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紫外線
共找到
393
筆 文章
-
-
2020-07-23 科別.皮膚
曬傷冰敷、塗蘆薈緩解! 脫皮時這2件事千萬別做
在河濱公園盡情恣意的痛快騎著U Bike;籃球框架下,三對三鬥牛激烈對尬中;戴上耳機聽著音樂,沉浸在與自己體力及耐力的比拼,享受路跑抵達終點線的那股激情;穿著清涼的比基尼、海灘褲在沙灘上盡情踏浪、玩著沙灘排球,各式活動繽紛登場。但一整天下來,卻發現手臂、背部被太陽曬得紅紅一塊,大面積曬傷了! 曬傷部位多為身體較突出位置 長期保護部位也較易曬傷 皮膚科醫師表示,通常容易曬傷的部位都是身體較突出的位置,像是鼻子、臉頰、頸部、背部,或是一般人較不會注意到的耳朵。另外,若平時上班穿著有袖衣服,假日戶外活動則選擇無袖背心等衣著,長期有保護的部位如肩膀、大腿、上臂等,頓時曝露在陽光之下,就容易比手背等長期接受紫外線照射的部位更容易曬傷,因此這些部位都應該要做好防曬措施。 曬傷初期會出現灼熱、發癢 冰敷、擦蘆薈有助修復肌膚 一般曬傷的症狀多發生在曝曬陽光後的6~12小時,起初會因為血管擴張而有灼熱、刺痛的感覺,這屬於身體的物理反應,接著紫外線會引起皮膚深層的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組織胺引起過敏反應,例如皮膚發癢等症狀。 皮膚科醫師建議,使用手帕或毛巾包覆冰塊冰敷,或用成分單純、完全不含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絲瓜水或是活泉水,先在冰箱冷藏後,再取出來倒在化妝棉上濕敷曬傷部位5~10分鐘,次數不限,可藉此緩和皮膚發紅、發炎的狀況。 冰敷曬傷部位後,接著塗抹保濕凝膠或是乳液,最好能夠使用添加玻尿酸、尿囊素等吸水性佳的保濕成分,以提升表皮含水度,或使用含甘草、燕麥、蘆薈等成分的保養品,能夠幫助鎮定、修復發炎的肌膚組織。 曬傷24小時候會開始脫皮 刻意撕除、美白恐致色素沉澱 在曝曬陽光後24小時,身體代謝的脫皮現象則會開始發生,但切記不要刻意將破皮撕除,應等待破皮自行慢慢脫落,在脫落之前則要注意保濕,千萬不要急著美白或去角質,必須等到脫皮完全脫落之後,再使用成分溫和的美白乳液,例如維生素C、傳明酸等,以減緩色素沉澱的現象發生。 此外,若曬傷的範圍深達真皮層,引起的發炎反應會更嚴重,皮膚上將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嚴重的話,還可能有滲出液,此時不要自行處理,因為在處理過程中,若是不慎造成破皮或是水泡破裂,將會導致細菌侵入皮膚,很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預防曬傷 擦防曬乳+物理性遮蔽才徹底 要預防大面積曬傷,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防曬要做得徹底。皮膚科醫師提醒,防曬不只是擦上防曬乳液,而嘴唇則可以擦上有防曬作用的護唇膏,並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衣服或外套、袖套、戴帽子、太陽眼鏡、撐陽傘等,以遮蔽陽光照射,防曬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延伸閱讀: 夏季肌膚保養懶人包! 6個必備基礎觀念看這篇就對了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
2020-07-22 橘世代.時尚橘
「墨鏡護眼」也得選對顏色,黑色不是最好的護眼鏡片
疫情趨緩,晴朗天氣就想出外走走,但近來紫外線指數偏高,要兼顧護眼和時尚美感,墨鏡是一個好選擇。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建議,紫外線和藍光都會傷害眼睛,雖然黑色墨鏡很時尚,但是現在研究顯示,黃棕色的墨鏡兼具抗紫外線和藍光的效果。另外,玩具墨鏡的那種色素鏡片,完全不能抗紫外線,卻會使瞳孔放大,加重紫外線和藍光眼睛的傷害。呂大文表示,可見光當中包含很多種顏色的光,有紅橙黃綠藍靛紫,其中對眼睛影響最大的是紫外線,其次是藍光。如果眼睛沒有防曬,紫外線穿過水晶體的時候被吸收,長期累積會產生白內障,另外眼睛若長期暴露於藍光,則會導致黃斑部病變。呂大文提醒,一般人都知道要遠離紫外線,但其實避掉紫外線之後,藍光會被加強,藍光的屏蔽卻很容易被忽略。雖然黑色墨鏡很時尚,但是黑色對藍光抑制效果有限,如果戴墨鏡的目的是保護眼睛,呂大文建議,根據目前研究證據,最好選擇黃棕色的墨鏡,可以同時對抗紫外線和藍光。即便在室內,如果鏡片也有淡淡的黃棕色,也有助於保護眼睛免於室內光和3C產品的藍光傷害。至於鏡片,則要以光學鏡片為優先,比較不會傷害眼睛。呂大文表示,玩具式的墨鏡並非光學鏡片,而是色素染色的塑膠鏡片,這種鏡片光學品質不好,看東西會扭曲,對眼睛有害。而且,這種鏡片不但抗紫外線能力不夠,還會因為戴了以後瞳孔放大,導致更多紫外線和藍光進入眼睛,導致更嚴重的傷害,可能比不戴還糟。呂大文提醒,強烈的陽光經過海水、玻璃、雪地的折射,高強度的紫外線可能從各種角度照射進眼睛,這時如果沒有做好眼睛的防護,可能導致畏光、流淚、異物感、睜不開眼、視力減退等急性角膜燒傷症狀。一般墨鏡都只有遮蔽正前方,如果夏天到海邊玩,建議要選擇更大面積、可以遮蓋到眼睛側邊的鏡片。|夏日精選延伸閱讀。濾藍光鏡片怎麼挑?偏黃,才管用。50+更要防曬!如果防曬係數選錯,熟齡肌越曬越老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2 科別.皮膚
求古銅肌不成曬成斑馬紋 亂用助曬劑還有罹癌風險
想均勻曬出古銅肌?亂用助曬劑可能弄巧成拙。追求膚色白皙已不再是社會審美觀的唯一主流,有人喜歡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古銅色肌膚,坊間也有各種助曬劑在販售。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戶外陽光的強度不定,身體皺褶處或迎光面很可能曬不均勻,如果曝曬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局部嚴重曬傷,甚至曬成斑馬紋,白忙一場。健身教練使用後 曬傷曬不勻一位28歲男性健身教練,想趁夏天曬黑一點,便自行購買助曬劑塗抹身體,正午時間到海邊曬了兩小時。沒想到回家以後皮膚又紅又痛,局部甚至起水泡。除了曬傷,曬後膚色也不均勻,有些部位太黑,有些皺褶部位又太白,完全不是預期中的古銅色,因此到皮膚科診所求救。收治這名個案的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助曬劑原理是在皮膚上塗抹光敏感物質,讓皮膚吸收紫外線,膚色均勻變暗色,卻不致曬傷。這在能夠控制紫外線強度、均勻受光的助曬艙,比較容易達到均勻,但在戶外,紫外線強度不定,迎光面皮膚上可能過黑或曬傷,皮膚皺褶處可能曬不到,變得不均勻。曬失敗怎麼辦?趙昭明表示,有人以為多曬一次就能補強,但因為沒有解決曬不勻的因素,往往只是越曬越花,更糟糕的是如果多次曬傷,得到皮膚癌的風險會提高。其實曬失敗之後,唯有耐心能救,趙昭明說,因為表皮層至少28天才完成代謝周期,表皮層7到14天,所以通常到耐心等候至少一個月,膚色才會慢慢恢復均勻。當心罹癌風險 使用前先諮詢醫師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助曬劑會增加紫外線UVA的穿透率,讓黑色素細胞活化,變成黑色素,理論上應該要同時防止UVB穿透,防止曬傷。不過,站在皮膚科醫師的立場,紫外線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即便不追求白皙,還是會建議應該做好防曬,不要助曬。趙昭明建議,助曬劑只能短期使用,如果用太多,皮膚癌風險會增加,因此建議使用前最好要先諮詢皮膚科醫師。若要嘗試助曬機,要確認操作人員具備助曬機操作專業執照,曬後也要做好皮膚保濕和舒緩的工作。選擇領有許可證助曬劑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張家榮表示,助曬劑是一種「特定用途化妝品」,這類產品需要申請查驗登記、領到許可證,才可以製造或輸入於國內市場販售。產品也必須載明品名、全成分、用途、用法、保存方法。目前台灣只核發過五張許可證,同張許可證可能有不同品名,區別不同配方、色調、香味等差異,民眾可以到「藥物化妝品許可證查詢系統」,輸入品名即可查詢。正中午或紫外線強時 最好別使用張家榮表示,為了避免民眾日曬過久造成傷害,根據產品上市前所通過的測試,產品用法都會包括建議使用量、日曬時間不宜超過多久,消費者一定要看清楚標示,並且按照建議去使用,也不要在正中午或紫外線指數很強時使用,以免過度曝曬。張家榮也提醒,最好不要選擇網路上販售的國外代購商品,因為很多來源不明,又沒有中文標示,這些不利於消費者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使用上的困難或不預期的效果。助曬注意事項1. 查詢「藥物化妝品許可證查詢系統」,優先選擇有許可證、完整標示的產品。2. 曬前諮詢皮膚科醫師建議並遵照產品標示的用法,勿曬超過建議使用時間。3. 避免於正午或紫外線強的時間日曬。4. 曬後注意做好保濕和舒緩,如有曬傷跡象,應尋求皮膚科專業協助。5. 助曬機操作人員應具備相關專業證照。
-
2020-07-21 科別.眼部
海邊玩水 皮膚防曬、眼睛更要防曬
暑假國旅正夯,夏天豔陽高照,出遊時不僅皮膚要防曬,眼睛更要「防曬」。到海邊、高山遊玩踏青,醫師建議,最好戴上「抗UV太陽眼鏡」,抵擋陽光直射或反射到眼睛裡,避免眼角膜受到傷害,進而容易導致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為響應國旅,小花(化名)最近到馬祖「報復性出遊」,沒想到一整天騎車、看海,晚上眼睛痛到眼淚直流。原來是暴露在過量的紫外線,加上海水反射,造成強光性角膜炎,也就是眼睛最外層的角膜受損,發生紅腫、疼痛、流淚等症狀,嚴重可能影響視力。開業眼科醫師李怡萱表示,強光性角膜炎最常見於長時間待在海邊、雪地活動的民眾,因為海水和雪地會將光線集中反射,若是未戴太陽眼鏡,角膜容易被灼傷。除此之外,電銲工因為常要直視強光,也容易出現相同的眼睛傷害。李怡萱說,角膜受損當下,視力會下降,雖然經過閉眼、休息後,角膜便有可能再生恢復,也不影響視力;然而若是反覆發生,則可能產生疤痕,且疤痕過大或是位於眼睛中間,就可能影響視力。有些民眾眼睛痛,會直接到藥局購買人工淚液或生理食鹽水來點,李怡萱強調,雖然人工淚液和生理食鹽水可以稍微舒緩眼睛因為強光而太乾燥的不適,但角膜已經破皮、損傷,因此最好還是要就診,由醫師開立抗菌、消炎的眼藥水。另外,多閉眼、休息、冰敷等,也能減少受傷的角膜感染,有助角膜再生恢復健康。但李怡萱認為,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預防,尤其是到高山沒有遮蔽處,或是雪地、海邊時,最好戴上合格抗UV的太陽眼鏡。至於鏡片顏色,李怡萱建議,不是愈黑愈好,可選擇灰色或褐色鏡片,一方面避免瞳孔因鏡片太黑反而張得更大,一方面也避免太黑時,移動到照明不佳的地方,容易發生看不清、跌倒等意外。
-
2020-07-20 科別.眼部
夏天海邊戲水眼睛痛 眼角膜恐受損別忘防曬
夏天豔陽高照,除了皮膚要防曬,眼睛也要記得「防曬」,尤其到海邊、高山遊玩踏青,更要小心陽光直射或反射到眼睛,造成角膜損傷,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醫師表示,民眾出門最好戴上「抗UV太陽眼鏡」,避免靈魂之窗受到傷害。為響應國旅,小花(化名)最近到馬祖「報復性出遊」,沒想到一整天騎車看海,晚上眼睛痛到眼淚直流。原來是暴露在過量的紫外線,加上海水反射,造成強光性角膜炎,也就是眼睛最外層的角膜受損,發生紅腫、疼痛、流淚的症狀,更甚者可能影響到視力。開業眼科醫師李怡萱表示,強光性角膜炎最常見於長時間待在海邊、雪地活動的民眾,因為海水和雪地會將光線集中反射,若是未戴太陽眼鏡,便容易灼傷。除此之外,電銲工因為常要直視強光,也容易出現相同的傷害。李怡萱說,角膜受損當下,視力會下降,雖然經過閉眼、休息後,角膜便有可能再生恢復,也不影響視力;然而若是反覆發生,則可能產生疤痕,且疤痕過大或是位於眼睛中間,便可能影響視力。有些民眾眼睛痛便直接到藥局買人工淚液或生理食鹽水點,但李怡萱表示,雖然人工淚液和生理食鹽水可以稍微舒緩眼睛因為強光而太乾燥的不適,但由於角膜已經破皮、損傷,因此最好還是需要就診,由醫師開立抗菌、消炎的眼藥水。另外,多閉眼、休息、冰敷等,也能減少受傷的角膜感染,有助角膜再生恢復健康。但李怡萱表示,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預防,尤其是到高山沒有遮蔽處,或是雪地、海邊時,最好戴上合格抗UV的太陽眼鏡。至於鏡片顏色,李怡萱則建議,不是越黑越好,可選擇灰色或褐色鏡片,一方面避免瞳孔因鏡片太黑反張得更大、一方面也避免太黑時,移動到照明不佳的地方時,容易發生看不清、跌倒等意外。
-
2020-07-20 科別.皮膚
擦了防曬乳卻還是曬黑? 那是因為你沒搞清楚這3指標
炙熱的太陽1天比1天更毒辣,肌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也隨之加深,若防曬工作沒做好,一不小心就會讓臉部斑點增生。想要做好防曬,若是用避免直接曝曬,以戴帽子、撐傘遮擋陽光的方式,但又因紫外線可透過玻璃或物體的折射、反射,就算人在室內還是難以防止無孔不入的紫外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志宏副院長表示,這時塗抹防曬品就是種不錯的防曬措施,要如何挑選防曬品,一定要搞懂以下這些防曬指標。 第1招:分區防曬係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常看到防曬品在廣告中標榜各種SPF係數,有SPF15、SPF30,甚至是SPF50,SPF係數是否越高才越好?「SPF」到底是代表什麼?簡單來說,SPF是指在塗抹防曬品後,在光源照射下,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的時間,與不擦防曬品時所需時間的對比值,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舉例來說,如果不塗抹防曬品的情況下在光源下20分鐘會使皮膚發紅,在塗抹某防曬品後需4小時後皮膚才會發紅,這個防曬品的SPF防曬係數就是12;240(分鐘)÷20(分鐘)=12。 事實上,防曬品的作用原理,是藉吸收或反射、折射,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所以SPF真正代表的是類似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而不是真的阻止紫外線進入皮膚。 第2招:搞懂紫外線波長UVA、UVB、UVC 紫外線依波長的長短可分為長波UVA、中波UVB、及短波UVC,共3種,其中UVC的穿透力與傷害性最大,幸好大部分的UVC均會被臭氧層吸收,不會照射到地面上。 中波UVB會引起皮膚曬傷、老化、以及誘發癌變,SPF防曬係數就是屬對UVB的防曬指標,而長波UVA也會導致皮膚癌,由於波長更長,它能更深層地照射皮膚,深入到真皮層,使皮膚出現曬黑、早衰老化的現象。 第3招:分辨IPD、PPD、PA數值 PPD、IPD、PA數值所代表的意思是,延長皮膚被UVA曬黑時間的倍數。IPD與PPD常見被用於歐美防曬品的防曬指標。IPD是立即性的曬黑,在照射UVA後立即變黑;PPD是持續性的曬黑,皮膚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的變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的比值。舉例來說,一般人曬10分鐘的太陽會有持續性的曬黑出現,則PPD10的防曬,可以延長為100分鐘才被曬黑(PPD10=10分鐘X10倍=100分鐘)。 PA是被用於日系防曬品的防曬指標,也是國人最常見的針對UVA的防曬指標,常見以+號的多寡表示。PA+表示PPD數值2至4,PA++表示PPD數值4至8,PA+++表示PPD數值>8。 黃志宏補充,現今已可依靠醫學美容皮秒雷射的方式,將臉部斑點去除、提高肌膚亮度、刺激肌膚的膠原蛋白增生,也有不少人把臉部雷射當做是例行性的肌膚保養項目。黃志宏副院長也提醒每當做完醫美雷射保養後,術後的保養更要小心謹慎做好防曬,避免讓療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黑,讓療程功虧一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有擦防曬就不怕長斑? 8生活習慣都NG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美國佛州爆發「食腦蟲」感染 由鼻腔入侵致死率高 露齦笑容崩壞氣質 水雷射搭配貼片讓微笑曲線升級
-
2020-07-18 科別.皮膚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臉部會反映健康狀況 皮膚問題多因體內失調所致整體濕熱環境伴隨暑氣,實在讓人難受!對愛美的女性而言,盛夏要面對高濕高熱高紫外線已十分困擾,加上今年防疫新生活戴口罩規範,長時間在高溫溼氣重的環境下配戴口罩,進而產生臉部肌膚過敏、紅癢、皮脂腺旺盛出油阻塞毛細孔、長痘痘等狀況,更是懊惱。 紫外線毒辣辣 衰老速度超越身體修復 中醫診所院長陳玫妃中醫師指出, 女性大多認為皮膚困擾僅需注重外在保養護膚,但中醫道「有諸內必形諸外」,說明人體內若有疾病,必會反應在外表上,而女性最在乎的皮膚困擾就有可能來自體內失調所導致。 中醫進補因人而異 做足3件事避免暑病找上身台灣暑季高濕高溫,容易使體內積濕熱生暑病,氣候轉換導致體內濕熱、循環失調就容易反應於外在膚況;加上近年的紫外線毒辣的傷害,更容易加速皮膚老化產生皺紋、膠原蛋白流失、鬆弛、黑斑、色素沉澱等問題;嚴重可能造成皮膚細胞病變,誘發皮膚癌;面對炎炎夏日豔陽,陳玫妃分享皮膚養護得從內外兼備的美肌調理三法:1、做足物理防曬:隨時隨地都應做好隔離霜、防曬乳、椰子油等物理性防曬。醫師更提醒,就算在室外逗留超過15分鐘,皮膚也會接受過量紫外線傷害,所以不論室內室外、曝曬時間長短,均應做好防曬工作。 2、清淡飲食控制:避免油炸、過辣及易上火的食物,導致肝火胃熱轉而影響皮膚膚況。 3、補充蔘類食材:依據草藥集大成的《本草綱目》記載,蔘類食材可增強體力、滋補強身、促進新陳代謝有大補元氣之效。 盛夏調理飲品:人蔘夏日薏仁湯盛夏調理可飲用「人蔘夏日薏仁湯」,人蔘1.5錢、紅棗3粒、枸杞2錢、薏仁2錢,加入1500cc水煮沸後飲用。藉仁蔘補元氣、薏仁去濕解熱,而枸杞營養豐富,含有高量抗氧化物,不僅是中醫提神解暑的調理妙方,更能綜效溫補、由內而外幫助女性調理氣血,讓皮膚散發潤澤光亮。 不過,陳玫妃提醒,中藥食材須依體質進補,而膚況與身體狀態及自身免疫力有很大的關聯,暑夏在即,應多加留意紫外線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除藉由日常食補調理,最重要的還是應透過做足物理防曬、清淡飲食控制,才能避免暑病找上門。延伸閱讀: 有擦防曬就不怕長斑? 8生活習慣都NG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
-
2020-07-16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烈日下工作 防眼角膜灼傷
炎炎夏日紫外線強烈,小心長期曝曬造成眼睛傷害,1名50歲綁鐵工人因電焊,加上長期在烈日下工作,造成眼角膜灼傷急診求醫,經人工淚水及滋潤藥水治療2天後康復,眼科醫師奚道鈞提醒注意紫外線傷害,嚴重甚至可能危及視力。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最近收治1名綁鐵工人,他因焊接承受電弧光,且長期在工地工作曝曬太陽,導致眼球紅腫淚流不止急診,診斷是光傷害角膜炎,以人工藥水等治療,第1天改善7、8成,第2天恢復正常。奚道鈞指出,眼角膜灼傷運氣好可以自然好轉,但如果惡化,可能造成疼痛,甚至痛到張不開,萬一造成感染,也可能永久性傷害眼角膜,影響到視力,最好趕快就醫,此外,因紫外光過度曝曬造成的眼睛疾病還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瞼皮膚癌等,還是小心為上。預防紫外線傷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避免陽光照射到眼睛,減少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紫外線強度最強的時間外出,防紫外線陽傘以深色的效果較好,可以配戴有帽緣的帽子及太陽眼鏡,太陽眼鏡必須有合乎標準的UV4 0鏡片或其他防紫外線標示,鏡片顏色以灰色及綠色為宜。奚道鈞表示,眼睛如果因日照而感覺不適,建議可以多閉眼休息、冰敷、滴人工淚液,平時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E及葉黃素來幫助抗氧化,如果真的都無法改善,建議及早就醫。
-
2020-07-15 科別.皮膚
台灣陽光狂炸!皮膚科醫師提醒「敏感肌防曬正確做法」
今年夏天,台灣氣溫屢創新高,也讓陽光狂曬,代表紫外線爆表,其中紫外線中的UVA、UVB,特別容易傷害肌膚,導致曬傷、曬老與變黑等,皮膚科醫師提醒大家如果不防曬,可能會讓皮膚曬出斑點、老化等,因此一定要選擇防曬用品。但台灣很多人都是敏感性肌膚,該如何挑選防曬品呢?皮膚科醫師廖苑利表示,一般防曬品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防曬是透過顆粒進行反射,避免皮膚造成傷害,化學性防曬是透過化學物質,吸收熱量來轉化,抑制紫外線。敏感性肌膚的人,則適合使用物理性防曬,成分以二氧化鈦 (TiO2) 跟氧化鋅(ZnO)為主,穩定度較高,較不用擔心過敏,只是因為均是白色粉末,抹上去容易顯白、厚重。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物理與化學混合的防曬用品,但醫師提醒,敏感性肌膚使用前,要先經過測試,避免讓肌膚過敏。防曬後許多人都會使用美白產品,醫師提醒,美白產品通常是酸類產品保養,不適合與水狀質地產品使用,可能會導致肌膚的腐蝕性,若是產品中含有維他命C,則要注意儘速用完,避免活性消失。至於想要真正達到美白,廖苑利提醒,要注意產品中,是否有添加衛福部核可的美白成分如熊果素、傳明酸、杏仁酸,另外多種酸類產品也不要合併使用,可能會讓肌膚產生不適感,另外也要加強保濕,才能讓美白有效果,肌膚也不會過於敏感。
-
2020-07-14 新聞.健康知識+
海邊曬傷怎麼辦?醫師教你「曬後保養急救術」千萬別做這5件事
編按:近日是國內旅遊的旺季,許多人因無法出國只能在台灣外島享受「偽出國」的海灘假期樂趣!水上活動最熱門的包括SUP、獨木舟、衝浪、浮淺等,泡在海水裡可能很舒服沒什麼沒感覺,但上了岸看到自己的膚色,絕對會很有感,此時,沒做好防曬就會有曬傷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曬傷後的問題,是渡假回來最大的課題。紫外線接收量!水波折射 讓你黑上加黑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急診室主任王仲毅表示,不管海邊、湖畔或溪間,只要是沒有遮蔽物的玩水處,紫外線透過水波折射,人體接收量都會比在陸地大。此時人體肌膚雖然感受到水的沁涼,但若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反覆塗抹防曬乳等,長時間下來,皮膚組織就可能受傷。除了玩水場所要防曬,到遮蔽物偏少的戶外場所,或長時間曝曬陽光下運動,基本的防曬衣物包括薄長袖、長褲或袖套、帽子等都是必備,且效果最好。只是王仲毅說,有些人怕熱,寧願勤抹防曬乳,他提醒,要視膚質敏感度需求,用對產品。王仲毅指出,出門在外「防不勝防」,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依人種的不同、DNA的差異,也考驗肌膚對陽光的耐受性。皮膚一旦發紅、發燙就是曬傷前兆,一旦曬傷,就需依照曬傷的不同程度處理。一級(輕度)曬傷處理:沖水降溫、散熱、冰敷主要是皮膚發紅、發燙,王仲毅說,此時可以沖水降溫、散熱,簡單地冰敷。清潔後也可以塗抹成分單純、無刺激性、非油性的保養品,最常見蘆薈露等保溼或鎮定產品,但也要注意肌膚是否過敏。有些人在此階段耐痛性不佳,會到醫院就醫使用止痛藥,但他建議只要不再曬太陽,短期間就會好轉,沒必要服止痛藥。二級(中度)曬傷處理:保持患部乾淨、別弄破水泡已可見水泡,皮膚紅、腫、痛,若要自行護理,首重保持患部的乾淨與清爽,不要弄破水泡;患處面積若大,王仲毅建議就診,由醫師開立抗生素藥膏,避免水泡破掉感染。三級(重度)曬傷處理:手術清創、住院治療會讓皮膚出現壞死症狀,甚至會變白或變黑,此時必須手術清創、住院治療。但王仲毅說,這較不常見,畢竟曬傷引起的疼痛令人難以忍耐,患者多半不會放任至此。別讓傷更傷 肌膚曬傷 別再堅持化妝一般來說,輕微曬傷以鎮靜、舒緩肌膚為首要,而後才強調保濕;太嚴重的曬傷不要使用任何肌膚保養品或化妝品,以免刺激皮膚,使得患處更惡化或病變。王仲毅表示,許多女性即使臉部肌膚曬傷,還是要用保養品、化妝品,反而更傷害皮膚,使患處惡化;成分單純的保養品多少還有保濕效果,但化妝品含可能含化學成分,此時絕對碰不得!另外,早期曾見患者以周邊唾手可得的冰涼物品塗抹患處,例如牙膏、油性藥膏等,「自以為」有鎮定效果,其實是錯的。曬傷後 這樣處理1.使用具鎮定、保濕效果的保養品,例如洋甘菊、蘆薈等乳液或凝露等,皮膚較敏感者要小心使用。2.冰敷,但不要以冰水或冰塊直接碰觸肌膚,以毛巾區隔,每次敷10分鐘為佳。3.大量補水。4.充足睡眠。5.使用抗敏感、溫和的清潔產品。曬傷後 千萬別這樣做1.塗抹不適當的清涼藥品或牙膏等非肌膚用品。2.使用面膜、化妝品。3.再度曬太陽。4.為解熱而將皮膚長期泡水裡,或直接接觸冰塊。5.戳破水泡,會引發感染。
-
2020-07-14 橘世代.愛玩橘
「登山新手村」看這! 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的發生機率。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本文摘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四塊玉文創 2020/05/07出版推薦▶▶▶line來line去好麻煩!揪團小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7-14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高2.6倍 男性別怕撐傘
最近日日動輒35度℃以上高溫,七月一日到十日,短短十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創四年新高,男性就診人次是女性的2.65倍。女生怕曬黑,夏季防曬全副武裝,男生不怕曬黑,卻可能因此忽略防止熱傷害的重要性,專家鼓勵男性撐傘避暑,別擔心撐傘有損男子氣概,暗色傘遮陽有型又能防中暑。大太陽撐傘 可降體感溫度5℃預防熱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及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都認為,「多喝白開水」最重要。朱柏齡提醒,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建議跑步時,每15至20分、走路時每30分鐘,就應補充250至300㏄的水分。大熱天不想中暑,應選對外出時間,朱柏齡建議,減少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在外逗留,若必須白天外出,可準備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尤其很推薦撐傘,可降體感溫度5℃,他近日嘗試撐傘在大太陽下走路,同樣走半小時,感覺涼快多了。不少男性擔心撐傘遮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朱柏齡說,如果不敢拿亮色的傘,「其實暗色傘遮陽效果更好」。他曾親自測試,撐著塗有銀色面料的黑傘,才短短兩分多鐘,四周溫度瞬降5.5℃,推測可能是全黑的傘隔絕紫外線的量最多,淡色傘隔絕紫外線的量反而較少。許多人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但朱柏齡認為,「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我國政府也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陰涼處噴酒精 短短10分鐘降溫另外,在皮膚上噴水或防疫酒精,也是降溫的好方法,這是愛實測的朱柏齡在今年六月底的新發現。他在體感溫度38℃的上午九時跑步,跑40分鐘體溫直逼38.6℃,躲到陰涼處用防疫酒精噴頸部、腹部與四肢,利用對流原理加速散熱,短短10分鐘體溫就回到37.6℃,比自然降溫快半小時。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也有助於散熱,人體內的熱能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寬鬆的衣服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能帶走消散。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室內因空氣不流動,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或在室內忘記喝水,都是導致室內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尤其老人和兒童對溫度調節能力比較差,更是高風險族群。室內也可能熱傷害 別忘喝水高偉峰表示,家住頂樓或僅一層樓的平房,容易在太陽直射下產生溫室效應;下雨前濕度高,也容易使散熱速度降低,此時保持空氣對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若在室內想省電費、不開冷氣,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熱傷害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嘔吐抽筋、昏迷等,高偉峰提醒,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喝加上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
-
2020-07-14 科別.皮膚
整天待在辦公室也要防曬?皮膚科醫師建議至少擦這係數
待在辦公室裡也需要防曬嗎?其實如果坐在窗邊,室外陽光長波UVA可以穿透玻璃,某些室內燈源也有讓人變黑的紫外線,長時間暴露於藍光之下,也會使膚色變暗。皮膚科醫師建議,即便整天待在辦公室,雖不用高係數防曬,但可能還是需要使用大約SPF30,PA++的防曬品。最常見防曬標示SPF是針對UVB的防曬係數,PA或PPD則是針對UVA的防曬係數。UVA穿透性比較深,會促使皮膚老化,UVB則會導致表面曬紅曬傷,反覆曬傷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兩個都要防。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研究發現,日光燈等可見光中的藍光,也會引起膚色變暗,而且持續時間更長。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表示,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的紫外線最強,如果座位在窗邊,也會受到長波UVA的影響。另外,某些室內燈源也有會讓人變黑的紫外線,其中鹵素燈與投射燈的紫外線最強。如果室內不防曬,長期下來還是可能會變黑,建議至少擦SPF30,PA++的防曬品。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紫外線UVA會活化黑色素細胞,變成黑色素,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即便不追求白皙,還是建議應該做好防曬。蔡呈芳表示,一般人在攝氏18度以內環境不會流汗,大約攝氏20度才開始會流汗,若在冷氣房、沒流汗,其實不太需要補擦防曬,如果比較容易流汗的人,最好選擇防水的防曬品,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提醒,防水型防曬乳的測試是撐超過80分鐘就過關,所以還是建議,超過80分鐘仍要補擦。
-
2020-07-14 科別.皮膚
經常SPA三溫暖害你長斑!醫師提醒8生活習慣都NG
在保養通路上,除斑、褪斑的產品一直是最暢銷的商品之一,可見得斑真的是女性美麗的心頭大患, 要預防斑點形成,必須要知己知彼,才能夠有效對抗。為什麼有的人容易長斑,有些人卻不容易長斑呢?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斑的形成有個人體質以及家族遺傳體質的影響,不過皮膚上的斑斑點點,最主要還是和紫外線有關,其中惱人的曬斑、老人斑和雀斑,都跟紫外線有關;此外,少數的斑點和化妝品有關,而有許多女性的斑點則是和荷爾蒙有關。壞習慣1:不做防曬日光中的紫外線是造成斑點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黑色素其實是保護人體免於遭受紫外線傷害的保護機制,只要皮膚曬到紫外光,黑色素細胞就會啟動其中的酪氨酵素,酪氨酸會轉化為黑色素來對抗紫外線對皮膚的破壞。若曝曬時間不長,產生的黑色素可經由皮膚的新陳代謝自然分解排出,但若是曝曬時間太長、陽光太強,產生的黑色素過多,皮膚的新陳代謝無法將黑色素代謝排出,黑色素就會從基底層往上浮在皮膚表皮層,可能形成黑皮膚,也可能形成不均勻的皮膚色斑。壞習慣2:以為有擦防曬,就不怕陽光 因防曬乳主要還是以防紫外線B光跟A光為主,而且防曬乳無法百分之百阻隔紫外光,例如以SPF15的產品來說,大約可隔絕93%的紫外線B光,但還是有7%的紫外線B光會進到皮膚;SPF30的防曬品能阻隔97%的紫外線B光,但還有3%的紫外線B光無法阻隔。所以,選擇防曬產品時,除了選擇SPF防曬係數外,最好選擇有物理性防曬的氧化鋅或氧化鈦的產品,皆具有反射紫外線的作用,但缺點是這種防曬品比較悶熱。壞習慣3:經常SPA三溫暖許多人喜歡享受SPA三溫暖,想要增加新陳代謝,逼出汗水「毒素」,加強排毒或是加速減重,很喜歡到蒸氣室、烤箱排汗。蔡呈芳提醒,熱會活化皮膚黑色素,而且烤箱會有紅色線,會使肝斑增生。除了三溫暖烤箱,天氣冷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開著電暖爐直接照著取暖,這種熱傷害會產生「火逼性紅斑」,火逼性紅斑可能會使皮膚裂開,而且產生的紅斑不容易退掉,少數患者還可能形成皮膚癌。壞習慣4:使用來路不明的化妝品有些人的皮膚看起來臉部感覺黑黑的,仔細看皮膚底下有網狀色素沈澱,臉看起來花花的,這種稱為「化妝品中毒斑」,主要是因為化妝品的品質不良或是原料不純。壞習慣5:過度美白很多人竭盡所能使用美白產品,甚至自己使用號稱可以美白的偏方,不過黑色素細胞在人體內有一定的保護功能,過度使用美白產品超過黑色素細胞可耐受的程度,可能反而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脫色。壞習慣6:過度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3C產品藍光引起的色素斑顏色雖然不深,但是非常持久,很難消除。雖然電腦等3C產品的藍光強度是否強到會引起皮膚的色素沈澱尚不清楚,但還是提醒喜歡沒日沒夜使用3C產品的人要小心。壞習慣7:自行使用避孕藥等含荷爾蒙的藥品含荷爾蒙的藥物可能會使皮膚產生黯沈或黑斑,如某些避孕藥含的黃體素較高,可能會增加皮膚黑色素生成,因此,建議必須使用含荷爾蒙的藥物時,一定要請醫師針對體質開立藥物,千萬不要自己買來服用。壞習慣8:熬夜不睡當心內分泌失調不少女性到了30、40歲時,臉上顴骨突然出現了斑點,而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黑,用蓋斑膏都遮不住。顴骨斑算是「肝斑」的系列,也被稱為後天的太田母斑,是因為荷爾蒙的影響,或是高熱溫度等刺激,引起黑色素細胞增生。不少患者努力治療不僅毫無起色,還越來越嚴重,一來是因為顴骨斑的黑色素必須用雷射才能破壞,二來若常熬夜使內分泌失調,也會使黑斑惡化。延伸閱讀: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戴口罩就不用擦防曬? 專業皮膚科醫師提3點建議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三大法寶不夠!降溫防中暑,醫師推薦噴這個
天氣好熱,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現在可以再加一樣,那就是防疫酒精。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經常實測,他發現,在皮膚噴水或防疫酒精,也是降溫的好方法。這是朱柏齡在今年六月底的新發現,他在體感溫度38度的上午九時跑步,跑40分鐘體溫直逼38.6度,躲到陰涼處用防疫酒精噴頸部、腹部與四肢,利用對流原理加速散熱,短短10分鐘體溫就回到37.6度,比自然降溫快半小時。他表示,透過蒸發、對流法幫助身體降溫,多點喝水也有降溫效果。預防熱傷害,朱柏齡及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都認為,「多喝白開水」最重要。朱柏齡提醒,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建議跑步時,每15至20分、走路時每30分鐘,就應補充250至300毫升的水分。另外,最近日日動輒攝氏35度以上高溫,七月一日到十日,短短十天,熱傷害至急診就診人次創四年新高,男性就診人次是女性的2.65倍。女生怕曬黑,夏季防曬全副武裝,男生不怕曬黑,卻可能因此忽略防止熱傷害的重要性,朱柏齡鼓勵男性撐傘避暑,別擔心撐傘有損男子氣概,暗色傘遮陽有型又能防中暑。大熱天不想中暑,也要選對外出時間。朱柏齡建議,減少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在外逗留,若必須白天外出,可準備避暑三大法寶「太陽眼鏡、寬邊帽及陽傘」。朱柏齡尤其推薦撐傘,可降體感溫度5度,他近日嘗試撐傘在大太陽下走路,同樣走半小時,感覺涼快多了。不少男性擔心撐傘遮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朱柏齡說,如果不敢拿亮色的傘,「其實暗色傘遮陽效果更好」。朱柏齡曾親自測試,撐著塗有銀色面料的黑傘,才短短兩分多鐘,四周溫度瞬降5.5℃,他推測,可能是全黑的傘隔絕紫外線的量最多,淡色傘隔絕紫外線的量反而較少。許多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但朱柏齡認為,「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政府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另外,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也有助於散熱,人體內的熱能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寬鬆的衣服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能帶走消散。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室內因空氣不流動,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或在室內忘記喝水,都是導致室內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尤其老人和兒童對溫度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更是高風險族群。高偉峰表示,家住頂樓或僅一層樓的平房,容易在太陽直射下產生溫室效應;下雨前濕度高,也容易使散熱速度降低,此時保持空氣對流,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若在室內想省電費不開冷氣,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熱傷害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甚至無法流汗、頭痛、嘔吐抽筋、昏迷等,高偉峰提醒,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也可喝加上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預防熱傷害五招:1. 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別在戶外太久2.撐暗色傘3.戴帽,最好是寬邊帽4.噴水或防疫酒精在皮膚5.跑步時每15至20分鐘、走路時每30分鐘,喝水250至300 cc
-
2020-07-12 科別.皮膚
正確使用防曬乳 皮膚科醫師:卸除防曬乳別用卸妝棉
放暑假了,高溫抵擋不了出去玩的決心,上山下海、尋幽踏浪之際,你是否備妥因應環境變化的方案?不想出遊帶回一身「紅豆冰」、曬到皮膚脫皮發紅變黑,甚至脫水、遭雷擊引發致命危機,出門前多一分常識與準備,才能讓每趟遊程畫下完美句點。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不過,今年氣溫飆高,紫外線指數也不容小覷,藥粧店裡琳琅滿目的防曬品,到底該怎麼選、怎麼擦、怎麼卸?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現在疫情期間出門有戴口罩和帽子,他就不擦防曬,但如果知道自己會在大太陽底下走路,還是會擦防曬。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她只要出門必擦防曬,因本身非敏感性膚質,物理性或化學性防曬都可以擦,如果擦化學性防曬,就會注意要在出門前20到30分鐘擦。UVA讓人老 UVB讓人黑、罹癌最常見防曬標示SPF是針對UVB的防曬係數,PA或PPD則是針對UVA的防曬係數。蔡呈芳表示,UVA穿透性比較深,會促使皮膚老化,UVB則會導致表面曬紅曬傷,反覆曬傷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簡而言之,UVA令人老,UVB令人罹癌,兩個都要防。蔡呈芳表示,化學性防曬吸收光波之後再重新釋放,是對特定波長選擇性的防護;物理性防曬透過物理顆粒反射光波,無差別地擋掉各種波長,比較全面。現在有研究發現,日光燈等可見光中的藍光,也會引起膚色變黑,而且持續時間更長,現在有些新的物理性防曬成分,進化到連藍光都可防。選擇高係數 以免擦不足量廖怡華表示,她自己都擦SPF50的高係數防曬品,因為SPF係數標準測試是每平方公分塗抹兩毫克,大約是一個手指尖的量擦整臉,廖怡華表示,很多人不會擦到這麼足量,所以寧可選高係數,才不會因為用量不足,讓防曬效果打折扣。如果想達到防曬品標示係數的效果,建議要以一個指尖的量擦臉,一個指尖的量擦脖子。廖怡華表示,平常在醫院工作,整天不外出,也不太會流汗,所以她不會補擦防曬;如果有外出或流汗,就一定會補擦。她說,一般型的防曬遇到汗水或水,都會流失,所以只要流汗就要補擦,建議在戶外至少兩小時要補擦一次,補擦前記得把皮膚擦乾。防水型防曬 照樣要補擦到海邊戲水或容易流汗的人,廖怡華建議選擇防水型的防曬乳。如果能正確補擦防曬,再善用有UPF認證的衣帽或陽傘等物理性遮蔽,基本上不太會曬黑。但千萬別以為擦防水防曬乳就萬事俱備,因為防水測試是撐超過80分鐘就過關,所以建議80分鐘就要補擦。各種防曬係數測試可信嗎?蔡呈芳表示,目前台產防曬品是塗在塑膠片上測試,並不能模擬皮膚有毛孔、會收縮的情況。國外生產的防曬品則是以人背測試,比較能忠實反應實擦情況。消費者選擇的時候,可以留意其測試方法,再按照自身需求及產品所建議的方式擦,通常都有一定效果。卸除防曬乳 別用卸妝棉至於防曬品質地,蔡呈芳和廖怡華都覺得,無論水狀、凝乳狀、噴霧都無妨,重點是正確使用、補擦。要提醒的反而是防曬品和卸妝品都可能引起過敏。蔡呈芳表示,相較於化學性防曬,物理性防曬主成分不太會引起過敏。但是防曬品還有界面活性劑、香料、防腐劑、殺菌劑,有些防曬品為了讓效果更全面,會同時有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這些次要成分通常才是過敏原。廖怡華說,理論上,防曬乳用界面活性劑就可以洗除,所以她只用洗面乳、以手指在臉上畫圈,絕對不用洗臉機或卸妝棉摩擦,以免傷害皮膚角質這個重要的保護層,反而變成敏感肌。防曬卸過頭 最怕傷害角質蔡呈芳表示,理想的防曬是一個清爽透氣的膜,不被皮膚吸收、不容易流失、可以隔絕光線、能夠洗得乾淨,這是很困難的技術。如果防曬卸過頭會破壞皮膚保護層,很多人洗完臉感覺乾乾澀澀,不是因為太乾淨,是因為太刺激,讓皮膚中的蛋白質都變硬了。另一方面,若沒洗乾淨,防曬成分殘留在毛孔又遇到油脂,會導致粉刺、毛囊發炎等問題。有些防曬品乾脆直接添加去粉刺成分,這種成分會去角質,結果讓該留在體外的防曬成分被身體吸收。蔡呈芳提醒,如果卸防曬之後,皮膚感到乾燥、發紅、緊繃,甚至紅腫、脫皮、發癢,就要趕快找皮膚科醫師協助,並且重新檢討所用的防曬和卸妝產品。
-
2020-07-11 科別.皮膚
豔陽高照防曬擦好擦滿 3招教你選對產品不盲擦
端午節過後,炙熱的太陽1天比1天更毒辣,肌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也隨之加深,若防曬工作沒做好,一不小心就會讓臉部斑點增生。想要做好防曬,若是用避免直接曝曬,以戴帽子、撐傘遮擋陽光的方式,但又因紫外線可透過玻璃或物體的折射、反射,就算人在室內還是難以防止無孔不入的紫外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志宏副院長表示,這時塗抹防曬品就是種不錯的防曬措施,要如何挑選防曬品,一定要搞懂以下這些防曬指標。第1招:分區防曬係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常看到防曬品在廣告中標榜各種SPF係數,有SPF15、SPF30,甚至是SPF50,SPF係數是否越高才越好?「SPF」到底是代表什麼?簡單來說,SPF是指在塗抹防曬品後,在光源照射下,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的時間,與不擦防曬品時所需時間的對比值,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舉例來說,如果不塗抹防曬品的情況下在光源下20分鐘會使皮膚發紅,在塗抹某防曬品後需4小時後皮膚才會發紅,這個防曬品的SPF防曬係數就是12;240(分鐘)÷20(分鐘)=12。事實上,防曬品的作用原理,是藉吸收或反射、折射,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所以SPF真正代表的是類似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而不是真的阻止紫外線進入皮膚。第2招:搞懂紫外線波長UVA、UVB、UVC紫外線依波長的長短可分為長波UVA、中波UVB、及短波UVC,共3種,其中UVC的穿透力與傷害性最大,幸好大部分的UVC均會被臭氧層吸收,不會照射到地面上。中波UVB會引起皮膚曬傷、老化、以及誘發癌變,SPF防曬係數就是屬對UVB的防曬指標,而長波UVA也會導致皮膚癌,由於波長更長,它能更深層地照射皮膚,深入到真皮層,使皮膚出現曬黑、早衰老化的現象。第3招:分辨IPD、PPD、PA數值PPD、IPD、PA數值所代表的意思是,延長皮膚被UVA曬黑時間的倍數。IPD與PPD常見被用於歐美防曬品的防曬指標。IPD是立即性的曬黑,在照射UVA後立即變黑;PPD是持續性的曬黑,皮膚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的變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的比值。舉例來說,一般人曬10分鐘的太陽會有持續性的曬黑出現,則PPD10的防曬,可以延長為100分鐘才被曬黑(PPD10=10分鐘X10倍=100分鐘)。PA是被用於日系防曬品的防曬指標,也是國人最常見的針對UVA的防曬指標,常見以+號的多寡表示。PA+表示PPD數值2至4,PA++表示PPD數值4至8,PA+++表示PPD數值>8。黃志宏補充,現今已可依靠醫學美容皮秒雷射的方式,將臉部斑點去除、提高肌膚亮度、刺激肌膚的膠原蛋白增生,也有不少人把臉部雷射當做是例行性的肌膚保養項目。黃志宏副院長也提醒每當做完醫美雷射保養後,術後的保養更要小心謹慎做好防曬,避免讓療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黑,讓療程功虧一簣。
-
2020-07-10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 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 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例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例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 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 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 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 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 的發生機率。【以上摘文選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李嘉亮,邢正康、圖文:四塊玉文創提供】
-
2020-07-09 科別.皮膚
「吃的防曬」有效嗎? 醫師說:「從外面遮蔽」更有用
進入7月炎夏,高掛的日頭也讓皮膚吃不消,各式防曬聖品紛紛出籠;而網傳有種「防曬錠」,讓人不必在皮膚上塗塗抹抹,「吃了就能防曬」。但醫師表示,「從外面遮蔽」的防曬方式還是比吃的有效,且這些產品並無經過認證,小心吃了反而傷身。點開購物網頁,「防曬錠」產品玲瑯滿目,甚至還有產品主打含有蕨類植物萃取物的成分,所以具有防曬效果。衛福部食藥署日前便透過闢謠專區表示,這類產品的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不可輕易相信。開業皮膚科趙昭明表示,紫外線主要分為UVA與UVB兩大類,UVA可達真皮層,UVB則透到皮膚的角質層與表皮層。防曬的原理除了物理遮蔽阻擋紫外線照射外,塗抹防曬乳則是透過將紫外線反射、折射或是利用化學反應將部分紫外線分解,讓皮膚不會被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趙昭明說,依據防曬原理,若是用吃的方式,盡管可透過藥物化學原理將部分紫外線分解,但經過腸胃消化吸收後,隨血液到皮膚的量也不多,因此難以此方式達到防曬效果。他說,防曬錠產品主要為抗氧化成分,例如維生素C或傳明酸等,但這類產品在我國都不屬於藥品或是保健食品,未經過認證,療效、用量都不明,小心「吃太少沒效、吃多了反又傷身」。食藥署則提醒,防曬應依照個人的膚質、日曬反應、皮膚色澤、活動狀況及流汗情形來挑選適當的防曬劑產品;另外適時撐傘、戴帽、使用太陽眼鏡及穿著淡色長袖衣物等物理性防護,降低紫外線侵害皮膚的風險。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還在喝大骨湯補鈣?骨科醫教你3招預防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堪稱我國老年人的頭號隱形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這種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的嚴重併發症,就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骨折就醫,經由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而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是現今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一、安全的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二、正確的補鈣。每日攝取3-5份高鈣食材,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例如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此外,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湯頭雖美,但多食無益;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三、適當曬太陽。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身體可自行合成維生素D。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以免曬傷,在梅雨季等缺乏陽光的日子,則可藉由飲食稍作補充,例如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食材,均富含維生素D。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在腸道會出現鈣質吸收困難,在骨骼會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延伸閱讀: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7-05 科別.眼部
「直線」看成「歪線」?小心老年黃斑部病變
一名60多歲設計師近年視力下降,使用工具尺畫草圖,直線怎麼看都是歪線,就醫確診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幸在接受抗血管新生因子注射療程後,視力慢慢從0.2恢復到0.7。眼科醫師呼籲,平時應多吃深綠色蔬菜,5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接受一次眼科檢查,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隨年紀增長 感光細胞凋亡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具感光功能,是視覺最重要的區域。台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俊賢表示,若將眼球比喻為照相機,視網膜是底片,黃斑部就是控制成像效果,當黃斑部出問題,可能引起視力下降或視覺變形。但隨年紀增加,除了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會凋亡,協助眼球排出代謝廢物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層也會退化。當代謝廢物沉積成「隱結」,視網膜得不到養分,容易生成不健康的構造——新生血管。林俊賢說,當尚未有新生血管生成時,被歸類為「乾性病變」,對視力的影響較細微,注意防曬、適量多補充葉黃素及深綠色蔬菜可延緩惡化。但當新生血管生成且破裂,會產生黃斑部水腫或出血,又稱「濕性病變」,此時若未及早治療,嚴重恐使視力降至0.1以下,有失明危險,有必要治療。病變因子 三高、抽菸、紫外線前述病變均因好發於55歲以上民眾,又被統稱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也包括紫外線曝曬、抽菸、三高、以及家族史等。外界認為3C產品的藍光也會造成黃斑部病變,但林俊賢說,目前未有直接證據,其傷害仍以乾眼症、白內障與近視加深等有關。老年黃斑部病變可自我察覺嗎?林俊賢建議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評估工具,輪流交替遮單眼注視方格,一旦線條會扭曲或視野出現中央黑影,就應該要接受眼科檢查與診斷。及早密集治療 能維持視力目前針對濕性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治療共識為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F)」的眼內注射劑,與傳統的雷射治療相比,較無視網膜結疤的副作用。林俊賢說,若能及早並密集用藥治療,藥物反應佳,較有機會能維持視力在不錯的程度,且可隨治療效果來延長治療間隔,慢慢降低回診的次數。反之,若拖延或不定期治療回診,藥物反應會比較差,若效果實在不好,就得再考慮使用光動力療法進行輔助治療。有病人會怕在眼內打針,拖到有症狀才回診。林俊賢強調,上針前都會點麻藥,且症狀回穩後就有機會拉長回診打針的時間,「不然等同前功盡棄。」過去針對老年黃斑病變,健保僅給付一眼最多7針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其餘需自費。不過今年6月起,每人每隻眼睛至多可給付14針,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
2020-07-04 科別.眼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醫師教你揪出黃斑部病變
視力茫霧、世界變得灰暗,原本筆直的線條突然歪曲,趕快拿出「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方格子自我檢測,如果看到的影像已經有中央視野不清楚、盲點,或線條變得扭曲,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專任醫師蔡孟儒提醒,眼睛恐怕已有黃斑部病變,若拖延就醫,嚴重將失明,破壞生活品質。蔡孟儒同時提醒,超過50歲、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民眾,千萬別輕輕放過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高風險族群最好每一年都能定期檢查視力。視力模糊有不同原因,邁入高齡,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加,蔡孟儒表示,有部分長者同時患有白內障、黃斑部退化,也因此來門診時只是表達「視力模糊不清」,自以為只是白內障而延遲就醫。但黃斑部退化導致惡視力通常來得快又急,蔡孟儒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中心,可直接受光線、形成影像,一旦黃斑部受損,將出現中央視野有盲點、視物變大變小扭曲等狀況。黃斑部病變有乾性、濕性兩大類,以老年人居多,通常伴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抽菸以及天生基因所致,但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因高度近視而導致黃斑部退化。而乾性、濕性黃斑部病變之中,濕性雖然只占10-15%,但就醫時幾乎是晚期。蔡孟儒解釋,濕性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合併有血管增生,造成水腫或出血,產生結痂疤痕,需要積極治療,且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將惡化至失明。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選擇有在眼球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蔡孟儒表示,主要機制是抑制血管新生因子,好處是可延長治療間隔,且自六月起,健保給付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由醫師依據病況給予治療建議,可減輕病患經濟負擔。但他也提醒,因治療黃斑部病變需維持一段時間,最忌中斷治療,曾有一位近60歲病患中斷療程,事隔半年後回診,悔恨問醫師:「我還能有進步的機會嗎?」蔡孟儒強調,黃斑部病變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提早預防,例如戒菸、控制三高、外出戴墨鏡,減少紫外線曝曬等。同時,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確診,有機會救回惡視力,維持生活品質。●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以便提早察覺黃斑部病變1.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之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2.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5.當凝視中心黑點時,發現方格表中心出現空缺或曲線,就可能是眼底出現毛病的徵兆,請盡快找眼科醫師作詳細檢查。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傳授強筋健骨3要素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若因此發生併發症,例如,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等的骨鬆性骨折,即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跌倒而骨折就醫,經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老年人因跌倒而發生的骨折中,以髖關節的骨折最為常見,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林心畬指出,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顯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髖部骨鬆性骨折發生,是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強筋健骨要素1 安全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根據體育署統計,有達到上述規律運動習慣的成人僅約33%,國人對於運動習慣養成尚有進步空間。強筋健骨要素2 正確補鈣國健署普查發現,成人每日約攝取鈣質約500mg,與每日建議攝取量遠遠不足。林心畬提醒,每天應攝取3~5份高鈣食材,以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可從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攝取,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他說,對於補鈣,許多人以為多喝大骨湯就有用,事實上,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多食無益。此外,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強筋健骨要素3 要曬太陽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使腸道出現鈣質吸收困難,骨骼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建議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林心畬指出,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促使維生素D合成,也不怕曬傷。而在梅雨季、颱風天等缺乏陽光的日子,不妨藉由飲食稍作補充,多吃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材。高鈣食譜設計參考
-
2020-07-04 科別.皮膚
紫外線超毒!陽光曝曬皮膚3部位最易長出癌
73歲林先生,約1個月前注意到頸部皮膚突起一個腫塊,最近快速變大,2週內就長到2倍大,且周邊紅癢,就醫檢查發現,腫塊表皮有角質層增生,無壓痛感,經切除後病理化驗證實為惡性角化棘皮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角化棘皮瘤又稱皮脂軟疣或假癌性軟疣,是一種快速生長的腫瘤,發生在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部分角化棘皮瘤可能有惡性變化;且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常出現在皮膚曝曬陽光的部位,如臉部、脖子、手臂等,發生原因可能是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或是毛囊的細胞變異分化而來。外觀有何特點?黃季怡說,外觀是單一圓形的突起腫塊,中央明顯凹陷,有些類似火山口狀;在凹陷位置充滿角質鱗屑,外緣則是平滑且充血泛紅的皮膚。此外,通常伴隨搔癢不適,同時生長非常快速,可能短時間內變大;由於角化棘皮瘤在外觀與鱗狀上皮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日光角化症、脂漏性角化症相似,須以病理切片鑑別診斷。治療方面,部分角化棘皮瘤會自行結痂脫落,未自行脫落的會先以冷凍或電燒灼治療,反覆在同一位置發生者,會建議手術切除並做病理切片,有時可能需要輔助性局部放射線治療。平時養成防曬的習慣,避免皮膚接觸過多紫外線有助於預防角化棘皮瘤的發生。黃季怡提醒,身上出現不明的腫塊時應儘早就醫,特別是腫塊在短時間變大千萬不可輕忽,角化棘皮瘤的生長非常快速,多數為良性皮膚腫瘤,但如懷疑有惡性變化應切片檢驗,積極治療。延伸閱讀: 別再說蚊子愛叮酸性體質! 4特徵才是蚊子的最愛 高溫真的會熱死人! 教你5個網友都在用的消暑法
-
2020-07-02 新聞.健康知識+
盛夏養生該怎麼做?3招3忌幫你顧健康
進入盛夏,暑熱較盛,日曬較強,日間外出勞作活動容易中暑曬傷。同時,天氣越熱,人們就越愛趨涼避暑,而貪涼過度又易損傷人體陽氣,引發感冒、咳嗽、胃腸不適、關節疼痛等疾病。因此這段時期,調理養生的重點是防暑降溫,護膚防曬,同時避免過度寒涼,以防寒證叢生。高溫防中暑中暑的主要誘因是外界的高溫環境。常見的中暑症狀:頭暈、噁心、胸悶、心慌、口渴、乏力、四肢發麻等;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則會進一步出現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重症;嚴重者還可出現高熱、意識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安排室外工作或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特別是中午時分暑熱更重,應盡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溫中暑。戶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溫,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可採取以下措施:1.迅速撤離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2.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如頭部冰敷,全身用濕涼毛巾擦拭,或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3.及時補充水分,可適量飲用淡鹽水及其他清涼飲料。4.服用治療中暑的藥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水等。5.如果出現虛脫、意識障礙等中暑重症,應迅速送往醫院救治。穿衣巧防曬盛夏時節,光照強烈,紫外線容易損傷人體皮膚,引起皮膚灼傷、色斑、紅疹等病變,過度照射還會引發皮膚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護膚防曬。外出防曬的常用措施:使用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塗抹防曬霜。在衣服的材質方面,亞麻、大麻等麻質衣物的防曬效果最好,可作為防曬衣著的首選。滌綸化纖的衣服防曬效果也好,但皮膚的舒適度較差。而人們平時常穿的棉質衣服,在防紫外線方面則略遜一籌。不過棉質衣服在吸汗透氣、乾爽舒適方面存在優勢,只要尺寸寬鬆,仍可作為夏季防曬衣物的選擇之一。飲食祛暑熱夏日陽盛,暑熱較重,出汗較多,日常飲食可適當進食清涼瓜果、湯水、涼茶以消暑清熱,解渴除煩。西瓜:在夏季眾多的時令瓜果中,西瓜是首選的消暑水果。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功效。其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性味甘涼,煎水煲湯飲用,可治暑熱煩渴、水腫濕困。冬瓜:也是夏季消暑的常吃瓜果。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除煩止渴、祛濕解暑功效。其瓜皮也能利水,瓜仁清熱化痰,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用冬瓜、薏仁、扁豆煲湯是夏日消暑利濕的常用湯水。綠豆湯:另外,綠豆湯也是人們夏日消暑的喜愛飲品。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功效,尤其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對熱毒內阻,瘡瘍癰腫效果較好。五花茶:至於涼茶方面,推薦廣東人常飲的五花茶。五花茶是廣東傳統涼茶之一,由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組成。此五花藥性寒涼,合而煎服有清熱解毒、消暑去濕功效,其清熱下火之力較綠豆湯更強,不適宜長期飲用。其實,大多數的瓜果及綠色蔬菜性質都偏寒涼,如黃瓜、絲瓜、苦瓜、香蕉、蘋果、梨、甘蔗、西紅柿、萵苣、茄子、菠菜、莧菜、芹菜、空心菜等,在暑熱天氣經常食用均有清熱祛暑效果。但荔枝、龍眼、榴蓮、櫻桃等熱性水果則應少吃,以免助熱生火,加重暑熱困阻。護陽防寒傷氣候炎熱,陽盛於外,人體陽氣走於肌表,人們常感身熱難耐。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養生就應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一旦陽氣受損,陽虛生寒,則會引發各種寒證、痛證。●養陽需謹遵「三忌」?1.忌夜臥貪涼:夜臥吹冷風,尤其頭部受風邪,極易導致陽氣折損。2.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處於開洩狀態,冷水洗浴使外來寒氣極易侵入人體,久之會出現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後背發涼等症狀。老人和小兒尤其應重視。3.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飲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證,可表現為胃痛、腹瀉、完穀不化等;女性則可出現痛經、經期紊亂、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等。●養陽避寒有「三招」1.防腹中寒:睡覺時一定要「蓋肚子」,盡量進食溫熱飲食,不貪吃冷飲、冷食。2.防軀體寒:防止頭、腳、軀體受寒,主要是正確使用電扇和空調,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運動後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3.適當吃點生薑溫通陽氣:正如民間所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30 科別.皮膚
脖子小腫塊莫輕忽 小心癌上身
夏天陽光熾熱,不做好防曬,小心長出角化棘皮瘤,更可能演變成癌上身。今年73歲的林先生,約一個月前注意到頸部皮膚凸起了一個腫塊,雖然沒有壓痛感,但兩周內就快速長成兩倍大,約1.5公分大小,且周圍紅癢。就醫檢查發現竟然是惡性角化棘皮瘤,所幸切除乾淨後已經痊癒。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角化棘皮瘤又稱皮脂軟疣或假癌性軟疣,是一種快速生長的腫瘤,為發生在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角化棘皮瘤外觀是單一圓形的突起腫塊,中央有明顯凹陷,有些類似火山口的形狀;凹陷位置充滿角質鱗屑,外緣則平滑且充血泛紅的皮膚。雖然沒有壓痛感,但因為生長快速,短時間內變大,因此常伴隨搔癢不適。黃季怡說,角化棘皮瘤的發生原因可能是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或毛囊細胞變異分化而來。尤其和紫外線照射有關,通常出現在皮膚曝曬陽光的部位,如臉、脖子、手臂,發生機率約千分之一。角化棘皮瘤好發於六十歲以上的男性,男女比約2比1,黃季怡表示,可能與男性長期曝曬且未做好防曬有關。而約8%的患者會反覆發生,1%的病患可能會走向惡性腫瘤。由於角化棘皮瘤的外觀和鱗狀上皮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日光角化症以及脂漏性角化症很像,因此必須以病例切片來做鑑別診斷。治療方面,黃季怡表示,大部份良性的角化棘皮瘤在四到六個月內會自行萎縮並脫落,若是沒有自行脫落則會先以冷凍或電燒灼治療;反覆在同一位置發生或較大的腫塊,則建議以手術切除並做病理切片,過大的話則要做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黃季怡提醒,如果身上出現不明腫塊時應儘早就醫,尤其當腫塊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大時要特別注意,但更重要的是,平時應養成防曬習慣,避免皮膚接觸過多紫外線,預防角化棘皮瘤的發生。
-
2020-06-29 養生.抗老養生
積怨於心、愛吃甜食…10個造成早老的習慣快戒掉
西元前四世紀的寓言故事中,亞歷山大大帝曾發現一條有療癒功能的天堂河(river of paradise);中世紀神話故事中,Prester John國王統治的王國裡,也有青春之泉。時至今日,相信大多的有識之士都不相信長生不老,但卻多少渴盼青春永駐。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行為會影響身心的年齡。因此今日真實的青春之泉,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就是生活型態的選擇。有科學證據的十個造成早老的習慣包括:1.看太多電視我們生長在電視史上的黃金年代,電視節目豐富到目不暇給,在JAMA Psychitry發表的文章顯示,年輕時,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3小時,且幾乎都不動如山,此行為與中年時期執行功能及數據處理速度下降有相關性。認知功能下降即衰老表徵。因此建議要改善這個習慣,當然3C產品的過度運用,亦應有相同結果。2.睡眠不足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睡眠差會導致皮膚老化,也因外在環境壓力或紫外線照射造成皮膚傷害,使人對自身皮膚狀況及容貌缺乏信心。因此應盡量保持良好睡眠。3.不健康的選擇澳洲研究發現,吸菸、不愛運動、酗酒、營養不良、久坐、過短或過長的睡眠,這些因素愈多,加成後死亡率愈高,人也會加速老化。4.太在意年齡對於年齡,根據發表在「Health Psychology」的研究,若在意年齡的數字,感覺自己已老,甚至比實際年齡還要老,則會增加住院的機率。因此要保持年輕心態、少看身分證、少被慶生或吹著標有歲數的生日蛋糕蠟燭。5.積怨於心(Holding grudges)把怨恨積藏心中,很容易衰老,試著忘記不愉快的過去,放空後重新開始。根據發表在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假惺惺的原諒較無條件寬恕有較高死亡率;研究者認為,長期無法釋懷,反而影響健康,因此放掉別人也就是放掉自己,當然該選擇拋開放下。6.煙燻燒烤(Barbecuing)儘管美味,過多煙燻燒烤卻有礙青春。高溫處理下,肉類會產生多環胺類(heterocyclic amines,HCAs ),已被科學家證明有致癌性與致突變性的化合物,可能與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等相關。7.吃含糖甜食過度加工且含糖食品因糖化作用產生的終產物(AGEs)促使皮膚老化。糖基化(Glycation)是發生在生物環境內的非酶促反應,能在蛋白質和脂類等大分子中插入糖鏈,導致大分子變異或失活,糖基化在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以衰老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8.缺乏打坐冥想研究指出,打坐冥想可幫助保留含大腦神經原的灰質,減緩大腦退化。偶而停下來靜一下,可讓時間走慢點。9.沒有減毒(detoxing)人類的認知功能依賴健全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暴露於各式氧化壓力下,影響並減少腦組織供氧,造成認知功能老化。食物中含抗氧化物可保護神經系統,並避免認知功能老化。腦袋清楚,自然青春有勁。10.工作過量根據發表在PLOS ONE的芬蘭研究,工作過勞若造成精疲力竭,會影響白血球的端粒(Telomere)變短。端粒是染色體末端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一旦消耗殆盡,細胞將會啟動凋亡機制。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老化有關。若感覺工作過量則應適度減量,減緩老化。(內容摘自「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臉書專頁)
-
2020-06-27 科別.皮膚
夏天曬黑就放棄防曬? 錯!2原因更該好好擦防曬乳
炎熱的夏天,許多人對於太陽,避之唯恐不及。但已經曬黑的人,對於防曬也不可掉以輕心,對於已經曬黑的人是否要繼續防曬呢?許多人最後就想說,反正都已經曬黑了,就維持健康膚色吧!放棄防曬的工作,多曬幾次也沒差別,但在肌膚的底層,其實已經悄悄出現了變化,要多注意。從生理上來說,較長波長的紫外線UVA,於320-400nm,雖不會造成肌膚很直接的傷害,卻會帶來許多的黑色素沈澱,曬久了斑就出現,長時間在日光下不做防曬,雖說傷害並不會感受度太大,但紫外線的穿透力是非常的強。UVA能穿透衣物直達真皮層深處,如果放棄防曬,可能換來肌膚後續更大的後果,並加速了肌膚老化的可能性。除了紫外線外,容易讓肌膚直接看見受損的就是較短波長的紫外線UVB,會直接於表皮吸收的UVB,長時間照射之下,可能會出現紅腫、疼痛、紅斑、皮膚乾燥、老化,嚴重還可能會癌化。所以,不是為了皮膚美白的因素要防曬,而是皮膚的健康程度,適度的照射陽光,對於身心靈有幫助,但須控制得恰當,才不會造成肌膚上的病變。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