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搜尋
發燒
共找到
3058
筆 文章
-
-
2020-08-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罷免+補選花費2.8億 戴口罩、量額溫才能投票
高雄市長補選投票今天登場,天氣不錯,疫情警報未解除,規定民眾必須戴口罩投票,進入投票所配合量體溫、手部消毒,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民眾不得進入投票所投票或參觀開票。昨天高雄下午至晚間下起滂沱大雨,今天放晴,但投票第一個小時,看起來投票情況還不踴躍,預估中午過後,出門投票者才會增多。高雄市選委會也說,有發燒症狀選民前往投票時,須登記姓名及聯絡方式,並戴手套由工作人員引導至專用遮屏投票。參觀開票採實聯制,高規格防疫措施,要讓民眾可以安心投票。高雄市長補選投票時間為上午8點至下午4點,投票要攜帶印章、身分證、投票通知單。選舉人可以帶其照顧的6歲以下兒童進入投票所。投票日這天,高雄市公有路邊及路外平面停車場暫停收費。中選會表示,8月15日零時起,禁止透過臉書、LINE等社群媒體或網路論壇發表或轉貼競助選相關資訊,包括文字、圖畫、影音或符號等,或涉及發布、報導、散布、評論或引述候選人或選舉民調,否則將處以新台幣50萬元以上罰鍰。高雄市民政局代理局長兼選委會總幹事駱邦吉說,這次市長補選選舉人數為230萬1597人,全市38個行政區,以鳳山區29萬4369人最多,最少是茂林區1524人。這次補選投票首投族為6411人,首次投市長選票者5萬5187人。20至29歲有35萬6711人,30歲至39歲有40萬3989人。高雄市民政局估算,6月6日辦理罷免投票花費經費約1億1000多萬元,8月15日市長補選初估1億6000多萬元,兩項總加約2億8000萬元。選委會表示,高雄市長補選設置1823個投開票所,相較於今年6月6日的罷免投票,有少部分設置地點變動,為方便選舉人查詢投開票所地點,建置投開票所查詢系統。選舉人可至高雄市選委會或中選會官網使用此查詢系統(網址https://polling.cec.gov.tw)。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意妥明」是什麼藥?為什麼不能跟酒精一起服用?
什麼是『意妥明』?意妥明(Clotiapine)是一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屬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經常用於思覺失調症、重度情感型異常、重度憂鬱、躁鬱病之躁期、戒斷徵侯群、焦慮型精神異常…….等疾患。『意妥明』的作用機轉可通過阻斷大腦中幾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而起作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包括:多巴胺受體(Dopamine type 4 receptors)、血清素受體(Serotonin type 2 receptors)、腎上腺素受體(Norepinephrine receptors)、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s)、組織胺受體(Histamine receptors)。『意妥明』的副作用由於意妥明會抑制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因此產生頭痛、嗜睡、噁心、便秘、口乾、流涎增加、頭暈、震顫、心律變快、出汗增多、體重增加、視力問題、發燒……等副作用。服用『意妥明』期間應該避免…..1. 避免喝酒:由於酒精亦具有神經抑制作用,二者併用將會加重上述副作用,而發生危險。2. 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3. 避免駕駛或從事危險活動,因為頭暈或嗜睡會導致跌倒、事故或嚴重傷害。4. 避免從坐著或躺著的姿勢站起來太快,否則可能會感到頭暈。服用『意妥明』期間應注意事項『意妥明』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尤其是高劑量時,若出現下列情況,須盡速返診,並告知醫師。1. 臉部肌肉不受控制2. 癲癇發作3. 嚴重便秘4. 噁心、嘔吐、胃痛、腹脹5. 胸痛、心跳加速或劇烈跳動、心跳緩慢、呼吸急促、突然頭暈6. 食慾不振、胃痛(右上方腹痛)、疲倦、瘙癢、尿液顏色過深、黃疸7. 肌肉過度僵硬、發燒、出汗、精神錯亂、震顫8. 突然咳嗽、氣喘、呼吸急促、咳血提醒您,不論服用任何藥物,服藥期間,切勿服用酒精,以免產生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
-
2020-08-12 科別.感染科
新增2例日本腦炎 一人口齒不清
國內上周新增兩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分別為南投縣埔里鎮40多歲男性、屏東縣屏東市50多歲女性,兩人都因意識不清被送至加護病房搶救。其中40多歲男性口齒不清、講話不「輪轉」,明明腦中想說這句話,嘴巴卻不聽使喚,說不出話。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兩人發病日分別為7月23日及28日,出現發燒、頭痛、步態不穩、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後確診,目前兩人皆住院治療中,50歲多歲女性仍在加護病房。郭宏偉說,2名確診個案居住地或活動地均有豬舍、鴿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2人於住家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及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節,6至7月為流行高峰,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迄今共21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桃園市4例;新北市、南投縣及屏東縣各3例;台中市、彰化縣、高雄市各2例;嘉義縣及台南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郭宏偉指出,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無明顯症狀,少數人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盡量避免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含敵避或派卡瑞丁成分防蚊藥劑。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如自覺有感染風險,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0-08-12 科別.感染科
新增2例日腦病例 40多歲男性突然「有口難言」送加護病房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上周新增2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南投縣埔里鎮40多歲男性、屏東縣屏東市50多歲女性,兩人都因出現意識不清等症狀,送至加護病房搶救,其中40多歲男性甚至口齒不清、講話不「輪轉」,明明腦中想說這句話,嘴巴卻不聽使喚,說不出話。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兩人發病日分別為7月23日(投縣埔里鎮)及7月28日(屏東縣屏東市),分別有發燒、頭痛、步態不穩、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後確診。目前兩人仍在住院治療,其中50歲多歲女性仍在加護病房。郭宏偉說,2名確診個案居住地或活動地均有豬舍、鴿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2人於住家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及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迄今共21例確診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桃園市4例;新北市、南投縣及屏東縣各3例;台中市、彰化縣、高雄市各2例;嘉義縣及台南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數分別為16、22、34及20例,郭宏偉說,今年同期病例數與過去九年持平,每年5至10月為流行季節,6至7月為流行高峰;各縣市多曾出現散發病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郭宏偉提醒,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如自覺有感染風險,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儘量避免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含敵避或派卡瑞丁成分防蚊藥劑。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並非中藥才有鉛中毒疑慮 專家提醒鉛汙染存在日常生活
前幾天傳出新聞,台中市議員因為長期服用添加了硃砂的中藥,所以造成體內的鉛累積過高,造成不適的症狀。一時之間讓大家對中藥憂心忡忡。其實,鉛是從很久遠以來就長期運用的一種重金屬,因為鉛好開採,又具有密度高、延展性高、柔軟好成形,熔點相對較低、而且不易氧化等特性,所以特別受到人類長期而廣泛的應用。鉛用在製作各種器物,如與銅製為合金銅器、水管、水晶玻璃、鉛酸電池、油漆、含鉛汽油等等,所以可以說鉛一直在人的周圍無所不在。一直到近年來才注意到它的毒性,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老人失智,並會造成骨質異常以及傷害內臟如腎臟還會造成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生殖問題並影響兒童智商。因此也才從20世紀開始逐漸減少或禁止鉛的使用,像台灣直到2000年初才完全禁用含鉛汽油。所以很難想像,人類之前到底遭受了多久鉛的荼毒。不過說到鉛的危害,歷史上最有名的案例應該是羅馬帝國的淪亡了。許多歷史與考古學家相信「鉛中毒滅了整個羅馬帝國」。這又怎麼說呢?羅馬人可能長期飽受慢性鉛中毒之苦,所以可能身體並不健康,而精神上也出現狂亂貴公子的狀態、或是生不出小孩、或是生出來的小孩智力出現問題、或是容易夭折。後世研究分析這鉛中毒的來源主要有二:1.紅酒羅馬帝國的民眾承襲希臘文化,熱愛葡萄酒是舉世皆知,上自王公貴族、下自市民商人都愛喝酒,不僅是佐餐用,加了水也作為日常的飲料,根據研究,當時民眾一天可能要喝下2公升的葡萄酒。羅馬人相信,鉛可以讓葡萄酒更美味、也可以讓葡萄酒保存更久而不變質發酸,因此非常崇尚酒器、酒杯、釀酒器材要用鉛製的最為高級,然而,鉛是會慢慢溶出的,尤其是酒的酸性環境,溶出速度還會特別快,所以因此讓羅馬人的酒裡含有較高濃度的鉛。除此還不打緊,一個更做死的鉛來源,還是羅馬人自己刻意添加的。羅馬人承襲希臘技術,會使用鉛鍋,將葡萄汁(或酒)煮沸濃縮變成一種葡萄濃縮露,這個濃縮露叫做 Carenum, Defrutum,或是 Sapa,根據歷史記載,Carenum是將葡萄汁濃縮成原來2/3的體積,Defrutum就更濃了,是將葡萄汁(酒)濃縮成原來1/2的體積,而Sapa葡萄汁濃縮成原來1/3的體積。這種葡萄果露據說是一種藝術般的甘美,可以添加在葡萄酒裡,讓好的葡萄酒的美味更上一層樓,也可以讓劣質的葡萄酒變得可以入口,更可以讓葡萄酒可以保存更久;這種果露也普遍可以用在菜餚裡,讓乳豬、鴨肉、魚肉更鮮美、更耐放,所以羅馬軍團還會把肉或水果用這種果露醃漬起來,以利於行軍保存。而在熬製過程中,鉛鍋底還會留下很多白色的粉末,這種白色的粉末更是充滿了甜味,羅馬人把他們當成珍貴的代糖使用。然而,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果露或是白色代糖是不折不扣的黑心食品添加物,因為這甜美的黑暗秘密,就是醋酸鉛。在葡萄汁(酒)長時間熬煮的過程中,鍋具的鉛會釋放出來,與葡萄汁(酒)中少量的醋酸反應成醋酸鉛,醋酸鉛固然味道很甜,也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但是醋酸鉛卻是不折不扣的重金屬來源,吃多了當然會鉛中毒。而這種高級酒當然是王公貴族比較容易喝得到,所以反倒上流人士累積了更高的鉛在身體裡。於是乎,專家推論羅馬很多皇帝貴族苦於生不出子嗣;或是壽命不長,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或是精神不太正常、常有瘋狂之舉,或許與喝酒有關。如以焚城亂倫著名的暴君尼祿,就是以愛喝葡萄酒著名。歷史頻道曾經在2009年的節目中,以包鉛的鍋具複製羅馬人的這種葡萄果露做法,發現果露中的鉛含量高達29,000ppb,以台灣食品法規規定飲用水的含鉛量標準為10ppb參考,這足足高出2900倍,而以天然果汁的含鉛量標準30ppb來比較,也是高出將近1000倍。長此以往,當然是相當危險的。而這種用鉛釀酒或是添加鉛的做法,其實並沒有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而消失,而是一直流傳於中古世紀的歐洲,人們也不以為怪,只是該改添加了更方便取得的一氧化鉛。一直到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高克爾(Gockel)的醫生,發現飲用普瓦圖地區產的紅酒的人,普遍會產生腹絞痛、發燒、嚴重便秘、黃膽黃疸、四肢無力、無法言語、失去視力、精神錯亂、癱瘓甚至死亡。他判斷這種腹絞痛多發於嚴冬或是收成不好的季節之後,而這時候的酒特別需要添加一氧化鉛以提高甜度、掩蓋酒的不良風味,所以推斷這個怪病與鉛有關。奧騰堡公爵接受了他的觀點,開始禁止在葡萄酒裡添加鉛的做法,所以才讓這個風氣慢慢消失。但是考古學家在沈船裡發現中古世紀保存下來的酒,發現裡面仍有數百ppb的鉛含量,只能告訴我們,黑心添加物不會馬上消失,而鉛放個幾百年也不會消失。2. 鉛水管羅馬帝國的水利建設超越整個世代,很多甚至延用到當代。只是羅馬時代就已經採用用鉛包覆的水管了,而我們喝的水,因為裡面有溶解微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是呈現微酸性的,有利於鉛的溶出,所以這種鉛管日積月累之下,也會釋放鉛到水裡面,造成人體攝取到鉛。只是這樣的溶出量當然較低,比不上從酒喝來的量。學者Nriagu曾經估計,羅馬人每天大概攝取了250微克的鉛,其中從酒來的佔了180微克,其他的小部分才是從水等地方來。不過我們不能笑話羅馬人,因為直到今日,我們台灣的自來水還在用鉛管!2018年台北市長柯P還因此被修理過,【食安話題的膝反射-柯P與鉛水】台北市長柯文哲2018年5月23日時在自己的臉書直播中,談到鉛管更換的議題時表示,因為台北市很多水管還是含鉛的材質,而鉛中毒問題很大,尤其是「流量比較低的鉛水管,更容易含量過高而造成鉛中毒」所以說出一句「台灣瘋子太多,是不是鉛水喝太多?」這句話說出的隔日,媒體就大肆報導,柯文哲第二天回應,「自己講的都是真的」,鉛中毒確實「會影響神經發展」、「會發神經」。不過他也解釋,「問題沒有那麼嚴重;要喝很多才會這樣」。韋恩認為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只要談到疑似毒化物時,大家就用本能的反射性反應去談它。這個膝反射模式是,某項汙染物被拿出來談時,所謂專家(通常是毒物科醫師、名嘴、教主等等)就會說反射式的說「某某某有毒,吃了會得XXX病」,然後媒體就會大肆渲染,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但是,其實他們通常不會講出的後半段是,其實吃某種東西要得病的條件是,必須要每天吃很大量,然後還要累積很久。就像柯P第二天才補充說的「問題沒有那麼嚴重;要喝很多才會這樣」。有學者Nriagu曾經估計,羅馬人每天大概攝取了250微克的鉛,其中從酒來的佔了180微克,其他的小部分才是從水等地方來,這樣造成羅馬人的血鉛到達50微克/100毫升的高量。而現在各國鉛的警戒標準是血鉛不得超過10微克/100毫升,所以可以說,羅馬人普遍有鉛中毒的可能。從另外的考古生化學家的研究也可以發現,羅馬時期人們骨骼裡的鉛含量非常高。英國學者分析同一地點挖掘出來的骨骼,但是時間從新石器時代到中古時代晚期的不同年代後發現,羅馬時代之前(新石器、銅器、鐵器)時代的骨骼含鉛量相對較低,低於目前WHO建議標準(兒童骨骼中的鉛不應超過1毫克/公斤)。而到了羅馬時期,樣本裡的鉛含量就提高到中位數3.61毫克/公斤,而有的樣本竟然高達22毫克/公斤,這已經超過WHO認定鉛中毒等級(10毫克/公斤)的兩倍了。這骨骼含鉛的趨勢過了羅馬時期又大幅下降,直到中古世紀晚期才又升高。所以我想這也是古代羅馬人感嘆「為什麼奴隸吃的比主人差,但是往往比較健康,活得也比較久」我想這跟少喝葡萄酒不無關係,當然跟奴隸有運動、不過胖也有很大的貢獻。鉛的代謝排除不是很容易,所以我們能做的還是盡量避免鉛的汙染,所以食安管理上重金屬汙染特別是重點,此外也要注意食品容器得減少鉛的存在,像以前會用水晶玻璃盛酒,現在知道水晶玻璃是一種鉛玻璃,會有鉛汙染的風險,所以應該都避免掉了。此外避免含鉛塗料、做好電池回收等等,都與我們自身的安全有關,因為鉛中毒,不僅傷害內臟與大腦,還會禍延下一代,不可不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再現搶購潮 美廉社備妥5萬盒開放預購
近期新冠肺炎案例又見升溫,民眾憂心疫情再度爆發,預防性自保意識重燃,口罩再現搶購潮。美廉社積極協調供應商備貨,8月13日起將開放預購,5天後可取貨。美廉社表示,近日購買口罩的民眾突然增加,光是上周,口罩銷量成長超過3-4倍,為了維持穩定供貨,自口罩開放自由買賣以來,每周進貨數千盒,平均可銷售七成以上,民眾單月搶購近六萬盒,而國際疫情持續發燒,確診案例居高不下,美廉社也持續協調供應商備貨,確保貨量及出貨狀況。美廉社表示,為了讓更多需要的人能買到,將開放醫用口罩預購,8月13日-8月25日期間不限身分,就可以259元的金額預購南六醫用口罩(50入/盒),訂購完成後5日即可到原門市取貨,每人最多限購5盒,全台限量5萬盒。
-
2020-08-08 科別.腦部.神經
造成年輕族群失能主因!專家建議,擺脫「偏頭痛」靠這招
頭痛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病症,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大概有7成的人在過去1年內曾發生頭痛,有1成的人經歷令人難以忍受的頭痛,而最後診斷為腦瘤的只有少數人。由此可知,頭痛雖是個頻繁的症狀,但真正嚴重的只是極為少數。根據國際頭痛協會最新頭痛分類標準,將頭痛分成兩類。一是原發性頭痛,沒有其他致病原因,約9成的頭痛病人屬於此類,包括偏頭痛、緊縮型、叢發性及其他原發性頭痛;二是次發性頭痛,續發於其他疾病造成的頭痛,如腦內結構性病變(外傷、血管疾患、腫瘤…)、感染、藥物或其他身體疾病。區分頭痛類型 「S•N•O•O•P」來幫忙而如何區分頭痛類型呢?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通常會先進行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接下來再依病人狀況來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等,來排除可能的次發性原因。他建議,也可藉由口訣「S•N•O•O•P」協助排除,而若是有以下這些情況,則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Symptoms症狀:頭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或全身倦怠等。Neurological神經學症狀或徵象:頭痛合併意識改變、手腳無力、言語不清等症狀。Onset發作樣式:突然而立即的發生劇痛。Older年紀較大的病人:出現新產生或漸漸惡化之頭痛。Previous原本舊有的頭痛其發作頻率、強度、時間、特徵改變。偏頭痛發作的病程進展 分成4階段林冠宏指出,偏頭痛是原發性頭痛的其中一種。國人因頭痛就醫的患者,約有6成被診斷為偏頭痛;大於15歲成年人中,估計約1成的人有偏頭痛,女性為男性的3倍。偏頭痛發作時,除了頭痛難耐外,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患者平均每週約有4~8小時因劇痛而無法工作,嚴重干擾生活品質。林冠宏解釋,偏頭痛發作可分4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前驅症狀期,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天,有憂鬱、躁動不安、疲勞、打呵欠、頻尿、噁心、失眠等。第二階段為預兆期,時間約5~60分鐘,有閃光、視力喪失、身體麻木、臉部麻木、無法言語等。第三階段為發作期,時間為4~72小時,有單側頭痛、噁心、嘔吐、食慾減低、怕光、怕吵等。第四階段為發作後期,時間為24~48小時,有注意力變差、筋疲力盡、憂鬱情緒、欣快感。偏頭痛如何分類 有預兆沒預兆很重要偏頭痛依預兆的有無,可分成:無預兆偏頭痛(約占8成5)、預兆偏頭痛(約占1成5)。無預兆偏頭痛:若病人有頭痛發作≧5次,持續時間介於4~72小時,頭痛特徵為單側、脈動性(如同心臟搏動)、中至重度疼痛(影響日常生活)、運動或走路會加劇、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且沒有其他原因可解釋,則可診斷為無預兆偏頭痛。預兆偏頭痛:若病人有頭痛發作≧2次,且伴隨完全可逆的預兆,則可診斷為預兆偏頭痛。林冠宏說,偏頭痛依發作天數的多少可以分成陣發性偏頭痛(約占9成)及慢性偏頭痛(約占1成)。
-
2020-08-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緊南投縣宣導戴口罩 恢復衛生社交距離
南投縣是國內防疫優等生,針對近來國內疫情有趨緊的情況,縣府疫情應變會議決定,考量到縣內知名觀光景點眾多,且近期旅遊人潮明顯增加,除八大場所外,將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人潮密集、密閉空間的八大場所務必配戴口罩」相關措施,積極宣導觀光景點務必配帶口罩,並做好個人防疫衛生工作,提前確實防堵疫情擴散。副縣長陳正昇說,鄰近國家近期陸續爆發二次疫情,縣府除了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的八大場域必須配戴口罩之外,將責成相關局處持續在轄內觀光風景區,針對觀光景點旅遊人潮,加強宣導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及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並請觀光景點業者透過廣播系統,提醒民眾做好自我防疫,抵擋疫情再發。此外,縣府門禁管制、限制部分出入口進出措施,仍維持目前實名制並強制戴口罩防疫措施,現階段進出不需測量體溫,但會視疫情發展及中央政策滾動式調整防疫作為,要求民眾及縣府員工進入縣府,必配戴口罩及勤洗手。南投衛生局也提醒民眾,防疫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養成定時量體溫,肥皂勤洗手,減少觸摸眼鼻口,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若有發燒、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請務必在家休息,不要到公共場所,若有必要外出,如需就醫,請務必戴口罩並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全民一起做好防疫。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再掀搶購潮 民眾:不僅買不到還漲價
口罩再現搶購潮,不僅一罩難求,價格也節節上漲,原本成人醫療口罩一盒50片賣280元,現在已一路漲到300-350元,而且還沒有貨可賣。台南市社區藥局指出,台灣口罩從6月起開放自由買賣,雖然疫情不嚴重,但因國際疫情持續發燒,製造相關原物料持續上漲,藥局口罩進價也節節高升,從6月初的50片盒裝進價210元,到目前已經漲到260元,而目前賣價則是300-350元不等。有民眾之前到社區藥局買盒裝口罩,一盒50片280元,但本周已賣到320元,加上實名制口罩本周以來買氣增,很多人跑了好幾家藥局都買不到,「280元就已經比實名制的一片5元貴很多了,現在又漲,實名制又買不到,叫需要的人怎麼辦」。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表示,雖然進價不斷上漲,希望終端售價能維持一片6元、一盒300元,以免與實名制差太多,但確實現在實名制與盒裝口罩都難買,已向中央反應,要求要解決問題。他表示,這幾天藥局藥師都被民眾追著問口罩,甚至有藥師手邊還有盒裝口罩,只好先拆開當成實名制的口罩賣,雖然這樣不划算,為了不被罵也只能如此。據了解,南部的售價還比便宜,成人的平面口罩一盒300、兒童平面350元,兒童立體口罩則賣到450元,但北部的更貴,光是成人就飆到400多元,而且還一罩難求。
-
2020-08-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八大處所強制配戴口罩 夜市、廟宇及傳統市場都在名單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疫情依然嚴峻1800萬人確診、超過73萬人死亡,但我國境內戴口罩比例降低,指揮中心今宣布,即起民眾出入八大處務必配戴口找,含醫療照顧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場所、娛樂場所、大型活動等。陳時中表示,民眾出入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需配戴口罩,含醫療院所、人口密集機構、大眾運輸場站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車廂、賣場或市集(百貨公司、量販店、傳統市場、夜市等)、教育學習場所(補習班、K書中心等)。另外,休閒娛樂場所(電影院、音樂廳、體育館、兒童遊樂場、酒店、舞廳、夜店、酒吧、KTV、遊藝場等)、宗教場所及活動(廟宇、教會、禮拜、遶境等)時,也請佩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咳嗽禮節等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陳時中再次提醒,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14天居家檢疫,如出現疑似症狀,請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
2020-08-05 科別.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新布尼亞病毒,中國已7死 疾管署:對台幾乎無影響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之際,中國傳出逾60人感染新布尼亞病毒,也就是今年納入我國法定傳染病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已知有7人死亡。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研判,研判中國的疫情對台灣幾乎不會造成影響,目前資料仍在整理中。據報導,一名住在江蘇省南京市的60多歲女性持續發燒高達40度,也出現咳嗽、身體疲倦等症狀,就醫後醫師診斷感染新布尼亞病毒,同一家醫院今年至今已有37人感染新布尼亞病毒;安徽省今年4月以後已知有23人感染,其中5人死亡,此外,浙江省有2人感染後死亡。莊人祥說,SFTS屬於蜱媒病毒感染,因這是蜱傳播的疾病,與當地的蜱是否帶病毒有關,中國很多是農人感染,對台灣影響可說幾乎沒有,中國此病非法傳,只有研究報告及媒體報導,資料還在整理。中國大陸2011-16確診5360例,平均致死率6.4%。SFTS今年4月列為我國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起因是國內去年11月19日出現首例確定病例,患者為北部70多歲男性,因常到北部山區,突然出現發燒、嘔吐,甚至意識改變,送醫後才發現疑遭蜱蟲叮咬,導致器官衰竭,甚至住進加護病房,當初研判該有病毒蜱蟲是被候鳥帶來台灣。據疾管署資料顯示,SFTS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於2009年首度於中國發現,近年中國、日本及南韓皆有確定及死亡病例,致死率約5%至15%。疫情多在5至10月,主要發生於山區及丘陵地區,透過SFTS主要病媒長角血蜱叮咬而傳播。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民眾應避免暴露於蜱蟲孳生草叢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可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國內最近也有山友在臉書的登山社團指,遭蜱蟲「附身」拔不出來,醫師提醒,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儘快沐浴更衣,以降低感染機會。
-
2020-08-05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治療迷思!醫師是依個人喜好選擇治療方法嗎?
「醫師是依個人喜好選擇治療方法嗎?」我偶爾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事實上,醫師不會一開始就直接判斷「把它切除吧!」或是「給這名病人抗癌藥物試試看吧?」如同我在第一章談過的,切除手術的前提必須是「切掉後能痊癒嗎?若是能延長壽命的話就切除」。什麼情形的患者需要開刀?什麼情形的患者不需要開刀而是投以抗癌藥物治療?這些都是按照「指引」來決定。絕對不會是看醫師的心情或行事風格而決定。因此,投以抗癌藥物的治療也不會是按醫師的喜好來決定。而是根據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研究結果來決定「這名患者是否適合抗癌藥物?如果適合,最好的抗癌藥物是什麼?」本章節將一五一十地跟大家談談癌症的治療方法是如何決定的?首先,先介紹癌症療法的種類。談到有關癌症的治療,所有相關書籍一定會羅列「三大療法」,並以這三大療法做為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1. 手術2. 抗癌藥物(=化學療法)3. 放射線治療除此之外還有「內視鏡治療」和「免疫療法」等各種治療方法,為了讓各位更容易了解,就以前述三種療法來思考。以下先簡單說明三種療法的差異。「手術」顧名思義是指「開刀切除不好的部分」,「抗癌藥物」則是以藥物消滅癌細胞,而「放射線」即是照射放射線消滅癌細胞。無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都各有利弊,不過,接下來我將談談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將這三種治療方法互相搭配使用時,根據癌症的種類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搭配方法」。再者,「也會根據癌症發展到哪個階段進而改變其治療方式」。由於很少看到有相關書籍談論到這一點,因此,我想在這裡跟各位談一談。什麼是癌症的期數?在具體舉例說明之前,先解釋在醫學上用來表示癌症發展到哪個階段的「期數」。當我們罹患癌症時,一定會聽到醫師跟你說「你的某某癌是第X期」。期數的意思就是指「發展程度」,分0∼4期,0是最早期,4是末期。為方便讀取,通常會用阿拉伯數字的「1」「2」來記錄,不過最常用的還是羅馬數字的「Ⅰ」「Ⅱ」「Ⅲ」「Ⅳ」。一般人可能都不清楚,其實,期數會根據癌症的種類而有完全不同的規則。換言之,大腸癌有大腸癌專用的期數,胃癌有胃癌專用的期數。絕大部分都是世界通用的期數。早期癌症如何治療?那麼,「將這三種治療方法互相搭配使用時,根據癌症的種類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搭配方法」是什麼意思呢?我以我的專門領域「大腸癌的治療」來說明。假設某位病患檢查出罹患了最早期的0期大腸癌。他的癌細胞只生長在大腸的最裡面(稱做黏膜的地方)。在淋巴結或是其他臟器都沒有發現癌細胞。因此這名病患的首要治療選項是「內視鏡治療」,這是一種利用大腸鏡進行治療的方式。內視鏡起初只是一種查看腸子內部的細長型鏡頭,而現在的內視鏡搭載多項功能,其功能之一就是從鏡頭的旁邊伸出一個像是圈圈的東西,從這裡釋放出電流並切除癌細胞或是瘜肉。這個圈狀物也能再收回到鏡頭旁邊。這名病患的癌症治療就到這裡結束。之後則是每隔數個月到一年,接受大腸鏡或是CT檢查來看看是否再度復發。第Ⅲ期癌症又該如何治療?至於大腸癌第Ⅲ期的患者又該如何進行治療呢?如上圖所示,癌細胞已經深深地長進大腸壁裡,而且也已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順道一提,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時,通常還不適用於遠端轉移治療。當被診斷為第Ⅲ期時,無論是要在日本還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接受治療,醫師會建議採取的方式是手術。那麼,為什麼不能做跟第0期一樣的內視鏡治療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個理由。第一,因為癌細胞太過深入到大腸壁裡面,若是以內視鏡切除的話,會使腸子出現孔洞。腸子一旦破洞,腸子裡面的糞便會跑到整個腹腔造成腹膜炎。腹膜炎的病患,肚子會劇烈疼痛且發燒,放著不理會有致命的危險。第二個理由是,內視鏡無法切除遭到癌細胞轉移的淋巴結。但,淋巴結若是在癌細胞附近,開刀的時候就會一併摘除。如果轉移在可切除的範圍內,屬於第Ⅲ期;若是更遠的淋巴結轉移就是第Ⅳ期。手術結束後,醫師會將切除下來的腫瘤拿去做病理化驗。當化驗確定為第Ⅲ期時,會在術後的一、二個月,等身體恢復元氣時再開始使用抗癌藥物。這是因為「使用抗癌藥物會降低復發的機率」,此法也是透過大規模研究獲得的結果。因此,無論是哪一間醫院哪一個醫師,通常都會使用抗癌藥物。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不想使用抗癌藥物的患者、癌症之外還有其他疾病導致全身狀況不佳的患者。前面已舉出大腸癌第0期與第Ⅲ期的具體例子,若是其他癌症又另當別論。像這樣的治療組合,主要還是依「指引」來進行。關於指引將在下一節繼續說明。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04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我又增一新冠肺炎境外移入 菲律賓普篩後第10例現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我國又新增一名菲律賓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這是我國7月26日開始執行菲律賓入境全篩後,截至目前第10人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為50多歲女性(案476),長期居住菲律賓,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今年1月,8月2日獨自返國。莊人祥表示,個案7月30日開始發燒,未於菲律賓當地就醫,8月2日返國時填報有發燒症狀,入境量測體溫略高(37.7度)且有咳嗽、喉嚨有痰及肌肉痠痛等症狀,於機場接受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經檢驗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衛生單位正調查個案搭乘班機之前後二排旅客,以匡列接觸者。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233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萬1228例排除),其中476例確診,分別為384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待釐清。
-
2020-08-0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患尿結石易早產或提前破水 醫提醒需大量補水
夏天炎熱水份易快流失,近期因尿路結石的病人顯著增多。聖保祿醫院日前照護1位懷孕17周的尿路結石孕婦,過程為保護胎兒安全,不能使用X光、輻射照射等,經婦產科、泌尿科及麻醉科醫護團隊合作,母子均安。聖保祿醫院指出,一名家住中壢37歲的小文,婚後多年好不容易才懷孕,家人很開心要迎接新生命,不料懷孕17周的小文,卻出現發燒及右側腰痛不適,前往住家附近的婦產科診所就醫,醫師認為小文須上轉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認病因,小文轉而至醫學中心就醫,經檢查發現是尿路結石,須進行尿路碎石治療。不過醫學中心住院病床尚須等候,小文擔心病情會影響胎兒健康,希望能盡快接受尿路碎石治療,轉診至聖保祿醫院治療。聖保祿醫院泌尿科醫師張伸光表示,小文因右側輸尿管結石,造成尿路阻塞,曾高燒至39.5度,尿路結石不能輕忽,除了痛起來要人命,更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孕婦的尿路結石治療,通常要避免流產,且注意不傷害胎兒,以超音波檢查為主,無法用X光攝影確認結石位置與大小,所有用藥都要小心。張伸光和小文家人共同討論治療方式,決定捨棄常見以X光定位的體外震波碎石法,而採取輸尿管鏡碎石法,以內視鏡方法將結石擊碎,再由多喝水由人體排出體外。治療過程麻醉科選用對胎兒影響較少的麻醉藥,婦產科則隨時監測胎心音,密切觀察胎兒變化。聖保祿醫院婦產科戴維琛醫師指出,經婦產科與泌尿科密切合作,已成功治療多位孕婦尿路結石的案例,有些結石比較小,採取大量喝水及藥物輔助治療,可順利將結石排出。他說,懷孕期的泌尿結石,常發生在懷孕第5至6個月,由於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水分補充不足,尿液濃縮促進尿液中晶體沉澱,形成結石,結石會引起輸尿管阻塞,造成尿路感染風險增加10%至20%,引發早產或提前破水的機率約增加2到3倍。醫師呼籲,每個人日常都應該多喝水、多排尿,預防結石發生。懷孕時結石只要適當治療,可避免併發症,對寶寶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一旦發現腰痛、血尿、排尿疼痛、發燒等症狀出現時,應儘快就醫治療。
-
2020-08-04 科別.婦科
全球罕見…產後取出肌瘤竟是孩子3倍大 施景中嘆:真的難報母恩
台大醫院婦產科名醫施景中在臉書分享一名女子懷孕時發現長了巨大肌瘤的個案,由於擔心手術取出肌瘤可能日後難以懷孕,媽媽忍著巨大的不適,並冒著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風險,好不容易撐到孩子35周剖腹,結果取出的肌瘤重達8.7公斤,幾乎是孩子的3倍大,由於很少有類似的個案,應該可以說是罕見的全球紀錄。施景中指出,很少有產婦在剖腹生產時,同時取出巨大肌瘤(1公斤重以上就算巨大肌瘤),因為可能會有很大量的出血,危及產婦的性命,還好這個個案雖然出血量也不小,但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文獻上也沒有類似情況紀錄巨大肌瘤的重量到底是多少,這個個案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媽媽最近並寄來寶寶的照片,讓施景中相當感慨,並以「被五指山壓住的孫悟空」形容寶寶當初在媽媽肚子裡時,被巨大的肌瘤壓到幾乎沒有生長空間,沒想到孫悟空竟然能長得活潑可愛。這名孕婦是因為呼吸困難及發燒到台大急診就醫,發現肚子裡有巨大肌瘤,施景中表示,過去也曾看過孕婦肚子裡有巨大肌瘤,但是都沒有這麼大,到懷孕後期時,肌瘤長到40公分以上,從超音波來看,胎兒被擠在腹部的角落,巨大的肌瘤幾乎占滿整個腹腔。施景中原本擔心是惡性肌瘤,想勸孕婦放棄懷孕,而且就算是良性的,這麼大胎兒根本沒有生長空間,可能稍微長大一點就流產,但這是孕婦的第一胎,擔心萬一是惡性肌瘤,子宮一定會拿掉,以後就沒有再懷孕的可能。後來又考慮先拿掉肌瘤,但因為子宮留有疤痕,可能懷孕到一半,子宮會破掉,一樣非常危險,夫妻兩考慮了許久,因為很想要有孩子,最後決定要冒險繼續懷孕。施景中表示,當時自己根本沒有信心,但因為夫妻很堅決,而讓他決定陪著兩人走下去,原本打算懷孕到28到32周間,孩子成熟一點就先剖腹,後來沒想到竟然撐到35周。懷孕過程中,巨大的腫瘤不斷壓迫著媽媽,腹壓太高,根本就沒辦法進食,甚至平躺都會呼吸困難,一般產婦都是隨著孕程體重增加,她卻是愈來愈瘦,也讓施景中擔心是惡性腫瘤。剖腹當天,台大出動婦產團隊,開刀房裡擠滿了醫護人員,醫師從腋下到近胯下,開了一個大大的傷口,才順利把孩子生出來,兩個月後又摘除肌瘤,確定是良性肌瘤合併腐爛退化,當時肌瘤已經沒有懷孕時荷爾蒙的刺激,變小許多,但仍有8.4公斤重,相當驚人。施景中表示,媽媽在懷孕當中所吃的苦,讓他想到佛陀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實在感觸良多。
-
2020-08-01 科別.消化系統
肚子痛在哪個部位,疾病差很大!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
腹部聚集了相當多的器官在其中,但腹痛時民眾往往第一個反應就是吃壞肚子,也因此忽略了緊急重大疾病而延誤就醫的消息時有所聞。正因為腹部當中有非常多的器官,也因此出現疼痛等不適時,應留意疼痛的位置,適時前往就醫。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雖因飲食造成吃壞肚子等狀況都有可能在腹部各處出現疼痛,且未必每一種腹部不適都需要立即就醫,但腹部集合了各種器官,各種疾病都有可能,許多問題若拖延了反而可能讓病情更加嚴重,因此當腹部出現不適時,可先將腹部想像成9宮格,以第一人稱做初步判斷。但若有出現強烈的不適、急性疼痛等,不論如何都建議盡早就醫。上腹疼痛:上腹器官較多,若腹痛情況出現於上腹,民眾較難判斷,且通常並不單純,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右上腹疼痛:可能是肝、膽、十二指腸的問題,如膽囊炎、膽絞痛、十二指腸發炎等。中上腹疼痛:可能是胃、十二指腸前端、胰臟發炎、潰瘍等問題。左上腹疼痛:可能是胃的左端、脾臟等問題,而胰臟也有些許跨足到左上腹。此處出現問題可思考是否腹部近日曾有受到撞擊,因為也有可能是脾臟破裂的可能。中腹疼痛(肚臍周圍):中腹主要器官為大腸和小腸,吃壞肚子等腹痛情況,通常會出現於此處,但也未必就是吃壞肚子,也有可能是深層肌肉疼痛,或腸道發炎、癌症等問題,若有疑慮也應盡早就醫。而盲腸炎初期,也很常出現在肚臍附近的位置。下腹疼痛:下腹主器官也相較中腹較多,除了腸道也有膀胱、腎臟、盲腸、闌尾等,以及子宮、卵巢等女性特有器官,因此女性在非生理期等正常情況下出現疼痛,需多加留意可能為婦科疾病。而也因為腸道主要分布也有跨足到下腹,因此疼痛常被誤以為是單純的吃壞肚子,如最常被誤會但發炎起來嚴重足以致命的盲腸炎。因此下腹若有出現強烈不適,更應提高警覺。右下腹疼痛:可能為盲腸、腎臟、婦科疾病等問題,且為盲腸炎最常出現的位置。此處出現疼痛,若為盲腸炎通常已經是中後期,不容輕忽,日前知名港星吳彥祖,就曾因將此處腹痛誤以為是吃壞肚子,經急救檢查發現為盲腸炎,險些因延誤就醫而喪命。另一個可能則常見是腎結石,腎結石在初期時通常在腎臟上方,較不易有疼痛感,因此若出現疼痛通常是已掉入下端,較為嚴重,容易阻塞。中下腹疼痛:可能為大腸、直腸、婦科疾病等問題皆有可能,而若膀胱若有排尿滯留等情況也會在此出現疼痛。左下方腹痛:可能為乙狀結腸、婦科疾病、便秘、憩室炎等問題。此處可說是大腸較尾端的位置,因此輕微的便秘常見會在此出現疼痛,而若便秘較為嚴重者,當然就有可能跨足到其他腹部區域。而若有輕微便秘情況者,也可以試試適度按摩輕推左下腹,或許能有些許幫助。位置不定的腹痛:除了上述通常較為固定的疼痛位置,腹部的疼痛也有可能會出現移動式的疼痛,例如吃壞肚子,若飲食不潔食物可能在胃部就開始對身體造成不良反應,接下來幾乎遍布腹部的腸道就都有可能各處陸續出現問題。盲腸雖主要位於右下腹,但因其為「懸吊式」的器官,因此盲腸炎也有可能因各人不同疼痛的位置也不同。憩室炎通常出現在左下腹,但因腸道分布廣的關係,也有可能移動到腹部其他位置。腸道發炎、癌症等造成的疼痛,也可能因腸道分布較廣,各區域都有可能出現,而此原因所造成的疼痛,常見也會合併發燒、血便等症狀。需立即就醫的腹痛:除了前述各區所介紹的腹痛外,王威傑醫師也表示,許多民眾在出現腹痛時通常往往會觀察個幾天,但若出現了按壓後手放開會出現特別不適的反彈痛、腹部不明原因僵硬的腹壁僵直、不同以往的異常劇痛、冒冷汗、喘、黑便、吐出膽汁、合併連續發燒三天者等情況,不論是在哪一區出現的腹痛都應立即就醫,因為此類型情況往往較為嚴重、危及,例如器官破裂、器官血管破裂等。需特別留意腹痛情況:王威傑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像是糖尿病等特殊情況的患者,常見會有痛覺能力感覺不敏銳的情況,甚至根本感覺不到,容易忽略掉腹痛的警報,且不只是腹痛,其他地方也都有可能,若是情況較為嚴重的情況也被忽略掉,就有可能在不自覺中身處致命的危機當中,不能大意。而開刀者在開刀結束後,或車禍等撞擊者,三天至一週內也應留意腹部疼痛。(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嗆傷釀肺炎 醫師籲長者慎防嗆咳
前總統李登輝2月8日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近半年,日前傳出狀況危急,台北榮總因無家屬授權不便對外發言,僅表示,李登輝身體狀況不理想,臥床半年,病情起起伏伏,但還不到外界傳聞程度。而長者因器官退化、虛弱或是疾病,如中風、帕金森氏症等,會有吞嚥困難問題,於進食時造成嗆咳、吸入性肺炎等。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吸入性肺炎在老人家常見且致死率高,因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就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有兩成於每周至少三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每十名高齡者約有一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僅管很多人都會可能發生嗆咳情形,但彭莉甯表示,年輕人免疫力高且容易將食物咳出來,老人家在生病的狀況下,更多功能都會變差,包括吞嚥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把物質清掉,也有些老人家因為感官功能下降,不知道自己有嗆咳的狀況,沒有咳嗽反應,也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和其他肺部感染治療方式大致相同,但因為吸入性肺炎少以明顯的發燒或咳嗽表現,照護者可能沒有發現,也會影響及時就醫。因此提醒,若是發現老人家容易累、突然不想吃東西、活動力和意識功能下降,便可能是個警訊。彭莉甯提醒,避免長者發生吸入性肺炎,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另外,也要避免讓長者以半斜坐的方式,坐直吃減少進食嗆咳的機會。
-
2020-07-29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檢查 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
71歲許姓男患者多年前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急尿與尿不乾淨的情況,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開始定期至泌尿科門診就醫,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體內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 持續緩慢升高,但肛門指診沒有發現硬塊,在北部醫院進行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雖然兩次結果都是良性,但在第二次切片後,因為感染而高燒不退,還引發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一週,他對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出現陰影;後來到童綜合醫院就醫,以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降低感染機率。童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說明,患者指數上升速度快,每年PSA 上升超過0.75 ng/ml,且肛門指診摸不到硬塊不代表沒有癌症,建議對方進行切片檢查,但患者拒絕並告知疑慮,呂謹亨解釋說明,除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外,童綜合醫院目前新引進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可以針對MRI影像懷疑腫瘤的位置做精準切片,且切片是經由會陰部而不是直腸,所以大大降低術後感染機率。經醫病間溝通後,患者同意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檢查。切片過程發現患者腫瘤位置在攝護腺前方偏頂端處,是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較難取樣的地方,剛好藉由新式的定位儀器,精準切到腫瘤組織,切下來的病理報告確診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後經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成功完整切除攝護腺腫瘤,並保留神經,維持了正常的解尿及性功能。呂謹亨表示,傳統攝護腺癌病理診斷,是使用經直腸超音波做12針隨機切片,不一定能切到腫瘤的位置,診斷率約僅三成,尤其是腫瘤如果在較難切片的位置,如個案是在攝護腺的前端或頂部,就難以診斷;傳統式切片因直腸有許多腸內菌,易由切片的路徑感染攝護腺,也可能有術後直腸出血、發燒甚至感染性敗血症的風險。為避免併發症發生風險,攝護腺診斷方式不斷改善,目前除了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也可選擇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這種新式的切片診斷方式,針對MRI影像腫瘤位置精準切片,診斷率大幅提高到九成左右,且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此外,因為經會陰而非經直腸切片,所以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
-
2020-07-29 科別.感染科
日本腦炎流行高峰 醫師:蚊子感染終生帶原需謹慎防蚊
現為日本腦炎的高峰期,在我國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桃園市現有3例確診個案,醫師表示,蚊子一旦被感染則終生帶原,提醒民眾平時出門就要加強防蚊措施。日前有一名王姓女子因工作關係常待在戶外,戶外蚊蟲又較多,屬於高風險環境,近日身體出現發燒、頭痛、活動虛弱、口齒不清、意識改變等症狀,到院就診檢查。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黃玉晴表示,經腦部電腦斷層發現腦病變及中風,其症狀高度懷疑為腦膜炎經由腰椎穿刺,檢驗報告確診為日本腦炎,後續透過抗病毒藥物及相關治療後逐漸恢復,目前已出院,同住者並沒有疑似症狀。如何預防日本腦炎?桃園醫院護理師劉宇婕指出,常見的病媒蚊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棲息在吸血源附近的草叢、盆栽、貯水槽、菜園或池塘等積水處,吸血高峰為清晨及黃昏時段,提醒民眾平時應加強防蚊措施。劉宇婕建議,外出活動時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要避免在高峰時段到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檢查居家有無積水容器,或者使用合格的防蚊液,都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
2020-07-29 科別.婦科
如廁後擦拭「方向」該怎麼擦?擦錯恐泌尿道反覆感染甚至敗血症
妳大小便後,用衛生紙擦拭的方向正確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指出,天氣炎熱,泌尿道感染明顯變多,許多女生少喝水、常憋尿,大小便後擦拭方式錯誤,以致泌尿道反覆感染,若更嚴重,病菌感染腎臟,還可能引發敗血症。50歲陳姓女子罹患糖尿病多年,且有急性膀胱炎病史,她自訴,因為工作忙碌,而少喝水,少上廁所,就醫前1周小便灼熱、頻尿、急尿感,因症狀不嚴重,因此並未就醫。初始症狀時好時壞,不料,就醫前1天晚上,急尿、疼痛持續,左側腰痛,且有發燒情況,隔天一早緊急至急診就醫,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合併左側腎盂腎炎,需住院治療。急診的尿液與血液細菌培養長出相同細菌,且合併菌血症,更延長住院時間。柯明中指出,急性膀胱炎屬於上行性感染,病菌從會陰部肛門附近細菌污染尿道口,進入尿道後再往上進入膀胱引發感染。並非細菌進入膀胱,就會引發感染,這與抵抗力、病菌毒性、及其在膀胱內存留的時間和繁殖數量有關。確診膀胱炎,並不困難,因為症狀典型,包括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且透過尿液檢驗、細菌培養通常不難找出致病菌。在治療上,初次感染者用藥1至3天,若是多次感染,則用藥須7至10天。會陰部衛生不佳、排尿習慣不良都增加發炎風險。柯明中說,「預防勝於治療」,女性大小便後,應由前向後擦拭,以免肛門附近的細菌被帶到尿道口。此外,平常應該注意尿道口、陰道口、及肛門等局部衛生,盡量穿著透氣、吸汗的內褲保持局部乾燥清潔,以減少細菌繁殖,生理期棉墊應勤更換。平常應該多喝水、少憋尿,才能避免泌尿道感染細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移工自台返泰確診 學者建議全廠員工做核酸普篩
一名泰籍移工自台返泰後確診新冠肺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建議要有移工防疫計畫,此確診移工的工廠、宿舍要分艙分流,全廠員工和確診移工的接觸者都要核酸普篩。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說明會,邀請專家學者說明疫情發展。詹長權表示,日前在台灣就讀的日本女學生、在台灣工作的泰籍移工返回母國後確診,可能代表台灣社區有潛在無症狀個案的威脅,他認為外籍學生與移工都有集中檢疫的必要,且出入境台灣也必須檢測,台灣對於外籍學生和外籍人士的數位檢疫追蹤也應加強。詹長權也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勞動部要有移工防疫計畫,比較急迫的是此確診移工的工廠、宿舍要分艙分流,宿舍朝單人、單房、單衛浴規劃,全廠員工和確診移工的接觸者都要核酸普篩;另外也建議未來移工出入境都要核酸普篩,並全面檢查移工居住環境安全衛生,現有移工應進行血清抗體調查。詹長權提到,流感可能流行期間是秋天到春天,COVID-19疫情到冬天可能會再惡化,未來可能會面臨COVID-19和流感的雙重威脅,加上兩者有許多共同症狀,如發燒、咳嗽、咽喉痛等,不易區分,因此未來可能需要可同時檢測COVID-19和流感的多重檢驗試劑。目前包括英國、美國等許多國家投入疫苗研發,詹長權表示,台灣在疫苗研發上必須參加國際隊,與國際聯盟連結,否則可能面臨疫苗研發進度落後國際、有效疫苗無法購得、國產疫苗無法認證、自產量不足等問題,「疫苗是國家安全議題」,應該由總統出面解決。
-
2020-07-28 科別.泌尿腎臟
上班常憋尿引腰痛 醫師提醒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
天氣炎熱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時節,特別是女性,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更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感染後常出現解尿灼熱、疼痛、頻尿、下腹部痛、後腰部酸痛等,影響生活品質。桃園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丁瑞聰指出,近日一名35歲的張姓女士因腰痛到院就診,經詢問下發現,張女士上班忙碌有長期有憋尿的情形,導致細菌感染,近期引發泌尿道感染。丁瑞聰解釋,泌尿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泌尿道感染是細菌侵入人體泌尿道系統的感染,由於女性尿道口到膀胱僅距離3至4公分,細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較易從尿道進入膀胱,導致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丁瑞聰表示,泌尿道感染也常見於憋尿、飲水量少、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如廁後擦拭方向錯誤都可能引起泌尿道感,常見症狀包括解尿時會有灼熱感、疼痛、頻尿、小便混濁情形,下腹部痛、後腰部酸痛、噁心和嘔吐等,都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狀之一,若有發燒情形應盡快就醫。丁瑞聰說,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抗生素為主,正確使用抗生素可減少復發情形,治療時間從3至14天不等,若患者沒有水分的禁忌,可以大量飲水,加快痊癒的速度。桃園醫院護理師王韡儒提醒,尿道炎常見並容易復發,可藉日常保健來降低發生率,可穿棉質內褲、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採淋浴避免盆浴、保持清潔及乾燥。每日水分應攝取2000至3000C.C.,一般寶特瓶容量約5、6瓶且每2至3小時小便一次,維持小便顏色在淡黃色。另外,王韡儒說,性行為前、後都應補充水分,性行為後採淋浴並完整排空膀胱。膀胱炎、尿道炎總是伴隨著忙碌、壓力、熬夜而來,所以維持規律正常的作息才讓身體抵抗力正常運作。
-
2020-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陳時中:開放國際醫療會保護第一線醫護
今天針對8月1號即將開放國際醫療,讓外國人士入境台灣,引發基層醫護不滿,認為將增加感染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開放國際醫療是基於人權的考量,而且是以以前曾經在台灣看病的病人為主,由各家醫院提出申請,衛福部將根據其重要性、急迫性等方面審查,會同時兼顧病人的醫療人權與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陳時中下午南下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參加醫院日照中心的啟用儀式,他表示日照中心設立在醫院裡,可以即時提供醫療的協助,養護合一,這樣可以提高日照中心的服務品質。而針對中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案459是在賴索托工作,染疫後返國,患者並向媒體爆料,指台商在賴索托開設的成衣廠,許多員工都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台幹也都感染,但是廠方卻沒有防疫的積極作為,除非員工發燒到很嚴重,才能夠請病假,許多台幹非常害怕,只能自己想辦法返國,希望政府給予協助。對此陳時中表示,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控制與管理不好,不管是台商或台幹要返回台灣,都非常歡迎,但是在機場要做好檢疫,而台商在國外的情況,將請駐外人員了解,如果有需要的話將給予協助。他也提到防疫津貼發放的問題,表示1-3月的津貼已經在今天發放,4-6月的部分,月底也將先發放8成,會比較晚發放最主要是津貼是根據班表來發放,有些醫院的申報重複或者是記錄不清,所以要求醫院重報,在勾稽上需要時間,所以4-6月將先不勾稽,先發放8成,以鼓舞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士氣。至於有醫護跟媒體爆料只拿到150元的津貼,金額少的可憐,陳時中也表示,每個人的時數不同所以領到的津貼也不一樣,個案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衛福部反映。
-
2020-07-25 科別.感染科
桃園爆群聚 今年登革熱首例個案感染源在媽媽家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桃園市桃園區長安里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60多歲女性,案2),是21日公布首例本土個案(指標個案)沒有同住的媽媽,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研判媽媽發病較早,指標個案應是在媽媽家被病媒蚊叮咬感染,案2情形特殊,同時染上登革熱及流感,連莊人祥都驚呼不常見。莊人祥表示,案2於7月10日出現發燒、四肢痠痛、嘔吐等症狀,至診所就醫流感快篩陽性,13日再度至診所回診,已無四肢痠痛症狀,23日經衛生單位通知進行接觸者採檢,登革熱NS1快篩結果呈現陽性並通報,於今日檢驗確診,個案目前在家休養中。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活動地以桃園市及桃園區住家及工作地點為主,指標個案7月11日曾至案2住家探視,初步研判為一起群聚事件,將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但莊人祥研判,21日公布今年首例本土個案在媽媽家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可能性大。莊人祥說,目前衛生單位針對今年首例本土個案進行社區調查,發現401人僅1人出現症狀,已於今天採檢,帶結果出爐,釐清感染源;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並加強當地民眾及醫療院所之衛教。疾管署統計,今(2020)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例本土病例,均居住於桃園市,另累計56例境外移入病例,較近5年同期為低,且多為1至3月個案,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莊人祥呼籲,近期國內各地持續有午後陣雨,請民眾雨後應加強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落實「巡、倒、清、刷」,以降低病媒蚊密度,另提醒從東南亞返台居家檢疫對象,如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者,應儘速反應。此外,莊人祥也說,醫療院所應提高警覺,務必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為疑似個案,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夏日常見4腸胃疾病 醫師教你這樣預防
天氣漸趨炎熱,即將進入到夏天,因為天氣炎熱有許多飲食狀況需要我們特別留意,避免對我們的腸胃健康產生影響。腸胃脹氣隨著夏天的接近,讓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端午佳節,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粽子,但是由於粽子是糯米製成的,吃太多容易消化不良,產生脹氣不適感,適量的粽子才可以避免脹氣時的難受。急性腸胃炎造成急性腸胃炎有許多的原因,在夏天食物常常因為天氣熱溫度變高而變質,一旦吃下變質或是沒煮熟的食物,吃下喝下受到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是密切接觸到其它有急性腸胃炎的人或是帶有感染源的人都有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有嘔吐、腹瀉以及肚子痛的情形。也有少部分人會有發燒、無力和產生脫水的狀況。適當的補充水分,以及補充足夠的電解質(與水1:1稀釋)避免產生無力和脫水的情形。 常見的感染源多是病毒,偶爾也有細菌、寄生蟲或黴菌感染導致。治療的方式以補充足夠的水分讓身體自然排除體內的病毒,通常不太需要明確找出造成感染的病原體。平常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正確的洗手,飲用乾淨的水、衛生煮熟的食物以及正確丟棄排泄物等方式以免造成感染。便秘除了腸胃炎的腹瀉,便祕在夏季也是不容小覷的腸胃道疾病,因氣溫變高,水分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的補充,便祕就悄悄地侵襲而來,常見的症狀有腹部絞痛、腹脹、嚴重甚至造成痔瘡流血及肛裂,如果本身就有長期便秘及腸道蠕動不良的病人,更需要注意水分的補充以及糞便的狀況,如果外觀有香腸狀或是一顆顆羊便便的樣子,就更積極處理水份以及飲食纖維的補充。此外也要避免過多的紅肉、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除了食物的補充,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腸胃道的蠕動,不要因為天氣炎熱以及雨季的來臨就忘記運動的好處。急性胰臟炎另一在夏天常見的疾病是急性胰臟炎,在炎熱的夏天常會需要有止渴消暑的飲料,適當的飲料可以幫助我們感到涼爽,但是不適合且過量的酒精可能使我們發生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常見的原因有喝酒、膽結石和過高的三酸甘油脂以及藥物和其他較少見的原因等。夏天和冬天都常見酒精攝取過量導致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會嚴重的上腹痛,可能痛到需要彎起身體(如同蝦子一般的姿勢)才會感到比較緩解疼痛,痛到難以忍受而來醫院求診,造成的原因搭配抽血和適當的影像學檢查會幫助我們確定診斷而後開始進行治療。為了讓胰臟休息,會先建議暫時空腹一段時間,同時經由靜脈點滴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和營養,等到胰臟休息夠了肚子比較不通之後,再慢慢逐步從喝水開始恢復進食,在過程中如果腹痛情況發生,只好再次空腹等到不痛了之後再恢復逐步進食 。平常的預防就是避免過量飲酒,曾經有因為喝酒導致的胰臟炎發作過後更是要戒酒,不然再次發作或是變成常常發作跑醫院的慢性胰臟炎都有可能。另外常見兩種原因的急性胰臟炎,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要控制三酸甘油脂和調整飲食的攝取,膽結石造成的則會建議待之後將膽囊切除以減少再次發作的機率。 結語夏天時,有充足的陽光和許多的活動讓我們參與,並盡情的享受美好的時光,只要記住避免接觸不潔的食物飲水和正確洗手讓我們免於急性腸胃炎。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飲食中的纖維量,讓排便順暢並且避免便秘的困擾,避免過多的紅肉、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等,另外也要避免為了消暑而過量飲酒造成急性胰臟炎,而讓自己的腸胃受苦,身體不舒服。另外保持足夠的運動,充分享受夏天熱情的陽光。
-
2020-07-23 科別.呼吸胸腔
戒菸8年少追蹤? 84歲肺阻塞病患送急診插管救命
84歲曾姓老翁菸齡超過50年,罹俗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阻塞多年,他8年前戒菸,以為可遠離病魔,沒有規律用藥,防疫期間抗拒回醫院追蹤,直到肺阻塞急性發作喘不過氣,送急診插管搶救、住院治療,救回一命;老翁也因此配合規律用藥、回診,不敢拿生命開玩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郭家維提醒,肺阻塞急性發作時,患者都會歷經一次次呼吸困難的加遽、呼吸衰竭、嚴重需要插管、呼吸器支持,瀕臨死亡風險。患者若能配合長期治療、控制和追蹤,有助穩定控制病情,可降低日後急性發作的頻率。郭家維說,曾姓病患因長期菸癮導致慢性咳嗽、肺阻塞症狀,也出現肺心症、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過去曾反覆因肺阻塞急性發作住院,但仍沒有規律用藥、回診追蹤,家屬苦勸不聽,常醫院、住家兩邊跑,十分苦惱。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曾姓病患以此為由,不願赴醫追蹤治療,直到今年五月因發燒、喘不過氣被送往急診,到院時已呼吸衰竭,經插管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和控制後,病情才逐漸改善,一周後拔管脫離呼吸器轉至一般病房,並順利出院。郭家維說,肺阻塞為不可逆的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老菸槍、長期室內外空氣汙染、職業上接觸粉塵等,症狀常為慢性咳嗽,漸進性呼吸困難,也可能衍生心臟衰竭等病症。
-
2020-07-23 癌症.血癌
50歲骨頭痛 多發性骨髓瘤作祟
「五十歲就嚴重骨鬆,又沒有糖尿病、腎臟問題,當心是多發性骨髓瘤。」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常被誤以為是血癌、骨癌,加上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從症狀到確診,至少都得半年以上。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顧名思義是「骨髓長出癌細胞」,向病人解釋病情時,患者常會以為是骨癌或是血癌,但骨癌是骨頭長出癌細胞,骨髓癌則是骨髓腔內的一種白血球「漿細胞」出現癌變。骨髓內漿細胞負責分泌免疫球蛋白(M蛋白),病變時會貧血、免疫功能變差,容易發燒或感染,骨頭中的鈣離子流至血液中,導致血鈣過高,或腎功能不佳等,嚴重者會有骨鬆問題。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症狀以「骨頭痛」為主,初期患者對骨頭痛沒病識感,曾有一位住透天厝的患者,每天拉上一樓鐵門是必備功課,某天他一拉鐵門,手部就突然骨折,一問診才發現他長期骨頭疼痛,以為是年紀到了,結果竟是多發性骨髓瘤。王銘崇表示,隨著人口老化,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愈來愈多,近年新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每年約有六百人,而如今認識多發性骨髓瘤的人相對增加些,以前從症狀出現到確診恐需二年以上,近年約半年左右可被確診。民眾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也多關心身體狀況,別以為骨頭痛就是正常老化,初期疼痛赴骨科或是復健科治療未果,應立即思考恐是多發性骨髓瘤在作祟,可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
2020-07-22 科別.感染科
花東離島恙蟲病例多 出遊後發燒起紅丘疹要小心
疾管署今天公布,台灣近期恙蟲病例增,以花東、離島居多。醫師提醒,恙蟲病潛伏期約9至12天,出遊後若出現連續高燒、頭痛,皮膚出現紅色丘疹、叮咬處有焦痂可能就中鏢。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近4週(6月21日至7月18日)共新增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台東縣(23例)為多,其次為花蓮縣(11例)及金門縣(8例)。今年截至7月2日累積176例恙蟲病個案,其中在花東地區感染個案佔52%。台灣全年都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在疫情週報表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林詠青說,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如果民眾出遊後,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要注意可能是恙蟲病重要特徵。疾管署呼籲,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如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在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林詠青說,民眾出遊離開草叢後要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蟎附著叮咬,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及時診斷、通報及治療。
-
2020-07-21 科別.感染科
偽出國要小心致死率六成的恙蟲病 近4周病例集中花東離島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際,民眾暑期無法出國,紛紛往花東、離島跑,享受「偽出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提醒,國內近4周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花東地區及離島為主,民眾千萬別小看恙蟲,被咬一口沒及時治療,死亡率恐達6成,出遊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降低遭叮咬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近4周(6月21日至7月18日)共新增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台東縣(23例)為多,其次為花蓮縣(11例)及金門縣(8例);今年截至7月2日累積176例,其中於花東地區感染個案佔52%。我國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研判花東及離島較多與民眾赴這些地區多從事戶外旅遊有關。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林詠青說,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此外,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螨附著叮咬,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及時診斷、通報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