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痛經
共找到
102
筆 文章
-
-
2020-07-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天「以熱治熱」 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不適用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也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最近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並非所有人都合適,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而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並可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瞿瑞瑩表示,「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至後的三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在中醫的觀點裡,三伏貼則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間,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瞿瑞瑩說,三伏貼的基礎主要是貼於肺系的穴位,因此主要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有些醫師則會擴大延伸,若是寒性體質者有痛經或是腸胃虛寒的問題,也會將在三伏天時,將這些藥材貼在有些醫師治療痛經或腸胃的穴位。但因為這些藥材都是辛溫的藥材,適合寒症的人,體內沒有寒氣、熱性體質者或是正在感冒者貼三伏貼不但沒有好處,還可能不舒服。尤其白芥子、甘遂是藉由皮膚發泡,把體內寒濕氣引導至表皮散出的藥材,因此皮膚過敏者也不適合貼三伏貼。除了台灣在三伏天時會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外,事實上韓國人也很重視三伏天。在韓國人的觀念裡,三伏天必須「以熱治熱」,因此到了這三天會吃參雞湯,不僅參雞湯店大排長龍,超商雞肉也都大特價。除了韓國吃參雞湯外,瞿瑞瑩表示,也曾聽聞日本將三伏叫做土用丑日,會在這時候吃鰻魚。她解釋,蔘雞湯「以熱治熱」的概念和台灣使用三伏貼用熱性的藥將體內寒氣逼出的原理類似。另外,蔘雞湯使用糯米和雞一起煨煮,糯米和鰻魚都有滋陰的效果,可深層地為身體「補水」,補充因夏熱散失的水分。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不一定必要,最重要的是這段時間不要將寒氣引入體內,尤其因為這段時間因為天氣熱,許多人會不自覺吃很多冰冷的食物,或因為口渴而大量灌冰水,反而變成「寒包火」,到了冬天反容易反覆感冒、打噴嚏。因此趁三伏天時,除了三伏貼外,也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或是木耳、山藥、鰻魚等一些滋陰的食材,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2020-07-02 新聞.健康知識+
盛夏養生該怎麼做?3招3忌幫你顧健康
進入盛夏,暑熱較盛,日曬較強,日間外出勞作活動容易中暑曬傷。同時,天氣越熱,人們就越愛趨涼避暑,而貪涼過度又易損傷人體陽氣,引發感冒、咳嗽、胃腸不適、關節疼痛等疾病。因此這段時期,調理養生的重點是防暑降溫,護膚防曬,同時避免過度寒涼,以防寒證叢生。高溫防中暑中暑的主要誘因是外界的高溫環境。常見的中暑症狀:頭暈、噁心、胸悶、心慌、口渴、乏力、四肢發麻等;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則會進一步出現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重症;嚴重者還可出現高熱、意識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安排室外工作或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特別是中午時分暑熱更重,應盡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溫中暑。戶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溫,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可採取以下措施:1.迅速撤離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2.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如頭部冰敷,全身用濕涼毛巾擦拭,或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3.及時補充水分,可適量飲用淡鹽水及其他清涼飲料。4.服用治療中暑的藥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水等。5.如果出現虛脫、意識障礙等中暑重症,應迅速送往醫院救治。穿衣巧防曬盛夏時節,光照強烈,紫外線容易損傷人體皮膚,引起皮膚灼傷、色斑、紅疹等病變,過度照射還會引發皮膚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護膚防曬。外出防曬的常用措施:使用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塗抹防曬霜。在衣服的材質方面,亞麻、大麻等麻質衣物的防曬效果最好,可作為防曬衣著的首選。滌綸化纖的衣服防曬效果也好,但皮膚的舒適度較差。而人們平時常穿的棉質衣服,在防紫外線方面則略遜一籌。不過棉質衣服在吸汗透氣、乾爽舒適方面存在優勢,只要尺寸寬鬆,仍可作為夏季防曬衣物的選擇之一。飲食祛暑熱夏日陽盛,暑熱較重,出汗較多,日常飲食可適當進食清涼瓜果、湯水、涼茶以消暑清熱,解渴除煩。西瓜:在夏季眾多的時令瓜果中,西瓜是首選的消暑水果。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功效。其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性味甘涼,煎水煲湯飲用,可治暑熱煩渴、水腫濕困。冬瓜:也是夏季消暑的常吃瓜果。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除煩止渴、祛濕解暑功效。其瓜皮也能利水,瓜仁清熱化痰,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用冬瓜、薏仁、扁豆煲湯是夏日消暑利濕的常用湯水。綠豆湯:另外,綠豆湯也是人們夏日消暑的喜愛飲品。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功效,尤其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對熱毒內阻,瘡瘍癰腫效果較好。五花茶:至於涼茶方面,推薦廣東人常飲的五花茶。五花茶是廣東傳統涼茶之一,由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組成。此五花藥性寒涼,合而煎服有清熱解毒、消暑去濕功效,其清熱下火之力較綠豆湯更強,不適宜長期飲用。其實,大多數的瓜果及綠色蔬菜性質都偏寒涼,如黃瓜、絲瓜、苦瓜、香蕉、蘋果、梨、甘蔗、西紅柿、萵苣、茄子、菠菜、莧菜、芹菜、空心菜等,在暑熱天氣經常食用均有清熱祛暑效果。但荔枝、龍眼、榴蓮、櫻桃等熱性水果則應少吃,以免助熱生火,加重暑熱困阻。護陽防寒傷氣候炎熱,陽盛於外,人體陽氣走於肌表,人們常感身熱難耐。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養生就應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一旦陽氣受損,陽虛生寒,則會引發各種寒證、痛證。●養陽需謹遵「三忌」?1.忌夜臥貪涼:夜臥吹冷風,尤其頭部受風邪,極易導致陽氣折損。2.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處於開洩狀態,冷水洗浴使外來寒氣極易侵入人體,久之會出現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後背發涼等症狀。老人和小兒尤其應重視。3.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飲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證,可表現為胃痛、腹瀉、完穀不化等;女性則可出現痛經、經期紊亂、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等。●養陽避寒有「三招」1.防腹中寒:睡覺時一定要「蓋肚子」,盡量進食溫熱飲食,不貪吃冷飲、冷食。2.防軀體寒:防止頭、腳、軀體受寒,主要是正確使用電扇和空調,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運動後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3.適當吃點生薑溫通陽氣:正如民間所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管控新冠的下半場 葉金川請陳時中快回辦公室
防疫進入下半場,各國解封名單不見台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對此非常憂心,他指出,檢驗能量偏低、防疫旅館不足、醫療能量整備,還有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取得疫苗,這是四大隱憂。葉金川建議,七月一日,下半場開始了,請衛福部長陳時中趕快回台北辦公室,進行下半場備戰。最重要的是把檢驗和疫苗進度盤整,如果業界需要國家資源,政府應認知這是全民的事,不是業者、廠商的事,馬上定出進度,舉全國力量去完成。葉金川語重心長,他說,有檢驗能量,才會有鬆綁出入境管制的可能。有國產疫苗,才有可能結束這一場沒完沒了的惡夢。以下是葉金川的臉書全文:台灣covid19病毒管控的下半場半年了,台灣對covid 19的管控,整體而言,可以說是可圈可點,那台灣到底厲害在那?1.法律組織人力中央地方架構完整:當然這是腸病毒和SARS的慘痛經驗換來的。2.邊防和精準疫調能力。3.超配合的民眾。4.口罩國家隊讓人驚艷。5.健保資訊及大數據世界一流。6 .全民宣導教育非常徹底。但是半年了,也看到一些隱憂和問題:1.核酸檢驗,檢驗能量一直偏低(4000一天)、速度慢、無自動化、無能力混篩(bulk screening) ,這些科技可能國內正在開發,但顯然遠遠落後德國、美國好久。要執行廣篩、入境全篩、自費篩檢、社區流行調查(全面篩檢是沒有意義的)等,都成了瓶頸。2.隔離,居家為主,防疫旅館、集中隔離嚴重不足,累積本土感染個案幾乎都是家族成員。隔離場地不足,如何開放外國商務或旅遊客呢?3.醫療能量不足,如果社區發生日、韓、新加坡程度的局部社區大流行,病床和醫護人力就可能無法應付,不要說到美、印、巴西、南歐程度的全境大流行。4.疫苗,以我的觀查,進度可能會慢美、英、中國一年左右,真希望是我學問不足,看走眼了。外國製造的疫苗不可能優先供應台灣,而開始製造到足夠供應也是要花許多時間的。中場休息太久了,指揮官到處促銷國內旅遊觀光美食,其實不必忙這個了,以花蓮為例,旅館、景點、餐廳、美食、夜市人潮擠爆。七月一日,下半場開始了,陳時中部長,請你趕快回台北辦公室,進行下半場的備戰吧!最重要的,把檢驗和疫苗進度盤整,如果業界需要國家資源、包括中研院、國衛院、工研院、醫學中心、衛福部、食藥署、人體試驗參與等等,政府應該認知這是全民的事,政府應該視為自己的事,不是業者、廠商的事,馬上定出進度,舉全國力量去完成。有檢驗能量,才會有鬆綁出入境管制的可能。有國產疫苗,才有可能結束這一場沒完沒了的惡夢。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只不過是肩膀痛、背痛?痛到冒冷汗當心這病可能致命
一位男性就診時主訴前幾天開始覺得左側下巴有點麻,當時以為是牙齒的問題,還吃了止牙痛藥,後來開始覺得左側肩膀、左手臂也都麻麻痛痛的,不曉得是什麼原因才來看診。 台南安南醫院家醫科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趕快把他轉到急診處置,還好心肌梗塞及時處理,沒有發生憾事。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先以左側下巴痛、左側麻痛表現?蔡忠紘表示,雖然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有時候「傳導痛」會比心臟本身的本體痛更明顯。 因為人體上傳「內臟痛」和「皮膚感覺痛」的神經有交會處,而且一般的情況下,皮膚痛的感覺,常會比內臟痛更容易上傳到中樞神經,所以有時候內臟痛初期,身體會感覺到是比較表層皮膚處傳來的疼痛。 這種傳導痛;或是輻射痛、轉移痛,讓人難以察覺,因此常在急診或是家醫科門診時發現這種緊急案例。 心肌梗塞常見的疼痛感是「被勒緊」的壓迫疼痛。很多病人常形容「像是有人用手捏住心臟,壓迫得無法呼吸」。蔡忠紘提醒,心肌梗塞的疼痛經常會輻射痛到頸部甚至背部,如果發生壓迫痛,而且痛到會冒冷汗,絕對不要拖,很可能是心肌梗塞! 一般只要利用心電圖和心肌酵素檢查就可以找出病因,如果未及時就醫,有半數病人可能在發作後一小時內猝死。 除了心肌梗塞會有轉移痛以外,同樣危險的「主動脈剝離」也常會以轉移痛的形式表現。 主動脈剝離,是動脈的內膜破裂,造成血液從內膜處滲漏,會形成一個血管壁薄而隨時可能破裂的假腔。血管內膜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撕裂痛,常會從前胸痛到背部,背痛甚至會比胸痛還痛!所以很容易被患者誤會成背部拉傷。 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原因,是因為無法提供心臟足夠的血液,或發生主動脈破裂,致命風險非常高。 另外還有一個要注意的疼痛,如果在喝了大量的酒、吃了大量食物後劇烈嘔吐後發生劇烈胸痛、肩痛或是上腹痛時,千萬要提高警覺,可能有「食道破裂」的危險!喝酒或是吃得太飽引起的劇烈嘔吐,會因為食道快速上升,在食道內產生極大的壓力,很容易發生食道破裂。 過去曾發生有人喝醉後劇烈嘔吐,大喊疼痛後昏迷,但朋友誤以為是醉倒了沒有注意,結果第二天發現朋友已經死亡。因為食道破裂會引起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緊急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蔡忠紘提醒,無論是哪裡痛,如果疼痛感是會讓人冒冷汗、呼吸困難,而且愈來愈痛的類型,就一定要趕快去掛急診比較保險。(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桂田:決策盡早擴及社經倫理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以歐美境外移入為大宗,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現,疏於評估中國航空旅客移動密度的疫情風險,是導致現在歐美疫情嚴峻、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增的重要因素。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疫情嚴重,可能走向封城、失業和蕭條,建議應及早將風險評估和決策面要擴大至社會、經濟、倫理面向,並建立善用社會網絡、深入社區的風險溝通模式。中國航空旅客 與疫情正相關周桂田說,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三月初發表研究,以二○一八年農曆新年後至四月,從中國大陸飛往世界各國的旅客人數,推算今年未進行旅遊限制的傳染病風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根據這篇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分析國際疫情現況數據,發現各國疫情嚴重度,與該國的中國航空旅客密集度高度正相關。跨國移動軌跡 有助防疫決策周桂田分析,「跨國移動軌跡」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疫情風險評估參數,也是全球在對抗新病毒過程中得到的重大啟示。指揮中心現在要預防更大規模的動盪,應善用「網絡治理」,納入民間、學術單位量能,取得包括跨國移動、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面向大數據,才有助於動態決策模式的運作,更快速且具前瞻性。周桂田表示,聯合國在三月底對全球即將面臨的大蕭條提出預測模型,預估大多數產業都面臨重大衝擊,社會穩定性也大受動搖,周桂田呼籲台灣應盡快進入「風險治理2.0」的階段。周桂田說,「風險治理1.0」是歷經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成果,這次已幫助台灣達成不少專業和務實的防疫成就,但仍集中於醫療和感控兩大面向。周桂田提醒,疫情擴散必然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將引發經濟蕭條、失業、倫理、性別、不平等問題,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台灣的決策體系除了醫療和感控,迫切需要其他層面的專業風險評估。風險評估面向 宜納多元領域建議台灣應成立「社會經濟與倫理委員會」,納入公衛、社工、心理、法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多元領域,風險評估面向要擴及醫療和感控層面,做出建議,並交給決策者參考。同時,善用各行政層級與社區、民間量能強化風險溝通,及早疏通社會情緒並建立預防性社會心理、社會團結等。例如台灣若疫情擴大有可能會走向封城,該怎麼做,都應該先談。周桂田表示,疫情之下,國際上已出現家暴增加、失業自殺等動盪不安情形,台灣要盡快開始善用社會專業網絡和公民網絡,建立更全面的風險評估與廣泛的風險溝通,強化更多層面的配套和認同,盡早建立承接疫情衝擊的社會學習曲線。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化時代新風險!專家曝「各國疏忽1重點」:台灣也無法倖免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以歐美境外移入為大宗,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現,疏於評估中國航空旅客移動密度的疫情風險,是導致現在歐美疫情嚴峻、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增的重要因素。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疫情嚴重,可能走向封城、失業和蕭條,建議應及早將風險評估和決策面要擴大至社會、經濟、倫理面向,並建立善用社會網絡、深入社區的風險溝通模式。周桂田表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三月初發表研究,以二○一八年農曆新年後至四月,從中國大陸飛往世界各國的旅客人數,推算今年未進行旅遊限制的傳染病風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根據這篇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分析國際疫情現況數據,發現各國疫情嚴重度,與該國的中國航空旅客密集度高度正相關。周桂田分析,「跨國移動軌跡」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疫情風險評估參數,也是這次全球在對抗新病毒過程中得到的重大啟示。指揮中心現在要預防更大規模的動盪,應善用「網絡治理」,納入民間、學術單位量能,取得包括跨國移動、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面向大數據,才有助於動態決策模式的運作,更快速且具前瞻性。周桂田表示,聯合國在三月底對全球即將面臨的大蕭條提出預測模型,預估大多數產業都面臨重大衝擊,社會穩定性也大受動搖,周桂田呼籲台灣應盡快進入「風險治理2.0」的階段。周桂田說,「風險治理1.0」是歷經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成果,這次已幫助台灣達成不少專業和務實的防疫成就,但仍集中於醫療和感控兩大面向。周桂田提醒,疫情擴散必然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將引發經濟蕭條、失業、倫理、性別、不平等問題,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台灣的決策體系除了醫療和感控,迫切需要其他層面的專業風險評估。建議台灣應成立「社會經濟與倫理委員會」,納入公衛、社工、心理、法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多元領域,風險評估面向要擴及醫療和感控層面,做出建議,並交給決策者參考。同時,善用各行政層級與社區、民間量能強化風險溝通,及早疏通社會情緒並建立預防性社會心理、社會團結等。例如台灣若疫情擴大有可能會走向封城,該怎麼做,都應該先談。周桂田表示,疫情之下,國際上已出現家暴增加、失業自殺等動蕩不安情形,台灣要盡快開始善用社會專業網絡和公民網絡,建立更全面的風險評估與廣泛的風險溝通,強化更多層面的配套和認同,盡早建立承接疫情衝擊的社會學習曲線。
-
2020-04-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肆虐中 我們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新冠肺炎的境外移入的旅行團確診案例呈現「暴增」的狀態!想到病毒肆虐的初期,台灣第一線的防堵、追蹤、控管,多麼的可圈可點,令國際為之刮目相看!現在這個因國人出國旅遊帶來的破口,影響學校、公司、社區甚鉅,格外令人感到又生氣又沮喪。我是一個罹患過兩個癌症的高齡者(68歲),近幾年進出醫院次數之頻繁,看盡了患者與陪病者的辛酸百態,對直接照顧病患的醫師和護理師、醫技人員等,更是從內心湧起非常多的敬意與謝意。大約是在農曆年前幾天,開始有一些關於傳染病的疫情資訊出現,當民眾都在準備小年夜、祭祖、圍爐,團圓的時候,「中央防疫指揮部」已經迅速地成立了!各領域的專家們包括衛福部長、疾管署長、公共衛生體系、感染科醫師、學者等,都犧牲年假,投入抗疫總動員。當時我們這些普通人完全還沒有意識到這場疫災是多麼的險峻危急,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多麼的優良、精銳,已經「超前部署」!而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到今天為止,每天不只一次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向國民報告疫情發展,以及政府的因應之道,因資訊公開、措施兼顧情理法的思維,台灣的防疫表現不僅凝聚了全民的信賴感,在全球越來越險峻的疫情中,我們步步為營,不能以現有的防疫效果而自豪、也不可以稍有鬆懈。我本身因為是癌症「重大傷病患者」,各項追蹤、檢驗、取藥、門診,二月份一個月內竟有八次必須進出這大學醫院!三月份也合計有七次。大型醫院為防堵武漢病毒擴散,除了減少出口和入口的數量,加強消毒、量體溫,更嚴格控管出入的人數,查驗健保卡、預約單,對陪伴人數也有限制。種種措施都增加很多醫院的公務人力,對病家也增加許多不便。這醫院因此一反以往熙熙攘攘「有如菜市場般」的場面!原來,平日沒必要卻來逛醫院的人有那麼多,原來,來大醫院應該是可以這樣井然有序啊!但是我在排隊等候查證證件時還是會聽到一些抱怨:「幹嘛呀?這麼不便民。」 「有必要這樣嗎?製造緊張氣氛!」一些對醫療人員不理性的質疑的聲音也時有所聞;購買口罩時產生的爭執與謾罵聲更是不會少……然後,一些國族認同錯亂者還在情感勒索,叫囂:「台商要回家!求求政府讓我們回來。」 「包機是政府的責任、不可歧視陸配……」我們的國民素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美德,難道在遭受疫災侵襲就潰散了嗎?當歐洲一些我們以為文明先進的國家,因為輕忽病毒的凶險和相信WHO和中國的數據謊言而相繼淪陷於疫情風暴時,我們的防疫指揮部仍然戒慎恐懼的,做詳細的疫調、做靈活的物資調度和斷然的處置,兢兢業業的為國人的健康把關。然後,竟然發生還有人依照既定的旅遊行程,甚至是貪圖因旅遊危險的優惠價格而執意前往疫區旅遊!不僅自身陷於險境,境外移入的個案暴增,帶回病毒危害家人和國人。這樣的旅行團還有二十多團滯留疫區,怎不令防疫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疲於奔命?台灣從歷史上得到過許多教訓,內有錯亂的國族認同、外有強鄰壓境,威脅不斷,天災地變也不少,尤以十七年前歷經SARS的慘痛經驗令人餘悸猶存。「生於憂患的人才能倖免於災難」,今年初剛剛完成民主大選,台灣人凝聚了強大的民意基礎,政府體系合作無間,分層負責,從一開始抗疫站定戰鬥位置。我們一般人、市井小民,我們能做甚麼呢?應該是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吧!我們同在一條船上,我雖無能駕馭它,至少我不要把它弄破吧!自助、人助、天助,天佑台灣。
-
2020-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曾經前進疫區 莊銀清讓政府加快防疫腳步
中國大陸武漢去年底傳出疫情,國內派出兩位專家於今年一月十二至十五日前往當地,奇美醫學中心柳營院區榮譽院長莊銀清即是其中一位。他返台後,立即建議政府加快防疫腳步,因為「在武漢相關拜會過程中,就感覺疫情不是那麼樂觀。」莊銀清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中心區指揮官,也是交通大學、南台科大生物科技學系兼任教授、奇美醫學中心醫學研究部教授級研究員。二○○三年,莊銀清是奇美醫院感控小組主任委員、奇美內科主任,全程參與抗煞。SARS教訓 開花結果莊銀清回想十七年前,當時國內對SARS相關資訊仍在摸索,面對未知,他不諱言「人性有弱點、膽怯」,但身處第一線告訴自己「不能怕」,逐漸摸索,落實量體溫,不厭其煩教導醫護人員如何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他說,抗疫過程雖艱苦,但醫護人員都有使命感,也逐漸對這場硬戰有信心。「資訊透明很重要!」莊銀清說,當時在醫院每天一早約七點半,醫院各科主任開會,一小時之後將所有開會內容公告在醫院,務必讓所有醫護人員掌握相關防疫要領、細節,每人都能堅守崗位,清楚本身角色,如此就會更有效率。他認為,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直播疫情,具安定人心作用。「SARS我們受了傷害,但很重要的是,學到了教訓,這是經驗沒辦法累積的。」例如徵用防疫物資,如口罩,明快限制口罩出口,結合民間企業增產口罩、防護衣等;SARS後醫界也落實感染管控訓練、演練,如今正可檢驗成果。被嚇過 才知防疫拖不得曾經前進疫情爆發地,莊銀清說,當時疫情爆發不久,許多事情還不明朗,當時僅界定病毒「不排除人傳人」,但與對岸專家交換意見時,就發現資訊不足,且疫情規模仍無法完全掌握,當下即研判不容樂觀,返台後在專家會議上,建議政府加快防疫腳步。SARS之後,國入歷經新流感(H1N1)、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莊銀清認為,政府及老百姓警覺性高,但他也提醒,「新冠病毒很『狡猾』!」SARS發燒後才會傳染,新冠病毒無症狀就可能傳染給人。反觀,歐美沒有SARS的慘痛經驗,政府或人民未注重或警覺疫情,防疫慢半拍,警覺時為時已晚。「歐美疫情讓人擔心。」莊銀清認為,台灣目前防疫重點仍是決戰境外,政府超前部署是仍能守住疫情主因,但國際局勢驚險,要步步為營。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走過死蔭幽谷活下來 他揭SARS結束後台灣做了哪些事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在新冠肺炎防疫上,台灣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黑雲總是鑲金邊」,台灣曾走過死蔭的幽谷,曾被黑雲籠罩著,但是台灣知道怎麼走過來,也願意幫助大家。台灣對抗新冠肺炎的經驗,受到多個國家肯定。身為流行病學專家的陳副總統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台灣防疫工作是從慘痛經驗學習,特別是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當時台灣沒有準備好因應新興傳染病疫情,包括政府與民間的努力都相當缺乏。2003年發生SARS,台灣受創嚴重,陳建仁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衛生福利部前身),帶領台灣抗疫。他說,SARS之後,政府發現台灣防疫工作需要全面改變,所以,這次新冠肺炎防疫工作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陳副總統說,SARS結束後,台灣做了幾件重要工作,包括加強防疫組織架構,修改當時的衛生署組織法,增加長照處,對老年人照護機關有比較好的管理,並設置國際合作組,強化收集相關國際疫情,公開透明交換。他說,其次是加強疾病管制局(現在的疾病管制署)組織再造,讓人員任用更有彈性,除了公務人員,包括技術人員、醫事人員、教育人員都可任用,並設立感染症醫師制度;此外,成立國家健康指揮中心也就是現在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架構,向民眾說明疫情。陳副總統表示,台灣建立傳染病的醫療體系,有應變醫院,而且知道什麼樣的疾病應該怎麼做;除了組織架構面,另外很重要的是法制面,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對於民眾不遵守防疫規定、散布假消息、防疫物資徵收等等都有規定。他提到,人員的訓練更重要,包括建立醫院院內感染管控系統、傳染病的通報體系;這些系統建立起來,台灣在SARS之後碰到禽流感、H1N1新型流感,包括這次的新冠肺炎都不斷地在訓練、精進、改進傳染病防疫體系;物資方面,包括需要有足夠口罩儲備、防護衣等。陳副總統說,台灣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防治任何新興傳染病,很重要的部分是國際疫情收集,但台灣不是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在國際疫情收集上有捉襟見肘的情況,雖然台灣和理念相同國家有很多公開合作,可以從那邊得到相關資料,但還是要再積極加強。他指出,這也是為何台灣需要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員,除了能夠促進全球的健康衛生、對傳染病防治有所貢獻以外,台灣也可得到第一手病毒資料,讓防疫做得更好。陳副總統強調,防疫無國界,需要大家心連心、手牽手,台灣一直希望扮演好世界公民角色,與各國一起把防疫工作做到最好;台灣從嚴峻挑戰、痛苦教訓中學習到很多經驗,最近不少國家一直在講為什麼台灣有些東西值得學習效法,「黑雲總是鑲金邊,我們曾經走過死蔭的幽谷、曾被黑雲籠罩著,但是,我們知道怎麼走過來,我們也願意幫助大家。」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璩大成:從醫護到清潔員 防疫須一視同仁
二○○三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突然封院,眾多醫護人員在院內舉白布條、向外丟擲求救信的慘痛場景,歷歷在目,感染源就是醫院外包單位的洗衣工。十七年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北部某醫學中心爆發院內感染,很巧合的是,一名女性清潔工也成為確診個案,令人擔心醫療院所基層清潔人員是否再度成為防疫破口。外包人員 訓練強度得一樣曾歷經和平封院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自從SARS戰役後,絕大部分醫院已將警衛、清潔人員等外包人員視為「自家人」,比照院內員工,給予一樣強度的教育訓練。「病毒無孔不入,在感染人之前,不會選擇哪一種特定職業。」璩大成說,從新冠病毒角度來看,感染風險可是人人平等,感染機率幾乎差不多,主要關鍵仍是有無做好防護措施,做好感染控制。他說,醫院在做院內管控風險評估時,務必將外包人員、合作廠商(如美食街業者、服務人員)視為重要感染控制對象,必須定期給予教育訓練,擬定院內管控措施SOP,並列入稽查重點。防疫裝備 也須一視同仁在平時如此,疫情發燒階段更該如此。璩大成建議,各醫院應該持續加強對於院內所有員工的監控以及教育訓練,甚至在防疫裝備上也必須一視同仁,例如提供外包人員口罩及其他防疫物資。璩大成指出,絕大部分醫療院所以及一線醫療人員從抗煞的慘痛經驗得到血淋淋教訓,因此在防疫觀念及作為,已有長足進步,在系統上應該沒有問題。但在整體醫院防疫體系及院內感控系統中,正式員工、外包人員都扮演重要角色,在個人單兵作業時,一個小偷懶、小疏失,均可能造成防疫大漏洞。他也說,每一個醫院工作者均需落實平日院內感染控制的教育訓練,做好每一個細節,不要讓一時的疏失,引來一場死傷慘重的院內感染風暴。至於患者、家屬及一般民眾,也須擔負防疫責任,不管是就醫、住院、洽公或陪病,至醫院時,除了戴口罩,最好攜帶健保卡、身分證或相關文件,以供查詢,並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非常時期 配合門禁管制璩大成表示,在防疫非常時刻,應配合各家醫院門禁管制措施,依照告示上的時間及條件探病陪病,以北市聯合醫院為例,會客每次限兩名,陪病家屬(含照服員)每床僅限一人,須出示陪伴證,並量測體溫,確定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才能入院。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隔離嚴謹專家猛讚 新加坡防疫…2原因台灣學不來
鑒於2003年SARS疫情的慘痛經驗,新加坡政府此次對新冠肺炎疫情祭出嚴格防疫政策,包括頒布陸客旅遊禁令,積極追蹤確診病患活動史和其密切接觸者,並要求去過中國大陸的勞工隔離14天。專家指出,星國防疫有其獨特性,包括國土小容易追蹤,政府財力雄厚且控制力強,因此別的國家難以複製星國的防疫策略。路透報導,51歲美國籍女子金珍熙(音譯)剛搬到新加坡社區大樓後不久,疫情就爆發,她得知同社區有一例確診病例後隔天,一名氣度不凡的男子登門拜訪,詢問她家人的身體狀況,給了一些醫療用口罩,並向她保證政府全盤掌握疫情。金珍熙後來才知道,男子是政府高階官員。動用警方、監視器 追蹤隔離數千人金珍熙的經驗凸顯新加坡採取一絲不苟的方法對抗疫情,贏得國際讚譽,包括動用警方調查人員和監視器追蹤並隔離2500多人。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說:「新加坡防疫仔細,毫無漏網之魚。」國土不大 政府財力雄厚且控制力強然而,專家表示,新加坡國土不大、財力雄厚且政府控制力強,其他國家要複製新加坡的防疫策略並不容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學家奧斯特荷姆表示:「若連新加坡都無法控制疫情,那我不認為有任何國家能做到。」為何病例多? 因追蹤接觸者能力強新加坡人口570萬,至23日有89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是除了中國大陸以外感染人數第4多的國家,僅次於日本、南韓和義大利。但專家表示,星國病例多,原因之一是星國監測疾病的能力比較高。哈佛大學傳染病動態研究中心估計,由於星國監測疾病和追蹤接觸者的能力比較強,該國病例數會是其他國家的3倍。國土大小也有關係,新加坡面積不到大陸武漢的十分之一,人口約為武漢的一半,這使疫情較容易控制。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就是一黨獨大國家,對出入境嚴密控管,並立下嚴格法律管制潛在的病毒傳播者。星國上月底出現第1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時,政府立刻組織一支140人的團隊,負責詢問病人活動史,找出曾與病患密切接觸者並加以隔離。密切接觸的定義是和確診病患距離2公尺內並共處30分鐘以上的人。監視器畫面 追查病患到過哪些地方衛生部官員表示,找到這些密切接觸者的方式包括要求航空公司交出乘客名單、從監視器畫面追查病患到過哪些地方,並請警方協助搜查。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莊嘉穎(音譯)表示:「星國民眾普遍能接受政府這種侵犯隱私的要求,因此有助於追蹤疫情。」隔離14天 未遵守勞工雇主都要罰隱瞞疫情和提供不正確的資訊給官員是違法的。此外,違反隔離命令的民眾可處以最高1萬新加坡元的罰金(約台幣22萬元),或最高6個月監禁,甚至可能同時遭受這2種刑罰。當局也規定最近去過大陸的外籍勞工必須隔離14天,當局每天電話訪問和突擊檢查共1000多次,確保他們遵守規定,違者吊銷工作證,他們的雇主也會失去雇用外國人的權利。政府WhatsApp 提供訊息和闢謠星國政府透過WhatsApp群組發布資訊,有近40萬民眾訂閱,每天收到最新疫情訊息、防疫建議和闢謠通報。果決應對 源於SARS曾釀30人死亡星國果決的應對措施一定程度上源於2003年的SARS疫情,當年造成超過30人死亡,是大陸以外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星國也是本月上旬率先對陸客頒布旅行禁令的國家之一,這對身為全球交通樞紐的星國造成沉重經濟損失,因為大陸是星國最大貿易夥伴及遊客來源。總理李顯龍已警告,疫情爆發可能使脆弱的經濟陷入衰退。然而,新加坡財力雄厚。以名目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來說,星國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也是全球前十大富國。新加坡17日公布年度預算,其中,防疫和減緩疫情對經濟衝擊的預算就高達45億美元(約台幣1350億元)。仍有失誤 提高疫情警報引發搶購潮然而,星國的應對不免有些失誤。政府表示,2周前提高疫情警報時有些「誤解」,引發民眾恐慌,大肆購買民生必需品如白米、麵條和衛生紙。高強度防疫 專家:恐無法持續不過,星國高強度的防疫措施可能無法持續,特別是萬一疫情擴散更廣時。WHO旗下「全球傳染病通報反應機制」主席、新加坡流行病專家費舍表示:「我們不能一直取消所有常規手術,也無法一直阻止所有人去度假。最終,將不得不取消一些措施。」印尼沒有確診? 哈佛:只是沒診斷出來相對於新加坡積極想讓防疫滴水不漏,另一個東南亞大國印尼是另一個極端。人口2.8的印尼,和新加坡一樣是陸客熱門旅遊地點,但印尼至今沒有任何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讓專家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美國哈佛大學根據印尼和中國大陸武漢地區人員流動量推估研究指出,印尼應該已有新冠肺炎病例,只是沒有被診斷出來。日籍男子 返國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日本 NHK 22日報導,一名日籍男子2月中旬去印尼旅行,返國後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大陸安徽省政府本月13日也表示,一名男子1月22日在從武漢搭機到印尼峇里島旅遊,1月28日從峇里島返回上海,2月5日確診。但印尼衛生官員說,這名男子離開峇里島8天後確診,無法確定他是在峇里島感染或返回上海才感染。印尼衛生部長普蘭多說,印尼政府沒有大意,總統府和相關部會多次就疫情議題召開因應會議,全國醫院也持續通報,但至今疑似感染案例都已排除感染。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