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 焦點.食安拉警報
搜尋
糧食危機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4-04-21 養生.聰明飲食
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有沒有好處?教授破解基改作物常見迷思
我在2017-8-1發表渾沌文茜世界,指出2013年6月9日發表的「文茜的世界週報」是錯誤百出。讀者Willy在2024-3-22留言:基改小麥有沒有造成過敏我是不知道!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那個「文茜的世界週報」的標題是「基因改造的小麥危機Monsanto 孟山都」,而節目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孟山都基因改造的小麥種子在全美國到處蔓延,變成我們的麵包,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可是,在2013年根本就沒有基改小麥問世。甚至到了我發表文章的2017年也還沒有基改小麥問世。而當時在世界各國所做過的檢測也都沒有發現市面上的小麥製品有任何一樣是出自基因改造的種子。所以,怎麼可能會有「基改小麥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呢?不管如何,既然現在有讀者留言,我就再次搜索相關資料。我搜到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Genetic Modification for Wheat Improvement: From Transgenesis to Genome Editing(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從轉基因到基因組編輯)。它的文摘是:為了餵養不斷增長的人口,到2050 年全球小麥產量應從目前的每公頃3.3 噸增加到約5 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現有的育種實踐必須輔以基於小麥基因組測序最新成果的新技術,……。……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在應用小麥基因操作來提高產量、改善小麥營養和健康促進品質以及增強作物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抵抗力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也搜到一篇2022-4-4發表的文章The World’s Firs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Wheat Is Here(世界第一個基因改造小麥問世)。它的副標題是「阿根廷新的基改耐旱小麥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2020年10月,阿根廷批准了世界第一個用於種植和消費的基因改造小麥。阿根廷於 2021 年底獲得監管機構批准向阿根廷小麥主要消費國巴西出口後,2021 年產量大幅增加,並將在 2022 年繼續擴大。當其他國家決定是否效法時,阿根廷的經驗教訓很重要。阿根廷的基因改造耐旱小麥(名為 HB4)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HB4 用更少的水就能更好地生長,這有助於減少土地使用。由於阿根廷小麥產量下降,所以播種面積就必須擴大。這是全世界面臨的壓力:為了滿足全球對小麥等農作物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必須增加產量和/或種植總面積。在全球範圍內,這種農地擴張會導致森林砍伐,從而釋放溫室氣體,並對生物多樣性以及水過濾等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自 2000 年以來,全球有 1.02 億公頃土地(幾乎相當於埃及的面積)被從原生植物轉變為農田(不包括牧場)。與未經抗旱基因工程改造的類似品種相比,HB4 小麥的產量提高了 20%。與不具有HB4性狀的同類小麥品種相比,HB4小麥在不良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49%,在中等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12%,在良好生長條件下減產11%。我們估計,在阿根廷三分之一的小麥種植面積上種植耐旱 HB4 小麥,如果產量提高 13% 或以上,每年可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至少 0.8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MtCO2e/yr)。而如果產量增加20 %,則可達1.29萬噸。我也搜到一篇路透社在2023-3-3發表的文章Brazil approves GMO wheat as food supply fears help convince skeptics(巴西批准基改小麥,因為對糧食供應的擔憂有助於說服懷疑者)。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巴西已批准種植和銷售耐旱基改小麥,這對一度被視為禁忌的作物來說是一個重大提振,因為全球糧食供應擔憂和地區乾旱天氣增強了基改作物的吸引力。這項批准使巴西成為繼阿根廷之後第二個批准HB4 小麥品種種植的國家。其他市場已批准其消費。雖然開綠燈並不意味著巴西很快就會種植基改小麥用於生產,但這反映出隨著氣候變遷和烏克蘭戰爭加劇了人們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人們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消費者擔心全世界用於麵包、義大利麵和糕點的主要作物存在過敏原或毒性,因此基因改造小麥從未用於商業目的種植。用於動物飼料、生物燃料和食用油等成分的玉米和大豆生物技術品種很常見。讀者Willy留言的當天(2024-3-22),專門在打擊偽科學的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OSS)正好發表一個談到基改的影片。這支影片的標題是The Confused World of the Food Babe,而它是在批評一個藝名為Food Babe(食物寶貝)的網紅。所以,我就沿用渾沌文茜世界這個標題,把這支影片的標題翻譯成「渾沌食物寶貝世界」。有關基改的部分,OSS 的主任Joe Schwarcz博士是這麼說:「令我惱火的是她(Food Babe)完全缺乏科學知識。 例如,她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認為基因改造大豆油是「基因改造生物」。 這種油可能來自基因改造植物,但它不含有任何改造的痕跡,也無法與任何其他大豆油區分開來。 此外,大量研究已經證明基因改造生物不存在健康問題」。是的,她(文茜)完全缺乏科學知識,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對她來說,主持「基改小麥」這樣的節目無異是「瞎子引路」。至於讀者Willy所說的「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我當然知道他想暗示的是什麼,只不過,「基改作物會引發過敏」在科學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後記:文章發表後不久,讀者Elliot回應:基改作物迷思的科普衛教,淺顯易懂、寓教於樂。“The Unfortunate Truth About GMOs |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註:影片裡頭陳述的事實,教授先前文章幾乎都有涵蓋過。版主加註:這個影片才剛發表(2024-4-7),的確是淺顯易懂、寓教於樂。不過,從內容來看,它應當是根據我的全套基改文章(20篇)製作出來的🤣原文:基改小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5 醫聲.Podcast
🎧|醫療服務為根本!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 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和解決醫療問題
裹著深色伊斯蘭布卡,懷裡抱著幼兒,無止盡地朝著泥濘而黯淡的前景走著,無國界醫生在2017年記錄下遭緬甸政府「種族清洗」的羅興亞人逃難場景,時至今日已過了6年,生活仍囚禁於孟加拉一塊難民營地。台灣首位非醫療專業人員的鄭巧鈺曾跟著組織到訪當地,協助改善公共衛生,「做的不只是醫療援助,還要替流離失所的人們發聲,哪怕聲嘶力竭,也要向世界吶喊我們還在這。」🎧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羅興亞難民營:環境衛生差、醫療援助難,提醒自己把眼前任務做好!「剛建置完成的羅興亞難民營,周遭毫無水源,團隊得用卡車載運水,後期才鑿了水井,考量衛生環境,組織也有規定蓋廁所的SOP避免污水感染,陸續又蓋了10間診所,提供民眾看診、手術及接生。」鄭巧鈺用語言描繪出2018年世上最大的孟加拉羅興亞人難民營場景。信仰伊斯蘭的羅興亞人有著獨有文化、語言,不料這竟成了原罪,即使居於緬甸國境也被視為異邦,兩方長期不斷衝突下,緬甸於2017年大舉派軍清鄉,演變為種族屠殺,迫使羅興亞人逃難到孟加拉,然而,遠赴孟加拉也只是換了地點集中管理的難民營。無國界醫生不間斷地到訪當地提供醫療援助,對於現況,鄭巧鈺難掩無奈,但並不喪志,「我們就是把眼前的任務做好!」疫苗運送在奈及利亞不簡單!運輸過程每階段都有考驗所謂的任務,不僅止於外科手術、疾病治療,基礎的水電接管、疫苗接種等也一手包辦。鄭巧鈺將場景拉到了西非奈及利亞,台灣顯少聽到的麻疹疫情,在當地前仆後繼地肆虐,在缺乏疫苗接種下,麻疹死亡率高達5到10%,為此,無國界醫生展開了疫苗接種行動。一批麻疹疫苗運抵了奈及利亞港口。貨運疫苗看似稀鬆平常,鄭巧鈺點出不為人知的運作流程,會計師出身的她,運用專業,盤點著每趟任務的花費,當中,藥品和疫苗採購到收取,都需要經手,事前得和奈及利亞政府溝通,才能避免疫苗送抵後被海關扣押。以為疫苗拿到手,馬上替民眾進行施打?那可就錯了,她說,接種地點距離港口約500公里遠,麻疹疫苗的保存得維持在攝氏2到8度,試想,當地氣溫落在30、40度上下,冷鏈保存系統又是一道關卡,需要安排司機、運送人員,就緒後才能出發。無懼強權發聲!譴責塔利班、爭取當地女性工作「發聲」更是無國界醫生另一項重責。鄭巧鈺把視角帶到了2021年8月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說起。女性首當其衝,社交、生活、工作都被限制,更別提到非營利組織工作,「這直接影響到無國界醫生運作,我們組織裡面有900多位當地女性工作者,這佔了團隊一半人數,如果婦科醫院少了她們,當地婦女不敢前來看診,甚至生產都只能在家,影響層面非常大。」於是,無國界醫生率先公開譴責塔利班,更要求恢復女性工作,鄭巧鈺說,雖然爭取成功也不再限制,但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會不會推翻承諾,所以組織持續關注,必要時也會挺身。不向強權低頭,「不能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剝奪每一個人的醫療需求,我們中立地站穩這項原則。」同住在一個地球 拉近第三世界流離失所人們與台灣距離馳援於孟加拉、阿富汗、奈及利亞等國,距離台灣遠在天邊的水旱天災、戰亂人禍,鄭巧鈺一句台灣最近是不是很熱又會下暴雨,極端氣候頓時拉近到我們眼前。氣候劇變,地球迎來種種天災,都市碰到強降雨都措手不及,更別說這群脆弱的人民,還面臨著季節性爆發的霍亂、瘧疾、麻疹。季節亂序,衝擊農糧作物產量,而戰爭人禍,使得原先能安穩耕農、收割的人民被迫離開家園。鄭巧鈺說,1996年奈及利亞政權不穩及衝突,2百萬人口流離失所;烏俄戰爭尚未停火,燒掉了烏克蘭這座歐洲糧倉。糧食危機這把死神鐮刀,扣在了第三世界兒童的頸部,近半的五歲以下兒童死因與營養不良密切相關。「現在全球有2.32億名兒童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無國界醫生在奈及利亞北部治療超過50萬營養不良兒童,人數是2021年的兩倍,住院收案量成長50%。」鄭巧鈺說。可見這項危機越發嚴重,儼然已成全球公衛議題。落地才能穩健生根,1971年由一群醫生、記者在法國巴黎組成的無國界醫生,在2016年到台灣成立辦事處,2019年申請為基金會,不外乎希望台灣民眾了解當前世界所處的狀況,也招募更多志士,一同加入前線團隊。現任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的鄭巧鈺認為,台灣也有許多人道醫療服務,和無國界醫生宗旨相似,同為關注一群被缺乏醫療,被邊緣化的人們,彼此交流和分享經驗,讓醫療服務走得更長遠。這也將台灣助人精神與世界牽上了線。延伸閱讀:🎧|台灣無國界醫師前線非醫療第一人!鄭巧鈺分享任務經驗與正向改變的成就感鄭巧鈺小檔案學歷: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系現職: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經歷:無國界醫生組織台北辦事處經理台灣路竹會國際志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的醫療團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健康事業部特別感謝:台灣無國界醫生
-
2022-12-30 養生.聰明飲食
2022超級食物第一名竟是「它」!蛋白質比黃豆高,富含60種營養素,可入菜還能當中藥
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飲食健康,讓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都有著高支持度,2022年被票選的超級食物TOP10中,第一名竟然是「浮萍」!除了可觀賞,還能食用跟當作中藥,來看看浮萍的營養價值及如何食用跟入藥。2022超級食物 第一名竟是「浮萍」全球女性時尚美容雜誌《柯夢波丹》公布的「2022超級食物」排名,第一名的超級食物竟是「浮萍」。沒有想到吧!平常在池塘邊看到的水生植物浮萍,不僅能觀賞,還能吃,更能當作中藥使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浮萍蛋白質比黃豆高 且富含纖維浮萍的營養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其他超級食物,根據德國及印度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一種特定的浮萍—Wolffia globosa,具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45%成分是蛋白質,比率高於黃豆的36%。浮萍除了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富含鐵、葉酸、膽鹼、維生素B12、omega-3脂肪酸和所有9種必需氨基酸等60多種營養素。有助於降血壓、降膽固醇,有益人類心血管健康,並能改善胰島素和糖水平的調節。 專家表示,將浮萍乾燥後磨粉,可成為高蛋白(含量68%)食品,而且富含纖維。浮萍可食用 也能當作「中藥」根據採訪中醫師賴睿昕報導,浮萍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食材,經常被用來當作蔬菜食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嘗起來類似菠菜,可以生吃跟煮湯都非常適合。浮萍也具有藥性價值,能製成藥散、藥丸、藥膏,可以內服、外用。賴睿昕表示,浮萍性寒、藥性屬辛,為辛涼解表藥,歸經於肝經、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發散的作用,可透疹、祛風、止癢、利水及消腫;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浮萍主風濕麻痺、跌打損傷、口舌生瘡、目赤翳膜。浮萍可為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 是過敏者佳音浮萍的一大優點是它具有相當中性的味道,加進各種食譜內不會影響食物的美味,可嘗試將它添加到沙拉、冰淇淋、醬料、麵包、三明治、蛋糕、湯類、麵食中。雖然營養價值高,大量生產卻須克服一個問題。由於浮萍生長在水中,具有吸水中的化學物質的特性,生長過程會直接接觸水源中的雜質和污染物,因此必須確保浮萍來自安全無虞的水源地才可安心食用。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浮萍粉或可取代牛奶或黃豆製成的乳清粉,當作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浮萍粉的好處是原料無基因改造疑慮,且不含麩質和乳糖,是過敏者佳音。據估計,隨著全球人口增加,未來30年的糧食需求將增加70%,生長快速、到處可養的浮萍可能成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妙方。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波洛西來台訪問 陳秀熙:應讓亞洲速取得預防猴痘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宣布,猴痘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據統計,截至7月23日全球感染猴痘人數已達1.6萬例,其中5人死亡,WHO預估今年約有7成病例會發生在美國,1成5發生在歐洲。專家呼籲,美國不應再重蹈新冠疫苗發展,讓南非、非洲、亞洲等國家,可以盡速取得預防猴痘的天花疫苗,照顧可能感染的脆弱族群。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以WHO的17項全球永續發展議題說明,其中最後一項是「夥伴關係」,說明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今於烏俄戰爭期間來台訪問,顯示永續經營角色,說明大家生活在地球村都需要交朋友,現在面臨通貨膨漲、烏俄戰爭的糧食危機、新冠疫情、猴痘疫情等,如果沒有夥伴關係,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及災難,那又要如何追求全球的永續經營。陳秀熙說,波洛西今日來台訪問別具意義,因現在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及烏俄戰爭,台灣應站在國際間的角度,緬懷及關懷全世界,同時也呼籲美國不要再重蹈新冠疫苗的發展,應讓南非、非洲、亞洲等國家,可以盡速取得預防猴痘的天花疫苗,照顧可能感染的脆弱族群。陳秀熙說,波洛西這次亞洲行應是站在以亞洲為全世界最高的角度,幫助亞洲國家度過災難。
-
2021-05-14 養生.聰明飲食
全球氣溫再上升2°C,我們將與這5種食物永別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中,農業和糧食生產處於第一線。溫度上升,海洋酸化等,對構成人類飲食的動植物群造成了嚴重破壞,據研究預估,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若是再上升2°C,將會有5種食品面臨再也吃不到的危機。人類在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變中,農業與糧食生產可謂是受災第一線,隨著氣溫逐年上升,海洋酸化與不尋常的極端氣候,已經對於人類飲食結構造成莫大的影響。與人類飲食息息相關的動植物生態,目前正遭受溫度的上升所帶來的影響,遠比預想的還要大。全球人類,正值地表氣溫最高年代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在2021年1月14日發表分析,表示2020年的地表氣溫與2016年同時並列歷史最高溫,更直指過去10年是歷史上氣溫最高的期間。2020年,全球全年平均溫度,比1951~1980年的平均溫度上升超過1.02℃,而全球的溫度不斷在上升,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絕對的關係。即使全球都有共識應該要試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根據NASA的分析顯示,即使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工業、農產業等紛紛受到衝擊而降低生產量,空運與航運班次也大幅降低,照理來說在全球大停工的狀態下,二氧化碳的總濃度應該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但觀測結果卻顯示濃度仍持續增加,因此科學家大膽預測2021年的平均溫度也將持續攀升不減。來自NASA的Aqua衛星上的大氣紅外測深儀(AIRS)儀器,表面溫度記錄證實了NASA過去7年的GISTEMP資料庫結果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持續攀升的溫度,將使5種食物滅跡若是說到二氧化碳與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最直接的相關性就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食品的碳足跡指的是食物生命週期總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含從原料開始、生產製程、運輸等。而以下這5種產品就是碳足跡相當高的食品種類:1、小麥小麥作為人類的重要主食來源,因氣候變遷在種植上面臨更多挑戰,包含逐年上升的氣溫、不斷減少的雨量以及不斷變種的植物病蟲害等,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2019年的研究顯示,持續不斷的氣候變化與乾旱,將影響全球60%的小麥產地產量,未來將可能引發糧食不足與飢荒。2、楓糖漿楓糖漿是北美具代表性的農產物,近乎可以直接與加拿大劃上等號,而楓糖樹的生產,包括糖含量以及糖漿的流量,與溫度、降雨量之間有著絕對的相關性。根據2019年9月15日的相關研究直接指出,不斷上升的溫度直到2100年,整個楓糖的採收季節將會提前1個月,糖含量濃度將會下降0.7°Brix,以現階段來說,加拿大的楓糖產業已經面臨了產量下降的困境。3、海鮮由於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海水的酸度正在不斷地增加,目前海水的酸度值相較於工業化之前,已高出25%,除此之外加上不斷上升的溫度,海洋生物也正面對生理結構的變異,目前有相關研究在2010年4月指出,長期暴露於酸化海水的海洋生物,已經出現了與生理相關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如骨骼變異、代謝變化等,研究同時也指出這樣的變異將會成為海洋生物的世代遺傳基因,且隨著溫度不斷再升高,海洋生物有可能因為適應不良,或是原本棲息的海域受到破壞而死亡,進而導致漁獲枯竭的現象。4、巧克力雖然說,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是耐旱的作物,由於其植物特性,對於節節高升的溫度還算是能夠承受,但是可可樹卻熬不過隨之而來的缺水現象。以目前的狀態下來說,到2050年,西非的平均溫度可能會提升2°C以上,在降雨量有限的的狀態下,可可樹為了維持生命,會將自身體內必要的水分排出,簡而言之,沒有穩定的水源,可可的產量將會隨之下降,未來巧克力的價格也就會隨之上漲。5、葡萄酒最直接影響葡萄生產量的因素,包含氣候、土壤以及葡萄的品種等,所有的因素綜合起來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栽培體系,溫度與水量影響了葡萄的成熟程度、葡萄樹的產量與品質,葡萄產量與品質變化進而就有可能會波動到價格,根據2010年的研究顯示,到2100年溫度上升超過2°C,全球將會有56%的葡萄種植地遭到破壞。這不是想像,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在2021年3月中旬,法國部分地區的溫度飆升到26°C高溫,突如其來的高溫現象,導致法國葡萄園中的葡萄開始提早開花,到4月初的時候,溫度突然驟降至-7°C,低溫隨之而來的是霜凍現象,法國80%的葡萄園都受到嚴重的衝擊,也因為這樣氣候的突變,今年法國葡萄的收穫量也許會創下歷史新低,法國農業聯盟(FNSEA)認為本次春季霜凍現象,不只對於葡萄樹栽培,也會在樹木栽培上造成威脅,而這兩者的影響將會帶來近30億歐元(新台幣1009億3545萬)的損失。不只是糧食危機,更是全人類的生存挑戰僅僅的升溫2°C,聽起來對於人體體溫的感受可能差別並不大,但背後隨之發生的是更大的問題及挑戰,環境的變化正在影響著全球的糧食生態體系。而牽動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與人類的生活習慣習習相關,碳排放量從大到整個供應鏈,小到汽機車的使用,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跟危害,全人類一同實行碳排放量減低的計畫,才有可能為地球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種碳也可以賺錢?環保意識下的農業新「錢」景▶全球暖化使農業生產力下降21%!科技進步可能跟不上人口成長▶牛隻放個屁就排出甲烷?科學家發現以蘆筍藻替代傳統牛飼料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參考資料▶2020 Tied for Warmest Year on Record, NASA Analysis Shows▶Finding the sweet spot: Shifting optimal climate for maple syrup production in North America▶Transgenerational acclimation to changes in ocean acidification in marine invertebrates▶Terroir: the effect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vine growth, grape ripening and wine sensory attribut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比爾蓋茲和李嘉誠都是大股東!植物肉帶動熱錢滾進、引爆話題的魅力在哪?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基於植物原料製成的「植物肉」被視為解決氣候變遷、未來糧食危機、動物福利、畜牧業危害等議題的關鍵,在「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2家植物肉公司為首的帶動下,其全球市場不斷擴大,亞洲第二大市調公司「MarketsandMarkets」更預測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2017年10月17日,成立不過9年的植物肉新創公司「Beyond Meat」又迎來一位大股東:積極推動環保概念的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我支持Beyond Meat,因為它的使命是創造出植物性的產品。」李奧納多在聲明中說,「碳排放主要源自畜牧業,從動物肉轉向Beyond Meat開發的植物肉,是降低我們對氣候影響最有力的措施之一。」他補充道,該公司從植物中創造出一種健康、具有吸引力的「肉品」,將成為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協力者。透過短短幾句話,李奧納多的背書讓全世界再次注意到這項產品與它想強調的概念:基於植物、沒有任何動物成分,它是健康的選擇,更是永續的選擇。植物肉市場突飛猛進!2025年市值上看279億美元!早在李奧納多以前,Beyond Meat的投資人就包括世界首富比爾蓋茲、Twitter共同創辦人比茲·史東與伊凡·威廉斯、全球最大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KPCB)等。2019年5月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後,更一直是華爾街最熱門的股票之一,股價最高曾飆到近235美元、截止2020年7月31日也近126美元。植物肉熱潮引發的滾滾投資錢潮不止Beyond Meat受惠,它最大的競爭對手「Impossible Foods」雖然仍未上市,但也已經吸引香港首富李嘉誠、全球最成功的企業創投之一GV等的投資,李嘉誠更對這1億美元的重磅投資表示「非常超值 !」股價與投資人,是最能反應市場前景的標的,引領植物肉市場進程的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備受投資人關注,說明植物肉市場的確充滿商機。根據亞洲第二大市調公司「MarketsandMarkets」統計,2019年全球植物肉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1億美元,更預測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以15%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成長!美國頂尖的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更預測,2040年時,市面上銷售的肉品將有25%為植物肉,會成為市場主流。究竟,植物肉憑什麼受到投資人的喜愛,甚至成為全球擋也擋不住的風潮?得先來談談,它到底是什麼。與傳統素肉很像,但不一樣!植物肉受永續議題驅動植物肉與台灣人熟悉的傳統素肉,都是使用植物蛋白原料製成。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認為,就產品本身的邏輯來看,植物肉與素肉可以歸類為同一產品,原料與製程差異不大,「但就產品定位與TA目標受眾,兩者的角色與定位截然不同。」她進一步解釋,植物肉的最終目的是漸進式地替換消費者對動物肉的消費,而這其實也是全球植物基相關產品作為肉食替代方案的共同目標。根據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食糧研究單位的報告指出,「替代性蛋白質」會不斷成長,皆是受到複數推力的影響。全球人口數不斷增長,人們開始對未來糧食供應的安全感到擔憂;動物福利與人道主義興起,人們想減少動物製品的使用;環境永續議題也讓人們尋找更環保的生活方式,並且更加注重健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也基於永續、糧食安全議題等一再呼籲人們減少動物性來源飲食。種種推力驅動替代蛋白的發展,當產品推出後,產品取得與使用的便利性、好奇心、飲食型態的改變與科技演變更成為拉力,進一步讓替代蛋白市場崛起,並產生長久發展的動能。由此可見,雖然同樣用植物蛋白製成,但驅動植物肉發展的因素不若素肉與宗教因素掛鉤,而是一種自我選擇的道德、生活型態。曾協助Beyond Meat做開發的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指出,植物肉的目標客群是全體社會大眾,產品也會更加高度擬真,會添加天然甜菜根或其他方式製作血水效果,從各種意義上替代肉類。社群討論、KOL讓植物肉成為流行風潮憑藉產品本身高度擬真的特性、永續理念的結合,植物肉成功吸引了一群投資者。而這些投資者若本身是名人如李奧納多、比爾蓋茲,帶來的不僅資金,也是一波又一波的話題與聲量,讓植物肉的聲量能傳得更遠。同時,植物肉領域也存在系統性的推手。根據食品所研究員孫以倫的「植物肉市場國內消費與與情觀察」簡報,香港的社會企業「Green Monday」就擔任這樣的角色,他們設有負責推廣、分銷、投資綠色食品等不同分工的組織,有系統地引進Beyond Meat、Alpha Foods等植物肉品牌,甚至與加拿大團隊合作推出自有的OmniPork新豬肉系列產品。以亞洲市場開發為主的Green Monday,在短時間內邊將植物肉導入台灣、泰國、香港、中國與新加坡等市場,是帶動亞洲植物肉風潮的關鍵人物。各國食品大廠紛紛搶進!植物肉成投資新寵看好這股植物肉旋風的潛力,全球許多食品大廠也紛紛搶進,透過併購、投資、自創品牌等方式進入市場。與25家大型食品零售商與製造商合作的投資者網絡「FAIRR」發現,全球有40%食品巨頭包括特易購、雀巢、聯合利華、泰森食品等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團隊,進行植物基產品的開發,植物肉也是一大主戰場。全球最大的食品製造商雀巢近年來就積極佈局植物肉,2017年收購了位於美國的植物肉公司「Sweet Earth」以及以色列的「Garden Gourmet」後,近期大動作頻頻。2020年5月,雀巢宣布在中國天津投資1.1億美元打造植物肉生產線,預計年底開始生產;7月,雀巢也在歐洲開始販售Garden Gourmet的植物肉漢堡肉餅「Sensational Burger」,同時瞄準美國與中國市場。植物肉的商機,甚至連傳統肉品加工公司也無法忽視,世界上最大的「JBS」與美國最大的「泰森食品」都建立自有品牌參戰。亞太市場方面,除了Green Monday積極推廣外,中國也於2019年迎來國內第一個植物肉品牌「星期零STARFIELD」。台灣則是在2019年初,由Green Monday與momo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引進新豬肉與Beyond Meat,進一步刺激了國內傳統素食大廠開始效仿、轉型,並在2020年迎來國內素食廠商弘陽食品攜手代理商三石天合國際推出的第一個植物肉品牌「VVeat」,以及穀物加工大廠鈺統食品開發出具有潔淨標章的「三機」植物肉。台灣的植物肉市場,從消費者到產業鏈,正迎來一場無肉革命!延伸閱讀▶比爾蓋茲和李嘉誠都是大股東!植物肉帶動熱錢滾進、引爆話題的魅力在哪?▶無肉潮話題!誰是植物肉社群話題王?▶誰願意吃下植物肉的第一口?素食者接受度比非素食者更高!▶你是敬而遠之還是想吃吃看?6成以上民眾因「好奇嚐鮮」而購買植物肉!▶要搶植物肉的下一口商機,不能忽視消費者最在意的口味、價格!▶民眾不想花更多錢買「假」肉!未來植物肉價格有望壓低嗎?▶7成營收投入研發!Beyond Meat向全世界證明:想征服植物肉新藍海得靠技術▶素食王國的舊包袱怎麼變跳板?植物肉給台灣的一記警世鐘▶只會賣漢堡?在亞洲推植物肉應該考慮這4大市場課題▶多樣化與在地化,才能助植物肉在亞太區站穩市場!▶植物肉比真肉營養嗎?小心掉入這4個迷思!(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20 新聞.健康知識+
誰說畜牧業就一定是高污染?全球最大豬肉出口國之一的丹麥早就有解!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過去對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全球畜牧業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因此兼顧經濟需求與永續發展,已是畜牧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全球最大豬肉出口國之一的丹麥商務辦事處倪安升處長(Nicholas Enersen)曾表示,「為了解決人口增加造成的糧食危機問題,也同時需要創新科技的幫忙。」在幾個月前,台灣卜蜂企業預計於花蓮建造養雞場,當地居民認為養雞場會造成環境污染,因而發起抗議卜蜂進駐花蓮鳳林的行動,最終花蓮縣政府也順應民意,撤銷卜蜂已取得的各項許可及執照。當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難道就沒有辦法同時兼顧經濟與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嗎?答案是,有的!讓豬糞變「綠電」,丹麥成永續發展世界冠軍國丹麥商務辦事處倪安升處長(Nicholas Enersen)曾表示,「為了解決人口增加造成的糧食危機問題,也同時需要創新科技的幫忙。」以丹麥為例,豬肉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量的17%, 佔世界煙燻肉品和火腿出口的22%,是全球公認的「養豬王國」,卻也是世界最成功的永續農業食品生產國,因為丹麥政府與企業早就已經展開因應的行動計畫,包括將禽畜糞便用於生產沼氣,更鼓勵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科技。在丹麥全國不到600萬人口中,每年生產出2800萬頭豬,在密集的養豬產業中,丹麥卻能夠在2019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指數中於各國中排名第一,最大的關鍵即是「沼氣發電」。丹麥政府在2012年通過了新的能源協議,設置了補助金鼓勵沼氣再利用為電力、熱能的生產以及作為運輸燃料等用途,自此丹麥的沼氣產生量開始大幅增加。為了讓豬糞變為可持續循環利用的資源,將豬糞、廢水經過集中化的厭氧發酵處理產生沼氣,將有機廢料轉化為能源及肥料等可用的資材,除了能夠降低廢水、異味等污染,也能夠使得能源循環利用,成就循環經濟!不只國外!國內養雞產業也能達到畜禽廢水及廢棄物的零排放!同樣地,不只養豬業,蛋雞場每天最大的廢棄物就是雞糞以及雞蛋洗選時所產生的污水,且雞糞除了易有臭味也會引起病蟲媒滋生,因此除了養豬產業可以利用沼氣發電使能量循環利用,台灣知名蛋雞場石安牧場也同樣充分利用了再生能源,將雞糞以及廢水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並可以利用發電機燃燒沼氣發電。此外,由於雞糞中所含的氮磷鉀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素,據了解,石安牧場將廢棄物轉換成的有機質肥料無償提供給農民,用於農作物增產,讓廢棄物產生新的價值!動物食品需求不斷增長,畜牧業不得不邁向環境友善!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肉類產量預計將從1999年的2.29億噸增加一倍達到4.65億噸,牛奶產量則預計將從5.8億噸增加至10.43億噸。這顯示,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地上升,對於動物食品的需求也大幅增長。因此,從上述國內外的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案例來看,能夠發現經濟發展以及環境永續並非無法兼顧,再加上隨著永續發展意識的抬頭,全球企業從過去單向依賴資源消耗的傳統經濟模式,加速邁向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當畜牧業面對地球資源面臨用盡的挑戰,如何減少污染,並且讓資源循環利用才是解方,而這答案早已存在!延伸閱讀▶卜蜂花蓮設廠爭議牽連畜牧業?花蓮養豬協會抗議:畜牧業污染環境是欲加之罪!▶牛牛不再怕被怪「排氣」!飼料加入這成份,有效抑制21%甲烷生成!▶動物吃蟲蟲飼料也能救地球!循環經濟的最佳體現!參考資料▶livestock's long shadow - environment issues and option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2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吃的蔬菜種子從哪裡來?很多人不知道「全部都是進口」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吃當季,食在地」與糧食自給率的提升息息相關,因為有市場才能促進本土農產品擴大生產,並且從消費端影響到供應端,減少對進口農產品的依賴。「你認為誰最應該關心糧食安全?應該是消費者,不是農民!」屏東農家出身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嚴肅地說到,農民有能力自給自足,但一般民眾不是這樣。2018年台灣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4.6%,雖然創下15年新高,但也代表台灣仍有約6成5的糧食依賴進口。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爆發期間,2~5月間世界多國對農產品採取出口限制,包括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讓台灣糧食到底夠不夠吃、是否可能爆發糧食危機成為熱門議題。如今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也陸續恢復出口,但提高糧食自給率至40%,仍然是陳吉仲心心念念的事。雖然陳吉仲曾放眼2020年達成目標,不過他認為,如今看來還是充滿難度。為什麼?原因可能出在消費者身上。提升自給率的第一步:消費者得先知道食物從何而來「我先問問消費者幾個問題,你每天吃的蔬菜,你知道它的種子從哪裡來嗎?」陳吉仲緊接著回答到,「全部都是進口!」但很多人不知道。2020年2、3月時,陳吉仲一度擔心台灣出現糧食短缺危機,開始著手盤點國內糧食安全程度。4月份,農委會對外表示台灣稻米供應最充足,光是公糧庫存就有90萬噸,遠遠超過法定3個月安全庫存量30萬噸,一期稻作還可收獲120萬噸,二期稻作也可收穫80萬噸。此外,水產品、雞蛋、蔬果、豬肉與雞肉經盤點,也都可以在進口受限的情況下供應至年底。其中,盤點資材穀物後發現,台灣年需求量約40萬公斤的蔬菜包括胡蘿蔔、萵苣、初秋甘藍、洋蔥、甜玉米、番茄、芽菜類在內,種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這一結果,甚至連陳吉仲自己都嚇一大跳,「我本來就知道蔬菜種子有進口,但盤點後才發現量這麼大。」糧食自給率之所以難以提升,陳吉仲歸納原因就是「進口需求居高不下」,他認為唯有消費者知道了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轉而購買本土的產品,才能夠從消費端影響到供應端,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生產端農民也能因此受到支持,繼續耕作。「吃當季,食在地」多消費本土農產品成就多贏2020年7月8日,農委會召開「國產雜糧整合行銷啟動」記者會,媒合產銷成立雜糧國家隊。記者會上,陳吉仲呼籲民眾多消費、食用國產雜糧產製品,才能促進台灣本土雜糧擴大消費,進而倍增產量。鼓勵民眾多消費國產農產品,其實也是農委會長年來推動食農教育的重點。2018年,農委會將與「食物」同音的每月15日訂為「食物日」,並舉出「三要一不要」口訣,第一個「要」就是「在地食材當季吃」;農委會辦公大樓一樓的櫥窗也擺設了「吃當季,食在地」專區,定期更換當季新鮮農產品。第二要是「揪人共食快樂吃」、第三要是「原型食物真好吃」、第四則是「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其中,「吃當季,食在地」與糧食自給率的提升尤其息息相關,因為有市場才能促進本土農產品擴大生產。此外,陳吉仲也表示,即使完全撇除嚴肅的糧食安全議題,本土農產品在新鮮度、品質上不遜於國外,碳足跡也更少、更環保。對消費者而言,多花點時間了解自己手上的食品是本土或進口,能達成多贏的局面。消費者以價格為購買唯一考量,是本土農產品最大的困境不過,陳吉仲指出,台灣農產品的成本普遍較高,即使是台灣產量最大的稻米,其價格也是進口價近2倍差。「當消費者始終以『市場價格』作為購買考量時,進口比較便宜,需求就很難降下來。」陳吉仲表示,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從吃飯轉為吃麵,每人每年平均吃米45公斤,而麵粉近50公斤,但麵粉的原料「小麥」也同樣非常依賴進口。2016年,農委會開始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轉作包括黃豆、小麥、玉米在內的「黃小玉」,但阻礙重重、成效不彰,最大主因就是台灣小農種植黃豆、小麥成本太高,與便宜進口貨難以競爭,缺乏行銷通路。台灣的食農教育做得還不夠「我先檢討我自己。」陳吉仲說,在教導消費者更加認識食物來源、懂得吃當季,食在地等食農教育方面,農委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表示,「農委會本身的組織架構、預算,一直以來很大部分都放在生產。如果問我說,食農教育放在哪裡,只有輔導處裡面的一個科,預算又很少、沒辦法將農業生產端的重要性到糧食安全等所有議題,讓全民都能了解。」對此,陳吉仲表示期待未來如果通過食農教育法,對內可以產生責任與壓力,對外則可以找更多團體並投入更多資源。但他強調,食農教育法不是為了農夫,則是為了消費者與這個國家。延伸閱讀▶疫情獻上最佳助攻?為解決全球供應鏈危機,都市農業與垂直農場正加速發展▶多吃口飯救台灣!每個人都該注意糧食自給率下降隱含的糧食危機!▶吃飯或吃麵?你的選擇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聯合國:新冠肺炎恐將使全球饑荒人口增加一倍
聯合國與專家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將把超過2.5億人口推向饑荒邊緣,除非迅速採取行動,對高風險地區提供糧食和人道援助。專家預估,到今年底全球約有2.65億人將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是去年預估受災人口1.3億的兩倍。世界糧食計畫署(WFP)首席經濟學家哈山表示:「對數百萬已命懸一線的人們來說,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這對工資僅能糊口的數百萬人是一大打擊。封鎖措施與全球經濟衰退已耗盡其存糧,只需再一次衝擊─如新冠病毒,就會將他們逼上絕境。我們現在必須集體行動,以減緩這場全球災難的衝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WFP及14個其他組織在21日發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警告,全球飢餓可能成為這場疫情的下一個大衝擊。有些最貧窮的國家將面臨這項選擇:在努力挽救受病毒感染者時只能任由他們飽受飢餓之苦。這份已於21日下午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的報告還示警說,世界恐將重蹈2007-08年因全面政治動盪所引發全球糧價上漲的覆轍,中東、亞洲到拉丁美洲至今仍感受到其影響。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目前急需3.5億美元來因應這場糧食危機,但僅約四分之一金額即將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