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發炎反應
共找到
768
筆 文章
-
-
2021-10-30 該看哪科.皮膚
小心口罩痘! 「6大惡化兇手」曝光:愛吃白飯、吐司、喝低脂牛奶慘了
15歲的花花是個愛漂亮的女學生,每天面對課業與升學壓力,臉上的痘痘本來就常斷斷續續的長出來,疫情後,長時間戴口罩更是讓她的痘痘肌一發不可收拾,進而覺得很自卑,於是自己就到坊間美容院不停地擠痘做臉,買了一堆美容產品使用,但臉部依然不停發炎發紅。痘痘產生 4大致病機轉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青春痘(也稱為痤瘡)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至25歲的人中,有高達 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大部分的人在年紀增長後會逐漸改善,但仍有部分的人深受其困擾。鄭百珊指出,痘痘的形成的四大致病機轉包含:過量的皮脂分泌、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的聚集、發炎反應。(推薦閱讀:鼻頭黑頭粉刺要怎麼清除? 千萬別用手擠!皮膚科醫師授清粉刺正確SOP)6個痘痘惡化因素 飲食作息莫忽視然而,有非常多的因素都有可能會惡化痘痘的狀況,包含:1. 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因為長時間悶熱而加重臉部皮膚皮脂的累積,也會因反覆摩擦,而造成皮膚的刺激與發炎加重。2. 賀爾蒙變化:青春期少男少女、女性經期前後、懷孕等,都容易因為賀爾蒙變化而加重痘痘狀況。3. 不適當或過度的美療及擠痘:不當且過度的擠壓、刺激,不只無法清除痘痘,更加重臉上發炎、色素沉澱及痘疤問題。4. 不適當的保養產品:保養品不是用愈多愈好,一些卸妝油、護髮產品、髮雕、臉部及身體保養品等也可能有致痘性。5. 食物引起的痘痘惡化:高升糖指數食物(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的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還有高糖分甜食)、低脂牛奶、乳清蛋白等,都有文獻提到會加重惡化痘痘情形。6. 壓力、熬夜、失眠: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及壓力減輕也是避免痘痘惡化的重要因素。(推薦閱讀:服用A酸治療痘痘? 食藥署警告「1族群」別亂吃)改善口罩痘 適時透氣是關鍵離不開口罩的年代,如何改善口罩痘?鄭百珊建議,長時間戴口罩要找機會讓臉部皮膚透氣,但礙於工作、環境等,許多人還是必須長時間戴口罩工作,盡量可以一兩個小時就藉著休息、喝杯水的時間,拿掉口罩好好透透氣,也順便讓口罩內水氣及溫度下降。再者就是做好臉部清潔工作,但不要過度清潔臉上的髒汙、油垢、皮脂、汗水及彩妝等,除了早晚洗臉外,最好中午休息時也找時間洗把臉,減低臉部皮膚負擔,但千萬別因清潔過度,導致皮膚表面油水失衡的肌膚大反彈。而使用清爽的保養品及彩妝方面,外出前擦的保養品最好選擇清爽的質地,像是凝露、凝膠、清爽型乳液,避開高滋潤型的質地,可以避免戴口罩時,外在油脂加上悶熱皮膚累積的油脂而造成毛囊阻塞,導致長痘痘情形。(推薦閱讀:肌膚狂冒油、長痘痘、粉刺? 皮膚科醫師認證10保養Tips跟著做)早期治療 避免痘疤形成「不停地去美容院做臉、擠痘痘、清粉刺就可以治療痘痘?」 鄭百珊直言,痘痘的治療不只從清潔、保養、飲食等日常生活著手,專業皮膚科醫師對肌膚狀況的評估與治療的介入更是重要,依個人痘痘不同的嚴重程度醫師會評估建議不同程度的治療或美療。值得注意的是,若沒有盡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例如:蟹足腫、紅色痘疤、凹痘疤等,即使經過漫長的治療可以改善,基本上還是比較難恢復到原本無暇的皮膚,因此還是應早期治療痘痘,以預防痘疤產生。(推薦閱讀:疤痕突起小心就是蟹足腫!怎麼治療?如何消除疤痕? 皮膚科醫師完整解說)延伸閱讀: ·治療痘痘抗生素副作用多? 這1成分最容易過敏!嚴重恐致命 ·狂冒痘要多洗臉? 專業皮膚科醫師給3建議
-
2021-10-2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脖子卡背痛別輕忽 2方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
背痛別輕忽!26歲的小如(化名)四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起初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治療後背痛感降低、亦改善脖子僵硬問題。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至0.4%,推估全台約有5至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至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三倍。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黃奕帆表示,可用簡單二分法分辨,「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原因遺傳占大多數,有90%至95%民眾本身帶有基因,後續因運動傷害而被誘發,像是年輕男性好動,打籃球等激烈運動,以為背痛是運動過度、運動傷害,容易因此誤診。提醒民眾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仍持續慢性疼痛,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表示,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目前臨床診斷可透過抽血檢查,包括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黃奕帆補充說明,「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一般先以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有患者會自行買成藥、打止痛針,但本身有慢性病者,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功能,建議患者每3到6個月定期追蹤發炎指數。黃奕帆說,若已試過二種消炎止痛藥,且3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約3至6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他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有復發可能,不斷發炎下導致脊椎沾黏,容易導致關節長期受損,骨頭、脊椎變形等,建議仍多與醫師溝通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近2成新冠重症患 半年內出現焦慮症
感染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症狀外,痊癒後可能持續數個月有殘餘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思緒模糊、記憶喪失等現象,尤其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近兩成出現焦慮症。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會引發憂鬱症等精神症狀,和一般精神疾病治療策略類似,但因對藥物敏感,因此相關副作用在療程中須多加注意。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除了發燒、咳嗽、喉嚨痛、嗅味覺異常等生理症狀外,還會發生精神症狀。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宜明指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和知覺異常。病毒感染痊癒之後,部分個案仍有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稱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陳宜明說,主要來自於病毒對中樞神經的直接傷害,或因為發炎反應造成的精神異常,如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其中,重症病患六個月內有19.2%出現焦慮症、2.8%發生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輕症病患也可能有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症狀。有些住院或隔離病人,則可能因為關太久,腦部功能暫時失調,出現意識混亂或躁動的「譫妄症」。陳宜明表示,住院常見譫妄症,其表現很像憂鬱症或精神病,因此首要區分究竟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還是因為住院太久造成的精神疾病。若是感染造成的精神疾病,等新冠肺炎治療後機能逐漸恢復,即使補用藥物治療也會改善,但如果躁動問題明顯,則需使用藥物治療,約一、兩周可獲得改善。透過視訊電話輔助,可觀察患者是否有早期的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以評估出院後的門診追蹤需求。
-
2021-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精神危害不可小覷 近兩成新冠重症患半年內現焦慮症
新冠肺炎已延燒近兩年,但感染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症狀外,個案痊癒後仍可能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思緒模糊、記憶喪失等現象,尤其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近兩成有焦慮症。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引發的憂鬱症等精神症狀和一般精神疾病治療策略類似,但因對藥物敏感,因此相關副作用在療程中須多加注意。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咳嗽、喉嚨痛、嗅味覺異常等。但除了生理症狀,還會發生精神症狀,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陳宜明表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和知覺異常。而病毒感染痊癒之後,部分個案仍然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學界稱之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陳宜明表示,發生原因主要來自於病毒對中樞神經的直接傷害,或是因為發炎反應造成的精神異常,如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其中,重症病患六個月內有19.2%出現焦慮症、2.8%發生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輕症病患也可能有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症狀。而有些住院或隔離病人,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或感染跡象,仍可能因為關太久,腦部功能暫時失調,出現意識混亂或躁動的「瞻妄症」。陳宜明表示,住院照會時最常見的是瞻妄症,其表現出來的樣子很像憂鬱症或精神病,因此首要先區分究竟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還是因為住院太久造成的精神疾病。若是感染造成的精神疾病,等新冠肺炎治療後機能逐漸恢復,即使補用藥物治療也會改善,但如果躁動問題明顯等,則需使用藥物治療,約需一、兩周即可獲得改善。而透過視訊電話輔助,也可觀察患者是否有早期的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以評估出院後的門診追蹤需求。不過,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引發的精神疾病治療策略和一般精神疾病類似,但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新冠患者對精神藥物也較敏感,因此治療時需多注意藥物反應和副作用。另外,他也提醒,因為疫情的關係拉開了社交、物理距離,對有心理困擾與精神疾病的病患而言,可能使家庭、社群、和醫療的支持力量無法持續協助病患,更容易出現失眠、焦慮的情形。而讓自己心情能夠放鬆、睡得好,就能減少精神疾患的發生。因此隨著疫情趨緩,一定要先適時照光調校「生理時鐘」、充分運動增強「睡眠動力」,並透過調息吐納,降低「睡前警醒」,更容易進入睡眠。
-
2021-10-21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腦霧健忘症!10大超級健腦好食物專家教你這樣吃
腦霧、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現代人在外在工作壓力與內在精神壓力雙重夾擊下,使得記性越來越差、腦子越來越不管用,而且隨著年紀越大,情況更趨嚴重。根據研究,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是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透過均衡且多元的飲食攝取,能幫助你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日常生活中該多吃哪些食物?這些食物又有哪些營養成分?雙和醫院營養室營養師米詩宇為你解答。※超級健腦食物1:香蕉重要成分:纖維、葡萄糖、色胺酸香蕉提供的葡萄糖在膳食纖維影響下,可讓血糖平穩上升,避免血糖快速飆升造成頭暈、注意力不集中情形。而色胺酸及維生素B6能幫助大腦製造合成血清素,血清素是能幫助調解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讓身體感受到放鬆、愉悅、幸福,因此具有「快樂荷爾蒙」之稱。但因香蕉熱量高,建議每日1、2根即可。※超級健腦食物 2:藍莓重要成分:花青素富含維生素E、A、B、纖維、果膠,以及鉀、鐵、鋅等礦物質,有「抗氧化發電機」之稱的藍莓,可以幫助減少DNA的損傷,所含花青素能保護腦部神經、進而改善記憶力。除此之外,藍莓也能防止泌尿道感染,水溶性花青素具有活化視網膜功效,也可以強化視力,防止眼球疲勞。※超級健腦食物3:奇異果或柳橙重要成分:維生素C壓力大分泌腎上腺素,尤其緊張時脫水、水分不足,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力的好食物。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是良好抗氧化劑。※超級健腦食物4:雞蛋重要成分:維生素A、E、B群、卵磷脂及膽鹼蛋黃富含卵磷脂及膽鹼,幫助人體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維生素E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皆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此外,雞蛋中也有豐富的維生素A、B6、B12、葉酸和鋅等活化腦力很重要的營養素。※超級健腦食物5:牛奶重要成分: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有安定神經作用,可以使肌肉放鬆並且維持心跳規律。而牛奶也含色胺酸,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若有睡眠障礙,不妨在睡前來杯熱牛奶吧。※超級健腦食物6:深海魚重要成分:EPA、DHA、Omega-3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EPA和DHA,EPA能增加血清素分泌,影響腦神經傳導,對神經系統有助益,且能改善憂鬰症,建議每週吃2至3次,如果無法或不喜歡吃魚也可吃魚油來攝取。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每天補充含有2,085毫克EPA 的魚油,受試學生的發炎指標就降低14%,焦慮程度也同時降低了20%。※超級健腦食物7:深綠色蔬菜重要成分:高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鎂深綠色蔬菜含纖維素、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可以抗氧化、抑制發炎反應,如菠菜、青花菜、芥藍菜、空心菜等。而顏色越深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其中鎂可以讓人神經放鬆,不緊張、心情舒暢。建議每週至少攝取6份以上。※超級健腦食物8:南瓜重要成分:類胡蘿蔔素、鋅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且南瓜籽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如果攝取不足,會造成記憶力不集中或是記憶力衰退。※超級健腦食物9:全榖雜糧重要成分: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全榖雜糧是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 維生素B群為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需,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並幫助腦細胞發育,消除煩躁不安功能。豐富的膳食纖維,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細胞避免遭傷害,具有保護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功能。因此每日應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當主食。※超級健腦食物10:堅果類重要成分: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鎂、鋅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素,具有活化腦部細胞,防止細胞發炎並維持細胞膜健康的重要功能。鎂鋅與身體能量代謝有關,缺乏時較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無力。但須注意堅果熱量高,每天1湯匙即可,且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或裹糖粉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北歐飲食法抗發炎還能保護心臟 家常蔬食還有助於減輕體重
曾被美國知名評選網站《Forbes Health》評為2021年最佳飲食法之一的「北歐飲食法」(Nordic Diet),是一種源於丹麥、挪威、瑞典等北歐地區的飲食法。這種飲食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美國知名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更曾發表一篇研究,指出提倡以大量蔬果、魚類等永續性食物為主的「北歐飲食法」,有助於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何謂「北歐飲食法」?根據外媒《Healthline》報導,「北歐飲食法」起源於2004年,當時為了解決北歐國家日益增加的肥胖率,並希望能以更好的農耕方式維持農業永續性,一群來自北歐的廚師和營養專家們設計出了一套「北歐飲食法」。「北歐飲食法」強調以傳統、環境永續以及可在當地採購的健康食物為主,鼓勵攝取新鮮蔬果,特別是大量的莓果,佐以脂肪魚類如鮭魚、鯖魚。澱粉類的部分,「北歐飲食法」鼓勵食用全穀類食物,如黑麥麵包、全麥麵包等,以芥菜籽油、堅果為主要健康油脂來源,並減少紅肉、乳製品的食用量。「北歐飲食法」有哪些科學實證的好處?1.對環境友善國際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曾發表一份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北歐飲食法」提倡用魚類取代生產時會產生較多碳排放量的肉類,並鼓勵食用當地產的蔬菜和水果,長期下來能減少進口食物因長途運送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因此,「北歐飲食法」是一種對環境相對較為友善的飲食方法。2.減緩身體發炎反應東芬蘭大學曾做過一篇研究,指出由於「北歐飲食法」中以含有大量纖維的蔬果取代紅肉、加工食品等較容易引起身體發炎的食物,可以說是一種低發炎性的飲食方法(Low Inflammation Diet)。而另一份《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發表的研究更指出,「北歐飲食法」可以減少促炎性基因(inflammatory gene)的產生。此外,由於「北歐飲食法」中鼓勵食用大量莓果,而莓果本身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效果,因此,長期執行「北歐飲食法」或許可以幫助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3.有助於減輕體重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曾發表一篇由哥本哈根大學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147人當中,在進行「北歐飲食法」之後平均減少了4.7公斤。這可能是因為「北歐飲食法」中提倡以優良的蛋白質搭配高纖維的蔬果等原型食物取代紅肉、加工食品,若再搭配每日總攝取熱量的限制,減重的效果也許會更佳。4.維護心臟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2018年指出,「北歐飲食法」有益於抵禦心血管疾病。而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北歐飲食法」中使用的天然菜籽油能幫助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的產生,保護心血管的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何執行北歐飲食法?「北歐飲食法」其實與地中海飲食十分類似,皆建議食用含大量纖維質的新鮮蔬果、全穀類,並以海鮮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建議可以多攝取黑麥、全麥麵包或是糙米等,適度攝取雞蛋、起司和優格等優良乳製品,並減少攝取鹽、糖、加工肉(如火腿、培根)和紅肉,並增加飲食中魚類、蔬果的比例。此外,「北歐飲食法」也鼓勵人們盡量在家吃飯,減少食用高油高鹽的外食料理,多多享受家常蔬食的真實美味。參考資料:1.《Healthline》:The Nordic Diet: An Evidence-Based Review2.《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The Nordic diet: Healthy eating with an eco-friendly bent※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有助於減輕體重的「北歐飲食法」:對環境友善、抗發炎還能保護心臟
-
2021-10-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沒睡好、吃錯了都中招 你正在做的5動作超虐脊椎
「脊椎健康關乎全人的健康」,這麼說 一點都不為過!脊椎從上到下掌控身體的運作,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使其他器官、組織連帶受損;誇張的說,脊椎不健康還可能讓人美麗扣分、新陳代謝變差、頭痛、背痛、腳痛各樣病症都出現,所以好好保養脊椎才可能全身健康。脊椎結構出問題 身體容易出現病痛復健科醫師汪作良指出,當脊椎結構出了問題,身體就容易產生病痛,但這些病痛並非只靠「喬」骨頭,就能永遠擺脫,而是必須從生活著手,杜絕不良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維持脊椎健康。汪作良表示,醫生利用手法將身體結構調正,只是幫助啟動身體的自我療癒系統,接下來,病人需要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姿勢習慣,並配合運動,才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效;若不運動、不改變不良習慣,即使以手法將骨骼肌肉調正了,一段時間之後,結構又會錯位,疼痛又回來了。壞習慣不改 脊椎永遠好不了那麼,生活中有那些因素會影響到脊椎的健康呢?汪作良舉出生活中有5大領域與脊椎健康息息相關:1、沒睡好:晚上睡不好,脊椎也不會好。身體有自癒修復的能力,有些痛睡一睡就好了,但若睡眠不好或是工作、應酬熬夜,就剝奪了身體的修復能力,白天生活中受損的小傷害就無法得到修復,使脊椎錯位的問題持續存在,日積月累就引發大毛病。(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2、壞情緒:情緒和脊椎健康也有關連,生活的壓力、心情憂鬱都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當工作忙碌、事情多時交感神經就會啟動腎上腺素分泌,讓身體可以 多承受重壓,但這也使身體肌肉持續緊繃,連帶拉歪了骨頭(一般來說,骨頭自己是不會動的,而是被肌肉帶動),使脊椎錯位而造成疼痛。3、吃錯了:好的營養對脊椎健康也有幫助,很多食物有消炎功能,但相對的有些食物就會引發發炎反應,使發炎疼痛問題惡化,例如飽和脂肪酸如豬肉、牛肉等食物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容易趨向發炎反應;魚油、植物性油脂等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易趨向消炎功能,所以,多吃綠色蔬菜,增加抗氧化能力,有減緩疼痛發炎的作用。4、不愛動:很多人都認為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以確保脊椎的健康。但是,其實沒有所謂的標準姿勢,唯一的健康原則就是一直動,任何標準姿勢維持久了照樣也會出問題,所以身體不能維持在同一個姿勢過久,必須常變換姿勢,讓不同的肌肉輪流來支撐身體。(推薦閱讀: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5、動作重複、力道過大:生活中不當的動作亦是造成脊椎傷害的原因。所謂「不當」有兩種狀況:(1)動作的力道不大,但反覆次數過多,例如和尚敲木魚的動作容易造成肩頸痠痛;(2)動作的力道很大,足以造成脊椎移位,例如搬重物。(推薦閱讀: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坐椅子 腰背要有得靠 此外,在座椅方面,一般坐墊也不建議太軟,免得骨盆會整個凹陷在椅子裡,建 議座墊厚度以不超過5公分為宜,並且座墊大小最好能把大腿都撐住,千萬不能坐得像當兵─只坐3分,身體傾斜;另外,椅子一定要有靠背,特別要能支撐到腰椎第3 節,才不致使腰椎懸空。(推薦閱讀: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目前許多椅子設計有支撐腰椎的靠背,但要調整符合個人身材和姿勢,才能發揮支撐功效。所以最佳坐姿是身體往後靠,腰椎有靠墊支撐,才能讓脊椎處於最佳姿勢。延伸閱讀: ·現代人「1吃飯習慣」小心吃到肌肉流失! 腰痠背痛、坐下爬不起來恐已罹肌少症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加倍 薑黃+黑胡椒讓感冒快快好
時序入秋,感冒和流感病毒開始活躍。事實上,治療感冒並沒有特效藥,醫師總是告訴你多休息、補充水分。當然,吃對食物也很重要,可以緩解感冒症狀並增強免疫力,降低感冒嚴重程度,更快好轉。洋甘菊茶喝洋甘菊茶和體內抗菌活性增加有關,但它真正的影響,可能是幫助睡眠,從而保護免疫力。一項研究顯示,喝幾周洋甘菊茶的產後婦女與不喝洋甘菊茶的產婦相比,睡眠品質更好。薑黃讓薑黃呈現鮮黃色的薑黃素,是一種天然抗發炎化合物,已被證實可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並增強抗體反應。把薑黃與黑胡椒混合,會顯著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程度)。可在湯、肉類或煮熟的蔬菜撒上薑黃與黑胡椒。核桃核桃除了是頂級抗發炎食物,還有很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B6、銅和葉酸,支持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還顯示,核桃能減輕心理壓力,失控的壓力會削弱免疫力。把核桃當零食吃,或切碎灑在沙拉上都很棒。特級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抗菌特性,可降低感染風險。它的抗氧化劑也被證實可預防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搭配葉綠蔬菜食用,或淋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上,例如馬鈴薯。蔬菜與肉湯(Broth)熱湯、雞湯一直被當成舒緩感冒良方,科學研究也證實它的益處。感冒會引發上呼吸道發炎反應而導致鼻塞,熱湯中的蒸氣會加速黏液通過鼻子,緩解鼻塞。此外,湯中的鹽會使身體保留更多水分,緩解脫水,有助減輕頭痛和口乾。如果不吃雞肉,可以選擇蔬菜湯,用大蒜、薑、辣椒、薑黃和黑胡椒等添加物調味。辣椒辣椒有助稀釋黏液、緩解鼻塞。辣椒素是一種使辣椒產生熱量的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抑制咳嗽。在茶、湯或肉湯中加入少許辣椒粉。大蒜大蒜被用來預防疾病、抵抗感染和治療傷口,已有悠久歷史。後來有多項研究證實大蒜確實能支持人體免疫系統。在一項稍早的研究中,受試者在寒冷冬季每天服用安慰劑或大蒜補充劑,持續12周,與安慰劑組相比,大蒜組的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即使受到感染,恢復的速度也較快。生薑生薑可緩解噁心,且具抗菌和消炎特性。為了獲取最大益處,選擇新鮮的生薑,切片或磨泥,加入茶、肉湯、果汁中。香蕉香蕉容易消化,是對消化系統友善的食物之一,因疾病導致食欲下降時,香蕉是少數仍有吸引力的食物。它還能提高血糖並供應能量,同時提供有助支持免疫系統的維生素C、B6、銅和葉酸。香蕉吃膩了,不妨將其搗成泥,淋上蜂蜜和磨碎生薑,放進冷凍庫當冰棒吃。檸檬四分之一杯(約60ml)鮮榨檸檬汁可提供每日維生素C需求的30%,除了支持免疫力,這種營養素也是強大的抗氧化劑,是DNA修復和血清素生成所必須,後者有助促進幸福和睡眠。石榴汁在石榴汁中發現的類黃酮抗氧化劑,被證明可對抗病毒,並縮短感冒時程達40%。直接喝石榴汁,或加入水、洋甘菊茶飲用。綠色蔬菜綠色蔬菜除了提供抗氧化劑,所含植化素更能優化腸道免疫系統,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以初榨橄欖油清炒綠色蔬菜,加上大蒜、薑黃、黑胡椒,就是抗氧化力非常強大的一道菜。營養師提醒多喝水 少加工品除了以上食物,感冒時喝大量的水,以補充每次咳嗽時通過肺部流失的液體,或因出汗而流失的液體也很重要。避免吃會加劇炎症或給免疫系統帶來壓力的食物,如精製糖、加工食品、咖啡因和酒精。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10-12 該看哪科.感染科
防蜂窩性組織炎 三高患者護雙足
「我又來住院了。」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腳上細小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三度住院。這次是左腳紅、腫、熱、痛,影響作息,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為「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住院患者,約6、7成有代謝性疾病,務必注意雙腳保養。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傷口或受損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也易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因子。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許多老人足部有傷口卻不自知,因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強調,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雙腳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預防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定期用藥、保養。出現傷口時,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若是慢性傷口,應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沒有皮膚病、沒有受傷,還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釋,傷口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對一般人來說,需注意腳指甲不宜短,以免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到海邊要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輕微蜂窩性組織炎,可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蜂窩性組織炎病況變化快,隨時可能惡化,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外科手術清創,建議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應盡速就診。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貴婦瓶蓋轉不開竟是發炎引起 就醫免受失能之苦
台中63歲馮女士四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年後病情得以控制;無獨有偶,66歲李女士10年前發病,起初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卻仍有發炎反應,改透過健保申請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終獲得控制,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列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若無好好治療,可能造成失能、縮短平均壽命,不可不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由於患者本身因免疫系統失調,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變形,甚至會導致內臟器官發炎與侵犯,可能危及性命與生活機能。陳俊宏指出,目前研究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基因、環境有關,若患者本身具家族基因,加上暴露於抽菸、感染的環境下,都可能會誘發此病。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最新的診斷標準,當小關節出現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包括早晨關節僵硬且不適超過1小時、有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在身體特定部位可摸到皮下結節、發炎指標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RP(C反應蛋白)呈陽性反應,就應及早接受治療。陳俊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體內產生抗體到出現症狀而確診,通常需要7到10年,所以有易感體質的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就醫,接受適當的預防和治療,並有意識地建立良好生活,如飲食清淡、減肥、作息正常、戒菸等,將誘發因子去除,就能降低日後失能的狀況。
-
2021-10-07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截肢 別讓小傷口變大問題5點提醒
一名70餘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近2年來第3度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而到急診求診。醫療團隊為其進行檢查,發現他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加上左腳局部發炎徵兆,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伯伯合併有香港腳、糖尿病,雙腳時不時有細小的傷口,難怪發炎始終好不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每個月都會遇到數名因蜂窩性組織炎入院的病人她也提醒民眾,平日只要注意雙腳的保養,便可大大降低罹病機率!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糖尿病、高血壓 都可能導致反覆發炎有時候一些長輩會納悶:「我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會得蜂窩性組織炎?」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有肉眼可見的傷口,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讓細菌有機可趁。此外,體內的白血球、淋巴球及其它免疫物質會隨血液循環到發炎部位進行殺菌作用,現代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提升,大多數老人家身上多少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文明疾病,若未用藥好好控制就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趁早治療避免惡化 5點提醒蜂窩性組織炎是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若嚴重至此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因此,即使在疾病初期只有發紅的局部症狀,仍不可輕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即時發現身上不尋常的紅熱腫痛,盡早就醫,才能防患未然!陳夙容提醒,有些長輩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反覆發作而住院,除了身體免疫力較弱而導致的反覆感染之外,更有可能來自於對身體一些小傷口的處理不當以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忽視。家中長輩如果有反覆發炎困擾的話,不妨注意以下幾點:1. 控制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避免循環變差,增進自身抵抗力。2. 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注意腳趾甲修剪避免甲溝炎發生。3. 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若有皮膚疾病應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4. 當有蚊蟲咬傷或割傷時,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5. 如果有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
-
2021-10-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買的益生菌是「對症下藥」還是「吃心安」? 藥師詳解益生菌的7大菌種功效
說到益生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現在小朋友過敏的狀況很多,媽媽們幾乎都有買過益生菌的產品給小朋友吃,可是通常一種產品裡面含有多種益生菌,即使是最主要的菌種也有分好多種,你買的益生菌是給小朋友「對症下藥」還是「吃心安」呢?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表示,常見的益生菌分為腸胃道保健與改善過敏兩類,這兩類常見菌種與特色如下:腸胃道保養類益生菌種1.A菌(嗜酸乳桿菌):此菌會分泌乳酸,以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可增強免疫力,並抑制陰道黴菌生長。2.B菌(比菲德氏菌):比菲德氏菌具有雙歧構造,可定殖於腸道,使腸道菌叢正常生長,有助於改善病毒性腹瀉,發揮抑制壞菌、促進腸道蠕動的功能。3.C菌(乾酪乳酸菌):可預防腸道不適症狀,抑制過敏物質釋放,以提升免疫力使腸道菌叢正常化。4.雷特氏B菌:特色是避免消化性疾病,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5.比菲德氏龍根菌:比菲德氏龍根菌除了可改善乳糖不耐症,避免腹瀉、食物過敏和病原菌的增生外,還可預防大腸癌。 改善過敏類益生菌種1.LGG菌(鼠李糖乳桿菌):它的特色是能夠承受消化道環境、定殖能力佳,並且可以預防腸道感染、緩解乳糖不耐症、調節腸胃蠕動。2.LP菌(副凱氏乳酸桿菌):持續服用4~8週,可有減低過敏發炎反應的效果。是不是今天一次就搞懂益生菌如何挑選呢?這樣下次挑選益生菌時,比較有依據會更清楚自己的需求,真正的了解益生菌,讓你以後不再當行銷話術下的冤大頭,選到真正符合需求的益生菌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陳俊凱藥師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解開感覺受體之謎 兩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都有台灣淵源
諾貝爾醫學獎今揭曉,由發現辣椒素溫痛受體的美國學者朱利葉斯(David Julius),以及發現觸覺受體的美國學者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獲獎。兩位得獎者與台灣都有淵源,帕塔普蒂安幾年前曾出訪台灣,太太也是台裔美籍。朱利葉斯的得意門生是去年過世的中研院分生所副研究員莊懷祜,學術上較勁的對手也包括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志成、高醫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譚俊祥。陳志成表示,大家都知道吃辣椒會有熱和痛的感覺,但是朱利葉斯1997年才首度將感覺連結到真正的分子層次,他發現辣椒素的受體,而且知道在攝氏42度以上就會被活化,帶來熱和痛的感覺。這是痛覺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此後慢性疼痛治療及發炎反應的研究,都有了很清楚的重要分子標的,在止痛藥研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陳志成表示,朱利葉斯的發現奠定其後一系列感覺受體研究的發展,後來科學家發現很多感覺刺激物都有對應的分子,例如薄荷受體、哇沙比受體、芥末受體,肉桂受體等。陳志成和譚俊祥在英國念博士時,所在的研究團隊都曾想找到辣椒素受體,雖然最後都被朱利葉斯搶先,陳和譚現在已分別成為國際上研究酸感、溫熱感受體的重要科學家。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赫表示,朱利葉斯發現針對刺激物或溫度的受體,帕塔普蒂安則是在2010年發現機械性感受的受體,包括排尿感覺、肺部感覺、本體感覺、血壓感覺,骨骼生長重塑的壓力感覺,都是透過這個受體的機制來感受,當外界力量超過一定強度,就會讓離子通道產生形變,讓訊息可已從細胞傳到神經、大腦,人們才會有感覺,或認知,以及自我保護的功能。陳志成表示,台灣研究離子通道的學術能量很旺盛,知名學者很多。台大生理所教授郭鐘金是研究鈉鉀離子通道的國際權威,陽明交大生科院院長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連正章發現與焦慮行為有關的離子通道。高醫學者譚俊祥找到一個重要離子通道,負責溫和熱的感覺,與朱利葉斯發現的辣椒受體有所區別。陳志成研究酸感受體,2018年提出酸覺理論,即酸感其實有止痛的效果,顛覆了「酸會造成痛」的傳統觀念。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芹菜素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營養師:不只芹菜,這些蔬菜也有
家常菜中常見的芹菜,不僅擁有獨特的香氣,加入各種料理中更是增添了不少口感,使得層次更加豐富。芹菜雖然常見,但它的營養價值其實相當出色,當中的芹菜素不僅有助防癌也有助防阿茲海默症,是不少專家正研究開發成保健品或藥品的關鍵營養素。 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 芹菜素不只芹菜吃得到! 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有助於預防、改善糖尿病。且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達控制血糖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促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發炎反應,有助降低因高血糖促成的發炎反應。 另一方面,芹菜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特性,也具有抗β類澱粉沉積、神經保護作用,這些正是常見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因此不少研究認為,芹菜素對於防範、改善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潛力或正面幫助。 除此之外,芹菜素也對失眠、抑鬱症等精神方面問題有所幫助。像是日常常聽到可透過飲用洋甘菊茶緩和情緒、幫助睡眠等,芹菜素就是當中的關鍵。 日常生活中民眾相當關注的「防癌」,芹菜素也有相當的幫助,其可誘導癌細胞凋亡、防範癌細胞轉移,並可增強穀胱甘肽等人體抗氧化酶的活性,也促進身體的免疫反應,提升身體對抗癌細胞能力。較多相關研究如腸癌、乳腺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骨肉瘤等。目前也有不少專家正陸續研究,看是否能從中開發出新的抗癌利器,雖現正研究階段,不過多有正面的發展。 芹菜素助養生,常見食材不只有芹菜! 芹菜素對人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也相當常見,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芹菜、西洋芹、九層塔、甜椒、大蒜、洋蔥、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類食物都可以吃得到芹菜素。另外,洋甘菊、百里香、羅勒等草本植物也可以攝取的到。而在這些食物當中,以芹菜的芹菜素是最為豐富的,每100公克就含有35毫克的芹菜素,是個相當不錯的攝取來源。 芹菜素會抗血小板凝集,服用抗凝血劑者要留意! 芹菜素對於健康較少有不良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除了上述對身體的好處外,也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者需特別留意,如心房顫動者、剛做完心導管手術、髖關節手術、膝關節手術者等,建議暫時避免含有芹菜素的相關食物,如前述提到的洋甘菊茶等,或食用上更需特別留意份量,以避免抗凝血的情況太過劇烈。 《延伸閱讀》 .蓮霧低糖、護眼、促排毒、顧血管!營養師:糖友一天4顆也OK。 .釋迦有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2保存吃滿營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1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住院逾6成有代謝疾病 醫:做好雙腳保養
「我又來住院了。」一名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的緣故,腳上細小的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經是第三度住院,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進一步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蜂窩性組織炎。臨床醫師觀察發現,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患者,約有6、7成本身有代謝性疾病,務必多注意雙腳的保養。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醫師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另外,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都是確診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族群。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臨床上遇過許多老人,有傷口在腳部卻不自知,全是因為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狀況。因此,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外,陳夙容說,雙腳的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該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出現傷口時,陳夙容指出,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假設是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納悶,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還是得到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答,傷口並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以一般民眾而言,需注意腳指甲不宜剪過短,怕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另外,赴海邊需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並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一般蜂窩性組織炎,輕微只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然而,它是一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建議如果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就需要盡速就診。
-
2021-09-29 養生.聰明飲食
換季「防關節卡卡」 營養師:攝取這9大營養
秋分換季是保養關節、強健筋骨好時機。營養師高敏敏歸納9大類營養,分別為Omega-3、蛋白質、柑橘類食物、十字花科、類紅蘿蔔素、維生素E、C、硒、輔助營養素,有助於保持肌肉、筋骨、關節的活力。秋冬天氣變化大,有人的關節開始「卡卡的」,蹲下時甚至發出像機器生鏽的咔咔聲。高敏敏指出,應避免攝取精緻糖、含糖飲料、點心,以及過多飽和脂肪酸豬油、牛油、炸物,與加工、醃製食品等易促發炎食物,並可補充「9大類營養」顧關節。●Omega-3Omega-3是好油,能有效降低關節炎發生率、舒緩紅腫熱痛,可以減少發炎情形、抑制發炎因子「前列腺素」,可從藻類、鮭魚、亞麻仁籽油、魚類中攝取。●好的蛋白質好的蛋白質是構成筋骨關節的重要原料,可從蛋、肉類、豆類、乳製品攝取。●柑橘類食物柑橘類食物含類黃酮,有助於抗氧化,減少發炎反應,可從柳橙、柚子、香吉士、檸檬中攝取。●十字花科十字花科食物含有機硫化物的抗氧化力,有助於修復筋骨,可從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中攝取。●類胡蘿波素類胡蘿波素有抗氧化之用,有助於修復滑液粘膜、保護關節軟骨、周圍肌腱韌帶與滑液囊等組織,可從南瓜、胡蘿蔔、甜椒、木瓜中攝取。●維生素C維生素C是人體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材料,可從芭樂、柳橙、莓果、蘋果等中攝取。●維生素E維生素E可以保護關節軟骨及肌腱韌帶等組織、延緩關節老化,可從酪梨、芝麻、腰果、花生等食物中攝取。●硒硒可預防老化,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可從蝦、大蒜、全穀、小麥胚芽中獲得。●輔助營養素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膠原蛋白等輔助營養素,則有助於修復筋骨、改善關節潤滑、軟骨支撐。此外,關節發炎雖可透過攝取食物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病況未見好轉或更嚴重時,應儘速就醫。
-
2021-09-27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白髮怎麼辦?營養師教你用吃的改善5種常見頭髮問題
頭髮可說是人的第二張臉,每個人隨著不同的髮型,展現各人的特色。掉髮、白髮、沒有光澤等問題,常見因營養不良或保養不佳所致,嫚嫚營養師指出5種常見問題並在社群上分享,如何照護、補充營養,健康顧好自己的秀髮! 常見5種頭髮問題,營養師教用吃的保養! 嫚嫚營養師表示,頭髮除了展示每個人的不同特色外,也具有保護頭部、保暖的作用,日常常見5種頭髮問題,包括了掉髮或稀疏、生長慢或無光澤、白頭髮、頭皮屑或頭皮癢、脆弱易斷髮,可適度的補充相關營養保護頭髮。 掉髮、稀疏:與營養相關的掉髮問題,常見如行經期的女性常因貧血所致,導致毛囊缺乏氧氣及養分而掉髮,嫚嫚營養師建議可適度的補充「補血食物」,如豬血湯、蛤蠣湯等,若情況較為嚴重,應就醫檢查後補充鐵劑。也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的女性,頭髮健康程度較差,也可能出現掉髮情況,建議每周曬個太陽3~4次,每次15分鐘,以補充維生素D。而日常也應留意綁頭髮的力道,避免過度拉扯使得掉髮。 長得慢、無光澤:嫚嫚營養師指出,頭髮的成份當中有65~95%是蛋白質,蛋白質缺乏便沒有足夠的原料,也就生長得慢,且要頭髮有光澤,也得要有含硫胺基酸。因此建議可每日吃個全熟的雞蛋,從中補充優質蛋白質、硫胺基酸、幫助生長的維生素B群等營養。不過要注意的是,不可吃生雞蛋,生雞蛋中有抗生物素成份,少了生物素會阻礙頭髮生長。 白頭髮:嫚嫚營養師表示,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老化或受傷,會使得黑色素分泌不足,進而長出白頭髮。因此保護黑色素細胞很重要,可每日攝取兩拳頭大的水果,從中攝取維生素C提高抗氧化能力,減少自由基攻擊黑色素細胞。 除此之外,太陽的紫外線也容易傷害黑色素細胞,鹽分攝取過量、精緻甜食、咖啡因過量、壓力過大等則容易使得交感神經活化過度使黑色素細胞衰竭,如常聽到的「一夜白髮」就多是出自於此。因此建議平時出門可戴上帽子保護頭髮;飲食上盡量避免上述的風險因子,如洋芋片、速食、蛋糕、含糖飲料、咖啡、可樂等。 頭皮屑、頭皮癢:頭皮發炎、乾燥容易增加皮屑生成,出現頭皮屑、頭皮癢的情況,除了挑選合適的洗髮精以外,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食上可多攝取Omega-3脂肪酸,幫助抗發炎、維持頭皮健康。可從鮭魚、鯖魚、秋刀魚等青背魚攝取,每周兩次。亦可從亞麻仁籽、奇亞籽中攝取,素食者可參考。 另外,在攝取抗發炎的營養外,也要注意避免發炎的風險因子,最常見的如油炸食物,油炸食物中的劣質油會促進發炎反應,建議盡量少吃。 頭髮脆弱易斷:嫚嫚營養師指出,此問題常見出現在過度或極端節食、減重者身上,患者營養不均衡,難以長出健康的頭髮。另外,像是經常有腹瀉問題、或是吸收能力不佳的年長者,也常見會有缺鋅的問題,影響細胞正常分裂,造成頭髮脆弱。建議可從牡蠣、南瓜子等攝取。 頭髮保養越早越好,遲未改善盡早檢查! 嫚嫚營養師表示,頭髮的健康保養越早開始越有利。提醒若有上述問題可檢視是否有相關的風險因子,並從中調整改善,若遲遲無法改善,建議盡早檢查找出原因為佳。 《延伸閱讀》 .落髮、掉髮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3招有助改善! .同款洗髮精用太久,當心毛囊萎縮易禿頭?醫籲挑對成份不必每天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避免增生組織產生不良影響 專家教組織按摩鬆動術
19歲林同學因車禍導致右手二、四、五掌骨骨折,術後因手部背側疤痕組織過於緊繃和沾黏,導致手部伸展和彎曲動作受限,連拿杯子喝水或用鑰匙開門等動作,都感到痠痛不已,症狀日益惡化。後經由「組織按摩鬆動術」,有效放鬆肌筋膜及提升關節活動度,一舉解決手部卡卡問題。身體的軟組織是相連與分層的構造,依序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筋膜和肌肉,幫助自由延展和滑動,雖然人體組織與生俱來,就有自動修補疤痕的能力,但當身體組織受到損傷時,修復機制會經由發炎反應啟動,而纖維蛋白從增生到重塑完成,約需半年至一年時間。然而,增生組織的結構雜亂無章,缺少方向性及分層,因此,修補的過程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疤」和「沾黏」,因而阻礙伸展和分層滑動,最終影響肌肉收縮運動和產生不良的動作模式,長期下來,因身體動作的運作方式被迫改變,使痠痛問題和傷害逐漸浮現。臨床上,需評估疤痕本身和周圍組織的軟硬度、位置、範圍、深淺等,同時需注意疤痕對感覺與動作的影響,處理疤痕軟組織沾黏的手法眾多,共同原理為加壓和伸展,且必須先從疤痕周邊組織開始,也就是進行「組織按摩鬆動術」,分為基本三式與進階六式。面對疤痕問題,修復初期需避免過度發炎反應造成組織異常增生,產生疤痕肥厚和沾黏,由於組織修補過程需要血液提供養分和氧氣,可依據修補的進程,給予不同程度的按摩、組織分層滑動、伸展動作和有氧運動,有助修補的組織排列,達到軟化、減少沾黏和異常的感覺動作產生。組織按摩鬆動術基本三式:1.垂直線:垂直疤痕的縱向推動2.水平線:平行疤痕的橫向推動3.圓圈:順、逆時針方向畫圈推動進階六式:1.彎曲法:運用雙手將疤痕組織加壓伸展彎曲2.切剝法:給予疤痕組織斜向或側邊的分層切力3.扭轉法:類似擰毛巾的動作將疤痕組織扭轉4.振盪法:給予疤痕組織規律的加壓振動,與按摩槍提供的振動雷同5.拉提法:將疤痕組織拉起,可以與滾動法搭配執行6.滾動法:皮膚組織拉起後做滑動
-
2021-09-19 焦點.元氣新聞
中秋烤肉「以茶代酒」 減少酒精損害免疫系統
今天是中秋連假的第二天,民眾需遵照各縣市防疫規則,減少或避免烤肉聚餐。照常烤肉的民眾享用大餐時,或許會搭配酒精飲品來助興。國健署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應避免飲酒,才能減少酒精對免疫系統的損害,「以茶代酒」更能維持良好的抵抗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8年發表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喝酒對人體有致癌影響,而且沒有所謂的「無害飲酒量」,只有把飲酒量降到零,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各種危害。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分析資料指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而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國健署說,喝酒是造成肝臟損傷的重要危險因子,且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飲酒並沒有安全量,即使少量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也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因酒精消費量增加,導致病毒引起的發炎反應上升,並可能使新冠肺炎相關症狀惡化。世衛組織歐洲辦公室「飲酒與新冠肺炎」資料也顯示,喝酒除了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200多種疾病外,也會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外,亦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罹患新冠肺炎及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應避免飲酒,才能減少酒精對免疫系統的損害,維持良好的抵抗力。中秋佳節若真要飲酒,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國健署說,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請不要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9-19 該看哪科.牙科
缺牙不理, 少1顆都可能整口動搖! 牙醫師教你「這樣做」預防掉牙
缺牙的危機比你想得更嚴重,雖然老來掉牙很正常,但如果掉牙的原因是深度蛀牙卻沒適時治療、嚴重牙周病、意外碰撞等,而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預防的!牙齦萎縮 牙齒更容易鬆動「牙齦炎與蛀牙是讓長輩牙齒鬆動的主要原因」,尚品牙醫診所院長劉典章指出,牙周病的細菌因為發炎反應,會造成牙齦、齒槽骨受到破壞,地基流失,因此而變得鬆動。「如果是長輩,因為牙齦逐漸萎縮,牙齒又容易受到冷、熱、酸的刺激,會變得非常敏感;或者是因為牙齒縫隙變大容易塞食物,這也會讓牙齒變得容易動搖。」而牙齦萎縮的主要兇手就是牙周病。老化是人體的自然反應,身體機能也會隨之退化,一般來說因為老化而造成的牙齦萎縮大概會從40歲之後開始,如果這時沒有適當的保養與治療,任其繼續萎縮,就會造成牙根外露,接著就容易有蛀牙、牙周病等問題,最後導致牙齒鬆動、掉牙也就不難想像了。劉典章也提醒,如果老年人已配戴假牙,一旦清潔功夫做不好,或者做的假牙不密合時,也會讓牙橋容易搖動,進而影響剩下健康齒的保存。缺牙嚴重 營養社交都影響也許你認為,口腔內牙齒這麼多,少一顆牙應該不會怎樣吧!其實缺牙除了直接影響美觀外,因為缺牙而影響咀嚼方式,也容易讓其他健康齒漸漸出問題。「缺牙會讓咀嚼能力受限,所以吃東西時,通常會只使用一邊牙齒,另一邊健康齒就會產生更大的搖動,導致提早出現鬆動現象。」劉典章提醒,長期依靠單邊咬合,還會有臉頰兩邊大小不一、缺牙側凹陷等問題。不僅如此,由於正常齒列是緊密相連的,缺了一顆後鄰近的牙齒也會開始出現位移或歪斜,進而產生不容易清潔的死角,長期若清潔不當又會演變成牙周病或蛀牙而掉牙。且缺牙不光影響口腔健康,也會出現其他併發症。有研究發現,缺牙情形愈嚴重的人,營養失衡、說話發音不好影響社交,以及失智的風險都比其他人來得高,實在不能輕忽。預防掉牙 定期去除牙結石牙齒掉了就長不回來了!要防止掉牙,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預防牙齦發炎、避免可能導致蛀牙、牙周病的狀況發生。劉典章提出幾項口腔保健方法,包括每天早晚要用溫水刷牙、三餐飯後要以牙線或牙間刷清潔牙齒並漱口,且需定期讓牙科醫師去除牙結石以防止牙周炎。另外,也要掌握交替使用兩側牙齒咀嚼,以避免產生一邊萎縮、負荷過重的情形。飲食上則可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蛋、水果、蔬菜、大骨湯等;盡量少吃過多酸辣食物,以防牙齒受侵蝕而受到破壞。更重要的是,一旦有缺牙情形,務必要及時就醫,進行補牙修復,以恢復牙齒原有的功能。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五種不良事件通報值高於背景值 17件罕見血栓已獲認定
根據疾病管制署9月15日最新發布的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有五種不良事件的通報值高於背景值,包括心肌炎、心包膜炎、腦靜脈竇栓塞、視神經炎、過敏性休克。報告中提到部分年齡性別分層有上述現象,未指明是何年齡或性別,強調尚無法判斷與疫苗的因果關係,仍應持續監測。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若接種後發現視力變差建議前往急診,可能是視神經炎或血栓引起眼中風。截至9月8日,18到50歲民眾共接種532.3萬劑疫苗,通報3331件不良事件、50到64歲民眾接種329.4萬劑疫苗,通報1528件不良事件、65歲以上民眾接種304.4萬劑疫苗,通報1960件不良事件;上述三個年齡層的不良事件通報率都是千分之0.6。上述不良事件中,心肌炎或心包膜炎有17件,個案介於21.5到85.8歲,發生於疫苗接種後1到29天。腦靜脈竇栓塞8件,介於30.7到60歲之間,發生於接種後3到25天。視神經炎4件,介於28.3到60歲,發生於接種後1至21天。過敏性休克28件,介於18.8至73.7歲之間,發生於接種後5分鐘至1天。呂大文表示,視神經炎與免疫疾病有關,疫苗也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發炎,視神經屬於比較細的周邊神經,一旦發炎,感覺會特別明顯。主要症狀是視力模糊、有種脹感,大部分經過治療可以慢慢自行恢復,少部分比較嚴重能需要大劑量類固醇才能壓抑發炎反應。提醒民眾如果接種疫苗之後視力變差,應儘速前往急診,可能是視神經炎,也可能是血栓導致眼中風。疾管署資料顯示,台灣接種AZ或莫德納疫苗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通報率分別為每百萬劑2.8件(AZ)、每百萬劑1.9件(莫德納),高於英國之通報率每百萬劑16.6件(AZ)、每百萬劑15.2件(莫德納)。至於其他疫苗接種後出現過敏性反應之發生頻率,麻疹疫苗為每百萬劑1至10 件,破傷風疫苗為每百萬劑1至6件,季節性流感疫苗為每百萬劑1.35 件。另外有關已知AZ疫苗的罕見不良反應,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截至9月8日共接獲56件疑似TTS通報案,其中52件為接種AZ疫苗,4件為接種莫德納疫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7.5件,低於歐美每百萬劑10至20件。52件通報案當中有17案已在8月23日經專家會議審議確認,剩下39案也符合個案定義納入原則,但仍待專家會議審議。
-
2021-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Alpha和Delta差別在哪?復健醫解答
Delta入侵台灣,陸續發生桃園機師、新北幼兒園、板橋大樓等群聚事件,甚至延燒台北裝修工夫妻、桃園大溪夫妻等案例。復健科醫師透露,確診新冠肺炎後,約三分之一可能有後遺症,包括容易喘、疲倦、疲勞、心悸等,影響生活作息,雖然感染Delta或Alpha並無太大差異,但Delta傳染力高於Alpha,他提醒,確診後仍要維持中低強度運動,避免喪失肌耐力以及降低罹患三高機率。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人,輕症者後遺症較少,但曾住加護病房且插管治療、全身發炎反應嚴重的重症患者,除了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因肺泡發炎、氣體交換功能變差,肺泡功能嚴重受損,也就是俗稱「肺纖維化」,因肺容量下降,即便康復後仍容易疲倦,導致降低活動量,可能加速失能退化。程遠揚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及死亡比例,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長者比例最高,但並非指沒有慢性病者不會重症,仍要看個人身體狀況及病程發展。他表示,可透過胸腔復健、擴胸伸展、吸氣技巧等,避免心肺耐力或肺容量下降。台中榮總日前協助亞東轉診新冠病患,除了透過視訊診療外,也定期追蹤確診者後續狀況。程遠揚提到,曾有2名70多歲長者,感染新冠肺炎導致發生血栓機率上升,住加護病房期間併發中風,腦部細胞遭到破壞,相較一般新冠肺炎患者,除了侵犯肺部以外,也侵犯到神經、心血管系統,後續復健過程會更辛苦,包括時間更長,耐受度也比較低,像是訓練肢體在床上用彈力帶帶動,磅數要比一般人低,時間也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程遠揚表示,有些輕症病患肺部未嚴重發炎,卻因容易疲累以為自己狀況糟,他提醒,不是每個確診病患都做肺部電腦斷層,因此無法得知肺纖維化盛行率為多少,但肺部沒有發炎不會纖維化,輕症病患可以透過復健恢復從前,鼓勵民眾不要過度憂心,建議可先從中低強度運動開始,像踩健身車、慢跑等,達到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狀態,避免不運動導致罹患三高或慢性病。
-
2021-09-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苗施打後可能有不良反應?2種機轉一次看懂
前言面對2020年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世界各國莫不投注資源於新冠肺炎疫苗之發展,疫苗被視為拯救人類脫離瘟疫的最終武器。疫情爆發已近二年,美國生技大廠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所開發的疫苗,分別提出了大型臨床實驗報告,進而獲得緊急使用許可。期望能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具有保護效益且安全的疫苗並且施打於民眾,以接種疫苗的方式達到全球以及在國家與區域層級的族群免疫,以防治此波歷時一年多的世界大流行。截至9月8日為止,全球已有二億2千萬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而且造成近460萬人死亡,全球至少第一劑疫苗接種率為32.4%,完整疫苗接種率則達24.4%,而台灣疫苗第一劑覆蓋率達45%,完整接種率4.24%。從各國大型臨床試驗對疫苗保護力研究都證實,經過國際核准的疫苗施打,確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而且減少重症及住院的風險,進而使死亡人數相對大幅度下降。然而施打過程中或施打後不免有些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但其比例相對很少。整個抗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流程,包括(1)抗原表位(epitope)的篩檢與設計,(2)動物實騐及人體實驗,(3)安全性及有效性及有效期間的評估,(4)上市後的安全監控等四個階段,一般而言耗時、耗錢、耗人力,有時為了因應此次全球大流行,加速研發加快核准,往往會在上市後的安全監控疏忽或未做充份詳細評估,尤其疫苗是提供給健康人做疾病預防用,安全性的要求門檻極高。疫苗副作用的機轉及嚴重度疫苗施打後安全性與效益評估在不同臨床試驗階段及上市後的監測同等重要,依據嚴重度不同,不良反應包括不良副作用(adverse effect)、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及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vaccine-associated 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 VAERD)。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ntibody-dempndent enhancement, ADE)(圖一),其產生之抗體如果不是中和性抗體,其Fc段會與巨噬細胞(或單核球、樹狀突細胞)之Fc受體結合,使病毒可以感染不含ACE2受體之巨噬細胞(及單核球或樹狀突細胞)結合,反而強化病毒的感染。輕度會產生免疫失調,重度則會引起免疫激素風暴。過去文獻之ADE實例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發生時,也會引起ADE。除了ADE之外,另外一種施打疫苗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為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VAERD)。 此種副作用可分二種(一)由抗體介導(二)T細胞介導,第一種由抗體介導乃因疫苗產生之抗體無法中和病毒,反而使大量病毒與抗體產生免疫複合物之沈積並與補體激活,產生過敏發炎反應而使病情加重。第二種由T細胞介導,其機轉主要是與傾向T cell第二輔助(Th2)細胞的免疫反應相關,易導致過敏性發炎性細胞因子過度反應,因此產生急性肺損傷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一及圖二列出疫苗施打後不良免疫反應之機轉、效應子及降低風險的方法。 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所產生的施打後不良反應,根據目前為止不同疫苗廠牌第I/II期臨床試驗報告指出,Oxford載體疫苗(ChAdOx1 nCoV-19)實驗組的接種者在七天內出現之不良反應多為輕中度反應,無嚴重及住院之不良反應,若搭配止痛藥使用更可改善不良反應。俄羅斯非隨機分派試驗之疫苗結果顯示施打疫苗出現的不良反應多為疼痛、體溫上升、頭痛、虛弱、肌肉及關節疼痛,但無嚴重之不良反應。如表二詳列此疫苗四種發表於同儕審查期刊之疫苗評保護效益與不良反應及效益綜合評估結果。若根據已發表於同儕審查文章之四支疫苗(輝瑞BNT162、默德納m1273、牛津 ASZD1222,以及俄國Gam-COVID-Vac)將其結果進行統合分析,可得知疫苗效益約為89% (95%CI: 0.76-0.98),對於疫苗後續造成嚴重不良反應之結果亦對其進行統合分析,發現施打疫苗者與未施打疫苗者其後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比例無顯著明顯差異(勝算比:1.15,95% CI: 0.35-1.97)。結語綜上所述,施打疫苗確實會有些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局部腫痛、全身疲勞、虛弱、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發燒等,但都屬於輕度或中度,極少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所以施打疫苗絕對是利遠大於弊,希望民眾不要誤聽信不實的傳言或不正確的報導,造成內心過度恐慌,而逃避疫苗的施打,應儘早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及週遭家人、親友、同事或同學等的健康與安全。
-
2021-09-08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乾癬讓免疫系統崩壞 55歲男「如猴般抓癢」關節劇痛
皮膚乾癬是常見的發炎反應,同時也要小心自體免疫出問題,進而侵蝕到關節。今年55歲的乾癬性關節炎病友Steven表示,曾因皮膚角質脫落、搔癢、關節疼痛,「和朋友聚會抓到像是猴子般」,導致社交受到嚴重影響,長達6年不敢出門。事實上,從事美髮業的Steven,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出現皮膚搔癢症狀,原以為是工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碰水所帶來的職業傷害,直到病灶開始蔓延全身,甚至整個頭皮,才發現是確診乾癬。皮膚出現大大小小的紅、咖啡色區塊,讓他開始迴避外出、避免社交聚會。Steven無奈地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自己衛生習慣很差;而他的衣櫃內只剩兩種顏色的上衣,讓身體皮屑可以隱形的白上衣,與不會滲出傷口血漬的黑上衣。Steven在積極治療幾年後,皮膚獲得改善,但突然發現自己時不時會腳麻,僵硬的身體讓普通的小事都變得艱難。像是「起床的時候需要別人推你一把,感覺很像是中風了起不來一樣。」夜夜難眠的他,曾赴推拿、復健、骨科都無法找出病因,所幸轉介至風濕免疫科,確診乾癬性關節炎。「乾癬」並不是我們熟悉,由黴菌感染所引發的「癬」,收治Steven的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說,乾癬為皮膚發炎產生異常代謝反應,雖不會傳染,但有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因不正常免疫反應併發關節炎,導致乾癬性關節炎。由於乾癬常與癬搞混,難以聯想「乾癬」與「關節炎」有關,有8成民眾可能因誤診或不知病因延誤治療,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常見症狀,包含身體脫屑、痛癢,甚至併發關節疼痛、變形。「若患有乾癬民眾,關節疼痛就得盡快赴風濕免疫科看診。」針對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患者最希望能改善皮膚外觀、找回生活品質與重返社會。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指出,透過「達標治療」訂定明確的治療目標,如關節疼痛減少程度、乾癬面積減少程度等,可更有效的進行改善。曹彥博說,相較於傳統的投藥,達標治療中可採用一些免疫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目前新發現抗介白素 17 (IL-17i)在治療 24 週後,有 60% 的患者皮膚症候完全消除、 36% 的患者關節疼痛數目減半,且已納入健保給付。
-
2021-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睡眠每增1小時降染疫機率12% 5大營養素助你一夜好眠
● 夜間睡眠每增加1小時,染疫機率降低12%● 睡眠障礙或易疲累者,感染風險高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無論是原始病毒株,或是後續四大變異株Alpha、Beta、Delta、Gamma,都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如何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病機率,想要一夜好眠,不妨補充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及鎂等5大營養素。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進行一項睡眠研究,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莊譓馨說,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分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絕對是重要的防疫策略。1.色胺酸:快樂荷爾蒙色胺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2.維生素B群:合成褪黑激素維生素B3可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分泌。3.抗氧化物:降低發炎反應抗氧化物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4.GABA:穩定自律神經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5.鈣及鎂:穩定情緒、減少壓力鈣及鎂屬於可以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
-
2021-09-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治療新契機? 國衛院發現老藥新組合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仍在國際間流行,因此個研究團隊都在尋找有效藥物治療重症,以避免醫療資源崩潰。國衛院從現有健保藥物尋找,發現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和組織移植常用的抗排斥藥物「環孢素」合併使用,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病毒量,並降低細胞風暴發生,可望用在中、重度患者的治療。依據指揮中心發給各醫療院所的醫界通函,針對確診病患的治療,抗病毒藥劑建議於病程早期,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則於病程晚期併發重症時使用。其中,瑞德西韋用於嚴重肺炎病患無法降低死亡率,但可加速臨床改善兩天。國衛院則透過大數據分析,從230種健保處方藥中篩選出「環孢素」,與瑞德西韋合併使用,在動物實驗平台上發現,比單用瑞德西韋或單用環孢素,抑制病毒量和抑制細胞風暴的發生,都有很好的效果。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秀珠表示,治療新冠肺炎首要是先抑制病毒複製,再來是治療後續產生的發炎反應。而在新冠肺炎中看到,新冠肺炎病毒會引發很強的人體免疫反應,造成細胞風暴,因此除殼盎病毒藥物再加上免疫抑制劑,應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而環孢素主要是針對器官移植造成免疫過度反應的藥物,為健保使用藥物;瑞德西韋也已核准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因此研究團隊將兩種藥物進行不同劑量組合的實驗,並以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與人流感冠狀病毒OC-43平台作為新冠肺炎病毒替代試驗平台。研究結果發現,兩種藥物結合使用,有「1+1>2」結果,中研院和台大醫學院的實驗室也驗證這樣的組合有很好的協同效果。但李秀珠也表示,目前尚未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但兩種藥物皆為健保藥物,醫師可「想用就用」,因此期盼此藥物組合可作為臨床失一在臨床治療上的選擇,未來或可成為中重症患者的治療契機。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不只新冠肺炎是大敵 3大類型肺炎名列死亡主因之一
「肺炎」是指某些病原入侵肺臟所引起的發炎反應,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肺炎,其中又以小於5歲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免疫系統較差的民眾容易罹病。至目前為止,肺炎仍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百璽指出,肺炎依照病原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還可區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 常見肺炎鏈球菌 長者易感染社區型肺炎指的是未住院或住院未滿48小時的病人發生之肺臟細菌感染。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細菌感染而演變成肺炎的病患,大多代表身體狀況較差或是免疫功能較低下。」陳百璽解釋,身體健康、免疫力良好的民眾,對於細菌的感染應該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絕大多數的細菌集中在鼻、口、咽喉等上呼吸道感染;然而老人家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抵抗力較差,容易併發下呼吸道的感染,造成肺炎。醫院型肺炎 常有抗藥性 嚴重度較高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陳百璽說明,一般來說,由於病患本身因外傷、手術、腫瘤治療、器官嚴重疾病等原因安排住院治療,在治療期間身體抵抗力較為低下,甚至有些病患需要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皆容易在住院期間感染肺炎。他表示,院內感染的病菌,多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染病之後的嚴重度較高,抗生素不容易有效控制。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陳百璽表示,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另外,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陳百璽指出,由於人體口腔及腸胃道裡面,存有許多種類的細菌,因此食物或是胃部逆流的液體、嘔吐物進到肺部後,常常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加上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因此在治療上相對困難。COVID-19引發肺炎 重症患者後遺症多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後引發的肺部發炎問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和人體細胞上的ACE2接受體結合而感染人體細胞,而肺臟裡面的第二型肺泡細胞也因富含ACE2接受體而容易被病毒感染,因此和流感病毒比較起來,新冠病毒造成的肺炎比例較高。醫師提醒,有些感染新冠病毒且造成肺炎問題的病患,即使在疾病痊癒後,仍然遺留了一定的後遺症。例如越是重症的病患,儘管肺臟裡病毒量減少、發炎物質減少,但卻出現了肺部纖維化的現象,進而導致無法恢復的肺功能損害,這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可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