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瑞典
共找到
237
筆 文章
-
-
2022-07-26 癌症.肺癌
為什麼85%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教授揭吸菸者得肺癌機率
我在五天前發表的每天三包菸,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裡有說【因為你每天吸一包菸,所以你得肺癌的「機率」會比不吸菸的人高出許多】,但我卻沒說出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到底是比不吸菸的人高出多少。根據美國CDC,吸菸者罹患肺癌或死於肺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 15 至 30 倍。美國癌症協會也有說「包括吸菸和不吸菸的人,男性在一生中罹患肺癌的機率約為 15 分之一,而女性則約為 17 分之一。 吸菸的人風險是要高得多。」但是,這兩則資訊都沒有提供它們的數據來源。事實上,我所看過的幾十條相關資訊也都只是說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較高,但卻沒有說出數據的來源。所以,我只好自己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PubMed共收錄了將近兩萬篇有關「吸菸和肺癌」的論文,而其中的三篇有提供「吸菸者得肺癌的機率」。1994年:Lifetim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by smoking status, Canada(一生中罹患肺癌的機率,按吸菸狀況,加拿大)。這篇論文顯示,每1000個人裡面,從不吸菸的男性有13個最終會罹患肺癌,從不吸菸的女性有14個最終會罹患肺癌,當前正在吸菸的男性有 172個最終會罹患肺癌;當前正在吸菸的女性有 116個最終會罹患肺癌。2004年:The cumulative risk of lung cancer among current, ex- and never-smokers in European men(歐洲男性當前、前吸菸者和從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累積風險)。這篇論文顯示,(1)從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英國是 0.2% ,在意大利和德國是 0.6%,(2)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德國為是4.2%,在英國是 5.7%,在意大利是 6.5%,(3)當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德國是 14.3%,在英國是 15.7%,在意大利是 13.8%,(4)在瑞典,這些累積風險較低,前吸菸者為 2.3%,當前吸菸者為 6.6%。2018年:Estimating lifetime and 10-year risk of lung cancer.(估計一生和10年的肺癌風險)。這是一項在瑞士進行的研究,而有關吸菸與一生中罹患肺癌的風險是:從不吸菸的男性1.8%,女性1.3%;過去吸菸的男性7.2%,女性5.8%;當前正在吸菸的男性14.8%,女性11.2%。從這三篇論文可以看出,從不吸菸的人一生中得肺癌的機率大約是1%,而持續吸菸的人一生中得肺癌的機率大約是15%。也就是說,儘管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 15倍,但是絕大多數吸菸者(85%)終其一生是不會罹患肺癌。那,為什麼,儘管是長期吸入大量的致癌物,這85%的吸菸者卻不會得肺癌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一篇今年4月發表的論文有提供兩個解釋。這篇論文是發表在頂尖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期刊,標題是Single-cell analysis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in relation to aging and smoking(與老化和吸菸相關的人支氣管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的單細胞分析)。它在一開始就說:「肺癌是所有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它與吸菸是有密切的相關性。香菸菸霧中的化學致癌物,如多環芳烴,會引起 DNA 損傷,導致致癌突變。……有報導指出,70% 與吸菸相關的死亡是發生在高齡人群中,而80-90% 的終生吸菸者從未患過肺癌。」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叫做 SCMDA 的新技術來比較兩種人的正常肺上皮細胞:14 名從不吸菸者,年齡在 11 至 86 歲; 和 19 名吸菸者,年齡在 44 至 81 歲之間。研究人員發現肺上皮細胞的基因突變頻率是(1)隨著年齡而升高,(2)隨著吸菸包年數而升高,但是在23 包年數後,就不再升高。【註:「包年」是長期吸菸量的計算單位。例如每天吸一包(20支香菸),持續吸了23年,包年數就是23】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提出兩個假設來解釋為什麼絕大多數吸菸者不會得肺癌:(1)這些人可能具有較高修復DNA損傷的能力,(2)這些人可能對菸草菸霧有較高的解毒能力。請注意,這兩個解釋都只是假設,但吸菸會提升得肺癌的機率達15倍卻是肯定的。還有,吸菸會提升全身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是肯定的。所以,請您千萬不要被「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菸:勸我戒菸的醫生早都死了」這樣的網路傳言給蠱惑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原文:85%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為什麼
-
2022-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總統拜登打了疫苗仍確診 「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可信嗎?
我在六天前(2022-7-18)發表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讀者Yaoho昨天在回應欄留言:「教授你好:請問教授,最近一些反疫苗人士拿著這篇研究表明接種2劑疫苗的人在8個月後免疫力會比未接種的人來的低,這有可能嗎?」讀者Yaoho說的沒錯,這篇論文是被反疫苗人士大量引用和轉傳。例如福斯新聞的名嘴Tucker Carlson 三天前(2022-7-21)就引用它來嘲諷拜登總統(因為他打了四劑疫苗還確診),請看Biden’s COVID-19 positive test steps on vaccine message(拜登的新冠確診踐踏疫苗信息)(註:有關Tucker Carlson,請看我發表的紅光睾丸療法,名嘴推薦)這篇論文是2022-6-5發表在Virology Journal(病毒學期刊),標題是Adverse effects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和預防措施)。但是,其實它不能算是論文,因為它只是日本醫生Kenji Yamamoto寫給編輯的一封信。也就是說,它就只是一篇抒發個人意見的通訊文章。不幸的是,這位醫生的意見是與科學背道而馳。這封信在一開頭就說:「最近,《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關於新冠疫苗有效性和免疫力隨時間減弱的研究。研究表明,接種兩劑新冠疫苗8個月後,接種者的免疫功能低於未接種者。這些發現在老年人和已有疾病的個體中更為明顯。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的建議,頻繁的新冠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不利影響,並且可能對預防新冠肺炎不可行。」這封信在結尾說:「作為一項安全措施,應停止進一步加強劑疫苗接種。」有關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建議,這封信引用的是該局在2021-9-1發表的Interim public health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rovision of additional COVID-19 vaccine doses(提供額外 新冠疫苗劑量的臨時公共衛生考慮)。可是,這份文件裡卻完全沒有「頻繁的新冠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不利影響,並且可能對預防新冠肺炎不可行」這樣的說法。事實上,它的重點摘要裡有一條是「需要清楚地概述和比較可能的加強劑量的益處和風險:好處可能包括增加對嚴重疾病、輕度至中度疾病、新冠後疾病(通常稱為“長期 新冠”)、新冠病毒感染和病毒傳播的保護。 風險包括可能的安全問題和公共衛生影響(例如對疫苗信心和接納的影響、疫苗的全球供應)。」至於《柳葉刀》發表的研究,這封信引用的是2022-2-26發表的Risk of infection,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up to 9 months after a second dose of COVID-19 vaccine: a retrospective, total population cohort study in Sweden(第二劑新冠疫苗後長達 9 個月的感染、住院和死亡風險:瑞典的一項回顧性總人群隊列研究)。這篇論文的三位作者是瑞典Umea大學的兩位教授(Peter Nordstrom和Anna Nordstrom)以及他們的博士班研究生Marcel Ballin。他們研究結果的重點是:⚫在 108 天的中位隨訪期間,27 918 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的6147 人是接種過疫苗 ,而另外21 771 人則未接種過疫苗。⚫在 124 天的中位隨訪期間,接種過疫苗的那一組人裡面有 277 例新冠肺炎住院或死亡,未接種過疫苗的那一組人裡面則有 825 例。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些結果加強了以證據為基礎的理由來施打作為加強劑的第三劑疫苗。這個瑞典的研究團隊又在2022-7-13在《柳葉刀》發表Effectiveness of a fourth dose of mRNA COVID-19 vaccine against all-cause mortality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sidents and in the oldest old: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Sweden(第四劑 mRNA 新冠疫苗對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最年長老人全因死亡率的有效性:瑞典的一項全國性回顧性隊列研究)。它的結論是:「與第三劑相比,在 Omicron 時代接種的第四劑 mRNA 新冠疫苗與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最年長老人的全因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這些發現表明,即使在 Omicron 變體出現之後,第四劑疫苗也可以防止最年長和最虛弱的人過早死亡。」由此可見,那位日本醫生雖然引用了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建議以及《柳葉刀》發表的研究,但是他的詮釋卻是與原文完全背道而馳。反對疫苗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用如此卑劣的手段來宣導個人理念/企圖改變他人理念,則是可恥。原文: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 來勢洶洶 施打第4劑? 學者看法分歧
指揮中心宣布,明起五十歲以上民眾可打第四劑疫苗,對此,專家學者看法不一。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國外研究證實高齡及機構住民接種第四劑可減少五成死亡風險,並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認為,以現有疫苗來打第四劑,幫助不大。陳立昇表示,打疫苗為全球公認預防變異株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分析長照機構住民及八十歲以上長者的接種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這一組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二成七至五成四。台大公衛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說,接種疫苗能預防重症,也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一劑新冠疫苗可減緩百分之十三「長新冠」症狀,接種兩劑可再多減緩百分之九風險。義大利研究則顯示,接種兩劑以上可有效減少八成四「長新冠」機率。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和機構住民第四劑接種率均偏低,均僅二成多。不過,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推估台灣約在九、十月將再現疫情高峰,但目前的新冠疫苗係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並不高,台灣不用急著催打第四劑。黃立民也說,以現有疫苗打第四劑,花錢花人力,但幫助有限,期盼次世代疫苗早日抵台,但過程中應有不少民眾重複感染,建議繼續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叩關 學者憂:長者及機構第4劑接種率僅1-2成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8月以後才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僅22%,長照機構住民更低,只有11%,應鼓勵施打。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建議,可比照韓國,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疫情再起時可望減少重症死亡。陳立昇表示,「打疫苗」仍是公認預防BA.4、BA.5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及80歲以上老人,分析接受第四劑的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27至54%。目前台灣開放八類人可接種第四劑,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但病情穩定者、接種3劑滿5個月的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工作人員、居家檢疫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工作人員、航空機組員。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台灣可能也要考慮下修到50歲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生命損失。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表示,接種疫苗不但能預防重症,也被證實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1劑可減緩13%長新冠症狀,接種2劑還可再多減緩9%症狀發生。義大利研究也顯示,接種2劑以上可有效減少84%發生長新冠的風險。
-
2022-07-09 焦點.健康知識+
猴痘是實驗室洩漏出來?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4個QA、如何預防,醫師一次告訴你
新冠疫情尚未消失,另外一種病毒-「猴痘病毒」,出現多個非洲以外的傳染病例,再度引發大家的擔憂。猴痘(Monkeypox)是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罕見人畜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一些非洲國家,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月26日表示,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令人關心歐美疫情特別是美國、加拿大、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區,所幸已知傳染速度相對緩慢,目前疫情主要歐美疫情在親密接觸者,同性間性行為者。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而且並未建議使用天花疫苗對抗猴痘。猴痘的疫情起源英國5月7日出現第一例,該病人曾經去過猴痘流行地區奈及利亞(西非),推論他在那裏感染病毒後,返回英國發病,迄5月24日英國感染總數累計達到57例。加拿大在5月中發現首例,至月底目前確診猴痘病例累計26例,美國境內迄今在7個州分共發現9起猴痘病例,其他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早在1958年猴痘病毒是從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的,而人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過往屬於地區性流行,集中在非洲國家包括: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迦納(僅有動物病例)等國。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人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均無流行地區旅遊史。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猴痘的臨床症狀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 圖a)、膿疱(pustules圖b c)階段變化,結痂(crust圖e)脫落(圖f),嚴重病人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2022年的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主要)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猴痘的治療照護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癒性,因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方法1.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2.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3.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4.疫苗接種: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提供一些網路常見的Q&A供民眾了解Q1:猴痘是由實驗室釋放/合成/洩漏出來的?A:猴痘病毒是一種已知的病毒,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Q2:猴痘與新冠疫苗的關係?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引發猴痘的病毒與阿斯利康疫苗中的病毒完全不同。而且猴痘病毒主要是存在於嚙齒目動物,而非猿猴。Q3:猴痘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A:猴痘的症狀獨特且明顯,不像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的傳染,猴痘病毒症狀獨特而明顯,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創傷,此外發燒、嚴重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痛和無力等症狀配合皮膚病灶的PCR也易於此病的診斷。Q4:猴痘目前無疫苗可以施打?A:答:猴痘疫苗很有效,但是目前不需要大規模施打。最初的天花疫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基於牛痘病毒的第二和第三代疫苗已經被研發出來,這些疫苗展現出能夠對抗天花和猴痘的效果,能夠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抵抗天花和猴痘。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攔截BA.4、BA.5超過6成 羅一鈞:尚未進入社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新增112例邊境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23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 (36例)及BA.5 (202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境外BA.4、BA.5變異株已超過6成,但本土尚未檢出,沒有進入台灣社區的現象,但仍會持續監測。羅一鈞表示,上周檢驗182例病株,基因定序95例,其中BA.5佔52.2%、BA.4僅9.3%,共計61.5%,已超過6成。本土部份,羅一鈞指出,從5月1日以來,基因定序476株,均無BA.4及BA.5變異株,因此,本土尚未有證據顯示BA.4、BA.5變異株有進入到台灣社區的跡象,仍要持續監測。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7株Omicron BA.4及95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72例男性、4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6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8例),新加坡(2例),荷蘭、以色列、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亞、法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30例),法國(9例),德國(8例),荷蘭(7例),英國(5例),土耳其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3例),越南、西班牙、以色列及韓國(各2例),瑞典、奈及利亞、埃及、希臘、肯亞、沙烏地阿拉伯、葡萄牙、印度、芬蘭、馬來西亞及巴西(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29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上升至43%,且已導致部分國家住院數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近期BA.5變異株於法國等部分國家取代 BA.2變異株成為主流株,於歐洲德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等多國造成疫情快速回升現象,新加坡、日本近期疫情回溫評估與BA.5變異株傳播有關;其他鄰近國家如香港、紐西蘭、澳洲、韓國、印尼及泰國等均有社區感染病例,另中國大陸亦表示近期境外移入病例中BA.4及BA.5變異株病例增加,須密切關注對疫情影響。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01 焦點.元氣新聞
新冠邊境仍管制 疾管署照提醒猴痘44個高風險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自2020年三月便將全球列為第三級警告,避免所有非必要旅遊。而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疾管署表示由於已有多個國家出現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因此將44國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若前往該等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前往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回國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症狀也要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疾管署表示,截至今年6月29日全球已累計55國報告至少5022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為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葡萄牙。此波疫情個案多為年輕男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6月25日評估,此波疫情在歐洲區域已廣泛爆發,傳播風險為高;歐洲以外區域考量其傳播模式及各國應對能力,傳播風險則為中。疾管署表示,全球受猴痘疫情影響共55國,其中11國為皆境外移入個案,而其餘44國則具本土或感染來源不明個案,因此將這44國提升為「第二級:警示(Alert)」,加強預警和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包括歐洲區域27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愛爾蘭、以色列、奧地利、丹麥、瑞典、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捷克、羅馬尼亞、芬蘭、挪威、冰島、希臘、拉脫維亞、馬爾他、喬治亞、盧森堡。美洲區域7國:美國、加拿大、智利、秘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非洲區域8國: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迦納、喀麥隆、貝南、剛果共和國、南非;以及東地中海區域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西太平洋區域的澳洲。由於猴痘傳播途徑主要包含直接接觸病灶、飛沫及接觸汙染物感染,因此疾管署提醒,前往上述44國應避免前往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或接觸返國人士後,若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0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會不會增死亡率和心血管風險?研究顯示收入影響相關程度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Cardiology(心臟學)前天(2022-6-15)發表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久坐時間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關聯)。首先,我需要解釋,Sitting Time的意思是「坐著的時間」,但為了簡單明了起見,我把它翻譯成「久坐」。這篇論文共有32位作者。他們是來自21個國家的研究人員,而第一作者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Sidong Li。研究的對象是來自21個國家的105677人,而其中58.6%是女性。這些人在研究開始的時候(2003-1-1)年紀是在35到70歲之間,而他們是被研究人員隨訪直到2021-8-31。這些研究對象的國家被分成下列4個收入等級:高收入國家: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14511人中高收入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馬來西亞、波蘭、南非、土耳其,共30907人中低收入國家:中國、哥倫比亞、伊朗、巴勒斯坦、菲律賓,共49926人低收入國家: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亞、津巴布韋,共10333人。這些研究對象每天坐著的時間被分成(1)小於4小時,(2)4到6小時,(3)6到8小時,(4)大於8小時。從上面的兩個圖表可以看出,全因性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是跟每天坐著的時間成正相關性,而此一相關性的程度是與收入成負相關性。也就是說,儘管久坐的時間相同,但收入較高的人卻比較不會有健康的問題。至於為什麽收入高低會影響久坐與健康的關聯性,這篇論文的解釋是:關聯的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不同的久坐行為。例如,看電視時間較長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中比較常見,並且與結果的關聯性更強。這可能是由於同時存在的不良營養習慣和長期不間斷的久坐模式。相比之下,由於職業需要而久坐的人通常有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可能會改變與久坐時間相關的過度死亡風險。因此,在社會經濟水平較高的人群中,久坐時間與健康問題的關聯可能不太明顯。例如,Whitehall II 研究就有發現,經常運動的白領階級的人,他們的久坐時間與死亡率之間沒有相關性。原文:久坐會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但程度是與收入高低有相關性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5萬3643 境外64 死亡181人 病例數較昨降2.8%
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新增本土案例5萬3643例,境外移入64例、死亡案例181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日各縣市新增病例數沒有超過8千例,且新增個案數比昨日下降2.8%。今縣市新增病例數排名,包括台中新增7983例、高雄7579例、新北6398例、台南5322例、桃園4611例、彰化4247例、台北3463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3,643例本土病例,為25,098例男性,28,514例女性,3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983例),高雄市(7,579例),新北市(6,398例),台南市(5,322例),桃園市(4,611例),彰化縣(4,247例),台北市(3,463例),屏東縣(2,512例),雲林縣(1,535例),苗栗縣(1,320例),新竹縣(1,243例),南投縣(1,220例),嘉義縣(1,094例),宜蘭縣(963例),新竹市(888例),花蓮縣(809例),嘉義市(752例),基隆市(663例),台東縣(609例),澎湖縣(245例),金門縣(162例),連江縣(25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8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79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64例具慢性病史、12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6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5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8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4例),土耳其及越南(各3例),英國及法國(各2例),沙烏地阿拉伯、瑞典、泰國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4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6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2,692,04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443,761例排除),其中3,244,453例確診,分別為13,748例境外移入、3,230,6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04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03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74例、台北市813例、台中市410例、桃園市377例、高雄市370例、台南市275例、彰化縣209例、屏東縣169例、基隆市147例、宜蘭縣116例、南投縣105例、雲林縣96例、花蓮縣76例、嘉義縣75例、新竹縣72例、台東縣及苗栗縣各68例、嘉義市58例、新竹市41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8 養生.人生智慧
你願意捐贈器官嗎?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你要懂的事
人生邁向死亡的存在著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人生是邁向死亡的存在著being-towards-death。」生命軌跡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經驗到衰老、疾病或意外創傷進而走向的終點死亡。然而華人觀念生死是禁忌話題,抑或是覺得還年輕無需考慮的議題,但人生當中無常比明天先到時,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器官捐贈的價值與意義器官捐贈是在生命終點時將身體仍有功能的器官,以無償方式遺留在人間,這抉擇是大愛也是大捨,可以幫助因疾病等候生存機會的器官衰竭者,這群等候者會必須要仰賴維生系統例如:葉克膜、主動脈氣球幫浦、心室輔助器、人工呼吸器、洗肝機、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暫時替代原有的器官功能,生命可能隨時受到死亡威脅。或許我們是健康與幸運的一群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等候有多麼煎熬。器官捐贈是利他是利己若因疾病或意外死亡時,親人也在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的排序名單中,若配對吻合的情況下,是可以指定器官給符合條件的五等親或配偶。但無償捐贈的法律概念下,然而捐贈的器官數必須大於指定的器官數。若配對或其他醫學因素無法指定捐贈,當下捐贈器官之後,日後三等親或配偶也享有等候器官排序的優先權。器官移植等候艱辛困境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等候統計,目前全台有效等候器官人數10,347人,以心臟為例:224人等候中,僅有7人有機會得到大愛捐贈重生。以肺臟為例 : 88人等候中,僅有6人成功移植手術。以肝臟為例:1,012人等候中,17人重拾彩色人生。其中等候患者最多是7,923人等候腎臟移植,26人移植後擺脫洗腎造成的生活不便。胰臟目前有83人等候中,6人接受移植,終身不須再施打胰島素。小腸等候者9人,2人接受移植手術後,不再依賴全靜脈營養維生。眼角膜仍有1,076 人 等候中,65 人移植後重見光明。等候器官移植數字每日更新,其中有老天幸運眷顧,自然也有在醫院的白色床單下消逝了生命的,而這些等候的艱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而他們等候是一份善心善念,更是一份生命的無價禮物。器官捐贈的意願表達器官移植在免疫抑制劑的發展之下,已經成為器官衰竭病患的常規性的醫療,但世界各國都面臨移植所需的器官供不應求的問題,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之立法:最普遍的是讓民衆自由選擇同意器官捐贈之立法 (稱為 Opt-in law),台灣即是採用此種法律。意思就是,如果我認同器官捐贈,可主動表達意願,包含申請器官捐贈同意卡及健保卡上器官捐贈同意的註記手續。然而相較於選擇同意制,另外一種立法精神是所有國民於死亡後,身上的器官依法可以成為器官移植的來源,除非當事人於生前申請拒絕器官捐贈登記,稱為 Opt-out law,施行此種法律的國家有西班牙、拉脫維亞、奥地利,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芬蘭、匈牙利、丹麥、波蘭、瑞典、以色列、盧森堡、斯洛伐克、希臘、保加利亞、新加坡…等國。國際間分析,採用 Opt-out law 的國家,其器官捐贈風氣也相對高,以全球2021年的捐贈率,西班牙仍是最高的器官捐贈率的國家,每百萬人口有40.20人捐贈器官,當年度即有1,905位大愛捐贈者。美國例循探詢的法律制度,稱為Required request,在美國醫療系統中,若確認病人腦死,即為法律上死亡,醫療人員依法必須向家屬提出器官捐贈建議及選項,家屬須立刻面對是否器官捐贈的選擇,若家屬未選擇器官捐贈,醫療團隊會讓讓病人善終,呼吸器等維生系統即會被停止使用。該法令的施行促使器官捐贈率增加40%,美國各州駕照許可標註器官捐贈同意的法律效力。台灣器官捐贈的下一步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率為百萬人口僅有6.6人捐贈,相較於西班牙模式,在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仍有許多困境待努力。而在生命的最終點,善終的同時,我們若能提早思考身體自主權的表達,對於遺愛人間器官捐贈的選項,我們是持怎樣的看法?若能講清楚說明白,能讓疾病或意外發生地當下,保護我們親愛的家人在喪親的同時能夠放心的大愛與放手的大捨,讓我們除了遺憾能夠生死兩相安,傳遞一份生命愛的禮物。
-
2022-05-21 新聞.元氣新聞
猴痘疫情擴散!WHO:全球已發現80例病例 遍布11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20日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確認約80例猴痘病例,正在調查另外50例疑似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猴痘(monkeypox)最初在猴子身上發現,透過密切接觸進而傳播,很少傳播到非洲以外的地方,近來卻出現一連串病例,引發全球關注,包括義大利、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都有出現病例。BBC報導,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說法,這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感染,症狀通常屬於輕微,大多數人會在幾周內康復。且不易於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據說對大眾風險很低。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特定疫苗,但天花疫苗可以提供85%的保護力,因為這兩種病毒非常相似。WHO說,正在與受影響國家和其他國家合作,擴大疾病監測範圍,以尋找和支持可能受到波及的人,並警告污名化是不可取的行為,將會成為疫情結束的障礙。
-
2022-04-30 癌症.頭頸癌
普丁臉頸腫脹疑似罹甲狀腺癌?醫:出現5症狀要提高警覺
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國防部長蕭依古於4月21日一場電視轉播會議,影片中的普丁幾無強人態勢,臉部頸部浮腫,人坐在椅上,右腳持續在地板打著拍子,最怪異的是,右手卻緊抓桌角。外電報導,曾任烏克蘭政府、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的瑞典經濟學家阿斯倫德(Anders Aslund)分析影片畫面後,指出普丁、蕭依古兩人「情緒低落,健康狀況不佳」。例如,蕭依古向普丁發言時,必須照稿唸出,且口齒不清,坐姿不好,表現不佳,這顯示之前傳出他仍罹患心臟病的傳聞,可能是真的。至於普丁的表現,更是令許多專家覺得怪異,在短短2分多鐘的官方影片中,他右手幾乎都緊抓桌角,甚至用力到手部有點發白,彷彿一放手,整個人就垮下來。外電引述美國德州理工大學肢體語言專家布西(Erik Bucy)的分析,認為,普丁身體衰弱的程度令人吃驚,「這不是健康普丁的模樣,而像是一個越來越虛弱,似乎無法在椅子上坐直。外界傳言,普丁的臉部和頸部腫脹,疑似與甲狀腺癌,接受類固醇治療有關,莫斯科中央臨床醫院醫生塞利瓦諾夫(Yevgeny Selivanov)多次飛往普丁最愛的黑海度假勝地索契,而該名醫師為治療甲狀腺癌的權威,論文題目「老年甲狀腺癌患者的診斷和手術治療特點」。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甲狀腺結節就是甲狀腺組織增生形成腫塊,相當常見,好發於成年女性,常因甲狀腺結節而尋求診治,或是下頸部腫脹,就醫時被確診。部分患者則是其他原因接受檢查而意外確診,例如,在耳鼻喉科頸部觸診檢查、頭頸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頸部超音波甚至正子掃描等。大部份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佔90%以上;少數會是惡性的(癌症),約占4%至6.5%。至於普丁的臉部頸部腫脹,加上極度疲倦,是否與甲狀腺癌有關?從外電新聞的資料有限,其實很難從中做出判斷。若出現下列5大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沈彥君表示,早期甲狀腺癌幾乎沒有症狀,難以察覺,需透過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建議民眾,若出現下列5大症狀:(1)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2)頸部疼痛(3)吞嚥困難、容易嗆到(4)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5)呼吸困難等,就應該立即就醫接受檢查,以確定為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首見2歲染疫重症 醫示警幼童確診恐有「一症狀」
台灣近期出現首例新冠肺炎兒童重症病例,新北市一名2歲男童確診後出現發燒、抽搐到昏迷,後續送醫插管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發文表示,「抽搐」恐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家長們特別注意。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表示,國內首例兒童感染Omicron重症個案,出現抽搐及腦炎症狀,讓家長及第一線兒科醫師都繃緊神經;其實先前當Omicron占瑞典病例98%以上時,就有4名染疫兒童因抽搐被送往兒科急診,其中3名男孩過去並沒有癲癇病史或熱痙攣病史。日本研究也發現,Omicron大流行期間,1至4歲的熱痙攣發生率為9.4%,遠高過Delta流行期的3%;Omicron流行期間,5歲至11歲兒童的抽搐發生率也從0%增加至3.5%。此外根據一份南非研究,南非去年10月至12月間,初次診斷為COVID-19的138名住院兒科患者(年齡小於13歲)中有19人(31%)抽搐發作,其中只有2位兒科患者先前有痙攣病史,其他17位兒童則完全沒有痙攣病史。吳昌騰表示,依據幾個國外研究,可以發現兒童感染Omicron後,熱痙攣發作的年紀不限常見的6個月到5歲之間,而抽搐可能就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讓台灣的小孩們平平安安渡過難關。
-
2022-04-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無降溫跡象 連三日本土個案破400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止不住,連續第三天新增本土個案。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439例、境外移入191例,11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疫情維持在高點。本土個案擴及18縣市,以新北市145例最多,台北100例次之,基隆36例。新增之439例本土病例,為216例男性、2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4月1日至4月11日,其中包含223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145例)、台北市(100例)、基隆市(36例)、高雄市(32例)、桃園市(25例)、花蓮縣(21例)、宜蘭縣(14例)、新竹縣(12例)、新竹市及屏東縣(各10例)、台中市(9例)、嘉義縣及台南市(各6例)、彰化縣(5例)、雲林縣(4例)、苗栗縣(2例)、嘉義市及台東縣(各1例)。相。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96例男性、91例女性、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1例)、印尼(12例)、韓國(4例)、奧地利(3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泰國(各2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印度、寮國、香港、瑞典、法國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124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30日至4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萬8040例確診,分別為8968例境外移入,1萬90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4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4例死亡病例,其中8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蔡總統居家隔離 電話掌握政務
蔡英文總統本月四日與家人餐敘,其中一人確診,蔡總統因此在官邸居家隔離。蔡總統昨天下午透過臉書向國人報平安,表示健康良好,也持續透過電話聯繫,掌握各項政務;她昨早也聯繫指揮官陳時中,了解防疫整備、快篩試劑的量能和運用,並特別呼籲長輩要盡速完成疫苗接種。蔡英文說,指揮中心已經宣布,鼓勵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的五百元獎勵措施將延長到五月底,她最掛心、也最擔心的,還是長輩的疫苗覆蓋率,因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長者是染疫風險最高的一群人。蔡總統表示,要拜託大家防疫總動員,不論是兒子、女兒、孫子、孫女、鄰居、親友,或長輩身邊比較親近的醫護人員,一起動起來,一定要提醒長輩趕快接種疫苗,有時間就陪長輩去接種疫苗,提升長輩的疫苗覆蓋率,也要互相提醒打滿三劑疫苗。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說,總統昨早八時多就開始透過電話,掌握各項政務推動進度;關於篩檢狀況,蔡總統前天快篩及PCR檢測皆陰性,依指揮中心三月十七日公布的最新相關指引,蔡總統於隔離期間,將在十一日前再一次快篩,並於解隔日十四日PCR檢驗;蔡總統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將在十六日和十八日再兩次快篩,醫療團隊會判斷是否需要增加篩檢頻次,總統府也會適時說明。至於蔡總統訂十二日接見「台灣─瑞典國會議員協會暨歐洲議會議員聯合訪團」,張惇涵表示,相關方案會與外交部及訪問團再討論。
-
2022-04-08 新聞.食安拉警報
疑染沙門氏菌國外下架「健達出奇蛋」 台灣也回收360盒
小朋友喜愛的巧克力「健達出奇蛋」,在國外出現數十個感染沙門氏菌病例,已在歐洲數個國家回收出自比利時廠的巧克力產品。台灣是否也有產品需要回收?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技正林冠宇表示,問題批號產品並未流入台灣,但廠商已自主下架156公斤、360盒,因預防性下架,食藥署不會對相關產品進行檢驗和規定下架時間表。根據外電,生產商費列羅集團(Ferrero)表示,並未有「健達出奇蛋(Kinder Surprise)」或其他產品被證明含有沙門氏菌,公司發出回收令是以防萬一。此次回收產品來自費列羅集團在比利時城鎮阿隆(Arlon)的工廠,這些產品在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銷售。台灣也代理商引進同一比利時廠的產品,林冠宇表示,廠商較謹慎,將可能有問題的產品預防性下架,目前約下架156公斤、360盒。雖然廠商預防下架360盒,有265盒已賣出,食藥署是否進一步檢驗追蹤?林冠宇表示,由於原廠提供聲明並未檢出沙門氏菌,因此食藥署不會針對下架產品進行檢驗,但將請當地衛生局追蹤下架產品。另外,這屬於廠商自願性行為,因此食藥署也不會訂定完成下架的期限。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一定不健康嗎?教授曝最重要的膽固醇數值
讀者楊先生在2022-3-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關膽固醇的問題。由於內容很長,所以我把它簡化整理如下:林教授您好,上星期健檢報告出現意料之外的紅字,我的血液膽固醇數值高達265,對此很緊張並疑惑。我今年28,身高165,體重51。三酸甘油酯是正常35,飯前血糖89和糖化血色素5.4,雖然有點多,但也在範圍內。其他數值都很OK,整張報告只有膽固醇有問題,還超過那麼多。長輩傳了這個影片(https://youtu.be/2FoxIr_XgzE)安慰我,但鑒於宋醫師在8分鐘處開始引用David Diamond的論文,實在難以相信他,甚至開始懷疑他之前所有言論。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說了太多,請原諒我的焦慮,我其實只是想知道:1.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2.如果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LDL和HDL之間的比率正常就好,還是LDL數值不能過高?(註:我有問過這位讀者,但他不知道他的LDL和HDL)3.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首先,有關宋醫師引用的David Diamond的論文,我已經在4年前發表的兩篇文章裡討論過,所以在這裡我就只重複其中的一段:「這篇論文在發表後,立刻引來心臟學及流行病學專家的撻伐。這些專家基本上是說,David Diamond的論文所採用的樣本不具代表性,而它所做統計學分析有嚴重的缺陷」。如果您想看全文,那就請點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以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讀者回應。再來,這位讀者的第一個問題「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其實是跟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有關。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是【重磅發現!世上真有這種『瘦體健康高膽固醇』的健康人?】這樣的標題對普羅大眾來說,當然是難以抗拒,但對有醫學素養的人來說,應該是可以置之一笑。膽固醇的高低本來就跟胖瘦無關,這應當是普通常識,根本不值一提。至於膽固醇過高,但卻健康,雖然有點不尋常,但卻也稱不上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膽固醇「過高」也只不過就是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不是「一定」就會得心血管疾病。這就像老煙槍不見得就一定會得肺癌一樣。但是,儘管是「不一定」,您應當不至於就相信David Diamond所說的「膽固醇越高越健康」吧。讀者的第二個問題其實就等於是在問「到底是LDL值,還是LDL/HDL比率,比較重要」。有關這個問題,是有相當多的研究,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用一篇網路文章和一篇研究論文來做回答。美國的Beacon Health System 在2022-1-19發表Cholesterol ratio or non-HDL cholesterol: Which is most important?(膽固醇比率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哪個最重要?)。它的第一句話是:「為了預測您患心臟病的風險,許多醫生現在認為確定您的非 HDL 膽固醇水平可能比計算您的膽固醇比率更有用。 又,如與您的總膽固醇水平甚至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壞』)膽固醇水平相比,前述兩種選擇似乎都是更好的風險預測指標。」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就預測心臟病風險而言,「非 HDL膽固醇」是最有用,「膽固醇比率」是次之,「LDL膽固醇」是又次之,而「總膽固醇」是最不重要。所謂「非 HDL膽固醇」,就是「總膽固醇」減去「HDL膽固醇」。所謂「膽固醇比率」,就是「總膽固醇」除以「HDL膽固醇」。舉個例子,如果「總膽固醇」是200,而「HDL膽固醇」是50,那「非 HDL膽固醇」就是150,而「膽固醇比率」就是4比1。2021-4-5發表的論文:Total cholesterol/HDL-C ratio versus non-HDL-C as predictors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17-year follow-up study of women in southern Sweden(總膽固醇/HDL-C 與非 HDL-C 比值作為缺血性心臟病的預測指標:對瑞典南部女性的 17 年隨訪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就預測女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而言,「膽固醇比率」是比「非 HDL膽固醇」具有更高的能力,然而,「非 HDL膽固醇」是與缺血性心臟病呈線性相關,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可能較容易計算和解釋。也就是說,「非 HDL膽固醇」可能是比較有實用的價值。讀者的第三個問題是「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其實,我已經發表過好多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例如,我說過他汀類藥物是很有效,但卻有一些風險,請看美國心臟協會: 他汀類藥物益多於害以及非吃降膽固醇藥不可?。我也有說過, 健康的飲食和有恆的運動也是很有效,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請看怎樣才能增加好膽固醇以及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有興趣和有能力看科學報告的讀者也可以參考2014年的論文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Combined Exercise Modalities on Cholesterol and the Lipid Profile: Review, Synthesis and Recommendations(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和綜合運動方式對膽固醇和血脂的不同影響:回顧、合成和建議)。原文:高膽固醇的健康人
-
2022-03-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多點延燒!本土+34再增兩例不明感染源個案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點延燒,今天新增34例本土個案、93例境外移入個案。本土個案主要來自基隆小吃店衍生警員群聚和大潭電廠群聚,分別新增12和11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個案中只有三位屬於陰轉陽個案,為高雄化工廠和樹林科技廠個案,境外移入個案中5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15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其中基隆群聚新增12例個案,包括兩例警政相關人員、三例小吃店顧客、七例顧客接觸者和接觸者的同校接觸者,包括海大學生和二信高中學生,全案已累計39人染疫。大潭電廠新增11例個案,包含外籍和本國籍員工各一人、外包商及外包商家人四人、交通車司機和家人共五人;全案已累計63人染疫。除兩大群聚外,台東家庭群聚新增兩例、新北樹林科技廠群聚新增一例、三重保險業務員群聚新增兩例、高雄化工場群聚新增兩例。日前因症就醫確診的中和足跡相關群聚也衍生出兩例相關個案,皆與個案足跡重疊。其中一例(案22954)是其中一個案(案22954)曾去用餐的牛肉麵店店員,因匡列自主健康管理而採檢,Ct值34.7;另一例個案(案22946)則為指標個案、中和作業員(案22598)的鄰居,曾去過相同的便利商店,因收到實聯制簡訊而前往採檢確診。另外,今天也新增兩例零星個案。一為中和60多歲女性(案22944)因先生住院,僅行陪病篩檢而確診,無症狀、Ct值33.7。另一例為台東池上50多歲女性(案23029)因3月27日出現發燒、喉嚨痛、頭痛症狀,自行就醫採檢陽性,與台東家庭群聚無關。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51例男性、4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1例)、泰國、香港及印尼(各4例)、英國、馬來西亞、韓國、美國及德國(各2例)、南非、加拿大、瑞典、菲律賓、波蘭、新加坡及日本(各1例)移入,另43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3月15日至3月27日。指揮中心指出,今年3月14日公布之案21446-案21447、3月21日公布之案22095-案22097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及病毒基因定序後改判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萬2896例確診,分別為7149例境外移入,1萬569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本土+21 境外+82 新北12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0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1例本土個案及82例境外移入(3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其中新北新增12例、基隆5例、高雄4例。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48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5例)、義大利、英國及泰國(各3例)、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典及美國(各2例)、德國、西班牙、吉爾吉斯、香港、瑞士、日本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30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25日至3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862,77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839,724例排除),其中22,566例確診,分別為6,941例境外移入,15,57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10例、境外移入79例
國內新增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個案及79例境外移入,有2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本土個案有10,其中2位是居家隔離中陰轉陽。昨日有13個航班入境,共篩檢784人,陽性率為3.32%,陳時中說,「昨天入境者比較少,已從過去兩千變成一千一百多人。」今天上午有3個航班入境,共篩檢100人,有3人為陽性,陽性率3%。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3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51例男性、27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7例)、馬來西亞(5例)、美國及印尼(各4例)、加拿大(3例)、新加坡、英國、瑞典、香港、韓國及德國(各2例)、丹麥、模里西斯、荷蘭、印度、拉脫維亞、西班牙、衣索比亞、泰國、茅利塔尼亞、澳大利亞及貝里斯(各1例)移入,另23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3月6日至3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770,2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747,918例排除),其中22,091例確診,分別為6,519例境外移入,15,5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2 癌症.肝癌
餐餐吃3碗白飯才覺得飽!高一男確診脂肪肝 醫警告:忽略1事恐變肝癌
林姓高一男每餐得吃一碗公(約3碗白飯)才有飽足感,家長原以為是發育期不以為意,不料體重一路逼近破百大關,抽血檢查更發現肝指數超標,經超音波檢查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醫師只得訂定鏟肉計畫,預防步上肝病三部曲的悲劇。脂肪肝 分酒精性與非酒精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又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長期飲酒過量造成的肝功能受損,後者則是攝入過多的熱量,導致脂肪堆積在肝細胞內引起發炎反應,進而破壞肝細胞導致肝指數升高。(推薦閱讀:脂肪肝恐致罹癌、死亡速度增! 專家曝「5危險徵兆」:瘦子也逃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 嚴重恐步上肝癌三部曲陳德慶強調,非酒精性脂肪肝雖然是慢性疾病,一般人幾乎不會發現身體有顯著異狀,但只要肝發炎問題持續下去,同樣會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命運;尤其日前瑞典大型研究更提出新發現,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年輕人20年後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倍以上,不可不慎。(推薦閱讀:胸口出現蜘蛛痣,小心已經罹患肝病! 一張圖帶你快速看懂肝癌警訊)身體3部位變黑 應提高警覺肥胖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陳德慶提醒,現階段雖然沒有藥物可根治,但有效控制體重與規律運動卻是可以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此外,若發現肥胖者的頸部、腋下或鼠膝部位有變黑、粗糙及增厚的症狀,也要注意可能與胰島素抗性有關,若置之不理,未來恐演變成第2型糖尿病,終生得與病魔對抗。延伸閱讀: ·如何消除脂肪肝? 專家認證:6個常被忽略的習慣最有用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2-03-0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心蛋一族控糖 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入冬以來,冷氣團一波接一波南下,氣溫驟降,影響民眾外出運動意願,醫師發現,門診中五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恐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引發致命危機;呼籲糖友務必規律用藥,天天偵測血糖值,維持適當體重,力行健康飲食、戒菸,避免成為「糖心蛋」一族,合併血糖、心血管等疾病,且體型肥胖,腰圍粗寬,有如雞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指出,眾多研究證實,糖友如能妥善控制血糖,在過去三個月內的糖化血色素(HbA1c)每降1%,心肌梗塞風險便可降低14%。如果糖化血色素數值居高不下,當然成為心血管急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英國、瑞典等多項大型研究顯示,誘發心血管疾病最重要因素為高血糖,只要控制糖化血色素數值在七以下,就可降低血管堵塞機率。瑞典進一步分析糖尿病登錄與心血管事件關聯性,結果發現,糖化血色素偏高為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危險因素。心臟、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蔡世澤表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表現不明顯,不易在早期察覺,一旦急性發作,就可能要人命,為名副其實的「沉默殺手」。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老化為正常現象,提醒民眾務必嚴格控制血糖,注意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淪為「糖心蛋」一族。蔡世澤提醒,入冬以來,早晚溫差變化極大,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血壓波動,進而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應該提高警覺,除了注意保暖,還需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以免動脈硬化速度加快。此外,近日在門診及健檢發現,一半患者血糖控制明顯退步,與天冷缺乏運動、飲食不忌口等因素有關,蔡世澤呼籲,糖友妥善檢視八大風險因子,包括40歲以上、腰圍、家族心血管病史、運動習慣、戒菸、血壓、血脂、血糖等,一出現胸悶、易喘等症狀,積極就醫,減少憾事發生。
-
2022-03-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 醫揭「潛在隱憂」:多數都有這些習慣
為了兒子的喜宴,50多歲挺著啤酒肚的王爸爸特別訂製新西裝,經師傅皮尺一量,腰圍居然高達115公分,自己都很不好意思,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血壓、血糖都高達罹病的臨界值,醫師建議他:「減肥是一定要的,尤其要減掉大大的啤酒肚,可以從多吃高纖食物和運動兩方面著手,先把體重降下來,腰圍就會跟著變小⋯⋯」。脂肪堆積內臟旁 腰圍變粗家庭醫學科醫師黃麗卿表示,現代人的飲食多為高熱量、動物性油脂、高精緻醣類、多甜食和多飲料,都是屬於卡路里密度較高的食物,像是炸雞、薯條、蛋糕等,因為食物精緻、美味好入口,因此,大多咬個2~3下就吞下肚,看起來份量雖然不多,但多為高密度食物,所以才吃幾口卻已吃進數百大卡熱量而不自知。另外,再加上多數人都是坐著上班、上課、看電影和上網,久坐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而引發便秘,若是體內宿便沒有及時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毒素,在惡性循環之下,導致脂肪和毒素堆積在腸道中,於是脂肪慢慢堆積在腹部,小腹則是一天天的凸起,不知不覺中腰圍就變粗了。(推薦閱讀: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 健康風險飆脂肪若是堆積在皮下組織,像是蝴蝶袖、大象腿等,屬於全身型的肥胖,外觀看起來就是胖胖的,這些人多半比較有警覺性想要減肥,除了美觀之外也為了健康;但脂肪若是堆積在內臟週圍,也就會造成四肢看起來瘦瘦的,腰圍部分卻比較粗、肚子大大的,也就是 一般所謂的「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 這種體型反而比全身肥胖型的人,增加許多健康危機。(推薦閱讀: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黃麗卿指出,因為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的人,體內的脂肪大多存在內臟週圍,例如肝臟週圍,是容易形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當這些內臟型、活躍型的脂肪細胞活力太過旺盛時,就會形成游離脂肪酸,進而產生胰島素阻抗罹患糖尿病;或是會分泌發炎因子,使得血管硬化、血液以及組織發炎,進而造成高血壓和代謝相關的各種慢性病,也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推薦閱讀: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測量腰圍 正確步驟因此,不管是為了外表上的美觀,還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都應該維持理想體重,更要注意腰圍的尺寸,因為避免腰圍肥胖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步,然而,幾公分的腰圍才符合健康標準?又該如何正確測量腰圍呢?1、除去腰部覆蓋衣物,雙腳分開大約30公分,重量平均分布兩腳,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2、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最後一根肋骨下緣的中間點,皮尺要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著皮膚而不擠壓。3、保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尺寸。經過正確的測量腰圍之後,若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也就是超過35.5吋;或是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也就是超過31.5吋,就表示腹部肥胖,罹患代謝症候的危險性,就比腰圍小的人來得高。(推薦閱讀:都白做了!「6大NG瘦腰運動」曝光 仰臥起坐、搖呼拉圈小心反傷腰) 腰圍縮小 危機跟著變小黃麗卿強調,若是減重和瘦肚子可以維持2年以上的時間,都可以達到改善血壓和血脂肪的目的,也能夠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瑞典的研究也發現,體重減輕5~10%,不但腰圍可以縮小,也可降低血壓和三酸肝油酯,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芬蘭和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若體重減輕5%以上並減少腰圍,可減少代謝症候群發生率達40%,糖尿病發生率更減少高達58%。延伸閱讀: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四肢纖細卻肚子大? 餐桌上常見「7種食物」刮肚肥油、減腰圍 
-
2022-02-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例有6例是「陰轉陽」 另1例列境外案「持續疫調中」
國內新增7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例本土個案,另有65例境外移入,有3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無新增死亡。國內病例也累計突破2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這8例中有6例是居隔中陰轉陽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6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陳時中指出,居家檢疫採檢有一位案20028暫列境外個案,但染疫過程需要進一步調查。已知該案自1月18日入境到1月31日檢驗期滿,採7+7方案,曾於第七天檢驗陰性,14天再檢驗一次也是陰性,直到28日要再出國所以陽性Ct值29。這一例在2月9日自主健康管理期滿有打一劑BNT疫苗,「時序不管是在境外染疫,或是在檢疫期間旅社時染疫,時間都有些長,所以暫列境外,相關疫調仍需進行。」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39例男性、24例女性、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加拿大(5例)、馬來西亞(3例)、德國、英國、菲律賓、西班牙及柬埔寨(各2例)、瑞典、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瑞士、越南、尼泊爾、奧地利、香港、巴西、澳大利亞、紐西蘭、芬蘭、阿根廷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4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18日至2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130,47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110,154例排除),其中19,937例確診,分別為4,506例境外移入,15,37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3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研發防疫助手App 足跡重疊即時警告
Omicron變種病毒持續,國內仍有多條不明感染源傳播鏈,在潛伏性病毒威脅下,民眾極需知道每日確診情形、確診個案足跡等即時訊息以為疫情防範。新北市研考會設計「防疫助手」App,利用地理資訊、數據分析等科技防疫技術,顯示個案分布地點與即時數據,透過足跡比對主動推播,降低民眾感染風險,阻絕隱形傳播鏈。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延燒各國,迄今國內仍有多條不明感染源傳播鏈持續擴散,在潛伏性病毒的不確定威脅下,民眾極需知道每日確診情形、確診個案足跡及自身與個案是否曾經接觸等即時訊息以為疫情防範。為此新北市推出「防疫助手」App,利用地理資訊、數據分析等科技防疫技術,明確顯示個案分布地點與即時統計數據,透過足跡比對後主動推播告警,不僅減少民眾疑慮,降低民眾感染風險,更可透過阻絕隱形傳播鏈。歐洲地區如挪威、瑞典、丹麥等國家對於疫情規範已陸續宣布全面解禁,近日南韓已不進行個案檢測及追蹤,澳洲也針對已接種兩劑疫苗的旅客以及澳洲簽證持有者開放入境,國際間國境恢復開放已成為必然趨勢。新北市研考會表示,「防疫助手」App提供疫情警示地圖、個人足跡比對、賣場人潮分布、風險通知等多項功能,如同個人防疫助手,在用戶進入確診個案14天足跡100公尺範圍內5分鐘後便會發出告警訊息,讓民眾提高警覺。另外,用戶也可以手動查看即將前往的地點及區域是否涵蓋在確診個案足跡範圍內,同時比對過去是否曾經同時段身處在與確診者相同地點而存在染疫高風險之疑慮。在降低群聚風險方面,民眾可透過APP檢視人潮分布,即時評估停留區域的風險以為外出的重要依據。上述功能,都在隱私保護下提供服務。因應各國防疫規範逐步鬆綁,未來台灣亦將面臨國境開放議題,在此疫情嚴峻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況下,「防疫助手」App利用科技,整合疫情訊息、個案定位、告警推播等,提供民眾於PLAY商店及App STORE免費下載使用,幫助民眾防堵疫情,擁有自主防護能力。
-
2022-02-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5例、境外40例 今年首例死亡八旬婦與歌友會相關
國內新增4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有1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今年確診個案新增首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名個案是歌友會相關的病例(案17368)。陳時中指出,今天新增5例本土個案中,有2例陰轉陽個案亞旭移。另有1例死亡個案,是80多歲本國女性,有慢性病史,是歌友會相關確診司機載送的洗腎病人,死亡診斷沒有包括新冠肺炎,但是現在只要確診60天內,除非特殊理由者,則都算COVID-19死亡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印度及新加坡(各3例)、澳大利亞、菲律賓、越南及日本(各2例)、英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加拿大、法國、香港、義大利、瑞典、德國、荷蘭、印尼、巴西及阿根廷(各1例)移入;另5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1月5日至2月14日。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案18138),為80多歲本國籍女性,具慢性病史,為案17368相關接觸者,因有就醫需求,於今年1月10日由衛生單位安排住院隔離,1月19日隔離期滿前採檢確診,繼續隔離治療,於2月4日死亡。指揮中心指出,另今年2月12日公布之案19592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及基因定序後改判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019,15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5,998,996例排除),其中19,666例確診,分別為4,283例境外移入,15,3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3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2-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案例+4!砂石場新增苗栗個案 僅足跡相關無重疊
國內今天新增四例本土個案、50例境外移入個案,無新增死亡。其中高雄砂石場群聚案新增一名苗栗個案,另高雄新增三例新出現的感染個案,皆和鳳山有地緣關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其中為自中國大陸返台的高雄個案,因染疫距入境時間較長以及從Ct值變化來看,判定為本土而非境外移入個案。新增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苗栗新增一例個案,為竹南市場的攤商(案19731)。陳時中表示,該案應該是高雄砂石場延伸的個案,但足跡相關並未重疊,詳細接觸史還要調查。高雄砂石場員工過年回苗栗傳染給姐妹(案19622、19643),兩姐妹皆曾去過竹南市場,其中攤商於2月13日發病,當天於市場快篩陽性,PCR採檢確診。但這對姐妹雖曾去過竹南市場足跡,並未前往該攤商。另外,高雄新增三例個案,感染源尚未釐清,但都有鳳山區地緣關係。一名鳳山區50多歲女性(案19730)於1月16日自中國大陸返台,採「7+7」檢疫方案,但解隔離前採檢皆為陰性。因個案2月13日要返回中國大陸前往採檢,陽性確診,一採Ct值37.9、二採25。其同住家人,先生陰性,兒子檢驗陽性(案19732),Ct值14,病毒量高。由於案19730入境到染疫時間過長,且不太可能在旅館染疫,加上Ct值下降,因此目前懷疑兒子可能是感染源。另高雄三民區新增一名20多歲男性確診,但個案於鳳山紅茶牛奶店工作,2月13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女友建議快篩後陽性、確診,Ct值15.5。個案父親為高雄港貨櫃司機,但先前三採都陰性,連同這次接觸者採檢也陰性。目前個案女友、爸媽、妹妹以及妹妹男友等同住家人也都陰性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4例男性、25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16例)、香港、英國、日本、德國及加拿大、柬埔寨、澳大利亞、印尼、哈薩克、法國及瑞典移入;另18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1月28日至2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9621例確診,分別為4244例境外移入,1萬532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3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2-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2、境外+40! 高雄砂石場+7 新北增1例不明感染
春節假期結束,但年節期間民眾南北出遊,國內持續新增個案。國內今天新增12例本土個案、40例境外移入個案,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個案12例個案為5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其中有七例和砂石場群聚有關,其中兩名為案19599在台南診所的接觸者,另外五位為家族家人,由於當中有兩人分別為國中生和國小生,因此兩所學校宣布停課。另昨天公布被境外移入個案(案19592)感染確診的一家人(案19623、案19624),除兩姊妹外媽媽也陰轉陽確診。而新北樹林的嘉聯益電子廠宿舍300多名移工在集中檢疫所隔離,今又新增三名移工陰轉陽確診,該廠累計共有18人確診。值得注意的是,新北新增一名不明感染源個案,因2月12日出現喉嚨痛症狀前往就醫採檢而確診,Ct值16。但因個案為有高雄、雙北、新竹等縣市的足跡,過年時間都在高雄因此在哪裡感染還須釐清。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1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美國(9例)、菲律賓(4例)、澳大利亞(3例)、烏克蘭及日本(各2例)、義大利、柬埔寨、瑞典、芬蘭、波蘭、加拿大、南非、新加坡、蒙古、西班牙、寮國、韓國及墨西哥(各1例)移入;另7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1月12日至2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9567例確診,分別為4194例境外移入,1萬531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3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