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維生素D3
共找到
67
筆 文章
-
-
2024-11-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7個跡象透露你可能缺乏維生素D!吃錯多吃都有害 掌握3重點正確補充維他命D
維生素D之所以被稱為「陽光維生素」,即是如果有足夠的日曬,在陽光照射下就可在皮膚中產生。但由於並非所有地方所有季節每天都有充足的陽光;再者,現代人工作型態以辦公室居多,每天長期待在室內。因此約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那要怎麼知道自己維他命D攝取不足?根據《The Telegraph》整理,若身體出現以下7個跡象,你可能就是缺乏維生素D。7跡象顯示維生素D攝取不足1. 疲勞2、感冒3、骨頭痛4.肌肉疲勞酸痛5.傷口癒合緩慢6、掉髮7.體重增加缺乏維生素會怎樣?大部份人都知道,長期維生素D不足,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不只骨鬆問題,維生素D缺乏也會影響免疫力、腸胃道吸收,也與肝腎、憂鬱症、副甲狀腺亢進等疾病罹患相關。如何攝取更多維生素D? 有3個方法可以讓你攝取到維他命D:日曬、飲食、營養補充劑。如果可以,每天曬15分鐘的太陽當然是最直接的方式。此外,你還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食物攝取到較高的維生素D:.曬過的蘑菇、乾香菇:烹飪前將乾香菇、蘑菇置於陽光下幾個小時,維生素D含量會增加。.強化植物奶:但有機植物奶通常不添加維生素。.強化牛奶.強化穀物.蛋黃.油性魚類:鮭魚、鯖魚和沙丁魚是最好的來源之一。.紅肉和肝臟維他命D補充劑怎麼選、怎麼吃?如果陽光及飲食都沒辦法,則要透過維他命D補充劑,請選擇非活性的維生素D,D2或D3皆可。至於活性維他命D則屬藥物,不可隨意吃,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之前受訪指出,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患者才需要服用活化型D3。更要提醒,吃維他命D補充劑絕不是多多益善,吃過量是會有副作用的。不建議一次就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以從600IU(15微克)開始;經抽血證實是嚴重缺乏維生素D,才建議補充到1000IU(25微克)的劑量,高劑量使用3個月後,也要再抽血確認是否已足夠,待恢復正常後,再調回正常劑量補充。維他命D補充掌握3重點1.選擇非活性的維他命D補充劑。2.成人每天攝取量不應超過100微克(mcg),10歲以下兒童不應超過50微克,對多數人來說10微克便足夠。3.維生素D3為脂溶性,搭配油類攝取更能促進吸收,飯後吃效果好。【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4 焦點.元氣新聞
吃越補越好?醫揭腎臟病友「飲食誤區」!精準營養更有助維持體力
黃大哥從國中就發現有慢性腎臟病,儘管他盡力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但到了50歲時,仍免不了要開始洗腎,洗腎結束後,整個人會感覺精神不佳、沒有體力,讓黃大哥的心情盪到谷底!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黃大哥平時相當注重飲食管理,也會在洗腎後格外補充營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現在的黃大哥,一個禮拜中有三天必須到醫院洗腎,而其他時間,他可以開車載著太太到處遊山玩水、到山上的果園巡視,生活照樣過得多采多姿!腎友飲食限制多,牛奶、起司等都不能吃,黃大哥在朋友的建議下,多看看,多比較,最後選擇了「力增洗腎配方」,主要是因為「它的風味很好!覺得好喝,才能常常喝」,喜歡喝咖啡的黃大哥,用力增營養品代替牛奶,加入一小杯咖啡,這款自製拿鐵讓他喝了3、4年都不膩。黃大哥認為,「力增洗腎配方」可以有感補充體力,也能補充流失掉的營養,小小一罐,外出旅行時方便隨身攜帶,肚子餓就當點心喝。雞湯、牛奶、罐頭、豆類都NG?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醫師表示,腎臟病還沒洗腎之前,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克以下,假設體重是60公斤,蛋白質攝取量要在48克以下,進入洗腎後,則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提高到每公斤體重1~1.2公克,相當於體重60公斤的腎友,可以吃到72公克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很多腎友都以為攝取營養吃越補越好,這是相當常見的飲食誤區。」林醫師指出,大多傳統補品內含當歸、人蔘、雞湯,都屬於高磷、高鉀的食物,一般市售牛奶,無論全脂、低脂,含磷量較高,也不適合腎臟病人,還有罐頭、甜點、豆類,也都是高磷食物。有些腎友會道聽塗說,這個不敢吃、那個也不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林醫師建議腎臟病友在飲食方面,一定要維持足夠的熱量,讓自己不會因為肌肉量不足或年紀增長而逐漸沒體力,其次是要補充欠缺的營養素,幫助維持健康。如果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以選擇專為腎友打造的「力增洗腎配方」,一次補充熱量和營養。適量優蛋白+關鍵肉鹼,補充營養精準又簡單「力增洗腎配方」有18%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低糖、順口好喝,且添加BCAA支鏈胺基酸,幫助補充體力,並添加關鍵的肉鹼,有助身體的「馬達」運轉產生能量,讓生活更有動力,還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D3等營養素,也是腎友所需的營養。林軒任醫師認為,很多腎友會遵循營養師的指導去計算各類食物要攝取「幾份」,但是在生活中難以落實並持續實踐。對腎友來說,日常飲食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搭配營養品,更能精準、方便的補充營養缺口,確保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在洗腎室第一線照顧患者的護理師表示,腎臟病患者飲食吃得好,相對體力就會好,家屬照顧起來也會更輕鬆。「力增洗腎配方」即開即飲,提升備餐的便利性,而且口味選擇多、冷熱皆宜,可以做不同的變化。有時患者到醫院洗腎,家屬無法隨侍在側,只要準備一瓶力增飲,患者餓了隨時可以打開來喝。最特別的是,「力增洗腎配方」添加肉鹼成份,有助提升活力。家屬可多鼓勵年長、營養不充足、食慾不佳、不好咀嚼的腎友多從事戶外活動,搭配「力增洗腎配方」補充營養,幫助維持生活品質,擁有「腎力人生」!
-
2024-08-13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市售8款熱門兒童魚油推薦!孩子補充DHA提升學習力 魚油挑選5原則
魚油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保健食品,但小朋友幾歲需要開始補充魚油?聽說讓孩子吃魚油補充 Omega-3有助成長,還可提升學習成效,是真的嗎?究竟魚油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孩子該怎麼挑、怎麼吃,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本文讓你一次搞懂!魚油關鍵成分DHA 是什麼?魚油最大的特色在於含有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從飲食中攝取。Omega-3的兩大成分為 DHA 和 EPA,其中,DHA是孩子成長發育時的重要營養素,在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靈活反應上扮演關鍵角色,對於視覺發展也有助益;EPA則能幫助循環順暢,調節生理機能。正值黃金學齡期的孩子,身心皆快速發展,學習一日千里,營養也要跟上才行,DHA能幫助活絡思緒、發展潛能,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助攻。兒童補充 DHA 有哪些好處?1.提供營養,幫助調節生理機能、加強保護。2.激發潛能,提升專注力,為學習加分。3.對於偏食、缺乏運動的孩子,可補充日常飲食缺乏的「好油」,幫助成長發展。4.長時間使用3C產品,DHA有助晶亮保健,維持清晰視野。5.幫助幼兒語言能力、理解邏輯力等發展達標。兒童幾歲可以開始吃DHA魚油?DHA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小朋友從胎兒時期就應透過媽媽的飲食攝取足夠的DHA,1歲前,母乳和嬰兒奶粉是主要的DHA來源。1歲後進入副食品階段,孩子可從富含魚油的魚類當中攝取DHA,建議孩子三餐當中至少要有一餐吃魚,秋刀魚、鮭魚都是DHA含量較高的魚類。倘若孩子不常吃魚,家長可為孩子挑選兒童魚油,剪開軟膠囊將魚油加入副食品中食用;3歲以上會咀嚼、吞嚥的孩子,可以在家長陪同下,將魚油膠囊直接咬破咀嚼,或是吞服食用,有的孩子會抗拒魚油的味道,也可選擇魚油軟糖,讓孩子吃得開心又健康。兒童魚油建議每日攝取量是多少? 每個年齡層的兒童需要的魚油攝取量都不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嬰幼兒及兒童每日DHA和EPA攝取量如下:● 6-24個月:DHA攝取量10-12毫克/每公斤體重● 2-4歲:100-150毫克DHA+EPA● 4-6歲:150-200毫克DHA+EPA● 6-10歲:200-250毫克 DHA+EPA● 10歲以上:250-2000毫克DHA+EPA兒童魚油怎麼挑? 哪些「眉角」要注意?【兒童魚油挑選原則1】Omega-3高濃度魚油魚油的營養價值來自Omega-3,魚油大顆不代表含有較多的Omega-3,要從Omega-3的濃度來判斷。如果要確保Omega-3攝取量,建議選擇80%以上高濃度魚油,許多專家都會推薦rTG型魚油,因為透過最新rTG萃取型態,Omega-3濃度較高,也表示能補充到越多的 DHA 和 EPA,支援孩子的成長發展。【兒童魚油挑選原則2】 留意DHA含量魚油中的 DHA 和 EPA都是很好的成分,EPA主要幫助循環健康,對高壓上班族、外食族、中高齡者來說非常重要,成長中的兒童則更需要DHA幫助學習啟蒙,因此挑選兒童魚油時,建議以DHA為主,選擇DHA含量較高的產品,才符合兒童各個成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兒童魚油挑選原則3】 複方添加維生素D3,全面幫助成長幼兒、小學生、青少年黃金發展期,除了需要補充魚油, 有「陽光維生素」之稱的 D3,對於換牙、骨骼、維持生長曲線也很有幫助,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複方魚油,Omega-3與D3強強聯手,效果更顯著。【兒童魚油挑選原則4】 小顆粒或軟糖劑型,以孩子喜歡吃、願意吃為主再好的產品,也要小孩願意吃才有用。很多孩子拒絕吃魚油,就是因為大顆魚油膠囊難以吞嚥,因此挑選兒童魚油,務必選擇容易食用的小顆粒軟膠囊,或是討喜的魚油軟糖,以免增加家長與孩子的心理負擔。【兒童魚油挑選原則5】通過第三方檢驗認證,食用更安心有認證才有保障!家長一定要睜大眼睛,挑選通過第三方魚油濃度品質檢測、SGS 重金屬和塑化劑等檢驗、SNQ 國家品質標章的產品,才能讓孩子安心吃。目前世界上最具權威的國際魚油認證機構是 IFOS (International Fish Oil Standards) ,標準比WHO還嚴格,選擇擁有 IFOS 認證的產品,更能確保品質和安全性。市售8款熱門兒童魚油推薦【兒童魚油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德國DHA 80%兒童魚油● Omega-3脂肪酸:SGS實際檢測濃度為98.6%● DHA含量:200 mg ,SGS實際檢測濃度為90%● 魚油型態:rTG● 複方成分:維生素D3● 劑型大小:小大研生醫與德國KD Pharma原廠聯合開發高濃度80% 200毫克DHA ,嚴選智利和秘鲁海岸的無汙染小型魚,透過專利製程萃取高吸收率rTG型態魚油,並添加全球百年大廠DSM瑞士頂級Quali®-D維生素D3 200IU,滿足兒童成長發育需求。顆粒小、好吞食,一天一顆即可,通過塑化劑、重金屬檢測,並獲得世界最高等級品質IFOS的五星肯定、Monde Selection特金獎認證。由於維他命D是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建議在飯後食用,吸收效果會更好。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7dXoKd【兒童魚油推薦品牌2】大研生醫 高濃度兒童魚油軟糖● Omega-3脂肪酸:300mg● DHA含量:181 mg● 魚油型態:rTG● 複方成分:維生素D3● 劑型大小:小吃軟糖就能補充營養!市售唯一特殊軟糖劑型,熱帶水果口味,沒有魚腥味,而且零含糖量,讓孩子吃得開心無負擔。挪威原裝進口,嚴選小型魚,避免重金屬污染,每粒含300毫克 Omega-3脂肪酸、181 毫克 DHA、74毫克EPA,以及180 I.U. 維生素D3,足量關鍵營養素,陪伴孩子健康成長。rTG型態魚油分子小、均勻分布,特殊軟糖劑型讓DHA和EPA利用率提高 43.3%。鋁箔泡罩包裝,隔絕光氧水,保存更新鮮,小巧好攜帶,出外旅行也能天天為成長加油!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xvZ07N【兒童魚油推薦品牌3】船井生醫 85% DHA日本進口rTG高濃度兒童純淨魚油● Omega-3脂肪酸:>225mg● DHA含量:>213 mg● 魚油型態:rTG● 複方成分:維生素E● 劑型大小:小日本原裝進口,藥廠等級製程,rTG型魚油吸收率高,加上創新SPD專利技術低溫萃取減少營養破壞,無腥味好入口。產品通過400項安全檢測,不含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並取得日本、韓國GMP認證,經SGS檢測DHA最高濃度為85.3%。日本專利腸溶軟膠囊不溶於胃酸,直抵腸道才溶解釋放,確保營養有效利用。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r9o1Kx【兒童魚油推薦品牌4】悠活原力 小悠活 兒童魚油咀嚼軟膠囊● Omega-3脂肪酸:385mg● DHA含量:275 mg● 魚油型態:rTG● 複方成分:維生素E● 劑型大小:小魚造型,可咀嚼食用採用挪威頂級魚油,魚油原料擁有USP (符合歐盟和美國藥典規範)、友善海洋標章、ISO 14001等認證。1粒含有385毫克Omega-3脂肪酸(但並未提供濃度檢驗),rTG型態好吸收,可剪開膠囊擠出液體,加入水中食用,或直接咀嚼,香檸風味兒童接受度高,建議4歲以上食用。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GjQbGy【兒童魚油推薦品牌5】GNC 健安喜 兒童魚油軟糖 覆盆子檸檬口味● Omega-3脂肪酸:50 mg● DHA含量:10 mg● 複方成分:維生素A、C、D、E● 劑型大小:軟糖可咀嚼食用全球最大保健食品連鎖品牌,水果風味軟糖設計,為兒童提升食用趣味,天然覆盆子檸檬風味,酸甜好吃。產品符合美國cGMP生產管理規範、FDA檢測標準,並通過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認證,建議2-3歲,一天一顆,4歲以上一天兩顆,靈活思緒,提高專注力,幫助學習。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oRmy9l【兒童魚油推薦品牌6】小兒利撒爾 小魚球 咀嚼式軟膠囊● Omega-3脂肪酸:166 mg● DHA含量:66 mg● 魚油型態:TG型● 複方成分:維生素E● 劑型大小:小魚造型膠囊,可咀嚼食用嚴選美國阿拉斯加野生鱈魚油,經7道純化處理,無魚腥味,香橙風味無糖配方,大人小孩都愛吃,TG萃取方式,保留魚油天然型式,吸收率高,通過SGS重金屬、塑化劑、微生物檢測,每天兩顆為孩子補充Omega-3,活躍學習力。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oRmyzV【兒童魚油推薦品牌7】BHK’s 兒童 魚油DHA 咀嚼軟膠囊 橘子口味● Omega-3脂肪酸:185 mg● 魚油型態:rTG● 複方成分:維生素A、D、E、 PS磷脂醯絲胺酸劑型大小:小魚造型膠囊,可咀嚼食用美國rTG型魚油 ,cGMP高品質,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 ,DHA含量125 mg,搭配專利PS(磷脂醯絲胺酸),具多國功效與製程專利,有助於兒童反應快、理解能力佳 ,加上多種維生素,全面照顧兒童健康成長,3歲以上建議一天兩顆,啟發天賦,卓越學習。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Vz75gb【兒童魚油推薦品牌8】澳佳寶 機伶小子魚油/兒童魚油● Omega-3脂肪酸:300 mg● DHA含量:120 mg● 魚油型態:rTG● 複方成分:維生素E● 劑型大小:軟膠囊可直接吞服,或咀嚼食用專為 1歲以上兒童設計的無糖配方,覆盆莓+柳橙風味,好吞好嚼。嚴選深海小型魚,捕撈24小時內即保鮮萃取珍貴成分,製造廠符合PIC / S GMP藥廠等級,自澳洲原裝原瓶進口,堅持不分裝以確保品質,並通過30項檢測。1-12歲兒童每天一顆,每顆含有300 毫克 Omega-3。產品連結 https://reurl.cc/Wxzxpx延伸閱讀:市售7款兒童魚油推薦!兒童魚油功效、挑選方式一篇就懂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鈣片吃吃停停恐致骨密度下降更快 3個NG行為可能害鈣質流失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醫師提醒,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6個危險族群,建議自費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骨骼疾病,往往數十年間都沒有任何明顯症候,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周立偉建議,最佳檢查方式是到醫院透過儀器檢查骨質密度 (BMD),診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骨質密度檢測儀有「骨超音波檢測(Ultrasound)」和「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兩種,原則上以雙光子能量檢測較為準確,也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周立偉說,健保提供特定條件下給付,其餘多需自費受檢。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骨質疏鬆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有以下幾種特徵,可能更容易罹患骨鬆:1.女性。2.體型過瘦或運動太少。3.停經或卵巢切除。4.年長者。5.有骨鬆的家族史。6.營養不均衡或服用特定藥物(類固醇、荷爾蒙藥物)。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鈣質才能被吸收利用。周立偉提醒,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足夠維生素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恐使鈣質白白流失。而維生素D不足的年長者,也容易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生素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周立偉指出,食物中也能獲取維生素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及嬰兒食品等,因東方人對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也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獲得。反覆補鈣又中斷,恐加速鈣質代謝。相關調查發現,台灣有吃鈣片習慣的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維持不到半年。雖然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造成骨鬆,但若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更會加速骨骼中鈣質代謝,最後骨質疏鬆的程度,可能比沒有補鈣習慣的人更嚴重。周立偉認為,原因在於原本有補鈣習慣的民眾,一旦中斷補充,因血鈣濃度需求,骨頭會釋出大量鈣質至血液中以維持平衡,進而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會高於從來沒有補鈣習慣者。補鈣建議可結合既有飲食,如固定早餐喝牛奶的人,可於牛奶中加入五穀粉,平時也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豆製品等,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梁哲翰說,維生素C也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連接骨質組成物,使組織有健康的支撐。常見高鈣食物有牛奶、起司、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板豆腐、豆干、海帶、黑芝麻。補充維生素D可食用高油脂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木耳、香菇、蛋黃等。負重運動最能提升骨質,慢跑、健走、登山都不錯。骨鬆患者建議做哪些運動?周立偉建議,加入適當的負重運動,能有效提升骨質,而慢跑、健走、游泳、太極拳等也是不錯的運動選項,只要能持續上述的補鈣方式,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梁哲翰建議,養好骨質,年輕人或停經前婦女可以去登山、健行、打籃球、體操、韻律操、舉啞鈴或壺鈴。年長者或停經後婦女可以執行健走、慢跑、球拍類運動、舞蹈、太極拳、游泳等活動。規律活動,減少骨密度流失,改善生活功能,以維護獨立生活的能力。鈣質流失3個NG行為1.常吃高鈉食品避免食用可樂、加工肉品、泡麵等食物,會加速腎臟代謝過多的鈉,也會同時排出鈣質。2.脂肪、動物性蛋白質過量過量脂肪會妨礙身體吸收鈣質的效率,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濃度,使尿液中排出更多鈣。3.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和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身體對鈣的需求,可能導致鈣從骨骼中被釋放出來,進而降低骨骼的鈣含量。而大量的汗液流失也會導致鈣的流失。Q:骨鬆如何自我檢測?1.現在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以上。2.風險計算公式:[年齡(歲)-體重(公斤)]X0.2,結果≧2為高風險,
-
2024-06-19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最愛問【腎臟病】血液透析8大常見Q&A 治療、照護一次告訴你
「洗腎完回家都好累,連滑手機的力氣都沒有,有愈洗愈累的感覺」「腎友飲食真麻煩,有什麼特別的保健之道嗎?」「皮膚好癢擦了乳液也沒用,有什麼方法能改善?」「瘻管不好照護,好想知道有什麼照顧小撇步?」這些是多數透析腎友的⽣活寫照,甚至有腎友因為⼯作、⽣活間忙碌,導致洗腎時間不⾜,引發⾼⾎鉀、不寧腿等併發症,甚至讓透析後恢復時間被迫延長,陷入惡性循環。該如何迎接透析後的第⼆⼈⽣,是腎友及家屬必備知識。以下幫腎友整理,8項常見洗腎Q&A,一次掌握治療及照護,一起提升生活品質。這篇文章會告訴你:【關於治療】Q1.血液透析是怎麼把血液「洗乾淨」的?Q2.血液透析常見的合併症有哪些?Q3.抽血報告怎麼看?有什麼隱藏殺手要特別注意?Q4.皮膚搔癢好困擾,要怎麼改善?【關於照護】Q5.洗腎還是想吃美食,可以怎麼做?Q6.乾體重怎麼算才對?Q7.瘻管常阻塞,日常要怎麼保養?Q8.洗完腎好累,體力很久才恢復?Q1:血液透析是怎麼把血液「洗乾淨」的?洗腎是因腎臟狀況不佳,⽽使⽤⼈⼯腎臟代替進⾏⾎液淨化,將⾝體中的廢物—「尿毒素」以及多餘⽔分排除。它的原理是將⾎液從⼈體內引流出來,讓⾎液經過俗稱⼈⼯腎臟的⾎液透析器,利⽤⼈⼯腎臟的⼈造半透膜清除廢物,再把乾淨的⾎液導回體內。長期⾎液透析腎友需要接受⼀週⾄少3次、每次平均4小時的透析。如果沒有將毒素清乾淨,會在體內慢慢累積,引發其他併發症。另外,醫師強調,如果縮短透析時間,洗腎脫⽔速度過快易增加⼼臟負擔,甚⾄有⾎壓下降的問題。⾎液透析想要「洗乾淨」,其中影響關鍵就是⼈⼯腎臟內的中空纖維 膜,中空纖維膜有著非常多的孔洞,其孔徑⼤⼩與⼈⼯腎臟的效能息息相關,⽬前台灣常⾒的⾎液透析共有三種:●傳統⾎液透析(Hemodialysis, HD):主要移除分⼦量1,000Da~12,500 Da 以下的物質●⾎液透析過濾術(Hemodiafiltration, HDF):可移除⼩分⼦與中分⼦(25,000Da),清除效能較傳統⾎液透析好●延展性⾎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emodialysis, HDx):同時有⼤⼩不同孔徑,最⼤孔徑達到5.0nm,可更有效移除⼤的中分⼦毒素※道爾頓(Dalton,縮寫Da)是原子和分子的質量單位延伸閱讀:人工腎臟有哪些?一次告訴你無論使⽤哪種⾎液透析治療,如果沒有「⾜量透析」,腎友會出現虛 弱、疲倦、體重減輕、噁⼼、胃⼝不好、膚⾊暗沉、搔癢、不寧腿、尿毒性⼼包膜炎等併發症,也不利保存剩餘腎功能。Q2:血液透析常見的合併症有哪些?血液透析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合併症狀📌透析中低血壓病人在透析時血壓下降,可能有頭暈、噁心嘔吐、抽筋、肚痛等症狀可能原因>短時間水分脫除太快或大量脫水📌肌肉痙攣(抽筋)常發生於透析治療快結束時,腿部較常見可能原因>大量脫水、血壓下降📌皮膚搔癢根據近20年搔癢症於洗腎患者盛行率中,約有3-4成腎友因中重度搔癢而苦。可能原因>高血磷、皮膚乾糙、尿毒素洗得不夠乾淨、副甲狀腺亢進📌透析不平衡症候群在初期洗腎較容易發生,有頭痛、高血壓、噁心、視力模糊、抽搐等情形可能原因>腦部血液毒素清除較慢,產生濃度差異,導致腦壓上升延伸閱讀:洗腎時發生透析不平衡症候群,可以這麼做Q3:抽血報告怎麼看?有什麼隱藏殺手要特別注意?為了解血液透析治療的效果,例如洗得夠乾淨嗎、藥物是否需要調整,以及腎友的營養狀況等,醫院皆會定期安排抽血,每個腎友狀況不一,醫師會依病況調整抽血項目,以下是各種常見數值的影響:📌肌酸酐(CRE):建議維持透析前 8~20 mg/dl肌肉細胞代謝的產物,過低代表太瘦及營養不良📌鉀(K):建議維持3.5-5.1 mmol/L太低容易全身無力;太高會引起心臟麻痺、猝死📌鈣(Ca):建議維持2.15~2.58mmol/L太低容易引抽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肌肉無力等症狀,太高則會引起皮膚癢、嗜睡、便秘、及血管組織鈣化等副作用📌磷(P):建議維持2.5-3.5 mg/dl所有含蛋白質或營養的食物都會含有磷,過高導致皮膚癢,長久會引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肌肉無力症狀, 血管組織鈣化📌鈉(Na):建議維持136-145 mmol/L水份滯留體內導致高血鈉,嚴重者會造成肺水腫、呼吸困難,低血鈉則會有低血壓、肌肉無力、甚至意識不清 📌副甲狀腺素(I-PTH):建議維持150-300 ug/L, 或正常值的2-6倍太低會有非動態性骨病變、容易發生骨折及酸痛;過高會出現皮膚癢、四肢無力、貧血、容易骨折等症狀📌尿素氮(BUN):建議維持透析前 60-90 mg/dl;透析後 7-18mg/dl若過高可能是蛋白質攝取過多、透析量不足、潛伏其他疾病或感染、腸胃道出血或使用類固醇造成延伸閱讀:這些抽血數值過高怎麼辦?透析腎友注意這幾點常規抽血中並未追蹤的「大的中分子」,也必須注意。若未洗淨,引發的症狀不只造成生活的困擾,長期忽略也恐影響住院率與死亡風險。尿毒素依分子大小分為三類,不同大小的尿毒素殘留,對身體的不同影響如下:📌小分子:分子量<500Da包含尿素、肌酸酐、磷酸鹽,累積過多,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皮膚搔癢、疲憊、無力📌中分子:分子量500Da-25,000Da多數都是胜肽類物質,如β2-微球蛋白、副甲狀腺素、瘦體素等。累積過多會造成發炎、血管鈣化、關節病變、運動及感覺神經病變,長期將加速器官老化📌大的中分子:分子量25,000Da-60,000Da目前已知有25種,如白血球介素-6、FGF-23、YKL-40、λ-FLC等。累積過多會造成免疫力下降、慢性發炎、認知障礙如失智,甚至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透析10秒鐘教室】認識尿毒素家族目前常見的高透量人工腎臟中,主要移除中分子,而近年隨著透析膜科技發展,已有延展性⾎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emodialysis, HDx),採用中截除透析膜(Medium cut-off,MCO)人工腎臟,相較於傳統High-flux HD及HDF能更有效地移除大型中分子。建議腎友可以檢視目前情況,和醫護討論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血液透析方式。Q4:皮膚搔癢、不寧腿好困擾,要怎麼改善?「常常抓到流血也停不下來,擦藥也沒用?」,根據近20年搔癢症於洗腎患者盛行率中,約有3-4成腎友因中重度搔癢而苦,而造成搔癢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高血磷、皮膚乾糙、尿毒素洗得不夠乾淨、副甲狀腺亢進,其中還有10%血液透析腎友可能出現穿透性皮膚炎(類似丘疹),造成原因是尿毒過高或鈣鹽物質堆積,促進局部炎症反應及結締組職病變,穿透表皮層至體表,導致皮膚搔癢情況。治療皮膚搔癢方式有哪些?1.擦乳液2.低磷飲食、依醫師指示服用磷結合劑藥物3.依照醫師指示使用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4.依照醫師指示調整血液透析醫囑除皮膚搔癢外,你是否曾出現白天或工作時,身體狀況不錯,一到夜晚就開始出現雙腳想動的衝動,或是小腿搔癢感覺不適的情況?上述狀況叫做「不寧腿症候群(RLS)」,是一種合併感覺異常與不自主運動的末梢神經病變,主要發生在下肢,好發高危險族群包括腎臟疾病患者、孕婦、缺鐵性貧血、周邊神經病變患者。治療不寧腿症候群的方法有哪些?1.非藥物治療✅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咖啡✅睡前泡熱水澡,按摩伸展腿部✅改善缺鐵性貧血2.藥物治療按醫師處方依病情選擇鐵劑、Dopamine類、Benzodiazepine、Anticonvulsants和Opiods等藥物3.透析族群對抗不寧腿✅調整治療方式根據研究指出,延展性⾎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emodialysis, HDx)的中空纖維膜有不同孔徑大小,孔徑愈大可以移除愈大的尿毒素,進而緩解不寧腿症狀。Q5:洗腎還是想吃美食,可以怎麼做?因為透析腎友無法正常清除血中廢物,所以腎友在飲食上必須有所限制,特別是磷、鹽分、水分和鉀離子的攝取。腎友還未接受血液透析前,需保持低蛋白飲食,避免腎臟負擔過重。但在透析過程中,因小分子的蛋白質也會被帶走,反而需要補充。可參考以下的飲食建議:延伸閱讀:外食族透析腎友怎麼吃?腎臟無法正常工作會造成高血磷,進而使鈣離子下降,加上活性維生素D3生成不足,鈣的吸收發生問題。長期會導致皮膚發癢、嚴重骨骼病變及組織鈣化。日常生活中除了限制攝取含磷飲食,也要配合使用磷結合劑,抑制腸道對磷的吸收。降磷藥物種類及正確服用方法Q6:乾體重怎麼算才對?洗腎後尿量會慢慢減少,甚至無尿,水分的移除大部分得靠機器,而兩次透析間的體重增加太多,讓人體短時間流失過多的水分,身體會強迫末梢肌肉內的血液送回身體中心,避免重要器官因降壓而受傷,可能導致抽筋。因此平日須限制水分的攝取,養成每天量體重的習慣,每次洗腎體重增加,以不超過乾體重的5%為原則。尤其是體重太輕、體能狀況不佳、末梢循環不良、易抽筋的腎友,更要好好控制。所謂乾體重,是指腎友在透析後身體最佳狀況的體重,例如沒有四肢水腫及肺水腫,且血壓正常。腎友可依例子換算自己控制範圍:小明:體重60公斤兩次透析間體重:60*0.05=3=限增加3公斤【小提醒】:水分攝取量還需要注意食物中含有的水分,例如水果有90%是水,肉類有60%是水,糖類澱粉質也有30%是水。延伸閱讀:限水壓力大,忍不住想喝怎麼辦呢?真的忍不住啊!Q7:瘻管常阻塞,日常要怎麼保養?洗腎的血管通路—瘻管,是接受透析治療病人的困擾之一,瘻管的壽命有限。腎友每年住院,平均有一半日數及費用都是為了「瘻管」的治療、重建或重新再開一個通路,如部分或完全狹窄阻塞 (栓塞)。瘻管對於腎友來說等於第二條生命線,若沒有適當的照護可能阻塞、狹窄、感染,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醫師叮嚀務必戒菸、禁止提重物、不要穿戴緊身衣物或飾品、睡覺時請勿壓迫手臂、常做握球練習促使自體廔管成熟。除了平時保養、定時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追蹤況外,還可以用「二消失一不對」及早發現問題。1. 震顫感消失正常廔管的血流比較強,輕輕觸摸會有震顫感,當震顫感消失,代表血流受阻2. 呼呼聲消失正常廔管使用聽診器可聽到「呼呼」的血流聲,若聲音消失,表示血管可能狹窄或是阻塞3.兩側手臂不對稱腫大靜脈狹窄,血液就會塞車,堵在肢體近心端處,造成肢體或臉部腫脹,甚至不易止血延伸閱讀:透析瘻管有哪些?瘻管圖鑑告訴你Q8:洗完腎好累,體力很久才恢復?血液透析治療後,可能會經歷數小時的疲倦、虛弱、筋疲力盡等感覺,身體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來調整和恢復元氣,然而,研究顯示療程後恢復時間每拉長1小時,住院風險會增加3%、死亡風險增加5%,所以每次洗完腎的恢復時間過長,不只是體力下降,當生活品質受影響時可能正在失去生活的主控權。讓透析後恢復時間變長的可能原因有哪些?1.透析脫水量當脫水速率超過13cc/每公斤/每小時。2.營養不良3.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發現腎友的BMI大於35kg/m2,可能會影響恢復時間。4.透析過程的併發症透析過程複雜,可能導致身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和反應,如透析過程中的低血壓等,可能影響恢復時間。5.透析清除率透析清除率高,表示透析治療能夠更有效啲清除體內累積的液體和廢物(尿毒素),而這對於透析後的恢復時間有重要的影響。想縮短透析後的恢復時間,可以怎麼做?✅規律透析、重視透析清除率✅健康生活、注意飲食✅主動與醫療團隊溝通,調整透析方式國外研究數據指出,採用延展性⾎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emodialysis, HDx),腎友透析後恢復時間大於6小時者比率減少,也透過12個月觀察,「疲勞、缺乏精力」評分為嚴重與重度的患者比率降低,同步改善腎友的日常活動執行能力及生活品質。【推薦社群】【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每週提供一個透析知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粉絲專頁透析腎友該如何在透析之餘獲得更完整的生活照護,進而邁向更高生活品質,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於2014年成立,提供更完整的生活照資訊給大家。
-
2024-04-04 醫療.新陳代謝
中年女性想改善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名醫教你五招舒緩妙方!
「天氣明明非常濕冷,晚上睡覺卻熱到大量流汗,但是過一下子又冷到要蓋二條棉被。」「皮膚變得好乾燥,連私密處都乾澀灼熱,常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這些都屬於更年期的生理變化症狀,當體內荷爾蒙濃度開始改變,失去雌激素的保護後,不僅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各種不適感也讓人心力交瘁。女性進入更年期,可考慮進行荷爾蒙治療女性通常在45至55歲左右進入更年期,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說,更年期代表女性身體逐漸老化,當卵巢功能一步步的萎縮,影響荷爾蒙分泌,除了生育能力下降,各種不適也跟著來。最常見包含盜汗、熱潮紅、肩膀與手指痠痛、情緒起伏大、皮膚乾癢、情緒易怒暴躁等。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女性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等,進而易引爆動脈硬化、腦中風發作。張瑜芹表示,荷爾蒙可抑制交感神經、穩定情緒,當更年期分泌減少時,會出現焦慮、失眠、頭痛、肌肉痠痛、沒來由的燥熱感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憂鬱。如果症狀加劇影響生活品質與身體健康,應及早就醫治療,可以採「荷爾蒙補充療法」,使用低劑量的雌激素治療,當症狀減緩或消失,請醫師評估停止用藥。延緩更年期:多吃以下食材,提早保養抗衰老 有些人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罹癌風險,張瑜芹強調,研究並非完全百分百,年齡、肥胖也是危險因子。過了一定年紀,就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五癌篩檢」服務,若家族有二親等罹患乳癌,建議提早40歲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其他更年期女性的預防保健措施,還可以從體重控制、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下手。女性聽見「更年期」往往擔憂害怕,張瑜芹分享保養祕方,建議多吃豆類製品補充天然雌激素、多食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深海魚、攝取富含鈣及維生素D3的食物、少吃糖及精緻澱粉。張瑜芹提醒,女性過40歲之後,就該注意身體狀況,及早做好準備;當更年期來臨,注重身心調理,千萬不要隱忍或硬撐。如果對於更年期症狀置之不理,不擦拭乳液、不增加營養素,只會老得更快。如何緩解更年期症狀?1.飲食均衡:攝取優質蛋白質,幫助維持肌肉量、修復肌肉和骨骼。2.烹調清淡: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選擇原型食物。3.維持運動:適度的負重運動可消除壓力,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4.營養補充: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5.充足睡眠: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可減緩更年期的疲累與注意力不足。資料提供:張瑜芹醫師 記者:廖靜清整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4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能透過日曬及飲食補充!搭配「1物」一起吃更能促進吸收
維生素D(維他命D)有「陽光維生素」之稱,是人體唯一可透過足夠日曬自然合成維生素,亦能從飲食攝取而得。過去以為維生素D僅能增進鈣磷吸收,預防骨質疏鬆,但近代研究發現,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荷爾蒙。維生素D作用全身維生素D有多種形式,主要為維生素D2和D3。維生素D2存在於植物身上,是麥角固醇通過光合作用所生成;維生素D3則是透過陽光照射皮膚,經由皮下的脫氫膽固醇與陽光中紫外線反應所生成。維生素D功能非常多,幾乎可以作用在人體的每一個器官,有助鈣質吸收、降低骨質疏鬆風險外,還有增強免疫力、抗發炎、抗過敏,減少感冒的機率。有睡眠障礙的人可能維生素D攝取不足。維生素D也與多種慢性病的預防與預後有關,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研究發現,提高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可能可以降低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機會,如第一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關節炎、氣喘等。維生素D如何補充?1.曬太陽:人體皮膚接受陽光的照射後,能合成維生素D,建議選中午11至13時紫外線最強時段,每天曬太陽10至15分鐘。2.天然食物取得:維生素D2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酵母、蘑菇、香菇、黑木耳、藻類等。維生素D3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多吃鮭魚、鯖魚、鮪魚、肝、蛋黃、乳酪等食物,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3.維生素D補充劑:怕曬黑、住高樓陽光被遮擋的民眾,建議可額外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一般成人建議每日補充400~2000 IU的維生素D。維生素D3為脂溶性,搭配油類攝取更能促進吸收,飯後吃效果好。維生素D能有效提升鈣吸收60%,若同時補鈣,能促進骨質強壯。攝取過多維生素D,會導致鈣質在血液中堆積,引起惡心、嘔吐、虛弱、頻尿,甚至骨骼疼痛、鈣結石。需補充維生素D族群1.日曬不足者2.膚色較深者3.中老年人4.腸胃道功能不佳者5.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病者
-
2024-02-05 失智.大腦健康
三高失控易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預防及延緩失智,日常必做3件事
家中長輩最近常情緒起伏不定、三不五時忘記事情,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前兆?老了一定會失智嗎?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弘說,年齡的確與失智有關,65歲以上約8%會得失智症;每增加5歲,罹患機率增加1倍。生活習慣差 大腦有害物質堆積王志弘表示,失智發生原因,有一部分是「風險的累積」,以占比最高、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來說,成因與腦部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有關。年輕時若生活習慣不佳、作息不規律,大腦有害物質堆積15至20年後,65歲左右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不單是記憶力減退,也會混淆時間與空間、個性改變、產生妄想或幻覺等,影響人際關係。另一項風險是「三高疾病」,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健康、血脂異常升高易導致血管阻塞、高血糖會傷害血管。三高易引發腦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主因,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控制三高、糖尿病、戒菸、節制飲酒,就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另外,多動腦、多活動、維持正常體重,也有助於預防失智。三高藥不按時吃 增加失智風險許多患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擔心長期吃藥是否會失智?王志弘說,服用三高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患者依醫囑規則用藥,可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按時吃藥才容易失智。近年新開發的血糖藥,可以保護心腎,血壓藥物可以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若對用藥有減量、副作用等疑慮,務必與醫師討論,不可貿然停藥。王志弘強調,失智者因為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著,生理時鐘不正常。建議避開正午時段曬曬太陽,陽光可幫助人體自身合成維生素D3,日照也能穩定情緒,減少日夜顛倒現象。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王志弘建議日常應多運動、選擇食用多元蔬菜、適量水果(防血糖升高)等,尤其是執行「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素,具抗發炎、抗氧化作用。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3-12-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48歲男每天吃突中毒昏倒!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但他誤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每天竟吞下2至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每天服用2、3錠維生素D 竟讓他腎功能大幅下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本身因從事粗重工作,下班後都會邀同好喝2杯,長期累積下來,出現酒精性肝硬化症狀,還因此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僅無法久站,甚至一走路就十分疼痛,經置換人工髖關節後病情才稍稍好轉,因此讓他一直探詢如何可以「保骨本」。沒想到友人告知患者:「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甚至還能預防骨質疏鬆」,聽聞後讓他大為心動,因此就到藥局購買維他命保健食品,原本建議劑量為每天1錠,但他卻每天服用2至3錠,2個多月後,開始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更是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躺在客廳,驚覺狀況有異,趕緊送醫檢查。陳政國指出,經抽血檢查後,發現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4.5 mg/dl、副甲狀腺素則為3.3 pg/ml,腎功能分數從80多分直接退化到30多分,經詢問才發現,是因活性維生素D3服用過量,因此緊急停用後並補充大量水分,才總算恢復意識,1週後回診,數值順利恢復正常。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因此,林軒任建議,民眾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陳政國、林軒任均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增失智風險?醫師2原因說明為何一般人不需恐慌
你可以先知道: (1)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小鼠,在充足的維他命 D 飼養條件下病情反而嚴重,但這只能解讀為「有病多吃維他命 D 有害」,並非「沒病多吃維他命 D會得病」。 (2)該研究為小鼠實驗,動物實驗不等於人體有相同效果。 (3)健保資料庫研究為使用屬於「藥物」的「活性維他命 D」族群,並非一般民眾買來吃的、屬於「營養補充品」的「非活性維他命 D」。 (4)使用活性維他命 D 的族群,多為腎臟病患,腎臟病患本來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該資料分析應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網傳「維他命 D 越吃、腦細胞可能死越多?!」貼文,提及阿茲海默症的動物實驗,觀察到補充維他命 D 會加重病情,而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顯示相同的結果。但專家表示,動物實驗並非代表人體也一樣,而健保資料庫分析的是藥用的「活性維他命D」,並非一般人吃的營養品「非活性維他命 D」。 吃維他命 D 害失智?原始謠傳版本: 國衛院研究:老年人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失智風險不減反增 並在社群平台和新聞流傳相關內容:查證解釋: 傳言提到「阿茲海默症的動物實驗中,觀察到補充維他命 D 會明顯的『加速』腦神經細胞死亡、加重認知功能退化」,其中引述的研究就是臺灣國衛院於 2022 年 8 月 發表於《Aging Cell》(老化細胞)學術期刊的「補充維生素 D 會加重阿茲海默症的進展:動物模型和人類隊列研究」。 衛福部也於當時召開記者會,新聞稿中詳述該研究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 D 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反而血中維生素 D 低下,但大腦中的維生素 D 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與大腦中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位在一起。 第二部分則是研究團隊在得到上述實驗結果後,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 D3」(calcitriol),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 1.8 倍;如果是失智症患者則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 2.17 倍,這些數字也就是傳言主要的內容。(1)動物實驗不等於人體 MyGoPen 諮詢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常務理事傅中玲,她表示該研究的第一個部分是用阿茲海默症的小鼠,因此應該解釋為已經得阿茲海默症多吃維他命 D 有害,而不是沒病吃維他命 D 會得病,但阿茲海默發病前潛伏腦中二十年,如果沒有類澱粉檢查,民眾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有病理變化,臨床上的建議是如果目前沒有記憶問題,就不建議作檢查,有症狀再做。傅中玲指出,更何況一般動物實驗結果是否可以應用於人身上,其實在科學上也並不一定,所以好的研究會合併動物實驗和人的臨床報告來取信於人。 (2)實驗用藥 並非市售維他命D 傅中玲強調,該研究所使用的資料是針對健保資料中開立「活性維生素D3」,與一般民眾買的、吃的「非活性維生素D3」不同,要符合健保開立活性維生素D3,條件包括:維生素 D 依賴型佝僂症、低磷血佝僂症;副甲狀腺機能低下;慢性腎不全引起之低血鈣症;停經後婦女患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病患等。(3)健保資料庫的用藥族群 本身就是失智高風險 傅中玲指出,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則因為不能併用其他骨質疏鬆症藥物,在其他骨鬆藥物效果比活性維生素 D3 的效果明顯下,較少選擇開活性維生素 D3 作為主要治療藥物。因此,健保的活性維生素 D3 族群不但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狀態,甚至很多是因為腎功能不好而使用,但是醫學上已知腎功能不好的病人,本身就有較高的失智症發生率,慢性腎臟病並患有失智症的比率高達 30% 以上,可以說腎臟功能越差,失智症比例越高。傅中玲表示,當初國衛院發表這篇研究時,就曾引發爭議,許多專家認為國衛院的研究呈現的是「相關性」,而非必然的「因果關係」,傅中玲強調「我也同意上述觀點」。 傅中玲呼籲,因果研究非常困難,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關聯性研究,因此結論通常需要寫的比較保守一點,但有些研究則是在公眾傳播的過程中被誇大而易生誤導,民眾收到相關傳言訊息時,應可仔細看清內容或搜尋已公開、具公信力的資料比對釐清。結論 傳言提到的研究分為小鼠動物實驗及健保資料庫分析二個部分,其中小鼠實驗是已經罹病的小鼠投給維他命 D 而得到的結果,所以結論應解讀為已經罹病多吃維他命 D 有害,而不是健康的人吃維他命會得病,但實際情況是一般人在出現症狀以前、不知道自己已有阿茲海默症,該研究的價值應有助於未來更多、更重要的突破性進展,但與民眾實用價值有落差,民眾也毋需錯誤解讀、過度驚慌。 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分析健保資料庫,但撈取的資料是使用「活性維他命 D3」,但一般民眾吃的是「非活性維他命 D3」( cholecalciferol ),活性維他命 D3 是藥品、非活性維他命 D3 是營養補充品,民眾從飲食中、保健食品或日曬所獲得的都是「非活性維他命 D3」。且專家也表示,使用健保的活性維他命D3族群多為腎臟病患,腎臟病患本身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該研究是「相關性」研究、而非「因果關係」的結論。(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vitamin-d.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骨質疏鬆症堪稱年長者殺手?醫教如何兼顧肌肉與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患者平常難以察覺,一旦有警訊往往都是已經骨折,再加上死亡率高,形同老人殺手。馬偕醫院骨科醫師張定國表示,我國骨鬆盛行率高居亞洲第一,男性超過兩成,女性則有近四成;加上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超過一成,不可不正視其威脅。運動量少?較長壽?台灣骨鬆患者高居亞洲第一。張定國指出,我國骨質疏鬆率高居亞洲第一,約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骨質疏鬆,若以性別來看盛行率,男性約24%、女性較高38%;其中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致死率男性為近兩成,女性則約一成。至於我國為何會高居亞洲第一?他表示,推測可能是國民運動量較少或是年齡較為長壽,也有可能是健保較為齊全,跟其他國家樣本數有落差,但原因很多,尚未有確切定論。張定國表示,停經後的婦女、超過70歲男性、曾經骨折者、身材偏瘦/BMI低、有家族史,或是有糖尿病、腎功能不佳(洗腎)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他也說,如果只是輕微受傷就造成骨折的人更要特別留心,都應該要定期檢查。骨質疏鬆危險因子.高齡者:年紀愈大,骨質疏鬆機率愈高。.停經後女性: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流失快。.有骨鬆家族史:或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患者。.久坐、缺乏運動:運動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太瘦或過度減肥:骨質承重較少、營養攝取不足。.藥物使用:長期使用類固醇、甲狀腺素等。篩檢性骨質密度檢測並未給付,建議自費進行。張定國說,目前健保在骨質密度檢測的給付條件較為嚴格,篩檢性檢查都不會給付,並且一個人一生只給付三次骨質密度檢測,超過三次都得自費。而高風險民眾或是停經後女性應該至少3至5年做一次檢測,或是在健康檢查中額外勾選檢測。目前骨質密度檢測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最常見的方式,測量腰椎、髖骨兩處。張定國說,幾乎各大醫院都有,自費價格約落在600至1000元間。另一種為測量腳底的定量超音波,但是僅為初步篩檢工具,不能做診斷,健保亦不給付。骨質密度檢測1.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腰椎、髖骨兩處。自費價格約600至1000元。2.定量超音波:測量腳底,僅為初步篩檢工具,不能做診斷,健保亦不給付。維生素D和鈣都需補足,同時照顧肌肉與骨骼。由於維生素D可以增加腸胃對鈣的吸收,並有助於肌肉功能,甚至減少跌倒可能;而鈣質是骨頭主要組成成分,因此維生素D、鈣質的攝取都不可輕忽。張定國強調,多運動、曬太陽、飲食均衡等不只是預防也是治療骨鬆的重點。曬太陽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建議民眾一天曬太陽約15至20分鐘,若是怕臉曬黑曬傷,可以在臉上擦防曬乳液,讓身體其他部位曝曬在陽光下,或是避開正中午時段,改在清晨、傍晚。在飲食上,張定國表示,高脂肪魚類的維生素D3含量較多,如鮭魚、鮪魚、鯖魚,或是牛肉、雞蛋、牡蠣等亦有豐富含量;而含鈣量高的食物包含芝麻、紫菜、小魚乾、蝦米、木耳、黑豆、黃豆等、九層塔、牛乳製品等。除了日常飲食攝取外,亦可透過營養保健品來加強補充維生素D。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建議,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片、8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並多曬太陽、運動、喝牛奶,保持良好作息,降低骨鬆風險。另外,也應避免吸菸、飲酒過量。進行身體負重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跳繩等。張定國說,骨鬆常常合併肌少症一起發生,肌耐力不夠者應該多做運動,降低跌倒骨折風險,如快走並搭配登山杖增加安全。而平衡感不好的人就應該避免慢跑,以免增加跌倒風險。他強調,要做「腳在地上、身體負重」的運動,對於改善骨質疏鬆較有幫助,例如,跳舞、爬山、慢跑、爬樓梯、跳繩;而游泳、打太極拳等運動對骨質幫助較有限。張定國提醒骨質疏鬆的長者,若要避免摔倒,視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很多長者是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白內障、青光眼等應該積極治療,否則骨折恐造成永久傷害。
-
2023-09-14 醫療.精神.身心
一類食物吃太多,恐容易焦慮難入睡!5妙方讓大腦回歸平靜
比起過去,現代人生活步調快,確實更難做好情緒控管,容易衍生不少的身心問題,如陷入憂鬱情緒、入睡困難、焦慮、恐慌等。其實,透過飲食調整及運動,就有助調節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幫助大腦回歸平靜。五妙方改善現代人焦慮、難以放鬆的問題1、低醣飲食一般認為,胰島素阻抗會導致糖尿病,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胰島素阻抗會造成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會影響大腦,讓人易陷入焦慮、恐慌、入睡困難等情緒障礙,罹患憂鬱症風險增加2倍以上。因此,透過低醣飲食,將一整天所需的醣類,包含「精緻醣」與「非精緻醣」,限制在100克,甚至是嚴格的50克內,而一碗飯約含醣類60克,讓飯前跟飯後的血糖,不要差距太大,將有助情緒的穩定。2、增加好的脂肪酸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跟ω-6都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兩者最佳比例為1:1。不過,現代人外食機會多,攝取的油脂通常會偏向ω-6脂肪酸。如果血液中ω-6脂肪酸太高,卻會讓人傾向發炎,衝動、焦慮、失眠的比例也會比較高。因此,有負面情緒的人可以增加ω-3脂肪酸的攝取量,如魚油、磷蝦油、亞麻仁油、紫蘇油等,降低ω-6脂肪酸的攝取,如大豆油、葡萄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3、適當補充「益生菌」想要把情緒養好,腸內菌要先顧好。腸道不僅扮演消化吸收的角色,還負責神經傳導、感覺及內分泌功能,被認為是人體的第二大腦。透過補充「益生菌」,並且補充益生菌的食物「膳食纖維」,目前認為是改善腸內菌環境的重要方法,而且好菌的菌種愈多,可以應付體內的狀況就愈多。雖然優酪乳、養樂多、優格等也可以補充益生菌,但裡面加了非常多的糖,100㏄養樂多裡有高達15公克的糖,一來容易造成血糖不穩而影響情緒穩定,二來也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等問題。4、足夠的維生素D研究發現維生素D有助吸收鈣、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免疫力等好處,也參與腦部神經元運作,有助排除負面情緒,對抗憂鬱和焦慮症狀。血中維生素D理想值30-80ng/mL,假使抽血後發現低於此濃度,不妨可以透過日曬或營養品來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3。若想從日曬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3,通常須接收早上10點至下午2點的正午陽光,手腳不擦防曬,約曬15至20分鐘。5、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有愉悅感,達到放鬆心情,提高身體自癒力作用。建議從事有氧運動如慢跑、跳舞、游泳等,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阻力運動也要做,一般建議有氧運動30分鐘後,可接著做10至15分鐘的阻力運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7 養生.抗老養生
營養師推「八二法則」防衰老又滿足口欲 還能減少自由基產生
【本文重點】母親節前夕,營養師分享了幾個凍齡的方法:抗氧化飲食可延緩衰老,高鈣飲食可以留住骨質,維持腦力可以增加思維敏捷度。她建議在日常飲食中減少油炸、加工食品、糖和澱粉的攝取量,飲食中多攝取蔬菜,並維持「八二法則」,即健康食物占八成。她還建議多攝取維生素A、C、E等抗氧化成分和Omega-3等好油,避免高溫烹煮的食物,多選涼拌或蒸煮食材。--by ChatGPT「妳們看起來像姊妹一樣!」現代媽媽懂得保養,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除了外貌,內在年輕也要兼顧,看不見的骨質和營養流失,正悄悄偷走健康。抗氧化飲食可減緩衰老,有效率的高鈣飲食留住骨質,多學習維持腦力。母親節前夕,陪媽媽一起學習凍齡。全天下女性都想永保青春,透過日常飲食也能做到抗氧化,讓身體機能維持最佳狀態。「自由基」是老化、疾病元凶,營養師建議減少油炸、加工品及糖、澱粉份量,並提高蔬菜量,最重要是維持「八二法則」,健康食材占飲食的八成。新光醫院營養課股長許為捷表示,自然界中的物質由原子、分子、化合物組成,物質周遭皆有電子圍繞,一旦失去電子後,將會變成自由基,處於活性極強、不穩定狀態,會急著想掠奪其他物質的電子。以人體來說,呼吸、新陳代謝、免疫反應等皆會產生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產生疾病及老化。維生素A、C、E、微量營養素如硒,抗氧化能力強。許為捷表示,在一般狀態下,人體的自由基處於平衡狀態,當人體受到病毒攻擊,自由基會協助抵抗,但當體內有過多自由基時,會造成身體發炎,也會引發連鎖反應,使得細胞、DNA、脂質遭破壞,進而使身體細胞老化、功能受損,甚至引發疾病。以運動員為例,因長期運動導致體內自由基過多,外表較同齡來得成熟;而不良習慣如愛吃油炸、加工品,或壓力、熬夜、焦慮也會產生自由基。攝取維生素A、C、E等,或補充微量營養素都有助抗氧化。許為捷指出,「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輔因子,可避免細胞受到氧化破壞,可透過堅果、海產、瘦肉或保健食品補充;硫化物亦可抗氧化,可攝取十字花科、洋蔥、蒜、韭菜;茄紅素也擁有高抗氧化能力,有助心血管健康。低溫烹煮減少自由基產生,Omega-3不能少。許為捷表示,20至40歲女性若有懷孕規畫,可補充葉酸、鐵質;40至60歲女性則需著重保護心血管,補充魚油Omega-3、維生素D3及鈣質,B群有助維持造血功能,讓免疫系統運作正常;50至60歲女性為避免肌少症,除了鈣質,亦可多補充鎂,可安定神經、幫助睡眠。許為捷提醒,無論任何年齡層,應降低糖類攝取,也應避開高溫烹煮的食物,包括炸物、滷味等,近年日本流行低溫烹煮(sous vide),維持美味又能降低體內產生自由基機會。而民眾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包括大量蔬菜及魚肉,尤其魚肉脂肪中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人體抗氧化。更年期女性穩定荷爾蒙,需攝取足量蛋白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表示,更年期導致女性荷爾蒙減少,穩定荷爾蒙可延緩老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問題。蛋白質、好油是構成荷爾蒙的重要原料,許多女性怕膽固醇過高,不敢補充蛋白質,反而會引發肌少症,建議每天應攝取足量蛋白質,每10公斤需要一份,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需要6至8份蛋白質,例如每餐至少要吃一個手掌心大、1公分厚度的魚、肉或豆製品。莊譓馨指出,黃豆、山藥及亞麻仁籽富含雌激素,亦可提升荷爾蒙分泌;而晚睡影響荷爾蒙分泌,使負責修復功能的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不足,加速老化,建議在晚間11點至凌晨4點間進入熟睡狀態。若採168斷食,建議早餐要吃、晚餐跳過。近年許多民眾瘋168間歇性斷食,莊譓馨表示,間歇性斷食原理是當人體留有12至16小時空腹時間,身體會啟動荷爾蒙進行細胞修復,包括改善胰島素阻抗及心血管等問題。有些民眾選擇不吃早餐做168斷食,但減肥效果不顯著,她建議可以改為晚餐斷食,早餐是一天能量的重要來源,建議自製養生飲品,例如豆漿搭配亞麻仁籽、黑芝麻或卵磷脂,補充維生素E、鈣質、鐵質,營養又顧腦。而現代人壓力大,會想吃甜食紓壓、照顧大腦情緒,她建議民眾採取「八二法則」,健康食物占八成、兩成留著「放縱」,維持健康也能讓心情愉快。外食族蔬果量攝取不足,也常面臨高油、高糖及精緻澱粉問題,長期下來增加身體發炎機率,不僅是老化元凶,還會造成心血管、慢性疾病、癌症發生。莊譓馨建議,民眾多攝取五色蔬果,增加抗氧化來源,並減少高溫烹煮、油炸食物,可多選涼拌、蒸煮食材。莊譓馨建議多攝取含Omega-3、Omega-9的好油,例如橄欖油、苦茶油、亞麻仁油等,以及葵瓜子、杏仁、松子、芝麻等堅果類,皆有助於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肝臟代謝排毒蔬食沙拉材料:甜椒、酪梨、番茄、蘆筍、奇異果、水煮蛋(2顆)、巴西堅果(2顆)、紅洋蔥、香菜。作法:將材料加入後,用檸檬汁、橄欖油、鹽、黑胡椒調味。營養價值:1. 酪梨、蘆筍:富含穀胱甘肽,能幫助肝臟代謝排毒。2. 巴西堅果:硒是榖胱甘肽抗氧化機轉的重要營養素。3. 番茄、紅洋蔥和香菜能增強抗氧化、修復細胞。富含抗氧化維生素食物:1. 維生素A:豬肝、奶油、起司、蛋、牛奶。2. 維生素C:芭樂、彩椒、奇異果、檸檬。3. 維生素E:葵瓜子、玄米油、杏仁、松子、黑芝麻。資料來源╱營養師莊譓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3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後「這4處」容易骨折!做好5件事避免跌倒
生活中骨折危機四伏,其中骨質疏鬆更容易發生骨折危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約每7人就有1人出現骨質疏鬆,且隨年紀增加。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年輕就要存骨本,超過65歲以上就要檢查骨密度,給予適當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進而預防骨鬆引起的骨折。年老以後需避免跌倒的發生,才能減低骨折的發生率。骨質疏鬆會讓4部位引起骨折 其中3部位因跌倒引起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20到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便逐漸減少,漸漸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也就是「骨質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女性占17.4%,高於男性10.4%,且隨年紀增加。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續發型大都由其他特殊的疾病造成骨質的流失,40歲以下男性的骨鬆較多為此型。原發型基本上與退化有關,常見於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及老年:常見於七十歲以上女性與八十歲以上男性,女多於男。容易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骨骨折、髖骨骨折等。》看完整百科詹鼎正表示,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最常發生的四大部位為髖、手腕、上手臂和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前三個部位主要是因為跌倒,隨撐地受力的部位不同,而在在不同地方發生骨折。壓迫性骨折主要是因為提重物、咳嗽,造成脊椎骨椎體無法承受垂直受力塌陷「扁掉」,只要直立承受重量就會引發劇烈疼痛,或坐或臥都不是。避免骨質疏鬆重點要存骨本,飲食、運動和好習慣不可少詹鼎正表示,避免骨鬆性骨折最好的方式還是存骨本。從年輕就要開始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且盡量從「食物」中獲取。例如可多食用牛奶、起司等乳製品增加補充鈣質;另可從豆、蛋、魚、肉類補充蛋白質。而維生素D可幫助人體吸收鈣質,避免骨鈣合成不足而導致骨質疏鬆。詹鼎正說, 維生素D除透過日曬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外,也可以食用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鮭魚等加以補充。「骨質疏鬆是瘦子的疾病」,詹鼎正也表示,不要過度減肥,才不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此外,抽菸也會加速骨質疏鬆的流失,因此戒菸也是預防方法之一。「肌少症」雖然不必然會造成骨鬆性骨折,但兩者間常有相關性,主要是因爲肌少症者可能因肌肉量過低、無法行動自如,就容易發生跌倒導致骨折,因此建議多從事重量訓練或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不僅可以長骨也可長肌。除健身房外,爬山、爬樓梯也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另外,單腳站等平衡訓練也可改善身體協調,減少跌倒發生。詹鼎正說,人在超過30歲後,每一年會以1%的速度慢慢流失,停經後女性則以每年3%速度快速流失骨質,因此女性通常在停經後、60歲左右出現骨質疏鬆的狀況,男性較晚、約在70歲左右;因此建議65歲以上就要測量骨密度。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密度T值低於或等於-2.5者為骨質疏鬆症,若檢測骨密度過低可考慮以藥物或打針方式預防骨質繼續流失。長者跌傷的3大場域不可不慎 把握5重點避免跌倒如果長者已經發生骨質疏鬆,就必須避免跌到引發骨折。根據國健署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跌傷的主因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避免跌倒引起骨折,5重點可避免: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包括地板保持乾燥、雜物和電線收納整齊,以免絆倒;潮濕易滑倒的地方可加上防滑墊,以免滑倒。2.照明充足:室內照明充足才能看清路線,室內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並且電燈開關最好接近門口,方便觸按。樓梯的照明尤其重要,每一樓層的樓梯上方和下方都要有一個電燈開關,方便開關以獲得充足的照明。3.臥室防跌規劃:床的高度不易過高或低,方便上下床,並在床邊放置助行器或拐杖,方便上下床時拿取;也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方便長者起身和坐、臥。4.浴廁防跌規劃:浴室除需要放置防滑墊外,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可方便長者行動;沐浴用品和毛巾也要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長者彎腰或踮腳拿取。5.安全的樓梯:上下樓時樓梯的安全也要注意,應有穩固的扶手,樓梯邊緣要能辨識清楚,最好和樓梯面不同顏色或加裝夜光防滑條,避免踩空。(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1-15 養生.聰明飲食
多數人鍾愛全脂鮮乳 保久乳、調味乳營養價值會比鮮乳差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市售乳飲品類型相當多元,加工的不同就會賦予牛乳完全不同的面貌。以國人最愛飲用的鮮乳來說,乳脂肪含量不同也影響香氣風味;保久乳可以延長保存期限、營養卻不打折。說到乳飲品,市場上的選擇其實相當多元,以品類來說不乏就是鮮乳、保久乳、調味乳、強化鮮乳等,消費者會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選擇,這些不同產品存在的意義也與消費者的飲用習慣有直接關係,而在這麼多不同品類的乳飲品中,難道真的存在營養價值差異嗎?乳飲品分類多 CNS把關分類標準在討論眾多產品之前,先了解牛乳到底提供了哪些營養素?除了最廣為人知的蛋白質外,還含有乳脂肪、鈣質、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維生素B2等),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就表示,牛乳之所以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很重要的來源,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牛乳的營養素對於人體的吸收率極高,以蛋白質來說就高達80%以上的吸收率。以《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也就是俗稱的CNS標準來說,每一種牛乳產品都有著嚴格的規範,需要各自符合相對應的營養成分才有辦法符合成為該產品的資格。以鮮乳為例,除了需要是100%生乳加工製成、不得額外添加以外,在非脂肪乳固形物、乳脂肪含量、乳糖含量等均需要達到一定的含量標準,其中乳脂肪含量也是大眾最常聽到的全脂、低脂、脫脂等產品間的區別,至於為什麼會有這麼詳細的分類,就是希望定義明確的同時,品質檢驗也能有相應對的參考依準。而若是以消費者喜好度上來看,透過《食力》於2022年1月6日~1月22日所發起的「你是『鮮奶』控嗎?市售鮮乳國內外、大小廠你如何選?」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高達82.1%的消費者會選擇100%生乳製造的全脂鮮乳,其次為低脂鮮乳(27.2%)、全脂保久乳(12.9%)等,說明台灣人對於鮮乳的喜好度相較其他產品高出許多。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消費者對於鮮乳以外的牛乳產品了解的程度不完全,甚至對於部分牛乳產品有所誤解。保久乳能保存長達至少6個月 原因來自加工技術除了新鮮現喝的鮮乳以外,面對保存期限長的保久乳或是強化鮮乳,經常因為誤會而被消費者冠上「化工奶」、「假奶」等都市傳說的謠言,然而這些都不是事實,主要保存期限的差異全是來自於加工技術。「台灣人普遍對於保久乳的認知,蠻大一部分都還停留在很舊有的觀念,認為這樣的牛奶不夠健康。」陳明汝帶著些微無奈邊笑著說,誤解能有多深?陳明汝舉例台灣曾經發生過保久乳之亂,來自於消費者對於保久乳能夠常溫存放的特性不夠了解,而將保久乳放到冰箱冷藏存放,但其實保久乳能夠常溫存放的秘辛來自於加熱殺菌加工技術。雖說國內目前普遍所使用的牛乳加工方法都是超高溫滅菌法(UHT),保久乳與鮮乳不同的地方來自於殺菌的時間長短、與溫度高低,讓保存期限可以從鮮乳的兩週拉長至保久乳的6個月以上。保久乳與鮮乳營養價值上的差異性來看,保久乳僅有部分不耐熱的營養物質,例如乳清蛋白、維生素等會因為殺菌時間長而受到破壞,但是蛋白質與鈣質等營養其實並無太大的影響,而保久乳自帶特殊的風味,主要的原因來自於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所產生的梅納反應,並沒有額外添加風味物質。強化鮮乳為特殊族群而生 調味乳為風味而生除了加工技術並不會影響鮮乳和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外,也有許多廠商會在鮮乳中或是保久乳中額外添加營養物質,以因應市場需求,如國內知名品牌光泉牧場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就推出針對銀髮族需求的「營養3寶(珍穀堅果牛乳、黑芝麻牛乳和高鈣牛乳-無加糖)」保久乳系列產品,這類產品的誕生來自於消費人口與市場需求逐步邁向高齡化;由統一企業所推出的「統一營養強化牛乳」則是考量到國人日常營養素的欠缺,在牛乳中添加鈣質、鐵質與維生素D3等,這些強化鮮乳無非不是希望在原有的牛乳營養價值上,利用添加營養素的方式達到加乘的效果。「多數會選擇調味乳產品的消費者,注重的都是風味。」天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劉家瑀說道,旗下的國農保久乳最常被消費者接觸到的就是早餐店隨附玩具的玻璃瓶裝,口味從巧克力、草莓、果汁、麥胚芽,主要原料必須含有50%以上的生乳,其餘的內容物居多是乳粉、調味物質與其他穩定品質的添加物,消費者在選購這類產品時其實與鮮乳的追求並不同,是以選購飲料的邏輯來選擇風味,並非營養價值。劉家瑀同時也直言近年來明顯感受到保久乳市場正在逐漸萎縮,為了要改變形象也在2019年推出新品牌「天守極乳」,以提升生乳比例、100%純生乳製造等產品因應現代人對於營養的追求。而其實不管是哪一種牛乳產品,都有著自身存在的必要性,鮮乳是喝新鮮、保久乳是耐存放、調味乳是喝風味、強化鮮乳則是針對特殊營養素需求作為輔助使用。以市場需求來說,不管市佔大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殺菌加工不只擔任牛乳安全重責!保存溫度、風味、營養物質也全靠它決定▶想獲得牛奶好處,小孩怎麼喝才健康?解決3大常見營養疑問▶台灣牛乳市場在後疫情時代如何發展?環境永續為成敗因素(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1-01 名人.好食課
白頭髮掉了又長好困擾?營養師一張圖告訴你養髮必吃食物
白頭髮常讓視覺年齡大於實際年齡,掉了又長讓人好困擾!頭髮老化的原因包含氧化壓力、基因、環境、缺乏特定營養素等,除了使用外部保養品,還可以吃什麼食物來改善呢?又該避免哪些NG行為?林世航營養師用一張圖講解必吃的養髮食物,搭配NG行為讓你趨吉避凶,雙管齊下對抗白頭髮! 【養髮食物】:維生素B群(鮭魚、菠菜、雞肉):參與體內能量代謝,其中B12更與造血有關,提供頭髮充足血氧。維生素C(奇異果、芭樂、花椰菜):氧化壓力是頭髮老化變白的主要原因之一,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頭髮的傷害。維生素D(乾香菇、蛋):研究指出,血中維生素D3濃度較低者更容易引發早發性白髮。銅(牡蠣、黑芝麻、黑巧克力):銅參與頭髮黑色素的產生,是生成黑色素的必要原料。鋅(牡蠣、南瓜籽):鋅協助體內多種酵素發揮作用,亦協助黑色素的生成。優良蛋白質(白肉、紅瘦肉、蛋):建構頭髮組織,提供頭髮充足營養。【NG行為】過多精製加工品:大多缺乏許多對人體好的微量營養素,攝取過多恐營養不良。吸菸:使得體內維生素C及HDL-C(高密度膽固醇)濃度下降,更易引發白頭髮。偏食、不當減肥:易造成營養不良,恐引起掉髮及白髮。【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長白頭髮好困擾?養髮食物吃起來!】
-
2022-10-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竟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神奇療方!何美鄉: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我們缺的不只是D!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家醫院(Hospital del Mar)把新冠病人分成實驗組(447 人)與對照組(391 人),所有病患除了接受當時醫療體系可以提供的最適當療法之外,實驗組還多添加了一個口服療方【註】。之後,院方持續追蹤病人的身體狀況30 天,結果顯示(單變項分析),對照組有20.9% 需要住進加護病房,實驗組只有4.5%,死亡率則是15.9% 與4.7% 之別。以多變項分析來看,在年齡、性別、入院時血液中的維生素D、其他疾病等變因受到控制之下,醫生發現,實驗組需要進加護病房的風險減了87%,風險是對照組的0.13;死亡率減了70%,死亡的風險是對照組的0.30。這是什麼神奇的療方?效果豈不是比瑞德西韋所公布的臨床試驗的結果更好嗎?我們看瑞德西韋最終的臨床實驗效果是:治療組在第29 天的死亡率為11.4%,相對於對照組15.2%,只減低了3.8%。這並不是藥物治療的實驗,此研究實驗組的受試者,只不過是被醫生多添加了維生素D的攝取而已。這些人是經過篩選後,剔除了平時有常規攝取維生素D補劑的人。所以醫生所做的事,不過就是幫這些明顯缺乏維生素D的人補上而已。但維生素D並不是多吃多好,本來就缺乏的人,補上了當然會更好,不缺的自然也就不用補。至於這個實驗如何控制維生素D的劑量呢?以口服的維生素D3 來說,入院第一天醫生就會給532ug,之後在第3、7、15、30 天給266ug,算是短期內高劑量的補給。維生素D如此重要,為何至今仍未列入治療新冠病人的指引?甚至確診病人入院時,都沒有將檢測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列入常規檢驗項目,以做為治療指引?為什麼?因為醫生們有潔癖,要百分百無誤才能列入醫囑。況且醫師不知道要如何訂定給予營養素的指引。比起藥物臨床試驗的嚴謹度,至今維生素D是沒有足夠嚴格的實驗資料可以引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在營養師的建議下,補一補原來就缺乏的營養素,不是應該的嗎?況且可能很有幫助。以台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的情形來看,約30%國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少於30ng/mL(建議的正常值)。若要減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些學者認為維生素D的濃度最好介於50-70 ng/mL,甚至更高可能會更好。在如此缺乏的情況下,由營養師建議補充,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健康帶來長遠且正面的影響呢?或者更進一步,把血清營養素檢驗,列為健保給付的常規體檢項目。缺乏者可取得營養師諮詢,如此更具預防功能。維生素D 與你的長期健康息息相關我們對於因為新冠病毒感染而重症、死亡的人,總是會尋找各種理由加以解釋。但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找到可被改變的因子、降低國人新冠重症率與致死率,才是重要目標。新冠疫情固然趨緩,但病毒會持續存在。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因為接種過疫苗,或因重複感染而有足夠的免疫力,就算感染新冠病毒,最多就是出現嚴重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無症狀的人與嚴重症狀的人,差異在哪裡?兒童感染都是以無症狀、輕症居多,為什麼?是否重症者與孩童的差別,在於體內尚未老化的免疫力?再想一想,我們總是要先讓免疫力能夠維持正常運作,才有機會讓它不老化或延遲老化。而包括維生素D在內的多種維生素,正是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的重要因子。有什麼理由不正視我們缺乏維生素的事實呢?況且從全國健康營養調查報告來看,我們缺的不只是維生素D!此時,我們必須更徹底地檢討我們的生活模式,尤其是飲食習慣。或許整個社會對於健康生活模式的執行,並不是一個很友善的環境,比如說高纖、低升醣指數的健康食物,需要花時間尋覓,常常一時找不到只好隨便吃。而可口的高糖、高熱量又不健康的食物,卻是滿街都在誘惑你。我們的下一代生來就處在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中,未來只會更難翻身。而且不要懷疑,所有慢性病的發病年齡都在年輕化,原因正與我們逐漸惡化的生活模式息息相關。在許多營養調查的報告中,其實各年齡層皆呈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足,為什麼我們只專注於兒童?因為這件事攸關我們大人沒有努力維護「兒童健康權」,他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就被賦予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父母無辜,他們在非故意的狀況下讓小孩吃得營養不足;但公共衛生學界看見了,卻沒有作為,這就非常違反專業良知了。新冠疫情不會是最後一個全球大流行。整體健康環境似乎趨向緩慢沉淪,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只會一代一代逐漸惡化。在疫情蔓延的過程,我們經歷了親人離世、醫護人員損傷等慘痛經驗,也讓我們因此看見新冠重症的風險共病。而這些其實很多都可以透過行為、生活模式的調整,就能預防或延緩發病。隨著疫情就要結束,我們是否可以用一種更前瞻性、永續性的思維,重建已經被我們破壞的一切?(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註】參考資料:4. Nogues X, et al. Calcifediol treatment and COVID-19-related outcom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 Jun 7:dgab405.
-
2022-10-21 醫療.泌尿腎臟
腰部經常痠痛,尿液中「1物質」久久散不開…出現4警訊恐腎功能衰退
腎臟位於後腰部,長度約12公分、重量約130克,基本單位為腎元,每顆腎臟約含100萬個腎元,腎元是由腎絲球與腎小管所合成,我們可以將腎小球想像成棒球手套握著一顆球的樣子,球則是由一堆微血管所組成,稱為腎絲球。 腎臟主要的功能是清除血液中多餘的廢物,像是尿酸、尿素氮、肌酐酸、多餘的水分等,都是經由腎臟過濾製造成尿液後,剩餘乾淨的血液才經由腎靜脈流回心臟。此外,腎臟對於維持血液酸鹼值、血壓控制、鈣磷調控、維生素D3的活化、內分泌調節以及造血功能的控制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1.腰部酸痛腰部疼痛經常是臨床上病患詢問醫師的徵兆之一。許多人只要發生不明原因引起的腰酸背痛時,幾乎都會來腎臟科求助醫師,事實上,腰酸背痛原因相當多樣,包含平時站或坐的姿勢不良、缺乏運動,甚至是肌肉扭傷等等,都可能造成背部肌肉的勞損,進而產生腰酸背痛的情況。不過,如果腎病患者出現腰痛的問題時,大多都屬於末期腎病了。2.泡沫尿尿液中出現泡沫也是腎臟病的一個指標。蛋白尿是腎臟病的一個重要徵兆,正常來講,腎臟的腎絲球構造無法讓大分子的蛋白質通過,所以,尿液中不應該會出現蛋白質才對,假使有蛋白尿的話,尿液就可能會起泡泡;但在這裡提醒,尿液中其他的廢物也可能會導致尿液起泡,因此,如果懷疑自己有蛋白尿,應該要去做尿液檢查才準確。 3.每日尿量少於500c.c.每天的尿液量也是可以自行評估的一環,特別是每天尿量少於500c.c.的人,幾乎可以確定罹患了腎病。健康成年人每天的尿量大約會有1公升以上,不過,隨著飲水量和出汗量的多寡,每個人的排尿量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假使每天喝水的量不少,但一天的排尿量卻少於500c.c.,就可以懷疑可能得了腎病。4.血尿造成血尿原因相當多,大致上可以分為腎臟本身或泌尿道疾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進一步做尿液分析,如果尿液中有變形的紅血球,而且伴隨著明顯的蛋白尿,大致上就可以推估為腎臟本身的疾病;但如果血尿伴隨著排尿的灼熱或疼痛感,則可能只是單純的尿道感染或結石。延伸閱讀: 。避免洗腎、預防腎病變,要從「1件事」做起,太胖也會傷腎 。判定洗腎,就失去自由、沒救了!腎臟科醫師告訴你5個事實的真象
-
2022-10-03 名人.黃達夫
科學證實維生素D不能防骨折 抽血檢查維生素D還有必要嗎?
不久前,我根據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最新的報告,在一篇專欄談到,除非是特別狀況,一般人並沒有補充單一或綜合維生素的必要。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不抽菸、不酗酒、多吃蔬果、多運動、加上充足的睡眠,就是效果最好的養生之道。補充維生素防疾病 證據不足相反的,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不論是單一或綜合維生素並沒有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等各種疾病的功效,而且,當維生素超過身體的需求時,還可能有害。沒有想到,今年7月28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又看到一篇大型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維生素D及鈣的補充並沒有預防骨折的作用。可是,根據統計,當今在美國6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仍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還在服用維生素D。這個臨床試驗始於2011年,當時,大多預防醫學的專家也相信服用維生素D及鈣可以預防骨折。在那時候的專家共識會議,專家們經過文獻的回顧才發現,不論是正或反兩面,其實科學的證據都不足。因此,當時專家們雖然訂下了建議民眾每日攝取600到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的標準,同時也建議由美國國家衛生院撥出經費,來支持一個較為嚴謹的研究計畫,進行大型雙盲隨機對照組臨床試驗。最後共召募25871位受試者,包括50歲以上的男性及55歲以上的女性,分配到四個組別,分別為維生素D3加N3脂肪酸,維生素D3加安慰劑,N3脂肪酸加安慰劑,以及兩個都是安慰劑。追蹤年限的中數為5.3年,結果發現維生素的補充並沒有降低骨折的發生率。此外,另有一個服用維生素D或安慰劑的雙盲臨床試驗,最後,運用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來檢視療效,比較兩組人的骨質密度及骨骼結構,結果看不出有什麼差別。抽血檢查維生素D 已不必要然而因為過去大家都認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預防骨折,所以就會建議一定年紀以上的人去做抽血檢查,所以在美國每年約有一千萬筆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抽血檢查,如果每毫升小於30奈克就被認定「不足(insuficiency)」,如果是每毫升小於20奈克,就是「缺乏(deficiency)」,醫師就會建議受檢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來預防骨折。既然現在這個大型的臨床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使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一組,與服用安慰劑的一組比較起來,發生骨折的機率沒有什麼差別,表示服用維生素D並不產生預防骨折的效果,就沒有理由去做抽血檢驗,來決定該不該服用維生素D,也沒有理由服用維生素D來維護身體的健康了。
-
2022-09-28 焦點.健康知識+
防曬讓維生素D攝取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量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皮膚病學教授大衛.利菲爾(David J Leffell)說:「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透過曬太陽(特別是紫外線B輻射)的化學反應來獲得,我們的皮膚可以製造自己的維生素D,每個人都有維生素D受體細胞,它們通過一系列反應(從皮膚中膽固醇的轉化開始),肌膚通過獲取陽光中的紫外線來製造維生素D3,身體再把維生素D3經過肝臟、腎臟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增強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的生長,所以維生素D也被稱為『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需要有脂肪才能被吸收對老年人來說,通過曬太陽可以防止骨質疏鬆。維生素D除了靠曬太陽接受紫外線產生以外,食物也是另外一種維生素D的來源。來自食物的維生素D有兩種,通常植物來源的是維生素D2(Ergocalciferol ,麥角鈣化醇)而動物來源是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然而,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意味著它的吸收需要有脂肪。也就是說,如果您在沒有脂肪來源(如橙汁或脫脂牛奶)的情況下,食用強化維生素D的食物或維生素D補充劑,維生素D可能不會被人體吸收,就直接排出體外或吸收有限。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防曬霜會阻礙從陽光中獲取的維生素D數量耶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卡爾.英索格(Karl Insogna)表示,維生素D通過陽光照射由皮膚吸收或從食物、補品中獲取後,就會儲存在人體的脂肪細胞中。在這裡,它保持不活動狀態,直到需要它為止。通過稱為羥基化(Hydroxylation)的過程,肝臟和腎臟將儲存的維生素D,轉化為人體所需的活性形式(稱為1,25-二羥基維生素D3)。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造成嚴重後果,包括成年人骨質流失率增加,甚至罹患軟骨症以及兒童佝僂症(rickets,畸形的骨骼疾病)這一疾病的高危險群是二歲以內,尤其是三~十八個月大的嬰幼兒。由於擔心罹患皮膚癌,尤其是黑色素瘤,因此,在戶外曝曬陽光時,許多人使用防曬霜。然而,防曬霜會阻礙您從陽光照射中獲取的維生素D數量。一天中的時間、一年中的季節、緯度、老化、防曬霜的使用和皮膚色素沉澱程度,都會對皮膚中的維生素D3產生顯著影響。例如,居住在美國波士頓(Boston)和加拿大艾德蒙頓(Edmonton)的人,很難在十一月~二月之間利用陽光製造任何維生素D。甚至在夏天,維生素D的產生也不會在上午九點之前發生,而且會在下午四點之後停止。挪威人在十月~三月之間,無法透過陽光吸收維生素D。有色人種需要更長的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因為與暴露於同量陽光下的高加索人相比,他們的皮膚色素可作為天然防曬霜,降低了他們在皮膚中製造維生素D3的能力。非裔美國人通常需要比白種人高五至十倍的曝曬時間,才能在皮膚中製造同量的維生素D。SPF30的防曬霜吸收大約九五%的紫外線B輻射,從而使皮膚中維生素D的產生減少約九五%。衰老也會影響維生素D的產生,與二十歲的人相比,七十歲的人維生素D的生產能力僅為其二五%左右。通過玻璃暴露在陽光下,不會產生任何維生素D,因為玻璃吸收了幾乎所有的紫外線B輻射。膚色不同的人 需要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的時間也不一樣要曬多久太陽才可合成足夠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取決於膚色、年齡、曬太陽的時段、季節和地理環境。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NAS)建議,一般只要臉、手臂或腿沒有衣服遮掩,也沒有塗抹防曬霜,在早上十點~下午三點間,於陽光下照射十五~三十分鐘,每週二~三次,就足夠讓身體製造出所需的維生素D。世界上一些陽光充足的國家,例如中東地區的伊朗、約旦、埃及、科威特、杜拜,亞洲地區的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這些伊斯蘭教國家的婦女有八○%以上缺乏維生素D,因為她們全身的肌膚都被伊斯蘭教的服飾遮住了,無法透過陽光吸收維生素D。由於促使皮膚將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的主角是紫外線B,如果使用防曬霜將會妨礙肌膚吸收紫外線B。研究發現,只要SPF8或以上的防曬霜,會妨礙皮膚產生維生素D達九五%,而使用SPF15或以上的防曬霜,則可遮擋達九九%。那麼到底十五~三十分鐘是指要曬幾分鐘?考量到每個人的膚色有所不同(皮膚色素會影響皮膚吸收紫外線B,膚色越深能穿透的紫外線B就越少),所以這個時間也會有差異。曬太陽時間是皮膚曬傷時間的二五%就夠原則上,曬的時間大概是皮膚曬傷時間的二五%就夠了。簡單地說,若你在陽光下曬六十分鐘,就會出現皮膚發紅、灼熱感和疼痛等症狀的話,那麼在這樣的陽光強度下,你只要曬十五分鐘即可。當然,如果你嫌正午太陽太大,擔心皮膚癌的話,也可選陽光較弱的清晨或黃昏時段再來曬太陽,只是時間要曬久一點。事實上,罹患皮膚癌風險的前提是「長期和大量」日曬,想要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並不需要曬這麼久的時間,也不需要天天曬太陽。一九二八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阿道夫.溫道斯,於一九三七年發現動物的皮膚裡有 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7-去氫膽固醇是一種膽固醇合成的前體,同時也是維生素D3(膽鈣化醇)合成的中間產物,當陽光裡的紫外線照射到我們的皮膚時,就會把 7-去氫膽固醇轉化成維他命D。它的轉化過程如下:在人體肌膚表皮上,當紫外線(波長範圍在二百八十~三百二十奈米之間的 UVB)照射到 7-去氫膽固醇,會形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再轉換成維生素D3。但是,不管是來自於食物的維生素D2、D3或是由肌膚合成的維生素D3,在體內都得再經過兩次轉換,才能成為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2。第一次發生在肝臟,反應後會產生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第二次在腎臟,產物是具生理活性的 1,25-二羥基維生素D(1,25- Dihydroxyvitamin D,1,25(OH)2D)或不具生理活性的 24,25-二羥基維生素D(24,25- Dihydroxyvitamin D,24,25(OH)2D)。如果肝臟或腎臟的健康出了問題,就會影響維生素D活化的過程。 每天需攝入二千~三千IU維生素D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皮膚病學教授麥克.哈立克博士是第一個將人體血液中主要的維生素D循環形式,識別為 25-羥基維生素D3的人,被世人譽為 「維生素D之父」。他分離並確定了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為 1,25-二羥基維生素D3,以及如何在皮膚中合成維生素D的機理。哈立克博士建議,所有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每天從飲食,合理的日曬和補充劑中攝入二千~三千IU(國際單位)維生素D。成人每天二千~三千IU維生素D,女性每天至少攝取二千IU維生素D,兒童每天一千IU維生素D。儘管許多研究是關聯性研究,但仍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增加維生素D攝入量除了對骨骼健康有益之外,還具有其他健康益處。維生素D吃太多,骨質健康不升反降!然而,對於哈立克博士的建議,國際醫學界仍存在著爭議,因為目前大多數的科學證據都指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從藥罐中獲得,含有大劑量IU的膠囊),會增加骨折和腎結石的風險,維生素D補充劑劑量越高,骨折機率也越高。事實上,只要每天曬十五分鐘太陽,就不會缺乏維生素D,而且維生素D的正確分類是類固醇荷爾蒙(Steroid hormone)。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成分的並不多,因此,曬太陽讓身體製造充分的維生素D,是最自然可行的方法。全球知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最近發表的研究也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無法達到保護骨質的效果,吃越多的維生素D補充劑,骨質密度越低。 麥克.哈立克博士還建議將活化的維生素D(二羥基維生素D3)用於那些身體難以將維生素D轉化為活性形式的人。例如老年人或對小麥、麵筋過敏的人。然而,即使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D,許多健康狀況差的人,也無法在體內產生足夠的活化維生素D。研究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更有可能罹患維生素D缺乏症。那麼,每個人是否都應該檢查自己身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如果您超過七十歲,建議您至少檢查一次您的水平。適當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緩解慢性疼痛、中風、骨質疏鬆症、心臟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鬱症、關節炎、糖尿病、牙齦疾病、牛皮癬、纖維肌痛(Fibromyalgia,FM)、自閉症等等。維生素D攝取充足者 可降低5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麥克.哈立克博士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維生素D充足,可以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降低五十四%。血液中 25-羥基維生素D水準,至少為30ng╱mL(衡量維生素D狀況)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不良臨床風險顯著降低,包括昏迷、缺氧(身體缺氧)和死亡。此外,他們的血液中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水平較低,而淋巴細胞(一種有助於抵抗感染的免疫細胞)血液水平較高。從二百三十五例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的患者中,採集了用於測量維生素D狀況的血液樣本(測量的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血清水平)。追蹤這些患者的臨床症狀,包括感染的嚴重程度、失去知覺、呼吸困難導致缺氧和死亡。還分析了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淋巴細胞數量。然後,研究人員比較了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和維生素D充足患者的所有這些參數。他們觀察到,在四十歲以上的患者中,維生素D充足的患者,死於感染的可能性,比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的水準,低於30ng╱mL的患者低五十一.五%。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證明患者體內維生素D充足,可以減少併發症,包括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過多的蛋白質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太快)導致最終死於新型冠狀病毒。然而,來自英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包括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卡洛琳.葛列格(Carolyn Greig)教授和馬丁.赫威森(Martin Hewison)教授,警告民眾不要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因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維生素D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基金會和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科學家,確定了在某些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高和維生素D攝取水平低的關係,發現身體中缺乏維生素D的人,最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其中有九十%都需要依靠曬太陽才能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食品營養委員會認為,針對骨骼健康所需要的維生素D的血中濃度,應該要維持在五十 nmol╱L以上。而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七十歲以下者,每天六百IU(十五微克),七十歲以上者,每天八百IU(二十微克)。每日攝取最高上限為不超過四千IU。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則是建議一~五十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五微克(二百IU),一歲以下五十一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十微克(四百IU)。美國和台灣建議量的差別在於台灣比美國陽光充足,所以不需要吃進那麼多的維生素D,可惜的是,台灣人並沒有充分享受到陽光充足的好處。因此,在容易缺乏維生素D的族群,像是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停經後的婦女,以及整天待在室內,不外出曬太陽者,每天最好依美國標準攝取八百IU左右。目前美國及歐盟都是以血清內25-羥基維生素D的濃度達到50mol/L(或20ng/mL)為目標,來保障成人骨骼健康與降低骨折風險。成人長期服用超過四千IU(等於一百微克)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不安全的,可能導致血液中鈣的含量過高。副作用包括虛弱、疲勞、嗜睡、頭痛、食慾不振、口乾、噁心、嘔吐等等症狀。維生素D的需要量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整體健康維生素D的需要量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整體健康。下表列出了適合大多數健康個體的每日攝取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週兩次或三次,讓陽光照射您的手臂、臉上和頭髮十五分鐘,就足以獲得您身體和頭髮所需的維生素D。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維生素D是新的強力毛囊生長的主要因素。清新的毛囊是健康的頭髮生長週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的科學表明,在皮膚上曬太陽十五~三十分鐘(每週大約二~三次),能產生您身體和頭髮所需的維生素D。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研究,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女性脫髮。研究指出,低血清鐵蛋白(ferritin)和維生素D與女性脫髮有關。疤痕性掉髮(Cicatricial alopeci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徵是頭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嚴重脫髮。如果您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並且是吸煙者,那麼減少或消除尼古丁攝取量應該是您的第一步。《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國頗負盛名的科學月刊,創刊已經一百七十六年,全球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都曾經為它貢獻文章。《科學美國人》刊登過一篇文章,表示存在天然食物中的維生素D與曝曬太陽光所吸收的維生素D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讀者可以從下列這一張表格發現真相。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太陽醫生:更免疫、更年輕、更聰明、更長壽、更苗條的陽光療法》
-
2022-09-11 焦點.健康知識+
應該何時曬太陽獲取維他命D又能避免皮膚癌?答案竟是正中午
讀者chiayu前天(2022-9-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 附上2篇關於什麼時段曬太陽,才能有效吸收獲得維生素D的報導。但這二篇內容有些出入,該相信哪一篇的報導呢? 能否請您提供建議? 」這位讀者寄來的兩篇文章都是發表在TVBS的《健康2.0》網站:2022-7-29:避開這「時間點」曬太陽!別擦防曬,10分鐘補足維生素D 防曬傷可吃這些。第一段:「適度曬太陽可以產生維生素D,既天然、省錢又不必擔心攝取過量會中毒,營養師何埻安建議,透過日曬獲取維生素D,要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太陽直射時段,在不刻意塗抹防曬產品並保持通風的情況下,每周至少2~3次、每次10~20分鐘。」2022-8-31:曬太陽都曬錯!只有這時間可以補到維生素D3 下午曬太陽只會長斑,變老!。第一及第二段:【「維生素D吃多了易失智」的新聞讓許多人擔心維生素吃過量,…。專家說,曬太陽是最有效又免費的補充維生素D方式,不過怕曬傷、曬黑的人都曬錯時間了。因為台灣日曬強烈,常聽到氣象局警告早上10點到下午2點的紫外線強,建議在這段時間避免外出。也常聽到有人建議,要獲得維生素D,只要在清晨8、9點,或是下午、傍晚5、6點陽光比較不那麼強烈時到戶外曬太陽就好。不過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室主任林旻樺說,在那些時間去曬太陽,都曬錯了,因為能有效從紫外光吸收維生素D的時間,只有在正午11點到下午3間之間。】(註:有關「維生素D吃多了易失智」的新聞,請看長期補充維他命D增加失智死亡風險2倍)所以,在短短一個月裡,《健康2.0》提供了兩個完全相反的健康建議。眾所周知,曬太陽可以攝取維他命D,但卻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因此醫學界對於曬或不曬,什麼時段曬,曬多久,曬什麼部位,等等,一直沒有完全取得共識。不過,就「攝取維他命D和皮膚癌風險之間取得平衡」而言,近年來的共識是中午前後的兩個小時是最佳時段。請看下面這六篇論文。一個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團隊在2008年發表At what time should one go out in the sun?(應該在什麼時候出去曬太陽?)。它的文摘的第一句是「為了以最小的患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CMM) 的風險從陽光中獲得最佳的維他命D補充劑,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是中午。」這個團隊在2014年又發表Ultraviolet-radiation and health: optimal time for sun exposure(紫外線輻射與健康:曬太陽的最佳時間)。它的文摘裡有一句:「為了在最小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CMM) 風險下獲得最佳的維他命D合成,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是上午 10 點到下午 1 點之間。」這個團隊在2016年又發表Daily, seasonal, and latitudinal variations in solar ultraviolet A and B radiation in relation to vitamin D production and risk for skin cancer(太陽紫外線 A 和 B 輻射與維他命D產生和皮膚癌風險相關的每日、季節和緯度變化)。它的文摘裡有一句:「以最小的致癌風險獲得給定劑量的維他命D的最佳方法是在中午進行非燃燒暴露,而不是在下午或早上。」一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團隊在2018年發表Meeting Vitamin D Requirements in White Caucasians at UK Latitudes: Providing a Choice(滿足在英國的緯度白種人對維他命D的需求:提供一個選擇)。它的文摘裡有一句:「在特定條件下,3 月至 9 月的午餐時間,英國各地的白種人每天需要 9 分鐘的陽光照射才能使 25(OH)D 水平在整個冬季保持≥25 nmol/L。這假設前臂和小腿在 6 月至 8 月暴露在外,而在剩下的較冷的月份,只需要暴露手和臉。整個夏天只露出手和臉不符合要求。」這個團隊在2020年又發表Ultraviolet Exposure Scenarios: Balancing Risks of Erythema and Benefits of Cutaneous Vitamin D Synthesis(紫外線照射的狀況:平衡紅斑的風險和皮膚維他命D合成的益處)。它的文摘裡有一句:「如果在溫暖的月份下肢和腿部暴露在外,那麼在夏季月份的午餐時間這種每日的劑量足以避免英國全天候氣候下的冬季維他命D缺乏症。」一個瑞典林雪平大學的團隊在2020年發表Sunlight Exposure and Vitamin D Levels in Older People- An Intervention Study in Swedish Nursing Homes(老年人的陽光照射和維他命D水平——瑞典療養院的一項干預研究)。這項研究鼓勵療養院的老年人(大於65歲)每天早上11點到下午3點之間到戶外20到30分鐘。研究的結論是:「積極鼓勵夏季在戶外度過時間可顯著改善療養院老年人的血清 25(OH)D 水平和自我感知的心理健康,並可在夏季補充或取代口服維他命D補充劑。」請注意,曬太陽的利弊是有非常多的變數,所以最好是由個人選擇。我自己是從不刻意為了攝取維他命D而曬太陽,但因為在戶外游泳,所以夏天就曬得像個黑人。原文:維他命D:最佳日曬時段,健康2.0兩篇互打文章
-
2022-09-02 焦點.元氣新聞
你說的維生素D跟我說的不一樣?專家詳解三種維生素D
日前國衛院發表研究指出,因疾病需要長期攝取醫師處方「活性維生素D3」年長者有較高失智風險。醫界疑問四起,民眾更是納悶,過去許多專家和實證研究都說補充維生素D對健康有多重好處,現在全都推翻了嗎?並非如此,多位專家提醒,「維生素D」這個詞並不精確,應該先核對到底是哪一種維生素D,以免討論無法交集。專職血液透析的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一般民眾可以買得到的維他命D,正式名稱是「膽促鈣醇」,進到身體裡面之後被代謝成「骨化二醇」,然後以此型態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當中。常被討論到的「維生素D缺乏」,就是在討論抽血檢驗「骨化二醇」濃度的結果,因為它半衰期長,抽血可檢測,可作為維生素D在體內庫存的指標。王介立指出,「骨化二醇」是非活化的維生素D,經過腎臟轉化才會變成「骨化三醇」。人工合成的骨化三醇,就是這次國衛院研究對象所服用的藥品,俗稱「活性維生素D3」,可直接作用於細胞受體。藥品型態的骨化三醇,劑量是人體自然含量千倍以上,用來治療透析患者常見的低血鈣和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國外仿單所列適應症即是如此,也就是說,骨化三醇並不是用來治療「維生素D缺乏」。到底是些對象需要服用「活性維生素D3」?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日前受訪指出,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患者才需要服用活化型D3。醫學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攝取鈣1200毫克,維生素D800至1000個國際單位,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患者或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除補充鈣和D,也應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需注意的是,以上建議要補充的D,都是非活化型「膽促鈣醇」,不是活性維生素D3(骨化三醇)。」「民眾買得到的,都是非活性的維生素D,屬於營養補充劑,不是藥品。」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國衛院的研究對象是服藥病人,必須經過醫師開立處方,用藥目的是治療疾病;不需要服用這個藥物的一般人,看到此研究結果,不用太驚慌。但陳珮蓉也提醒,即使是營養補充劑也不能濫用, 體內缺乏或攝取不足才需考慮服用,只是依照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確實很容易會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最主要的來源,是日曬後身體自行合成。」陳珮蓉表示,但現在可遮陽的騎樓很普遍,人們上班時間早出晚歸,常是開車或搭車,幾乎都沒曬到太陽;隨著年紀漸長,身體的吸收率、合成率本來就會下降,要是又身體衰弱、住在不方便出門的老公寓,日曬機會又更少了,很可能就會缺乏維生素D。雖然吃高脂肪的魚類、蛋黃、內臟、魚肝油等也能補充維生素D,但很多人也盡量不吃或少吃這些食物。「單一營養補充劑應確定體內缺乏再吃,吃了之後也要去測量體內濃度,確認是否真的有效補充。」陳珮蓉建議,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最好經過醫師和營養師評估,抽血加驗維生素D濃度大約自費900到1000元,如果數值不足,建議有積極作為,包括多曬太陽、攝取營養補充劑,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是否有進步。高齡社會,失智比率增加,陳珮蓉提醒,失智症原因很複雜,目前實證研究證實,與預防失智有較強關連的因子,包括社交、健康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運動,這些不但能預防失智,對於心血管疾病、中風也有預防效果。要是上述都沒有做到,吃再多保健食品、單一營養補充劑,都是沒有用的。維他命D有三種維他命D:一般民眾可買得到,正式名稱「膽促鈣醇」,進到體內被代謝成「骨化二醇」,屬於營養補充劑。骨化二醇:體內以此型態儲存在肝臟或脂肪,常被討論的「維生素D缺乏」,就是抽血檢驗骨化二醇濃度的結果。活性維生素D3:「骨化二醇」是非活化維生素D,經腎臟轉化成「骨化三醇」,可直接與細胞受體結合。人工合成的骨化三醇,即此次國衛院研究對象所服用的藥品,處方用於透析患者低血鈣和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並非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諮詢/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製表/邱宜君
-
2022-09-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活性或非活性維他命D對失智症有無關聯?哈佛研究團隊這麼說
我在前天(2022-8-29)發表長期補充維他命D增加失智死亡風險2倍,之後有幾位讀者回應,希望我能針對活性/非活性做進一步說明。首先,我前天發表的這篇文章所引用的新聞報導裡有指出,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是分析年長者服用處方活性維他命D3(calcitriol)的後果。可是,國衛院發表的研究論文並沒有討論活性和非活性維他命D3之間的差別,所以我也就沒有自行做這樣的討論。我在兩年前發表的維他命D無效,是因為吃到活性的?有這麼幾句話:【不管是從陽光,還是從食物中攝取到的維他命D,都是非活性的。它們會在肝臟轉化成Calcifediol (降鈣素二醇),然後又在腎臟進一步轉化成calcitriol(骨化三醇)。這個骨化三醇是具有生理作用的,例如增加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所以就是所謂的「活性的維他命D」。骨化三醇是處方藥,是用來預防和治療某些副甲狀腺和腎臟的疾病。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所有的「維他命D補充劑臨床試驗」都是用「非活性維他命D」做出來的。所以,當我發表文章說維他命D無效時,我所指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也就是一般民眾在吃的維他命D。】關於補充維他命D與失智之間的關聯,最新,也是最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是去年12月1日發表的Effect of vitamin D on cognitive decline: results from two ancillary studies of the VITAL randomized trial(維他命D 對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來自 VITAL 隨機試驗的兩項輔助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主導的,所以可信度也較高。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在Discussion(討論)裡回顧了其他研究團隊之前做過的相關臨床研究。也就是說,您只要閱讀這篇論文討論的部分,就可以充分了解補充維他命D是否會提升或降低失智的風險。請注意,所有這些臨床研究所探討的都是「非活性維他命D」。我現在把這篇論文的討論翻譯如下:在這項針對身體一般健康的社區居住老年人為期 2-3 年的隨機試驗中,每天補充 2000 IU 的維他命D3 與認知能力下降無關。在語言記憶、執行功能/注意力和整體認知的主要結果和次要結果以及通過電話或親自評估認知的兩個子研究均未觀察到影響。然而,一項預先指定的亞組分析顯示,隨時間的推移,在黑人參與者中,維他命D3 補充劑相對於安慰劑具有認知的益處,但這與25(OH)D 水平無關。由於按種族進行的亞組分析可能是碰巧的,因此應謹慎解釋這項結果並在未來的研究中予以證實。在相對健康的人群中所做過的維生素 D 和認知能力下降的隨機試驗一直出現有衝突的結果。儘管維他命D 具有潛在的神經保護性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但大多數報告說補充劑沒有任何益處。在 65 歲以上的女性接受維他命D3(400 IU/天)和鈣(1000 mg/天)或安慰劑治療的最大(n=4143)和最長的試驗(持續時間 7.8 年)中,未觀察到維他命D3/鈣治療和突發的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有關聯,儘管維他命D3 的劑量很低,並且是我們的劑量的五分之一。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很重要,表明即使更高劑量的維他命D3 也不能提供總體上有意義的認知益處。同樣,在兩項歐洲隨機試驗中,2000 IU/天的維他命D3 與安慰劑(n=2157)或 800 IU/天(n=273)的維他命D3 相比,在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中評估了 3 年和 2 年,沒有觀察到通過干預改變認知功能的差異。四項小型研究(n < 400)評估了更高劑量的維他命D3,但它們是短期的(≤ 1 年的治療),也沒有觀察到認知變化的顯著總體差異。在一項針對 260 名老年女性(65-73 歲)的為期 3 年的研究中,維他命D3(個體化劑量 ≥ 2400 IU/天以維持血清 25(OH)D ≥ 30 ng/mL )和鈣(1200 毫克/天)與安慰劑和鈣(1200 毫克/天)進行的比較,Owusu 等人觀察到 MMSE 表現的變化沒有差異,類似於我們對黑人參與者一般認知的零發現。在亞組分析中,我們觀察到,在黑人參與者中,維他命D3 補充劑與整體評分和執行功能/注意力評分中更好的認知維持顯著相關。這與觀察到維他命D3 缺乏與執行功能缺陷最顯著相關的研究一致。雖然預先指定了種族和基線血液 25(OH)D 水平的相互作用,但這些亞組結果並未針對多重比較進行調整,因此應謹慎解釋。我們事先假設維他命D3 可能對基線時 25(OH)D 濃度較低的黑人參與者特別有益;然而,鑑於在本子研究和主要試驗中缺乏基線血液 25(OH)D 水平的顯著效果修正,黑人參與者的具體益處的原因仍不清楚。未來使用新的維他命D 生物標誌物(例如,維他命D 結合蛋白 (VDBP) 或游離 25(OH)D)和 VDBP 基因變異(顯示種族/族裔群體分佈差異)的評估可能是有見地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黑人參與者的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患病率更高,基線血液 25(OH)D 水平、教育程度和基線認知評分較低,這些都是維他命D 具有更強提示性的亞組的特徵有益效果,特別是對執行功能;因此,認知能力下降的多種風險因素的集中可能導致黑人參與者對維他命 D 的益處更大。總之,在一般受過良好教育的 60 歲以上健康成年人中,補充維他命D3(2000 IU/天)並沒有減緩 2-3 年的認知能力下降,儘管有在黑人老年人中觀察到需要進一步證實的輕微益處。原文:補充維他命D與失智之間的關聯:活性/非活性
-
2022-08-30 養生.保健食品瘋
長期維生素D攝取過量 營養師提醒可能導致肝腎功能異常
銀髮族長期攝取高劑量維生素D3,可能增加失智風險,對此,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國衛院研究重點為活性維生素(calcitriol),屬於藥典中的處方藥物「骨化三醇」,不同保健食品,一般民眾無須過於擔心。該如何服用維生素D3?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說,兒童大腦還在發育中,較多實證支持兒童攝取足夠適量的維生素D和鈣質,以預防佝僂症,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應謹慎服用活性維生素D3,注意攝取劑量,最好先跟醫師討論,並透過飲食、運動、日曬方式,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至於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長期補充維生素是否有害,有待進一步研究。受疫情衝擊,這兩三年來,號稱能夠提高免疫力、降低體內發炎的維生素D成為最夯的保健食品,劉怡里指出,一微克維生素D等於四十IU,依據第八版膳食營養建議指引,一般成年人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十微克(四百IU),年逾五十,則可增加至十五微克(六百IU),上限則是五十微克(兩千IU)。劉怡里表示,不少民眾拿著正在服用中的保健食品,詢問「全吃好嗎?」,看似不同種類,但魚油、鈣片、綜合維他命均含有維生素D,如果又吃了單純維生素D錠劑、膠囊,累積起來,就有可能過量之虞。劉怡里說,維生素D係經由肝腎代謝,如果長期攝取過量,是否提高失智風險,仍是未知數,但很可能導致肝腎功能異常,建議謹慎攝取相關保健食品。除了保健食品之外,劉怡里表示,陽光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最佳促進劑,建議民眾多曬太陽,選在早上、傍晚等陽光不強之際,每天至少曬上十五分鐘。此外,也可透過飲食來攝取維生素D,包括,魚(鮭魚、鰻魚、鯖魚)、牛奶、雞蛋等動物性維生素D3,至於菌菇、黑木耳,及曬過陽光的香菇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
-
2022-08-30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還能吃嗎? 專家為骨鬆、洗腎、一般人解惑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公布研究結果,分析一萬四千多名65歲以上長者的健保資料發現,如果因洗腎、骨鬆骨折,每天服用一顆10個國際單位的活性維生素D3,一年服用量達到146天以上,失智風險會增加1.8倍,失智症長者若達到同樣服用量,死亡風險增加2.17倍。消息一出,洗腎和骨鬆病人不免害怕,還能繼續治療嗎?一般民眾趕緊檢查自購的維生素D劑量,發現隨便一顆都有上百、上千個國際單位,都超標了嗎?專家提醒,洗腎病人和骨鬆病人該做的治療還是要做,否則死亡率也會提高,而市售的維生素D是非活化型,不是這次研究分析的對象。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表示,研究對象服用的是要由醫師處方的活性維生素D3,可直接跟受器結合,所需劑量較低,一顆只有10個國際單位。一般健康食品大多是非活化維生素D3,單顆劑量較高,因為要經過身體轉換為活性維生素D3,才能與受器結合。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腎功能不正常的病人或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的病人,才會服用活化型D3。研究雖看到失智症和死亡風險增加,但只是呈現「相關性」,不能推論服用D3是導致失智或死亡的原因。黃兆山表示,美國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應攝取1200毫克的鈣,800至1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同時補充鈣與D可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針對骨質疏鬆症患者或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補充鈣和D無法取代藥物治療,補充的同時也應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需注意的是,以上指的都是非活化型維生素D3,不是國衛院研究中所觀察的活性維生素D3。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洗腎病人會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腎臟排不掉磷離子、低血鈣等問題。治療方法有三,包括低磷飲食、服用磷結合劑、口服或注射活性維生素D3。如果不治療,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所以一定要治療,而活性維生素D3只是治療方法之一,不是唯一。顏宗海表示,雖然健保資料有其局限性,此研究仍是很好的提醒,讓民眾知道維生素補充應適量,不可過多。尤其維生素D是「脂溶性」,要是過量,會導致高血鈣、高血磷,腸子不會蠕動,也可能陷入意識不清。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顏宗海建議,成年人每天最多不要攝取超過2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
2022-08-30 養生.保健食品瘋
長期吃維生素D反增失智死亡風險 這3種方式自然合成最好
維生素D當紅,許多人額外購買產品補充,但國衛院發表最新研究,年長者長期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反增加失智風險1.8倍,失智長者長期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更增加死亡風險2.17倍(>>詳細新聞)。專家建議,補充維生素D,應從年輕時就開始,不一定要口服,飲食、運動、日曬等自然方式都能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也比較不會衍生高劑量的問題。什麼是維生素D維生素D是唯一人體能夠自行製造的維他命,一般我們說的維生素D指的是D2以及D3,D3轉換利用率較高。當日曬充足時,人體便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3,但如果日曬不足則需從食物攝取,維生素D2的食物來源以植物類為主,如香菇、木耳等;而D3食物來源以肉類為主,如魚類或海鮮等,D3還有一種來源就是人體經過曬太陽自行合成。維他命D可以幫助腸道吸收鈣、增加骨質密度,缺乏時可能會造成骨質疏鬆、影響生殖功能、容易受病毒和細菌感染。攝取過量則會造成高血鈣,導致鈣質囤積血管或其他軟組織的硬化。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的建議,50歲以下族群每日需攝取 10 微克(400IU)的維生素D;51 歲以上的族群需要攝取到 14 微克(400IU)的維他命D;而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可以再增加 5 微克或 200IU。哪些食物有維生素D那些食物富含維生素D?肉類、魚類、雞蛋都是維生素D首選食物。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肉類食品的維生素D,豬軟骨每100克有3.852微克、豬油渣有4.761微克、無骨牛小排有4.88微克、鴨翅有12.66微克、鴨頭有22.89微克、鴨舌有24.73微克、去骨鴨掌有45.82。另外,雞蛋每100克有2.11微克;魚貝類,魩仔魚(加工)有9.66微克、魚漿(旗魚)16.8微克、白帶魚29.97微克、醃漬鮭魚卵則屬該類最高,有35.55微克。表格/想攝取維生素該吃那些食物日曬自行生成維生素D可透過日曬生成,連續曬太陽5至10分鐘,就能夠自行合成充足的維生素D。民眾平時可多曬太陽,怕臉曬黑者可臉塗防曬,四肢改穿七分褲與短袖,來增加皮膚的曝曬面積,幫助生成維他命D。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表示,根據研究,曬太陽才是補充維生素D最好的方式,也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有效方法,但一天曬15至30分鐘就非常足夠。不建議長者額外補充維生素D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在大腦中同時有好路和歹路可走,但走歹路的比率可能會隨年紀增長而逐年增加,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建議,長者和失智患者不要為防止失智大量長期補充維生素D,若有其他疾病需要補充,又擔心增加失智風險,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以權衡利弊得失。如果是小孩或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可以長期補充維生素D嗎?許志成表示,兒童大腦還在發育,與年長者不同,目前也有比較多的實證支持兒童攝取足夠適量的維生素D和鈣質可預防佝僂症、維持正常生長發育。至於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長期補充維生素是否有害,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
2022-08-2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國衛院:65歲以上長期補維生素D 失智死亡風險恐增2倍
「補鈣也要補D、缺D會增加失智風險」觀念深植人心,許多人都額外補充維生素D,但其中因果關係尚未充分經過科學驗證。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缺D不是造成失智的原因,而是失智的結果;年長者長期補充可能反而增加失智風險1.8倍,失智長者長期補充可能增加死亡風險2.17倍。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與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運用健保資料,分析沒失智的65歲以上長者,服用處方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達每年146天以上,日後失智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如果失智症患者每年補充146天以上,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成果已於2021及2022年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莊志立表示,小鼠研究證實,維生素D並沒有在失智過程中扮演保護的角色,反而參與了「不好的事情(神經病變)」。他強調,並不是說維生素D不好,而是要希望能夠提醒社會大眾反思,適當時機用才有好結果,如果大量用可能反而有反效果。研究團隊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和透過美國「腦庫」取得之阿茲海默症病人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竟然「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莊志立表示,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增加表現量,這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原有的作用機制,在阿茲海默症病程中已經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不是缺乏維生素D的結果。」莊志立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正常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但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兩者,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其實p53是可以抑制腫瘤的好蛋白,該如何控制維生素D受體蛋白不要和p53「一起走歹路」呢?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在大腦中同時有好路和歹路可走,但走歹路的比例可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年增加,若抑制p53可減輕大腦的病徵。但若阿茲海默症小鼠持續補充維生素D,會加劇大腦病變和智能退化。除了小鼠研究結果顛覆既有觀念,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分析2000至2010年1萬4648名65歲以上未失智年長者及948名已失智年長者的健保資料,結果也令人震驚。研究發現,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者(假設每天一顆,每顆劑量0.25微克,等於10國際單位),其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超過146天,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許志成表示,按照健保規定,可以處方服用維生素D3的年長者有三種情況,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而照成骨質密度改變者」、「透析病人(透析導致荷爾蒙改變也會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骨質疏鬆且曾經發生骨折者」,由於第一種人數太少,因此這次分析只納入後面兩種。「需注意上述研究只是發現相關性,不能說證明因果關係。」許志成表示,根據已發表於優良國際期刊的隨機分派研究,沒有看到補充維生素D的害處,但也未證實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失智。許志成建議長者和失智患者,不要為了防止失智大量長期補充維生素D,若有其他疾病需要補充,又擔心增加失智風險,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以權衡利弊得失。如果是小孩或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可以長期補充維生素D嗎?許志成表示,兒童大腦還在發育,與年長者不同,目前也有比較多的實證支持兒童攝取足夠適量的維生素D和鈣質可預防佝僂症、維持正常生長發育。至於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長期補充維生素是否有害,則有待進一步研究。許志成提醒,要取得維生素D3補充劑很容易,不是只有健保處方,是到處買得到。民眾如果想要自購服用,應注意攝取劑量,也最好先跟醫師討論,也可考慮透過飲食、運動、日曬等自然方式,都能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也比較不會衍生高劑量的問題。
-
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或乳糖不耐症該怎麼補鈣?營養師解答
鈣質是構成骨頭、牙齒的必要物質外,也是傳遞神經訊息、維持血壓的重要營養物質。可是對於茹素或乳糖不耐的人來說,該如何補鈣?選吃哪些高鈣食物?補充鈣質五來源:❶黃豆製品豆製品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對茹素者更是補鈣的重要途徑。三餐的蛋白質,盡量選擇板豆腐(傳統豆腐)、豆干、干絲等使用硫酸鈣製成的豆製品,但雞蛋豆腐、百頁豆腐等不是用含鈣凝固劑製成,因此鈣含量不多。黃豆本身鈣含量豐富,不過很可惜現代人喝豆漿都會濾掉豆渣,把重要的營養素包含鈣也濾掉了,建議豆漿應該連同豆渣一起喝,營養較全面;直接吃毛豆(黃豆的前身),也可以攝取豐富的鈣質。❷蔬菜類蔬菜的鈣質是鈣吸收率最高的來源,高達50至60%,不過,除了選擇吃高鈣蔬菜外,也要留意蔬菜的草酸及植酸含量。因為草酸會抑制鈣質的吸收,建議可選擇吃芥藍菜、青江菜、羽衣甘藍、油菜等高鈣低草酸的蔬菜,而菠菜、地瓜葉雖然鈣含量也豐富,但草酸含量也高,人體能吸收的鈣質有限。❸堅果種子類堅果種子類的黑芝麻鈣含量最高,每一湯匙大約可以補充140克的鈣質,不過,要將黑芝麻咬碎,才能釋放其中的鈣質,建議可以購買黑芝麻粉、黑芝麻醬,或用果汁機攪拌過才好吸收;奇亞籽也是鈣含量高的堅果類,一樣建議要咬碎,鈣質才能釋放。堅果種子類屬於油脂類,若要將黑芝麻或奇亞籽當成鈣來源,注意要控制整體油脂的攝取量。❹藻類海藻類是豐富的補鈣食物,含量最高的是髮菜,每100克有1187毫克的鈣質,不過,因為髮菜不是常見的食物,建議可以選擇像海帶、紫菜、海帶芽類的藻類,鈣含量也豐富,但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民眾,則不建議攝取這類藻類,否則攝取過量碘,恐會加重病情。❺多曬太陽多曬太陽可幫助補鈣,太陽光的紫外線,有助皮膚生成維生素D3,而維生素D3是幫助鈣質吸收的重要營養素。換言之,即使攝取高量鈣質,沒有活性維生素D3的幫忙,身體仍然無法有效的吸收鈣。研究發現,能夠激發皮膚生成維生素D3的紫外線,是接近中午的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太陽光,建議此時可露出手臂曬15分鐘,激發皮膚生成維生素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