以電腦斷層來看,該年齡層111年有62萬2,506人次,占整體24%,其中以男性居多;磁振造影方面,61至70歲一樣居冠,111年有25萬373人次,占25.3%,男女比差異不大。劉林義說明,電腦斷層主要用於確認器官內是否有腫瘤,例如肺癌等,優點是速度快,但有輻射線疑慮;磁振造影較多用來確認關節、軟組織,例如關節炎等,優點是更清晰,缺點是時間較久,照一次約需半小時。影像檢查單價高,重複檢查對病人也非好事。分析111年健保醫令點數,電腦斷層近114.6億元,而磁振造影近79.4億元。依照就醫科別分析,電腦斷層就醫科別以急診醫學科最多,接續為胸腔內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外科、神經科、泌尿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磁振造影就醫科別以骨科居冠,接續為神經外科、神經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外科、胸腔內科、急診醫學科、放射腫瘤科、耳鼻喉科。劉林義表示,影像檢查單價高,電腦斷層單次約3,800至5,035點,而磁振造影單部位每次6,500至1萬1,500點,通常是為了確認病情才接受檢查,重複檢查對病人並非好事。以健保署立場,希望減少臨床重複檢查數量,因此希望醫師開立處方前,若有需要做影像檢查,先至健保署雲端系統查詢,可看一年內病人是否曾做過相關檢查,可先行使用既有資料。多照無益、該照就要照,應給予病人妥善衛教。劉林義說,當醫院介接健保署系統後,雲端將有供跨院重複開立醫囑主動提示(API), 針對30項高額檢查,當醫師要開立處方前,系統會即時回饋,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皆包含在其中。若醫院重複開立處方比例過高,該系統也會定期回饋給醫療院所,讓醫院自行檢視,健保署也基於良善管理人角色,將會啟動抽查。劉林義表示,若患者提出想要做影像檢查需求,醫師應給予病人衛教,讓患者知道「多照無益」,且還可能承受輻射線風險,希望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兼顧病人安全。不過若經過醫師評估,病情有明顯變化,或需要確認腫瘤大小等,就應該接受醫師建議,別因擔心輻射量問題而拒絕檢查,「該照就要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8 焦點.元氣新聞
吃檳榔才會口腔癌?吃太燙、太刺激食物也是危險因子!
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影響家庭經濟和國家生產力,是一項嚴重問題。依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資料換算,每年新發現病例超過8000人,其中男性就占了9成,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到70歲之間。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冠閔表示,口腔癌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依照口腔解剖位置又能細分成7大區,分別為: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舌頭(前2/3)、口底、牙齦、後臼齒區、以及口腔頂部的硬顎。根據全球統計,口腔癌發生最多的部位為舌頭(舌癌),在台灣也是舌癌最多,另外台灣有檳榔文化,頰黏膜癌患者人數排名第二。為什麼會發生口腔癌?黃冠閔說,除了菸、酒和檳榔,包括長期過度曝曬、喜歡吃過度熱燙食物、戴不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導致病變。另有口交性行為者,也可能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導致口腔病變、出現癌化。阿伯戒了仍躲不掉!這3物來者不拒 口腔癌風險多123倍就有一位60多歲的陳阿伯對菸酒、檳榔來者不拒,後來因洗腎把壞習慣戒除,但一段日子後仍被確診口腔癌第三期,這讓他大受打擊,擔心治療「要命」,選擇逃避手術,幸好經兒女勸說下點頭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也找回了久違的笑容。尤其是藍領階級,比較常吃檳榔提神,或菸不離手、喜歡小酌一番,特別容易被口腔癌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曾指出,有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若菸、酒、及檳榔來者不拒,口腔癌罹患率更是正常人的123倍。黃冠閔提醒,即便沒有菸酒和吃檳榔習慣者,若長期喜吃過度刺激性或極熱燙的食物,也可能成為口腔癌的好發危險群,千萬別輕忽罹癌的可能風險。口腔癌有哪些常見警訊?疼痛硬塊、不癒合的潰瘍、白紅斑、疣狀突起口腔癌有什麼警訊?首先應先了解正常的口腔黏膜。黃冠閔說,正常的口腔黏膜或舌頭外觀等,均應是平滑、柔軟、粉色、且帶有光澤,不應該有硬塊、嘴破、或疼痛。然而當口腔黏膜發生病變,就可能出現凸起且會自發性疼痛的硬塊,或是有連續2周以上沒有癒合的潰瘍,口腔粘膜內也可能出現白斑、紅斑、或長出不正常的疣狀物等,「這些都是不好的東西,」黃冠閔說。由於只要張嘴照鏡子,就能自我檢查一半以上的口腔黏膜是否正常。黃冠閔提醒,自我檢查口腔時,當發現上述不正常狀況發生逾2周,應盡快到牙科(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醫師會透過切片和影像檢查進行鑑別診斷。早期發現手術治療 可降低顏面變形、功能損傷機會若不幸確診罹患口腔癌,黃冠閔表示,目前主流治療仍是以開刀為主,化療和放療為輔,除非癌症已進入末期、轉移到重大結構,才可能不動刀,改以放療、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治療方式代替。口腔癌術後半年到一年的復發轉移率最高。以五年存活率而言,第一期約有八成五以上,第二期約七成以上,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約四成。只不過,更多患者更關心,開刀後導致的顏面損傷是否不可避免?「的確,手術切除範圍一定會比腫瘤大2公分以上,」黃冠閔說。此外,術後也常見神經功能損傷等後遺症,容易有嘴巴活動不自然、唇部不易閉合、容易流口水、張口受限、吞嚥不便、影響發音等狀況,不少人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若腫瘤靠近頸部,加上放療影響,也易使頸部僵硬、臉部浮腫。想降低術後的顏面變形狀況和功能缺損問題,「這就必須靠及早發現,在腫瘤侵犯範圍較小的時候盡快治療,才有機會做到,」黃冠閔說。不過現代手術進步,腫瘤切除後,大部分能立即使用患者自身的游離皮瓣進行重建,以顯微手術接起血管神經,降低器官結構的損傷,相較以前手術後結果更美觀,功能更進步。除了部分醫材須自費,口腔癌的重建手術有健保給付。醫療團隊通常也會派出復健師和治療師,替術後患者進行吞嚥或語言發聲練習,幫病人復健及適應術後新生活。「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陪伴,能讓病人更有信心接受治療,術後更有機會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黃冠閔說。趁每半年洗牙檢查口腔 國健署補助3族群黏膜檢查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口腔自我檢查,黃冠閔建議可藉由每半年洗牙一次,由牙醫協助確認口腔健康。另也應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吃過度刺激性或極熱燙食物,不戴不合的假牙,不過度日曬,吃得營養均衡等,都可降低罹癌機會。此外,國健署補助三大族群每2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包括:30歲以上紅唇族(含已戒檳榔者)、30歲以上有吸菸者、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的原住民(含已戒檳榔者),有助早期發現口腔癌,讓患者盡早治療。黃冠閔醫師小檔案● 現任: 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學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植牙醫學會專科醫師高雄義大醫院整形外科臨床研究醫師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講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副秘書長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監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專長:阻生牙拔除、假牙贗復前手術、人工植牙、口腔黏膜相關疾病、口腔頭頸部腫瘤、顏面感染、顏面外傷及骨折、顳顎關節障礙治療、顏面顎骨畸型整形手術、正顎手術、顯微手術、口腔癌手術及重建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6 癌症.攝護腺癌
哈佛大學研究:「男性2個地方脂肪太多」攝護腺癌風險增!
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肥胖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很高,不過,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流行學院流行病學系,最新以冰島1832位平均年齡67歲男性所做的研究發現,比起體脂肪或BMI指數,體內脂肪堆積在大腿和內臟這兩個部位,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將更顯著,研究刊登在《癌症期刊》。這些受試者的BMI介於24.5至29.3之間,體脂肪介於18.8%和25.1%,追蹤的13年間,共有172人罹攝護腺癌,31人死亡,分析發現,內臟脂肪每增1單位,罹患致命攝護腺癌的風險增加31%,大腿皮下脂肪每增1單位,罹患風險更增加37%,研究人員表示,在特定荷爾蒙的狀況下,較瘦的男性脂肪較易累積在內臟中,可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原因。 專家意見:長庚醫院男性學暨女性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體內脂肪會升高攝護腺癌風險已經是確定的,研究發現,體內脂肪升高,會提高人體的發炎指數,發炎指數是引起許多病變和癌變的重要因子。尤其內臟脂肪的危害最大,臨床上常看男性外表圓胖,但內臟脂肪不高,反而許多外表很瘦的男性,內臟脂肪含量很高。理論上,內臟脂肪對於發炎指數的升高影響較為密切,皮下脂肪的影響則較小,女性臀部和大腿等下盤脂肪囤積,是為了生育和哺乳所用,具有保護作用;但對男性來說,由於大腿皮膚緊實,堆積的脂肪受到限制,可能大腿每增加1單位脂肪,顯示內臟脂肪會增加更多。陳煜說,要檢驗內臟脂肪常要動用影像學來檢查,但大腿脂肪用目測就顯而易見,對男性提供了更容易提早發現的標的。延伸閱讀:.54歲壯男排尿異常以為喝多了 腹痛就醫才知罹攝護腺癌2期!.肚子脹痛、食慾差、照X光沒異狀,竟是攝護腺癌!3習慣提高罹癌風險.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0 養生.聰明飲食
「薯條+冰炫風」麥當勞隱藏版吃法,你吃過幾種?9種薯條沾醬熱量、鈉含量一次看
你是薯條控嗎?吃薯條都沾什麼醬?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整理了知名速食店麥當勞的「薯條沾醬大比拚」,告訴你不同沾醬的熱量、含糖量、鈉含量。並提醒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在享受美食之餘,別忘了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你吃薯條都沾什麼醬?有些人喜歡吃薯條是「直接吃派」,有些人則是「沾醬派」,喜歡沾番茄醬、糖醋醬、蜂蜜芥末醬....,各種沾醬都有各自的擁護者。但不要以為沾少少的醬料,對身體沒什麼負擔,高敏敏提醒,吃薯條要適量搭配沾醬,選擇較健康的沾醬必較好,畢竟沾醬的含糖量、鈉含量無法忽視。她整理了麥當勞的「薯條沾醬大比拚」,來看看各種沾醬的熱量、含糖量、鈉含量。番茄醬.熱量:11kcal.含糖量:1.8g.鈉含量:87.9mg糖醋醬.熱量:44kcal.含糖量:9.8g.鈉含量:157mg蜂蜜芥末醬.熱量:118kcal.含糖量:2.9g.鈉含量:146mg甜辣醬.熱量:55kcal.含糖量:10.5g.鈉含量:174mg泰式酸辣醬.熱量:29kcal.含糖量:29 g.鈉含量:240 mg肯瓊醬(黃芥末與韓式辣醬).熱量:75kcal.含糖量:2.5g.鈉含量:123mg除了常見的薯條沾醬:番茄醬、糖醋醬、蜂蜜芥末醬、泰式酸辣醬、甜辣醬、肯瓊醬,有些人吃薯條也會沾其他的食物做搭配,像是玉米湯、蛋捲冰淇淋、OREO冰炫風,根據老饕表示,薯條搭配玉米湯、蛋捲冰淇淋、OREO冰炫風,口感層次更豐富,是超好吃的「隱藏版吃法」,來看看這三種食物沾醬的熱量、含糖量、鈉含量。玉米湯(小).熱量:93kcal.含糖量:5.3g.鈉含量:637.5mg蛋捲冰淇淋.熱量:145kcal.含糖量:18g.鈉含量:68.9mgOREO冰炫風.熱量:352kcal.含糖量:41g.鈉含量:265.3mg薯條配沾醬當心納含量超標 多攝取「排鈉食物」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神經傳導、使肌肉正常收縮與放鬆。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若攝取過多對健康有害,尤其易水腫、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更要特別注意。高敏敏提醒,若真的攝吃進過多鈉量,可以多攝取「排鈉食物」,可讓體內排除多餘的鈉,幫助漸緩水腫情況。.含「鉀」食物 :黃豆、菠菜、四季豆、海藻、蘋果、香蕉.含「鈣」食物:牛奶、優格、小魚、豆腐.含「鎂」食物:黃豆、鈉豆、糙米、芝麻.含「水溶性食物纖維」食物:秋葵、山藥、南瓜、海藻看完以上的沾醬的營養標示,有改變你吃薯條搭配沾醬的選擇嗎?說說你吃薯條喜歡搭配什麼沾醬料。享受美食之餘,別忘了沾醬要適量搭配,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呦。延伸閱讀:.醬油、醋、番茄醬、蜂蜜要不要放冰箱?專家曝調味料最佳保存方式.吃了不會比較快樂?研究發現薯條比炸雞更容易影響心理健康.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
-
2023-07-19 醫療.消化系統
哪些人是肝癌、胰臟癌與膽囊癌的高風險族群?一次了解三種癌症的關聯性!
「肝、膽、胰」是有情有義的好鄰居,他們正常功能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當其中一個器官出問題,另外兩個也會遭殃。三個器官的「個性」也很像,就算得了嚴重疾病,早期都沒症狀,是「沉默三兄弟」,只能靠定期健檢來照顧保養。肝有問題全身易出血 可能致命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肝臟具有排毒、分泌膽汁、合成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四大功能。人吃進食物後,要經過消化道吸收,再進入肝臟做第一次過濾,把毒物攔截下來。肝細胞會分泌膽汁,順著膽管進到膽囊,膽囊是膽汁倉庫,每當有食物入口,就會神經性的反射告訴膽囊「有食物來了,趕快收縮,擠出膽汁。」膽汁進入十二指腸,有助於將油脂分解,成為腸胃道可吸收的小分子養分。朱光恩表示,肝臟所分泌的白蛋白,與體內水分平衡有關。當營養狀況不好或肝功能不佳,白蛋白就會降低,水分就會排不出去,出現雙腿積水、肋膜積水、腹水等症狀。許多重要的凝血因子是由肝臟合成的,因此,肝功能不好、肝硬化的病人易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全身容易出血,如果出血發生在腦部、消化道,可能有致命危險。胰臟癌轉移 膽管、肝臟首當其衝朱光恩表示,胰臟主要功能在消化,胰臟所分泌的胰液富含消化酵素,在腸道中幫助食物的分解和吸收;另一重要功能是分泌胰島素,藉此穩定血糖,如果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會形成糖尿病,必須要靠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肝臟、胰臟、膽囊和膽管,其中一個不好,另外兩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朱光恩說, 如果胰臟癌長得很大,癌細胞轉移出去,膽管和肝臟會首當其衝,侵犯膽管會導致阻塞,膽汁無法順利流進消化道,人會出現黃疸症狀。也會導致肝的四大功能變差,進而引起身體積水、容易出血等問題。若肝腫瘤長很大,則會侵犯膽和胰。一顆結石在膽囊長期摩擦、造成發炎,誰都不知道哪天會磨出癌細胞,變成膽囊癌,再牽連到肝和胰。等到有症狀 多半已錯過開刀時機朱光恩表示,這三個器官最要命的問題,就是他們罹癌時都很沉默,容易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等到出現黃疸、食欲不振、腹痛、不明原因暴瘦、極度倦怠等症狀,才會發現肝膽胰可能出問題。肝癌沒有感覺,等到病人察覺到有黃疸,已經是很嚴重的臨床表現。癌王胰臟癌早期也沒症狀,等到侵犯到周邊神經,病人感到劇烈疼痛時,多半已錯過能開刀切除腫瘤的時機。朱光恩表示,照顧肝膽胰不二法門,是每年定期做一次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抽血主要是針對功能變化,可以看肝功能指數、癌症指數、發炎指數、肝炎病毒的病毒量等,腹部超音波則是看結構的變化,有助及早發現腫瘤,如果發現得早,可能開刀就能切乾淨,之後定期追蹤就好,連一顆化療藥都不用吃。【每年須定期健檢高風險群】:*脂肪肝者*B肝或C肝帶原者*酗酒或酒精性肝炎病史者*膽結石者*抽菸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肥胖者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包含已提供的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桃園市另擴大肺癌篩檢對象,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有效找出潛在病例,即早介入治療。第一期只要局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二期後醫療花費高且治療辛苦。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亦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主因是「發現太晚」,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增加治療難度。根據統計,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非常高,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治療只有二期之分,第一期只要做局部手術、切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二期之後的肺癌只能做全身治療,包括手術輔助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療程非常痛苦且加重經濟負擔,且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LDCT是目前唯一證實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吸菸、空汙、烹煮油煙、職場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等,其中,抽菸被認為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二手菸亦會增加罹癌風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且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美國、英國、韓國等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重度吸菸者確實為肺癌高危險群之一,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多於抽菸者,且女性肺癌患者更是超過九成不吸菸。肺癌的形成,主要是體質加環境,人體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因內在體質或環境刺激,產生不正常增生,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桃園篩檢新增高風險職業勞工,及早發現異常。陳秀熙說,肺癌篩檢不能只看重度吸菸者,依據桃園工業大城的產業結構及人口的職業分類,桃園市於3月1日率全國之先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提供有肺癌風險因子的市民,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服務。除了下修原先國健署適用的年齡層至40歲以上,也新增八種高風險職業的勞工,包括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工作以及暴露在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的工作者,希望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追蹤,後續也會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精準醫學發展。肺癌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傳統胸部X光會因肋骨、肩胛骨擋住部分肺臟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無死角,是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讓桃園計畫延伸到更多區、更多縣市,降低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許辰陽說,對照全世界的肺癌篩檢計畫,大多是以家族病史為研究主軸,桃園市政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可說是先導計畫,且還在進行中。除了放寬條件篩檢,也讓民眾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重要性,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的認知。肺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但是死亡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每年罹患肺癌人數持續新增,更以肺腺癌為大宗,空汙是一大威脅。桃園市納入不同職場的勞工進行早期肺癌篩檢,已經揪出有第一期肺癌病徵的個案,符合科學實證的精神,深具前瞻性,後續追蹤結果值得期待。許辰陽強調,肺癌的醫療負擔愈來愈高,除了重度吸菸的高風險族群,也要檢視不吸菸者的生活情況,包括焚香、油香、職業暴露、家族病史等。國內40歲以上發生肺癌的比率漸增,桃園市推動大規模早期肺癌篩檢計畫,是全世界首件因應職業與高風險環境的篩檢計畫,讓許多中壯年被列入補助,早期診斷、及早接受治療,保障桃園市民的肺部健康。哪些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家族史有遺傳基因或家族成員共同暴露在相同的致癌源● 重度吸菸史一天一包菸達20年● 肺部疾病史肺組織受損,會提升罹患肺癌率● 職業環境暴露氡、鉻、鎳暴露以及接觸石綿● 空氣汙染空汙會讓身體長期發炎,導致細胞突變● 廚房油煙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會出現氧化、劣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市政府今年三月起擴大實施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六月底有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找出15位肺癌患者,其中有10位為早期(第0期1位、第1期9位)。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肺癌篩檢國際論壇時表示,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能真實掌握當地肺癌風險;副市長王明鉅推估,若有1萬人參與篩檢,從中找出100位無需使用化療或標靶藥物的早期肺癌患者,便能省下約9千萬元藥費,「花錢買藥治療,不如花錢預防。」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第四期只剩10%。肺癌死亡率與診斷期別息息相關,王明鉅說,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到了第四期只剩10%,然而,根據2010年罹患肺癌的數據顯示,男女診斷為原位癌患者僅個位數,醫界陸續投入資源進行癌症相關篩檢,他在2015年擔任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長時,號召萬人參與LDCT篩檢,加上國內學者宣傳LDCT,同年度的早期肺癌人數大幅增加。他說,著手竹東分院LDCT計畫時,曾受醫界不同聲音論戰,認為國外研究直指30包╱年的重度抽菸民眾才需要進行檢查,但他堅持台灣在烹調習慣、廟宇香火、上千萬輛的汽機車、火力發電等危險因子都與歐美國家不同,且國內許多肺癌專家研究,肺癌因地域、人種及生活型態而有所差異,特別是亞洲人帶有的基因,暴露於環境致癌物,像是空氣汙染、食物防腐劑等,容易產生突變。除了家族史、重度抽菸,更要找出低危險族群患者。國健署在去年七月推出具有肺癌家族史、重度抽菸者進行公費LDCT篩檢計畫,王明鉅說,經過一年採檢,49508人當中找出531人確診,偵測率為1.1%。但是台灣肺癌學會報告指出,家族史和抽菸史的高風險族群高達50萬人,如果十年內全數篩檢完成,也僅有5500人確診,卻只是每一年新增肺癌人數16370人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被認為低危險族群的人」這也成了桃園市府擴大篩檢的契機。王明鉅說,桃園市工業產值達3兆元蔚為全國第一,但是19處工業區也帶來空氣汙染。因此,擴大篩檢納入經常接觸空汙、廢氣、石綿等致癌物的行業別,計畫實施四個月,目前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檢查出15位確診,偵測率為0.19%,包含工業區工作民眾有4例、環保警消人員有5例,重度吸菸者同住家人有4例,2例為家族病史,加上國健署計畫找出的15位確診,桃園市共計有30位確診。而市府提撥超過2000萬元資金,替醫院導入AI判讀,減輕醫療人員負擔。晚期肺癌醫療花費驚人,占健保龐大支出。「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王明鉅強調,台灣肺癌治療健保支出,自2014年的108億元逐年成長,2022年達到224億元,而晚期肺癌的化療及標靶藥物花費,每人一年就要花上90萬元,殘酷地是,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三成。他認為,替1萬人進行LDCT篩檢僅需5000萬元,由於0到1期不用化療和標靶藥物,如果發現100位早期肺癌患者,相當於省下9千萬元藥費,更拯救100個生命及家庭。張善政感嘆,大學同學畢業後返鄉回高雄工作,不到幾年就罹患肺腺癌,成了第一位離開人世的同窗。因此,他在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有感於王明鉅推動的萬人肺癌篩檢,儘管過程有些紛擾,但數據扭轉了傳統只有重度抽菸史才會罹癌的觀念,促使他上任桃園市長後,心心念念推動擴大肺癌篩檢。他說,以往LDCT篩檢較零星缺乏系統性,難以觀察桃園肺腺癌風險分佈情況,這次擴大篩檢計畫累積的案例,能作為往後大數據運用,系統地呈現肺癌分佈地圖,桃園市拋磚引玉,盼雲林麥寮、高雄等工業城市跟進,真正照顧到鄉親。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預約平台符合桃園LDCT擴大篩檢的民眾,先行上網(https://health.tychb.gov.tw/tyhpPublic/)勾選自己所屬的類別後,會進入到基本資料填寫區,完成後即可點選就近的醫療院所篩檢,前往篩檢時記得攜帶健保卡。若為具肺癌家族史者應攜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患有肺癌的診斷證明與其親屬關係相關文件;若為重度吸菸者請填具醫院提供的聲明書,後由醫院安排做檢查。如果沒有進行網路登記,可以致電洽詢桃園市參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後,並攜帶證明文件至醫院完成LDCT篩檢。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