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痔瘡
共找到
234
筆 文章
-
-
2021-11-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立冬溫補 腸胃弱可吃四神湯
11月7日是「立冬」,天氣漸漸轉冷,又是進補好時節,許多人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進補。但中醫師強調,立冬宜「溫補」,採循序漸進、對症進補方式,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只是加重胃腸負擔,淪為「愈補愈虛」窘境。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但現代人多是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且經過炎熱夏季及乾燥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就會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容易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祕、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症狀。梁祐爾指出,低溫會刺激胃酸分泌,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來說,冬天進補的重點,則是恢復胃腸功能。建議可食用由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等藥材組成的「四神湯」,有利於具補脾陰、厚實腸胃。但有兩類體質的人進補時尤需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燥熱、舌頭細瘦且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體質者;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體質者。梁祐爾建議,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食補,痰濕重者則加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進補。立冬後,氣溫變化大,也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梁祐爾表示,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但也不要過度燥熱。此外,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
-
2021-11-0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女子吃鍋進補後冒疔瘡 醫籲慎選食補方式
台南1名30歲女子近日因身上長了多顆紅腫的疔瘡,且睡眠品質不佳向中醫求診,醫師詢問後發現這些症狀是在吃了冬令養生鍋物後出現,除以藥物調養,並希望病患慎選食補方式。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今天發布新聞稿,總醫師梁祐爾表示,這名病患因有甲狀腺腫瘤病史,長期在中醫門診接受調養,最近因為臉部及臀部皮膚出現多顆嚴重的「青春痘」,且睡眠品質不佳求診,深入詢問後發現病患是在吃過冬令養生鍋物才有這些症狀。梁祐爾表示,檢視後發現病患皮膚症狀為細菌感染引起的疔瘡,看起來像是比較大的青春痘,但化膿及疼痛情形較嚴重,研判因病患本身體質較易燥熱,加上食補不當,導致抵抗力下降。她說,因氣溫漸降,不少民眾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進補,但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後覺得滋補,有些人卻會吃出毛病。梁祐爾指出,現代人常見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氣溫下降時活動量減少,產生「外寒內熱」情況,若大肆進補,就容易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冬令溫補仍要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她說,冬季雖適合飲食調理,但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台南市政府今天發布新聞稿,衛生局表示,立冬將至,國人常有進補的習俗,但小心補過頭。應掌握「我的餐盤」六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運用拳頭及掌心估算食物攝取量,落實均衡飲食。
-
2021-11-0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影/立冬進補好時節 醫師:循序漸進、對症進補
11月7日是今年農曆「立冬」,也是傳統進補好時節,醫師建議民眾,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避免淪為「越補越虛」窘況。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立冬」,除天氣漸漸轉冷,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進補。她表示,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經過炎熱夏季及乾燥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症狀。梁祐爾強調,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只是加重胃腸系統負擔。她指出,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四神湯是一帖常見而好用藥材,組成的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都有利於具補脾陰、厚實腸胃。而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上述這兩類人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立冬後,氣溫變化大,也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梁祐爾表示,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也不要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此外,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
-
2021-10-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怎麼辦,會自己好嗎? 10大造成原因、9招預防方法一次看!
上完洗手間後,發現自己的衛生紙上有紅色血絲?那很有可能是痔瘡找上門了!痔瘡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常會讓病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作息。 什麼是痔瘡? 長痔瘡的人,會感覺肛門口上有一塊息肉,誤以為是額外長出來的,但其實痔瘡並不是後天增長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組織,以往我們可能認為痔瘡只是靜脈曲張或病變而衍生的小肉球,但目前醫學上支持的觀念為「肛門軟墊 (anal cushions)」學說,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這三個結構所組成。 在肛門內部有兩個主要肌群,稱為內、外括約肌,肛門即使在內、外括約肌完全收縮的情況下,也無法完全封閉,若肛門沒有關好,液態糞便或氣體便可能溢出人體。 而痔瘡組織就扮演著「軟墊」的作用,它在內括約肌內襯協助封閉肛門。一般我們所談論的痔瘡,算是已產生症狀的病態痔瘡。 當肛門墊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如靜脈回流減少,就會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因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半部,血液回流本來就不容易,這種狀況較易發生在久站、久坐族群身上。經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就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的情況,導致痔瘡充血。 【延伸閱讀: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哪些是痔瘡的高危險族群? 平時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是造就痔瘡的原因。 ◎便祕、腹瀉,不良的排便習慣 ◎熬夜、作息不正常 ◎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愛吃辛辣食物 ◎久站、久坐、咳嗽,使腹部壓力增加 ◎從事激烈運動 ◎有吸菸習慣 ◎有潰瘍病史者 ◎酗酒及肝病病人 另外,懷孕的婦女,因腹部壓力增加,得到痔瘡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 痔瘡會有哪些症狀?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 ◎觸痛或持續性疼痛 ◎搔癢感、灼熱感 ◎痔瘡可分成四級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痔瘡有哪些種類? 痔瘡依據生長的位置,可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內痔:內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因此可能從外表看不出來。一般而言排便會出血,但疼痛度較不明顯,因為生長位置的神經較少。 外痔:外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下,除了會出血,疼痛感及異物感較重,讓人坐立難安。如果外痔的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則會形成血栓性的外痔(Thrombosed hemorrhoids)。 混合痔:混合痔是肛門齒狀線上、下都有痔瘡。 如何預防?◎避免久站、久坐,上班族可定時起身活動。◎避免排便時間過久:很多人上廁所會看書、玩手機,一坐可能就是20、30分鐘,肛門壓力增加,更容易引發痔瘡。如廁建議5~10分鐘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便後可用清水沖洗肛門。◎避免熬夜,以及飲酒或辛辣類等刺激食物。◎充足的飲水量,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30毫升」。◎多吃高纖蔬果,如奇異果、香蕉、花椰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使大便鬆軟,預防便秘。◎可以從事較為緩和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9-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孕產婦及幼兒服用藥物需注意 小心補過頭也別輕信偏方
響應今年衛福部病人安全周主題「孕產兒安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全力支持舉辦系列衛教宣導、互動活動等,讓孕產婦深入了解孕期用藥和產後調理、新生兒用藥安全;院長陳自諒表示,為了保障孕產婦和幼兒安全,用藥一定要注意。不少孕產婦在產後,為了調養健康、坐月子,都會選擇服用中草藥來調理,但醫師就認為,即便是服用中草藥,仍需要謹記「停、看、聽、選、用」的原則,就是停偏方,看醫師,聽仔細,選合格,用對藥。中醫師沈俐伶表示,中醫應用在孕產婦由來已久,最常見的就是處理孕期初期的噁心反胃甚至嘔吐,常選用紫蘇梗、薑半夏、陳皮、竹如等藥材;針對孕期中後期的便秘、水腫,就會選用潤腸的火麻仁、健脾祛濕的白朮;安胎的孕婦,則會使用阿膠、仙鶴草處理出血的症狀或是菟絲子、杜仲補腎固胎壯腰膝。沈俐伶指出,生化湯的使用時機,一般不會用在整個月子期間,並且不適合給產後大出血的媽媽服用,臨床上會再依據生產方式及惡露狀況加減劑量。不過醫師也提到,有些產婦會自行購買泌乳茶,但要注意的是,市售的泌乳茶裡面有時候會有活血化瘀的藥物,會影響之後月經的表現。醫師就提醒,若是發生產後乳少、乳腺不通,依據氣血是否充足,常使用通草、王不留行通調促進乳汁,甚至也會遇到有乳腺炎的媽媽、使用蒲公英、金銀花等清熱解毒的藥材。此外醫師也提醒,產後雖然要補養,但要小心補過頭上火,對於產後痔瘡發作的媽媽,可能會讓痔瘡更慢恢復,這時除了溫水坐浴,可以外用紫雲膏減緩不適。中藥局藥師陳蓉萱提醒,中藥平易近人且取得容易,然而不當使用可能對身體沒有幫助,應養成正確使用中藥的概念「停、看、聽、選、用」,勿聽信偏方,勿隨意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看病找合格中醫診治,藥師的囑咐要聽仔細,選購經衛生福利部核准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依醫囑正確服用中藥。
-
2021-09-2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婦長期受痔瘡所苦 醫手術除大患籲莫拖延
59歲婦人有痔瘡宿疾,常因排便不順鮮血染紅馬桶,且不時疼痛不已,經醫師手術診治1個多月後改善症狀,醫師呼籲若有痔瘡,應速就醫,切勿拖延,以免痔瘡惡化。這名婦人數月來痔瘡加劇,本月某日痛到無法承受,連忙至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求診,經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亘毅建議手術治療,術後休養1個多月改善,痔瘡也未脫出。黃亘毅說,痔瘡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主要分為非手術療法與手術療法,症狀較輕微的病人,可採用飲食改善、溫水坐浴、塗抹藥物的方式改善,手術療法針對痔瘡嚴重脫出、經多次或多種非手術療法但治療效果不彰等患者。黃亘毅表示,非手術治療,5年痔瘡復發率雖高達50%,而手術則不到5%。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以及適用哪種手術,須由專業醫師評估,且痔瘡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呼籲民眾若發現痔瘡症狀持續未改善,切勿聽信偏方亂投藥、諱疾忌醫,應盡快就醫。「近年來痔瘡有年輕化的趨勢!」黃亘毅表示,病態痔瘡組織的產生,目前沒有確切病因,推測恐是「長時間」痔瘡組織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等因素;或是壓力可能造成靜脈血管回流受阻並異常擴張,門診曾遇過年僅18歲患者,呼籲年輕族群不可輕忽。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私密處是女人第二張臉 國內首間婦科美學診所開幕
全國第一間整合女性身心的私密健康照顧診所於今天成立,婦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婦科私密領域的健康照顧涵蓋了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和肛門外科,在歐美國家逐漸形成婦產科次專科領域,叫做「婦科美學」(gynecological aesthetics),解決女性朋友從青春期到產後、更年期、停經期等問題。鄭丞傑表示,該診所的核心理念為「當妳的閨蜜」,除了婦產科醫師照顧女性私密健康,還提供性諮商、性治療,成為國內第一家整合了身心照顧的「婦科美學」診所。「私密處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鄭丞傑說,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女生私密處問題伴隨一生,從美觀氣味顏色,至先天異常、產後的局部恢復、產後尿失禁、痔瘡、產後下腹部鬆垮、妊娠紋、大齡女子生育功能檢測、卵巢老化功能檢測與預防、萎縮性陰道炎、陰道痙攣症、性交疼痛、性欲低落,以及等更年期障礙,希望透過「婦科美學」全方位照顧18到88歲的女性整合性的私密健康。目前看診婦科醫師均為女性,不過,部分患者希望由男醫師看診,鄭丞傑表示,絕對沒有歧視男性,事實上,男性也有私密問題,為了照顧婦女朋友的男朋友或丈夫,該診所將邀請泌尿科醫師,一起來照顧男性的私密健康。鄭丞傑表示,該診所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舉辦「造福雙百位女性」公益活動,一為提供一百個可以改善產後尿失禁及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能力的「G動椅」免費體驗療程,一為在女性私密保養品牌贊助下,提供免費施打九價子宮頸疫苗,攜手做公益一起呵護女性健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的健康問題,因為不好意思而羞於求助,提醒女性應該更重視私密處的健康保養和照顧,加強性健康的教育,這樣才能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健康。今天特別到場祝賀和鼓勵的監察委員陳景峻表示,他是醫學的門外漢,但是特別欣賞鄭丞傑的醫德醫術和對普羅大眾做健康教育傳播的能耐,這次看到他鋪陳了這樣的一個舞台,讓年輕一輩的醫師來發揮,來照顧婦女的私密健康,同時又做了公益活動,表示非常敬佩。
-
2021-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到40歲罹大腸癌第三期 全因熱愛做3件事中標
一名年僅40歲的藍先生,近一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直到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醫院做健康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三期。家族史+不良習慣 導致大腸癌風險增進一步瞭解,藍先生的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BMI指數18.5-24為健康體態,大於27就屬於肥胖)。飲食偏好愛吃高熱量油炸物及紅肉(牛、鴨、豬)、有抽菸習慣、平日也會喝酒,甚至已有酗酒的傾向(酗酒是指過度飲酒無節制,一次喝下4-5瓶以上罐裝啤酒,或一次喝600cc酒精含量較高的水果酒),並且他的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大腸癌年輕化 瘜肉變成癌需5-10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年輕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使得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提高。而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有這些習慣 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曾指出,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提早兩年;每天喝超過一瓶瓶裝啤酒,男性得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1.4倍、女性高1.6倍;罹患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會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出2~4倍的機率。定期篩檢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梁程超提醒,「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並且已連續13年蟬聯冠軍,「大腸癌篩檢」已經可以說是國人一生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建議國人年滿50歲務必接受由國健署所提供的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可提早至35~40歲,就可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防疫怕到醫院 醫:泌尿科3族群可視訊
防疫期間很多人害怕到醫院看病染疫,各大醫院因而開設視訊門診因應。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表示,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可能是痔瘡引起的,在症狀初期可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應到院檢查治療。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貿然停藥恐有風險。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了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
-
2021-08-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先前漫威人氣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近日大腸癌病世,享年43歲,驟逝消息震驚全球,英年早逝,令人不捨。腸癌發生率第一名,且有越趨年輕化趨勢,已有高達10~15%的腸癌罹患者發生在50歲之前,因此腸道健檢年齡勢必要提早。 糞便潛血篩檢 50歲前就該做 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肝膽腸胃科權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強調,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不足;此外,目前政府僅能提供50歲以上者篩檢,對於腸癌年輕化趨勢難以有效遏止,更需積極主動、提早開始定期篩檢。 沒有息肉≠沒有腸癌危機 定期腸鏡把關不可少 腺瘤型息肉是比較易惡化成為癌症的息肉,且現在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息肉。鄭乃源指出,腸癌篩檢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做大腸鏡檢查,透過大腸鏡偵測出異常的息肉,在息肉可能癌化前就將其移除,即能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因此若能定期做腸鏡,掌握偵測到小息肉的時機,就能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但鄭乃源特別說明,雖然國外研究顯示有超過8成的腸癌是由腺瘤型息肉演變而來,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近2成的腸癌屬原生癌,此類型癌症並非以息肉型態出現,而是一生成即為癌症,因此更是需要透過定期且仔細的腸鏡篩檢才能掌握。 腸癌年輕化 留意日常排便狀況、型態 臨床上,也曾出現30歲年輕的腸癌個案,鄭乃源提及,現代人從小就吃太好、動太少,過於西化的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形態,讓罹患腸癌風險當然較過去來得高。因此建議從30歲起,就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並視報告結果定期做篩檢,養成健檢的習慣。 另外,平常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排便狀況、排便型態,大腸中長了腫瘤或是大顆息肉,會使內腔變狹窄,而造成便秘問題,若同時出現紅色血便的狀況,則很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癌」,也可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為自己的腸胃做初步把關: 最重要的是,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整,平日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喝1500cc以上的水,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維持腸道健康。延伸閱讀: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1-08-03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防疫期怕到醫院 吳政哲醫師:這3類適合泌尿科視訊診療
防疫警戒降為二級,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視訊診療門診仍照常。葉姓婦人懷孕9個月,日前如廁有微量出血又不想進醫院檢查,於是預約視訊門診,看診時上傳數張照片提供評估病情,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診斷為痔瘡出血,考量病人懷孕,開立處方特別避開止血及止痛藥,緩解症狀獲得改善。陳子安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外科疾病透過視訊看診有其困難度,但考量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他表示,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很可能是痔瘡受傷引起,在症狀初期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必須到院檢查治療。自國內因應疫情開放視訊門診,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至今已看超過上百位病人。他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冒然停藥恐有風險,例如攝護腺肥大停藥將造成前列腺阻塞,若4至8小時無法順利解尿就需要到院導尿緩解,長期解尿用力過度導致尿液逆流,將影響腎功能。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泌尿外科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瞭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若醫師研判為緊急狀況像精索扭轉(或稱睪丸扭轉),必須立即安排到院處置,甚至急診手術,延遲就醫將導致睪丸發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壞死。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吳政哲日前治療一名轉診的血尿病人,因為擔心疫情不敢出門,拖延2個月才到鄰近診所就醫,經轉診檢查發現是腫瘤而且已經擴散移轉,令人惋惜。吳政哲醫師表示,如果病人及早透過視訊門診諮詢,就不會拖延病情,防疫期間如有身體不適,仍應儘快尋求醫療協助,視訊門診讓民眾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在家防疫也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7-2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吃太辣小心加速聲帶老化! 出現3異常狀況快就醫
許多人吃飯一定要有辣,從小辣、中辣、到大辣步步上升,然而辣度太強很容易刺激食道與腸胃外,胃酸逆流也容易發生腐蝕灼傷,聲帶健康恐怕也會受影響,讓聲音聽起來沙啞或低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中心主治醫師張智惠提醒,如果感覺講話容易疲倦、沙啞感、異常低沉,趕快找專業醫生治療。 吃太辣小心加快聲帶老化 胃食道逆流容易傷害聲帶張智惠表示,聲帶位置在氣管上緣,正位於我們喉部很重要的位置。大致上可分3層,最底層是聲帶肌肉,中間是彈性型及膠原蛋白固有層,最外層則是黏膜上皮。我們喉部也有一個重要的構造就是會厭軟骨,平時放鬆讓空氣流通到氣管與肺部,吃東西或喝水會擋住氣管,將食物導入食道,不會掉入氣管中造成嗆咳,像個安全蓋的構造。有時胃食道逆流,胃酸跑到咽喉部,聲帶就有可能受到傷害。吃太辣小心可能導致聲帶傷害加快老化;張智惠解釋,太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容易有大量胃酸發生胃食道逆流,胃酸如果逆流到更上方的咽喉接觸到聲帶,有發炎與傷害風險,藉由內視鏡觀察,可以看出異狀,損傷不嚴重可以利用醫療手段治療,但長期性受傷,就很容易有不可逆損害,聲音就不如以往。口咽部肌肉不協調吃東西容易嗆到 聲帶首當其衝張智惠也提到,吃東西時口腔及咽喉部肌肉不協調,吞下食物當下,會厭軟骨沒能即時收縮,食物就容易跑到氣管引發嗆咳,首當其衝就是聲帶,如果帶辣食物不小心接觸到聲帶,刺激發炎屢次發生,聲帶在長期受傷與修復過程下,黏膜上皮容易硬化彈性就慢慢變差,聲音也就不如以往,可能就混濁或低沉,說話或唱歌就沒有之前好聽。張智惠補充說明,保護聲帶最好保持飲食清淡,睡前2個小時最好不要吃辣的食物,減少咽喉胃酸逆流發生,也能避在辣對食道與聲帶刺激,當發現自己講話容易沙啞,也常有喉嚨清痰,或是交談時容易感覺喉嚨疲倦,唱歌時有「鎖喉現像」高低音會卡卡的,就要趕快找尋專科醫師檢查,及時檢查降低傷害。辣刺激容易誘發水腫與發炎 飲食清淡減少胃食道逆流保護聲帶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辣刺激容易水腫,例如吃完麻辣鍋,很多人都覺得嘴唇發腫,說話比較沙啞,胸口不舒服,都可能是水腫導致,並且在咀嚼或吸氣同時,辣油可能跟著氣流接觸到聲帶,所以聲帶受刺激水腫,另外胃壁接觸到辣時,也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機會。邱展賢補充,當胃食道逆流發生,在食道上可以說是雙重傷害,胃酸腐蝕加上辣物質刺激,很容易讓人感覺到不舒服,特別是黏膜破壞和水腫,有些人訓練到能夠吃很辣,也不見得會不舒服,原因在長期刺激下,食道與胃壁增厚,但如果聲帶增厚,聲音也就會變差,聲音變啞或低沉就很難避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 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IBD發炎性腸道疾病 症狀易與腸躁、痔瘡混淆
隨著飲食西化等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逐漸增加,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民國87年至99年個案增加約11倍。IBD屬於免疫失調疾病,好發於20到35歲及60歲以上兩大族群,但兒童也可能發生,年齡愈低,治療難度愈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說明,IBD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難立即診斷,往往會影響到後續治療。初期反覆腹瀉,克隆氏症常被誤為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雖然統稱為IBD,仍有些不同,前者腸道發炎的部位是連續性的,多在直腸與大腸,發炎症狀多在淺層的粘膜;而克隆氏症發炎的部位是跳躍式發生,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發炎症狀,不過多數仍是發生在大小腸交接處,侵犯部位深,初期更難以被一般檢查發現。李熹昌表示,克隆氏症最常見的反應為腹痛、腹瀉、血便,嚴重者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等。多數患者初期的反應以「反覆腹瀉」為主,其餘幾乎沒有症狀,就診時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躁症。過去台灣患者少,臨床沒有太多經驗,面對反覆腹瀉的患者,多不會做腸鏡確認,也導致患者確診時間常拖延一年以上,即使做了腸鏡,發炎位置常位於小腸與大腸交界處,除非有檢查末端小腸,否則也難以及時發現。潰瘍性結腸炎腹瀉合併血便、黏液,常自以為痔瘡。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副主任黃天祐說,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也會有反覆腹瀉的情形,但多數會合併血便、黏液便(鼻涕般的黏液與血絲),其實只要做腸鏡檢查,就能馬上確診,但部分患者對於血便或是黏液便的認知不高,初期容易自我診斷為痔瘡。黃天祐表示,單純痔瘡並不會反覆腹瀉,且血色會呈現「鮮紅色」,有時肛門口會感受到疼痛。潰瘍性結腸炎出血血色依照位置的不同顏色會有所變化,發炎範圍僅在直腸,血色也會成鮮紅色,位於左側直腸等部位顏色則呈現「暗紅色」。與克隆氏症相比,潰瘍性結腸從有症狀到確診大約一個月左右。IBD治療看指標分數,依嚴重程度決定用藥方針。IBD治療方式與癌症類似,依照不同的指標分出嚴重程度,癌症是以期別分類,IBD則是各自有指標分數,依照分數結果,臨床上再給予不同治療建議。李熹昌表示,克隆氏症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透過指標診斷為輕症者會先給予傳統藥物治療,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持續觀察3到6個月查看症狀是否被控制。一旦被控制,後續建議每半年到2年做一次內視鏡追蹤,用藥則要持續使用到發炎處癒合為止;若未能被控制,則會進一步調整藥物,中重度的患者多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持續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克隆氏症最怕有腸阻塞、腹部膿瘍、廔管等,當這類併發症出現就必須搭配手術治療。中重度患者傳統藥物無效,可考慮後線生物製劑。黃天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會先看腸道內的發炎範圍,患者常會有急性期,大量出血送急診,急性期會先投以類固醇壓下發炎反應加上手術治療,後續則持續投藥控制症狀,若傳統藥物都沒效時,亦可能使用後線生物製劑治療。黃天祐表示,無論是克隆氏症或是潰瘍性結腸炎,即使藥物效果佳,也不能把IBD當作已治癒。患者除了調整飲食、作息,更要規律服藥,症狀控制後可以慢慢減藥,把藥物用到最簡單,並維持下去才能避免再度復發。他也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還要高,避免腸道反覆發炎而增加其他疾病,追蹤與控制是最重要的事。
-
2021-05-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是腸胃炎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觀察這3警訊
●警訊一:腹瀉持續4至6周以上,出現血便●警訊二:食欲變差、體重減輕●警訊三:發燒且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18年前,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會長楊式光的兒子正面臨大學指考,久坐讀書是他的日常,某天他突然告訴楊式光,「媽,我屁股好痛」,一看發現兒子屁股又濕又紅嚴重肛裂,一問才知他拉肚子、痛了好幾個月,就診後被告知要立即手術,動了好幾次刀,屁股像被轟炸般,傷口遲遲無法癒合,前後經過快2年,才被確診是克隆氏症。克隆氏症 發生範圍較廣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大腸都有可能,初期症狀常以腹瀉、腹脹、腹痛、血便表現,容易被誤以為是腸躁症或痔瘡發作。由於克隆氏症可能發生的範圍較廣,如果發炎的部位在小腸,診斷難度更高,導致像楊式光兒子一樣,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往往超過1年以上。常被延後診斷的不只是克隆氏症,王鴻源指出,另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也有同樣的命運,初期症狀與克隆氏症類似,後續還會伴隨血便、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除非是因為有急性症狀發作就醫,較能提早被發現。其餘病人常會反覆就醫,待確診時病情已相對嚴重。屬於慢性病 需長期治療王鴻源表示,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時有延後診斷,但仍有方式可以協助作早期診斷,例如慢性腹瀉超過一個月,裡急外重,出現血便或黏液便、體重減輕等,如排除所有可能的腸道病變後,則為腸躁症。急性發作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常因頻繁的腹瀉及血便,無法離開廁所,其對病人精神及體力的負荷,無法言喻。王鴻源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與追蹤。但很多輕症病人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會自行停藥,待發作時又就醫,這樣對疾病的控制並非理想,也容易產生慢性腸道發炎的併發症。患者多大學生、社會新鮮人楊式光說,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於2019年成立,因為兒子的關係,走上照顧者的路,看到太多年輕人飽受疾病之苦,被延後診斷後又得面對被疾病狂妄地摧殘,尤其患者大多是大學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疾病常讓他們對未來喪失希望,很常被問「我還能結婚嗎?」「我還能跟正常人一樣嗎?」協會期盼透過更多講座等衛教,告訴患者及家屬如何面對疾病,也希望能提高民眾及臨床醫師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及早診斷治療。衛教講座 了解照顧方式若想知道更多關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新知,聯合報與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將舉辦線上衛教講座,帶您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及照顧方式。台北場次於元氣網全程線上直播,歡迎同步收看。我是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三大症狀告訴你【講座異動公告】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原訂5/22(六)北中南同步舉行IBD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講座,取消實體民眾聆聽更改為線上視訊講座預錄,於元氣網粉絲團進行首播。【線上首播資訊】● 首播平台:元氣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 時間:5/23(日)11:30
-
2021-05-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
飲食不當會引起便秘、長期便秘會引起痔瘡,足量的纖維質,是腸道保健的根本。 攝取纖維的最佳比例是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2:1。 沒有便意,而且持續好幾天沒排便時,可以多攝取容易帶動便意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藉由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來刺激腸壁,有效幫助排便。 非水溶性纖維又細分為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纖維素不溶於水,在腸胃裡像吸水的海綿,增加糞便蓬鬆度,代表食物有:全穀、糙米、豆類、根莖類、綠色蔬菜類、菇類。 半纖維素是黏稠的多醣類,代表食物有海藻昆布、全穀類、麩類、芥菜。 有便意,但糞便硬、無法排出時,則要改為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增加糞便內含水的膠狀成份,也供給腸道好菌足夠的養分來全力運作,有效軟便。 水溶性纖維又細分為植物膠和果膠 植物膠溶水之後會像果凍水水的,潤滑糞便。代表食物有:燕麥、車前子、愛玉子。 果膠能在糞便內形成滑潤的水溶性膠狀質地。代表食物有:橘子、蘋果、柿子、梨子、香蕉、草莓、蘿蔔、高麗菜、南瓜、馬鈴薯、秋葵。 腸道中的纖維質除了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水,讓糞便濕潤柔軟,更可以成為腸道內好菌的食物來源:益菌質。 這概念有點像是,將腸道當作牧場,腸內好菌就是牧場上的好乳牛,要養好牛,一定要有豐沛鮮美的牧草、乾淨的水源,所以,攝取足量的水份和纖維質,就算不特意攝取益生菌,腸道自然會篩選出適合生存的好菌。 腸道好菌帶來優質的腸道環境、濕潤柔軟的好糞便,所以光是好好吃青菜水果,就有保養腸道的效果! 但反過來說,到底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會引起便祕、痔瘡,或者使痔瘡症狀加重呢? • 太過精緻的食物白吐司、白米飯,含糖與脂肪量高的甜點、麵包架上填滿餡料的美味軟麵包,都不含任何纖維,無法提供腸胃正常蠕動時需要的纖維質,容易引起便秘,惡化痔瘡。 • 愛吃肉,不吃蔬果肉類雖然是蛋白質的來源,但只吃肉而忽略了蔬果的重要性,也是造成便秘與痔瘡的主因。 • 不常喝水,喜歡喝對腸胃有刺激性的飲品每天2000cc的水分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需求,補充水分不但可以潤滑腸胃道,還可以潤濕糞便、防止便秘。 但盡量不要以咖啡、茶飲、酒當做水來源。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容易使腸胃蠕動失調;手搖杯飲料糖分太高,反而會造成腸胃和身體的負擔;酒精類飲品使血液循環增快,但同時也促使血管擴張,加速痔瘡的產生。 • 燒烤與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對於腫脹的黏膜組織更具刺激性,會使已形成的痔瘡急速惡化。 • 含鈉、含鹽份高的加工食品含鹽份高的加工食品會使水分累積在人體組織間,水份不能有效回到腸道就無法協助糞便變濕、變軟,反覆刺激也會讓痔瘡組織惡化。 • 服用鐵劑會引起便秘貧血需服用鐵劑,但服鐵劑引起便秘嚴重的時候,請和醫師討論,改由大量含鐵質豐富的蔬菜及肉類為攝取來源。 含鐵的蔬菜:菠菜、甘藍菜、西紅柿、青豆、花椰菜、紅薯、綠豆、甜菜 含鐵的豆類:扁豆、腰果、開心果、南瓜、全麥麵包、烤番薯、燕麥、黑巧克力 含鐵的水果:草莓、葡萄、葡萄乾、西瓜、梅干、無花果、杏桃、杏桃乾 含鐵的肉類海鮮:牛肉、牡蠣、蛤蜊、蝦、雞、火腿、豬肉、羊肉、蛋 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可以預防便秘,也能避免痔瘡找上您。 預防痔瘡的飲食習慣: • 以糙米、全麥土司、麥片,含纖維量高的穀類代替白米飯。• 多攝食根莖類植物,如: 蕃薯、馬鈴薯、蘿蔔。• 多吃生菜或炒青菜,如: 萵苣、蕃茄、橄欖、小黃瓜。• 以果乾或新鮮水果代替精緻甜食,如:藍莓、野莓、各類莓果、杏桃、李子、棗子、柳丁、橘子、椪柑。• 除了纖維類食物,配合食用優格或喝優酪乳,適量補充益生菌,也可以避免便秘,預防痔瘡產生。• 多喝水,喝水加上規律運動是預防痔瘡的基本方法。以一般茶杯大小來估算,我們建議成人一天至少喝6-8杯水(2000-2500cc)。 理想的膳食纖維攝取量每日大約20-35克,國健局統計,現代人攝取纖維量每日大約只有5-20克,所以多攝取粗纖維是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根本方法。下面附上膳食纖維含量參考表,大家可以藉此算算今天一整天攝取的纖維量夠不夠。 攝取足量纖維質是個數學題,看這個表格時也提醒大家注意,如果單就纖維質攝取量而言,吃同樣份量的菠菜,纖維質量是高麗菜的兩倍;而水溶性膳食纖維方面,鳳梨的纖維質遠不及香蕉! 所以,稍微檢視一下這個表格,可以幫助大家挑選更有效率的高纖蔬果。 力行高纖飲食其實沒有那麼難!就算是外食族,適當撿選富含纖維的好食物也能為健康把關!通常認真吃青菜吃個一週,就能藉由高纖飲食方式改變腸道菌種。 糙米的膳食纖維比白米更高,可以混雜糧米、大麥、五穀一起煮,纖維含量更高;吃火鍋可以多下些大把蔬菜、菇類以及海菜海藻,對於改善便秘、腸道大掃除很有幫助。想吃零食,可以準備胡桃、杏仁果、夏威夷豆之類的堅果。當然,如果以上幾點都認真做到了,還是常有便祕或排便出血的問題,那可能是另外一項大腸腸道內的健康警訊,請即時找專業醫師做診治,才不會延誤病情。 養成喝水的習慣: 水,是大腸最好的朋友。如果你的糞便常常是羊屎便狀,多半是水份攝取不足的警訊。肛門位於大腸最末端,如果攝取水分不足,很容易造成糞便乾硬、大腸循環狀態不佳;一旦排便不順,久而久之,痔瘡就開始悄悄醞釀。 肛門內皮和黏膜相當細緻,在每天受到糞便衝擊時,若含水量不足,很容易有痔瘡破皮或肛裂的情況;所以,維持良好的飲水習慣,便能有濕軟的糞便質地,才可以好好保護肛門,維持它的健康。 從秋末冬初,天氣漸漸變涼、變乾燥開始,許多病人紛紛詢問起排便時出血或帶著血絲的問題。在連肌膚都感受到乾燥的時節,我們更需要攝取大量水份。 每天攝取2500-3000cc的水,是維持腸道循環的好基礎,如果你覺得一直喝水卻一直從尿液排出,那代表大部分的水份還是被泌尿系統搶走了!!可憐的大腸還是乾巴巴,大腸裡的糞便缺乏水份,表面還是粗得像牛皮紙一樣,排出這樣的糞便,不刮破肛門內皮、不造成出血才奇怪咧!! 人體能自我調節,習慣多喝水、持之以恆之後,在一週內就能見到效果。不但排尿狀況不會像剛建立習慣那麼頻繁,糞便也會開始越來越受浸潤、越來越柔軟,排便出血的問題自然而然會迎刃而解!! 通常我們建議成人一天攝取總水量為2500-3000cc,這些水量不一定只來自於狂灌水,吃蔬菜水果、喝湯、喝飲品都算在總量內。但不建議以茶、咖啡、酒,當主要水源,因爲它們的共通點是利尿,利尿了、水份流失了,糞便最終還是乾的。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3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痔瘡血止不住、術後傷口1年才好 醫:3狀況恐是血友病
一名78歲老爺爺因痔瘡傷口無法止血,轉診至醫院血液科,經醫師問診,才知數年前進行盲腸炎手術,原傷口3日即可癒合,爺爺竟拖了1年才好,診斷為輕度血友病。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輕度血友病患者因症狀不明顯,診斷年齡較大,未給予治療的老年人若有傷口長期未癒,嚴重恐引起感染,導致生活不便;建議「傷口長期未癒」、「身體出血位置2個以上」或「止血緩慢又反覆出血」者,至醫院血液科門診就診。每年4月17日為世界血友病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年響應全球主題「順應變化Adapting to change」,展開「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血友病巡迴衛教展,邀請民眾共同認識血友病。血友病是凝血因子濃度不足,可能因創傷造成出血不止,甚至有自發性出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翁德甫指出,在台灣,每1萬名男性就有1位是血友病病友,估計全台約有2000名男性病友,但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僅有1000名病友被診斷出來。國外研究顯示,輕、中、重型患者平均分別占比4成、2成、4成;台灣血友病患者中,重型就占85%、中型10%、輕型則只有5%,顯示多數輕、中度患者未被診斷出來。翁德甫說,血友病主要是先天遺傳因素所致,症狀以凝血不全導致血流不止為主,患病雖不會致命,但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如大部分年輕人,傷口長期未癒,嚴重恐引起感染,醫師便需反覆打開傷口檢查,降低長者生活品質;目前治療上以每周施打抗凝血因子為主,只要配合醫師治療,生活可以跟其他人一樣正常。翁德甫提醒,若有傷口長期未癒、身體多處出血或止血緩慢又反覆出血,甚至要去看急診等,建議至醫院血液科門診就診。他舉例,一般民眾牙周病或口腔、牙齒出血看牙科,流鼻血看耳鼻喉科,消化道出血看消化科,肌肉出血看中醫或復健科,忽略身體多處出血可能互相關聯,恐是凝血功能有問題或罹患血友病,若身體出血位置有2個以上,如流鼻血、瘀青、消化道出血等,建議至醫院看血液科。流鼻血流很多,但很快止住,不需擔心,但翁德甫提醒,若止血緩慢又反覆出血,如流鼻血需耗費15分鐘止血,接著反覆流血,甚至需去醫院急診;一般傷口如瘀青,復原時間大約7天,若傷口超過7天仍未癒合,也建議至血液科就診。
-
2021-04-0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我的大便健康嗎?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 排便的型態主要可從「布里斯托排便分類法」分類出7大型態,包括了「硬球狀」、「表面凹凸的長條狀」、「表面有裂痕的長條狀」、「表面光滑的長條狀」、「鬆軟的顆粒狀」、「軟泥狀」、「水狀」七種。七種排便型態若以簡單的分類,可歸納成三大類。前兩者為便祕型,中間兩者為正常型,後三者為腹瀉型。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正常的情況下,糞便會先從小腸出發至大腸,大腸吸收水份,進程越往後排便會逐漸變乾,最後形成表面有裂痕的長條狀,或是表面光滑的長條狀的正常、健康糞便。 因此若腸道水份不夠,或吸水過度,就會出現較乾的情況,也就容易出現的硬球狀、表面凹凸的長條狀,形似岩石般;若腸道發炎、受到刺激,出現分泌組織液或無法正常吸收水份等情況,就會容易形成鬆軟的顆粒狀、軟泥狀」,甚至是水狀。 大便太硬或太軟,如何讓恢復正常? 想改善排便情況,鍾雲霓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改善,不論排便型態為何,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及益生菌,達到改善腸道健康及排便型態。 益生菌則可從多多、優酪乳等攝取,有助養出好菌,改善腸道環境。膳食纖維則可滋養益生菌,並協助糞便成形,其也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非水溶性常見於蔬菜、豆類、全穀類等,可行成糞便蓬鬆的「骨架」;水溶性則常見於水果類、藻類等黏滑食材上,形成糞便時將以晶體的形式鑲嵌在糞便的骨架中。兩者均衡攝取便可讓糞便呈現不軟也不硬,形體正常的漂亮大便。兩者相輔相乘便有助改善腸道和糞便。 什麼樣的大便要看醫生?醫:4種情況盡早檢查。 鍾雲霓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排便型態,若沒有造成身體不適或生活不便,看醫生與否道是無妨。但是,若是出現了4種情況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一是長期處於便秘的情況且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可能為腸道太長導致水份吸收過度,或者因腸道中存在不良的菌種使得腸道無法活化所致。過硬的糞便容易引起痔瘡、肛裂等問題,應盡早改善為佳。 其次是長期處於腹瀉的情況,時間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往往代表著腸道有慢性發炎的情況,又或是可能飲食中常吃下讓自己出現輕微過敏反應的食物,但因為不嚴重而不自知,反應在腸道上。 特別注意第三和第四點,不論是便秘或腹瀉,若是排便型態改變就應特別留意,「排便型態改變」常見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之一,例如原本常常處於便祕的情況,突然改變成腹瀉,若時間長達三個月,建議及早檢查釐清原因。而第四個情況,就是出現血便。 血便是痔瘡?大腸癌?醫:最好都檢查,是痔瘡更要小心! 腸癌以糞便的方式做為表現,最典型的症狀也包括血便,不過這個症狀卻也和常見的痔瘡非常相似。鍾雲霓醫師指出,兩者不易分辨,雖說多數顏色較暗、混在糞便中,但腸癌可位於前、中、後段,前述暗色即處於前段,若為處於後段直腸處的直腸癌,距離肛門口都不遠,表現方式和痔瘡差不多,容易混淆。 因此鍾雲霓醫師建議,若發現血便,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看個醫生確認為佳,以避免自己誤認為痔瘡或肛裂,結果反而是腸癌延誤就醫。也建議最好定期做檢查,因為也有一種情況並不罕見,那就是痔瘡的患者因自知有痔瘡,這點反倒忽略了腸癌的血便,將其誤認為自己痔瘡的血便而延誤就醫。不論何種情況,若有發現血便建議都檢查為佳。 50歲起腸癌機率攀升 定期相關檢查有助防範 鍾雲霓醫師指出,不論是排便型態不佳,或是出現前述4大排便危險警訊,都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做詳細的檢查。 健保給付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兩年一次,若檢查為陽性,便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年齡開始大腸癌的罹患機率將大幅提高,能先做好檢查確認無礙自然是最好的。若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後續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即可。如果檢查時發現息肉,則應遵照醫師指示做後續檢查追蹤。而若發現大腸癌則依照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當然,如果在50歲前就發現不對勁,或有所疑慮,自然就別等健保給付了,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便秘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不少人用盡各種方法,往往卻只蹦出幾個屁。醫師指出,改善便秘的方法其實很多,最簡單的像是改變排便姿勢,往往就有所幫助。 排便多久一次算便秘?多久算嚴重便秘?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一般情況下,排便次數從一天3次到三天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超過3天沒有排便,或是每次排便的時間都需要花費到7分鐘或以上的時間,就會懷疑有排便不順或是便秘的可能。若是長達一周或以上沒有排便,就需留意有嚴重便秘的情況。而也有許多人排便次數較為頻繁,醫師指出,一天當中3次都還算正常,但若超過3次或甚至多以腹瀉為主,則可能有腸躁症的情況。 腸道與健康息息相關,長期便秘應盡早改善。 鍾雲霓醫師提醒,腸道狀況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也互為因果,不論是便秘或是排便次數過多,都建議檢查釐清背後的問題為何,以利改善。 舉例來說,便秘時所排出的糞便通常因為已經在腸道中有段時間,水份已被過度吸收,結構也就會相對較硬,往往容易引起痔瘡或造成撕裂形成肛裂。肛門出現傷口,加上附近細菌較多,也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如肛門腺體發炎、廔管等。且糞便長期堆積在腸道,對腸道而言是一種刺激,容易引起慢性發炎,腸道出現息肉、病變、癌變等風險也可能增加。 沉思者排便法,把腳墊高更有助排便。 改善便秘的方法很多,包括從排便姿勢進行改善,鍾雲霓醫師指出,像是模仿「沉思者」的姿勢進行排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鍾雲霓醫師表示,糞便在排出人體前,會先經過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到達直腸後從肛門排出,排便不順常常就是發生在乙狀結腸那一段,原因就在於乙狀結腸長的就類似像個「乙」字,可試想滑水道的最後段突然有個轉角,通行自然相對不會那麼順暢。 沉思者排便法,就是以墊腳、踩板凳、踩厚物等方式改變身體的弧度,常見約為35度左右,使乙狀結腸出現稍微伸直的狀態,達到讓糞便順利通行的目的。不過鍾雲霓醫師也表示,每個人的腸道都長得不一樣,需要改變的角度幅度也會有所不同,未必會是35度,可以多加嘗試,找出適合自己排便的角度。 7招從改善便秘,醫:多吃蔬果、多運動! 除了沉思者排便法外,也有其他的方式有助排便。像是適當的按摩腹部、原地單腳跳等,也有助於改善。相對的,上廁所時應避免過久,避免超過3分鐘,許多人上廁所時會習慣一邊使用手機,就是個不好的習慣,應盡量避免。不過,上述主要是有助「推出糞便」的方法,對於改善便秘而言算為其次,最重要的是從根本改善。 鍾雲霓醫師表示,想要排便順暢,攝取足夠的纖維是必要的,日常應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如常見於水果類或是藻類等黏滑類型食材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或是蔬菜類、豆類、全穀類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等,皆有助改善便秘問題。 除此之外,良好的運動習慣也相當重要,腸腦關係密切,運動時活化腦部,也會活化腸道,腸道工作情況自然也會更加勤奮。相反的,若長期久坐,腸道也會跟著慵懶,自然也就容易便秘。 另外,也可以適度的給予腸道些微的刺激,像是早上睡醒時可以喝一杯常溫水,刺激一下腸道,其後再吃個早餐,往往便意就來了。因此也建議飽受便秘之苦的人,可以調整生活作息,讓自己早上醒來後有可以先喝水、吃早餐、上廁所的習慣,別錯過了排便的黃金時間。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花蓮一名50歲戴姓男子有痔瘡問題,前陣子出現血便、糞便變細,認為自己有痔瘡才會出血,拖了1個月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第一期升結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50歲以上成人每15人中就會有1人會罹患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利用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的健康。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痊癒率提高,以第一期、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的時間,多數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民眾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預防癌症的形成。雖然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能夠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不過篩檢更重要。醫師呼籲年齡超過50歲、有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者,以及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等危險因子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往大腸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至40歲的年輕人罹病。醫師強調,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表現,建議定期檢查。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屁股疼痛誤認為得痔瘡 75歲阿嬤就醫才發現肛門長皮蛇
南投75歲廖姓阿嬤肛門疼痛難耐,坐立難安,她懷疑得痔瘡,求醫師開痔瘡藥膏,醫師建議肛門指診檢查,阿嬤相當排斥拒絕,直到醫師詳細說明才同意檢查,結果醫師發現她肛門右邊長一顆顆紅色小水泡延伸至會陰部,就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診,幸好及時治療,未發生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說,人體免疫力較低時,曾感染水痘民眾很容易引發帶狀疱疹。帶狀疱疹身體單側可能會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呈現擴散蔓延的樣態,是由帶狀疱疹病毒(VZV)所引起,多沿著神經分枝分佈的皮節長水痘。帶狀泡疹長在不同的部位,若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不同的併發症,例如發生在顏面時,可能造成視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在耳朵附近會影響聽力;長在生殖器或肛門周邊時恐造成大小便失禁。廖師賢說,一般人肛門疼痛常以為是痔瘡,但肛裂、直腸腫瘤、帶狀皰疹、皮膚疾病及感染等可能造成肛門疼痛,但因為發生在私密部位,常有民眾因為羞於啟齒不願就醫。廖姓阿嬤就因為肛門疼痛相當尷尬,不願讓醫師檢查,只想以痔瘡藥膏治療,還好再三說明,她同意檢查,確診罹患帶狀泡疹,醫師安排住院並藥物治療,沒有留下後遺症。呼籲民眾身體私密處出現病症,還是得就醫治療確認病因,勿自行購買成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導致身體受損。
-
2021-03-1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許多女性經常有這樣的經驗,每次生理期來,就會感覺到頭暈目眩,稍微走一下路就氣喘吁吁,更別提競賽型的衝刺短跑,簡直會要了命。其實這些情況很可能是貧血所致,一旦血液中的紅血球體積太小,它所攜帶的氧氣量不足,就會影響日常生活。 貧血非女性專利 痔瘡或腸胃道也可能導致不過,貧血問題並非是女性的專利,部分男性也可能因為痔瘡或腸胃道出血,引 起身體貧血問題,導致運動表現變差,或到KTV飆歌一唱到高音就感覺全身缺氧, 整個人昏昏沉沉的;因此,千萬別小看在血液中流動的紅血球,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 貧血問題分3種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成槐表示,臨床上貧血問題主要可分為3種: 第1種:巨細胞性貧血,主要是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第2種:正常大小細胞性貧血,通常患者多有慢性疾病,如肺結核、癌症、洗腎 等。第3種:小細胞性貧血,又可細分為缺鐵性貧血以及遺傳性地中海型貧血。基本 上,多數人貧血主因都是身體缺乏足夠的鐵質所致,也就是屬於缺鐵性貧血,也 有部分患者是海洋性貧血,而地中海型貧血又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 地中海型貧血雙親皆帶原 子女容易是重度患者地中海型貧血又稱為海洋性貧血,曾成槐說明,帶有地中海型貧血基因的人,由於正常血紅蛋白鏈(α2β2)的製造能力不足,因此,單位紅血球血紅素(MCH)較低,紅血球體積(MCV)也較小,這是一種隱性的血液遺傳疾病,是基因異常,而非基因突變。當父母任何一方帶有某特定基因,往往下一代有機會帶有此種異常基因;若父母 兩人都有這個異常基因,孩子罹患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的機率很高,且發生嚴重貧血症狀的情況也較多,因此,若本身是帶原者,男女雙方婚前應接受檢查。不過,曾成槐強調,地中海型貧血並非性聯遺傳,也就是無關乎男女性別,若雙親帶原,子女得到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的機率高。 輕度貧血者不需要治療 重度貧血者需依賴輸血若貧血是先天遺傳因素所致,也就是罹患地中海型貧血的人,想藉由食補或藥補是無法改善貧血的,除非患者同時合併有其他疾病,例如鐵質缺乏或葉酸缺乏等,否則單純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對於食補或藥補無效。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須視症狀的嚴重程度而決定是否需積極治療。曾成槐指出,通常輕度貧血者不需要治療,只要盡量少熬夜、生活上避免粗重工作、或從事激烈跑步、喜歡到KTV飆歌者等耗氧行為,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至於血紅素中度不足的地中海貧血患者,臨床上容易出現臉色蒼白、疲倦、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及體力不佳,但多數病患也不見得需要輸血;而重度貧血者,則需依賴輸血。 重度地中海型貧血 補鐵會傷害心、肝、肺要注意的是,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大部分每100c.c.血液中的血紅素會低至8gm 以下,以致體力及肺活量很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時,患者可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紅血球輸注,但因紅血球含有鐵質,長期下來鐵質容易沉積在體內,造成器官衰竭,例如心臟的功能衰退、肝臟出現肝硬化或肝功能變差、腎功能也不好,且患者皮膚會看起來暗沉、眼白也會變黃、出現黃疸及膽結石等。因此,長期輸血的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需配合適當使用排鐵劑,才能降低鐵質沉積引起一連串副作用,也應該要小心避免攝取含鐵豐富的食物以及補充鐵劑,以免傷身。 地中海型貧血是遺傳性 尚無藥物治療 至於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因血液中血紅素嚴重不足,除了一般貧血症狀,可能出現紅血球溶解,更加重貧血程度。曾成槐強調,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紅血球生成異常,帶有此遺傳基因者會跟著自己一輩子,即使不斷製造新血球, 但新生出來的紅血球帶氧功能依然不良,目前並無藥物可治療。 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有機會根治 除了輸血,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還可接受異體的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也是唯一 可根治疾病的方式,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可以是骨髓或週邊血、臍帶血;但移植手術仍有風險,曾成槐建議,重度患者才需要動手術,移植前最好跟醫師仔細討論利弊得失。 延伸閱讀: ·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03-0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桃園每10萬有365人罹患大腸癌 醫師:早期無症狀最可怕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18年十大癌症,大腸直腸癌超過十年蟬聯第一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上月也公布台灣大腸癌地圖,桃園市隸屬北區,每10萬人有365人罹患大腸癌,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官泰全指出,以往病患都是中老年人居多,近幾年來不乏30至50歲病患,須特別留意。「近半年來在臺北榮總桃園分院接受治療的大腸癌病患中,更有2成未滿50歲!」官泰全說,大腸癌早期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隱形殺手最可怕,後期常見的症狀包括有腹脹、腹痛、血便、便祕、貧血、體重減輕及裡急後重感,有以上症狀的民眾要格外注意。官泰全表示,很多解血便來就醫的民眾多以為是痔瘡,但痔瘡流血和下段大腸流血常常很難用臨床症狀區別,尤其超過50歲或是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治療血便前建議要做檢查確認大腸狀況。臺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想預防大腸癌應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和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民眾可以參考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廣的「蔬果彩虹579」方式,依年齡性別調整每天應食用蔬果的份數,盡量採取不同種類蔬果搭配。另外,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則是定期檢查,盧星華說,國民健康署推行多年的大便潛血檢查,免費提供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糞便檢查,若呈現陽性反應則會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至於罹患大腸癌應如何治療?官泰全說明,大腸癌的治療一到三期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手術可分為傳統開腹及微創手術,如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兩者治療成效相似,微創手術因傷口小手術後恢復較快,漸漸成為治療大腸癌的主流手術方式。
-
2021-03-08 醫療.消化系統
血便不一定是痔瘡!便祕突緩解也可能是腸炎警訊
30多歲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腹痛腹瀉伴隨血便,但自認是壓力大,才出現類似腸躁症或痔瘡症狀,於是自行買成藥服用,不料日前突然腹痛劇烈送院急診,這才發現竟然是腸穿孔導致腹膜炎,緊急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但李先生卻未規律回診追蹤,導致半年後再度腸道穿孔,只好二度手術,再切除一段腸道。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陳明正醫師表示,年輕患者出現腸穿孔並不尋常,而且短短幾個月內還出現兩次,腸道遭切除一大半,後續經精密檢查,李姓患者確診為克隆氏症,因腸道發炎嚴重,才導致腸道數度穿孔,所幸接受生物製劑及抗發炎藥物治療,病情控制穩定、體重回升,目前已經恢復正常工作。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便祕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皆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典型症狀包括反覆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及發燒。其中,血便警訊容易讓人聯想到痔瘡,事實上,兩者差異仍有跡可循,陳明正醫師分析,因痔瘡出血時,顏色鮮紅,出血量較多;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血便顏色呈現暗紅、出血量少,排便有黏液並常伴隨腹痛、腹瀉,患者易感到「裡急後重」,也就是頻繁地想上大號,但每次只解出一點點。另外,由於腸躁症也有腹痛、腹瀉現象,也容易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混淆,但兩者差別在於腸躁症不會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此外,長期便秘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分享,過去曾治療一名長期有便秘困擾的年輕女性,平均每2至3天才解便一次,卻突然排便變得正常,只是排便伴隨黏液、偶有痔瘡出血,後來因排便黏液增加,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陳明正醫師提醒,長期便祕突然改善,乍看是好現象,但對患者卻是警訊,因此,凡是原來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管是過度頻繁腹瀉或過少導致便秘,皆務必要提高警覺。治療也要達標 腸道黏膜癒合為新目標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35歲以及40至60歲,多是學生或上班族等中壯年族群,鑒於飲食西化、工作學業壓力,這個年齡層的人常見腸躁症或痔瘡作怪,但觀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此當血便出現時不可不謹慎,如腹瀉持續三周、伴隨血便且體重變輕,建議儘速就醫,必要時搭配大腸鏡檢查,以判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陳明正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已不單是緩解症狀,而是提升至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新目標,也就是藉由內視鏡監測,患者腸道黏膜沒有發炎而且完全癒合。現有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療法的廣域性治療,生物製劑屬精準型治療,陳明正醫師說明,據現有資料顯示,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幫助病人緩解症狀、達到疾病控制,避免再手術風險。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規律治療無所遁形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成因不明、症狀呈現多元,甚至可能併發腸道外症狀,但這個病雖然棘手,最危險的是患者未規律回診、沒能持續治療,陳明正醫師提醒,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恐導致腸道狹窄、腸穿孔、廔管或膿瘍等,嚴重者恐需切除腸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需長期仰賴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甚至進行小腸移植。陳明正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雖猶如慢性腸道隱形殺手,從確診到治療皆需長期抗戰,唯有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定期檢查,同持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參考資料: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原文:腹瀉血便、便祕突然緩解 皆可能是腸炎警訊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2-27 養生.營養食譜
挺台灣農產/挑選鳳梨4撇步 6道果汁、料理達人教你做
【2021/02/26編按】大陸宣布停止進口台灣鳳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起「全民挺農業 吃鳳梨挺臺灣」。先不管政治問題了,鳳梨本身是相當營養的水果,別名「菠蘿」,在閩南語裡跟「旺來」諧音,供桌上少不了這種水果,講起討吉祥、招喜氣,恐怕沒一樣水果比得過。富含多種維生素跟礦物質,在加上鳳梨裡的纖維及酵素,有助胃腸蠕動、幫助蛋白質分解,是養顏美容、幫助消化的好水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09、2011-08-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挑選鳳梨小撇步1.看產期:不同品種鳳梨產期不同,最好吃的季節也不一樣。五月至七月:以香水、甜蜜蜜、金桂花鳳梨,以及老品種開英種鳳梨為主。五月至十月:蜜寶及牛奶鳳梨。2.看果色:觀察鳳梨果皮顏色,最好挑選果皮金黃帶綠的鳳梨,果皮上稜目要大而凸顯、沒有磨損。3.聽聲音:輕彈鳳梨,帶空盪回音的鳳梨比較好吃;聲音太紮實的表示品質不佳。4.觀外形:果型短的鳳梨品質較優。果皮無裂縫、外傷。如果發現葉片容易折斷或鬆脫,表示已經過熟。資料來源: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鳳梨食譜示範達人劉溫港:瑞齊寧醫學研究院食療師,專研生機養生健康管理。陳月:對美食有高度熱忱,喜歡嘗試用不同食材,京調出風味獨特的料理。●鳳梨果汁食譜1.鳳梨木瓜汁功效:解腹脹、助消化材料:木瓜200g、鳳梨200g、寡糖10㏄作法:1.木瓜去皮、去子切小塊,鳳梨去皮切塊。2.兩者加寡糖及冷開水250cc,放入果汁機中拌打即可。小叮嚀:癌症與糖尿病者,不可加寡糖。TIPS:鳳梨酵素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助消化及溶解血栓的四大功效,因此可用來促進消化、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中風。2.鳳梨火龍果汁功效: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膽固醇材料:火龍果1個、鳳梨300g、大豆卵磷脂10g作法:1.火龍果洗淨後,去皮切小塊。2.鳳梨去皮。3.將鳳梨汁、火龍果加水250cc用果汁機打勻後,再加入大豆卵磷脂攪拌,宜趁鮮飲用。小叮嚀:喝6天停一天。TIPS:火龍果有預防便秘、眼睛保健、增加骨質密度、幫助細胞膜形成、降低膽固醇、皮膚美白、防黑斑等功效;大豆卵磷脂能幫助降血脂、降膽固醇,還可活化細胞增進記憶力、防止老人痴呆。3.鳳梨香蕉汁功效:改善痔瘡、防止痔瘡出血材料:香蕉1條、鳳梨200g作法:1.香蕉去皮切小段,鳳梨削皮切塊。2.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機,酌加冷開水250cc攪拌均勻即可飲用。小叮嚀:1.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糖尿病忌食。2.喝6天宜停一天。TIPS:香蕉有軟便、通便的功效,與鳳梨同為瀉性食物,可將體內的毒排出。●鳳梨料理食譜1.家常鳳梨炒飯材料: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皆1小碗、日式醬油、胡椒適量、冷飯4碗作法:1.鍋子熱油後,冷飯先下鍋炒開,加入日式醬油調味。2.接著放入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一起與飯拌炒到熟。3.起鍋前可加點胡椒調味。TIPS:1.如果想吃得更豐盛,可以打個蛋,就是營養均衡的鳳梨蛋炒飯。2.炒飯十分方便,配料不需特別準備,只要用前一餐吃剩的飯菜,再加點鳳梨,又成了全新料理。2.優格鳳梨沙拉盤材料:鳳梨1/4個、蘆筍約半把、山藥1/4個、蝦仁10隻、原味優格1罐作法:1.所有食材洗淨後,鳳梨切塊、蘆筍與山藥切段。2.蝦仁煮熟後剝殼,備用。3.將已準備好的食材放在盤子中,淋上優格醬即可。TIPS:1.食材可依個人喜好替換,像做成水果盤,或是放入燙熟、冰鎮的花椰菜也很可口。2.不喜歡優格酸味,也可用沙拉醬替代。3.鳳梨草莓優格功效:清腸道材料:草莓8個、鳳梨200g、優酪乳200cc作法:1.將草莓洗淨去蒂,鳳梨去皮切塊。2.所有材料放進果汁機,打勻即可。小叮嚀: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忌食。TIPS:草莓富含豐富維他命C、蘋果酸、檸檬酸、鐵、磷等礦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草莓對胃腸道和貧血都有一定的滋補調理作用。優格可促進腸胃蠕動、消化液分泌正常。
-
2021-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早上這時間是最佳排便時刻!四招讓你改善便秘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便秘成為不少人難以啟齒的困擾。那麼,該如何科學防治便秘呢?最佳排便時間與姿勢早上5點~7點,氣血流注於大腸經,大腸蠕動,此時最宜排便。因此,建議晨起後喝杯溫開水,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排便。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3分鐘~5分鐘,以防痔瘡等疾病的發生或加重。如廁姿勢還是蹲位好,相對於坐位排便,蹲位排便能促使肛直角完全打開,降低恥骨直腸肌對於直腸的影響,如同解除約束在便便頭上的“緊箍咒”。如果採用坐便器,可通過抬高下肢,借助踏腳凳來調整排便姿勢。此外,每日充足的睡眠對正常排便是很重要的。充足的睡眠是氣血旺盛的基礎,氣血足,則大便通。4種方法可改善便秘飲食調整1.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推薦每天1.5升~2升液體攝入。適當多飲水,多喝茶,有助於排濁降火。2.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保證每天至少20克~30克膳食纖維。此外,優質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是正常排便的保障,如全穀物飲食。3.少吃令人誘惑的食物,甜食、肉製品、乳製品、精加工的食物、速食等都會加重便秘症狀。4.多吃助排便食物,如火龍果、獼猴桃、香蕉、蜂蜜、蘋果、紅薯、芹菜、粗糧、優酪乳、韭菜、南瓜、梨、西瓜、核桃、菠菜、筍、燕麥、雞蛋、橙、葡萄、馬鈴薯、黑芝麻等,營養豐富又助排便。按摩腹部所謂常運動,“腸”年輕,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利於腸蠕動,促進排便。中醫傳統摩腹手法能夠幫助腸道活躍起來。方法: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取仰臥,雙手重疊至於右下腹部,沿著結腸走向進行。由慢到快,從輕到重,以加快腸蠕動,促進排便,每次至少堅持10分鐘。穴位療法穴位療法同樣能促進腸道蠕動,如隔薑灸天樞穴、足三裡敲打等。.天樞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主治:便秘,腸鳴,腹脹,消化不良。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炷隔物灸(例如隔姜,薑切片,上面紮孔)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足三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可用敲打法,每天敲打200次。灸法:艾條灸5~15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凱格爾提肛運動訓練第一步:躺著,選擇自己最舒服、最容易放鬆的體位。第二步:訓練開始前先放鬆10~15分鐘,閉上雙眼,完全放鬆思緒。第三步:縮緊肛門,提升盆底,每次收緊最好保持6~10秒,然後放鬆10秒,再重複(手腳、肚子等其他地方儘量不要用力)。保證一組10次,每天3次,上述方法可改善腹肌、盆底肌的肌耐力及協調能力。其實,每個人的便秘症狀不盡相同,治療也應該個體化,有些患者只需要糾正生活方式便可改善,有些患者則需要系統的規範治療,少數程度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嚴重便秘患者應前往正規醫院接受系統檢查及治療,切莫自行用藥。
-
2021-02-13 科別.消化系統
為何容易便秘?醫揭常見「壞習慣」絕大多數人都中
冬天寒冷,不太流汗,許多人不覺得口渴,就懶得喝水,也不太上廁所,腸胃科門診發現,便秘患者明顯增加,大人小孩都有,其中以老年人症狀較為嚴重,囤積過多糞石,以致排不出來,在急診護理人員協助下,挖出1、2公斤硬便。3天以上未排便 就屬於便秘便秘已經成為文明病,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指出,只要有3天以上未排便、糞便質地堅硬、排便困難,就屬於便秘,長期便秘,將產生肛裂、痔瘡,如果好幾天拉不出來,引發腹痛,必須至急診求救。糠榮誠指出,冬天低溫容易導致便秘,主要原因在於天冷時,腸道肌肉收縮減緩、蠕動變慢,加上冬天運動量較少,血液循環不良而手腳冰冷,且較難刺激腸道蠕動。在飲食方面,許多人到了冬天,不覺口渴也不流汗,而不太喝水,水份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便秘。此外,雖然冬天蔬果水果種類眾多,但不少人怕冷生,所以也不太吃蔬果。再者,如果常吃火鍋,又嗜吃辛辣湯底,就容易使得脾胃消化功能失調,內生燥熱溼邪上火,而導致便秘。老年人症狀較為嚴重 多喝溫水+運動改善糠榮誠觀察門診便秘患者,以老年人症狀較為嚴重,年紀增加,腸胃平滑肌功能變差,腸道蠕動緩慢無力,如又少喝水、少吃蔬菜,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糞便囤積過久,有如硬食。有些年輕人因為貪吃了麻辣鍋,攝取太多油膩食物,以致便秘,好幾天無法如廁,糞便變硬,用力一拉,直腸黏膜破裂,引發出血,鮮血直流,以為大腸癌,嚇到掛急診。如何改善便秘困擾?糠榮誠建議,多喝溫水、少喝冷飲,例如,早上起床喝1杯溫開水,就能促進便意。多吃高纖食物、綠葉蔬菜,膳食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重量,有助排便。此外,冬天低溫,但仍須運動,強化腹肌,刺激控制消化器官的自律神經,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如有便意,就應立即如廁,有些人一旦錯過排便最佳時機,就得再等上許久。(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1-02-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愛吃牛肉、豬肉易罹大腸癌? 醫爆「超雷4習慣」當心短命
新年假期想到美食就令人垂涎三尺,宅在家裡看新春節目又享用美食,但若天天放縱大吃,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怕會大幅上升。享受年菜時,最好選擇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且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的攝取,改以魚肉、瘦鷄肉代替紅肉,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不但不增肉還能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遠離大腸癌 牢記4要素為上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大腸癌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紅肉、加工食品、低纖維飲食和肥胖等,把握以下4要素,遠離大腸癌:1、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多蔬果:靈活運用國健署「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3、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除了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還能塑身,一舉兩得好處多。 4、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新春多運動 減少腸癌又塑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外出活動的意願,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王英偉建議,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即使不外出,也可以居家運動,不僅能瘦身苗條、增加親友相聚時光還能降低大腸癌罹患風險,一舉數得。此外,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延伸閱讀: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
2021-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什麼?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
「藥師我要領慢箋。」「請稍等一下」「您的慢箋好囉!因為有服用抗凝血藥物,還是要注意飲食跟是否有出血狀況喔!」「過年很多人會吃火鍋圍爐,使用當歸、薑等鍋底暖身,還有最近流行的薑黃暖身體,但如果有服用抗凝血劑要注意是否有出血情況。」「薑黃我有在吃!最近容易手腳冰冷,我就每天兩匙薑黃粉有改善,但最近痔瘡發作上廁所有血,我還以為是薑黃太上火呢。」「建議你先停吃薑黃看看,保險起見,回診抽血追蹤一下喔。」「了解,謝謝藥師!」 目前台灣上市的口服抗凝血劑有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新型的普栓達(dabigatran)、拜瑞妥(rivaroxaban)和艾必克凝(apixaban)。而傳統的抗凝血劑使用上的限制較多,飲食上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例如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還有活血的藥材例如薑黃、當歸,所以冬天常吃的暖身子火鍋中藥湯底就要小心,而且要定期追蹤凝血功能;新型抗凝血劑藥效較穩定、不受高維生素K食物影響,飲食限制較少,跟傳統抗凝血劑比起來,不用定期追蹤凝血功能,中大出血的風險也較低。不少病人誤以為服用新型抗凝血劑就沒有出血副作用,這是一個迷思。新型抗凝血劑還是會有出血副作用,像是牙齦出血、流鼻血、或是咳血、血便、血尿、腸胃出血(黑便)。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劑都要注意:1.飲食上還是要注意屬活血藥性的中藥材。例如當歸、銀杏、丹參、生薑、薑黃,還有常見的保健食品有抗凝血特性如魚油、Q10、薑黃等攝取。2.都不能擅自增加或減少服藥次數跟藥量。3.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須小心注意,若有任何異常出血或不適狀況,都應該立刻與醫師或藥師諮詢。4.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精彩回顧】過年血糖大爆走 糖友怎麼辦年貨.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莊昕悅營養師、糖友周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