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發燒
共找到
3065
筆 文章
-
-
2019-12-04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以為慢性胃病?當心是「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通常好發於20~30歲年輕上班族以及40~60歲中老年族群兩階段,但各年齡層亦可能發生。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家昌醫師表示,目前克隆氏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腸道菌種等因素有關,可確定的是在歐美屬較常見疾病,亞洲克隆氏症患者則相對較少,推論或許與環境、體質、基因有關。克隆氏症常見症狀有哪些?如何診斷?陳家昌醫師指出,克隆氏症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這些症狀一般人或多或少會遇到,然而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屬不易好轉的慢性疾病,如果症狀反覆發生、持續超過3~6個月都未好轉,就要警覺,應盡快至醫院檢查。除腹痛腹瀉之外,克隆氏症還可能出現血便、發燒、腸道狹窄等症狀,有些病況較嚴重的患者,體重也會驟減。有些患者因症狀較輕微而忽略就醫導致延誤確診,錯失及早治療的時機。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診斷較複雜困難,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症狀,再透過胃鏡、腸鏡確認是否有較典型的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症狀。有些患者會做電腦斷層,看看腸道是否有狹窄或發炎的狀況。進行內視鏡檢查時醫師通常會做切片,讓病理科醫師檢查是否有克隆氏症的病理表現,綜合各種線索來下診斷。克隆氏症是否可能痊癒?目前有哪些治療方式?陳家昌醫師解釋,每個病患疾病表現皆不太一樣,有些患者出現過一次嚴重的發作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好好的,感覺上似乎痊癒,但後來仍可能會再次發作;有些患者狀況可能一直都不太好,持續有輕度發炎狀況,一直不太舒服。克隆氏症是個不易痊癒的慢性疾病,多數患者無法完全停藥,仍需持續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將病情控制穩定。若積極配合治療,大部分患者可像一般人正常生活。 克隆氏症治療不外乎內科藥物治療跟外科手術治療,藥物則是免疫調節藥物,如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有些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原則上都是為了調節免疫系統。各藥物的機轉不盡相同,每個患者發炎程度也不同,故醫師會依患者狀況進行調整。有些患者起初較嚴重,需直接使用生物製劑;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即可。類固醇是醫師蠻常使用的藥物之一,效果不錯且快速,但類固醇不能長期使用,通常使用於急性期。使用生物製劑還是需搭配傳統口服藥物,一般很少單用生物製劑就將克隆氏症控制穩定,會使用到生物製劑的患者多為是中重度發炎,故還會搭配免疫抑制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不只有腸道!克隆氏症還可能有多種腸道外症狀克隆氏症為一種全身各處皆可能出現發炎的免疫疾病,若未及早控制恐引發其他腸道外症狀,如肝炎、關節炎、皮膚、口腔、眼睛、血管性栓塞等。 陳家昌醫師提醒,眼睛部分需特別注意,因嚴重的眼睛併發症恐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克隆氏症患者若覺得視力模糊或眼睛不適,應保持警覺盡快就醫,檢查是否有眼睛病變,如虹彩炎、葡萄膜炎等,及早預防才能避免失明的風險。克隆氏症病友飲食是否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陳家昌醫師建議,若發炎狀況嚴重,飲食須特別注意,應以低渣飲食為原則。因腸道發炎會變得狹窄,若食物太硬、太大,不好消化,會造成患者不適。肉類應選擇較嫩的肉類,避免油炸、太硬。水果及蔬菜盡量選擇纖維質較低或打成汁。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等容易刺激腸道引起疼痛。牛奶、奶製品則會讓部分患者脹氣,在急性期要多留意。如果患者已控制得很好,無發炎狹窄的問題,基本上飲食上無特別限制,但易產生病菌的生食類仍需避免。日常生活須注意什麼?陳家昌醫師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積極配合醫師調整治療策略,不少患者剛確診時都會有些半信半疑,用藥一陣子後就感覺改善很多,覺得「應該好的差不多了,不用再吃藥了吧」,過了一段時間再回診通常就會發現疾病再次惡化,且這類案例屢見不鮮。陳家昌醫師分享,曾有個20多歲女性患者出現腹痛、血便等症狀,起初以為是痔瘡,後來因症狀反覆出現,做了腸鏡才發現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服用一段時間的免疫調節藥後,症狀曾一度改善,而後她未定期追蹤,直到某次嚴重血便、腹痛、發高燒才再度就診,腸鏡檢查發現已是嚴重發炎,需住院治療,經使用類固醇後,出現變胖、青春痘等副作用。後來醫師協助申請生物製劑治療,讓腸道狀況逐漸好轉,後續在門診追蹤服藥控制。陳家昌醫師分享,克隆氏症患者本身其實蠻辛苦,家人、朋友的支持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讓他們不會一個人面對疾病。旁人能適時給予支持,對患者相當重要!原文:長期嘴破、腹瀉、體重減輕,當心克隆氏症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04 科別.耳鼻喉
頭頸部有腫塊,是什麼疾病造成的?
37歲男性,主訴右耳下紅腫、牙關緊閉及吞嚥疼痛數日,理學檢查發現唾腺管開口有膿瘍排出,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多,電腦斷層檢查顯示頸部軟組織腫脹,確診為深頸部感染。64歲男性,過去有抽煙及嚼檳榔習慣,因左頸部有無痛性腫塊近兩個月,經理學檢查發現口腔底部亦有潰瘍,隨即安排口腔底部切片及左頸部超音波導引切片,病理結果為口腔癌合併頸部淋巴轉移。29歲男性,患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後群,因連日發燒來院,經理學檢查發現左側鎖骨上無痛性腫塊,超音波導引切片病理結果為乾酪性壞死,抗酸性染色結果呈現陽性,證實為結核菌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造成頭頸部腫塊的原因眾多,舉凡感冒、鼻竇炎、扁桃腺炎、唾液腺炎、淋巴腺炎、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脂肪瘤、唾液腺腫瘤、甲狀舌骨囊腫、鼻咽癌、口腔癌、喉癌等都有可能,而如何準確的診斷,仰賴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他進一步說明,首先,要先排除感染症所造成的頭頸部腫塊,如腫塊於數日至數週內生成,摸起來有紅腫熱痛感,合併有發燒、心搏過速、上呼吸道症狀、牙痛、蚊蟲咬傷、動物接觸或是外傷者。臨床上,應視病況給予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嚴重者如深頸部感染倘若造成呼吸困難,可能需要建立人工呼吸道及手術切開排膿。症狀多在2至4週內緩解。假如沒有急性感染症狀,而且頭頸部腫塊發現時間超過2週,即有可能是腫瘤。余育霖指出,此時就要藉由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來辨別良性或惡性。若腫塊具有彈性、表面平滑或為囊腫性,則較有可能是良性病灶;反之,若患者本身有抽煙、嚼檳榔、口腔潰瘍、耳悶、耳痛、複視、流鼻血、體重下降、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扁桃腺不對稱、腫塊大於1.5公分且為實心,以及無法移動,則腫瘤為惡性的機率較高。有了以上資訊,可以再進一步安排鼻咽喉內視鏡檢查、超音波檢查及導引細針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或粗針切片(core needle biopsy)、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以確立診斷。余育霖表示,治療方式則隨著診斷而有所不同,良性病灶,如甲狀舌骨囊腫、脂肪瘤、腮裂囊腫、耳前廔管、腮腺良性腫瘤大多可藉由手術切除;淋巴腺炎,如菊地氏病可給予類固醇治療;甲狀腺疾病則視結節大小、超音波成像及病理診斷,給予口服甲狀腺素、安排射頻燒灼術或是甲狀腺切除手術。惡性腫瘤則視腫瘤原發部位及分期給予相對應的治療,多為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余育霖呼籲,造成頭頸部腫塊的原因非常多樣化,不論感染與否、良性或惡性都有可能造成消化呼吸道症狀或神經學症狀,唯有詳細的病史詢問及檢查才能確立診斷給予治療,建議即早就醫、即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
2019-12-04 科別.感染科
校園群聚多 水痘進入流行高峰
氣溫明顯下降,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水痘已進入流行季節,近期群聚案例為近四年同期次高,近四周已通報十六起水痘群聚感染事件,以校園通報案件為多。疾管署提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等為水痘高危險群,應落實手部、呼吸道衛生及生病在家休息,降低傳播風險。上周水痘門診人次達八百多人,略高於前兩周,針對校園通報增加,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水痘雖不是必須強制隔離的傳染病,但校園若發生水痘疫情,由於水痘傳染力強,出現疑似症狀者請盡速戴口罩就醫,落實生病不上課。黃婉婷說明,水痘出疹前五天到第一批水疱出現後五天,都有傳染力,完全結痂後才不具傳染性。初期會輕微發燒、疲倦、食欲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類似感冒症狀,之後出現紅疹,發展成全身性皮疹,隨後轉為水疱,最後結痂,通常二至四周內可痊癒。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三總感染科主任葉國明說,感染水痘者年紀愈大,併發症愈嚴重厲害,如肺炎、腦炎,甚至可能死亡,目前卅歲以上成人多未接種水痘疫苗,若過去也未長過水痘,一旦感染可能成為重症高危險群,該族群包括適孕年齡,孕婦感染水痘不僅重症風險高,也可能影響腹中胎兒。黃婉婷說,水痘可經皮膚接觸直接接觸、空氣或飛沫、或接觸患者的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傳染。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民眾應於幼兒出生滿十二個月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免費接種第一劑水痘疫苗,可獲得八成六左右保護力。
-
2019-12-04 科別.感染科
染麻疹 趴趴走 3度就診未揪出
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上周新增一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疑似到泰國旅遊感染,回國後被兩家診所認為是感冒,另一家區域醫院以為泌尿道感染,發病第八天才確診。由於患者在可傳染期間曾搭乘公車往返北市與新北市,接觸者高達四百八十人,在醫療院所的接觸者就有四百七十人,將監測至十二月十三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國內沒有本土麻疹疫情,但東南亞有相關疫情,如果民眾出遊後出現發燒、出疹,應警覺可能是麻疹;醫療院所專業人員也應提高警覺。另外,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提供有效預防,民眾到麻疹流行區,應評估接種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患者是北部卅多歲女性,上月七日至十六日與友人至泰國旅遊,返台後第五天因發燒、喉嚨痛及紅疹症狀至診所就醫,同行友人均無疑似症狀。羅一鈞說,雖然患者出現典型麻疹症狀,但研判國內並非麻疹流行期,醫師警覺性不高,個案就醫卻二度被認為是感冒,因症狀持續且呼吸喘,轉送區域醫院並住院,但一開始也被認為是泌尿道感染,直到廿九日轉院至醫學中心才確診。黃婉婷提醒,患者在上月十八日至廿日可傳染期間曾搭乘六四四公車、綠八公車及忠孝線公車,且曾在信義區越南小吃店用餐。曾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十八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應盡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我國今年累計麻疹病例一三四例,五十四例為境外移入,以越南十八例、泰國十四例及菲律賓七例為多。近期泰國疫情持續,甚至出現死亡個案,大洋洲如東加王國、斐濟及薩摩亞等也爆發疫情,籲近期計畫前往當地的國人事先至旅遊門診評估、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19-12-04 科別.精神.身心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在老化?疲累程度是原本的2、3倍就該留意
人體器官的老化是從顛峰期慢慢往下走,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器官並不會在短期內就令人感覺到有快速變化,唯有女性到了停經之後的更年期時,因為性荷爾蒙突然降低的緣故,會在短短2年間出現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而男性雖然也有類似的更年期狀態,卻是從30歲~50歲之間緩慢變化,為期可長達20年之久。當身體出現疲勞或常覺得有疼痛不適等問題,卻又找不出原因,有些人會以為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但其實也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維持著原本的生活作息與工作能力,是正常生理狀態和正常行為的成熟表現,但隨著年紀漸增,體力的持續性、體能的支持度和年紀較輕時相較,身體會覺得疲累,肌耐力與耐受度會變差,排除掉各種急慢性病症,呈現出身體機能逐漸減退的跡象,這可能是老化的徵兆。不過,若是現在從事著和原本一樣的活動,疲累程度卻是原本的2、3倍以上,許正典表示,這和老化沒有關係,有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表現。例如以前從事某項活動不會覺得身體痠痛,現在卻會感覺加倍痠痛,而且不是在休息過後就可恢復,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補充水分、營養或醫療後才能消除;或在疲勞感之外,還會合併出現慢性疼痛症狀如喉嚨痛、身體疼痛、頭痛或輕微發燒,找不出原因且並非感染疾病;還可能出現憂鬱、焦慮、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症狀。當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時,需要檢視生活失衡的情況與造成身心失衡的原因,如:作息是否日夜顛倒,或是在營養攝取方面出現長期飲食習慣不良的現象。若是出現老化狀態,身體代謝機能變慢,許正典建議,在飲食型態上應有所調整,也就是從飲食減量並注重品質提升著手,特別是應多吃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可轉換為身體所需神經傳導物質的食物,好讓神經處在好的營養分布狀態之下,避免大腦因神經傳導物質匱乏而致出現萎縮退化的情況。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衰弱當老化? 5指標檢視家中長輩失能風險
-
2019-11-30 新聞.健康知識+
喉嚨微痛、快感冒喝薑茶 為何反而症狀加重?
流感季節來了!每次只要一爆發流行性感冒,你是不是也都百分之百中鏢?不少人因擔憂自己會染上感冒,聽聞感冒初期可以喝薑茶,有助驅趕感冒的功效,因此感覺到喉嚨有輕微的不舒服,就趕緊煮了薑茶照三餐保養喝,但沒想到,不喝還沒事,一喝喉嚨痛的症狀竟快速惡化,就連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都出現了。 中醫師林佩蓁說,薑茶的確有驅除感冒的功效,但僅適用於感冒還沒發生、快要發生的時候,如果已經有喉嚨發炎的症狀了,這時再喝薑茶,反而會火上加火,使感冒的不適症狀越來越嚴重。 要預防流感或感冒沒有別的方法,首要是避免被感染,並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林佩蓁解釋,只要免疫力高了,流感就不容易找上門,而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也可以透過「食療」的方式,作為日常生活的保養。 以中醫觀點來看,流感也是一種感冒,而感冒與外來的風邪、寒邪入侵人體有關,簡單來說,就好比人吹冷風時,或在寒冷的氣溫下,身體為了要對抗環境,這時免疫力就會下降,於是容易造成呼吸道的感染,引起喉嚨痛、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 快發生感冒時,身體都會微微出現警訊,這時身體會變得比較怕冷,容易受寒,就要特別注意感冒可能快找上門了。推薦可以適量飲用「薑茶」,將生薑放入煮沸的水裡煮約10分鐘,或可加入紅茶,連續喝1~2天,可以抑制感冒的發生。 另外,當出現感冒症狀後,應要攝取維生素C較高的食物,比如適量喝楊桃汁、檸檬汁或甘蔗汁,而若有發燒症狀時,也可以適量的攝取鹽水,幫助體內消炎及電解質的平衡。然而,多數人沒有這樣的警覺,往往在喉嚨疼痛時才發現自己感冒了,這時就不建議再喝薑茶了,否則火上加油,會造成病情的快速惡化,可別再搞錯了。 延伸閱讀: 吞維他命C防感冒 2點沒做到效果大打折扣 喝感冒糖漿治感冒 但「這行為」恐害你賠上肝腎健康
-
2019-11-29 科別.感染科
自費流感疫苗好搶手 疾管署:估未來四周不會達流行期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時間延後且分三批接種,傳出自費流感疫苗變得更搶手,有醫師表示自費疫苗在兩個月前就預約滿額,有醫師表示目前都打光了。衛福部疾管署表示,預估未來四周流感仍不會達流行期,民眾毋須過度擔憂;據了解,目前自費疫苗尚未全數打完。目前國內自費市場流通的四價流感疫苗由兩家藥廠供貨,葛蘭素史克藥廠於10月23日與11月初各供貨10萬劑,賽諾菲藥廠於11月15日後陸續供貨17.3萬劑、12月下旬再供貨8萬劑。國光生技則表示,目前優先供應公費疫苗,預計12月底以後再供應自費疫苗,預計供貨1-2萬劑。屆時今年國內自費疫苗供貨總數量將超過46萬劑,不過仍比去年50萬劑少,這源於年初藥廠見我國將流感疫苗全面改為四價疫苗、預期自費市場縮小才減少供貨量。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較晚開打,很多民眾等不及,部分人即使符合公費疫苗身分也都先自費接種。只是,自費疫苗的數量不多,診所向藥廠訂的數量有時只能取到一半,約莫兩個月前民眾就致電預約滿了。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表示,葛蘭素史克藥廠10月下旬的供貨約在11月初打光,賽諾菲藥廠11月中的供貨約在11月下旬打光,因此現在許多就診民眾向隅。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7萬1977人次,與前一周相較微幅下降,且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9.64%,持續低於流行閾值11.5%,顯示國內尚未進入流感流行期,也預估未來四周流感仍不會達流行期。建議有需要接種自費疫苗的民眾多致電幾家醫療院所詢問,十二月中下旬也會陸續有新供應的自費疫苗。林應然表示,要預防流感,出門應盡量戴口罩、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嘴巴等,若生病就盡速就醫。衛福部疾管署提早於本月初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只要是發燒症狀等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或同班同學發生類流感,經醫師處方可迅速取得公費抗病毒藥物。
-
2019-11-29 科別.呼吸胸腔
台商久咳不癒竟是肺癌 醫師:久咳超過8週應盡速就醫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患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其實,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因此,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久嗽沒好日子過8週以上 沒改善應找出原因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嗽至昏倒、肋骨斷裂等,故過度咳嗽時應盡快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筆者於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例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血壓藥和血糖藥所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筆者認為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除上述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以下警示症狀要注意病患就診時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是否有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
-
2019-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健檢報告有看沒懂?這樣看懂你的尿液檢查報告寫什麼
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尿液檢查報告LIST一、 比重(Sp.Gr):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05~1.025(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A)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8)(A)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 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測定泌尿道系統是否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 蛋白質(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A)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B)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C)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 尿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出現陽性( )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 酮尿(KETON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
-
2019-11-27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真的安全嗎?你應該知道的電子煙懶人包
美國一名18歲少年亞當(Adam Hergenreder),抽食電子菸一年多後出現肺部損害如同70歲老人一般........亞當住院與死神拔河時,選擇站出來以自身例子來警告還在使用電子菸的所有人:遠離電子菸!!截至2019/11/20,美國已經出現2290例電子菸肺病病人,造成47位死亡出現!而美國的政府健康組織與各大醫學會、無一不把電子菸列為頭號敵人去面對!隨著電子煙肺病案例持續增加,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也正式將電子菸所造成的相關肺病命名為「EVALI (e-cigarette, or vaping, product use associated lung injury)」。或許你覺得這是美國的事,不甘我們台灣的事情...轉頭繼續打開電視關心八卦腥聞。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電子菸(煙)已經大量流入市面進入校園了!!(編輯推薦:嘉市女國中生抽電子菸被抓 哭求別告訴家長)據估計,國健署曾指出,台灣雖未開放電子菸,卻多達3.8萬名國、高中生使用電子菸,使用率已超越成人,國健署引用的美國「全國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也發現高中生使用電子菸的盛行率8年來成長7.4倍,顯然已是普遍青少年問題。使用電子菸(煙)好像很潮,但是你知道電子菸可能造成的傷害嗎?美國大量出現因電子菸產生嚴重肺炎,甚至因使用電子菸而死亡的個案結算到11/20在美國已經出現2290例的電子菸肺病案例,與47起的死亡案例出現!!使用電子菸所造成的肺病患者,電腦斷層出現多發瀰漫性的肺病變,以多種複雜的表現去呈現!而生病患者與死亡患者的病理切片下表現的是,急性肺損傷、出現發炎與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病理表現,瀰漫性肺泡傷害與肺水腫。表現類似吸入化學物質所導致的燒灼傷害!讓蘇醫師一張圖告訴你電子菸可能造成的健康與社會危害:美國因電子菸受害的病案快速增加!(September 20, 2019, at NEJM.org.)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9月即宣布考慮禁止調味電子菸,「我們強烈關注電子菸,這十分危險,小孩死亡,人們死亡,我們將制定一些非常強大的規範。」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說,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會討論出相關規定,把所有未經授權,且非菸草風味的電子菸從市面上撤下。 第一夫人梅蘭妮亞(Melania Trump)也在推特上呼籲大家竭盡所能阻止電子菸讓大量的年輕世代尼古丁成癮。蘇醫師自己的氣喘患者,長期三年只吸電子菸(沒有使用傳統香菸),一經檢查發現過敏指數IgE高到破表!高達「1250」!過敏指數變成一般人四五十倍!電子菸自2003年在中國發明問世之後,目前在全世界開始大量被使用,尤其在青少年之間流行使用,據統計發現過去幾年來美國的青少年電子菸的使用成長了十倍!電子菸行銷策略非常成功,主打新潮、酷炫、且有多種口味可以選擇,並且宣稱能幫助戒菸,取代傳統香菸的使用,且沒有傳統香菸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但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電子菸比較健康,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是真的嗎?傳統香菸因為使用燃燒菸草,產生焦油甲醛等等7千多種的化學物質,有高度的致癌性且會造成心肺等等疾病產生,電子菸不須燃燒使用加熱霧化香精,看起來似乎比較健康.......?但是目前研究發現電子菸的霧化煙霧中,仍然含有破壞DNA的放射物質,且長期使用電子菸的人也發現會有比較高的比率產生呼吸道疾病!在美國已經發現幾百例使用電子菸後產生的不明發燒與肺炎症狀,甚至產生因使用電子菸而死亡的個案。蘇醫師在此強烈建議,如果你有使用電子菸,身體不適而就醫時,請主動跟醫師提及自己有使用電子菸,避免延誤病情!電子菸據說能幫助戒菸,可以減少菸害,是真的嗎?目前研究顯示,原本有抽菸習慣的人,改使用電子菸真的能減少香菸的實用,而增加戒菸成功率!但是也發現、抽電子菸戒菸的人,有更高的機會會回頭抽傳統香菸,甚至變成傳統香菸與電子菸合併使用!研究更發現,許多使用電子菸的人,雖然原本不抽傳統菸,但是使用電子菸後也有更高的意願去嘗試使用香菸!從以上的證據可以知道,使用電子菸不僅不能減少菸害,還可能增加菸害!!(電子煙+傳統香菸一起使用!)美國目前已經發現到電子菸所造成的重大危害!開始立法管制電子菸甚至有部分州開始禁止電子菸的使用。但是目前的台灣對電子菸的規範較少,這幾年已經可以見到許多青少年開始使用電子菸。電子菸打著好玩新奇的口號且包著無害的糖衣,經由同儕之間的學習效應,已經進入校園影響高中國中甚至國小的學生!蘇醫師對於電子菸有幾點建議:1. 國家社會須正視電子菸將造成的危害,盡速訂立規定與管理方法,才能減少未成年人取得與使用電子菸!2. 電子菸對於傳統香菸老菸槍,可能有幫助戒菸的好處,但是如果是使用在戒菸方面,應該參考醫師的專業建議甚至處方使用。3. 使用電子菸後若有出現身體不適發燒...等等狀況,請盡早到醫院就醫(可找胸腔科或內科、家醫科..等等醫師),並且請第一時間告知醫師,自己有使用電子菸,並免延誤到自己的病情!(美國已有電子菸死亡案例)國民健康署-你應該知道的電子煙.加熱式菸品30問-2018-12-22Q1.維他命棒、果汁棒長得又炫又不像菸,不會像抽菸那樣傷身吧?內含有致癌等危害物質Q2.電子煙只是水蒸氣,所以應該沒有二手煙的問題?有二手煙危害且不易飄散Q3.電子煙會自燃或爆炸都是個案,沒那麼嚴重啦!國外已有多起重傷或致死案例Q4.店家說電子煙油都是合法添加物,對人體沒有危害,是真的嗎?光是尼古丁就很容易過量使用Q5.聽店家說電子煙是可以幫助戒菸,這是真的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幫助戒菸」Q6.電子霧化器、加熱式菸品、E-Juice、維他命棒…名稱好炫,是不是跟電子煙不同?新興菸品種類多‧一樣會危害健康Q7.抽電子煙、加熱式菸品比紙菸安全又不會成癮,安啦!同樣含有尼古丁,會讓人成癮Q8.青少年本來就不該吸菸,跟開放電子煙沒關係?易放難收,開放國家的青少年有濫用趨勢Q9.市面上電子煙好像越來越多種類,政府會管嗎?正研擬納入菸害防制法嚴格管理Q10.只要不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就不會有危害了對嗎?仍會造成呼吸道等健康傷害Q11. 不抽紙菸改吸電子煙、加熱式菸品,比較不會影響家中小朋友健康是嗎!? 仍有二手煙,且會影響孩童發育Q12. 店家常說很多國家已經開放賣電子煙,臺灣沒有跟上腳步,是這樣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對電子煙應「從嚴管制」Q13. 我怎麼了解家中小孩是否抽電子煙?電子煙產品造型多變化不易察覺,但都有吸食口可分辨Q14. 電子煙油產品外觀酷炫,這樣沒有問題嗎?電子煙油應遠離兒童放置,避免誤食危害Q15. 我想要知道更多電子煙、加熱式菸品知識內容,可以到哪裡看到更多資訊呢?可前往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Q16.吸電子煙會導致癌症嗎?成分中的甲醛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Q17.為什麼抽電子煙會覺得口乾舌燥?煙液(油)含有高吸水的甘油及丙二醇,而且還會傷肝、腎Q18.有人說抽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可幫忙提振精神及舒壓,這樣健康嗎?這是尼古丁在刺激神經,小心成癮Q19.別人說抽電子煙有可能會影響男性的生殖能力,這是真的嗎?內含菸草生物鹼和加味劑存有風險Q20.電子煙液(油)常標榜成分為食品添加物,所以應該不會危害身體吧?透過吸入會刺激呼吸道及引發過敏Q21.電子煙和加熱式菸品是一樣的產品嗎?雖然原理及構造不同,但一樣都會危害健康Q22.有人說加熱式菸品是新產品,所以和其它菸品相比較為健康,是這樣嗎?仍含尼古丁及多項有害物質Q23.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加熱式菸品的管制方式分別是如何呢?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應有法規限制Q24.紙菸、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到底哪個健康傷害比較少呢?顧健康不該打折扣,戒菸最正確Q25.旅客可以攜帶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入境嗎?不可以,這都是不合法的Q26.邊開車(騎車)邊抽電子煙有違規嗎?依照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規定,可處600元罰鍰Q27.在禁菸的公共場所抽電子煙或加熱式菸品,這是可以的嗎?擬納入菸害防制法,未來視同吸菸管理Q28.網路傳言說電子煙、加熱式菸品沒有二手、三手煙問題,這是真的嗎?都有二手煙、三手煙危害Q29.電子煙對大腦會造成危害嗎?會,尤其會傷害到青少年關注及學習能力,且更容易對其他毒品成癮Q30.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到底該不該加強管制呢?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加強管制已是民意共識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1-27 失智.名人專家
曹汶龍/分享照護失智母快樂秘訣 失智症權威:別老問「我是誰」
照顧失智者,總是辛苦而漫長,除了體力與耐力的拔河,面對親人的記憶消褪,更是淚往肚裡吞?——過往對長期照護的悲情印象,在71歲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身上,竟完全令人改觀!身為失智症權威,他陪伴失智的母親吃飯、聊天、唱歌、換假牙、玩皮球,過程平凡無奇,卻充滿歡樂與溫暖的真摯情感,這些生活影片一經分享到臉書上,立刻感染大批網友,也不免讓人好奇,如何才能做到?「就像在跟孩子玩,母親感受不到壓力,看到我就會有笑容。」曹汶龍解釋。他在7年多前,發現母親生活無法自理,退化症狀逐漸嚴重,就把自己當作「母親的母親」。一邊照顧著「老小孩」,一邊是收治無數失智病人的醫師,這「跟孩子玩」的道理背後,有他長年深切的體悟,幾乎可成為照顧者的參考範本。 照顧老人像照顧孩子,找出母親隱疾他以神經科專長,去年底隱約發現,母親「退化速度變快了」。例如吃飯不會用筷子,湯匙也懶得拿,到最後需要人餵,說話和動作也較為遲鈍,他認為必有「異狀」。依臨床經驗,他擔心,長輩有時因碰撞或稍微出力,會發生硬腦膜出血,產生認知變化。又觀察母親無精打采,體溫比自己還高,卻沒有發燒,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是子宮內部發炎,進行後續治療。曹汶龍依此說明,子女照顧父母,絕少會像家長照顧嬰兒那樣纖細敏感,常思考「孩子為什麼哭?」並且盡力找出原因;若換作照顧高齡失智長者,發現身心衰退症狀時,可能就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身體還躲了一些東西」,才會弱上加弱。就醫過程中,一般人尚且會徬徨不安,如何安撫失智者,更是一門學問。他見母親在進行子宮手術前,對醫院環境感到陌生,而頻問「這是哪裡?」曹汶龍順著回答:「我們去美國,現在要坐飛機,要先閉眼睛睡覺喔」,當母親一閉眼,醫護人員就可以順利進行麻醉。他解釋,許多失智者會出現情緒化的衝突反應,往往是因為「尊嚴」被忽略,而所謂尊嚴,就是讓失智者保有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減少「被忽視」的感受,並且有信賴的人陪伴在旁。設計新家時,他特別讓母親的房間保留大片落地窗,除了有自然採光,也可以直接看到家人在活動,「失智的老人,住的地方若能讓視野『通透』,心中就會開朗,自然就能笑口常開。」 照顧者別老問「我是誰」,徒增挫折感曹汶龍形容,「失智是腦袋裡面一塊塊地消失掉,細胞被侵犯而慢慢退化,不停去刺激也沒有用,只有增加他的自卑感。」例如,動不動就考他「我是誰?」當說錯時,急著糾正答案,看似加強記憶,但患者反而會感到被否定,出現失控的舉動,「大家就糾結在那裡。」他建議,照顧者要學會看「好的一面」,若完整的記憶是10分,與其指責他忘記7分,不如肯定他還記得的剩下3分,並且和這「3分」互動,如此一來,失智者就能提升自己「存在」的價值。曹汶龍曾在臉書上如此寫下:「每天早上母親都吃一個蛋。用她習慣的生活事件去執行,讓她覺得還是個有用的人。」遺忘的人事不需再執著,還記得的,就值得歡喜面對。他進一步解釋,退化過程如同生命逆轉,成人不會直接退為「嬰兒」,而是先從退回「青少年」開始──似懂非懂,叛逆又充滿懷疑,大約2、3年後,再退到更年幼的孩子,「我們要在不同的階段,陪他過那個階段的生活,嚴重的話,頂多就像小孩,就用小孩的玩法。」曹汶龍的母親,如今也像他的「小孫子」,晚餐後的時光最悠然,2人一起聊聊天,或拍手唱著母親熟悉的童謠和老歌,有時想到年幼時,母親也是這麼唱給他聽,拉拔到大,不禁眼眶泛紅,「母子互相關懷的情感,很多也很微妙。」 「其實失智很可愛,要懂得他在想什麼。」曹汶龍分享,失智者常會說出「不符現實」的話,也許前言不對後語,把兒子當作先生,因而用怒罵的口吻來講話,這時不用動氣,「就用演戲的方法,把自己當導演,配合扮演角色,用這樣子來看,就會發覺生活很精彩。」他分析,當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生活習慣變得不愛乾淨,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也可透過一些藥物,來調整患者情緒。雕塑母親如菩薩,提前練習老後模樣曹汶龍被網友喻為「現代老萊子」,母親則是笑口常開、反應純真的「曹奶奶」,當他看著母親,也像在看著更老之後的自己,因而心生感謝,「製造一個母親可愛的形象,等於給自己一個機會,雕塑一個菩薩,知道方法了,將來活到那時候,也把自己雕成那樣。」若將來有一天也罹患了失智症呢?他搖了搖手機,是這麼想的,「老天若讓我走到那一步,我想我會不一樣的!現在已經養成習慣,把約會寫在行事曆,訂高鐵票、付款都用app,將來飲食、保全等服務,點一點螢幕都有,也不必到安養院。」曹汶龍隨著工作地點的變遷,40多年來都把父母帶在身旁照顧,事親至孝,他強調,家庭關係之所以融洽,有賴另一半的包容,「要對太太要特別好,做先生各方面要尊敬她,讓她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住過台北、花蓮、如今在嘉義定居,他和住家周圍的退休鄰居們組成「共老圈」,常聚在一起交流。今年父親節,兒女都在外地,「共老圈」就在餐廳訂下一桌菜來慶祝,樂得自在開心。主動出擊走入失智家庭,自在不求名利在國內,嘉義縣的老年人口比率居全台之冠,曹汶龍同時為嘉義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持人,在看門診之外,一週有超過3天走入社區,開設「記憶保養班」,也幫助更多失智患者接受正規治療。從國防醫學院畢業,開創國內神經內科體系,他如今行醫近半世紀,更專注於失智症照護領域,「我已經過了退休年齡,還沒退就不會退,我現在做的東西,別人認為是需要我的,我出去不求名不求利,就很自在地努力。」他感受到,醫師到社區裡就是「核心人物」,雖然報酬不多,但動機很單純,就是基於對人的關懷,醫病之間都能獲得正向的能量。 曹汶龍發現,有許多失智者「躲在家中」,不肯來醫院,他開始實行「主動出擊」,結合醫師、個案管理暨護理師、社工、心理師等人組成團隊,到患者家中,一待超過一個小時,「家家都有本經,必須教他一些方法」,家屬果然大為感動,往後就願意配合治療。然而一名失智患者平均要做好幾項檢查,得來回跑幾趟醫院,他規劃「一條龍服務」,讓病人一來到醫院,可以接連從個管師測驗、斷層掃描檢查,最後再到診間,大幅減少周旋不同科別的不便。許多村落的「里長」主動協助找出失智患者,也是他眼中的關鍵人物,「我們幫了他,他們也幫了我們,里長會覺得他是專業的,要不然他沒有醫療後盾,就不會敢碰失智個案」,這是努力化解層層誤會下,一步一步嘗試走出來合作之路。 至今每個月,曹汶龍仍保留一天,從嘉義到台北慈濟醫院看診,許多北部的老患者等的就是這一天,他來回車程起碼要花上6個鐘頭,仍說「看到許多老朋友,很歡喜!」人生70,他認為確實值得歡喜,外在物質條件也沒有太多追求,「隨順因緣,當你覺得各方面都足夠,就什麼事都好做。」對於家中的老母親,和各地需要他的患者,則持續付出更多,並滿足地一無所求。原文:照顧失智長輩可以這麼快樂!曹汶龍:陪他玩,但別老問「我是誰?」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1-27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腹瀉以為是腸躁症?當心罹「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十年,都會建議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追蹤腸道黏膜狀況。潰瘍性結腸炎若能及早控制發炎,多數患者的生活品質皆可與常人無異,及早治療也可減少併發症產生,避免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而造成遺憾。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王俊偉醫師強調,生活規律很重要,可減少免疫系統絮亂,有助病情的穩定。至於飲食部分,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當補充水分,因患者腸道較敏感,對某些食物耐受度較低,過於刺激性、油膩或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此外,每個患者對食物敏感度、耐受性不同,醫師建議應確實紀錄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食物,日後盡量避免攝取。 有些患者因腸道長期發炎已造成貧血,建議可多補充鐵質、葉酸(如動物內臟、貝類和綠色蔬菜);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助腸黏膜修復。若有抽菸、喝酒、檳榔等習慣應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習慣不只對腸道有害,對其他器官也會有影響。醫師貼心小提醒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症狀與腸躁症、腸胃炎類似,但若長期有慢性腹瀉、甚至偶有解血便的情形,務必盡早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才會較佳。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終身疾病,倘若確診罹病,也請務必配合醫師持續治療,切莫擅自停藥,如此一來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併發症產生,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原文: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圖文解說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7 該看哪科.兒科
未出現口足手症、以為小感冒…3歲童腸病毒亡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腸病毒疫情正式脫離流行期,但上周仍新增四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一例死亡。死亡患者為南部三歲男童,一開始只是發燒、流鼻水,家人、同學都無腸病毒病例,以為只是小感冒,不料症狀惡化,住院三天後出現腦炎症狀,才驚覺是感染腸病毒,發病後20天仍不幸喪命。這是今年第二例因腸病毒死亡的孩童,皆是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發病初期以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為主,未出現口足手症等腸病毒典型症狀,反而類似感冒,即使多次就醫也難以確診,後續因腹痛、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收治住院。直到出現意識改變等腦炎症狀,才確診感染腸病毒,陸續出現呼吸困難、心肺衰竭及休克情形,雖經加護病房積極救治仍不幸於11月中旬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林詠青指出,該男童身邊無腸病毒確診個案,研判是遭無症狀感染者傳染。到底該如何避免孩子遭無症狀感染者傳染,進而造成重症、死亡風險?林詠青建議,腸病毒流行期可每周以10公升的清水加100c.c.含氯漂白水作為消毒水,殺光腸病毒;另我國全年均有感染腸病毒個案,建議家長返家就應換衣服,也可降低感染風險。其他三例重症個案中,17歲個案與今年六月公布的17歲個案同為今年年紀最大病例。患者與北部13歲個案初期均有發燒、口腔潰瘍症狀,因肢體無力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北部九個月男嬰因發燒、嘔吐、肌抽躍、意識改變等症狀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克沙奇A6型感染併發腦炎。今年累計已經有6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兩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的49例為多,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7945人次,就診人次連續兩周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全國腸病毒疫情雖脫離流行期,但宜花及雙北地區疫情偏高,提醒師長不可掉以輕心。 編輯推薦 平地的、高山的就是有差!好吃高麗菜這樣挑 洗手台陳年黃垢難除?不用買清潔劑,一個生活用品就搞定
-
2019-11-26 該看哪科.兒科
台南市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下午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病例,個案為南區三歲男童,10月底發病,雖然經過搶救,仍在10號不治。衛生局表示,這個病例是台南市第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全國累計63例重症確診個案,腸病毒71型達49例(含2例死亡個案)。個案10月底晚間開始發燒,無出現明顯手足口症、皰疹性咽峽炎,症狀以流鼻水、鼻塞、扁桃腺發炎等感冒症狀為主,11月初仍高燒不退,病童開始出現腹痛、嘔吐、食慾及精神不振等急性腸胃炎症狀,至診所就醫仍無法改善症狀,轉送至本市醫學中心住院觀察時,病童開始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突心肺衰竭等休克症狀,經急救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個案經搶救10日仍因病況無法改善宣告不治,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起腦幹腦炎。衛生局及南區衛生所於11月04日通報當日,已督導個案就讀之幼兒園環境消毒與人員健康監測等防疫措施,目前該園並無學童出現腸病毒症狀。腸病毒71型易感染幼兒童引起神經併發症,包括預後良好的無菌性腦膜炎、出現肢體無力麻痺的腦脊髓炎、以及易出現心肺衰竭、造成幼兒童死亡的腦幹腦炎,家長應注意腸病毒流行期間,「3歲以下孩童」,「發燒達到39度以上」,並且「超過3天」,幼兒童一旦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醫治療,本市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責任醫院共有5家(成大醫院、永康奇美醫院、郭綜合醫院、臺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以便掌握治療契機。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手部衛生為預防腸病毒感染首要預防方法,幼兒童「吃飯前、抱小孩前、回家後、如廁後以及遊戲後」應執行手部衛生,尤其使用球池、溜滑梯、搖搖馬等兒童遊樂設施後,家長應注意幼兒童是否徹底清洗雙手,洗手時應優先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搓洗雙手之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縫及手腕最少要洗20秒,確實做到正確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另外,居家一般環境清潔消毒可用「500ppm漂白水」進行消毒,泡製方法為:100c.c.市售5%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後混和均勻,時常清洗消毒幼兒童常接觸的物品、玩具、教具、桌椅、樓梯扶手等,擦拭消毒的接觸時間應超過 10 分鐘,之後可再以清水擦拭,以降低異味;家中孩童如有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請假在家休養至少7天,請勿出入公共場所或安親班。相關資訊請上衛生局資訊網瀏覽(https://health.tainan.gov.tw)。
-
2019-11-2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71型再奪命 發燒、流鼻水至惡化腦炎才確診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我國腸病毒疫情正式脫離流行期,但上周仍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一例死亡。該個案只是發燒、流鼻水,家人、同學都沒有腸病毒病人,原以為只是小感冒,不料症狀惡化,住院三天後出現腦炎症狀,才驚覺是感染腸病毒,發病後20天不幸喪命。這也是今年第二例因腸病毒死亡的孩童,同樣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家住南部的3歲男童發病初期以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為主,未出現口足手症等腸病毒典型症狀,反而類似感冒,多次就醫也難以確診,後續因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收治住院。直到出現腦炎才發現是腸病毒,並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心肺衰竭及休克情形。在加護病房積極救治仍不幸於11月中旬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林詠青坦言,該男童身邊也無腸病毒確診個案,真的非常難將感冒症狀與腸病毒聯想在一起,研判是遭無症狀感染者傳染。要避免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林詠青建議,腸病毒流行期可每周以10公升的清水加100c.c.含氯漂白水作為消毒水,殺光腸病毒。另我國全年均有感染腸病毒個案,建議家長返家就應換衣服,也可降低感染風險。其他三例重症個案中,17歲個案與今年6月公布的17歲個案都是今年年紀最大病例,與北部13歲個案初期均有發燒、口腔潰瘍症狀,因肢體無力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北部9個月男嬰因發燒、嘔吐、肌抽躍、意識改變等症狀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克沙奇A6型感染併發腦炎。今年累計6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2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的49例為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7945人次,近期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下降且連續2周低於10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全國腸病毒疫情雖脫離流行期,但宜花及雙北地區疫情偏高,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
2019-11-2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增四例 台南三歲男童染71型死亡
腸病毒疫情雖下降,但本周出現合併重症死亡病例,民眾勿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本周新增四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從九個月大至17歲青少年都有,其中家住台南的三歲男童,於10月24日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中間更住進加護病房,但仍因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而不幸死亡。此也為今年第二例腸病毒併重症死亡病例。由於除本周兩例外,日前也有青少年染腸病毒併重症,可見非幼兒專利。疾管署今表示,腸病毒除幼兒外,青少年甚至是成人仍有感染可能,只是大多症狀較輕微,與感冒不易區分;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並特別留意五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抽躍等症狀,務必立即送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17日至23日國內腸病毒急門診就診計7945人次,較上周9971人次減少兩成,且已連續兩周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脫離腸病毒流行期,不過宜花等地區仍須再觀察;而遺憾的是,本周仍出現四例腸病毒併重症病例,且有一例因71型死亡,而今年以71型較為流行,民眾不可忽視。羅一鈞說,四例重症病例分別為新竹九個月大男嬰,新北市13歲與17歲少年,及台南三歲男童,發病日介於10月底至11月中之間。其中新竹九個月大男嬰,因發燒、嘔吐、肌抽躍、意識改變等症狀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克沙奇A6型感染併發腦炎;新北市13歲與17歲個案,初期均有發燒、口腔潰瘍症狀,另出現肢體無力情形收治住院,後確診為腸病毒71型併發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以上3人經治療後均已出院。而台南三歲男童,則於10月24日發病,發病初期以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為主,後續因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收治住院,並於11月4日至13日住進加護病房積極救治,但因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心肺衰竭及休克情形,仍不幸於11月13日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疾管署表示,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雖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今年累計6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兩例死亡)中,仍以感染腸病毒71型49例為多,且往年腸病毒也曾有延續到年底到隔年一月的情形,民眾仍需注意。
-
2019-11-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測不到病毒即無傳染力 愛滋感染者自然懷孕生產
民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該改改了。國外大型研究證實,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且測不到病毒量超過6個月,將無法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國內也有愛滋感染者因此自然懷孕生下健康寶寶。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今天舉辦記者會,發表台灣首部改編自女性感染者真實故事的愛滋微電影「愛,一直都在」,片中女主角小薇(化名)感染HIV病毒超過10年,看見社會大眾對愛滋的偏見與歧視,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外界看見更多愛的樣貌。10年前,還是學生的小薇因昏倒送醫,反覆不斷地發燒、肺炎,經一連串檢查竟發現感染HIV病毒。小薇回憶,確診當下她整個人不知所措,封閉自己,拒絕所有人的關心,從未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男友、家人可以接受嗎」、「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會很快死掉嗎」種種問題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終於她鼓起勇氣把這個秘密告訴閨蜜,換來的卻是逐步的疏離,令她心灰意冷,所幸爸爸、男友始終陪伴在身邊,陪她度過最難熬的時期。在家人、男友支持下,小薇規律用藥,病毒量早已低到測不到,但後來每當她確認一段感情關係,都會坦承自己是感染者的身分,對方也都願意和小薇一起努力看看,如今她不僅結了婚,也自然受孕生下健康寶寶,先生至今也沒有感染HIV病毒。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表示,愛滋病毒主要有3大傳染途徑,包括體液(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血液或母乳傳染,多數患者都是因危險性行為、共用針具、輸入被HIV病毒汙染的血液或是母子垂直感染。今天記者會中披露今年8月30日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投藥、保險套已是預防愛滋病毒傳染的3大重要策略;國外大型研究也發現,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血液中測不到病毒量且穩定長達6個月以上時,能100%預防透過性行為的途徑傳染給他人,也就是「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桃園醫院愛滋病照護中心個管師林媚慧指出,她陪伴愛滋感染者與其親友多年,深深體會接受、認同愛滋感染身分的不易,且早年愛滋藥物副作用極大,有些感染者工作時會無預警腹瀉、拉在褲子上,許多人因此放棄治療。愛滋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低副作用也愈來愈少,隨醫療進步,抗愛滋藥物只需每天1顆,持續服藥控制,就能將體內病毒控制到完全測不到;但愛滋的汙名跟網路錯誤的訊息,還是阻礙了感染者的治療之路。台灣感染誌協會理事鄭孝忱呼籲,台灣已逐步翻轉愛滋疫情,適切的治療藥物、友善的環境、最新的預防資訊,對愛滋感染者而言至關重要,也希望透過U=U,減低社會對愛滋的恐懼與對感染者的歧視。
-
2019-11-22 科別.感染科
3型全現蹤!中國鼠疫累積4例 去這7個省要小心
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確診4例鼠疫病例,從腺鼠疫到致死率高達六成的敗血性鼠疫及肺鼠疫都現蹤,目前主要個案集中在內蒙古地區,衛福部疾管署主動通知各大旅行社赴陸留意鼠疫,若未來中國爆出社區或院內群聚疫情,將發布旅遊疫情警示,近期赴內蒙古等地區者要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中國首例為9月發生於甘肅省酒泉市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近期3例病例都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其中2例肺鼠疫個案為當地牧民夫婦,已轉至北京醫院接受治療,目前個案病情危重。另1例為11月17日通報腺鼠疫個案,有採石場剝食野兔史,與前述2例無流病關聯,目前隔離治療中。鼠疫在中古世紀被稱作為黑死病,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最初症狀為遭跳蚤咬傷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發炎,稱為腺鼠疫,若未及時治療,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細菌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皮膚與肢體末端可能發黑壞死。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吸入肺鼠疫病人帶菌的飛沫可進一步造成傳染流行,因其可爆發人傳人疫情,被視為最嚴重的一種鼠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鼠疫如未經治療其致死率為30%至60%,但現代醫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致死率。羅一鈞指出,國內自1953年後未再出現鼠疫病例,疾管署檢疫人員持續於國際港埠執行入境發燒旅客篩檢及健康評估,另定期於國際港埠監測鼠隻病媒及其血清檢體檢測,並請港埠經營管理單位加強港區環境整理整頓,要求入境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管理者落實防鼠措施。中國大陸鼠疫自然疫源區包括西部旱獺疫源地、西南家鼠疫源地、華北沙鼠疫源地及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源地,歷年雲南、貴州、廣西、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都有疫情。羅一鈞說,已通知國內旅行業者,如規劃中國大陸上述地區行程時,應安排乾淨衛生的住宿場所等,避免感染鼠疫。羅一鈞也提醒,計畫前往這些地區自由行民眾應避免接觸鼠類或其他野生動物,尤其囓齒類動物,勿生食肉類或接觸動物死屍,減少鼠蚤叮咬及感染鼠疫風險。近期赴中國大陸的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不適症狀,應通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
2019-11-22 養生.聰明飲食
11月22日是節氣小雪 專家推薦吃「三黑」補腎清火
11月22日,迎來小雪節氣,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專家提醒從這個時候開始,飲食調理上要注意滋補肝腎、清瀉內火和保養肌膚。為此,專家特別推薦三類黑色食物:黑芝麻、黑荸薺和黑大豆。黑芝麻紅棗粥 男補肝腎女潤膚南京中醫藥大學營養與食療專家郭海英教授介紹說,中醫食療認為,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鬚髮早白、脫髮、腰膝酸軟、四肢乏力、五臟虛損、皮燥發枯、腸燥便秘等病症,在烏髮養顏方面的功效,更是有口皆碑。黑芝麻紅棗粥是小雪節氣比較適合的養生食療粥,配料有粳米150克、黑芝麻20克、棗(乾)25克、白砂糖30克。具體做法是:黑芝麻下入鍋中,用小火炒香,研成粉末,備用;粳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乾水分;紅棗洗淨去核;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冷水,放入粳米和紅棗,先用旺火燒沸;然後改用小火熬煮,待米粥爛熟;調入黑芝麻及白糖,再稍煮片刻,即可盛起食用。荸薺冰糖飲 抗菌退燒瀉內火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則視它為“江南人參”。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食療專家徐大成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荸薺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豐富,但熱量卻不是很高,很適合初冬食用。中醫認為,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瀉內火的功效,對於發燒初期的患者有較好的退燒作用,但高燒期間則不宜食用。幼兒吃一些荸薺還能促進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荸薺冰糖飲的製作很簡單,大家在家就能做,主要的材料有荸薺150克、甘蔗150克、冰糖30克。具體的做法是:削去荸薺和甘蔗的外皮並洗淨;入鍋加入適量水和冰糖,煮至荸薺和甘蔗熟透即可。黑豆羊肉燉當歸 補血養顏暖身心 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城生副主任醫師介紹,黑豆蛋白質含量為49.8%,相當於牛肉的2倍多、雞蛋的3倍、牛奶的16倍!黑豆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0%,吸收率高達95%以上,除能滿足人體對脂肪的需要外,還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向大家推荐一款非常適合小雪節氣前後食用的黑豆食療方——黑豆羊肉燉當歸。主要的製作材料有:羊肉(瘦)1000克、黑豆100克、當歸10克、桂圓10克。具體做法是,先將黑豆洗淨用2杯清水煮軟;同時另一個鍋煮已切薄片的羊肉,同樣用清水3杯,煮時要除去泡沫及肥油。將黑豆及羊肉倒入燉盅內,加入當歸,同時加入切碎的桂圓肉,隔水燉上3小時即可。
-
2019-11-20 科別.感染科
台灣首例SFTS確診!爬山疑遭蜱蟲咬 老翁器官衰竭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國內首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確定病例,北部一名70多歲男性疑遭蜱蟲叮咬,導致器官衰竭,仍在加護病房搶救。專家會議確認病毒序列與日韓流行株相近,疑為跨境感染,籲戶外活動者近期提高警覺,在草地、樹林時避免皮膚裸露。疾管署北區管制中心防疫醫師陳孟妤表示,個案近期未出國,但常到北部山區,上月出現發燒、嘔吐,甚至意識改變,送醫驚覺已器官衰竭,立即收治住院,本月13日確定感染SFTS。疾管署助理研究員李泱說,個案住家附近無採獲蜱蟲,因發病前有山區活動史,將進一步調查可能野外活動地,釐清感染源。其同住接觸者及就醫接觸者共68人目前無不適症狀,將持續監測至11月27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我國過去無SFTS確定病例,也無主要病媒「長角血蜱」發現紀錄發表,但因國內仍有次要病媒如「微小扇頭蜱」,且鄰近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等流行國家。此外,國外也有蜱蟲隨候鳥遷徙跨境傳播疾病案例,預計將於一個月內把該病公告為法定傳染病。SFTS於2009年首度在中國大陸發現,日本及南韓也有確定病例,目前全球染感人數破萬例,致死率約5%至15%,羅一鈞表示,遭帶病毒蜱叮咬者多數有發燒、噁心、嘔吐及食欲不振,少數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雖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但支持性療法可降低致死率。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王錫杰說,蜱蟲以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為主,從事戶外活動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防蚊蟲藥劑。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盡快沐浴更衣,以降低感染風險。 編輯推薦 「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
2019-11-1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 仍有兩女童感染併重症
天氣明顯轉冷,腸病毒疫情也持續下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表示新增兩例腸病毒併重症病例,分別為住桃園市三歲女童跟新北市九個月大女嬰,雖曾有高燒、手腳無力、步態不穩等情形,經治療後一人出院、一人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同時,上周全台急就診人次已跌破萬人、低於流行閾值,顯示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之兩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桃園市三歲女童及新北市九個月大女嬰。三歲女童於10月21日發燒就醫診斷為腸病毒,10月29日因高燒且伴有手腳麻痺、面癱、步態不穩等情形再度就醫,經審查確診感染克沙奇A6型且併發腦幹受影響。至於九月大女嬰則於10月25至27日陸續出現發燒、四肢僵硬、手腳無力等症狀並四度就醫,檢驗後確診為腸病毒71型及併發急性脊髓炎。兩個案經治療後,三歲女童已出院,九月大女嬰意識清楚,但仍需觀察,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羅一鈞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10日至16日國內腸病毒急門診就診計9971人次,較前一週1萬1409人次下降13%且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顯示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而今年截至目前累計5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而感染型別以腸病毒71型46例為多。
-
2019-11-19 科別.婦科
產後4周大出血 子宮內血管瘤惹禍
一名孕婦之前順利產下雙胞胎,未料一個月後大出血。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其中約兩成可能延遲出血。孕婦產後出院至坐月子期間,如果傷口或出血量異常,甚至合併發燒、心悸、面色蒼白或異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這名37歲婦人產後四周某天如廁時,突然發生大出血,大量血液順著大腿滴下,甚至流出半個手掌大的血塊,併有頭暈、站不穩情況。經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血紅素嚴重不足,輸2000CC才保住性命。醫師治療與檢查後揪出病因,是子宮內一顆血管瘤釀禍,治療後才保住病人子宮。蔡明松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等,都是產後出血的危險因子。他說,產後大出血多發生在生產完24小時內,但約有兩成可能因為胎盤殘留、植入性胎盤、子宮血管瘤及或凝血功能障礙等而延遲出血,病發期甚至可能長達產後12周,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毫升。這名產婦曾做過試管嬰兒、子宮鏡及剖腹產,都是造成子宮內血管瘤、導致產後出血的可能原因。
-
2019-11-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百名產婦有一人 生完雙胞胎4周後才大出血
生產有風險,即使產後母子均安,後續仍可能有「未爆彈」。近日一名孕婦順利誕下雙胞胎,孰料一個月後突然發生大出血。醫師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其中約有兩成的人可能會延遲出血,因此產後如果傷口或出血量異常,甚至合併發燒、心悸、面色蒼白或異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37歲的王小姐在產後四周某天如廁時,無預警地大出血,大量血液順著大腿滴下,甚至流出半個手掌大的血塊,併有頭暈、站不穩的情況。她被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血紅素嚴重不足,輸血2000毫升才保住性命。醫師多次藥物治療與檢查,終於揪出源頭是子宮內右側的一顆血管瘤釀禍,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才保住子宮。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整體而言,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等,都是產後出血的危險因子。產後大出血多發生在生產完24小時內,但其中約有兩成的人可能因為胎盤殘留、植入性胎盤、子宮血管瘤及或凝血功能障礙等而延遲出血,病發期間在產後24小時以上,甚至長達產後12周,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毫升。王小姐過去做過試管嬰兒、子宮鏡以及歷經剖腹產,這些都是造成子宮內血管瘤、導致產後出血的可能原因。蔡明松表示,孕婦產後出院至坐月子期間,需多注意傷口及出血量,若發現惡露持續排不乾淨、且顏色呈紅色、或突然流出大量鮮血或血塊,併有發燒、臉色蒼白、心悸、頭暈、出汗、焦躁不安、意識混亂或不正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
-
2019-11-19 癌症.抗癌新知
抗癌最後手段 培養殺手細胞滅癌
今年是台灣細胞治療元年,身為全台第三家、東部第一家審核通過細胞治療計畫的花蓮慈濟醫院,陸續收治二名大腸直腸癌末期患者,皆為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且放化療幾乎失效,經評估後,利用細胞治療再搭配標靶藥物,祈求一線生機。衛福部去年開放細胞治療後,引發廣大癌友關注,成為開刀、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皆無效後的第五項癌症治療新選擇。細胞治療分兩大類細胞治療是什麼?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將免疫細胞改造基因,另一類則無。前者例如CAR-T療法,適用於少數的血癌治療。但李啟誠說,CAR-T牽涉基因改造,雖療效優異,但不少臨床試驗患者發生顯著副作用,嚴重者甚至送加護病房插管,因屬高風險治療方式,且還需更多臨床試驗,衛福部並未開放。利用自身免疫細胞衛福部開放的細胞治療為不可基因變造,方法是萃取病人的免疫細胞並於體外刺激、培養、活化,再輸回患者體內,以增強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國內外文獻證實該方法溫和有效,僅少數人出現發燒或是輸血過敏反應。花蓮慈濟醫院今年8月獲得核可,可培養殺手細胞(CIK)至數億顆,再圍剿癌細胞,而適應症為第四期的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結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8項實體癌。近期也剛提出一到三期實體癌的適應症申請。治療條件門檻偏高李啟誠提醒,細胞治療的納入條件除了標準治療無效,病人存活期至少要逾3個月,才能看到療效;體能活動也不能太差,至少可起來走動,以免細胞功能太弱。另心肺和肝腎功能不能太差,血球數不能太少,也不能有太多感染等。為何這麼嚴苛?李啟誠說,目前健保不給付細胞治療,自費價約100至200萬元不等,況且細胞培養需2到3周,完整療程也需耗時約4個月,若讓太衰弱的末期病人花大錢治療卻看不到效果,有違醫學倫理,也枉費實驗室的努力。不過,李啟誠認為,若病友經濟許可,而且也跟原主治醫師充分討論,確認標準治療的效果已經有限,例如腫瘤再復發且具抗藥性等,歡迎病友向衛福部核可的細胞治療團隊進行諮詢,了解合併細胞治療的可能性,以換取活命機會。
-
2019-11-18 科別.泌尿腎臟
腰痛就是有腎臟疾病?醫:大部份無關,除了這二種
腰痛與腎病變有關?如何察覺腎結石與腎盂腎炎如果長時間腰痛發作,是否要注意腎結石與腎臟病變風險?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受訪指出,大部份的腰痛與腎臟無關,可能是腎臟外包膜處的肌肉、筋膜、皮膚的局部疼痛。如果是腎結石引起腰部疼痛通常相對強烈與明顯,病人甚至會描述「像殺豬一樣痛」,且會合併有血尿現象,當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比較可能是腎結石造成。另一種會引發腰痛的腎臟疾病是「腎盂腎炎」,當泌尿道細菌感染後一路往上走,就會引發腎臟發炎。郭克林說明,腎盂腎炎除了腰痛外也會有發燒現象,而且輕敲腎臟部位就有疼痛感。醫師指出,下肢疼痛或腰痛的原因很多,如筋膜疼痛、坐骨神經疼痛,甚至帶狀疱疹在水痘出現前,都可能引起腰痛症狀,應經由醫師判斷或X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病因。 先天尿酸高易腎結石 兩大生活習慣要改郭克林表示,腎結石患者部份與遺傳有關。如果天生屬於不易代謝尿酸的體質,加上平日水份喝太少,就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另一項結石風險則是飲食習慣,嗜吃動物性蛋白和肉類者,也會有較高的腎結石風險。若有這類體質,平日應注意水份攝取,並多吃含鹼性的清淡食物包括蔬食,或含有檸檬酸的柑橘等。民眾多將高尿酸與痛風連結,郭克林解釋,尿酸會結晶在身體各部位,典型的痛風是尿酸結晶在大姆指,而當結晶在腎臟就可能成為腎結石。這類患者一方面應遵照醫囑使用降尿酸藥物,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郭克林指出,腎結石再發率高「有一就有二」,曾經發生結石的患者應半年到一年驗尿或照音波追蹤檢查。 腎臟積水也會腰痛?高齡患者要警覺泌尿道腫瘤有民眾也因腰痛就診,最後發現有腎臟積水問題。郭克林表示,腎臟功能如同下水道,如果有結石堵塞,確實有機會讓腎臟膨脹,但還須考量年齡與其他風險因素,如果是高齡腎臟積水患者,甚至需要警覺是否為泌尿道癌症,才有腫瘤堵住腎臟造成積水。因此,醫師會視情形給靜脈腎盂腎或電腦斷層檢查,進一步釐清腎臟積水與周邊組織器官狀況。郭克林說明,腎臟積水原因眾多,如先天輸尿道狹窄也會影響,如果真的是腎結石造成腎臟積水,應由醫師評估是否採取膀胱鏡或與手術開刀處理,避免放任腎臟長期發炎。【本文出處,更多資訊請上《每日健康》、《每日健康》粉絲團。】
-
2019-11-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男大生感冒吃薑母鴨補身體 結果導致症狀加劇甚至失聲
近日氣溫急轉直下,19歲男大生智偉(化名)不慎感冒了,咳嗽之外還有點黃痰。「應該要補一補身體」,他心想由米酒、老薑、中藥包製成的薑母鴨似乎是滋補驅寒的好選擇,於是,他課後約了幾個同學一起到學校附近店家大快朵頤。未料薑母鴨下肚,隔天發現喉嚨更腫痛,甚至聲啞到說不出話了。「這是熱症誤用熱藥,導致症狀加劇的典型個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宛容表示,感冒可概分為風熱型與風寒型,風熱型感冒主要由細菌病毒感染所致,風寒型感冒則由身體勞累、溫差大、吹到風所引起,兩種感冒各自有適合的調理與治療方式。一般來說,風熱型感冒容易發燒出汗、喉痛、咳嗽吐黃稠痰、流黃稠鼻涕、易口乾、舌尖紅與舌苔薄白微黃等,風寒型感冒則容易出現微熱發燒但無汗、喉癢、咳嗽吐稀白痰、清鼻水、口不乾、舌苔薄白等。吳宛容表示,對治風熱型感冒,臨床上常使用金銀花、板藍根、連翹等偏涼、偏消炎的藥材;對治風寒型感冒則常使用麻黃、桂枝、防風、荊芥等較溫性的藥材。吳宛容表示,風熱型感冒患者在家,可自行沖泡桑葉菊花茶,桑葉與菊花皆性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潤肺止咳之效。清咽利喉茶也是好選擇之一,其中的葶藶子專瀉痰火、平喘咳,魚腥草則能治療肺癰吐膿、肺熱咳嗽。另可自製川貝燉雪梨,川貝與梨都偏寒,且有止咳化痰之效。吳宛容說,風寒型感冒患者在家則適合飲用蔥豉湯,其中的淡豆豉、生薑、紫蘇葉能疏散表邪,藿香能化濕。冬花紫苑綠茶裡頭的款冬花與紫苑均性溫,前者長於止咳、後者長於化痰。吳宛容表示,風熱型感冒患者要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風寒型感冒要特別注意頭頸部的保暖。平時應避免過度勞累、熬夜晚睡,並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藉此活絡氣血、提升抵禦疾病的能力。
-
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學生公費流感疫苗今開打 注意重點看這裡
公費流感疫苗今天正式開打,第一階段施打對象為學生及醫護人員。疾管署再次提醒,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流感疫苗,學生在校園集中接種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家長於收到接種通知後可詳讀接種須知,鼓勵學生在校園接種。●學生打疫苗 間接保護家中長輩、幼兒不中鏢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學生群體活動密集,傳染機率高,染病後再將流感帶回家、傳染給家人,造成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重症高危險群中鏢。從傳染源頭開始阻斷,就能有效保護重症高風險族群。2009年H1N1大流行時,也是採優先接種高傳播族群。對長者等免疫力較差者而言,接種疫苗約半年至一年保護力就會完全消退,但李秉穎說,若是一般健康的年輕人接種,如果流感病毒相符,未出現變異,甚至在接種後的第二年或第三年,都還能擁有保護力。●國小至國高中學生非強制接種 詳閱通知書最重要學生接種流感疫苗,屬自願性質,並非強制接種。除了本人須自願,也需家長在「流感疫苗接種通知說明及意願書」上勾選同意且簽名,才能接種流感疫苗,未經家長同意就不能接種。為充分揭露流感疫苗相關資訊以保障學生及家長「知」的權利,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均在校園接種網頁提供疾管署製作的「學生流感疫苗校園集中接種」相關常見問答,包括流感疫苗的成分、品質、安全性及副作用等共56題Q&A。籲請家長詳細閱讀,對流感疫苗有更完整的認識。●暈針是出心理壓力與恐懼 與疫苗安全性無關李秉穎說,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疫苗時,可能會出現暈眩、噁心感等暈針反應,暈針通常是出自於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轉化成生理症狀,與疫苗安全性無關,請家長無須過度擔心。校方安排接種疫苗時,可先向學生說明流程並提醒接種前避免空腹;等待時可藉由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放鬆學生心情,並採取坐姿接種;接種疫苗後一旦發生暈針,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等不適症狀改善後再離開。●打完針別趴趴走 原地觀察30分鐘沒事再離開接種疫苗後有相當小的機率會發生立即型過敏反應,並導致過敏性休克。為了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進行醫療處置,接種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做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待無不適後再離開。接種後應注意有無超過48小時的持續發燒、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或行為改變等異常狀況,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並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
2019-11-14 科別.消化系統
膽結石阻塞引發膽囊炎 可用藥物緩解不開刀嗎?
膽囊炎是指膽囊發炎,多數都是膽結石造成的。假使沒有及時處理,膽囊可能會破裂併發腹膜炎,可能危及性命。但或許你會很想知道,難道膽囊炎就只能開刀嗎?先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膽囊發炎通常起源於膽道被阻塞,膽汁無法順利排出,膽囊因此積滿了分泌物而脹大、壓力上升,造成發炎。造成膽道阻塞的第一名就是膽結石。然而膽道阻塞的原因不只有膽結石,也有可能起源於膽道彎折、疤痕組織而造成的阻塞,或是膽道長了腫瘤限制了膽汁流動。膽囊炎的症狀常在患者吃了一頓油膩膩的大餐之後出現。常見的典型膽囊炎症狀為右上腹痛,這種痛還可能延伸到背部或右肩膀。患者也會表現噁心、想吐、及發燒。如果阻塞位置在總膽管,還可能引發黃疸。若臨床病史及身體檢查讓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膽囊炎的可能,醫師會安排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檢查來確定膽囊的狀況,並安排抽血了解患者體內發炎感染程度及肝膽功能。確定為膽囊炎之後,通常需要住院治療。否則若放著膽囊繼續脹大、發炎,膽囊會潰爛壞死,導致膽囊破裂,會引發腹膜炎及敗血症,可能危及患者性命安全。住院時,醫師會請患者先禁食,避免膽囊壓力上升,並改以點滴補充所需的水分及營養。抗生素能夠幫助患者抵抗感染。當然,止痛劑也是很重要的。沒有什麼藥物能夠溶解膽結石或塞住膽管的腫瘤,且膽囊炎常常反覆發作,所以大多數的膽囊炎都需要以「膽囊切除手術」治療。至於如何決定手術的時間點,通常要看患者膽囊炎的程度及原本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夠承受手術,若屬於手術低風險的患者,醫師通常建議在膽囊炎發作初期就接受手術。若患者本身健康不佳,麻醉風險高,可能會先考慮以引流管引流膽囊積液,再視復原程度決定開刀時間點。膽囊切除手術可以用腹腔鏡或直接開腹兩種手段達成。由於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傷口較小,患者術後恢復快,現在醫師多以腹腔鏡方式切除膽囊。看一段影片,就能了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怎麼一回事。然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膽管損傷的機會略高於直接開腹的膽囊切除術,因此若膽囊發炎過於嚴重,或懷疑合併膽道阻塞、腫瘤等其他問題,醫師還是會建議直接開腹膽囊切除術,以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產生。原文:膽囊炎發作,一定要開刀嗎?(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14 科別.感染科
打了疫苗怎麼還會得流感?得流感該吃甚麼藥?藥師解析
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盛行的高危險期,為了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政府總是大力宣導提醒大家記得施打流感疫苗,以保護自己跟家人。但是,近期新聞報導流感疫情不減反增,炎熱的七、八月也有不少人罹患流感,開學後更有學校班級因為群聚感染而停課,究竟是不是流感疫苗沒效?得到流感該吃甚麼藥?得流感吃藥會好嗎?藥師將為您一一解答。每個得流感的人都會這麼說:我打了疫苗怎麼還會得流感?其實施打流感疫苗並非百毒不侵,每年接種的流感疫苗所包含之病毒株僅包含目前最可能流行之病毒型別,加上流感病毒存在變異性,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於接種流感疫苗後,仍有可能感染其它型別流感;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就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所以還是鼓勵大家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已知的流感病毒有A、B及C型,前兩者幾乎每年引起季節性的流行,C型則否。流感潛伏期約1-4天,平均為2天,感染後的主要症狀,像是發燒、頭痛、咳嗽或喉嚨痛等,跟一般感冒類似而容易被忽略,但是比起一般感冒,得到流感容易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以及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所須時間也比一般感冒長。對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65歲以上長者、居住於安養等長期照護機構之住民、罹患三高、腎臟或免疫相關慢性疾病等高危險群病人,容易引發肺炎、腦炎或心肌炎等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在發病期間,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胸痛、意識改變等危險徵兆,應儘速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掌握治療黃金時間。有些人誤以為流感藥物跟流感疫苗是相同的當確診為流感後,會自行停用,甚至拒絕使用,這是錯誤觀念。目前的流感抗病毒藥劑屬於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透過抑制神經胺酸酶這個酵素,可有效阻止A型及B型流感病毒在細胞間擴散,跟疫苗刺激人體產生抗體,使人體免於感染流感病毒的原理大不相同。依據藥品劑型,本院有口服的Oseltamivir 75毫克/粒 (Tamiflu®,自費克流感膠囊、Eraflu®,公費易剋冒膠囊)、經口吸入的Zanamivir 5毫克/片(Relenza,公費瑞樂沙旋達碟)與注射的Peramivir 300毫克/袋 (Rapiacta,自費瑞貝塔點滴靜脈注射液)三種。口服劑型成人用法用量為每日早晚各服用一粒 75毫克,療程為5日,兒童則依體重計算使用劑量;經口吸入劑型為成人與5歲以上兒童,每日使用兩次,每次吸入2孔5mg藥片(共10mg),療程為5日;注射劑型成人單次使用一包300毫克,點滴靜脈注射15 分鐘以上,兒童以10mg/kg 投與。一般來說抗病毒藥劑盡快使用可達到治療效果,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可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併發症出現機率,為了讓病毒不要在體內擴散,即便症狀好轉,也要把整個療程使用完畢,自行停藥,不但延誤病情,還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口服藥物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等胃腸反應,日本曾有服用藥物期間產生癲癇和類似精神錯亂的神經精神事件案例報告,大多數為小孩和青少年。極少數案例中,此類事件會導致意外傷害,但事件與藥物的因果關係還未知,建議服藥期間,須嚴密地監測病人(特別是小孩和青少年)之精神神經不尋常行為之徵兆。流感抗病毒藥劑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屬自費藥品。但為善用國家資源,提升藥劑儲備效益,減少藥品屆期銷毀比率,疾病管制署參考WHO之用藥指引及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提供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及其接觸者、流感併發重症、孕婦、5歲以下及65歲以上、具重大傷病或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及流感群聚事件等符合條件病人,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另流感疫情高峰期間也會放寬使用的條件提供病人使用。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不須快篩,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民眾仍應注意保健措施才能確保健康。流感病毒為飛沫傳染,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如家中門窗緊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在學校教室,只要有人感染流感,出現打噴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就容易將流感傳播給其他人。所以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勤洗手,有症狀時記得戴口罩,打噴嚏時用衛生紙、手帕或用衣袖遮住口鼻,與其他人交談時儘量保持適當距離,拱手不握手。如出現症狀應儘速就近就醫,確診為流感時在家休養,儘量不上班、不上課或不出入公共場所,依照醫囑與藥袋說明,確實使用抗病毒藥物,有助於降低流感傳播,遠離流感威脅。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流感併發重症>流感抗病毒藥劑2.藥品仿單3.藥師公會全聯會與藥師做朋友-讓藥師告訴你如何安全用藥感冒發燒用藥Q an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