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痙攣
共找到
372
筆 文章
-
-
2021-11-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緊張時胸痛 小心非阻塞性冠心症
胸痛不已,就醫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所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胸痛、心絞痛可能是阻塞性冠心病,也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病,但不易診斷。民眾若持續出現胸痛、心絞痛症狀不可輕忽,應與醫師仔細說明症狀發生情形。通常非阻塞性冠心病發生在「活動」或「情緒緊張」時,女性較常發生。郭志東說,一般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原因,多為斑塊使動脈狹窄或阻塞。常見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內膜受損致內皮功能障礙、不適當收縮使冠狀血管痙攣、微血管功能障礙,或先天性異常心肌橋等四種病因,被稱為非阻塞性疾病。郭志東表示,被懷疑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時,並沒有明顯的阻塞,但卻反映有胸痛的症狀。而阻塞性的患者通常會持續反映胸痛,但非阻塞性的患者,胸痛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發生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冠狀動脈痙攣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是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常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心肌橋則是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須依賴心導管等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郭志東表示,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及控制危險因素逐步改善,若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則可透過藥物治療。多數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需要靠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
-
2021-11-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緊張時胸痛、心絞痛 恐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找上門
胸痛不已,到醫院就診,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所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準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胸痛、心絞痛可能是阻塞性冠心病,也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病。而非阻塞性冠心病通常發生在「活動」或是「情緒緊張」時,常發生在女性身上。非阻塞性冠心病常常因為心導管檢查正常,導致診斷不易。呼籲民眾若持續出現胸痛、心絞痛症狀仍不能輕忽,應與醫師仔細說明症狀發生情形。郭志東表示,一般的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是因為斑塊使動脈狹窄或阻塞,因此常被稱為阻塞性疾病。其餘常見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四種病因,包含內皮功能障礙(內膜受損)、冠狀血管痙攣(不適當的收縮),微血管功能障礙(微小分支的功能障礙),或心肌橋(心肌覆蓋擠壓),這四種病因則被稱為非阻塞性疾病。郭志東表示,被懷疑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時,並沒有明顯的阻塞,但卻反應有胸痛的症狀。他表示,阻塞性的患者通常會持續反應胸痛,但非阻塞性的患者,胸痛通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其中,冠狀動脈痙攣的特色就是它通常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其他症狀包括背部、手臂或下巴疼痛、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無力、頭暈、心悸等。至於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而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心肌橋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而有些人則沒有。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依賴於在心導管檢查等的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郭志東表示,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控制危險因素逐步改善。若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則可透過藥物治療。郭志東指出,多數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都需要靠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手術僅可針對嚴重心肌橋患者有效,其餘則需要靠自身以及藥物的協助。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1-06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如果整天會聽見跟心跳同步「噗、噗、噗」的聲響,或是聽見一陣急促的「啵、啵、啵」,接著又沒了,過一會兒又來了,小心可能發生「搏動性耳鳴」。搏動性耳鳴多數安全搏動性耳鳴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產生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聲音是從哪裡來呢?血管搏動、血液流動或肌肉收縮的物理力學,要轉變成聽覺需經兩個途徑:一是傳進中耳,震動聽小骨鏈,傳進內耳產生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從「腹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二是經由血管內皮或肌肉肌膜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再由三叉神經或頸部脊神經傳進腦幹,從「背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之後再傳到位於腦幹前方的上橄欖核,再向上傳遞。發生原因有4種原因一:聽力障礙在正常狀況下,背側耳蝸神經核會讓腹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優先通行,但是聽力障礙者,例如中耳負壓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老年性聽神經退化或噪音性聽力受損者,因為腹側耳蝸神經核缺乏從內耳傳來的聽覺訊息,只好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傳進聽覺路徑,即使沒有血管病變,也會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有的人則是聽見耳咽管肌、腭肌、頸部或咀嚼肌群痙攣的聲音,頻率不同於心跳,較為安全。原因二:睡眠不足在正常狀態下,對於極少量傳進聽覺路徑的動脈搏動或血流聲,大腦會自動解讀為安全且無意義的聽覺訊號,將之抑制掉。倘若患者睡眠不足,大腦一直處於過度活躍卻失調的狀態,暫時失去過濾的功能,就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原因三:動脈扭曲當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發生變形扭曲或管徑擴大,在搏動時,拍擊前方腦幹,干擾上橄欖核內的聽覺路徑,會使原本應該持續傳遞的聽覺訊號變得斷斷續續,稱為「陣發性聽覺症候群」。原因四:顱底頸椎關節退化椎動脈走在頸椎兩側突起內的動脈孔內,在進入顱底前,會先向上會通過一個環狀轉折,稱為椎動脈環。如何診斷治療如果顱底頸椎關節(包括枕骨環椎關節、環椎軸椎關節、關節囊)萎縮或硬化,無法緩衝該動脈環的搏動,直接震動顱底骨,傳進顳骨,震動聽小骨,導致聽覺出現搏動性耳鳴。在診療搏動性耳鳴時,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設法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最後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試圖減輕病症。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特殊族群/女性80歲後心梗機率高 症狀不明顯更要留意
一名32歲男性,有天打籃球時突然出現前胸痛、冒冷汗、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狀況穩定。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不但有菸癮,且膽固醇過高,提醒年輕人應減少抽菸、注意飲食,避免心梗找上門。年輕型雖不多,但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亞東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暨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許榮城表示,30多歲的心梗患者雖佔少數,不過,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不容輕忽;甚至有些年輕人因服用安非他命等禁藥而引起血管痙攣,造成心梗;此外,少數剛生產完的女性,因血管蛋白質結構異常,也可能導致心梗。另一個需注意的族群則是高齡女性,許榮城說,女性罹患心梗的年齡平均比男性晚10歲,尤其80歲以後明顯增加,80歲以上心梗女性約佔全部心梗患者的7-10%,雖然機轉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恐與女性荷爾蒙的下降有關。由於年長女性心梗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若出現呼吸喘、上腹悶、暈眩等症狀應特別留意。而心梗治療主要為置放支架,年長者若多條血管阻塞,可能需透過心臟繞道等手術治療。術後則應搭配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阻斷劑等,通常需終身服藥。許榮城說,妥善治療能降低心梗死亡率,年輕人死亡率可從5-10%下降為1-3%,且復發率低;年長者則從30-50%,下降為5-10%。除了治療外,平時也應注意膽固醇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人,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
2021-10-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風病患8成肩膀疼痛 應注意肩部保護避免受傷
8成腦中風患者有肩膀疼痛困擾,常見症狀有疼痛、僵硬、攣縮、活動困難、腫脹、手臂無力、麻或刺痛、肩關節明顯錯位,肩痛患者會因此減少活動,除了影響復健的進行,也影響了生活品質。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說,肌肉張力來自大腦控制,當大腦因中風而受損時,肌肉張力會因信號過度活動或活動不足而發生變化,導致痙攣或鬆弛。由於肌肉張力的變化,許多患者經常會遇到肩部併發症。造成中風後肩痛的四個常見原因為肩部半脫位、肩部夾擠、痙攣及冷凍肩。肩部半脫位因支撐和穩定肩關節的肌肉無力和活動不足,沒有力量將手臂固定在正確的位置,手臂的側面、前面及頭頂上面的動作會對肩關節的穩定性施加額外的壓力,並可能導致半脫位或部分脫位,因肩部肌肉無力,手臂的重力也會導致肩關節半脫位引發疼痛。肩部夾擠則是當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在中風後變得無力時,肩胛骨在手臂抬起時無法正確旋轉,導致通過肩部肌腱受到擠壓。痙攣是因為肌肉張力會使肩部肌肉緊繃,導致僵硬和疼痛也會限制活動能力和運動範圍。冰凍肩的部分則是由於痙攣導致手臂和肩關節的活動減少,肩部的韌帶和關節囊變硬,形成沾黏性關節囊炎,肩關節中的結締組織變厚和緊繃,限制運動範圍並導致手臂運動疼痛。陳怡君說,治療會針對患者個別的狀況來安排,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消炎止痛藥物、肉毒桿菌注射、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拉筋運動、軟組織鬆動、製作副木、擺位、肌內效貼布、主動被動關節活動練習、肌力訓練以恢復日常活動。她提醒中風者應該注意肩部保護,坐下或躺下時盡量使手臂和肩膀有支撐且在正確的姿勢。在協助中風患者上下床、站立和行走時,照顧者不應拉扯或抓住患側的手臂或肩膀,以防止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因中風後肩部的穩定性下降而導致的撕裂或肩部脫位。早期治療對於中風復原非常關鍵。如果不及時治療,肩部併發症會嚴重惡化,使手臂的活動困難。如果出現肩部症狀,如疼痛、運動困難,應盡快就醫治療。
-
2021-10-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脹氣常見3因素!慎防腸癌,醫教4招助改善
日常生活常會有莫名出現脹氣的情況,雖大多無傷大雅,但就是讓人很不舒服,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除。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供民眾參考,並透過生活的改善加以避免,也分享脹氣當下可以如何改善,以及甚麼情況需要就醫。 脹氣和腸胃有關,可從腹脹位置初步辨別。 王威傑醫師表示,腹脹在診斷上會先從臟器位置初步了解可能原因,看是何處出了問題。若將腹腔以肚臍為中心分為九宮格來看腸胃路徑,胃部主要跨足包括了左上腹、中上腹,腸道則主要包含了中腹及下腹。 腹脹問題較嚴重時,往往也會伴隨著腹痛,一樣可先從位置來看。不過腹痛未必是脹氣,因此也需經由醫師診斷,看是否由脹氣而起,包括可從常見的三大因素了解,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民眾也可從此方向初步評估,避開相關風險。 為什麼會脹氣?醫指常見3大因素! 王威傑醫師指出,在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三大脹氣風險因素中,各可細分幾項原因。 過量進氣:過量進氣指得是吃進的氣體過多,常見因素包括了飲食過快、鼻涕倒流、氣泡食物等。一般正常的吞嚥難免會吃進一些空氣,狼吞虎嚥、飲食過快容易吞下更多的氣體。而如同緩慢的吞嚥,也會吞下許多氣體,睡覺時也會出現。氣泡食物則如氣泡水、碳酸飲料、啤酒等,這些本就是氣體相當多的飲品。 排空太慢:排空太慢指得是因某些因素,使得腸胃功能動作緩慢,進而造成排空較慢的問題,主要可分成病理性、功能性、慢性便秘等。病理性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全身性硬皮症等皆有可能引起。功能性則如腸躁症,主要與情緒、壓力等非疾病因素有關,因此患者也常見會有失眠、憂鬱、焦慮等問題。慢性便秘則常見於缺乏運動、曾腹部手術,或服用精神科藥物、嗎啡類止痛劑、降血糖藥等部分藥物族群。 產氣過多:產氣過多主要因食物所起,指得為吃下的食物本身不帶有氣體,但容易在體內產氣,包括了不耐症、油脂食物、可發酵短鍊碳水化合物等。不耐症如乳糖不耐症、果糖不耐症、麩質不耐症等,這些類型的族群會對乳糖、果糖、麩質類食物易有消化不良的情況便容易產氣。而油脂攝取過量也會有脹氣的情況,例如以大量油脂為主要熱量來源的生酮飲食。可發酵短鍊碳水化合物則如牛奶、奶油、冰淇淋,或黃豆、紅豆、綠豆等豆類食物,或是杏仁、腰果、開心果等堅果類食物,以及過熟的香蕉、芒果、西瓜等較甜的蔬果。 脹氣3情況盡早就醫,慎防腸癌等疾病! 王威傑醫師提醒,雖然脹氣大多無傷大雅,但也可能因疾病引起。提醒民眾,除了不舒服到需要就醫外,也特別留意晚上不適到醒來,因為這不見得是脹氣,也可能是腹水或其他問題,特別是只有在半夜躺下時更需留意。 另外,若以前沒發生過脹氣,但在50歲之後經常發生,也需特別注意,因為非病理性因素,一般而言在50歲以前也會有,若50歲之後才出現,則需合理懷疑可能和疾病有關。 除此之外,若有出現其他合併症狀也需注意,包括了腸胃道出血、體重減輕、胃口不佳、發燒。伴隨腸胃道出血可能起因於腸道腫瘤、腸道憩室。體重減輕、胃口不佳為常見和腸胃道、肝膽方面的癌症有關。發燒則必須排除感染或腫瘤。 脹氣當下該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改善! 脹氣發生當下的改善方式,許多人會塗抹薄荷醇類的民生用藥,王威傑醫師表示,此方法確實可以緩解不適,因為薄荷有助舒緩腸道痙攣、麻醉神經,因此可以緩解腹脹、腹痛等不適。但不適舒緩並不代表根本問題獲得改善,後續仍需觀察是否有不適的情況,評估是否就醫。 其他也建議可以嘗試蹲姿、按摩腹部、適度行走等方式改善。蹲姿如蹲式馬桶般,其主要透過姿勢改變腸道路線,使其暢通。順時鐘按摩腹部、適度行走則有助將腸道的氣體更順暢運行些。不過這3種方式能改善的脹氣為下腹、偏向腸道末端的脹氣,才較有可能將氣體排出,若脹氣位置較為上方效果有限。 除此之外,也建議當下停止進食,以避免脹氣的不適加劇,當日也可以暫時適度的禁食一至兩餐。適度攝取益生菌,也可以幫助改善因產氣過多的所形成的脹氣。若上述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便是建議就醫為佳,可透過有助排氣的藥物進行改善。 避免脹氣纏身,細嚼慢嚥等改善助預防! 在預防脹氣上,王威傑醫師表示,主要先以避免風險因素為主,例如細嚼慢嚥、避免過多的產氣或氣體食物、放鬆心情、多運動等。也建議會脹氣的民眾,可透過日常觀察等方式,避開前述的三大風險。例如發現自己喝牛奶會脹氣,便盡量避免,營養方面可從其他食材攝取。而若有相關疾病,也應積極治療並妥善控制,以防脹氣造成不適,例如鼻竇炎形成鼻涕倒流,進而吞下過多的空氣。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久坐又邊講邊吃!逾5成上班族胃脹氣 醫教3招救腸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9 新聞.健康知識+
外科醫生的手術服和病房布簾為何是綠色?專家曝原因
視覺攻略:醫療的藝術與錯覺如同在工作場所一樣,窗外有自然景觀的房間顯然有助於患者術後的恢復。可惜不是所有病人都能住進景觀病房,所以我們需要來點感官攻略替代方案。盆栽或許是個不錯的起點,因為植物可以減輕壓力,也能增加醫院環境的親和度。在牆壁上裝飾藝術作品,也能改善患者的癒後情況。英國衛生部藝術與健康工作小組2006年一篇報告指出,「藝術具有明顯功效,有助於增進患者的健康、幸福與就醫體驗,工作人員與其他使用醫療服務的人也能同時獲益。」舉個例子說明:很多人在醫院會血壓上升,也就是所謂的「白袍高血壓」。值得玩味的是,只要在診間懸掛風景圖片就能減輕這個現象。另外,在工作人員鼓勵下接觸藝術的病患,疼痛程度減輕,治療效果也比較好。根據推測,可能是因為藝術品的存在,才會有越來越多醫院看起來像「高級飯店」。請注意,公立醫院就算經費拮据,買不起梅約醫院收藏的現代雕刻藝術之父羅丹(Auguste Rodin)、普普藝術先驅安迪.沃荷(Andy Warhol)與美國玻璃藝術家戴爾.奇胡利(Dale Chihuly)等人所創作的一流作品,也不難效法這種簡單的解決方案。同樣地,也是南丁格爾直覺發現藝術的療癒力。她在1860年寫道:花樣繁多的美麗物體,尤其是鮮豔的色彩,對人的效益幾乎全然受到忽視。我們雖然不清楚形體、色彩與光線如何影響我們,卻知道它們對我們有實質影響。讓病患欣賞物體多樣化的形狀和亮麗的色澤,確實能幫助他們復元。醫院牆壁上的藝術品不但讓人對治療結果有所期待,據說也能算是醫院提供的治療的一部分。19世紀後期流行的色彩療法正是感官攻略的一種。色彩療法的擁護者聲稱,風溼、發炎、神經症狀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只要接受特殊色彩的燈光照射,就能得到療效。色彩療法專家艾德文.巴比特(Edwin Babbitt)指出,可以改善身體疲勞和慢性風溼;黃光有助於通便,也適合對治支氣管炎;藍色光線能夠舒緩發炎症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色彩療法被如今的主流醫療專業人員斥為偽科學,色彩與光線顯然對我們的社交、認知與情感的各個面向有顯著影響。只要想想清晨的淡藍光線如何幫助我們保持靈敏,而將警方拘留室漆成泡泡糖粉紅,據說能安撫嫌犯的情緒。只是,儘管血紅色的風景畫作在畫廊裡相當搶眼,這個色彩如果掛在醫院牆壁,恐怕只會讓人心神不寧。很顯然,色彩與燈光在醫院的設計上扮演重要角色,牆壁上的藝術作品也是一樣。很多知名醫療機構挑選色彩時,正是以心理效應為基準,專門為特定情境設計。比方說在梅約醫院,「就連牆壁的顏色都經過審慎挑選,以便誘發某些情緒。因此,癌症診斷區域選用柔和的藍、綠與紫,以便平撫情緒,降低壓力。諮詢室使用藍色,因為研究發現藍色有助於建立互信。」我們討論醫院的色彩運用時,你有沒有停下來問自己,外科醫生的手術服和病房的布簾為什麼經常是綠色的?這個感官攻略是為了消除手術室工作人員在盯著血淋淋的內臟後產生的視覺效應。我們如果緊盯某樣東西一段時間,移開視線後通常會看見那個東西的負後像。由於綠色是紅色的對比色,外科醫生把視線從你身體內部移開後,看見的會是綠色的負後像。這個感官攻略的原理是,醫生看見綠色物體,便不容易察覺負後像,因此也就不容易造成干擾。使用視覺信號增進療效還有更令人驚豔的例子,比如遭受長期頑強疼痛折磨的患者,在傳統止痛方式不見成效後,運用心理學實驗室的多感官錯覺,確實能得到緩解。研究證實,感官攻略對幻肢痛與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簡稱CRPS)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有個眾所周知的心理療法是鏡箱療法。臨床上已經運用這種視覺(更正確的說法是「多感官」)錯覺,它能有效減輕來自不存在的肢體所產生的劇烈疼痛。幻肢痛的患者通常因為發生意外事故必須截肢,如果患者對肢體的最後記憶是疼痛,有少數不幸病例截肢後那股痛感會殘留下來。由於被切除的部位已經不復存在,缺少感覺動作差異回饋,患者的大腦很難更新它對肢體的最後印象。患者於是擺脫不了他們無法移動的疼痛幻肢,總是覺得它在痙攣。鏡箱療法的原理是給患者錯覺,利用完好肢體的鏡中影像,讓他們覺得失去的肢體已經換新了。患者移動完好的肢體時,會從鏡中看到消失的肢體彷彿在移動。這個差異回饋讓疼痛的幻肢縮小,藉此減輕伴隨的痛感。不過,後續研究質疑,鏡箱療法如果有效果,那種效果會不會是攻略患者感官的直接結果。也就是說,讓失去的幻肢看起來彷彿還在。幾年前我參與一項由當時任職牛津大學的羅里莫.摩斯里教授(Lorimer Moseley)領導的研究,對鏡箱療法之所以有效提出另一個解釋。我們認為,可能只是患者想像移動幻肢時,腦海裡喚起的動作心像產生的效果。我在牛津大學的實驗室還發現另一種同樣令人驚豔的方法,可以緩解CRPS患者的疼痛。這類患者通常受過傷,比方意外事故導致腕部骨折。一開始他們復元的情形完全正常,只是經過大約半年左右,受傷的肢體開始出現難忍的疼痛。甚至,患肢常伴隨腫脹的情形,醫生也常發現患部的溫度比正常肢體來得低(這是這種症狀床邊檢查的標準項目)。同樣地,止痛藥效果有限。由於疼痛太劇烈,患者經常會要求(甚至哀求)醫生動手術切除。強納森.德瑞維(Jonathon Driver)教授是我過去的指導教授,也是帶領我踏入這個研究領域的人,他讓我見識到CRPS真正可怕之處。他騎輕型機車發生事故,導致嚴重的CRPS。由於承受不了疼痛,他幾年前從高速公路橋梁往下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在首席研究員摩斯里教授帶領下,跟10名長期為CRPS所苦的患者合作,運用縮小鏡頭讓他們的患肢看起來比較小:想像你把望遠鏡反過來之後看到的影像就對了。神奇的是,短短幾分鐘內,這簡單的感官攻略就明顯減輕患者的主觀疼痛。不只如此,症狀的客觀可測量指標也在視覺縮小幾分鐘後改善,也就是腫脹的程度明顯縮小。這個結果跟我們發表過的另一個研究結果相符。在那個研究中我們發現,用整人玩具店的橡膠假手告訴你你的一隻手被換掉了,也會造成生理上的改變,比方說那隻被取代的手溫度迅速下降。一開始醫學界不太相信這種視覺幻象感官攻略能產生這麼快速的變化,看到不少後續研究確認我們的發現,我們都感到心滿意足,當然也大受鼓舞。儘管需要更長時間的臨床追蹤,才能確認這種策略的效果是否穩固又持久。但毫無疑問地,感官攻略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大有可為。總的來說,這種療法的終極考驗,在於患者本身願不願意為這些效益投入心力。※ 本文摘自《感官攻略:世界頂尖實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用五感打造更愉快健康的生活》。《感官攻略:世界頂尖實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用五感打造更愉快健康的生活》作者:查爾斯.史賓斯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31
-
2021-10-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是在廁所,就是在往廁所的路上?5種你可能有腸躁症的原因
大家身邊總有這種朋友(或者你本人就是那個朋友),跑廁所的次數總是比別人多、待在廁所的時間也特別長。如果不是因為在廁所裡不受打擾的打電動、看漫畫實在太享受,那,很可能就是腸躁症的患者囉。快跟我一起認識腸躁症吧!什麼是腸躁症?為什麼會發生?腸躁症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胃道疾病,對現代人來說是很常見的問題,尤其女性碰到這個問題的比例相對較高。依據主症狀不同,腸躁症可分為「便祕型」、「腹瀉型」、「混合型」(便祕跟腹瀉混合出現)、「無法分類型」(被醫師確診為腸躁症但不屬於以上3類)等4種。至於腸躁症發生的原因,目前還不完全明確,一般推論有5種可能:1.腸道異常收縮2.腸道神經異常敏感3.腸胃道感染4.焦慮和精神壓力5.特定食物過敏【延伸閱讀:腸躁症該看什麼科?併發症有哪些】 腸躁症怎麼治療?要看哪一科?由於腸躁症並不是器質性病變,所以即使做了各種檢查,也可能找不出異常,目前臨床大多依據以下標準來判斷:1.症狀在診斷前6個月就已經開始出現。2.近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1天反覆腹痛,並有以下2種以上的症狀:●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頻率變化●糞便型態改變幸好,腸躁症也不是什麼致命惡疾。通常症狀的發生與精神疾病或壓力有關,像是持續處於高壓力狀態,使人體疼痛調節及認知過程改變,就可能引發(或惡化)腸躁症。想要舒緩或改善,建議可以依照個人的狀況藉由飲食、運動、藥物及心理治療來幫助症狀緩解。在就診方面,由於腸躁症的可能原因很多,建議可以先到家醫科做初步診斷,或者前往消化內科、肝膽腸胃科,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和精神科、身心科合作治療。腸躁症常用的藥物包括瀉藥、止瀉藥、肌肉鬆弛劑、抗腸痙攣藥等腸躁症成藥,或是心理治療的抗憂鬱劑、抗焦慮劑等,都是以緩解症狀為主。想改善腸躁症?平常就可以這麼做想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腸躁症,可以從飲食和紓壓兩方面著手。紓壓方面,可以透過運動(原則是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靜坐冥想、書寫繪圖等方式紓解壓力,必要時也可以配合心理治療。飲食方面,平常盡量定時定量、吃8分飽就好,幫助腸胃建立規律進食習慣,並且避免高油脂、油炸、辛辣、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當然,更不要去吃到飽餐廳暴飲暴食!)針對不同類型的腸躁症,這裡也有特別的飲食小撇步:●便祕型:增加高纖食物攝取,多喝水●腹瀉型:減少乳製品、高產氣食物(豆類、芋頭、地瓜等)●避免過敏原:減少麩質食物、含乳糖製品如果還是不確定具體吃什麼食物才好,也可以搜尋「低腹敏飲食」菜單,來改善消化不適,或者直接向醫師、營養師諮詢。大腸癌的症狀,也跟腸躁症很像!?先別急,進一步了解:腸躁症易反覆腹瀉、便秘?暗示著你壓力「腹」擔過重了
-
2021-09-30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徵兆如感冒 孩童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1名8歲的陳小妹因發燒腹痛,合併全身冒冷汗送往急診,問診時突發痙攣發作後昏厥,當下失去呼吸心跳,在急救後仍無生命跡象,最後在葉克膜緊急放置下,終於恢復穩定心跳呼吸,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後繼續治療,最後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然而造成如此可怕的病程,就是兒科急診醫師人人聞風色變的「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最棘手 最怕引發其他器官損傷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巫韻安醫師說,每位兒科醫師,尤其兒童急診醫師,或許都會祈禱自己永遠不要遇到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我曾經聽過一位心臟外科醫師對家長說,猛爆性心肌炎,一來就兵敗如山倒,病人非死即傷。起初陳小妹在家發燒和腹痛2天,原以為是腸胃炎,但這天清晨腹痛特別難耐,而且合併全身冒冷汗,媽媽覺得不放心,趕緊帶她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兒科急診求診。正當醫師在問診時,坐在椅子上的陳小妹突然臉色蒼白站立起來,隨即「碰」的一聲,在醫師和媽媽面前倒地不起,疑似一陣痙攣發作後突然癱軟不動,當下失去呼吸和心跳。醫師馬上抱起陳小妹衝往急救室,立即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流程。在陳小妹經過插管、壓胸和心臟電擊,心跳卻一直沒有回來,她的心臟宛如持續罷工,仍舊無法恢復心跳,眼見如此下去,陳小妹恐再也急救不回來,兒科急救團隊當機立斷,馬上照會心臟外科,在10分鐘內完成緊急葉克膜放置,讓陳小妹能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在葉克膜運轉之下,陳小妹的生命徵象終於穩定下來,跟家屬討論後,陳小妹被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接受後續葉克膜治療。所幸經過重症團隊的努力照顧,陳小妹的心臟終於慢慢好轉,最後得以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也因為一開始的急救得宜,腦部和其他重要器官並無因為心臟罷工而導致缺氧損傷。猛爆性心肌炎常見於病毒感染 單純感冒症狀也可能是發病徵兆巫韻安醫師說明,猛爆性心肌炎是指心臟嚴重發炎,導致無法正常跳動,進而心臟停止、全身休克,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之所以稱為猛爆性,是因為病程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急速惡化,原本前一個小時還在和爸媽對話的孩子,下一刻突然因為心臟停止而倒下。而且猛爆性心肌炎的致死率非常高,根據國內外數據,就算即時放置葉克膜輔助,存活率僅約50%至70%,有的孩子即使存活,也會因為一開始來不及急救,腦部缺氧而有永久性腦傷,或是心臟過度發炎無法恢復,需要心臟移植。猛爆性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在孩童身上,病毒感染會因為病毒種類而造成不同症狀,像是呼吸道症狀的咳嗽、流鼻水;或是腸胃症狀的腹瀉、嘔吐和腹痛;或是腸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等。而這些一開始單純以感冒症狀表現的病毒感染,因為病毒導致心臟肌肉發炎,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就是心肌炎。到底是哪一種病毒在哪一個病人身上會導致心臟發炎,往往在一開始無法預測,家屬也常常無助及不解:「一開始只是小感冒(病毒感染)而已,怎麼會變這麼嚴重?」也因此,猛爆性心肌炎常會造成許多家庭與醫師的遺憾。胸痛並非第1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應增加警覺巫韻安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人以為猛爆性心肌炎的第1個症狀一定是胸痛。事實上,根據統計,最常見一開始的症狀反而是腹痛和嘔吐,另外慢慢伴隨出現胸痛、胸悶、精神活力變差、四肢冰冷、冒冷汗及排尿減少等血液灌流不足的表現。若一開始只有單純腹痛、嘔吐,像是本文一開始所述的陳小妹,和腸胃炎的症狀表現相似,就會增加早期診斷的困難。若有懷疑,可施以抽血檢查、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評估。倘若確診為猛爆性心肌炎,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而葉克膜的角色在於幫病人爭取時間,在病人嚴重心臟發炎後,以葉克膜取代心臟功能維持全身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慢慢恢復。巫韻安醫師提醒家長,若兒童出現精神狀況不佳、食慾不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等,或是某些症狀持續存在沒有改善,像是持續腹痛、嘔吐等,就應該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校園接種BNT 42名學生不適逾千人請疫苗假
台中市校園BNT疫苗23日開打,台中市政府統計,共有42名學生在接種BNT疫苗後不適,其中40名學生昨天已陸續出院,剩下2名學生包括慈明高中女學生23日下午打完疫苗後下肢僵硬、右手痙攣就醫,以及明道高中男學生昨天下午打疫苗後右手無法上舉、左腿無力送急診,這2名學生經檢查都無大礙,肢體動作也逐漸恢復,在今天陸續出院返家。台中市教育局統計,到昨晚6時40分,前天和昨天累計施打3萬1530人,身體不適人數128人,42人送醫,1248名學生申請疫苗假。教育局說明,慈明高中女學生前天下午因接種流感疫苗後出現下肢僵硬、右手痙孿症狀,送國軍803醫院治療,肢體逐漸恢復力氣,今天上午經院方評估無大礙已經返家。明道中學男生昨天下午左手臂打疫苗後,右手無力,無法上舉、左腳也無力,經現場醫師判定緊急送中山附醫急診室檢查,包括全身腦部與頸部核磁共振、抽血與量測血壓等檢查都正常,學生今天右手可平舉,肢體肌力逐漸恢復,也已出院返家。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私密處是女人第二張臉 國內首間婦科美學診所開幕
全國第一間整合女性身心的私密健康照顧診所於今天成立,婦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婦科私密領域的健康照顧涵蓋了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和肛門外科,在歐美國家逐漸形成婦產科次專科領域,叫做「婦科美學」(gynecological aesthetics),解決女性朋友從青春期到產後、更年期、停經期等問題。鄭丞傑表示,該診所的核心理念為「當妳的閨蜜」,除了婦產科醫師照顧女性私密健康,還提供性諮商、性治療,成為國內第一家整合了身心照顧的「婦科美學」診所。「私密處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鄭丞傑說,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女生私密處問題伴隨一生,從美觀氣味顏色,至先天異常、產後的局部恢復、產後尿失禁、痔瘡、產後下腹部鬆垮、妊娠紋、大齡女子生育功能檢測、卵巢老化功能檢測與預防、萎縮性陰道炎、陰道痙攣症、性交疼痛、性欲低落,以及等更年期障礙,希望透過「婦科美學」全方位照顧18到88歲的女性整合性的私密健康。目前看診婦科醫師均為女性,不過,部分患者希望由男醫師看診,鄭丞傑表示,絕對沒有歧視男性,事實上,男性也有私密問題,為了照顧婦女朋友的男朋友或丈夫,該診所將邀請泌尿科醫師,一起來照顧男性的私密健康。鄭丞傑表示,該診所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舉辦「造福雙百位女性」公益活動,一為提供一百個可以改善產後尿失禁及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能力的「G動椅」免費體驗療程,一為在女性私密保養品牌贊助下,提供免費施打九價子宮頸疫苗,攜手做公益一起呵護女性健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的健康問題,因為不好意思而羞於求助,提醒女性應該更重視私密處的健康保養和照顧,加強性健康的教育,這樣才能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健康。今天特別到場祝賀和鼓勵的監察委員陳景峻表示,他是醫學的門外漢,但是特別欣賞鄭丞傑的醫德醫術和對普羅大眾做健康教育傳播的能耐,這次看到他鋪陳了這樣的一個舞台,讓年輕一輩的醫師來發揮,來照顧婦女的私密健康,同時又做了公益活動,表示非常敬佩。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胃腸科名醫忙到5天沒排便 宿便太多腸阻塞
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經常會提醒病人要注意便祕問題,多吃蔬菜水果,其實我也會疏忽而發生嚴重腸阻塞。那一年是升上主治醫師的第5年,計畫要前往美國德州貝勒醫學中心進修,家人也跟著同行,但出發前3天的夜晚,卻在睡夢中痛醒。服藥未緩解 擔心盲腸炎當時觸摸腹部加以診斷,發現下腹部又腫又痛,服用解痙攣藥物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痛得更厲害,盲腸的位置也很痛,擔心是盲腸炎,當時已經痛到站不起來,由家人緊急送到高雄榮總急診。一路上心裡很忐忑,擔心萬一要開刀,3天後不可能出國,一切好不容易安排好的事情,後續處理起來很麻煩,整路腦袋沒停。5天沒排便 忙到完全疏忽到醫院後經過各項檢查,從腹部X光片裡看到腸子裡有許多宿便,醫師認為可能宿便太多引發腸阻塞,大小腸都腫了起來,這時才想到因為準備出國太忙了,算一算已經5天沒有排便,後來醫師開了灌腸藥,果然排出很多糞便,人也跟著馬上舒服起來,結果還好順利出國。那次經驗給我很深刻的體認,連自己是胃腸科醫師,總是提醒病人要多吃蔬果、多注意排便狀況,自己一忙起來竟然完全疏忽,可以想見一般民眾可能更容易忽略便祕帶來的問題。灌腸的時候感覺不太好,很擔心被人戳破腸子,後來行醫時病人提到肚子痛、灌腸等問題,更能體會到病人的不適與擔心。3天以上沒排便 就是便祕門診中便祕就醫的病人很多,便祕的定義是3天以上沒排便,可以靠一些方法排解,例如多吃蔬果、益生菌,每天喝水要超過2000㏄、適度運動等。很多病患會說「我都有吃蔬果,怎麼還會便祕?」但要看吃得夠不夠,現代人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多數不夠,每天至少要25公克,半碗煮好的青菜、一碗糙米飯或是一顆橘子,各可以提供4公克的膳食纖維,必須3餐都吃水果,中午晚上各半碗菜,再加上一碗糙米,才能湊足25公克,如果真的吃不夠,可以考慮直接吃膠囊補充。便祕逾一個月 就醫找原因 不少人長期便祕,引起便祕原因有三種:一是功能性、二是器質性、三是藥物性。像是吃不夠蔬果或是壓力大等造成,稱為功能性便祕;大腸癌、腸沾黏、甲狀腺分泌不足或副甲狀腺亢進等,可能引發器質性便祕。如果在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後,便祕仍超過一個月以上,應就醫找出原因。使用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祕,例如含鋁的制酸劑,或是鎮定劑、解痙攣及止痛等藥物,都可能影響腸胃蠕動,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與醫師討論換藥。如果發生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生活品質下降、便祕超過3個月,或是改變生活習慣仍便祕一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前往胃腸科就醫。許秉毅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中國醫大學專任教授●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監事●台灣胃腸蠕動醫學會監事年齡:59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美國貝勒醫學院參訪學者專長: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胃潰瘍、胃癌、大腸癌、肝癌及肝炎等興趣:攝影、保齡球、旅遊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高雄榮總胃腸科主任
-
2021-09-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改善靜脈曲張怎麼辦?醫:彈性襪只能維持現狀
陳小姐38歲,是一位百貨公司的櫃姐,走進診間跟醫師表示,兩隻小腿的血管越來越明顯,以前只是細細的血絲,現在不只變多,有些還凸出來了,上完班一整天小腿還常常會痛,有時候回家會抽筋。靜脈曲張盛行率相當高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經過詳細的問診,陳小姐從大學時代開始,腳踝附近有許多紅的或紫的血管擴張,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多,在開始從事櫃姐的工作後,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陳小姐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症狀。靜脈曲張(台語俗稱:浮腳筋)盛行率相當高,2012年美國統計至少20%民眾有相關症狀,若將較輕微的血管擴張也算進去,可能高達70%民眾有相關的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的統計,在台灣每年只有約不到1%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即便在台灣靜脈曲張盛行率可能不及美國,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仍有很多病人未就醫並獲得適當的處置。久坐久站是惡化因子曾奕騰指出,成因包含個人體質、家族遺傳、懷孕時血液容積及腹內壓上升、賀爾蒙變化、外傷、感染或藥物等造成靜脈發炎、先前曾有靜脈血栓等。久坐久站則是常見的惡化因子,在特定職業(櫃姐、教師、服務生等)尤其常見。靜脈曲張依據臨床症狀分為7級,完全無症狀為0級,血管擴張或較粗的網狀靜脈為1級,如有凸起如蚯蚓狀的為2級,合併水腫症狀為3級,如出現鬱積性皮膚炎、色素沉澱、脂肪真皮硬化症等為4級,更嚴重有潰瘍但癒合者為5級,如有未癒合或無法癒合之潰瘍則為6級。曾奕騰說明,由此可見靜脈曲張絕非僅是美觀問題,還可能造成各種皮膚的症狀,臨床上也常遇到病患以疼痛或小腿肌肉痙攣表現的,此外,2018年美國統計,罹患靜脈曲張的患者相對正常人,有較高風險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的肺栓塞,因此有相關症狀的病患,應積極就醫尋求治療。治療方式因程度有異曾奕騰表示,治療的方式,依據症狀嚴重度做區分,血管擴張及網狀靜脈可以硬化劑、雷射治療,凸起的靜脈亦可以硬化劑治療或手術剝除,如果表淺靜脈系統的主幹(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有回流或曲張,可以雷射或射頻燒灼、靜脈黏膠黏合或是採取手術剝除,且主幹的治療應優先於分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曾奕騰特別強調,「彈性襪」的穿著對於已形成的靜脈曲張,多半只能達到「維持現狀、減緩惡化」的效果,改善靜脈曲張的程度相對有限,但是對於有水腫、潰瘍等症狀的病患仍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且於施打完硬化劑、燒灼、手術後仍需搭配穿著一定時間的彈性襪,以增加治療的效果及減少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延伸閱讀: 。嚴重的靜脈曲張可能會致命,醫師曝:這種療法救命之外,術後恢復良好 。搬重物小心也會靜脈曲張! 快看看你正處哪一等級?
-
2021-09-1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眼皮一直跳?留意腦中風徵兆!中醫院長:這6種情況別忽視
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眼皮跳動的情況,許多人會直接聯想有事情要發生了,如「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各種不同的說法,不過也要留意是否為身體問題。 一般而言,眼皮跳動的問題相當小,大多不必理會,不過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提醒,若是有出現6種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其可能為較嚴重的問題,如腦中風。 眼皮一直跳是為什麼?可以如何改善? 郭祐睿院長表示,眼皮跳動一般而言不是重大的疾病,多為眼皮痙攣,絕大多數輕微的情況是因為疲勞、缺乏休息所引起,也和壓力較大、屈光不正等有關。因此若有出現這樣的情況,留意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保持充足睡眠等,讓眼睛多休息即可,也可以適度的補充維生素B、鈣片、鎂等營養穩定神經,可緩解眼皮跳動的情況。 眼皮跳不停?6情況速就醫,亦恐腦中風! 不過即便眼皮跳動雖為非常小的毛病,但也可能是較嚴重的問題,或其他重大疾病所致。郭祐睿院長舉例,如本質性的眼瞼痙攣、顏面神經麻痺、巴金森氏症、妥瑞氏症、甚至是腦中風等皆有可能。也有約1%左右的原因是因為腫瘤、蜘蛛網膜沾黏等問題所引起,提醒民眾盡早就醫檢查。 郭祐睿院長指出,例如眼部正常光線下出現畏光的情況;感到或疼痛;非主意識的眼睛閉上次數頻繁;眼皮跳動的頻率過高、時間過久、甚至達到數日或數週以上等。其他也包括了合併出現手腳無力,需留意腦中風的可能;眼皮跳和合併閉眼、動嘴巴、動脖子等,屬本質性的眼瞼痙攣。若出現這些相關情況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切勿輕忽。 眼皮跳、眼疲勞?6步穴位按摩有助改善! 除了日常改善及相關症狀提醒外,郭祐睿院長也提供一套穴位按摩給民眾參考,有助於改善、緩解眼皮跳動或眼部疲勞問題,歡迎存取。 第一步:太陽穴+風池穴雙手食指指向後方呈反掌,食指按壓頭部後方的風池穴,同時拇指按壓兩側的太陽穴,按到產生痠麻感,約10秒後放開。 第二步:瞳子髎穴+攢竹穴雙手拇指按壓瞳子髎穴,同時食指攢竹穴上按壓,約10秒後放開。 第三步:睛明穴雙手食指及中指合併,按壓睛明穴。睛明穴為眼科大穴,相當重要,因此按壓30秒後再放開。 第四步: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這三個穴位在同一直線上,於瞳孔正下方,以食指關節依序按壓10秒後放開。 第五步:絲竹空穴雙手食指關節按壓絲竹空穴,約10秒後放開。可從眉尾往眉頭方向連續推按。 第六步:魚腰穴雙手食指關節按壓魚腰穴,約10秒後放開。可從眉尾往眉頭方向連續推按。 眼皮跳動出於肝,中醫調理助改善! 郭祐睿院長建議,眼皮跳動中醫認為因肝性主動,肝風內動則出現眨眼過度、眼皮一常跳動。調理上會以健脾養血或清熱解毒的方式,配合平肝熄風的方法,達有效治標治本的效果。民眾若有眼皮跳動的困擾,可至中醫診所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乾眼症別亂點藥水!醫:留意4級症狀避免潰瘍、失明!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還是休克?醫曝5項辨別指標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打疫苗頭暈是暈針?休克?醫指5點多留意! 黃軒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出現暈針或休克的情況,不單是只有新冠疫苗才會出現,是各個疫苗都有可能發生不適症狀。暈針主要是因迷走神經反應而起,不會有生命危險;休克則主要是因過敏反應所致,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兩者看似相似,但對生命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可從時間點、感受、呼吸、心跳、皮膚等作觀察。 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通常會在施打疫苗後的5分鐘之內發生,多的是施打當下就出現,當事人可能出現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忽冷忽熱、身體癱軟的情形,甚至是出現短暫的暈厥、意識昏迷或倒下,且可能因情緒緊張有過度換氣的情況,不過血氧濃度多半正常。在心跳方面,可能出現變慢的情形,及暫時性低血壓,皮膚則常見濕黏、冰冷,臉色迅速慘白、冒冷汗,就像被嚇到一樣。不過這些情況一般而言較為短暫,經短時間休息後清醒便恢復正常。至於民眾關心的第二劑疫苗,暈針者是可以施打的。 至於休克,黃軒醫師則表示症狀多半比暈針明顯還要更糟。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此情況會是一種警訊。在呼吸方面,由於上呼吸道痙攣,可能因支氣管嚴重收縮而呼吸困難,且有呼吸喘鳴的聲音,此時血氧濃度往往低下。至於心跳,因為休克屬於急速變化的重症,即便意識恢復正常心跳也還是可能處於持續加快的狀態,且血壓依舊低下。在皮膚上的表現,有別於暈針的臉色慘白,病患會出現的是搔癢的蕁麻疹、潮紅、眼瞼水腫等過敏反應。至於第二濟疫苗,因已發現過敏反應,自然不能夠再進行施打。 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透漏,曾遇過出現休克的患者,對方表述當下感受到將死的感覺,因此患者的危機意識和醫護人員將其當真這兩點相當重要,若處理不當,患者可能過沒多久就會當場死亡。暈針、休克處理大不同,接種後自我觀察很重要! 暈針和休克除了症狀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黃軒醫師表示,暈針因身體癱軟需有個位置休息,避免身體造成外傷,並安撫情緒至意識恢復即可。但過敏反應引起的休克關乎人命,在發現情況不對就應實施基本的救命術,如意識呼吸評估、維持呼吸暢通等,並緊急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給予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若未改善則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的這些症狀不見得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也有可能出現上述以外的症狀,不過醫護人員有受過相關訓練及經驗,處變不驚,也期待民眾不必緊張。最重要的是,接種後除了仰賴醫護人員,接種者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以利發生的當下即刻處理,保障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氣悶熱又戴著口罩 工人傳出罹熱衰竭症狀
天氣高溫悶熱,日前有工人在工地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急救,確診為熱衰竭,其中一人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所幸及時住院治療,靜脈注射大量輸液後才化解危機,並在兩天後順利出院,返回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其育指出,患者本身有慢性腎臟病,加上工作必須配戴口罩,不易散熱,喝水也不方便,可能因此更容易引起熱衰竭。他提醒,工作時應盡可能穿著寬鬆衣物,並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或微量加鹽的開水,也可用冷毛巾擦拭皮膚,讓體溫漸漸降低,降低熱衰竭的發生機率。他說,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衰竭、熱痙攣及熱中暑,熱衰竭是指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同時造成水分和鹽分等電解質大量流失;體溫大多正常或稍微上升,但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虛弱無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休克或昏迷。由於體溫不太會超過40°C,死亡風險低,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大多能恢復正常。熱痙攣則是指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出現肌肉痙攣,若情況嚴重無及時處理,少數案例會有死亡風險。至於熱中暑,常是因體溫調節能力失常造成,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未及時發現所致,輕微熱中暑會出現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恐會伴隨中樞神經問題,體溫超過42°C時,甚至有死亡風險。李其育說,橫紋肌溶解症為內科急症,通常合併熱衰竭出現,由於體內溫度過高,使骨骼肌的肌纖維膜發生急速損傷,造成肌肉細胞壞死,當細胞內大量肌球蛋白釋出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腎毒性,若無法及時排出,就會影響腎臟功能,造成急性腎臟衰竭,一旦延誤治療,嚴重時也會致命。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9月仍持續飆高溫 醫籲慎防熱衰竭
即將進入9月天,各地白晝動輒飆破30度高溫,令人在烈日下難耐,日前台南麻豆甫傳出一對祖孫不幸悶死車內,更引起外界震驚,醫師提醒炎熱高溫,特別要留意熱衰竭,避免類似不幸事件發生。台南佳里奇美醫院急室主任朱逢源說,熱衰竭通常是指身體逐漸過熱狀態,常見症狀有極度口渴、頭痛、頭暈或意識混亂、食慾不振或噁心想吐、過度流汗且皮膚濕冷蒼白、手腳抽筋且容易胃痙攣、呼吸及脈搏都會加速、以及體溫可能會上升超過38度,都要特別留意。他指出,一般來說,嬰兒、小孩、老人、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病患者及正在服用藥物治療者,都較容易產生熱衰竭。而心血管患者,在高溫血液易變得較黏稠,交感神經也會過度興奮,刺激血管收縮,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嚴重心律不整。預防熱衰竭,除氣溫高時盡量不要外出,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衣物外,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減少不幸憾事發生。朱逢源說,當事人若發生熱衰竭症狀,務必迅速將病患移動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或是有束縛衣物,給予身上噴灑水霧及以風扇降溫,可加強頸部及腋下部位加強散熱,若意識清楚,可協助飲用大量加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若症狀嚴重者,務必盡速送醫治療。
-
2021-08-25 新聞.元氣新聞
樂活氣象App 可預警防熱傷害
全球氣候異常,台灣夏日連年成為「紅番薯」,因中暑而掛急診的病例增加。中央氣象局、衛福部國健署及中研院合作,推出「樂活氣象App」平台,打造個人化「健康氣象跨域服務」,提供天氣訊息與即時預警、健康叮嚀等資訊,第一步先從預防「熱傷害疾病」開始。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熱傷害是身體沒辦法調節高溫,所產生的疾病統稱,包含熱痙攣、熱衰竭與熱中暑。其中,熱中暑最為嚴重,若處理不當,恐引發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龍世俊指出,結合氣象局、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到34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的病例就增加4倍。避免高溫危害,民眾只要下載「樂活氣象App」,點選健康氣象欄目,即可看到個人化的即時健康預警等資訊,App提供未來5天預警訊息,可依照自己訂定的旅程與景點,隨時接收專屬的最新天氣資訊,即便人在異地,也能夠分享給親朋好友相關天氣警訊,提醒長輩預防熱傷害。
-
2021-08-25 新聞.元氣新聞
為何走私貓需安樂死?貓染狂犬病會傳染給人嗎? 疾管署示警「傳播途徑、症狀」:致死率100%
日前,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查獲之漁船走私154隻貓隻予以人道處置引起民眾關切。然而,為何撲殺走私貓?對人類、環境生態有何影響? 未經檢疫合格動物 狂犬病的風險極高對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說明,狂犬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後死亡率百分之百,且所有溫血動物包括貓在內都會傳播狂犬病,因此,來源不明未經檢疫合格闖關的貓隻,引進狂犬病的風險極高,為了保護全國民眾及犬貓等動物的健康,必須對走私動物採取高規格的檢疫措施,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將走私動物予以人道處置,實屬萬不得已之做法,希望民眾理解。 狂犬病的傳播途徑?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狂犬病 Q&A」指出, 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而感染。 哪些動物會傳播狂犬病病毒?各種哺乳動物(如狗、貓、蝙蝠等)均可感染並傳播狂犬病。 狂犬病會人傳人嗎?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但曾發生因接受狂犬病感染患者捐贈器官導致受贈者感染狂犬病的案例。 狂犬病病毒如何侵犯人體?被抓咬傷後,病毒會存在傷口周圍。在三到八週內,由神經散播至腦部而發病。 狂犬病有什麼症狀?狂犬病初期症狀有發熱、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因喝水或看到水引起之喉部痙攣),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患者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非法走私動物 殘害無辜動物生命之徒農委會強調,涉案船長一行人為謀私利,不顧全民安全,鋌而走險走私大量貓隻,實罪無可赦,應受法律最嚴格制裁。農委會也強烈譴責那些為己私利,違法走私、殘害無辜動物生命的不法之徒。後續將建議修改懲治走私條例加重罰責,並強制規定販售寵物須出具相關證明,且鼓勵領養代替購買,以避免有利可圖之不法行為。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肉品吃下肚會怎麼樣?人類會感染嗎? 專家詳解:認1標示可避免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脫水10跡象!尿液出現這種顏色代表你已經脫水了
夏日氣候酷熱難耐,在外頭活動的大家,是否偶爾覺得頭昏、疲憊想睡,或是尿量變少?如果您發現上述現象,您可能已經「脫水」了。水分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成分,一旦脫水,可能造成認知能力下降、影響性生活表現,甚至引發熱痙攣、昏厥…等併發症,需要儘速接受醫療處置。觀察尿液顏色、排尿頻率 及早發現脫水徵兆不論是在外工作還是活動,體內水份因為流汗而大量流失,如果忘記補水,就有可能脫水。尤其老人、小孩、慢性病患,都是脫水的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事實上,尿液的顏色是判斷脫水與否最簡單、實用的方式,小便後別急著沖水,先往馬桶內看一眼,就可以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補充水分。在一篇《健康線上(Health Line)》的文章中,將尿液顏色由淺到深,分為5個漸層,各代表不同的缺水程度:若尿液呈現透明,代表水分過多,應暫停喝水;呈接近檸檬汁的淺黃色,是最佳狀態,體內水份含量適中;尿液顏色接近啤酒的黃色時,仍屬正常;若出現琥珀色,則已屬輕微脫水,建議開始多喝點水;尿液呈褐色或深橘色時,代表已經脫水,應補充大量水份及電解質。不過尿液的顏色也可能因為食用特定食物如:蘆薈…等,或腎臟病、肝病所致,未必僅是脫水所致。而除了尿液顏色以外,脫水的跡象還包括:頭暈、頭痛、疲倦、口渴、皮膚乾燥、排尿次數下降、淚液減少…等,較嚴重的脫水患者,還可能出現低血壓、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症狀。脫水在醫學上屬於急症,若有上述不適應儘速補水或就醫。除了補水,還要補電解質 善用糖、鹽在家就能做針對脫水患者,補充水分是首要的重點,除了同時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外,一般民眾以多喝水的方式補水即可。專家建議,除了喝白開水之外,可以選擇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手邊沒有電解水的患者,在家也可以1/2茶匙鹽、6茶匙糖,搭配1公升開水的比例,自行製作。補水時,也需切記避免碳酸飲料、酒精、過甜的飲料及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些類型的飲料會使脫水情形惡化。對於脫水等熱傷害症狀,預防絕對勝於治療,平日適時補水、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是避免脫水的好方法。一般成人的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是女性約9杯,男性則是13杯,每杯為8盎司(236毫升),也就是說,平均每日飲水量約為2000毫升,依照居住環境、個人的健康情況,以及活動量多寡,需再行增減。此外,一位成年人每日的正常排尿頻率,則落在每日9-14次之間。不論是氣候、運動…等任何原因導致的脫水,都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除了出現脫水徵兆時,儘速補水或就醫,平日也做好補水措施,並適量補充電解質,是炎炎夏日的最佳自保之道。脫水10跡象1.尿液呈現琥珀色、褐色或深橘色2.排尿次數下降3.頭痛、頭暈4.疲倦5.口渴6.皮膚乾燥7.淚液減少8.低血壓9.心跳過快10呼吸急促脫水怎麼辦1.大量補充水分,白開水、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2.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3.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hydration#prevention.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dehydration-adults
-
2021-08-12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之後出現這種“困倦”,小心是中風先兆! 別再用「秋乏」糊弄自己
大白天就呵欠連天時,不少人會覺得這是「秋乏」搞的鬼。確實偶爾的犯困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同時伴隨這些症狀,那就要小心中風了。立秋之後,首防「中風」雖然立秋了,可有時候天氣還是很熱,大家出汗也比較多,血容量就相對較低,換句話說,就是血液比較黏稠,血濃縮後,容易堵塞血管。而中風發生的原因,一個是血管本身的彈性,以及血管的收縮能力等出現問題,另一個則是血液本身,如血液濃度大比較黏稠,也容易堵塞血管。更何況,現如今大家都很喜歡開空調對付“秋老虎”,當室內外溫差過大時,進出房間的溫差同樣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快速收縮或舒張,這也是導致中風的一個因素。這種「秋乏」很危險對於健康人來說,一到中午就哈欠連天可能是正常現象,而有“三高”病史的人,若出現打盹、乏力或是頻繁打呵欠時,就需要引起重視。根據臨床觀察,約有70%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病前5~10天內會出現頻繁打盹現象,這是大腦嚴重缺氧發出的求救信號。尤其是若伴有下列症狀,請第一時間就醫:◎突然拿不穩手中拿著的東西忽然落地,並不一定是老了沒有力氣,有可能是由於腦部血栓形成後影響到手的功能。◎出現步態異常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變化,並伴肢體麻木無力時,可能是發生中風的前兆信號。這種步態異常可能表現為下肢突然無力;與腰椎間盤突出引起下肢無力時伴有的麻木感、疼痛感不同,中風前兆引起的腿發軟,無明顯疼痛。◎舌頭歪腦供血不足時,可能出現被壓迫的舌神經功能消失,導致舌尖偏向左側或右側,說話、吹口哨漏風。◎血壓異常血壓突然持續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或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都可能是出現中風的先兆。◎有話說不出當血栓阻塞在“語言表達區”時,也會出現語言障礙。可能表現為口齒不清或難以把話說出來,但卻“心裡明白”,或是很難理解別人所說的話。◎突然發生眩暈眩暈是中風前兆中極為常見的症狀,可發生在腦血管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發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勞、洗澡後也易發生。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2天反復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生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危險性增加。◎視力出問題如果血栓堵塞視神經和視皮層供血血管,會突然出現短暫性雙目失明或視物模糊等“一過性”視力障礙。一般視力問題通常出現在單側,也有可能兩隻眼都無法向左(或右)看。3個口訣幫你識別中風三高人群、抽菸者、長期喝酒者、肥胖者,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建議自查一下。看:看看臉的兩邊是否不對稱,出現口角歪斜。查:雙手平舉,檢查兩隻手臂是否單側無力、不能抬起。聽:請患者說話,聽聽他是否口齒不清,說不明白。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狀突然發生,就要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在急救車到來之前,患者應平躺或側臥,頭部歪向一邊,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隨便吃藥,更不要運動鍛煉,應安靜等待救援。腦中風的“幕後推手”懶:現代人偏懶,經常懶得運動以及懶得喝水,這都是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因素。長期不運動不僅會使血液循環減慢,還容易導致大腦、心臟的供血不足,增加血液粘稠度,易產生血栓,加速腦梗;不愛喝水,會加速血粘稠,產生血栓。貪:現代人偏愛一些重口味食物,如油炸、醃製類,貪吃這些食物很容易誘發血壓問題,甚至是中風。熬:不光是肉體煎熬,心靈煎熬也同樣會促進中風的發生,尤其是情緒過於激動或者壓抑時,會導致血壓升高,血管劇烈收縮,會加速心腦血管疾病發作。預防腦中風,多做5件事1.管住嘴少吃「四高」食品,即高糖、高油、高脂、高鹽。這些食物易導致膽固醇等附著於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導致血管不暢通。2.不熬夜長期熬夜,會使身體內激素分泌週期出現紊亂,或會增加心腦血管系統負擔。3.拒絕吸煙和二手煙煙草中有害物質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和動脈粥樣硬化,以致形成血栓。4.多做有氧運動游泳、跳舞、騎自行車、瑜伽、打太極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即使是最簡單的健步走,持之以恆都會使血管的彈力增強。5.保持好心情不少心腦血管疾病都與情緒波動過大有關。想要血管健康,平和的心態必不可少。(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8-11 養生.抗老養生
汗流太多易增心臟負擔!醫授「夏季6個養心術」:愛賴床、愛生氣要當心
夏天氣溫高、環境易悶熱,人體新陳代謝快、加速了血液循環,也使得心臟的做工量增加。中醫科醫師黃中瑀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汗為心液,過度流汗就 容易傷心、增加心的負荷;心又主神明,掌管著對外界的反應。也就是說,在夏天又悶又熱的環境裡,人容易疲勞、倦怠、頭暈等,再加上心的工作量增加,心又主神明,所以,人就容易暈眩不清、反應不靈敏。因此,到了夏日,養生的重點在於心,以免混沌不清:方法1、睡眠要充足夏天容易煩熱、煩躁、影響睡眠品質而睡眠不足、神智不清爽,且睡眠不足容易使中氣不足、通體不暢,而容易生病。因為心主神明,所以先要睡眠充足,讓身體得到適當的休息,才不會頭昏腦脹,而能神清氣爽、頭好壯壯。中醫認為,夏天最好晚睡(但晚上11點前必須上床睡覺)早起(早上5、6點就起床)。在古時候夏天很熱時,太早睡覺容易因悶熱無法入眠,晚點上床氣溫涼些,反而有助睡眠品質的提升。現在大家有了冷氣,不必擔心悶熱睡不著的問題,但仍需注意冷氣不要吹太多、溫度調節在 25~28℃就好,以免毛孔閉合、身體難以散熱,或甚至打亂了體溫調節中樞。夏天原本身體就容易呈現微微排汗的狀態,使新陳代謝增加,來加速排除身體產生的廢物,而不堆積在體內,因此冷氣開太強,反而使體內產 生的廢物難以排除。方法2、勿睡過多,早起運動雖然說睡眠充足對養心很重要,但也不建議因 為夏日炎炎正好眠,就睡太多。早起多運動,可以使身體新陳代謝變好,晚上更容易入眠,而提高睡眠品質;且早上起床後做些輕鬆的運動、散步等,可提高身體免疫、防禦外侵的能力,使氣血流暢,如此一來,整天的工作就會比較有精神、思緒也會比較清明。現代人很容易有「冷氣病」,中醫辯證論治,近年來常常在夏天開冬藥治療疾病。 因為很多人從酷熱的大太陽下進入強冷的冷氣房,立刻著涼中暑生病,所以,必須使用冬天用的大熱藥來排出體熱;冷氣病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因此在夏天一定要適度的運動、讓體熱排出,身體才會健康。方法3、養心之外,也要顧脾胃隨著季節愈來愈熱,尤其到了梅雨、颱風季節,就得注意暑濕問題,暑易傷氣傷陰、濕易傷脾。夏天的食物很容易腐壞,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新鮮衛生、食物煮熟少生食。此外,因為天夏天人體體溫比較高、腸溫也高,容易引起腸胃痙攣、腹痛、腹瀉等問題,所以,飲食以清淡為宜,不要過度增加腸胃的負擔。方法4、補充水分,加速病菌代謝夏日養心最擔心心氣不足,過度流汗容易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引起心悸、血壓降低等而「傷心」,所以,水分的補充一定要足夠;且因為夏天容易潮濕、流汗、泌尿道感染等,體內的廢物產生也相對的比較多,充足的水分補充不但可幫助排除體內的病菌,也可加速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此外,若有輕微的中暑現象,可以運動飲料加熱水飲用,不但能發汗、補充電解質,又可退暑。方法5、補充蔬果,冰冷少食因為夏天的人體新陳代謝很快,必須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來幫助體內細胞的修復;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的攝取,以蔬果的來源最好,對人體的幫助最大,當季的時令水果是最好吃又最有營養的,台灣夏天的當令水果很多,但有些較屬於冰冷的瓜果少吃,例如西瓜寒涼,所以最好不要晚上吃,因為晚上腸胃也要休息,寒涼的食物容易引起腸胃痙攣,導致腹痛發生;而腸胃較弱的人,鳳梨最好少吃一點。此外,夏天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冰,一吃冰就覺得消暑又涼快,但是冰淇淋、剉冰等冰品冷飲,易寒食傷胃,對腸胃系統的保養很不好,所以能少吃就盡量少吃。方法6、夏日養生,使志無怒因為夏天體內新陳代謝快、容易火氣大,所以,做事情要保持身心愉快、心情平和、情緒保持平靜、不要動輒煩惱或動怒,否則「逆之則傷心」,不論是功能上的心,或心理、思慮等,都可能受傷;若夏天未能好好照顧身體,到秋天就容易秋燥,容易有燥熱疾病產生。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夏天吃對蔬果對心臟好! 專家認證「護心飲食3大重點」:今天吃了嗎?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為落枕忍痛2年 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
55歲陳先生工作長期要搬重物,2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肩頸痠痛,以為是落枕未理會也一直沒有改善,最近開始出現手掌麻木,睡覺會因痠麻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原本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肌肉開始產生無力並出現明顯的萎縮,到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磁振掃描後發現第6、第7節椎間盤突出,造成左邊神經孔狹窄。醫師建議他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合併骨融合術。3天後順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時,痠麻痛的症狀已經完全改善,不用再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昂傑表示,大部分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以保守治療即可,首先需要矯正不良的姿勢,要盡量避免增加頸部負擔的運動或動作,讓頸部不會過度彎曲或過度伸張,在復健專科醫師指導下接受頸椎牽引,使其增加頸椎關節間的距離、幫神經根減壓,也可以接受中醫針灸,熱敷,吃藥打針等等來舒緩痙攣的肌肉。若是症狀開始變嚴重,例如長期疼痛甚至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或手的肌肉明顯的萎縮,這時就建議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張昂傑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而導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容易發生在老年人、長期做增加頸部負擔的粗重工作、骨質疏鬆症、受傷者都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的風險。現隨著3C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低頭族增加。當頸部彎曲並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頭部重量對頸椎椎體和椎間盤形成一定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引起頸椎提早退化、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從頸部背面和肩胛骨的地方開始酸痛,感覺像落枕一樣,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並產生麻痺刺痛感。隨著時間增加,狀況越來越嚴重,導致肌肉無力使不出力氣(抬手、舉東西),精細的動作(握拳,拿筷子,梳頭,扭鈕扣等)無法執行,甚至會發生患部肌肉萎縮不可逆的狀況。「頸椎手術很危險嗎?成功率大概多少?」醫師表示,這是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普遍大眾都保留錯誤的迷思,認為頸椎手術容易造成癱瘓風險,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現今隨著醫療技術、儀器(如顯微鏡,骨材)診斷工具的進步,雖然手術會有風險(如脊神經受損,脊髓液外滲,食道、氣管或聲帶受傷,骨融合失敗等),只要做好術前評估,上述的風險已經是微乎其微。醫生會從頸部前面劃開傷口,把頸部肌肉、血管、氣管和食道撥開,接著把椎間盤和位於上下節脊椎骨暴露出來。接著靠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把壓迫的椎間盤或骨刺切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中間的空隙將植入移植骨或代替品(珠子),作為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橋樑,以進行脊椎融合。病患術後3至5天便可出院,3至個月後,移植骨或珠子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在這期間患者必須配戴頸圈,減少移植骨或珠子滑動,增加融合情形,病患也可以考慮植入「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目前無健保起付,但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的問題。
-
2021-07-15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視訊門診直播 醫師:有助巴金森和失智
聯新國際醫院因應疫情開辦神經內科視訊門診,實施一個多月已嘉惠數百名患者,包括腦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顏面頸部痙攣、神經肌肉病變等。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右緯說,透過家屬的手機鏡頭,觀察病人在家的即時影像,就像是實境直播,醫師可掌握病人最真實的狀況,對診斷治療與藥物調整很有幫助。陳右緯醫師表示,過去經常有家屬描述病人會不自主顫抖或莫名的動作,每次帶到診間又好端端的沒有異狀。視訊門診讓病人待在熟悉的家裡進行動作評估,有助於觀察到病人的實際狀況。醫師可以從視訊影像看到病人的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以及對聲音的反應、對語言的表達,和身體其他狀況,不僅有助於瞭解病情,也能觀察病人和家屬之間的互動,做為治療的參考。神經內科有不少年紀大且不方便到醫院的長期慢性病人,多由家屬代為領藥,或是平常有來門診,疫情期間希望少到醫院,視訊門診能兼顧病人和家屬的需求,不進醫院也能維持醫療進程,用藥不中斷。陳右緯醫師說,有些病人仍需觸診及理學檢查,建議還是要到醫院看門診。另一位神經內科醫師陳文郁也肯定視訊門診,她表示,最大優點是病人減少舟車勞頓,看診時間更有彈性,對於行動不便、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病人更是受惠。此外,醫師還可幫忙檢視病人的家裡環境,對居家安全提供建議,降低碰撞及跌倒的風險。陳右緯提醒,神經內科慢性病人居家防疫在安全範圍內,仍應持續做復健動作與安全的和緩運動,在家人協助下,可以打太極拳或在住家附近散步。此外,建議家裡可自備健康量測儀器,定期監測並記錄個人血壓或血糖,視訊看診時可提供監測數據,有利於醫師瞭解病人身體近況,做出更適當的診斷與用藥調整;防疫期間用藥不可中斷,如果病情出現轉變,或原本的症狀惡化,仍應儘速到醫院檢查治療。
-
2021-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醫列「解暑&上火食物」 吃錯反增中暑風險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常讓人難以忍受。不少人都會藉由吃冰、喝冰水等消除暑氣,但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運動完吃冰塊腸胃難受 酒精消暑只能救急運動完不要馬上吃冰塊,雖然吃冰塊會覺得很舒服,但是一下子把溫度降太低,腸胃可能會受不了,而出現腸胃痙攣的症狀。不過,快中暑時,可以喝一點涼水,並且在水中加一些鹽巴,來補充因為流汗而流失過多的鹽分,當然,若是在室內喝涼水,就不必另外加鹽巴。去診所打針時,護士小姐會擦酒精棉花來消毒,感覺很清涼,因為酒精有散熱的作用。在戶外時,若覺得快要中暑了,可以模仿這個作法,而得到舒緩,不過,由於酒精本身有脫水的作用,使用的時間一長,就會覺得皮膚很乾燥,所以,只能當成急救的方法,在脖子、手臂幾個部位噴灑一些,不能經常使用。此外,外出郊遊時,可以隨身攜帶小型電風扇,市面上也有販賣帽子或是傘上面有小型電風扇,熱了的時候就吹一下。最佳消暑蔬果 常吃解暑熱1、瓜類:哈密瓜是瓜中之王,和西瓜一樣,都是屬於比較消暑的水果,可以降火氣,雖然中醫師會告訴病患,瓜類比較寒涼,氣管不好就少吃,不過,很熱的時候吃一些也不妨,但是,孕婦、產婦這類體質虛寒的人,就要盡量避免,而糖尿病患者也要避開這種高甜度的食物,否則可能血糖會突然飆高。2、漿果類:例如葡萄、番茄、柑橘、香蕉也是預防中暑的水果。雖然香蕉的水分不多,但是因為含有鉀,對於中暑所引起的心悸,有不錯的平緩效果。但香蕉也是屬於寒涼類水果,冬天盡量控制在一天一根就好。至於葡萄、番茄、柑橘類水果的水分比較高,也有很多的礦物質和果糖,快中暑的時候趕快補充,很快就會有元氣。這些水果夏天少碰 避免身體燥熱此外,要注意的是,以下幾種水果,會愈吃愈燥熱:1、荔枝:夏天是荔枝盛產的季節,多汁又甜,可是不能一口氣吃太多。2、芒果:台灣的芒果世界有名,好吃又香,芒果冰更是很多人的最愛,但是,芒果本身是漆樹科,吃了容易引起過敏,全身發癢。3、龍眼:陰虛體質的人,不適合吃龍眼,容易流鼻血,腸胃也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延伸閱讀: ·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
2021-07-10 醫療.中醫
閃到腰怎麼辦?中醫師教你腰閃到時,如何止痛舒緩?
「閃腰」可認為是所有腰痛的急性期,我們的腰部是確保人體可以隨意轉身、彎腰、側彎還能保持平衡,扭腰也不會跌倒而能支撐重心,因此腰椎連接許多肌肉和韌帶,如果扭動角度太大,肌肉和韌帶來不及反應,肌肉突然收縮、緊繃痙攣,就會產生俗稱「閃腰」的急性下背痛或急性腰扭傷。通常是在搬重物、彎腰撿東西或瞬間轉身等狀況下發生,因此急性腰扭傷的好發族群以青壯年為主。治療前要依「象限檢痛法」先做檢查,了解患者是和椎間盤突出比較有關的「前彎腰痛」?或是和腰椎關節炎、椎弓解離、腰椎滑脫較有關的「後仰痛」?按照步驟找出不同病因來處理,就得以緩解。在診所我這樣治急性腰扭傷的處置需先放鬆病患因疼痛產生的緊繃,在肌肉放鬆的狀況下讓患者錯位的肌肉和脊椎復位、固定。但是在處置前要先檢查患者是否有神經症狀,例如麻木、感覺異常、腳跟或腳趾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必須先排除嚴重壓迫的馬尾神經症候群之風險再進行治療。另外也一定要排除的還有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以及腎結石的問題。由於帶狀疱疹水痘病毒潛藏在神經節,因此發作前期會以神經牽引痛來表現,如果病灶是在腰腹部,發作時會很像腰扭傷的急性下背痛。腎結石也會引起腰背急痛,要先排除這些病因。閃腰的起始痛點通常以腰椎以下居多,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閃腰,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的對側腹部;如果是退化性腰椎病引起的閃腰,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的同側腰臀部。處置時要小心,直覺痛點不宜直接做太多處理,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傷害。因此治療以起始痛點為主,可以利用針刀刺絡配合手法復位再做拔罐。閃腰是急性扭傷,所以不要急著想要用運動加速復原,反而應該加以固定、多休息。我的處理方式是使用可以包覆住直覺痛點、夠大片的藥布貼住直覺痛點,讓局部有足夠的固定及支撐作用,避免活動時再拉扯傷害。如果在急性期的發炎處理得宜,一般於三天內就可恢復七、八成以上。教你找痛點自己找痛點要回歸到象限檢痛法,先往四個象限做彎腰、後仰、左右轉等動作,了解是哪個象限疼痛之後,再依椎間盤突出的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對側腹部、腰椎滑脫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同側腰臀部的原則,互相比較、確認後,找出正確的起始痛點。陳醫師教你止痛自己來一般急性扭挫傷,我們都會建議冰敷,但是閃腰時冰敷的作用較難傳達到內部,反而是熱敷更有效,所以建議熱敷比較有放鬆的作用。在家拔罐放鬆也是應注意直覺痛點先不要動,而是以起始痛點拔罐放鬆為主。放鬆後貼上可以完整蓋住直覺痛點的大型貼布來進行固定。自我保健閃腰後如果還能稍微活動,建議可利用拉長肌肉的姿勢來放鬆。例如採取趴姿俯臥,兩手掌貼地,前臂支撐在地上,雙膝跪地,腳尖向後,慢慢拱肩伸直整個背肌,再慢慢把臀部往後坐,坐在腳後跟上,呈現雙手延伸在前、身體前俯拉長、臀部後坐的姿勢。此時腰背部肌肉拉長,呈現放鬆狀態,有助改善腰背肌緊繃。※本文摘自山谷文教《陳朝龍象限檢痛法:30種常見痠痛的自我理療法》
-
2021-07-09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劇痛畏光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新冠本土疫情爆發,台灣進入防疫三級警戒,為避免病毒跟進家門,不少人在家中使用紫外線殺菌燈。未料,近日眼科門診竟出現使用殺菌燈不慎,造成眼睛光照受傷的案例。一名55歲男性某天晚上眼睛突然莫名疼痛、畏光、流眼淚,到隔天疼痛感更劇烈,「痛到想把眼睛挖出來」,立即到眼科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角膜水腫並出現許多點狀破皮,懷疑是否有外傷或受到外來刺激。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王司宏表示,該患者為了防疫,在家中玄關區放置紫外線殺菌燈,一回家就坐在玄關旁的椅子休息閱讀兼殺菌,待20、30分鐘,當下眼睛沒有異狀,沒想到2小時後眼睛突然爆痛,診斷為「光照性眼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已緩解。王司宏指出,紫外線光看似溫和,實則非常傷眼。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由於眼睛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照射後,易造成眼部角膜及結膜淺層的炎症反應,當紫外線能量過強,角膜表皮吃不消,便會撕裂開來。當角膜破皮,神經會外露,此時患者眼睛只要一眨,便會非常疼痛。「光照性眼炎不會馬上讓眼睛不舒服。」王司宏說,通常是在2至12小時內,會陸續出現怕光、流淚、劇烈疼痛、異物感、灼熱感,或是發生眼瞼痙攣及張不開眼,以及可能合併視力減退及看燈光周圍有光暈的現象。光照性眼炎的治療,王司宏表示,急性期可用冷毛巾敷眼,減緩眼睛不適,使用表面麻醉劑1至2次可以減少疼痛,但不能多點,以免延緩角膜上皮的再生,甚至增加感染機會;再輔以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能防止角膜感染。通常治療後數小時,症狀即逐漸減輕,約1至3天內可痊癒。
-
2021-07-09 該看哪科.眼部
痛到想把眼睛挖出來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新冠肺炎疫情讓台灣民眾展開史無前例的居家防疫警戒期,為避免病毒進入家門,不少人在家中使用紫外線殺菌燈。但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王司宏指出,紫外線光看似溫和,實則非常傷眼,近日門診已出現殺菌燈使用不慎,造成眼睛光照受傷的案例。一名55歲男性某天晚上眼睛突然莫名疼痛、畏光、流眼淚,到隔天疼痛感反而更劇烈,讓他直呼「痛到想把眼睛挖出來」。檢查發現,角膜水腫並出現許多點狀破皮,懷疑是否有外傷或受到外來刺激。王司宏表示,經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該患者為了防疫,在家中玄關區放置紫外線殺菌燈,回家就坐在玄關的旁的椅子休息、閱讀兼殺菌,僅待了20、30分鐘,原本當下眼睛不覺有異狀,沒想到2小時後眼睛突然爆痛,診斷為光照性眼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已緩解。「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是指受紫外線照射後,眼部角膜及結膜的淺層的炎症反應,王司宏指出,當紫外線能量過強,角膜表皮吃不消,便會撕裂開來;當角膜破皮,神經會外露,此時患者眼睛只要一眨,便會非常疼痛。「光照性眼炎不會馬上讓眼睛不舒服」,王司宏說,通常是在2至12小時內,會陸續出現怕光、流淚、劇烈疼痛、異物感、灼熱感,或是發生眼瞼痙攣及張不開眼,以及可能合併視力減退及看燈光周圍有光暈的現象。王司宏說明,光照性眼炎多發生於電焊或被紫外線灼傷如在雪地、海面的陽光反射,及眼睛誤觸紫外線殺菌燈的照射等。個案忽略紫外線燈開啟時,必須避開紫外線照射範圍,所以檢查時,發現已結膜水腫、明顯充血、角膜水腫及上皮呈點狀破皮。治療部分,王司宏表示,光照性眼炎的治療主要在緩解症狀、止痛、減少充血及防止感染。使用表面麻醉劑1至2次可以減少疼痛,但不能多點,以免延緩角膜上皮的再生,甚至增加感染機會;再輔以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能防止角膜感染。患者閉眼休息再用冷毛巾局部敷眼,通常治療後數小時,症狀即逐漸減輕,約1至3天內可痊癒。王司宏提醒,紫外線殺菌燈要在密閉空間內使用,人應離開,且眼睛不要直視紫外線燈,若真要近距離處理紫外線燈,務必先關閉電源,或是配戴護目鏡,再處理燈具;倘若眼睛出現紅腫、畏光、疼痛不適的症狀,請儘速尋求專科醫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