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素食
共找到
494
筆 文章
-
-
2021-07-1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別亂補,婦亂補鐵成肝硬化!醫教正確改善3觀念
貧血是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但卻未必人人都有正確的改善觀念,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對於貧血大多數人最常見的2個錯誤觀念,一是小問題不會怎樣,二是自己補一補就可以。其實貧血若長期沒改善、甚至不斷用錯誤的方式改善,恐招來無法彌補的後果。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一:小事情不會怎樣。 洪暐傑醫師指出,貧血的問題可大可小,情況較輕者可能出現頭暈、疲倦、劇烈活動時會感覺到喘,嚴重時不動也會喘、甚至出現意識喪失、遲鈍等問題,也可能出現掉髮、指甲脆弱的情況,因為身體已出現平衡機制,降低較不重要之處的血流,以提供給重要器官。換個角度來看,若有不明掉髮、指甲脆弱者也建議可檢視是否有貧血的問題。 若身體長期處於嚴重貧血的狀態,無法正常運輸血氧,將可能導致各器官受損,包括腦部,腦受損、失智症的風險都將提高。而因血氧供應不足,心臟需要更加努力才有辦法供血,因此也心衰竭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貧血所導致心衰竭在台灣為前四名,最嚴重的情況,也有可能造成死亡,不可輕忽。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二:補鐵、吃鴨血就好。 對於改善貧血,很多人認為頭暈就是貧血所引起的,而貧血就是因為缺血、缺鐵所引起的,這個時候就是應該要補鐵、吃鴨血。但其實頭暈、貧血病沒有那麼簡單,改善方式也不同。 洪暐傑醫師解釋,頭暈的原因有很多種,舉凡最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焦慮、情緒,或是管理平衡的內耳石脫落、移位所產生的「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絕大多數的頭暈原因不明,貧血也會出現頭暈,但頭暈未必就是貧血。 貧血的原因也非常多,未必就是缺血或缺鐵,例如肝腎功能不佳、月經出血過多、受傷嚴重出血、骨髓疾病、鉛中毒、大腸癌等,或是缺鐵、素食者容易出現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缺乏,以及台灣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等。每種原因治療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就是缺鐵,錯誤的方法不但無法治療、改善問題,反而可能讓自己身陷健康損害甚至致命的危機當中。 貧血亂補鐵,婦血鐵沉著成肝硬化! 洪暐傑醫師舉例,以台灣最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來說,這類型的貧血就不能補鐵,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球會不斷被破壞,但鐵質濃度其實並沒有不足,若不斷的補鐵,體內鐵質濃度會不斷上升,最終形成「血鐵沉著症」,將可能損壞體內各個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腎臟等。 洪暐傑醫師也表示診間就曾遇過上述這樣的案例,一名婦人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問題,不斷補鐵最終導致肝硬化。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先發現患者有肝硬化的問題,醫師追溯原因,發現患者肝臟鐵質沉積相當嚴重,再向前回溯鐵質過高的原因,才發現原來該名病患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卻自行補鐵,導致出現嚴重的血鐵沉著症。 改善貧血防傷腦、心衰竭,3觀念是才是根本之道! 綜合前述來看,貧血不旦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但原因又百百種,是個並非民眾可以自行改善的問題,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平時若有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且有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貧血問題,並了解貧血的原因為何,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避免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 .不是每種貧血都補鐵,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好萊塢女星以康普茶與泡菜抗新冠惹議 專家這麼說
日前好萊塢明星「小辣椒」葛妮絲.派特洛在個人部落格自曝不幸中了新冠肺炎,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是遭遇長時間的慢性疲勞以及腦霧的狀態,所以經過他的個人親身經驗推薦一些飲食療法,包括間歇性斷食、菜單採取生酮以及素食,而且還特意補充康普茶與韓式泡菜 (當然不忘順帶推薦他個人經營的公司Goop的產品Madame Ovary supplement(貴夫人卵巢補品)與Seedlip(草本補充品)。此番言論一出陸續受到一些媒體與專家的質疑,後來也受到英國國民保健署國家醫療局Stephen Powis史蒂芬.博依司教授的挑戰,博依司教授警告這些方式不足以作為新冠肺炎的治療。防疫該有的健康飲食營養觀念其實葛妮.絲派特洛個人與他經營的Goop公司長期以來就熱衷於推薦一些非正統療程,也因此而飽受爭議,像韋恩之前就介紹過的玉蛋與防心靈吸血鬼噴霧就是其中一小部分好萊塢的seafood–葛妮絲派特洛。不過認真來看,在對抗新冠肺炎的長期抗戰中,康普茶與韓式泡菜不只是葛妮絲派特蘿一個人在提倡,那麼從科學專家的眼中如何看待這種飲食建議呢?首先,任何飲食建議都不能取代治療,既不能替代疫苗,也不能取代得到新冠肺炎之後的治療,所以如果有偏方號稱可以預防或治療,是不能相信與依賴的。植物基飲食有助提高保護力73%但是,在一些科學研究中確實發現,如果採取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確實可以減少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或是降低演變為重症的機會。比如說這篇跨6國、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誌的研究 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發現,調查2884位6國第一線醫療從事人員,如果採取植物基飲食(73%)或魚素食(pescatarian)的飲食(59%) (參考前文:素食定義,東西方大不同)會有讓新冠肺炎發展為中重症的風險較低。所以健康的飲食型態在對抗新冠肺炎上確實可以提高保護力。發酵食物幫助腸道免疫另外也有科學家特別注意到腸道菌與免疫的關係,因為在一些研究中發現,新冠肺炎會顯著改變腸道菌的平衡,特別會造成一些壞菌(如產氣莢膜桿菌)增加、好菌(比菲得氏菌)減少,而且進一步造成體內免疫的細胞激素或是發炎的指標(如GOT、GPT)上升。而且這些腸道菌的變化,不僅僅是影響了腸道本身,還會通過腸腦軸線影響了大腦,進而產生專注力喪失、焦慮、記憶減退、睡不好等狀況;或是通過腸肺軸線,影響了肺部的益生菌平衡、造成下呼吸道發炎反應等等,所以可以說是全身性的影響。因此,葛妮絲派特蘿所謂慢性疲勞或是腦霧等狀況,也不是完全的空穴來風。也因此在面對新冠肺炎的飲食營養中,如何幫助腸道菌的健康、塑造堅強的腸道菌菌相是現在受到科學界重視的研究重點。畢竟腸道是人體很大的免疫器官,也是面對外來入侵物質的保護層,而腸道菌就算是位於我們腸道表面與我們「同腸一命」的命運共生體,所以有好的腸道菌相,就會有好的免疫力。而要幫助腸道菌的好菌生長,現在營養界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發酵食品。所謂發酵食品,簡單來說是使用包含酵母菌、乳酸菌、黴菌等等的微生物把食材加以發酵、進行物質的轉化。這些微生物在發酵時會產生非常豐富的代謝產物,以及益生質,食用後可以幫助腸道內有益菌生長,而依據一些最新的醫學證據發現,還可能有調節血脂、血糖、免疫等等的廣泛健康功效。所以依照這個道理,葛妮絲派特洛推崇的康普茶與韓式泡菜也都是發酵食品的一種,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它們對於維護腸道健康,進而調節免疫力也是有相當道理的。康普茶兼具腸生質與茶黃素的益處康普茶是近年來歐美很新流行的一種發酵飲,韋恩前文有詳細介紹過讓好萊塢明星也趨之若鶩的健康流行-康普茶。康普茶的基本原理是將紅茶加糖作為基底,然後添加天然的茶母(SCOBY),茶母也就是一些共生的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茶母與茶液放在室溫下進行7到10天的發酵,就會形成表面白色不透明的發酵活菌層以及下層的透明發酵茶飲層,發酵完畢後拿來飲用的是下層,而上層的發酵活菌層可以撈起來做為下一批的茶母,茶母裡的菌就可以做為下一次的使用。康普茶的液態飲料層富含多種有機酸,如醋酸、自然界較罕見的葡萄醣醛酸、以及乳酸;此外還有蔗糖發酵後分解的果糖、葡萄糖;另外還有發酵的產物如一些消化酵素,發酵代謝物: 如醛類、酯類等,以及一些抗氧化物: 如來自茶葉的多酚,還有維生素B群等等,可以說成分十分豐富。因此康普茶喝起來除了茶味之外,主要的味道是酸味,而且因為經過充分的發酵,所以帶有豐富的發酵味(或所謂的酵素味),甚至帶有微微的酒味(康普茶經過酵母菌的發酵,所以帶有約0.5%以下的酒精),然後甚至會帶有微微的碳酸氣泡。由於近來研究紅茶單寧、或是茶黃素在體外實驗裡對新冠病毒的複製也有抑制的作用,所以康普茶結合了幫助腸道調整的功能以及紅茶特殊的茶單寧、茶黃素,所以在疫情期間格外受到重視。韓式泡菜是植物性乳酸菌寶庫韓式泡菜可以說是植物乳酸菌的一種典型發酵食物,韓式泡菜是用運用了大白菜作為基質,再以天然的乳酸菌加以發酵,放在隔絕氧氣的甕或是缸內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發酵而成。因為韓式泡菜在發酵過程中產生許多有機酸、益生質、活性乳酸菌、纖維、寡糖、消化酵素等等,被視為是可以幫助腸道好菌生長,也可以兼具補充體內活菌的一種健康發酵食物。因此,韓式泡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幫助便祕、預防大腸癌等等方面有大量研究出現。總之,不管是康普茶或是韓式泡菜等發酵食物,既具有植物基的特性,又是發酵食物的一環,對健康的益處是所在多有的,但是凡是保健食品都一樣,對於新冠肺炎或許有降低得到的風險,或是可以降低變成重症的機會,但是絕對沒有治療的效果,大家還是該打疫苗的快去打,該治療的也循正規醫療體系治療。但是要打下健康底,健康的飲食營養也是必不可少。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7-12 養生.聰明飲食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這是一篇寫給吃素者、愛吃豆製品者、對坊間五花八門的豆製品感到好奇者,或未來有可能會穿越者(大誤>_<),專門介紹豆漿、豆腐和豆干等常見豆製品營養的文章。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黃豆是營養、健康且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但它的營養到底有多好,只以大豆為蛋白質來源是否可滿足人體所需的營養?而由黃豆加工製成的豆漿、豆腐、豆干和豆皮等是否也和黃豆一樣營養健康呢?坊間那麼多種豆製品又該如何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這個不管葷食或素食都常遇到的食物~黃豆加工製品吧。黃豆家族成員,你認得多少?在我們日常飲食當中,黃豆很少直接被食用,取而代之的是眾多的黃豆加工製品,如早餐的豆漿、午餐麵店中的豆干或花干、晚餐火鍋中的凍豆腐或炸豆皮,做為點心或消夜的炸臭豆腐、甜不辣裡的三角油豆腐,及滷味常見的百頁豆腐、素雞、五香豆干等。黃豆可加工製成很多食物(參考附圖):榨汁可得「豆漿」,豆漿加熱可取得「豆皮」,若加入凝固劑則可製成「豆花」;豆花加壓脫水後可得「豆腐」,豆腐加壓烘乾後可得「豆干」。每種豆製品又可衍生出不同的成員,例如豆腐因所使用的凝固劑不同而有板豆腐、嫩豆腐的差別,另外還可加工成凍豆腐和百頁豆腐;豆干則可分為黃豆干、五香豆干、黑豆干、干絲等。正由於加工方式的不同,導致不同豆製品營養、熱量上有所差異,所以只要能弄清楚彼此間的關聯,就可推算出那些豆製品營養密度較好,那些豆製品熱量會會較低。黃豆製品都是富含蛋白質和鈣的營養好食物嗎?你或許聽過「豆腐等黃豆製品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或聽說「喝豆漿、吃豆腐可以補充鈣質」,或被告知「豆製品是零膽固醇、低熱量、健康營養的食物」….但真的是這樣嗎?所有的豆製品都是可安心食用的好食物嗎?答案當然是「否」。的確,黃豆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食物,蛋白質占了35.6%,且富含纖維,礦物質含量頗豐,鉀、鈣、鐵、鋅等含量都相當可觀,且還有大豆異黃酮等有益健康的植化素。儘管如此,它也是有弱點的:維生素含量偏低。黃豆不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且維生素B1、B2、菸鹼酸、葉酸等的含量都很少,唯一例外的只有維生素B6。所以若不吃蛋奶而以黃豆及其製品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素食者,最好補充綜合維生素來彌補飲食的營養不足。豆漿的營養價值在很多人的觀念裡,不喝牛奶容易缺鈣,可以改喝豆漿來補鈣。但其實豆漿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營養,它的鈣含量其實很低。這是因為豆漿是黃豆(含11.3%的水)加大量水加工製成,由於水稀釋了營養素,所以每百公克的豆漿(含93.3%的水)僅有14.2毫克的鈣,只有同重量黃豆鈣含量的7.3%,其他營養素也是如此,故豆漿的營養密度很低,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均很少,其唯二的優點為熱量低(前提是沒有額外加糖),及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豆腐的營養價值豆腐是豆漿加凝固劑後,再加壓脫去部分水分所製得。傳統是用石膏 (硫酸鈣)或鹵水(海鹽,即氯化鈉)來使蛋白質凝結,近代則多了葡萄糖酸內酯(不含鈣)這個凝固劑。由於凝固劑及加壓程度的不同而有傳統豆腐(或稱板豆腐)和嫩豆腐之分。傳統豆腐因使用的凝固劑含鈣,且壓得較扎實,故營養密度較嫩豆腐高。每100公克的傳統豆腐熱量為88.4大卡,含8.5公克的蛋白質、約140毫克的鈣,並含植化素和適量的鉀、鐵、鋅等礦物質。嫩豆腐因壓制較不扎實(水分保留較多),且以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所以營養密度較差,但也因水分較多所以熱量相對較傳統豆腐低。凍豆腐是將傳統豆腐冷凍,因冷凍蛋白質凝結形成空穴,並在解凍後內部液體流出,故凍豆腐的水分含量較豆腐低,相對其熱量和營養密度也會增加而較傳統豆腐高。雖然冷凍及水分的流失過程可能會導致部分維生素的流失,但因黃豆本身所含維生素B群就不多,所以整體來說,其營養品質影響並不大。傳統的百頁豆腐的做法是豆皮一層層壓製而製成(故又稱千張豆腐),但現今商業大量生產的百頁豆腐多半是以大豆分離蛋白為原料、澱粉為黏稠劑,並添加大豆油及其他食品添加物製得,因此百頁豆腐礦物質含量很低(包括鈣),熱量、脂肪則偏高。每百公克百頁豆腐熱量為216大卡,並含17公克脂肪,但僅有33.5毫克的鈣。故百頁豆腐唯一的優點只有提供優質蛋白質。豆干的營養價值豆干是豆腐經加壓、烘乾和上色而製得,因其水分含量較豆腐更低,故營養密度會較豆腐高。大體而言,豆干的營養僅次於黃豆,但高於豆腐和豆漿,故為良好的黃豆加工製品。當然,正也因其水分含量較豆腐少,所以相對熱量也較高,每百公克約有200大卡,為傳統豆腐的兩倍多、約嫩豆腐的四倍。豆皮的營養價值豆漿開蓋加熱時,表面會凝結一層凝固的蛋白質,此層蛋白質薄膜乾燥後水分會流失,變成細薄軟韌的薄片,此即所謂的豆皮。豆皮是眾多豆類加工製品中含水量最低的(水分含量不到60%),其特色是富含蛋白質,每百公克含量高達25.3公克,且因富含蛋白質,所以維生素B6含量也較高,另外其他礦物質含量也頗豐富。不過要留意的是豆皮熱量不低,每百公克約200大卡,此外,坊間很多豆皮(如滷味攤和火鍋店中的豆皮)都經過油炸再處理,不僅熱量高很多,且炸油因反覆使用而容易產生有害物質,故食用時宜選擇未經油炸的豆皮。總結來說,豆製品想要吃得營養、健康,最好還是選擇加工較少的豆腐、豆干;關心熱量的話則宜選擇熱量較低的豆漿、豆花和豆腐;想要補充鈣的話,凍豆腐、傳統豆腐、豆干則會是較好的選擇;想要補充蛋白質的話,豆皮、豆干的蛋白質含量會較高。另外,由於豆製品本身味道偏淡且味道大同小異,所以在烹調時常會額外加入油、糖、各種醬料來料理增添味道,因此豆製品若想吃得健康,除了選對適合的豆製品外,還需要盡量減少烹調過程所使用的油、糖、鹽及醬料的攝取喔。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用電鍋蒸東西,千萬不能用自來水?
-
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每餐最好多吃點!營養師推「抗疫3寶」提升免疫力
國內(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但防疫刻不容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這波疫情確診者以中高齡族群占比高,且幾乎都有慢性潛伏疾病;除了減少外出、戴口罩及勤洗手,若要提升內在防護;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吃進去的營養素絕對是關鍵,提供抗疫3寶「CDP」,有助於提升自生抵抗力,避免受到病毒侵襲,「C」是維生素C,「D」是指維生素D,而「P」則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3種營養素都可從食物中或營養品取得免疫力。維生素C烹調後大量流失 建議選擇沙拉水果保留營養維生素C對組織修復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對抗自由基、加強抗氧化能力,幫助合成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調節體內壓力賀爾蒙。維他命C容易從蔬果中獲得,林怡妏營養師表示,食物中的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遇到高溫會大量流失,特別是油炸、熱炒,建議可選擇無須加熱的沙拉或水果,保留較多的維生素C;高「C」水果排行榜包含有紅心芭樂、白肉芭樂、釋迦、龍眼、金黃奇異果、香吉士及奇異果,如果很少吃水果,加上3餐大多是外食族群,蔬果攝取量不足,營養師建議,必須從飲食內容中檢視維生素C是否不足,可詢問專業人士是否需額外補充營養品。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外 還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維生素D功不可沒。一般而言,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幫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但其營養素還有抵抗感染,強化抗菌及自體吞噬的作用,保護呼吸系統增加免疫防禦的作用。攝取維生素D的方式為日曬、飲食,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說,理想照射時間為時間為上午10到下午3點之間,將臉部、手臂及手掌曝曬,每次日曬10至15分鐘。不過,因疫情期間戶外活動減少,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從飲食中亦能補充維生素D,植物來源(維生素D2)像是乾香菇、黑木耳及洋菇,而動物來源(維生素D3)包括鮭魚、扁鱈、鯖魚、牡蠣以及蛋黃等;而維生素D3在人體的轉換使用效率比維生素 D2好,營養師林怡妏提醒純素食者,需特別注意維生素D是否足夠。繽紛彩虹飲食法補充植化素 好看又健康蔬果中色彩與香氣,含有數千種不同的天然化合物,亦就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帶給人體則能發揮抑制細菌、抗發炎及過敏另外也能降低病毒感染,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不同的功能。▸白藜蘆醇:具有多酚類抗氧化素及抗病毒功能,常見的食物有葡萄籽、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紅酒。▸薑黃素:有優良的抗氧化劑, 有效提升免疫力,常見的食物有薑黃粉、咖哩粉。▸檞皮素:類黃酮抗氧化素,超強清除自由基及抗過敏,常見食物有香椿、蔓越莓、帶皮蘋果、地瓜葉、大蒜。▸甘草根:可抗菌、抗發炎、改善細胞受損、加速細胞修復,常見食物有甘草。▸β-葡聚醣:活化免疫系統、保護呼吸道黏膜,常見食物有菇類、大麥、燕麥、海帶、海藻等。▸兒茶素:超強抗氧化類黃酮素、抑菌抗病毒,綠茶與90%黑巧克力含有此成分。▸接骨木:可改善上呼吸道症狀、增強免疫系統,常見食物有接骨木莓果。「在家自煮防疫」興起,林怡妏營養師建議大家不妨準備多樣化食材,搭配營養均衡的餐點,可增加體內防護力;若外食族食材取得不易的民眾,補充營養保健食品也是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營養素都需要「適量攝取」,過猶不及都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建議使用營養保健食品前可先諮詢專業人員醫生及營養師,依照個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攝取建議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北農爆發群聚!蔬果會沾染病毒嗎? 專家曝「自保關鍵」 ·提升自身抵抗力,怎麼吃? 專家認證「5種顏色食物」營養價值超乎意料
-
2021-06-18 養生.聰明飲食
豌豆除腰痛、綠豆解暑熱...夏天必吃這5豆!補腎健胃又解身體的濕
豆類,補益脾胃的大咖夏天的天氣往往比較潮濕,容易誘發脾胃病,這個時候可以多吃一些豆類食物,因為豆類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這些豆類食物包括黃豆、綠豆、白扁豆、四季豆、紅豆、蠶豆、荷蘭豆、豌豆、綠豆、黑豆等,這些豆與白米一起熬粥有非常好的健脾作用。從中醫角度來看,豆類食物具有化濕補脾的共性,非常適合脾胃虛弱的人食用。但是,根據不同種類,食療作用也有一定的差異。.黃豆豆類食物中,黃豆可以說是一個主角。中醫認為,黃豆性味甘平,歸脾經和胃經,具有清熱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對於胃中積熱、厭惡油膩都有非常好的療效。與此同時,黃豆是素食主義者的蛋白質主要來源。平時可以多喝一些豆漿、吃點豆類食物,這樣不僅可以滋養脾胃,對女性朋友尤其具有美容養顏的作用。黃豆製成豆漿之後更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和運輸,能夠有效排解脾胃當中的脹氣、解熱潤肺。除此之外,用適量的黃豆與牛肉一起燉煮至熟爛後食用,能夠補脾壯骨,是兒童「轉骨」的好食物,更是全家日常保健的優質菜肴。.扁豆扁豆性味甘平,歸脾經和胃經,具有健脾、和中、益氣、化濕、消暑的功效。對於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的食欲不振、腹瀉、嘔吐、女性白帶多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糖尿病患者由於脾胃虛弱,經常會感覺到口乾舌燥,平時最好多吃一些扁豆。可以將白扁豆十五克,白米三十克,山藥三十克一起煮粥,等粥快熟的時候加入適量的紅糖攪勻即可食用。具有補益脾胃、調中固腸的功效,非常適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便溏,以及消瘦的人食用。女性朋友可以將扁豆炒熟研成末,每次六到十二克,用糯米酒或溫水送服,能夠緩解白帶多的症狀。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扁豆一定要燒熟煮透,否則會食物中毒,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經常吃燜、燉扁豆。.豇豆豇豆,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長豆角。中醫認為,豇豆性平,味甘、鹹,歸脾經和胃經,具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胃、養顏調身的功效,能夠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症。《滇南本草》中記載:豇豆「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李時珍也曾稱讚它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的功效。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大便乾結的人最好慎食豇豆。.綠豆綠豆性味甘寒,歸心經和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止渴解煩、明目降壓、利咽潤膚、消脂保肝的功效,能夠用於防治暑熱煩渴、瘡瘍腫毒、腸胃炎、咽喉炎、腎炎水腫等病。當然,不是什麼體質的人都可以吃綠豆,綠豆吃多了,有的時候反而會造成脾胃損傷,因此要適可而止。每當天氣太熱,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沒胃口、噁心欲嘔,這個時候喝一些綠豆湯會有所改善。但是需要注意,綠豆湯不宜喝太涼的,因為綠豆本身性寒涼,若再飲冰的綠豆湯,會更加影響脾胃功能,容易造成脾胃失衡、腹瀉。所以脾胃虛寒者千萬不宜多吃。.豌豆豌豆性味甘平,歸脾胃二經,經常食用能夠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利小便,非常適用於氣滯、打嗝、胸悶不適、腰痛等症狀。用豌豆熬成粥,適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少、腹脹等症狀。書籍介紹書名:養好脾胃不生病:從運動、飲食、穴道入手,直接又簡單的健運脾胃養命法作者:王淼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9/30作者簡介/王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專業。曾先後跟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佘繼林主任醫師,及老中醫王煥祿主任醫師學習,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著有《防癌怎麼吃,抗癌怎麼養》《很簡單實用的經絡調理方法》《五行無色潤五臟》《中華傳世老偏方治病一本通》《醫生不外傳的養腎秘籍》《祛除濕熱,一身輕鬆》《脊椎好,病就少:正脊知識、自我檢測、改善NG姿勢,終結腰酸背痛自救書》(世茂出版)《養肝就是養壽》等作品。延伸閱讀: 陷人生低潮、至親過世...曾寶儀花了十年才懂的人生醒悟:「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
2021-06-15 養生.聰明飲食
不小心就胖!這些「常見零食」含高油脂 吃多恐傷心血管
防疫宅在家,你的零食櫃也經歷補滿-清空、清空-補滿的過程嗎?雖然台灣從107年起已禁止食品中使用不完全氫化油,大幅降低消費者接觸人工反式脂肪機會,但千萬不能放心大吃,否則可能過量攝取飽和脂肪,造成高膽固醇和心血管負擔! 飽和脂肪 心血管殺手當食品禁用不完全氫化油後,可能會改用動物油脂、完全氫化植物油,或是透過交酯化、冷凍捏和等加工技術;雖然減少了反式脂肪,但仍有心血管殺手—飽和脂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表示,飽和脂肪會提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常稱為壞的膽固醇)濃度,多項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佔熱量的百分比每升高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約增加2%。不吃膽固醇仍可能罹心血管疾病 飽和脂肪每日不宜超過22公克即使素食者不會吃到膽固醇,仍會使血中膽固醇、血脂肪上升。 LDL-C穿過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氧化型的LDL,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通透性,進而產生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導致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進而影響大腦功能,並提升腦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許惠玉指出,飲食中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即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上限應低於總熱量10%,以成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計算,飽和脂肪不宜超過22公克;美國心臟協會更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5~6%,約11公克。 常見高脂食品 脂肪含量排序 而高脂食品通常具有香酥脆、口感香濃的特性,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舉例常見品項每100公克之飽和脂肪含量依序排列如下: 油炸物:如油條(7.1g)、日式炸豆皮(5.1g)、冷凍春捲(2.7g)、油豆腐(2.3g)等。 麵包糕餅:如巧克力泡芙(17.6g)、起酥片(16.5g)、可頌(14.1g)、甜甜圈(9.4g)、菠蘿麵包(8.7g)、吐司(3.1g)、鬆餅(1.0g)等。酥皮點心:如葡式蛋塔(14.7g)、鳳梨酥(14.4g)、原味蛋塔(11.5g)、綠豆凸(6.8g)、蔥油餅(1.9g)等。 零食糖果:如芝麻蛋捲(16.5g)、草莓夾心餅乾(15.9g)、洋芋片(12.8g)、蘇打餅乾(10.7g)、太妃糖(10.5g)、巧克力冰淇淋(9.6g)、香草冰淇淋(7.9g)、牛軋糖(6.1g)、玉米餅乾(3.1g)、巧克力夾心糖(2.6g)等。 其他:如奶精粉(32.3g)、咖哩塊(20g)、沙茶醬(13.2g)、牛肉口味泡麵(12.8g)、鮮蝦口味泡麵(11.3g)、零食泡麵(10.1g)、沙拉醬(9.9g)、液體奶精(9.4g)等。 均衡飲食為減重根本之道 短時間體重恐復胖董氏基金會提醒,購買時可參閱營養標示、少吃飽和脂肪;還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人可能會以生酮飲食等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來減重,但此類飲食通常會飽和脂肪攝取超標,短期內體重快速下降通常也只是身體脫水的假象,反而可能造成低血糖、高膽固醇和腎結石等風險,還很容易復胖,根本之道還是維持均衡飲食,每天三蔬二果補充纖維質,降血脂肪。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 ·洋芋片含丙烯醯胺,吃了會致癌? 專家教「避癌吃法」:做菜也要注意
-
2021-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食物! 營養師分析常見「5款奶類營養價值」
依照衛福部建議,每日都必須攝取1.5-2杯乳製品、每日鈣攝取量要達到1000mg,但國健署營養調查竟發現,高達8-9成的人每天吃不到一份奶類、而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居然高達99.8%,小心出現「蜂窩式骨頭」危機! 預防骨質疏鬆 補充鈣質這樣做要預防骨質疏鬆可以怎麼做呢?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每天可攝取1.5-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起司替代,但若全素者不喝牛奶,則可以選擇多攝取豆干、傳統豆腐,等鈣質高的豆製品。此外,不要拿不是同類別的食物自己互相替換,飲食上應少吃高糖、高鹹等,多運動支撐骨骼健康,才能避免骨質疏鬆。 燕麥奶無法取代奶 詳細成分一次看 然而,飲食界近來掀起一股植物系風潮,對於有乳糖不耐症或者素食者會以燕麥奶取代奶,不過,喝燕麥奶就是有喝到「奶」了嗎?高敏敏強調,雖然燕麥奶一樣有奶字,但營養組成可完全不一樣。高敏敏指出,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類食物,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所以應該叫全穀雜糧類;而牛奶名副其實屬於乳製品,蛋白質跟鈣質含量都高;豆漿則屬於蛋白質類,跟吃肉、吃豆腐一樣意思,都同屬於豆魚蛋肉類。 高敏敏也分析常見「奶類飲品」營養成分: 全脂鮮奶類別:乳品類蛋白質:7.8g碳水:12g脂肪:9g鈣質:260mg豆漿(無糖)類別:豆魚蛋肉類蛋白質:9g碳水:1.8g脂肪:4.8g鈣質:35mg 燕麥奶(無糖)類別:全穀雜糧類蛋白質:3.5G碳水:26.75g脂肪:0.43g 米奶類別:全穀雜糧類蛋白質:1.5g碳水:34.3g脂肪:1.3g鈣質:10mg 榛果奶類別: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蛋白質:1.25g碳水:9.5g脂肪:5.5g(以上為每杯約250ml之數值) 延伸閱讀: ·最肥的竟不是珍珠! 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你也愛嗎? ·燕麥奶不含乳糖、高纖低脂! 營養師曝「致肥陷阱」:小心不知覺變胖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居家料理,教你怎麼吃增加抵抗力又健康!
疫情趨勢逐漸上升!許多人已經開始居家辦公減少外食,當然三餐也都得在家吃了,但在這疫情嚴峻情況下我們要怎麼樣挑選營養又精簡的食材,做出健康的料理呢,今天就來筆記一下吧。居家簡便料理一:豬肉片拌飯(1人份)攝取蛋白質料理,增加抵抗力!準備食材:豬肉片 150 g、生薑絲 6 cm、醬油 3 匙、酒 2 匙、味霖1大匙、米飯1碗。增強抵抗力來源:豬肉 - 多攝取肉能夠補充蛋白質,才能降低感染細菌、病毒之風險。薑絲 - 薑不但可以改善腸道健康,還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的作用,抵制身體發炎。居家簡便料理二:蝦仁飯(2人份)攝取豐富纖維素之食材!準備食材:白米2杯、劍蝦300克、韭菜3支、水2.2杯、白胡椒少許、柴魚醬油2大匙、米酒1大匙增強抵抗力來源:蝦仁-含有蛋白質、鈣、脂肪含量也較低,很適合當作主要食材。韭菜-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蔔素、礦物質鈣、鋅和磷,纖維素相當豐富,還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居家簡便料理三:黑木耳蛋花湯(1人份)攝取維生素食材,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準備食材:黑木耳汁500ml、玉米粒 1/2 罐、蔥1把、黑胡椒適量、水300ml、雞蛋 2 顆、鹽適量 增強抵抗力來源:黑木耳-富有維生素B2含量是米的10倍,且含豐富的膠質能夠幫助身體排泄,幫助代謝體內雜質,才能避免病菌殘留在體內。玉米-富有豐富的纖維、蛋白質、生素B6、葉酸、礦物質鎂、鋅、銅、錳等,能夠護眼、調節血糖、降膽固醇、抗癌作用。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8 新聞.健康知識+
舌苔該刷嗎?用牙刷刷?西醫詳解:這些警訊恐是癌
舌苔的狀態與健康息息相關,除了飲食、日常習慣以外,異常的舌苔也可能為營養不良或是感染、罹癌的警訊,建議民眾平常可多加觀察,如有疑慮盡早就醫。 舌苔與飲食、日常有關,留意異常恐為健康警訊! 一般舌苔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舌苔的結構主要由上皮細胞以及口水、細菌、食物細屑所組成,一般正常的舌苔會呈現為白色並且薄薄的,若有感冒、生病或是水分攝取減少、食慾下降等情況容易導致舌苔受到沖刷的機會減少,也就容易越積越厚,形成較為厚重的白色舌苔。 除了白色舌苔,一般也常見黃色舌苔,或是較為少見的黑色舌苔,除了前述提到沖刷機會減少的原因以外,三者多與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白色含渣量較高的牛奶、豆漿,容易出現白色舌苔;咖啡等黃棕色就容易出現黃色的舌苔;若有吃墨魚等黑色食物則容易出現黑色舌苔。生活習慣如抽菸皆可能引起上述的顏色。 營養不良 許多養生的民眾,飲食多以素食為主,舌頭上容易出現完全沒有舌苔的情況。盧泰潤醫師提醒,沒有舌苔並不是健康的指標,可能正反映著身體缺乏營養,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萎縮性舌炎。萎縮性舌炎除了沒有舌苔,舌頭也會比常人光滑,且顏色較為紅潤,外觀看似牛肉一般,故也稱作「牛肉舌」,這種情況常見出現在素食者身上,是一種維生素B12缺乏的表現。雖萎縮性舌炎、沒有舌苔對身體不會帶來危害,但是為一個警訊,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容易出現貧血、手腳麻木、易喘、疲勞等情況,也容易影響健康。 感染警訊 白色舌苔若是呈現相當厚重的情況,除了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建議也盡早檢查為佳,因為口腔鍊珠菌感染也可能使得白色舌苔增厚,此為黴菌感染,容易出現在免疫力低下者身上。 紅色的舌苔,在小孩身上較為常見,多為鍊球菌感染所引起猩紅熱,常會與一般的舌苔混雜在一起,外觀如草莓,也稱為「草莓舌」。若成人是出現紅色的舌苔,則要小心可能為癌前病變的徵兆。 罹癌警訊 盧泰潤醫師表示,當成人出現紅色或白色的舌苔,若有出現左右不對稱、形狀不規則、甚至是出現潰瘍等情況,這往往恐怕不是一般的舌苔,而是口腔白斑、口腔紅斑,為口腔癌癌前病變的徵兆,若未妥善處理,將來就會發展成口腔癌,兩者位置未必只會出現在舌頭上,也可能出現在口腔黏膜等處,提醒有抽菸、檳榔等不良習慣者要多加注意,若發現此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 別再用牙刷刷舌苔,不明舌苔應先保留! 盧泰潤醫師表示,舌苔過厚容易有口臭的情況出現,口臭約有5成左右是由舌苔所形成,若有口臭可先透過軟毛刷、舌苔刷、溫鹽水、速口水、沖牙器等較溫和適當的方式清潔,約一周一次。避免過度頻繁清洗或使用牙刷清潔,以免對舌頭而言太過刺激,不僅容易使舌頭上皮細胞過度增生更容易長舌苔,也容易傷到味蕾,久了使舌頭麻木、味覺減退、食慾下降。而若是發現不明的舌苔則建議先不要自行清除,將其保留並盡早就醫,如此更有利檢查時釐清原因。 《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貪吃這些食物易致子宮老超快!「護宮5要訣」讓子宮變年輕
寒性涼性食物 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天氣炙熱!相信很多女生忍不住想吃些冰涼的食物消消暑,如西瓜、水梨、柚子、石蓮花、蘆薈等等,但這些食物都偏向寒涼性,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寒性涼性食物,身為女性的我們得少吃,避免影卵巢子宮因過寒導致每個月經血排不乾淨或是逆流喲!寒性食物-冰品、冰飲、香蕉、蘆薈、石蓮花、苦瓜、椰子、橘子、奇異果、火龍果、生菜及海鮮等。涼性食物-空心菜、蒿苣、白蘿蔔、豆腐、奇異果、柿子、小麥、小米、大麥、蕎麥、寒天等。這些壞習慣容易導致子宮提早老化除此之外,女生還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你的子宮提早老化呢?女生們,快來自我檢視一下吧!壞習慣一:經常飲酒過量壞習慣 壞習慣二:經常吃冰、冰飲壞習慣 壞習慣三: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睡眠不足壞習慣 壞習慣四:不愛運動、坐臥時間長壞習慣 壞習慣五:總是壓力大、沒適度紓解壓力的習慣如果你已經超過三項以上壞習慣,就得注意了!現在開始好好調整這些壞習慣,才能遠離婦科疾病喲。保護子宮5要訣平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保養我們的子宮呢?!要訣一:少吃寒涼性食物,避免子宮排血不順要訣二:放鬆心情、適時調整情緒要訣三:養成運動好習慣,讓子宮卵巢動起來才不易老化要訣四:腹部保暖很重要,冬天或是經期來時,可用暖暖包熱敷下腹部溫暖子宮要訣五:吃一些養宮暖血食物,例如:溫性水果、維生素食物、堅果、高鈣食物、富含葉酸之食物 【延伸閱讀】 女性飲食注意!!愛吃高熱量、高油脂小心誘發子宮肌瘤! 對抗萬惡的大姨媽,5招助你舒緩月經的不適 卵巢刺激用藥療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4-30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吃素減肥沒瘦反變胖?營養師曝「素食5大地雷」:你犯了幾種?
現代人越來越多人重視健康飲食,不少人在減肥時都會選擇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甚至嘗試吃素,希望身體、體態健康的同時,也能朝著目標「變瘦」邁進,但是卻不曉得自己吃進的根本是「不健康的素」,甚至會愈吃愈胖、維持不了身材,讓減肥計畫破功!吃素不等於健康 飲食內容要注意常有人納悶問:「為什麼吃素好像沒有比較瘦?」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強調,吃素不等於健康減肥,尤其是素食中常見的素肉,其多用黃豆、蒟蒻、穀類等再加工製成,不僅高熱量、低營養,吃多無助減肥也不利健康,建議應以新鮮、天然、原型的食物為首選。另外,蔬菜在烹調的過程中,也常會使用油炒、油炸、淋醬,甚至勾芡,如此一來,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過量的油脂。補充足夠蛋白質 避免重口味料理而蛋白質是身體主原料,動物、植物的必需胺基酸種類不同,若吃素者沒有注意蛋白質間的搭配互補,很容易讓胺基酸不全面,進而使身體無法健康運作:若再加上長期好油壞油比例失衡,身體也容易發炎,造成肥胖、水腫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為增加食用口感,讓口味多變化,素食也常用糖醋、紅燒、醬料來調味,而高糖會轉化成脂肪囤積,高鈉則易水腫,因此最好避免重鹹、重甜等高熱量料理。健康吃素 把握這些原則若想要吃素吃得健康無負擔,高敏敏建議,可多以深色蔬菜搭配菇藻類,讓維生素更充足,並適量補充豆類、穀類,使蛋白質更加均衡。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原則是,多吃原型食物,避免加工素肉食品,且應增加食材種類,以獲取各營養素及植化素機會。在烹調用油上,應視烹調方式交替使用;日常也應適量補充核果類。高敏敏說,豐富油脂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熱量,像是腰果、杏仁等核果類都是很不錯的選擇。總結來說,素食若想吃出健康、吃出窈窕身材,高敏敏提醒,只要好好掌握正確吃素的觀念與訣竅,相信一定能做一個健康的素食朋友!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1-04-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吃到營養不良還變胖?營養師曝健康吃素技巧
吃素卻愈來愈胖?五大原因詳解 近年來,國人愈來愈重視健康飲食,不少人會選擇吃素。但吃素並非完全只攝取澱粉類或蔬果類,如果沒有注意營養均衡,不僅容易營養不良,還可能沒有吃肉也長胖。 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其實吃素不等於健康減肥,吃素卻愈吃愈胖的五大原因,第一,素肉加工過度。大部分素肉是使用黃豆、蒟蒻、穀類等再加工製成。 第二,蔬菜炒太油。為增添口感,常用油炒、油炸、勾芡、淋醬等方式增加風味。 第三,蛋白質品質差。蛋白質是身體重要的營養素,動物、植物的必須胺基酸種類不同,若吃素沒有注意蛋白質間的搭配互補,很容易就會讓胺基酸不全面,使身體無法健康運作。 第四,脂肪酸不平衡。長期好油壞油比例失衡,更容易讓身體發炎、肥胖、水腫。 第五,重鹹重甜、熱量高。常用糖醋、紅燒、醬油進行調味,高糖會轉化成脂肪囤積,高鈉更容易水腫。 健康吃素技巧 讓營養更加分 高敏敏營養師教健康吃素訣竅,深色蔬菜加菇藻,讓維生素更充足;豆類加穀類,蛋白質更均衡;多原型、少加工,尤其要避免加工素肉食品;食材種類多元化,增加獲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機會;油品常變化,烹調油應視烹調方式交替使用;適量補充核果類,豐富油脂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熱量,包含腰果、杏仁等核果類都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掌握吃素的正確觀念,也能吃得健康又享受。 《延伸閱讀》 .防癌該吃哪些食物?營養師點名7大「抗癌營養素」 .外食族餐餐吃便當體重飆高?菜、肉、飯比例正確控血糖防復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堅果比魚更好?教授曝怎麼攝取Omega-3最有益
讀者Daniel 2021-3-24在最新研究:不支持用Omega-3或維他命D3來預防心房顫動的回應欄留言:提到Omega-3,想問林教授關於這篇針對糖尿病。好奇其中「為期15年、近20萬人」大型研究是?得出攝取量跟DM病例趨勢增加有關也覺得莫名。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2-11發表在《健康2.0》的文章,標題是: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世界營養學權威建議吃堅果比魚更好。這篇文章是承襲了《健康2.0》的優良傳統,繼續提供錯誤百出的不健康資訊。請看我在2018-11-18發表的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在2020-7-30發表的硒是抗癌之王?醫師害人的胡扯,在2020-11-3發表的穀維素的吹捧與現實,在2021-2-8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以及在2021-4-15發表的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我們先來看《健康2.0》那篇文章裡的這一句話:「知名健康網站WebMD甚至警告孕婦與孩童,許多種類的野生魚類都不該吃,養殖魚類更完全別碰。」可是,事實上,WebMD是一再鼓勵吃養殖的鮭魚,例如這一篇Mercury Low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野生和養殖鮭魚中的汞含量低)。它說:「FDA和EPA有建議孕婦和幼兒每週吃不超過兩份或12盎司的鮭魚。但是,哈佛醫學院的營養學家George Blackburn醫生說每週食用二至四份鮭魚(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所帶來的好處顯然是超過了大多數人的風險。」我們再來看《健康2.0》那篇文章裡的另一句話:「媒體很少提到,以ALA形式存在的Omega-3脂肪酸也存在於某些堅果與種子,人體可將其轉變成其他形式,因此根本不必吃魚。」可是,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很難將ALA轉化成對健康有益的Omega-3(轉化率不到1%)。尤其是年紀越大的人,轉化能力就越低。請看我在2016-8-8發表的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好,我們現在來討論《健康2.0》那篇文章的主題〈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首先,我查遍公共醫學圖書館,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它所聲稱的「一項為期15年,以近20萬人為對象的大型研究顯示,攝取愈多的Omega-3脂肪酸,愈有可能罹患糖尿病」。再來,有關攝取Omega-3是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研究,目前調查對象最多(共426,852人),為期最久(4.1–18 年)的研究是一篇2017年發表的薈萃分析論文。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 between omega‐3 fatty acid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Omega-3脂肪酸攝取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一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而結論是「關於omega-3脂肪酸對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的流行病學證據是有爭議的」。由此可見,《健康2.0》那篇文章所說的〈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完全是片面之詞,危言聳聽。《健康2.0》那篇文章最後說【本文摘自/《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祕密:黑心的不只是食物,你該如何挽救自己與家人的健康!》T.柯林.坎貝爾, 霍華.賈可布森 著】。有關《救命飲食》這個系列書籍,我曾在2018-7-16發表救命飲食,揭露它的偽科學本質。它的作者T.柯林.坎貝爾是極端素食主義者,而為了推行全素食,他就不惜說謊來妖魔化所有動物性食物(當然包括魚和魚油)。所以,《健康2.0》那篇文章就是極端素食主義者昧著良心,企圖嚇唬葷食民眾的最佳見證。註:我曾在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這篇文章裡說,從食物(魚)攝取的Omega-3是對健康是有益的,而從藥罐裡攝取的Omega-3則是對健康無益的。原文: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4-19 養生.聰明飲食
除了地中海、得舒蟬聯最佳飲食…第3種飲食法不用完全放棄吃肉還能減肥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針對最佳飲食項目,召集美國數十位心血管、身體保健、食物營養、糖尿病、運動等相關專家進行研究調查,從眾多飲食法中進行分析,就飲食對心臟健康、長期減重、實施難易度、食物營養等做評估。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今年從高達39種飲食法分析,並公布最佳飲食排行,排行前三名的飲食法如下。 Best Diet 1 地中海飲食 連續4年獲選「最佳飲食法」 潘富子指出,綜觀全球,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人們壽命更長,遭受疾病的痛苦更少,推斷其維持健康的秘密,就是積極地保持健康生活,而「控制體重」更是關鍵。 她進一步說明,地中海飲食已連續4年蟬連全球最佳飲食法。其料理方式以大量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及減少紅肉為主要特色。 地中海飲食的食材多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多酚類化合物,加上油脂選擇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為主,能幫助體重輕鬆管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病。減少紅肉的攝取也可幫助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 Best Diet 2 得舒飲食 預防高血壓首選 潘富子表示,「得舒飲食」是一種能預防高血壓、降低膽固醇及控制血糖的飲食療法。其五大原則,分別為全榖雜糧類取代精緻糖類、水果蔬菜各5份、低脂乳製品補充鈣質、攝取適量堅果與選擇好油、以白肉取代紅肉。 該飲食方法提倡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瘦肉、低脂乳製品,不鼓勵攝取飽和脂肪高的食物、含糖飲料及甜食。並建議要求每日飲食中的鈉攝入量低於2300毫克(約6克食鹽),並逐漸降低到每日1500毫克(約4克食鹽)。 潘富子提醒,依照衛生署建議國人成人每日鈉鹽總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每1克鹽含400毫克的鈉。飲食中吃下過多的鈉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壓若控制不佳易導致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 Best Diet 2 彈性素食飲食 被評選為「最佳減重飲食法」 源起自美國知名營養師白勒特諾(Dawn Jackson Blatner),其原則為:多吃蔬果、少吃肉!多數時候以茹素為主,可得到吃素對健康的益處,卻不需要劇烈改變飲食習慣,所以不用完全放棄吃肉。 飲食建議可多攝取非肉類蛋白質(如豆腐、黃豆或雞蛋)、水果、蔬菜、全穀類及乳製品,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可有效降低血脂、血壓。長期採用彈性素食飲食法,選擇正確食物及控制熱量,也可以幫助有效控制體重。 潘富子提到,植物性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蔬果中的植化素還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進一步降低癌症的發生機率。 最後她呼籲,不管是採用哪一種飲食方式,只要是適合自己生活步調且營養均衡,都可以算是健康的飲食方式。若能透過飲食改善方式,進一步達到「體重控制」,更是維持健康的基本法則。 若不清楚每日飲食該怎麼吃,建議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所設計的「我的餐盤」當作每日飲食指南。或是進一步安排健康檢查檢視身體狀態,並尋求專科醫師或營養師的專業協助,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方案。
-
2021-04-16 養生.抗老養生
全年茹素、不喝冷飲…59歲劉德華魔鬼食譜曝光,網驚呼「難怪不會老!」
59歲的港星劉德華縱橫演藝圈40年,外貌依舊凍齡、帥氣,他究竟如何保養也引發外界好奇,他近日難得曝光私底下用餐菜色,自律的吃法,也讓不少人驚呼,「難怪不會老!」劉德華12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段用餐影片,是他當天的晚餐,影片可見他把食物一一取出、擺放整齊,細嚼慢嚥進食,雖然劉德華的餐點全是素食,但仍可看出全都經過仔細調配,符合一天要有的營養均衡,就連米飯也不馬虎,是摻雜了糙米的健康米飯,可說是相當健康。而桌上的菜量已不多,他也沒有全部吃完,只吃一半就結束用餐,讓不少人直呼:「吃得好少喔!」其實,劉德華自2013年開始,因為妻子和女兒都是素食主義者,才跟著改變飲食習慣,「基本上是一連吃3頓穀類食品,原味乳酪和少量白煮雞肉」,並表示全年這樣吃。他對飲食相當堅持,30年來也沒喝過任何冷飲,他認為「熱飲有助血液循環,不容易老」。劉德華保養得宜,還曾在演唱會秀出超狂8塊腹肌,他不只身材維持得好,黑髮依然茂密,完全不輸現在的新生代男星,稱他為「不老男神」當之無愧。
-
2021-04-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上完小便你會多看一眼,觀察一下尿液嗎?尿液的型態也和健康息息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平常民眾小便後,建議可以多留意個幾眼,觀察自己小便的顏色,有助初步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 從7種尿液看健康,泡泡多、有螞蟻免緊張! 透明、淡黃色 程威銘醫師表示,一般情況下尿液的顏色多半為黃色系,透明、淡黃色為正常健康的尿液顏色,飲水較多、喝茶、咖啡等利尿的飲品也較容易出現透明的尿液。不過,也有一種情況需多加留意,那就是水明明沒有喝很多,尿液卻一直都是透明的狀態,且尿量較多也較為頻繁,可能有尿崩症的疑慮,應檢查確認為佳。 深黃色 一樣為黃色系,顏色較深時,往往代表著身體正呈現缺水、脫水、中暑的狀態,這種尿液顏色也常在運動後出現,因為身體會隨著呼吸流失水份,此時應多加補水。倘若出現肌肉嚴重疼痛、極度疲憊等不適症狀,則要注意可能為橫紋肌溶解症,應盡速就醫,以免溶解粒子較大造成泌尿系統阻塞,大幅提升急性腎衰竭的風險。除此之外,過深的顏色也可能為肝、膽出現問題。而攝取B群、胡蘿蔔素食材等,則容易出現顏色較亮的黃色。 紅色、粉紅色 若排尿時發現自己出現了紅色、粉紅色時,可先回想是否有吃糖果、火龍果等色素較高的食物。若沒有就要特別注意,因為紅色系的尿液往往代表著泌尿道受傷、結石、出現腫瘤等問題,不論何者都不是好事,應盡早就醫檢查釐清。 綠色、藍色、紫色 尿液出現黃色系以外的顏色,一般而言往往與細菌感染有關,化膿、發炎尿液的顏色就可能出現綠色,而紫色、藍色的尿液常見出現於插尿管的族群,當尿袋有細菌造成感染,就常見出現這般顏色。 乳白色、濁濁的 當小便出現混濁、乳白色的情況,一般而言代表著沉積物較多,其可能為細菌感染或發炎,也有可能代表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所致。 有螞蟻在爬 許多民眾會發現小便後過沒多久,馬桶旁邊會開始出現不少螞蟻,心想該不會是血糖太高或得了糖尿病。對此程威銘醫師表示,確實血糖在非常高的情況下,尿液是有可能引來螞蟻的。不過一般而言,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螞蟻正尋找食物或水源,剛好路過而已。因此若以螞蟻來看血糖,準確度並不是那麼的高。 泡泡很多 泡泡很多也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很多民眾認為尿液的泡泡很多代表身體出了某些狀況,但其實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了民眾擔心的蛋白尿、細菌感染等,另外也包括了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馬桶有清潔劑等,男性尿道也可能殘留前列腺液、精液等,這些都有可能。因此從尿液泡泡看健康並不是那麼準確,程威銘醫師建議,若真的要看泡泡,應至少觀察30分鐘以上。 3大排尿問題盡早檢查,出現疼痛、血尿速就醫! 除了尿液的顏色,不少人小便也會出現變慢、斷斷續續、需非常用力、尿不乾淨、頻尿、尿急、夜尿等情況。程威銘醫師指出,這些情況因人而異,男性因有攝護腺,常見多為攝護腺問題,如攝護腺肥大。女性則因為生產、荷爾蒙不足、尿道較短等因素,多為漏尿問題。 程威銘醫師表示,若年紀較輕,較無疾病風險,若會影響生活可進行檢查,並加以改善即可,但為避免日後可能帶來影響,還是建議盡早檢查為佳。但不論年齡倘若出現血尿,或是上述情況年紀較大者,建議及早前往檢查,特別是50歲左右的男性,需考量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另外,排尿出現疼痛,往往意味著泌尿道結石、受傷、感染等情況,也應盡早檢查。 鍛鍊骨盆底肌改善漏尿,男性有助增加持久度 排尿問題最直接影響生活造成不便的就是漏尿、尿失禁,為避免這樣的問題,程威銘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自主訓練,其概念類似「凱格爾運動」,但重點更著重在骨盆底肌鍛鍊。 方法很簡單,一開始在抓感覺時,可在小便時試著中斷排尿,這個中斷排尿的感覺使用到的就是骨盆底肌。不過為避免影響泌尿道功能,中斷排尿這樣的方式嘗試1~2次就好,抓到感覺即可,不宜太多次。抓到感覺後,平時早、中、晚都可以做個10次,節奏配合呼吸,吸氣時出力夾緊,吐氣時放鬆;或是3個時段各做3次,每次出力到無法繼續再放鬆。若尿失禁的情況屬於突然有很強烈尿意者,建議以前者的方式鍛鍊。 此鍛鍊也和男性的持久度有密切的關係,適度的鍛鍊也會有所幫助。但不論目的為何,骨盆底肌鍛鍊也如同一般體能訓練,需有適當的休息,因此也不宜貪多。而成效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但持之以恆,每日鍛鍊,約半年左右就可以感受到顯著的改善和進步。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47歲確診攝護腺癌 出現「排尿症狀」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3 養生.聰明飲食
茹素就能餓死癌細胞?專家提點正確做法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人人聞癌色變。癌症之所以難治,其中關鍵就是腫瘤細胞會誘導周圍血管新生,除壯大自己,還趁機轉移。因此,許多抗癌藥的治療原理,都是透過抑制血管新生,避免癌轉移,甚至餓死癌細胞。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許多致癌原因均與飲食西化、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與動物性蛋白有關。而美國最新保健概念,即建議三餐吃蔬果,能有效改善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並發揮減重、抗老化等作用。 吃素拯救環境還能抗癌?外科醫師這樣說余政展指出,醫學研究發現,當癌變細胞成長到原子筆尖大小,就會開始「接水電」,透過血管不斷增生以提供癌細胞養分,進而攻城掠地。而抗癌藥「血管新生抑制劑」能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讓癌細胞營養不良而凋零。而三餐多吃蔬食就是最好的抗癌藥,能讓癌細胞「斷水斷電」,提升人體免疫力。他進一步說明:「其實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本來就存在很多蔬果的營養素成份」。余政展表示,例如,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葡萄的白藜蘆醇、蕃茄有茄紅素、綠茶有兒茶素等;另外,蔬果中的纖維質也是體內好菌成長的關鍵,可以改善胃腸菌叢,提升健康。以前的觀念認為胃腸道只負責消化,但現在已經改觀。最新的醫療研究顯示,胃腸道裡還有很多神經系統,因而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攸關身體的代謝與免疫系統。胃腸道是人體與外界交流最密切的器官系統,攤平表面積可達到足球場那麼大,而醫學研究證明,選擇正確的食物可以治療很多病症,搭配蔬食能減輕甚至治好症狀;反之如果每天吃得不正確,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素食最讓人擔心的是「不吃肉會沒有體力」。但余政展以自身為例說明,他茹素已經30多年,而外科醫師工作讓他必須長時間站立手術,不但沒有發生過體力不足的狀況,反而更能集中精神。營養師提醒,茹素癌友的蛋白質攝取建議營養師許嘉芸於「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撰寫〈治療中的癌症病友應減少肉類攝取,改吃素或生機飲食?〉一文中提醒,癌症病友由於體內組織蛋白容易流失,加上在治療期間需要蛋白質提供體內組織修復、重建,必須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以維持體重及避免蛋白質消耗。蛋白質可分為動物性及植物性。許嘉芸於文中提到,動物性蛋白質較完整,稱為「完全蛋白質」,可提供人體較齊全的必需胺基酸、吸收率也較高,如乳製品、魚類、全蛋、肉類。而植物性蛋白質所含的必需胺基酸較不足,為「不完全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也較差,使營養價值受限,其中,蔬菜的蛋白質含量極少,水果類則不含蛋白質。因此,適當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可以補足植物性蛋白質的不足。許嘉芸建議癌友不需要刻意改茹素,均衡攝取多種食物,才能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若癌友本身為素食者,則必須要注意食物的多元性,並透過不同食物搭配,讓蛋白質攝取更完整,不捨棄奶類、蛋類等,才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 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余政展
-
2021-03-30 養生.聰明飲食
牛奶、蘇打餅…你以為的養胃食物,其實是傷胃?7個真正養胃的小秘訣
生活越來越好,我們的腸胃卻越來越差。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腸胃病患者高達1.2億,消化道潰瘍發病率10%,慢性胃炎發病率30%,是當之無愧的“胃病大國”。而在“養胃”這件事上,很多人特別相信白粥、蘇打餅乾等食物,它們雖有一定好處,但也可能適得其反。迷思一:白粥 很多老人說,胃不舒服就喝粥,粥容易消化,能減輕胃的負擔。的確,很多胃痛、胃酸的胃病急性期患者喝下白粥後,胃暖暖的,很舒服。但這種觀點並不全面,長期喝粥並不一定能養胃。○粥和稀飯未經咀嚼就吞下,沒有被唾液中的唾液澱粉酶進行初步消化。○過多的水分攝入稀釋了胃液,還使得胃容量增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負擔。○長期喝粥容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胃病患者也不能頓頓喝粥,可以每天喝一次,還可以適當吃麵食,每一口嚼15~20次,同樣可以養胃。 迷思二:素食 很多人覺得肉類不好消化,而蔬菜等素食更好消化,胃不好的人只能吃素。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肉類中含有多種植物性食物不具備的營養素,如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鐵、鋅以及某些B族維生素。○胃黏膜修復、更新都需要足夠的優質蛋白,而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應該適當吃一些瘦肉、魚、蛋、奶等動物性食物。消化不好的人可以把肉食切碎、做軟,變換烹飪方式,採取蒸、燉等方法,少放鹽、醬油,像肉末燉蛋、清蒸魚等都不錯。 迷思三:牛奶 傳統觀念認為,牛奶可以稀釋胃酸,在胃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讓胃病患者感到舒適。生活中,出現胃部酸脹不適等症狀時,喝杯熱牛奶的確可以緩解症狀。但牛奶可以治療胃病就言過其實了。○研究表明,牛奶促進胃酸的作用,比其中和胃酸的效果更強。○進行抗酸治療的胃潰瘍等疾病患者不適宜長期喝牛奶,否則會影響療效。○胃病急性期的患者也不建議喝牛奶,以免造成胃脹等不適。 迷思四:蘇打餅乾 很多胃不好的人經常用蘇打餅乾充饑,澱粉烤制後形成的糊化層可以中和胃酸,以為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其實,蘇打餅乾、烤饅頭片等確實是胃病患者比較適宜的食物,但蘇打餅乾不能過量攝入。○市面上有一些蘇打餅乾中的脂肪含量很高,過多攝入不僅會增加胃的負擔,還會導致熱量超標。○蘇打餅乾的鈉含量也很高,可升高血壓,加重水腫。購買時要看看食品成分表,買鈉和脂肪含量較少的,而且不能當飯吃。 迷思五:大蒜、大蔥 大蒜、大蔥等吃下去會“燒心”,有人就覺得吃了會傷胃。但研究表明,稍微吃點這種辛辣的食物,可以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對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大蒜裡的大蒜素還能殺滅幽門螺桿菌,避免胃部的慢性炎症,進而避免患上胃癌等嚴重疾病。薑可以暖胃,胃部不適時喝碗姜末水可以緩解症狀。不過,胃病患者最好不要隨隨便便吃生的蔥薑蒜。 養胃小秘訣 1、控制外出下館子、聚餐的次數;每頓飯控制飯量,不要吃撐,否則會加重胃的負擔。2、菜別烹調得太爛,油別放得太多,儘量不吃油炸食品。3、一天三頓飯按時進食,用餐時間最好固定。4、夏季別貪涼,少吃冰鎮食品;食材要乾淨、新鮮。5、少吃辣椒、芥末、胡椒等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6、胃潰瘍等胃病患者,採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可以起到止痛、護胃的效果。7、可以少喝一些養胃的食療粥,比如用薏米、山藥、蓮子熬粥,但別貪多。 (內容綜合生命時報、人民網)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等到解黑便、嚴重貧血、胃出血時,通常已是胃癌末期。」腸胃肝膽科醫師指出,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患者初期大都沒有症狀。臨床發現,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醫師提醒,若常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問題,就醫治療一周後仍未改善,建議至醫院照胃鏡檢查。留意兩症狀:吞嚥困難,只吃得下流質食物;一吃就飽,體重減輕。雖然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還是有些徵兆。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依據癌變部位畫分,「上胃」位在食道底部,屬於胃部上端,若發生病變,吃東西會吞嚥困難,只能吃進流質食物;「下胃」對下連接十二指腸,若發生病變,通常會「一吃就飽,體重減輕」。上述症狀若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警覺可能不是一般急性胃潰瘍、胃發炎,應盡速至醫院檢查。趙毅說,目前透過胃內視鏡與影像學檢查,即能診斷是否罹患胃癌。一般採用內視鏡並做活體組織切片取得細胞,作檢驗診斷,加上X光檢查,即可預估腫瘤的嚴重性。致病主因之一:愛吃醃漬、重鹹、燒烤食物。飲食是胃癌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趙毅表示,嗜吃燒烤、醃漬食物或發酵過的加工食品,都會傷害胃黏膜。其他危險因子,如:胃開過刀者、長期抽菸喝酒,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都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建議平時應多吃蔬菜及新鮮食物,避免吃過期、加工食品刺激胃部。素食者蔬菜吃得多,確實能降低胃癌風險。對於坊間流傳「吃素」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率,趙毅解釋,吃素者通常較葷食者吃更多蔬菜,確實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但素食者和葷食者一樣,都應避免吃泡菜等醃漬、過鹹等食物,多吃「新鮮、原形」食物。致病主因之二:幽門螺旋桿菌帶原應及早殺菌。用餐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相關研究指出,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5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破壞胃功能,造成胃黏膜保護力下降。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說,曾遇過年約50歲的女性患者,因胃脹氣求診,診斷胃發炎並有輕微胃潰瘍,還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成功率有九成,但患者第一次殺菌竟失敗。她擔心家人也受感染,遂拉著沒有症狀的丈夫來檢查,也驗出幽門桿菌。夫妻服用抗生素後成功殺菌,兩人的孩子因年紀尚小,醫師建議待年滿20歲後,再做幽門桿菌檢查。吳秉修說,幽門螺旋桿菌愈早殺菌效果愈好,帶原者40歲以前若沒有胃萎縮、黏膜正常,殺菌後的胃癌發生率與未帶原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被WHO列為一級致癌菌,可經由體液、糞口傳染,台灣帶原率高,40至50歲人口中,約有四到五成民眾是帶原者,近八成帶原者無症狀。吳秉修提醒,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用餐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增加全家罹患胃癌的風險。若擔心自己是幽門桿菌帶原者,可至醫療院所進行「碳-13尿素呼氣試驗」,此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非侵入性方法。另外,也可透過胃鏡檢查胃是否發炎,多管齊下預防胃癌發生。多久檢查一次?胃癌9大高危險群 每5年做1次胃鏡檢查趙毅提醒,男性、年齡50歲以上、有抽菸喝酒、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萎縮性胃炎或胃開過刀者等,是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疑慮,建議每一至二年追蹤檢查一次。
-
2021-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易缺6種營養素 營養師:「蛋奶素」較有益身體健康
許多人在吃素,有人為信仰吃素,有人為身體健康吃素,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也吃素,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因體質而異,究竟如何吃素才健康?營養師建議,最好是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素食使用植物性油脂,沒有膽固醇困擾,又是高纖食物多,能幫助血糖穩定、膽固醇排泄、血脂降低,由於含有植化素例如花青素、茄紅素等,還能幫助預防癌症的發生。國外研究顯示,吃素可以減少罹患癌症,因富含植化素,減少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最明顯,也可減少肺癌、肝病的罹患率。劉怡里表示,吃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長期吃全素的人,易缺乏維生素B12,可至醫院抽血檢查,如果可以選擇,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豆製品 應選天然的劉怡里認為,現在很多素食為了提升美味,烹調方式經高溫高油脂,包括豆皮、豆包、油豆腐等經油炸,反而增加油脂的攝取,建議以水煮、滷、烤等烹調方式料理最好。素食中常見素雞、素鴨,劉怡里指出,這些都是加工製品,太鹹太油,吃太多並不健康,建議應吃天然的黃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豆乾等;免疫力下降的銀髮族、成長發育中的小朋友如果長期吃全素,易導致維生素B12、鈣質和鐵質缺乏,建議選擇蛋奶素。吃素者 可多曬太陽吃素會吃很多豆類,有痛風的人適合吃嗎?劉怡里說,豆腐、豆漿等優質蛋白質經研磨後,普林結構改變,原為高普林變為中普林,痛風的人可以適量攝取。吃素族群有時候也會缺乏維生素D,建議多曬太陽來補充。
-
2021-03-25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編按:72歲的資深藝人陳淑麗,身材輕盈,聽她說話心情也很輕快!她擔任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長年推動反菸運動,也因此勤於保養身體,練了數十年的瑜珈,體能極佳。她曾渴望走入家庭,多年來卻始終單身,然而卻發現:原來沒有完成願望也無所謂,因為一定有別的快樂,說不定比你預想的更好!如果從小就有一個願望,但始終沒有達成。心情是什麼?對資深藝人陳淑麗來說,這個願望再簡單不過,就是很多人都有的身分:「想當一個媽媽」。這是她小學2年級第一次寫作文 〈我的志願〉時,寫下的答案。當時還被同學笑當媽媽有什麼了不起的?未料,人生的路有時很幽默。今年72歲的她,一路以來就是緣分未到,仍舊單身。但她多年來活躍於公益活動、並修習瑜珈,雖然本來的願望沒實現,但發現:人生也還是很豐盛啊!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轉彎,後來的路也許比你預想的更好。17歲進入演藝圈 但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陳淑麗17歲時被挖掘進入演藝圈,以模特兒身分出道。當時收入豐厚,卻也花錢花得兇,台上台下都光鮮亮麗。然而,陳淑麗對這樣的生活並不太眷戀,「我只想和普通人一樣,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或找人嫁了就好。我心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應該沒那麼困難吧?」29歲時,她曾有一個穩定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對象,不料對方母親卻因為她從事模特兒工作,強烈反對2人交往,面對來自家長的壓力,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不想讓男友為難,最後自己選擇果斷分手。陳淑麗說,自己的個性屬於坦率直腸子類型,凡事容易認真,「我談戀愛很慢熱,但面對情傷,又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平復心情」,此後她陸續有過幾回戀情,卻都以分手收場,反覆受挫下,或許因此讓她對於感情逐漸卻步。「差不多過了35歲後,我算是斷了一定要結婚的念頭。」多年菸癮 因為一聲咳嗽決定戒菸1986年,她37歲,決定加入董氏基金會,擔任終身義工至今,和「孫叔叔」孫越一樣大半生都致力反菸運動。原來,她曾經是個菸不離手的大菸槍。當時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的乾女兒卜仁美是民生報的娛樂記者,和陳淑麗是同住一室的姊妹淘。「嚴先生的丈母娘愛燒菜,只有我吃不胖最捧場,老太太喜歡我來,久而久之就變成嚴家的常客。嚴先生曾說,每次他回到家只要聞到菸味,就知道我來過了。」為何決定不抽菸了?「我第一次想戒菸,是為了愛漂亮。那時有個同樣是模特兒的朋友,一個多月沒見,我發現她氣色很好,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戒菸了。」但難以抵擋菸癮誘惑,陳淑麗經常戒了又抽、抽了又戒,前前後後拖了3、4年,「最後朋友都虧我說:這次妳要戒多久?我都不好意思再跟別人說我要戒菸。」最後陳淑麗徹底戒菸,是在她第一次拍8點檔連續劇《四千金》的時候。「當時在拍一個重要場景,我卻因為忍不住喉嚨癢,在現場乾咳了一聲,導致那段戲整個重來,讓我很過意不去,也覺得這有損演員專業。這次總算真的成功,就算朋友在旁邊吞雲吐霧滿室菸味,我也不會想抽了。」投身公益30年 獲得人生最大感動董氏基金會是台灣禁菸運動的重要推手,陳淑麗除了經常擔任活動、記者會的主持或代言,為了推動立法,到立法院對立委遊說也是家常便飯。陳淑麗說,這樣熱心公益的性格,或許和她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小時候家裡開報關行,在她的記憶中,家裡門從來沒鎖過,簡直就像社區活動中心。「因為那時候澎湖本島跟離島之間船班每天只有一趟來回,往來做生意的人有時搭不上船,我爸就會留他們住一晚。所以從小我就很習慣家裡有陌生人吃飯、留宿,沒把外人當外人。」陳淑麗在世新念書的時候,學姐經常在假日拉著她去育幼院給孩子們說故事、或是到YMCA幫忙,把當時一些駐台美籍家眷捐的衣服、用品等物義賣出去;出社會第一次賺了錢以後,陳淑麗就把錢拿給爸爸,要他幫忙捐給澎湖救濟院。「對我來說,自己有能力時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很自然、直覺的事。」直到她演出《上錯天堂投錯胎》一炮而紅,她做公益的心態也有些不同了。「過去做善事是別人拉著我去幫忙我就去了,心裡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後來我的心境慢慢轉變,覺得自己得到這麼多名聲、觀眾的喜歡,應該要去做一些回饋的事、盡一分社會責任。」不只是董氏基金會,當時不少慈善團體包括世界展望會、聯合勸募等,都來邀請陳淑麗幫忙募款,如果活動不巧撞期,她會優先參加沒有酬勞的活動,「因為沒有酬勞,表示他們經營更辛苦、更需要幫助。」陳淑麗說,要做公益,其實捐錢是最簡單的,長期參與其中最不容易,「當中董氏基金會又更特別,因為反菸屬於社會倡議運動,和一般公益團體救助弱勢族群不同,必須花時間說服大眾。」《菸害防制法》正式通過後,有次陳淑麗搭公車,有個陌生人下車前忽然轉頭對她說:「陳姐謝謝妳,讓我上班終於不用吸二手菸了。」她說:「當下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真的有回報。」40歲後開始練瑜珈 有體力就能完成更多事為了投身公益,陳淑麗修習瑜珈將近30年,如今更擁有多張專業證照。最初她單純是想找個運動鍛練身體,人才有力氣。學了幾年之後,碰上921大地震,她和一群志工一起到現場賑災,「到晚上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但我反而沒什麼事,才感覺原來真的有練有差。」她說,年輕時在演藝圈作息不正常,經常拍戲到凌晨,隔天睡到下午,後來因為做公益,她經常得一大早就起床跑活動,久而久之,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成早睡早起,「過這樣的生活,你想不好吃好睡也很難」。也因為接觸到環保概念,陳淑麗也養成了少吃肉、少吹冷氣的習慣,這些都是她無形中保養自己的小秘訣。練習瑜珈超過10年後,一起上課的朋友都跟陳淑麗說:「妳動作做得比老師好!」紛紛鼓勵她去考師資證照。「那時候我很傻,想說當瑜珈老師的話,就不用花錢上課了!沒想到真的當老師之後,反而更掉進更大的錢坑,因為你必須花更多時間和心力精進自己,才能把學生帶好。」陳淑麗笑說。因為多年練習瑜珈,72歲身形仍然維持得纖細有致。現在陳淑麗一週上6堂瑜珈課,班上學生無一例外,全都比她年輕。「有時候學生說這個動作她做不來,我就鼓勵她說:我70歲都可以,妳比我年輕怎麼會不行?」有時陳淑麗也會問她的老師同樣的問題,這時老師會說:「妳這時候不練,難道要留到下輩子才練嗎?」陳淑麗笑說,她會教瑜珈直到做不動為止,「我沒有忘記自己幾歲,但不需為了年紀阻礙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一直到終老都有活力、有目標。」順利但不盡如意 人才會有所成長走過大半生,此刻陳淑麗覺得,自己其實是幸運的人。「一個沒什麼背景的女孩子,就這樣順順地進入演藝圈、一路上又遇到這麼多幫助我的人。年輕時我一心想嫁人生小孩,很怨歎地認為自己要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無法如願?卻忽略了除此之外,我其實什麼都不缺。」她笑說,很多女人永遠不滿意自己的外表、覺得自己不夠年輕美麗:「我活了幾十年,一路都在嫌自己老,但現在我回頭看30歲、40歲或50歲的照片,都覺得我還蠻漂亮的啊!現在過了70歲還可以維持這樣,也很不錯了。」陳淑麗和媽媽同住長達20年,和母親的關係,也因為從事公益才有了改變,「我媽媽是從小管教很嚴格的人,有時其實是關心,彼此卻習慣用帶刺、負面的方式講話,和媽媽的關係就很緊張。直到我做活動,接觸到很多人的故事,可能因此開始反省自己,也更容易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後來陳淑麗開始改變和媽媽的相處方式,言詞不再尖銳,經常把「我愛妳」掛在嘴邊,2人更養成每天回家就會擁抱的習慣,「其實人與人的相處就是一面鏡子,先改變自己,對方就會感受得到。」2014年媽媽因病過世,她坦言至今還沒能完全走出傷痛,「但我心裡已經保存了媽媽的愛。」而面對老後的未來,陳淑麗心裡已有了安排。目前她暫租一間小套房,原本住的房子則是適度作整理修繕,準備在此終老,「只要還有呼吸,就快樂出門;走的時候,最好能像插頭一拔就離開!」她笑說。原文: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
2021-03-25 名人.黃軒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先生很擔心他的重病容易死亡,太太就對著他碎念一下:「怕死,就多次蔬菜和水果呀!」咦!這句話,真的不是埋怨或恐嚇的話,而是我這個月看到的整體百萬人的大數據的研究報告呢!其發表在3月1日,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國際期刊叫「循環,Circulation 」哈佛大學研究10萬餘名的研究對象以及全球近190萬人24個匯總分析研究每天吃160克水果(2份)、240克蔬菜(3份),是健康長壽的最佳方式每天攝入共5份蔬菜水果,平均為【2份水果+3份蔬菜】,是 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關係最佳。進一步分析數據還顯示,每天2份水果+3份蔬菜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下降12%癌症死亡風險下降10%呼吸道疾病死亡風險下降35%但和神經疾病無關素食三大注意1.豌豆、玉米、土豆等【澱粉豆類】蔬菜和【果汁】不能下降死亡風險2.富含胡蘿蔔素-β和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最好。菠菜、生菜等綠葉蔬菜,西蘭花等十字花科蔬菜皆宜3.但蔬菜水果,使下降死亡風險獲益,也不是無限的,「吃得越多份,不一定越更好」( There was a threshold around five serving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a day, after which the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did not reduce further. )研究人員分析了全球24項系列研究,共 189萬多名發現每天攝入5份蔬菜水果,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13%有關,但再進一步,多吃一份再也沒更明顯的獲益。資料收集分析告知不僅有全因死亡風險下降數據,還有癌症、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下降,看來“每天吃160克水果(2份)、240克蔬菜(3份)”,是健康長壽的最佳方式但吃太多份,效果又不一定會更好。參考資料: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2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US Men and Women and a Meta-Analysis of 26 Cohort Studies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18 科別.消化系統
全台瘋鮭魚吃到飽 營養師提醒:生食吃太多影響腸道健康
日本連鎖壽司店推出免費吃行銷方案,造成全台百餘人改名「鮭魚」,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鮭魚、秋刀魚富含Omega-3,特別在季節交替之時,可對抗心血管疾病,不過這幾天大家瘋壽司吃到飽,其實生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會影響腸道健康。張麗娟表示,鮭魚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包括各種蛋白質,維生素如維生素A,B,D和磷,鈣,鐵等礦物質,鮭魚中最有價值的物質之一是Omega-3脂肪酸,可以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夠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不過生食不宜過多。至於有哪些食物含有Omega-3呢?如深海魚鮭魚,但是由於大型海魚重金屬含量高,建議每周吃2次深海魚肉,每次的量約在2份~3份,大約是60 ~90公克,建議與小型魚如鯖魚、秋刀魚交替食用。風濕免疫科醫師鄭傑夫也指出,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週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張麗娟補充,素食者可藉由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等補充Omega-3。她提醒除了魚類,蔬果和牛奶也不可少,因為蔬果中含有維生素B群和具有抗氧化的維生C和E;蔬果中還含有維生素B6,可以使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代謝,牛奶中不只有鈣質,還有維生素B2,也應該要每日攝取。張麗娟建議,均衡飲食基礎應著重「質」而非「量」,提高營養密度,餐餐吃七、八分飽就好,且生食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攝取優質的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等,才是健康飲食原則。
-
2021-03-11 新聞.健康知識+
維生素D可對抗病毒細菌 日常4招有效攝取
●維生素D可對抗病毒細菌,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風險●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強化骨骼健康又防癌●透過曬太陽及適當的飲食方式,可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各國延燒,免疫力是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國外研究發現,維生素D具有對抗病毒細菌的作用,多攝取維生素D,可以提升免疫力,進而降低染疫風險。但國人維生素D的攝取卻嚴重不足,是攝取狀況最差的營養素之一。可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9年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報告(共分析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顯示,維生素D能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因此可顯著降低至少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包括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蔡信宏表示,維生素D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幫助肌肉生長,強化骨骼健康,預防癌症,並保護腎臟、心臟血管等。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如果維生素D攝取不足,恐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影響骨骼健康,例如嬰幼兒常見佝僂症,成人則易發生骨質疏鬆症、骨軟化症等。戶外曬太陽別擦防曬乳若要補充維生素D,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可透過「日曬」及「飲食」的方式取得。每周可曬太陽3至4次,最佳日曬時段為上午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臉部、手臂及手掌等部位曬10至15分鐘,即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許惠玉提醒,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能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但UVB光無法穿透玻璃,所以就算陽光再強烈,如果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則是無效的,並無法產生維生素D。建議應到戶外曬太陽,且不要擦防曬乳,才能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可吃鮭魚等高油脂魚類蔡信宏、許惠玉皆認為,中東地區四季陽光普照,但該區域民眾體內維生素D濃度仍偏低,原因便是他們「包得緊緊的」,讓皮膚直接曝曬在太陽下的時間較少所致。然而,台灣民眾普遍怕曬黑,建議多曬太陽,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不過,冬季天氣陰冷時,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民眾又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表示,此時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其他如蛋黃、牛奶、起司等也可多食用。素食者多吃曬乾香菇至於素食者如何攝取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可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的「曬乾香菇」;若是無法透過曬太陽及日常飲食等方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時,也可服用保健食品。
-
2021-03-06 養生.聰明飲食
全球飲食指南年度評比出爐:這種飲食法連4年穩坐第一
全球飲食種類與方式眾多,哪1種最健康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年度最佳飲食排行榜,地中海飲食連續4年位居第1名,得舒飲食、彈性素食飲食並列第2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邀請飲食、營養、肥胖、飲食心理學、糖尿病和心臟病學家等組成評審團,評比全球40多種飲食模式,從中選出新1年度整體最佳飲食,以及8大類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好處多,包括減輕體重,促進心臟和大腦健康,預防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地中海附近民眾罹癌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低。關於地中海飲食重點如下:1.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全穀物、橄欖油和香料。2.魚類和海鮮每周至少吃2次。3.適量食用家禽、雞蛋、奶酪和酸奶。4.遠離紅肉類和醣類。5.適量飲用紅酒。除了榮獲年度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也奪下「最佳植物飲食」和「最易遵循飲食」等項目冠軍,並與彈性素食飲食、得舒飲食、歐尼許飲食(Ornish Diet)並列「最佳心臟飲食」、「最佳糖尿病飲食」和「最佳健康飲食」的榜首。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地中海飲食有益健康,但這是來自歐洲的飲食習慣,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很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但應該至少達到一半。例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魚肉海鮮,在家料理食物時,多使用橄欖油。平常可以多吃番茄、全穀類食物,以及原型食物,攝取較多膳食的纖維。得舒飲食得舒飲食位居年度最佳飲食第2名,在最佳健康飲食排名中,同地中海飲食並列第1,這是由心臟專家所研發出的飲食模式,目的為降低血壓,因此,在心臟健康、營養和安全性等方面獲得高分。研究還發現,得舒飲食可提升高密度脂蛋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有關得舒飲食重點:1.每日飲食中的鈉攝入量應低於2.3克(相當於6克食鹽),並逐漸降低到每日1.5克(相當於4克食鹽)。2.以精肉、家禽、魚類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3.均衡食用蔬果、乳製品、穀物、豆製品、堅果、少量的脂肪和甜食,從中攝取鉀、鈣、蛋白質和膳食纖維。4.少吃脂肪肉和全脂乳製品。5.少吃含糖飲料及甜食。彈性素食飲食至於彈性素食飲食,歐美國家風行多年,注重素食食譜中營養的均衡,除了與得舒飲食並列年度最佳飲食第2名,還拿下了最佳減肥飲食榜首,另與地中海飲食並列最佳糖尿病飲食榜首。彈性素食飲食重點包括:1. 均衡攝取5大類類食物,包括「新肉類」,豆腐、豌豆、堅果、雞蛋。2.多吃蔬菜和水果、減少肉類食物。3.以全穀物為主食。4.多吃乳製品。5.注意烹飪時油和鹽的用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02 養生.聰明飲食
喝紅豆湯可以補血嗎?中醫師警告「3種人」別吃太多
紅豆外觀是紅色的就能夠補血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胡玉芳醫師表示,吃紅豆補血是一個美麗的誤解,紅豆雖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鐵質含量高,但植物性鐵質吸收效果不彰,如果想要補血的民眾,建議經專業醫師評估,釐清自身貧血與鐵質有沒有絕對關係,再搭配專屬的方藥組合,解決不舒服的困擾。紅豆是高營養穀類 植物性鐵質不易吸收胡玉芳指出,紅豆是一種高營養的穀類,富含澱粉、蛋白質、低脂肪、磷鉀、膳食纖維、鐵質等營養元素,其中含鐵量約每100公克含有7.1毫克的鐵質,即使鐵質含量高,但是植物性鐵質的吸收效率遠不及動物性的鐵質 ,因此,若是以紅豆做為補血食材,醫師建議不如選用動物性鐵質吸收效果佳,前提是貧血屬於缺鐵性貧血,如果貧血與鐵質沒有絕對關係,僅補充鐵質不見得能補血,重點是先瞭解自身體質情況。紅豆鐵質含量高 主要功用不是補血 胡玉芳表示,紅豆補血這是一個美麗的誤解,很有可能是來自於《黃帝內經》記載紅色是入心,因此被誤以為紅色特別補血,然而,中醫補血藥材並沒有紅豆這一選項,儘管富含鐵質高,植物性鐵質的吸收度不佳。此外,中醫的補血不等於西醫刺激造血的原理,如果真的想要補血民眾,首先釐清要補什麼血以及造成相關疾病原因為何,並經醫師辨證評估,開立專屬的方藥組合。先釐清失血原因 飲食均衡最重要至於女性朋友們經期流失不少鐵質,該怎麼挑選食材?胡玉芳提到,若是女性經期過後,不妨可選用肉類,如牛肉、豬肉、內臟、羊肉、海鮮九孔、牡蠣、文蛤等食材,素食者可以選擇深色蔬菜、堅果、黑芝麻等皆含有更豐富的鐵質,對於真正有補血功效的藥材如當歸、熟地、阿膠、何首烏等,則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服用。服用補鐵劑者 紅茶、咖啡、牛奶不宜一起食用胡玉芳提醒,紅豆含有高量鉀離子、磷離子,如果有腎臟疾病、心臟疾病、慢性疾病者紅豆湯不宜攝取過量,尤其是洗腎患者;若有服用鐵劑的人,應避免與紅茶、咖啡、牛奶或富含鈣質的食物一起合併食用,以免阻礙鐵質的吸收。雖然紅豆好處多,天冷時喝下甜甜的紅豆湯也許帶來幸福感,別忘記紅豆膳食纖維含量多,應避免過量食用,以免胃腸脹氣。延伸閱讀: ·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含鐵量更勝葡萄、櫻桃! 鐵質之王「紅肉火龍果」2種人不宜吃太多
-
2021-03-01 養生.聰明飲食
壽司、青醬皆入列!8種原料看似健康 含鹽量意外高的食物
控制鹽分攝取已經是健康飲食普及觀念,但你都吃對了嗎?ELLE日文版分析,有八種食物含鹽量意外高,該則報導也登上Yahoo!Japan今日的熱門新聞。報導指出,為了幫助食物消化、體內體液平衡與協助神經、肌肉正常運轉,鹽分維持身體基礎功能不可欠缺,但要注意一天攝取量應該控制在6克以下,鹽分攝取過多除了與高血壓高度相關,也會增加冠狀動脈性心臟病、腦中風的風險。報導並點名八項含鹽量意外很高的食物,提醒讀者注意。第一是青醬醬汁,雖然使用的原料看似健康,含鹽量卻很高,47.5克中便有1.57克的鹽分;其次,高湯塊,雖然一鍋湯只用小小一塊,但烹煮後28克含鹽量就有1克,建議湯品還是自己熬煮比較健康。第三樣是起司,文中建議若要吃起司,可選擇瑞可達、茅屋起司,夸克起司等。至於切達起司、布里起司,菲達起司和帕瑪森起司等則建議偶爾品嘗,當作給自己的獎勵。第四樣是餅乾,像是巧克力口味消化餅,口味的緣故往往讓人忽略了鹽分攝取,其實一片餅乾含鹽量約有0.2克,只要吃10片就達到一日攝取量的三分之一。第五樣是壽司,報導指出,雖然壽司給人健康印象,但魚與醬油的組合也讓鹽分攝取偏多,提醒酌量使用醬油;第六樣是香腸,文中以英國傳統料理「蟾蜍在洞(toad in the hole)」、香腸馬鈴薯泥為例,鹽分含量都很驚人。第七樣是市售三明治,因為加上保存料,讓鹽分含量更高,建議三明治不要與薯片一同品嘗,以免攝取過量;第八樣,素漢堡,素漢堡常是為素食者、純素主義者所設計的漢堡,但比起一般漢堡,含鹽量不低反而高。文中提醒,市售加工食品即使嚐起來不鹹,但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添加鹽,容易超量攝取,建議少吃加工食品。
-
2021-02-24 新聞.活動快訊
0225元氣網直播預告/輕鬆甩肉 陳淑麗明教簡單瑜伽
「每逢佳節胖一圈」,年節大吃大喝過後,如何健康瘦身是個重要課題。年過70的資深藝人、終身志工陳淑麗,學瑜伽30多年了,當老師也10多年,隨手拿張椅子,就能做起整套辦公室瑜伽。明(25)日中午1時,udn×元氣網粉絲團將進行直播,邀請陳淑麗傳授幾招簡單瑜伽招式,讓你在辦公室或在家隨時都能動一動,輕鬆甩掉身上的肥肉又健身。而長期茹素的她,也要告訴你如何健康吃素。歡迎讀者及網友在線上踴躍留言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