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睡眠
共找到
2888
筆 文章
-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在重病後照顧自己並且生活快樂?——回應「在疾病中,重新認識自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癌症病人的心聲」。一位罹癌病人在連續遭逢兩種癌症的打擊之後,深入地描繪她的內心世界,而得到在癌症醫院工作多年的資深精神科醫師的誠懇回應。他引經據典,與癌症病人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並能成為堅強快樂的人生勝利者。最後一位本身也是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文字工作者,介紹她與一位藝術家、兩位心理師最近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共同創作一本有關情緒的新書,希望能幫忙癌症病人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這位病人把她因為得到兩個不同的癌症所經驗的情緒、以及所領悟要「照顧自己」的心路歷程,用非常細膩的文字描寫得非常的逼真動人。最初他覺得有「一股荒謬不真實感」,後來得到第二個癌症開刀之後,她哭了。接著想到她父母,覺得她體重過重是癌症誘因而自責。最後她認為應該要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專注以未來該怎麼調整生活,該怎麼與新的自己共處。」其實每一個人遇到巨大的衝擊時,總是會有各種不同情緒出現,而且這些情緒常常是此起彼落,並且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緒同時出現。有時鎮靜,有時慌恐、失眠,有時傷心、自責、憂鬰,有時會覺得荒謬,有時會哭、有時會笑,有時候會發怒,有時會怕再受傷害。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zabeth Kubler-Ross)(1926-2004)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是美國第一位生死學大師。她研究病人面臨死亡時的感受與想法,她發現,這些病人會歷經不同的階段:先是否認(Denial),接着是忿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憂鬱(Depression),最後是接受 (Acceptance)。後來的相關研究發現這些不同的階段並不是有一定的順序,而且還會有鐘擺現象重複往返,也可能同時出現兩三個階段的情緒。後來這五個階段岀現的情绪,常被用來敘述各種面臨重大危機或壓力時的心態。這位病人經歷諸多憂慮、反思、領悟:「會……感恩」、「怕……復發」 、 「學著……接納新的自己」、「試圖……探尋世界的另一種樣貌」、「思考……每一天……對『我』有(何)意義」、「盡量……找尋快樂元素」、「只想讓自己成為『自私的』快樂的人,不再顧及別人的看法而束手束腳」。最後她語重心長的說:「最應該照顧的是自己,能夠相伴一生的也只有自己。」但是要如何照顧自己而且一生快樂呢?先看如何照顧自己。要照顧自己,表面上好像是要變成自私,只是去好好照顧自己。這個要照顧的自己,指的是身體還是內心?半世紀來的研究顯示:身體與心理是密切相關聯不分的。你去放鬆身體的肌肉,你的腦(心情) 也會放鬆;反之,你心情緊張,你的身體肌肉也不知不覺緊張起來,心跳加快。所以在面臨重大壓力事時,要運用下列幾個基本原則:1.健康飲食,不可暴飲暴食。2.避免酗酒、抽煙或使用毒品。3.按時睡眠。4.適當運動。5.恢復休閒嗜好活動,但避免浪費。6.與相知的親人好友定時相聚。7.如果情緒重大變化持續兩週以上使人無法恢復家庭生活、上學或工作時,應尋求專業人員,如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協助。再談如何一生快樂。漢朝古詩十九首有一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的腦不停的在急速轉動,不是「思前」、就是「想後」!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將這部「機器」設定在自動駕使(automatic pilot) 的操作模式中。在這狀況下我們對自己、他人及周邊環境, 都麻木無感。這樣的日子很少有快樂可言。近二、三十年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照顧自己的起點是去注意到自己的強項/天資 (Strengths/talents) 與弱點(Weaknesses)。每天用到自己的強項,就像讓鳥飛、馬奔一般,會很快樂;用這些能力去協助他人會使人更快樂。對於自己的弱點/欠缺,則不要強求,需要時願意接受別人伸出的援手及關懷。這一類的研究也發現,一個人在同一瞬間能顧及的事物不可能超過三、四項,而這時人很快就疲累不堪,而且很不快樂。當一個人能全心全力專注在他當下在做的事,時間消失了他也不知道,這時他是最快樂的!研究這個心理狀態的社會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有更深入的探討。一個人每天若能多次進入這種「心流」狀態,活得有如行雲流水那般悠然自得,當然是最快樂的。人生從未靜止,它永遠在變,所謂「無常」。這些變化可能是突然的巨大的變化,也可能是同一條路,但在不停的翻轉、改變。一個人如何在這個過程當中過得有價值、有意義而且快樂?很多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人生中不時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壓力,怎麼樣去面對壓力,然後從面對壓力的過程中,恢復過來,能夠有韌性/恢復力(Resilience), 是很重要的關鍵。 一個人平常就要覺察(感覺並觀察)自己、運用上述照顧自己的基本原則去照顧自己,要有恆、天天去做,持續提昇自己的復原力;真正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時就能及時恢復。如能在重病大難後經由感恩、疼惜撫慰自己,進而去關心協助他人,在社會上付出更多的貢獻。這時,這個人的日子就會過得更快樂而有意義。這位病人從重大病痛的經驗中己經有很多省思、領悟。祝福她能浴火重生,走向健康、平安、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
-
2020-08-12 橘世代.時尚橘
找到自己的減肥方法-謝欣穎:多喝水是不二法門
謝欣穎新片「怪胎」演出有強迫症患者,角色只要出門超過3小時就會嚴重過敏,其實她過去鼻子也有嚴重過敏,臉也爛掉,她提到片中用手指拍打搔癢部位,就是從自己的經驗得到的靈感。謝欣穎162公分體重只有40公斤左右,她很瘦卻不忌口,她說:「保持愉悅就不會變胖。」過去,她因睡眠不足,壓力大,靠著吃東西發洩,食量很大的她曾胖到50多公斤。有段時間為了瘦身,曾用錯誤減肥方式,早餐正常,其他餐只吃水果,一但嘴饞就去睡覺,她說:「每次起來頭很昏,身體告訴自己不太行。而且這招復胖很快。」而保養她認為多喝水是不二法門,她也購入氣泡機,增加自己喝水的慾望。更多精選閱讀↘↘↘。如何保持明星好身材? 林柏宏靠的是「不壓抑」。忙到沒時間健身-任容萱靠「洗澡」排毒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太熱缺水、血變稠-夏天也會腦中風!4字訣快速判斷
「腦中風冬天比較常發生嗎?」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因為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腦中風,但是炎熱的夏天也得注意,尤其年紀大的族群更要注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表示,上了年紀的人體溫適應範圍變差,因此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異常收縮便容易導致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腦中風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作息不正常,如果太晚睡或是睡眠不足,自主神經受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改變,讓人在休息時血壓卻持續升高,便容易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導致中風。而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年紀大、血管用久了,管壁容易阻塞或是損壞,沒辦法提供養分至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因此不論是冬天或是夏天,只要作息不正常或是年紀大,都可能有腦中風的風險。賴達昌表示,應維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尤其傍晚六點後最好就放鬆休息,早上等太陽出來後再起身。陳昌明則建議,就算夏天也得注意腦中風的發生,室內若是太熱便需要打開空調、出外時則可先套個薄外套先適應溫度。而若是夏天缺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也可能堵塞血管引發腦中風,因此外出時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而救治腦中風是「愈早愈好」,一旦發現半邊癱瘓、突然口齒不清或是對方不斷問同樣的問題、突然眼睛看不見、昏迷等,一定要趕快想到中風的可能性,盡快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以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盡快送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2 新聞.健康知識+
立秋後要注意些什麼?這幾點很重要
立秋剛過,盛夏餘熱未消,許多地方仍處於高溫高濕天氣之中。天津市中醫一附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孫慶提示,市民要謹防「秋老虎」發威,避熱納涼很重要,防曬防中暑依然不能鬆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市民要注意換季養肺,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警惕早晚溫差立秋時節,依然會有一段炎熱天氣,被人們稱為「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食品。但從立秋後,晴熱高溫會逐漸緩和,人們會逐漸感到涼爽,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注重潤肺去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易傷肺,宜潤燥、養陰、潤肺。適當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還可進食酸味的食物以收斂肺氣,如橘子、檸檬、柚子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瀉肺氣。另外,立秋時暑熱未消盡,還需適當服食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百合等,以消暑斂汗,健脾開胃。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像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避免傷風感冒立秋後,白天高熱的溫度到了晚上就會變得涼爽起來,同時早晚的溫差如果過大,易感冒。有些人習慣在家將空調溫度調得比較低,夜晚睡眠時寒氣入侵,體質下降,很容易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立秋過後,夜間盡量少用空調。尤其是在幾場秋雨過後並出現氣溫驟降時,夏天時人體有內熱再加之受涼,人們極易傷風感冒,應及時增減衣物,並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感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相對抗病能力差,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也差,因此要特別注意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感染。(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1 橘世代.健康橘
56歲郭子乾「跑馬養健康」一跑12年,身體減齡10歲
今年56歲的郭子乾維持長年運動的習慣,因為身在演藝圈,不僅三餐不定時,便當又多高油高鹽,睡眠也無法正常,三高容易跟著上身,他又有糖尿病的家族病史,有次看到健檢報告有紅字出現,讓他立刻出現警覺心,他不想這麼早就被藥物控制。於是聽從醫師建議,以運動來延緩疾病的發生,開始了長達12年的慢跑生涯。他是馬拉松常客,即便工作忙碌,仍不忘抽空慢跑,這一跑就是12年。而他的身體年齡也比實際年齡足足年輕了10歲,尤其是他的血脂血糖也跟著下降,健檢從此再也沒出現過紅字,為了健康,他也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早晚都會各量一次,他發現情緒保持穩定,血壓也比較平穩,所以會盡量避免情緒太激動。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換下白袍起步跑!64歲院長征戰馬拉松,獎牌掛滿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共
9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