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3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空汙
共找到
266
筆 文章
-
-
2022-08-27 癌症.肺癌
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 台大名醫陳晉興解惑肺癌常見7個問題
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肺癌已超越肝癌成為新國病。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今發表新書「肺癌的治療與預防」,他說,做為一個外科醫師,在自己專業上繼續努力,為的是能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幫助,因此希望患者不要輕易放棄,「我在努力,請你也別輕易放棄。」他說,但因肺癌患者愈來愈多,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問題,受限於看診時間實在太短,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藉由新書,在最短時間內解惑民眾對肺癌的疑問。陳晉興說,他22年前當主治醫師時,曾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兩個小小孩到診間,太太一看到他就馬上跪下,流著眼淚拜託救她先生,希望讓先生能看到小孩長大,當時她先生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而兩個孩子一個約5歲站在一旁,另一個還抱在手上,約只有幾個月大,看著他們一家四口他很無奈,已經沒辦法開刀,也沒有好的化療藥物或標靶藥可以用。 病人最後頹喪的離開再沒有出現過,但可以預料約3到6個月後可能就會離開人世。陳晉興說,現在肺癌患者愈來愈多,一整天門診平均要看200位肺癌病患,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問題,從手術相關到為什麼會得肺癌、危險因子是什麼、如何預防等,大家顯然都有不少疑問,他非常希望能給予每名病患完整答案,但可惜受限於看診時間實在太短,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藉由新書,在最短時間內解惑民眾對肺癌的疑問。「陳晉興新書中整理了門診患者常見的問題及答案,以下摘錄最常見的7題為大家眾解惑。」Q1:肺癌是「絕症」嗎?A:在醫學進步下,現在已不需要把肺癌看作是絕症。 肺癌若能藉由最初期診斷,並妥善加以治療,治癒率乎可達到將近百分之百。所謂的治癒率,一般以5年存活率估計,這並不是說患者只能活5年而是經過治療後,5年內沒復發,就可以算是根治了。當然也有少數案例,隔了6、7年後復發。通常會復發的肺癌病人,期別以二、三期以上為多,或是發現時的腫瘤就已經很大了。如此即使追蹤5年後也須謹愼監控。Q2:咳血,是肺癌的症狀嗎?A:過往年代像肺結核等疾病無藥可路,一旦感染形同絕症,但時至今日,經醫學檢驗可找出咳血問題,給予適當治療。病人會咳血,代表肺部出血,除了可能罹患肺結核,也有可能是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患者。 但現代常見的肺癌為「周邊型」肺癌,也就是肺腺癌居多,咳血症狀相對少見。Q3:我的家人有肺癌,我會不會是下一個?A:肺癌不會傳染,但是會遺傳,有著高度「家族史」關聯性,尤其華人具有特殊基因變異,有研究發現,親等愈近在三親等內罹患肺癌的人數愈多時,其他家人得到肺癌的機率就愈高。Q4:時常咳嗽,是感冒、過敏、氣喘還是肺病?A:肺病是包含肺部發炎及長腫瘤。肺部發炎除咳嗽症狀外,常合併發燒、呼吸困難及有黃膿痰。「中央型」肺癌會引發咳嗽,但「周邊型」肺癌則較不會,因此並不是有慢性咳嗽就是有肺癌。Q5:抽電子煙會不會得肺癌?A:電子煙出現的時間還不算久,研究時間不夠長,還不足以確認它和肺癌之間有沒有關係。但依衛福部食藥署調查,隨機抽樣31件電子煙發現,百分之百含有甲醛,90%含有乙醛,80%含有尼古丁,且有成癮及中毒危險。因此,從電子煙所含的致癌物質可以推測,引起肺癌、膀胱癌等癌症機率是高的。Q6: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A:在文獻中較少看到灰塵與肺癌的相關研究,但最近有人進行檢測發現,使用掃地機器人清掃會造成PM2.5狂飆,檢測掃地機器人運轉10分鐘後,揚塵的濃度是背景值的6倍,PM10和PM2.5的濃度最少也高出背景值2倍,空汙濃度達到「紅色警戒」,使用吸塵器時,後方氣旋所造成的微粒揚塵也會高達13倍,建議使用這些家電要多注意。Q7:得過肺癌的人,會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嗎?A:曾有研究發現,兩者間並無相關性。原因是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為飛沫和接觸感染,肺癌患者和其他人一樣,若沒做好防護都有很高的感染風險。而肺癌患者因免疫力較差,尤其正在接受化療或放療的患者,一旦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情及併發症都會較為嚴重且死亡率較高。
-
2022-08-13 養生.抗老養生
烤肉時鋁箔紙該用哪面?柚子放多久最好吃?白露吃喝養生秘訣公開
講到中秋節,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烤肉!這無疑已是約定成俗的中秋重要活動。一年難得團圓的日子吃吃烤肉無傷大雅,但文明病多的現代人,怎麼吃才是重要!吃完烤肉必需來點蔬果均衡一下,吃當季的水果柚子最好了,但柚子屬高鉀水果,有三種人要注意食用。而中秋前後來到24節氣的「白露」,中醫提醒容易出現「秋燥」,宜多食用白色食物來預防。以下《元氣網》整理中秋節飲食及養生秘訣,月圓人不用圓,讓大家可以健康過節。(編註:以下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健康烤肉烤肉鋁箔紙用光面還是霧面?毒物專家:一件事更重要【2020-09-27/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烤前選購與處理✔油脂較少的雞肉、里肌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肉品的準備最好以新鮮的肉類為主,油脂不要太多,可選雞肉、里肌肉,避免烤肉完油脂攝取過量,五花肉、霜降牛、牛五花等適量就好。✘加工品、醃好的肉品不建議買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等,最好也不要購買已經醃好的肉,除新鮮度堪慮,鹽分也較高。民眾購買新鮮的肉類後,也不建議在家先醃,以免先醃漬再加上烤肉醬,鹽分將爆表。✔少量準備蚌殼類、蝦類烤肉多是長時間待在室外,海鮮類的建議購買蚌殼類或是蝦類,屬於稍微可以放久一點的海鮮。海鮮透過燒烤雖然鮮美,但也不宜過量,海鮮仍屬於高蛋白、高嘌呤,曾有痛風病史或是膽固醇過高者,都不建議大量食用,準備的量不必過多,以一人一到兩份的量即可。✔綜合串燒,肉類要切小切薄烤肉食材的準備,常有民眾會採取「串燒」的方式,同時把菜、肉串在一起。蘇秀悅表示,這是好的方式,但是得考量菜與肉烤熟的時間不一樣,建議肉品應該以小塊且薄的型態與菜串在一起。醬料的準備可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買現成的烤肉醬,但一定要加水或是檸檬汁稀釋,加辛香料提味。另一種是自行調配烤肉醬,可以用蔥、蒜、洋蔥、味噌、醋、醬油、白蘿蔔泥、味噌、醋、醬油等食材加上水拌勻,即可自製低鹽的烤肉醬。✔易熟青菜如小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玉米筍、杏鮑菇蔬菜類的準備以家人喜歡吃的類型為主,量最好是肉品的一倍。烤肉的火候大小較不穩定,烤蔬菜建議以易熟的蔬菜類型為主,如小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等,用鋁箔紙或是烤盤烤熟,看見蔬菜出水即可食用。同時可以搭配香菇、杏鮑菇、玉米筍等一起烤。若怕麻煩也可以準備可直接生食的萵苣、芝麻葉等,搭配肉類食用,口感也較為清爽。✘吐司、白飯烤肉最常看到吐司配肉片,蘇秀悅表示,烤肉時的澱粉搭配,不建議採取「精緻澱粉類」,在烤肉期間很容易一口吐司一口肉,不知不覺澱粉的攝取量就會過量,體內會產生過多的醣類,進而產生脂肪。✔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建議可以準備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等,取代吐司、白飯。烤中注意檸檬汁、番茄醬 會破壞鋁箔紙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烤肉過程中建議使用鋁箔紙包住烤肉架,避免肉汁滴到木炭。烤較難熟的食材如玉米、地瓜,或是太容易熟的食材如青椒等,建議都用鋁箔紙包。網路謠傳鋁箔紙有分光面與霧面,顏宗海表示,兩面的效益都一樣,不會因為包錯面就較難烤或溶出有毒物質。顏宗海表示,使用鋁箔紙時,不建議邊添加醬料或是檸檬汁、番茄醬等酸性醬料,酸性的物質會破壞鋁箔紙,導致容易烤焦,烤焦的鋁箔紙若接觸食材,會讓致癌物質汙染食材。蘇秀悅表示,醬汁最好是食材烤熟後再添加,一邊烤一邊塗,很容易因為醬料乾了,以為醬汁不夠,又再塗上一層,一餐吃下來鈉含量超標。吃烤肉配飲料是常態,特別是啤酒、含糖飲,蘇秀悅表示,一瓶易開罐啤酒,熱量約有125大卡,等於吃掉半碗飯,建議喝無糖飲料或是氣泡水,比較不會增加身體負擔。她也推薦烤肉時可以搭配吃一些水果,幫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烤後保養水果幫助消化蘇秀悅表示,烤肉不管怎麼建議,民眾仍會攝取過量的油脂,對於腸胃多會有負擔,建議可以吃一些幫助消化的水果,如鳳梨、木瓜等。若腸胃已經非常不舒服,則建議不要再進食,適量攝取一點點粥品,可以舒緩。若已經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則建議盡速就醫。烤完肉隔天建議多喝水、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或是水果,解油膩。烤焦剝掉放心吃?專家:避免3個烤肉致癌風險壞習慣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碳火在燃燒時也會產生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等物質,烤肉時不只會接觸到上述三種毒物,同時也會吸入有害的空汙物質。專家建議,想要趨吉避凶,烤肉時必須要把握「烤得剛剛好」的原則,才能降低致癌風險。以下三個壞習慣,會讓烤肉產生毒物,應盡量避免。1.喜歡讓油脂滴落木炭、吱吱作響肉類遇高溫、油脂滴到木炭會產生揮發物多環芳香烴(PAHs)。烤得越久、毒物量愈多,與肺癌相關。顏宗海表示,不管烤肉或是油炸,只要是高溫烹調,都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風險。烤肉最常被提及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係指油脂接觸到攝氏100度高溫後產生的揮發物質,烤肉時除了肉品本身的油脂會產生,油脂滴到木炭時也會產生。隨著烤肉的時間增加,多環芳香烴的含量也會增加,根據2009年國外研究碳烤時間對豬肉PAHs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碳烤前豬肉即含每公斤106.8微克的PAHs,經過碳烤2分鐘、3分鐘、4分鐘,PAHs類型中無論是弱致癌物、中致癌物、高致癌物都顯著增加,且隨著碳烤時間愈長,增加的量愈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多環芳香烴以「吸入性」為主,依研究顯示多環芳香烴容易引發肺部的上皮細胞病變。2.喜歡吃烤焦的肉類、覺得比較香蛋白質遇上高溫會產生異環胺(HA),與胃癌、大腸癌相關。即使去掉烤焦處也不建議吃。顏宗海表示,肉類含有豐富蛋白質,若遇上高溫,特別是烤焦時,食物會含有高濃度的異環胺。即使去掉烤焦處,周邊部位恐怕也已含有高濃度異環胺,不建議食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異環胺與腸胃道的癌症有關聯性,如胃癌、大腸癌等。避免食物烤焦,針對較難熟的食材,如雞翅、雞腿、豬排等,建議先汆燙後再烤,表皮呈現黃金色時,就可以直接食用。3.常把澱粉類食物烤焦澱粉食物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有致癌風險。丙烯醯胺產生的原理是食物中的還原醣與游離胺基酸,即天門冬醯胺,接觸到高溫,如油炸、烘焙、烘烤就可能產生。高溫烹調時間越長,產生丙烯醯胺數量愈多。因此,丙烯醯胺常見於洋芋片、烘焙咖啡豆、黑糖、杏仁果、薯餅、薯條、油條等,根據國外研究,吃下0.94毫克的丙烯醯胺後,蒐集72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分析,約六成的丙烯醯胺會被人體吸收代謝,並經由尿液排出。顏宗海表示,目前經動物實驗會造成甲狀腺腫瘤、肝臟腫瘤、卵巢腫瘤等,不過尚未有人體試驗的確切致癌結果,建議盡可能少吃。如何避免毒害?●選通風處烤肉、或用電扇增加風流動。●食材當天烤完最好,別再放回冰箱。健康烤肉5習慣1. 烤盤取代烤網烤網改用烤盤,或用鋁箔紙包裹食材,避免油脂直接滴到木炭。2. 蔬果多於肉類蔬果準備量要比肉類的準備量多出一倍。3. 難熟食材先蒸煮避免怕不熟而烤太久焦掉。4. 烤熟再塗醬料邊烤邊塗醬料會增加烤焦的風險,鈉含量也會過量。5. 減少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加熱後就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資料來源/顏宗海)蔬果均衡大陸妹正名「福山萵苣」,竟是烤肉致癌物質的剋星!【2018-11-30/元氣網綜合報導】長久以來被台灣人俗稱為「大陸妹」,而被農委會發起正名活動的「福山萵苣」,其實含相當豐富的營養素,而且熱量低,是相當優質的蔬菜。據農委會農業兒童網指出,萵苣可分為以莖為食用部位的嫩莖萵苣,和以葉為食用部位的葉萵苣。葉萵苣本身又可再分為不結球及結球萵苣兩大類,台灣目前種植最多的是結球萵苣,現在在台灣四季都能生產。萵苣的成長和溫度很有關係,它很怕熱,冬春兩季日夜溫差大時,容易結球,到了夏季高溫就不易結球,甚至發生抽苔,而且越高溫苦味也越明顯。結球萵苣含有豐富蛋白質、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A、B1、B2、C、鈣、磷、鐵等,能促進腸胃蠕動,而且熱量很低,每100克只有12大卡。萵苣葉可以分解食物中的亞硝胺,被稱為天然的亞硝鹽阻斷劑。尤其烤肉時最常出現亞硝胺,所以很多人用它包著烤肉吃,解膩也更健康。萵苣算是少用農藥的蔬菜,做成生菜沙拉比較不必擔心。挑萵苣要選購有圓潤感,有光澤,重量較重的,在顏色上要青綠不枯黃、葉片完整、不萎縮腐爛、沒有斑點的品質比較好。柚子別急著吃 果皮放到黃綠更美味【2016-09-11/元氣周報】▓挑選柚子撇步第1步:看外觀查看柚子的「油包」密度以及細緻度,油包愈小、密度愈高,果肉愈細緻,風味、口感也相對好。反之,若是油包粗且密度低,果肉細緻度也較差,吃起來較硬。第2步:看色澤柚子外皮顏色呈現濃綠、深綠色,表示柚子成熟度不足,果肉肉質較硬脆、酸度也比較高。第3步:看形狀柚子呈現「不倒翁」形狀,尖端小又窄,下盤左右平均,表示柚子皮較薄,可食部位多。第4步:掂重量兩手比較兩顆柚子,看看哪一顆比較沉,沉的表示果肉水分較多,前提是符合以上3步驟,若只比沉重感,有時是果皮重。註:一般而言,400到600公克的柚子最好吃,今年柚子受到雨害等影響,柚子體型偏大,因此建議把握步驟1到3,比較可以挑到果肉細緻、水分多的柚子。▓放到什麼程度最好吃?買到果皮呈現深綠色的柚子,最好再放一到兩周,等到果皮呈現黃綠色時,口味較好,果肉水分也充沛。柚子最好放在通風處,無須放在冰箱內。▓正確的剝柚子方法1.傳統剝柚法把柚子尖端切除,果皮畫三到四刀,並在剝皮處畫上痕跡,幫助剝皮,最後柚子呈現帽子狀,可作為孩童嬉戲玩具。2.削蘋果法同樣去除柚子尖端,果皮直接用削的切除,白色海綿外皮也慢慢削除,以免吃的時候有苦味。3.對半剝柚法刀子在柚子橫切面畫上痕跡,直接對半剝除,再把海綿外皮去除,對半切後的柚子果皮,可以用來承裝海綿外皮、吃剩的果皮。4.切片剝皮法像切柳丁,直接對切成需要的等份,要吃時直接把皮去除掉即可。備註:任何一種剝柚子方式都是正確方式,依喜好剝柚子即可。▓哪些人不宜多吃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糖尿病患,依照營養師指示食用。(資料來源╱台南區農改場果樹研究室副研究員張汶肇、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蔡一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製表╱陳雨鑫) 白露養生【2014-09-07/元氣周報/記者吳佳珍報導】中秋時節也是廿四節氣中的「白露」,入秋後天氣轉涼,夜晚露水一天天加重,在葉子上凝成「白露」,因此而名。這時天氣也變得比較乾燥,有人開始口乾舌燥、皮膚脫皮、脫屑等症狀,這可能是身體缺水的徵兆,中醫稱為「秋燥」。秋燥為虛火 寒涼食物別多吃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表示,入秋後氣候得比較乾燥,雖然台灣相對大陸型氣候地區,濕度較高,不見得會明顯感受到差異,但皮膚敏感者,又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就容易出現秋燥。開業中醫師羅珮琳表示,秋燥通常在立秋後出現,門診民眾約增加二到三成,中醫稱為「血虛風燥」,因為血管無法滋養皮膚而造成乾燥、乾咳,一般來說,血液循環較差的老人家比較容易出現,有些年輕女性也會有秋燥症狀。楊賢鴻說,秋天缺水有別於夏天缺水,就中醫角度,「上火」分實火與虛火,夏日的燥熱多為實火,需涼補祛暑,例如喝青草茶;秋天的乾燥則為虛火,這時候不適合大量補充寒涼食物,以免引發過敏或腸胃不適。秋天補充水 潤喉為主別猛灌同樣補充水分,夏秋也有不同,夏天天氣炎熱,身體水分流失,需要補充大量水分;秋天補水則以潤喉為主,飲用量不需像夏天那麼多。楊賢鴻指出,秋天需補陰氣,旬參、麥門冬等為常見補陰氣藥材,但不建議服用過多。平常就有乾眼症的人,到了秋天可能眼睛會更乾,可以杞菊帝黃丸解決眼睛缺水問題。顧呼吸系統 白色食物抵外邪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說,秋天乾燥,而中醫認為「燥易傷肺」,這個「肺」不只指肺臟而已,還包括了整個呼吸道系統。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多食用白色食物來預防、緩解秋燥傷肺,但白色食物多偏寒涼,一般體質民眾可放心食用,但過敏性體質者要特別小心。過敏性體質者,宜慎選白色溫補、補氣的食物,可增強肺臟對於秋燥以及外邪的防禦能力,進而增進免疫力。陳潮宗指出,秋季養肺,可選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豆漿;選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更可藉此保養呼吸系統,減輕過敏性症狀。吃白色食物 過敏體質要留意另外,中醫認為與肺同系統的器官還有大腸、皮膚、喉嚨、支氣管等,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與支氣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膚質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食物,例如白蘿蔔、白菜、高麗菜、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藥材有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但過敏性體質者不適合。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韓國、中國都以「百合」為重要潤肺食材,已有研究證實,罹患肺炎的小老鼠服用百合後,發炎系數明顯下降;中醫常提到的養肺食材蓮子,也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對肺癌有幫助。天涼多運動 提升體力過寒冬李婉萍提醒,秋天溫差大,容易過敏、感冒的民眾,進入冷氣房一定要先把汗擦乾,要補充適量水分,一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例如60公斤的民眾,一天至少要喝水1800cc。天氣轉冷也容易使血壓上升、血管收縮,「現在運動有助冬眠。」李婉萍說,夏天太熱、冬天太冷,都有不運動的藉口,趁著秋高氣爽,天氣好,應該多運動。李婉萍說,天氣變化之際,可多攝取維生素A、C、E,提升免疫力。維生素A有助修復皮膚、口腔黏膜等,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地瓜、南瓜、菠菜等;維生素C可提供膠原蛋白,有助修復身體軟組織,秋天盛產的橘子、柳丁都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常見於堅果、好的油脂,例如苦茶油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對抗秋燥你該吃1.潤肺:白木耳、山藥、白果、百合2.潤膚:玉竹、秋葵、百合、含黏液的食材3.提升免疫力:菇類、白花椰菜、洋蔥、蒜調理注意:建議湯水調理,補充水分。以砂鍋、瓦鍋取代鐵、鋁鍋烹煮中藥材,避免中藥材與不穩定金屬產生化學作用,溶出其他物質。‧秋季盛產食材魚類:秋刀魚、鯖魚、虱目魚、螃蟹。(此時節油脂多,營養成分高)蔬果類:橘子、柳丁、柚子、葡萄柚、水梨、番茄、香菇、高麗菜、花椰菜。●此時節應避免攝取1.上火食物:烤肉、辛辣食物。2.利水食物:含咖啡因飲品、濃茶。3.油炸食物4.加工食物:含色素、香精等加工品,容易引發過敏。(資料來源╱羅珮琳中醫師、劉怡里營養師、李婉萍營養師;製表╱吳佳珍)
-
2022-08-1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
很高興經過臨床醫界多年來的疾呼與努力,政府終於在二○二二年七月一日, 正式將肺癌納入公費篩檢項目中,也就是除了過去推動的四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外,新增了「第五癌」篩檢。 此舉領先全球,讓臺灣成為第一個將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列入公費肺癌篩檢補助的國家! 之所以有此「壯舉」,實在是因為肺癌對於國人健康的威脅,已經不容忽視。 肺癌高居「三冠王」,威脅近在咫尺肺癌已連續十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從二○○四年,肺癌年度死亡人數超越肝癌後,就不再讓出「冠軍寶座」,且人數一路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十大癌症統計數據(見表1)顯示,肺癌總死亡人數已正式突破萬人大關,創歷史新高。 不僅死亡率高居所有癌症之冠,死亡人數亦占癌症總死亡人口約兩成,也就是說,全臺平均每五位因癌症死亡的人口中,即有一人死於肺癌,稱之為「最要命的癌症」可說名符其實。 而肺癌的發生率同樣駭人,根據衛福部二○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生之肺癌個案達一萬六千兩百三十三人,較前一年又再增加百分之五.七,平均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六十八.七七人;若依性別區分,發生率排名均為第二位,男性僅次於大腸癌、女性僅次於乳癌。每三十二.三八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為國人最好發的癌症之一。 分析近十年統計資料(二○一○年至二○一九年),男性肺癌確診人數增加百分之三十二,女性則是大幅增加百分之八十九,將近翻倍,成長速率驚人。十年前後相較,二○一○年,肺癌診斷總人數為一萬零六百一十五人,女性患者約占百分之三十七,到了二○一九年,全年新增肺癌人數上升至一萬六千兩百三十三人,當中女性則增長到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五,占比逐漸與男性「勢均力敵」,甚至未來很可能超越男性病患人數。 中央健保局每年公布的「癌症費用排行」中,和各類癌症相較,肺癌都是最燒錢的癌症,二○二一年醫療支出統計顯示,肺癌治療費用一年就「吃」掉健保二百二十八億元,近五年平均成長率達百分之十四.六七,居十大燒錢癌症之最! 肺癌既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更是晚期發現比例最高(初次診斷時大多為晚期)且醫療支出也最高的「三冠王」,肺癌對國人及無數家庭造成強大衝擊,是當前全民皆須謹愼面對的「新國病」。 肺腺癌威脅日盛,未吸菸族群切勿忽視過去認為吸菸者較容易得肺癌,現在肺癌患者卻有更多比例是罹患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根據官方統計,二○一○年,在所有肺癌患者中,肺腺癌約占百分之五十五,到了二○一九年,肺腺癌比例已大幅增至百分之七十一,短短十年間增加逾兩成。 換句話說,「我不吸菸,所以,我不會得到肺癌」的舊式觀念已不再適用,肺癌對於各年齡層、不吸菸族群,或是一般認為的健康人,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脅。 舉例來說,女性肺癌患者當中,有九成都不吸菸,且自二○一八年以來,六千多名確診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比例卻高達八成八,平均發病年齡比男性更年輕五歲。 就二○二一年國內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因肺癌死亡的人數有三千七百零五人,是乳癌的一.二七倍、子宮頸癌的六.○九倍,平均每天有十.一五名女性因肺癌致命。在肺癌面前,女性族群更顯得更為「脆弱」,需要留意肺癌帶來的殺傷力與威脅。 全民皆須警惕,及早篩檢為上策 更令人膽顫心驚的是,肺癌可以說是初期無症狀的隱形炸彈。 由於肺臟本身並沒有痛覺神經,過往多是等到腫瘤體積過大、壓迫氣管之後,病患開始覺得喘、不舒服,或是發生遠處轉移時,才意外發現,然而此時都已到第三、四期,為時已晚,五年存活率已剩不到百分之十。 所幸現在已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LDCT)篩檢,不僅是醫師早期診斷的一大利器,甚至是當前早期肺癌篩檢最有效益的工具。 多年來,政府與醫界對此凝聚共識,也不斷致力推動國家政策往全民篩檢的方向邁進。在本書出版前一刻,我們很高興看到,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宣布,自二○二二年七月一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公費篩檢補助的訊息頒布,期望不久後的將來,這樣的措施可以更加普及,守護全民健康。 護肺、保肺,刻不容緩 為了揭開肺癌的神秘面紗,近年來,醫界投入許多研究,探究其致病因子,希望能更加有效的防治肺癌,甚至尋求根治之道。畢竟不單是臺灣或亞洲,肺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全球皆然,各界都相當關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發布的「二○二○年全球最新癌症」數據指出:全球肺癌新增人數為兩百二十萬;而在全球因癌症死亡的九百九十六萬病例中,肺癌死亡人數為一百八十萬例,遠超過其他癌症,位居癌症死亡人數第一位。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持續上修預估的死亡人數,對肺癌的威脅警示。 既然肺癌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加上節節攀升的發生率,更需要透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來提升治癒率與存活率。 逃離不了空汙、煙塵的我們,在兵荒馬亂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餘,別忘了肺癌的危險,對於這可怕的「三冠王」、「新國病」,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瞭解,超前部署,不能輕敵。 本書從陳晉興醫師診間最常見的問題談起,彙整大眾最關心的幾個議題加以解答,用Q&A的方式幫助大家快速建立正確認知。 我們也採訪了十位深具熱情與生命力的肺癌病友,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與抗癌經驗,企盼藉此帶給其他癌友更多信心與希望。 同時,我們分別從預防端與治療端提供讀者目前最新趨勢與最正確的資訊,包括日常生活保健注意事項、保護肺部的方法、如何提升免疫力、可以多做哪些運動。 倘若身邊已經有肺癌患者需要幫助,本書也介紹並分析各種最新治療方式,以此補足在診間短暫時間裡沒有辦法淸楚解說的部分,希望幫助大家瞭解現在有進步的醫療做為後盾,可以更穩定心情、專注對抗疾病。 雖然一本書的篇幅有限,做為一本家庭醫療保健工具書,我們盡可能讓內容豐富且完整;而回到我們的寫作初心,更希望這一本保健指南,能成為您傳遞關心的一只載體,有時候幾句溫馨提醒、多一些不怕嫌煩的防癌建議,都有可能挽救親友的健康。 ※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BA.5擴散將成主流病毒株 李秉穎曝就在這個時間點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指揮中心昨宣布國外入境者不用再PCR檢驗,但仍須深喉唾液篩檢,入境隔離維持3+4,而若登機前於境外確診仍不能登機,須待陰性後再登機。不過,外界質疑,指揮中心開放邊境速度太慢,也還不願意開放觀光。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指揮中心仍擔心疫情出現變化,開放措施保守一點,而依美國經驗,台灣再經1、2個月後,BA.5就會成為主流病毒株。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國內疫情趨勢目前在丘陵階段,但已有下降趨勢,只是下降速度緩慢,可是,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已在社區擴散,預估1、2個月後,也就是約在9月、10月間,將會成為主流病毒株。BA.5持續擴散,疫情是否會一發不可收拾?李秉穎說,他不覺得,因就其他國家BA.4、BA.5疫情觀察,均只有小幅上升,「規模不會太大」,因疫苗接種還是有產生一定的保護力。不過,也不排除往後還會出現其他變異株。「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表示,國內單日確診人數忽高忽低,是否表示疫情尚未過去?李秉穎說,確診人數有如海浪一樣每天都有波動,必須看長遠趨勢,尤其每天染疫死亡人數慢慢降低,主因是人體免疫力對重症、死亡已有抵抗力,同時長者染疫情形也有降低,死亡人數減少,雖然疫情轉移到兒童族群,但兒童染疫重症、死亡率低,另一方面,群體免疫力增加也扮演重要角色。李秉穎說,依指揮中心統計,現在邊境管制3+4天,但隔離3天後確診比率為47%、接近5成,台灣若要開放邊境,可以比照其他先進國家的管制措施,但大家對BA.4、BA.5進入社區後,仍有疫情可能會很慘的印象,導致指揮中心開放措施趨於保守。國內疫情趨緩,戴口罩政策可以取消嗎?李秉穎說,口罩暫時應無法脫下,而戴口罩不僅可以防病毒,還可以防空汙,且大家已養成習慣。外界關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上任後,指揮中心防疫是否有鬆散情形?李秉穎說,他感覺沒有明顯變化,因目前防疫管制措施為持續放鬆過程,速度沒有很快,也沒有很慢。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鼻塞、鼻涕倒流是過敏還是鼻竇炎?醫教你從2點判斷
台灣鼻竇炎盛行率高達20%,加上環境潮濕、空氣汙染、人口密集等問題,讓許多人飽受鼻竇炎之苦。鼻竇炎長期出現鼻塞、鼻涕倒流等症狀,還會造成面部腫脹、有疼痛感。醫師建議,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平時做好鼻竇、鼻腔保養,減緩發炎情況,也能恢復生活品質。鼻竇具重要免疫功能,可抵抗外來細菌、病毒、菸害等。鼻竇位於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空腔也與鼻腔相通,鼻竇分別有四對空腔,分別是位於前額的「額竇」、位於鼻腔外側的「上頷竇」、位在兩眼中間的「篩竇」,以及在鼻腔後上部的「蝶竇」。空腔內表皮稱為「黏膜」,分泌出來的黏液可協助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鼻竇具有重要免疫功能,可抵抗外來的細菌、病毒、菸害等。鼻竇炎分為急性及慢性,若為急性鼻竇炎,發作時宛如感冒症狀,會出現流黃膿鼻涕等,基本上服藥一周即可好轉。空汙吸菸、過敏、鼻竇解剖變異,慢性鼻竇炎三大原因。蔡易錚指出,慢性鼻竇炎則是鼻竇長期發炎、化膿,加上鼻腔黏膜纖毛產生變異,鼻息肉或肉芽組織不斷增生,讓鼻竇與外界的通道口愈來愈小,導致膿液排不出,不斷堆積在內,形成惡性循環,患者也一直有黃綠色鼻涕、鼻涕倒流、眼部額頭悶脹痛、嗅覺變差、鼻塞等症狀出現。蔡易錚表示,形成慢性鼻竇炎常見三種原因,包括空汙或吸菸者、遺傳過敏性體質者,及本身鼻竇解剖變異者。遺傳性體質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若本身鼻竇解剖變異,也會因細菌或病毒入侵後不容易排出,堆積在鼻竇內成為鼻蓄膿,導致發炎變成鼻竇炎。持續發炎腫脹,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潛水夫病。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台灣屬於潮濕的海島天氣,加上空汙問題,都是鼻腔黏膜的潛在危險因子,容易讓鼻腔黏膜長期處於過敏狀態。且黏膜系統連結鼻腔、鼻咽到耳朵,若持續發炎腫脹導致循環不佳,除了鼻竇炎,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潛水夫病等。孫萬烜表示,像是感冒或新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症狀多類似鼻竇炎表現,包括鼻竇肥厚、過敏、發炎。若症狀持續不超過三個月,屬於急性鼻竇炎,可透過藥物控制,讓黏膜發炎狀況穩定下來;但若超過三個月,黏膜持續處於肥厚狀態,導致長年蓄膿或黏液,則成為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感冒鼻涕多清澈或黃白,鼻竇炎是黃綠色。不過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感冒症狀相像,蔡易錚表示,過敏性鼻炎的鼻水、鼻涕屬於較清澈或白色,臉部不會腫脹;鼻竇炎的鼻涕多為黃綠色,感冒的鼻涕多為清澈或黃色;感冒復原時間約3至5天症狀就緩解,慢性鼻竇炎症狀不會很快緩解,基本上持續超過三個月。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鼻竇炎是局部發炎及感染,典型症狀是鼻涕濃、鼻涕有臭味、咳嗽、鼻涕倒流等,患者很少會發燒,但有時感染嚴重、範圍較大,病人可能也會頭暈頭痛,或是在鼻竇所在的臉部對應位置有痛感,例如額頭痛,嚴重時甚至有失明或腦部感染的風險。「鼻竇炎大多是兩側,如果是單側要特別注意。」周慶明提醒,單側鼻竇炎可能是黴菌感染、長腫瘤,也可能是牙齒的問題,需要耳鼻喉科和牙科合作,才能治得好。因為鼻竇的天花板上面是腦,地板底下就是牙齒,臨床上看過牙齒發育異常,長到鼻竇裡,或是植牙打太深,這些都可能會導致鼻竇炎。輕微鼻竇炎 可用洗鼻器自行清洗蔡易錚說,民眾平時若感覺鼻塞、有黃綠鼻涕出現,可到藥局購買一般洗鼻器,搭配生理食鹽水做鼻腔沖洗,緩解鼻竇炎症狀。輕微鼻竇炎患者只要透過簡單洗鼻即可改善症狀,但若沖洗鼻腔後症狀沒有改善,建議到醫院進一步做內視鏡等檢查,評估是否用藥或手術治療。
-
2022-07-28 醫療.皮膚
衣架、曬衣夾也要定期清潔!醫指6影響,不明發癢多留意!
衣服穿過、髒了會拿去洗,不過衣架、曬衣夾就鮮少有人會特別清潔,若仔細看或許會發現上面其實已經有不少灰塵,而這只是肉眼看得到的,更多的是看不到的有害物質。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日常除了清潔衣物,也建議定期清潔曬衣用品,更有助確保皮膚健康。 衣架、曬衣夾也要定期清潔,不明發癢關鍵可能就在這! 曾奕騰醫師表示,衣架長期沒有清潔的習慣,上頭存在各類的細菌、黴菌等有害物質,將可能提升皮膚疾病的機會。以皮膚感染來說,人體皮膚最常見的黴菌感染為皮癬菌,可存在於人體、動物、土壤、及各類物品等,自然包括衣架,臨床上雖然因衣架引起感染並不常見,但也還是有可能發生,特別是身上有傷口、濕疹部位,在足夠的時間及菌量接觸就有可能造成感染。 而即便沒有形成皮膚感染,細菌或黴菌的菌絲、孢子仍可能因表面的蛋白或其他抗原、代謝產物,對人體造成接觸性過敏或刺激,使得皮膚發癢,尤其像是孩童、年長者、過敏族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等,皮膚屏障較為脆弱的族群機會更高。另外,若是金屬材質也需留意生鏽所帶來的破傷風桿菌,若與傷口接觸應盡快就醫。 除了細菌、黴菌外,室外空汙的懸浮粒子也會對皮膚造成影響,例如PM10、PM2.5,污染氣體CO、CO2、NO、NO2、SO2等,近年有不少研究就發現,空氣汙染易使得異位性皮膚炎惡化、增加皮膚濕疹發生率,也有部分研究指出與蕁麻疹、皮膚老化、皮膚色素斑點等有關,這些汙染物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影響。 若時常發生皮膚癢、私密處癢等,卻又想不出自己有接觸到什麼樣的過敏原,除了檢查衣物本身是否有發霉,或許可以檢查、回想一下自己的衣架、曬衣夾等,是不是已經很久沒洗了?或根本沒洗過?或許問題就出在這。 衣架、曬衣夾每周清一次,有助減少皮膚癢等皮膚問題! 為避免皮膚不必要的困擾,曾奕騰醫師建議曬衣用品也應保持定期清潔的習慣,尤其留意較不會接觸到衣物、較容易堆積灰塵處,雖然衣架常會使用到的部位較不易堆積灰塵或髒汙,但較少接觸到的地方就有可能,灰塵、髒汙等也可能由此飄落。 建議可每星期以清水或酒精擦拭,並風乾、擦乾避免水分滋生細菌、黴菌。也時常檢查是否有磨損、生鏽、發霉等,一旦發現生鏽或發霉就更換。也留意材質,如木質易發霉、金屬材質易生繡,兩者皆不宜掛剛洗好的衣服,可更換為不鏽鋼或塑膠等。時時作好清潔,更有助保護皮膚健康,對皮膚屏障較脆弱的族群也多一份保障、少一份不必要的困擾! 《延伸閱讀》 .沐浴乳、洗髮精別裝水!醫指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醫指好不了4關鍵,6招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罩新規認定難、民眾亂、執法不易…地方頭大
中央宣布鬆綁防疫戴口罩新政策,其中不少規定令民眾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多表示尊重,但未來認定困難,民眾多靠自主管理,不少機車騎士表示為防空汙仍會戴口罩,也有人建議炎炎夏日應開放戶外全都不用戴口罩。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坦言,中央提出口罩鬆綁大方向,地方政府認定上的確會有困難,如民眾遭檢舉外出未戴口罩、可以主張是在散步。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原則上依民眾所處環境、人際緊密度做為裁罰標準。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可逐步從風險低的場所逐步放寬口罩禁令。桃園有民眾表示,炎炎夏日,出門隨便走兩步都快被口罩裡的汗淹死,外出應開放不戴口罩。不少民眾對「散步」不用戴口罩的新制充滿疑惑,有人問走在路上算不算散步?散步過程中邊逛街、邊買東西要不要戴口罩?新北市騎車通勤的王先生說,可以不戴口罩很開心,但停車後還是要戴口罩,一穿一戴可能就會搞丟或弄髒,徒增困擾;機車困在上下班的車陣中有許多廢氣或揚塵,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戴口罩。倒不如全面解禁,讓國民生活、經濟活動快速恢復正常。指揮中心宣布騎車不用戴口罩,不少民眾表示仍會繼續戴。台北的柯姓民眾說,本來騎車就會戴口罩,畢竟空汙太嚴重,防汙也防曬。台中黃姓女機車騎士說,中央放寬騎機車免戴口罩的防疫鬆綁很無感,機車族大多會戴口罩,因為要防空汙、廢氣、灰塵,是重要的基本防護,「叫我騎機車脫口罩,我還不敢呢!」台南市民林啟芳表示,早在疫情之前,機車族多會戴口罩,有沒有放寬影響不大。民眾指出,騎機車不用戴口罩,但停等紅綠燈時,可能和不特定人士近距離接觸,中央標準區分很奇特,也難執法。在建築工地打零工的廖姓男子表示,規定改來改去,大家根本搞不清楚。李女表示,乖乖戴著比較好,畢竟現在又有BA.4、BA.5。但也有人開心說,熱得要命,且全罩式安全帽難維持口罩完整性,現在終於鬆綁不用被悶住。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空汙、可變美…戴口罩措施放寬 民眾決定繼續戴原因五花八門
新任指揮官王必勝宣布,即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措施,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免戴口罩,外界質疑口罩拿下後忘記戴回的情況將變多,北市衛生局表示,靠民眾自主管理,不會加強稽查;不少民眾表示,戴口罩可防空汙、防曬。衛生局專委紀玉秋表示,中央宣布防疫政策,希望市民能秉持「防疫人人有責」的態度,像是先前規定自主防疫,需快篩陰性才能出門,但其實是部分抽查而已,還是要靠民眾自主管理。紀玉秋表示,不會加強稽查,防疫人力也不會做這些工作,但若有人檢舉,需要出示相關事證、照片等,經查證屬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6條同法70條規定,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北市警察局表示,新制實施不會特別加強人力稽查,現在沒戴口罩的人幾乎沒有了,但警員看到也不會忽視,會適當提醒,但屢勸不聽者還是會依法處置。針對騎車不用戴口罩新制,不少民眾表示,自己仍會繼續戴口罩。北市柯姓民眾說,她本來騎車就會戴口罩,畢竟空汙太嚴重,戴著防汙也防曬;陳姓民眾說,騎車最怕前面吐痰、口沫,而且戴上口罩人人都是帥哥美女,自己還是會繼續戴。李女表示,乖乖戴著比較好,雖大多數人都已確診,但病毒還在,誰知道哪天自己身邊出現超級病毒帶原者;但也有人開心表示,之前環島熱得要命,戴著口罩差點中暑,現在鬆綁不用被悶住,而且全罩式安全帽很難維持口罩完整性。
-
2022-07-14 醫療.耳鼻喉
傷肺失嗅覺 頑固性鼻竇炎沒聞出瓦斯漏氣
經常鼻塞、流鼻水,58歲陳姓水泥工多年來飽受鼻疾之苦,原本體質過敏,工作時又常沒戴口罩,鼻過敏症狀嚴重,難以入眠,且呼吸功能及嗅覺變差,一天家裡瓦斯外洩,他竟聞不出來,幸好妻子察覺異狀,緊急處理,才化解一場致命危機。其實,這名陳姓男子7年前也曾因嚴重氣喘,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兩側鼻腔鼻息肉增生,經過手術切除鼻息肉,並使用類固醇噴劑後,症狀大幅改善,終於可以安穩地睡覺。但幾個月後宿疾再度復發,抽血檢驗「過敏抗體指數(IgE)」,超過200,屬於第二型過敏反應,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之「頑固性鼻竇炎」,即使再度手術,術後仍會反覆發作。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台灣空汙嚴重,加上環境潮濕,許多民眾有鼻過敏困擾,導致全台慢性鼻竇炎盛行率偏高,接近兩成,人數超過400萬人。鼻竇炎症狀為鼻塞、鼻涕倒流、臉部疼痛、嗅覺或味覺改變,甚至喪失。急性發作時,服用抗生素,平均治療兩周,症狀就得以緩解。不過,第二型過敏反應所引起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藥物療效不佳時,即使透過手術切除鼻息肉,搭配類固醇鼻噴劑,仍容易復發。黃啟哲說,這類慢性鼻竇炎患者反覆發作,治療難度極高,被列為「頑固性鼻竇炎」,估計全台約20、30萬人,主要症狀為鼻塞、嗅覺異常,易合併氣喘,幾無睡眠品質可言。以陳先生為例,接受手術,但治療效果有限,去年11月因嚴重氣喘、呼吸急促,就醫確診為急性肺炎,肺葉組織裡充滿鼻涕黏液,醫師立即收治住院,除了使用抗生素,並合併生物製劑,效果良好,幾天後嗅覺恢復正常,且鼻息肉萎縮,呼吸順暢。黃啟哲表示,新型生物製劑可精準調控發炎物質,阻斷特定的細胞介質,抑制發炎反應,且副作用低,有助於改善相關過敏症狀,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鼻息肉等。儘管治療效果顯著,約可降低七成復發風險,不過,「頑固性鼻竇炎」患者必須定期回診,施打生物製劑,否則隔一段時間之後,仍可能復發,但健保尚未納入給付,一般家庭恐難自費負擔。頑固性鼻竇炎患者為肺炎高風險族群,黃啟哲表示,鼻息肉增生,就會堵住呼吸道,以致嗅覺異常,合併氣喘,肺部功能愈來愈差,容易導致肺炎住院,造成健保財務負擔。為了幫「頑固性鼻竇炎」患者請命,鼻科醫學會日前向健保署提出「生物製劑健保審核指標」,如氣喘、鼻息肉,且經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輔以血液檢測「過敏抗體指數(IgE)」和過敏原,及血液中或組織裡嗜酸性白血球的比率或總量等。期盼健保 早日納入給付範圍,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易喘、腦霧、疲勞?營養師教這樣吃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1)呼吸道問題:胸悶、易喘等。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嫚嫚營養師表示,以呼吸道來說,抵抗病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黏膜,其為「體內的皮膚」,幫助抵抗外界侵害,所需的重要營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兩種營養常會一起討論,類胡蘿蔔素在進入人體後也有部分會轉換成維生素A。其可保護黏膜維持健康、幫助調節免疫,可從深綠色、黃色、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如菠菜、胡蘿蔔、紅莧菜、紅辣椒、地瓜葉、南瓜等。動物食物來源也有,但較不建議,多存在於如豬肝等內臟,除了脂肪量較高,也有毒素累積較多的疑慮,因此植物性來源為佳。 槲皮素:另外,對於呼吸道、肺部保養,受到不少研究關注的營養素,也包括了槲皮素,其為具有抗氧化、抗過敏、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來源常見包括帶皮蘋果、洋蔥、蔓越莓、地瓜葉、甜椒、紅酒等,已有不少對此進行哮喘的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每周吃兩個蘋果哮喘發生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有定期攝取槲皮素有助降低空汙、吸菸等傷肺風險,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2)腦霧:注意不集中、健忘、恍惚。染疫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恍惚等腦霧情況,嫚嫚營養師表示其主要為腦部發炎的現象,也可透過營養攝取幫助改善。 Omega-3、卵磷脂:大腦脂肪含量非常高,約佔整體的6成,保養重點就會在好的油脂,如Omega-3和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適度補充魚油有助腦袋靈活,因為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3來源。其他來源也包括鯖魚、鮭魚、秋刀魚等動物性來源。植物性的奇亞籽、亞麻籽也攝取得到,但轉換率較低非首選,以動物性來源為佳。而若要從魚油營養品直接攝取,因可分EPA、DHA,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以防血脂再升高,其他像是小朋友、青少年、孕婦、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或是補充混合型也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卵磷脂,其為大腦的重要營養素之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有助維持正常腦部神經傳遞,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等,營養來源包括黃豆、納豆、豆腐、雞蛋等。 維生素E、B群:維生素E對於腦部也是重要營養,有利於細胞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如防護罩一般,對於腦部神經細胞、血管細胞等都有所幫助。血管健康也攸關養分、氧氣至腦部的運送,維生素E兩者兼顧。常見的維生素來源有堅果、葵花子、榛果、杏仁果、松子、橄欖油、亞麻仁油等植物油。而民眾熟悉的B群,除了提升精神以外,對於消除腦霧也是有所幫助的。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3)疲勞: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嫚嫚營養師指出,構成疲勞的原因非常多也相當複雜,不過因染疫而起的關鍵主要也是在於發炎,飲食上也可從抗發炎著手。 B群:民眾所熟悉的B群,如前述除了有助解除腦霧,也有利於提升精神,不過需要留意的是,B群於此應視為強力輔助而不是主攻,也就是說前提需有足夠的熱量、能量、營養,B群才有辦法助攻。有相當多的種類,除了營養品外,大方向來看可從糙米、雞蛋、香菇、豬瘦肉中攝取。 維生素C:另外常見的維生素C也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缺乏者常見的表現症狀就包括疲勞、活動力下降,而充足者則有注意力及工作力提升的表現。來源可從各種新鮮水果攝取,不建議烹調、打成果汁,以避免消耗。一天兩拳頭,挑當季水果即可,不用局限於某種水果。另外,飯後攝取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生理期女性等缺鐵者、有缺鐵性貧血者可考慮。 檸檬酸:同樣於水果中有利於恢復元氣的,也包括柑橘類水果中的檸檬酸,其在體內可形成將食物營養轉換成能量的「檸檬酸循環」,充足的檸檬酸也對解除疲勞有所幫助。 Q10: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Q10也有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幫助身體產生能量、抗氧化,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常見於花生、芝麻、沙丁魚、酪梨、核桃等各種食物。不過孕婦、15歲小孩、哺乳婦女、抗凝血劑等藥物不適合補充Q10,可能有交互作用疑慮。 鋅:坊間常見鼓勵男性攝取的生蠔也是很好的消除疲勞食材,不過其實不僅限於男性,其關鍵在於鋅,鋅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就像B群一般,缺乏者容易顯得疲勞、嗜睡、食欲降低、味覺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蠔以外,其實牡蠣等各類的貝類、海產類普遍都攝取得到,而南瓜籽、腰果、奇亞籽也吃得到。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地中海飲食有助改善後遺症!嫚嫚營養師提醒,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營養素或食物可以對抗新冠肺炎或改善後遺症,若要從飲食著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出健康的身體,也就是「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 染疫後盡量別這樣吃:營養師指出,目前被公認最不建議、最危險的飲食方式就是所謂的「西方飲食」,當然西方飲食也有健康的,不過普遍為高飽和脂肪、高精緻糖、高加工,這些也是被明確定義紀載的,如漢堡、可樂、披薩等,高鈉雖未被記載,但也常見於高加工食物中。而即便不是西方食物,但符合上述特性的自然也包含在內,例如鹽酥雞等各種台灣傳統炸物,這類都是人們常聽到的三高來源。不少研究發現,常常習慣這類飲食者,會經常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症狀也會比較嚴重,越接近這樣的飲食方式,染疫後重症、死亡率風險就越高。 地中海飲食助改善後遺症:地中海飲食是各界專家普遍公認的最佳飲食方式,前述的營養在地中海飲食中都吃得到,又或者說,地中海飲食主要就是由上述所組成。不論對於染疫前的免疫系統維持,或是染疫後的身體修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飲食方法。 吃法很簡單,蔬果多元多色,蛋白質以雞肉、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油脂使用橄欖油等好油,可用辛香料抗發炎,並喝足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日常培養運動習慣。 澳洲在2019年就曾作出研究,觀察到飲食模式越接近地中海飲食的族群肺部功能越佳,也有研究發現染疫後中重症的發生機率會相較更低。建議民眾日常可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他想吃的可以一周安排幾次就好,彈性的調整,不論對疫情或日後生活養生都非常有幫助。 《延伸閱讀》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重症醫詳解。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營養師: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7 癌症.肺癌
婦人沒抽菸卻咳血得肺鱗癌 靠多重療法才撿回一命
新竹一名78歲婦人因咳血前往中醫大新竹附醫求診,卻被診斷出肺鱗癌第四期,腫瘤已經長到近4公分,不過婦人並無抽菸,醫師認為可能原因除了二手菸、空汙等環境因素,也有可能是家族遺傳,幸好透過多重療法治療,終於保住婦人一命。胸腔科主任莊子儀指出,肺鱗癌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症,因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薄而扁平如同鱗狀,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往往發現時候已是中、末期,且好發於抽菸男性。由於該名婦人的腫瘤頗大,甚至走路都喘,只能坐輪椅代步,醫院因此採取放射線治療,後再搭配化療、自費免疫療法,以及施打最新的雙免疫藥物,才控制住病情。對於這類年紀較大的肺癌患者,通常家屬都會擔心治療過程副作用難耐,為了隨時掌握病人治療副作用情況,使病人治療不中斷,就需仰賴醫院個管師定期關懷,並掌握治療進度。醫師表示,如果家中親屬有肺癌病史、即便不抽菸,仍需留意罹癌機會是平常人的4倍,因此即早診斷治療更形重要,建議家中若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可定期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早期肺癌,即使0.3公分的病灶也能發現追蹤,針對肺部結節或是毛玻璃病變做定期監控。
-
2022-06-0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知道「PM2.5」竟會影響心血管嗎?營養師揭:這3種蔬果,養肺又降低罹癌率
日前衛福部公布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排名第一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形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們都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 台灣的空氣汙染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工業污染或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境外空氣汙染大約會發生在每年冬季,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供下列幾項建議,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2011年功能性食物期刊(Food and function)刊登內容指出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包括:吲哚(Indoles)、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與異硫氰酸酯(Isothiocynates),可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白/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 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中,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 茄紅素蔬果: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蔬果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2014年WHO指出「PM2.5」空氣汙染,除了直接影響到呼吸系統疾病之外,與心血管及癌症皆具有強烈影響關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醒民眾,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抗空氣汙染帶給人體危害之外,記得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才能做到對自身健康狀況徹底瞭解及有效管理。 作者簡介_潘富子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健康講座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輔仁大學 營養科學系碩士經歷:聯夏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師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第一次在兒子面前哭了!」一個醫師爸爸心聲:供孩子在美國念書,卻父子疏離...「愛」很難,「愛的好」更難 「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誰更容易發生?如何治療?「長新冠6大疑問」一次解惑
-
2022-05-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室內空氣品質差 與肥胖大有關係!台大醫: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影響最大
2021年11月,台大醫學院和台大公衛學院合作的研究,發現室內的氣態汙染物竟然與肥胖的指標相關。這篇研究由我和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陳佳堃副教授,以及全球衛生中心吳涵涵助理教授共同發表,值得我們重新檢視室內的空氣品質與健康的關係。多數人一天80%的時間在室內,空品對健康影響大。大部分人一天80%以上的時間待在室內,所以室內空氣品質好壞,與健康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比如肺癌病人,他所處的環境、呼吸的空氣可能跟肺癌相關,那麼辦公室以及居家室內的空氣品質,絕對扮演某種重要的角色。目前的醫療環境裡,病人太多了,醫師能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常常只有診斷疾病、開藥、開刀,為病人尋找最佳的診斷以及最好的治療方法。但病人所期待的,是醫師幫他(她)找出生病的原因,疾病的根源在哪裡?但是醫師的時間、能力及所學也相當有限,對於病人高度的期待,難以達成。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對肥胖的效應最強,其次為二氧化碳。室內空氣汙染的研究,相當辛苦也不易,因為必須把健康及空氣品質監測的儀器,帶到居家或工作場所,做較長時間的檢測;還要檢測人體的生理資訊以及健康指標,最難的就是受測的健康族群或者是病人必須同意。我們在2017到2018兩年間,利用暑假期間到60個居家、總共127位受試者的室內環境,檢測他們的24小時空氣品質,包括室內的PM 2.5、PM10、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室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TVOC)、甲醛濃度。加上邀請每一位受試者接受體脂計測量,以及血液生化的檢查,定義體脂率比較高以及肥胖指標較高的,當作是肥胖組。我們發現,室內的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以及其他氣態汙染物,皆與肥胖指標相關。經過控制多變量分析之後,發現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與室內的二氧化碳,和肥胖的相關性最高。而當二氧化碳與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一起考量時,後者對於肥胖的效應是最強的,相對風險將近兩倍。家具、廚房櫥櫃及清潔劑,都可能是汙染物來源。此研究主要的限制,是人數較少、檢測的居家樣本數也不太夠,可是在127個受測者裡面,經過控制與肥胖相關的干擾因子之後,我們仍然看到了如此清楚的結果。所以這個研究是值得我們重視以及注意的,如何減少居家室內氣態汙染物的汙染,才能減少肥胖的風險。居家中的家具、廚房櫥櫃及清潔劑,皆是需要注意的來源。此研究也指出,如何減少室內氣態汙染物,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室內空氣的通風換氣,所以並不是打開窗戶風就會進來,而是要有一個主動式的通風換氣系統,或者是加上有被動式的良好通風環境,能夠帶動室內空氣的交換。所以開窗、開門,或者是開兩個窗戶,或者是加上一個主動式的抽風扇,將室內的空氣抽出去,比較可以增加室內空氣流通,以及換氣的效果。我們今年也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大傳播的控制,在台大醫院參加了兩次環境防疫的記者會,提出了如何增加室內通風換氣的方法,可掃QRCODE閱讀。閱讀論文:Recommendations for ventilation of indoor spaces to reduce COVID-19 transmission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Indoor Gaseous Air Pollution and Obesit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60 Households
-
2022-05-16 失智.大腦健康
你不知道的「12項失智症危險因子」!空污、新冠肺炎都要小心
過去有些因子你可能認爲看似和失智症無關,但其實對我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頂尖醫學期刊《刺絡針》的委員會,在二〇二〇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上,提出最新版本的失智症預防措施。委員們認為,只要能預防下列十二個危險因素,就能夠預防或延緩百分之四十的失智症病例發生。失智症12項危險因子1.早年教育水準不足2.聽力退化3.腦外傷4.高血壓5.缺乏運動6.糖尿病7.心血管風險8.過度飲酒9.肥胖10.抽菸11.憂鬱症12.空氣汙染知道了12項失智症風險因子後,我們來了解一下「聽力退化」、「腦外傷」、「抽菸」、「空氣汙染」這4項,會對大腦造成什麼傷害。聽力退化 最好及早治療聽力乍看之下跟腦力好像沒什麼關係。但「語言功能」和「人際溝通能力」都會對認知功能有影響。當我們年紀大而開始聽力退化時,會因為聽不到或聽不清楚別人說話,而對與人溝通、互動漸漸感到吃力或挫折。長久下來,不與人交談互動,會使大腦所受的外界刺激跟著減少,因此提高了失智的風險。 研究發現,如果有助聽器的幫助,便可以減少人們的認知能力退化。因此當發現自己聽聲音變得吃力時,不要覺得反正對生活沒有大礙、不痛不癢就放著不管,提早介入治療是預防失智症的關鍵。腦外傷 造成失智風險講到腦部受傷,我們可能會先想到腦中風、血栓造成的問題。然而腦部受到外力衝擊而造成的腦外傷卻常被忽略。過去有份研究針對近三萬名有過腦震盪的成人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常人的一倍。 造成腦外傷的因素可能比我們想得更為常見,比方說車禍、運動受傷、跌倒受傷、從高處墜落、被人或物品打到、撞到,不管是頭部受到撞擊或產生撕裂傷都算。因此,除了平常訓練大腦之外,也要好好照顧、保護頭部,騎車、開車、走路時謹慎注意安全, 記得戴安全帽和繫安全帶,家中容易從高處掉落的東西要固定好,起身時容易撞到頭的凸出物也要盡量用柔軟物包覆(或盡量去除)等。抽菸和空氣汙染 損害大腦研究顯示,抽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更可能罹患失智症。但好消息是,即便你是從年輕就養成抽菸習慣的老菸槍,老了之後才開始戒菸仍是有幫助的。研究調查五萬名六十歲以上的男性,發現那些戒菸超過四年的人,在戒菸之後的八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持續降低。 吸入髒空氣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已經成為共識。然而二〇一八年一項研究顯示,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大城市「墨西哥城」,有大量三十至四十歲的成年人腦中,竟被發現典型的阿茲海默症病徵──大腦斑塊,甚至某些嬰幼兒的腦部也有類似現象。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病徵和空氣汙染有關。另一項同期於英國發表的研究,則追蹤了十三萬名五十至七十九歲的倫敦居民長達八年,他們發現這個以霧霾著稱的城市中,暴露在空氣汙染時間越長的人,越容易罹患失智症。台灣的學者們則在類似的調查中,也發現阿茲海默症和懸浮微粒PM2.5特別有關。 原因在於,當我們吸入這些懸浮微粒時,它們可能沿著嗅神經進入腦內,或是透過肺臟進入血液,再進一步流入大腦內,造成大腦損傷。雖然空汙是個人難以改變的大環境問題,但在生活中,除了戒菸外,出門跟打掃時戴口罩、做飯時開抽油煙機、避免在空汙濃度高的時候出門運動等,都是我們可以保護自己的方式。 新冠肺炎患者 腦內嚴重發炎至於二〇二〇年初引起全球疫情擴散的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也可能有關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深度分析了八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研究人員指出,過去只有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這類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 基於這些發現,國際失智症協會擔心未來失智症人口可能會更迅速增加,因而提醒大家注意防疫,即使是輕症感染者,也不得不謹慎面對病毒對腦部發炎所造成的影響。(本文出自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Momo購物網、誠品線上
-
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愈來愈多人確診,感覺周遭空氣都有「毒」?專家籲做7件事 大減住家、辦公室病毒量
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所幸確診者以輕症居多,台灣與病毒共存之路勢在必行,面對病毒到底該做哪些準備?又該如何減少辦公室、住家被病毒感染的機會?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蘇大成受訪表示,病毒本身約是奈米微粒大小屬於生物氣膠,這樣的病毒容易懸浮在住家或辦公室環境中,並靠著空氣傳播且能持續存活、保有感染力一陣子。 同時,空氣汙染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使得確診者的病情加重,因此防制空汙相當重要;蘇大成呼籲民眾,要做到以下7件事,減少周遭環境的病毒量。 一、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 「如果可以,盡量減少去密閉空間」蘇大成建議,而如果是在家或者辦公室,請打開門窗,讓新鮮空氣在環境中流動,假如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建議諮詢專家後加裝排風扇使用。 二、勤打掃、多擦拭物體表面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在光滑的金屬和塑膠固體表面上存活好幾天、甚至長達1個月的時間。 多打掃、擦拭住家或辦公空間的桌子、家具並清潔室內環境,不僅減少室內灰塵也可降低病毒在室內逗留機會。 三、善用空氣清淨機、除濕機 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如果是在密閉空間可存活3小時以上,建議使用具有HEPA負離子淨化空氣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有助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減少密閉空間的病毒量。 四、用塑膠蓋遮住浴廁汙水孔 由於集合式的公寓、華廈或社區大樓內的汙水排水系統多為「共管」,出入的氣孔也相通,一旦民眾在浴廁開啟抽風扇就會形成負壓空間,汙水管的異味和病毒也會跟著氣流抽進來。 蘇大成建議,浴廁汙水孔不需排水時,應該用塑膠蓋遮住,「如果建築物能有獨立的排水系統和排氣系統最佳,就沒有這項問題」。 五、如廁後蓋上馬桶蓋再沖水 病毒可在確診者排泄物中最長可存活20天,建議如廁後,先將馬桶蓋蓋上再沖水,避免病毒噴濺出來、在浴廁內飄散。 六、營造居家芬多精環境 蘇大成表示,很多草本科和木科植物會釋放出芬多精,已被證明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例如薄荷、蘭花、菊花、樟樹、和榕樹等,建議蘭花可種在室內,薄荷和菊花種在窗台或陽台,樟樹和榕樹可種室外。 如果室內裝潢若能選擇含有芬多精的原木材料,例如柳杉、檜木、肖楠等,也有助抑制室內的病毒和細菌。 七、來安排一場森林旅遊吧 蘇大成指出,芬多精除了能降低PM2.5、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活化人體的自然殺手細胞(簡稱NK細胞),而NK細胞會對抗外來的病毒及癌細胞等異物,增加人體抗癌和抗病毒的能力。●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家裡有人確診COVID-19,我該怎麼照顧?哪些症狀要送醫?事先該準備哪些藥品?.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
-
2022-04-3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疫情險峻,但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傳播,根本原因在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經由空氣傳染及環境傳播,才是疫情難以控制的主因。針對密閉空間的氣膠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控制疫情。空汙影響免疫功能 易感染環境傳播因素,包括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空汙影響、廁所及下水道系統及氣候因素等。目前學界發現新冠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病毒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新冠病毒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都呈正相關。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汙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並影響免疫功能,讓感染機率增加、使感染者病情更嚴重。上完廁所 蓋上馬桶蓋再沖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原木材質 取代不鏽鋼、塑膠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另外,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也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如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建議如下: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並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2.室內環境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懸浮微粒,減少生物性氣膠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所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室內抗病毒清潔法則。3.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建議使用含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4.種植可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室內盆栽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除了居家變得美觀又清香外,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善用空氣清淨機:使用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抗病毒的飲食習慣:多攝取含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還有唇形科香草植物,如薄荷、紫蘇、九層塔等。7.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日本學者皆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或旅遊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進而增加抗癌能力。義大利研究也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新冠死亡率低,可能是與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有關。跟著節氣 食補抗疫1.穀雨剛過,天氣變得又濕又熱,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適合昆蟲,細菌及黴菌滋長。建議除攝取適當的肉類及蛋白質,瓜藤類及綠色蔬菜有助清涼解熱抗發炎。2.蔥薑蒜辣是華人常用主菜配料,建議將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絲,用白醋、香油、糖、鹽調味,做成「老虎菜」,有助抑菌及胃口大開。3.清涼湯品可考膚冬瓜茶、青草茶,以及綠豆蓮子、石花菜、白木耳湯,可自己搭配,注意不要太甜。4.疫精期間,預防及輕症患者可每天泡一杯薄荷或薄荷紫蘇茶。家裡也可以準備一些薄荷醇,清涼解熱抗發炎,又可提升血氧量及抗病毒。
-
2022-04-26 該看哪科.中醫
春末乾眼症患者增多 中醫教以茶飲、按摩減緩不適
● 氣候乾燥、空汙、熬夜,眼睛易乾澀不適● 起床後熱毛巾敷眼,緩解眼睛乾澀● 眼睛問題忌吃辛辣食物和冰品,可多吃蔬果食療春天氣溫變化大,四月天漸熱,氣候乾燥、紫外線強,空氣品質不好,易使眼睛分泌淚水不足,乾眼症患者激增。許多人常熬夜追劇、玩線上遊戲,導致睡眠不足而虛火、肝火上升,紛紛出現乾澀、癢、疲勞等乾眼症症狀。在春末時節,中醫門診因乾眼症求診患者增加。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指出,此時節氣候乾燥,陽光紫外線強,加上空汙影響、眼睛過敏,常滑手機藍光刺激傷眼,又睡眠不足、體內缺水,容易使眼睛乾澀、疲勞。因此,應避免過度用眼外,春天宜養肝,可以透過茶飲、按摩護眼穴位等方式,緩解改善乾眼症狀。熬夜肝腎陰虛 眼睛易不適隨著每個人體質不同,乾眼症會眼睛乾澀,也常出現眼睛紅、癢、畏光、流淚、刺痛、眼皮重、流眼油等症狀。黃中瑀認為,眼睛問題受肝經和腎經影響最多,肝腎陰虛都會出現乾眼症。肝陰虛,多半是熬夜失眠造成,「肝開竅於目」,「肝受血,目能視」,肝血充足,眼睛會明亮才看得清楚;體液、淚液受腎臟控制,常熬夜,腎陰虛、腎水不充足,尤其更年期的人因腎氣匱乏而肝陰不足,眼睛易乾澀不適。熱毛巾或手搓熱 熱敷眼睛中醫改善乾眼症有方法,眼睛穴位按摩是重要方式之一。黃中瑀建議,早晨起床後,可先以40℃熱毛巾熱敷眼睛三分鐘,或是用雙手掌心搓熱再摀住眼睛熱敷,之後再輕按壓眼周的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四白、太陽等穴位,可以讓眼皮鬆弛,血液循環更好,幫助淚液代謝,緩解眼睛乾澀、恢復疲勞。菊花枸杞決明子茶 可改善飲食上,眼睛問題最忌吃辛辣食物和冰品,黃中瑀建議,可以多吃蔬果食療,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葡萄及深綠色蔬菜等,多吃魚和雞蛋,更要多喝水補充水分。中藥茶飲也可以改善乾眼症狀,黃中瑀推薦,可以飲用「菊花枸杞決明子茶」,以適量菊花、枸杞和決明子沖泡熱水五分鐘後即可飲用,對改善眼睛乾澀、口乾舌燥、降血壓及眼壓有效,由於這是輕熱茶飲,傍晚後就不建議飲用,避免影響睡眠。
-
2022-04-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肺癌若能在第一期診斷並接受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80%,若遲至末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降至10%以下。但早期肺癌沒有症狀,大多數病患因不適才被診斷出肺癌已是中晚期,因此,每年台灣新診斷肺癌病患中,只有不到30%可接受手術切除。LDCT可測小於一公分結節傳統上常會利用胸部X光進行肺癌篩檢,但是對於肺部小結節的偵測敏感度太低,無法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近幾年篩檢早期肺癌工具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並且及早接受「亞肺葉」手術切除,可降低肺癌死亡的風險。根據2011年美國全國肺部篩檢試驗、2020年荷蘭比利時肺癌篩檢試驗皆證實,低劑量CT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受益的族群有兩大類:一類是年齡在50至74歲之間,現仍吸菸者或戒菸不足10年,每天吸菸超過15支、持續25年以上,或每天吸菸超過10支、菸齡超過30年;另一類是抽菸史超過一年30包,戒菸短於15年。不抽菸罹癌 合併基因突變除了「抽菸」與否,是決定接受低劑量CT篩檢的重要因子外,由於台灣的肺癌病患有超過半數以上不抽菸,女性病患更高達93%不抽菸,根據中研院團隊分析,這些不抽菸者的肺癌,常合併某些基因突變,可能與空汙、油煙有關,患者有明顯家族病史,若父母與手足曾患肺癌,罹癌機率高出五倍,建議應盡早接受低劑量CT篩檢。篩檢發現了早期肺癌,該怎麼辦?肺癌手術的標準方式,除了將病變的肺葉切除外,還要做淋巴結的廓清,希望能完整的切除及取得確切的病理分期。然而,肺臟切除後不會再生,此類手術對病患肺功能影響較大,影響生活品質。由於國內低劑量CT篩檢的推動,許多肺癌得以在很初期就被發現,這類小於二公分的小型肺癌(例如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否也需要做到肺葉切除,一直是胸腔外科學界探討的熱點。早期肺癌 肺節或楔狀切除近年幾個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這類早期小型肺癌,手術切除範圍不需要像從前一樣進行肺葉切除手術,可採行肺節切除或楔狀切除的「亞肺葉」手術切除,就足以達成完整切除的目標。相較於肺葉切除,病人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組織,更多的肺功能,對於手術後肺功能的影響較少,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較佳。以胸腔鏡手術進行楔狀切除,病人需於術前透過斷層掃描攝影予以勾針或注射染料定位後,再進開刀房手術。然而,此術式要讓定位與手術之間無縫銜接非常困難,無論從X光室完成定位後轉送至病房,或是從病房轉送至開刀房,都需要很多等待時間,轉送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勾針脫位及氣血胸等併發症。此外,由於定位是在清醒下進行,常易造成病患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長庚腫瘤定位 可降低氣胸長庚團隊於2016年開發影像導引胸腔鏡手術,讓病患在複合式手術房全身麻醉後,將病灶定位及手術切除做到無縫接軌,使病人獲得最佳手術結果及舒適度。且將手術前中後的流程優化,根據病患體型、腫瘤特性,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腫瘤定位切除策略,定位所需時間從最初100分鐘降至平均16.5分鐘,氣胸發生率從過去的25%降至6%,術後住院天數也從5至7天降為2至3天。這個優化的治療方式多次被引用為治療指引,長庚團隊也完成世界第一個術中對比術前肺腫瘤定位之隨機臨床試驗。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
空汙已證實影響肺功能,國人大多熟知自身血壓或膽固醇,幾乎無人知道肺功能數值。聯合報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月廿五日舉辦「空汙世代的肺疾哨兵」肺功能檢測專家會議,專家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你知道嗎?因疫少出門 須留意室內空品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空汙無所不在,從工廠排放廢煙、汽機車廢氣,再到室內的燒香、家具甲醛,甚至窗戶與窗簾之間和影印機,都是空汙來源。李岡遠表示,衛福部雙和醫院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老鼠暴露在交通幹道的空汙環境中,除了會引發嚴重的肺氣腫,半年後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就會水腫、腎絲球和腎小管萎縮,影響腎功能。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近三年,因新冠疫情人人戴上口罩,加上減少戶外活動,室內空汙反而更需要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發現,一九九四年民眾每天約有八成六的時間待在室內,到了二○○○年增加至九成。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如廚房煮食、吸菸等,都可能危害國人健康,室內空氣品質認證應逐步推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無論是空汙或吸菸對肺部造成的影響,往往到了廿年,甚至是卅年後才出現症狀,但症狀出現之後再治療,不僅對於個人,對整體醫療負擔也相當龐大。王鶴健表示,若能提前偵測肺功能受損,及時介入治療,或讓民眾有所認知與提醒,將能降低後續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吹一口氣+X光 揪早期肺病英國研究顯示,人的肺功能隨年齡變化,廿五歲時達巔峰,之後慢慢老化一路衰退,直到五十到六十歲才會出現症狀。王鶴健表示,僅需吹一口氣就能得知自身肺功能數值,屬於「非侵入」檢測,相較照胸腔X光與抽血,更能早期發現肺病變。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建議,台灣推動成人健檢多年,也許可優先針對高風險群像吸菸者或機車外送、快遞人員做肺功能檢測,篩檢出肺病者並及早治療,也提高健保支出的成本效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建議,透過肺功能檢測,可早期發現異常,未來可由衛福部、經濟部、交通部等跨部會資源投入,將肺功能檢測納入一般勞工或常規成人健檢項目,透過檢測普及化早期治療,達到延長存活率的目標。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專家鼓勵企業納入健檢福利李岡遠建議,肺功能健檢負擔不高,民眾可自費受檢、企業照顧員工可納入勞工健檢,政府經費則可以用在某些特別職業,廿歲到廿五歲就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讓自己存有健康履歷,若正常,可四十歲到五十歲再做一次即可。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指出,成人健檢項目多,每項都經過審慎選擇,針對肺功能檢查納成人健檢,國際文獻多建議有症狀再篩檢,先進國家未採取全面普篩。不過,可針對特殊勞工族群,由勞動部評估是否納入勞工健檢項目。國健署會透過各類宣傳提高國人對於肺部健康的意識與識能。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全球每年有三億多人口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出院後一年 死亡率逾二成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台灣調查,因COPD急性發作住院的死亡率為四%,而第一次因COPD急性惡化住院病人,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廿二%。林慶雄指出,二○一七年健保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資源整合制度,提供病患完整且連續性照護,提升治療品質,並降低急性及加護病房入住率。研究顯示,接受此方案患者,平均每千人中,因COPD急診者減少三點四人、住院者減少六點二人。由此可知,健保的支持與臨床完整照護,可有效提升疾病照護品質並降低醫療資源利用。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空汙嚴重 高風險群已改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也指出,台灣肺疾醫療支出持續增加,尤其肺癌成因不再只是吸菸,但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早期篩檢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僅針對抽菸超過卅年,五十到八十歲,或具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曾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來自彰化的黃秀芳對空汙感受特別深,她說,中南部空汙危害重,肺疾患者逐年增加,疾病防治不能沿用舊資料,防治肺疾應提高到行政院的層級,統合衛福部、環保署、勞動部、經濟部、交通部等,成立專責單位,制訂針對不同族群的衛教宣導策略。藉由跨部會合作,整合空汙費、碳費、菸捐、健保費等,進一步研議將肺功能檢查納入常規成人預防健檢或一般勞工健檢項目,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更值得關注,上班族常輕忽辦公室各種事務機器排放的汙染,煮飯油煙或吸菸,也影響健康。台灣二○一二年實施「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成效顯著,呼籲企業主可依環保署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要點,提升企業形象,維護員工健康。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環署拚空品 國健署多元宣導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陳宜佳說,未來防治重點將集中在季節性和中南部空氣品質,並訂定有害汙染物標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說,將逐漸調整宣導方向,如不焚香燒紙錢、空汙季節少外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檢測」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卅階,屬高風險群,應盡快就醫,登階卅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延伸閱讀:一爬樓梯就喘,快來檢查自己的肺功能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長年以肺癌為首,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是一○九年十大死因的第八位,最常見的為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專家指出,國外近年開始倡議早期COPD預防篩檢概念,讓民眾盡早建立自我的肺健康識能,才能提早揪出問題,有效防堵肺部疾病。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分布,當肺部產生「咳、喘、痰」的症狀或疼痛時,疾病往往已相當嚴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久咳不癒? 「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表示,肺病往往需長期治療,以COPD為例,晚期患者須使用呼吸器維生,在健保支出名列前茅,對社會和家庭來說都是沉重負擔。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目前在臨床治療肺疾,就是在治療過去廿、卅累積下來的危害,為落實二級預防目標,減少國人未來受肺疾之苦,呼籲推動肺疾早期篩檢普及。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歐美近年積極推廣早期防治觀念,把肺阻塞的關注年齡,從四十歲提早到廿五歲,因為如果等到患者四十歲以後才介入用藥,屆時只能降低發作次數,很難有效治癒。因此,推動肺功能檢測已刻不容緩。吳慧敏希望政府能編列預算,協助進行肺功能檢測,雖然現階段做不到,但建議卅歲到四十歲民眾,在個人定期健康檢查時,額外加做肺功能檢測,若能提早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她也強調,有時要求吸菸的癮君子戒菸並不容易,但如果健檢時加做肺功能檢測,讓他們瞭解自身的肺部健康狀態,就會產生較強的戒菸動力,提升健康意識。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頭痛兩天或心臟有異樣,很多民眾都會立刻求醫,但負責呼吸功能的肺,如果出現咳、痰、喘或因缺氧而疲累,卻常被人誤認是感冒或體力不好,「過兩天就沒事」,再加上肺功能檢查不像量血壓血糖那麼方便,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為台灣帶來龐大的醫療支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早期揪出病灶可降低長期的沉重負擔,他並提出三大策略:肺功能檢測早期篩檢、確保肺功能檢測品質、建立屬於台灣的監測數值。延伸閱讀:什麼是「肺功能檢測」? 不是照胸腔X光就夠了嗎?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每人一生至少應做一次肺功能檢測,建立肺功能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他更建議廿到卅歲族群,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一旦建立肺部健康履歷,即可提升對肺疾症狀的自覺。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以COPD的患者來說,當患者吸飽氣後吐出,用力呼氣的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氣一秒量(FEV1)的比值小於七十%時,即顯示肺有阻塞。另外,FEV1數值大於八十%代表著輕度阻塞、八十%到五十%間屬於中度、五十%到卅%屬於重度、小於卅%屬於極重度。王鶴健也指出,肺功能比值是以FVC與FEV1兩者相較,目前的比值標準是根據國外資訊,但肺功能受性別、年齡、身高、種族等因素影響,台灣應訂定屬於台灣人的標準值。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
2022-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無法完全對抗傳染病,阻斷密閉空間傳染才是關鍵!專家提7點建立抗病毒環境
面對西方國家新冠病毒第五波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疫情,只能說疫情險峻,然而大傳播的最主要的原因仍然被忽略。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的大傳播,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這次病毒是空氣傳播,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空氣傳染及環境的傳播,才是這次新冠病毒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最近很多國家已經改變防制策略,嘗試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那麼我們就來思考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何防堵病毒。如果我們只想以傳統的疫苗來對抗傳染病,而忽略環境傳播,控制病毒的效果是十分有限。這次以色列、美國、英國、法國,應該是疫苗打得最早而且打得最完整的國家,但仍然繼續發生第五或六波的大傳播,而且現在新增的確診案例,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突破性傳染。這個事實指出,密閉空間中的空氣傳染仍然是大傳播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已有許多國際上的研究,一再地證實氣膠的空氣傳染,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應針對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讓病毒不在密閉空間逗留或生存,才有辦法控制疫情。環境的傳播因素主要有哪些:1.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目前學界不僅發現COVID-19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SARS-CoV-2的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持續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多起出現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餐廳、合唱團等地的感染事件,元兇均直指為空氣傳播。研究顯示,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也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2. 空氣汙染: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COVID-19的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指標,都呈現正相關。病毒可能隨PM2.5粒子在高空進行長程傳播,在禽流感病毒已經得到證實。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過「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氣汙染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再者,空汙可能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讓未感染者COVID-19感染機率增加、讓罹患COVID-19者病情更嚴重。因此,防制空汙也有助於遏止COVID-19傳播,而空汙較嚴重區域則可考慮列為高度警戒疫情爆發和再爆發的地區。3. 廁所及下水道: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的同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因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的SARS大傳染,就已經證實與汙水共管的傳播方式有關。所以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 物體表面:現代社會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充斥過多人造物。研究顯示,COVID-19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5. 氣候因素:研究顯示,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從而減少疫情的傳播。然而,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到熱帶/亞熱帶氣候與中緯度國家夏季溫濕度的差異,不同研究也還有不一致的發現,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何建構抗病毒環境了解了環境的傳播因素,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對抗病毒?如何建構一個抗病毒的環境?1. 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是將有新鮮的空氣引入、汙濁的空氣排出的過程。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將空氣從乾淨之處引到不乾淨之處。打開房間兩側的門窗,可以讓空氣有進有出,但仍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此外,建議可藉由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去評估房間內通風排氣的狀況是否符合防疫標準。2. 室內環境必須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灰塵,讓病毒不在室內逗留:減少室內懸浮微粒(例如PM2.5等),減少生物性氣膠(含有病毒)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謂的「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抗病毒室內清潔法則。3. 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因為塑膠及不鏽鋼的固體表面,病毒可以存活最久。建構室內環境成為防疫且抑制病毒細菌的建材,例如含有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例如柳杉、台灣杉及杉木、香杉,以及檜木、肖楠等樹種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而且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以從空氣防疫的思考,用天然木材的芬多精讓病毒細菌無法在室內環境生存。4. 種植可以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阻擋病毒在環境生存。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可以抑制病毒的植物;室內盆栽則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 善用空氣清淨機,尤其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可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 多攝取含有抗病毒成分的食物,包括含有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另外許多唇形科香草植物,包括薄荷、紫蘇等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植物。7. 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日本學者發現3天2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2020年義大利南部的一項有趣研究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COVID-19死亡率低,可能是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今年同樣的研究團隊發現,義大利南部半島臨海的地中海沿岸COVID-19死亡率特別低,很可能的解釋主要是氣候溫和、沿海地區、地中海飲食、以及充滿常綠喬木,屬於可以釋放免疫調節及抗病毒化合物的不落葉地中海植物環境。對抗COVID-19病毒傳播上,實際上的應用是:1. 建議從事森林浴。2. 設計由鼻吸入含有植物芬多精物質。3. 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4. 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總之,減少室內密閉空間中的病毒傳播,建構一個抗病毒的室內環境,建構每個居家及個人獨立的水、汙水,及空氣交換系統,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建造一個防疫健康宅的基本設計,讓病毒在我們工作以及居住的環境當中,都不易和人們接觸。充分的環境防疫,建構防疫健康宅及社區及大樓,人類才有辦法與病毒和平共存。 飲食也必須要注意,多攝食抗病毒食物,健康的運動習慣,生活起居正常,提升免疫力。從生物個體的內在以及外在環境,都能夠做到防疫以及促進健康,那麼加上疫苗注射,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與病毒共存。(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森林醫學組教授)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
衛福部長期推動乳癌、子宮頸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以及B、C型肝炎等四癌癌症篩檢。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疫情爆發後,人數明顯減少,109年、110年接受成人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憂心表示,「等到疫情結束後,可能成為癌症高峰期。」吳昭軍出席「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以「從預防篩檢到早期發現癌症」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癌症連續39年位居國人死因排行之首,近幾年來,每年癌症死亡人數超過5萬,每年約12萬2000多人罹癌,108年平均每4分20秒1人罹癌。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如何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吳昭軍表示,應從預防端做起,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吳昭軍表示,雖然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但癌症死亡率卻是連續九年下降,這與公費成人四癌篩檢有關,「透過癌症篩檢,可提早確診、治療,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吳昭軍表示,以乳癌為例,調查顯示,每兩年一次乳癌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一次抹片檢查,可以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在大腸癌方面,50-75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則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至於口腔癌,高風險男性族群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則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率。吳昭軍說,成人四癌篩檢實施多年,預防癌症成效顯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這兩年來,許多人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院檢查。此外,部分醫院降低醫療能量,也減少民眾篩檢的可近性。吳昭軍表示,與108年相較,109年、110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大約減少近100萬人,令人擔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可能爆發癌症高峰期,新增癌症人數恐明顯增加。國健署統計,在110年,透過四癌成人篩檢,仍發現4.6萬名癌前病變個案,8100多名癌症患者。但因癌篩總人數減少,應有許多癌前病變及癌症病友並未被發現。吳昭軍提醒,原本女性乳癌發生率攀升速度最快,每10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達81,遠高於第2名大腸直腸癌的42.9 ,平均每年新增近1萬5000名乳癌個案。他提醒女性,務必提高警覺,接受篩檢,如有異狀,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有鑑於癌症對於人類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擬定「25 by 25」,希望到了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可以降低 25%,以台灣來說,2010國人癌症過早死亡機率7.97%,期盼 2025時,降至5.98%。吳昭軍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為此,國健署積極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國中女生HPV疫苗接種」、「提供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多元篩檢服務」、「多元戒菸服務及可近性戒檳衛教服務」、「推動國人身體活動策略」、「推廣四癌症篩檢」等。在運動方面,鼓勵民眾落實生活化運動,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民眾養成運動習慣,教育部2021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13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由2009年 24.4%上升至2021年33.9%。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3-3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康威脅就在空氣中 居家大掃毒從通風做起
●室內空汙嚴重,影響健康甚鉅●櫥櫃樟腦丸刺激眼、鼻、呼吸道●營造高芬多精居家環境,減少毒害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氏症,認為可能是自小接觸工業用漂白劑等毒物所致,令許多人擔心家裡是否也藏著危害健康的毒物?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教授蘇大成表示,家中最多毒物的地方,是在「空氣」中,易導致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神經病變、白內障等問題,建議應定期進行「居家大掃毒」,從「通風」做起,更應減少汙染源。櫥櫃家具合板 散發甲醇蘇大成研究團隊走訪數十個家庭,進行空氣分析、比對居民的身體數值,破除一般人既有的觀念。例如大家以為開火煮飯時才有空汙,但其實在開火前的室內空汙濃度就已經很高。經實際量測發現,除瓦斯爐外,像神壇、香爐、擴香瓶放置組、手工皂製作區、櫥櫃家具、塑膠製品,其附近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汙染物濃度都特別高。蘇大成指出,常見室內空汙包括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品和檯面上的灰塵大都有塑化劑附著。廚房的櫥櫃家具的合板材質,則會持續散發甲醇(約占45%)、丙酮 (約占25%)、甲醛、甲苯、丙烷等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人們長時間在家裡呼吸、觸碰物品、飲食,這些有害物質就會進入體內。空汙影響肥胖、心血管疾病蘇大成發表的多篇研究發現,室內氣態空汙的嚴重程度,與居民肥胖、血糖控制不佳有顯著的正相關。如果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代表室內通風換氣不良,若有燒香習慣,皆會增加空氣汙染。家裡有燒香的人,體重過重高達五成;家裡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濃度較高者,肥胖風險高2.26倍。研究顯示,較高的室內空氣汙染,對於心臟血管功能有更明顯的不良效應。暴露居家懸浮微粒及氣態汙染物濃度較高的人,血管彈性較差,心跳較快、心臟輸出量較高,心血管整體負擔較重。此外,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較高的環境,對血糖代謝有影響,可能增加糖尿病罹患率、不利血糖控制。緊閉門窗 如關在空汙室腦部、眼睛也會受到室內空汙威脅,一氧化碳會增加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蘇大成表示,如果吸入一氧化碳太多會導致身體缺氧,傷害腦部等器官。常被放在櫥櫃裡的樟腦丸,會刺激眼、鼻、皮膚、呼吸道,長期暴露可能導致白內障、腎功能失調、中樞神經受損。居家空汙地雷多,「拆彈」第一原則就是通風。蘇大成指出,室內若不通風,有害物質濃度比室外高出二到五倍,緊閉門窗等於是把自己關在空汙室。若擔心室外空汙嚴重,人不在家時可以關窗,但應設法保持通風換氣,例如裝設對外的抽風扇,回到家就開窗,至少兩個開口(門或窗)讓空氣有進有出。蘇大成建議,窗框應加裝小抽風扇,把室內空氣往外送,促進對流;如果打開沒有對外循環的冷氣或暖氣,也應留一個窗縫,並開抽風扇。「小火慢煮」是減少空氣汙染油煙的不二法門,煮飯時要開抽油煙機並關窗,以免影響抽油煙機效率,但煮完飯要把窗戶打開,如果沒有抽油煙機,則要將窗戶都打開。常常打掃 減少病毒細菌如何減少室內汙染源?蘇大成建議,不要在家抽菸、燒香、擺放擴香瓶,也不要在家製作手工皂。應避免使用塑料的貼皮地板或壁紙、人工合板組裝的櫥櫃桌椅,改以天然原木作為地板、牆面、家具的裝潢基礎,營造「高芬多精」的居家環境。要防制室內空汙、減少病毒細菌,蘇大成強調,家裡應常常打掃、除灰塵,可顯著減少接觸塑化劑和病毒的機會,保持通風換氣、適度除濕,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避免細菌和黴菌繁殖,進而引起疾病。
-
2022-03-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抵押房產,陪父抗癌2年已花3百萬!他為病友請命「許多人沒那麽幸運,能負擔得起自費用藥」
三月天,台中市南興公園的黃花風鈴木正盛開著,舒爽天氣裡滿公園鮮黃飽滿的花朵,正是一幅春天景致。鄭先生陪著罹患肺癌兩年的鄭爸爸走在公園裡散步,因為鄭爸爸左耳重聽,鄭先生不時湊近父親耳朵旁邊說:「爸!你會不會累?要不要先坐下來休息一下?」鄭爸爸兩年前六十八歲時發現罹患肺癌,他的大兒子鄭先生陪著父親就醫抗癌,並積極參與病友活動汲取其他病友抗癌知識,就是盼望能為父親搏得一個痊癒的機會。鄭先生忘不了,父親確診的前三個月,一直感冒好不了,走路很喘,上樓梯喘到很不舒服,「爸爸甚至在睡覺時候打呼,多了以前都不會出現的水聲,感覺好像是肺部裡面有積水。」鄭爸爸去耳鼻喉科就診,醫師研判是感冒,但鄭爸爸吃了藥都沒有效,後來因症狀一直未能改善,於是趕緊進一步往大醫院檢查。「一做檢查,結果爸爸肋膜積水,肺部右邊有十三公分大的腫瘤,左肺的檢查影像有如滿天星,醫師說是右肺轉移過來的。」鄭先生說起這段過程歷歷在目。鄭爸爸剛確診時,全家人都陷入愁雲慘霧的情緒中,左思右想他為什麼會得肺癌?鄭先生說,父親從年輕時開始吸菸,有多年吸菸史。鄭爸爸在第一時間心情非常糟,常坐著發呆,家人帶他出去走走散心,也面無表情。鄭先生猜想,父親可能在思考,為何發生在他身上?尤其家族中沒有人得肺癌,大家都抽菸,為何只有父親得肺癌?他們也懷疑,是不是中部空氣汙染容易造成肺部生病。醫師為鄭爸爸做基因檢測後,發現他不符合肺癌標靶藥物治療,於是治療策略只能採取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加上自費施打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兩年下來,已花費近三百萬元。所幸鄭先生有為父親買了實支實付的保險,因此,父親治療的一半醫療費能以保險支付,其餘一半只好將房子去抵押貸款,由兄妹三人分卅年償還,才能負擔得起,「這也是爸爸年輕時辛苦工作養我們,我們長大後所能為爸爸做的!不過,我相信還有很多病友沒有那麽幸運,能獨自負擔得起自費用藥。」鄭先生說。鄭先生更積極參與病友團體,為中部病友和家屬舉辦活動,同時也鼓勵大家走出來,不要天天陷在疾病的恐懼之中。鄭爸爸一開始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第一次治療後腫瘤縮小百分之卅九,只剩七公分,「全家都很開心!」鄭先生說,父親第二次療程穩定,只要腫瘤不長大不轉移,就是穩定。第三次療程,繼續用同樣藥物,但肋膜積水,醫師有檢查是否出現抗藥性。第四次療程,申請健保八次免疫療法,積水仍在,但腫瘤沒有變大,算是穩定。直到第九次治療,發現腫瘤轉移到肝,有六公分大,醫師也說,因為有轉移,代表免疫療法無效才會轉移,健保就不給付了。鄭先生表示,免疫療法目前是第三線健保給付用藥,健保是不是可以在病人體力比較好的時候,就先以第一線藥物來使用?避免在病情最差的時候才有機會使用更好的藥物治療。鄭先生也為病友請命,若每個人都願意多花一點錢投資健康,透過部分負擔可能是解方之一,另外,能否開放企業補助成立基金會來幫助病友?空汙較嚴重的地區,地方政府把產生空汙的企業的罰款拿出來補助;或是像菸稅是否能應用在健保給付等都是思考的方向。「幾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算是滿嚴重的病,藥物問世後現在已是慢性病;我們也希望爸爸人生七十才開始,要用最好的治療,我們不想留下遺憾。」鄭先生說,雖然父親治療過程很辛苦,體重從當初接受治療前八十多到現在六十多公斤,仍勇敢抗癌,願各界能聽見每一位病友的聲音,盡快得到更好的藥物,冀盼人生還有許多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