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睡眠時間
共找到
331
筆 文章
-
-
2024-11-23 養生.健康瘦身
健身教練給50歲人的建議 「微調五種習慣」不用特別做什麼就能減3公斤
中年之後身體代謝下降,不少民眾是有「好像喝水也會胖」的困擾。日本一名飲食管理與健身教練經常面對 40、50 多歲想要減重的族群,他就跟大家分享 5 個日常技巧,不需要特別花心力做什麼,就能感受到體態變得輕盈。1.早上停止吃「葡萄糖和蛋白質」教練表示,自己之前早上習慣喝一杯含有蛋白粉和葡萄糖(麥芽糊精)的飲料,對於學習或是肌肉訓練的族群來說,麥芽糊精是可以快速補充能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戒掉這種飲料後,每天攝入的卡路里就減少了,身體會更容易用燃燒脂肪的方式來獲取能量。2.午餐主食改為以魚為主許多人午餐會以肉類和米飯為主,但不妨將主食改為「魚肉」,教練就分享自己開始吃由烤魚、生魚片為主的日式套餐,蔬菜豆類的份量也多於米飯,不但有飽足感,熱量也較低且容易消化,下午不會覺得沒力氣,晚上也比較不會暴飲暴食。3.避免吃高糖、高碳水的零食碳水化合物、糖類雖然有助於合成蛋白質,在重訓後能支持肌肉修復,但對於減脂的族群來說,則需要注意碳水化合物是否也造成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用低碳水的堅果或起司代替零食甜點,血糖水平也會更穩定。4.從無氧運動轉為有氧運動對想要減重的民眾來說,有氧運動燃燒脂肪的效果比無氧運動更好,建議繼續維持肌肉訓練之外,也加入有氧運動的訓練量,例如1小時騎腳踏車、跑步機,讓瘦身過程更順利。5.確保睡眠時間達8小時教練建議將睡眠時間從6至7小時增加到8小時,睡覺時雖然什麼都沒做,但身體仍在持續釋放各種激素調節生理機能,當睡眠充足時,抑制食慾的「瘦體素」就會增加,體內賀爾蒙的平衡能預防暴飲暴食、無形之中維持身心健康。教練表示,自己依照上面提到的方法微調日常生活習慣,不知不覺就減掉了3公斤,他本身已經有運動習慣,再加上減少熱量攝取,自然能達成脂肪燃燒的效果。
-
2024-11-16 焦點.健康知識+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多數人每天趕上班上課,許多事情都得匆忙完成,例如快速隨便的解決一餐,也忙到沒時間好好睡覺及運動。不過科學家已經證實,明智地利用周末時間補做平日沒時間做的事,可能足以抵消你在一周內所做的事情。專家分享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活動補跑,一樣可以改善健康。1. 周末補眠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不少人每天三更半夜才睡,可能因為工作課業,也可能是熬夜追劇,有時可能一天只睡2、3個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慢性發炎,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風險。理想的情況當然仍是每天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如果平日做不到,選擇在週末多睡一點時間也好。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2. 「周末戰士」運動效益不會比較差很多人想運動,但平日真的沒時間。國外研究發現,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其達到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因此,對於青壯年或長者而言都一樣,以一周運動總量為目標,若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的最佳時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選擇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總之,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3.好好吃一頓周末早午餐多數人在上班上課的日子,要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隨便吃,也經常是匆忙購買快速即時不健康的東西吃。周末就請花點時間坐下來吃一頓營養的早午餐。不過早午餐的餐盤內容也很多是超級加工食物,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富含蛋白質、低糖、低脂的食物。好好吃一頓早午餐的意義,不但在於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也在於可與朋友或家人一起享用,研究顯示與親友一同用餐還可促進心理健康。至於為何選擇早午餐,而不是較早的早餐?因為吃早午餐可增加隔夜禁食時間(一天的最後一餐和第二天的第一餐之間的時間),有助減重及改善腸道健康,而且還能睡飽一點改善睡眠。4.周末出去走走周間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破壞,尤其久坐就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The Telegraph》訪問約克大學環境與健康教授Peter Coventry表示,它會損害人的情緒、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待室內缺乏太陽光照射也是一大問題,這會導致身體缺乏維生素D,對骨骼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周末盡可能多從事戶外活動或園藝活動,藉著到處走走跑跑,改善體能與心理健康。【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即便你吃得很健康也沒用?研究揭做不到一事讓糖尿病風險增
今年一項研究發現,即使你自認飲食健康,但若睡眠少於六小時,就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這項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顯示充足的睡眠對預防第二型糖尿病非常重要。研究作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神經科學家Diana Aline Nôga博士表示:「過去的研究,包括像我們這樣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和實驗性研究,都發現睡眠時間過短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即使是飲食健康的族群,睡眠不足仍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存在關聯。作者分析英國生物銀行(一個生物醫學資料庫)中,2006年至2010年間蒐集的24萬7000人數據。根據參與者的睡眠時間(七到八小時、六小時、五小時或三到四小時)分為幾組。研究人員也分析了這些人的飲食習慣,並從零(最不健康)到五(最健康)的等級進行排名,排名方式包括是否經常吃紅肉或加工肉類、水果、蔬菜和魚類。此研究追蹤時間達12.5年,最後發現,對於每天睡眠少於六小時的人來說,健康飲食無助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此研究的侷限性,包括研究對象只有白人,並且沒有研究特定的飲食計畫(如地中海飲食、限時進食法)與睡眠和糖尿病的關係。克利夫蘭診所睡眠障礙中心主任、神經病學教授Nancy Foldvary-Schaefer說,睡眠、飲食和運動共同構成健康的基礎,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差,光靠飲食和運動無法達到最佳效果。而且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中樞系統疾病都與睡眠不佳有關。雖然許多人認為睡眠不足時可以發揮最佳狀態,但她說:「只有1%到2%的人天生需要較少的睡眠。」走路快一點 胰島素更能正常運作在步行時加快速度,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科學家說,這是因為運動強度會對胰島素產生影響。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發現,以每小時四公里以上的速度行走,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步行速度每增加一公里,風險就會降低9%。研究人員分析1999年到2022年間來自美國、日本和英國50萬8121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走路速度每小時3-5公里的參與者,無論行走時間長短,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降低15%;另外,相較於慢速步行,每小時走5-6公里的參與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降低24%。為何更快的步行速度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主要與調節體內血糖的胰島素有關。哥倫比亞大學身體活動和流行病學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Boudreaux表示,增加身體活動的強度(例如加快步行速度)可以透過肌肉吸收血糖,而不是在血液中吸收,能避免血糖升高,幫助胰島素正常運作。另外,步行速度也可做為一個人整體健康狀況的指標。耶魯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教授Mireille Serlie說,「步行速度快,表示整體健康狀態良好,身體通常有更好的新陳代謝。」她建議每個人都記錄自己的步行速度,提高健康意識,無論是透過跑步機、智慧型手表或計步器,光是記錄自己走了多長時間或多遠,就是好的開始。早餐早點吃 降低糖尿病風險一項研究發現,早點吃早餐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這項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研究指出,較早吃早餐(通常在上午8點前)的人,比在9點後才吃早餐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更低;研究同時也發現,晚餐吃得較晚的人(尤其晚上9點或10點之後),比晚餐吃得早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研究由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進行,作者Anna Palomar-Cros博士與團隊分析了法國大型研究103,312名成年人的數據,其中近80%是女性,平均年齡約43歲。研究他們前兩年的用餐時間和頻率,記錄在24小時飲食紀錄裡。經過平均七年的追蹤後,研究人員分析用餐時間、次數和隔夜禁食時間,是否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研究過程中,963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些人的飲食紀錄與其他未罹病者明顯不同。習慣在上午9點後吃早餐的人,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較高;此外,早一點吃晚餐的人,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略低。至於較長時間的夜間禁食(當天的最後一餐和隔天第一餐之間)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Palomar-Cros說,夜間禁食要超過13小時,且早餐必須在8點以前吃,才能降低糖尿病發病率。這顯示有些人在進行間歇性斷食時,直到隔天近中午才進食,無助於糖尿病的預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4 養生.聰明飲食
轉眼立冬 進補錯了反傷身 中醫師:此時以「溫補」為主
全台受到東北季風影響,今天開始氣溫逐漸降低,北部、宜蘭更可能降至攝氏20度。中醫師吳明珠說,周四就是「立冬」,為廿四節氣之一,代表冬天的開始,大家關注養生,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老虎」,可見冬天進補的重要性。吳明珠說,立冬後,天氣逐漸開始變冷,尤其是清晨、深夜時氣溫降低,最近感冒、過敏患者也確實增加不少,但「進補應以溫補為主,大補反而傷身」,應讓身體慢慢調適步入冬天模式。接下來,分別在食、衣、住、行提醒民眾立冬應該注意的事項。 食:立冬為冬天開始,進補食物以黑色為主,包括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海帶等,主要進補為腎臟;相較於秋天,現在烹煮食材需要溫熱一點,煮菜時可以多添加薑、蔥、蒜、辣椒等辛溫香料及肉類,但若是燥熱體質,應避免使用老薑,以防身體更佳燥熱不適。「立冬」的天氣尚未進入「冬至」的寒冷階段,進補要以溫補為主,切忌大補反而傷身,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應適量,可以增強免疫力,或是自行燉煮烏骨雞湯,也是不錯的選擇。由於,立冬是由秋天進入冬天的一個過程,此時肺部的滋養仍不可輕忽,而滋養肺部是以白色食物為主,因此,可以將牛奶、豆漿,搭配黑芝麻,已達到同步滋養肺、腎的目的。衣:立冬前後,氣溫降低,中醫常說「寒從腳下生」,建議外出時,盡量不要穿短袖的衣物、涼鞋,並記得添加外套、圍巾、背心、襪子,尤其是清晨、深夜返家時,務必做好身體保暖,避免各類細菌、病毒入侵。立冬天冷,冷風容易從後頸部的風府穴、風池穴入侵,造成頭暈、頭痛、提不起勁等症狀,這時應戴上圍巾,以防冷風入侵,受到風寒。住:立冬後,夜晚氣溫降低速度快,睡眠時間應該提早一點,比如立冬前可能凌晨12、1點睡覺,立冬後應提早至12點前,約11點左右睡覺,有助身體循環變好,慢慢調整至冬天模式,有助提升免疫力。但若太晚睡覺,寒氣容易入侵體內,恐出現血氣不足、代謝不佳等情形,造成免疫力降低。若有高血壓等慢性病長者應注意按時服藥,避免血壓急劇的變化,恐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而孩童的氣管也需要多加留意,降低過敏、氣喘的機會。此外,立冬後,早晚氣溫偏低,一早睡醒可能出現流鼻水、打噴嚏,這時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溫熱的雞湯、小米粥等,並按摩鼻翼旁的迎香穴,手部虎口的合谷穴各一分鐘,有助改善不適症狀。行:在外活動時,建議戴口罩,多注意保暖。吳明珠說,立冬開始應讓身體慢慢適應冷的天氣,好好進補、滋養身體,為明年的健康最好準備。
-
2024-11-02 焦點.健康知識+
史丹佛教授揭用4要素「三天從夜貓子變成早起人」:鬧鐘響之前就自然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眠作息,如果因工作或健康需求要從夜貓子變成早起鳥兒該怎麼做?美國神經科學家、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安德魯·休伯曼(Andrew Huberman)在自己的Podcast節目中介紹人類的三種作息類型,以及如何用簡單又免費的方法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好生理時鐘。只要忍耐三天就能從夜貓成為一個早起人。一、3種作息類型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某些基因多態性使一些人成為夜貓子: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感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淩晨1:00、2:00或3:00,醒來時間則在上午10:00、11:00或中午。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成長期或青少年時期,還受社會因素影響。另一方面,有些人天生就是「早起鳥」:他們感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晚上8:00或9:00,晚上10:00對他們來說已經很晚了,他們在淩晨4:00、5:00或6:00醒來感覺精力充沛。大多數人感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在晚上10:00到午夜之間,醒來時間在早上6:00(或5:30)到8:00之間。以上介紹了夜貓子、早起鳥和典型作息這三種類型。然而從整體來看,大多數人傾向於典型作息。二、決定早起的4大「授時因子」如果想要更早起床,我們需要利用4個主要的zeitgebers(授時因子,在德語裡為定時器的意思,該術語源於早期研究這些現象及其潛在機制的德國時間生物學家)。1、日光暴露最重要的授時因子是在你想要清醒的時候接觸明亮的光線。這直接影響你的生理時鐘——位於大腦中的神經元簇。因此建議到戶外看太陽。面向太陽的方向,但不要直視太陽以免傷害眼睛,需要時請眨眼。不要戴太陽眼鏡,普通眼鏡、矯正鏡片或隱形眼鏡都可以(即使它們有紫外線防護也無妨)。2、運動將日光暴露與運動和咖啡因(兩者都是強大的定時器)結合起來,可以增強你身體的反應。運動或活動是僅次於光線的第二強大的授時因子。通過做開合跳、跳繩或簡單面向太陽散步,你就在疊加不同的授時因子。3、咖啡因合理攝取咖啡因可以進一步「同步」(或調節)你的生物時鐘,提高你在特定時間的警覺性。這似乎與之前的建議有些矛盾,但如果一大早就運動就需要咖啡因,我無法等待60到90分鐘。我發現在起床後30分鐘、3小時或11小時進行運動最容易,許多人也有類似的經歷。能運動的時候就運動。如果想優化運動時的能量水準,會發現這通常與體溫節律有關。綜上所述,當有陽光、運動(或任何形式的活動)、咖啡因,有時還有食物。就休伯曼個人而言,不喜歡一大早就吃東西,通常要到上午11點或中午才吃東西,那時自然會感到饑餓。在那之前只喝咖啡和水。不過如果選擇早上吃點東西,這也是另一種調節生物時鐘以更早醒來的方法。4、社交互動第四個授時因子是社交互動。與其他人互動也有助於調節你的生物鐘。生物鐘的調節也有社交因素。這些授時因子的作用途各不相同。對於光線,信號從眼睛傳遞到生物鐘(視交叉上核)。咖啡因的效果更加普遍。而對於運動,有一個從腦幹到生理時鐘的直接連接——一條調節你生理時鐘的神經高速公路。生物時鐘會產生一個內在的24小時節律。即使置於持續的黑暗或光明環境中,仍然會有睡眠和醒來的周期,還會有短暫的小憩。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自由運行」,它每天會稍微延後一點。這種現象在缺乏日常時間線索的環境中尤為明顯,例如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或沒有明顯晝夜變化的地方。陽光、運動、咖啡因(與進食)和社交互動能使生物時鐘與這些授時因子保持一致。三、如何在三天內從夜貓子變成早起者?要在三天內成為早起的人,無論你平時何時入睡,都要把鬧鐘設在早上5:00。起床後執行上面提到的四件事,如果不餓可以跳過進食,也可以將咖啡因延遲90分鐘。這個過程會很艱難,你可能在下午早些時候就會感到疲憊。要謹慎控制咖啡因攝取量,過量可能會影響第二天晚上的睡眠。第二天,你會發現早晨的例行日程變得更容易了。到了第三天,你很可能會在鬧鐘響之前就自然醒來,這是因為你的生物鐘已經發生了「相位前移」。你的內部時鐘自然產生的節律略長於24小時,這使你能夠向任一方向調整它。四、晚上刷手機影響睡眠怎麽辦?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實際上都可以被視為「輪班工作者」,因為在晚上9點後仍在進行需要認知活動的工作或暴露在明亮的光線下。我們的生理系統錯綜複雜,要成為一個早起的人,需要在一天的早些時候接觸充足的明亮光線,最好是自然陽光。然而,即便是在晚上9:30到凌晨4:00之間接觸少量人工光線,也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也是2022年的一項研究成果):在下午觀看陽光,哪怕只有五分鐘。摘下太陽眼鏡,朝著太陽的方向看(注意不要直視太陽),這會調整你的視網膜敏感度,將夜間光線抑制褪黑激素的效果減少約50%,我稱之為「Netflix疫苗」——它能讓你在晚上使用螢幕時減少對睡眠的干擾,儘管仍會有一些影響。這個方法在冬天尤為重要。即使無法直接看到太陽,讓一些陽光進入你的眼睛也能部分抵消夜間光線的影響。你也能選擇在晚上戴紅色鏡片的眼鏡,如果不這樣做,請確保在晚上看到日落,接觸陽光是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的。這些都是只需片刻的小動作,卻能顯著改善你的睡眠,這就是如何成為一個早起的人。如果你反而想成為夜貓子,那就做相反的事:在下午4:00到晚上10:00之間接觸明亮的光線,你就會延遲或轉移你的生理時鐘,使你第二天早上想要晚些醒來。
-
2024-10-23 醫療.腦部.神經
永遠不嫌早!專家建議為了大腦健康 你每天應該做的4件事
許多人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和大腦功能下降,好消息是你可以採取行動來幫助控制這一軌跡,照顧好你的認知健康。專家指出,優先考慮健康行為可以增加我們在七、八十歲時仍能喚起重要記憶、駕駛汽車並參與各種活動的可能性。而且,沒有現在太年輕不需要這回事,開始採取這些步驟永遠不嫌早。為了更好的大腦健康,可以將以下4項建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1.管理慢性病如果你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確保這些情況受到控制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疾病都可能損害大腦中的血管,增加中風和失智的風險,同時降低認知功能。2017年的研究表明,40歲到60歲有高血壓的患者在70歲、80歲和90歲時,其認知技能(包括心理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下降的幅度比血壓正常的人高6.5%。【延伸閱讀:預防勝於治療!專家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6項健康指標】專家建議,如果你35或40歲且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較高,最好儘早開始治療,而不是等到65或70歲心臟病發作時才開始治療。如果你儘早開始,也許你可以推遲心臟病發作,甚至不會發作,這對你的大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助。2.規律運動如果你每週至少運動幾天,整個身體都會受益,包括你的大腦。2019年的研究表明,運動能改善認知過程和記憶,同時增厚你的大腦皮層,而這部分負責語言、思考和情感等任務。【延伸閱讀:50歲後想鍛鍊肌肉該怎麼做?專家揭6重點有助達成增肌目標】專家建議,無論你選擇走路、騎自行車或游泳,都要確保你是在中等強度下運動,也就是大約達到最大心率的50%到80%。以走路為例,行走的速度應該讓你有點喘不過氣,但仍然可以進行對話的程度。重點在於讓你的心率進入那個範圍,並持續一段時間。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是失智症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2021年的研究表明,50歲和60歲的人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時,與每晚至少七小時睡眠的人相比,失智症的診斷概率高30%。【延伸閱讀: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如果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該怎麼辦?專家建議,投入時間改善你的睡眠衛生,這包括避免在晚上攝取咖啡因和酒精、限制小憩時間,以及在睡前收起電子產品。如果這些方式無效,請諮詢睡眠專家。4.健康飲食強調水果、蔬菜、全穀物、魚、堅果、種子和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是許多專家心中健康飲食的首選。除了優先考慮某些成分外,專家也建議避免那些對大腦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成分,例如反式脂肪和過多的鹽。【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除了地中海飲食之外,麥得飲食也可以為大腦提供能量,幫助改善精神集中力並減緩思維技能的衰退。有別於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著重植物性食物,包括大量的綠葉蔬菜和其他蔬菜、漿果、堅果、全穀物、家禽和魚類,但它限制奶油、起司、紅肉和甜食等食物。【資料來源】.9 Things You Should Do for Your Brain Health Every Day, According to Neurologists.Mayo Clinic: Healthy aging
-
2024-10-21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靠間歇性斷食半年恐失效 研究:睡眠時長定成敗
擁有好身材,不僅是對美的嚮往,也是對健康的追求,以間歇性斷食通常能在短時間享受減重效果,但醫師提醒間歇性斷食的「魔力」多數在半年後失效,睡眠是長期體重控制的關鍵。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內分泌學助理教授柯里特(Tinh-Hai Collet)今天出席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建構全人永續的體重管理策略」年會,他分享睡眠及生理節律在人體代謝所扮演的角色,過去50至60年間,睡眠時間縮短、品質下降成了全球趨勢。柯里特提到,從全球睡眠流行病學資料、不到6小時的睡眠比率分析,1975年短睡眠者僅占7.6%,2006年已增至9.3%,2010年至少1/3的美洲、歐洲和亞洲成年人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與此同時,肥胖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隨之上升。柯里特引用一份來自加拿大魁北克家族研究發現,經過長達6年的體重變化追蹤,不論是9小時的過長睡眠時間,或是過短的不到6小時睡眠,皆會對體重造成影響,增胖率偏高;但每天規律、充足7至8小時的睡眠,增胖率是最低,證明規律生理節律對於代謝非常重要。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志彥說,睡眠是能量消耗最低模式,但睡太多增胖率上升的原因仍待進一步釐清;至於睡太少會增胖的理由,雖然短睡眠者活動時間多,代謝率較高,不過睡眠不足會驅動進食。陳志彥解釋,當一個人睡得太少,雖然會增加一點點代謝率,卻會造成大腦未適當休息,內分泌系統可能混亂,會透過不同食慾激素增加胃口,降低認知控制,改變獎勵機制,促進不健康的食物選擇,「就像得到小減號,又拿到大加號」,自然容易增重。陳志彥提醒,減重不可能一蹴可幾,常見的限制卡路里飲食方法,如間歇性斷食等,雖然短期效果顯著,但分析現有研究,執行斷食法減重者幾乎在超過6個月以上就沒有明顯效果,充足規律7至8小時睡眠,才是控制體重關鍵,大概維持半年以上可見效。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周末賴床好處多!台大研究:可降低74%失智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台灣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起床前按下貪睡鬧鐘或是多賴床一下,對65歲以上老年人的大腦健康有潛在保護作用。研究團隊針對215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調查,參與者必須每天記錄他們的睡眠狀況,並佩戴類似手錶的活動監測儀來記錄睡眠時間。研究結果顯示,約有一半的參與者會在周末貪睡,來彌補平日沒睡飽的時間,而這群人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比那些不在周末賴床的人低了74%。過去也有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儘管科學家尚不清楚為何補眠能夠保護大腦免於失智,但其一理論是,延長的睡眠時間能讓大腦有更多時間修復與休息,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充足的睡眠能減少體內的發炎現象,而這可能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這是第一次針對老年人進行「補眠如何影響認知障礙」的研究,結果表明周末的補眠時間能夠有效降低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
-
2024-10-19 焦點.健康知識+
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導致睡不著?醫師分享4訣竅讓大腦「慢下來」
失眠是現代人一大困擾,躺在床上睡不著已經夠煩了,腦內還不斷胡思亂想讓人更難以入睡,醫師分享阻斷腦內思緒幫助睡眠的方法。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常常有病人提出「睡前的胡思亂想」 拖延了入睡時間導致失眠的困擾,他列出幾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況:1.過於忙碌的日間生活過度的工作負荷會造成睡眠剝奪的影響。在睡眠剝奪的情況下,大腦活動仍然過度活躍。當整天處於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時,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一天結束後,大腦需要處理和整合白天的資訊未能逐步放鬆,就會開始進行「補償」思考,導致腦袋不停轉動,增加入睡困難。2.睡前仍使用手機/電腦睡前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確實會影響大腦的放鬆過程。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入睡能力受到影響。此外,使用電子設備時接觸到的新資訊也可能使大腦持續活躍,進而導致入睡困難。3.缺乏規律的睡眠習慣不規律的睡眠習慣會擾亂身體的生理時鐘,影響入睡的節奏。例如平日過度熬夜或睡眠時間不固定,會使身體無法適應,讓人在入睡前感到清醒。當試圖入睡時,大腦卻未進入「夜間模式」,反而持續運作,導致胡思亂想。4.壓力與焦慮壓力和焦慮是導致入睡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大腦受到壓力時,會觸發身體的「戰或逃」反應,增加腎上腺素等荷爾蒙的分泌。 這會導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使人保持警覺,難以放鬆入眠。5.過度的反省與思考在床上有些人容易進入反省狀態,特別是忙碌一天後,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未來規劃,以及對明天老闆/主管的擔心。這種過度思考常常讓人越想越清醒,進而影響入睡。根據上述原因,黃軒列出了避免睡前胡思亂想的方法,透過減少外在刺激和放鬆大腦,進而更快速入睡,減少胡思亂想對睡眠的干擾:1.建立規律的睡眠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和起床,幫助身體建立良好的生理時鐘。2.減少睡前使用手機 為了避免藍光干擾,睡前一小時遠離手機和電腦。3.練習放鬆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有助於平靜心靈、緩解壓力。適當的睡前放鬆技巧能有效幫助大腦平靜下來,改善睡眠品質。4.寫下待辦事項 睡前將明天的計畫或需要解決的事情記下來,減少大腦記憶和思考負擔。
-
2024-10-11 養生.聰明飲食
睡不好別只怪咖啡!營養師曝4種破壞睡眠食物 後兩種有人餐餐吃
睡眠除了生理狀態,也與飲食息息相關,吃對能讓人睡個好覺,吃不對會破壞睡眠。營養師谷傳玲分享四種破壞睡眠的食物,除了大眾熟知的含咖啡因飲品,還有兩種比較容易被忽略其影響。1.酒酒精可以抑制神經,讓人盡早入睡,雖然乍聽之下酒可以促進睡眠,但是喝完酒入睡無法深眠,容易半夜醒來,讓人睡不好,所以酒精對睡眠來說是敵人。研究顯示即使是少量飲酒,也會讓睡眠品質下降9.3%,因此建議睡前三小時不要喝酒。2.咖啡咖啡中含的咖啡因會讓神經亢奮,咖啡因在人體的半衰期為五小時,例如下午三點喝一大杯美式咖啡,咖啡因含量約300毫克,即使到了晚上八點,體內咖啡因含量仍有一半150毫克。研究顯示,攝取400毫克的咖啡因,即使六小時之後仍會嚴重干擾睡眠,使睡眠時間減少一小時以上。另外咖啡因會讓人難以入睡和睡眠變淺,因此如果對咖啡因敏感,建議睡前六小時就不要再飲用。除了咖啡,常見飲品像是茶、可樂、能量飲料和巧克力裡也含有咖啡因,如果想睡好覺這些食物也得控制。3.高脂飲食含高脂肪的食物,尤其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肥肉、奶油、五花肉、排骨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導致睡眠中斷。4.精緻碳水主食與甜食精緻碳水主食像白米飯、饅頭、麵條、白吐司,還有各類甜食,都會使血糖升得快,雖然一開始會讓人昏昏欲睡,乍看讓人容易入睡,但這些食物會縮短修復身體、鞏固免疫的深層睡眠時間。還有研究顯示,促炎食物攝取愈多,會讓睡眠品質愈差,高脂高糖食物都容易讓身體發炎,所以若想睡得好,晚餐就得吃的清淡。晚餐不要只有精緻食物,還要包含一些粗糧,讓整體血糖升得慢一點,選擇瘦肉、肌肉、魚蝦等脂肪量較低的肉類補充蛋白,再搭配深色蔬菜,增加花青素和類胡蘿蔔素,都是抗炎的成分。谷傳玲提醒如果在減肥也不要不吃晚餐,因為睡前飢餓不僅難以入睡,也會影響睡眠品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資料來源/營養師谷傳玲小紅書
-
2024-10-10 焦點.健康知識+
睡眠充足也可能免疫力下降常生病!美專家曝真正關鍵不在於長短
大家都以為只有睡眠不足會傷身,但最新研究發現,如果睡眠時間混亂不固定,傷害跟睡眠不足一樣糟,將使得免疫機能下降。睡眠時間混亂,影響免疫功能刊登在《大腦、行為與免疫期刊》,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進行的動物研究顯示,當把老鼠的睡眠時間弄得混亂,即使睡眠時間很充足,老鼠的睡眠品質會比較差,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導致容易生病。研究人員以光線明暗調控老鼠的生理週期,時間長達4週後,為老鼠注射一種會讓動物生病的細菌分子「脂多醣」。研究結果顯示,當老鼠的睡眠時間混亂、造成生理時鐘受到干擾時,即使睡眠時間足夠,但老鼠常睡到一半就醒過來,睡眠品質變差,免疫反應力也同時減弱,較無法對抗疾病而容易生病。睡眠少於6小時容易感冒由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領導研究團隊最新發表在《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則提醒,晚間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容易感冒,感冒的機率是晚上睡超過7小時者的4.2倍,如果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感冒機率更是睡眠7小時以上者的4.5倍。延伸閱讀: ·睡前肚子餓,「吃宵夜再睡or餓著睡」好?醫解答 1情況安心吃不用怕變胖 ·不開冷氣睡不著!醫公開「解熱降暑4秘訣」必做 這1碗甜湯解渴還能降燥熱
-
2024-10-09 醫療.精神.身心
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
關於老年有許多誤解,其中一項便跟睡眠有關:與年輕時候相比,只需比較少的睡眠時間,但是真的嗎?事實上,65歲以上的人應該與年輕人有相同的睡眠量,也就是7到9個小時的睡眠。為何有說法認為年老需要的睡眠比較少?原因可能跟年齡增長,睡眠方式發生變化有關,睡眠往往變得更淺、更片段化,這意味著年長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生理時鐘的自然變化、某些藥物或關節炎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健康狀況造成的。為何持續的睡眠對健康老化很重要?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年長者的記憶力、情緒和整體健康。專家表示,它支持心臟健康,增強免疫系統,並保有足夠能量。休息良好的人也不太可能跌倒或發生事故,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和協調性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睡眠也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調節情緒、改善認知功能並增強情緒恢復能力。根據美國國家老化委員會的資料,睡眠不足可能導致以下問題:.每晚睡眠少於六小時與失智症有關。.睡眠問題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睡眠品質顯著影響心臟衰竭、糖尿病和腎臟疾病的可能性。.養成並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睡眠不良對整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年齡增長如何能睡得更好?隨著年齡的增長,睡得更好的一種方法是保持較佳的睡眠衛生。睡眠衛生指的是你可以掌控的健康習慣、行為和環境因素,以幫助你獲得良好的睡眠。專家指出,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醒來是非常重要的。創造一個放鬆的就寢程序,保持臥室黑暗、涼爽和安靜,以及避免白天長時間打盹,都能帶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在晚上,減少咖啡因或酒精的攝入也是關鍵。另外,改善睡眠衛生還可以包括冥想等正念練習,以及留意營養和身體活動量。專家提醒,助眠藥物可以在短期內提供幫助,但應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並長期謹慎使用,以避免可能的依賴。改善睡眠衛生6重點1.保持一致的睡眠和起床時間當身體習慣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你會更好更快入睡,並在醒來時更加神清氣爽。2.睡前一小時開始放鬆空下睡前一小時很重要,目的是告訴你的身體和思想是時候放鬆下來了。3.讓你的房間舒適專注於讓你的床和臥室成為一個促進睡眠的地方。4.減少睡前飲酒和吃零食深夜飲食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目標是睡前三小時內不吃東西,也要注意當天稍晚時的咖啡因和酒精攝取量。5.平靜心情讓你的大腦休息是良好睡眠衛生的關鍵。6.避免睡前運動運動對健康和睡眠很關鍵,但睡前一兩個小時內運動可能引發失眠或入睡困難。【資料來源】.This Is How Much Sleep You Really Need When You're Older.How Sleep Impacts the Top Age-Related Health Concerns.Here’s What Happens When You Don’t Get Enough Sleep.Sleep Hygiene: 7 Tips for a Better Bedtime Routine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睡眠不足易高血壓 醫師建議這個時間睡對心臟最好
睡眠不足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睡眠質量差是中風一大危險因子。究竟一天要睡多久才算夠?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每個年齡層所需要的睡眠時數不一樣,重點是「品質」,睡得好才能幫助大腦排除廢棄物質、讓身心完全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體力維持工作生活所需,建議每天最好能睡飽6至8小時。睡眠有問題會提升高血壓風險 每天最好睡足6至8小時林謂文表示,人體順應生理時鐘,晚上活動力下降,會轉成副交感神經運作,要進入睡眠休息狀態,這時心跳會變慢,體溫和血壓也稍微下降。如果熬夜晚睡、失眠,會刺激交感神經再度反應,使血管收縮、增加血壓心跳,一旦出現睡眠問題,會提升高血壓風險,血壓失控會造成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每天的最佳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林謂文建議,晚上10點入睡對心臟最好,不要超過半夜12點才睡,且應建立良好環境讓自己進入深度睡眠、消除生理疲勞。而睡太久也不行,研究顯示,平均每晚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中風機率會變高。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但會讓血管壁慢慢受損變形,甚至硬化、破裂。林謂文建議,民眾應養成量血壓習慣,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每天早晚共「2」次、每次量「2」次取平均值,標準值為130/80mmHg。只要一失眠,血壓就不易控制只要一失眠,血壓就不易控制,林謂文說,有些人早上就醫,血壓異常原因是「前一天睡不好」反映在數值上。早晚血壓變化也會影響用藥,經評估開立長效降壓藥物或睡前加用降壓藥。如何預防高血壓?林謂文說,日常飲食除了減少鈉的攝取量,應增加高鉀蔬果、高膳食纖維、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得舒飲食」非常適合高血壓患者,強調全穀雜糧、豐富蔬果,補充鉀、鈣、鎂元素。另搭配規律有氧運動、戒菸酒,避免過勞及情緒波動大,以維持血壓的穩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7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6. 旅人Talks:獨扛重擔圓滿孝道?三天內吃完一周的藥?26歲肩負照顧責任?從失智旅人看照顧怎麼伴!
失智症症狀複雜,涉及的面向多元,因此照顧者在每一個歷程皆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失智好好生活》最新一集Podcast邀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簡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從失智旅人的真實故事中分析與討論失智症家庭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及我們可能忽略的角落與族群。3天吃完一周的藥 驚覺父親失智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發現家人失智的經驗,李先生的爸爸在三天內把一周的藥吃完,而且半夜睡不著持續一年多,吃藥也沒改善,後來發現爸爸認知與判斷力退化不少,就醫確診失智。因為爸爸有些許暴力傾向,如果不透過藥物控制,負責照顧的媽媽真的招架不了。本想白天將爸爸送日照中心,但考量費用,且跟妹妹難以溝通,目前只能由媽媽照顧。觀察興趣轉移注意力陳韻如分享,重複行為、晚上睡不著、性格丕變等都是照顧者的常見困擾,並分享專家的解方供照顧者參考。若重複行為沒有立即危險性,不要急著糾正,爭執對事件當下其實沒有實質幫助,建議先順著失智症者,但重複用藥要特別注意,照顧者不要一次給失智症者一大包藥,應該分量給藥,降低他們用藥過量的問題。情緒干擾和睡眠時間混亂的部分,可觀察失智症者的興趣,並於白天安排失智症者有興趣的活動,或用天然的人造光提醒失智症者日夜的區別。面對失智症者的攻擊行為,則可利用他感興趣的事物「轉移注意力」,不要一起陷入負面情緒中。不忍送安養院 一周4天回娘家照顧「自己照顧,還是要送安養院?」這是許多失智症家庭會內心糾結的難題,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的故事,林小姐不希望失智母親被哥哥送到安養院,於是沒和老公商量,即答應哥哥一周回娘家四天陪伴媽媽,她有2個哥哥和3個姊姊,雖然哥哥曾說會安排照顧時間,最後也淪為空話,雖然後來母親過世,但林小姐心裡沒有太多遺憾。照顧者陷孝道責任迷思失智症家屬容易陷入自己對孝道的期待,與親友關心的沉重迷思中,尤其當手足對照顧責任的分配不均時,照顧者容易心生不平,埋怨「為什麼是我照顧?」陳韻如也分享一段,從26歲開始接手照顧失智祖母的真實故事,照顧者常認為「我要參與其中」,如果自己不親自照顧會後悔,期待自己能圓滿照顧的責任,這樣的心態無對錯,只是照顧過程難免要自己消化不滿的情緒,適時紓壓、喘息。用愛與關懷應對失智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且有非常多的面貌。主持人Carrie最後分享,曾遇到男性民眾詢問,父親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但拒絕就醫的難題,當家人出現失智前兆時,不要直接說「你就是失智症」,會降低就醫意願,可以換個說法,如「你陪我去做健康檢查」等。陳韻如強調,雖然失智症者會遺忘,但用愛與關心持續守護失智症者,人的情感連結並不會消失。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六集《獨扛重擔圓滿孝道?三天內吃完一周的藥?26歲肩負照顧責任?從失智旅人看照顧怎麼伴!》本集重點:✎3天吃完一周的藥,才驚覺父親失智。✎不忍送安養院,一周4天回娘家照顧。✎26歲的照顧者是被遺忘的年輕照顧者?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reurl.cc/nvX5jX🎧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XR3lYj🎧KKBOX: https://reurl.cc/MjDkmk🎧Spotify: https://reurl.cc/0dnxbY⭐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9-26 醫療.中醫
秋天皮膚乾燥,甚至紅、腫、癢?中醫師建議6招有助緩解症狀
時序進入秋天,惱人的皮膚癢又開始發作。中醫認為,秋天的氣候較乾燥,溫度也開始下降,皮脂腺分泌皮脂較為不足,加上「秋老虎」持續發威,皮膚常會感覺乾燥,尤其肌膚敏感者,皮膚更容易出現紅、腫、癢等症狀,若反覆發作,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若秋天燥氣太過,則易傷津液,除了皮膚乾癢外,也易有口乾舌燥、鼻咽乾燥、大便偏乾燥等症狀。緩解秋冬皮膚乾癢六招1.擦乳液保濕在乾燥的秋冬季節交替之際,做好身體儲水保濕的過冬計畫,是最重要的事情。常見的皮膚保濕方法,建議可塗抹乳液、綿羊油、凡士林等。2.多喝一杯水秋天皮膚乾燥,應該多喝一杯水,建議水溫不要太低,除可幫助緩解口渴症狀,也可以改善大便乾硬。秋天早晚溫度比較低,早上喝一杯溫開水可以暖和身體,更能幫助排泄。3.晨起按摩頭頂人體一日的氣血,始於睜開眼睛後,血液自心臟打出,再分散至四肢。早上起床時,多輕刮雙眼眉目間的「印堂穴」往頭頂的「百會穴」,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改善皮膚乾癢症狀。4.選對食物潤燥秋性剛燥,但秋天盛產的食物有「潤燥」功能。水分含量高的水梨是很好的選擇。其他帶有膠質、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潤」的效用,例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菇類、海參、秋葵等,都是潤心、潤肺的好選擇。至於炸烤、辛辣等燥熱食物則應盡量避免,以免加重身體的燥感。5.早睡、多睡人體是個小宇宙,小宇宙要和外界的大宇宙互相對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冬之際陽氣逐漸收斂,此時應該要早睡一點、多睡一點、增加睡眠時間,以養氣斂陰。6.別一直抓皮膚癢到受不了,最好降溫止癢,而不是一直抓。與其抓皮膚抓到出血,不如改成往肢體末梢方向推出,因為只有往離心方推出,心臟的血才能被推出到傷口處,以修補傷口。中藥治療方若皮膚仍發炎劇烈,中藥治療會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知母、牡丹皮、蟬蛻、桑白皮等。搭配皮膚是否有滲液,選用配茯苓、澤瀉、薏苡仁、藿香、蒼朮、山藥、白朮、陳皮,可健脾利濕、理氣化濕,將濕氣排出體外,但濕氣難纏,利濕的過程通常需要好幾周,患者需耐心配合治療。
-
2024-09-24 醫療.新陳代謝
吃錯睡錯都有影響 4個不經意的NG習慣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我們都希望避免慢性疾病上身,其中2型糖尿病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事實上,糖尿病跟肥胖程度密切相關。專家表示,實施小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改變,可以預防或延緩體重增加。以下是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的4種生活習慣及改善方法。1.早餐吃錯食物專家指出,無論是含糖麥片、糕點還是能量棒等含糖早餐,可能表明你的飲食熱量高、纖維低。通常吃含糖早餐的人會攝取其他高熱量熱量,這會導致體重增加,這是2型糖尿病的最大風險因素。此外,他們不太可能攝取足夠的纖維,而纖維是一種控制食慾的營養素。 當大量的脂肪不是儲存在皮下,而是儲存在不應該儲存的內臟,例如負責維持健康血糖濃度的肝臟時,將影響血糖正常的代謝機制,從而導致2型糖尿病。專家建議,改吃低糖、高纖維的食物,例如全麥麥片,因為它被腸道吸收的速度較慢,並有時間發出停止食慾訊號,從而幫助攝取更少的卡路里。2.坐著時間太多專家指出,久坐意味著你可能會更頻繁地坐在家裡,因此你不會燃燒卡路里。更重要的是,久坐也為你提供更多進食的機會。此外,有研究發現,那些長時間坐著的人血糖濃度較高,而那些經常坐著、站立或行走的人血糖濃度較低。專家建議,每天嘗試多走五分鐘,相當於500步。然後,將步行時間逐步增加到10分鐘,甚至更長,一方面減少無謂進食機會,另一方面也增加活動量。3.攝取過多鹽不只攝取過多糖有風險,吃太多鹽也是。有研究發現,那些報告「總是」在餐點中添加鹽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比「從不」或「很少」添加鹽的人高出39%。研究人員認為,添加鹽可能會導致人們吃得更多,從而導致體重增加,而不是鹽本身導致2型糖尿病。 專家建議,減少食物用鹽,這樣也有助於血壓穩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 4.每晚睡眠時間變化超過一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模式不規則的人,即每天睡眠時間相差一小時以上,患糖尿病的風險比睡眠規律的人高。專家認為,睡眠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最有可能與飲食模式有關。如果你晚上睡眠不好,你通常會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吃得過多。此外,如果你睡眠不足,第二天你的精力可能會較低,這意味著你鍛鍊身體的動力會減弱。專家建議,試著養成有利於良好睡眠的習慣。例如睡前至少半小時不要看手機,或避免太晚吃晚餐或睡前吃零食。【資料來源】.Five surprising things that raise you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
2024-09-23 養生.心理學解密
鬧鐘怎麼設比較好?設錯反而更難醒!專家告訴你最佳設定法
福斯電視台(FOX 11)報導,民眾該設定幾個清晨叫醒的鬧鐘?若答案不只一個,睡眠品質恐受影響。克里夫蘭(Cleveland)診所睡眠心理學家羅斯(Alicia Roth)指出,理想的鬧鐘數量是「一個」。「我一般建議民眾設定一個鬧鐘就好。」羅斯說,「你設的鬧鐘愈多,早上就愈難醒來」,人們按下鬧鐘再睡一下的次數愈多(這很容易讓人又睡15分鐘),就愈容易打斷自己的睡眠周期。羅斯提供一些改善睡眠小技巧。他強調,設鬧鐘的時間最好與實際需起床的時間一致,若習慣設多個鬧鐘,她建議可逐步減少,最後只設定一個即可。其次,將鬧鐘放在離床遠一點處,「必需起床走過去關掉」,也會幫助人們起床。此外,周末保持與平時相同的作息時間,也有助改善睡眠。「很多人周末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比平日晚,周一早上便很難起床,也就會設定多個鬧鐘,一路貪睡。」她指出,那些上午很難起床的人,可能存在潛在的睡眠障礙,建議尋求睡眠專家幫助解決這些問題。有品質的睡眠對身心健康均有好處。然根據去年12月進行調查,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項蓋洛普(Gallup)民調顯示,人們睡眠時間並不達標。該民調發現,僅2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能睡足八小時,53%睡六至七小時。約20%表示每晚僅能睡五個或更少時數,此一比率高於2013年的調查。蓋洛普也指出,與男性相比,女性睡眠時間似乎更少,約36%女性表示得到足夠休息,48%男性表示自己睡眠充足。年紀在50歲以下女性尤其可能認為自己沒得到足夠睡眠,65歲及以上成年人,比年輕族群更可能得到所需睡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為何白露是重要時節?白露養生4重點有助增強抵抗力、防疾病
白露節氣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落在公曆9月7日左右,是秋季轉涼的標誌,也是人們注重養生的重要時刻。在這個節氣裡,大自然開始逐漸轉入秋季,氣溫逐漸下降,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白露節氣是一個養生的重要時節,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白露之後,就開始出現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才能抗秋燥也防病毒。白露時候溫差大,漁業與農業都逐漸豐收在白露之後,因為夜晚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所以稱為「白露」。白露之時,正值二期水稻孕穗期,早植稻進入抽穗期。「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了,若刮南風,則降雨多,南風起自海洋,自然帶來濕氣。台灣民間到了八月,處處桂花飄香,麻豆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經開始上市。傳統的客家風俗,八月初一是秋祭掃墓的日子。在台灣的白露時節,也是豐收時候,在北中南分別有相關蔬菜能夠採收:.北部:鬥菜、花椰菜、胡瓜、菠菜、甘薯、萵苣、番椒.中部:花椰菜、菠菜、蕪菁、萵苣、番椒.南部:荷蘭豆、白菜、芥菜、落花生、大豆白露與諺語.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八月八落雨,八個月沒乾土:八月初八下雨,占長雨。「白露」養肺多吃白色食物 少吃辛辣燥熱物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中秋之後,天氣更會明顯變冷、更乾燥,「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要當心如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因此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所謂「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另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而秋天萬物凋零,也容易令人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養生四要點一、調節飲食,注重養生食品在白露節氣,氣溫開始下降,人體的消化能力相對減弱,因此在飲食上應該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避免暴飲暴食和攝入過多的油膩食物。建議飲食應以五穀雜糧為主,增加蔬菜、水果和豆製品的攝入,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纖維,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維護消化系統健康。此外,白露節氣也是栗子、柿子、梨等食品豐收的季節,這些食品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緩解秋季干燥的症狀很有幫助。適量食用這些食品,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調節氣血,增強免疫力。二、適度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白露節氣適合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例如晨間散步、太極拳、瑜珈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的變化,調整身體的陽氣,保持身心的平衡。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有助於防止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此外,白露節氣天氣逐漸變涼,人們應該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尤其是腳部要保持溫暖。穿著適合的衣物,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的環境中,防止受涼。另外,白露節氣的日照時間開始縮短,天氣變化較大,人們容易產生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建議人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免影響睡眠質量。三、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白露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人體的情緒也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要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遠離壓力和焦慮。可以通過閱讀、旅行、聽音樂等方式來放松心情,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情,緩解情緒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在白露節氣,人們應該預防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除了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維生素攝入、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白露節氣是蚊蟲孳生的時節,人們應該加強蚊蟲防護,避免叮咬,防止傳染一些傳染性疾病。綜上所述,白露節氣是秋季的一個重要時節,人們應該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注重飲食衛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情緒,預防疾病,以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白露」補氣潤肺料理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資料來源】農業部二十四節氣「白露」抗秋燥防病毒 多吃這幾種白色食物養肺備註:部分內容生成自ChatGPT,經專業編輯確認。
-
2024-08-25 醫療.精神.身心
強迫自己持續好習慣也是一種壓力 專家告訴你不會積累壓力的訣竅
雖然壓力難以被覺察,但仍會對身心造成某些影響。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就能發覺壓力的跡象。首先,「睡眠」的變化是十分常見的壓力累積跡象。其中,失眠算是比較好理解的徵兆,其他像是做惡夢、磨牙、睡相變差,甚至是睡太多,都有可能是壓力引發的跡象。尤其是在生活作息規律,且沒有時差症候群、身體疾病或攝取咖啡因,睡眠環境也沒有變化的狀態下,仍然睡不著或睡太多,就很有可能是由某種壓力所引起的。不會積累壓力的訣竅是,凡事不要太追求精確。提到「不會累積壓力的習慣」時,會聯想到什麼呢?我想大家腦海中應該會浮現這些內容: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一周運動三次以上、一天三餐飲食均衡、每天睡六小時以上,或是不做不想做的事。那麼,只要養成這些習慣,就能成為完全不會累積壓力的人嗎?答案是不行,與其說這樣太過精確的生活會讓人疲憊,倒不如說光是要實際執行就不太可能了。如果各位是平常就能實踐這些習慣的人,應該從一開始就不會入手這本書了。這些習慣當然全都很重要,但是會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也存在著那些無法保有睡眠時間、暴飲暴食或是做著不想做的工作的人,為此我想分享給他們一些不必勉強自己就能避免壓力累積的習慣。漸進式設立目標,才不會負荷過重。「stretch」這個單字含有「拉長」的意思,其實它和壓力「stress」這個單字的來源相同。壓力如果像被拉長一般,持續處於負荷過重的狀態下,壓力便容易積累,因此要從平時開始注意不過度施加負擔,才能邁出養成不累積壓力的習慣第一步。如果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到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一周運動三次以上、留意飲食營養均衡等等事情,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這些事造成的負擔過重,反而會讓持續下去這件事變得壓力重重。因此,如果要養成某種習慣,只要設定比自己目前的狀態「稍微高一點點」的目標就好,先等到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後,再設定接下來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希望大家注意這兩件事:「決定什麼事不做」與「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決定什麼事不做,先從戒掉壞習慣的最低標準做起。人們打算養成某種習慣時,通常會決定「要做的事」,例如每天要走三十分鐘、一周要去一次健身房等等。但是,如果決定了要做的事,要是中途有一天沒有達成,通常就會難以養成習慣。 因此我推薦大家「決定什麼事不做」,也就是要改善自己生活中的負面行為。但請大家注意,絕對不要考慮將這些行為直接減至零發生。例如想停止暴飲暴食時,不要想著「不要暴飲暴食」,而是要想「一周最多只能暴飲暴食一次」。透過訂出想要戒掉的行為的最低標準,當做出這種行為時,罪惡感會減輕,且更重要的是你會較容易繼續戒除此行為。上述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其他不健康的習慣上,例如抽菸、熬夜或亂花錢等等,請把這個方法當作改變壞習慣的契機,試著採用看看吧。隨著壞習慣減少,生活中的混亂能獲得改善,也能減輕壓力,最終便容易走入良性循環。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把壓力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任何人都會遇到必須做「不想做的事」的情況,當下我們要將這個情況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例如,突然被派了繁瑣的工作時會感到壓力,然而,如果只是將它認定為壓力,則身心靈的負擔會變得更重。請試著在感到壓力後,稍微喘口氣,並且思考看看「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好處呢?」時常聽到有人說「為了在公司做出一番成績,要先喜歡上工作!」但我對這種思考方式並不是很贊同。無論是什麼事,不擅長的事就是不擅長、討厭的事就是討厭。如果有人和我說要喜歡上某件事我就能立刻喜歡上,那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就不存在什麼煩惱了。因此就算不擅長或不想做也沒關係,只要想成是為了成長而做就好。用體育活動來思考會比較好懂,本身就喜歡跑步訓練或柔軟體操的人相對較少,但正是因為知道這些基礎項目可以帶來更優秀的成果,所以才能堅持下去。即便是不想做的事情,只要賦予它一些意義,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便會降低。感覺到壓力時,請稍微喘口氣,並試著思考這件事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吧。盡量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後,對於壓力的感受應該會完全不同。
-
2024-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早期到日本旅行,看到日本人人手上一本書,當時有人說台灣人不如日本人用功。事隔幾年,在日本旅行發現日本人人低頭看手機,時至今日的台灣,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飯局中或坐捷運、搭公車,人手一機,低頭看手機是非常普遍,不輸日本人了。精神病理的觀點:看來當代數位、網路媒體訊息的流通通暢,資訊跨時空,在寰宇裡通行無阻,時時刻刻抓住人的注意力。連走在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也都專注且認真看手機的資訊,甚至邊看邊聽耳機,阻斷對外界危險信息的警覺,把自己陷入意外事件的高危險群,也不自知。更有甚者,晚上捨不得睡覺,而拼命看手機,尋覓於媒體資訊大海中,使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忙碌狀態,剝奪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腦力耗竭,腦的精神功能受損而不自知。正如抽煙喝酒一樣,這種專注重複行為,俱有好奇心滿足感,也會有愉快感受。這種專注的行為,主要是觸動腦內的酬賞系統,在腦神經細胞與神經廻路的可塑性塑造下,會形成一道強而有力、具固執性的酬賞性、追求快速愉快的神經迴路。這種強化的神經迴路,包含「愉快反應中心」的活性。這種愉快感受易與消退,所以要趕快再加碼刺激(繼續專注看手機,尋覓資訊),才能得到原來所期待的愉快感受。為維持這種煙火般,一見即逝的愉快,就得花長長的時間,才能維持那所期待的愉快。這就是網路成癮了。這是在數位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最不友善的後果了。在數位網路媒體上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時間增長了,容易在尋覓的過程中,碰到動心的訊息,而容易受詐騙廣告或詐騙投資或其他詐騙訊息的誘惑、恐嚇,造成無可挽回的金錢損失。有些人在人生失意,心情低落,對人生充滿負性思考,若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尋尋覓覓的當下,就可能會碰到同樣俱負面思考的訊息,觸發負性思考的共鳴,而相約集體行動,不但無法獲取溫暖而正向的導引,反而增強負性思考的強度,而無法自拔呢!時而有所聞的集體結束生命的聚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的後果了。在網路上尋尋覓覓時,對有長期身體不適或精神困擾如失眠,則最容易被一些健康食品那「似是而非」的廣告說詞所吸引而不得不去多加注意,最後付諸行動,損失不少錢財。服用所謂的許多健康食品,不只病情沒有好轉,甚至失去早期就醫、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在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很難避免受假訊息的迷惑、吸引,因而特別注意這些訊息,進而吸收、相信,然後運用這些假訊息於日常生活中,而隨假信息起舞,不只害己也害人。例如,在COVID-19爆發時,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相關的假訊息,致使不少人不打疫苗,而失去身體保護力。也有政治或社會活動相關的假訊息,例如台灣COVID-19初爆發時在國際上購買疫苗,在網路上流傳官員行賄的似是而非的網路假訊息,在廣為傳遞之下,造成社會攪擾不安的社會事件。這些也常常在假信息的洗禮中,引導一個人表現出盲從的行徑,事後造成無限遺憾。據研究(Science科學雜誌,2024年384期,p959到960、p978到979)顯示「似是而非地錯誤引導他人思考與判斷」的假信息比「完全捏造」的假訊息,更具有影響力。在數位網路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值得我們更加小心,以免被誤導。這也是數位網路時代的當代人,要多多加強心智操練,以標認普遍的「似是而非」的信息,這是當代人為求明智生活,求得平安幸福,避免被假訊息所騙或傷害的新挑戰囉。根據衛福部2024年7月16日公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驚人的發現。近六成以上的上網民眾,有過性別暴力的受害經驗,其中又以「騷擾、羞辱、攻擊、跟蹤或肉搜」等樣態最普遍。其中八成受害網民的身心狀況,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這也是花太多時間,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可能傷害呢!人生有限,一天可資知運用的時間也有限。一個人一天要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其他8小時要有多樣的人生活動,包括做工作的準備與家人、朋友聚會、身體照顧和健康活動以及適當休息,另外當然也要有上網尋求媒體資訊的時間。因此實際上可資用在數位網路媒體尋覓資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每天上網幾個小時甚至5到6小時。可見因為上網在數位媒體資訊中尋覓尋尋覓覓,會佔用平常生活中太多的時間,因而減少了人生中與家人、朋友互動,功課的準備,小說的閱讀,個人衛生健康照顧,運動等等的時間。這大概是生活中一直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匆忙過日,行事匆忙,製造性急反應、過度壓力感受,凡事不能從容,易於不耐煩,人際互動容易不協調,甚至在人際互動中失落,精神功能失調,精神不集中,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或許這就是當代社會,甚至青少年,好發憂鬱現象的潛在原因吧!精神樂活的觀點:出生在網路媒體時代的人,擁有豐富的網路資訊,好似散步在滿滿果實的森林中,口渴了、飢餓了,隨時伸手可得到可以解渴、可以充飢的果實,真是實質的富有。然而一個人面對這種富有,可以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對這種滿滿的富有感到十分的滿足,靜靜的享有這種滿足,而人生止步,虛度歲月,停滯不前。其二、是把這種資訊的富有,看作人生發展的資源與工具,他因而一生中裝備齊全,構建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曲折折的道路),開疆闢土,資源豐富,勇往直前走出自我的一片天。最近在媒體資訊裡很轟動的「范斯」先生,他出生於網路時代,頂著悲苦的年幼歲月,但是他抬頭挺胸,踏實地走出人生的每一步,現在更是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之一。顯然,他出生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而他能善用豐富媒體資訊,在煙花似的網路媒體時代,沒有迷失,而能把持自我人生方向,走出堅實人生道路的典型案例。以我的經驗來說,難免我也和所有人一樣好奇於多元豐富的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它既豐富又方便。我使用的機會也很多。我在生活步調上,一直順從自然法則,也就是每一天生命有24小時可用,一年就是365天(精健道第6道)。我也深深體會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構建一個有節奏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生活有充實的各種項目的活動,但是維持在從容不忙的生活腳步中。為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美妙的,除了「定時上床起床」外,也要能隨時體會時時刻刻當下的「定與靜」,使我的心境能「寧靜致遠」而心境不亂。為了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豐富的,我努力用心生活,對週遭也多加專注關懷,能把自己和週邊生活環境建立連結,豐富自我的人生內涵和意義(精健道第9道)(參考資料 1)。下面是依我的人生態度與看法,面對數位/網路媒體豐富的資訊環境,我所採取的「要與不要」的做法,或許可以給讀者做一些參考的切入點。畢竟有這麼豐富的資訊,我們身在其中,如何善加利用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技巧,我也建議讀者或許要,多加思考,並進行行為的改變,來適應於現代資訊豐富的時代。這種「思考與行為改變」,也就是我常常在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參考資料 2)了。面對資訊大海時,我的「要與不要」如下:一、我每天要看一份報紙(放棄娛樂版)。在文字報導中,細細思索,與撰文記者的心聲產生互動,對種種社會事件多加體會,我偶爾會把心得放在我的fb上和朋友們分享,一起討論。報紙的文字報導,也可以和網路上所獲得的相對應訊息互作印證。二、我安排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三個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段,利用手機或iPad上網進行下列幾項活動。(一),社交群組信息的互動,在fb上發表一些生活點滴的經驗和感想,作為提升精神正向發展的見證,也提供網路上有緣認識的朋友們參考和討論,助益精神生活豐富性與精彩度。(二),在網路資訊大海中尋覓一些世間的新鮮事,盡可能地了解網路媒體上關注的社會或世界事件,和某些有趣逸事,地方采風⋯等等。(三) 另外,在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資訊的需求,我也會隨時上網,查一下所需資訊的內容,達到隨時解惑的目標。心情也因而感到通暢呢!三、我會在晚間電視媒體看一段世界與台灣的新聞報導,使自己和週遭的社會與世界有心境上的連結(避免新聞的單一來源)。四、晚間我也會看一段(不必看完整片)電影影片,尤其喜歡拍片場景有地景風光的電影(而不只是在房間裡面拍攝的電影),也喜歡故事內容是有關人文風情、家庭故事或傳記類型的內容,讓心境多一些影音藝術的激發,使生活不落入現實生活的庸俗性。五、在一天充實的活動安排中,若在活動的轉接空檔有較長時間,或者在有空閒的時候,我會喜歡閱讀一些書籍來的資訊,包括宗教的、人文化的、哲學的、腦與人生相關的、文學的、傳記的、甚至於武俠小說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資訊上之體會。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用手機的時段是:在平時與家人用餐的時間、出外聚會或者和朋友聚餐。我盡量全神貫注在當下的餐飲風味與當下的話題。我會專注在家人間、朋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享有那一份溫暖與互相的給予,盡量體會家人、朋友相聚時,話題上的互動,達到生活上經驗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如此,可以有效地豐富自我人生內在的感受,這是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所得不到的。當然,為安全起見,我絕不在走路中,看手機。七、我也絕不想經由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出現的方便性與誘惑性去追求財富。要的話,就要找銀行裡的投資理財專業人員。八、我對數位網路媒體資訊所提供的有關種種報導(包括種種社會事件),我不會單線性的接納,我不會直接轉傳朋友或家人。我會以多元性的分析、整合,再做整體性的了解,避免陷入「似是而非」假信息的中毒陷阱。綜合上述,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很豐富的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要保持著鮮明的自我人生生活態度與方向,才可以發揮善用媒體資訊的方法,不只擁有資訊的豐富性,更可以把資訊轉為自己人生的資產與人生發展的工具。我一向的生活態度是,在有限人生中,每天生活有節奏,生活充實而不忙;在節奏生活裡的片片刻刻,均可以隨時感受定與靜,而心思不亂。在節奏的生活裡,隨時關心周遭環境人事物,建立與工作環境,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心境連結,拓展人生的寛廣度。在這樣的人生架構裡,當代數位網路豐富的資訊,是我經營豐富人生的資本,是我經營精彩生活的工具。我也建議讀者們,可以試著以這種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眼前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多元、豐富資訊之海。参考資料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2022年5刷。2: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2012年07 初版。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2 醫療.中醫
夏日炎炎正好眠?睡眠障礙在夏季尤其明顯 4穴位助好眠
夏日炎炎正好眠,但是對長輩來說,入睡反而變成一件難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和生理功能也逐漸退化,直接影響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褪黑激素主宰人體生理時鐘的運作,當分泌量減少,會讓老年人輾轉難眠。睡眠障礙在夏季尤其明顯身體老化是必經之路,老年人因為慢性病、疼痛、夜間頻尿等,干擾睡眠的因子變多了,再加上肌肉張力和關節靈活性變差,容易引發夜間的不適及翻身困難,進而降低睡眠質量。林舜穀表示,睡眠障礙在夏季尤其明顯,主要是因為高溫、日照時間延長,前者讓身體難以散熱、後者會干擾體內的晝夜生理節律。夏季天氣炎熱,長輩為了防止脫水,會增加日常飲水量,卻會導致尿量增加。如果喝太多水,夜間頻尿易中斷睡眠,難以維持深度睡眠。其次,夏季夜晚的高溫,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汗,身體需要頻繁排尿,以排除代謝產物及調節體溫,造成刺激尿路問題。清熱茶飲 緩解夏季心火旺夏天陽氣旺盛,常見「心火旺」,林舜穀建議,此時節飲食清淡、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膩食物、保持情緒穩定,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助於心火疏散。也可使用清熱降火的中藥,例如:仙草、蓮子心、麥門冬、沙參等煮成茶飲,緩解夏季心火旺盛的症狀。林舜穀推薦4個助眠穴位按摩,包含三陽絡穴、陽綱穴、陽溪穴、清冷淵穴,都有清熱安神及穩定情緒的效果。不過,想要改善睡眠,一定要從日常生活著手,維持規律作息、注意睡眠環境,午睡不要超過1小時,白天多曬太陽,可幫助夜晚分泌褪黑激素。睡不好的原因1.大腦與身體功能減退: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讓睡眠時間縮短或紊亂。2.慢性疾病影響:慢性疾病引起的各種疼痛,容易睡不著、睡不好。3.夜尿干擾睡眠:頻繁的夜間排尿會導致睡眠中斷,有礙維持深度睡眠。4.高溫影響散熱:人體因高溫難以散熱、入睡,高溫還可能加重心血管問題。麥門冬清心火茶材料:麥門冬10克、生地黃10克、甘草5克、綠茶3克、蜂蜜適量作法:1.備料:將麥門冬、生地黃和甘草分別洗淨備用。2.煮水:洗淨的3種材料放入鍋中,加入500毫升清水。3.熬煮:用中火將水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煮約20分鐘。4.過濾:將熬煮好的藥液過濾,取出藥渣,留下藥液。5.沖泡:將綠茶放入茶壺或茶杯中,倒入過濾好的藥液,讓綠茶浸泡5分鐘。6.調味: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蜂蜜,攪拌均勻即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研究指出:攝護腺肥大藥物竟能改善「神經退化疾病」
最新研究發現,三個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 Alfuzosin(Az;札特持續性藥效錠)、Doxazosin(Dz;可迅持續性藥效錠)及Terazosin(Tz;暢流錠),可以降低路易氏體失智症(DLB;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的發生風險,原因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次要作用;另一個作用)剛好可以對抗DLB 的致病原因。另外,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藥物也具有治療其它神經退化疾病的潛力,研究成果已於 2024年6月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會的《Neurology》雜誌上,主要/通訊作者為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西莫林教授/博士(Jacob Simmering)。最常見的三種失智症為: 阿茲海默症(佔比~60%)、DLB(~15%)以及血管型失智症(10~15%),而DLB與典型老年失智的症狀有些不同,除進行性的失智與神經精神症狀(失眠/幻覺/憂鬱)外,尚有類似巴金森氏病的運動失調症狀,如: 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等,就好像是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病的混合體。病患通常預後不佳,平均約有8年的壽命。其發生率為每年每1000人有0.5~1.6 例,由於年紀大是主要的危險因素,所以DLB的發生率將會隨著世界人口老化而增加。目前DLB的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尚無法預防或治癒疾病,美國著名演員羅賓˙威廉斯就是罹患此疾病。巴金森氏症和DLB這類的神經退化疾病,推測是因為遺傳基因或後天暴露於粒線體毒素,導致神經細胞代謝過程受損,影響能量供應所造成的,因此,想辦法讓神經細胞有充足的能量可以使用,是預防和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方法之一。現階段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三個藥物Tz/Dz/Az,被發現會活化一個重要酵素「磷酸甘油酸激酶-1 」(PGK1),它是神經細胞分解葡萄糖(糖解;Glycolysis)產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的關鍵酵素。由於在細胞實驗、動物模型和巴金森氏症的患者中,都發現這些藥物 Tz/Dz/Az 可以增加能量的可用性,同時,在遺傳性巴金森氏症的病例報告中也發現,某些病患確實與PGK1酵素的突變有關。因此科學家認為,利用可以活化 PGK1酵素的這三個藥物,應該可以預防和減緩DLB的發生,甚至對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也應該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症)。目前男性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有下列4大類:(1)α1受體阻斷劑:這是Tz/Dz/Az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主要藥理作用,除了這三個藥物外,此類藥物尚包括另外兩種: Tamsulosin(暢利淨/活路利淨)和Silodosin(優列扶膠囊)。姿態性低血壓為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其中,Dz及Tz較易發生,而暢利淨及優列扶較不容易出現,這類藥物不會影響性慾及性功能,雖然許多病患都會擔心。(2) 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包含Finasteride(威福錠)和Dutasteride (適尿通)兩種藥物,服用此類藥物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揮其藥效,另有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PSA降低、男性女乳症等的副作用。但可能會有禿頭改善的意外驚喜。(3)抗乙醯膽鹼受體藥物(anti-muscarinic drugs):單獨使用此藥的效果,不如合併使用α1受體阻斷劑來的好。另外,此類藥物缺乏長期的研究佐證其療效,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病患餘尿及急性尿滯留的風險,患者必須要小心,建議短期使用。(4)第五型磷酸二脂抑制劑(PDE5-I):雖然市售有許多PDE5-I,但是目前只有犀利士5mg核准使用於攝護腺肥大,若患者同時伴有性功能障礙者,可以考慮使用。(5) Vasopressin(抗利尿激素)類似物: Desmopressin(迷你寧凍晶口溶錠),針對夜間多尿很困擾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夜間排尿量約40%以及增加有效睡眠時間約1.5-2.0小時。然而,服用這類藥物要注意低血鈉之副作用,根據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之建議,在服用藥物的第0、3、7、30天都必須監控血鈉值,以避免低血鈉造成的併發症。綜上所述,Tz/Dz/Az用於治療老年男性的攝護腺肥大,而DLB是一種老化疾病,兩者都與年紀大有關,因此DLB的高風險族群,正好是這些藥物的使用者。另外,也同樣是α1受體阻斷劑(暢利淨/活路利淨),因為完全不會影響PGK1酵素,所以也不會增加神經細胞的能量供給。於是使得暢利淨成為本次試驗最理想的控制組。研究人員總共網羅643,516名沒有DLB病史的男性,且已開始使用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平均追蹤三年。結果發現,服用 Tz/Az/Dz 藥物的男性,3年內診斷出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機率,與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的男性相比,罹患DLB的風險降低了約40%,若與服用5ARI的男性相比,則風險降低約37%。另外,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和5ARI的男性相比,其風險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結果僅顯示服用 Tz/Dz/Az 藥物與降低 DLB 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但不是因果關係。此外,研究僅包括男性,因為是針對攝護腺問肥大而開立的藥物,如果換成女性,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仍須確認。搜尋Tz/Dz/Az 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文獻表明,凡是能夠增強糖解(Glycolysis Enhancing)作用的藥物,就可以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產生保護作用。科學界未來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來評估這些關聯的因果性,最後,由於這些藥物早就已經獲得 FDA 批准,除價格低廉外,同時已經安全使用了數十年,老藥申請新的適應症,預估將可以很快上市。參考文獻:1.Alexander Hart, Georgina Aldridge, Qiang Zhang, Nandakumar S. Narayanan, Jacob E. Simmering. Association of Terazosin, Doxazosin, or Alfuzosin Use and Risk of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in Men. Neurology, 2024; 103 (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957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1 養生.抗老養生
年齡增長不意味一定變衰老 破解3個常見關於老化的迷思
一談到變老,總會帶給人負面的感受,不過關於衰老我們其實有很多錯誤的認識,了解常見誤解的真相有助你保持更長久的健康,並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感覺良好。迷思一:你需要的睡眠時間會減少。考慮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入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事實並非如此。專家指出,任何年齡的大多數成年人都應至少睡七小時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經常過少的睡眠時間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憂鬱和體重增加的風險。然而,年長者往往睡得更淺,入睡需要的時間更長,並且醒來更頻繁。專家建議,每晚都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並在睡前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書籍或冥想。此外,佩戴眼罩也有助於保持完全黑暗,因為這樣的環境最為理想。另外,保持臥室的涼爽也很重要。迷思二:你會變得虛弱無力。即便40歲後我們都會開始流失肌肉,但我們也可以在任何年齡增強肌肉。專家提醒,防止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損失(又稱肌少症)至關重要,因為肌肉質量低是導致虛弱的主要因素,它可能會使你難以保持身體平衡。專家建議,保持活躍可以幫助你留住肌力並增加更多肌肉,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也是維持肌肉的關鍵。迷思三:骨質疏鬆症只是女性的問題。雖然骨質疏鬆症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但到了65至70歲時男性的骨質流失速度也會達到相同程度,而這是一個重大問題:骨折與年長者死亡風險增高有關。專家指出,當男性發生髖部骨折時,他們在一至兩年內死亡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所有70歲以上男性,以及50歲以上高風險男性應該接受骨密度篩檢。雖然骨質流失無法完全阻止,但戒煙、定期運動,以及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可以預防或延緩骨質流失。【資料來源】.5 Myths About Aging We Need to Stop Buying Into
-
2024-07-27 性愛.性福教戰
研究曝「手機電磁波」恐影響性能力!2類危險因子讓精液品質每年下降1%,10妙招助改善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研究陸續有研究指出,男性精液品質正在逐年下降。台灣北部地區在2001至2010年的研究調查發現,精子濃度每年下降約1%,這一趨勢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下修精液品質標準的趨勢一致,恐導致未來不孕問題的惡化。塑化劑的危害:如何保護男性生育力?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精液品質下降,包括年齡、基因、生活習慣及心理社會壓力等。其中,環境毒物與環境荷爾蒙被認為是重要的危險因子。這些荷爾蒙干擾物質會影響生物體內的正常荷爾蒙機制,進而影響生殖及發育。塑化劑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環境荷爾蒙,經常添加於塑膠產品、黏著劑、塗料及油墨中,甚至應用於化妝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研究證實,塑化劑會透過抑制睪固酮生成,影響男性睪丸功能,導致精液品質下降。這一現象在美國、瑞典、東歐、日本、印度及中國等國家的研究中均有發現。塑化劑暴露來源廣泛,主要與個人的生活型態有關。飲食是主要的暴露途徑,尤其是塑膠包材或容器在加熱或食物油脂含量高時,會釋出大量塑化劑。此外,建築材料及家具中的塑化劑也會隨著使用時間和室內溫濕度的增加而釋放到環境中。雖然人體自然代謝的功能,能夠將大部分塑化劑在24至48小時內排出體外,但仍需避免持續大量暴露。改善男性生育力!5個減少塑化劑暴露的小妙招想要改善男性生育力,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減少塑化劑暴露.自行攜帶環保餐具,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塑膠袋及保鮮膜加熱食物.多吃天然未加工食物,避免吃零食、宵夜及甜點.勤洗手,避免因手接觸室內灰塵而食入塑化劑.使用無香料、天然成分及安全包裝的個人衛生用品及保養品.室內裝修選環保或綠建材,保持空氣流通,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減少粉塵吸入增加身體代謝能力.均衡飲食,低脂少油炸,多吃富含維他命及纖維的蔬果.多喝白開水,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排除廢物.正常三餐,細嚼慢嚥.定期保持運動習慣,以增加新陳代謝能力,加速身體對塑化劑的代謝.維持充足睡眠時間,放鬆心情避免長時間精神壓力過大,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手機電磁波對男性生育力的影響除了塑化劑外,手機電磁波也被認為可能影響男性生育力。手機電磁波主要屬於非游離輻射,能量較低,但長時間暴露可能透過加熱效應及增加細胞內自由基與活性氧化物,對睪丸的造精細胞產生影響。雖然目前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手機電磁波對男性生育能力有顯著影響,但建議減少過度使用手機,不要邊充電邊使用手機,盡量不要將手機放在褲子口袋裡或掛在皮帶上。改善生育力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及科技產品的使用。透過減少塑化劑暴露、增加身體代謝能力及合理使用科技產品,可以幫助提高男性的生育能力。延伸閱讀:.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愛情消失了?醫激推12招不易分手秘訣,提醒男生愛愛完「必做1事」別只想睡.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30公分女生更容易高潮?專家解惑:小弟弟至少須達「X公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6 醫療.消化系統
3年暴肥38公斤養出「鮪魚肚」!醫教4招逆轉脂肪肝
「小心肝」的健康警訊,千萬不可輕忽!一名竹科工程師有代謝性脂肪肝、肥胖問題,長期忽視未理會,35歲就罹患了糖尿病。研究顯示,若繼續放任肝臟發炎,不僅可能引發肝癌,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比正常人高出2倍。夜班高壓工作 暴肥導致高血壓、脂肪肝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這名工程師的BMI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患者因工作需輪值夜班,作息紊亂、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他不菸不酒,但抽屜裡零食餅乾很多,有時會吃下一整盒蘇打餅乾充當一餐。在長期高壓工作環境下,他3年體重暴增38公斤,從78公斤、小腹微凸的身材變成116公斤的「鮪魚肚」。儘管早已診斷出有高血壓與脂肪肝,卻置之不理。直到最近朋友相約聯誼,發現自己頻「坐冷板凳」,才驚覺需要減重。他經由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GPT超過40U/L,顯示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都超標,連糖化血色素也高達6.9,確診糖尿病。魏士航指出,這名患者是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患者三餐不正常,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工作壓力增加了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促成脂肪肝生成;不規律的睡眠作息也與脂肪肝形成有關。4招逆轉脂肪肝魏士航說,這名患者經採用「211餐盤飲食」控制、多運動,並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成功減重20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1,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也消退。脂肪肝是一種生活習慣病,魏士航提出4招逆轉對策:1.吃的恰當:採用「211餐盤飲食法」,減少碳水化物攝取,避免酒精和過多的果糖,適量補充益生菌。2.適度紓壓:要遠離壓力源,嘗試冥想、正念或呼吸法練習。3.睡眠充足: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睡前大量運動與進食。4.規律運動:增加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生成與細胞損傷。響應728「世界肝炎日」,魏士航提醒,肝病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是肝病晚期,僅剩3至6個月的壽命。特別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不僅面臨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2倍,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33%,真的不可輕忽。什麼是「211餐盤」?「211餐盤」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比例為2:1:1。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看詳細】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
-
2024-07-18 養生.運動健身
只要站得住就能做!知名教練徐棟英教你掌握超慢跑4訣竅:比散步多消耗2.5倍熱量
近年流行「超慢跑」運動,有人超慢跑半年就減掉20至30公斤。體適能教練徐棟英指出,「只要站得住就能做」,老年人或體弱者可扶著牆壁跑,以避免跌倒;年輕人如有減脂目標,可以將超慢跑穿插開合跳,每天累加運動90至120分鐘,減重效果不錯。超慢跑4要領1.前腳掌先著地,且不能太用力。2.膝蓋保持彈性微曲,即使換腳都不會伸直。3.跑步聲音愈輕量愈好。4. 小步伐,可以搭配節拍器或有節奏的音樂。消耗能量 比散步多2.5倍河堤、運動場等地方,是許多民眾會選擇的慢跑地點,但可能因為溫度高、下雨、空氣品質不佳等原因而放棄,徐棟英說,在家做超慢跑運動,不受天氣與器材影響,只要跟著節拍器,甚至還可以邊追劇、看球賽等慢慢跑。早上做超慢跑,可讓一整天的精神變好,但有睡眠障礙的人就不要太晚做,否則會影響修補人體的睡眠時間。有很多人因為跑步的強度過高而意興闌珊,但超慢跑則是身體有「不痠、不痛、不硬、不喘」等4個回饋,且消耗能量還比散步多2.5倍;心率部分,一般坐著大概心跳60至70下,原地跑則可達到90至100下,而心跳愈高、代謝愈快,就像汽車引擎轉速愈高,油量消耗就愈大。有睡眠障礙 避免太晚跑徐棟英表示,通常超慢跑沒有特定時間,早上做效率最好,全天的精神會變得很好,如果要晚上進行也可以,但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避免太晚超慢跑,因為結束後,交感神經會上升、副交感神經下降,會變得很亢奮而睡不著,反而會影響睡眠,畢竟睡眠才是人體最重要修補的時刻。不少人跟著徐棟英做超慢跑,甚至有人在3至6個月內就瘦了20、30公斤,如果覺得強度太低,建議可穿插間歇有氧運動,例如超慢跑5分鐘後開合跳,可以提高心率,若太喘就改回超慢跑,每天累計運動90至120分鐘,減重效率最好,因為有氧運動前15分鐘都在燃燒肝醣跟血糖,之後才開始減脂。防跌倒 長輩可扶牆壁跑很多血糖偏高的長者會到戶外散步,但有些人會覺得沒效果就放棄,徐棟英說,年長者或體弱者,同樣可以做超慢跑運動,只要站得起來就行,如果怕跌倒則可以扶著牆壁超慢跑,也建議可以在吃6、7分飽、休息5分鐘後就進行超慢跑,也有實驗指出,飯後不要馬上坐下並搭配有氧運動,飯後血糖會很快穩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7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有分「急性、慢性」!失眠多久沒處理,會變成慢性失眠?腦神經外科醫師傳授2大好眠撇步
累了一天,躺到床上準備睡覺,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你失眠了嗎?壓力大到睡不著、長期失眠找不到改善方法,不只無法一夜好眠造成無精打采,甚至會影響白天工作效率。而且,很多人失眠會變成習慣、甚至養出壓力,造成「失眠焦慮」! 長期下來,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等於每10個人就有1人為此所苦。到底什麼是慢性失眠?如何改善?可以吃安眠藥嗎?快由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告訴你:常見的失眠族群及狀況在門診中發現,女性和男性的失眠比例相當。但從中可以看見長輩失眠的比例較高,可能因為疾病如老人憂鬱,或是退休失去生活重心、作息改變(下午午覺睡太久等)導致。 另外,在婦產科中,也能發現懷孕、更年期等時期也特別容易引發失眠。更年期失眠的婦女不只更年期的睡眠障礙導致,還可能會遇到以下「空巢期」:孩子長大離家念書、工作,另一半變成像室友,這時就可能會有焦慮的情況。一旦焦慮再加上更年期不適,失眠就成為惡性循環。曾有位五十多歲患者有類似情況,再經過與孩子溝通後,患者的睡眠狀況有見好轉。慢性失眠是什麼?在搞懂慢性失眠前,先要了解失眠的定義: .一周當中有3天(以上)睡不好,如此狀況超過一個月,就是失眠。.一旦上述狀況超過三個月,便是「慢性失眠」。 急性失眠通常是壓力、身體不適等原因導致,若急性失眠的因素都去除,還是照樣失眠,就要找出其他可能原因,否則成為慢性失眠。很多人可能會有「失眠焦慮」的狀況,害怕晚上會睡不好、怕睡不好隔天早上沒精神...如此焦慮輪迴累積下,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吃安眠藥的注意事項許多人會靠安眠藥來緩解失眠,安眠藥適當使用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過量是否會有風險?電視劇常會看到「吃大量安眠藥輕生」的環節,但這是真的嗎? 我們常講藥物有有效劑量與致死劑量,而安眠藥的致死劑量可能需要吃到一到兩千顆藥(現在的安眠藥多是第四、第五代,而風險較大的是第三代)。所以基本上,現在的安眠藥非常安全,但也並非能隨便吃,安眠藥若合併酒精、其他藥物一起吃,也可能會有其他風險。如何緩解失眠?想要有好的睡眠,營造睡眠環境及睡前儀式很重要,以下提供兩招,幫助緩解失眠問題: 一、規律的睡眠時間:尤其對於沒有良好睡眠的人,有規律的睡眠時間很重要。 二、睡眠儀式: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儀式,如聽音樂、燈光調暗、睡前一小時洗澡、加點助眠香氛、擦乳液按摩、冥想等等。 另外,肚子餓可能也會讓我們睡不好,所以可以適時吃、喝點東西,如有些人喝牛奶可以睡得更好,但也是因人而異。 延伸閱讀: 每次5分鐘,一瘦就是一輩子!韓國運動界女神:4動作「伸展+深蹲」28天就見效 為什麼有人「更年期」很明顯,有些人卻無感?婦產科醫師:關鍵差別在這兩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1 失智.大腦健康
中年大腦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預防晚年失智症上身的5種方法
中年時的大腦健康對晚年至關重要,根據刊登在《細胞》(Cell)子刊《神經科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研究表明,40歲至50歲之間的大腦老化階段,或稱為生命階段的中年時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健康狀況。該研究作者指出,人類的大腦不會以恆定的速度改變。在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期,像是童年、青春期和老年,它們的變化就比其他時候要快得多,而中年對未來大腦健康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這跟此時大腦海馬迴的大小和腦細胞之間連結的白質其功能突然發生變化有關。所幸,研究表明,有一些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特別是在中年,會影響失智症的後期發展。專家表示,透過進行必要的生活方式改變,高達40%的病例可能是可預防。以下是對抗失智症發作的五種最佳策略:1.控制體重肥胖意味著你更有可能患有高膽固醇、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三件事都會對動脈造成損害,並導致大腦發炎加劇。另一方面,吃的東西也很重要,因為飲食會影響氧化壓力(體內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之間的不平衡會導致器官損傷)和發炎等,而發炎被發現在發病和死亡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2.充足的運動你鍛煉得越多,得到的好處就越多。研究表明,中年運動可改善晚年大腦健康。如果你難以激發自己運動的動力,也可將每星期的運動次數濃縮,只要能達到每週150分鐘運動量,即使將這些運動集中到一個3小時的時段進行,也等同於分配到六天每天半小時的效果。3.睡足至少七小時有研究表明,七小時的睡眠對中老年人來說是最佳的。那些有持續睡到七小時的人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更好。 除此之外,睡眠是最有可能降低中年憂鬱症發病率的生活干預措施,那些睡眠時間七到九個小時的人,通常可以將中年憂鬱症風險降低22%。4.減少飲酒和抽菸如果超過40歲,過度飲酒或吸菸就會增加大腦負擔,還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肝臟疾病等風險。在中年停止這樣做,則意味著你可以透過更早採取行動來減少傷害。 5.保持口腔健康口腔健康與發炎導致的失智症之間存在關聯。研究表明,引起牙齦疾病的細菌與多種形式的失智症有關,因為細菌產生的發炎物質可以從口腔通過血液進入大腦。雖然預防失智症可能更具挑戰性,但口腔衛生和使用牙線以及每天刷牙兩次很容易預防可能更嚴重影響中年健康的牙齦問題。【資料來源】.Seven ways to dementia-proof yourself in midlife.The middle-aged brain changes a lot – and it’s key to understanding dementia.Is your blood aging your brain? It might increase your dementia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