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科技
共找到
1961
筆 文章
-
-
2021-04-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出外頻走失、跌倒 醫師:11症狀應就醫檢查
一名年逾90歲的老翁,平日喜愛外出本是好事,但有時會迷路,甚至不慎跌倒送醫,叮嚀他不要太常外出,也不聽勸,讓家人擔心不已,精神科醫師指出,「走失問題」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長者有這11種症狀,應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中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劉建良建議,該名逾90歲的老翁「出外走失」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建議就醫檢查,「跌倒」則可能是平衡問題,可使用輔具協助行動或訓練自身肌力。劉建良進一步表示,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就該帶長者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提早發現問題,並予治療、預防。劉建良說,「腦部功能下降」如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是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家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此外,劉建良指出,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也應至門診就診,檢查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是否有其他功能退化。劉建良提醒,長者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相關症狀仍持續,建議找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請醫師做藥物整合,釐清是否需要做處方調整。●家人心態要有:確診失智並非限制長者行動自由長者因上述問題就醫,不一定會診斷出失智,但可以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甚至用科技定位系統協助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呼籲,確診失智症並非要限制長者行動的自由,而是協助做更好的照護服務,提供長者可以運用的資源,延緩退化。
-
2021-04-07 名人.黃軒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現在人人手一杯含糖飲料,這使很多疾病控制不是很好啊!我的社會進步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因此進步。你看看癌症愈來愈多,疾病愈來愈複雜,大部分都是和個人生活飲食文化有關,你們會相信嗎?我最近閱讀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刊登在國際期刊《循環,Circulation》刊登的"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的文章: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分析了1986年至2014年共37,716名男生和80,647名女生,其飲用含糖飲料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 或是人工代糖飲料(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他們想找出,這兩種含糖飲料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含糖飲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是指:那些添加了高熱量甜味劑的飲料。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是指: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會添加到要減少熱量的飲料中。在這30年當中,這些人共有36,436名人士死亡,這些當中有7,896的人是由於心血管疾病致死,而有12,380的人是由於癌症致死。在這近30年中,研究人員都只問他們喝飲料的習慣和數目,經過排除飲食和生活習慣後,發現飲用含糖飲料(SSBs)會導致更高的死亡風險,且:飲用越多含糖飲料,越早死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早期的研究,也收集了187個國家多種不同類型的含糖飲料,從含糖的氣泡蘇打飲料到補充能量的含糖飲料,也包括了含糖果汁以及運動的含糖飲料。發現含糖飲料:1.造成133,000人死於糖尿病2.造成45,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3.也因各種癌症,導致了6,000人死亡。喝多少杯飲料,比較容易早死?每月每月飲用【1至4杯】,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月飲用含糖飲料少於1次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1%。每周每星期飲用【2至6杯】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6%。每天每天飲用【1至2杯】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14%而如果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21%。性別而含糖飲料對女性死亡風險影響,則比對男性更大。且女性受到的影響更甚,同樣一天2杯,男性死亡風險增加29%,女性死亡風險卻增加了6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含糖的飲料,不管有沒有加入人工代糖或只是加入原本的蔗糖,研究人員發現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日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比不飲用或較少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因心血管疾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增加了31%,而如果每天飲用最多【只有1杯】含糖飲料,其因心血管疾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10%。人工代糖,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安全人工代糖是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會添加到要減少熱量的飲料中。市面上的人工甜味劑以糖精(Saccharin)、甜精(Cyclamate)及阿斯巴甜(Aspartame)為主。在我們接觸到含有人工代糖的飲料裡面,絕大多數是使用阿斯巴甜 ( 甜度為一般糖的【150-250倍 】) 來取代蔗糖或高果糖糖漿。《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9年發表研究了英國在內的10個歐洲國家,共有451,743名參與者。研究持續追蹤長達16.4年,期間共有41,693人死亡,那些每天喝【兩杯250毫升】或更多說是“零卡飲料(diet drink)”,其實就是人工代糖(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 )飲料,這些人在16年內死亡風險增加26%,在單獨針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這些人則是上升了52%。所以,只要你【每天2杯】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6%,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上升了52%。含糖飲料,是健康靜默殺手人類進步了、物資愈來愈豐富,我們的生活也愈來愈享受,而且毫無察覺的含糖飲料,是健康靜默殺手。在臨床上常遇到被問:「為什麼會得癌?」其實答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吃吃喝喝⋯⋯多年以後,得癌得病的人愈來愈多,我們的醫療科技愈來愈先進,也無法減少十大死因,癌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幾乎佔據了各國的前三名其實落實健康,就是拒絕或减少喝含糖飲料⋯⋯然而現實世界各地的人民,從小就是一直喝這些飲料呀,儘管科學告知我們:【喝越多,越早死,而你還在喝⋯⋯】人類,是不是很矛盾的動物呢?然後多年後,又問醫生:「為什麼會這樣?」答案也許如下:1.【每天2杯】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6%,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上升了52%。2.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21%。每日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比不飲用或較少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因心血管疾病提早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31%3.同樣一天2杯,男性死亡風險增加29%,【女性】死亡風險卻增加了63%!後記:1杯飲料,有多少cc容量?飲食文化不同,喜好的cc容量也是有不同的在美國🇺🇸,俗稱 一杯飲料 約 237ml = 237 cc如果你看的是日本食譜或是日文翻譯的食譜,一杯飲料 約為 200cc 喔星巴克 Short ( 小杯 ) = 240 cc 左右星巴克 Tall ( 中杯 ) = 360 cc 左右星巴克 Grande ( 大杯 ) = 480 cc 左右星巴克 Venti ( 特大杯 ) = 600 cc 左右台灣1杯飲料,則很少會賣 < 250 cc 的台灣50嵐專用的硬體膠杯 約750cc台灣清心茶飲的保麗龍杯 750cc台灣一般 飲料店用的軟膠杯 700cc小杯約為350 - 360cc中杯約為450 - 500cc大杯約為600 - 700cc 以上這些都是台灣大致共同規格,各店家稍有不同但是相同的卻是:在台灣,隨便【1中杯】以上的飲料,都超過了研究文章中外國學者所稱的2杯飲料!(在歐美,大都會以 250 cc 算為1杯飲料容量)https://nutri.jtf.org.tw/doc/drink.pdf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96817參考文獻: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Consumption of diet dri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2010Beverage habits and mortality in Chinese adultsAdded 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中年、肥胖、工作壓力大且偏好刺激性食物者可要注意了!如果你一個星期中,有1~3天以上,出現胸部或胸骨後疼痛,並有「火燒心」的感覺,可能患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症 置之不理恐引發癌症「胃食道逆流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是位於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賁門的括約肌收縮功能不良,導致胃酸反流入食道而產生的疾病,由於經常被病人輕視而沒有適當治療,會產生併發症,包括出血或食道潰瘍,甚至是食道變窄導致吞嚥困難,慢性的胃食道逆流還可能造成氣喘及肺炎,甚至是併發巴萊特食道,引發癌症。體型肥胖、高壓、暴飲暴食 胃食道逆流常見族群根據一份問卷調查顯示,疑似胃食道逆流科技人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高,有4成以上,體型多為比較肥胖或壯碩者,這些人當中,有約8成以上處於高壓狀況;有近9成偶爾會有暴飲暴食,多數偏好刺激性食物及飲品,只是對於什麼是胃食道逆流,約6~8成的科技人是一知半解,約1成的科技人,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胃食道逆流。火燒心症狀最為普遍 幾乎每日出現影響生活調查分析,高達56%的科技人一個禮拜會有1至3天以上,會出現胸部或胸骨後疼痛;其中有6%的科技人,更是每天都出現這樣的症狀,並且以男性居多;有39%的科技人,一個禮拜會出現1至3天以上的「火燒心」症狀,也就是胸部或胸骨後有燒灼感覺,並且伴隨著喉嚨疼痛或聲音沙啞等症狀,更有高達40%者,一個禮拜會出現3天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是燒灼感,也就是將近8成的科技人有疑似胃食道逆流症狀。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症狀 易致睡不好因為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的症狀,造成34%的科技人一個禮拜至少有1至3天以上沒辦法睡好覺;也因為有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等症狀,造成25%者無法食用、喝喜愛的食物或飲料,27%的人因為這些症狀,無法完成工作或日常活動,只好吃醫師開立的藥物,以及胃乳片、制酸劑或其他胃腸藥,來減輕症狀;約有7成5以上的科技人,其胃食道逆流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預防胃食道逆流 藥物生活飲食三管齊下胃食道逆流 症其實是現代人愈來愈普遍的毛病,尤其是都會區更是盛行,想要治療,可得三管齊下,包括藥物、飲食和生活習慣等三方面治療,才能解決這個文明病。在飲食及生活習慣方面,患者得好好改變作息,每天的飲食定時定量,菜色盡量以清淡為主,戒除重口味飲食,而且吃飯時不要吃到10分飽,7分飽剛剛好,胃才不會像快脹爆的汽球,還有宵夜是絕對不能碰,戒吃宵夜不只是為了身材,而是因為一吃飽後就躺下,胃酸容易衝出食道。睡覺床頭要抬高 少量多餐、避免吃消夜此外,胃食道逆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相應的調適,例如在睡覺時,床頭要抬高10至15公分左右(將頭頸部以及背部以上墊高),停止抽菸及酗酒,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取,並盡量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習慣,避免在睡前2至4小時吃宵夜;而對於某些肥胖的罹患者而言,減肥更是當務之急。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食物加巧克力、薄荷糖、咖啡、濃茶、可樂、番茄汁、柳橙汁等應盡量避免,才能根本克服這個毛病。延伸閱讀: ·嘔酸水、狂打嗝都是胃食道逆流害的! 營養師勸「快改6習慣」降低胃傷害 ·飲食不忌口小心吃出「火燒心」! 專家列胃食道逆流「忌食名單」
-
2021-04-05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最近,有位記者跟我説,我曾經提過,我每周都會參加好幾個醫療團隊的病例討論,常碰到病人接受了不當的昂貴自費高科技治療,很快疾病就復發,這時往往病情已經很難處理,令人心酸。因此,她問我,病人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種悲劇發生。病人須做功課 不要盡信醫師這是一個很好但也嚴肅的問題,我會建議,做任何治療決定前,病人應該自己要先做功課,譬如,上美國國衛院網站,瞭解對某種疾病的正確處理方法,心裡先有個底。然後,再請教醫師,對於該疾病有多少不同的治療選擇?利弊為何?不同方法是否產生不同結果?證據在哪裡?如果醫師願意耐心說明,而且他的建議與具聲譽的網站的解答一樣,就可以放心,否則,應另請高明。醫界觀念扭曲 不當醫療頻傳另外,照道理,我們應該建議病人,做任何重要的治療決定時,最好找不同專家尋求「第二意見」。然而,這些年來,我卻看到這些接受了不當醫療的情況,都發生在照理應該水準較高的醫學中心。令我很難跟病人建議要到哪裡尋求第二意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如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所説,台灣「俗得無款」的健保給付,25年下來,已經使得全台醫院為了生存,都朝向多做多賺,或發展自費項目補健保不足。所以,醫療價值觀已被扭曲。換句話說,對醫界而言,醫院生存比病人生存更重要。支持健保改革 「論量計酬」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認為,台灣民眾應該做的,是站出來為自己爭取獲得正確醫療的權益。大力支持健保署改革「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以癌症醫療為例,其醫療成效好不好,可根據不同癌症期別,測量其5年存活率。因此,健保署可以根據國際共識的治療準則訂定定額包裹式支付制度,鼓勵醫院遵守治療準則,以達最佳的醫療效果。每年例行公布全國癌症發生率、死亡率以及5年存活率的同時,也一併公布不同治療癌症病人的醫院所照顧癌症病人的人數以及5年存活率。如此,台灣民眾就可以根據上述資訊,選擇存活率較高的醫院就醫。避免醫療濫用 挹注標靶藥物另一方面,定額支付制度的好處是鼓勵善用醫療資源。也就是說,能夠用最少的錢,達到最高存活率的醫院就會有最多盈餘;就可遏止論量計酬支付制度造成多做多賺,避免醫療資源的濫用與浪費。尤其在癌症治療,標靶及免疫藥物都非常昂貴。這些新藥對某些特定病人而言,真的很有效,但目前大多須自費。因為健保資源有限,如果濫用、浪費減少了,就能夠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支付標靶及免疫藥物,讓台灣的癌症病人不論貧富都能夠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
2021-04-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解救囚居老人大作戰
聯合報最近的「老宅困老宅人」主題,報導了台灣因為「人老、屋老」雙老問題而產生的「囚居老人」現象。報導中很多案例可能是健步如飛的年輕人或居住於電梯大廈的住戶難以想像的。●有因為中風無法下樓,15年沒見過鄰居的二樓住戶,僅僅二樓就成為都市的偏鄉。●有因為膝關節退化開刀後,十幾年來只能睡一樓客廳,失去隱私與尊嚴的阿嬤。●有每周看醫師,都要請搬家工人背下樓的洗腎患者。很多都市老舊公寓在興建之初,並沒有考慮老人上下樓的困難。中南部也有很多透天厝僅有樓梯,屋主年輕時還能樓上樓下行動自如,但是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只能困居一樓。據統計,目前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接近43萬名,若不能趕快想辧法解決問題,隨著老人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或照顧者本身也因年紀漸增而無力扶抱老人上下樓,則突破囚居困境將更遙遙無期。在無法安裝電梯的情況下,除了找搬家工人或家人自己背長輩下樓,也有許多專業輔具或無障礙設計可協助長者上下樓。安裝樓梯升降椅是一個選擇,樓梯升降椅會沿著樓梯架設,只要樓梯寬度有70公分左右就可安裝,不過若要從一樓裝到五樓,所需費用也不少,也可能會因安裝經費的比例分攤問題或住戶不同意而無法安裝。另外一個方式,也可考慮購買或租借「爬梯機」,目前有履帶式爬梯機和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兩種選擇,不過履帶式所需迴轉空間較大,若梯間窄小可能就不適用;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則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操作。除了自行購置,目前有些民間團體及輔具中心提供爬梯機的單次或月租服務,不過因為數量有限,需提早預約才行。租用爬梯機可算是目前解決囚老困境最快的方式,而且目前長照2.0也有補助使用爬梯機服務。以台北市為例,若具有長照資格者要使用爬梯機服務,月租最高可補助4000元、單趟專人操作服務最高補助700元,有需要者都可洽各地社會局諮詢。只是目前爬梯機的數量可能還不夠,政府若能補助輔具中心多購置一些爬梯機,當能解燃眉之急。其實,囚居的困境不只在上下樓,獨居老人在家若發生緊急事故如何通知外人?居家室內移動的安全性如何確保?大門的門檻或高低落差有無改善?這些都應一併考量。所幸,目前一些輔具的發明,已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以獨老居家緊急事故為例,目前已有很多隨身的科技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呼救,甚至有跌倒偵測器,在老人跌倒時便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居家無障礙的改善,除了基本的扶手安裝,室內段差的消除、浴室的防滑施作都是重點。另外,大門高低落差的消除,若因泥作工程可能會占用馬路或騎樓的公有地,也可採用非固定式的斜坡板來改善。以上所提輔具設備,很多都在長照2.0的補助範圍,民眾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解救現在陷於囚老困境的長者,更重要的是防堵更多老人步入囚居牢籠。要避免此狀況,除了政府的宣導及補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要強化健康意識,維持運動習慣,讓自己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2021-04-02 新聞.生命智慧
老大多重障礙、老二車禍癱瘓 她沒低頭幫助更多孩子
「以前我認真學幼教,買了很多好書,常想著未來,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高雄市南安國小教務主任莊錦英大學讀幼教系,並以全系第一名成績畢業,如願成為幼教老師,也如願有了自己的家,但老天卻開了大玩笑,她的老大先天中度智能障礙及視覺障礙,老二因車禍全身癱瘓至今,但莊錦英沒向命運低頭,她以愛為雙眼,將校園當作家的延伸,看見孩子的亮點,點燃孩子學習熱忱,創造無限可能。喜歡孩子、喜歡教孩子、喜歡教孩子所獲得的成就感,莊錦英因此決定成為老師。幼師專畢業後考取市北師幼教系,並以全系第一名成績畢業,但過去的種種努力,編織成一條殘忍的繩索,將莊錦英的生命抽打得遍體鱗傷,她的孩子老大先天中度智能障礙及視覺障礙,老二因車禍全身癱瘓,至今長達19年。「連為孩子買輔具,也買到不適合的,讓孩子受苦不少。」莊錦英曾自恨身為母親,卻無力幫助孩子,挫折、失落、埋怨,她只能求助醫療,但為母則強,莊錦英開始進修特殊教育,並特別專注學習視障類,受訓完畢後,借調至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擔任主任,她因而結識許多治療師、特教老師,在他們的幫助下,她看見孩子有了明顯改變,也看到了希望。莊錦英進入南安國小擔任輔導主任後,她致力推動輔導與特教業務,學區內新移民、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的比例高達40%以上,有家庭困乏到連室內電話都沒有,因此莊錦英對於校內弱勢學童特別關懷,時常到外配子女家中進行訪問,看看缺乏什麼,有什麼可以幫忙,更四處奔走籌募各方資源,為孩子爭取更多學習展能機會。5年前,已故校長顏嘉億相信莊錦英的生命經歷及人格特質可以幫助到更多孩子,特別在病榻前將其所深愛的學校託付,莊錦英臨危受命,一肩扛下代理校長之責,直至新任校長李安世到任。「視生如親、關懷弱勢,是顏校長留給我們的生命典範。」這份典範,一路照亮著莊錦英的從師之路。「我是辛苦又幸運的人。」莊錦英現在選擇進入樹德科技大學攻讀人類性學研究所,將許多老師不敢談、不會談,談起來心虛又心慌的性學知識,透過活潑自然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面對試探誘惑,「我的課,孩子們都很愛聽呢!」莊錦英在擔任學物主任期間,負責校園防災教育任務,但她不將這份工作視為例行公事,而意識到防災教育與特殊教育一樣,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因此更加於校內外、特殊教育學校積極推動,不但擔任高雄市教育局防災教育輔導團委員,南安國小也在她努力下,獲得了教育部防災校園績優學校的肯定。就像一個母親,不但要保護孩子免遭災禍,更要改變弱勢孩子的未來。「學習,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莊錦英說,因此她期許自己,成為一個看見孩子的人,因為唯有以愛為雙眼,才能看見孩子的亮點,點燃孩子的學習熱忱,創造無限的可能。
-
2021-04-02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智慧醫療升級 台中榮總遠距照顧榮家住民與腦中風患者
住在彰化榮家的林伯伯(化名)最近才從台中榮總出院回榮家,到了回診時間,從彰化榮家到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最近台中榮總因應退輔會「金字塔計畫」,推動遠距醫療,可為出院返回榮家的住民進行複診與追蹤,林伯伯直接在榮家與台中榮總家醫團隊連線,讓林伯伯免除往返大醫院的舟車勞頓。除了提供榮家出院複診服務,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急診室,若接到腦中風患者需進行急性處置時,也可以啟動與台中榮總急性腦中風醫護團隊的聯繫,由台中榮總腦神經專科醫師透過視訊醫療推車、AR智慧眼鏡與遠程協作平台,利用5G網路,遠端接收現場病人影音狀況及數據,提供緊急處置建議,爭取時間。台中榮總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人工智慧、遠距醫療協作、虛擬實境教學等先進技術,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由重症醫學部主任吳杰亮擔任執行長,進行跨單位整合。透過中華電信支持,兩周內完成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和彰化榮家多點的5G布建,結合AIoT智慧物聯網AR眼鏡,落實遠距醫療諮詢。陳適安表示,希望透過資訊科技,克服時空障礙,擴大與榮家連結,建構中區醫療體系的遠距照護網絡,進而造福榮民和中部民眾。榮家住院複診追蹤由台中榮總家醫部主任許碧珊帶領團隊。彰化榮家主任史浩誠主任指出,從彰化榮家前往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利用這套系統能減輕榮家住民的舟車勞頓。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院長徐尉慈、副院長蔡哲宏指出,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透過遠距會診模式,藉由台中榮總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大力協助,讓急性腦中風患者的治療更臻完善,對於埔里地區的民眾,埔里分院醫師可提供在地化的即時醫療服務,藉由遠距專科會診協作,提供腦中風病人醫學中心等級無時差緊急醫療照護。「金字塔計畫」由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上任後推動,強化榮民三級醫療體系支援,落實國家分級醫療政策,讓榮民在榮家就可以獲得在地化優質,減少醫療後送。
-
2021-03-31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免費預約登記 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
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2021全球首發輔具大展 立即登錄抽iPad八代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伴隨人口高齡化趨勢,輔助設備與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日漸提升,台灣輔具產業發展近二十年,在國內致力於輔助科技開發、建構全面性的社區照護服務,國外出口透過長期耕耘,讓行動輔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台灣隱藏冠軍產業。近年來,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研發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建復能人才養成,期望透過跨域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由國家級輔具中心「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集結政府與民間企業支持,打造屬於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鏈的指標性展會平台-「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5月6日-5月9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盛大展出,今年將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堅強實力。2020年疫情重創全球,但ATLife突破重圍創下嶄新里程碑,展期4天逾12萬3千人次共同參與,顯示出民眾對於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ATLife 2021將會延續去年熱度,並以主軸「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涵蓋實體、線上展覽及系列活動,廣受好評的論壇研討會以輔具運用與長期照護為核心主題,促進專家、業者及民眾間跨域交流,開啟智慧照護無限可能性。奠定ATLife展會地位的三大特點,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而展場首見「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模式,專業技術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一展解決日常生活大小問題。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客製化網站 守護癌後身心靈
照顧癌友身心靈,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認為數位科技可以幫忙,國健署和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在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和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試辦台灣癌症資源網,預計今年六、七月上路,透過一站式服務,整合資源,讓癌友在身心靈與經濟、照護等,都能受到照顧。過去醫療服務強調提供服務的對象是人,但個管師、護理師非常忙碌,導入數位工具後,可讓「人」再加上「系統」,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提供一站式、客製化服務。楊振甫強調,好的數位工具,必須讓社經地位低、知識水平不高的人也會使用。台灣癌症資源網整合院內、院外、社區,讓癌友出院後回歸社區生活。網站以過去數據為參考,依照癌友年齡、治療階段和癌別,提供客製化資訊、預後、未來建議等。例如年輕女性罹患乳癌,需要考慮是否保有生育能力、假髮跟輔具哪裡借、有哪些補助及病友團體提供支持等。楊振甫表示,過去這些資訊散落各處,透過數位工具整合,就如隨身秘書,讓患者提高心理安適感,不再慌不擇路,希望有更多醫院加入。台灣癌症資源網2.0版預計第三季上線,將加上文化部提供音樂、藝術輔助療法、芳療等。癌症希望基金會發展「希望護照」App,下載後可提供患者紀錄用藥、檢查、診療等,讓個管師和醫師精準掌握,家中成員也能透過App得知患者治療進度,提供支持力量,銜接從醫院回社區的最後一哩路。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精準給付 健保邁向新時代
健保邁入精準給付的時代!肺癌、乳癌、卵巢癌病患可望率先受惠。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臨床指引成熟及證據等級較強,有迫切需要的癌別,優先列入次世代基因檢測(NGS)給付,今年將增加RAS與ALK檢測,未來會再逐步增加。過去,癌症治療往往一體適用,隨著NGS普及,可先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症病患對標靶與免疫藥物的反應,再給予適合用藥,進入個人化癌症醫療。李伯璋公布,對於健保已收載的藥物,將給付基因數約50個的小模組,範圍包括有基因突變熱點與融合變異的癌症基因。NGS給付原則,包括已有成熟的臨床指引、證據等級較強、迫切的醫療需求等,因此肺癌患者將優先受惠,依據這樣的模式,逐步增加給付乳癌、卵巢癌病患的檢測範圍。在癌症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的給付,李伯璋說,根據藥物擬訂會議結論,藥物給付將根據真實世界的數據,「有效健保加碼給付,無效則請廠商還款。」2019年健保總額為6226億元,其中1108億元用於癌症相關醫療,也就是國人每繳6元健保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李伯璋說,不可否認,昂貴的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會有財務衝擊,但若只考慮財務衝擊,新藥、新檢驗就無法進入健保,因此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因此,李伯璋表示,將與國家型計畫結合,像是衛福部精準醫療計畫 ,串聯相關健康大數據。不僅有利國家發展生醫科技,也透過公私協力尋求資金挹注,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推動部分負擔更是他的「一生懸念」,將朝此方向推行。
-
2021-03-31 名人.黃軒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死亡之前,會先告別了至愛的家人和朋友。然後自己會輕輕地閉上眼睛,死亡去了⋯⋯進一步我會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電影或電視上都是這樣演的呀啊!我們的生命一生很珍貴的!我們生存現今科技社會,我們卻“被媒體「演出來」”的死亡劇情影響。每個死亡前的人和家屬,都會以為我自己要死的前幾天,前幾個小時,會像電影或電視上,説了很多話,然後我才會去死的呢⋯⋯當然,這樣的想像中死亡前溫馨的離開,也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但只是少數,非常少數而已⋯⋯現實的是,每一次死亡前的變化,不會有太多溫柔的、體貼的,除非病人和家屬有受過真的死亡的教育訓練。死亡之前,有許多風雨如磐,引人悲劇和無力感的現象。這些死亡前的變化,可能會使家庭遭受多年的痛苦,如果病人的失能,而延長了死亡,或者僅僅在急性的意外,都是使家人痛苦,更加艱難接受是,怎麼可以沒有說一句的話,就走了呢?死前的呼吸變化除了意外導致馬上死亡,一個人如果慢慢漸近死亡,我們的每一個人在死亡之前,都會有呼吸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於沒有受過死亡專業教育訓練的家屬,是非常恐怖,或畢生難忘的經驗。1.呼吸聲音會恐懼的如果我快死了,我的呼吸會常常變得嘈雜聲音,會有很多痰音卡在喉嚨。這就是所謂的“死亡嘎嘎之聲”。那是由於瀕死當下,我們吞嚥功能會受到損害,通常會被吞嚥下去或引起輕咳的分泌物,無力咳出,全部都會集中於喉嚨的後部。而每次在死亡之前,當我在呼吸時,氣泡都會通過這種液體,發出了嘎嘎聲音。因為病人無力將聚積在喉頭的分泌物咳出或是肺部分泌物增加引起,常讓家屬誤以為是痰太多而要求替病人抽痰⋯⋯我還曾經遇過家屬投訴護理人員不會抽痰呢!(這樣的誤解大了)這樣產生的喉音,通常會引起家屬,因為沒有見過,沒有被教育過,開始害怕起來,有些家屬,還會自我解讀劇情,那是患者死前正在跟他交代的語言呢!只要如果病人沒有馬上死亡,結果24小時沒有睡覺,因為第一次聽到因氣泡通過喉痰液,發出了嘎嘎聲音,持續關注的焦點聲音,導致了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甚至也會導致身體愈來愈衰弱。2.呼吸模式會嚇人的死亡之前,呼吸模式,也常常發生變化。我們再也不是平常看到的呼吸型態,一般人只會看懂運動後的呼吸型態和休息下的呼吸型態而已,這些奇怪的呼吸模式,往往都會嚇著很多家人的,因為太難了,只有我急重症專業人員才能天天看到,一舨民眾就是不可能會看懂這些的:錢尼式呼吸 ( 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呼吸模式:漸強→漸弱→沒有呼吸→漸強→漸弱……(反覆循環)長吸式呼吸(Apneusis):呼吸模式:吸氣很長,停頓數秒後再呼出,並會伴隨呼吸暫停反覆循環叢聚性呼吸 ( Cluster breathing ):呼吸模式:吸幾下,停一下(反覆循環)失調型呼吸(Ataxic breathing ):呼吸模式:混亂不規則的呼吸方式3.被呼吸嚇出病來的家屬我的病人太太,在他先生死亡後來找我,她陪伴先生死亡前的數十個小時,卻是她這輩子,最漫長而艱難的死亡陪伴。她看先生無力咳嗽,一直發出嘎嘎聲音,一時之間的喘息,一時之間又呼吸不規律,零星斷斷續續喘著,似乎在淩遲處死著自己的先生,每當先生出現停止呼吸狀況,她會以為停止了,先生解脫了,誰知道下一秒,先生又長長的嘆氣一聲(其實是長長的一個吸氣,因為氧氣不足了),她先生又再次開始呼吸,再次受到凌虐。當她日夜坐著,陪伴深愛的先生。這個可憐的太太,完全受到,她未知情的呼吸變化嚇到了,什至因為這些死亡前的呼吸變化,導致她有了「創傷症候群」。她說:“這是我一生的,一場完整的惡夢,就像電影中的恐怖情節一樣⋯⋯每當我只是想結束這些變化,但是我先生呼吸變化會持續不斷的出現。我永遠不會忘記不是我先生而已,而是死亡之前,那些在我先生咽喉中擾人的呼吸聲和起伏不定的胸膛變化⋯⋯告知我,我先生正被凌虐當中⋯⋯”。我即使告知家屬,病人可能會看到的這些共同呼吸的變化,也許會有助於他們為未來死亡做好準備,但現實上,大部分的人仍然感到非常不安。畢竟,他們沒有經歷過,每個人在死亡之前會有的變化!我們還在假裝看不見死亡你問,你會不會死亡,每個人都知道會死亡!古代人的死亡,是在家裡面的,我們才壽終正寢,死亡者,人生最後都是家中大廰睡覺的呢!愈來愈多的人死於醫院或機構照顧,正悄悄意味著,大多數人知道自己明明會死,但對於死亡根本毫無準備,只好丟給了醫療機構解決死亡的問題。殊不知,醫療機構內的所有工作人員,得依醫師法規規定或準則下在大家死亡之前,謹慎凌遲一番,一直到醫療武器用盡,才宣布死亡⋯⋯死亡前的變化,我們是不能預測的。可能會迅速的發生,但大部分都可能要花費很多,很多小時甚至幾天,幾個月後才會死亡。這是,多麼難得課題啊!隨著慢性疾病愈多,我們的慢慢的死亡,也愈來愈多!死亡的專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自己也曾感嘆:在這個社會,人類很難接受死亡,因為死亡,對每一個人都是陌生的。儘管事實一直在發生,但我們從未參與過...科技發達了,面對自己的死亡是不發達的於是我們在死亡之前,我們都在醫院內,安老院舍內,丟給了我們陌生的醫護人員,任他們決策了自己,用什麼方式來死亡!人類根本徹底的忘記:死亡,是可以自主的病人自主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台灣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地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適用對象不再僅限於末期病人,而是擴大為五款臨床條件;從立法宗旨來看,除了保障病人醫療自主、善終權益,也旨在促進醫病關係和諧,可以說是超越個人性的保障,進而擴及家庭、社會性的權益。病主法的基本理念是確保病人享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自主權利,且在特定臨床條件下,也可以選擇不施加維持生命治療(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LST)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Artificial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ANH)。根據病主法規定,具完全行為能力的意願人(20歲以上或已婚)可以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的程序,與親友和醫療機構討論、溝通自己的善終意願,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選擇自己在法定的五種臨床條件下是否接受、或如何接受醫療行為;同時也可以指定自己信任的人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Health Care Agent, HCA),確保自己的善終意願在意識不清時仍能被貫徹。善終靠自己,預立醫療也是靠自己哪裡可以找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很簡單,拿出你的手機,在Google Map尋找就有了。如果仍有任何問題,馬上打電話:資料來源: 1. https://www.kmtth.org.tw/dept/kmtth-acp/download/%E7%97%85%E4%BA%BA%E8%87%AA%E4%B8%BB%E6%AC%8A%E5%88%A9%E6%B3%95%E6%87%B6%E4%BA%BA%E5%8C%85.pdf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7%85%E4%BA%BA%E8%87%AA%E4%B8%BB%E6%AC%8A%E5%88%A9%E6%B3%95※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2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天要睡多久才夠?睡眠專業醫師教你一招判斷
睡眠門診最常問的兩個問題我在睡眠門診最常聽到的兩個的問題是「要睡多久才夠?」和「你覺得我的睡眠追蹤器怎麼樣?」第一個問題我不回答,應該說不會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因為真的沒辦法。這個問題就像問「十歲小孩身高多少才算正常」一樣,要是我看女兒的班級合照,會覺得孩子們身高差距很大,但都很正常。同樣地,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端看個人的基因和睡眠品質。適當的睡眠量指的是起床後精神飽滿,白天不睏,而且睡覺時間規律,沒有入睡困難。若經常做到這些,能在鬧鐘響前自然醒,週末也不需要補眠,就表示睡眠量很夠,有睡好睡滿。至於第二個問題我通常都很小心,怕冒犯別人。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量測一切的時代,總覺得有必要把數據和度量衡應用到生活裡,看看自己採取了多少步驟、Instagram 有多少粉絲、賺了多少錢、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當然還有睡了多少覺。但我真的不知道追蹤睡眠量有沒有幫助。如果你符合上述標準,白天可以正常生活、沒有困倦感,就算睡眠充足;反之,如果你覺得很累、沒有精神,就是睡得不夠,不需要睡眠追蹤器也知道。再說,除了浪費一點錢外,這類裝置還有其他潛在的缺點。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追蹤裝置相對不準確,你在手臂上穿戴五種不一樣的追蹤器,會得到五個截然不同的睡眠時間估計值。這些儀器測量的是運動,不是睡眠,並根據演算法就不同程度的睡眠給出不精確的數字。如果這些裝置能證明你認為的失眠其實是睡眠狀態錯覺,不是因為晚上睡太少,那就有用,但前提是追蹤器能精準捕捉到你的睡眠狀態,給出可靠的數據。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因為失眠而擔心自己的睡眠狀況,不斷追蹤只會深化這些擔憂,讓你緊抓不放,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自己的睡眠情形,反倒會讓問題變得更糟。這種現象現在甚至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完美睡眠主義症」(orthosomnia),也就是根據睡眠追蹤器所顯示的不可靠數據來自我診斷,判定自己患有睡眠障礙。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是一種主觀體驗,大部分自認失眠的人其實睡眠量都很正常。要是你期待深度睡眠,睡眠追蹤器卻說你很淺眠,就會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睡眠感知。當然,我不是說這些裝置或程式完全沒價值。在睡眠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例如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這類設備可用來追蹤睡眠情況,看看問題是否有改善或惡化;另外最重要的功能大概是能為研究人員提供睡眠模式的「大數據」,由於目前睡眠量化技術還不完美,納入眾多個體樣本可以稀釋缺點,淡化數據雜訊。至於個人使用方面,尤其是那些來睡眠門診掛號、坐在我眼前的人,我還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執迷於臥床時間和仰賴不準確的測量方式很容易讓人忽略本書提到的重點:生物、心理、行為、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睡眠品質和睡眠量。睡眠障礙涵蓋範圍廣重要且值得強調的是,大部分關於睡眠與身心健康關係的研究都不盡完善。從我在書中分享的故事就看得出來,我們對自身睡眠情況的看法大多不可靠。我們對夜晚的感知與現實樣態往往天差地遠。這些研究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大部分都依賴受試者自陳,以他們的說法為參考。就目前可用的技術來看,要對所有人進行睡眠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執行成本太高。因此,我們觀察大量人群,將睡眠因素與高血壓、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聯繫起來,分類群體,貼上「失眠」或「睡眠不足」的標籤,然而事實上,這些群體可能非常混雜,無法一概而論。以失眠為例,有些人睡眠時間正常,有些睡眠時間短,有些是服藥導致失眠,有些則是因為疼痛或呼吸困難而失眠。儘管我們將睡眠量與死亡率相連結,試圖根據已知因素進行調整,依舊不可能顧及一切,也沒辦法確定那些聲稱自己睡眠時間超過七小時的人是否真的睡了那麼久。請不要誤會,我相信睡眠問題確實會對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只是認為目前我們尚未完全洞察其中奧祕,還有些微妙的地方等待發掘。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將來真的可以長期追蹤睡眠,而不是運動,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也會變得更清晰、更明朗。此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我閉上眼睛就睡著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大多時候,只要我一躺上枕頭,腦袋就會高速旋轉,該完成的論文或講稿、還沒寫的信、聯絡病人、安排會議時間等諸如此類的想法一個個冒出來。可是,有時我會看到診間裡的猝睡症患者前一分鐘還在跟我聊病情,下一分鐘就睡著了;我抱小女兒上床睡覺,望著她瞬間入眠,就像切換電燈開關一樣簡單。看看她和我的病人,就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認為清醒和睡眠是完全不同、界限明確的存在狀態,就像鋼筋混凝土路障或柏林圍牆一樣,隔開西邊的清醒與東邊的睡眠。然而,這種看似明顯的分野只是表面的假象,大腦神經核、神經元與迴路在底下錯綜交錯,編出複雜的舞序,攜手合力又互相對抗,共同調節我們參與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程度,決定我們的意識狀態。各個腦區彼此協調運作,設定晝夜節律,讓我們得以入眠,指引我們走完睡眠週期。隨著夜晚推移,這些迴路會調節睡眠階段,從淺度睡眠到深度的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接著再進入快速動眼期睡眠,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四到五次。大家都知道,系統愈複雜,就愈有可能出現故障。當我遇到技術問題,看著醫院的電腦工程師與資訊系統噩夢搏鬥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學生時代那段要不停開開關關、好讓當機的計算機恢復運轉的日子真的過去了。我們的大腦比世界上任何一種人造系統都還要複雜,這麼複雜的機制出錯率居然這麼低,真的很不可思議。睡眠障礙涵蓋的範圍很廣,睡太多、睡太少,在錯誤的時間或用錯誤的方式睡覺都算。不同的睡眠障礙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看看大腦如何影響睡眠,睡眠又是如何影響大腦。清醒的大腦有各式各樣的功能,但有時也會出現異常。我們白天體驗到正常的情緒、記憶、認知,以及所有身而為人與個體意識存在會經歷的事物。一旦過程出了錯,我們就會出現病症和失調現象,例如焦慮、憂鬱、失智、癲癇、偏頭痛等。很多人都認為大腦晚上會徹底休眠,呈現關機狀態,這些病患的情況卻說明了事實正好相反。夜晚的大腦就和白晝一樣有各種功能,也會出現異常,更會對清醒時的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我們有很棒的進展,更了解日間與夜間生活的關係,我還是覺得我們只觸及了表面而已。很多問題依舊沒有解答,其中有些謎團大到難以想像,比方說做夢的功能,或是我們能否藉由改善睡眠來預防阿茲海默症;有些問題雖然沒那麼根本,但對特定疾病患者來說同樣重要,例如猝睡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要如何準確定位神經元、克萊恩-萊文症候群的病因到底是什麼,或是有沒有方法能治癒這些疾病。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隨著遺傳學、神經科學與科技領域不斷向前邁進,睡眠研究技術也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發展。若未來能長時間在家追蹤睡眠,不光是追蹤運動,一定會大有幫助。另外還有辨識與分析大量個體基因的方法、研究和影響大腦的新技術(例如運用磁場或電流刺激等)都能讓我們深入探究、發掘新的見解,而開發蒐集與分析「大數據」(如大量個體醫療數據和睡眠參數)的技術解決方案也很重要。我夢想在我有生之年,很多睡眠問題都能得到解答。我期待有一天坐在診間面對病人提問,不必再說「我不知道」。※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3-27 新聞.科普好健康
CAR-T療法須申請 要價不菲
「CAR-T免疫細胞療法」是當前備受矚目的癌症治療方法。CAR-T改造細胞基因,改變細胞原有生物特性,流程複雜,目前不在衛福部核可的特管法,台灣大學台成細胞治療中心副教授張裕享表示,若要申請治療,在台有三種管道:一是恩慈治療,須個案申請;二是臨床實驗,需先通過食藥署審核;三是跟已通過美國FDA認證的藥廠如諾華、吉利德合作。CAR-T治療費用並不便宜,諾華定價一個療程47.5萬美元,台灣病患若要治療,必須先收集血液,在冷凍的情況下,全程冷鏈送到諾華合作的細胞工廠,單趟運送成本至少五萬元,最後還要再透過冷凍液態氮用冷鏈送回台灣,整個療程至少台幣1400萬元起跳。建立符合最高國際標準的細胞工廠是迫切的臨床需求。如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學園合作建立的細胞工廠將於2021春天完工,讓先進的醫療技術如CAR-T得以就近生產,降低成本,優先造福在地與區域的病患。張裕享以「骨髓移植治療」為例,這項治療最早是於1969年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湯姆斯醫師應用到臨床,台灣等到1983年才有第一例個案,相當於有14年的落差;CAR-T細胞治療於2017年,諾華藥廠認證通過,現在的CAR-T還在嬰兒期,預估至少要等2030年後才會邁入成熟階段。目前坊間不少人宣傳免疫細胞治療,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長江宜蓁和張裕享提醒,CAR-T細胞治療過程需要有符合嚴格國際規範的GMP細胞工廠以及有能力嚴密監控細胞因子風暴對病人產生的副作用的醫療院所,民眾務必找大型臨床學術中心、大醫院,尋求正規治療。CAR-T目前有通過美國FDA法規的治療僅有血液惡性腫瘤,對其他固態腫瘤仍在實驗階段。
-
2021-03-27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透過CAR-T細胞治療「救自己」,生出抗癌解藥 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
對付癌症,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標靶藥物,近幾年興起的「細胞治療」也正在醫界吹起一股旋風,又以透過基因工程改造自己的細胞殺死癌症,堪稱免疫細胞療法中最受期待的發展。台港大學合作 建資料庫台灣大學台成細胞治療中心最近與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院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針對CAR-T細胞治療臨床資源進行整合與分享,希望累積專屬華人地區的人體資料庫,讓CAR-T的應用造福亞洲患者。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中文名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製造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加設可認出癌細胞表面抗原的受器(CAR),一旦CAR與目標抗原結合,就會啟動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長江宜蓁指出,這種治療比較像「自己治療自己」(you are your own medicine),透過抽血,讓分離出的T細胞「出國進修」後重新植入人體,經過訓練的細胞可辨識癌細胞加以對抗,等於自己生出抗癌解藥。T細胞像裝導航 瞄準敵人台灣大學台成細胞治療中心副教授張裕享進一步說明,化療吃掉癌細胞的同時,還可能吃掉健康細胞,CAR-T就像在T細胞裝設自動導航(GPS),不但精準瞄準癌細胞,還可呼朋引伴,叫更多免疫細胞一起對付它們,在醫學研究上,CAR-T是細胞治療的一種,細胞治療又是轉譯醫學的一環,將多年研究用於臨床癌症治療。如何把T細胞抽取出來後還能長出自動導航系統?江宜蓁說,病人一開始需在醫療院所收集白血球,再經血清分離後移植到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細胞工廠進行加工。張裕享補充,通常病人的免疫細胞分離後,會經過培養、活化、轉導及擴增,再輸回病人體內去對抗癌細胞,在此之前,建議搭配化療讓免疫空間清空。一般來說,長出GPS的T細胞需要兩周培養。T細胞植入 可能有副作用當被加強功能T細胞重新植入人體,這段期間病人可能出現細胞因子風暴以及神經毒性等副作用,但隨著全世界對CAR-T臨床治療經驗愈多,目前醫界針對CAR-T副作用已有明確指引,張裕享說:「度過這14天並不難」,重要的是治療後的疾病緩解率與存活率。並非所有的癌症都適合使用CAR-T治療,張裕享表示,目前CAR-T仍以血液腫瘤為最佳適應症,特別是B細胞淋巴腫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為主,更有臨床實驗證實,這兩種疾病的末期患者使用CAR-T的治療效果已比傳統還要好。製程不易 保守年治18人張裕享指出,以台灣為例,每年B細胞淋巴瘤新發個案約2500人,約十分之一,也就是250人需要CAR-T。然而,製造CAR-T細胞並不容易,若利用目前市面上半自動、一站式細胞製成儀器,一個CAR-T製程至少耗時2周,再加上儀器校正和清理,一台儀器兩個月最多製成三個CAR-T,一年保守只能治療18名病患。台大台成細胞中心目前有一台這樣的儀器,香港中文大學有三台。
-
2021-03-25 養生.聰明飲食
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人熟知的便當菜「海茸」,因捲捲的外型被網友戲稱為「電話線」,不少人對其口感和味道有所意見,但目前有科學家發現,海茸其實富含一種新型態的岩藻醣,可望有效解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台灣人記憶中的校園午餐或者是外送便當裡總有這麼一道菜,長得黑綠色、捲捲的,呈現出特別的螺旋狀,甚至曾有人謠傳它是蝸牛肉,近日因為漫畫家葉明軒繪出12種「難吃便當配菜」,而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其實,這道菜色的原材料稱之為「海茸」,是一種海藻,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電話線」。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它的價值就僅止於一道午餐菜色而已,也有不少人對於它的口感和味道不甚喜愛,但海茸其實有比這更高的價值所在。2021年3月,致力於食品多醣科技研究的專業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中,科學家研究發現,海茸有望解決癌症療程中,進行放射線、化學治療時所伴隨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這個成分,讓海茸有醫療價值、不再只是尋常菜海茸,它正式的名稱為「南極公牛藻」,學名是Durvillaea antarctica,是一種褐色的藻類,主要的產地在智利、與紐西蘭南部較寒冷的海域裡。而科學家發現,它能夠解決白血球減少症的主因,是由於海茸內部富含一種物質:「岩藻醣(L-fucose)」。新型岩藻醣,成白血球新力軍岩藻醣一般的來源,來自於無脊椎動物或是藻類的純化萃取,岩藻醣會因為不同來源、製備方式,而有不同的特性,而讓應用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各類來源都值得開發研究。海茸可以說是岩藻醣比較新開發的來源,在結構上也是比較新型態的組成。由科學家從海茸中純化分離出來的新型岩藻醣,在環磷酰胺腫瘤治療法(一種化學治療法)中,經由動物實驗發現,可以成功激發造血功能與調解骨髓內的造血環境,並促進動物的白血球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由此可確定此類新型岩藻醣,可以促使人體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有效地提升白血球的生產數量。減緩化療副作用:白血球減少症白血球減少症,是在癌症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併發症。這項併發症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或是讓身體多處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嚴重的話,會直接危及生命安全。也因為如此,能夠讓白血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也就成為抗癌指標最重要的數值之一。而岩藻醣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其低毒性與高純度兩者特性,而備受生醫學界關注,尋求適當的來源、正確的提取方式,成為白血球減少症的一道曙光。供貨量與價格優勢,讓海茸成為抗癌新勢力也因為如此,開發穩定的天然來源,將可能會改寫正在為病痛所苦的人們,科學家目前也還在持續鑽研來自海茸中的岩藻醣該如何發揮更好的功效。不過由於海茸的供貨量穩定、價格便宜,勢必會成為新的一股抗癌勢力。延伸閱讀▶藻渣也能變黃金?水試所在麒麟菜中找到保健新商機▶替代蛋白持續創新!植物蛋白發展最強勢、昆蟲與海鮮蛋白興起▶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 on leukopenia of fucoidan from Durvillaea antarctica(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屋樓梯千奇百怪 長輩下樓步步驚心
隨著年齡逐漸退化,長者雙腿開始不便行走,但我國無電梯公寓及透天厝卻占全台老人住宅七成,長輩每次下樓都需步步驚心,甚至再也出不了門,家彷彿成為牢籠。這時爬梯機、樓梯升降椅及升降平台等「增強垂直可近性用輔具」出現,化解樓梯障礙、減輕照顧者負擔,縮短了我們與一樓的距離。「爬梯機」一般可分為「履帶式及輪動撐桿式」,皆無須安裝,更不用占據公共空間,無須與鄰居協議。但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提醒,爬梯機較難操作,使用者需先受訓。「履帶式爬梯機」藉由底座履帶咬合樓梯邊緣前行,比「輪動撐桿式」易上手,不過只適用於直梯,並需考量樓梯級寬、級高、斜邊長、傾角、梯級鼻端等條件。且履帶式底座體積大,樓梯間必須有迴轉平台。至於輪動撐桿式體積雖小,可適用較多場地,但操作難度更高。「不存在最好的輔具,只有『最適合你』的。」李淑貞強調,每座老公寓、社區的硬體條件不同,腹地、高低差、樓梯形式更千奇百怪,選購前應先洽詢各縣市的輔具中心。李淑貞說明,專家會仔細評估用戶的「居家環境、使用者需求、活動能力」等面向,尤其是已領有身障證明者,輔具中心都會盡快完成規劃。民眾應先尋求專家評估,且完整受訓後,再開始操作輔具;若擔心成本過高,也可詢問有輔具租借、專員操作服務的社福團體。電梯雖是最終解方,安裝過程卻最費工。建築師林嘉慧說,加裝室內或室外電梯最困難處,「不是技術或空間不足,而是人心。」取得加裝電梯建照前,需取得所有住戶同意,對一樓住戶而言,既用不到電梯、空地還會被占用,通常最難說服。至於安裝前同樣需要其他住戶同意的「軌道式樓梯升降椅」,林嘉慧表示,仍會有住戶因樓梯走道變窄而不願點頭,所幸在她的經驗中,升降椅的反對聲音通常較加裝電梯少。但李淑貞提醒,當樓梯斜面超過75度,或公寓樓梯及平台加裝後淨寬未達75公分,就不可安裝。▌數位專題:‧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疾管署攜手宏達電 推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
宏達電(2498)今(23)日宣布,因應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開打,為能有效追蹤民眾接種疫苗的詳細狀況,衛福部疾管署再次與宏達電攜手合作,由宏達電旗下發展創新醫療科技的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協助建置「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即日起民眾使用疾管署官方LINE@疾管家同時,也能輕鬆回報疫苗施打後健康狀況及獲得即時關懷提醒。疾管署自2017年即開始與DeepQ團隊展開為期3年合作計畫,期透過DeepQ所發展的創新醫療科技及研發經驗,提供國人一個完整的疾病服務網絡。雙方合作第一年即推出「疾管家」透過AI技術轉譯成民眾的貼身疾病管家,每日推播來自官方的即時醫療疫情訊息,以及透過簡單互動就能得知所有與疫情相關資訊,發揮防疫抗疫積極效用。另同時也先後推出「疫止神通」可以掌握「居家檢疫者」與「居家隔離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也施行「雙向簡訊」通報機制。宏達電副總經理盧佳德表示,全球人類生活受新冠肺炎影響甚鉅,而台灣能達到有效防疫成果並成為全球防疫的成功指標,除了政府與民間全力配合外,善用創新科技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國內COVID-19疫苗開打,本次疾管署與宏達電共同推出「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將以醫療專業角度提供和收集資訊,並協助民眾定期追蹤疫苗施打狀況及健康回報。即日起民眾透過「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註冊完成後,系統會根據使用者的接種日期,用推播的方式告知須回報健康狀況的日期。而民眾藉由填寫簡單的問卷即完成健康回報,系統並會根據使用者所回報的情況給予適合的關懷與回應,或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或諮詢。除了健康狀況回報功能,「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建立完整疫苗廠牌資料庫,會根據使用者的疫苗廠牌,自動計算該疫苗下次的接種日期,並提前發出提醒,方便民眾提早安排第二劑接種時間,讓國人以最輕鬆容易的方式配合政府政策,做到全民一起防疫。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常態性拉肚子 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小林大學畢業即找到一份科技新貴工作,但壓力大、工時長,造成長期出現血便及拉肚子症狀,求診後醫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多數會復發 成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是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疾病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與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終生疾病。台灣的罹患人數近幾年日趨增加,病人以男性居多,大多數在治療緩解後會再復發,因而成為慢性疾病,甚至有致癌的危險性。潰瘍性結腸炎常見有腹瀉問題,並經常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直腸便血及裡急後重感、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惡心、嘔吐,嚴重時會有發燒、食欲減低、體重減輕、血中白蛋白偏低、營養不良、貧血等症狀。就醫時,醫師會先詳細詢問臨床表現的病史,包括發病時間、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出血或血便、腸道外的症狀等。接著進行糞便檢查,先排除非細菌性的感染,再安排內視鏡及切片等檢查。讓腸道休息 急性需禁食治療上,以疾病的緩解、預防可能併發症,以及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為目標。首先要讓腸道休息,急性期需要禁食,並給予靜脈輸液及補充電解質,以補充腹瀉造成的脫水;接著使用藥物治療,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等。並依貧血嚴重程度給予鐵劑或輸血。病程若進展至嚴重急性發作、發生合併症(如腸穿孔、大量出血、急性腸擴張),或對內科治療無效,以及慢性期但病患出現嚴重生活品質受影響時、併發腸黏膜發育不良或產生惡性癌症變化,就可能需手術治療。在飲食上,若需要長時間禁食時,則經由中心靜脈給予全腸道外營養療法。也可由口進食時,依患者個別耐受力採漸進式飲食,避免攝取過敏食物,戒菸、戒酒。定期追蹤檢查 留意癌變生活上,病人應保持心情愉快、適度休息、充足睡眠、減輕壓力,定期門診追蹤與大腸鏡檢查,以監測是否有大腸癌的發生,尤其應依醫囑持續按時服用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服用成藥。當有感染症狀(如發燒、畏寒或感冒症狀等)或急性發作(如腹瀉頻率、便血量、腹絞痛程度增加及發燒等)時,應立即就醫治療。
-
2021-03-22 科別.心臟血管
一破就要命!心外科醫教你如何預防主動脈瘤炸裂
主動脈瘤是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當膨大部位的直徑超過正常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吳毅暉醫師指出,主動脈瘤就像氣球一樣,越大越容易破裂;而主動脈瘤一旦破裂了,會導致大量出血,是極度危險的急症。根據統計,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在還有生命跡象時抵達醫院,抵達醫院後,大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撐過手術而死亡!主動脈瘤是如此致命,卻往往沒有明顯徵兆。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位於人體深處,摸不到也看不見,在醫院看到大部分的患者在主動脈瘤破裂前並沒有異常的感覺。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有症狀,通常是因為主動脈瘤太大而壓迫到附近的臟器,例如胸主動脈瘤壓迫到返喉神經,因此影響了聲帶的功能,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把聲音沙啞跟主動脈瘤聯想在一起,所以非常容易忽略其嚴重性。主動脈瘤型態不同,破裂風險也不同吳毅暉醫師分析,主動脈瘤根據型態可以區分成梭狀(fusiform)及球囊狀(saccular)。梭狀主動脈瘤,呈現左右對稱的膨大,是常見的退化性主動脈瘤;球囊狀主動脈瘤是在血管的局部向外膨出,是所謂「不典型的主動脈瘤」,形成原因可能是感染、創傷,或是在手術的接合處產生的假性動脈瘤。吳毅暉醫師說明:「我們會根據腹主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高低來決定治療方式,比如梭狀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在5到5.5公分以下,破裂風險相對較低,大多會先採藥物治療;而球囊狀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即使是尺寸較小,也會考慮介入治療。」藥物的選擇方面,原則上是使用降血壓藥物,尤其是「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希望可以減少心跳次數、降低血壓及減少心臟的收縮張力。假使仍然無法降低足夠的血壓,則需合併使用其他的降血壓藥物來做輔助。積極治療,預防主動脈瘤破裂如果評估起來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則會建議採用手術治療。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患者需要全身麻醉,醫師打開患者的腹腔,將腹主動脈瘤切掉,然後縫上人工血管;吳毅暉醫師說:「近15、20年越來越普及的『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是一個微創而且相對安全,也具有長期療效的治療方式。」吳毅暉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的做法是從兩側腹股溝,把主動脈支架經由股動脈送入腹主動脈,利用X光確定位置後,將主動脈支架完整的釋放。如此一來,血液便會在主動脈支架內流動,不再衝擊主動脈瘤。術後患者的腹股溝只有很小的傷口。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較,傷口較小、失血量較少、手術時間也較短。因為傷口很小,患者可在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且術後疼痛較少,復原速度快,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患者可以早一點下床、進食,甚至在術後2、3天,只要狀況許可,就能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從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發現,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30天的致死率比傳統開放式手術少了三分之一,因此是目前治療腹主動脈瘤的主流方式。」術前規劃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是靠著支架的張力與主動脈壁間的摩擦力來固定,但因為血管壁的老化逐漸鬆弛,有時會出現支架位移、血液從支架縫隙內漏到瘤體等狀況,所以術後需要長期追蹤,以確定主動脈支架的穩定性。針對年輕的患者,一般會建議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做比較精確的縫合;至於年紀稍長的患者,因為通常還會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可能無法承受傷口相對較大的開放式手術,因此使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是比較合理的選擇。過去,部分患者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可能只有40%的患者符合解剖學的條件,能夠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術;但隨著科技進步及更加多元的醫療器材發展,現在大約70~80 % 的病人皆可有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吳毅暉醫師說:「從術前規劃、術中仰賴醫療團隊的專業經驗、合作無間、加上良好的術後照護以及長期的隨訪追蹤,我們可以確保病人的長期療效,並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吳毅暉醫師分享:「曾經有病患是在89歲時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術後恢復順利,活到90幾歲高齡。也有患者在70幾歲接受手術,已經追蹤了13、14年,到現在都還可以打高爾夫球。也有相當年輕的患者,因為罹患結締組織疾病而產生全身性的動脈瘤,我們分階段進行,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到腹主動脈,一步一步地進行修補與支架手術。這些都是現代醫療技術進步,讓大家看到的成果。」需要接受腹主動脈瘤篩檢嗎?吳毅暉醫師提醒,如果有主動脈瘤的病史,建議不要舉重物,因為舉重物可能讓血壓在短時間內從120 mmHg衝高到180mmHg,這短短幾秒內血壓突然地起伏,很容易衝擊主動脈瘤而造成破裂。長期來說,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要,我們的心臟搏動每分鐘大約70下,一整天下來心臟跳動就超過10萬下,也就是說,主動脈瘤一天會被因為心臟跳動而被敲打超過10萬下,血壓分別為120mmHg與160mmHg的風險高低就有相當大的差別。腹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0歲、男性、抽菸及家族病史等。吳毅暉醫師叮嚀,根據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 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建議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腹主動脈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主動脈瘤破裂!掌握您的健康!原文: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今年,我國國家級的「癌症精準醫療」正式啟航,癌症治療即將躍進,政府展現極為重視的決心,衛福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並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五年將投入7.5億元,全力投入癌症基因變異檢測,結合健康大數據,還有精準用藥的研發,發展癌症精準醫療產業價值鏈,以達到照顧癌友、提供癌症患者最佳治療決策的目標。「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以「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為題發表演說。建構基因數據,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在癌症精準治療部分,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是一大工程,梁賡義指出,透過約400個基因大模組的次世代基因檢測工具,提供癌症病患進行檢測,看看是否有基因突變、融合,如果有基因變異,分別使用健保給付與非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確認或排除該藥物,對於該基因變異的病患是否有效,這將是一個「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對於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病患而言,不僅可以獲得基因檢測與標靶、免疫藥物的治療機會。這些基因資訊的原始資料,也可以整理成醫療大數據,打造獨屬於台灣的癌症資料庫,進行再確認及再分析,通盤了解國人特色基因變異,進而建立本土的癌症治療指引、健保給付參考,以及作為未來研發新藥的基礎。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延攬近萬名癌症病患。癌症病患要如何參加研究計畫呢?國衛院將透過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跨醫院、跨中心的合作,包括國內七大醫學中心,組成大聯盟,共同延攬收治近萬名的癌症病患。梁賡義指出,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國衛院作為國家最高的智庫單位,梁賡義說,癌症精準醫療對於健保給付也將有所幫助。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病患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治療策略,也排除掉無效的治療,讓病患與健保達到雙贏。在產業提升的部分,事實上,從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畫」,加速癌症精準治療的研發進展,全世界正在進行精準醫療競賽,台灣如何後發先至?梁賡義說,台灣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良好的醫療體系、健保大數據,以及長達41年的癌症登記檔,ICT產業、5G的建置,豐沛的能量將帶給生技產業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軟硬實力,都是他國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只治療癌症,還要達到預防疾病、全民健康目標。梁賡義強調,精準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的健康。除了癌症治療,精準醫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精準健康,配合「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從數據和分析來產生學習,將這些知識反饋給民眾,改變行為和改造組織,去達到實踐健康生活的目標,達到預測、預防疾病的功能。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已經落實在具體計畫上,例如肥胖是慢性病也是致癌風險因子,不僅跟生活習慣,也與基因有關,國衛院結合基隆長庚、宏碁公司推動「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基隆長庚醫院長年投入基隆地區及鄰近的萬里、瑞芳、貢寮等區蒐集人口健康資料,加上宏碁的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性的分析基因、蛋白質等變化指標依據,讓醫師可預測患者未來的可能疾病。對醫師第一線的介入治療不僅有參考價值,也能提升社區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國家級精準醫療計畫3方向1. 針對台灣重要癌症,提出基因檢測相關計畫。2. 開發基因變異(突變)標靶用藥新適應症之臨床試驗。3. 建立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並在計畫中提出產官學研合作之發展途徑。給癌友的一句話:精準結合智慧,客製你的健康。
-
2021-03-21 養生.聰明飲食
不願吃有苦味蔬菜?專家教你用祕密武器去除苦味
給不吃苦的人別的選擇 我會做舉世最好吃的球芽甘藍,先汆燙,切成兩半,然後剖面朝下以培根逼出的油用瓦斯爐最大的火油煎,灑一點調味米醋、酥脆培根粒、魚露,和一點海鹽,每一口都是苦甜酸鹹和鮮五味俱全,但羅傑不肯吃。在他的感官世界中,球芽甘藍太苦,再怎麼巧手烹調,都無法掩飾這個事實。覺得苦味化學物質PROP苦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如球芽甘藍和羽衣甘藍﹝kale﹞這類的蔬菜是苦的,因此不願吃它們。 如果你與不肯吃苦味食物的人同住,希望這章的說明能讓你體諒他們的感受,這些人並不是故意刁難家裡掌廚的人,他們可能是旺盛品味者,天生就無法忍受特定的苦味。但某些家人不肯嘗苦味,並不表示你就可以不讓他們吃蔬菜,因為蔬菜有益健康,而且總有辦法可以去除苦味,你憑直覺就已經知道其中一些辦法。平衡苦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添加一些對比的味道,諸如甜、酸和鹹。比如球芽甘藍可以加點鹽,甚至糖。不要不好意思為你不肯吃苦的摯愛家人添加甜的調味料,如蜂蜜、楓葉糖漿、龍舌蘭蜜或果汁。你也可以增加甜味而不增加熱量,阿斯巴甜和蔗糖素﹝Splenda﹞兩種代糖都能有效發揮作用。只要增添五%的糖在花椰菜和青花菜中,不只能使人更愛吃蔬菜,而且也使這些受測者日後願意嘗試不加糖的花椰菜和青花菜,這應能消除你在蔬菜裡加糖的作弊感受,而把糖當成訓練人們欣賞苦味蔬菜的輔助輪。另一種增加甜味的方式是在烤箱或爐子上,把糖用一點油慢慢地使之焦糖化,即使連有硫磺味的苦花菜都會變得香甜可口。光是烹煮,就能讓蔬菜的苦味降低。如青花菜這類蔬菜的揮發分子經你蒸煮烤或以其他方式烹調之後就會消失。烹調青菜時,你廚房的硫磺味代表你已經把氣味由蔬菜細胞釋入空氣中。雖然像硫磺這樣的氣味並不會造成苦味,但卻會使苦味更重,因此藉由烹調減少討人厭的青菜味道,整體而言的確能使人有更甜美而比較不苦的感受。我喜歡把鹽、糖加在米醋裡,成為調味米醋,只要灑一點,就有鹹、甜、酸三種基本味道。記住鹽不但能壓抑苦味,也能釋出其他你喜歡的味道,因此即使你只加一點鹽調味,都能以不只一種方式抑制苦味。廚師的黃金法則就是:品嘗、品嘗,再品嘗。如果你分別品嘗生青花菜和汆燙後的青花菜,就可體會汆燙怎麼減少苦味。如果你在鍋裡快炒一分鐘再試試,苦味很可能又會有變化,加點醬油﹝鹹和鮮味﹞和糖﹝甜味﹞再嘗嘗。最後加點酸—比如擠點檸檬汁,或者加點醋,再嘗嘗。越能這樣多多嘗試,就越能讓你了解怎麼平衡你食物的風味。 減少苦味的案例 博諾威﹝Bionovo﹞生化科技公司開發出一種治療婦女更年期熱潮紅的新中藥,但該公司總裁兼醫學長﹝Chief Medical Officer﹞瑪麗.塔格利亞費利﹝Mary Tagliaferri﹞知道這藥的苦味恐怕有礙行銷。瑪麗學貫中西醫,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取得學位,她公司的目標是結合中西醫之長。二○一○和二○一一年,博諾威已經把新藥送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核,如果在病人身上試驗成功,即可讓這種新藥Menerba 上市。此藥由專利配方的幾種中藥混合,必須處方購買。Menerba經FDA第一階段藥物試驗,證明低劑量對人體安全,而第二階段的試驗要提高劑量,但其體積太大,無法作成藥丸或膠囊,因此他們決定要以Theraflu﹝類似伏冒熱飲﹞的飲料粉方式推出。他們先請一家廠商開發可以遮掩Menerba苦味的藥飲,但徒勞無功,因此改請麥特森公司協助。我們的任務是開發乾的飲料粉,讓病人加水服用,一天兩次。塔格利亞費利博士和同僚把樣本帶來給我們看時,我對這個產品是什麼味道一無所知。我們所開發的大部分機能食物都是先要有好吃的味道,其次再談有益健康。Menerba對我們是全新的挑戰,更年期婦女因熱潮紅而需要求助藥物時,應該比在便利商店買機能飲料的人更不在乎其味道才對。然而我卻完全沒料到Menerba的味道。在開發新食物和飲料產品的經驗裡,我從沒有像這樣驚人的味覺經驗。Menerba一入口馬上有一股刺鼻的燒焦氣味—這是由中藥處理和提煉的過程而來。這種焦味讓整個口腔全是苦味,而在你把它吞下去之後,藥方成分的苦味依然久久不散,還有一股像泥土一樣的霉味,非常難吃。我們思索該把它改成什麼樣的風味。塔格利亞費利博士想要檸檬或柑橘味,因為這兩種口味都很受歡迎,但我們知道柑橘類口味會非常困難,因為消費者不會料到檸檬或柳橙味的飲料會帶苦味。我們先考慮辛辣的印度茶味,因為茶本來就苦,而香料可以掩飾一些難聞的氣味,但這並非主流口味,因此我們試了一回就放棄了。接著我們採用有一點苦味背景的水果味:蔓越莓。這是完美的選擇,因為消費者原本就認為蔓越莓飲料比較有益健康。而在我們開發印度茶味飲料時,也注意到添加香草的飲料比較順口,比較不苦。因為我們在飲料中加了察覺不出的低量香草,結果十分驚人:香草掩飾了Menerba的苦味。我們還加了一點鹽,抑制苦味—分量恰恰好,沒有人會覺察其鹹味,飲料的味道相當突出。最後我們再加一湯匙糖,讓藥物更順口。此後我一直以香草為祕密武器,任何食物都因此變得更加順口。我相信香草拿鐵成為咖啡店熱賣飲料的原因,是因為香草掩蓋了咖啡的苦味,榛果、焦糖,和巧克力都略遜一籌。也因此巧克力蛋糕的食譜需要香草,而許多熱愛巧克力的人也會在他們的甜食中添加少許香草。只需要一點點就能發揮其遮蔽苦味的效果。有趣的是,香草是唯一沒有忍耐上限的味道,其他調味料如果加得太多,可能會太濃烈,唯有香草不論加多少,依舊美味。 如果你把兩頰下方口腔內側表面刮一點細胞作DNA樣本,莫奈爾的科學家瑞德就能測驗它,告訴你會不會覺得PTC這種化學物質很苦。可惜這個測驗無法得知你覺得茶、菠菜、可可或任何你選擇的食物苦不苦。但也許我們不久就會了解我們的基因如何影響我們對苦味的反應。瑞德預見未來可以針對有某些基因的人,開發吸引他們的食物。巧克力公司就不必再以四一%、六二%、八二%可可含量的巧克力作宣傳,只要針對各人天生基因可以承受的苦味程度行銷巧克力即可。我喜歡想像未來的消費者能夠一轉心念,欣賞他們味蕾覺得苦的食物。這並不需要測試基因,也毋需避開某些食物,只要把苦味想成平衡食物風味不可或缺的樞鈕即可。如果你吃球芽甘藍覺得太苦,只要加上對比的其他味道,求取平衡即可,灑點糖、加點鹽、擠一點檸檬或加點醋。更好的作法是把球芽甘藍配上其他蔬菜如蕃薯、胡蘿蔔,或者煎香的洋蔥。下一回再做球芽甘藍時,可以少放點胡蘿蔔,多放點甘藍。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愛吃一整碗的球芽甘藍—不加任何配料,尤其欣賞那苦味帶來的鮮活刺激。※ 本文摘自《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作者:芭柏.史塔基譯者:莊靖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0/05/11圖/《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書封漫遊者文化提供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強調願意替人民釋疑 陳時中:天天都在打政治免疫疫苗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南下屏東,出席大仁科技大學55週年校慶活動,除了為校方表示祝賀,也向護理系學生勉勵,同時體驗漆彈槍掃蕩「病毒」體驗。對於鮭魚亂象,只說「事情過了就好」,至於面對施打疫苗的政治口水戰,陳則說,天天都在打政治免疫疫苗,面對批評與質疑,都願意站在有利於人民的角度來釋疑。陳時中向大仁科大護理系同學勉勵,從事醫療工作有笑有淚,也會接觸生老病死,希望在學期間,除注重專業,還要注意生命教育、溝通能力,若對生老病死沒有正確認知,很難帶給病人或周遭民眾的幸福。陳時中還說,護理師工作有許多的層次,不僅需要進修,面對嚴重疾病時,地位會越來越重要,此外,在學期間就應該要建立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觀,也會對未來投入護理行業有所幫助。校慶活動中,校方安排陳時中體驗漆彈射擊肺炎標靶,象徵標靶防疫的掃蕩疫情,即便「滿靶」,還將漆彈槍餘彈射罄,並直呼「好玩」。此外,陳時中也被問及對於近期鮭魚亂象的看法,他只說,「社會上總是會有些一時性和一窩蜂的行為,事情過了就好。」在校內演講時,陳時中分享,無論在學或出社會,都要學會傾聽,不要急著辯,聆聽不僅能悟出道理,也能建立同理心,以及利他的心態,就能與他人建立合作關係,合作也能順利。會後媒體提問,是否擔憂打疫苗會淪為政治口水戰,有打好政治免疫疫苗嗎?陳時中則說,「天天都在打政治免疫疫苗」,且每一件公共事務難免會有一些批評與質疑的聲音,政府會站在有利人民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任何疑問,政府都願意回答清楚,替民眾釋疑。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抵台疫苗效期減半?陳時中:沒有比較短 也會如期打完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南下屏東,出席大仁科技大學校慶典禮,面對媒體提問,關於WHO官網訊息,AZ疫苗僅有6個月效期,本月初抵台卻只有3個月的效期,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無論藥品、疫苗都有一定的效期,仍需花時間逐批檢驗、運送,但效期並沒有比較短,也會在效期內施打完。此外,陳還說,透過專家分析與建議,疫苗會預定在3月22日開始施打。對於抵台疫苗,僅有3個月效期一事,陳時中指出,疫苗出產效期多半都是半年,因為還要逐批檢驗,會照原來的效期打完,且這批疫苗會如期打完,也不會有問題。媒體提問,花同樣的錢,卻買到效期比較短的疫苗會不會比較吃虧,對此,陳時中強調,沒有效期比較短的問題,從出場到運貨所耗的時間,且一般藥品、疫苗都有一定效期,且效期比較短,若有需要才可延期,但這批疫苗不會用到延期的時候。對於疫苗的施打時間,陳時中說,施打時間,透過專家根據各種最新資料分析、建議來決定施打日期,目前預定3月22日開始施打。陳時中還說,「打疫苗,利大於弊」不僅保護自己,可以阻斷疫情傳播鏈,也建議施打疫苗的對象,可待在施打的醫療院所半個小時,觀察有沒有特殊的症況,施打後14天,有任何疼痛、不適,可向施打的院所聯絡,或可下載相關QRcode資訊,及時反應症狀。
-
2021-03-2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患者定期追蹤 預防癌變
老公:「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老婆:「婚姻通常帶來不幸!」老公在科技業,整天忙於開發新產品,無心顧家及呵護老婆。老婆整日在家忙家事及小孩,失去婚前對結婚的憧憬。兩句話道盡了現代夫妻的心聲,因此,夫妻如何調整相處之道,維持幸福的婚姻,是最高智慧。事實上,B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了解人體如何與之相處也是一種智慧。在沒有B型肝炎疫苗發明前,全世界好幾億人感染到B型肝炎病毒,在台灣就有二百多萬人,B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血液之後,有些人成為終身帶原者,約占成年人的15%左右,其他人則自己產生了抵抗力,產生抗體,這是血液中的檢查所見,但B型肝炎病毒侵入肝臟,會嵌入人體的DNA,如果嵌入處剛好在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就有可能引起細胞無限制分裂繁殖,形成肝癌。此外,B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臟發炎反應,形成慢性肝炎甚至硬化,這些變化都會促使肝癌發生。目前的B肝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B肝病毒的繁殖,無法根除肝內的病毒。此外,肝臟內部的發炎變化,這些藥物也無能為力,只是發炎受到藥物控制不會繼續進行而已。因此,對目前台灣二百多萬的B肝患者而言,保持定期追蹤檢查,每半年驗一次血中胎兒蛋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避免肝臟進一步傷害,是保肝之道。而已有抗體但不是打疫苗產生者,也要定期一年做一次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避免肝癌發現已晚,危急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治癌新曙光 CAR-T免疫細胞療法真的這麼神嗎?
癌症到底有沒有痊癒可能?在醫療科技跳躍式的推進下,被醫界認為最具可能性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4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5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9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目前台灣已有醫院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也有數例恩慈療法個案,正急起直追這項最新醫療科技。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美國FDA在2017年8月最先核准諾華的產品上市,適應症是25歲以下復發或難治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B細胞型;兩個月後吉利德的產品也被核准,是治療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9成的患者症狀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以最早的藥物在臨床使用至今已有5年;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6成的緩解率,其中有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為何CAR-T免疫細胞療法多以B細胞型的血液癌症為主,林建廷解釋,因為科學證據最充足,大部份的癌症專一性腫瘤抗原標記還不太清楚,但B細胞癌症帶有抗原CD19是很明確的,因此我們就在體外培養修飾專一度高的CD19 CAR-T,只要找出帶有CD19的B細胞就能準確攻擊。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是很新的治癌方式,施打劑量為何仍未有共識,林建廷指出,目前國際間傾向每公斤打入約10的6次方CART細胞,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免疫風暴,因此劑量的拿捏很重要,加上施打前無法評估CAR-T會在體內複製分裂的倍數,因此,已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的追蹤副作用。目前全球至少已有數百至數千人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核准使用後至今少有因副作用死亡個案報告,而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理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目前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因此,在輕度副作用發現時就能治療,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打一劑1400萬台幣,為了避免副作用,在病人選擇就需更加謹慎,林建廷指出,目前醫界認為有兩種患者治療副作用較大,一是治療當下癌細胞多的人;另一種是LDH乳酸脫氫酶高,也間接反應癌細胞數是多的,就容易產生副作用。 今年預期還有國際藥廠的CAR-T產品上市,適應症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藥物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而未來更多的的臨床試驗則正在規畫遞件申請。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https://bit.ly/3lvSNah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創造力有助解決問題!保持「創意腦」的 5 個生活習慣,還有驚人紓壓效果
創造力是很重要的特質,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產出別出心裁的工作結果,同時也能幫助我們紓解壓力,讓身心靈保持正向的狀態。即使我們沒有藝術家般的專業和天賦,也可以成為具有創造力的人,創造力是可以透過後天練習的。美國臨床社工師 Laurel Healy 建議透過以下方式培養「創意腦」,在這過程中你也可以進入到「心流」(Flow)狀態,在全心的專注下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和成就感,讓疲憊的心靈獲得充電。1. 繪畫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繪畫對於紓發情緒、培養抗壓性、增強記憶力是有所幫助的,藝術治療師 Megan Carleton 曾透過讓他們繪畫的方式治療過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疾病的病人,這項活動對他們的病情是有所改善的。因此如果你本來就是繪畫的愛好者,維持這項興趣活動對你的大腦很有幫助。2. 唱歌或演奏樂器唱歌能幫助增加體內催產素的濃度,讓我們感到幸福,如果你沒那麼愛唱歌,聽聽音樂或自行用樂器演奏音樂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3. 跳舞研究顯示跳舞能降低焦慮程度,也能預防老人痴呆,令人驚訝的是,這項效果是其他運動比較沒有的。無論是在家隨歌起舞,還是報名有氧舞蹈、zumba 等課程,適時盡情扭動身體對你的大腦也非常有幫助。4. 玩樂其實人類具有玩樂的天性,這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與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玩遊戲對大腦有長期的幫助,尤其是需要與他人互動的遊戲,心理教育專家 Jennifer A. Perry 表示,說故事、互動遊戲等玩樂活動,能訓練兒童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培養出自信,對大人的認知能力也很有益處。5. 親近大自然近期有個名稱為「野外中的創意」(Creativity in the wild)的研究顯示,親近大自然對於我們的創造力是有所幫助的,研究受試者到山中健行四天,期間不得使用科技產品,結束後請他們進行一項問題解決作業,結果發現他們的作業表現進步了 50%!因此當你卡關在一個問題上,或是在工作上沒什麼靈感時,讓大自然帶給你創意的力量吧!在華人社會過度注重學術教育的環境下,很多人忽略了創意活動的重要性,認為那些只不過微不足道的閒暇活動,但這些活動對於我們的創造能力、認知能力和壓力紓解是有極大的幫助的,無論你夠不夠專業、做得夠不夠好都無所謂,投入創意類活動對你的生活各方面都會有所益處的。參考資料:1.《VerywellMind》:How Creativity Positively Impacts Your Health2.《Greater Good》:Ten Habits of Highly Creative Peopl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心理專家建議】親近大自然、繪畫、跳舞⋯⋯保持「創意腦」的 5 個生活習慣,還有驚人紓壓效果
-
2021-03-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Remote OSCE——疫情時代下的醫學教育再思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2020年全球在COVID-19疫情下,所有社會日常運轉皆受疾病肆虐影響,遠距教學成為趨勢,醫學院的課程也首當其衝。世界各國的醫學教育家在防疫政策下,替醫學系學生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遠距課程,大致可歸類為以下三部分:聽講、標準化病人互動、與臨床診療團隊小組會議。考量到COVID-19防疫,為確保社交安全距離、參與者的安全與節省時間成本,在2020年疫情嚴峻情況下,我們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討論的同學試辦了遠距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進行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的遠距OSCE,以「告知壞消習」的連鎖站情境,搭配視訊軟體進行,標準化病人是有實際到場的,但我們嘗試建立不碰面的進行方式,在不同的診間,以視訊軟體通訊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與評核的目標則是核心臨床素養,包括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解決問題、決策、諮詢、溝通技巧、專業態度等,如同傳統OSCE,仍保留在遠距評量標準內。我們的遠距OSCE有四個連鎖站:病史詢問、身體檢查、醫病溝通與衛教、臨床處置。測驗過程中,透過標準化檢核清單設計、配合適當的口頭提示,使線上醫病面談流程更為順暢。學生根據指示並判斷情境,將自認合適的身體檢查步驟及策略口語化。學生的表現評分標準也與傳統OSCE無異,但包含直接與病人互動的部分則加入權重計算,以因應考試虛擬化造成的限制。試後所有參與者也再透過視訊會議方式,進行回饋、經驗分享與討論,與會者普遍認為,遠距OSCE有許多優點則有「平台操作簡單」、「事前反覆演練平台操作」、「醫病間有效率的溝通」、「線上評估受試者表現對標準化病人而言較方便」、「線上對話演出對標準化病人而言較不會緊張、有助標準化演出」」等,使大部分的參與者樂觀認為:遠距OSCE測驗成效是可與面對面OSCE相比擬。遠距OSCE也有些限制,如「被SP特別標註的受試者,監考者無法即時觀察其表現」,應該可以透過視訊軟體的功能提升,一位監考者只看一組醫病對話,並能同時看到雙方視訊畫面來解決。俗語說:「見面三分情」,視訊問診讓參與者間少了實質面對面對談的機會,會不會在無形中也減少了人與人間互動的溫度呢?這部分有待我們思考與討論。而身體檢查的部分以視訊方式來將檢查策略口語化,老師與學生們則認為與實際面對面的進行方式,落差仍舊很大,這部分我們也期望在未來運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技術,結合現實影像與虛擬影像,創造一個新的3D影像視野,透過物理實體與數位物件的即時互動,以提升數位物件的擬真感,相較於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 )以及在虛擬影像中加入實體互動功能的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 AR),MR 技術結合了VR與AR,更注重虛擬、真實世界與使用者的真實互動,相信可以為未來的Virtual OSCE帶來突破與創新。同理心與互相關懷一直是醫學教育的一大重點,這也是標準化病人訓練中,我們最渴望、最迫切想傳遞給學生的應用力,而我們如何利用科技化工具協助再度呈現溫暖與關懷,正是疫情下醫學教育最艱難的考驗。在疫情時代下,醫學教育大量運用虛擬科技的同時,期盼我們也能同步思考台灣的醫療與醫病照護能不能再多些科技化、線上化的運用與執行,期待大家共創一個更美好、更完善、更有溫度的網路醫療世代。
-
2021-03-19 癌症.肺癌
不抽菸、常運動,竟然肺腺癌!IC大廠副董喻銘鐸的罹癌告白:別輕忽肺結節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開刀切除肺腺癌腫瘤的過程。「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了解,更不知道有肺結節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回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才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回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了。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了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面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了讓大家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症。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2010年我在聯發科,公司健檢時拍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發現有0.5公分大的肺結節。當時醫生判斷有可能是肺癌,叫我3個月後再來拍一次。我很緊張,所以問醫生為何要等3個月?醫生回答我,如果是惡性的,肺結節會長大有變化。 那3個月真的是度日如年,每天都在上網看資料。 3個月後再拍片,醫生說沒有變化,一年之後再來追蹤就可以。一年後我又去,結節還是維持0.5公分,醫生研判是正常,當時報告還寫著是「良性」。所以我就不再理會,這件事就被我放下,忘了。 直到2016年,我去做體檢又有LDCT項目,那時候一拍就說有肺結節,而且那時候已經變成1公分,跟第一次發現時相比,長大一倍。 但因為結節本來就有了,而且醫生曾說是「良性」,所以我沒有放在心上,本來不想理它。不過,健檢中心建議再去醫院檢查,我去了台大醫院,當時檢查後也說沒事,這件事情又被我擱在一旁。 2018年又健檢,一樣又照出這個肺結節,不過這次胸腔內科醫生說有一顆形狀呈現毛玻璃,可能有問題,建議我3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再去定期檢查。這幾次檢查完,因為肺結節都沒有再長大,醫生依舊判斷沒事,就建議我隔年持續追蹤。 如此這樣回診追蹤直到2020年。雖然看診的內科醫生依然認為結節沒有長大,所以沒事,不過我想,這樣反覆追蹤與再觀察也不是辦法,就提議要不要給外科看一下。內科醫生聽了也認同,就開了轉診單給外科的陳晉興醫生。 陳醫生一看就指著1公分大、有毛玻璃跡象的結節說,「這顆有問題,要馬上開刀!」我說,「不會吧!每個醫生都說沒問題,而且這顆毛玻璃狀的結節沒有變大,一直都是1公分大小。」 當時,陳醫師把我以前拍的片子拿起來比對,雖然節結大小沒變,但是毛玻璃的結節有實心,這個實心變得比較堅硬。陳醫師說,這就算有發生變化,他還強調,出現毛玻璃通常有七、八成機率是惡性。總之,他建議要馬上動手術。 安排好手術後我就提前入住醫院,隔天開刀,開刀後當天晚上就能下床走動,再休息一兩天後就出院了。手術很快,我是排第一刀,加上一兩個小時的恢復期,中午就出來了,差不多花半天時間,而且微創手術外傷很小。 一開刀完後,他當下判定是惡性,不過要等一週後檢驗報告出來才能真正判斷。一周後回診,醫生就說「恭喜啊!你這是很早期的1A(編按:期別1A即腫瘤最大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且尚未侵犯其他部位),拿掉就好。」 我沒想到,真的是惡性的。大概是因為處理了,心情也輕鬆,我還開玩笑說說,原來我與2(指第二期)的距離這麼近。 開刀後,我才比較有餘裕,回頭把過去所有拍過的片子、資料再看一次,才知道原來2010年照的就是LDCT。這項是公司在一般健檢項目外額另加上去的,以前沒有這個項目,我當時對它沒有概念,更不知道有肺結節要定期追蹤。 2016年也是剛好健檢再做了一次LDCT,當時正好拍了片子之後,看了你們報導(新國病封面故事),才對LDCT有那麼一點概念。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罹癌,我不抽菸,也有運動習慣。現在我親身經歷這一切之後,逢人就會鼓勵去拍LDCT。這真的太重要了!還有,如果心理覺得不踏實,就去找第二個醫師意見。像我當時靈光一閃,轉診到外科看陳晉興,得到不同的處理建議,最後也得到妥善的處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飲用綠茶,對人體有益處!避免癌症、發炎老化,呼吸胸腔科權威:這樣喝防流感病毒.春天乍暖還寒,好發中風、心肌梗塞!3分鐘保養心血管,白雁:身體循環慢慢會變好.少一點未知、就少點畏懼!中年後,學著放下手中的濾鏡與成見,再次感受真實人情溫暖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就不會罹心血管疾病?專家提醒:未爆彈可能就在身邊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除了老年人飽受心血管疾病威脅,發生於青壯年族群的比例也不少。專家建議,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榮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指出,三高族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要從飲食、運動、減重、減壓等方面,改善原有的生活型態,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康宏銘說,也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 活用檢測工具 提早預知心血管問題 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可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 而一般心電圖能短暫監測心律變化;運動心電圖可檢測運動時的心律、血壓、心跳變化;長天期心電圖則能監測1週以上的心律變化,因監測時間較長,可偵測高危險性的心律不整,像是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 康宏銘進一步解釋,長天期心電圖能同時分析自律神經活性、睡眠狀態、夜間與晨間血壓的變動趨勢,以及身體活動量分析,找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有7天跟14天的類型,體積輕巧不影響日常生活。 改善生活習慣 預防心血管問題上身 康宏銘強調,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他呼籲,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健康。建議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同時運用各種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提前因應降低遺憾發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