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4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神經內科
共找到
594
筆 文章
-
-
2020-02-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墊紗布、陽光曬 延長口罩生命
為了減少浪費和民眾囤積,政府即時推出「實名制」規定每人每周限購兩個,把口罩留給真正的需要的人,值得讚揚。但勢必有人心裡覺得或實際上真的不夠(例如每天搭擁擠的捷運通勤者)。然而,台灣庫存量有限,如何徹底、重複利用口罩?值得有識之士集思廣益。17年前抗SARS時的初期,台灣口罩極缺時,本人服務於台北榮總非第一線的神經科,由自身使用經驗,找到一個方法,可以延長口罩使用次數的方法,希望節省下口罩,讓急診、感染和胸腔科醫護無虞。這個延長口罩使用的方式,獲得很多同事認同,如今向一般民眾推薦,希望全民共體時艱。方法如下:將外科口罩內面墊上兩、三層乾淨紗布,四角用迴紋針別起來固定就行了。更換時取下迴紋針,丟棄有自己口沫的舊紗布換上新的或洗淨再用即可。另外,普通手帕可以取代紗布,兩者都可以洗淨再用。近日,筆者請數位友人試用,眾皆稱「讚」!當然,口罩的外層可能被汙染,盡量避免手觸摸。又因冠狀病毒不耐紫外線照射,如果讓陽光曝曬幾個小時,更有消毒效果。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新冠肺炎社區監測啟動 基層醫師:口罩更荒醫師更勞
台灣新冠肺炎發生首例死亡,一日增2例本土個案,累計達20例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讓基層診所醫師身處高風險職場。嘉義縣醫師公會副理事長徐超群說,「我們基層醫師缺防疫武器,只有加強自我防護」;嘉義市名醫宋思權說,「口罩更慌,醫事過勞,將是顯而易見」。為面對傳播力強,看不見的新冠肺炎病毒,基層診所開業醫師,提高看診自我防護,開心診所院長呂俊忠戴護目鏡、醫療用口罩,他說,「從醫以來第一次戴這種裝備」,醫師直接面對患者看診,做好防護保護自己,目前無法令規定強制患者看診,在掛號就要說旅遊史。徐超群指出,社區監測要求監測對象,包括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另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群聚事件個案」或「醫護人員」之肺炎個案。他說,防疫期間,醫師非必要不做清鼻、喉嚨等侵入性檢查,仍有患者不戴口罩看診,掛號處先把關,他下鄉醫療巡迴專車照常看診,建議疾管署加強基層診所看診防疫宣導,戴口罩,主動告知旅遊史。知名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說,「我不是感染科專家,但當社區感染出現時,我們第一線基層診所將會面對爆量的患者,把關很重要,否則千餘個負壓隔離病床將耗盡,當心裡準備好,大家一起來承擔加油,我們都在;當飛沫傳染接觸傳染,演變成空氣傳染時,社區群聚感染也就不遠了,管控得好台灣就蒙福,只怕一個疏忽全台就淪陷。」
-
2020-02-17 橘世代.時尚橘
養生還要重養心!戲劇才女林逸欣:一個人不健康會影響到一個家
林逸欣約3年前客串拍攝8點檔時摔傷導致骨盆骨折,在休養期間,除了身體外在的照顧,她也開始重視「養心」,覺得心態會影響生理,受傷後她告訴自己:「要趁有動力、衝勁的時候,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勉強自己做沒那麼有共鳴的事。」林逸欣提到,當時她只要稍微空閒下來,或是沒有作品問世,就會開始心慌,也因此客串了8點檔,卻因此意外受傷,加上和前東家合約到期、房子要被房東收回,頓時生活一團亂。但她也因此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不要操之過急、害怕等待、急著想要表現,而是要在自己的步調上,繼續保持向前,這是每個人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至於飲食上,林逸欣笑說自己本身就有很多東西都不吃,包括牛、羊、鵝、鴨肉及海鮮,因為害怕這些味道,通常都只吃豬肉、雞肉、白色的魚肉,也不太愛吃甜食、喝牛奶,她自嘲飲食方面很省錢。不只飲食,林逸欣連運動都很省,會和朋友報名社區運動中心的有氧舞蹈課程,目前一周會報到一次,不擔心藝人身分被認出,反而覺得很自在、好玩。身為女明星,林逸欣坦言也曾因嬰兒肥被公司下令減肥,但她不會用激烈手段;父親是神經內科醫生,也會經常提醒她不要因體重數字影響身心健康,盡量保持心情愉悅,並最常說:「一個人不健康會影響到一個家,我們都要對整個家負責。」【大明星系列不老特輯】。蝴蝶姐姐童顏秘訣大公開:一直在演藝圈,到80歲都沒問題!。知名女星養身靠這招!工作再忙碌每天也要來一杯。林依晨逆齡保養秘訣:快、狠、準。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5 科別.皮膚
「皮蛇」長身體一圈就會死?神經科醫點出致病關鍵
我們俗稱的皮蛇,就是所謂的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就是我們小時候長水痘,水痘病毒其實好了之後它不是不見,他會藏在我們神經節裡面,那等到我們長大或年紀比較大,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它就會跑出來。皮膚就會出現小水泡和一些疹子,沿著神經節分佈。皮蛇長一圈就會死掉?大部分的皮蛇其實都長在單側,很少會長在兩側。當然有少數人免疫功能比較差的人,它會長得好像快一圈,通常兩側都會長就代表他可能免疫力非常差,像是有癌症或是一些免疫力比較低下,也代表他身體通常不好。所以以前傳說中長一圈就會死掉,其實不是因為皮蛇長一圈,是因為本身疾病、免疫力很低的關係。皮蛇有什麼症狀?皮蛇通常它長出來之後除了會有水泡、疹子之外,常常會伴隨著一些神經痛,會有些異感痛、燒灼感、針刺感,讓人非常的不舒服。那它分佈的範圍,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一般來講比較常長在腰部的地方,那有少數人會長在譬如說肛門附近,就可能會引起大小便失禁。如果長在頸椎的地方可能會引起手沒力。那有些人長在頭部就會頭痛,長在眼睛周圍比較嚴重會導致失明,那在耳朵會影響聽力。皮蛇也要看神經內科?一般長皮蛇,我們很明顯看到皮膚的症狀,所以大部分人會先去看皮膚科醫師。那皮膚科醫師他確診是皮蛇之後,會開一些口服的抗病毒藥給你吃,或是抹一些抗病毒藥膏讓皮蛇可以趕快好。那皮蛇一般來講它的症狀,前面兩個禮拜水泡會慢慢的結痂,大概一個月水泡大概就會恢復,那為什麼要看神經內科?帶狀疱疹除了會有皮膚的症狀,最麻煩的就是會有神經痛,也就是所謂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般定義就是說,帶狀疱疹在結痂後皮膚已經好之後,大概一個月到三個月,它會開始在之前長帶狀疱疹的神經節突然出現一些非常刺痛,針感痛或是燒灼痛這些感覺。這種痛是三大神經痛的其中一種神經痛,會讓你痛到晚上睡不好覺、白天沒辦法工作,影響到生活品質。所以這時候就會轉進來神經內科,我們會根據他的疼痛的一些性質,給他一些神經穩定劑,減少疼痛的機會。另外可能有些比較特殊部位,譬如說頸椎的部位,或是一些腰椎的部位,可能要做一些神經傳導檢查,看有沒有神經受損的問題,這樣子才能確保帶狀疱疹不會影響到後續的生活品質。皮蛇的好發族群帶狀疱疹好發的族群,大概年紀越大,大概是50歲到85歲。另外是免疫力功能比較低下的,譬如說有癌症、或是他有接受一些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或是糖尿病的病人,這些人都比較容易會長帶狀疱疹。當然一些長期熬夜、營養不良的老人家,也是帶狀泡疹好發族群。帶狀疱疹我們在治療上,前面三天72個小時是黃金期,因為如果範圍越大,之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就越高、時間也會越久,所以我們前面三天之內最好給抗病毒藥物,使它的病毒長的範圍,可以侷限在比較小的範圍,比較不會引起後續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日常中如何加強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避免免疫力低下,第一個一定要睡得好,另外我們要有釋放壓力的方法,比如說要多運動、深呼吸。另外如果有慢性病,譬如有糖尿病高血壓,一定要好好控制,這些都會造成免疫力低下。另外也要多運動,可以幫助免疫力提升,如果你是帶狀疱疹好發的族群,也可以考慮打帶狀疱疹的疫苗,降低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總結來說,皮蛇會不會長一圈就死掉?其實不會,沒有那麼可怕。但如果真的有皮蛇一定要趕快找專科醫師治療,減少之後的帶狀疱疹神經痛。來源出處:https://youtu.be/sH4wvCmnASk
-
2020-02-09 科別.心臟血管
莫名頭暈吃止暈藥無效 原來是狹心症
年過七旬的阿嬤麗花(化名)約莫兩年前出現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並未查出有眩暈症等,但仍服用止暈藥來緩解症狀。未料這一吃就長達兩年,症狀看似沒有好轉。近日來,她進一步至神經內科就診,但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接著又赴心血管科就診,這回才經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於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約莫八成患者會出現胸悶痛症狀,一成會有腹痛症狀,約百分之五的人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麗花阿嬤可能早在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上本身體重過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問題且平常未控制好,仍少運動且好吃油膩飲食,才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仍算發現得早,還沒有出現暈倒撞地腦出血、心肌因得不到血液及氧氣的供應而發生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張釗監表示,要診斷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會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工具。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醫療團隊為麗花阿嬤施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如今的她終於不再頭暈,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麗花阿嬤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其實為數不少。張釗監表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這些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及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目前正值冬季,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張釗監表示,民眾如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已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早就醫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0-02-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抱持希望—癲癇治療方式之進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癲癇」,由一位癲癇病人的母親描述她陪伴罹患癲癇多年的兒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因為醫師的不離不棄,使病人終於因為癲癇外科治療的進步,而找到突破性的進展。因為她的文章,感動了我們,改變了「醫病平台」一向的原則:「避免來稿提到某一醫院或醫師的名字,以避免有『置入性行銷』之虞。」我們轉而利用這機會,邀請文中特別提到照顧這位病人多年的神經內科蔡醫師以及安排病人最後接受外科手術的尤醫師各寫出一篇他們照顧癲癇病人的心得,並介紹這位病人所接受的、較不為人知的癲癇外科治療。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病人與家屬因為「癲癇」這疾病所遭受到的「痛苦」,並看到醫療團隊如何努力替病人「治病」,替病人與家屬「醫心」,醫病雙方都不放棄希望,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治療與完美的成果。更希望這可以幫忙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癲癇」這疾病,鼓勵這種病人擺脫疾病所遭受的誤解與歧視,而能走出黑暗的角落,接受更先進的治療。癲癇是一種很容易治療的疾病,70%的病人用一種或兩種抗癲癇藥物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將近30%的病患在試過兩種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則是屬於頑性癲癇。所有頑性癲癇的病人都應該做一個病史、影像學、腦波的再評估以釐清癲癇控制不佳的原因。在詳細的評估之後約有一半的病人甚至是可以進行癲癇手術。癲癇手術術前評估通常需要一個多領域合作團隊,評估內容包括詳細病史詢問、癲癇專門的神經影像學檢查,長時間錄影腦波監測、神經心理評估等。綜合這些結果將癲癇機轉做一個合理的推論,再根據已經有的經驗與資訊,給予病人手術切除計劃建議及預後的評估。傳統的癲癇手術以找到致癲癇病灶然後切除為主流,在核磁共振上可以看出異狀的常見癲癇病灶例如海馬回硬化、局部皮質異常發育、腫瘤、血管瘤等,切除之後癲癇不再發作的成功率非常的高。然而,還是有一部分病患的致癲癇病灶無法確定、要切除的部位重疊大腦功能區、或者癲癇病灶橫跨數個大範圍區域,這類個案手術切除計劃難度比較高,常令病人與家屬在此階段猶豫,甚至放棄。近年來癲癇手術的趨勢是精準的切除,非致癲癇病灶不做多餘切除,隨著手術前各種檢查的進步,定位的能力越來越強,我們可以更接近微創的目標。例如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回切除,功能性大腦離斷手術,最近這兩三年美國及歐洲非常流行的雷射燒灼手術、熱頻燒灼,都有越來越盛行的趨勢。甚至連頭皮零傷口的聚焦式超音波損毁技術也開始在一些人體實驗進行中。台北榮總這幾年來手術術式進展很多,自2010年至今有七十八例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回切除;自2017年至2019年截止,約有三十人次的熱頻燒灼治療,效果良好。微創手術能成功的前提是致癲癇病灶定位的精準,頭顱內腦電波的紀錄是最直接的方法,顱內腦電波有幾種方式做記錄:一、硬腦膜下電極板或電極條植入(見附圖1)。二、立體腦電波深部電極植入(見附圖2)。三、上述兩種方式混合,台北榮總早期以第一種方式記錄顱內腦電波,自1998年開始至今大約七十例,並於2013年開始第一例的立體定位腦電圖植入,至2019年年底共施行了一百零二例。立體定位腦電圖並非是最近才發明的新技術,三十年前開始就盛行於歐洲癲癇醫學中心,利用立體定位的技術將深部電極植入顱內,接上腦波機在病房記錄,第一階段記錄癲癇發作,判定發作起源的位置,第二階段用電刺激的方式,定位大腦相關功能,前後大約需三週的時間,最後將電極移除,就可以出院,等待二、三個月後安排切除手術。由於我們受到北美的醫學影響較大,過去三十年來顱內腦電波的檢測都是以硬腦膜下電極板或電極條為主要的潮流,最近十五到二十年北美幾個重要的癲癇手術中心如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中心或克里夫蘭癲癇中心都紛紛導入立體腦電圖檢查。立體腦電圖可以補足硬腦膜下電極板在深度及廣度上面的缺陷,以往我們比較少去碰觸到的深部構造,例如島葉、扣帶回、腦室旁邊的構造在導入立體腦電圖之後,我們可以更明確的建構出癲癇網絡及致癲癇病灶區。除此之外,立體腦電圖記錄並不需要把整塊顱骨移除,腦腫情況比較少見,通常不需要住加護病房,病患比較可以接受。硬腦膜下電極板對於語言功能皮質定位與表淺靠近皮質致癲癇病灶較有優勢,因為覆蓋面較廣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資料。無論是硬腦膜下電極板植入或立體深部腦電圖各有其優缺點,癲癇手術團隊通常會根據手術前非侵入性評估得到的結果,在討論後選選擇適合病人的方法。這些技術在二、三十年前我們是無法想像的,我們有些病患曾經在十年前或十五年前做完手術前評估後,由於我們手上的工具及技術有限,無法直接做任何的外科處置,只能先維持藥物調整或是用神經調控 (迷走神經刺激術或深部腦刺激術方式)穩定病情。隨著科技的進步、團隊技術成長,對於癲癇的癲癇網路釐清及致癲癇病灶的定位技術增加,我們可以更精準勾勒需要被移除的腦組織,也可以用更微創的方式處理致癲癇病灶,以前評估完不能馬上進行手術的病人,我們在多年後的現在終於有方法可以進行手術。對於目前尚且無法脫離癲癇的病友們,千萬不要灰心,在科學的不斷進步下,每天都有新的進展,醫生跟病友目前可以一起努力的是,用目前可以使用的抗癲癇藥物,搭配正常的作息,減少意外受傷的機會,維持身體健康的狀態,保持對醫學新知的更新,可能明天,可以治癒癲癇、不用長期服藥,又沒有甚麼副作用的方法就被發明出來了!
-
2020-02-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今癲癇醫療照護的挑戰:從難治癲癇談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癲癇」,由一位癲癇病人的母親描述她陪伴罹患癲癇多年的兒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因為醫師的不離不棄,使病人終於因為癲癇外科治療的進步,而找到突破性的進展。因為她的文章,感動了我們,改變了「醫病平台」一向的原則:「避免來稿提到某一醫院或醫師的名字,以避免有『置入性行銷』之虞。」我們轉而利用這機會,邀請文中特別提到照顧這位病人多年的神經內科蔡醫師以及安排病人最後接受外科手術的尤醫師各寫出一篇他們照顧癲癇病人的心得,並介紹這位病人所接受的、較不為人知的癲癇外科治療。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病人與家屬因為「癲癇」這疾病所遭受到的「痛苦」,並看到醫療團隊如何努力替病人「治病」,替病人與家屬「醫心」,醫病雙方都不放棄希望,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治療與完美的成果。更希望這可以幫忙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癲癇」這疾病,鼓勵這種病人擺脫疾病所遭受的誤解與歧視,而能走出黑暗的角落,接受更先進的治療。1997年我曾以「什麼是難治癲癇」在成大醫院癲癇病友會主辦的「難治癲癇的處置」教育演講中作為引言,當時有幾個癲癇病友團體正在積極爭取立法,將最難治的頑性癲癇列入「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1年底,終於獲得政府公告修法,不過其主軸是立基於社會福利,因此對病友、家屬與社會而言,「癲癇症」仍然是很大的困擾與負擔。難治癲癇一直是全世界醫療與研究的核心議題,它帶來了新型抗癲癇藥物的開發、臨床試驗、癲癇診斷的精進、外科評估與治療的進步。雖然台灣的癲癇醫療照護都緊跟著先進國家的頂尖醫療持續進步中,但是普及性與落實度仍不足以嘉惠全台灣約五至六萬名難治癲癇的朋友。癲癇醫療的核心是正確的診斷,其次才會有適當的處置,如藥物治療、外科評估與處置以及心靈的關懷。各國的文獻幾乎一致認同癲癇的誤診率達30%左右,因此醫師的主責是做出正確的診斷;相反的,也有癲癇朋友,甚至家屬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接受或不信任醫師給予癲癇的診斷,從而延誤病情,甚至發生嚴重的傷害與意外之後,再來求診。癲癇醫療的處置主要以獲得長期持續沒有癲癇發作為目標,藥物治療仍是主流,外科處置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另有專家以專題介紹)。二十年前,台灣醫界可以選擇的抗癲癇藥物只有第一代(一種)、第二代(兩種)與當時最新的第三代(二至三種)三種類別,如今健保已同意給付超過十種以上的第三代抗癲癇藥物供選擇使用。服用抗癲癇藥物有其必要性、合理性與長期性,但是卻有為數不少的癲癇朋友與家長質疑使用藥物的種類、藥量,暗中以自己做實驗,為自己減藥或停藥;由於使用過程難免出現藥物的副作用,這是許多癲癇朋友及家長所最擔心的,但很遺憾的是有時他們並不會因為醫師事前的說明,甚至保證,而去除心中的疑慮。有些病人在增加劑量的過程或新增藥物後,在預期治療效果尚未彰顯時,就懷疑療效而未能同意接受醫師的指示,規則服藥。長期服藥過程中,不少醫師要求病友每次複診提供癲癇日誌,以查看癲癇發作日期、次數、生活型態,以供分析綜合可能的誘發因素,作為醫療參考。卻總是有病友忘記,甚至在幾次複診後,有許多癲癇朋友或家屬要求「只要拿藥就好」,但就是有醫師聽從他們的要求。癲癇朋友或家屬的這些信念與行為,以及縱容病友與家屬的醫師,都深深的影響癲癇的醫療品質。醫師對癲癇朋友與家族的安慰與鼓勵、親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教誨,都屬於雪中送炭,但是每次面對再發的挫折,尊嚴與信心馬上就被打敗,主要的因素包括長年以來,媒體側重於報導癲癇的負面新聞,其成效為一再強化社會文化對癲癇的標籤、汙名化,使得一般人聽到癲癇,隨即反應內心的恐懼,一看到癲癇朋友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距離,甚至排斥,造成許多癲癇朋友及家屬只得生活在這個看不到但卻深深的感受到龐大陰影,難以處之泰然。許多癲癇朋友常聽到「要看開、要獨立、要堅強」的鼓勵與勸戒,但是這並不實惠,因為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大難事。解決此一難事之道在於,要越早開始,就可以越早克服,因為高達60-70%的首次癲癇發作都發生於嬰幼兒、兒童與青少年期,他們在發育與發展的過程中,若一再的飽受隔離、歧視、霸凌、侮辱,影響人格與個性至鉅,甚至終其一生;此外,由於每個人都是所屬家庭的成員,家庭中有人罹患癲癇時,難免因為癲癇發作的併發事件,如難以預期的傷害、意外或需要轉送急診,甚至於有的還需住院等而帶來困擾,尤其是有難治癲癇的成員;還有因為家人對待癲癇成員的態度,包括過度保護或限制,有些則選擇逃避、甚或轉而憂鬱,也有容易情緒失控、衝突,尤其是在青少年這個階段;負責照護的家屬在持續的壓力下,也會造成焦慮、憂鬱或疏離。如果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沒有建立有共識的合理解決方案並落實於生活中,一再的家庭衝突,不僅無法有正向溝通,甚至可能破壞和諧的家庭關係。癲癇症不屬於罕見疾病,大多也不需要高強度的照護,但它所延伸出的家庭、心理、社會層面議題,卻高於其他的疾病類別。藉此提出幾項重要具體可行的策略與方案,供各層級關心癲癇醫療照護者參考:1.訓練癲癇專科護理師成為癲癇醫療照護團隊的一員。2.建立各級學校的校護以及特殊輔導諮商管道,形成地區癲癇登錄系統,以利全面性的進行癲癇醫療照護。3.整合各醫療層級致力於癲癇醫療照護的醫師群,建立癲癇個案管理系統,以利雙向轉診。4.落實個人化整合醫療服務,在執行面上要以癲癇朋友以及家庭為單位,並由此推動癲癇醫療健康知能。5.登錄各地方、地區或區域的正式、非正式病友團體,由交換經驗到形成共識。6.組織癲癇青年朋友共識群,共同與所屬癲癇醫療專業團隊,為進行廣泛正確癲癇知識宣導教育盡一份心力。7.在醫療商業化取向的現實,規劃癲癇醫療照護團隊的分級與任務。8.規劃癲癇白皮書。
-
2020-0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保持冷靜,持續前進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癲癇」,由一位癲癇病人的母親描述她陪伴罹患癲癇多年的兒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因為醫師的不離不棄,使病人終於因為癲癇外科治療的進步,而找到突破性的進展。因為她的文章,感動了我們,改變了「醫病平台」一向的原則:「避免來稿提到某一醫院或醫師的名字,以避免有『置入性行銷』之虞。」我們轉而利用這機會,邀請文中特別提到照顧這位病人多年的神經內科蔡醫師以及安排病人最後接受外科手術的尤醫師各寫出一篇他們照顧癲癇病人的心得,並介紹這位病人所接受的、較不為人知的癲癇外科治療。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病人與家屬因為「癲癇」這疾病所遭受到的「痛苦」,並看到醫療團隊如何努力替病人「治病」,替病人與家屬「醫心」,醫病雙方都不放棄希望,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治療與完美的成果。更希望這可以幫忙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癲癇」這疾病,鼓勵這種病人擺脫疾病所遭受的誤解與歧視,而能走出黑暗的角落,接受更先進的治療。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持續前進)相信許多癲癇病患的人生旅途大多是顛簸不平的,除了本身必須承受無預警的發病之苦、不便行事之外,還得遭受旁人異樣的眼光和對待。想要看開、要獨立、要堅強,實為難事!醫生的安慰與鼓勵、親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教誨,對他們說來都比正常健康者更顯得珍貴。也正因為如此,就更能體會到知足與感恩自己能夠在艱辛的成長過程中走了過來的美好,真可謂禍福相倚啊!兒子自從十歲發病以來,我們一直就在無助中摸索前進,從埋怨與無力,到今日的面對與接受,慢慢地終於領悟出生病未必不對,也沒有什麼不好,與其詛咒四周的黑暗,不如在身邊點燃一盞明燈,既可看清楚自己,還能照亮他人。所以我們堅強樂觀地一步一步走,相信終有一天會有辦法解決病苦。原先曾經悲傷難以自持的那一切,現在回顧起來,不過是前塵,早已在陽光下慢慢飛散了。因為我們有信心,按部就班地看醫生服藥,與病為友,保持冷靜持續前進。既習慣了病苦,也習慣了在公共場所發作時窘態的回應,人間處處有溫暖,善心人士處處皆在,我們不再緊張,也用不著再害怕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求醫不氣餒。在成大醫院蔡景仁醫師不離不棄的照顧下,一直都接受有新的資訊;十六年前曾赴台北榮總評估是否可以開刀,三年前第二次赴北榮評估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皆因神經外科醫師們認為,兒子腦內皮質異位放電處極深,不好處理而作罷。今年十月終於因緣俱足了,蔡醫師建議我們再度前往台北榮總找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在尤大夫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的安排下,10月2日先行住院,做二十四小時全天錄影連線監測腦波七天,之後回家等候開刀的通知。11月30再入院,照CT與MRI等許多前行的準備,以提供精密正確的資料給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12月2日接受李醫師的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在頭部紮下十七支,隔天隨即連線錄影,再次監測腦波與發作,一天二十四小時歷經十四天,以確定致癲癇病灶,12月16日李醫師移除電極並做立體定位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這段時間,兒子頭上纏著電極線包著紗布,身上日夜背著儀器包,僅僅可以活動於病床與浴室之間(因為要全天候精密錄影)其辛苦不言而喻,醫療團隊的醫師們盯著螢幕仔細分析判讀腦波更是辛苦,共同的辛勞為的是要成就一件有意義的工程。我們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帶著信心和希望承擔著,身體雖苦內心卻是喜樂的。兒子的勇敢、耐性、堅強與樂觀,讓每一個原本無趣的住院日子顯得格外充實愉悅,令我心慰!很感恩醫療團隊菁英成員們的巧思與安排,從他們和兒子的互動當中我看到是:人,互相幫助必有溫暖;路,有人同行必會精彩;生活,懂得知足就會快樂。手術順利成功,隔天(12月17日)李醫師准許我們出院回家,兒子不在乎剛縫合傷口的疼痛,身心雀躍感到歡喜,12月25日回診拆線。其實考驗才剛開始,因為癲癇是一種腦內的不正常放電,兒子的致病灶很深,雖然醫生們盡了力,但不敢有百分百的把握,手術後的修復必須要三個月,腦內熱凝毀損處才能復原,是否完全停止發作仍是未定數。此時我們仍必須保持冷靜才能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二次大戰時英國人以此口號對抗納粹,現在我們以此心境來看待疾病,等待腦內完全修復,不再有發作。倘若尚有未完全毀損的病灶,相信日後醫療團隊仍然會幫我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我相信只要對醫生有信心,就會有奇蹟出現。感恩視病如親的成大醫院蔡景仁醫師!感恩台北榮總的菁英醫療團隊,尤香玉醫師、李政家醫師、周建成醫師!他們不辭辛勞地照顧兒子,細心地研究其病灶。感恩陽明大學的年輕技師們以及陪同我們度過住院十八天的醫護人員和行政人員們!我提醒兒子要永遠記住,你的健康是這些人給的,要懂得感恩!
-
2020-01-31 新聞.健康知識+
寒流低溫來襲 醫師:留意疫情更要留心慢性疾病
寒流低溫來襲,醫師提醒,民眾從年節假期逐漸恢復平日生活步調後,提醒平日有規律就醫服藥的慢病民眾,記得要定期回診,避免因太恐懼傳染性肺炎疫情而自行決定不回門診追蹤,慢病拖延或未定期服藥、再發病面臨的死亡風險可能更嚴重。另外身體不舒服也要就醫,別讓小病拖延成大病,民眾只要按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建議量體溫、佩戴口罩到醫院,不需太過擔憂。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周盈辰指出,年節期間曾有民眾帶發燒的孩子就醫,指稱孩子日前已經被他院診斷為B型流感,起初家長無意願服藥,不料孩子病況未改善,一日起床雙腳疼痛到無法下床步行,急忙抱著孩子掛急診,確診是B型流感引起的肌肉發炎,幸經過兒科治療後病況穩定,小朋友已逐漸康復。提醒民眾身體不舒服就要及早就醫看診,遵循醫囑。周盈辰提醒,寒流低溫民眾務必注意保暖,氣溫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年節團聚的大魚大肉飲食則是高血糖、慢性腎病患者疾病好發的時間,提醒有領慢性疾病處方箋的民眾,務必遵循醫囑服藥,該回門診追蹤就要回門診追蹤,如果身體不適也要就醫,不要拖延,慢性疾病發病時的死亡風險很嚴重,死亡率可能比肺炎疫情更可怕,呼籲民眾不要輕忽。光田綜合醫院職業醫學暨神經內科醫師施旭姿表示,如病人有明顯動脈粥狀硬化或有心房纖維顫動須服用抗凝血劑者,若未定時服藥又碰上天氣冷,很可能誘發梗塞性腦中風。癲癇患者也須定時服藥,若未服藥引發癲癇重積又未即時就醫,很可能對中樞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或導致心肺衰竭;糖尿病患者若未定時服藥妥善控制血糖,則可能面臨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HHNK),死亡風險高。
-
2020-01-22 科別.腦部.神經
慢性病患者熬夜打牌追劇 醫師:小心過年發病
過年快到了,有些慢性病患者熬夜打牌或是追劇,隔天血壓、血糖飆高,台南市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建欣今天表示,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和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他建議慢性病患者過年不要熬夜,維持正常作息平安度過新年。李建欣說,慢性病患如果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疲勞,第三期漫浪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李醫師表示,睡眠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一些常需要值夜班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結果,有些人誤以為得了失智症,如果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
-
2020-01-22 科別.腦部.神經
老翁選前亢奮到選後 醫院檢查原來是身體出狀況
總統和立委選舉結束,69歲李姓男子仍然亢奮,幾乎睡不著,一天2、3次心悸又頭痛,家人陪他到員林市宏仁醫院檢查,接受核磁共振掃描,竟發現腦下垂體長出3.5公分腺瘤,可能因此促使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造成他睡眠障礙等症狀。員林市宏仁醫院(惠來醫療社團法人宏仁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馨霈指出,腦下垂體位在頭盧顱正中央,直徑不超過1公分,腺體雖小卻有前後兩葉,是人體荷爾蒙的控制中樞,前葉分泌生長素、甲狀腺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激素,後葉則分泌抗利尿激素、催產素。李男過去幾年睡眠品質一直不是很好,偶有心悸症狀,他都當作是睡眠不足造成,4年前左眼視力逐漸模糊,他辦理退休放鬆身心狀態,但去年底左眼視力剩下0.2,右眼正常,卻找不出單眼視力退化的原因,醫師建議進一步檢驗,李男自認沒不適症狀婉拒。李男半年前開始經常莫名緊張睡不著,有時全身倦怠,白天猛打瞌睡,這次選舉前,他幾乎每天熬夜看電視關心選情,白天疲倦感加劇,選後晚上幾乎沒睡而且頭痛、手抖,心悸頻率增加,從不定期發作到一天2、3次,家人者起初以為是選舉結果影響情緒,觀察幾日發覺不對勁,到員林宏仁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他大腦有一顆約3.5公分大的腦下垂體腺瘤。醫師研判這顆跟核桃差不多大的腺瘤,可能壓迫視神經並促使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導致李男左眼視力模糊,睡不好、心悸、雙手顫抖,雖然目前沒較嚴重的不舒服,但最好盡快處理腫瘤,最後轉介到醫學中心作外科手術摘除,術後左眼視力恢復到1.0。
-
2020-01-21 醫療.新陳代謝
最新研究出爐 「胖」不再是癮君子逃避戒菸的理由
吸菸會增加心血管負擔,進而造成死亡,因此戒菸是降低疾病風險的最快捷徑,不過不少癮君子發現戒菸過程會變胖,而肥胖也一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抵銷戒菸的好處,等於「白戒」,為此,義大醫院神經內科團隊投研究,發現戒菸貼片合併口服戒菸藥物,除能提高戒菸成功率,也能減少戒菸過程發胖風險,研究結果獲國際醫學期刊青睞。義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謝孟倉為突破戒菸患者的瓶頸,結合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曾秉濤、高雄凱旋醫院醫師李典政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長杜裕康教授等成立跨領域團隊,投入研究。團隊共分析全球31篇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研究樣本達5650,平均年齡43.85歲、每天抽菸10到30支、抽菸史半年至3年、身體質量指數(BMI)為7.6。他們使用戒菸貼片合併口服藥物達18到30個月,持續追蹤3年,結果發現能成功戒菸,同時降低發胖風險。這個突破性研究成果獲各界矚目,也獲「世界肥胖醫學會」官方期刊青睞,刊登在「肥胖醫學評論」。謝孟倉表示,以往戒菸患者最常抱怨的是,不抽菸後反而變胖,而肥胖一樣會增加心血關疾病風險,因此戒菸意願大減,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已能讓戒菸者不再裹足不前。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失語? 理學檢查有意外
腦中風是學習大腦功能最好的疾病;哪裡受傷了,就會出現哪部分的功能缺損,通常是變差,但有些功能反而會異常強化。盡管影像科技一日千里,有經驗的神經科醫師還是能夠只由患者的理學檢查,準確判斷腦部大致受損區域,甚至日後恐會留下那些後遺症。但人生總有看走眼的時候。在家突然不說話斷層攝影沒異狀四年前遇到藍先生,家屬說他在家突然不說話,手腳有點不靈活。當時他的腦部斷層攝影未顯示異狀,但腦梗塞的急性期影像就是這樣,診斷主要靠理學檢查。藍先生眼睛斜視前方,如何揮手吸引他都沒用,他右手自發性運動似乎比左手少。種種跡象顯示,他應該是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而且可能合併部分語言功能障礙,也就是失語症。病床旁藍太太及一雙兒女面露憂色。我語帶保留:「初步看起來語言與理解能力受影響,可能是塞住左側中大腦動脈。具體後遺症得再觀察幾天。」接下來兩天藍先生還是不理人,但神色似乎不像聽不懂,像是冷眼旁觀世界。由於不太符合傳統中大腦動脈梗塞症狀,我突然對自己的診斷猶豫。但仍教導實習醫師,仔細觀察神經學變化。某天實習醫師很激動跑來說「患者會寫字耶!」看護也證實,患者看著眼前紙筆,居然可以緩慢寫出名字。我安排磁振造影血管檢查釋疑。結果真的跌破眼鏡,他居然是前大腦動脈阻塞!約莫一半左側額葉呈現缺血狀態。比較特別的是,他有一小部分語言區似乎由這條血管供應,所以才會誤判他有失語症。我尷尬的向學生坦承「看走眼了」。但這是有趣的案例,大家要好好學習。額葉中風藍先生就是不想講話我向家屬解釋,藍先生額葉中風,不是無法說話,可能只是不想講;往好處想至少不是失語症。額葉症候群有很多正負向病徵,患者可能作任何事都沒動機,包括不想講話、卻也有案例變得很愛說話;也可能有情緒障礙、行為脫序等後遺症。因為症狀類似精神疾病,最後可能得請精神科協力治療。我拿「眼鏡」、「手表」考他,他都能寫出名稱,但就是不出聲。某天查房時,他的手機響了,他居然反射式接通,跟對方回應「好、不好」。於是我再度測試認知功能,除了「家住哪裡」、「早餐吃什麼」這類切身問題,我通常愛問時事,例如現任總統是誰、最近聽過什麼政治或社會新聞?觀察患者記憶力和陳述邏輯。我溫言鼓勵藍先生:「總統選舉到了,你要趕快恢復才能出院去投票!」見他不理睬,我繼續說:「你知道今年有幾個人要選總統嗎?你要選誰?」時事話題讓他第一次對我說話藍先生緩緩轉過頭注視著我,下巴微抬,口中冷冷吐出「蔡-英-文」,接著眼神飄到別處。那是他第一次對我說話,只不過不屑表情彷彿嘲笑我「這種簡單問題還需要考我嗎?」實習醫師見到這一幕,紛紛笑出來。我不以為忤,改以振奮口吻安慰藍太太及家屬:「他雖然腦中風,但還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不要太灰心。」眾人點頭。藍太太喜極落淚,卻哽咽說:「我老公會接電話、跟醫師講話,就是不跟我講話!為什麼?」我一時語塞。這種情況是否涉及夫婦間的難言之隱,我未深究,只能鼓勵太太多點耐心。幾天後,我推薦藍先生加入PAC。PAC是「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計畫」,在復健科評估後,篩選合適患者,在三到十二周的黃金期間積極復健,一般患者是一天復健一次,PAC患者一天兩次,神經科醫師每周評估狀況。以過往經驗,加入PAC,患者每周幾乎都看得出進步。藍先生經一個半月復健,已可獨立行走,話也變多,但一直是撲克臉。在春節前準備出院時,藍太太害羞地說,老公變得很熱情,對她甜言蜜語又摟又親,公眾場合可以技巧性閃躲或制止,回家後怎麼辦?我想她隱晦表達的可能不光是行為熱情,或許還有性欲需求等。這可能是額葉中風的併發症,但說不定只是住院久了想求歡。我只好概略說,萬一變成長期後遺症,我再請精神科醫師協助。「表達愛意 就好好珍惜吧」我忍不住白了藍太太一眼:「以前抱怨他不跟妳說話。現在他勇敢表達愛意,妳就好好珍惜吧!」藍太太苦笑著接受了開導。最近這對夫婦要去瑞士旅遊,我說很好啊!提醒注意事項。轉頭取笑藍太太說:「要去二度蜜月喔?」她羞紅了臉。最後冷不防藍先生說:「醫師,我們認識四年了喔!我還記得你問我,總統要選誰!」我笑著說:「是啊!你的腦筋挺不錯。」接著他問:「那醫師這次要選誰?」我拉下口罩、抬高下巴,表情高傲的看了藍先生一眼後,轉頭望向別處。診室裡的人都笑了。笑得最幸福燦爛的,當然就是藍太太了。
-
2020-0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手沒力、老跌倒 怪腫瘤折磨阿嬤
彰化市一名70歲阿嬤,從事蚵農工作將近50年。這5、6年來一直覺得綁蚵架時手不靈光、走不動也常摔跤,以為是年紀大退化,到醫院檢查都說是腰椎骨刺需要開刀。因為阿嬤怕開龍骨,一直忍耐。半年前阿嬤常說胸悶,吸不到氣,肚子脹氣跟排便困難,家人帶她做了心導管和大腸鏡檢查,也都正常。阿嬤身體狀況多,檢查卻都說沒問題,住台北的家人一度認為是不是得了老年憂鬱症。最近3、4個月以來,阿嬤竟然沒辦法走路,一直跌倒,血壓心跳開始不正常。後來發現沒辦法用筷子夾菜,影響吃飯,也無法做手指精細的動作。最後安排到醫院徹底檢查。經過神經內科詳細檢查後,發現是枕骨大孔內長了三公分的腫瘤作怪。經神經外科手術後,阿嬤現在吃飯用筷子慢慢進步中,胸悶狀況解除,可以用四角拐杖自己走路。脊髓腫瘤、骨刺 症狀大不同脊髓腔內的腫瘤通常生長緩慢,臨床表現視生長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但是與退化性關節炎及骨刺壓迫造成神經痛的症狀完全不同。彰濱工業區附近偏鄉的長輩大多從事農漁作,骨刺問題很常見。一般而言,坐骨神經痛是以痠麻痛來表現居多,若是有走路不平衡、常跌倒、胸悶、氣不順或是腸胃道問題,就要小心脊椎腫瘤的可能了。高位頸椎或是枕骨大孔附近的腫瘤常同時影響上下肢。如果沒有車禍或是外傷病史,手腳卻無力,或是肌腱反射增強,就要小心是不是脊髓腔內的腫瘤。阿嬤狀況更特殊,在枕骨大孔的位置,也就是腦幹延伸連接頸椎的地方。症狀不專一 容易遭誤判一般壓迫高位脊髓神經的症狀常不專一,有各種狀況,例如:呼吸不順、腸胃消化不良、心律不整、走路不平衡等,常被誤為焦慮症、心肌缺血、胃食道逆流,甚至當作老年憂鬱症而延誤治療。若是以跛行症狀求醫,也很有可能誤認為腰椎骨刺,手術後症狀仍不見好轉。手術風險高 有癱瘓風險診斷脊椎內腫瘤有時很困難。腫瘤如果生長緩慢,輕微脊髓壓迫有時很難從臨床神經學檢查篩檢出來。目前治療仍以微創顯微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屬於高風險的困難手術。一不小心傷到脊髓有癱瘓風險,尤其是高位頸脊髓也負責橫膈呼吸功能、神經調控以及腸胃道功能,須由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及治療。建議如遇無法解釋的手腳反射增強,不明原因「手指失用症」,都應到神經外科門診,請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
2020-01-19 橘世代.健康橘
小心!頭暈不簡單,到底該看哪一科?
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忽然之間,天旋地轉六十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二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四十八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四大類:一、眩暈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二、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三、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四、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頭暈,到底看哪科?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耳鼻喉科「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心臟內科「昏厥」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4 科別.腦部.神經
中壯年族群忽略三高 冬季成腦中風發病高峰
60歲的馬先生10年前從事廚師工作,平常有吸菸習慣,冬季某天上班時突然四肢無力、冒冷汗、喘不過氣,同事趕緊叫救護車送他到急診,檢查發現腦幹血管阻塞,經住院治療與癒後復建,雖肢體功能恢復9成,語言功能也正常,但因腦幹吞嚥中樞神經受損,喪失吞嚥功能,10年來只能以鼻胃管進食,也無法再當廚師了。台灣冬季溫差大,人體血管受刺激強烈收縮,血壓驟然升高,一旦超過人體適應力時,就容易誘發血管破裂、導致中風。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國瑋說,除了三高問題,壓力、經常熬夜及酗酒吸菸等不良因素,近幾年中壯年中風比例明顯增加,入冬後「爆斷腦筋」的中壯年患者更增加1成。另名54歲蜀先生是公司主管,一天工作10多小時,某天早上7點半抵達公司後,在開晨會前昏倒,到急診時身體右側手腳無力,以血栓溶劑救治後住院治療,雖在黃金3小時內就醫,但檢查發現他有三高情況,血管破裂出血傷及腦神經纖維,半癱的他努力復健半年,仍須拄著四角拐杖行動,病發後3個月更慘「被」退休,只好跟公司打退休金官司。51歲的胡先生則是操作高空吊車的司機,一上工作台就是一整天,吊車內狹窄悶熱,夏天為減少排尿次數很少喝水,冬天也常忙到忘了喝水,入冬某天早晨,他一上工作台就頭暈嘔吐,就診發現右側手腳輕微無力,電腦斷層顯示是腦血管梗塞,治療後一年努力復健,功能恢復8、9成,但復健期間也被迫辭職不續聘,為此跟公司打官司才拿到資遣費,目前只能打散工、無法從事全職工作。洪國瑋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發病的尖峰時段,約在早上6點到中午間,正好與上述3位患者的情況相符,這群中壯年族平常身體沒有特別情況,加上生活忙碌忽略了自己的三高問題,一旦低溫、壓力、睡眠不足、菸酒等因子累積,衝擊腦血管循環,血壓飆高導致腦血管破裂或梗塞,就中風了。洪國瑋說,腦中風先兆為突然頭痛、頭暈、嘔吐、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應警覺並及時就診,當腦血管多處破裂時,則會昏倒、肢體麻木、半身無力不遂、智力障礙等表現,須盡速就醫以減輕後遺症。平時也應注意防寒保暖,適當運動與補充水分,遠離菸酒、並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和膽固醇,減少血管病變發生。語聽吞嚥治療中心副主任曾偉誠表示,腦中風時,因為控制口、咽、喉、食管的腦皮質損傷、延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可能造成吞嚥障礙或喪失,咀嚼肌、舌肌、咽喉、會厭部的肌肉運動困難,須借助鼻胃管餵食提供身體足夠營養,因為從鼻腔通到胃的管路,因而有「象鼻人」稱號。曾偉誠說,鼻胃管在中風急性期可維繫生命,慢性期則藉由康復、進食訓練及備餐技巧,配合治療師指導安全進食方法,可促進吞嚥功能恢復,約有8成中風患者最後可以成功移除鼻胃管。該院聽語吞嚥中心今年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院特色醫療組)認證,已培訓超過500名指導員,以減低置放和移除鼻胃管為目標,提高病患生活品質。
-
2020-01-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一分鐘手部按摩操 助你緩頭暈、消疼痛
本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一分鐘手部拍打按摩操》在中醫經絡的概念裡,人體有12條主要的經絡,大多都是左右對稱,故全身共有24條經絡。在這些經絡裡,有一半的經絡經過雙手,共6條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部經絡與免疫力的關聯這6條手部經絡則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經絡不通順時就有可能引發與免疫力相關的問題或症狀。先來了解途經人體正面(即掌心側)的3條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若從名稱來看,肺、心、心包皆是和人體的心肺功能有關,所以當這3條經絡出問題時,便會出現心悸、胸悶、怔忡不安、心律不整等症狀,而這類的人通常也會有神經系統的問題,像是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就像一台機器,當某個地方出問題時,就會連帶影響其他有所關聯的系統或器官,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會讓精神方面出現狀況,進而產生焦慮、抑鬱、煩躁、焦躁不安等,而這又會影響到睡眠情形。如果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不好,睡眠狀況應該也不會太好,例如難以入睡、睡了又容易醒、淺眠、睡眠質量不佳都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此外有些人甚至會有睡太沉而很難醒過來,就算睡醒也一樣感到很疲倦,上述的狀況都是肺經、心經、心包經不通暢時會出現的症狀。當一個人的心肺功能、神經系統、睡眠狀況都低下時,自然就會使免疫力下降;而免疫力一差便會連帶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又更低落。如此的惡性循環下,身體便會產生更多問題和毛病。另外3條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排泄,與人體的消化、排泄系統有關,當上述系統功能不佳時,體內的營養吸收都會受到影響,就算攝取再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人體本身都無法順利製造免疫細胞,進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統瀕臨崩潰。理解經絡的原理,仔細梳理其脈絡後,可以得知手部經絡與免疫力具有非常緊密的關連。因此若能好好地按摩手部相關經絡,一定能改善免疫力的平衡。在了解手部的6條經絡與免疫力的因果關係後,次頁會詳細剖析這6條經絡的起迄位置以及當各經絡不順時,有可能產生的影響。經過手部的6條經絡1手太陰肺經為人體12經絡的起始經脈,與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的肺臟相連,始於肺臟附近的中府穴,從肺臟開始沿著氣管往上,經過腋下前方、手臂前,終於大拇指內側的少商穴。肺經主要和肺、大腸、喉嚨等器官有關,當肺經出現異常、不順時,相關疾病就比較有可能出現。2手少陰心經從心臟附近為起始的心經,就是與心臟、心情有關的經絡,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便說明了五臟六腑中的心,對於人體有多重要。若心經有異常、不順時,通常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也會相對受影響,而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3手厥陰心包經從胸口附近的天池穴起始,經過手臂內側,往中指內側尖端的中衝穴為止。「心包」顧名思義,就像是個將心臟包住的膜一樣,包裹、保護著心臟,讓心臟不會立即受到邪氣的侵擾。既然心包經與心經有關,當心包經異常、不順時,也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同樣會受影響。4手陽明大腸經在食指與手太陰肺經銜接,並從食指的商陽穴起始,沿著手臂側面外側往肩膀,再到鼻側的迎香穴。大腸經主要和人體的淋巴系統有關,若時常刺激大腸經的相關穴位,對於人體的免疫力有不錯的效果。此外,大腸經裡有個「合谷」穴,當遇到身體不舒服時,按壓此穴或多或少都會有緩解效果。5手太陽小腸經在小指與手少陰心經銜接,並從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臂後方,途經手肘尖端凹陷處的小海穴,再往上直到耳屏前方的聽宮穴。在中醫的觀念裡,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小腸經是依靠心經供應氣血,若心臟方面有問題,小腸經通常會先有徵兆。在疾病方面,若小腸經異常、不順,通常途經的部位,如耳部、下顎、後肩等會反應出不舒服感。6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背面尖端的關衝穴,沿著手臂往上,並途經耳後,終於眉毛外側緣眉稍凹陷處的絲竹空。三焦經與其他經絡不同,並沒有相對應的臟腑,但三焦經被視為貫通全身的水溝,具有疏通水道、運送水液的作用。當三焦經異常、不順時,會引起體內的氣化功能失調,而影響各臟腑間的機能。一分鐘手部按摩 緩頭暈消疼痛一般的頭暈,指腦袋昏昏沉沉,有時候連站都站不穩,眼睛看出去的世界都帶有漂浮感;嚴重的頭暈就稱為暈眩了,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疾病。也許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所以女性的發生機會也高於男性。|症狀原理|頭暈並不是女性的專利,但是女性的發生機率會多於男性,常因為貧血的關係,久蹲後站立,甚至肚餓難忍、血糖過低都會有暈眩情形;而女性荷爾蒙也讓女性暈眩的機會大增;男性也會有頭暈症狀,主要是肇因於身體的平衡機制出問題,例如主管平衡的內耳或者是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或受傷都有可能引起暈眩。但是以上的頭暈都不會危及生命,另一種僅占案例的5%至15%的中樞型暈眩比較危險,可能是由腦幹或者小腦所引起,疾病成因為腫瘤、血液循環以至於腦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大約與俗稱的「中風」症狀相偕而至,這時候不能輕忽,可以到神經內科求診,以頸動脈超音波來確定血管有無阻塞。|按摩原理|穴 位︰按壓位於大腸經的合谷穴可以治療頭部疾患;而屬於心經的神門穴、心包經的中衝穴,則可以舒緩因緊張、壓力所引起的精神不佳情緒,進而可以緩解頭暈。反射區︰按摩頭部、耳朵反射區為主。耳朵反射區可有效緩解因內耳不平衡而導致的暈眩症狀。|按摩手法|合谷穴位置:位於手背,在第一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也就是俗稱的虎口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神門穴位置:位於手腕,在手內側的手腕橫紋的尺側端,也就是小指與無名指縫往下延伸至手腕橫紋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中衝穴位置:位於指尖,中指末端最高點,也就是中指指尖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頭部反射區位置:位於手掌,五根手指的第一指節前端約1/3處。手法:點揉法 揉擦法耳朵反射區位置:共有二個區塊1. 位於手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頭部反射區的下方。 2.位於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區塊。手法:揉擦法 滑擦法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癱瘓男換血7次治療成功 病患:感覺重新活過來
69歲廖男去年11月突感冒,腳無力致行走有問題,到鄰近醫院就診,被診斷疑為中風症狀,開立藥物治療卻無效,且越來越嚴重,除進食會嗆到,且呼吸困難需插管,轉至童綜合醫院檢查,發現廖男雖手腳與身體無法動彈,但意識清楚,研判應是罹患罕見的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醫院為廖男進行換血治療,一次使用4袋、每袋約120cc的血漿將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換出,共換血7次,總計26袋約3100cc左右的血漿後,患者手腳與身體可以自由活動,並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進行復健治療,住院約1個月後已出院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表示,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是一種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後,引發身體本身免疫系統反應而產生抗體,這些抗體攻擊了自己周邊神經系統,造成多發性神經病變,病程惡化快速,會造成感覺、運動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不僅肢體癱瘓,連呼吸肌力都造成影響,需進行換血治療或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療。童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簡孝文說,換血治療即為血漿置換治療,將攻擊神經髓鞘而造成損傷的血漿抗體過濾置換掉,廖男因發病近1個月後才轉至童醫院治療,為能徹底置換體內含有攻擊性抗體的血液,故換血了7次。廖男表示,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就像活死人一樣,以為可能後半輩子都癱瘓了,心情非常沮喪,幸好醫護人員找出真正病因來治療,現在還努力復健中,能夠自由使用雙手、下床走路真的很高興,感覺重新再活過來。楊自強表示,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目前罹病原因仍不清楚,但大都在發病前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或腸胃炎,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反應,原本要抵抗病毒的抗體,反而攻擊自己身體的周邊神經。楊呼籲,若感冒後逐漸出現四肢無力感,一定要即早就醫,找出真正罹病原因及早治療,以免造成遺憾。
-
2019-12-26 科別.罕見疾病
肌萎兒臨終:我先去天堂找一個家 等把拔和馬麻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病友引頸期盼、藥價高昂的新藥,健保確定要給付。作者主要服務對象是肌肉疾病患者,想起多年前,莫說藥物,連呼吸器都缺乏(特別是幼兒型)的時代,對此病的無奈,也不由地回想起幫一個小病友做緩和醫療(hospice)的經過。當年呼吸輔助器很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俗稱小漸凍人)不多見,我看過2、30位,這些小朋友雖然肌肉萎縮、卻有個神祕的現象,他們多半非常聰明,而且特別貼心、甜蜜。30多年前,台灣醫療還未發展開,呼吸輔助器只有少數大型醫院才有,而且「家庭式」的非常少,更別說是專門給小朋友用的。那時候我有一個7、8歲患者,他的可愛令人憐惜難忘。小病人3、4年中被帶來門診幾次,他爸媽很信任我,充分了解小朋友的未來。最後一次來,他早已不清的口齒變得更斷斷續續,他沒氣、沒力地說:「晚上總是做噩夢、好可怕啊。」我跟病童說了一個祕密媽媽也說,他近來心情很不好、不大肯說話,而且身上老是冒冷汗,稀飯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好慢地勉強吞,更不敢喝水,我看他心跳超快,我知道小朋友不會太久了,他爸媽看出我的無奈,在輪椅後面露悲傷、無助……。突然我靈機一動,要他爸媽暫出診療室,因為「我要跟他說一個祕密」。我問他:你愛不愛你們家?他說:愛啊!我再問他:你們家是誰找到的?他說:當然是我把拔和馬麻。我又問:是你、還是你把拔和馬麻先來這個地球?他說:當然是我把拔和馬麻。我說:那好,萬一你先去天堂,怎麼辦?他想了好一會兒,一字一字咕咕嚕嚕地說:好啦,我一定會在天堂找一個可愛的家等我把拔和馬麻。現在臨終關懷也有了道別幾個月後,他爸爸打電話到診間,很平靜地謝謝我,說兩個星期前夜裡小朋友走了,走前一直很高興,常常對他和媽媽說:「這次換我先去天堂,我去那裡要找一個家,等你們來。」這是我幾十年照顧神經肌肉患者唯一面對神智清明的臨終小朋友,每想到他都悲喜交集!現在台灣有了呼吸輔助器和臨終關懷,最近更有好消息,病童和他們父母引頸期盼的、藥價高昂的新藥,健保確定要給付了。
-
2019-12-20 科別.腦部.神經
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症狀比你想的更複雜
有許多頭痛的病人在看醫生時,常常會下意識說有“偏頭痛”,通常患者指的是頭部的某一邊在痛。其實,並不是某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醫學上指的“偏頭痛”是一種很特殊的症狀,一邊頭痛只是其中特徵之一。偏頭痛通常在孩童或青少年期就出現,不過也有不少人在較年長時才發病。女性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據流行病學統計,亞洲人的患者要比白種人少。不光痛、想吐,還怕動、怕光、怕吵偏頭通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樣的規律性。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地方。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也可能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像某些人在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的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這些比較嚴重的並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部的梗塞。遺傳、壓力大、月經均可引發偏頭痛偏頭痛患者經常在其家族成員中可以找到患有類似症狀的成員,所以遺傳的因素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另外,其他誘因還會引發偏頭痛,像壓力大、月經、服用避孕藥、失眠、抽煙、聞到一些有機溶劑等。某些食物也較容易引發偏頭痛,像乳酪、味精、巧克力、紅酒等。應對偏頭痛,我該怎麼辦?如果你是第一次經歷偏頭痛,或是你在家中無法治療控制,醫生會嘗試一系列治療措施。一般來說,及早用藥是治療的關鍵。如果只是輕微頭痛或是早期發作,醫生可能建議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撲熱息痛等止痛藥,附加胃復安等抗噁心藥物。如果你對任何藥物過敏,必須馬上告訴醫生和護士。病人若經常反复性頭痛,例如發作次數超過一周兩次,應接受預防性治療,長期服藥改善頭痛體質,預防頭痛的發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醫生可以讓病人服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抗劑或三環抗憂鬱劑等,都可以得到治療與預防的效果,不過為了確定療效避免反彈,可能需要治療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預防偏頭痛,這些方法用起來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有效的方法還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規律定時、睡眠充足而不過量、避免過勞、放鬆心情、適量運動等。某些病人可能會注意到特別的誘發因素,如食物、酒類、氣溫的劇烈變動,或炎夏時進出冷氣房等,可以自我提醒,避免類似狀況。如果你有習慣性偏頭痛,並且沒有特別不同的症狀,通常都不需要做進一步的醫療檢查。如果你的頭痛還帶有其他令人擔憂的問題,則可能需要接受進一步醫療檢查。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17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到底會不會好?醫師來解答!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神經科第一大失能疾病-偏頭痛,原因在於,嚴重頭痛問題發作時,讓患者什麼都不想做,不但情緒飽受影響、生活品質低落,也導致工作進度落後,影響經濟產能。據統計,偏頭痛盛行率約10~15%,目前國內約有200萬名患者,男女都有,男性約4.5%,女性則佔15%,女性較男性多3倍,而女性之所以為偏頭痛大宗,可能與女性每個月荷爾蒙週期性變化所引發。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當頭痛成為慢性偏頭痛時,只能用「痛不欲生」形容,患者都曉得,發作時,就算喝完整瓶止痛藥水仍止不住痛,因此合併憂鬱症患者不在少數,甚至興起自殺念頭。過去,偏頭痛從只是一種症狀,但因為影響層面廣泛,已轉變為是種疾病,由於容易反覆發作,被歸為慢性疾病,可以領3個月慢箋。目前,偏頭痛已有新治療方式,不再只是依賴止痛藥物止痛。林高章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偏頭痛主要是腦內胜肽蛋白CGRP(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造成三叉神經核活化,刺激大腦皮質興奮所產生,出現包括視覺模糊、頭痛、嘔心和倦怠等症狀。因此,若能使用CGRP拮抗劑將該物質阻斷後,頭痛緩解率高達50~70%,有一成的患者,甚至在治療期間內完全不痛,可說是偏頭痛患者,以及飽受合併症(如憂鬱、慢性疼痛等)所苦者的一大福音。林高章表示,目前,CGRP拮抗劑剛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進口,該針劑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健保暫不給付。但可預測的是,未來它可以改善病人痛不欲生的情況,讓偏頭痛可以得到好的緩解。此外,除了藥物治療,目前也有肉毒桿菌素注射可以治療偏頭痛,也無健保給付。林高章解釋,劑量為155u注射在頭部四周31處,單次費用約3~4萬不等,且每3個月必需再次注射。他提醒,偏頭痛藥物治療固然可以減少發作頻率、強度、次數,但是如要避免疾病惡化,良好的作息及生活習慣,如適度運動、充足水分和好的睡眠,都是避免誘發偏頭痛發作不可或缺的自我管理處方。(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暨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 林高章)
-
2019-12-05 科別.腦部.神經
搶救中風老太太 醫師:動脈取栓防止惡化
台南市安南醫院腦中風中心團隊合作,搶救中風76歲林姓老太太,醫師以「動脈取栓治療」方法,搶救存活腦組織,成功阻止病患惡化,她手術後良好,持續積極復健。神經內科主任蔡銘駿說,腦中風是國人10大死因第4名,也是導致65歲以上老人重度殘障主因,尤其最近天氣突然變冷,有心血管疾病長者要更小心。林老太太長期抽菸,3個多月前因當天下午突發性左上肢輕微無力,經安南醫院神經科門診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住院,症狀非常輕微,加上發生時間大於3小時,不符合執行靜脈內血栓溶解術,不過病人症狀卻在隔天早上明顯惡化,主治醫師李建欣評估左側上肢完全無法移動,右下肢也呈現無力,只能勉強可抬腿。安南醫院說,由於林女腦部核磁共振顯示右側中腦動脈有區域梗塞,李建欣與神經外科張哲肇醫師討論後,認為林老太大可能仍有腦部存活組織,由張哲肇緊急執行動脈內取栓治療,手術後病人無明顯併發症,但已無進一步惡化,轉送至復健科治療。林老太太症狀於1個月內持續改善中,左上肢已可水平移動且可輔助站立,跟術前只能勉強抬腿天壤之別。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蔡銘駿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除了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施行「靜脈內血栓溶解術」外,但症狀無明顯改善。根據最新臨床研究顯示,在24小時內腦部尚有存活組織前提下,執行「動脈取栓治療」3月後,失能量表有明顯改善。
-
2019-11-28 科別.腦部.神經
月經失調、視力模糊 竟是腦下垂體腫瘤作怪
一名34歲女性月經失調數月,持續看中醫不見成效,直到她告訴醫師視力變得模糊,醫師警覺這個現象可能源於腦下垂體長腫瘤,因此才影響內分泌且壓迫視神經。將她轉診神經科,果然揪出腦下垂體有顆病灶。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腦下垂體位於顱骨底,在視神經交叉的正上方。這個直徑不過一公分的小小腺體主宰人體內分泌,前葉會分泌泌乳激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黃體生成激素等,後葉會分泌抗利尿激素與催產素等,進而影響人的生長、代謝、甲狀腺、性功能等諸多生理機制。腦下垂體腫瘤的發生原因不明,好發於成年人,黃啟訓臨床上觀察患者以30歲至50歲女性為多。他表示,這種腫瘤多是良性,但它可能影響內分泌,例如泌乳激素分泌過多,可能造成女性月經異常、非孕產期卻有乳汁滲漏等;當促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可能使情緒緊張、心悸手抖等。他說,當腫瘤壓迫周圍組織,可能使腦壓升高造成頭痛;若壓迫到視神經則可能影響視力,由於腫瘤往往從上往下壓,因此視野會從下方往上漸漸模糊。黃啟訓表示,月經長期失調,甚至合併有視野變化、頭痛等情形,就要警覺可能是腦下垂體腫瘤釀禍。臨床上會透過抽血進行荷爾蒙檢查,並照X光確認腦下垂體所在部位是否變大,必要時再作磁振造影檢查(MRI)與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