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疫情
共找到
14368
筆 文章
-
-
2022-09-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國內今天新增3萬6393例本土個案、31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診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00多例,上升16.7%。今日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為1萬6699例男性、1萬96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795例),台北市(4,606例),台中市(4,574例),桃園市(3,588例),高雄市(2,894例),台南市(2,183例),彰化縣(1,540例),新竹縣(1,045例),屏東縣(993例),苗栗縣(925例),新竹市(894例),宜蘭縣(884例),雲林縣(854例),花蓮縣(758例),基隆市(660例),南投縣(581例),嘉義縣(555例),嘉義市(369例),台東縣(331例),澎湖縣(18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今日新增3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6例男性、1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韓國(9例),印尼(7例),新加坡(6例),泰國(5例),德國(4例),馬來西亞(3例),以色列、柬埔寨、香港、美國及印度(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孟加拉國、土耳其、加拿大及菲律賓 (各1例)移入,另2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0萬3725例確診,分別為2萬9391例境外移入、547萬428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0115例死亡病例,其中10,0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8例、台北市1,134例、台中市1,015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8例、桃園市767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6例、嘉義縣237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9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16歲少女長期臥床 染新冠後住院七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49例、死亡21例,其中出現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住院七天後仍不治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其中一名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於機構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8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27日因背部有蜂窩性組織炎急診住院,檢查同時有肺炎,經治療後仍病況惡化於9月2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目前累計13至18歲青少年中重症共14例,包括8例肺炎,皆有慢性病史、3例MIS-C、2例共病,以及1例心肌炎;其中死亡共五例。另無特殊兒少中重症個案;從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4537例,其中死亡9261例。
-
2022-09-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
一大早坐在電腦前就打瞌睡?每天總是覺得很累、老是睡不飽?慢性疲勞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會不停地喝咖啡或是能量飲來勉強振奮精神,長此以往造成咖啡成癮仍不能消除慢性疲勞。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詳細解析,她要教大家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的方法,快點開影片來了解!第一招戒除咖啡與能量飲。林侑融博士認為咖啡因雖能夠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使人振奮,但久而久之腎上腺也會疲乏,人的精神會開始變差產生疲勞,並帶來更多副作用,如臨床上常見的女性荷爾蒙失調、更年期提早、卵巢早衰、男性性功能下降、憂鬱症、睡眠障礙、發炎性免疫疾病等。第二招是333自然醫學水療法。這個方法跟運動一樣能夠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初學者以避免燙傷為主可以自行調配温度。林侑融博士建議有慢性病或體弱者先使用温水,並避開皮膚傷口處以免感染。在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下,這個方法在家就能做。第三招找出慢性疲勞的真正原因。林侑融博士指出疲勞只是症狀並不是病因,惟有把病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需先探究是因為作息不正常的偶發性,還是症狀已超過三個月甚至六個月以上需要鑑別診斷。由於慢性疲勞有12個常見的病因,只有找出病根去治療才能一勞永逸。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333水療法,消除疲勞放鬆身心!原始影片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YT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FB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羨慕別人的川字腹肌?學會熊爬加上兩大關鍵就能搞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視為追加劑 第一階段二種對象優先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食藥署上周五通過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原始株+BA.1)緊急使用授權(EUA),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將分兩階段開放接種,第一階段對象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開放給第一類醫事人員和機場港埠、及五十至六十四歲等族群,預估六七八萬人符合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九月底將有超過兩百萬劑次世代雙價疫苗抵台,但兩階段開放接種的時間和條件未定,將視疫苗到貨數量,以及第一階段接種情形而定。如以原本接種間隔五個月計算,符合接種人數共六百萬人,ACIP決議間隔縮短為三個月,估計符合資格者更多。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十八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考量疫苗到貨數量,無法同時開放給所有民眾。研究指出,年輕、健康族群接種第四劑效果並不顯著,且各國都未建議年輕人接種,因此不會開五十歲以下族群接種第四劑。在昨天會議中,專家也討論青少年疫苗接種,決議建議開放十二至十七歲歲族群接種Novavax疫苗,包含第二劑與第三劑,二劑間隔至少四周以上,建議以同製程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亦可提供作為追加劑接種使用。外界批評國內BA.5疫情日趨嚴峻,但這次通過EUA、預計十月開打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卻是「原始株+BA.1」而非「BA.5雙價疫苗」。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根據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新冠病毒,接種「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4、BA.5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MR)為第一代疫苗的一點六八倍,「從中和抗體效價及第一代疫苗重症防護效果推估,對新變異株仍有很好的效果。」指揮官王必勝強調,「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目前病毒株有效,臨床資料也較完整,且可預估到貨期程。至於美國日前審核通過BA.5雙價疫苗,仍無充足資料供審查,日後只要審查完畢也會購買,但無法掌握供貨期程。
-
2022-09-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3931例!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
本土疫情連續六天破三萬後略降,今天國內新增2萬3931例本土個案、172例境外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略降研判是假日效應,但與上周一相比確診數增加18.7%。另從趨勢圖可看到疫情已經連續三周增加,明顯進入下一波流行中,提醒最方便的預防方式是打疫苗。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18例男性、1萬2807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9例),台北市(3,016例),桃園市(2,884例),台中市(2,528例),高雄市(1,862例),台南市(1,400例),彰化縣(994例),新竹縣(856例),新竹市(619例),屏東縣(611例),苗栗縣(610例),雲林縣(494例),宜蘭縣(493例),花蓮縣(460例),基隆市(433例),南投縣(327例),嘉義縣(323例),嘉義市(218例),台東縣(204例),澎湖縣(124例),金門縣(122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今日新增1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8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6例),印尼及香港(各3例),日本及泰國(各2例),中國、土耳其、韓國、新加坡、德國、菲律賓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4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6萬7059例確診,分別為2萬9076例境外移入,543萬79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6例、台北市1,130例、台中市1,014例、高雄市945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4例、彰化縣592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9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6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8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01 40歲女快篩陽未就醫 病發二日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1例、中重症101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快篩陽性後未就醫,隔天在家被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當天送醫即不治,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488例、死亡9240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腸炎,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28日在家快篩陽性,但未視訊診療。隔天,8月29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緊急送醫急救,仍因病況惡化過世,死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3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一歲男嬰,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3日確診。8月27日起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8月30日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發炎指數及血栓指數皆升高,診斷疑似MIS-C,於8月31日住院。住院後經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治療後病況好轉,於9月2日出院。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1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6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新冠本土疫情升溫,但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佔比持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上周新增50例,全國占比為37.9%。另新增一例BA.4本土病例,為重複感染個案;目前BA.4本土個案累計四例、BA.5236例。羅一鈞表示,新增的變異株本土個案,為50例BA.5及1例BA.4。其中BA.5個案占上周所有已定序之132例的37.9%,為24名男性、2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35例、中部8例、南部5例、東部2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5日至8月26日。另1例BA.4本土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於8月23日確診,為本土首例重複感染BA.4個案。個案於6月27日第一次確診,8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和肌肉痛,隔天快篩陽性,經過PCR檢驗陽性、Ct值為19.3,後續定序出BA.4,為首例重複感染的BA.4個案。羅一鈞表示,疫情以來截至9月3日重複感染個案共9833例,自七月修改定義以來則有4414例,比例仍低。曾染新冠肺炎者在BA.5疫情中仍會有重複感染情況發生,但確診過的人感染BA.5的機率比未曾感染過者低八成,風險比沒確診過的人低。另外,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BA.4、32株BA.5,個案分別為24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8月11日至8月27日。其中檢出BA.4個案自越南(1例);BA.5個案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6例),印尼、新加坡、英國、泰國、韓國及菲律賓(各2例),瑞典、匈牙利、愛爾蘭、馬來西亞、瑞士、印度、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澳大利亞及比利時(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增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畫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網紅醫稱BA.5潛伏期僅兩天 羅一鈞打臉:無正式統計受新冠肺炎變異株BA.5影響,本土疫情再起。網紅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BA.5潛伏期天數大幅減少,縮短為兩天,更容易加速病毒傳播。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醫師的文章沒有引述資料來源,且潛伏期的縮短天數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是否真的縮短為兩天仍有待觀察。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相關資料是七月中旬有日本報導觀察資料認為潛伏期從2.8天縮短為2.4天,但沒有實際的正式統計。而BA.5在國際已流行一陣,觀察潛伏期仍是三天左右,並沒有比BA.1或BA.2短,因此指揮中心不會只參考小規模的地方數據調整相關管制措施。羅一鈞也表示,四到六月曾感染過新冠者產生的保護力正陸續衰退,重複感染新變異株的機會也提高,感染後仍可能再度出現症狀,也可能出現中重症,但這主要還是和個案本身是否有慢性病或高風險因子有關。而重複感染病症與初次感染類似,也是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耳鼻喉症狀為主,因此提醒民眾儘速採實體或視訊就醫確診,讓醫師可根據風險高低開立症狀藥物或口服抗病毒藥物。而針對下周中秋節北市宣布禁戶外烤肉,羅一鈞也表示,指揮中心沒有針對特定場所要求不可以辦聚會烤肉等活動,但如果要在公共場域營業場所烤肉聚會,就要符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環境清消等相關規定。至於各縣市是否能妥善管理和執行,或允許特定場所是否開放相關聚會,則尊重地方裁量。指揮官王必勝則提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免疫不全者和幼兒還是建議不要參加這類活動,避免感染。張上淳:BA.1雙價疫苗對抗BA.5 中和效價高1.68倍先前媒體人趙少康抨擊指揮中心,Omicron BA.5疫情正流行,但食藥署只通過BA.1的次世代疫苗EU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說明,美國等多國在BA.4、BA.5疫情流行期間,即使沒有雙價疫苗,施打過3劑疫苗的18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都相當不錯。趙少康日前批指揮中心不買BA.5的雙價疫苗,王必勝該打屁股,質疑:「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張上淳回應,對莫德納疫苗的採購合約,有任何新疫苗開發台灣隨時可以採購,開發過程、新資訊指揮中心、食藥署都保持密切溝通。張上淳表示,食藥署上周五依照廠商送交的內容進行EUA審查,內容包括製造過程、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完整齊備資料後,專家審查後認定符合國內EUA相關推定,因此通過審核;但臨床試驗資料仍在初期,受試人數三、四百人規模,主要還是看施打追加劑後,滿28天的中和抗體效價變化,對照原始株的單價疫苗比較。「雙價疫苗比原型株疫苗接種者,中和抗體效價高出1.68倍。」張上淳說明,受試者如果不曾感染過新冠,雙價抗體效價為776、原型株458,高出了1.69倍。因為是初期臨床試驗資料,受試者人數關係,也無法直接推算能夠產生多少保護力。不過,從外國整體疫情推斷,張上淳指出,美國BA.4、BA.5疫情流行期間,沒有雙價疫苗,但對於有打過3、4劑的18歲以上民眾,完成3劑原始株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效果,4個月內保護效果有49%,4個月以上有34%;若打第4劑,50歲以上成年人,2個月內預防BA.4、BA.5重症住院效果有60%,2至4個月有56%,是相當不錯的。張上淳強調,對於免疫不全的病人,施打3、4劑疫苗,預防住院保護效果分別為31%、41%,換句話說,專家和各國都認為,對於目前的流行狀況即使沒有雙價疫苗,還是鼓勵施打3、4劑,以預防重症死亡。張上淳也推估,即使雙價疫苗只有BA.1和原始病毒,對於台灣BA.4、BA.5疫情流行下,在防範住院、重症、死亡上還是有很好的效果。
-
2022-09-05 醫聲.肝病清除
如何保護肝臟免受病毒摧殘? 保肝兩步驟不能不知
住在臺南市六甲區的陳先生(化名)年近六十歲,每天為養家活口奔忙,有段時間,他的精神突然變很差、食慾不振,肚子有時隱隱作痛,原以為是壓力大造成,做健檢時,才知道自己感染C肝病毒,猛然驚覺這些問題都是C肝病毒在作怪。用藥三個月 他的人生從黑白變彩色雖然揪出真正病因,但後續的煩惱接踵而來,住家附近沒有醫院、往返市區車程不只耗時,交通費更成為一筆支出,定期的回診追蹤也會影響工作,不只如此,他也擔心藥物產生副作用、昂貴藥費無法負擔,想到這些煩惱,心情更是雪上加霜。與陳先生相同情況的病友不在少數,所幸自110年起開放C肝全口服新藥處方不受科別限制,讓更多的醫師都能就近為在地居民提供治療,就醫資源更便利,都市或偏鄉的居民,享有一樣的治療資源。因此,在醫師和家人鼓勵之下,陳先生積極配合由健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的療程,三個月之後,治療成功的消息讓陳先生十分振奮,元氣也恢復滿分,更感謝免費的治療資源來換回健康的人生。不篩檢、不治療 後果可能很慘烈大部分的人感染B、C肝病毒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許多病友也不像陳先生,在身體出現警訊時,能及時察覺做檢查,所以常疑惑為什麼要接受B、C肝篩檢,更是對於不治療帶來的嚴重後果一知半解。對此,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許以霖表示,在B、C肝病毒的侵襲下,感染者很容易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不歸路,當進展到肝硬化、肝癌時,許多病友便陸續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黃疸等緊急症狀,動輒咳血、腹脹的日子,實在讓人痛不欲生,因此及早透過B、C肝篩檢揪出病毒,體內若是檢驗出病毒量,趕快配合醫師指示進行C肝全口服新藥的療程,透過這兩步驟,病友就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可以維持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品質,也減輕家庭的照護負擔。許局長期待,在臺南市無論是市區或偏鄉,都可以善用B、C肝篩檢,如果需要接受治療,也絕對不要放棄,以C肝治療來說,C肝口服新藥價格雖然昂貴,但只要檢驗出病毒量,經過醫師的評估需要進行治療,健保全額給付藥物費用,若每位病友都好好把握這機會,在保肝、抗毒之戰中,就可以贏得勝利。只要有心,篩檢不受距離限制十多年來,臺南市政府衛生局不遺餘力,從大規模篩檢、腹部超音波檢查、院所單一窗口轉診、到透過C肝巡迴醫療、設置C肝特別門診,逐漸縮小偏鄉與市區的就醫資源落差。在疫情起伏不定期間,臺南市成功運用「健康共照雲Line@」科技防疫,更延續科技的服務,結合「B、C型肝炎篩檢預約平台」,讓民眾都可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地點,即時預約篩檢。為期一個月的B、C型肝炎篩檢預約活動,便有一萬名民眾蜂擁報名,近兩百家醫療院所熱烈響應,民眾的健康識能提升,主動篩檢減少疾病的發生;醫療院所提供更方便的醫療資源,也減輕醫療體系的照護負擔,創造雙贏。精準公衛,合力邁向C肝根除目前,臺南市肝炎篩檢涵蓋率為六都之冠,相較於十幾年前,肝癌死亡率也大幅降低,有賴於民間團體、醫療體系在政府衛生部門背後的支持,連結成一個完善的網絡,加上針對高風險族群的精準公衛策略,從洗腎機構的巡迴醫療,到深入矯正機關的篩檢與治療,許局長期待,透過全方位照護,一同攜手朝向消除C肝的目標邁進。(廣告)
-
2022-09-04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下工作經濟壓力逼人 154萬人有情緒困擾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今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報告自殺統計最新數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大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佳儀指出,今年最新調查推估,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4成因疫情感到壓力的民眾當中,每5人就有1人壓力來自工作和經濟。去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雖是下降或持平,65歲以上和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卻上升,後者達近13年最高。今年7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全國15歲以上之2101位民眾,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電話調查,吳佳儀今報告調查結果。結果顯示。7.6%民眾有情緒困擾(估約154萬人口),比例高於去年和前年。交叉分析發現,25至34歲、無業或待業、未婚或離異喪偶、東部地區民眾、曾有自殺念頭者,都有10%以上有情緒困擾問題,此外,12.2%民眾這一生曾有自殺想法(約247.2萬人口),另有1.9%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約39.1萬人口)。約44.4%(去年為45.4%)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壓力項目前五名為工作經濟(23.7%)、日常生活(23.4%)、身體健康(15.9%)、家庭人際(15.3%)、心理健康(13%),每一個壓力項目當中都有約2到6%受訪者認為壓力已到達嚴重的程度。吳佳儀表示,疫情下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會交互影響,可透過多元方法減少心理衝擊。例如鼓勵青少年維持社交網絡、規律運動、戶外活動,練習正念靜心和放鬆,提供專線求助電話。年長者也應維持線上或實體的社交團體,維持閱讀腦力激盪及戶外活動,也別忘了持續透過定期訪視、關懷電話、書信連繫、網路連結,關心長者心理健康。至於去年最新自殺死亡數據,吳佳儀指出,去年全國死殺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11.6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1.5到2倍,其中65歲以上和15到24歲去年自殺死亡率上升,分別達到每10萬人27.6人、每10萬人9.6人,後者為近13年最高。根據全國統計,自殺原因超過一半是憂鬱、第二名是家庭成員因素、第三名是感情問題第,顯示家庭為重要的環境風險。吳佳儀表示,過去通報量大約每兩年成長1萬人,通報增加是樂見的結果,去年15到24歲自殺通報人次激增近2000人,0到14歲、25到34歲也有明顯增加。年輕人自殺通報人次高,代表校園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但仍須關注少子化之下0到14歲自殺通報人數增幅的現象,分析6到21歲自殺死亡案件發現,高處跳下最多,上吊居次,燒炭第三。去年30天或90天內再通報再自殺率雙雙為近7年最高,分別為10.5%、14.3%,吳佳儀表示,通報後應進入關懷系統並連結必要醫療和有效治療,以避免再自殺。吳佳儀表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原因以人際問題、憂鬱、校園學生問題為大宗,其中校園學生問題呈現上升趨勢。建議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包括辨識自殺警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保持求助管道暢通、高風險個案輔導等,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很多努力。年長者部分,吳佳儀說,住院的年長患者有些合併精神健康問題,卻沒有被發現,9成於醫院自殺的長者生前曾經在各科就醫,但大多都不是看精神科。醫院內應更加落實自殺防治並且辨識重點族群,針對高風險群推動精神共照制度,同時也應建立醫院員工的心理健康促進制度。※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國內新冠肺炎連六天破3萬例,今天新增3萬4126例本土個案及23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1500多例,上升4.9%;較上周增加多例7600多例,上升29%。今日新增3萬4126例本土病例,為15,771例男性、18,34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36例),台北市(4,219例),台中市(3,973例),桃園市(3,918例),高雄市(2,555例),台南市(2,040例),彰化縣(1,403例),新竹縣(1,034例),新竹市(1,024例),屏東縣(829例),苗栗縣(818例),基隆市(750例),宜蘭縣(727例),花蓮縣(647例),雲林縣(630例),南投縣(529例),嘉義縣(474例),嘉義市(324例),台東縣(278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2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泰國(5例),新加坡及菲律賓(各4例),法國及日本(各3例),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香港及馬來西亞(各2例)、緬甸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4萬2981例確診,分別為2萬8905例境外移入,541萬40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63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4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0例、台北市1,127例、台中市1,009例、高雄市940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90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8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5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166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57例、台東縣142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年疫情兒童重症累計達200例 新增2歲童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68例、死亡35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兒童病房觀察中。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以來,兒童重症已達200例。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另新增68例中重症,包括38例中症、30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1日確診,8月25日起出現持續發燒症狀,8月30日手腳出疹至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收治住院。莊人祥表示,目前個案已無發燒且發炎指數下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0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5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另外,幼兒疫苗昨天莫德納第一劑接種913人、第二劑接種6209人;BNT接種6282人。該年齡層接種率第一劑為29.5%、第二劑為3.3%。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97%、第二劑86.8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57%;其中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為34.3%。本周單日確診數恐破4萬? 莊人祥:預估這周累計24萬BA.5變異株導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單日確診數已連續六日破3萬例。8月28日至9月3日的周累計確診數較上周(8月21日至8月27日)上升23%,增幅持續擴大;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預估這周增幅應會下降,周累計確診數約24萬例。本土疫情連續三周明顯上升,原本截至8月14日當周微升0.9%、疫情持平,接著每周以1.3%、13.7%、23%的增幅增加。莊人祥表示,預估這周的確診數增幅不會那麼大,估計約確診24萬例,增幅約17%。若確診數增幅如預期趨緩,表示疫情逐漸達到高峰;但如果一路飆升,就表示離疫情高峰還有一段時間。至於這周的單日確診數是否破四萬,莊人祥表示,若以每周二、三較高的確診數來看,這周單日確診數確實有可能破4萬,但平均起來單日確診數應不至於那麼高。
-
2022-09-04 醫療.皮膚
近3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 20多歲女「紅疹爬滿腳」
國內出現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一名北部20多歲女性,8月12日腳上開始出現紅疹,但無其他症狀,8月19日至診所就醫,後因出疹持續增加且伴隨頭痛,8月31日再至醫院就醫,並經檢驗後確診。個案於今日健康監測結束,目前仍有紅疹,已無不適症狀。由於個案於暴露期間未曾出國,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針對首例麻疹本土個案,目前掌握接觸者5人,近期均無國外旅遊史,其中1名友人於8月29日出現紅疹,已安排採檢,餘4人無疑似症狀,將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另個案可傳染期間多待在住處,衛生單位亦持續調查是否有公共場所活動史及進行相關防治工作。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麻疹潛伏期較長大約6至21天,平均中位數落在13天,若民眾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該病例也是我國自2020年起首例麻疹病例,在國際疫情中,全球今年迄今麻疹報告數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過去12個月累計逾22國爆發大規模疫情(20例以上/百萬人),以非洲及東地中海區域最為嚴峻,亞洲地區則以阿富汗疫情持續嚴峻,菲律賓部分地區疫情升高,美洲及歐洲部分國家則報告零星病例。另,許多國家延遲推動第二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致疫苗覆蓋率不足,可能爆發大規模疫情,WHO建議各國積極落實疫苗接種,提升免疫覆蓋率、加強監測並預作因應準備。莊人祥表示,許多國家新冠疫情期間,因麻疹症狀相似新冠而誤以為是新冠,因此麻疹診斷被低報,甚至有些國家因為封城,有些個案根本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疫情不方便接種疫苗,延遲施打、導致麻疹疫苗覆蓋率不足,爆發較大疫情。莊人祥指出,我國現在針對返台民眾,需進行檢疫「3+4」天,有可能民眾在國外感染麻疹,返台後2至3周才發病,現在已經有本土病例,若民眾有接觸從國外返台的友人,其身上有出現疹子者,都要小心。疾管署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近期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自費接種MMR疫苗;如為自然感染免疫者則不需再施打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
2022-09-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A.5次世代疫苗「僅供美國」 王必勝估得等年底才能打
媒體人趙少康質疑,現在已經變異到Omicron BA.5,許多國人等待BA.5次世代疫苗,結果食藥署昨日公布卻是BA.1的次世代疫苗EUA,「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緊急宣布下午4點召開記者會說明。指揮官王必勝在記者會中先向在場媒體致意「抱歉,今天有風有雨,還突然開記者會」,並提到,今天在媒體和網路上看到有些人對次世代疫苗採購有疑慮,採購和施打都是防疫最重要的一環,這些資訊如果不正確擴散,會影響施打意願,必須要即時澄清,因為攸關人民健康安全。王必勝說,他還記得去年去年一些錯誤訊息,對於誇大疫苗副作用,造成很多長者對於施打疫苗疑慮,到現在都有,我們也耿耿於懷,對於疫苗的問題我們需要澄清的資訊,都會馬上澄清。王必勝說,次世代疫苗有兩種,雙假疫苗第一種是原型株加上BA.1,資料完整,包括第二/三期臨床試驗、動物實驗都有,已核准使用的國家,包括英國8月15日核准,瑞士、澳洲、歐盟等,我們也通過。王必勝說,次世代疫苗也是很近期剛出來的疫苗,另外一個次世代疫苗是原型株加上BA.4、BA.5,這2天我們看到美國通過EUA,送審美國資料以動物試驗為主,參考了BA.1的佐證資料通過EUA,「我們有點訝異,也是比較不是傳統正規的做法,美國有他的考量」。王必勝表示,原型株加上BA.4、BA.5,目前主要基於動物試驗資料,參照BA.1臨床試驗佐證,通過美國EUA,但世界各國並沒有採納。是否比我們通過的效果好或好多少,目前都難以確定,因為沒有更多臨床試驗資料可以佐證。王必勝說,我們也接觸廠商,但不論BNT或莫德納都沒有提供這款的資料給我們審核,據廠商說法是,目前不會供貨給美國以外的國家。我們需要廠商提供資料給食藥署審核,才能使用疫苗,等他們送給我相關資料審核再採購、到貨,檢驗封緘我們估計過,接近年底。
-
2022-09-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58歲被退休! 李益恭放下身段靠專業逆襲成職涯顧問,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
若以台灣平均壽命81.3歲來計算,多數人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後,還有超過15年的生命,專家建議,工作能夠維持人生下半場的人際連結、生命活力,以及經濟安全。但高齡再入職場這件事容易嗎?9月《橘世代》將從不同的故事中討論,打造一個「老有所用」的社會,需要個人、企業及政府做好哪些準備。隨著物價通膨,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呢?看到退休金平均上千萬元,令人擔心淪為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不少中高齡族群有經濟壓力欲重回職場,卻因年紀顧慮、薪資有限,再度就業困難。人力資源顧問李益恭分享,要先放下才才能有新開始。「算一算我的資產夠活到75歲,就放心退休了。不知道原來我會活更久。」現年78歲的人資顧問李益恭笑著說,他已經比「預期活到75歲」多活了3年,而且還神采奕奕,還好他沒有在75歲時把錢用完,因為他至今仍每天接案、提供諮詢,是許多人的職涯顧問與人生導師。主動爭取工作 一生只寫一張履歷李益恭說話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口音,高中畢業後,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選填成功大學外文系。他謹記父親的話:「我的父親沒有留財產給我,所以我也不會留給你,但可以供學費到念書畢業。」沒有家產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很爭氣地在畢業後進入亞洲航空公司,回想奇妙的求職過程,完全靠「主動」爭取。亞洲航空公司沒有公開對外求才,李益恭寫信到總公司申請履歷表,直接寄給總經理,希望申請至人事部服務,字裡行間表達強烈的企圖心,最後順利成為企業一員。爾後因表現出色被轉到桃園上班,但1987年亞航轉讓給美商另一家公司,當時太太也任職同部門,李益恭擔憂哪天兩人同時沒工作,就跳槽到另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半年後,李益恭又被老東家找回去,這次做了4年,公司宣布要搬到馬來西亞。原本以為可以回鄉發展,但在台灣生活多年已經習慣島國步調,正苦於無法適應時,剛好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再次回到台灣。從21歲到58歲,李益恭前後換了多家大型公司,全都是別人找他或介紹,直到58歲時遭遇中年失業,以為自己可以從此退休過悠哉生活,沒想到後來發展出「分批出售專業」的顧問模式。至親離世 重返職場分批出售專業「被退休」之後,李益恭精算已有足夠資產支應未來生活,且孩子已可獨立自主,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說剛開始很愉快,不用再被上班鬧鐘吵醒,跟著朋友種花、旅遊,也跟著追劇或隨心補眠,作息整個被打亂,三更半夜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曾跑去看警察值勤實況。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卻找不到生活重心,讓人迷惘。同年10月,太太去世;12月,母親走了,一連串的打擊迫使李益恭重新整理第二人生。失業、至親離世,一連串暫停與打擊,讓休息幾個月的他發現,「我的興趣就是工作」,他想讓專業繼續發揮、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敬,於是試著重返職場,卻因年齡難以得到理想工作。李益恭轉變方法,整理自己40年的人資經驗,他擅長人才召募、薪資策略、員工資遣、組織重整,許多都是企業人資部門不願意但必須做的事,他主動跟企業推銷自己,用約聘、顧問方式執行,可以避免公司的人情壓力。企業以兼職顧問聘用他,一周只進公司幾天,企業不用支付全薪,卻能得到專業的人資諮詢。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恭摸索出一條新路,再次回到職場貢獻所長。他曾經同時兼任好幾個企業人資顧問,將自己的專業依不同需求「分批出售」給企業,那時年薪可達上百萬。現在的他,笑稱年紀大本不想再工作,沒想到疫情驅使大家習慣視訊,結果他幾乎每天都還有線上職涯諮詢服務,這幾年幫助上千位工作者度過危機。別堅持全職 知己知彼爭取更多機會李益恭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返回職場的需求,他不求薪水跟以前一樣高,只希望能發揮個人價值。他說,中高齡再就業要知己知彼,知道企業主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並推銷自己的優勢。「你要人家的錢,人家就要你的命。」李益恭說的直白,中高齡再入職場,別堅持全職工作、薪水職銜都要和過去一樣,既然改變不了年齡現實,降薪求職又何妨,若表現好還能再爭取更多機會。曾有一位求職者諮詢李益恭,52歲被裁員,接下來該怎麼辦?他建議回去找以前的客戶,運用人脈釋放消息,對方臉皮薄彎不下腰,為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最後如願找到工作。「只要去試就有機會!」李益恭說,把身段放軟,告訴全世界你在求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貴人幫忙推一把。明天跟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職場也常有未知數,例如疫情、大環境影響,隨時都要做好準備,沒有工作能保證做到退休。李益恭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精神,提供民眾職場諮詢、中年就業輔導,他提醒抱持未雨綢繆的態度,每二年要丟履歷求職,檢視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慢慢累積跟上趨勢的技能,才能幫自己加分。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不要執著全薪工作,先彈性上班返回職場。●積極充實能力,例如跟上數位科技趨勢。●放下身段,善用人脈。●保持開放態度,有機會先試試,別眼高手低。●嘗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至今破萬人死亡!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32,8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2,529例本土個案及28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我國新冠疫情今年共累積9174例死亡個案,自2019年來累計3年,全台共累計10012例本土死亡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確診32529位本土個案,跟前天差不多,但比上週增加20%,顯示疫情增加趨勢相當確定,提醒民眾該接種就接種,沒接種趕快接種,沒打滿趕快打滿,其他防疫措施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2,529例本土病例,為14,895例男性、17,62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902例),臺北市(4,104例),臺中市(3,823例),桃園市(3,667例),高雄市(2,485例),臺南市(2,045例),彰化縣(1,305例),新竹縣(1,115例),新竹市(966例),苗栗縣(816例),屏東縣(805例),雲林縣(777例),宜蘭縣(660例),花蓮縣(646例),基隆市(577例),嘉義縣(471例),南投縣(459例),嘉義市(327例),臺東縣(225例),澎湖縣(179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2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9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7日至8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泰國(11例),香港(4例),日本(3例),印尼、新加坡及韓國(各2例),印度、阿聯、英國、菲律賓、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3日至9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346,6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29,979例排除),其中5,408,641例確診,分別為28,676例境外移入、5,379,9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0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6例、臺北市1,123例、臺中市1,006例、高雄市936例、臺南市772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88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43例、嘉義縣234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7例、臺東縣141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40 1歲男童腦炎、抽搐嘴唇發紫「收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40例,包括中症97例、重症43例。死亡個案新增42例,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另新增1例兒童重症,確診後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一度住加護病房,後續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40多歲女性,沒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外傷性腦病變),長期臥床,8月1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經過快篩陽性,視訊確診後開立莫納皮拉維藥物,8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血壓偏低而送急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不幸病況惡化,8月29日過世,死因新冠肺炎及外傷性腦病變。新增一例兒童腦炎重症,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出現發燒,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至急診後恢復意識,頭部電腦斷層顯示輕微腦腫脹,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癲癇藥、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9月1日轉出加護病房,病況改善,目前在一般隔離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9例,包括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4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累計29人死亡,包括10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後醫療3/賣口罩、送藥到宅 社區藥局兼當心靈捕手
新冠疫情襲台兩年多來,基層藥局服務項目、經營策略已經改變。藥師表示,疫情期間,藥師增加送藥到宅服務,讓居家隔離確診者及時用藥、緩解病情,同時還須扮演「心靈捕手」角色,隨時照顧來到藥局買藥民眾的心理健康,且隨著民眾自我照顧意識增加,普拿疼等指示藥品銷量大增,也改變了藥局經營策略,須更關注指示藥品進貨及備貨情形。麗中藥局藥師易麗珍說,今年四月底啟動藥師送藥到宅服務後,她曾遇到一對八十多歲的夫妻,患有失智症的太太與外籍看護同時確診,同住的大兒子是腦性麻痺患者,二兒子也無力照顧,最後經醫師遠距看診後,她協助送藥到宅,讓老太太服藥治療。另還有名確診患者要求她送藥到宅時,不要穿藥師袍、藥品要放在袋子裡收好,不要被人看見,擔心被鄰居貼上確診患者的標籤而被汙名化。易麗珍說,疫情期間除送藥到宅外,藥師還需扮演好心靈捕手,如今年四、五月本土疫情爆發,許多到藥局買藥的民眾對疫情充滿恐懼與擔憂,她需要不時給予關心及撫慰,她對民眾總是說「不用擔心、不用害怕」,讓民眾放心度過疫情,而透過送藥到宅、安撫心靈等經驗發現,社會弱勢族群真的很需要大家的幫忙。「疫情時民眾自我照顧意識上升,普拿疼等指示藥品銷售大幅增加。」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以往就醫方便,民眾有小感冒、流鼻水等不舒服都直接到診所就醫,但疫情期間,民眾擔心感染不敢到醫院就醫,而在藥局自行購買指示藥品服用,讓各藥局普拿疼等指示用藥銷售量,均比疫情前增加三至五倍。為擔心民眾服用指示藥品與處方藥出現交互作用,張文靜說,台北市藥師公會於今年家庭藥師照顧計畫中,三月起由台北市政府補助,新增「社區藥局指示用藥藥師照顧方案」,針對領有慢箋又購買指示用藥民眾,經同意後,藥師可查詢民眾健保雲端藥歷,給予用藥諮詢,名額為五百人次。易麗珍表示,疫情下所有民眾幾乎均備妥常備用藥,包括綜合感冒藥、流鼻水及鼻塞藥品、腸胃藥等指示用藥銷售量上升,甚至維他命B、C也有所增加,更會針對要如何自我照顧諮詢藥師意見,目前藥局進貨策略是如常用指示藥品、維他命B或C等都會積極進貨,方便民眾購買。
-
2022-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後醫療2/公立醫院擬扛公益重擔 北榮院長憂瓦解醫院
新冠疫情期間,醫學中心醫療量能吃緊,全國醫療資源如何有效運用。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不論疫情升溫或趨緩,均持續推動分級醫療,讓醫療資源有效運用、保持韌性,避免醫學中心醫療量能滿載,同時檢視公立醫院定位,除醫療服務外,還須強化防疫、公衛,扮演更多醫療公益的角色。另也檢視整體病床數,重振民眾對地區醫院的醫療信心,保持轉診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機制通暢,讓地區醫院病床可有效運用。石崇良說,雖然國內人口數慢慢降低,但隨著生活條件、便利性等因素,造成人口移動,不同區域人口仍有所成長,目前新設醫院慢慢往南部延伸,國內醫療資源會慢慢均衡,減少重北輕南的情形。但因部分地區醫院占床率僅有兩成,醫學中心卻常滿床,將擬定政策有效運用地區醫院病床。國內歷經新冠疫情,政府也開始檢視公立醫院定位,除醫療服務外,還須強化扮演防疫、公共衛生等醫療公益角色,並前往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地區經營,政府也會投入必要的醫療資源。對此,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公立醫院於防疫及提供偏鄉醫療服務是「責無旁貸」,但若把全部責任都要求公立醫院承擔,因現在健保給付條件不佳,公立醫院留不住人才,如此作法恐讓公立醫院瓦解。如北榮長期支援金門重症患者後送醫療服務,可說是不計成本完全投入,現在馬祖請求支援也是全力協助,但偏鄉醫療服務應是國家醫療整體責任。陳威明說,台北榮總是國家的重要醫學中心,主要是治療急重難症。公立醫院最重要的責任是提升醫療品質及發展,並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最溫暖的服務,因此公立醫院一定要夠強大、有足夠的實力及儲備更多好人才,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可以緊急應變調度,不惜成本,幫助民眾和國家,同時可以派出優秀人才支援偏鄉和離島。陳威明說,防疫應不分公立、私人醫院,由所有醫療體系共同承擔,如香港就是最慘痛的例子,因私人醫院未加入防疫體系,造成公立醫院收治大量確診患者,導致醫療量能崩解,衛福部應通盤思考,可以藉由醫院評鑑等方式,要求私人醫院也須承擔起防疫的責任。
-
2022-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後醫療1/醫療院所愈開愈多 專家抨擊將衝擊健保財務
隨著國內人口移動、新創業園區發展等因素,全國各縣市醫療資源配置正悄悄發生變化。台北市新光醫院昨宣布將興建新醫療大樓,桃園市也將設立清華大學附設醫院、桃園亞東醫院,屏東則有屏東義大醫院、高雄榮總屏東分院正在興建中,而成大醫院將在台南籌設沙崙分院及老人分院。專家表示,各縣市政府為民眾爭取醫療資源,不能予以苛責,建議衛福部應著手解決各縣市病床數不均問題,增加醫療高品質病床,並及早因應新設醫院對健保財務的衝擊及挑戰。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均希望可以新設醫院,增進民眾就醫可近性。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依「醫療法」規定,每兩百萬人設置一家醫學中心,就醫療網計畫分為六大醫療區,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所屬的台北區已有八家醫學中心屬於超載情形,而北區的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總人口數已逾兩百萬人,但僅一家醫學中心,因此還有一家醫學中心餘額。石崇良說,目前全國新籌設醫院縣市多以南部為主,如屏東正在興建高雄榮總屏東分院、義大醫院屏東分院,以往屏東人要看病多到高雄看病,但屏東人願意接受嗎?因此,新設兩家醫院可以讓屏東人在屏東看病,而隨著人口老化應提倡在地老化,在地就能獲得醫療服務。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新冠肺炎疫情後,患者對單人房需求增加,該院新建醫療大樓在確保衛福部要求的健保床數下,將單人病房數量極大化,滿足民眾需求,另會擴增心臟內科、泌尿科、骨科等科別,符合人口老化的就醫需求。新設醫院不斷增加,恐影響健保財務。石崇良說,新醫院會帶動醫療需求,並結合人口老化、新醫療科技等因素,健保支出一定會增加,但希望增加速度不要太快,增幅不要太高,過程中不會降低健保支出、減少醫療服務,而是從降低醫療需求著手,鼓勵民眾應重視預防保健、癌症防治,減少失能、生病機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說,當都市持續發展造成人口聚集,該地區就有醫療需求,地方政府期望新設醫院「不能予以責怪」,這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是對的,如大台北地區整體醫療資源足夠,大型醫院多集中在台北市,但現在新北市人口已超過台北市,還要求新北民眾過河看病「這樣公平嗎?」而在新醫院增加時,呼籲政府應著手解決病床數不均問題,增加醫療高品質病床,淘汰品質不佳病床,如此才能提升整體醫療品質。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新建醫院不困難,但醫院為了營運賺錢,一定會收治更多病人,而健保總額有限,當整體健保點數上升,點值就會下降,且部分負擔新制預計今年底前上路,使用者付費概念也可能影響民眾就醫意願,新醫院要多方思考如何在營運與收治病人數間達到平衡。洪子仁表示,新醫院設置後增加醫療可近性,誘發民眾醫療需求,醫院申請健保點數勢必上升、點值下降,若健保總額不持續增加,醫院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影響醫療服務,衛福部應對健保財務及早研議及因應,思考國內醫療區域發展的需求及醫療網計畫。
-
2022-09-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疫情來了!王必勝曝最新疫情高峰及最高確診人數
國內新冠疫情再起,此波主要流行株為Omicron亞型珠BA.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出席「推動台日兩國醫療健康領域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表示,這波疫情剛開始,現在的重點工作就是要守住疫情,並協助民眾度過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都會採用模型推估疫情發展,目前預估此波疫情高峰,就是會落在9月中下旬,預估每日確診人數約介於3至6萬人。而衛福部食藥署昨正式通過莫德納次世代疫苗EUA,國人關心何時可以施打及接種族群?王必勝說,下周一將會召開ACIP會議,進一步針對施打族群、年齡及與前一劑的施打間隔,與確診者要如何接種等議題進行討論,一旦委員會決議後,指揮中心就會參採辦理。但因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主要是防範新冠病毒原始株與Omicron亞型珠BA.1,對亞型珠BA.5是否有預防效果?王必勝說,「根據我的了解,是有用的」,因不僅是EUA審查決議可預防BA.5,於英國、歐盟等其他國家及WHO均認可,此疫苗對防範BA.5是有用的,這是沒有疑問的。目前原始株加BA.5次世代疫苗在美國已獲得通過,國內是否也會跟進?王必勝說,這次美國審查為非典型審查,與過去審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國內暫時不會跟進這樣的作法」,但仍會持續關注,或等待疫苗廠商提供疫苗的相關詳細資料後,再進行採購、EUA、ACIP會議等程序。王必勝說,國內疫情正在升溫,現在就是等待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盡速進貨後,盡速施打,原始株加BA.5次世代疫苗目前消息是年底才有可能供貨,國內將先以原始株與BA.1次世代疫苗施打為主。
-
2022-09-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發燒」是確診、感冒?還是白血病、膀胱發炎?醫:若燒三天以上要及早就醫
小孩得怪病,醫師查房,解釋病因。「這是遺傳性疾病!」小孩家長聽了一臉茫然。醫師又補充了一句:「簡單說,就是『種不好』!」一旁的老爸聽了很不高興。醫師趕緊道歉。老爸:「孩子又不是我的,怎麼對著我說這種話!」原來老爸是繼父。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但常常找錯冤家,找錯債主,這種情形,在醫學上也頗常見。例如在目前疫情時代,一有發燒可能第一個要懷疑是中鏢了,二條線了,但發燒有很多原因,在沒有疫情之際,發燒、喉嚨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傷風感冒,但流感也好,新冠也好,通常發燒幾天內就會退燒,如果發燒多日不退,可能有了併發症,例如併發細菌性肺炎或其他,否則就要想到是其他「債主」了。發燒如果伴有畏寒,忽冷忽熱,通常表示是細菌性感染,因為細菌會分泌內毒素,會使人不寒而慄。發燒超過三星期,醫學上稱為不明熱,有可能是有了白血病,人體的警衛系統崩解了,不正常白血球大量增生,但沒有吞噬細菌病原菌的功能,病原菌在體內增生繁殖,刺激人體產生發燒,也有可能是腫瘤本身會產生發熱物質,例如淋巴肉瘤,也有可能是腫瘤長得太大太快,中間缺血而壞死,引起發燒。例如肝癌太晚發現,長得很大很快引起壞死,就常引起發燒,很容易誤以為是肝膿瘍,等到膿瘍引流了,腫瘤都不會消,燒也不會退,將引流出來的東西送去化驗,才知道裡面有肝癌壞死的細胞,才找到真正的債主。對女性同胞而言,如果小便會痛有灼熱感,同時伴有腰痠腰痛,大概就是膀胱發炎引發腎盂腎炎,常併有發冷發熱。總之,發燒事可大可小,但如何抓到「債主」,如何抓到「冤頭」很重要,因此,有病及早就醫,發燒如果三天以上也要及早就醫,以免誤了關鍵時刻,可能就大事不妙甚至延誤了治療的契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開打 專家:這族群接種保護力更強
衛福部食藥署今核准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同意18歲以上成人可用於第3劑、第4劑追加劑,與前一劑疫苗間隔3個月時間接種。專家表示,次世代疫苗產生疫苗廣效性更廣,若感染過Omicron BA.2的民眾,接種次世代疫苗更能防範BA.4、BA.5。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次世代分為2種,一種是原始株加BA.1,另一種是原始株加BA.5,我國現行採購及審查EUA為原始株加BA.1,此款也能防護BA.4、BA.5。下周一ACIP專家會議將討論如何施打、施打族群、間隔時間、進貨量等,最快9月底進貨,力拚9月底、10月初開放施打。食藥署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每劑0.5mL,含有25微克原型株mRNA及25微克Omicron BA.1變異株mRNA。經審查其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若用含BA.1的次世代疫苗當作追加劑,更能誘發較優的BA.1中和抗體免疫反應,也能誘發對抗BA.4、BA.5的中和抗體免疫反應。食藥署指出,施打次世代疫苗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和肌肉痠痛等。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隨著Omicron病毒株演變,BA.4、BA.5更容易產生免疫逃脫,原始株所製作的疫苗雖然可以預防重症,但碰上BA.4、BA.5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施打次世代疫苗。施信如說,我國購買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為BA.1加上原始株,其產生疫苗廣效性較廣,防範BA.4、BA.5也比第一代疫苗好很多,雖無法完全預防感染,但能降低感染以及重症比例,因此建議18歲以上成人都要施打。施信如表示,若曾經感染過Omicron的民眾,施打次世代疫苗後,保護效果更能提升不少。台灣先前以BA.2為主流株,前一波疫情感染過的人,雖抗體可預防BA.4、BA.5,但感染程度、時間點不同,若能再接種次世代疫苗,也能有更好防護力,也許能讓症狀減輕或無症狀。目前未知國內會採購多少劑次世代疫苗,施信如表示,若我國疫苗採購計畫受干擾,或許先從高危險族群優先施打。不過次世代疫苗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像是打莫德納疫苗會過敏者、或脆弱長者打mRNA疫苗反應過強等,並不適合接種,若有症狀、確診後仍得用適合藥物治療。
-
2022-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3類補助簡訊都是假的 指揮中心:沒提供相關急難補助
詐騙猖獗,近期不少民眾收到「偽紓困補助網頁」、「確診者補助金」、「防疫補貼」等簡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再次宣導,衛福部目前都沒有因應疫情,提供急難紓困相關補助,「上述簡訊都是假的,小心被騙」。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衛福部不會以電話、簡訊或外部不明連結,主動通知申請。也不會詢問銀行帳號、身分證字號等個資,或要求匯款、保管帳戶。目前已知的偽冒網站,皆通報165反詐騙專線,由刑事警察局通知電信業者進行阻擋。關於「釣魚訊息詐騙流程」,詐騙集團會透過「發送」防疫舒困補貼簡訊、「引誘」民衆點入釣魚網頁、「騙取」民眾輸入個資、「僞冒」、遭僞冒開立電子支付會員、「盜轉」帳戶款項遭盜轉,五步驟等進行詐騙。若收到詐騙簡訊,也建議可以「關閉網頁」,如點入釣魚網頁,請立刻關閉網頁、如曾輸入信用卡號或銀行,帳號,請盡速連繋發卡銀行,辦理停卡、換卡或帳戶止付。以及「確認網址真僞」, 政府機關網址為「.gov.tw」,不會在「gov」前冠上其他英文或數字,切勿點擊不明連結網址及輸入個資。「檢舉管道」若接獲釣魚簡訊,請截圖上傳至165官網線上報案或檢舉。王必勝說,若有相關補助問題,可撥打1957福利詢專線,1988紓困振興免付費專線詢問。
-
2022-09-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3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3483例本土個案及3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萬3819例,包括本土個案為3萬3483例,與前天數目差不多,但與上周五略有增加,反映疫情是在上升趨勢,民眾該做的防護及施打疫苗應加快動作。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3,483例本土病例,為15,162例男性、18,303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153例),台北市(4,292例),台中市(3,979例),桃園市(3,779例),高雄市(2,595例),台南市(2,034例),彰化縣(1,429例),新竹縣(1,041例),新竹市(935例),苗栗縣(874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689例),宜蘭縣(676例),花蓮縣(661例),基隆市(608例),南投縣(481例),嘉義縣(475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252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50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8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17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9例),菲律賓(9例),日本(6例),美國(5例),新加坡、泰國、瑞士及韓國(各3例),帛琉、柬埔寨及法國(各2例),印度、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香港、德國、英國及紐西蘭 (各1例)移入,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5月24日至9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297,1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12,605例排除),其中5,375,883例確診,分別為28,394例境外移入、5,347,4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8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97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2例、台北市1,121例、台中市1,002例、高雄市930例、台南市770例、桃園市753例、彰化縣586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20例、宜蘭縣200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31 40多歲男肝硬化住院染疫敗血性休克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3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97例中症、34例重症,以及新增36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兩名40多歲患者,皆為共病死亡。另外今日新增2名兒童重症MIS-C個案,其中一人仍在住院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死亡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有癌症、肝硬化等病史,有接種2劑疫苗,8月份因肝硬化有細菌性腹膜炎住院治療,住院期間8月11日因肺炎、採檢確診,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不幸於8月29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以及癌症合併肝衰竭。另外一名4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5月18日出現發燒、噁心症狀,就醫診斷急性胰臟炎住院,同時也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持續住院到7月,因急性胰臟炎惡化成壞死性胰臟炎,住院持續治療併發症,不幸於7月11日過世,死因為壞死性胰臟炎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重症。此案近期醫院修改死因診斷,8月底重新提報指揮中心。羅一鈞表示,今天另外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包括一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沒接種疫苗,7月4日確診,8月24日起出現發燒、右頸疼痛、紅眼、眼皮浮腫、全身出疹,8月27日至急診,疑似MIS-C住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發炎變化,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1日出院。兒童重症0到5歲占三分之二最多 當中8成6沒打過疫苗國內BA.5疫情升溫,累計至今已有198例兒童重症,最多為MIS-C有124例、腦炎28例、肺炎22例等,其中29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198例中,0到5歲多達131例、占三分之二最多,其中未接種疫苗有170例、占比86%,呼籲家長應盡速帶兒童施打疫苗,降低罹患重症及MIS-C的機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有253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9人次、第二劑1438人次;另輝瑞疫苗昨日接種第一劑3982人次。該年齡層第一劑接種率為27.5%,第二劑是2.2%。昨日接種疫苗人次達3萬770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接種涵蓋率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72.3%、第二次追加劑為9.5%,而65歲以上民眾第二次追加劑涵蓋率為34%。羅一鈞表示,今年累積至9月1日,總共530多萬名確診病例,其中輕症及無症狀比例為99.54%,此波疫情上升約1至2周,輕症及無症狀比例沒有明顯變化,各年齡層致死率也沒有明顯變化,本周各年齡層致死率從0.174%降至0.172%,其中70至90歲族群,致死率略降0.02至0.03,此為誤差誤差範圍,致死率沒有升高,且有略降的情形,值得後續觀察。
-
2022-09-02 醫聲.Podcast
🎧|凍卵成少子化「生機」?黃閔照:增加生育選擇|理事長講堂EP5
「今年1到6月的出生數只有67149人,若以此推估,到年底應該不會超過14萬人。」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在「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憂心忡忡地說。為何今年新生兒人數連15萬都達不到,原本以為疫情期間,會提高生育率,結果不升反降,黃閔照分析,台灣的婚生子女佔95%,疫情期間大家減少交朋友的機會,婚禮也被延後,每年結婚對數都減少1萬對,新生兒出生率就減少,加上今年適逢虎年,讓生育率跌至谷底。人口紅利一直縮減,對比民國70年41萬新生人數,至今一年減少27萬人。若以今年的出生人數,推算未來7年後的小學班級,將銳減2千班左右,並向上衝擊各級教育機構,最終拉高扶養比,減少勞動力人口,經濟生產量下降,國安危機會愈來愈嚴重。🎧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年未婚者激增反降生育率 35歲可考慮凍卵低生育率起因於未婚人口的增加,適婚者持續觀望,加上職涯規劃、經濟壓力、疫情攪局等等都影響年輕男女結婚生子的意願,但隨著時間流逝,尤其女性等到條件許可,想要結婚生子時,生育功能已被影響,變成想生也要很「拼命」。黃閔照解釋,大概過37、38歲,女性排卵功能明顯下降,卵子品質不好,年齡越高,女性越不容易懷孕,母嬰也得承擔更多健康風險,所以鼓勵女性35歲時,可以考慮凍卵。黃閔照也不建議太早凍卵,因為30歲以下的女性結婚生子的機會大,凍卵的效益較低;38歲以上的女性卵子品質欠佳,且較難取得足夠的卵,即使耗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凍卵,效果卻不一定到位。除了年齡,黃閔照表示,癌症、卵巢早衰、子宮異常等生育功能受損的病人同樣可以考慮凍卵,「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都會傷到卵巢儲存卵泡的品質,由於功能不見得會恢復,治療時也一併跟醫師討論是否凍卵。」凍卵非永遠的後悔藥 解凍須考量3件事至於凍卵可以存放多久呢?依技術上來說,卵子沒有保存期限,品質與新鮮的卵無異,僅需依照「人工生殖法」,凍卵10年後,以書面申請延長,但女性身體機能並沒有跟著按下時間停止器,仍會隨時間老化,故不宜過晚將受精卵放回子宮。解凍的時機其實也有倫理的考量。4年前,有名62歲的婦女透過人工生殖成功產子,黃閔照卻感到擔憂,「在國外有的案例是超高齡產婦生完小孩後,得了乳癌,半年、一年後就走了,那將來誰來陪伴這個小朋友?」一但老媽媽的身體撐不過因生產而來的劇烈變化,小孩恐怕落入無人照顧的處境。不過,依照「人工生殖法」規定,想要解凍自己的卵子自由使用是受到限制的,目前只有已婚婦女才被允許,黃閔照說明,因台灣以婚生子女為主,為避免受精卵生下後,父母、扶養權產生爭議,暫時不開放給未婚女性。我懷孕我驕傲!增個管師追蹤母嬰安全凍卵是讓未來保留一線「生機」,而面對愈發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政府去年7月1日起,也擴大不孕症補助對象,增加產前檢查次數與種類,調升育嬰留停津貼。除了政策加持外,黃閔照還建議,應多方面塑造一個讓孕產婦覺得「我懷孕我驕傲」的環境,也可效法日本,政府編列一筆預算給孕婦自由運用,讓其決定是否要支付高階產檢或母嬰兒用品等等。另外,也需將產檢資料雲端制式化,方便不同醫師根據先前的資料診治產婦,並建立個案管理師制度,掌握其所在地區內的產婦情形,尤其現今產婦高齡化,產生的慢性病機會大,恐危及母嬰安全,個管師就能持續追蹤,利用完整的制度,讓產婦得到即時的醫療幫助。「國家在促進生育方面,不單擴大不孕症補助,也可以討論是否推動代理孕母。」黃閔照說,代理孕母在台灣討論二、三十年了,近年部份國人常砸大錢遠赴國外找代孕者,政府應加速修法,推出符合社會期待的代理孕母法。黃閔照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主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衛福部優生保健諮詢委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 音訊剪輯:周佩怡 腳本撰寫:周佩怡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
2022-09-02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疫苗到貨! 560劑第三代天花疫苗抵台
猴痘疫苗到貨了!疾管署傍晚發布新聞稿指出,國內採購猴痘疫苗共560劑,今晚運抵台灣,效期至2024年5月31日。疫苗使用對象,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為操作正痘病毒屬培養的實驗室人員及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由衛生局向疾管署提出申請並經審核後使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天下午於疫情記者會表示,若接種過天花疫苗對對猴痘可能有部分保護力,但持續時間效果沒有明確實證。前猴痘政策是參考WHO英美兩國,還有疫情狀況進行疫苗採購。猴痘疫苗建議接種對象為實驗室操作人員,暴露後預防則針對猴痘病人密切接觸者或同住家人。由於目前全球僅BN公司生產猴痘疫苗,產能有限,致世界各國競相採購,該款猴痘疫苗為減毒活性非複製型疫苗(live-attenuated, non-replicating),是第一個獲准用於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相較第一代天花疫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且施打便利,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和歐盟批准用於預防猴痘。本次抵台疫苗,係由疾管署積極洽談採購且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同意專案進口,後續將依疫情狀況,持續採購國內儲備所需數量。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針對猴痘疫情控制,仍建議以公衛措施為主要手段,包括監測、接觸者追蹤、病患隔離與治療照護等。我國則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已通報27例疑似病例,累計三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另自 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70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該署提醒,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疫情攀升! 柯文哲:現在起嚴禁逐桌敬酒、唱歌要戴口罩
疫情升溫,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總質詢,議員徐巧芯因確診透過視訊質詢柯文哲,目前北市疫情狀況?柯文哲今天表示,雙北疫情已經開始上升,他也要利用備詢機會講,「從現在開始,要嚴禁逐桌敬酒,之前管得不緊,但現在要嚴禁逐桌敬酒,另外,唱歌的場合要戴口罩,有微解封,也要有加嚴管制。」柯文哲說,北市府今天早上有開防疫會議,台北市目前住院、確診數都有在上升,雙北地區已經達到確診一萬一千人,雙北的疫情會走在其他城市前面至少兩周,估計兩周之後,台中、高雄疫情才會再上來,不過雙北已經再上升了。柯文哲說,「從現在開始,要嚴禁逐桌敬酒,吃飯可以吃,不過不准敬酒這樣動,還有唱歌的場合,要戴口罩。開始要一步一步,依照疫情管制。」徐巧芯今天在議會質詢柯文哲,徐說,中央預測這波疫情會從九月下旬達高峰,社區感染到年底,市府相關防疫?柯文哲說,為了提高第四劑覆蓋率,今天衛生局將公布第一波機關,被列管第四劑沒有達到90%的名單,讓機關知道已經開始注意了;另外,9月30日就會公布台北市236高國中小學教職員,疫苗沒有達到90%的也會要求。柯說,北市府會在一個月內,疫苗施打鎖定65歲以上、還有學校、特殊團體如運輸防疫醫院等分三組處理。徐巧芯問柯文哲,防疫是否會升高?柯說,他也要用今天的機會講,從現在開始,要嚴禁逐桌敬酒。柯說,尤其現在選舉到了,參選人跑攤,現在要嚴禁敬酒,這樣傳播力太大了,儘管指揮中心先前就沒有開放,但之前抓的不緊,現在會更嚴格。徐巧芯也問柯,選舉年會有很多集會、造勢活動,會不會有人數限制?柯文哲表示,要看疫情,韓國就是在總統大選前一個月失控,感染到總人口35%,約超過一千多萬人確診,這個要注意。另外,中秋節將至,很多活動上周已經開始,地方很多里長鄰長也都確診,柯文哲說,防疫從2021開始,已經有兩次動員,北市府今天已經下令,500床以上的醫院,專責病床數要從5%下令調高到10%,已經在動員。
-
2022-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通過新型次世代疫苗 莊人祥:美國做法較特殊 觀察中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美國FDA宣布批准BNT和莫德納二價疫苗,是第一個針對目前最主流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的加強針,而國內明天將審查針對原始株和BA.1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對於美國此舉是否會影響國內審查或採購規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美國做法比較特殊,還在觀察了解中。美國FDA核准BNT和莫德納最新次世代疫苗,併下訂1.05億劑的輝瑞及66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二價疫苗,且9月9日前就可先供應1500萬劑疫苗。而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天表示莫德納疫苗的審查文件已補齊,將於明天審查EUA。由於國內將審查的是針對原始株和BA.1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因此外界關心是否會影響國內的審查和採購。莊人祥表示,美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他們用BA.5跟原始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動物實驗資料,加上BA.1的臨床試驗資料,最後給予核准EUA的是BA.5的雙價疫苗。至於英國、澳洲所通過的是針對原始病毒株加上BA.1的雙價疫苗,台灣正規畫要審查的也是原始病毒株加上BA.1的雙價疫苗,因此還是會依照原來規畫進行,美國做法比較特殊,還在觀察了解中。
-
2022-09-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夜間盜汗是BA.5新症狀? 羅一鈞:非主要表現症狀
新冠肺炎BA.5變異株疫情升溫,而有外電指出夜間盜汗是BA.5常見的症狀。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並非國際研究,只是有愛爾蘭的免疫學家接受當地廣播節目採訪提及觀察到有夜間盜汗現象,而非根據研究結果得出的主要表現症狀。羅一鈞表示,不論是Alpha、Delta到現在的Omicron變異株,新冠肺炎的病程中夜間盜汗都不是主要症狀。若民眾對於夜間盜汗有疑慮,可就醫確認是否其他病徵的表現。另外,羅一鈞也表示,有些民眾染疫出現心因性休克,因為血壓偏低、交感神經興奮,加上體溫偏低,就容易出現冒冷汗情形,但這是警訊,而非只在夜間出現大量流汗的「夜間盜汗」,需要特別區分。而針對今天死亡兩例2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且接種三劑疫苗仍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位是住院中意外發現腦下垂體中風,和新冠肺炎屬於兩個獨立事件;另一個案可能和免疫風暴反應有關。至於是否會再有其他變異株,羅一鈞表示,Omicron也是去年11月底才突然出現,依目前趨勢來看,病毒變異仍在進行中,「希望沒有,但不能過於樂觀」,回持續加強境外移入個案的病毒序列偵測。
-
2022-09-01 焦點.元氣新聞
影/王必勝外遇事件歷經10個月 妻尤香玉高EQ這樣說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今舉辦「頑性癲癇治療新曙光-聚焦式超音波」記者會,她是現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的妻子。王必勝接任指揮官前被爆出外遇且疑似生女事件,今媒體聚焦兩人夫妻關係,但尤香玉展現高EQ表示,媒體的關注讓自己在癲癇方面的提倡與衛教被大眾看到,並來到北榮接受治療,讓疾病完全不發作,「這也成了我心中的安慰」。尤香玉於記者會後,媒體詢問如何看待先生王必勝接任指揮官的防疫表現。此時,她轉向一旁的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請李以醫師角度分享觀察。李政家說,他認為今年以來防疫表現不錯,現在慢慢解封且可以出國,以醫療人員來說,感謝這3年來大家可以安安全全地度過,他很開心可以出國了。接著又被問到,王必勝接任指揮官後,生活是否更加忙碌?尤香玉說,她十分感激全國民眾於疫情期間共同努力,尤其疫情初期守得十分成功,北榮團隊聚焦式超音波研究在疫情最嚴重時完成,於國際上超前其他研究。她表示,其他行業或與她一樣的醫療人員應該都有同樣的想法,她十分謝謝大家。王必勝主持疫情記者會,她是否都會關注?尤香玉說,疫情記者會時間也是她的門診時間,但她也像大家一樣都關心新聞、了解訊息,並關注醫院、照顧病人等防疫規定及政策。王必勝平時會不會與她討論指揮中心的公事?尤香玉說:「我們很少討論公事。」尤香玉是否有和王必勝討論聚焦式超音波?尤香玉說,相關研究與同事、同學及希望了解醫療新知的人都會分享,並聽取大家意見。外界也關心,王必勝與尤香玉兩人工作十分忙錄,是否會保留私人空間?尤香玉說,這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最後,尤香玉展現高EQ,今天的記者會,十分感謝大家對她私領域有興趣,她不能說這樣對社會完全沒有幫助,因為媒體關注,讓她在癲癇方面的提倡及衛教,讓更多癲癇朋友看到,她心裡也確實感到安慰,因為其中好些病人適合到北榮團隊治療,「病人終於找到我們」,讓癲癇獲得控制,甚至不發作,尤香玉認為這是另外得到的「好處」。
-
2022-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些人寧願當黑數!醫: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 4方法自我警覺
國內昨新增3萬4389例本土個案,新北市確診個案數達760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連續多日破3萬,病例數明顯上升,「正式進入下一波流行」。急診醫師指出,近期1周病例增加速度相當快,到年底有可能再增600萬人確診,政府應開始教育民眾認知疫情流感化。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日前表示,若每日平均增加2.5萬例本土病例,至年底有可能再增加300萬人確診,依照往例確診比例約占總體2成,黑數約為報告病例數1.5倍,估算後增加確診數可能500至600萬人。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從高、中、低推估數字來看,應該不會那麼多。但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保守估計每日增加2至3萬人,加上黑數,到年底應該會有500至600萬人確診。「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了!」洪芳明指出,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今日正在住院就有53名病人,且還在急診等待一般病床就有60名病人,急診量整個大幅提升,專責病房需求量提升,門診量調降,都有明顯感受。指揮中心8月30日宣布全台醫院調整專責病床開設比例,雙北應變醫院需開設至25至30%,其他縣市應變醫院開設15至20%;而500床以上非應變醫院,專責病房比例需分別提升到10至15%,東區則維持5%。洪子仁說,長者、嬰幼兒疫苗保護力尚未建立,可能引發重症,增加醫療量能負擔,以新光醫院為例,先前病床數降載到5%、33床專責病床,隨著疫情升溫,幾乎7、8成滿床率,近期隨指揮中心規定,醫院快速應變,升載專責病床到15%。不過洪子仁說,希望指揮中心能更貼近臨床需求,像是疫情升溫短時間升載專責病床,疫情趨緩時也能有效率、快速降載專責病床,如此才能讓新冠及非新冠病人床位使用最佳化。洪芳明表示,近期也有不少醫療人員確診,因新冠肺炎仍被歸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因此無論有無症狀,確診者得進行7天居家隔離及7天自主管理,自主性大大被侷限,或許政府應思考,是否應教育民眾「疫情流感化」認知,病情嚴重者醫院專責照顧、無症狀輕症者自我管理。「有些無法請假的人,寧願選擇當黑數。」洪芳明表示,周邊確診的人數增加,但很多人礙於工作無法請假、沒有保防疫險等,即便快篩陽性、或有症狀,寧願當黑數也不通報確診,雖可以理解民眾行為,但仍呼籲黑數們「要保護周邊的人,不要隨意在外脫口罩」。洪子仁說,我國經歷BA.1、BA.2疫情後,從4月至9月,已經經歷5個月輕症適應期,政府防疫作為、醫院防疫任性、民眾防疫認知已調整最適化程度,但疫情再起,民眾需自我健康檢測、也要提高警覺自我評估風險,「每個人風險程度不一樣」。洪子仁表示,相較20到50歲打滿3劑民眾,感染風險程度較低,但65歲以上長者第4劑施打率僅33.8%,仍然偏低,感染後仍然有可能重症、住院,若沒有完整接種,應該避免頻繁社交活動,「明知道颱風要來,就應該做好防颱準備」,防範疫情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洪芳明也提醒4方法自我警覺,包括:一、若感覺到呼吸困難,二、感覺到持續性胸痛或胸悶不適,三、感覺到自己無法保持清醒,或家人注意到你有時有意識不清的狀況,四、看起來臉色蒼白或發青,與平時不同,且感覺不舒服,需要盡速就醫。去年亞東醫院協助新北市政府運營板橋集中檢疫所,共照顧679個新冠病人,其中47個病人直接被轉送醫院,有74個病人住檢疫所後被轉送醫院,洪芳明與陽明交大醫管所學者陳翎、丁俊恩及亞東醫院醫師許志豪等人合作,以深度學習為基礎,設計一套轉住院風險評分系統,該研究已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洪芳明表示,上述系統以真實病例數據學習,連續2天輸入血氧、體溫、心跳、血壓(收縮壓、舒張壓)5數據,即可快速分辨新冠病人屬於低、中、高風險。
-
2022-08-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新冠為何令人疲勞? 新研究揭關鍵就在壓力荷爾蒙
長新冠是後疫情時代最受矚目的問題之一,許多研究陸續出爐,最新發表於頂尖期刊《科學》的研究發現,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V病毒活化有關。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長新冠患者血液中俗稱「壓力荷爾蒙」的腎上腺皮質醇,濃度約為健康者的一半,可能導致身體在壓力下無法有效將脂肪和蛋白質轉換為能量來使用,導致「疲勞」這個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今上午例行舉辦科學防疫直播,嚴明芳表示,美國紐約州及康乃迪克州的兩個研究中心召募215位性別、年齡比例相仿的18歲以上個案,包含99位長新冠患者、39位染疫康復且無長新冠者、40位未染疫民眾、37位未染疫醫謢,這些人感染時間是在2020年2月到7月之間,以原始武漢株為主。結果發現,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包含疲勞(87%)、腦霧(78%)、記憶困難(62%)、混亂感(55%)。長新冠患者血液及免疫反應的主要特徵有三,皮質醇(Cortisol)濃度較低、CD4+/CD8+反應較高、抗EBV病毒反應較高。嚴明芳表示,皮質醇就是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在壓力情境下濃度會上升,以提高身體能量轉換的效率。EBV病毒則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毒,兒童感染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青少年感染會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紅疹等問題。新冠病毒的感染似乎會活化人體內殘存的病毒,導致慢性發炎反應,持續性的發言反應也會造成T細胞的疲勞和耗損,所以會看到CD4+/CD8+反應提高。另一篇研究(未經同儕審查之預印本)透過人工智慧方法分析發現,長新冠患者的皮質醇濃度,約為健康者的一半,皮質醇濃度對於「預測長新冠」的預測力高達96%,有潛力成為長新冠的重要預測因子,也是未來研究長新冠病理機轉、開發治療藥物的關鍵。團隊成員林庭瑀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是針對較早期流行病毒株所引起的長新冠,目前針對Omicron長新冠的探討仍較有限。有英國大型研究發現,Omicorn感染後引起長新冠的比例,已經比Delta時期下降74%到90%,Omicron長新冠症狀持續的時間也明顯較短。林庭羽提醒,要預防長新冠,接種疫苗是一個有效策略,因為疫苗帶來的細胞免疫有助降低感染後的病毒活性,進而減少廣泛發炎反應、降低長新冠的風險。義大利研究發現,接種2劑可減少75%長新冠風險,接種3劑可降低84%風險。
-
2022-08-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9月1日防疫新制上路 5大新規一次看
9月1日起有多項防疫新規,指揮中心放寬邊境檢疫措施,入境者可自駕前往檢疫處所,進行「3+4」隔離,後4天改為「1人1室」即可,若同住家人同時入境,也可多人一室。快篩政策也開放第五輪實名制,讓民眾購買一次最多2份、10劑,65歲以上長者也可免費領取1份、5劑。住院陪病新規也免PCR,減輕陪病者負擔,可以入院前進行快篩,陰性即可入院陪病。詳細9月1日防疫新規如下:第五輪快篩實名制開賣 一次可買10劑因應國內疫情升溫,加上學校已開學及中秋連假將至,民眾交流及聚會機會增加,社區傳播風險上升,指揮中心宣布9月1日起,第五輪實名制快篩開賣。同時,由於目前實名制快篩試劑貨源充足,一次仍可購買2份、10劑的快篩,亦分2次購買,也可親友代購,售價一份5劑500元,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藥局或衛生所即可購買。長者免費領取5劑快篩指揮中心先前公布,9月1日起將給予65歲以上民眾5劑免費快篩,近400萬名符合資格長者可到4600多家健保藥局、衛生所領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凡1957年以前出生者的健保卡,可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1份、5劑的家用快篩試劑,曾購買過實名制快篩的65歲以上長者,仍可再免費領取。因此,若家中有65歲以上長者、0至5歲孩童,再加上實名制快篩可一次購買的2份快篩,一位民眾最多一次可取得10劑免費、10劑1000元,一共20劑的家用快篩試劑。住院陪病者家用快篩即可入院9月1日起放寬住院和陪病規定,原先規範住院和陪病者於入院前2天必須使用PCR或抗原快篩,但明日起可入院當天接受家用快篩篩檢,即可入院陪病。雖開放快篩即可入院陪病,但仍禁止探病,僅允許加護、安寧、精神科、兒童病房或特殊狀況等病人,每天2名訪客於固定一個時段探訪。入境者可自駕返家民航局今宣布,9月1日起開放入境旅客可自行駕車前往檢疫處所,各機場已規畫出自駕車輛所應停放地點,並設置入境旅客專用動線,沿途增設宣導告示引導旅客至停車場取車,其中: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為2號停車場、第二航廈為4號停車場,松山機場為第1、2號戶外停車場,小港機場為國際航廈前停車場(C、D區),臺中機場為地下1樓停車場(自駕停車區)。不過,自駕旅客請須全程佩帶口罩,繳費時注意手部清潔消毒,不可租車方式自駕返家,取車後應儘速至檢疫處所,勿至其他處逗留,勿接觸其他民眾,參照防疫車隊及親友接送防疫規範,抵達檢疫處所後,對全車內外消毒,針對碰觸區域,如車門把手、方向盤、座椅、安全帶、行李放置處等擦拭消毒。入境檢疫後4天改「一人一室」9月1日起指揮中心實施入境檢疫新措施,「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措施,後4天自主防疫改為「1人1室」,毋需1人1戶或在防疫旅館。莊人祥表示,新制適用範圍,是表定航班抵台時間在9月1日之後的旅客,於9月1日起進入後4天自主防疫者,並不適用。若同天入境的一家人,前3天在旅館居家檢疫已經是住同一間房,後4天回到家還需要「1人1室」嗎?莊人祥表示,同日入境在防疫旅宿同住1室,後4天回家也可以同住1室。若前3天在家「1人1戶」居家檢疫,如果後4天改為在衛浴設備的套房「1人1室」,其他家人是否能回同戶居住?莊人祥表示,一人一戶檢疫期間,家中環境也有汙染風險,所以後4天其他家人不可回家同住;若第4天換另一居住地點,可滿足全部人1人1室,其他家人就可入住。
-
2022-08-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補貼詐騙訊息你也收到了嗎? 網址留意「.gov」
新冠變異株BA.5疫情升溫,詐騙集團也趁機想轉防疫財,利用簡訊投放關於防疫補貼的假消息。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詐騙集團通常透過網址點擊方式讓民眾填資料進行詐騙,經過調查多為iPhone使用者,因此呼籲民眾可關掉手機中iMessage的功能,或是認清網址。有民眾染疫解隔後不久收到「您得補貼已通過點www.teffgov.com注冊提領(複製網址到瀏覽器打開)」的簡訊。王必勝表示,經過調查多為iPhone用戶並透過iMessage傳遞。因此若想避免收到此類訊息,可將iMessage的訊息功能關閉。但有些人需要用此功能作為聯繫之用,因此可透過網址判斷是否為詐騙訊息。王必勝表示,政府官方網站為「gov.tw」,中間不會有其他英文字,如:teffgov.com,民眾可作為初步辨識。另外針對疫苗採購,王必勝則表示,疫苗採購依照合約所訂保密年限辦理,保密年限期滿即可公開相關資訊。疫苗採購接受立法院監督,並成立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供立法委員調閱;同時接受審計部與監察院查核及約詢監督。他再度強調,外界將簽辦公文的保存年限與簽訂契約的保密年限混為一談。一年多以來指揮中心團隊採購5千多萬劑疫苗,不同廠牌於不同階段提供民眾施打,過程中團隊竭盡全力恪守法規,沒有不法也經得起考驗。現在將進行次世代疫苗購買,希望政治選舉不要影響工作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