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物理治療
共找到
667
筆 文章
-
-
2020-08-22 科別.骨科.復健
鍛鍊「負責保護關節的肌肉」復健專家10秒伸展超簡單!
專門協助高齡者與運動員復健的物理治療師、日本復健專家笹川大瑛,研發出「一次用力10秒、集中鍛鍊一個肌肉」的簡易運動,緩解疼痛與僵硬。每個動作就只鍛鍊一個肌肉,每次維持10秒即可,容易達成、不用額外花時間的小運動,長期維持運動習慣非難事喔。※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10秒運動的進行方式】每一個關節都有兩個應該要鍛鍊的肌肉,務必要以「兩個動作為一組」的方式來進行。起初如果覺得有點勉強,可以各做一次就好,但習慣了以後,若能每一個動作重複做三次較為理想。請試著一邊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一邊在不勉強的範圍內努力練習。先從讓你感到煩惱的關節開始運動吧!每一個關節都務必要做A與B兩個一組的運動,一次10秒,在這10秒內集中最大的力量,習慣後再增加次數與運動的種類,什麼時間做都可以,但早上最好。【膝關節肌肉鍛鍊運動A】● 內收肌鍛鍊 抬起單邊臀部背部平貼在地面,好像要翻身一般,將其中一側的臀部向上抬起的姿勢。抬起時要注意夾緊髖關節的內側。1. 身體仰躺,臉朝上方,兩腳張開與腰同寬。左腳膝蓋微彎,腳尖朝向內側,腳拇趾儘量壓向地面。2. 以手肘與腳跟做為支點,將左側的臀部從地面抬起,同時大腿內側用力,維持10秒鐘。3. 另一側也重複同樣的動作。把腳跟和手肘當作穩定身體的支點,將單邊臀部向上抬。● 內收肌鍛鍊重點提醒注意腰部抬起時,是否只有內收肌用力!僅使用大腿內側的力量,將臀部向上抬。若感覺大腿或小腿的外側緊繃,便是姿勢錯誤,請再確認一次吧!【注意NG的姿勢】●腳尖沒有朝內如果腳踝向外延伸,大腿外側就容易出力。所以要將腳尖向內,壓到拇趾碰到地面為止。●膝蓋過度彎曲如果膝蓋過度彎曲,就會變成不是大腿內側用力,而是腳部整體的力量將臀部上抬。●胸部懸空如果胸部上抬,腰部就會難以抬高,所以要將背部貼在地面。●手肘伸直如果手肘伸直,就不是大腿內側用力,而容易在腰部等其他部位出力。●手肘過度彎曲如果手肘呈現銳角,就會變成靠身體上半部的力量將臀部抬起。【膝關節肌肉鍛鍊運動B】● 膕旁內肌鍛鍊:腳跟內縮這是一種以單腳阻止另一腳移動的訓練。為了確實給「膕旁內肌」施加負擔,要注意內縮腳的膝蓋高度。1. 坐在地板上,兩膝張開,右腳腳尖朝上。POINT 只有單腳腳尖朝上。2. 一邊將右膝蓋彎曲、腳跟內縮,一邊以左腳阻止其移動。發揮右腳最大的力量,維持10秒鐘。POINT 以反向的腳阻止移動。3. 兩腳姿勢交換,重複同樣的動作。以反向的腳抵抗向內壓迫的腳跟。大腿內側深處是否用力到顫抖呢?● 膕旁內肌鍛鍊重點提醒要是不將腳尖朝上,大腿內側就無法出力!出力的時候摸摸看大腿內側的肌肉,如果變得緊繃就沒問題。【注意NG的姿勢】●腳尖沒有向上如果內縮腳的腳尖橫躺,就會造成大腿外側等部位用力。●膝蓋立得過高如果膝蓋過高,大腿前側就會不小心用力。※作者介紹:笹川大瑛,物理治療師。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醫院擔任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選手們的復健、調整。【以上摘文選自:《關節修復自癒運動》、作者:笹川大瑛、譯者:謝孟蓁、圖文提供:蘋果屋出版社】
-
2020-08-21 科別.骨科.復健
過度使用3C痠痛老治不好 醫院成立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
身體痠痛是普遍的文明病,電腦、手機等3C產品的長期使用,或者日常生活習慣與姿勢不正確,以及壓力等都是導致身體緊繃疼痛的原因,如何解除或舒緩疼痛,就必須藉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協助。童綜合醫院有感社區民眾尋求解除疼痛的需求日增,設立「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今日啟用。長榮報關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有春現場分享,40多年來在職場上工作,久坐辦公室,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13年前因腰部錐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造成行動困難,經常走路寸步難行,舉步維艱。因緣際會由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吳坤霖與治療師們長期以來的細心復健與治療,迄今已持續復健達13年未曾間斷;近年來身體健康狀況已恢復到早上能持續走路運動達2小時以上,腰部酸痛也舒緩很多,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吳坤霖表示,「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可經由專業復健科醫師針對病癥檢查評估,並由治療師提供物理治療,全面提供預防、治療、及處理各種疾病或傷害所造成身體動作不適的醫療服務,並引進了美國Hawk Grips鷹式手工具來輔助治療。目前使用鷹式手工具輔助軟組織鬆動術的適應症包括網球肘、板機指、阿基里斯肌腱炎、髂脛束症候群、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肩頸痠痛、胸腰筋膜痠痛與手術後疤痕組織沾黏。吳坤霖呼籲,任何種類治療技術都須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執行,才能針對真正病癥痛點來治療。童綜合醫院院長童敏哲指出,「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的成立是因應民眾所需,希望能幫助並改善身體痠痛等不適症狀所帶來的困擾,促使生活更有品質。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9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3伸展運動 預防足底筋膜炎
工作需要久走、久站的上班族,是足底筋膜炎好發族群,不少患者雖然接受治療,症狀稍緩解,但隔段時間老毛病又復發。物理治療師林惠玲建議,平時可多做規律伸展運動三招式,分別是前足底筋膜伸展、小腿後肌伸展與腳底滾球,降低復發機率。從事服務業的薛先生,工作時需要久走、久站,幾年前開始出現早上醒來腳踏地時,腳底爆痛,走路時腳跟特別痛,久站更是苦不堪言,就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林惠玲說,足底筋膜是腳底足弓的主要支撐,能吸收走路時產生的反作用力。任何可能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情形,都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像是高足弓、扁平足、體重過重、愛穿高跟鞋或習慣用足跟蹬地者,都是好發族群。林惠玲說,治療上可用熱敷、電療及超音波等物理治療方式止痛,一般需要治療半年以上。最新治療趨勢是用震波治療,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能活化細胞,並加速組織再生,緩解疼痛,治療效果更深層,也能加速緩解疼痛。林惠玲也示範生活保健三招,預防足底筋膜炎復發,第一招「前足底筋膜伸展」,以手指與腳底交扣,往上往後拉30至60秒至腳底微微緊繃,每天1至2回,可牽拉腳底及腳後跟肌肉與肌腱,達伸展效果。第二招「小腿後肌伸展」,以弓箭步伸展小腿後側,有達牽拉腳後跟肌肉作用。第三招「腳底滾球」,發作初期可先以軟網球,在腳底畫圓輕踩3至5分鐘,足底筋膜炎後期可選較硬的球,如棒球等,深層按摩足方肌、足弓肌群等肌肉,達到放鬆足底筋膜的效果。
-
2020-08-18 科別.骨科.復健
脊髓損傷一輩子 復健路長需有耐心
從高處墜落輕則骨折,重則失去生命,護理師指出,若不小心傷及脊髓會有生不如死的痛楚,而傷及頸椎或腰椎損傷,則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嚴重者會全身癱瘓、下半身癱瘓無法行走,甚至只剩頭可以移動。談及照護脊髓損傷病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劉玫伶護理師提醒,除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問題,如運動與感覺功能障礙、便祕或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脊髓變形、壓瘡、慢性疼痛等,尚須留意心理方面問題,要注意憂鬱、憤怒、焦慮、無望感或無助感,協助病人進行心理重建。劉玫伶表示,病人在復健期間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鼓勵,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共同幫忙患者學習各項功能重建,也可和脊髓損傷中心聯繫協助生涯規畫,協助回歸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環境。脊髓損傷後的復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劉玫伶說,照顧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雖剛開始病人上肢和下肢皆無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手部力量逐漸有功能後,有些病人會在病房練習站立,為此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去年也建置無障礙不鏽鋼雙層扶手,提供病人安全練站立及訓練上肢肌力的場所。劉玫伶已服務過不少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看到一名病人成功使用四腳助行器步行,她瞥見了病人眼裡充滿淚光,讓她相當感動。
-
2020-08-18 科別.指甲.足部
穿「休閒鞋」竟讓他足弓塌陷!四種常見足部問題如何處置
近年類似功夫鞋的休閒鞋正流行,你也愛穿嗎?小心常穿這類鞋款穿久了,不僅會引起腳痛,還可能造成年長者的步態不穩,易發生跌倒骨折的危險。穿對適合的鞋款很重要,對於不同的足部問題,也應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位榮民伯伯,足跟疼痛好幾年,每踩一步都像針刺般,走路時也搖搖晃晃,十分緩慢、不穩且危險。經評估發現,他長時間穿著薄底、支撐度不夠、避震差且已磨損嚴重的功夫鞋,導致足弓塌陷,又伴隨足部拇趾嚴重外翻,因而引起腳痛。後來是以量身取模製作專屬的足弓墊,建議更換避震性有支撐力的鞋子,多管齊下,榮民伯伯的疼痛明顯緩解,走起路來也明顯穩健,還能安心的走出家門。我們每天走路活動時,與地面第一接觸的是雙腳,一旦穿著不正確的鞋款或是過度的使用,長時間下來就會導致足部問題。建議不同的足部問題,應考慮不同的處理方式。扁平足足弓是人類能順利行走的重要構造,大致上可以分為內側縱弓、外側縱弓,以及橫弓等三個系統。當足弓強度無法撐起身體時就會有塌陷的現象,常見有低足弓或是扁平足。有扁平足的人在激烈運動後,較容易因足弓支撐不足,而感到腳踝部內側靠近周狀骨處疼痛。●處置:通常給予適當的足弓墊支撐後,都能獲得良好效果。大拇趾外翻腳趾的第一趾骨往第二趾骨方向偏移,當第一趾骨夾角超過15度,就是拇趾外翻,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約1:10。拇趾外翻不一定會造成足部疼痛,但若是不管它,有可能造成外翻變形越來越嚴重。常見拇趾外翻的原因,包括長時間穿著不適當的鞋子例如楦頭過窄、遺傳、足部肌力不平衡、足弓塌陷等,並非僅是鞋子因素所造成。●處置:利用足弓墊或拇趾外翻支架來避免繼續惡化,當外翻或疼痛程度採取保守治療已無法改善,才會考慮外科手術矯正方式。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連接了跟骨到趾骨的位置,支撐足部,人們能跑跳都多虧了足底筋膜強韌的彈性,但若是因為過度使用例如長跑、跳躍、小腿肚肌肉過於緊繃,或是年長者筋膜彈性變差、足弓下塌、體重過重、穿著不適當鞋款等因素,都有可能會造成足底筋膜炎。典型的症狀是早晨下床踩地第一步會感受到劇烈針刺感,足跟內下方疼痛,稍微活動後會緩和,但激烈運動後又會感到無比疼痛。●處置:急性發炎期冰敷、慢性期熱敷;更換有支撐性的鞋子,搭配量身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肌力訓練及筋膜放鬆;口服藥物或局部注射等。足部長繭或雞眼足部若長時間受到不正常的壓力或摩擦,可能造成局部長繭,甚至是雞眼的產生。●處置:除了泡熱水消除硬皮或水楊酸類藥物輔助外,雞眼還可利用液態氮冷凍治療處理,但根本應改善不適當的鞋子,解決足部的壓力。
共
23
頁