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短期記憶
共找到
69
筆 文章
-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看病時醫師沒問的:睡眠,恐是你慢性疾病的主因!4指標檢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
睡眠與記憶力的形成有關記憶包括很多類型,包括操作型記憶、背誦型記憶、感知上的記憶(如嗅覺,第一次聞到某種水果的香味,也看到這個水果的樣子,就會產生記憶,下次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浮現這個水果的樣子)。記憶的形成有一定的流程,記憶的開端是五感──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刺激會形成短期記憶,如果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複習。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儲存其實很短,例如坐車時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大腦覺得不重要的,會自動忽略;如果大腦覺得它是重要的,或是會引起注意的影像,這時就會從短期記憶進入到中期記憶,但中期記憶不見得會進到長期記憶,除非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有趣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而繼續複習,才有機會進到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複習不只是在白天進行,睡眠當中的複習才是關鍵。快速動眼期之所以會做夢,其實就是在複習白天、前幾天或上個月的重要事件,所以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大腦的海馬迴就會將重要的訊息儲存在不同位置,變成長期記憶,這是記憶形成的大致過程。所以如果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學生或考生如果想強化記憶,建議可在睡前背誦東西,因為睡前背誦,睡著時就會開始複習了,可提升學習效率。坊間曾流傳「睡眠學習法」,主張在睡覺時聽課,其實這並不會有效果,因為睡著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所以靠潛意識去學習並不會有效。就像很多人說,收聽英語廣播電臺ICRT可以學英文,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是放在電腦或工作上,再怎麼聽也不會有學習效果。同樣的,睡眠學習法也不會有幫助,專注力必須放在學習的項目上面,如果只是播放但不去注意聽,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不同形式的記憶是在不同的睡眠期所進行的,因此對於「睡眠學習」的研究,應該著重於睡眠當中記憶形成與固著的機轉才對。很多疾病其實是睡眠問題在作祟?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冠心病或者腦血管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臉腫、脖子粗,白天還總犯睏,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研究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的夜間低血氧,會增加血管發炎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液高凝固狀態,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很多人有高血壓,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睡眠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沒有去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降血壓藥很多人得吃一輩子。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解決睡眠的問題後,高血壓不藥而癒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從睡眠的根本問題來著手調查,會發現8成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睡著後呼吸中止導致缺氧、加重心臟負擔、交感神經持續亢奮,血壓才會慢慢上升;如果治好睡眠呼吸中止,不再缺氧,心臟沒有負擔,交感神經穩定了,血壓自然就降下來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也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的接受器無法作用所致。如果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血糖就會不易控制、容易上升,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在30年前就已被很多研究證實與睡眠呼吸中止有直接相關,因為內分泌的研究比較複雜,血糖部分後來才被研究證實,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血脂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跟睡眠品質不好有關係。此外,很多人知道鼻子過敏會導致黑眼圈,事實上不是因為過敏嚴重才有黑眼圈,而是過敏嚴重導致睡眠中缺氧、睡眠品質不好才有黑眼圈,因為血液循環和代謝都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有很多白天的問題都是在睡眠過程中發生的,如果沒關注睡眠的話就不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即便是醫師,也可能會忽略睡眠問題引起的疾病。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一般要注意睡覺時會不會打呼、白天是否常會覺得睡不飽、常常容易累,或是夜間容易睡眠中斷,甚至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如果半夜上廁所次數多,泌尿科檢查沒問題的話,那就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目前對於睡眠呼吸中止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原因有2個:(1)缺氧導致心跳加速,使得經過腎臟的血液量增加;(2)因為夜間缺氧之後心臟有負擔,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就會增加。根據臨床上的經驗,經過治療之後,大部分病患夜間的尿量就會正常。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也是一個警訊。誰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第一是輪班工作者;第二是肥胖者,肥胖通常會有三高,而三高也與睡眠有關;第三是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這引發的睡眠障礙與肥胖就不同,而是容易失眠或生理時鐘不穩定,尤其在工作長期的狀況下,但個人特質還是比較重要,如果個人特質本來就是容易失眠,不管外在是否有高壓仍然會失眠。有些更年期的婦女,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雌性賀爾蒙的分泌突然下降,會產生熱潮紅等症狀而不好入睡。另外,甲狀腺亢進患者也會不容易入睡,因為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代謝速率,當身體的代謝比較快時,核心體溫會上升,比較不利於睡眠。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如果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像是淺眠多夢、容易醒,或是半夜需要起來上廁所超過2、3次,這些其實都是睡眠有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可能是泌尿道的問題,如果去泌尿科檢查都正常,基本上就要檢查睡眠的部分。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主要有3個判斷標準。1.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維持穩定的睡眠,如淺眠多夢。當睡眠問題已經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出現心理壓力,例如有些人一看到床壓力就很大,到傍晚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著,這種狀況就已經達到要就醫的標準。2.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覺得睡不飽,容易想睡覺甚至打瞌睡,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危險,例如有人在工廠工作,因打瞌睡而手指被切斷,這種情況也是必需就醫的。3.如果睡眠問題已對家人造成影響,也需要就醫,例如有些人是輪班工作,長期下來會影響家人的作息;有些人打鼾太大聲吵到枕邊人;有些人作夢時拳打腳踢甚至傷害到枕邊人,這都是就醫的適應症。 至於就醫要看哪一科,建議一定要看睡眠專科醫師,就如心臟病要看心臟專科醫師一樣的道理。睡眠專科醫師能針對睡眠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找到真正的病因之後,才有辦法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別急著上網Google 5個日常習慣避免大腦衰弱萎縮
1.試著想起來 別急著Google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想不起某位明星的名字,馬上Google查一下就有,但就是這樣的習慣,助長了所謂「數位失憶症(digital amnesia)」。根據網路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實驗室的一項調查,這就是半數人在不用手機通訊錄下,就無法打電話給親友的原因,已經很少有人記得住對方的電話號碼。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認知科學副教授Sara Mednick博士說:「大腦是個不用就會壞掉的機器。」當我們學習新事物,並時時複習,大腦的海馬迴和前額葉皮層會受激發,這是與記憶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相反的,當我們依靠外部資源幫忙記憶,例如頻繁使用網路和通訊錄,大腦的相關區塊就會變弱。下次當你想不起某個演員的名字時,別急著上網搜尋,試著給自己一點挑戰,相信自己的大腦知道答案,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蒐尋。Mednick博士說,同樣的,嘗試不用導航找到目的地,如果覺得這樣的挑戰太高,可以先從選擇一條新的下班路線開始。思考和嘗試新穎方法的次數愈多,大腦投入的時間就愈多,也更健康。2.小睡一下 大腦有效率重整要讓大腦思維敏捷,良好的睡眠不可或缺。每天夜裡,當我們從慢波(slow-wave)睡眠進入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大腦記憶會將我們整天學到的資訊,轉化為實際的工作知識。這樣的過程要花上七、八個小時。但其實你可以利用午睡,更有效率地完成這項工作。「在90分鐘的午睡中,一樣會在慢波和REM睡眠中循環,比例與整夜的睡眠相同,但每個階段的時間會更有效率。」Mednick博士說。因此,在記憶整合、創造力和生產力方面,小睡90分鐘的效益,可以和夜間睡眠媲美。如果很難安排90分鐘的午睡,30分鐘也會有不錯的效果。3.每天運動 刺激神經元生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大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長壽中心主任Gary W. Small說,血液充滿了供應大腦使用的氧氣和營養,運動還可以刺激身體產生一種蛋白質,它對大腦的作用就像肥料一樣,刺激神經元萌生分枝,更有效地進行交流。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要求120名年齡在55至80歲之間的成年人,有些人每周三天快走40分鐘,有些進行拉伸。結果發現,一年後,步行者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比拉伸組大2%。Small博士說,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小,「但足以從根本扭轉在同一時期內因自然衰老引起的大腦萎縮。」即使一次性的鍛鍊,也足以立即提升認知。一項2019年的小型研究發現,進行30分鐘固定自行車運動的人,比起其他休息的人,具有更好的記憶力。4.避免多工 減少大腦壓力一次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通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有效率、生產力,但事實上相反。「人類大腦的設計,無法同時處理多任務。」Small博士說,當我們同時執行多任務時,大腦會感受到壓力,而且可能因此犯更多錯誤,最終降低效率(中斷四秒鐘,會讓你在執行任務時,增加三倍的犯錯機會)。無論本身是否意識到這種壓力,它都會觸發激素釋放,從而干擾短期記憶。這就是為什麼與人交談時,如果被電話打斷,常常想不起剛剛說到哪裡。為了大腦健康,進行單任務處理時,建議把手機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改掉強迫性檢查電子信箱、社交軟體的習慣。5.抗氧化食物 防止大腦生鏽營養對日常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顯著影響。每天,自由基在大腦中不斷形成、累積,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阿茲海默症預防診所副主任Lisa Mosconi博士說,自由基在大腦引起的反應,就像生鏽一樣,會導致神經元衰老得更快。漿果類如覆盆子、蔓越莓富含花青素,這類抗氧化劑會進入大腦、抓住自由基,「就像警察誘捕犯人一樣。」即使少量也可以提供幫助。甜菜富含硝酸鹽,在血液中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全身血管鬆弛、促進血液流動,到達大腦的血液愈多,腦袋就會愈靈光。近幾年火紅的香料「薑黃」,富含薑黃素,是一種有效抗發炎物質。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讓沒有阿茲海默症的人,每天服用90毫克薑黃,結果顯示,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服用薑黃者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食用大量印度食品或咖哩的人,在認知測試中,往往比不吃這類食物的人表現更好,薑黃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阿茲海默症在印度的罹病率,遠低於美國。專家也提醒,千萬不要讓自己常處於飢餓狀態,「太長時間未進食,血糖降低會損害記憶力和決策能力。」心理學家Susan Albers說。因為大腦需依靠葡萄糖運轉,缺乏食物會讓大腦處於當機狀態。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失智症的10大警訊!與失智症拔河該學的一門課
依照衛福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有大約28萬人,正在遭受失智症的困擾。這個數字占所有老人人口將近8%,而且隨著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持續升高。或許你會覺得失智症離自己還很遙遠,但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難發現,可能自己的家人親友,或者生活圈裡面,有人正為了失智症所苦;不論是他自己有失智症的問題,或者是他沒有失智,但正在照顧有失智症的家人,他們可能都正在努力地與失智症拔河。所以認識失智症,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更深的去愛,去理解我們的家人、朋友,以及共同面對失智症挑戰的台灣社會。不要嚇自己 健忘與失智不同對於失智症,大家還是有過多似是而非的認知,你是否因為自己常常忘東忘西,就懷疑自己得了失智症呢?到底健忘、老化跟失智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千萬不要因為記性不好就自己嚇自己,失智症遺忘事情當時的一片空白,跟一時記不起事情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萬一真的有失智的跡象,你也可以透過所謂「失智症10大警訊」及早發現,不要覺得失智症就是無藥可醫的絕症,按照失智症的類型不同,在醫學上仍然有延緩跟改善,甚至痊癒的可能。如果你是失智患者的照顧者或是親友,我想先跟你說一聲辛苦了,陪伴失智者往往是好幾年,甚至是10幾年的漫長過程,從說服失智者就醫開始,直到建立起穩固的社會支持體系,都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與眉角,台灣其實是有很多社區以及醫療資源可以使用的,你可以打1966專線詢問。或者你是失智者周圍的親朋好友,你可以怎樣協助主要照顧者,而不會讓對方覺得壓力過大呢?一個家族如果要照顧失智者,要怎樣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都會是每個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日常必須面對的難題。包容與接納 不要怕家醜外揚在一個家族裡面,最常見的就是因為每個家庭成員,對於失智長輩病症的不了解、想法不一致,造成溝通上的誤會。舉個例子來說,家族裡面只有大兒子與失智症的母親同住,所以最了解母親的情況,如果媽媽因為失智症短期記憶喪失的關係,向其他沒有同住的兒女抱怨,大兒子都沒有給她吃東西,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家庭關係的破裂與失衡。想要化解這樣的誤會,需要的不只是醫藥上的投入,更需要家人之間緊密的溝通,清楚的交代並且具有同理心;我們還要突破華人社會傳統的「家醜不外揚」的觀念。失智症會讓我們學會,在愛裡互相包容與接納。失智症並不只是失智者或是主要照顧者的功課而已,而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了解的人生課題。希望在變老之前,我們都能夠學會這一個課題。音頻資訊《變老之前,最該記得的一門課》 10集有聲音頻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症科主任出版:一刻鯨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延伸閱讀↘↘↘】。你是健忘還是早期失智?「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2017年,母親農曆生日正好落在次年的元旦,本想這樣的巧合就選當日家聚,為母親慶生,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在2017年12月29日為母親辦了追思禮拜。資優老人 一顆童心愛摸兩把母親94歲,雖重聽但仍能溝通;目略不明,看電視、書報尚無大礙;雖常抱怨雙腳無力,但我觀察枴杖只是拿著心安,步履輕盈跟得上我們的腳步;雖有高血壓等慢性病,但藥物控制得宜。每周固定洗頭,時間到了就去燙髮,衣著搭配合宜,每張照片都高雅、慈祥、嫻靜。好友稱她「資優老人」,當之無愧。一直慶幸母親晚年生活仍能自理,雖然她頻頻抱怨活到這麼老很辛苦,但和曾孫逗樂時童心未泯,打起麻將神采奕奕。我忽視了母親行動遲緩了,反應漠然了,表情呆滯了,短期記憶消失了。老化、退化,隨著歲月累積是不會放過任何人的。當母親連續兩天述說著全身痠痛,有別於以往的抱怨,我隱隱覺得不安。輪班陪伴 半夜跌跤我們崩潰雖然我們輪班陪伴,不幸仍然發生了。母親半夜跌了一跤,急診進加護病房。高齡加上頭部外傷,雖意識清楚,表達無誤,但因血壓高,血氧低,面臨插管抉擇!家人一陣兵荒馬亂,現場討論、電話連線,各個淚眼婆娑,小妹甚至站不住,倚著牆邊蹲著。爭辯、妥協;再爭辯、再妥協,最終,我們尊重母親在意識清楚時所做的決定:不急救、不插管、不發訃聞。在病情變化的驚心動魄中,及母親往生後治喪過程裡,都因依循母意,讓我們化悲傷、驚恐為動能,在回憶中因想著母親一生的行誼,感受為人子女的幸福與傳承的責任。親朋好友在慰問致哀時安慰我們:「母親沒受太多苦難,高壽又走得不拖泥帶水,真是福報。」我也是這樣自我安慰,但心中仍有遺憾。呼喊掙扎 疼在娘身痛在兒心當我們向醫護人員表明不插管急救時,我問:「能否轉安寧病房?」醫護人員告知不符住安寧病房的條件。我說,我想要的是人性的照顧。母親一進加護病房就插導尿管、包尿布、打點滴,因極度不舒服,想盡辦法拉扯,當然就被約束起來。又因是頭部受傷需要觀察,這段期間不能用鎮靜藥物,母親就這樣呼喊掙扎直到氣力用盡。我們不可能選擇在家壽終正寢,母親意外跌倒,我們也不可能不就醫,但就醫的結果卻不是我們想要的處置。挪威阿公 無痛安寧走上終點曾看到有位作者寫她挪威的公公如何善終。作者公公在挪威住安養院,高齡91,退化也有失智,也是跌倒但傷在手臂,院方縫合了傷口也打了嗎啡止痛。沒有進一步送醫是考量他的高齡,不宜再精密檢查受苦,只給嗎啡止痛,醫師說這是醫學倫理上的考量。後來她的公公不吃不喝,也沒打上營養針劑,護理師耐心向家屬解釋,人工注入的養分,只會徒增痛苦;進食與否要由病人自行決定,這就是生命的盡頭。僅僅5天見識公公的「好死」,作者說家屬的態度很重要。我知道這在台灣是行不通的,但這卻是我想要的,有可能嗎?【延伸閱讀↘↘↘】。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失去至親/郭慧娟: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0 新聞.健康知識+
維持專注,學習能力卻變差?研究建議做這件事能改善
【文、圖/摘自天下文化《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沃克】學習之前先睡飽,把學習能力補充好在學習前的睡眠,能夠讓我們從頭產生新記憶的能力重新振作,而且這件事每天晚上都在進行。我們醒著的時候,不管有意無意,腦隨時在獲取並消化新訊息,這些稍縱即逝的記憶,會由腦中一個稱為海馬迴(hippocampus)的區域捕捉下來。記住那些基於事實的訊息,也就是多數人認為的課本式學習,例如記住某人的名字、新的電話號碼、自己把車停在哪裡,過程中海馬迴會吸取這些流過的經驗,並把細節連結在一起。海馬迴是腦中長得像手指的長形構造,你的大腦有兩個海馬迴,兩側各有一個,那裡是新記憶的短期儲存處,也就是暫時儲存訊息的地方。可惜海馬迴的儲存容量是有限的,就像相機的底片膠卷,或者用更與時俱進的比喻來說,就像USB 隨身碟。一旦超過儲存容量,你就可能無法吸收更多訊息,或者新記憶必須覆蓋過另一筆記憶,這種情況稱為干擾遺忘(interference forgetting),同樣糟糕。那麼,腦又如何處理這種記憶容量問題?好些年前,我的研究團隊想知道睡眠是否藉由檔案轉移的機制,來解決儲存空間不足的問題。或許睡眠把腦中新近獲得的記憶搬到長期儲存地點,藉此釋出短期記憶的儲存空間,所以我們醒來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又恢復了。白天小睡幫助記憶我們先用白天的小睡來測試這個理論。我們徵召了一群健康的年輕成人,隨機分配到午睡組和不睡組。中午時,所有參與者都要經歷一段嚴酷的學習過程(記住一百張人臉與名字的配對),目的在於增加海馬迴的負擔。一如預期,兩組參與者的表現相當。之後,午睡組在睡眠實驗室進行九十分鐘的午睡,頭皮上貼著電極,測量睡眠狀態。而不睡組在實驗室中保持清醒,從事輕鬆的活動,例如上網瀏覽或玩桌遊。當天傍晚六點時,所有參與者再次進行密集的學習,嘗試把更多新資訊塞入短期儲存空間(記住另外一百張臉孔與名字的配對)。我們想弄清楚的問題很簡單:人腦的學習能力是否隨著一天中持續醒著的時間而衰退?如果是的話,睡覺是否能扭轉這種記憶體逐漸飽和的效應,修復學習能力?那些整天醒著的人,即使專注力維持穩定(透過注意力與反應時間的測試來確認),學習能力卻明顯變差。相對的,午睡過的人成績明顯較好,而且記住事實的能力實際上還提升了。這兩組人在傍晚六點的表現差異並不小,午睡組的學習成果贏了20%。睡眠紡錘波可以恢復學習能力我們觀察到睡眠能騰出記憶空間,幫助腦恢復學習能力,於是想進一步尋找是睡眠中的什麼因素促成這種修復。午睡組的腦波分析給了我們答案。記憶力的恢復與較淺的非快速動眼第二期有關,特別是其中的睡眠紡錘波,也就是第3章提過的一種急促而有力的腦波。如果在小睡時有愈多睡眠紡錘波,醒來後學習能力的恢復也愈好。重要的是,睡眠紡錘波並不能預測那個人本身的學習能力。若是個人天生的學習能力只和紡錘波密切相關,這樣的結果會有些無趣。而實際上,睡眠紡錘波能預測的是睡前和睡後學習能力的差別,也就是學習能力的補充程度。更令人驚嘆的是,當我們分析睡眠紡錘波這種急促的電活動時,也觀察到異常穩定反覆的電流,在整個腦中以一百到兩百毫秒的間隔重複發生。這個脈衝持續在海馬迴(儲存空間有限的短期記憶體)和皮質(長期儲存記憶的大型硬碟)之間來回。直到此時,我們才開始認識到睡眠在安靜面貌底下祕密進行的電流運輸:把事實記憶從暫時的儲存裝置(海馬迴)搬移到長期的保險庫(皮質)。這個過程中,睡眠開心的清理海馬迴,幫短期訊息儲存處清出許多可用空間。學習者醒來,昨天的經歷已經轉移到較為長久的安全儲存處,海馬迴能夠再次容納新資訊。在嶄新的一天,他們可以再度開始學習新的事實。那次實驗之後,我們及其他研究團隊也對夜間睡眠進行同樣的研究,發現同樣的結果:一個人在夜裡的睡眠紡錘波愈多,第二天學習能力的恢復程度也愈好。思考年長和教育問題最近,我們把這個研究主題轉移到老化問題上。我們發現年長者(六十到八十歲)無法產生像健康年輕人一樣多的睡眠紡錘波,減少程度達40%。這導致如下預測:老年人在某個晚上產生的睡眠紡錘波愈少,第二天就愈難把新的資訊塞進海馬迴,因為前一晚短期記憶容量的清空程度沒那麼高。於是我們進行研究,而結果正如預期:老人夜間的睡眠紡錘波數量愈少,第二天的學習能力愈低,要他們記住我們給予的資訊就愈顯困難。睡眠和學習的這種關聯,又多給我們一個理由,相信醫療體系應重視老人對睡眠的抱怨,迫使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去尋找非藥物的新方法來提升全球年長族群的睡眠。非快速動眼睡眠紡錘波的密度,在睡眠後期的早晨階段特別豐富,夾在兩次較長的快速動眼睡眠之間。所以如果你只睡六個小時或更少,得不到該有的充足睡眠紡錘波,腦就無法讓學習能力恢復,這值得我們從更廣的社會層面來思考。
-
2020-05-15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保護失智者3招 友善靠你我
「失智保護有3招,友善環境靠你我。」台灣失智者逾28萬人,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全民看到行動緩慢或疑似失智者時,可運用「主動關懷」、「幫助選擇」、「安撫情緒」這3招,主動上前幫助,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於社區安心生活。根據2017年健保統計,因失智就醫者約17萬人,其中高齡者占多數,65歲以上有16.8萬人。國健署統計,除了家裡,失智者常見去早餐店、大賣場及大樓。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因失智症患者多數為居住家中並在社區中活動,為了讓各職場的人員了解如何幫助失智症患者,國健署特別錄製影片,內容包括如何協助失智者購物、點餐、問話、主動協助等,呼籲各界聯手一起打造失智症患者友善的社會環境。全聯門市店副理張祐誠分享,日前店內遇到一位年約七旬的婦人在店內選購商品,走到結帳區時摔倒並短暫昏迷,由於店內人員平時就有訓練,隨即上前問候並立即送醫;而看到老婦人身上有配戴聯絡資訊,隨即與其家人聯繫,才知老婦人有失智症,所幸送醫後無大礙。羅素英說明對失智者的保護三招如下:1.主動關懷:大樓保全、早餐店與賣場的員工接觸的客人形形色色,若覺有異狀,可主動詢問來降低失智者的焦慮。2.幫助選擇:早期或輕度失智者會有思緒中斷、忘詞等狀況,可上前提供選擇幫顧客完成任務。3.安撫情緒:失智症者可能因短期記憶缺失,出現重複的行為,用穩定口氣安撫其情緒,可減輕衝突、緩解失智者的焦慮。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5 失智.名人專家
陳屏如/一株開啟記憶鑰匙的菜苗 讓失智者拂去孤單與寂寞
那一天是個春暖花開,微風徐徐,也是阿花(化名)回診神經內科的日子,第一次見到她,她的頭總是低低的,不發一語,向一旁的兒子說明身分及初步的基本認識後,我緩緩地蹲在阿花輪椅旁,輕撫她的雙手,輕喊她的名字,讓她感覺到我手心的溫度,溫柔的安撫使其安心是很好的做法。終於,她抬起蓋頭來,有了一絲回應,那一聲妳好,在一旁的兒子突然哽咽抽蓄著身體,告訴個管師說母親已經好久沒有講話了。進一步了解,平時主要照顧者兒子上班,阿花白天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直到睡著,漸漸地互動減少了,反應也變慢了,直到煮的菜味道改變、淡漠、記憶也比較衰退進而就醫檢查。聽聞阿花以前很喜歡種菜.栽種植物,兒子擔憂母親一個人在菜園中暑,漸漸地阿花因此沒再去菜園了。於是個管師跟阿花引導也分享自己種菜遇到的困境,原本沒什麼精神的阿花整個眼睛都亮起來,從兩三個字,願意慢慢講至五六行句子,內容是分享栽種經驗。失智症藥物主要的治療方向為延緩退化的速度,還記得亞東紀念醫院一般神經內科甄瑞興主任曾分享過的文章也提過多運動、多動腦等非藥物治療,平均能讓失智症患者延緩惡化兩至三年。照顧失智症個案應以家庭為單位,最終希望個案發揮潛能,維持尊嚴‚對其家庭有所幫助。也因阿花久未出門,更別說提到「課程.失智據點」的詞彙了,所以當話題來到這兒,個管師會把詞彙轉換成「憶能促進站」 (合作的據點課程及非藥物課程的另一種說法),阿花表達她都不會,於是換個方式鼓勵著阿花,也鼓勵兒子。剛開始阿花若沒有意願上課的時候,可以在陪著她來醫院檢查的時候,順道看看個管師種的菜有沒有成功,無論是否會馬上忘記,聽到關鍵字「種菜」能燃起阿花的意願, 記憶鑰匙也隨即開啟,過程中需避免命令的口氣,換個想法,長輩生病了不是故意的,需要的是幫忙不是爭辯。叮嚀著兒子要多方嘗試,照顧沒有為什麼,惟有學習如何應對溝通是最重要的,聽完兒子決定一試。那以退為進的方法 ,阿花真的如期來到了課堂,在老師的帶領之下 ,保有阿花現有的功能,再者透過職業.喜好,讓她燃起願意動腦的動機及執行,更能從社交活動課程來幫助大腦認知功能的活化,延緩失智退化的速度。 過沒多久,又再次來到阿花回診的日子 ,阿花開心的臉龐,在她種的菜苗旁,那一刻就像一縷和煦的陽光照耀在他們的身上,兒子表示阿花短期記憶可能在轉身之後就遺忘,但是,她出門仍不忘帶著那一株栽種成功的菜苗來到醫院,兒子納悶微笑著; 個管師予以說明其實這些都在建立固定的生活常規以減少混亂的產生及緩解照顧者壓力的不二法門,也是讓照顧者在這條漫漫之路,降低徬徨,增加家屬習得因應技巧,助於喘息及紓壓。結果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改變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 如何用一鑰匙開啟阿花的意願,那就是要保有尊嚴,拂去孤單寂寞的感覺,那一株菜苗的溫度,就會悄然地滋長在這個家庭裡,祝福著,也讓愛綿延。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七旬失智嬤購物跌倒 國健署籲3招建構友善環境
「失智保護有三招,友善環境靠你我。」台灣目前已有逾28萬名失智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2017年健保資料中因失智症就醫者約17萬人,其中高齡者更佔多數,65歲以上就佔了16.8萬人。而據國健署統計,早餐店、大賣場及大樓是失智者除待家中外,較常出沒地點。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台灣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全民可多些愛心、耐心,看到行動緩慢或疑似失智者時,可運用「主動關懷」、「幫助選擇」、「安撫情緒」等保護3招,主動上前幫助,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於社區安心生活。國健署今舉行「三招打造失智保護網」記者會。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因失智症患者多數為居住家中並在社區中活動,為了讓各職場的人員了解如何幫助失智症患者,國健署特別錄製三支影片,包括:「早餐店篇」、「大賣場篇」及「大樓保全篇」,內容包括如何協助失智者購物、點餐、問話、主動協助等,呼籲各界聯手一起打造失智症者友善的社會環境。出席的全聯門市店副理張祐誠,分享日前店內遇到年約七旬的老婦人在店內選購商品、準備走到結帳區時摔倒,並短暫昏迷,由於店內人員平時就有訓練,因此隨即上前問候並立即送醫;而看到老婦人身上有配戴聯絡資訊,也隨即與其家人聯繫,才知老婦人有失智症,所幸送醫後無大礙。羅素英說,國健署自2018年起即與地方政府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2019年在九縣市建置十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透過不同場域的宣導與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提升工作人員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而對失智者的保護三招如下:主動關懷:大樓保全、早餐店與賣場的員工接觸的客人形形色色,若覺有異狀,可主動詢問來降低失智者的焦慮;幫助選擇:早期或輕度失智者會有思緒中斷、忘詞等狀況,可上前提供選擇幫顧客完成任務;安撫情緒:失智症者可能因短期記憶缺失,出現重複的行為,用穩定口氣安撫其情緒,可減輕衝突、緩解失智者的焦慮。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