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癲癇
共找到
430
筆 文章
-
-
2020-04-23 科別.兒科
嬰兒咳不停還有吸入性哮聲 醫師:有百日咳風險
1名未滿2個月大的嬰兒連續兩周有咳嗽、鼻水且食慾降低,送醫住院治療後支氣管後有局部改善出院,沒想到2天後又有明顯的陣發性咳嗽及偶爾也有吸入性哮聲,因此再度入院檢查,經醫師詢問嬰兒接觸史才發現,嬰兒母親有慢性咳嗽病史,懷孕28到36周也沒自費打百日咳疫苗,懷疑嬰兒得到百日咳,經通報疾病管制署採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嬰兒才逐漸康復出院返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會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因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包含除咳嗽,也可能會打噴嚏、流鼻水等,因此較難區別,但持續咳嗽超過2周,每次咳嗽又幾乎連續不斷、咳到臉紅,還有如倒抽氣的吸入性哮聲時,就要注意,戴口罩就醫檢查,否則在家中可能引發群聚感染。施養真說,她每年約會接到1、2件嬰幼兒百日咳個案,都是有慢性咳嗽症狀的家長或家中長輩傳染給嬰幼兒為主;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症狀較嚴重,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呼吸中止、缺氧、癲癇、缺氧性腦症變或因持續性嘔吐引起營養失調等重症,而其他年齡層感染後,症狀較輕微。施養真表示,預防百日咳最好的方式是按時接種疫苗,國內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嬰幼兒於出生後每2、4、6、18個月以及5歲時各接種一劑相關疫苗,而剛出生的嬰兒尚未接種疫苗也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因此建議孕婦每胎於產前28至36周施打百日咳疫苗,會接觸嬰幼兒的家人也應施打;雖然百日咳發生率已逐年下降,但疫苗保護力僅6至10年,每3到5年會出現一個流行高峰,因此成人需遵守預防接種建議按時施打。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使用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 研究:死亡率恐較高
美國總統川普大力鼓吹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可能治癒新冠肺炎,然而21日公布的研究顯示,比起接受標準照護,使用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並無益處,且實際上與更多死亡病例有關。法新社報導,這是迄今針對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能否有效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最大型研究。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針對美國退伍軍人對羥氯奎寧的療效進行分析,成果刊登在預印醫學期刊網站,但尚未經過同儕審查。這項實驗存在幾項重要限制,卻已使各界對使用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性產生愈來愈多懷疑。力倡以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的人包括川普和美國右翼新聞頻道福斯新聞(Fox News)。研究人員檢視了368名退伍軍人在國內就醫的紀錄;這些退伍軍人在11日前已經死亡或出院。使用羥氯奎寧的患者死亡率為28%,使用抗生素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則為22%。自從法國研究人員哈烏(Didier Raoult)3月宣稱他研發的療法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後,混用羥氯奎寧和抗生素阿奇黴素的療法一直受到關注。僅接受標準照護的患者死亡率為11%。先前研究發現,羥氯奎寧對某些心律不整的患者具有風險,可能導致這類族群暫時性眼前昏暗、癲癇發作或心臟驟停。羥氯奎寧對於治療新冠肺炎是否有效,仍需透過分配患者接受研究藥物或安慰劑的極大型隨機臨床試驗來證實,美國、歐洲、加拿大和英國等地的科學家正在進行相關研究。
-
2020-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癲癇病友的心聲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重拾駕馭文字的能力,我真誠而開放地面對我的疾病,然而這兩個字至今我仍覺得拗口而避免提起。我始終想用婉轉的幫是例如頭部異常放電去聊它,對身為一個病友而言,請容許我的軟弱。還記得發現這病,正值我面臨升學壓力全力衝刺的時候,因為健忘、記憶力不好,我的成績總是低空掠過。我被臺灣的升學制度擋在門外,二十五歲那年,在病情穩定且停藥的情況下,我實現出國留學的夢,並於二年後順利拿到碩士學位。豈料回國後,我的人生面臨重大考驗-校園與職場的氛圍不同,加上二度文化衝擊,使我在職場上備感挫折,最後因為在公車上發作而重拾藥罐,並且增加用量。成為人們所稱的病友後,片刻的恍神都會觸動我敏感的神經——我的神情是不是出現異狀?同事會不會對於我的發作心照不宣?我會不會因此成為同事間討論的話題?這個病給我最大的困擾是訊息不對稱——當病發作時,我是意識模糊甚至毫無所悉的,若沒有因此造成身體外傷,周遭的人可能只是冷眼旁觀。倘若情況再差一些,我的身體是癱軟且毫無招架能力,這時旁觀者的關注眼神讓我備感挫折而自我封閉,訊息的落差使我極度沮喪。有一次可能是因為發作的消息傳回公司,第二天同事紛紛前來關心,我懊惱、難過、不想再提,心靈的傷害只想自己默默承受。種種因素,我的職務被調整,我體會到五味雜陳的人情世故,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從工作的失落中漸漸走出。發作後的一、二天通常是我心情跌到谷底的時刻,如何自我調適、重新出發、轉移同事的焦點、轉發正面能量再再考驗著我。人手一機的時代,使我們對於訊息接收更加迅速與開放,對於從前閉口不談病情的我,反而是個相對安穩的環境。於是人們對這病不再陌生,當我們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發作時,反而能夠及時伸出援手,避免我們因為意識不清而跌倒受傷。儘管事發當下周圍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也會逐漸淡忘。誠如醫師所勉勵的,凡事無法盡如人意、對於疑似小發作的訊息不對稱時,我們也要饒了自己。在此同時、若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更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
-
2020-04-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希望日記——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在醫院來來去去,從抽血到各樣的檢驗、篩檢、領藥、繳費無數次,身為已有不少經驗的病人,有時甚至可從醫護團隊的表情、說話態度,察覺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各樣體驗。大醫院的抽血及領藥,醫檢師及藥師都得在一天內面對上百位病人,得有高度的效率,甚至以秒計算的速度完成任務,那長列的抽血櫃台、或藥局背後無數取藥、包裝、給藥的白袍手臂,像極了工廠生產線的快手,佩服他們透過無數時日的訓練,感謝他們多年學習以減少病人疼痛,正確地提供藥物及說明,有時也會好奇這些每天的例行是不是容易讓他們工作疲乏。醫檢師在每個櫃台前詢問病人姓名、出生日,下一秒就迅速拿針前往我的手臂血管,汩汩的紅色血液輸往好幾個小管,迅速用棉花要我按壓那抽出針的小孔,再貼個OK蹦或貼上棉片,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沒有什麼其他對話,那種飛速的氛圍下,我也習慣身為一個快速離去的病人。有次我才「上繳」八小管的血,迅速要拿著包包、外套離去,醫檢師例行的要病人「按壓十分鐘」,卻只給我棉花按壓,拎著我的行李,在慌忙中棉花掉在桌上,她卻毫不在意地喊下一號,要我盡速讓位。我才發現,原來之前在棉花上貼的ok蹦等固定物,是多麼重要,後來慌亂地坐到等候區,雖不怎麼疼,但出血情形比過往經驗多,隔天也還有點腫。每次回診後領藥,藥師拿出我的標靶藥物時,總是要我簽名,附上「因為你的藥比較貴喔」,我也非常配合的迅速簽名、讓位給下一位領藥者。有天遇到一個藥師,她只是說「需要你的簽名喔」,而我還筆給她時,她抬頭看著我的眼睛,溫柔說「要好好保重喔」,頓時溫馨了起來,我才發現,為什麼每當領藥時被提醒「比較貴」時,實在沒有很開心。最近一次切片,被指示不同院區報到、檢查,再住院。本來預定的電腦斷層切片,因為排不上時間,建議住院到後天做超音波切片。額外的住院讓我難以入眠,主要是臨床的病友因譫妄,全日喊叫。終於等到切片,檢查台上被六、七個醫護盯著,要我翻身定位,超音波找出切片位置後,負責醫師拿著穿刺針,像揮著指揮棒說:「要穿五、六次喔,姿勢不能動。」看到像筷子長的針,我已不由自主地打冷顫,沒想到才刺了前三針,醫師們不小聲地說「空的」,我忍不住問沒有找到腫瘤嘛?醫護們在我上方低聲討論:「要再深一些、小心出血。」甚至最後要結束時,才確認我切片目的,輕鬆的說:「得多刺幾針……」在檢查台上無法動彈、因為疼痛哀叫的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被視作沒有感覺、情緒的生物。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
-
2020-04-19 科別.精神.身心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1.3%,但與10年前比較,總失眠人口並未下降,尤其是高年長者和女性兩大群族,失眠比例都比以前高,但你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尤其是特殊族群該注意什麼嗎?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品君藥師說明,可參考美國著名的梅約診所對使用安眠藥物的建議,對於懷孕、準備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務必事前告知醫師,避免安眠藥物傷害胎兒或可能分泌進乳汁;安眠藥可能會增加老年人夜間跌倒和受傷的風險,若是高齡者或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與醫師討論開立較低劑量的藥物。另外,一些特殊健康狀況,如:腎功能不好、低血壓、心律不整或有癲癇病史也需要事前告知醫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不適合,或會影響本來控制自身慢性疾病的藥物。 服用安眠藥原則 ① 須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使用安眠藥如果有失眠問題,請先去看診讓醫師進行全面檢查,像是神經內科、身心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服用藥物幾週後,再和醫師討論適當的後續治療計劃。 ② 閱讀用藥說明書詢問醫療院所,有無提供用藥說明書並詳細閱讀,如有其他疑問,也可詢問藥物諮詢的藥師。 ③ 在睡前才可服用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之後,可能會讓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增加各種情況的風險,需在所有活動都結束後再服用。 ④ 確認有完整睡眠前才可服用安眠藥長效安眠藥須避免在午睡或小歇前使用,若是夜間醒來須再入睡者,可先諮詢醫師,開立較短效的安眠藥,避免藥效太長,影響醒來後的活動。 ⑤ 注意副作用如果在白天感到困倦或頭暈、遇到其他重大不適或意識障礙,應與醫生討論改變劑量/藥物或是否有藥物戒斷的問題。 ⑥ 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藥丸的鎮靜作用。 ⑦ 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一些處方安眠藥僅供短期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服用比規定劑量更高的量,若藥袋上的劑量還無法讓你入睡,也不要在未與醫療人員諮詢前服用更多藥物。 ⑧ 停藥時小心當準備停止服用安眠藥時,須按照醫生或藥師的說明或藥袋上的標示進行,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減量再停藥;此外,在停止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短暫的反彈性失眠症狀,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過幾天後情況還是嚴重無法入睡,應聯繫醫師。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 熬夜的累好難補回來? 5種營養素幫你恢復元氣
-
2020-04-15 科別.腦部.神經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發現有人中風時該怎麼辦?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醫師Douglas D. Sankar表示,中風後人的神經組織會迅速凋亡,快速而準確地診斷中風的類型及其患部,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他提供幾項等待救援空檔時應該要做的事。據估計,缺氧時,每分鐘大腦中就會有200萬個細胞死亡,因此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遲越長,對大腦損傷害就越大。Douglas D. Sankar指出,中風就像對腦的攻擊,供給腦部的血液阻斷後,部分腦部甚至脊髓會死亡。然而,中風的症狀多元,與受影響的大腦區域有關。例如,中風通常是沒有痛覺,而頭痛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症狀。Douglas D. Sankar提到,中風症狀包含及特定身體部位,或身體單側或兩側無力;麻木和感覺喪失;失語,包含說話能力和理解能力異常;視力異常;身體失去協調性,產生眩暈感等。醫師強調,為了進行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史和理學檢查是必要的,以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癲癇發作、暈厥和低血糖。因此中風時應迅速診斷,民眾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並遵循以下注意事項。「不要」開車載患者去醫院:立即致電救援專線,救護人員能幫助辨別患者是否需要緊急援助。「不要」給患者阿斯匹靈:對於許多中風患者,阿斯匹靈是有益的,但對於其他中風類型,阿斯匹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請由醫護人員決定。「不要」給人吃或喝的東西:中風會導致肌肉控制困難,影響吞嚥能力。「要」紀錄發作時間:可幫助救援小組更有效地行動。知道症狀開始的時間,醫生可更確定最合適的治療。如果您不確定症狀何時開始,知道患者最後「正常」的時間也有幫助。「要」幫患者躺下:將中風患者的頭部稍微抬高,使他們側臥以促進血液流動。「要」鬆開太緊的衣物:有助於中風患者呼吸,但避免拉扯無力的肢體。「要」檢查該患者是否昏迷:檢查脈搏和呼吸。如果沒有心跳,請立即開始CPR。Douglas D. Sankar強調,適當的緊急處置,可以降低中風死亡率和後遺症,越早治療成效越佳。參考資料:KNOW WHAT TO DO IF YOU SEE SOMEONE HAVING A STROK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缺藥與否,官民認知不同」 民團籲建立五大因應機制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牽動藥品生產供應鏈且引發囤積心理,致使藥品市場供需不均。疫情爆發以來,衛福部食藥署接獲近千件藥局訂不到貨的通報,多次回應外界國內有替代產品、沒有缺藥問題,且已啟動避免囤貨的機制。不過,民間團體認為,官方與民間對於缺藥的認知不同。官方應該著手稽查今年以來的藥品供應量與流向,同時為民眾設想,讓其就醫時能掌握缺藥品項與替代品項,並在使用替代品項導致不良反應時有諮詢與通報管道等。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今日發布聯合聲明指,食藥署缺藥通報平台統計資料顯示,過去非疫情期間,每個月僅有一到兩件藥品缺藥通報,但疫情爆發迄今已破千件,當中約有八成是同品項通報,而社區藥局是缺藥通報來源的大宗。官方屢次表示「經評估有其他替代藥品或治療方法」就不算是缺藥,但對社區藥局而言,訂不到貨就是缺藥。醫改會於上月隨機電訪實測發現問題嚴峻,以食藥署缺藥通報中的甲狀腺用藥「昂特欣」為例,於21個縣市各隨機抽查五間藥局存貨情形,結果發現,六都縣市缺藥比率高達五成、非六都縣市高達六成,還有四家縣市境內只有一家藥局可領到藥。醫改會與台灣病友聯盟表示,根據食藥署昨日公告,在54種缺藥通報品項中,有52種藥品可能有供應不足或因供貨問題而暫時短缺的情形,其類別包括肺炎鏈球菌自費疫苗、癲癇、降血壓藥、甲狀腺用藥、強心劑等,恐對長期有用藥需求的病友不利。食藥署已於4月6日函釋,防疫期間禁止醫療院所於處方箋註記藥品「不可替代」。醫改會與台灣病友聯盟表示認為這還不足夠,他們針對民間缺藥向食藥署喊話,並提出五大因應機制:一、期盼立即著手稽查今年以來的藥品供應數量與流向。二、對各級醫療院所與藥局藥品供需消長機動調整配比。三、建立因缺藥而改用替代藥品,或替代療法導致產生不良反應的通報與諮詢機制。四、建立民眾發生無法於社區藥局領藥的申訴管道與轉介對策。五、讓可能缺貨的藥品品項與替代品項即時顯示於雲端藥歷供醫師開藥參考,以減少民眾往返醫療院所與藥局或四處尋藥的染疫風險。
-
2020-04-08 科別.兒科
藥物過敏恐與寶寶基因有關 兒科醫籲注意六大前兆
許多新生寶寶都會出現過敏、紅疹的情形,可能與本身體質基因有關,使用藥物時出現過敏等症狀。是否需要治療,建議就醫由專科醫師診斷外,兒科醫師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若有嚴重藥物過敏基因的寶寶或民眾,就可能導致過敏現象發生。禾馨民權婦幼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為:「疹、破、痛、紅、腫、燒」,疹為皮膚紅疹、搔癢;破為口腔潰瘍;痛為喉嚨痛;紅為眼睛出現紅腫、灼熱不適;腫為眼睛、嘴唇腫;燒則是常見的發燒症狀。藥物過敏反應可能使皮膚出現疹子、發癢及潰爛外,嚴重時也有致命風險,不過民眾通常都是「以身試藥」後才發現。至於一樣的藥物,為何大部分患者用藥後沒事,有人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蔡昌霖說,這與基因有關,如據藥害救濟基金會今年2月統計,引發國人藥害賠償藥物中,痛風治療藥物與痙攣癲癇相關藥物包辦前三名,就與體內基因有關。蔡昌霖舉例,如日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引發醫療事故的惡性高熱,病人會出現肌肉僵硬痙攣、呼吸急促等症狀,雖有藥物可給予,但若未察覺並立即治療,恐有致命風險。惡性高熱的發生,就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蔡昌霖說,精準醫療為近年來醫學研究趨勢,建議民眾除就醫外,可透過基因篩檢,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藥物過敏基因;而寶寶在新生兒時期也可做,來準確找出藥物過敏反應的基因,讓寶寶一出生就防範於未然。
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