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確診人數
共找到
753
筆 文章
-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公布13症狀 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自我檢查是否轉重症
日本境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人數持續增加,日本政府為讓輕症患者掌握自己病況,公布13項重症化前兆症狀的自我檢查表,一旦出現重症徵兆時盼有助及早接受治療。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這13項症狀分為9項患者本人症狀及4項家人從旁觀察症狀。患者本人症狀包括:1、嘴唇發紫;2、呼吸急促;3、突然喘不過氣;4、稍微活動就呼吸困難;5、胸口疼痛;6、無法躺下,不坐著就無法呼吸;7、呼吸困難;8、2小時內呼吸突然開始出現聲音;9、感覺心脈不整或混亂。另外,家人從旁觀察症狀包括:1、臉色明顯變差;2、有別以往的異常樣態;3、神態恍惚,反應變慢;4、說話模糊不清,沒有回應。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針對確診但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正在各地方政府準備的飯店或自家休養的患者,公布這份自我檢查表,列舉上述13項被視為重症化前兆的「高度緊急症狀」,希望當輕症患者病況出現變化時,有助及早接受醫師診斷。日本目前因為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各地醫院為避免病床不足,都以接收治療重症患者為主,讓輕症患者在飯店等場所或自家休養。不過,埼玉縣本月發生2起輕症患者在自家休養,卻因病況惡化死亡的案例,讓厚生勞動省轉變政策方向,除了必須照顧小孩的患者可以留在自家,其他輕症患者原則上都安排在住宿設施休養。由於不論是在住宿設施或是自家休養,患者本身及陪同家人察覺病況變化很重要,因此厚生勞動省列舉13項高度緊急症狀,只有符合其中一項,就應該向住宿設施常駐護理師等人諮詢;在自家休養的人也應向保健所等單位諮詢,儘可能及早接受醫師診斷。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傳染病學家:抗體檢測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但仍比流感高得多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抗體檢測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自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萬5000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檢測。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測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萬2000,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史丹佛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研究者妻子的電郵壞了事
我在六天前(2020-4-20)發表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批評一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缺乏從事科學研究應該具有的嚴謹態度,以及它在實驗上的許多缺失,尤其它所使用的試劑盒是來自中國,未經核准,而且已經被禁止出口。兩天後,一位專門從事科學報導的記者發表一篇調查報告,說有幾位科學家強烈質疑史丹佛這項研究的準確性。請看Two Antibody Studies Say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re More Common Than We Think. Scientists Are Mad(兩項抗體研究表明,冠狀病毒感染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普遍。 科學家非常生氣)。又兩天後(2020-4-24)這位記者發表另一篇文章,說該研究團隊領導的老婆用不正當手段招募志願者。請看A Stanford Professor’s Wife Recruited People For His Coronavirus Study By Claiming It Would Reveal If They Could “Return To Work Without Fear” (一位史丹佛大學教授的妻子招募人們參加他的冠狀病毒研究,聲稱它能發掘他們是否可以“無懼地重返工作”)。這位教授夫人是華人,姓蘇,而更重要的是,她是從史丹佛大學畢業,已經執業超過20年的放射腫瘤科醫師。她是在該項抗體調查要進行之前一天(2020-4-2)送出一封電郵進入一個初中的電郵群組(也許是她小孩的學校)。她在電郵裡說這項冠狀病毒抗體測試是FDA核准的。但是,事實上,FDA並沒有核准。隔天,她又寄出另一封電郵,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參與這項調查的理由。她說:「如果你有抗病毒的抗體,那就不會有生病或傳播病毒的危險。 在中國和英國,他們要求在恢復工作之前需要證明有免疫力。 如果你認識任何小商業的老闆或員工,請讓他們知道-他們不再需要隔離,並且可以毫無恐懼地返回工作崗位。」可是,事實上縱然是到了今天,也都還沒有人真的知道感染之後是否會有免疫力,請看WHO says no evidence shows that having coronavirus prevents a second infection(世衛組織說,沒有證據顯示冠狀病毒可以預防第二次感染)。至於什麼《中國和英國要求在恢復工作之前需要證明免疫力》,當然也是胡扯。也就是說,這位醫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她先生的調查研究。她先生的研究已經在2020-4-17刊載於預印本網站MedRxiv,標題是COVID-19 Antibody Seroprevalenc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加州聖塔克拉拉縣的COVID-19抗體血清盛行率)。從2020-4-3開始調查到2020-4-17,區區兩個禮拜就刊載論文,這是多麼驚人的速度啊!不管如何,根據這篇論文,研究人員是利用臉書來招募志願接受抗體檢驗的人,但是並沒有提供什麼《可以證明有免疫力》,《恢復工作》之類的理由。也就是說,這位姓蘇的女醫生已經使得這項調查的樣本遭到污染,而所有的統計學分析當然也就無效。我在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這篇文章裡已經強烈質疑該論文所說的《4萬8千到8萬1千聖塔克拉拉縣的人在四月感染新冠;這是比確診人數多出50到85倍》。如今這個樣本採集遭受污染的問題,更是讓我對這項調查完全失去信心。附註:根據一篇2020-4-23的報導,《50到85倍》是高估了10倍。請看Coronavirus Herd Immunity: How Trustworthy Are Recent Antibody Tests?。原文:新冠抗體調查,醫生耍手段
-
2020-04-27 科別.精神.身心
紓壓五字訣 正能量防疫
新冠病毒傳染遍及全球。社交活動、休閒娛樂、交通運輸、上班上課等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幾乎所有人一輩子生活都未曾經歷如此廣泛的壓力。面對疫情蔓延,人們出現恐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在所難免的,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心理調適是相當重要的。防疫應該從「心」做起,尤其面對疫情壓力,建議可以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Steven Hobfoll等人提出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來紓解壓力:一、安:促進安全面對新型態的傳染疾病,建議可適度蒐集新型冠狀病毒的知識及疫情資訊,增進了解。但須留意訊息的正確性,亦不要過度關切,以免引發更多恐懼及不安感。二、靜:促進平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有不安及失控感,除了恐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可能出現失眠、頭痛、胃痛等身心症狀,為了平衡身心狀態,應盡可能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有助平定心情。三、能:促進效能對於未知的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有失控感,此時應該要增加自我效能感。例如,近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分享自製餐點的文章,就是一種重拾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四、繫:促進聯繫隨確診人數增加,人們逐漸減少外出及參與聚會,然而仍可以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聯繫,互相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彼此支持、鼓勵,藉此減少孤獨感。五、望:灌輸希望當防護工作均適當執行,且配合政府防疫相關政策外,也要多強化正向心理,時時灌注希望感。可常常告訴自己疫情將會逐漸減緩,抱持「全民合作,戰勝疫情」的正向能量,可有助提升面對疫情的韌性。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加坡疫情專家:阻斷措施有效但速度不如預期
新加坡疫情有升溫趨勢,累計確診人數破萬,居東南亞國家之冠。專家分析,星國政府為遏止疫情祭出的阻斷措施正發揮功用,但速度不如預期,且「社區中出現了一些漏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蔓延全球,新加坡疫情近來急遽升溫,本週已連續4天確診人數都破千,累計確診病例達1萬1178起,12人不治。雖然新加坡近來新增病例大多為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但本地社區病例也持續發生,並出現新的感染群。為遏止病毒傳播,新加坡從4月7日到5月4日實施28天的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要求民眾避免外出。但在外勞宿舍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導致確診人數激增後,總理李顯龍21日宣布,阻斷措施將延長至6月1日為止,同時也縮減必要服務業的範圍,以減少人員流動。「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今天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表示,阻斷措施正發揮效用,只是速度不像預期地那樣快。阻斷措施實施至今逾2週,新增的本地社區病例數量應該要更低。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21日表示,過去一週,每日平均出現29起新增的本地社區病例,若把不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也算進去,數字則倍增。張毅穎說:「這確實指向社區正發生一些漏洞,不論是應該待在家卻在未做好預防措施的情況下跑出門的人,或是因為一些從事必要服務工作的人出門工作而被感染。」過去幾天的證據顯示,提供必要服務的員工遭到病毒感染;新增病例中包括建築工人及連鎖速食店麥當勞的員工。張毅穎指出,這就是必須強化阻斷措施且要限縮必要服務範圍的原因。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同樣對最近幾天新增的本地社區病例數字感到失望。她說:「我們尚未看到社區感染病例降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不過,梁玉心也提到,由很多其他國家都延長封城措施的經驗看來,「2週的時間不足以讓確診病例降到滿意的目標」。張毅穎、梁玉心兩人對於阻斷措施的延長都不意外。梁玉心表示,這個病毒會試著找到「可以傳播且持續與我們同在的方式」。「這並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對付的病毒,它可以人傳人,當我們不留意的時候,就會傳播出去。」「海峽時報」另一篇報導指出,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資深專家費雪(Dale Fisher)形容,2019冠狀病毒「非常聰明」。「儘管我們做了努力,它還是可以找到盲點、可以找到容易受到影響的族群,找到出現高度傳染的地方。」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東南亞將成為下一個疫情熱點?專家這麼看...
CNBC報導,東南亞近幾周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急遽攀升,致使專家日益擔憂這個地區將成為下一個疫情熱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東南亞的確診案例到19日為止已超過2.8萬人,其中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占確診總人數比重達87.9%。儘管東南亞的確診人數遠低於美國和幾個歐洲國家的幾十萬人,但多項研究顯示,東南亞可能有幾萬人未被檢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原因是部分國家的檢測率低,例如印尼和菲律賓。同時,新加坡過去兩周的確診案例激增,包括在移工宿舍爆發新的群聚感染;星國政府處理疫情的方式一度被各國視為典範。新加坡國際事務院(SIIA)院長戴尚志(Simon Tay)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事實是...東南亞的(確診)案例持續增加」。他認為,星國政府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抑制疫情,「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菲國和印尼的檢測人數太少了」。東南亞各國的新冠肺炎檢測能力差距非常大。根據數據統計網站Worldometer,星國每100萬人有1萬6,203人接受檢測,緬甸每100萬人有85人接受檢測。不過,多數專家點名印尼和菲國是他們最擔憂的國家,因為這兩國的人口眾多。Worldometer的數據顯示,全球第四大人口國印尼擁有逾2.7億人,總計檢測了4.2萬人左右,相當於每100萬人有154人接受檢測,是全球檢測人數最低的國家之一。●菲律賓菲國總統杜特蒂上周核准採購逾90萬套檢測新冠肺炎的試劑盒。菲國此前已使用10萬套試劑盒和實施封鎖措施,但菲國的模擬結果顯示,未偵測到的感染者高達75%,或大約1.5萬人。●印尼印尼在3月初傳出首例確診案例,這個疫情進展使許多觀察家大感意外,因為印尼與大陸和武漢的空中交通往來頻繁。相形之下,星國和馬來西亞最早從1月開始通報確診案例,包括有幾人到印尼旅遊後出現新冠肺炎的症狀。印尼除了病毒檢測慢半拍,總統佐科威與執政團隊也遭到外界抨擊,原因是不實施全國的封鎖措施和禁止國內旅遊。不過,佐科威已允許首都雅加達與其他地區的地方政府實施封鎖措施。●新加坡儘管星國政府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與監測程序,但過去一周的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仍屢創歷史新高,凸顯政府在抑制疫情所面臨的挑戰。星國雖是大陸以外第一波傳出確診案例的國家之一,但確診人數一度相對較少,而且到本月稍早為止仍允許學校和企業維持開放。星國近來通報的多數確診案例包含了移工,其中有許多人從東南亞前往星國從事營建工作。星國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家梁浩南(Leong Hoe Nam) 認為,在政府設法控制境外移入的確診案例和社區感染之際,包括移工在內的確診案例持續增加,這個處境有點尷尬。
-
2020-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稱感染人數比官方高50倍 史丹佛大學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
兩個多禮拜前就看到新聞報導說史丹佛大學正在做新冠抗體調查,然後最近幾天就幾乎天天都會看到某某教授在電視新聞裡洋洋得意地說《真正的感染率是比實際多出幾十倍》。我心裡真是感觸萬千:一個人人嚮往的一流學府竟然也會淪落到如此地步,需要把未經證實的研究結果先在媒體公佈,藉以爭名奪寵。科學研究所應恪守的嚴謹態度,已經蕩然無存。不管如何,千呼萬喚這項研究總算是在大前天(2020-4-17)刊載於預印本網站MedRxiv,而毫無意外,媒體也就立刻傻乎乎地報導《史丹佛大學已經發表什麼了不起的結果》。這篇尚未被審核的論文標題是COVID-19 Antibody Seroprevalenc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加州聖塔克拉拉縣的COVID-19抗體血清盛行率),而它最重要的結論是《4萬8千到8萬1千聖塔克拉拉縣的人在四月感染新冠;這是比確診人數多出50到85倍》。50到85倍!這是多麼驚人的數據啊!根據這個數據,華爾街日報就在同一天就發表New Data Suggest the Coronavirus Isn’t as Deadly as We Thought(新數據表明冠狀病毒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致命),而很多讀者也就紛紛發表意見,說居家抗疫根本就是庸人自擾、大驚小怪、多此一舉,應該立刻解除等等。這項研究是在4月3日和4日兩天測試從臉書招募來的3千多人(臉書招募!?),而它所採用的測試盒是購自一家位於明尼阿波利斯,名叫Premier Biotech的公司。儘管論文裡說這家公司是試劑盒的製造商,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只不過是個代理商。根據這家公司網站,製造商是杭州的Hangzhou Biotest Biotech, Co., Ltd,所以我就循線查出這家杭州公司的中文名字是《博拓生物》。可是,《博拓生物》所列出的11種傳染病檢測試劑盒裡卻沒有新冠檢測這個項目。直到我點擊《博拓生物》的英文版網頁後,才發現真的是有新冠檢測試劑盒,而且它還是這個英文網頁的主打產品。那,為什麼中文版沒有,英文版就有呢?NBC News在該論文刊載的前一天(2020-4-16)就已經發表Unapproved Chinese coronavirus antibody tests being used in at least 2 states(未經批准的中國冠狀病毒抗體測試至少在兩個州使用),而其中就有提到史丹佛大學所使用的那個新冠檢測試劑盒。它說:「根據衛生官員,FDA文件和中國製造商之一的發言人說,明尼阿波利斯的Premier Biotech和科羅拉多州的Aytu Bioscience這兩家美國公司正在發配未經批准的中國製造商的測試。…杭州的Biotest Biotech公司在周三回覆:『很遺憾地通知您,根據政府的最新監管政策要求,我們已暫停COVID-19 IgG / IgM快速測試的出口銷售。』」也就是說,史丹佛大學所使用的最關鍵的實驗器材是一個中國製造,未經核准,已經被禁止出口的試劑盒。所以,你現在應當知道,為什麼這個試劑盒只在英文版才看得到了吧。有關這個試劑盒的可靠性,論文裡是這麼說:「在研究之前,可以得到製造商的性能特徵(使用85個確定的陽性樣品和371個確定的陰性樣品)。 …我們使用史丹佛醫院37位RT-PCR陽性患者的血清對試劑盒進行了測試,…我們還對來自史丹佛醫院的30個COVID前樣品進行了測試,..」也就是說,有關這個試劑盒的可靠性,研究人員自己測試了37個陽性以及30個陰性樣品,但是主要的數據還是來自廠商(85個陽性和371個陰性樣品)。那,現在既然知道試劑盒是未經核准的,我們還能相信廠商的數據嗎?在刊載這篇論文的網頁,目前共有201個評論,而裡面有不少是看起來相當有學問的。他們對這篇論文提出種種質疑,包括樣品收集的偏差和統計學分析的缺陷。但是,還沒有人談到這個試劑盒來源的問題。要是知道它是來自中國,又未經核准,那…不管如何,這項史丹佛的研究,從兩個多禮拜前,也就是實驗都還沒有開始進行之前,就極力爭取媒體曝光,一直到今天,天天大肆吹噓。這就是新冠戰國時代醜惡的寫照。附註:在史丹佛那篇論文刊載的同一天,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Antibody Testing for COVID-19(COVID-19抗體檢測的承諾和危險),對於市面上琳瑯滿目,未經核准的新冠抗體測試盒,表示關切和擔憂。原文: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
-
2020-04-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肺炎期間 醫院做了些什麼?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今年一月二日的時候,疾病管制署就已公告請醫院提高警覺,要留意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是否有去過武漢,若是有嚴重肺炎加上發病前十日曾有武漢地區的旅遊史,就需要通報並採集咽喉擦拭液、痰液與血清,送疾管署檢驗。兩週後,醫院要求所有發燒或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看診時必須佩戴口罩,也不斷宣導,希望病人能主動告知十四日內是否有前往中國武漢地區。一月底時更從武漢擴展到湖北。二月開始實施門禁管制,關閉所有進醫院的通道,只開放正門一個進出口,所有非一線的行政人員都要輪流到大門口支援,確認所有進醫院的人員都有用酒精消毒雙手並佩戴口罩,然後量測耳溫,最後貼上貼紙才可進入醫院。SARS的時候我正在念大學,記得當時上課也是要量完額溫貼了貼紙才可進入系館上課,當天只要貼紙沒掉都可以重覆進出不用再量一次。沒想到多年後在醫院也是一樣。只不過病人的數量遠比上課學生多,加上醫院為求準確是量測耳溫,每來一個病人就要更換耳套並等待耳溫槍嗶嗶,使得進醫院的病人得排隊等待。同時,從中港澳回台的病人,除非有緊急醫療的需求(緊急與否由醫療人員判斷),否則請病人返台後隔離滿十四日後再來看診。醫院也增加了院內環境消毒的次數。幸好在幾週後,醫院採購的熱感應儀來了!由於感應會有誤差,所以偶爾還是需要幫民眾量體溫,但量已減少了非常多,大部分進醫院的人都可以直接走進來,除非買了熱咖啡或便當,感應儀會偵測到過高的溫度,就需要請民眾放下手中的熱食,再讓儀器感應一次。病房除了固定一人陪同照顧,一天只有兩次各一小時開放兩名訪客探病,並且所有進入病房的親友都要至櫃檯登記個人資料,並需要攜帶醫院發的通行證。可惜最近國際疫情升溫,不只要提防日韓中港澳回台的旅客,連歐美也爆發嚴重疫情,全球都陷入危機。所以醫院又更新了作法,外送、快遞都不能進入醫院,得在醫院大門外交貨,所有進入醫院的病人與家屬,都要攜帶健保卡調查旅遊史,如果沒有必須進入醫院的理由就請他們離開。由於需要讀卡,進醫院就更花時間了。雖然對病人造成不便,但這種時候,只能請大家盡可能不要上醫院,更不要探病。病人住院就是需要多休息,現在科技進步,如果真的想要看看病人、跟病人講講話,手機視訊就可以做到了,人不用到醫院來。到大門輪班後,本以為病人會對於醫院增加步驟使得排隊等待的時間變長感到不耐煩,有時為了確認住院病人家屬的身分,就算他們手上提著大包小包,還是要請他們出示通行證……但所有的病人與家屬都沒有不高興,頂多怕門診遲到醫師不等他,幾乎所有人都很感激醫院做了這麼多保護他們安全的措施,讓穿隔離衣戴防護面罩輪班的我十分感動。台灣確診人數不可能不上升,只希望全民與政府合作,感染人數不要上升得太快,讓我們能有充足的醫療資源來度過這次疫情。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歸國潮兩周關鍵期已過!台大醫施景中:我們守住了
近日國內確診人數單日為個位數成長,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臉書表示,我們守住了。他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月19日曾稱「未來兩周是關鍵期。」因為當時大量歐美回國人潮湧現,而當時歐美的疫情正處於爆發狀況。指揮中心副組長莊人祥也說過「境外移入若持續高於本土病例,疫情狀況會比較好;但如果反過來,是本土、未知感染源病例飆高,這對台灣很不利。」施景中說,果然那兩周內病例數急遽增加。兩周關鍵期現在已過,歸國潮已減低,而最近五天確診個案已降至個位數,且均以境外移入為主。上周清明連假的人潮擁擠,他說,曾擔心會有另一波本土感染,但昨天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一周過去,在這11個風景區旅遊的人,沒有任何一例被確診。雖然現在樂觀還太早,但他覺得,「我們已經守住了」。謝謝指揮中心、所有的防疫人員不眠不休的辛勞,也請大家繼續幫忙,守住戰果。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疫區15%有抗體降8成死亡率 專家:歐洲「群體免疫」加快
歐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但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國最先爆發疫情的城市已達15%居民擁有病毒抗體,推測當地可能接近達到「群體免疫」,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將較預測低8成,該市可望逐步放寬封鎖。研究結果也反映歐洲其他地方達到群體免疫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快。德國中部的岡格爾特是當地首個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城市。波恩大學的研究測試400個家庭共約1000人,初步結果顯示約2%測試者證實感染病毒、14%人體內有抗體,部分人沒有出現症狀。若將兩項數據合併計算,則有15%測試者對病毒免疫,比早前外界估計的數字高3倍。參與研究的波恩大學醫學院教授哈特曼指出,15%人免疫與「群體免疫」所需的60%實際距離不遠,當社區有6至7成人取得抗體,病毒便自然消失。即使現時僅15%人免疫,也足以減慢病毒傳播,按此推算德國最終死亡率可望減至0.37%,遠低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推測的1.98%。不過德國總理梅克爾重申,民眾對防疫絕不應鬆懈,雖然新增病例有減慢趨勢,預料最快仍要在復活節後一段時間才能放寬防疫措施。德國確診病例10日超過12萬例,逾2600人死亡,死亡率明顯低於確診人數同樣超過10萬人的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
-
2020-04-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14天居家檢疫心情好煎熬 「再一次絕不會出國」
3月上旬,吳先生與友人趁著轉職期空檔,飛往紐西蘭旅遊20天,未料碰上歐美國家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一度以為會被困在紐西蘭。歷經四次訂機票,終於回到台灣,不過他沒想到,14天的居家檢疫才是煎熬的開始。吳先生今天凌晨零時解禁,回顧14天的居家檢疫,他說,難熬的點不在於不能出門,而是害怕成為防疫破口,尤其他在花蓮,如果由自己打破花蓮零確診神話,確實會相當自責。吳先生說,3月下旬回到台灣後,就從桃園機場搭乘防疫計程車直奔花蓮。當初因為紐西蘭疫情只有零星確診,決定照計畫出國時,就已經做好最壞打算,不過回到台灣心情又不同,友人的擔心、親情的呼喚,加上外界質疑眼光,都讓他心裡壓力越來越重。回到花蓮後,吳先生開始進行居家檢疫。他說,平常沒事就是看書、看影片,然後進修。配合政府政策不能出門,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連家人、朋友送飯時都只能在屋內目送, 「忽然感受到自由真的好可貴」。解禁出關的時候,決定走去戶外做些運動,舒展一下筋骨。不過吳先生說,他有考慮多居家檢疫一周,保護別人也保護家人。看到台灣醫療人員這麼辛苦,如果回到當時,絕對不會再冒險出國,也會阻止身旁友人前往,自己今年也不敢再出國了。萬一真的感染,除了道德感的譴責,還浪費國家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他也呼籲五一連假甚至是周末要出遊的民眾,要出去可以,但要做好防疫措施,不能掉以輕心,千萬別成為台灣防疫上老鼠屎。若這一兩周發現因清明連假人潮聚集,確診人數飆高,民眾自然而然會有定奪,要不要在這個敏感的時候出去旅遊。吳先生說,去了一趟國外,會發現台灣防疫真的做得很好,近日確診數從十位數,開始降到個位數,但他希望國人面對境外移入者,可以多一分同理心,不要有過度謾罵甚至製造上會上的對立。「沒有人希望生病和出事。」吳先生說,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出去與否,或是選擇要不要回來台灣,倘若今天去國外讀書的國人,因為疫情嚴重返台而增加國內確診數,卻遭受到無止盡的批評,當事人一定非常不好受。他說,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設想,非常時期要做的是凝聚向心力,才有助於事情發展,最後一同打贏這場防疫戰役。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面對未知與病毒 從三位賢達之思想來調適身心
新冠肺炎日益猖獗,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令人怵目驚心。然而大規模傳染病自古恆有,不妨審視三位賢達如何看待疫情,以古鑑今,藉此調適身心、沉澱情緒。第一位是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其代表作不勝枚舉,尤以四大悲劇膾炙人口。他所處的時代黑死病肆虐、瘟疫橫行,甚至表演劇場被迫關閉;但在如此煎熬環境裡,他的作品並無充斥瘟疫情節。生性浪漫的他認為:即使日子這般灰暗,與其哀聲嘆氣,不如泰然以待,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如今眾生面臨疫情,權貴庶民不分高低,罹患機率類似,報導中的確診人數統計,好似冰冷數字。但是在莎翁劇中,每個角色離世原因各異,或遭枕頭悶死(奧賽羅),或因落水而亡(哈姆雷特),卻無人死於無情瘟疫。兩相對照,瘟疫死亡驟然且大量,死者無甚差等,顯得個體存在的微不足道,呈現強烈對比。莎翁為凸顯人性尊嚴,乃選擇以多樣方式,讓劇中人與世界告別,從容交代遺言,過程莊嚴肅穆,顯現莎翁對人的尊重。第二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他閱讀諸多疫情史料典籍,感觸良多。他認為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是那樣單薄和脆弱,縱然不是瘟疫而逝,也必然死於其他意外事故。在他眼中,人不過是自然界的玩物罷了,因此人生在世,應抱持隨時會消逝的態度。卡繆主張生命荒誕的這種說法,印證新冠肺炎的悄無聲息,讓人猝不及防,充滿宿命論色彩。但如仔細推敲,卡繆仍不乏積極處世心態。他於二戰後出版《瘟疫》一書,主角Rieux醫生一周問診數百位患者,但從不自詡為英雄,只是盡一己之力,強調抵禦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抱持「正直感」。由於想的正確,醫生在絕望中奮力尋覓新生,展現出人性溫暖的光輝。書末提及歡樂總是短暫,因潛藏病毒隨時會再度爆發,準確言中今日的悲慘疫情。儘管如此,我們仍可效仿卡繆態度,每人盡自己本分,以正直對抗疫情,足矣。第三位是現代科學家的理性之聲:美國太空人Kelly自二○一五年起,四次從事升空任務,並於第四次在國際太空站停留近一年,探索宇宙奧秘。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漫長時光中,他學會靜心自處,如何與自己對話,不會因為孤獨而恐慌焦躁,反而精神飽滿,自得其樂。並且享受太空攝影,出版infinite wonder攝影集,禮讚地球之美。他有機會從太空反思人類與地球,自有其獨特的視角。目前大家居家隔離,Kelly乃分享經驗與建議。首先是依照行程表,按部就班完成每項工作,在該做事的時刻,好好完成進度;而休息空檔,走出艙門散步放鬆。雖然疫情擴散,如保持安全就近走動,絕對有益身心。嗜好也很重要,他帶了些實體書進入太空船,沉醉紙本中無所干擾,也嘗試樂器或美術。此外他寫日記、透過社交平台和親朋摯友聯繫,終能順利返航。綜觀歷史軌跡,生命自有定數,疾病災禍亦屬平常。我們直面未知與病毒時,毋須驚慌,保持平穩心境,但求盡力而為。疫情之後,我們會對生與活,有更深徹悟。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林恒毅:輕症未必要住負壓病房
台灣確診近四百例,以輕症個案居多,但各醫院仍採高規格收治模式,即使沒有症狀,患者也須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三天採檢一次,連續檢驗三次,均為陰性,才能出院。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提醒,如果未來輕症患者暴增,仍維持現有處置模式,國內醫療體系恐將崩盤。林恒毅觀察,不少輕症患者大喊「無聊」,整天被關在負壓隔離病房,不能活動,只能盯著平板、手機來追劇,認為疫情那有這麼可怕,但實際狀況確實比想像中還嚴重,因為「新冠病毒可是緊緊抓住人體器官組織,這一抓就是很久、很久。」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雖是同一家族,林恒毅說,「這個最新家族成員可是聰明多了」,人類被感染後,還沒出現任何症狀,就具有傳染力。臨床觀察發現,病毒進入體內後,牢牢抓住器官,想要徹底清除,必須花很久的時間,平均陽轉陰,長達三、四個星期。輕症全住負壓房 醫院負擔大林恒毅以「黏在手裡、很難甩掉」來形容輕症患者對醫院所造成的負擔,他說,目前全國僅剩幾百床負壓隔離病房可用,如果輕症人數暴增,而收治原則不變,全住負壓隔離病房,這一住就是近一個月,勢必造成醫院極大負擔。林恒毅指出,最近半個月來,指揮中心放寬篩檢標準,由醫師自行決定是否篩檢,國內篩檢數量逐日增加,找出不少輕症個案,雖然造成醫院負擔,但如果院內感控良好,配合隔離治療,只要數量不要暴增,相信就可安然度過這一波疫情。醫院若出現破口 疫情將擴散如果輕症人數眾多,且重症個案也隨著暴增,勢必超過醫療院所負荷,如同紐約、西班牙、義大利、英國等地,壓垮了最後一道防線,醫院出現防疫破口,疫情就會反轉直下,迅速擴散,林恒毅說,「這是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林恒毅警告,輕症患者應該愛惜生命,為了自己,更為了社會大眾,耐心住院,等到病毒全數清除。此外,指揮中心應隨著確診人數的變動,修正收治準則,一旦輕症患者突然變多,不一定非得住在負壓病房,可以轉至專責病房。至於重症患者,林恒毅表示,現階段並無特效藥物可用,僅能施以支持療法,給予症狀治療。臨床試用「紅黴素合併奎寧」,因副作用較高,而重症個案年紀偏大,且常有慢性疾病,因此,不見得適用這類組合用藥。十七年前,國內爆發SARS時,林恒毅擔任耕莘醫院胸腔科主任,親自診治SARS患者,當時好幾名耕莘醫護人員也被感染,住院治療,他說,「這是人生第一次覺得自己可能會陣亡。」但面對父母關心時,還是得裝沒事,內心異常煎熬。林恒毅說,新冠肺炎病毒恐將流感化,天氣一冷,就會捲土重來,而疫苗研發需要一段時間,如果又缺乏特效藥物,防疫過程將非常艱辛,國人應該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
2020-04-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國網中心全球即時疫情確診地圖 一目瞭然最新發展
國研院國網中心串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衛福部資料,建置「新冠肺炎全球即時確診地圖」,5分鐘更新一次,用圖表讓各國疫情變化一目瞭然,上線1週多,已有3萬多到訪數。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瞬息萬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CSSE)在1月中旬建置可以追蹤新冠肺炎即時疫情與確診人數的網站,彙整官方統計數據,更新疫情地圖。不過,由於頁面是全英文,加上部分資料格式未統一,科技部轄下的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3月20日決定利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台灣衛福部的公開資料,打造新版「新冠肺炎全球即時確診地圖」(http://covid-19.nchc.org.tw)。這份地圖不僅讓民眾可以一個網站全面掌握疫情變化,還希望透過釋出疫情資料、肺炎X光片,拉更多台灣學者專家為資料加值,一起對抗疫情。但串接資料可沒有想像得容易,國研院國網中心智慧應用組研究員莊朝鈞表示,為了讓地圖有更好的視覺呈現,加上清理資料、確認格式,3位研究員,費時1週多,週末也不時校正,終於在3月27日完成初版地圖。網頁上線1週多,目前到訪人次已有3萬多筆,不重複到訪IP則有1萬2000筆紀錄。莊朝鈞解釋,雖然目前美國確診人數最多,超過33萬人,但國網中心在整理資料時加入各國總人口數,希望各國數據更具參考性,以確診人數除上國家總人口數來看,比率最高的國家是在義大利裡的國中國—聖馬利諾(San Marino),因為該國人口僅3萬多人。使用者在平台上可以點選國家名,下載成csv與excel形式檔案,檔案包含當地確診人數、復原人數與死亡數等資料。各國疫情透過地圖與折線圖呈現,讓使用者一眼就能快速掌握疫情。國研院國網中心智慧應用組組長王聿泰表示,透過釋出數據,由統計學家、機器學習專家接手,希望透過分析疫情發展趨勢,有助於預測未來疫情走勢。國網中心還有擅長視覺設計的同事看到初版網頁後,自告奮勇表示可以幫忙美化地圖,新版地圖與圖表在今天早上8時上線。國研院國網中心雲端平台營運組副組長、同時也是台灣杉二號的系統架構師盧鴻復解釋,建置世界即時確診地圖的背後,也運用TWCC台灣AI雲虛擬計算服務VCS的3大功能,包括「雲端運算VM」、具備分流功能的「負載平衡功能」及可彈性擴充或縮減的「Auto Scaling」來架設網頁,就不用擔心服務因為系統超載、資源不足而被迫中斷。科技部長陳良基日前也宣布,釋出國網中心的超級電腦計算力、儲存及大數據資料集等資源,免費開放各界提案申請「科技抗疫專案」,徵件主題不限醫療,希望募集各路好手的創意想法,共同打擊疫情。
-
2020-04-08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保衛站/「四安」靜心 度過疫情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風暴未歇,國內確診人數攀升,焦慮、不安感蔓延。衛福部台東醫院諮商心理師周牛莒光提出「四安療心」,包涵安頓、安心、安在、安全對策,讓心平靜,度過疫情危機。周牛莒光說,日前一位民眾求診指出,他在早餐店卡痰咳了兩聲清理喉嚨,鄰座客人立即閃開,讓他有些錯愕、尷尬,心想「我到底做錯什麼」,現在外出不敢咳嗽,深怕別人的異樣眼光。「這些行為都是恐懼和焦慮造成!」周牛莒光說,面對未知病毒的不確定感、SARS時期遺留的創傷、流行疫情造成的集體焦慮等,都是構成不安的因素。他提出「四安療心」自我心理療程,首要是安頓,減少外出,不如利用這段時間安頓生活,好好整理居家環境,讓心情愉悅。安心則是在家自我防疫,獨處時間增加,一旦想起疫情感到焦慮,可以深度、緩慢呼吸,體會胸腔慢慢擴大的生理感覺,讓內心安靜下來。安在則是趁這一時機好好陪伴家人,以往因工作壓力或交際飲宴多,無暇陪伴家人,可以在家好好吃頓飯,凝聚家庭情感。安全是需要外出或參加活動時,戴口罩、常洗手,保護自身安全。周牛莒光建議,長期宅在家不出門難免心情鬱悶,讓心情放鬆,保持運動習慣,是調劑身心、增強免疫力的好方法。
-
2020-04-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增加新冠肺炎致命風險 研究指出「這類人」特別要警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瀰漫全球,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數字截至3/30,全球確診人數突破70萬人口,死亡人數也已33,434人,全球致死率為4.75%。近期《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慢性病會增加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致命風險不僅反映在這波疫情上,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是多年第二名致死疾病,107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造成21,569人死亡,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死亡人數遠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心血管疾病有多可怕?許多名人,如資深音樂製作人阿怪、前中視總經理吳戈卿、前立委劉文雄、廣告名人孫大偉皆因心肌梗塞離世。心肌梗塞來得快,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但其實追朔因心肌梗塞死亡的個案,大多都因為有心血管疾病輕忽了自身健康。然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包含:沒有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老化、家族史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提醒,平時就要做好護心健康管理,40歲以上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除每年一般健康檢查外,需搭配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 score)分析,若CAC分數偏高就需進一步加做冠狀動脈心臟血管攝影(CTA),可幫助精準判斷心血管的阻塞程度,提早控制,以降低死亡風險。延伸閱讀: 慢性病患得武肺、流感,多重症且死亡風險高?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注意!這動作比摸臉更危險 醫師警告恐沾染病毒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目前確診人數已經累計破百萬人,逾5萬人死亡,各國紛紛全力防堵疫情擴大,專家提醒除了戴口罩、使用消毒液清潔之外,勤洗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畢竟手部的細菌太多,萬一沾到病毒又摸到臉口鼻,就很容易染病。而如今更有醫生指出現代人滑手機比摸臉更加頻繁,重度使用者還會一天碰觸超過5千次,反而更容易感染病菌。TVBS節目《健康2.0》之前邀請多位醫師上節目,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部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亮宇就提到,澳洲雪梨大學在2015年曾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利用錄影方式追溯醫學生每小時會摸臉幾次,得到的結果發現這些學生中每人每小時會摸臉將近23次,一天更可高達400到600次,而這當中有44%是觸及眼睛、鼻子、嘴巴,陳亮宇表示這項研究是針對已有清潔防護基本常識的醫學實習生,若是一般人可能次數會更高,因此手的清潔很重要,否則病菌很容易從黏膜跑進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現在的人摸手機的次數比摸臉還多,他說曾有人做過統計,一般人每天滑手機的次數是2617次,若是重度使用者則是5427次,「幾乎分分秒秒都在摸」。陳瑩山還提到許多人的手機都會放在桌子上,但這樣自己和別人的口沫就會噴濺到上面,一旦滑手機時手就會碰觸到螢幕,就更容易感染病菌,若是又摸到口鼻就會因此讓病菌進入體內,所以他一天都會用酒精清潔手機3次,減少病毒的傳播。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引排擠歧視 衛福部台東醫院心理師提「四安療心」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確診人數不斷升高,對疫情放心不下成為全民心理負擔;衛福部台東醫院諮商心理師周牛莒光提出「四安療心」,包括安頓、安心、安在、安全對策,一舉打破不安情緒。周牛莒光表示,日前一位民眾求診,指出他只是在早餐店卡痰咳了兩聲清理喉嚨,結果坐在桌子吃早餐的人立即離開,讓他感到不好意思,心想「我到底做錯什麼」,現在外出都不敢咳嗽,很怕別人異樣眼光看他。「這些行為都是恐懼和焦慮造成。」周牛莒光分析表示,面對未知病毒的不確定感、SARS期間遺留的共同創傷、流行疫情造成的集體焦慮,都是造成不安的因素,他提出「四安療心」的自我心理療程安定民眾情緒。穩定的情緒才是免疫力源源不斷的強大製造機,「四安療心」包括:一、安頓:既然減少外出,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安頓生活,比如好好整理居家環境,家裡住處不再骯髒雜亂,不但心情愉快更可以避塵蟎等等日常過敏原,同時藉著勞動讓自己維持專心,療效頗佳。二、安心:如果因為在家自我防疫,獨處的時間自然增加,相對減少紛爭,比如人際誤會等等;一旦想起疫情狀況開始焦慮,可以深度緩慢的呼吸,體會胸腔慢慢擴大的生理感覺,讓內心安靜下來。三、安在:其實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好好陪伴家人,以往或許因為工作壓力焦頭爛額,或是交際應酬無暇顧及家人,即便是在家好好吃一頓飯,都能凝聚穩定整個家庭。四、安全:需要外出或是參加活動,一樣要戴好口罩常常洗手,不要碰觸眼口鼻等等黏膜部位,保護自己的安全。周牛莒光強調,一直在家不出門也難免心情鬱悶,到空曠的戶外走走,或是保持運動的習慣,都是調劑身心的好方法。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負壓病房數夠?薛瑞元:最重要的是「隔離」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每天持續增加,至昨日也已累積298例確診個案,且昨日晚間也增加一名死亡病例。有立委今天在立法院問到,全台負壓隔離病房數是否能負荷?許多民眾都在關心。衛福部常務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今早在立法院衛環會時表示,確診者不一定都要住負壓隔離病房,「最重要的是隔離」,他並表示目前全台病房資源仍充足。 薛瑞元今早出席立院社福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因「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基層診所和長照機構面對下一階段挑戰將如何兼顧防疫與醫療照護」,並就「台灣未來整體的防治策略」,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立委蘇巧慧質詢中問薛瑞元,全台目前約有1024間負壓隔離病房,據媒體報導已用七成,而隨著每天約有3000國人返台,一周的確診人數約7、80人往上升,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全台負壓隔離病房是否夠用?蘇巧慧說,指揮官陳時中3月18日時曾表示,台灣疫情未來兩周是關鍵,就是4月1日,也就是若守住這波春假,就可降低感染。如何應因這幾天的確診與治療,病床數真的夠用?對此,薛瑞元表示,縱然是確診,但不一定要住負壓病房。他進一步說明,負壓隔離病房主要是處理空氣傳染,由於新冠肺炎是經由飛沫傳染,所以最重要的是「隔離」,目前確診個案主要是以一人一室的隔離病房為主,所以除了負壓病房外,已增加約1700床隔離病房,故病房資源目前仍舊充足。
-
2020-03-30 癌症.抗癌新知
2020F/精準醫療抗癌 大數據添助力 國衛院打造癌症基因資料庫
國內每年新增十一萬名癌症患者,一年七十多萬名癌友接受治療,癌症藥物及手術費用昂貴,健保支出相當驚人,一○八年每六元健保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透過大數據來落實精準醫療,幫癌友找到最適合治療方法,成為關鍵議題。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於三月廿八日共同舉辦「二○二○精準防癌高峰論壇」,十八名學者專家及病友代表齊聚。•防癌論壇 七大網路平台直播國衛院長梁賡義表示,國家級癌症基因資料庫作業已開展,我癌症治療與預防水準即將與歐美並駕齊驅。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實體論壇改為七大網路平台直播,讓民眾線上觀看,防疫期間也不影響吸收重要的癌症知識。梁賡義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題,說明在產官學研攜手合作下,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經衛福部長陳時中籌畫及支持,國衛院尋求國際藥廠及多家本土生技公司合作,預計五年內,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蒐集一萬名特別癌友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關鍵角色,在眾多生技業者合作下,已收集卅一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內含四十六萬名病友、四百五十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嘉惠數十萬名癌友。•健保治癌 前年花掉289億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治療費用愈來愈高,一○八年共有七十五萬七千多名癌友接受治療,健保支出一千一百零八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抗癌藥費二八九億元,其中標靶藥物一百七十一億元,占比最高。李伯璋表示,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國內各大醫院癌症治療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積極開源節流,現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像檢查費用,也減少輻射風險。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進一步指出,擁有大數據,更能掌握乳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如長期暴露於DDT環境汙染,乳癌風險增加四倍,影像檢查發現這類患者乳房鈣化嚴重,大都集中於乳管組織,以致存活率較差。在治療上,陳秀熙指出,透過大數據可做到精準醫療,選擇適當的治療工具,預測最佳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時切多少乳房組織,術後是否化療;也建構簡易乳癌風險預測系統,民眾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預測日後乳癌風險。•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 效率高目前健保僅給付傳統基因檢測,過程耗時,常延誤治療時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歐美、日韓等國家陸續給付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希望我健保也能逐步納入給付。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奇美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表示,同時檢測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數百萬個定序反應,速度比傳統定序快數十萬倍。一開始單一基因檢測,最近進展至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不僅擬定抗癌策略,選擇藥物,還能評估自己及家族罹癌風險。
-
2020-03-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舊金山灣區疫情轉急 有人來台避難感覺安全
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確診人數突破10萬,各地紛傳醫療資源稀缺窘境,舊金山灣區有華裔居民決定暫時放下一切,「逃難」到他們認為相對安全的台灣。「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在舊金山土生土長的居民黃康妮(Connie Wong,音譯)的八旬雙親分別在香港和澳門出生,60年代起在舊金山安家立業,退休後住在日落區(SunsetDistrict),直到2週前仍執意留在這裡終老。自比難民 逃離生物戰爭但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灣區(Bay Area)的許多事物,包括把舊金山稱為「家」的安定感。黃康妮和一些當地人一樣,在3月14日決定迅速打包,訂了時間最近的機票,動身前往台灣,因為她覺得台灣在對抗這波全球大流行疫情方面較為成功。人在台灣的黃康妮25日受訪時表示,當時她母親說「我覺得我們就像逃離戰爭的難民」,她回應母親說,「對,我們就是難民,正在逃離一場生物戰爭」。舊金山當地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人數節節上升,公共衛生醫療物資已傳出短缺,從義大利和紐約市發出的報導在在提醒舊金山民眾,醫院一旦不堪負荷會有多可怕,尤其對於年長者來說。黃康妮說:「如果我父母感染病毒,如果我在舊金山帶他們看急診,他們不會得到呼吸器,因為現在比照戰時規定。沒有足夠的護理師,沒有足夠的醫師,也沒有足夠的呼吸器。」老父與台有淵源 肯定台灣抗疫努力黃康妮和雙親目前持有簽證效期為90天,但她希望年邁的雙親至少可以在台灣待上半年。黃康妮的父親年輕時曾在台灣就讀中華民國陸軍官校,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他們在台期間都住在旅館,透過美食平台FoodPanda叫外送來解決三餐問題,除非有必要,否則足不出戶;黃康妮依政府要求每日填寫健康觀察表,還說不論去哪裡都有人幫她測量體溫。黃康妮提到台灣政府監督疫情時表示:「這些人不是鬧著玩的,他們全方位盯著你,是以好的方式。這是他們(確診)數字這麼低的原因。他們真的有在執行追蹤。」她表示,台灣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中學到教訓,如果有人出現症狀,當局會詢問接觸史,接觸過的人也要進行隔離檢疫。泱泱大國 口罩濕紙巾卻不夠不過,黃康妮的十多歲女兒選擇留在舊金山灣區,不來台灣。黃康妮說,她打算接下來尋找口罩和消毒濕紙巾,寄給美國的家人。黃康妮說:「這實在爛透了,還要我把口罩和抗菌濕紙巾寄回去。美國是最強大、最有錢、最富饒的國家,卻沒有足夠的口罩和濕紙巾。」灣區風聲鶴唳 寧辭工作來台避難加州的納帕郡(Napa)居民許霍華(Howard Hsu,音譯)原本訂好3月31日的機票,想在前往夏威夷之前到台灣探親,但因擔心灣區的抗疫準備不足,決定提前辭掉在日式餐廳的調酒師工作,送出部分家具,賣掉腳踏車和低音吉他,把機票改到3月19日來台。許霍華昨天說:「我的直覺告訴我這裡(灣區)要停擺了。灣區出現很多疫情,有許多關於保持社交距離、宵禁和加州封鎖之類的說法,非常恐怖。我很怕沒辦法離開。」他說,他在台灣有居留權,不過仍要接受14天隔離。他打算在台灣停留到危機解除後,再依計畫前往夏威夷。許霍華表示,台灣這幾個月認真看待疫情,不像美國搖擺不定。他1月底造訪台灣時,機場就已經在為旅客測量體溫了。他說:「(台灣)不像美國,美國讓大家入境,不做任何隔離檢疫措施。我覺得這裡(台灣)非常安全…每天都有人打2通電話給我,確認我是否安好…每天也都有記者會,告知確診者感染途徑。他們掌握所有細節。」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治療年花1108億元 每6元健保經費1元用於抗癌
你知道每六元健保經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治療,隨著嬰兒潮世代老化,罹癌人口逐漸增加,去年全國癌症治療人數高達75.5萬人,如何預防及有效治療癌症,成為醫界及全民關注議題。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發表「從大數據看癌症治療趨勢」,他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癌症治療醫療費用愈來愈高,以醫療檢查占比最高,其次為藥費。108年癌症資料顯示,癌友治療人數達75.7萬人,用在癌友健保支出金額高達1108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藥費289億元,其中標靶藥物171億元,占比最高。另外,去年4月起,開始給付免疫療法,針對八大癌友、11項適應症,截至3月25日,總共給付1793名癌友,其中以肺癌病友446人最多。但整體評估,僅兩成有反應率。李伯璋表示,AI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出國內各大醫院治療癌症病友的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特別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在癌症治療上,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但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更積極開源節流,在節流方面,現在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象檢查費用,並減少病患輻射風險。李伯璋指出,台灣全民健保舉世聞名,可說是全世界做最好的醫療保險制度,但醫界相當不滿意,認為醫師及醫院權益遭到健保壓榨,但健保財務衝擊,癌症支出費用明顯成長,相信透過大數據、精準醫療,能讓健保穩定,永續經營。
-
2020-03-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禁足令、歧視 台人嘆旅居紐西蘭30年來最悶日子
疫情讓全球經濟陷入泥沼,離台灣9千公里外的紐西蘭,26日凌晨起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禁足令」讓民間消費力大減,百業哀號。旅居紐西蘭30年、經營旅遊車業的葉姓男子說,這是紐國經濟空前危機,等疫情過後,經濟重建恐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挑戰不亞於對抗病毒。紐西蘭人口約480萬,到26日止,當地確診人數283例,無人死亡。紐西蘭上周進入緊急警報第三級,當地時間25日傍晚,全國民眾手機鈴聲大作,宣布自26日凌晨零時全面封鎖,非必要設施、學校、辦公場所等一律關閉,為期一個月。葉男說,緊急命令發布後,路上幾乎不見人車,警察、軍人上街巡邏會要求說明出門原因,若無正當性不會放行。有人說「我要去超市」,警察跟著他到超市。葉男說,若無視禁令且規勸不聽,會被罰5千元紐幣(約台幣9萬元),甚至遭囚禁處分。人民對疫情的恐慌,也隱隱包含了種族歧視。一名歐洲裔男子排隊上公廁時,對身旁亞裔臉孔男子比中指,表露「華人就是疾病帶原者」的歧視眼光,相當無理。72歲葉姓男子在紐西蘭奧克蘭經營旅遊車業,以華人為主力客層,今年元月大陸、台灣相繼陷入疫情風暴,赴紐西蘭旅遊人數雪崩式下滑。葉男說,2月只做到一筆台灣客人生意,3月目前掛零,生意降到谷底,旗下司機周休七日。葉男的兒子在當地美商公司服務,採在家工作,媳婦是幼教老師,教育機構關閉,也成了無薪假一族。旅遊業、服務業是紐西蘭經濟命脈,葉姓男子說,當地飯店、餐廳、旅行業市場一片低迷,裁員、熄燈、放無薪假消息不斷,失業人口攀升,許多人生計無著。他說,許多人無力負擔高額租金,官方正在研擬紓困方案,包括房客有權利暫停3個月不繳租金,房東不得趕走房客;攤還銀行貸款可緩6個月,但利息要照付。目前尚未底定,細節仍待研究。「住紐西蘭30年來最悶的日子!」葉姓男子說,疫情終將過去,只是這場淘汰賽太慘烈,他目前是苦撐待變,也寄望紐西蘭政府能提供紓困。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沒掃墓就是不孝?媳婦為防疫掃墓想說NO 醫師教兩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台灣確診人數昨(25)日已達235例,兩人死亡。面臨下週即將到來的清明連假假期,有不少人煩惱,是否不返鄉掃墓比較好?對此,包括「柚子醫師」陳木榮及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不約而同在臉書呼籲,為了大家好,今年就先不要返鄉了。對於防疫期間是否還要返鄉掃墓?媳婦的角色可能是最兩難的了。考慮到家中小孩的健康因素,多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但如何說服長輩根深柢固的觀念,就要靠技巧了。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建議當媽媽的媳婦,以新冠肺炎對老年人致死率較高的話術梗說服公婆,陳木榮醫師則建議「不要孝順到,全家族的人都下去陪祖先!」陳木榮昨(25)日在臉書貼文,稱一名媳婦轉述丈夫和婆婆的話:先生「掃墓很重要,全家族每個人都要到」,婆婆則說:「不會那麼倒楣的,不要理由那麼多,如果妳不到,那孫子回來就好,祖先跟親戚都在看,沒去掃墓就是不孝」。坦言這個問題真的好難。認為怎樣就是無法說服長輩沒去掃墓就是不孝的觀念。陳木榮對此則回覆「先生」,掃墓即是整個家族全員到齊的活動,如果剛好有人已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經過這次掃墓後,「的確有可能把病毒當作紀念品轉送給全家族的人,最糟糕的結局就是『家族全滅』」,若非要掃墓,包括參與的成員及過程也盡量簡單,不要再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對於「婆婆」該如何回應?陳木榮則說:「假設全家族的人都得了新冠肺炎,現今的醫學統計研究都有提到:最容易住加護病房以及死亡的就是老年人及慢性病的人,媳婦跟孫子不回去掃墓,最大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有任何機會把病毒帶到婆婆身上。因此,保護您的健康,才是媳婦跟孫子不去掃墓的主要原因。」對此,醫師蘇怡寧也有相同的看法,建議大家清明假期能不移動就不移動,並對被勸要返鄉掃墓的媳婦傳授回應的說法。他指稱,目前新冠肺炎的致死率,70歲以上老人的大概是12.8%,80歲以上老人大概是20.2%,「老人家知道你堅持不回去,是為了他們的安全,這樣多有說服力,也顯得你多孝順啊!」如果老人家再冥頑不靈,可以多加一句:「這兩天我家小孩咳嗽得很厲害,還有點發燒,然後淡淡的交代老人家一句家裡麻煩準備個房間方便隔離。」應能勸老人家「想通」的。那長輩最難解的「心結」:「沒去掃墓就是不孝」如何勸服他們放下?陳木榮則說,家族中已逝的先人不會見到後代子孫有危險的,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站在冥河的對岸,不斷搖手著急的叫子孫回去回去,跟子孫說這裡危險不要來,跟子孫說我知道大家孝順的心意,今年沒有來掃墓沒關係。」他呼籲:「千萬不要掃墓掃到全家族的人都直接下去陪祖先。」
-
2020-03-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全英禁足令 倫敦眼大笨鐘觀光客不再
全英國實施3星期禁足令的第2天,倫敦地鐵引入新制度,控管搭乘人潮,避免車廂過於擁擠。往常充滿觀光客的倫敦眼周邊僅剩慢跑、騎單車民眾。大笨鐘前的西敏橋也十分冷清。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23日宣布3週嚴格禁令,要求民眾除非購買生活必需品,或是無法在家工作的人,否則不得外出,公共場合任何超過兩人的集會都不被允許。然而,由於地鐵減少班次,昨天傳出地鐵人擠人。為了紓解人潮,倫敦地鐵今天引入新制度。各大地鐵站張貼新告示,告知民眾如果非得出門上班,應該延後出勤時間,避開早上高峰期。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部分地鐵站在票閘口要求民眾排隊,控管搭乘人潮,也讓自動手扶梯停止運轉,放緩民眾湧入月台的速度。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表示,倫敦今天上午的通勤人潮減少1/3,但需要減少更多。由於倫敦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重災區,有將近3000人確診,沙迪克汗表示:「我們需要更多倫敦人做對的事情,待在家裡。」記者實地走訪倫敦滑鐵盧車站(Waterloo Station),以往不分平假日都人潮洶湧的車站僅有行色匆匆的數名乘客。車站人員四處走動查看,避免民眾逗留。大多數餐廳已暫停營運,並拉上布條限制出入。原本四通八達的車站出口也關閉多數,僅留下幾個供民眾進出。最近倫敦天氣十分晴朗,若在往常一定會湧出大批人潮,享受春日陽光。不過警方昨天在各大公園驅逐聚集民眾顯然出現成效,倫敦眼(London Eye)河岸邊今天僅有寥寥數人單獨坐在公園長椅上,享受陽光。由於政令允許民眾外出運動,河岸依舊有許多單車客,但大多數把口鼻包得緊緊,迅速騎過。往常充滿排隊人潮的倫敦眼早已停止營運。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與國會前廣場同樣冷清,只有少數行人及照常營運的巴士。超市是少數正常營運的商店,但也貼出告示,要求民眾等待入場時保持距離,並實施分批入場,減少與他人接觸的機率。超市大多數的生鮮食品充足,但部分肉品被搶購一空,衛生紙、義大利麵與消毒紙巾更已經缺貨許久。截至25日上午9時,英國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人數逼近萬人,來到9529人,死亡人數為463人。71歲的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今天傳出確診,是首位染病的英國王室成員。他的妻子卡蜜拉則為陰性,兩人目前在蘇格蘭住處隔離。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未接觸患者就沒事?一張圖告訴你病毒在物體殘留時間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從去年底起(2019年12月)爆發至今仍未有緩和趨勢,歐美國家也持續不斷傳出確診人數,我國確診人數也在近日已超過百人。目前已知的傳染方式為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糞口傳染。而最普遍的預防方式就是配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還要需注意「清潔」的重要性,不管是環境上或個人的衛生清潔都需落實行動,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藉由攝影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計算學生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高達23次,這些不自覺的行為無形之中也為自己增添不少感染的風險。根據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醫院感染雜誌》2020年三月期刊的文章發表,目前已發現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皆可以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依照材質的不同,生存時間也有所不同,病毒可在金屬、玻璃與塑膠等表面停留最短 5 分鐘,甚至可長達到9天,因此,不要以為沒有直接面對新冠肺炎患者就代表沒事。該發表也公布可藉由含62~71%乙醇(ethanol)、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或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即漂白水的消毒劑,可快速在1分鐘內有效清除冠狀病毒。建議可使用濃度75%酒精或1:100(500ppm)的稀釋漂白水加強擦拭周遭環境做好消毒清潔,個人的清潔衛生上也該勤加洗手,以防病毒殘留的接觸感染。然而,「預防勝於治療」這是現代人面對疾病都應該有的觀念,不管是現今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或是位居我國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的第一名癌症「肺癌」,都在提醒注重肺部健康的重要性。蔡聰聰提醒,除注重個人及環境清潔衛生、3C產品(手機、電腦、滑鼠等)的消毒清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非必要避免到醫療場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密閉空間配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等以降低病毒的傳染可能;平日也要避免菸害(抽菸或二手菸)、空污問題、油煙、工業化學、留意是否有家族病史及40歲以上民眾可安排每2~3年一次肺部篩檢,來做好肺部的健康管理。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沉默帶原者」恐成防疫破口 南韓如何成功阻絕
雖然大部份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會在5天內開始出現症狀。但在某些情況下,潛伏期可能長達3周。而不同國家的衛生機構對於處理無症狀感染的的方式也各異。根據《南華早報》引用中國政府數據,中國「沉默帶原者」的數量可能高達30%。雖然他們的病毒檢測為陽性,但是他們沒有任何症狀,或是症狀很晚才出現。北海道大學流行病學家西浦博史(Hiroshi Nishiura)領導的一組日本專家也證實這樣的數據為真。他們發現,從武漢撤回日本的患者中,無症狀者佔30.8%。他們在《國際傳染病雜志》發表一篇文章表示,中國報告的確診人數與中國以外診斷出的病例估計值存有差距,顯示「大量的病例未被充分診斷」。日本專家的說法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析相左。世衛認為無症狀患者不容易傳播病毒,並說歐盟的無症狀感染率也只有1%至3%之間。目前大多數歐盟國家和美國僅對有症狀的人進行新冠病毒檢測。這種做法下,感染數量繼續迅速增加。像是德國聯邦衛生部就表示,只有以下幾種人可以接受病毒檢測:1.出現流感症狀,並在過去14天內到過疫區。2.過去14天中曾接觸確診病患。但如果曾接觸確診者但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人只需要自我隔離。但是德國對於自我隔離者並沒有明確的監測方式。以最早爆發疫情的中國和南韓來說,無論是否有症狀,接觸過確診者的人都要接受檢測。只要呈現陽性,即使沒有症狀也要被隔離,並受到持續監控。南韓成功的防疫政策南韓2月份的感染人數迅速上升,但是在那以後就開始下降。在韓國5千萬人口中,約有9千人受到感染,120名患者病亡。新確診人數也都控制在1百以下。在南韓,違反檢疫規定的人將面臨最高300萬韓元(約2500美元)的罰款。新的立法草案更將其提高到最多1千萬韓元的罰款,並可能判處一年徒刑。南韓官員設立許多檢查站。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進行病毒檢測。目前為止至少已有30萬人接受過檢測。現在每天還有超過2萬人正在這麼做。南韓甚至發明了檢測「得來速」,也吸引其他國家模仿這個做法。這讓南韓檢測過的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即每1千名居民中就有5.6人接受測試。相比之下,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數據,德國每周最多只能進行16萬次檢測,每1千人中的測試率為1.9。而美國目前為止僅檢測了30萬人。南韓在沒有任何全面封鎖或嚴格的旅行限制下就成功控制住疫情。南韓民眾也謹守規定,大量減少公眾活動並與人保持距離。南韓政府希望至少不要全面封鎖。高麗大學傳染病學專家金佑珠(Kim Woo-Joo)說:「韓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我們認為封鎖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作家諾米爾(Dennis Normile)在日記中寫道,南韓並未實行全國封鎖,而是執行「世界上最廣泛、組織最嚴密的檢測計劃,並努力隔離感染者和追蹤和隔離與他們有聯系的人」。也因為如此,南韓可能早一步就掌握了這些「沉默帶原者」。南韓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KCDC)主任鄭恩京(Jeong Eun-kyeong)在3月16日的記者會上說:「目前,韓國的無症狀病例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國家,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檢測。」不僅如此,南韓也在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各項權利。為了盡量減少感染,當地居民會收到有關鄰近地區新冠病毒風險的個人化信息。地方當局也可以依法獲取有關新冠病毒患者的詳細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生理性別和移動情況。一場疫情下來可以發現各國政府的反應時間和對策都不同。到底哪一個有效,真實數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從SARS學到的一堂課
2019 年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至目前為止,確診者超過八萬一千七百人,死亡病例亦達 2,800 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 32 例 ( 以上統計數字均截至民國 109 年 2 月 27 日 ),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2019年新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 COVID–19 之散佈,然而對於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筆者願意將 2003 年 SARS 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時之重要參考,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SARS 對醫護人員的衝擊2003 年 3 月,SARS 侵襲台灣,導致 1 萬 3000 人遭到隔離、356 人受到感染,其中 73 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當年 7 月初獲得控制。受到 SARS 疫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 SARS 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 SARS 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 107 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 5~17% 的人在 SARS 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 PTSD 為主。在 SARS 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 SARS 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 SARS 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 107 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 122 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第二個研究是在 SARS 盛行時,針對在 SARS 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 70 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 SARS 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的 32 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 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 SARS 病房高出 13 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 4 倍。此外,在 SARS 病房與非 SARS 的一般病房,具 PTSD 症狀者平均為 29.7%,而在非 SARS 的 ICU 病房工作者卻僅有 11.8%,表示後者在 SARS 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 SARS 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 PTSD 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 SARS 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 SARS 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 SARS 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 SARS 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不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第三個研究是針對 22 位在照顧 SARS 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 SARS 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 PTSD 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 3 ~ 4 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 SARS 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 SARS 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針對 2019 新冠狀病毒爆發,快速及時之精神健康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項玉濤博士(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 The Lancet Psychiatry 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 COVID–19 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污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爆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行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從而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 COVID–19 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參考資料蘇東平,走過 SARS 創傷,對抗 SARS 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多嚴重?科學人 2009 年第 89 期 07 月號Tung-Ping S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nurses in a structured SARS caring unit during outbreak : A prospective and periodic assessment study in Taiwan, 2007, J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1(1-2):119-30Xiang, Yu-Tao et al,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 Feb. 4 Lancet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