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癌細胞
共找到
1017
筆 文章
-
-
2020-11-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細胞數目不到3.5億個之前,影像學通常看不到!名醫揭「關鍵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當癌症體積太小時,臨床醫師無從偵測、也無法取樣,當然就不會有病理診斷。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即便罹患癌症也無從知道,此即是亞臨床癌症(subclinical cancer)。但,如果一個人懷著鴕鳥心態,明知罹癌卻不去就醫,這種情況不是亞臨床癌症。亞臨床癌症的病人是不自覺有任何異常,或者是認真就醫,但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癌症。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時報出版)ㄧ書提到,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胃腸道的神經內分泌瘤,這種病人常常是出現症狀以及反覆就醫後,還要等上 7-9 年才能被確診。目前醫院的常規影像學檢查能夠偵測到的腫瘤,最小約到 0.7 公分直徑大小左右。這種大小的惡性腫瘤裡面大概有 3.5 億個癌細胞。因此,癌細胞的數目還不到 3.5 億個之前,影像學通常是看不到的,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無法取樣作病理診斷了。換句話說,亞臨床癌症病人想要獲得確診,就無法依賴傳統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可以用抽血的方法解決。目前在常規的健康檢查中所做的腫瘤指數,測的是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如果所有的癌細胞都會分泌這種蛋白質的話,那麼這種檢驗的偽陰性也就很低;如果所有的正常細胞都不會分泌這種蛋白質的話,那麼這種檢驗的偽陽性也就很低。偽陰性和偽陽性都低的方法就是臨床上有用的檢驗。可惜目前使用的腫瘤指數並不是理想的檢驗方法,害得體檢的人看到腫瘤指數出現紅字就極為緊張,到處找醫生幫他找癌症。當然也常常聽到體檢科的醫師安慰病人說:「別擔心這個紅字,我們繼續追蹤就好。」改善的方法就是增加評估的項目,以彌補既有方法的不足。RNA為基礎的檢驗缺點既然是特異性不足,那麼我們就從特異性強的指標著手。特異性最強的大概就是突變的基因了,因為正常的細胞不應該有突變的基因。反過來說,如果從抽血樣本中可以偵測到突變的基因的話,那麼就表示身體裡面有癌細胞,而且癌細胞竟然還破掉釋出突變的(癌症)基因了。以上所述從血液樣本中分析 RNA 和 DNA 來偵測癌症的方法稱為液態切片。為了說明這個新科技,在此分享一個實際案例讓大家了解液態切片的價值。曾嶔元醫師指出,2018 年歲末,有一位高階經理帶著一份體檢報告,上面記載著腫瘤指數 CA72.4 有紅字,檢驗值超過正常上限的兩倍。這位高階經理長年來應酬不斷,難免多喝點酒,偶有胃痛而且胃視鏡還曾經證實有潰瘍。雖然治療後胃潰瘍已痊癒,但是偶發的胃痛還是頗令人擔心,於是趁著健康檢查的時候特別做了腫瘤指數。體檢醫師在解說健檢報告時特別指出,CA72.4 就是胃癌的指標。這真是晴天霹靂的消息,擔心多年的胃癌終究躲不過,惡夢成真了。因此這位忐忑不安的高階經理人終於在老婆的陪同下,接受精準醫學檢查。正如同上述解釋的,醫師就開立了液態切片檢驗看看RNA 和DNA 是否異常。這位高階經理人抽完血後,就對太太說:「你也順便抽血檢查吧。」半個月後檢驗結果出來了,這位高階經理人血中沒有可偵測得到的突變基因,但是有異常的 RNA 指向曾經有過幽門桿菌的感染。多年的擔心,瞬間得到紓解。然而不幸的是,太太血中不只出現異常的RNA,連突變的致癌基因也能被偵測得到。說她不幸,還不如説她真幸運能在無意中極早偵測到癌細胞的存在。是如此的早發現,以至於在胃視鏡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偵測到癌症;是如此的早發現,以至於在腫瘤指數稍高一點點的情況下偵測到癌症。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位太太:「她『現在』已有癌症了。」癌細胞在複製生長的過程中會同時出現死亡,癌細胞死亡的原因不一而足,可以是因為身體免疫力去攻擊癌細胞所導致的,也可以是單純的汰舊換新所造成的。不管什麼原因,這些死亡的癌細胞在崩解之後細胞核裡的DNA(包括突變的基因)就會流到血液中。因此我們抽取血液樣本後,測量突變 DNA 在血中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癌細胞死亡及崩解。這就是液態切片的原理。在沒有醫療的干預下,我們可以假設癌細胞的死亡率是固定的。因此,液態切片測得到的突變基因越高,就表示體內的癌細胞總量越高。曾嶔元醫師說,這位太太後續採取了精準醫學的癌症預防方法後,定期測量血中突變 DNA 的含量以評估所採用的方法是否有效。經過一年的努力後,血中突變DNA 的含量終於清零測不到了。根據同樣的概念,當癌症病人打算接受某種治療方法時(不管是正規療法或者是祖傳偏方)都會急著想知道是否有效,因為沒有效的話就應該提早換其他的方法,不必浪費時間和金錢;而有效的話就不妨忍受副作用的痛苦。這時候液態切片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方法了。治療前抽一管血,治療後再抽一管血。前後比較看看血中突變 DNA 的含量是否減少,如果沒有明顯改變的話,那麼這個治療可能是無效的。每當精準醫學的檢驗結果為「測不到異常」的時候,就是一份喜悅。所以,這位太太可以說:「經過『過去』的處置後,癌症現在已經不見了。」(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
2020-11-09 癌症.抗癌新知
如果得了癌症,該不該動手術?手術會不會更糟糕?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作者山本健人】得癌症該不該動刀?「如果得了癌症,該動手術嗎? 還是該選擇手術以外的方法?」這是雜誌與電視節目常拿來當題材的主題。所謂「手術以外的方法」,是指放射線治療與抗癌藥物治療(化學治療)。如果是已經讀了前一小節的人,應該會知道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不同發展程度的各種癌症是手術有效還是其他治療法有效,這些問題幾乎都可以透過從前的臨床試驗取得答案。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換言之就是「你的癌症該進行的標準治療是手術還是其他?(若是手術,則什麼術式是標準治療?)」。雖然也可能會碰到連專家都煩惱該不該動手術的罕見狀況,但是大多時候都能輕鬆得到「該動手術或以內科治療」的答案。因為過往至今累積起來的數據,會告訴我們最適切的答案。但是這個答案實在太簡單粗率。應該所有人都會疑惑:「那麼標準治療具體上是如何規定『該不該動手術』?」若寫得簡單一點,答案便是「對於大部分的癌(固態癌症、實質固態瘤)來說,可以用手術全部切除的話,手術最為有效(也有某些種類的癌症例外,後面會再提及)」。所謂「全部切除」,換句話說就是「預計可以讓體內完全沒有癌」。欲完全清除體內的癌,手術是最有效的方法。要用放射線治療或抗癌藥物治療完全清除癌並非不可能,但是沒有手術那種程度的確定性。因為有許多病例都是會有部分癌細胞殘存、產生抗藥性(resistance),過一陣子又開始增殖。沒有什麼治療方式,比外科醫師用眼睛檢視並將病灶全部除去要更加確實。那麼要如何才能判斷「預計可以讓體內完全沒有癌」?醫師不可能切開所有病患的腹部,用眼睛檢視惡性腫瘤,並且「嘗試切除看看,能清除就OK,不行的話就中途停止」。醫師必須在手術前就判斷「能不能全部切除」。其大致的條件是「惡性腫瘤停留於局部」,也就是「看起來沒有轉移至其他器官」。接著用「轉移至肝臟的胰臟癌」這個例子來思考看看。以技術面來說,醫師可以切除胰臟腫瘤,也可以切除轉移至肝臟的部分,所以並不是不能動手術。但是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第四期)的胰臟癌,一般不會動手術(當然也有例外)。在技術上只要想要就可以切除。可是問題在於手術能否對延長病患壽命有正面幫助。對這種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癌症動手術,反而有縮短壽命的風險。我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其理由。首先,當我們知道有一處其他器官的轉移時,可以判斷還有無數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存在。癌轉移至其他器官,意味有數不盡的癌細胞進入血管內乘著血流擴散。因此,我們很難認為那些乘著血流的無數癌細胞,只是湊巧集中至一個器官而已。此外,既然癌細胞乘著血流擴散,就有可能流至其他器官。一公釐大的腫瘤約有一百萬個癌細胞;一公分大的腫瘤則約有十億個癌細胞。雖然一公釐腫瘤的癌細胞有百萬之多,但是人類的眼睛連確認該腫瘤本身都很困難。因此即便醫師將肉眼可見的轉移部份切除,當時看不見的微小腫瘤很快就會變大並現身。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病例,也包含了淋巴結的遠處轉移病例,以及癌細胞在腹部內四散的病例(這稱作腹膜播種或腹膜轉移)。這些也一樣,只要肉眼能發現一處腫瘤,就該知道還有無數無法看見的癌細胞。也就是說,面對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病例,就算用手術把肉眼可見的腫瘤全都除掉,尚處於肉眼無法辨識之程度的癌細胞,很有可能還殘留在體內。這種「動了手術卻還有癌細胞殘留」的狀況,不僅沒有意義,還必須注意「狀況是否會比不動手術更糟糕」。即便僅有一點點,只要還有癌細胞殘留,那些癌細胞一轉眼就會變大,並快速恢復成原本的大小,而且問題還不僅如此。首先,病患接受要全身麻醉的大手術,會使體力大量流失,導致身體無法承受殘留癌細胞的生長發展。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手術後在體力充分恢復之前,不能進行抗癌藥物治療,所以若是有癌細胞留下,短時間內可是完全沒有能治療殘留癌細胞的手段。要是發生這些狀況,病患反而恐怕會因為動手術而使壽命縮短。對我們外科醫師來說,在手術前謹慎評估「是否真的能完全切除癌細胞」是非常重要的事。相反的,如果無法全部切除的可能性很高,就不可以動手術。外科醫師不可以硬是切除癌細胞,導致病患的壽命反而縮短。當然,也存在例外的情況。比方說大腸癌合併肝轉移只要符合條件,以手術切除會比較好;卵巢癌的某些病例為腫瘤「減量」會有幫助;某些前列腺癌(攝護腺癌)的病例則可以不動手術、持續觀察。食道癌有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CCRT)比手術更有效的病例;直腸癌與乳癌也有一些病例,是手術合併抗癌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最為有效。結果還是如同開頭所述,過往至今的臨床試驗累積數據,會告訴我們最適合各病例的治療方式。「癌症」這種疾病就是如此多樣,即便是同一種癌症,依據條件的不同,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希望各位能理解這種癌症的複雜性。而且「某種治療方式是否最適合病患」不光是由疾病本身決定。比方說,縱使疾病的發展程度最適合動手術,但病患年事已高或者該以其他疾病的治療為優先,醫師就會視情況選擇不動手術。基於以上理由,如果各位碰到「該切除癌細胞,或不該切除」這種簡單而極端的選項,請不要太快做決定。因為癌症治療很複雜,無法簡單地說出該動刀或不該動刀。
-
2020-11-08 癌症.攝護腺癌
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 醫師教你預防之道
民眾常見迷思?所有攝護腺癌都一樣? 近年來,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2017年新增約5200位患者,與以往相比發生率大幅提升,儼然成為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沒有那麼可怕,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翁竹浩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未經妥善治療容易有致命危險,提醒不能因此疏忽。尤其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台灣民眾約33%確診時已是第4期。若不能及早發現,將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翁竹浩醫師說明攝護腺癌除了1到4期的標準分期,還要以風險高低來區分,包含術前PSA數值、格里森分數、癌症侵犯範圍,有無遠端器官轉移,都是影響攝護腺癌預後的重要因素。翁竹浩也表示風險高不代表就是晚期,晚期通常是已經有轉移,而轉移性攝護腺可能產生骨頭、器官等遠處轉移,危險性更不可輕忽。 高風險攝護腺癌有分早晚期嗎?治療方式有差別? 翁竹浩醫師說明,一般而言低風險的攝護腺癌,在初期來說,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治療方式為「積極監測」。由於攝護腺癌非常早期時,惡化速度較緩慢,可以先不進行積極治療,惟病人仍須定期回診追蹤,一旦攝護腺癌腫瘤開始出現變化,就需要及時介入控制病情。若攝護腺癌初診斷即屬中風險,可考慮接受達文西手術。擔心手術風險者,也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合併短期荷爾蒙治療。至於診斷為高風險的攝護腺癌,則以放射線治療搭配長期荷爾蒙治療為主。 此外,轉移性攝護腺癌,即診斷就發現遠端器官轉移,傳統以荷爾蒙治療為主。翁竹浩醫師說明,轉移性攝護腺癌根據格里森分數高低、是否有多處骨轉移、內臟轉移等指標,可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當判斷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時,預後情形較不佳,現在可與荷爾蒙治療搭配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實驗證明能延長整體存活率,合併使用4.5年,相較傳統治療可增加1.5年存活時間。另有少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快速惡化,癌細胞逐漸轉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這時化療就會扮演重要角色,可能與荷爾蒙治療同時使用。 男性要注意攝護腺癌的預防之道? 翁竹浩醫師呼籲,超過55歲的男性,當有泌尿道症狀出現,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詳細檢查,目前攝護腺癌的預防主要以PSA(抽血)檢測、肛門指診、超音波為主,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則應提早到50歲開始每年定期檢查。由於攝護腺癌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會出現小便不順、頻尿、尿急、夜尿,甚至有漏尿情況,若年齡已到,建議定期檢測PSA評估風險,若太高可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切片檢查。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是風險衡量標準,不是判斷癌症的依據。國內目前標準為4ng/ml,4以上代表罹癌風險高,需要切片檢查,而PSA標準又會因攝護腺大小、年齡發生變動。醫師表示面對攝護腺癌,除了定期檢查,還要積極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才是正確治療對策。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也有惡性高低之分?不治療可能失明腦轉移?黃一勝醫師:癌細胞會自給自足 .攝護腺癌骨轉移「像被老鼠啃過」!及早使用合併療法改善存活 .骨頭痛排尿困難當心「高惡性」攝護腺癌!治療攝護腺癌也要「超前部署」健保給付新福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7 養生.聰明飲食
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 預防癌症,用餐時照著「吃飯指南」吃降低風險
癌症時鐘快轉,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84人,較2016年增加852人,雙雙創下紀錄。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實施健康用餐10守則,就能遠離癌症威脅。預防癌症要養生良好習慣 第一步就是均衡適量飲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想要預防癌症或是接受治療的癌友,都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全穀類,提高纖維量,少吃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以及蛋糕等精緻糖食物。醫學研究證實,每天攝取的飲食種類與腫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性,預防癌症的第一步為均衡及適量的飲食,持續運動,保持熱量攝取的平衡,維持適當體重。在飲食方面,應該多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補充豐富的膳食纖維,研究發現,纖維能減少腸癌,除了減少腸內致癌因子,並改變腸中的細菌種類,減低腸中酸性,提供短鍵脂肪酸,維持腸內膜的正常分化,避免癌細胞的形成。豐富纖維 可防止乳癌發生另有研究發現,攝取豐富的纖維,可以阻止肝內臟循環中的動情激素(estrogen)減低,進而防止乳癌的發生。美國防癌學會曾公布食物攝取指南4大原則:1.盡量攝取來自植物的食物,每天至少食用5份新鮮水果及蔬菜,每天多食用麵包、穀類、穀物產品、米、麵或豆類等食物。2.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取,特別是來自動物脂肪。3.適當運動、維持體重。每天至少有中度以上的運動達30分鐘保持適當體重。4.限制酒精類飲料的攝取。降低罹癌風險 用餐這些原則要記牢如何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則整理「健康用餐10守則」,依序為:(1)先吃蔬菜再吃肉(2)肉類蛋白豆類有(3)蔬菜雜糧纖維多(4)菇類蔥蒜樣樣優(5)可見脂肪要Say No(6)外皮肥肉要挑走(7)少吃煙燻和燒烤(8)蒸煮清燉最爽口(9)少碰甜點不會錯(10)天天蔬果健康多(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專家點出關鍵原因...每天都在發生 一口就含15種國際公認「第一級致癌物」! 全球600萬人都愛
-
2020-11-06 癌症.抗癌新知
口腔細菌的大本營在舌苔 但為何專家建議別用漱口水或牙刷刷舌苔?
人身上的細菌數量大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 1.3 倍,分布於身體各部位成一部落。主要的部位包括口腔、鼻腔、胃腸道、生殖泌尿道和皮膚。這些細菌總共有 500-1000種。生存於口腔和喉嚨的細菌約 900 種,總稱為口腔菌叢。這些細菌散布於牙齒、牙齦、舌頭和喉嚨。在牙齒表面的黏著性菌斑生物膜上有許多的細菌。此外,在牙周小袋深處也可聚集菌斑和殘渣,上面也有大量的細菌。由於有些部位(如牙齦縫隙)不會受到唾液的沖刷;有些部位(如喉嚨和舌頭)出現上皮細胞持續地剝落。所以口腔內不同部位的菌叢組成不盡相同。不過大體而言,口腔菌叢中主要的細菌包括鏈球菌、奈瑟菌、梭桿菌、普氏菌,以及其他的厭氧菌。好的細菌對身體有益,譬如有些可分解養份方便人體吸收,有些則協助製造腎上腺素、皮質醇、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協助體內荷爾蒙的平衡。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常常在其口腔和腸道出現不足量的普氏菌,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帕金森氏症的病人腦中的多巴胺量不足之因。相反地,口腔内也有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細菌,例如導致牙齦病變的具核梭桿菌、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齦紫質單孢菌、導致蛀牙的變種鏈球菌、單純疱疹病毒和白色念珠菌等。眾所皆知口腔衛生不佳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牙齦疾病。牙齦炎是牙齒表面上的菌斑引起的牙齦發炎。牙周病是一種低度而慢性的發炎。它是由致病菌引的牙齦發炎,可導致骨質流失、沾黏性喪失、牙齒鬆動甚至喪失。除非定期看牙醫,牙周病常不被人察覺,也常常不會造成不適。美國疾管局的統計,約 47% 的人有牙周病,而 65 歲以上的人約 70% 罹患牙周病。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口腔的細菌除了能夠引起阿茲海默症外,也和身體許多疾病有關。2005 年科學家以牙齦紫質單孢菌感染豬做實驗發現,即便沒有高膽固醇血症,反覆的菌血症也會引起冠狀動脈和主動脈粥狀硬化。有許多研究發現,在動脈的粥樣斑塊中可找到牙周病的細菌。目前有許多專家認為牙齦紫質單孢菌會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美國牙周病學會也指出,牙周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一倍。此外,與牙周炎有關的細菌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 C 反應蛋白的上升。C 反應蛋白是血管發炎的標記。2014 年科學家以老鼠做實驗發現,口腔感染牙齦紫質單孢菌會改變腸道菌叢,增加擬桿菌門細菌和減少厚壁菌門細菌,這種菌相的改變會導致迴腸的漏失,而產生內毒素血症和全身性的發炎。近年來有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牙周病,尤其是ACPA- 陽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由上述可知,口腔衛生和健康極為重要,不是只有造成牙周病而已。所以減少口腔的細菌滋長是非常重要的保健方式。目前已知會增加口腔細菌滋長的情況包括抽煙、用藥、基因、食物的種類、青春期和懷孕。此外,如果有牙齦炎的話,也要積極的治療治療。因為如果牙齦炎不治療的話,牙齒和牙齦中間會形成一個牙齦下小袋,其內充滿了細菌。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可能除掉細菌了。這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大約一半左右的成年人都曾經罹患過牙齦炎。比上述例子更駭人聽聞的是口腔細菌「具核梭桿菌」竟然和大腸癌有關!2011 年分別有三組有科學家同時研究大腸直腸癌和遠離癌症之正常大腸組織。比較這兩組樣本的腸道菌叢後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樣本有一個共同處,那就存在大量的具核梭桿菌基因。2014 年有研究發現,具核梭桿菌竟然是「穴居在」大腸癌細胞中。也就是說這些細菌住在大腸癌中,不過是在癌細胞的外面。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可找到這種細菌的存在,而且令人驚訝的是腫瘤發生肝轉移時,這種細菌也跟著出現在轉移的癌症組織中。研究人員發現,原發的大腸直腸癌和肝臟轉移癌相隔兩年,但是出現在肝臟癌組織的細菌是原先就感染在大腸癌上面的,並不是後來才感染得到的。換句話說,如果原先的大腸癌沒有感染這種細菌,那麼肝臟的轉移癌也不會有這種細菌。研究人員認為, 這種細菌顯然是隨著大腸癌一起轉移到肝臟的。這是否表示,這種細菌是大腸癌的一部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這個感染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癌接種到老鼠身上,讓這個癌組織長大後,再切一小塊移植到另外一隻老鼠身上。如此重複四次,到了第四隻老鼠身上後,還是可以從這個移植的大腸癌內發現這種細菌。這細菌和癌細胞可是黏得緊啊!更有趣的是,當科學家用殺菌劑「甲硝唑(metronidazole)」治療移植的老鼠後,具核梭桿菌被殺死了,腫瘤的生長也跟著減緩了。相反地,用紅霉素當作對照組(紅霉素無法殺死具核梭桿菌),則可以發現,腫瘤的生長不受影響。顯然具核梭桿菌可提供某種大腸癌需要的東西。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具核梭桿菌的確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進一步分析發現,伴隨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直腸癌有較高的比例出現特定的基因變化。口腔的細菌主要在哪裡?答案是舌苔。舌苔是口腔細菌的大本營。舌苔通常是白色的。有時可以變成黃色,甚至是黑色(圖5)。不管什麼顏色,舌苔基本上就是多層細菌和霉菌的組合。舌苔一旦取下來放在紗布上來看都是帶有顏色的,從淺咖啡到深咖啡都有。這是因為不同細菌有不同的顏色所造成的。口腔菌叢之間應該維持生態平衡,用漱口水消毒或使用抗生素都會破壞細菌之間的平衡,這樣會讓某些細菌成為主流。舌苔也不能夠用牙刷去刮,因為會把舌頭上面的鱗狀上皮細胞弄得粗糙,讓細菌更容易附著和生長。一旦菌落之間失去平衡,舌苔顏色會改變、出現口臭,也會有自覺性的口腔異味。密蘇里州的醫師於 2018 年 9 月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一個蠻嚇人的個案。一位中年女性因車禍而使用抗生素。結果不到一星期,舌頭出現黑色的舌苔。後來停用抗生素並力行口腔清潔後才恢復正常。(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
2020-11-04 癌症.抗癌新知
大多數癌症真的沒原因嗎?肥胖、維他命D不足等都可能致癌,只是你沒警覺
我們都知道癌症的發生近年來逐漸升高,國內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人數已經超過 10 萬了。我們靜下來想想,如果突變是單純隨機發生的話,那麼為什麼現今的運氣比百年前差?是不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不明顯的環境因素?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⑴ 大腸直腸癌之不明顯的環境因素• 抽煙:統計調查發現,65% 的肺癌是因為抽煙造成的,其餘的 35% 的肺癌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抽煙會導致肺癌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然而抽煙能引起呼吸器官以外的癌症嗎? 2017 年南韓的科學家比較 703 位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和 1,406 位健康的人的差異。結果發現抽煙和大腸直腸癌的確有關係,而且這個關聯性在男性較為顯著。• 細菌:2018 年科學家發現,腸道有兩種細菌會促進大腸腫瘤的生長。這兩種細菌就是鬆脆桿菌和某一種菌株的大腸桿菌。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師原本只是在研究鬆脆桿菌毒素,卻意外的發現,將這些細菌注入老鼠後,可以在老鼠的大腸中發現許多腫瘤。於是他們就探討:人類的大腸癌是否和細菌有關?這些科學家研究家族性大腸息肉病。他們發現從這些病患取出的息肉,上面都覆蓋著一層生物薄膜,裡面充滿兩種細菌,也就是上述的鬆脆桿菌和大腸桿菌。相反地,如果是從健康人取得的大腸組織,只有少數樣本會有這兩種細菌。這些科學家於是著手作動物實驗。他們發現若同時給於老鼠這兩種細菌的話,會產生大腸癌;但是如果只給於老鼠其中任何一種細菌的話,則很少會出現腫瘤。科學家解釋,在正常情況下,大腸腸道的表面有一層黏液,它可以阻止微生物的入侵。但是上述的這兩種細菌能夠穿越這層黏液。一但穿過了這個保護層,細菌便可以大量繁殖並且覆蓋腸道的內襯。大腸桿菌可以產生毒素傷害大腸細胞的 DNA,鬆脆桿菌則可以產生另外一種毒素,來傷害 DNA 並且造成發炎。幸好並非每一個人在大腸裡面都有這兩種細菌。如果有這兩種細菌的話,似乎是在兒童期就得到的。因為腸道菌叢從人出生後就開始形成,到一歲左右菌叢就達到成人的複雜度。醫學上早已知道鬆脆桿菌毒素會造成腹瀉,但是直到現在才發現這兩種細菌能夠協同加強腫瘤的生長。顯然,今後在大腸檢查中,如果發現有這類細菌存在的話,那麼受檢者就應該接受更加頻繁的大腸癌篩檢。⑵ 高血糖也是不明顯的環境因素• 伯特.渥克斯坦教授的研究團隊認為 77% 的胰臟癌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但是台大醫院於 2015 年的統計研究報告中指出,血糖升高每增加 5.6mmol/L 就會增加14% 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中研院於 2019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這是因為在高量葡萄糖的情況下,胰臟細胞容易出現 KRAS 基因突變。而早在 1988 年美國的科學家就發現95% 的胰臟有 KRAS 基因突變。•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在 2012 年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追蹤 435,674 人長達 7.2 年後找到有 29,099 位男士和 13,355 位女性罹患癌症。從中發現在飲食中加入蔗糖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加入果糖則會增加小腸癌的風險。• 2017 年有一項義大利的研究報告,他們分析 578 位膀胱癌的患者,對照組是 608 位不相干疾病的急性住院病人。研究發現「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GL)」高的食物會增加膀胱癌的風險。研究進一步發現,蔬菜吃得少會增加「升糖負荷」對膀胱癌的風險性。• 瑞典研究團隊在 2017 年發表了一篇將近 20 年的追蹤研究。他們追蹤 4910 位參加者,從 1990 年代開始到2010 年為止,直到個案出現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死亡,或是因為移民而失去追蹤為止。這項研究發現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和高血糖有關係。⑶ 維他命 D 不足和癌症有關係嗎?• 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聯性,最早是在 1980 年由葛倫所提出來的。他們觀察到,美國大腸癌的死亡率在日照較少的地方比較高,因而提出了「維他命 D 假說」:亦即,維他命 D 比較充足的人,有比較低的大腸癌死亡率。自從這個理論被提出來後。許多研究者就試圖研究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係。從動物實驗中可以發現,維他命 D 能夠促進細胞的分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促進細胞的凋亡,以及減少腫瘤血管的形成。臨床上觀察到的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係,多半是集中在四大類癌症: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以及胰臟癌。最近又發現維他命 D 和肝癌的發生以及治療有關。• 2014 年歐美合作研究,從 52 萬名歐洲人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血中維他命 D 的含量過低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 2018 年, 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 進行一個長達 16 年(中位數)追蹤的大規模調查,比較 3,301 位癌症病人和 4,044 位隨機挑選的人。研究發現,根據血液中維他命 D 的濃度高低把研究的人群分成四等份,那麼從數據中可以看到,最高濃度的1/4 人群比起最低濃度的1/4 人群,有較低的風險罹患癌症,大約低 22%。其中肝癌的差異尤其明顯,因為血液中有高濃度維他命 D 的那群人,罹患肝癌的風險甚至可減少 50%。根據這項研究的發現,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的 Taiki Yamaji 説:「服用維他命 D 對許多癌症多少都有些好處。」• 2019 年中國廣州的研究發現,「經動脈導管肝臟腫瘤化學栓塞術」對維他命 D 含量過低的肝癌病人療效不佳。•癌伏妥錠因為抗藥性的關係而不用於治療肝癌,2019 年義大利的科學家發現,維他命 D 可以反轉肝癌對癌伏妥錠的抗藥性。⑷ 肥胖和癌症有關係嗎?2015 年法國有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約 3.6% 的癌症可歸因於體重過重(BMI ≧ 25kg/m2),尤其是停經後的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2017 年英國科學家分析體重過重和糖尿病在癌症方面扮演的角色。這項研究收集 175 個國家的資料來分析 12 種癌症。這項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 6% 的癌症歸因於體重過重(BMI ≧ 25kg/m2)和糖尿病。尤其是前者,體重過重所造成的癌症病人數是糖尿病所造成之癌症病人數的兩倍。為什麼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醫學研究指出兩個原因。第一、發炎的白色脂肪組織有較高量的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而此酶會增加雌激素的生成。由於雌激素是乳腺癌症的最主要因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肥胖的女士有較高的機會罹患乳癌。第二、肥胖者的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比較低,因此胰臟會製造更多的胰島素來補償功能的不足。然而,胰島素本身就是一個細胞生長激素。因此過高的胰島素自然就會刺激細胞的生長,因而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如果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那麼減肥是否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2009 年有一項回顧性的研究,比較肥胖者的癌症發生率是否會因為減肥手術而減少。研究發現 1,482 位女性做了減肥手術之後,只有 3.6% 出現癌症(大多為乳癌、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相反地,在 3,495 位未接受減肥手術的肥胖婦女中,有 5.8% 得到癌症。2014 年,又有另外一項類似的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減肥手術能夠讓婦女減少 71% 的風險罹患子宮頸癌。如果手術後還能夠維持正常的體重,那麼還可以減少罹癌風險到 81%。不過,減肥的效果沒有這麼單純。2016 年有一個有趣的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老鼠攝取正常量的飲食,這群正常體重的老鼠當作對照組;另一組老鼠則給予大量的餵食養成肥胖的老鼠(實驗組 A)。再把一部分肥胖的老鼠改回正常的飲食量,讓牠們回復到正常的體重鼠(實驗組 B)。 研究人員再將這三組的老鼠注射等量的癌細胞,來觀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正如我們所預期的是,注射到肥胖老鼠(實驗組 A)的癌細胞比注射到正常體重老鼠(對照組)的癌細胞長得還要快。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注射到恢復正常體重的老鼠(實驗組 B)的癌細胞,還是比注射到正常體重老鼠(對照組)的癌細胞長得快,而且和注射到實驗組 A 之胖老鼠的癌細胞長得一樣快。從實驗組 A 和對照組比較來看,肥胖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從實驗組 B 和對照組比較來看,顯然肥胖對癌症的影響在減重後仍然存在!目前認為肥胖會增加下列癌症的風險:停經後的乳癌、大腸直腸癌、食道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膽囊癌、肝癌、卵巢癌、賁門胃癌,以及多發性骨髓瘤。這也就難怪美國臨床癌症學會於 2014年發出警告,肥胖將超過煙草成為致癌危險因子中的第一名。從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很多的環境因素可以是如此的間接讓我們無從察覺,以致於都歸類成隨機因素。(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
2020-11-03 癌症.胃癌
清大發現生物標記 精準標靶治胃癌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王雯靜領導的研究團隊應用大數據找到兩個造成胃癌惡化及轉移的關鍵生物標記,並採用目前市上已有的藥物來進行標靶治療,可有效消滅腫瘤細胞並抑制轉移,讓胃癌治療邁上精準醫療之路。這項研究成果上個月刊登在國際知名美國國家科學期刊。王雯靜指出,許多胃癌病患確診時癌症細胞就已轉移到其他部位,手術切除的成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精準與標靶療法。目前可治療胃癌的標靶藥物僅1種,只適用於不到2成患者,國內可適用的患者更只有8%。王雯靜研究團隊致力於解開胃癌惡化之謎,找到新的生物標記,未來可使用新標靶藥物療法的胃癌患者,將可大幅提升至4成。王雯靜說明,胃癌細胞擴散的主因是抑癌蛋白PTEN失去效用,研究團隊蒐集3百多個胃癌病例,利用大數據從3萬多種可能性中找到了癌症惡化的生物機制,關鍵就在兩種酵素PHF8及PKCα。團隊發現,胃癌組織中的PHF8特別多,並促使另一種酵素PKCα激增,造成了抑癌的煞車失靈。幸好目前已有一種美國食藥局3年前核准應用於治癌血癌的藥物Midostaurin可以抑制PKCα,團隊將這種藥物打在罹患胃癌的斑馬魚及小鼠身上,進行標靶治療,證實可讓腫癌縮小且不再轉移。該研究成功在關鍵在於利用大數據來找到導致胃癌惡化的生物標記,王雯靜指導的博士生曾琳蘆做出極大貢獻。曾琳蘆大學就讀清大生科院學士班,第二專長選擇財金,具備深厚的統計背景,可嫻熟地將大數據應用於生醫研究。她在大學畢業後曾到生醫公司實習一年,並在公司推薦下,成為清大第一屆產學合作博士學位學程的學生,下周畢業後即直接就業。清大近年力推雙專長,約有2成畢業生具備雙專長。但曾琳蘆在就讀博士期間實習的一年,還利用夜間及假日攻讀清大學士後法律學程,成為具備生科、財金及法律「三專長」的多元專才,能進行跨領域的研發。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最關鍵/變瘦、好累、沒胃口 EPA改善慢性發炎
癌症病人常會覺得疲憊、沒胃口,還有人因此消瘦,其實這都是身體因癌細胞「搶食」營養而慢性發炎的警訊,若不及早改善,恐影響原訂的治療計畫。國內外研究證實,癌症病人每日攝取2克魚油(EPA)可有效降低發炎反應,讓治療計畫更順暢,是醫師的超級好助手。癌細胞愛吃糖,會掠奪身體糖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指出,癌細胞愛吃糖,會從人體來掠奪糖分,甚至把體內的蛋白質及脂肪溶解並轉換為糖,而「搶糖」與「換糖」過程會引起組織的免疫反應,惡性循環下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症狀就是胃口變得不好、疲憊,有的人還因此變瘦。許多民眾有一個迷思,就是以為「不吃可以餓死癌細胞」,葉名焮強調:「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癌細胞完全不必靠人所吃的食物『進食』。」然而,如果持續不理癌細胞造成的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因免疫力問題延遲了原訂的癌症治療計畫。魚油富含EPA,研究可阻斷細胞發炎反應。能不能降低癌症造成的發炎反應呢?答案是可以的。葉名焮說,日本人很早就推廣食用深海魚油,因為他們發現可以減少身體「這裡痛、那裡痛」的問題,而細胞學研究上證實,魚油富含的脂肪酸EPA可有效阻斷細胞的發炎反應。不只是日本,歐洲曾發表一項針對胰臟癌病人化療期間攝食魚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他們發現,胰臟癌病人每天補充2克魚油之後能維持治療期間的體重,提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歐洲也曾發表另一份臨床實驗性研究,將大腸癌病人分兩組,一組人治療期間每天吃魚油,另一組不吃。實驗發現,攝食魚油的大腸癌病人,總存活率比另一組病人高。想補充魚油,光靠吃深海魚不夠。台灣也有相關的本土研究進行,不過目前尚未發表。葉名焮透露,這份研究透過癌因性疲憊量表,了解乳癌病人化前及化療後各補充1克魚油後的改變。乳癌患者經過魚油的補充後,化療後的疲憊度明顯較輕。如果癌症病人想補充魚油,靠吃深海魚就夠嗎?葉名焮認為不夠。他說,目前普遍認為癌症病人要吃到2克的魚油,才能有效緩解發炎反應,但吃1公斤的鮭魚或1.9公斤的海蝦,才可能吃到2克的魚油,「實際上很難辦到。」況且,深海魚還有重金屬問題,葉名焮說,除了吃魚,使用癌症營養補充品是他認為比較好的選擇,建議挑選大廠牌的產品較為可靠,而且市面上也方便取得。癌友每天走路運動,能維持白血球和T細胞量。除了魚油以外,葉名焮提醒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多補充高蛋白及好的脂肪,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是癌症病人的能量來源,其他飲食維持均衡就好。此外,葉名焮甚至會要求自己手上治療的乳癌病人,一定要每天走路30分鐘、而且至少走2公里。原因是他曾進行小型的實驗性研究,發現每天走路運動的病人比起沒運動的病人,其白血球和T細胞量都能維持得更好。葉名焮說,病人當然可以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不過許多癌症病人本身運動能量較差,「行走」反而是最方便且有可能培養成習慣的運動選項。抗癌是長期抗戰,治療後不應間斷。多數癌友及家屬認為,營養補充品只需要在治療期間食用就好,但葉名焮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癌細胞不會只有在治療期間才從人體「搶糖」與「換糖」,加上抗癌是長期作戰,有癌細胞在治療後躲起來,藏了十幾二十年又復發。「營養補充品應成為一個預防性的手段,治療後也不應間斷,不過劑量就可不必像治療期間攝取這麼『斤斤計較』。」葉名焮說,抗癌的新觀念就是維持營養、睡眠及運動,提升生活品質之餘也有助治療計畫順利完成,達成雙贏。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患癌症有什麼食物不能吃?營養師教你吃對食物抗癌
Q:癌友從哪裡攝取蛋白質較好?要不要少吃肉類?吃素會比較好嗎?營養師建議: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吸收率較好。素食者建議吃蛋奶素。癌友對抗癌症需要有體力做後盾,但因治療期間常胃口不佳,也有不少患者罹癌後,因擔心病情惡化,嚴格忌口,甚至刻意避開甜食和肉類等。但其實這種種的飲食限制,恐怕讓癌友更焦慮,營養師建議營養均衡,尤其蛋白質攝取要足夠,才有體力長期抗戰。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明悅表示,癌友因為需要做治療,所需的蛋白質比一般人還多,建議要注意補充足量蛋白質。需要量因人而異,男性活動量大,蛋白質需求較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一份,一天建議吃到7份,一餐吃個2、3份,但有的女性4、50公斤,治療期間也可能只需要維持原來的攝取量。另外,也考量到罹患癌症不同,例如腎臟方面腫瘤,蛋白質就建議不要攝取太多,應由醫師、營養師針對身體狀況做個別化建議。癌友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因為吸收率較好,其中像雞蛋、魚肉等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利用率也較好。至於吃素患者,應以豆腐等豆製品為主來蛋白質來源,也鼓勵以蛋奶素攝取食物,只吃麵筋等麵粉製品,營養不夠。Q:「生機飲食」所有癌症患者都可以嘗試嗎?營養師建議:天然植化素雖好,但化療期間抵抗力差,不宜吃生菜。癌友會特別注重身體狀況,有的甚至嘗試生機飲食。劉明悅說,生機強調的是植物內的植化素,是植物當中的天然化學成分,可以抗氧化,幫助清除自由基。尤其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癌症會形成是因為體內細胞病變,原本的細胞因DNA破壞,身體接受輻射、化學等因子,造成細胞損壞,而產生癌細胞,而植化素對身體有益。雖然這些來自天然植物的植化素,可以幫助細胞減少氧化傷害,但較適用於預防。劉明悅表示,細胞已經發生病變才吃生機飲食,雖可預防惡化,但對病症改善沒有直接幫助。有的植化素對熱比較敏感,煮過後營養素會流失,目前生機飲食許多是強調使用生菜,但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因化療過程、體內白血球下降,抵抗力較差,吃生機飲食反而有感染疑慮。Q:聽說癌細胞愛吃醣,要改採低醣飲食?生酮飲食有助抗癌嗎?營養師建議:研究尚未證實效果,不必特別做低醣飲食。坊間流行生酮飲食減重,甚至傳出可抗癌。劉明悅表示,目前研究大數據部分還沒證實生酮飲食可抗癌,但一般癌友提升蛋白質攝取,醣類攝取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但不需要嚴格做到低醣飲食甚至連飯都不吃。治療期間若營養攝取不足,採取極端的飲食,除了吃不習慣,還得花很多時間精力找食物,在治療期間不太適合。Q:癌友如何知道自己的營養夠不夠?可以用體重當判斷依據嗎?營養師建議:建議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癌友治療期間時常感到虛弱,體重也容易發生變化。劉明悅說,建議癌友自行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代表熱量攝取不夠。例如有的人做電療,短則三、四天,長則一、兩個月,也許一開始沒有不舒服,體重還可維持,到後期可能因劑量累績,造成營養需求提高,即使吃的量沒變少,但體重還是無法維持,代表熱量需求還要提升。有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體重就過輕,會建議在治療期間吃得比需求量還多,增加體重。Q:吃不下固體食物,可以只吃流質食物、喝雞湯嗎?營養師建議:不能只喝湯,把肉切碎吃,營養才夠。劉明悅說,癌友除了生的食物或刺激性加工品等應避免,其餘飲食最大原則是以吃得下的食物為主,基本上不要限制太多。若固體食物吃不下,可喝魚湯、雞湯,但不能只喝湯,還是要吃到肉、攝取蛋白質,建議將肉切碎和湯一起喝下才有足夠營養。
-
2020-11-01 癌症.攝護腺癌
補充睾固酮對攝護腺癌有益?教授:貿然去做就悲劇了
讀者李先生在2020-10-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Ken-d.- Berry,Md醫師,肯恩.貝里醫師在(診療間裡的伪醫學,)一書中第110頁,男性服用,,睪固酮會導致攝護腺癌,是個謊言。這個謊言的支持者是:1940年代的CharlesB.Huggins醫學博士,他只基於非常有限的研究,甚至只基於一個人接受過荷爾蒙療法的病人的研究,就認為睪固酮恐提高攝護腺癌的風險,並發表在第一期的癌症研究期刊,CancerResearch。但現在有些懶得思考的醫師,包括泌尿科醫師,支持這個說法。後來有很多大規模且嚴謹的研究,都為睪固酮補充療法和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沒有關聯性,。有的研究甚至認為睾固酮補充對於治療攝護腺癌有益,請問教授:對於補充睪固酮,是否會增加攝護腺癌的看法,因為我也想試試請醫師幫我補充睪固酮,但又擔心上述風險。以上看法,還請教授釋疑。感恩不盡。讀者提到的《診療間裡的偽醫學》是一本今年8月在台灣發行的書。它的副標題是〈5分鐘破解醫學謊言,有效避開要命的隱形危機〉。我看了博客來書局提供的內容簡介和推薦評語,不禁搖頭嘆息:「做賊的喊捉賊,說謊的叫打謊」。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是LIES MY DOCTOR TOLD ME: Medical Myths That Can Harm Your Health(我的醫生告訴我的謊言:會傷害你健康的醫學迷思)。我在Google Books的網頁瀏覽了一下它的部分內容,在第21頁看到這麽說(翻譯):「這本書不是醫學忠告。你一定不要根據你從這本書看到的資訊而啟動,停止,或改變任何醫藥」。我想,這應該是這本書裡最誠實,也是重要的內容。如果作者是真心為大家的健康著想,那他就應該把這些話印在封面上。有關睾固酮和攝護腺癌之間的關係,雖然一開始難免是「只基於非常有限的研究」,但經過將近八十年的研究,目前的論文數目已高達三萬多篇。所以,現在還在說「只基於非常有限的研究」,實在是居心叵測。至於這本書所聲稱的「睪固酮補充療法和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沒有關聯性」和「睾固酮補充對於治療攝護腺癌有益」,就更是拿男人的性命開玩笑。讀者李先生在四天後(2020-10-26)寄來三頁這本書的照相,裡面有幾行他做了記號的重點,例如:「如果體內睾固酮高是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高中男生的睾固酮那麼多。應該常死於攝護腺癌。你去回想念高中的日子,有多少同學得了攝護腺癌?是不是?沒有半個!…攝護腺癌病患都是睾固酮低的老年人…如果醫生還在想這個謊言,你光憑簡單的常識,就足以對他發出嚴重的質疑。」我看了這段話,實在無法相信一個受過醫學訓練的人竟然會做出如此荒唐無稽的邏輯推理。要知道,癌細胞的形成是由於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的機率是隨著年紀而升高,所以高中生之所以很少罹患攝護腺癌,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基因還不常突變。而既然沒有癌細胞的形成,睾固酮當然也就不會引發攝護腺癌(何況高中生體內的睾固酮並非是從外面補充的)。反過來說,年紀大的人有較高的機率會有癌細胞的形成,而這個時候如果補充睾固酮,就會使原本緩慢生長的攝護腺癌快速增長。但很不幸的是,這位醫生的荒唐邏輯很顯然是打動了讀者李先生。而如果有人被這位醫生蠱惑而貿然去做「睪固酮補充療法」,那就更是悲劇。不管如何,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睪固酮補充療法」。它的醫學術語是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而此一術語在台灣醫學界是翻譯成「睪固酮替代療法」。不過,「替代」其實是錯誤的翻譯,因為Replacement在這裡的意思是「補回去」,也就是把失去的部分補回去。所以,把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翻譯成「睪固酮補充療法」是會比較符合此一療法的真諦。不過,由於Replacement的確是有「替代」的意思,所以已經有專家建議把這個字去掉,就直截了當地說Testosterone Therapy,既簡單又不會造成誤會。那,既然是「補充」,當然也就是在不足的情況下才需要施行。也就是說,「睪固酮補充療法」是只適用於「睪固酮不足的人」。還有,由於有大量的證據顯示睪固酮會促進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所以施行「睪固酮補充療法」的另一個要件就是「患者沒有攝護腺癌的風險」。有關補充睪固酮到底有什麼好處,我們來看一篇兩個月前才剛發表的綜述論文Reflections on the T Trials(T試驗的反思)(註:T是Testosterone的縮寫)。這篇論文共分析了7項臨床試驗的結果,而被分析的病患對象是必須符合四個條件:(1)65歲以上,(2)確定是低性腺功能,(3)沒有可察覺的攝護腺癌高風險,(4)沒有近期發生的心腦血管事端。分析所得的結論是:睪固酮補充療法能增進性功能,活力,和骨密度,也能改善貧血,但不能提升認知功能,也可能會不利於心血管功能。所以,有意要嘗試睪固酮補充療法的人,最好是能把這些臨床試驗的結論列入考量。有鑑於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醫生給病患施行睪固酮補充療法,男科專家和醫學會紛紛發表論文提出警告或提供指導。由於論文數量龐大,我就只會把今年發表的兩篇和去年發表的四篇列舉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供大家參考。下面是這幾篇論文的共同結論:1.只有符合睪固酮缺乏症標準的男性才能接受睪固酮補充療法。2.只有經過篩選確定沒有攝護腺癌風險的男性才能接受睪固酮補充療法。3.接受睪固酮補充療法的男性需要接受仔細的實驗室監控以避免攝護腺癌的形成。從這三點結論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本《診療間裡的偽醫學》所聲稱的「睪固酮補充療法和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沒有關聯性」和「睾固酮補充對於治療攝護腺癌有益」,不但是一派胡言,而且是在拿男人的性命當兒戲。下面是剛剛提到的那六篇有關「睪固酮補充療法」指導原則的論文: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 (TRT) and prostate cancer: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with a focus on previous or active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睪固酮替代療法(TRT)和攝護腺癌:更新的系統評價,重點關注先前或活動的局部攝護腺癌)。European Academy of Andrology (EAA) guidelines on investigation,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of functional hypogonadism in males: Endorsing organization: Eu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歐洲男科學院(EAA)關於男性功能性性腺功能低下症的調查,治療和監測的指南:背書機構:歐洲內分泌學會)Safety of testosterone therapy in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攝護腺癌男性中睪固酮治療的安全性)Guideline of guidelines: testosterone therapy for testosterone deficiency(指南中的指南:睪固酮缺乏症的睪固酮療法)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estosterone Deficiency: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Lisbon 2018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for Sexual Medicine(睪固酮缺乏症的診斷和治療:里斯本2018年國際性醫學諮詢的最新建議)The effects of 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the prostate: a clinical perspective(睪固酮替代療法對攝護腺的影響:臨床觀點)原文:補充睾固酮對攝護腺癌有益?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低醣、優脂、高蛋白避免發炎 近年癌症營養趨勢
癌症病人的飲食是一大問題,怎麼吃、吃什麼?是病人及家屬最在意的事。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癌症營養已成一門顯學,低醣、優脂、高蛋白等營養素,可以讓癌友吃出抗癌力,維持體力避免營養不良產生惡病質,影響後續治療。不吃只會餓死自己,不會餓死癌細胞。2014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研究指出,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有別於正常細胞以有氧呼吸的途徑產生能量,癌細胞只需要少量的葡萄糖就能進行有氧代謝,其餘的葡萄糖都進行解糖作用形成乳酸,促進腫瘤生長。因此,癌友間一直流傳「不吃就能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新北市土城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佳訓解釋,由於癌細胞很強勢,正常細胞無法剝奪它強取營養素的機會,因此不吃只會犧牲自己的體力,可能會先餓死自己,而癌細胞還是一樣吃很飽,會造成營養不良,當營養不良持續發生時,會造成惡病質,引起發炎現象影響到後續治療,當治療狀況不佳時病人體力就更不好,就形成惡性循環。避免身體發炎,建議以低醣飲食為主。由於全身發炎是癌友致命的機轉之一,因此,如何避免發炎,是近年癌症營養的趨勢。謝佳訓表示,癌友的營養要愈多元愈好,醣類的攝取要避免高升醣指數的食物,癌症患者的建議以低醣飲食為主。至於蛋白質的攝取則要提高,食物來源無論植物性或動物性都好,謝佳訓說,在臨床上跟病人說要多吃蛋白質,不少人就天天吃蛋或天天吃肉,吃久了都會膩。建議要多種蛋白質,魚肉蛋奶輪流食用,也能獲取各類食物的不同營養素,而烹調的方式也很重要,要減少煎炸。優質油脂攝取,可降低身體發炎指數。近年癌症營養的發展也開始重視油脂的攝取比例,很多人認為癌友飲食要少油、愈清淡愈好。但謝佳訓說,癌症營養與一般飲食是剛好相反的,以油脂為例,近年發現好的油脂可以降低發炎指數,尤其魚油中的EPA,由於EPA是很強的抗氧化物,已有研究發現癌友最好每天要補充1公克的EPA。目前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及土城長庚正在進行晚期胰臟癌患者使用EPA,觀察是否可以降低患者發炎指數及恢復病人體力等。謝佳訓指出,臨床試驗預計收60位病人,目前已有30位進行試驗,患者都會經過營養師輔導給予正常飲食的建議,再分為兩組,一組是補充EPA;另一組只吃正常飲食,之後每3個月抽血循環癌細胞的變化,來研判癌指數是否有下降,而營養師也會進行飲食記錄。為何會以胰臟癌為研究標的?謝佳訓指出,很多的研究發現胰臟癌與發炎有相關性,因此,想藉由研究來觀察EPA降低發炎的情形。因為之前也有研究,針對加護病房的患者給予EPA的補充,發現對體力恢復有幫助。另外,國外甚至在大腸癌及乳癌的營養補充中列入指引。吃不下、吃不夠,可輔以營養補充品。由於癌症患者治療期間,常因副作用引起食欲不佳的狀況,正常飲食常讓患者食不知味,患者會利用營養補充品來輔助,減少營養不良的狀況。目前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ESPEN)建議癌症患者營養攝取原則為:低醣、優質脂肪以及高蛋白。蛋白質攝取量的建議,就是每一天每公斤體重需要1公克到1.5公克,例如50公斤的人,則要50公克的蛋白質。謝佳訓也對於癌友及家屬們建議,癌症患者若真的吃不下,或食物的種類太少,確實可以每天喝2-3罐的癌症營養補充品。由於這類產品已經過營養比例的調配,會幫助病人了解吃進去的熱量及營養素的比例。而有營養需求者可以請教營養師,藉由營養的補充維持病情的穩定。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26 癌症.乳癌
看見乳癌之後的天晴/經歷大病一場 我心重開機
發現罹癌才30歲,那時在家照顧一歲多的幼兒,腹中還有四個多月的孩子,沒想到乳房硬塊不是因為餵母乳使乳腺阻塞,而是癌細胞。脖子的淋巴也摸到腫塊,萬不得已,只能選擇把孩子引產,積極接受治療,希望還能繼續照顧一歲多的老大。剛發現時很驚訝,對癌是什麼也不是很清楚,雖聽說年輕得癌可能是基因問題,但反省生活習慣,在吃、睡、運動、心情方面,並沒有很重視,因照顧幼兒疲累,無暇關注自己,甚至沒有警覺身體已不對勁。好在有信仰,痛定思痛,把生命交給上帝,醫療交給醫師,我盡力調整生活、照顧家庭。治療過程中,得到許多人幫助和關懷,教會媽媽排班幫我做便當,讓我有體力面對治療,也能專心陪伴孩子;家人、朋友時不時的關心問候;爸媽、公婆的支援和照顧。在關愛中,我想要好好活下去,希望病好了能回饋社會。經歷了化療、標靶、開刀、放療、吃藥,從發現罹癌至今七年多,大病一場的經歷,讓我的心像是重開機,「生命如此有限,生命中的優先次序是什麼?什麼是重要的人事物?需要有怎樣合宜的界線保護身體與心靈?」經歷過辛苦抗癌,更珍惜習以為常的每一天;走過低谷,更能同理陪伴在病痛中的人。
-
2020-10-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避免發炎轉癌 專家提供抗癌餐盤
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今年再度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邀請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首次移師台中舉辦,吸引逾200名中部民眾報名參與。長期忽視身體的發炎警訊,小心癌症來敲門。醫師指出,發炎與癌化的機轉路徑相通,以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為例,有研究證實腸道黏膜終年處於「爛爛的」狀態,轉為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逾六成。想降低發炎機會,專家認為從飲食改變著手相對容易,找回均衡營養,就有機會遠離癌症。腸道長期發炎 恐刺激細胞癌化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發炎與癌化的機轉具共通路徑,所以長期發炎很可能刺激細胞癌化。以大腸直腸癌為例,致癌主要風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及不良生活型態以外,另有一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若發病8到10年都沒好的治療,也可能癌變。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蔣鋒帆說,前者為大腸與直腸紅腫發炎,後者則是從口腔開始,整個腸胃道至肛門口都潰瀾,均可能躲藏癌症。丹麥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轉化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66%。「發炎性腸道疾病最知名的病人,就是最近剛因病辭職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蔣鋒帆說,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不錯的藥物可好好控制、降低發炎,只要好好治療,有助提升生活品質並且免於癌化的威脅。糞便潛血+大腸鏡 定期檢查不可少想要免於大腸癌的威脅,蔣鋒帆強調要定期檢查,50歲至70歲者應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大腸鏡檢查可每三到五年做一次,雖然大腸鏡做起來不舒服,「但可提供完美診斷,是值得做的檢查。」該如何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以防癌抗癌呢?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以自身的抗癌經驗,分享他專屬的健康五字訣「心、動、吃、睡、靈」,也就是保持愉悅心、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優質睡眠、和安頓靈魂。「堅守五字訣不只是要做,還要做得久。」韓柏檉舉例,對現代人而言,每天均衡補充人體五大營養素並不容易,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所以他建議「加減吃」,也就是精緻食物吃少一點,原形食物吃多一點。謹守健康五字訣 多吃原形食物攝取原形食物的方式,韓柏檉建議可以打「蔬果汁」,把蔬菜、水果、穀類、堅果類統統丟進果汁機攪打。他認為,一杯飲品就能把好東西都吃進肚,所以他每天早餐必喝一杯蔬果汁。「吃好東西,舌頭味覺就會改變,接著就會愈吃愈健康。」若是正在抗癌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營養補充的重要性。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副理林楷雄說,癌症病人有「早飽」現象,不太想吃東西,但營養素不足除了免疫力降低,也會出現癌因性疲憊。因此,應比平時多20%的熱量攝取。補充關鍵營養素 增強免疫力林楷雄表示,臨床證實維生素B12和葉酸能促進紅血球合成,維生素D則能維持免疫系統的均衡並促進癌細胞死亡,高蛋白則能增強免疫力,輔助癌症化放療更順利。如何補充上述營養素?林楷雄說,最好的方式是吃原形食物,萬不得已要使用營養補充品,建議選擇使用天然型態營養素的補充品較佳,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利用。但他提醒,使用前都應與醫師討論,避免與化療藥物衝突。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該會去年成立「癌知識」網站,從預防照顧到治療調養,全方位提供「引經據典」的正確癌知識。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願意關注健康,歡迎上癌知識網站學習如何活得更快樂健康。
-
2020-10-24 癌症.抗癌新知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2020年是心痛的一年,肺炎疫情尚未緩解,新的噩耗打擊著影迷的心。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中,演出成年Pi一角的伊凡.卡漢(Irrfan Khan)在兩年前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日前因結腸感染而入院治療,仍然不治身亡。除了伊凡.卡漢,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女星奧黛麗赫本、男高音帕華洛帝、資深演員馬如龍等,也都是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離世。長期暈眩、腹痛,可能就是「賈伯斯病」欣婷最近因為低血糖導致頭暈、經常出現腹痛、心悸等情形,本來以為只是小感冒,並不以為意,小心!這可能是有「賈伯斯病」之稱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祟。平常我們熟知的癌症,一聽名字就可以直覺知道是長在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只有生長在器官的癌細胞發生轉移,才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地方,但神經內分泌腫瘤卻不一樣,它可以生長於身體各個角落。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我們的身體內部有許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一旦發生病變,導致荷爾蒙分泌過量,就會改變患者的身體機能,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由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腫瘤,只要有荷爾蒙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它影響,以神經系統周圍的腫瘤區分,有許旺細胞瘤(Schwannoma)、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這些都屬於神經系統的腫瘤,全都囊括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圍內,醫學診斷能力進步,這也是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盛行率會升高的原因之一。根據1996年到2016年期間的盛行率統計,平均每十萬人中,就有3.16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若以性別統計,每十萬名男性中有3.61人,女性則是每十萬人中有2.75人,整體上,罹患率男性高於女性,且五十歲以上的人發生比例較高。像「斑馬」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人老嘍!身體一堆小毛病。」阿姨笑笑地說。門診來了一位阿姨,因為反覆咳嗽不見好轉,被耳鼻喉科轉到我的門診,懷疑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年紀一大,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毛病,有些人會像那位阿姨一樣,以為是小感冒,所幸不去看醫生,自己去藥局買個普拿疼就好,這樣一來,可能已經失去及早診斷的機會,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身體傷害,就像可能會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種症狀不特別的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大部分都很常見,因此容易被忽略,或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反而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門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大多是已經反覆就診很多科別,但症狀一直得不到改善。一般而言,在醫師下診斷之前,病人的就醫過程與症狀診治歷程會相當漫長,通常從開始懷疑,到最後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特別是前來就診多屬於四十到五十歲的女性病患,她們的焦慮感可能比症狀還要令人困擾,因此在陳述症狀時,也會包括疾病造成情緒上的影響,例如失眠等。當病人出現一些症狀,也做了相關科別的診斷與治療,在藥物控制之後,症狀仍未痊癒,卻又找不出導致症狀反覆的原因,若病患長期處在這麼一個反覆狀態之下,可能就需要朝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向思考,讓病患再做更精確的檢測。不論是排除也好,確認也好,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就有機會讓疾病得到更明確的診斷與治療。我們聽過一段話:「聽到馬蹄聲,直覺會想到馬,大部分也的確是馬,但不要忘了,牠也有可能是斑馬。」排除問題通常靠醫師臨床上的經驗,但有時候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終的結果,這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這個疾病的曖昧不明,斑馬不是保育類動物,也不罕見,就跟這個疾病一樣,它並不是罕見疾病,只是光聽馬蹄聲(常見症狀),不容易被辨認出來是斑馬(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被混淆,故而在一般醫學上也將神經內分泌腫瘤代稱為「斑馬」。氣喘、潮紅、盜汗,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警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症狀通常比較沒有專一性,例如氣喘、皮膚炎、心悸、咳嗽、胃潰瘍、發熱,這些症狀都很難預測,也難以區分,很多常見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內分泌激素造成的結果。舉例來說,有時候產生神經痛,是因為神經周圍的組織受到壓迫,進而造成疼痛;或是人體分泌腎上腺素造成血壓飆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胰島素升高,讓血糖降低。有些人是因為胃泌素瘤(Gastrinomas)產生胃泌素,造成胃酸過多,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症狀;或是有些內分泌會讓我們腹瀉,通常只要發生腹瀉,第一個反應會先去看腸胃內科,吃了醫師開的藥改善症狀,但過沒多久又出現同樣的症狀;或是有些人氣喘、咳嗽,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根本沒有氣喘,或許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問題。另外,有些女性會有潮紅、盜汗的現象,有點像「停經症候群」,即是內分泌「女性素」原先是正常分泌的狀態,突然間變少了,像是某些腫瘤抑制女性素的分泌,可能就會有類似潮紅的症狀出現。過敏、皮膚炎也是症狀之一,有些病人誤認為自己是先天皮膚不好,以為是季節性、環境塵蟎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將症狀輕描淡寫帶過,而抗組織胺可以減少過敏的臨床症狀,所以醫師都會開立抗組織胺的藥物。但同樣地,內分泌系統也會分泌組織胺,如果異常就可能產生氣喘、心悸。以上都是內分泌異常的緣故,讓身體產生了一些臨床症狀,而非一般的過敏、皮膚炎導致,只是恰巧症狀類似,而錯失了對症診治的機會。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早期發現」,所以民眾應該平時就注意自己的健康,當身體出現臨床症狀時,例如常見的腹瀉,有時候會被歸因於腸躁症;或是氣喘與咳嗽,一般會認為是胸腔科的問題;而臉潮紅則會被懷疑是婦科的問題等。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有可能造成以上種種症狀,如果求診相關科別沒有獲得確切的症狀改善,病人就要有所警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0 癌症.抗癌新知
獨步全球!國輻中心新技術 6分鐘檢驗出10種癌症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今天發表紅外線蠟吸附動力學影像數位技術(iR-WPK),只要6到15分鐘,就可以從病理組織切片及細胞樣品上變異的醣衣辨識癌細胞,可用來檢測結腸癌、乳癌、胃癌、口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皮膚癌、神經內分泌瘤及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等10種癌症。即便是從良性到惡性之間的過渡階段,也就是癌前病變,也可檢測出來。這項技術已獲得我國和日本、美國及歐盟等多國專利。國輻中心表示,iR-WPK技術獨步全球,目前已進入臨床驗證階段,包含高雄醫學大學附屬中和醫院、新竹馬偕紀念醫院、成功大學醫學院、台南奇美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都與國輻中心合作進行癌症篩檢的臨床驗證。不久之後,民眾就能夠享受這項最新的科技。國輻中心解釋,人體細胞表面覆蓋著大量的「醣分子結構」,如同裹著一層醣衣,這層糖衣是細胞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細胞在癌化的過程當中,這層醣衣會產生結構變異,進而造成細胞的功能失調,最終導致人的死亡。因此這層糖衣可作為辨識癌細胞的標記,當糖衣開始出現結構性變化時,就是罹癌的重要警訊。中心指出,目前醫學上常用的癌症篩檢技術,如組織病理分析法、質譜學法與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這些方法的前處理程序複雜,測定時間需數小時到數天,檢測結果也常有偽陽性與偽陰性等問題。且這些方法都是破壞性檢測,一旦分析過程失敗,就必須重新採集細胞組織。國輻中心副研究員李耀昌說,iR-WPK技術有別其他檢測方式,首創以石蠟及蜂蠟作為顯影劑,來標示穿著變異醣衣的癌細胞,再利用同步輻射紅外光,以非破壞性檢測的方式掃瞄癌細胞,6到15分鐘就可以揪出零期的癌症及癌前病變。它的影像技術也解決傳統檢測方法的耗時、人工判讀及破壞檢體等缺點。李耀昌說,iR-WPK技術不只可以篩檢癌症,還可以運用在腎臟病的診斷和預後評估。台灣長久以來有洗腎王國之名,而慢性腎臟病每年花掉健保高達513億元,蟬聯十大國病首位。國輻中心正與醫療單位開發iR-WPK技術在免疫性腎炎的治療和腎臟移植後的預後評估,成果有助慢性腎臟病防治。
-
2020-10-14 癌症.乳癌
二寶媽勇抗乳癌轉移 名醫籲:正確治療乳癌就像慢性病
今年41歲的波麗露露個性開朗,外形俏麗,看不出她過去四年經歷生死關頭。2016年她第二個寶寶剛滿一歲,重返職場才未滿一年,6月摸到右乳有硬塊,她以為是哺餵母乳的塞奶現象,加上工作育兒兩頭忙,拖了兩個月才去檢查,不料竟是乳癌第二期,原本順利安逸的家庭和工作,從此風雲變色。好不容易捱過標靶治療和手術,去年波麗露露因為背痛就醫,醫師發現某指數異常高,疑似轉移或復發,要求全面檢查。露露說,「當場好像五雷轟頂,那天怎麼帶兒子回家都想不起來了。」後來確認癌轉移到肋骨、脊椎、肺部和腦部,腦瘤讓她連走路都不穩,幸好透過藥物度過難關,回歸正常生活,她決心要陪伴兩個寶貝走更長遠的路。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以前乳癌病人能存活多久,連醫師都不敢說,但現在治療很進步,都會請病人要堅強面對,就算轉移復發,只要保持好的體態、按照醫囑接受治療,乳癌很有可能變成和平共存的慢性病。曾令民表示,年輕乳癌患者因乳房組織比較緻密,警覺性比較低,發現期別通常比較晚,初診斷為晚期的比例大約有7%。據北榮統計,七成乳癌患者年齡介於40到65歲,23.7%大於65歲,小於40歲患者雖僅佔6.5%,但有20.3%已經是晚期,以難治的管腔B1型佔35%為最多,29.6%診斷時腫瘤細胞已經高度分化,治療難度較高。曾令民表示,卅多歲乳癌患者高達七成是荷爾蒙陽性,後續還要十年的荷爾蒙治療,治療完40多歲,生育困難,影響伴侶相處和生涯規畫,也會長期擔心復發。第一期確診者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如果第三期確診,長期來看有二至三成機會復發,不過現在的病友比較幸運,不過隨著醫學進步,復發已不再可怕。曾令民表示,現在有很多藥物,例如CDK4/6抑制劑可終止癌細胞分裂周期,無惡化存活期可從12個月延長到27到30個月;PARP抑制劑可以阻斷癌細胞進行DNA修復,達到抑癌效果,最近健保也納入給付;免疫療法也對大約四成三陰性乳癌患者有不錯的效果。曾令民呼籲,癌友千萬別太快放棄希望,積極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討論各項療法與藥物搭配的可能,才能有最高的機會達成適合自己的治療成果。曾令民曾經治療一位年約32歲、懷孕31周的乳癌病人,確診就是第四期乳癌合併肝、骨轉移。病人在第32周剖腹產,然後接受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罹病至今逾七年,目前仍持續服用標靶藥物、定期追蹤,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繼續陪伴孩子度過每個人生重要階段。39歲就確診、復發後已12年的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說,年輕乳癌患者多是新婚或年輕媽媽,也是事業正起步的家庭經濟支柱,有先生、孩子、工作多頭燒,需要面對的因素比年長患者還複雜,確診隨之而來的就是擔心家庭破碎、經濟壓力、失去青春體態等多重壓力。年輕乳癌社團「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說,年輕乳癌患者通常剛出社會或剛結婚,面臨很多艱難抉擇:乳房要不要重建?要不要交男友?要不要生小孩?心事重重卻感覺沒有人了解自己,因為身邊朋友都在衝刺事業,進入一個又一個人生新階段。潘怡伶成立社團,希望讓病友感覺不孤單,看到全台灣到處都一起對抗乳癌的年輕人,一起面對治療後數十年內復發轉移的壓力。2001年確診乳癌二期、同樣屬於「年輕型乳癌」的名導演王小棣,也經歷過這些心情。抗癌成功的王小棣與乳癌病友協會合作拍攝「小豬撲滿計畫」,改編自年輕癌友真實心聲,呈現出癌友面對失而復得的人生,慢慢體悟人生資產中最珍貴的事物其實很平凡,就是「健康、有愛的每一天」。
-
2020-10-14 癌症.乳癌
年輕女性別輕忽 未滿40歲乳癌患者年增逾千人
全台每年新增1.3萬名乳癌患者,其中10%是不到40歲的年輕女性。醫師表示,年輕乳癌普遍腫瘤較大、惡性度高且易轉移,但年輕女性因乳房密實、缺乏警覺,確診時期別往往較晚。乳癌長年盤踞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首位,根據近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確診的乳癌患者攀升20%,每年有多達1.3萬人罹患乳癌,其中年齡低於40歲的年輕女性就占約10%。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今天表示,年輕女性因乳房組織較密實,且大多缺乏警覺,確診時期別較晚,臨床研究也顯示,年輕乳癌普遍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治療效果也不如40歲以上族群。根據北榮統計,年輕乳癌患者確診時約30%為第一期、30%第二期、12%第三期;相較40至65歲族群約37%第一期、25.3%第二期、僅9.3%第三期。曾令民指出,隨醫學進步,近年乳癌治療藥物愈來愈多元,第一期乳癌患者5年存活率已高達90%以上,不過若是第三期的癌友,則有20至30%患者可能復發。然而,這些年輕乳癌患者有些才剛出社會、有些剛結婚生子,罹癌後必須面臨來自家庭、工作、外觀、人際關係、心理狀態等衝擊。41歲的波麗露露4年前剛生完第二胎,重返職場不到1年,就在右側乳房摸到一個大腫塊,當時正在哺乳的她,一度以為是塞奶不以為意,加上在工作、家庭間兩頭燒,拖了2個多月才就醫,確診乳癌第二期,歷經多次標靶藥物治療,準備進行局部切除手術時,曾有乳癌病史的媽媽竟同時發現乳癌復發,母女二人被安排在同一天開刀、入住同一間病房。歷經1年半療程,正當波麗露露以為人生將從乳癌「畢業」之際,去年11月回診卻意外發現癌細胞出現骨頭、肺臟、腦部轉移,令她深受打擊,重回抗癌道路。年輕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說,很多年輕乳癌患者確診時才剛出社會不久,正當身旁朋友都在衝事業時,這群病友就得面臨到底該不該交男友、是否切除乳房與重建,以及未來還能不能生孩子等重大人生選擇題,治療過後,原以為找回平靜生活,卻又要面臨復發恐懼,箇中辛酸和失落憂鬱絕非外人能想像,也需要家人、朋友、團體更多支持與陪伴。因應10月乳癌關懷月,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年輕乳癌社團今天發布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闡述年輕乳癌患者面對罹癌以及轉移、復發後的真實感受與衝擊。參與此部微電影的導演王小棣說,2001年她確診乳癌、同樣屬於年輕型乳癌,當時彷彿被世界孤立,陷入罹癌低潮,所幸在家人鼓勵與陪伴下,才積極接受治療並改善生活習慣,終於從乳癌畢業、找回健康,她也向癌友喊話,呼籲勇敢面對乳癌。
-
2020-10-13 新聞.健康知識+
按壓腋下會痛?恐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專家教你「10秒這樣按」幫身體排毒
現代人長時間埋首案前,長期姿勢不良讓身體、肩頸都好~緊、好痛,不僅使血液循環惡化,還會影響淋巴循環!淋巴是什麼?淋巴系統是由淋巴、淋巴管與淋巴結所組成的循環系統。淋巴為富含白血球的透明液體,白血球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角,透過淋巴循環可清除體內老廢物質、維持身體免疫力以抵抗病原體。在肌肉的協助之下,淋巴系統可以將液體輸送通過身體。按按腋下,會痛就可能是疾病高風險群因腫瘤、發炎、感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都會導致局部淋巴循環不順、使淋巴液不正常堆積,引起發炎反應。按按腋下,會痛?那可能就表示腋下的淋巴已經阻塞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肩頸痠痛、頭痛、肌膚狀況變差、以及心肌梗塞(特別是腋下有硬塊)等等狀況。日本經絡整體師朝井麗華在其著作寫道,99%的人都有「腋下淋巴阻塞」的問題,而腋下有著淋巴結,是肩頸淋巴液聚集的地點。若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使腋下周遭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變差。而「腋下淋巴阻塞」使腋下,及其周邊的肩頸、手臂、背,甚至內臟部位的血液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肌肉僵硬;血液不流通,易成手腳冰冷、內臟虛寒的體質;血液循環差,讓氣色變差、皮膚暗沉等等,肌膚也大受影響;而體內多餘的水分、老廢物質無法排出、造成身體浮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阻塞,造成免疫力低下、百病叢生。朝井麗華表示,若「腋下淋巴阻塞」,可以試試以下3招,不僅可以促進排毒,還能豐胸!(1)將右手的拇指放在左邊腋下中間,其他4根手指放在腋下後(2)像是抓住腋下般,輕輕揉捏至少10秒(3)4根手指再慢慢往下移動,並一個位置至少揉捏10秒還可以改善落枕落枕時,想要試著轉轉頭、動動身體來舒緩,但有可能越動越嚴重!朝井麗華認為,落枕並不是睡姿差、或是枕頭不適合,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腋下、肩頸肌肉過於僵硬,進而拉傷脖子。因此可以試試以下3招,減緩落枕不適的狀況:(1)揉: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頭併攏,揉捏落枕那側的腋下(2)順:按壓穴道「手三里」後馬上用手臂畫大圓(3)動:將落枕那邊的手臂打直、拳頭往天空舉起;接著將手肘往後拉伸10秒、且重複3回合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冰過的飯都好乾?因為你放錯地方!五星稻米大師教白飯保存法,及如何煮出彈牙白飯
日本的米飯總是給大家留下「晶瑩剔透、Q彈」的印象。而現在無法出國,就更想念日本的米飯了~ 而日本人不僅將煮飯煮到極致,對於白飯冷藏也有一套。最近,日本農會組織「JA全農」在推特上發表貼文「煮好的飯禁止冰冷藏禁令」引起廣大日本網友討論。一直都覺得冷藏過後再加熱的白飯好乾、好難吃,原來是自己的保存方法不對!白米中約有8成是澱粉 澱粉一旦老化就會變硬日本農會組織接受採訪時表示,米飯中的澱粉在5℃左右的低溫下會漸漸老化、變硬,且不只白米、玄米也是相同道理。所以將煮好的米飯放進冷凍庫保存,就保有原本米飯的美味。聽聽看專家怎麼說: 白米中約有8成是澱粉,煮飯時,白米以水加熱便會膨脹、進而有彈牙口感。 但是吃不完的米飯放入冷藏後,總是覺得很難吃、很乾,其實是因為冷藏的溫度約在2~5度左右,這溫度正好是澱粉容易退化、老化的溫度。因為冷藏會去除白飯中的水分,造成米飯的口感變成未煮前、硬梆梆的狀態...而「冷凍保存」可以將白飯的美味鎖住,並長時間維持!冷藏會讓水分流失,讓米飯口感變成未煮前、硬梆梆的狀態(圖片來源:節目截圖)米飯冰冷凍3大訣竅1.煮好就冰冷凍2.米飯平鋪保鮮膜、中間留點空洞後包起3.最後用鋁箔紙將2包住 但也要注意,日本五星稻米大師講解提醒,剛煮好不久、稍微去除熱氣後的米飯,這時放入冷凍庫最好。 而不是就把米飯裝進保鮮盒,丟入冷凍庫而已!專家的作法是:先將米飯在保鮮膜上將鋪平、包起來後,再用鋁箔紙整包包住,「不要包得像球狀,否則加熱時中間的溫度會不平均。」用鋁箔紙包住可以提高3成冷凍速度,而且米飯品質也更不易下降。 想吃時,將米飯從冷凍庫拿出來後,將鋁箔紙、保鮮膜取下,用微波爐的加熱模式以500W,加熱3分鐘即可。 但已經冰在冷藏的乾巴巴米飯也不要氣餒,可以試著加進牛奶、起司、培根、高湯塊做成義大利燉飯!米飯怎麼煮最好吃 五星稻米大師教你這樣做日本五星稻米大師、日本料理研究家澁谷梨絵建議,煮飯注意以下5點,就可以煮出香甜的米飯: 1.用量杯量米量杯裝入滿滿的米後,用手掌輕握住量杯,用杯底稍微輕敲桌面,讓米塞滿量杯的縫隙。之後再用筷子等物品,輕輕刮除超過杯子、多餘的米。 2.洗米不須洗得太乾淨洗米的技巧在於,讓水流通過每一粒米即可。且不需要洗得太乾淨,洗米水呈現微濁的水狀即可。之後,在常溫下使其放置在濾網上3~5分鐘,將多餘的水濾除。 3.米跟煮飯的水1:1確實計米與水的量為1:1。且煮飯水建議使用軟水(編按:一公升水當中的鈣與鎂等金屬離子的含量在120毫克以下者為「軟水」,超過者稱「硬水」)。 4.米泡水先放入冰箱冷藏2小時新米(編按:當年種植採收的稻米)表皮較硬,建議泡水2小時左右,而舊米(編按:前一年儲存的稻米)泡約30分鐘。 5.煮好飯後,15分鐘後再開蓋,讓水份充分被米吸收 資料來源:JA全農が「炊いたごはん冷蔵禁止令」を発出! 保存は“冷凍”がいい理由とおいしい解凍方法を聞いた全農広報部【公式】日本の食を味わう 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09 癌症.肝癌
癌症二號殺手「肝癌」 這3種人易罹患,醫師教你如何發現及治療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肝癌的發生率排行第四名,而死亡率高達第二名。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當肝機能不好時,代謝毒素的能力變差,人就會變得比較疲累。然而肝臟又是個沈默的器官,我們該如何拉開與肝癌的距離呢?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 指出三點容易罹患肝癌的原因1.病毒性肝炎亞洲人罹患肝癌最大的原因還是B、C 型肝炎。儘管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藥物可以治療,但是要特別提醒病毒的治療是指他的指數變得非常非常低,或是測不到病毒的指數,代表一旦太過勞累,過度使用肝臟,B 肝和 C 肝就有跟高的機率會再度復發。如前陣子陳醫師的一位患者,他曾是 B、C 肝患者,治療好已超過十年,且每固定半年都會做身體檢查,他在半年前檢查都無異狀,卻在半年後檢查出有八公分的肝臟腫瘤。據醫學文獻指出,發現有少數案例是 B 肝一開始發炎後就能快速形成肝癌。雖然現今科技進步,B 肝患者越來越少,但仍然有 B 肝帶原者,因此建議未施打 B 肝疫苗者每半年要追蹤自己肝臟的健康狀況。2.化學物質像是食用保存過久的玉米、馬鈴薯,就容易攝取到黃麴毒素,而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3.代謝問題一般肝癌都是肝臟發炎,變成肝臟纖維化,再產生結節,最後成了肝癌。而長期飲酒會損害肝臟,讓肝細胞一直產生發炎反應,接著進入纖維化、結節,乃至肝癌。除了飲酒外,代謝性疾病也會引起肝癌的發生,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油脂、糖分,容易造成脂肪肝,然後再成為脂肪性肝炎,最後如同上述所提過程,引發成肝癌。因此當我們體檢報告顯示脂肪肝過高,千萬別以為只是吃太好而忽視它,請務必調整飲食內容,也建議過度肥胖者需要適度的減重。肝臟是沈默的器官,該如何發現肝癌?大部分肝癌發生難以察覺,但也有幾種情況是癌細胞長在肝的很表面,會接觸到腹膜或肋膜,曾經就有病患感到胸痛像心臟病一樣,或是頂到腹膜如同膽結石,因此有不明原因的胸痛與腹痛,也建議去檢查是否與肝臟有關。該如何治療肝癌?最好的,但肝癌治療後數據統計,一年後再復發率高達 30%雖然最根治的方式是手術,但現在小於二至三公分的肝癌,是可經由超音波插針至肚子裡面進行燒灼治療,且追蹤的成效也是不錯。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現在也有標靶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等,依照病人的身體狀況,醫師會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肝臟是相當重要的器官,它掌管人體解毒、消化的作用,一旦肝機能出問題時,飲食、活動力都會受限,對造成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得生活品質大幅下降。最後再次呼籲,盡量戒掉菸、酒這些致癌物。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0-08 癌症.血癌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70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占了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率有六成。劉家豪指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愈來愈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5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在等配對,但近10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3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劉家豪說,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元,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11萬到22萬元,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8 癌症.癌友加油站
手術、化療、放療都沒辦法了,我還有活路嗎?
2013 年07 月,歷經白血球偏低的隔離事件三個月後,我們做例行檢查—核磁共振MRI 檢查發現了腫瘤的陰影;而正子造影也確認了腫瘤的存在。其實我一直對於「腫瘤到底是復發?還是腫瘤根本從未消失過?」存疑,但不論是哪個理由,腫瘤沒有消失是既定事實,到底是哪個原因對我們來說也沒那麼重要了。聽到檢查結果之後,我整個人就像是浸在零下的冰川內,心情一整個瀰漫著一片冰冷絕望。但我卻要立刻收起悲傷,繼續打起精神問醫師接下來的治療計畫。在卡斯柏的部落格內也詳細記錄他的心情:不到一週,正子結果出來了。我看電腦中的報告有個字是 ”RECURRENCE” ,看到這個字,我不禁深深嘆口氣,因為我知道它復發了,怎麼不到三個月,就復發了呢? Karen 認為不是復發,是第一輪治療沒有殺乾淨。我知道她是想安慰我,但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再一次的晴天霹靂啊!滿腦想著:「要再來一輪治療嗎?還是?為何它陰魂不散呢?我到底該怎麼辦呢?我都已經回去上班將近三個月,難道不能讓我回復到以前正常的生活嗎?又要家裡、醫院跑來跑去嗎?天阿!它竟然又跑回來了!」霹靂還沒結束,醫師看完 MRI 跟正子片子後,不自覺地皺起眉頭,她認為暫時不應該再進行放療跟化療,原因是癌腫瘤太靠近動脈,若進行放射線治療有可能會造成動脈纖維化而破裂,而且這個狀況會像不定時炸彈一樣,在日後的生活中發生,最嚴重結果會因此往生或中風無法自理生活;而化療,醫師認為第一輪已經注射很多化療藥物,如果再注射,一來無法確定療效,二來也擔心會產生抗藥性。我的鼻科主治、放射線跟血液腫瘤醫師,都抱持同樣的看法。我事後回想,他們是仁心,擔心我治療後產生這樣的狀況,若中風,我下半輩子要如何生活呢?我心裡想:「我走到絕路了嗎?我沒得治了嗎?這比要去做治療更糟糕吧!」醫師們立刻幫我安排了硼中子的人體實驗前測,希望我能夠通過前測繼續進行治療。●我完全理解卡斯柏想放手一搏的心情,畢竟他不知道他曾經在生死關頭走過一遭!而目前傳統的放療和化療也無法進行,醫師所建議的所有治療方式他都願意一試。但我內心深處知道,當初放射線科醫師說過,他做完35 次放療後再無法承受任何的放射線治療了,而硼中子雖然不是傳統放療,但也是放療的一種方式,因此我打從心裡反對這個治療方式。我,還有活路嗎?但在當下沒有其他任何選擇時,雖然我仍如實地跟他說出我的想法,可是他一句:「如果不做硼中子治療,我還有別的活路嗎?」問得我啞口無言。於是,我只能默默陪他繼續在各大診間求診;再跑遍臺北每一間醫院、詢問過每一位癌症權威醫師。就這樣又一輪地 run 過之後,每個醫師給我們的建議及會採取的作法不一,但無非就是標靶化療加微量放療;甚至還有醫師提出百萬元的幹細胞治療等等。前面因為我們已經做完所有第一線治療,所以接下來的療程都將是完全自費。在生命面前也許金錢不是重點,我也願意為他借款治療,但根本的思維是:我們連最重劑量的放療和化療都起不了作用,其他任何的放療和化療能對腫瘤產生什麼效果呢?我們無法預知;而且,在這個時期,卡斯柏的身體已如風中殘燭,加上之前七次化療讓他被隔離一週的危機,也讓我確信目前的狀態不能再施打任何化療,放療就更不用考慮了;放射線科醫師也已經說得很直接,再做放療就是自殺行為。感謝上天聽到我的祈禱,卡斯柏沒能通過硼中子前測,而我也終於說服他現行的治療計畫都不可行了。只是當他一再無力地問我:「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我只能無言以對。我看著他,內心卻不斷地捫心自問:「接下來,我到底該怎麼辦?還能怎麼辦?」因緣際會,貴人相助黑暗中的一線曙光由於卡斯柏的癌細胞位置很靠近頸部的某一條大動脈,而且在上咽喉的中間,所以手術治療已確定不可行;至於放射線治療,醫師則是擔心已經做到最高劑量的放療,若再接著打放射線的話,恐會造成動脈大出血而導致中風的危險;但若只是單做化療,效果不佳,擔心只會傷身而無法針對鼻咽處的癌細胞產生很大的作用……,聽到這一連串的專業分析,我們很感謝榮總的醫師們盡全力保護我們的想法,他們並沒有放棄或是隨意決定治療方式,只是感覺碰到的瓶頸不小。因此我們也遍求各大醫院的名醫們,想尋求其他解決之道。經過一個月的探訪,不論是臺大醫院、新光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所有臺灣的醫師還是建議我們放療加化療一起進行,只是打法和用藥不同而已!但如上述的結論,這些治療方式都無法說服我們。●幸好,老天爺沒有放棄我們!上天終於在黑暗中給了我們一線曙光;我們的努力與期盼有了契機。在歷經快半年的生死煎熬,有一次在榮總看中醫時,中醫師聽到我們的困境後,便跟我們說,之前聽過日本有所謂的「免疫療法」,但他也不清楚是甚麼療法,也不確定對癌症的治療效果,但至少是一個新的機會,建議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和卡斯柏的一生產生了無比巨大的變化。就在這個因緣際會下,我們發現:癌症除了手術治療、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外,還有第四種療法—免疫治療!但臺灣卻因為法規問題而無法進行癌症免疫治療;臺灣也沒有正規醫師是癌症免疫治療專科。在之前臺灣曾發生過許多的醫療詐騙,就是因為國外的免疫治療成為最新被接受的第四種治療癌症方式,詐騙集團便利用病人及家屬渴望治療的急切心情,而讓免疫治療成為不肖之徒欺騙病人與家屬的利器。雖然當時我們都不懂免疫療法,但我們仍盡全力去蒐集許多相關資訊,也和我們榮總的醫師討論哪一種免疫療法、哪一個國家的免疫治療計畫,甚至臺灣醫院是否可行等等細節問題;而醫師也幫我們想辦法與國外洽詢,只是得到的回應都不是很正面。就當我們快要放棄希望時,居然出現了奇蹟似的回應!關於本書從平凡的人妻到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為愛勇敢:不放棄,才有轉機!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奮鬥的人》講述了一對平凡夫妻抗癌及陪伴醫療的不凡人生歷練,以及生病的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的過程,字字句句,深刻動人!不只完整紀錄了辛苦的醫療之路,更詳實的將臺灣癌症治療推向新境界其背後一段無畏無懼的故事公諸於世。>>購書連結
-
2020-10-08 癌症.血癌
台大癌醫跨國骨髓移植首例 七旬港翁哽咽感謝台灣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七十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整體費用僅新加坡國際醫療的三分之一,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都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曾先生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佔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達六成。劉家豪表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越來越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五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常在等配對,但近十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三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成效媲美國際。劉家豪表示,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十一萬到二十二萬,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劉家豪表示,台大癌醫有郭台病捐贈之台成血液腫瘤實驗室,精確診斷和治療所需的最新設備,都已經不惜成本補齊了。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也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林東燦:精準醫療時代的兒童癌症診斷治療
兒童癌症每年新增案例約五百至六百件,兒癌的癌種類別與成人癌症相當不同,多是少見癌,發生原因大多與基因缺陷或遺傳學上的錯誤有關,導致每一位患者的狀況不盡相同,運用基因檢測協助治療兒童癌症,雖然價格昂貴,且檢測診斷的方法仍需要進一步開發,卻是孩子的重要生機,盼健保署優先協助小兒基因篩檢,並納入標靶藥物給付。兒癌可粗分為二種類,液體性惡性疾病,以白血病最多,另一種為固態腫瘤,以惡性腦瘤、神經母細胞瘤位居一、二名。兒童癌症的發生,大多是與基因遺傳或是發生學錯誤所致,與成人癌症常常是暴露在污染環境所致有截然不同的差別,兒癌還有個特色就是常常是特異結構的變異,如基因融合或是染色體重新排列有關,且與組織亞型的高特異性有關。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血庫及血液檢驗科主任林東燦表示,兒童癌症的基因定序是最早開始發展的,從輸血醫學的ABO血型開始起步,血液基金會找出紅血球異體抗體(Anti-Mia),進行全台篩檢,避免造成溶血性輸血反應或是新生兒溶血症等。林東燦表示,以最常見的白血病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為例,以前都是透過簡單的年齡、白血球數量判定惡性程度,但從二O一八年起,次世代基因定序協助檢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檢測體內的微量殘存疾病(MRD),可以檢測一萬到十萬顆細胞內殘存的癌細胞量。依照不同的MRD數值,可以瞭解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反應,也能依照此數值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幫助醫師評估患者復發的機率,以及制定後續治療計畫,也因為基因檢測的進步,得知亞洲人體內有一種「NUDT15基因」會影響使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藥物的耐受性,因此,可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患者體內是否有其基因而調整藥物劑量,進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同樣是兒癌中棘手的難題「神經母細胞瘤」,屬於相當惡性腫瘤,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得知神經母細胞瘤嚴重程度與MYCN腫瘤基因的多寡,以及染色體的套數有關,治療診斷上早以運用基因檢測,將患者分為不同的風險,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林東燦表示,每一位兒癌的患者癌變基因呈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位患者的治療方針都得客製化,得依照不同的基因去調配藥物種類、藥物劑量,達到所謂的精準治療。目前對於兒癌的基因檢測方式,得仰賴實驗室研發各種方式找出來,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已經發展到次世代基因定序,基因全部掃一遍,就可能可以得知基因缺陷或是遺傳性疾病,未來也許孩子不必再為癌症苦惱。.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癌症.癌友加油站
從不生病的他感冒了,拖很久都不好還開始痛!一檢查竟確診鼻咽癌…
壓力大崩盤有了孩子之後,卡斯柏背著我抽菸、不正常作息、給自己很高的期許與壓力,然後,越來越不喜歡笑、吃東西不注意、喜歡吃一種東西就拚命吃不節制、不注重保健……。這些都是當我聽到他罹癌後一直在找的可能答案;為什麼是他?到底為什麼會得癌症?一直到我後來認識更多的癌症患者後才發現:以上種種都可能是觸發的誘因,但不是絕對因素。其實每個人的基因或身體裡都有癌細胞存在,只是看何時或是如何被觸發而已。當時身體看似如此健康的他被診斷出癌症,而且是鼻咽癌第四期,對我來說宛如似晴天霹靂般的打擊,更何況是當事人的他!一開始卡斯柏的不舒服,我們都以為只是單純的感冒,應該是被孩子傳染了。一直以來,我和小孩從來沒停止過吃藥,吃藥已經當吃補的母子倆,竟發現了從來不生病的他居然也感冒了,我還一派輕鬆地提醒他:「趕緊去看醫師,免得我們三個人一直交叉傳染!」於是他乖乖地去看了醫師,但三個月的時間,他看遍各診所的耳鼻喉科,感冒卻一直都未見好轉。大部分的醫師都說只是鼻涕倒流,只要吃藥、休息就好了,唯有其中一位老醫師提醒他說,如果感冒真的太久都不好,最好去大醫院檢查一下。而到了知名健檢診所檢查後,也只發現鼻內有「瘜肉」,可能病況是因此而起……,於是他更不以為意了。沒想到,他後來覺得左側脖子淋巴處開始疼痛,自己也擔心了起來,心想:「怎麼一個感冒拖那麼久都不會好,而且開始會痛?!」噩夢的開始卡斯柏終於決定去大醫院徹底檢查。九月的某一天,他去了公司附近的馬偕醫院做檢查,耳鼻喉科的呂醫師是個經驗豐富的好醫師。初步檢查之後,呂醫師當下立刻跟他說:「我懷疑是鼻咽癌,我想做進一步的病理切片檢查,你下禮拜再來回診看報告。」聽完醫師的話,卡斯柏頓時覺得晴天霹靂,腦袋一片空白,整個人呆坐在診療室的檢查椅上,臉色慘白、全身發軟……,彷彿是過了一世紀那麼久,才在醫師和護理師關心的言語下回神,慢慢起身。但當下他沒辦法立刻和我說這個噩耗,只簡單發個簡訊告訴我:「我下午請假回家休息,我很累……。」不了解狀況的我只回覆他說:「累了就趕緊多休息吧!」我什麼都沒有多想,更沒有想到要打電話關心他一下。回家之後,他也不發一語,隔天還自己打起精神去上班。但,因為擔心,也導致他更沉默了……。一直到禮拜六,他終於憋不住跟我坦白說,下禮拜要去看檢查報告,因為醫師懷疑他罹患鼻咽癌。我乍聽的當下,完全不相信也不擔心,只是懷疑著說:「哪裡有可能?拜託!你身體好到幾乎不生病;而且你家族也沒有癌症病史,那個醫師是不是在嚇你呀!你被騙了啦!」在我極度白痴的樂觀態度下,他也被我逗得開朗了起來,又開始正常的吃喝、放心睡覺,而且也開始跟我一起叨唸著說,「醫師會不會太誇張了……」(事後證明我的白痴樂觀,在這痛苦又艱難的治療過程中,還是起了作用,竟然給他一個莫名的相信力量,這也是我當初開始寫部落格分享抗癌歷程的原因。因為抗癌真的需要樂觀堅持、相信自己,唯有如此,醫師、自己和家人才能發揮極大的力量度過這一切!請大家一定要「永不放棄」!這不是口號,這是我們的親身經歷)。罹癌確診回診看報告那天,他因為緊張擔心要求我陪他一起去醫院,我為了讓他安心,豪邁地說:「當然!一定要去笑一下那個醫師啦!」當天中午我們還先去吃了他最喜歡的刀削麵,緩和情緒後才出發去看報告。或許是因為有了食物的力量(這時候還沒有相信的力量……),他也開始談笑風生,感覺沒那麼緊張了。途中,我接到了在馬偕工作的姊妹淘偷偷打電話跟我說:「我幫妳問過了,卡斯柏真的罹癌了,只是要做更詳細的檢查才能知道是第幾期!他在妳身邊嗎?先不要跟他說好了,免得他不去聽醫師的說明。」聽姊妹淘在電話那端地說著,我當下強裝著冷靜,只是淡淡地回應說:「好呀!感謝妳的關心,我會幫妳轉達的!」掛上電話,我跟老公說:「我有事先請姊妹打聽了,但醫師報告好像沒辦法先看到,我們還是去聽醫師說明吧!」為了不讓他起疑心,我還故意跟著車上的音樂哼著歌,但其實心早已經涼了大半截,並在腦海裡不斷地問自己:「怎麼會這樣?!怎麼會發生在他身上?!怎麼可能?!」●一路上的演出,我想我可以拿金馬獎了。一直到醫院的檢查室之前,他都不知道其實我早就知道報告結果了;因為我怕他崩潰,更怕我崩潰後讓他更難過。到了醫院,他坐上檢查椅準備聽報告結果,我握著他的手……醫師一邊看報告一邊說:「王先生,報告結果是惡性腫瘤。我們可以安排你今天住院檢查,待確定第幾期後,可以立刻開始治療……」我感覺到他的手一緊,臉色大變,但語氣跟我一樣故作鎮定。他問醫師:「可能是第幾期?治癒率有多少?」「這一切都要等檢查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我先幫你辦住院吧,你先趕快去辦手續,先不要太擔心,鼻咽癌治癒率很高喔!」呂醫師很專業也很親切的回答著。終於,我忍耐許久的情緒,就在走出診療室的那一刻爆發了!我跟卡斯柏說我要去一下廁所,結果就在廁所內開始崩潰狂哭,腦袋一片空白,只能不停地一直哭一直哭,眼淚不停地流、止不住地流……,但很快地,我恢復了些許理智(我就是那種即使遇到再混亂的狀況,但還是能想到下一步處理動作的性格),我馬上打電話給公公,請他先幫我去接小孩。我還記得,當時已經哭到停不下來的我,是用非常哽咽的聲音跟公公說老公生病的消息,我想他一定被我嚇壞了,因為那時候實在是哭得無法控制,淚水自動不斷湧出,完全沒辦法停下來!為什麼是我?!正當我在廁所大崩潰之際,卡斯柏卻是異常的鎮定,因為他在我從廁所發洩回來之前,一個人已經開始辦理病理切片報告,並先打電話至其他醫院掛號希望複診確認,更已經辦好重大傷病卡的申請手續等等。事情過後,每每回想起來,都覺得他表面雖然看似鎮定冷靜的面對罹癌的打擊,但我相信,若那時他能大哭一場發洩出來,說不定就不會有日後的昏倒事件發生。不過這一切都很難定論,只能說每個人聽到「癌症」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時,恐怕第一時間都無法接受,只能崩潰大哭或是想逃避!(後來在病房聽到許多病友分享,發現每個人的歷程都不太一樣,但大都有「為何是我?!」的衝擊與痛苦過程;從不相信到生氣難過,從極度沮喪到積極治療,整個過程的心情起伏,比搭雲霄飛車對心臟的考驗更大!)關於本書從平凡的人妻到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為愛勇敢:不放棄,才有轉機!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奮鬥的人》講述了一對平凡夫妻抗癌及陪伴醫療的不凡人生歷練,以及生病的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的過程,字字句句,深刻動人!不只完整紀錄了辛苦的醫療之路,更詳實的將臺灣癌症治療推向新境界其背後一段無畏無懼的故事公諸於世。>>購書連結
-
2020-10-05 癌症.乳癌
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乳房 助罹癌女性恢復自信心
一名42歲陳小姐乳房雙側確診原位腺癌,且腫瘤位置靠近乳頭,經與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乳房特別門診醫師雷秋文溝通,採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內視鏡微創手術,結合整型外科乳房重建,外觀看不出傷口,陳女也恢復自信心。陳女洗澡時摸到乳房右邊有硬塊,超音波檢查確診原位腺癌,同時發現左側也有乳小葉原位癌,因雙側腫瘤位置都離乳頭很靠近,醫師建議局部切除或全切除乳房,她猶豫不決,轉而到苗醫乳房特別門診,雷秋文與她討論溝通後,決定同時進行雙側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雷秋文指出,乳房是重要性特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檢查確定陳女乳頭沒有被癌細胞入侵後,進行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手術,傷口藏在腋下或側胸,讓乳房外觀看不出來,再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結合整型外科做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高居第1,死亡率乳癌排第4位,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推展的乳房攝影篩檢,無家族病史的婦女,年滿45歲到69歲每2年免費檢查1次;二等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女性,可提早到40歲就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10-02 名人.黃軒
喝咖啡可提高大腸癌生存率?醫:每天喝4杯效果更好
近日很有趣,我閱讀9月17日,一篇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 叫“JAMA Oncology” ,其主題是:喝咖啡和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癌的存活關係這項分析的數據來自著名的CALGB/SWOG 80405試驗, 試驗中“晚期大腸癌”患者喝的咖啡,不管有沒有咖啡因,莫咖啡飲用量都與患者的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疾病無進展存活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 PFS)是有相關性。早期的研究 ( 2018年 )我好奇的看下去,原來早在約2018年,就有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Gastroenterology ”研究顯示 : 對於那些沒有進展到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階段的腸癌患者,每天至少4杯咖啡就與患者死亡風險顯著下降有關。這個研究是依據1599名,是大腸直腸癌 第一~第三期 ( Stage I, II , III ) ,“早期癌患”者,做喝咖啡的習慣調查。1.每天4杯咖啡,可以降低52%的癌症死亡率、也降低了30%全疾病死亡率。2.有咖啡因或沒有咖啡因的咖啡,毎天至少2杯咖啡以上,也可以降低死亡率。3.得癌前,少喝咖啡(每天少於2杯),和得癌前,多喝咖啡(每天2杯以上),那些平常就已經習慣每天2杯以上,比少喝咖啡的人,有更好的存活率。太好了,我可以天天喝咖啡了...這次研究 ( 2020年 )本次分析總共列入了1171名“晚期有轉移的大腸癌”患者,超過四分之三的患者有每天喝咖啡的習慣。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 OS)從研究的存活率(OS)數據來看,每天多喝一杯咖啡,平均與患者死亡風險相對下降【10%】有關。有63名患者每天至少喝4杯咖啡,這些患者的中位OS達到了39個月,明顯比試驗總人群的29-30個月更好,死亡風險相對下降了【36%】(HR 0.64)。疾病無進展存活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 PFS)相對而言試驗中患者的PFS,與咖啡飲用量的關係要稍弱一些,但每天至少喝四杯咖啡,仍然與患者疾病無進展或死亡風險相對下降22%(HR 0.78)有關,換算一下的話,一杯咖啡對應的PFS風險相對下降大概是5%。這些OS 、PFS 都達到統計學顯著差異有無“咖啡因”的影響喝的咖啡是否含有咖啡因,似乎並不會影響效果。 每天至少飲用2杯無咖啡因咖啡的患者,與至少飲用4杯含咖啡因咖啡的患者,風險下降幅度基本相同(OS HR=0.64/0.66)。為什麼咖啡可以下降死亡率?科學家們盯上咖啡和大腸癌的關係,可能咖啡因有著「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等多重功效,也正是這些功效讓咖啡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很多理論如下:1.多酚咖啡酸 ( Polyphenol caffeic acid )硏究人員使用多酚咖啡酸做試驗,發現可以抑制大腸癌轉移的機制。2.咖啡豆醇( Kahweol )這是在阿拉伯咖啡豆發現的抗氧化物質。這種物質可以破壞訊息傳導和轉錄的激化蛋白的3( STAT 3 ),使得癌症的新血管生成無法進行。3.類黑素 (Melanoidin )咖啡中的類黑素,可以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 ( Matrix metalli proteina se ),使癌細胞無法生長。4.高胰島素狀態低胰島素狀態的糖尿病患者,會提高大腸癌的死亡率。因此專家認為身體內的高胰島素狀態,可以使癌細胞擴散變慢。喝咖啡,使體內會分泌多胰島素狀態,這些高胰島素狀態也使人體的發炎反應降低,也使癌化機會降低。5.雙萜化合物咖啡醇(Cafestol)及咖啡豆醇(Kahweol)為一種雙萜化合物,常見於未經過濾的咖啡中 天然的興奮劑咖啡因(caffeine)這兩種物質可能有穀胱甘肽 ( Glutatheones ) 、抗氧化效果,但也有增加膽固醇的副作用。咖啡濾網可過濾大部份的cafestol和kahweol,使其不至於存留在飲用的咖啡中。仍不能把咖啡當藥喝本次研究作者,哈佛大學癌症研究院助理教授Kimmie Ng表示,雖然分析只能證實喝咖啡與晚期腸癌患者死亡風險下降的相關性,如果推薦患者,把咖啡當藥喝,還有點太早了,但仍可以認為喝咖啡,至少在本次研究是「有益無害」的。看完此文,喝咖啡去嗎?走,我們一起去※資料來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770262 Association of Coffee Intake With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September 17, 2020※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9-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不是那一種癌症 揭開癌細胞基因秘密的打怪冒險之旅
人類將「疾病」分類,又將疾病中的「癌症」依據部位做了分別,在20世紀,對癌症的觀念有了極大的翻轉。過去醫界不甚明白,同樣是癌症,為何化學治療的結果卻如此不同?當基因被揭秘後,原來,癌症不只是癌症,而應該以全癌症的觀念切入,不同的基因突變,應該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治療,若能對基因下藥,病況往往有戲劇性的轉變。癌症權威指出,「不再是以藥找病人,應該以病人去找藥。」9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少見癌日」,透過少見癌日引起人們對少見癌症的重視,並突顯少見癌患者所面臨的挑戰,以利提告認識和早期診斷。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說,癌細胞具有強勢的生存優勢,有的具有擴占侵犯的優勢、有的有血管新生優勢、有的懂得逃避免疫機制,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從癌細胞的生長特性出發,針對癌細胞的優勢進行攻擊,打敗癌細胞。如今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解釋,精準醫療就是「為病人找藥,而不是用藥找病人。」他說,精準醫療時代不再是「這個藥適合給這個病患吃,而是這個病人要吃什麼藥才會好。」揭櫫癌症治療已經進入全癌症觀念,用基因篩檢看清楚癌症病患是那種基因突變,而不是這種癌症病人通通吃這種藥。全世界第一個標靶藥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基利克」,用以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的病人幾乎完全康復,因為標靶藥物的面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得以延長生命,淋巴瘤也有相似的情況。楊志新說,標靶藥物用在血液癌症的效果較好,是因為血液癌細胞的基因缺陷比較一致。固體腫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則比較複雜,各種固體腫瘤的染色體混亂、基因缺陷也不一致,不過,大部分癌細胞都帶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因此最早的固體腫瘤標靶藥物便是從EGFR下手。科學家們期盼著,EGFR會是多數固體癌症病患們的救星嗎?楊志新說,在1998年EGFR標靶藥物人體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有人的癌細胞大量死亡,但是也有病患反應不佳,有反應的似乎是肺癌末期病患。醫界了解到,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使用該標靶藥物才有顯著療效。楊志新曾經與其他亞洲醫師們共同設計一個肺癌大型第一線治療實驗,根據臨床特點「東亞人種、不抽菸、肺腺癌」,篩選可能帶有 EGFR 突變的患者,給予「艾瑞莎」標靶藥物。結果於 2008 年公布,確立了標靶藥物用於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比起化療更能顯著延長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該研究報告獲得新英格蘭雜誌刊登,至今被引用超過數千次。這個翻轉,完完全全改變了世界,全世界對肺癌治療的指引及對肺腺癌研究,有了致勝轉捩點。至此,醫療界恍然大悟,肺癌不是只有一種肺癌,會有不同的基因突變,用對了藥,原本平均存活期六個月的肺癌病患,如今可以存活超過四年,接著,陸續又發現ROS1、ALK、BRAF、NTRK基因也是肺癌相關基因。蔡俊明說,以NTRK基因為例,發生機率非常低,一個醫師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一個NTRK肺癌病人,如今已有對應的維泰凱標靶新藥上市,若能用對藥,治療效果通常非常好。「如今治療肺癌之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知道病患是哪種肺癌。」此觀念運用在所有癌症病患身上,就是透過基因檢測方式,判斷該癌症病患有什麼基因突變,尤其是驅動基因,蔡俊明說,就像打蛇要打七寸,先解決驅動基因,再把旁邊的狐群狗黨基因看清楚,誰是二把手,誰是在旁叫囂的壞朋友,就能知道如何搭配標靶藥物,以及後續可能復發的機會。#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