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2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痔瘡
共找到
233
筆 文章
-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醫院裡的痛苦和折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在即將離開實習醫院時,寫出自己六個月來如何從教室、課本,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應用到醫院、病人的心路歷程,並且給「醫病平台」帶來作者別具匠心畫出的「插圖」。另外兩篇是由一位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學生,仍舊不忘以「敘事醫學」的方法,追述自己一位病人由最初無法接受診斷到後來欣然同意接受治療的故事,以及聆聽病人分享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些都是只有透過病人才能學習到的重要醫學知識。希望這三篇醫學生的動人敘述可以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將來我們的子孫生病時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內科實習之震撼教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確診前的不安與徬徨 夜間學習時,我接到護理師通知的一床術後發燒病人,推開門時他靜靜的躺在床上,虛弱地微微顫抖著,嘴裡不知囁嚅著什麼,我將耳朵湊近, 「太痛苦了。讓我死一死好了。」 我的心漏了一拍,在這過於安靜的空間裡,生命在疾病面前變得好脆弱。 公務機劃破了無助的空氣,是另一床痔瘡手術後,止痛藥無效的病人。見到他時,他側著身,緊抓著床緣的欄杆,不停顫抖著。他轉過頭,從那強忍著痛楚的眉宇間透露故作的堅強。一旁的太太伸出手,握緊住丈夫的手,彷彿給他最後一點支持,「他從恢復室回來,麻藥退了之後就非常非常痛,能再給他一點止痛嗎?」 「如果最不痛是1分,最痛是10分,你覺得現在有幾分痛?」 「超越我所感覺過的痛。」 不容拖延的氛圍讓我退出了病房,打給老師,想到每延遲一分鐘,他的牙關就得多咬緊一刻,我的心就彷彿被無形的勒住,在那一呼一吸之間感受著持續而不定時的抽痛。 換了另一種止痛藥後的一小時,我再去見了他,僅稍微緩解,大約還有9分痛,決定再和老師討論一次。「開痔瘡手術的第一天本來就會很痛,我們給他的止痛藥已經很多了,再更多怕會有藥物過量的問題,但是病人痛一下不會怎麼樣。」和病人說明時,他硬擠出了微笑地說他知道了。回家的路上,我都還在想著那對夫妻握緊雙手的畫面,接下來整夜他大概都不用睡了吧,即使無聲,傷口撕裂般的痛是不是讓他在心裡嘶吼呢?癌症是場漫長的奮鬥,在醫院更能明確感受到。病人們的病歷往往長長一條,除了每隔幾週要回來打化療,種種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問題亦讓人傷透腦筋,那些不知道癌症是否會復發、漫長的治療儼然是種折磨。一天午後,我碰上了難度極高的病史詢問。頂著光頭的中年阿姨,表情用力的闡述著化療的煎熬,「喔,真是太痛苦了。」在那段日子裡,她睡不好也無人陪伴,對於患有憂鬱症的她宛如人間煉獄。崩潰的回憶不停被重複著,偶然被踏入病房的個管師中斷了節奏,離開時一句「你繼續跟我們的學生講化療有多痛苦吧。」讓我差點沒昏倒,畢竟在過去的一小時內,同樣的故事我已經重複聽了四遍,眼看下班時間逼近,平均要花兩小時以上才能打完的入院病摘,至今還隻字未寫,令我焦慮不已。按捺著耐心再聽了好一陣子,直到公務機打來,阿姨趕緊叫我先去忙,才終於鬆了口氣,脫離這無限輪迴。「辛苦了。」從病房出來時,學長這麼對我說道,迎來我的苦笑。當時真的很想逃開,覺得自己投入了大量時間,但沒得到相對應的回報,晚點還要邊加班邊面臨挨餓的煎熬,實在有苦說不出。時隔多日重新回想,我才意識到這場心力的損耗雖令人無奈,可是尚能被公務機打斷,癌症卻是牢牢的根植病人身上,想掙脫都無能為力。後來的她因為看護確診新冠肺炎,被轉到隔離病房。獨自一人被關在房間裡,身邊甚至沒了還算有點時間的實習醫學生,只剩在疫情下忙得團團轉的醫療人員。我不禁擔心,會不會那些負面情緒和念頭在她腦中徘徊不去,像橫在心上的枷鎖,一次又一次地勒住發狂的意識?近日我確診了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期間,每次躺下便咳嗽不止,難以入眠。不能去醫院實習的日子裡,我重新想起了照顧過的那些人,他們的夜好睡嗎?隨時可能出現新問題的身子承受得住嗎?面對疾病的預後,是帶有希望,還是只剩無窮無盡的苦難?每個問題都像未爆彈,令人傷透腦筋後,依舊無解。醫院就是個這麼特殊的地方,大部分的人不會帶著笑容走進來。「沒有痛到受不了的人,是不會來醫院的。」一位胸痛的病人曾這麼對我說。生理上的病痛、心理上的折騰,在醫院裡赤裸裸的呈現著。因為實習,我很珍惜自己有機會貼近這些疾苦,感受那常被隱藏卻最真實的艱辛。
-
2023-03-15 醫療.消化系統
台灣50歲以上一半人口有痔瘡! 10種人是好發族群,醫籲這麼做助改善
【本文重點】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江梓維指出,痔瘡其實是人體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因肛門承受壓力,可能增生或脫垂,且久站、久坐、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便祕、超重、老年等族群容易罹患,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有機會罹患。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不同級別有不同治療方法,建議上班族定期運動、攝取高纖食物並搭配足夠水分,減輕排便用力,避免引發痔瘡。--by ChatGPT40歲的上班族阿堯(化名)發現自己血便、肛門腫痛,立刻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看診,主治醫師江梓維進行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齒狀線上下組織增生,評估為第三級混合痔(內痔合併外痔)患者,並排除不是大腸直腸病灶後,進行痔瘡切除手術,隔天即出院,回診追蹤傷口恢復良好。醫師江梓維呼籲,有痔瘡困擾應尋求醫師檢查、評估,對症下藥早日遠離坐立難安的痛苦。「痔瘡」是人體在肛門口的血管結締組織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梓維表示,讓許多人羞於啟齒的「痔瘡」,其實是人體在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正常情況下組織富有彈性,具有幫助預防肛門失禁的功能,但因肛門承受日積月累的壓力,造成血管結締組織增生,或因年齡老化組織變得鬆弛,就可能在肛門增生或脫垂。痔瘡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相關痔瘡在肛門口齒狀線內就是內痔,在齒狀線外為外痔,也有可能內外痣皆有形成混和痔。痔瘡原因主要與「肛門直腸靜脈回流」有關,因此久站、久坐的上班族、手遊族、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長期便祕、體重超標者或老年人,都是痔瘡好發族群,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罹患,且男女比例相當,因為痔瘡發生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息息相關。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 不同分級不同治療江梓維表示,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第一級是痔瘡不會跑出肛門口,第二級是解便時感覺內痔跑出肛門口,但會自行縮回;第三級是解便時內痔跑出肛門口,需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是痔瘡無法推回。依據不同分級,臨床會給予不同治療,通常第一、二級輕微痔瘡的民眾,可採溫水坐浴舒緩不適,或以淋浴方式沖洗肛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也可促進排便,同時搭配清淡飲食及藥膏治療避免痔瘡惡化,但仍要持續回診追蹤;三、四級的內痔及較大顆的外痔易使病患感到腫痛或產生併發症,醫師較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為求謹慎,開刀前會為病人安排大腸鏡,仔細檢查排除因大腸直腸病灶造成的出血,再進行痔瘡切除治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避免引發痔瘡江梓維提醒,上班族需久坐久站,容易影響直腸靜脈回流,建議上班時可以起身更換姿勢,並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幫助大腸直腸蠕動,有便意時不要忍耐,安排固定時間上廁所,此外,除了攝取高纖食物外也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減輕排便用力的機會,避免引發痔瘡。民眾若發現自己長期解便不順暢、馬桶內有血,感覺肛門有腫塊、異物感、疼痛感或搔癢感,就有可能是痔瘡,呼籲民眾不要諱疾忌醫,盡速前往醫院看診,尋求醫師檢查及專業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早日遠離坐立難安的痛苦。延伸閱讀:.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4 醫聲.癌症防治
開卷有醫|大腸直腸癌帶走朱雲漢,別急著沖水!大便觀察癌症前兆
大腸直腸癌在衛福部公布的十大癌症排名中,佔據各項排行。大腸直腸癌在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居第3名,發生率長年居冠,50歲以上民眾罹癌機率達20%。不僅在年初帶走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也讓演藝圈抗癌多年的藝人余苑綺離我們而去,層出不窮的案例,使大眾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前兆到癒後存活率等資訊更為關注。其實,上廁所後回頭看一下大便,就能找出蛛絲馬跡。便秘、拉肚子就是大腸癌?仔細觀察大便別緊張大便的形狀、顏色能成為大腸直腸癌線索,正常的大便形狀是香蕉狀,會緩慢地沉下馬桶。以往大腸直腸癌會有的便秘、拉肚子症狀,則是要觀察時間點,稀稀糊糊不成形的大便常見會是生活緊張而腸胃蠕動過快,或是食物耐受不良,反而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大便形狀變得像鉛筆般細長,就要留意是否為腸道受腫瘤壓迫變窄小,罹癌的可能性造成。而大便出現一灘血,病人通常來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的主要原因,首先應該要確認出血顏色和排便的關係,如果是一開始大完便或剛解完時,就發現大便上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直腸發炎的狀況,像是大腸血液循環不良的缺血性大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還有止痛劑或化學治療藥劑,甚至洗腎的慢性腎臟衰竭病人也可能出現侵蝕腸管而造成出血。但如果大便呈現深棕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沾附的血液凝固其上,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大腸鏡怎麼選?談到大腸直腸癌的診斷,糞便潛血檢查是一項便宜、最低侵襲性的篩檢方法,根據近期研究統計,經過三年追蹤,有做過檢查的人可以降低10%大腸癌死亡率,因此,國健署鼓勵50到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檢查,也建議檢測完是陽性再做大腸鏡檢查。至於大腸鏡檢查部分,根據美國研究,確實能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約52%,也降低發生率70%到90%,對於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慢性貧血病人等,這項檢查有其必要。罹癌積極治療,早期治癒率達九成大腸直腸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因為大腸直腸靜脈回流,最終匯合到肝門脈,因此又以肝臟轉移最容易發生;如果是接近肛門口的低位直腸癌或肛門癌,則容易轉移到肺臟。雖然,大腸癌合併肝轉移在癌症分期屬於第四期,還是有機會完全切除。即便罹癌也要積極治療,大腸直腸癌在第一期腫瘤的預後極佳,整體治癒率可能性達9成以上,第二期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也大於8成,擴散至局部淋巴的第三期,預期五年存活率有6到7成,甚至到了第四期,透過積極的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也有部分人平均預期壽命約有2年半,在在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關鍵。上述內容收錄在「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指引」一書,裡頭101道題目是由臨床診療和教學近30年、超過6千例大腸直腸癌手術的台大醫院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執筆,面對病人或家屬在被診斷罹癌的驚訝、內心掙扎、對手術的不安及日後的抗癌有感而發,奠基於新的醫療知識和臨床經驗,花費12年完成書籍,盼幫助患者及家屬解惑,也是對醫護從業人員的教學傳承。
-
2023-02-11 養生.聰明飲食
用吃的就可以排除體內毒素!中醫師、營養師推薦20種超強排毒食物
毒素在體內累積過多,除了會導致疾病之外,也會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代謝平衡、臟腑功能、精神狀態、皮膚氣色,甚至會加速人體老化。因此,如何有效抵禦外毒並排除內毒,成為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以下介紹的20種平日常見的食物,讓你可以排毒、養生、美顏又強身健體。20種超強排毒食物1.地瓜地瓜的營養成分相當豐富,其中膳食纖維的含量非常高,常吃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另外,地瓜也含有豐富的寡糖,幫助益生菌生長,也有益大腸的保健;地瓜的水溶性纖維,更可以保持血管的彈性和暢通,對於預防動脈血管硬化以及降低膽固醇,都很有幫助,屬於很好的排毒、養生食物。2.蘋果蘋果含有的多酚和黃酮類,是天然化學抗氧化物質,可以清除體內的「垃圾」,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其中的鈣質,有助於代謝體內鹽分;蘋果酸則可以代謝熱量,防止下半身肥胖;可溶性纖維----果膠,能有效降低膽固醇,還能促進胃腸道中的鉛、汞、錳的排放,調節機體血糖的水穩,吸收水分的效果也很好,能把消化後的殘渣軟化,以防便祕。傳統中醫也認為蘋果味酸甘、性涼,入脾、胃經,可以健脾胃以及幫助消化。3.竹筍竹筍含有大量的粗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讓人容易有飽足感,而且竹筍屬於低熱量的蔬菜,吃多了也不用擔心會發胖。光是竹筍的高纖維、低熱量這兩項優點,就足以吸引不少營養過剩的現代人去攝取,尤其在酷暑的夏天,不論是吃涼拌竹筍、竹筍湯或是鹵竹筍,都非常適合用來排除體內的毒素。4.地瓜葉地瓜葉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綠素以及膳食纖維都很高,每100克就含有3克的膳食纖維,其黏稠性水溶性纖維,可黏掉黏膜腸壁膽酸等有害物質,因此,多吃地瓜葉可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祕,減少痔瘡和大腸癌的發生率。每天只要吃300公克的地瓜葉,就能滿足一個人全天的維生素A、C、E及鐵質所需,是很好的蔬菜。5.綠豆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主要功能為清熱解毒、消暑,用於暑熱煩渴,瘡毒癰腫等症。民間在夏天常用綠豆煮湯冷飲,以解暑熱,不過,比較建議使用綠豆的種皮----綠豆衣,清熱消暑的作用會比綠豆好,其性味甘寒,主要功能為解熱毒、退目翳,一般用量為1錢至3錢,煎服。6.紅豆為是豆科植物,為常見的食材之一,亦被稱為小豆、赤豆。紅豆味甘、性平偏涼,可以消腫排毒以及利尿,也有補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還可以改善怕冷、低血壓等症狀。另外,紅豆可以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祕,讓毒素不會停留在腸道中太久。7.燕麥近幾年來很夯的健康食物,包括可以立即沖泡的燕麥片,或是做成罐裝飲料的燕麥飲等,都相當暢銷。但是大家對燕麥的印象,僅止於降低膽固醇而已,其實燕麥的纖維豐富、水溶性纖維含量相當高,對於排便很有幫助,同時還可以降低熱量的攝取、延緩胃腸的排空時間,容易産生飽足感,以及增加糞便體積,縮短大便在大腸內滯留的時間,避免腸道吸收殘餘之毒素,對體內環保很有幫助。8.芹菜芹菜所含的植物纖維,大多是非水溶性纖維,因此,容易讓人有飽足感,對於促進腸胃的蠕動也很有幫助。經科學家研究也發現,芹菜除了富含水分和纖維之外,並含有一種能夠使脂肪加速分解、消失的化學物質,因此,芹菜也是減肥的聖品。一般人料理芹菜經常只取芹菜柄的部分,葉子則是丟棄不用,其實芹菜葉含多量維他命和礦物質,纖維也不少,剁碎之後在煮清湯時灑一些當香味劑,可以取代香菜。芹菜的纖維以莖部最爲豐富,吃了可以增加排便量,讓排便較爲通暢,對於體內環保很有幫助。9.芭樂以前芭樂只有在冬天比較常見,現在經過品種改良之後,幾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芭樂的膳食纖維豐富,常吃可促進排便,芭樂皮中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因此,建議吃芭樂不需要削皮,若是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可以放在清水中約10分鍾,再以流動的水沖洗即可。10.香菇香菇的粗纖維及水溶性纖維很多,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增加排便量且熱量相當低。尤其香菇梗是高量的多樣性纖維,再加上它含的多醣體與礦物質鋅,有助於抗腫瘤、加強免疫力,是很好的食物。其實不只是香菇而以,只要是菇類的食物,纖維都相當多,像是火鍋中常見的金針菇、夜市裏賣的杏鮑菇等,或是木耳等,都含有大量的水溶纖維,都是很好的排毒食物。11.糙米稻穀經過脫去穀殼加工之後就是糙米,由於去殼後仍保留些許外層組織,如皮層、糊粉層和胚芽。這些外層組織內含有豐富的營養,跟白米比起來,擁有更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以及可防止老化的米糠醇。 糙米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強化神經系統傳導功能,預防早衰及減肥,其中的膳食纖維,可預防便祕、腸癌及肥胖,幫助新陳代謝及排毒,算是非常健康的排毒食物。12.鳳梨鳳梨可幫助解決消化吸收的問題,因為鳳梨中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蛋白脢,可以分解蛋白質,對於食用過多肉類及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來說,可使肉質滑嫩好消化。鳳梨的膳食纖維,還可以讓消化更順暢,餐後食用鳳梨,可以使腸內的穢物排出,消除便祕、讓新陳代謝恢復正常,達到預防腸癌的功效。所以,傳統中醫把鳳梨歸類為性平味甘酸入肺、 大腸經,可消食積健脾胃。13.優格優格中含有大量且豐富的乳酸菌,可以改善腸胃更暢通、防止便祕的發生,原本累積在腸道中的毒素,也會因為乳酸菌的作用,而變得更容易被排出體外。不管是喝優酪乳或是吃優酪,都是很好的選擇,建議最好在早餐空腹之前吃,可以透過優格來增加飽足感,減少早餐的攝取量,但也要注意,最好選擇原味、不加糖的優格或優酪乳,比較健康。14.牛蒡在市場上販售的牛蒡,其實是牛蒡的根部,牛蒡的用途非常多,除了可以去除身體的毒素,利於發汗、幫助排尿以及促進肝臟功能之外,牛蒡的種子也是很好的抗菌及降發炎的草藥,同時也是促進體內環保的好食物。15.薑黃大人小孩都愛吃的咖哩中,有一種很重要的組成物──薑黃素(Curcumin),可以幫助肝臟大掃除,還有強效的抗氧化功能,能夠抵抗自由基。咖哩就是薑黃素很好的的攝取來源,另外,適量的攝取薑黃,還有助於減重,亦能夠使皮膚能夠保有好光澤,也是一種排毒推薦食物。16.紫蘇為脣形科植物紫蘇的莖葉,常用於感冒風寒,紫蘇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用於風寒表症,見寒露、發熱、無汗等症,常配用生薑同用,還有用於食魚蟹後引起的吐瀉腹痛。紫蘇辛溫,能解魚蟹毒,所以烹煮海鮮時,常會加入紫蘇。17.油菜台灣早期油菜是用來做農肥,很少有人當成食物,但是後來發現油菜口感不錯,慢慢地,吃油菜的人愈來愈多。油菜屬於十字花科植物,和花椰菜、芥藍菜一樣,都是富含抗氧化及防癌的引朵類。油菜的維生素A含量,比起一般十字花科蔬菜高出許多,而且油菜屬高鈣蔬菜,每百克油菜含有100多毫克的鈣,再加上油菜草酸含量低,比起一般植物鈣的吸收更高。18.川七有化瘀止血的作用,且藥理研究也證實他能縮短凝血時間,降低毛細血管的通血性,所以,可以治療人體內外各種出血症。以著名的金瘡要藥「雲南白藥」為例,就是以「川七」為主所組成的明方,即因為川七有化瘀止血的作用。19.梅子近幾年來,梅子加工製品相當多,也很熱銷,其實梅子和其加工品,都是很好的排毒食物。梅子含有的檸檬酸和兒茶素,有抗菌、整腸、解毒的作用,能夠消除食物的病原菌與毒素。另外,因為梅子含大量有機酸,能使小腸裡的環境暫時變成酸性,因此,侵入的細菌不容易繁殖,最後被逐漸消滅。而梅子對於解除具有輻射能的毒素也有效,人體只要攝取大量含有檸檬酸的食物,即使輻射侵入體內,也會與檸檬酸結合而排出體外。傳統中醫認為梅子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可淨腸泄熱並解毒。20.草莓草莓的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上火,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除了可以預防壞血病之外,對於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有積極的預防作用。草莓中的果膠及纖維素,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預防痔瘡和腸癌的發生,對於運動量少的上班族,也有幫助。延伸閱讀: 。馬桶蹲好久、還是大不出來,快吃這10種高纖蔬果,清腸又能助排便 。「1食物」天天吃小心重金屬吃下肚! 10大食物加強排毒
-
2023-02-06 醫療.消化系統
懷孕時長痔瘡怎麼辦?醫師告訴你如何緩解及何時該尋求協助
據統計,50%以上的懷孕婦女,曾經有痔瘡發作困擾,尤其常在懷孕最後3個月發生。痔瘡的發作,不論是內痔脫垂、出血、外痔栓塞都有可能,會出現腫脹、疼痛、便血、搔癢等症狀。孕期避免便祕 增加纖維量、喝足適量的水 懷孕期的痔瘡發作,主要是因為骨盆腔的血流量增加,加上膨大的子宮及胎兒產生骨盆腔壓力增加,擠壓了肛門靜脈血流。另有學說指出,懷孕時荷爾蒙影響了排便順暢,尤其便祕更增加肛門的壓力。懷孕過程中產生的痔瘡,早期的處理,建議孕婦在飲食上增加纖維量、喝足適量的水,避免便祕;如廁時不要太過用力、時間也不要太長,更要養成以濕紙巾在便後擦拭肛門的習慣。一旦有痔瘡產生時,洗澡採溫水坐浴,每次約5至10分鐘非常重要,若是有相當腫痛的栓塞外痔時,建議可以冰敷減少疼痛,或在藥局買痔瘡緩解藥膏塗抹等。同時多做縮肛的肌肉運動,也有助於肛門血液循環的順暢,減少痔瘡併發症產生。痔瘡是懷孕常見病症 產後1、2個月可大幅改善若上述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有腫痛、脫垂、出血等較嚴重痔瘡症狀時,則須尋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協助,醫師會視孕婦痔瘡的狀況及嚴重程度,給予相對應程度的治療,如內痔脫垂時的門診痔瘡結紮手術、硬化劑治療,或栓塞性外痔給予痔瘡軟膏或藥物治療,必要時施行門診血栓切除。但痔瘡切除手術,在懷孕期要盡量避免施行,以免因手術、麻醉、藥物等影響孕婦及胎兒的健康。懷孕時期痔瘡是常見病症,治療上以保守或簡單的外科處置為主即可。懷孕時期產生的痔瘡症狀,大部分在生產後1、2個月內就會大幅改善。
-
2023-02-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驚傳已於昨(2023-2-5)日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朱雲漢的哥哥朱雲鵬今天凌在臉書悲痛證實,朱雲漢於昨晚9時在家中安詳往生。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看更多大腸直腸癌相關資訊做了大腸鏡為何還是罹患腸癌?不過,有些人明明按間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陽性也速速回診做大腸鏡,結果沒問題,卻還是在兩年內發現罹患大腸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關鍵就在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這三項大腸鏡的品質指標,對於檢查結果否能救人一命,有很大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曾建議,病人做大腸鏡檢查時,最基本能做的就是檢查後詢問醫師「有沒有檢查到最裡面?有沒有看到息肉?清腸程度如何?」,以了解檢查程度。邱瀚模提醒,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如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看不到近端大腸的息肉,但50歲以上大腸息肉有四成都長在這裡。另外建議民眾遵照醫囑,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且記得要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編按:近端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遠端大腸則為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該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貧血不輸血,突心臟衰竭猝死!醫:「無症狀」慢性貧血常被置之不理,長年不管傷腦又傷心
健康檢查紅血球「紅字」,被判定可能是「慢性貧血」,卻因為慢性貧血完全無症狀,而長年忽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說,無論是成人或是小孩,貧血的比例極高,慢性貧血中最常見的為缺鐵性貧血及地中海性貧血,如果從小就發現而不理會,會傷害腦部發育,長期以來對於心臟也會造成負擔,甚至造成心臟衰竭,增加猝死的機率。罹患慢性貧血沒症狀不輸血 某天突心臟衰竭猝死一位罹患先天性疾病的青少年,因疾病的關係,皮膚容易滲血,抽血檢查確定有慢性貧血,醫師建議應該要定期輸血,避免慢性貧血長期以來對於身體的傷害,患者家屬以及患者認為慢性貧血並未造成明顯的症狀,加上原本的先天性疾病也控制得不錯,選擇不輸血,卻在某一天突然因為心臟衰竭而猝死。巫康熙說,急性貧血,如車禍後大量出血,會危及性命。但慢性貧血幾乎沒有症狀,即使臉色比常人蒼白,也會被認為是肌膚比較白,自認是一件好事。不過長期的慢性貧血,就會出現走路比較容易喘,加重心臟負荷,嚴重恐導致不可逆的心臟衰竭。如果在兒童階段就出現慢性貧血,也可能造成生長遲緩。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易被搞混地中海型貧血‧症狀:無症狀‧類型:小球性貧血‧原因:屬於遺傳性貧血,是台灣常見的小球性貧血類型‧治療:輕度僅需定期追蹤,中度可考慮定期輸血,重度應定期輸血並排鐵。患者不宜補充鐵劑‧併發症:長期輸血可能造成脾腫大或是脾亢進缺鐵性貧血‧症狀:無症狀‧類型:小球性貧血‧原因:鐵吸收不良或流失造成,女性可能因月經量大導致此病,其餘原因像是腸胃出血、痔瘡等疾病引起‧治療:解決疾病引起的原因,或給予鐵劑,服用3到6個月後定期追蹤‧併發症:容易口角炎、心悸、舌炎等地中海貧血不得使用鐵劑 缺鐵性貧血必須使用鐵劑巫康熙表示,台灣最常見的慢性貧血以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為主,這兩種貧血都屬於小球性貧血,如果沒有仔細檢查與判別,容易被誤診,誤診就可能用錯治療方式。地中海貧血不得使用鐵劑,但缺鐵性貧血卻必須要使用鐵劑,就可能增加風險。不過,根據臨床經驗,約有一半以上的地中海貧血同時會有缺鐵性貧血,主要是蠻多女性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同時會有月經量大,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有時候需要給予一些鐵劑協助。巫康熙表示,避免被誤診建議可以尋找血液科醫師,透過電泳以及鐵質等檢查,才能明確辨別屬於哪一種貧血,他強調,慢性貧血的治療不難,就怕「不積極治療」,當貧血長期被擺著不處理,就可能影響到腦部、心臟。也呼籲民眾被診斷慢性貧血後,別急著尋找「谷歌」醫師,自行採購鐵劑等,還是建議要尋找專業協助,避免用錯方式,反而延誤治療。
-
2023-01-31 醫療.心臟血管
久坐久站或少運動都恐是靜脈曲張潛在患者 醫曝預防重點
● 疫情居家久坐沒運動,靜脈曲張患者增一成● 靜脈曲張早期難發現,嚴重恐血栓威脅性命● 避免久坐久站,多伸展、多抬腿、穿彈力襪疫情期間產生的「疫情病」近期漸漸出籠!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觀察,疫情下許多人居家辦公,長時間久坐沒運動,導致靜脈曲張患者增加10%,並且多數患者屬於嚴重靜脈曲張,心臟負擔增加,恐引發深層靜脈血栓、肺動脈血栓等風險,最嚴重可能會影響性命。靜脈血栓 抬腿配合藥物治療55歲吳姓男子,因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引發血管炎,腳長期腫脹不適,出現靜脈曲張,去年因持續服用類固醇,因此有骨質疏鬆副作用,某天不慎跌倒骨折,手術後臥床多月才康復,卻又因大腸潰瘍再次手術,前後臥床整整半年,原有的靜脈曲張也迅速惡化,雙腳發生嚴重腫脹,診斷為深層靜脈血栓。郭志東表示,靜脈曲張分為一到六級,等級四以下,通常不建議手術治療;等級四以上,因皮膚潰瘍擔心感染才會建議手術。該名患者尚未感染潰瘍,卻已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先採取藥物治療,投以柑橘類萃取物,加上抬腿以及彈性襪治療,短短一個多月就明顯改善。由於患者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最後無需手術就擺脫靜脈曲張帶來的嚴重水腫。柑橘類萃取物藥物主要治療機轉為抗氧化與抗發炎,可降低靜脈壓力,使血管壓力變小,用於改善痔瘡以及靜脈曲張,輕度的靜脈曲張多能透過該藥物的治療,獲得明顯改善。癢到抓破 嚴重感染恐需截肢郭志東指出,近年的靜脈曲張患者,鮮少會在早期接受治療,大多都是等到靜脈血管已嚴重浮出,在腿上已經變成明顯「毛毛蟲」才向醫師求助,特別是年長者,對於腳上出現毛毛蟲,會自我投射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當嚴重擴張的血管讓皮膚出現搔癢感,患者時常搔抓引發破皮感染才求診,有些患者因嚴重感染,還可能需要截肢。久坐久站或是鮮少運動者,都可能是靜脈曲張的潛在患者,郭志東表示,平常可以先檢視腳有沒有水腫,按壓大腿內側或腳踝周邊皮膚,手指按壓下去後,皮膚能否在3秒內回彈,皮膚若呈現凹陷,超過3秒以上才恢復,就屬於凹陷型水腫,建議調整久坐久站的習慣,返家後可以每天抬腿10分鐘,嘗試穿彈力襪,並以丹數低的彈力襪開始嘗試穿起。雙腳冰冷 出現搔癢提高警覺不過,久坐幾乎已經成為上班族的常態,郭志東提醒,坐著時不要交叉腳,雙腳血液回流壓力不一致也會增加水腫的機會,同時會影響骨盆腔。另外,當雙腳開始冰冷肢、常出現搔癢感時,得提高警覺,一定要起身伸展動一動。抬腿運動第一步:躺在床上,雙腳放在牆上,腳與身體呈90度第二步:維持10分鐘,觀察呼吸,是否出現胸悶感受第三步:不需等腳麻再放下雙腳,適度讓下肢血液回流即可第四步:每次10分鐘,每天依能力評估抬腳次數備註:心衰竭患者不適合做抬腳運動,下肢水分隨血液回流,恐造成心臟負擔資料來源/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 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
-
2023-01-18 醫療.一般外科
痔瘡一直掉出來該怎麼辦?醫解析何時該動刀及治療方式差異
「醫師,我的痔瘡又發作了…」王小姐忍痛拖著沉重的步伐進到診間,手扶在桌緣不敢坐下來。「平時痔瘡會掉出來嗎?」醫師問。「蹲下或排便完痔瘡都會掉出來,需要用手推回去。」王小姐說,「昨天沒有馬上把痔瘡推回去,結果就腫起來了。」檢查發現,痔瘡脫出且腫脹得相當厲害。博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謝依蒨醫師指出,由於痔瘡經常脫出、流血,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造成極大困擾,因此在急性期緩解後,便安排了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相較於傳統痔瘡手術,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的手術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讓患者能夠較早回到工作崗位,而且可以保存較多肛門黏膜組織,維持肛門的彈性與功能。讓人坐立難安的痔瘡我們的肛門口具有由黏膜及韌帶所組成的結締組織,稱為肛門墊,謝依蒨醫師表示,原本的肛門墊富有彈性,但是隨著年齡、排便習慣、以及一些造成腹壓上升的因子,例如重訓、懷孕、肥胖等,可能導致肛門墊鬆弛、老化,以及黏膜內血管叢壓力增加,漸漸形成痔瘡。謝依蒨醫師指出,痔瘡最常見的症狀為排便出血與肛門腫脹疼痛,此外還有肛門搔癢、異物感、難以清潔、痔瘡脫垂需用手推回等也是病人常見的困擾。由於痔瘡是良性組織,所以是否要介入治療,主要取決於痔瘡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對痔瘡的忍受程度也不同,謝依蒨醫師說,如果痔瘡對生活的影響不大,可採取保守治療,利用口服藥或藥膏來緩解症狀;若是痔瘡脫出已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或經常出血導致慢性貧血,就要考慮介入治療。痔瘡介入治療有何差異?不同類型的痔瘡適合不同的處理方式,需要經過醫師的評估,才能做決定。謝依蒨醫師解釋,若是內外混合痔,需要動刀切除才會消失;若是以內痔為主的痔瘡,治療選項相當多元,包括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橡皮筋結紮手術、微創雷射消融手術等。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是直接切除痔瘡,傷口較大,術後疼痛較劇烈,需要三週至一個月的復原期,且會損失較多的肛門黏膜組織。橡皮筋結紮手術一次只能處理一顆,大部分患者需要分多次進行,藉由結紮的方式慢慢切割掉內痔黏膜,整體療程需較長時間,病人也因反覆疼痛而畏懼治療。謝依蒨醫師說,醫療技術持續進步,目前較新的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採用不同的原理,利用雙極雷射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促使痔瘡萎縮,又能保留肛門口富有彈性的黏膜組織,對肛門口的傷害較小,有助保留肛門墊的功能,避免因為切除過多肛門黏膜而造成肛門彈性變差或狹窄,影響排便功能。一次可以處理整圈的痔瘡,效率比較好。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適合用於大部分為內痔、以出血症狀為主的病患,術後可以有效改善症狀。謝依蒨醫師說,因為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對於相當忙碌或害怕疼痛的患者而言,是較合適的選項。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或舒眠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在肛門口周圍適當的位置切開針孔般的小傷口,放入雷射探頭,然後利用雷射的能量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謝依蒨醫師說,痔瘡萎縮後,黏膜便能與括約肌貼合,改善痔瘡出血與脫垂的狀況。術後一週內,肛門僅有腫脹感,但不致影響日常生活。貼心小提醒想要預防痔瘡惡化,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謝依蒨醫師說,在有便意時去上廁所,解便完就起身,對肛門口的壓力較小。如果長時間蹲坐馬桶,甚至一邊滑手機滑到忘記時間,導致肛門黏膜裡面的血管壓力增大,較容易使痔瘡惡化。遇到痔瘡脫出的狀況,要盡快將痔瘡推回肛門內,避免痔瘡腫脹疼痛。如果經常有痔瘡出血、脫出的狀況,使工作、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可以和醫師討論介入治療,選擇適合的方式!原文: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變胖、變老、變遲鈍…實證吃超加工食物一個月後有更多驚人發現
我們都知道薯條、餅乾、飲料這些零食不太好,但經常嘴饞時就想犒賞一下自己。英國就有一位醫師拍紀錄片,發現在大吃超加工食品4周後,開始出現焦慮、便秘、性慾低下等諸多症狀,甚至「覺得自己老了十歲」。超加工食品真有那麼罪惡?狂吃超加工食品實驗 「覺得自己老了十歲」由節目主持人、本身也是倫敦大學學院感染與免疫系的副教授Dr. Chris van Tulleken親身實驗的BBC One這支紀錄片「What Are We Feeding Our Kids?」,內容是探討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影響。片中Chris挑戰在四個星期內,將平常大約會吃30%超加工食品的量增加到80%,你可能會覺得很驚人,一般人怎麼可能經常吃這麼多,但Chris表示這是英國五分之一的人所吃的飲食。Chris在4周後體重增加近7公斤,並開始出現一些狀況,睡不好、焦慮、遲鈍和性慾低下,還因便秘而罹患痔瘡,他甚至「覺得自己老了十歲。」他覺得在這一個月內,吃超加工食品漸漸變成大腦不斷告訴我要去做的事,即使我不想,就像那些會讓人上癮的菸、酒精和藥物給大腦的反應類似。Chris擔憂的說,這些食物在一個月內就對一位40幾歲的成年人大腦造成影響,那麼對發育中孩子的大腦是否會有更大的問題?超加工食品4特性 讓你快速吃、不停吃為何超加工食品有如此魔力,總令人嘴停不下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Dr Kevin Hall也針對紀綠片內容做了些研究,發現大量吃超加工食物者有一些共同狀況出現:導致飢餓的荷爾蒙增加、感到飽的荷爾蒙減少。而以前的研究指出,慢慢進食可以減少飢餓感,但許多超加工食物很容易咀嚼和吞嚥,因此讓人吃得更快,也導致攝入更多卡路里。而國泰醫院國泰醫訊發行的《營養通訊》112期也指出,超加工食品的4個特性,可能有令人暴飲暴食的隱憂,且與肥胖的發生具有相關性。1.熱量密度高2.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3.缺乏纖維、質地精緻4.大份量包裝且便於使用,只需簡單的準備即可食用哪些食物是超加工食品?而究竟哪些食物算是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國際上最廣泛用來分類加工食品的飲食分類系統是巴西聖保羅大學2009年提出的「NOVA」食物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分成四級:(1)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Unprocessed or minimally processed foods):如肉類、雞蛋、飲用水、蔬菜和果實。(2)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Processed culinary ingredients):包括油、鹽、糖,加工目的為了與(1)組成菜餚。(3)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如蔬菜罐頭、魚罐頭和水果罐頭,通常是(1)+(2)的組合。(4)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包括各式各樣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包裝餅乾、加工肉品和魚排、量產的包裝麵包、泡麵、冷凍食品(如饅頭、包子等)、微波即食食品(義大利麵、炒飯等)。根據國泰醫訊發行的《營養通訊》112期一張圖表,可以更清楚了解食物的加工分級,以一顆雞蛋來說,什麼都沒加的水煮蛋為第1級食物,用油煎過的荷包蛋為第2級,加了沙拉油、鹽、糖製成蛋黃醬變第3級,再加麵粉、蜂蜜、奶油等做成蜂蜜蛋糕就變第4級超加工食品了。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超加工食品只要不要太常吃、吃太多,偶爾食用仍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威脅,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才是健康飲食。【資料來源】.追蹤10年研究揭超加工食品加速失智發生 究竟吃什麼能避免失智症?.國泰醫院國泰醫訊發行《營養通訊》112期.The NOVA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
-
2022-12-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盍各言爾「痔」? 予豈好「便」哉!
我國古書裡面,充滿人生的智慧,這些智慧如用現代醫學眼光來詮釋,也是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子曰:「盍各言爾『痔』?」古代,孔子學生常常坐著研讀經書,因此學生中多人常會有各種痔瘡,有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因此,孔子要學生們一個個拿出來大家討論一下。又如孟子:「予豈好『便』哉!」孟子常常莫名其妙拉肚子,常常一個人占用洗手間,擦手紙也用得凶,招致誤解,因此他辯解說:「我不是故意要拉肚子的!」痔瘡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血便,或細菌感染引起痔瘡發炎,但因「十人九痔」,也常常誤導一般人以為血便,大便有血就是痔瘡,事實上有不少人血便可能是因為大腸長了瘜肉或大腸長了癌症而引起的。至於「予豈好『便』哉」,一直拉肚子,以前不會,現在會,如果拉個幾天就停了,可能是急性腸胃炎吃壞了肚子,但也可能是大腸長了癌症,大便習慣因而改變,不可疏忽。大腸癌是台灣國人過去十幾年中增加最多的癌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因幾十年前得大腸癌者少之又少。大腸癌發現得早,及早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幾乎等於痊癒。但如果發現得晚,跑到局部淋巴腺或轉移到肝臟就很麻煩了,除了可以手術者施行手術之外,通常還會合併化學治療,病人辛苦,家人心疼,醫生也覺得不「甘」,怎麼那麼晚才發現?透過糞便檢查可以發現大便中的潛血,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以確定原因,但最確切診斷還是要做大腸鏡檢查,並做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大腸癌前身是大腸瘜肉,因此有大腸瘜肉一定要切除,以免它惡化變成大腸癌。此外,瘜肉切除了,其他部位的大腸也會再長瘜肉出來,因此,如果有了大腸瘜肉,至少三年或最好兩年要再做一次大腸鏡。總而言之,短短幾句古聖先賢的話,裡面蘊藏著多少現代醫學的寶藏,且與切身有關。在新年之際,多讀取一些古聖先賢的書,加上融合現代的知識,才可以每年快樂的過新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血便應速就醫!30歲男血便、嘴唇與手指末端黑色斑塊 醫:這病恐引發大腸癌
血便應速就醫!30歲越南籍移工陳先生來台工作1年多,血便以為痔瘡發作,豐原醫院發現男子嘴唇與手指末端出現黑色斑塊,安排大腸鏡檢查有多處大小不一瘜肉,切片送檢為「黑斑瘜肉症候群」;醫師王柏政說,此症狀是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所幸及早治療根除。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柏政醫師表示,此患者情況特殊,一來患者年紀尚輕,二來患者表示家人沒有類似症狀,請他脫下口罩發現,患者嘴唇有數個黑色斑塊沉積,雙手手指末端則有黑色色素沉積。王柏政分析,綜合上述症狀、內視鏡切片病理檢查報告,診斷患者為黑斑瘜肉症候群 (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口及肛門周圍皮膚、唇頰黏膜、指趾末端的黑色素沉著,和消化道存在多發性瘜肉為特徵。黑斑瘜肉症候群症患者常有胃腸道、生殖系統和其他器官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王柏政指出,患者此症狀是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所幸及早發現根除,避免釀成大腸癌病灶。而此病少見,男女發病率相等,約有一半病例有家族史。陳先生回想後分享,雙手、腳的黑色斑點從小就有,國中開始偶有血便,因來台灣後更嚴重,尋求就醫。王柏政說,血便有許多原因,不是年紀輕就是痔瘡或相對無害的狀況,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出現血便情況應盡速就醫,降低大腸直腸癌訣竅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篩檢。
-
2022-12-07 醫療.消化系統
流血、留疤、長肉芽⋯痔瘡術後狀況多!醫教「4關鍵」渡過恢復期
有網友5個月前做了內痔、外痔和肛門息肉切除手術,至今偶爾排便還會有少許血液,擔心這是痔瘡的後遺症,還是手術沒做好?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呼籲,不要擔心手術沒做好,倘若已回診,經醫師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那麼癒合較遲或容易肛裂等問題都會漸漸緩解,畢竟疤痕只會越來越淡,新生的稚嫩皮黏膜只會越來越耐磨。如果遇到小肉芽、疤痕等術後狀況,也不必著急,會慢慢復原的。鍾雲霓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有些病人體質上與可吸收縫線不相合,因此縫線會被身體視為外來物質攻打,過程中形成贅生的小肉芽。這種小肉芽在可吸收線掉線後,就會漸漸平整。肛門排便拉扯造成疤痕 「如果今天在手上做小手術,有個縫合美觀的傷口,但每天都故意拉扯,或塗抹大便水,它會怎樣?」鍾雲霓解釋,雖然肛門皮膚再生力比手皮膚強,但經糞便摩擦、拉扯後,難免有疤痕反應,激發疤痕與肉芽生成,造成外觀不平整。所幸肛門的疤痕重塑性強大,大部分都會隨時間漸漸平整,不會造成病人的問題。 疤痕增生要等多久才能修整?鍾雲霓指出,一旦有疤痕增生問題,一般會等待8至12個月再進行修整,原因是若太早修整疤痕增生處,很可能因為中心點還有旺盛的疤痕反應,修疤後會立刻再長疤。因此,疤痕處經過將近一年、褪成贅皮形式時,才是最適合修整的時機。 修整疤痕容易,有時敷麻膏、用極細的針劑打一點局部麻藥即可,也像點痣一樣,沒有恢復期的顧慮。鍾雲霓提醒,但痔瘡手術的目的不在讓肛門外觀變完美,如果沒有痔瘡不適症狀,只單純為了肛門美觀而來的病人,也很可能因為體質問題、增生疤痕而無法達到完美效果,若無法接受,就不建議接受手術。術後傷口癒合橫生枝節,容易肛裂 大多數的新肛裂2週內可自行復原,不過術後新生的黏膜細緻柔嫩,3到6個月內應盡量避免大便乾硬,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肛裂。少數病人可能因為免疫力不佳、傷口癒合慢,合併恢復期過頭的拉扯傷。鍾雲霓建議,安排手術時,務必避開最忙碌的人生階段,例如會計師應避開會計年度、老師避開期中期末,以維持正常恢復力。 另外,術後7至10多天,腫脹期會帶來侷限感和異物感,若加上患者便秘情況,蹲坐在馬桶上太刻意將便意排除,未完全脫落的縫線與新生組織拉扯,便可能摩擦滲血。所以必要時應遵醫囑,適時服用軟便劑,以免橫生枝節。一旦出現術後排便後拉扯傷出血,應特別注意:.軟便劑用量:先不要急著突然增量,最好漸進式往上加,以免便秘突然轉變為腹瀉,對傷口負擔更大。舉例來說,若現在每天使用2次mgO2,可增加到每天3至4次;必要時可在早、中、晚餐前吃,晚餐後再追加1次。目的是讓大便稀軟,排便時減少磨擦和拉扯,讓傷口長好。 .採用低渣飲食:吃嫩葉不吃菜梗,多吃香蕉、奇異果、火龍果;補充仙草、愛玉、果凍、布丁...等晶凍狀水,一樣能讓大便濕軟,通過肛門時減少磨擦和拉扯。如果排便太用力,建議清流質或低渣飲食幾天。 .休息:排便後有出血狀況時,盡快躺平休息,減少傷處一直腫脹拉扯,幫助傷口癒合。 .戒菸:若有抽菸或抽電子菸習慣,務必戒菸或減量。文獻顯示,即便是戒菸三至五年,局部循環和血管彈性也尚未恢復成一般人的狀態。香菸內的複雜組成會破壞血管壁,使傷口恢復不良;一旦傷口長不起來,出血和感染的比率也會大幅上升,不可不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5.html】
-
2022-11-29 醫療.消化系統
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
莫名其妙就覺得屁屁在發癢?是沒洗乾淨還是長痔瘡了呢?想看醫生又覺得好像不是太大的事。外科醫師說明,屁股發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腹瀉、性傳播感染或寄生蟲,甚至是痔瘡,都可能讓肛門口內外感覺搔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呢? 雖然屁股搔癢不是太大的疾病,但有時癢起來還是對生活造成困擾,如果只是清潔不完全就是小事,但如果是疾病導致就不能忽略了。雅丰麗緻診所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郁純在臉書粉絲頁分析了屁股癢可能造成的原因。造成屁股癢的7大原因 1.隱性痔瘡:因痔瘡輕微發炎,但卻因症狀很輕微沒發現,可以說是一種「沒有症狀的痔瘡」,在50 歲之前都有一半的罹患機率,可能在肛門口外或者肛門口內,當它們發炎時,因為很難清潔或擦拭,所以就會有種癢癢但卻找不出原因的奇怪感覺。2.環境刺激物:有些人會用濕紙巾擦拭屁股,或者是用肥皂清潔,其實肥皂、洗衣粉、濕紙巾中的香精或者添加物,是可能造成有些人敏感而導致搔癢,這種刺激表現為皮膚乾燥、發癢或發紅發癢的皮疹症狀。3.清潔衛生:當如廁結束,便便要擦乾淨不然容易孳生細菌,這是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但如果過度清潔,導致肛門口皮膚過乾,也會造成乾癢情形。 4.蟯蟲:蟯蟲感染有時是無症狀的,但如果蟯蟲成熟到足以在肛門周圍產卵(通常在夜間進行),它會引起瘙癢以及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儘管現代人有蟯蟲的機率不高,但只要是感染者在使用浴室後不洗手,就可能將卵從他們的手傳播到其他人接觸蟯蟲卵的表面,要特別注意。5.性傳播感染:不同的性傳播感染都有不同的症狀,像是淋病、皰疹、HPV的症狀就有可能產生屁股搔癢。 6.腹瀉:腹瀉的糞便比普通的糞便的酸性更強,並且比平時需要更多的擦拭來清潔屁股,更多的擦拭會刺激皮膚並引起肛門瘙癢,這在慢性腹瀉患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生。 7.念珠菌過度生長:通常情況下,真菌會在皮膚存活而不會引起問題,但在某些環境中如夏天,當濕度很高或穿著潮濕衣褲時,酵母菌會過度生長,導致發癢、發紅,有時甚至是疼痛的皮疹。【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56.html】
-
2022-11-21 醫療.皮膚
長痘痘位置分3段,臉部下段恐是腸道、泌尿系統出問題!改善從內外2方面著手
民眾長痘痘多會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不過有時效果差強人意,過沒多久又冒出來,或許其實正是因為身體上火的問題並未獲得改善,不單單只是毛囊炎,需改善的也包括調理身體,正如民眾普遍有的觀念,長痘痘常是因為「火氣大」,那麼關鍵也就包括「滅火」。 痘痘未必只是皮膚問題?中醫:可從2大方向觀察! 澄明中醫診所顏佩姿中醫師表示,長痘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毛囊受到感染或是皮脂腺阻塞所引起的毛囊炎,代表著局部皮膚發炎,與發炎反應有關。例如許多人思考時會摸下巴、托腮,或常常揉鼻子、摸臉,手不乾淨,就有可能受到細菌感染,引起毛囊炎,至此未必與體內臟腑有關。 除此之外,從中醫觀點來看,長痘痘也可能是體內臟腑出問題,可將人體視為上、中、下三段,也就是所謂的「三焦」,其中一處上火,對應的臉部位置就有可能狂冒痘痘。換句話說,臉上長期有痘痘、同一處痘痘遲遲沒辦法改善時,也可藉此觀察是否身體某處有問題。 從臉上痘痘看身體狀況!簡單分3段,內外一起改善。 上段:顏佩姿中醫師表示,身體上段有問題時,痘痘通常也會呈現在臉部的上段。例如常常熬夜、失眠的人,容易產生心火。吸菸、長期接觸空汙,容易產生肺火。這些族群長痘痘就常出現在額頭、眉毛之間。 中段:身體的中段為肝膽脾胃,若有狀況而引起痘痘,常見會是出現在臉部的中段。例如嗜吃甜食、油膩重口味食物、麻辣鍋的人,就容易產生脾胃火。常酗酒、或是壓力大的人容易有肝膽火。這些族群痘痘就常出現在鼻子、兩頰等處。 下段:身體的下段為腸道、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對應著臉部下段。因此常見如便祕、痔瘡、月經不順、尿路感染等問題者,下巴、脖子等臉部下段就容易長痘痘。 火會往上燒: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顏佩姿中醫師也提醒,火是會往上燒的,「五臟六腑之火,皆能上炎。」,因此身體下段有問題,痘痘也可能出現在臉部下段以外的位置。例如長期便祕有大腸火的人,就有可能滿臉痘痘,未必只有下巴。 改善痘痘2方向:皮膚、體質!中醫:體內健康膚質自然好。 基於痘痘可能出自於皮膚問題的毛囊炎,或是體內臟腑上火,改善也可從這兩大問題著手。顏佩姿中醫師建議,洗臉時可用中性、溫和的洗面乳,並以輕柔的方式按摩臉部,重點是清水沖乾淨,以避免洗劑殘留造成毛孔阻塞。適度的保濕也很重要。並注意別用手擠痘痘,以免傷口感染、化膿、不易癒合、留下痘疤。 改善體內上火的問題,建議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少吃燥熱上火食物,例如甜食、燒烤、油炸、辛辣食物等,加工食物也不建議,這些食物都容易造成身體和皮膚反覆發炎、上火。另外也建議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適時補充水分、維持運動習慣,讓大小便順暢。改善體內火氣、氣血循環好,皮膚自然水潤透亮。 改善痘痘可找中醫調理體質,中醫師教簡單茶飲有助降火! 顏佩姿中醫師介紹簡便又常用的「消痘茶」給大家參考,桔梗2錢、薏苡仁1錢(研成粉)、甘草1錢,並以300c.c.的溫開水沖泡即可。準備起來非常簡單,若有需要可找合格的中醫師看診,從體質調理,痘痘可獲得明顯改善。 顏佩姿中醫師表示,痘痘長在皮膚上,病因在於體內,治療若能內外兼調,就有機會找回容光煥發的好膚質。長期有此困擾的民眾可尋求中醫師協助,經醫師看診後,會依照患者體質開立適合的處方。臟腑源頭的火氣消了、問題解決了,痘痘肌自然也就改善了。 《延伸閱讀》 .痘痘怎麼擠?頭頂的怎處理?醫指成功擠破2關鍵! .一直長痘痘、月經沒來?常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樣吃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0 醫療.消化系統
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
人體的排出物包含排泄物與分泌物,其中暗藏許多健康密碼。例如,可以從便便顏色、形狀,判別腸道問題;從尿液顏色、氣味,揪出泌尿系統哪裡出錯;從淚液成分、汗水分泌量等,知道身體的健康狀態。透過觀察排泄物與分泌物的形、色、質、量的外觀變化,是病患及早發現疾病的方式,也是醫師重要的診斷依據。便便與是生活的每日大事,台南郭綜合醫院腸胃科主任陳進生表示,應該養成每天觀察自己便便的習慣,無論是形狀、氣味、顏色、次數,都反應出身體的狀況,因為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集中在腸道,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由腸道製造,而且用來保護腸道,所以身體發生了狀況就會反應在糞便上,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健康的糞便型態● 長相:類似香蕉或帶有大腸裂紋的條狀,落水後微微漂浮水中。● 重量:約200至300克,每條2到3公分粗。● 顏色:因混有膽汁,呈黃褐色或土黃色。● 味道:氣味不重。不正常便便10大特徵1.太細:腸道收縮能力不佳或過度收縮。2.散狀:可能是體內壞菌增多或消化不良。3.顆粒狀:水分、纖維攝取不足。4.水便: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5.灰白色:代表膽汁阻塞,需檢查肝膽胰臟。6.解黑便:胃或小腸上段出血。7.鮮紅色:下段小腸、大腸或痔瘡出血。8.墨綠色:細菌感染或消化不良。9.惡臭:可能是蛋白質、脂質攝取太多。10.酸臭味:碳水化合物吃太多。健康排便6招陳進生建議,想要排便順暢,平時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很重要,以下6招有助於維持健康腸道排便:● 多喝水:一天至少要喝自身體重(公斤)╳30毫升的水量,能幫助新陳代謝,維持身體水分及正常便便。● 規律運動:多運動不僅紓解壓力,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提高新陳代謝,並改善硬便的困擾。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先從飯後散步開始。● 多攝取蔬果:攝取蔬果,多補充膳食纖維,特別推薦高纖食物:地瓜、香蕉、菠菜、海帶。● 腹部按摩:順時鐘腹部按摩能促進腸胃蠕動、提高新陳代謝,可以改善硬便的困擾。● 補充益生菌:補充益生菌可抑制腸道壞菌並提供維生素,像是優酪乳、優格就含有益生菌,但腸躁症患者要選擇不含乳糖的益生菌藥粉或膠囊。● 適當補充好油:過度限油也會造成大便乾硬,適當用好油(橄欖油、苦茶油)淋在蔬菜上,可幫助潤腸,維持腸道健康。
-
2022-11-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後的歲月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無暇哀痛垂亮在淡江大學客座3年,2004年9月回澳洲布里斯本後,我們生活的日常是清晨散步到昆士蘭大學(昆大)濱湖區賞花、看澳洲鸚鵡在桉樹洞中築巢傳代,觀賞像聯合國似的湖上各種禽鳥動物,還給他們取了別名,如噴射機、潛水艇、淘氣鳥等等,感覺它們比人類可愛多了,大家共處一湖,沒有侵占、沒有戰爭,和平相處,各覓其食。散步回來運動、早餐,再一起到昆大辦公室他看網路、寫文章,我也看網路上的各種書報、雜誌。2012年他正式從昆大退休,搬離辦公室,回到河邊小屋,我們把主臥室當書房,放兩張大書桌,仍舊寫文章、看網路、聼音樂。歲月靜好,我們好像又回到50多年前在加州相依爲命的時光。2011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1月大水災,7月他因前列腺增生阻塞,緊急送到衛斯理醫院住院開刀,差點弄得要洗腎。住院十天回來,沒多久又感染肺炎,呼吸急促,再度緊急送醫院。2017年6月底他去醫院,由專科醫生拔智齒,因流血不止而留在醫院一整天,接到電話去接他時護士居然用輪椅把他推出來,把我嚇了一跳。7月9日半夜突然心肌梗塞,又是緊急送醫院放支架。他一生雖然為氣喘所困擾,但之前只有一次因痔瘡流血開刀住院,如今卻在六年内四度住院,警覺生命力似乎逐漸的流失。2019年兩度回臺,5月開僑務會議,10月又被盧孝治拉去「楓紅北海道」合唱團的文化交流活動,回來忙著總統競選連任布里斯本後援會的工作。11月我們邱家有三個人生日,大家都贊成去布里斯本東部美麗的史翠柏島度假。這時我已發覺他易累、嗜睡、咳嗽、呼吸困難,尤其晚上常需要墊高枕頭斜躺而睡。他一生逞强,非不得已,不肯看醫生,每次要他去看醫生,都説囉嗦,只是氣喘。這次我還跟家人組群組,要他們勸阿公去檢查,都無效。拖到2020年1月因肩膀痛得厲害才乖乖去看家醫科,照了CT,卻被誤診,打了類固醇,無效。換了另一個家醫科女醫生,再照CT,晴天霹靂,懷疑是肺癌。要找專科醫生,我們沒有認得的人,女醫生也不熟悉,她從網路找到可以最快看垂亮的腫瘤科醫生亞當。他的專科是乳癌,肺癌是最後一項。一開始我就主張回臺治療,也希望像日本的朋友王醫生説的能開刀,但武肺已開始,孩子、醫生都反對,我只好任憑主治醫生亞當的安排。亞當的療程一切SOP(標準操作流程),初見他在衛斯理醫院,開了三張單子,驗血、正子電腦斷層攝影(PET-CT)和支氣管鏡檢查。再見他是在20公里外的北部診所,時間也拖到2月20日,確診是肺腺癌,開始用第一代標靶藥Tarceva (erlotinib) 後,自己度假去了。這真是致命的錯誤,直到垂亮走後,我因整理他的文章著作,才在網路看到2017年2月4日洛杉磯時報一則消息:「Tarceva 停產,2016 年 6 月,製藥巨頭基因泰克 (Genentech) 致信醫生,稱他們不應再為大多數肺癌患者開一種名為Tarceva藥物。這種每月 7,800 美元的抗癌藥會引起皮疹,而且很少見效。」2016大藥廠商就已告知醫生不能用的肺癌藥,2020年2月了,亞當還在用!唉,一切都已太晚,若早知道,我會堅決拒絕用這那麽多副作用又無效的藥。但天不從人願,我們不但不知這種藥無效,但它似乎可以止痛。第一天用藥,肩膀不疼了,飲食有進步,但曇花一現,只維持兩天,從胸部和臉開始出紅疹,蔓延全身。可憐的他,全身紅腫起泡,奇癢無比,坐立不安。亞當還在度假,只得去見亞當助理,止癢的類固醇藥膏一開10瓶,擦得皮破血流。各種副作用也相繼出現,加上2017年開始吃的心臟藥,他變成典型的藥筒。每月的視訊回診,亞當問他,會不會那裡痛,他都說不痛。經過三個月,滿懷希望5月7日PET-CT檢查會有進步,但腫瘤沒變小反而增大,從5到9公分。亞當把Tarceva停了,卻沒有告訴我們下一步要怎麽走,更糟的是他又開始肩膀疼,亞當又要他恢復吃同樣的無效Tarceva。我們心急如焚,求救台灣的褚醫師,他建議用Tagrisso(osimertinib)。我們把信轉給亞當,並願自費,雖然每天一顆要290澳幣,但沒被接受,好像根本不在亞當SOP療程裏。亞當若肯用Tagrisso的話,也許垂亮到現在還活著。我有台大同學在美國跟垂亮一樣肺腺癌,還轉移到腦部,他也有心臟病,一開始就用Tagrisso,已經一兩年了,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一直拖了一個月到6月4日才開始放療,共10次到6月17日完成。雖然放療疲倦難受,但過後他情況好些,最重要的是食慾進步。緊接著6月19日要住院開始免疫治療,到8月14日做完5次,卻在8月15日清晨發生腹部不能忍受的絞痛,緊急送衛斯理醫院,CT檢查出12指腸穿孔,需要開刀。但同時得知他左邊的肺腫瘤因放療已從9縮小到2公分。這一住院三個月,在鬼門關進出,生死邊緣徘徊,最後奇蹟似地生還。部分情況記錄在《民報》〈我寫我存在──住院3個月的零星回憶〉。10月11日,仍舊沒有食慾,人太虛弱,手在顫抖,體重也在42-43公斤徘徊。他很氣我想盡辦法使他吃下一點東西,說得聲淚俱下,但明天就得搬到復健病房,他這樣舉步維艱怎麼復健。唉,一生都說是皇帝嘴的,現在「吃」卻變成痛苦的事。10月22-31日,打點滴洗掉血液中累積太多的抗黴菌的藥Posaconazole所產生毒素,這藥跟止痛嗎啡與類固醇會有强烈可怕的副作用——幻覺、顫抖、踢腿、喃喃自語、半睡半醒模仿吃東西,這使他筋疲力盡,疲憊不堪,情緒低落。住院83天,他第一次自己走路,繞了呼吸病房走廊兩圈,約有五十公尺,有夠棒的,希望繼續進步,不需要去復健病房可以直接回家。想起電影《飛越杜鵑窩》,他為了要「飛越衛斯理」很努力地在強迫自己下床走路與進食,甚至掛著點滴、推著氧氣筒只要他有力氣就會下床。這兩三天是快三個月來情況最好的,前天還推著四輪助行器走了兩圈,昨天他竟然丟掉身上的管線、助行器自己走,我很擔心他跌倒,緊緊地跟在後面,一直到他走回病床時才捕捉到背影。唉!辛苦了幾個月,希望這次他真的可很快飛出衛斯理醫院。11月9日出院,他説:「出院那天,我突然有走出死亡黑影、看到天光之感。3個月的苦難、苦悶、痛苦一掃而光。」他心情很好,女婿去接他,他還説了英文笑話:「一位在美的留學生,想要考國際駕照。在考試時因為過於緊張,看到地上標線是向左轉。他不放心的問道:『turn left?』監考官回答:『right!』於是他立刻向右轉。很抱歉他只有下次再來。」這一天我做了豬脚麵線迎接他。在醫院三個月等於完全停止癌症治療,出院還繼續吃無效的Tarceva,腫瘤轉移到骨頭,還好到最後都沒有轉移到腦,否則他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12月22日開始做第二次放療共10次。之後我再度要求用Targrisso,亞當终於答應,開始時不錯。情人節,郭美芬博士他們從雪梨來看他,他還駕Mini上高速公路去我們1971年來澳時的第一個家,來回三、四十公里都不嫌累。出院後那段時間,他不是在書房敲打,就是在陽臺眺望、沉思、曬太陽。算算他在2020年除了住院三個月外,九個月中寫了31篇。2021年兩個月也寫8篇。他最後一篇在228病中塗鴉〈不忠誠的反對黨〉發表於3月2日。爲了不讓他在書房久坐,每天我都會拉他出去走一點路,或樓下健身房運動。也常載他出去午餐,希望他多吃一點。到他再度住院時體重已增加到50公斤,但還是敵不過亞當的嗎啡與類固醇的摧殘。他已經看不下大河劇,但還是會看些相撲、聽聽演歌,使他快樂,但總是讓人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一直試圖忘記他走前幾天發生的事,但似乎不可能,每當夜深人靜時那些日子點點滴滴就像是影像一樣,翻來覆去的在腦海裡播放,那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畫卷。2021年3月9日,他例行預約見亞當,因爲武肺,只能一人陪他進去,我讓女兒進去溝通,出來卻説要他住院,理由是明天要做PET-CT檢查比較方便,他才出院剛滿四個月,他討厭住院,他不願離開我們,很久以前他曾經説的:「爲了能夠回去,我在拼命地奔跑。内心只有一個迴音,振蕩天地的雷聲:『Go back! To home! To MH!』。」門診回來,連好友陳春龍中午送來的酸白菜蛤蜊湯都不想喝,睡到五點才「走進」衛斯理醫院,住進心臟病房。馬上打點滴,晚餐吃了一點,我一直到幫他梳洗完畢睡了後才回家。10日,一大早視訊,他叫我不要那麽早帶食物去,PET-CT需空腹,要到11點才輪到他。他喜歡熱食,我算好時間到達,他吃了,精神還好。傍晚護士卻要他轉到癌症病房,說近主治醫師亞當好照顧,我知道情況不妙,無可奈何跟著,他搬到一間最近護理站的大房間。想問亞當昨天PET-CT的結果,但等到9點也沒見到他(亞當似乎都是早上5-6點巡房)。11日,我坐最早班的渡船,到醫院才點,但亞當已來過,還是沒見到他。一年多了,我見到亞當次數,屈指可數。9日垂亮進醫院時,告訴我不要在群組發信息說他住院,我什麽也沒説,今天他卻自己寫了簡訊:「親朋好友,大家平安!我現在住院,非常虛弱,暫時不回答各位的關心問候。非常感恩!謝謝!」那是他最後的留言。下午見到主治黴菌感染科的醫生保羅,我跟他要了PET-CT的結果,初步瞭解並沒惡化,問他爲什麽把治療黴菌感染的Posaconazole與癌症的Tagrisso藥都停了,他只是淡淡地説先減輕副作用。晚上7點他説要起來坐沙發看電視新聞,他一下床就倒下,我扶不起他只得按鈴,一下子來了滿房間醫生護士,點滴又再掛上,臨時被通知的兒女與孫兒女也都來看阿公,他還微笑著跟孫輩拍照。等一切安靜下來時他叫我還是回去睡。回到家已經是11點,所有的藥都被停了只剩下嗎啡與類固醇治標,我心急如焚,求救無門,不敢打擾陳永興醫師,只得打電話給他的學生范盛保教授,他爸也得了癌症,開了好幾次刀,30年了還活著,談了一個半小時,一夜無眠。12日,早上八點到醫院,他説睡得還好,也吃了點早餐,帶去湯、菜卻説不想吃。兩個孩子都請假,等他們來後,我去醫藥保險公司繳費。等我回來不知他們談什麽,孩子們都兩眼通紅,我什麽都沒問,我知道只要我一開口,就會嚎啕大哭。下午職能治療師來討論要帶他回家照顧時需要的輪椅及裝備。整天都在等CT檢查,想找出疼痛來源,一直到晚上才推去照,等我們回病房時,跟昨晚一樣小孩都來了,護士又多舖一張床,我、兩個大的兒女與大孫女決定留下。整晚都握著他的手,就怕他呼吸停止,午夜孫女說阿婆去躺下,我來握他的手。他應當還有很多話要説,但IV使他無力説話。慟!不到五個小時他就鬆手回天國了。想起那首歌:「人生猶似風飄絮 流落歲月匆匆裡……情緣散聚不堪憶,還留舊歡知幾許。」一年了,歲月流逝,卻怎麼也流不掉心痛的那一頁;閉上雙眼,最思念的是他;張開眼睛,最想看到的是他;如此執迷不悟,算不算刻骨銘心。重讀他的書信我又回到那長滿杜鵑與高大的棕櫚樹的校園。服役前那年暑假,多少個夜晚坐在文學院前古樹下,一起聆聽樓上傳來的古典音樂,或清晨在工學院前草地上,看晨霧在樹間飄蕩,露珠在草地上閃耀。漸漸地,隨著晨霧消散,東山的天空變成了淡淡的紅紫色,朝陽躍出山頂上,然後他牽著我的手,給我傾世溫柔,一起走回傅園旁的宿舍。台大,我們夢想的搖籃。世間最苦,苦不過聚散不由己;世間最難,難不過情逝再回頭。我知道,我在如塵似煙的回憶裏失落了靈魂,模糊了雙眸,迷惘了生活。女兒說她再怎麽努力也不能使我快樂,我只得選擇沉默,選擇微笑,或許偽裝是一種無奈,使人痛徹心扉。他曾説過,我是雨,他是風,風會把愁雨吹散,我們一起努力,一百年後都變成天上兩顆星星環繞宇宙。如今他失約了,他在天上,我在人間,何時才能相見?
-
2022-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進補,不是每個人都可補!中醫師:3種體質的人當心反效果
立冬補冬的由來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通常是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因此,時節適逢萬物避寒,農作物秋收後到冬日收藏以利來年。而民間也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俚語,就是提醒民眾透過食補來補充營養恢復體力,養精蓄銳為年後做準備。可是現今已非傳統農業社會,需要依靠大量勞力,滿街的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讓人隨時食指大動,卻又時常聽到民眾吃補後產生許多不適症狀。青少年吃補結果冒痘痘,青壯年吃補口乾舌燥甚至咽痛失聲或者月經不來,銀髮族吃補失眠便秘或痔瘡出血等,皆是提醒民眾補錯了更傷身,失去了進補養生的初衷。到底該怎麼進補才是正確的呢?如何正確進補1.了解自身體質與藥膳種類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三種,依素體體質區分:「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我們可以先將民眾分為兩大類,一是「虛寒體質」,另一部分則為「燥熱體質」。• 虛寒體質常見症狀有:怕冷、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或白帶多清澈水狀。• 燥熱體質常見症狀有:怕熱、口乾舌燥、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白帶多稠且黃綠色。但提醒民眾,體質偏寒或偏熱性,主要是由身體表現而論,但實際狀況還是需要由中醫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定。中醫的「溫」補「涼」補,指的是食物的屬性,而非溫度。例如常見的羊肉牛肉桂圓就是偏溫性的食物,而螃蟹瓜果就是偏涼性,但經過烹調煮食方法或加入辛香佐料或米酒,食物屬性也有可能改變。2.哪些情況要小心進補提醒民眾如果處於身體不穩定的狀況,例如①感冒、發燒、喉嚨痛、咳嗽有黃痰;②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或③燥熱體質(陰虛內熱)等,則需要避免進補或詢問醫師調整食材種類,以免造成身體不適。進補吃過頭,腸胃不適怎麼辦面對美食佳餚,一不小心吃多引發胃腸不適,腹脹、腹痛、腹重沉墜感,抑或是噁心,這時候可以按摩穴位和搭配茶飲來改善症狀。1.按摩腹部穴位建議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可以找肚臍上下左右附近穴位為按壓點,局部點按輕柔,或是以肚臍為圓心順時鐘按摩腹部也行。① 天樞:肚臍左右2寸(三指幅)② 大橫:肚臍左右左右4寸③ 水份:肚臍上方1寸(拇指寬)④ 下脘:肚臍上方上方2寸⑤ 中脘:肚臍上方上方4寸⑥ 氣海:肚臍下方1.5寸⑦ 關元:肚臍下方下方3寸2.按摩肢體穴位能助消化解不適建議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① 合谷穴:在手掌橈第一掌骨之中點處。當拇指、食指兩指併合時,虎口部肌肉隆起最高處,往食指側按壓則有感。② 內關穴:位於腕關節內側,腕橫紋上量三指寬(2寸),兩筋之間。內關穴位可以處理胸滿脹痛、噁心嘔吐。③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向下3大約四指寬處。3.茶飲將所有藥材用過濾袋裝好,放進茶壺中。第1泡,先用少量的水沖洗藥材倒出;第2泡,用600毫升的溫熱水,悶泡10~15分鐘,藥材可重覆加水回沖,直到沒有味道為止。① 山楂陳皮茶山楂健脾開胃、陳皮理氣燥濕化痰化痰、甘草調和藥性。② 玫瑰花茶玫瑰花芳香疏泄,有疏肝解鬱、醒脾和胃、行氣止痛之功。當有胸脅脘腹脹痛或嘔噁食少症狀,可以使用泡茶消除不適。民眾雖可嘗試以上茶飲來緩解腸胃不適症狀,不過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建議還是由您的中醫師為您把關最安心。
-
2022-10-25 醫療.腦部.神經
素食者、洗腎和糖尿病患者皆高風險族群!醫授4招檢測不寧腿症候群
●雙腿有螞蟻在爬、不自覺抖動,恐罹不寧腿症候群●台灣約50萬名患者,多與缺鐵有關●遺傳引起,症狀會一代比一代更嚴重睡覺或久坐時,總覺得腿有螞蟻在爬、氣泡在皮膚間遊走、不自覺抖動、腳刺刺的,有時像被電到,出現這類腿部異常感受,可能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全球盛行率約5%,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高,整體約3成屬於原發性患者,通常在10歲前出現症狀,但常被認為是生長痛,等到成年症狀加劇時才就醫。腳痠刺痛 不寧腿影響睡眠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鄔定宇表示,不寧腿的症狀多元,有患者睡覺時腿部不安寧導致失眠,也有患者反映「腳很癢」常感覺有蟲在爬,還有患者久坐後腳痠痛、有刺痛感,每位患者的症狀都不盡相同,讓患者在求診的過程中,容易被誤診,甚至找不到原因,等到30歲到40歲時,嚴重到影響生活,才終於被確診。鄔定宇指出,臨床上會依照四大標準症狀,判定是否罹患不寧腿症候群:一是雙腳時常感受到不舒服;二是「靜止時」如坐著、睡覺時,發生不舒服的感覺更明顯;三是腿部不舒服症狀會在活動後緩解;四是早上症狀輕微,下午至傍晚時症狀嚴重。只要四項症狀都符合,即可判定罹患不寧腿症候群。兒時發病 易誤診為成長痛造成不寧腿症候群分為先天與後天,鄔定宇說,先天屬於家族遺傳,目前研究與腦中多巴胺代謝有關,通常小時候就會發病,初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神經病變」,有些患者因症狀輕微,家人常以為孩子是成長痛而延誤被診斷的時間。如果是家族遺傳引起的不寧腿症候群,研究顯示,發病時間會一代比一代年輕,症狀也會一代比一代嚴重。後天導致的不寧腿症候群,常與體內缺鐵有關,如洗腎患者、懷孕婦女、糖尿病患者、缺鐵性貧血者、素食者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此外,女性經期容易缺鐵,因此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根據調查,不寧腿症候群台灣或東南亞盛行率約1%到2%,換算出台灣約50萬人罹患不寧腿症候群。鄔定宇表示,台灣盛行率應被低估,實際罹患人數應該更多,台灣是洗腎大國,加上人口老化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很多患者是因為不寧腿症候群影響睡眠才間接被診斷出來。患者睡眠時,常合併肢體抽痛,間接性不規則抽動,較淺眠,患者也容易不自覺踢枕邊人,影響枕邊人睡眠。飲食均衡 減少刺激性食物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方式,若是原發性患者,會先確認是大腦傳達吸收鐵質的功能變差,或是多巴胺代謝有關,前者可投以抗癲癇藥物,後者則給予多巴促進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後天引起的患者,多是因缺鐵導致,建議補充鐵劑改善。部分不寧腿症候群的患者不一定要透過藥物治療,鄔定宇建議,可先調整飲食,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等,多補充含鐵食物,如豬肝、紅肉、深綠色蔬菜,以及避免過度攝取酒精或尼古丁。如果不寧腿症候群已嚴重影響睡眠及白天精神狀況,可投以安眠藥物治療。避免不寧腿症候群上身,鄔定宇說,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飲食均衡,若患有慢性失血的疾病,像胃潰瘍、痔瘡,或靜脈曲張,都可能增加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機率,排除這些疾病也能達到預防效果。
-
2022-10-08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營養價值高!營養師提醒:3個食用禁忌一定要知道,3步驟教你買柿不踩雷
柿子被譽為是秋天水果之王,從前便有「柿子紅了,醫生臉就綠了」這句俗諺流傳,到底柿子有什麼厲害的地方會被稱為「王」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一探究竟吧!這幾日開始颳起秋風,天氣漸漸轉涼,延續幾個月的燥熱後終於有了秋天的樣子。隨著街道上的樹葉開始變色,柿子也到了熟得紅通通的時候了。在台灣,每年9~12月是柿子的產季,10月開始更是進入柿子的盛產期,親朋好友也會互相贈送柿子來祝福對方「柿柿如意」。柿子的營養價值柿子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果,富含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維生素A、鈣、鉀、磷、鐵等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更是一般水果的2倍左右!而柿子中豐富的果膠也是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之一,對於緩解痔瘡、維持腸胃道健康都很有幫助喔!下表為Evelyn整理出柿子中各個營養素的含量分析: 除了上述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柿子中還含有非常豐富且多樣的植化素,包括單寧、類胡蘿蔔素、酚類化合物、前花青素、兒茶素…等,而這些植化素也與柿子幫助健康的效果息息相關。秋天水果之王-柿子好處多多被譽為秋天水果之王的柿子,究竟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呢?1. 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動脈粥狀硬化柿子中因為含有豐富的酚類化合物、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物質,因此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 身體正常代謝的過程會產生自由基,如果沒有足夠能力的抗氧化系統加以對抗,就有可能造成氧化傷害,包括脂質氧化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血栓、心血管疾病等等。而柿子中豐富的抗氧化物就可以幫助對抗這些自由基,並改善身體的氧化傷害。2. 預防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柿子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延緩餐後的血糖、血脂上升,因此對於預防代謝症候群有幫助。而對於本身已經有三高的患者,也有許多研究顯示柿子能夠幫助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將柿子葉泡茶喝,還有降血壓的效果喔!3. 維持腸胃道健康、幫助排便順暢前花青素是柿子中重要的植化素,對於能夠幫助好菌生長、改善腸道菌叢,而膳食纖維本身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糞便的排出,相當適合受到便秘、痔瘡困擾的人。吃柿子前須注意這幾點柿子對於身體健康真的有非常多好處,不過卻有幾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建議不要搭配高蛋白食物(如:肉類、海鮮)柿子吃起來有點澀澀的感覺,是因為裡面富含單寧,如果與高量的蛋白質一起食用,可能會產生凝塊,引發腸胃不適的感受。• 建議不要空腹吃柿子柿子會影響胃酸的分泌,因此建議飯後食用避免腸胃不適。 • 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要限制用量柿子含糖量比較高,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要攝取過量;而豐富的電解質如:鉀、磷,也可能造成腎臟病患者的負擔,因此要限制食用量。柿子挑選小撇步台灣的柿子種類非常多,究竟要怎麼挑選才不會「踩到雷」呢?Evelyn分享3個挑柿小撇步,今年去市場挑柿子不用再煩惱啦!1. 外觀端正觀察柿子的外觀,果型端正、表面無凹傷或斑點、蒂頭新鮮且色澤飽滿均勻才是新鮮的柿子!2. 顏色夠深顏色越紅、越深,代表柿子越甜越好吃。3. 重量要重柿子越重代表含水量越多,甜而多汁。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也想來一顆柿子了呢?柿子雖然好吃、營養價值又高,但凡事過猶不及,再好的食物吃多了都會有反效果喔!一天2~4份水果(1份大約為1個拳頭大小)並搭配均衡的飲食才能維持健康喔!最近天氣轉涼,大家出門在外別忘了要備一件薄外套,《PrimePlus健康設計家》關心您的健康。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9-30 養生.抗老養生
早晨4杯水,是最簡單的排毒法!切記喝完水「這些時間」後才可以吃東西喝飲料
很多人以為瑜珈就只是做動作練習體位法而已,其實瑜珈涵蓋飲食、飲水甚至生活態度,有鑑於最近看到很多學生都只喝飲料不喝水,手搖杯、罐裝飲料、軟性汽水滿街都有,奶茶、咖啡一天好幾杯,但是卻都不喝水,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健康問題!你知道嗎?只要掌握正確喝水原則,你的皮膚、精神甚至整體身心健康都會有驚人變化! 前陣子,國外就有網友進行喝水挑戰30天,用手機鏡頭紀錄下每日變化,明顯氣色跟膚況都變得超好,比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還神奇!誰想得到再平常不過的喝水這件事,竟然有這種神奇功效?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狀態就是影響整體健康的關鍵,但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單純地好好喝水,喝足夠的水,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到… 水份可溶解礦物質及營養物質,讓身體得以吸收,同時也扮演攜帶廢棄物排出身體的重要角色,身體得以正確運作,所有的細胞、器官都需要水的幫忙,舉凡調解體溫、潤滑關節、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保護脊髓及敏感精細的組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喝水可以排毒的主要原因。簡單說,人真的不能沒有水。 早晨時光被稱為「黃金時段」,在一天正式展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喝水、刷牙、冥想、祈禱、瑜珈、吃營養滿點的早餐,這些全都是你開啟健康一天的好方法。喝水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論是嚴重的疾病或者是小病痛,像是頭痛、身體疼痛、心臟問題、關節炎、心跳過快、癲癇、肥胖、氣喘、支氣管炎、腦膜炎、膀胱問題、嘔吐、胃炎、腹瀉、痔瘡、糖尿病、便秘、眼疾、經期失調、耳鼻喉疾病等,都已被證實能夠透過在對的時間飲水達到治療效果。 沒有水會怎樣?第一,人體最強大的過濾器-腎臟就無法好好工作!如果腎臟沒有善盡職責,廢棄物、毒素就無法排出體外,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慢性腎臟疾病置之不理,長期不治療的話,就會導致腎臟衰敗,如此一來,就只能透過腎臟滲析(洗腎)或移植來解決問題。 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喝太少水而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細菌感染循著尿道一路往上影響到腎臟,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突發性的腎臟感染也非常危險,如引發敗血症,會危及生命安全。 第三則是腎結石,通常都是因為每日飲水量未達標準,長期身體缺水而有腎結石,易併發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腎結石也會提高腎臟得到其他疾病的風險。 第四為脫水現象,由於諸多原因,身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也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當腎臟無法維持電解質平衡,許多生理機能都會受損,像是神經肌肉反射減弱,身體會不由自主出現難以控制的動作甚至失去意識。 考量每人每日活動量以及排汗程度不同,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每日標準水分攝取量,但有普遍認同較為健康的建議飲水量範圍: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男性一天應該攝入3000毫升,女性為2200毫升(含所有非酒精的液體)。 喝水五大健康好處如果你本身有腎臟問題或是其他健康問題,在實施任何飲水計畫之前,請先諮詢你的專業醫師。針對一般人的健康狀態,這邊有幾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只要遵從在正確的時間點喝水,完成這樣一件小事就能為你帶來大大的健康好處: (1) 起床後,什麼事都先別做,連刷牙也都先等等,請先喝4杯160毫升的常溫水,對剛開始實行的人來說,一下子要喝4杯水其實有點困難,但不用擔心,你就盡可能喝,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4杯的量。 (2) 喝完4杯水之後,至少45分鐘內不要吃東西或再喝任何液體。 (3) 45分鐘之後,你就可以吃東西或喝東西囉! (4) 記得在進食後,不管是正餐或點心,45-60分鐘內都不要喝水,但可以刷牙或漱口,如果真的覺得很渴,可以喝一小口水。 (5) 如果你生病了、年紀較長或是不太習慣這樣喝水,你也可以慢慢執行,試著慢慢增加每日的飲水量至平均2200毫升。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
-
2022-09-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重大疾病險」保障7項疾病 專家告訴你3種保單要怎麼選擇
「已經很多年沒用的健保卡,想不到這一次拿出來用,是因為我得了大腸癌⋯」,50歲的陳先生,一開始以為只是痔瘡,沒想到一路追查病因居然是大腸癌,只能先留職停薪,想到兩個還在求學的兒子,讓他感到非常憂心。然而,唯一感到安慰的是,當初有投保重大疾病險,100萬元的保險金讓他可以安心治療,家人生活也足以維持。當生活中不幸遇到惡性腫瘤、心臟、腦血管等重大疾病時,除基本醫療險作為治療時的給付外,要治療這種重大疾病,需要的看護費、暫停工作導致的金錢損失等,都是疾病來臨時要面對的經濟壓力。重大傷病或慢性疾病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治療或休養,這期間不但收入可能中斷,再加上醫療照護費用,往往成為家中經濟負擔。重大疾病險 保障7項疾病許多民眾好奇,已經有投保基本的住院醫療險或癌症險,還有必要再投保重大疾病保障嗎?全球人壽表示,傳統的醫療險,不論是定期、終身或實支實付醫療險,大多以「住院」才會啟動理賠機制,而癌症險也必須「罹患癌症」才會理賠,若罹患其他疾病,癌症險就不理賠。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但這三類保單,在理賠認定上有所不同。「重大疾病險」基本上是保障7項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只要醫師診斷確定罹患這7項重大疾病,就會啟動理賠。「重大傷病險」則較單純,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特定傷病險」則是依照各家商品設計不同,基本上包含10至20多項特定疾病,有的保險公司甚至針對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理賠。有家族病史 注意保障範圍這三種保單要怎麼選擇?國泰人壽表示,最好是依自身需求、預算及家庭狀況來選擇,像是有家族病史者,就要特別考量家族疾病是否在保障範圍內,若不包含在7項疾病的重大疾病險內,可以選擇特定傷病險或重大傷病險,才能確實轉嫁疾病發生時的經濟風險。富邦人壽表示,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國人重大傷病證明有效領證人數已高達99.4萬人,等於每24位國人就有1位領有重大傷病證明,儘管有健保制度,但有些健保不給付的新型療法或藥物費用昂貴,重大傷病險具有保障範圍廣、理賠給付清楚明確的優勢,保障範圍涵蓋22大類、可細分300項以上的重大傷病。保障型保險平台 保費便宜3成想買重大疾病險,除了透過業務員向壽險公司投保外,也可以透過金管會主導成立的「保障型保險平台」進行投保,因為省去業務員佣金,透過這個平台投保重大疾病險,保費比市面上便宜3成。金管會推出「保障型保險平台」,主要目的是讓國人可以用較便宜的金額擁有基本的保障型保險。目前平台上主要有3大險種,包含重大疾病險、定期壽險、小額終老保險。重大疾病險在平台內受歡迎,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險的附加費用率都要20%左右,但在金管會要求下,平台上的重大疾病險降到12%,加上省去業務員佣金,讓保費可以比市面上便宜許多。平台上的重大疾病,保障範圍與市面上相當,都是7項重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腦中風、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等,但不會有壽險給付,且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障礙、癌症、癱瘓等4疾病只理賠重度。也因為這屬於金管會的政策、保費又比市面上便宜,因此民眾在平台上買便宜重大疾病險也有限制,每人投保最高保額不得超過50萬元。大部分壽險公司提供繳費年期1年期或20年期供選擇,若是年輕族群可優先考慮20年期,熟齡族則可用1年期強化保障,最高可續保至70歲。
-
2022-09-02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
「一名30出頭的周姓年輕男子,在某科學園區擔任研發工程師,工作壓力不小、時常熬夜加班有內痔病史,一年多前,他突然因為持續兩個多月的腹痛向我求診,透過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惡性腫瘤,化驗結果為直腸癌二期,正值打拼奮鬥年紀的他當然無法接受,甚至驚訝不已,他告訴我一開始血便以為是痔瘡復發,就近跑去住家附近小診所拿塞劑處理,要不是腹痛難耐,恐怕還找不到真正元兇…..」 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有許多痔瘡患者因為沒有症狀沒就醫不知自己有痔瘡,然而,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許多少年得痔的年輕人可別再痔瘡、腸癌傻傻分不清,除了有痔要伸(就醫),也要小心,像周姓男子這樣的個案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痔瘡跟腸癌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痔瘡不是腫瘤,它是長在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的一種病變,處理得當,跟痔和平共存相守到老也是沒問題。然而,痔瘡引起的出血,跟大腸癌症狀非常類似,導致兩者時常被患者甚至醫師誤判,臨床經驗來看,其實有以下幾個方法可做區別: 1. 血便型態痔瘡通常發生在肛門附近,受到糞便擠壓出血的顏色會是鮮紅色多;若是大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口才會有鮮紅色的血便,但若不是肛門附近的腫瘤,腫瘤越往大腸內部出現的血便顏色則越暗紅。 2. 便血量與血液型態 痔瘡是靜脈血管的病變,當肛門用力導致痔瘡出血時,血量往往較大,嚴重起來會連續好幾天,用衛生紙一擦也有明顯的血跡,好比我們抽血打針,血管一旦受到注射外力被弄破卻沒有用棉花按住,就會造成明顯的血量。 如果是腸癌引起的血便,因為腫瘤與糞便混在一起,除了出血血量不大,也比較黏稠,類似我們表皮破皮出血,出血頻率多半時有時無,正因為如此,有不少痔瘡病人甚至醫師誤判斷是痔瘡復發,用外用藥膏或塞劑診治初期是有效(血便不見)而輕忽。 3. 疼痛症狀 痔瘡的疼痛只在肛門外部,人家常常說的坐立難安,正是形容痔瘡太大引起的不適;然而,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才會難以「坐」人,如果伴隨持續的腹痛,就千萬一定要往腸癌方向考慮,這是因為腸道被腫瘤阻塞,提醒一下,通常出現腹痛的腸癌,期數都不樂觀。 最後,要注意的是:有痔瘡不一定是大腸癌,沒有痔瘡也可能有大腸癌,當兩者並存時,除了用血便與疼痛做區別判斷外,沒有出血的痔瘡,也還是有大腸癌發生的風險喔,這種狀況多出現在大腸右側的腫瘤,這個部位多半是剛形成的水狀糞便,腫瘤出血容易包在糞便內不易看到,除非進行糞便潛血,或者用更精確的無痛內視鏡檢查才被揪出,總之,癌症要早期預防,還是定期透過正確工具檢查最好。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8-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病逝/罹直腸癌後歷經70次化療 醫曝為何癌症藥物用到三、四線後難見效
編按: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罹癌至今8年,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如今病況再度急轉直下,家人一度不願放棄希望繼續治療,但目前已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專家表示,有時病人病況不佳,即使積極治療,存活時間是一個月,不治療也是一個月,若要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應讓安寧治療入場。余苑綺8年來歷經了70次化療,癌細胞目前已擴散到肝臟、淋巴、肺部、大腿胯骨處等部位。醫師於上周四發出病危通知,未來治療重點將擺在減痛照護,幫助余苑綺減緩疼痛。余天透露,余苑綺已經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昨日也帶著余苑綺小孩到醫院探望,強調「不會放棄妳」,余苑綺也回應願意努力。(推薦閱讀: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在治療癌症上,第一期通常不會進行化療,第三期進行化療時,會先以第一線的藥物,像是健保給付的癌思停(Avastin),若再度復發就會打到第二線,像是爾必得舒;再復發就會用到三線,像是口服的藥物。但癌症標靶治療要藥物用到三、四線以後就越難見效。糠榮誠指出,癌症第四期就是腫瘤已經遠端轉移,這時候肝臟、肺臟都出現癌細胞,轉移太多基本上無法手術,體力根本無法負荷。因此,安寧治療的入場就相當重要,糠榮誠表示,若癌症病患屬惡病體質,加上已經遠端轉移,基本上就不能接受化療了,整個肺臟、肚子都是腫瘤,就會建議進行安寧治療。「安寧治療不是放棄治療。」糠榮誠說,安寧治療會有社工師、心理師介入陪伴,也給予足夠的營養,希望病患在這段病程中是舒服的,有尊嚴的離世。有時即使堅持要持續治療,病患開刀後可能僅能維生一個月,不開刀也是一個月,那麼家人會希望病患在這最後一個月當中,如何度過呢?(推薦閱讀: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預防總勝過於治療,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較胃癌、肝癌來得高,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達8、9成;若到3期才發現,存活率恐降到5成以下;通常康復追蹤5年後未復發,後續復發機率就相當低。因此民眾最好定期追蹤自身健康狀況,若為康復者,每3個月定期回診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每年一次大腸鏡檢查,才能即時掌控病況,避免病況快速復發。
-
2022-08-19 焦點.元氣新聞
余苑綺直腸癌病況不穩比手勢求解脫 余天淚喊怎捨得
藝人余天的女兒余苑綺癌症病情不穩定,余家人今天(18日)全部趕赴醫院探望。余天下午接受媒體訪問時哽咽說,余苑綺虛弱的用手勢表達「讓她走」求解脫,讓他當場淚喊「我怎麼捨得」。民進黨立委、藝人余天今天早上原定要幫新北市長參選人林佳龍站台,卻臨時接到余苑綺病況危急電話,立刻趕到台北榮民總醫院。余苑綺的媽媽李亞萍、弟弟余祥銓、姊姊余筱萍、經紀人閃亮亮也陸續抵達醫院守候。余苑綺2014年罹患直腸癌第3期,經歷多次化療,更因癌細胞擴散,陸續切除肝臟、肺臟,為了一對年幼兒女堅強抗癌。媽媽李亞萍近期也說,余苑綺有營養不良問題,大小腿瘦到只有手臂粗度,身體也對化療產生抗藥性,現在連站著都會痛,得靠吃止痛藥或打嗎啡舒緩。余天今天下午接受媒體訪問,坦言女兒的狀況不好,意識不是很清楚,時睡時醒,並說余苑綺清醒時,虛弱地用手勢比「讓她走」,讓余天忍不住哽咽說:「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令人相當不捨。【延伸閱讀:余苑綺罹直腸癌,近來情況不樂觀!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審稿醫師:梁金銅/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姿君/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五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看更多
-
2022-08-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43歲女以為痔瘡血便又腹瀉 查出直腸長惡性腫瘤
新竹市一名43歲章小姐近期發現血便,由於身體上無不適,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未特別就醫,直到七月初開始頻繁腹瀉,血便越發嚴重,到新竹馬偕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段直腸有個約五公分惡性腫瘤,最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處理,術後隔天即下床活動,於第六天順利出院返家。新竹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秉緯指出,章女手術過程順利,腹部僅有約5個小傷口,最大傷口不超過4公分,最終病理報告化驗為第三期直腸癌,透過精密手術均已切除乾淨。林秉緯表示,腫瘤位於直腸,排便習慣改變、解血便是常見的症狀,有時還有嚴重的便秘情形,而直腸癌位於骨盆腔內、若腫瘤位置鄰近肛門,傳統腹腔鏡手術因器械靈活度不足,較難在狹窄的骨盆腔內有效的操作,在移動時也會晃動到傷口,術後較為疼痛,因此建議病人以具有精細、穩定度高、手術出血量少、可在狹小空間遊走等優點的達文西手術來切除病灶,並一併進行淋巴結的廓清,降低復發風險,且能加速病人術後恢復並減少住院天數。林秉緯說明,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結合電腦、精密機械科技與3D影像系統,控制台可提供手術醫師高解析放大十倍的3D立體視野,機械手臂具有7個自由度且可540度旋轉,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並消除不必要的顫抖。綜合以上優勢,利用達文西手術進行低位直腸癌切除時,可不受骨盆腔底部空間狹隘的限制,清楚看到手術廓清範圍及重要的神經、血管,進行精密的沾粘分離和完整的腫瘤切除。新竹馬偕醫院指醒,大腸直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且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疏忽或遺漏,若發現自己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周、便祕、血便、貧血、裡急後重(上完廁所仍有便意)或不明原因體重變輕等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資料量最大健康網站 元氣網全新改版4大特色
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許多人第一個動作可能是求助「谷歌大神」,但網路訊息真假難辨,如何是好?udn元氣網深知民眾困惑,自8月起全新改版,「即時找新知,及時問元氣」,推出線上課程、三大百科資料庫、疾病地圖、健康俱樂部等嶄新服務,無論問病、養生還是心情療癒、寵物伴侶,都由用戶需求帶路。根據元氣網大數據分析,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每日逾50萬人次造訪元氣網,元氣網是資料量最大的健康網站。而民眾查找元氣網問題中包括:近日酷夏之下的「曬傷怎麼辦?」難言之隱的「痔瘡」、「腰痛」、「性愛」,即使疫情稍退,時令下的問病、養生熱度居高不下,仍是健康意識的最大渴求。「問疾病」瞄準用戶需求,希望提供更符合您的解決方案。以失智症為例,用戶可至「主題圈」頻道,依據「像極了失智」、「大腦健康」、「照護新解方」、「活動這樣排」、「一起來紓壓」、「資源教你用」分類,找到符合您疾病歷程的文章、線上課程。失智旅人粉絲團 分享經驗同時,歡迎加入有12萬失智照顧者群聚的「失智旅人粉絲團」,彼此分享交流照顧難處以及經驗談。此外,元氣網與WaCare健康平台獨家合作失智解方線上課程,讓照顧者只需花20分鐘解決一個照顧問題。自體免疫疾病已位居台灣前三大常見重大傷病,全台約40萬至50萬名病患。據台大醫院資料指出,全台有超過12萬人罹患需終生治療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累計逾30萬病患的「異位性皮膚炎」、有10萬病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天王周杰倫也罹患的「僵直性脊椎炎」、易找上女性的「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以及比癌症還致命的「肺纖維化」。維持生活品質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最重要的事,關心這方面議題的用戶可在「主題圈」頻道找到相對應的訊息。還有「慢病好日子」等疾病旅程,從用藥、營養至照顧到您的心情。醫聲頻道 邀權威名醫開講元氣網還為用戶請來權威助陣,「醫聲」頻道不定期邀請名醫、院長等領袖開講,8月有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同時是台北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講述早年在雙溪鄉擔任衛生所主任時期的山區行醫經驗,以及對於高齡者多重用藥的提醒;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則以親民口吻解說,幫助民眾一次搞懂「再生醫療」。全新元氣網改版,用戶您最大。即日起舉辦元氣網影響者線上調查活動,至9月1日零時止,邀請您填寫問卷,提供元氣網未來的線上課程主題設定、資料庫等服務的期待與建議,有機會抽中好禮,於個人臉書換上影響者徽章大頭貼、回傳截圖,成為元氣網影響者,則可再抽萬元精品名牌包。●活動參加辦法與贈品請至元氣網活動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7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