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經痛
共找到
382
筆 文章
-
-
2022-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月經後喝四物湯有哪些功效?速懂什麼人不能喝四物湯
每位女性幾乎從青春期起,媽媽總會在「好朋友」過後,準備一碗暖暖的四物湯為孩子補身。而為了方便現代忙碌工作的女性,許多廠商更推出四物飲品,並找來當紅女星代言,不論是四物雞精、四物飲加鐵、加玫瑰或加青木瓜等,增添功能及風味。其實早在宋朝,四物湯被記載於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被稱為是婦人病的聖藥,是補血、行血、活血的主方,因為方中由當歸、熟地黃、川芎及芍藥組成,因此稱為「四物」。四物有哪四種藥材?1.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活血、補血的功效,不過,當歸身、當歸尾的作用不同,當歸身專於補血,而當歸尾則善於活血。服用當歸可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脹、陰道乾澀及憂鬱。2.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的功效。服用川芎可抗菌消炎,調節子宮收縮,並抗維生素E缺乏症(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可減輕乳房不適、焦慮及沮喪等症),提升細胞吞病原體的作用。3.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心、肝、腎經,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4.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解決女性3困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集合四種中藥材的精華,有效解決女性許多問題:1.調經止痛、養血疏筋不少女性因月經來潮而無法正常工作,四物湯可幫助活血化瘀、排除血塊,並減輕腹脹腹痛,使經血排出順暢。此外,四物湯更可補充鐵劑,減少月經來潮時的貧血、頭暈目眩及經血不出的狀況。2.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四物湯的方中組成多為溫補的行血劑,若養成從年輕就服用的習慣,有助於氣血通順,不易手腳冰冷,並使臉色紅潤及肌膚光滑,減緩生理機能老化,看起來更為年輕。3.解決血虛狀況臨床上四物湯經常使用於身體出現血虛狀況。女性在月經、懷孕、生產、哺乳時,血量流失量大,容易造成血虛。血虛症狀多為臉色蒼白無血色、嘴唇白、頭暈、疲倦、容易心悸等,女性則有月經量少或不來的情形。而冬天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四物湯也有幫助。喝錯時機,恐造成血崩陳潮宗指出,喝錯時機可是會弄巧成拙。日前曾有一名25歲的女護士,「大姨媽」來了十幾天,原來女護士認為失血過多,需要補血,在經期間猛喝四物湯,沒想到更加血流不止。其實,四物必須月經結束後服用,否則補不成,還會造成血崩。服用四物湯最好的時機是在每次經期乾淨後。而女性最好養成從年輕時就開始服用四物湯的習慣,一次最好連續服用6天份的四物湯,不但可以減少經痛、經血不出、腹脹等症候群,到老年時,生理機能及皮膚也較不易老化。4大族群要注意1.生理期異常的女性:四物湯適用於身體血虛的狀況,若生理期提前、經血顏色鮮紅、經期出現脹痛或血塊多等,狀況比較複雜,應該先就醫,找出真正的問題。2.屬於燥熱及上火體質的人:口乾舌燥、便祕嚴重、容易長粉刺及早上起來眼屎較多的人,另外,像是睡不好引起的眼睛乾澀、雙眼布滿血絲,牙齦也出現浮腫,都是屬於這類體質的人,也不適合單獨喝溫補的四物湯,可以同時搭配涼補的方劑,像是可以降火氣、疏肝理氣的加味消遙散。3.身體正在發炎的人:比如眼睛充血或是感冒未癒等,也不適合喝四物湯。因為四物湯會加速血液循環,反而會使發炎腫脹更劇烈。4.更年期婦女:曾發生更年期婦女服用四物湯後,反而全身發熱、汗流不止。其實,更年期是一種身體機能的退化,屬於腎虛的問題,且更年期體質偏燥熱,補血的四物湯,反讓更年期症狀愈演愈烈。延伸閱讀: 。四物湯,喝對時機最重要 。四物湯、生化湯、中將湯,怎麼喝?
-
2022-01-0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坐骨神經痛、腰痛按這個地方!立即見效
你也常腰痠背痛嗎?坐骨神經上最重要的點「環跳穴」,按摩這個穴道可以舒緩腰痛、腰痠的不適,Youtuber「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將教你兩個按摩環跳穴的方式。學會這個按摩方式,除了自己不舒服時可以舒緩,還可以幫家人按摩喔!坐骨神經是身體最粗的一條神經,如果你發現有時候腰痛感覺會延伸到臀部,甚至大腿或小腿都會產生不舒適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坐骨神經痛。「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在影片中將教大家按摩「環跳穴」,除了可以舒緩腰痛腰痠的症狀外,膽經上的環跳穴還有助排毒、促進循環、改善頭痛與睡眠問題,而且環跳穴連通膀胱經,能把致病物質排出體外,也被認為是有助消水腫、排毒等功效的穴位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FB: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頻道: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30 該看哪科.皮膚
長者易罹患帶狀疹 最怕神經痛
67歲的張女士是一位優雅而謹慎的女性,因為律己甚嚴,身體很健康。未料,4個月前得了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即便皮膚的疹子已經好了,但是嚴重的疹後神經痛卻讓她日夜不得安寧。兒子擔心她會痛到要跳樓結束生命,因此要求她晚上必須打開房門睡覺。張女士小時候,曾經得過水痘,因此水痘的病毒潛藏在背根神經節已數十年,到了年紀稍微大一點,或是抵抗力比較差時,水痘病毒就再度活化了,像睡美人一樣醒來。再度活化的病毒,首先攻擊的是神經,可能在臉部、軀幹四肢等全身部位,會感覺到神經劇痛、刺痛。這種疼痛會持續數天,疼痛的程度會讓人家以為是否心臟病發,或是肌肉扭傷,所以可能會去內科或外科看診檢查,但是通常檢查不出來,直到皮膚出現了「瘯集狀」的疹子,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疹發作。帶狀疹若是發生在40歲以下,不易出現疹後神經痛,但是如果超過50歲才得到,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可能會大幅度增加到25至50%。神經痛的特徵包括觸痛、灼熱感、抽痛、刺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數年。此外,要小心帶狀皰疹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皮膚疤痕、運動神經麻痺,甚至肺炎、腦炎、視覺損傷、聽力喪失等。年紀大的人是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長者不僅容易發生帶狀皰疹,且連最常發生的疹後神經痛後遺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這種神經痛可能導致生活品質及行為能力的降低,也可能和重度憂鬱症相關。目前台灣新生兒在一歲時會打水痘疫苗,而有打過水痘疫苗的人,就不容易得到帶狀皰疹。如何預防帶狀皰疹?現在已有帶狀疹的疫苗可以施打,是屬於減毒活菌疫苗,可以降低帶狀疹的發生率約51%,降低疹後神經痛的機會約70%。疫苗的副作用,包括頭痛、肌肉疼痛,以及接種部位疼痛、腫脹、搔癢、血腫等。如果年齡50歲以上、沒有免疫問題的人,也沒有服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沒有在做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的人,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以預防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生。
-
2021-12-29 該看哪科.皮膚
別以為皮蛇不會找上你 感染「全身像螞蟻在爬」超痛苦
別以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不會找上你!每個人的一生中,每三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有機會得到,而且年紀越大機會越高,注射疫苗可以有效預防,但是要記得,一劑有效期大約7到10年。台南郭綜合醫院內科部部長吳尚德表示,帶狀疱疹年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到6,小於20歲的健康人年發生率約千分之1到2.5,隨著年齡增加,大於80歲的年長者發生率每年約為千分之5到20,85歲的年長者有一半可能曾罹患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的發病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免疫力低下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第一次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時會產生細胞免疫,抑制背根神經節內潛伏的病毒,一但免疫力降低,例如HIV(愛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年紀增加,潛伏的病毒便會再度活躍,潛伏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再次活化時,破壞背根神經節內神經細胞引起帶狀疱疹。他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是帶狀疱疹最常見的併發症,PHN的原因目前不明,可能與周邊神經及感覺背根神經髓鞘脫失或軸突破壞有關,神經痛的形式多樣化,不同的患者,其疼痛感覺也不一樣,燒灼感、錐心刺痛感、紮刺感等,甚至如極度怕冷、麻木、或「螞蟻在皮膚上爬」的感覺,都是病患常見的感受。年齡是PHN發生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之外,免疫力低下的程度、帶狀疱疹的嚴重度、病灶周圍感覺神經的分佈,甚至病患的精神狀態也會影響PHN的嚴重程度。依時間點與年齡不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的盛行率差異很大,疼痛期間超過30天,40歲以下病患30% ,60歲及以上病患74%,疼痛期間超過90天,40歲以下病患6 %,60歲及以上病患12 %。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通常需要多面性治療方針,急性帶狀疱疹的抗病毒治療應在皮膚出疹後的72小時內進行,抗病毒療法可以減緩皮膚出疹,但無法顯著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病率,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通常不容易治療,因此預防更顯重要。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有效預防與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尤其對中老年人這些皮蛇高危險群來說,可明顯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率,50到79歲都可注射,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一劑疫苗效果可維持至少7到10年。
-
2021-12-28 該看哪科.皮膚
身體起紅疹是單純皰疹還是帶狀皰疹?女醫師教你從症狀分辨、該看哪一科
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有什麼差別?帶狀皰疹是在接近脊髓、由脊髓出來的神經節後的周圍神經主幹發生了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從主幹沿著神經直到末梢神經都因發炎引起神經破壞、嚴重的地方會在皮膚形成數個有水皰的斑塊。通常這種典型的帶狀皰疹不會常常復發。根據報告指出,正常免疫系統的人通常一輩子只發病一次。單純皰疹則是在接近皮膚的末梢神經周圍的許旺細胞內單純皰疹病毒增殖。會常常在同一範圍復發。由於病灶的範圍比較小所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也比帶狀皰疹劑量小、且所需要的日數也比較短。病人通常不會感覺到很深刻的疼痛或者搔癢等症狀。單純皰疹是在神經纖維的末梢病毒增殖擴散到表皮;帶狀皰疹則是神經纖維由主幹到分枝都有大範圍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會沿著神經支配領域出現多個皰疹斑塊。如何區別水痘與帶狀皰疹?人類皰疹病毒的第三類型(HHV-3)除了會在嬰兒時期引起全身性水皰的水痘以外,還會引致台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由於台灣自西元2004年實施全國的免費嬰兒水痘疫苗注射,除非是在母親對水痘的免疫力降低,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保護嬰兒,否則現在已經不常有這類全身散布性的水皰。另外,帶狀皰疹通常都分布在身體單側的特定部位,除非是正在接受化學或者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不會發生像水痘一般的發生散布性水皰。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把皰疹病毒向周圍神經的末端移動,以及將皰疹病毒感染細胞集中至某個神經節,以減少其對個體的傷害。因此,有正常免疫力的人通常只會發現在身體的一邊、嚴重時會擴大到二個連續的皮節,但不會有兩邊同時發生的情況。不過,有先天免疫不足的病人,或者因為需要抑制免疫力的藥物來治療本身疾病的人,就有可能發生「皮蛇繞身」。換言之,有這些病症的帶狀皰疹病人痊癒以後要檢查免疫系統是否健全、尤其是自然殺傷細胞是否不足。帶狀皰疹發病前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初期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的症狀。接著,在皮膚疼痛的部位會長出群聚的紅疹,且在1到2天內變成充滿淋巴液的水皰,約莫3天以後會化膿,7到10天左右會漸漸乾掉、結痂、脫落。整個病程通常在2-4週後才會痊癒,有可能留下疤痕及色素沉澱。感染帶狀皰疹應該看哪一科?由於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帶狀皰疹是生長在皮膚上,因此一般人會優先考慮找皮膚科的醫生。不過,在最初期只有神經痛、沒有發生水皰的時候,病人會去神經內科、骨科,甚至有因腹痛而到腸胃內科去求診者。另外,近年來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帶狀皰疹只會呈現身體某部分的疼痛,而沒有波及皮膚之病人,稱之為「無皮疹的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這種「無皮疹的帶狀皰疹」在皮膚上面沒有症狀,造成了診斷的困難。在醫學史上,這種情況是由一位皮膚科醫師瑋柏(Dr. Frederick Parked Weber)1916年發現。瑋柏行醫50年,寫了1200篇論文及23冊的醫學書。根據他的觀察,在醫學文獻上記錄,沿著同一條脊髓神經領域發生的疼痛就應該要想到是帶狀皰疹,而皮膚沒有水皰的帶狀皰疹再發,不只會發生神經痛、更會引起運動神經麻痺。因此,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的病人很多是因為帶狀皰疹引起的。事實上,帶狀皰疹病毒的抗病毒藥是在1990年以後才上市,100年以前的大教授診斷出來也只能給病人保養劑,要病人好好休息、照顧傷口。與之相比,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在幸福多了。書籍介紹皰疹最新治療法作者:蕭悧悧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1/12/12作者簡介蕭悧悧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專科醫師日本皮膚科學會會員美國國際皮膚科醫學會會員延伸閱讀: 「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子宮內膜異位症輕症可中醫調理 中醫教你簡單茶飲輕鬆調整體質!
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主要為「瘀症」,治療方式隨著形成的原因而不同。如果是急性症狀,或是形成5公分以上囊腫,應就醫治療,不建議自行調理舒緩。子宮內膜增生在中醫視為瘀症 依體質調理對症下藥正常子宮內膜隨生理週期生長、脫落,如果跑到不對的地方增生,就會影響身體狀況,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會形成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則形成子宮肌腺症,少數異位到腹腔外,就會造成其他疼痛或出血,最明顯的症狀是腹脹腹痛、生理痛,有些女性的經血量多,會導致貧血,也有人因卵巢功能不佳,而有不孕現象,對女性造成諸多困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胡玉芳表示,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視為一種「瘀證」,形成的原因很多,有人是虛寒體質,有人是熱鬱在裡或是血虛、氣滯,中醫介入可改善腹腔循環,調節免疫系統,防止經血逆流,降低發炎情形,改善腹腔環境,讓內膜生長回歸正常。虛寒體質常用少腹逐瘀湯;熱證明顯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牡丹皮、益母草等,搭配化瘀藥例如桃紅四物湯、桂枝茯苓丸;針對經痛較明顯的病人,可用延胡索、芍藥來達到止痛效果。有陰虛、燥熱狀態,可用當歸、生地、芍藥來滋陰。囊腫超過5公分建議先行就醫 輕度可按摩搭配茶飲調理子宮內膜異位病人如果有急性症狀,例如腹痛難耐,或是囊腫有5公分以上,應就醫治療,不建議自行調理舒緩。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可練習腹式呼吸來舒緩經痛,鼻吸、嘴吐,吸吐時間約1:2的比例,藉以放鬆肌肉,減輕疼痛。經期前5至7天也可按摩幾處穴位,例如婦科要穴「三陰交」,左右各按壓1分鐘,對調理子宮有很好的效果,孕婦則不宜。此外,按摩臍下4寸的「中極穴」、中極左右旁開3寸的「子宮穴」,也有助調理婦科疼痛,建議平躺搭配精油揉按,切忌過度用力,怕冷的人可搭配熱敷或艾灸。胡玉芳並提供適合輕度子宮內膜異位及經痛者調理的茶飲,生理期前5至7天飲用1周,可改善經痛。但平常容易手腳冰冷、腹瀉的人以及孕婦,不適合飲用,如有其他慢性病,也應諮詢醫師再使用。《補血調經茶飲》▸藥材:益母草3錢、紅棗5至6顆、女貞子3錢、牡丹皮2錢▸作法:藥材先以冷水洗淨,水蓋過藥材浸泡約30分鐘。以中火煮滾,轉小火再煮20分鐘,剩約1至2碗湯汁,濾渣後即可飲用。▸適用:益母草偏涼,補血調經;女貞子入腎經,安五臓養精神;牡丹皮微寒入腎經,消瘀血;紅棗益氣養血。胡玉芳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與荷爾蒙或免疫相關的發炎反應,不可隨意進補,可補充柑橘類水果、富含鈣質的食物、維生素D、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酒精攝取,同時要維持正常作息、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並保持心情愉快,對治療有所幫助。至於有些女性會在經期喝紅糖水,從中醫角度來看,糖是濕熱物質,對舒緩發炎疼痛並無助益,尤其濕熱體質並不適合飲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背痛、三叉神經痛加劇,四招讓你遠離「天氣痛」!
在冬天的幾個月裡,每個人都容易受到寒冷的影響,但對於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寒冷可能會衍伸出其他問題,例如:神經疼痛加劇;大腦和脊柱基金會分享四招讓你遠離「天氣痛」。寒冷的天氣會特別影響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原因1.神經疼痛如果患有涉及神經痛的病症,例如:背痛、三叉神經痛的民眾,會發現溫度的變化深深影響著症狀,這與神經系統對溫度變化的反應有關;當溫度太高,可能會感到疲倦和昏昏欲睡,但如果太冷,則可能會加劇疼痛感。2.肌肉僵硬如果患有多發性硬化症或痙攣的民眾,寒冷的天氣會加重肌肉僵硬和痙攣,建議最好避免在寒冷環境中待太久。3.溫度感知差有些人對於冷熱的感受度差,例如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小心,不要暴露在寒冷的溫度下,或者太靠近電暖器。4.血壓如果有血壓或血管問題,需特別注意避免在寒冷天氣下長時間外出,並確保家中足夠溫暖,並固定時間量測血壓,進行監測。5.季節性流感患有某些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的人,若感染流感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因此每年都應記得接種流感疫苗,以預防季節性流感。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四招遠離「天氣痛」1.保暖衣物、小物不可少貼身穿著保暖發熱衣、高領內衣,可幫助維持身體溫度,外出時記得用襪子和手套保持手腳溫暖,並穿上冬季外套、帽子和圍巾。如果身體的特定部位有神經痛,須確保外出時該部位獲得加強防護,例如:三叉神經痛引起的臉部頭部疼痛,可用圍巾或套頭帽保持臉部溫暖。此外,可以使用暖暖包、熱敷墊加強保暖,或是隨身攜帶裝有熱飲的保溫杯。2.維持居家環境理想溫度客廳的理想溫度在18~21℃之間,而臥室的溫度建議保持在18℃以上。3.住家防寒措施可保持門窗關閉並使用窗簾以隔絕寒風進入,或是採用有助於環境恆溫的空心牆絕緣材料進行居家裝潢。4.其他A.確保飲食正常-有助於維持身體能量和體溫,建議可吃熱食和大量的水果、蔬菜。B.適度運動-可改善身體血液循環、產生熱量。C.藥物-如果在寒冷的天氣中神經疼痛加重,可諮詢醫師,開立合適藥物來幫助緩解症狀。D.減少外出-若非需要,建議不要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出去,盡量待在室內。
-
2021-12-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冷怎麼穿都不保暖?專家曝身體4部位是關鍵
時序進入年末,天氣也愈趨濕冷,但卻有不少女孩「愛美不怕流鼻水」,喜歡穿著會露出小蠻腰的兩截式短版上衣出門,展現身體曲線。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不只容易受寒流鼻水,更可能造成腰痛、腹痛等問題。氣溫驟降,各種保暖措施也紛紛出籠,像是厚外套穿上身、隨身攜帶圍巾或手套,甚至是帶著暖暖包來取暖。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時至冬季,特別需要加強保暖的部位包括:1.頭頸部頭部如果受寒,血管一收縮,血壓就上升得很快。而頸部因是六條陽經通過之處,現在人經常打電腦、滑手機,血管與肌肉都很緊繃,一受風寒自然容易血管收縮,造成疼痛,因此醫師建議可戴上帽子、圍巾保暖。另外,如經常受鼻子過敏所苦,可嘗試用吹風機(溫度勿感覺燙,適中即可)吹頭後方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可有效改善。2.上背部這地方是心肺所在地,膀胱經也會經過上背部。身柱穴、肺俞穴和大椎穴也在這個地方,如受風寒可能會有類似鼻子過敏的症狀、如流鼻水。經常鼻塞的人可輕按上背的肺俞穴,略有改善效果。3.腰部不少人喜歡穿兩截式的短版T恤,大秀小蠻腰,就算寒流來也沒在怕。中醫認為,露出腹部會讓肚臍「吃風」,容易造成腹痛或腰痛。因此建議冬天還是避免露出腹部,讓寒氣入侵,特別是女性,恐加劇經痛。4.足部現在人生活緊繃,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容易冰冷,嚴重時甚至會抽筋。建議可抹一些含有薑或乳香、沒藥的精油,或是雙腳泡一下加了生薑的熱水。(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2-05 該看哪科.婦科
徐若瑄「子宮肌腺瘤」為何會血崩住院? 醫曝「危險因子」:3大症狀快就醫
近期有多部電影、戲劇作品的藝人徐若瑄驚傳住院!從IG的照片上,看到她正躺在病床上,且透露自己有「貧血、臉色蒼白、頭暈、視線模糊、腹脹」的症狀,以及在非經期時間仍大量出血。醫院認為她有昏倒風險,須立即入院。徐若瑄經紀人日前透露,她是因子宮腺瘤的關係入院診療,現在狀況穩定。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至50歲的女性,也許你身邊的女性友人就受到子宮肌腺瘤所苦。醫師提醒,如果自己或身邊友人有嚴重經痛、月經時間過長,超過7天,就該及早就診。治療棘手 嚴重恐影響生育力不少女性經常受到經痛所苦,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經痛,就診時才確認是子宮腺瘤。造成子宮肌腺瘤的主因是「經血逆流」,也就是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剝落出血,如未流出體外,停在肌層細胞內造成局部發炎反應,形成肌層內的厚病灶,就是子宮腺瘤,又稱「子宮肌腺瘤」或「子宮肌腺症」。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巧克力囊腫」,也是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盆腔,在卵巢等地形成「異位囊腫」,這些子宮內膜受卵巢性激素影響,會產生經血卻不能排出體外,使得存在卵巢內的經血越來越多。因囊腫內的血外觀為巧克力糊狀,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其症狀除經痛以外,因囊腫會壓迫到膀胱,也會有頻尿狀況。患者每當月經來時,子宮肌腺瘤將分泌子宮收縮素造成強烈收縮,患者會非常疼痛。大家常聽到的「子宮肌瘤」是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增生造成,只會集中在一處,只要切除即可有效治療;反之「子宮腺瘤」因遍布整個子宮,治療相當棘手,嚴重時恐須摘除子宮。醫界會建議婦女定期檢查,如能早期發現,就能在未擴散到整個子宮前及早切除,保住一線「生」機。 出現3大症狀 就應有所警覺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明珠表示,子宮肌腺瘤好發於有巧克力囊腫病史、生理期不規則以及嚴重經痛的婦女。如女性的生理期經血過多、嚴重經痛、以及生理期超過7天者,就有可能是「子宮腺瘤」造成。蔡明珠表示,現行常用的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例如服用止痛藥、避孕藥等相關藥物來降低疼痛。或是服用避孕藥,達到減小腺肌瘤的目的。 延伸閱讀: ·子宮肌瘤為什麼愈長愈大? 醫揭「隱形幫兇」:絕大多數人都中 ·老是尿急跑廁所小心子宮肌瘤! 醫示警:30歲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 
-
2021-1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神經科醫師談疼痛:找出疼痛原因遠比倉促止痛重要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從臨床觀點,可以大別為兩類: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與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兩者的原因、臨床表現與描述以及治療原則,都不相同。傷害性疼痛是一種警告訊號,並非是單一疾病,也因此對於疼痛的評估,第一個步驟的重點是診斷:就是有無任何疾病或是病灶,會造成疼痛?比如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者是腫瘤轉移到器官或是脊椎,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正確診斷,直接給予止痛藥,止痛藥的效果可能不好,甚至於因此延誤診斷,也就是不但無法止疼痛,反而可能腫瘤蔓延擴散,已經不可收拾。從解剖結構的觀點,包括器官、器官周圍的軟組織(肌肉、關節、筋膜等),位於組織內的神經末梢以及鄰近的神經,任何一結構的損傷,從細胞生物學的層面,包括神經損傷與發出異常訊號,局部的白血球浸潤與所釋放的分子及肌肉、筋膜、軟組織受傷等等,疼痛的發生有多重的機制,也因此,任何一個疼痛的主訴,都必須有全面性的評估,從器官、軟組織、神經,思考造成疼痛的機制,而這幾個結構的功能異常,其主訴痛的品質或描述是不同的,比如刺痛、麻感、痠感等等,這些表達方式,某種程度也會反應了不同結構的損傷或是異常。這些需要傾聽病人的描述,才能釐清受傷的器官、組織所在,經由這些邏輯的推理,進而安排適當的處置。很多的疼痛評估,未必需要高價位的檢查,經由身體診察,就可以作正確的診斷,比如關節的退化、關節周圍的肌筋膜異常等。周醫師的臨床經驗提醒了:臨床評估、詳細問診的重要性,也就是避免反射性的直覺診斷,就安排實驗室或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的檢查,沒有結合臨床基礎的檢查,無法作為診斷、治療的根據。對於結構性的病灶,止痛並非第一線的治療,而應該以移除病灶為第一優先,避免以「治療作為診斷(therapeutic diagnosis)」取代。神經痛的診斷治療是醫療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對於神經痛,醫師與團隊需要更大的耐心,神經痛相對於有確定病灶的疼痛,即傷害性疼痛,通常缺少客觀、可見的癥象,也就是神經痛是看不見的,只能仰賴病友的敘述與醫師的傾聽。對於神經痛的病人,最需要的是詳細的問診和身體檢查,這些都無法用機器或血液檢測來取代。因為神經痛可以是神經直接受傷,但也可能是神經的異常放電,所造成的結果。也因此,即使現有的神經科檢查,比如神經傳導檢查、誘發電位檢查,甚至於使用磁振造影,也未必能看到神經有直接壓迫。在這些情形下,即使現有的檢查,也無法完全偵測在神經的異常放電或是興奮的現象。神經痛的治療原則與一般疼痛的治療也很不一樣,一般的疼痛治療非常倚賴藥物,然而神經痛的治療,並不僅止於藥物,長期、慢性神經痛的病人,常合併有心理層次的共病,如焦慮、憂鬱,這些不是單純以追加焦慮、憂鬱的藥物可以治好,需要的是更細緻的同理心與關懷,也就是神經痛包括生物、心理、情緒的機制,有完整的評估,不同病人的神經痛,其上述機制有不同的貢獻度,也因此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依據不同病人的心理層面、社經背景,給予適切的心理支持,也就是需要以生物、心理全方位的治療。回歸到臨床實務,在周醫師的著作,多次提到臨床評估與非藥物的治療,個人認為疼痛的處理固然複雜,但仍有規則可尋:詳細問診傾聽、邏輯推論、有無病灶、全方位治療(藥物、非藥物、心理支持)。
-
2021-1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麻醉科醫師談疼痛: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有了疼痛的知覺,人方能趨吉避凶,及早感知環境危險訊號與偵測健康警訊。然而在現代醫學的場域中,適當緩解例如手術後傷口急性疼痛或創傷所造成的傷害性疼痛,反而可以加速復原,也是醫療照護品質的重要指標。即便如此重要,醫界至千禧年開始,才將疼痛指數正式納入第五個生命徵象,陸續發展許多疼痛評估的方式,量化其與身體之關聯,更發現即使疾病退去,有時疼痛仍會留下,慢性疼痛也成了一種新的疾病,深深影響著生活品質。幾年之後,國際疼痛學會(IAS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正式宣佈將每年十月中旬的第一個週一定為「國際止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告訴人們減緩疼痛是人類基本權利,自此疼痛醫學更加受到重視,相關之臨床與基礎研究益發蓬勃發展。疼痛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兩種每個人一生中多少都經歷過各式疼痛,依照疼痛的病生理機制,目前普遍分為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和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兩種。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藉由神經系統傳遞至大腦解讀進而產生痛覺,像是肌肉筋膜傷害導致痠痛、血管性疼痛,張力性頭痛、腸絞痛、胃痛或女性經痛等;而神經性疼痛則來自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產生一些異常知覺,如蟲爬感、燒熱痛、電擊感、刺痛、酸麻或痛覺放大等。雖然可大致區分疼痛可能來源為神經、肌骨關節或內臟,但透過各式臨床大型研究、基礎疼痛研究、影像與神經電生理分析乃至流行病學範疇,發現疼痛的面向比想像中更多元複雜,在臨床上,醫護人員需評估疼痛的強度、特性、脈動、其他因子之交互作用、對病患生活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有架構的精良訓練,才能分析出疼痛背後的綜合原因。台灣疼痛醫學會於1988年由高雄長庚麻醉科李汝浩教授草創,李教授旅外時為當初國際疼痛學會(IASP)發起會員之一,回台後承襲其臨床學術精神,召集許多麻醉科特別關注疼痛醫學的專家,創立台灣疼痛醫學會,爾後數十年,有志之士紛紛投入疼痛醫學之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發展,起初以麻醉專科醫師為主,將其對周邊與中樞神經的麻醉止痛專業應用於疼痛控制,輔之以麻醉學中相當重要的鴉片類藥物使用,學會歷經數十年發展與教育訓練活動的推廣,疼痛醫學已是真正的多專科新興科學,會員涵蓋幾乎每一個會遇到疼痛病患的專科。來自不同的主專科的會員亦各有所長,例如麻醉出身之疼痛醫師專精於神經阻斷與脊椎內給藥幫浦等進階療法,復健出身的疼痛醫師則長於肌肉骨骼關節系統疼痛的診斷與處置。正如前文所言,雖同為「疼痛」,但仍可劃分其性質之差異,透過臨床與學術研究了解,疼痛往往包裹著綜合因素,若疼痛慢性化,更難以單一方式處理,以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例,為臂神經叢或血管受壓迫導致之疼痛症狀,病患可能以手臂麻痛、電擊痛、缺血痛、脹痛為表現,細究後會發現成因可能來自創傷、肌肉過度使用腫脹、骨骼構造差異或腫瘤;另外,上列之症狀也可能非為胸廓出口的神經血管束壓迫,而是來自頸神經根病變、旋轉肌群受傷或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若疼痛持續影響生活,隨之而來的生理與社會心理壓力,皆可能加劇疼痛、降低病患行為能力,造成惡性循環。由此可知,疼痛,不只是靜態地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動態地相互影響,病患的身體組成、疾病史、工作與家庭環境、創傷機轉都須納入診斷參考,疼痛往往也非單一問題,肌肉筋膜韌帶軟組織傷害、關節炎、風濕免疫因子、神經根壓迫、中樞感染、情緒壓力、大腦創傷情況都可能同時並存。近代疼痛醫學也提及筋膜連續性、神經動力學與動作控制、營養免疫微環境等,這些理論更將「疼痛存乎大腦」與「周邊神經肌肉」交錯出連結;西元2020年國際疼痛學會(IASP) 再次重新定義疼痛為「是實際或潛在的可能性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將身、心、靈、社會對疼痛的影響帶領到一個更全面的層次。若是癌症相關之疼痛,除了生理因素(來自腫瘤、診斷治療處置造成之痛楚),同時要考慮病患對於癌症的未知與焦慮、生命末期的絕望感所加諸在心靈的苦痛,因此更需帶入全人觀點去處理疼痛。疼痛可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評估與整合治療正因疼痛複雜且互相影響,更需要來自各專科背景的疼痛醫師為病患進行綜合評估,拆解疑難,進而處理疼痛複雜根源,這也正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疼痛醫學會除「疼痛醫學研究」、「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以外,同時致力發展「疼痛醫師多專科」之目標,從最主要的麻醉科創始,現更涵蓋了復健、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精神、急診、骨科、家醫、緩和醫療、影像醫學等不同專科的專家加入,透過良好概念訓練之疼痛多專科醫師,可提供各面向之症狀評估,擁有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的專業,也提供了傳統手術以外之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超音波或X光導引之中樞與周邊神經阻斷、脊椎注射、高頻熱凝療法、內臟神經消融等)、神經調節、增生療法、物理或職能治療、運動及動作訓練、徒手治療、營養免疫、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諮商與各式跨領域療法。大大地提升疼痛控制之深度與廣度。全人概念是疼痛科醫師養成訓練中特別重要的一環,加上跨專科的背景,造就了疼痛科醫師們兼容並蓄的特質,既能理性分析病生理及疼痛機轉,也能感性理解身心靈壓力帶給患者的主觀「痛苦」與「苦痛」!近十年來,台灣疼痛科醫師早已與國際接軌,治療水準亦受肯定,在台灣醫界各專科間也被廣泛認識。在許多醫療院所中設立有疼痛科,近年通過疼痛治療中心認證者持續增加,跨科合作照護也成為常規,尋求疼痛科幫助更加容易。正如前文所說,疼痛乃人的第五生命徵象,疼痛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全人評估與整合治療,期待能為更多病患理解疼痛、緩解疼痛、重拾生活品質。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6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藥價明年調整 心臟血管、神經系統用藥都調降
為健全健保藥品給付,中央健保署宣布,明年起調整6645款藥品價格,調降前三名分別為心臟血管用藥、神經系統用藥、全身性抗感染劑。民眾熟知的冠脂妥、保栓通、脈優等藥品都降價,預估年省74.6億元,將用於如癌症用藥等突破新藥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說,這次共6645項藥品價格將調整,調降6564項、調升81項,平均降幅約4.1%。藥價降幅前3名類別,以心臟血管用藥降8%居冠,其次為神經系統用藥降6%、全身性抗感染劑降5%。戴雪詠指出,調降心臟血管用藥多為治療三高藥品,均是民眾耳熟能詳的,其中以「冠脂妥」降幅最高,降幅14%,每顆從15.6元降至13.4元;同為降膽固醇的「立普妥」降幅12%,每顆從10.7元降至9元。此外,用量最大的「保栓通」每顆從34.4元降至32.1元;高血壓患者常吃的「脈優」也從每顆4.3元降至3.84元。戴雪詠指出,治療局部癲癇的神經系統用藥「優閒膜衣錠」,降幅為4.7%,從每顆23.4元降至22.3元;另外,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利瑞卡」從每顆18.7元降至17.4元。在全身性抗感染劑方面,主要是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貝樂克」,降幅為8.9%,納入健保後於2015年從155元降至124元,明年起將再降至113元。由藥價調幅來看,降幅最大的是憂鬱症用藥「立普能膜衣錠5毫克」降幅達30%,其次為氣喘用藥「利平喘呼吸溶液劑」降幅25%,第3為婦科用藥「培力婦安蒙軟膠囊200毫克」降幅24%。戴雪詠說,從調降金額來看,罕病用藥「易來力凍晶注射劑150毫克」給付價調降近7000元最多,其次為化療藥「輝克癒蘇注射劑6毫克/毫升」降價近4000元,化療藥「愛寧達注射劑」也降價2275元。戴雪詠指出,這次藥價調降降幅、金額最高的藥品大多是年代久遠老藥,約已收納健保15年以上,且過了專利期有許多同成分學名藥競爭,製造及原料成本也逐步降低,健保調降老藥給付價格後,將省下費用擴增於癌症新藥給付,減輕民眾負擔。戴雪詠說,健保署往年多在每年4月1日調整藥價,但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健保署與醫藥界達成共識,延後至去年10月調整;今年因國內爆發本土疫情,再將10月藥價調整期程再延後至明年元旦實施。為了縮小藥價差、降低健保藥品給付支出,健保署自2013年起,逐年進行藥價調查,並依藥品市售價格平均值進行計算,調整健保藥品支付價格。
-
2021-11-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下背痛改善無解?脊椎內視鏡手術助擺脫疼痛
苗栗縣29歲李姓女子近2個月來出現右側下背痛的問題,雖然接受復健治療,但未能有效緩解症狀,後來至醫院檢查,醫師發現她的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右側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不適感。另外,63歲王姓男子日前下班後出現下背痛及左側坐骨神經痛情形,嘗試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經醫師檢查確認是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兩名病患經醫師建議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傷口僅1公分且疼痛感輕微,住院一至兩天即出院返家,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威傑表示,坐骨神經痛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疼痛,一般會出現下背痛、腳麻無力等狀況;常需要搬重物、久坐、肥胖、姿勢不良者,都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發生。曾威傑指出,過去面對脊椎手術,不少病人都害怕傷口大、復原慢的問題,現行脊椎內視鏡手術可透過僅1公分的小傷口來執行手術,因此有傷口小、術中失血少、手術風險低等優點,適合治療許多脊椎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椎間管狹窄症等。提醒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要注意避免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如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順利重拾健康。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1-07 該看哪科.皮膚
身上的痣若有這5種變化 醫師:趕快就醫提防癌化
一名50多歲男性最近突然摸到臀部有顆黑痣,就醫診斷辨別雖然尚無害,但他仍選擇接受除痣手術,以放心避免癌化。台中榮總皮膚科醫師翁毓菁說,人的身上有大大小小的痣,當它的顏色、型狀、大小有變化時,應該盡快找皮膚科醫師診斷,尤其有家族遺傳性疾病者更應提高警覺,在痣開始癌化前將其除去。翁毓菁說,例如當痣由棕色變成白色、紅色,或由黑色變成白色、紅色變成黑色,都是不對的。型狀上原本是圓型卻變成方型、三角型變成奇型怪狀,也是有問題的。另外,不好的東西,半年就會有兩倍的生長速率,最直接就是大小有變化,這些都是警訊。她也提醒,如果有容易出血,像是穿衣或洗臉,一碰到就容易流血,這可能也是病變的現象;另若有神經痛的情形,因為不好的東西它會往下吃,吃到我們的神經,就會有痛感或麻的情況,所以總結以上這5點,都該及早處理,因為它都有可能進一步癌化。翁毓菁說,痣本就是會後天長的,並不都是先天都有,如果有病變,真的會變得複雜,所以身上的痣若有疑慮,可以找皮膚科專科醫師及早拿掉。她說,若對痣有疑慮,一定要找皮膚科專科醫師,而非找時下所謂的「醫美」醫師,因為衛福部並無醫美這項專科。而且,皮膚科專科醫師經過皮膚病理以及使用皮膚鏡(儀器)檢視的訓練,這都是只有皮膚科的醫師才會接受的訓練。翁毓菁說,一般接受除痣的手術約只要花30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需要住院,民眾只要跑一趟醫院,讓專業的醫師鑑別一下,不但可以放心,也可以避免萬一癌化的可能。
-
2021-11-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身體莫名疼痛恐是「公主病」醫師建議做運動舒緩
花蓮一名40歲的陳小姐平時無不良嗜好,是標準上班族,但最近身體多處出現疼痛,影響睡眠品質,從婦產科看到神經科都找不出病因,直到復健科醫師確認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醫師提醒,若有不明原因疼痛,有可能是腦部或肌肉出現問題,適時伸展做運動就能緩解疼痛。門諾醫院復健科醫師郭惟致表示,「纖維肌痛症」比較接近腦部的疾病,是腦部的皮質有不正常的放電,讓身體誤以為一般的感覺是痛覺;治療要打破痛覺循環的迴路,像是用神經痛的藥物,阻斷循環,加上有氧運動與輕緩的運動,對於治療有幫助。郭惟致指出,公主病成因不明,推測是壓力大、曾經有創傷、運動傷害等,病人疼痛有3個月以上,有難確認的痛點,儀器、抽血都檢查不出什麼原因,就有可能是纖維肌痛症。此症會稱為公主病,郭醫師說,是因為身體一碰就痛,一般人能做的動作,患者一做就很不舒服,容易「唉唉叫」。像是求診的陳小姐,認為是工作壓力、久坐久站,肌肉很緊繃,檢查沒有神經壓迫等,因此醫囑做運動舒緩,用藥物輔助治療。她提及,若有民眾有類似症狀,除了給醫師診斷外,做運動時不要做到太操勞的程度,每天可以選一小段時間留給自己,做輕鬆的活動,像是做瑜伽、冥想、聽音樂等,達到放鬆的效果。物理治療師王志銘說,若要伸展身體右邊的話,右手可抓住椅子下緣或椅背,把肩膀固定住,再伸起左手將頭往左邊傾,拉伸脖子右側的肌肉,讓肌肉放輕鬆。若想拉伸脖子右後方,一樣右手固定住,將頭往左轉45度,左手將頭往左下壓,皆停留20至30秒時間,簡單的動作坐在辦公室也能實行。
-
2021-10-29 該看哪科.婦科
冰水不是萬惡敵人!婦產科醫:喝冰水不會讓月經排不出來,更不會讓小腹變大
經痛不是病我一直認為「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並不正確。應該修正成經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因為牙痛有可能是蛀牙、牙齦炎造成,牙痛就是病啊!但是經痛就不是了,經痛往往就就是單純的痛,不是什麼子宮不好、婦科不好,更和氣虛不虛毫無關聯。經痛,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前面談過,隨著雌激素、黃體素濃度下降,若沒有胚胎著床,子宮內膜就會開始剝落變成月經。這時,身體同時會分泌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賀爾蒙,這個賀爾蒙會藉由刺激子宮收縮,排出經血,同時引發疼痛。此外,當子宮收縮的腔內壓力大於血壓時,會使血液流不進去子宮,造成子宮短暫的缺血性疼痛。就是以上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會讓超過一半的女性產生經痛,只是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主要是受到前列腺素濃度、經血量多寡和個人耐痛性所影響。也就是說經血量越多,前列腺素濃度就會越高,當然也就會更痛。但當然也有人天生神經分佈較少,對痛覺遲鈍,也就不容易經痛。經痛時,骨盆周圍痠痛、腰痠、脹氣、腹瀉等狀況也會因前列腺素的刺激而產生,這些都算是生理期的正常反應。也有部分女性經痛時,同時手腳會冰冷、冒冷汗、嘴唇發白,甚至痛到暈過去,這其實是因為疼痛過於劇烈,刺激到交感神經,使得周邊末梢血管收縮所造成,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就好像有人吃壞肚子會絞痛到手腳冰冷,或者心絞痛時會狂冒冷汗一樣。至於怎樣的經痛不算是生理正常反應呢?一般來說,經痛和經血都是一起出現,越多越痛。假設在見紅前就出現明顯且劇烈的疼痛,或是各種止痛藥都完全無效時,就需要至門診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看看是不是長了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或是有子宮肌腺症。冰水並不是萬惡的敵人雖然說經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這種生理反應卻常常讓大家誤以為經痛的人就是氣虛、體寒、身體差,需要好好進補。所以呢,這樣的說法就出現了:「我如果喝冰水,經痛會更痛、更嚴重,所以喝冰水容易傷子宮?」說真的,把喝冰水等於傷子宮,真的是扯遠了!本來就經痛的人,喝冰水的確可能會更痛,因為根據熱脹冷縮原理,冰水會造成血管、肌肉短時間收縮。反之熱敷、喝溫水則可緩解這種痛感。另外,因為冰水會讓血管暫時收縮,因此有些人會發現喝完冰水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經血量會驟減,那也是因為血流本身減少的關係,並不是月經排不出來。甚至也有人瞎扯「月經喝冰水,會讓月經積在子宮內變成長肌瘤」,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月經不會排不出來,而且月經就是血,即使排得慢身體也會像吸收瘀青一樣把經血吸收掉,不會形成肌瘤。所以,如果妳經期間喝冰水不會痛,就放心繼續喝吧!喝冰水會傷子宮是毫無根據的。歐美國家甚至也會讓產婦產後立即補充冰水、吃冰淇淋,因為早有研究指出,耐力運動後補充冰水,對於減輕疲勞、幫助恢復的效果比溫水好,而生產就是最劇烈的耐力運動啊!除了喝冰水傷子宮這種說法,妳一定也聽過這種延伸:「喝冰水會不孕!」我就曾聽聞有位新婚好友和我抱怨,她在茶水間喝冰水卻被同事阻止,並立刻告誡:「這樣小心會不孕!」其實個性內斂的她當時早已經懷孕,卻只能笑笑地點頭。其實,喝冰水真的不可能會造成不孕,當然也不會影響胎兒,更何況,冰水到胃裡早就不冰了啊!除了以上,我也想特別破解一個迷思,我曾聽女性說:「我男友說,歐美的女生常喝冰水,所以她們身材都比較大隻,小腹也比較消不下去,叫我不准再喝冰水了!聽到這,我真的很想幫冰水大聲地的問一聲:「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其實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有些人誤以為喝冰水會讓子宮受寒,身體得召喚更多脂肪來保護子宮,因而讓小腹消不去。但其實人身體是恆溫,即使喝下去肚子會感到冰涼,也不會影響體溫,而且脂肪分布多寡是基因決定,和食物溫度並沒有關係。說真的,相對於男性,女生天生皮下脂肪就比較高,尤其到了更年期後脂肪又容易堆積在下腹,如果飲食習慣不好又缺乏運動,當然小腹很難消,跟冰水並無關聯。舉一個跨國際的例子,妳想想,我們在日本或韓國用餐,餐廳總是會奉上一杯冰水,也沒觀察到日韓女生比較「大隻」啊!開玩笑的說,如果靠喝冰水就可以變大隻,那很多人幹嘛還健身練得如此辛苦?!書籍介紹書名: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作者: 烏烏醫師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1/07/28作者簡介/烏烏醫師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面能量的婦產科醫師。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延伸閱讀: 開放「AZ+BNT」疫苗混打,但已經打「AZ+AZ」、「莫德納+莫德納」的人怎麼辦?台大醫告訴你:這些人該怎麼做?如何超前部屬「第三劑」?
-
2021-10-28 癌症.卵巢.子宮
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肌瘤 幼教老師自然產喜獲女
41歲蕭小姐從事幼教工作,35歲時想懷第2胎但始終未有下文,檢查後發現有子宮肌瘤且位置影響受孕,需切後除才能增加受孕機會,嘉義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中遠研究病例後,決定採達文西手術切除肌瘤並縫合子宮,術後懷孕39週順利生產,母女均安。李中遠與蕭小姐討論後,建議採單孔腹腔鏡加上1個輔助孔,執行達文西手術切除子宮肌瘤,術後病人腹部只有兩個微創傷口,比傳統手術4至5個傷口更少,且單孔較易取出肌瘤縮短手術時間,且單孔位於病患肚臍位置,術完成後腹部單孔傷口與肚臍合而為一,達到美觀的要求。李中遠表示,子宮肌瘤常見育齡婦女,症狀如經血過多、經痛等,除藥物治療外,目前醫界多使用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通常依大小、生長位置以及數目來決定以傳統開腹或者是腹腔鏡進行手術。目前外科手術已朝微創發展,腹腔鏡手術也應用在切除子宮肌瘤,其中仍有不少限制,可藉由達文西機器手臂解決,李中遠說達文西手術應用在內視鏡子宮肌瘤切除上最大的好處是「微創」,如同醫師親自縫合子宮傷口。李中遠解釋,一般女性切除子宮肌瘤多採剖腹,主要擔心傷口在自然產時,子宮收縮過程中有破裂風險,蕭小姐因為子宮肌瘤切除後採達文西機器手臂縫合,傷口有較佳的癒合及強度,待產過程仍適合陰道生產,免除病人剖腹生產的風險與不適。蕭小姐術後復原良好,半年後自然懷孕,於懷孕39週破水自然生產,出生女嬰體重3640公克,非常健康,他也感謝長庚醫院達文西團隊,精準掌控產程進展並隨時注意母女狀況,讓她可以平安生產。
-
2021-10-26 該看哪科.婦科
26歲女子懷孕不自知 以為生理痛竟產下寶寶
苗栗縣26歲李姓女子有生理期紊亂的現象,且這幾個月腹部明顯隆起,但她只認為是月經失調導致發胖,直到出現來紅、陣痛徵兆,還以為是單純經痛,後來發現狀況不對才趕緊請家人幫忙,幸好她順利生產,並由家人將她及寶寶緊急送醫,經醫護人員照護及處理後,都已平安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詹德鑫表示,當天產婦抱著寶寶來到待產室時,護理師立即為寶寶進行基本的臍帶處理,並由新生兒科醫師與專科護理師接手做後續的檢查與照顧;同時,也幫產婦進行產後檢查,確認胎盤是否完全娩出、子宮收縮是否正常、產道裂傷是否完全止血,並一一給予治療及處理。他指出,每年發生媽媽在家或在外面生產的事件不在少數,有些是像李姓產婦一樣,不知自己懷孕而突然生產,有些則是產程太快來不及到醫院。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要注意3個原則,才能確保母嬰安全。3項原則包括,若發現要生產,但身旁沒有人可以協助時,一定要立即撥打119,由救護車及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協助送醫;若還未來得及到醫院就生產,記得要做好寶寶的保溫工作,用毛毯將寶寶身體包住,只露出頭和臉部,同時要注意保持寶寶呼吸道順暢,留意口、鼻有無阻塞物;不可自行剪斷臍帶,以免發生感染。詹德鑫提醒女性朋友,如有性行為且月經異常時,要有警覺可能是懷孕,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並確認,以避免發生懷孕不自知又突然生產的情形;若確定懷孕,也記得要定期產檢,在接近預產期時,盡量不要出遠門,當產兆發生時,則盡快到醫院待產,才能降低在醫院外生產的機率,確保母嬰安全。
-
2021-10-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沒睡好、吃錯了都中招 你正在做的5動作超虐脊椎
「脊椎健康關乎全人的健康」,這麼說 一點都不為過!脊椎從上到下掌控身體的運作,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使其他器官、組織連帶受損;誇張的說,脊椎不健康還可能讓人美麗扣分、新陳代謝變差、頭痛、背痛、腳痛各樣病症都出現,所以好好保養脊椎才可能全身健康。脊椎結構出問題 身體容易出現病痛復健科醫師汪作良指出,當脊椎結構出了問題,身體就容易產生病痛,但這些病痛並非只靠「喬」骨頭,就能永遠擺脫,而是必須從生活著手,杜絕不良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維持脊椎健康。汪作良表示,醫生利用手法將身體結構調正,只是幫助啟動身體的自我療癒系統,接下來,病人需要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姿勢習慣,並配合運動,才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效;若不運動、不改變不良習慣,即使以手法將骨骼肌肉調正了,一段時間之後,結構又會錯位,疼痛又回來了。壞習慣不改 脊椎永遠好不了那麼,生活中有那些因素會影響到脊椎的健康呢?汪作良舉出生活中有5大領域與脊椎健康息息相關:1、沒睡好:晚上睡不好,脊椎也不會好。身體有自癒修復的能力,有些痛睡一睡就好了,但若睡眠不好或是工作、應酬熬夜,就剝奪了身體的修復能力,白天生活中受損的小傷害就無法得到修復,使脊椎錯位的問題持續存在,日積月累就引發大毛病。(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2、壞情緒:情緒和脊椎健康也有關連,生活的壓力、心情憂鬱都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當工作忙碌、事情多時交感神經就會啟動腎上腺素分泌,讓身體可以 多承受重壓,但這也使身體肌肉持續緊繃,連帶拉歪了骨頭(一般來說,骨頭自己是不會動的,而是被肌肉帶動),使脊椎錯位而造成疼痛。3、吃錯了:好的營養對脊椎健康也有幫助,很多食物有消炎功能,但相對的有些食物就會引發發炎反應,使發炎疼痛問題惡化,例如飽和脂肪酸如豬肉、牛肉等食物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容易趨向發炎反應;魚油、植物性油脂等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易趨向消炎功能,所以,多吃綠色蔬菜,增加抗氧化能力,有減緩疼痛發炎的作用。4、不愛動:很多人都認為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以確保脊椎的健康。但是,其實沒有所謂的標準姿勢,唯一的健康原則就是一直動,任何標準姿勢維持久了照樣也會出問題,所以身體不能維持在同一個姿勢過久,必須常變換姿勢,讓不同的肌肉輪流來支撐身體。(推薦閱讀: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5、動作重複、力道過大:生活中不當的動作亦是造成脊椎傷害的原因。所謂「不當」有兩種狀況:(1)動作的力道不大,但反覆次數過多,例如和尚敲木魚的動作容易造成肩頸痠痛;(2)動作的力道很大,足以造成脊椎移位,例如搬重物。(推薦閱讀: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坐椅子 腰背要有得靠 此外,在座椅方面,一般坐墊也不建議太軟,免得骨盆會整個凹陷在椅子裡,建 議座墊厚度以不超過5公分為宜,並且座墊大小最好能把大腿都撐住,千萬不能坐得像當兵─只坐3分,身體傾斜;另外,椅子一定要有靠背,特別要能支撐到腰椎第3 節,才不致使腰椎懸空。(推薦閱讀: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目前許多椅子設計有支撐腰椎的靠背,但要調整符合個人身材和姿勢,才能發揮支撐功效。所以最佳坐姿是身體往後靠,腰椎有靠墊支撐,才能讓脊椎處於最佳姿勢。延伸閱讀: ·現代人「1吃飯習慣」小心吃到肌肉流失! 腰痠背痛、坐下爬不起來恐已罹肌少症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10-1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60歲家庭主婦許媽媽,門診中自訴某天晚上想要起身下床上廁所時,突然發現右腳有無力現象,當時並不以為意,結果隔天起床發現小腿無力感依然存在,甚至連走路時腳掌無法自行抬起及拖地情況,於是擔心自己是不是中風了,因此趕緊到醫院師求診,經詳細神經學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腓神經壓迫導致「垂足症」。垂足症 下肢最常見周邊神經病壓迫病症安南醫院中醫部尋求沈佩諠醫表示,「垂足症」是下肢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壓迫病症之一,因腓神經受壓迫而致。臨床上腓神經最常受到壓迫的位置在小腿外側腓骨頭附近,因來自於腰薦椎的坐骨神經向下走至膕窩改稱為總腓神經,貼腓骨頭頸部骨膜轉至前方,再分深腓神經和淺腓神經,此段約六公分左右,僅覆皮膚與極薄的皮下組織,所以最易受到傷害。(推薦閱讀:坐到屁股痛? 醫揭久坐下場:小心「致命疾病」)踢到東西、無法跨越門檻絆倒 這些人是高危險族群沈佩諠說,「垂足症」常見症狀包括小腿前外側麻痛、腳掌無力無法向上翹起、小腿外側肌肉萎縮,更嚴重者可能會因此常踢到東西或無法跨越門檻而絆倒,常見原因包含外來壓迫如術中架腳、沉睡、長期臥床、體重減輕、石膏固定、習慣性翹腳、長時間蹲跪、腓骨頭周圍創傷、足踝拉傷、腫瘤壓迫、血管炎、糖尿病及其他不明原因;不明原因的腓神經病變被認為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習慣翹腳或長時間蹲跪所致,常見好發族群如上班族、檳榔西施、警衛、農夫及禪坐者。(推薦閱讀:屁股痛到腳,是坐骨神經痛惹禍? 小心「梨狀肌症候群」上身!專家揭兩者差異) 中醫針灸+電針治療 避免壞習慣為上策「垂足症」為中醫「痿躄」範疇,因此針灸治療上常針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解溪、陽陵泉,以快速捻轉手法行針再加電針治療,進行刺激15分鐘,過程中需可見到脛前肌隨行針手法及電刺激收縮,讓踝關節有間歇性不自主的背屈動作。此外,也可搭配艾灸來暢通經脈、扶正祛邪、促進氣血運行。沈佩諠提醒,在接受中醫治療過程中,病人宜配戴塑膠副木以避免腳掌下垂導致跌倒,並要改善生活中不良習慣,比如不良坐姿、避免翹腳或是盤腿與長時間蹲跪。延伸閱讀: ·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 ·盤腿坐比翹腳更傷腰? 
-
2021-10-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熱銷!孕婦也適合服用嗎?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又稱撲熱息痛(Paracetamol)屬於指示用藥(OTC),民眾可以在藥房輕易買到,是止痛與退燒的常用藥物。常見商品名稱為必理痛(香港)、普拿疼(台灣)、必理通(中國大陸)、斑納杜(新馬)以及泰諾(Tylenol;美國)。而由於乙醯胺酚這個化合物的專利早已經過期(非專利藥),任何廠商都能夠生產這個藥物(學名藥),目前大約有 600 多種不同的商品名稱在市面上流通,它們除了成分一樣外,連止痛/退燒的效果也一樣,所以筆者首先提醒大家,大可不必單獨鍾情於某一品牌,更不必去排隊購買而造成缺貨。孕婦服用乙醯胺酚過多 對胎兒負面影響大?2021 年 9 月 23 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回顧:內分泌學》雜誌上,刊出了一篇綜合整理性的評論文章,主要作者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以及格拉斯崔魯普醫院(Rigshospitalet Glostrup;丹麥最大醫院) 頭痛中心的克里斯滕森教授(David Kristensen),他們回顧了1995年至2020年間發表有關乙醯胺酚在人類和動物方面的研究,特別針對那些在婦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情況,得出了此藥可能會阻礙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且將數十項研究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自閉症、女孩語言延遲和智商下降連結起來,由於得到了91 位科學家的聯署支持,所以,他們敦促各地的衛生機構儘可能地將風險告知醫務人員和準媽媽們。但這樣重要的結論立即吹皺了一池春水,有些科學家抱持著不同的看法,立刻跳出來發言,認為這篇回顧論文的內容,不足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樣的言論除了不必要外,更會增加孕婦的焦慮。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為此也特別撰寫專文,大篇幅報導了這項爭論議題,筆者於是為文替讀者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另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都認為它可以在懷孕期間使用(B級;註1),所以乙醯胺酚應該是孕婦鎮痛解熱的首選藥物。但這次瑞典的克里斯滕森教授在自然雜誌上寫道,研究表明乙醯胺酚的廣泛使用與兒童認知、學習或行為障礙的人數上升有關。加上,乙醯胺酚可能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關,例如隱睾症、尿道下裂(當尿道開口不在陰莖尖端時)和睪丸癌。其他如性早熟、精子數量減少和生育能力下降也與乙醯胺酚有關。所以論文作者們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過多,像是服用的劑量愈高和較長的服用時間,都會增加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們具體建議,應該告訴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如何限制其使用次數和劑量。同時呼籲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該審查目前所有的可用數據,以便給出最新的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根據藥盒上的推薦劑量服用乙醯胺酚是相當安全的,屬第一線的鎮痛解熱劑,除非不慎使用過高劑量,或同時飲酒,才有可能導致肝衰竭,若有肝臟疾病的患者仍可使用,只是服用劑量必須減少。乙醯胺酚除止痛和解熱的效果外,並無明顯抗發炎的作用,所以和另一個民眾常用的消炎鎮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分別屬於不同種類的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更要小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有很多不同的成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相對於經痛、偏頭痛和關節炎方面,比起乙醯胺酚來得效果顯著些,大約60%的人在使用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常見副作用有腸胃不舒服或紅疹(藥物過敏),長期使用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另外,布洛芬可能會提高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肝衰竭的風險,也有可能會使哮喘加重。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的安全性未明(須小心),但在懷孕後期用藥有證據顯示有害,因此屬於不建議用藥(B/D級;註1),孕婦不要自行使用這類的止痛藥,雖然同樣是指示用藥,而乙醯胺酚則是相對安全許多。布洛芬專利權過期後,市面上出現多種商品名,例如布洛芬(Brufen)、芬必得(Fenbid)、安舒疼(Advil)、美林(Motrin)、諾羅芬(Nurofen)和Eve等等。乙醯胺酚仍是孕婦止痛退燒首選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乙醯胺酚是懷孕期間可以安全服用的,並將其描述為準媽媽們的「首選」止痛藥。大約一半的英國準媽媽報告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更高達 65%。衛生主管說,只有某些人需要特別小心,例如有肝臟或腎臟問題的患者以及服用癲癇藥物的患者。美國和歐盟的官方藥物管理單位表示(FDA & EMA),此研究未能證明乙醯胺酚有任何與胎兒出生缺陷有關的風險。愛丁堡大學胎兒醫學專家斯托克博士認為,這篇論文不會改變關於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建議。她說,該團隊在整合現有證據方面做得很好,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證據不足以得出任何結論,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尤其是偶爾使用,應該不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乙醯胺酚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發燒,因此仍然是孕婦在需要時應使用的重要藥物。孕期任何用藥沒有絕對安全總而言之,無論懷孕與否,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必要隨意地服用藥物,或服用時間超過必要時間,甚至服用比需要更高的劑量。筆者要說的是,乙醯胺酚多年來一直被孕婦使用,也並未對發育中的嬰兒造成任何明顯的有害影響。因此,該藥物仍然被推薦為「孕婦止痛退燒的首選,但也絕不可能說任何藥物在懷孕期間使用絕對安全,所以,建議準媽媽使用有效的最低劑量的乙醯胺酚,並且僅在她們需要服用的時間內使用。根據目前的證據,如果在懷孕期間大量使用並且長時間使用,才有可能對後代產生不良後果,偶爾或短期使用的風險則很小。若有任何擔憂,請諮詢妳的醫生。註1:A級:人體試驗已經證實,對胎兒是安全的藥物。這類藥物不多,維他命即屬此類。B級:沒有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許多常用藥物即屬此類,例如乙醯胺酚(普拿疼成分)。C級: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人體試驗尚未進行。某些抗精神症狀藥物如 Lorazepam、Haloperidol即屬此類,在使用上就要小心諮詢。D級: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此類藥物對孕婦絕對有益,才可使用。例如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及Phenytoin。X級:動物或人體試驗均顯示會造成胎兒異常。這類藥物對孕婦是絕對禁忌。如治療青春痘藥物A酸(Isotretinoin)、沙利竇邁、降膽固醇藥物等。B/D:在懷孕前6個月內,對胎兒可能有不良影響。在妊娠最後3 個月有致畸胎危險性,禁止使用。
-
2021-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蓮霧熱量低助減肥、降血壓,糖尿病也能吃!除了直接吃,DIY「蓮霧果醬」更美味
口感清脆多汁、味道香甜的蓮霧,是夏季前後台灣常見的水果,近日因農產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有機會吃到不同品種的蓮霧。蓮霧熱量低,超適合想減重的人食用,蓮霧還可幫助排水消腫,對於血糖和血壓的控制也有不錯效果,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蓮霧的營養小知識1. 果肉汁多的蓮霧,是控制體重的最佳水果,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每100公克的蓮霧只有 34卡,還富含維生素 C、膳食纖維、醣類、蛋白質、鉀等營養素,是熱量低、營養又豐富的水果。但仍不宜過量食用,飯前食用以2顆為限,以免造成腹脹。2. 每100克的蓮霧的鉀含量約為70毫克,能幫身體排鈉,具有消水腫、降血壓的好處。蓮霧具有利尿功效,頻尿者宜少吃;蓮霧也不適合腸胃虛寒、生理期容易經痛者多食,以免造成身體不適。3. 蓮霧含糖量不高,根據《自然科學、生物學與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蓮霧能夠藉由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謝酵素的活性,幫助降低血糖值,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挑選蓮霧的小祕訣外皮深紅色、果臍黑的蓮霧較成熟,甜度也高;倒放時可平穩不倒者,表示果實、果肉組織很綿密、脆度佳。【延伸閱讀:改善便祕、控制血糖 營養師曝吃蓮霧有5種好處】「蓮霧果醬」 三步驟DIY市面上經常看到草莓果醬不稀奇,你有聽過「蓮霧果醬」嗎?蓮霧除了當水果直接吃蓮霧,還可以做成果醬,「臺北農產」在臉書分享蓮霧果醬的DIY方法,只要準備糖、蓮霧、檸檬、玻璃罐,三步驟教你自製「蓮霧果醬」。材料:糖400g、蓮霧15顆、檸檬2顆、玻璃罐1~2個步驟一:切將蓮霧切丁、檸檬汁及糖攪拌均勻。步驟二:拌小火攪拌讓糖均勻化開;避免焦鍋,煮約2小時;待水分收乾呈果凍狀態。步驟三:裝先將玻璃罐容器消毒殺菌,將煮好的蓮霧果醬趁熱裝瓶9.5分滿,蓋上蓋子後倒扣放置冷卻。蓮霧果醬的3種吃法大功開⭐️果醬搭配奶酪、優格歐式吃法多層次,奶酪、優格搭配適量果醬,撒上堅果及果乾,不只營養加分還更美味。⭐️蔬果沙拉配果醬優格沙拉吃膩了嗎?快來試試果醬沙拉吧!加入適量的果醬、橄欖油與醋,酸甜的口感絕對讓你一口接一口⭐️果醬搭配氣泡飲午後來杯清涼解渴的氣泡飲,果醬與氣泡水以 1 : 4 左右的比例調配,再加上水果點綴,一杯超健康的汽水就完成囉!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康復難!精神病、中風風險增3倍 5種人PTSD風險高
台灣目前累計有1萬5418名新冠肺炎康復者,他們真的完全康復了嗎?台灣疫情爆發已近五個月,中央仍無相關統計,各大醫院近期才宣布開設追蹤門診。台大公衛學者綜合國際重要大型研究並提醒,三成確診者有五大症狀會持續半年以上,四成兒童確診者逾四個月仍受症狀所苦。住院或重症者六個月內發生精神疾病、中風、顱內出血之風險是流感病人的2到3倍。還有五種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危險群,社會大眾PTSD發生率高達三成,僅略低於SARS和MERS當年。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各國早在去年1月就開始探討新冠康復者的健康議題,《英格蘭醫學期刊》總結所有研究所探討的疾病,發現影響層面極廣,包括心臟、腦、脾臟、肝臟、腎臟、胰臟、肺臟、消化系統,幾乎所有器官都持續受影響。英國研究顯示兩成確診者症狀持續超過5周,一成持續超過12周,以疲勞、咳嗽、頭痛為大宗。國際間定義感染12周(三個月)後仍出現的症狀就是「新冠肺炎急性期後綜合症」,實證顯示三個月後,最多有55%成確診者仍感到疲憊、17%還會咳嗽、31%還會腹瀉嘔吐,18%還會頭痛。橫跨56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些人原本沒事,但兩個月後忽然出現心血管、皮膚、腸胃道、神經痛、過敏、眼耳疾病、關節肌肉痛、記憶及語言能力受損、亂經等症狀。還有30%確診者症狀會持續超過6個月,五大症狀包括疲勞(80%)、勞動後倦怠(75%)、腦霧(60%)、神經感覺異常(55%)、頭痛相關症狀(50%)。其中勞動後倦怠,對腦力型勞工影響較小,但對於體力型勞工的影響就很大。義大利研究甚至發現,18歲以下兒童確診者也有一到兩成持續有失眠、呼吸道症狀、鼻塞、疲勞、肌肉痛、注意力不集中、關節痛等症狀。康復者發生精神及神經疾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專精於精神心理衛生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榮珍指出,美國研界追蹤23萬名確診者,結果發現感染後六個月內,新冠住院病人首發或復發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是流感病人的1.5到1.8倍、任何其他呼吸道疾病的1.2到1.3倍。從新冠肺炎重症康復的人,六個月內發生較嚴重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曾住院者風險增為1.3到1.7倍,曾住加護病房者風險為1.6到2.9倍;曾因確診而發生腦病變者的人,風險更達到1.9到3.2倍。併發腦病變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在追蹤200天期間,發生顱內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遠遠高於其他嚴重度的康復者,程度超過三倍。張榮珍表示,很多國家疫情嚴峻時大量病人湧入醫院,有些人在救治不及下過世,相當於重大災難事件,可能引發。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造成義大利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30%,高於911事件、日本311事件、美國卡翠納颶風,僅次於SARS或MERS疫情時(32%),「新冠肺炎可說是世紀大災難也不為過。」張榮珍表示,PTSD發生時會做惡夢,例如身邊的人一一過世、病況危急卻沒人來救自己;還會極力避免想起相關痛苦記憶,常有驚恐、罪惡、憤怒、羞恥等負面感受。歸納義大利追蹤研究,有五種人發生PTSD風險最高,即女性、病程中情緒激動或錯亂者,出現長期症狀者、有精神疾病病史、肥胖。張榮珍說,醫療人員如果接觸到符合這些特徵的康復者,應格外予以關切和資源。疫情下政府除了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組織,也不能忘了支持民眾取得更多心理健康評估與幫助的資源。
-
2021-10-03 名人.林頌凱
以為腳扭傷竟是痛風 名醫揭6大事項遠離痛風威脅
看診看到一半,護理師神情緊張地告訴我:「外面有位先生說可不可以先看他?他已經痛到快爆炸了,可是前面還有十幾位病人在等,怎麼處理才好?」我順著診間的門縫看出去,坐在沙發上的他面露痛苦,坐立難安。我直接走到他面前,避免他因為移動又造成疼痛。「你怎麼了,怎麼這麼嚴重?」我問他。「林醫師,我前幾天扭到腳,原本比較好了。沒想到昨天晚上竟睡到痛醒,整個腳又腫了起來,好像比剛扭到時更嚴重。我這幾天也沒特別走動啊,為什麼會這樣?」「你這是痛風發作,不是單純的扭傷。」我告訴他。「怎麼可能!我最近沒吃海鮮,而且也很久沒有喝酒了。而且我尿酸也沒有高,為什麼會痛風?」事實上,不是吃海鮮才會痛風,導致痛風的原因很多,高危險因子如下:遺傳:有痛風或高尿酸血症家族史性別:男性年齡:40-60肥胖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藥物:利尿劑飲食:酒精、吸菸、高普林食物、含糖飲料、不喝水其他:外傷、外科手術、急性中風、壓力、過勞、劇烈運動、急速減肥以上面案例來說,這位先生一開始是因為腳踝扭傷導致局部急性發炎,後來因行動不便、水喝太少,所以導致急性痛風發作。剛好痛風又發作在原本扭傷的踝關節,痛上加痛,雪上加霜。這樣的狀況不少見,在臨床上常常會被誤認為二次運動傷害,但如果只針對運動傷害治療療效不佳,病人到處看都看不好,不當推拿甚至會導致更嚴重傷害。正確作法是運動傷害復健加上痛風藥物治療,順利的話隔天症狀就會大幅改善。診斷痛風一定要抽血嗎?抽血看到尿酸濃度高才是痛風嗎?其實不然。急性痛風發作時,血中的尿酸濃度不一定會升高,反過來說,血液尿酸值高也不等於得了痛風。大部分急性痛風發作靠臨床症狀的表現就可以判斷。例如它常在夜間發生,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好發關節集中在下肢,以大拇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為主,而且是單一關節的發作。發作部位有明顯紅腫熱痛之急性發炎,這種痛是劇痛,是像被老鼠咬骨頭一樣的痛,是連被風吹到都會痛的痛。有此一說,「痛風」之名稱就是這樣而來的。不過,尿酸值高代表身體普林代謝功能不佳,高尿酸血症也是引起痛風發作的主因。有高尿酸血症的人要定期抽血追蹤,維持正常尿酸濃度是很重要的事情。●6大注意事項,遠離痛風威脅1.多喝水:每天2000c.c.以上。2.控制體重與腰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都是高危險因子。此外急速減肥會造成體內代謝系統紊亂,而且往往和飲食不均衡有關,不宜短時間過度減重及節食。3.適量攝取蛋白質:避免蛋白質排擠尿酸代謝。4.避免酒精與含糖飲料:酒精及含糖飲料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盡量喝水或是用咖啡及茶等無糖飲料代替。5.避免高普林食物:紅肉、海鮮、動物內臟、乾豆、發芽菜類如花生、腰果、豆類等。6.規律作息:不過度疲勞、不過度運動、避免熬夜。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9-3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熱戴口罩老是長痘痘?中醫:這樣用黃連消腫痘特有感
青春痘是許多人心裡的痛,有些人可能從小就作為戰「痘」勇者不斷找尋各式秘方,也有人因為生活壓力大、作息改變而突然冒腫痘,特別是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後,戴口罩成為民眾的防疫新生活習慣,許多人不禁哀號:「痘痘更加猖獗了怎麼辦?!」PTT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使用「黃連消腫痘」的心得,說自己使用黃連後,痘痘只要兩、三天就會消除,讓許多愛美人士心癢癢,紛紛跑來中醫診所詢問,究竟黃連是不是戰「痘」仙丹呢?黃連確實可以消痘痘,但是卻要看體質夏天天氣炎熱,許多人愛喝冷飲、吃炸物或吃辣,卻沒想到反而引來痘痘大軍......我們都知道黃連是出名的清熱解毒中藥材,這種飲食所帶來的上火青春痘,是否能用黃連來消炎?其實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先判斷你的體質是否合適!以黃連的清熱退火功效來說,中醫建議實火型發炎的痘痘患者,才可以用黃連來消除痘痘;但如果體質是虛火型發炎,則千萬不要用黃連,以免讓痘痘更加嚴重!什麼實火痘、虛火痘?長痘痘還有差治療病症講求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青春痘的引起原因有許多種,當然應對方式也不同。實火以西醫的角度來說,就是急性發炎,而與之相反的則是虛火(慢性發炎),而想要確認自己的體質和長痘原因,你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症狀來分辨:實火痘(急性發炎): 通常是因體質燥熱或飲食油膩辛辣,而出現眼睛紅腫、眼屎增多、怕熱口乾、喜歡喝冷飲、舌紅、舌苔黃,平時容易流鼻血、牙齦腫痛、有口臭、尿少色黃、便秘。虛火痘(慢性發炎): 通常是因營養失衡、壓力大熬夜失眠或免疫力失調,而導致雙眼乾澀、眼睛容易疲憊、看不清、舌紅但舌苔少,平常有可能伴隨耳鳴、痘痘反覆發作、潮熱盜汗、手腳心熱、容易感到疲倦。只有實火痘適合用黃連清熱退火,常見處方是黃連解毒湯、黃連膠囊、黃連膏等等;反之虛火則不適合,因為黃連本身屬於寒性藥材,若用在虛火體質上,會使人陰虛加深、燥熱更甚,導致青春痘更加嚴重。黃連消痘痘的原理是什麼?對身體會有害嗎?黃連味苦、性寒,屬於「清熱藥」,科學研究證明黃連含多種生物鹼,能有效抵抗細菌,尤其適合用來治療細菌型皮膚病,幫助腫痘消炎舒緩。(更多黃連可治療的疾病,可參考這篇文章:黃連不只清熱解毒,竟然還是中藥界的「阿斯匹靈」!)不過,正由於黃連本身屬於寒性藥材,因此若身體虛寒,陰虛津傷者都不建議服用,尤其以下這3種人更要特別留意:1. 孕婦、哺乳期間、嬰幼兒慎用。2.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如環孢黴素(Cyclosporine)、降血糖、降血壓藥物。3. 對黃連成分或是其他草藥過敏此外,許多女孩子月經前後荷爾蒙變化也特別容易長痘痘,針對月經期間的女性,中醫建議是最好不要自行使用黃連,因為此時使用黃連有可能會造成月經排出不順、經痛的現象!而黃連本身也不適合久服或過量服用,容易傷脾胃。那要怎麼確認黃連的用量?其實最好的方式還是就醫由中醫師進行診治,千萬不要自己當鍵盤醫師,以免耽誤病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