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 失智.名人專家
搜尋
瑞智基金會
共找到
16
筆 文章
-
-
2023-12-12 失智.名人專家
跨海自述 英國醫師與失智共存14年
台灣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八%推估,至去年,全台失智人口超過卅二萬人;衛福部長照司數據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四尚在極輕度、輕度失智階段,大有機會趁早延緩病程。為帶民眾打破失智世界的薄紗,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二○二三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Dr. Jennifer Bute),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自述失智者的真實世界,提出靈性照顧的重要性,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是存在,只是需要被找到。」七十七歲的珍妮芙.彼尤特是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曾擔任家庭醫師長達廿五年,她在二○○九年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當知道健康出了狀況,便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抗病鬥士開懷現身珍妮芙.彼尤特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在英國與論壇連線,發表演說。當她的笑聲與影像透過視訊現身大螢幕,全場近四百位民眾雀躍地向這位對抗失智症十四年的鬥士揮手致意,她流暢回覆提問,激勵許多人。她強調,「失智者是一個人,也一直是我們的家人。」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需要身邊人的理解、接納、肯定與欣賞,才有機會與外界、家人重新連結,建立「心」關係。失智者記憶衰退、逐漸認不得人、認不得路,在語詞的使用、圖像、空間的認知可能改變,而記憶也常不定期、不定時陷入過去某個人生階段,就好像進入一段「時空旅行」。照顧者該如何應對?珍妮芙.彼尤特形容,「這就像是拜訪朋友家,按門鈴無人回應,你是選擇放棄?還是另找方法?」她找到最容易觸及到失智者心靈的是音樂、唱歌、跳舞,笑聲也很有用,可以幫助失智者放鬆。但每一個失智者狀況不同,今天有效也許隔天就不管用,她鼓勵多嘗試。徐文俊分享靈性照顧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治療、照顧服務廿多年,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藉由珍妮芙.彼尤特的經歷,他強調面對失智、高齡議題,人人都該更早學習靈性照顧。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透過靈性照顧、關懷,失智者、照顧者有機會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找尋生命的意義、價值,並與自我、家人、社區、大自然、至高者進行連結,面對重重挑戰,才能產生力量與勇氣。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高齡政策白皮書中,靈性照顧主要在安寧照顧,以住宿機構為主,明年將獎勵機構培訓員工接受安寧教育課程以及加強居家安寧,幫助長者在臨終一刻心靈安定。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與珍妮芙.彼尤特有長期情誼,她觀察,珍妮芙.彼尤特雖是失智者,卻可以透過影片、網站平台有條理地分享失智者心路歷程,並闡述其信仰核心價值,這是很不簡單的任務,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而這樣的社交活動、互動刺激,也可幫助延緩失智退化,對社會帶來正面啟發,值得尊敬、學習。更多相關報導失智照顧/避免失智被詐騙 3招防淪肥羊失智照顧/國內8萬失智人口 未被長照傘覆蓋失智照顧/傾聽與對話 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照顧32萬失智者!專家傳授 財務、心靈、政策應成解方
台灣預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截至去年(2022年)底,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2萬人,該如何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聯合報長期關注失智症議題,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與會,包括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分享失智者的真實世界,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即便失智也能幸福生活。2025年達成失智友善777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致詞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失智症發生速度,約每3秒就有1人罹病,「給人的感覺十分緊迫」。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已達32萬人,如何找出失智症患者,並提供適當的長照協助,此為當務之急。祝健芳說,為妥適照顧失智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訂定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分別為全國民眾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罹患失智症7成以上人口,獲得診斷及服務,以及7成以上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和訓練。呼籲民眾持續關心失智議題,並善用政府長照相關資源,減輕照顧壓力,照顧者更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失智家人走更遠的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自己是以一名家屬及讀者的角色參與這場論壇,母親因為失智重度臥床,如果能早一點看到珍妮芙醫師訴說自己罹病的影片,可以更理解失智出現幻覺的狀況;看過影片後,更加理解「我不能只看到媽媽身上的失智症,應該看到她還是一個人、還是我的媽媽。」洪淑惠說,民眾對於失智症的理解及照顧已經比以前「好很多」,目前健康事業部旗下,全國最大的失智粉團「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共有14萬名粉絲,紀錄許多失智者、照顧者的甘與苦。透過「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讓大家更了解如何預防失智症、罹患失智症後如何應對。著重人、家及靈性照顧三大訴求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失智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尊嚴、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既是醫師又是失智者 珍妮芙:正確引導能舒緩情緒身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且曾擔任家庭醫師25年,過去也長時間參與醫學院學生培訓工作的珍妮芙.彼特尤(Dr. Jennifer Bute),在2009年確診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當意識到自己的健康、身體出了狀況,便選擇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並對失智者、家人提出許多鼓勵、建議,論壇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運用影音方式進行分享。珍妮芙指出,「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即使忘記各項人、事、物,還是能記得感受、情緒,且失智者也常反映照顧者、周遭人的情緒與回饋,當旁人出現激動情緒,失智者很容易跟著激動,反之,當照顧者、周遭的人情緒平緩,失智者的情緒自然也會穩定下來。珍妮芙強調,失智者、照顧者「都需要感受到被欣賞,也需要目標和價值」,若能「堅定地相信上帝、堅定不移地希望及毫不保留地愛」,在有感情、溫暖的環境中,失智者、照顧者都感受到被愛、被欣賞,一切就會朝正向發展,在愛當中,彼此也能找到快速充電、心靈平安、平靜的力量。專家:傾聽失智者的心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說,該院成立台中第一家共照中心,從服務過程發現,許多家屬發現長輩罹患失智,要勸長輩到院就醫診斷十分困難,為此,中心研發許多創意的方法,這時就需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郭慈安說,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增加,現在面臨的失智者不同以往,如85歲以上年長失智者,個性比較謙卑、樸素,許多決定都由子女負責,但現在失智者很有想法,多自行上網尋求檢測方法,或到醫院進行診斷,可是確診後卻會出現極大負面想法,此時,「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黑暗」,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在國外有許多失智症患者組成自助團體,於網路直播分享,告訴大家失智者的心聲,如「我獨居、我單身、但我失智了,應該怎麼辦?」從中找到類似的夥伴,一起自救。建議家人、照顧者、醫護人員應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這是十分重要的。富邦人壽:避免金融剝削先了解法律爭取權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力瑄分享金融剝削,中老年人成為詐騙分子覬覦目標,主要是抓住受害人接電話時的心理狀況,假冒機關人員登門入室、假借親友名義借錢周轉、半哄半騙購買金融產品等。而失智長輩因判斷力退化,容易被各種話術誘騙,提供個資或匯款、投資,甚至將房產便宜賣出或贈與他人。擔憂害怕失智長輩被騙怎麼辦?陳力瑄強調,可申請辦理「金融註記」保護失智者的財務安全,並防範被冒名或是不法操作。若長輩認知程度比一般人弱,但生活仍可自理,可聲請「輔助宣告」,由法院選出一位輔助人協助受輔助宣告的失智者行使法律上的行為。若是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失智者無法對外表達,建議聲請「監護宣告」,由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執行受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以人為本」的失智照顧 靠長期穩定陪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照顧強調「以人為本」,家屬或照顧者應深入陪伴失智者,傾聽、同理並了解過往的生命歷程,可喚起正面情緒。關於確診失智的資源銜接,失智共照中心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及協助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技能、轉介長照服務資源使用等。陳筠靜強調,盡量避免在家中孤軍奮鬥,多與其他家庭照護者相互交流,除了能得到很大的安慰,也有助於找到外部資源。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議題,經過職務再設計仍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即使罹病了,在有意識能力時,多跟家人討論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及早規畫財務、預立醫療決定等。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勿失智了才進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劉亮馨說,靈性照顧透過自我探索、信仰與自然的連結,幫助我們擁有心中持久的平安和滿足感,以及面對苦難的韌性、順應環境的彈性,連結各關係的「愛」。靈性照顧或靈性的儲備,不要等到確診失智了再來進行,特別是高齡者一定要有所準備,就像日常鍛鍊體力、存骨本,才能更有力量面對挑戰。劉亮馨以澳洲的高齡者靈性照顧指引為例,包含促進高齡者的健康和福祉,一直到生命後期所需的種種照顧,都要有靈性照顧貫穿其中。台灣已經將靈性照顧列入高齡者照顧的政策白皮書,政府的美意需要讓更多民眾知道,透過社會教育來增加民眾的靈性照顧識能。理性、理解、同理失智症 建立「愛」的連結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以失智照顧「歷程」的概念分享,思考自己在病程前中後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如此也有助於失智症家庭預作準備。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一定要秉持理性、理解、同理,冷靜思考遇到的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理解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並同理照顧上的難題,同理是溝通的第一步。陳韻如提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平台的案例,有位粉絲分享父親失智的經驗,雖然忘記另一半過世的時間點,卻仍舊感到悲痛、有情緒反應。若能同理從失智者的視角去看事情,才會明白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面對失智症不是懼怕它,而是給予愛、陪伴與關懷。失智症是個禮物 分享自身故事影響大眾珍妮芙透過線上直播,與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進行對談,湯麗玉表示,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因為出現這個疾病,珍妮芙開始製作網路影音、經營粉絲團、網站,翻轉大家對失智症的觀念,也讓大家了解信仰在她身上所產生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湯麗玉指出,珍妮芙本身是醫師,確診失智症後,常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其他人交流、互動,同時也延緩失智病程,從這點也可以了解,對於失智者來說,維持社交生活活躍,也是延緩失智退化重要關鍵。藉由論壇的交流、各領域專家經驗分享,2024年,聯合報將以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的角度出發,從前段預防到照護,是心也是新,需要大家持續努力、一同推動。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失智症照顧,需著眼人、家及靈性這三大訴求
衛福部最新統計,全國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已達32萬人,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議題值得社會各界重視。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今於「2023國際失智症照顧論壇」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2023國際失智症照顧論壇」今於台北盛大舉行,現場共吸引400多位民眾熱烈參與。徐文俊於論壇發表「失智。一家。人」專題演講。徐文俊表示,現在全國約有逾30萬名失智症患者,40年後,失智症人數將逾85萬人,為現在的2.7倍,也可能會高達100萬人。失智症發生率是逐步上升徐文俊說,許多研究曾指出,失智症發生率逐漸下降,但今年最新發現,失智症發生率是逐步上升,「失智議題,不會在我們這一輩消失,且於未來會愈來愈嚴重」。徐文俊指出,失智症患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三項能力。首先會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及尊嚴,和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以尊嚴來說,許多人對失智症患者不理解、不認識,同時產生許多誤解,讓失智症患者的尊嚴受到影響。其次,失智者失去了「現實感」,如無法辨識時間、地點、臉孔,甚至認為提供照顧的家人是假冒的;並也可能失去語言、聽覺、視覺等溝通能力,失智患者更可能出現妄想、幻覺,使旁人不理解。照顧者應有同理心,了解失智症患者也是同時在經歷這些生活的困難。「這是一種薄紗、黑幕感,讓裡面的人看不出去,外面的人看不進來。」徐文俊說,失智者隨著病情進展,面對外界的感覺從薄紗,演變為黑幕感,成為孤單的人、孤獨的人,被禁錮在身體內的人,渴望與外界互動的人。因此,失智者最後也失去人際關係,包括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家人、家人與家人等關係。許多人對失智者不了解,「一名失去記憶力的人,為何如此難以相處?」徐文俊說,失智者受病情影響,有可能會突然跳入另一個時空,造就了「時空旅人」,那是一種無錨無舵的感覺,如今天踏入了某個時空,可能有不饒恕、怨懟、罪惡感、哀傷等情緒。「當發現家中長者罹患失智症,其他家人常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大家亂成一團。」照顧者常認為,為何失智者突然生氣了?徐文俊說,其實,失智者情緒起伏,雖然有一部分是疾病因素,但也常是旁邊人的行為表現所致,因此,照顧失智者不是只有吃藥而已。失智症照顧,需著眼人、家及靈性這三大訴求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徐文俊表示,失智者比其他絕症患者有更多的恐懼,患者知道自己會喪失認知能力、失去自我,靈性對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提供應對策略的力量與可能性、心理社會幸福感、靈性幸福感,因而,靈性照顧對病人及照顧者均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已確診的輕度失智者,於靈性需求可能比重度失智者更大,「靈性照顧」應被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
2023-11-27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守護失智者財產 小心詐團這三招
家中有失智長輩,除了照顧壓力,最怕有心者乘機覬覦名下財產,或家屬面臨爭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自2016年成立,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包括精神行為、財務、法律等相關疑難雜症。主編陳韻如分享時下民眾最關心的詐騙事件,家屬應提早規畫與防範,守護失智家人的財務安全。曾有家屬分享,經濟壓力讓人身心疲憊,若遇到親近的家人剝奪失智者財產,更感覺無助或不知所措。陳韻如在社群觀察到,民眾對於金錢壓力、財務安全有很多問題,包括法律常識不足,建議在失智者還有意識能力時,協助採取相關措施。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9年調查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共收集74個案例,其中有34人被騙時,尚未被診斷為失智症;金融剝削事件屢見不鮮,例如:遭騙退休金、淪為人頭帳戶等,其中還不乏最親近的家屬。從預防失智金融剝削到可能面臨的財產安全問題,應該如何建立安全網絡?常見獨處高齡長者 被詐騙交付金錢帳戶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部長葉碧娟表示,去年高齡長者遭金融詐騙態樣,前三名為假投資(假借投資股票、不動產、靈骨塔)、猜猜我是誰(來電誆稱急需借款應急)、假冒公務機關人員(謊稱帳戶涉及洗錢),近期也有案例是詐騙集團勸誘保戶將保單解約或辦理保單借款後,再進一步詐取款項,讓保戶喪失原本應有的保障,還造成財產損失。常見詐騙集團利用高齡長者獨處的機會、不完全了解投資標的或保單內容、聽到自稱法院或檢察署的電話就緊張慌亂的心態,進而誘導並指示長者或失智者交付金錢、帳戶。葉碧娟說,為避免家中長輩或失智者受騙,家屬可以多留意日常行為,觀察接到電話後是否有緊張慌亂的情態、是否提及來源不明的投資管道或金融商品、久未聯繫的親友、司法機關或政府機關的來信或來電等情況。建立財務安全網絡 把損失風險降至最低如果擔心失智者遭到誘導而申辦信用卡、貸款、甚至不動產過戶等,葉碧娟建議,可以評估向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提出申請金融註記;也可以依失智者的認知能力程度,向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由信任的家屬代理或協助失智者處理財產交易或其他有法律效力的行為。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富邦人壽推動「失智高齡關懷」專案,從「預防、協尋、支持、知識傳遞」四大面向著手,持續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合作「醫師確診送手鍊」服務,串聯全台百間醫療院所促進申請配戴,已經協助逾3萬7000名病友,配戴者走失尋獲率達到100%。有失智症其他財務、法律問題,歡迎參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舉辦的「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12月8日(五)下午2時至5時●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13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
照顧失智家人,除了照顧技巧,還需要靈性關懷,所謂「靈性」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甚至是人與宗教信仰,連結各關係的「愛」,能帶來光與溫暖,進到失智症者內心的世界,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會因生病而被遺棄,能夠被理解包容。以愛為本的靈性關懷 早期階段就應介入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說,失智症攸關醫療照護,亦是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公衛議題,需要多面向介入關懷,從正視失智者的需求,到照顧者的心靈支持。開始於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強調罹病之後的身心靈照顧,協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目的,進而超越。靈性關懷是全人照顧的重要一環,涵蓋全人的需求,在陪伴失智症者及照顧者面對疾病時,協助將徬徨無助轉為喜樂、寛恕,更有力量與失智同行。當摯愛的家人面臨失智,該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抑或是自己面對疾病的不可逆,要怎麼走過生命幽谷?劉亮馨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會破壞連結和關係」的病症。建議用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包含生活型態、人際互動的協助,強調從傾聽想法、發現需求、理解失智症者的內心世界。失智症的照護在初期非常重要,除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靈性關懷也要早期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及關愛,家庭關係就會變好。觸摸、擁抱喚起回憶 打造失智友善照顧劉亮馨強調,許多家庭承受著照顧失智症者的辛苦,靈性是促使個體與自己、人、自然、至高者的和諧關係,讓家人找回愛的聯繫,修復彼此的關係。她舉例,林志玲就曾在接受蔡康永專訪時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因為失智症惡化,雖然坐在母親的身旁,卻覺得距離好遙遠。這是失智症家屬都有的失落感,但可以重新建立連結,用觸摸、擁抱等外界刺激喚起回憶,深入「愛」的本質,宛如失智的溫柔處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是一名年輕型失智症者,因為本身的信仰與愛,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即使罹病仍到處演講,她的家人在一旁悉心守護與照顧,不怕麻煩、無限包容,更有勇氣與失智同行。失智症者的記憶或許消散,在愛與陪伴下仍能綻放光彩,呼應靈性關懷教育,即使生病了,也能蘊生新的生命價值。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合作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者年輕化是另一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3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了解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逆轉
確診失智症後,無論是自己或家人,必然會走向一段可能充滿迷惘、害怕的歷程,旁觀者可能不解失智者的各種迷惑行為,但其實他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希望家屬或照顧者能走進他的世界,透過靈性關懷給予愛、陪伴與指引。以平均存活8至12年的病程來計算,失智症除了疾病本身,還可能帶來沉重的照護費用及家庭關係、日常生活問題。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政府及民眾要及早做好準備,幫助家屬減輕照顧負擔,也維持患者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失智新藥 僅適用初期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完全治癒失智症,健保署通過的幾種藥物,主要為「膽鹼酯酶抑制劑」與「非競爭性NMDA接受體阻斷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延緩退化速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7月批准第一款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其作用為清除大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可減緩惡化速度,被視為治療曙光。失智新藥有望於2025年在台核發,徐文俊說,其適應症限於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一年治療費用高達26500美元,整個療程為18個月。後續還有許多醫療量能、健保財務、公共識能等問題待解決,並非「失智有藥醫」這麼簡單。據健保署去年就醫統計,有1.2萬名患者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他們的問題更為困難,新藥對於他們或許更有意義。注意警訊 日常生活要三動失智症新藥僅適用於「早期」及輕度認知障礙,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徐文俊強調,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輕度阿茲海默症,大約5至10年時間,55歲就要注意十大警訊,若是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要維持三動(運動、腦動、互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免失智危險因子。如果真的失智了,該怎麼辦?徐文俊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診斷開立藥物搭配非藥物治療,並規畫未來不同病程的照護計畫,以及盡早進行財產與信託保護財務。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預立醫療計畫、靈性照顧也是重要議題,鼓勵民眾盡早採取防範措施,尤其是失智者認知功能狀況尚良好時,依需要和意願合理分配資源。【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2023國際失智論壇:教你確診失智後快速應變法
「許多的誤解,來自不理解。」在社會大眾還稱失智症為「癡呆症」的那個年代,總以為失智者會毫無反應的坐在原地、望向遠方,且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直到人生落幕。但真是如此嗎?失智者或許不記得他們受到什麼樣的照顧,但對於照顧他的人流露感情;一個溫暖的微笑或觸摸,甚或無言的陪伴,都充滿愛的意涵,而照顧者在照顧歷程中,經由理解失智者的能力,適時賦予簡單的任務,營造豐富多彩的互動關係,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並維護尊嚴與社會保持連結。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例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失智症雖可能會讓照顧者感到棘手、疲累,但「看見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才是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共好的關鍵。而疾病所引發的財物問題、照顧處理、家庭關係,除失智症家庭更會牽動至整個社會,需要全民共同關心及參與。在面對這些複雜問題的解方之一在於靈性照顧。從靈性切入,能夠改善生活品質,增強面對疾病的韌性,以致於獲得幸福感。「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與老年型失智症的差別,以及失智家庭的靈性照顧。本論壇將透過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失智症的經歷,以「失智照護」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分享,在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一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藉由靈性的追求得到幸福感與喜樂的心。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將在「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中講述如何同理、換位思考來認識失智者,並與失智症專家進行座談,與談者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與失智家庭靈性照顧,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最後由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跟珍妮芙‧彼尤特醫師進行焦點對談。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2023年12月8日(周五)14:00-17:00(13:00開放報到)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網路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3dementia-112📘《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購書點這裡👇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2529
-
2022-12-03 失智.照顧喘息
面對失智者失序的情感與行為,該如何幫助他們?
一個人無論再怎麼有愛,當他的焦點總是向外,而忘記自己也是個「人」的時候,「愛」總有一日會被消耗殆盡。因為我們會累、會想休息、會變得脆弱,也更需要別人的支持與幫助,無論是照顧者或是失智者。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失智者失序的情感與行為時,我們要學會了解他們這些行為之下,真實的「需求」或「情感」,並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失序的情感與行為底下,是隱藏的脆弱並不是每個人在情緒崩潰時,都會有和我一樣的行為。有些失智者在情緒崩潰時,他們的行為反映出他們兒時的模樣。他們會困惑不解或暴躁易怒,也許是喊叫或丟東西,或推翻桌上的東西,或身體前後不停地晃動,這些都是來描述幼兒會做的行為。然而,無論什麼樣的行為,都反映出小孩子的脆弱,是在呼求別人來理解,來給予溫柔對待與幫助,就如我所描述的。然而一般來說,大家通常會同情小孩子,卻不會同情失智者。當我回復到兒時的行為模式時(這是失智者在身心不勝負荷時會做的事),我想起耶穌曾說到小孩子和天國,祂說:「我告訴你們⋯⋯。凡再次單純像這小孩子的人,他在天國裡的排行是大的。更重要的是,當你為我的緣故接待這樣的小孩子,就等於是在接待我。」(馬太福音18:2-5,信息本)對我和像我一樣經歷情緒崩潰的失智者,可以做某些事來安撫我們。如果我不認識你,或我忘記我認識你,請你自我介紹,並附帶一些說明。例如:你可以說「我是希拉,我在教會幫忙準備茶和咖啡」,或是任何適當的描述。請不要問我問題。一般而言,與失智者交談時,用問問題作開場白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可以的話,請給我一個單純或安靜的環境,如果你無法做到,請帶我離開,就像教會的朋友在棕櫚主日那天所做的一樣。要使環境安靜,可能包括減少噪音(把音樂調小聲或關掉),或調整照明(開燈或關燈,視需要而定),換句話說,就是要除去或減少感官的觸發點。如果我感到困惑,請安撫我,但不要用過多的言語,我會不知所措——請讓我知道,我應該怎麼做。你可能只需要手指向門,向我伸出膀臂,面帶微笑,比手畫腳地擺出倒茶的姿勢。然後在一個比較安靜、比較沒有壓力的地方,你或許可以播放合適的音樂,跟我聊聊我的興趣、嗜好,以及我年輕時對我意義重大的話題。
-
2021-09-18 失智.長期照護
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
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世界各國舉辦各式各樣的失智症倡議活動,齊聲呼籲關注失智症議題,「瑞智主日」是全球性活動之一,期待透過教會活動,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識能。今年「瑞智主日」將在9月19日進行,瑞智基金會邀請大家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也為國家失智照護政策、全民識能守望禱告。每逢國際失智症月,瑞智基金會都會呼籲教會在「瑞智主日」為失智症家庭祈禱。瑞智基金會指出,因逢疫情,許多活動無法進行,連就診都極為不便。失智者沒有去處、失智家庭面臨經濟上的衝擊、全天照顧的壓力。失智者與照顧者正面臨比以往更嚴峻的挑戰。失智症隨高齡社會與生活文化因素影響,罹患人數顯著成長,台灣失智者更有年輕化現象。瑞智基金會成立兩年,但在失智症認識、預防及照顧的推動與服務上,已投入八年以上的時間。深感失智症倡議是長期工作,需要社會各領域網絡的串聯及支援。瑞智基金會表示,目前全台有超過三千家教會,遍布各鄉鎮角落,深入社區,落實對失智者及其家庭的協助與支持。不限於基督教教會,只要是關心失智症,認同願意幫助失智症的團體,基金會都願意幫助形成支持團體,一起編織愛的大網,承擔對廣大失智者及家人關心、陪伴與支持。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在艱困中安慰與陪伴, 讓疲累的照顧者重新站立
為了照顧失智的婆婆,身心承受很大壓力,在硬撐十年之後,我因著罹患乳癌病倒了。面對這些挑戰,身為基督徒的我選擇用禱告來和上帝訴說這些難處,而上帝也回應了我,讓我能因著瑞智基金會的幫助,重拾平穩的身心狀態。感謝神,這美好的仗祂已經帶領我打過了!現在我可以好好孝敬婆婆,內心總是覺得很喜樂、很感恩。當照顧者生病了在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總會期待家庭中的女性能夠負擔照顧者的角色、打理年邁長者的食衣住行和起居。然而,對照顧者來說,若要長期擔負這樣的重責大任,卻未能取得足夠的支持或讚美時,很容易就會因壓力倒下,成為另一位需要被照顧的人。婆婆大概是在1992年失智,因為失智症病人會妄想、情緒起伏比較激動,所以她在剛失智的時後,常常就會陷入苦毒的負面思考中,也常常把脾氣都發在媳婦身上。失智前,婆婆長期在鄉下務農,在傳統觀念下覺得媳婦要按三餐服侍、要帶她去看病等等。每件事情都得按照她的指示和要求完成,只要有一點地方沒做好,婆婆就會動怒,一言不合還會反覆以死相脅,那時雖然知道要孝順老人家,但我要外出工作,孩子也都還小,很多地方也需要我照顧和接送,這些事都讓我覺得不知所措、每天都過得非常挫折。.身心俱疲的日子熬了十年,到了2002年後,我開始察覺到身體不對勁,覺得不舒服,手臂也會明顯地感到疼痛、沒辦法舉起。這時候輪到我去醫院看醫師,沒想到做了一些檢查後發現,我竟然罹患了乳癌!信仰中的希望與力量罹癌後有一段時間暫時放下了沉重的照顧負擔,專心地完成治療、養生休息。然而回顧過去那段艱辛的歷程,我想或許是因為長期處在巨大壓力下,才會得到癌症。生病前的那十年,每天我做什麼都不對、都會被罵,好像家族內的所有不如意都怪到我頭上。因著信仰,知道「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我轉而將生活中、生命中遇到的各樣挑戰都放在禱告中,我在禱告中一次次的呼求上帝幫助,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開始禱告後沒多久,就在教會中聽到瑞智事工(瑞智基金會之前的名稱),是專門服事失智者及其家庭關顧。因這一路走來,在服事婆婆的事上實在是遭遇太多挫折了,就決定報名參加。與瑞智事工相遇後,我慢慢放下了以往的挫折沮喪,尤其是認識了牛姊,她就像是天使般的來到我的身邊。在同工們的陪伴下,我在心中開始感到很安慰,原來真的有人可以了解、同理我受過的苦。此外,藉著瑞智事工舉辦的家屬訓練班與講座,我也從中得到非常多實用的失智症照護知能、各樣的專業訓練及失智者講座,讓我學到也改變很多照顧婆婆的方式。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大家的陪伴之下,我終於明白失智症照顧不可能只由一人長期單打獨鬥的撐下去,如果從頭到尾都是一位照顧者要做完所有的事,那久而久之,照顧者一定會受不了而倒下的。我不是一個人!改變後的新生活在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與幫助後,不只明顯感覺到自己能夠又重新地健康、強壯了起來,也開始覺得自己應該也有能力成為陪伴關心他人的天使,這讓我更進一步投入瑞智,以志工身分在甘泉咖啡坊中分享自己走過的心路歷程。我都會一直叮嚀大家,在照顧工作上不要忘了為自己保留一些可以喘息的空間,家庭內的成員大家彼此應當互相幫忙。以我們家來說,後來先生和孩子們也都會學習彼此分擔照顧的工作,對於婆婆因為失智後表現出的很多異常反應,也都能找到方式來引導與安撫。例如婆婆在失智後總說自己憋不住尿,出門時會隔幾分鐘就喊著要上廁所。以前會覺得她是在無理取鬧,後來知道這是她焦慮的表現,就會適時地安撫她,情況就改善很多。另一個比較常見的,就是失智者時間認知錯亂的問題,常常白天嗜睡,到晚上反而睡不著鬧著要出門。這時除了尋求醫師在藥物上做出適當調整,也會記得要在白天引導她多活動,像是出門曬曬太陽、走一走,都是很棒的,這樣晚上比較容易入睡,家人們也可以因此得到休息。對於生活處境與心境上的改變,感謝神,這美好的仗祂已經帶領我打過了!《聖經.以賽亞書》記載:「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代替所受的羞辱,份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於你們。」現在我可以好好的孝敬婆婆,也能每天吃好睡好,內心總是覺得很喜樂、很感恩。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照護失智雙親, 深信被愛的感覺不會遺忘
多年前,台灣社會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尚處啟蒙的階段,對於「失智」以及因失智而改變的認知與行為也常因著沒有足夠的認識,不只讓病人為此深深受苦,連帶也讓身為照顧者的家人們原有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但失智者或許會慢慢忘掉所有的事情,然而「愛」的感覺是不會忘記的,我們可以讓他們深深覺得自己被愛。雙親逐漸遠去的昨日大概是從2007年開始,哥哥時常和我抱怨,媽媽老是在家做怪,有時候晚上還會一溜煙的偷跑出去,讓他覺得非常困擾。不過因為我在家中排行老三,婚後很早就沒有和爸媽同住,再加上律師的工作忙、我大概一週回去看他們一次而已,也沒有覺得太奇怪。雖然如此,我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就決定聘請幫傭來減輕哥哥照顧的負擔。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媽媽的異常狀況越來越明顯,她開始會無故和老爸吵架,已是老夫老妻的兩人竟然吵到要離婚。那時媽媽老是嚷著「現在你看到的爸爸是假的!」、「你爸有外遇,都不知道平常偷偷摸摸的跑去哪裡!」。除了幻想外,媽媽還突然變得很喜歡到外頭四處撿東西,她會從舊衣回收箱拿很多衣服回來,她好厲害,會用一根衣架伸進箱子裡面去勾衣服。這些五花八門的衣物塞得家中一箱又一箱、到處都是。眼見各種怪異的行為與幻想越來越離譜,再加上家人察覺母親雙手會止不住地顫抖,我們發現不對勁,連忙帶她去大醫院就醫。一開始我們想說年紀大、手又會抖,應該是「帕金森氏症」吧,沒想到神經內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們,媽媽的問題是失智症引起的,而且確診病程已經進展到中度。過了兩年,曾是軍人的父親也開始出現異常情緒與幻想,這時換爸爸覺得媽媽有外遇,而且時常會情緒突然失控,會在公眾場合為了小事暴怒,大吼大罵身邊的人。有了帶母親看診的經驗,我們很快知道父親也需要就醫,因為爸爸的自尊心很強,所以我就連哄帶騙的跟他說「爸最近都睡不好,媽媽固定在看的醫師很漂亮啊,我們就去給醫師看看,然後拿一些好睡覺的藥。」就醫後,父親確診罹患失智。從疲累潰堤中再次站起爸媽接二連三罹患失智症後,讓我身心俱疲,因為女兒已經上大學到外地住校,所以週間我就搬回家和爸媽住,照料他們的起居,週末再回自己的家。那時白天忙工作,晚上要照顧爸媽。有時會遇到媽媽在晚上堅持一定要找某樣東西,就得陪著她翻箱倒櫃、整晚都無法睡覺;再加上她會跑到外面亂撿東西,整個屋子裡除了舊衣之外也堆積各種雜物,若是偷偷清理掉被發現,她會吵得不可開交。我們曾經送媽媽去日照中心,雖然生活變得比較規律,鬧脾氣的情況略有改善,但她晚間的怪異行為和睡眠障礙仍三不五時的出現,在照顧幾年之後,我發覺自己也變得不太對勁。我記得,日夜不間斷的壓力開始讓我每天起床就拉肚子,慢慢地,我常常感到很累卻睡不著,時常覺得胸悶、喘不過氣。連續看了很多次醫師,做了一大堆的檢查通通都正常。最誇張的時候,我接連一週都沒睡,沒辦法只得去看身心科,醫師問診之後認為我已經有憂鬱症了,這時我的狀況也糟到完全無法工作,甚至連續一個月我連出門的力氣也沒有。如此糟糕的情況,我選擇讓自己安靜下來並好好的沉澱。其實從照顧爸媽開始,我就呈現半退休狀態,自己生病後就順勢從職場退休。時間空下來後,靠著自己很強烈想要好起來的信念,在先生的陪伴下,我每天都強迫自己外出運動,也穩定的服藥、充分休息,自己的身心慢慢的安定下來。我記得,當時身心科醫師建議,若長期照顧父母會讓自己的生活負荷超載,那麼尋求專業的照護機構協助,其實也是一個辦法。在與其他手足討論過後,就開始著手安排讓父母住進安養中心,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導覽的社工告訴我們,中心剛好有兩個名額出缺。然而,即便親身照顧過程中受了很多苦,但是想到要一次把父母都送到安養中心,內心覺得十分掙扎,因此,我們決定先安排照顧需求較大的母親入住。非常感謝神的帶領,在入住名額一房難求之下,媽媽竟然能夠如此順利住進安養中心。母親入住後,我感覺背上的重擔輕省了些,也因著這個機緣讓我在安養院認識了上帝,成為基督徒。有一天我去安養中心探望媽媽時,遇到中心的護理長,她與我分享福音。當時我感受到從未有的愛與溫暖,我就信了耶穌,她同時邀請我去教會。非常神奇,那時候我才發現,這位護理長邀請我去的教會,竟然和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只隔了一條馬路的距離。當我第一次踏進教會,一聽到大家開始唱詩歌,眼淚突然就止不住地流個不停,莫名感覺過往的重擔突然全都放下了。我開始讀聖經、參加教會查經班,讓生命慢慢地從爛泥中被拉了出來,又有力量可以陪伴別人,我的憂鬱症得到完全醫治了;感謝主的帶領,讓我在最困難中認識祂並經歷祂的恩典與醫治!如今,使我有力量可以陪伴及幫助別人。學習留下愛的感覺第一次認識瑞智基金會(當時稱為瑞智事工),是在台北宏恩堂舉辦的「家屬訓練班」,當時我被邀請上台做見證,與大家分享自己照顧父母、從憂鬱症中走出的歷程。我跟所有家屬分享,我是律師,我不用擔心經濟的問題,加上我還有哥哥、有弟弟,甚至還可以請得起看護協助,我告訴他們:「像我們這樣『有錢、有閒、有人』的人都倒下了,我能深深體會到你們心中的苦、背上的重擔,若沒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你們或許會跟我一樣,扛不住這與日俱增的壓力及困難。」感謝主,雖然因照顧父母我生病倒下來,但是我卻因此認識耶穌,得著醫治及力量,致使我可以走出來,由一個被幫助者成為幫助者,得以在照顧旅程中成為失智家庭的陪伴者。每當看到失智長輩們的單純與快樂,我常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更多傳遞我們的愛,讓失智長輩的身心持續享有平安的狀態呢?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0-07-20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與其害怕失智 及早預約未來
台灣失智者人數大步邁向30萬人,桃園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指出,失智症帶給病人和家人全面衝擊,建議在未失智之前,就預先安排待處理事項,從與家人的關係到財務等,「該道歉的就應該道歉」,不要等到失智之後,更難面對。2030預估 全台46萬患者徐文俊說,預估到了2030年,全台失智人口大約會有46萬人,尤其這幾年,年輕型失智症者快速成長,對家人來說,比老年失智更棘手。年輕型失智症指六十五歲以前確診為失智的案例,以額顳葉失智症最多,患者行為問題較為嚴重,疾病進展快,但因年輕,不易聯想到失智症,通常會比老年失智症晚二到三年確診。 徐文俊建議,與其害怕失智症,不如應更瞭解失智症並預為因應,及早診斷,不單為早期治療,還可幫助我們了解疾病和罹病的家人的處境。他建議,每個人都應思考,在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失智前,預為安排生活的各個面向。及早學習 用愛和親友相處徐文俊建議,這些安排不僅限於財務等具體事務,還有個人的情緒習慣及關係。因為失智可能會降低或奪走原來的能力,或改變個性。不要再推遲該做的事,徐文俊指出,該道歉的請快道歉,並早早學習以愛和親友相處。如此,都將大大有助於萬一失智之後與家人的相處,甚至減輕家人照顧壓力。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為主要任務的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於上周六舉辦感恩禮拜。士林靈糧堂牧師劉群茂說,靈糧堂體系的日照中心等長照據點,在全台已超過20個。但廿年前,教會根本不知何為社區長照服務,完全本於信仰、本於服務社區的傻勁,由家庭主婦為骨幹起步,沒想到發展至今成為國內長照界重要品牌。團體家屋 有尊嚴長照服務但劉群茂指出,雖然堅信只要出於對社會的愛,假以時日「必甚發達」,但以家庭式照顧失智長者的團體家屋,成本之高,外界難以想像。立委吳玉琴回應,確實要有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信心,才有可能打造出讓長者有尊嚴的長照服務。吳玉琴表示,她已向即將轉任衛福部政務次長的薛瑞元反映,將設在社區最多只照顧18位長者的團體家屋,視為有錢有勢的長照「機構」而不予補助,是昧於現實的作法。她說明,團體家屋設於社區,讓老人能就近得到24小時的照養,很值得鼓勵。但因政府不支持,全台目前才十二、三家,受惠的家庭非常少。徐文俊說,瑞智基金會努力推動,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症的未來,希望那時,所有的失智者都能在社區得到接納和關懷,家人可以放心外出上學上班。
-
2020-07-19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預約不害怕失智症的未來 醫師建議:趕緊饒恕與說道歉
台灣失智者人數正大步邁向30萬人,桃園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今天指出,失智症帶給病人和家人全面衡擊,所以,我們最好在未失智之前,就將該處理的事情,從與家人的關係到財務等,預為安排,「該道歉的就應該道歉」,不要等到失智之後,變得更難面對。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為主要任務的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今舉辦感恩禮拜。士林靈糧堂牧師劉群茂說,靈糧堂體系的日照中心等長照據點,在全台已超過20個。但廿年前,教會根本不知何為社區長照服務,完全本於信仰、本於服務社區的傻勁,由家庭主婦為骨幹起步,沒想到發展至今成為國內長照界重要品牌。不過,雖然堅信只要出於對社會的愛,假以時日「必甚發達」,但劉群茂坦言,以家庭式照顧失智長者的團體家屋,成本之高,外界難以想像。立委吳玉琴回應,確實要有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信心,才有可能打造出讓長者有尊嚴的長照服務。她已向即將轉任衛福部政務次長的薛瑞元反映,將設在社區最多只照顧18位長者的團體家屋,視為有錢有勢的長照「機構」而不予補助,是昧於現實的作法。她說明,團體家屋設於社區,讓老人能就近得到24小時的照養,很值得鼓勵。但因政府不支持,全台目前才十二、三家,受惠的家庭非常少。徐文俊說,預估全台的失智人口已近30萬,到2030年大約有46萬人;而失智症帶來的衝擊,對病人或家人都是全面性的,甚至慘痛的,包括家屬間的誤解,到財務糾紛及照顧悲劇。尤其這幾年,年輕型失智症者快速成長,對家人來說,比老年失智更棘手。徐文俊建議,與其害怕失智症,不如應更瞭解失智症並預為因應,及早診斷,不單為早期治療,還可幫助我們了解疾病和罹病的家人的處境。他建議,每個人都應思考,在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失智前,預為安排生活的各個面向。徐文俊建議,這些安排不僅限於財務等具體事務,還有個人的情緒習慣及關係。因為失智可能會降低或奪走原來的能力,或改變個性。不要再推遲該做的事,例如該道歉的請快道歉,並早早學習以愛和親友相處。如此,都將大大有助於萬一失智之後與家人的相處,甚至減輕家人照顧壓力。推而廣之,徐文俊說,瑞智基金會努力推動,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症的未來,希望那時,所有的失智者在社區都能得到接納和關懷,家人則可以放心外出上學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