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0 名人.張金堅
搜尋
登革熱
共找到
116
筆 文章
-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男生還是女生容易被叮?醫提醒這8種人蚊子最愛!居家防蚊5妙招
●夏天濕熱,蚊蟲易孳生,許多人被蚊子叮咬而就醫●體溫高的人、肥胖者、運動員、孕婦、小孩子,是蚊子愛叮咬的族群●登革熱患者會出現發燒、骨頭痛等症狀,嚴重有腦膜炎、甚至死亡夏天了,蚊蟲開始肆虐,已有不少人遭「蚊吻」而皮膚出現許多「紅豆冰」。7至9月將進入登革熱流行季節,「防蚊」是入夏大事,為避免遭到蚊子叮咬,有哪些居家防蚊妙招?登革熱出現發燒、肌肉痠痛 台灣夏天氣侯悶熱潮濕,下雨多,是最適合蚊子繁殖的環境。常見會叮咬人的蚊子,包括白線斑蚊、三斑家蚊、埃及斑蚊、小黑蚊等。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主要傳染源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會出現發燒、骨頭痛、肌肉痠痛、眼窩痛、紅疹等症狀,嚴重會有腦膜炎、甚至死亡,必須慎防。趙昭明表示,入夏後,即便大多數人居家防疫、減少外出,但門診已有許多被蚊子叮咬而求診的患者,可能是因天氣悶熱、整理家裡環境等,讓他們的體溫升高,進而吸引蚊子叮咬,引起皮膚紅腫、癢、痛、起水泡而就醫治療。女生比男生 易被蚊子咬 哪些人最容易被蚊子叮咬?趙昭明指出,女生比男生容易被蚊子叮咬,體溫高的人、肥胖者、運動員、孕婦、小孩子、皮膚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的人、敏感體質病人,都屬於蚊子「最愛」叮咬的危險族群。被蚊子叮咬的症狀,隨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趙昭明分析,一個被同一種蚊子常叮咬的人,會產生抗體,再次叮咬紅腫癢症狀就不會那麼嚴重,但首次被叮咬的人,過敏反應會較明顯,有的患部甚至會出現大面積的紅腫。可冰敷止癢 不可去抓 趙昭明說,一般被蚊子叮咬後,首要處理的是癢感,可以輕拍患部、冰敷方式,以低溫來止癢,千萬不可去抓,避免抓破皮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若是被小黑蚊叮咬,奇癢無比,出現嚴重皮膚過敏紅腫、水泡時,一定要就醫治療,會開立口服及外用塗抹的抗組織胺、類固醇或消炎藥治療。●居家防蚊5法寶1.防蚊液防蚊最有效的是含DEET(敵避)化學成分的防蚊液,防蚊液種類多,有擦的、噴的、貼的,使用後防護效用可維持3小時以上,但DEET是化學成分,最好不要噴在皮膚上,易經皮吸收引起皮膚病變。也可選用天然植物如樟腦、尤加利、薄荷、香茅、丁香等萃取出精油成分的防蚊液,但防蚊效果較差。2.穿長袖長褲戶外活動時,盡量穿通風淺色的長袖長褲,避免皮膚曝露在草叢中,也勿在原地站立太久,以免被蚊子叮咬。3.電蚊香液態電蚊香含有蚊子厭惡的除蟲菊成分的味道,能夠驅蚊,但提醒呼吸道過敏疾病患者,建議可在睡前關起房門先點電蚊香半小時,房門打開後等一下再去入睡,就可以有效驅蚊了。4.捕蚊燈利用蚊子的趨光性誘捕蚊子,並在瞬間高壓電擊蚊子滅蚊,使用最佳時機在清晨和傍晚,白天效果不大,捕蚊燈放置高度,以膝蓋以上、低於180公分為宜。5.香草植物利用蚊子忌避的生物原理,可栽種艾草、洋甘菊、香茅、尤加利、丁香、七里香、薄荷等味道較重的香草植物,都略有驅蚊效果。
-
2021-06-14 養生.抗老養生
農曆五月疫病多 中醫教居家5茶飲避疫去瘟
● 古代的農曆五月是「惡月」,瘟疫等傳染病多● 端午節是「惡日」,易身心不適,須防毒避疫● 製作香草植物精油香包,可防蚊今天是端午節,一年中陽氣最盛之日。正式入夏,天氣漸炎熱,蚊蟲孳生,古代稱農曆五月是「惡月」或「百毒月」。為避疫去瘟,不論古代或現代,自端午節這天起,民眾要展開防毒、除疫大作戰。夏天濕熱 傳染病流行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古人視為「惡日」,很多人從這天開始常感身心不適,直至農曆六、七月才會緩解。京華中醫診所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台灣夏天氣候濕熱,瘴氣盛行,端午節時陽光最熾熱,百毒齊發,許多傳染病(古稱瘟疫)伺機而起,今年更爆發新冠疫情,登革熱、腸病毒等傳染病也將進入流行高峰期。古代端午節流傳一些驅邪除疫的習俗,也適用於現代。鄒瑋倫指出,掛菖蒲、艾草、榕枝、石榴、蒜頭、香包、五色豆、喝雄黃酒、取午時水等,都是可驅除瘴氣、避瘟疫的方法。每年腸病毒、登革熱此時流行,鄒瑋倫指出,今年因新冠疫情嚴峻,許多人居家防疫、勤洗手,腸病毒病例應會減少,但仍應慎防登革熱,尤其颱風或大雨過後,蚊蟲易孳生,必須維持環境衛生,也建議可以丁香、香茅、薄荷、迷迭香、九層塔等香草植物製作「香包」,掛於室內,利用植物釋放的精油氣味,防蚊驅蚊。台灣夏天常見腸胃炎、脹氣、脖子痠痛、濕疹等問題,今年多數人防疫在家,還可能出現肥胖、焦慮、憂鬰等身心不適症狀。鄒瑋倫建議,此時節可喝清草茶、藿香液、五苓散等,緩解腸胃不適,還可以食用仙草、愛玉、冬瓜湯、應菜水、竹筍湯等來解暑熱。喝茶飲消暑 調理腸胃居家防疫,鄒瑋倫推薦,不妨飲用小清冠解毒茶、整胃理腸健脾茶、清暑熱除痧湯、安定心神解憂茶、消脂甜蜜盅等5種茶飲,可以預防病毒上身、調理腸胃、消暑熱、安神解憂、消脂,緩解身心不適。居家防疫5茶飲小清冠解毒茶材料:北板藍根10g、南杏仁20g、薄荷5g、魚腥草5g作法:1000cc水加熱滾開,轉小火20分鐘即可。整胃理腸健脾茶材料:白术5g、茯苓5g、藿香5g、桂枝5g、白芍藥5g作法:1000cc水加熱滾開,轉小火20分鐘即可。安定心神解憂茶材料:蓮子芯10根、蓮子20顆、綠豆半杯、浮小麥5g、紅糖少許作法: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電鍋加1000cc水,外鍋一杯半水蒸煮。消脂甜蜜盅材料:烏梅3枚、檸檬連皮切片10片、小番茄切半、甜菊葉3片泡熱水50cc作法:1000cc水加熱滾開,轉小火20分鐘,最後加入甜菊葉水即可。清暑熱除痧湯材料:咸豐草5g、香薷5g、薄荷 5g、仙草10g、紅糖少許作法:1000cc水加熱滾開,轉小火20分鐘即可。
-
2021-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控制新冠疫情嗎?專家持反對意見
讀者林先生在2021-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您好:感謝您針對一篇文章有關口罩戴兩個的解析,但該篇作者 Justin Yang除了提及 帶兩個口罩,其中的兩點是現階段台灣執行的措施卻也被批評不及格,能否請您解惑,感謝,如下兩點:一、拿著花灑在街道上噴消毒水,真的只是政府噴給民眾看心安的而已,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消毒街面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又不是登革熱在消滅病媒蚊)。二、公共場所防疫主要靠量體溫,但大多數確診者並不會發燒,誤以為體溫正常就沒問題,然後進到賣場就像擠沙丁魚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位讀者所說的解析,是一篇我在上禮拜六(2021-5-15)發表的文章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這篇文章是在回應當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但是今天我點擊這個《健康雲》的連結,發現該篇文章的標題已被改成〈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健康雲》那篇文章的內容也做了重大改變,包括刪掉了「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不過,它還是保留了那5個台灣防疫措施不及格的例子,包括讀者林先生所說的那兩個,也就是「噴消毒水」和「量體溫」,所以我今天就針對「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嗎」提供一些相關資訊。先來看這篇上禮拜(2021-5-14)民視新聞發表的消毒劑有毒假的!國防部:稀釋漂白水對人體無害;第一段是:「雙北疫情大爆發,除了升級防疫規模,政府也在5月14日、15日,請環保局跟國軍進行全市大消毒。但卻有人散佈謠言,說這些消毒劑很毒,要民眾關緊門窗,也不要上街買食物吃,意圖造成恐慌。總統蔡英文跟國防部臉書,特別發文澄清,說這些都只是漂白水跟水稀釋,對人體沒有危害。」事實上台灣環保署在2020-3-20有發布COVID-19(武漢肺炎)社區防疫公共環境消毒指引(2020-4-20修正),而其中有關「戶外公共環境消毒」的要點是:消毒重點場所包括:交通場站(捷運、火車、公車、計程 車)、大型營業場所(百貨賣場、電影院、健身房及其他營 業場所)、人潮聚集民生熱點(超市、市場、商圈)、學校、 民眾洽公機關、其他配合疫情需要消毒地點等。環境消毒藥劑使用種類:可使用漂白水(成分為次氯酸鈉);或使用環保署核准之藥劑包括四級銨等;或依衛生主管機關公布藥劑為主。噴藥機具之準備:環境消毒噴灑器材以水霧噴射器為主;另街道巷弄等大面 積範圍,得以消毒車進行作業。可是,世界衛生組織卻反對在室外空間進行消毒。它在2020-5-15發布的在COVID-19的背景下對環境表面進行清潔和消毒(簡體中文版)是這麼說:「不建議對室外空間(例如街道或市場)進行噴霧或熏蒸以殺死 COVID-19 病毒或其它病原體,因為污垢和碎屑會使消毒劑失效,而且用手工清潔和清除這些空間中的所有有機物是不可行的。此外,對多孔表面(例如人行道和未鋪砌的步行通道)進行噴灑,效果還會更差。即使不存在有機物,化學噴霧也不可能在滅活病原體所需的接觸時間內充分覆蓋所有表面。另外,並不認為街道和人行道是 COVID-19 的感染源。此外,即使在室外,噴灑消毒劑也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的兩位環境健康專家Lisa Bricknell 和Dale Trott在2020-5-4發表Sanitising the city: does spraying the streets work against coronavirus?(對城市進行消毒:在街道上噴灑對冠狀病毒有效嗎?)。他們根據新冠病毒傳播的特性以及消毒液的作用而不認為噴灑是有效的。他們在文章的結尾這麽說:「儘管科學表明城市消毒可能無效,但公眾卻不這樣認為。結果,在城市街道上噴灑可能會減輕恐懼並建立對政府及其所傳達信息的信任。但是,這樣做的一個缺點是,認為環境是安全的人可能對個人衛生和身體距離不太嚴格。 這些預防措施對於防止病毒在社區中傳播至關重要。 如果人們停止遵守這些措施,該病毒可能會傳播得更快。由此得出的信息是,儘管城市消毒可以提高公眾的信心,但在保護公眾免受感染方面可能無效。」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生物環境能源系的副教授Sivakumar Subpiramaniyam在今年三月發表Outdoor disinfectant spray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VID-19: Are they safe for the environment?(戶外噴灑消毒劑來預防COVID-19:對環境安全嗎?),而其重點是:(1)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室內和室外使用消毒劑的情況有所增加,(2)地表徑流加快了消毒劑與水體混合的機會,(3)消毒劑的殺生物活性不僅殺死魚蝨,還殺死水生生物,(4)迫切需要測試水體的基本生產力。國家地理雜誌在2020-8-17發表科學家擔憂COVID-19消毒劑會導致野生動物死亡,其中有這幾句:「在新冠疫情初期,公共衛生官員相信遏止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消毒人們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中國、南韓、法國、西班牙以及數個國家,因而在城市的人口稠密區大量噴灑消毒劑。成批的卡車、無人機乃至機器人,用抗病毒的化學藥劑打溼了每處街道、公園、遊樂場與其他戶外公共空間。至此,包含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內的傳染病學家一致譴責,這樣的措施既無助於抑制傳染,也對人體健康帶來潛在威脅,尤其是吸入化學物質引起的呼吸道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更警告到,混和漂白水與氨水會產生有致命風險的氣體。而這個月生物學家也加入討論,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上發表評論,聲稱在都市中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這些物質,對野生動物造成重大威脅。中國是自2020年1月起第一個消毒城市的國家,而關於動物毒害的報告也隨即出爐。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重慶林業局在2月的調查指出,位於中國西南的大城市重慶便有包含野豬、 黃鼠狼與烏鶇等動物在內,起碼有17個物種、共135隻動物因暴露於消毒劑而死亡。」原文: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嗎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量體溫有助控制新冠疫情嗎?研究:可能沒有用處
讀者林先生在2021-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您好:感謝您針對一篇文章有關口罩戴兩個的解析,但該篇作者 Justin Yang除了提及帶兩個口罩,其中的兩點是現階段台灣執行的措施卻也被批評不及格,能否請您解惑,感謝,如下兩點:一、拿著花灑在街道上噴消毒水,真的只是政府噴給民眾看心安的而已,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消毒街面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又不是登革熱在消滅病媒蚊)。二、公共場所防疫主要靠量體溫,但大多數確診者並不會發燒,誤以為體溫正常就沒問題,然後進到賣場就像擠沙丁魚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位讀者所說的解析,是一篇我在上禮拜六(2021-5-15)發表的文章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這篇文章是在回應當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但是今天我點擊這個《健康雲》的連結,發現該篇文章的標題已被改成〈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健康雲》那篇文章的內容也做了重大改變,包括刪掉了「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不過,它還是保留了那5個台灣防疫措施不及格的例子,包括讀者林先生所說的那兩個,也就是「噴消毒水」和「量體溫」,所以我今天就針對「量體溫能幫助控制新冠疫情嗎」提供一份官方文獻,兩篇新聞報導,和四篇學術論文。官方文獻是The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加拿大衛生藥品與技術局)發表的Infrared Temperature Device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Screening During Outbreaks: Overview of an ECRI Evidence Assessment(用於在疫情期間篩查傳染病的紅外線測溫儀:ECRI證據評估概述),而結論是:非接觸式紅外線溫度篩查方法無法有效檢測出感染人員或進入醫療機構的訪客或篩查旅行者。兩篇新聞報導是:1.紐約時報在2020-9-13發表Fever Checks Are No Safeguard Against Covid-19(發燒檢查不能預防Covid-19),而它的小標題是:在許多工作場所和餐館,量體溫的做法已成為必要的措施,儘管聯邦衛生官員表示沒有什麼用處。2.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費城詢問者)在2021-3-23發表Are temperature checks to screen for COVID-19 still worth doing?(溫度檢查來篩檢COVID-19仍然值得做嗎?),而它的小標題是:在疫情期間進行溫度檢查可能幾乎沒有幫助,但不會造成傷害。四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和重點是:1.新加坡醫生JunJie Aw發表的意見書The non-contact handheld cutaneous infra-red thermometer for fever screening during the COVID-19 global emergency(非接觸手持式皮膚紅外線測溫儀用於在COVID-19全球緊急情況下進行發燒篩查)。重點:一項本地研究發現,與用於檢測發燒的口腔溫度計相比,手持式紅外線溫度計的靈敏度低29.4%。 此外,它的性能取決於操作員,因為溫度計對準太陽穴或額頭,並且溫度計和皮膚之間的距離可能會影響其準確性。 在可能的大流行中,假陰性是錯誤的保證和潛在的未來感染群。2.三位中國醫生發表的意見書Fever screening methods in public plac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新冠疫情期間在公共場所進行的發燒篩查方法)。重點:對於發燒的檢測,非接觸式手持式紅外線測溫儀確實比鼓膜式測溫儀和其他紅外熱敏系統精確度低。 除了儀器本身的不足以及溫度計與皮膚之間的距離過大之外,還存在與操作人員相關的令人擔憂的錯誤。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生William Wright發表的回顧性論文Why Temperature Screening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With Noncontact Infrared Thermometers Does Not Work(為什麼用非接觸式紅外線測溫儀對新冠肺炎進行溫度篩查沒有用處)。重點:旨在識別SARSCoV-2感染者的溫度篩查程序充其量只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大約一半的感染者從未發燒。溫度受眾多人為因素,環境和設備變量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其準確性,可重複性以及與核心溫度的關係。環境因素(例如,對像到傳感器的距離,環境溫度和濕度)也會影響使用體溫槍獲得的讀數。4.一個澳洲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Temperature screening has negligible value for control of COVID-19(溫度篩查對COVID-19的控制微不足道)。重點:在86位確診者中只有16位被檢查到發燒,所以發燒篩查缺乏敏感性。總結這些資訊,量體溫對於新冠疫情的控制不會有幫助。原文:量體溫能幫助控制新冠疫情嗎
-
2021-05-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沒有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護理師! 國境的守護者:攔截境外移入個案
二○二○年,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這幾個關鍵字:「COVID-19」、「隔離檢疫」、「口罩」,指揮中心記者會與LINE疾管家更是每日必追的新劇情,我也不例外。年初的我,不過只是一個在醫學中心工作兩年多後,決定離職的「護理師逃兵」。我有證書,但不執業說來慚愧,我並不是滿懷熱忱踏進護理界,只不過是指考分數剛好掉進了臺大護理系而已,中間好幾度想要轉系,也輔修了公共衛生學系,後來意外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接觸到「真正的護理」,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一面,投入的遠比原先想像的還多,也不排斥臨床,所以畢業後便進入腫瘤病房工作。護理臨床工作很好,和病人的互動很好、與同事們一起奮鬥很好、跟著厲害的學長姐學習也很好,但護理職場環境沒意外地令我失望。在現行規範內的護病比底下,我每天有著做不完的護理工作、發不完的藥、換不完的傷口,更不要說突如其來的抽血、治療等臨時醫囑或交辦項目。醫護團隊時不時就得和死神拔河,還得抓緊時間扒上兩口飯和解放護理師膀胱(這裡補充一個關於護理師膀胱的小知識:「Nurse's Bladder: the training and ability to hold one's pee for a 12 hour shift.」直白的翻譯是:「護理師有著一個訓練有素的膀胱,可以十二小時不尿尿。」)媒體上經常報導護理師喜歡喝手搖飲,其實是因為在上班過程中,根本吃不到午晚餐,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喝飲料,比坐下吃飯還要省時許多。護理師常在「想給病人多一點高品質照護」及「可能會超時工作」中糾結,長時間高強度工作造成的身心壓力、疲勞與無力感,最終還是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我也變成了那空領有證書,卻不執業的護理師。滿腔熱血和好奇心,衝上前線當檢疫官在幾個月充電期的期間,我不斷思考自己不做護理師,還能做什麼?因為本身對於公共衛生和法律有些基礎,許多領域都躍躍欲試。而在疫情初期也曾參與過衛福部召開的「醫事人員禁出國」討論會議,看著會議代表們對於法源問題爭論不下,將最棘手的假別與給薪問題丟回到勞資協商解決。我曾聽聞醫院主管用盡各種話術約束勞工,比如說:「你看都是因為你,別人要出來幫你上班,造成別人連上六天班。」或是先要求勞工自己預先找好十四天的代班人力,把人力調度的責任丟給勞工。當然一定有人說:「疫情都這麼嚴重了,還想著出國?」等言論,但重點不論是什麼原因出國,出國前、回來後的勞工,依舊是弱勢的一方。這時我更加感受到第一線人員的無助感,但那時的我既不是護理師,也不是因為疫情忙碌的工作者,在網路上看見一句「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使得心底更深層的無力感頓時湧現。恰巧,我看到了疾管署的招募資訊,就義無反顧地報名。但「傳染病防檢疫業務」到底是什麼啊?儘管我每年出國好幾次,都未曾注意過機場有設置這個單位,上網搜尋相關經驗分享也寥寥無幾(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真是賺到了),就憑著一股熱血和好奇心,親上火線到邊境擔任檢疫官。話說檢疫(Quarantine)這個詞彙,源自十四世紀的歐洲,當時黑死病大流行,來自疫區的旅客或商船都必需隔離三十天,稱為「Trentino」。經過一個世紀後,增加至四十天,稱為「Quarantino」,其內涵包含隔離(Isolation)及檢查(Inspection)之意。而臺灣的海港檢疫則是追溯到鴉片戰爭後開港通商,雞籠、滬尾、安平與打狗四個通商口岸設有領事館,配置洋醫或傳教士,並針對當時傳染病疫區回來的船隻進行隔離與消毒。後來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興起,檢疫工作在前人的努力下,不斷地累積能量與經驗,直到二○○三年SARS期間,於國際港埠開始設置發燒篩檢站,透過紅外線熱影像儀監測入境旅客的體溫,對有症狀者進行健康評估、傳染病調查通報、抽血採檢(登革熱快篩)以及衛教宣導等。後SARS時代,遇到二○○九年H1N1流感疫情、二○一四年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以及二○一五年韓國MERS疫情時,也曾啟動高風險航班旅客申報、機上廣播、登機檢疫、疫區國籍旅客註記等特殊檢疫措施。國境的守護者,攔截境外移入個案目前疾病管制署底下有六個管制中心,分別是臺北區、北區、中區、南區、高屏區與東區。我隸屬於北區管制中心,轄區內只有每年旅客運量高達四千多萬人次的「桃園國際機場」。機場內共有兩個航廈,分別又設置了兩處發燒篩檢站,因此一共有A、B、C、D四個執勤點,平時檢疫官不會固定在同一個航廈,也不時需要互相支援。另外,由於桃園機場是全年無休,所以即使換到機場工作也還是得像醫院一樣輪班(兩班制,以早上九點和晚上九點作為切點),平常不固定白班或是夜班,排班上最多只會連續上班三天。因為具有護理師背景的優勢,我們很適應輪班的生活、擅長抽血和評估健康狀態,可以給予旅客正確的衛教觀念或後續治療方向,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判斷輕重緩急,及時與其他團隊進行溝通協調。COVID-19 是二○二○年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時間退回到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李文亮醫師的哨音響了,臺灣同步進入備戰狀態,隔天啟動自中國大陸武漢直航航班的登機檢疫,開啟了邊境檢疫應對COVID-19 疫情的一連串挑戰。為了及早發現疑似個案,從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開始,旅客只要是從中港澳入境者,皆需填寫「入境健康聲明卡」,誠實填報個人資料及健康狀況等,並於二月十一日起擴大實施至所有入境航班。我們(檢疫官)會針對其症狀、旅遊史和接觸史等進行評估,必要時在機場就地採檢或送醫院診察,相關資料則鍵入智慧檢疫資訊管理系統(Smart Quarantine Management System, SQMS),即時串聯地方衛生單位啟動防疫作為。另外,也針對高風險國家以專案包(專)機返臺與定泊檢疫,成功攔檢了我國首例及後續逾三分之一的境外移入個案。隨著國際疫情發展,限縮兩岸直航班機至五個航點、暫停來臺轉機、限制外籍人士入境,三月十九日起所有入境者皆要「居家檢疫十四天」,旅客需於登機前登入「入境檢疫系統」申報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史)、手機號碼及居家檢疫地址,抵達臺灣後,系統便會以手機簡訊發送健康憑證,由第一線的檢疫人員進行審查,該資料也會串接整合至「防疫追蹤系統」,發佈給民政、衛政及警政單位,並透過「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以手機定位方式掌握居家檢疫者行蹤,以確認防疫措施的落實情形、降低社區傳染風險。邊境檢疫拉出防疫最前端的警戒線,減少群聚和社區感染的威脅,這也是我們國境守護者的職責所在。當無知與歧視還存在,疫情有結束的一天嗎?國際疫情瞬息萬變,政府的防疫策略需要隨時因應,在政策轉變的過渡期,難免會有旅客受到影響,而這些不滿的情緒自然直接宣洩在第一線工作人員身上。最常見的抱怨無非是在排隊入境時,不耐久候的旅客便會開始大聲嚷嚷:「機場人這麼多,本來沒事的都變有事了!」也有許多熱心民眾會各種偷拍,或在網路上分享並不完全正確的「入境攻略」,反而造成有旅客誤以為可以拿免錢的防疫手機、住十四天免錢的防疫旅館,抱持著「這是政府要我檢疫的,那就要幫我找好旅館、準備好電話」的奧客大爺心態;又或是檢驗報告不合格、未完成居家檢疫資料填寫的旅客,試圖想偷跑闖關,被我們攔截和勸阻後,還會碎唸著:「某某國的防疫做得比較嚴謹,要不是有補助,我才不會回來呢!」大家聽到這些是不是怒火中燒,這可都是臺灣人民的納稅錢耶!所幸遵守規定的旅客還是佔大多數,只不過當每次面對幾百人的航班時,若是有一兩個難纏的對手,就會耗費我們相當多的心力與時間,偶爾也需要陪玩「諜對諜」的遊戲,試圖突破心防,問出旅客到底還隱匿了哪些症狀、旅遊史和接觸史?有許多旅客在入境時誠實申報有症狀,接受了評估和採檢後,依規定需要去集中檢疫所等待檢驗結果,然而當他們聽到這句話後,經常是一臉震驚且無法接受。一來是對於「集中」一詞感到恐懼,以為會被關起來或送去集中營的概念,二來是可能原本已訂好旅館和請人接送,一切的安排突然被打亂,導致他們覺得自己像是「被懲罰」一樣。這些其實很能夠理解,但身為執法人員的我,也只能盡量安撫情緒,但我想,臺灣疫情到目前為止能夠守住,也是因為大家能夠配合政策、愛己愛人,願意犧牲一小部分的自由,讓疫情得到控制。跟病毒作戰,可以說是一場長期的心理攻防戰。疫情一旦拖久了,人們容易防疫疲乏,當有新增案例,又會造成人心惶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規範著人與人需要間隔室內一.五公尺、室外一公尺的防疫距離,但有時候心和信任卻比這個具體距離更遠。沒有人會希望成為那道防疫破口,變成那個第XXX號個案,但自私和生存本能大概是更強大的力量(病毒也會努力變異存在世界某個角落啊),不時會看到誠實申報有症狀來發燒篩檢站的人,遭受到其他旅客指指點點或閒言閒語。而身為第一線戰士的我們,也曾遇到親友默默地避開一起吃飯的時間,或與朋友約好的聚會卻臨時喊停,甚至看牙醫或上美容室時,被拒絕進入等情況……。哈囉?我們要攜手對抗的是「新冠肺炎病毒」,不是確診者、檢疫隔離者,更不該是辛苦的第一線人員!然而,無知造成恐懼,而恐懼則會帶來歧視。一旦歧視、排擠、獵巫現象存在,疫情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同時還會形成另一種「社群傳染病」。所謂的歲月靜好,是大家各司其職二○二一年會變得更好嗎?沒有人知道,但無論你身在何處、在哪個社會崗位上,都應該為抗疫盡好自己的本分。臺灣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上的抗疫模範生,絕對不是單靠政府或是醫療人員就守得住,而是需要每個人都將此視作自己的事,且是重要的事。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全世界可以漸漸擺脫COVID-19 的威脅,生活慢慢回歸正常。現在的我會說:「所謂的歲月靜好,不應該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是大家分攤責任、各司其職,一起為更美好的將來努力。」沒有人想當防疫英雄,也沒有人需要在抗疫裡犧牲自己,SARS已經讓我們失去許多優秀的醫療前輩,從那次的事件中記取教訓,疫情教會我們的永遠都不是僥倖,唯有人人存有危機意識並配合防疫,才能守住臺灣、守住珍貴且令人稱羨的日常。作者簡介吳佳玲:非典型護理人資歷這件事:二○一七~二○一九年 臺大醫院腫瘤內科病房護理師二○一九~二○二○年 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腫瘤內科病房護理師二○二○年~迄今 疾病管制署北區管制中心檢疫官給讀者的話疫情未歇,所以我們想個辦法,記下世界的改變還有努力,不要忘記美麗的土地還有人們。資訊很多,所以我們想個辦法,多一句關心支持還有問候,別讓交流只剩下滑限動或點讚。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 作者:Daniel、史天音、吳佳玲 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1/03/04
-
2021-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明感染源個案「煙火般」各處爆 蘇益仁直言:疫情恐延燒半年
我國今單日增加16例本土案例,打破昨天單日增加7例本土案例的紀錄,短短2天,本土案例累計達23例。而今新增的16例本土案例,有3例各自不明感染源的案例,這3名案例一旦演變成一起群聚事件,台灣就符合疫情警戒第三級的條件,消息一出,引發國人恐慌瘋搶物資。專家指出,以目前的防疫策略,台灣此波疫情恐延燒至少半年,無論是「類封城」的第三級或是「封城」第四級,對於國內的經濟衝擊都極大,指揮中心應審慎宣布。前疾病管制局長蘇益仁表示,此次疫情恐怕短時間內無法順利收拾,台灣在沒有疫苗以及沒有普篩的情況下,以現有的防疫模式,疫情至少會燒半年,等到疫苗接種率達到40%到60%時,疫情才可能趨緩。蘇益仁說,觀察到此波,本土確診案例的Ct值都很低,介於12到20左右,很少有Ct值超過30,與過去不明感染源的群聚事件,如磐石艦、白牌車司機、林口某醫院或部桃群聚,許多個案的Ct值都高達30相比,凸顯這一次流行的新冠病毒,已經跟最原始流行的新冠病毒相差很多。他說,過去的R0值平均落在3,而台灣過去的群聚事件R0值在1以下或是1之間。他再次強調「這次真的不一樣」。目前宜蘭銀河遊藝場群聚,已累計8人確診,蘇益仁說,現在只看到一位客人確診,除非這家遊藝場只有這一位客人,否則光是這起群聚就還沒有結束,後續還有萬華兩起在不同茶藝館工作,以及基隆重症婦女可能釀出群聚,這一次的群聚事件不能再用以前「幸運」模式,度過難關。蘇益仁表示,台灣現在能做的是盡速減災,指揮中心要知道,不可能每一次事件後都可以徹底「清零」,用零確診宣布一起群聚事件的落幕,民眾當然會鬆懈防疫的心,零確診是不切實際的。避免此次北區本土確診案例連環爆事件,繼續延燒,他認為要先建立「離心性」的防火牆,而不急著用「向心性」的封城防火牆。他解釋,現在的疫調都是針對確診的接觸者做匡列,但以宜蘭銀河遊藝場群聚為例,接觸過的客人都已經不知道傳播到哪裡去了,建議指揮中心以這群確診者,居住地匡出50公尺(甚至更廣)的距離,對居住在此區域的每一位居民、上班族等進行普篩,阻斷該區域的隱形傳播鏈,也避免再擴散出去。過去他在2015年於台南執行登革熱防疫時,就採取過這樣的科技防疫,最後的結果也顯示成功。蘇益仁表示,無論是類封城或是封城代價都太高,光是用新北市來說就好,新北市有400多萬人口要怎麼封?經濟損失太大,反而應該先建立小規模的防火牆搭配普篩,盡速阻斷傳播鏈。蘇益仁說,小規模的防火牆若能達到效果,讓原本100人確診降低至僅有5人,雖然並沒有「清零」,但也已經減災90%以上,不僅能防堵醫療量能崩潰,也能在疫苗還沒有打到60%以前,病毒維持低度的傳播,不要讓疫情爆發。他也說,如果北區疫情爆炸就宣布升級第三級,中南部也跟著關小吃店、超商等,不是蠻不公平的嗎?盡可能篩檢,甚至對於高風險區域全面普篩,是現在指揮中心應該盡速調整的作為。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市府防疫加嚴 今再宣布第二波220項活動調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起至6月8日宣布疫情警戒提升為「第二級」,台中市政府因應防疫升級,停辦或延期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集會活動,將42項活動延期、取消或改為線上舉辦,今再宣布第二波220項活動配合防疫變更,兩日累計262項活動因疫情調整,降低群聚感染可能性,守護市民安全。各局處活動延期或取消包括:衛生局5月14日「母乳哺育研習會」預估參加人數200人,因應防疫升級活動取消;法制局5月24、25日「110年度調解委員業務觀摩學習活動」、社會局5月19日「東勢母親節銀髮族歡唱聯誼」、都市發展局5月14日「樂居金獎大隱社區、惠宇上晴社區得獎社區參訪活動」、文化局6月6日「110年大墩盃學生書法比賽頒獎典禮」。延期辦理的有地政局5月12日「2021慈善園遊會記者會」、5月22日「2021慈善園遊會」、6月7日「淺談品質管理活動」;建設局5月13日「西屯區市政路延伸(安和路至環中路)開闢工程」第二次公聽會;環保局5月14日「2021城市論壇富市台中,永續新浪潮—環境˙美學˙新生活」、5月15日「氣候變遷調適、減緩及能源教育培力工作坊」;市府客委會6月5日「客家文化沙龍講座」延期至7月3日辦理。社會局5月24日「大安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開幕式延期;衛生局6月24至25日「110年全國保健會議」、6月25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訓練」、7月9日「109年愛鄰守護特殊貢獻暨績優里隊表揚活動」、文化局 6月5日「大肚萬興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2日「梧棲大庄浩天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9日「豐原田心公園 傳統藝術巡演活動」延期辦理。觀光旅遊局5月15日「豐原公老坪登山步道啟用典禮」、6月4日「烏日環河自行車道鐵馬遊活動」另擇期舉辦;社會局5月24日「大安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開幕式延期;衛生局6月24至25日「110年全國保健會議」、6月25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訓練」、7月9日「109年愛鄰守護特殊貢獻暨績優里隊表揚活動」、文化局 6月5日「大肚萬興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2日「梧棲大庄浩天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9日「豐原田心公園 傳統藝術巡演活動」延期辦理。勞工局5月14日「面對鏡頭求職術講座」、「瑞士商弗克司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參訪及徵才活動」、5月20至21日「台中市110年模範勞工參訪團」、5月21日「2021牛轉薪機 幸福就業」、「大屯區廠商聯合徵才」、5月21日、5月29日「110年促進青年就業技能職場新秀選拔記者會」、5月22日「2021畢業就業夢想起飛廠商聯合徵才活動」、5月22至23日「young!好樣市集」、5月28日「110年犇向幸福 雇主座談會活動」、6月5日「2021『非你莫暑』廠商聯合徵才活動」、「2021『FUN薪一夏 職暑於你』暑期工讀聯合徵才活動」、6月7日「110年度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暨相關法規說明會」延期辦理。經發局5月14日「台中行動支付動元年啟動記者會」、5月16日「和平區雙崎部落假日市集啟動儀式」、5月21日、5月28日、6月4日、6月11日「110年度台中市數位轉型創新力輔導計畫數位轉型課程、5月21日「110年度後疫情時代國際情勢暨全球貿易拓銷座談會」、5月24日「大甲路修竣工典禮」、5月26日、6月3日「青創夢想家產業業師交流課程課程」、6月10日、6月30日、7月28日「青創夢想家產業業師交流媒合會」延期;5月13日「110年度台中市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宣導說明會」改為線上直播辦理。都發局5月15、5月29日、6月5日、6月26日「台中樂居學堂」延期辦理;5月22日「繪圖比賽入圍作品櫥窗展示暨分享會」及5月29日「寓見幸福線上導讀活動」,改以錄製線上解說影片方式或延期辦理;由市府指導、台中工商投資發展策進會主辦的5月25日「第20屆台中市金手獎選拔諮詢說明會」,活動改線上說明會辦理。運動局5月16日及5月23日 「迷你網球推廣活動」、5月22日至23日「台灣盃滑步車競賽」、5月28日「袋棍球室內研習」、6月5日至6日「110年全國總統盃水球錦標賽」活動取消;5月15日「台中市黎光槌球協會110年黎光盃槌球錦標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梧棲區羽球社區聯誼賽」、「110年台中市大甲區體育會「理事長」盃土風舞觀摩賽活動」活動延期。5月16日「110年台中市大甲區體育會「理事長」盃太極拳觀摩活動」、「110年度台中市煌冠盃運動舞蹈全國公開賽暨中華舞蹈總會國手選拔賽」、5月21日「台中市大雅區體育會推廣體育活動大會暨21週年慶」、5月22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南屯區運動i台灣舞藝嘉年華會」、5月23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第1天:台灣盃國際移民足球賽中部資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太平區體育會110年運動i台灣滑輪溜冰暨親子趣味嘉年華活動」、「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運動逗陣來,健康自然來』春季觀摩」,活動延期。5月29日「110年台中市議長盃元極舞錦標賽」、「2021全國武聖菁英跆拳道錦標賽」、「110年全國舞藝展演」、「2021矽品公益淨山健行」、5月30日「第三屆智積盃校際圍棋賽」、6月5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清水區110年體育嘉年華會暨推展休閒運動觀摩賽」、6月6日「2021 高美濕地海風路跑」、「110年市長盃西洋棋錦標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大里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龍井區籃球社區聯誼賽」,活動延期。6月12日「2021永達公益活動台中親親寶貝運動會」、5月22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南屯區羽球社區聯誼賽」、5月23日「110年台中市外埔區體育會活力盃趣味瑜珈闖關活動」、5月30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太平區籃球社區聯誼賽」、6月5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潭子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西屯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南屯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大肚區體育會110年運動i台灣-親子幼兒體能啟發闖關嘉年華」,活動延期。110年台中市政府「巡迴運動指導團」、「企鵝i運動-小腦萎縮症病友運動增能專案」、6月1日至8月31日「瑪利亞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游泳(樂活)活動」、5月15日、16日、22日、23日「110年度台中市市長盃足球錦標賽」國小公開組、5月21至23日 「110年全國小學游泳錦標賽」、5月22至23日「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9學年度啦啦隊錦標賽」、5月29至30日「110年台中市議長盃跆拳道錦標賽」、5月28日至30日「110年台中市長盃游泳錦標賽」、6月2日「3X3.EXE PREMIER 2021聯盟賽開季記者會」、6月5至6日「3X3.EXE PREMIER 2021聯盟賽開幕賽」,活動延期。民政局5月26日「台中市110年第1場次國籍及法令研討研習會」、5-6月間於南屯區、東區、太平區、龍井區、清水區、大雅區、北區、西區戶所「新住民生活輔導班」、6月3、4、8、9日分八梯次「台中市110年戶政人員環境教育訓練」及7月1日「台中市110年戶政日表揚活動」、6月25日及7月2日分2梯次「台中市110年替代役備役役男演訓召集」,均延期辦理。各戶政事務所部分太平戶所5月15日「人口政策宣導活動」、后里戶所5月16日「人口政策好孕到宣導活動」及南屯戶所6月5日「銀向陽光-樂活一夏」人口政策宣導活動,取消辦理;另豐原戶所5月15日「人口政策宣導活動」及南區戶所5月27日「志工聯繫會報暨教育訓練」,延期辦理。各區公所部分,中區公所5月14日及5月17日「110年度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課程」改為線上授課;5月29至30日「中區八里聯合守望相助隊自強活動」取消;東區公所5月14日「東區里長聯誼會~母親節聯誼餐敘」、5月15至16日「台中市東區110年度里鄰長文康活動」及「東信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17日至18日「富仁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19日「友善職場講座-從性別相處 談身心平衡健康」及5月22至23日「合作里里鄰長文康活動」,延期辦理。西區公所6月5日「110年第一梯次台中樂居學堂」延期辦理;南區公所5月27日「台中市南區役男抽籤作業」及5月25日「台中市南區社造點暨文化志工觀摩見學參訪活動」,延期辦理;北區公所5月17日「中正里租用活動中心揭牌儀式」、「賴村里租用活動中心揭牌儀式」及「賴福里租用活動中心揭牌儀式」、6月4日「上半年擴大區務會報」,均延期辦理。西屯公所6月6日「110年端午節粽葉飄香」,活動取消;另5月15日至16日「廣福社區發展協會績優社區觀摩參訪活動」、5月16日至17日「何成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23日「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績優社區觀摩參訪活動」、5月23日至25日「逢甲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23日至24日「何南里里鄰長文康活動」及6月5日「福中里里民一日遊」,延期辦理。南屯公所5月14日至16日「三和里守望自強活動蘭嶼三日遊」、5月15日「第8屆第1次文山社區發展協會會員大會暨理事、監事會議」、5月29日「110年第二梯次台中樂居學堂」、5月29日至30日「同心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30日「向心社區發展協會端午粽香情」、5月30日至31日「寶山里環保觀摩」、6月4日至5日「田心里鄰長文康活動」、6月16日至19日「大興里守望相助自強活動」、6月17日至19日「春安里環保觀摩」、6月20日至21日「新生里鄰長文康活動」及6月22日至24日「大業里守望自強活動」,均延期辦理。北屯公所5月16日至17日「台中市北屯區110年里鄰長文康活動(第1梯)」僅6月4日至5日「台中市北屯區110年里鄰長文康活動(第2梯)」,延期辦理;豐原公所5月17日至18日、5月31日至6月1日及6月3日至4日分梯次「110年里鄰長訓練暨文康活動」、5月22日「110年豐原區葫蘆墩圳咖啡音樂會暨民政業務宣導活動」及6月5日「客家粽香歡慶端午聯誼活動」,延期辦理。大里公所5月14日「公室運動與疼痛預防-穴道按摩及紓壓體驗研習活動」、5月23日「動員全區里鄰長登革熱防治宣導」及6月1日至3日「110年台中市大里區里長環境保護教育觀摩及學習活動」,延期辦理;太平公所5月30日、6月6日、6月20日及6月27日4場次「110年度環保志工增能教育訓練暨業務聯繫會報」及6月1日至2日、6月9日至10日、6月16至17日3梯次「台中市太平區里鄰長文康聯誼活動」,均延期辦理。清水公所5月22日「110年度環保志工基礎、特殊教育訓練」及5月26日至5月28日「台中市清水區110年度社區工作幹部參訪暨節約用電宣導活動」,延期辦理;沙鹿公所5月22日「110年沙鹿區環保志工基礎訓練暨特殊訓練」及5月30日「沙鹿區體育會舉辦沙鹿區區長盃足球錦標賽」視疫情狀況取消或延期。大甲公所5月26日「災害防救會報」及「役男抽籤」、6月1日至2日「大甲區社區發展協會及長壽俱樂部幹部教育訓練觀摩研習活動」、6月2日「災害防救業務現地訪評」、6月3日「強迫入學委員會議」、6月8日「文昌祠暨民政志工聯誼」及6月11日「守望相助執行會報」,延期辦理。東勢公所5月14日「110年度東勢區各社區成長教室幹部區外教育研習觀摩活動」、5月20日、25日「110年台中市東勢區環保志工增能教育訓練暨業務聯繫會報」、5月27日至28日「110年度東勢區各社區長壽俱樂部幹部區外教育研習觀摩活動」及6月4日「110年度東勢區志願服務工作團隊區外教育研習觀摩活動」,延期辦理。梧棲公所5月23日「永安社區成長教室參訪績優社區觀摩交流暨推廣節約用電及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29日「下寮社區績優社區觀摩暨節約用電、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30日至31日「永安社區長壽俱樂部績優社區觀摩交流暨推廣節約用電及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和關懷弱勢送溫情」,均取消辦理;5月15日至16日「大村社區成長教室績優社區觀摩暨生態體驗節約用電、天然氣節約節能宣導活動」、5月16日至17日「大庄社區長壽俱樂部績優社區觀摩暨節約用電天然氣節約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17日至18日「福德社區長壽俱樂部社區發展觀摩活動」、5月18日至19日「興農社區長壽俱樂部文化觀摩暨支持電源開發、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23日至24日「南簡社區關懷據點觀摩活動」、6月5日「110年端午佳節粽子飄香送溫情人文關懷活動」及6月26日「中和社區績優社區觀摩暨推廣節約用電宣導活動」,均延期辦理大肚公所5月22日「110年台中市大肚區小學田徑選拔賽」及「韌性社區環境堪查與教育訓練」、6月11日「110年度文山回饋地區蔗廍里辦理里民端午節包肉粽活動」,延期辦理;大雅公所5月19日「台中市大雅區110年上半年度擴大區務會議」、5月21日「推廣體育活動大會暨21週年慶」、5月22日至23日「大雅區調解委員會考察」及5月28日「110年度大雅區民政志工教育訓練」,均期辦理;后里公所5月13日至14日「110年里鄰長環境教育暨文康活動,延期辦理。霧峰公所5月20日「110年度第2次登革熱防治會議」取消、另5月21日「台中市霧峰區公所110年度民政志工觀摩參訪活動」、5月27日「110年強化機關安全暨公務機密維護具體作法簡介專案廉政法紀宣導講習」、及5月30日「2021阿罩霧音樂季-天籟藝起來歌唱比賽,均延期辦理;新社公所5月13日至14日「里鄰長文康活動」,延期辦理。潭子公所5月27日至28日「110年台中市潭子區區長盃國小田徑錦標賽」、6月6日「東寶里-端午佳節慶端午暨病媒蚊防治宣導」及「嘉仁里-110年度慶祝端午節活動」、6月12日「大富里-歡樂慶端午,粽香飄滿園」,均延期辦理;大安公所5月26日至27日「110年度里鄰長文康活動」、6月6日至7日「110年度社區幹部研習訓練暨走動式績優社區觀摩活動」、6月22日「110年度長青學苑校外教學」及6月23日「110年度長青學苑校外教學」,均延期辦理。
-
2021-03-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今年首例屈公病現蹤 印尼男入境發燒機場攔檢確診
屈公病現蹤,疾管署今天宣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個案在機場就因發燒遭攔截通報,經新冠肺炎、登革熱等層層採檢,確診為屈公病。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今天下午在疫情週報中宣布此消息,他表示,屈公病個案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今年3月16日來台工作,個案因發燒於機場攔檢通報,經登革熱NS1快篩陰性後,送至醫院就醫及採檢新冠肺炎,後來在機場採檢的血清中,檢出屈公病毒陽性確診,個案目前住院隔離中,同行者2人目前均無疑似症狀。郭宏偉表示,台灣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共累計232例確定病例,其中本土病例21例,境外移入211例。郭宏偉說,在境外移入病例中,近9成個案感染地為東南亞國家,以緬甸70例最多,其次為印尼62例及菲律賓28例,近期東南亞多數國家屈公病疫情處相對低點,泰國及馬來西亞今年至今累計百餘例,尚低於去年同期,僅馬來西亞吉隆坡洗都(Sentul)近期爆發屈公病疫情,2月16日至今累計已逾50例。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屈公病與登革熱相同,都是藉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林詠青說,屈公病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大多數患者約在7至10天內可康復。疾管署呼籲,計劃前往東南亞等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
-
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謝維銓逝世 張上淳:離世不在預期
我國明日將首次開打AZ新冠肺炎疫苗,今醫界卻傳出噩耗,有「台灣感染醫學之父」之稱的謝維銓已於今日上午11時許逝世,享耆壽95歲,我疫情指揮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是其門生,他表示,「老師已臥床多時,今日離世雖然不在預期,但走得平順,目前正與老師的家人處理後續事宜」。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在他身上,正好見證台灣近半世紀的傳染病發展史。他獲獎時曾表示,台灣光復前後,霍亂、痢疾、瘧疾、白喉、傷寒及狂犬病等各種傳染病在台肆虐,後隨各種疫苗相繼引進、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各種法定傳染病逐漸減少,但1962年發生全台霍亂大流行,70年代屏東琉球鄉、高雄三民區爆發登革熱流行,以及桃園、新竹一帶發生傷寒、痢疾的突發事件等,都令他記憶猶新。謝維銓也是台灣醫界的「苦行僧」,外傳他努力耕耘,不問收穫,醫學院剛畢業時碰上霍亂、痢疾、傷寒、白喉、狂犬病的流行,傳染病儼然成為我國重要死因,在當時傳染病相關知識不足的背景下,被指導教授派去當時的台北市稻江傳染病院任主治醫師,從此投入傳染病防治行列。為交流感染醫學知識,謝維銓1978年時與另2位感染科權威醫師鄭德齡、朱夢麟共同發起,每月輪流主辦「北區感染症聯合討論會」,選擇有教學價值的疑難病例切磋討論。張上淳指出,謝維銓是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於1980年在台大首建「全台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後來還擔任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小組(如今已擴編為委員會),積極調查與預防傳染病,為台灣感染醫學發展積極付出。張上淳表示,早期感染學科相對不熱門,台光復初期還有很多傳染病,只有有少許醫師加入,後來發展預防注射、抗生素有成,可有效控制傳染病,許多感染科醫師紛紛轉行。1986年時,張上淳剛當完兵,因緣際會下從內科踏入感染科領域,他說,「醫院各類門診通常至少隔3、4年就會有新醫師加入團隊,且年紀相仿,但我是台大第2位感染科醫師,與老師相差近30歲,在這之前,偌大的台大醫學院、醫院只有年過60歲的老師獨撐感染科」。張上淳回憶道,「剛進入醫院時沒有辦公室,老師特別騰出一個位子,讓我跟他共享辦公空間,也會分享很多重要經驗」。他舉例,有一陣子登革熱在台銷聲匿跡,但1987年、1988年後,又因境外移入個案再次傳入台灣,爆發本土嚴重感染個案,當時許多年輕感染科醫師未有登革熱相關看診經驗,但謝維銓會提供症狀圖片等,對後輩熱心分享自身經驗。
-
2021-03-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缺水不忘勤洗手 疾管署傳授3種限水期手部清潔撇步
去年國內因為沒有颱風侵襲,西北部地區又連月降雨量少,導致部分縣市已實施減壓、減量供水或停止非急需或非必要用水。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很多傳染病透過手部摸到被污染物品,接觸口鼻造成病毒進入人體,疾管署傳授3種限水期手部清潔撇步。雖然國內流感及腸病毒疫情低緩,但腹瀉疫情仍處於相對高點,林詠青呼籲,民眾於水資源較為緊繃之際,仍應落實「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觀念,勿因節水而忽略手部衛生,同時也要注意儲水方式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林詠青表示,民眾在限水期間,可視下列3種狀況進行手部清潔,首先是轉開水龍頭還有水的情況,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洗手,但勿將水量轉到最大,搓揉手部時先關掉水龍頭,勿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再者是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再另以清水洗掉殘留的漂白水。若已經嚴重缺水,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但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此外,林詠青也提到,民眾採取節水措施時,務必主動做好配套管理,貯存雨水或回收水再利用時,應將儲水容器加蓋,且每周澈底刷洗容器內壁一次,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發生的風險。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1年前入武漢查病毒 莊銀清:決定要去染病也無憾
台灣成功抗疫滿週年,專家莊銀清疫情初始就踏進武漢,窺探神秘病毒,帶回「有限度人傳人」資訊,助台超前部署。面對未知傳染病,他大手一揮說不怕,既決定要去,染病也無憾。2020年從開始到結束都寫滿了「新冠肺炎」。在疾病起源、一片混沌未明時,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莊銀清和疾管署防疫醫師洪敏南2020年1月12日踏進中國武漢偵察不明肺炎,15日帶回「可能人傳人」的關鍵訊息。當時台灣透過媒體得到的訊息有限,只知道不明肺炎發生在販有活禽的市場,不知道傳染力和傳染風險,也不知道會不會人傳人。但台灣有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經驗,民眾和媒體隱約有不安情緒,疾管署上上下下也繃緊神經,在獲知訊息的當天就決定啟動登機檢疫,整備工作先從可能人傳人、可能飛沫傳染準備。身為台灣第一名踏進中國武漢調查不明肺炎的專家,莊銀清說,他沒時間害怕。接到指揮中心要求他到武漢的電話時,也沒有太多猶豫,甚至連太太都鼓勵他去,「能為國家做事、不用想太多。」莊銀清背負的任務是釐清不明肺炎到底會不會人傳人;在第一天查訪行程中,中國的衛生官員只用口頭報告,莊銀清和洪敏南只能盡力聽、記筆記,找出對方言談中與傳染病常理不符之處,雙方迂迴交戰,試圖釐清疫情脈絡。當時中方告知有41起病例,其中28起和華南海鮮市場有關,對傳染途徑說法保守,也不願承認會人傳人。但莊銀清心想,41起病例有2起家庭群聚,其中一起群聚是一對夫妻,先生在華南海鮮市場工作,但太太行動不便,從市場直接感染的機率相當低。莊銀清說,這代表妻子被傳染的可能性有2種,一是被先生傳染,或是被先生帶回家的物品感染。他們試圖從各種角度去問問題,想釐清推論是否正確。但負責簡報的武漢官員仍試圖否認人傳人,但來自北京的衛生官員則說,「為什麼要給舊的結論?現在的結論是不能排除有限度人傳人。」除了病例探討,莊銀清等人也在中方帶領下探查了醫院,疫情初始,氣氛還不太緊張,他們一行人在醫院甚至連口罩都沒戴。莊銀清表示,那時候根本沒時間想這麼多,心中只想要完成任務,釐清不明肺炎的謎團;且當下氛圍是所有人都沒戴口罩,台灣專家只能一離開行程、回到車上就戴上口罩、用酒精洗手,一回到飯店就不要出門。中方還邀約觀光,他們也一律拒絕。記者問莊銀清,難道不怕被傳染?他說:「當然會擔心,但只能多小心,也希望自己多點好運。盡快把任務完成,在可控範圍就戴口罩。沒有時間想太多,既然都去了,染病就算了。」前往中國面對未知傳染病,洪敏南也是一樣豁達。他說:「很多防疫醫師都希望能去,可以站在第一線,發揮所長、守護民眾。」他也是此次防疫中首位執行武漢飛台灣班機登機檢疫的防疫醫師,難免有一些緊張,但站在歷史時刻,只有堅定抗疫、毫無畏懼的決心。台灣終年都有各式各樣傳染病,面對新興威脅也有策略對付,莊銀清和洪敏南從中國帶回不明肺炎的進一步消息,且可能會人傳人,也讓台灣確知,中方態度隱密曖昧,疫情不容樂觀,一定要高規格超前整備,及早決戰境外,也造就台灣至今本土僅56例的成績。台灣專家從武漢考察回台後,當時台灣還沒有境外移入個案,國境還沒嚴管,回國也還不需要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但莊銀清返台後,把農曆年間的活動全數取消,和太太2個人在家居家隔離,也幸好都沒有被感染。莊銀清表示,台灣防疫成功,靠嚴守邊境將病毒阻絕境外,且指揮中心定時開記者會、詳細解釋疫情,資訊公開透明安定民心,也讓民眾願意配合防疫;就算政策有不夠周到之處,也都能迅速補位。但莊銀清也說,民眾高配合度防疫是優點,但嚴格檢視他人、可能負面看待確診者、獵巫等則是缺點,尤其對疫情「零容忍」、追求完美主義,也讓防疫蒙上陰影。尤其現在疫苗已經問世,台灣不可能永遠嚴鎖邊境;但若民眾對疫苗失去信心,也會影響防疫。莊銀清說,現在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經愈來愈瞭解,隨感染時間愈久、傳染力愈降,大家要正向面對,只要謹守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戴口罩、勤洗手」,就算身邊有可能感染源或沒有症狀的感染者,也不會被傳染。身懷數十年感染症專家資歷,走過SARS風暴,也經歷2015年台南、高雄的登革熱疫情,莊銀清領略,對抗傳染病的不二法門就是懷抱謙卑,遇到不懂的就請教、有錯就改正,有防疫隱憂就超前整備,與自然和平共處。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怎麼比都是部長累 周志浩:壓力比較法讓我放輕鬆
過去一年,網友口中的「浩浩執行官」、現任疾管署署長周志浩,為了對抗新冠肺炎不眠不休,自己的健康順勢退位,抓到時間就睡、睡到一半會醒,根本是日常。面對疫情未穩定的2021,他只希望「全民平安、無疫無災」,如果可以,最想用雙腳重回山林,重拾年輕喜愛的登山健行,看看台灣大山之美。笑稱每天看案例上下,腦袋、心臟運動量大增。「2020年真是充滿驚奇的一年。」周志浩說。從事公職至今,不知不覺已37年,從H1N1、狂犬病、流感、登革熱,一直到SARS擔任台北縣(新北市)衛生局局長,協助時任市長、現任行政院院長的蘇貞昌共同抗煞,這一點一滴累積的防疫經驗,如同他務實的性格,扎扎實實。然而,大自然的反撲防不勝防,新冠疫情無預警突襲全球,病毒還會變種,在在考驗應變能力,也讓防疫沒有假期的他更加戒慎恐懼。「光每天看案例數上上下下,腦袋、心臟的運動量,就比以前多許多!」認真的周署長,被問及這一年做什麼運動紓解身心,難得幽默自嘲。「我真的不是很健康的人,實在太忙。」周志浩坦承,即使腦袋曾飄過念頭想好好投入一項運動,都因為時間不夠,無法培養耐力與毅力,只能等疫情過後再說。回家過晚餐,外食不得不,只好盡量挑清淡。周志浩曾多次強調,跟細菌、病毒作戰,是完全不能輸的戰役,他常提醒同仁隨時都要繃緊神經,並且以身作則帶頭示範。防疫決策相當需要調研數據佐證,絲毫不能差錯。為了透過指揮中心向民眾提供最正確的疫調資料,擔任疫情監調組組長的他,會議從不間斷,每天一大早就開著車進辦公室,回家常過了晚餐時間,假日也加班,外食是不得不的必然。比對疾管署網站上他略顯清瘦的大頭照,周志浩笑稱自己現在是中廣身材,被忙碌養出「有什麼、吃什麼」的好胃口。所幸,例行健康檢查結果一切還好,會不會擔心身材失控?他說,「有機會自己買東西吃的時候,會盡量挑清淡一點。」抓到時間能睡就睡,半夜醒來還在想解方。而防疫如同跟時間賽跑,深怕一個破口釀成大災,性子急、自我要求甚高的周志浩,壓力自然不在話下。他透露睡眠品質並不好,睡不多,乾脆一抓到時間能睡就睡。半夜常醒來,但「很多問題都是半夜想出解決方法。」甚至為了怕自己忘記,還會用LINE速速寫在群組,「這樣我才睡得著。」一邊說一邊哈哈大笑,然後,這位看似嚴厲的長官又不忘貼心地強調,「我可是有提醒同事不要在半夜已讀又回喔!」深怕大家跟著睡不好。另一種紓壓是「壓力比較法」,周志浩說,只要想到部長、長官的壓力更大,自己的壓力就不算什麼。他更深知,防疫是一場長期戰,「盡可能保持身心愉快」,算是給一絲不苟的自己,溫柔又安定的內在提醒。我的小心願 疫後人安 最想吸一口山裡的空氣喜歡大自然的周志浩,年輕時期的興趣之一是爬山,「爬的山不多,但台灣幾座大山都走過啦。」當中,也包括海拔3,952公尺的第一高峰玉山,他有感而發地說:「台灣很美的,陽明山就很親近,大家有空都應該多走走,這是最健康的方式。」全球第一位完攀世界七頂峰的女性登山家江秀真曾說:「爬山是一場體力、耐力與毅力的考驗,會讓頭腦清醒,也能培養理智判斷。」用這句話來印證周志浩面對職場的正向﹘「做就對了!」似乎可以找到智慧軌跡。牙醫出身的周志浩轉往公職,並非當初設定,然而,一路走來,再累也很少提自己的辛苦,所展現的沉穩、冷靜,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可以,真想回到山林,即使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好。」今年邁入60大關的周志浩,除了憂國憂民,還是憂國憂民,只願疫後人安的那天到來,吸它一口山中空氣,簡單滿足矣。
-
2020-12-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傳台商欲組團赴陸打疫苗?李秉穎:不符成本效益
近日傳聞有台商欲組團到中港澳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說,疫苗若未經國際認可,沒有針對不好的抗體反應做一些特別的設計,打了不但可能沒效,反而還會增加重症發生率,這在登革熱疫苗也曾經發生過。所以除非是國際認證的疫苗,否則都不建議打。除此之外,李秉穎也認為,專程飛到中港澳打疫苗不符成本效益,除了去程、回程分別要隔離14天以外,2劑疫苗接種須間隔1個月,為了打個疫苗至少就要花掉2個月時間。
-
2020-1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台商欲組團赴陸港澳打疫苗? 李秉穎曝重大風險
近日傳台商欲組團到中港澳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李秉穎說,疫苗若未經特殊設計,打了不但可能沒用,反增重症風險,除非是國際認證的疫苗,否則都不建議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身為專家,當然希望民眾接種「可靠的疫苗」來預防感染,但中國研發的疫苗百百種,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多數和台灣的研發進度差不多,都只進入臨床試驗第一、二期,最快明年第2季才可能獲得專案授權,近期卻傳出有台商想組團到港澳或中國接種疫苗,令他感到擔憂。李秉穎說,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致病機制和登革熱很像,感染後可能產生不太好的抗體,下次感染時症狀非但不會減輕,反而可能增加重症風險;正因如此,輝瑞、莫德納的疫苗都特別針對不好的抗體做特殊設計,避免類似狀況出現。他指出,如果沒有特殊設計,直接利用整個病毒下去做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DE),不僅無助於預防感染,感染後還有更高機率演變成重症,過去登革熱疫苗就曾出現過類似狀況,風險不容小覷。除此之外,李秉穎也認為,專程飛到中港澳打疫苗不符成本效益,除了去程、回程分別要隔離14天以外,2劑疫苗接種須間隔1個月,為了打個疫苗至少就要花掉2個月時間。未來民眾若真要到國外接種疫苗,希望回台能免居家檢疫。李秉穎呼籲,至少要確認是有論文發表確認有效性,且國際核准、公認的疫苗,例如美國、歐洲都已授權的疫苗,疫苗的效力才可能被台灣採納,但若沒有權威單位認證的疫苗、沒有三期臨床試驗就大規模接種,就要特別提高警覺。至於疫苗帶來的保護力究竟能維持多久,李秉穎認為,只要病毒持續在社區裡流行,免疫系統就可能不斷被加強,有機會終身免疫。
-
2020-12-02 新聞.健康知識+
只不過是流感而已?1918年流感造成美軍死亡人數超過越戰陣亡數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不過對於一般家庭中不懂這疾病的人──那些照顧丈夫的妻子、照顧兒子的父親、照顧姐妹的兄弟──而言,這些症狀都極為可怖。送食物給失去行動能力家庭的童子軍被嚇到,在無人應門的屋中發現屍體的警察被嚇到,自願開車載運病患的義工也被嚇到。恐怖的症狀嚇壞了每一個對這疾病沒有認知的人。發紺把世界變成黑色。病人開始發病時有其他症狀,可是一旦發紺之後醫生護士就當他們已經沒救,只差一口氣而已。發紺嚴重的,就是確定即將死亡病例,然而發紺又是相當普遍的情形。一位醫生報告裡說:「重度發紺的景象極為嚇人,病人嘴唇、耳、鼻、臉頰、眼結膜、手指、甚至有時全身都轉成鉛灰色。」另一份報告說:「許多病人入院時已經發紺嚴重,特別是唇部,不像一般肺炎末期常見的蒼白藍色,而是一種發黑的深藍。」再有就是鮮血,由身體流出的鮮血。看到有人從鼻子、口腔,甚至耳朵中冒出或湧出鮮血非常駭人。七孔流血並不代表死亡,但對於醫師,對於那些職業上就習於把人體當成物品處理的專業人員,這種過去感冒從沒見過的症狀還是令人不忍卒睹。當病毒變得更兇猛時,血汙觸目都是。(造成黏膜組織出血的原因很多,但感冒為何造成這種現象還不是很明顯。有些病毒會直接或間接攻擊血小板,同時血小板也會變成免疫系統攻擊的目標。)軍營裡住院的的病患中有百分之五到十五的人流鼻血,類似出血性的伊波拉病毒(Ebola)一樣,有些紀錄中鼻血因為流出的力道太強,甚至噴到幾呎之遙。醫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能作成紀錄。「……百分之十五的人流鼻血……」、「一半的人當頭低下時會有泡沫狀帶血的液體從口鼻流下……」、「相當多的鼻出血現象……有人從鼻腔中噴出鮮血……」、「這些病例早期最明顯的症狀是身體多處出血……有六個病例嘔出鮮血,其中一位因此造成失血過多死亡……」。這到底是什麼病?「併發症中最嚇人的是黏膜出血,特別是從鼻子和消化管道。耳朵和皮膚出血的現象也曾出現。」德國研究人員記載著「眼窩內不同部位出血」經常發生,美國病理學家也記錄:「五十起眼結膜出血。十二起純咳血,嘔出的是不含黏液的鮮血……這些都是消化道出血……」「女性病患有陰道出血,開始時會被以為是遇到經期,但後來判斷出血來自子宮黏膜。」這到底是什麼病?病毒從不只引起單一症狀。紐約市衛生局首席診斷專家總結道:「病例中的劇痛現象像登革熱……鼻腔或支氣管的出血……痰液極多,間或帶血……大腦或脊柱局部或全部麻痺……行動能力受傷害程度輕重不等,可能是暫時也可能永久性傷害……身心沮喪。長期的極度虛脫造成歇斯底里、憂鬱症和自殺傾向。」病患在精神上留下的創傷則是嚴重的後遺症。流行性感冒期間,在美國占有百分之四十七的死亡人口,也就是所有死亡包含癌症、自殺、兇殺、和其他各種原因加總之中的將近半數,是感冒和併發症的受害者。由於病死人口數量龐大,甚至使美國人平均壽命減少十年之多。有些感冒或肺炎的受害者即使流感不發生也可能死亡。肺炎一向是最主要死因,所有流感造成的死亡數字可算是額外的。今天的研究人員相信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之間流感造成的額外死亡人數約六十七萬五千人。以當時美國的一億零五百萬至一億一千萬人口來和今天的二億八千五百萬人比,相當於今天有一百七十五萬人死亡的規模。一九一八年流感除了死亡數字龐大直接造成的恐怖之外,還給每個家庭,人口眾多的家庭帶來其他的影響。感冒的受害者一向都是身體較弱的族群,像是老人家或小孩,病毒隨機找對象,專門欺負弱小,而放過抵抗力強的青壯年人。甚至有人叫肺炎是「老人的朋友」,因為它特別容易侵襲老年人,並且發病的過程平緩,讓病人有相當長的時間準備面對死亡,和親朋道別。一九一八年的感冒可沒這麼客氣,它專門殺害年輕強健的族群,一向最健康的青年病死比率最高。正值人生最豐富階段──強健、忙碌、活力充沛、需要養育幼年子女的人,正是病毒殘害的對象。南非城市中二十至四十歲的人占了百分之六十的感冒死亡率。芝加哥二十至四十歲死亡的人數幾乎是四十至六十歲的五倍。瑞士一位醫生記載:「五十歲以上的人見不到嚴重症狀。」在美國保留較完整紀錄的地方,如果把人口依每五歲分階段,可發現最高的死亡率分布在二十五歲到二十九歲之間的男女身上,次高的是三十歲至三十四歲之間,第三是二十至二十四歲之間。這三個階層個別的死亡人數字都超過所有六十歲以上死亡人口的總數。如果把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之間的流行性感冒除外,把其他感冒的死亡率的關係和年齡畫成圖的話,總是嬰兒期最高,逐漸下降,到了谷底再上升,到六十歲以上形成另一端的高峰。在這張橫軸是年齡、縱軸是死亡率的圖上,曲線呈U字形。一九一八年的流感則不同:嬰兒和老人都有不少死亡數,但是最高峰在中央,曲線呈W形。這樣的圖形訴說一場悲劇。即使在法國前線的哈維.庫興也體會到那種不幸,說那些犧牲者是「英年早逝」。單是美國軍方,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越戰總陣亡數。每六十七個士兵中有一人因流感和它的併發症死亡,而且幾乎所有死亡都集中在九月中旬起算的十個星期之中。當然病毒殺害的不會只是軍人,美國平民的死亡數是軍人的十五倍。年輕的死亡人口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懷孕的婦女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早在一五五七年就有人注意到感冒與流產和孕婦死亡之間的關連。十三件針對一九一八年感冒流行期間對住院孕婦的研究結果顯示,她們的死亡率從一般的百分之二十三驟升到百分之七十一。至於活下來的孕婦,則有百分之二十六失去了她們的胎兒。由於這些婦女很可能不是生第一胎,可以推斷有不少孩童在感冒流行中失去母親。科學界中「有趣」這個字眼涵義頗多,它暗示某種新的事物,新的問題,和可能的潛在意義。當韋爾契要波士頓市立醫院的傑出病理學家柏特.吳爾巴研究迪文斯軍營的時候,柏特.吳爾巴曾說那是他「最有趣的病理研究題目」。這次疫情的流行病史是個「有趣」的課題,沒見過的症狀也是個「有趣」的課題,驗屍是個「有趣」的課題,特別是有些症狀不驗屍還看不出來。這次病毒造成的症狀和流行病史都是一團謎,還得等許多年後答案才會出現。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但它的觸鬚不放過體內任何一個器官。一位名病理學家就注意到病人大腦「明顯充血」,可能是某種嚴重發炎造成:「腦回幾乎成為平面,大腦本身變得異常乾燥」。病毒也侵襲在周圍保護心臟、充滿液體的心包膜組織和心臟本身等器官。驗屍顯示病故的人「心臟鬆弛無力,與一般肺炎致死病人結實的左心室成為強烈對比。」對於腎臟的傷害程度不同,但「腎臟病變幾乎在每個案例都發現」,肝臟的病變則是偶爾出現。腎上腺發現「局部壞死,明顯出血,偶有化膿現象……即使沒有出血,也常嚴重充血。」肺部周遭肌肉會因為受到體內毒素,或是激烈咳嗽的結果而撕裂。解剖中發現許多肌肉壞疽或臘質化的現象。甚至睪丸也有「……驚人的病變……幾乎每個病例都發生……很難理解這些肌肉和睪丸的中毒現象怎麼產生的……」最後談到肺部。醫生們不是沒見過這樣子的肺,但現在的情形從來沒有在肺炎病人身上出現過。一位軍醫說,唯一相似的是曾有一種致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殺傷力非常強的腹股溝炎會對肺部破壞到這種程度,再有就是戰場上毒氣造成的傷害方可比擬。一位軍醫如此總結:「唯一可與之比擬的,就是藉空氣傳播的瘟疫,以及立即致命的毒氣。」流感過後七十年,一位終生研究感冒,備受尊崇的現代科學家愛德溫.吉爾本(Edwin Kilbourne)也同意這種說法:「其他病毒對呼吸系統的感染很少造成這種情況,令人聯想到吸入毒氣造成的損傷。」但這不是毒氣,也不是肺瘟,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
-
2020-12-02 科別.感染科
登革熱近年有北漂趨勢? 學者:白線斑蚊一直都在
今年本土登革熱共71例,集中在新北市及桃園市,分別為48例及23例。比較最近三年,107年本土登革熱案例主要在台中市113例、新北市44例,108年新北市則爆發本土屈公病疫情達20例。環保署表示,登革熱和屈公病並非本土傳染病,但若有境外病例帶入,經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傳播,就可能造成本土傳染風險。近年外界質疑「登革熱北漂」,國家蚊媒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說,不是登革熱北漂,環境中白線斑蚊一直都在,民眾應落實孳生源清除,精進各項防治工作。環保署表示,今年新冠肺炎防疫加強邊境管理,我國境外移入登革熱僅62例,較107年350例及108年540例明顯下降。但其實今年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十分嚴峻,新加坡確診病例高達3萬多例,顯示近幾年來我國登革熱防治工作較其他國家更好。環保署日前舉辦登革熱防治工作研習會,邀請專家學者及地方環保局進行研討,陳錦生指出,環境中白線斑蚊一直都在,只要有境外病例移入就有傳播風險,這也讓登革熱防治工作增添難度,特別是新冠肺炎和登革熱有類似的臨床表現診斷不易情形,除要持續監控,更要注意防疫旅館與集中檢疫場所地區,加強孳生源清除。與會專家中興大學教授杜武俊指出,台灣登革熱尚未本土化,目前是境外病例移入後引發本土病例,再加上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分別分布在熱帶、亞熱帶,也導致南北疫情發生模式不同,像這次北部發生疫情以山坡農地、竹林、平地菜園等地點為主,正是白線斑蚊傳播模式,尤其需要加強防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徐爾烈提醒病媒防治噴藥注意事項,戶外郊區溪邊執行噴藥防治時,務必注意噴藥方向需由下往上噴,避免藥劑落入溪中,影響生態。
-
2020-11-18 科別.感染科
桃園又見本土登革熱 疑為群聚感染
桃園市昨天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為龜山區龍華里50多歲男性,平日活動地點為龜山區住家、新北市樹林區工作地及樹林區中山公園,與同里的第22例個案有相同活動地點且住家相近,衛生局初步研判為群聚感染,已啟動採檢及消毒工作。※延伸閱讀》‧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1-18 科別.感染科
桃園市龜山區又爆本土登革熱群聚 5旬男三度就醫才確診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桃園市龜山區龍華里50多歲男性,個案潛伏期間與11月7日公布龍華里個案有相同活動地點且住家相近,初步研判與桃園市龜山區龍華里個案相關,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本案為該群聚中第二例個案,待進一步釐清感染源。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男11月8日至15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嘔吐、紅疹等症狀而三度就醫,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通報,經檢驗IgG、IgM抗體及PCR皆呈陽性而確診。林詠青說,個案平時活動地以桃園市龜山區住家、新北市樹林區工作地及新北市新莊區為主,目前3名同住家人均無症狀,2人NS1快篩為陰性、1人檢驗中。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家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緊急化學防治與民眾衛教等工作,並於龍華里設置採血站擴大篩檢;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2月9日。國內今(2020)年截至目前累計7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48例居住新北市,分別為三峽區37例、蘆洲區及林口區各3例、土城區2例、板橋區、樹林區及中和區各1例,23例居住桃園市,為桃園區15例、龜山區6例、八德區及中壢區各1例。林詠青呼籲,時序雖已進入秋冬季,但目前氣候仍有利病媒蚊生長,請民眾務必加強「巡、倒、清、刷」,澈底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及落實環境清潔,避免病媒蚊孳生;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若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出疹、後眼窩痛及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
-
2020-1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疾管署防疫推繪本、兒歌 防新冠肺炎「用唱的」
提升兒童對傳染病防治的知識,疾管署新推出4本傳染病主題的中英文繪本,介紹新冠肺炎、登革熱、水痘和A型肝炎,並編製8首中英文防疫歌曲,邀親子一起防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民國108年就推出「小喜與朋友們」繪本,介紹4種傳染病,受到好評;今年再推4種傳染病,包含以蚊媒傳播的登革熱、小學常見的水痘、容易糞口傳染的A型肝炎,及今年的大魔王「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你可以的」繪本中,描繪小朋友們經過長長的假期,很期待開學,卻因為新冠肺炎來襲,只能待在家裡上課,體驗另類「開學」。繪本裡也畫上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以中英文宣導防疫重點「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除了繪本,疾管署也編製8首中英文防疫歌曲,並與教育部國教署合作舉辦「兒童防疫動滋動」兒歌比賽,邀請全台國小以下的兒童、親子及師生一起將防疫歌曲發揮創意拍攝影片,參加兒童防疫動滋動。參賽者任選8首「防疫歌曲」一首,自行發揮創意設計唱跳動作,拍攝60秒以上影片,於11月10日至11月24日止,將影片上傳至個人社群平台後,再至活動網站上傳影片連結完成報名程序,可見活動網頁(https://mamibuy.com.tw/event/vote/singcdc)。
-
2020-11-07 科別.感染科
桃園又見本土登革熱 疾管署:群聚事件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桃園市龜山區龍華里40多歲女性,個案與11月2日公布的龜山區迴龍里20多歲男性有地緣關係,住家距離不到一公里、最近活動地雖不在同地點,但相距也不到50公尺,研判為一起群聚事件,感染地為迴龍里,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桃園市龜山區龍華里4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個案平時活動地以桃園市龜山區住家為主,10月15日至20日間陸續出現發燒、手掌、腹部及四肢依序出現紅斑情形數度就醫,因症狀相似,故安排至地方衛生所採檢,11月6日經檢驗結果呈現IgM、IgG抗體陽性而確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個案3名家人均無症狀,桃園市龜山區迴龍里群聚兩個案住家社區整潔,但因住戶有種植花草習慣,盆栽底盤雨後容易積水,研判因此養蚊,將50到100公尺活動地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化學防治與民眾衛教等工作,並設置採血站擴大篩檢。該群聚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26日,疾管署統計,國內今年截至目前累計70例登革熱本土病例,48例居住新北市,為三峽區37例、蘆洲區及林口區各3例、土城區2例、板橋區、樹林區及中和區各1例,22例居住桃園市,分別桃園區15例、龜山區5例、八德區及中壢區各1例。莊人祥提醒,近期北部地區降雨機會增加,目前仍為病媒蚊活躍期,請民眾務必加強「巡、倒、清、刷」,澈底落實戶內外環境整潔與積水容器清除,避免因形成孳生源,提高疫情風險;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藥劑。民眾一旦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出疹、後眼窩痛及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
-
2020-11-07 科別.感染科
桃園婦人確診本土登革熱 常在桃園龜山、新北樹林活動
桃園市本土登革熱疫情未歇,市府衛生局今天公布轄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一名家住龜山區龍華里的40多歲婦人因發燒、軀幹出現紅疹陸續就診,衛生單位主動轉介檢驗登革熱,疾管署昨檢驗血清IgG、IgM陽性確診,為桃園市第22例本土登革熱,該名婦人平時多在龜山區住家、新北樹林中山公園與附近廟宇活動,具體感染源尚待釐清。由於第2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也出現在龜山,衛生與環保單位近日已拉高消毒、孳清工作頻率,市府衛生局強調,北部地區本土登熱疫情持續,尚未脫離登革熱流行期,也呼籲各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疑似登革熱病例通報,衛生局獲報將主動轉介檢驗。龜山區最新確診本土登革熱的婦人最早從10月中起,陸續因為發燒症狀未改善3度到診所就醫,10月20日因軀幹出現紅疹轉往醫院就醫,通報疑似麻疹,衛生局獲報轉介檢驗登革熱NS1快篩陰性,疾管署檢驗血清IgG、IgM陽性確診,顯示非屬近期感染。衛生局指出,針對此名個案已掌握密切接觸者進行採檢,並安排住家及病毒血症期間活動地點實施民眾衛教、孳生源清除工作與家戶內外化學防治噴藥作業。另提醒,民眾近期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後眼窩痛、皮膚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活動史、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衛生單位進行防疫工作,阻斷疾病傳播。由於目前正值颱風季節,氣候仍適合蚊蟲生長,衛生局也提醒民眾,應持續加強戶內外環境整頓,掌握「巡、倒、清、刷」口訣,清理環境易積水的廢棄瓶罐、花盆、水缸或廢輪胎等,並應避免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出外活動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如對登革熱防治有疑問,可撥打市民諮詢服務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0800-033-355洽詢。
-
2020-10-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疫苗若成功 1725萬台灣人打過可望恢復正常生活
未來若有新冠肺炎疫苗成功開發出來,其安全性必須通過檢驗。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報告研發中的新冠肺炎載體疫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低。團隊另指出,疫苗保護力若達70至80%,75%人口(大約1725萬台灣人口)打過疫苗,就可以不靠藥物、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消滅大流行的可能。疫苗需具備多高保護力、多少人口接種,才能杜絕流行?公衛學者古玫生根據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模擬分析指出,如果一個人可以傳染給2.5到3.5個人,全體人口都打疫苗之下,這個疫苗至少要具備60%保護力,才能杜絕流行。如果有四分之三人口接種疫苗,疫苗效益達到70至80%,就可以不靠藥物、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就避免大流行或消滅流行病。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暴露程度比較低的國家,因為族群本身沒有免疫力,接種率要更高。古玫生表示,根據推估,如果一個人能傳染給2.5到3.5個人,暴露程度只有5%的群體,接種率要高達86%。目前這些載體疫苗的保護力如何?公衛博士鄭雅中表示,疫苗保護力會因劑量、接種劑數、年齡、接種後等待天數而不同。歸納現有試驗結果顯示,牛津疫苗AZ在接種兩劑之後,18-55歲受試者有62%在42天後中和抗體濃度可以高於25%的恢復者。美國疫苗Moderna接種高低劑量兩劑之後,50到71歲62%到88%在57天後中和抗體濃度可以高於25%的恢復者。有關疫苗不良反應,公衛博士任小萱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指出,載體疫苗可能引起少部分人發生不良反應,按發生風險排序為發燒、肌肉疼痛、關節疼痛、頭痛、噁心、疲勞,但程度多為輕中度,達到嚴重程度比例更低。如果搭配使用止痛藥,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比例大幅降低,包括發燒、發冷、關節或肌肉疼痛的反應都沒有了。公衛學者蕭國惠說,研究顯示高劑量組、老年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較高。陳秀熙表示,除了不良反應,疫苗安全性還要評估兩種狀況發生的風險:抗體依賴的增強作用(ADE)、疫苗引導呼吸道疾病(VAERD)。陳秀熙說,ADE其實是疫苗反應擦槍走火,就像是球員擠在球門前防守,反而不慎自己把球踢進球門,過去包括登革熱、麻疹疫苗都有出現過。公衛學者彭思敏表示,ADE可能使感染增強而導致疾病更嚴重,或導致免疫反應過強,造成嚴重的發炎或氣道阻塞。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目前在中國載體疫苗觀察到ADE發生風險與中和抗體濃度有關,中和抗體濃度越高,越不容易發生ADE,英國及比利時疫苗都沒有觀察到ADE發生的證據。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現有第二期試驗結果顯示,這些載體疫苗引起VAERD的風險都不高。陳秀熙表示,透過自然感染達到族群免疫,會犧牲掉很多人的生命,因此疫苗對於遏止世界大流行是特別重要的。希望社會大眾支持全世界疫苗專家團隊的工作。台灣的學術團體和政府對於疫苗安全都以高標準控制,他呼籲大家要安心,相信台灣的嚴謹度。
-
2020-10-27 科別.感染科
林口再增兩例登革熱 其中一人住OUTLET商圈附近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兩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皆居住新北市林口區,分別為頂福里40多歲女性、麗林里50多歲男性,感染源待釐清。麗林里就緊鄰機捷林口站附近的大型OUTLET商圈,包括賣場、購物中心、電影院、醫院、夜市。疾管署指出,麗林里個案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林口區中湖里工作地為主,由於其工作地與10月19日公布之中湖里個案住家相近,且周邊遍布菜園,需進一步釐清是否為群聚事件。疾管署指出,麗林里個案10月14日至19日間出現發燒、關節腫痛等症狀兩度就醫,23日轉診至醫院,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採檢通報,經檢驗IgM、IgG抗體均呈陽性確診。目前個案接觸者共計17人,均無疑似症狀,其中13人檢驗結果為陰性、2人檢驗中、2人待採檢。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14日。頂福里個案10月16日至20日間陸續出現肌肉痛、頭痛、發燒、肢體紅疹、惡心及嘔吐症狀並三度就醫,10月21日收治住院,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通報,經檢驗呈現IgM抗體陽性而確診。個案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桃園市龜山區工作地為主,將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截至目前個案接觸者共8人均無疑似症狀,檢驗結果為陰性,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16日。疾管署統計,國內今年截至目前累計68例登革熱本土病例,48例居住新北市,包括三峽區37例、蘆洲區及林口區各3例、土城區2例、板橋區、中和區及樹林區各1例。20例居住桃園市,包括桃園區15例、龜山區3例、八德區及中壢區各1例。另有60例境外移入病例,來源以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提醒民眾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澈底清除積水容器;平時若有儲水澆灌農作物的習慣,應將儲水容器確實加蓋密合或覆蓋細紗網,並留意蓋子不能積水、細紗網拉平且無下垂於水中,避免病媒蚊孳生。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如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延伸閱讀》‧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研究:新冠肺炎後遺症 掉髮與長期嗅覺異常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追蹤調查曾罹患新冠肺炎、後來痊癒的數十名病患,發現出院後有人開始不斷掉頭髮,也有人發病4個月後,仍有呼吸困難或嗅覺異常等後遺症。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針對今年2月到6月出院的63名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患,調查是否還有後遺症。這63名病患平均年齡48.1歲,多名病患都有共通的後遺症,包括從新冠肺炎發病開始4個月後,仍有7人感到呼吸困難,約占11%;感到疲倦與嗅覺異常者,各有6人,各占約10%;4人仍會咳嗽,約占6%;味覺異常1人,約占2%。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進一步追蹤其中58人,發現約1/4從發病開始的2個月內,出現掉髮的症狀;其中有9名男性、5名女性,共14人。出現掉髮症狀的這14人中,有5人大約在2.5個月後不再掉髮,剩下的9人在調查時,因距離開始掉髮時間點尚短,仍持續掉髮。過去感染伊波拉與登革熱的病患,也曾有痊癒後出現掉髮症狀的案例。進行這項研究的醫師森岡慎一郎表示,掉髮症狀可能是因為長期治療的心理壓力所導致,未來將持續調查,找出造成後遺症的主要因素。
-
2020-10-17 科別.感染科
新北再新增2例登革熱 累計44例確診
新北市再新增2例登革熱病例,分別為板橋區港嘴里63歲男子及蘆洲區保和里87歲男子。板橋區個案有五寮活動史,於10月5日出現發燒、頭痛及腹瀉等症狀,曾就醫因症狀持續於13日再度就醫,由醫院採檢通報經檢驗確診。蘆洲區個案為10月7日曾有桃園蘆竹菜園活動確診案之家人,於10月12日出現發燒、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經就醫採檢檢驗確診。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明,新北市三峽五寮里群聚累計44例確診(含桃園市5例),截至目前已採檢597人,尚有9人檢驗中;蘆洲區個案在10月7日確診後,已採檢18人,尚有1人檢驗中。陳潤秋表示,針對今日確診個案,市府已完成2案住家戶外半徑200公尺進行噴消與孳清作業,將安排個案住家周圍半徑50公尺逐戶入內進行噴消孳清與擴大疫情調查及健康監測,且執行區塊防治預防噴消,並密切監測疫情發展,隨時調整防治策略。衛生局提醒,近期北部降雨機會增加,請民眾務必加強清除戶內外孳生源,環境中沒有積水容器就不養蚊,不養蚊就能避免感染登革熱。同時,出門在外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才能有效防止感染登革熱。
-
2020-10-17 科別.感染科
新北登革熱疫情擴及板橋 群聚再添一樁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一例在新北市板橋,有三峽五寮里活動史;另一例在蘆洲,為日前公布個案的家人,此為新北市第三起群聚案。疾管署公布,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新北市板橋區港嘴里60多歲男性及蘆洲區保和里80多歲男性,兩人近期均無出國史。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板橋區個案有三峽區五寮里活動史,10月5日至13日間因頭痛、發燒及腹瀉症狀多次就醫,13日就醫時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由醫院採檢通報,經檢驗確診。依個案活動史研判,為五寮里群聚的新增個案,這起群聚累計44例確診。蘆洲區個案為10月7日公布個案的家人,10月12日因出現頭暈及發燒症狀就醫,13日因持續發燒再次就醫,醫院進行登革熱NS1快篩陽性後通報,經檢驗確診。由於蘆洲區2個案近期均無五寮里活動史,將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這也是新北市第三起登革熱群聚案。衛生單位截至目前已匡列、採檢具相關接觸史民眾共18人,其中1人陽性、16人陰性、1人待二次採檢,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12日。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累計65例登革熱本土病例,45例居住新北市(三峽區37例、蘆洲區3例、土城區2例、板橋區、中和區及樹林區各1例),20例居住桃園市(桃園區15例、龜山區3例、八德區及中壢區各1例)。另累計6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再次呼籲,請民眾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落實「巡、倒、清、刷」,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做好防蚊。民眾一旦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
-
2020-10-14 科別.感染科
愛種花花草草不好嗎?居家護理師訪視並給予登革熱衛教
台灣確診本土登革熱者人數攀升,我國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更在桃園現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居家護理師在訪視個案時,發現許多老長者會在家中種植菜園,易環境倉亂、有積水容器等,趕緊協助清除並給予衛教。衛福部桃園醫院居家護理師魏怡洵表示,居家護理業務工作範圍在各個社區,訪視時發現5至6成的個案,家中或社區會種植盆栽,甚至有些老奶奶或爺爺有自己的菜園,雖是休閒娛樂,不過很容易導致病媒蚊增生。魏怡洵舉例,曾訪視一名中風臥床的個案,兩名老夫妻住在一起,奶奶喜歡在家門前用保麗龍箱種菜,她在眼尖瞧見箱內有積水並長滿青苔,立即給予奶奶衛教關於登革熱嚴重性,並協助將居家環境及積水桶依照「巡、倒、清、刷」步驟來清理。多名居家護理師也有遇過類似案例,魏怡洵強調,降雨後一周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民眾應加強居家周圍環境清潔,且居家個案多為意識不清無法表達,若真被感染,往往仍需靠照顧者發現,才能盡早就醫。魏怡洵提醒,照顧者應隨時個案注意體溫變化、檢視身上有無不明原因紅疹或呻吟不適表現等,社區傳染病防治工作所有人的責任,預防勝於事後補救,應確實配合政府政策,共同維護居家環境清潔及守護社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